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入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新进教师恳谈会上的发音
gc10 2020-9-19 03:41
我是xxx,我来自xx学院。我想讲一下我的故事。 今年4月初,我请以前的老师帮忙看我的面上基金初稿,他说,参与人要再加些,有个博士生最好。我后来并没有加,一方面,我们学院没有博士点,另一方面,我内心其实有部分也希望自己不要中。因为我借来填表的一个讲师和三个硕士生也跟我并没多大关系,不会跟我建立团队,一起工作;而一个面上项目不是我独自可以承担的。另一方面,我的研究内容非常倚重的一个仪器坏了,我刚来一个月就去xx学院去看,仪器坏了,我上个月又去问,还是坏的。、我的研究就没法开展。 我研究的是xxx,我非常希望能将xx中的有趣问题带给我们的学生,这个方向我们学校也是ESI前1%。做基础研究,就是在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的人竞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利用好我们校内的资源,我们是能够一搏的。我们学院的老师人很好,学生很努力,我在xx学院找到跟我的研究方向很契合的合作者,我们已经开始一些协同的努力。 我是去年11月x日来到学校,提前上班。当时我想着我能在后面的两三个月补充一下前期实验结果,充实我的项目申请的研究基础。但是,我两个月前才有个小房间。之前承诺的来了给我一个研究生也没有、评职称也每次提到又拖后个时间。我被通知今天下午去办正式的入职手续。这些我不在意。但是,到现在我的区区8万的启动经费还没下发,没有办法开展工作。所以我希望,至少能够更早下发启动经费,让年轻的老师能尽早开展工作。谢谢。 后记:令他最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带的漂亮面具。——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个人分类: 记述|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名准青椒的烦恼
热度 2 fansusu 2019-3-20 16:28
距离自己博后出站,来到这家省级科研单位工作已经一年,最近发生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很是恼火,虽然自己不是全无责任,但还是对当前的科研管理体系有点失望。在此吐个槽,全当疏解一些心中郁闷。 第一件:来这里工作全是因为离父母和老公比较近,所以博后出站就直接来上班,等待办理正式的入职手续,这也是之前几年引进博士的惯例。正式入职之前国家是不给拨放工资的,只能从课题组的劳务费中支出,而且没有五险一金。每个月到手只有区区四千块钱,再无其它。即使是这样,近几年引进的博士也全是来自于各个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国奖获得者比比皆是。对于入职前的待遇大家倒是也没有特别抱怨,毕竟来工作之前就知道这个情况,只一心盼望正式入职。可是我来的这一年刚好赶上单位跟一所省属高校合并,入职时间一拖再拖,终于在等待了十个月之后收到了体检通知,体检材料交上之后本以为终于可以心安了,哪知道两周之后,单位人事处告诉我一个消息,由于跟高校合并,我们单位失去了人事权,引进博士需要通过高校,可是高校人事处报错了我的专业,而且已经报到人社厅,不能修改!单位人事跟我反复强调他们往学校报的时候没有错,是学校搞错了,除了撇清责任,没有人告诉我这件事情应该怎么解决,领导跟我说这种情况可以跟人社厅说明,没有问题,但是人事的工作人员又告诉我这种情况一般会被人社厅驳回,不能批准事业编制入职。目前只能等待进一步消息。 第二件:去年申报了省自然科学基金,因为是延续了博士和博后的工作,对获得资助很有信心。上周收到了网评意见,我立刻就懵了,三个评审专家的打分分别是93、94和57,评价是优先资助、优先资助和不同意资助。两个优先资助的专家都认为项目很好,前期基础不错,研究思路也很清晰,关键是第三个专家,内容上也没有挑出毛病,但是说这个项目与我的博士后基金是一样的内容。省基金的本子比较简单,前期基础部分写的比较少,也怪我自己没有明确标出哪一部份是博后基金的内容,只是个人简历中承担的项目部分列出了博后基金的题目。我仔细审视了两个题目,完全就是不同的角度,业内人士应该完全能够明白,当时提交基金的时候也认为没有问题,不然我何必自讨苦吃,列出已经主持的类似项目呢,完全可以不提这回事嘛!博后基金实际是这个项目的研究基础,完全没有重叠的内容,不知道这位专家为何如此武断,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仅凭想象给了我57分的评价。虽然AAC也得到了上会评审的资格,但是这几天以来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又找不到渠道申诉这种不负责任的专家。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是在气自己为何不明确标出,还是气这位专家的草率了。 两件事情目前都没有定论,只能在忐忑中反省自己的过失,等待最终结果。
1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叫停五花八门的事业编入职考试!
热度 6 Hongbolu 2017-3-24 13:56
最近两年地学专业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2015 年开始本科生工作开始难找, 2016 年开始硕士生找工作也很难, 2017 年连博士生找地学相关专业工作也非常困难了。 与上述情形相反的是: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事业编的入职考试却越来越火爆,甚至很多企业也不再采用面试直接入职的途径而是增加了考试环节。这些考试再加上公务员考试,其直接结果是:高校本科毕业班和研究生三年级相关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大受影响。 2016—2017 年秋冬学期我承担了地质学本科生大四两个班的《地质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满员 60 多人的课堂经常只有 30 多人到课,有时少到仅仅 20 多人,而我的包里装满了各种请假条。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都在参加各种事业编(以及公务员)考试,而且不止一次考试,往往是一个人连续奔波参加全国不同城市的一系列入职场考试,当然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成功率极低。我问及部分同学,有人说:即使参加与地学有关的工作(如:地方国土局招聘),也都必须参加不同城市的入职考试。我问他们考什么内容时才知道,这些考试与专业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很多内容都是中学的各种知识,让人难以理解。 后来发现,我的硕士毕业生也在准备事业编考试,在办公桌旁堆满了新购买的各种考试资料,内容与地质学没有任何关系,尽管我的学生准备的就业部门是地方国土局或地调单位的考试。由于准备入职考试,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的投入就必然减少,忙于复习以前高中学过的很多“知识”,而将正在做的地学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工作一再推迟。这大大地影响了本科生毕业班的教学与毕业设计工作,也影响了硕士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好像大学的东西都可以不学,而中学过去学过的东西似乎对入职更加重要了。如果这样,我们的大学还办干啥? 我认为我的硕士毕业生很优秀,适宜在一个地方高校当一名地学专业教师,因此就与几家偏远的地方高校联系,得知 他们急需地质学专业新教师,但他们自己没有权利直接面试毕业生,而是将指标报到市或区的人社部门,由人社部门组织各种考试后决定是否录用。这样的结果是:地方高校自己不能直接面试应聘人,而经过统一“考试”后被录取的人员也不一定能满足学校的专业要求,因为供需不能直接见面而是增加的中间的考试环节。 这让我看到了目前的问题所在:增加的中间环节不仅破坏了高校本科和硕士生毕业季学习和研究工作,也为用人单位找寻合适人才增加了难度,唯一火了的是考试机构以及复习资料、各种辅导班等相关“产业链”。 这样的考试环节增加了社会成本,也增加了毕业生的负担,但却无法保证优秀毕业生入职,而号称公平的考试最终也不能保证其公平公正性。看看到底是什么火了吧: 本来事业编考试听起来是为了公平,为了用人单位招到优秀的人才,所以百度上有这样的描述: 事业单位考试又称 事业编制考试 ,这项工作由各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委托省级和地级市的人事厅局所属人事考试中心(事业单位,考试中心命题和组织报名、考试并交用人单位成绩名单,部分单位自行命题组织实施)。目前尚无全国和全省、市统一招考,最多县级各个单位统一招考,一般规模大的采取网络报名,人数少则现场报名( 百度百科 )。 除了上述相关机构火了之外,对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都没有好处,那为何要火下去?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叫停吧!
个人分类: 杂谈|682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初入职场且行且珍惜
feike0220 2016-5-6 13:15
入职是一个大学生的必经阶段,也是每个大学生需要正面面对的。初入职场,且行且珍惜。 那么作为新入职大学生的一员,从自身理解的层面,个人认为需要有以下几点认知: 1、刚走出校门,把姿态放低 走出校门,自己所具备的只有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然而我们所欠缺的就是经验还有资历,那么这也是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刚走出校门,对新工作、新环境、职场一无所知,一定要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懂就问,勤能补拙。 把姿态放低,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什么学校毕业的,来到社会上就是从零开始,要将自己从一无所知到业务能力与处事能力很快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虚心向老员工学习,花最短的时间熟悉整个行业的情况。 2、刚开始不要问企业能给自己什么 首先要问自己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只能说明学习成绩以及论文写作很优秀,不能说明进入企业就一定很优秀。那么,怎么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为企业创造价值。任何一个公司或者企业不会亏待一个优秀的员工,所以,刚开始不要太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做好自己的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分内的事。 3、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 不要感觉单位组织的培训和学习都是一种形式,这是企业对员工最大的福利,是花重金请来的培训老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单位组织这样的活动,是想给大家更多的机会去体会职场,去体会职场所要具备的素质,更是想帮助大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让大家从学生顺利步入职场的一个转变。那么,我们一定要用心体会这样那样的培训,这是一种财富,不同的培训让我们领悟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珍惜。 4、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同理心 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说话、办事已经跟在学校不一样了,学校的同学和老师可以尽量的包容你和理解你,但是,在社会上,在职场里,有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让自己失去一份儿好工作。所以,说话、办事一定要换位思考,拿不准的一定要多请教老员工怎么做。 5、一定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将军都是从士兵干起的。要想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有更好的工作岗位,一定要把基层工作干好,不能眼高手低,工作无贵贱,清洁工也好,公司老总也罢,分工不同,工作任务不同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分工,做好自己当下的工作,才有机会让你做其他的工作,或者更好的职位才敢让你尝试。 6、干一行爱一行 不要感觉自己不喜欢就不干了,那么既然入职了,一定也是自己深思熟虑过的工作,应该不存在不喜欢。我们干一行就应该做到爱一行,每个行业其实都有他的乐趣所在,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好好干,开心的干,做到快快乐乐上班去,开开心心回家来。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跟别人比,那样很容易丧失自信,一定要做到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 8、不忘初心 既然入了这一行,我想都是抱着大干一番事业的心情走入职场的,不管发生什么不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忘初心,不要让一些社会上或者同事间的行为所感化,把自己的初心给磨灭。一个人不怕失败,不怕平凡,就怕平庸。 洋洋洒洒,毫无逻辑的几点切身体会,献给已经步入职场和即将步入职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的环境,新的开始,新的奋斗
热度 2 ganchunmei 2013-7-17 09:31
提前2天到校,虽然通知单上的每个部门都要自己去跑着盖章,对于不熟悉这个校园的自己来说,着实跑了不少冤枉路。不过后来发现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统一报到的大部分老师因房子短缺而没能够申请到住房。 终于培训完。培训在南校区,我们住在东校区,而每天2趟的班车时间点都对不上。每天跟上下班似的,挤地铁,好几次都没能挤上去,眼睁睁看着地铁走远,继续等待下一趟。幸好每次我们都提前20分钟出门,所以每次都能赶上上课时间。上课安排了700多人,估计超过有一半是各附属医院的、且已经工作过的医生。这就导致出勤率不是很高。估计他们都觉得这些课是针对上课教师的,与他们的职业不太相关。幸运的是,培训中认识一位和自己同生日的老师,每天一起上下课,路上聊聊天。 不得不感叹,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不一样,学生时代的生活和工作后的生活不一样。申请到房子后,发现房子里啥都没有。厨房一无所有,于是在想,要自己做饭吗?还是继续去食堂吃饭?最后发现,不管如何,厨房里做饭的基本厨具还是需要必备。于是,开始捣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做饭?煤气、天然气还是电?幸亏明红姐告诉自己可以直接购买天然气卡,不然自己也没有想到要去服务部咨询下。第二个问题是,天然气灶具在哪里买?说实在的,最开始我都不知道天然气灶具是什么样。在家里的时候,只有煤炉以及后来的电磁炉。以前在学校,也不会去逛家电商场。平时网购就更不会去关注家电了。周末CHEN和我一起去国美、苏宁转了圈,终于知道传说中的的灶具了。那会也一起看了看洗衣机和冰箱,都是后续要购买的。之后就是其他厨房用品购置:炒锅、锅铲、锅盖、砧板、菜刀、碗筷、筛子、洗碗布....大小物件基本采购完,来回跑市场跑了好几趟。这些个东西的购买跟小时候在家里跟着爸妈一起去购买还是不一样,因为农村没有大超市;而城市上却很难找到小市场。另一个矛盾是,小市场的东西没有品牌,但价格便宜;而大商场的东西都是品牌,价格却翻了好几番。现在的我们也许是被各种没保证的物品给“吓坏了”,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用虽贵点但相对有保证的大品牌。 家里陆续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添置。只不过因为资金问题,暂时没法购买。只能先看着,等发工资再决定。 不管如何,这大半个月,让自己从学生身份转到教师身份。结束在华师大的9年学生生涯,步入这一个全新的环境。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些小小折腾,但至少一切都慢慢地安顿下来。回想去年12月来这面试时,第一次来这个城市。一下火车,当听着候车厅报出的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城市名称时,心中竟然有一丝激动和感动;当时就想,我要在这个城市生活!如今,抵达这个城市已经20多天,虽然还不熟悉周围的一切,虽然前方顶着各种大小压力,如高高的房价以及职称评选等等,但毕竟已经来了,已经在这里了。那么,就继续努力,继续前行! 生活正在慢慢变好,不是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刚入职高校的年轻博士应该如何适从?
热度 2 hxgwzu 2011-12-23 23:57
在学校一次务虚会上,大家谈到了刚毕业进入教职年轻博士的工作适从问题。有人主张,年轻博士入职后的工作重心是教学,应该积极承担重要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而科研工作应该在其次;也有人主张,年轻博士入职后工作重心是科研,应该积极承担重要的基础或应用性科研任务,努力提高科研能力,而教学工作应该在其次;还有人主张,年轻博士进入教职后,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使力要均衡,不应该偏颇。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谈论得很热烈。 我个人偏向赞同第二种观点,主要理由有两个。 一是高校内部的岗位聘任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各个高校,主要是那些本科以上层次的高校,经过 “ 十五 ” 、 “ 十一五 ” 时期的大发展,其师资总量基本上已经呈饱和状态。在这一时期,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博士研究生,除一部分进入各类科研院所继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包括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做博士后),另一部分进入经济社会领域从事其它与专业相关或不相关工作外,大量的则是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高校任教。这些年轻博士充实到各个高校,一般都是直接从讲师做起,现在大多都已经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其中那些较早期入职的,现在绝大部分都已经是教授、副教授的职称了,有些已经是所在学科领域的佼佼者,成为 “ 杰青 ” 、 “ 长江 ” 等等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可以说,目前国内各个高校的师资队伍,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这个教学岗位属性的系列看,其层次结构基本上都已经比较合理,早已不像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那时青黄不接的情况,因此要让大量高学历人员继续往 “ 象牙塔 ” 充填进去,使得这个 “ 塔 ” 的层次结构发生更大变化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虽然高校师资队伍也有 “ 新陈代谢 ” ,但这个 “ 代谢 ” 过程在高校现有人事体制下实际是比较缓慢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入职的年轻博士在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就必然面临许多困惑,君不察如今高校的岗位越来越紧俏,竞争越来越激烈,升职越来越困难? 在这种情形下,刚入职的年轻博士们如果都还是闷头走教学岗位系列,工作压力会很大,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不如转而求其它,实现 “ 转型 ” 发展,也就是说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在科研上开辟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至于教学方面,能守住就行,争取做好教授们的教学助手,逐渐地历练教学能力。这样有所侧重地发展,寻得突破口,比起平均用力,效果可能会好得多,也容易快速地奠定自己在高校长期稳定任职的坚实基础。 二是高校需要年轻博士担当科研主力军。从 “ 十二五 ” 开始,国内高校的生源将越来越少,教学任务不会再增加多少了,提高教学质量是时代主题。这个任务要让新入职不久的年轻博士们来担当恐怕不切实际,毕竟他们的教学阅历太少,大多教学能力水平有限,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根本的提高,需要不断历练。年轻博士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但无疑是后备军。而入职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科研,可以传承并着力创新他们在攻博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在创新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好能迅速超越同校同学科的教授、副教授们,以此奠定自己在学术上的地位。这样做,不仅自己的职业发展立足点和平台更高了,可以高瞻远瞩、腾云驾雾,而且可以在追随和辅助教授、副教授们从事适体适量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磨练自己,在 “ 传帮带 ” 下稳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般而言,一个人博士毕业后的十至十五年正值从事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期,最具创新创造力,最容易出大成果,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起来将会是十分可惜的。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新入职的年轻博士能把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精力用到科研上,有效地汇聚和使用这支科研主力军,以创造更多更好的科研业绩。 总而言之,年轻博士是高校这个 “ 象牙塔 ” 中正在喷薄而起的 “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 ,光芒万丈,前途无量。如果能及早把握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重心和方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也应该及时改变用人观念,改善用人机制,使新入职的年轻博士能够明智而自如地适从职业环境,鼓励先科研后教学,以科研为主而教学为副,促进其最终实现教学科研相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高校教师。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
个人分类: 杂谈|4975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