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入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哲学的邀请(11)——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
热度 1 yaojunwei 2020-10-16 09:58
学术哲学的邀请( 11 )——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 “自主”是指一个人独立行事的能力。衡量一个人学术的自主性是决定他决定自身学术行为并作出决定的能力,与顺从他人设定的规范行为相反,这些规范行为可能与他自己的学术发展不相协调。 作出自主决定的能力有若干前提,首先,它需要在学术探究中意识到个体的需求,这来自于经验或体验。这意味着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情感,从同化的需求中区分出自己的真实需求。 其次,是需要自我肯定的勇气和不能盲从。一个人需要具备足够的勇气才能接受自身需要艰苦探究才可能有一丝丝成果的方向,尤其是一个人的自我中存在令人不解、令人不明、不被认可或者不完美的方面。 再次,需要了解一个人生存其中的学术文化生态和氛围,意识不到一个人无意识遵循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很难区分学术自主行为与顺从行为。 获得学术自主性的个体会如何感知他自身的存在?一方面,在身份方面,他知道他是谁,他不是谁。他的自我非常完整,不觉得需要从事竞争行为来维护自己的身份。他感觉非常真实。他不会给人以空壳或者半瓶子水的感觉。 具有明确自我意识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学术倾向。对于对错,他有自己独特的个体感知;他不会借用别人那里贴着“学术权威”标签的指南来引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也不会有那种恐慌感:很容易被人说服去做他并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是成为他不想成为的人。当然,偶尔他也会去选择乃至被迫去做一些他不希望或不喜欢的事;但他知道,除非是被洗过的大脑,永远都没人能够阻挡他对学术自由的向往,也没有人能够强迫他成为他不是的样子。 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不会给自己设置障碍,他接受范围广泛的学术思想,不怕表达出它们。自主性自我具有自我激活和坚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有能力识别自己独特的学术个性、学术愿望、学术梦想,以及坚定地自主表达它们的能力。包括采取必要步骤,使这些学术梦想变成现实,在其受到攻击时候敢于站出来支持和捍卫它们。 学会学术自尊。这种能力可以让个体去识别和承认,他能用一种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方法去有效地解决问题或危机,我们需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也需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但是不能一叶障目,无视取得的成果。 自主性自我不能成为“寒号鸟”,要未雨绸缪。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不会让自己在学术险阻中处于痛苦之中,郁郁寡欢。当事情出错我们受到伤害时,真正的自我会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平复痛苦的情感。我们运行自己承担多少疼痛与事件有因果关系。但是,真正的自主性自我会努力恢复良好的感知。 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是用新的、发展的方法去取代旧的、熟悉的学术生活模式和解决学术问题模式的能力。新的情境要求我们具有创意的资源,我们可能不得不拿出新的思路,新的优先次序,新的方法和技术。此外,创造力往往会承认和保护自身。创造力不仅仅是找到解决我们身边世界里生活问题的办法的能力,也是重新排列那些阻碍自我表达的心灵内部模式的能力。 真正的学术自主性自我运行我们独自待着而没有被遗弃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时,它能使我们管好自己和我们的情感;但不要把这种类型的孤独和心灵孤独混淆,后者源自于一个受到伤害的真实自我。它是一种学术探究中寻找意义的能力,我们不是依赖别人而是依赖自己来激活我们真正的自我。 学术自主性自我是自我的连贯性,这是一种认识和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贯穿时空的核心的能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拥有真实自我的人都会有一个内在的核心保持不变,哪怕他已经长大成熟。直到生命尽头,学术自主性自我仍是许多年前出生的时候的那个相同的“我”,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张海霞︱出世的心,入世的奔
热度 1 张海霞 2020-4-3 09:04
【题记】有朋友在《踏踏实实做个知识分母》后留言:“ 张老师,在当下的大科研环境下,如果踏踏实实当知识分母,不急着争当知识分子,是不是会有淘汰的危险?您99年写的那篇关于科研的文章,我读过好几遍,佩服张老师的敢言直言。当下,这个状况可能也并没有改善。像张老师这样的知名教授当分母,应该有这个条件,而再年轻一点的科研人员估计就有点难,因为大家被考核的时候都是看有多少“科研成果”,就是数数量。如果没有或者少,估计会被淘汰,生计估计都有影响。感觉当下有了名头就有了各类项目,所以大部分都想争取吧。不过因此变得浮躁,注水。个人就此问题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见谅。”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今天贴这篇《出世的心,入世的奔》可能能够回答一下他的问题和担忧:做知识分母不是给自己不努力没成果找借口更不是“主动退出竞争”,而是主动选择不被各种名利绑架做自己的应该做的事而且不遗余力地把它做好。 张海霞︱出世的心,入世的奔 很多时候做为知识分子的我们会纠结于是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其实什么主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我们在年青的时候一定要“出世的心、入世的奔”! 此话怎讲? 出世的心: 说的是做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我们一定要是理想主义者,要有“不畏权,不畏势,只唯真;不求名,不求利,但求真!”的那颗心,不被名利绑架,求真务实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该做的事上; 入世的奔: 说的是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无比地努力去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教学上要尽心尽力对学生负责,科研上要全力以赴做出好成果,也要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庭,要努力把该做的事做到极致。 很多人会把知识分子直接跟“清高、无用、闲散”等逃避现实的自命清高联系在一起,也有人会把招摇过市的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做为成功的象征,其实这都是极大地误解了知识分子的意义: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做为一个经过专业训练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我们更是要投身社会、为社会做好服务,这个服务包括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思想去辨析和解决现世的问题、为未来探索方向。 特别是在年青的时候,我们更是必须要自己确立这样的观念: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没有入世的努力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每一代年青人青春时光都不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社会怎么发展?所以年青时必须有努力向上、改变世界的追求,这才是正常的,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 但是每个年青人,也要注意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特别是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年青人,如果没有确定自己的追求是求真务实、为这个社会解决一定的问题的,否则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迷失在各种事务的忙忙碌碌之中。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要尽人事听天命,不能过度痴迷,过度痴迷则会扭曲自己的内心。 通俗一点:全力以赴地向着目标奔跑,即使暂时没有追到也不要折磨自己,因为只要你真的努力了,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在前方等你:所谓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辛勤耕耘和付出,哪里会有秋天的硕果累累?! 青年教师朋友们加油!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9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海霞︱出世的心,入世的奔
热度 3 张海霞 2019-10-6 11:58
十一把最近给青年教师培训的讲座整理出来写了《做好新时代的大学教师》,受到大家关注,其中有一位网友留言: 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你理解道德经了吗? 这是一位挑刺的网友,因为我文中讲教学如何创新时举了研究生时涂又光老师给我们讲授《道德经》的启发,所以他就拿出来说事,不过这也是我要跟青年教师们分享的一个心得体会: 很多时候做为知识分子的我们会纠结于是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其实什么主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年青的时候一定要“出世的心、入世的奔”! 此话怎讲? 出世的心: 说的是做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我们一定要是理想主义者,要有 ” 的那颗心,求真务实、淡泊名利。 入世的奔: 说的是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无比地努力去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教学上要尽心尽力对学生负责,科研上要全力以赴做出好成果,也要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庭,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很多人会把知识分子直接跟“清高、无用、闲散”等逃避现实的自命清高联系在一起,也有人会把招摇过市的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做为成功的象征,其实这都是极大地误解了知识分子的意义: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做为一个经过专业训练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我们更是要投身社会、为社会做好服务,这个服务包括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思想去辨析和解决现世的问题、为未来探索方向。 特别是在年青的时候,我们更是必须要自己确立这样的观念: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没有入世的努力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每一代年青人青春时光都不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社会怎么发展?所以年青时必须有努力向上、改变世界的追求,这才是正常的,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 但是每个年青人,也要注意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特别是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年青人,如果没有确定自己的追求是求真务实、为这个社会解决一定的问题的,否则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迷失在各种事务的忙忙碌碌之中。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要尽人事听天命,不能过度痴迷,过度痴迷则会扭曲自己的内心。 通俗一点:全力以赴地向着目标奔跑,即使暂时没有追到也不要折磨自己,因为只要你真的努力了,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在前方等你:所谓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辛勤耕耘和付出,哪里会有秋天的硕果累累?! 青年教师朋友们加油!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3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是我闻
热度 10 satangell 2016-7-24 20:56
今年的雨尤其大,山脚下的村子都给淹了,往日进出的路全被大水封死。往常小和尚还可以下山找小花聊天,现在只能在庙里待着,捧着大海碗陪老和尚一起喝茶。 老和尚年纪大了,喝茶的时候免不了絮絮叨叨,回忆些从前的事情,星空下道的艳遇,锁骨菩萨……刚听的时候还有些兴味,听多了就容易不耐烦。虽然不耐烦,小和尚也不做声,只是看着屋檐四周的雨帘发呆…… 这一日,天色略有些晴朗,远处青山如洗,竟从山坳跨出条彩虹。山门被推开,进来一位女施主。小和尚眼尖,一下认出是送自己扇子的女施主,喜道:“观音姐姐,你怎么有空来了?” 听小和尚这么喊,女施主倒有些不好意思,嗔道:“你这小和尚,怎么如此调皮,那观音菩萨也是你能随便安倒普通人头上的么。”又按低声音,“再说,我可比观音瘦多了……” 小和尚笑道:“菩萨相众生相又有什么区别了,观音可以是观音,你为啥就不能是观音?再说,观自在菩萨世间化身千万,有丰腴的时候也有苗条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就不是呢?” 女施主笑道:“你既然这样说,那我倒要问问你了。你说我是观音,那我怎么没有观音的神通法力?平日里怎么还吃肉?” 小和尚正色答道:“所谓神通法力,不过是梦幻泡影。况且,佛家讲出世入世,《华严经》说‘回向品’,已证菩萨道的人,要‘回向’人世,舍身于众生,方可成佛。入世时若带了神通,那还能叫舍身?还能叫入世?至于吃肉还是吃素,阿弥陀佛,说起来,小僧还对以前吃过的鸡肉包子念念不忘啊。” 女施主听了,也不知被小和尚的哪句话戳中了心思,一时竟愣住,许是在回顾红尘往事。良久方道:“我若是,那这一世的酸甜苦辣竟是为了什么?我若不是,那这一世的悲欢离合又是为了什么?” 一直在檐下喝茶的老和尚,实在看不过去小和尚的胡扯,走过来一声大喝:“咄!管你是什么,上山买票了没?!” 老和尚这声喊,吓得女施主花容失色,连话也没接就跑了。小和尚难得碰见一个能和自己聊天的人,竟然还给老和尚吓跑,气得几天不理老和尚,一老一小就这样别扭了几天。 好在雨季已过,又逢上放榜,考上的要进山还愿,没考上的更要拜佛求来年高中。这一整日香客如织,老和尚忙着装神弄鬼,小和尚忙着端茶送水,一切又恢复如初。用老和尚的话来说,入世出世难也不难,难的难在入世不忘出世,出世不忘入世;不难的不难在入世就是入世,出世就是出世。 “出家在家是入世,香火供奉是入世,收门票钱就更是入世。”夜里,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老和尚对着小和尚,如是说…… “如是我闻。”小和尚数着手里的零花钱,亦如是说……
个人分类: 小道摸禅|3681 次阅读|23 个评论
出世与入世
clefool 2013-4-13 13:37
出世与入世 千载朝堂一尊君, 儒家思想讳莫深。 壮志豪情待圣主, 佛道笑叹仕单纯。 山野松竹非吾心, 曲径犹指金銮门。 怅怀言隐自作慰, 留得世迷万古寻。 2006 - 11 - 14 平顶山市 偶读《历代感伤诗词》有感。叹古之文人之怀才不遇,悲现实自我之欲报无未门。出出入入自古无休!
个人分类: 赋人生一诗|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提要
黄安年 2010-12-30 09:00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书名 :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著者: 资中筠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唐思东 特邀编辑 : 曹宏举 责任校对: 林福国 封面设计 : 海 洋 技术编辑 : 李 建、薛正强 发行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 : 北京试社科印刷厂 制作: 北京世纪太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次 : 2002 年 2 月第一版 印次 : 2002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 10.625 开本 : 890X1240 1/32 字数 : 232000 字 页数 : 326 页 印数 : 1-10000 册 定价 : 21.00 元 ISBN: 7-5004-3299-2 附照片 16 张为笔者翻拍自该书。 作者系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本书为作者近年的随笔精选集。所选文章虽体裁各异,却皆为性情之作,给人以击节慨叹,顿开茅塞之感。如《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日本人认罪为什么那么难》、《人格与国格孰先》等篇,看出作者的思绪徜徉在 出世 与 入世 之间。 出世 为净化心灵,保持人格独立的一部避退, 入世 则随命运之沉浮,发出求真的呼唤。本书应看作一位读书人的心灵对话。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目录 自序 平戎策 与 种树书 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 有感于宋朝汪藻的文才 想起了 咏絮才 与师友同游水木清华 《世纪精华》序二 有感于冯友兰先生的 反刍 三联书店与当代学术文化 人格与国格孰先? 袁同礼 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先驱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黄遵宪的《新别离》诗 信、望、美的追求 《啊,拓荒者!》再版序 热潮退后话《廊桥》 五四运动与《列女传》的联想 男子中心社会的 语境 食洋而化,惠及学子 评《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 雪泥鸿爪化作碑林 《世纪肖像》影集 一定要 团圆 到皇帝身边吗? 怎么就没有 正好 过? 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美国独立 忆海伦 斯诺 与保尔 罗伯逊同台演出 信誉能否靠良心来保证? 美国大学中的 信誉规则 制 漫谈美国人的行为文明 东西方国家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鲍大可 ―― 中美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 本杰明斯波克医生访华逸事 成功为失败之母 台后流泪,台前显贵 对呼唤蓝天的共鸣 煞风景谈 图书馆礼赞 何谓素质教育 ―― 忆母校天津耀华中学 对好编辑的体验 闲话电话 弹不好有感 ―― 不算乐评 讲和也需要英雄 ―― 由拉宾之死想起的 外国问题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困惑 爱国的坐标 关键在于立宪 ―― 洋顾问古德诺与袁世凯称帝的再思考 老问题,新视角 ―― 美国学者写义和团 跨世纪的中国人将何以自处? 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 从方孝孺与布鲁诺之死看中西历史轨迹 自序 这本小书收集了我自 1996 年以来断断续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非学术性文章几十篇。都是业余即兴之作,是在写大部头的夹缝中草就。我有时羡慕有些文史界的学者,他们的随笔往往与专业相联系,有的是学术研究的副产品,有的就是介乎论文与随笔之间,都蔚然成章;我则平时思想驰骋所至而有意形诸笔墨的,与专业相去甚远,这种写作在注意力和时间上都与专业有矛盾,一些兴之所至的文章都是在夹缝中写就。其实随时涌上心头的灵感,以及可写的人和事远不止这些,但由于尚未从自己套上的专业枷锁中摆脱,仍然有待于继续业余挤出来了。   我的专业号称是国际研究,重点是美国。但近年来思考的问题离当前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之类越来越远,兴趣越来越杂。兴趣杂原是本性,现在也算是一种回归。这杂就反映在这本集子的题材和体裁上,有的接近论文,有的纯属随感,最长的近万字,最短的几百字。给这样一个集子起名颇伤脑筋。我原名之为《说东道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拉拉杂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谓;其二多少与本人的工作经历有关,见闻、读书和思考所及还是驰骋于东西方之间。但是出版社认为这一题目太普通,好像有人用过了;我对历史又情有独钟,喜与古人神交。从心情来讲,常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所以曾想起名为《怆然集》,又觉过于低沉。最后决定选用了其中一篇平戎策与种树书的副标题为书名。以一篇名全书,这种惯例也是有的。中国读书人的出处(读上声)一向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对出世的看法一般认为是消极、无奈的选择。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读书人入世唯一的出路是做官。而一旦入仕途,忧国忧民之士能一展抱负的不多,却难免被迫摧眉折腰。况且机会总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出世精神是一种维持人格独立的退路,是心灵的净化剂。因此有狂狷、有傲骨、有淡泊宁静、有安贫乐道、心胸豁达这些秉性,如果没有这一精神上的退路,那么只有人人不择手段地在宦途的独木桥上挤压、竞争,只剩下《儒林外史》中那些猥琐形象,中国的道德文化面貌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今天的读书人出路当然广多了,但是仍然有一个以什么精神对待进退出处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书名还是切题的。   文章虽杂,却于不知不觉间流露一种一以贯之的追求,老而弥坚。谓我何求?也说不清楚。一定要用文字来概括,那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这样一说显得既老生常谈又大而无当。但在我自己都有特殊的关注点。我从学龄前开始所受的最初的做人的教育就是诚实,三岁记事,受到母亲第一次家法威胁是被怀疑说了假话。长而学书,从四书中的正心诚意、慎独到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无不强化真诚二字。然而,离开校门以后,却不能担保永远只说真话,只是被迫说违心的话时总是感到非常痛苦。后来在从事学术著述中自己确定一条原则:若是真话不能全说,至少明知是假话的不说。好在毕竟时代不同了,只要无所求,不说假话还不致罹祸。不过除了独善其身之外,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太多的伪善、哗众取宠和自欺欺人。奸商、政客固无论矣!号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是什么状况呢?从本应天真单纯的儿童、学生时代起就被迫按应该的说而不是按真心所想的说,以致违心之论已经被社会接受为人之常情,甚至分不清是自愿还是被迫,那会是怎样的社会和国家?凡此种种,令我痛苦,令我心忧,止不住要发出呼唤,呼唤求真。科学地说,凡是真的不一定都是善的和美的,因为客观现实不一定都美好。但是求真的精神,诚挚的心灵总是善的、美的。远古的人类从蛮荒中走出来,逐渐告别原始的纯朴,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同时在物欲横流中,人性和自然界一样受到太多的摧残、扭曲和污染。我相信,一定程度的归真返朴能使世间少一些假、恶、丑,变得更加文明和美好。   我还相信,人之异于禽兽者,不但在于有思想,还在于能够为某种理想和追求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世间如许令人惊叹的成就都记录了人向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己、攀登高峰、发挥创造力和智慧的过程。科学的探索、艺术的创造,乃至体育竞技和探险,莫不如此。我相信存在天赋的差别,但我更敬重一切为臻于至善和完美的执著努力。因此,从戏台上能熟练而准确地翻跟斗的龙套到大艺术家到学问深不可测的大师,以及任何普通人孜孜以求,付出超常的心血和劳动取得一定的成绩,都能令我钦慕,因为他们所达到的成就都凝聚了常人所不及的辛勤劳作。反之,种种靠炒作包装,既没有才华又没有劳作基础的闪亮,都令我生厌。这不仅是个人的好恶,而是从以上的信念而产生的忧思:如果不劳而获暴利虚名成为主流,追逐浮华成为时尚,不但是审美观的低俗化,而且将是精神的堕落,使文明倒退。   我这一代人中,国人于内忧外患之中经历了种种民族悲喜剧和荒诞剧,个人命运随之沉浮。本人又多一些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在说东道西之中潜意识地难免相互参照,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思。到了这个年龄,于个人而言早已与世无争,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人事天命,总不能释怀。真、善、美的追求也不是超然物外的,落实下来,就在这片土地上。涉及一些沉重的话题,不合时宜之见如鲠在喉,一吐则难掩锋芒。呜呼!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本人忝列学术界,每每感到心虚。近世中国的文科知识分子,能以一生倾注于学的极少。比我老一代的师长辈,在青壮年时已有丰富的积累和著述,卓然成家。但是以后几十年大多在批判和否定前半生的成就中度过。其中幸而寿者,在耄耋之年还能勉力著述,传其薪火,酬其宿志。我则少年志于学,并不比孔夫子晚,但可以说是青壮年失学,腹笥既单薄,也还没有来得及如前辈那样作出任何成绩,倒赶上一同对过去所学批判和否定。那一点点微薄的学识竟成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及至有机会实现夙愿,挤进学界,已年届半百。虽奋力恶补,常捉襟见肘,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晚生于我的学子,少年时有一段失学,基础较差,但是机会来时仍然风华正茂,有志者还来得及补课,施展的天地也要广阔得多,当然又须经得起新的世风的诱惑和考验。我仰慕前辈的学养和积累,自叹望尘莫及;又羡慕后辈的精力和机会,感慨时不我予。但是一息尚存,伏案已成惯性,不能自已。后半生经过否定之否定,似有所悟,尽管不成系统,总是一吐为快。遂陆续成篇。近来无端常想起大学一年级时国文老师出过一个颇为冬烘式的作文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当时说了些什么交的卷,已完全不记得,如今却发现思和学竟是我闭门陋室之中,赖以度日的主要寄托了。 我对自己的文章能有多少读者向来不抱奢望。承蒙沈建中小友自告奋勇为促成本书以较为精致的面貌出版多方努力。他一摄影家的审美眼光对书的装帧提出了许多保管的建议 , 并为寻找合作的图片不辞辛劳 , 会同美编的共同努力 , 为本书增色不少。沈君任职于金融界,却对正在或行将消失的一些老人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有特殊兴趣,纯粹出于非功利的追求和爱好 , 而能这样认真执行著,令我肃然起敬,特致真诚的谢意。                        资中筠                    千年之交与芳古园陋室 资中筠   女, (1930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资 中 筠 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博士 生导师,著名 历史学家 、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 专家 。 编辑本段 个人简历    1930 年生于天津,原籍 湖南 耒阳。 1947 毕业于 天津耀华中学 。 1947-48 肄业于 燕京大学 。    1951 毕业于 清华大学 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 ,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 年至 1959 年常驻 维也纳 ,担任 世界和平理事会 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 年回国后曾担任 毛主席 、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 年后,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 尼克松 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 领导人 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 基辛格 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 中国大陆 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 费正清 、拉铁摩尔、 斯诺 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 年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美国 研究室工作。 资 中 筠    1982 年至 1983 年,任 普林斯顿大学 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 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1992 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 年至 1998 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 杂志 并任主编, 1993 年发起并主持创办 中美关系史研究会 ,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2 年,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 学者 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4 年任 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 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 50 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 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南京大学 - 约翰 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 主任 ( 美方主任为大卫 兰普顿 ) ,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 太平洋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编辑本段 生平    1930 年生于 天津 。 1951 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 ,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 资 中 筠 家 人 民间往来。    1956 年至 1959 年常驻维也纳,担任 世界和平理事会 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 年回国后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 年后,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 尼克松访华 以及随后的 美国参众两院 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 夏仁德 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 年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5 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1992 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 年至 1998 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3 年发起并主持创办 中美关系史研究会 ,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6 退休。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 南京大学 约翰 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 兰普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 理事 ,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2 年至 1983 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2 年,任 华盛顿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4 年任 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 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 50 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学术著作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 1945-1950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冷眼向洋 :百年风云启示录》( 2007 年修订版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资 中 筠 作 品 2006 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 陈乐民 合集)等。译著:巴尔扎克(法)《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薇拉 凯瑟(美)《啊,拓荒者》,阿兰 德波顿(英)《哲学的慰藉》等。 散文随笔集   《学海岸上边》与陈乐民合集;《锦瑟无端》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 随笔 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 团圆 到皇帝身边吗、 人格 与国格孰先、 诺贝尔文学奖 有世界意义吗等等。 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斗室中的天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出版 本书是资中筠随笔、 杂文 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近年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 知识分子 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译著   《公务员》   《浪荡王孙》   《农民》 法 巴尔扎克 著   《啊,拓荒者!》 美 薇拉 凯瑟 著 《哲学的慰藉》 英 阿兰 德波顿 著 http://baike.baidu.com/view/585776.htm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6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