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机构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谈谈欧美“绿色”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的发展
热度 4 renxiang 2015-5-14 09:54
与出版商主导的 “金色”OA并存的,是由学术机构、图书馆以及学者主导的“绿色”OA——科研人员依然在传统(付费内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但是将经过同行评议的终稿上传于各种机构知识库,供读者免费阅读。 “绿色”OA的初衷,是在不改变现行学术期刊订阅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学者自存储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同时,依然保持出版商为读者服务的商业模式,避免出版商为赚OA出版费而降低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已公布OA政策的国家中,48个选择了通过机构知识库——也就是“绿色”路径——来实现开放获取;14个介于二者之间;只有英国明确选择了“金色”路径,但英国政府也作了政策修订。这种压倒性的政策支持,极大促进了机构知识库在西方的发展。 根据OpenDOAR的数据,全球机构库的数量从2006年的300多家,猛增到目前超过2 700家——这仅是具有质量保障的正规机构库的数量。机构知识库的内容资源不仅包括OA学术论文,还有研究数据、教学资料、会议演讲、多媒体素材等。很多机构库的职能已超越资源平台,逐步发展为网络开放出版平台;很多大学甚至把机构库作为推广大学品牌、进行高等教育市场营销的工具。 近几年,西方机构知识库发展重点已从扩大资源规模转向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使用效率。一直以来,各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库各自为战,造成“绿色” OA资源分布分散,多数呈信息孤岛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和技术实力局限,机构知识库缺乏类似商业数据库的信息服务,这不但给读者造成不便,也降低了学者上传分享文献的效率。 欧美机构库正在从多方入手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比如,增强不同机构库之间基于API的互操作,加强与机构内研究教学管理系统(RMS 和LMS)的整合,实现与文献及学者信息识别系统(比如ORCID和 DOI)的信息共享,利用数据文本挖掘等技术提升检索效率,以及 构建知识社群 ,等等。 美国 OA体系有两大主导势力:以出版商联盟为基础的CHORUS和美国科研图书馆协会领导的SHARE。2014年SHARE的年度发展计划中,提出了“机构知识库生态”的概念,并推出了一个具体实施项目——主要内容包括OA资源注册、OA资源发现和内容整合3大部分。该项目试图实现对机构库OA资源网络传播的系统追踪,以提升用户搜索学术资源的效率,提升机构库OA内容的可见度,并计量其影响力。与此同时,通过深度内容整合和机构库互操作,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另一个OA资源整合的例子则从“小”方面入手,通过提升学者个人的开放资源使用效率,来促进OA发展——它是一群大学生在2013年底创立的“开放获取按钮(Open Access Button)”。读者如果发现一篇感兴趣的付费论文,可以通过“开放获取按钮”,在谷歌学者、OA期刊平台、机构库和各种社交媒体中搜索该论文可能存在的OA版本。在2014年国际开放获取周期间,“开放获取按钮”推出了升级版,并借机向全世界推广。其独创性的用户界面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获得广泛好评,成为备受关注的OA新兴力量。 出版巨头培生曾放出豪言“出版商就是教育者( publisher as educator)”。今天,开放机构知识库的迅猛发展让教育科研机构有机会成为“开放出版商”。 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将给学术出版产业带来巨大创新空间和活力,也将强烈冲击传统学术出版生态,甚至可能边缘化商业出版在学术传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机构知识库与出版商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合作共赢空间。二者是竞合关系,而且合作实践正在升级:比如,一些出版商允许作者在OA时滞期后,将论文的正式版本(record version)存储于机构库——以往作者只能在机构库发布未经编辑加工的终稿(accepted manuscript);很多机构库也开始设立出版商数据库链接,将处于OA时滞期、暂时无法免费阅读的论文链入付费页面。 (本博文节选自本人发表于 《科技与出版》的文章《 学术出版的开放变局: 2014 年欧美开放获取发展评述 》,原文过长,特分为三篇博客,此为第二篇。欢迎交流指正!)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17630 次阅读|6 个评论
机构库叫好不叫座的根源在哪里?
热度 1 libseeker 2013-2-4 14:51
自2004年以来,机构库的研究与实践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热点。笔者2013年2月4日利用CNKI检索,“核心期刊”范围,篇名中含“机构库”48篇、“机构知识库”151篇,“机构典藏库”5篇。由此可见一斑。 又据朱梦皎、武夷山《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8426.html ),“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对解决‘学术交流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传播和共享利用,还能有助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本身的知识管理和学术资源的长期保存。同时由于提高了论文的可获得性,文章的被引次数继而提高。对学者和机构来说有助于提升声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有助于提升刊物的影响因子。”,“ 根据openDOAR,截至2012年5月6日,北美洲的机构库数量达到472个,其中美国的机构库数量达到了396个;欧洲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为1022个,其中德国有152个,英国有207个;而在亚洲,中国的机构库数量为34个,日本有137个,印度有54个;澳洲有69个机构库,其中澳大利亚建设56个;南美洲现有153个机构库,其中巴西拥有62个。非洲的机构库数量也达到了50个。” 简而言之,机构库建设叫好不叫座。笔者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所关注、亦有所实践,试图道破此现象根源何在。 笔者曾对某211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部负责人就机构库建设进行过交流。其所在学校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条件很好,围绕机构库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当时只探索性的较为系统的做少数几位知名学者(得到相关学者的许可与支持)。笔者留意过,该校一个二级单位仅2012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就有近300篇。理论上说,机构库建设太有意义了。然而,鲜有学者支持,因为开放利用自身的学术信息资源存在种种风险,头号风险是很可能陷入“学术不端”泥潭中,得不偿失。每每遇到有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等利益攸关的时刻,这里的战场没有硝烟,但“十面埋伏”,令人不寒而栗。此情此景,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并不陌生。 笔者知道另一高校图书馆亦想赶时髦开展机构库建设。据了解该校科研成果论数量亦相当丰硕,但SCI收录论文每年只有数十篇(且影响因子偏低),更成问题的是其中还存在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比如数据造假、署名不当等),“高水平”成果如此这般,更多不能“见光”的科研成果可想而知。个人认为实在无建设的必要,真的想做点事,还不如较为深入系统的做做所在学校科研成果库(先从“题录”信息做起,暂不考虑全文的开放利用)之类。另一方面,当前图书馆采购的不少数字资源提供机构检索等功能,某种意义上已经是现成的“机构库”,图书馆的职责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为什么“我国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为什么外国的机构库建设也好不到哪去?“学术不端”问题当属重要影响因素之一。openDOAR收录的已建成的若干机构库,不少属于象征性的,记录量、更新频率、使用价值等方面不尽人意。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延伸阅读: 朱梦皎、武夷山.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8426.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1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机构库在哪里?
libseeker 2011-8-9 10:57
读武夷山先生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71536 ),文末“台湾大学跃升为世界第7位,令人吃惊。大陆最棒的仍旧是厦门大学,位于世界252位,比上一榜还要靠后。再问一次,那些口口声声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著名高校,你们的机构知识库在哪里?”笔者留言:国内有关机构知识库的论文倒是丰富的一塌糊涂。 题名中含“机构知识库” 203篇;含“机构库”52篇;含“机构典藏库”3篇。2004年以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曾做、在做或者计划做“机构库”建设,笔者认为属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范畴,种种原因,不少建设项目要么默默无闻,要么虎头蛇尾,要么昙花一现……武先生的回复是:“做实事的少。(机构知识库)不作为特色库,而作为OA潮流的一部分看待较好。” 武先生博文,邹晓辉先生评论:“开放知识库的建设是需要智慧融通融合才行的。只有资金并不能保证就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可以拿出来开放或与人分享。我一直使用国际上的一些很好的开放知识库(其中也包括话语的那一个),我的感觉是:网上开放的这些知识库背后的人才,尤其是他们开阔的胸怀。这是只有小农意识的人或机构所无法想象的。为什么国内几十年出不了诺贝尔科学奖、菲尔茨和沃尔夫数学奖、图灵计算机科学奖这样的顶尖人才?这不仅仅是钱或有无经济资本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对待独立创新人员的态度和如何真正地关心并扶持他们的问题。 ” 有一名网友针对我的留言匿名评论:“1.机构库必是以‘自存储’方式收集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交流平台;2.机构库在内容上未必有特色。因此,机构库与特色库应是两个概念。”我的回复:“ 关于机构库是什么的问题。楼上认为是交流平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OA(开放存取)。个人以为实质依然是“特色数据库”,因为其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与特色库建设是一样的,使用范围也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局限于校园网范围内)。当前的机构库距离OA有很大距离,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是若干高校机构库建设的一个瓶颈。” 关于机构库,出于研究兴趣(数字图书馆)及实际工作(具体的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本人自从2004年起,进行过持续的关注与思考(参见文末“相关资料”)。笔者以为,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是以台湾大学图书馆为首。这些年是我们大陆地区的首选“研究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大陆地区机构库建设的“标杆”。他们发展至今天,也是充满艰辛。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会这样表述:有计划、有协作、真持续。而且可以进一步形象理解为那是台湾地区“高校图工委”工作成果。大陆机构库实践真的“冷”吗?图谋存疑。先从概念说起,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称谓”。台湾地区至少在实践层面算是高度统一,统称为“机构典藏”,大陆地区的机构库呈现形式可以是千姿百态,比如高校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若干以高校本身的研究产出为数据来源的特色数据库等等。据笔者观察及与同行的交流,有不少高校在机构库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其中不乏实实在在作为的,在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或者打算有所作为。大陆机构库实践之难,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作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部分,机构库的建设:需要主管校长的支持;需要图书馆领导(班子)的支持,馆领导频繁更迭,持续发展多成幻影;需要培养业务骨干,依赖业务骨干,“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设置基础之上,还需要有意识的养成能胜任研发任务的特别“战斗队”或“工作组”。各省的图工委、教育部图工委、各级图书馆学(协)会乃至其它主管机构能够提供些指导和帮助,那就更加给力了。 机构库建设面对的系列问题包括:法律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软件产权可通过采用开源系统解决;资源内容产权,必须由机构仓储建设者与资源所有者达成协议;资源内容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机构保密隐私等问题;建议由机构的相关人员负责对资源内容进行审定;质量控制问题;人工控制机制;软件自动控制机制;费用问题;在建设平台之前,应有明确的资金支持计划;联合建设机制问题;建立机构与图书馆联合建设、共同管理机制,合理解决机构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问题等等。 大中华地区机构库建设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台湾大学(53位)。“台湾大学于2007年9月开始机构典藏的校内推广,目前可检索到的全文数量为43474篇(根据2009年12月6日OpenDOAR,台湾大学文献总量136252条,TAIR文献总量为439918条),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网站2009年10月流量统计总量55010,直接流量5%,搜索引擎89%,推荐链接网站6%。”“我国大陆地区存在问题:(1)技术上,机构内部存在多个异质系统,系统之间的信息难以交流;在开源软件的汉化及二次开发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2)资料建设方面,研究人员的参与度不高,使机构典藏成为“空壳子”。他们主要受著作权问题影响,无法公开著作;对搜集系统不熟悉,不愿使用;数据太多,没时间且不易整理;没有意愿,也不知上传到此系统对本身有何好处。另外数据的长久保存问题也会影响机构典藏的发展。(3)发展机构典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无法前进。”(参见:黄和通.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发展和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3-61) 有一教学型高校(二本)也欲赶时髦,上“机构库”项目。笔者认为缺乏可行性。SPARC高级顾问、机构库权威专家Raym Crow认为,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学术机构为捕获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它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二是长期保存机构的研究成果,并借此体现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而该校的实际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相当匮乏(检索建校以来SCI、EI收录成果可见一斑),而每年较为丰硕的中文期刊论文,大多不足以代表作者本人“学术声望、学术水平”,作者本人愿意提供给机构库收录的为数不多。这些年学术不端成了热门话题,笔者曾同一211高校正在实施机构库建设的同仁交流过,即便是一些学术声望及学术水平较高的严谨的学者,也有所顾忌:除了一些成果并不希望“学术交流”(尤其是同小圈子的竞争对手交流)外,还担心稍有不慎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笔者留意到,比如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通过“机构”检索,可以显示该系统内收录的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这类系统提供的是商业服务,不是OA。我们的现状多为“所建设的机构库局限该机构内使用”,如此这般,由图书馆主导的机构库建设,几乎是多此一举。 机构库在哪里?希望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相关资料 : 1 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学习.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469.html 2 机构库学习资料.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4468180.html 3 关于机构库的学习与思考.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5452632.html 4 世界机构知识库最新排行榜.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8203603.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机构库的学习与思考
libseeker 2011-1-4 10:30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六期刊登了一组有关机构库的论文,笔者学习之余,有所感想。 本人与机构库可谓情浅缘深。2004年6月,在山西图书馆举办的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有幸聆听吴建中先生《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主旨报告。此后数年,又有幸聆听了台湾大学林光美女士、项洁先生、陈光华先生等关于台湾大学机构典藏库的报告。至于期刊上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的相关论文,也略有拜读。 图谋以为,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是以台湾大学图书馆为首。这些年是我们大陆地区的首选研究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大陆地区机构库建设的标杆。他们发展至今天,也是充满艰辛。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会这样表述:有计划、有协作、真持续。而且可以进一步形象理解为那是台湾地区高校图工委工作成果。 大陆机构库实践真的冷吗?图谋存疑。先从概念说起,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称谓。台湾地区至少在实践层面算是高度统一,统称为机构典藏,大陆地区的机构库呈现形式可以是千姿百态,比如高校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若干以高校本身的研究产出为数据来源的特色数据库等等。据笔者观察及与同行的交流,有不少高校在机构库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其中不乏实实在在作为的,在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或者打算有所作为。 大陆机构库实践之难,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不再赘述。作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部分,机构库的建设:需要主管校长的支持;需要图书馆领导(班子)的支持,馆领导频繁更迭,持续发展多成幻影;需要培养业务骨干,依赖业务骨干,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设置基础之上,还需要有意识的养成能胜任研发任务的特别战斗队或工作组。各省的图工委、教育部图工委、各级图书馆学(协)会乃至其它主管机构能够提供些指导和帮助,那就更加给力了。 参考文献 : 1 张巧娜.我国大陆机构库实践的冷现象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48-52 冷现象:理论研究高调,实践探索低调;大陆地区冷,港台热。自2006年起,台湾地区机构库建设历经了试验阶段、拓展阶段及普及阶段三个发展阶段后,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检索平台即台湾机构典藏系统(TAIR)。目前,台湾地区有100所大学参与TAIR计划,其中有81所已建成自己的IR(74个IR对外开放,7个IR暂未开放)。 冷现象原因: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智力产品的版权问题;机构本身的管理问题;学者开放存取意识淡薄。 冷现象对策:深度挖掘IR实践意义;理清智力产品的版权归属;改善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放存取的宣传。 2 黄和通.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发展和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3-61 台湾大学于2007年9月开始机构典藏的校内推广,目前可检索到的全文数量为43474篇(根据2009年12月6日OpenDOAR,台湾大学文献总量136252条,TAIR文献总量为439918条),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网站2009年10月流量统计总量55010,直接流量5%,搜索引擎89%,推荐链接网站6%。 台湾地区机构典藏发展模式: 校内推广台湾大学运作模式:组建机构典藏工作小组。(1)技术支持系统信息组:负责设计开发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系统,持续完善并维护该系统的各项功能,提供必要的技术协助。(2)服务接口系统学科馆员:为推展本计划的图书馆联系窗口,由学科馆员与院系所机构典藏联络人共同搭建紧密合作桥梁,全面倡导台湾大学机构典藏政策。(3)行政支持:考虑到图书馆在政策推动方面层级不够,并且为了打消研究人员对著作权问题的忧虑,派专门的行政人员负责IR著作权确认、经费规划与控制。 校外推广IR30+参与方式。试点一号种子二号种子参与学校。辅导流程:评估导入运营。 TAIR系统架构。分散建置,集中呈现。 我国大陆地区存在问题:(1)技术上,机构内部存在多个异质系统,系统之间的信息难以交流;在开源软件的汉化及二次开发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2)资料建设方面,研究人员的参与度不高,使机构典藏成为空壳子。他们主要受著作权问题影响,无法公开著作;对搜集系统不熟悉,不愿使用;数据太多,没时间且不易整理;没有意愿,也不知上传到此系统对本身有何好处。另外数据的长久保存问题也会影响机构典藏的发展。(3)发展机构典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无法前进。 3 邹新明,黄涛.高校文库数据库建设类型调查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66-71 4 图谋.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学习.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469.html (2005.9.1 11:21 )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