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CDIO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意识不到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该如何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热度 1 zlhua 2011-4-26 10:50
意识不到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很多企业在上ERP后之所以陷入"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的怪圈,其原因大多都败在系统调查基础上的需求分析环节,很多需求在调查环节没有被及时挖掘,最后导致后期的分析和设计的疏漏,等到ERP上线悟到时,已为时已晚... 最近所接触的一家公司,刚在2006年与国内知名ERP提供商合作,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覆盖整个企业的ERP系统,但是仅仅1年后,该公司就宣布将再与国际一流的ERP提供商合作,再造流程,重上ERP,能够连续两次大手笔投资ERP的企业其实不多,这一点着实让我佩服这个公司的经济实力,但佩服之后,我又开始担忧,而且不是莫名的担忧,而是在对该企业ERP应用现状调研之后的真担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其实即将下马的原ERP系统,从功能上而言,是足以满足现在管理者提出的各种信息需求,但问题是,没有人愿意启动这个模块,更进一步,从启动了的模块中我们也发现,就算启动模块,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仍然不能得以满足,理由很简单,基础数据支持不了...没有人愿意用这个这个系统来管理基础数据...也不知道怎么来管理这些基础数据...情急之下,管理者只能找财务,找财务要数据要信息,财务也一脑门子官司,因为没有基础数据(相当于缺乏生产的原料)的信息分析与预测实在做不了,就算做出来了,都是杜撰的......后来深入调查才知道,这个企业虽然2006年就开始上ERP,但到目前为止,员工还是情愿用自己原有的方式管理基础数据,比如有的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喜欢用OFFICE套件自主管理数据,有的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干脆还是沿用原来的手工作坊式的数据管理,所以,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个企业同时能看到整个数据管理发展的历史,从手工,到文件,再到数据库...应有尽有...问题到底出在哪? 通过深入访谈后,才知道这个企业70%的员工都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而且年龄在20-40岁不等,不仅缺乏信息意识,还缺乏管理意识,甚至连他们每天从事的工作也不例外,专业知识的欠缺让他们每天从早到晚的劳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背后闲置的不仅仅是基于计算机的程序模块,还有那些价格不菲的机械化,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设备...在这里,由于企业文化的影响,很多想进入该企业的高学历毕业生被排挤(表面看起来是吃不了苦走掉的)或者被当做体力劳动力对待,新进入的专业人士(空降兵)在这里也必须享受着小媳妇的待遇...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这时,我意识到了沟通和教育的重要性,可具体我可以做些什么呢?到底该如何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到底怎么把这70%的力量集聚起来,并且用好,尽量避免大换血,我有些迷惘.... 一是对我自己的质疑,我是否有这个能力来改变现状,如果我不行,该怎么呼吁和联合其他力量来帮助这个企业呢.... 二这个公司距离我这么遥远,而且我的时间精力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尽可能地帮助这个企业.... 说实在的,我再次感觉到了责任和压力,这不仅仅是来自经济的,(这次接这个课题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通过这个课题来检验我在课堂上一直高谈阔论的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是否真的对社会有用,对学生有用...因为我不想误人子弟,更不想我的学生把大好青春荒废,要做CDIO,就做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CDIO.) 这是我在现实中遇到的需求挖掘问题,这个问题曾在IRM课上被学生问到到过,我也曾用理论的方式很顺畅地解答了这个问题....现在,又仿佛听到了那个学生的声音"老师,到底该如何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呢?" 思绪又开始飘逸........ 想到了几年前那个流产的院选课题"信息甄别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想到了前段时间看到的张洋做的用户需求特性提取的文章..... 还有以前一直感兴趣的心理学和博弈论...... 还有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一直提倡学生做的市场调查和统计分析..... 还有数据挖掘............ 还有教育心理学..... 好象需要用到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很多 如何把这些都散落于各个时间段和各种媒体的知识整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哪些是我没有考虑到的?....努力思考中......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8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做中学
zlhua 2011-4-25 07:36
学院很早就在提倡CDIO,其主旨就是要"做中学",特别是工程类的专业,强调不仅仅要念书本,而且要努力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到底如何CDIO?如何如何实施CDIO?呵呵,不要说专业老师,就是每每开会都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的主要领导估计也不明了,所以,每逢开会,听烦了领导们的唠叨后,很多同事都会笑谈,哎!又是成都进出口问题(CDIO的音译)... 我所在的专业是信管,第一次听说CDIO就开始就对它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专门查了有关CDIO的文献,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好,机遇总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一次意外的机会,我结识了物流管理教研室教物流认知实习的一位老师,她虽然比我大10岁,但精神却好得很,很又活力,而且同我一样,是一个喜欢健康,自由,充实生活的人,在听完她的一堂物流认知实习课之后,我很高兴,因为我觉得如果将物流认知实习和MIS课程结合,让学生在专业认知实习的基础来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MIS的话,那一定是很妙的,很巧,课程结束后,我和这位老师又在校车上又遇到,呵呵,我开始跟她讲我的想法,她也跟我交流她带认知实习的心得...我们一见如故....... 没过多久,她就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对物流仓储信息化是否感兴趣,希望我跟她合作,希望能帮她推荐两位物工的学生一起参加项目,为某某企业做个物流仓储信息化方面的调研,我很欣然地接受了她的邀请...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小组,四位老师,六位学生... 4月13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第一次到了北京,到了北大,看到了清华...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开始了第一次企业调研...工作十年,以前调研对象几乎都是政府,这是第一次接触企业,不是以专业教师的身份,而是以一位系统分析员,一个助理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调研,真的是不做不知道,实践才能出真知...在为期5天的调研里,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平日里按照兴趣学习的东西派上了大用场....调研不仅仅是个技术活,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领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呵呵,还有学习能力,很多东西可能都是前所未闻的,但没有关系,只要想学,都是可以找到老师的......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Gordon奖获得者Edward Crawley及其CDIO
王中任 2011-1-5 16:32
科学网1月5日报道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教授Edward Crawley因提出构想-设计-实施-操作(CDIO)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摘得戈登奖。 Edward F. Crawley 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结构学博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天航空系原系主任、剑桥-MIT研究院执行主任。他早期的研究兴趣是结构动力学、气动弹性学以及控制结构,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复杂的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主要是系统的代数理论及其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在担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主任期间,Crawley 教授领导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改革。同时, 他也是国际知名的工程教育专家,是CDIO(意为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即构想-设计-实施-操作)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创始人及联执主任,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被世界上多所大学的工程院系采用。他本人是《反思工程教育:CDIO 的方法》一书的主要作者。该奖的意图和重点:The intent of the Gordon Prize is to recognize new modalities and experiments in education that develop effective engineering leaders. The focus is on innovations such as curricular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ology-enabled learning that strengthen students' capabilities and desire to grow into leadership roles.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引入和创新了CDIO,不过很难取得MIT那样的效果。因为目前985、211大学的教授们的重点 在拿国家课题(或质量工程)上,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示范中心一大堆,却难有精力静下心来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地方高校大多盲目争取升格,难以持之以恒地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路。 全世界都缺乏优秀的工程师,中国尤其突出。期待我国涌现出像Edward Crawley这样的高等工程教育家,期望有涌现工程高等教育大师的土壤。 主要参考: 1、 http://www.ie.tsinghua.edu.cn/notice/view.php?id=827ty=62 2、 http://www.nae.edu/Activities/Projects20676/Awards/GordonPrize.aspx 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420.shtm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4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