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命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命名

相关日志

悉尼酮、慕尼黑酮、蒙特利尔酮——城市名化合物背后的故事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8-3 14:33
悉尼酮、慕尼黑酮和蒙特利尔酮是三个罕见的以城市名字命名的有机化合物。 众所周知,“人名反应”在有机化学中非常常见,这些反应通常是以发明者的名字来命名的。然而用城市名字命名有机化合物却十分少见。上述三类化合物分别以悉尼市、慕尼黑市、蒙特利尔市三个著名的城市来命名,这背后必然有着独特的故事。 悉尼酮、慕尼黑酮和蒙特利尔酮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发现城市 最近,即将发表在《科学通报》2015年第21期上的一篇评述总结了从悉尼酮到慕尼黑酮再到蒙特利尔酮的发现和80年来经久不衰的研究历史,尤其是近年来有关这三类化合物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些城市名字背后有关的化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包括这些化合物的发现和命名历史、结构特征、化学性质及其重要用途,由南开大学孙怀林教授和他的研究生苗群共同撰写。 文章首先指出,上述“城市名化合物”均属于一类介离子五元杂环化合物,而非简单的“酮”类化合物。 早在1935年,悉尼大学的Earl和Mackney发现了一种新的有趣化合物。他们推测该化合物可能具有酮的羰基结构,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其准确结构却难以确定。于是为了方便起见,他们就将其简称为“悉尼酮”。引入介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后,人们才终于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为一种五元杂环的介离子化合物。 慕尼黑酮是另一种五元杂环介离子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是1964年由德国慕尼黑大学的Huisgen等人发现的。虽然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知道它的结构,但Huisgen等仍仿照悉尼酮的例子将其称作慕尼黑酮。 2007年,Arndtsen等首次合成了在一种新的类似的五元杂环介离子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与慕尼黑酮颇为类似。因Arndtsen等所在的麦吉尔大学坐落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于是该化合物自然被命名为“蒙特利尔酮”。有时,该化合物也被称为“磷杂慕尼黑酮”。然而,孙怀林教授认为“无论是从简洁、方便还是从其结构特性的角度来说,直接称为蒙特利尔酮更为合适”。 上述这三种化合物,除了均具有五元杂环介离子结构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性,即它们均可与多重键发生偶极环加成反应,生成各种杂环类产物。鉴于三种介离子化合物非常方便易得,因而上述反应作为合成杂环类化合物的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慕尼黑酮可简单地由N-酰基氨基酸脱水得到,并可以与烯烃、炔烃和亚胺等反应,分别得到二氢吡咯、吡咯和咪唑啉等产物。 此外,慕尼黑酮还在多肽的合成及其降解过程中,作为中间产物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该课题组在这方面研究中的最新发现。 大量研究表明,这类以城市命名的介离子环状偶极化合物,有着丰富的结构和反应特性,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 详情请见: 苗群, 孙怀林. 从悉尼酮、慕尼黑酮到蒙特利尔酮: 用城市命名的有机化合物. 科学通报, 2015, 60(21): 2003-2013.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864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王思聪的公司名号--看与国际接轨命名的学问
热度 1 kiwaho 2015-7-14 22:54
拥有众多标签:富二代、香蕉人、海归、国民老公、小李嘉诚的王思聪,多年前老爸王健林拿出5亿 ,放手让宠儿到商场搏一把。他也不负父望,把一展宏图的架子搭起来了:普思投资公司横空出世了! 该公司热点看点众多,我就不炒剩饭了,只从独特视角聊聊命名学:nomenclature 。 如今眼界高的企业家无不把公司名号取得讲究点、再讲究点,为的是中外皆宜、老少咸宜、与国际接轨。 王思聪是怎么想到“普思”这个名字呢? 据其官方网站: pusicapital.com 介绍,源自英文Prometheus 。原来代表希腊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因偷窃上帝的火种到人类而赢得英雄巨人的美誉。火象征光明和智慧,故面向科技投资型企业,以普罗米修斯作为命名要素,基本面上还是不错的。 然而中英音素转换的信息熵损失,造成的副作用不小:Prome- 转成了汉语的“普”pu ,-theus 转成了“思”si 。可是在此基础上再将拼音转成英语字母pusi ,英语系的人们就感觉严重变味了。 这也印证了信息在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失真的Shannon定律。 最近跟加拿大本地风投公司代表闲聊时,那家伙竟然知道中国有他们的一个同行,他一边念名字一边哈哈大笑。他发出来的读音虽然很象“不死”,但我马上联想到不雅的英语单词,竟然半天猜不出到底哪家公司这么引起这小子的注意。他见我不解就在纸上写pussy ,很快又把后面的 sy 改成i 。我还是不明白,直到上网一查,原来他说的是“普思投资”啊,my God ! 本意是想与国际接轨,没想到弄不好还会贻笑大方呐。命名是个技术活,要不然市面上那么多大神专门研究测字相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就连康师傅有啥悄悄话还先给身边的大神讲,以致犯下泄露国家机密罪。 英语还为这行当定制了一个英语单词:nomenclature ,发展快的领域也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例如医学、生命科学等,懂SNOMED (System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的很吃香。 有些行为艺术者还挺好这口,专门深挖已有名字潜藏的歧义。譬如,记得文革期间,新华社的报道有这样的只言片语:“一个理着平头的家伙,砸了小汽车,并点燃。。。”,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冲我们的总设计师来的。 最近悉尼街头,还有人玩这样的行为艺术:遛葱! 苗条淑女牵根细绳系根葱,在大街上闲庭信步。这算啥嘛? 我真为 王思聪童鞋打抱不平! 今年他又天价购买了非常另类的一个域名bbbb.com,这下又引起了娱乐圈、媒体圈的“撕逼”大战。这又是何苦呢?咱科技圈看不懂。下次再把4b.com买过来就更火了。 我给自己的公司取名时,费了很长时间才正式敲定现在的“千瓦厚”实验室,其英文kiwaho还是专门定制的准英语单词---源自一度电 ki lo wa tt ho ur的可发音式缩写。洋洋得意感觉中英文字面表现都很好。
53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将留意它在四季里做什么
pingguo 2015-5-1 16:37
从五楼的阳台看出去, 银杏树恰好与我对视。 它怎么看我,不得而知。 不久前它还是光秃秃的, 三两个艳阳,三两场雨, 它已变得如此茂密, 不好说是为了夏日。 很多时候我会问目的意义价值, 从岁月之舟掉入词语的漩涡。 银杏树不会问这些问题, 它显然克服了词语的障碍。 对照起来,我们热衷于命名, 热衷于伸缩万物的尺度, 无异于热衷某种局限。 我将留意它在四季里做什么, 为它自己,也为穿越它的风。 2015-05-01
个人分类: 诗歌|1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只得一种病!——再论安全(事故)的生物学相似特性
热度 1 wangbing187717 2015-3-26 12:26
前段时间,撰写过一篇《从生物学角度观“事故同母”遗传现象》的文章,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总结事故一般规律,有些平台转载把它命名为“事故基因研究”等,笔者基本认同。该文的核心观点是: 由众多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可以发现,大多数同类型的事故在同一母体上表现出类似于生物学上的遗传现象,这就是“事故同母”遗传现象,这里的母体可以是一个组织或个体。 此现象在不同母体上表现出两种情况: ① 对于一个组织,有发生某种事故的倾向,这与该组织的工作特点、成员状况、组织文化等有关。 ② 对于一个个体,该现象类似于“事故频发倾向论”,就是某个体有发生某种事故的倾向,这与个体的缺陷、性格等有关。 笔者再次从生物学角度谈谈关于安全(事故)的事儿,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1 )事故致因(宏观表述) 生物学观点: 众所周知,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单位,经科学发现,人们患的所有病种的原因都可以归为是细胞出了问题,即所谓的:细胞有问题------组织就有问题-------器官就有问题-----系统就有问题-------人就会得病!不管生的是一般的感冒,还是像忧郁症一样的精神疾病,或是有生命危险的癌症,所有的病症都是身体细胞出了故障所引起的。 安全学观点: 笔者认为,“组织细胞”(组织要素)是组织最基本的单位,同理,组织出现事故的原因都可以归为是“组织细胞”出了问题(隐患),即:“组织细胞”出了问题(隐患)------组织小单元就有问题——系统元就有问题-------系统就有问题-------组织就会发生事故!无论是未遂事故,还是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所有的事故都是“组织细胞”出了故障(隐患)所引起的。 2 )事故致因(中层表述) 生物学观点: ① 细胞障碍的两种原因:营养不良(细胞得不到它需要的东西):修复、复制细胞时需要的原料不对或不足; ② 毒素侵袭(细胞被它不需要的东西毒害了):细菌、病毒也是通过产生毒素后才能伤害身体。 安全学观点: 笔者认为, ① “组织细胞”障碍(隐患)的两种原因:安全投入不足(“组织细胞”得不到安全运行所需要的东西,如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设施等); ② 毒素侵袭(“组织细胞”被隐患毒害了,如管理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3 )事故致因(深层表述) 生物学观点: ① 是什么偷走了细胞的营养?A.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快餐、宵夜、垃圾食品;B.运输和烹饪过程中的营养损失:洗、切、煮、炒、煎、炸;C.食物本身营养的下降:精加工、大棚、转基因、环境污染等等。 ② 是什么毒死了细胞?A.外部毒素:阳光、空气、水、食物、化学、辐射污染;B.内部毒素:新陈代谢废物、紧张压力等。 累积效应(生物学) :当毒素的积累超过了肝脏解毒能力时,它们就会破坏全身上下所有的细胞。 安全学观点: 笔者认为, ① 是什么导致安全投入不足?A.组织对安全重视不够;B.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低,安全设施设备不合格。 ② 是什么致使“组织细胞”出现了隐患?A.组织外的因素:对组织安全投入不足的处罚力度不足;安监部门发现违法行为的概率小; 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中小企业微利亏损,加剧了在安全投入上的捉襟见 ;安全投入没有直观的效益,在短期内会给组织带来成本的增加等等; B. 组织内的因素:组织问题(组织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个人问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等)。 累积效应(安全学): 事故通常可以看成是由一种或几种“事故基因”在一定条件下所致,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把导致事故发生的事故基因组合,笔者称之为事故基因组,即一个事故基因组致使一起事故发生。和事故树分析方法一样,事故基因组就类似于事故树分析中的割集,致使事故发生的最小事故基因组就类似于事故树分析中的最小割集。 4 )组织发生事故的三个阶段 生物学观点: 细胞障碍的三个阶段:A.细胞功能障碍(亚健康);B.组织局部受损(溃疡、炎症);C.器官功能衰退(糖尿病、尿毒症、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安全学观点: 笔者认为,组织发生事故的三个阶段:A.“组织细胞”功能障碍(隐患),即安全亚健康,警告;B.系统元受损(不安全运行);C.系统发生事故。 另附其他生物学相似特性: 5 )安全要素 生物学观点: 大家都知道,人体必须的七大营养素是: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水。 安全学观点: 安全系统五要素是: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和环(Environment)。 6 )组织与“组织细胞“的关系 生物学观点: 人体和细胞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安全学观点: 组织与“组织细胞“的关系也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后记: 细胞——组织——器官——生命! 组织细胞——系统元——系统——安全! 每个人都应安全健康,每个人都能安全健康!幸福的人生从安全健康开始,完整的安全健康从丰富均衡的“营养”开始!让我们一起安全健康快乐的生活吧
2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图书馆学研究纵横学术报告
terahertz 2014-10-21 16:40
2014年10月21日下午15:00在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做了“图书馆学研究纵横: 学科体系与命名”的学术报告。 报告主要讲了3个问题:一是 图书馆学 学科内容体系和名称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必要性;二是 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三是 图书馆学内容/知识学科体系的重构。 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信息资源学 ”能否成为图情档的上位学科? 附 主讲简介: 叶继元 ,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奖励计划首批入选者,2008年 首批文科二级教授) 、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图书档案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2003-2008年)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图情工委期刊会副会长、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论著主要有《核心期刊概论》、《学术规范概论》、《期刊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等,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江苏省优秀奖等。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3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理枝 The Love Tree
热度 1 Jinwei 2014-2-28 13:08
连理枝 The Love Tree 学生实验中获得了一些有意思的SEM照片,下面这个SEM照片我把它命名为连理枝 The Love Tree。 这是典型树枝状( dendritic)纳米银的选择性生长所致。感觉有点意思!
个人分类: 研究进展|4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剧情】【未命名马力克项目 Untitled Terrence Malick Project
lcj2212916 2014-2-4 19:59
导演 : 泰伦斯·马力克 编剧 : 泰伦斯·马力克 主演 : 瑞恩·高斯林 / 鲁妮·玛拉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凯特·布兰切特 / 海莉·贝内特 / 娜塔莉·波特曼 / 迈克尔·法斯宾德 类型: 剧情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9-04(荷兰) 又名: Untitled Terrence Malick Project IMDb链接: tt2062700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6124742
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波波段的命名由来
qkxh 2014-1-16 09:46
引用文章地址: http://www.cnblogs.com/w2william/archive/2009/10/12/1581576.html 微波遥感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我一直记不清楚波段划分的具体信息,Google一下居然就有一些好东子。 因此贴过来,加上一些自己的分析理解。 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其上雷达布置清晰可见 迄今为止对雷达波段的定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较老的一种源于二战期间,它基于波长对雷达波段进行划分。它的定义规则如下: 最早用于搜索雷达的电磁波波长为575px,这一波段被定义为L波段(英语Long的字头),后来这一波段的中心波长变为550px。 当波长为250px的电磁波被使用后,其波段被定义为S波段(英语Short的字头,意为比原有波长短的电磁波)。 在主要使用75px电磁波的火控雷达出现后,75px波长的电磁波被称为X波段,因为X代表座标上的某点。 为了结合X波段和S波段的优点,逐渐出现了使用中心波长为125px的雷达,该波段被称为C波段(C即Compromise,英语 “ 结合 ” 一词的字头)。 在英国人之后,德国人也开始独立开发自己的雷达,他们选择37.5px作为自己雷达的中心波长。这一波长的电磁波就被称为K波段(K = Kurtz,德语中 “ 短 ” 的字头)。 “ 不幸 ” 的是,德国人以其日尔曼民族特有的 “ 精确性 ” 选择的波长可以被水蒸气强烈吸收。结果这一波段的雷达不能在雨中和有雾的天气使用。战后设计的雷达为了避免这一吸收峰 ,通常使用比K波段波长略长(Ka,即英语K-above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上)和略短(Ku,即英语K-under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 最后,由于最早的雷达使用的是米波,这一波段被称为P波段(P为Previous的缩写,即英语 “ 以往 ” 的字头)。 该系统十分繁琐、而且使用不便。终于被一个以实际波长划分的波分波段系统取代,这两个系统的换算如下。 原 P波段 = 现 A/B 波段 原 L波段 = 现 C/D 波段 原 S波段 = 现 E/F 波段 原 C波段 = 现 G/H 波段 原 X波段 = 现 I/J 波段 原 K波段 = 现 K 波段 我 国现用微波分波段代号* ( 摘自《微波技术基础》,西电,廖承恩著) 波 段代号 标称波长(cm) 频率波长(cm) 波长范围(cm) L 22 1-2 30-15 S 10 2-4 15-7.5 C 5 4-8 7.5-3.75 X 3 8-12 3.75-2.5 Ku 2 12-18 2.5-1.67 K 1.25 18-27 1.67-1.11 Ka 0.8 27-40 1.11-0.75 U 0.6 40-60 0.75-0.5 V 0.4 60-80 0.5-0.375 W 0.3 80-100 0.375-0.3 我国的频率划分方法: 名称 符号 频率 波段 波长 传播特性 主要用途 甚低频 VLF 3-30KHz 超长波 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 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 低频 LF 30-300KHz 长波 10Km-1Km 地波为主 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 中频 MF 0.3-3MHz 中波 1Km-100m 地波与天波 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 高频 HF 3-30MHz 短波 100m-10m 天波与地波 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甚 高频 VHF 30-300MHz 米波 10m-1m 空间波 电离层散射( 30-60MHz );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 30-144MHz );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 超高频 UHF 0.3-3GHz 分米波 1m-0.1m 空间波 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 352-420MHz );对流层散射通信( 700-10000MHz );中容量微波通信( 1700-2400MHz ) 特高频 SHF 3-30GHz 厘米波 250px-25px 空间波 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 3600-4200MHz );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 5850-8500MHz );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 1500-1600MHz ) 极高频 EHF 30-300GHz 毫米波 10mm-1mm 空间波 在入大气层时的通信;波导通信 以上信息基本来自互联网。
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odis 命名规则
waixinmao 2013-11-11 17:20
MODIS 文件名的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文件名,可以获得很多关于此文件的详细信息,比如:文件名 MOD09A1.A2006001.h08v05.005.2006012234657.hdf MOD09A1 – 产品缩写 A2006001 – 数据获得时间(A-YYYYDDD) h08v05 – 分片标示( 水平XX ,垂直YY) 005 – 数据集版本号 2006012234567 – 产品生产时间(YYYYDDDHHMMSS) hdf – 数据格式(HDF-EOS)
个人分类: modis|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大力改进学者和计划的命名档次,胸怀世界,面向全球!
热度 17 陈安博士 2013-10-31 15:12
   李嘉诚,香港一烧包富人也,每天看着眼前的小河弯弯向维多利亚港流,就想到了比维多利亚湾要长得多的长江,然后,嘴角就流下了一串哈喇子。    好!就叫长江学者计划。    这是香江人能想象得出来的长度比较够数的一个名字了。    应该说,李嘉诚先生的地理学得不好啊,起点太低,如果当时就起个“尼罗河学者”的计划,我们其实早就走向世界了。    香港香港,弹丸之地,见识浅薄。    ————————    我们早就应该拥有包容世界的胸怀,长江黄河,黄河泰山,太土了。    我认为海外的名山大川都可以纳入到我们的人才计划和学者命名上来。    1,阿尔卑斯山学者、比利牛斯山学者、落基山学者    2,安第斯计划、冈底斯计划、大西州计划    3,诺贝尔奖我们不能用了,但是可以用不列颠奖、司米高奖、尼亚加拉奖等    4,我且严正建议,应该设立“维纳斯学者”给优秀的美女学者,“阿波罗学者”给比较帅的男学者。    科学网上能否先考虑授予YC为首批“维纳斯学者”,贾伟为首批“阿波罗”学者呢?    至于我老人家,请叫我“宙斯”学者吧!
个人分类: 物论|4504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C++在指定文件夹下实时输出数据,并根据时间为输出文件命名
depengchen 2013-10-14 17:04
C++在指定文件夹下实时输出数据,并根据时间为输出文件命名 1、把整型数据转换为字符型,从而可在文件名应用。 C++中也有类似于C语言的sprintf的函数,即stringstream类。它可将计数变量等的数值变成字符型数值,从而可以用在文件的命名上,实现实时输出数据,并改名。 经典实例:转自csdn博客的一条回复 http://topic.csdn.net/u/20080523/05/f55b68ee-a594-4933-82ae-87beb143c2d9.html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s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string a(12+); string b(12); int d=24; string c; string e; ostringstream ost(e); ostd; c=a+b+=+ost.str(); coutcendl; } 2、真正输出文件时可添加如下代码: fstream outfile; string fullname,partname; ostringstream ost(partname); osti; fullname=u_h_+ost.str()+.dx; outfile.open(fullname.c_str(),ios::out); outfile.close(); 3、上述输出的文件与当前程序在同一个文件夹下,不易归档查看,可设定在指定文件夹下批量输出文件,此时可以把文件名与路径结合,添加代码如下: system(mkdir ./a);//由系统建立文件夹,可以用绝对路径或相对路径 fullname=./a/+fullname; 随机数的产生: 随机数的产生由以下代码实现:(http://www.cnblogs.com/bingcaihuang/archive/2011/03/12/1982181.html) srand(time(NULL)); 之后调用rand()即可得到0 ~ 32757范围的随机数 包含头文件stdlib.h和time.h 或 cstdlib和ctime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time.h 或 #include cstdlib #include ctime 用下列公式即可得到指定范围 的随机数: r = rand()%(n - m + 1) + m; 注意:n - m 的绝对值不能超过32767 但是如果要产生这期间的随机小数,还要加上小数部分: r=rand()%(n-m)+m+(float)(rand()%10000)/10000; 如果要产生0-1之间的随机数: 可以用cout (double)rand()/RAND_MAX; 还有几个注意点: (1)srand()函数是初始化随机数产生器,它产生随机数种子,说白了就是初始化随机数。 srand((unsigned)time(0));取的是系统时间,也就是距离1970.1.1午夜有多少秒。而for循环每循环一次时间远远小于1秒,这就导致了srand((unsigned)time(0))产生的种子并没有改变。 那么,相同的随机数种子所产生的随机数肯定是一样的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4430435.html) 故要把srand()函数放在for循环之外。 (2)如果不用srand,则今天和明天产生的随机数是相同的。 注意编程中的取商运算 : 两个int型相除取商,还是int型,可能就会造成误差很大,或者直接就是0的情况。注意强制类型转换。 类的成员函数的声明和定义后面加const与不加const的区别: 加const表示成员函数可以对const对象进行操作,但是不能改变数据成员的内容。 举例:http://bbs.csdn.net/topics/60366514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int data; public: A(int da=100):data(da){} void display1(){coutdataendl;} void display2() const {coutdataendl;} void display3() const { data+=100; coutdataendl; } }; int main() { A a1; const A a2; a1.display1(); a1.display2(); a1.dispaly3(); //error ,const声明的成员函数不能改变数据成员的值 a2.display1(); //error ,const对象不能调用非const函数 a2.display2(); //right a2.display3(); //error ,const对象能调用const函数,但是该函数不能改变数据成员值 system(Pause); return 0; }
个人分类: 程序设计|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给中国首辆月球车命名:“万虎号”
热度 21 jiangxun 2013-9-28 07:18
作者:蒋迅 中国首辆月球车 Source: 英闻天下 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登月舱 Source: 西陆网 中国 向全世界征集中国首个月球车的名字 。但新华社的 新闻 上给出的在线提交提名的 方式 中要求必须有身份证号,这无疑排除了全球大多数人的命名权。从我看到的19人次的提名,我觉得水平很低,许多人的作品描述只有几个字,最多只有不到一百字,而且没有特点。而且命名以提名时间排序,而不是以作品说明质量排序。而且一个人最多可以提5个名字。於是一些人不认真思考,抢时间发出一堆名字来,严重影响提名质量。我感觉就像是一场闹剧。美国在这类活动中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华裔小学生马天琪 (Clara Ma)就是通过NASA提供的网站提交命名并最终成为最终命名的人物的。马天琪写的提名说明是一篇很漂亮的散文。关于她的故事和她的提名说明,请读我的博文:“ MSL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 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 Source: NASA 既然不能在新华网提名,那就在科学网上提名吧。我觉得可以把它称为“万虎号”月球车。关于万虎,请读我的博文“ 万虎的故事 ─ 世界发明二级火箭第一人 ”。这个名字其实是美国人最先提到的,而在中国的文物、文献中居然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证据。由於这个原因,人们至今不知道这个明代英雄的名字到底是万虎还是万户。尽管如此,国际社会承认万虎是想到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第一人。中国应该有一个纪念他的航天器。用中国首个“航天员”来命名中国首辆月球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吧。 明代勇士万虎 Source: NASA: Wan Hoo and His Space Vehicle
个人分类: 航天|7871 次阅读|67 个评论
[转载]Perl中的文件和目录操作(打开、复制、剪切、删除、重命名等)
aaa0 2013-9-17 23:53
Perl中的文件和目录操作(打开、复制、剪切、删除、重命名等) Perl语言处理文本很方便,其简单的数据类型和强大的正则表达式让人用起来很舒服。 这里总结一下其文件和目录(文件夹)操作,包括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打开、读取内容、关闭、复制、剪切(移动)、删除、重命名。用到的函数包括open, mkdir, opendir, , readdir, close, closedir, copy, dircopy, move, rmove, unlink, rmdir, rename. 其中有的函数不是Perl语言的内置函数,需要导入模块 File::Copy 和File::Copy::Recursive。当然也可以不导入模块,而改用system()函数来调用系统命令。 详见下面的表格和一个例子: 其中的 rmdir ()只能移除空文件夹,若要移除非空文件夹,可以用函数 remove_tree ,但需要导入模块File::Path,此模块中的函数make_path还可以还可以建立多级目录。 导入方法,在程序的开头加一句: use File::Path qw(make_path remove_tree); 当然还可以换为调用系统命令,如在Linux系统下可以用: system(rm -rf 目录名);
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研究
tangminqian 2013-8-21 12:12
中国国学网首页 新版国学 教育 教育研究 古代教育研究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jiaoyu/17975180.html 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研究 书院的命名,虽然只是该书院的一个标记和名份,但大多都有其基本内涵,体现着创建者的宗旨、目的、要求和期望。从书院的命名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和书院教育体系的特殊品味”(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09页)。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同样也有其深刻的含义,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所在地命名 “舞阳县舞泉书院在县南三里舞泉。”(《南阳府志》卷二《学校》)“豫山书院坐落在南阳郡城北十里许豫山上。”(彭泽《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年版,第575页)“保安书院坐落叶县保安驿。”(《同治叶县志》卷二《建置志》)“西关书院建于裕州城西北隅。”(《乾隆方城县志》卷六《学校》)“白水书院建在新野县治之北二里许白水邑。”(《乾隆新野县志》卷九《艺文志-重修白水书院记》)“南阳书院建于南阳府治之左。(《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这些书院以其所在地命名,其意义不只是表明它的存在,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新野县建白水书院是因为“世祖中兴,汉祚兴起自白水,故邑人永感帝乡之泽,而建白水书院,肖像于其间,而岁时奉祀之。”(《乾隆新野县志》卷九《艺文志·重修白水书院记》)“叶县城北十里黄城山下,有孔子问津之辙,前汝南参政刘君甚爱之,谓可托圣迹,徼知县贾枢创建问津书院于其中。”(《乾隆叶县志》卷七《艺文志·复问津书院并建叶公祠记》)“有道之士于山林胜地建山房或道院。以选授生徒,是以明道为主,今世之是以科举为务,不利于国家作育人材,故知县任柱建舞泉书院于舞阳县舞泉之上,乃在于协学校之教,使有儒学以群多士,以利于书院育异才。”(《道光舞阳县志》卷十《艺文志·舞阳书院记》) 二、以先贤、名宦命名 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所纪念者大都是书院的创建者或是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叶人感知县崔赫之德,于其所创悦来书院,中为位以祀之。”(《同治叶县志》卷七《名宦志》)“崇正书院供奉先师张载、张衡、张仲景画像。”(《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消阳书院供奉先师范宁、范哗画像。”(《光绪镇平县志》卷二《建置志》)“南阳书院供奉先师程颐、程颢、李来章画像。”(《嘉庆南阳府志》卷二《学校》)“花洲书院供奉范仲淹画像。”(《乾隆邓州志》卷二《建置志》)这种做法使院生随时瞻仰先贤,无不肃然起敬,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传承文化传统,明显起到“推重学统,加强教导”的作用。有些书院为此还建立了先贤祠。“诸葛书院建立三贤祠,中祀武侯,以司马德操、徐元直配之。”(《康熙南阳府志》卷六)“宛南书院设程、周、张、朱、武乡侯诸葛公、韩文公诸神位于先贤祠。”(《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书院里面的先贤祠的基本功能是发挥教化的作用,而其功能的发挥则以“要之、向往、感动、奋起、兴起为其基本心理基础”(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诸葛书院诸生经过书院三贤祠下者,瞻拜遗像,讽诵遗表,无不肃然拱立,叹为忠负。”(《康熙南阳府志》卷六)“志学书院选历代以来贤人君子之官于此者于名宦祠,岁以羊二、豕三祭之,予以观后生小子有所观感焉!”(《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第541页)这些纪念和景仰名宦、乡贤的书院有的是以先贤、名宦的名字命名的。“马骥在任邓州知州期间,多善政,民感其德,即命其所改建的书院为马公书院,并于书院讲堂中设主位。”(《乾隆邓州志》卷二十二《马公书院碑记》)“叶县知县崔赫所建的河山书院,乾隆间,知县朱朴以其地为欧阳驸马故里,更名‘欧阳书院’。”(《同治叶县志》卷二《建置志》)邓州紫金山为宋状元贾黯读书之所,后登第建书院。命名为‘贾状元书院’。”(《乾隆邓州志》卷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先贤姓氏命名的书院如诸葛书院、韩文公书院等。这些书院着力宣传“先贤”们卓越的才能,非凡的智慧,忠贞不渝的奋斗精神,激励后人们像他们那样殚思竭虑,历尽艰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达到“表先贤、引后贤”的目的。 三、以“特殊含义”之词命名 淅川县崇文书院的命名,取自“文治天下,右道崇儒”(《咸丰淅川厅志》卷四《建修崇文书院碑记》)。南阳县崇正书院的命名取自“兴学育才,化民成俗;黜浮图以隆正学”(《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南阳志学书院命名取自“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也(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若垯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达)”(《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第542页)。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264所学校以同一人的名字命名
热度 9 zhouming2011 2013-8-11 20:16
Anne Frank, 德国某城市的一所 Anne Frank School 12 June 1929 – early March 1945, 欧洲一些大学的名字除用地名外经常伴有人名冠名,有时搞得连本国人都记不住。但只用人名命名的并不多。美国的私立大学有不少以人名命名,如, Harvard, Yale, Stanford, Cornell 等。在中国,中山大学是用人名命名的。由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办的孔子学院据 汉办网页 称, 截至2010年10月,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 但分散在其它教育机构的提供汉语培训和教育的孔子学院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机构。而隶属于国家汉办的孔子学院本身究竟具有什么法律地位我也不太清楚。 感觉不能算在我要说的情况中。以同一人名命名的、提供德语教学的歌德学院 ( Goethe Institut )在德国和其它国家拥有一百多所分支机构,但都属于歌德学院一个法人机构。 以英国皇室成员名字命名的中小学在英联邦国家中可能很多,但具体多少不清楚。据我估计,在学校冠名上用得最多的人名当属 Anne Frank 。据 Anne Frank 之家网页 介绍,目前已有 十四个国家的264所学校 以Anne Frank 命名 (如有谁发现有其它更普及的名字,请更正)。 Anne Frank 是二战时藏身于阿姆斯特丹阁楼并写下著名日记的德籍犹太小女孩。她最终在集中营遇难。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她的名字和日记家喻户晓。美国时代周刊在1999年选列影响世界的100人时,这个遇难时不到16岁的女孩是其中之一。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在Anne Frank 日记的美国发行版序中写道:“ 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其中一个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 。美国总统前肯尼迪在一次演说中提到说:“ 在历史的众多重要关头中,站出来为人性尊严辩护的人当中,没有谁的说话比Anne Frank 更铿锵有力。 ” 今年五月我去法国波尔多参加一个邀请会议,早上降落在阿姆斯特丹机场, 晚上再转机飞波尔多。中间有长达八个多小时的候机时间,于是第一次利用转机停留时间去旅游。在阿姆斯特丹河汊里逛了后,决定去Anne Frank 一家藏身处,现为博物馆的Anne Frank House 看看。吃午饭时,问服务员有多远,他说,你不会错过的,走下去有人排队的地方就是。 阿姆斯特丹印象, 2013年5月 二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在德国学习时,曾去过阿姆斯特丹,因为拍了几张锁在阿姆斯特丹桥栏上的自行车的幻灯片,对那些老旧结实的自行车影像很深。 这次又见同样景象, 可以说完全一样,毫无变化,好像那些自行车就锁在那儿几十年。Anne Frank House 就在这种环境中。 正如餐馆服务员所说,很多人在细雨中排队等着进入。不像在其它旅游点,在排队时和在参观过程中,都未见有中国游客。 感觉 在二战中同样遭受战争痛苦的中国人没有多少知道她和她的那本成为著名读物的日记, 于是就决定有时间向中国游客推荐一下这个景点。今天终于有空。 关于Anne Frank 及其著名的日记,大家可以google 或百度一下。在此不多说了。 用Anne Frank 名为学校冠名或改名,可以向 Anne Frank House 提出申请。 以Anne Frank 为名的学校有责任让Anne Frank 的故事传承久远,并激发学生思索自由,正义,文化多样性以及相互尊重等议题。
766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勾股定理vs毕达哥拉斯定理 ——论知识的再发现、科学定理
热度 1 lijiankou 2013-8-8 20:38
勾股定理是不是中国人第一个发现的?为什么好多科学定理都不是以最初的发现者命名的?莱昂纳多·达·芬奇发明了自行车吗? 大概许多人都曾经对这些问题有所疑惑。本文对这些科学史上的疑案做了简单讨论,并在笔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解答。欢迎对科学感兴趣的各位一起讨论,如有谬误请不吝赐教。 一 到底是谁发现了勾股定理 我们中国人时常称道中国古时候的发明创造有多么古老,比西方领先多少个世纪。例如,在欧洲的封建领主还在用瓦片刮屁股的时候,中国的王公大臣们就已经用上了舒适方便防侧漏的 纸 。又例如,在中国人放了几百年鞭炮之后, 火药 方才经由印度人之后传给阿拉伯人,后者在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将其带到了欧洲。于是大家便洋洋自得地声称中国古时候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线上(我多打了一个字么)。 可不是么。 勾股定理 大约是几何学中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定理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中记载 商高 与周公的问答,曾提及“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因而在中国这个定理又被称为商高定理。而在西方,它被称作毕达哥拉斯定理,普罗克勒斯、普鲁塔克与西塞罗等人均将这个定理的发现归功于 毕达哥拉斯 (图源:维基百科)。 商高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和孔子梦中时常出现的周公坐而论道,活在大约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西周。而毕达哥拉斯呢?不过是区区公元前六世纪而已。呵呵。 所以勾股定理跟火药一样,又是咱中国人首先发现的喽?非也非也。中王朝时期的古埃及纸莎草上记载了一组勾股数,6、8和10。中王朝是什么时候呢?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与十八世纪间,搁在中国是在夏朝。夏朝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埃及中王朝之前还有古王朝,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到前二十一世纪间,吉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都是那个时候修建的。那个时候黄帝和炎帝不知道打没打阪泉之战。而在公元前两千年的巴比伦,人们已经发现了众多的勾股数,证明古巴比伦人除了去神庙里与神(ji)女里进行基因交流之外还是干了许多其他事情的。 所以,拥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以及三百多种证法的勾股定理到底是谁发现的?这个问题就好比问谁第一个发现九九乘法表。我觉得,纠缠于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原因有三。 其一,在那个洪荒年代,谁首先发明勾股定理,对其他文明并无直接影响。在漫长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各自慢慢琢磨出事物运行的普遍客观规律,这其中几乎一定会有相同的发现。像如今这样一篇论文刚发表,世界另一端的人们便痛哭流涕地说“完了三年的细胞白养了Paper被竞争实验室抢发了小红我配不上你你去找老张吧”的情况基本是不会出现的。 其次,哪个文明首先发现勾股定理,并不能证明它就比其他文明要来得优越。最早记录勾股数的古埃及,被希腊、罗马、阿拉伯等更强大的文明反复征服蹂躏,辉煌的古埃及神学系统土崩瓦解消失于历史中,本土产生的象形文字萎缩为只有极少数人说的科普特语,到了近代更是国祚衰弱,被欧洲列国随意掠走文物典籍。除了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和方尖碑,勾股定理为埃及带来了什么呢?埃及在如今的国际政治局势中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再次,在西方文明主导的科学界,毕达哥拉斯的贡献根深蒂固,埃及也好,巴比伦也好,中国也好,这些文明对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不过是“Coffee shop knowledge”,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除了个别钟情于东方文化的人,又有谁会在乎一个古代东方帝国的摄政王和他手下大臣之间的对话呢。 再举两个例子。二项式系数三角形表,北宋的 贾宪 与南宋的 杨辉 都提及了这个三角形,厚道的杨辉还引用了贾宪的著作,因此在中国它被称为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而在欧洲,人们对它的称呼则是 帕斯卡 三角(图源:维基百科)。 贾宪和杨辉分别比帕斯卡早了六百年和四百年,但这并不能证明贾杨二人与帕斯卡孰优孰劣。抛开帕斯卡在概率论、流体力学和哲学上的贡献统统不说,单举出他的一项发明就能让他在科学史上称王称霸了,那就是这哥们在十九岁时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器。 再如圆体积计算公式。在欧洲,此公式一般认为是意呆利(我又打错了么)数学家 卡瓦列里 于十七世纪得到,因此称为卡瓦列里公式。然而, 祖冲之 与 祖暅 父子曾经以牟合方盖的方法得到同一公式,他俩可是南朝也就是公元五世纪左右的人物。尽管祖氏父子在中国科学史上名垂千史,密率约率更是完爆西方数学家对于圆周率的估计。但是苦于中国在现代科学兴起时打酱油去了,祖氏父子对于科学的贡献就这样留在了历史书中而不是数学教材里。翻开任何一本现代数学教科书,满满的全是拉丁希腊字母。而卡瓦列里可就不是一般人了,他可是被视作微积分学的先驱。 回到我们的勾股定理。中国在商周时期便发现了勾股定理,老祖宗非常勤劳智慧,很好。但硬要说因为商高比毕达哥拉斯早了六百年,所以中国便比西方文明优越,这未免太过牵强,太过狭隘,太过傲慢。要按时间排,中国也不算得第一,古埃及、古巴比伦都排在中国前面。 所以我的观点是,既然几个文明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定理,这笔旧账不如算在大家一起头上,就别再争什么你先我先了。牢记历史固然重要,但一味沉湎于古代几个发明创造的归属问题,无视科学技术在中国长久被斥为奇技淫巧的历史以及当下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稀少的现状,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知识的再发现 实际上翻翻科学技术史,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们发现相同的科学规律,发明相同的工具装置,这种 知识再发现 的情形不胜枚举。 方才举的都是数学定理的例子,下面来两个发明创造的。 日晷 大家熟悉吧,作为一种利用太阳的原始计时工具,在钟表发明以前可是相当流行,世界各地都有。例如笔者见过的两个日晷,左边的位于北京的清华园,右边位于西班牙的塔拉戈纳,二者形制略同,微有相异,一个刻的是天干,另一个刻的是罗马数字。 而另外一个例子可能就要让大家吐血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出了一个名为 莱昂纳多 的人。此人爱画鸡蛋,爱解剖尸体,更爱在纸上涂涂抹抹发明些小玩意。他的发明除了Ezio使用的袖箭(什么你说这是杜撰的?)外,有如下这么一件东西。 这件物品的手稿大约完成于1493年,乃是莱昂纳多的学生卡普洛蒂所画。1766年,它在整理莱昂纳多手稿时被发现钉在两页纸之间。除了不能转弯不能带妹子,我看不出这玩意儿有啥缺点。 因为莱昂纳多先生并没有将他的发明公之于众,自行车与大家见面的时间晚了三百多年。直到1817年,德国人 德莱斯 才得意洋洋地宣称他发明了一个卓越的“奔跑机器”。但事实证明,莱昂纳多的智慧乃是寻常人物无法超越的,证据嘛,就在德莱斯的自行车设计图里。 这尼玛是什么东西!!链条哪里去了!脚蹬哪里去了!就算没有刹车你好歹给我留个座垫吧!!还有那位大哥你面带红晕是怎么回事??你的姿势需要这么销魂么??需要么??? 至于这车的骑法,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伸着两条腿在地上爬啊爬,常见于熊孩子骑车以及链条断掉的时候。这种原始自行车在大家发现它看起来傻逼、难以制动而且毁靴子之后很快就不再流行了。 此后的几十年间大家一直尝试改进自行车的设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行车都没有链条,即便不再是爬啊爬的,脚蹬子还是直接装在轮上。自行车的样式甚至一度走火入魔。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于法国兴起的Penny-farthing为例。 你那前轮敢再大一点么??上个车跟爬山似的有意思么??这么高摔下来会死的知不知道??? 莱昂纳多先生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一张维特鲁威人惊世骇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浪潮。他的神思之机巧,涉猎之广泛,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有人评价他的发明超越了当时的科技几个世纪。如若不信,请看他的另一项发明。 这玩意儿乃是个上发条后便可自己前行的机械小车。我第一眼看到它时立刻想起了另外一件东西。 话说我们大家喜爱的 诸葛孔明 先生在北伐时为了解决后勤问题,同他不知是女神还是女屌的老婆黄月英一道创制了木牛流马这种神奇的玩意儿:“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丰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助,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鞭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关于它具体如何工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体上以齿轮组、曲柄连杆等传动,带有若干轮子及四个木腿儿,外加一个动物脑袋,乃是一个方便快捷的原始机械车辆。(图源:blog.1688.com) 好吧我承认我眼拙可是木牛流马那段解释配上达芬奇小车也丝毫没有违和感好吗!!小车穿个马甲完全可以混迹在一群木牛流马中间好吗?? 两人相似的发明并非只此而已。据传,莱昂纳多还提出了一种构想,那就是利用一块布料做成一个开口容器,下面点一把火,利用布料兜住的热空气产生升力从而实现飞行。众所周知,这种东西在中国一般被称为 孔明灯 。 莱昂纳多先生,你确定没有一面偷偷吃着马可波罗先生带回去的面条一面偷偷读着马可波罗先生带回去的《诸葛亮集》吗? 不知发明热气球的孟格飞兄弟看到这两人的发明会作何感想。 诸葛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位极人臣,上窥天道,除了政治与军事外还经常搞些发明创造,其知识广博,乃至在三国杀中需要三张将牌才能勉强概括他的技能。 但其实诸葛亮这样的牛逼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竟然也不是头一遭。早在战国时代,人称墨子的 墨翟 便已然达成了“不会打仗的政客不是好科学家”这项成就。除开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核心思想,墨家在自然科学以及逻辑学上都有深厚造诣,可算是中国诸多哲学流派中的奇葩。且看墨家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多么微言大义!比“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好背多了好吧! 墨子曾经试图发明飞行器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而他的老对手公输班也曾经造出过类似器具,《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可惜曾与儒道并称的墨家却在汉代以后因不能适应社会变革而销声匿迹,其地位被外来的佛教也就是释家取而代之,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还知晓墨家学说的精要了。 说道墨子造飞机,大约大家会觉得这实在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即便成功,也是像朗朗那样不可复制的。但即便如此复杂的工程,在莱昂纳多看来,依然可以轻松拿下。老头子笑而不语,默默拿出了这一件发明。 果然伟大的头脑总是有相似的思维,要不然就是马可波罗不仅带回去了《诸葛亮集》,还带回去了《韩非子》和《墨子》。 这么一看来,似乎大家都在干别人干过的事,发明着你的发明,创造着你的创造,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为什么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即知识的 保存 ,和知识的 扩散 。在信息记录及传播手段相当原始的古代,这两点都是相当困难的。 先说知识的保存。在纸出现以前,各个文明都采用了千奇百怪的材料作为知识载体。古埃及人用 莎草纸 ,这玩意儿还算比较轻,但最大的缺点是一遇潮湿极易腐坏,一屋子的典籍,弄不好一个月便全长了霉。造纸术传入欧洲前,欧洲人用 羊皮纸 。羊皮纸倒算是一种相当好的载体,除了特别贵以外。因此只有贵族及僧侣才能用得起,平民百姓要想著书立说根本无从下笔。况且这玩儿意准备起来超慢,总不能想写点啥还得去买头羊吧。咱中国人用 竹简 ,倒是很有气势,也很典雅。但关键是,竹简实在是太他妈沉了,而且信息密度太低,书稍微多一点就运不了了,为此我们还专门造了个成语,叫汗牛充栋。至于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用的是 泥板 ……我在想在古代苏美尔是不是大家都不敢和学者们吵架,不然急红了眼,直接抄起一本日历一抡……果然知识就是力量。 多亏了蔡公公,世界人民得以拥有一种轻便廉价的知识载体。但光有纸是不行的。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你要复制一本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人帮你抄一遍。你要看《老子》,不就五千字么,好我帮你抄一遍。你要读《诗经》,诗三百大约三万字,好我帮你抄一遍。你要看《史记》,五十多万字,但考虑到你给我的银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好……我帮你抄一遍。你要看《冰与火之歌》……对不起,你丫还是看电视剧吧,老子他妈不干了! 再说知识的扩散。一项技术的记载、应用以及推广通常要持续几个世纪的时间。用物理中的扩散来解释,就是扩散率很小,导致时间过了很久,却并未离开原地多远。在 马可波罗 所处的十三世纪,从欧洲到达中国需要四年的时间。四年啥概念?四年我他妈大学都毕业了,博士都念了一多半了!天朝皇上要给罗马教皇写封信,信寄到教廷,教皇已经去见上帝了。新任教皇回了封信,寄回中国,得,改朝换代了。拿火药说,初唐 孙思邈 曾经记载火药的配方,中晚唐的时候火药常于道教丹鼎派的记载,所以火药的发明应不晚于七、八世纪。而火药传到欧洲,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十三世纪中后叶,也就是说,至少是在五百年以后了。 所以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被发现,未及记载成书便被遗忘,即便是保存下来,也很难传播开来。在这样的情形下,一项知识、一个发明在另一个时空被重新发现、重新发明,似乎也并非什么稀奇之事。 三 首创者之争 到了近代,现代科学兴起的时候,知识的记载与扩散都已不是什么大问题,整个世界也已开始联通为一个整体。这个时候正值科学的草创时期,人类雄心勃勃地踏向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许多学科的原则都在逐步地确立,真理与谬误激烈地交锋,整个科学界处于动荡前行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个时期,许多不世出的天才狭路相逢,闪光的智慧交相辉映。 这个时代,大家都前赴后继地奔往科研第一线,试图青史留名。但由于牛人们实在是太多,出现了许多几名科学家同时发现同一个知识的情形。科学家们素来心高气傲,把首创某项知识的荣誉奉为至宝。谁要是头一个发现了某个重要的定律便可流芳千古,而第二名哪怕慢上毫厘,也只落得个拾人牙慧的下场。于是乎,大家便为了知识技术的首创争得头破血流,人身攻击、拉帮结伙、找人代骂,无所不用。 最著名的例子要数 牛顿 与 莱布尼茨 的微积分首创人之战。这个故事大约很多人已经熟悉,我就简要叙述一下。 先说说牛顿这边。在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前,牛顿已经将微积分的基本法则掌握得非常透彻,包括高阶导、链式法则、级数等等,并且运用它们来解决天体物理、曲线旋转体体积等实际问题。可惜,当时无穷小的概念还被视作旁门左道,便好似葵花宝典一般,谁要是沾上一些,那便要名誉扫地了。大家知道,牛顿好面子,素来对自己的名声倍加珍惜。为了避免名誉受损,他在《原理》中只字不提他使用过微积分方法,而以传统几何学的面目示人。这就好比你练的是魔教的内功,使出的却是少林的招式,为的是掩人耳目,混淆视听。殊不知,牛顿费劲心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却让莱布尼茨拔了微积分的头筹。 莱布尼茨早于1675年便已完成微积分体系的构建工作,但迟至于1684及1686两年才分别发布了关于微分以及积分的结果。但莱布尼茨一出手便不同凡响,他以严谨的数学论证将整个微积分学融会贯通,树立起一座地基坚实、架构宏伟的微积分学大厦。 其实莱布尼茨和牛顿本来也算相互敬重的,至少面子上还是互捧一下。莱氏曾说牛顿完成了到他为止所有数学研究的一半,而牛顿也称莱氏为“最杰出的几何学家”。但1699年,有人出面指责莱布尼茨剽窃牛顿在微积分上的成果。一说此人为瑞士人 尼古拉·法蒂奥·丢勒 ,这么做是为了拍英国人的马屁,也有人怀疑丢勒与牛顿其实是好基友。不过他与牛顿于1693年交恶,估计再为牛顿出头的可能性不大。莱布尼茨当然一听便是火冒三丈,对Fatio他大加驳斥。由于莱布尼茨本人也是英国皇家学会一员,且他本人名声在外,Fatio当然不是他的对手,被当做跳梁小丑给忽略了。此后此事暂时平息了一段时间。但在1708年,Keill又发起了对莱布尼茨的新一轮攻击。这次莱布尼茨可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他在英国唯一的朋友Wallis于1703年死掉了,可说是孤立无援。这时候英国皇家协会出手了,表示要调查此事。既然是英国的皇家协会,自然是向着英国人牛顿。更何况,牛顿于1703到1727年担任协会会长,皇家学会提出调查的动机,自然不难猜测。对莱布尼茨来说,他根本就是在打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不出意外,1713年皇家学会经过一年的调查,发布了调查结果,宣称牛顿乃是缔造微积分的第一人,而莱布尼茨则是剽窃了牛顿的结果,证据便是莱布尼茨写给牛顿的信中提及二人会面时,牛顿曾对莱氏有所启发。当然莱布尼茨也绝非省油的灯,况且此事乃是关于名誉的死生大事,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此后两人便一直争吵不休,在整个欧洲闹得沸沸扬扬,给当事人双方的荣誉都抹上了污点,可谓两败俱伤。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1716年莱布尼茨被气死。 当然,后来的证据显示,虽然牛顿与莱布尼茨互相都有启发,但两个人方法迥异,确确实实是独立得到相同的研究结果。论实力,牛顿与莱布尼茨各有千秋。牛顿是从物理学中的应用入手,着重于应用微积分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其武功博杂,招式繁多,可说以外功见长。而莱布尼茨则以严密的风格著称,可以说是内功修为深厚。 莱布尼茨非常注重符号对于微积分学的重要性,因此花了许多时间来创造一套便于书写与理解的符号系统。我们今天使用的表示微分的d以及表示积分的拉长的s都出自莱布尼茨之手。 , 而牛顿所采用的头上加点的方式,今天仍见于函数对时间求导的表达之中 牛顿与莱布尼茨两人都是属于一代宗师,巨匠级别的人物自然有很多八卦。牛顿对敌人秋风扫落叶的穷追猛打早已为世人熟知,那句著名的、被当做他谦虚品质体现的“哥牛逼是因为哥站在巨人肩上”,其实是在狂喷可怜的胡克身材矮小。不得不说牛顿实在是个高端黑,连黑别人的话也能当做名言收入小学课本。胡克其实也是一个大牛,在光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甚至,还发明了“细胞”这个词……是的,你没有看错,蜥蜴细,波凹胞,细胞。但在牛顿的恶整下,胡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抬不起头,直到后人重新研究他的工作时才获得更多承认。 而牛顿在担任皇家铸币厂厂长时,与私铸假币的犯罪分子展开了孜孜不倦的斗争,最有名的例子算是搞垮 威廉·查罗纳 。此人聪明绝顶,胆大包天,借造假钱大发横财,混入上流社会,最后竟意欲借改良铸造方法之名攫取铸币厂总监的位置,以便名正言顺地从事造假之事。他通常忽悠那些比他笨的人一同造假,然后告发他们,以此来换取打假斗士的名声。且查罗纳后台颇硬,乃至牛顿第一次告他,竟然没有告倒。但牛顿怎可轻易放过敌人,为了搬倒查罗纳,干脆微服私访,亲自到酒馆里寻求证据。终于在1699年,手握如山铁证的牛顿将大骗子查罗纳送上了绞刑架。 不知为何,牛顿终身未婚。据他临死之前宣称,他始终保持处男之身。所以牛顿如此牛逼,大概也许是因为像张三丰那样元阳未泄…… 而莱布尼茨,不只是个洞察力与思考力凌驾众人之上的哲学巨擘,同时也深谙营销学,是个不折不扣的推销员。在与王公大臣、夫人千金谈笑风生时,他知道这帮人根本无法理解他那深邃的哲学体系,于是拿出的仅仅是哗众取宠的皮毛《莱布尼茨哲学·表》,根本没有触及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而在夜深人静时,这个男子却在独自进行与神的沟通,构筑着惊世骇俗的《莱布尼茨哲学·里》。莱布尼茨还是最早研究二进制的人,并且对于中国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当他看到周易中的两仪与八卦与二进制系统如此吻合之时更是欣喜若狂。同笛卡尔一样,莱布尼茨也发明了一个机械计算机,同时还思考过图灵机的雏形。有种理论说莱布尼茨是从中国的阴阳论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二进制,进而催生了后世的计算机理论。我觉得,这和考证出李白是韩国人一个意思。 四 斯蒂格勒法则 牛顿与莱布尼茨此役算是战了个平手,因此平分了首先创立微积分的荣誉,二人黄泉下总算可以相逢一笑竖中指。然而,更多的时候,一个定理的首创人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相信大家总是隐隐约约有种印象,那就是 没有一个科学发现是以其本来的发现者命名的 。这个现象由芝加哥大学统计学教授斯蒂格勒在1980年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为“斯蒂格勒法则”。 比如,我们常用的 阿拉伯数字 ,其实是由 印度人 发明的。比如,被称为 欧拉常数 的自然对数的底 e ,其实是由 雅各布·伯努利 发现的。比如,1889年由瑞典人阿累尼乌斯提出的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的 阿累尼乌斯方程 ,其实首先是由荷兰人 范特霍夫 与1884年总结而出。比如,1938年由物理学家本福特提出,描述自然生成的数据中1到9各数字的频率分布,常被用来检测数据是否人造的 本福特定律 ,其实首先是由数学家 西蒙·纽康 于1881年提出。比如,被誉为经典力学的基石的 牛顿三大定律 ,其实只有第三个是由牛顿原创的,前面两条已经由 伽利略 、 胡克 、 惠更斯 等人分别提出过(不难理解为啥牛顿要把胡克往死里整)。比如,上世纪末兴起的复杂网络理论中,解释因特网拓扑结构服从幂律分布的 巴拉巴西 —阿尔伯特模型 ,其实已经由 乔治·儒勒 、 赫伯特·西蒙 (司马贺,中科院外籍院士)以及 德瑞克·德索拉·普莱斯 发现了好几遍。 敬业的斯蒂格勒教授为了使自己的说法更具信服力,特意指出, 斯蒂格勒法则 其实是由社会学家 罗伯特·莫顿 提出的。 有意思不?你要是觉得不过瘾,下面这个例子大概可以满足你。 高斯分布 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又叫正太分布,因为高斯还是个正太的时候,就能够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计算从一加到一百…… 咳咳……高斯分布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又叫正态分布,并不是由高斯首先发现的,当然更不是由正太首先发现的。早在1738年, 棣莫弗 便发表了二项式分布在特殊情况下趋近于正态分布的结果,但却并未引起世人注意。 拉普拉斯 1778年发表了误差的频率与其平方的指数呈正比的结论,1782年又计算了正态分布的归一化常数,1810年又发表了中心极限定理的最原始版本,现在被称为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高斯本人则是于1809年发表了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以及正态分布,并且严格证明了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但他宣称自己早在1795年就发现了这些结果。 由于高斯对于正态分布的杰出贡献,后来大家普遍将其称为高斯分布,正态分布这个名字则是后来的科学家对它的称谓。但法国人可不买德国人高斯的帐,把拉普拉斯放在高斯前面,称它为拉普拉斯-高斯分布,或者干脆就叫拉普拉斯分布。但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拉普拉斯分布指的是另一个概率分布,又叫双指数分布,是拉普拉斯于1774年发表的误差的概率分布。 棣莫弗最著名的发现要数打通三角函数与复数两大武功的棣莫弗定理,此外还发表了多项式分布。他本人一生穷困,倒是和牛顿是好朋友,还被请去仲裁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首创之战。 但除了棣莫弗、拉普拉斯与高斯三人,正态分布的历史其实还牵扯到了许多其他人。例如 勒让德 1804年独立发表了最小二乘法。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实美国数学家 Robert Adrain 与高斯在同一时间得到了正态分布的结论,同样未被世人知晓,直到1871年另一个美国人,气象学家Abbe发现了他的结果。 有一句话非常能够概括斯蒂格勒法则描述的情况:“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 后来居上 ”。 不过鬼谷子说忤合相生,犹达大师说原力有光明与黑暗两面,既然有符合斯蒂格勒法则的例子,当然也有违反斯蒂格勒的情形。有些情况下,后发现科学定理的人知晓了前人相同的工作,并且很厚道地承认了前人的贡献,那么这个定理还是以最初的发现者命名。我们不妨把这种情况称为“ 物归原主 ”。 方才提到的发现二项式系数表的杨辉,便在《详解九章算术》中提到贾宪已经得到了这个结果,因此杨辉三角也称贾宪三角。 但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可能要数揭示物种遗传规律的孟德尔定律。孟德尔生于奥地利,本来是个神父,但曾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数理化生知识,毕业会修道院后便爱捣鼓些花花草草的。他一共进行了八年实验,1865年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并于1866年发表。在他的论文中便已经阐述了遗传学的核心思想,包括遗传因子、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可惜,孟德尔的工作在他在世时并未引起世人重视。孟德尔曾将他的结果告诉植物学家 冯·内格里 ,但内格里非但没有意识到孟德尔的发现将会革新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看法,反而劝阻他作进一步的研究。孟德尔本人于1884年逝世,但乐观的他却一直相信他的发现终将得到世人承认。下面的图示来自于维基百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选那两个字母来表示基因…… 事实证明苦心孤诣的孟德尔是正确的。时过境迁,到了1900年,荷兰的 雨果·德·弗里斯 、德国 的卡尔·柯伦斯 以及奥地利的 埃里希·冯·契马克 竟然同时宣称发现了遗传定律。其中只有柯伦斯算是比较靠谱的,想到了查文献。这一查便查出了孟德尔早在35年前便已经发布了相同的结果,于是柯伦斯便将遗传定理命名为孟德尔定律,总算是完璧归赵。有意思的是柯伦斯其实是内格里的学生,老师未能承认的结果却被学生加以发扬。而德·弗里斯首次发表工作时却隐瞒了他曾经借鉴孟德尔的事实,直到被柯伦斯骂了以后方才承认。 再来一个例子。 贝叶斯定理 乃是统计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定理,且支撑着统计学一个重要学派即贝叶斯学派的所有理论。你可以将其视为这一派的心法秘籍,所有贝叶斯学派的内功修行,都是从贝叶斯定理开始的。然而在托马斯·贝叶斯于1761年去世之前,他的工作都没有为世人所熟知。而拉普拉斯在1774年独立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不过这次他就没有像正态分布那次幸运了,贝叶斯定理最终没有被冠以拉普拉斯定理的名头。 前面提到的卡瓦列里计算圆体积公式所用的不可分元法,后来由法国人罗伯瓦单独得到,并宣称是自己原创。 除开“后来居上”“物归原主”两种情况,还有第三种情形,那就是几个发现者谁也没有胜过其他人,于是最后便共享荣誉了。我们不妨把这种情形叫做“ 平分秋色 ”。 牛顿与莱布尼茨共享微积分首创人可算是最佳的例子。在知识传播异常迅捷的当代,独立研究得到相同结果的科学家往往能够一起得到承认。现今许多诺贝尔奖便时常同时颁发给数个科学家。例如,2010年的化学奖办法给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与铃木章,以表彰“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但三人其实是各自进行的研究工作。 流体力学上著名的 纳维 —斯托克斯方程 ,可能稍微复杂一些。实际上除了纳维与斯托克斯, 柯西 与 泊松 同样对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方程仅以前二人的名字命名。 小结 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今日,知识的记录与传播几乎都能在眨眼间完成。前一秒美国一篇论文发表,下一刻中国和欧洲的科研人员便能够阅读。无从知晓前人发现的时代早已过去,世界如今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开始一项研究项目前,都免不了要进行彻彻底底的文献调查,把数据库翻个底朝天,一旦有了任何结果,便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发表。 总的来说,知识被发现、被遗忘、再被重新发现的情形几乎已经不太可能发生,而科学工作的归属也越来越明确。本文所探讨的许多情况,相信也会越来越少出现。 啰哩啰嗦说了这么一大堆,希望把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作了初步的解答。当然,本人并非科学史专业(是的有这个专业),在写作过程中也查阅了不少资料,错误在所难免,这里请大家海涵,也欢迎讨论。 曽笑寒 2013.8.6 20:22pm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911082200owner=2071260410
个人分类: 科普|3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linux别名命名方法
plgongcat 2013-7-1 15:33
Linux 提供的命令别名功能很有用.比如我经常使用ll | more 命令,而不是直接使用ll.但又不想敲那么多的字符.那么,可以给ll | more设置别名: # alias lm='ll | more' 试试命令lm,它的效果跟ll | more一样! 再比如DOS下的清屏命令是cls,而Linux下是clear.如果在Linux下也想使用cls,可以给它设置一个别名: # alias cls='clear' 直接输入alias,可以查看当前设置的命令别名: # alias alias cls='clear' alias cp='cp -i' alias l.='ls -d .* --color=tty' alias ll='ls -l --color=tty' alias lm='ll | more' alias ls='ls --color=tty' alias mv='mv -i' alias rm='rm -i' alias vi='vim' alias which='alias | /usr/bin/which --tty-only --read-alias --show-dot --show-tilde' 如果想取消命令别名,使用unalias即可 # unalias cls # unalias lm # alias alias cp='cp -i' alias l.='ls -d .* --color=tty' alias ll='ls -l --color=tty' alias ls='ls --color=tty' alias mv='mv -i' alias rm='rm -i' alias vi='vim' alias which='alias | /usr/bin/which --tty-only --read-alias --show-dot --show-tilde' 转载: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98599-id-2443104.html 另外,也可以对IP地址进行设置别名。举例登录wang@210.15.12.3的ip,通常在终端输入 “ssh -X wang@210.15.12.3”,利用别名的方法,你可以用alias命令简化之。即, alias ip-wang=‘wang@210.15.12.3’ ok! 你可以试试了,输入ip-wang登录指定的ip了。 最后指出,上述只是这次登录中成立,如果想永久有效,请在 ~/.bashrc中添加别名,退出并source ~/.bashrc
个人分类: unix|2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