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quot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珠峰上空出现罕见的彩虹
热度 4 msxue2004 2011-3-17 14:14
一位俄罗斯天文学家在尼泊尔拍到了珠峰上空出现的、非常罕见的彩虹云照片。   现年51岁的奥列格·巴图诺夫(Oleg Bartunov)是莫斯科斯特恩伯格天文研究所(Sternberg Astronomical Institute)的一名天文学家,在最近的一次赴喜马拉雅山考察活动时,他看到了珠峰上空出现的奇特云彩:阳光照射在云上,云彩却出现了类似彩虹的七彩光线。他立即拿起相机,对着云拍摄了两张照片。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说,“于是我问周边的其他游客,他们看到后也惊叹不已,纷纷拍照留念”。   这两张照片角度非常合适,几乎拍摄到了彩虹云的全部光谱。巴图诺夫表示,他只拍了这两张照片,因为他想用自己的眼睛多看一看这些奇异的景象。“当地人都说很少看到这样的云,我想这的确是很罕见的,”他说,“不过,高海拔地区的人也不怎么经常观察天空,因为阳光太过于刺眼,对眼睛不利。”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3-17/2912607.shtml') 奇异的彩虹云令“世界屋脊”珠峰都显得有些失色 这种奇异的现象是由阳光照射在云当中的小冰晶形成的
27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情报学硕士招生
liuqingshui 2011-3-15 16:01
今年学校的分数线为:总分345,政治和外语为54分,业务课为80分。不符合该条件的就不予联系了。
个人分类: 情报研究|3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2天连发9次中级耀斑
msxue2004 2011-3-10 20:25
7日至8日太阳连发9次中等级别耀斑,并伴发太阳风暴。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们认为,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天中,太阳风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继太阳“暖身”进入第24个活动周期后,2月16日曾首次爆发X级别(最高级别)耀斑。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解释说,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是最常见的太阳活动现象。太阳活动最高峰时,地球会出现磁暴现象,抛射物质会扰动电离层,对空间及地面应用系统、卫星航天活动、输电系统、输油(气)管道、无线电通讯造成影响。   “但像中等级别的耀斑,只会对空间环境有干扰,不会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季海生说。   太阳活动的能量,来自于黑子上空的磁场能量。研究员宁宗军表示,根据分析预计,第24太阳活动周期太阳黑子极大数值在70个左右,此数仅为上一个活动周期峰值的一半,因此公众不必恐慌。 在近4年没有X级耀斑事件之后,太阳最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起X级爆发事件,时间分别是2月15日和3月10日。 日冕物质抛射的级别分为A、B、C、M、X五个级别,其中A为最小级别,X为最大级别。 这显示了太阳活动近期趋于活跃,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正迎来高峰。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预测,在未来24小时内再次发生X级耀斑爆发的概率约为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大学空穴现象
热度 4 waveletfish 2011-3-9 17:36
去年带一门大四的课,两个班有80多人应该来听课的,平时大部分时间有20多人来. 于是开始点名,效果不明显。有一次去上课,只有3个人来,还在吃早餐。很生气,于是给辅导员反映,稍微好了几天。当然,来的人班干部居多,大部分都在下面看考研的书,偶尔有一个听课的,听让吴感动的。 问原因,说有一部分人出去实习,还有人在安静的地方忙考研准备。其实平心而论,这门专业课对他们还是个人有用的。但就业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忙眼前的事情。 其实他们都是勤奋的人,能已接近一本的分数线进入我们学校不容易呀,辛苦读了近4年,拿到的工资比民工高不了多少,谁心里不着急? 课到最后一周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回来了,整个教室坐满了,呵呵,该考试前复习了。其实最可怜的还是我们的学生们,不知道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如意的工作? 考试就不难为大家了,当然听课少的人分数要少一些。 不能怪我们的学生,社会如此!
36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复旦教师抗癌日记: 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王汉森 2011-3-6 11:36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于娟《生命日记》)   微博有一个网友叫“复旦教师抗癌记录”,记录的就是于娟,一个32岁海归博士,同时也是一名乳腺癌晚期患者的病中时光。   这是于娟的朋友为她开的微博,微博的介绍语这样写道:“围观就是力量,粉丝就是希望!作为于娟的朋友,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于娟和她的家人,战胜绝症,重获新生!”   今年32岁的于娟,祖籍山东济宁,是一名海归博士,现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讲师。   2009年12月27日,于娟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此时,距离她刚回国工作仅仅3个月,1岁多的儿子刚会叫妈妈。就在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病魔来袭打乱了她所有的人生规划。2010年1月2日,于娟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并判定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在反思探寻自己得病的原因后,于娟觉得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并远离它。于是,于娟开设了一个博客,坚持每天早晚更新两次博客,用生命记录下病中的一些情况,对癌症的情况的介绍,并反思当时的生活方式:“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如今,于娟仍用坚强和乐观与病魔进行殊死抗争着。于娟说,在这样一个纷乱浮躁的社会中,是这场病痛让她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她希望自己能活下去,用生命的火光去温暖家人、学生、朋友和更多更多的人。记者 王立军 实习生 张宇宁 转自新华网 来源: 沈阳晚报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介绍一篇GEO卫星三点测距的论文
jlpemail 2011-3-1 12:32
GEO卫星测距系统设计 作者: 朱振华 ; 冯阳凯 ; 郭润全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文献来源: 信息技术 发表时间: 2010-12-25 来源库: 期刊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摘要: 随着卫星测定轨精度的提高,现有测距系统难以满足要求。文中着重介绍了GEO卫星采用三点测距为实现高测距精度的方案,给出了三点测距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分析测距系统模型,以及提高测定轨精度的因素,最后对测距性能进行了分析。 Design of geostationary orbit satellite ranging system ZHU Zhen􀀁hua1, FENG Yang􀀁kai2, GUO Run􀀁quan2 ( 1.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0, China; 2.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tellite Eng ineer ing,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 is paper m ain ly in 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 f tri􀀁stat ion ranging system for new generat ion GEO sate llite. It ana lyses the system mathemat ica lmode l bu ilding. The GEO satellite requires h igher precision o f its orb itmeasuring, but rang ing systems in use canno tmatch the requ irement by now. A spread spectrum rang ing system w ith tri􀀁station is designed, to improve rang ing prec ision. It a lso present the structure of transm itter onboard , and the composition of rang ing station on earth, asw e ll as the protocol of communicati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s analysed in the end. Key words: sate llite rang ing; GEO satellite; high precision
个人分类: 卫星与激光|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这个 “黑天鹅”一直都很美!
王汉森 2011-2-27 01:41
  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凭借在电影《黑天鹅》(Black Swan) 中的出色演出,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已经横扫了包括金球奖、BAFTA等各大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大奖。而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也获得了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现在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她能否在2月27日举办的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The 8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上捧得“小金人”归!同样颇让人感兴趣的是孕味越来越浓的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究竟会穿什么礼服走红毯哦。   从1994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 到2010的《黑天鹅》(Black Swan)、从12岁到29岁、从童星到大明星、从少女到准妈妈,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一路走来不仅演技日臻成熟,而且着装表现一直以来都同样令人赞赏不已。海报网编编特别送上从1994年到2011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在这18年间的精彩Fashion时刻。超过50张的大美图,与你共同为她冲刺小金人加加油!   1994年,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 中,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的造型酷感十足。”Mathilda“这个角色是许多影迷对Natalie的最初印象,当年她年仅12岁   1996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和米拉·索维诺 (Mira Sorvino) 在电影《Beautiful Girls》首映式上   1996年,15岁的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苹果绿的裙子搭配同颜色的小外套、包包亮相《火星人玩转地球》 (Mars Attacks) 首映式,在这部电影中Natalie饰演“Taffy Dale”   1997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在《Inventing the Abbots》首映式上穿了一件红色军装风大衣   1998年,在《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首映式上,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的外套换成了经典的牛仔夹克.   1999年,在《星球大战前传一:魅影危机》 (Star Wars: Episode 1) 首映式上,17岁的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穿着抹胸礼服出场   1999年,年仅17岁的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第一次登上《Vogue》美国版封面,她穿的是珂洛艾伊(Chloe) 的时装   17岁的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演绎《Vogue》美国版1999年8月刊杂志大片   2003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选择了一件性感的礼服出席Cinemateque大奖 2004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前去参加Fresh Air Fund晚宴   2004年,电影《情归新泽西》(Garden State) 首映,她穿了一件很Girly的粉黄色连衣裙亮相   2004年,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去看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 时装秀   2004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了一件深葡萄紫色的礼服参加《偷心》 (Closer) 首映式   2005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珂洛艾伊 (Chloe) 白色礼服出席金球奖,并且凭借在《偷心》 (Closer) 中的出色演出,拿下最佳女配角大奖。这时的Natalie23岁。   2005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郎雯 (Lavin) 礼服出席奥斯卡奖,凭借《偷心》 (Closer) 获得最佳女配角奖提名   2005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为拍摄《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把头发剃光了。她顶着“新发型”在戛纳电影节走上《星球大战前传三:西斯的复仇》首映式的红毯   2006年,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穿一件蕾丝连衣裙在金球奖上担任颁奖嘉宾   2006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郎雯 (Lanvin) 礼服亮相《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首映式 2006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参加金球奖派对 2006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亮相Showest颁奖典礼   2007年,在《The Darjeeling Limited》首映式上,她再次穿郎雯 (Lanvin) 礼服亮相 2007年,她穿郎雯 (Lanvin) 礼服参加American Cinematheque活动   2007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参加活动照,粉色礼服来自Elizabeth and James   2008年,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穿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 曳地礼服亮相《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 首映式 200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她选择穿香奈儿(Chanel) 礼服出场 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在200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在200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礼服来自郎雯 (Lanvin)   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在200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礼服来自郎雯 (Lanvin)   2008年戛纳电影节期间的amfAR慈善活动,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纪梵希(Givenchy) 高级定制礼服出席   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穿罗达特(Rodarte) 亮相《Birdwatchers》首映式 2008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在巴黎时装周当秀场前排嘉宾 2009年,她穿着罗达特 (Rodarte) 礼服走上奥斯卡颁奖典礼红毯   2009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巴黎世家(Balenciaga) 礼服出席白宫晚宴 2009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郎雯 (Lanvin) 礼服亮相多伦多电影节 2009年,她穿郎雯 (Lanvin) 礼服参加活动   2010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穿迪奥 (Dior) 礼服亮相电影《黑天鹅》(Black Swan) 首映式   2010年威尼斯电影节,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穿罗达特 (Rodarte) 礼服亮相电影《黑天鹅》(Black Swan) 首映式 2011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的红毯照   2011年,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亮相金球奖颁奖典礼红毯,凭借在《黑天鹅》(Black Swan) 中的出色表演,她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大奖   2011年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The 8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即将在2月27日上演,孕味越来越浓的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将穿着什么礼服亮相?她是否能捧得小金人而归?都值得偶们期待哦! 摘自新华网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Free” T-Mobile® myTouch® 4G, if you live in the US...
zuojun 2011-2-25 04:38
At Costco (in Hawaii) until March 1st, you can get a "free" one with a new two-year contract, that includes additional $30/month data plan per line (for unlimited web access). It's a good toy.
个人分类: Uniquely Hawaii|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粟裕为何没能评上元帅
王汉森 2011-2-16 13:17
资料图:粟裕    原载《一个真实的粟裕》,张雄文/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章摘录   1948年5月,中央采纳了粟裕提出的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同时,为让粟裕放手指挥华东野战军,“钓大鱼”、打大仗,调陈毅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其职责是“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同时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这个突如其来的组织大调整,陈毅显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此前,他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米脂杨家沟住了近两个月,中央丝毫没有考虑调动其工作的意思。因陈毅坚定地支持中央渡江南进的战略,毛泽东亲笔写了一个手令面交他,内容是: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由华东野战军6个纵队组成)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具体安排是,粟裕率三个纵队先期南进,陈毅率其余三个纵队跟进。中共中央办公厅2月2日还专门为陈毅饯行。对于这次重大调整,陈毅系列传记之一的《传檄到中原》一书认为:“这个决定的实质是:实际上是将陈毅调离华东,并且免去了他对军队的指挥权——军权。军权,这在中国意味着什么,毛泽东阐发得最透彻。陈毅在1932年1月调任省军区工作,一直没有多少能打仗的部队好指挥,可他还是正职——军区司令员、支队司令员。直到黄桥一战,打开了华中局面,才赢得军事上的声誉。(成为)代军长、军长、华东军区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饶漱石只是华东军区政委,野战军陈毅是军政全权。对这,陈毅不能不有所感觉。”关于陈毅突然被调中原的原因,《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一书记载:“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这人和饶漱石的关系密切。”《传檄到中原》后来也采用了这一说法。 和饶漱石关系密切的这人,显然是指一直欣赏粟裕的刘少奇 。   中共中央规定,元帅和大将由中央书记处提名,政治局讨论决定;上将至少将名单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政治干部部分别提出,报请军委批准授予;校官人员名单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提出,报总干部部和总政政治干部部在全军统一衡量。因此,粟裕的军衔问题只能是由书记处、政治局以上领导人考虑的。   据《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记载:   1955年9月中旬,毛泽东赴邯郸视察。回到北京后的一天深夜,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一起在中南海颐年堂的小会议室里,商讨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授衔、授勋事宜,李银桥和成元功、郭仁、石国瑞等人侍卫在侧间房中,听毛泽东谈起了粟裕。   毛泽东吸着烟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周恩来说:“可也不能不兼顾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和各野战军的情况,要尽量做到人心舒畅、鼓舞士气,使全军有一个新的气象、新的面貌。”   就在粟裕辞帅被批准,新的元帅人选逐步确定,准备正式授衔之际,党内高层中有人在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情况下,提出了对同样主要从事地方工作的陈毅授衔的异议。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如果按这一异议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及华东野战军显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担当元帅。时任总参谋长,坚持了国民党腹心地区三年游击战战争,从未离开过抗日战场并在新四军全军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长期实际负责华东野战军领导与指挥重任的粟裕,显然将再次成为考虑的焦点。当然,粟裕本人的再次谦让也必将在情理之中。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记载,1955年9月11日, 周恩来打电话给杨尚昆,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 。 一、元帅军衔授予标准之一: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黄炎培说:“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隆重举行授予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典礼,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国务院总理授予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命令,其中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等10名解放军高级将领为大将军衔。接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将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的将官。同日下午5时,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名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随后,国家主席毛泽东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一一授予朱德等在京的7人(林彪、刘伯承因病疗养,叶剑英因在大连准备军事演习均未出席)。与此同时,10位元帅与10位大将均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以表彰他们在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对革命战争建立的卓越功勋。   建国后的此次授衔授勋,既是当时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也可说是对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一次全面的“英雄排座次”。正如李世民在天下一统后,将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李勣、秦叔宝、侯君集等24位开国功臣绘图形于凌烟阁一样,对人民解放军诸位将领而言,授衔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中,元帅与大将因为“双十”的限制设立,更是成为数百万指战员中耀眼夺目的佼佼者。   元帅在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义:一指军队中的主将、统帅;二是军衔,指高于将官的军官。从第一种意义说,粟裕作为负责一个方面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实际军事主官,统率众多骁勇战将,兵员最多时达到82.5万余人,是除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之外直接指挥兵员作战最多的高级将领。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指出,军委“把他(粟裕)放在了华东战区主将的位置上”。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也认为:“他(粟裕)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中了不起的一位将领、一位统帅。”粟裕既为华东战区主将、统帅,显然可以称为元帅。但从第二种意义来说,粟裕的军衔为大将,尽管是第一大将,居1955年授衔的1603名将军之首,但毕竟不是元帅,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与元帅享有的广泛知名度显然尚有一些距离。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97年7月还专门出版了《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在逝世新闻的版面安排上,对元帅、大将和其他军职干部逝世新闻的安排就有区别。   粟裕本人以其一贯的谦逊,对授衔大将是平静处之的。他曾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而,谋无遗策、战功赫赫的华东战区主将粟裕未授衔元帅,还是引起当时及后来许多人的由衷感慨,成为关注与议论的焦点。   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应邀参加元帅授衔典礼后对人说,粟裕总参谋长过去打过多次大胜仗,是可以当元帅的。表示了他对粟裕军事才能和功绩的深深钦佩。《人物》杂志一篇回忆黄炎培先生的文章也提到,黄炎培听说元帅名单中没有粟裕,特意找到毛泽东,力陈粟裕常打胜仗,在华东很有名,应该授元帅衔。粟裕的秘书鞠开也回忆,曾看到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在一份材料中有“粟裕应该评元帅”的话。可见,当时的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因为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反而能说一些客观之语。   1958年5月28日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粟裕受到大会主持者的错误批判,被强行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会后被撤销总参谋长一职,从此蒙冤36年。后来有人为此感慨地说:“如果粟裕当时是元帅军衔,好像会又有一番光景。”这个个人观点显然也有一定的市场。   人民日报社记者金凤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曾经分别采访过同住一座平房的刘伯承与粟裕。随后,写了《四战之地、四战之军》一文称颂刘伯承;写了《常胜将军粟裕》称颂粟裕。并记载了刘伯承“粟裕同志智深勇沉,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的赞语。多年以后,她在《刘伯承检讨前后的掌声》一文中说:“论年龄和资历,彭总(彭德怀)自然领先。但论战功和军事才能,全军公认粟裕高出一筹。但粟裕只授大将军衔,彭总授元帅军衔”,表达了自己对粟裕未能授衔元帅的遗憾。   《开国将帅轶事》一书说:“粟裕将军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将军战功赫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   《粟裕大将》一书在叙述粟裕1948年5月谦让陈毅,自己只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时也说:“谈起这段历史,人们在称赞粟裕高风亮节的同时,也深深为这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惋惜:粟裕让出的不仅是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也让掉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共和国元帅军衔。”在叙述粟裕原本为侗族,本人却一直不知道时,又指出:“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粟裕早知道自己是侗族,1955年实行军衔制的时候,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肯定会出现一位侗族元帅。”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于1955年2月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第二章第9条规定了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这就是说,授予元帅军衔有“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者“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按此标准,粟裕显然完全符合第二条,所以当时民主人士认为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从“领导战役军团”来看,粟裕一直负责战略方面军的实际领导责任。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粟裕即是当时全国七个大军区的野战军司令员之一。其他军区的野战军负责人分别是: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晋绥军区贺龙;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山东军区陈毅;中原军区李先念;东北军区林彪。这七大军区的负责人除粟裕、李先念以外,其余5人1955年均为元帅军衔(授衔时,李先念已在地方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未被授予任何军衔)。   1947年1月,华中军区与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在此之前的1946年10月13日,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明令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同一时期,其他方面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分别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后来均授衔为元帅。1948年5月,陈毅调任中原军区与中原野战军后,粟裕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本可名至实归担负起华东野战军的领导与指挥重任。如此,作为一个大方面军的最高首长,他在1955年显然将与彭、林、刘同列,成为疑义不多的元帅人选之一。但粟裕真诚谦让,请求中央保留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自己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书记职务。尽管如此,陈毅还是离开了华东野战军,赴中原军区与野战军履职,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担负起了华东野战军全面的领导与指挥责任。显然,粟裕虽让掉了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却并没有让掉司令员兼政委的责任,也就是元帅的责任。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后,粟裕以前委书记的身份继续主持三野前委工作,率领三野全军作战。直至1950年8月全国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后,才因病离职休养。   1949年6月,军委两度明示粟裕担任台湾战役总指挥,这一职务显然是野战军正职。从指挥兵员来看,攻台部队包括第三野战军全部及其他野战军一部达16个军65万人以上,还包括军委配属的空军和海军。从指挥员人选看,粟裕曾经建议攻台总指挥由四野司令员或二野司令员担任。由于台湾战役将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局势影响极大,加上粟裕一贯的谦逊和有其他野战军一些部队参战,粟裕于1950年6月上旬请求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6月下旬,粟裕再次提出,请中央派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或四野司令员林彪来主持台湾战役,他本人作为华东地区的军事领导全力协助该战役的组织指挥。军委和毛泽东出于对粟裕军事才能的信任,仍决定由他负责攻台作战。这一决定改变了粟裕长期负责大战略区的军事,却只以副手名义出面的局面。 1950年7月,军委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令其担负抗美援朝指挥之责。在东北边防军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国以前,第四野战军13兵团、42军以及50军、第三野战军9兵团、第一野战军19兵团等部即相继被划归东北边防军建制,军委计划东北边防军辖11个军36个师连特种兵总队及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显然,粟裕被授予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同样是典型的野战军(方面军)正职。   1955年授衔以前,粟裕直接指挥过或计划受其直接指挥的大将、上将级别的高级将领人数,可以说也是十分突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方面军统帅级人物。统计如下:大将中有陈赓(1947年12月平汉路战役期间;1954年总参谋部期间),张云逸(1949年6月,华东军区机关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粟裕为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暨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张云逸为华东军区暨三野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6年6月27日,粟裕致电张云逸等人,指示山东军区攻夺长山列岛,于8月22日胜利结束),萧劲光(1950年6月前后攻台战役准备时期;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计划组建时期);上将中有王建安、韦国清、叶飞、许世友、宋时轮、张爱萍、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傅秋涛、宋任穷(均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将领),苏振华、谢富治、杨勇、王宏坤(均为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一度归粟裕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将领),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均为1950年7月计划中的东北边防军所属的原第四野战军将领,或1954年总参谋部期间的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张宗逊、王震、杨成武、李克农(均为1954年总参谋部时期的副总参谋长)。以上授衔将领共为28人,占9名大将57名上将的42%。除此以外,中将级别及其以下将领更为众多。   在人民解放军各个方面军中,八位高级将领常常被部下或同事们尊称为“某老总”或“某总”,并一直沿用至建国之后,成为比他们的职务更令后人景仰的称号。朱德,被尊称为“朱老总”,为红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贺龙,被尊称为“贺老总”,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被尊称为“徐总”或“徐老总”,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彭德怀,被尊称为“彭总”或“彭老总”,为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被尊称为“林总”,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被尊称为“陈总”或“陈老总”,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被尊称为“聂老总”,为华北军区司令员;粟裕,被尊称为“粟总”,为华东野战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在方面军级的军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是例外,未被称为“刘总”。原因是刘伯承本人出于谦逊,不允许部下称“刘总”,大家也就习惯于称他为“刘司令员”了。建国后的许多文献中,他与罗荣桓被称为“罗帅”、叶剑英被称为“叶帅”一样,常常被尊称为“刘帅”。粟裕与林彪因为统帅部队时属“少壮派”,很少有人称之为“粟老总”及“林老总”。譬如,粟裕被撤掉总参谋长职务后,调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1958年9月,叶剑英在欢迎粟裕的常委会议上,既不叫粟裕同志,也不叫粟副院长,而是叫粟裕为粟总。1984年2月,原华东野战军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得悉粟裕逝世后,又叹又忿地说:“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文革”中,江青处处飞扬跋扈,但对战功赫赫的粟裕不敢小视,常以“粟总”称呼粟裕。当然也有称呼“粟老总”的例外,原华东野战军13纵司令员周志坚在其《峥嵘岁月——周志坚回忆录》中回忆说:“我心头很沉重,回到纵队指挥所,参谋报告说,粟裕同志要和我说话。我接过话筒,里面传来粟裕同志的声音:‘攻击刚开始,你们部队伤亡就这么大,进展也很慢,下去整顿一下再打。’粟老总严厉地批评了我们。我拿着话筒,一句话也没有说。首长的批评是对的,我从心里接受。”显然,“某老总”或“某总”是对战争年代方面军级以上的统帅人物的称呼,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在方面军中的地位,授予他们元帅军衔是在情理之中的。   从“立有卓越功勋”来看,粟裕先后指挥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队高达245万,居全军第一,占全军总歼敌人数807万的近1/3。毛泽东说:“因为蒋(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区,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因此,指挥所部歼灭蒋介石军队最多的粟裕,对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功勋是巨大的。因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一直处在国共内战的主战场华东与中原,是蒋介石必争的心腹之地,所以遭到蒋介石的精锐嫡系部队的重点进攻,而粟裕却在中央将干部、人员重点配备东北野战军的情况下,在自己所处的险恶环境中,创造出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粟裕指挥华东部队建树了我军解放战争战史上的众多之最,他在解放战争短短的近四年间指挥战役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巨,质量之高在古今中外显然也是罕见的,尤其是在装备与兵员均劣于敌军,没有喘息时间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打赢如此众多的战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粟裕在战略上更为缩短解放战争进程立下了独特的功勋。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实际上主要有三个:一为抗战胜利后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二是内战初期的南线“三军进击津浦路”、北线“三路四城”的作战方针;三为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阶段的“南下跃进”战略方针。这三大战略方针,粟裕对后两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共中央第二个大战略方针中的南线计划,也叫“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即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在津浦路两侧作战。当其他两大野战军指挥员遵令而行时,粟裕独陈异议,建议依托解放区先在内线作战,对军委将原定的战略方针转变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的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第三个重大战略方针有两步:第一步由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过长江南进。粟裕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并以豫东战役成功的作战实践迅速打开了中原战局。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对党内的通报——《关于情况的通报》。通报中预计:“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仅仅过了7个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又指出:“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实际上解放战争进行了3年多一点时间就基本结束了。战争的进程从开始预计的5年变为后来的3年,粟裕的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做出解放战争需要进行5年的判断,是建立在敌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歼,而人民解放军的部分主力即过江的设想上的。如此,我军要在短短几个月内歼灭盘踞在江北的国民党军主力,显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东战役那样大规模的歼灭战,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济南战役的胜利和举行淮海战役的条件了。   因此,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的元帅军衔授予标准而言,粟裕显然有着过硬的条件。黄炎培“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之语可以说是很中肯、客观的。 二、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毛泽东: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当然,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定。1955年1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1954年9月恢复成立)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以德才资衡量干部现职”,参照编制军衔,以干部的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评定军衔。同时,1955年2月全国人大第6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还规定授予军官军衔的条件是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的服务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规定每一军官职务均须在定员编制表内确定其相当的编制军衔。按这些标准,粟裕依然符合要求。   从“德”来看,粟裕有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具备古名将之风,与东汉谦虚隐功的“大树将军”冯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堪称人民解放军的楷模之一。据《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记载: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当诸将大争自己功劳大小的时候,光武帝麾下的名将冯异却独屏树下,耻于言功。而实际上,据《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记载:东汉“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惟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焉”。就是说,东汉开国将帅中,冯异和另一方面军统帅岑彭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粟裕也同样“谦退不伐”,且党性原则坚强、胸怀开阔,是极有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战争年代,粟裕多次率领部队与其他部队整编扩编。在核心领导的人事安排上,他一贯坚持以革命利益为重、以团结为重、以他人为重的原则,正确地处理本部与友邻、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让自己所属部队的原正职干部担任改编后的副职,把正职让给参与合编的友邻部队,即使有的暂时不能到职,也要将正职空着留给友邻。如成立苏浙军区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等单位时,粟裕组建和长期指挥的新四军1师的干部,从上至下不少人由正职改任副职。同时,他自己以身作则,曾多次谦让司令,成为开国将帅中“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的一面明镜之一。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他当即向华中局负责人提出建议,请求任命张鼎丞为司令,自己改任副职。张鼎丞年长粟裕9岁,曾经参加领导福建西部的农民暴动,担任过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新四军组建初期,他和粟裕同在第二支队,张为司令,粟为副司令。后来,张鼎丞去延安参加整风,担任中央党校第二部主任。从资历看,粟裕显然不如张鼎丞;但从军事才能与战役指挥能力看,粟裕显然略胜一筹。考虑到战争即将开始的军事斗争的迫切需要,华中局负责人没有同意粟裕的建议。   粟裕认为,张鼎丞是自己的老上级,让他当副手,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因此,他直接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展示了粟裕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情操。内容如下:   中央:   昨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其重任。而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均为长辈;抗战初期,则曾为职之上级;近数年来,又复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功绩卓著,且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孚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粟裕   十月十五日   但中央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由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是很适当的。因此也没有采纳粟裕这一建议,仍然坚持由粟裕任司令员。中央在10月24日明确指示:“同意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丞、刘晓五人组织华中 局常委,以邓为书记兼政委,粟为司令,张为副司令,谭为副书记兼副政委。组织华中军区,粟、谭到前方工作,指挥野战军,邓、张留后方工作”。 10月27日,根据中央的批复,华中局再次宣布苏皖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   当晚,粟裕出于对革命全局利益的考虑,以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第二次向中央发出请求改任副职的电报,重申了15日电报的理由,并恳切地说:“为慎重并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在粟裕一再谦让下,中共中央最后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中央致电华中局并告陈毅等,认为粟裕的提议“是有理由的”,“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这就是粟裕历史上有口皆碑的一让司令。在华中军区成立大会上,张鼎丞谈到这件事时感慨地说:“这不仅仅是谁当司令员的问题,它反映了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人民战士的互相尊重。有了这种团结,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就无往而不胜!”   1948年5月,中央采纳了粟裕提出的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同时,为让粟裕放手指挥华东野战军,“钓大鱼”、打大仗,调陈毅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其职责是“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同时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这个突如其来的组织大调整,陈毅显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此前,他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米脂杨家沟住了近两个月,中央丝毫没有考虑调动其工作的意思。因陈毅坚定地支持中央渡江南进的战略,毛泽东亲笔写了一个手令面交他,内容是: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由华东野战军6个纵队组成)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具体安排是,粟裕率三个纵队先期南进,陈毅率其余三个纵队跟进。中共中央办公厅2月2日还专门为陈毅饯行。对于这次重大调整,陈毅系列传记之一的《传檄到中原》一书认为:“这个决定的实质是:实际上是将陈毅调离华东,并且免去了他对军队的指挥权——军权。军权,这在中国意味着什么,毛泽东阐发得最透彻。陈毅在1932年1月调任省军区工作,一直没有多少能打仗的部队好指挥,可他还是正职——军区司令员、支队司令员。直到黄桥一战,打开了华中局面,才赢得军事上的声誉。(成为)代军长、军长、华东军区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饶漱石只是华东军区政委,野战军陈毅是军政全权。对这,陈毅不能不有所感觉。”关于陈毅突然被调中原的原因,《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一书记载:“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这人和饶漱石的关系密切。”《传檄到中原》后来也采用了这一说法。和饶漱石关系密切的这人,显然是指一直欣赏粟裕的刘少奇。 后来陈毅在5月10日陪同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赴华东野战军总部驻地濮阳,但直到朱德离开两天后的5月20日,他还没有动身前往中原就职。中共中央于5月21日致电陈毅,指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豫东战役)”,敦促他“尽可能迅速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5月28日,当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与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同行,转往鲁西南城武地区时,《陈毅传》记载有这样一段话:   陈毅托杨立三把缴获的交直流电两用的收音机一台带去中央送给“(周)恩来、小超(邓颖超)”,并附一信说:“此美国新出品、许昌战斗缴获品,你们有电灯,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两夫妇可以在屋内跳舞。”也就是在这信内,却写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此信是陈毅5月29日亲笔。周恩来阅后,特意亲笔批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书记处成员传阅。他们都圈阅了,不知是谁还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一句的旁边用毛笔划粗杠一道以示值得重视。   陈毅抵达中原军区后,还说:“东有粟裕指挥,西有刘伯承坐镇,我闲着无事,就去办一所大学吧。”   同样,中共中央的组织大调整,粟裕也毫无思想准备。在军委和毛泽东“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的明确指示下,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恢弘大度,十分支持粟裕的战役决策和战役指挥。在战役发起以后,他常常离开指挥室,说:“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时间。”这一点令粟裕心情舒畅。而且,陈毅在资历上比张鼎丞更老,此次陈毅调中原,中央明确分工是管后勤,即“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的经常工作”,粟裕认为这不是陈毅的特长。   因此,粟裕以其一贯的与人为善的谦抑,向毛泽东请求:“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泽东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华野还是你来搞。”粟裕只好提出了最后的请求: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继续保留。毛泽东沉思片刻,同意了粟裕的意见。此后粟裕成为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是历史上影响到粟裕后来评级、授衔的“二让司令”。让掉司令员之名,却勇敢地担负司令员之责,功名归于他人,职责留给自己,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值得指出的是,这次谦让,因无正式司令员的名义,也客观上导致了粟裕知名度较低,后来战功还被淡化、转移以至于磨灭。   1948年10月下旬,在淮海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候,为发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粟裕向军委建议,由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的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中央同意后,在此基础上,又于战役发起10天后组成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两军联合作战,最要紧的是紧密团结与协调统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军内部是存在大大小小的山头的。毛泽东说,只有承认山头,才能消灭山头。两军会合在一起作战,难免会生出种种问题。“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懋功会师的教训曾令后来的部队害怕会师。懋功会师,一方面由于张国焘的军阀主义倾向,向党伸手要军权,另一方面也由于会师工作没做好,没有注意团结,致使两军由欢呼会师很快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很显然,粟裕是注意到了这些方面的。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建议并首先发起的,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主攻战场是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暂归粟裕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共16个纵队。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配合华野作战。按照惯例,在一次战役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员。在中央尚未做出由谁统一指挥的决定以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南线决战的指挥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再次表现了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针对后来有人对中原野战军不服气的现象,粟裕还于1949年1月20日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批评:“今后在作战中,我们要与兄弟野战军很好地配合,向兄弟野战军虚心学习。此次,有些同志认为中原野战军打黄维兵团打了多少天未打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向人家虚心学习,不容许有骄傲现象。在以后配合作战中,大家要愿意多吃一点亏,愿意受人家指挥。团结是双方面的事情,别人要团结,你不要团结,就团结不好;要尊重人家,才能团结好。”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场上还有一个“粟裕”似的人物。淮海战役发起两天后的1948年11月8日,国民党徐州“剿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率第59军2个师、何基沣率第77军1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据《淮海战役亲历记》披露:起义通电时,何基沣却迟迟不签字。张克侠理解了何基沣的“想法”,主动提出将指挥兵员少于自己的何基沣的署名放在自己前面,何基沣这才签字。此后,中共中央发来的贺电,即是按何基沣排在张克侠前面的通电署名顺序称呼的,并且载入了史册。显然,张克侠的人品与粟裕的人品有相似之处。   此后,粟裕在1950年担负攻台战役总指挥时,还谦让过刘伯承和林彪。当然,这一次没有让成。出于对粟裕的信任,毛泽东决定仍由粟裕指挥解放台湾之战。1951年9月,周恩来和朱德亲自向粟裕传达中央命令,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副总参谋长。粟裕也做了恳切的推辞,认为自己到下面抓抓部队工作或搞学校工作为好。周恩来、朱德强调是毛泽东亲自点将,粟裕才接受了命令。粟裕在总部工作仅半年后,毛泽东即说:粟裕能比较好地看出问题。1954年10月,毛泽东亲自向粟裕传达中共中央的决定: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同样谦让,向毛泽东表示:“主席!我不能胜任!”毛泽东肯定地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从此,粟裕在4年的总参谋长岗位上,不负毛泽东的重望,在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战略方针、作战指导、战场建设和对敌斗争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事实均说明,粟裕淡泊名利,公而忘私,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团结与工作;同时功高不自居,谦虚谨慎。正是毛泽东所描述的那种难得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从授衔时的现任职务来看,粟裕也是合适的人选。1954年10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由隶属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改为隶属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下辖:作战部、情报部、技术部、通信部、军务部、装备计划部、人民武装部、军事运输司令部、政治部、干部处、测绘局、行政经济管理部等。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当时军委所属八总部领导成员如下:   (一)总参谋部:总参谋长粟裕,副总参谋长10人(1员大将,9员上将):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   (二)训练总监部:部长刘伯承(后由叶剑英代部长),副部长4人(4员上将):张宗逊、萧克、彭绍辉、李达。   (三)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叶剑英,副部长(3员上将,1员中将):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阎揆要。   (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4人(4员上将):谭政、傅钟、萧华、甘泗淇。   (五)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3人(2员上将,1员中将):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   (六)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副部长3人(1员上将,2员中将):洪学智、张令彬、邱会作。   (七)总财务部:部长杨立三(1957年5月,总财务部改属总后勤部),副部长:余秋里、唐天际、汤平。   (八)总军械部:部长陈锡联(1957年7月,总军械部改属总参谋部)。   从上述前六个主要总部来看:总参谋部:粟裕带1员大将,9员上将;训练总监部:刘伯承带4员上将;(1955年正式成立时,由叶剑英带6员上将);总政治部:罗荣桓带4员上将;监察部:叶剑英带3员上将,1员中将;总干部部:罗荣桓带2员上将,1员中将;总后勤部:黄克诚带1员上将,2员中将。显然,总参谋部阵容的配置极为隆重,仅比隶属国务院的国防部稍逊(国防部1954年9月成立,隶属国务院。国防部长为彭德怀,副部长: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廖汉生7人,包括4员大将,2员上将,1员中将),不愧为解放军各总部之首。关于总参谋部的作用,粟裕曾明确指出过,他说:“军委下辖总参、总政、总干、总后各部,工作的归总在总参”,“总参谋部是党中央、军委统率全军的办事机关”,“总参谋部是负有特殊重大责任的”,“总参是全军的首脑机关”。就当时军队系统的重要性而言,总参谋长粟裕的现任职务显然也是可以授衔的。   因此,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粟裕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这的确是公允之论。   三、再让元帅。毛泽东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1955年军衔制是从1950年就开始筹划的,其规章制度内容制定与最初的元帅人选,均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正如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其酝酿、准备也有5年的过程一样,当时的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兼办公室主任贾若瑜将军回忆说:“从(1983年)办公室成立,到1988年再次授衔,准备工作进行了整整5年。”因此,1955年军衔制显然不是一般人所静止地理解为1954年6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增补军委副主席以后,形成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程潜、高岗、林彪、叶剑英、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的格局,或者1954年9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另设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委员以后才开始考虑的。相反,1954年9月28日的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是元帅人选长期酝酿的结果,时间跨度达到整整5年。但因为相关的资料尚未彻底解密,若干人选的变化又未形成正式文字记录,因此,元帅人选的具体变化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早在1948年,中共党内就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问题。1949年建国后不久,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就于1950年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年9月,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总干部管理部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的问题,他说:“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阶级标明出来。”12月3日,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向中共中央提交报告,准备把1951年的首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可见,人民解放军授衔制原本计划于1951年实行的。此时,粟裕是排名第15位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实为第一副总参谋长)。但这一年实际授衔的计划后来因故推迟。   1952年3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明令人民解放军全军评定统一的军队级别,建立干部等级制度,以在物质待遇方面实行薪金制度,取代供给制度,也为其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基础。在《等级指示》确定的23级军队级别中,最高级别为第一级军委主席副主席级,第二级为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第三级为军委委员级,第四级为正兵团级等。在《部队及领导干部评级幅度》中,有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别评定标准、幅度,但没有正兵团级以上的军委委员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军委主席副主席级的评定标准;仅有一条标准涉及军委委员级,即“个别资深的(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得评为军委委员级”。按此标准,1948年5月已经让掉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的粟裕属于第三级:军委委员级。但军队的级别实际上只是评定军衔的主要依据,而非唯一依据。以粟裕为例,虽然是华东野战军(三野)的代司令员、副司令员,但一直主持司令员的实际工作。所以,到1955年1月,军队级别中的两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军委委员级合并为一级——大军区级,取消了军委委员级;9月授衔时,元帅、大将的军队级别同为大军区级。至于大军区级再度分为两个等级,则是1960年以后的事情了。(1960年10月新设“元帅级”,与当时的元帅军衔相对应,相当于1955年1月以前的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元帅以下仍有“大军区级”,相当于1955年1月以前的军委委员级,此“大军区级”非彼“大军区级”,称谓虽相同,但含义有别)所以,从授衔时的军队级别来看,粟裕与后来授衔元帅军衔的10人是同级的。粟裕的原秘书鞠开指出:“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同野战军司令员一样。因此,他的军衔问题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考虑,而应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   1952年11月,解放军相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军衔制的具体事宜。11月26日,总干部部给军委并毛泽东递交了一份报告。其中说,对于军衔等级的设置,总干部部和苏联顾问的共同意见是设6等20级,前四等分别是:元帅三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四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三级:上校、中校、少校。这一军衔等级系列,比当时苏联的军衔制多了“准上将”一级。同时,苏联的大将与军兵种元帅同级。总干部部认为“少将与上校之间拟有必要增加‘准将’一级”,主要是解决师级干部军衔,但苏联顾问对此有争议。因为苏军没有准将军衔,少将之下是上校,苏军的副师长通常为上校。如果解放军设准将,副师这一级一般可授准将,在两军交往中会对苏军不利。显然,总干部部主要是从人民解放军实际情况出发,而苏联顾问考虑更多的是两军军衔设置完全对等(至少不能高于苏军)。由于对这一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总干部部呈请军委裁定。   1953年1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要求全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草拟授衔条例及实施规程,进行军衔鉴定,研究制定军衔肩章、标章、识别符号及服装样式,制定编制军衔等。2月17日,军委决定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三副总参谋长黄克诚、第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等11人组成,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1953年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比1952年11月总干部部与苏联顾问商定的方案多了一级,即在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大校”,这样,既符合人民解放军实际,又考虑了苏联顾问的意见。新方案共设6等21级,将原上将、准上将分别改称“大将”、“上将”,将官依次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增设大校一级,依次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其余也略有变动。 中共中央规定,元帅和大将由中央书记处提名,政治局讨论决定;上将至少将名单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政治干部部分别提出,报请军委批准授予;校官人员名单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提出,报总干部部和总政政治干部部在全军统一衡量。因此,粟裕的军衔问题只能是由书记处、政治局以上领导人考虑的。   从《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拟于今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明确要求进行“军衔鉴定”工作,也就是初步确定各级军衔人选。这一点清楚地表明,包括元帅在内的授衔人选最初“鉴定”,至少是从1953年7月前即开始的。否则,仅要求下级单位“今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尽管这一年的正式授衔后来还是因故取消了,但这个授衔形式的取消显然与已经进行了的“军衔鉴定”并不矛盾。这里有一个突出的例子:1953年10月,贺龙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于30日到志愿军王必成部视察。在对高级将领讲话时,评论过国内正着手施行的军衔制。《贺龙全传》记载如下:   “这时,正值解放军搞评级定衔,大家的思想比较活跃,贺龙这次是代表军委向志愿军各部队的负责干部专门做思想工作来的。这个工作应该怎么做呢?贺龙首先从自我讲起。他说:‘不瞒同志们说,军委已内定我为一名元帅了。我知道,这元帅衔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荣誉和勉励,也是无数战友和先烈流血牺牲的结果。’他语重心长地说:‘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从北伐到长征,从抗日到解放战争,直到这次抗美援朝,有多少好同志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朝鲜土地又埋了多少好战友的忠骨。他们,我们应该给他们定个什么级,定个什么衔呢?”   贺龙1953年10月即已知道自己内定为元帅,可见在此之前,元帅人选已经在切实酝酿考虑,也就是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的“鉴定”了。此时,尚未成立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1949年10月决定,统一管辖和指挥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粟裕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在28位军委委员中,粟裕排名15位。值得注意的是,后来授衔元帅的罗荣桓不在这一名单之列。名列粟裕之前的军委委员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高岗。除开大元帅候选人毛泽东、起义将领程潜以及主要负责地方工作的委员刘少奇、周恩来、高岗,粟裕排名刚好第10位。作为华东野战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与代司令员,极有可能在这一阶段被列入元帅的人选之一。据粟裕身边的知情人透露:“评定军衔时,最初的元帅名单里,林彪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   然而,尽管毛泽东要给粟裕授元帅,基于一贯的谦虚和其他方面的种种考虑,粟裕提出了辞帅的请求。据《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记载:   1955年9月中旬,毛泽东赴邯郸视察。回到北京后的一天深夜,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一起在中南海颐年堂的小会议室里,商讨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授衔、授勋事宜,李银桥和成元功、郭仁、石国瑞等人侍卫在侧间房中,听毛泽东谈起了粟裕。   毛泽东吸着烟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周恩来说:“可也不能不兼顾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和各野战军的情况,要尽量做到人心舒畅、鼓舞士气,使全军有一个新的气象、新的面貌。”   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   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提交军委讨论最后通过。”   就在粟裕辞帅被批准,新的元帅人选逐步确定,准备正式授衔之际,党内高层中有人在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情况下,提出了对同样主要从事地方工作的陈毅授衔的异议。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如果按这一异议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及华东野战军显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担当元帅。时任总参谋长,坚持了国民党腹心地区三年游击战战争,从未离开过抗日战场并在新四军全军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长期实际负责华东野战军领导与指挥重任的粟裕,显然将再次成为考虑的焦点。当然,粟裕本人的再次谦让也必将在情理之中。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记载,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杨尚昆,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其中说:“(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在京的杨尚 昆,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指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顾问一直在考虑两军军衔设置完全对等。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认为“少将与上校之间拟有必要增加‘准将’一级”,以解决师级干部的军衔。但苏联顾问因为苏军没有准将军衔而有争议,认为在两军交往中会对苏军不利。而1955年苏军的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是元帅军衔,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却只是大将军衔,显然也是不对等的。不过此时两军交往中,对苏军而言,已不存在不利的问题了。   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衔的意见最终获得通过。1955年9月16日,他签发了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函件,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授予元帅军衔的名单,按法定程序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建议,通过了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军衔正式公布之前,性情直率的许世友获悉自己名列上将,找到周恩来,直言要求授大将衔。周恩来只说了一句:“粟裕也只是大将呀!”许世友当即不再出声了。这就是有名的“粟裕震大将”的故事。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创造孟良崮战役的奇迹时,许世友是其麾下的9纵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全军“攻济打援”时,许世友是其麾下的攻城总指挥。如果粟裕为大将,许世友知道自己显然只可为上将了。   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授衔,已成为历史永恒的定格,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与一些遗憾。毛泽东曾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作为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粟裕虽然没有元帅军衔,但却是人民解放军一座永远的丰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当历史的长河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后,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粟裕,必将发出愈来愈夺目的光彩。  (人民网)张雄文 来源: 人民网
个人分类: 代代风流|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讨论:什么样的博文能被科学网贴上"精品"?
热度 10 Fangjinqin 2011-2-15 17:59
有些博文一出来就被科学网贴上 " 精品 ", 放到 " 精选博文 " 栏目里 , 无疑这样能够获得了更多人的注意 , 当然效果一定比一般博文阅读量大,好得多。我看有一些“大户”经常大受青睐,可以说成了“精品专业户”,真的有那么多好的 " 精品 " 吗?这里不禁要试问:究竟什么是“精品”?你们推荐的标准是什么?我看答案是非常模糊的,可能是凭科学网某些编辑或某些“掌权人”但是并非"权威"的自己感觉所为而已。虽然我的博文也曾经有被列为 " 精品 " ,不过数量很少,但是其中有的博文我自己觉得并不满意;相反的,我认为重要而满意的却没有被贴上 " 精品 " 。我不知道其他网友有没有类似的感觉?这样贴标签的 " 精品 " 究竟有什么利弊?是否还需要这么做下去?能否有一个众所公认的客观标准?是否取消了会更好些?还是怎么改进更好?我建议能够引起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084 次阅读|22 个评论
Acrobat 个别pdf文档无法进行注释标记的解决方法
热度 1 linhai7960 2011-2-12 09:13
在使用Acrobat 9.0的过程中,个别pdf文档无法进行注释标记。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终于解决了此问题, 即在编辑首选项文档栏中设置PDF/A查看模式为“从不”,具体设置如下图示: 打开编辑→首先项→文档项按下图修改即可: 无法使用的情况:
6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为高级领导者的诀窍是什么?
wangfangnk 2011-2-9 19:19
www.sino-manager.com   作者:彼得·布雷格曼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2010-10-15 柯特·冯格尼特(Kurt Vonnegut)有句名言:“我们就是我们假装成为的那种人。所以我们必须对想假装成为怎样的人多加小心。” 那天我正走在曼哈顿中城区的四十八大街上,旁边匆匆闪过一个男人,他衣冠楚楚,皮鞋蹭亮,头发一丝不乱,手拎皮革公文包,只见他一扭头吐出了口香糖。   我一直盯着那团口香糖,生怕一不小心踩上去。它从我前面大约三英尺处掠过,又从一棵树上弹回到人行道上,不偏不移地滚到了它主人的脚下,那人自顾自走着,丝毫没有觉察他自己吐出来的那块蓝色口香糖现在粘在了他的鞋底上。   我大笑起来。   由此我不禁思绪翩翩。多少次我们都做了同样的蠢事?多少次我们按照我们认为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采取行动,但结果却像粘上我们鞋底的口香糖?   有时候,这种情形是显而易见的。我刚刚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华尔街银行高级主管的糗事。和他任职的银行一样,这位主管也是债台高筑,他买下了一套远超他实际购买能力的公寓。所以,当他听说下次奖金没有预料的那么多时,不禁破口大骂,并在公司其他人面前大肆诋毁 上司 。结果是,他现在落得个既没了奖金,又丢了饭碗。   但更多的时候是很微妙的。   我有一位 客户 名叫芭芭拉(文中人物都使用化名),她供职于一家金融服务公司,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技术专家,她 管理 着一个大部门,颇受敬重。她之所以成了我的客户,是因为她数次有望升任总经理而功亏一篑,理由是她还需要把自己的行为修炼得“更资深”(more senior)。   从我们的交谈中我听出芭芭拉显然不明白什么叫“更资深”,但她自己认为是应该有更多的曝光,好让别人看得到她的努力和成功。   于是她开始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她要确保同事们都知道她正着手的项目,她要自己 团队 里的上上下下都保持紧密联系,她发更多的邮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最新成就,她不再独自在 办公室 里吃午饭,而是尽可能和高级 领导 者们共进午餐。所有这一切她并没有做得太过分,她只是有意识地展示自己和自己的部门。   她的做法不无道理,但收到的效果却和她的初衷南辕北辙。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行为恰恰告诉别人她的资历还很浅。   资深人士不用为自己的曝光度努力,他会为他人创造曝光度,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不需要曝光了;他们已经拥有了曝光度,他们就是资深人士,谁人不知。   一次坐飞机时我很惨地坐在中间位置,一侧是一位体态匀称的男人,正在吃色拉,另一侧是一位严重超重的男人,嚼着South Beach牌子的减肥棒,这根减肥棒就把他的问题暴露无遗了,吃着它的人自己把自己归入了失败者行列。如果你想要健美的话,就不要去吃那些肥胖人为了减肥而吃的东西,相反,应该去做使健美的人保持健美体态的事。从现在开始就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健美的人,吃色拉,而不是减肥棒。   同理,成为高级 领导者 的秘诀就是做那些已经成为高级领导者的人所做的事,举手投足如同已经是一位高级领导者,而不是做那些你自以为能使你成为高级领导者的事情。   芭芭拉把这个区别搞清楚后就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她开始抬高他人,更加认可他人,努力让他人得到升迁机会。   她还把注意力从自己的部门扩展到企业的范围,因为卓有成效的高级领导者不会厚己薄人,把自己的部门放在首要位置,相反,他们会把企业的整体利益放在心里。   我在一家客户企业里看到,有人在整个企业工资冻结的时候还为自己的团队争取涨工资,他会认为此举是为他手下的人谋福利,但是,在他的上司眼里,他却没有全局观念,他会因此而被看低,更糟糕的是,他不再被认为是一名优秀的 团队合作 者。   在另一家客户企业,一名地区新主管不断为自己的部门争取利益,甚至不惜让整个企业为此付出代价。这一切看上去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地区主管,他当然要为自己的部门争取,但最终他落得个失败下场。   如果你也想坐最高领导者们坐的那张圆桌,那就不要光顾了自己的部门。要对自己的部门有更深的了解,但行动要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即使这将意味着伤害到自己部门的利益。这才是高级领导者的作为。   作为一位领导者,最有利于自己个人的做法其实是考虑大局。芭芭拉不再把自己局限于团队的头头后,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对整个企业都负有责任的。   过去,她拼命把那些出色的 员工 留在自己的团队里为自己工作,即使他们的能力已经超越了职务,甚至于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她也不放手。如今,她会在别的部门寻找机遇,把自己手下的优秀人才推荐出去,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过去,她会花大量的时间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为这样才能显出她的才能。如今,她会更多地提出问题,征询他人的看法,其实这样做更显出她的聪慧和开明。   这里的秘诀就是,聪明的行为事实上造就了芭芭拉的聪明,她不再仅仅是显得资深了,她是真的变得资深了,而这也为她的企业增添了真正的价值。   柯特·冯格尼特(Kurt Vonnegut)有句名言:“我们就是我们假装成为的那种人。所以我们必须对想假装成为怎样的人多加小心。”他把这句话当作一个警告,但作为建议也同样不无裨益。   芭芭拉在下一回合中如愿当上了总经理。   至于那位鞋底粘着口香糖的先生呢,我只能假设,他还没有发现。不过,他一路走过,很可能在他身后留下一串蓝色的黏糊糊的印迹。   翻译:余彬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1 次阅读|0 个评论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热度 2 zuojun 2011-1-29 14:31
More than a year ago ( under the old SciNet system) , I wrote a Blog: Your “good friend” is only a click away … At that time, I didn’t like to become someone’s “good friend” without knowing. Now, I am afraid that I am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two click” to mingle provided by the new SciNet system. I wonder if it is possible to add a “choice” for the Blogger to decide whether he prefers “one click” or “two click.” As suggested by Neil: Neil决定接受科学网任何用 户的好友申请 Happy Chinese New Year!
个人分类: For New Bloggers|261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定量PCR学习
linhai7960 2011-1-27 07:55
PCR中的战斗机
2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周神经再生机理与肖氏反射弧手术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1-1-23 21:31
【注:(1)下面的文章来自光明网,应一位网友之约转载,并不表示我理解和认同里面的全部内容,请读者自己判断。我期待肖传国先生出狱后能够早日投入到相关工作,一方面澄清手术的事实,另一方面继续科研与实践,为病人造福。(2)近日来,由于各种事务缠身,很少来科学网,也没有精力更新和管理自己的博客,这里向关注这个博客的网友道歉。祝大家春节快乐,上网快乐!】 外周神经再生机理与肖氏反射弧手术 http://health.gmw.cn/2011-01/23/content_1564685.htm 邵诚   http://www.gmw.cn  2011-01-23 13:50:58 来源: 光明网 中国神经泌尿外科专家肖传国教授提出并应用的肖氏反射弧理论和技术,因为在治疗脊髓损伤和先天性脊柱裂患者的大小便失禁上取得突破性成就,从而成为中国医学在近现代世界医学史上少有的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医学界关注、并由西方国家政府资助在世界推广的手术疗法。 脊髓损伤或者脊柱裂脊髓栓系导致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主要表现为大小便失禁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因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患者主要的致死因素。肖氏反射弧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控制躯体的传出神经纤维与控制膀胱/直肠功能的内脏神经传出支吻合,形成皮肤-脊髓中枢-膀胱/直肠反射回路。这个神经通路一旦建成,通过刺激躯体相应皮区引起排尿/排便,巧妙地解决了脊髓损伤或者脊柱裂脊髓栓系患者排尿/排便功能障碍问题。 因为这个理论和技术的提出,是在融合了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显微外科和神经生理等多学科知识基础上的原始创新,媒体和大众普遍对此缺乏认识。武警总医院病理科的纪小龙,通过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和他自己的博客声称:通过外科手术做神经连接术,神经功能的恢复之所以不理想,是由于目前人类还达不到把每一根神经做到一对一的不错位置的对接上。他说:“哪一天能够做到一根根神经鞘都可以一对一的对接上,那才是神经断离可以恢复的时刻真正到来”(纪小龙:《神经断了,手术接上会怎么样呢?》)。纪小龙的这个“科普”,被很多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作为肖氏术之不可能有效的“专家理论”而广泛传播。 实际上,纪小龙的这个“科普”,有根本性的认识错误。首先,外周神经一旦被截断,远心端的神经轴突(Axon,即纪小龙文章中介绍的那些“细小电缆线”),就会很快出现瓦勒氏变性,即变性坏死,快至数日内完全消失。但是近心端的外周神经却有一个特性,就是轴突是可以再生的。外周神经的吻合术,目的不是要连接断了的神经轴突(“细小电缆线”),而在于把包裹神经束的外鞘连接起来。神经鞘内,有给神经提供生长刺激和保护的雪旺氏细胞等支持细胞。近心端的轴突在雪旺氏细胞等的刺激作用下,以每天1~2毫米的速度沿神经束鞘向目标组织器官生长,最终重建神经联系。“把每一根神经做到一对一的不错位置的对接上”完全是对神经吻合术及再生机理的误解。很难相信纪小龙作为武警总医院的高年资医务人员,竟然对神经吻合与再生机理完全无知。如果纪小龙所说的是正确的,那么断肢(指/趾)再植手术后,断肢(指/趾)功能的恢复如何解释?这种无知的所谓专家言论,竟然被拿来误导央视和亿万观众读者。 神经吻合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是外周神经的再生能力,这个与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次,患者年龄越大,控制大小便的肌肉,也会因长期缺乏神经刺激而出现退行性病变,这样即使神经通路再建成功,有关肌肉的功能也需要时间来进行训练和康复。因此,评价肖氏术手术的成功与否,不能仅靠表面上看得到的大小便功能改善情况,而是需要通过仪器检测(如尿动力学、肛肠动力学检查),进而评价术后排尿/排便反射通路是否建成。如果反射通路建成,说明手术是成功的。手术成功后患者大小便功能恢复的水平,与脊髓损伤或先天畸形的程度,手术前泌尿系器官(肾脏、膀胱、尿道括约肌)和直肠肛管的损害程度,以及康复训练是否能及时跟进等密切相关。而且,我们必须明白,任何手术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不可能达到最完美的结果,不可避免的有缺憾、手术合并症和失败率,比如恶性肿瘤患者即使做了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大部分患者最终仍然因为肿瘤的复发转移失去生命,但我们不应该否认手术切除肿瘤的科学性及必要性。同样,我们不能因为断肢(指/趾)再植手术后肢体(指/趾)难以恢复到受伤前的功能水平,而放弃再植手术。同理,我们不能要求肖氏手术修复脊髓损伤或者脊髓栓 系患者的大小便功能的程度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因此,部分患者接受肖氏术后效果达不到患者和家属的期望值,是完全有可能的。据在美国实施的肖氏术两年后,在9位患者中有7位获得手术的成功,其中6位获得可控小便。肖氏术对那些可望获得大小便功能改善的80%患者,是一个福音。组织那些手术效果微弱的20%患者搞医闹以图阻止肖氏术的临床实践,对其余的80%的患者来说,是不道德的行为。 自2005年以来,肖传国教授屡被方舟子“打假”,尽管武汉法院曾经判决方舟子向肖传国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方舟子仍继续通过有关媒体,发布肖传国“学术造假”的言论,致肖传国不仅失去当选科学院院士的机会,他的工作生活也深受骚扰。不仅如此,方舟子的支持者还给美国有关管理机构和医院甚至患者论坛去信,大肆宣扬肖传国的所谓学术造假,试图阻挠肖氏术在美国的临床试验及其推广。 然而,肖传国的学术成就是不能轻易抹杀的。国际泌尿神经科学界来自美国、德国、印度、阿根廷等国的34位同仁,通过一份致中国卫生部部长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公开信,高度赞扬了肖传国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类似的外周神经绕接重建神经通路手术也在世界各地开展着。上海长海医院张少成教授,因建立肋间-腓肠神经桥来恢复一些大小便的功能而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注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详见光明网专题《利用周围神经建立新的功能性连接》)。这些事实让所谓的肖传国学术造假之说不攻自破。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周总理外出用车公私分明
王汉森 2011-1-18 11:32
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在公私分明方面堪称楷模。近日读书,我读到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   有一次,周总理到上海出差,听说有一些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后,他非常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周总理不仅严格要求别人,更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身体力行。他带头做到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他到各省考察或开会时,都吃工作餐,且如数付钱、交粮票。他外出经常自带茶叶。有一次在宾馆开会,服务员端上一杯茶水,他赶忙交了5分钱。还有一次,他要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先坐车由中南海西花厅去北京饭店理发,再到人民大会堂。从北京饭店理完发出来,他提醒司机说,从西花厅到北京饭店算私事,从这里到人民大会堂才是公事,不要搞错了。原来,总理对自己外出用车,早就立了一个严格的规矩:凡坐车到饭店理发、到公园散步、到医院看病以及私人访友,都属于私人用车,由司机记账入册,车费月底从他工资中一并扣除。 周总理如此公私分明,着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按理说,作为总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无须太过计较。然而,周总理却偏偏“斤斤计较”,不给自己任何一次占公家便宜的机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正因为在其头脑中,公与私界限分明,所以他才会自觉地从一顿饭、一点儿茶叶、一次用车等生活小节上严格自律,从不享受特权、滥用职权。 摘自新华网 来源: 《检察日报》
个人分类: 代代风流|1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贝,我想你了!
热度 1 wangyechun 2011-1-17 23:42
打开家里的门,抢先进入爸爸视野的就是宝贝的一双放在客厅沙发前的拖鞋。看着它,想着可爱的你,心感觉好像突然被挖空一样失落,泪水也开始在眼眶中打转。虽然把你们送送上火车还不到半个小时,但此时爸爸真的是想你和妈妈了,确实舍不得呀。 今天虽然遇到了一些挫折或不顺利,但结局还是满好的。先是等奶奶回家一起出发把时间给耽误了20-30分钟,后面却把火车站搞错了又给耽误了20来分钟。嘿嘿,最后在2118次列车检票的时候到赶到菜园坝火车站,并让老汉顺利地通过检查把你们送上了火车。感谢重庆北站那位工作人员,是他在进入候车亭前让我知道我们的票是重庆站而不是重庆北站的;感谢那位的士师傅,一路安全快速地把我们送到重庆站;感谢菜园坝火车站工作人员,让我送你妈妈和你上火车。 宝贝,我想你了! 宝贝,祝你和妈妈,还有妈妈的妈妈一路顺风! 2011.01.17 渝北(南桥静月)
个人分类: 生活|4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病
热度 6 BaoHaifei 2011-1-17 12:33
人之病 鲍海飞 2011-1-17 大凡知天知地知人者为智。其尤甚难者,在知人。 习之久,渐觉天地尽知,实未也,此为陋,但观何人不陋。 大凡人,盖不知己病,而当病初至,不觉为病,当病已深,则病不得治。 病至,应慎之,应及疗,莫酿久。久则根成,为长病。 大凡人,尽知人病,谓之望;而不知己病,谓之忘。 知己病,谓之晓,知人病,谓之达。 知己病后知人病,谓之通。 由病而感,遂成此言。
个人分类: 随想|2997 次阅读|13 个评论
hiroseite vs post-perovskite
热度 2 chunyinzhou 2011-1-12 20:49
hiroseite是一个合成词,由日本科学家Kei Hirose的姓氏(Hirose)和常用岩石矿物后缀-ite(表岩石或矿物名称)组成,用来表示Hirose研究组首先(2004年)发现的地幔底部可能存在的新高压相——后钙钛矿(post-perovskite,ppv)。ppv对于重新认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成分具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21世纪初地球深部研究最重大的发现。post-perovskite一词略显冗长,有人建议用Hirose(广濑)的名字来重新命名这一新发现的高压相,即hiroseite。尽管目前"hiroseite"这一称谓并未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但Kei Hirose的接触研究足以让他获得“hiroseite”这一无上光荣。用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一种新矿物相,是学术界对他的最高肯定。 图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图(after Hirose and Lay,2008) Discovery of post-perovskite 后钙钛矿的发现 核幔边界(core-mantle boundary,CMB,下同)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界面之一(图1),铁合金液态外核与硅酸盐下地幔底部进行着强烈的热交换作用,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球物理研究观测到下地幔底部200-400km范围内(即D"层),存在着一些较为特殊的地震波特征和现象,如超低速层(ultralow velocity zone, ULVZ),剪切波分裂(shear wave spliting),地震波不连续面(velocity discontinuities)以及相关的地震波异常(velocity anomalies)等,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满意的答案(参考Shim,2008)。 直到2004年,来自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Kei Hirose(广濑 敬)研究组,在日本先进的同步辐射中心SPring-8利用金刚石压砧(LHDAC)技术(图2),首先在美国Science上报道了下地幔主要矿物MgSiO3钙钛矿(perovskite,pv)在下地幔底部温压条件下继续向更高压矿物相的转变,他们将这一新发现的矿物相称为post-perovskite(后钙钛矿,ppv),并认为ppv可能是下地幔底部、CMB之上D"层的物质成分,通过对ppv的后续研究将有望揭开D"层的许多疑团。 图2. 利用第三代同步辐射设施中双面加热DAC装置进行原位X光衍射实验(after Shim,2008) 随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Oganov小组(OganovOno,2004)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Shim(2004)也分别独立报道了ppv相变,而理论计算研究也迅速证实了ppv相变(Iitaka et al.,2004; Tsuchiya et al.,2004)。从此以后针对ppv的各种研究相继广泛展开,获得了大量喜人的成果,成为新世纪初地球深部研究(SEDI)的最大热门之一。 Phase diagram 相图 2004年Murakami等(2004)在Science文章中首先报道了MgSiO3pv在125GPa、2500K条件下转变为ppv相,克拉伯龙斜率(Clapeyron slope,CS)为6MPa/K(图3)。 图3. Phase diagram of MgSiO3 (after Murakami et al.,2004) Oganov Ono(2004)报道的CS则稍大:9.85 MPa/K(LDA)和 9.56 MPa/K(GGA),相图见图4。 图4. Pressure–temperature phase diagram(after Oganov Ono,2004) 而2009年Hirose组发表的EPSL文章(Tateno et al.,2009报道了更大的CS:+13.3±1.0 MPa/K(图5)。其他的CS报道可以参考Taneno et al.,2009的文章。 图5. Phase diagram of MgSiO3 based on the MgO pressure scale(after Tateno et al.,2009) Crystal structure of post-perovskite (ppv的结构) XRD以及理论计算研究表明,ppv属斜方晶系,与CaIrO3具有相同晶体结构,ppv晶胞体积比pv小1.0-1.5%(表1),所以它的密度比pv大。晶体结构比较见图6。 表1 pv与ppv比较(据Iitaka et al.,2004) 图6. pv,ppv晶体结构比较(after Shim,2008) XRD patterns of ppv X光衍射图像 图7. X-ray diffraction paterns of ppv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after Shim,2008,相关解释见原文献及其参考文献) Double-crossing model 2005年Hernlund等(2005)在Nature上报道了下地幔底部与ppv相变相关的复杂D"层的热结构,提出的“double-crossing” model随后被许多类似研究所证实,并用来解释下地幔底部、CMB之上的复杂热结构和地震波速度结构。 图8. Possible thermal structure in D" layer(after Hernlund et al.,2005; Shim,2008). 图9. Structure of D"(after Hirose,2006; Hirose and Lay,2008) 目前已知ppv相变具有正的CS,但是CMB附近温度梯度极大,在CMB之上的下地幔底部,温度会急剧地升高,这就可能会导致ppv相变线两次穿越地温梯度线,ppv又会再次转变回pv相。如图8,地球外核温度非常高,地温曲线在接近CMB之前会陡然上升。当温度相对较低时,下地幔中的pv随压力增大转变成ppv,但随后温度升高更快使得地温曲线再次穿越ppv相变线,ppv又转变回pv(back transition)。这在正常的地幔和低温下地幔环境中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在相对较高的温度条件下,下地幔中的pv还未达到ppv相变线,温度升高太快而很快就达到了液相线(CMB),因此不见有ppv相变。 结合现今的下地幔环境(图9),考虑到CMB可以plume,而且大洋板块也可以俯冲到下地幔底部。那么在温度较高的plume区域,温度太高无法形成ppv层;而受深俯冲影响的温度较低的区域,由于double-crossing作用,可以形成透镜状的ppv层。由此可见,CMB之上的下地幔可能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 如果认为ppv是D"层的主要物质成分,考虑到地球早期温度是非常高的,因此在地球早期阶段D"层是不可见的;随着地球整体温度下降,物质分异,在一定的地质历史阶段才开始形成有ppv构成的D"层。换句话说,D"层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而不断“生长”,其厚度或许可以衡量其“年龄”(age),不过如何建立厚度与时间的关系确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外注:如果有兴趣您可以挑战这一课题,呵呵!)。 unsolved problems 未解之问题(个人见解,仅作参考) 1.下地幔pv有三种:富Ca的CaSiO3钙钛矿,(Mg,Fe)SiO3钙钛矿和含Al的钙钛矿,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富Mg的pv,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Fe(还要考虑价态和自旋态转换)和Al的作用也还不是十分明确。 2.目前的实验技术中只有DAC能达到CMB条件,但是DAC实验中样品内部存在着极大的压力和温度梯度,对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需要更精确可靠的压标。由于不同研究者采用的压力标定方法不一样,会导致对压力的解释相差达10GPa以上,如图10,采用Au压标与采用Pt压标相变线偏移(shift)10GPa以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也将随之不同。理论计算中采用LDA和GGA方法得出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差距。 4.目前实验和理论计算都证明了ppv可以在下地幔底部条件下稳定存在,但并不代表ppv就是D"层的实际成分,仍然有不少学者试着用残留的深俯冲大洋物质去解释D"层的相关性质,我想这两种思想的碰撞一定会产生非常多的有趣的课题。 图10. 采用不同压标计算得到的相变边界差异较大.(after Taneno et al.,2009) (后记:本文是作者在阅读了相关文献后的小结报告,转载请注明出处:周春银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92454 ) 主要参考文献: Murakami, M., Hirose, K., Kawamura, K., Sata, N. and Ohishi, Y., 2004. Post-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in MgSiO3. Science, 304(5672): 855-858. Oganov, A.R. and Ono, S., 2004.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 post-perovskite phase of MgSiO3 in Earth's D" layer. Nature, 430(6998): 445-448. Shim, S.H., Duffy, T.S., Jeanloz, R. and Shen, G., 2004. Stability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MgSiO3 perovskite to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Geophys. Res. Lett., 31(10): L10603,doi:10.1029/2004GL019639. Iitaka, T., Hirose, K., Kawamura, K. and Murakami, M., 2004. The elasticity of the MgSiO3 post-perovskite phase in the Earth's lowermost mantle. Nature, 430(6998): 442-445. Tsuchiya, T., Tsuchiya, J., Umemoto, K. and Wentzcovitch, R.M., 2004. Phase transition in MgSiO3 perovskite in the earth's lower mantl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24(3-4): 241-248. Hernlund, J.W., Thomas, C. and Tackley, P.J., 2005. A doubling of the post-perovskite phase boundary and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lowermost mantle. Nature, 434(7035): 882-886. Hirose, K. (2006), Post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and its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Rev. Geophys., 44, RG3001,doi:10.1029/2005RG000186. Hirose, K. and Lay, T., 2008. Discovery of Post-Perovskite and New Views on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Region. Elements, 4(3): 183-189. Shim, S.-H., 2008. The Postperovskite Transition.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36(1): 569-599. Tateno, S., Hirose, K., Sata, N. and Ohishi, Y., 2009. Determination of post-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boundary up to 4400 K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mal structure in D'' layer.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77(1-2): 130-136.
个人分类: SEDI|1572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