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陕西高等学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大故事之三十四:西北大学与中国最早的石油留学生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45
西北大学与中国最早的石油留学生 光绪三十年 (1904) 十一月获准,清政府拨地方官银 81000 两为资(屯垦经费)开办延长油厂,命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创建延长石油官矿局。经在陕任教习的日本人阿部正冶郎介绍,洪寅聘日本人佐藤弥市郎任技师,派人赴日购买钻井炼油机器,雇日本钻井技佐 6 人。第一井钻成后,所雇日本人期满解约,机器多半已不能使用。在此情况下,陕西巡抚曹鸿勋深感:“原不得不借于异地。然使常常假乎外人,不特要索挟持,诸多不便,且恐垂涎者日阚其旁,将酿为利源之大蠹”。因此,主张“于省城高等、师范两学堂内选化学较通之学生若干名,先令在厂实验,再择其优者,送日本越后油厂学习此专门,待其学成回国,皆能为油矿师者”。 据此计划,清陕西政府奏请光绪帝后,先派陕西高等学堂等学堂学生吴源澧、沈云骧、由天章 ( 云飞 ) 、杨宜鸿、方传龙、舒承熙、冯尔鹏、谭熙弭等 10 人到延长油矿实习。复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1908年 8 月),派练习生吴源沣, 舒承熙,杨宜鸿3人“奉派往日本再学习石油”。练习生由天章不得预派,“因典产筹资,自费同往学习”。实际有 4 名留学生成行。这些留学生在日本 越后油厂学习两年左右,先后回厂。 宣统元年( 1909 ) 7 月,吴源沣“由日本报告调查条陈各事”,并接受陕西省劝业道交付的购机聘匠任务。 宣统二年( 1910 ) 7 月,杨宜鸿随所聘大冢博士一行同归。 1912 年民国成立,新旧交替,厂事无人问津,自费留学归国的由天章“主任一切,勉维现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出专门学习石油的留学生,而延长油矿又是世界大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故从西北大学前身陕西高等学堂派出石油留学生的意义重大,实际上揭开了西北大学在延长、玉门、大庆等我国各大油田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石油做贡献的历史序幕。 (姚 远) 图 1 张丙昌:《延长油矿沿革史》,陕西教育图书社, 1918 (其中的由天章“主任一切,勉维现状”)文献照 图 2 《秦秦中官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第一期“ “于省城高等、师范两学堂内选化学较通之学生若干名,先令在厂实验,再择其优者,送日本越后油厂学习 ” 文献照 图 3 今延长油矿第一井 图 4 沈括在延安命名“石油”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姚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三十三:张凤翙与西北大学的创设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42
张凤翙与西北大学的创设 1912 年 3 月,西路战事未息,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 翙即 提出创立西北大学的主张,并成立西北大学创设会,亲自出任会长。委员有钱鸿钧 ( 陶之 ) 、马凌甫 ( 步云 ) 、崔云松 ( 叠生 ) 、郗朝俊 ( 立丞 ) 、谭耀唐、党松年 ( 积龄 ) 、康寄遥 ( 炳勋 ) 、寇锡三 ( 鸿恩 ) 、惠甘亭、谢文卿 ( 增华 ) 、王芝庭 ( 觐墀 ) 等。创设会推关中法政大学校长钱鸿钧 ( 原陕西法政学堂监督 ) 为校长,并决定以陕西高等学校、关中法政大学、原陕西农业学堂、原陕西实业学堂,原陕西客籍学堂为基础,筹组西北大学。 张凤 翙为什么要创设西北大学呢 ? 首先,他认为创设西北大学“关系于现时建设”。他写道: “武昌起义,秦中继起,甘新僻远,亦举义旗,比较东南,未遑多让。自统一政府成立之而后,服务中央政府者,西鄙之人,乃落落如晨星,非勇于破坏,不懈于建设,人才难得,无可如何,不得不诱卸于东南诸贤,使之独任其难巨,国民责任之谓何,无以对国家,尤无以对东南各省,积渐恧而为奋勉,求根本之解决,固之有西北大学之发生。” 其次,他认为创建西北大学“关系将来之建设”。因为 “政体改良而后,无论立法、行政,非有高等学识者断难胜任而愉快,东南风号开通,具有高尚知识者所在多有,尚力图进步,急急然有南京、广东、湖北大学之经营,西北闭塞日久,若不早为培植,恐愈趋愈下,将来文武法官之考试,西北必少合格人才。东南纵号多才,未必能敷全国之应用,即使敷行政机关之用,而地区所限,于立法机关将奈何 ? 以不健全之分子,而畀之以立法之特权,影响所及,良非浅鲜。一肢痿痹,累及全体,西北不竞,岂国之福 ? ” 再次,他还认为创建西北大学“关系于外部之防御”。因为 “俄库协约,西北首当其冲,纵此次和平解决,而野心未死,来日大难,欲取决于疆场,须布置于平日。布置方法,千经万纬,要必以培养人才为前提。东南 ( 与西北 ) 风气悬殊,风霜之苦,跋涉之艰,与夫鞍马之驰骤,食麦饮酥之淡泊皆西北之所长,而东南所不能耐者也。重洋商战,宜注重东南,大漠边防,宜注重西北。 ” 根据上述理由,张凤翙 认为,“交 通便利之省分,设立大学尚可暂行缓图,若西北则地方如此辽阔,关系如此重大,人才如此缺乏,内观外顾,忧心如焚,急起直追,犹虞不及” 。因此,他迅 速和甘肃、新疆两省商议,得到支持后,即决心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创设西北大学。当遇到袁世凯政府阻挠时,坚决声明若要西北大学停办,就好似“荡舟激流,势难中止”,终于 1912 年 3 月力促西北大学开学。他为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创刊号题词:“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表达了他对西北大学培植西北建设人才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西北大学校长钱鸿钧所题“中原板荡起纷争,手挽狂澜不用兵,沧海横流谁砥柱,文章经济勖诸生”的题词也颇能显示西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之中,以及决心以“文章经济”救助苍生的远大志向。 随着战事结束和建设时代的开始,辛亥志士们更为迫切地感触到陕西以及西北建设人才的紧缺。这就是张凤翙创设西北大学的背景,这就是他从发动起义到东西两路战役 120 余天的腥风血雨中刚刚坐下所考虑的第一件大事——成立西北大学创设会并出任会长。他斩钉截铁地指出: “求根本之解决,固之有西北大学之发生”。“本都督环顾东南,起视西北,默察现在,悬想将来,无论从何方观察,似应为破釜沉舟之计,不敢贻因噎废食之机”。在他的主导下,辛亥战事甫定即有五学堂合组西北大学之发生,确定西北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办学宗旨,并于 1912 年 3 月正式开学,招收了来自陕西、新疆、甘肃的六七百名学生 。这使西北大学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姚 远) 图 1 张凤翙大都督照 图 2 陕西省副省长张凤翙 图 3 张凤翙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图 4 张凤翙与毛泽东在一起 图 5 张凤翙墓(西安烈士陵园) 图 6 张凤翙为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创刊号的题词:“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 图 7 张凤翙书法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姚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三十二:陕西高等学堂师生参与辛亥西线战役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40
陕西高等学堂师生参与辛亥西线战役 升允在陕西巡抚任内,于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拨库银两万两(实际支出 3 万两),筹办陕西大学堂,次年又就近奏准光绪与慈禧(时避难在西安)正式立案,为陕西作了一件好事,却在辛亥革命后成为革命的死敌。光绪二十八年 (1902)5 月,他又奏准在陕西大学堂设农务、工艺两斋。 武昌起义爆发后,升允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率甘肃 “ 精锐军 ” 、陇东 “ 壮凯军 ” 等不下数十万人东进,妄图迎奉溥仪,建立偏安西北的小朝廷。 陕西高等学堂兵学教习与陕西农业学堂日文教习 宋元恺 (向辰, 1870 — 1917 )参与了对升允的讨伐。他于宣统二年( 1910 )即奉孙中山指示在朝鲜、大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后随井勿幕返陕,在任教期间曾介绍学堂中不少师生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稍事安定,他亲往军装局将枪弹配给学生,让学生回乡组织民团,保卫地方。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后,他任外交部长 (1911 年 11 月 22 日 接到湖北全国军政府颁发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秦省都督印”后,改大统领为都督,八部改为八司 ) ,在西路战役中,他亲任炸弹队总队长,率部在醴泉 ( 今礼泉 ) 等地作战,几经大战,互有胜负,直到次年 3 月双方签订停战书。西路议和后改任交通司司长。 1913 年辞司长任陕西留日学生经理,先后组织派出 200 余名陕西留日学生。 1917 年张勋复辟,孙中山密令宋元恺组织秦晋革命力量讨伐, 1917 年 7 月战死于陕西万泉县高碑庙。孙中山题挽匾“国而忘家,为国捐躯”。 陕西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凤翔人、清秀才 杨荟桢 (字茂斋),曾参加张凤翙、张云山在西安五味什字义聚楼密召的各县同盟会员起义前秘密会议 。 按照秦陇复汉军政府的统一安排,陕西高等学堂等学堂一律停课,组织参加起义,鉴于各县秩序混乱,遂分派省城各校学生回县倡办民团,并组织地方革命力量。杨荟桢与陕西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凤翔人、清秀才 刘鋕 (字介甫),在西安光复后,即按统一安排偕同回到凤翔。 1911 年九月初六日(公历 10 月 27 日)夜间,联合当地哥老会杨凤德等千余人,包围凤翔城,县衙差役张三保等在城内作内应,次日全城光复, 将知县彭毓嵩和知府德祜斩首示众,清参将王志英刎颈自杀 。之后,群众不懂革命意旨,寻仇报复,焚公署县衙、焚教堂、烧洋书、杀教民,一时城内混乱,杨会桢遂请当地哥老会大首领秦凤山主马秉乾(回族)出来维持,秩序渐稳,后又派人赴省城请求派来副大统领万炳南出镇凤翔,形成以马秉乾等为中、东、西、南、北营管带的军事部署,并派出知府、知县,很快稳定了地方。凤翔人、陕西高等学堂毕业生 周德润 (字奋刚)与陕西优级师范毕业生王肇基也参与了凤翔民团的组织和计划实施。 (姚 远) 图 1 升允照 图 2 宋元恺照(西安:辛亥记忆) 图 3 清凤翔城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姚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三十一:以陕西高等学堂为总司令部发动的辛亥革命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37
以陕西高等学堂为总司令部发动的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在 1911 年 10 月 10 日 举行了震撼中国大地的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第 12 天,即 1911 年 10 月 22 日,陕西革命党人张凤 翙、钱 鼎、万炳南、张云山、张钫等领导新军和哥老会响应武昌起义,发动西安起义。 1911 年 10 月 27 日 ,即陕西辛亥革命的第 5 天,张凤翙翙 大统领将司 令部移驻高等学堂,并在当日召开大会,张凤 翙宣 布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并在此设府办公。直到同年 11 月 22 日 得到在湖北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授印后,才将都督府移到城内北院门。 辛亥年暑期,陕西高等学堂留日学生崔云松、郗朝俊、康炳勋、宋元恺、钱鸿钧等不少留日学生返陕,“直接参与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前后,陕西高等学堂的一些教习李异材、邵力子也参与陕西辛亥革命的酝酿。高等学堂学生、陕西临潼人李含芳,在就学期间就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在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的蒲城学潮 ( 即“蒲案” ) 中,他积极活动西安各学堂反对蒲城知县李体仁欧辱教师、打死学生的罪恶行径,参与罢课等活动,最后在学界等各界人民的抗议下,将县令李体仁革职,并不准援例捐复。在辛亥革命中,他也是最积极的分子之一。 1911 年 10 月 27 日,在陕西高等学堂宣布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张凤 翙任 大都督。陕西大学堂的毕业生崔云松任财政部长 ( 后任都督府秘书长,民初任陕西都督府参事、财政局局长、法制局局长, 1913 年 1 月任陕北观察使 ) 、陕西高等学堂留日学生为副部长、郗朝俊任副部长、曹澍任教育部长、钱鸿钧(?— 1942 )为司法部副部长、高等学堂兵学教习宋元恺任外交部部长,陕西法政学堂原监督杨开甲(鼎臣)为民政部部长。尤其重要的是财政部,西大人崔云松、郗朝俊、康炳勋三人采取开仓平粜、整理金融、设立粮台、撙节开支、劝捐助饷、发行公债、整顿厘税、开彩筹款等多项措施,支持辛亥革命后军政府的财政,以及支持秦陇复汉军在东、西两路与清军历时半年的战争,度过了辛亥革命后秦省财政最困难的时期。 都督府共由军政、民政、财政、教育、司法、外交、交通、实业 8 个部组成, 16 个正副部长,其中 5 个部都由西北大学前身的学生或教师担任部长或副部长, 16 个正副部长中就有 6 位出自西北大学前身,另有司法部长党积龄(松年)辛亥革命后亦成为西北大学主讲民法的教师,财政部副部长康炳勋(寄遥)亦成为西北大学预科学长。 (姚远)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 姚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二十七:晚清陕西最大的一次学潮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27
晚清陕西最大的一次学潮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联合师范、中学、陆军等学堂的全体学生,呈书给陕西巡抚曹鸿勋,抗议向英国出卖陕西铁路权,呼吁陕西自办洛潼铁路。 之后,次年的光绪三十四年 (1908) 七月又酿成了晚清陕西最大的一次学潮。陕西高等学堂地理教习张子安因未参加谒圣礼而遭侮辱,张教习提出抗议,遂被学堂监督周镛解雇。为此,学生向监督、提学使交涉,要求挽留张教习,均遭拒绝,立即引发高等学堂学生全体罢课直至退学,并撤离学堂。 200 多名学生离校后分住城内的醴泉 ( 今礼泉 ) 、咸阳、商州、蓝田各会馆,并仿上海中国公学,制定自治规则,设稽查、调查、会计、书记各员,处理日常事务。退学学生以醴泉会馆为总机关,并准备在渭南成立公学。这次学潮得到全省学界的大力支援,陕西当局惟恐事态扩大,撤销了庶务员和监学官二人,由教育总会会长等出面调停,答应了学生的要求,罢课遂结束。这次学潮,给行将覆灭的清廷以很大震动。随后,陕西当局照会高等学堂,并转发清廷学部札,要求学堂“管教各员,随时董戒学生,不准联盟纠众,立会演说及潜附他人党会”。 之后,高等学堂的一些学生参加同盟会的秘密活动,远在东洋的高等学堂首批留日学生郗朝俊、马凌甫、张荫庭、钱鸿钧、谭耀唐、崔云松等先后创办《秦陇》、《关陇》、《夏声》等月刊,呼应陕西的反清斗争。《夏声》第 6 号即曾发表署名“大无畏”的《陕西高等学堂之纪事及评论》一文,呼应学潮。 (姚远) 图 1 陕西高等学堂大殿 图 2 孔庙(今碑林):陕西高等学堂谒圣地照片 图 3 《夏声》第 6 号署名“大无畏”的《陕西高等学堂之纪事及评论》一文扫描件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姚 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1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车宝仁:足立喜六热爱西安文化
kexuechuanbo 2011-5-24 11:37
足立喜六热爱西安文化 www.xawb.com 2007-01-10 11:49:03 西安晚报 □车宝仁  清朝末年,在西安周围地区,有一个日本人匆忙的身影,有时疾行在坎坷的小路上,有时攀登于陡峭的山坡,以仰慕的心情去参观破败的古代遗址,进行一丝不苟的勘测和研究。他就是足立喜六,在近代的外国人中,是热爱西安文化,研究最早、成就最高的学者。   “戊戌变法”虽遭镇压,但随后,请廷不得不“废料举,兴学校”,变法在教育方面改革未失败。1902年在西安创建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学堂。办新学急需新型教师,于是向日本聘请。足立喜六是日本静冈县人,生于1871年,1898年在东京高等师范毕业,后在某师范学校任教。他积极报名,希望来中国。日本教育会选拔上他,1906年1月,陕西高等学堂聘任足立喜六,时间4年。他非常高兴,立即准备行装,时年他35岁。   当时由日本来中国内地很不容易,路途竟用了三四十天。他先乘海上轮船到上海,由上海乘轮船溯长江而上到汉口,再乘火车到郑州,然后乘坐马车缓慢西行,一路崎岖不平,车辆摇晃颠簸,有几百里是高山深谷,坡陡路滑,十分危险,行走了十几天,才到西安。他教数学理化,住在东柳巷,门前写着“东教习足立公馆”。他抓紧课余时间,学习研究西安文化,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当时陕西地区交通极其落后,没有铁路、公路,而是坎坷不平的土路,天晴则尘土飞扬,阴雨则泥泞不堪,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拉木轮车,车行很慢又顿挫难耐。足立氏曾到西安及关中地区,如周至、兴平、礼泉,乾县等地,往返需要几天,据他讲,考察武关与山尧关,光是在山中穿行就需要十多天,许多地方是要步行的。他经常要顶烈日、冒酷暑,陷严寒,冲风雪,饱受风餐露宿之苦。从他所拍摄的照片看,多是冬季所摄,而清末时冬季比现在要严寒得多,可见当时的辛苦。   他当时考察,语言不通,人地两生,一个人不行,必须雇翻译、向导、仆从车马等,需要高昂的费用。还有,当时的古迹,经千百年人为破坏和风雨剥蚀,已面目全非,千疮百孔,加之记载错误,遗址难寻,其考察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   足立氏的研究对西安文化有独特的贡献。他带来照相机,给西安地区的古迹较早地大量摄影,清末的西安还没有冲洗胶卷的店铺,可能要到上海或日本去冲洗。仅他在《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中就收了170多张照片,这是近代西安较早的照片,弥足珍贵。如今关中西安文物古迹的历史照片,多使用足立氏所摄的照片。   他给许多古迹,绘图并作详细记载。经过百年的沧海桑田,那些古迹至今,已面目全非,这些材料,成为仅存的清末史料。   足立氏最早使用近代最先进的仪器去测古迹的长宽高度,经纬度等。而且用科学的方法精确计算,如用三角函数去计算。比较精确地计算汉尺、唐尺、清尺与日本曲尺及米尺之间的折合关系。用准确的数据去研究西安古迹。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   足立氏在西安4年,回国之后依据实际调查又研究20多年,于1933年出版了《西安史迹研究》一书。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来由10:邵力子与陕西高等学堂
kexuechuanbo 2010-12-23 18:54
邵力子与实现高等学堂1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