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忘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不能让历史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热度 4 曹聪 2013-6-2 02:18
【博主按】这是发表在《墙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由刘震云访问纽约和电影《一九四二》在纽约上映引出了的关于不能忘记历史和记忆的感慨。 俺没有看过刘震云的小说和由此改变的电影。不过,作者引用的刘的一句话确实是发人深省的:“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残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作者接着提到,那天刘还说了一句与其相对应的话,大意是:一个永远遗忘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我们一直对日本歪曲侵华历史耿耿于怀,也称赞德国人勇于面对历史、不断反省和向犹太人道歉。事实上,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博物馆不但建在美国,也建在世界其他国家。美国也有反思越战的纪念碑。但中国面对自己的历史,又做了什么呢?文革博物馆在哪儿呢? 值此2013年春夏之交,我们不能忘记1942年,不能忘记1957年,不能忘记1966年,不能忘记历史上的很多年份,尤其是那些我们这一代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事件! 要写下那些关于记忆的故事 李静睿 前 段时间刘震云来了纽约,朋友邀请我们参加他在亚洲协会的一个小型读者见面会,实话实说,作为一个很多年前就非常喜欢《一地鸡毛》的读者,那次见面会让我很失望。读者当然都是中国人,刘震云的讲话就是一个接一个并不好笑的段子,好像面对中国人时必须要靠这些内容才能“活跃气氛”。唯一的高潮大概是有读者提问作家收入的时候,刘震云也说,谈到钱大家都激动了。 几天后,我们又去纽约大学蹭免费的《一九四二》电影,那天刘震云也在现场,电影结束后有半个小时的互动时间,因为来了很多外国人,所以纽约大学的老师在边上做翻译。不知道是不是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不容易那么害羞,那个几天前试图化身为郭德纲的刘震云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在我心中他应该就是如此的人,一个和他的作品相配的人。他谈到从冯小刚看中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最后成为电影《一九四二》中间这18年的艰辛,谈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作家面对历史时,那种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的焦虑和责任,所以必须将其写成故事。读《一九四二》小说时有个句子最让我痛苦:“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残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那天刘震云说了一句与其相对应的话,大意是:一个永远遗忘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几个月前我去了一次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博物馆,博物馆的英文名中用的是“Holocaust”这个词,犹太人自己则习惯用希伯来语“Shoah”,因为Holocaust含有“献祭”的意思,犹太人拒绝承认这场屠杀是把自己献祭给上帝。博物馆设计成纳粹集中营的模样,走进去到处都是冰冷的钢铁支架,有一个圆形房间里点满了蜡烛,四周都铭刻着《申命记》里的经文。《申命记》中摩西给以色列人留下遗言,又和上帝立约,但这里所选的经文大都是关于记忆的,比如“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以及“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又免得你一生、这事离开你的心,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 博物馆里有一个特展,名为“丹尼尔的故事”,关于一个叫丹尼尔的犹太小男孩怎样从平静的家庭生活中一步步走入集中营的故事。展览设计成一次旅程,游客沿着指示的方向前行就能经历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周围先布置成丹尼尔最初的家,温馨的厨房和妈妈做的饼干。然后生活慢慢发生变化,犹太人开始必须佩戴黄色五角星,街上是专门给犹太人坐的黄色长椅。他们被驱赶进犹太人隔离区,这个时候的厨房只有锈迹斑斑的锅和水桶。最后他坐上前往奥斯维辛的火车,和自己的妹妹与母亲分离,他再也没有见过她们。在展览的出口处做成几个公用电话亭,你拿起话筒就听到里面有个温柔的女声告诉你丹尼尔故事的结局,他幸存了。 犹太人是这样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用电影用文字用这样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展览,即使每一个苦难的故事其实都有相似的细节,大概因为他们认为遗忘等于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以色列政府上天入地追捕纳粹逃犯,终其一生都在做这件事的维森塔尔说过:“这50年来我所有工作的唯一价值,在于向明天的谋杀者发出警告:你们绝对不会逍遥法外。”他还说:“当我们到另一个世界,我们会面对数百万死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如果他们问你‘你做了些什么?’可能答案会有很多……但是我会说:‘我没有忘记你们。’”大屠杀纪念博物馆里有一个小小的书店,书架上密密麻麻的书统统是关于这样的记忆,关于“我没有忘记你们”,我认真地把每一本书名都看了,里面只有一本书和中国记忆有关,那是张纯如的“The Rape of Nanking”。 我很喜欢徐贲的一本书名“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他在书中说,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徐贲引用了英国历史学家Ian Kershaw的名言──“通往奥斯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我从来反对给任何一个个体写作者赋予道德责任,但当写作者以一个民族性群体出现的时候,我又难以避免对其做出道德和品质判断,所以我反反复复读犹太作家们的作品,从凯尔泰斯到马内阿到奥兹,因为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紧紧抓住记忆,永不松手。 前几天读到朱学勤的文章,他说自己时常想起鲁迅,因为“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鲁迅当然是那个声嘶力竭抓住记忆的人,有时候我甚至惋惜他过于用力于此,以至于没有写出更多与他的才华和思想相配的作品,但有时候我又会庆幸,幸亏我们还有一个鲁迅。 《百年孤独》里,在失眠症席卷马孔多的时候,大家都开始遗忘万物名称,人们在中心大道上树了一块牌子,上书“上帝存在”,可见最可怕的遗忘是忘记了上帝其实存在。因为上帝其实存在,所以口在注视我们,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要写下那些关于记忆的故事。 (本文作者李静睿,以前是记者,现在毫无目的地暂居纽约。微博名 阿花的伊萨卡岛 ,取自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诗《伊萨卡岛》: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个人分类: 另眼看中国|464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临床时讯:为了忘却的纪念
fqng1008 2012-4-2 08:41
1600余人洒泪送他最后一程——王浩,一路走好! 悲痛回忆——他的好多愿望都没实现呢,就这么无辜地走了 目击者回忆现场骇人一幕——“凶手绕着桌子追砍女医生” 宇哥还清醒时,苦笑着对我说:对不起,不能当你的伴郎了 令人唏嘘的生命之痛 一死三伤恶性伤害事件引发人大代表、市民、网友义愤:凶手滥杀无辜应严惩 多名医生谈同行被害:极端行为令人痛心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谈医生被杀:保证医生安全要防患于未然 《中央电视台》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 《中央电视台》恨来了,爱回去! 《人民日报》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 《人民日报》医患矛盾真有那么深吗? 《生命时报》独家报道:“杀医血案”令人心寒 《生命时报》他山之石:国外如何避免医患冲突 《健康报》“三二三”恶性伤医事件余波难平 《健康报》社评:别让医生在恐惧中救死扶伤 《中国青年报》医学生之死 《中国青年报》医患血案频发背后的冷峻现实 《中国青年报》高兴于医生被砍,丧失人性 《中国青年报》医患间的伤口需要弥合而非撕裂 《中国青年报》医患失和的环境里谁都是弱势者 《中国青年报》网络投票中那些简单情绪化的选项 《中国医学论坛报》当激情之刀刺向医生,未来国人健康由谁保障? 《法制日报》哈医大杀医案,多些反思少些仇恨 《法制日报》杜绝“杀医案”不能只多装几个摄像头 《法制日报》医患矛盾长年积累,加大法院审理难度 《京华时报》正视患者“臆断”存在的现实基础 《工人日报》病人就医心理调查实录:看病的戾气从哪里来? 《人民网》哈尔滨弑医血案:只有深化医改才能改善医患关系 《新华网》患者刀砍医务人员:不该解读为“医患仇恨” 《新华网》哈尔滨杀医嫌犯回忆事发经过称不该滥杀无辜 《财新网》刺医 还原哈尔滨刺医血案 刺医者自述行凶经过 《财新网》各界关注哈医大刺医事件 哈医大一院悼念被害医生 《财新网》哈医大惨案溯源:专家详解强直性脊柱炎之痛 《财新网》专家解读刺医血案背后:弱势群体绝望为成因 《财新网》医患惨案为何频发?大医院不堪重负或为主要诱因 《中国广播网》卫生部要求全天监控医院门急诊被指隔靴搔痒 《中国广播网》哈医大血案引关注,应借鉴国外处理医患方法 《中国新闻网》中国急需寻求解决医院暴力之道 《中国新闻网》“急诊科女超人”“协和姐”于莺谈医患关系 《新京报》“逼医生开药”为何酿成了血案发生 《新京报》多少医患悲剧属于“制度缺陷伤害” 《新华每日电讯》医患皆需和谐环境,别渲染个案 《长江日报》社会放谈:绝对不应该鼓吹仇恨 《南方日报》没有权利保障,医患都是弱者 《南方日报》调解医患纠纷的成本越来越高 《宁波日报》缓和医患矛盾需要建立独立的机构 《江西日报》纵容暴力不利于解决根本问题 《解放日报》医患关系“敌化”的警示 《沈阳晚报》盛京论语:杀医案缘何成了公众狂欢? 《沈阳晚报》盛京论语:社会压力造就“高晓松体”的流行 《山西晚报》杀医案是制度之病不该由医护承担 《齐鲁晚报》叫好行刺医生是可怕的“社会病” 《西安晚报》六成民众对杀医“高兴”是伪命题 《新民晚报》医生建言医患关系改善,称共同敌人应是疾病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抹不去的记忆,想不清楚的场景。
guangyin 2011-1-15 12:14
才刚午饭的时候,在所里餐厅看到央视新闻频道谈到,国内春节期间将要上映一部国产木偶动画电影。看到那些木偶,猛的想起来很小的时候,跟我哥哥一起看电视里的某个国外的木偶动画电影。 好像是一个男孩子不被家里认可,独自拉着一个小车在湖边行走,周围都是树林,环境不错,但是这个小朋友可能挺孤单的;嘴里面还说着一些话。这个场景也就只能这样模糊了,之后的十几年里,我跟哥哥还提起过这个电影两三次吧。他好像比我更记得里面的场景,因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他比我大两岁。。。哈哈当然现在也是。看来这个记忆是怎么都抹不去了,除非让我再次清楚地看到那个十几年前上映的木偶动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播仇恨比传播宽容要有效得多
liwei999 2010-12-27 19:25
这也是提抽了。学以至用,乐在其中了。 (116973)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5, 2007 10:13AM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播仇恨比传播宽容要有效得多。国人的武打片无非就是报仇这类的路数,但是效率好。有心理学研究讲,记忆深刻的是痛苦。小时候痛苦的事都记着呢,而快乐的记忆就不那么深刻了。 杀犹太人的问题也不能都算在纳粹的头上。上千年的积怨了,不过是那个时代爆发了罢了。也是因为机械化(科学)的阴影。如果没有机器支撑着的人口普查这类的事儿,就是想杀人,也不可能实现。优生学也是基于科学精神的产物。杀犹太人的一个理论就是这个优生学。 对于过去的罪过,西方人选择的是赎罪。基督文化也是赎罪的文化。生下来就有原罪,教会就可以高人一等了。东方人选择的大约是忘却,集体的失去记忆。 记仇就是对集体的失去记忆的一种补偿了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