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抗菌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杀虫HD521菌株完成图的构建与分析
zhengaiping 2014-11-7 14:18
近日,本课题已完成对杀虫HD521菌株基因组及 pBTHD521-1等 6个质粒 的完成图构建与分析,其中基因组大小为5.43M 。HD521 含有对鞘翅目有特异作用的新基因类型以及抗菌素编码基因簇。HD521完成图的构建为阐释鞘翅目杀虫基因的晶体形成与调控,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通路及芽孢杆菌群基因组比较进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分析基础。目前NCBI已报道有15株BT菌构建了完成图。该项工作主要由李巧,许立志,艾鹏共同完成,其中李巧为2013级分子生物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杀鞘翅目基因编码蛋白结构 HD521完成图谱
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菌素与中药联用问题
fqng1008 2012-3-24 08:49
按:这是学生曾经为书稿写的一篇综述,一些内容可能证据级别不太高,但关系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问题,足以作为临床参考 。 根据欧洲医药评价署/专利药品委员会(EMEA/CPMP)1998年6月颁布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的定义,药物相互作用是指“由于合并用药、饮食因素或社会习惯等引起了药物药代动力学和/或药效学改变”。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增强。药物能否同时服用,其原因复杂,既有化学、物理的反应,又有药理、毒理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减毒增效作用 中西药各有所长,相互配合使用,往往能收到降低毒副作用,增加疗效的作用,抗菌素与中药合用也一样。比如,西医诊断属胆道感染,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者,用抗菌素如庆大霉素的同时,加中药疏肝解郁,清化湿热,清热理气之品,如柴胡、枳实、虎杖、龙胆、茵陈等,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因为枳实、柴胡等中药能松弛胆道括约肌,胆道内压下降,可提高胆道庆大霉素浓度,有利于西药更好地发挥抗菌消炎作用。青霉素与含金银花、黄连的双黄连颗粒合用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葡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共同抑制了耐药菌的蛋白质合成。 丹参注射液与抗菌素合用可增加抗炎作用。临床观察也显示,丹参注射液与抗菌素合用,治疗成人急性肺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菌素治疗。丹参的乙醚提取物丹参酮能明显抑制白细胞在炎症区域的游走、移动。因此它与抗菌素合用可加强抗炎作用。临床观察也显示,丹参注射液与抗生素合用治疗成人急性肺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卡那霉素合用,能减轻后者对耳蜗的毒性作用。因为丹参能抑制细胞内磷酸酯酶,使cAMP分解减少,抵消了卡那霉素使内耳cAMP减少的作用,由于内耳组织中cAMP水平的上升,进而使SDH酶活性提高。促进了耳蜗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对抗了卡那霉素的耳蜗毒性。 生地、女贞子、僵蚕、响铃草可降低链霉素的耳毒性作用;人参汤、小柴胡汤可减轻丝裂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十全大补汤可抑制利福平所致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疗效。 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木瓜、山茱萸、五味子等(山楂除外)可促进四环素族抗菌素的吸收。 苦参与氨苄青霉素合用,疗效可增加。 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氯霉素类合用治疗菌痢,有协同作用 ;甘草与链霉素合用,治疗胃窦炎能增加疗效;麻黄与青霉素合用,治疗细菌性肺炎疗效好;五味子、山楂、乌梅可酸化尿液,可减少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排泄,增加重吸收,使泌尿系统药物浓度增高,有利于感染的治疗。硼砂减少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的排泄,增加重吸收,使泌尿系统药物浓度增高,有利于感染的治疗。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乳糖酸红霉素配伍使用,可提高后者的稳定性。因乳糖酸红霉素在输液中的稳定性随pH值的改变而变化,当pH值在5.5以下时随pH值的降低,其效价显著下降。但它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使用时,则可提高溶液的pH值。 丹参注射液与庆大霉素合用,则可以减轻后者的肾损害作用 。因为实验研究表明,肾皮质Na-K-ATP酶活性降低是庆大霉素引起肾损害的始动因素,而丹参注射液能使肾皮质Na-K-ATP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对抗庆大霉素的肾毒性。 中药茵陈与灰黄霉素合用,茵陈中的有效成分对羟基苯乙酮,可促进胆汁分泌,从而增加了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了吸收,提高了其抗霉菌作用。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有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引起呕吐、白细胞减少等毒副作用,可配用含大量硫酸钙的海螵蛸,白及(含白及胶质)等成分,而起到收敛、止血、制酸、消肿生肌的作用。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等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因此,配伍这些中药能够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柴胡注射液单独使用,起效时间为90分钟,与庆大霉素注射液配伍后,起效时间提前为60分钟。说明配伍后疗效更加迅速。 黄芩、砂仁、木香、陈皮对胃肠道蠕动有抑制作用,能延长利福霉素、灰黄霉素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吸收,可提高抗菌作用。 某些化学药品治疗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大,与中药配伍后,既不降低疗效,又可减轻毒副作用。如小柴胡汤和人参汤能够减轻丝裂霉素C的副作用。 黄精和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同用可减轻对听神经的损害,特别是早期。十全大补汤加减可治疗利福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甘草制剂与链霉素合用,也可降低后者对第八对颅神经的损害。因为甘草的主要成分之一甘草酸可降低乃至消除这种毒性。另外链霉素、异烟肼等也可导致肝损害,甘草酸、柴胡等药有保肝护肝作用。 冰片在许多中成药中常作为“药引”,以增加其他药物的治疗效果。例如,它可显著提高利福平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改善药物的吸收。 中药的“芳香开窍药”,具体药物有牛黄、麝香、薄荷、苏合香、石菖蒲等,现在发现,该类药能打开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甚至血管屏障,与一些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抗菌素合用,可增加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和血药浓度。 中药含有的皂苷可以促进抗菌素的血中药物浓度,我们在这方面有实验证明。 但若配合不当,不但会降低疗效或使药效丧失,甚至可能出现毒性反应,对患者造成危害,抗菌素由于应用极其广泛,与中药相互作用发生也是很普遍的,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人参皂苷对于庆大霉素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促使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DNA复制的启动,但过大剂量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生。所以不容忽视。 二、证候禁忌 按中医理论归类,抗生素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应属苦寒类药物。根据中医中药理论,苦能化燥伤阴,寒能损人阳气且主收引而闭阻气机。抗生素是祛邪类药物,它不仅能抑菌杀菌而祛除邪气,亦能伤人正气,若与苦寒的中成药过量或过久合并使用,不但不会起到治疗的作用,而且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不同的抗生素药后证,比如原病症经用抗生素治疗痊愈后,仍出现乏力,色淡、神疲懒言、食少等证。这就是中医观点所说药物的偏性,久服必然导致偏性,偏性则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加重疾病,或者产生新病,导致药源性疾病。抗菌素也不例外。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大都有起病急、发热、苔黄、脉数等中医热证的特点,如采用清热泻火解毒的抗生素治疗,能获得迅速的疗效,然而对那些非中医热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杀灭作用,因此,病毒性感染疾病使用抗菌治疗更易显现其副作用而产生抗生素药后证。所以,正当感染发生之时,可以合用清热解毒中药,但不要应用时间过长,也不要与补药同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三、物理化学禁忌 中药所含成分异常复杂,少则十几种,多则上百种,中西药之间很容易发生中和、沉淀、络合、螯合等化学变化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一)抗菌素尽量不要与含金属离子多的中药同服 这类中药含钙的有石膏、海螵蛸、石决明、龙骨、牡蛎、瓦楞子、海浮石、珍珠、珍珠母、钟乳石、寒水石、鹿角、枸杞、乌贼骨及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龙牡壮骨冲剂、白清胃散、防风通圣丸、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安脑丸、紫雪丹、新雪片、金莲清热颗粒等;含镁的有金礞石、青礞石、马宝、琥珀、滑石、六一散、八正散、礞石滚痰丸等,含铁的有自然铜、牛黄、磁石、代赭石、赤石脂、禹余粮、生铁落、复方罗布麻片、阳起石、阴起石等,中成药主要有脑力清、止咳橘红丸、牛黄解毒丸等,含铝的有明矾、赤石脂、复方陈香胃片 等。 含有金属元素如钙、镁、铁、铝、铋等的中药不宜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抗结核药合用,合用后会形成不溶性螯合物,难以吸收,生物效应降低。 头孢菌素类不能与牛黄解毒丸(片)等含有石膏的成药合用,石膏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头孢菌素分子中含有酰胺基,与石膏,还有牛黄中含的Fe 3+ 、Ca 2+ 、Mg 2+ 等金属离子形成溶解度小,不易吸收的络合物,溶解度下降,肠道难以吸收,导致疗效降低。 同样道理,也能与诺氟沙星可形成钙络合物,降低诺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 ,降低其疗效。不宜同服,必要时可将牛黄解毒片、紫雪丹等与这些抗菌素间隔2 ~ 3小时后分服。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抗菌素不宜与含钙离子的中药及复方制剂同服,因为能与钙离子结合,钙离子可减低血浆与庆大霉素的结合率,增加其毒性反应。 含丰富的Ca、Mg等多价金属离子的饮片及中成药也不宜与四环素类同服,因四环素类药是氢化并四苯的衍生物,其分子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能与上述金属离子螯合形成溶解度小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络合物,使彼此吸收减少,疗效降低。 金属离子与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发生螯合作用,形成难溶性螯合物,导致药物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35% ~ 85%。这些含金属离子药物包括:含铝、镁离子的抗酸药,硫酸亚铁等。比如金属阳离子能与诺氟沙星(CPFX)的4-酮氧基3-羟基发生络合反应,形成诺氟沙星-钙螯合物,溶解度下降,肠道难以吸收,从而减少CPFX的生物利用度,抗菌活性明显降低,所以不宜与牛黄解毒片等中成药联用,导致降低疗效。 通过调整两种药物服用间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危害,在金属离子药物前2h或服药后3 ~ 6h服用喹诺酮类药物,生物利用度无明显下降。必要时可间隔3 ~ 4h后分服。 β-内酰胺类不宜与朱砂安神丸合用,因后者中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在胃液中解离为汞离子,汞离子对β-内酰胺环的分解、分子重排起催化作用而使其分解,重排产物无抗菌作用。 氯霉素不宜与含铁中药及复方制剂同服(如绿矾、磁石、代赭石、磁朱丸、降矾丸、羊痫风丸等)。因为氯霉素中的硝基苯能直接抑制细胞对铁的摄取和吸收,亦可干扰骨髓细胞蛋白合成和血红蛋白合成。 (二)抗菌素尽量不要与含鞣质多的中药同服 山萸肉、地榆、白芍、五倍子、石榴皮、诃子、大黄、五倍子、老鹳草、四季青、扁蓄、虎杖及中成药四季青片、虎杖浸膏片、七厘散、止泻散、补脾益肠丸、胃血安口服液等含大量鞣质,口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利福霉素类等与含鞣质的中药合用,可与其中的鞣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盐沉淀,从而无法被肠道吸收,失去抗菌活性。 大黄及含大黄的中成药均较为常用,因大黄中的鞣质成分可与后者生成鞣酸盐沉淀,不易吸收,降低各自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所以不宜与某些抗菌素同服,如四环素族、红霉素、利福平、灰黄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氯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等。再者氯霉素应用后可使肠内菌群失调,抑制了肠内细菌酶把大黄中蒽甙还原成蒽酮和蒽酚的作用,蒽酮和蒽酚可使肠吸收钠离子减少,肠液增加,并可刺激肠粘膜,使其蠕动增加而导泻。所以氯霉素可抑制大黄的导泻作用。 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肝炎。口服β-内酰胺类药物也不宜与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同时服用,因可在体内生成鞣酸盐沉淀物而不易被吸收,从而会降低各自的生物利用和药效。大量鞣质对肝脏有一定损害,与肝脏代谢的抗菌素合用,要防发生中毒性肝炎, (三)抗菌素尽量不要与pH值太低、太高的中药同服 一些中药含有机酸,如乌梅、五味子、蒲公英、山楂、山茱萸、女贞子、山楂丸、乌梅丸、参麦饮、五味消毒饮、川芎茶调散、加味保和丸、血脂清胶囊、生脉散、五味子丸、五子衍宗丸、山楂冲剂等,经体内代谢后均能使尿液pH值降低,不宜与以下几种抗菌素合用。 四环素不宜与含丰富有机酸中药同服,因为四环素呈碱性,酸碱发生中和反应,降低了药效。五味子、山楂、乌梅能减少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的吸收。 与磺胺类药物不应配伍,前者能使尿液酸化,磺胺类药物乙酰化率增高,降低磺胺类药物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在肾小管中析出,引起结晶或血尿;与红霉素配伍,红霉素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当pH4时红霉素几乎完全分解失效,故红霉素一般制成肠溶衣片或伴服碳酸氢钠以防胃酸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与利福平配伍,前者能增加后者在肾脏的重吸收而加重对肾脏的毒性;不能和氨基糖甙类伍用,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配伍,在有机酸所致的酸性环境中,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溶解度降低,形成结晶。减少吸收,降低其抗菌活性。 还有些中药如煅牡蛎、煅龙骨、硼砂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梅花点舌丸、陈香露白露片、乌贝散、冰硼散、痧气散、复方陈香胃片、红灵散和行军散等,经体内代谢后,pH上升呈碱性,可提高胃肠道pH值,与弱酸性药物(如诺氟沙星、呋喃妥因、消炎痛、口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等)同服,或会使后者解离型部分增多而吸收减少,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或使尿液碱化,增加排泄速度,降低了抗菌素的有效浓度,抗菌作用明显减低(如青霉素及磺胺药);但若与弱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等)同服,则会使后者非解离型部分增多而吸收增加。与某些抗菌药物合用,也影响抗菌素的使用。或使这些抗菌素的排泄加快、疗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 碱性中成药也不宜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合用,因碱性条件下,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药物脑中浓度也增加,耳毒性也增强。 (四)口服抗菌素尽量不要与炭类中药合用 煅炭中药及其制剂如血余炭、蒲黄炭、炮姜炭、煅瓦楞子及石灰散等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能吸附抗菌素,从而降低这些抗菌素的血药浓度及疗效。 四、药理性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禁忌 (一)影响吸收 胃肠蠕动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胃肠道蠕动增强,内容物停留时间则缩短,从而某些药物的吸收就会减少;反之,胃肠蠕动减弱,内容物停留时间则延长,从而某些药物的吸收就会增加。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和吸收速度。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胃肠道酸碱度的变化,胃肠蠕动的强弱,胃排空时间的长短,以及在胃肠内发生螯合、吸附作用等。 例如,洋金花、天仙子,中成药华山参片等主要成分莨菪碱的中药具有抗胆碱作用,能抑制肠道蠕动,可使胃排空延缓,若与抗菌素合用,可增加其在肠内停留时间而有利于吸收;但影响药物到达小肠的速度,延长在胃中停留时间,可减少易受胃酸破坏的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氨基青霉素的吸收。 而中药大黄、番泻叶或大承气汤、麻子仁丸等泻剂,可增加胃肠蠕动,若与抗菌素合用,则可缩短其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而减少吸收,使其血药浓度降低。 含果胶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山萸肉、桂元肉等不宜与洁霉素同服,同服后可使洁霉素的吸收减少90%。 受体阻滞药等都能降低氧氟沙星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要避免联合用药。而某些中药中也有受体阻滞作用。 (二)影响转运或分布 穿心莲及主要成份是穿心莲的中成药如炎得平,不是直接抑菌药物,但能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通过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而发挥消炎解毒抗感染作用。若与红霉素、螺旋霉素、庆大霉素等同用,后者均能抑制穿心莲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从而使穿心莲的疗效降低。 氯霉素不宜与茵陈及含有茵陈的茵栀黄注射液配伍,因为茵陈原酮成分如6,7-二甲氧基双豆素、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可拮抗氯霉素的抗菌作用降低疗效。 含消化酶类中药与抗菌素合用,含有消化酶类中药如麦芽、神曲等不宜与红霉素、四环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合用,可使酶的活性降低,影响疗效。 与茶叶、扁豆、麻黄、枳实、枳壳、鸡肝散、羊肝丸、海龙、海马、海狗、神曲、麦芽、牛奶等中药及食物,均含有丰富的酪胺类化合物,在单胺氧化酶被抑制时,酪胺不能被分解灭活,刺激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诱发高血压危象,尤其对高血压患者,而灰黄霉素和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噻乙胺唑、头孢羟苄唑、头孢噻肟唑等,能抑制单胺氧化酶,使之失去破坏酪胺类化合物的活性,应忌联用。 黄连素与羚羊角、珍珠合用。羚羊角、珍珠含蛋白质及水解多种氨基酸,可拮抗黄连素的抑菌作用。 抗菌素及其有抗菌作用的清热解毒中药如穿心莲片、清热解毒片、保婴散等,不要和乳酸菌素片等活菌制剂合用。乳酸菌系活菌,在肠内分解糖类产生乳酸,降低肠液pH,抑制腐败菌的繁殖及防止蛋白质发酵,减少肠内产气。抗菌素及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抑菌作用,合用在胃中就可将乳酸菌灭活,可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含钙、镁离子中药,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把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奇放线菌素(大观霉素、淋必治)、西梭霉素、乙基西梭霉素、小诺霉素、核糖霉素、福提霉素等置换下来,增强血药浓度,作用增强,毒性增加。 (三)影响代谢 大多数中西药均在肝脏代谢,降解为水溶性强的而通常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易于从肾脏排泄。肝微粒体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以下简作肝药酶),专一性较低,而且活性易受某些中西药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作用时间和强度。 生甘草以及含乙醇的中药制剂如国公酒、多鞭酒、乌蛇酒、骨刺消痛液等,均含大量乙醇,少量多次服用时,是一种肝药酶诱导剂,激活肝药酶活性,加速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在肝脏的代谢,但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损害作用;与灰黄霉素等亦可使肝药酶活性增加的抗菌素同用时,都会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增强,结果导致这此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而药效减弱;大蒜中大蒜素能够抑制细胞色素P4502C、2D和3A的活性,CsA在肝内经CYP3A酶系统代谢,因此,其他所有经CYP3A酶系统代谢的药物,均与之具有潜在的相互作用。诱导CYP3A酶活性的药物,如当归,可以加快CsA的代谢,降低CsA的血浓度;而抑制CYP3A的药物(如水飞蓟素、复方益肝灵、大蒜等)则可以减慢CsA的代谢,提高CsA的血浓度。 黄芩水提取物能强烈地抑制两性霉素B经大鼠肝微粒体CYP1A的代谢,其中以汉黄芩素抑制作用最强。有人证实,从黄芩中分离的一系列黄酮化合物对人肝微粒体中CYP1A2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徐庆等研究发现,黄芩煎煮液能显著降低左氧氟沙星的尿药排出总量和排泄分数。 (四)影响排泄 除了某些中药的pH值影响抗菌素的排泄外,新霉素不宜与乌梅丸合用,因为乌梅丸可使尿液酸化,使新霉素排泄增加,从而降低了血清中的有效浓度,影响其抗菌作用。 (五)加重不良反应 比如,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组织中γ-氨基丁酸的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诱发癫痫,有癫痫病史者应慎用。反应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静滴时间每100ml≥60min,两次静滴间隔时间应1h。天王补心丸等安神中药也可以抑制脑中γ-氨基丁酸的作用,加重其CNS症状;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象。 中药川乌、草乌、附子及含有这类药物和生物碱的中成药如小活络丹、三七片、元胡止痛片、黄连素片等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强对听神经的毒性,产生耳鸣、耳聋。 羧苄青霉素、二性霉素不宜与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等含有强心甙的中药联用。因为大量应用以上抗菌西药,易引起低钾血症,低钾可增加心肌对含强心甙类中药的敏感性,诱发中毒反应。 硫酸链霉素及新霉素不宜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金锭等含雄黄中药合用,因为以上抗生素中的硫酸可使雄黄中所含硫化砷氧化,增加其毒性作用。 链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也不宜与厚朴合用,因为以上抗生素中含有箭毒碱样物质,与厚朴中木兰箭毒碱有协同作用,加重其抑制呼吸的毒性反应。 含有N-甲基硫代四氮唑侧链的头孢羟唑(头孢孟多)、头孢氧哌唑(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唑等抗生素均有戒酒样副作用,乙醇可使头孢菌素类的戒酒样副作用加剧,服用上述药物间禁用国公酒等含乙醇的中成药。 此外,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还不宜与甘草及其制剂配伍,因甘草中含糖皮质激素,大剂量联用可降低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吸收率,长期联用还可引起二重感染。 复方丹参与争光霉素合用,可促进肿瘤转移。 含神曲、麦芽的保和丸、香砂养胃丸、消食片、越鞠丸等,若与抗菌素合用,则抗菌素可抑制其中的微生物及酵母菌,使酶的活性下降甚至破坏,而影响中药的效力。 (六)配伍禁忌 一些中药注射液与抗菌素有配伍禁忌。实验已证明,穿琥宁注射液与柱晶白霉素存在配伍禁忌。就是降低到临床常用浓度时,也可观察到有混浊现象,且反应速度很快。 有文献报道,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盐酸洛美沙星或培氟沙星等与配伍后立即出现浑浊,并有絮状沉淀产生,如将两液依次连续静脉滴注时,在输液管的过滤头处会产生浑浊和絮状沉淀。与硫酸西梭霉素的配伍:有文献报道,先后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硫酸西梭霉素注射液时,管中药液可出现白色浑浊,析出棕褐色颗粒,并在输液管终端滤网处有黑色沉淀物出现。有文献报道,先后静脉滴注头孢拉定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输液管中即开始出现浑浊,继之产生乳白色沉淀物。经试验,如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再静脉滴注头孢拉定则未见明显配伍反应或反应不明显; ; 反之,如先静脉滴注头孢拉定再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则两种液体可在交接面处产生较明显的沉淀和絮状物。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避免与丹参注射液有配伍理化反应的药物合用。在有配伍禁忌但必须联合用药的情况下,则不宜在静脉滴注时使用同一输液器直接相接,如需前后相接进行静脉滴注时,应更换输液器或将输液器内的前种药物残液以5%葡萄糖或其它可与其相配伍的注射液冲洗输液器后再静脉滴注,或对输液的顺序进行审查、调整,以避免药物在输液器内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 双黄连粉针与硫酸庆大霉素同用溶液生成棕黑色颜色、妥布霉素立即生成沉淀、头孢噻肟钠微粒剧增、与硫酸阿米卡星同用立即出现浑浊,微粒增多,与青霉素G、氨苄西林钠同用,颜色即刻变深、与硫酸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同用,pH值升高,有沉淀生成。 清开灵注射液与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妥布霉素或硫酸小诺霉素同用,即刻出现浑浊;与青霉素G或盐酸林可霉素同用,清开灵含量降低,不良反应增加。 同样,灯盏花注射液与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乳酸环丙沙星同用,溶液浑浊,颜色发生改变。鱼腥草注射液与青霉素G也有药理配伍禁忌; 目前,临床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较普遍,特别是第3、4代喹诺酮。多而乱的商品名,使医生难以掌握准确药物信息和药品通用名。因此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也多于其他抗菌素。作为药剂科,应把喹诺酮类新药,包括商品名、通用名,作用,相互作用等,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宣传到有处方权的医生,便于随时查阅,作为临床医生,应注意避免重复用药。用药应从第2代喹诺酮类药开始,逐步升级,提倡个体化用药,注意相互作用。 由于相互作用较多,不容易记住,现在归纳一下:含离子多的,含鞣质多的,酸性太强的,碱性太强的,炭类,蛋白质丰富的中药都不适合与抗菌素合用。 综上所述,中西药联合应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相互作用原因和表现复杂,配伍又无经典可循。应引起医生重视。如何做到优势互补,需要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学习。中药合用的基本原则是药简力专,合理用药,能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治愈的尽量不合用,切忌多多益善,无原则用药。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 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
xupeiyang 2011-4-7 08:17
2011年主题: 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世界卫生日 World Health Day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每年的这一天, 世界各地 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要求建立“世界卫生日”以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的诞生。自1950年以来,每年于4月7日庆祝世界卫生日。每年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世卫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 评论:“超级细菌”蔓延敲响公共卫生警钟 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抗菌素耐药性这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发现的“超级细菌”更说明这一问题已日趋严重。曾发表相关报告的英国研究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敲响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警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5826.shtm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5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