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命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成果集锦
ChinaAbel 2011-10-7 18:42
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本网集合的这十几位数学大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他们为振兴我国的数学事业而不断地奋斗,他们大都是某些数学领域的奠基人或集大成者在确定数学进程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数学活动的主流。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著名数学家阿贝尔曾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数学上有所进步,就必须向大师学习。”因此,我们整合了一些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成果供大家参考。 华人数学家--李善兰 【李氏恒等式】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李氏恒等式”。 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原名心兰,字竞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生于嘉庆十六年,卒于光绪八年。 李善兰自幼酷爱数学。十岁时学习《九章算术》。十五岁时读明末徐光启、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尽解其意。后来,他到杭州应试,买回元代李冶的《测圆海镜》、清代戴震(1724~1777)的《勾股割圆记》等算书,认真研读;又在嘉兴等地与数学家顾观光(1799~1862)、张文虎(1808~1888)、汪曰桢(1813~1881)以及戴煦、罗士琳(1774~1853)、徐有壬(1800~1860)等人相识,经常在学术上相互切磋。自此数学造诣日臻精深,时有心得,辄复著书,1845年前后就得到并发表了具有解析几何思想和微积分方法的数学研究成果──“尖锥术”。 1852~1859年,李善兰在上海墨海书馆与英国传教士、汉学家伟烈亚力等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后九卷,以及《代数学》、《代微积拾级》、《谈天》、《重学》、《圆锥曲线说》、《植物学》等西方近代科学著作,又译《奈端数理》(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四册(未刊),这是解析几何、微积分、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开端。李善兰的翻译工作是有独创性的,他创译了许多科学名词,如“代数”、“函数”、“方程式”、“微分”、“积分”、“级数”、“植物”、“细胞”等,匠心独运,切贴恰当,不仅在中国流传,而且东渡日本,沿用至今。李善兰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善兰“尖锥术”书影 1860年起,他先后在徐有壬、曾国藩军中作幕僚,与化学家徐寿、数学家华蘅芳等人一起,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中的科技学术活动。1867年他在南京出版《则古昔斋算学》,汇集了二十多年来在数学、天文学和弹道学等方面的著作,计有《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垛积比类》、《四元解》、《麟德术解》、《椭圆正术解》、《椭圆新术》、《椭圆拾遗》、《火器真诀》、《对数尖锥变法释》、《级数回求》和《天算或问》等13种24卷,共约15万字。 1868年,李善兰被荐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1882年他逝世为止,从事数学教育十余年,其间审定了《同文馆算学课艺》、《同文馆珠算金□》等数学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是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鼻祖。 李善兰生性落拓,潜心科学,淡于利禄。晚年官至三品,授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他的数学著作,除《则古昔斋算学》外,尚有《考数根法》、《粟布演草》、《测圆海镜解》、《九容图表》,而未刊行者,有《造整数勾股级数法》、《开方古义》、《群经算学考》、《代数难题解》等。 李善兰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三项。尖锥术理论主要见于《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三种著作,成书年代约为1845年,当时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学尚未传入中国。李善兰创立的“尖锥”概念,是一种处理代数问题的几何模型,他对“尖锥曲线”的描述实质上相当于给出了直线、抛物线、立方抛物线等方程□他创造的“尖锥求积术”。相当于幂函数的定积分公式□和逐项积分法则□他用“分离元数法”独立地得出了二项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结合“尖锥求积术”,得到了无穷级数表达式 各种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展开式,以及对数函数的展开式□在使用微积分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垛积术理论主要见于《垛积比类》,写于1859~1867年间,这是有关高阶等差级数的著作。李善兰从研究中国传统的垛积问题入手,获得了一些相当于现代组合数学中的成果。例如,“三角垛有积求高开方廉隅表”和“乘方垛各廉表”实质上就是组合数学中著名的第一种斯特林数和欧拉数。驰名中外的“李善兰恒等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可以认为,《垛积比类》是早期组合论的杰作。 华人数学家--华罗庚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誉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后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人数学家--苏步青 【苏氏锥面】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命名为“苏氏锥面”。 姓名:苏步青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2年-2003年 籍贯:浙江平阳 学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 职务:原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以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等。 苏步青(1902-2003)教育家,数学家,浙江平阳人。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以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学派,开拓了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空间微分几何等领域,开创了计算几何的研究方向。著有《射影曲面概论》、《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共轭网概论》等。 华人数学家--熊庆来 【熊氏无穷级】数学家熊庆来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 熊庆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现代数学的耕耘者,为我国数学教学和研究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不愧为数学界的一代宗师。 熊庆来,字迪之,清代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他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再加上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云南教育司主持的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在格诺大学、巴黎大学等大学功读数学,获理科硕士学位。他用法文撰写发表了《无穷极之函数问题》等多篇论文,以其独特精辟严谨的论证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 1921年熊庆来学成归国,先后在云南甲种工业学校、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和系主任。他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培养了华罗康、陈省身、吴大任、庄圻泰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数学家。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赵九章、钱伟长、彭恒五等也是熊庆来到清华大学后培养出来的学生。这期间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 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士国际数学家大会,后到法国普旺加烈学院从事了两年数论的研究,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此间,熊庆来写成了论文《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该文中定义的无穷极,被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又称“熊氏定理”,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作为一位学者,熊庆来自早期从事教育工作起,就把培育人才当作头等大事。对于有培养前途的穷学生他总是解囊相助。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因得到熊庆来资助才得以出国深造。为资助严济慈,当自己经济拮据时,熊庆来不惜让夫人当去自己御寒的皮大衣。华罗庚青年时代,因家贫念完初中就无力继续上学,熊庆来在看了他发表的《论苏子驹教授的五次方程之解不能成立》论文之后,发现华罗庚是一个数学人才,立即把他请到清华大学,安排在数学系图书馆任助理员,破格任助教工作,后直接升为教授,并前往英国留学,终于把他造就成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熊庆来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除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内攀登上科学高峰之外,还着意提携后进,让后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上另一个数学高峰,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他的慧眼卓识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缪云台、龚自知、方国瑜等人的推荐下,熊庆来接受云南省主席龙云的聘请,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为云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云大,只有3个学院,39个教授,8个讲师,302个学生,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不高。熊庆来利用抗战初期各方人才大量涌入昆明的机会,广延人才,延聘了全国著名教授吴文藻、顾领刚、白寿彝、楚图南、费孝通、吴暗、赵忠尧、刘文典、张奚若、方国瑜等187名专任教授和40名兼任教授,还延聘了一些外国教授,使云大成为与西南联大同享盛名的又一处著名专家学者荟萃之地,教学质量因此跃入全国名牌大学之列,被吸收进《大英百科全书》之中;他把云大扩充成5个学院,18个系,3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的多学院、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学生人数达1100多人,1939年又创办了云大附中;他还不断充实图。书教学设备,使图书馆藏书达十余万册,理科各系都有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料室,医学院拥有附属医院及解剖室,农学院有实验农场,数学系在东郊凤凰山建立了天文台,工学院有实习工厂,航空系有飞机3架,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罕有的;他亲自作了《云南大学校歌》,制定了“诚、正、敏、毅”的校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诚实、正直、聪敏又有坚毅的学习精神。在熊庆来任校长的12年里,云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日新月异,被认为是云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华人数学家--陈省身 【陈示性类】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陈示性类”。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中国浙江嘉兴,192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先后受教于姜立夫与孙鎕,由他们引导至微分几何这一领域。1934年赴汉堡就学于当时德国几何学权威W.J.E.布拉施克,1936年完成博士论文后,赴法国跟从当代微分几何学家E.嘉当继续深造。 1937年回国,正值抗日战争,他任教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在此期间,他把积分几何理论推广到齐性空间。1943-1945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两年,先后完成了两项划时代的重要工作,其一为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公式,另一为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在这两篇论文中,他首创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示性类,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构成部份。陈省身的其他数学工作范围极为广泛,影响亦深。 陈省身于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返中国,在上海建立了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后迁南京),此后两三年中,他培养了一批青年拓扑学家。1949年他再去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与伯克利加州大学任终身教授。1981年在伯克利的以纯粹数学为主的数学科学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1985年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陈省身由于对数学的重要贡献而享有多种荣誉,其中有1984年获颁的沃尔夫奖(WolfPrize,Link)。给他教过的学生,计有吴文俊、杨振宁、廖山涛、丘成桐、郑绍远等著名学者。 华人数学家--周炜良 【周氏坐标】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周氏坐标;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环”。 周炜良1911年10月1日生于上海.代数几何. 周炜良的父亲周达(美权)是清末民初著名数学家、集邮家,家境比较富裕.周炜良幼年在上海生长,从未进过学校.5岁开始学中文,11岁学英文,都由家庭教师讲授.20年代上海的大中学校颇多使用美国的原文课本,周炜良即自学各种知识:从数学到物理,从历史到经济.1924年,周炜良恳求父亲送他到美国读书,先在肯塔基州的阿斯伯里学院补习,后来进入肯塔基大学.那时的主要兴趣在政治经济.直到1929年10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时,仍然主修经济学.可是此后两年内发生了变化. 1931年夏天,一位在芝加哥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后又去普林斯顿工作一年的中国数学家,劝周炜良到普林斯顿去,或者去德国的格丁根大学——那时的世界数学中心.于是在1932年10月,周炜良带着研究数学的模糊想法去了格丁根.补了半年的德文后,希特勒法西斯上台,格丁根衰落了.周炜良在芝加哥时曾读过B.L.范·德·瓦尔登(VanderWaerden)写的《代数学》(Algebra),十分欣赏,于是转到莱比锡大学随范·德·瓦尔登研究代数几何,这是1933年夏天的事.次年夏天,周炜良到汉堡渡暑假,遇到维克特(MargotVictor)小姐,成为好友.周炜良滞留汉堡大学,随数学家E.阿丁(Artin)听课.直至1936年初才回到莱比锡,在范·德·瓦尔登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并和维克特完婚.婚礼上,正在汉堡大学留学的陈省身是唯一的中国宾客. 周炜良成家立业之后,遂返回上海,在南京的中央大学任数学教授.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不得已留在上海.周炜良的岳父在德国曾有很好的工作,由于希特勒的种族迫害而流亡上海,几乎身无分文.这时的周炜良必须自立挣钱,供养太太、两个孩子,以及岳父母.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炜良计划经营进出口贸易.大约在1946年春天,陈省身从美国返回上海.他力劝周炜良重返数学研究,并留下许多战时发表的论文,特别是O.扎里斯基(Zariski)和A.韦伊(Weil)的论文预引本.周炜良虽然离开数学已近10年之久,但他终于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到数学领域. 由于陈省身写信给普林斯顿的S.莱夫谢茨(Lefschetz)作了推荐,周炜良在上海同济大学短期任教之后,便于1947年春天到达普林斯顿.他在那里做了一些相当好的工作.次年,范·德·瓦尔登访问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周炜良去看他,恰好该校有一个教职的空缺,周炜良遂应聘到那里就任副教授.1950年升任正教授.当年,战后首次恢复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美国举行,周炜良作为该校的正式代表与会,会后曾在哈佛大学短期讲学.1955年再度去普林斯顿进行访问研究,返回霍普金斯大学之后就任数学系主任,前后达11年之久(1955—1966).1959年,他当选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周炜良退休,成为霍普金斯大学的荣退教授. 周炜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代数几何的研究,成为20世纪代数几何学领域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周炜良名字命名的数学名词,仅在日本《岩波数学词典》里就收有7个.回顾20世纪中国数学的历史,能在世界数坛上留下痕迹的华人数学家并不多,周炜良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代数几何学是解析几何的深入和发展.正如二元二次代数方程。x2+y2=r2的解集(x,y)可以表示半径为r的圆,代数几何的研究对象仍是高次多元代数方程或代数方程组的解集,即系数在某域k内的n元多项式F1,F2,…,Fn所形成的代数方程组F1(x1,…,xn)=0,F2(x1,…,xn)=0,…,Fn(x1,…,xn)=0的位于域k内的公共解集合V,我们称之为代数簇(algebraicvariety),最简单的代数簇就是平面曲线.椭圆函数、椭圆积分、阿贝尔(Abel)积分等都与平面曲线有关,复变量的代数函数论及黎曼曲面论进一步推动了现代代数几何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R.克莱布施(Clebsch)、J.普吕克(Plcker)、M.诺特(Noether)以及意大利学派曾做出很大贡献.经过J.H.庞加莱(Poincar)、C.E.皮卡(Picard)、J.W.R.戴德金(Dedekind)和A.凯莱(Cayley)的发展,到20世纪20—30年代,E.诺特(Noether)、E.阿廷(Artin)和他们的学生范·德·瓦尔登创立了抽象代数学,为代数几何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周炜良的代数几何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周炜良坐标 1937年,周炜良最初的两篇论文发表在德国《数学年刊》(MathematischeAnnalen)上.第一篇是与范·德·瓦尔登合作的,第二篇则是周炜良的博士论文.这两篇文章继承了凯莱和普吕克的工作,并将其推广到n维射影空间Pn上的代数簇.其中指出,任何n维射影空间Pn中的不可约射影族X可唯一地由一个配型(associatedform)Fx所决定,配型的坐标即著名的周炜良坐标.该坐标是普吕克坐标的推广,现已成为代数几何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工具. 抗日战争开 始后,周炜良在上海闲居,继续研究数学.1939年,他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关于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将C.卡拉西奥多里(Carathodory)的一项工作(1909)推广到一般的高维流形.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事隔30余年之后,这篇文章成为非线性连续时间系统可控性数学理论的基石之一.控制论表达的周炜良定理(或称卡拉西奥多里-周定理)可以写成: 设V(M)是解析流形M上所有解析向量场的全体,D是V(M)中对称子集,T(D)是V(M)中含D的最小子代数,I(D,x)是通过x的极大积分流形.那么,对任何x∈M,y∈I(D,x),都存在一条积分曲线α:[0,T]→M,T≥0,使得α(0)=x,且α(T)=y. 抗日战争后期,周炜良曾有论文涉及代数基本定理的拓扑证明和电网络理论等,似乎已偏离了代数几何学的方向.信息断绝和乏人讨论,恐是主要原因. 周炜良于1947年到达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开始了他的黄金创作期.他首先撰文阐明,E.嘉当(Cartan)意义下的对称齐次空间可以表示为代数簇,因而能用代数几何的框架研究其几何学性质.该文所附文献中包括华罗庚的有关矩阵几何学的论文多篇.1947—1948年间,法国数学家C.谢瓦莱(Chevalley)也在普林斯顿,他对周炜良的这篇论文做了很长的评论性摘要,发表于美国的《数学评论》(MathematicalReview).谢瓦莱曾邀请周炜良证明下列猜想:“任何代数曲线,在一个代数系统中的亏数,不会大于该系统中一般曲线的亏数”.周炜良使用纯代数的方法给出了证明,其主要工具之一仍然是范德瓦尔登-周炜良形式. 关于解析簇的周炜良定理 周炜良于1949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关于紧复解析簇”.所谓解析簇V,是指对任何p∈V,总存在一组解析函数g1,g2,…,gn,和点p的一个邻域B(p),使得V∩B(p)中的点x都是g1,g2,…,gn的零点.这是一种局部性质.由于多项式都是解析函数,所以代数簇都是解析簇.周炜良证明了某些情形下的逆命题: “若V是n维复射影空间CPn中的闭解析子簇,那么它一定是代数簇,而且所有闭解析子簇间的半纯映射,一定是有理映射”. 这一反映由局部性质向整体性质过渡的深刻结论,被称为周炜良定理(ChowTheorem),在代数几何学著作中广受重视.在许多论文里,常常把它作为新理论的出发点. 复解析流形 1950年前后,复解析流形的研究形成热门课题.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K.Kodaira)是这方面的专家,当时也在美国工作,与周炜良有交往.1952年,周炜良证明了如下结果:“若V是复r维的紧复解析流形,F(V)是V上半纯函数所构成的域,则F(V)是有限的代数函数域,其超越维数s不会大于r.此外,还存在一s维的代数簇V'以及V到V'的半纯变换T,使T可诱导出F(V)和F(V')间的同构.特别地,如果可选择V'使得T还是双正则变换,那么V必是代数簇.这就把复解析流形和代数簇联系起来了. 把这个一般的结论用于二维的克勒(Khler)曲面,并用小平邦彦所建立的克勒流形上的黎曼-罗赫(Riemann-Roch)定理,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具有两个独立的半纯函数的克勒曲面(即s=r=2的情形)一定是代数曲面.”这是周炜良和小平邦彦合作的论文中的一个结论,被称为周-小平(Chow-Kodaira)定理. 周炜良簇和周炜良环 用周炜良坐标可以对平面曲线和空间曲线进行分类.只要由已知的次数d和亏数g,从非奇异的空间射影曲线的周炜良坐标形成所谓周炜良簇,就能很自然地用有限个拟射影簇将它参数化. 在射影簇研究上,另一个为人们称道的周炜良引理(ChowLemma),涉及完全簇和射影簇的关系.苏联数学家И.Р.沙法列维奇(ЩaфapeВИЧ)在其名著《代数几何基础》中曾提到这一引理: “对于每一个不可约的完全簇X,总有一个射影簇X',使得X和X'之间有一双有理同构”. 周炜良在射影簇方面最著名的工作是提出周炜良环(ChowRing).他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关于代数簇上闭链的等价类”中,提出了射影代数簇上代数闭链的有理等价性的系统理论.大意是:设V是n维射影空间Pn上的代数簇,其上的s维闭链所成的群为G(V,s),与零链等价的闭链成子群Gr(V,s).令Hr(V,s)是二者的商群.将s从1到n作直和,得Hr(V)=Hr(V,s). 周炜良在Hr(V)上定义一种乘法,使之构成环,这就是著名的周炜良环.它是结合的,交换的,具有单位元.这篇论文由M.F.阿蒂亚(Atiyah)写成文摘刊于美国的《数学评论》. 周炜良环具有很好的函子性质:设p是两代数簇X,V之间的模射,f:X→V,则V中闭链C的原象f-1(C)也是X中的闭链,且此运算与相截(intersection)和有理等价性能够相容.因此,它是代数几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周炜良环在许多情形可以代替上同调环.在证明各种黎曼-罗赫定理时,常用周炜良环去导出陈省身类.著名的韦伊(Weil)猜想的解决,也可使用周炜良环. 另一个常被引用的结论是所谓周炜良运动定理(Chow’sMo-vingLemma):若Y,Z是非奇异拟射影簇X中的两闭链,则必存在与Z有理等价的闭链Z',使Y和Z'具有相交性质(inte-rsectproperty).1970年在奥斯陆举行的代数几何会议上,有专文论述此定理. 关于阿贝尔簇的周炜良定理 20世纪40年代,A.韦伊(Weil)等开创了阿贝尔簇的研究.他们把代数曲线上的雅可比(Jacobi)簇发展为一般代数流形上的皮卡-阿尔巴内塞(Picard-Albanese)簇理论,将过去意大利学派的含糊结果加以澄清.周炜良对此作了丰富和发展,并推广到特征p域的情形.周炜良在文献[10]中证明对一般射影代数簇都存在雅可比簇.文献[11]和[12]给出了阿贝尔簇的代数系统理论,其中有关可分(separable)、正则(regular)和本原扩张(pri-maryextention)的论述,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基本文献. 周炜良还证明了以下结论:“若A是域k上的阿贝尔簇,B是定义在k的准素扩张K上的阿贝尔子簇,那么B也在k上有意义.”S.郎(Lang)称之为周炜良定理. 周炜良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阿贝尔簇的论文也反复被人引用.这一年,普林斯顿大学以数学名家莱夫谢茨的名义举行“代数几何与拓扑”的科学讨论会,韦伊和周炜良都参加了.他们两人在会上宣读的论文密切相关.韦伊证明任何阿贝尔簇都可嵌入射影空间,而周炜良则证明任何齐次簇(不必完备)也可嵌入射影空间.文章不长,但解决得很彻底. 其他工作 周炜良在代数几何领域的研究,涉及很广.例如扎里斯基关于抽象代数几何中的退化原理(degenerationprinciple)的论证,很长而且难懂,周炜良把证明作了大幅度压缩,并加以推广.他和井草准一(J.lgusa)合作,建立了环上代数簇的上同调理论.此外,还推广了代数几何中的连通性定理.在扩充由W.V.霍奇(Hodge)与D.佩多(Pedoe)证明的格拉斯曼(Grassm-ann)簇的基本定理时,指出了某些环空间上的代数特性.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工作.退休之后,周炜良仍然研究不辍.1986年,他以75岁高龄,发表了题为“齐次空间上的形式函数(formalfunction)”的论文. P.拉克斯(Lax)把周炜良列为最重要的移居美国的数学家之一.但他性情淡泊,甚至很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是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却长期不参加活动.应该说,周炜良的学术成就远超过他应得的荣誉.不过,各种代数几何的论著不断地引用周炜良的工作,并以周炜良的名字陆续命名一系列术语,这也许是更有意义的褒奖了. 华人数学家--吴文俊 【吴氏方法】数学家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吴氏方法”;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吴氏公式”。 吴文俊,中国人,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当先为中国数学理事长。吴文俊在数学上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 拓扑学方面,在示性类、示嵌类等领域获得一系列成果,还得到了许多著名的公式,指出了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广泛应用。他还在拓扑不变量、代数流形等问题上有创造性工作。1956年吴文俊因在拓扑学中的示性类和示嵌类方面的卓越成就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获。 机器证明方面,从初等几何着手,在计算机上证明了一类高难度的定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定理,进一步探讨了微分几何的定理证明。提出了利用机器证明与发现几何定理的新方法。这项工作为数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将对数学的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数学史方面,吴文俊认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提高,再抽象出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最终达到解决一大类问题的目的。他对中国古代数学在数论、代数、几何等方面的成就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华人数学家--柯召 【柯氏定理】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柯—孙猜测”。 柯召(1910.4.12—2003.11.8),数学家。浙江温岭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四川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主要从事代数学、数论、组合数学等方面的数学与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在数论方面,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不定方程方面,解决了一百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卡塔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一系列重要结果。在组合论方面,与他们合作得出了关于有限集组相交的一个著名定理即“定道什-柯-拉多定理”,开辟了极值集论迅速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培养大批科学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华人数学家--陈景润 【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1933~199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候人。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华人数学家--陈永川 【陈氏文法】数学家陈永川在组合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陈氏文法”。 陈永川教授,出生于1964年3月。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南开数学研究所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AdvancesinAppliedMathematics(《应用数学进展》)编委,GraphsandCombinatorics(《图与组合》)编委,AnnalsofCombinatorics(《组合年刊》)执行编委。陈永川教授还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 陈永川教授于1984年获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1987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91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同年被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授予奥本海默研究员奖。陈永川教授在这个实验室从事计算机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所在的部门是ComputerResearchandApplicationsGroup。 陈永川教授于1994年4月放弃在美国的固定工作和优厚的生活条件,回国到南开数学研究所任教授。他的回国在国内以及海外的留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国家、天津市和南开大学的重视,各种新闻媒体争先报道。同年,获得美国李氏基金会的学术成就奖。95年荣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96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9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并受到了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和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的接见。98年获得国家教委霍英东奖,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并作为中国科研教育界的代表出席北戴河“科教兴国”座谈会,受到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6年陈永川教授创办了国际数学杂志AnnalsofCombinatorics(《组合年刊》),并担任执行编委。此杂志与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在国际同行的通讯评议中被评为最高质量的刊物(topqualityjournal)。上届费尔兹(Fields)奖获得者Gowers现已被聘为该刊物新一任的编委。这份刊物为中国组合数学界在世界领域内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阵地。 天津市政府、国家教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委、南开大学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支持下,1997年11月,陈永川创立了南开大学组合数学研究中心。他本着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发展策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中心”办成了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每年都有国际著名学者来中心长期工作,直接参与中心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里还凝聚了一批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干精神的青年学者,学术气氛浓厚。该中心有希望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的组合数学研究基地。陈省身先生评价说“陈永川的组合数学中心办得很先进,很成功”。1998年,李岚清副总理、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天津市市长李盛霖等领导都先后到组合中心来视察工作。 陈永川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有组合计数理论、构造组合学、形式文法、对称函数理论、计算机互联网络、组合数学在数学物理中的应用等,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被称为"陈氏文法"。陈永川先后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他的科研成就和学术水平已经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同行认为他是"世界最领先的离散数学家之一"。1996年陈永川在南开数学所成功的举办了组合数学学术年,1997年和1999年又成功的举办了“组合复兴”大型国际会议。 陈永川教授在积极开展个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把建设中国自己的组合数学研究基地,看成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他为研究生讲授了“组合数学中的概率方法”、“组合恒等式的机器证明”、“排列与树”、“组合计数”等核心课程,在研究论文方面,还开设了q-级数(q-series)以及组合结构(combinatorialstructures)的研讨班,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成果显著。 为了能使研究生从事最前沿课题的研究,陈永川教授积极引进国际著名学者直接参与组合数学中心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在已经有多名学生直接与外国专家合作发表论文。为此,南开大学组合数学中心这个学术团体和人才培养基地赢得了国际组合数学界的认同。几乎每年都有美国科学院院士来中心讲学,介绍最新的课题。 组合数学研究中心与南开大学的基础数学学科于2000年获得了教育部“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重点实验室”。由于组合数学中心的发展,2002年又获得了教育部的“应用数学重点学科”。主要由陈永川教授发展起来的组合数学学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和赢得的国际影响得到了中国数学界的一致肯定。 华人数学家--周海中 【周氏猜测】数学家周海中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周氏猜测”。 周海中男,1955年10月生,广东雷州人,民盟盟员,广州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现为美国牛顿信息科学研究所和斯坦福预测研究所顾问以及美中英语教育协会首席顾问,《语言与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月刊》、《中华学术论坛》、《数学论坛》、《机器人世界》等学术刊物的编委会顾问或名誉主任;是《科学美国人》、《瞭望》等刊物的特邀撰稿人以及6个国际学术团体的成员。他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做专题学术报告,并获得好评。 1981年至今,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语言学、数学、信息科学、新兴交叉学科方面的论文120多篇;其中论文《存在句之我见》获第3届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1989年),《论机器人》一文获第6届国际机器人学优秀论文奖(1991年)。科研成果“模糊数理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2届中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1990年);科研成果“英语语言研究”(系列论文)获首届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7年)。他提出的“模糊数理语言学”和“网络语言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著名数学难题——梅森素数分布的研究中所提出的科学猜想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周氏猜测”。 由于科研成绩显著,他被评为首届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988年),并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立功证书(1988年)。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华人数学家--姜伯驹 【姜氏空间】数学家姜伯驹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姜氏空间”;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 姜伯驹1937年生,浙江苍南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留校任教至今。曾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人数学家--夏道行 【夏氏不等式】数学家夏道行在泛函积分和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夏氏不等式”。 夏道行数学家。江苏泰州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原复旦大学教授。在函数论方面证实了戈鲁辛的两个猜测,建立了“拟共形映照的参数表示法”,得到一些有用的不等式和被称为“夏道行函数”的一些性质。在单叶函数论的面积原理与偏差定理等方面曾作出系统的有较深影响的成果。在泛函分析方面建立了带对合的赋半范环论和局部有界拓扑代数理论;首先建立非正常算子的奇异积分算子模型;对条件正定广义函数和在无限维系统的实现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数学物理方面,对带不定尺度的散射问题等获创见性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华人数学家--陆启铿 【陆氏猜想】数学家陆启铿关于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陆氏猜想”。 广东佛山过去只是一座美丽的小镇。平直的街道,弯弯曲曲的小巷。街道是青石铺成的,岁月长久了便光溜溜的,有雨有薄雾的时候更显得可爱。小巷有的地方很浅,不到几步路便直通那高大堂皇的人家的大门。有的地方很深很深,转一个弯,看到侧边的红瓦檐,再转一个弯,又看到侧边斑驳的门墙内露出几朵小花,幽幽静静地。小镇有几千户人家,不少人家日子过得非常殷实,镇西头红檐碧瓦的人家,显然就是其中的一户。 1927年,陆启铿就出生在这户人家里。盼望着人丁兴旺的父母,从那位慈祥的接生婆手中接过“哇哇”叫的小孩时,都满意地笑了,夸小伢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新生命上,可是不久,一场大病差点夺去了这条生命,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远近的医生都看遍了,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但他的下肢却永久地瘫痪了。 陆启铿并不记得这些事,因为他当时还太小太小。 小启铿开始懂事了,他要上学,但他不能走路。怎么办?还好,家里有钱,就请了一个保姆专门背他上学。小启铿就这样摇摇晃晃地在小保姆的背上开始上学了。他读的是私塾,先生不把他当回事,顽童们经常取笑他,他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这时,保姆就哄他,背他到村外的小河滩上,到草丛中,逗他玩,给他讲故事,虽然保姆讲的故事并不多,也不很好,但他从保姆身上却享受到了儿童应得的乐趣。这些乐趣伴他读了几年私塾,在他11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广东,他们家都逃难到澳门,小启铿失学了。旁人的轻蔑,不懂事的孩子们丢来的石头、瓦块……所有这一切,他都忍受了,可是他不能忍受失学带来的痛苦。他跌跌撞撞地找到了堂姐,借课本读;又磕磕碰碰地缠着哥哥教他英语、中文、史地、几何。特别是几何,这个数学王国的神秘领地,深深地吸引了小启铿。 1942年,陆启铿靠自学考取了澳门中山县联合中学高中一年级,后又转到中德中学。那个学校离他家很远,每天他天不亮就起来,自己穿衣、洗漱,自己做早点,然后从门边取过拐杖,6点钟准时出门。对陆启铿来说,从家到学校的那段路,是那么遥远,他常常跌倒,跌倒了又自己爬起来,流血了,就擦一下,头碰晕了,就歇一下,他常常偷偷地流下伤心的眼泪。可他总是大汗淋漓地第一个来到教室。让陆启铿感到安慰的是,他的顽强的求学精神,感动了班上的词学,他们都愿意帮助他。那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数学老师也很喜欢他这位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1945年,陆启铿的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就在这时,陆启铿考取了广州中山大学先修班。第二年又考取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可他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跑进工厂打工,他只好在佛山借了间亲戚家的房子,靠在那里辅导中学课程,挣出学费。每到周五,他就架着双拐,从中山大学出发,换六次公共汽车,再乘小火轮到佛山,周一再原路返校。他把所有的假期都用来做家教。整整四年,为了求学,他在广州到佛山,佛山到广州的路上,不知流了多少汗,费了多少劲,摔了多少跤,受了多少苦。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陆启铿一直在艰难地奋斗着,可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能成为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 那是1950年,华罗庚到中山大学讲学,这位独具慧眼的教授意外地发现了一篇名为《模函数》的学生毕业论文,他被文中显露的机敏分析和深刻的理解力吸引住了,于是请求有关部门,把陆启铿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 华罗庚教授对陆启铿要求很严。有一次,已是深夜了,劳累了一天的陆启铿正在床上酣睡,突然“笃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他没好气地问:“谁?”传来了华教授的回答声,他赶忙下床,开门向教授道歉,教授没有因此而责备他,只是慈祥地注视着憔悴的学生。他知道启铿今天刚从一个学校讲学回来,拄着双拐在台上站了两个小时。但科研上,他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半点含糊。进屋后,他严肃地指着一篇陆启铿的文章说:“我看了一下,这里面有些错误,我明天早上有工作外出,所以现在来找你,这样改一下……”然后,教授扶着启铿走到台灯前,细细地讲了起来。就这样,华罗庚教授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教学技巧,循循善诱地诱导着陆后铿,为陆启铿后来进一步深造和取得辉煌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陆启铿也因此更加刻苦地在他喜爱的数学领域里耕耘着。 1961年,他的研究专著《多复变函数引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成为我国这方面的权威。1963年,他参加由华罗庚担任主编的《现代数学丛书》的编写工作,撰写其中的《典型流形与典型城》一书。1966年他研究了一个课题,写出《关于常曲率的kahler流形》一文。文章被美国的《中国数学》翻译转载后,不断引起数学家们的讨论。1969年,波兰数学家M·斯卡津斯基把陆先生那篇文章里提出的观点称为“陆启铿猜想”。陆启铿成了国际知名数学家。1982年,他的另一本专著《微分几何学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另外,他还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科学通讯》等国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 陆启铿既是一个残疾人又是一位一流的数学家,但所有熟悉陆启铿的人都很少谈到他的残疾。他的学生杨宏昌说:“我从未感到他是一个残疾人,他从不需要照顾,他可以架着双拐站在黑板前连续讲两节课,他可以从一楼拄着双拐上到五层,再往返数次为我们办出国手续。” 而陆启铿自己却说:“我是一个残疾人……我不是天才,做出一些工作完全是下苦功夫的结果。” 现已70多岁高龄的陆启铿一生都在下着苦功夫,今天还在下着苦功夫。 只要大脑还能思维,我就一刻不离开我的科学研究。 华人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 【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杨乐数学家。江苏南通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对整函数与亚纯函数亏值与波莱尔方向间的联系作了深入研究,与张广厚合作最先发现并建立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具体的联系。在亚纯函数奇异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进了新的奇异方向并对奇异方向的分布给出了完备的解答。对全纯与亚纯函数族的正规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正规性与不动点间的联系。引进亏函数的概念,证明了有穷下级亚纯函数的亏函数至多是可数的。与英国学者合作解决了著名数学家立特沃德的一个猜想。对整函数及其导数的总亏量与亏值数目作出了精确估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广厚(1937—1987年),唐山市东矿区林西人,祖籍山东,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1937年1月22日,张广厚降生在林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七岁随父兄到矿上当童工,饱受艰辛,从小立下壮志: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中国人。 1948年底,唐山市解放了。张广厚回到了校园,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并成为高中三年唯一一名数学次次考试均满分的“数学尖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张广厚是大学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保持六年全优成绩的学生。他的毕业论文,也被刊发在一家知名的数学杂志上。 1962年,在北大教授庄圻泰的悉心指导下,张广厚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的数学前辈熊庆来教授做研究生,从此,在数学科学的道路上,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研究生毕业后,他便被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964年下半年,张广厚和杨乐开始合作研究全纯与亚纯函数族。他们发展了消去原始值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正当他们全心投入函数理论研究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广厚被赶到中城涧劳动,后又到天津小站的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一年半。 70年代初,随着文化禁锢的粉碎和经济、科技改革的到来,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科学院的工作,肯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短短几年间,他与杨乐合作,首次发现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被数学界定名为张杨定理。紧接着,张广厚又开始研究“亏值”、“渐近值”和“茹利雅方向”三个概念,这是函数理论中三个重要概念。早在1929年,芬兰著名数学家奈望利纳也曾作过相同的猜测,但10年后,他的猜测被否定了。40年后,这样一个被著名数学家研究却被否定过的难题,在张广厚千万次的论证中,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一举做出这项研究的科学论证。《中国科学》在1973年3月,特为论文出了一期增刊。新华社、《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再次以《张广厚又获世界水平的成果》为题作了报道。 华人数学家----王浩 【王氏悖论】数学家王浩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国际上定为“王氏悖论”。 王浩(1921.5.2l--1995)是美藉华裔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科学家,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学习,1943年获学士学位后又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学习,1945年以《论经验知识的基础》的论文获硕士学位.王浩在中学时代就对哲学有兴趣,念初中时他在父亲的建议下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念高中时他偶然得到金岳霖写的《逻辑》(1935),其中约80页介绍罗素(B.Russel)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内容,他感到这些内容既吸引入又容易懂,因此想:"应该首先尝试学习较容易的数理逻辑,为以后学习辩证法作较好的准备."大学一年级时,他旁听了王宪钩的符号逻辑课,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原理》第一卷.并通过阅读希尔伯特一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1938年版)学习德语.以后又阅读了希尔伯特--贝尔纳斯的《数学基础》(两卷集,1934年版)的第一卷.1942年他听了沈有鼎讲授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的《逻辑哲学论》(Tractatus,1921)课,阅读了卡纳普(R.Carnap)的《语音的逻辑句法》(1934年版),并开始撰写关于休漠的归纳问题的论文.王浩在回忆这段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时说:"1939年到1946年我在昆明,享受到生活贫苦而精神食粮丰盛的乐趣.特别是因为和金[岳霖]先生及几位别的先生和同学都有共同的兴趣和暗合的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觉得心情愉快,并因而能够把工作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需要,成为以后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我的愿望是: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可以有机会享受这样一种清淡的幸福!"读书期间(1943--46年),王浩还兼任过数学教员. 1946年,王浩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在那里见到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奎因(W.V.Quine,1908--),并随即开始学习他创立的形式公理系统,不久就对该系统作出改进,其部分结果写成博士论文.根据奎因的建议,论文的题目取为《经典分析的经济实体论》(AnEconomicOnto1ogyforC1assicalAnalysis).1947年开始担任奎因的高等逻辑与语言哲学等课程的助教;1948年获理学博士,并继续留在哈佛大学;1948一1951年任初级研究员,195l--1956年任助理哲学教授.1949年奎因暂离哈佛期间,王浩接替他开设高等逻辑课,用一种相当完备的方法介绍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 1950--1951年期间,王浩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去英国.1954--195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主持第二届约翰·洛克哲学讲座.1956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硕士.1956--1961年任牛津大学数学哲学高级讲师.期间曾主持一讨论班,讨论维持根斯坦的《对数学基础的看法》.牛津大学哲学家中的领头人物大多数参加了这个讨论班.1961--1967年回到哈佛任数理逻辑与应用数学教授.l967年以后在洛克菲勒大学任数学教授,并主持该校的逻辑研究室.l975--1976年曾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访问和工作. l953年起,王浩开始计算机理论与机器证明的研究.因为一方面他敏锐地感觉到被认为过分讲究形式的精确,十分繁琐而无任何实际用处的数理逻辑可以在计算机领域发挥极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的成立,他想多学点有用的东西以便将来回来报效祖国.为此他曾兼任巴勒斯公司的研究工程师(1953--l954年)、贝尔电话实验室技术专家(1959--1960年)、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1973--l974年)等一系列职务. 1972年以后,王浩数次回国.1973年他写了《访问中国的沉思》,被报纸与杂志广泛刊载.1985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86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 王浩曾发表100多篇论文.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概论》(ASurveyofMathematicalLogic,l962),其中收集了他在l947年至1959年期间写的关于数学基础、形式公理系统、计算机理论和数学定理机械化证明的一些研究论文和其它文章.《从数学到哲学》(FromMathematicstoPhlcosophy,1974),作者试图用"实事求是论"(Substantialfactualism)的观点阐述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特别是数学哲学问题的看法,并对当今在西方世界影响甚大的分析哲学进行批判,书中还包括大逻辑学家哥德尔一些未发表的哲学观点,极有研究价值.《数理逻辑通俗讲话》,有中英文两种版本,这是根据作者在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作的6次关于数理逻辑的广泛而通俗的讲演整理而成的.《超越分析哲学--公平对待我们具有的知识》(BeyondAnalyticPhilosophy--DoingJusticetoWhatweKnow,l986),作者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罗素、维特根斯坦、卡纳普和奎因等人的思想观点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镇密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主要论据是他们的哲学无法为人类现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提供基础.由于作者非常熟悉这四人的工作,甚至与其中一些人有直接交往,所以他的批判十分深刻.牛津大学的彼特·斯特苏森爵士(SirP.Strawson)评论到:"哲学家们对于王浩此书的主要的、深厚的兴趣在于,它记录了一位极富才智、卓越和敏锐的哲学家对所谓’’分析’’或’’英一美’’哲学在本世纪经历的发展过程的看法.""王的书是对现代哲学史和元哲学的丰富、迷人的贡献." 王浩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和符号逻辑学协会会员.1983年在美国丹佛召开的,由人工智能国际联合会会议(LnternationalJointConfernceonArtificialinteIIigence)和美国数学会共同主办的,自动定理证明(AutomatedTheoremProving)特别年会上,王浩被授予首届"里程碑奖"(MilestonePrize),以表彰他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研究领域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提名时列举的主要贡献有:强调发展应用逻辑新分支--"推理分析"(inferentialanalysis),其对于数理逻辑的依赖关系类似于数值分析(numericalanalysis)对于数学分析的依赖关系;坚持谓词演算和埃尔布朗(Herbrand)与根岑(Gentzen)形式化的基本作用;设计了证明程序,有效地证明了罗素与怀特海(Whitehead)的《数学原理》中带集式的谓词演算部分的350多条定理;第一个强调在埃尔布朗序列(Herbrandexpansion)中预先消去无用项的算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深思熟虑的谓词演算定理,可用作挑战性问题来帮助判断新的定理证明程序的效能. 华人数学家——侯振挺 【侯氏定理】数学家侯振挺关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侯氏定理”。 侯振挺,我国著名数学家,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新密人,1936年3月生。1960年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长沙铁道学院执教。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曾任长沙铁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科研所所长、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 他长期从事概率论特别是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在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构造论中创造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可逆马尔可夫过程元穷粒子系统领域作了开创性的工作。马尔可夫过程,是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1907年提出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概括了自然界一系列随机现象,既属于数学基础理论范畴,又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马尔可夫过程成为概率论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分支。他经过10多年的潜心钻研,1974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Q过程唯一性准则》,就马尔可夫过程论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中心研究课题,创造了令国内外数学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英国数学家、剑桥大学统计数学研究所所长惠特尔教授致函中国科学院院长提出:“长沙铁道学院的侯振挺,在所谓‘Q过程的存在问题’’中,建立了唯一性准则。鉴于这一非凡的工作,本基金会决定授予他一项戴维逊奖。”“直到这位天才的年轻人发表他的论文以前,所有努力都失败了。他的杰出论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是因为他的答案具有完整性和最终性。”因此,1978年的英国皇家学会戴维逊奖,颁发给这位中国普通教师,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数学家。同年,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 “侯氏定理"的问世,使他成为国际数学星空中的一颗耀眼新星。没有欣喜,而是深深感到中国数学科研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造就一支献身于数学科学的高水平的学术队伍。1981年,国家首批博士点公布,他作为学科带头人领衔长沙铁道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他以新观念和新思维,慧眼识人,不拘一格广泛搜罗人才,青年工人李慰萱被擢拔为副教授、教授。10多年来,他已培养了多位博士生导师、上十位教授。由10多位博士、40多位硕士组成了较高起点、与国际数学研究接轨、分层次配置的“侯氏梯队”。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是《马尔可夫过程的Q一一矩阵问题》,这本50万字著作问世后,立即引起国内外数学界特别是概率论领域的关注和好评。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认为,这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本关于令一一矩阵问题的专著”。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为该书英文版作序。该书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马尔可夫过程研究在90年代以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例如马氏决策过程就是当代数学热门课题之一。他带领博士生对连续参数Q过程唯一的情况给出了最优决策存在性的证明,取得了第一个可喜的成果。 从创造“侯氏定理”到形成“侯氏梯队”的20年时间里,他在马尔可夫过程及相关领域内,对马氏过程、半马氏过程、逐段确定的马氏过程等分支进行分析概括,取得了一系列深刻而丰富的科研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6本,并完成湖南省能源模型、决策系统软件开发、消费市场趋向分析与需求预测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余项国内外奖励,1999年8月22日,马氏过程与受控马氏链国际学术会议在长沙召开,国际数学概率论专家聚会长沙铁道学院,他致开幕词,还介绍了他和他的弟子们的一批最新成果。 工作经历 2000-至今教授中南大学数学学院概率统计所 1978-2000教授长沙铁道学院 1960-1978助教长沙铁道学院 1996-至今名誉主席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1986-1996主席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1984-2000副院长长沙铁道学院 1984-至今所长中南大学数学学院概率统计所 主要学术兼职 1990-至今主编《数学理论与应用》(《湖南数学年刊》) 1988-至今理事长湖南省数学会 1979-1985编委Zeitschriftfur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 教育背景 1955-1960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数力系大学毕业科研奖励 2002综合性科技奖励第三届湖南光召科技奖 2001马尔可夫骨架过程--混杂系统模型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8专著:《马尔可夫过程的Q-矩阵问题》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马尔可夫过程及其相关论题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马尔可夫过程的唯一性,构造与性质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8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Q过程唯一性准则(侯氏定理)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 1978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的可逆性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 1978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的理论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Q过程的唯一性准则Davidson奖, 英国皇家学会华人数学家——景乃桓 【景氏算子】数学家景乃桓在对称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景氏算子”。 景乃桓男,1962年1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研究方向:代数学和数学物理(量子群和无限维李代数,表示论,代数组合,量子计算),1982年获湖北大学理学学士,1985年获武汉大学理学硕士。198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密执安大学,堪萨斯大学和北卡州立大学等地工作或任教,于2001年晋升为正教授。2001年任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始任华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2004-05年获德国洪堡学者,2004年获美国富尔布莱特学者。先后在下列数学中心访问研究:京都数理研究所,美国伯克利数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 【教学和研究生培养】 主讲“微积分”,“线性代数”,“近世代数”,“数论和近世代数”,“组合论”,“李代数及其表示论”,“Kac-Moody代数”,“量子群”,“顶点算子代数”,“对称群表示”,“量子计算”等课程。 【科研经历】 多次主持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支助的科研项目。主持1995年10月美国数学会关于“Kac-Moody代数和有关课题”的分会。1998,2001,2006年在美国主持召开“国际仿射代数和量子群会议”,CBMS-NSF“代数组合论会议”和CBMS-NSF“束代数及其应用”国际会议。 在国际数学刊物上发表50多篇论文,编辑著作两部,绝大多数为SCI索引。所发论文杂志有:Proc.Nat’’l.Acad.Sci.USA,Invent.Math.,Adv.InMath.,J.Alg.Combin.,PacificJ.Math.,Lett.Math.Phys.,Trans.Amer.Math.Soc.,Represent.Theory,Intern.Math.Res.Notices,DukeMath.J.,J.Algebra,Phys.Lett.A,J.Phys.ARev.等等。 主要从事无限维李代数,量子群和表示论方面的研究工作。1988年和Frenkel合作首次构造仿射量子代数的顶点表示,之后完全构造绕型仿射量子代数的顶点表示。引入顶点算子方法研究SchurQ-,Hall-Littlewood等对称多项式函数,推动了无限维李代数和代数组合论的交叉研究。和Frenkel以及W.Wang合作研究McKay对应和无限维李代数的关系,运用此方法给出圈群以及中心扩张群的特征标表。和S.Fei等合作运用群论方法研究量子计算中的量子等价问题,运用矩阵方法研究量子密度矩阵的可分问题。 华人数学家——袁亚湘 【袁氏引理】数学家袁亚湘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袁氏引理”。 袁亚湘,男,1960年1月出生于中国湖南资兴。十八岁考上湘潭大学,四年后考上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生,师从冯康教授。1982年11月起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攻读博士,师从M.J.D.POWELL教授。1986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工作(Rutherfordresearchfellow),1988年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工作(现在计算数学所)。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袁亚湘在超线性优化的算法及其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在信赖域法的收敛性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特别是对于非光滑优化信赖域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收敛性定理,给出了超线性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他因此在198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学业部研究生论文竞赛唯一的一等奖,以及1985年在英国伦敦获首届青年国际数值分析奖二等奖。他在拟牛顿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贡献很大,他和美国科学家合作证明了一类拟牛顿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这是非线性规划算法理论在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还首创性地提出了用信赖域方法和传统的线搜索方法的结合来构造新的计算方法,开创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构造二次模型子问题的方法,提出了非拟牛顿方法。国外同行称袁亚湘在信赖域方法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贡献对最优化领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教育在线) 本文转自知识人焦点 http://www.zsr.cc/zsrFocus/TopFocus/200802/178891.html
个人分类: 逸闻趣事|3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in7xfolder – 不仅仅是批量重命名
icstu1 2011-9-20 19:33
[转载]Win7xfolder – 不仅仅是批量重命名
Win7xfolder 是一款批量重命名软件,具备其他批量重命名软件的功能:修改、添加、替换文件或者文件夹的名字;同时支持批量修改文件后缀。 Win7xfolder 的另一特色是可以批量导出文件的名字及其文件大小到 txt/CSV 文件,很方便。 Win7xfolder.exe
个人分类: H 发现有用文章的推荐、摘录和指向链接|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部分城市在美命名
冯用军 2011-9-8 15:13
1、Pearl Harbor 是珍珠港的意思,更中土翻译:蚌埠。 2、New York 是纽约的意思,更中土的翻译:新乡。 3、Red River Valley 是红河谷的意思,更中土的翻译:丹江口。 4、Phoenix 是凤凰城的意思,更中土的翻译:宝鸡。 5、Rock hometown 是摇滚之乡的意思,更中土的翻译:石家庄。 另,我国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城市联盟推广活动:都说open horizen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更科学社会主义的翻译“平壤”。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现的命名也有太多的不公
热度 5 SoSoliton 2011-8-20 13:26
科学史上,很多科学发现常常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效应、方程、公式、函数、变换、数列等等,如牛顿定律、欧拉定理、费马原理、安培定则、霍尔效应、薛定谔方程、斯特灵公式、高斯函数、傅里叶变换、斐波那契数列等;甚至一些物理量,如洛仑兹力、坡印廷矢量、拉格朗日量、哈密顿量等,以及很多计量单位,如安培、伏特、欧姆、赫兹等,都以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以表彰或纪念相关科学家在某些领域的杰出贡献。这种做法很好,既是对科学家贡献的尊重和认可,更可通过将其英名载入史册特别是载入教科书中,达到传播和传承科学精神、激励后学之目的。 问题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科学发现,也有太多的不公。同样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其发现者所享受的待遇可能是天壤之别,有的发现者被载入史册、被世代传颂,更多的发现者其人其事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而其成果却在不断地被后人所享用。显而易见的几种不公现象如: 首先,是否所有同等重要的科学发现都以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了呢?显然没有。翻开任何一本自然科学教科书,可以发现,相比于那些已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同类来说,没有用人名命名的东西要多得多。按理说,这些东西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原始的发现或发明者,应该也要铬上他们的名字才对、才公平公正呀! 其次,某项科学发现的共同贡献者,为何他们的名字没有共同出现在该项发现的名字中?甚至连个 “ 等 ” 字都没有,好象那项发现就是被冠名的那位科学家单独贡献的一样。体育比赛的团体项目也不是只奖领队或核心成员嘛! 再次,两位甚至多位科学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独立地做出了同一科学发现,有的已用两位甚至多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了,但有的只用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显然有失公允。 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科学发现的不公现象还有很多,可慢慢考究。究竟有没有什么规矩或约定俗成的法则呢?应该要有什么样的规矩或法则呢?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公或一些不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把这些问题考究清楚相信会有点儿意思,这是今后的话题。今天来介绍一位做出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但又没有得到像其他科学家那样的冠名的 “ 冤大头 ” 科学家,相信这样的 “ 冤大头 ” 在各个领域都为数不少。 在我的专业领域内,我看最冤要数 自学成才的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电气和电子工程师 奥利弗 · 亥维赛( Oliver Heaviside , 1850 年 5 月 18 日- 1925 年 2 月 3 日)了。 他 16 岁离校,是一个 聋子,还被黄疸、痛风折磨,世人看不到他的伟大,正象他听不到世人的声音。他个人以及他的成就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在他的青壮年时期)是一直受到极度不公正对待的,在他死后多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杂志的一篇文章专门总结并评价了他一生的成就,认为今天的很多学生,包括电气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对 亥维赛的名字和科学贡献一无所知(远不像麦克斯韦、库仑、伏特、 安培、欧姆、法拉弟、赫兹、高斯等 ),他也很少在课堂上被提及,这与他的杰出贡献是极度不相称的。( This lack of awareness is hardly compatible with the many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of this great scientist, the first moder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 ) 亥维赛在应用 数学、物理学、电气和电子工程等领域做出的众多 杰出贡献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发现或发明只有一个半,一个是亥维赛函数(单位阶跃函数, unit step function ),另外一个与 美国哈佛大学肯涅利 ( A. E. Kennelly, 1861- 1939) 分享, 他们于 1902 年为了解释大气中无线电波的反射,几乎同时猜想到大气有一层导电物质,这层大气现在称为肯涅利 - 亥维赛层。 其实,亥维赛 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发现值得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有一些已被其他科学家的名字占用的发现应该加入他的名字。例如,根据 IEEE 文章的建议,至少有如下几项: (1) 电磁能流密度矢量。现在普遍叫坡印廷矢量( Poynting vector ),但事实上 亥维赛 与坡印廷 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 电磁能流密度概念,按照他与 肯涅利一起分享肯涅利 - 亥维赛层的做法,至少应该将 坡印廷矢量改称坡印廷 - 亥维赛 矢量( Poynting-Heaviside vector )才是公平的。 (2) 非相对论情况下运动媒质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应该重命名为麦克斯韦 - 亥维赛 方程组。 亥维赛和吉布斯最先使用并发展了矢量分析运算,而亥维赛是第一个用矢量表示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人 ,将原来的 20 个方程减少到目前在教科书上常见的 4 个紧凑对称的微分方程。 (3) 传输线方程(也叫电报方程, telegrapher's equations ),是 亥维赛独立发明的,完全可以叫 “ 亥维赛 方程 ” 。 (4) 拉普拉斯变换可以重新改称为拉普拉斯 - 亥维赛 变换。 亥维赛 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将 拉普拉斯 变换引入工程领域的第一人。 此外, 亥维赛还发明了很多物理学术语,如 永电体( electret )、传导性( conductance )、磁导率( permeability )、感抗( inductance )、阻抗( impedance )、导抗( admittance )、磁阻( reluctance )、电纳( susceptance ),参照已有的做法,将其中几个物理量或者它们的单位用 亥维赛的名字命名,应当是合情合理的。 科学是求真的,是最讲道理的,但恰恰是在最讲道理的地方,也有太多的不公。看来世上哪有绝对的公平,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公。拿亥维赛来说,他如此多的杰出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不知与他的出身低微、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挑战甚至攻击权威等是否有关系。马季曾说过: “ 我太喜欢相声了,但是我太讨厌这支队伍了。这是我的心里话,我说出来了,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是我还是要说。 ” 仔细研读亥维赛的事迹,发现他也有类似感受,他太喜欢科学了,但是他太讨厌那支队伍了,他一生跨那么多学科领域,有时也是迫不得已,为了远离某个领域的那支队伍。他是英国人,他接受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外国荣誉会员称号,但他拒绝接受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的 “ 休斯奖章 ” 。 出身低微、自学成才的亥维赛一生都是孤独的,连个老婆都没有,他既得不到认可,也得不到同情,他的理论和方法常常被“正统”们认为不严谨,但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他说: “ Why should I refuse a good dinner simply because I do not understand the digestive processes involved? ”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7316 次阅读|9 个评论
怎么命名一颗星星?
songshuhui 2011-8-18 00:22
小龙哈勃 发表于 2011-07-18 13:52 前些日子 “周杰伦星”的命名 撩起了不少网友对“命名星星”的好奇心,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问:“要花多少钱?”这个答案或许会让外人有些惊讶:不花一分钱。对于“周杰伦星”的几位发现者来说,为这颗小行星起名是他们的权利,而小行星也是浩瀚宇宙众多繁星间唯一一类可以由发现者命名而得到公认的天体。不过,或许会有网友提问:“我曾看到有公司出售星星命名权,还说可获公认,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嗯,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便是给家里的宠物起名字也是个需要考虑一段时间的问题,更何况给星星起名字。好吧,今天我们不妨来八卦一下,天文学家是如何给星星起名字的。 首先,为了照顾某些耐不住性子看长篇大论的网友,我们先把最有意思的讲了——小行星。上面也说了,小行星是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且 得到公认 的天体。笼统地说,小行星是游离于太阳系里头那些块头没有大行星大的天体;或者说,太阳系里头,去掉太阳,去掉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去掉彗星,剩下的基本可以算是小行星了(不严格来说,冥王星也可以称为“小行星”——它甚至还有个小行星编号呢:134340)。最早发现的小行星都是使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来命名,比如1号谷神星、2号智神星等等;但不久之后,因为小行星太多了,神话中实在没那么多名字可命名,发现者们开始自己想名字。到今天(2011年6月28日)为止,共有282027颗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其中16608颗小行星已经获得命名。 目前专门负责小行星观测数据整理及编号的是总部设在哈佛大学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根据“业内规定”, 公认 发现者在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之后10年之内可以行使命名权。不过,这并不是说发现者们可以“鸳鸯乱点谱”,必须写一份“命名提案”交给国际天文联合会辖下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Committee on Small Body Nomenclature),由委员会全票通过,才算完成了命名。小行星中心每月会在月报中公布获得通过的名字,这些名字也将随即在天文学界内和界外正式使用,可以在任何最新的数据库、学术论文以及你能想到的与学界有联系的任何地方查询到。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呢?就是因为有些命名太扯淡呗,有一段时间甚至连宠物猫宠物狗也能“遨游太空”了,这可是老家伙们绝对不能接受的。此外,委员会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将商业元素引入相对比较“清淡”的学术界。比方说,曾有人要命名“比尔盖茨”星以及“谷歌”星;尽管这两者在资助新天文设备和项目上出手阔绰,但最后命名提案仍然没有通过。当然,也有一些过于新奇的名字曾被挡下—— 比如我曾经五次申请命名“八零后”星,但因为许多外国委员无法理解这一名字的意义,也同样未获得通过。 或许有些商业脑筋比较强壮的网友立刻想到:既然小行星命名权如此珍贵,那出售小行星命名权岂不是能发大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实际上几乎无需命名委员会封杀,也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除了某些不必重复的大道理之外,一颗小行星要获得足够多的观测数据从而取得永久编号,需要世界不同角落观测者的长期观测才能完成,单靠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正如受人尊敬的足球运动员从不会把球队的胜利完全归功于自己一样,这种亵渎他人汗水的举动几乎(如果不说绝对)没有发现者做出过。 扯完了小行星,或许有网友会想:天上恒星数目还更多呢,怎么就不拿它们来命名啊?——嗯,没错,的确有人想过这个点子—— 那就是一些“空手套白狼”的商业公司,靠出售恒星的“冠名权”以及一些印着星体照片的“证书”来赚钱。但考证一下就会发现, 没有任何一间公司能证明这些名字确实被学界公认及使用 ,其用途仅限于消费者们自己YY。 在学界里,对恒星的命名是极为不浪漫的—— 这点可比我们的老祖宗们差远了。对于肉眼可见的亮星,古人们可谓煞费苦心,都给它们安上了或浪漫或悲壮的故事,以及相对应的名字—— 譬如,牛郎星,织女星。这些古今通用的名字,在学界里也常用;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的恒星,我们用的只是一些毫无情趣的名字—— 比如织女星,可称为天琴座α星、天琴座3,又可称为TYC 3105-2070-1、HIP 91262、SAO 67174、HD 172167等等等,每一个名字都对应它在不同星表中的编号。至于对星系,除掉我们自身所在的“银河系”之外,天文学家们也采用类似的编号。比如奥特曼的故乡——M78星云,我们又可称之为NGC 2068、Ced55u以及IRAS 05442-0000等等,编号之繁多,连专业天文学家也不一定弄得明白。所以下次如果你想伪装一个骨灰级的科学青年的话,可要牢牢记住这几个编号哦。不过,我建议用NGC 2068就好了,免得雷倒全地球人,因为如果你来一句“你是从IRAS 05442-0000来的吧”,估计你就真是从IRAS 05442-0000来的了—— 除了专门弄IRAS星表的人之外,我想没人能听得懂你的话! 最后,不可不提的是太阳系中的另外一拨成员—— 彗星。彗星命名也由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核定,但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争议—— 它们基本由发现者的名字、或者发现机构的名字命名。一个例外是哈雷彗星,它是为纪念哈雷的贡献而命名的—— 因为哈雷证明这颗彗星每隔76年出现一次。在哈雷之后不久,天文学家恩克山寨了一下哈雷的证明,发现另外一颗彗星也是周期出现的,因此那颗彗星也被冠名为恩克彗星,此后的彗星均用发现者/发现机构的名字命名。 最后,对于梦想拥有一颗自己命名的星星但又没有巨型望远镜的朋友,我可以提供两盏指路明灯。第一,由于那些拥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的命名权的专职科学家们估计已经没时间处理命名的事(我想他已经把他们的血系N代以内的亲戚都命过了吧),你们可以写信到mpc@cfa.harvard.edu ,给小行星中心的科学家们提供自己的命名点子(当然咯,需要是英文的)。他们欢迎大家提建议(虽然…… 我印象中,好像,他们没真正处理过这些建议……)。第二,随时关注科学新闻,因为大行星有向社会公众征集名字的先例,比如冥王星,就是当时11岁的一位美国小萝莉提出的名字(虽然冥王星的身份在2006年的时候被阉割了,但这还是挺有趣的一件事),说不定到时你的灵光乍现能够让你流芳百世哦! 当然,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哎—— 无论有没有我们给它们起名字,星辰都一样在按它们自己的规律运行啊…… 不过,身处地球上的我们竟然能够去理解和认识它们,这不也是很奇妙的吗? 本文原载于 果壳网 自然控主题站 《真·明星命名指南》 ,刊登时有删改。
个人分类: 天文|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航母平台的命名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2 16:12
这些天在网上报纸上看到第一艘航母平台的命名,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我也提出我的看法,我突然觉得,取名“元培”号比较好,元培,有学员培训的含义。和第一艘航母平台的作用相似,而且,也是纪念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京大学,没有北京大学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象征着将来航母的发展顺利。历史往往有惊人的轮回。到时候,航母出海访问其他国家,美国人估计要派船来护航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9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全球地震地幔柱命名(修订版)
seisman 2011-7-13 20:22
全球地震地幔柱命名(修订版)
地震地热说原理 全球地震地幔柱命名 (修订版) Seisman 通过对全球地震地幔柱的地震活动性和火山动态的讨论,认为有必要对全球地震地幔柱的命名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修订,修订结果见图 1 和表 1 。 1 )调整了地中海地区地震地幔柱的划分。由于意大利、土耳其和伊朗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故加以合并。地中海西口和中国珲春是全球的两个潜在地震地幔柱,因而保留了地中海西口和中国珲春的划分。 2 )对于双树型、多树型和树杈型地震地幔柱,增加了 Ⅲ级单树型或分枝的划分,以保证每一个单体都是单树型的构造,有利于在地震与火山预测中的应用。 修订的结果,定义了 21 个 Ⅰ 级地震地幔柱, 3 个 Ⅱ级地震地幔柱。Ⅰ级、Ⅱ级和Ⅲ级共计组成 41 个单树型的地震地幔柱构造。 就是这 41 个单树型的地震地幔柱构造, 50 年来,控制了全球大约 90% 的活火山和 98% 的 7.5 级以上的壳内强震活动。因此,它们是对于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 地震地幔柱的研究,地震地热说的研究,正是为了寻找解脱这种威胁的途径。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7.13 初稿) 图 1 全球地震地幔柱命名(修订版) 表 1 全球地震地幔柱命名(修订版) Ⅲ级(单树型构造) Ⅰ级 01 南智利地震地幔柱 011 南智利 012 拉巴斯 02 北智利地震地幔柱 021 秘鲁 022 厄瓜多尔 023 哥伦比亚 024 委内瑞拉 03 危地马拉地震地幔柱 031 危地马拉 032 墨西哥 04 海地地震地幔柱 041 马提尼克岛 042 普利茅斯 043 海地 05 白令海地震地幔柱 051 东 052 中 053 西 06 鄂霍次克海地震地幔柱 06 鄂霍次克海地震地幔柱 07 日本地震地幔柱 07 日本地震地幔柱 08 中国珲春地震地幔柱 08 中国珲春地震地幔柱 09 北马里亚纳地震地幔柱 09 北马里亚纳地震地幔柱 10 南马里亚纳地震地幔柱 10 南马里亚纳地震地幔柱 11 台湾及琉球地震地幔柱 111 北台湾 112 琉球 113 九州 12 菲律宾地震地幔柱 12 菲律宾地震地幔柱 13 所罗门地震地幔柱 13 所罗门地震地幔柱 14 西汤加地震地幔柱 14 西汤加地震地幔柱 15 东汤加地震地幔柱 15 东汤加地震地幔柱 16 印尼地震地幔柱 161 班达海 162 巴厘海 163 爪哇 164 雅加达 17 缅甸地震地幔柱 17 缅甸地震地幔柱 18 兴都库什地震地幔柱 18 兴都库什地震地幔柱 19 地中海地震地幔柱 191 意大利 192 土耳其 193 伊朗 20 地中海西口地震地幔柱 20 地中海西口地震地幔柱 21 南桑威奇地震地幔柱 21 南桑威奇地震地幔柱 Ⅱ级 F1 马尼拉地震地幔柱 F11 马尼拉 F12 南台湾 F2 安达曼地震地幔柱 F2 安达曼地震地幔柱 F3 北美洲地震地幔柱 ?
4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血型命名的故事
liwei999 2011-5-17 08:41
血型命名的故事。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16/2011 19:27:04 人们知道血型分类的历史不过百十年,最早的分类是ABO血型系统( 血型 )。 问题是这个命名为什么不说ABC,而说隔着老远的AB-O?据说原本是用了ABC。红血球上有A类型抗原、B类型抗原和没有A和B的类型C类型。可后来又发现了同时具有A和B类型抗原的红细胞,因此命名了AB型。这时再看C的说法就觉得有些不妥了。什么都没有,不如说“零”(=O)由此,C就变成了O。 这事情到了崔健“一无所有”的时候,歌词里就用了“ O-O-O-O-O ,一无所有”的说法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油菜了——“歼20” 命名揭秘
sheep021 2011-1-13 11:42
以前常听说歼10 ,最多是歼13,14等等传闻 这下突然冒出个歼20,这步子迈得也太快了吧。 不过,据说歼20这个名称,官方还没有证实。只是网络和媒体的习惯叫法而已。 歼20 ,就是歼灭某大牛中国在2020年之前不可能拥有第五代战机论断的意思。哈哈,太油菜啊 估计也有歼22的意思。(2020 中有两个2,) 20一灭,22也就无所出了。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45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MODIS产品命名规则
renyaqiongj 2010-11-12 15:23
For Example, the file name is: MOD01.A2002032.1015.003.2002034184356.hdf ,then we can define it in this simple way like aaaaa bbbbccc dddd eee fffffffffffff ggg . Scientifcally, we can ge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file name from which we can benifit a lot . 1、MODIS product short name, e.g. MOD01 refers to the MODIS Level 1A Radiance product. MOD signifies Terra/MODIS, whereas MYD signifies Aqua/MODIS. 2、Year in which da ta was collected by the instrument, e.g. 2002. 3、Day on which da ta was collected by the instrument, given in Day of Year. For example, 032 is February 1st, i.e. the 32nd day of the year. 4、 Time at which da ta was collected, given in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 (UTC) or Greenwich Mean Time (GMT). 5、 Collection (version) number. 6、 Production date and time, given in year, day-of-year, hours, minutes, and seconds, in the form yyyydddhhmmss. 7、 File type extension, e.g. hdf is Hierarchical Da ta Format. All MODIS da ta are available in HDF format. 引用地址 http://112233pengbin.blog.163.com/blog/static/384458682009103092827673/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的归类和命名
whcuser 2010-10-15 16:13
文献粗略分两大类:论文和专著。下面介绍一种我个人习惯的归类和命名方法。不用文献管理软件。 1、论文的文件夹按出版集团或数据库分类,如Nature、Science、ACS、AIP、IOP、OSA、SPIE、IEEE、Elsevier、Springer、Wiley等。论文较多的期刊可从出版集团中独立出来自成一个文件夹,如PRL、APL、OE等。所有会议论文或摘要等其它不易识别的论文自成一个文件夹。文件夹的层次不超过3。 论文命名格式:期刊名缩写+空格+出版年份+空格+谷歌学术中的被引用次数+空格+空格+论文标题(过长的话可掐尾)。引用次数可不定期地更新。 例如:E:\PRL\PRL 2000 3735 Negative Refraction Makes a Perfect Lens E:\Science\SCI 2006 1162 Controll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2、专著的文件夹按大学科分类。 专著命名格式:专著名称+空格+空格+出版年份+空格+谷歌学术中的被引用次数。 例如:E:\光学 光子学\Introduction to Fourier Optics 2005 9796 E:\电磁学\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1999 18604 3、比较特殊而易于识别的研究方向的论文可自成一个文件夹。 例如:E:\Graphene\SCI 2004 3179 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E:\THz\TMTT 2002 608 Terahertz technology
个人分类: 科研|75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天体名称的前缀和星表
qianlivan 2010-7-21 17:48
任何研究客体都需要一个名字以互相区分。早期的天文学靠肉眼或者小型望远镜观测,发现的天体不多,命名也简单,以星座命名就可。这时期研究的天体主要是恒星(行星的命名就不说了),也就是记录个位置,亮的星有名字,至于暗的,连名字也没有。 有了照相底片,能分光拍光谱以后,天文研究就进入天体物理时代了。暗的恒星也同样有研究价值,此外使用大望远镜还可以拍摄河外星系的光谱,于是命名就是个问题了。通常的天文观测是通过巡天发现大量天体,然后根据天体的性质进行简单分类,然后制成包含所有被发现的天体的表,其中有天体的坐标,星等(或者说流量)等信息,这个表就是星表。通常天体就可以用其坐标命名,但是不同的观测之间会有差别,不同的望远镜测得的天体位置不会完全重合,甚至坐标系本身也在变化,所以除了坐标,天体的名称还要有一个前缀。大多数情况下恒星都是以HD开头,后面是坐标,HD表示的是Henry Draper Catalogue。不过,现在有很多大型巡天正在进行,估计以后恒星会有更多别的名字了。 星系也有相应的表。和恒星一样,星系最初的命名也不是很系统。原因在于一开始人们不知道有星系这种天体。最早给部分星系命名的应该是梅西叶,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要研究星系。实际上,梅西叶要找的是彗星。为了成为发现一颗彗星的第一人,他必须在彗星很暗的时候就发现它。不过天空中有一些暗天体和彗星很像,为了方便区分,梅西叶给这些天体起了名字,制了个表。不过这个表不是按坐标起的,而是从1开始。例如,这个表里的第31个天体就叫M31,这也是银河系的近邻,这也是这个星系最常用的名字。这也可以算是暗天体的第一个表。不过实际上这个表里只有部分天体是河外星系。后来随着发现了更多的暗天体,又有了新的NGC (New General Catalogue)星表。这个星表也不是用坐标命名的,也是按顺序排。这个星表里就包括了大量星系,很多星系到现在都采用这种命名方式。循着这个方式,后来又出现了真正的星系的星表,UGC(Uppsala General Catalogue of Galaxies)。后来又有AGC(Arecibo General Catalogue),不过这不是一个正式发表的均匀的星表,只是为了Arecibo望远镜观测方便而制。 如今的大型巡天,如SDSS,2MASS,ROSAT,FIRST都观测到了大量天体,一般会建立自己的星表,天体的命名不再用数字,而是用巡天的名称加上天体的坐标。例如 SDSS 121032.57+392421.1 就是NGC 4151。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星表,估计都会采用这种坐标加前缀的命名方式了。
个人分类: 读书|7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型肝炎:中西医研究》概论(二)
fqng1008 2010-5-8 06:19
二、取与舍 1.肝衰竭概念的提出及演变 当欧美专家最先提出了暴发性肝炎以后,随即着眼于肝功能不全,即从肝衰竭角度加以研究。1970年,Trey等 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的概念,其定义为首发肝病于起病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但有反对者认为,FHF可发生在一定程度肝损害基础上,包括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乙型肝炎病毒(HBV)/丁型肝炎病毒(HDV)重叠感染及慢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OGrady等 认为,过去肝病史应理解为症状性质肝病史,象HBV无症状携带者发生肝衰竭亦可诊断FHF。对慢性酒精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肝衰竭者,Sherlock将其命名为慢加急(acute-on-chronic,AOC),后来则被延伸到各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 。 关于急性肝衰竭的概念,最初由英国Gimson等 于1986年提出,他们以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取代FHF命名,并增补了起病8~24周发生肝性脑病者,称之为缓发性肝衰竭(1ate onset hepatic failure,LOHF)。同年,法国Berlluau等 则将AHF定义扩大到无肝性脑病者,其标准为血浆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前加速素)降至50%以下。如AHF发生肝性脑病,则称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liver failure,FLF)和亚暴发性肝衰竭(subfulminant liver failure,SFLF),前者发生于起病2周内,后者则发生于2~l2周。值得注意的是,印度Tandon等 进一步区分了SFLF,认为SFLF包括有肝性脑病和无肝性脑病者,FLF则必然具备脑病。 1993年英国皇家学院肝病研究所 提出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 failure,ALF)应该分为超急性肝衰竭(hyperacute liver failure,HALF)、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flure,ALF)及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以临床出现黄疸到发生肝性脑病计算,界限分别为7d以内、7d~4周及4~12周。但是,法国Berlluau 认为此分型不妥:①肝性脑病并非肝衰竭诊断的可靠指标,同时除肝衰竭以外的多种原因可致意识障碍,造成假象;②三类ALF的划分仅基于英国皇家学院(King-S Colege)的统计(其HALF、ALF和SALF患者的存活率分别为36%、7%和14%),而与巴黎的统计不一致;③ALF既用于总称,又用于分型,易引起混淆;④以临床出现黄疸到发生肝性脑病计算时限不够合理。 2.我国重症肝炎诊断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型肝炎的英文译名为severe hepatitis,日本的重症肝炎则指肝性脑病I度以下严重肝炎。在欧美等其他国家还包括部分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日本的剧症肝炎(FH)与欧美等国家的暴发性肝炎(FH)是一致的,但我国的急性重型肝炎(FH)英文译名与日本和欧美国家一致,含义上则专指FH的急性型,并不包括FH的亚急性型 。 (2)欧洲、美国、日本等的诊断标准与我国方案的最大差异和争议在于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列为必备条件,虽然Bemuau等提出将AHF概念扩展到非脑病患者(这与我国当前分型方法不谋而合) ,但此想法未得到广泛认同,原因可能与无脑病组存活率明显高于脑病组有关 。而且,他们自己也只把非脑病型作为过渡诊断,一旦出现肝性脑病,仍诊断FLF或SFLF 。 (3)有待完善之处 :①未将发病8周~6个月发生肝衰竭(即LOHF)患者包括在内,从而留下空白;②亚急性重型肝炎也是急性肝炎,与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并列似欠妥;③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常有轻重不同肝组织病变,如发生自发性活动或因丙型肝炎病毒(HCV)或HDV重叠感染而陷入肝衰竭,应归入急性或慢性重型肝炎尚不明确;④慢性重型肝炎被定义为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在临床实际可见部分患者呈急性重型肝炎或LOHF表现;⑤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定在40%是否过严?⑥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慢性肝衰竭)有2个类型,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与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有质的不同,从肝组织病理上也有明显区别;⑦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展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与无肝病史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⑧现行亚急重肝的急重肝以2周为时限划分不能与国外接轨,如将其时限划分改在4周,病理变化可免去对亚急重肝的再分期,而与国外完全一致。 3.国外标准主要问题 (1)对FH名称未限定在病毒性肝炎范围内。 (2)命名重复和含混:①从字面上比较ALF和FHF,前者为急性(acute),后者为暴发性(fiflminant),病情上理应ALF轻而FHF重,而事实并非如此;②命名合义相同而用词不一样者如AHF、FHF和ALF、FLF,差别只在前者用了hepatic,后者用了liver,二者为同义词,译名更毫无差异;③对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命名尚存在问题,AOC不象诊断名词,所以常常被打上引号(字面意思象是慢性病急性发作,不作特殊解释时很难理解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日本学者亦不赞成AOC命名 。 (3)AOC并不能囊括所有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除了急性肝衰竭的FH急性型、亚急性型之外还有LOHF。 (4)在日本学者有关重症肝炎的新提法中有广义重症肝炎(包括剧症肝炎和重症肝炎)和重症肝炎之分,也有学者 将剧症肝炎限定为急性型,与亚急性肝炎并列,这些均易引起混淆。 (5)日本学者 的诊断标准中把疾病性诊断(如HF)和功能性诊断(如LOHF)混在一起,似不够妥当。 (6)迄今尚无统一的无脑病型肝衰竭诊断标准。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型肝炎:中西医研究》概论(一)
fqng1008 2010-4-25 00:08
所谓重型肝炎,是指病毒性肝炎中一类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临床综合症。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在注重强调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特色同时,为方便与国外学术界交流,关于重型肝炎的命名、定义可能还会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但是,无论将来如何修改,本书讨论的问题正是以此类病例诊断的命名、分类等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为开始。 第一节 重型肝炎由来 一、中国特色的舶来品 对我国来说,重型肝炎的概念是舶来品。 1.欧美的发现 1908年,Mc Donald最早提出黄色肝萎缩可由病毒而致 ;1944年,Lucke首先提出致死性流行性肝炎(fatal epidemic hepatitis),是重症肝炎的最早提法。2 年后,他与Mallory进一步将其分为暴发型(fulminant form)和亚急性型(subacute form),同时发现与二者相对应的肝组织学变化,即大块肝坏死(massive hepatic necrosis)和亚大块肝坏死(submasive hepatic necrosis)。两人最先提出的暴发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是指一种快速的、类似暴风雨的临床过程(a sharp and stormy clinical course),因为在l943年~l945年的一场传染性肝炎流行过程中,约半数患者(94/l78,53%)死于发病10天内 。 2.日本引进后的变迁 在日本,他们将暴发性肝炎译名为剧症肝炎,不象我国特指重型肝炎中的一种类型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剧症肝炎病因不仅包括病毒,还包括药物等其他病因,尽管其中病毒所致者仍占90% 。1971年日本消化器病学会将剧症肝炎定义为肝炎起病8周内发生意识障碍(即肝性脑病)者。10年后犬山会议又增加了2 条标准:一是将肝性脑病定为Ⅱ度以上,二是要求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40%以下,并进一步分为急性型(起病10日内)及亚急性型(起病10日~8周)。由于该标准未包括无肝性脑病的重症患者、发病8~24周的缓发性肝衰竭(1ate onsethepatic failure,LOHF)及慢加急(acute-on- chronic,AOC)患者,武藤泰敏等 提出并实施了一种重症肝炎诊断方案:①与剧症肝炎相平行,另设重症肝炎(前者肝性脑病为Ⅱ度以上,而后者为0~Ⅰ度),并将其分为急性肝炎(重症型)和亚急性肝炎(包括非脑病型和肝萎缩型),二者分界为2周;②增加了发病8~24周的LOHF,与剧症肝炎并列;第三,将剧症肝炎分为2型:A型定义不变,B型则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相当于AOC。此种分型法可包括几乎所有肝衰竭类型,不足之处一是重症肝炎与总名称亦相混淆,二是其亚急性型时间跨度太长(8~24周)。加来信雄 的意见与之一致,唯一不同之处是他未用重症肝炎作总名称。 3.我国的命名与分类 (1)首次引进 1978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杭州)首先引进重症肝炎的概念 ,并将其分为急性重型(暴发型肝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3型。其中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间界限为3周。对急性重型肝炎的肝性脑病程度及其他两型的PTA程度亦未作规定。因此,当时的病毒性肝炎诊断分为:①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③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④瘀胆型肝炎。 在第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归纳为两期六型 。两期即急性期与慢性期;急性期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重型(当时又称恶性型)三个型;慢性期分为慢性迁延型(相当于国外的慢性持续型)、慢性活动型(相当于国外的慢性活动型)和慢性长期黄疸型三个型。 (2)内涵的演变 自从有了重型肝炎诊断之后,相应的研究多了起来。1984年(南宁)病毒性肝炎会议则考虑到要与国际接轨 ,因为国际上无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就将慢性重型肝炎从重型肝炎中剔出,并归至慢活肝(慢性活动性肝炎),称为慢活肝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并规定这些病人有明确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史,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慢性重型肝炎被归到亚急性重型肝炎中。 随后,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样的修改不当,于是又在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恢复了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 。经过多次的修订,目前对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分类(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 为:①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度;③重型肝炎,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④瘀胆型肝炎;⑤肝炎肝硬化。 (3)第二次接轨 200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又有人提出为方便与国际通用的诊断接轨,对于重型肝炎的诊断再次提出修改的意见,拟使用肝衰竭的诊断来代替重型肝炎并广泛征求意见,但与会的许多代表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暂时无法达成共识,所以目前我国临床上仍使用2000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定义 。 尽管如此,关于重型肝炎诊断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仍然很高,以至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于2006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 。这个指南不仅在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的前提下,而且美国肝病学会对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刚刚于2005年问世 ,我们则一步领先,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以循证医学为原则,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借与国际接轨的名义走在了世界前列(应该是第一部指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部指南在规范我国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活动上,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意义重大。 4.我国病理诊断的演变 在1983年第二次的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中首次提出重型肝炎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有三种病理类型: (1)急性重型肝炎 ①急性水肿型重型肝炎,以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为主,胞浆淡染,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毛细胆管淤胆明显;②急性坏死型重型肝炎,有广泛的肝坏死,该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残留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一的大片坏死和桥型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残留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结构。 (3)慢性重型肝炎:虽然在重型肝炎组织学上也列出了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但是实际上还是归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包括重型活动性肝炎,或具有高度活动性的肝硬化。 1990年慢性重型肝炎不再从属于慢活肝,而成为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并立的组织学诊断。但是对于急性重型肝炎的组织学诊断没有作出修改。随后国内外报道不同时相的肝穿刺活检观察到肝细胞呈现肿大(再生性肿大),并呈极性排列是肝脏坏死后早期再生的标志,其具体形态描述与急性水肿型的病理改变相一致,因此我国急性重型肝炎的水肿型亚型实为肝脏大块、亚大块坏死后出现的早期修复反应。1995年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开始取消了急性重型肝炎中急性水肿型的这种分类 ,即只有急性重型肝炎,即肝细胞急性大块坏死。 重型肝炎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同临床诊断标准一样也是经过多次的修改,在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确定了现行的诊断标准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留学生公寓餐厅取名
suqing1961 2009-9-11 09:46
某高校新建一留学生公寓,其内餐厅设有多个包间,后勤处长希望我给这些包间取名。不才斗胆给出下述取名建议: 金兰阁: 结拜兄弟姐妹般的朋友,为金兰之交。中外学生此阁欢聚,愿共结金兰。 鸿儒轩: 渊博的学者为鸿儒。就餐此轩的先生、女士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龙门栈: 考上名校,好似秀才中状元,恰如鲤鱼跳龙门。进此餐厅的留学生,不也是跃入龙门相聚吗? 畅心园: 朋友就餐聚会,岂独图一饱嘴福?促膝交谈,倾心相述,美酒佳肴,能不畅心乎? 聚贤厅: 贤者闲聚,不亦乐乎。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43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何无城市以"毛泽东"命名
lih65 2009-9-9 22:19
又一个 9 月 9 日, 毛泽东主席逝世纪念日。 在建国六十周年时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日,让我们会联想到很多很多。我突然想到这样的问题:作为全国人民爱戴的伟大领袖,为何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城市用毛泽东命名? 以名人之名命名城市或建筑物,甚至命名路道等,这在中外历史上都不是少数现象。在被西方标榜为民主之典范的美国,它的首都不是被命名为华盛顿么?法国最大的机场不是被命名为戴高乐么?新西兰的首都不是被命名为惠灵顿么?越南的首都不是被命名为胡志明么?在前苏联,不是有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么? 毛泽东英名盖世,可为什么中国没有以毛泽东命名的城市? 中国不是没有以人名命名的城市。比如,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中,就有左权县、靖宇县、子长县、志丹县、尚志市、子洲县、黄骅市等是以人名命名的,而这些都是人民群众为纪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左权、杨靖宇、谢子长、赵尚志、李子洲、黄骅等革命烈士的。 中国也有以人名命名的城市,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可为什么没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 我们不能不把思路拉回到建国前的1949年。这年的3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关于七届二中全会,我们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但我们还应当记住,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还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决议,其中,就有不祝寿、不送礼、不以领导人名字命名地名等项重要规定。 由毛泽东亲自倡导的这些规定,是与两个务必的要求紧紧相联的,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滋长的脱离人民群众的歪风和腐败堕落现象。毛泽东率先垂范。从建国到毛泽东去世,他的生日都是与身边工作人员在平淡的气氛中度过的。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想吃面条,但大厨为他做的面条却不知怎么碎成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整的,他只吃了一碗普通的挂面。至于不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的规定,则从毛泽东开始,无一例外地被坚决地执行了。所以,除了一些革命先烈外,我们现在看不到任何以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字命名的地方。这在一般人看来也许是小事,但,只要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却是开天辟地的事中国自古以来,从三皇五帝,到封建帝王,没有一个不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而这样一个传统,却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 打破这种封建的传统,核心的问题是保证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最不能容忍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作风。1949年9月,毛泽东在其亲自主持起草的《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他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绝不对少数人实行高薪制度。提出应当缩小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防止他们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他带头降低自己的工资。虽然他的平均主张曾导致平均主义偏向,但其反对特权的平等思想和行为是非常可贵的。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实际,不关心群众的疾苦,不为群众谋利益。他反复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作风,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1970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个人崇拜达到顶峰的时候,毛泽东曾经接受过他的老朋友斯诺的采访。斯诺问毛泽东:我记得,就在你1949年进北京之前,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一个决议据说是根据你的建议禁止用任何人的名字来命名街道、城市或地方。毛泽东说,是的,我们避免了这种做法;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其他的崇拜形式出现了,比如,有那么多的标语、画像、和石膏像。他对当时流行的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的极端式的称呼十分反感,他说: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TEACHER这个词,就是教员。毛泽东对称他万岁很不满。他对斯诺说,喊万岁的人有三种,一种是真心诚意的,第二种是随大流的因为别人喊万岁,他们也跟着喊,第三种人是伪君子。在面对万寿无疆一类的口号时,毛泽东清醒地知道,这是天大的唯心主义。进入老年以后的毛泽东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人哪有长生不老的?古代帝王都想尽办法去找长生不老、长生不死之药,最后还是死了。在自然规律的生死面前,皇帝与贫民都是平等的。不但没有长生不死,连长生不老也不可能。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对身边一位工作人员说:我死了以后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是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1975年的国庆节,他甚至自言自语地说: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他随后平静地问身边人员:这可能是我最后一个十一了吧?工作人员说:怎么会呢?主席,您可别这么想。毛泽东认真地说:怎么不会呢?哪有不死的人?死神面前,一律平等,毛泽东岂能例外?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参见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传》) (顺便说一句,前些日子,有几大网站上都流传着一篇文章,题目是毛泽东生命中的三个9月9日,还有一个更让人惊悚的副标题一生最黑暗的日子,其中,把毛泽东的逝世日也看作是毛泽东一生最黑暗的日子,这是很值得商榷的。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去世怎么能是生命中最黑暗的事情呢?) 从毛泽东所尊崇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人的物质存在总是要消亡的。但人的精神存在却可以影响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正应是精神的永恒。 9 月 8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 9 月 15 日 至 18 日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很显然,四中全会的主题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我们在此时回顾毛泽东的有关思想和实践,意义重大。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3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质粒的命名
热度 1 firepear 2009-2-15 23:57
现在查到一个常用质粒的全序列轻而易举,可是了解谁帮它起的名字却没那么轻松.. 有查阅到对质粒命名的一些建议性质的文章,但是普遍接受的做法现在还没有,所以质粒的命名相对宽松但也有据可循,第一个小写字母p即plasmid首字母,后两个多为发现单位或个人;至于数字没弄清代表什么,pBR322是第一个人工质粒,可是322与其长度也搭不上,但是肯定有缘由,以后接触到新质粒的时候试图去了解一下它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吧:-) 列举一些查到的例子: pBR: BRBolivar and Rodriguez pJR: JRJohn Pemberton pUC: 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CR : clever name for a vector used to clone PCR products ...
个人分类: 命名系列|15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firepear 2009-2-15 23:09
基于分离出此酶的微生物学名,前三个为斜体字母,即属名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加上种名前两个字母的小写,有变种或不同品系则后跟小写的品系名首字母,而最后以罗马数字表示在该品系细胞中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的次序。 如: Escherichia coli R 株分离出的第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命名为 Eco R I E Escherichia (genus) co coli (species) R RY13 (strain) I First identified (order of identification in the bacterium) H.O.Smith和D.Natnans提出(文章PubMed ID: 4588280)
个人分类: 命名系列|6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石肉眼鉴定知识:基础篇(七)
刘玉平 2008-11-5 23:21
宝石肉眼鉴定知识:基础篇(七) 十三、宝石的种类 宝石可以分为无机宝石和有机宝石两大类。 (一)无机宝石 根据其形成机理,分为天然宝石和人造宝石两类: 1 、天然宝石 是指除加工琢磨成型外,自然界中由非人为因素形成的美丽、稀少、耐久的单矿物晶体和岩石。如钻石、红宝石、翡翠、软玉等。 2 、人造宝石 是指除加工琢磨成型外,全部或部分有人工制造的产品,包括合成宝石、仿制宝石、组合宝石和人工优化天然宝石等。 ( 1 )合成宝石 是指按照某些天然宝石的化学组成,模拟在自然界中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用人工结晶或重结晶方法生成的人造宝石。这种合成宝石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属性与相应的天然宝石基本相同,例如:合成红宝石、合成祖母绿等。 图 1 、合成祖母绿 ( http://yzy.dpc.gov.cn/ArtImage/2006/7/7787-p1090013.jpg ) ( 2 )仿制宝石 是指仅仅仿造某些天然宝石美丽的外观或特殊的光学效应,而不具备相应天然宝石的物理化学属性及晶体结构,在自然界中没有相应的宝石。例如:仿钻石的立方氧化锆,仿红宝石和水晶的玻璃,仿琥珀和象牙的塑料等。 图 2 、立方氧化锆 ( http://asp.iwpower.com/lee1836/1ch/ch38-SYN.%20CUBIC%20%20ZIRCONIA.jpg ) ( 3 )组合宝石 是指用人工方法将两种及以上的宝石材料粘合或用其他方法组合在一起的宝石。按其组合一般分为二层石和三层石,例如:冠部为欧泊,底部为黑色玛瑙的欧泊二层石;冠部为镁铝榴石、底部为红色玻璃,呈现红色闪光效应的镁铝榴石二层石等。 图 3 、镁铝榴石二层石 ( http://course.cug.edu.cn/cugFirst/artifical_gem/files/10_08.jpg ) ( 4 )人工优化宝石 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改变宝石的颜色、透明度、硬度等物理化学性质,以达到改善天然宝石品质并使其增值的效果。例如:热扩散改色蓝宝石、翡翠染色、琥珀重熔祛除裂隙等。 图 4 、染色翡翠 ( http://jpkc.szpt.edu.cn/zb/admin/ewebeditor/UploadFile/2005531143635646.jpg ) (二)有机宝石 是指在由动物或植物生成的宝石。例如:琥珀、象牙、珍珠、珊瑚、龟甲等。 十四、宝石的命名 (一) 天然宝石的命名 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 Confd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Bijouterie , Joaillerie et Orfvrerie , CIBJO )规定,宝石的名称应采用矿物名称或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玉石采用矿物组合中主要的矿物名称或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生物宝石采用传统的生物宝石名称。不允许在宝石名称加上产地、国家或其他宝石名称作为前后缀。 1、 宝石的命名 宝石的名称,通常采用矿物名称。如果一种矿物只有一个宝石品种,这种宝石就采用其矿物名称;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宝石变种,就采用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如果没有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就在矿物名称加以宝石颜色的前缀。 例如,红宝石和蓝宝石,分别是红色、蓝色的宝石级刚玉,采用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祖母绿和海蓝宝石,分别是艳绿色和海蓝色的宝石级绿柱石,也采用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 2、 玉石的命名 玉石的名称,通常也采用矿物组合中主要的矿物名称或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但是市场上以地名命名的玉种比较多,一种玉料多种称谓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如宝石统一、规范。例如,硬玉有三种常用称谓,以硬玉矿物命名的硬玉,以商业名称命名的翡翠,以产地命名的缅甸玉等;蛇纹石质玉有以矿物命名的蛇纹石玉,也有产地名称、商业名称,如岫岩玉、昆仑玉、朝鲜玉、鲍文玉等。 图 5 、缅甸玉(硬玉) ( http://www.sppfw.cn/pic/075623366.jpg ) 图 6 、岫岩玉(蛇纹石玉) ( http://www.xiuyan.com.cn/ydzh/new_images/2006041115490973578.jpg ) 3、 生物宝石的命名 生物宝石的品种不多,命名也很统一,如珍珠、琥珀、象牙等。 (二) 人造宝石的命名 1、 合成宝石的命名 市场上常见的合成宝石,主要是那些化学成分相对简单、价格比较昂贵的高档宝石品种,如:合成钻石、合成红宝石、合成蓝宝石等,均应在宝石前面注明合成两字,否则属于欺骗行为。 2、 仿制宝石的命名 仿制宝石没有其相应的天然宝石,其命名应注明仿制两字或注明真实材料的名称,否则亦属于欺骗行为。 3、 组合宝石的命名 组合宝石的命名,应注明其类别,如:欧泊二层石或仿钻箔衬石等。 (三) 人工优化天然宝石的命名 人工优化处理天然宝石的方法很多,如热处理法、热扩散法、染色法、涂色法、辐射法等等。除热处理法处理过的宝石,其稳定性、耐久性与天然宝石类同外,其他方法处理过的宝石均有所差异。因此,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规定,除经过热处理的宝石无需注明外,其他方法优化的宝石必须加上优化两字,否则视为欺骗行为。如:优化翡翠、优化蓝宝石、优化钻石等。 *** 主要参考文献: 潘兆橹. 结晶学与矿物学(第三版). 地质出版社,1994. 李兆聪. 珠宝首饰肉眼识别法. 地质出版社,1999.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300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