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之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往事追忆,未来可期——回母校有感
liyi2020ioz 2020-8-13 12:16
趁着这次回家,我回母校——山西农大转了一圈。说来惭愧,自2015年毕业后就一直没有找机会回母校看看。此外,一直心心念念着想看望一下大学导师——马瑞燕老师。 很开心如约见到了马老师,还一起用了午餐。餐间的一席谈话瞬间将我拽回到了8年前。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马老师第一节昆虫学课给我们讲课的情景。对,她当时还特意从家里带了炸蚕蛹给学生们吃。马老师在讲台上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情都充满了她对昆虫学的热爱。我当时就在想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老师。一下课我就追着去找马老师了,我说要加入她们团队去做科研实习。用马老师的话应该这么说:她把我们都’拐’到昆虫学专业来了。 我和马老师的合影 可能是实验站的日子太充实,也可能是大学的科研生活太好玩儿,大学四年就那么一晃而过。甚至,我都还没来得及了解我们呆了那么久的实验站是怎么建起来的?当初为什么会建立实验站?直至今天,才从马老师那里听到了实验站以及马老师团队的成长故事。马老师说2005年从动物所博士后出站,本打算留在北京发展,无奈家人都不同意,也只能作罢并且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山西农大工作。初到农大,马老师想着把喜旱莲子草在农大种植起来,方便后续进行天敌防控的研究。前前后后在学校里选了十几个地点试种,最终发现温暖且潮湿的温室里莲子草才长的最好。此时,初步萌生了自己建立一个温室的念头。但在哪里选址又是一个难题,同样是前前后后画了好几个框框,才最终决定在学校外面的荒草地上建一个温室。马老师说,温室的建立学校没有给过一分钱。完全不懂设计的她,自己设计了施工图纸,然后亲弟弟带着工程队帮忙建设。 当时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钱,马老师只能通过问姐姐,问弟弟,问亲戚,问邻居东拼西凑的借到了砖、玻璃、钢筋材料等。之后的一年多,每个月发工资之前必会接到催债的电话。甚至都不敢接听电话。因为每个月那点儿工资太微不足道了,连一家的钱都还不起。但天空总有晴朗的的时候,申请到科研基金之后,马老师还清了实验站建设债务,又用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实验站配置了各种实验器材和设备。马老师说,当时最让她感动的是,温室里面的土都是她的学生们(赵龙龙,胡荣山)拿着麻袋一袋一袋从其他地方扛回去填起来的。后来的后来,实验站还有很多很多故事,实验站因为有小偷偷东西,装了铁栅门,装了摄像头,还有学生们勇斗偷车贼。身为农大人,马老师还带着学生们在实验站的院子里种植了各种果树,有枣树,桃树,李子树等等。除了可以让学生们随时观察到病虫害,还有’早生桃李’的寓意。现如今,马老师确实也是桃李满天下了。 实验站院落 当我们这一级的学生加入的时候,站里所有的设备都已经比较齐全了(温室、缓冲室、饲养室、学习室,行为实验区、分子设备等等),可以说我们是最幸福的一批学生了。记得当时马老师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事情这么忙,每周会定期召开实验室会议。每位同学需要就自己的研究工作,做成ppt给大家汇报。还记得每次会议前大师姐(孔维娜)还有博士师姐(王怡)认真的帮我修改ppt,纠正我讲报告的措辞。我很感谢在Maryoffice的这段时光,在这样一个平台,培养了我的科研意识,也让我锻炼了我自己,不论是人际交往,工作汇报还是书面写作能力。还有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廖波,王瑞兴,董宇娇,盛丽梅),每天早上五点多开着小三轮去桃树地里收桃小食心虫。每隔一段时间还需要更换诱芯,给诱盆里加水……真心感谢所有这些磨砺了我的心智和体魄。 学习室(以及大学时期我们做的标本) 过往种种,已经成为美好回忆。我们能做的便是努力前行。正如马老师说的,所有的荣耀背后都是更加辛苦的付出。前路很长,我一定要继续努力💪! 太谷西站
个人分类: 个人感悟|1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记语(484)-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热度 1 zjzhaokeqin 2019-4-12 11:28
读博记语( 484)-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赵克勤 读科学网 信忠保 博客 《 懂事的九零后 》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172795.html    ) , 记语与评论如下: “ 上年暑假,我的四位研究生,在黄土高原做沟域调查。一条一千公里的新月型沟域带,地图上看很漂亮,可是跑坏了我的研究生。他们在崎岖荒凉的沟域深处,做植被土壤调查。开始是一位女生哭了,另一个女生劝她,结果她也跟着哭了。两个男生扶着土钻打钻孔,开始他们还笑,后来也跟着哭了。四个人在野外大哭一场,快天黑了,深一脚,浅一脚地下了山,一路上他们,谁也都没有说话。“ 评论:科研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51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之路,从今天开始
zhengfan 2017-8-18 14:53
漫漫科研路,希望留下的不只是背影。 脚踏实地,胸怀全球,弘扬地学,为中国地学的发展做贡献!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选择:境界决定结局
热度 19 qsqhopeiggcas 2014-12-27 09:41
一 走别人走过的路,不会有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但你难以寻觅到“宝贝”,因为捷足者先登,容易找到的“宝贝”已被别人捡走了。 走别人未走过的路,或许泥泞不堪甚至荆棘密布,但一旦走通了,这一路上几乎所有的“宝贝”都是你的。 让别人跟在自己后面,在路上你发现的、捡到的是闪光的“金子”和耀眼的“钻石”,虽不多但价值连城;留给别人的是那些随处可见的石子、沙子,让 TA 们用麻袋装吧。 跟在别人后面,只能做些拾漏补遗的事儿,虽然容易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为“鸡肋”般的水货。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如此,要争当第一个探险者,因为科研突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二 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前途未知,风险极大,但勇敢探险者应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信念,打不掉拦路虎怎能上得去险峰?须知,无限风光就在险峰啊。 三 学者们该选择什么“道路”呢? 某些青椒们,恰风华正茂之年,怀指点江山之志,若全力投身于科研创新,则前景不可限量。尽管如此,即使能坐得住冷板凳立志创新,首先得解决温饱问题。面对国内残酷的生存现实,年轻人初期宜选择第一种风险较小的“跟风”之路,因为走这种路易发 SCI 论文,在国内有了高 IF 的 SCI 论文,职称、人才计划与“银子”等才会向你频频“招手”,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有志学者们,宜选择第二种披荆斩棘的开创之路。 每个人的生活理念不同,选择的科研之路各异,但选择做何种科研时,应参考这句话: 境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 决定结局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5370 次阅读|39 个评论
科研之路-起步4:基础研究之基金
热度 1 whoiswho 2013-2-3 07:20
搞科研的还是的搞些基础研究,促进学科的发展,前面发过博文,可省市基金基本没机会去PK,每年提交本子,由于限项,从来没给报出学校的门,应该是学院的门也没出,反正如果按照平均数,吃大锅饭也该轮到了,可这玩意除了自己没人记得你前几年或者前十几年有没有吃过,还好知道了可以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横向的部分结余经费稍微做了点实验,也算有点积累。 第一年(2007)选了个学科交叉的东西,自我感觉idea不错,评审回来结果不好,思路新颖但实现有困难等,意见我接受,毅然放弃; 第二年(2008)报了本领域的东西,但跟博士论文一点关系也没有了,评审回来,意见还不错,但有一点认为本单位可能没能力单独完成; 第三年(2009)修改了下去年的本子,递交,顺利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至少可以做一些探索性的东西了,可惜没资格招研究生,承蒙老教师关照,借来一个帮忙,也算幸运,学生兢兢业业,我也兢兢业业,个人感觉比较出色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还做了一些拓展,建立了国际合作. 今年结题正式提交。期间感觉自己精力有限也没有再申报面上项目。 去年(2012)想了个新颖的idea感觉也很有意义,评审回来没有中标,给出意见两人认为新颖。。。。等等,给予资助,一人认为劳务费预算过高(在允许范围内),一人看不出肯定还是否定,另一人认为申请者过于理想,实现不了,不予以资助。不管怎样,感谢专家们的意见,再接再厉,修改再战。 不管怎样,感谢基金委的平台,让去PK即可,中不中看自己水平和运气,只是希望有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另外国家博士后基金不限项申报的也幸运拿到,正好补充基金空缺的一年,虽然不多,可以做些实验。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9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探索路漫漫 - 读吴耿博文<我的青年基金申请的心路历程>有感
xucq45 2012-8-18 22:11
科学探索路漫漫 - 读吴耿博文 我的青年基金申请的心路历程 有感 科学探索路漫漫,坚持不懈终搭船, 扬帆破浪行万里,回首远望霞满天。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电影中借鉴,研究生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热度 2 killywen 2012-8-1 00:58
作为一个渺小的人,只看过附近一些实验室情况,不敢指导所有研究生该如何如何。不过,就我看来,很多实验室老师有好几个方向,有的是自己的强项,积累的多,还有许多博后博士领衔;有的是自己感兴趣刚开的方向,里面没啥基础和仪器。导师把研究生一洒,各做各的,能出成果自然好,不能出只能怪研究生倒霉了。作为研究生呢,努力看文献,掌握技能,是必然要做的。适应快的,脑子活一点的,能顺利做下去;而方向上基础差的,在文献和技能上经常遇到坎,花很久才能冲过去,就比较惨了。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勤快些,多学多交流,快速吸取别人之长。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路,就该自行走下去。 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零零发的几个伙伴,都各有技能,平日练功勤快;可零零发一直搞这搞那,看起来浮躁,还经常发生事故,造成资金损失。零零发因此受到了很多苛责,被打入二线,但是他坚持了下来。最终也证明了,只有这种人能够救组织。因此可见,做自己感兴趣的,迟早能给实验室带来回报。研究生要学会分辨老师的疏漏之处,坚持自己的想法。 电影矩阵世界:男主角也是不安分于自己的工作,不肯做一颗好的螺丝钉。也因此遭受当局职责,被植入一颗东西强制洗脑。导师有些思维,很可能错误的,有意无意的会灌输进来。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会发现那些思维的矛盾之处,批判它们,摒弃它们。 电影功夫:拳、脚、标枪强的人,输给弹琴的;弹琴的输给左右互搏术的;左右互搏术输给速度快的;速度快的输给生死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功夫说明了,靠几年学得的专长和专业技能,不要以为可以横行天下,对付一般职业者还行,对付会口才交流的人就落败。那么自己平时该准备什么,不用多说了吧。 电影喜剧之王:你可能一直失败,SCI也难发,连饭都吃不起,但是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走好自己该走的路。 电影国产零零七:一个身高和智力不足的情报员007,混了十几年才有一次表演的机会,在阴险的老板和其他优秀情报人员面前,他靠什么取胜? 一颗善良的心!
4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修车、PCR、测样,忙碌的一天
peishaofeng 2012-7-21 12:10
修车、PCR、测样,忙碌的一天
【My 1st Blog】 这是在注册blog.sciencenet.cn后第一次写blog,啰嗦了不少。记得在08年刚来美国时,写过一段时间blog,后来MSN改版后,不喜欢界面,就再没写过了。这次偶尔发现sciencenet上有很多国内同行都注册了,感觉是个很活跃的网站,就再次注册了。希望今后能坚持下去。平时较忙,有空的时候写吧。看看周围的人,大家都很努力,尤其international student,无论是从那个国家来美国的,都是在努力“拼”!科研之路不易啊,与众多同行共勉。 2012-7-19 周四 昨晚车突然打不着火了,猜测可能是电池问题,但是用便携蓄电池 Jump 几次,都启动不起来,只好放在学校。所以,今早第一件事就是去学校试着修车。在美国没车,很多事情都极不方便,而且说好了要请 Nabanita 吃午饭,总不能坐 School bus 去吧。 可是问题仍在,自己实在解决不了,只好打电话给 AAA 来拖车,他们很快就派来一个很热情的老黑来,但是由于车被锁住了,他试了几次未成功,就向公司求助。又来了两个老黑开来一辆大卡,其中一个显然很有经验,看了我的车况后,直接去检查电瓶连线,结果在调了几次线后,再试着启动。久违的启动声终于响了!我还以为车系统出了问题,没想到是这么个小故障!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立刻开到学校修车处,让他们帮忙换掉使用过度的电缆。但是要等好几个小时,只好立刻坐 School bus 去系里,因为今日与 Nabanita 约定,去她实验室学习 PCR ,这才是今日的正题。 前不久自己有过用 PCR 做藻类鉴定的经历,不过是与 Dr. Johnson 学的,当时节奏较快,我在心里遗留了不少问题,所以很珍惜这次机会,希望能彻底掌握这项技能,并解决掉心中的问题。 刚赶到学校,就接到了 Nabanita 的电话。 Nabanita 来自印度,虽然英语有点印度味,但是比我接触过的其他老印要好很多,交流不成问题。她们实验室有两台非常先进的 PCR 分析仪器,而她导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Nabanita 自己也达到专家水平了。所以,我是很珍惜这次机会,但凡能想到的问题,都问了出来。 Nabanita 显然在这方面懂得非常多,解释的也很耐心,绝对是有问必答。从基本的配置试剂到实验原理,乃至购买药品的经验技巧都毫无保留的 “ 倾囊相授 ” 。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很实用的技巧,有些技巧能提高实验成功率,有的能节省实验成本,更有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很多都是需要从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无法从 paper 中读到的。内心非常感激。 Dr. Laws 曾给我说 ‘I think very highly of Nabanita.’ 根据我与 Nabanita 接触的多次经历,此言非虚啊!这是一个很勤奋,且能静心做科研工作的女孩,更难得的是非常愿意帮助别人。在这边,华人对印度人的一般印象是:很能说(毕竟英语时官方语言嘛),但是在具体做事上,不少人比较毛糙,或者换个词,不太用心。但是 Nabanita 显然是例外。记的以前有次聊天中,她说她与姐姐都是在印度南部区域出生,那里很热,生活条件较差,工薪也低。她与姐姐都是经历很多才到美国来发展。想来环境造就人吧。越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越懂得努力工作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也更谦虚。 我们处理完第一批样品,并设置好 PCR ,剩下就是仪器自己的工作了,此时已经到了下午两点。说实话,几天前就说话中午请她吃饭了,但是没想到昨晚车出了问题,现在仍在修车那里。 Nabanita 了解我了的车况,表示对我们实验室几台仪器很感兴趣,希望我下次做实验,也教她一下,作为我的 “ 请客 ” 。这事怎能拒绝,连忙答应了。欠人情太多不好,这样自己心里更舒服些。 Nabanita 回办公室吃饭,我来不及吃饭,立刻回自己实验室,拿上最近的样品去 RSO 测定。到了那里,上次样品还有几个没测完,需要半个小时。 God !总算空出时间了,直接跑去学校的麦当劳。 在 RSO 测完样品,已经下午四点,问了修车中心,已经修好,但是在 5 点半前关门。就先赶到 Nabanita 实验室准备下一步的跑胶。 5 点做上 Bus 去修车中心。今天天气异常的闷热,估计可能要下雨,果不其然。路上雨点就下了。 取车后回 Nabanita 实验室等着胶凝固冷却。期间我们谈到了 Dr. Laws. 她说有次做 PCR 熬到凌晨 4 点,因为接着要处理下一批,而且晚上不敢独自回去,只好熬到 8 点。在她通宵期间,她看到 Dr. Laws 凌晨一点半左右走,第二天早上 6 点左右就到了,不算耽误在路上的时间, Dr. Laws 顶多休息了四个半小时。 Dr. Laws 已经功成名就,仍然如此勤于工作,令我们敬佩不已。 Nabanita 显然也与我一样,属于晚上常呆在系里的人。 Nabanita 问我是不是工作很晚,其实我很多个晚上都耗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就回答她 “sometimes” 。她说,有次她在实验室,对最后晚班打扫卫生的大妈说, “I am the only one still working now in the building 。 ” 黑人老大妈很有幽默的说 "You are not alone. I am sure there is a Chinese guy on the other side." 晚上回家,做了个鸡蛋面,犒劳一下自己。同时整理一下 Macbook 的系统,准备重装一下。我上次在 Craigslist 发布广告后,本以为很难卖掉。因为它虽然是 08 年顶尖配置的 Macbook ,但是四年过去了。 Apple 不仅出来了更为牢固耐用的铝制壳,更是 MBA, MBP 等新品频出。本以为能有人买就不错了。没想到发出广告后,联系的人还不少。虽然很多人要买给孩子做礼物,但是总算给 Mac 找到一个去处了。希望明日能够顺利出手! 【注】时间太紧,随想随写,行文未校正,错字难免,海涵。 好久没坐School bus了,车一出问题,偌大校园,全靠它了。 闷热的天气 准备跑胶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点滴|3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热物理会议燃烧会议第一天
horking 2011-11-28 22:33
工程热物理燃烧年会2011年11月27-30号三天在杭州浙大玉泉校区进行。今天是第一天,就去听了上午的大会报告,印象还是挺深刻的。C.K. Law院士、 Professor Hanson院士、齐飞教授确实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来源于他们不懈的努力,正确的奋斗方向,和不俗的智慧。他们取得了的成就也为他们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和机会,有了接触各方面资源、增加自身阅历的的机会。作为一个博士,将来从事直接跟科研相关的工作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将来是否选择跟他们一样的道路?假如选择了这条路,若干年后,自己又能有什么样的成就?是混到退休,还是功成名就,不枉活着的几十年,确实值得人思考。人还是要有点志向和野心的,这样才能让人变得勇敢和主动,发挥出人的潜能,让人变得充实和充满活力。这才是生命应有的状态。 科研并不只是一个很高尚、单凭兴趣就能做好的事情。它还是一个人的事业,是自己生活或者说生命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还必须能给你带来必要的经济上的满足,跟你生活的意义联系起来,跟你自己的家庭、交际、爱好等关联起来。科研的进行还必须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个国家的科研管理体制,你现在研究领域的前景等相关。另外还要考虑你未来的科研之路,有没有机会。读博士,选择了课题组、选择了导师,自己毕业时能有什么样的水准,也几乎确定一半了。很多事情自己真是身不由己的,刚读博士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科研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只能参考着别人指的路,慢慢摸索;等你逐渐对自己做的东西有点感觉,看到科研朦胧的样子的时候,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你也几乎要定型了。如何走好博士期间剩下的路:如何进一步去认识科研、该培养自己怎样的素质、未来何去何从?有其实你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如何得到一个博士学位,而是探索科研是什么;如何在培养自己科研能力的同时,让自己整个人都得到成长;在做好科研工作的时候,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外界的推动力不够的时候,你只能自己摸索,也必不可少地要走很多的弯路。前进的速度小,却还是要保证是一直向前的。还是要汲取百家之长,实验室之外,还是有太多的同行、各个领域的牛人值得你去学习的,不光是专业上的,还有做人和品质上的。值得你崇拜的是真理,而不是权威。尊敬权威,审视权威,批判权威,鄙视无聊的权威。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科研之路
热度 1 gaojianguo 2010-5-16 23:46
这就是我的科研之路,充满 挑战、刺激和惊险 。废话不多说了,先看照片吧! 我们一行四人在没有路的沟壑里爬行着,那种感觉今生难忘!好玩,刺激,惊险。 深山老林里有很多不知名的植物和动物,再次感叹神奇的大自然,同时也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感到无比自豪! 小溪水潺潺,阳光普照,此情此景,《牧羊曲》再次响起。 这算比较好走的缓坡了。 路在何方?在脚下! 看完上面的照片,再听听下面的音乐,是不是很有感觉呢? 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 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 成大道 斗罢艰险 又出发 又出发 啦 一番番春秋 冬夏 你尝尝酸甜 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啦 一番番春秋 冬夏 你尝尝酸甜 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翻山涉水 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 任叱咤 一路豪歌 向天涯 向天涯 啦 一番番春秋 冬夏 你尝尝酸甜 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5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emlyn 2008-11-6 10:00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2007-11-22 17:45 昨天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片分享的文章,感觉很不错,拿过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我们有个良好的规划和发展~~~ 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个人分类: 科研心路|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