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棺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功利的教育:不见棺材不落泪?
热度 9 zlyang 2015-9-29 12:09
功利的教育:不见棺材不落泪? 李明阳老师今天的精选博文《同学,请不要太功利,因为你们还年轻!》 ,深深地伤害了我。 “作为资深教授,朋友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是不容怀疑的。及时如此,朋友的课程还是遭到了学生用脚投票的滑铁卢。” 无独有偶, 翁巨扬老师 于2014年2月21日 ,“被”合作指导的研究生更换导师:翁老师“被”没有研究生了 。 类似地,还有二战胜利之后的丘吉尔、戴高乐。 最为典型的是,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经常“被”“民主”掉。 学生上大学,是来当学生?还是来当教师? 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预言: “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舰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算了。” 不过,阿 Q 一定会胜利的,至少阿 Q 自己这样认为。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1-05-26,湘江之战: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6/c_121458734.htm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征时 的 8.6万 余人 锐减 到 3万 余人。 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我们祭拜湘江,不仅仅是缅怀先烈,更是让历史昭示未来。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忆起 1934 年 11 月 30 日和 12 月 1 日 这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一如毛泽东之前提出过的 所有正确建议 一样,这条建议 毫无例外地 被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绝了。 新华网,遵义会议(1935年1月)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675_1.htm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新华网,2006-08-31,遵义会议全 记录:命运大转 折 历史作出选择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8/31/content_5032169.htm 离开中央苏区 3 个月了。红色大军被迫撤离时的号角,化作了历经劫难的悲歌。 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此时,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 8.6万人锐减到3万 人。血战湘江后的悲情,笼罩着这支缺弹少粮、疲惫不堪的远征之师。 李明阳,2015-09-29,同学, 请不要太功利!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924237.html 翁巨扬,2014-10-12, 我在复旦大学的十年遭遇:为推动改革“钱学森之问”的科研环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5089-834977.html 我与复旦大学合作者们合带的复旦大学博士生们在无望取得博士学位的情况下,无奈只能在 2014年2月21日 全体联名写信给我,要求中止他们的研究题目并更换导师。此消息不久传到了我合带的学院的一个硕士生那里,他也马上中止了研究并改了题目。 凤凰网,2011-07-27, 丘吉尔为何说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特点?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1_07/27/7970665_0.shtml 核心提示:当时有记者采访丘吉尔:“你在二战中战功卓著,却失去了首相宝座,这是否意味着英国人的忘恩负义?”丘吉尔肯定地点了点头,说:“是的。”但他接着说了一句名言,“但是,U ngrateful characteristics is a great nation (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特点)”。 夏尔·戴高乐 http://baike.baidu.com/view/593891.htm 1958年5月-6月 :戴高乐的复出 内阁的不稳定和第四共和国面临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束手无策导致法国政体面临严重的危机。来自各界的许多政治要人都希望戴高乐复出,救国家于水火。 周涛,2014-08-04,从官僚主义到平等主义:鸽子群集运动的复杂策略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75-816935.html 鸽子在飞行中实际上混合了“听领导的”和“听周围朋友的”这两种策略。就运行方向而言,当飞行轨迹平滑的时候,鸽子尽力与周围邻居的平均方向保持一致;而当出现突然的急转弯变向的时候,鸽子迅速和领导保持一致。在决定飞行速度的时候,周围邻居对鸽子的影响一直都比领导大。 新华网,2007-01-18, 日本必胜 中国必败 从俾斯麦预言看 我军建设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1/18/content_5622644.htm 德国的战略家、预言家俾斯麦,通过对发生 在19世纪 下半叶的中国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却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舰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算了。”你看看,同样的出国学习机会,一方学得扎实、学得深透,一方则只浮于表面、了解大概,这种不同的学习,不同的效果,自然会导致不同的战争结局。 2013-10-07, 阿Q的理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30872.html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 Q, 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 是 小D 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文克玲,2014-07-29,叶企孙 :尊师重教和科研教学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815631.html 50 年代初期,清华大学请来苏联专家帮助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时,曾有人问讲物理的巴巴诺夫专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意见,该如何处理?”他认为,不必理睬学生的意见, 学生不懂教学 ,岂可受他们的意见左右。 新华网,2010-05-05, “钱学森之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672 次阅读|29 个评论
“升官发财”新解
热度 5 周可真 2015-1-22 12:56
昨天看了电视剧《东江英雄刘黑仔》,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抗日战争期间,一位美国飞行员被抗日英雄刘黑仔所领导的东江游击队所救,后被秘密转送某地,他在被转送时隐匿于木棺中,入棺前他笑道: 哦,我明白了,中国有句成语叫“升官发财”! 我恍然大悟:“升官发财”可读“升棺发材”。 我更一下子领悟到了“棺材”的意义: “ 棺”(官)有“材”(财)。 更领悟到了谁都想“升官发财”的原因: “ 棺”(官)里什么“材”(财)都有。 又联想到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贪官,领悟到“官才”的意义 : “官 ”里什么“才”都有。
个人分类: 娱乐|19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湘西蛊毒》全集][科幻灵异][TXT/181K]
lcj2212916 2014-11-15 13:22
名称:《湘西蛊毒》全集 类型:科幻灵异 语言:简体中文 运行环境:电脑、手机 文件大小:181K 全方位破解湘西赶尸千年之谜,悬疑探险类小说之巅峰版,带你走进湘西,领略死亡与惊艳的恐怖之旅。 上千土匪夜攻新寨,一具僵尸却在人群中大开杀戒,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中了勾魂蛊的人会怎么样?老赶尸匠到底知道多少稀奇古怪的事情? 死而复活的人到底是什么人?谁在暗中一步步地施展着所谓的计划?—连串的悬疑背后,是谁制造了这—切? 山谷中的孔雀王城与金字塔式建筑,苗君儒能否解开流传数千年的历史迷雾? 楔子 五月的南方,已是炎热季节。 这还没到最热的时候,但炙热的阳光几乎要将人晒出油来。 苗君儒站在一棵大树下,不停地擦着汗。在他对面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穿着道袍的中年道士正 在挥舞着手里的桃木剑,另一只手摇着追魂铃,口中念念有词。 在那中年道士的身边,几个穿着黑衣的精壮男人,正在用粗大的棕绳捆着一具大红色的棺材,将棺 材缓缓放到挖好的墓穴里。 死者的亲人已经哭瘫在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年近五旬,穿着黑色素服的女人,那女人号天哭 地,不顾旁边两个女人的搀扶,把头磕在地上,已经磕出了血。 苗君儒已经打听过了,棺材中的死者是一个22岁的年轻后生,姓姚,叫姚天宝,是本地乡绅姚万泉 的独子。那个哭得最凶的女人,正是死者的生母姚朱氏,姚朱氏身上的那一身黑衣,名叫“倒孝” ,意思是长辈给小辈戴孝。...............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8344874
1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100口棺材今安在?
热度 4 xiaoyanghe 2013-3-21 10:05
前几天,一幅三位总理的合影在网上热传。我突然想到朱总理当年的反贪豪言:“我准备了 100 口棺材, 99 口给贪官,有一口留给自己”。 那 100 口棺材,朱总理确实是使用了几口,比如给成克杰和胡长清的。棺材是用了,反腐的成效人们却不满意。 其实,靠严刑峻法还不足以反腐。当年那位同样是姓朱的皇帝,用遍了天下的酷刑,最终也没有制止住官员们的腐败。 16 大( 2002 年)的报告是这么说的:“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 17 大( 2007 年)的报告是这么说的:“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 18 大( 2012 年)的报告又是这么说的:“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 反腐的文字是越来越多,口气是越来越严厉。腐败之风却是越来越盛行。 说实在的,说贪官不怕棺材是假的,但大家都这么做,谁能抵制得了诱惑呢?但是,他们不怕“亡党亡国”,大多数都留好了后路。即使留在国内,也能趁乱捞更多的。 正如一学者所说,中国最想共产党垮台的不是左派,不是自由派,而是这个权贵集团。把党吃光喝尽,然后,“挖一个坑把共产党埋了”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习总书记和李总理接任后几个月,反腐的态势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能不能持续下去?这是人们所担心的。 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这是简单的道理。公车腐败如何制止?上海的中学生就想出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公车车牌用红色的。阳光是很好的防腐剂。 总之,如果真心想反腐败,办法多的是。严格按照“三个不”:“不想(靠道德约束)”,“不敢(靠法律威慑)”,“不能(靠制度建设)”,用棺材的机会就不多了。 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的公民社会,美丽的中国不是梦!
个人分类: 时政|287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仪陇女子死而复生自述:睡在棺材里还在做噩梦
pengou 2012-4-27 13:18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 黄昱 2012年04月27日08:41 大伯子、娘家人、装棺者三拨人,都觉得她“死”了   “死”后第四天,亲人看她最后一眼时,她活了   “死者”自述:我想大声喊,但还是喊不出来   昨日下午,在仪陇县复兴镇铁门坎村五组一处土坯房内,“死而复活”的村民张志华正在打理刚洗完的长发。她身着粉红色上衣,苍白的脸庞也有些血色。4月11上午,33岁的她“死”在家中后被装入棺材;4天之后的14日晚9时,家人和她的“遗体”告别时,弟弟发现她的手在动。   她为什么死,为什么又能死而复生?昨日,在张志华走出医院大门的第二天,成都商报记者前往仪陇县复兴镇铁门坎村,为您一探究竟。    一整天没吃东西,她“死”在家中   4月7号,正在新疆打工的魏仲兴接到家人电话,称老婆张志华生病了,并且很严重。“我就给在西安打工的哥哥魏仲玉打电话,请他先回家照料,我随后赶到。”   铁门坎村卫生服务站的村医魏斌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张志华的身体一直不好,4月9日那天,自己看见魏仲玉带着张志华从复兴卫生院回来。“她什么话都不说,医生拿她没办法,没有开药给她。”魏斌说,“我当时也观察了下张志华,只是表情木讷,一句话也不说,但走路的步态和速度很正常,从外表观察我不觉得她有病。” 昨日中午,铁门坎村村主任魏民泽告诉成都商报记者,4月10日一整天,张志华几乎没有吃东西。到了11号上午,小女儿发现妈妈一直躺在床上没动静,喊来大伯魏仲玉,这才发现她“死”了。“喊不答应,牙齿咬得紧紧的,用剪刀都撬不开;也没有呼吸,把点着的打火机放到她的鼻孔边,火苗没有偏一点点。”   张志华“死”后当天,娘家来了三位老年人,远远地看了看,也认为她“死”了。4月11日下午,张志华被装进了重约千斤的大红棺材。四位上了年纪的邻居负责装棺,但棺盖留了一丝缝隙。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找到给张志华装棺的杨学群老太太,她说当时张志华真的没有一丝气息了。另一位参与装棺的魏仲元则称,当时的张志华全身很软,也很冷,脸色白得像纸,但嘴唇很红。 追悼会正举行,她却复活了   4月12日,魏仲兴从新疆返回老家,同时回家的还有他在北京打工的大儿子,“我们都没有去看她的遗容。”4月14日晚,家人为张志华举行追悼会。第二天一早8点,她就将出殡,然后骨葬青山。   昨日,村主任魏民泽介绍:“追悼会有个仪式叫‘观容’,就是亲人打开棺材,让死者的亲人去看最后一眼。”带头“观容”的是张志华的弟弟张友林,他把手伸进棺材,想摸摸姐姐身上穿的衣服。“我刚把手伸进去,就感觉姐姐也在用手摸我,我吓了一大跳,马上高喊姐姐还活着。”  丈夫魏仲兴立即上前来把棺盖掀开,电灯光下,张志华眼睛睁得大大的,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似乎想说些什么。魏仲兴立马把老婆抱出了棺材。“先喂水,又喂了点稀饭。不多一会120救护车来了,我们就送她到了仪陇县人民医院。”   随后,哀乐锣鼓在魏家戛然而止,灵牌、花圈等付之一炬。 睡在棺材里,还在做噩梦   仪陇县人民医院出具的“出院证明”显示,4月14日23时27分,张志华被送入该院,当时她的症状为“重度营养不良、严重脱水”,同时病人还自述腹痛。主治医生称:“我们之前没到现场,不能证实她‘死而复活’这个情况。当时的常规检查结果说明,该病人除了虚脱症状,其他基本正常。”   昨日,张志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我这段时间不想吃东西,应该是饿昏了。把我装进棺材之后我就醒过,当时听声音感觉老公回来了,我想喊他,但喊不出声。后来我又睡着了,还做了个噩梦。再后来又听到我弟弟的声音,我想如果再没人来看我,我就要被活埋了。家里还有两个娃娃在念书,没有妈妈之后,他们好可怜哦。我想大声喊,但还是喊不出来。”   万幸的是,在“观容”时,弟弟张友林把手伸进了棺材。“刚好摸到我的手上,我马上把他的手拉住。”    乡村死亡宣告应谨慎   在仪陇县人民医院,医生给张志华进行了“补液、纠正水盐电解质、营养支持”等治疗。   4月23日,院方宣告她已经康复,随后的两天时间里,医院又免费为她做了全身检查。25日上午10时,穿一身红衣,在丈夫陪伴下,33岁的张志华离开医院回家。   昨日,村主任魏民泽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如果没有‘观容’这个仪式,她不就被活埋了么?看来在我们这种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不是在医院死亡的病人,宣告其死亡更应该小心谨慎。”   对此,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一位负责人介绍,“除了‘观容’,农村死者在入土之前,一般要等候家中亲人,还要把遗体停放数日,且装棺后要在出殡之前才密闭棺材。”这位负责人说,“建议加强对乡村医生在‘宣告死亡’方面的专业培训,不在医院死亡的死者,必须经由他们检验,如此可以少出张志华这样的事件。”   成都商报记者 邓成满 摄影报道
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3-16
热度 1 jiangjing613 2012-3-16 16:52
又是周末了,一周的忙碌即将结束,但却总结不出什么。看08年的读者,上面有篇文章很吸引我: “死一把”听起来很恐怖的游戏,这是一个体验死亡的尝试,每个体验者都有15分钟的时间躺在棺材里,棺材外是亲人,朋友的哭泣声。好像真的死了一样…… 想起了那句“不见棺材不掉泪”,这样身临其境会让体验者有更深的体会吧,体验死亡后,体验者们更多的感悟是珍惜:珍惜时间,珍惜亲情,珍惜朋友……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7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棺材变成艺术品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2-1-21 16:03
当棺材变成艺术品
  【Blog主人按1: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公正的,虽然可能盛放遗体的器具有所不同,有的是水晶的,有的只是一条席子。】   【Blog主人按2:如果人们可以订制自己百年之后的遗体盛放器具,肯定很多艺术家可以找到新的饭碗,这不,下面给出的就是艺术化了的棺材。】   【Blog主人按3:很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把“官”和“财”这两个似乎属于终身追求的目标物一起放在了最后要归于的物品里面,用了谐音,不过 意思是没得怀疑的,于是,很多人把路上遇到棺材当成很幸福的事情——升官发财嘛。】   一,这个雪橇给谁用?喜欢冰雪运动的还是热带的人?      二,如果你喜欢老爷版汽车,不妨试试这个,也许有引擎会发动呢,惊醒你百年的梦境。   三,动物,原来就来自蛋里,可是最终超越了蛋,于是有了母亲的磨难。那么,让人类最终也归于蛋里吧。   四,垃圾箱,多么有创意的棺材模式,当你离开人世,除了精神,其他就可以扔到垃圾箱里面去了。   五,这个狮子是假的,不过如果你一辈子过得懦弱,也许可以考虑死后进去狮子的身体内   六,如果你愿意象鸟儿一样飞翔——   七,这首暗夜的航船也会适用于你的灵魂龟息之地吗?
个人分类: 趣论|46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文摘]关于基督徒的信仰
热度 3 StephenCatholic 2011-11-9 01:59
今天,由于命运或习惯有些人对教会语言与思想感到不是十分熟悉,因此对他们谈论基督信仰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这个尝试是生疏的并且会使人感到疏远。……无疑地,任何人向生活在现代并拥有现代思想的人宣讲信仰都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小丑,或感到自己是从古代石像棺材中出来的人,行走于现今的世界,而穿着与思维模式都是古代的。他不能理解我们的世界,也不能为我们的世界所理解。…… 首先,信仰者常常会被疑惑(uncertainty)所威胁, 这种威胁会在人受到诱惑时,突然而不期地为那似乎自明、其实脆弱不堪的全部信仰射下一道电闪雷光。 下面的一些例子可以帮助说明这一点。那位可爱的圣女小德兰(St.Teresa of Lisieux),看起来非常天真纯洁,似乎也没有任何信仰疑惑。她在一种完全安全、稳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她的整个存有——从开始到结束,及至最小的生活细节——完全被教会的信仰濡染陶成,这种无形的世界(the invisible world)不仅成了她每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成了她的生活本身。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具体有形的现实(a tangible reality),任何疑问都不会将其瓦解。对圣女小德兰来说,“ 宗教”是她每日存有的自明的命题。她如我们对待日常生活细节那样对待宗教 。然而,这样一位圣人——表面上为一种完全的安全感所包围——留下了令人震惊的疑惑表白;这些疑惑来自她死前几个星期。当时那些惊骇不已的修女们减缓了圣女记述中疑惑的成分,只在后来圣女原著本中重新表现出来了。例如,圣女如是说:“一种最坏的无神主义诱惑在猛烈地攻击着我。”任何东西都处在疑惑之中,一切都是那么黑暗。 她受的诱惑是,她感到只有纯粹的空虚才是真实的 。换言之,在这个似乎严密联结的世界里,有人突然瞥到了一个深渊——这个深渊潜伏在传统定式的稳定架构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疑惑的不是那圣母升天的信条或合理使用告解圣事之类的讨论,所有这些都成了次要的。 处于危急关头的却是整个架构——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问题, 这是剩下的唯一选择,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堕落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依赖。所能见到的只是那无底的深渊! ……被缚于十字架,而十字架又无附着物,漂浮在深渊上——这种情形正是现今基督徒的绝好写照。 如果信仰者只能在虚无、诱惑和疑问的海洋上完善自己的信仰,如果疑惑的海洋是他信仰的唯一场所,那么我们就不能把不信的人理解为 单纯无信仰的人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信仰者对疑惑没有免疫功能, 并且他时常可能会“陷入深渊”,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们的命运归宿是错综复杂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无信仰者的存有也不是自足的或封闭的。不管无信仰者多么 坚决地宣称 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者(抛弃了“超自然方面的诱惑”和“软弱”及现在仅仅接受那些具体的、自明的事物),他都不会逃脱一种 隐秘疑惑的萦绕——是否实证主义拥有终极真理? 正如信仰者为来自疑惑之海的咸水所呛淹那样,无信仰者为关于不信仰的疑惑(doubts about his unbelief)所累。他一方面决定了要解释世界为一个独立的整体(a self–contained whole),但他还困惑于世界的真正的整体性(the real totality of the world)。他总不会绝对确定,他所观察和理解为整体的世界是否有独立性。他常会遇到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问题:可能信仰所宣布的实在最终是真的。正如信仰者意识到,他常会受到无信仰的侵袭 ——这是一种无断的诱惑,无信仰者也会受到信仰的诱惑与侵袭——信仰对他那似乎始终封闭的世界造成威胁。总之,谁也逃脱不了 做人的两难境地 (the dilemma of being a man)。任何人若下定决心想要避免信仰的疑惑(the uncertainty of belief),他都必然会经历无信仰的疑惑(the uncertainty of unbelief)——这种无信仰决不会完全消除这样一种可能性:信仰可能是真理。 只有当信仰被弃绝时,它的不可弃绝性才能成为自明的 (It is not until belief is rejected that its unrejectability becomes evident)。…… 如果信仰者和不信仰者都不逃避自我,不逃避自己存有的真理,他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感受与经历疑惑与信仰。他们谁也不能逃避疑惑或信仰:对一方来说,信仰以疑惑的反对者出现; 而对另一方来说,信仰则是通过疑惑和以疑惑的形式出现。在这种疑惑与信仰、诱惑与确定之间的不断竞争中 寻获人生的目的是人的命运归宿的基本模式。 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疑惑使双方不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成为双方交流的通衢。疑惑可使双方避免沉溺于完全的自满自足中;它使信仰者向疑惑者开放,也使疑惑者向信仰者开放:对一方来说,他分享无信仰 者的命运;对另一方来说,信仰还是一种挑战。…… 我们可以这样说,基督教的核心就是,它是一种“信仰”—— 这不是自明的 。我们常会不加思索地假设,“宗教”(religion)和“信仰”(belief)总是一回事,并且每个宗教都会被认为是“信仰”,但这点只从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事实上,许多宗教都有自己的名号,并且建立了各自的重心。《圣经•旧约》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认为自己是一种“信仰”,而是“法律”;它基本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里,信仰越来越具重要性。古罗马人在实际生活中将“宗教”这个词理解为遵守某些礼仪形式与传统。他们认为,信仰超自然的事物并不关键, 甚至完全没有这种信仰也不表明对此种宗教的不忠。因为它基本上是一种礼仪体系,所以关键的因素就是遵守这些礼仪。我们可以对整个宗教历史作如此分析,但以上所作足以说明“基督教的中心表现形式是‘我信’,并且基督徒可以把他们对现实的态度称为‘信仰’”,这一点决不是自明的(self–evident)。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问题更加迫切:“信仰”(Credo)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态度呢?为什么我们个人的“我”进入“我信”变得那么困难?为什么我们一再地感觉到我们似乎不可能把我们现今的自我与传统上形成的“我信”连结起来? …… 作为今天的基督徒,我不无羡慕地听人说:在中世纪,我们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是基督徒。然而,我们最好还是看一下幕后的事实,之所以能这样做,我们应该感谢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只是 随行旅者 (fellow–travellers), 只有少数人实在地进入了信仰的内在运动;它还可以告诉我们, 对很多人来说, 信仰曾只是现成的生活模式 ,那由“我信”(Cre- do)所带来的“ 感奋跃进 ”(exciting adventure)多半被掩蔽。这主要是因为,在天主和人之间有一个无限的鸿沟,还因为人被如此地造就,他只能看见天主以外的东西。因此对人来说,天主从本质上永远是不见的,永远存于他的视野之外。“天主从本质上是不可见的”(圣经的这种基本观点与其他可见的神灵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肯定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肯定: 人是一种视觉造物, 他的生活空间已为他所能看见和把握的东西所界定。在这个由可视的事物所组成的空间里,天主不曾并且永远不会出现, 不管这个空间被何样地延展。旧约包括了这样一个观念——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天主不是这样的天主:他现在在人的视野之外,如果视野被延展了,他就可以被看到。事实上,他是这样一个存有: 不管我们的视野何其延展,从本质上他都存于人的视野之外。 现在,我们来澄清一下“我信”这个词所表达的一个模糊意义。 这个词意味着,人不把看、听、摸看成是他自身的全部,他的世界也不是由他能看到和摸到的事物所界定; 他在寻找通向现实的第二途径,事实上他称这条途径为“信仰”。正是在“信仰”这条途径内,人才能获得一个 更为宽广的世界观 ,并且这种新的维度是 关键性的扩展 (decisive enlargement)。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信”这个词就包含了一种面对现实的基本抉择。这个词并不代表对这个事实或那个事实的 观察 ,而代表一种基本的 行为模式 ——一种关于存有、存在,关于个人部分的现实,也关于整个现实的行为模式。这样,这个词就代表这样一种观点: 那些不可见的事物也不是不真实的;恰恰相反,那不可见的实在倒代表真正的现实,这种现实能支持所有现实并使其成为可能。另外这个词还代表这样一层意思:这个使所有现实可能的现实因素也能给人一种真正的人性存在,能使人以一种“人性的方式”而存在。换言之,信仰代表这样一种决定: 在人的存在的核心深处有 一点 ,这个点是不能为可见和可触摸的事物所滋养和维持的;这个点会与那 不可见 的事物相遇,并且会感受到,那不可见的事物为这个点自身的存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这种感受只能由圣经所描述的“改变”(reversal)和“转变”(con–version)来获得。人的自然重心(natural centre of gravi- ty)将人拖向那可见的事物,拖向那他能握在手里并能拥为已有的事物。人要想认识到他忽略自己真正利益的(通过任自己受这种自然重心的牵引)情形到底有多坏,他必须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 他必须转过身来意识到只相信可见的事物是多么的 狭隘。 如果没有方向上的转变,如果不对人的自然重心作相应的抵制,那就不会有所谓的信仰。事实上,信仰是一种“转变”;在 这种“转变”中,人会发现,如果他只将自己投身于那可见的事物,那他正在追赶一种幻象。这也是为什么信仰是不可演示的 (not demonstrable):信仰是一种回视(about–turn), 只有那 回转身 的人才能接受信仰。 由于我们的自然重心不会善罢甘休,它还会把我们拖向另一方向,所以这种回转总是日日常新的。只有在平生的不断回转中,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我信”的意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并不只是在今天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信仰是个难题,信仰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信仰从来都意味着一种飞跃(也许是比较不明显、不易察觉的飞跃),一种横跨无限鸿沟的飞跃,也就是那种来自可见世界、从各个层面迫向人的飞跃。信仰从来都有一种冒险勇进的突破与飞跃,因为在每一个时代,它都代表着一种冒险性的接受,接受那不可见的事物为真正和基本的事物。信仰从来不是那单纯的态度,不是一种简单地跟随整个人生倾向的态度;信仰总是一种来自存有深处的决定,在各个时代,这种决定都要求人通过意志上的努力而做一个完全的转变。 —————— 基督教导论 约瑟夫`拉辛格 著 静也 译 雷立柏 较 卓新平 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初稿是拉辛格1967年夏在德国杜宾根大学公开演讲时所撰写的 演讲稿 ,旨在现代社会变动不居的情势中阐明“天主教的精神”,展示其宗徒信经的信仰意义。……拉辛格被视为罗马教廷神学理论的官方代言人和天主教界神学纷争的仲裁者,他给人一种全力护卫天主教正统信仰、态度严峻而绝不让步的印象,其以个人身份或代表天主教官方所作出的各种表态也常招致敏感回应和激烈讨论。——译者 PS:拉辛格于2005年当选为罗马教皇,此书02年在大陆一版一印3000册,就此绝版。
个人分类: Catholic|3179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
eduman 2011-10-29 08:51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都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是,“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个人分类: 文摘|3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