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知识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知识产业
热度 1 benlion 2011-11-6 11:11
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就是财富。 美国会发生金融危机,一定是在社会的许多管理上出了问题,甚至可能是文化上出了问题。美国是移民国家,最初是非洲黑人、亚洲劳工,之后是欧洲科学家、亚洲留学生为美国的繁荣做出贡献;然而,情色文化、超前消费和教育、科研成为一种产业或商业等等,所以问题就出来了。中国应该研究欧美、日韩等所有国家并其历史,从中分析成功的因素和失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西方好的东西。 中国如果弄不明白国际社会的知识产业、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受害程度就会更大 - 我们的科学研究资金、技术开发资金,如果不能用在发展中国自己的知识产业 - 期刊、数据、会展产业和制造产业的知识产权 - 专利、品牌、设计等,那么仅仅标上一个在中国研究、在中国制造,于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又有多大的利益和利润? 科学研究资金与技术开发资金的分别:前者是发现新知识创造知识经济,后者是发明新技术创造实业经济。 目前出现一些问题和必须解决的是科学研究资金应该用在促进自主仪器、软件、资讯库发展,技术开发资金应该推动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开发,只有使领先世界的知识创新和知识载体自主,只有使最需要技术开发资金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的 “ 苹果 ” 的创业期企业能够孵化、成长,才可能使 国家和社会走向科技、产业创新型体制。
个人分类: 2011|2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识经济中的“师傅领进门”
热度 5 Wuyishan 2011-10-9 08:27
知识经济中的“师傅领进门” 武夷山 中国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这句话是强调后一半,但是,“师傅领进门”毕竟是前提。在工业经济中,“师傅” 主要出现在产业工人圈中;在知识经济中,“师傅”的身影则到处可见,不过用的是“辅导员”( Mentor )这样一个名称。 2006 年第 9 期的《科学家》( The Scientist )杂志上, Betty Alberty 女士曾经发表专文介绍美国的一些典型的辅导计划。 英特尔公司十分重视辅导计划。辅导计划的作用超出了帮助员工职业晋升的传统目标,还有以下的功能:促进对管理者的培训(不经过培训,不容易成为好的辅导员);促进知识转移;解决问题;新员工培训。辅导与指导( Coaching )往往不太好区分,一般来说,辅导重在帮助被辅导者改善社交能力和总体性的个人发展,而指导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2005 年, Genetech 公司推出了线上辅导工具包,以顺应数字化的潮流。 地处美国马里兰州的 Human Genome Sciences (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从 2006 年 6 月起推出了为期一年的试验性辅导计划。该公司事先研究了微软公司、 UPS 快递公司和马里兰大学所设辅导计划的成功经验。作为辅导计划的第一步,他们挑选了 8 个“被保护人”(即“徒弟”的意思),让他们每人为自己确定 2 至 5 个目标,争取在辅导员的辅导下加以实现。 旧金山有一个女性技术集群网站,该网站列出了 170 位企业辅导员,他们可以为女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对此感兴趣的可阅览 www.wtc-sf.org 网站。 Www.mentornet.net 则是一个专业化的虚拟辅导网站,网站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对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女性以及其他未被充分代表的群体进行辅导。 2004 年,有一本关于辅导的专著问世,题目是 The Elements of Mentoring (论辅导诸要素)。 请注意,以上所述辅导的发生场所并非学校,而主要是知识密集的产业部门,而且担任这些辅导员的不一定是专职教师。而在我国,本职就应该是辅导员的研究生导师中,却有一些人根本未尽导师之责。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5139 次阅读|7 个评论
晒晒我这十多年的工作
热度 6 gl6866 2011-8-19 12:53
计算与信息哲学和网络与社会研究是21世纪不可分割的二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前者主要侧重理论探讨,后者则强调社会实践。或者说前者属于科技哲学研究的范畴而后者属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我们在这二个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均具有独特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1994年开始便参与国内首个由社科院集体承担的国家级的网络与社会研究,出版了《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调研时间长达四、五年,参加撰写的人员达十多人,并为中央办公厅提交了相应的对策报告。这项工作得到了普遍的好评,其中提出的“跨越发展”说为我国的网络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使我国网络建设在这么大的国家内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 2、出版了《信息哲学探源》(金城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认为国际哲学界的这种提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该书将这门新兴的哲学学科归入莱布尼茨-罗素传统,即所谓的形式传统。由于莱布尼茨与中国终身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本书认为这门学科可以与易学的数理派联系起来讨论,同时提出模态信息论以解决西方哲学二元论传统无法解决的信息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尤其是最后对《周易》筮法中成卦法递归论的重新解释使得我国自《九章算术》以来的工作无需科学史料的支持就可直接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算法关联起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3、耗费数年时间组织翻译了弗罗里迪主编的《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上下二册),参加翻译的人数多达三十多位,这是我国首部引进的基础性的参考书。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我国在这方面填补了空白,而且在国际上也引起好评,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被译成其他文字的参考书。弗罗里迪的其他零星著作也曾被译成葡萄牙文、日文等。但从没有翻译这样大部头的著作。 4、翻译了若干前沿性的著作,如《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这些书籍在国内均是率先引进的。对这方面的研究的国际现状作了相应的介绍。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一部是关于信息技术的伦理反思方面的,另一部是关于网络空间的,而第三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政策所的重点课题,可以说它们都是网络与社会研究的基础性著作。为我们的未来研究做了铺垫。 5、与国际哲学界的接轨,计算与信息哲学是21世纪初国际哲学界提出的一个哲学思潮,我们在第一时间将其介绍到国内,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它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并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批判。为我国这个新兴的哲学领域在国际上挣得一席之地。不仅如此,还专门派出访问学者到信息哲学的发祥地牛津大学进行了访学。 6、根据我院走出去,请进来的精神,我们根据社科院院与英国学术院的协议将国际计算与信息哲学的倡导者弗罗里迪邀请访华十天,在华期间做了五场有关计算与信息哲学国际前沿的专题报告,为我国在计算与信息哲学方面的研究开拓了国际视野。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在国内国际举办的各类相关国际会议,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个人分类: 科研备忘|292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的标签?
热度 3 windlight 2011-7-15 14:55
赵凤光 之前建议科学网大学几个可以做的事。由于应者寥寥,可能是本人见识有限。 但这个方向想来是科学网大学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筹备者必有所思考。或者也可以说校训应该是有什么? 科学网大学是由社会环境变化,知识经济社会产物,是现代知识经济个人终身学习所需,当然更是由于路径依赖,由科学网参与者(包括现有的工作人员,博主,论坛参与者)想合力做事的产物。 那么科学网大学的标签或特质能来自于何处,道德规范或组织自律,学习能力? 我所在的RITS 院训为“ 创新 、 高效 、 务实 、 包容 ”可以说为自己定位和所作之事的标签。其有利于在产学研领域有所贡献。 而科学网大学要做什么,院训应该如何呢? 大学是育人场所,道德要求肯定有,人生道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等什么可以是科学网大学的道德规范和追求呢。 学习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认可的优胜者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想在这个阶段做事的科学网大学能对学习能力有什么贡献,对效率的贡献,对创新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又在那里,科学网大学区别于科学网,区别于大学又在哪里? 科学网大学的组织自律又在何处,正面的荣誉激励和负面的批评打假一直在做,但作为大学是否又在利益体方面有所组织,是否有明确的筹资目标,以及烧钱目标,是否有完整的创新团队? 综合上面几点能否给出科学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能否给科学网大学一个合适的标签,区别于他人,有别于他人,优于他人呢?
个人分类: 思辨|42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老朋友Loet Leydesdorff教授将在清华做报告
热度 4 Wuyishan 2011-6-3 15:15
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经济发展已经突破地域限制,知识创新成果在区域、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加速。如何识别高引用率论文的城市分布状况及其学术价值?就这一主题,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第四十三期学术沙龙特邀科学计量学国际著名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Loet Leydesdorff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期待您的光临! 主讲题目: Which cities produce excellent papers worldwide more than can be expected? A new mapping approach--using Google Maps--based on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ing 主讲人:Loet Leydesdorff Professor at the Amsterdam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ASCoR) of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主持人:薛 澜 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点评嘉宾:周萍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讲座时间:2011年6月9日16:00-18:00 讲座地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09会议室 工作语言:英语 内容简介: 如何识别高引用率论文的城市分布状况及其学术价值?主讲人将通过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使用谷歌地图和基于Web of Science的科学数据来识别论文引用率高的城市的卓越程度。这种新的映像方法更注重对一个城市优秀论文实际数量的估算,而非期望值。它不仅可以识别论文高产量的城市,还可以发现哪些城市具有高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在物理、化学、心理学领域研究论文的实证分析发现,拥有高引用率论文发表者的城市,并非一定拥有高产量的优秀论文。 The method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llow for a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ing centers of excellence around the world using programs that are freely available.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 field-specific excellence can be identified in cities where highly-cited papers were publish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 mapping approaches published hitherto, our approach is more analytically oriented by allowing the assessment of an observed number of excellent papers for a city (in the sample) against the expected number. Using this test, the approach cannot only identify the top performers in output but the "true jewels." These are cities locating authors who publish significantly more top cited papers than can be expected. As the examples in this paper show for physics, chemistry, and psychology, these citie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a high output of excellent papers. The lecture will largely be based on the paper available at http://arxiv.org/abs/1103.3216 , and to a lesser extent on the paper at http://arxiv.org/abs/1105.2925 主讲人简介: Loet Leydesdorff is Professor at the Amsterdam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ASCoR) of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in systems theor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and the sociology of innovation. With Henry Etzkowitz, he initiated a series of workshops, conferences, and special issues about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He received the Derek de Solla Price Award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in 2003 and held “The City of Lausanne” Honor Chair at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in 2005. In 2007, he was Vice-President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ticipatory Systems (CASYS’07, Liège).         cistp          cistp@mail.tsinghua.edu.cn           2011-06-3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67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转载】开发知识资源发展知识产业服务知识经济
limer 2011-4-28 10:06
http://www.cnki.net/gycnki/daobao/cnkidaobao5/cnkidt06-2.htm 全国政协委员 徐如镜 在“2001数字化信息资源与知识仓库标准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十五计划”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能否顺利落实,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开发知识资源,发展知识产业,服务知识经济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一环。 开发利用知识是发展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   八国集团冲绳首脑会议发布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首先指出:“信息和通信技术(IT)是塑造21世纪最强有力的力量之一。其革命性的冲击影响人民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交互的方式。IT正快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发动机。它还使得全球所有有进取性的个人、公司和社团以更大的效率和想象力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挑战。”不仅如此,“IT驱动经济和社会转变的本质是它的力量帮助个人和社会去使用知识和想法。”这指明了信息技术的根本作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个人和社会去更好和更有效率地使用知识。 知识经济将以知识产业群的兴起为其支柱   正如农业经济形成并以第一产业(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为其支柱,工业经济形成并以第二产业(工业、能源、材料、制造业)为其支柱一样,知识经济也必然将形成并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产业、信息产业、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策划产业等一系列知识产业群的兴起,并以这些知识产业为其发展的支柱。   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发表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Industy)的概念后,日本经济学家正村公宏1971年在《知识产业论》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就是以靠知识生产谋生的职业为中心而形成的社会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生产本身也必定需要获取和利用已有的知识。   知识产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三次产业的概念。众所周知,知识产业是指知识生产、知识流通和知识应用的产业。由于信息革命的推动,知识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知识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增长、知识的流通以及知识的广泛应用,从而导致并服务于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知识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是一个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的时代,是一个作为知识经济支柱的知识产业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开发知识资源是发展知识产业的必要基础   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转化为资本和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正像农业经济必须以开发土地、占有劳动力为其发展的基础;工业经济必须以积累资本、掠夺能源与材料资源为其发展基础一样;知识经济必然需要以开发知识资源、争夺人才资源为其发展的基础。   尽管知识产业群有多种分类方法,但不管如何分类,知识产业价值链的源头——知识创新当然是知识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支持知识创新与利用的服务链的源头——以知识资源的开发、收集、加工、组织、增值、服务为目的的知识资源业则是知识服务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且随着知识资源总量的迅速增长和交叉的日益紧密,还将越来越显示出知识资源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   信息处理与网络传播技术的持续迅猛发展,迫切要求信息内容开发的迅速加强,如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这一趋势的一种反映。   发展每秒千万亿次的处理能力和百倍、千倍速度的网络传输能力,当然首先是为了国防、生物、纳米等重要科学前沿的知识创新。对社会而言,如此高速的信息处理和网络传输只是以娱乐为目的是难以想象的,可以断言其最终的目的是学习。由于政府和民众巨大的潜在需求,将改变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的状况,解决其自身存在的技术和机制问题。   但是,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并非无所作为。例如,知识的控制单位长期停留在文献这一级上。而人对知识的需求一般不是以文献为单位的。早在七十年代后期,有专家指出,知识的控制单位将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当时这被称为“数据元”)。一旦实现知识的控制单位由文献深化到“知识元”,大量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元”及相关信息间的链接,将产生极大的知识增值。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促进对新知识的创造。从而也将推动知识资源业的重大发展。   发展知识产业是开发知识资源的必由之路   知识资源就其一般属性而言,已经物化为具有重大价值的资本;知识资源业也已不再只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而成为知识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因而,顺应发展知识产业之潮流,乘势而上,实现产业化是今后开发知识资源的必由之路。在人类基因破译及由此引发的医药领域的革命中,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和美国塞莱拉(Celera)遗传信息公司间的两种机制、两条道路的竞争,可能相当典型地反映了知识创新和知识资源开发领域的这一总的趋势。知识产业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今天,形势显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清华同方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成功实践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成功地迈出了知识资源业产业化的坚实步伐。为知识资源这一产业的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知识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对于当代科技的进步,有人估计,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人类用了50年使其知识总量翻了一番,而到2020年这将只需73天。这说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知识的掌握尽管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只处在“初级阶段”。只要地球还存在,人类对知识的开发利用就不会穷尽。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加速进步,取得辉煌成果的一个世纪。特别是本世纪的后期,以信息处理能力18个月提高一倍和通信传输能力6-9个月提高一倍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空前迅猛发展,引发了信息革命;以人类基因图谱的基本完成为标志正在引发的生物和医药革命;以纳米技术突破为标志的新材料革命;以及登月、火星探索等为标志的人类进入太空的革命……等等;以及人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明显加强,都反映了20世纪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为新世纪人类在地球上更快速健康地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根据现有的各种资料分析估计,在新世纪前二、三十年中,人类很可能将在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骇世惊俗的重大突破。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类从了解生命向操纵生命的发展、一个原子挨着一个原子地创造新的物质等等,其影响将大大超过上一世纪所已经发生的科技革命。   江泽民同志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多种多样的新式机器层出不穷,有人甚至曾断言,人类的发明已经穷尽。但是,自那时以来,科技飞速进步,世界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使百年前人类一些最大胆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归根结底一句话,开发知识资源,发展知识产业,服务知识经济,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衷心祝愿清华同方光盘公司抓住机遇,在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0 个评论
善恶观与知识产权制度
热度 1 windlight 2011-4-7 09:00
05年写在丁香园的旧文部分内容,谁能替天行道 善恶观与知识产权制度 赵凤光 善恶是行为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取舍,杀了人同样的结果,因为动机的不同,有过失杀人,故意杀人,正当防卫种种,而导致杀人者可以有多种结局。 (从书本电视上看到,非专业研究)中国古代我不知道怎么处理,但现在中国是先断定其杀人了,然后由其自己举证,证明自己是过失还是正当防卫来争取最大利益。而西方的现代法系是知道其杀人了,但其不能自己给自己定罪,要先做无罪断定,然后收集证据证明其动机。作为个人的弱者,和强势的杀人者,谁能受益于不同的这种法律制度。中国人多,执行死刑的人也不少,但有多少弱者没有得到应该有的保护。这种制度设计,要给弱者最大的保护,或心善的人最大的保护,那种保护制度更有利?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你要去争利,要向恶,而中国是君子耻于谈利要向善,结果是小人得利。 知识产权制度,是继工业社会后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行为规范。 其主要的表现就在于,为了公众的利益,鼓励个体拿到有一定期限垄断的专利,而且这个专利是谁主张谁得利,不会别人或大众强塞给你。为了向前进(善)(大众获得公开的进步的技术),我们要后退(恶)(给个人垄断的权力激励起创新)。这种天才的制度设计,不纠缠于善恶的道德辩论,为了善,允许恶的存在,恶得更多,善得到越多,这是一种发展的善恶平衡观,而为了不要恶出现,善也不要出现,就是中国的比较压抑的鼓励保守,不鼓励进步的善恶观。 替天行道是人们需要做的,但仅以消灭恶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发展善为目的,那只能是以恶治恶,越治越恶。 zt http://www.dq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4 人之道,天之道,天人合一。   几千年前的老子用十个字就概括了身后几千年的私有制经济大兴衰史。   这十个字就是: 人之道,物极必反,天之道。 人之道是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西方有个马太效应,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它就是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结果,也是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规律。   如第二节分析贫富分化的现象与必然性所看到的,在资本实际创造的利润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后,它实际获取的利润率仍高于经济增长率,相反,工人工资增长率本应与经济增长率同步,实际上却低于经济增长率,甚至零增长,极至负增长,长此损不足而奉有余,岂有不贫富分化之理。参见P26—27   天之道则相反,大家也熟悉,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们之所以挂“替天行道”大旗,就因其行的劫富济贫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特别是土地革命做的就是“开仓济民”、“打土豪,分土地”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整个两千年封建史甚至包括现代资本主义史就是这十个字的循环。   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使财富逐渐积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使总生产资料生产目的更趋于追求利润积累资本,而资本高度集中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如第一节所述都会使利润率下降(见P10、P18—19),而为维持利润率又必然加大损不足而奉有余,生产资料又相对更集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经济、社会大危机。   走到了极端则物极必反,贫困阶层终将因无法生存而揭竿而起,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后,由于建立的仍是私有制,人之道又开始滋生,从而进入另一个循环。     关于人之道与天之道等摘自P67—68。   由此看来,私有制的兴衰史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结果,只是这种“人之道”与“天之道”的结合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结合而不是同时运行。   即“人之道”发展到极端了再上演“天之道”,“天、人”交替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是残酷的,想来也不是大家所期望的“天一合一”。   能否有一种办法,使“人之道”与“天之道”同时运行,既不让“人之道”发展到极端,也不出现极端的“天之道”,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或者“人之道”、“天之道”都没有,从而出现万世太平呢? zt2 新闻论坛:cn.bbs.lit.novel.emprise 发件人: thdhwwdz....@ytht.net (super) - 查找此作者的帖子 日期:13 Aug 2004 03:35:51 GMT 当地时间:2004年8月13日(星期五) 上午11时35分 主题:郭靖的信仰危机【转载】 答复作者 | 转发 | 打印 | 查看同主题帖子 | 显示原始邮件 | 报告滥用行为 郭靖出得江湖,一年之中,惨遭大变。五位恩师抛尸桃花岛,成吉思汗意欲南侵,李萍在郭靖面前断然自尽,以明其志。郭靖纵马南归,一路上又是兵荒马乱,尸骨遍野,令人触目惊心。郭靖茫茫漫游,不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时间诸般事端纷至沓来,如同哈姆雷特得知叔父杀兄娶嫂的真相后,陷入不得解脱的质问之中:——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郭靖不得不停下来,像兔子一样暂时退出与乌龟的比赛,对自己进行碎片整理。 “练了武艺又有何用?连母亲也不能保住。” “我一心要做好人,但到底让谁快乐了?” “完颜洪烈自然是坏人,但成吉思汗呢?” “穆念慈姊姊是好人,为什么却对杨康死心塌地地相爱?” “我怎能杀别人的儿子,叫她母亲伤心痛哭?但是,难道任他来杀我大宋百姓?” “我勤勤恳恳的苦学苦练,到头来只是害人。但不学武我又做什么呢?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 “活着好呢,还是早点死了?若是活着,此刻已是烦恼不尽,日后烦恼自是更多。若是死了,当初妈妈又何必生我?” “世间到底有没有天道天理?老天爷到底生不生眼睛?” 你说郭靖笨不笨?这些问题没有慧根又如何想得出来。连修道数十载的的丘处机也将他开导不了。郭靖一句反问:“武功要练到四位前辈一般,固然千难万难,但即便如此,于人于己又有什么好处?”丘处机就呆了,只有叫他去找周伯通。 韩非将游侠列为五蠹之一,就是看不惯这些江湖之人以武犯禁,任用刑。而法制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减少和消除私力救济。并将善恶恩仇纳入一个看得见的诉讼程序当中。 侠客们脱离宗法社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其价值观便以“忠义”为先,孝悌为后。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殊为不同。杀人活人,全在一念之间。一个不以孝为根基的江湖社会,杀起人来就没什么恻隐之心。李逵的母亲被老虎吃了,回到山上摆起来,众位兄弟只问杀虎的细节,说到痛快处哈哈大笑,没有一个人有片言安慰之语。当然李逵恐怕也不需要安慰,每一回劫法场,他都像过节一样,见人就杀,不分军民。 又没有源自宗教的对于善恶的绝对标准,杀与不杀每个侠客都全凭自由心证。黑白两道,革命与反革命,谁杀谁不杀,一般都是泾渭分明的。在一个如此崇尚暴力的环境中,郭靖能够灵台清明,屡遭惨变之后陷入信仰危机,已经算有大智慧之人。虽比不得后来的令狐冲,但在射雕里却是一枝独秀。相比之下,黄蓉的那点小聪明又算得了什么。 上了华山,丘处机被沙通天等人围攻,情势危急。郭靖在一旁天人交战、内心苦痛不堪:“丘道长若被彭连虎等害死,岂非全是我的不是?但若上前相助,将彭连虎等击下山去,又到底该是不该?” 此时的郭靖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他越行越远,渐渐不闻兵刃相接之声,独自倚在石上,呆呆出神。 此时郭靖心中真正的问题是,谁有权力去杀人?谁授予了侠客做法官和刽子手的资格?暴力本身是一种善还是一种恶?双手沾满鲜血这件事本身,也有善恶之别吗? 革命的暴力与反革命的暴力,丘处机与沙通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天啊,我该怎么办? 洪七公的出现,将郭靖从信仰危机当中解放了出来。 裘千仞作恶多端,在华山被众人围攻时,眼见象拿撒拉的妓女一样凶多吉少,又没有耶稣出来发问,便哈哈大笑,自己向众人质问道:“说到是非善恶,嘿嘿,裘千仞孤身在此,哪一位平生没有杀过人,没有犯过恶的,就请上来动手!” 一灯大师长叹一声,首先退下。其他各人扪心自问,皆心中有愧。五十步笑百步,谁有道德上的绝对优势和权威向他扔石头呢? 这时洪七公作为江湖上的道德完人,从天而降。一席话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人,老叫化贪杯贪食,可是生平没有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个!” 没有一个人有意见,连裘千仞也为之气夺。 一个杀了二百三十一人的洪七公,说他问心无愧,生平没有错杀一个。你信吗?你行吗? 我首先就不信。也自认不行。 当一个凡人拥有对别人的生杀大权,拥有以善恶和绝对真理的名义去宣判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江湖是一个最容易自我膨胀的地方。手执利剑就等于口含天宪,这种侠客们的救世主心态仅仅来自于武功。没有更高的意识形态来为这种绝对权威加冕。因此它比君主制下的权威更加无理,世俗的君王,至少有一套“合法性”的说词,比如孟子的“天子受命于天”,胡克的“神授君权”。所以中国这么大,也不断有人将之一统。江湖的统一却始终是个幻想。 “统治人类的权力是一种可怕的权力”。这是罗伯斯庇尔在大革命初期说的。这位罗先生因此大声呼吁取消统治者杀人的权力,强烈要求将死刑从法国的法律中删去。他说:当一切人的力量用于对付一个人的时候,死刑是极端不公正的。相信这些话是出自大革命暴君罗伯斯庇尔之口吗?那时的罗伯斯庇尔,多么像正义凛然的洪七公啊。但在随之而来的腥风血雨中,罗先生狂热地高叫着:杀死路易十六!杀死王后!雅各宾取得政权后,罗成为法国事实上 的最高领袖,无论他有着如何令人称道的个人品质和崇高目标,一个洪七公轻易就变成了杀人如麻的东方不败。 但郭靖完全被这一番话折服了。心中豁然开朗,想到:“原来只要不杀错一个好人,就是问心无愧。瞧师父指斥裘千仞时,何等神气凛凛。只要我将武功用于仗义为善,又何须将武功抛弃忘却。” 洪七公成为了郭靖在信仰危机中抓住的救命稻草。郭靖的慧根也就到此为止。他完全忽视了当裘千仞悔过跳崖时一灯大师的言行。也使自己提出的问题转移了方向。 洪七公以自己的道德感召力和对于善恶衡量的绝对自信,掩盖了郭靖内心真正的疑问:杀人的权力从何而来?善恶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完颜洪烈自然是坏人,但成吉思汗是不是坏人呢”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解决。 成吉思汗又该不该杀呢?谁有这个权力来评判,按自己的天地良心来锄掉花园里的杂草和毒草? 如果说郭靖和洪七公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江湖力量。金庸后来的作品就慢慢倾向怀疑论,最后抵达《鹿鼎记》的虚无主义,武侠也就再写不下去了。 郭靖重获信仰,渐渐树立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终极目标,构成这个终极目标的两个主要信念,民族大义和正邪之分,在以后的两个大侠身上,对单纯信条的绝对自信被复杂的现实彻底击碎。 这两个大侠就是契丹人乔峰和笑傲江湖的令狐冲。 在乔峰身上,民族大义成为了一种原罪。汉人有好坏,契丹人也有好坏。 在郭靖眼里,完颜洪烈是坏人这一点是绝对无疑的,成吉思汗是不是坏人有点疑问。但在乔峰眼里,耶律洪基和完颜阿骨打会是坏人吗?说实在话,完颜洪烈就比成吉思汗、耶律洪基和完颜阿骨打坏吗?在郭靖看来没有问题的事,在乔峰看来就大有问题了。乔峰解脱不了这种矛盾,在相对的价值冲突之间唯有一死。 令狐冲的慧根是最高的。黑白正邪没有绝对的标准,之所以说令狐冲是真正的隐士,是唯一真正笑傲江湖的人,就在于他完全解构了属于郭靖的终极目标。他最终跳出了所有杀戮的理由。他对于世俗价值的怀疑也是最深的,他从心里反感作为法官和所谓正义维护者和上帝选民的角色。郭靖在灵台清明的一瞬提出的问题,直到令狐冲的出现,才得到一个答案。 令狐冲在本质上更接近哈姆雷特。不过他的解脱之路是彻底东方化的。令狐冲是一个江湖之上的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梅因在论及“从身份到契约”的历史进程时,说:“起初,人们首先不是被视为一个个人而始终被视为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在金庸笔下,我们看到只有令狐冲,在精神上是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作为一个团体当中的成员而出现的。他比乔峰更本质地使江湖的乌托邦遭到摧毁,使郭靖的终极目标成为失去根基的海市蜃楼。 在一个个人主义和后金庸时代的江湖中,像洪七公这样的人物本是不该出现在古龙笔下的。但侠客杨凡《大人物》,却是又一个在乌托邦的路上执迷不悟的罗伯斯庇尔。田思思离开家去寻找她心目中的大人物,结果爱上了其貌不扬的大头鬼杨凡。最后谜底揭开,这个杨凡的平凡不过是外貌, 他原来才是真正的大人物,是秘密组织“山流”的首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组织呢?是一群热血青年怀着正义,去暗杀江湖之上的“坏人”,他们希望这个江湖变得更美好,变成一个乌托邦。他们把这种事叫做“锄奸”。 杨凡其实自命不凡。他的道德优越感和绝对的自信,使这部武侠成为我最不喜欢的、也是古龙中后期作品中最不可原谅的一本。因为他彻底背叛了一个自由主义的江湖,背叛了古龙自己的武侠精神,甚至退回到了金庸的起点之前。杨凡连郭靖都不如,连灵台清明的一瞬也没有。那么多人的死从没有让他陷入过信仰危机,却成为一个坚定而冷酷的原教旨恐怖主义者。 1950年,四川广元一个原民国时期的乡长,清匪除霸时为了逃脱镇压,隐姓埋名,加入丐帮,一路行乞到了川陕之间的山区,便在当地住了下来,开荒生产。十余年来孤身一人,与当地人相处甚好,沉默寡言,装做目不识丁。1962年,蒋介石提出反攻大陆,此人南面而泣,泪如雨下,秘密炮制传单数百张,妄图遥相呼应。传单散播于川陕甘三省六县,国家公安部编号为330大案。 联合侦破组在川陕甘毗邻的苦寒之地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时一年破获了此案。2000年,当年侦破组成员之一撰述回忆录,如此写道:“他万万没有想到重新骑到人民额头上的复辟梦刚一开头,就在人民民主专政的铁拳上碰得粉碎。破案后不久,这个恶魔在壁口(甘肃)结束了他罪恶的生命!” 这个人又该不该杀?要按1998年新刑法,散播传单妄图颠覆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顶到天了是五年以上。我想知道的是,要是闯在洪七公他老人家、或者撞在大英雄杨凡手上,杀这个“恶魔”,是不是也如杀一条狗一样痛快? 有一天,如果杨凡也振振有词:我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人。我生平没有杀过一个好人,王怡,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个! 列位看官,我的丧钟为你而鸣。 谬种流传,可以一至于斯。洪七公啊,你为什么不忏悔! --  
个人分类: 思辨|2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道-数学
热度 1 njudjp 2011-3-28 11:33
道-数学——为了在新知识经济中达到优质性和创造性而修复数学的平衡 作者:Jerome Ravetz, Dan Tatham 如今,数学从业者不能使用抽象公式来区分好的意义与破坏性事务,揭露了当下数学的失衡。“高斯 - 连接”,人们所知的“杀死华尔街的公式”( 1 ),是一座纪念碑,表明那些数学从业者对其所用工具的力量和缺陷缺乏理解。被误用的抽象方法不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在计算机模型被使用的任何场合,都能发现明显的无能为力( 2 )。其原因部分在于:就数学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来说,坚持某种过时的数学概念。尽管基于物理实在互补性质的自然科学(从波粒二像性开始)取得了近一个世纪的进步,并吸收了不可还原的不确定性,但是,关于复杂系统的数学仍然臆想着简单的确定性和无限的精确度,而那不过是维多利亚时代物理学的信仰。 我们提出了一个增强的方法来对经验现实进行数量分析,其中不确定性和质量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方法将采用一套记号,包括 NUSAP 方案及其细化,借此,数值的历史性和语境性方面得以表达( 3 ),还包括表达很不精确数量的“稀疏数字”( sparse digits )。 对明晰数字和柔性数字的补充可以通过视觉方法得以实现,其中包括位于网格或列线图上的团点。这要求使用数值计算机能力的新技巧,由此增强对日常实践中自然出现的各种数量的理解。构成道家哲学特征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流动,将在 Wiki 技术里得到共鸣,这里对数量的估计将通过一个包容性的“决策流动”对话而得到逐步提炼。通过这一新型的数字民主而实现的应用数学的渗透是道 - 数学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它还能很好地适合于“协作式决策管理”,由于集中于数量信息的质量,它能够极大地充实这些技巧。 鉴于关于各种复杂系统的科学已经认识到处理“不可量化的”不确定性的紧迫性,这一方法尤其具有实际意义。很难看出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何以能够有效管理这些偶然性,因为正是因为这些方法的无效性这些偶然性才被定义为偶然性。只有某种更自反的、定性的方式才能有效地为这些问题带来分析技巧;道 - 数学的技巧提供了这一方式。另一个好处是标准的清晰度,借此数学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将很容易得到区分。这样,几乎毁灭世界经济的神秘的、极度复杂的金融产品可以被确认和容纳。 关于道 - 数学,还有一个文化语境。随着古老的确定性正在消解,新的实在正被创造出来,其中遗传下来的分界被超越。在所有科学中,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坚固的与柔软的,严格的与想象的,开始被理解为一个新生综合体的互补性方面。其背景是非欧洲文明的复兴,它预示着一个世界各种文化的新繁荣。“道 - 数学”这一名称是对这一伟大历史发展的承认,并打算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迄今为止,我们不过刚刚开始并定义了基本的原理。在所有文化中出现的创造性将塑造一些现在几乎不可想象的一些概念和技巧。道路已经打开。 说明:J.Ravetz 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科学知识及其社会问题》的作者,他的著作 Quality and Uncertainty in Science for Policy  也译成中文出版。 Ravetz 曾在复旦大学访问任教,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他是李约瑟的朋友,并曾为李约瑟和王铃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2 卷(科学思想史)提供过建议和帮助。J. Ravetz是“后常规科学”(Post-Normal Science)理论的提出者之一。 本人应作者之请,将他的这篇小文章译成中文并发布在中国的科学网站上,以接受大家批评。相关批评意见我将转达给作者本人。由于水平和学识有限,这篇译文也许存在错误和模糊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Felix Salmon, Recipe for Disaster: The Formula That Killed Wall Street, Wired Magazine, 17.03, 2009. Orrin H. Pilkey Linda Pilkey-Jarvis, Useless Arithmetic / Why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Can’t Predict the Fu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Jeroen P. van der Sluijs, Matthieu Craye, Silvio Funtowicz, Penny Kloprogge, Jerry Ravetz, and James Risbey (2005).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asures of Uncertainty in Model bas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he NUSAP System, Risk Analysis, 25 (2). p. 481-492
1421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八角到冬虫夏草:知识创新与知识经济
热度 2 ywan 2011-3-22 11:27
来美国有十年多了,第一次得流感还是去年冬天,因为是孩子先得的,并且确诊了,所以,我一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就立即去医院做了一下相应生化检查,证明的确是流感病毒致病。于是,医生给开了五天剂量的 Tamiflu 中文名叫“达菲”。据说是抗流感病毒的特效药,不过医嘱需要在出现发烧症状之后的 48 小时之内服用。去药店取药时才发现,虽然有医疗保险报销,自己还要再付 80 多美元。而平常买一般的抗菌素,自己只需要付四五美元。回家后,我索性多花了一点儿时间,把买回的胶囊里药剂总重量( 750 毫克)去除了一下该药的实际价格,结果发现竟然是黄金价格的好几倍(按照当时的市价 1300 美元一盎司计算)。 其实,药只吃了一天就没有发烧的症状了 — 不知道是药效甚佳还是这次的流感病毒不够厉害,反正病症大减。闲暇之余,又上网查了查这药的背景,发现“达菲”还是三个中国人发明的,不过专利属于位于瑞士的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我服用的这种胶囊是在丹麦生产的。维基百科上讲,这药在中国“萨斯流行 ” 时还出过丑闻。另外好像主要的有效成分“莽草酸 ” ,是从“八角(学名: Illicium verum ,又称茴香) ” 里提炼出来的。尽管中文维基里讲这种有效成分并非是非从八角里提炼不可,但英文维基里讲罗氏制药声称目前只有从八角里提炼最经济,而人工合成的成本太高。另外一个有趣的数字就是日本人大概购买了全球 60% 的达菲。因为吃得多,发现这种药对青少年有一种比较可怕的副作用,就是让人情绪错乱,有时会产生自我伤害倾向。 说了这半天,其实我想说说自己发现“达菲”价格竟然是黄金的好几倍时的最大感慨:这就是“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经济”啊!要不然八角的提炼物怎么会比黄金还贵呢?是知识让八角“嬗变”成比黄金还值钱的物质了。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专利法律的保护让知识的创造者能够享受到知识经济所带给他的的成功喜悦和经济效益,从而,使他们能有更强的创新欲望和更好的经济条件去继续创造新的知识。 地球给人类的自然资源就是这么多,以后发现新资源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如何在已知资源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变的极为重要起来。我们国家提倡“知识创新”已经至少有十几年了,可是我们在创新之路上取得的成果并不十分理想。我想,不是中国人不聪明,除外其他因素,大概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够完善也是因素之一吧?所以,知识创新需要新知识,也更需要法律保护新知识。 当然仅有这两个必要条件还不够,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 也就是要提高全民从科学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可能对搞中药研究的人尤为重要。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给我们提供的是一条宏观的辩证思维之路,强调了天人相应,阴阳平衡;而使用的药物也只能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不可能从微观上去做“生化试验”、做出“人工合成胰岛素”之举。而科学素养却能够让我们从完全不同的另一条微观的辩证思维之路去看问题。如果一个中医中药研究人员能够同时具备这两种视野,那么,就有可能发现和创造出西方(单一了解西医西药的)研究人员所发现不了的东西。这一点在最近一个日本中药研究的突破性创新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证。 众所周知,冬虫夏草是一味原产西藏的很名贵的中药。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其味甘,性平。能补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近年来我们对它的科学研究一直局限在化学成分分析和其成分的药用方面。这显然还没有跳出传统的中医思路。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日本科学家、京都大学的药学教授藤田哲郎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在 80 年代中期,他的研究方向是真菌免疫。当时的最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环孢素是从一种真菌中提炼出来的。 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在从公司到家的路上都在思考冬中药虫夏草能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尤其是真菌能够控制虫体的免疫机制这个方面,终于有一天,他想到,冬虫夏草上的真菌既然能够成功的通过某种化学物质来让虫体接受它这个异体成为后者的一部分,而不排斥;那么这种机制或许可以用在器官移植上,因为器官移植的最大问题是“异体排斥”。后来通过两个公司的资助,他组织的研究小组根据中医药材的提示,筛选了很多种冬虫夏草一类的虫菌复合体,终于发现蝉花,一种和冬虫夏草类似的珍贵中药材,是蝉拟青霉菌寄生在某种同翅目蝉科昆虫蝉若虫上所形成的虫菌复合体,效用最强。于是,他们成功地从中提取了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化学物质。这就是后来的被命名为“ Fingolimod ”的免疫抑制剂新药。 到了 1997 年,瑞士的诺华公司( Novartis AG )从田辺三菱制薬株式会社购买了该发明的欧洲和美国的销售权。但是,由于这时已经有了具有类似效果的其它免疫抑制剂,诺华公司没有将其开发为免疫抑制剂药。同时,他们发现这种药对治疗与免疫系统紊乱有关的多发性硬化症有奇效,于是将其推销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特效药。 目前,该药已经在去年十月通过 FDA 认证,进入美国市场,欧洲也会在四月份作出决定。在美国,目前一个疗程 4000 美元。预计该药到 2018 年将有近 50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并成为最畅销的前十类药物之一,而三菱制药将从中得到 10% 的专利费用。这时距(现已年近 80 岁的)藤田教授发现此药已有 25 年之久了。 从这个小例子不难证明知识创新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研究者须融会贯通中西学派的科学知识,熟悉两个体系的差异;政府能提供规范的知识创新的市场化环境,国内乃至国际法规能给予知识产权以强有力的保护。但愿我们中国的知识创新工程“更上一层楼”,能早日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个人分类: 知识创新|3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大国军事战略对比谈到文献服务部门战略制定优化
tengyi1960 2011-3-8 15:12
记得有文献曾经对(前)苏美核军事竞赛的路线进行过如下评介:苏主要发展核当量;美主要发展精确打击。结果美在竞争上略为胜出。因此,部门战略制定鉴于时间和力量的有限,最优方案不应全面开花,而应“断其一指”。 文献服务部门承担基础工作很多,应该重点把握一站式服务的“出口”和“入口”,而把合理利用单位的整体力量(包括:尽量分派、分解用户任务到其他业务部门,)以便将重点集中于辨识和开发有重大价值的用户,包装和集成综合性的情报成果,对比与宣传服务差异,确定最优成交等。 在商品(市场)经济环境中,出现“农民挣不到大钱,商人掙大钱。”的现象并不奇怪,在知识经济的“产品”交换中,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如:经纪人——中介商——服务联盟——政府相关机构。 参与者越多,说明价值越高——当然是有效的参与:有效的知识放大和增值。 。。。 待续
个人分类: 思想盆|1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企业管理创新
heshang11 2011-3-1 15:13
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企业,只有企图才有事业。企而创新,图而突破。   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轮值主席,大连卧龙国际知识经济研究院院长,国际现代策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现代企划技术之父”。 他曾经主持策划希望工程国际希望园、孔孟故里文化开发等30余个大型项目,对这些项目的成功策划让史先生声名远扬。   他的课引古论今、诙谐生动、案例精彩、让人再愉悦中学习和领悟到企业创新与突破的种种方法。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陷入生存困境。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摆脱企业的困境,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创新不能只是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方法。   史宪文教授的企业创新与突破的28个通法,让你与诸葛亮同谋,比尔盖茨同行   讲师:史宪文 现代商务策划奠基人!   现任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 WBSA)轮值主席,美中商务发展委员会常委、国际企划工程师协会( ICKOO )首席专家,世界策联中国总部理事长,大连卧龙国际知识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企业管理学院教授。   史宪文教授凭借其雄厚的理论功底,在希望工程落幕、内蒙古清水河旅游、宝鸡城市经营等策划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   他是中国国际商务策划师认证事业的领导者,史宪文教授出版过六部专著,其中,《OK策划论》是他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策划的奠基性著作”。 企业创新与突破的28个通法 :   · 三环定位法、三棋变阵法、三级跃升法让你的企业做到:小产品大产业、小职场大市场、小思路大财路   ·“拉登”营销法教你把好产品推向市场   ·困境回避法、效果实证法让你近距离与客户接触   ·怎样把员工考核与企业文化提升结合起来呢?你不妨用一下排队法   ·如何在管理好职场的同时管理好老板自己呢?悟道通法、竞争通法助你一臂之力   ·企业内忧外患,处境通法、蓄势通法、准则通法帮你看到自己的希望   ·机会与挑战同在如何采取行动,程序通法、目标通法、创新通法、合成通法是你做出抉择的法宝   ·决议通法、知本通法帮你实现最科学的企业决策管理 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 一、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二、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方面,它能依照顾客订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在营销方面,它能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组织方面,它能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能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三、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其他形式   企业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重要资源   知识被认为是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组织 学习 、知识管理和加强协作能力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将现有组织、知识、人员和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 五、单一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绩效管理   传统的绩效考核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但过程缺乏控制,没有绩效改善的组织手段作为保证,在推行绩效考核 时会遇到员工的反对等。因而,企业培训师王军恒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 六、信息技术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使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也得以解决。企业通过整合,能够实现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七、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   近十几年来,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放弃了“顾客导向”,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 八、自身利益转变为履行社会责任   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和实践可以获取商业利益,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社会利益,还可以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声誉。企业培训讲师王军恒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不是“是否应该”实施社会责任政策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实施,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 九、企业管理创新成主流趋势   我国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方面,不断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方向、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主流方向。 十、企业管理创新进入新阶段   现在深化改革到了制度创新阶段,企业管理 现代化也必然要进入到管理创新的新阶段,也就是说到了建立管理科学的阶段了。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个人分类: 杂谈|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的十二条核心标准
huguanhu 2011-2-25 20:14
1、敬业精神: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生存的基本权利,有没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看他能不能认真 地对待工作。能力不是主要的,能力差一点,只要有敬业精神,能力会提高的。如果 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做不好,应付工作,最终失去的是信誉,再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 情都没有可信度。如果认真做好一个工作,往往还有更好的、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去 做。这就是良性发展。 2、忠诚: 忠诚建立信任,忠诚建立亲密。只有忠诚的人,周围的人才会接近你。企业在招聘员 工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招聘一个不忠诚的人;客户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时候,绝对不会 把钱交给一个不忠诚的人;与人共事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忠诚的人合作…… 3、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成为你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资产,在必要的时候,会对你产生巨大的 帮助,就像银行存款一样,时不时地少量地存,积少成多,有急需时便可派上用场。 难怪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 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4、团队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竞争已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之间的斗争, 而是团队与团队的竞争、组织与组织的竞争,许许多多困难的克服和挫折的平复,都 不能仅凭一个人的勇敢和力量,而必须依靠整个团队。作为一个独立的员工,必须与 公司制定的长期计划保持步调一致。员工需要关注其终身的努力方向,如提高自身及 同事的能力,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具体表现。 5、自动自发地工作: 充分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公司战略意图和上司的想法,了解作为一个组织成 员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同事工作的关系,并时刻注意环境的变 化,自动自发地工作,而不是当一个木偶式的员工! 6、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要用搞艺术的态度来开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艺术品,对自 己的工作精雕细刻。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才能经得起人们 细心地观赏和品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7、不找任何借口: 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属于自己的事情就应该 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只要你还是企业里的一员,就应该不找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 忠诚和责任心。将身心彻底地融入企业,尽职尽责,处处为自己所在的企业着想。 8、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卓越,切实执行。具有较强 的执行力的人就是能把事情做成,并且做到他自己认为最好结果的人。具有较强的执 行力的人随时随地都想着企业的顾客,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后,并乐于思考如何让产品 更贴近并帮助顾客。 9、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遇到问题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碰到困难就自己想办法去克服,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里,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够比一个员工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他的责 任感、主动性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10、为企业提好的建议: 为企业提好的建议,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也能给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为 了做到这一点,你应尽量学习了解公司的业务运作的经济原理,为什么公司业务会这 样运作?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盈利?同时,你还应该关注整个市场动态, 分析总结竞争对手的错误症结,不要让思维固守在以前的地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经济老大论
dongzg101 2011-2-20 07:24
为什么美国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它是一个盛产知识的国家, 所有的机器,因为有了知识这个附加值才有价值。 农业文明时代 ,中国等等 工业文明时代,英国等等 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等等。 过去的所有知识是我们今天乃至未来创新的源泉! 我们中国人在这个时代应该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20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呼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dongzg101 2011-2-20 06:49
如果说 第一产业是农业, 生产各种 粮食。 第二产业是工业, 生产各种 机器。 第三产业是服务业, 生产各种 知识。 知识是有价值的。 未来的五千年我们将迎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各种不同表达载体的知识将被创造出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感激
热度 1 dongzg101 2011-2-15 12:04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在于能够相互学习和发展,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进一步进化,为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合作,人类在这个时代成了地球的主角。 人类也有很多不好的品质,当人类成了地球的主宰,这些不好的品质被用来对付我们人类自己。两次世界大战无不缘于此。也许,我们的导师不是很有名,也许我们刚毕业没有多少经费,也许我们的项目只是为导师打工赚钱,没学到什么东西。也许那些本科毕业的同学进了世界五百强。可是你别忘了,复试的时候,是你的导师选择了你。给了你再一次学习的机会。你学习的,不再仅仅是实验技术,英语考试,而是科学的思维观,做人的原则,这些东西,没人会交给你,你必须向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比如、实验技术是象你师兄、师姐学,如果你每次见面不会和他们打招呼,不会去关心他们,也许教你一遍就可以了,关心是相互的 ,你关心他们,他们也会关心你的,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就会告诉你。你会少走许多弯路。 中国的本科教育过早的专业化,读硕士的时候,不要光盯着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关专业的知识也是必备的,宽度决定深度,你的知识面的宽度和你对朋友陌生人的态度,决定你未来的成就。另外一个,阅读国际文献是基本功。英语不是用来考试的,是用来获取资讯的。做学生的时候,你可以思考,导师有什么值得我学的,师兄师姐有什么值得我学的,假如我是老板,我可以本实验室的条件来做什么项目。老板有什么没有想到的,将来要超过老师,我需要怎么做。如果 我将来不做科研,做产业,我还需要学什么、交什么朋友、怎么做。中国缺的是应用研究,实业化。这些不是靠政府推动的。当大家 都往科研这条独木桥走的时候,国家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就业都是中小民企。岗位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你将来是要做给别人创造岗位的人,还是为别人打工一辈子,是由你今天的选择决定的。 成功的人都不是偶然的。你今天能看到成功的人那只是一个结果。钱多的人不一定是成功的人,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上回来北京,听了一次历以宁的讲课,钱超过100万就不是自己的了,确实也是,富人赚了钱,花出去的才是自己的,剩下的,投资、存银行。资本可以创造价值,但今天光有资本不行了,资本+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知识 才能创造价值。否则,就只有炒楼了。 说了不少废话,这是我离开科研这十年的一点体会吧。
个人分类: 艺术人生|21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率的测度模型
yuliping 2010-10-30 17:55
该文发表于2010.5《科技与经济》。 摘要:文章分析了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探讨了信息技术给信息资源及知识带来的影响,认为知识与信息资源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用生产函数推导出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效率测度公式。 论文全文 2010.10.30 俞立平 于江北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3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数字出版与知识经济
renxiang 2010-3-31 20:04
毋庸置疑,知识经济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和共识。我们无需像几年以前那样炒作知识经济的概念,向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来灌输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今天,知识经济就如同市场经济一样,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则之一。 知识经济的核心要旨是:知识在整个经济生态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知识是最具有价值的资本和最稀缺的资源。虽然,我国依然是房地产主导的经济模式,知识的价值被远远低估。山寨产品、侵犯知识产权、拷贝克隆等等事件屡见不鲜。但是,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文化创意和科技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年递增,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必然要开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历程。 在这个转型历程当中,数字出版,尤其是科技出版和学术出版,应该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知识经济的根本机制是个体的创造性劳动,通过一套有效的体系,可以进行大规模与商业化的生产,进而成为科技生产力或文化创意产品。在这个以小搏大、鲤鱼跳龙门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知识采集和发布的平台,需要一个连接创意个体,商业资本,与潜在市场的纽带,这些其实就是数字出版应该扮演的角色。 很多学者都批评中国的数字出版模式没有新意。但是,很少有人说出来,这新意到底是什么。其实,新意就在于,数字出版要转换角色,数字出版的经营者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数字出版更多地是一种服务,而不是销售产品;数字出版更多的是充当知识与受众之间的中介人,而不是把关人;数字出版应该成为一种机制、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正如当年互联网的出现革命化了人类的传播,Web2.0的出现给了激发了草根的无限创造性一样,数字出版应该担负起激活知识创造与知识消费的使命。 换言之,数字出版建立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播体系,这个体系的效率和效用,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乃至这种文化在新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高度上讲,今天数字出版的从业人员,在创造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实际,数字出版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或者革新。 其一,数字出版的主体多元化。不能搞出版集团垄断,也不能搞成大公司大集团垄断,信息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社会属性就是去中心化,只有真正激发个体和中小企业的创造力与活力,数字出版作为知识传播平台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否则,就像春晚永远是那几张老面孔一样,中国数字出版也会成为大企业的独角戏,这种主体结构是违背知识创新规律的,也难以成功。 其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如果放任盗版的盛行,如果无视知识的价值,中国不可能有真正的软实力。因为所谓的软实力,是由无数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个体所组成的。只有当这些创意个体,充满希望和信心,相信创意和知识可以带给他们财富的时候,他们才会有生产力;而这些生产力汇集起来,国家才会有强大的软实力。如果,辛辛苦苦的创意,抵不上简单的克隆和抄袭,如果创意个体的劳动被盗版肆意剥夺,那么这个国家的软实力也只能是山寨版。 其三,价值链的重组。人才价值的被低估并不可怕,因为一个人才如果发挥不了功效,那就是废材。但是,知识和创意的价值被低估,是真正可怕的,因为它们是整个知识传播体系最核心的部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和人才在价值链的流动也是如此。如果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一如既往地低估内容的价值,如果贩卖阅读器终端、互联网接入或电信服务等环节的利润率远远大于内容创意,那么中国数字出版迟早会成为无米之炊。无论通过政策的力量,还是市场的力量,数字出版都需要理顺价值链,让内容创意真正成为王,只有如此,数字出版产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任翔/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术资本主义
热度 2 panfq 2009-11-4 08:42
作者注 : 本文原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年第 4 期 ( 季刊 ) , p180-186. 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术资本主义 ——《学术资本主义》读后 潘发勤 一、大学变革的范围及其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09 年 7 月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在当月底一篇报道中了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其中提到提到高等教育的一个变化 : 高等院校已变得更加具有企业性( entrepreneurial ,或创业性),它们为公司或政府部门搞有偿研究,并迎合当地企业的需要开发收费课程。这些现象有时不免令人担忧。过分强调创收可能破坏传统的大学活动。人文学科的课程和研究通常不可能产生即时的商业应用,……。 公立院校,不得不为其日益增长的成本而创收。最常见的方式收取学费,……长期以来作为免费高等教育堡垒的欧洲,也正在开始收费。 对于高等教育的这种变化,身为大学校长的博克( DerekBok )深有体会,他在《市场中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商业化》一书中描述了这一变化:如今的大学日渐企业化、商业化, 大学校长有时候听起来像个小贩,不时凭借来自于商业界的广告手段和其他方法来做宣传。起初,为营利而努力出售大学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校园生活的外围:体育运动和少数院系的技术开发和函授课程。今天,整所大学都参与到商业化浪潮之中,计算机科学、生物化学、企业金融领域的教授以及众多的其他院系的教授,都在追求源于智力工作的赚钱机会。 企业化行为已不再是体育院系和开发机构的专利,自然科学学部、商学院、继续教育部门以及校园内的其它学术单位都学会了这种企业化行为。商业化的普遍性包括众多广泛的行为和倾向,特别突出的有: (1) 经济力量对大学的影响(例如,计算机专业和工商专业的膨胀);( 2 )周围的企业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校园内不断增加的 CEO 执行总裁、产权、商标这些词汇的使用); (3) 学生职业生涯兴趣对课程的影响(例如,更多的职业课程);( 4 )大学开支中努力实现经济化(雇佣更多的临时教师),采用来自商业的行政管理方法;( 5 )试图量化事实上在大学内不可量化的东西,例如试图以金融货币术语而不是从定性的角度表达价值问题或内容。市场、经济因素对大学的影响日益显著,任何对这一点持有怀疑的人仅仅比较一下商学院的富裕和多数教育和社会工作学院的破旧寒酸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工商业世界正在通过它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工资以最惊人的方式影响到大学的研究和课程。 二、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术资本主义 高等教育为什么会商业化,大学为什么会变成企业性的大学?教师的收入差距为何日益拉大?《学术资本主义》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术劳动的性质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其缘由。由于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欧美等国家出于全球竞争需要,开始改变高等教育政策,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迫使院校和教师走向市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削减高等教育开支减轻政府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生存,大学开始以企业的方式运作,大学正在利用它特有的资本(大学教师和知识)去争取更多的收入来源,表现出一种学术资本主义趋向。 ( 一 ) 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 所谓 “ 学术资本主义 ”( AcademicCapitalism , 日本学者把它 翻译为“大学资本主义”),是指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来资金所做出的市场行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 类似市场的行为 指院校和教师为资金而竞争,不管这 些资金是来自外部拨款和合同、捐款、大学-工业伙伴关系、院校对教授的衍生公司的投资、学生的学杂费或其他一些创收活动 。 市场行为是 指,院校 方面的营利活动,诸如申请专利以及随之而来的版权税和许可协议,以及衍生公司、独立公司、产学伙伴关系,等等。市场活动也包括更多的世俗运作,诸如来自教育活动的产品和服务,与饮食服务公司和书店中利润分成,等等。 在这里, “资本主义”可被界定为分配决策受市场力量驱动的经济制度。 通过使用“学术资本主义”作为核心概念,可有效说明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新生环境的现实,即一个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环境,在其中大学教师和专业职员日益在具有竞争性的情形下支出他们的人力资本储存。由于这一概念的切合性,自从它被提出以后,就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借助这一概念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文献日渐增多。 ( 二 )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促进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学术资本主义》第二章“全球市场中的学术科学与技术”中,作者用全球化理论解释全球经济的变化与英美澳加四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两个发展,二者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比较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的异同,来说明全球经济的变化。 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新能源和发明的刺激,能源和发明把生产从农业转移到城市地区,后工业的政治经济受到科学知识新进步的刺激,以计算机和电信为动力;工业政治经济是沿着生产的福特主义或装配线模式来组织,而后工业政治经济适用灵活的小批量或即时生产;工业经济的核心的组织单位是托拉斯或寡头垄断的公司,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经营,后工业经济的核心组织单位是跨国公司,保持着强劲的寡头垄断趋向,在全球范围运作;工业经济条件下,工人没有受到教育,工作经常单调重复,而在后工业政治经济中是灵活的小批量生产,工作经常变化、有趣,且要求大量的知识和决策能力,其生产革新几乎经常依赖于受过大学教育的,通常是具有高级学位的人。 全球化主要是指跨国的经济活动及其连带的文化及政治变迁。经济全球化同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和竞争的水平相关,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跨越国界的扩张。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工业政治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变,一些国家转变较快,成为赢家,另一些国家则会成为输家。大体来说,日本的兴起以及许多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动摇了本世纪主宰世界贸易的两极贸易关系。 20 世纪的贸易首先主要由英国主宰,二战后由美国主导。贸易关系呈两极,其中,大多数世界贸易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流动。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老牌工业化国家失去了一些早期工业化以及帝国和新殖民所赋予的优势,世界贸易变得多极化了。 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 21 世纪,且不断变化,此消彼长,直到目前的金融危机。 可见,全球化正在打破原有的平衡,各国都有得失,而老牌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优势的丧失,必然会激发其调整已有的政策,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而努力。例如,英美澳三国都想重新获得它们过去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英美要保持在全球主要的卓越地位;澳大利亚要维持以农业和加工业为基础的物质富裕的繁荣。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英美澳都在追求供给学派 (supply-side) 经济政策,从社会福利计划转向为经济发展而努力,主要通过对企业部门的税收减免和刺激经济革新的军用或民用研发项目。与此同时,所以这些国家企图减少政府支出,把支出变成国债。保守的供应派经济和债务缩减政策所带来的财政紧缩,再加上其他权益计划(如社会保障、医疗保健、中小学教育等)的增长,可供给高等教育使用的公共资金更少了,所能得到的新的资金也是集中于技术科学和与市场相关的领域。以英国 1993 年的一份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的话来说,英美澳三国的中学后教育都指向国家“财富创造”,离开了其传统的对于本科普通教育的关注。 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来说至少在四个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够用于像中学后教育这样的可以自由处理的活动经费的紧缩;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技术科学和领域日益占据中心位置;跨国公司和与产品开发、革新有关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跨国公司和老牌工业发达国家更多地关注全球知识产权战略。 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斯劳特等通过考察英美澳加四个国家自 1980 年以来的政策发展,包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和研究生水平教育)、入学、课程和财政资助政策(本科生教育)。结果发现,这四个国家在高等教育与后工业政治经济的全球化相交点上都制定了类似的政策。四国的教育政策都转向以牺牲基础研究为代价的学术资本主义的科学和技术政策,转向集中资金于接近市场的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课程政策,转向削弱学术机构和大学教师的自治的组织政策。 由此可见,是国家政策在推进学术资本主义。以前由高校自由支配的资金被重新分配给那些被认为有可能直接贡献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竞争的项目,技术科学领域获得了资源分配,而那些不同市场密切相关的领域,则失去了份额。在招生方面,院校开始为学生名额竞争投标,美国院校为吸引愿意支付高额学费的学生的竞争日益加剧。研究和开发被看作是国家财富创造的一个来源,教授的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让位于有前期竞争性的研究、战略研究和目标研究。大学教师和院校日渐失去自治。 ( 三 ) 学术资本主义与教师收入的学科差异 大量的政策倡议教师参与到创利中。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合资经营、股本持有、技术园区,大学在转向学术资本主义。课程政策已造成一些国家的人文艺术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缩减。教授的薪水也因各自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而拉开档次。 由于院校资源倾向于分配给技术科学,使这些领域教师的工资显著地增长,他们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 1983-1993 年美国不同领域的大学教师工资的变化分析表明,最高工资和增长百分比最高的( 70% 及其以上)大学教师在技术(工程和计算机)、生产者服务(商务和管理、法律)以及卫生科学领域,集中于知识作为商品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所有领域。收益最大的是工程学、适合于研发的应用科学、商务、健康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法律,所有这些领域也是同竞争性政策密切相联的领域。物理学和数学,作为“纯科学”的老前辈,几乎没有获得这样引人注目的收入。即使考虑到工资水平而不是增长百分比,物理科学和数学实质上在较高层次以下,每年薪水和较高层级之间的差别在 10,000-23,000 美元之间。最低的薪水和最低的百分比增长处于第三层级,是离市场最远的领域,这些领域更接近于政府的社会福利功能。在第三层级中最低的六个领域(哲学和宗教的、外语、家政学、文学、教育和表演艺术)以及最高层级的五个领域之间的工资增长的百分比的差别在 22-30% 之间变化。同其他国家(如英国)一样,工资水平趋于分化,资源集中于而且会进一步集中于技术科学课程之上,这些领域的学额也比较富足。 ( 四 ) 资源依赖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被剥夺了关键性收入的组织将会寻求新的资源,资源依赖关系的变化会导致组织行为的变化。 本书作者通过分析英美等国财政模式的变化,发现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于中学后教育的比例一直在下降,生均支出减少。收入从综合拨款转移到那些能反映竞争或市场需要的项目,来自私人捐款、合同、销售和服务等其他来源的收入增加,学费也增加了。与此同时,教学的支出下降,研究支出、公共服务、行政费用在增长。 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政策的改变,必然改变大学行政人员和教师的行为。换句话说,大学和教师不得不通过从事市场和类似市场的行为去竞争关键性资源。研究资金是大学的关键性资源,不仅因为大多数研究资金通过竞争的方式筹措的,而且因为大学追求声誉最大化。因为大部分教 师从 事教学工作,仅极少数人从政府或产业部门那里赢得竞争性的研究资金,研究是大学之间和大学内部有区别作用的活动。大学教师将转向学术资本主义以保持研究(和其他)资源,使声誉最大化。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提供给大学教师更多的资源去教更多的学生,他们肯定也会以同样的热情去竞争这些资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一些教师为追逐研究而荒芜教学简单地归结为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应更多地思考政策的导向作用。 ( 五 ) 大学内对学术资本主义的不同反应 学术资本主义有何利弊?大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是如何看待学术资本主义的?在第四章中,作者对两所院校的参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学术单位(学系和中心)的大学教师进行了采访,让采访对象对学术资本主义的 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价。成本受益分类包括:同外部团体的关系、声誉、对教学和研究的间接影响、未来的咨询服务机会、毕业生的就业、招生、设备获得、学术资源的消耗、基础研究和教学的时间损失等等。 研究表明, 大学教师比起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心主任的反应更为多样。所有正教授、大多数副教授、极少数年资较浅的教师,积极地看待创业活动和知识产权的开发。这部分人员特别看重与外部团体改善了的关系、提高了本单位的声誉、与经济更密切的联系(咨询服务机会、学生就业机会),以及增加了的资金收益。如果大学教师主要是应用科学家或来自专业学院,他们把其创业性工作看作是传统上所从事的研究的延伸,或者就知识产权而言,是作为正当工作的扩展。年资较浅的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较少赞成学术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业绩期望值增加了一倍,因为他们被要求同时在基础研究和商业化研究两个研究领域都要表现优秀。 以上只是我对阅读该书后影响比较深刻的一些内容的概述,书中还有其他一些值得阅读的内容,如作者对学术参与市场最直接的形式——技术转让的策略考察,以及大学教学科研人员走向市场所应具备的创业知识等等。 三、对学术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思考 高等教育的学术资本主义趋势使全球学术劳动的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同 19 世纪后 15 年学术界发生的变化一样巨大。正如 19 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创造的财富为高等教育和与之伴随的专业化提供了基础一样, 20 世纪末的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正在动摇过去几百年发展起来的大学专业工作的模式。这一变革一方面将为学术生涯的某些方面创造新的结构和激励措施,同时又在另一些方面威胁到高等教育的传统使命和核心理念。 大学之所以存在 800 多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有一个持续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这些理念和价值构成学术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在大学传统理念中最值得珍视的应是纽曼的理念和洪堡的理想。然而,近 20 年来西方国家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中的某些做法却同洪堡理想格格不入,洪堡理想在企业化大学中岌岌可危。 各国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竞相投资技术科学,对纯粹学问的追求正受到市场的、世俗要求的猛烈冲击。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认为,学术自由正受到 知识资本化过程中的“企业主义” 的挑战 。 企业参与学术的增加和私人资助研究的增长改变了研究资金来源 ,从而影响到学术自由。在应用研究能很快为企业资助者带来回报的情况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正在降低——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或减少,或不能扩大以赶上科技需要。资助模式的改变危及到基础研究的未来。 市场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注重短期利益也影响到研究。市场中的大学从事的大多数研究只是短期项目,研究缺乏连贯性。在短期项目工作中持久稳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需要很难得到满足,研究者经常不得不在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之间奔忙,而不能够适当地集中于一个主题。 在学术商业化背景下, 学者有几层担忧:他们担心金钱和效率可能逐渐主宰学术决策,在决定教什么和由谁来教方面,市场判断可能给取代学者判断;商业化和喜好商业化的人将强化另一种认识和力量,即把教学和研究主要看作达到实用目的而不是以学术本身为目的。学术资本主义已将学术的中心从文理学科核心转向创业边缘。 学术资本主义会给 大学及其教授、管理人员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内就有某 大学校长因炒股造成学校的巨额亏损的事例。 企业创新文献表明,只有十分之一的新建公司是成功的。而且,“就我们所知,失败的学术资本家没有因损失院校的资金而受到明显的处罚”。 虽然只有某些教授、学术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从事学术资本主义,他们招致的风险可能要有整个单位和作为整体的院校来面对。这些危险表现在多个方面:企业倒闭、产品责任、没能满足经济进步和创造就业的社会期望,以及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 还有前面提到的不同学科教师的收入差别。 学术专业的不同领域、不同性别和院校存在着“马太效应”,等级序列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已把学术专业分裂为“富有和匮乏两个群体”,可以预期二者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甚至达到阶层冲突的水平。 显然,完全排斥学术界的市场导向也不现实,大学不能无视学生面临着的严重就业问题,不能无视国家要提高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需求。加上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的公共财政紧缩,大学的资金来源更为减少,校内经济问题更为突出,恐怕这些都只会加剧学术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是,我们能否在由学术文化和工业文化(或企业文化)两端组成的连续体上,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向着更为乐观的方向发展?我们在进行相关决策和制定规章制度时如何防患于未然,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不伤及学术的根本,不空耗教师的精力? 重要的是要 区分目的和手段,创业(或创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大学要维护学术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 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要把追求利润的行为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严格防止公立大学成为纯粹的逐利机构。大学必须具有清楚的价值观,以高度的诚实和质量追求自己的目标,谨防把孩子 —— 科学知识和自由学科(文科) —— 同洗澡水(如经济转型或困难时期政府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对争取外来资助的需要)一起泼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校同一些历史悠久的西方高校相比,可能面临着双重挑战,就是在尚未形成西方大学曾有过的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传统之前,又要面对企业化、商业化、大众化的浪潮的冲击。如果说,学术优良传统能帮助大学自身辨别航行的方向,在变革的潮流中正确把握自己的话,那么没有良好学术传统的院校可能极易受到商业化的负面影响的侵蚀。在这股浪潮面前大学该如何定位,如何在对社会需要做出反应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完成大学的传统使命?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既需要通过对国内高校及其教师展开调查研究,也需要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TheStateofHigherEducationintheWorldToday . http://portal.unesco.org/en /2009-07-24 Bok,D.(2003).UniversitiesintheMarketplace:TheCommerci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3. 李猛 . 如何改革大学 . 钱理群 高远东编 .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 41-80. 邢佰英 陈怡 . 大学教师薪酬成为焦点:象牙塔里的贫富教师 . 中国青年报 .2006-9-25. 希拉 · 斯劳特 , 拉里 · 莱斯利 . 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9,27,28,34,33,50,51,15,109-124, 18,192, Altbach,P.G.(2001).Academicfreedom:Internationalrealitiesandchallenges, HigherEducation , 41:205–219. Oili-HelenaYlijoki.(2003).Entangledinacademiccapitalism?Acase-studyonchangingidealsandpracticesofuniversityresearch. HigherEducation. 45:307–335. -Reviewon Academiccapitalism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青岛 266071 ) 其他转载: 光明观察 中国改革论坛 文化发展论坛 相关链接 : 警惕学术资本主义和行政化对大学发展的不利影响 从学术资本主义观点看象牙塔内的贫富教师 科学时报:洪堡理想和学术资本主义能否共存?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2811 次阅读|5 个评论
知识经济的人本主义维度审视
yourwgl 2009-4-16 13:20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非常值得注意的两个指导思想;一个是“以人为本”,一个是“科学发展”,这是发展观上的重大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势必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旨在表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的需求;它不是社会部分成员的发展,而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本文试图在这一个背景之下展开对知识经济的重新认识,试图寻找和探索建立在 人本主义的知识经济 的科学发展新途径,以期实现“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的科学观的辩证统一。 一、知识经济的缘起 知识经济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十分时髦的名词,本来这个名词在学界内部是不用多解释的,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越是时髦的名词越容易被误识。尽管对知识经济的解释不胜枚举,这里也不一一而足,但笔者以为把知识经济限定在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物质资料的一种生产方式这个基础是不能动摇的。“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知识经济的提出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也一并宣告了知识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核心地位,知识在生产领域可以附着在原材料上,并随之增值而体现自身的经济价值,这是可以证明的。其实到了19世纪,科学就已经走到了生产的前面,“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领域,必然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不断显著,知识的提升可以促进生产力以几何级数的提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以下的证明不再赘述。应该说知识向来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可缺损的因素之一,只是在以前所占的比例较小被人们忽略罢了。 人们对知识经济的强烈关注是在20世纪后半期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或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膨胀的背景下发生的。人们开始强烈地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生产互动的加快,作为潜在价值形态的知识逾越了全部中间过程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参与价值增殖,在今天,一个良好创意,甚至一个还没有完备的设想就可以以商品的形式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去实现自己的货币转换。知识从生产领域的幕后走到了台前,并占据了主角的地位。知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理直气壮,它不但改写了经济的运作机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重新建构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性。今天所能看到的并不是知识的全貌,只是冰山之一角,即将浮出水平的是什么,它又将在何种深度与广度上改变整个世界还不得而知。 知识经济的另一个核心词汇是“经济”,经济本意是节约,节省之意。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丰富的产品,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这也是经济学被当成一门科学的根本原因。只有科学才能准确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对科学呼唤有着铁的必然性。稍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商品生产都天然的遵循着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或者说公理,即效益原则与效率原则,追求的是产出与投入比值的最大化。只有这样利益主体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因而追求经济利益也成了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由于受经济利益的牵引,那些最有可能获得经济利益的技术才能得优先发展,那些与这些技术相关的科学才能得到优先关注,“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前进。”经济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自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依社会科学的显学而存在着,好象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它而存在的,经济学成了一切其它学科的逻辑起点与终点。经济日益向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急剧扩张,它试图对人类一切行为作经济分析,并且认为这种分析才是科学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学家视域里父母卖自己的儿女都是可以的,他漠视父母为什么要卖自己的亲生骨肉背后原因,只专注卖主与买主之间是否遵循了等价交换的原则,他们甚至还可以指导那些买主应该在供大于求是时候去买孩子,这样才更符合经济学原理。 知识经济实现了科学与经济学的强强联合,知识成了致富的手段,发明成了一项特殊的职业,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要素,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真发展是各向异性,但经济发展由于利益主体的偏私性而呈现矢量性,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使得科学的发展朝着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去。知识登上经济学的舞台,并开始扮演了主角。知识已经开始成为支配经济生活乃至类社会的最惹人瞩目的力量,知识不再根据自身的重要性去传播,而是进入与货币相同的流通网络;关于知识的划分不再是有知识无知识,而是向货币一样成为“用于投资的知识”和“获取利润的知识”。科学家也开始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甚至可以以企业家的身份出现。 就此而言,所谓知识经济不过是知识与资本的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只不过是知识和资本并肩联手并日趋一体化的新时代,知识挟资本之利,资本取知识之势,确立起知识—利润统治下的话语霸权和权力构架,并在知识的庇护下进一步强化,它使得人们的头脑、情感和行为方式和社会权力的分化组合、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按照它的格式进行重新格式化。 二、知识经济的辩证特质 自从“知识经济”这一个概念诞生,人们就随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对它的高声赞美,人们似乎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正道,并且天真地相信,只要沿着这条康庄大道便直达人类幸福的彼岸。在这一片喧闹的褒扬声中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这是有悖于辩证法的。知识经济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盲点,也是应该拿出来不断反思的,可笑的是,人们把对知识经济的反思有意思式转嫁到网络经济的头上而刻意避开知识经济这个用词,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应该视为哲学的耻辱。 首先,知识经济有可能扭曲人类知识的本性。 知识的资本化运作改变人类的经济生活,也改变着知识的产生机制,并疯狂地挤压不能资本化的知识。只要知识的产生机制不是为了创造而是为了生产,只要知识的取向以利润为标准,整个非功利的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就将面临这样的困境,如果它们不想或者不能为资本化的知识而讴歌那就只能逐渐式微,并最终将被清理出科学的门户。能够资本化的知识与经济捆绑在一起,它们力量的耦合就会放大到这样的地步,会使知识经济领域之外的知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此时资本化的知识就会束缚其它知识,限制它的发展,直到马它们挤出知识的圈子。 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处理就是将其编码化、外在化、最终实现它的商品化。这一处理直接导致这样的后果。能够编码化、商品化的知识处于优先地位,不能被编码化、商品的知识被淘汰出局。一方面,能够编码的知识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领域中孕育出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反过来又强化了可以编码的知识并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也使得自身成为经济增长点和新经济法则的代言人,可怕的是知识与经济的强强联合建立起自己的话语霸权,知识即经济,经济即知识,并通过这种话语霸权对其它知识加以规约,为后者确立生存标准,这一标准包括两个层面,其一知识必须能够技术化,并进一步商品化,这是质的规定性,第二,这种知识商品能在市场中完成自我增值,越大越好,这是量的规定性。基于这样两个方面,未来社会的转型将以技术革新的加速而日新月异,知识不仅是人与自然,社会的中介,而是与自然,社会并驾齐驱的“客观世界”的核心部分而具有本体论意义。个人与自然、社会的交流将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知识经济中知识将是可怕的力量,它具有知识,技术与经济的三重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它打破了传统知识的界限,它不需要哲学思辨来提供合法化保障,它只通过优化系统的性能来自我强化,通过自我强化取得合法的社会性地位,它肆无忌惮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强制性的加工与处理,把整体性的知识肢解成片断化的信息。它直接参与真理意志的重塑,轻而易举就改变了真理的价值取向,也对伦理、正义、道德进行重新诠释,这种知识还将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的目的不在是文化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激励,而是挖掘和生产各种技术分开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社会权力的分配也将服务于这种知识的分化,权力不在表现对物的占有,对人的占有,而是对知识和占有。以此为基奠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体系使得生产的功利性直接让渡给科学,它们相互确证,使其都取得了双重的合法身份,一切有害的知识都有可能粉墨登场。正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现在的科学知识不是所有知识的总和,好象是异端邪说”,这种毁灭性、灾难式的知识一经产生,那么它是无法消灭的。 需要特别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向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如今社会科学的所有思辨在知识经济中的知识面前俯首,此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而为一,但这种合一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为代价的。另外还可以想见,以后的所谓知识是分等级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能够迅速转化为经济的知识,它将一统天下,这种一统一天下的知识将把人类载向何方? 其次,知识经济也不能直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成员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发展,不因为一部分人的发展限制了另一部分人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并不是生活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就是社会。”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基础科学前景暗淡,传统的社会科学将出局,取而代之的是能够经济化的技术知识,这个结果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知识经济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分成两大部分,即“知本家”或者资本家(本质上是一样的),另一种是不懂得信息技术的人,他们不能从事编码与译码活动,在这一次人类历史上的强制分工面前,他们的生存境遇将是什么呢,它们将在知识经济社会充当什么样的阶级或阶层呢? 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类社会分工,这本无可厚非,这在人类历史上已有多起,这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所不同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工,人们还有选择的余地,不能从事工业生产还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失去土地的农民还可成为工人,因为它们并不是一无所有,还有劳动力,而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不懂得编码与译码的人连基本的劳动力也不具备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无所有,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资本家去剥削他们,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别人去剥削。剥削之所以存在着是因为剥削的条件存在着,工人同资本家的联系是必然的,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有什么样的超级链接把不懂得编码与译码的人的联系在一起呢?放眼于世界这种人何其多也,试想,如果他们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技术操作,又不甘心自生自灭,必定会扮演社会的激进角色,那么天下又将如何呢?这时应该考虑的不是社会发展的问题,而是社会存在的问题了。 对于那些知识经济的精英来说,他们的境遇也好不了多少,在这个单一的世界里,一切变得单一化了,知识为了迎合经济首先向知识靠拢,向知识接近,受技术影响,受技术规范。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这种最崇高的精神生活成了鼠标的机械点击,人类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简约成实验室里的操作。人类发明了技术,技术又主宰着人类生活,此时人类所能体会的是技术造成的个人主体的客体化,个人对技术的强烈依赖。无论技术对人类多么友好,都使人变得无足轻重,只作为技术的附庸而存在着,“人类已经附属于技术的发展并在技术的重负之下呻吟。” 再次,知识经济的到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时下的大众传媒都争相报道知识经济对人类生活的正面影响,各种各样的统计资料似乎都表明,信息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乃至人类全部生活越来越重要。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实际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三分之二,而以计算机和通信业的增长超过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两倍,高就业、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知识经济呼之欲出。在国内,知识的经济增长劲头日显充足,但这一切都无法说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都将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迎刃而解。 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人与自然的中介,物化的科学技术也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具体形态。人们对知识的挖掘就是为了更好利用自然,用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来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可以肯定的人们所获得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但在一定时空内,自然界所能提供有物质财富是一定的,知识本身不能代替物质,也不能代替能量,它只是更有效的利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方式,这个效率不会超过百分之百。作为生产方式的知识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但只要有利益集团的存在,只要他不是把利益建立在全人类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根本性改善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我们现在所处在的经济时代仍然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而它的动力就是利已主义。”利益集团一定会利用知识经济的高生产率占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知识经济的结果将进一步激化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有人抱有这样的奢望,幻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扩展,人与自然的紧张状态就会得到缓解与释放,人类历史已经昭示这只能是一种幻想,也永远是一种幻想。理性不可能通过理性复兴,知识的基本缺陷和技术的内在不足不可能通过更多知识与技术来消除。即使到了知识经济全面开花的那一天,人类也需要衣食住行,知识也解决不了制造业与建筑业的原料问题。目前美国的科学技术最发达,知识经济也最成熟,即他们最能有效的利用的资源,但现实告诉我们美国的自然资源消耗也是最高的,自然界在目前科技水平所支撑的知识经济的产出也只能维系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富裕的物质生活。如果依美国的这种生产方式为模板,并在全球进行复制,整个地球就会立即崩溃。 三、建立人本主义知识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人类自产生以来,便踏上了寻求自由的漫漫长路。人类的初衷是利用科学来实现人的自由,确证人的尊严。在信仰的时代,人类的自由意志被无知所蒙蔽,在技术时代人又沦为技术的奴隶。当然我们批判那种无视物质手段的进步,一味沉浸在精神自由的人,将永远留在梦幻般,实现不了的自由里。人类的科学思想史已经昭示:人类意志每次朝着自由迈进一步,总是意味着放弃另一部分自由。在知识经济初显的今天,这种对自由的选择仍然被浓厚的功利色彩遮蔽了,因为我们的选择仍然还是通过单向度的追求物质财富来实现精神自由,对手段的追求异化成对目的的压抑。人的精神特质流失了,精神物质二象性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人作为人已经消失,只能作为一种功能性的组成部分”。人类利用科学正是为了确证人的主体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如今却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却难以找到回头的路,这不是科学的错误,也不是知识经济的错误,而是人类的悲哀。 知识与经济分属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不同领域,但决不是互不相干的领域,它们的交叉域就是人,知识与经济永远不会是人学的空场。知识研究的对象绝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对人的研究是一切科学的逻辑起点,也是逻辑终点,一切科学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如果背离了这一点,那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灾难。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智慧出,有大错。”这种错误当然不是理论的能者对错,而是伦理上的善恶。科学史表明:某一时代的科学相对于下一个世纪往往显得荒谬可笑,就象一个世纪前的科学显得荒谬可笑一样。后人最有可能笑我们的不是今天的科学在科学性上的问题,而是对科学的把握与应用上出了问题。尽管今天知识已经和经济绑在一起,但这绝不能扭曲和降低知识的品质。知识经济不仅要遵守理性的法则,更要遵守自然法则,遵守道德法则。总而言之,知识经济必然人性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它的发展背离人的存在的意义、价值和道德起点,即不是以维护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科学便失去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知识经济并不是价值无涉,而是它不受利益集团的直接私利所左右,它应该为所有的人服务,是一种 人本主义的知识经济 。 在此,笔者无意诋毁知识经济,它能把工业文明升华为更加灿烂的信息文明足以证明它的革命性与先锋性,用知识经济的盲点和不足来否定知识经济确实显然是荒唐至极,知识经济的引挚已经启动,笔者也无意做挡车螳臂。诚然,知识经济的积极性因素是主要的,笔者以为无需提及。因为你不说它,它也在那儿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如果消极性因素不说清楚,人们就有可能在实践上犯错误。毫无疑问,知识经济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强大而又富足的经济类型,但归根到底,知识经济是经济的一种类型,经济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就是知识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在生产中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并起作用,在这一点知识与经济与其它经济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就是,传统经济形态中强调的是技术,而在知识经济形态中强调的是科学,是知识。它直接依据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一种新型经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构建科技与道德的关联仍然是人类科学生活的主题,这并没有改变。在工业文明并没有式微,信息文明初显的今天,科学与道德显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规则还没有制定,而游戏已经开始。人类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将来的规则是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更应该自觉用道德来规范知识经济形态中作为生产力的知识,道德的力量不能弱化,只能更加强调。立足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只有这样,知识经济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福祉,知识经济也只有在人本主义的轨道上才能健康发展。 . (原文发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7期)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5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