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等离子体推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十届(2014)中国电推进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xiaguangqing 2014-4-29 21:32
为了广泛交流电推进技术领域的学术思想,充分展现我国电推进技术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成果,加快电推进技术在我国的空间应用,促进我国电推进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十届 中国电推进学术研讨会将于 2014 年 11 月上旬在上海召开。热忱欢迎科研院所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工业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本次会议并踊跃投稿。现就具体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征文范围 本届中国电推进学术研讨会征文范围如下。 1. 征文涵盖的电推进种类及电推进系统装置范围: 1) 霍尔电推进技术 2) 离子电推进技术 3) 场致发射电推进和胶体电推进技术 4) 磁等离子体动力学电推进( MPD )技术 5) 脉冲等离子体电推进技术 6) 电阻 / 电弧加热式电推进技术 7) 其他电热、电磁和静电式电推进技术 8) 电推进系统 控制单元、电源处理单元及 推进剂供给 等 技术 9) 其他新型的特种推进技术 2 征文涵盖的各种电推进及相关系统的研究范围: 1) 国内外电推进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 研究 ; 2) 电推进基础理论、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3) 电推进地面和空间飞行验证研究; 4) 电推进 新器件、 新材料、 新工艺研究; 5) 空心 阴极等 电推进 关键部组件研究; 6) 电推进测试、试验与诊断技术研究; 7) 电推进系统设计和航天任务分析; 8) 新型电推进技术和概念研究。 二、征文要求 1. 论文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简练、数据真实准确、图表清晰,未在国内外正式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过; 2. 文责自负,论文应不涉密,须通过单位保密审查,并在提交论文时提供保密审查单; 3. 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学位、单位、职称(务)、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和电子信箱; 4. 文稿采用 A4 纸, 论文全文用中文撰写, 综述论文一般不超过 10000 字,专述论文一般不超过 7000 字; 5. 计划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须首先提交论文名称及摘要,提供 WORD 或 PDF 电子版; 6. 论文格式要求见附件一,论文通过 E-mail 提供 WORD 或 PDF 格式电子版,摘要和论文接收邮箱: cepc 2014@163.com 或 cepc801@163.com ; 7. 投稿论文是否被录用,将于 2014 年 9 月份与参会通知一起发送给作者。 8. 本次会议召开前,将出版论文文集,提供给与会人员。 三、时间安排 1 、 4 月 28 日,发送第一轮通知; 2 、 6 月 20 日,发送第二轮通知; 3 、 8 月 20 日,发送第三轮通知; 4 、论文摘要接收截止日期 2014 年 7 月 20 日; 5 、论文全文接收截止日期 2014 年 9 月 20 日; 6 、发送论文录用和参会通知日期 2014 年 9 月 30 日。 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万芳路 801 号 3239 室 邮编: 201112 承办单位: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2014 年 4 月
3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航天开展微纳卫星推进系统基础技术研究
xiaguangqing 2014-4-23 22:15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4-03/6027005.shtml 近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推进产品中心 成立了 微推进技术研发小组 ,旨在解决微卫星、纳卫星、皮卫星的推进系统应用问题,开展微推进系统相关基础技术研究,发展微推进相关基础学科,建立基础研究的手段及方法。   微纳卫星具有一系列优点,体积小、功耗低、开发周期短、可编队组网,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很多复杂的空间任务,并且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但由于受整星功耗、重量、体积等约束,现有的推进技术不能满足微纳卫星推进系统需求,国内已发射的微纳卫星均不具备推进系统。   当前,该所在微推进系统和微推力器方面已经取得了系列成果,如微推力器阵列、微小超高压冷气推进系统、轻质低功耗推力器等。微推进技术研发小组成立后,将积极推动在微推进系统和微推进器等多方面的研究,制定技术应用发展方案,推进技术攻关,为不同任务需求的微纳卫星提供推进方案及产品。   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该所 以五院先进空间推进技术核心实验室为依托,联合国内优势高校,建立先进空间微推进技术联合实验室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突破。
3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第七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xiaguangqing 2011-2-28 18:05
为了促进我国电推进技术的发展、推进电推进技术在空间探测中的应用、总结交流国内外电推进技术及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广大的电推进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经组委会讨论研究,决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动力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承办2011年第七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时间初步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会议地点为深圳,相关会议安排另行通知。 会议征文主题 1)国内外电推进研究、应用与发展展望 2)电推进的空间应用方案 3)电推进的基础理论、模型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4)电推进新材料和空心阴极技术 5)电推进相关诊断技术 6)电推进系统和各分系统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 7)新概念电推进技术(激光推进、束能推进、无工质推进等) 8)微推进及相关技术 9)核电推进及核电转换技术 10)“十二五”期间国内电推进发展思路及建议 欢迎相关研究人员与院校师生踊跃投稿! 按照会议征文安排,与会人员需于5月20日之前将稿件摘要发送至征文专用邮箱,为保证此次会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将此次大会举办成一次成功的、圆满的大会,请欲与会人员在5月20日前递交文章摘要。 论文报告接收电子文本(Word 2003),接收邮件地址: elec.propulsion@gmail.com 联 系 人:楚豫川(深圳),刘辉(哈尔滨) 电 话:0755-26033774(深圳),0451-86403142(哈尔滨) 传 真:0755-26033774(深圳),0451-86403142(哈尔滨) 电子邮件: ychuan.chu@gmail.com (深圳) , thruster@126.com (哈尔滨)
4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推进的分类-回答河北省蠡县中学同学问题!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1-2-25 09:39
电推进的分类-回答河北省蠡县中学同学问题!
来自河北省蠡县中学的同学, 你好,你的邮件已收到,为了让更多的电推进爱好者了解电推进的分类,我在此列出,你可以先了解下,如果看不明白的话,邮件再联系! 祝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3510 次阅读|2 个评论
FASTRAC任务发射入轨,微腔放电推进器将首次实际应用
xiaguangqing 2011-1-3 20:07
http://fastrac.ae.utexas.edu/news/recent.php http://fastrac.ae.utexas.edu/for_radio_operators/overview.php http://www.spaceflightnow.com/minotaur/stps26/status.html FASTRAC (带有推力、相对导航和姿态控制的编队自主飞行)任务 Is In Orbit! November 20, 2010 FASTRAC was launched into orbit on Friday November 19 at 7:21 pm Central Standard Time! It was successfully inserted by a Minotaur IV rocket into a 650 km altitude, 72 degree inclination orbit. FASTRAC has been transmitting beacon and crosslink data which have been received by amateur radio operators around the world. Control of the satellite was transferred to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shortly after launch vehicle separation at 7:56 pm. The first known FASTRAC beacon received from space was reported by DK3WN in Germany at 12:01 am (CST) November 20. The two FASTRAC satellites, Emma and Sara Lily, were both heard transmitting to ground and crosslinking with each other. Since then, radio contacts have been reported by amateur radio operators around the worl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Ground Station heard the FASTRAC beacon in its first pass over Austin at 6:22 am. The station plans to verify the command link at the earliest opportunity. Once this occurs, the mission will enter its initial subsystem checkout phase. All satellite systems appear to be functioning as planned based on first look data. The FASTRAC mission is divided into two basic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the science portion of the mission. During this phase the two satellites will be sharing GPS data as long as they are within range of each other. The GPS data will be processed on board each satellite and then stored in flash memory to calculate an on-orbit relative navigation solution. Also, the satellites will be performing attitude determination with the GPS receiver. FASTRAC 1 will be firing the micro-discharge plasma thruster whenever the thrust vector is within 15 degrees of the anti-velocity vector. The data will be relayed to the ground when the satellite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a ground station. A coordination plan is being developed so that participating amateur radio ground stations can play a major role in collecting this data and relaying it back to this Web site.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mission begins by reconfiguring the satellites for use by the amateur radio community. The satellites will be reconfigured so that they can be used as digipeaters and form part of the Automatic Position Reporting System (APRS) network. The capabilities of these satellites are governed largely by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Kantronics KPC9612-Plus TNC. The satellites will be reconfigured after the primary mission to serve on the APRS network.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腔放电推力器最新进展
xiaguangqing 2010-12-17 15:31
The Microcavity Discharge Thruster (MCD) is a novel electrothermal thruster concept. It relies on flat panel microplasma heritage, realizing discharges in cavities as small as 10 m in diameter at pressures up to well above 1 atm. Gas temperatures may reach 1500 K or higher at up to 2 W of power deposited per cavity, and if expanded through a nozzle, an electrothermal microthruster array concept can be realized. The thruster concept consists of two perforated aluminum foil electrodes onto which an aluminum oxide layer is grown. The two electrode sheaths are then bonded, and the perforations form the discharge cavities. A chemical etch forms a nozzle for each cavity at one side of the electrode sheath. Applying a 50-150 kHz, 400-1200 VAC to the electrodes creates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s inside the gas filled cavity, leading to low (1%) degrees of ionization and subsequent heating of the partially ionized gas in the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从事电推进研究的高校
xiaguangqing 2010-6-27 20:55
日本从事电推进研究的高校有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农工大学、东京大学、东京都立大学、东海大学、静冈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工业大学、九州大学等,各大学实验室主要针对磁等离子体动力推进器、激光推进器、阳极层霍尔推进器、脉冲等离子体推进器、离子推进器、微电弧推进器、微波激励微等离子体推进器、磁等离子体帆推进、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进器等多种型号的电推进器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推进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学科专业
xiaguangqing 2010-6-25 14:05
电推进研究方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之一,我认为可以在如下学科中获得合作与发展: (1)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2)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 (3)一级学科:物理学,二级学科:等离子体物理; (4)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二级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5)一级学科:力学,二级学科:流体力学; (6)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从事电推进研究的高校
xiaguangqing 2010-6-18 22:16
美国从事电推进研究的高校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27所学校(如下图所示),各大学实验室主要针对霍尔推进器、离子推进器、微腔放电推进器、微波等离子体推进器、电弧推进器和脉冲等离子体推进器等多种型号的电推进器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隼鸟号(HAYABUSA)终返地球
xiaguangqing 2010-6-15 21:26
2007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电推进会议中,日本Hitoshi Kuninaka(国中均)教授在大会报告中讲到隼鸟号(HAYABUSA)经历百般磨难后将于2010年6月返回地球。众多电推进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期待着隼鸟号能够安全返航。2010年6月13日隼鸟号(HAYABUSA)终于结束其长达7年的太空旅行回到地球。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15/c_12223783.htm   曾多次在太空中失踪但又重新与地球取得联系、曾多处损坏但又奇迹般地被修复的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2010年6月13日晚终于结束其长达7年的太空旅行回到地球。尽管探测器的主体已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燃烧殆尽,但探测器的密封舱在 澳大利亚南部的沙漠中成功降落,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已对其进行回收并打算尽快运回日本。预计到今年9月就可以得知密封舱是否运回了一个名叫丝川的小行星上的沙土。   13日晚,在JAXA工作人员以及全球宇宙爱好者的关注下,隼鸟号探测器如期冲进大气层并发出一道耀眼的亮光,在确认收到从探测器上分离出来的密封舱的电波信号后,所有的人都兴奋得鼓起掌来。的确,隼鸟号探测器能够重返地球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隼鸟号于2003年5月发射升空并在2005年11月成功地在距离地球3亿公里的小行星丝川上着陆。但就在隼鸟号着陆的那一刻起,意外便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最初,由于化学引擎的燃料泄漏导致探测器的姿势出现偏差,这使得隼鸟号与地球失去了联系。保持一定的姿势对于探测器来说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因为一旦姿势发生偏差,太阳能电池板就会因为照不到阳光而不能供电,探测器的天线也不能对准地球发射信号。在隼鸟号失踪7周后,地面控制中心偶然收到了隼鸟号发来的微弱信号,这是隼鸟号的天线在太空中旋转时偶然朝向地球才发出的信号,而且每次发出的时间只有20秒。正是利用这一次次宝贵的20秒,控制中心向隼鸟号发出了一连串的指示并使其开始起死回生。   与隼鸟号恢复联系后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取得动力,由于燃料泄漏,隼鸟号上推动力较大的12台化学引擎全部停机,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巧妙地运用隼鸟号上装备的离子引擎使其恢复正确姿势。因为错过了最初的轨道,隼鸟号的回程之旅比计划晚了3年,途中许多零件都因为老化而故障频发,隼鸟号经常处于音信不通的状态。   2009年11月,隼鸟号上的4台离子引擎中第3台出现故障,隼鸟号再次陷入绝望之中。但日本的科研工作者们从未放弃隼鸟号。 JAXA的国中均教授突发奇想地提出了将两台损坏部位不同的引擎连接为一台使用的建议。 原来研究人员事前就在离子引擎中配备了连接用的线路,尽管这一方案从未经过实际验证,但国中均教授的提案取得了预料之外的成功。   有日本媒体形容隼鸟号探测器是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满身疮痍地回到了地球,但不管过程如何这一结果还是大大提高了日本在国际宇宙探测领域的地位。   隼鸟号此行共历时7年,航程约60亿公里,相当于地球绕太阳转了6圈。 隼鸟号是人类首次在月球之外的天体上着陆并成功返回地球的探测器 ,其从小行星丝川上带回的沙土对于人类研究太阳系的形成之谜可能有重大参考价值。此外,由于隼鸟号的开发费用只有130亿日元(约合9.5亿人民币),远远低于日本参加国际空间站的每年承担的费用以及美国小行星探测计划的预算,因此隼鸟号的成功返航对于日本在与宇宙相关的商业领域提高竞争力也有较大意义。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国从事电推进研究的高校
xiaguangqing 2010-2-22 16:24
法国从事电推进研究的高校 有 奥尔良大学电离气体热力学研究组( GREMI ), 保尔 萨巴蒂埃大学(图卢兹三大)等离子体与能量转换实验室( LAPLACE )和数学学院,约瑟夫 傅立叶大学(格勒诺布尔一大)光谱物理实验室( LSP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LPP ),巴黎十一大 气体和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LPGP ),南锡一大电离气体和应用物理实验室( LPMIA )以及圣康丁 - 凡尔赛大学磁学和光学实验室( LMOV ),各大学实验室(与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共同管理 )主要针对霍尔推进器的数值模拟和羽流诊断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第六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xiaguangqing 2010-1-30 10:10
为了给国内广大电推进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我国电推进技术及相关基础科学的发展,推进我国电推进技术的工程应用,经组委会讨论研究,决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承办2010 年第六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时间初步定于2010 年7 月或8 月,会议地点及其它相关会议安排另行通知。 会议征文主题 1. 国内外电推进研究、应用与发展展望 2. 电推进的空间应用方案 3. 电推进的基础理论、模型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4. 电推进新材料和空心阴极技术 5. 电推进相关诊断技术 6. 电推进系统和各分系统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 7. 新概念先进推进技术 8. 微推进及相关技术 9. 核电推进及核电转换技术 10. 十二五期间国内电推进发展思路及建议 论文摘要截止时间为2010 年5 月20 日,2010 年5 月30 日前寄出稿件录用通知,请 作者收到稿件录用通知后,在2010 年6 月30 日前提交论文全文,同时邮寄保密审查 单。 论文接收邮件地址: e_propulsion@163.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推进专著——Physics of Electric Propulsion
xiaguangqing 2010-1-20 17:23
Physics of Electric Propulsion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19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推进专著——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Propulsion Ion and Hall Thrusters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0-1-20 16:22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Propulsion Ion and Hall Thrusters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主要基本理论及其在空间推进中的应用。大致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介绍了电推进技术的背景,原理以及相关等离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二、介绍了离子推力器中等离子体产生机制、加速机制、栅极系统以及空心阴极等主要结构和组成等;三、介绍了霍尔推力器的基本原理、性能以及物理测试模型等。最后还介绍了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羽流的基本特性及其飞行测试状况。 书籍下载(五个压缩包):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40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十四届PST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xiaguangqing 2009-8-6 15:37
2009年7月20日-22日,在景色秀美的浪漫之都大连召开了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力学所、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民族学院、河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502所、航天科技集团510所、上海航天局801所、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部、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常州瑞思杰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英格海德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微视凌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和硕博士学生共四百余人, 真可谓等离子体届的一次盛会!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向同行展示了近年来在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此次会议加强了国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硕士生和博士生间的讨论与互动,为我国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紧急通知
xiaguangqing 2009-5-13 16:51
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将与 第十四届 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同时召开,由中国宇航协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 联合主办,会议将于 2009 年 7 月 20-22 日在大连举行,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 会议时间: 2009 年 7 月 20 - 22 日(会议报到: 2009 年 7 月 19 日) 会议地点: 大连市委党校培训中心(酒店) 主办单位: 中国宇航协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 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 承办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三束实验室 会议征文主题 (1 )国内外电推进研究、应用与发展展望 (2 )新概念推进技术 (3 )电推进的空间应用方案 (4)电推进任务分析和设计 (5 )电推进的基础理论、模型分析和实验研究 (6 )等离子体诊断与数值模拟 (7 )电推进系统和各分系统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 (8)空心阴极技术 (9 )微推进技术 (10)电推进羽流与空间飞行器相互作用   1. 凡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过的论文均可投稿。 论文内容符合上述主题和国家及各单位保密规定。 2.论文摘要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20日,2009年5月30日前寄出稿件录用通知,请作者收到稿件录用通知后,在2009年6月30日前提交论文全文,同时邮寄保密审查单。 3. 请于 2009 年 5 月 20 日前,将 报名回执 发到 mmlab@dlut.edu.cn 。请于 2009 年 5 月2 0 日前,将论文摘要的 Word 文档发到 thruster@126.com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研讨会圆满召开
xiaguangqing 2008-11-6 18:54
2008年11月1日-4日,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了第四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研讨会,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大学,航天科技集团总体部,航天科技集团502所,航天科技集团510所,上海航天局801所,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共七十余人,与会代表本着增进友谊,加强交流,促进合作,推动我国电推进技术发展为目的和宗旨,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学术盛宴。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0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