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家、科研技术员和科研工人
qianlivan 2012-5-4 21:37
建一栋楼需要很多人,建筑师画图,技术员负责实现细节,工人负责出力。当然,有的时候一个人可以充当多种角色,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即画图、又负责细 节。做科学研究也和建楼一样,有的人负责大体形状,这样的人是科学家;有的人负责具体实现,这样的人是科研技术员;有的人出力气,这样的人是科研工人。通 常情况下,一个科学工作者有多重角色,想法、技术路线、体力活都自己来,所以既是科学家,又是科学技术员,还是科研工人。不过,每个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 这一点的。 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当我第一次找到导师开始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连科研工人都算不上——有力气都不知道怎么使。看了些文献后知道要做什么了,但仅停留在名词阶段,问一下师兄师姐怎么做,然后就闷头去做,碰到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就再去问一下。这样就成为了科研工人。终五年的研究生阶段,在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体力劳动之后,终于学会了自己找文献、自己写程序、自己画图、自己写文章。这个时候终于感觉自己成了个科研技术员,碰到具体技术问题不再需要每个问题都问人了,自己上网、思考也能找到答案。不过,似乎还难自己画出个设计图来。 最近偶尔能有点自己的想法,写写自己的奇谈怪论,自己也小有了点科学家的感觉。不过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对写程序、画图比较有兴趣,指导师弟师妹们的也都是 些技术问题。看软件的使用手册,研究软件使用方法也是我的一大兴奋点。所以目前我其实还是一个科研技术员。 或许有一天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技术员是很愉快的。只希望如果我能成为科学家也能做些技术员和工人的活儿,科研大厦只靠设计图是建不起来的。
个人分类: 思考|4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学历的人可以担任实验室技术员?
热度 22 kksonne 2012-4-14 18:17
盛弘强 2012-04-14 花开花落,同样每年有研究生进来,也有训练有素的研究生毕业。对学生们学有所成有好的归属,导师们自然是非常欣慰的。然而, 一个运作良好的实验室不仅需要有优秀的学生来充实,也少不了良好的技术员队伍保持技术的成熟与稳定。 许多实验室面临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状况,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离开,既欣慰,又担心新研究生们熟悉实验室需要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研究会进入短暂的休克期。另外,这些年研究生名额有限,引进人才逐年增多,就会出现一个导师隔年甚至隔几年才能招到学生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经逐年显现,一般导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院士等大牛级明星教授当属例外),这样一来,学术研究的休克期会更长,依赖研究生进行技术传递的实验室弊端也会显现,导师们就要亲力亲为熟悉每个实验细节。 对于一些学校,请技术员还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要求,编制还是人才公司派遣方式,薪水也没有竞争力。高学历的技术员来的时间不长,一拨挨着一拨地走,然后继续招聘,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技术员难道一定需要硕士以上学历才能胜任?专科学历不行吗? 不同的技术工作岗位要求不一。但我相信一点,就生物技术领域,很多是重复性的工作。我以前留学的实验室,其中一位技术员细胞培养、RT-PCR、Western Blotting等做的相当不错。她是体育专业毕业的,多次获得当地女子高尔夫球赛冠军。除了偶尔参加一些比赛外,她就是每天上午9点,下午4点左右在实验室洗瓶子,做些常规生物学实验。我曾经问过她,为何选择来实验室做技术员,完全可以从事体育比赛,薪水也更高。她的回答: 幼儿园时就喜欢瓶瓶罐罐、洗洗刷刷,所以做这些还是蛮开心的, 而实验室工作赚来的钱主要就用在打球上面。我们国家的技术员有此潇洒的不多。 还好,我们选择技术员是项目聘用的。不用受到太多的条条框框的制约。我们开展的数字病理的切片扫描录入、数据管理等工作一般中学水平、懂点计算机office软件、了解些英文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进入工作状态。 前几天,来了一位去年高中毕业的女孩。约了时间,准备过来,结果理解错了我们的校园所在,快到约定时间,就匆忙打的过来到我实验室。正值中午,我请她吃个盒饭,一边就聊些工作相关的事情。高中毕业时,不喜欢高考,但是喜欢英语,这大半年主要在外语培训机构工作。高中毕业后,还背上行囊成为背包客走了北方好几个省市进行旅游。她来找我时,手上还拎着一个袋子,装了几个书。准备着这个周末参加自学考试。我花了半个多小时介绍我们展板中的一些内容,以及数字病理的意义。中学毕业的她,经过我的简单解释也能理解靶向个性化治疗的含义。 我给她一个作业,请写点自己的体会和计划。她回去后,当晚给我一封邮件,我觉得一方面文采比较好,一方面写的也很真实。 我选择技术员的标准: 人尽其才,有教无类。 技术员不能仅仅是用,还有教。技术员需要具备基本的素质: 诚实、有责任、易沟通、有好奇心,愿意学习。 我们约定有一个半月的试用期。对工作状态双方满意后,双方签正式协议。 附:技术员申请者的邮件 ------------------------------------------------ 您好,盛老师, 很感谢今天您的认真指导,再次感谢可以提供予我这个宝贵的机会。 说实话,提笔之前我也思考了许久,今天之后发现我之前生活在一个如此狭小的世界,虽然对这种生活并没有什么排斥,但是我还是觉得很震惊,甚至可以说是感动。看着实验室的种种惊人的成就,我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敬佩,更是向往,虽并不求在这领域有所建树,但是拥有知识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今天您有提到关于我自己的未来规划,确实,我并没有十分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颠沛流离,随遇而安,有所追求亦或是取得成就,姑且不论我这种性子的人是否会制定目标,并努力奋斗,仅仅是开始思考,我便觉得有点头脑发热了。本想着杜撰一个较为拿的出口的详细规划,以便不会使自己成为没有理想的泛泛大众,但是总觉得听着觉得有点矫揉造作;或许我该说我应该走一步,算一步,但是听着可能又有点不稳妥。也对,总之,自己想想,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知识的海洋努力拼搏,仅此而已罢了。 请原谅我的不知所云。望今后不足之处可以多多包涵。 2012.XX.XX ------------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15935 次阅读|45 个评论
一个技术员的艰难抉择
热度 1 wuhao311 2012-2-20 09:04
内蒙古达拉特旗草原。过了白露,中午还有些热,但傍晚很快凉下来。 李荣华(化名)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工作就快满5年了。最近,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摆在他面前,掀起了他心中的波澜。 去,抑或留?李荣华的心情也和天气一样忽冷忽热。 何去何从 李荣华,48岁,某知名民企能源公司煤化工项目技术员,目前年薪10万元。 半个月前,一个来自新疆的电话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前同事力邀他加盟基地设在新疆阿勒泰的一家煤化工企业。年薪17万,车间副主任。这是对方开出的价码。 收到辞职报告后,原单位盛情挽留,承诺加薪,并也许以副主任一职。李荣华还真难淡定。 想另谋高就的念头其实一直都有。“一拨儿来内蒙的,差不多都走光了。”他颇有些不甘,“有的2009年就成了副主任,有的当了副厂长,年薪拿20多万元的都有。” 看中他的人也不少。对他的邀请这几年间就没有断过。“到处是新上马的项目”,之前的同事也因此遍布全国各地,需要人时,总想起为人踏实、技术又好的他。 只是他觉得自己年龄不占优势,又没有本科文凭,竞争力小。 然而这次,价码开到17万元。对方语气很急,招兵买马的意愿非常迫切。这家位于新疆的公司甚至愿意帮他解决爱人的工作——做资料室工作人员。更诱人的是,这家企业还可能许以部分设备的采购权限,并让他负责煤化工的核心技术管理。 李荣华想离开,但他爱人认为稳妥更重要。于是,他不得不一个一个电话咨询遍布在各个煤化工企业的前同事。 没有悬念,大家纷纷劝他离开。不少人已经跳槽两次,前途和“钱途”都顺风顺水。 “赶紧抓住机会,要不过了50岁,就真走不了了。”一个前同事推心置腹地对他说。 一路看涨 2007年初,李荣华应聘成为浙江一家民企能源公司的正式员工,几年来,年薪从6万元涨到了10万元。 当年,李荣华也是犹豫再三,才决定从宁夏一家大型煤炭国企跳槽到现在的公司。当时,这家民企给的待遇是国企的两倍。 “当时觉得很高了,根本没想到一个技术员现在能拿这么多薪水。”李荣华很多时候觉得不真实。 2002年是李荣华最灰暗的一年,夫妻双双从甘肃一家国企下岗。他卖过餐饮、出过苦力,到青海为小作坊企业打工……“当时天都塌了”。 转机出现在2005年,宁夏某国企上马大型煤化工项目。几个一起下岗的同事结伴去应聘。 “心里没底,我其实是做锅炉动力的。”不过还算幸运,李荣华以工人的身份应聘成功,从事老本行。主要负责“煤化工中放出的热能带动锅炉发电”环节。 一年多的时间,装置开车成功。一夜之间,李荣华和同伴发现,网络上招聘煤化工技术员的信息比比皆是。此时的他们,也不再满足于2500元的月薪和国企缓慢的工资增长速度。 得益于在宁夏煤化工企业的工作经历,李荣华应聘成功,并从工人的身份转变成了技术员,收入也逐渐可观起来。2010年,他在兰州买了一套近100平方米的学区房。 “这几年,几乎隔一阵子就有新公司招聘。总有老同事推荐我电话应聘,对方都很诚恳和迫切,邀请我加盟。”李荣华很自豪。 如果此次真的加盟新疆的这家公司,李荣华踏入煤化工行业的几年中,收入将增长5倍多。 “其实,我很明白。就是有新型煤化工经验的技术员和管理者数量有限,而投入前期规划、发展煤化工的企业太多了。”李荣华说,“要不我一个小技术员也值不了这么多。” 李荣华说的是实话。和他一起下岗留在原单位工作的同事,都懊悔没有早早进入煤化工行业赚取经验。 不无担心 去盛情相邀的新公司,李荣华担忧的绝不仅仅是年龄和稳定的问题。 首先,他觉得煤化工行业并不挣钱。“赔本买卖能干长久?” 李荣华一清二楚,他们生产的煤制甲醇是过剩的,真正赚钱的还是靠煤矿。 “不能目光短浅。而眼下这家民企信誉好,从不拖欠工资,感觉很稳定,不用担惊受怕的。”李荣华爱人劝他。 另外,国家要调控煤化工过热发展的信号也令李荣华难下决断。 今年4月中央下达的通知着实让他捏着一把汗,“万一这些新建企业没被国家批准,岂不是要失业?到时候可没有回头草可吃。”他心想。 不过,整个行业似乎并没有停下脚步,同事们仍然在不停地向新上马的企业跳槽。这也让李荣华有些许安心。 事实上,李荣华业已证实,新疆这家公司所做的仍是前期准备和规划,尚未获得国家批文。 “风险还是蛮大的。”他一度非常担心和犹豫。当他把这种担心告诉对方时,这家公司相关负责人反问,“我们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又投了这么多钱,和自治区谈得这么好,你认为我们会有问题吗?” “新疆是边疆地区,肯定会有特殊的政策。有不少老总都过来了,你有什么可怕的呀。”对方不断坚定李荣华的信心。 情况已经摸清,咨询电话也打了不少。李荣华决心作出抉择,“有收益就要有风险。何况目前风险远小于收益”。 “即使煤化工是亏本买卖,但这么多人都拴在一起,有变数也有大人物顶着。我得做最后一搏。”他暗自给自己鼓劲
1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与生物物理研究团队招聘微流技术员一名
talentblog 2012-2-16 15:12
工作职责: 1 )负责对所有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进行协调与管理; 2 )熟练对微流体制造设备设置标准化操作程序; 3 )配合微流体实验室负责人,保证实验室日常运行; 4 )负责与外部实验室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资格要求: 1 )具有理工科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 )对光刻,微流器件加工,自动控制仪器有一定了解,接触过微流控及细胞生物学的科研工作的生物背景者优先; 3 )英语六级水平; 4 )敬业、讲求诚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工作待遇: 以合同制聘用,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薪待遇,职称与资历相符,具体面议。 申请方式: 申请人请将应聘材料,包括:个人履历,及简要的个人职业规划发至罗春雄老师处( pkuluocx@pku.edu.cn ),谢绝未经预约的访问。
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
vcitym 2012-1-9 11:51
前几天一个学生问我,关于研究生的培养,甚至包括本科生的培养,有什么明显的界限没有?现在简单回答一下。 在我们国家,从学习系列看,有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初中+高中)、高等等教育,但目前比较共识的是主线是应试教育。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精英化倾向越明显。那么真正的分流是在中学、大学两个阶段。高考是一个分界线,大学毕业又是一个分界线。这两个分界线主要考虑分流人员的大少而定。按照这样的划分,以主流(大多数)而言,区分培养的界限可采用我们习惯的叫法来表达: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这种称谓基本上是向下兼容的。这里不谈个别因为后天努力发生变化的情形。同时因为工程系列比较好量化,因此没有采用更多其它称谓。借助百度百科的一些介绍加以说明。 工人(后者大多数劳动者、一般劳动者):大学前能力培养 工人)古称“匠人”。今称个人不占有 生产资料 ,依靠工资为生的工业劳动或手工 劳动者 。通常是指为挣工资而被雇用从事体力或技术劳动的人。更多的非高等教育经历的人就是工人。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不需要更多的高级知识。很多技能在劳动中言传身教得到。大部分有“师傅”。 技术员:高等教育能力培养 技术员,顾名思议指某一行业、或者其它特定工作场所内,在其上级的安排领导、派遣指挥下,根据自己的长项或者自身本领分配的一种特定职业。我们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大多数是这个类别,就是高等教育毕业后参加工作。除了言传身教外,又有了更多的“长项”,如某领域系统的知识等。如果想发展,可以称谓更高级的能力获得者。 工程师:后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能力培养 工程师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工程师明显高于技术员,就是系统性能力全面。硕士生基本上属于工程师类型的培养。不仅要有“长项”、某领域的系统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承担一个方面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博士后则可以成为高级工程师(也可以是类似的研究系列、职务系列等)。 总工程师:教育外能力培养 总工程师,又称首席工程师。在产品项目制运作的组织机构中是一种 行政职务 ,在 职能部门 制运作的组织机构中是一种 专业技术职务 ,但不是技术职称。在技术上,总工程师必须具备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在行政上,他(她)是整个单位或项目的工程技术负责人。 我们的人才培养,好像应该针对上述系列进行对应培养和教育。不见得全面合理,但实际可能如此。
个人分类: 杂谈|6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实验室招聘技术员
热度 1 jiankuihe 2011-12-16 14:14
实验类 主要职责包括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白细胞,细胞培养、单克隆细胞筛选与鉴定,引物设计、PCR、荧光定量PCR、RNA抽提与逆转录、分子克隆,构建DNA library, 运行新一代DNA测序仪等方面实验; 1、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或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测序及相关领域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优先; 3、或熟悉分子生物学实验,有实验室工作经验优先。 4、具有快速学习能力和较强沟通能力,有较强责任心和创新精神,工作积极主动,执行力强。 生物信息类 负责开发编写DNA序列分析软件和程序; 挖掘科技文献,与对科研方法进行探索; 撰写科学论文; 1、本科学历,生物、电子工程、物理,信息统计学相关专业 2、熟悉生物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了解基因组学前沿进展 3、英文快速阅读能力和口语沟通能力优秀 4、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具备基本的生物统计学知识;并且熟悉Linux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的优先 录用 5, 具备一定该领域实际项目经验者优先 应聘者请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应聘材料,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位学历相关材料及成绩单复印件等 待遇:南方科技大学提供极富竞争力的待遇,技术人员月薪4000-8000,视学历和工作经验而定。 更多详情请浏览实验室主页: www.sustc-genome.org.cn
6412 次阅读|1 个评论
细胞治疗所感
lovelife29 2011-12-16 11:07
今天终于一点实验室的操作都没有,实验室工作也已安排就绪,一切按已定的程序运行,喜欢这种做事尽在自己把握的感觉,窃喜一下。。。。。。 目前各大医院都在疯狂的上细胞治疗项目,身为生物专业的我们应该手舞足蹈的庆贺,细胞治疗被一些媒体一些专家“编排”的越好,我们这些小兵小蟹越是,,好听的说,是越能体现自己"价值"。可不知为什么,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即使身为提供细胞的技术员的我,都不能保证回输的是真正有用的细胞,都不能保证这些细胞对那些身患重病的人有多大用处。。。。。。一切都是急躁,一切又都是利益。专家说:大的方面来说,只是追求不出事,至于治疗,谁也没法保证。 可能这个急躁的社会把每个人都逼的很紧,都无暇去顾及其他吧。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愤青,因为我喜欢阳光,相信美好,可越是喜欢,越是相信,就越失望,偶尔,抱怨一下。。。。。。
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911
热度 1 duke01361 2011-9-10 07:55
又是911!911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爱丁堡大学达尔文楼的办公室忙得不可开交。一位现在荷兰的女技术员找到我办公室告诉我:Pan,有人用飞机把美国世贸大楼给撞了!死伤惨重!我第一反应是:谁这么不小心?又开飞机撞上了大楼?!怎么搞得?!后来才知道那是恐怖袭击!纪念911! Is 911 again ! 911 occurred when I was busy in my office in Darwin Building i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 d utch female technician who is now in netherlands went to my office and told me that : Pa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hit by flown on to it ! Many Casualties ! My first reaction was : Who is so careless ? And a plane hits the building again ? ! Later I learned that a terrorist attack ! Commemorate the 911 !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4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记录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plzlq2010 2011-8-5 10:27
我刚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每天在实验台旁干到深夜,以为这就是科研了。两个月过去,突然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那种感觉,只能用“沮丧”来形容。我开始置疑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感觉有种习惯的力量在束缚着我。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奉命行事,习惯于忙忙碌碌。我根本不是什么研究生,只不过是一个廉价而又勤奋的技术员罢了。后来看到周围的研究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我又惊讶于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于是我决定把科研中的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借此逼近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希望这些经验在经历千锤百炼之后成为研究生群体的积累,使后来人可以借鉴,少走弯路,直达问题的实质。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一) 1.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2.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3.记录真实详尽。 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不要为老板省钱。 效率为先。整天算计着省钱,一旦用了不可靠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遭受打击, 到头来一分钱也省不了。 5.把握心理优势。 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二) 1.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先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再看师兄师姐答辩的论文,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实际上应当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过),看后者知道哪些可以借鉴。 3.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4.如果接师兄师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其实验记录前人的结果不一定可信! 5.两手准备 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三)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四) 1.实验课学不会实验 实验课之前老师把前面的步骤做完了,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见到完美无缺的最后一步的表演。这是真正的实验吗?那时候我们还天真地问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吗?什么时候交实验报告?对多数人来说,实验技能只能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2.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3.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4.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5.SCI 是个陷阱。 运气!有人没费力气发了一篇SCI 文章。你不要羡慕他。因为据我所知课题是别人设计的,实验是别人手把手带他做的,文章是导师帮他找了国外的人改写的,而他并不擅长做科研。但是他因为一篇SCI 文章已经自认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于是要出国,要做实验,要继续发SCI,要挣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属于他的道路。(也许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但是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适合搞科研吗?真的不适合搞科研吗?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五) 我不知道科研对造假能够容忍到什么程度,科研和造假是不是一对双胞胎。但台上的人都在说-决不造假。 1.适当造假:无关痛痒,偏差不大。 论文中做了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人DNA 对照,实际用脐血DNA 做对照;论文中正常对照做了200 例,实际做了150 例;论文中有显著性差异,实际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均值的差别没有论文中那么大;论文中随机分组,实际上随意分组;论文中给动物行无菌手术操作,实际是只把部分器械在消毒剂里泡了泡。 2.被动造假:忍辱负重,有苦难言。 师兄的论文发表了,导师让伊接着做,伊没有重复出来,但伊不能说师兄的论文有问题,伊在隐瞒事实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导师想要什么结果,伊就能做出什么结果;毕业前的几个月很多人的实验变得异常顺利,该出来的都出来了。 3.客观造假:无意而为,缺乏常识。 论文中报道一个新的缺失突变,据说伊只挑了一个克隆测序;一个本该重复数次的实验没有重复就拿去发文章了。 4.主动造假:急功近利,风雨无阻。 论文中的一张电泳照片来不及重做,借别人的一张差不多的照片顶替;酶切的时候,有一条带应当完全切掉,但总切不干净,伊用PHOTOSHOP 把它涂掉了;论文中的PCR 工作量很大,但PCR 仪使用登记本上只有一次记录;论文中p=0.041,实际p=0.055,把对照组中的一例阳性观察去掉就得到0.041 了。 5.积极造假:追逐名利,几近疯狂 伊在一年中发表第一署名的论文50 篇;先有论文后有实验记录。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六) 英文文章写作 1.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 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 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 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ection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 ,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七) 文献管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以及 换行符 删掉。 每次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八) 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知而不引 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断章取义 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引而不确 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来源不实 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盲目自引 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九) 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 1.审稿人知识陈旧 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 2.选错审稿人 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较复杂的文章。出于爱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适合审这篇文章”。 3.关系文章 有了关系,什么都简单了。 4.不承认阴性结果 诚实的阴性结果被认为无意义。怪不得有人大声疾呼“我要办一本阴性杂志”。 5.造假 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出不来预期结果就没法交差。为生存计,为按期毕业计,造吧。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 动态的科研 1.科研靠积累。 象伦琴发现X 射线那样凭借一次简单观察就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长期积累。最终实至名归。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设计课题不要好高骛远。基金评审也是这样。没有前期积累,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小。选导师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还是要为人作嫁? 2.文献要追踪。 开题时通过查文献了解的情况,到结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写论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献。 3.记录要复习。 前面的实验记录要经常复习。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你会发现最初的判断未必正确。 4.材料要变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剂会降解,有些设备会老化,这导致你在完全按照以前的方法操作后得不到以前的结果。PCR 是个魔鬼!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种试剂只是有效量的减少,你需要加大用量。如果变质以后产生了有害的物质,恐怕该换试剂了。如果设备读数有漂移,就得校正。总之,出了问题要找原因,每一步都要“确切”!否则就是刻舟求剑。 5.老板要看清。 老板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的想法随时在变。觉得事情不好,他会转向。你要擦亮眼睛,看清苗头,否则会被转晕。可以适当地引导一下。互动嘛。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一) 我曾经向一些比我有经验的人请教“什么是科研”,他们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给我打了五个比方。 1.科研是流行歌曲 什么流行用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张口生物芯片,闭口纳米技术。老板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科研是移花接木 设计课题?课题怎么是设计出来的呢?是拼出来的。A 的材料,B 的方法,C 的指标,D 的意义。 3.科研是傻瓜相机 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没时间看原理了。我能折腾,多折腾几次就出来了。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老板心里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儿我还干不完呢。 4.科研是照葫芦画瓢 综述不会写?抄啊。论文不会写?套啊。反正不会有人追究。无知者无畏! 5.科研是垃圾 实验完成了,论文发表了,答辩通过了。老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走后,这些都是垃圾”。 晕!倒!挣扎!再倒! 他们没有骗我,实用主义自有它的道理。但我从此不再随便批判国内的科研水平了,因为在某些时候我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二) 写毕业论文 1.先列提纲 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2.平时多写 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3.不要罗列所有数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4.打印修改 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5.让别人指出错误 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三) 怎样读文献 1.目标: 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2.层次: 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形式: 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4.程度: 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矛盾: 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3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蒋书良 和他的酥梨人生
caotiansheng 2011-4-5 10:14
蒋书良( 1948.11 —),男,中共党员。安徽省砀山县人。 1981 年 1 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分配到砀山园艺场生产科任技术员。 1984 年任园艺场生产副场长。 1998 年任园艺场党委书记,除党务外仍负责全场生产,同年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年调到县水果办公室任副主任,指导全县果树生产。 2007 年调至县农委技术推广中心至今。 1985 年取得农艺师职称, 1994 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2008 年 1 月晋升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2004 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3 年赴陕西果树研究所研修 6 个月。 1985 年被农业部派往意大利学习果树栽培及水果加工 3 个月。另外赴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果树病虫防治和到广州国家培训中心学习现代农业。 在负责果业生产期间所做的实际工作主要有: 1. 推广酥梨变化密植。 1998 年酥梨价格上扬,为迅速扩大面积和产量,积极推广酥梨变化密植,达到 2 年生长, 3 年结果, 4 年丰产,丰产期比以往提前 3~4 年,为果农增收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为提高酥梨品质而组织开展的研究工作。树体光照强度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有机肥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研究;树体标准留果量,提高脱果率技术研究;科学预测预报及综合病虫防治技术研究;果实套袋及改善外观色泽技术研究等。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志的经验集成应用于生产,使砀山园艺场酥梨屡获国内外大奖,有力指导了全县酥梨的生产。 3. 组织攻关无公害生产。参与无公害酥梨生产技术研究并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在全县推广实施,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全县酥梨无公害生产,使园艺场、良梨镇酥梨获绿色食品认证。 4. 制定酥梨生产标准。 1998 年承担省酥梨标准制定,任技术组组长,本标准由省质检局批准并实施。在此基础上, 2004 年建设“砀山酥梨标准化示范区”,担任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该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定为“标准化示范区”。 5. 做好原产地认证工作。该项工作由其负责去北京进行技术答辩, 2003 年顺利通过答辩,国家质检局认定“砀山是酥梨原产地”。 6. 组织酥梨品牌创立和申报。为了提高酥梨声誉,推广销售,非常注意创立名牌。在园艺场负责生产期间,培育的“砀园”牌酥梨,多次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华名果”称号。 7. 组织产品销售。 1993 年,首先提出设特级果,适应了高消费群体要求,迅速打开市场。 1996 年,将酥梨出口香港时间从 8 月 8 日改为 8 月底,酥梨成熟度、品质大为提高,受到香港客商和市民的欢迎,并通过香港转口到其他国家,从而打开了国际通道。 1999 年,亲自到越南推销砀山酥梨并从越南辐射到东南亚国家。 8. 组织产业化经营。 1984 年,首先在园艺场建立了冷库,通过机械冷藏储藏砀山酥梨,大力推广自然通风窖储藏,拉长了酥梨供应时间。 2004 年,参与全县小冷库建设。近年积极参与引进酥梨加工企业并为其搞好技术服务。 9. 提出酥梨生产结构调整。 2003 年,首先提出了“酥梨 3211 工程”,得到县委县政府认可,在全县实施推广。 10. 技术服务。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实践经验,融合其他同志的技术知识进行集成。经常下乡讲课培训果农,为普及果农酥梨科技知识服务。 主要论文论著和科研成果: 组织和参与《梨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放心果生产技术》和《砀山酥梨》等著作的撰写。 主持的“砀山酥梨高密栽培”项目获省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的“砀山酥梨高接换头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项目获县政府科技一等奖。 参与的“砀山酥梨优质无公害技术研究”研究项目获省农村科技进步三等奖。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阚知 和他的酥梨人生
caotiansheng 2011-4-5 10:13
阚知( 1948.12 —),男,安徽砀山人。 1967 年中专毕业, 1968 年下放到砀山赵楼公社衡楼大队,利用生产之余,搜集整理当地流传的“果树谚语”和“修剪口诀”,并于 1972 年打印成册,在安徽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果会上展出。 1979 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他被重新分配到砀山果园场工作,历任技术员、生产队长、分场副场长、科研所长等职。 1994 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系砀山园艺学会理事。曾在《落叶果树》、《北方果树》、《西北园艺》等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 12 篇,各类科技报刊上发表“科技小品”近百篇,并多次参与砀山梨有关技术书籍的编著。 2002 年,担任“ ISO 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主持制定近 10 万字的《质量方针》、《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并多次参与砀山梨有关技术书籍的编著。 40 余年来,阚知除坚持从事果树技术工作外,还热衷于文化民俗的研究, 1990 年被吸纳为宿县地区作家协会会员, 1992 年加入安徽省散文学会。十几年来,曾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 30 多万字。 1998 年加入省民俗研究会,曾在徐州、宿州等地市级报纸上开辟专栏,发表“民俗趣谈” 72 篇,在合肥《庐阳医界》上发表系列“砀山中草药传奇故事” 16 篇。 主要科研论文、著作和获奖成果有: 《失效退菌特最低临危线试验方法》,《农林科学实验》 1981 年 1 期。 《如何掌握果树病虫防治中的经济阀限》,《农林科学实验》 1982 年 6 期。 《中国水果名称探源》,《科技发展与改革》 1990 年 6 期。 《砀山酥梨的采收时间与价格的平衡》,《价格月报》 1993 年 6 期。 《高接酥梨树栽培管理特点》,《落叶果树》 1998 年 3 期。 《砀山梨套袋的弊害及原因》,《落叶果树》 2001 年 6 期。 《波尔多液对砀山梨外观颜色影响情况》,《安徽植保》 2002 年 11 期。 《果园病虫测报的指示物》,《西北园艺》 2003 年 8 期。 《梨树叶灼病的调查分析》,《山西果树》 2005 年 3 期。 《影响酥梨销售的几个误区》,《西北园艺》 2008 年 1 期。 2000 年参与《砀山酥梨精品园管理技术》一书的编写工作,中国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2004 — 2005 年,参与《巴溏暗斑螟的发现、发生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该项目获“安徽省农垦 2005 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 — 2007 年,参与安徽省农科院组织编写的《砀山酥梨》一书,待出版。 2007 年,参与《魅力砀山》一书的编写,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4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唐良成 —— 酥梨培植专家
caotiansheng 2011-3-31 22:23
唐良成( 1937 —),男,中共党员,安徽省砀山县唐寨镇油坊村人。 1958 年宿县农校毕业。安徽省砀山果园场高级农艺师,安徽省农学会会员,砀山县文庄果科所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砀山果园场技术职称中级评委委员,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技术职称高级评委委员。 1958 — 1996 年,安徽省砀山果园场技术员、副科长、科长、场长科技助理。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有: 1984 年,参加《砀山酥梨》一书组编工作。 1982 年,宿县地区农业局编写《果树资料汇编》,收录论文 1 篇。 1988 — 1992 年,参与主持“杂交高接砀山酥梨”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 年,参与项目“梨树黄化病矫治新技术推广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 年,参与国家项目“砀山酥梨低产园改造”,获部级三等奖。 1999 年,被砀山县果科所聘为果树专家组成员,负责全县果树技术推广工作,经常到各乡镇给果农讲授技术课,深受果农的欢迎。 2000 年 1 月,参加《砀山酥梨精品园管理技术》一书的编写工作。 1998 年,个人业绩被收入人事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专家大辞典》一书中。
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崔玉曙 —酥梨培植专家
caotiansheng 2011-3-31 22:20
崔玉曙( 1923 —),男,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崔兆楼村人。 1950 年西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高级农艺师、全国植保学会会员、全国植物病理学学会会员。 1950 — 1955 年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研究所; 1955 — 1988 年安徽省砀山果园场科研所、生产科技术员; 1988 — 1993 年退休后,安徽省砀山县果园场返聘,任生产科技术员。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有: 1982 年,参与宿县地区农业局编写《果树资料汇编》,收录论文 3 篇。 2000 年 1 月,参加《砀山酥梨精品园管理技术》一书编写工作。 主要获奖有: 1984 年 3 月,获安徽省“农业科技和农村两户”先进奖。 1986 年,项目“砀山酥梨病虫综合技术研究”获 1985 年度技术改进三等奖。 1986 年,论文《安徽省梨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和综防研究》获安徽省昆虫学会优秀奖。 1990 年,项目“砀山酥梨优质生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分获砀山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 1992 年 10 月,论文《苹果病虫综防技术研究总结》和《黄河故道地区果树病虫种群演替及综合防治》,分获苏、鲁、豫、皖科技协作区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2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谢晓亮与孙育杰研究组聘技术员
talentblog 2011-3-31 13:12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新成立的一个跨学科合作研究中心,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生物成像和基因测序手段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中心配备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和条件,发展最新的生物成像和测序技术,致力于解决重要的生命科学问题。未来几年中心将重点将以下技术用于基础生物问题和干细胞、代谢疾病、和癌症等医学问题:(1)单分子成像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2)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3)微流控单细胞操控与分析技术及其应用;(4)超高空间分辨率显微成像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5)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 本中心由国际知名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教授组建。谢晓亮教授现任哈佛大学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系讲席教授和北大生科院长江讲座教授。 因本组研究需要,谢晓亮与孙育杰教授实验室招聘技术员1-2名,具体如下: 本实验室主要组合运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先进的成像技术研究基因转录的调控和单分子酶学。申请人应具有扎实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和实际操作经验。优先考虑在基因表达分析、DNA-蛋白质作用、以及染色质/表观遗传修饰方面有经验的申请者。 待遇条件:面议 自本招聘启事发布之日起,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名。 有意者请先将申请信及个人简历发至:sunmoon286(at)gmail.com 电子邮件标题请务必采用以下形式: 姓名-毕业学校 初选合格者如需来我校参加面试,由中心支付往返旅费和相关费用。 联系人:孙育杰 关于BIOPIC的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biopic.pku.edu.cn
5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试(四)
热度 1 notforgetme 2011-3-11 11:50
3月4号,我去应聘了生化所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应聘条件中要求了解基因组测序和高通量测序。基因组测序是分子生物学的必学内容,所以这个原理我是明白的。这个高通量测序,我在网上查了不少资料,但大多数是技术方面的宣传,原理的东西讲的很少。我给华大基因测序公司的技术员打电话,没联上,倒是有一个业务员主动联系我,他以为我想做高通量测序。可惜他也只是经过了短暂的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也讲不清楚这个原理。结果在面试的过程中,老师提到了高通量测序方面的问题,我好多都答不上来,然后就很慌乱,感觉面试的老师很失望的,当然我自己就更失望了。 昨天在网上看到中科院神经所胡海岚老师课题组招聘实验室管家的信息,我觉得自己在实验室做过实验耗材定购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就投了简历,没想到吃晚饭的时间她就打电话通知我今天十点电话面试。昨天晚上,我在图书馆查阅了一些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书,那些管理工作几乎都是老师或学校统一做的,我们学生接触的很少,从未亲身实践过。今天面试的时候,老师问了我两个问题,首先问我会哪能些实验技术,是不是就只是简历上写的那些,我说是的。对于这个问题,我确实是感到有点委屈,因为这主要是受实验室条件所限。我没有向招聘老师解释什么,三年就学会这么点技术,确实让这些老师很难理解。她问我第二个问题是,我觉得自己能胜任实验室管家的理由是什么,我都做过哪些工作,对这个工作了解多少?她问完后我就有点懵了,我无意识的答到就做过实验耗材的定购和管理工作。最后,老师说,好吧,就这样。我知道没希望了,于是安慰自己到,就当是增长了经历吧。 到目前为止,一共经过了三次面试。我自己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做实验员,会的实验技术少,做管理,又没有经验,找工作的确困难。不过很感谢每次面试中,招聘老师给我指出的问题。我只能再接再厉,争取上一次面试中出现的问题不在下一次中出现。
3669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美札记-技术员为什么被解聘了?
热度 1 lxchencn 2010-12-28 22:31
第三十五篇 招聘技术员 细胞培养室的技术员 John 因为在周五下午的啤酒会上喝多了,发了酒疯,把电梯外大厅的玻璃墙砸碎了,尽管他已经是在细胞室工作很久的老技术员了,平时工作也很认真负责,还是没有余地的被辞退了,他的工作临时由另外一名技术员替代,随后在信息栏里看到了招聘广告,因为 Ming 是面试人之一,看到陆陆续续有人来面试,有白人黑人,还有华人,有个华人来面试时看到我,还问我细胞室和面试的情况,我说不知道,面试是公开平等的,最后来了一个非洲裔的女技术员,大约 40 多岁,很健谈,因为小孩要在学校讲关于中国的主题与我谈过如何寻找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我给了他一些建议,比如谈中国的茶,饮食,电影等等,工作经历丰富,能力也强,她的大女儿订婚了还带了糖给大家。在信息栏里时不时看到招聘技术员的广告,博士后流动很快,技术员工作是比较稳定的,隔壁实验室的一个技术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这个实验室工作,工资加了很高,但老板还是养起来,因此,有中国来的学者慢慢转变为技术员的,工作压力小些,一旦老板没钱解雇了,重新找工作也很容易的,在美国,一般情况下,老板经费不足时是先解雇博士后,最后才解雇技术员的,因为他们掌握了很多技术,实验室少不了的,重新建立技术是需要时间和更多金钱的。技术员有为一个大实验组共同服务的,如我们系里的细胞室的技术员,有只为一个老板服务的,就是一个老板聘用的,有经费的老板有时还聘用不只一个技术员,也还有一些专用大型实验设备操作的技术员,比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膜片钳等设备的实验操作员,也有饲养动物 、 清洗消毒室的技术员。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