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命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命名

相关日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的命名
bioxncai 2020-2-27 09:5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月11日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此前国家卫健委的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现国家卫健委国发文要求(卫医函〔2020〕70号),中文名称维持不变,英文名称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一致。 新型冠状病毒命名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SARS-CoV-2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此前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非正式命名为“2019- nCoV” 。
11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命名浅议(下)
xuxiangtian 2020-2-21 17:34
讨论 1. 新发现疾病命名原则   1967年,国际社会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给各类病毒做分类和起名字。以前,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从生物学上确定一种病毒应该划归哪一个种类纲目,由此确定如何称呼它。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因素也被加以考虑 。 2015年设定了7项新发现疾病命名原则: ① 持久可用; ② 避免或拒绝使用可能导致错误或歧义的名称; ③ 避免不必要的名称创建; ④ 名称中部不应含地理位置; ⑤ 名称中不含人名; ⑥ 名称中不含动物或某种食物的名称; ⑦ 名称不指向某一特定文化或行业。   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发言人发布了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此次,世卫组织又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 “COVID-19”,相信这将给疫情相关新闻和防控信息传播带来便利。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国际科研人员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曾使用多个不同的英文名称。世卫组织宣布的新名称“COVID-19”包含冠状病毒、2019年等要素的英文简写,较易拼读。世卫组织说,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相关疾病,新名称可提供一个标准格式。 2. 冠状病毒新成员   一种疾病的名称与引发这种疾病的病毒名称有时二者类似,比如麻疹与麻疹病毒。也有不一致的,有时病毒名称源于其他方面,如鼻病毒、腺病毒等根据感染宿主部位而得名。    ICTV 1月 1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名为“SARS-CoV-2”。 ICTV 冠状病毒研究小组 (CSG) 是根据基因测序等方面的分类学研究提出这个名称,这一名称与 SARS疾病之间没有关联。钟南山9日曾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是同一类,但不是同一种。基因测序等研究结果显示,新出现的这种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同属冠状病毒科的β属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贴出一篇论文,介绍了他们对这种病毒的分类依据。 3 新冠病毒 两个名称 2019-nCoV 和 SARS-CoV-2 WHO在记者发布会上宣布,COVID-19指冠状(Corona)病毒(Virus导致的疾病(Disease),是新型肺炎的英文名, 而 新冠病毒 依然沿用 2019-nCoV 这一名称, 译为 2019年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但谭德赛 刚宣布后不久 ICTV 的 冠状病毒小组,也随即在生物预印本网站上宣布,已经决定将新冠病毒命名为 SARS-CoV-2 。 这 样 新冠病毒同时拥有 了 两个官方名称。 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 7种,可引发较严重疾病的冠状病毒有曾在2003年肆虐的SARS冠状病毒,以及前几年影响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地的MERS冠状病毒等。但有专家对 ICTV 提出的 SARS-CoV-2 这一名称持不同意见,正在商讨能否推动重新命名。 4.疾病 命名不当的教训 2019年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中国武汉出现,2020年1月7日,经全基因组定序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暂时命名为“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代表发现此病毒的年份,n代表新型,CoV为冠状病毒(Coronavirus)的英文缩写。 由于 “2019-nCoV”冗长又难念,无法顺利发音,造成诸多不便,国外有不少媒体和公众甚至转而使用其他名称。这在以往全球性传染病疫情中,已有不少教训。 不少媒体从新闻标题的简练度和传播的便捷性考虑,并未采用 WHO 的官方命名,而 仍在 采用 “中国肺炎/病毒“(China pneumonia/virus)、”武汉肺炎/病毒” (Wuhan pneumonia/ virus)取代。以“地名“甚至”国名来命名病毒 对有关国家不利 。如 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的 “ 埃博拉病毒 ” 一样,让埃博拉名扬海外的不是壮丽的景色,而是那场虐杀了河岸边 55 个村庄百姓的瘟疫。 2009年H1N1病毒流行 初期 ,被称为 “猪流感” ,当地人 “谈猪色变”, 埃及因此宰杀了全国的猪,引发当地人抗议 。 事实上,这一疾病人际传播,并不是通过猪 。 2015年的MERS也引发过争议,因为“中东呼吸道综合症”导致了外部世界对中东居民的歧视现象。 这是因为过去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名称曾导致污名化和其他不良后果。 5. 新冠肺炎 为什么多次改名 1月12日, WHO 将新 型 冠 状病毒 肺炎暂时命名为 “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 WHO给出的理由只是一个:根据命名人类新型传染病的最佳做法。   此前,在此次引发疫情的病毒名称上就很混乱,如称新型冠状病毒、武汉冠状病毒、中国冠状病毒等。由病毒导致的肺炎 病 则称为武汉肺炎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在,统一命名后,会 避免病名的混乱 。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全称 “novel coronavirus”中,“冠状”(corona)一词和世界知名的墨西哥啤酒品牌科罗娜(corona)一样,都是来自拉丁语的corōna,意思是“皇冠”。 有人 误以为该病毒与科罗娜啤酒有关。因此将新型冠状病毒称呼为 “科罗娜啤酒病毒”(corona beer virus),更有 人 直接称呼其为 “啤酒病毒”(beervirus) 。 国内 有 媒体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或“新冠病毒来称呼此次疫情。对于这个专业和技术属性过强的病毒名称的认知度同样远远不够,“疫情”、“新型肺炎”、“新型非典”、“新型流感”等称呼既造成了科学认知的模糊和普及的难度。 6. 关于对 新冠 肺炎 命名 的新建议 2月11日,ICTV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引发 我 国学者的广泛质疑。 18日,多位 学者 联名在《柳叶刀》线上平台刊发文章,对新型冠状病毒命名提出了建议,呼吁将病毒命名为 HCoV-19(“2019年人冠状病毒”。在《新冠状病毒需要一个不同的名字》(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的文章中,高福、石正丽、谭文杰等提出,SARS-CoV-2这一命名具有误导性,此次引起广泛国际关注的流行病毒应有其独特名称。文章建议,基于特殊的临床、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的不确定性,为避免产生误导和混淆,并帮助科学家和公众更好的进行交流,建议将SARS -CoV-2重命名为“2019年人冠状病毒”(HCoV-19)。这一名称可将新病毒与SARS病毒区别开来,并使其与导致的疾病名称COVID-19保持一致。 笔者认为,为了尽快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扩大,尽早救治患者,扑灭疫情,国内外各界官员学者记者作者等应共同努力,多方探讨,为新冠肺炎定一个简便易懂、应用方便的学术名称和科普名称。 作者徐向田简介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兼任山东临沂科林肝胆医院、临沂临港向田康复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中国老年医学会以养结合促进会委员,山东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脂肪肝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沂水医专,结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从事医教研工作中承担国家级、省级、厅级和市级科技项目 8项 。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 二、 三等奖 各 1项 。复方华蟾素获 3 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一项。研制的新药华蟾益肝胶囊已获国药临床批号,获临沂市发明专利一等奖。另研制鲁药制剂 5种。获发明专利6项。主编《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现代疾病诊疗》、《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乙型肝炎防治理论与实践》 等 专著 6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106篇。 通联 1. 山东临沂科林肝胆医院 ,临沂市兰山区清河北路 438 号,邮编: 276004 。 Tell:0539-8307778 Email : gandanyiyuan @ 126.com. 微信号 gandanyiyuang 2. 临沂临港向田康复医院,临沂市莒南县团林镇,邮编: 276016 ,电话: 0539-7588836 , 17661675120, 电子信箱 17661675120@126.com ( 2020-02-20 整理) 参考文献 1. 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002/4dcfcb9b74ea4a408fc1d56d4db61f93.shtml 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41(2):139-144. 3.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2 4.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7.937862v1.full.pdf 5. https://www.who.int/zh/dg/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covid-19-outbreak-on-18-february-2020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12-7 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08-3 8 . https://news.ifeng.com/c/7tf2GFqwL4a   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VID-19 10. http://www.sohu.com/a/369697007_123753?spm=smpc.home.top-news3.2.1580441594727f54heSN_f=index_news_7 11. http://infect.cmt.com.cn/detail/1408837.html 12. http://economy.southcn.com/e/2020-01/31/content_190177016.htm 13.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gj/2020/01-31/9074028.shtml 14. 环球网 .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p3cV 15. https://baike.so.com/doc/29084083-30563443.html 16. 光明网 . https://tech.gmw.cn/2020-02/12/content_33546392.htm 17. 中国网 . http://news.china.com.cn/2020-02/12/content_75696573_2.htm 18. 中国科技网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2/19/content_882981.shtml 19. 科学网 . 链接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6654-1216671.html  20. 中国政府网 .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8/content_5476248.htm 21. 凤凰网 https://news.ifeng.com/c/7tXrc3izCgi 22. 朱建平 . 关于 SARS(萨斯)命名的讨论 . 《中国医药学报》  2003年12期 ( 2020-02-20山东医专徐向田初稿)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4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命名浅议(上)
xuxiangtian 2020-2-21 17:31
徐向田 摘要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 , 简称 “ 新冠肺炎 ” ) , 世界卫生组织 ( WHO )将该病毒称为 2019-nCoV,将该病称为 “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 后 将该病 改 名为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 。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 ( ICTV )又将 这种病毒称为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 2(SARS-CoV-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 关于 新冠肺炎 疾病和病毒的命名几经变更,最近 WHO和 ICTV 命名的这两个名称也存在争议,我国和国际组织所定名称也不一致,给各领域各方面使用带来不便。随着国内外对本病防控诊疗等研究的深入,建议对新冠肺炎和病毒的名称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新冠肺炎 ,名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 , 简称 “ 新冠肺炎 ” ),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 。 英文缩写 其中 的 “COVI”为冠状病毒英文简写,“D”为英文“疾病”(Disease)一词首字母,“19”代表疫情暴发于2019年。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 ( ICTV ) 宣布这种病毒的英文名为 “SARS-CoV-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 “卫健委”)网站信息: 截至 2月1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 新冠肺炎 确诊病例 56303例(其中重症病例1186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155例,累计死亡病例211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4576例,现有疑似病例492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58916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6363人 。 关于 新冠肺炎 的疾病和病毒的命名几经变更,最近 WHO和 ICTV 命名的这两个名称也存在争议,我国和国际组织所定名称也不一致,给各领域各方面使用带来不便。国内外许多学者建议对新冠肺炎和病毒的名称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1.我国对 新冠肺炎 的 称谓 2019年12月8日, 武汉卫健委通报,第一例患者在去年 12月8日出现症状, 所 通报的首例 “ 不明原因肺炎 ” 患者发病。 有的称为 “ 疑似非典 ”。后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如 1月23日 卫健委公布《 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 》。 2月7日, 卫健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 ( 国卫医函〔 2020〕42号 ) 决定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2. 国际交流中对新冠肺炎的称谓 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 Pneumonia with new coronavirus infection,新型冠状病毒英译为Novel coronavirus。英国将其称为new china coronavirus。多份英文杂志称其为Novel Coronavirus With Pneumonia 。 国外的一些媒体,对新冠状肺炎的报道中,使用的是 “Wuhan virus”(武汉病毒)、“China virus”(中国病毒)等带有地域特征的名词 。 谷歌搜索显示, “Wuhan Virus”词条下找到约431,000,000条结果,“2019-nCoV”词条下找到约24,200,000条结果。说明“武汉肺炎”的使用频率远大于“新型冠状病毒”。谷歌趋势显示,“Wuhan Virus”在北美洲、南美洲、澳洲、欧洲、东南亚国家和南非均有较高的搜索热度。说明全球范围内“武汉肺炎”这个称谓的传播 很广 。 因此,张维莎、赵宇、 周峰 提交 《建议尽快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的官方英文名称》提案 , 建议尽早规范统一新冠肺炎的称谓。 2 020年 1月3 0 日 WHO 在日内瓦 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 “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 未提及 “武汉”。 2月11日, WHO 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冠肺炎命名为 “COVID-19”。 英文缩写 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其中CO代表冠状(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2019年。名称不含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同时,病毒分类和命名的全球权威机构ICTV将导致这种冠状病毒病-19的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有记者发文称, 此前,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现在,世卫组织宣布 新的 命名,意味着 NCP将不作为正式名称使用。 3. 新冠肺炎的科普和通俗称谓 疫情初始,网上有人将新冠肺炎称为 “野味肺炎”,有的报道中称 “野味病毒肺炎” 或 简称 “ 新冠肺炎 ” 、 “新冠”。1月26日, 笔者认为本病名称为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字数太多,冗长不方便应用,能否找一个简要易懂好记的科普名称。为此与在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两位访问学者讨论, 为了便于使用和读音, 能否在科普作品中 参考非典型肺炎(简称为 “非典、SARS”)的称谓,试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为nCoV并音译为“恩寇”。 在 科普作品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了 “ 恩寇 ”这个简称。 新冠肺炎 命名时间和名称见下表。 新冠肺炎 疾病和病毒名称使用时间表 时间 国内交流名称 国际交流名称 科普和通俗 —————————————————————————————————— 2019-12-12 疑似非典 、 不明原因肺炎 China pneumonia/virus 野味病毒肺炎 不明原因聚集性肺炎 new china coronavirus 野味肺炎 武汉肺炎 Wuhan virus 新冠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科罗娜啤酒病毒 ( corona beer virus)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1-12 WHO:2019-nCoV 2020-1-26 恩寇 2020-2-08 卫健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新冠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 英文简称 NCP 2020-2-11 WHO: 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ICTV : SARS-CoV-2 ——————————————————————————————————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4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命名建议
xuxiangtian 2020-2-21 00:01
徐向田 摘要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 , 简称 “ 新冠肺炎 ” ) , 世界卫生组织 ( WHO )将该病毒称为 2019-nCoV,将该病称为 “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 后 将该病 改 名为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 。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 ( ICTV )又将 这种病毒称为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 2(SARS-CoV-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 关于 新冠肺炎 疾病和病毒的命名几经变更,最近 WHO和 ICTV 命名的这两个名称也存在争议,我国和国际组织所定名称也不一致,给各领域各方面使用带来不便。随着国内外对本病防控诊疗等研究的深入,建议对新冠肺炎和病毒的名称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新冠肺炎 ,名称 作者简介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兼任山东临沂科林肝胆医院、临沂临港向田康复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中国老年医学会以养结合促进会委员,山东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脂肪肝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沂水医专,结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 通联 1. 山东临沂科林肝胆医院 ,临沂市兰山区清河北路 438 号,邮编: 276004 。 Tell:0539-8307778 Email : gandanyiyuan @ 126.com. 微信号 gandanyiyuang ( 2020-02-20 整理)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之刍议
热度 4 lihua2057 2020-2-10 22:36
据报,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 应当说,及时命名,掌握话语权,非常重要,以杜绝别有用心的人以武汉地方的地名,甚至以我国的国名称之。但以“新”来命名,却可商榷。 现原文转发2月4日在微信朋友圈提出的建议,仅供参考: “己亥冠状病毒“ 或者 “己亥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还没有一个正式的中文名称。世卫组织称之为 2019 nCov, 意思是2019年出现的新冠状病毒。中文似可按照农历年号命名,多有历史惯例可循。只称之为“新”,以后多有不便,不能明确时间和相关特点。此类病毒,历史悠久,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说不定以后还会有变异,继续危害人类。相关的研究亦可视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适当的命名会带来方便。如同一篇学术论文,一般不赞同仅用“新”来做题目。
224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汪剑:甲骨文中的医学
fqng1008 2019-6-29 17:56
▶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36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殷墟发现了16万余片甲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不少是与医学相关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人对疾病、医药的认识。这些甲骨中,有323片、415辞与疾病相关。主要认识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了人体部位的描述。在甲骨文中,出现了首、耳、目、鼻、口、齿、项、肱、臀、趾、心等,其中的心字是甲骨文中唯一所见的脏器名称。 第二, 有了一些疾病的病名。有的以人体部位命名,如疾首、疾耳、疾目等。有的是专有疾病名词,如疟、疥、蛊、龋等。有的是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如耳鸣、失眠、病软、病旋(眩晕)等。 第三, 甲骨文还反映了商代人对传染病、流行病有一些认识。如甲骨文里有“疾年”“降疾”“雨疾”“疾疫”等记载。“疾年”指该年份有疾病流行;“降疾”表示疾病仿佛是上天降下来一样;“雨疾”表示生病的人很多,疫病有如下雨一般。 下面列举一些甲骨文文字中与医药有关的例子: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三)
热度 1 fqng1008 2018-8-31 05:45
4 中医学的逻辑问题 前已述及,新造 “科学”概念与我苦苦思索中医学相关,那么“中医学是什么”应在思考中。个人认为:中医学是拥有自然哲学思维模式的中医人所创造的文化载体。从这个概念,可以了解笔者对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 是否应该纳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 基准》的初步想法。 中医学诞生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文明从诞生到长足进步的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掀起那个时代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就是自然哲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从主体到客体突飞猛进的奇迹。但是,那个时代毕竟是现代科学的前夜,科学精神的诞生与成长就是逐渐克服自然哲学思维模式局限性的序章。 4.1 逻辑学发展历程 什么是逻辑? 什么是逻辑学?简而言之,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 而逻辑学则是研究 思维规律和规则 的学问。 所以,它是现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逻辑性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继承与消化时期” , 它是 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同时出现 逻辑学 开创性发展 的一个阶段 。 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深远影响。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代理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俗称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被称为“现代方法” ( viamoderna ), 与之相区别的是 “古代方法” ( viaan-tiqua )。 “现代方法”认为,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来自经验归纳,凡是超过经验的知识都属于信仰问题,不可证明,经验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现代方法”更重视经验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在政治上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在学术上是对经院方法脱离现实的纠正,成为近代实验精神的先导。正如丹皮尔所言,“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试验,促进了归纳研究。” 4.2 概念与命名 4.2.1 发生学考察 对 大自然 各种事物的命名 , 是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 , 并 表达出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密切关联 。 但是早期的智者急于求成,他们匆忙地为了 “名正而言顺”,借助当时的各种思维工具陆陆续续地给出了很多相互重复、相互冲突的命名,正如 《 易经 》 所云 “ 名为万物之始,万物始于无名 。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事实上,人类不可能先掌握命名规则再开始给万物世界命名,而只能等待命名出现混乱状态的时候,才能总结经验制定命名规则。 日本著名逻辑学家末木刚博指出,中国的逻辑是以正名论为中心的。 “所谓正名,即辨正名称、名份”(《辞海》)。这一观点最先由孔子所倡导,他鉴于当时社会变动所引起的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主张,随之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念)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尽管各自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解释和论证,但要求“名实相副”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正名逻辑却没有考察要实现“名实相副”的重要工具——定义和定义规则。 显然,逻辑学里的概念是包含定义规则的 “命名”,代表的是思维的 基本单位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通过定义规则来阐明;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二者存在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定义,亦称界说,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 =属+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基本概念(命名)的名实问题,至今仍未得圆满解决。 中医学概念的确定方法(或命名形式)大约有: ( 1)举实:通过考核,为实际事物给出一个名称,即“以名举实”,或“取实予名”。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如《荀子·正名》所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 2)移植:从其它学问中直接搬来一部分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类似于《墨子 ˙ 小取》中 “援”和“侔”的认识论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科学同根共壤,它们融合在自然哲学的母体之中,又各自吸收着彼此的养分。自然哲学曾两次大规模涌入中医学体系,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了中医理论框架的建构和形成;第二次是宋明理学,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争鸣和理论创新。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到道家、儒家、佛家经义,概念的移植是其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中医学缺乏基础研究,其生理、病理、药理学说只能借助于推测和猜想,自然哲学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其思辨性性概念大量涌入,使中医学理论得以顺利早产并快速扩张。 ( 3)嫁接:将两种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获得新的含义,例如心火、脾气、肾精、肝阴、虚火、痰湿、肺燥、阳黄、阴火、肝木等等。其特点主要是将一些实体概念与抽象的哲学概念进行嫁接,如脏腑组织与精、气、阴、阳、五行以及六淫、虚实等相结合。这些概念似实而虚,若有若无,带有明显虚构和假设的性质,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缺乏可检验性。 ( 4)类推:将某种概念推衍其外延,形成其子概念体系。如“气”的子概念有营气、卫气、宗气、元气、大气、谷气、清气、浊气、正气、邪气、湿气、痰气、水气、脏气、腑气、经气、真气、气滞、气郁、气结、气陷、气阻等等。而且,广义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者变动不居。 4.2.3 逻辑学分析 现代科学概念有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中医学基本概念是否也具有这三大特征呢? ( 1)可确定性:指科学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明确地规定其涵义。现代物理学家波恩说过:“我建议用‘可确定性’来表达科学思维的基本法则。一个概念,不管是否可以应用于特殊情形,只要它是可确定的就使用它。”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明确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才能使科学概念具有可操作性。所谓概念的可操作性,是指概念的意义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解释,例如“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都可以通过某些操作结论来作出本体的解释。而医学史上的许多思辨性概念,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的解释而逐渐被淘汰。从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没有明确的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并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显而易见,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确定其操作性解释,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首先,既然传统概念已经明确地反映了其本质涵义,那为什么还要通过操作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因为实际上,所有的病机以及证候名称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其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操作性解释,实际上却牵强附会。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2)可检验性: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科学概念的可检验性是与其可确定性紧密相关的。西医病理学概念“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可以通过操作来确定,也就可以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大多数中医学基本概念就无法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呢?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只属于思辩和虚构,一旦操作起来而把握的东西就变为其它而非“湿热”了。 (3)可淘汰性:指科学概念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这种变动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涵义;一种是废弃原来的概念,引入新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可淘汰性也是由上述两个特征所决定的,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中医学概念无法操作,缺乏可确定性和检验性,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名存实亡”、“名实不副”的混杂局面。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作者没有做出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实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不能进行概念的修正和更新了。 4.2.3 动力学研究 ( 1)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正名求实”或“循名责实”是正名逻辑的主要目标,因为古代先圣“取实予名”之后,并未对所命之名作严格的定义,而是随文衍义,以意附文,后代学者就要遵循这个名去寻找它的原始涵义。本来从字面上看,“求实”和“责实”都非常可取,但由于崇古尊经的传统观念,加上一个“正名”和“循名”,就成了固守先圣所定的“名”,去附会与此相应的形或实,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去反思称谓某“形”之“名”的准确性、清晰性和唯一性如何。这样一来,传统中医学体系的稳定性就大大加强了。因为后代医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循先圣所定之“名”,求符合之“实”,即使争论不休,也以独有心得的诠释和灵活运用为自豪,“贵能超乎规矩之外,不高规矩之中”(陈修园《医法长沙》),根本不敢思考先圣之“名”、祖宗之“规”会有什么差失。因此,中医学的概念体系或逻辑大厦从一诞生开始,就牢不可摧,能够一脉相承,延绵至今。 ( 2)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以名举实”和“取实予名”的要害是为事物给出一个即可,而不在于这个名是否反映了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因即可以称它为描述性定义而非实质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的消极影响在于,逐渐培养人们并非一定要关心事物本质(或本体)的思维取向。例如,引起外感病的“六淫”概念,经典著作已经规定了它的权威定义,是指超常的“六气”,因而谁也不会再去关心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又是如何从体外进入体内,怎样引起疾病表现的?尽管当时和现在都无法进行研究,但更遗憾的是人们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时候,人们常常把“火”与“炎症”拉到一起类比,好象二者所指有同有异,但从概念看,二者又具有本质差异。“炎症”的内涵有其本体解释和操作性说明,“火”的概念就大不一样,它移植到中医学后,只有一个不确定的描述性定义,可以是正气,如“少火”、“命门之火”;可以是邪气,如“火毒”、“阴火”;可以是脏腑功能失调,如“肝火”、“胃火”、“心火”等等。 ( 3)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或许,中医学概念的辩证逻辑特征与命名者的主观随意性有一定关联。这种随意性表现在命名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则,运用时又随文衍义,附意于文,因而成就了其“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流动性特征。由于它本身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一贯性解释,就给后人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而不得不花大气力来建立一门训诂之学。 4.3 分类与划分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己烷三腈的命名有问题吗?
dingsir 2018-7-14 14:04
1,3,6-己烷三腈是一种新兴的腈类添加剂,相比于己二腈,它的结构中多一个 氰基. 如果把氰基和离子的络合,比作是螃蟹的一对钳子扣住一个猎物的话, 理论上来讲,三把钳子中两两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就是 种.这样,己烷三腈与不同离子的络合就有更多的选择.(己二腈两把钳子只有一种组合), 或许这是己烷三腈具有更好的高温性能和高电压性能的一个原因.(氰基含量高也是一个原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一下两者的结构你会发现,己烷三腈的主链是8个碳原子,而己二腈的主链长度是6个碳原子.同样是己某腈, 为什么会相差2个碳原子呢? 我们先来看下教科书上的规定: 丁二腈 是C4, 命名为 Butanedinitrile(丁烷-二腈) 己二腈是C6, 命名为 Hexanedinitrile(己烷 -二腈) 己烷三腈的中文名是 1,3,6-己烷三腈, 但输入 1,3,6-hexanetrinitrile到ChemDraw中, 却无法转化出正确的结构,提示有拼写错误(typo). 将己烷三腈的结构绘好,再转化为名称,可以发现,它的命名却是 hexane-1,3,6-tricarbonitrile. 这就奇怪了. 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 carbonitrile 与 nitrile还是有区别的: carbonitrile因为多了一个carbo,对应的结构也多了一个碳原子.而单纯的后缀nitrile则只对应有氮原子而不是一个氰基. 因此carbonitrile译成中文,最好翻译成甲腈(实际就是一个氰基).而nitrile而只需要加上一个腈字 比如,乙腈的碳原子数 是2; 丁二腈,己二腈结构中, 氰基上的碳原子也计入了碳链; 中文名与碳链长是吻合的. 类似的, 1,2,3-三氰基丙烷的英文是 1,2,3-tricyanopropane 或者是 propane-1,2,3-tricarbonitrile, 翻译成中文最好是1,2,3-丙烷三甲腈,翻译成1,2,3-丙烷三腈就很容易误会成碳链是三个碳原子的. 但是,我们叫的己三腈(己在天干中排第6),主链的碳原子数却是8. 两者在结构与命名上不对应了, 这就暗示这种中文命名可能是有问题的. 对比辛二腈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己烷三腈与辛二腈的主链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个侧链的氰基.或者说, 己烷三腈实质是4-氰基-辛二腈. 所以,我们再试试下面两个名字 ,输入到ChemDraw中进行名字→结构转换,得到的结构就是我们所述的己烷三腈. 1,3,6-tricyanohexane 4-cyano-octanedinitrile 最后说说我的结论, 1,3,6-己烷三腈不是一 个严谨的中文名, 应该叫1,3,6-己烷三甲腈, 或者如果不怕麻烦,可以叫4-氰基辛烷二腈, 能够直观体现碳链的长度! 然而,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习惯性的叫己烷三腈, 谁让叫成了习惯呢.
个人分类: 锂电电解液|6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的分布与命名——理工高校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8-7-11 11:38
我以前写过 农村 农民 农业大学 。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所以高校中理工专业颇多。过去的工学院一般改名为工业大学或者理工大学 , 纺织(轻工)、钢铁、矿冶,特别是地质等专科院校也有很多改名为理工大和工大或者工程(工程技术)大的。当然不论工大和理工大 , 学校的英文名一般都是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一部分工程大学(学院)用的也是Technology , 当然,工程大学一般创立的比较晚,为了避免重名也有用Engineering University的 , 理工大学有的还是University of Science of Technology , 不过这其实就是科技大学 , 工大(工程大)也有用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 , 不过还有一些特例 , 看来为了大学的命名(改名) , 大学领导者和教师 , 充分发挥了创造性 , 把能用的汉语与英文单词都想遍了。 分布格局 我国工科高等教育的分布格局主要形成在20世纪50-70年代 , 整体上在东北(尤其是辽宁,包括京津冀)、华东(上海、苏南 , 向西到皖江沿岸的芜湖、马鞍山)、华中(武汉、长株潭)最为集中,此后是西安附近和中原地区,河南的工科院校也颇多,但强校不多。此外,江苏对发展地方理工院校最为积极,基本上每个市都有一所地方理工学院或综合大学中的理工院系(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湖北和湖南以省命名的高校基本不在省会,很多理工、工程、科技学院都是以师范学校为核心,在地方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个华工: 华南(北、东、中)理工大学都有,但是并没有同时存在,是前三/四、中二、后三(现在)。前三分别是华南(北、东、中)工(化工)学院(理工大学)。 华南工学院(理工大学):是建国初整合中山、岭南等大学工科院系组建的华南最高工科院校,直到今天也是广东仅次于中南大学的存在,不过华南工学院成立后,在院校调整中又分出部分专业支援华东化工学院(上海,今天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武汉,今天华中科大)、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吉林工大,今天吉大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沙铁道学院(今天中南大学一部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的优势专业还是土建类。 华东理工大学,前身是建国初组建的华东化工学院,是我国第一个化工类专科院校。 华中理工大学(工学院):素有“中南小清华”之称的理工院校,强项是物理、机电类专业。建国初为了工业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拟整合中南区高校的理工类专业,在武汉成立华中机电和动力学院,后发展为华中工学院,升格为大学,是国内较早的理工(工业)大学之一;1999年与同济医大(原同济大学一部分,50年代初,由上海迁汉),在华中理工改名为华中科大之前,是前三个华工并存时期,此后至2015年,我们所说的华工一般只有两个,即华南和华东理工,当然同时期还存在华北工学院(1993-2004),但一般不会有三个(两个)华工并列。 华北理工大学:第四个华工,也是后三个“华工”之一,但与其他华工实力相差甚远,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河北省属地方高校。2010年河北理工大与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成立河北联合大学(这是继北京联大、四川联大之后又一个联大),但是由于名字过去山寨,2015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校在距离唐山市百里之外的曹妃甸建立新校区,所 以说华北理工可以说是让新生理想与现实反差最大的高校之一 。河北理工的前身为河北省唐山矿冶学院,为建国后(1958年)合并唐山铁道学院(原唐山交大)和河北工大矿冶专业新建的省部(煤炭部)共管专科院校,因此也是系出名门,有交大系和北洋系的血统,80年代初采煤系迁到邯郸参与组建河北煤炭建筑学院(后为煤炭工业部所属河北建筑科技学院,今河北工程大学的一部分),1985-1995年为唐山工程技术学院,1995-2004年为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升格为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开滦高级护士职校,1963年,与华北地区医学院相关专业合并组建华北煤矿医学院(后改为煤炭医学院),作为煤炭部直属医学院校,职业病和矿山救护一直是其优势专业。华北理工大学虽然是一所反差很大的高校,但在河北乃至北方地区的煤铁企业里人脉很广,并不比北科大和矿大弱多少。 当然也曾经存在华北工学院,是“兵工七子”当中太原机械学院2000年前后所用的校名,申请更名华北理工大学受阻后,改名为中北大学。 华北地区 北京理工大学:“兵工七子”的领头羊,前身是属于兵器工业部的北京工业学院,办校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北方大学)工学院;高校体制改革后属于国防七校(隶属国防科工委,现工信部的七所院校)的排头兵。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属重点工科大学,始于1960年 北方工业大学:原为冶金部、中国有色冶金总公司管理的北京冶金机电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原为化工部管理的北京化工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前身是防治工业部直属的天津纺织工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属理工院校,类似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校始建于1979年,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1996年,与原 天津大学 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更为现名。 河北工业大学(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河北省唯一的一所211高校,但校址在天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洋工艺学堂(直隶/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建国后为河北工学院,并与北洋大学(北洋工学院)联合成立天津大学,与天大是兄弟院校。1958年,河北省委决定恢复重建河北工学院,同年原一机部所属机器制造学校下放给河北省,并并入 河北工学院 ;1961年河北科技学院停办,转入河北工学院;1962年,与 天津工学院 (由 天津机电学院 、 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天津化工学院合并组成)合并为新的 天津工学院 ,由 天津市 领导;1969年,划归河北省领导,1971年,复名为河北工学院;1995年2月批准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煤炭部,煤炭建工学院、矿业学院、峰峰煤校、开滦煤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与邯郸农专、医专重组而成。 燕京理工学院:民办三本,在三河燕郊。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唯一的一所211高校。原太原工大(工学院)与煤炭部属山西矿院合并组建。太原工大(工学院)的前身是山西大学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中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堂(西斋)。山西大学堂为国内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始建于1984年,初为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1986年成立阳泉煤炭专科学校;太原理工大学成立后,为太原理工阳泉学院(专科),2014年独立办学并升格为本科高校。 内蒙古工业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1958年在清华大学支援下成立内蒙古工学院,曾隶属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1983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3年更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 东北地区 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的前身(属于冶金工业部),可以追溯到奉系东北大学工学院。冶金和材料工业是东北大学的强项,近年来东北大学及其校办企业东大阿派、东软集团在软件、医疗电子方面也很有影响力。 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是大连工学院,校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昙花一现的大连大学工学院,50年代专业调整中,大连专业流散,仅余力学、土木与化工系,后来又复办了物理、无线电、内燃机、船舶工程等专业,逐渐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理工科院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Liaoni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阜新、葫芦岛),原阜新矿院,原煤炭工业部仅次于中国矿大的高校 辽宁工业大学(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锦州):原辽宁省地方高校——锦州工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位于抚顺市,1950年创办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时名抚顺石油学校;1958年升格为 抚顺石油学院 ;1970年-1980年为抚顺化工学院;2002年2月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英文校名中石油化工居然是汉语拼音“Shihua” 沈阳工业大学(Sheng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58年原一机部沈阳机械学校(中专,前身是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技校、高级技校,曾迁往长春办学——长春机械学校)晋升为工科大学,并改名为沈阳机电学院,隶属沈阳市管理;1985年,学院由机械工业部和辽宁省共同管理,并改名为沈阳工业大学。1998年后,下放给辽宁省管理。2002年,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成为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 。学校位于机械工业重镇沈阳,是老牌机械工业院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沈阳理工大学(Shengyang Ligong University ):原沈阳工业学院,“兵工七子”后三子之一,该校的英文名干脆用了拼音。 大连工业大学(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原沈阳、大连轻工业学院。 辽宁工程学院(锦州):民办高校,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2003年, 沈阳电力高专(前身是东北电管局职校,后为沈阳电力学校、学院) 、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前身是东北团校、辽宁团校、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两校合并组建沈阳工程学院。 吉林工业大学:新吉大的组成部分,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工业学院,原机械工业部(一机部)院校中长期排名第一 长春理工大学:“兵工七子”的中间力量,原长春光学精密机器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前身为配合“一汽”建设的的长春汽车(技术、工业、制造)学校(属于一机部),1958年升格为长春工专;1961年8月起为吉林理工学院,期间先后合并了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长春理工学院、吉林矿冶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大专部);1962年8月起为吉林工学院,期间合并了延边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吉林轻工学院;1970年10月起为吉林工业大学,1978年10月复为吉林工学院;2000年9月,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长春煤炭工业学校、吉林省轻工业设计学校并入吉林工学院;2002年3月成为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2000年3月,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重工业部、冶金部、有色总公司)、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重工业部、冶金部)、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燃料工业部、水利部、水利电力部)三所部属大专合并升本,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属于“国防七校”前列,其航空航天专业属国内翘楚。英文校名HIT采取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 实际上,我国多所新建理工(工程学院)的英文名也是采用了麻省理工学院模式,我们虽然没有MIT,但至少有三所NIT——Nanjing(Nanchang,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NIT只差一个字母。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前身是哈军工留哈未迁部分改建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心专业是两航一核,既属于“国防七校”,也是“军工六校”中两所地方院校之一。 哈尔滨理工大学(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隶属于机械工业部(一机部)的哈尔滨科技大学(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机学院与哈尔并工业高专(机电专科学院)合并组建。 黑龙江工程学院:前身是煤炭部鸡西矿务学院。 华东(东南)地区 上海工业大学:新上海大学的四个来源之一,上海工学院创建于1960年,时为上海市地方工业院校,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科学院所属高校)、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大学,原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是建国初在原沪江大学校址上建立的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和在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在原德文医工学堂校址)基础建立的上海机械高专,1996年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半工半读大学),1984年改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类似于北京联合大学的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前身为1978年开始办学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化工学院分院(1984年编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1985年经批准,合并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于1951年)整体划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炮兵工程学院,后命名为华东工学院、华东工程学院,既属于“国防七校”,也属于“军工六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哈军炮兵专业,是 “国防七子”当中的排头兵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工学院两校合并,南化校史可以追溯到中央大学工科,建工学院可以追溯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附属职业学院。 南京工学院:今天东南大学,与南京工大或南京理工没有什么关系;南京工学院即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央大学的工科类院系,但在建国初的高校调整中又参与组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华东航空学院(西北航空学院,今西工大一部分)、镇江农机学院(今江苏大学一部分)、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使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成为以土建类为优势的工科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新建二本院校, 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原属机械工业部)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原属电力工业部)于2000年合并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2001年又并入了原隶属于核工业部的南京工业学校。 江苏理工学院:前身是1984年秋成立的常州职业师范学院,1987年末批准改名为常州技术师范学院,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8月,合并了常州经济管理干部学,翌年批准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4年12月年合并了江苏省常州会计学校。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并开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大学的前称,2010年,经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由江苏省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弓箭。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正式成立江苏化工学院,由江苏省管理。1984年,江苏省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1992年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2000年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淮海工学院:为了促进苏北发展,1980年代中期,江苏省和苏北四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在连云港联合筹办“淮海大学”,由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江苏省内著名高校对口援建。1989年7月,经批准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现为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一所初显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常熟理工学院:新建二本院校,1989年,由苏州师专和常熟职工大学、常熟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常熟理工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甚至绝无仅有的以县(县级市)命名的理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1996年5月由盐城工业专科学校与盐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 淮阴工学院:新建二本院校,2000年3月由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淮阴职工大学、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淮阴工学院与淮阴师范学院拟合并组建淮安大学。淮阴工学院位于地级淮安市,却以县级行政单位(淮阴)命名。 徐州工程学院:2003年,彭城职业大学与徐州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筹办徐州工程学院,2005年正式成立,2007年徐州教育学院并入徐州工程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是纺织工业部的浙江丝绸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1980年,以浙江化工学校为基础组建浙江工学院,并由衢州迁回杭州办学,1991年台湾浙籍实业家 张子良捐资在浙江工学院基础上合作兴办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1999-2004年间的校名。 宁波工程学院 :2004年,由 宁波 高等专科学校升格。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最好的工科高校。1958年, 合肥矿业学院 (淮南矿业学校)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水利部)淮河水利学校复校并升格为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安徽工业专科干校、芜湖电力学校(机械科)合并升格为安徽工业专科学校,后又更名为安徽机械工专,并升格为安徽机械学院。1961年,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组建安徽工学院。1970年,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水电学院并入合肥工大。1978年安徽工学院,从合肥工大分出,组建安徽农机学院,旋又改名为安徽工学院。1997年,安徽工学院重新并入合肥工大。 安徽工业大学:原为部属的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马鞍山钢铁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院、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两校合并为马鞍山钢铁工专,又改为工业学校;1962年,该校一部分参与组建安徽工学院(今合肥工大一部分);1977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冶金工业部属五大钢院之一),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1983年,马鞍山商专(师专更名)、联合大学(成人业大)成立;1992年两校合并组建安徽商业专科学校;1995年更名为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安徽商业高专并入华东冶金学院,成立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原为煤炭部淮南矿院,1997年与煤炭部属华东煤炭医专合并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2002年,升本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位于芜湖,学校始于1935年由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创设的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建国初期为芜湖电机制造学校(属于一机部)、后下放给地方,为省机械工业厅所属的芜湖工业技校、电力学校;1961年再次为一机部领导为芜湖电机学院,文革中再次下放给地方,为安徽省工业厅芜湖机械学校;1977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点,翌年正式成立安徽机电学院,并招收本科生;1984年,国家标准化局在安徽机电学院成立的中国标准化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皖江工学院:民办三本,在马鞍山,原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江西工学院(工业大学):江西省地方高等工业院校,与江西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南昌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原二机部(核工业部)抚州地质学院、华东地院,在中国第一个铀矿基地办学,2002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7年升格为大学;升格大学后搬到南昌。 江西理工大学:原冶金工业部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在赣州;立足于我国特有的南方钨矿、稀土矿区。 南昌工程学院:新建二本院校,原水利部南昌水利水电高专,2003年改名省部;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江西水利水电学院(以专科为主),后将为水利水电学校(中专),1978年恢复高等专业后教育后,为江西工学院(水利分校);1983年12月,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更名为江西水利专科学校,1987年调整为水利电力部直属院校,几经更名,1993年定名为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工学院:民办。 南昌理工学院:民办。 江西理工学院:民办,在宜春 福建工程学院:新建二本院校,学校溯源于清末“苍霞精舍”,1914年为福建公立专门工业学校,1938年为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2年为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1953年分立为轻工业部福州工业学校和福州建筑工程学校,之后两校几易校名;2002年经批准,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工程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新建二本院校,前身为成人业大性质的鹭江大学。 闽南理工学院:民办,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98年的石狮长兴工业学校(长春理工大学和福建兴达集团联合办学);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光电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闽南理工学院,这也是一所在县(县级市)办学的高校。 山东工业大学:参与组建新山东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Shandong 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淄博,原山东农机学院(数次更改校名,在济南、德州、兖州等地流浪,最后落脚在淄博)和山东建材工业学院(部属,今济南大学)分校等合并而成。1990年,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发展成为 山东工程学院 (Shand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8年,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分院与淄博师专、淄博大学(成人业大)、淄博市职工大学、淄博广播电视大学等合并组建 淄博学院 (Zibo University),为山东省第一所综合性地方本科学院。2001年,两校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始于德国人卫礼贤创建的 礼贤书院 ,1931年为礼贤中学附设的高级工程科,1953年正式成立“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是 山东省 最早设立土木专业学校,并划归重工业部(后为冶金工业部);1960年6月升格为“山东冶金学院”,此后,隶属关系几经更迭,办学层次几起几落;1978年更名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恢复本科招生,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998年11月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1993年、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在山东省工科院校中,特别是土建类专业里居于前列。和同济大学相似,学校初创时期都有德国背景。在建筑类院校中,和西安建筑科技大类似,都属于原冶金工业部。 青岛工学院:民办三本,前身为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 齐鲁理工学院:民办三本,原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有济南、曲阜两个校区 中南地区 河南理工大学:原焦作矿院,中国现代矿山高等教育的源头,与中国矿大同根同源。 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国家粮食部直属),曾经为河南农业大学和郑州工学院粮油工业系,2000年,正式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机器制造高专合并成立河南工业大学。机器高专的前身是一机部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曾经下放到省里,为河南郑州制造专科学校),1983年-1993年为郑州制造专科学校。 河南工程学院():新建二本院校,校史可追溯到1910年设立的河南省官立中等工业学堂;2007年3月,始建于1956年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原煤炭工业部大专,经历过郑州工人技校、郑州煤矿学校、中南煤矿干校、河南煤碳工业干校、郑州煤炭工业学校、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等办法阶段)和始建于1954年的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适于河南省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经历过开封纺织学校、郑州纺织工业学校、河南纺织工业学校、河南纺织工业学院、河南纺织工业职校、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校分校、河南纺织工专)合并组建为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工业大学: 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为基础,与河南化工学院合并组建郑州工学院为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原郑州粮食学院)并入郑州工学院。1978年,郑州工学院粮油工业系析出,复校为郑州粮食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2000年,与郑州大学、河南医大组建新的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理工(包括医学院校)。1952年起,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为了加强内陆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河南的高等教育,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组建新的河南大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由青岛内迁到济南。1954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负责在河南新省会郑州市设立一所新的大学,此郑州大学,为教育部直属,1958年,经省政府要求,由教育部直属划归河南省,并增设了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1959年,在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增设了土建、机械、水利和电机4个系;1960年,增设了外语系;1961年,原 郑州师范学院 (最早可追溯到河南大学堂中等教育部分以及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后改名开封师范学校)并入;1962年,河南省应用物理所并入,郑州大学地理系调整到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参与组建郑州工学院;1991年, 黄河大学 (民办)并入;1992年,河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参与三校合并新郑大的河南医大前身为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河南大学)医科。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时从河南大学分出为为河南医学院,隶属于中央卫生部,是中国27所首批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院):前身是郑州轻工业机电学校,1977年,国务院同意以该校为基础,并尽量利用郑州纺织机电学校、纺织工业学校等的资源,建立郑州轻工业学院,以省为主、河南省和轻工业部双重领导,面向中南地区招生,同年河南省革委确定将原郑州轻工业机电学校改建的郑州电机电器厂和在原校址上建立的河南省轻工业机电学校划归郑州轻工业学院。1998年学校由轻工业部下放到河南省,以省管为主。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约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2018年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学校的英文名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是典型的Chinglish。 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工程大学主体的曾用名。 中原工学院:原郑州纺织工学院,前身为榆次纺织机械制造学校;郑州、河南纺机制造学校,河南纺机学院、郑州纺织机电学院等发展阶段。 洛阳理工学院:新建二本院校,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56年创立的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后历经洛阳地质勘探学校、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发展阶段,1993年6月更名为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批准,与洛阳大学(成人业大)合并组建并升格为洛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新建二本院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前身是南阳大学(成人业大)和张仲景国医大学,1993年合并设立南阳理工学院(专科)。2005年,原南阳一师并入理工学院成立基础教育学院 安阳工学院:始于1983年创建的安阳市职业大学,1985年更名为安阳大学(专科);2001年,安阳农校、市财会学校并入安阳大学,成为北校区; 2004年5月,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安阳工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学校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末期1898年湖广总督 张之洞 创办的 湖北工艺学堂 ,2000年国务院批准,由分属于教育部(原由国家建材总局管理)、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原武汉建材工学院)、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工学院:是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前身,与武汉工业大学没有直接渊源。1958年10月,学院创建;1960年 华中工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 )汽车制造专业并入武汉工学院,1961年 湖北工学院 (1958年创建)、湖北化工学院(1958年创建)并入武汉工学院;1970年,武汉工学院、 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 合并组建湖北农机学院;1979年,武汉工学院从湖北农机学院中恢复独立办学;1983年9月,由机械部划归为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领导;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学校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由湖北农机学院(华中农学院农机系)和湖北轻工业学院合并组建。 湖北工学院:一个是湖北工业大学的前身(1984-2004),1984年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工学院;另一个是建国初的湖北工学院,前身是中南兵工职工学校(1950),1958年发展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1959年升格为湖北工学院,并合并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汽车拖拉机等专业;1961年,湖北工学院撤销(本科部分)并入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前身),冶金机械并系入武汉钢铁学院(今武汉科技大学前身),专科部分改建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湖北理工学院(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新建二本院校,1975年黄石工业学校成立,后经历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 武汉工学院 (现 武汉理工大学 )黄石分院等办学阶段;1978年,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医班、高师班与高工班相继成立,后黄石高医班更名为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部)黄石分院,1983年,改建为黄石职业大学;1985年4月,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成立;1989年1月,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黄石职业大学、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合并组建黄石大学,1991年改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1986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创办、1978年恢复)更名为湖北省黄石教育学院。2004年6月,经批准,黄石高等专科学校与湖北省黄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黄石理工学院;2005年12月,黄石广播电视大学并入黄石理工学院,成立网络学院。2011年,学校经批准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建二本院校,校史溯源于1943年创办随州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经孝感师范学校(1950-1958、1961-1970)、孝感大学(1958-59)、武汉师专(1960-61)、孝感地区师范学校、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1986年与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合并;1999年建设部南方城乡建设学校(又名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2000年3月更名为孝感学院;2011 年12月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 中南工业大学:原冶金工业部所属的中南矿冶学院,是中南大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中南工学院:原属于核工业部(二机部),以铀矿采选冶炼为主攻方向,后与衡阳医学院合并成立南华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长沙电力学院(电力部,国电总公司)与长沙交通学院(交通部)合并成立。 长沙工学院:哈军工主体部分南迁长沙,并转业为长沙工学院,以长沙工学院为基础恢复国防科大。 湖南工业大学:1958年,株洲师范学校创办,次年株洲教师进修学校创办(后发展为株洲教育学院),1999年,两校合并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9年株洲基础大学创办,1985年更名为株州大学,并以之为基础筹办中国包装工程学院,1989年正式建立为株洲工学院;2001年、2004年,湖南城市建设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先后并入株洲工学院;2006年2月,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始于1959年创办的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新建二本院校,1999年3月,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岳阳大学和岳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 岳阳师范学院 ;2003年2月,正式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学校前身可以追溯到美国教会创办的湖滨大学。1902年,在普济医院设求新堂;1907年,求新学堂更名盘湖书院,并开设大学部;1910年,书院更名为 湖滨大学 。建国后湖滨大学留在岳阳部分改建为湘潭专区师范学校。1956年10月,改为岳阳地区师范学校;1972年08月,改为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分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 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湖南工程学院:新建二本院校,2000年6月原机械工业部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和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原隶属于湖南省纺织工业厅)合并组建而成。 广东工业大学:1995年6月,广东工学院(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广东省广州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和广东机械学院组建广东工业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新建二本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于1990年筹办,1992年批准成立,并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招生办学;2002年正式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桂林理工大学:原为冶金工业部所属的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校在部属和自治区属之间五改隶属关系,并十易校名。 广西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82年合并了广西轻工业学院、机械工业学院、石油化工学院,1985年从南宁迁至柳州办学,2013年与柳州医专合并成立广西科大。 西部地区 昆明理工大学:是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工科大学;1995年,昆明工学院更名为理工大学;1999年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工学院的前身是私立东陆大学工学院,建国初的院系调整中,成为以冶金为主要专业的专科院校(曾为云南大学工学院,1954年独立办学)。1961-1963年昆明工学院罗茨分院、云南机械学院、煤炭学院、铁道学院并入,滇南大学冶金机械系、化工系,滇西大学采矿机械系,甘肃工业大学(今兰州理工大学)钢铁冶金系。云南工大前身为昆明工业学校(省第一工业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的云南甲等工业学堂、路政学堂。建国后先后为昆明工业学校、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1974年,云南第一工业学校、第三工业学校和农业机械学校的基础上扩建成立云南工学院;199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云南化工专科学校并入云南工学院,组建云南工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为地质部所属的成都地质学院。 四川理工学院:前身是轻工业部所属的西南轻化工学院,下放到省管后,与自贡师专、医专、教育学院,组建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轻化工大学:2018年四川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改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新校名突出了专业特色与办学方向,这也是近几年高校命名一个新的趋势。 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重庆工业学院,“兵工七子”后三子之一。 重庆工业大学:1970年“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部分专业合并西迁重庆北碚组建重庆工大,1974年哈工大部分返迁哈尔滨,原子工程系转长沙工学院(今天国防科大) 重庆工程学院:前身是2001年8月成立的重庆正大软件专修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 Polytechnic University):属于大名鼎鼎的“军工七校”,特色是“三航”,前身是西北工学院(西北联大系高校)和西北航空学院(华东航院西迁) 西安理工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前身是陕西机械学院,1970年代北京机械学院内迁办学,在组建陕西机械学院的过程中也吸收了陕西工大(西北农学院)水利系。 西安工程大学(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前身是纺织工业部所属的西安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与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地质学院更改后的校名,现并入长安大学)没啥关系 西安工业大学(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前身是西安工业学院,“兵工七子”后三子之一,改大学后,分数线增加了不少,可能某些人会和西工大(西北工业大学)混淆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遗产)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18年升格为大学。 甘肃工业大学:学校前身是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建国后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1958年,在兰州工业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兰州工学院,后将筹建的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98年,学校属第一机部(机械工业部)领导。 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甘肃工业大学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这个更名有必要吗? 其他 此外,还有六个军事工程大学。分别是: 陆军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和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联合组建。 海军工程大学:武汉,1999年组建。 空军工程大学:西安,1999年组建。 火箭军工程大学:西安,原二炮工程学院,2017年改建为工程大学。 武警工程大学:西安, 原武警技术学院,2013年改建为工程大学。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和洛阳外国语学院2017年合并组建。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北京,2017年组建。 当然,早年还有赫赫有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即今天在军、地中均有一定有影响力的“军工六校”。 此外,科技、交通/铁道、航空航天、电子/邮电、水利/电力/建筑、石油/地质类高校也主要以工科专业见长,当然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都是综合性研究大学,生物、管理、人文经济类等也不错。 此外,很多校名里没有专业特征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工科名校,清华、同济自不用说,浙大、湖(南)大、川大、山(东)大等工科也不弱;武大合并了武水与武测,吉大合并吉工大(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长春科大(地质学院)、邮电学院以后,在某些工科专业也可以独树一帜。天大、郑大、昌大等建校的老底子也是工业院系。还有以*南/北命名的六所高校,除了西北、西南大学以外,前身也是工科院校东南工学院、东北工学院、中南工大(矿冶学院)+长沙铁道、华北工学院。 综合性农业院校在生物、环境、食品、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还是有很有优势的 ,这也是专业其实也是适合女生的。 对于男生而言 ,综合性农大的 土木(水利、建筑)、机械专业的性价比也都不错 。对于男生而言地质、采矿、冶金等工科专业虽然艰苦一些,但以后成长的空间也很大。比如阜新、葫芦岛(兴城)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前身是阜新矿院,也曾经是煤炭部部属院校当中的排头兵,也属于性价比比较好的高校。原 地质部、煤炭工业部一些高校下放到地方以后,虽然名气不大、分数线一般,但还是有一些王牌专业 的。 女生的话学工科我建议还是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一类 。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8966 次阅读|9 个评论
Nature杂志终于恢复了“籼”、“粳”的中国式命名
热度 4 bioxncai 2018-4-27 20:15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老师就已经讲过粳稻应该用汉语拼音“ geng ”命名,如今终于在顶级杂志上实现了突破! 原标题:重磅!Nature:终于恢复了“籼”、“粳”的中国式命名 一篇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的Nature长文首次出现了7位通讯作者和12位共同第一作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然而更重要的是,该研究通过对3010份水稻基因组的分析提出亚洲栽培水稻起源的新观点并恢复命名,90年前由日本学者对“籼”、“粳”稻分别命名的indica(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japonica(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终于恢复为“籼”(Oryza sativa subsp. xian)、“粳”(Oryza sativa subsp. geng)亚种的正确命名,使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得到正确认识和传承。同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该Nature论文的正文中还出现了“籼”和“粳”的汉字(下图),这些成绩离不开中国一代又一代水稻专家的努力,让我们为他们点赞!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如何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育种家所能利用的分子设计育种信息,则必须对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组信息进行充分了解。2011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华大基因在深圳共同启动“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3K Rice Genome Project),拉开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的序幕。该项目对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规模化发掘优良基因,突破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的技术瓶颈,加快高产、优质、广适性新品种培育的进程,对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8年4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大基因、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这一重大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 该研究揭示了水稻种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从传统“经验育种”向现代“精准育种”跃升。本研究中,3010份水稻(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全球78万份水稻种质资源约95%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这些种质的研究,检测到32M的高质量SNPs和Indels,对亚洲栽培稻群体的结构和分化进行了更为细致和准确的描述和划分,由传统的5个群体增加到9个,分别是东亚(中国)的籼稻、南亚的籼稻、东南亚的籼稻和现代籼稻品种等4个籼稻群体,东南亚的温带粳稻、热带粳稻、亚热带粳稻等3个粳稻群体、以及来自印度和孟加拉的Aus和香稻;首次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的大量微细(100bp)结构变异(SVs,包括易位、缺失、倒位和重复);构建了亚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组,包括12770个(62.1%)核心(core)基因家族和9050个(37.9%)分散式(distributed)基因家族。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核心基因比较古老,大多数的新基因表现更年轻和长度偏短。进一步对3010份水稻基因组的分析将产生更多数据,可为开展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足够的基因来源和育种亲本精确选择的遗传信息,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Summary of SVs for the 453 high-coverage rice accessions. 本研究提出亚洲栽培水稻起源的新观点并恢复命名。在我国,亚洲栽培水稻中“籼”、“粳”(gěng)两大亚种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已被人们所认知,但籼、粳稻的起源和命名在国际上一直存有争议。日本学者加藤茂范于1928年将“籼”、“粳”称为indica(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japonica(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拉丁文标注可以看出,两个亚种用“印度”和“日本”来命名,带有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也错误地反映了籼、粳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我国老一辈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先生把籼稻定名为籼亚种,粳稻定名为粳亚种(O.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在维基百科中(http://zh.wikipedia.org/wiki/% E7%B2%B3%E7%A8%BB)也标注了粳(geng)稻(学名Oryza sativa subsp. keng)。本研究通过对大量重要进化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和泛基因组分析发现,籼稻携带的很多基因不存在于粳稻中,粳稻的很多基因也不存在于籼稻中。此外,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农家品种群体都带有特异的基因家族。根据这些结果,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籼、粳亚种的独立多起源假说,并恢复使用籼(Oryza sativa subsp. xian)、粳(Oryza sativa subsp. geng)亚种的正确命名,使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得到正确认识和传承。 Haplotype analyses and introgression. 同时,该研究也是国内外“大联合”—“大协作”—“大共享”典范。“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启动后,2014年,3000份水稻基因组测序数据公开发布于NCBI、DDBJ、GigaScience、阿里云等数据库,与全球共享。同时,基于测序结果建立了若干重要数据库和资源:SNP和表型数据库(Rice SNP-Seek Database);3K 泛基因组数据库(RPAN: Rice Pan-genome Browser);另外,泛基因组和结构变异原始数据将发布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Data杂志上。同时,该项目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了2400份水稻核心种质,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水稻遗传多样性。目前3000份水稻种质已经发放给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40家科研单位、高校和育种单位,发放超过4万份次,用于大规模发掘影响水稻高产、抗病虫、抗逆、优质新基因和育种应用,全面开始推进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育种。 该研究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并扩大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优势。在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重大数据共享和重大项目合作,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研究水平带来更大的飞跃。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文生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黎志康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国际水稻研究所Ramil Mauleon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胡智强博士生,国际水稻研究所Dmytro Chebotarov博士,华大基因太帅帅高级信息分析工程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吴志超博士生,安徽农业大学黎珉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郑天清副研究员,国际水稻研究所Roven Rommel Fuentes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帆副研究员,国际水稻研究所Locedie Mansueto博士和亚利桑那大学Dario Copetti博士为该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国际水稻研究所Kenneth L. McNally和Nickolai Alexandrov高级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韦朝春教授,华大基因张耕耘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阮珏研究员,亚利桑那大学Rod A. Wing教授为该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来源:BioArt
3212 次阅读|7 个评论
电子文件命名也如其人
热度 8 shxzhang 2017-4-13 08:13
席明纳言谈录 电子文件命名也如其人 张 名 先鉴 字 少雄 因为参与两个期刊的编辑工作,先鉴每天都阅读文稿,有纸质文本,有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多于纸质稿件。 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四人,请先鉴“指导”或“斧正”文章,发来电子文件。 处理这类文章,都是先下载,再找时间阅读。下载时,在工作备忘录上记下“某月某日读庚申文章,某月某日返回意见”之类的提醒。还没来得及读,四人都发来更新版。 到某月某日,到“下载”文件夹找庚申的文章,却找不着。再一次进邮箱下载,再一次在“下载”文件夹中找,还是找不着。无奈,在“下载”夹中一条一条地找,没找到与他们相关的文件,但发现几个以数字命名的文件: 1 ( 2 ) 1 ( 3 ) 1 2 ( 2 ) 2 ( 3 ) 2 打开这些文件,发现: 1 ( 2 ) 是辛酉的文章第一稿 1 ( 3 ) 是壬戌的文章第一稿 1 是庚申的文章第一稿 2 ( 2 ) 是庚申的文章第二稿 2 ( 3 ) 是辛酉的文章第二稿 2 是壬戌的文章第二稿 癸亥的文章找不着,再仔细搜索一遍,发现几个文件: 二稿(1) 二稿( 2 ) 二稿( 3 ) 一稿 打开一看,发现是癸亥的文章第二稿和第一稿,第二稿下载了三遍。 找文件,打开,确认作者,眼睛开始发花,脑袋开始发晕。试图阅读庚申的文章第二稿,眼睛根本无法聚焦。只能放下,第二天再试。到第二天,又不记得文件名称了。因为每天文稿阅读量太大,只能先阅读文件名容易识辨的。结果,几天下来,把这四位的文章忘得干干净净。一个星期之后,四位先后打电话来催问结果,先鉴只能道歉:实在太忙,还没来得及细读。 庚申与辛酉是青年教师,讲师,三十多岁;壬戌与癸亥也是教师,副教授,将近四十岁。 甲子、乙丑、丙寅也发来文稿电子文件,有的是请转给期刊的,有的是请帮忙校阅的。 丙寅是实力型学者,五十多岁。他的电子文件,不论是汉语文稿还是英语文稿,都用英语命名,如: Bing, Y., C93 EM Socials, 0101, 20161010 Bing, Y., C93 EM Socials, 0102, 20161015 Bing, Y., C93 EM Socials, 0103, 20161220 乙丑是院士、教授,年龄六十岁左右。他的电子文件,不论是汉语文稿还是英语文稿,都用英语命名,如: Yi, C., EM Education in UK, 01, 20161010 Yi, C., EM Education in UK, 01, 20161015 甲子是资深院士、教授,年龄已经超过八十五岁。他的电子文件,或用汉语命名,或用英语命名,由文稿所用语言决定。甲院士发来文稿,请帮忙校阅。返回校阅稿,先鉴将文件更名。甲院士发来修正稿时,将文件再次更名。一些文稿,往返多次,更名多次。如: 甲子,美国智库咨询项目筛选, 20161220 甲子,美国智库咨询项目筛选,批注, 20161223 甲子,美国智库咨询项目筛选, 20161225 甲子,美国智库咨询项目筛选,批注, 20161228 甲子,美国智库咨询项目筛选, 20161230 Jia, Z.,Funding of US Think Tanks, 20161205 Jia, Z.,Funding of US Think Tanks, Rev., 20161208 Jia, Z., Funding of US Think Tanks,20161210 Jia, Z., Funding of US Think Tanks, Rev.,20161212 Jia, Z., Funding of US Think Tanks, 20161215 甲子、乙丑、丙寅们的文件名有三个共同特征:一,包括文稿标题或题目的关键词;二,展示版本变化及变化时间;三,简明、具体、确切、直观,易识辨,好区分。因为这些特征,他们的文稿,先鉴每次都能及时阅读。 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们的文稿,先鉴总是忘记。多次电话之后,他们不好意思再催,然后,一些文稿,就不了了之了。 电子文件命名,显露命名者的能力,也显露命名者的人格。 在能力上,甲子、乙丑、丙寅们思维清晰,言语准确,行为规范。 在人格上,甲子、乙丑、丙寅们和善、谦逊、守礼,理解人、体谅人、关心人,乐观、豁达、积极、充满自信,乐于交流、乐于合作、人际关系好。 老话说,文如其人。 其实,电子文件命名也如其人。
个人分类: 教學雜誌|7912 次阅读|8 个评论
可道法的自然之道与可命名的人为之名的区别
geneculture 2016-11-13 07:00
名实之争已数千年。今天总算是刨到其根了: (自然之)道,可道(即可选择而道法的),非(即已经不再是自然之道的)恒道; (人为之)名,可名(即已选择而命名的),非(即也不会就是命名之时的)恒名。 --邹晓辉Geneculture(2016-11-13晨悟于北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道法的自然之道与可命名的人为之名的区别
geneculture 2016-11-13 06:58
名实之争以数千年。今天总算是刨到其根了: (自然之)道,可道(即可选择而道法的),非(即已经不再是自然之道的)恒道; (人为之)名,可名(即已选择而命名的),非(即也不会就是命名之时的)恒名。 --邹晓辉Geneculture(2016-11-13晨悟于北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命名建议:历史学的“中国定理”
热度 2 zlyang 2016-10-10 21:39
命名建议:历史学的“中国定理” 在1980年代 ,我国历史学家广泛考察了人类的历史,发现: 新制度首先产生在旧制度“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一个必然规律。 建议将该发现命名为历史学的“ 中国定理 ”。 理直气壮地自信!中国人! 相关链接: 刘昀献,2013-10-15,《百年困惑的破解——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05/c40531-20094621.html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有无历史必然性,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长期存在争议。从历史发展实践来看,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新旧制度的三次交替都不是首先发生在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而是发生在旧制度相对不太发达的国家。这说明新制度首先产生在旧制度“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一个必然规律 。因为,旧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国家政权的力量过于强大,代表新制度的阶级力量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并战胜它,而国家政权力量相对弱的国家,新兴阶级就容易战胜它。同时,旧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统治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和方法,而且拥有丰富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统治资源,可以维持政权的运转和社会的稳定。由新制度首先产生在旧制度不太发达的国家这一规律所决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2014-05-26,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布《追求卓越科学》宣言 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5/t20140525_4126367.shtml 科学文化的历 史积淀不够,科学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 科学原创自信心尚显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科学走向卓越的深层次因素。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3567 次阅读|6 个评论
石墨烯小知识|石墨烯的命名
wuyuefeng 2016-9-9 08:48
《石墨烯学堂》第三讲 为了规范石墨烯领域的发展,对石墨烯概念需要有更加精确的认识, 2014 年中国石墨烯 标准委员会对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少层石墨烯、单层氧化石墨烯、单层还原氧化石墨烯、功能化石墨烯、石墨烯材料等概念均给出了定义。该标准有望成为石墨烯领域的国际标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其中,由于石墨烯层数达到 10 层时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已经逼近其三维极限,因此标准中对石墨烯的定义都是在 10 层以内。 其中,单层石墨烯是指一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排列的碳原子所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双层石墨烯是指由两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以不同堆积方式 ( 包括 AB 堆积, AA 堆积, AA’ 堆积等 ) 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此外,少层石墨烯则是由 3-10 层以苯环结构(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层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 ABC 堆积, ABA 堆积等)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而石墨烯则是以上所定义的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和少层石墨烯的统称。 图片来自互联网 单层氧化石墨烯是指在单层石墨烯的表面和边界连接有含氧官能团的一种二维碳材料。氧化石墨烯是指在石墨烯上至少有一个碳原子层的表面和边界中连接有含氧官能团的二维碳材料。氧化石墨烯包含了上述的单层氧化石墨烯。 单层还原氧化石墨烯则是指采用化学、电化学或热处理等方法脱氧还原,不完全去除单层氧化石墨烯上的含氧官能团(基团)后所得到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同样,还原氧化石墨烯是指采用化学、电化学或热处理等方法脱氧还原,不完全去除氧化石墨烯中的含氧官能团(基团)后得到的一种二维碳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包含上述的单层还原氧化石墨烯在内。 图片来自互联网 功能化石墨烯是指在石墨烯中含有异质原子 / 分子(如氢、氟、含氧基团等表面修饰成键,氮、硼等元素替位掺杂 , 异质原子 / 分子插层等)的一种二维碳材料。功能化石墨烯包括了上面所定义的氧化石墨烯以及还原氧化石墨烯。 此外定义中涉及的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少层石墨烯、石墨烯、单层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单层还原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以及功能化石墨烯等都可以称为石墨烯材料。 因此,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石墨烯的概念已经被拓展了,在早期当我们说石墨烯的时候,往往特制单层状态下的石墨;但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推广,各种基于石墨烯结构的碳材料不断出现,石墨烯已经不再是一种材料!“石墨烯”这个词开始逐渐赋予了一类材料的含义。 这也是新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在此我们将它特别强调出来。一方面是提醒读者在阅读石墨烯相关的新闻报道时,要能够擦亮眼睛,小心偷换概念;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对石墨烯感兴趣的研发人员,在选用石墨烯时问清楚厂家提供的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石墨烯。 想要知道更多石墨烯知识,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个人分类: 石墨烯学堂|8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写作TIP | 蛋白质和基因的命名规则
liwenbianji 2016-7-20 22:02
在描述基因、基因mRNAs或由其编码的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时,经常会因错误使用命名规则而引发混淆。如果作者一会儿提及基因表达水平,一会儿转至蛋白质水平,再过一会又回到基因,这只会乱上加乱,尤其是当基因和蛋白质同名时。因此,作者应确切地告知读者你提及的到底是基因还是蛋白质。不同物种有不同的命名规则,但一般来说,基因名称应写成斜体,蛋白质则采用正体。大小写常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一般地,对于小鼠、大鼠和鸡,基因名称首字大写,其余小写;对于人、灵长类和某些家禽/家畜,基因名称均使用大写字母。在描述mRNA时一般使用基因名称(如,“levels of p53 mRNA”),也可用“for”来加以连接(如,“levels of the mRNA for p53”)。“表达”(expression)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基因表达,如果用于描述蛋白质和mRNA水平,就会引发混乱;因此,在提及蛋白质时,建议不用“表达”一词,而是直接改用“level”(或“levels”)。应高度注意所提及物种的适用命名规则;在文章中只要提及蛋白质、基因或mRNA的名称,应确保其是明白无误的。 - “Expression of the Igf1 gene was increased in our transgenic mice” (这里在提及基因时使用了斜体并加上“gene”一词,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 “The levels of IGF1 mRNA were elevated in our patient group” (这是人类基因的正确命名规则) - “The serum IGF1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the transgenic mice” (这里很显然提及的是蛋白质,使用大写字母是适宜的,尽管物种是小鼠,因为这是小鼠蛋白质的正确命名规则) 留下好友的邮箱,点击提交,您和好友分别得到50元优惠券!分享越多,您和好友得到的优惠就越多! 活动截止到6月30日,期间统一发放优惠券到邮箱。
个人分类: 理文编辑|5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命名法与双名法的前世今生
hypermarket 2016-5-3 22:24
“云”是现在的一个热词,例如云计算、云存储等等都是很多人耳熟能详或至少听说过的。不过,云命名法是什么呢,难道生物的命名也可以和云有关系?这里要说的云,就是天上的云,并不是计算机网络术语的“云”(人们时常在一个词的衍生义用多了之后,对本义却陌生了 ☺ )。每个人都知道天上的云,那些美丽可欣赏的云和凝重带来风暴的云,很多人也都知道生物物种的双名法命名方式,但是可能很少被提起的一个事实是,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对于云的分类恰恰借鉴了生物命名的双名法(表1),而这一分类和命名方式的前身发端于19世纪。 详细的云分类信息可以参考 http://www.weatheranswer.com/public/Clouds_WMO.pdf 表1. 云的分属 卷云属Cirrus 卷积云属Cirrocumulus 卷层云属Cirrostratus 高积云属Altocumulus 高层云属Altostratus 乱层云属Nimbostratus 层积云属Stratocumulus 层云属Stratus 积云属Cumulus 积雨云属Cumulonimbus 虽然云的命名和生物的命名不完全一样,比如有的属下没有分种、属名不需斜体、固定使用特定缩写等,但是这并不影响借鉴生物的命名方式的事实。为什么云的命名要参考生物物种命名的双名法?这还要从双名法自身的发展历史说起。事实上,早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年)所在的古希腊时期,就有属(génos) 和种(eídos)的用法,但是和今天生物学家们所使用的属(genus)和种(species)差别很大。在那个时候,这是一对用来表示相对级别高低的词,被观察和研究的最大类别被称为“最高的属”(例如所有植物),由其划分而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群是该“属”的“种”;而其中每一个“种”接下来又成为下一个更低等级划分划分过程中的“属”,这个“属”再进一步细分为“种”......。有趣的是,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林奈的早期著作中,直到1735年之后他才把“属”这个术语用于表述比种只高一个等级的那个级别。 “属”这个术语逐渐缩小到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德国植物学家科达斯(Valerius Cordus, 1515-1544)和瑞士博物学家格斯纳(Conrad Gessner, 1516-1565),那个时期同时还出现了二分检索表。后来,在英国博物学家雷(John Ray, 1627-1705)的著作中,分类学双名中的种大体上接近现代所使用的意义;同时期的法国植物学家特尔奈福(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 1656-1708)明确了属的概念,并清晰地描述了698个植物的属,其中的大多数后来都被林奈所采用。最后,林奈于1758年在其《Systema Naturae》第十版中将现代意义上双名法的命名方式固定了下来。(注:林奈所使用的层级分类系统只包含纲、目、属、种四个层级,其他层级是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补充进去的。)使用一对词用来表述两个紧邻层级的相对高低,可以使原本平铺或线性排列的信息迅速形成基本的组织结构,这是生物命名双名法的优势,也是被非生物的命名借鉴的原因。
6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将数据转换成数据框
libin8891 2015-11-22 00:00
数据框(data.frame) 数据框是S中类似SAS数据集的一种数据结构。它通常是矩阵形式的数据,但矩阵各列 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数据框每列是一个变量,每行是一个观测。 但是,数据框有更一般的定义。它是一种特殊的列表对象,有一个值为“data.frame”的class 属性,各列表成员必须是向量(数值型、字符型、逻辑型)、因子、数值型矩阵、列表,或 其它数据框。向量、因子成员为数据框提供一个变量,如果向量非数值型则会被强制转换为 因子,而矩阵、列表、数据框这样的成员为新数据框提供了和其列数、成员数、变量数相同 个数的变量。作为数据框变量的向量、因子或矩阵必须具有相同的长度(行数)。 尽管如此,我们一般还是可以把数据框看作是一种推广了的矩阵,它可以用矩阵形式显示 ,可以用对矩阵的下标引用方法来引用其元素或子集。 数据框生成 数据框可以用data.frame()函数生成,其用法与list()函数相同,各自变量变成数据 框的成分,自变量可以命名,成为变量名。例如: d - data.frame(name=c("李明", "张聪", "王建"), age=c(30, 35, 28), + height=c(180, 162, 175)) d name age height 1 李明 30 180 2 张聪 35 162 3 王建 28 175 如果一个列表的各个成分满足数据框成分的要求,它可以用as.data.frame()函数强 制转换为数据框。比如,上面的d如果先用list()函数定义成了一个列表,就可以强制为一个 数据框。 一个矩阵可以用data.frame()转换为一个数据框,如果它原来有列名则其列名被作为 数据框的变量名,否则系统自动为矩阵的各列起一个变量名(如X1,X2)。 数据框引用 引用数据框元素的方法与引用矩阵元素的方法相同,可以使用下标或下标向量,也可 以使用名字或名字向量。如d 。数据框的各变量也可以用按列表引用(即用双括号 ] 或$符号引用)。 数据框的变量名由属性names定义,此属性一定是非空的。数据框的各行也可以定义名字 ,可以用rownames属性定义。如: names(d) "name" "age" "height" rownames(d) "1" "2" "3" attach()函数 数据框的主要用途是保存统计建模需要的数据。S的统计建模功能都需要以数据框为 输入数据。我们也可以把数据框当成一种矩阵来处理。 在使用数据框的变量时可以用“数据框名$变量名”的记法。但是,这样使用较麻烦,S提 供了attach()函数可以把数据框“连接”入当前的名字空间。例如, attach(d) r - height / age 后一语句将在当前工作空间建立一个新变量r,它不会自动进入数据框d,要把新变量赋值 到数据框中,可以用 d$r - height / age 这样的格式。 为了取消连接,只要调用detach()(无参数即可)。 注意:S和R中名字空间的管理是比较独特的。它在运行时保持一个变量搜索路径表,在读 取某个变量时到这个变量搜索路径表中由前向后查找,找到最前的一个;在赋值时总是在位 置1赋值(除非特别指定在其它位置赋值)。attach()的缺省位置是在变量搜索路径表的位置2 ,detach()缺省也是去掉位置2。所以,S编程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当你误用了一个自己并没有 赋值的变量时有可能不出错,因为这个变量已在搜索路径中某个位置有定义,这样不利于程 序的调试,需要留心这样的问题。 除了可以连接数据框,也可以连接列表。
个人分类: 统计分析方法学习|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