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不负责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不负责任

相关日志

娃啊,下辈子摊上一对负责任的爹娘吧!
热度 6 张海霞 2018-8-6 23:06
2018.08.06 今天被朋友圈刷屏的人间悲剧:北京一对8岁的双胞胎姐妹在青岛海边被海水卷走,带孩子的妈妈竟然一直在玩手机、发朋友圈,偶尔才看孩子一眼!可以说真的是让做为妈妈的我很愤怒! 不是因为别的,18年前,我怀孕的时候,曾经在地坛庙会上捡到过一个孩子她同样是双胞胎姐妹!被父母带去地坛庙会看热闹,一不留神,其中的一个孩子就被人流挤走了!我们看到她的时候,是在一个不太拥挤的地方,发现这个孩子自己在走,很不对,于是把她带到了公园管理处,一直等到将近两个小时候她的父母来认领才离开,当时孩子扑进妈妈怀里痛哭的场景让我这个准妈妈伤心了很久!孩子就是父母一生的牵挂,必须负责任啊!如果由于自己的疏忽失去孩子,那绝对是一辈子最不可原谅的罪! 可是,真的不是每个孩子有运气遇到负责任的父母,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年青父母的时代,很多人是自己都管不住自己的,比如我上次在武汉到南昌的高铁上遇到的这一位年青妈妈: 她带着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上车,就坐在我的侧对面,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她,可是,她的小孩一直在座位上乱动,才注意到这个妈妈,原来她把孩子放在椅背那里,自己坐在前面玩手机,一会儿小孩子就从座位上溜下去开始乱跑,她也不管,列车员看不下去,过来 跟她说:看好你的孩子,不要乱跑,会摔着的!于是她把孩子拉回来,继续放在她背后,跟孩子说:老实呆着,不准乱动!她则继续玩她的手机,不跟孩子说话交流,也不看孩子。就这样反反复复,过了好几站,我真的担心她的孩子会自己跟着人下了车,还好没有发生。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在“大冶北站”即将到站的时候,列车播报了好几次:“从列车前方到战是大冶北站”开始,到“下一站是大冶北站”等等,一直到列车进站“列车大冶北站,请到站的乘客下车”等等,最起码我听到了不下三次,这时候,之间这位年青的妈妈急急忙忙去拉孩子的同时,拿起手机: 喂,你快查一下看看现在到的是不是大冶北站?! 这什么事啊?列车已经停稳,乘客们都开始下车了,列车最多停靠1-2分钟,她还在那里给远在不知道那里的丈夫打电话让对方确认是不是到站了? 我一下子就愤怒了,冲这个年青的妈妈怒吼: 你自己不会看看啊!这就是大冶北站,已经报了好几次站了,你只顾玩手机不停,往外面站台上看看不就知道是大冶北站了吗?还打什么电话?! 于是,她嘟嘟嚷嚷地抱着孩子急急忙忙地下了车:就是没听到嘛! 周围的乘客都面面相觑,真的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真的算是不负责任的妈妈中的极品了!自己带孩子出门,不操心孩子、不跟孩子玩,只顾自己玩手机,竟然还有脸跟远在天边的先生问是不是到站?!跟这次在青岛带丢两个孩子的妈妈绝对有一拼!带这么小的孩子出门,孩子绝对不能离开视线的! 为人父母,是不是一定富裕,是不是一定要高水平,都不重要,最起码的负责任是一定要做到的啊,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负责任、全力以赴还无法抵挡住各种不可控的天灾还有人祸,像《等着你》里面报道的在暗里打孩子主意的坏人,他们可是一直都存在的啊! 又想起那句话:什么都需要上岗证,只有做人父母不需要培训、不需要上岗证,真是很不应该,这两位可爱的双胞胎就这样无情地魂归大海了,想起来都让人伤心欲绝,愤怒之余,只能祈祷娃娃们,下辈子一定要摊上一对负责任的爹娘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38 次阅读|6 个评论
又一个死于中医屠刀下的美女
热度 21 fightfortruth 2016-9-8 10:29
李云帆 Liyunfan1988@gmail.com 终于忙完了这一阵子。在马上去忙下一阵子的时候,怀着悲愤与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博文。 今早看到一篇新闻,一个美丽的女演员,死于淋巴癌并发症。该女演员兄妹多个(属于那种农村为了生男孩,一下生出很多个姊妹的那种最穷的家庭)。这个小妹妹短暂的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每天都在忙着挣钱养家、为弟弟妹妹交学费。根据新闻,这个漂亮的小妹妹今年 7 月份确诊癌症。接受中医治疗一个月后,病情严重恶化。送进正规大医院治疗后,很快生命衰竭。。。看到这个悲剧故事,心情真的很沉重:恨这种愚昧、不负责任、超生的爸妈;痛惜这个善良、懂事、承担责任的美丽姑娘;也替这个姑娘选择用中医进行治疗感到可悲;同时,心中也充满了对谋财害命的中医的仇恨。(想更多了解这个新闻的,可以去网络上搜索) 中医犯下的命案,已经不止这一桩了,我们还知道的,就是姚贝娜。姚贝娜换上了乳腺癌,除非是乳腺癌中最恶性的 triple negativebreast cancer ,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化疗和放疗,一般可以活很长时间。不会那么快的去世。可她偏偏也选择了中医。 每次出现这种事,我都会在网上痛心疾首的呼吁大家珍爱生命,远离中医。可总会招来一群中医粉的谩骂。我不知道他们对中医的忠诚与信心是哪儿来的。在这里,总结他们骂我的最常见言论,然后一一回答(网上对于这些人的谩骂,我是从来不回复的;只是会替他们感到悲哀。曾经,我也会跟这类人辩驳,说很多。可是,我发现,跟这些人,真的是说什么都没用。油盐不进;他们有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一套独特的体系)。 1. 如果没有中医,你老祖宗还能活?早就得病死了!哪还能有你! 回答:古人平均寿命很短。得病几乎全靠自身免疫力痊愈。人类寿命显著延长,是因为免疫接种和抗生素的出现。 2. 我以前得了 xx 病,看了很久的西医都没好;看中医看好了,你怎么解释? 回答:现代大多数的病,西医依旧完全没有办法;依旧完全靠自身免疫力痊愈;例如,最常见的感冒也治不好。一些病的自愈,是需要时间的,看中医看好了,只能说刚好它自愈了;而不能说是中医的缘故。 3. 西医把病治好了,是西医的功劳;中医把病治好了,不是中医的功劳,要脸不? 回答:是不是某种方法或药物把病治好了,必须得经过(双盲)临床对照试验。没有对照就下因果推断,就是耍流氓。要做出因果推断,需要满足一下四个条件: 1. 先后发生; 2. 强烈的统计关联性; 3. 合理的机理解释; 4. 其他一切 confounding 变量都可排除。几乎所有中药治疗方法与中药,都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 4. 你说中医是伪科学,那诺贝尔奖还发给青蒿素?你比诺贝尔奖委员会还要牛? 回答:这是我最怕的一种现象:认为青蒿素获诺贝尔奖是对中医的肯定。诺贝尔奖只是奖励给了青蒿素这么一种分子结构明确的化合物。从天然产物中提取药物是最近几十年的研究热点。每一种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分子变成药物,都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对青蒿素的肯定,绝对不是对中医的肯定。 5. 中医不科学能流传几千年吗? 回答:非洲的割礼是不是也流传了很多年了?很多民族的巫术是不是也流传了很多年了? 6.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否定中医就是汉奸!打到汉奸! 回答:滚! 我认为,其实医学不应该分为中医或者西医。而是应该分为现代医学和古代传统‘医疗’实践。在现代医院里,所有施行的疗法与药物,都应该经过现代医学标准的严格实验;否则,无异于谋财害命。 做为中国政府机关,更应该放弃“中医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想法而对中医进行大规模宣传、推广”。做为文化可以,但作为治病救人的手段,则是对人民群众生命的漠视了。 在网上,因为转基因和中医问题一直被很多网友骂。每次看到他们恶毒的语言,我从来都没有生气过,只是会替他们感到可悲。我决定,以后身边再有朋友回国当大学老师,我一定要劝他,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落后地方的初中、高中进行科普;培养中国的下一代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就算他们上不了大学,也可以用科学的思维来接受、理解这个世界。 ######################################################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癌症,标准的化疗与放疗已经能够显著延长几年生命。我的一个同学,南亚一个小国的,在美国和我一个系读博士,被查出来淋巴癌晚期已转移,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化验已经检查不到癌细胞了。对于治疗癌症,建议有钱的人还是来美国的著名大医院资料。链接里面的是一个中国的中医,在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后,到美国治疗的全过程。文章对看病流程与费用的描写,还是很真实的。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92926383422544 ##################################################### 每次遇上这类人,我都想对他们的智商、逻辑、理解能力下跪。 ####################################################### 那些挺中医的,你们的底气来自于哪儿?普通网友,没经过科学训练,用自身经历(把自愈当成中医的效果)或者迷信一个事情,还情有可原。科学网的大多数网友都是受过长时间科研训练的,应该知道怎么判定一种方法是不是有效、怎么做出因果推断。为什么科学网的网友也有那么多人支持中医呢?
8655 次阅读|35 个评论
郑老师:你是八分音乐,我是全音符!
wyuehua2004 2016-8-11 17:08
2005年,我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读硕士,班主任是郑莉老师。他还教我们音乐教育理论课程。 虽然是理论课,但好像从未见她拿个书本来讲课。不熟悉的人还以为她是个不负责任的老师,我当时也有点嘀咕。谁知道,铃声一响,那嗓子跟锣一样的响个不停。只见她滔滔不绝,当然,她也不是光说不干。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音乐教学法的课,一进门已经有一些积极分子先开场了。郑老师一见我似乎格外要高看我一眼,立即招呼我前去参与。我还以为课前啦呱而已,谁知道,动真格的啦!一群学生在她这个“领头羊”引导下转起圈来了。 一圈转下来我开始纳闷啦。干什么嘛这是啊!咱们都是大人了,也不是小孩还不会玩。还没等我嘀咕玩,郑老师发出新的指令,要求其中的一个学生即兴哼出一个曲调,然后还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这个曲调调整步伐继续转圈甚至不转也行,随便走,怎么走都行,我就没好意思问爬行不行。 估计也行,有一次在一个小学听课,一个中年妇女的老外,那个胖的吧,说不好听话就像大熊猫,只见她一时弯着腰,一时做曼舞动作,甚至真在地上爬。我的妈哎!这哪是上音乐课啊!简直是耍猴的! 说实话,有哪个老师不会走路呢?你还别说,我那时还真不会走了。看着一个一个其他同学走的那么潇洒,我一时的嫉妒心还真的上来了。怎么搞的呢?走路不会走的呢?哦!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秘密。 这次课是郑老师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上的,我是来偷学的。郑老师此前已经跟这些老师说过一些规则。后来,郑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也讲了一些这个教学法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其中我记得一些。 例如:四分音符代表正常走路的步伐,八分音符代表小跑,那十六分音符就是快速蹦跑,二分音符是慢走,全音符更慢,几乎不走在那观望了。于是郑老师一个一个示范给我们看,哦!还真是那么回事,同学们立即兴趣盎然。 我也觉得有意思,基本的走跑跳还行,但运用到一个完整的音乐中就困难了。因为我这个人不自信,不善于表演,尤其在人面前表演有点难受。再加上其他同学乐此不疲反衬自己更不行,于是也更难受。索性停下来,观望。其他同学不时回头看我并招呼:“老吴,来啊”! 郑老师似乎看出我的为难也没有勉强我参与,但还是很期待。为了吸引我参与,郑老师似乎更加“卖力”,看着她那风风火火地样子,我都怀疑我还能不能当音乐老师。尽管郑老师那表演引得各位同学更加投入,但我还是在心里嘀咕:“郑老师,你是八分音符,我是全音符”,你喜欢“跑”,我喜欢“做”。 毕业回来后,我是搞音乐教育研究的啊!也不能整天“做”那啊!另外,我也有教学任务,回想回想觉得这奥尔夫还是很有意思的,所谓艺高人胆大,我当初不行可能是我技术不行。于是我继续琢磨琢磨,后来熟悉了并试着运用于课堂,12级研究生还挺欣赏我的呢! 再琢磨琢磨,我发现这音值的形象化教学还不仅仅是奥尔夫在用。我带钢琴家教时曾用过的儿童钢琴权威教材汤普森所著的《简易钢琴教程》中对休止符的解说也有这意思。全休止用睡姿(即平躺)来表示,二分休止用卧姿(半睡半依的姿势,从视觉看至少长度上比睡着姿态要短一倍)来表示,四分音符用立姿来表示。就不知道她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参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想出来的。 不过,葡萄牙传教士徐日昇于18世纪中叶为了给清宫后妃教西方乐理而编写的《律吕正义·续编》(即我国第一本乐理教材)中可能是原创,他分别用“睡、卧、坐、游、行、趋、飞、不见”来表示音符时值从长到短的状态。这里的”睡“表示32拍,这种音符或者休止符只能用在乐队中,一个长32拍子的音符或者休止符不就等于睡着不动嘛!还真形象。 这个用于教学确实很有效果,不过这用来形容我这个人也比较合适,我就是整天不动(搞研究没办法,不过性格肯呢个也属于不好动那样),整个一个”全音符“版的人!我的老师郑莉教授,现在是博导了,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关她的报道,那个忙得啊!说她是“八分音符”有点委屈她了,全国各地“跑”去讲学、培训,世界各地“飞”,去考察、交流。常“做”对身体不好,常“飞”也不行啊!咱们还是回到“四分音符”吧!常散散步有益健康!学生不敬啊!请郑老师原谅!
个人分类: 教育叙事|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你们自由散漫的学习环境,其实是我对你们不负责任
jiangming800403 2016-6-22 12:36
GPS2016/6/2212:06:30 不要和自己的分数过不去,也不要养成知难而退的习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很可能就是碌碌无为 GPS2016/6/2212:07:20 其实我真不想强迫你们去学习什么,因为都是成年人了,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 GPS2016/6/2212:08:42 但是我给你们自由散漫的学习环境,不抓到堂率,作业爱做不做,其实是我对你们的不负责;但是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任,我对你们任何人都付不了责任,即使我抓的再紧,你们人到心不到,搞出几种作业模版,我也没办法,所以,何必呢?为难自己也是为难大家。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2016年刚刚到来的日子
JayWu 2016-1-1 13:49
2016年,伴随着异国的钟声,大大方方地走来了。没有考虑过有些人是不是还没有准备好,也没有考虑过有多少人还想留在年轻一岁的时光里。 和同学一起在家里玩桌游,大家生活得很认真,到了11点就散了。是的,生活如果想要幸福,就是要认真,而不是随性和不羁。这也是我2016年要做的。 不再去向往那些热热闹闹的日子,不再去以青春的名义不负责任的生活。几瓶啤酒,偶尔一根香烟,多少次通宵后满脸油光空虚的早晨。同学要我做些事,经常都会毫无顾忌的答应,而不在乎可能要为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或许更应该属于某些我们更为珍视的人或事。友情固然可贵,但是这些活动无疑也侵蚀年轻的身体,向上的精神,奋斗的光阴。 珍惜那几位心底真正深爱的人。多留点时间给他们,用尽量慢的语速和他们聊天,经常为他们倒一杯热水,不去刻意指出他们的缺点,珍惜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每一抹笑容。宽容他们的某些局限性正如他们宽容我,买一双舒适的棉拖鞋送给他们正如他们买了送给我。关心他们每一天的生活,理解他们此刻正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用心于奋斗一生的事业。对它充满热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反省领悟其中道理,不断向陌生的领域进发。原谅自己的愚蠢和失败,用心的和同路人们展开协作。 崭新的2016来了,来了一个崭新的属于爱和梦想的时代。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以文会友|3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自杀--或许得了抑郁症
热度 10 mashengwei 2015-5-25 10:36
研究生自杀--或许得了抑郁症 中南大学姜同学自杀,让人感到惋惜和心痛,看到他的个人信息( 见博文 ),比我坚强多了,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无牵无挂选择自杀? 这个自杀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在惩罚自己,报复别人。看到这些评论,实在很心疼,如果他还在世,听到世人这样评价自己,该怎么办呢? 我去查看自杀有关的资料时,发现自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比想象中更难。从他的“遗书”看,全是控诉,甚至对自己的家人都没说对不起。如果是懦夫,应该会提到“自己实在 xxx, 对不起你们”。 综合他读研之前的表现和遗书的内容来看,这很不正常,也不太好解释 。 我想也许他生病了,得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有的轻,有的重。自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 。 科学网的博主里有没有这方面的专家或是医生,请诊断下。如果真是一个病人,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他。这是知乎上关于 抑郁症与自杀 的帖子,摘抄一句话: “ 我做了自己最大的抗争,我在无数次的放弃自己的边缘拯救自己,也许我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什么也不是,但在我自己的世界,我是自己的英雄。” 另外科学网很多老师都带研究僧,如果您的研究生情绪长期表现不太正常,请考虑下有没有患抑郁症。 特别是朋友很少,不太与人交流等等,要多加注意。大家也请多关注身边的朋友,现在每个人生存压力都比较大,思想和情绪出现波动,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后果很严重。 最后附上:抑郁症的一些表现仅供参考(来自网上),实际以专家为准。 不同时期抑郁症的表现症状 1 、轻度症状: 1 ) 躯体不适 :心慌、心悸、浑身不适,头痛、腰背痛及其它部位疼痛,严重失眠、早醒,消化不良,胸闷气、体重减轻、性欲下降,闭经、便秘等。 2 ) 意志行为变化 :工作和学习明显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记忆力、注意力减退,思维反应变慢,感到吃力,有熬日子过的体验。 3 ) 情绪变化 :疲惫不堪,精神不振,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交谈,缺乏自信;敏感多疑、固执、感觉活得很累,容易激惹、焦虑悲观,但不绝望等。 4 ) 感到生活没有意思 :整日唉声叹气,感到委屈,动不动就流眼泪,甚至反复出现轻生的想法和行为。有的患者会有自卑自责看轻自己,没信心,喜欢独处。 2 、中度症状: 1 ) 精神运动性阻滞 :行动迟缓,懒散无力,少有自发性动作。 2 ) 脑功能阻滞和忧郁性认知 :脑功能阻滞表现为脑功能和思维效能的抑制下降。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构思困难,大脑效能下降,无法胜任正常工作。忧郁性认知指思维认识上消极悲观和自卑。 3 ) 情绪低落、心境恶劣、缺乏兴趣、活力和精力减退 :失望、苦恼、意志消沉等负性情绪相当显著;对任何事都无兴趣。 4 ) 伴随焦虑 : 70%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症状,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病理性紧张、莫名的惊恐和焦急多思等。 3 、重度症状: 1 ) 躯体不适频出 :面容憔悴苍老、目光迟滞、胃纳差、体质下降、汗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便秘、性欲减退、女病人常闭经,并有顽固性失眠出现。 2 ) 情绪极为负面 :患者无法感受到喜怒哀乐,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有自责自罪的想法,逐渐萌发出厌世之念。 3 ) 思维动作迟缓 :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一言一动都需克服重大阻力。少数严重患者,可缄默不语,卧床不动。 4 ) 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一般出现在症状严重期,也可出现在早期或好转时。病人往往事先有周密计划,行动隐蔽,以逃避医护人员、家属的注意,因而自杀往往成功。
10436 次阅读|21 个评论
怎么硕士都跳楼?
热度 5 AnjinLiu 2015-5-24 05:17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南大学一硕士生因毕业论文事情而跳楼,实在不能理解,为他感到惋惜。 新闻说是出自农村家庭,然后兄弟为了他上学而辍学打工,他这一跳,实在是不负责任!一个家庭的灾难! 不过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何硕士生因论文而做出如此的举动。还在微信上看到其遗言,估计是无处申诉了才跳的。 如果遗言描述属实的话,其导师难辞其咎。作为导师为何逼学生到如此地步?可气可恨...应该剔除出教师队伍,取消招生资格,避免有人再跳...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4390 次阅读|4 个评论
名教授学者们该有更多机会在电视上露脸
热度 6 shn2010 2014-6-14 22:51
高考又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填报志愿的环节。又是决定一批人的命运的时刻。遥想当初自己填报志愿,实在可笑之极,对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完全是一无所知,把填报志愿的指南书随便一翻,看到哪个学校分数差不多凑合能上,再看哪个专业听起来还不错就直接往上填了。当初还以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是搞发动机的,后来才知道是烧锅炉的。我这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后果就是现在的我现在一事无成,每天只能满腹牢骚、愤世嫉俗。 其实有不少人填报志愿时都是和我一样,在对各类学校各种专业的了解近乎为零、自己又没有特别强烈的爱好的情况下,只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和自己的高考分数的比较,随随便便就填了的志愿,把自己的人生都草率地交给了上天。 如果你问一个高中生,中国有哪些很火的歌星影星球星,他可能是如数家珍一般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如果你问他国内有哪些大学、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想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他可能就茫然不知一头雾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获取信息(除了教材外的知识)的渠道基本就是电视和网络。一个人在信息量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呢?那些懂得能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家庭还好点,能够通过网络对各类高校和专业有相应了解,而那些不能上网的家庭,就真的只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天了。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 电视媒体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它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对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但是现在的电视银屏基本成为影视明星的专属。然而,他们中有多少人对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传递起到了正面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影视界的造就了太多的暴发户推波助澜了整个社会的浮躁。 科学知识的传播力度远远没有歌曲影视作品等的传播速度快,学者的影响力也远远小于影视明星的影响力,这与电视媒体中学者教授露脸的远小于歌星影星是分不开的。 所以,应该让名教授名学者们有更多的在电视上露脸的机会,因为他们具有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较为渊博的学识。应该让学者们在电视媒体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大众,这既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又能给这个社会传播正能量。 国家广电总局应该办一个这样的电视节目:各大学的校长、名教授、名学者上电视台去向高中生介绍学校的情况、学科专业情况、科学研究的进展,并传播社会的正能量,树立年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因为这样既能够为宣传起到宣传各大高校的水平的作用,又能起到宣传科学研究进展的作用,而学生(及家长)对各大高校及相关专业有了相应的了解,自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合理的选择了。 电视不应该仅仅是歌星影星的所在,更应该是有志之士传播思想的舞台,让他们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个人分类: 周末随笔|406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专家学者纠误——“穷”字解
热度 7 hcy98765 2014-5-10 15:21
为专家学者纠误——“穷”字解 俺很久没干这种不讨人喜欢的事了,也懒得听央视上一些所谓的文化专家学者的胡说八道,亦所谓“眼不见(耳不听)心不烦”吧!不过,有时候,有些事偏偏要跑到你眼中、耳中来,不说,又感到有点不负责任。这 不 , 无意中又撞上了一个专家学者错解汉字、典故的事,觉得还是应该说一下。 昨天,无聊中打开了电视,正好撞上央视正在现场直播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举办的“中国成语大 会 ”节目的总决赛,由什么“春秋”队和“尔雅”队对决。其中,涉及到了一个成语,叫“穷且益坚”。 那么这个成语中的“穷”是什么意思呢?“大会 ” 上一位特邀的“著名学者”、“导师”说:这个 “穷”字,是“走到路的尽头”的意思。呵呵!这就不对了。 “穷且益坚”这个成语并不生僻,少有点文化休养的人都应耳熟能详。它在中国的古文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了。该文中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字,也和汉语的其他字词一样,有多种含意,比如贫穷、穷尽,等。但在古汉语中,其本意是指士人不得志、没做成官或仕途不顺的境况,其相应的反义词是“达”(仕途通达)。清人黄宗羲说:“夫所谓穷者,失禄不仕,憔悴江湖之上耳。”其诠释是准确的。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中的“穷”,用的就是这 个意思。毫无疑问,王勃《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的“穷”字用的也是这个意思,成语“穷且益坚”的“穷”字也只能是这个意思。试想,当年聚集在滕王阁的一群文人雅士,不愁吃穿,一个个满腹经纶,才高气盛,英姿绰绰,雄心勃勃,梦想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乌纱冠顶,莽袍加身,或为官一方,或位列朝班,上报明主,下安百姓,建功立业,名耀丹青。怎么能说他们都“走到了路的尽头”、即穷途末路了呢?其实,王勃的话本身就说得明明白白。所谓“青云之志”,所表达就是他日在仕途上能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未泯之志。所以,那位“著名学者”把“穷且益坚”之“穷”解释为“走到了路的尽头”,显然是极不妥当的,是对青年学子的误导。对于一个“著名学者”,也是一个不应有的失误(顺便指出,于丹老师在去年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比赛节目上对于“痹”字的解释也是错误的。至于那个被央视《百家讲坛》捧得大红大紫的钱xx,更几乎是每讲必有错。我们文化界的所谓“精英”们,状况大体如此)。 以上如有异议,可以讨论。
335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我需要学会避开和愚蠢的人打交道
热度 4 duke01361 2013-9-21 22:21
我一直就受害于来自其他人的愚蠢或不负责任或水平太低 我小的时候学下象棋,父亲对我说,好的棋手应该和高手过招。 最初不明其意,人到中年,才悟出其中要义。 我是一位很聪明的人,智力水平很高,也非常适合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但是我却不是一位很幸运的人,原因是我最近十多年的时间由于决策错误很难有机会和高手过招儿了。自从离开英国之后,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工作在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之中。主要是现在非常颇不得已,需要和“臭气篓子”们玩棋儿! 这种状态非常消耗生命,更没有效率,也非常戕害个人履历,因为这些“臭棋篓子”并不自觉,总以为自己还是蛮不错的“高手”,因此,处于这样的圈子里,很多的时候是凭空消耗生命,为此,我显得孤独无助! 我需要费尽心思去做些旁不相干的工作,也不得不被动地承担这些人带给我的“挫败”心理! 我真的越发觉得,自己应该需要再次回归到一个“优秀棋手”的圈子中去,但时间似乎已经拖得太久了! 我之所以有这种感慨,是因为最近来自一些工作中的烦心事。一位博士生的错误害得我白白浪费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和心血...这还是位所谓的洋博士的问题,哎!洋博士中有很多让人烦的.... 我现在已经清楚地看清楚了自己当前的处境,为了不辜负上帝创造我的初衷,我想我最需要的是该采取必要的行动了!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3492 次阅读|6 个评论
毕业答辩有感
热度 2 feike0220 2013-6-14 18:27
笔者本科专业是 测绘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分为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摄影测量与遥感 、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笔者所在学院的 开采沉陷 是个特色学科,属于交叉学科,理论比较难,科研团队是以校长、院长为首组建的。笔者的答辩论文题目是 《 Matlab 在开采沉陷预计中的应用研究》 ,笔者被教科办分答辩小组的时候被随机分到了测量组,这个组的答辩评委老师分别是搞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激光雷达、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答辩评委老师是搞开采沉陷的。 笔者是第三个进行答辩的,等得知答辩所在的教室号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教室没有投影仪,没有办法进行幻灯片演示,更没办法进行程序演示。八点多一点开始进行答辩,学院挂出来答辩流程是自述七分钟,我大致需要七分钟多一点儿能把论文基本叙述清楚,如果少于七分钟,仅仅能把成文思路说明白。 答辩开始前评委组长要求叙述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原本准备好的幻灯片不能演示不用说,还不能按照排练好的七分钟多来讲述,笔者只有察言观色了。站在台上开始自述自己的论文,等到四分钟( 当时我以为五分钟,因为之前老师没说,笔者讲述完他告诉下一个学生的,我当时有苦说不出 )的时候老师举手示意,意思是时间到了,当时第一反应是不能让老师太不厌烦,用自己最简洁的思路讲解了一番,毕竟论文完全是自己做出来的,怎么讲都不为过,不会出现语无伦次。 在笔者讲述的过程中,其中一个评委老师看着手机的秒表,提示我时间;一个老师忙着写评语;一个老师在记上一个学生的答辩情况;一个老师在翻看笔者的论文(没猜错的话,他在看格式);一个老师在整理我的档案袋;这就是下面坐的五个评委老师,笔者没感觉到讲的东西对他们有什么意义,也就是笔者讲的什么他们根本不在意,还有笔者的论文做的工作量与成果他们根本也不感兴趣。 面对评委的提问环节,问了笔者关于开采沉陷的几个基本概念,看得出来是确定一下我是否真正的对开采沉陷有所掌握,是否是真正的自己去学习、去钻研了,不过如果我是评委老师,不会问那些问题的,跟这篇论文不相干。笔者不是自大,只是感觉本科毕业答辩对于我个人来说只有这一次,不想心灵受到创伤。 笔者答辩完坐在台下没有离开,继续欣赏下面同学的答辩,也是想看看有什么新的东西没。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发现真真正正去好好写自己的论文的学生没有几个,真真正正去听学生自述论文内容的老师没有一个,他们给笔者的感觉就是不耐烦,就想着快点结束今年的任务分配,可能在他们眼里本科生做不出来什么东西。 但是,笔者感觉: ⑴ 每个人本科毕业就这一次,不管学生是否做出了使评委老师满意的东西,作为评委老师都应该虚心听学生讲述,如若真有什么需要改进,可以现场给学生提出来。 ⑵ 真希望答辩前老师能坐一块儿商讨一下每个学生做的毕业论文。 ① 这是对学生负责; ② 避免了尴尬场面的出现,比如说有的老师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 ③ 还有就是对学生成果的尊重,作为切身体会的当事人对此现象有种很失望的感觉。 笔者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院校本科毕业答辩都是这样的水,衷心的希望我们学院有所改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自己学生甚至自己的不负责任。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51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心情第一,事情第二
pinger328 2013-4-17 09:20
我中午写了一篇博文《 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 》,好多老师同学来跟我讨论,我也回复了一些,不幸的是下午听到了噩耗,我也顿觉可惜,尤其我觉得黄同学的父母太可怜,多少年含辛茹苦啊!明阳老师之前写过一个关于自杀的博文,我拜读了,深有感触,也联想到多年前卧轨自杀的诗人海子,海子自杀死了之后,留下了满脸泪水和满心创伤的父母和妹妹,这究竟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不负责任呢?一个是今天被投毒害死的英灵,一个是远去的自杀逃避的灵魂,这不得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到底应该怎么样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 前几年有个很热的词,叫“郁闷”,现在有很多人都给自己贴标签,叫“屌丝”,这两词可以间接反映我们当下中国的心情,我认为心情好,才能胃口好,吃嘛嘛香,才能把事情做好。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快乐就是生产力,员工的工作效率除了自身的技能以外,很大程度上受到心情的影响。一些美资公司根据这一理念,提出快乐工作的企业文化,当然我不否认一些外企的“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快乐工作的口号,却背道而驰。但是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至少知道,一个领导如果早上一来就批评员工,让员工沮丧,那么也许他一天的工作效率都不高,如果出错就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所以说,心情第一,做事第二。 在我们“单位”,我们老板就提出快乐工作,快乐科研,他觉得没有必要高压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氛围里面自己都会力争上游,不断进步,哪怕进步再小也算进步,不必强求每个人都是专家学者,读研究生只是一种人生经历而已,这不是战争,没有人说要求你一定要上阵杀敌。 有的人会说,你这是找到好老板了,可是还有很多不幸的,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我一无所有,我怎么高兴的起来呢? 首先,前面说了读研只是一种人生经历,如果你开心不起来,或者过于压抑,你可以不读,或者可以换个老师再读,之所以没有多少人这么做,主要是既来之,则安之,不想放弃即将到手的学位,或者所谓的敲门砖,那么你又怪谁呢?你自己牺牲了你的“心情”,换来了所谓的“做事”,你自己的选择,那外人又能怎么样呢,对吧?! 第二,事情也许不完美,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好心情。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苦中作乐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纠结于做事一定要做完美,那么心情怎么会好呢?期望明天就能有房子、车子、票子,今天却在挤公交转地铁,还幻想着所谓的白日梦,那就不应该了,应该现实地关心一下晚上吃什么,哪里吃可以吃饱吃好,又不太贵。只有 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你才能有个好心情。 第三,千万别对读书指望太多,终日读书,而放弃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悲剧的开始。读书也许不会使你更聪明,也不会使你更博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使你胜任以后的工作,同样的道理,刷SCI也不会使你更聪明,也不会使你更博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使你胜任以后的工作,我这样重复强调,并不是表明读书完全没用,而是申明,别对读书指望太多,尤其是死读书,读死书,真正的智慧还得从生活中获取,从行为中体会。 今天的心情也许受着昨天的选择支配,那么今天,就在此刻请慎重选择,以使得你明天的心情会好点,如此而已,因为心情第一,事情第二,祝各位有个好心情。
0 个评论
美国专家也很“不专业、不负责任”地用太空垃圾汚赖中国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3-18 09:34
美国专家也很“不专业、不负责任”地用太空垃圾 汚 赖中国 近日,美国太空标准和创新中心专家竟然公布“研究结果”,仍然 很 “不专业、不负责任” 地 汚 赖中国 ,称, 1 月下旬撞坏俄罗斯“太空球透镜”卫星的肇事者极有可能是中国 2007 年进行反卫星试验导致的太空碎片。 这一“大胆”猜测不仅被中国外交部斥为“不专业、不负责任”,而且撞击受害者俄罗斯方面也颇不以为然,甚至高度怀疑其背后包含的用意。 的确,对这个与美国政府,特别是五角大楼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组织及其专家的上述所谓“研究结果”,其用意即使想要为其继续推进天基监视系统建设,强化单边太空优势制造借口,看来也不可能达到影响中俄关系的目的。    大撒太空钉子    谁把太空当垃圾桶 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指出: 俄罗斯卫星被撞事件祸起太空碎片,虽然美国跟踪太空卫星与太空碎片的技术精度全球领先,但把矛头指向中国,则要拿出碎片相关观测数据和轨道参数数据,经过实际验证之后,才能在技术上说明这样的猜测是否科学。 而到目前为止,美国太空标准和创新中心专家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前提下,用了诸如“可能”、“应该是”等词语,完全是猜测而得出来的。用“不专业、不负责任”来形容它,也是恰如其分的。 然而,这样经不起推敲的东西,经过美国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放大和有意无意地扭曲,竟然妄想炒作为“中国是肇事者不证自明”。 卫星被撞事件再一次把“太空垃圾”的严重危害性生动地摆在人们面前。 据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研究及应用中心首席研究员刘静介绍: 人们俗称的太空垃圾就是指太空中存在着的大量碎片,它们就是停留在太空轨道上或重返大气层的无功能人造物体,类型种类五花八门,从卫星的保护罩到火箭发动机残骸,从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到核动力卫星产生的放射性碎片。 实际上,从 1957 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空间碎片总数应该已远超 4000 万个,且数量正以每年 2 %— 5 %的速度递增。它们一般按一定轨道环绕地球高速飞行,形成一条危险的垃圾带。 如果把太空碎片称作太空垃圾,美国则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太空垃圾大王。 美国不仅在迈向和保持航天强国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而且还在进行太空武器试验过程中,用导弹摧毁报废卫星,等等,有意地制造了很多太空垃圾。 比如, 2008 年 2 月,美国在一次导弹摧毁一颗报废间谍卫星试验中就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太空垃圾。 更有甚者,冷战期间,美国为确保战争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稳定进行无线电通讯,启动了在太空散布数亿根铜针,形成一个 8 公里 宽, 38 公里 长云环的“西福特计划”,这些铜针中的相当一部分最终也成为了太空垃圾。    撞击风险增大    全人类最终都是受害者 从人类航天史拉开序幕以来,太空垃圾引发的事件层出不穷。 1983 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 0.2 毫米 的涂料碎片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提前返回地球。 1986 年,欧空局的“阿丽亚娜”火箭入轨后不久爆炸,形成了 564 块 10 厘米 大小的残骸和 2300 块小碎片。这些如散弹枪弹般密集的“弹丸”后来直接造成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失灵。 1991 年 9 月 15 日 ,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及时收到地面系统警报避免,躲过了与苏联火箭残骸相撞的劫难。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 2009 年 2 月 11 日 ,美国的“铱星 -33 ” 与俄罗斯的一颗报废卫星“宇宙 2251 ” 在距地面 800 公里 的太空中相撞,自身卫星受损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太空碎片。   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器自然形成的太空碎片将不断增加。轨道物体之间的碰撞概率将大幅增加,不但完好的航天器会被撞毁,产生新的碎片;碎片之间也会发生撞击,产生更小、更多的碎片。这是一个类似于“链式反应”的恶性过程。太空碎片的数量甚至可能像雪崩一样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直到近地空间完全被碎片笼罩,再也没有航天器可以突破这个由碎片构成的牢笼,发射新的太空器几近不可能,人类将被禁锢在太空垃圾网包裹的地球上。届时,高度依赖现代通讯卫星等现代太空设施的人类将发现自己的生活难以维继,人类文明程度甚至大幅后退。这就是可怕的“凯斯勒症候群”。    可持续利用太空    联合施策治理是正途 太空环境已经严重污染,太空垃圾主要产生者特别是美国当然要负主要治理责任,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行为透明度至关重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太空垃圾的监测清扫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对别国航天器进行监控干扰,或者进行太空武器试验,引发新一轮太空武器竞赛。 实际上,美国的行为已经引起人们的警惕,去年底,美军方宣布将在澳大利亚部署功效强大的雷达和太空望远镜,旨在提高该国监测亚太地区太空碎片的监测能力。但是,有专家指出,此举监控中国太空发射的意图非常明显。 为促进各国联合行动,相关国际组织正积极行动起来,空间问题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介绍说: 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提议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预防航天器间发生相撞事故,减少新的太空垃圾产生。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认为要根治太空垃圾顽疾,有必要建立两大机制。 一是“国际技术控制和共享机制”。 二是“国际义务制度控制和共担机制”。 主要航天大国在联合国等机构的协调下,建立反垃圾技术研发共享机制,通过公开技术和出售技术,为那些需要发射卫星的国家提供反垃圾技术模块,从而从源头从技术角度控制垃圾的来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空间碎片行动计划首席专家李明透露: 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反太空垃圾行动,并于 2000 年起启动了“空间碎片行动计划”,目前已确定了以数据库为载体的“空间碎片探测预警工程”、以防护设计专家系统为载体的“空间碎片防护工程”和以空间碎片减缓设计标准为载体的“空间环境保护工程”的 3 大主题工程。为太空环保做出了卓越贡献。
个人分类: 其它|3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媒不够专业不负责任推测中方碎片撞俄卫星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3-14 21:00
美媒不够专业不负责任推测中方碎片撞俄卫星 2013 年 03 月 13 日 11:02: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外交部 3 月 12 日例行记者会上, 有记者问,据美国媒体报道,一颗俄罗斯小科研卫星被一块空间碎片意外撞击,美专家推测可能是中国 2007 年空间试验留下的卫星碎片。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华春莹华春莹说: 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 但相关说法实在不够专业,不负责任。 “空间碎片是人类长期以来外空活动积累形成的历史性问题。” “谁对空间碎片‘贡献’最多,国际社会早有公论。” 华春莹强调: 中方一贯支持减少空间碎片的国际行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个人分类: 其它|246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盘点:那些到美国以后被彻底颠-覆的概念
热度 2 xiazhi397288 2013-2-20 12:09
白岩松在他的《你想像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白岩松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这些比较早就来到美国生活的人,几乎都经历了这种观念上的彻底调整:我们在中-国时被灌输的美国实际和真正的美国不怎么搭界,这其中除了社-会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东西,这里我就罗列一些我自己来美国后的那些被彻底颠-覆了的概念。    1、带病坚持工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国内媒体一边倒地宣-传某人时,常用的形容词就是忘我工作到了“带病坚持”的程度。到了美国才发现,人是第一位的,生病就应该休息,带病坚持工作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对自己都不能负责任的话怎么指望你对他人或工作负责任?再说你流-感什么的还可能有传染性,到公-众场所和工作单位不是诚心让其他人传染吗?在美国生了有传染可能的疾病以后,医生都会告诉你要呆在家里,需要自我隔离多久之后才能去公共场所,这是公共道-德,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2、谢绝了汽车洋房、高薪厚禄的挽留不过是意-淫    我出国的时候在我的专-业领域就有一个“谢绝了美国汽车洋房高薪厚禄”的挽留、毅然决然回国的博士,被大学甚至教委立为典型广为宣-传,此人后来青云直上,现在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虽然民间的争议不断)。    到了美国后你马上就会发现,不论是对穷人还是富人汽车只不过是生活必需品,没有汽车就像没有腿;而美国的房子多数是独栋屋,也就是国人嘴里的别墅,美国超过一半的家庭都拥有独栋屋,所以汽车洋房只能算是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另外熟悉美国申请工作程序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工作位置要由本人提出申请、录取委-员会筛癣面试以后录用的,如果自己不申请的话,美国人追着给你位置?当初的爱因斯坦也没有这个待遇啊?况且美国人对别人的选择都抱着尊重的态度,嘴上客气一下可能,重金“挽留”一说实在有点不和美国人的习惯       3、食品行销几大洋实际上都是给华人吃的   没出国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某食品远销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到了国外才知道,这些东西绝大部分只有在华人超市里才见得到,是以华人为销-售对象的,因为流量小的缘故,美国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署(FDA)对这些产品不像对美国主流超市那样监测得频繁和严格,更会有不良商人很会利-用法-律的漏洞,绕过各种质量的限-制引进华人超市。而在面向美国人的大型超市里出-售的亚洲食品主要来自日本和台-湾,大-陆生产的几乎无迹可寻。平时美国人也许会买中-国产的衣物和日常用-品,谈到吃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美国超市里的美国生长的大白菜多数美国人都叫不出名字,主要是亚洲人在       4、西方政-要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在中-国你要是有一张和主-席、总-理、哪怕就是省长、市长的单独合影你一定很了不起了,因为这些政-要多数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见到的,哪怕是远远地撇上一眼。而美国的政-府官-员是靠自己竞选选民投票选-举出来的,你有很多机会在他们竞选的时候见到他们,若你要求合影的话他们肯定笑逐颜开搂着你摆出最动人的姿-势,照完了人家还谢谢你的支持。议员等官-员上-任后选区的人需要帮助,给议员写信的话肯定会收到答复,基层办公室解决不了还会一层层往上报,我的一个堂姐的绿卡搁浅后就是在弗吉尼亚当时议员的斡旋下迅速得到解决的。       5、家庭第一,哪怕金钱和工作都要给家庭让路   我在中-国时遇到的因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还真不少,尤其在部-队,即使家在一地也还可能为了工作夜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的超过了一切,错过了妻子生孩子、耽误了给孩子看并不能给老人送终等。到了美国才知道,这样做是会被别人鄙视的。在美国,很多人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家人的照片,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都是属于家庭的,所有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一起。最近一位搜狐的海外好友要做一个小手术,她丈夫取消了全部的商业会谈,宁肯自己出钱支付会谈方延期滞留也要去陪着她手术,就是海外人家庭观念的典型体现。       6、西装革履是要看场合的   自以为在国内很容易以貌取人,为了不被小觑西装革履裙裾飘飘名牌包装几乎成了必须,搞得重庆大街上卖苦力的棒-棒军都穿上西装了。到了美国才发现西装真-实是非常正式场合中郑重其事的穿着,教-堂礼拜、婚礼、葬礼、毕业典礼、重要商业酒会、答辩等等,你要是没什么事一身正装打扮的话这一天都会不断有人问你为什么 “dress up”,在美国以貌取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富人不是靠名牌包装的,也不是名车大房子,而是在不动声色之中,一口整齐的白牙(非常重要),一身古铜的皮肤 (有钱度假晒太阳),一副健美的身材(有闲上健身房),最重要的是每年捐给慈善协会和教-堂的大笔捐款。       7、“找关系”、“听人说”不如去相信法-律   在中-国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关系,比如撞了车不是下来看看对方是否受伤需要救助,而是各自打电-话找关系到现场帮忙。到了美国才知道只要人没有伤亡的事情就不算什么事情,其它的平心静气相信警-察的公-正裁决和依靠保险公-司善后。在美国-法-律法规规定能办的事情不用找-人也能办得很顺利,违规的事情找了人也办不了,所以大家都养成了要办事先查相关规定的习惯。有些华人还保留着喜欢“听人说“的惰性,结果以讹传讹反而误了不少事,这个以后我专门撰文论。    8、读大学是一种个人养成,而不是为了出路和提高身价   出国前听惯了考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现在虽然不同了,但是学历的标牌似乎依旧是身价的砝码,不久前广东的调-查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宁肯没收入待业也要找到办公室哪怕是低工-资的工作,即使工厂的工作现成的立马上-任工-资高也没有大学毕业生肯去。而到了美国你会发现,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做普通工作并不新鲜,我见过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乐家干装修、地理系的研究生在找到教-师工作以前在家具店当服-务员、工科博士在售车店做销-售等。反之,也会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清洁工旁听拿到了古典文学的本科学位、而大货车司机酷爱莎士比亚长途旅行的闲暇写下让圈内人震-惊的剧本等,美国受过大学或更高教育的人口比例远高于中-国,而这个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养成,和出人头地没有。       9、信用是很重要的   在中-国的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事情我就不用详细举例了。到了美国以后才知道一个人的信用记录是和自己的社-会安全号码紧紧地绑在一起的,这个记录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借贷买车买房能力,甚至影响一个人的就业,比如给联-邦和州政-府工作的位置多数都要求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也正因为人人看重自己的信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简单很多,而不再需要天天运用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聪明去斗智斗。       10、离-婚的男人像根草   哈哈哈哈哈,写到这里我笑了,在国内的情形就不用我说了。在美国离-婚的话,男人什么都得拿出来分一半给妻子,如果妻子没有赚-钱能力的话还要支付抚养费以保证离-婚后妻子的生活水准不显著下降,直到妻子再嫁或死亡;孩子的抚养费更是不能少,多数州规定要支付到18岁,而且男人支付的抚养费没有退税的优惠等等, 男人离-婚的话身价立马巨幅缩水,所以,美国男人鲜有去养小三、小四的事情发生,而是下班就回家,周末陪孩子老婆。       以上林林种种,多出于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当然还有很多生活中的,譬如工作履历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为钱频繁跳槽常常会得不偿失的等等, 总体的感觉是很同意白岩松在《你想像的美国其实是中-国》结尾中的话:“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的阶段”,而相反,那些我们一直以为占据了其道-德制高点的美国人,他们的追求实际上与物质的关系不大,却离心灵很近。
2396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言论还算理性的原因
热度 3 liaoshaoming 2013-1-31 13:08
科学网上的言论大多比较理性,其原因在于以下因素所决定的自律性:(1)真实的个人身份 (2)学者的声誉(3)小圈子 (4)学术共同体基本规则。这些应该是学者们所共同珍视的东西。如果哪一天变了,恐怕很难再也找到这样一处心灵安静栖息的场所。 与科学网不同,其他大众网上人数众多且大多身份不明,因无须顾忌声誉和责任,情绪化、极端化、虚假的言论较多。从曝光明星丑闻、揭露政府贪腐以及公民人身攻击等等不一而足。尽管这些网上的自由言论起到了某种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有些网上的言论与文革期间的大字报一样无序,混乱不堪,缺乏理性,各说各话,无法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这种无序状态会越来越使得人们感到疲惫和厌烦。看来,仅靠网上的言论自由却并不能成就中国社会真正的民主!不过对于当前可怜中国人而言,过过网瘾(网上嘴硬),释放释放心里压力和怨气,对治疗社会心理疾病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网络言论都能像科学网这样有理性的话,或许有一天它真能成为中国网络社会实现民主自由的强大工具之一。否则,网络言论也有走向歧途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现实社会能提供更多民主自由的表达机会,也能相应减少网络言论的泛滥无序及暴戾之气。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可能达成和谐。
402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导师系列之:风清扬
seoal 2012-12-9 17:56
风清扬虽是高手,可死不用脑。 令狐冲是个有创新意识的好徒弟,本来他的剑法可再高一个境界,可令狐冲在未学“ 独孤九剑 ”前就曾问过风清扬一个颇有创见性的问题: 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风清扬显然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为了不致被后辈小儿问倒而显得很没面子,就以一句 "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 "敷衍搪塞过去了(这位太师叔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可吃了大苦头,与东方不败的一战几乎送掉小命。 独孤求败当时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而非常自然地,他也会想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 无招相较,快者胜 。"(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一战中之所以大吃苦头,正是因为对手太快了。)因为他的托大,险些害得无人笑傲江湖。
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上的“复制与粘贴”信息真是不可靠!
woniuma 2012-12-1 17:28
本来就是想用个试剂PBS,配完才发现网上的配制表是混乱的。我觉得应该是某位相关人士写上去的,一个试剂的简单配制应该不会出错吧!我还以为能有用就转到这里跟大家分享,最后发现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目混杂。哎,还是专业网站靠得住!以后尽量减少文章转载,对其他人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以此为戒,下不为例!!!
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期刊PeerJ,近期开始接受投稿了
热度 6 DNAgene 2012-11-28 09:48
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是当前世界的一个潮流。就像推翻旧社会的起义军一样,其中鱼龙混杂是不可避免的。开放获取期刊不仅要逐步代替传统期刊,开放获取期刊内部,也必然会优胜劣汰。不负责任的期刊赚一把就死,负责人的开放获取期刊就都能活下去吗?也不一定。PLoS Biology对作者收费每篇2900美元,传统王牌期刊Nature不是担心PLoS办不好,而是担心收这么点钱维持不下去(好的国际学术期刊的维持费用超出我们的想象!!!)。Nature那篇评论后没过多久,PLoS办了PLoS ONE。后者虽然收费低一些,但维护费用低得更多,广种薄收,效益很好,可以用来补贴其旗帜性期刊Plos biology和Plos medicine。但这样就够了吗?我们也不是做管理的,不知道其财务危机是否解决。 目前的开放获取期刊能否维持下去,我们没把握,但做开发获取期刊的人自己心中有数。最近,PLoS ONE创办人之一,Peter Binfield, 离开了PLoS ONE,与人合作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开放获取期刊经营方式。 这一期刊称为PeerJ(1)。它不是按篇收取出版费,而是向作者收取会员费。这一点,有点像open access出现之前一些国际学会办的期刊。作者一次性交完Investigator级别的会费之后,便可以终生免费发表论文了。每一位作者要发表论文都要交自己的会费(太多作者的论文可以按group交会费)。这一方案其实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一两个作者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小科学”研究,作者经费有限,向作者收钱也少。众多作者的大研究,不是“大科学”,也是“小科学”中的大项目。这一类论文的作者经费充裕,可以说腰缠万贯,他们多交一些会费为学术界做一些贡献也是应该的。 针对当前国际上找审稿人困难的现状,PeerJ在审稿上也有一些创新(2)。PeerJ对论文的要求与PLoS ONE基本一致,也是不评审论文新颖重要与否,只评估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结论讨论有没有过度夸张。另外,这一期刊的编委会阵容也很强大,很多都在成熟国际学术期刊担任过或者正在担任编委、主编。PeerJ到目前为止,一篇文章也还没发表,但是包括Nature、Science、科学美国人等众多科技媒体已经表达了很大关注(用google一搜便知)。关心学术出版动向的网友,不能忽视这一期刊的进展。 昨天,这一期刊向注册用户发信,说明数日后就开始接受投稿了。我把他们发给我的信附上,供大家参考。 Thank you for registering as a free Member of PeerJ –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early support for our new publication model.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building the Editorial Board, as well as our online submission software, we are now in a position to announce our Call for Papers. A Press Release was issued today (download it via http://bit.ly/PeerJ1127), announcing that we will open for submissions starting on December 3rd (with first publications happening around the end of January 2013). We hope that you plan on submitting to us, and 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r submission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to promote PeerJ then we have a basic PDF flyer that you can send to your colleagues. This flyer can be downloaded at: http://bit.ly/PeerJ-Flyer. Since you became a Member, we have been upgrading our Profile functionality. If you log on and navigate to https://peerj.com/settings/details/ (via the links in the top right hand corner) you will find that you can now upload a photo of yourself; add information about your expertise; select a custom URL for your public profile page; add links to web sites such as Google Scholar or your institution; and choose whether or not you want to make your profile visible to the world. We encourage you to build out your profile as much as possible (an example can be viewed at: https://peerj.com/MikeTaylor/). Note: The Editorial Board (of 700) can be viewed at: https://peerj.com/academic-boards/editors/ (and by subject area at: https://peerj.com/academic-boards/subjects/). From 3rd December, you can submit by visiting https://peerj.com Follow us on twitter for regular updates: https://twitter.com/thePeerJ Many thanks Jason Hoyt and Peter Binfield Co-Founders of PeerJ https://peerj.com ------------------------------ 本想看看他们的宣传材料,http://bit.ly/PeerJ-Flyer。很遗憾,这一网站又被挡在长城外边了。有网友帮忙下载了一份,我将其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PeerJ_flyer_Nov_2012.pdf ------------------------------- 1、科学网上关于期刊的新闻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712.shtm 。 2、 We aim to make PeerJ a community, and no one is forced to provide a review if they choose not to do so. To help the community though, we are incentivizing participation by asking members to submit a review at least once per year (and we consider a 'review' to be an informal comment on a submission to PeerJ PrePrints ; a formally requested peer-review of a paper submitted to PeerJ ; or an informal comment on a published paper). If you choose not to perform at least one review every 12 months, then at our discretion your membership will lapse and you will need to pay $99 to reactivate your membership the next time you want to publish with PeerJ. We think this give-and-take is fair to the community as it incentivizes participation in the ongoing task of peer review and will collectively reduce everyone's burden.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投稿|2762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这个叫戴建业的又傻即坏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11-21 19:30
先贴上戴教授的熊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0050-634803.html “方韩闹剧”发展到今天,我已经把它看做评判智商的试金石,到现在为止,凭所谓的“铁证”来指控韩寒有代笔的人不仅傻,而且坏。 就看看这个戴建业搞出的所谓“终极铁证”,我们先可以先试着相信这些人搞出的“铁证”是真的,真的又如何呢?韩寒先在他老子的博客上发一遍草稿行不行?所谓“父辈”“爷辈”的改动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韩寒有他老子博客的密码不正常?怎么就能说明“谈革命”是韩仁均写的?“铁证”的铁体现在何处? 其次,“倒韩派”所谓的铁证是真的吗?要知道证据是不会说话的。根据理性和事实,归纳合理的解释,接近真相,这是打假。先宣布一个人、一个组织有罪,然后再去网罗证据,把不利自己的材料、解释忽略掉以求定案,这是构陷。对材料的真实性不负责任,鼓动群体暴力、比嗓门,全面打倒、往死里整人,这酒是狗咬人。方舟子团伙和其手下的帮闲三流文人一直在玩“狗咬人”。因此对你们的证据我希望看到“第三方的评价”。这样你们的证据才可能真实,谁知道你所谓的“网络高手”是不是方舟子团伙的马甲呢?你们自说自话,又当法官又当被告的所谓打假行为就是变着法的迫害。 戴建业花了两段来论证韩寒的无知,为什么我说你傻呢?因为你根本就没搞懂韩寒这个孩子的价值,韩寒就是个没文化的普通人,就像某杂志说的“差生韩寒”。韩寒虽然没文化却敢于消费公权,中国缺的就是这样的人。相比一些有文化却当了奴才的人,差生韩寒受到为什么追捧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寒走到今天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他厌倦、背叛了天朝变态的教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可以说天朝的大多数的被叫做“差生”的人也想和韩寒一样。因此我当然相信韩寒是天才,我还希望韩寒这样的天才越来越多。 戴建业不仅傻而且还很坏,对于韩寒,对于每一个人,你可以看不惯,你可以批评还可以骂他。然而通过下流手段去迫害你看不惯的人,那只能反映出你人品的卑劣,你有什么资格谈知识的多少?你学了那么多知识又有什么用呢?写作写不过“差生”就去整人家,这就是中国的教授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恶猜公权,善待私权;宁枉公权,不冤公民”,这应该是作为现代公民的常识。中国的所谓的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迫害一个敢于消费公权的“差生”将近一年,这是不是反映出韩寒这个差生的价值呢?这真是鲜明的对比啊。有些人还大言不惭的谈鲁迅,真让人恶心!
328 次阅读|3 个评论
讲点正气
热度 2 guobaohua 2012-11-21 16:18
既然暂时不再隐藏博客,还是多说几句。 (1)老师的理想和学生的追求都没有错 老师想让学生干科研,我想也并非纯粹为了科研,只是靠他自己的经验来讲,学生将来可能会取得较大的成绩(不管是否水),生活自然也不成问题,名利双收。 学生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老师认为短视的行为,老师看不到学生当中学老师的未来,老师也无法提供学生目前当中学老师的获得。 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老师也没啥说的;老师自己也承认。 谈点理想,也是老师没有办法的办法,用这个词,也许可以更畅快的表达一下自己的遗憾。 我这里谈点理想,与上述事件无关。具体事情太复杂。说不清楚。 (2)整个社会缺乏精神气,所以,应该谈一谈 为什么,两弹一星的年代,科学家们精神鼓舞,能做出不凡的事业;而现在只能金钱鼓舞,做出不少的论文呢? 没有获得太多的利益,是不是就应该不负责任呢? 地震的时候,范跑跑说可以跑,应该跑,要跑的快,快点跑;很多人认为他真实,很棒很棒;而学生家长有杀人之心。 非学生家长的鼓励,会亲手增加了自己孩子将来被抛弃的几率。 成人为儿童而死,应该是普世价值。 不能为保护儿童尽力,应该是羞耻的行为。 八刀杀人,判案时摇摆不定。有人说,激情杀人、可以杀、应该杀、再多捅几刀也无妨;而死者家属有杀人之心。 非死者家属的鼓励,会亲手增加自己或亲人被捅八刀而死的几率。 杀人者死,是最后一道防线。 一旦形成案例,将有更多的灾难。 有法依法,无法按例,激情杀人不死将成为很多犯罪者的救命草。 南京老太,你没撞她会去扶?老太被撞伤,撞人者施救赔偿,是非常天经地义的事。撞人者施救后,因赔偿谈不拢,而撒谎说没撞,整件事被宣扬为“老人倒了,你还敢扶吗”。老太抑郁而终。 非被撞家属的起哄,会亲手增加自己或自己的老人横尸街头的几率。 广东小孩被车压过,20余路人不肯看见。 世人的冷漠,实际在一点点蚕食自己的安全。 世道一天天变坏,幸福已仅存于无知的炫耀。 没有人心,良辰美景又算得了什么。 (3)传递正能量,很是急需 想过或经过生死的人,已经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 想想孩子们,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一生快乐。 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懂事之后,也来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一个极其无聊的现实。 我想让孩子们多感受一些善和美。 狗屎一样的真实,还是埋起来。 放在大街上臭烘烘的熏人,只能多几个忧郁,多几个自杀的成人和孩子。 年龄大的人,忍耐的能力应该更强一点,把臭屎放到肚子里,脸上多一点笑容,哪怕是伪善。 老而不死是为贼。 为老不尊不可尊。 (4)逐步完善生活规则,心想事成是妄想 无所适从,无所适从。 不知道跪着挣钱好,还是站着到一边凉快去好。 站着挣钱,现在的规则是不大允许的。 让人扭曲,逼人发疯。有不少这种病例。 不知道跪着挣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统统都要跪。 心里郁闷变态多。 少挣一点,少跪一点,把风气搞好一点。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119 次阅读|7 个评论
这不是柏拉图,这是校园
热度 3 leila2012 2012-11-1 10:45
情景一,鄙人自行车车胎曝气,遂推行。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停靠在一排自行车的最边上,本欲锁上,但车子哐当一下,应声倒地。这还不是gc,gc是十米开外的自行车也迎合,垂头丧气,看到旁边一瘦弱男生经过。谁还管他这么多。心里不停的纠结要不要管这些“人云亦云”的自行车。但不扶的势力显然占据了主要地位。正欲离开,那瘦弱男生竟折回,对我说,“同学,要不要帮忙?”声音那个稚嫩,我这个老女博士差点眩晕。于是,我和该君共同扶了足足5分钟的自行车。同时,我为我的不负责任的逃之夭夭的想法感到羞愧。终了,我说谢谢。他说,没关系,刚好看到。 情景二,宿舍楼下,一男一女。背着书包,没有牌子的运动服,板鞋。推着破旧的自行车,女生宿舍到了,男生从晃动的车筐里拿出一个袋子。袋子里大概装的是香蕉吧,因为天很黑,香蕉也不黄了。男生口里念念有词“1,2,3,……6”于是掰下两根放自己书包里,剩下的连袋子一起给了女生。女生推了一下,脸上有不舍,有心疼,有幸福…… 情景三,宿舍楼下,排满了蜡烛。点上以后发现是四个大字“生日快乐”一个班的人,在楼下喊:“###,生日快乐!”“下来切蛋糕”我看到一个穿绿衣服的女生匆匆跑下去了。然后听到她在许愿。她说,“祝愿大家顺利毕业,祝愿大家早日找到心上人。” 谁不曾年少,谁不曾轻狂。谁不曾感动、单纯和幸福。当我们老了,还会记得吗?
342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能做到就事论事的记者和妓者有什么区别?
zhanghuatian 2012-9-26 10:00
《财经》杂志作为媒体揭露中药市场的弊端和一系列造假行为, 作为公众是欢迎的。 但这位叫孙滔的记者在本来客观的报道中夹带私货就不对了。既然私货随报道一起被置顶,那作为观众的我也要说两句。我仅仅针对的是孙记者个人的私货。 记者孙滔说几百年前的作为药物人中白是中医迷的入药典范,这就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妓者论调”。作为中医迷看到这种发言非常气愤。据本人了解,“中医黑”不管学历多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中药只能记住“人中白”和“人中黄”,不知道这和基因是有没有什么关系,难道苍蝇的基因也能遗传给人类? 总之“人中白”和“紫河车”有没有人卖, 我无从考证,那篇报道的正文我没有看到相关的论述。但孙记者大帽子乱扣说中医迷都喜欢那就不对了。这个世界上中医迷多了,不知道孙记者能代表几个? 最后科学网的编辑应该明确一个问题,某人提到中医理论就应该是一个学术问题的论述,对中医理论的评论中带有明显的错误为什么也会置顶?孙记者说“ 按照中医药理论,中药就地取材多好” 这是哪条中医理论?科学网精选的文章,是不是应该表现出科学二字? 本来很好的报道,就是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给弄恶心了,真是佩服中国的个别记者。
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科学道德问题
hmaoi 2012-9-21 13:16
做为一个学者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这一点再强调也不过分.但有一点也许博主需注意的是学术道德问题与学术问题不能混在一起.学术争议应该由懂行的专家予以解决,这一点我已经提过.如果用纯学术问题来说明学术道德问题,这一点是不对的.也不能把学术问题说成是学术道德问题,两者应该明确区分.我曾经在一篇博文中讲过我学生的一篇论文曾经为我们学院的不只一位老师验证过,甚至我也亲自验证过,结果怎样呢? 学生所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在此之前,也有老师提出疑义,甚至个别领导在没有搞清楚问题之前,指责我,他们这样做对吗? 再如: 做实验和模拟有一个经济合理的问题,增加实验次数和降低成本永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好的选择是达到规定的精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好的方法,减少实验次数,比如:正交实验就是让人们节省实验次数的科学方法,你能说用这种方法减少实验次数,就是偷懒或不道德吗? 再如: 优化问题,就是求最优解,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无法找到全局最优解,但找局部最优解是可以做到的,你能说他用局部最优解而不是全局最优解是不道德吗?学术道德问题是重要问题,对确实不遵守学术道德是要严惩,但决不能在没有事实根据时就不负责任地随便说,任何事情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规矩面前人人平等.千万不能让那种真正有学术道德问题的人太平无事,而对做事历来守规矩的人抓住不放,曾经有一个人就在我面前说过,要搞倒一个人总能做到的,但我相信事实.历史会证明一切! 最后想说明的是关于在国内杂志上已经发表的论文后来增加作者后在国外发表的问题,如果在国外发表的论文较以前的论文在后增加的作者的建议之下某些方面有了发展,比如: 我有两篇关于控制图方面的论文在国内发表了,后来郑惟孝先生又与我一起共同做了不少工作,关键的一点是原来的文章只讨论了停机调整这一种情况,而后来两人合作的文章考虑了停机和不停机两种情况,增加了示性函数表示一般的情况,所有数据全部都重新计算了,文章内容改进了篇幅也增加了,虽然题目没有改变,但内容确实有了不少改进,郑先生也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和修改了不少内容,为什么不可以呢?顺便说一下:我和郑先生合作的其中一篇文章我是第二作者,当时郑先生曾希望我做为通讯作者,但出于对老专家的尊重,我还是让他作为通讯作者了.但是,想不到的是因此我又引来了非议,有人甚至怀疑我那篇中文论文有郑先生的贡献在内.当然这篇中文文章是在他的一篇工作论文的基础之上发展的,但我已经引用了他的那篇工作论文.所有这些问题不是由某些人随便说了算的,要由懂行的专家来判断,评审专家最有发言权! 但如果论文原封不动地在国内外杂志重复发表,这是不对的,这种事情很多,即使一些著名作者都不只一次的这样做过.说句人们不爱听的话:我们国内的学者学术腐败的问题非常严重,可以说到了令人发紫的程度,论文剽窃者胆大妄为。如果有关部门不认真对待,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腾飞就是一句空话!
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良心与基本学术道德
gonglinhou 2012-8-31 18:11
今天从网上读到,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发布关于美国先正达公司在研制转基因“黄金大米”对补充人体维生素A的作用时,选取了湖南省衡阳市一所小学的72名六到八岁的健康儿童的身体来进行测试,并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极大的愤慨时,不由得让我对研究者的良心和基本学术道德感到愤慨。因为早在2008年,农业部和浙江省农业厅在得知该研究计划后即叫停该项目。但一篇2012年8月1日发布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论文显示,这项由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唐广文领导并获得美国卫生院和美国农业部资金支持的研究最终得以完成。 一般来说,一个美国机构要用中国儿童的身体测试转基因大米的作用在操作上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得到中国人的帮助。事实上,通过研究者的姓名我们可以发现有中国人的身影。这个叫做唐文广的研究者让其中24名儿童在21天的时间里每日午餐进食60克黄金大米,并对其体内维生素A含量进行检测,得出的结论是黄金大米与维生素A胶囊效果相当。我想,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他肯定知道转基因食物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肯定知道中国政府的禁令,肯定知道这个实验如果用于美国人时将承担的法律后果,也肯定知道一旦孩子家长知道是转基因食物的话肯定会拒绝加入实验。于是,他说服让孩子参加实验的唯一方法就是欺骗了。因此,我也可以肯定地说,用这样的方式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存在着严重的良心和基本学术道德缺陷的。 其实,一些外国机构通过道德缺失的学者在中国通过欺骗的方式用人体进行转基因食物的实验和药物实验近年来并不少见,当然,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NGO组织不发达,缺乏像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这样的、本土的NGO对其进行监督;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缺位;以及至今为止我国没有制定对这些行为进行严厉惩罚的、具体的相关法律。但是,在这样的实验中,研究者的良心的基本学术道德缺失无疑也是问题的关键。我想我无法对国家的政策说三道四,但是,呼吁保持一个科学家的良心和基本学术道德,不要用如此下流的方式来从事科学研究应该是可以的吧。
2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周克华抢钱淡化为男女之事是不负责任的
热度 2 胡业生 2012-8-16 17:54
媒体以特有的嗅觉把一个严肃的话题转化为男人与女人的那点事,是在淡化根源混浠视听。周克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积弊的集中体现,需要社会深度反思,而不是这样没有智商的忽悠。这里面有人成长环境问题有自我纠错机制扭曲问题,有管理上的漏洞问题有偏执人格形成的根源问题。。。。。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做表面化处理,其实掩盖的就是人祸。
个人分类: 悟性|312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负责任的Open access出版社名单:后续与展望
热度 2 DNAgene 2012-6-21 09:24
前几天,我介绍了Science上的一篇通信,该文指出了一些 不负责任的Open access出版社 。 有网友Tobefair指出,这些出版社也不都是很烂,有些被SCIE收录了。尽管SCIE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不可否认,SCIE对期刊还是进行了比较认真地筛选,不断有新期刊增加,也不断有期刊因为质量下降而被淘汰。SCIE最近淘汰了一种非洲期刊,可能会影响到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这也提醒准备毕业的研究生,避开有可能被淘汰的有风险期刊)。 我粗粗核对了一下,上了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Open-Access Publishers(我意译为不负责任出版社名单)的出版社出版的期刊, 确实有一些被SCIE收录了,只是影响因子很低 (新期刊,低一些可以接受)。 这些期刊是被Beall误解了,还是像那个非洲期刊一样,质量下滑了,面临或者已经被淘汰了呢? 作为一个局外人,没有几个月的时间精确分析,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但我们还是可以粗略估计(把握比较大)哪一种可能性大。如果某一种或几种出版社被冤枉了,他们会默默地接受冤枉吗?当然不会,他们会给Science或者其他有影响的媒体写correspondence ,说明自己并非Beall所说的那样,自己是如何如何严格审稿把关的。这样,对出版社和期刊声誉的不良影响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消除掉。如果不敢回应、不敢公开讨论,就说明心虚了。 这种事,我们中国人很熟悉。新语丝、科学网等揭露了很多学术不端,如果真的不是故意造假,而是疏忽犯错,公开承认一下错误,在相关期刊上登一个更正或者撤稿,对相关人员的声誉也不会有毁灭性打击。如果是揭发者有意、无意的错误,被揭发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事实摆出来。当然主动回复中,也有很多是狡辩。但公开回复之后,是不是狡辩,读者很容易判断。 新语丝上前几年有被揭发者摆出有说服力的事实为自己回复名誉,之后 我相信他没问题,揭发者也没再发言,其他读者也没有进一步的批评,说明业内基本上认可了他的回复。他的名誉没有受到影响。 看看明天或者今后几期Science有没有相关出版社的澄清吧。 刚写完上面的想法,就接到一个美国来的电话。 e-Centur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的公司代表刚才打电话给我,说明了他们公司的编委、稿件政策和论文被引用情况。根据他们提供的以下信息(电话未录音,仅凭记忆,可能存在遗漏或不准确之处, 请指正),我个人认为,应该将该公司从黑名单上移走。 看来Beall的名单可能误伤了一些期刊。但如果确实是很正规的期刊,身正不怕影子斜,这次的争论还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至少我个人就因此了解了一些期刊。 A)主编、编委权威、数据准确。每一期刊的主编编委名字都链接上了个人单位的主页。如果读者有疑问,可以很方便地跟相关专家讨论。专家是否权威,读者可以通过链接的主页做出判断。 B) 该出版社的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已被 SCIE收录,被引用情况并不太低。 C) 该出版社数种期刊被PubMed Central收录。 D) 该出版社的一些期刊有Google Scholar链接,读者可以很轻松了解到论文被引用情况。如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Google Scholar链接: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start=0q=%22Am+J+Cardiovasc+Dis%22+e-centuryhl=enas_sdt=0,50 ----------------------- 网友cly85提醒我,6月18日J Beall 的名单中又添加了几种杂志。我估计这个目录会有增有减,请关注此问题的网友访问它的网页获取最新信息, 他的主页 上面有blog链接,关于Open Access出版社的讨论在他的blog中。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投稿|70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不负责任的Open access出版社黑名单
cardiaclabs 2012-6-15 11:52
转载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582329.html ( 牛登科 老师) 国内很多人误以为向作者收费的期刊就是在卖版面,只要交钱,就可以发论文。科学网的一些网友和我本人多次为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正名。 但也不可否认,开放获取期刊中,为了能收到钱而过度简化审稿过程、对论文放水的比例大于传统期刊。今天的 Science报道了科研人员对抄袭论文放水出版社的调查 。我简单介绍一下,将其所讲的放水出版社名单转载过来。提醒广大网友别误上贼船。 由于网络的兴起,copy-paste很容易,最近几年国内外论文抄袭现象很常见。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界设计了 很多论文比对软件 。正规的期刊和出版社都陆续采用了论文比对的办法,在审稿过程中检测有意或无意的论文抄袭、自我抄袭。一些科研人员注意到他们遇到的抄袭论文所发表的期刊似乎有一定规律,仔细分析发现,基本上都是Open Access出版社的期刊。这些出版社为了收到钱,对抄袭论文放水。如果连抄袭论文都不在乎,对没造假的研究论文的质量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把关作用。在稿件的评审过程中没有对论文质量进行考核,就是是没有进行实质的Peer review(同行评议)。我们反对过于苛刻的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是科技论文发表所必需的。没有同行评议,或者表面上有但实际上没有,那就成了存放科学论文预印本的网站。 存放科学论文预印本的网站(如arXiv和Nature Precedings)也是科学界很好的新鲜事物。但它们与Peer review的网络期刊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是来者不拒的,人家就不对论文的质量、抄袭与否有任何评估。读者看这些预印本也会慎重一些。可恶的是这些所谓的开放获取黑期刊,有期刊之名,没有期刊之实。它们为什么不干脆叫论文预印本的网站,因为那样它们就没法收费了。人家arXiv等是不收费的。 我提醒大家,开放获取期刊投稿前,要看它是否被SCIE等检索机构收录,主编编委是否出名不能作为参考( 可能很多编委、主编被骗了 )。当然,如果看到其中已经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论文,即使SCIE还未收录,也可以放心投稿了。 几句题外话。我给投机取巧者指出一条明路,今后投稿到Nature Precedings上吧。这一投一个准,还可以说有名字中Nature,就像Nature Genetics一样,是Nature的子刊。鉴于此,Nature communications是不是Nature子刊也就没必要争论了。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姓朱的有朱元璋,也有在破庙中潦倒一生的。 下面是J. Beall建议的黑名单,转载自 http://scholarlyoa.com/publishers/ --------------------------------------------------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Open-Access Publishers This is a list of questionable, scholarly open-access publishers. I recommend that scholars not do any business with these publishers, including submitting articles, serving as editors or on editorial boards, or advertising with them. Also,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se publishers’ journals should be given extra scrutiny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for tenure and promotion. A M Publishers Academe Research Journals Academic and Business Research Institute Academic Journals Academic Journals, Inc. Academic Research Publishing Agency Academy 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Center (AIRCC) Academy Journals Academy Publish ANSINetwork Ashdin Publishing Asian Research Consortium Basic Research Journals Bentham Open BioInfo Bioscience Research Educational Institute Canadian Center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re For Info Bio Technology (CIBTech)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Center for Promoting Ideas The Clute Institute Computer Science Journals e-Centur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eLearning Institute Discovery Publishing Group David Publishing Elmer Press EuroJournals Global Advanced Research Journals Global Journals, Inc. (US)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GlobalOpenJournals.org Greener Journals Herald International Researh Journals Herbert Open Access Journals Human and Sciences Publications (HumanPub)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ic Research Society iConcept Press Indian Society for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 Insight Knowledge Institute of Advanc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ch Open Access Publisher - Mirror site Intellectual Archiv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Business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Digital Organization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DOSI)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ademy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Applied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s International Scholars Journals Internet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nterscience Journals Interscience Open Access Journals ISRN Jyoti Academic Press Knowledgia Scientific (formerly Knowledgia Review) Macrothink Institute Marsland Press MASAUM Network Medical Science Journals Medwell Journals Mehta Press Noto-are OMICS Publishing Group Online Research Journals OpenAccessPub Open Research Society Pelagia Research Library Prime Journals Research Publisher Scholarly Journals International Sciedu Press Science Knowledg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imited Science Alert Science Journal Publication Science Publications ScienceDomain International ScienceHuβ Scientific Academic Publishing Scientific Journal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SciTechnol Segment Journals Social Sciences Directory Southern Cross Publishing Group Technical Journals Online Thavan E 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s Universal Research Journals Wilolud Journals The World Academic Publishing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WASET) World Science Publisher 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y and Society Wudpecker Research Journals Last updated June 12, 2012
9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负责任的Open access出版社黑名单
热度 26 DNAgene 2012-6-15 09:48
国内很多人误以为向作者收费的期刊就是在卖版面,只要交钱,就可以发论文。科学网的一些网友和我本人多次为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正名。 但也不可否认,开放获取期刊中,为了能收到钱而过度简化审稿过程、对论文放水的比例大于传统期刊。今天的 Science报道了科研人员对抄袭论文放水出版社的调查 。我简单介绍一下,将其所讲的放水出版社名单转载过来。提醒广大网友别误上贼船。 由于网络的兴起,copy-paste很容易,最近几年国内外论文抄袭现象很常见。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界设计了 很多论文比对软件 。正规的期刊和出版社都陆续采用了论文比对的办法,在审稿过程中检测有意或无意的论文抄袭、自我抄袭。一些科研人员注意到他们遇到的抄袭论文所发表的期刊似乎有一定规律,仔细分析发现,基本上都是Open Access出版社的期刊。这些出版社为了收到钱,对抄袭论文放水。如果连抄袭论文都不在乎,对没造假的研究论文的质量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把关作用。在稿件的评审过程中没有对论文质量进行考核,就是是没有进行实质的Peer review(同行评议)。我们反对过于苛刻的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是科技论文发表所必需的。没有同行评议,或者表面上有但实际上没有,那就成了存放科学论文预印本的网站。 存放科学论文预印本的网站(如arXiv和Nature Precedings)也是科学界很好的新鲜事物。但它们与Peer review的网络期刊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是来者不拒的,人家就不对论文的质量、抄袭与否有任何评估。读者看这些预印本也会慎重一些。可恶的是这些所谓的开放获取黑期刊,有期刊之名,没有期刊之实。它们为什么不干脆叫论文预印本的网站,因为那样它们就没法收费了。人家arXiv等是不收费的。(更正一下,有网友eft指出,“arxiv是有负责审查的人的. 极个别的是会被撤稿的. 而且现在还有一项功能, 你会经常发现(在我每天浏览的条目里几乎每天)有文章被标上: arXiv admin note: substantial text overlap with ......, 有时后面还有 by other authors”。看来arxiv比一些所谓的期刊还认真。) 我提醒大家,开放获取期刊投稿前,要看它是否被SCIE等检索机构收录,主编编委是否出名不能作为参考( 可能很多编委、主编被骗了 )。当然,如果看到其中已经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论文,即使SCIE还未收录,也可以放心投稿了。 几句题外话。我给投机取巧者指出一条明路,今后投稿到Nature Precedings上吧。这一投一个准,还可以说名字中有Nature,就像Nature Genetics一样,是Nature的子刊。鉴于此,Nature communications是不是Nature子刊也就没必要争论了。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姓朱的有朱元璋,也有在破庙中潦倒一生的。 下面是J. Beall建议的黑名单,转载自 http://scholarlyoa.com/publishers/ --------------------------------------------------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Open-Access Publishers This is a list of questionable, scholarly open-access publishers. I recommend that scholars not do any business with these publishers, including submitting articles, serving as editors or on editorial boards, or advertising with them. Also,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se publishers’ journals should be given extra scrutiny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for tenure and promotion. 有的出版社已经从Beall的名单中删除了。出版社给我打电话,要求我也从我的博文中把他们去掉。经核实Beall的网站,确实无误。 考虑到将来Beall还会不断修改其名单,为防止再次出现因为我更新不及时引起的误解,我决定将整个名单从我的博文中删除,关心此问题的网友可以直接访问Beall的网站: http://scholarlyoa.com/publishers/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投稿|7806 次阅读|38 个评论
审稿时遇到对自己工作消极评价的能让它pass吗?
热度 32 skdhf 2012-4-16 15:57
最近审一篇稿子,研究方向和我们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类似,也引用了我们的文章,但引用的时候是作为负面引用的,文中说最近相关方向的研究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就引了近十篇文献,不幸我们是其中之一。且不说我们的文章是不是完美,这种引用本身就是不负责任,只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工作多么重要而已。这种引用和说法其实在很多文章中都存在,我自己也这么干过,不过在引之前我会仔细筛选,确实可以做负面的才去引。最重要的是读完这篇文章发现其中有很多我们已发表文章的影子,当然该工作不能说有多好,但还是有值得发表的地方,工作做的很细致,表征也可以。即使对我们的引用是负面的,我还是得客观的去看待这些,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发文章赞赞人品 ,大家说呢?
7961 次阅读|53 个评论
关于大学老师收入
热度 30 vatang 2012-4-16 10:06
平时和社会各阶层人民交谈,话不投机的时候特别多。一般为了维系一段并不投机的谈话,就要竭力寻找对方的优点加以恭维,相信许多公关和销售人士都熟谙此道。 我经常在谈话快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听到这样一句恭维:“在学校好啊,一年有两个假期,工资照拿,有社会地位还清闲。”我想我这个人身上一定找不出其他优点来,才导致大家都拿职业说事。这让人想起来就丧气,而更丧气的是,即便是对职业的恭维,听起来也不那么真诚。 大家都以为大学清闲,其实大学非但不清闲,简直就是鸡飞狗跳,忙的一塌糊涂。教授们有的走穴,有的开公司,有的从政。见面都说我很忙,据不可靠传闻,某博士生三年只见了两次导师面,一次面试,一次毕业。大学兼具了公司的盈利职能、政府的规则制定职能、娱乐界的自我炒作职能,同时可以以非营利机构的名义不纳税、以第三方的名义参与市场竞争(关键是自己制定的规则下),以科学和专家的名义胡说八道而不负责任。有人以为大学是世外桃源,是象牙塔,是远离是非纷争之地,当初我也这么想过,但现在,我只相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大学应该是个养闲人的地方。养闲就是养贤。 我知道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会暴跳如雷。让纳税人供养闲人,而且这些闲人还以贤人自居,这让农工商阶层情何以堪。在一个大力提倡按劳分配的社会里,大家都拼命体现自己的“劳”,拿钱养闲人,门都没有。但可惜不是所有的“劳”都可以量化。农民可以按种了多少地计算,工人可以按生产了多少产品计算,商人可以按销售了多少商品算,那么这些贤人们该按什么计算呢?有人说,邓公不是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吗,科学家就该按转化多少生产力来计算。我想邓公一定不知道不是所有的科技都可以转化成生产力,而转化成生产力的往往都是已不需要科学家再钻研的东西,你一定要用生产力来量化科学家的价值,也就难怪会逼的钱学森去搞统筹学了。而且,就算如此这般量化科学家的“劳动”,那么艺术家又该如何量化?邓公没说过艺术是第二生产力吧?如果你非要较真,我给你提供个借口:张贤亮说过,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张贤亮这么说,是因为他投资兴建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有了旅游上的收入,我不知道那些没有翻拍成电影,没有获得出版,没有众多人注意的文艺创作是不是就不算文化了呢?如果那些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创作的也是文化,那么你该如何量化它?按劳分配是个听起来很美的的口号,但仅仅是个口号,没人知道该如何准确的去量化各种各样的“劳”。这也是腐败的源头,既然没有标准,权力就代替了标准。 我想老天爷既然给了你一个测不准原理,大概就是告诫各位凡事不要那么斤斤计较。按劳按劳,差不多就行了,计算那一毛两毛有意思吗?我这话不能对号入座,凡低收入者,不可当真,对于低收入者,人生全部的意义就是那一毛两毛。不计较就是不想活了。对于掌握着分配大权的老爷们,则是另一番理解,你不差那一毛两毛,而这一毛两毛又是别人的全部,你可以对这一毛两毛视而不见,别人却可以为这一毛两毛拼命。所以,分配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为了对你来说可以不屑一顾的一毛两毛而把别人逼成杨佳,不值啊。PS:我不是五毛。 跑题了。还是回来说我们闲与贤的问题。既然“劳”不可以量化,也就说明我们不同种类的劳动是不可以简单以金钱衡量价值的。鹦鹉学舌学的再好,也顶替了不了知心好友的交流。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科学文艺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价值同样也源于“劳”而高于“劳”。如果你简单的按劳分配,如何区别一只鹦鹉和人之间的差别。如果你无视这种差别,那么无疑会催生更多的鹦鹉,就像东郭先生一样。 好了,这时候一定会有雄心勃勃的实力派跳出来,宣称他要促进科学文化的大发展。他要创立一套奖惩制度,一套竞争机制,让科学文化界充满上进的动力,让优秀者脱颖,让庸碌者止步。这同样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计划。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竞争机制不是万能万用的机制。你可以拿一袋黄豆让两头驴子竞争脚力,但你不能拿一袋黄金让司马迁写出史记,让陈景润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科学文化应该是处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到了这个层次,人们的动力或者说动机已经不是物质刺激,竞争机制已经不适用了。所以曹雪芹尽管贫困交加,依然能继续《红楼梦》的创作。 但很明显,在现实中我们的科学文化发展依然受到竞争机制的影响甚至控制。这导致了商业利益第一的价值观和自我实现价值观的冲突。按马斯洛需求理论,实际是低层次的需求主导了高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受制于低层次需求,混乱和停滞是必然的。一些具备商业意识的投机分子窃取并垄断了科学文化的成果实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只具有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则成了傀儡和木偶。我一直反对所谓的专利和版权,因为我相信科学文化是无国界的。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有谁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没有前人的积累,哪有后人的辉煌?为什么独独那些临门一脚的人依靠专利和版权就垄断了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呢? 所以回过头来,科学文化的创造性不是靠竞争机制能发展的,它只需要一块独立而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上必然长一些杂草,但谁说杂草不属于生态之美呢? 大学,就应该是纳税人从自己的劳动所得分出一部分供养的土壤,让一些有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或者说有志于追求科学文化的人在这块土壤上摆脱低层次的需求,直接进行高层次需求的实现。他们所产生的成果不应该再去申请专利或版权,而应该是无偿的供给全人类使用,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纳税人所养活,如果有所产出,也应该是对所有纳税人的回报。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美国纽约时报所作的一项关于全球大学老师月收入调查。最高的是加拿大,月均工资7196美元,而中国位居倒数第三,月均720美元。我们和加拿大差了整整十倍。这个调查应该基本属实。我低于平均水平。显然,我们的土壤还不够肥沃,老师们开始是为了养家糊口上窜下跳,后来成了习惯,为了一个低俗的价值观上窜下跳。大学精神荡然无存。 最后用一句不该说的话结尾:如果,这一切是有预谋的怎么办?
7577 次阅读|50 个评论
闲言碎语0:每个人都会犯或犯过“清明节快乐”的错误
zhenghaoran 2012-4-2 09:45
为什么清明节会有一些人说“清明节快乐”? 他们不知道清明节是做什么的,由于有“春节快乐”,元宵节快乐,中秋节快乐,劳动节快乐,于是乎,一竿子爬上去,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日,于是也就有了“清明节快乐”。其实这是一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但是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方法,故出现了错误。 其实在生活中,犯类似的错误是经常的事,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对小情侣,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一次不好,就会一竿子打死说对她不好。又例如,有的人多碰到几次壁,就也会一竿子,爬上去,说这个社会是如此如此的黑暗,等等。枚不胜举。 在科研中其实这种错误,也是经常犯的,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到某些数据库中随便的下一些文章,就会看得到这种错误到处都是,“遍地开花”,因为他们做的实验只能说明在他们的做的范围内成立,但是他们在写结论的时候不自觉的扩大范围。他们已经思维定式了,应该不怪他们吧。 为了尽量减少此错误的发生,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的严谨吧,不要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是或者说一些不负责的话。
1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的未来?-
热度 1 Lxs7405 2012-3-30 19:33
-究竟该如何构建国家的未来(杂乱不成文) 今天又看到了小学生出事故了,原因是蒙牛奶营养餐中毒(相关新闻链接http://tv.sohu.com/20120330/n339407544.shtml/index.shtm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3/30/13571728_0.shtml),真是寒心啊。我个人是80后,经历了这个时代特殊改革所带来的种种。从小就被灌输了,热爱祖国,热爱party(不明白 why),为国家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那个时候的单纯被这些貌似美好的食物一点一点从我被心中吞噬掉,因为我们在慢慢长大,一直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双耳聆听汉字所组成的音符,慢慢地我们心中有很多不明白,就去问大人或者老师,得到的回答“你们还小,长大了就会明白”,“这个你现在不用明白”,“这个就算你明白了,也管不了”之类,在今天看来是那么的老套且苍白无力,这些回答慢慢的磨灭了我们曾经所拥有的渴望的眼神,这种眼神在今天看来就是质疑精神和好奇心-引领我们奔跑的方向。 这种精神上吞噬应该是由教育我们的长辈自己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所导致的恶果(当权腐败,权钱权色交易,还有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高鸿宾 副部级官员 说喝几吨的含三聚氰胺牛奶才致癌的,还是party的高官呢),这种恶果今天在逐步显现,导致了一个现象-信仰危机,或是信仰真空。现在我们身边最明显的事情就是种种腐败,最为严重就是当代社会公民精神的缺乏,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脊梁骨。古语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真精神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被所谓的高层给一点点掠夺掉了,无论你是否承认这个事实,如今的现实就是这样。不信,你自己看看。咱就说说这份三鹿/蒙牛牛奶的三聚氰胺的问题。科学网中有食品科学的网友,请问从牛身上挤下来的牛奶有没有三聚氰胺?我想除了牛及其食用的草被污染了之外,牛奶中应该不含有三聚氰胺的。可是,牛奶中就检测出了含有三聚氰胺的结果,既然是你 三鹿/蒙牛生产的,那么你就有责任了,为什么说是奶农的问题,抓几个养奶牛的人了事 ?我知道有个中国的数学家较陈省身,起名字含义是吾一日三省吾身,所以成就其大家风范。今日之中国就缺乏这样的精神,大企业甚至是国企没有担当,不负责任,怎么能承担起国家经济命脉 的 这一重任,长此以往,如果没有政府用人民的血汗为后盾,迟早会被国际金融大鳄所洗牌的,可是这种恶果还是有广大人民来承担,高官依旧人前风光,高薪无忧。这样的经济现实的管理如此之不到位,国家的未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个新生活运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中国人不论身在何处,位居几何,这个用在今天依然成立。国家想要我们为国家而努力奉献,就应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需要照顾的时候,给于我们力所能及的照顾,国家照顾自己人民的儿女,照顾好这是应该的,因为长大后他们会像国家照顾自己那样照顾国家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相信,因为我对国家有期望,因为国家一直对我们有期望。 毛主席曾经对于雷锋同志的事迹这样评价,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事做一辈子好事而不欲人知;然而,今天我们所看到是社会乱象是做一件就怕别人不知道的坏事儿津津乐道。这个国家究竟怎么来了?病的不轻啊。 这让我想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我想说的是,中国请照顾好你的少年。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3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缺少“提问题”的学生
热度 6 gjcnefu 2012-2-9 09:52
【前记】观点仅供参考,如有偏颇,敬请理解。 今天,科学网首页置顶了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教育上的重要观点,即大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提有意义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原文:图灵奖得主:中国高校必须教会学生提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2/259516.shtm )。 还是老外敢于说真话啊,指出了目前大学课堂教育中的弊端。我虽然只教过几届本科生,但是助课、听课也去了不少次。学生们在课堂上确实是缺少问题,特别是“好”问题。个人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下面几个: 一是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而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冒,不兴奋,难以真正思考老师讲授的观点,即使老师启发得很好。学生为什么会不感兴趣,这可能说来话长(如对所学专业不喜欢、按照父母意愿来上大学),但是无论怎样,这也是对自己和别人时间和工作的不负责任。 二是学生课前不去预习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原因可能忙于做其他课程布置的作业,还有在不间断地学习英语应付过级考试(常态)。但是,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似乎不愿意买教材,尤其选修课情况更是如此。有学生跟我谈过现在教材太贵了,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个重要的理由,父母可以给你手机费,也一定不会反对你买书花钱,而且自己也可以通过参加勤工助学获得一些报酬来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三是长期的教育模式的禁锢,使得学生不愿意提问题。从小学、初中至高中,我的经历是,老师很少鼓励我们问问题,尤其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上了大学,还真有几个老师说过,欢迎我们课堂上发问,但是自己总是怕提出的问题“不好”,受大家的嘲笑。 怕提出愚蠢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no stupid question”,2003年一位瑞典交换生曾经跟我提起过,当时给了我挺大的触动。或许外国的老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就给孩子培养这样的观点,也才使得孩子们的问题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最后,正如图灵奖得主所言,咱们的学生并不是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少提出问题的能力。1938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本段话引自: http://www.gmw.cn/01ds/2005-02/16/content_182160.htm )。换句话说,没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问题、想法提出来,慢慢总会有人去解决他的。 勇于提问,这个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学术会议时、开题答辩时、小组讨论时,也都应当经常的提问题。顺便说一句,各位读者如果已经有了宝宝,那么一定要积极鼓励他(她)们去 问个为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6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离开南科大的港科大三教授的公开信原文(转帖)2011-06-13
xianlaoguo 2012-1-23 21:24
原题:“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责任
metanb 2011-12-21 02:34
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象
metanb 2011-12-4 11:43
“奸猾”,多与“牟利”且“不负责任”相联系。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pikeliu 2011-12-1 12:01
精选 已有 28388 次阅读 2011-11-22 11: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北生所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及其反响,透射出中国痛感缺乏杰出人才。其实,与之相关的是,优秀的机构在中国的命运也不是很好。 枪打出头鸟和武大郎“相辅相成” 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武大郎”习俗,只能比我差,不能比我好。两种习俗组成的一种文化,在中国没有绝迹,有时可能还很猖獗,仍然遏制中国出现突出的人才、突出的机构。这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国家希望培养杰出人才、发挥杰出人才,背道而驰。 枪打出头鸟不仅针对个人,而且针对机构。一个规模达七百八十人的研究所敢于出头,照样被瞄准。如果不被打掉,也有现代方式被冷藏。而且很巧妙,无法说是谁干的,被集体封杀,躲在集体背后做不对的事情就可以不负责任。 “枪打出头鸟”指导下的文化性冷藏,无视国家需求、国家利益、国家投入、国家支持,也阉割全国科技工作者可以获得较好支持的一个新体制。 这就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例子。 被冷藏的研究所 国内公正学者、国外专家,任何了解实情后,绝大多数认为:北生所是国内最佳的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于2004年成立的北生所,目的是探索中国科学体制改革的道路。北生所探索是成功了,它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适当支持。可是不仅其体制和经验没有推广,本身也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包括被回避、被冷藏、经费渠道迄今没有完全理顺。 “枪打出头鸟”的文化习俗瞄准了一整个研究所。 北生所以每年1到1.2亿的经费,做出的成就远超出国内同类生命科学研究院所,而已经有多个研究所实际使用国家年度经费是2、3、4亿。 2011年的国际竞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成功。美国HHMI(休斯医学研究所)让全世界一些国家青年人才竞争“国际青年学者”经费。这种经费,毫无条件,受支持的自由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知识产权归原单位和国家。 多个国家共七百多人参加此次竞争,最终获选27位,中国7位。 中国的七人中四位来自北生所,另外清华、南开、科学院武汉数理所各一。而国内其他生命科学类研究所无一通过这一国际竞争入选。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曾在北生所蹲点总结经验,希望推广其体制,使全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能和NIBS的研究员一样,在适当的支持下、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但是,迄今,不仅全国不能得益于国家已经试验成功的体制,而且因为北生所成就突出,整个研究所被边缘化。其研究员常被排除在各种评审之外,被国内屏蔽在杰青、院士选举之外。北生所研究员的成果不被国内肯定和认可。比如,完全相同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在其他所出现的被称为全国近5年来最重要的两项基础研究成果之一,而北生所的一模一样的工作就没有被当成重要成果。实际上,这样的成果在北生所就不是最好的。 北生所的实践证明好的体制在中国可以大大提高国家经费使用的效率。2004年,北生所年度经费一亿(包括新建研究所的仪器购置),当时是生命科学支持最强的研究所。2011年,人数已达七百八十人的北生所还是仅1.2亿。而几年来,国内其他研究所经费大增,有些超过和远远超过北生所的经费。而且现在不止一个研究所的工资达到北生所、有的研究所房帖福利超过北生所。而它们的体制尚未普遍改革,没有在支持提高的情况下相应提高标准、提高要求,继续让博士后回国直接从正教授起步,其后评审远不如北生所严格。只要不是各方面极差,在其他研究所不会被开除。 有人抨击北生所获政府拨款较多,而其他单位是竞争经费。且不说其他单位拨款近年增加,而事实上,北生所的要求高很多、评审严很多,而做不好就要开路,包括在Science杂志发过文章的,都可能被开除。竞争经费是否就公平合理?如果竞争很讲学术,那么是。但是,目前中国国情下,竞争水分很多,实际通过关系而不是靠学术获得经费的大有人在。国家实质投入其他研究所的经费多于北生所,却无法要求它们尽快改革。所以,几年下来相对比,北生所使用经费的效益高很多。 北生所成功后,国家希望推广其经验而阻力重重,其体制未能扩大到全国,未能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能受益,而且研究所基本被边缘化,如果不是冷藏的话。 我们中国有一种什么习惯势力,导致国家花了代价、而且成功的实验,变得无足轻重、没有推广价值? 北生所面临困惑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本该意气风发。 可是,北生所的研究人员却遭遇困惑。 面临中国的国情,成功地运行了7年的北生所,近年也开始出现变化。 对于专心科学研究、专心学术的年轻人,北生所是极佳去处。 对于要学术以外“个人发展”的年轻人,北生所就没有吸引力。 北生所招聘近年开始难起来。年轻研究人员,如果从个人利益看,而不从学术看,去北生所就很“划不来”,因为经费不多于其他单位、而职称低、要求严,学术不好还可能被开除。 有些人要离开北生所去其他研究所。原因是:在北生所,他们做出很多工作,还只能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而同等成就在国内其他单位可以做生物的院士。前几年,因为北生所经费多于其他所,工资高于其他单位,他们还不愿离开。这几年,不少人愿意离开北生所去其他所。因为,近年其他研究所经费实际已经高于北生所,现在有其他所可以给出同等或更高的工资,而且可以马上成为正教授。这些所的实际标准、对他们的要求都低于北生所,更无需担心高标准的国际评审。所以,离开北生所对他们个人“有益无害”。 这样的现状,将如何导向在国内工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对于北生所研究员个人来说,他们今后是站着、还是趴着进入院士行列,其意义大于他们个人。 中国生物学界的两种选择 今后,对于在中国生物学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明显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加入改革后的新体制,目前已经全面实行的是北生所和实行新体制后的北大、清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据信还有其他研究院所开始和准备同类改革:对于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支持,但高标准和严要求。与国外优秀大学职位同等,从助理教授起步,经过副教授到正教授。在西方、在香港台湾只能做助理教授的,在这些改革后的单位也只能做助理教授,达到国际较好大学副教授水平才能做改革后体制的副教授,而正教授需要在国际上可以比拟的工作。 另外一种是以目前认为“成熟”和“聪明”的中国人为号召和代表:需要懂得如何在中国“为人”,不是要堂堂正正而是要懂得低头,那么学术上只要达到国际优秀大学副教授水平,就可以做院士。 选择一种模式在国际上堂堂正正、但是冒着在目前国内可能边缘化的危险,选择另外一种模式在国际上拿不出手、而在国内、特别是非科学界能得到顶礼膜拜和附加利益。 我相信,中国科学界,包括生命科学与医学界,改革将继续是主流,无论速度如何,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科学界终将坚持追求卓越,而不是平分利益。中国科学界,逐渐能够赶上中国本身近代史上学术的高峰,其后大规模迈向世界前列。 附:北生所的情况,《人民日报》曾介绍,我也有几次博客: 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15770 职称和水平:国内助理教授可达什么程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48167 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35585
个人分类: IDR|0 个评论
不负责任的做法
热度 4 lin602 2011-11-24 21:37
近期有几拨企业的负责人及校友来访,其中谈到,有不少高校化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到企业后不会做科研,甚至基本的化学实验都做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化工专业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是不做的,基本上是将学生放假,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许多学生干脆就找个工作做起来了。 这些学生学习了三年半书本知识,最后一学期应该将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毕业论文或设计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如何查资料,如何拟科研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书写课题汇报,最后书写毕业论文。如果没有经过这个环节,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失。 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回校,非常感慨地说,到企业后比较才发现,毕业论文抓得紧,让他们在企业做科研非常自信,许多人建议我们继续‘管’好毕业论文阶段。 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相当于一台节目的带妆‘彩排’,一定要抓好这个教学环节。否则对学生是一个不负责的做法。
269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miran 2011-11-22 17:39
[转载]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精选 已有 5498 次阅读 2011-11-22 11: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北生所 钱学森之问 ------- 钱学森之问及其反响,透射出中国痛感缺乏杰出人才。其实,与之相关的是,优秀的机构在中国的命运也不是很好。 枪打出头鸟和武大郎“相辅相成” 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武大郎”习俗,只能比我差,不能比我好。两种习俗组成的一种文化,在中国没有绝迹,有时可能还很猖獗,仍然遏制中国出现突出的人才、突出的机构。这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国家希望培养杰出人才、发挥杰出人才,背道而驰。 枪打出头鸟不仅针对个人,而且针对机构。一个规模达七百八十人的研究所敢于出头,照样被瞄准。如果不被打掉,也有现代方式被冷藏。而且很巧妙,无法说是谁干的,被集体封杀,躲在集体背后做不对的事情就可以不负责任。 “枪打出头鸟”指导下的文化性冷藏,无视国家需求、国家利益、国家投入、国家支持,也阉割全国科技工作者可以获得较好支持的一个新体制。 这就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例子。 被冷藏的研究所 国内公正学者、国外专家,任何了解实情后,绝大多数认为:北生所是国内最佳的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于2004年成立的北生所,目的是探索中国科学体制改革的道路。北生所探索是成功了,它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适当支持。可是不仅其体制和经验没有推广,本身也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包括被回避、被冷藏、经费渠道迄今没有完全理顺。 “枪打出头鸟”的文化习俗瞄准了一整个研究所。 北生所以每年1到1.2亿的经费,做出的成就远超出国内同类生命科学研究院所,而已经有多个研究所实际使用国家年度经费是2、3、4亿。 2011年的国际竞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成功。美国HHMI(休斯医学研究所)让全世界一些国家青年人才竞争“国际青年学者”经费。这种经费,毫无条件,受支持的自由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知识产权归原单位和国家。 多个国家共七百多人参加此次竞争,最终获选27位,中国7位。 中国的七人中四位来自北生所,另外清华、南开、科学院武汉数理所各一。而国内其他生命科学类研究所无一通过这一国际竞争入选。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曾在北生所蹲点总结经验,希望推广其体制,使全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能和NIBS的研究员一样,在适当的支持下、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但是,迄今,不仅全国不能得益于国家已经试验成功的体制,而且因为北生所成就突出,整个研究所被边缘化。其研究员常被排除在各种评审之外,被国内屏蔽在杰青、院士选举之外。北生所研究员的成果不被国内肯定和认可。比如,完全相同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在其他所出现的被称为全国近5年来最重要的两项基础研究成果之一,而北生所的一模一样的工作就没有被当成重要成果。实际上,这样的成果在北生所就不是最好的。 北生所的实践证明好的体制在中国可以大大提高国家经费使用的效率。2004年,北生所年度经费一亿(包括新建研究所的仪器购置),当时是生命科学支持最强的研究所。2011年,人数已达七百八十人的北生所还是仅1.2亿。而几年来,国内其他研究所经费大增,有些超过和远远超过北生所的经费。而且现在不止一个研究所的工资达到北生所、有的研究所房帖福利超过北生所。而它们的体制尚未普遍改革,没有在支持提高的情况下相应提高标准、提高要求,继续让博士后回国直接从正教授起步,其后评审远不如北生所严格。只要不是各方面极差,在其他研究所不会被开除。 有人抨击北生所获政府拨款较多,而其他单位是竞争经费。且不说其他单位拨款近年增加,而事实上,北生所的要求高很多、评审严很多,而做不好就要开路,包括在Science杂志发过文章的,都可能被开除。竞争经费是否就公平合理?如果竞争很讲学术,那么是。但是,目前中国国情下,竞争水分很多,实际通过关系而不是靠学术获得经费的大有人在。国家实质投入其他研究所的经费多于北生所,却无法要求它们尽快改革。所以,几年下来相对比,北生所使用经费的效益高很多。 北生所成功后,国家希望推广其经验而阻力重重,其体制未能扩大到全国,未能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能受益,而且研究所基本被边缘化,如果不是冷藏的话。 我们中国有一种什么习惯势力,导致国家花了代价、而且成功的实验,变得无足轻重、没有推广价值? 北生所面临困惑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本该意气风发。 可是,北生所的研究人员却遭遇困惑。 面临中国的国情,成功地运行了7年的北生所,近年也开始出现变化。 对于专心科学研究、专心学术的年轻人,北生所是极佳去处。 对于要学术以外“个人发展”的年轻人,北生所就没有吸引力。 北生所招聘近年开始难起来。年轻研究人员,如果从个人利益看,而不从学术看,去北生所就很“划不来”,因为经费不多于其他单位、而职称低、要求严,学术不好还可能被开除。 有些人要离开北生所去其他研究所。原因是:在北生所,他们做出很多工作,还只能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而同等成就在国内其他单位可以做生物的院士。前几年,因为北生所经费多于其他所,工资高于其他单位,他们还不愿离开。这几年,不少人愿意离开北生所去其他所。因为,近年其他研究所经费实际已经高于北生所,现在有其他所可以给出同等或更高的工资,而且可以马上成为正教授。这些所的实际标准、对他们的要求都低于北生所,更无需担心高标准的国际评审。所以,离开北生所对他们个人“有益无害”。 这样的现状,将如何导向在国内工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对于北生所研究员个人来说,他们今后是站着、还是趴着进入院士行列,其意义大于他们个人。 中国生物学界的两种选择 今后,对于在中国生物学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明显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加入改革后的新体制,目前已经全面实行的是北生所和实行新体制后的北大、清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据信还有其他研究院所开始和准备同类改革:对于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支持,但高标准和严要求。与国外优秀大学职位同等,从助理教授起步,经过副教授到正教授。在西方、在香港台湾只能做助理教授的,在这些改革后的单位也只能做助理教授,达到国际较好大学副教授水平才能做改革后体制的副教授,而正教授需要在国际上可以比拟的工作。 另外一种是以目前认为“成熟”和“聪明”的中国人为号召和代表:需要懂得如何在中国“为人”,不是要堂堂正正而是要懂得低头,那么学术上只要达到国际优秀大学副教授水平,就可以做院士。 选择一种模式在国际上堂堂正正、但是冒着在目前国内可能边缘化的危险,选择另外一种模式在国际上拿不出手、而在国内、特别是非科学界能得到顶礼膜拜和附加利益。 我相信,中国科学界,包括生命科学与医学界,改革将继续是主流,无论速度如何,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科学界终将坚持追求卓越,而不是平分利益。中国科学界,逐渐能够赶上中国本身近代史上学术的高峰,其后大规模迈向世界前列。 附:北生所的情况,《人民日报》曾介绍,我也有几次博客: 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15770 职称和水平:国内助理教授可达什么程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48167 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35585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举报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 2049:中国成为世界科学强国的希望何在? • 凤凰卫视访谈 • 古老中药中发现的新药:特殊时代的无名英雄 • 和院士良性竞赛 共同提高中国科学水平 •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 热门博文导读 • 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少——晚自习 • 博士毕业两个月后的工资 • 2011,再度“百花齐放”(附百篇精选博文目录) • 烤鸭、面饼和甜面酱之朴素关联 ---趣味数据挖掘之二 • 搞农业科研不能走“论文路线” • 师生关系 – 答网友 相关博文 • 新书摘句:温景嵩的《探索剑桥---试答钱学森之问》 • 一本新书《探索剑桥——试答钱学森之问》概貌 • 学者资中筠解答钱学森之问 当前推荐数:77 推荐人: Flyingriver Wunderfool wujingzhi leshiru lulush outcrop zhangcz07 xupeiyang LintaoLiu qiaoqiao1980 hustchenrong zhangxu2020 yuewenzhu 王志坚 qianlivan stress gaojianguo Namychan yukilsh2004 wenqqq jizx971 biozhangda lgmxxl fuyun703 hty333 zhaoming159 yu03 远行的骆驼 jjsun123 biaomiankeyan paulings susheng stone1971111 百无一用 cxh521will leezb eks123 yegucheng cosismine summerice9 arpku sfguo gallzhao hele211 weberfrank qianyongjun jny zls111 nuaains houdianjiong jxlhn jibin08thu voith swwl 特古力 曹聪 Stone小平 sniperjedy lcc19880116 neilchau weah0500 张显峰 wangy86 haoye zwresearch songshu123 caoyu jingpeng happy8me pcao79 ICF2009 ljxm piratenb marietta fzhd1979 ggwwzka Nancyback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 评论 (63 个评论) marietta 2011-11-22 17:20 我都预料到这种整个研究所被边缘化的后果。不同流合污,就集体给你落井下石!我觉得饶先生还是会美国去吧,我对中国很失望,您不要期待他会有什么改变。施一公能接“地气”那是因为他比较“同流”! yindazhong 2011-11-22 17:19 怎么都在哭穷?来丐帮入伙吧 piratenb 2011-11-22 17:16 hao ljxm 2011-11-22 17:12 恐怕要忘 kinghuadao 2011-11-22 17:10 50楼这种逆来顺受不努力做出突破的思想也是体制难以得到改善的原因之一,成大器这必须有责任感,不只是自己科研做的好,还要让中国的科研环境更好,饶老师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lyonsu47 2011-11-22 17:03 48楼有道理, InP 2011-11-22 16:18 对于一个新的所,一年1.2亿也不少了,这个不能和老所比啊,一个历史超过60年的所,光退休人员工资,采暖补助等支持就是很大的数字了。 pcao79 2011-11-22 16:55 北生所加油,做出诺奖级别的科研成果吧。但愿再过10年,北生所还是这么厉害,PI不会越来越少。 zhuhong 2011-11-22 16:51 强烈支持 楼、鄙视 楼。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感才行。 plosblog 2011-11-22 16:44 cysseufly 2011-11-22 16:28 “被边缘化"是好事,宁缺勿滥,留住该留的,放走过于功利的,要是做出诺奖级别的工作,自然就有人承认。 . ------------------------------------------- 有理 studio 2011-11-22 16:43 我不同意 楼toyangchi的评论,知识分子不光要做自己的研究,也要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否则就是一个被打断了脊梁的书呆子。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 次阅读|0 个评论
负责任的导师和不负责任的学生
热度 27 陈安博士 2011-11-7 13:52
【Blog主人按:今日阳光灿烂,闲来无事,写第二笔】   1 ,在科学网上为导师叫屈的那些导师或研究生,都还是负责任的家伙。而这些导师所面对的,恰恰是不负责任的研究生。对于这样不在认真做科研还要在外兼职挣钱最后只想混张文凭的研究生,一句话七个字“抓紧滚蛋走人吧”!而且立时三刻,别耽误您老人家挣钱的前程,并请顺便把门从外面给我带上,别把乌七八糟污秽不堪的东西留在课题组里。   2, 那些在科学网上为研究生叫屈的研究生或导师,都还是想认真做研究的家伙,糟糕的是,这些想学习的学生遇到了不负责任的导师。也有七个字送给这些导师——“快别误人子弟啦”!三年很长,足以彻底毁掉一个好的年青人。    这两种人在科学网上高声喊喝,其实是在吵完全不同的架。我看着他们吵得热闹,都不想拉架,并认为最好吵到出人命才好。    按照矩阵理论,其实还有两种情况存在呀:    3,负责任的导师和负责任的研究生。我之前遇到的多数研究生都至少是来做研究的研究生,虽然他们基本没有最后读博士,没有选择做科研,但是都在这几年里做了一个研究生应该做的完整的事情。       4,不负责的导师和不负责任的研究生。两种烂货遇到一块了,就成了导师绝对不指导,研究生绝对不主动学习,那还不是混个文凭拉倒啊。而混的过程和结果,导师也不在乎,研究生也无所谓。竟然是无为而治的最佳状态呢。各得其所,得其所哉!   而 最痛苦的就是前两种情况,而且是大家都痛苦。也所以,导师炒掉研究生的机制和研究生炒掉导师的机制,那简直就是必须的,且最好明天就开始实施。   如此, 就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最后,那些不想做研究的研究生,抓紧走人或者找一个不愿意指导学生的烂货导师;同样地,那些不想指导学生的导师,也抓紧放学生到他们期望的导师那里学习去,自己也省得累,不也挺好嘛!    那这架还需要吵吗?还吵得起来嘛?    都歇歇吧!   
个人分类: 事论|12268 次阅读|37 个评论
互联网在社会监督中的利与弊
热度 16 gfcao 2011-11-4 16:45
网络乃是非之地,皆因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带着面具不负责任地说话,这就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造谣生事的场所,而且网络的传播功能远比传统的报刊传播功能强大,其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可以让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自从有了互联网,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丑恶现象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而且由于某些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人们寻求正常解决问题的期望成了泡影,网络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一些落马的政府官员不正是首先通过网络曝光最终被依法惩处的么?因此,从社会功能上说,互联网对于净化社会环境发挥了传统渠道无法替代的作用。 我曾经听一个知情人士谈到了一桩骇人听闻的真实故事,这个事情的结局不得而知。当时听得我毛骨悚然,简直像在听一个虚构的惊险侦探故事,故事的当事人之一是某高校著名的法医专家,他机智地带着证据逃离了当地。我想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真相被传播到了网络,也许结局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没有互联网,也就不会成就打假斗士方舟子,客观地说,方先生在净化学术空气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遗憾的是,方能发挥的作用也仅仅限于学术界,而且常常有副作用,皆因大家都是凡人。事实上,依靠任何个人的力量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可能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又如何能获得不为一般人知道的证据?有时即使你有证据,也未必奏效,这个社会太复杂了。 或许正是互联网上的许多事情真假难辨,这就使得互联网成了伸张正义者最后的平台,也成了别有用心的人恶意中伤的温床,正所谓扑朔迷离、是非莫辨。 其实对于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人来说,对付网络污水的最好办法就是冷处理,置之不理就行了,假如网络传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你协助调查就是了。除非你有本事追踪诽谤之人,否则你把网络当回事只会自寻烦恼。你只要淡然处之,时间久了,谣言就会不攻自破。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当事人想置身事外的确很难。生活中被人议论是常见的事,俗话说:“谁人人后不说人,谁人人后不被说?”被人议论未见得是件坏事,不经风雨如何见彩虹?只不过网络的传播功能太强大,远非生活中的谣言传播可比,从这个角度看,网络也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它能让不法分子原形毕露,也能让清白之人含冤受屈。
个人分类: 杂文|5740 次阅读|28 个评论
死亡的生物哲学之三
热度 2 smallland 2011-10-11 20:33
在人类,还有一种死亡的形式,个体还有能力继续生存,但他不想这样,一心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伤心过度的,有追求无望的,有为爱殉情的,有为皇家尽忠的,有为“尊严”的,有为自由的,有的则纯粹是撒泼打滚的小孩子脾气。有一首流传极广的主题歌叫做“suicide is painless”,主旋律这样唱道: That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I can take or leave it,if I please 自杀并不痛苦,它带来许多转机。我可以承受或逃避,只要我愿意。这样的思想,跟“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差不多,只是对自由的理解有点不同。因为传统的原因,我们对“活着”太过重视,往往把自杀看作是懦弱(其实许多人活着,只是因为没有自杀的勇气)和不负责任。那么多人关心你、依恋你、依靠你,你却丢下他们不管,那不是自私、懦弱、不负责任吗?其实,这样的指责跟“自绝于人民”的指责差不多。如果这是仅有的理由,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孤寡老人、孤儿、光棍汉、流浪汉,那些无牵无挂者,几乎没有人需要他们,就可以自杀了?他们的自杀就不受谴责了?所以,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很功利的,而不是从尊重生命本身来考虑问题。 其实,自杀是更需要勇气的事情。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和那些苟活者相比,能放弃唯一的东西,克服亿万年进化出来的求生意志,难道不需要更大的勇气吗?为什么非要苦苦等待那个自己体会不到的“节日”呢? 自杀的功利性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孩子气导致的自杀,所占的比例不低。有的乍看起来脱离了孩子气,譬如女子为了报复负心郎,先上网公布自己的爱情史,然后庄严宣布于某月某日自尽,其实仍不是基于对生命认真的思考。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这种自暴自弃的孩子气,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人因感情被欺骗而痛恨异性,性生活混乱,而一旦被描述成孩子气的“报复”,就能得到同情和理解,而忘记她的本能或许根本就倾向于此。 与此相比,我看到的一个自杀事件就毫无孩子气。因为是在网上论坛看的,不知道是哪个国家,但肯定是西方的。一个人决定自杀,先悄悄变卖了值钱的东西,资助需要的人。然后写下遗嘱,要捐献自己的器官。最后跑到一座大桥上,做好准备,平静地给急救中心打电话,通知他们来摘取器官。这种认真自杀的态度,会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的意图,一次不成,还会静悄悄地继续努力。而那些孩子气的以自杀为手段的,会潜意识地或明明白白地故意让人知道,并在事后像战斗英雄或黑社会老大一样夸耀自己的刀疤,或像劳教释放者一样炫耀自己的经历。 全球每年有近百万人自杀,这个数字高于战争中的牺牲者,也高于任何一种致死的疾病。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自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男女在遗传上的心理结构不同。我同意此说法,自杀其实是一种没有生还希望的冒险(当然,有人喝了假冒伪劣的农药自杀未遂)。男人的冒险精神远远高于女性,是基于开拓未知交配机会的企图。在交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除了有足够的钱去妓院,对于雄性来说情况总是这样的),雄性是不吝惜生命去冒险的,否则,生命就没有意义了。虽说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许多情形下,山头是别人的山头,是不能随便上去砍柴的,战败等于死亡。与其退缩,还不如就豁出去了。所以,许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冒险,其实跟自杀差不多。人肉炸弹或炮灰很容易被培训出来,就是充分利用了人的本能。在战争和种族冲突中,自杀常被理解成利他行为,或是亲缘选择(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战友之间无疑是有亲属关系的)。这样的成分应该是有的,但从动物的利他行为看,人类的利他行为不该有这样普遍。况且,利他行为不是那么容易被培养(想像一下吧,学习雷锋好榜样唱了多少年吧,大街上依然没有多少雷锋同志)。相反,生殖本能却很容易诱导,几盘塑料光碟就能使不少青少年犯罪。 在西方,讨论自杀的网站和论坛不少,其内容并不只局限于自杀的方法和是否应该自杀。我的大概印象是,他们对自杀是否痛苦很关心,对自杀的方法很有研究,这体现了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所谓生命的尊严不在于活多少岁,而是生存的质量,有没有痛苦,是否受到虐待。出生时是否痛苦,那是没法选择的(或曰:对人而言,最善之策是不要出生),但对于死亡,个人是有自由的。这种态度从屠宰动物的方式可见一斑。我在美国生活过半年,刚去时,觉得猪肉、鸡肉腥味很重,吃起来有点恶心。后来,朋友告诉我,他们屠宰动物不像我们先用刀放血,而是电击致死,这样动物会少点痛苦。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要不是改革开放,可能不屑于考虑这样的事情。甚至,来自孔孟之乡的人们,杀猪前极尽所能给猪灌水,甚至灌混水沟里的水,有的甚至被灌死。政府打击注水肉,从没提起过动物死亡前的痛苦,只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人的利益。对利益的狭隘理解,也导致我们的很长是时期内忽视了刑讯逼供,只要没留下残疾,不影响劳动能力,往往不能得到赔偿。几千年来,我们只强调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而对虐待罪没有足够的认识--虐待他人也是罪大恶极,也需要还钱。 有一个论坛,本来是讨论节日和自杀的关系,英文缩写正好是ASH--灰飞烟灭的灰。现在,它仅仅是一个论坛(已几乎被垃圾广告淹没),其对自杀的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劝阻。这样的态度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当一个人真正觉得生存毫无意义,心理治疗无效,社会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并想办法让他毫无痛苦地离开。从对待生育、堕胎和安乐死的态度转变,大概能看出这样的趋势。人类是经过生存斗争发展起来的,当生存无忧,斗争已没必要,生活就失去了目标。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还要存在下去呢?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让亲人感到安慰?万物之中,唯有人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所以是很哲学的问题,没有人能很好地回答。死亡,是唯一一个只需要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若干哲学家说过类似的话),而不是医生或科学家的问题。科学家的任务是怎样才能让人延长寿命,而不管人是否需要长寿。医生的任务是拖延人的死亡时间,而不管病人是否痛不欲生或生不如死。
3144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国的高考制度该改改了
sfw111 2011-9-11 14:17
在我国,每一年都有近千万人要参加高考,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通过填写几张同样的考卷就基本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这种制度设计简单,看似公平。但从选人用人的角度看我国的高考制度设计太简单化了,它屏蔽了每一个人的个性、素质、理想、道德、是一个唯分数取人、唯记忆力取人的制度,是一个简单而迂腐的制度。 有人说,我国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在我国古代就有文举人和武举人考试制度,我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清楚仅仅用八股文考试无法公平选取人才。人的能力是多种因素组成的,记忆力或智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仅仅考核人这一个方面的能力,我们能说这种制度是公平的吗? 高考的目的是什么?高考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人受公平的大学教育,也不是让每一个通过大学教育的人公平就业。高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社会选拔需要的高端人才,通过大学教育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社会现实看 ,社会劳动本身存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存在科学活动、技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所谓的360行 。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选拔培养人才,而不是用高考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办法选拔人才。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选拔智力性人才开始,以培养智力性人才结束。而社会实践中智力性人才的需求面非常窄,于是出现了大学生千军万马考公务员,考企业管理层的奇观,实际上我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没有摆脱“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90%以上的大学生进不了这些领域的,“学非所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的浪费。 我国的高考制度应该改改了,首先应该改革考试方式,用多种考试方式,智力型人才用考卷,技术型人才用技能,道德型人才用评议,艺术型人才用表演。。。。。。不同的人才用不同的考试方法,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拔他们,培养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有,学用一致。 高考制度不要以公平为借口,用简单实用为借口推脱责任。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收到基金反馈意见了
热度 23 学数学的苹果 2011-8-27 09:24
1436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为什么新加坡人如此“恨”中国大陆人?
热度 3 duke01361 2011-7-19 08:59
为什么新加坡人如此“恨”中国大陆人? 对于这个现象,我似乎也明白也糊涂,明白的是我们大陆人的“超限”行为被人家不能接受,明白的是我们大陆人对行为的后果不计较的不负责任... 但我不明白的是:新加坡是新加坡,中国是中国,即使中国人真的不堪到“人吃人”的地步,那也不会影响到新加坡哪里去,大不了新加坡政府增高中国大陆人到新加坡的“门槛”,限制大陆人数不就好了?! 我善意地理解新加坡人的关切还是对我们中国大陆人的深切关心!
个人分类: Life a Bit|872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丁学良成了港科大校长?
热度 5 冯用军 2011-6-22 00:10
丁学良成了港科大校长?
这年头某些媒体和网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港科大校长谈南科大改革:能走多远走多远 2011-03-17 09:06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点击: 167 见: http://www.tesoon.com/a_new/htm/09/41307.htm
个人分类: Culture Review|234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jay1060201001 2011-6-18 16:04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三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表此篇文章,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4
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云,真的错了么?
zhuruoyuan 2011-6-16 17:22
对于马云所了解的不多,只是周围的很多人都在说,媒体上也都在说,就有点如雷贯耳了。近期关注财经新闻,看到支付宝的股权转移问题,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核心人物——马云,但是仍是了解不多,根据市面流传的消息对这一问题的脉络稍微有些了解:国家发布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对外资作出严格规定——支付宝为第一批获得牌照,马云及其管理层将其转移至马云所控股的新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两大股东,雅虎和软银对支付宝股权转移一事存在异议。针对这一问题,各方评论员大显神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申观点。 一方认为,马云在支付宝股权转移一事上,属于暗中交易,有违契约精神和诚信精神,与其一贯的形象不符,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诚信“抹黑”,并使外资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诚信打“支付折扣”;一方认为,马云作法无可厚非,一方面是为企业发展,即以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支付牌照,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事关国家金融安全,大量的现金流使得支付宝安全成为必须要绝对确保的问题,而如果支付宝的股权或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是对国家安全的不负责任。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市民社会私主体的契约精神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为法治创造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根据私人契约精神,上升至公法领域在控制公权力,在实现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契约精神本体上存在四个重要内容: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契约自由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内容。这也是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创立者、投资者、管理者这三者是现代企业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三者的关系和权力分配一直也是学者讨论的对象,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这一劣势在涉及利益分配不公时表现更为突出。阿里巴巴集团实际管理者也是其创立者,却拥有其最小的所有权,这本身就是引发矛盾的一个“火药桶”,其管理者很容易作出不符合或有损其所有者利益的决策,不管其管理者的个人品质如何。对于支付宝股权转移问题,不管马云是否事先与雅虎、软银等达成共识,不管支付宝股权是否被“低卖”,随着支付宝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不断发展壮大,无形之中其原所有者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所以才会有雅虎对这一事件的异议。相反,如果分离出来的支付宝没能第一批获得支付牌照,价值季度缩水,那3.3亿的股权支付金拿到手的雅虎肯定会偷着笑。所以,如果支付宝的股权转移存在问题,那么雅虎等完全可以利用法律手段证明支付宝股权转移无效,以恢复自己的利益;相反,如果支付宝的股权转移没有问题,那么雅虎也没有必要因为卖出去的东西增值了,而去所要增值的利益。这才是符合契约精神的。 对支付宝来说,第一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是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否则就可以解散回家了,因此,使其完全符合条件成为支付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打擦边球,不搞所谓“协议控制”,是绝对安全的做法,也是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最正确的做法,因为企业发展不能寄希望于政策的“宽泛”,更不能寄希望于监管机构的“盲区”,因此,支付宝股权完全内资化是符合支付宝发展需求的。第三方支付是关系千百万甚至上亿人利益的,其安全、稳健、透明的运营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其所有权在谁的手中则相对次要,我们不能说在马云手中就比在雅虎、软银手中安全系数更高,一个是外资,一个是个人,可以说半斤八两。因此,建立安全、有效的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才是解决第三方支付安全问题的关键。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操作越来越复杂,各种金融关系也是错综复杂,金融风险一方面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而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又随着各种不规则的金融操作而随时爆发,这种矛盾的现象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特色,各种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几乎所有的个人都参与其中,成为这个稳定的却又充满危险的体系中的一员。在这体系中,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表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个人分类: 评论随想|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热度 16 老李 2011-6-1 19:03
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李 侠 在话题越来越不好聊的当下,沉默与放弃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现在红歌浪潮已经席卷全国,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情。中国该往何处去?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这是每个人在内心里都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今天放弃思考,那么我们将承担绥靖带来的后果。从世界范围来看,意识形态氛围浓厚的国家,大多是落后的国家,也是不自信的国家,各种可怕的事情时刻有可能发生,相反那些宽松环境的国家更有活力。如果把共和国的六十年历史分成两块,那么我们会看到,后三十年要比前三十年好许多,至少今天我们不再挨饿,虽然每年的天灾不断,但是我们不但没有饿死人,反而是物质极大丰富。这三十年可能暴露出很多问题,但这不意味着以前没有问题,只不过以前的问题没有人知道而已,消息都被封锁了。今天涌现出的问题,我们完全有能力来解决,只是我们愿意不愿意而已。而前三十年是不可能的问题。高度集权背景下,人人自危,回忆一下文革,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当自由的空气逐渐减少,那么这个国家的活力也就跟随着快速下降。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我从历史中发现,人们从历史中什么也没有学到。今天想起这个话,仍然让心头一震。我个人已经完成了从左到右的转变,我希望这个国家是渐进的改革,那种激进的代价是我们负担不起的。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很多时候,左更有煽动性,乌托邦总是绚烂的,而最鲜艳的也往往是最有危害的,当我们被自己的追求所害的时候,追求何尝不是一副无形的枷锁,而且是解不开的枷锁。历史在这里进入死循环,人是乌托邦的牺牲品。 2011-6-1于儿童节临屏涂鸦 说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
4236 次阅读|24 个评论
怎样面对不负责任的父母?
geoallan 2011-1-8 18:02
今天看新浪新闻,25岁的宫晓明由于和父亲言语不和把父亲打死。究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宫晓明一直怨恨父亲抛妻弃子,自己从未体会到父爱。公诉人则指出,此案教育意义深刻。“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被告人自幼未被父亲抚养,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改变不了”。真的如此吗?我看未必。 中国传统社会的很多伦理道德都是建立在小农社会的基础之上,“父为子纲”是维系这种社会的一种伦理基础,强调的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在怎么有错,子女都不能反对,只不过现在用“亲情”来包装了。宫晓明和他父亲只不过是生物学上有血缘关系而已,至于说亲情,那就是在胡扯了!从小都不生活在一起,从来没关心过自己的儿子一下,有什么亲情可言!很多人没有过这种经历,就对宫晓明大加鞭挞,这也是不正确的态度。我自已也有类似的经历,我能理解他对父亲那种恨。我小的时候被嘲笑的时候,我只能站在墙角自己哭泣的时候,没人能够体会。 尽管我不会像宫晓明那么极端,但这种情绪不会消失,甚至会伴随我的一生。一个男人如果自己不想负责,那就不要生孩子。父母生了孩子就要负责,这是强制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哪个孩子是自己愿意来到这个世界的。如果没有尽到这个义务,那么法律就要赋予子女断绝亲情关系的权利,否则就是在鼓励一些人可以不负责任,而到了老年又可以坐享其成,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 父母对子女是天生强制的义务 子女对父母是对应的义务,这个义务可以根据父母履行责任义务的情况随时予以变更,这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趋势。 亲情和血缘是两码事,不要扯在一起。 我个人猜测,这是某些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做法。因为养老这种事情政府自古以来都是不管的,现在依然在延续而已。
个人分类: 勉为学术|944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