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皮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胡思乱想--从可怕的窃听器想开来
热度 1 Furaibo 2012-1-4 21:30
前些日子,听保密局的一位领导讲,老美发明了一种激光窃听器,可以通过会议室玻璃的振动,窃听到屋里的对话。 昨天早晨从家中赶班车的路上,忽然觉得路短了许多似的。轻车熟路,把羽绒服的帽子拉紧,想着灯谜也安全到达了校门。我们的身体听不见的空气振动、眼睛看不见的反射光、皮肤觉不出来的反射粒子,实际上在控制着我们的行动。 如果有一架神奇的录像机,是否能够完全录下我赶班车这一事件的全息呢?然后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夜晚,进入了你的梦境:) 我在梦中,睡觉去了。
个人分类: 杂谈|317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英国科学家发现青蛙皮肤提取物可治疗癌症
xuxiaxx 2011-11-29 09:34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药剂师们近日在青蛙和蟾蜍皮肤中发现可遏制肿瘤扩散、最终可能导致肿瘤被扼杀的蛋白质。   小学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青蛙是益虫,是庄稼的保护神,让大家都来保护人类的朋友。近日,英国科学家又在这些可爱的小东西身上发现了另一大益处——其粘滑皮肤中的两种蛋白质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这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16日报道,这是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药剂师们在对青蛙和蟾蜍的皮肤进行研究后发现的。在从青蛙和蟾蜍的皮肤中提取的蛋白质中,他们发现有两种蛋白质可以切断癌细胞生长和扩散所需要的血液,同时可以阻止肿瘤内血管的生长。“大部分恶性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通常是3毫米之后,就需要有血管向肿瘤内生长,以提供必需的氧气和营养,所以遏制血管的生长也就阻止了肿瘤的扩散,最终导致肿瘤被扼杀,”该科研小组的组长、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教授克里斯·肖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说。   研发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在老鼠身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定时向老鼠体内注射取自青蛙皮肤的蛋白质可以减缓肿瘤中血管的生长速度。“因为这种治疗方法目标明确,只采用纯天然的蛋白质,所以几乎是无毒的,而且副作用少,”克里斯教授介绍道。他们因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奖金,可以推动他们将研发继续下去。同时英国和印度政府也对该研究给予了支持,可能会加速基于该研究成果而制造的新药的研发。   研发团队与印度国立免疫学研究所(India’sNationalInstituteofImmunology)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展开合作,为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做好准备。   印度国立免疫学研究所的阿瓦希沙·苏洛利亚(AvadheshaSurolia)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已经从世界各地的青蛙体内提取了大量的这种多肽蛋白质,预计在4到6个月内将其用于人体试验。其中一部分用于治疗卵巢癌的试验,另一部分已经被确定用于治疗宫颈癌。“我们希望治疗性疫苗在未来4年能够问世,”苏洛利亚说。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1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杂志翻译——通过肌肤预知时间
chentielin 2011-11-25 21:21
原文链接: http://the-scientist.com/2011/11/09/how-skin-tells-time/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袁月初译 +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铁林较正。水平有限请大家指正。 How Skin Tells Time 通过肌肤预知时间 The behavior of skin stem cells is regulated by a 24-hour circadian clock. 皮肤干细胞活动受 24 小时生物钟控制 By Ruth Williams | November 9, 2011 Stem cells in the skin,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replacing dead skins cells that are continuously sloughed off, follow a daily rhythm that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a 24-hour circadian cycle,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today (November 9) in Nature. 11 月 9 日 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表示,皮肤中负责替换持续脱落死细胞的干细胞受 24 小时生物钟控制,呈日节律变化。 “ It was known that in mice proliferation occurs mostly in the night,” said Salvador Aznar-Benitah of the Centre de Regulació Genòmica in Barcelona, Spain, who led the study. “Now that we have add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we know that this is purely regulated by circadian rhythms.” “众所周知,小鼠(皮肤)增殖大多在晚上,”此项研究的带头人西班牙巴塞罗那 de Regulaci ó Gen ò mica 中心的 Aznar-Benitah 说“我们现在通过对分子机制的研究了解到,这只不过是由 24 小时生物钟所调控。” “ This is a very exciting paper because it links what we knew about signaling molecules …to a much more global regulation—the circadian clock,” said Valentina Greco of Yale University,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It reconciles much of the fragmented information we had,” she said. “这是一篇非常令人兴奋的文章,因为它将(皮肤干细胞的)信号分子与生物钟这个全局调控方式联系起来”未参与研究的耶鲁大学的 Valentina Greco 说“它把很多我们所知的零散的信息联系到了一起” Aznar-Benitah and his colleagues examined the regulation of a known clock protein, Per1, in mouse skin stem cells using a fluorescent protein linked to the clock protein’s promoter. As is the case in other cells of the body, the level of fluorescence oscillated over a 24-hour period. Aznar-Benitah 和他的同事在小鼠皮肤干细胞钟研究了一种时钟蛋白, pre1 的调节。他们将一种荧光蛋白连接到这个时钟蛋白的启动子上。和身体其他细胞中的情况一样,荧光水平 24 小时内变化。 Furthermore, the levels of proliferation-promoting signaling proteins corresponded with the level of the fluorescence—in cells where the fluorescence was bright, proliferation proteins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dimly fluorescing cel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ression of such proteins was low. 此外,促增殖信号蛋白水平与荧光水平变化相一致,表现为在细胞中荧光强的部分,促增殖信号蛋白高表达。相反的,在荧光弱的部分,促增殖信号蛋白则低表达。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body’s central clock regulates expression of the signaling proteins in skin, and possibly proliferation. Sure enough, in mice whose skin cells lacked a clock protein called Bmal1, the expression of the signaling molecules was reduced, as was the proliferation of skin stem cells. 这表明了皮肤中信号蛋白受身体的中央生物钟所调控,增殖可能也与此有关。毫无疑问,在皮肤细胞缺乏时钟蛋白 Bmal1 的小鼠中,信号分子表达水平下降,皮肤干细胞增殖水平亦下降。 “ The clock is timing the function of skin cells,” said Aznar-Benitah. “So for example, it is telling the skin that in the morning the main function it has to do is to deal with UV radiation.” Skin stem cells tend to replicate their DNA later in the day to avoid UV-induced mutations, he explained. Indeed, the overall reduction in proliferation in the Bmal1-deficient mice protected them from developing skin cancers. “时钟蛋白控制皮肤细胞的功能” Aznar-Benitah 说“比如,在早晨,他会告诉皮肤,你的主要任务是对付紫外线辐射”他解释道,这样皮肤细胞就将把 DNA 复制推迟以防止紫外线引起其突变。事实上,在 Bmal1 缺乏的小鼠中,整体增殖减少是为了保护他们不发展为皮肤癌。 “ This provides another line of evidence that the clock machinery regulates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skin cells,” said Cedric Blanpain of the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in Belgium,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It has very interesting implications for tumorigenesis,” he added. For example, “if you are jet-lagged and you go into the sun immediately, your cells are much less prepared.” “这篇文章提供了另外一个证据是生物钟肤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激活作用” 没有参加研究的比利时 Libre de Bruxelles 大学的 Cedric Blanpain 说“这与肿瘤发生有着很有意思的提示”他补充到,比如“你因为飞机晚点,而后迅速走到太阳下,你的细胞明显就会准备不足。” Although expression of the clock ensures the correct timing of proliferation, many stem cells expressing Bmal1 do not actually replicate. Stem cells in the hair follicle, for example, go through long periods of dormancy where almost no cell proliferation occurs, despite the fact that approximately 50 percent of these cells express the clock proteins. Of these clock-expressing cells, “only 10-20 percent of them actually become active every day,” said Aznar-Benitah. Similarly, only 30-40 percent stem cells outside the follicles replicate each day, though almost all of them express clock proteins, Aznar-Benitah explained. 尽管时钟蛋白的表达确保了增殖的正确时间,但是很多表达 Bmal1 的干细胞实际上并不复制。比如,在头发毛囊里尽管有将近 50% 的细胞表达时钟蛋白,但干细胞将会有很长时间的休眠期以至于几乎没有细胞增殖发生,“在表达时钟蛋白的细胞中,每天只有 10%-20% 被激活” Aznar-Benitah 解释。相同的,在毛囊外尽管他们全部表达时钟蛋白,每天也只有 30%-40% 的干细胞发生复制。 “ The clock is therefore not deterministic but just adds a factor of predisposition to the equation of stem cell activation,” said Aznar-Benitah, “The actual activation depends on the clock and on several other factors—i.e. receiving the activating stimulus.” For skin stem cells, the exact nature of this stimulus is currently unknown. “因此,时钟蛋白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干细胞激活反应的一个诱因” Aznar-Benitah 说“真正激活是由时钟蛋白和其它因素控制,如受到激活刺激物刺激。”如皮肤干细胞的确切的刺激物至今还不清楚。 Also unknown is why only some skin stem cells express the clock molecules. “We were really intrigued , and still are, about this finding,” said Aznar-Benitah. “We have some indication that in fact the 50 percent of cells that are not positive might not even be cycling at all, which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can a cell be clock-less.” 不清楚的还有为什么只有某些皮肤干细胞表达时钟分子。“我们对此强烈感兴趣,并且没有持续寻找原因” Aznar-Benitah 说“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表明,事实上,那 50% 不活化(时钟蛋白不活化)的(毛囊)细胞可能甚至都不参与细胞循环 及细胞分裂,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细胞怎么可以缺少生物钟控制呢?” P. Janich et al., “The circadian molecular clock creates epidermal stem cell heterogeneity,” Nature, doi:10.1038/nature10649, 2011.
个人分类: 科学家杂志翻译|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最细胰岛素注射针现身中国
xuxiaxx 2011-11-7 08:17
由日本医疗器械制造商泰尔茂制造的,世界上最细的胰岛素注射针NANOPASS日前现身中国,可减少糖尿病患者注射疼痛。据介绍,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自我注射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疼痛而抵触治疗。一般而言,针头的直径越细,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和组织瘀伤就越少。NANOPASS首创双锥形结构,尖端外径只有0.2mm,注射时皮肤几乎没有针刺感,有效缓解了糖尿病患者在自我注射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尤其为遗传性Ⅰ型糖尿病的青少年患者带来了福音。(海文) 来源:光明网
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人们为什么会过敏?
热度 1 DNAgene 2011-10-31 09:43
人们为什么会过敏?     ·方舟子·   我们的身体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病原体无处不在——病菌、病毒、寄生 虫时刻准备着乘虚而入。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它很容易被攻破,病原 体得以从皮肤破损的地方侵入入。即使皮肤完整无损,在我们呼吸、进食的时候, 也能够把病原体吸、吃进去。血液是我们的第二道防线。在血液中有各种各样的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警察,有特工,有常备部队, 有预备部队……分工合作,有效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不幸的是,这支免疫大军 有时候会犯糊涂,分不清敌我,把自身的细胞也当成敌人干掉,引发自身免疫病。 有时候,偶然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对身体是无害的,免疫系统也会如临大敌,试图将其消灭,引起过敏反应,轻者让人不舒服,重者会是致命的。   在免疫大军中,一支很重要的分队由抗体组成,它们是由B淋巴细胞生产的 免疫球蛋白(简称Ig),有IgG、IgA、IgM、IgD和IgE等好几种。它们含量有异, 分工也不同。例如含量最多的IgG占了免疫球蛋白总数的75%,能够攻击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病原体,中和它们分泌的毒素。而含量最少的IgE只占了免疫球 蛋白总数的0.05%,但是却能引发强大的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其IgE含量天生就比较高,能达到一般人的10倍。   过敏反应对人体有害无益,IgE不可能是专门用来引起过敏的。它有什么正常的生理功能呢?那些感染了寄生虫的人,体内IgE的含量比较高,这意味着IgE的正常功能可能是消灭入侵人体的寄生虫。在发达国家,寄生虫病已很罕见,无所事事的IgE便去胡乱地攻击进入人体的无害物质,导致了过敏(牛登科注:这是一种主流观点。但不是已经证实的规律,还有待证实。请慎重应用此观点) 。一些证据表明, 过敏和自身免疫病很可能都是由于环境过于干净而出现的文明病。在上个世纪初, 过敏还非常罕见,而现在,在发达国家,高达40%的儿童和20%的成人患有某种过敏症,比例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的人,在发达国家待的时间越长,过敏的几率也越高。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身体已习惯了与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共处,特别是和那些没有太大危害的良性细菌和寄生虫和平共处。在儿童发育阶段,这些细菌、寄生虫的刺激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而在过于清洁的环境中,细菌、寄生虫被消灭了,免疫系统就容易出现紊乱。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进入人体的物质都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免疫反应,成为过敏原,空气中的花粉、灰尘、螨虫,食物中的蛋白质,化妆品中的成分,口服或注射的各种各样的药物……已知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已有几万种。在第一次接触到某种过敏原时,B淋巴细胞会针对它制造大量的IgE,这些IgE和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结合在一起。10天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都装备上了对那种过敏原敏感的IgE。这之后如果再次接触到这种过敏原,IgE就会立即向它发起攻击,跟IgE绑在一起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破裂,释放出多种物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叫组胺,它能让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让细胞之间充满了液体,也就出现了炎症。   这些反应本来是有助于消灭病原体的,例如有助于免疫细胞、免疫物质的输送。但是在没有病原体的情况下,它只是给我们制造麻烦。如果过敏反应发生在皮下,就会出现皮疹、红肿,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就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有时候,全身都出现了过敏反应,组胺大量地释放到身体各处,导致许多组织的毛细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极端的情况下,血压降得太厉害,出现休克、死亡。   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就是针对过敏反应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来抑制或减轻反应,例如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抢占组胺的结合位点,不让组胺发挥作用,而皮质类固 醇等激素则是起到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反作用。这些药物都只是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过敏,也不能加速康复的进程。避免过敏的最好办法当然是找出过敏原,以后避免再和它接触。有时候虽然找出了过敏原, 却无法避免(例如对花粉、灰尘的过敏)。这时有些人会尝试脱敏治疗,每次注射一点过敏原,从很小的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这样能让免疫系统逐渐对过敏原失去敏感,减少IgE的量,同时也能刺激IgG的产生,这反过来能抑制IgE的产生。这个过程非常费时间,但是是最近乎治愈过敏的唯一办法。还有些人连过敏原都找不出来,那么除了吃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就没有别的更好办法了。   既然过敏反应与IgE有关,能不能一开始就不让它起作用呢?IgE的分子结构已经破解了,可以针对它的结构设计出药物,让药物抢先和IgE结合,这样过敏原就结合不上去了。这种药物目前也有了,只不过非常昂贵,只适用于治疗比较严重的过敏性哮喘。也有人想到,既然过敏的起因可能是因为环境过于干净、接触不到寄生虫引起的,那么能不能通过有意地感染上某种危害不大的寄生虫来防止过敏呢?这听上去有点吓人,但也有人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为了对付过敏这种 我们的身体给自己找来的麻烦,什么麻烦招都有人愿意尝试。 2011.10.19 (《新华每日电讯》2011.10.28) (XYS20111029)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2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女生在山上,不生在海边
热度 2 wliming 2011-10-30 16:49
口味比较重的女性,无论是自己下厨房还是在外面点餐,都喜欢吃盐偏多的菜,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皱纹增多。   法国有句俗语:“美女生在山上,不生在海边。”意思是说,住在海边的女性平时摄入的盐较多,所以皮肤很容易长出皱纹。如果吃盐过多,体内钠离子增加,就会导致面部细胞失水,从而造成皮肤老化,时间长了就会使皱纹增多。   法国国家医学院网站上的专家解释说,食盐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于人体血液和体液中,它们在保持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水分平衡方面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正常的盐分摄入并不可怕。不过,法国国家医学院的一份调查显示,法国人的饮食普遍偏咸,其中以他们最常吃的法式面包含盐量最高,有 的能达到 25%~30%。其次,在熏肉、腊肉制品,以及奶酪中,含盐量也相当高。而且,法国人还有个爱用“盐水煮饭”的习惯,这也大大增加了日常盐分的摄入量。   医学专家们提醒,吃盐多不仅会造成高血压,还会直接影响人的容貌。要想皮肤好,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多喝水,帮助皮肤排毒,另外每天盐分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个人分类: 娱乐|1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罕见怪病大盘点:皮肤渗血 雨水过敏(组图)
热度 1 xuxiaxx 2011-10-27 08:22
世界之大患什么样疾病都有,什么寒冷性荨麻疹、只要一哭心跳马上停止等等。到目前为止,可能医学上对此有些束手无策。所以,祝天下所有人不要患病,身体健康、长寿。 全球罕见怪病大盘点:皮肤渗血 雨水过敏(组图)网址: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6012979.html
28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免疫系统中的"维和部队"被发现 可阻止攻击有益细菌
xuxiaxx 2011-10-19 15:27
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7日报道,生活在人类皮肤和肠道的细菌比我们自身的细胞还要多,它们大多是人体需要的益生菌。但免疫系统是怎样识别这些“非自体”细菌而不伤害它们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世纪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在皮肤外层的免疫细胞中有一群“维和部队”,它们阻止了免疫系统攻击有益细菌。该研究有望为诸如炎性肠道疾病等免疫调节类疾病带来新的疗法。论文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表层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其通常职责是作为维和部队,阻止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想刺激表皮产生免疫反应时,一种叫做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的树突状细胞,抑制了每一次免疫可能。 “我们想激活较长时间的免疫反应,但无论我们引入什么,郎格汉斯细胞总是能诱导出免疫容忍。”芭芭拉·法泽卡斯·圣格罗斯教授说,这一结果好像和主流的免疫理论正相反。主流免疫理论认为,树突状细胞会吞噬细菌、病毒或其他外来入侵者,并给这些外来物贴上抗原标签,抗原能与其他免疫细胞结合,会改变通过的T细胞而引发瀑布式的反应,最终使任何带有抗原标记的物质都被消灭。 然而,研究小组发现,郎格汉斯细胞和其他的树突状细胞有很大不同:它们在激活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后,会告诉它们自我毁灭。法泽卡斯解释说,这和人们通常认为的相反。以前人们认为,如果出现了一次活性反应,就是开始了长期免疫反应;而事实上,免疫系统的防御是分层次的,表皮下面的一层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树突状细胞,它们被安排做随后的抗菌反应。所以,只有细菌穿越表皮到达更深处遇上这些细胞,才会引发免疫反应杀死它们。 澳大利亚的炎性肠道疾病发病率是世界最高的。研究人员指出,在这类疾病中,免疫系统被激活来抵抗这些肠道细菌。他们的发现也有助于找出发生这种紊乱的原因,并找到治疗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的方法。 法泽卡斯说:“我们仅仅是模仿免疫系统的某些功能,比如接种疫苗,就能发挥很大作用。如果能模拟郎格汉斯细胞的功能,就能开发出像皮肤免疫系统那样高级的疗法,精确容忍某种特殊的抗原。” 来源: http://health.gmw.cn/2011-10/19/content_2813522.htm
1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百倍
xuxiaxx 2011-10-19 08:44
在诱导皮肤细胞等人体细胞重组成干细胞的过程中,科学界一般使用4个调节蛋白,但现在,英国科学家表示,通过在这一过程中多添加两个调控因子,他们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了100倍,与此同时,该方法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质量更好的干细胞。   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将两个调控因子维生素A酸受体伽马(RAR-γ)和肝受体同系物(Lrh-1)以及4个常用的调控因子引入人体的皮肤细胞中。4天后,研究团队得到了经过重组后的细胞,而使用4个调控蛋白通常需要7天。   重组细胞成功的关键指标是Oct4和Rex-1这两个基因。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在更多数量的重组细胞中被打开,这表明重组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科学家们表示“效率提高了100倍”。另外,新方法制造出的细胞生长的速度更快。   “这是人体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王伟(音译)表示,“我们的最新技术为完全发挥干细胞的潜能奠定了基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科学家们希望用干细胞制造出健康的、起作用的细胞,以取代受损或濒死的细胞。如果这一想法实现,干细胞将在器官移植、骨头移植以及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医疗领域大显神通。   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使用老鼠进行试验,制造出了完美的干细胞。之所以使用老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鼠很容易“搞定”,而且,老鼠实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精确的、可重复进行的实验结果。该英国研究团队的目的是研发出质量可与老鼠干细胞相媲美的人体细胞。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刘鹏涛(音译)说:“实验表明,我们研发出的重组细胞和老鼠干细胞功能一样。我们的方法使科学家能更简单方便地对人体细胞进行编程和重组,制造出用于人体细胞替代疗法的各种细胞类型。”   桑格学院研究所的高级组长和名誉主任艾伦·莱德利表示:“这是我们在人类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新方法更简单、可行、可靠。”    总编辑圈点    干细胞或许不是“救世主”。它在人体外的制取以及植入人体后的适应与排异,都还存在着技术难题并缺少充分的科学验证。但是,该疗法却意味了“逆转”二字,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预示人们可以找回自体病变和失去的部分,这就是尽管困难重重但医学界仍不会舍弃干细胞研究的原因。而此次获取效率的研究方法如果最终得到公认并推广开来,毫无疑问,必如研究者自己所言,成为该领域“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其不仅将大步加快干细胞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医疗等应用的进程,更将为基因工程学的探索助跑。 来源: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5866242.html
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干细胞新技术或令肝移植成历史
xuxiaxx 2011-10-17 08:36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干细胞新技术,能够培育出正常运转的肝脏细胞,可能终将使患者免于昂贵而又风险极高的肝脏移植。   由英国桑格研究所和剑桥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使用尖端技术,修正了从患者皮肤切片中提取的干细胞的基因突变,然后再将它们培育成新的肝脏细胞。   研究人员将新培育的肝脏细胞植入小鼠体内,结果证明它们能够正常运转。   桑格研究所所长艾伦·布拉德利说:“我们研发出了标靶基因和修正患者细胞缺陷的新方法。”   布拉德利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说,这是第一项取得成功的此类技术,除了基因修正之外,它不会留下任何基因操控的痕迹。他还说:“虽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如果这项技术能够用于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福音。”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主细胞”,是其他所有细胞的源头。这项研究以两种主要干细胞为重点,一种是从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干细胞,另一种是对普通皮肤细胞或血液细胞重新编程得到的重组干细胞,也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今天公布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在研究过程中,这个英国团队从“α-1抗胰蛋白酶”发生变异的患者身上提取了皮肤细胞。α-1抗胰蛋白酶负责制造一种抗炎症的蛋白质。   α-1抗胰蛋白酶发生变异后,肝脏便无法正常释放出这种蛋白质,导致它堆积在肝脏,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肺气肿。研究人员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肝肺疾病,大约每2000个拥有北欧血统的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病。   在提取了皮肤细胞后,科学家们将它们重组成干细胞,然后用一种被称为“分子剪刀”的技术准确无误地剪下它们的基因组,再用一种名为piggyBac的DNA运载工具插入正常版本的基因。   用剩下的piggyBac序列将从细胞中移除,然后将细胞清洗干净,使之能够被转化为肝脏细胞,而基因修正部位不会残留任何DNA损伤的痕迹。   参加这项研究的剑桥大学呼吸生物学教授戴维·洛马斯在发布会上对记者说:“我们后来将这些细胞转化成了人类肝脏细胞并将它们植入小鼠体内,结果证明它们能够正常运转。”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技术可能还需要5到10年才能在肝病患者身上进行正式临床试验,不过一旦成功的话,肝脏移植就将成为历史。肝脏移植手术既昂贵又复杂,为了确保新器官不受排斥,手术患者需要终生服药。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15/c_122161556.htm
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百倍
xuxiaxx 2011-10-12 08:30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在诱导皮肤细胞等人体细胞重组成干细胞的过程中,科学界一般使用4个调节蛋白,但现在,英国科学家表示,通过在这一过程中多添加两个调控因子,他们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了100倍,与此同时,该方法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质量更好的干细胞。 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将两个调控因子维生素A酸受体伽马(RAR-γ)和肝受体同系物(Lrh-1)以及4个常用的调控因子引入人体的皮肤细胞中。4天后,研究团队得到了经过重组后的细胞,而使用4个调控蛋白通常需要7天。 重组细胞成功的关键指标是Oct4和Rex-1这两个基因。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在更多数量的重组细胞中被打开,这表明重组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科学家们表示“效率提高了100倍”。另外,新方法制造出的细胞生长的速度更快。 “这是人体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王伟(音译)表示,“我们的最新技术为完全发挥干细胞的潜能奠定了基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科学家们希望用干细胞制造出健康的、起作用的细胞,以取代受损或濒死的细胞。如果这一想法实现,干细胞将在器官移植、骨头移植以及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医疗领域大显神通。 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使用老鼠进行试验,制造出了完美的干细胞。之所以使用老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鼠很容易“搞定”,而且,老鼠实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精确的、可重复进行的实验结果。该英国研究团队的目的是研发出质量可与老鼠干细胞相媲美的人体细胞。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刘鹏涛(音译)说:“实验表明,我们研发出的重组细胞和老鼠干细胞功能一样。我们的方法使科学家能更简单方便地对人体细胞进行编程和重组,制造出用于人体细胞替代疗法的各种细胞类型。” 桑格学院研究所的高级组长和名誉主任艾伦·莱德利表示:“这是我们在人类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新方法更简单、可行、可靠。” 总编辑圈点 干细胞或许不是“救世主”。它在人体外的制取以及植入人体后的适应与排异,都还存在着技术难题并缺少充分的科学验证。但是,该疗法却意味了“逆转”二字,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预示人们可以找回自体病变和失去的部分,这就是尽管困难重重但医学界仍不会舍弃干细胞研究的原因。而此次获取效率的研究方法如果最终得到公认并推广开来,毫无疑问,必如研究者自己所言,成为该领域“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其不仅将大步加快干细胞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医疗等应用的进程,更将为基因工程学的探索助跑。 来源: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10/12/content_355405.htm
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bio】开启微生物“暗物质”大门
热度 1 Puriney 2011-10-7 17:10
【bio】开启微生物“暗物质”大门
开启微生物暗物质大门 “暗物质”,有奶便是娘,但是“奶”在哪? 所谓微生物“暗物质”,我指的是那些无法被培养的细菌。想必你一定见过涂布、划线得单克隆。但实际上,不能够在培养基里单独培养的菌的种类还有很多,空气中、皮肤上、肠道里、口腔中等等特殊的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不是都能够通过牛肉膏、蛋白胨什么的轻易培养进而分离出来的,而因为共生关系(比如地衣就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使得单独分离纯化出某一种菌,更加困难。 太多未知细菌必需生存环境的缘故,微生物学家并不能成功培养所有的细菌。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研究的都只是浩瀚微生物里的冰山一角。于是如何更好地鉴定、研究这些无法通过培养得到的细菌,这算是微生物学领域的一段佳话。 16s rRNA,微生物鉴定利器 基因组学(genomics)成于微生物研究。通过培养得到细菌,分离细菌DNA,分析16s rRNA。16s rRNA作为保守序列,广泛用来细菌分类。当年的第三界古生菌(Archaea)的问世,就是拜赐与rRNA。不同种类的细菌在16s rRNA上会有不同差异,是天然的物种标签。 16s rRNA被用来鉴定细菌,显著卓越,鉴定了广泛的微生物。 但是很显然,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细菌的基因!但是要研究基因,必须需要大量的DNA样品。对于无法培养的细菌种类,就无法扩增得到单纯的DNA样品。这样的研究思路,无疑是条死路。 Metagenomics:大杂烩 Metagenomics一词最早1998年就被提出来。研究的样品直接从环境中得到(比如肠道、口腔)。既然不能得到单独种类菌落,那么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再按照传统思路、不再琢磨如何培养特殊菌的单菌落,而是研究某个特殊环境下,测序得到的genome的大杂烩。分析这个大杂烩的成分组成以及成分组成随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Metagenomics相比于Genomics有两个飞跃: 第一,不再琢磨如何培养特殊菌的单菌落。也就是不再纠结这个物种的菌落喝什么奶。 第二,既然微生物存在种间关系,常常发生的1+12的关系。与其一开始就锁紧眉头一味研究单种菌,还不如就干脆研究更有意义的种间关系、种內关系。(当然随后第二步就是解偶关系并分清主次关系) 比如人类肠道微生物就登陆《nature》2010年3月4日封面,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 从丹麦和西班牙124位健康的、超重的和肥胖的成年人以及炎症患者提取的人肠道微生物菌落的一个基因目录。 比如大家喝的益力多,就是基于这么个科研背景(本人并不看好 益力多,仔细留意一下产品成分里给的是什么普通的菌就知道了;而且以国内的运输条件来看,养在小瓶子的菌早死了;即使没死,被胃酸泡过后就都废了) MDA:满足求知欲 Metagenomics研究的是基因组大杂烩,但是这道杂烩里主菜是什么?如果想要弄清楚,metagenomics是断然办不到的。终究是要回归到单种菌落的研究中去!于是老问题就又再一次出现:这genome怎么得到? 科学研究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DA诞生了! 下图就是MDA扩增原理。 MDA(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的意义在于,为司法鉴定提供帮助!让单细胞测序提供可能!只需要极少的DNA模板就可以扩增产物。都知道一般扩增DNA使用的方法是PCR手段,但是PCR手段需要的DNA初始浓度至少是纳克(ng)级别的,所以对于超小量的样品,PCR无解。而MDA就有用武之地了。 对于某一种菌,得到了它的单细胞,虽然不能放在平板上克隆繁殖,但是通过MDA就可以实现其基因的测序,一窥其基因奥秘。 讲到这里,科普也就差不多了。测序后的reads组装,MDA手段得到的reads让一般的组装算法会崩溃掉的。因为MDA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复制器,因此reads覆盖度在整个genome上看会有bias。高表达的基因会狂多reads覆盖,从而显示的是深度覆盖;而低表达的基因会少的可怜reads,从而显示低深度覆盖。 一般的算法或者流程(比如著名的Bowtie等等)把reads组装成contig时,会对reads覆盖度有个筛选。低于某个深度(比如4X)的区域就会被忽略。如图,紫色和蓝色的就会被筛去,而留下红色与绿色。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那些明明属于基因组的基因区域,只是因为MDA的技术误差原因,就被忽略了!组装出的genome不完整! 所以2011年又是来自Craig J Venter研究中心的人(和UCSD), 整出了一个算法,就是专门做单细胞测序并de novo组装!使用的程序名称是Velvet-SC(Velvet modified for Single Cell reads)和EULER-SR (Error Correction components)。 就完成了对单细胞genome的测序,并且de novo组装。 我之所以一再提de novo组装genome,是因为相对于通过pair end(PE)关系来做的reads组装,de novo组装会更靠谱一些。通过PE关系做的genome组装,genome size比真实结果一定会小!而de novo组装的结果,相对而言,因为reads彼此之间是类似于瓦片一样的重叠关系,所以得到的genome更能够真实还原原来的genome。 这一篇文章,两个大亮点: 第一:single-cell的测序 第二:de novo组装 end reference: Impact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on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ltiple_displacement_amplification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 http://bix.ucsd.edu/projects/singlecell/ Efficient de novo assembly of single-cell bacterial genomes from short-read data sets
4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物制剂研究,安全不容忽视
zhpd55 2011-9-13 23:08
据《科学·内幕》( ScienceInsider )2011年9月12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另外一个实验室可能受到污染,因为两年前曾经有一位研究者在此因感染瘟疫随后死亡。2011年8月,在同样的实验室所在地,有研究人员因为皮肤感染而住院,但是导致感染的是一种该实验室正在研究的常见的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据芝加哥大学透露,从事蜡样芽胞杆菌这个项目研究的是微生物科学家Olaf Schneewind。2011年8月27日,她被送进医院,在接受手术治疗和抗生素药物治疗之后出院。在她的实验室,蜡样芽胞杆菌的研究是在生物安全性二级水平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属于4个生物安全性水平中较低的一种。芝加哥大学在2011年9月初已经暂停该研究区域,进行清洁处理,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是期待实验室将在一周之后重新开放启用。 住院治疗的研究者很可能通过伤口暴露而被感染,但是芝加哥大学对此展开调查,到底她是否是在实验室里而被感染。只要按章操作,随后及时洗手,蜡样芽胞杆菌是不会传染的,但为了避免传染的危险,家人和同事都应该回避,有些则提供了抗生素来进行预防。两年前,在生命科学中心同一区域工作的一个研究员即遗传学家Malcolm Casadaban, 也是Schneewind研究项目的副主持人(co-principal investigator),受到一种被认为不会感染健康成人的鼠疫耶氏菌(Yersinia pestis)的感染而最终死亡。根据一份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eekly Report,简称MMWR)报道,Casadaban可能生病,因为他已经有血色素沉着即体内铁贮积过多所致,而且在Casadaban体内,因为铁过量可能会引起毒副作用更强。报告称Casadaban使用的手套也不一致,可能是在使用手套过程中,通过暴露的真皮感染而最终导致死亡,蜡样芽胞杆菌的感染是否也是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而导致微生物科学家Olaf Schneewind住院?芝加哥大学的公共健康部门已走访了校园,并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程序进行评估。案件既不涉及到一种选择试剂,也不涉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入黑名单的生物攻击潜在试剂中的某一种病原体。虽然蜡样芽胞杆菌属于名单内容之一,但是对于Casadaban的研究例外。这件事情的出现,等于给所有从事生物制剂研究的机构提了个醒,在研究过程中从规范操作到使用药品的妥善管理,丝毫不可粗枝大叶。 部分英文择选如下: Two years ago, a researcher who worked in the same area in the Cummings Life Science Center, geneticist Malcolm Casadaban, a co-principal investigator with Schneewind, died after becoming infected with a weakened strain of the Yersinia pestis bacterium that was not thought to infect healthy adults. According to a report in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eekly Report , Casadaban may have become sick because he had hemochromatosis, or an overload of iron in the body. The Y. pestis strain had been weakened by making it less able to acquire iron, and the excess iron in Casadaban's body might have allowed it to be become more virulent, the MMWR report says. Neither case involved a select agent—a pathogen on CDC's list of potential agents in a biological attack. (Although Y. pestis is on the list, the strain Casadaban studied was excluded.) But Schneewind also directs the Great Lakes Regional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Biodefense and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search , a consortium fund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 to study select agents and natural threats. The center does some of its work at a major biosafety level-3 lab on the campus o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one of a dozen such regional biocontainment labs built partly with NIAID funding after the 2001 anthrax attacks.
个人分类: 新观察|3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酥油》:我们都会有最终的抵达
fengzhigu123 2011-8-10 00:10
其实很多时候情感是一种虚无而现实存在的东西,我的灵魂太过于习惯感动,以至于太过容易懈倦。 其实或许我们应该学着做一个《酥油》一样的姑娘,或者做一个酥油一样男子,在春天以藤条的姿态,在夏天以藤条的姿态,在秋天以藤条的姿态,直到冬雪来临,我们依然努力以藤条的姿态。 酥油是我遗忘了很久之后重新拾起的温度和芬芳,作为一个长久远离高原的人来说,卑微的存在于平原是我逝去二十多年时光的浓烈晚照。 我将这名叫做江觉迟的女子的心血长久的放在耳边,开始的时候阳光明媚,却停止在某个雪山照旧融化,针叶林彻夜吟诵的时刻。我们的心是如此的近,又是那么的远。 现在,我能如此强烈的感受那片土地上人们生存的尊严,感受生存于信仰对于他们的意义。而现实却是,我从未靠近过他们。好奇的却是仿佛有一种召唤,一股气息从夏天油腻皮肤的隔层中蜿蜒而出,藤条般不屈的生长,而一切灵魂和解放都应该被尊重。 有一片天地,人们的出生都毫无征兆,但却都受神的护佑。请原谅一个极少拜佛的人以一种粗俗的口吻看待你们一切出生与命运赋予的使命。 一切人都不应该以不解的眼光看待你们,渺小的人只关注自己,伟大的人心怀天下。 如果某日夕阳笼罩高原大地,北风吹动经幡呼啸,我站在经筒前眺望远处的雪山、河流和草原上的羊群,我会不会想起曾经有过一个叫做江觉迟的女子。 一个叫做江觉迟的女子一种用爱刻画出的高原真实生活,感受一种因为真实而带来的惨淡或者美丽,纯洁或者浑浊。 亦或者感受一种曾经有过的爱,它或许现在依旧存在,却是一只独行的芦笛,一曲会唱的歌声,只配一个人的时候想起曾经有过那么一个人。 一切都没有错,一切都是错的。生活的现实保证了它必须是歇斯底里,就像西藏的云可以那么白,平淡的故事也可以孕育出那么多的凄凉。 有人说月光本是冷清的,它静静的、淡淡的流泻,本就怀着一种淡然的忧郁,就像他必须出家,这或许就是应有之轮回吧。 爱情可以戛然而止,譬如今晚草原上的“月光”和“梅朵”,譬如房屋倒塌生命的戛然而止,比如动车快速驶往的比远方还远的远方,也譬如此文。 生命或许从一开始就暗示好一切该有的戏剧性,当她重回高原的时候,谁的远方不是在等待谁的抵达?
个人分类: 散文天下|2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越洗越干净么?
热度 1 fs007 2010-11-12 08:51
寻正 【按:本文发表于《妇女健康》(Women's Health)杂志,商业性转载请联系该杂志编辑部。其它转载请注明出处。发表文章有变动。】 显然,如果你数天不洗澡,身上就会散发出阵阵难闻的异味,社交场合的灾难莫过于此了。西方人强调个人清洁卫生,常常建议人每日必浴,甚至每日二浴。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中的洗礼,就脱胎于远古人们的清洁卫生习惯,上帝,不喜欢不洁的人。 但身体过度清洁(Excessive body hygiene)也有替在的危害性,比如破坏了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减少机体的环境适应机会,或者破坏了身体的寄生微生物平衡。最终结果是由不清洁向清洁过度时,边际效益递减,而边际风险递增,到一定程度,净效益为负值,成为过度清洁。 除了过度清洁外,消费者常常要使用清洁剂去污,而这些清洁剂常含有保鲜剂与添香剂,具有潜在的致过敏作用,如果过敏反应轻微,常常被消费者忽略,或者不适当地归因于饮食及其它因素。 洗手 俗话说,病从口入,事实上由于我们的手承担了绝大多数跟外界接触的功能,病原常常是经手带入的,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估计80%的感染病原经手接触传播,因此洗手成为个人卫生习惯之中的重中之重。 CDC建议你在这些日常行为中要洗手:1)饭前与饭后;2)在跟宠物玩之后;3)喷嚏、咳嗽、擤鼻涕之后;4)便后;5)处理垃圾后;6)处理伤口之前与之后。 洗手的时候,要用肥皂加温水洗,双手互搓,洗至腕部,包括指甲缝与指间,然后冲洗。冲洗后用干手纸巾,而不是直接伸手,去关水笼头。 研究人员曾在美国伊州一个训练营用2年的时间进行一个洗手的有趣实验。实验组必须每天洗5次手,相对于不严格实行洗手规范的对照组,实验组呼吸道症状减少了45%。 1997年,美国普度大学的尼非勒格博士报道了在3-5岁幼儿中进行洗手教育的实验结果,在未进行干预之前的11周内,实验组的感冒与流感发生率为19.4%,而对照组为12.7%;在洗手教育之后,面临冬季的感冒与流感高峰期,在随后的10周内,实验组的发生率为18.9%,而对照组为27.8%。洗手可以显著减少病原传播的机会,一定要尽早教会自己的宝宝。 洗脸洗澡 大家都可能见过蛇褪皮(Ecdysis),蛇为什么要褪皮呢?因为旧皮可能有破损,或者皮中已有寄生虫感染,蛇褪皮可以提供更好的身体保护屏障。人,也一样。蛇一年会有4-8次褪皮,而人的表皮在48天内会完全更新,也就是说人一年也会褪皮7次。人一生会褪皮20公斤左右,这就是为什么你总能从身上搓出泥来。 在你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中,皮肤维持着一个微生态系统,其间有大量的真菌与细菌,即使你用刀子刮着洗,都不能清除掉。估计每平方厘米(相当于拇指指甲大小)的皮肤上会有770万细菌真菌,而油性皮肤,比如面部,数量上可以增加10倍。当你不洗澡时,来自皮肤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物、脱落的表皮、以及来自空气中的尘埃积累成一层污垢,污垢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特有的异味,同时,富含营养物质的污垢是很多致病菌的良好培养基,这异味就警告其他人远离你这个病原积散地。 西方人推荐天天洗澡,东方人应仅作为参考,你应该洗多少次澡取决于你的皮肤类型,油性皮肤主要是由皮肤中的皮脂腺的活跃程度决定的,皮脂起润滑与保水作用。脸为什么要天天洗?因为大家的脸都是油性皮肤。 在青春期,由于皮脂腺发达活跃,分泌大量的皮脂,因此,要多洗。当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于积聚时,堵住了腺管开口,后续分泌的皮脂就在毛囊内发酵扩张,形成年青人特有青春痘(学名痤疮与粉刺Acne),开始时变硬发白,称白头,后来变黑,称为黑头粉刺。由于面部天生是油性,皮脂腺发达,因此,青春痘多发生在面部。青春痘的发生更多地是受激素调控,产量过高,洗得再多都排不了,故而,大家不要见人长青春痘就说别人不洗澡。 油性皮肤易于长青春痘未必是坏事,油性皮肤更不易衰老,不容易产生皱纹。台湾版芙蓉姐姐许美纯自称天生丽质,平时都不洗脸,是有一定道理的,油性皮肤者都容易天生丽质。美容的误区之一就在于拼命地洗掉身上的保护性的皮脂,再来抹一层人造的油脂护水,既花了钱,效果可能也不如你天然产生的皮脂。脸是要洗的,但不必过度清洁。 皮肤美容的关键就在于把水留住,婴儿皮肤中含有大量的玻黏胺糖酸,它能吸住其重量上千倍的水,所以婴幼儿皮肤特别水嬾,成年人留水就靠皮脂,如果过度清洗,皮脂不在了,水份就很快蒸发了,表皮没有血管,其营养供应靠渗透,水少了没了,既不渗也不透,你就皮肤发痒,表皮成片脱落。 洗发 一头顺滑美丽的秀发是女孩性感妩媚的象征,总能吸引异性的目光。刘德华一直宣称他的梦中情人一定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头发是构成面容的关键装置之一,在审美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头发的养护在梳不在洗,台湾美女大S说,梳发的次数要超过你的年龄,是有道理的,因为年青人皮脂分泌更多。人一天要掉约80根头发,所以不必担心梳多了会掉头发。 头发如果要保持润泽,必需要能保持住光面的光滑与水份,头皮的皮脂分泌只能到达头皮的表面,只有在梳理过程中,人才会把皮脂从头发的底部带到头发的顶端,如果你蓄发愈长,你愈要发更多的时间梳理,才会使皮脂抹到头发的尖端。梳子的齿不能太疏,否则要求的梳理的时间越长。 洗发的关键跟皮肤清洁一样,如果皮屑、汗液、与皮脂在头皮积聚久了,会发酵产生异味,同时会有致病菌生长。相反,如果你过分洗浴,头皮缺乏皮脂保护,头发缺乏皮脂润泽,你的头发不会好看,并且头皮还会发痒或者产生大量的头皮屑。 同样的,多久洗一次发,要根据自己的头皮的油性程度及生活活动状态而定,如果大量流汗,工作区域内粉尘多,多洗就是必然,如果是干性皮肤,就要少洗。 刷牙与洗牙 人一生只有两付牙,乳牙与恒牙,恒牙掉了就不再长了,因此养护牙有着重要健康与美容意义。刷牙是个人能自己进行的清洁卫生活动,而洗牙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了。 据说毛主席用老虎不刷牙而牙齿锋利干净把劝他刷牙的医生难倒了。老虎的牙齿是其生存竞争的根本,由于它不会刷牙,到了老年就掉牙齿,掉牙的老虎在自然界中无法发威,常常生存在饥饿当中,所以,老虎如果能刷牙,它一定会一天刷上四五次。 刷牙要选择鬃毛不太硬的,免得经常性的摩擦损伤牙龈。人一天要刷2次,有的牙医会建议每餐后都刷。刷牙只清洁牙齿表面,而不能顾及牙齿间的空隙,80%的龋牙发源于牙齿相邻面,因此,刷牙之外,还要用牙线。 在这两样必要的清洁步骤之后,还可以使用口腔清洁液,口腔清洁液可以深入咽喉部,杀灭口腔致病菌,由于它常含有酒精,有很强的刺激性,不少人难以坚持使用。美国牙科协会认为经常性的刷牙与使用牙线已经足够清洁口腔了。有牙医建议刷牙还要刷舌苔,做了没什么坏处,但边际效益可疑,如果你有口臭,可以一试,如果坚持一周有效则继续,无效则放弃。要完全清洁口腔中的细菌既属于妄想,也有害无益。 即使是经常性的刷牙与用牙线,仍然有可能在牙齿上形成菌斑,钙化后成为坚固的牙结石附着在牙齿上,既影响美观,也为局部致病菌生长提供环境,产生牙龈的炎症与感染。因此,定期找牙齿清洁员清除牙结石与菌斑也是牙齿护养的重要步骤。 有的人相信专业洗牙会损及牙釉质。洁牙基本上是物理过程,而牙釉质对物理损伤抵抗力非常强大。牙釉质是人体最硬的成份,尽管一些资料列举其莫氏硬度为5-6左右,真正能有效地切割它的只有金刚钻石(莫氏硬度为10),一般用于洁牙的是钢制工具,硬度只有4.5,不足为虑。相反,如果有菌斑,细菌产生酸性化学成分,可以有效损伤牙釉质,最终形成龋齿。故而洁牙是保护牙及牙釉质的关键性步骤。洁牙起码一两年要有一次,如果平时养护不够,或者因为医学原因,可以一年两次或者更多。 掏耳 出于对耳鼓膜的保护,外耳道非常敏感,在轻度物理刺激下,产生一种在部分人觉得比较舒适的感觉,一种被清洁的感觉,因此,掏耳朵成为一种常见的清洁卫生习惯,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掏耳朵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危险的清洁行为。掏耳朵的工具可能传播疾病,操作不当会损害外耳道皮肤,造成感染,或者刺穿鼓膜,可以致聋。即使是清洁耳垢,使用不当,掏耳器也会把耳垢推向鼓膜,而不是清洁出外耳道。 耳垢是外耳道皮肤产生的前述汗液、皮脂、与脱落的表皮组成的混合物。人与其它产生耳垢的哺乳动物都有天然的清洁之道。外耳道的上皮在咀嚼运动的帮助下,从里往外长,形成一种传送带样机制,表皮上的耳垢就随上皮向外长而逐渐移出外耳道,人在洗脸时把耳孔边缘清洁一下就行了。 耳垢起到保水与润滑作用,耳垢中还含有抗细菌与真菌的成份,它有一定粘性,可以保护外耳道不让小的昆虫侵入过深。对于正常的耳垢进行清除有害无益。耳垢过分积聚,会影响到听力或者产生其它症状,宜寻求医生帮助治疗,不宜自己清洁。 会阴清洁 会阴部相对于其它部位更为潮湿温暖,从阴道、尿道、以及肛门来的分泌物,让这一地区更为适于微生物生长,因此,正确的清洁方法尤其显得重要。 使用温和少刺激性的洗浴液加温水经常性清洗是局部卫生的关键,但每天只需要清洗一次即可,不宜多洗过度刺激敏感的皮肤。清洗应当只局限于外阴,不深入内部,因为阴道尿道腔门各有其自然的清洁之道,使用清洗液之后,用清水冲浴后使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即可。 教育女儿一定要教她擦屁股时向后抹,而不是向前,来自大便的细菌多不为前阴所喜,易于产生感染,学会擦屁股是十分重要的。小便后要向前抹,道理亦然,不让小便沾染其后的阴道口。便后一定要洗手。 在月经期间,除了使用卫生棉条或者月经垫之外,不必要进行任何额外的阴道内清洗,相反,任何清洗都可能造成阴道内菌群失调,增加感染的风险。使用卫生棉条时,每6小时宜换一次,最长不要超过8小时,而且不要持续地用,要跟月经垫换着用,免得出现一种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的严重反应。 阴道冲洗应当有医学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成为常规清洁卫生项目。阴道有自己的自洁方式,人为使用清洁剂,尤其是碱性清洁剂,会改变阴道内的酸碱平衡,抑制正常菌群生长而使致病菌生长,反而产生感染与炎症后果。 总结: 中国有句俗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有一定道理。个人清洁卫生以适宜为要,洁净不到位,易于致病感染,但清洁过程中却要考虑到人体的自然抗病防病机制,过度的清洁手段干挠了自然防御,就会产生反作用,有时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人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适应的整体,过度清洁在小孩还会防止他们接触到适当的病原,从而没有机会产生针对这些病原的免疫适应机制,导致成年后免疫系统的超敏感,产生适应障碍。 清洁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病菌生长的环境。人体需要清洁的部位都存在微生物寄生的生态体系,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形成动态平衡,起到防止致病菌生长的作用。过度清洁可以打破此类平衡,为致病菌创造条件,反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4987 次阅读|2 个评论
阳光照耀防晒霜
wujingzhi 2010-7-5 19:55
(文中引用资料尽可能采用可靠来源,为不影响阅读以超链接形式引用,有意核实者请查阅原材料。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利益。) Figure Diseases linked to nanoparticles from different pathways of exposure. 图片引自: http://www.i-sis.org.uk/nanotoxicityInRegulatoryVacuum.php copyrighted. (only for personal use.) 据调查, 由于澳大利亚全年大部分时间阳光充足,紫外线强烈,人们又热衷户外运动,是全世界皮肤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使用防晒霜最广泛的地区之一。 最近全国气温飙升 ,很多地区也达到四十度左右,也是阳光明媚,夏日炎炎。不知用防晒霜的人多不多?印象中我自己以前极少用。去年用过几天,后来就不用了。目前,权威部门或医生通常还会建议使用防晒霜。但随着研究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值得商榷。 普通民众使用防晒霜应该很少关心其作用原理,想当然地以为防晒霜就是防晒的。选择时估计也就关心哪个闻起来香,一般不会关心会有什么健康影响。 不过,学术界 近年来越来越关注 防晒霜的健康影响 。主要原因是由于流行的防晒霜很多采用了纳米颗粒来反射紫外线。目前 很多类型的防晒霜 已经使用20~30纳米(nm)大小的氧化锌(ZnO)或二氧化钛(TiO 2 )颗粒。这样大小的微粒的尺寸是可以和DNA相比较的。我们知道DNA通常为2nm左右,而人的红细胞有7000nm。从尺度比较就可知道20nm左右的颗粒更可能和DNA分子作用,其特性也是较难全面了解的,其生物特性也较难以验证。这也是目前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之一。 图 皮肤模型。源自Shier, D., Butler, J. Lewis, R. in Hole's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8th Edn 160183 (McGraw Hill, 1999 ). and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5/n7130/full/nature05664.html#B79 COPYRIGHTED. (only for personal use.) 研究已经证明生物吸入或注射 纳米颗粒会引起明显且严重的健康变化 。 更严重的是,几十纳米大小的微粒很容易进入细胞内部。这是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使用的防晒霜里的成分大多尺寸较大,在微米量级,几乎不可能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微米量级的微粒性能和宏观材料基本一致。如微米级的氧化锌等呈白色,也是以前的防晒霜涂在身上发白的原因。而一旦微粒在纳米量级(100nm)会变为透明,所以现在的防晒霜抹上一般就是无色的了。但其作用也更难以预料。 目前的研究结果虽然提出 很多质疑 ,但尚未确实证明防晒霜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权威部门会要求生产厂商在产品封装上 标明使用纳米颗粒 ,基本是把选择权留给消费者。 不过,我想大部分相关研究人员会持保留意见,希望消费者在没有明确试验结论之前, 尽量减少使用量, 对自己健康负责。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微妙改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不要小瞧防晒霜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 当阳光照耀防晒霜的时候,当你沉浸在温暖的阳光中享受浪漫的时刻,你身上正发生着全世界数量庞大的科学家群体,日以继夜,夙兴夜寐,而无法搞清楚的巨复杂的化学、物理、生物复合的变化过程 更多详细专业信息可以参考一些开放的网络信息,如 http://www.jltp.uiuc.edu/archives/Abramowitz.pdf 。 图片引自 http://www.nextnature.net/2009/10/nanoparticles-in-sunscreen-damage-microbes/
个人分类: 格物致知 R & D|197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九死还魂草的美容传说
songshuhui 2010-6-27 22:41
史 军 发表于 2010-06-26 11:00 就在几天前,看到一则新的美容护肤品的广告,说是从民间称为九死还魂草的植物中中提取出了精华,可以保湿美容,俨然要引领新一波的美容潮流。 广告上印着是卷柏,也就是传说中的九死还魂草。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干旱季节它们能抛弃体内70%以上的水分,一旦雨水降临,就立马回复绿意和生机,就像变戏法一样。虽然,抗干旱的功夫了得,但是这种植物却不是什么与尘世隔绝的仙草,在很多山头上都有它们的身影。人们要从它们那获得什么维持肌肤水嫩的秘方,就找错地方了。 之所以能抗干旱,是因为这些草(确切地讲是蕨类植物)的细胞里可以生产抵御干旱的物质海藻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合成)。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内都有一个微小的水环境,各种细胞器,蛋白质都漂浮其间,就像水草、金鱼漂浮在水族箱里一样。一旦脱水,里面的东西自然挤成一团,那生产代谢工作的流水线就完全被破坏,细胞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而卷柏的海藻糖,正是帮助它们的细胞在脱水时维持较为稳定流水线的结构,以等待甘霖降落。 不光是卷柏,有些动物也有类似的绝招。生活在非洲的一种摇蚊的幼虫也能在体内合成海藻糖,从而抵抗干旱,甚至能以这种状态在宇宙真空条件下生存至少一年。并且,海藻糖已经被应用于脱水食品的保鲜,甚至是低温脱水保存的动物和人体器官实验中,并且效果还不错。 话说回来,我们人体细胞不能合成海藻糖。也难怪,在长期进化选择过程决定了我们不需要这种功能,逐水草而居,或者兴修水利完全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么将这些物质涂抹到我们的皮肤上会有效果吗? 很遗憾,我们的皮肤细胞并不会对这种神奇物质有亲近感,这种物质很难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除非泡在其溶液中的时间足够长。再者,海藻糖作用机理也不是多多吸水,帮助皮肤顺润亮泽,而是在脱水的状况下,使得细胞活得久一些。恐怕,没有哪位美女需要的是这种功能吧。如果只是想保水,倒不如直接抹点能从空气中吸水的甘油水溶液来得直接。 这则广告一不小心又掉入了以形补形的俗套,以卷柏这样的顽强形象做美容护肤产品的标志吉祥物还是不错的,至于让它们当此大任却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只能怪以形补形的观念的流毒过深,就像吃腰子补腰子,煮肺熬汤治哮喘,肉苁蓉(样子像雄性生殖器的一种植物)能壮阳的疗效多是臆想出来的。要想真正达到目的,还是看清成分,对症下药吧。 当然,卷柏也不是一无是处,其中的一些抗菌消炎成分也正在分析和开发中,也许将来能为人体健康作出点贡献吧。 已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个人分类: 健康|16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子显微镜下人类的皮肤
sheep021 2009-9-22 12:38
今天终于学会插入超级链接了,实验一个: 视频: 电子显微镜下人类的皮肤 下图是: 汗毛孔的显微图像 这是人的 汗毛孔的显微图像 ,可以看到里面布满了细菌(一团团偏绿的东西)。人的皮肤不论如何清洗,也还是会有大量的细菌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细菌都对人体有害,有些还是对人体有益的。事实上,大多数细菌或微生物都在为人抵挡病菌的侵袭。它们会与病菌相互厮杀,保护人体的皮肤。还有一种专吃皮脂的细菌,能将皮脂变成脂肪酸,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生活在毛囊深处的痤疮棒状杆菌通常也不会为患,只是在人年轻时,皮脂分泌过多的情况下,它们才会大量繁殖,引起青春期最令人讨厌的痤疮。 本博评论: 古人虽然没有显微镜,但还是认识到了这个汗毛孔的存在,病加以利用。 在 《黄帝内经》 中的鬼门,就是指这个汗毛孔。在《黄帝内经 素问》中治疗水肿有3条原则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莝。开鬼门即是发汗的意思。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是利小便的意思。 中医对水肿病的治疗,需常运用开鬼门和洁净府的方法,使停留于体的水分,能随汗排出或从小便出 ... 另外,肺主气,通调水道,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这个汗毛孔是不是与鼻孔很像呢?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臭氧的重要性及几个关键概念
zjwang 2009-3-18 13:12
太阳产生的辐射主要是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部分,同时也产生波长范围在1-400nm的紫外(UV)辐射。我们关心臭氧辐射因为这些射线具有破坏DNA分子化学键的通量,而后损害细胞。大部分动植物能够对受损的细胞进行自我修复,但,一般来说,如果这些损伤的DNA分子没有修复的话,就会被复制,导致皮肤癌症的危险(基底细胞瘤、鳞状细胞癌、黑素瘤等)。 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绝大部分的大气臭氧在介于10公里到50公里的平流层。 1.氧分子在波长低于240纳米的紫外辐射(UV-c)下分解为两个氧原子,这些氧原子(O)然后与其他氧分子(O 2 )反应生成臭氧(O+O 2 -O 3 )。 2.一个臭氧分子能被太阳紫外辐射分解成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然后氧原子还可以与其他的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这一臭氧-氧原子循环能消耗紫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热。 3.紫外辐射能破坏DNA分子的化学键,不过幸运地是,臭氧能吸收损害DNA的那一部分紫外辐射光谱。臭氧对于屏蔽UV-a(320-400纳米)无能为力,能部分地屏蔽UV-b(280-320纳米),完全屏蔽能量极大的UV-c(200-280纳米)。 4.臭氧能被催化过程破坏,其中臭氧分子减少,但是催化剂(氯,氮,溴,氢)重新被生成来破坏其他的臭氧分子。 5.生命周期较长的痕量气体,如氯氟烃(CFCs),从热带对流层上部上升到平流层。进入平流层后,氯氟烃一般转移到中纬度地区,且被带出平流层重新进入对流层;另外一小部分继续上升至平流层顶(臭氧层之上),被极短波长太阳紫外辐射分解并释放氯,从而破坏臭氧。 6.南极臭氧洞是由于人类对平流层的污染(主要是氟氯烃)直接导致的。南极臭氧洞出现在南半球每年的春季(8月-10月),即极冷的南极冬天之后。臭氧洞由发生在极平流层云(PSC)颗粒表面的化学反应形成。这些反应把良性形成分(HCl和ClONO 2 )中的氯释放出形成能快速催化破坏臭氧的成分(ClO)。 7.像氟氯烃这样的化合物能够导致臭氧的减少这一事实,现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致共识。能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浓度在低空大气中已经开始减少(从1996开始),而且对流层也开始减小。飞机和温室气体对大气的未来影响正在研究之中。 (自Stratospheric Ozone (An Electronic Textbook,NASA GSFC)) 图1 一个典型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臭氧廓线。平流层介于对流层顶与平流层之间(红色标记),叠加在上的是紫外辐射,它是高度的函数,按波长的长短分为三部分,UV-a(320-400nm,青色),UV-b(280-320nm,绿色)和UV-c(200-280nm,品红)。条带宽度表示以高度为函数的能量的大小。UV-c能量随臭氧增加显著地减小,因为200-280nm波段对其有强烈的吸收,UV-b也有强烈有吸收,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面,UV-a只有很小一部分被臭氧吸收。 (自Stratospheric Ozone (An Electronic Textbook,NASA GSFC)) 图2 在不同高度(大气顶,30km,20km和地表)紫外辐射通量与波长的关系。红线显示的是臭氧减少10%辐射后的地表通量,蓝线显示的是DNA反应光谱,反应光谱定义为以生物的影响,是波长的函数,值越大表明对生物破坏越大。 从图1中可以看到UV-c在中平流层遇到臭氧时,会快速地被吸收从而不能到达地表;UV-b部分被吸收,UV-a很少被吸收。而图2中显示了,紫外辐射对NDA的影响随波长增加而迅速减小,而恰好吸收随波长增加而减小,这也没关系,反正强破坏UV-c的也完全被吸收了。正因为臭氧对极具破坏力的UV-c的吸收有强烈的效果,因此防晒生产商不需要关注UV-c,生产商只需要减小皮肤对具有破坏力的UV-b和具有少量破坏力的UV-a辐射的吸收。 注:作者主要参考Stratospheric Ozone (An Electronic Textbook,NASA GSFC)整理而成。
个人分类: 卫星遥感|89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的手上起过水泡吗?
eloa 2008-11-6 08:33
赵勃楠 发表于2008-11-5 星期三 10:00 很少干活的人,手上一般都很嫩,很容易出水泡。比如一次扫雪之后,可能不少人手上都会起水泡。大概所有人都有过对付水泡的经历。我是弹古筝的,与水泡打交道的经验比较多。初学古筝者手上出水泡是很常见的现象, 100 个弹筝的怕 100 个都与水泡做过斗争。水泡确实很讨厌,不但比较疼,影响练琴,还有可能感染造成更大的痛苦,带来更加严重 的后果。 【皮肤结构图,其中很明确地标出了皮肤的各部分结构。出水泡的地方一般就是表皮。】 水泡的形成原因很简单。人的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最外一层是表皮。表皮还分好几个部分,最外面一层是角质层。角质层结构致密没有神经,是皮肤的最外层防线。练习古筝时,手指与弦之间的摩擦非常频繁,而这种摩擦对皮肤是有害的。初学者的皮肤没有经过锻炼,角 质层不厚,与下面的组织结合也不够紧密。这在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起到对皮肤的保护作用,但是在古筝练习时,手指皮肤与弦的摩擦较大, 并且强度也很大。 在这样反复摩擦的作用下,角质层就会与表皮其他组织分离。这个现象与反复搓捻较厚纸张后,纸张产生分层的道理是差不多的。这时,为了加强对内部组织的保护,就会有大量体液渗入角质层和下面组织的空隙,水泡就出来了。水泡内部的液体就是为了保护皮肤,避免皮肤进一步受损而形成的缓冲部分。这也可以看作是皮肤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同时,伴随水泡出现的是神经系统的敏感反应,所以出了水泡会感到疼痛。这是一个预警信号,提醒你要留意皮肤的状况。不只是弹筝会出水泡,有时扫地手上也会出水泡,走路走多了脚也会出水泡。只要是摩擦超过了皮肤的耐受范围,水泡肯定会出现。 出了水泡不必着急。水泡内的液体会被身体慢慢吸收,一般手上出了水泡,睡一觉后它就回去了。不过这时皮肤已经被破坏,所以几天后出现水泡的地方就会掉一层皮,其实这只是坏死的角质层而已,不必紧张。新长出来的角质层会比原来致密,也比原来厚,这是人体的应激反应,再厚一些的角质层就是老茧了。一旦到了这个层次,你怎么弹筝也不会出水泡了,因为皮肤已经适应了这种刺激。 有些人水泡好了,再练琴就又出来。这种情况是因为皮肤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所致。前面已经说过,出水泡后适当休息,水泡内液体就会自然被吸收,这时表面看来水泡好像已经没有了。可虽然液体被吸收了,表面看不出有水泡了,但皮肤的受损部位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恢复,所以再遇到摩擦,液体又会渗出来以自我保护,水泡就又出现了。所以,出水泡后适当处理是很必要的。 【 以下所介绍的处理方法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指导下阅读。如要进行实际操作,请寻求具有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因无视本段说明导致严重后果的,作者不负责任。 】 出了水泡后,首先要看水泡大小情况再考虑应对办法。要是水泡比绿豆还小,那么就休息一晚,第二天水泡肯定会被吸收。这时再用胶布或创可贴粘上厚度适中的无菌棉球垫在起泡部位做缓冲,就可以照旧练琴干活了。 如果水泡和黄豆差不多,那就要进行一定的处置。一般是用消毒后的针刺破水泡,将里面液体排出来,然后再用无菌棉花做成缓冲垫包扎。包扎好后仍然可以练习,不过要控制练习强度,以使受损的皮肤得到足够的休息。这里要提醒几点,一是注意消毒。消毒过程比较关键,根据李清晨医生的建议,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针浸泡在医用酒精内30分钟,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不过我经常都是用打火机烧,直到针尖变红显得很是暴力,不是吗?)。水泡以及周围的皮肤也要用酒精消毒。二是选择合适位置刺破水泡。刺水泡时不能在水泡顶端,而要在水泡根部。有经验的一般都会在水泡根部稍远一点的健康皮肤入针,从角质层穿过去直达水泡。角质层很厚,手法准确的话根本不会疼痛,也不会受伤。这样,在把水泡内部液体排出去后,健康皮肤和残存的液体会把针刺的小口封住,免得空气进去。千万别用剪子刀片之类的东西去处理水泡,这样开口太大,空气进去的会很多,不但非常疼,还容易感染。 一般因为弹筝而出的水泡最大也就是黄豆粒这个量级,不会太大。一旦真出现了很大的水泡,还是赶快去找医生处理比较稳妥。 出水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处置得法,一般不会再出血泡。出了血泡就说明处于皮肤更深部位的毛细血管受损,有血液渗出来了。这个情况就相对比较严重,不过按照上面的做法也不是不行,胆子小的还是去医院比较合适。 最后再强调一句,手上出了水泡,不做任何处置还继续练琴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有些记者为了增强文章可读性,往往对水泡问题进行文学性的阐述,比如说某人练习刻苦,肯定是手上出了小水泡还继续练,小水泡变大水泡,大水泡上面又出小水泡,水泡又变成血泡,血泡又破了,琴弦上都是血,如此这般其实这都是文学的夸张手法(有过几篇写我和写我们同事的文学作品就经常使用这样的桥段,可事实上,我除了扫地时偶尔会出个小水泡之外,当年练琴似乎根本就没怎么重视水泡问题。对水泡的研究是在做老师以后),并不能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786.html
个人分类: 医学|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