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公开拥护朱清时教授的量子力学科学普及基本论点:量子意识
热度 1 冯向军 2017-10-13 08:34
公开拥护朱清时教授的量子力学科学普及基本论点:量子意识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10月13日写于美丽家乡 在现今的中国科学界能够出现象中国科学院 院 士朱清时教授【1】和刘全慧教授【2】这样的开明而具有影响力的达人,是中华民族的万幸。本人私下称他们为科学知音,公开场合这样称就显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甚至还有高攀之嫌了。那么,就称自己是他们的真心拥护者或粉丝总可以吧。 本人在此负责任地 公开表示: 拥护朱清时教授的量子力学科学普及基本论点 - 量子意识:物质和意识不可分,意识是一种量子现象 - 量子意识,念头的本质是测量。量子力学的三大成就是: 薛定鄂猫 量子纠缠 量子意识 句号。 参考文献 【1】量子意识?- 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 主讲人:朱清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01a27e0101ebkv.html 【1】刘全慧, 量子力学后哥本哈根时代,科学网,2017年8月16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1071352.html
个人分类: 决定性概率论|45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钱学森和朱清时到底错在哪?
热度 14 jiangjiping 2017-6-18 22:46
钱学森和朱清时到底错在哪? 蒋继平 2017年6月18日 最近科学网上对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说法有很多争论, 由此还引起了对钱学森院士对特异功能认同的质疑。 凭着对一切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本能, 我也粗略地了解了各方面对这两位读者的评论,以及真气和特异功能的真伪论据。 我认为钱学森对特异功能的认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世界上确实有极其少数人具有特殊功能,这是明摆在那里的, 是否定不了的。可是, 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 到现在为止, 人类还无法用科技手段来解释这些特殊功能的机理。而且, 钱老在谈及这个话题时, 他的说辞也非常科学化。他说, 我并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 我非常赞同钱老的这个说法。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用骗人和假的特异功能来谋财就否定特异功能的存在。 社会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多的是, 要是用这种标准来衡量某种商品的合法性, 那么, 是不是所有那些被伪冒的商标都要遭到封杀? 至于朱清时的真气说,我虽然自己没有亲身体会, 但是我深信确有这种真气存在于某些人体内。 我觉得社会上多数人都是以自身的知识,经历, 能力和思维方式去度量别人的体验和思维。在他们自己达不到的境界或者没有亲身见证过, 就认为是不可能的, 是不科学的。 我自己在人生中遭遇过许多灵异现象, 连我自己也无法解释和说服自己是真的。 但是, 那是千真万确存在和发生了的。这种灵异现象不能用巧合和科学原理来解释。 我这里只说两个特别难忘的事例。 第一个是我在10年前的一次回家乡探亲时,晚上睡觉前像往常一样祷告, 在我祷告时,房顶的一盏灯突然大放光芒。母亲在隔壁房间看到后立即过来问我用什么先进的技术把这盏已经坏了十几年的灯修好。 我当时感到莫名奇妙。我什么也没做, 只是躺在床上祷告。 在母亲与我说话间, 这盏灯又自动灭了。 母亲出去后, 我又躺回床上继续我的祷告, 结果这盏灯又大放光辉, 其光亮比一般的日光灯要亮上几倍。后来我把这事说给我的兄弟们听, 他们都不相信,他们说, 这个灯已经14年从来没有亮过了, 无论如何也不会亮的。 第二个是, 在我人生面临十分艰难险境的时候,我跪在神灵前真心的祈求上仓的救助。 我当时为了证实神灵是否真实存在, 就对神灵说,现在后边的湖中有一只大甲鱼, 要是神灵确实存在, 也在倾听我的申诉, 那么, 请神灵立即显灵, 让这只大甲鱼爬到我的院之中,我抓到它, 绝对不杀它, 只是与它为伴。我当时是闭着眼睛祷告的。 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那只大甲鱼已经在我的院中了。 我马上跑出去把它抓住带回家养在一个大浴缸里。它在浴缸里一直缩着头, 不吃不喝不理我,我生气了,就说要杀它吃了, 它立即昂起一尺多高的头, 张开它的嘴巴, 跟我说了大概15分钟的话。最可惜的是,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场。太太在中国, 儿子在上大学, 女儿在上中学, 我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打击, 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我分担一点儿人生的巨大压力。 我说这些, 我估计还是有很多人会说我在编故事。 可是, 我想请各位读者从逻辑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思考一下, 我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 我是一个搞农产品开发的科学家,谈论这些灵异现象,真气和特异功能对我的专业和人生会有任何帮助吗? 答案一定很清楚, 没有任何关系和好处。 那么, 这样做的唯一解释就是把自身的经历说出来, 有个记录。 我觉得钱学森和朱清时院士的做法和出发点也是这样的。他们都是知名大科学家, 有必要再故弄玄虚, 博取名头吗? 所以。我的看法是, 钱学森和朱清时的言论没有错, 错在他们是人类中极其少有的几个特殊的人物, 他们能够理解和体验的东西, 地球上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和体验到的。 因而, 他们就被多数人认为是错的。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0229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为何用"玄学"棒打科学家?----评澎湃新闻网一文
热度 23 dsm9393 2017-6-17 23:03
为何用"玄学"棒打科学家 ? Why do metaphysics clubs scientists? ---- 评 澎湃新闻网 一文 “ 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论:权威科学家宣讲玄学令人大跌眼镜 ” 都世民( Du Shimin) 6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 “ 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 。他 认为 , “ 真气 ” 为 “ 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 ” ,是客观存在的。 用自己身体做实验 不行吗 ? 朱清时 院士 的思路是 “ 用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实验 目的 : 证明中医的真气 和经络 是否真实的存在 。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过去,对 经络 测量问题, 已经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测量电阻;光纤等等。现在科学家将用什么方法?朱先生没有讲明白。但是他给出了初步的结果, 结果表明,中医的真气和经络是可能存在的,但需要用新的方法来研究。 从后面的介绍来看,可能涉及的,有脑科学,量子学 ,光学,电子学等多种方法,尚不得而知。作为大众讲堂,不可能作学术报告,也就是说不能详细的讲解,对一些专业人士会感到困惑,这是必然的。 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呢?应该是可以的 。屠吆吆先生用自己的身体试验他研制的药品,这是大公无私的表现,无可厚非。他的研究团队也这么做了。这就是科学家的风范!它为人类树立了榜样。奇怪的是,居然有人否定这种方法。在古代也有人这么做。 在国外,研究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也有用这种方法,对接触电磁波强度大的人群,问卷调查,和找志愿者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比用小鼠来做实验要来的直接,朱先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应该赞尝。 科学家讲 了 玄学 吗 ? 澎湃新闻的文章指出 : 权威的科学家宣讲玄学,则令人大跌眼镜。曾写有《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等文。 什么是玄学?在百度网查询,有以下解释 :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言道幽深微妙。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玄”乃道家术语,指幽深微妙、高远莫测之“道”。 魏晋人把《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 “三玄”,“玄学”就是因研究阐发这“三玄”的玄理而得名。 玄学五术 ——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 《玄典》 ——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藏》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 《养生》 ——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 如上所述 ,朱先生并没有讲述玄学。是 澎湃新闻强加的,自己没有听懂,感觉到 玄,于是就认为是讲述玄学。 真气和经络 是 中医的 重要内容,不属于 玄学!不要把《黄帝内经》和其他中医理论,看成是玄学。 实像 与 虚像 科学怎样证明? 澎湃新闻的文章指出 : 令人惊讶的是,朱清时解释这个结论的过程,竟然是通过 “ 科学逻辑 ” 完成的,这就更让人困惑不已 。 “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与神经元的突触相连,从而由中枢神经控制它的生长;身体的这些感觉都表明相应处的神经元被触动,因此,真气应该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 澎湃新闻的文章还指出 : 从言语逻辑上看似能自洽,却完全不符合科学逻辑。 为什么 不符合科学逻辑 呢 ? 1) 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基石,是精准的数据计算、严谨的实验检测 ; 2) 科研界达成的研究共识 。 是指 中医之气和经络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谁来作结论? 3) 科学家若不能以数学运算建构自己的学说,观点就会缺乏数理逻辑的支撑,可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规范的。 4 ) 与人文研究不同,科学研究只要有一个数字、一个演算过程不能被证明,那么其得出的结论也终会被证伪。 5 ) 科学证明玄学,实像证明虚像 6) 他试图用科学去证明玄学,用实像证明虚像,其思考的出发点就是经不起验证的,结论当然与真相南辕北辙。 澎湃新闻的文章根据上述几点否定了朱院士的 结论 和讲座阐述的思路 。一句话全盘否定了 朱院士的爱国情怀 , 否定了 朱院士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的研究 。 澎湃新闻貌似很专业的专家或科学家 , 发表了 专业性 评审结论。 并扣上玄学 和不科学的帽子。 有的知名媒体居然整段抄袭这 —评论。并 帽子 加码,升级为伪 科学 。将 朱院士说的真气与社会上的少数气功师混为一谈。 从大脑记忆的研究看 科学逻辑 关于大脑记忆的研究一直到现在,有多种解读,不能形成科学共识。研究结果处于 “不稳定”状态。记忆与失忆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失忆又包含因脑损伤导致失去记忆。多次中风也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另外老年人因脑疾病导致痴呆症。这也是失去记忆。还有婴儿期失忆等多种含义。因此研究记忆应与失忆关联。 2017 年 4 月 10 日 ,《联合早报》刊文:“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前说的不对!”。记忆最新解读说明脑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 记忆实际上是将 实像 变" 虚像 "。这" 虚像 "就是记忆存储和回忆的流程图。 1 ) 早在 1949 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 ·赫布 (1904-1985) 提出关于记忆形成的简单法则一一 记忆的形成主要与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相关 。他认为,神经元会对人们遇到的事物进行编码,那些在同一时间出现的事物将分别刺激某一神经元,而同时被激发的这几个神经元之间,将共同组成一个特定的细胞回路,这个细胞回路就是一段记忆。 2) 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小组 , 探测到人们大脑记忆归档经历事件所激活的神经细胞。研究报告聚焦于 大脑内侧颞叶的神经细胞,内侧颞叶与 “ 事件记忆 ” 密切相关 。通常内侧颞叶负责大脑自觉回忆体验事件和场景情节。 3 )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业界认为先有短期记忆,然后慢慢转变成长期记忆。人脑的两个部分深度参与了对个人经历的记忆:即 海马体和皮层 。海马体先储存短期记忆,之后逐渐转变成储存在皮层里的长期记忆。后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中 海马体是情景记忆的重要脑部结构 ,除了要协调时间、地点和事件三要素外,还需要联通 内嗅皮层 。内嗅皮层有很多层,可从大脑感觉处理区接受诸如景色和声音等感觉信息,并将感觉信息传到海马体。 4) 以上研究 记忆存储在微观层面 ,即神经元或细胞层面。记忆不仅与树突棘相关,更与外部刺激状态有关。记忆具有动态属性,神经元和记忆都是可塑的。 神经元不能传输外来信息,颅内神经元群之间的信息交换只能以电波为媒介。 海马神经元组织是记忆的核心区域。信息组合方式构成各脑区信息储存的自然分类,即目前公认的 皮层功能区 。按目前大脑皮层 52 区的分类方法,意味着每个神经核均可在皮层找到对应类型信息储存 。 5 ) 早先 教科书都认为记忆是相邻的脑细胞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形成记忆。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形成记忆。因此认为 记忆存储在突触中 。 后来推翻了这一说法,认为存储在脑细胞内。 6 ) 戴维 . 格兰茨曼通过海兔试验,利用电刺激法形成新突触,然后转移神经元到培养皿中,再用化学法触发此记忆,再用药物普萘洛尔清除记忆相关的突触, 48 小时后记忆恢复,因此认为 记忆不是完全存储在突触中 ,而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码在细胞的 DNA 中,也 有人认为是存储在细胞层面的生化反应的痕迹中 。也有专家认为药物不能完全清除记忆,记忆的固化过程不稳定的缘故。 7 ) 博赞 ( Buzan,T.) 著作" 启动大脑"。书中指出: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数据管理系统,它与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分析和存储能力相形见绌。人类的大脑具有无限潜能,通过科学的使用方法,学习者可以达到从未到达的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可能。 大脑的思维结构可以被看成一个巨大的分支联想机器 ( BAM) ——台超级生物计算机。 认为 人脑神经元总量是万亿 ,如果再考虑神经元之间的收发信息,形成的信息库是无穷大。 8 ) 克劳斯,迈因策尔的专著 " 复杂性思维 --- 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中指出:视觉、推理和记忆被理解为较高级的功能。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是一种系统效应,不可能还原到单个神经元的层面上。该文作者是德国专家,他认为:神经元的信息输入由特定的突触所接收,信息输出由特定的输出线所发送,这种输出线叫作轴突。神经元的树突可以接收来自数十个到数千个其他神经元发送来的信号。神经元信号的活性是用它的发送频率来度量。神经元被看成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装置,其中包含有连续的内部膜电位。如果膜电位超过了一定的阈值,神经元就会传送一个数字动作电位给其他的神经元。在细胞体中会产生神经冲动效应,并沿着轴突传导,具有一个或多个分支。但是记忆是高级功能,不是电生化装置所能完成。 如上所述,对记忆存储的解读 ,有 微观层面,也 有宏 观层面;有细胞记忆,也有系统记忆;还有看成超级生物计算机 存储 。视角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记忆”解释是否应考虑以下五要素:试验方法、记忆形成时间、记忆形成的路径和多层面链接、记忆存储空间、与事件关联。对此没有形成科学共识 。 对大脑的 研究,早先是想对每一个神经元逐一研究,再汇总建模,由 超级计算机 进行计算 ,由大数据分析结果。欧盟脑计划就是这一思路,实践证明行不通。 澎湃新闻的文章的说法不适用脑 研究。 人脑神经元总量是多少 ?说法不一样,有 万亿、千亿、数百亿、数十亿 。 澎湃新闻的文章的说法 : 科学研究只要有一个数字、一个演算过程不能被证明,那么其得出的结论也终会被证伪。 对 人脑研究不适用 。 引力波和暗物质 用实像证明虚像, 因为黑洞分析和 暗物质提出是数学模型仿真结果,模型本身如何证明?只能通过实 像 去 证明虚像 。 人的记忆实际上是将 实像 变" 虚像 "。人找回家路也是 将 实像 变" 虚像 "。 诺奖得主莫洚夫妇就是用虚像替代实像。他们将小白鼠放在一个大笼子里,将电极植入鼠 脑 , 电极的信号引入电脑,记录小白鼠在笼子里不同状态时 神经元放电的轨迹 。这 轨迹是虚拟的图形 。 莫洚夫妇由此 图形界定了细胞类別 。并提出人脑有 GPS系统。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不靠谱。 莫洚夫妇没有给岀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裢接。是自已推测,也不符合人 找回家路的常理 。 澎湃新闻的记者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写点评论。不要总是给中国人添堵。既打击小人物韩春雨,又把矛头对着我国科学家。还把中国有的老人称呼为"熊老人"。 “真气”与神经元的关联 朱院士研究真气与社会上所谓气功师是不同的。科学家是想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的气血和经络。 他想在 微观层面观测气感在细胞群体中产生的影响 。他的说法对大众来说如同讲"天书",听者不懂,又无气感,必然感到玄,加上过去方舟子等人批中医是伪科学的影响,有的人口头上拥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实际上他们把中医看成伪科学,把佛学看成迷信。有关科学与佛学的关联另文讨论。 有关细胞层面的研究涉及相当多内容。朱院士已回应对细胞的 神经元测试结果 。试图说明有无气感吋 神经元的变化 。但不知是什么样结果?是细胞排列变化;还是映射神经回路发生变化?观测手段是什么?有没有无线传输概念或量子纠缠概念引入?是倍受关注的。 笔者建议朱 院士把突破口选在视感系统 ,其理由如下: 1. 视感系统信息量最大, 70% 以上; 2. 视感系统以光学和电磁理论指导 ,如果能拓展到 微观层面 ,对生物学,脑科学都有很大促进;也是先生善长专业。 3. 视感系统是唯一展现多层面链接的地方 ,肉眼可见; 4. 佛学《金刚经》指出人眼五种功能,在有气感时,是否有开天目功能? 5. 中医眼科历史悠久,有专著《中医眼科学》。还有现代科技与中医融合的专著。 6. 总之,希望 朱 院士组织一个沙龙 ,吸引多学科专家共同攻克经络难题! 参考文献 朱院士在中医药大学所讲的 “科学的语言” 不太科学 , 科学网 , 2017-6-15 15:43 | 系统分 类 : 观点评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87662do=blogid=1060947 本文来自杨卫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87662-1060947.html  披着科学外衣研究 “ 真气 ” ?中科大原校长朱清时不是唯一的那个 http://weibo.com/u/3114175427?c=spr_qdhz_bd_baidusmt_weibo_snick=%E8%A7%A3%E6%94%BE%E6%97%A5%E6%8A%A5is_all=1 原创 2017-06-14 宗赫 , 来源: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观察者网、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 新京报 ”“ 中国青年网 ” , 相关作者:周理乾、张田勘、叶飙 等 张田勘(学者) , 院士朱清时以身体观察 “ 真气 ” :有多少科研价值? 新京报 | 手机看国搜 , 2017-06-12 08:20 理想破灭的朱清时讲"真气〃,不该被围攻! 屏山石, 2017/06/13 科学尽头是玄学?朱清时院士的 “ 真气说 ” 合理吗? 2017-06-14 16:09 | 国搜头条 | 手机看国搜 (本文综合环球网及钱江晚报相关报道,原标题及内容略有更改) 责任编辑:周宣宇 沉迷 “真气”研究 朱清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来源 : 凤凰周刊 , 2017 年 06 月 15 日 对话丨朱清时 真气经络或存在需用新方法研究 , 来源: 新京报 http://www.bjnews.com.cn/inside/2017/06/16/447004_3.html 媒体评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论:权威科学家宣讲玄学令人大跌眼镜 ( 图 ) , 澎湃新闻网 , (原标题为《 朱清时 “ 惊人之语 ” 模糊科学边界》) , 2017-06-13 09:29 , http://www.sohu.com/a/148399545_260616?_f=index,recom 郑心锦 , 新媒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得时髦, 来源:星岛环球网 , 2017-06-02 10:02 “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前说的不对!”来源:《联合早报》, 2017 年 4 月 10 日,其链接是: http://www.zaobao.com/wencui/social/story20170410-746886 。 “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前说的不对!”,来自联合早报,该报信息来自 BBC 中文网。 2017 年 4 月 10 日 ,其链接是: http://www.zaobao.com/wencui/social/story20170410-746886。 人类首次精确发现大脑记忆形成原理 , 腾讯科技, http://www.yunzhitai.com/diccovery/being/ 。 美神经科学家揭开大脑记忆时间关联事件机理,来源:中新网, 2014 年 02 月 11 日 。 钟振余 ( 宁波大学 ) ,记忆信息与大脑神经元固有频率的关联性, 来自科学网, 2016-1-2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952482.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钟振余博客。 罗文 . 雅克布森 Romi Jacobson ,译者马骁骁,大脑把记忆存在哪,环球科学, 2015 年 5 月。 启动大脑 , 博赞 ( Buzan,T.) 著;卜煜婷译,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1 书名原文: Use Your Head 。 . 复杂性思维 --- 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克劳斯,迈因策尔 著 曾国屏苏俊斌译,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2 。
个人分类: 博客|1433 次阅读|50 个评论
朱清时院士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
热度 20 gaoshannankai 2017-6-16 20:31
这些天,学术界最大的讨论莫过于朱院士的“真气论”。 这种说法当然要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批判。 有人说不值得批判,只不过坏人变老了。 我觉得,不仅仅是坏人变老了,这些坏老人,或者老坏人 对科学界的危害十分严重,对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 或科研工作者危害更深。 此前,我多篇博文分析当前教科文卫领域的腐败情况。 中美两国殊路同归,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中世纪。 上一个中世纪,是人权与神权的斗争,因为战胜神权,人类 走出了中世纪。但是,我说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斗,世界 本无神,因此也就不存在人与神斗,只不过是阶级斗争而已。 一小部分人打着神的旗号,反科学反进步,阻碍历史发展。 基督教告诉我们,撒旦会打着上帝的旗号来世上做坏事, 同样,佛教和伊斯兰教也有类似说法。 因此,坏人不会直接传播伪科学,他们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 就好比我们中国,有一些人打着毛泽东的旗帜反毛泽东。 坏人暴露了,是好事,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朱的问题也是 一个检验社会的标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自己一个一个都暴露。 为了不陷入一个新的中世纪,大家一定要提高阶级斗争的意识, 对各类坏人保持警惕。 阴阳五行-男女双修-如何走出 中世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4042.html 上个中世纪,反科学的打着宗教的旗号,他们的身份是主教或牧师; 这个中世纪,反科学的打着科学的旗号,他们的身份是院士或专家
1792 次阅读|33 个评论
警惕新时期的伪科学
热度 58 Einstein 2017-6-16 08:47
按:拙文刊载于 今日《科 技日报》“科技话题”版,题目作:有一种伪科学,更具迷惑性(见: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6/16/content_371524.htm?div=-1 ),感谢该报“嫦娥副刊”陈莹编辑的推荐。发表时编辑有删改,下面为原文。今年2月27日,笔者曾发过“警惕呀,新时期的耳朵识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036337.html ),可算该文的姊妹篇,有兴趣者一并参考。 1878 年,恩格斯写了一篇文章《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在这篇文章中,他讽刺和揭露了当时已经陷入伪科学泥潭的三位大科学家,而且从根源上分析了他们从事伪科学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片面地强调与依赖感觉经验,极端轻视理论思维,因此执迷不悟到了可悲的地步。近140年过去了,如今再读这篇文章,不但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更有现实意义。新时期的伪科学不过是罩了一件新颖的外袍,本质上并未改变。 恩格斯当年批评的 三位科学家,都大名鼎鼎,他们分别是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和策尔纳(Johann Karl Friedrich Zöllner)。华莱士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早年因独立于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而闻名于世。克鲁克斯是英国大物理学家,他 是铊元素的发现者,阴极射线研究中知名的“克鲁克斯管”便是以他命名的。策尔纳是德国天体物理学家,是“光度计”的发明者。那么他们当时搞什么伪科学呢?原来那时欧洲唯灵论盛行,不但认为存在着独立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灵世界”,而且还存在可以沟通两者的“灵媒”,更离谱的是这些科学家要用物理实验去证明这种神灵世界的存在。这正是恩格斯讽刺的“最清醒的经验主义者陷入了最荒唐的迷信之中”。 大科学家克鲁克斯画像 “神灵世界”的伪科学闹剧折腾了一阵子,后来逐渐式微。但大科学家亲自参与和鼓吹伪科学的现象并未绝迹。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以四川大足县(今属重庆)一位叫唐雨的儿童具有“耳朵识字”的特异功能为始,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造神运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成了新时代的“灵学”。一些大科学家再次被粗浅的“经验事实”所蒙蔽而成了伪科学的俘虏,不但为之摇旗呐喊,而且尝试在科学研究中为之谋求新的广阔天地,提出“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门类(指钱院士)。20世纪末神州大地上遍地的“神功大师”便是人体特异功能热潮的直接后果。 近年来,我国某位科学院院士在数次公开演讲中(按:朱清时院士),用个人的自我体验代替可重复的实验检验,把量子物理中的新奇现象解释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基础,把佛学用语牵强地与物理研究的结果相联系,以证明两者“共通”。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的某些节目(见文首另一博文)也改头换面包装和推出了些许“耳朵识字”类的节目。凡此种种,与140年前欧洲那些灵学大师们没什么两样, 认清伪科学的真实面目,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是当前我国科普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那么为什么大科学家也搞伪科学?公众如何辨识伪科学?毋庸置疑,大科学家都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仅是具备科学素质的一个方面,或者说 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门类划分趋于细密,在某一方面的专家、院士,在另一方面可能与公众一样所知甚少。因此,大科学家搞伪科学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普通公众一样是一种常见社会现象。只是由于大科学家声望高,因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后果较一般公众严重。谈到辨识伪科学,需要知道什么是“伪科学”。通俗地讲就是把非科学的东西包装(伪装)成科学。前文提到的“灵学”、“人体科学”就是如此。辨识伪科学需要掌握以下三条准则。 第一,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条看似普通,实则非常关键。许多大科学家向伪科学乖乖“投降”就在于此,他们惊诧于伪科学骗子表演的惊异结果,往往信以为真。殊不知那些表演要么有托儿,要么 暗藏机关(按:王林“ 大师 ”能“征服”那么多人原因也在此,与当年的诸多大师一个路子)。 第二,特殊的声称需要特殊的证据,而且声称越特殊,需要自证的条件越强。 比如一个人声称他发现了地球除了月球外另有一颗天然卫星,而且还“算出”了其运行轨迹,那么他需要提供充足的证据自证其结论。 第三,科学的普适性,要经得起重复性实验。 比如前文提到的耳朵识字,不能只在某人家里表演(才能奏效),或者只能在心情好的情况下奏效。否则,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 科学史上的确有过令人无比向往的辉煌年代——科学革命,比如16-17世纪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19-20世纪之交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但是我们不应忘了,在人类科学探索的漫长历程中,大部分时段风平浪静,“革命”只是拓展了科学研究的视野,但不足以让这首巨轮改变航向。量子力学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但牛顿力学依然可以把卫星送入既定轨道。因此,当下一次伪科学的惊悚宣称再次鼓噪在你耳旁时,警惕呀,它们只是又罩上了新的时装。 当年广场上的神功热潮(许多就是邪功)
个人分类: 科普|12456 次阅读|153 个评论
朱清时量子力学观的基础是量子力学的冯诺依曼解释
热度 33 qhliu 2017-6-16 00:29
近两天,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说引起了很多争论。这个问题,土著不懂。 院士讨论的量子力学测量理论,却在土著饭碗内,是天天面对的问题,多少懂一点。院士的量子力学观参见:演讲“ 从薛定谔的猫到“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   不可思议的量子意识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和《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 ? 》等等。谁会 去在意一位外行的胡言乱语? 没想到院士头衔本身就是号召力! 一票 大侠齐上阵,好一顿 口诛笔伐,好不 热闹。 也过来 蹭个热点。 必须指出,院士量子力学观的要点是, 量子力学中没有主客观的清晰分界, 客观的存在会受到人类的是否观测的影响 。这个看法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一种必然 ! 这种必然,有两个来源。第一,用公众语言来说明量子力学时,必然丧失一些科学的严谨性。第二,有些从未成形或者过时的理论,却非常吸引公众眼球,在大 众媒体中 仿佛是科学的定论。院士的错误,主要来自第二点。量子力学有一个所谓冯诺依曼解释 ( 或者称之为冯诺依曼 — 魏格纳解释 ) : 意识导致波包塌缩 ,诗意的说法就是, 客观的存在会受到人类的是否观测的影响。 一,量子力学的冯诺依曼解释解释:意识导致波包塌缩 这个解释的核心是:“ 量子力学规则是正确的但是量子力学只能处理一个系统,即全部的物质世界。另外存在不能用量子力学处理的外部的观测者,即人类 ( 或许动物 ) 的意愿,它能利用大脑施行测量,导致了波函数的坍塌。 ”“ 非物理的意识 被假设成为唯一的测量仪器。 ” 这些文字是维基百科 “ Von Neumann–Wigner interpretation ” 条目中有关 文字的翻译。 In his 1932 book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John von Neumann argued that the mathematics of quantum mechanics allows for the collapse of thewave function to be placed at any position in the causal chain from themeasurement device to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the human observer. In 1939, Fritz London and Edmond Bauer argued for the latter boundary (consciousness). In the 1960s, Eugene Wigner reformulated the Schrödinger'scat thought experiment as Wigner's friend and proposed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an observer is the demarcation line which precipitates collapse of the wave function, independent of any realist interpretation. ... . The non-physical mind is postulated to be the only true measurement apparatus. Rudolf Peierls was also a proponent of this interpretation. This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summarized thus: The ru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are correct but there is only one system which may be treated with quantum mechanics, namely the entire material world. There exist external observers which cannot be treated within quantum mechanics, namely human (and perhaps animal) minds, which perform measurements on the brain causing wave function collapse. 1 . F. London and E. Bauer, La théorie de l’observation enmécanique quantique (1939), English translation in Quantum Theory and Measurement, edited by J.A., Wheeler and W.H. Zure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1983, pp. 217–259. 2 . Wigner, Eugene; Henry Margenau (1967). Remarks on the Mind Body Question, in Symmetries and Reflections, Scientific Essay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35 (12): 1169–1170. Bibcode:1967AmJPh..35.1169W. doi:10.1119/1.1973829. Retrieved 2009-07-30. 3 . Schreiber, Z. The Nine Lives of Schrödingers's Cat: https://arxiv.org/abs/quant-ph/9501014v5 4 . P. C. W. Davies and J. R. Brown (editors), The Ghost in the At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73. 二,必须立即说明:这不是量子力学标准的解释 ! 由于冯诺依曼是量子力学数学基础的奠基人,哥本哈根解释的代表人物,在大众媒体中,他的意识导致波包塌缩的量子力学解释是哥本哈根解释的一部分。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 2011 年,一次国际会议上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只有 6% 的与会者,认为意识导致波包塌缩的量子力学解释是哥本哈根解释的一部分 ! 即使如此,他们也认为“大众媒介有时认为哥本哈根解释把测量归咎于意识的作用,这是对哥本哈根解释的误解。” 这些文字亦来自 wiki “VonNeumann–Wigner interpretation 条 ” A pollwas conducted at a quantum mechanics conference in 2011 using 33 participants(including physicists, mathematicians, and philosophers). Researchers foundthat 6% of participants (2 of the 33) indicated that they believed the observerplays a distinguished physical role (e.g., wave-function collapse byconsciousness). They also mention that Popular accounts havesometimes suggested that the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attributes such a roleto consciousness. In our view, this is to misunderstand the Copenhageninterpretation. 15. M.Schlosshauer; J. Koer; A. Zeilinger (2013). A Snapshot of FoundationalAttitudes Toward Quantum Mechanics.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Science Part B: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 44 (3):222–230. arXiv:1301.1069 Freely accessible. doi:10.1016/j.shpsb.2013.04.004. 注意,参与这次调查的不仅仅有物理学家,还有数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国际科学界的如下共识:即使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也不认为意识会决定测量结果。 二,初等科普: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是,量子测量需要经典仪器 尽管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表述,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却是量子力学的教科书解释。很多人把哥本哈根解释当成标准解释,很可能是不妥当的。但是,称之为“ 量子力学的教科书解释”却是恰如其分的! 这一解释的核心是需要一个经典仪器,而这个仪器不在量子力学之内。 Weinberg 认为, According toBohr, “The essentially new feature of the analysis of quantum phenomena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fundament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the objects under investigation . This i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necessity of accounting for the functions of themeasuring apparatus in purely classical terms, excluding in principle anyregard to the quantum of action.” Weinberg 还 认为, As Bohr acknowledged, in the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a measurement changes the stateof a system in a way that cannot itself be described by quantum mechanics….Thi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entails a departure from the dynamical assump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during measurement. 三,中等说明:量子力学研究主体已经超越哥本哈根解释 从 1980 年代以来,理论界对量子力学测量理论发起了猛攻。今天,量子力学的研究主流的共识是:测量仪器满足量子力学 ! 不过,这个测量仪器的自由度无穷多,即满足所谓的热力学极限。 四,高等说明:为什么量子力学需要教科书解释,即哥本哈根解释 ? 哥本哈根解释比较简单 ! 用来哄哄学生进入量子力学的大门最方便 ! 五,结论 1 ,朱清时的量子力学观基于量子力学的冯诺依曼解释。尽管冯诺依曼是罕见的天才, 尽管 他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却不是决定性) 的 贡献, 尽管 他的“意识导致波包塌缩”的解释也许曾经有人注意,甚至有人认为是哥本哈根解释的一部分,但是,这个解释过时了。 2 ,今天国际科学界的共识是:意识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国际科学界的代表人物是:潘建伟院士的导师,物理学诺贝尔奖热门人物 A. Zeilinger 教授。 3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是需要经典仪器。这个解释之所以还为教科书所用,不过是为了哄哄学生。并不代表今天物理学界的主流认识。 4 ,今天物理学界的主流认识是:量子测量不需要经典仪器。 ——————土著其人—————— 土著对高校自主招生充满了激情并工作超过了十年,甚至指导了通过自主招生这个窄们进入湖南大学的学生发表了 Top1 区 SCI 刊物论文,但是,他却是自主招生学生质量的怀疑论者。他相信物理学的基础中,应该有超乎经验的地方,否则就是唯象理论,但是,他也怀疑超乎经验的东西一旦超乎物理学本身是否依然可以接受 ? 他觉得国内的量子力学教材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充斥了过时的、荒唐的说法,却对自己写的东西也是嗤之以鼻。很可能,他所在的局部地球磁场出了问题,或者他的 GPS 工作一直不正常。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9517 次阅读|86 个评论
李小文VS刘先林VS朱清时
冯用军 2017-6-14 00:49
同为院士,霄壤之别 同为老乡,鱼龙之分 李小文:(1947.3.2-2015.1.10),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 ,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先林:(1939.4.19—),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共党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清时:( 1946年02月—) ,四川成都人,教授,科学家,男,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李小文先生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给学生做报告 刘先林先生穿旧鞋在高铁二等座上认真备课 朱清时大师在气功大会上给听众专注拍照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小文VS刘先林VS朱清时
冯用军 2017-6-13 23:43
同为院士,霄壤之别 同为老乡,鱼龙之分 李小文:(1947.3.2-2015.1.10),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 ,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先林:(1939.4.19—),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共党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清时:( 1946年02月—) ,四川成都人,教授,科学家,男,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李小文先生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给学生做报告 刘先林先生穿旧鞋在高铁二等座上认真备课 朱清时大师在气功大会上给听众专注拍照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1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or邪教:图说朱清时大师
热度 2 冯用军 2017-6-13 21:53
为气功站台,为邪教鼓气? ——先有钱学森,现有朱清时。 以“院士”的身份,打着“科学”的旗号,为“伪科学”站台,老乡, 我就服你 朱清时,院士、 中共党员 、校长、教授。 气功、佛教不是伪科学是啥玩意儿?佛教、气功哪一点能被科学试验重复验证?... 1、 朱清时院士:修炼真气让我获得极大的快乐 http://fashion.ifeng.com/a/20170611/40262905_0.shtml 2、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对佛法我一直在求证 http://foxue.qq.com/a/20160108/030268_all.htm 3、 “真气”讲座是与非:朱清时报告缘何引风波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6/379432.shtm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朱清时校长解密“真气奥秘”,我的“日心说”(代广告)
热度 5 yindazhong 2017-6-13 18:22
为人类解密“真气奥秘”,我的“日心说” (代广告) 这两天,曾经担任过几个国家最著名科技大学的前校长朱清时老先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了《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报告,实事求是地介绍了真气在他体内运行的人体实验感受 ……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爆了举国科学界惊心动魄地纠缠争辩甚至谴责声讨,又一次把人体气功架上了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的熊熊大火上经受煎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1060578.html(请朱清时自行脱掉科学院院士帽子) 打开时光通道,科学网上溜达,几乎不忍直面生物科学还在萌发阶段的如此这般七嘴八舌与群殴狼藉。有意无意之间,睁开俺充满灵感梦的火眼金睛一看,不觉哑然失笑:神奇千年的气功运行奥秘原来不过如此,看来科学发展史,中医气功理论研究又要送我一个道破天机的绝好机会啦! “真气是什么” ?“真气运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斯芬克斯之谜的答案到底是什么?我亲爱的当今的牛顿、乔布斯们,赶紧“摘苹果,抢桃子”啊! 不过,为了遵从咱中华文明孔融让梨的文化美德,俺这里再给您最后三天的解密“真气运行原理”的时间,赶紧发挥您的天才智慧,发表您的原创高见,要不然这么好的胜利果实又要被我老人家收入囊中啦! 顺便提醒一下,俺老人家在此打出这个广告可是胸有成竹,有备而来滴。您也许还记得,俺可是曾经是给中医进了N个球的擅长原创的科学家伙哦: “衰老生化原理”; “经络现象原理”; “中医治未病原理”; “中药牛黄的道道用衰老原理照照”; “从模糊数学看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及其特殊技术”等等等等
个人分类: 科学之道|4728 次阅读|9 个评论
围绕朱清时讲座的多种解读
热度 26 lvnaiji 2017-6-13 16:07
吕乃基 围绕量子纠缠的争论依然“纠缠”,“塌缩”迟迟不决,或议而不决,或各有巧妙不同;眼下围绕朱清时的最新讲座,各方争论的热度又陡然上升。 是否可以从不同角度面对自然? 认识自然,感悟自然,欣赏自然,以及实践自然,等等。 不同角度之间是否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还是如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规则那样平滑过渡? 毫无疑问,这些不同的角度,在历史上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彼此“纠缠”而混沌不清,在河图洛书、易经八卦、老子的“道”,屈原的“天问”;在埃及的金字塔;在佛教、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在世界各地的岩画,均可见到形形色色的纠缠,其中或多或少,同时可见科学、艺术、宗教和技术的身影。 近代以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塌缩”,或曰“断奶”、“脱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科学需打压儿童的诗人气质;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为爱情……;区分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边界清晰,概念严谨,逻辑严密。 20 世纪中叶以来,这些分道扬镳的领域渐行渐近,以不同方式彼此参与。大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知识回到人间和特定的语境之中,艺术化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分形、全息、涌现、混沌,朝着原始的混沌复归。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言之“科学”,指的是自近代科学革命到 20 世纪中叶,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至今之科学;既非远古至近代之前的“科学”,也不是以近现代科学的词汇,譬如“后现代发生器”说不清道不明的“后现代科学”;这也是大多数与朱清时“商榷”者的立场。 上述科学演进的三个阶段,可以由海克尔的生物重演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作两个角度的“映射”。其一,是科学的个别领域,从其缘起、发育,以及成熟,大致重演这样的三个阶段,由概念不清界限不明,到学科定位清晰,再到与其他领域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其二,是科学家个人的研究生涯。在学习阶段或初出茅庐,思绪尚不清晰,敢于挑战权威,渐次自成一家乃至学派,德高望重之时得以破除门户之见,步入哲学殿堂,一通百通,居高临下反思当年。 其实,生物重演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正是分形和全息在特定领域的体现。 回过头来再看朱清时的讲座。 其一,远古科学的三种形态,经过近现代的分化,正在走向新的综合,真善美合一; 其二,如同万年前人类的起点,眼下一种新的科学——以人与宇宙作为整体为研究对象——正在酝酿之中,其形态类似于曾经的原始科学。以近现代科学的视野观之,何为“真气”,“丹田”又在何方?曾记否,近代科学曾经的概念,冲力、水晶球、单子、三要素、燃素、生命力、以太…… 其三,以朱清时的历练,可以说既步入新的综合,已超越近现代科学的境界;然而与此同时,也可能涉险进入新的未知领域。按近现代科学的准则,新科学的帷幕尚未拉开,杂草丛生,甚至险象环生。 现在的境况很可能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合,既是以往科学历程的浓缩,又是某种新(不是价值判断,只是事实判断)科学的起点。 新科学之难,难在两点: 其一,难就难在,找不到例如与“真气”相关的特定的实证基础,或者说,涉及的实证背景实际上无穷无尽,跨越大小“两个宇宙”; 其二,大多数情况是个人体验,难以为他人甚至自己重复…… 这,还是科学吗? 这,为什么不是科学(在同等意义,宗教、艺术、实践活动)?既是以往科学的终结,又是新科学的起点。
个人分类: 科技|5669 次阅读|62 个评论
[转载]有关一则朱清时
热度 2 ahyxwangdong 2017-6-13 09:08
原标题:大科学家为何会轻信伪科学 科普之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实际上“真气”云云,只是大脑的一种自我欺骗,就像平时我们记下来的那些梦境一样,感觉上真实无比,实际上只是发生在大脑里的幻觉。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质疑古老的超自然神话解释,从而要求用自然因素和规律来解释这个世界。 6月10日,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主讲的《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此前,这场讲座的海报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哗然,在某网络问答平台上引发了“真伪科学之争”。 “真气”是真的吗? 看到朱清时院士在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不禁让我想起了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故事来。 始皇帝统一六国尚不满足,想永远活着,于是一群方士来骗他,说海外仙岛有“真人”,长生不死,于是始皇帝就连他自己垄断的“朕”这个称呼都不要了,自称“真人”。可惜,贵为始皇帝,花了大量金钱,除了收获一堆骗子之外,啥也没有捞到,死后还被赵高给玩弄了,弄得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平心而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真人”这个称呼,它代表古人对生命的终极思考,认为我们尘世的生活够不上高大上,从而否定“普通人生”,追求像神仙一样的“呼吸精气,寿比天地,无有终时”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诗和远方”。 同样,“真气”,也是通过否定普通之气(古人把人的活动认为由气主导,比如邪气入侵导致疾病),修炼真气,以期成为真人。正如朱清时院士认为,某位法师已经可以辟谷,仅仅依靠少量药石活着。所以朱清时院士也致力于修炼真气,用自己的身体观察真气的运行,并且“发现”真气是“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是神经元运行时的队列”,而且“真气使人体保持有序,抗拒腐烂,必须摆脱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听起来朱清时院士已经找到了始皇帝梦想的成为“真人”之路。 然而,有心理学研究者指出,所谓“气功”修炼“真气”,来自两种感觉,一是人体的内感,即来自肌肉组织、内脏和半规管(耳内平衡器官),这些感觉平时我们不会注意到,只有静坐时才能感觉到;二是心理上的幻觉,类似入睡前的状态之下产生的自由联想。练习气功,就是在屏蔽外部刺激的条件下,集中想象“真气游走经脉”之类的,从而放纵这类幻觉。 也就是说,实际上“真气”云云,只是大脑的一种自我欺骗,就像平时我们记下来的那些梦境一样,感觉上真实无比,可以上天入地东奔西走,实际上只是发生在大脑里的幻觉。 然而朱清时院士作为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被小小的伎俩所欺骗呢? 科学要求质疑 朱清时院士毕竟是一位单纯的科学家,他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所面临的是由实验条件限定的“客观世界”,去发现他所致力研究的客观规律就好了。也就是在科学研究里,他面临的是一个“真实”世界,所处理问题的基本前提是经过检验的。(当然也少不了像小保方晴子这样的伪造数据的骗子存在。)他可能没有想到,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大量尚未经过检验的概念甚至迷信,有许多并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它们的真实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朱清时院士希望亲身实验,用身体进行“测量”,这是他作为科学家的工作思路——对不对,亲自做个实验不就好了吗?可是,这是对科学思想的极大误解。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思想是“还原论”的,也就是分成许多学科,分成各个部件去研究,最后研究到原子分子。即使很多科学家也这么认为,所以他们觉得只要关心自己学科的进展就好了。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在《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一书中指出,“还原论”并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从一开始就是致力于理解整个世界的,科学思想要求对整个世界做出自洽的解释,每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都让我们对整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的存在做出思考和重新定位。 所以在科学发展过程当中,被科学新发现所该做的不仅仅是科学体系本身,更是我们对于整个宇宙和我们自己的理解。比如现代天文学、宇宙学的研究发现,在宇宙存在之初只有物质粒子,然后形成了恒星,燃烧出各种重元素,才产生了地球和形成我们身体的各种物质。天文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发现,已经否定了各种超自然“真人”存在的可能性,物质基础的要求不允许存在“超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辟谷”(不吃饭就能活着)。 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质疑古老的超自然神话解释,从而要求用自然因素和规律来解释这个世界。古希腊哲学家们更指出,我们个人的感觉是靠不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求我们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用逻辑来寻找感觉背后的真实。 朱清时院士轻信了所谓“禅定”“真气”,大概是因为他作为科学家,以前遇到的科学同行都是“讲规矩”的,不会把毫无根据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发表出来。他可能没有想过,在科学研究范围之外,还有很多毫无根据的源自古代的思想甚至是迷信。 普及科学精神任重道远 科学体系是一个纠错体系,要纠错就要从质疑开始。然而我们看到,就连朱清时院士这样的大科学家,在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也因为放弃了质疑精神而跌倒在迷信的大坑里了。看来,用科学思想去检验一切“不科学”的事物,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解开未知之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普及科学,不仅仅是普及已经取得的具体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让我们都学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而不是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人面目就贸然轻信。 □孙正凡(天体物理学博士) http://news.ifeng.com/a/20170613/51235213_0.shtml
个人分类: 学海俯拾(资料篇)|8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清时:客观世界不存在”:量子纠缠假说当科学范式同宗教中医
热度 6 ericmapes 2016-12-21 02:26
针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评论:错把量子纠缠假说、理论当作科学范式混同宗教、中医错误认识自然之谜“意识与灵魂”----引言部分 本评论末尾附有朱清时院士学术简历与科普报告,可以看出朱老只是近代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研究方面未曾贡献,这样就与高中毕业的我平齐了。 其实,我现在还不如1980年6月高中毕业时物理学知识丰富,毕竟36.5年过去。 只所以说平齐了,一是基于朱院士科普报告很清楚,我一遍就看明白了,这就是朱院士科学二传手的魅力;二是这个问题太重要,代表社会大众,我有话要及时说,不吐不快;三是特别代表未入大学的高中毕业以下文化水平人士,我可以发言,与朱院士相互交流讨论可不受指责;四是大院士与近40年前中学物理水平者对量子力学、量子纠缠都是外行,只是大院士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艺术,中学生我虽也有科学素养,但肯定不知什么是现代自然科学为何物及西方科学如何定义? 这样,父子两辈人,交流起来,就有平等基础,无所谓权威,大人就不见小人怪,不是秀才遇见兵,更不是大院士对牛弹琴了!与潘建伟院士交流,我可不行,人家是货真价实的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当红权威专家,没有任何专业对话基础。 首先进行时空穿越,回到42年前的1974年秋天,我12岁那年。 12岁之前,我是不信有鬼的,但12岁我亲眼见到了,我也只认为是不能解释的科学现象,几十年过去了,不是科学解释逐渐多了吗。但听朱院士用量子纠缠假说与理论认识灵魂就不是科学解释了,老人家把这些理论,当作连科学范式都超越了的,教科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来认识灵魂了。 太晚得睡,白天以后再写...... 朱清时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39byu242ZXerbLK0cCvXx7o1-2w0npq3defL-3to10bYVzOQXO3XeT-WnmVQQ2ZIPj0jSZb6WWlhUG9fchX7LG9D5xuzf0CQlWIRXISMPxQF1EiWdwxZQhAWlsouJdO#2 朱清时,1946年2月7日生于成都。 1963年,毕业于成都华西中学(原成都十三中) 朱清时 1968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代物理系。 1968年12月,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 1974年1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开始从事激光分离同位素重大项目研究,1996年成为项目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 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1982年回国。 1984年0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4年07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6年0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1998年0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99年0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1年,当选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08年09月,卸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学术贡献 编辑 朱清时 激光光谱学研究 朱清时院士 朱清时在激光光谱学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在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因子—振—转光谱的研究中,发展了一种先进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首次测得了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光谱。在多原子分子的半导体激光光谱和富利叶变换光谱研究中,测得CDF3的高分辨半导体激光光谱,观察到强度按核自旋统计权重分布的转动跃迁;进行CH2DCH2CI的振动力场分析,发展了用光谱来鉴别同分异构分子的有效方法,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1981年和1983年的第36届和38届国际分子光谱讨论会上两次应邀作半导体激光光谱Session主席。 朱清时 分子局域模振动研究 1988年以来,朱清时在分子高振动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他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硅烷和 锗烷 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态。同时,他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普遍趋势,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这些工作推动了分子光谱的发展并为选键化学提供了依据。有关论文十几年来一直在被引用,局域模振动光谱已成为现代分子光谱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朱清时因此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际上关于分子局域模振动的主要专家之一,多次应邀到国际分子光谱大会作大会报告。 朱清时 单分子化学研究 朱清时于1997年与日本学者合作,用局域模振动和分子内传能解释了STM实验中的一些新现象,同时组织 朱清时 学校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了对单分子化学的研究,并在这一国际上最新重大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瞩目的成绩。他们对硅表面上碳60分子取向的研究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他们首次拍摄出了化学键的照片,已在英国《 自然 》杂志上发表。该工作被同时评为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由科技部组织评选的“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由教育部组织评选的“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新闻”。 著作论文 编辑 朱清时出版的专业著作主要有: 《生物质洁净能源》(2002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 《如何培养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安徽科技》2002年12期) 《绿色化学的进展》(《大学化学》1997年12卷06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大学化学》2000年15卷04期) 《介绍一本富于创新的教学参考书——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大学物理》1999年03期) 外界评价 编辑 朱清时 学术评价 学术界对朱清时的评价是: 朱清时是国际知名的化学物理学家,在分子局域模振动、单分子化学等国际科学前沿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推动中国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在激光分离同位素等国家的重点工程和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领域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同时,他是中国绿色化学(从源头起不产生污染的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大力倡导中国绿色化学研究,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创建的中国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出版的专著《 生物质洁净能源 》、以及“把快速生长的树木和农业废弃的麦秸稻草等生物质转化为燃料酒精”的研究,为中国开发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清时 办学评价 众多媒体一致评价: 南科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试验田”,该模式或将弥补中国教育资源失衡现状。 朱清时是“教育改革路上的独舞者。”“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一位走在中国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教育家。” 非常希望朱清时的所有的累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也是推动历史当中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更加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今后的路能走的更快一点,因为毕竟在几年当中寄托了太多人对改革的一种期待。 专家人士普遍评价: 熊丙奇(中国知名教育时评家,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先生认为:“朱清时的卸任,标志着南方科大改革的彻底失败。”“朱清时可能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南方科技大学树立了形象。南科大实际上最初的招生实际上都是通过冲朱清时校长的个人魅力去的,也冲着南科大这个改革的这份旗号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在消费改革。”“而南方科技大学创校5年,最终成为一所体制内的学校,不能说是朱清时一人的失败,而是整个环境困住了他的手脚,是我们现在整体的环境和社会的一个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失败。朱清时的遗憾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遗憾。” 杨林柯(曾著“万言书”《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被称作中国向“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思想开炮的最著名的中学教师)认为:“朱清时是一位教育实践者,一位教育改革家,又是一位充满争议的校长和有很多头衔的科学家。他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退休后,他又挑起了改革的大旗,带领南方科技大学艰难前行,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鼓与呼,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不懈努力。”“在对中国教育一片众声喧哗的绝望叹息与批判中,我们不仅需要理性的声音,更希望看到有更多像他一样执著坚守内心的行动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还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不灭的教育希望。” 朱清时院士在上海恒南书院做的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讲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21/00/39265924_616428153.shtml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教授在上海恒南书院的演讲《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整理。 量子力学 可能崩塌你的“科学”世界观: 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 量子力学的诡异现象 量子力学也是自然科学史上被实验证明最精确的一个理论,但是量子的观念,没有人能够理解。我说的没有人能够理解,绝不是指像我们这个层次的人,而是说连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 都不能理解。 那么量子力学最不好懂的是些什么问题呢?我先把量子力学中人们最不好懂的东西介绍给大家,而最不好懂的东西最后恰好是证明了: 意识不能被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识加进去你才能够认识搞懂它。 1、态叠加与坍缩 量子力学的第一个诡异现象叫做态叠加原理和坍缩。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观念,我先说说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一般人认为客观物体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这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比如说,我的女儿现在在客厅里面,或者说我的女儿现在不在客厅里面,两者必居其一。 ○女儿可以既在又不在客厅里吗? 但在量子力学里就不一样了。量子力学就像说你的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你要去看这个女儿在不在,你就实施了观察的动作。你一观察,这个女儿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她就从原来的,在客厅又不在客厅的叠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客厅或者不在客厅的唯一的状态了。 所以量子力学怪就怪在这儿:你不观察它,它就处于叠加态,也就是一个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你一观察,它这种叠加状态就崩溃了,它就真的只在A点或者真的只在B点了,只出现一个。 那有人就会说了:这是诡辩,你怎么知道电子不观察它的时候,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呢? 好,这就是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很多实验确证的事情,其中一个最著名最重要的实验,就是干涉实验证实。 ○电子同时在两处。 电子在没有观测的时候,没有确定的状态。所以这件事是量子力学最诡异的事情。懂了这个,就懂了量子力学最诡异的东西,而且随后我们就能来证明:量子力学离不开意识,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2、单体的叠加态:薛定谔的猫 刚才说的是量子力学第一个诡异之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诡异之点往下推论,能够推出什么结果。最后结果会使大家认识到,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物质世界和意识不可分开。 这个实验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提出的,被称为“薛定谔的猫”。 ○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猫 现在我来说薛定谔的实验是什么: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接到一个装置上,这个装置包含一个原子核和一个毒气设施。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的时候就会发射出一个粒子来,这个粒子一发出来就会触发毒气设施,毒气一触发就会杀死这只猫,就是说猫也处于这种既死又活的迭加状态。这是他想象中的一个实验。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物理学家一个个都惊呆了,原来以为只有微观世界才有这种态叠加,就是状态不确定,既处于这个状态,又不处于这个状态。现在宏观世界也一样了,猫不就是这样吗?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 这与我们的经验严重违背。这个实验实际上就是“女儿在客厅里,女儿不在客厅里”变了个样子说出来。这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既死又活是同时存在的,量子力学认为两者同时存在。 那么怎么可能既死又活同时存在呢?人不能想象这种状态,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实验进一步讨论下去。 ○从不确定到确定可避免意识参与吗? 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维格纳想了一个新的办法,他说:我让个朋友戴着防毒面具也和猫一起呆在那个盒子里面去,我躲在门外,对我来说,这猫是死是活我不知道,猫是既死又活。事后我问在毒气室里戴防毒面具的朋友,猫是死是活?朋友肯定会回答,猫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不会说是半死不活的。 他这个说法一出来大家就发现,问题在哪儿呢?一个人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人有意识,意识一旦包含到量子力学的系统中去,它的波函数就坍缩了,猫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也就是说猫是死是活,只要一有人的意识参与,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就不再是模糊状态了。 维格纳总结道,当朋友的意识被包含在整个系统中的时候,叠加态就不适用了。即使他本人在门外,箱子里的波函数还是因为朋友的观测而不断地被触动,因此只有活猫或者死猫两个纯态的可能。 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确实只能这样认为。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 大家想过没有,牛顿第三定律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我们的意识能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对吧?人的意识就是受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改变了,随时都在变化。那为什么客观世界就能改变意识,意识就不能改变客观世界呢? 他就说意识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意识改变客观世界就是通过波函数坍缩,就是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这样来影响的。 所以波函数,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必须要有意识的参与,这就是争论到最后大家的结论。 ○测量的核心是人的意识 自然科学总是自诩为最客观、最不能容忍主观意识的,现在量子力学发展到这个地步,居然发现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了。 因为量子力学是我们客观物质世界最基础的理论。刚才说过了,二十世纪人类技术进展都跟量子力学有关,而且量子力学经过了最精确的实验验证。 量子力学的基础就是:从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一定要有意识参与。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成就。 到这一步,我们对量子力学的诡异已经有所了解了,诡异的基础实际上是: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 这点很像在佛学中,一个念头一下子使物质世界产生出来了,这样的概念。物质世界产生出来实际上是从不确定一下子变成确定的,这两者很类似。 刚才讲了量子力学两个诡异之点,诡异之点到最后就达到了物质世界离不开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意识才使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发生这样的坍缩,也就是变化。 3、多体的叠加态:量子纠缠 现在再来讲量子力学第三个诡异之点,这个和前面讲的状态有关,是它们的直接结论,叫做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与“薛定谔的猫”是类似的,只不过“薛定谔的猫”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量子纠缠讲的是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东西它们都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它们彼此之间一定有明确的关系。这就是量子纠缠。 ○纠缠态的手套 比方,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中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还是右手戴的? 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开一看,是左手的,那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为手套是左右配对的,这是个规则。一旦寄出去了,寄的过程中不确定,但是一个人只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就是纠缠的一个例子。 大家会认为,你看没看它没关系,它早就确定了。但量子力学大量实验证明,如果把同一个量子体系分开成几个部分,在未检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些部分的准确状态;如果你检测出其中之一的状态,在这瞬间其他部分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与之相应。 这样的量子体系的状态叫做“纠缠态”。就好比这个手套在寄出以后,在还没被观测之前,它是不是确定呢?肯定不确定。只有在你确定了其中某一个的状态,另一个的状态立刻就变化了,也变得确定起来了。这种关联就叫作量子纠缠。 大家也许很难理解这个纠缠,说实话,这个已经超出了我们人类的理解能力的范围之外,你只能去试图想他、接受他,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经验已经不符了。 ○量子隐形传输——瞬间传输的未来 这个例子还说明纠缠的一个重要特点:纠缠一方得到的任何信息,另一方也会马上感到,不需要信息传递。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用到。 这种纠缠的例子大家还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纠缠大家不太容易理解,原因就在于大家的观念都认为一个事物永远都有个确定的状态,但是量子力学发现微观世界的事物,在还没被观察之前没有明确的状态。 大家记住量子纠缠就是对于多个微观物体,在被观察之后,它们的状态会从不确定到确定,作一个有关联的突变。量子纠缠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工具了,这个工具可以用来传输东西、传输信息。 我先来说,非量子力学的经典物理学的信息传输。 比如一位女士有一本书,或者任何信息,她想传输到一位男士手上去,这个男士在纽约,两个人根本看不见。 经典物理学的传输方式是女士拿扫描仪来扫描这本书,扫描之后通过网络系统,把信号传到男士那去,男士再把它打印出来,这就是经典信号传输了。 但经典信号传输有个大缺点,就是不完全。因为一本书在扫描时候只能得到它的部分信息,这本书的颜色、纸张的厚度、纸张的原子分子结构那就传不过去,传的只是照相的图像,这就是经典物理学的信号传输。 量子信号传输就完全不同了。量子信号的传输利用量子纠缠态。 如果这位女士与男士离得很远,一个在火星上,一个在地球上,他们可以用量子纠缠来传输信息。如果女士在A点,她有光子A;男士在B点,他有光子B。 光子A和B处于纠缠态,对A光子施加的任何作用或给她的任何信息,B光子都马上得到。如果把这本书的全部信息作用于A光子,那么B光子也马上得到。 这就是量子隐形传输中,最后的B点得到的是和原来完全一样的信息。 经典物理传输后所复制出来的,只是纸上图像的信息,没有复制任何“实体”本身。而量子隐形传输却从“实体”得到完整的信息,从而复制出了“实体”本身,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量子态! 这个工作现在在全世界做得最领先的是欧洲国家,然后就是中国。 中科大有个年轻教授叫潘建伟,他做这个在全世界很有名,做得很好。这个量子隐性传输能够实现,就使得人类有这种可能:可以把在地球上某个东西的全部信息传到火星上去,而且瞬间就传播了。 现在传播的是某个东西的全部信息,总有一天能实现把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传递到火星上去,然后在那个地方用原子组装出来,不就变成传输了一个人了吗?这个超远距离隐性传输,就类似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幻想。 (注:不是幻想,这就是中国刚发射的量子卫星原理) 我讲这个,主要想让大家理解并记住,如果两个地方的物质处于纠缠态,从纠缠的一方的所有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纠缠的另一方去,这种传输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瞬间传播的。这是量子力学第三个诡异的地方。 意识是量子物理现象 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你面前出现了一朵花,这时有两种可能的状态: 一个没有任何分别心的人,“对境无心”,看花不是花,此时他的意识处于自由的状态,他没看到花是不是红的,好不好看,他看它并不是花,他根本就不动念头。 这种境界在唐代张拙的诗中写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未经测试的电子未生念头的意识 这个自由状态与刚才所说量子力学的诡异现象怎么可以比较起来呢?就是电子这些东西,在你没有测量的时候,它处处都存在,也处处不存在,一旦你测量,电子就有个固定状态出来了。 意识也是这样,如果你看到这朵花,一下子动念头了,动念头实质上就是作了测量。 你用鼻子作了测量发现是香的,你眼睛进行测量发现是红色的而且美丽,你动意念去测量它,发现它很令人愉快。 于是这些测量的结果,也就是念头的结果,一下子使你产生了进一步的念头:这是一朵玫瑰花,就认出它来了。 人意识的发动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动念进行测量,然后产生念头。这时候念头产生出来了,实质是通过测量得出的几个我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这时意识不再自由,它突然坍塌到一个概念“玫瑰花”上。 因此是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是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 说得更深一步,《楞严经》讲“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是什么意思呢? 整个物质世界的产生,实际上在意识形成之初,宇宙本体本来是清净本然的,一旦动了念头想去看它了,这念头就是一种测量,一下子就使这个“清净本然”变成一种确定的状态,这样就生成为物质世界了。《楞严经》最早、最清楚地把意识和测量的关系说出来了。 ○佛学和自然科学最终会在山顶汇合吗? 有很多人习惯说佛学是迷信,我说不,佛学不是迷信,佛学研究的东西和自然科学不同,是宇宙的另一方面,就是意识。 佛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像爬喜马拉山一样,一个从北坡往上爬,一个从南坡往上爬,总有一天两者要会合的。 量子意识 这一部分介绍现在世界上的科学家研究量子意识达到什么水平了。这些材料取自于《科技日报》上一篇大文章,标题是《物理学和数学能完整描述真实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论辩量子意识》,其中介绍世界上对量子意识的研究。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意识是种量子力学现象。 这点可能与我前面讲的这些东西有关:意识像量子力学的现象,意识的念头像量子力学的测量。 人的意识过去一直都没有搞清楚,包括中医经络学说讲的“气”,“真气循环”。“气”用任何实验方法都没有找到。很可能意识或是“真气”这种东西,实际上是量子力学现象,用经典物理学的电学、磁学及力学方法去测量,是测量不出来的。 量子力学现象的一个主要状态,就是刚才说的量子纠缠。 大脑中有海量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量子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 这个假说在解释大脑的功能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量子意识现象的基础。 目前关于量子意识的理论有好几种,这里介绍影响最大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彭罗斯(RogerPenrose)和美国一位教授哈梅罗夫(StuartHameroff)他俩创立的理论。 彭罗斯曾和霍金合作发现了黑洞的各种特征,是现代顶级的物理学家。他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皇帝新脑》,不知大家看了这本书没有,现在到书店去还找得着。 他这本书就是研究意识,他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点是现在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做不到的,就是人的大脑有直觉。计算机和机器人都是逻辑运算,所以它不能产生直觉。直觉这种现象,彭罗斯认为只能是量子系统才能够产生。 ○灵魂也是量子信息吗? 彭罗斯和哈梅罗夫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以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 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 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脑细胞里存在着大量的纠缠态的电子,那就不可避免地有量子隐性传输存在,因为宇宙中的电子和大脑中的电子都来源于“大爆炸”,是可能纠缠在一起的,一旦纠缠,信息传输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隐性传输了。 按照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我们的大脑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纠缠态电子的话,而且我们的意识是这些纠缠态电子坍缩而产生的,那么意识就不光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样一来,人的意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也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个地方不确定。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一定有个地方存在着人的意识,这是量子纠缠的结论。 如果人的意识不光存在于大脑之中,也通过纠缠而存在于宇宙某处,那么在人死亡的时候,意识就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宇宙中。 所以他们认为有些人的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大脑中的量子信息所致。 在这个时候,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量子状态,而大脑中的量子信息并没有被破坏,它只是被干扰驱散到宇宙中去了。 如果一个人死后复生,苏醒过来,量子信息又回到他的大脑中去,此时他会惊讶地说:“我经历了一次濒死的经验。” 如果这位患者没有死而复生,最终死亡之后量子信息将离开身体,从而可能被模糊地鉴别为灵魂。 所以,彭罗斯和哈梅罗夫就认为,如果是用量子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说人的大脑意识真是产生于量子信息的状态,有量子纠缠存在的话,那么人体的信息是不会消灭的,只会回到宇宙的某一处。 他们认为人体的这种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义为灵魂。不是和大家说的那个灵魂一模一样,但是它的状态与我们过去说的灵魂非常类似。 以上的这些是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现在的科学家正在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来验证人的大脑中是否存在量子纠缠态的电子。已经有一批实验做出来了。 ○探索量子意识,任重而道远 2003年到2009年之间,有个叫康特的人做了一系列实验,他证明了人的精神也就是意识状态,存在着量子纠缠的现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生物系统量子相干现象的证据,相干是纠缠的一种。 他们认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现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量子计算就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运用,所以量子纠缠在大脑中是存在的。 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在欧洲有种鸟,叫欧洲知更鸟(Europeanrobins),这种鸟是候鸟,它们飞得很高,但是每次找路都找得很准确。 他们发现在这种鸟的眼睛中有一个基于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所以它们能用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来感知地球磁场很微弱的变化,来指导它们的飞行。因此如果鸟的感知系统使用了量子纠缠的话,那么人的系统中自然就有可能存在量子纠缠了。 总之,关于量子意识理论的实验仍正在进行之中,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但是毫无疑问,物理学已经从任何事物都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方向往佛学的境界上又靠近一步了。 世界上可能存在着类似灵魂的东西,它在人生结束之后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去了。这种观念跟唯识的根本-阿赖耶识学说是相一致的。 文章来源:互联网周刊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172 次阅读|32 个评论
朱清时院士的佛教物理学
热度 30 bugu234 2014-12-3 08:35
美国的王令隽教授在近日发给我一篇佳作,希望我在科学网上公布。 现在我把美国的王令隽教授的全文转发如下: 一. 一位朋友从国内转来一篇 2009 年登载于《中国企业新闻网》上的文章:《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佛法解释物理学》,摘要如下:  “   3 月 8 日下午 3 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 “ 弦论 ” ,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 “ 藏识海 ” 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 他不无幽默地说: “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 ——“ 唯物主义 ” 的基础 。” 如果朱清时先生是一位喇嘛或者方丈,我们读过这篇奇文之后也就可以一笑置之。偏偏这位朱先生头上顶着“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光环,他对物理科学居然如此见识,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朱校长所谓的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的“山顶”是什么呢?是“弦论”,是 “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又叫“最终的万能理论”,英文叫“ Theory of everything” 。其实弦论根本就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创立者之一,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格拉肖说:“超弦理论将演变出一些只有在未来的神学院里的神学家们导演的活动。自黑暗的中世纪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崇高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结局竟然是再次以信仰取代科学。 ” 另一位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意见和格拉肖的意见异曲同工。 20 几年前我在纳什维尔的范德比尔特大学物理系工作时,我们请杨振宁教授给了一次讲座。有人问杨先生对弦论有什么看法。他回答说,弦论不能够给出任何一个物理量供实验物理学家检验。 也就是说, 这个理论和实际的物理世界毫不搭界。这样的理论够资格为物理学的“前沿”“山顶”吗?一个完全脱离物理现实世界的理论绝对不是前沿物理理论,而是前沿神学,前沿玄学,前沿佛学。弦论不是科学的“山顶”,而是 20 世纪理论物理背离科学的崎岖山路往唯心主义的沟壑下滑到谷底。在这个谷底等候着弦论的到底是西方神学还是东方佛学,科学家没有必要太感兴趣。 弦论产生的根源是粒子物理理论的深刻危机。基本粒子理论的无穷大发散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即使重整化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发散问题。引力场就没有办法重整化。理论物理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于是一些大胆的理论家就提出革命性的假设 — 高维时空,以图走出困境。超弦理论由格林和施瓦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这一理论需要十维空间,其中六维 “ 额外维度 ” 卷曲成尺寸在普朗克长度( 10 的负 43 次方米)的线段。 超弦理论的问题是,它给不出任何一个可以为实验检验的物理量。同时,这种理论并不是唯一的。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超弦理论相互竞争。但是物理规律必须唯一,不能亦此亦彼,亦黑亦白,模棱两可,或模棱五可。 1995 年,惠滕( Whitten )引进了第十一维空间,于是 “ 超弦 ” 的线段就变成了 “ 超膜 ” (Membrane) 。惠滕猜想这五种不同的十维超弦理论有可能是同一个十一维 “ 超膜理论 ” 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 “Membrane Theory” 简称为 “M-Theory” ,其具体结构尚不清楚,所以只是一种猜想,对五种不同的超弦理论至少是一个安慰。就是这么一种精神安慰,被许诺为 “20 年后就可以结束基础理论研究的 “ 最终理论 ” 。其实这种漂浮在 11 维数学空间中的 M- 理论只不过是以数学和物理字眼进行现代化包装的古典神学和佛学,只是还没有佛学那么高妙庄严。 可以肯定,除非超弦理论家们从高维空间或曰 “ 额外隐形维度 ” 回到现实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他们的理论就和实际的四维时空中的物理现象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理论就只能是神学和佛学。指望躲到 “ 额外隐性维度 ” 中去解决现实维度中的物理问题,无异痴人说梦。做这种梦的朋友其实连自己的研究经费都还得指靠四维时空中的纳税人的三维钞票。因为如此,弦论家们和所有的宗教家们最起劲反对的就是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在这方面,朱清时校长也不肯后人。为了证明唯物主义的错误,朱院士请动了一位洋大人施太格缪勒: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 “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 “ 唯物主义 ” 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 “ 物质 ” 究竟是什么 ? 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 “ 二十世纪的失误 ” 。 施大人所说 “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恰恰与事实相反。使 20 世纪科学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理论物理学家们逐渐抛弃了经典科学的物质概念,背离了唯物主义,滑到了唯心主义的道路上而不能自拔。 既然施大人认为科学的物质概念是错误的,那您就应该告诉我们证据何在,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可是施大人唯一的理由是“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您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当雄辩?难道您说不清楚的概念都是错误概念?难道因为您搞不明白物理上“物质”的概念,就可以断定物质概念的错误?既然您搞不清楚,为什么不可以认真学习,等搞清楚了以后在发议论? 朱院士称施太格缪勒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所引用的施大人的这段论述,却不太像一个“当代著名哲学家”的议论。不过,只要他的姓氏不在中国的百家姓中,而是盎格鲁萨克逊姓氏,他的议论也就具有天生的伟大基因,值得朱校长 敬畏、惊讶和震撼的。 施大人是学哲学的,不懂物理也罢。朱院士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也跟着这位施大人否认“物质”的概念,说唯物主义是“ 20 世纪的失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开始,并非 20 世纪的哲学争论。 唯物主义在科学从黑暗的中世纪的神学中解放出来的斗争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随着物理科学在十九世纪的确立,物理学研究基本上遵循着唯物主义,即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自然现象,经受实验和逻辑的检验。即使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某些领域,理论最终逃脱不了实践的检验。这是国际学术界一个不变的原则。自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科学慢慢挣脱了黑暗的宗教统治,摆脱了神学认识论,确立了科学认识论。科学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实验和逻辑推理认识的,而不是只有少数圣人智者才能了解的东西。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启蒙哲学》中指出,启蒙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推理精神和分析精神,而不是纯粹的假设。科学认为人的知识的源泉是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而不是少数智者的抽象思维和先验的假定。所以,凡是不能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都不是科学理论。普朗克说过: “ 实验是我们掌握的唯一知识,其他全是诗意和想象。 ” 就连爱因斯坦也承认: “ 对现实的知识始于经验,终于经验。 ” 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所有科学理论与科学逻辑的最终源头。这就是科学实证主义,科学上的唯物主义。 可是这一科学原则在 20 世纪后半叶已经被理论物理学界完全抛弃。代之而起的是中世纪的神学原则。大自然的理论不是始于经验,终于经验,而是始于假设,终于假设。理论上禁止测量的,比如夸克禁闭,或实验上根本无法测量或验证的,比如需要比太阳系还大的加速器来验证的大统一理论,被视为前沿科学。人们对理论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反复重复的独立实验之上,而是建立在对先验的原理的信仰之上。信仰取代了实证,中世纪的权威崇拜和神秘哲学取代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成了判断科学理论真伪的标准。科学先驱们通过艰苦的反复实验来发现物理定律被鄙弃了,代之以理论家们草稿纸上的数学游戏。理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将基本粒子总数翻一翻;理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从每一个立方厘米的空间中每秒钟创造出 10 的 143 次方个宇宙;理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在 10 的负 33 秒钟的时间内以超过光速 20 几个数量级的速度将宇宙暴涨到成人宇宙;弦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创造 26 维空间或者 11 维空间。霍金公然宣称创造论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宣称虚时间比实时间更实在,宣称人们无法决定什么是实在的。科学实证主义完全被虚无主义和玄学取代。创造论取代了科学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大爆炸宇宙学以地心说和有限宇宙论取代了科学的无限宇宙论。巫术和遁术被堂而皇之地当作科学大肆宣扬。毫无物理意义的弦论被自吹为前沿科学和万能的最终理论。这是科学史上从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大倒退,从科学向神学玄学的大倒退。朱清时校长在科学的大是大非面前,选择的是与弦论共进退,反对物理学的“物质”概念和科学实证主义,以至于奉佛经为高于科学理论的真理,走入了极端的唯心主义。据维基百科的介绍, 2000 年之后,朱清时的思想中 宗教 尤其是佛教的成分日渐增加。其著作《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认为 “ 以 ‘ 整体论 ’ 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 ” 。 2009 年 3 月 8 日,他发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宣传佛教演讲,认为当代物理学 弦理论 就是佛教的 缘起 性空 观点, “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朱清时校长 2009 年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中,长篇大论地对物理学的发展做了一个标准教科书的科普介绍以后,得出了一些惊人的结论。他说: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 “ 音符 ”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 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 “ 自性本空 ” 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在朱清时院士看来,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可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倒是实在的。也就是说,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不是客观存在,但是没有恋人的“事物之间”的爱情是实在的。这比柏拉图式的爱情更进一步,更加唯心。太阳和地球都不是客观存在,可是“它们之间”(谁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存在的。朱院士是从事同位素分离的化学家,用的就是激光与同位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激光和同位素这两个“事物”都不存在了,还存在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吗?当然您仍然可以把激光器和同位素放在您的实验室,这时候当然会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为了保证这种“相互关系”的存在,激光器和同位素须不须要存在呢?唯物主义者认为他必须存在。朱教授当然可以认为摆在您实验室的激光器和同位素“不是客观存在”。这正是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的区别,也是物理科学和弦论的区别。唯物主义者认为,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物质的相互关系。朱院士则认为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 为了说明“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如何神奇,朱清时院士没有讨论任何物理,而是举了一个种苹果树的例子,一个本该在农业大学课堂里讲述的课程。朱教授说,为了得到一个苹果树,必须要有“因缘”。苹果种子是“因”,其他条件如土壤,水分,肥料,阳光,温度等是“缘”。我不由得想起了“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原来农业八字宪法是从佛经里面得到的因缘。朱校长长篇大论地说了一大堆种苹果树的因缘之后,立即得出结论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 “ 弦论 ” 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 “ 缘起性空 ” 的禅境了!”我怎么也接不上从农科课程的叙述到弦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了苹果树与弦论之间的因缘。朱院士的逻辑推理水平难道就是这样? 二. 朱校长在文中两处提到了霍金:   中新网北京 8 月 19 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 -- 最少 500 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从中新网和北京晨报的报道看,霍金此次访华,已经非常不吃香了。朱校长把霍金市场的滞销归因于弦论的深奥难懂。他说: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 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稍后,他又说: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从朱清时校长的上下文看来,他自己是懂得弦论的,因为他说“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著了!”朱校长是不执著于物质是实体的观念的,所以就不会听不懂霍金深奥的报告。他不但听懂了,而且觉得霍金的报告“那么生动”。他自认为是“真正懂得这个理论(弦论)的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我对朱校长的这一番表白和宣示有一丝丝怀疑,因为如果您真的懂得了这个理论,就不太会感到震撼。 我们不妨把这次霍金的访问和 2006 年霍金访问的情形作个比较。据朱清时校长的前任方励之校长的记述, “ 霍金在中国访问时的待遇, ‘ 很接近党和国家领导人 ’ 了。 2006 年,他的公众学术报告被安排在北京的人 民大会堂举行。听众数千,有学者专家,有高政治级别的人物,也有霍金爱好者。” “ 《时间简史》出版后,销路极佳,霍金成大众 ‘ 明星 ’ 了。《时间简史》的中译本,也是中文科普丛书《第一推动》的首册。尽管如此,我敢说,大部分公众仍然并不真知道霍金的学术贡献在那里。 TIME (时代)杂志有文说,购有《时间简史》者,大多只看到(或只能看到)第三页。可以推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数千霍金听众,读过第三页以后者,也不会多。 ” 霍金在 2006 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听众同样听不懂,但是却盛况空前。何以几年以后,霍金的报告却受到如此冷落?以至于他 的科普报告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 , 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其原因不是他的理论太玄奥,而是学生们开始头脑冷静下来了,不再盲目地追捧依靠谎言和谬论支撑起来的权威和权威理论了。你可以在某一个时期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永远地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能够永远地欺骗所有的人。尤其是北大清华的学子,是不太好欺骗糊弄的。霍金在中国的市场价值,还会继续下滑。 三. 朱清时院士公开地宣传佛教物理学,在任何意义上都够格被称为“朱清时现象”。这种现象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 。一个有地位的科学家成为自己并不懂的“弦论”等玄学理论的拥趸。 2 。一个非常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最终走向宗教迷信的道路,认为物理学的出路在某种神学和宗教。 朱清时现象的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解释。朱院士是化学家,对粒子物理理论和弦论其实不太了解。可是因为身居高位,不得不对主流理论物理和自诩为万能的最终理论的弦论表示一个热烈拥护的态度,以表示自己称职,无愧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头衔。他的弦论方面的知识是从媒体宣传和科普读物中得到的。而这些宣传最重要的两点是: 1 )弦论是前沿科学,是物理学的顶峰; 2 )弦论是万能的最终理论。这两点对于包括朱院士在内的广大不知情的科学工作者有非常大的震慑作用。因为不知情,就容易迷信,真以为弦论是物理学的顶峰。对于身居高位的院士和校长,必须维护学术领军人物的形象,因此对于学术上的热门话题必须有公开的态度,当然就必须根据媒体和科普读物的宣传中归纳出一个看来是主流的观点,。 朱清时现象的第二个方面比较复杂一些。这里有两个原因: 1 ) 20 世纪理论物理本身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神学玄学泥坑; 2 )中国社会近年来封建迷信的泛滥。 第一个原因是内因,是主要原因。如果不是理论物理本身陷入神学玄学,不管社会上宗教迷信如何泛滥,科学家也不会陷入迷信。事实上,在科学从黑暗的中世纪中诞生时,整个欧洲社会不仅在思想上沉浸在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宗教传统里,而且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也束缚在宗教审判的枷锁里。可是科学先驱面对宗教淫威毫不畏惧,宁可被宗教裁判所烧死,也要坚持科学原则和科学真理。因为有了这些科学先驱的殉道精神,科学慢慢挣脱了黑暗的宗教统治,摆脱了神学认识论,确立了科学认识论。如果说,在启蒙运动时期,科学家们对“物质”与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还没有清晰的定义和定量分析,那么到了牛顿时代,这种定义和分析就已经非常清晰,非常科学了。以科学实验为知识源泉,以指导科学技术实践为目的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成熟了,因而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可是,这一科学实证主义自 20 世纪初慢慢为理论物理学家们逐渐抛弃了。 1905 年,爱因斯坦彻底颠覆了经典时空理论,假定时间不是独立于空间的自变量,而是依赖于空间和速度的因变量。自此以后,整个 20 世纪的时空观便成了理论家们的玩偶,变得毫无物理意义,以至于发展到时光可以倒流,因果可以倒转。霍金甚至认为时间可以是二维的复时间,而且虚时间比实时间还要实在。你叫崇拜霍金的朱清时院士如何不从佛学中去找因果?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就是质能等价原理。根据这一原理,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这又是对经典的质量观念的彻底颠覆。按照经典物理学,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而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多少的量度。这两者相关但是不等价,不能互相转换。狭义相对论的质能等价观念对 20 世纪粒子物理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质能等价概念是将几百号共振态认定为粒子的唯一根据;另一方面,质能等价原理加上海森伯测不准原理又为真空创造物质制造了借口,为物理学滑向创造论提供理论依据,彻底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区别。物质成了完全的虚无。这当然会使许多科学家像朱清时院士一样,认为 “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朱校长的这一感叹和认知,根源也在狭义相对论的质能等价原理。 除了以上这些非常关键的对经典物理学的颠覆以外,还有一些违反数学规则和物理事实的假定,比如重整化将无穷大等于零的假定,比如要求物理规律和方程式服从规范协变性,以至于不容许任何粒子带有质量的假定;自动对称破缺要求所有粒子都必须通过上帝粒子获得质量的假定等等。这些荒唐假定违反最基本的数学物理逻辑。朱清时院士和许许多多不明就里的科学家们当然无法理解这些荒唐假定,有不得不表示拥护,所以只有遁入空门和神学,诉诸上帝和佛祖。 这些,就是造成朱清时现象的内因 —20 世纪理论物理本身坠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因为是 20 世纪理论物理本身的问题,所以不但中国人,外国人也有坠入神学的,英国人霍金就认为“ 上帝在创造天地之前根本没有制造任何东西。事实上,这非常接近现代思想”。他认为时间有始点和终点, “ 这使许多物理学家非常不满,可是却使相信创世记的宗教领袖们欢欣鼓舞,因为这就是(创造论的)科学证明 ”; “在对未来的预言中,星象学并不比科学定律差。” 还有一個美国人,一个諾貝爾獎得主,費米實驗室的主任利昂理德耳曼,他把超高能對撞機比作古代巴比倫人動工建築可是並未竣工的通天塔。理德耳曼说超高能加速器建成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天堂,明白大自然的最终规律,或者说, “ 能够读懂上帝的思想 ” 。 朱清时现象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近年来风行的宗教迷信活动。这或许是对文化革命思想专制的过度反叛。文化革命以后,对宗教思想的压制基本上取消了,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将宗教自由的本意歪曲为大张旗鼓地恢复封建迷信,就会泛滥成灾。如今中国的寺院道观里,无不香火鼎盛。烧香许愿的施主们,有在仕途上不畏艰险攀登的贵族,也有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工;有西装革履的高等学府的教授,也有穿着肚跻装的妙龄少女。这些施主绝大多数不是来和方丈或者真人探讨佛学或者道德经,而纯粹是为了一些世俗的目的。这种封建迷信普及之快之广,简直令人不敢置信。有钱的土豪在办公桌上摆个貔貅以保生意兴隆,没钱的的哥在反射镜下吊一个伟人像以保交通安全,在赤县神州已经司空见惯。如果说土豪和的哥没有文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应该不至于如此迷信吧?不见得。我曾经和一位来自北京的留学生闲聊。他说北京许多大学生想出来留学,为了那拿到外国大学的 Offers (入学许可和奖学金),就到卧佛寺去烧香。因为“卧佛寺”和“ Offers” 谐音。朝拜了“卧佛寺”,就能得到“ Offers” 。高等学府的学生怎么会迷信到如此无知的程度?有了朱清时这样的校长教员,高等学府里面生产出迷信无知的学生也就不足奇怪了。中国高校中像朱清时校长这样明目张胆地宣扬迷信,倡导佛教物理学,用《金刚经》《入楞枷经》来诠释物理学,扬言 “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似乎不是孤立的现象。有的比朱清时校长走得还远,以至于为一些江湖术士和得道半仙宣传造势,颁奖合影,还要美其名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教育部和科学院关注,进行适当的监督约束吗? 杰佛逊《宗教自由宣言》的本义,是对宗教统治的反叛,是指公民有选择自己宗教信仰的自由,也就是说,公民有不皈依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自由,以及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这一宣言对于在美国不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徒(犹太教,天主教,摩门教等)是一个法律保护。中国近代国情不同,文革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无神论。宗教实践被长期置于统战工作的框架之内。文革以后,这一框框被打破,各种宗教活动开始有了真正的实践和自由。这就使国人将“宗教自由”误解为“弘扬宗教”甚至“宣扬迷信”,与杰佛逊的本意背道而驰。 世界史上几千年来的各种各样的宗教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是一个大题目。见仁见智,求同存异吧。我不想在此文长篇大论地谈论宗教史,只想简单谈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人类既然已经从过去的历史接受了充满几十个宗教的社会遗产,就应该懂得不要使这笔遗产继续给人类带来宗教仇恨和宗教战争。不同教派的教友要学会互相尊重对方的宗教取向。不要把其他教徒都看成是该入地狱的异教徒或邪教徒。要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是 Fellow Human beings 。信教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追求人伦道德的清纯高尚和心理的平安。我在巴特尔国家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当地华人基督教会相处甚洽。我送给他们一副对联:“慈善勇义是基督,仁爱敦睦即轩辕。”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儒道释,讲究的都是慈善忠恕,仁爱敦睦。伦理道德是相通的。如果人们能够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不让宗教干扰政治,干涉教育,渗透科学,仅仅把信教作为一种个人信仰,道德追求,行事准则,生死态度,那宗教信仰就完全是个人私事,别人干涉不得的。这就是宗教自由。 但是,对于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宣扬某一种特定宗教,并以影响科学教育为目的,就不仅仅是私人的事情了。一个堂堂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是级别相当高的政府官员。头上冠着顶戴花翎,袖里揣着银子官印,其一言一行的社会影响力,和市井小民的街谈巷议自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必须时时谨记自己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谨记我们的责任是推动科学的发展而不是推动科学向神学倒退;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以神学玄学误导学生,使他们越来越惶惑,越来越糊涂,越来越愚蠢。像“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样的话,如果出自雍和宫中喜滋滋地数香火钱的小沙弥之口,人们自然不会去认真理会;可是出自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之口,再经过媒体炒作,其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对高校学生的误导作用,就不是小沙弥的说教可比于万一了。因为支撑着朱清时声明的并不是他的逻辑,他的学问和他的信仰,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头衔所代表的公权力。
7050 次阅读|71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校长:南科大四年改革成效显著 至少取得六方面突破
liangweihong 2014-11-16 15:09
从2007年筹建至今,南科大已走过7个年头。日前,朱清时接受南都记者专访,畅谈南科大改革取得的成效。在他看来,学校至少在六个方面取得改革突破:目标定位的创新、建设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人才招聘、招生制度、教学以及科研体制的改革,“南科大的深层次改革正逐步取得成绩。绝不是从表面看,就判断南科大去行政化失败了。其实我们的去行政化在扎扎实实推进。” 谈学校定位:南科大达到“985高校”居中水平 南都记者(下称南都):这几年来,好像南科大的定位一直在动摇。一开始说要学习香港科技大学,后来又说学习加州理工学院。是不是你们也在调整? 朱清时(下称朱):其实无论说学习港科大还是加州理工学院,都不准确。我们是要建设一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研究型大学。我们的大环境与香港、美国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改革路径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南科大特色。南科大第一项改革,就是目标定位的创新。之所以说是创新,是因为按照现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是不能一步到位建研究型大学的。 南都:当时南科大提出这个口号,还有不少人反对,认为没有必要建研究型大学。但这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型大学成立了,从上海科技大学到港中大(深圳)。 朱:研究型大学不光是名字,还要有内涵。这包括三个方面:它既是高等学府又是科研基地,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它的经费来源,要有一半以上来自科研经费;第三,教师一半时间从事科研,一半时间从事教学,师生比要明显高于教学型大学。 我们的招生、科研基地的建设和人才招聘,都是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在做的。现在也被教育部和各界承认是一所研究型大学。 南都:如果以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衡量,你认为南科大的师资水平、生源、科研水平处在什么地位? 朱:我们这几年招的学生水平,已经处在国内一流大学的中间,在“985高校”的居中水平。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授,非常活跃,前途不可限量。南科大的顾问团队曾评价,我们现在的教师水平,跟港科大筹建之初实力相当。当然,我们跟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差得比较远。 谈教改实验班:已有学生拿到牛津大学录取书 南都: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大四了。他们的情况如何? 朱:从目前教改实验班学生的成长状况看,跟预期是一致的。尽管正值建校之初,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都不成熟,课堂教学受到一些影响。但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和教师有密切的接触,参加很多科研活动,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都很强。 我认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第一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比常规的学校强。他们即将于今年底、明年初毕业,现在已有一位学生收到牛津大学和另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他学生几乎都希望继续深造读研。他们都表现出很强的自学能力。 南科大实行精品办学。我们招生人数有限,学生可以充分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来学习。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世界上所有研究型大学成功的经验,也是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和家长最认可的一点。 南都:但南科大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会不会担心难以做到像教改实验班那么精细? 朱:确实是这样的。你看加州理工学院这么成熟的规模,有几百个教授,但他们每年招的本科生也只有900人。一个教授也就带两三个学生,这样学生都能广泛参与教师的研究。他们的学生,能力和素质比其他学校都强。 南科大的发展也面临质量和规模的矛盾。如果过度追求规模,肯定要损害质量。但国内公办高校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我们又不能不考虑规模。所以,只能在精品办学和规模之间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南都:除了一个比较高的师生比,你觉得南科大教学上的成功还有什么原因? 朱:建校之初,我们为自己确定的使命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传统教学的弊病,就是灌输式教育,学生专业分得很早、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南科大头两年不分专业,统一上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更好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我们部分课程采用英文授课,大部分是双语教学。课堂上实行启发式教学。 比如生物系教师贺建奎,他上课没有教材,而是让学生查阅当前生物学最重要、最前沿的文献。学生看不懂的,老师来帮助。直到大家都把文章搞懂为止。这样课堂教学就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了。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强,在IG E M比赛中获得金奖。 此外我们还实行书院式管理,使每个学生都有教授做导师,而且学生和教师吃住在同一个地方,更有利于交流。 谈改革策略:从“理想主义者”到“切实可行” 南都:相信你也注意到了,最近有不少关于“南科大改革已经失败”的论调。有些人认为,南科大第一年的“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是改革的核心所在。后来改变了招生模式,改革就大打折扣了。 朱:2011年,我们采用完全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方式,是想在中国首先探索、建立起一种新的招生机制。就是看一所学校的学生受不受欢迎,是靠质量,而不是靠行政部门的认可,靠国家的文凭。后来我们采取“631”招生模式,是要更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更能够达成共识。教育改革,只有在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是很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走到顶峰,而必须走一个迂回曲折的路。每一步都要现实可行,才能成功。 而且,从始至终我们都没有放弃自主招生权。只不过完全自主招生实行起来很困难。不光是取得共识很困难,就是操作起来也很困难。要组织全国性的考试,靠一校之力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考,再加入学生能力测试和平时成绩,占比40%。这就为中国高教改革注入新的因素。 南都:这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妥协?你在2009年接受我们专访时说,希望南科大的改革不是循序渐进,而是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力度。但后来你也承认,南科大“去行政化”是有妥协的。 朱:我们一开始建南科大,是理想主义者。一开始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很高的,比如去行政化、自主招生等。这在一开始是很必要的,是树立目标,让大家明白中国教育的弊病在什么地方。这在当时是第一位的。在随后的工作中,就逐渐要被可实现、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取代。因为如果一味追求高目标,很快就摔跤了、碰壁了,那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现在我们的很多改革举措,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中得到体现,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改革方向是对的,而且可以借鉴、推广。 南都:但这样大家会觉得南科大失去改革锐气,你会担心这一点吗? 朱:改革的锐气,就表现在我们的最高目标始终不放弃。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要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保证中途不会摔下去。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有切实可行的做法才行。这不等于妥协。这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前进。要不然就会中途掉下去,不能前进,这个事情就结束了,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南科大的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一开始要宣传改革目标。最近两三年,主要矛盾变成怎样使改革切实可行。比如去行政化、独立法人治理,你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年金怎么样、医保怎么样,这些都必须踏踏实实来做,不是靠设定目标能够代替的。 所以我们见媒体也不多了。外界看起来,好像我们的锐气减了,实际上是我们的工作转了一个方向。 谈现代大学治理:理顺理事会、党委和行政关系 南都:前不久,我们采访了南科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唐叔贤,他认为南科大学术委员会不仅走在国内高校前面,也走在国外高校前面。 朱:南科大成立了教授会和学术委员会体制。这些机构比其他高校都更有实权。教授会是各种层次的教授组成,民主选举会长,推选校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负责学术方面的决策。比如我们教授的评审、职称聘用,都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对于学术委员会的决定,校务委员会和校党委会充分尊重,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的决定来做的。 所以说,我们的学术委员会,比最近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走得更远一些。这个体制保证了我们学校真正让教授参与治理学校。 南都:你一开始就说南科大要去行政化,要取消行政级别,但后来还是出现“局级副校长”选拔风波。学校能彻底去掉这个行政级别吗? 朱:南科大采用法人治理结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这是去行政化一个重要内容。没有行政级别,在中国大背景下确实遇到好多困难。比如能干的人,由于没有行政级别不愿意来,特别是管理干部。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管理干部体系,让这些干部们都有前途。这四年,我们的全员聘任制遇到各种问题,都是在探索中解决的,现在取得不少成绩,已经建立起精干、工作能力强的管理队伍。 我们建立了一个“三长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有一半是党政任命的正副校长、书记,另一半是由教授会推选出的三长:教务长、秘书长、总务长。这就保证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半必须倾听教授的声音,对教授负责。这是去行政化探索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三长制”运转两年多来,效果很好。 南都: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之一。南科大在这方面的探索,进展如何? 朱:我们在法人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公办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过去体制所没有的。采取了法人治理,那我们就不是传统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企业单位了,那员工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怎么办?我们就按照国际惯例,探索年金制。这两三年来,我们跟市政府密切合作,已经制订了一套非常严密的年金办法,只等学校的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就可以上报,通过后就可执行了。 南都:南科大成立了理事会,但似乎作用还不是很明显,而且官员也不少。 朱:我们是中国现有公办高校中,真正落实了理事会治理的。南科大的理事会是一个真正的决策机构。校长对理事会负责,执行理事会决议。其实国外的高校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我们是创新?因为在国内,我们有《高教法》,规定公立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南科大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就是要把理事会、党委和校行政三者的关系理顺,明确各方的责任和边界,这样就给中国高教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这几年,在理顺三者关系和边界方面南科大走出实质性的一步。比如理事会的设立,是南科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我们也制定了校内的一些文件。 谈继任:南科大前几任校长很重要 南都:很多人关注南科大规章制度的建设。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规章制度,会不会担心改革一下子“改弦更张”? 朱:规章制度很重要。但建立规章制度的前提是取得共识。比如理事会、党委、校行政的边界要划清楚。如果没有取得共识,匆忙建章立制,要不就是走过场,要不就写一些违心的东西进去。那以后要改就很难了。 所以我们在条件没有成熟,关键问题没有取得共识前,暂缓把规章制度写出来。这也是一个矛盾:规章制度有了,才能够保证以后稳定发展,但规章制度建立前,要取得共识。如果还没有条件就硬写出来,反而会阻碍改革的发展。 南都: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是不是南科大前几届校长就非常重要?会不会担心继任者另起炉灶? 朱:这就是南科大发展遇到的问题。我以前说过,中国教育改革一定会成功,但首先成功的不一定是南科大。因为南科大成功需要很多机遇,其中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创校之初的几届校长都能坚持改革,而且都有共识。这一点是需要机遇的,现在谁都不能预测准确。 南都:四年多前你出任南科大校长时,有人担心你会成为“烈士”。现在来看,你觉得自己成为“烈士”了吗? 朱:这正是我今天说的主要内容,这四年来我们做了什么改革,进展如何。我很自信也很有把握,我们的改革,实际上已开始成功了。从中央的改革决定看,我们的改革方向是被肯定的。 南都:你怎么看这四年多在你人生中的意义? 朱:这四年多是我一生中最艰难、最有挑战的四年。这四年,我尽全力在做这个事(改革),现在看到我们做的事情都在踏踏实实前进,我很高兴。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4年4月4日 作者:庄树雄) From: http://www.sustc.edu.cn/cn/news/view/alias/RW128578Bw
1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科大、中科大与国科大
热度 26 xqhuang 2014-11-11 08:59
南科大、中科大与国科大 朱清时是不是好校长?争这,不如先论:中国有好校长吗? 百度“大学校长”,【百度知道】的头条:大学校长属于什么级别?副部级?厅局级?...,这才是中国人最关心的,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学校长,他们都是政府官员。 回顾中国教育史,凡被冠以“好校长”者,皆曾有过勇敢叫板“有关部门”的光荣史,朱校长似乎也有类似的壮举,如著名的“原生态迎评”。当然,有不少人认为朱校长的“硬气”是在作秀,是挟科大前辈的贡献以自重,其本人并无超前的教育理念和设想。 钱多得无处扔的深圳,突发奇想要克隆港科大,这明摆着要踢开教育部闹革命。谁能担此重任?深圳人想起了刚刚卸任、壮志未酬的朱校长,事实证明,他们高估了朱校长的能量。 有朋友认为:如果朱校长不去占这个茅坑,或许就有马校长、牛校长或洋教授来蹲坑,则中国教育改革还有点希望。抱有这种天真想法者,显然,对中国教育的本质还没有深刻的了解。 我们的大学,担负着培养“红”和“专”接班人的革命使命,红是听话的红、专是出活的专,红者接社会主义的班,专者接资本主义的班。哪所是名校?谁是名校长?数一数红专人数就行了。 南科大筹建初期,朱校长摆出一副勇闯地雷阵的架势,让不明真相者好生期待。可当他亮出“自主招生”的杀手锏,我仿佛听见悲歌已在远方响起,不说那就是“少年班”的三板斧,一所新学校,有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可浪费在招生这个环节上?作为一个资深教育者,朱校长您难道不认真反思?中国的人才就是在各种考试中“烤死”了。 说“朱清时校长耽误了中国大学的改革很多年”,我以为朱校长还没这么大的“贡献”。当然,朱校长本应该有所作为,他老人家在“南科大”建设中的最大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中科大”的资源和招牌。 朱校长应该怎么做? 1、少喊口号,不与教育部产生无意义的冲突;2、重中之重,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3、招生全权委托中科大招生办,录取依照科大的标准,南科大按(1万元/每生)付给中科大“代招费”。 有人担心,中科大把挑剩下的给南科大,请放心,能被中科大录取的学生,综合能力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南科大不应该纠结于能招什么样的学生,而是能培养出怎样的毕业生?想一想,马云手下有多少清华北大的高材生。 新办的国科大好像也面临着招生难题,是不是也请中科大操刀?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11749 次阅读|45 个评论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复旦校长杨玉良接替南方科大朱清时?
热度 9 laserdai 2014-11-11 06:50
最近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任期届满,离开了,留下一个重要的职位空缺,网络上议论纷纷。 同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任期届满,离开了, 网络上议论纷纷。 真是无巧不成书,天下美事很多。上面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衔接得简直天衣无缝:让杨玉良接替朱清时任南方科大校长,这简直合适得不可能更合适了。 首先,二位都是重要的985大学校长任职到期,并且都有丰富的大学校长任职经验,去南方科大任职非常适合! 第二,杨玉良今年才62岁,可以轻松干10年到72岁离任。 第三,南方科大肯定正在苦苦寻觅新校长,肯定杨玉良最适合。对南方科大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第四,南方科大已经正式运行了,最艰难的时代已经被朱清时抗过去了,今后一段时间必定顺风顺水, 杨玉良接替后的挑战性没有那么大了。 第五, 朱清时当年主要挖中国科大校友, 因为科大毕竟人数较少, 没有成功 。因此南方科大现在的人马要么是老朽要么是青椒,老的老小的小,青黄不接。复旦的人脉更加宽广,杨玉良做校长后可以广挖复旦校友,成功性很大。 第六,待补充。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458 次阅读|16 个评论
科学网的正能量:向朱清时致敬!
热度 12 xcfcn 2014-11-10 12:36
科学网接连置顶两篇向朱清时致敬的博文,可谓正能量。 虽然异议声音很大 ,但科学网装着看不见。就像大家只看见周小平,看不见方舟子一样。 我本来也想说几句朱清时的,但欲说已忘言,那就不说也罢。 李永丹 2014-11-9 06:30 朱清时也许愿望是好的。也许就是惯于炒作。事实上就如博主所言,他几年来配合官家做秀,拖住公众视线,这耽误了高教体制改革。本文结论是正确的。当然,这非他一人所为,是一个和官家合演的政治游戏。 朱清时还主演或主炒过绿色化学、生物质利用等。炒作到了大项目又不耐心去做,客观的,剥夺了好的科学家的机会,延误了我国这些领域的发展。使我国在这些新兴领域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所谓大项目,至少是973这样的大项目。比如说2007年朱清时是973项目“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燃料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之一,可是他还是毅然决然于2009年跑去再当校长去了。而且就是不当校长,人家感兴趣也是 科技史 ,而不是什么劳什子化学。 朱清时貌似以“选键”光谱出名。但是这个跟实际的绿色化学和生物质转化真是云泥之别啊。虽然朱清时不搞科研好多年(至少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大家可以看他发表的论文,他的博士生貌似基本上都是同事帮他带。)但争首席科学家却不手软。 PS:其实看到朱清时届满后灰溜溜跑回合肥,然后使劲接受一些地方报纸的采访,我有一丝丝替他难过。 PPS:记得看《朱清时院士文集》序言,他说,他这一代人就这样子了,但他多少见过点世面,他可以好好带好下一代(大意)。这段话直白翻译出来其实就是:搞科研太累了,我还是当官去吧。 PPPS:我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朱清时,但从网络和周边听来的传闻,我觉得朱清时其实更适合当一个公知,而不是什么校长。角色错位啊。 PPPPS:还听过他做过一次报告,一个大家80大寿的学术庆祝会议。他当然没有做学术报告,而是大概回忆了某段历史。其中证实了“他用红外仪来验证大师是否有真的发功”的江湖传闻。但不明白他后来跑去掺和藏传佛教去了。
个人分类: 杂论|1063 次阅读|28 个评论
建议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卸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侯任校长
热度 11 qlms 2014-11-9 11:47
本文是旧文重发,因为刚刚 看了赵燕老师的博文: 与李侠老师唱歌反调:朱清时校长耽误中国大学的改革很多年。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2920do=blogid=842029 以及李侠老师的博文: 中国教育届以及李侠老师的博文:中国教育界欠朱清时一个致敬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9do=blogid=842009。: 想到我三年前写的一篇博文,先准备拿出来再次供大家赏读一下。 博文题目:建议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卸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候任校长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456901.html 直至今日,我还是维持我文中的观点,所以特意把内容附后。 另,今年因为见面多的原因,我还真的和徐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目前看,国内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目前国外大多数大学,对校长的任期都做了规定,比如剑桥大学校长一届任期是 7 年,到期不能连任。另外,国外的校长更替,一般不会到最后开会公布的一刻才真相大白,都会有一段交接期。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0 年 10 月份就发布公告:徐冠林校长将于 2011 年 6 月退休,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安博迪教授将出任南大校长( 联合早报也做了相关报道 )。另外,一些科研机构,比如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更替,也是有一段交接期的。瓮启惠当选中院院长之后,也要候任差不多半年,才正式接替李远哲出任院长。 南科大要敢为天下先,去行政化,那么最好先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的力量保证南科大的发展能够不断走向成功!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是校长的遴选及退出机制。鉴于朱清时校长目前已经 66 岁,估计干满一届校长就差不多告老还乡了。如果南科大规定了校长的任期和任职条件,现在也的确着手第二任校长遴选事宜的话,我建议有关人士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即将卸任的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第二任校长。 徐冠林教授如果愿意作为候选人的话,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徐冠林教授是华裔,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精通中西方文化。这一优势可以保证他容易地和师生沟通,方便他开展工作。 2, 徐冠林教授刚刚担任两届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具有管理理工科大学的经验。他的经验,可以推动南科大初期的制度建设。比如教授队伍中的海龟与土鳖之争,可能暂时平息。因为徐校长领导下的南洋理工大学,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基本实现了同工同酬的原则。不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在类似的岗位上出现很大的薪酬差别。 3, 最近十多年来,新加坡每年都从中国招收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去新加坡读大学,基本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中国高考的招生模式。如果南科大单独招生得以继续进行的话,徐冠林教授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招生的制度化建设。 4, 徐冠林教授任校长期间,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院和人文与艺术学院。目前这几个新成立的学院的发展势头都很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南科大的人才招募与新生培养方面的工作。 5, 徐冠林教授今年 60 岁,作为校长年龄尚可。事实上,接任他的校长安博迪教授已经 62 岁。 6, 徐冠林教授任上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国情和大学比较熟悉。 7, 徐冠林教授会专心做校长,不会以民族大义的责任感去申请 863 、 973 之内的科研项目。 徐冠林教授参选的劣势在于: 1, 以他目前的薪水作为参考的话,工资会高于科学网上最著名的两个教授的工资。 2, 对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不熟悉。比如,南洋理工大学所倡导的开放式校园和目前南科大的全封闭式教学,简直是两个极端。南洋理工大学没有校门,外人 24 小时可以进入校园,白天公交车开到每个教学楼下。另外本科生宿舍也是 24 小时开放的,没有开门的大爷和大妈对进出的人进行盘问、登记和放行。在南科大这样搞的话,估计行不通。 3,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不熟悉。比如徐冠林教授可能不懂得如何去帮助教授解决房子方面的问题。 4, 南科大可能不会按照他的要求提供足够的资金。。 注:按照 联合早报的报道 ,去年南大宣布徐冠林教授将要卸任校长之后,要人曾邀请他出任其他地方的校长,但他以接下来需要多陪陪家人婉拒了。不知道是不是南科大的理事会当时邀请他。不过,如果真诚邀请的话,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还是认为徐冠林教授是南科大第二任校长的一个非常合适的候选人!新加坡已经给沙特阿拉伯输出了一位校长,是否也可以给我们国家输出一位呢?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7929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朱清时的五年,南科大的七年
热度 27 arthurw321 2014-10-17 22:57
教育实验员-朱清时 今天,我想写一个朱清时的故事,或者说,南科大的故事。 插播广告:海狸部落招人啦!如果你喜欢写故事,喜欢当记者,喜欢玩社交软件,都可以来海狸部落!具体的招聘公告请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76008do=blogquickforward=1id=836691 如果您也想写写故事,听听旧闻,可以选择加入QQ群322730455,微生海狸,萌物部落。记得带一篇自己的故事当投名状! 235627175 235627175 2356271 前言 说到朱清时,就不得不说到教育。 教育是个很麻烦的东西,但是人人都要受教育。根据中国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各省份的文盲率由3.11%到37.77%不等。是的你没猜错,前一个是北京,后一个是西藏。根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公报,中国文盲率由2000年的6.72%下降至4.08%。当然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大学扩招自1999年始,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现在又过去十年多了,不过大学在人数也不过翻了一倍半而已,2500来万人吧。不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新疆人口才不过2100多万,西藏才300来万罢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时候我们的扩招已经六年,在校生人数已经近1500万。可是钱学森的问题一直让我们挠头了快十年。为什么?为什么学生老师越来越多,杰出人才却越来越少?民国到建国后曾经有四个人被称为清华四大哲人。可是现在能跟他们比肩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 扩招好吗?扩招被很多人骂。但是如果没有扩招,你现在可能只有高中学历。扩招不好吗?至少扩招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足够多的大学生。大学生也许没啥用,但是这只是一个跳板。教育是个大事业。南科大说是扩招的产物也不过分,说是钱学森问出来的也不为过。至少,人们只有当需要时在会去做。未雨绸缪总是很难。最初的最初,南科大的主导者并非朱清时。事实上,这也注定了朱清时的悲剧色彩。 一、 缘起 邓小平塑像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2004年深圳市提出“增设本科院校”。 2007年2月,确定由市政府全资投入,先行推进1所大学的筹建,其命名几经变更由“深圳理工大学”到“深圳科技大学”,最后市委市政府钦定为“南方科技大学”。 2007年的中国,扩招后第8年。8是个好数字,反正大家都喜欢它。教育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从人民的眼皮底下溜走,毕竟谁都得受教育。现在,深圳作为中国曾经的改革排头兵,又准备拿教育开刀了。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名。许宗衡。这个人也许大家根本没听过,但是他是当时的深圳市长,是南科大真正的发起人。让我们记住,朱清时只是一个执行者,而这个想法的发起者,是许宗衡。关于此人如何,大家尽可百度。我只说一句,就算作秀,老许也做了些事情。他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让深圳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工之都,而且充满了文化。仅仅2年之后,许宗衡就被抓了。不过,这与南科大无关。况且,今天我们的主角也不是他。 南科大的仿照目标是香港科大。仅仅十几年,港科大从一无所有迅速崛起,几乎在一眨眼间就成了亚洲最好大学之一。这可比深圳速度还深圳速度。深圳呆不住了。这可不行。我们也要搞一把。再说我们还有个许宗衡。 2007年4月,深圳市政府组建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办公室,开展筹建前期工作。 2007年6月,深圳市将南方科大规划方案上报广东省政府,并将在本月底向国家教育部申报,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新大学的申报材料需在每年第三季度前报送教育部。但是申报失败了。教育部的意见是,广东已经那么多大学了,你们还搞啥啊?好好搞好现在有的大学再说。 此时,主导者并非朱清时,他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到达舆论漩涡,成为千万高考生家长眼中的明星。总的来说,深圳市的速度并不慢,果然是深圳速度。 2007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办学方案专家论证会,专家组给予肯定与建议。 2007年8月,深圳市完善了办学方案并呈报省政府,省教育部门组织考察论证。 不过说起来,深圳大学也在深圳。手心手背都是肉,深大可是邓小平叮嘱江泽民题词的中国百强大学。不过,如果把南科大当成许宗衡本人的政绩来看,也就差不多会明白深圳政府2007年的效率为什么这么高。 2007年10月,办学方案被省政府批准。据原南科大筹备办副主任韩蔚说,这个方案充满了创新的精神,是的南科大一开始就是奔着创新去的。旧的我不要!就像国内很多人对国内的教育制度充满了仇恨。南科大就希望改变这个情况。其实去行政化并非朱清时的设想。教授治校也不过是依法治校的改良版,甚至理事会也是深圳市政府早就打算好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几十年了,怎么看怎么奇怪。原来长不是最大的,最大的书记。 2007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启动《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方案》的起草工作。从此时起,招聘才正式成为南科大的御用方式。没有调用,没有编制。真的什么都没有。一切按照市场的方式来。但是,这只是一个期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08年2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校长招聘为核心,先确定校长,再会同校长商定其他人才招聘”的人才引进工作方针,着手成立人才招聘工作机构并完善招聘工作环节。这不过才刚过年嘛。不过招聘工作已经展开。既然以校长为核心,那么必须先找个校长来。这个人要有经验有本事,不能是个太过于飘渺的人物。这个人必须交游广阔,因为有很多事要他亲自来做。这个人年纪多大倒不重要,只要能完成工作就可以了。当然一开始的年龄限制是60岁以下。 2008年5月,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事局、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相关人员组成的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工作小组,同时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遴选委员会。此时朱清时进入了深圳市的视野。 2008年7月 深圳市成立了校长招聘工作小组。咦,好像慢了一点点。2月份就开始搞了,5个月过去了才好像有点眉目。不过怎么说,既然是事业单位,那么什么都可以理解了……再创新,也还是有个框啊! 200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工作小组选择国际人才咨询公司——罗盛咨询展开校长候选人的搜寻和测评。罗盛咨询大概选了至少几十个候选人吧。但是一个个接触下来,有的人肯定觉得有点怕。在中国?搞创新?还是事业单位?听起来好像很麻烦。哎呀不做好了。有的人可能很有想法。咦,事业单位可以改成企业制嘛,哎呀,政府说不行,走太远了。于是找啊找,找到了这个姓朱的老头子。对于朱清时,我想几乎不需要招聘,这个工作是朱清时梦寐以求的。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场景,但是我认为,只有一个词能形容。一拍即合。不过朱清时自述一开始并不想来。也许他有他的考虑,年纪偏大,做起来麻烦。但是当他说了一句话“如果让我来做我们这代大学校长最理想的试验,我就全力以赴”以后,深圳市政府同意了。 此时朱清时已经退休了。(读者已经愤怒了现在才来主角?!)朱清时是46年的人。还是四川人。辣汉子啊!民国时的川军可是打仗最拼命后勤最差的军队,建国元勋也有好几个四川人。我一直觉得四川人很有意思。一个最安逸的地方却有一群最不安逸的人。还有宋朝时川地的起义,清初的张献忠。所谓内战守四川不是吗?四川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朱清时曾经当了十年中科大校长。他有经验,有资历,有能力。在中科大的十年,他坚持“小而美”的策略,坚决不扩招,坚决不拿地。把中科大办成了中国高等教育行列的一个异数。可是谁让它是中科大呢?这可是方舟子毕业的地方。1998-2008,十年,朱清时的身份一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此时他已经62岁了,但是他还没打算就此回家颐养天年。仅仅休息了5个月,他就回到了家乡,在四川大学当了一名博导。而且立刻就接了个博士生。可是这个博士生还没来得及带,他就被从天府之国召唤到了闽南湿地。 全国都兴奋了。嗨哥们,现在有个大学你知道吗?不用高考,发自己的文凭,校领导还不是官!听起来好像很棒有木有?当然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自蔡元培主政北大后,仅仅十年北大就跻身了世界一流。 清华自梅贻琦主政之后,到抗战前,也已经发展为世界知名大学了。可是现在清华又说还需要十八年。但是清华至少是中国一流了。 剑桥获得与牛津同等地位也不过20年。 京都大学也不过数年就到了与东京大学争雄的地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很难吗?好像也不难。但是好像需要一点竞争才行啊。南科大好像没什么好竞争的。它从一出生就是深圳的掌中宝,深大已经被扔在一边了。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令人淡定的是,南科大被官方称为试点。试点可不是实验。试点是不能犯错误的。这就是示范,就是个表率。如果做坏了,下面全要完蛋。看起来,朱清时这个实验员,有点麻烦了。正如教育部领导曾经说的,南科大的改革,大家都输不起。国家输不起,广东输不起,朱校长也输不起。一个不能失败的实验。一个必须成功的试点。 实验员,开始做实验了。但是,必须成功。朱清时,小心点。 二、 风生 不安就是不满,而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你指给我一个心满意足的人,我就告诉你,他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爱迪生 朱清时从小就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人。 1968年朱清时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是的,本来就是中科大的人哟。理论上应该是四年大学吧?朱清时在1964年能考上大学,说明两条。第一他很努力学习,第二他家世很清白。一个不满足于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1968年12月,朱清时毕业时放弃了去天津工作的机会,自愿去青海做了一名普通的机床铸造厂工人。那年头,知识青年流行上山下乡,高中生就是有知识的了。大学生当然要到国家最贫困的地方去,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于是,朱清时选择了离家近点的西宁。这一待就是5年。“我就偷偷学英语,翻译书,学数学,把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做到尾。没有人让我这样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朱清时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当时的生活。 朱清时没有满足于在工厂里当一颗螺丝钉。他的心中,有一个科学梦。1974年12月朱清时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因为研究所搞到了一个激光分离同位素的项目,需要一个懂物理的人,朱清时这个物理系大学生毛遂自荐,于是,他开始做研究了。如果没有意外,他会在青海呆一辈子。未想到,数年后声名鹊起。此时,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选派一批大学生去留学。朱清时赶上了这趟风,变成了一只站在风口的猪。很幸运,他被吹起来了。 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他们当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已经45岁,这52位学生的起飞,代表了中国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此时,朱清时不过33岁,还真算年轻的。“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出国留学。”我想这也是朱清时的心声。他们的目的地,是美国。  1978年的一天,朱清时正在实验室里工作,电话铃响了,通知他参加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一个陌生而现代化的国度让朱清时无比兴奋。可是那种艰苦,却无法想象。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原以为出国是进天堂,却不料来到地狱之门。”朱清时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但是朱清时注定是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第一个离开了留学生的圈子进入了美国人的家庭。   1982年初,朱清时从美国回到了西宁。多年后,他还在为他当时所做的决定感到庆幸。“留学改变了我一生,让我的眼界开阔,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这段岁月磨练了我不服输的意志。”朱清时说。 1984年08月,朱清时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从此时起,他正式在中国科学界开始留下自己的足迹。文革就这样轻易地被他避了过去。时也?命也? 1991年朱清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9月,朱清时被深圳市政府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这一年,是中国建立60周年,是朱清时的65岁。他还不服老。他还要最后发挥一点光和热。但愿能给一些人光明和温暖。 三、 水起 “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 , 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1898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成立。它的成立是为着戊戌变法。孙家鼐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身份在北京市景山东街等处白手起家。梁启超草拟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因着慈禧的缘故,戊戌变法失败,京师大学堂却成为变法唯一幸存者。 可是京师大学堂却依然屡遭磨难,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北大被一不小心就被取消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被迫迁往长沙,与清华等组合后又赴昆明。直到1946年抗战结束,北大的动荡才宣布告一段落。 文革中,北大又因为种种事故停课停止招生四年之久。 南科大虽然没有这么多灾多难,但是也好事多磨。 四、 因缘 “前缘相生 ,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  2009年3月26日至27日,深圳市召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评议评审,以票决方式遴选推荐出朱清时院士位列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 朱清时到达深圳前,有两拨人去找过朱清时。一波是猎头公司的人,朱清时直接回绝了他们。我一个堂堂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校长,闲得没事跑到深圳去干嘛? 2009年6月,原深圳市长许宗衡落马;其后,南科大筹备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时,组长已是第二任——时任代市长的王荣。在刚刚剧烈震动的深圳官场,官员们言行谨慎。许宗衡落马并没有影响南科大的进程。铁打的南科大,流水的市领导。 后来深圳市委领导去了。朱清时还是不想去。你们还想让我答辩做报告?我做过校长的呀好伐?让别人知道了多丢脸的。不去。 但是架不住人家确实是看上朱清时了。这样一来,不去不好意思了。好吧,我去“考察”一下。 没想到,这一考察就没走了。什么答辩作报告,全没了。就是你了。朱老爷子。 朱清时是带着想法来的。一到深圳考察结束,他就给市委写了一封信。只是他没想到,这封信不但在市委讨论通过了,而且直接形成了文件。就此,朱清时终于能安下心了。看起来,南科大确实是值得他发挥一下夕阳红的地方。 2009年的南科大,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没老师,没学生,没校园,甚至世界上压根就还没这个东西,一切都只存在于纸面上。此时的南方科技大学就是一个空壳子中的空壳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空壳子让朱清时动了心。他知道这个工作很难,但是既然要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就不能放弃。这可能,真的是朱清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许,也是最后一份事业。 此时的中国,距离所谓的“世界级大学”似乎正在越来越远。2009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第248位,北京大学排名第287位,中国科技大学甚至远在300名以外。南科大能一跃而进入全球一百强吗?似乎看起来有点不太可能。 噫,朱清时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中科大的十年让朱清时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获得了从咨询公司到政府各方的赞成。中科大最出名的是什么?是少年班。朱清时早就说过,中国科大少年班能够坚持办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许多年的办学中不墨守一种形式,一直在探索和创新。探索,创新,果然这就是朱清时的基因。不守成规,挑战历史。也许深圳选择朱清时的原因是他2007年作为政协委员说过一句话: “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大学过去更多的追求一流的硬件,却还没有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 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为朱清时院士颁发聘书,朱清时院士正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此时的朱清时,可以说是意气风发。 2009年9月,朱清时被深圳市政府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注意,是聘为。从校长开始,整个南科大都是聘任制。这可是事业单位的大改革。从此,编制没了。想进体制内?请考公务员。 朱清时、南科大,从2009年两个名字就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五、际会 “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 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 2010 年12 月15日,朱清时发出“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信中说,“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但是,“聘请”的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朱清时曾经在新闻1+1上说过一句话:“ 我到深圳来了不久我就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最根本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这个氛围是你可以不改革,但是你不可以犯错误,哪怕不是犯错误,你做的事别人不能理解,也不可以。” 此时距离朱清时来到深圳也已经一年有余。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朱清时就敢大声宣布南科大要开始招生啦。这番魄力,也不是一般人有的。毕竟仅仅年初,南科大校园才正式确定。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三天后,朱清时如约举办了南科大历史上首场招生咨询会,现场异常火爆,200个座位的报告厅居然挤进了三百多个人。众多学生围在朱清时四周提问个不停。在咨询会朱清时楼上楼下奔走,介绍办学计划和招生理念。最好的教育,一万元的生活费,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不过此时报名南科大恐怕还要勇气。因为伴随着报名表的,还有一个“参与教改试验班完全自愿”协议。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以你自己的人生为赌注的实验。如果实验失败了,那么除了无法获得可承认的大学文凭以外,浪费的,还有四年的光阴。 2010年,南科大最大的新闻是苏刘溢。在2010年高考中,苏刘溢是高考最小的考生,566分成绩的他,没有选择其他大学,而是南下深圳参与了单独面试,走进了南科大。伴随南科大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响当当的“南方科技大学”名字与“神童苏刘溢”在全国各大报纸头刊头条位置出现。苏刘溢已经成为南科大教育改革的一个“符号”,甚至是“代名词”。 当他进入南科大时,诺大的校园之中只有他一名学生,他在等待着自己的新同学,他也在等待着他的大学,他更期待着,他将来如果想深造,他所拿到的南科大一纸文凭,不会被其他学校所拒绝。 2011年3月1日,南科大正式开学,46名新生报道,3月20日正式上课。苏刘溢终于有了同学,只不过平均都要比他大那么几岁。江湖传说,三岁一代沟。苏刘溢如何能和这些和他有代沟的同学在一起呢? 果然,7月,江湖又传说,苏刘溢退学了。前不久山东籍的一名学生退学闹得沸沸扬扬,这厢事件还未平,苏刘溢又起。江湖还传说南科大的学生都很排斥苏刘溢,但是南科大的学生却极力否认。“一个小朋友,好动爱玩,也不经常上课经常在宿舍自习,我们如何能欺负到他?” 当然,在当年三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南科大这个朱清时的孩子,终于上到户口了。教育部同意筹建南科大,学校代码为14325。不过……只能办本科。 5月27日,仅仅在高考前没几天,教育部突然要求南科大45名教改班生必须参加高考。朱清时虽然觉得不应该让学生高考,但是这种决定依然要学生自己决定。南科大依然无可奈何地设立了两个考场。只不过在随后的6月7日,南科大45名学生无一人参加高考。考场被迫取消。 可是在6月29日,又起波澜。南科大一名学生退学称不满拒绝高考行动,退学的王某发了一个公开博文,声称不满自己“被代表”拒绝高考,同时还对南科大很失望。但是朱清时回应称每个学校都会遇到学生退学,对于学生离开一事,朱清时称不上课和不参加考试才是该学生离开的真正原因。其实说起来,既然你没拒绝高考,你为啥不去考呢?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6月还发生了一件事。南科大内部出现分歧,多位核心团队成员离开。风云际会,好聚好散。朱清时对此回应,称三位港科大教授系因薪酬方面原因离开。对于教授离去,南科大学生和家长都表示这种做法是落井下石,力挺朱清时和南科大。有家长表示离开的教授从未给学生上过课。离去的原港大教授们声称是朱清时逼走了他们,但是也有南科大教授声称走的人是自己走的。事实真相如何,谁都不知道了。只是,离去的何必发个声明呢?倒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了。 2011年7月,朱清时任南方科技大学(临时)党委书记。从此时起,朱清时一肩挑两担,书记校长一起干。当然,这是有好处的。这有利于朱清时的性子。说干就干,毫不听劝。既然没人掣肘,更是随意挥洒。建成一个国际一流大学的时间,需要多久? 2011年7月16日,南科大召开首次理事会会议。市长成了理事长。因为改革无法一步到位,没有市长的理事会……恐怕什么都不是。 2011年12月3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透露,学校教育基金会已接收捐款超过200万元。 2011年还有个新闻。南方科技大学成为《科学》杂志“2011 年十大重大新闻”之一。 2012年3月,转眼朱清时的第一批门生已经度过了一学年。只不过这一年对他们来说可不太容易。缺乏老师,硬件不完善,几乎什么都是临时拼凑的,除了朱清时还在。还好朱清时还在。此时,南科大在2012年还没有招生。而在去年此时,第一批学生已经进校了。 7月,南科大第二批学生已经招到,总数188人。在招生过程中,朱清时连续跑了八个省份。这一年,他66岁。这一批学生都是按照6+3+1的方式招来。计算方式是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各占30%,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新生高考平均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69.475分,已经达到985高校的中上游水平。此时有很多人说南科大妥协了,朱清时失败了。但是朱清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改革可能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迂回的。因为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暂时的退一步,只要这退一步能让南科大前进更远,就是值得的。 不小心,朱清时在深圳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有过不管教育部振臂一呼的自主招生,也有教授离去学生退学的尴尬危机。这三年,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朱清时说,至少没失败。 去行政化什么的,因为副校长仍然是局级而没有成功。自主招生什么的,还要部分依靠高考,虽然说不上失败,但是也说不上成功了。至于教授治校……至少我们有了一个理事会。 2013年的南科大,似乎开始波澜不惊起来。还是6+3+1,只是招生人数扩充到300多名。招生省份多了6个。 有记者问朱清时,当了3年南科大校长,感觉自己有变化吗?   朱清时回答了三个“会”:会忍了,会妥协了,会等待了。还有三“有”,有勇气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有肚量去忍耐那些做不到的事,有智慧去区别这两种事。”朱清时说,如果他的学生说,将来等他们是爷爷奶奶了,他们就跟孙儿说,我这一生,参加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次高教改革!那么,他也就满足了。 照片是黑色的,但是面上却带着笑容。也许大家觉得是惨胜,朱清时却觉得是完胜呢? 六、终点 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 -- 巴斯德 转眼,就是2014年。五年的任期这就到了。在深圳的五年,朱清时老了五岁,瘦了几公斤,吃了无数片安眠药,得罪了不少人,也认识了不少人。5年来,人们关注到这位老人的巨大变化:那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改革斗士”,而今垂垂老矣;那位犀利豪迈的“最牛校长”,而今懂得妥协;那位处事略显生硬的学者,而今开始融通。 港科大三位教授离去时南怀瑾曾经给朱清时讲了一个故事,说抗战时期,在成都有个银行,老板很有钱。每天晚上都要查账对账,做到凌晨三四点。 他们隔壁有小两口,是卖豆腐的。每天很早起来,一边磨豆腐,一边唱歌,十分快活。老板太太就抱怨,他们怎么那么快乐,我们怎么那么苦。老板说,我马上让他们快活不起来。他拿一包银子,扔过去。银子落地哐当一声后,歌声就没有了。 从此这两口子再也不唱歌了。得了银子后,开始想保本赚钱做生意,从此快乐没有了。 南怀瑾是智慧的。他告诉朱清时要放下,牵挂越多,烦恼越多。但是他能放下吗?这是他的南科大,他找来的老师,还有他的学生。他放不下。但是还好,到了2014年,所有一切不能放下的,都不得不放下了。因为合同到期了。 5年中,很多称号愿意活在不愿意地套在朱清时头上。“最牛校长”、“蔡元培第二”、“教改烈士”,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行者这个词让朱清时有了一点悲壮色彩。 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感慨:“就朱清时个人来讲,他做了个人力所能及的尝试,也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朱清时说,这五年无怨无悔。不算失败,所有能做的都做了。所以至少也算成功了一星半点。朱清时提前下车了,撇下了一大群茫然无措的门生。当然,没有了朱清时的南科大,还是有无限可能。 5年了。朱清时就要离开他住了五年的迎宾馆,离开他吃了四年饭的食堂角落,离开他走了五年的南科大校园。在树仁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一次演讲上,朱清时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在这堂课上,朱清时再次说起他的座右铭,来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朱清时自己的伟大,大概就是创办了南科大吧。 演讲最后,主持人提起开学典礼上的三鞠躬,提议全体学生起立向朱清时回鞠三躬。满场学生安静地起立鞠躬,朱清时站在台上,也默默地向学生三鞠躬。 礼毕,他安静地离开。此时,他只是一个老者。 朱清时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南科大的故事还要继续。只不过,主角要换一个。未来,就看谁来演绎了。 http://www.chinanews.com/ga/gaynd/news/2007/09-24/1034636.shtml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818/n403542772.shtml?qq-pf-to=pcqq.c2c 百度 科学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437 http://cnpolitics.org/ 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edu/Practice/201108/t20110813_118690.htm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704/n312379949.shtml http://goabroad.sohu.com/20130530/n377562582.shtml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d78d513d9d437ab4f9ae5690c66c0171c43f7642bd6a0020ea7843890701c011969b9fd61600705a0d8612244ea5e5c9db16729605f71e0c79fce5dddccc37432d2616b2e40d10453ce19adc94d38c53d9059e2aa1de3adf045c9e88d8dp=8160c64ad4934eac59edc8374c4288newp=827ac54ad5c241fa0be29634615093231610db2151d2da112auser=baidufm=scquery=%D6%EC%C7%E5%CA%B1qid=df25321300170359p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35113122455202768.html http://edu.163.com/12/0424/22/7VT041BN00294JD9.html http://news.qq.com/a/20110618/000355.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475.shtm?id=250475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80 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2/06/03/010787114.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1-06/4463399.shtml http://www.bundpic.com/2013/03/21318.s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587.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502.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2412.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3217.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6/296789.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4356.shtm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11203 次阅读|28 个评论
朱清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拓新者
热度 4 lgmxxl 2014-10-1 11:19
9 月28日,朱清时离开深圳,他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五年校长任期已满。五年来,他坚持充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鲶鱼”,冀以引起中国高等教育的“鲶鱼效应”。虽然最终不算目标达成,但五年来的探索,特别是他的三面改革大旗:“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足以让国人对这位68岁老人充满敬意。五年来,他进行了如下探索: 1 、去行政化,实施教授治校。 这面大旗,是朱清时讲得最多的,也是争议最多的。但不管如何,我认为这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第一,制定了一系列南方科技大学管理的基本制度,这形成了南方科技大学独特的治理体系。突出的、与从水同的特征是唯一用理事会治理模式的公立大学;唯一用公开遴选方式选择校长的公立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的职权划分也与一般公立大学明显不同。第二,实施教授治校。公立大学一般讲“教授治学”,但南科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教授治学”,并做了认真的制度安排。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校长的校务委员会管理学术干部,学术干部如系主任、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等业务岗,都是没有干部级别的,由校长提名、在校务会上任命。党委管党政干部,党政干部仍然由党委任命。 2 、自授学位,让社会评价大学。 “自授学位”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国际大学办学的基本方向。但在中国,目前还很难做到。他的首届学生算是幸运的,主要是因为他本人的名气。现在,这项举措已经成为历史,但这种理念,仍在给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者一个思考。 3 、自主招生,实行能力素质与知识并重的选拔机制。 南科大经过实践,把最初的完全自主招生修改为“6+3+1”模式:即采用高考成绩占60%,南科大复试成绩占30%,高中平时成绩占10%。这项改革被实施证明是成功的,且已经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4 、培养创新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 1998 年,钱学森曾给朱清时写过信,这封信他已经在他最后一次南科大演讲中予以公开。从他五年的实践来看,他是一个“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者,也是一位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行者”。这方面他的改革应该是成功的,也是可以复制的。第一,培养统才。四年学制,前两年上宽口径的基础课,后两年自选专业,以利于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实行书院制管理,做到社群育人。第三,严格控制“师生比”,确保一个老师所带学生不超过8个。第三,从研究中学习,而不是完全靠课堂教授。南科大通过研究来学习、让本科生都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的教学方法、培养人的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作了有益探索。 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五年,充满着挑战与陷阱。首批“教改班”学生拒绝参加高考;首批学生先后有4名学生退学;创校顾问三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宣布退出;深圳市公开选拔正局级副校长、任命新的党委书记,等,每一次都把朱清时推至风口浪尖,也使他经历一次次的“炼狱重生”。如今,南科大经验事实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她已经成为中国近5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对此,朱清时的贡献永远载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史册,他也必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大学校长之一。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3346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朱清时南科大下台演讲:老了还挺倔强,倚老卖老
热度 9 laserdai 2014-9-26 20:57
看到 朱清时卸任南方科大校长的信息,和演讲内容 ,随便写几句: 遥想 朱清时 当年 刚刚开始接手南方科大,简直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左手去行政化,右手口号诺奖,大河上下十分气派,举国注目 多么风光,惹得全国媒体上下翻炒,科技人士梦呓南科,更有科学之网,每天不谈就发痒。 现在,弹指五年已过去,下台号角正响起。五年一觉南科梦,世人都知瞎折腾,摇头晃脑扯创新,闭眼仍然提钱问。老头老了不服老,青春气息还闪耀,半截入土不知命,每晚不必安眠药。 眼看南科高楼起,内中豪杰无半人,垃圾人员一大批, 将来才看两腿泥。 一世英明终得保,清时演讲划句号。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80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朱清时的南科大——“必然成功”中的“悲怆而注定的失败”
热度 7 wangxh 2014-8-31 12:27
南科大朱清时校长的任期好像已满,有人说“南科大失败了”,有人说“朱清时校长失败了”,有人说朱清时校长“惨胜”…… 科学网讨论过南科大与朱清时的南科大,俺也凑热闹写了一段: 现在的南科大,注定要失败 ! 现在看来好像有些还真“瞎蒙”对了。 下面附转的这篇文章,简述了南科大当时要办得三件大事儿: 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 。虽然原文没有明确说“都以失败告终”,但南科大惨淡而悲催地经营几年的确没有“非常成功”的明显标志。 其实中国大学现目今的严重问题的确是招生太死板、学位一刀切、行政干预太多,这的确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所以说,中国大学的“变型”是必要的和必然的,现在经济领域不是叫“转型”吗,差不多。这种变型或转型一定会有一个合适的结果的,也就是说定会“成功”——而且是“必然的成功”。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况是培养人才“工厂”的变革,在变革的道路上一定会留下一串串悲催的失败或注定的失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每一个经历过现目今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完全脱胎换骨办成一个“西方大学”是不可能的,各个方面都不可能! 看看这几年南科大做的事情就一目了然: (举几个零散的小例子说说) 兴办之初,南科大特别需要教育部给个“名分”——这本身或突然就没有脱离“去行政化”,而且还想利用“行政”搞点“外快”。朱校长甚至找各种途径“围追堵截”袁部长求情——“ 我就很想跟袁部长沟通,取得教育部的理解和支持。建南科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是要试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 ”。您看看您看看,这哪叫去行政化呀! 更有搞笑的事儿, 2014 年 1 月 21 日起,朱清时不再兼任 南科大党委书记,该职位由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李M接任 。 这何止不叫去行政化,应该叫“武警部队化”吧? “自授学位”这档子先不说,说说“自主招生”吧。首先要知道自己想招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能够招到什么样的学生。南科大你想与清华北大等顶尖级学校“竞争”吗?抑或还想“吸引”得到外国著名大学录取通知的学生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先清华北大的教授们都纷纷投到南科大门下,否则学生们是不会发疯的。或者想招那些从这些类似学校“漏下来”的学生?学生和家长是愿意再等待一年去清华北大还是等待四年后根本无法估量的社会的评判呢?其实南科大只能向“与南科大同样抱有伟大思想的勇敢者”敞开大门、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屑于‘饭碗教育’模式的新时代勇士”——要想有什么样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什么样的教师,南科大有这类教师吗?(是不是得有点像鲁迅先生那样的?) 不知道接下来南科大会如何走,会像前几年一些民办大学一样自行消亡还是再来一个黄清时继续搞下去呢? 附: 【教育改革】朱清时南科大这5年:「惨胜」 2014-08-27 学术中国 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大学,在中国是否只存于空幻的梦想呢? 有同行说,朱清时是那种表面热闹实则没人真正关心的人。潜台词是指这个人不抓眼球,杂志做他卖不动。这确实很有可能,单从利益上说,我们没有理由请朱清时先生登上封面,可我们还是做了,因为这样做是对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严肃的公共议题: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听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句名言的人很多,在现实中知道如何去实现的人寥寥无几,朱清时是其中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到了名言的一部分,但是当他打算在一手草创的南方科技大学做到更多时,却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曾经提出,将南科大建成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大学,他的5年任期最后证明了,这些不过归于空幻的梦想。 有点宿命的是,朱清时的名字出自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说的不是安闲,是郁郁不甘。现在,这位中国最具声望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改革者即将卸任,其功过将被载入历史。我们愿为这段历史写下初稿,并期待他的精神同道与后来人。 5个故事,一道了解朱清时的成败与悲喜。 -------------------------------------- 朱清时 「惨胜」 《人物》编辑部 文 | 葛佳男 赵涵漠 采访 | 葛佳男 赵涵漠 陈凌子 陈楚汉 编辑 | 赵涵漠 摄影 | 周裕隆 图片统筹 | 于千 1.我就是要为中国高教改革做一场实验 受聘南科大之前,朱清时曾找到深圳市政府,说自己没那么多时间,要求对市里大大小小的会议「参会自由,不受约束」。但与此同时,他对崇高话语并不抵制,喜欢用「责任感」、「使命感」一类的宏大词汇解释受聘南科大的动因。在采访中,他向《人物》记者重复了曾反复出现在媒体标题栏的说法,「我就是要为中国高教改革做一场实验。」 一些熟悉朱清时的采访对象倾向于将其退休后再任校长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壮志未酬」。朱清时曾经的秘书回忆,朱在中科大时期就流露出南科大改革措施的很多倾向,比如学习哈佛等名校的「书院」制度,让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解答问题。这在中科大受到一些老派作风教授的反对,未能建立,如今朱清时将其移植到了南科大。 「现在才是他的真实思想,建南科大就是他的意思,他早就想自己办一个学校了。」这位秘书对《人物》记者说。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杨金龙从1997年起就在朱清时的实验室工作,曾长期担任朱清时的助手,他感到,「到南科大做,我想(他)还是想挑战一些事情……他就觉得在科大有的事情他做得不是特别,体制内嘛,他动不了的东西嘛,他就想挑战一下。他如果都觉得自己100%都把握了,他可能就没太大兴趣了。」 《人物》记者接触的大部分中科大老师都认为,两所「科大」有诸多相似之处。杨金龙举了一个例子:南科大的火炬形状的校徽—朱清时说它意味着南科大「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的使命—跟中科大没有采用的某一版校徽设计非常接近。 现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执行主任、曾经担任朱清时秘书的闫立峰的说法更加直接:「科大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老师都这样认为的,南科大就是(中)科大的小弟弟。」 2.中科大10年,可称完满? 在此之前,朱清时已因中国高教批判者的形象而获得盛誉。因为在任期间坚持逆势不扩招,不圈地,原生态迎接教学评估,媒体和民众赞誉其为「中国最牛大学校长」。中科大10年,似乎可称完满。 这只是事实的一面。 事实的另一面是,在中科大上任不久,朱清时开始推行去行政化改革,从后勤部门开始,所有服务系统逐渐取消行政级别。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被触动了。一位1990年代起就在科大负责物业后勤的工作人员对《人物》记者回忆,虽然行政级别取消了,但是有员工活动个人关系,在后勤设立了总支,「后勤设一个总支的话,那其他院系的总支就相当于处级单位了吧,那我这个总支书记也应该是个处级单位,处级处长。这么搞的。」「因为他(们)也是被逼无奈,他(们)也有很现实的东西。像分房子,你在科大里面,处级干部就拿处级干部的房子,那你没有级别怎么办嘞?」 这位工作人员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朱校长呼吁是对的,每个人都知道是对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是不配套的……你在小环境里面,要脱离一个大环境,那是不可能的。」 在中科大老师们的描述里,朱清时是一个果断并且「有些清高」的领导者。前者的意思是他做决定很干脆,不瞻前顾后,也很少四处征求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清高」则指向朱清时在沟通上的短板。 1990年代末,朱清时坚决抵制轰轰烈烈的大学扩招浪潮,在中科大坚持延续「小而精」的办学思路。他本人因此广受赞誉。然而,至今还在中科大内部有所争议的是,朱清时当年因此拒绝了合肥市政府主动提供给学校的廉价地皮。中科大的论坛上至今留存着一张以《朱清时校长的战略错误》为题目的热帖,很多人认为他没有适时地为学校争取资源,不善于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位中科大老师对记者说,「以前那个地多便宜啊,不要钱的。现在要买同样面积的一块地,那贵死了。」 在朱清时任职后期,党政关系有些许微妙。有中科大的老师回忆,有一段时间学校里小道消息满天飞,比如校长的某项决定又因为一票之差没有通过,再比如,校长在党委常委会上拍了桌子,发火让某位副校长辞职——虽然事实上他并没有人事任免权。 在杨金龙看来,这更多是「人的问题」。他对《人物》记者说,虽然党委和校长的矛盾天然存在,但是「一个党委书记,一个校长,个人关系挺好,他们可以用协商的方法就把它做起来,对吧。如果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做事情没法交流的情况下……有时候并不是说这个体制怎么怎么的问题,当时实际上它是有沟通的渠道,但是如果人和人之间做不到这一点,那可就麻烦了」。 作为好友,书法家刘正成曾不止一次听朱清时讲起他的痛苦:「他说我虽然是中科大校长,管着各个系的工作,但是我无法任免任何一个系主任,人事问题是党委书记说了算。我才知道谁的工作好水平高但我提拔不了他,我也知道谁的工作差水平低但我罢免不了他,你说我怎么去带兵打仗搞好教学?」 朱清时一直希望大学能够免于行政化的干扰 3.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仙人」 受聘南科大之后,朱清时发生了某种变化。中科大物业中心负责人唐伟(化名)将此前的朱清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仙人」,「他没有这个生活的琐事这些概念。」 唐伟与朱清时都喜欢文物古玩,朱清时任中科大校长期间还曾兼任过该校科技考古系主任。大约10年前的农历新年前,朱请唐伟牵线,希望给扬州博物馆的一件馆藏珍宝做科技考古数据采集。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八,博物馆工作人员早已放假,又被唐伟请了回来。朱清时没说清楚几点到,一屋子人就那么等着。晚上博物馆方面宴请,开一大坛黄酒,朱清时高兴,喝醉了,坐在那里总是笑,吃完「一抹嘴走了」。 「他现在恐怕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这个事儿,你二十八跑去看东西,人家一屋子人等着。」唐伟说,「就是他没有这些俗礼啊,说是人情,普通人之间那种互相的你给我什么,我给你什么,这种利益交换,他没这些东西,没这些想法。」 近两年再见,唐伟注意到朱清时的变化,「他讲过一句话,他说我原来在科大当校长,现在我回过头来,我真要感谢大家,学校的所有的其他的各个部门的人。他说那我在学校里头就是甩手掌柜的,现在连屋顶漏个雨都得我来关心来搞。」 毫无疑问,一个革新建设者必须比一个单纯的批判者承担更多。2009年,在朱清时受聘南科大后不久,教育部再次拒绝了南科大的筹建申请,理由是广东省已有很多高校,应先着力将现有学校做好。此时教育部刚刚完成人事更替,新部长袁贵仁上任。朱清时得知袁贵仁将出席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启动仪式,特意准备好学校的筹办材料,装在一个文件袋里,「厚厚的」,然后趁袁贵仁作完报告走下台时堵了过去,将文件袋塞入袁的手中。 「我就很想跟袁部长沟通,取得教育部的理解和支持。建南科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是要试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朱清时说。 当时,根据一份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来说极其困难。但与袁贵仁见面后的几个月,教育部的高校设置委员会曾专门开会研究南科大的问题,据称与会专家全票通过为南科大发放「准生证」。 4. 当一个知识分子领导一群知识分子 朱清时和他领导的南科大一直谨慎而缓慢地在困局中穿行。事实上,2012年6月起,南科大放弃完全的自主招生,采用「高考成绩占60%,自主招生考试占30%,平日成绩占10%」的半传统模式;除第一届「教改班」外,学校招生纳入计划内集中录取,学生将获得教育部承认的文凭,很多人据此认为南科大由此被体制收编;2014年1月21日起,朱清时不再兼任南科大党委书记,该位由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李铭接任。 长期关注南科大的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公开表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这3个最大的口号基本上都没有实现。朱清时的卸任,标志着南科大改革的彻底失败。 尽管学校被派驻了新的党委书记,但在一些南科大教授看来,校长和教授并没有因此失去对于学术和科研的决策权。南科大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说,李铭「和深圳市政府的沟通之间起到一些非常好的桥梁的作用」。 更确切的现实是,朱清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改革的空间。刚到南科大时,他运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竭尽所能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华人专家,包括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张景中等。据媒体报道,朱刚刚上任时,便接到港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的电话,他也是「文革」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甚至早在1986年,李泽湘与同学一起编写了一份关于高校改革的建议书寄至中国教育部。而多年后,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告诉朱清时自己愿意回国做义工。 但后来被许多媒体频繁报道过的一个事实是,这些曾与朱清时共同垦荒的学者,已因各种原因风流云散。 李晓原是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的教授,2010年5月,根据港科大和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他与李泽湘、厉建书两位教授一同前来协助南科大筹备。李晓原回复了《人物》的邮件采访。他写道,来南科大之前他与朱清时并不相识,对朱清时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体报道,「而且对他的印象十分正面。」 仅仅一年之后,这3位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公开批评朱清时,以一种无可转圜的姿态退出南科大。公开信称,「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 在朱清时看来,他和港科大教授之间不过是理念之争。港科大教授希望按照自己的经验,先制定好课程和实验室的规划,然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引进人才。而朱清时则认为,内地必须遵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得先网罗优秀人才再规划学科,一边开车,一边铺轨。 「他们公开性地写,我都会想,这种分歧有必要用那么激烈的方式吗?」3年之后提起,朱清时依旧有些激动,「你们用那种方式,不是想置我们南科大于死地吗?」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朱清时又主动重新提起此事,说他想了一晚,想到了对港科大教授「最好的比喻」。 他加快了语速,「感觉就是,他们总是站在高地上,觉得你们都不行,来指挥你的……使我想到最好的比喻就是说,就像军官学校里头的那些高材生,他们去打仗都要这个条例,那个条例,先编好条例再去打仗。他们都看不起这些土包子出身的将军,但是他这些条例啊,不是教育的根本,不是这个。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像我说南科大刚建立的时候就几个教授这样的,所以土包子吧,只要是从实践中间总结的经验,反而能够打败这些人。对。」 另一位与其发生剧烈冲突的科学家则是陈应天。他对《人物》记者回忆,办学初期他与南科大理事会成员、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曾提出,南科大的「南方」如果译为southern会比现在使用的south更准确。陈回忆,朱清时当时「未置可否,好像有点不太开心一样」。预备印名片时,陈应天自然而然改成southern,结果名片印好后的最终版本还是south。印名片的人回复:这是朱校长改的。 但二人的最大矛盾集中于实验室建设。陈应天在回复《人物》的邮件里写道,「清时校长于2011年初对我运去南科大的专业实验室设备故意设置重重妨碍,根本无法安装,以各种『行政化』的方法使我不得不决定搬出这批实验设备。几千万元的设备在南科大搁置了将近半年又重新装车运出深圳,种种场景,使我的南科大的梦完全破碎。」 当《人物》记者就此事求证朱清时时,他认为自己被极大地误解了。他解释陈要办的研究中心产权并非归学校所有,而是陈应天的私人公司控股,「学校是不可能办这样的公司的,所以只好放弃了。」 5.让我安静地卸任 5月14日,《人物》第一次见到朱清时的早上,采访开始之前,一位老师来找他讨论2015年的招生规模,深圳市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划又一次产生了分歧。 这是一个老问题。南科大希望「小而精」,而深圳市则希望大规模招生,为城市发展大量储备人才。2012年,南科大获得教育部准生证之后第一次招生,深圳市原本报的计划是2000人——这个数字是学校计划的10倍还要多。「是校长顶了下来。」有内部人士说,南科大那年最终的招生数是188人。 然而那一天,朱清时对那位一大早就来找他的老师说,告诉书记此事由书记来决定。 临近卸任,朱清时只希望一切重归平静,「(初期)我需要人才来,需要学生来,需要社会支持,那你如果不说话,不让大家知道你有什么改革……你不告诉大家,人家怎么会来呢?」但如今,「跟当初不一样了,现在不是我要宣传,要做这个,不是让大家接受我,而是让大家让我安静地卸任。」 即使是认定改革已经完败的熊丙奇,也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肯定了南科大改革的积极作用:「朱校长在推进南科大这样的改革的过程中,双重去官化、去行政化,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他向政府宣布,进行了高校改革的雏形。我认为,因为正是借助南科大这个平台,我们就是在说,什么是去官化,什么是去行政化,什么是自主招生,什么是自授学位,这个把很多年的、停留在文件中的一些东西,把它具体化了。所以说本身就是他进入南科大,(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个思路上的宣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价值。」他并不认为谁有义务成为教育改革的「烈士」,「那是把他放在火山上烤,是道德绑架。所以我们希望他能够成为教育家,成为更好的教育改革者。」 如今,5年任期将满,当公众讨论朱清时的成败时,他重复了2009年对美国《科学》杂志的回答:「我已准备好做尝试真正教育改革的第一人,但也许成功的第一人要属于后来者。」 两年前,在录制一档电视节目时,主持人问朱清时是否觉得大家对南科大过于苛责,朱清时复述了一篇评论文章中的句子,一字不差:「南科大终于引爆了舆论。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终于要求我们宽容改革和改革者。这种要求很悲凉。」他对着静默无声的观众席叹了口气,轻轻摇头,「我看到这句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把那篇评论打印出来,装订好,放在案头。 6月16日,有媒体用《遗憾朱清时》为大标题发表了一组封面报道。朱清时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说,他对此很有意见,很失望。「遗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用了这样的标题,给读者一个很坏的印象。」他极力表达自己「更多的是欣慰愉快」,说南科大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当初的预期。 而一位昔日挚友用了「惨胜」这个词来形容朱清时这5年,「他付出了49.9,得到了50.1。」他说,这个评价他永远不会说给朱清时本人听。」 版权信息 文章来源:人物杂志 今日编辑:学君 举报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338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看南科大,勿过早言成败 zZ
热度 1 cspring 2014-2-20 10:22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看南科大,勿过早言成败 2014-02-14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再度成为社会和舆论的热点,原因是学校新书记到任,校长不再兼任书记。于是,有人说南科大改革失败,也有人说其前途未明。该怎样看待南科大的改革? 作为大学改革的试验田,几年来,南科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管理、招生、教学三方面。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校;招生时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学校自主测试学生的能力占30%;学生前两年不分专业、两年后自选专业,部分课程全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这些改革取得一定成果,校长朱清时自评65分。 有人说南科大改革失败,是看到校长不再兼任书记,思维逻辑是将学校改革与校长个人完全“捆绑”在一起。应该说,人与事密不可分,但是,这种“密”并非等同,只是联系紧密而已。特别是对于一项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事业,不能完全系于一人之身,可能需要多代人的持续拼搏。即便是今年9月第一聘期结束,朱清时不再续聘校长,也不能轻易断言南科大改革失败。 为何说南科大前途未明?一些人认为新书记是地方党委派的;虽然有高校工作经历,但其更长时间从事政府行政工作。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遵循教育法律和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高教法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实中没有大学书记长期兼任校长的。新书记在学校改革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大家要看其实践,且勿怀着成见进行未来的判断。改革有许多不确定性。试想,几年前,朱清时经过全球范围内筛选、获聘校长时,我们能说他前途光明、一定成功吗? 对于改革的探路者,我们怀有敬意,对于大学改革的先行者朱清时,同样应该致敬。2009年,他放弃安享晚年的清福,已过63岁却勇接南科大创校校长之聘,是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几年披荆斩棘,他率领的学校改革取得一定成果,获得社会较多好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南科大的探索契合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值得肯定。几年来,各级政府以开明的态度支持南科大的改革,相信此态度会延续。 当然,也有许多大学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比如,自主招生、通识教育,甚至去行政化等等。新一轮改革风起云涌,一枝独秀不是春,当达成更多改革共识的时候,大学改革必将满园春色。 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南科大的改革,切勿过早言成败,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慢慢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3日 作者:董洪亮
个人分类: 工作|1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宣告失败?
热度 7 Passport 2014-1-23 03:42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召开干部大会,李铭任中共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书记,朱清时不再兼任中共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书记。而李铭,是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短短5年时间,以改革走入人们视野的南方科大在经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相继被收编后,三大口号的最后一个口号去行政化,也在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宣告失败。 不但去行政化没有落实,最后的结果是公安局长这一行政色彩最为浓厚的官员反而主政南方科大,朱老前辈不知作何感想? 国内的改革何其艰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6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朱清时自评65分说起
热度 6 lvnaiji 2013-6-23 16:27
吕乃基 近年来,朱清时和南方科大一直是中国教育界,乃至中国改革的关键词。眼下,朱清时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谈履职南科大校长 4 年:给自己打 65 分(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23/041927473175.shtml ) 博主想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因素,让朱清时自评 65 分?博主还联想到与朱清时同性的另一位更有名的人物,那就是朱镕基。在上任之初,朱镕基满怀豪情,言之凿凿,要把中国改造成“依法治国”的国家,而在卸任时,朱镕基只言“我是清官”,到此为止。少了几许豪情,多了几分“聊以自慰”。若要自我打分,料不过 65 分。 65 分,是现实与原初期望之比。 为什么不是 70 分,类似于某种“三七开”?要是一开始的期望值低些,现在的打分就可以高些。要是一开始不做这些梦,现在的感受还会好过些。可是,朱清时有梦,而且期望值还不低。 为什么不是 60 分或更低? 60 分可是及格线。当过老师的都知道,从 60 到 63 、 64 分可能都是“拉”上来的, 65 分可以算是自己的本事了。 那么干脆不及格呢?实际上, 4 年来,朱清时已经从梦境步步后退,回到人间。或许正因为如此,期望值越来越接近现实,饶是如此,朱清时才敢于自评 65 分。古人早就有言在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按此比例来说,自评,也就是一二十分吧。要是与原初期望比, 65 分,嘿嘿,恐怕是言过了。再说,朱清时能给自己打不及格吗?于己,于南方科大,于深圳,以及于教育部都过不去! 65 分,都过得去,乃至皆大欢喜! 65 分,与时下大学生的 60 分万岁当然有天壤之别。面对既如铁一般坚硬,又似水一样善变的社会,朱清时已经尽力。只是,在朱清时给自己打 65 分之时,他的原初之梦已经破灭。 在 65 分的背后,隐含着多少文章! 65分,更像是各方心照不宣的结果。 当记者问及“ 对继任者有哪些建议 ”时,朱清时的回答是,“ 我希望他们更擅长和官员打交道。 ”朱清时把这句话当作笑话,然而却深得个中三味,实乃金玉良言,警世之言。 这大概是其后任有望得高分的秘诀,也是网上各位或得以圆梦的秘诀。
个人分类: 教育|264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whyhoo 2013-2-1 14:59
2011年3月16日上午,朱清时校长在教学楼102室为我校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举行题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讲座,拉开了我校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帷幕。 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讲座全文: 各位同学,欢迎你们到南方科大来,我这是第一次正式跟你们见面。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其实在中科大讲了10年,就是每年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在礼堂我给新生做个报告。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办学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到学校来干什么?学校要怎么培养你们?你们今后可能干什么?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做完这个报告之后,我们心就相通了,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到这来共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将怎么做?你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大学几年生活就不白费了。这个报告我想同学们都不用记,完了就发到我们网页上,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时随便下载。你们就集中精力听我讲,这样的效果最好。 我在过去10年在中科大讲,其实是每年跟每年讲的都不一样,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每年和每年都不一样。今天要讲,我先说前面的几个事情,一个就是我刚在北京开两会回来,大家也许知道。在这两会上,南方科大成了两会共同的热点,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全国政协开会,一旦讨论到教育问题就提到南方科大,每次我们政协委员一起吃饭,在我那个桌子上的委员就都开始和我讨论南方科大,出主意。其中有好多政协委员给我一个新思想,我以前都没想到的,他们说你们南方科大不要着重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工程师,你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大学校长。(学生鼓掌)说以后的中国大学就有希望了。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笑)这也是我今天要修改我这个题目的缘故,我这个题目光讲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际上应该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不光是要是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不光是成为一个技术型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领袖型人才,以后当大学校长的人才。 第二个,我今天也请了我们学校的同事,也来了很多,来听今天我的讲话,其原因就是我们办南方科大,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了,这一年多大家都忙于事务,我们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事务,大家共同努力下,事情在推进,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大家统一思想,大家来认真讨论一下这个学怎么办?我们将怎么办?我们期待我们学生以后会成什么样的人才?没有统一过思想,所以我今天就希望我们工作人员也都来听听,听听以后,我们大家逐步统一到一个思想里头去,就是如何办好南方科大。 在两会上还有个花絮,就是凤凰卫视的胡一虎组织了《一虎一席谈》,专门讨论南科大。这个节目大概这个礼拜六还是下个礼拜六就要播出了,我们肯定把这个节目录下来,然后给大家看。你们就看到这些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南方科大的热情了。在《一虎一席谈》中,一虎他组织了鲜明对照的两种观点,一个是我的,一个是复旦大学葛剑雄的。我的观点第一点就写了一个—我也不知道我在哪儿说的这个话,说我们这45个同学今后都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 那边葛剑雄说,我的小孩我就不会送到南方科大,然后在开始辩论的时候,葛剑雄马上就声明说,怎么把我弄到反派去了,其实我也是铁杆支持者,我说我女儿不能送南方科大是因为她已经在美国读书了,而且是学文科的,她不可能去。 在《一虎一席谈》上,我首先就要回答:你怎么有信心你们的这45个学生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啊?我就告诉他们,有。因为我知道世界一流人才该怎么培养。第二呢,我知道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南方科大,关注南方科大这些学生,所以我们的学生有很好的机会。但是,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是决定论的,不是肯定的,因为最主要还要看学生本人的努力。我们外界呀,我们学校,我们老师,哪怕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了,但是学生如果努力不够或者是配合不够,还是达不到目标,因为教学的主体还是这些学生。这些都是我觉得我回来之后,应该首先给你们讲这样一个讲座。这样一个讲座就是回答刚才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南方科大准备怎么办下去?为什么我觉得有信心把南方科大办好? 我之所以有信心,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这代人经历很特别,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像我们这样经历这么多的也都不多。我在1950年上小学,然后1957年上初中,因为上小学中间有一个月学校学籍调整,在上初中的时候是反右,我还记得那时候学校满校大字报,批判右派。1963年上大学,然后1966年就文革了,就上了2年大学。文革时候就分去青海当工人了。当了几年工人呢,就调到一个青海的研究所,叫盐湖研究所,去做科研。到1977年开放,1978年准备送第一批人出国的时候,我就是那批人之一,送到浙大读外语,然后就到美国去了。 在美国就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了一大圈然后就回国来。回国来之后又出国,在英国剑桥、牛津、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十一大、第戎大学、格林罗布尔大学,然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又工作了一大圈,所以对这个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我当中科大校长期间,就是亚洲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这个联合会有日本的8所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这个联合会期间,我们把这些大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对世界上研究型大学怎么办的各种模式也都比较清楚。这些特殊的经历,使我有条件在这一生中见过很多东西,特别是见过很多学生,有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头,学得非常之好,但是一出到工作岗位上,开始工作以后就不行了,就很平庸。有一些学生在学校里头很平常,但是在工作里头却干得非常之好。所以我自己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起作用。这个因素决不是表面,好学生大家都知道,好学生占尽了各种优势。肯定有些背后的因素,大家不知道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呢,我观察了这么几十年,我很愿意告诉学生。因为像你们吧,对我看到的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可能想都没想过。如果你们早点知道,我相信会节省你们很多时间,不至于再重复浪费你们的时间,或者走入歧途,或者你们一生都无所作为。 好,我就来讲我看到的、我所了解的一个人要成为创新型人才,比较深层次地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其实是新的思想。就是说你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善于产生新思想,善于抓住新思想,或者善于把新思想做好。这一点呢,跟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正好不一致。我们国家教育体系基本上是知识灌输型的,是强调基础知识越多越好,基础知识越全面越好,基础知识不要有缝隙,不要有漏洞,这样学生的基础最好。大家都以为学生基础知识越好、越全面、越牢靠,创新能力就越强,其实这个话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对。我也是花了大半生才搞懂。基础知识啊,其实只要恰到好处,有但不要太多,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这点是片面的。 因为知识多,当然它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更广泛地继承这些知识,产生出新思想。但是创新的核心其实是新思想。有的时候,知识多不利于新思想产生,比如现代,我这一代人过去没有接触过网络时代,跟年轻人有一个代沟,你们接触得很多。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不是很适应。为什么呢?一下子觉得知识爆炸了,好像只要一上网、只要一搜索、一谷歌很多东西就跳出来了,跳出来的东西多得你根本就来不及分析它们。所以往往现在要写一篇文章不敢上网,为什么呢?一上网基本思路就乱了,你一看网上的东西,你就不知道你究竟想干什么了,也不知道你自己思考最深入的东西是什么了。所以呢,现在当你要写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一个不能上网的地方,专心去思考。这是我们这代人对知识过多反而影响新思想出现的一种体会。 但如果光是我们这样理解不足以说服人,真正能够说服人的是科学史。同学们,现在还不知道你们读了多少科学史,科学史是很值得读的。因为一个人在婴儿时期,这个是最容易被认识的,因为他最天真无华,对吧,他不掩饰。科学在刚诞生的时候也跟一个婴儿一样,没有掩饰,没有人去修饰它,最朴实无华,所以有空多学学科学史。我就举科学史上的几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我中学时代就最崇拜的一个数学家,叫伽罗华。不知道在座有几个人知道他的。那我给你讲讲这个伽罗华。 这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崇拜的一个数学家。伽罗华他是个法国人,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去想解当时几百年数学上解决不了的一个难题,就是高次方程有没有根号解。那个时候,在他之前几百年,大数学家都要用这个问题来试试自己的能力,但是一直没法解决。伽罗华是一个中学生,照理说他的知识是不多的,他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全的,但是他就在中学时代,把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当时的数学家都没有人能够看懂,以至于他的这个稿子被耽误了50年才发表。发表之后,就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理论,叫群论,这个群论现在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我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光谱学,学量子力学,都是以群论为基础的。那么伽罗华是什么一个例子?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知识不多不少,但是在那个时候,在当时的知识结构下,他的新思想没有被淹没在里头。他没有过多的思想把他的新思想给淹没了,所以他能够坚持把他的新思想做到最后。我一直在想做一件事,我在法国工作的时候收集伽罗华的这些资料,介绍他的文章,我很想在什么时候,能够把伽罗华如何解决这个高次方程不能用根号解,并且发明群论的这个思想历程还原出来。为什么呢?现在几百年以后呀,后代的数学家就都把伽罗华的理论修饰再修饰,变成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完全看不出伽罗华这个年轻的中学生的思想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了,都变成一些数学推论了。这些东西对年轻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了,现在最有作用的就是还原伽罗华当初的思想过程,就是看看他的思想怎么越过一个一个的难关,最后转了多少弯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第二个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人,但是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几篇论文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写出来的,他最重要成果都是在二三十岁做出来的,然后随后有几十年时间,他就基本上没有发表什么重要的文章。那个时候二三十岁的爱因斯坦也是知识并不多,知识结构也不是很全面,他的新思想就很突出。那么大家听了我的话就会有一个疑问,肯定就会要问,要指责就说:哎,我们老师都说知识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一开始要说知识多了反而又不好呢? 第一,知识确实是越多越好,但是多的知识一定是要消化的知识,而且这个消化的知识一定要能够灵活应用才行。第二就是现在有很多知识,很多书本包括教科书中写的一些东西,实际上都有问题。现在的出版物已经多到这种程度,它已经把精品给淹没掉了。所以呢,现在学生像你们,要学习最关键重要的就是,要借助老师的帮忙,借助学校的帮忙,然后集中精力在精品上,不要让一些泡沫的书,让一些有问题书,误导你们的书把你们的脑袋占据了。如果那样,脑袋一被占据以后,你们要想作出像伽罗华、爱因斯坦那样很原创的新思想就很困难了。 我之所以说这话是这次复试,我考你们,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第二次参加复试的,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参加这个复试。我出了一道题就是《周髀算经》里边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法。是画了一张图,文字也很艰深,我就是想考大家的理解力,看你们能不能理解这张图,把《周髀算经》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写出来。同学们很多很快就写出来了,但是收上来的卷子我一看,基本上都是用现代几何知识、现代代数知识新证的,都没有去真正理解《周髀算经》是怎么做的。这件事使我感到什么呢?同学们数理知识都好,但是脑袋都被它们装满了,所以你们的脑袋已经没有空隙、也没有意识要去耐心细心的体会一下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他们怎么来证明《周髀算经》的。所以这正好是你们的问题,你们已经被先入为主的很多东西占据了,你们的脑袋如果都是这样先入为主的东西,很难创新。因为创新的东西在最初往往都是跟先入为主的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要学会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读书要读精品,知识不要求多,要求精,你学的东西都要能够掌握,这样你才可能不会让知识多到去淹没你的新思想。 好,说了半天,什么才叫科学的新思想?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也是我这一代学物理学的人,我尽管后来被定义为化学家,但实际上我是学物理出身的。我在当院士被选在化学部,那是因为我做的是物理化学。 什么是新思想?这里有一个故事,1968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叫阿尔瓦雷斯(Luis Walter Alvarez,1911.6.1-1988.9.1)教授,他在回忆录中间讲过他发明气泡室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曲折很精彩。他是1968年得诺贝尔奖的,早在15年前就是1953年,阿尔瓦雷斯当时是Berkeley的名教授,就专门做大型物理学实验的,很能干,他去参加全美的物理学年会,我在美国的时候每年美国物理学年会都去参加,这是一个罗马大会,就是参加的几千人,自定旅馆、自己管食宿,会议只给你发那个会议的指南,就是哪一场报告谁在什么地方讲,会议在整个纽约城的好几个大旅馆里同时举行,大家就在纽约城的几个旅馆里头轮流转。 阿尔瓦雷斯那次也参加物理大会,会议最后一天午餐的时候,他们吃午餐也都是自己掏钱,在宾馆的餐厅里头。国际上开学术会的惯例就是吃饭的时候,认识的人不扎堆的,就是我们两个一起来的,那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去跟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大家都专门找不认识的坐在一起,老教授专门找年轻人坐在一起,年轻人专门找老教授坐在一起,差别越大,收获就越大。因为大家好不容易来开一次会,正需要交流,正需要听到新思想,对吧?那么怎么样交流效果最好新思想最多?就是你不认识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接触过,你们一谈话,他的思想就是可能是新的。第二个,年龄相差很大,平时也不熟悉,你跟他谈,可能就会对你有新思想的启发。我说这点啊,就是现在国内开会的气氛完全颠倒过来了,我现在参加国际会,我发现中国人出去开国际会,都是中国人扎堆,大家都坐在一起说中国话,然后越熟的人越坐在一起,不熟的人大家谁都不理,这样开会就忘掉了这个国际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了。那次他们开的会,就是大家都遵循这个原则。阿尔瓦雷斯找了一个旁边是一个当初正是博士后的人,才27岁,叫格拉泽(Donald Arthur Glaser),不认识,坐在一起。格拉泽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两个坐在一起就开始交谈起来了,格拉泽就跟阿尔瓦雷斯说,哎呀,今天我是最后一天下午的最后一个报告,我现在有一点紧张,担心没有人来听我的报告。因为那么大个会,一般人都不愿意听,因为到快要结束的时候,那天下午都坐飞机走了,还有几个人坐到听完最后一个报告啊。阿尔瓦雷斯说,对,是的,我也不会去听的,你究竟打算讲什么?格拉泽说,我想了一个新想法。当时物理学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基本粒子大家都承认,基本粒子存在,中子、质子这些都被各种方法间接观察到过。但是没有一种直接观察基本粒子的方法。就是基本粒子太小了,任何工具去观察都不可能。用显微镜,光子都比基本粒子大,你不可能反射回来,观察不到,所以找不到一种方法观测基本粒子。当初很多实验物理学家都在动脑筋,想一个办法来观察基本粒子。这个时候,格拉泽这个人年轻,他的脑袋里头也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他有足够的知识,不太多,很精。他喜欢喝啤酒,他们美国人喝啤酒的典型办法,现在不了,现在都变得文明了。50年代初,就拿起一个瓶子来,摇摇摇,摇出气来崩一下把这个瓶子盖给弄掉了,就靠这个气把瓶子盖弄掉。格拉泽摇这个瓶子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家都观察到的,就是你一摇呀,啤酒本来是清亮透明的,一摇就出气泡了。哎,他就在想怎么回事?啤酒怎么摇得出气泡呢?噢,他一想对了,啤酒是过饱和的二氧化碳压进去的。过饱和,摇怎么会出气泡呢?他一想这是热力学的定律,就是我一摇就打破了热平衡。于是呢,就发生了相变,发生了相变就出气泡了。哦,他又再一想,再一想就是,哎呀,这个现象我能不能用来探测基本粒子呢?为什么呢?因为基本粒子虽然小,但只要它通过空间的这个地方,如果空间中间是热平衡的话,那它就破热平衡,一旦破坏热平衡就会发生相变,如果周围空间是充满了过饱和的气体的话,一相变就可能出气泡。他就想出这个思想,于是要到会上去报告。但是他的资力太浅,人也太年轻,这个思想也太新。所以会议组织在给他安排到会议的最后一个报告。 阿尔瓦雷斯何等人啊?这个人是搞实验物理大师,5分钟的谈话一听就受启发了。回去之后就赶快把他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动员起来。 格拉泽本来想的是用乙醚,乙醚是一个高度挥发性的液体,乙醚很容易变成气体,它在高压下气体又再变成液体。他就想用乙醚来做介质。阿尔瓦雷斯是搞实验物理的大家,他知道乙醚不好弄,就用液氢来做这个介质。格拉泽本来是想做一个小的格子,阿尔瓦雷斯知道要做就要做大的,观察到的几率才大。他就用一个大房间,充满了高压的液氢来做气泡室,做了很多年,做成功了。 马上诺贝尔奖就要颁发了。就是气泡室发明了,观察到了基本粒子。1960年,1953年过去了7年,1960年诺贝尔奖就要颁发给气泡室的发明者了,但是没有给阿尔瓦雷斯,给格拉泽了。 所以阿尔瓦雷斯很丧气,但他遵守一个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道德,就是他在发表论文的时候,提到他在那个会上听到格拉泽讲过这个思想。而格拉泽在这个会上确实有报告讲这个题目,所以格拉泽就凭会上的报告的摘要、这个题目,然后凭着阿尔瓦雷斯承认听他讲过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什么原因呢?诺贝尔奖只授给原创新思想的人,不是授给随后把他搞成大型仪器的人。尽管气泡室的最大贡献、就是最大量的、最艰苦的贡献是阿尔瓦雷斯做出来的,但是原创思想是格拉泽的。他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新思想的典型例子。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很多启示。第一就是,什么是新思想大家就知道了。你看到一摇啤酒瓶发现有气泡,这个不奇怪,观察到这个事的人千千万万,年轻人都爱干这个事,当时的美国人喝啤酒都是这样的,他摇摇摇,轻轻一咔就把这个瓶盖给飞出去了,这样拿起瓶子就喝。新思想是格拉泽的,他看到这个事,他突然想起,这是什么原因?是过饱和的气体发生相变的时候,一摇就发生相变,于是就有气泡出现。他又再想。这就有了几个思想深度,就想到:基本粒子如果通过不饱和的蒸气,它也会引起它通过地区的局部相变,这个时候是不是会有气泡产生?他想肯定要产生,就看产生多大。产生了是不是你看气泡就看到基本粒子了?因为基本粒子被气泡裹住了嘛。于是呢,他又去把这个思想再走进一步,然后就设计了乙醚做介质的机器。这一连串的思想进程,就构成一个科学创新的新思想,就是这个使他得了诺贝尔奖。 当然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还在于阿尔瓦雷斯他没有得诺贝尔奖。动人之处在于大家都承认他的科学道德是无懈可击:自己听了年轻人讲了5分钟,自己又是一个大教授,他完全可以说我没有听见他讲过啊,或者是开那个会他报告的时候我都飞走了,我也在喝啤酒啊,我也会想到这个问题呀,而何况我用的介质是氢不是格拉泽提出的乙醚。他可以狡辩对吧,把功劳都归于自己,但是他没有,他承认。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就正在于有这种科学道德,所以在美国,这些年轻人才敢到处给这些大权威讲自己的新思想,因为他知道这些大权威都有道德约束,不会剽窃自己思想。但阿尔瓦雷斯的这个伟大的道德规范,也使他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了。就是物理学界都觉得欠他一个诺贝尔奖,于是后来他用这个气泡室又观察到一个新的基本粒子,就赶快又给他发了一个诺贝尔奖。 这件事情我讲给大家听,就是希望记住:第一,什么是新思想?就是刚才我说的格拉泽粒子观察,和他的一系列想法,这就是新思想。这个新思想要产生需要什么要素?为什么格拉泽会产生新思想?成千上万跟他一样,年轻人整天喝啤酒没有新思想,而且也都是学物理的,也有很多学物理都没有想到。其原因就是格拉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看到气泡之后,就动脑筋想这种好奇心,想把问题根源想出来这种好奇心,好奇心产生兴趣。这就是新思想变成科学新发现的第一个台阶,好奇心和兴趣。如果格拉泽没有好奇心,看了之后就熟视无睹那也完了。 第二是想象力,格拉泽一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第一想象气泡怎么产生?然后想象基本粒子通过的时候也会产生气泡,然后就想象一种把基本粒子产生相变气泡给固定下来,变成气泡室。所以想象力是第二个台阶,就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要素吧,第二个台阶。 第三就是直觉和洞察力了,就是光有想象力这个还不够,还要想到,一下子就像闪电一样,心里头一亮,这件事可以用来检测基本粒子,这就是直觉跟洞察力。 第四呢就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刚才我说了格拉泽跟阿尔瓦雷斯两个人不去参加全美物理大会,吃午饭的时候不去找陌生人坐在一起聊天,不敢于把自己的新思想告诉别人,那么就不会有这个火花。他遇不到阿尔瓦雷斯,做不成这个仪器,做不成气泡室,那格拉泽也得不了诺贝尔奖,这件事没有做成对不对?阿尔瓦雷斯把他做成了,这个物理学就前进了一大步,所以学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学会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学术道德。如果没有学术道德谁都不敢学术交流了,现在我们国内的高校中间,学术交流都在萎缩。有很多年轻人不敢学术交流了,就怕我交流的东西,被大教授拿去变成他的成果,现在流行就是大教授申请大项目、申请成果、申报院士,把手下一把帮年轻人的工作都算做自己的。这种现象就正在阻碍我们的学术交流。 我说的这些就是我们南科大想做的事,就是想你们在南科大读书这几年,培养你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你们的想象力,培养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培养你们学术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学术交流不光是想去说话就行了,不是的。说话并不是在于自己说多少的问题,在于别人理解了你多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年轻人往往都忘了这个。觉得我说了我就说清楚了,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不对,那才做了前一步。你说了,你还要知道别人理解了多少,别人都理解你,才是你交流的结果。所以大家要学会说别人理解的话,要学会去感知别人是不是理解了你,这个是一种能力,这也需要训练。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创新人才其实并不是做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地做的。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这种人才,才真正能够取得成功。 那么以上这些,我下面就来展开,展开讲完了之后,我再给大家讨论,回答你们的问题,今天上午就这些事。讲了一个小时了,要不要休息,还是继续讲下去? 同学们:继续。 我来讲好奇心和兴趣,大家都以为好奇心和兴趣我们都知道了,其实并不完全。好奇心、兴趣,还有下面要说想象力,本来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这个物种,跟其它物种的差别就在于这些。你想想如果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和兴趣,我们怎么去发明枪炮、发明火车、发明汽车、发明飞机,我们就不可能打败老虎、不可能打败毒蛇,人这个物种就不可能有今天成地球的主宰。当然换过头来,也许我们主宰过头了,让生态都失衡了。但毫无疑问,好奇心、兴趣和想象力是人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这点特别表现在孩童时代,孩子们特别喜欢思考,喜欢问问题,他们有这个天性。但是这个天性在我们现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上学之后就开始消失了,这是因为家长跟老师都在合谋、压抑学生的这种天性。为什么呢?家长都希望学生听老师的话,以后考一个好成绩,小学考到重点初中、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再重点大学,所以都不希望这学生老是异想天开,不听老师的话。老师也希望,老师也是好心,觉得我要给你们讲的知识都至关重要,因为高考都可能考到,你们不好好听这些,以后你们要吃亏的,你们老去胡思乱想那些东西没有用,高考考不着。合谋的结果就是,儿童时代最重要的天性就是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被压抑了。到你们上大学的时候,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讲座,实际上就在开始让你们的好奇心、兴趣跟想象力重新恢复起来才行。如果你们不能重新恢复起来,你们在大学阶段特别在南科大就会很困难。那么重新恢复起来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好奇心、兴趣这些东西不是坏事儿,是科学创新的最重要的素质。你们在中学时代,老师跟家长“合谋”的结果可能在你们的脑袋里头也有一个潜意识,就是我不要胡思乱想,我不乱七八糟的想,我就去把老师规定的东西背好,把这题练好。于是你们在心里头也有一种潜意识在压抑各种好奇心和兴趣,现在到时候了,现在就不能再压抑了。要恢复好奇心和兴趣,要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时代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原子能放射性,放射性是怎么发现的?放射性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居里夫人当初在实验室里头读书的时候,她看见了贝可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实验室里头的一件怪事,贝可勒尔也是当初他们那个实验室的矿物学家。矿物都自己发光的,矿物它都有一点小的鳞光或者晕光发出来,这种光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是当时的矿物学家包括现在也有矿物学家在研究,就是测定各种矿石发出的这种光的强度,贝可勒尔就做这个的。他就是把全世界收集的各种矿物,裹在那个感光胶片里头,放在那个铁匣子里头,绝对暗室。过一个礼拜再打开,把它冲洗出来,看发出感光多少,用这个来做实验。结果有一次,有朋友给他送的南非的沥青铀矿,他就用这个包起来做实验,到一个礼拜打开一看,一冲出来那种胶片全黑了,就是这个曝光强度很大很大。这就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新闻。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个黑糊糊这个沥青铀矿,怎么能发这么强的光呀?整个学校人都知道这件事,但只有居里夫人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折磨着她,一定想把这个事情原由弄清楚。 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到这种程度:原因不搞清楚睡觉都睡不好,吃饭都吃也不香,她就坚决要求把这件事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题目。大家知道这件事是很有风险的,你要是搞不清楚你博士学位就得不着了,老师也同意了,她就说做博士论文题目。那么当时的方法就是分离,看看这个沥青铀矿能不能分离出一个放射性的物质。那个时候大家就猜这个沥青铀矿里头肯定有一种东西,它有很强的放射性,要分离这个东西呢,她就把十吨的沥青铀矿拿来在地下,做那个大铁锅熬,就是熬那个沥青,现在马路不那么麻烦熬沥青了,现在有机器。过去我年轻时代铺沥青马路的时候,马路边上修一个大的灶,沥青就在里头熬。她就是巴黎理化专科学校,这个学校现在,还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但是是世界一流的一所大学,法国人重传统不改校名,要我们早就改某某大学了,它就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还有居里夫人用过的那个实验室,但是棚子都没有了。她就在熬这个沥青铀矿4年时间中,逐渐提炼提炼,最后提炼出了0.5克物质,那天晚上她让居里先生陪着她去看,还没有进门就看见这个屋子发出幽幽的蓝光,他们就兴奋起来了。这就是好奇和兴趣推动科学发展的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爱因斯坦这个人为什么那么厉害,也在于他的好奇心。爱因斯坦他这个人从来就不想写自传,也不想人家给他写传记,但是他的朋友说服了他,说他应该给科学史留下一些素材,于是他在去世前两年就接受了一个传记作家的访问,就开始写他的传记。他的传记中间就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别人都把我吹的太高了,他说我经常都是惶惶恐恐的、忐忑不安的。他说我的特点啊,其实我跟别人不同的,就是喜欢寻根刨底的追求问题罢了,就是一件事我总想把问题想清楚,这就是我一生都在干的事,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他这个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见一件事就很想把他搞得很清楚。爱因斯坦他自己也回答了他的好奇心是怎么产生的,他说,他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过生日,他父亲送给他一个礼物,就是一个罗盘。这个罗盘爱因斯坦一看,这个罗盘很怪,不管你怎么摆弄它,它的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他就在想这里头肯定有什么神秘的原因,要不然这个针怎么固执地总指向一个方向啊?于是他决定要找这个原因成为他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重大的愿望,就把他引向了物理学。 这个好奇心和兴趣,我们说了是先天就有,后天是可以培养的,当然也可以压抑的。培养的办法就在于学校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南方科大希望的教学方法,都是能够在教学中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起来。 好奇心被培养出来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普朗克,他在回忆录中讲一个故事,普朗克他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啊,他的物理老师给他们讲力学,讲力学功和能的这一段。这个老师就这样讲的,普朗克一辈子都没有忘。这个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现在有个工人,他的胳膊很粗,正在举起一个大石头,并且把他顶到房顶上去放起来,他放到房顶上之后稳稳的放好了,这个工人走了。那么这个工人做功的能量消失没有啊?大家想想。然后过了一会他就跟同学们说:你们想想,如果过了20年以后,有人从这个房子边上走过,这个石头塌下来了,把这个人脚砸了,这个人会不会就知道,这个能量并没有消失啊?这样一说,普朗克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觉得周围的世界太有趣了,都有道理,而这个道理就都在物理学中间了,他一生就选物理学。所以到最后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去请教一个物理大师他应该学什么专业,那个大师就告诉他,物理学现在大厦已经建好了,以后的工作顶多修修补补了,说年轻人你最好去选别的更有前途的职业吧。但他还是选物理学。 以上讲了两点,好奇心和兴趣,下面我来讲直觉和洞察力。这一点可能是同学们最不熟悉的。因为在我们很多年的教育中间,大家对人有直觉这一点,都持怀疑态度或者是不正面去肯定它。其实有很多人有直觉,有洞察力,这一点并不奇怪。什么叫直觉、洞察力?直觉、洞察力就是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抓住问题关键,并且找到出路的这种能力。实际工作、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你根本不可能去推理,把道理想得清清楚楚,然后再决定、找最佳的方案。一定要迅速抓住个方案,迅速就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开车,要从旁边的小路进到主干道里头去,这个主干道车流不断,如果是一个没有直觉的人的话,他老要推理,他脑袋把各种车的数据输在大脑里,不断计算什么时候是最佳时刻,我的车能够进去,那他始终永远没法动。开车开得好的人,看看看,突然一下子就转了,保证没有问题,没有多少人开车那样进去会有问题的。直觉、洞察力每个人都有。 国际科学界评论一个年轻人搞科研有没有前途,他们都不是说你知识多全面、基础多好,他们往往都说这个人对这个学科的感觉好不好。刚才说过我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时候,就在赫茨伯格研究所里工作,就是得诺贝尔奖的那个赫茨伯格。我们在那经常参加这个研究所的讨论会,就是年轻人,他们都不请大权威的人来做报告的,他们都请各个领域中年富力强的人来作报告,因为像赫茨伯格这种人,他都厌烦了大权威做总结似的报告,他都想听听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有一次英国的皮特萨尔就是诺丁汉大学的那个年轻人来做报告。做完报告我们一起吃饭,也就自己付钱大家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大家背后评论这个皮特萨尔: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对这个问题的感觉,feeling非常之好。这个是对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评价,说你feeling非常好。这就像踢足球的或者打篮球的,你说哪个动作规范,动作好不好,那个都不够味的,要说他的感觉好不好,他的球感好不好,这个才是直觉。这个跟科学说的不一定是一回事。这些呢都是直觉和洞察力。 这个爱因斯坦他自己就解释了他一生成就的原因根源在哪儿。他对他的传记作家说,上大学的时候,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很多人都不解问他,他在苏黎世高等专科学校读书的时候,那个学校19世纪末叶有好几个世界级的大数学家在那,像明科夫斯基这些人,爱因斯坦在那读书。那个时候物理界没有任何有名的老师,大家都奇怪爱因斯坦为什么去学物理,不去听这些大师的课,而去学数学呢?爱因斯坦很老实,他就跟传记作家说,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雄才大略,而是因为我进到学校之后,先去看一下数学系的这个专业,一看数学系有这么多领域,我的头就大了,我一想啊,这些领域这些课程,要学完我这一辈子就完了。他对这些东西毫无感觉。然后到物理系去一看呢,觉得物理的好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开不管的,就是不用把它装到脑子里头,只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关键问题是什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就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于是他就选了物理系。果然他就选对了,他一辈子就是把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想通了,于是就出现了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他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年轻时候他就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直觉?然后不做那种随潮流、大家都觉得你应该做的事儿,而是自己做对自己最好的事儿。这样呢他找对了这个专业,他才有了他随后的成就。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你们也是,你们现在才刚开始上大学,从现在开始,你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究竟擅长什么?究竟对什么样的问题有直觉跟洞察力?不要都听家长的话,都按照社会舆论,都按照社会上现在关注的程度高的东西选择。 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中国的高考状元现在有人跟踪统计出来,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学了北大的经济管理系了。我觉得太悲哀了。估且不说高考状元是不是就一定是人才,但是大家都一窝蜂地学经济管理实在是有点太奇怪了。因为经济管理对于学问来说,它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分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特别是直觉和洞察力。我举杨振宁先生讲过的例子。杨振宁先生这个人非常聪明,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之一,他讲事情也讲的很深刻。他的这段话我就经常都记住,而且经常都和学生讲。杨振宁讲,他原来在西南联大学过物理学,学过量子学。后来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芝加哥大学又让他重学量子力学,因为芝加哥大学我估计那时候不太承认西南联大学分的。上量子力学课的是Taylor,当初美国物理学的权威的权威,就是美国的氢弹之父。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Taylor是个特别忙的人,每天上课是从不备课的,他因为一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到该上课的时候就到课堂上来了,然后来了才开始想,同学们,我上次讲到哪儿了?然后大家就提醒他上次讲到什么什么了,然后他开始想今天他要讲什么。他的这种讲法恰好是给杨振宁他们一个绝好的机会,就是看像Taylor这种人的思维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因为Taylor他上课不准备,他往往讲着讲着就要出错,就要误入歧途了。杨振宁上过量子学,也上的不错,所以知道Taylor讲到这要出问题了,他就很注意看Taylor怎么去跳出这个陷阱,他就觉得,Taylor一旦发现问题的时候,脑袋就像天线一样伸出去了,到处去探测看看什么地方有出路,然后这试一下那试一下,然后很快就试出来了,就找到出路了。杨振宁说在这个关头上,他们就特别清楚的看到了Taylor的关注点。第一他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他不关注什么样问题。有一些枝节末叶的问题,Taylor这种人根本就不关注的,就丢开了,关注的问题都是实质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学好科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要去老是纠缠到枝节末叶上,现在 SCI 论文一提倡,我们国家 SCI 论文一下子就爆炸了很多,其实你看有很多人就是专门关注枝节末叶问题,那些问题很容易做出来了,很容易写成论文,写出论文也很容易发表,别人看你真做了工作就给你发表,但是那些对科学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就是像Taylor这种人,遇到困难时候他思想是怎么跳跃的,怎么跳跃是很生动地展示他的直觉和洞察力,就是出路在哪。我还想起了我在做领导干部的时候,那些组织部门考核干部的时候经常也爱说的话:就说某某干部工作能力强,他在遇到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出路。这也是一种直觉和洞察力的说法。所以杨振宁讲的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老师讲课不光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要让学生看出直觉和洞察力是什么。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同学们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的话,一旦开起了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你们的创新能力就前进了一大步。 学校怎么来让学生学到这些东西呢?我们学校能做的事情,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经常把一些大师请到学校来,给同学们面对面的接触,同学们听他们做报告,有可能他们讲的东西是书本上已经有的,那不要紧,你看他们口头语言怎么表达,看他们关注什么样的东西,丢掉什么样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讲的东西你不懂,你也很值得在那里耐心的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看他们的思想怎么跳跃,看他们思想怎么表达。现在哈佛大学就在开一门数学课,他们的考试就是如何评价学生,他们觉得考试给学生打分这种东西都有很多弊病,于是就在试一种新方法,有一个老师讲一门数学课,那个课很深、很有趣,全部欢迎学生自由参加。学生们都慕名而来听,然后听一次讲人就少一些,听不懂的进不了意境的以后就不再来了,等到课讲完剩下两三个学生了,这两三个学生真的听懂了,那就得最高分,最终就完了,其他同学就淘汰了,听不懂。我意思就是说,好的老师他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所以上次霍金到北京去讲玄论,讲宇宙大爆炸,宇宙起源,400元钱一张门票吧,有不少人就听到一半就开始退场了,他们就听不懂,实在听不懂就退场了。其实这些人都不明白,像霍金这样的人,你就是耐心两个小时看他如何表达,看他如何思考,这样你终身就受用。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给同学们组织多场报告会,希望大家都踊跃参加。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大师介绍给你们,你们跟他们接触,从他们一语一动、从他们的风范、风度、说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你们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因为有很多东西呀就是在听听听,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飞跃,这个时候你就会有直觉和洞察力,才开始显现出来。 好,下面我再讲一下学术交流是创新的土壤。这个呢我不多说了,我想刚开始我讲气泡室已经把这个说的够清楚了。我只补充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他说:“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与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后,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只苹果,而两个人交流思想后,你有可能同时又两个思想”。这是指量上的。从质上来讲,任何形式上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粗糙的,要经过反复的学术交流、琢磨,才可能真正成熟。做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一定要善于学术交流,并且要在活跃的学术交流气氛中诞生或成长。一个好的大学就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氛的大学。钱学森就多次讲过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这样的一所大学。20号下午我们开学典礼,我们会请来很多嘉宾。欢迎同学们都参加典礼之后的酒会,你们就跟我们请来的嘉宾都面对面接触。我们请来的人中间,有国家的领导人、有老院士、有国外的教授,有现在中国科学界最年轻、而最有新思想的、大家公认最有前途的人潘建伟,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这个人他做的量子通讯在过去10年,中国的10大科技进展有8年都是他,这个人才30多岁,你们见见他。这些都是我们给你们创造的机会。 所以学术交流我就不多讲了。这里我最后还讲一个,这可能会颠覆过去传统想法,这确实是我一生中的最大体会,就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特别是是要成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这个机遇才会造成重大的成果。机遇这个东西不是按部就班,甚至也不是谁可以预见的。我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在我们的前辈,他们没有我们有的机遇,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很多做学术研究的机会。在我30岁左右的时候,就是在青海做工人,开始做一些研究的时候,正逢中国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当初有一件大事,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难忘,就是在1977年的时候突然全国统考英语,然后考及格的就都送出国去留学去了。而在这之前10年学校没有开过课,在10年之前还有好多届的学生也都没有好好学习,所以农村有好多届的学生在农村劳动,但考试一公布的时候到快考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你要从头从字母来背来学肯定来不及了,所以那次考试,我想在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铭心,那次考试全靠你的基本功,看你平时,就是在绝望中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你还在不在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坚持学习的人能考得好,那次考试命运就大改变了。我是比这次考试还早一点就改变了,因为我在这之前已经到盐湖研究所做重大项目,所以已经被中科院送到浙江大学学外语,准备出国了。我也参加了那次考试,那次考试现在看是考的极其简单,但是那次考试要得60分都极为困难,后来就是降低标准考40多分就可以送出国。我大学有位同学他就在当工人,他就是大学、中学都学英语,他的爱好就是学英语,就是业余时间就学英语,所以一考好就送到意大利学汽车,回来之后就是中国一个汽车大企业的总工程师。机遇就是这样。 我终身难忘的第二个,也许是比这个还要突出的,就是196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我1963年上大学,1966年开始文革,1968年分配,我是学核物理的,但分配就分配到国土边远地区去,边远地区像我们这届分配的主要是工厂跟城市。我先是分到天津市革委会报到,到一个工厂报到。这个时候在我之前分配到青海去的,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工人的那个同学,他是南方人,对到青海很害怕。工宣队就给我说能不能换?我那个时候大脑是单纯的,完全透明,根本不知道天津跟青海有什么差别,脑袋里头想的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很浪漫,我就表示愿意,愿意就去了,去了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人都在抱怨。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我一生中最大机遇就是到青海。因为1974年文革还没结束,邓小平、胡耀邦恢复工作,胡耀邦他们就管科学院,然后就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年了,现在要制定一些重大项目,赶快做,不要让我们落后了太多了,其中一个重大项目叫用激光分离同位素。这些重大项目国家用国库来支付、来支持,但全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瘫痪了,都没有人工作,而且都不敢搞科研,反而就被青海我所在的盐湖研究所把任务承担过去了。这个所承担过去之后才发现,因为那个所是搞无机化学、化工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项目,就从分到青海当工人的人中间选一批,然后我毛遂自荐跑过去了,就选上了。选上了第二年就当了课题组的组长,然后干的很有声色之后,1977年改革开放,1978年中科院就决定第一批送我们出国。那个时候,1978年统考英语,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浙大读书了,所以我这一生中间最大幸运恰好就是分到青海,因为它使我比同时代的人早五六年开始科研,而且一做就是重大项目,不仅是重大项目还是负责人,那个时候才25岁,这就相当于红军时代二十几岁的人能够当军长一样。所以在我的一生中间,我最清楚的一点就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怎么才能抓住机遇呢?机遇往往不是大家能够预测的。第一要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这点大家都很理解。如果那场考试之前,你没有在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有考试情况下,还默默的学英语做准备的话,那你是不可能抓住这个机遇的。第二就是要与社会和睦相处,就是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这就要求你有高尚的道德,这样社会和周围的人才都愿意帮助你,在机会来的时候大家才都愿意帮助你。最后一个也是同学们刚进南方科大,最需要注意一个,就是要尊重师长。你们太年轻了,你们有好多事还不明白,这些比你们早经过了几十年的人,他们对好多事情了解得比你们多,但是你们不尊重他们,他们就放弃了,这样是你们的损失。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才,要取得成功,不仅要尊重师长,对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要有尊重的态度。这样你才可能得到不可预测的这些机遇。今天我只是开始给大家把我想到的这些,给大家讲一遍。 原文见 http://www.sustc.edu.cn/cn/rc/zhirenrc/rcteaching/201105181728/
个人分类: 教育|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行政化”:到底摸到了什么?朱清时说不出来!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3-1-18 12:27
“去行政化”:到底摸到了什么?朱清时说不出来!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 4 摸,后面还有第 5 摸 ( 2009 年报道朱清时教育改革 ) 人们喜欢用 “ 摸 ” 来描述改革。例如, “ 摸 着石头过河”。 2009 年,在一篇报道中,朱清时说:“我过去是做科研的, 1994 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才开始搞教育,先后做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 1998 年开始做校长,做了十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改革”。 2009 年,我把朱清时论教育改革的长篇大论总结为 4 个 “摸” 。按照朱清时说话的逻辑顺序,排列为: 第 1 摸: 摸 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 摸 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 摸 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 摸 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四年过去了,朱清时呐喊道:“很辛苦”、“改变很难”。 朱清时:去行政化这条路走得很辛苦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变很难 如果顺着朱清时的成长升迁之藤,摸摸朱清时的教育之瓜,就会知道,朱清时不是一个教育家。 因为: 朱清时的第一摸摸的是教材,似乎没摸出一本世界一流的教材。因为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朱清时的第二摸摸的是培养模式,似乎没摸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模式。因为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朱清时的第三摸摸的是学术空气,似乎没摸出一个世界一流的学术空气。因为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朱清时的第四摸摸的是去行政化,似乎也没摸出一个世界一流的行政模式,因为 朱清时 声音嘶哑 地喊道 :去行政化这条路走得很辛苦 ,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变很难 。 在长达四年的“去行政化”的 摸 摸 中, 你到底 摸 到了 什么? 朱清时 说不出来! 连接阅读: “ 钱学森之问 ” 的答案: “ 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 的独特灵魂 精选 ( 曹聪 )
个人分类: 探路和走路|372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对学生素质的希望
jiaguangjia 2013-1-16 15:01
朱清时: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要掌握高中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创新能力和素质。具体说创新能力和素质就是具备良好的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因为这四种能力都好的学生,做科技创新才容易。 除了这四种能力之外,学生还要有批判精神。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墨守成规的,要善于提出问题。有这种质疑精神或者批判精神的学生,加上这四种能力好的学生,就是我们需要的学生。
1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朱清时
热度 3 vetzhang8008 2013-1-15 19:50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 8 月 19 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 -- 最少 500 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 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 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 ?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 30 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 1932 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 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 20 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 300 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 20 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 2.6 × 10 -8 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 0 介子的寿命是 0.84 × 10 -16 秒,η介子的寿命是 3 × 10 -19 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 8 ~ 11 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 200 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 即寿命大致是 10 -28 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 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 10 -33 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 - 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 ( 我们的脑 ) 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 “ 音符 ”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 " 关系参量 " ,又称为 " 缘 " 。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13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当3年校长学会了忍
dongzg101 2013-1-7 01:54
作者:章咪佳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3-1-6 18:40:40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当3年校长学会了忍 1月5日傍晚5点半,在杭州唱了四十几个小时主角的冬雪,终于停歇下来。人行道上,积雪堆在一边,地面上雪水稍稍一遇冷便冻结起来,行走在上面,真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就是在这个时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从深圳飞来了,第一次以招生的名义,来到杭州。 提前两天到杭的南科大浙江招生组组长郭旭岗,也终于松了口气。因为大雪,他一直担心校长的这次招生宣讲之行,会被耽搁。 今年南科大新增了6个招生省份,朱清时全部都要亲自去当地高中宣讲,杭州是他此行的第一站。今天讲完后,朱清时将立马飞回南科大。郭旭岗似乎总担心花甲之年的朱清时,多少有点吃不消这种和搞科研完全不同的飞快节奏。 而昨晚,当朱清时出现在酒店房间,和记者见面时,这位个头很高,有着清瘦体格的先生,显得很精神,虽然脸色并不太好,但说话时一定会看着你笑。 记者问他是不是常来杭州,他乐了:“我对杭州非常熟悉,这是‘老地方’了!1979年我出国前,在浙大学了半年英语;10年前,浙江教育出版社约我写一套《科学》教材,我就经常来杭州。” 朱清时说,之所以把浙江作为这次全国招生的第一站,就是因为他的杭州情结,“还有个原因,浙江是优质生源大省。我最得意的学生杨学明(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就是浙江人。” 再问朱校长,如此为南科大招生奔走,这个改变大家传统观念的过程,难不难? 一向给人以自信感觉的朱清时很直白地回答:“当然很难。” 南科大要招好学生,还是有点难 “要打破传统观念,不容易。”朱清时说,尽管南科大至今已有两届学生,但在招生问题上仍有难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化原因,观念难破。 去年南科大在8个省招生,其中有名学生已经被南科大录取了,档案也调过来了,但后来发现他的成绩考得很好,可以上清华,从中学到学生自己都想退出南科大。朱清时说,这说明大家在选择一个高校时,还是会按传统观念走。 “这名学生,我们最终放手了。因为我们也希望招到和南科大办学理念一致的孩子。” 作为刚建立的南科大,规模不算大。朱清时说,不少学生仍习惯“巨无霸”式的学校,他们觉得南科大,学生少,学校小。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说过,‘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在于有大师。’我们现在比的应该是水平高,培养出多少优秀大师。” 除了观念和规模,朱清时坦诚,第三个让南科大感到艰难的是招生模式:“按照现在自主招生的方案,需要通过自主测试,准确定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那10%的平时成绩考核,怎么才能准确评估出来,我们也在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进行评价,这是相当大的工作量。” 安慰的是,学生支持我的理念 有记者问朱清时,当了3年南科大校长,感觉自己有变化吗? 朱清时回答了三个“会”:会忍了,会妥协了,会等待了。 那累不累?“累,很累。”朱清时有些自嘲地说,“有媒体记者把他3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拿来比对,说:‘哎呀,老了那么多了。’” “我当中科大校长的时候,很强硬,认准是对的事情,绝对不让。那个时候我不怕丢乌纱帽,因为我想,我大不了回去搞科研啊。”但现在,朱清时没了那股子劲,他说,得为学校那些孩子着想,这条路一定不是能拿一切来冒险的。 “以前,我的老前辈担心我,好好做科研的料去当什么校长,现在他们不这么说了,因为他们认可了,中国需要有人站出来,在教改的路上,完成这些事情。” 朱清时说,他自己最安慰的事就是现在学校的孩子,都支持他的理念,懂他的心,“其实我到底能不能坚持,他们并不直接知道,但他们看到我接受采访时表达的观点,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的东西是一样的。我的学生会说,将来等他们是爷爷奶奶了,他们就跟孙儿说,我这一生,参加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次高教改革!”(原标题:当了3年的校长,学会了忍) 更多阅读 朱清时:不能因一时一事认为南科大妥协 朱清时专访:南科大未向体制妥协 朱清时:尽全力回答“钱学森之问” 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在深圳揭牌成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2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的逻辑推理绝对可靠吗?问大家一个关键问题
热度 8 cumtsyf01 2012-12-2 19:32
问大家一个关键问题:人的逻辑推理绝对可靠吗? 因为所谓的科学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公理假设+逻辑演绎"的基础上的,尤其是物理学,更典型,但是,逻辑就一定绝对可靠吗? 比如:悖论? 举例: 可是逻辑就判断不了“我现在正在说谎”这句话的真假 再比如超越决定论的 混沌 和 量子领域 测不准原理。。等等,这些其实朱清时院士曾经有所阐述 当然,除了逻辑演绎面临此质疑外 “公理假设”是否绝对能保证正确?这一条显然不是, 科学是可证伪 的逻辑, 一直是 不完全归纳法 相对论对牛顿定律的说“不” 就是一个例子,但是,问题是 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 本身都各自都是建立在不能被证明的“公理假设” 的基础上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 非欧几何 对欧几里德几何 的说“不” 。。。"公理假设+逻辑演绎"这种模式的所谓的现代科学 似乎注定了永远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局部成立、暂时未被证伪的真理,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和宇宙终极真理。。。只能不断的越来越多的向我们揭示我们原来认识的错误的地方、只能不断的趋近于终极真理而永远达不到。。
54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南科大那些事
热度 22 ljphit 2012-11-24 15:46
南科大那些事
早在2009年我还没来深圳之前,我就耳闻“南方科技大学”这一响亮的名字。由于是从同学口中得知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于是我好奇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南科大的资料。那时候南科大虽然还在筹建中,但是其官网已经开通了,对官网的印象也记忆犹新。打开官网时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大陆大部分学校的官网的风格都是比较朴实的而且都大同小异,而南科大的官网比较像香港和美国一些大学的网站(因为我比较关注高校的新闻,经常上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官网),南科大主页上的文字不多,以颜色分明的图片为主。印象较深之一就是主页上还挂有李政道题字。 从主页也获得了不少信息,主要有学校的定位、学校的校长、招生信息、还有很多招聘信息等等。学校的定位是以港科大为模式,建立南方一流、国内一流、亚洲一流的高校.....,那时看到这些标签,对南科大充满了无数的遐想和期待。那时候知道了校长是朱清时院士,虽然朱院士是原中科大校长,我孤陋寡闻,之前没听说过。至于招生信息,当时还不是很详细,学校筹办之初的缘故吧。对招聘信息还有些印象,要求比较高,倾向于招海归。以上这些信息不得不让人对南科大充满无数的幻想和期盼。似乎觉得一流的国际化大学就要诞生了,相信那时候关注南科大的人都有这种遐想。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性。我从来没想过来深圳上学,更没想过会在南科大旁边上学。那位告诉我南科大的同学一直很想来深圳,结果去了厦门。2010年的金秋九月来到深圳大学城,只知道大学城有清华、北大、哈工大、南开。当时还不知道南开在哪里,只知道在附近。因为从校区来看,大学城内就只有清华、北大和哈工大,而南开不在校区内。后来才知道,南方科技大学的校址是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学院的遗址,南开在这里办了7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南开的失败,使原来的大学城剩下其他三所学校。不知道是因为南开的失败才有了南科大,还是因为南开失败了,南科大选择了原南开遗址做校址。 从南科大招了第一个学生(11岁的山东神童)开始,南科大开始风靡于全中国乃至世界,各种媒体报道,各界社会呼声。以至于在南科大旁边住了一年多的我,没到过南科大,在科学网上看到南科大的种种报道和讨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南科大的名声远扬啊。至于那个神童为什么选择南科大,家长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总是有人要第一个吃螃蟹的。好长一段时间南科大就神童一个学生,有什么活动都是朱校长带着这个学生参加。想当年这神童在南科大也是一片风光。悲剧的是这个神童最后还是退学了,在南科大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或许他是改革的牺牲品,或许是他适应不了改革的步伐...... 南科大闻名于世界之后,同学相继去参观了。再后来,同学的同学来了,带同学参观著名大学是必不可少的行程。而我一直想去,也一直迟迟没有去,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在科学网上看多了南科大的新闻吧。深圳大学城(清华、北大、哈工大)离世界名校有多远,其实也就骑车十分钟以内的距离。 直到2011年8月中旬(深圳正举办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弟弟从福州过来,说久闻南科大 大名,想去参观参观。我只好去问保安南方科技大学在哪里?保安告知从北大 沿着大沙河往上走就到了。在那个炎热的下午,骑着车从北大沿大沙河上游走,经过一个私人会所(主要是高尔夫球场)外围,就来到了耳闻已久的南科大。在门口被保安拦下来了,保安说外人不让进。 我跟保安说:“我是大学城,我进去逛逛”。保安看到我自行车印着xx学校,还有一辆是大运会自行车。想了一会就放行了。其实我能直接骑进去的,因为我的自行车是学校发的,印有xx大学。为什么说我能直接进呢?南科大那时候几乎没有学生,所以我们有几届师兄住在他们宿舍。考虑路途有点远,学校就给发自行车了。我的自行车就是学校发的,相当于官方通行车辆了。按理说保安是不该拦我的,或许职业的敏感性吧,感觉到我不是住里面的。 终于踏进了南科大,第一感觉是大门再普通不过了,比普通初中的还普通。大门就一个通道而已,没有别的建筑,旁边有一个保安亭。我弟弟很是失望,说了一句话:“感觉像个中专的校园”。但是还是很高兴的在南方科大那块石头前拍照,估计是为了回去晒照片。炎热的下午,大老远的跑来参观传说中世界著名大学,看到的仅有两三座高中一样的教学楼和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凉之地。没有大学标志性的主楼,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假山人工湖,甚至操场跑道都没有,只有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淡淡的夏季,整个校园不见人影,只有那不知疲倦的知了的叫声。在长满野草的空地中修了一条通向学生宿舍和食堂的小道,两旁零落的种着芒果树。 穿过小道来到了宿舍楼和食堂,只看看到一些武警官兵,应该是负责大运会安保的官兵,估计是暂时住这里的。转了圈 还是没见到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影子。 只好走了出来,出来后还礼貌性的跟保安打了个招呼。因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在南科大的旁边,所以就去那里逛了逛。到了门口保安还是不让进,我说是大学城的,一样不让进。只好在周围逛了一圈。 总体感觉南科大和中科院的位置比较偏,而且南科大属于筹建阶段,基础设施真不如高中好。最基本的,连个跑道都没有,别说篮球场,足球场 这些设施了。这样的条件根本达不到招生的水平吧!就这样招生,能对学生负责吗?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连个基本条件都达不到,怎么发展?我想这也是后来核心团队里港科大老师出走的原因之一吧!虽然说很多国外名校的校园让人觉得很普通,但这些基本设施应该是很齐全的。难道这就是创新之道?总之,我是家长,我不会把我孩子放在这样一个学校,至少当前不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完善的师资力量也行,可是当时听得最多的就是上课是请xx院士,香港xx教授。归根结底这些老师都是外聘的,不是全职的,能专心教授学生吗?就像计算机一样,硬件不行,软件也不行这个系统能正常运行吗?不知道现在师资力量怎么样?不知道要是当时那个神童是朱校长的孙子,他会让他在南科大学习吗? 第二次去南科大是今年五六月份,有幸去南科大听了韩美林的老师的讲座。之前在食堂门口看到海报,由于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个人对绘画更是一无所知,在此之前不知道韩美林老师的是何许人物。所以想去凑凑热闹。记得是一个周六上午,下着下雨,还有点不想去,后来还是去了。赶到会场时,被会场震撼了,人挺多的,南科大把会场布置得挺好,还有媒体记者。主要是被媒体记者震住了,在大学城听过很多讲座,也不乏名家。但是很少有记者来的。这点估计就是南科大的管理层做得好吧!会场到处有礼仪小姐,第一排是嘉宾席。看到朱校长的席位,抬头一看 终于看到这位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当时那个氛围挺激动的。从来没有追星兴趣的我,当时也想上去跟他和个影,看到他老人家忙前忙后,讲座又要开始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会场的前几排是南科大的学生,穿着显眼的校服。整个会场满满的,还有一个分会场。朱校长开场介绍了韩美林老师,再整个介绍过程中,感受到朱校长师长般的亲切和长辈般的慈祥。也感受到朱校长是一个理工科味道十足的校长。 韩老师的报告做了两个多小时,也让我大开眼界。他的讲座围绕着他的求学、工作、教学、为人处世,以及他与官场作斗争的一些话题展开。两个多小时,娓娓道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让我们感觉到社会的变化,大师的成长,官场的斗争。收获颇多,韩老师的很多观点我都是完全赞同的。讲座完了后,走出会场,有部分观众是有车送的,我才知道有部分观众是请来的,是某著名超市的员工。南科大可谓用心良苦啊,还不如多请一些大学城的学生或中科院的学生。我想这场讲座更像是一个广告拍摄。虽然韩老师辛苦讲了两个多小时,在南科大管理层来说这只是宣传手段。 大师在大学做讲座,不是家产便饭吗,怎么把媒体记者都找来了。插一句,现在坐地铁环中线到塘朗站时,报站都加上“乘客可前往南方科技大学”,在地铁站只要有塘朗站的旁边都标注了南方科技大学。宣传可真是到位啊! 再后来没事的时候会沿着大沙河散步,走到南科大门口,也曾想进去逛逛,保安还是一如既往的不让进。虽然南科大从创办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大起大落,风风雨雨,毕竟也还是一个孩子。孩子缺乏安全感需要保护也很正常。不过这个孩子能不能 茁壮成长还要看后面父母的呵护和培养。 元芳你怎么看,觉得这个孩子有前途吗? 2011年8月11号拍摄 ,南科大最大的楼,标志性建筑。
14586 次阅读|31 个评论
热度 2 jove985 2012-7-18 08:41
、
``````````````````````````
2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活佛朱清时展现佛法无边,在南方科大念动真言欲回答钱学森之问
热度 6 laserdai 2012-6-11 22:06
题目就这样定了,为了吸引注意和电击,八卦类的博克就需要这样的题目和正文。 南方科大的朱清时沉默好久了,盖在闭门参禅修炼 最近辟谷结束获得了灵感并得了一枚尚方宝剑,于是,这位凰哥 (凤姐一词不准确)加活佛开谈讲经了。 “我们很希望回答钱学森之问”——在前不久举行的招生说明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再次表达了他的夙愿。 人民日报这次处理得非常正面,质问道: 南科大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413.shtm 这里就简单讨论几点: 1. 活佛朱清时的办校理念正确吗? 朱清时的 南方科大的办校理念之一是 去行政化 ,已经讨论太多太多了。咱们的大气候是行政掌权,你的 去行政化就是 不服从大气候, 人家喝稀饭唯独你就大吃羊肉串? 这明 明是要造反 就 你觉得天高皇帝远,加上你自己的佛法无边, 偏偏 不服从中央管?准生证问题上你还不服软?! 小鞋穿得漂亮吧 2. 活佛朱清时连续被踹,盖因被行家看不上眼。 你办校的时候声称要克隆香港科大,乐得香港科大一帮要员大员屁颠屁颠,最后结果怎样,行家们抬腿走人,回去了深圳河的那一边。 为什么?你的那一套,香蕉牌的行家根本看不上眼。 你当时还糊弄来一帮有真家伙的院士,过了一段时间,人家不都悄悄的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 还是这句话,你的那一套,地瓜的行家也根本看不上眼。 上面的两斧头,劈脑门和扎眼仁,你劈空了,你还有第三板斧,剔排骨 : 到美国去请来了计委,帮自己呐喊助威。明眼人一眼就知道,这 计委 挂挂名而已, 来得是虚的,没有人把锅灶搬过来。这样你连一般人恐怕都快糊弄不住了。 3. 活佛朱清时忽悠行家之外的人员? 香蕉和地瓜两帮行家都被你忽悠了一时,当然不是一世,不然人家能成为行家? 但是,一般人就不同了,你那装模做样念念有词的活佛形象,到底还是糊弄了一大批非行家人士,包括有些学生家长。家长提着棍子舞者辫子,把学生们送进来了,这不,没有多久,就有人开溜了,亡羊补牢,多好的成语,你用上了吧! 4. 南方科大粮精 草 壮,是不是也兵强将壮 ? 你的第四招出来了, 砍肉锤儿: 我出的工资比香港还高,也就是世界最高!这粮草,嗬嗬,真营养。 可是,好的粮草并不等于兵强马壮,这道理不用讲了。 “目前南科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60多位知名教授,今后将会有更多人加盟。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加上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假以时日,南科大培养的科技领军人才值得期待。” 你看你的计委, 没有人真把锅灶搬过来。 这60多位知名教授,如果真是世界级别的,应该远远比得上中国科大了,然而,大家还都不知道他们在科学上的建树是什么?估计,是南方科大校内的知名教授吧?关上大门,你爱怎么封官就怎么封官,反正大家都知道你是去行政化的,现在突然来了60多顶高官帽子,哈哈哈哈 笑死我了。 5. 活佛朱清时将误人子弟? 你的第五招出来了,剁 马蹄儿。 你把钱学森给拉出来了,想回答他的问题。你真是太可爱了,你这位活佛,很可能是弥勒佛 钱学森的问题就那么简单?靠你自己吹出来了一批世界三流以下的知名教授,和糊弄来得一批学生,就能做到?如果这样,钱学森还会问吗?看来,不是钱学森傻,就是你傻,二者必有其一。 相信将来你的答案是下列选项之一: A. 钱学森的问题没有答案,白问了。 B. 钱学森根本不应该问这个问题。 C. 对钱学森之问最好的回答是:不回答。 D. 钱学森的问题是社会科学学科,南方科大为理工科大学,驴唇不对马嘴。 6. 活佛朱清时下一招是什么? 按照评书里面说的,前面五招已经用完了。我在猜想,下一步,这位 凰哥怎么出招?是不是该换迷踪拳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50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优秀人才
热度 1 zhouyiming 2012-6-10 19:08
10天内,要在8个省市轮流“吆喝”招生 朱清时: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优秀人才 自授文凭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咨询台被家长打了围。图/记者 何晓刚 “我们获得招生资格的时间比较晚,很多省份都是考前填志愿。我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将8个招生省市全部跑完,实在很紧张。”昨日(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来到武汉,亲自为今年的招生做宣传。 这个今年66岁,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老人,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学校长似乎不太一样:没有过多的随从人员,没有满口的“官话”。身着运动服、一脸清瘦的他,每在谈起当前的教育现象时,双目中闪烁出一种强大的“气场”。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答记者问 今年,首次拿到招生“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8个省市招生180人,其中在湖北省招生20人。“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就深知湖北生源质量很高。当时,我带的一个学生就是湖北省的高考状元。所以如果湖北省今年生源质量特别好的话,我还可以扩招。” 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分数问题,他说:“我要招的是尖子学生,所以高考分数最好在一本线上50到60分。这就是我的预测分数线。”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大学校长,66岁的朱清时得“和时间赛跑”,在一周内跑遍8个省市招生,累不累?朱清时说:“这是我的传统,我在中科大的时候,也亲自招生。现在时间太紧张了,我得到各个地方将家长号召起来。” 2011年,由于一直拿不到教育部的招生许可,朱清时“一怒之下”决定先招收一批实验班。这批学生从全国的高二学生中招,学校自授学位和文凭。 争议中,南科大终于招齐了首批45位学生,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10岁。2011年6月,这批孩子集体拒绝参加高考。对此,做了多年大学校长的朱清时表示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到现在,45名学生已经走了2名。剩下来的,仍在南科大上学。这批孩子以后会不会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对此,朱清时的回答是:“这些孩子是自愿选择不要教育部的学历学位的,他们是南科大的骄傲。高校自授文凭和学位也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朱清时坦言:“我们现在还没有想过以后的问题,但最后要不要学位和学历,应该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再考虑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谈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片面输送知识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清时说,今年该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学校的考核成绩占30%。“这30%考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 谈中学生“出国热”: 研究生出国会更好 谈到目前流行的中学生“出国热”,朱清时说:“出国学习是个好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通过出国留学,改变了人生轨迹,观念也更加国际化。但中学阶段就去出国念书,我不赞成。” 朱清时回忆自己的留学经历:“我们那时候在国外,非常苦,我们自己戏称‘洋插队’。现在的中学生还不具备在国外独自生活的能力。当然,除非他的父母很有钱,可以给他在国外买房、买车,请佣人。” 何时出国学习最好?“研究生阶段”。朱清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独立生活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以出国长长见识。 谈过早分专业: 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2009年,朱清时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提出了当前教育的三个弊病,其一就是“学生过早分专业”。“一个人最终从事什么职业,首先要考虑他的兴趣和天赋。高中过早分文理科、大学过早分专业,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一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朱清时说,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入校前两年都不分专业,学生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再考虑以后的方向。 谈“重点学校”: 过早地把人分等级 朱清时还谈到目前流行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等现象。“分这些学校,其实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单凭考试成绩,你怎么知道他优秀不优秀?分重点学校、重点班本质就是把人淘汰出优质教育体系中,不合理。” 朱清时笑称,现在的优质中小学里,女生偏多。“因为女孩子在青春期阶段确实比男孩子要发展得好。另外,男孩子比较调皮,在分重点的时候也不占优势。但是从他们走上社会后看,还是男孩子整体能力强一些。”
1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专访朱清时:在南科大“转型”与“转正”里煎熬
zguangbin 2012-6-10 07:34
2012年4月24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南方科技大学“转正”了。 教育部网站发布通知,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讨论议定,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 为了等待这一天,校长朱清时等了整整958天。 获此喜讯,朱清时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舒展开来,打起了官腔:“教育部此次发函表态,是对南科大的最大支持。南科大刚筹备一年就转正,是教育部对改革的一种支持,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任南科大校长很有意思”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朱清时的身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这份“工作”,他干了整整十年。 或许,他是最适合做科技大学校长的,因为他不跟风,不盲从,凡事皆按科学规律办事。用教育学者熊丙奇的话说,“朱清时可能是所有大学中最有想法的校长,其它大学校长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升官,能不能保持学校的江湖地位,但他不这么想。” 在其“掌门”中科大的十年内,高校纷纷扩招,喜迎新生,只有他们学校“门庭稀落”,还是那些人;众多高校迁移,新校区拔地而起,只有他,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有人说他守旧,有人说他死脑筋,朱清时却较真地说:“中国高等教育要大发展,是得扩张。但各个学校的分工不一样。科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任务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人数。” 奥运会后,因年龄原因和任期要求,朱清时“退”下来了,多年的校长工作让他有些疲惫,对于未来,他早就做好打算,去故宫博物院做考古研究,新头衔是国家古陶瓷研究基地学委会主任。想想明代制瓷业的高度发展、清代瓷器生产的高峰及其衰落、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输出……研究这些,自然比和人打交道要舒服得多。 但是,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早在2007年,朱清时还在中科大的时候,深圳市政府就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人均GDP全国第一的城市的目标是:建立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参照模板是建校不到20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名校行列的香港科技大学。 次年,一份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院长在内的200多名候选人名单,摆在了校长遴选委员会主任、时任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面前。 一位参与当年遴选的院士回忆说:“南科大的校长是通过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遴选出来的,当时,猎头公司给出的校长侯选人有50个,经过商量,减到20个,再10个,最后是3个,这3个人接受全体遴选委员会委员的投票,最后的结果可谓众望所归,意见一致——朱清时”。 看到这样的结果,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吴家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着实松了口气,“要在内地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只有找朱清时。” 猎头公司最高级别的谈判专家首先出马,朱清时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南科大筹备办主任梁北汉接着上阵,朱清时婉拒;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只有亲自登门拜访,朱清时还是谢绝…… 朱清时的态度让一干人等有些无奈,只得搬出“救兵”——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国良与73岁的电子科技大学老校长刘盛纲,他们都是朱清时在中科院的故友,两人深夜拜访、苦苦相劝,为表达自己的诚意,以及对朱清时日后工作的支持,作为计算机领域泰斗的陈国良院士毛遂自荐,去南方科大讲授“计算机基础”。此言一出,朱清时有些语塞。 之后,刘盛纲继续开展电话攻势:“我们这一代大学校长,梦寐以求想做一些改革,因为条件不具备,到临退休都没做成,现在深圳把所有条件都给满足了,如果不去做,可能又得等二三十年”。 同样是大学校长,或许只有他才知道朱清时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朱清时当即给深圳市领导写信提条件:如果自己主持南科大,学校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权,学校校长兼书记,首期必须引进多少领军教授…… 条件挺多,深圳市领导召开紧急大会,对于朱清时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答案——执行。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刘玉浦主持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同意聘任朱清时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 那一刻,陈国良院士心里的石头彻底落地,打从规劝之时,他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因为朱校长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还是一个改革家,改革始终在他心里,不会放下”。 古陶瓷研究基地学委会主任干不成了,朱清时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摇身一变,成为了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虽然这个学校还带有一个“筹”字,但朱清时却乐得其所,“出任南科大校长至少是件有意思的事,甚至可能是一生中最有意思的。” 朱清时:让学生能力被测出来,而不光是知识掌握的情况,做题的能力 朱清时走马上任 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为朱清时颁发聘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朱清时走马上任。 他大刀阔斧干了起来,在朱清时的眼中,倘若有一所大学通过打破行政绑架的形式教改成功,就会有一批同样希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跟上来,整个教育体系就能回归。他把这种改革称为教育界的“蛇口”。 “30年前,经济要恢复活力,需要打破铁饭碗,30年后,教育要恢复活力,同样应该打破铁饭碗!”朱清时说。 校长还是那个校长,但是待遇却截然不同,担任中科大校长的十年间,他享受的是副部级待遇,即使在机场候机,也是悠然自得坐在免费的一等贵宾室,而从踏上深圳的那一刻起,他就变成了一个打工者。 或许,这就是无官一身轻,为了将行政力量的干预降到最小,他制订了一份《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其中,学校的最高决策需由理事会决定,而理事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1/4,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不少于1/4。 或许很多人不相信,来这里的每一个行政人员都要经过朱清时的面试,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做这件事的人,必须志同道合,必须有理想主义。”朱清时对应聘者说,“在这里,我和你们都是配角,教授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 为了主角登场。朱清时开始“周游世界”说服专家。 他将第一个目标首先锁定在了自己的师兄——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陈应天。第一句话就搬出了老师,“严济慈老先生60多岁的时候还在教我们,现在我们60多岁了,也该为下一代做一些什么了!” 顺理成章,南方科技大学的第一份聘书就在陈应天的手中,且是朱清时亲自颁发的。 2009年10月,朱清时赶赴南非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此时,他这个校长刚刚做了50天,经过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400份南科大宣传单被在场的华人学者一抢而空。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来了,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愿意回国做义工。香港大学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来了…… 顶级专家来了,无疑让朱清时心里最重的那块石头放下来了,但是对这个当了十多年科技大学的校长来说,艰难的岁月才刚刚开始。 仅仅因为南方科技大学这个校名,就几经周折,而建校和招人的问题更是困难重重。 201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率教育部专家考评组到深圳,看着朱清时所做的“功课”颇为满意。但是,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让教育部对南科大筹建工作的批复“戛然而止”。 该条例第17条明文规定,“设置普通高等院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其中,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样的状况让朱清时有些无奈,于是,他决定跳出现行体制,从教育部手中要回招生和授学位的自主权,采用“寒假考试、春季开学”这种强行闯关的方法。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读南科大 2010年12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学网站登载了“朱清时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 “三十年前,第一批丢掉铁饭碗下海人的勇气、小岗村人分田到户的激情,鼓舞着我们决心迈出今年自主招生的第一步,从目前已经完成高三上学期课程的优秀学生或其他已经学完中学课程的优秀学生中招收一期教改实验班,在毕业时授予南科大的学士学位。今年招生虽然时间紧迫,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招生,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有志于报考南科大的同学失去机会。 …… 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有理想的同学,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这个实验!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光,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 这封信的背后是朱清时付出的种种努力,还有众多支持南科大的“贵人相助”。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读南科大?” “先面试,再笔试,最后心理测试。以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为例,在考量他们时,我更加看重学生的理解力和想像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丰富,会做题。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能力不强,能力是什么呢?最主要是理解力。第一次招生考试中,我就通过一张图写出《周髀算经》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力。”朱清时说,“这种考试过去高考没有过,我们改革就是想加进去这种东西,让学生能力被测出来,而不光是知识掌握的情况,做题的能力。” 经过层层选拔,南科大从国内24个省市745名报考学生中精心选取了46名学生,2011年3月14日,南科大首批入学的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一人未报道)正式入学,年龄最小的是来自山东,年仅11岁的苏刘溢。 这一天,距离朱清时发出公开信,还未满90天,可能这就是“南科大速度”。 都是谁选择了南科大,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奇才”、“偏才”吗? 南科大学生: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不是文凭,而是知识 济南女孩杨鑫就是其中之一,来自于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她是该校高中总成绩理科第一名、班级团支书、学生会干部。在看到南科大招生通知之前,她刚刚参加了浙江大学的笔试、面试。 让杨鑫动心的是南科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导师制、英语教学、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面试的过程也很吸引杨鑫,尤其是朱清时的那一道数学题,证明勾股定理,写出证明过程,物理教授让学生谈谈感兴趣的物理现象。 杨鑫说,“每个问题都在考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灵敏度,比其他大学的面试更不寻常。” 2011年1月,南科大的录取通知如约而至,巧合的是浙江大学的拟录取通知也来了。经过短暂思考之后,杨鑫选择了去深圳,用她的话说,“如果到南科大,我是其中的1/45,而不是几万分之一。” 45名学生集体放弃高考 首届教改实验班课程和师资配备、教学配套设施等均已经到位。学生入学前两年不分专业,由学校安排统一的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以及教育部要求的其他课程。学生到了大三,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每位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院,在研究所完成他们的专业和研究。 对于杨鑫这样的学生来说,南科大果真不一样,这里成立了致仁书院,对学生实行书院管理。致仁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军教授唐叔贤兼任首任院长,同时委派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建立了师生密切交流的互动机制。 看着学校,杨鑫笑了;看着学生,朱清时乐了:“因为年龄差距很大,所以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闪闪发光。也让南科大成为中国教改的实验室。” 学生们第一学期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八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并且实行全英文专业课和国学课的“双语教学”。 在这座有着“小楼和大师”的校园里,朱清时校长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你喜欢哪门课,不喜欢哪门课?为什么?”“课余时间怎么安排?”……每周一次的座谈,让杨鑫和她的44名同学更了解彼此,也被校长和老师们了解着。 在这里的每一天,杨鑫都能从中获得新鲜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2011年5月17日,香港大学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组织了一场物理考试。他规定:考试可以借助计算器等任何工具,甚至答案也可以公开,学生需要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考试不限时间,唐叔贤教授就在教室里等待大家答题。 “与校长见面很容易,他每天在餐厅吃饭,只要去吃饭就能见到。”杨鑫越来越能理解朱清时说的,“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不是文凭,而是知识。”因为,她开始“思考”了。 但是,这样的安乐日子没有过多久,朱清时和他的学生们又有“难处”了。 2011年5月初,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国内公开选拔2名正局级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此举一出,即遭广泛质疑,许多声音认为这与朱清时“去行政化”改革的努力背道而驰。 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这意味着,上了“大学”的45名学生要“再考一次”。校方连续两天组织“动员会”,在一间教室里,学生们一边做作业,一边听人劝说。 “他们明着在会上,对学生们说,参加高考是给你们上了一道双保险,你们还不干呀?你看看,教育就这样沦为一种庸俗的游戏。”朱清时再一次感到无奈:“学校确实接到了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我虽据理力争,但无法阻止,也不能让学校出面抵制,只能让学生自己选择。” 为了回避,那一段时间,学生们在食堂里看不见朱清时了,他躲到外面去了。 5月30日,一位网名为“南方科大私房博客”的博主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题为《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公开信:“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教育部作出的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这封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的集体表态。为使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回归考场,深圳市政府特将高考报名截止日一再延后:5月31日,6月3日……一轮一轮地劝说,换来的是多数同学请假离校。 2011年6月6日,45名学生最终没有一人走进考场参加考试,学校准备的两个考场也被迫取消。 “没想到学生们能想得那么清楚、透彻,那么有勇气。这些学生应该让好多老师跟官员汗颜,他们更理解不参加高考的意义,并且自己感到很自豪。”朱清时说。 高考结束之后,朱清时收到一条学生的短信:我这辈子要干一件大事儿,以后我有儿子、孙子的时候,他们问我你这一生做过什么事儿吗?我就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的高教改革。 对于该事件,《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位于深圳的南科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深圳特区改革。深圳特区改革的成功正在于没有遵循一些旧制度、旧规则,打破了坛坛罐罐,探索出了真正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新法规。相对于当年深圳的改革,南科大教改只是“小巫”,风险小得多,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南科大只是其中一所,以中国之大,为何容不下一块小小的教改“实验田”?为何不能放手让南科大闯一闯、试一试? 希望南科大国际化 高考的事情刚刚过去,朱清时再次犯难。 起初倾心相助、创办南科大的三位香港教授突然出走,并用公开信的方式对他和南科大进行“炮轰”。 2011年6月16日,三教授在媒体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如“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等等…… 朱清时至今认为,自己跟香港三位教授的区别在于:他想等学校骨干到位再设立制度,但三教授认为应该先设立好制度,再引进骨干做事情。 困难一重重,朱清时不是没有抱怨过,“如果知道是这个情况,再有陈院士要来劝我,刘院士来劝我,我都绝对不会答应”。 虽有抱怨,可是朱清时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停止。未来也一步步明朗起来。 2012年2月,五位世界级学术权威的美国教授应邀组成南科大首届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将指导南科大的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帮助南科大从全球引进一流人才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时隔一个月,全国“两会”,面对记者抛出的招生问题,朱清时已经非常乐观:“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可以解决,我希望今年秋天南科大有学生入学。” 果然,仅仅过了1个多月,教育部发布消息,备受瞩目的南方科技大学已正式获准建立,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广东省统筹安排解决。同时,应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而这一天,距离朱清时接过南科大的“帅印”已经过去了整整了958天,没有人能想象朱清时这些天来的心情是怎么起伏的,只知道这些天他一直在吃安眠药帮助自己入睡,这是当中科大校长十年都不曾遇见的。 “今年南科大会怎么招生?”这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朱清时颇为谨慎。“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先参加高考,然后参加我们的复试,主要是测试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记忆力这三方面能力,因为这三个能力在高考中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我们还需要测试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他们进行面试,这样才把学生全面考查一遍。到高考成绩公布后,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和学校综合能力测试成绩综合起来,高考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30%,这样打包成一个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对于关心学校发展、有志报考南科大的学生,朱清时表示十分欢迎。他开玩笑地说,新成立的高校有很好的理想,但上级不批准也不行,还是“希望能够赶得上今年高考”。 去行政化是南科大的最高目标,是南科大办学初衷。南科大是一所公立学校,公办学校就是花政府的钱,既要花政府的钱,又不要政府的官员干预,这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机制才行。 这种新机制就是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相当于学校的老板,它代表市政府,但它不会干预学校的日常事务,它只是决策学校每年一度的大事,比如财务预算、正副校长的选拔遴选,还有一些方针政策这样的事情。理事会决定了,就让南科大自己去运作。这是去行政化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中国高校建立真正的理事会,南科大是第一次。 南科大“转正”了,招生工作筹备中,理事会成立了,顾问委员会成立了……目标在一点点推进,但是谁都知道,朱清时的改革路线才刚刚开始,前方的路任重而道远。 转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343-1.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343-2.shtm
个人分类: 新闻|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2-6-9 10:26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朱清时的第五摸 (点击回忆朱清时兴致勃勃的开头) 种种迹象表明,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俺从一开始就不看好朱清时的改革, 因为教育改革非同种地。 朱清时 先生也不是钳工专业(小平同志留学法国学的是钳工专业), 哪里懂得力臂和力量的关系。 朱清时从摸教材开始,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以上是朱清时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俺把它们列出来) 还没有摸到老虎的屁股, 朱清时已经摸不动了,人也显得非常憔悴。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 种地遇到风调雨顺, 一年就可以见分晓。 教育改革需要几十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谁能等你那么长时间? 这是其一。 其二,教育关联到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属于意识形态的改革, 必需是自上而下的。 当年 77 级招生的改革, 是邓小平同志否定了前一个招生文件, 才拉开了 77 级高考的大幕。 钱学森 先生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哪些试图解答钱老问题的人, 如果你真以为钱老不知道答案, 那你就是自作多情, 你自作多情地认为你比钱老强! 背景阅读: 专访朱清时: 在南科大“转型”与“转正”里煎熬 改革尚未成功,累了就休息休息。 改革者需要掌握一种绝活!(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78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报考南科大,上学不缴费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6-7 12:28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6 月 6 日做客齐鲁大讲坛谈创新人才培养,更主要是为南科大招生造势。 朱清时认为农村孩子在想象力、创造力方面有可能比城里孩子占优势,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就会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他们。被教育部招安后,今年南科大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招生了。今年招生名额是 180 人,招生地区是广东、山东、四川、湖南等 8 个省,其中在山东的录取计划为 20 人。南科大在提前批次录取,《招生章程》规定,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 60% ,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 10% ,能力测试成绩占 30% ,最终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如果有偏才怪才,可以考虑不经过高考途径而直接招生。 朱清时特别介绍,南科大为本年度招收的 所有新生 设立了奖学金,每人 6000 元 / 年(连续 4 年,抵消学费),同时综合成绩优秀(前 30% )的新生,入学即可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并获得 10000-20000 元 / 年生活补助(连续四年)。 很有诱惑的!    另外,新生中 30% 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每年 1 万元的助学金。此外,南科大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社会各界在该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
38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支持朱清时“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观点
热度 2 skylark1981 2012-6-7 00:24
朱清时最近抛出了一个可能让很多人反对的观点“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因为我们见到的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恢复高考以后培养的。由于本人物理出身,所以还是关注物理方面的优秀华人。现在在物理类最顶尖级杂志上,很多文章作者列表中都有中国人,其中大概有10%以上的第一作者是中国人。现在物理里面最热门的几个方向,比如拓扑绝缘体,铁基超导体等,做得最优秀的人中有很多都是中国人。中国也有一些实验组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比如清华大学的Qi-Kun Xue组。现在有几个在中国拿博士学位,在美国一流大学找到教职的人,比如段路明(Michagen U professor,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博士), Xiao-Liang Qi (Standford assistant professor,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博士)。这些巨大的进步似乎和老朱的言论悖逆。由于中国从建国到80年代教育一直是很失败的状况,所以老朱的言论实际上是说,自从建国中国大学未培养出优秀人才。 反对老朱言论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中国高层干部,中国那么多的富豪,中国的院士,难道不都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现在很多优秀人才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海外学习的背景,无论是段路明, Xiao-Liang Qi, 还是现在很多的院士,他们最杰出的工作都是在国外做的。包括现在的朱清时,他的成果也是在国外做的。现在中国的高校聚拢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很多人的水平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助理教授水平差,但是这些人,95 %以上都是有海外背景。中国现在的很多富豪(红二代,三代,官二代,三代,权二代,三代除外,这些人是天生的) 的成功,也和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有关。这些大量的事实都表明,中国确实有优秀的人才,但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现在大学里面有海外经历的人的水平和没有海外经历的人的水平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老朱的言论,当然,我觉得有点太绝对化。那些优秀的人才如果不是在国内接受的继续教育,也未必可以有今天的成就。但是我理解老朱的苦衷,老朱在很多场合都对这些现象有过讨论,他认为中国的行政化是导致现在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也一直高呼去行政化,也在努力实践中。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理解他,支持他,而不要一味地反驳他。中国官僚体制如铁桶般坚韧,当权者明知官办教育是失败的,也不愿意放权。老朱走的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但是是得民心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他,如果打破了这种垄断,中国的教育界才能真正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才。
4612 次阅读|5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把中国科大一巴掌拍到沙滩上了
热度 21 pukin 2012-6-6 10:08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 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 钱老言下之意是新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但优秀人才还是有滴。 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6月5号在武汉做招生宣传时,一语惊人。 朱校长说:“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 。” 朱清时先生曾经执掌中国科技大学十年,科大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欧美也有很好的口碑。按照钱老的标准 ,虽然大师级的杰出人才没有培养出来,但优秀人才还是培养了一些的。 但按照朱清时校长的标准,科大30年来也是培养了一批普通人,连优秀人才也算不上。科学网好几个知名博主都是科 大毕业的,你们赶紧去闭门思过,好好领会老校长的讲话精神吧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540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不同意朱清时校长的说法
热度 4 xupeiyang 2012-6-6 09:03
朱校长否定中国大学30年的伟大成就,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什么是优秀人才? 大学培养的学生到了在各行各业成为优秀人才,做出了出色的成绩、重要贡献。 朱清时说: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清时说,今年该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学校的考核成绩占30%。“这30%考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958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清时谈中国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原因
热度 9 tarimriver 2012-6-6 06:31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对中国现在大学教育的评价是近 30 年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其原因是中国大学教育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忽视了其它能力的培养。优秀人才的朱清时标准是有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不知道作为特立独行的中国科技大,也就是朱校长曾经执掌10年帅印的学校是否培养出了优秀人才。 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对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369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校长回应收编质疑:理想不能一步到位实现
JYH64J98Y99H 2012-6-2 19:20
南科大校长回应收编质疑:理想不能一步到位实现 2012年06月02日 来源:央视网 改革高考制度十年大学校长期间他多次呼吁,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63岁初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决定不再等待。自主招生教授制校他是一名只有40几个学生的大学校长,他也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南科大去筹转正教育部批复招生方案,但是出发时的理想还能实现吗?《新闻1+1》2012年6月1日播出《朱清时:“南科”一梦?》,以下为内容实录: 节目导视: 永远相信未来,17岁考入大学时,他这样自勉。改革高考制度十年大学校长期间他多次呼吁,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63岁初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决定不再等待。自主招生教授制校他是一名只有40几个学生的大学校长,他也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南科大去筹转正教育部批复招生方案,但是出发时的理想还能实现吗?《新闻1+1》今日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主持人 白岩松: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下一周6月7、8、9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进行了,在本周一所高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复,你可以招生了,这个就是被引起广泛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可想而知在离高考这么近的时间下,得到了这种准生证,作为校长他得忙成什么样,先开完大会,接着就要去跑几个省,跑码头,因为马上就要招生了,他得去做宣传和路演,今天他就赶到郑州,我们要专访他,那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不过在之前我们还是了解一下获取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 解说: 5月29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引发各界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关注,这份封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信,首次披露了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政策。信中说今年南科大将面向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福建等八个省份,招收应届毕业生180人,并全部按理工科大类提前批次录取。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将不分专业。而这封公开信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南科大新版招生政策中,关于录取模式的改变。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将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其中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这其中的复试考试在考生们参加完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后,可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在网上报名。复试的时间暂定为6月19日。而在南科大创校之初,便高举改革大旗,把自主招生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重头内容。朱清时本人已再三强调,要借此重寻中国大学自主办学的自由,尝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但是对比今年的最新的招生方式,很多人在问南科大还是出发时那个南科大吗? 白岩松:今年招180名学生,但是都要参加高考,但是高考所占的权重占到了60%这样的绝对控股的数字,因此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针对南方科技大学马上用收编了,被招安了等等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到底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此时在河南郑州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 朱校长您好, 朱清时: 主持人您好。 白岩松: 您一定听到了这两天人们这种各样的议论,面对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一种妥协呢?如果是的话,您妥协了什么?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妥协了什么? 朱清时: 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说的大了一点,任何理想的东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实现,尤其是教育改革这种复杂的事情,每前进一步都要取得共识,要不然就会摔跤,我觉得重要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白岩松: 会不会有一点失望呢,因为离您最初的想法似乎距离不小? 朱清时: 我的理解是我们最初的想象是理想的想法,是我们的长远目标,长远目标得靠一步一地走过去,积累小步成大步,这个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白岩松: 今年一共要招180名学生,而且说是自主招生,您是按照一本线还是二本线来自主招生,您获得这种权益有多大? 朱清时: 我们的自主招生是教育部批准,是提前批次录取,给清华、北大在同一个时间招生,我们招生完了之后这些学生如果我们没有收的,就可以报一本的学校,被一本的学校录取。 白岩松: 这应该还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南方科技大学获得的某种“优惠”接下来要关注其实此时此刻的朱清时校长是一个45名学生的大学校长,我们回头再看看这45名学生。 解说: 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届45名学生无一人踏入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高考考场,45名学生的这一举动,虽获得不少叫好一声,但是他们也收到了来自教育们的提醒,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教育部之所以再三强调依法办学,主要顾及到的是南科大首批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 朱清时: 全世界的高校中都是自己学校授(学位)的,都不是教育部授的,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所有学位都教育部授,这是原来计划经济留下来的东西,现在南极大(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现在遇到的最大的瓶颈,就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授学位的问题。 解说: 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招生方案获教育部批复,接下来他们能走的更远吗? 白岩松: 朱校长接下来我们也听听其他人士的声音,接下来我们连线的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熊丙齐。 熊院长您好,面对咱们期待了很久的南方科技大学这回终于获批,获得准生证,但是参加高考而且高考占的权重是60%,您是失望还是觉得这是希望的开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我觉得听到这个招生方案我感觉有一些失望。 白岩松: 为什么? 熊丙奇: 因为相对去年南科大学实行的全年自主招生,以及我们已经推行的80所自主招生来看,南科大这样的方案实际上就是集中录取,因此对于这样的以改革为旗帜的学校来说是有所退步的。 白岩松: 还有吗,失望的原因? 熊丙奇: 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讲,我一直期待南科大实行自主招生的方案,应该是借鉴香港地区的高校对这个自主招生的方式,就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的要求,然后达到要求的同学再自主向南科大提出申请,南科大在结合高考成绩和中学学业成绩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这样的招生方式实际上也是完全自主招生,有利于落实南科大的招生自主权,同时这样的一种方式对其他学校自主招生也是有关很大的一种借鉴或者示范意义。 白岩松: 我明白熊院长,其实您不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一出生的时候就融入到了传统的高考的这条线路上。 熊丙奇: 是这样的。 白岩松: 你稍等,朱校长您刚才也听到熊院长的声音,你对他理想话的看法您的态度是什么? 朱清时: 我觉得熊院长说的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又不太了解我们的招生的细节,我们这次的招生就是类似于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因为我们这个60%+10%+30%,实际上是把高考当做学生的一种测试,然后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加上自己的测试,再加上平时成绩,所以我们是很类似香港大学在国内自主招生的这种做法。 白岩松: 其实呢听到您两位的声音我想到一句话,就是一个高考各自解读,熊院长您同意朱校长的这种解读吗,我用一下他高考的测试,但是还是按照我们的来,没有强调这60%或者是40%。 熊丙奇: 我觉得他主要是纳入集中录取的提前期,这种性质就改变了,因为投档权是由政府部门掌控,而对学生的选权也没有增加,学校只是增加了有限的自主权,把自主招生和我们目前的统一的高考集中向下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学校真正意义上自主招生。因此如果说不是放在提前期里面,我认可是自主招生,如果放在集中里面去就改变了自主招生的性质。 白岩松: 熊院长再问您一个问题,那您是否接受理想是理想,但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这样或许退半步但是对方也退了半步,难道不是形成一种进步吗,接下来的发展也许会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前进,你接受这种看法吗? 熊丙奇: 我接受这种看法,但是它是否是真的迂回曲折,今后是否有进步还看接下来的行动,如果说就是这样定掉了,那这样我们是非常失望的,如果说我们在现实情况下做一个退步,为了未来更好的进步,我们还有一个期待。能不能有进步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南科大学这样的改革方案的认识,如果大家觉得这样的方案不是自主招生了已经是很大的中国的进步了,我们就难需求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另外一方面就我们的教育部门、国家政府是不是真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所制定的招生改革思路,就是政府改革管理,专业机构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都是选择来推进我们的高考改革,如果国家进一步与这样的改革精神进行改革,南科大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白岩松: 明白,非常感谢熊院长。朱校长刚才听也听到了,其实他依然在失望中抱有某种期待,您怎么回应他,是不是迂回还是要前进的,而不是这就很满足了。 朱清时: 我觉得熊院长对我们如何招生还了解不够,我现在在各个省宣传,也就是我们解释我们的招生办法。第一个我们跟过去的高考招生方法本质不同,就是我们没有120%的提档线的限制,我们把在高考结束之后凡是愿意报考南科大的学生,我们进行能力测试,这个能力测试的范围是很大的,在他们测试完之后,我们再结合高考的成绩,高考成绩公布再结合高考成绩确定录取的名单,所以我们这个测试跟熊院长说的方法有一个很本质的差别,就是我们是没有120%的提档线,我们是很大的自主权在考生中间选择的。 白岩松: 您是注意到熊院长其实昨天和今天发表了这篇文章,谈到了120%的提档线,我也注意到了,这个是有区别的,刚才熊院长可谈到的是未来不能满足到这儿,还有一个更大的突进和改革变化。 朱清时: 是的,我觉得我们现在是前进了一步,这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往国际化方向走了一步,像在美国也有类似高考的考试叫做SAT,美国的中学生都要参加SAT考试,用这个成绩申请哈弗、斯坦福这些学校,美国这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点,对学生又有新的要求,比如说哈佛要求,学生要有领导才能才收,并不是说你SAT考100分,当了状元我就一定收,它是要有自己的要求。 白岩松: 南科大还是要强调自己的要求和准则。其实在前进中也有很多的变数,比如说有一些老师走了而且还发表了批评的一些声音,我们来听一下。 解说: 目前南科大已签约聘请65名教职人员,但根据朱清时的计划,南科大需要招聘330位校工,包括特聘20到30蒙领军教授,目前的南科技与它的设想还相差甚远。之前,朱清时希望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只有教授才知道什么样的事能干,什么样的事不能干,所以教授要对学校的运作有发言权,教授治校并不是教授管理学校,而是依据教授的思想和意愿来管理学校。 朱清时: 南科大要建立一支一流的教授队伍,竞争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保持高校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一方面用我们的薪酬、住房、福利设施来吸引他们回来。还有就是在南科大工作的前景非常之好,吸引他们,另外也是要有一个淘汰机制。 解说: 在备受关注的副校长一职上,2011年7月17号,南科大理事会上聘任曾任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院长的覃正来担任南科大副校长,但是另一个副校长职位却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不仅引进人才困难重重,已经加入的也会出现问题。 2011年6月香港科学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三位南科大的核心创校成员,授权《南方周末》发表公开信阐明他们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悄然退出南科大。三位去职的教授在公开信上说,一个发油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等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 白岩松: 南方科技大学一路走来非常的不容易,各种各样的风波总是存在,朱校长会不会现在是学生有45人,现在终于今年又可能到180人了,学生来了但是你期待的很多老师却可能走了,不一定来,会有这种情 况发生吗? 朱清时: 恰恰相反,我们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这几个月招聘了65位教授,水平都很高,刚才说的有个学术副校长人选实际上我们已经有目标了,但是真正这种好的一流的人才,都不是说你一招聘马上就会来的,他们都有一个滞后,我想在今年七月份以后,我们招聘的这些教授和包括副校长人选就会陆续到位,南科大现在人才招聘形势大好,我相信在两三年之内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招到330位一流的教授人才,这种办成研究性大学。 白岩松: 我也注意到教育部一给了你们准生证之后,您马上给天下的父母考生的父母写了一封公开信,这里强调了要考你南科的学生,可是优惠条件不少,我看一年开出了一年好几万的吸引力的钱,是不是现在 也是无奈的方法,当这个牌子还没有这么响,还需要用物质方面吸引更优秀的孩子愿意到你这里来? 朱清时: 不是,只有一点,就是抵消学费,这一点是对考生的优惠,因为我们在做教改实验,我们希望参加的人越多越好,他们付出的物质上的代价越少越好。另外两条就是优秀的学生我们入学以后就到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头,可以实验从事工作得到每年一到两万的补贴,这个是一种新的改革的做法,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从事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从社会上募捐了一笔钱,我们想支持农村,给城市里头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在学校里头衣食无忧,所以这样的孩子我们给他每年一万的生活补贴,这些是我们从社会上募捐来的。 白岩松: 接下来关注的是关于去行政化,这也是南方科技大学在筹建的时候相当吸引公众和社会的一个目标,能做到吗? 解说: 能否去行政化,一直是南科大备受关注的焦点。 朱清时: 去行政化其实遇到了很大困难,这个困难首先还不是上级行政部门对我们学校的干预,首先是我们现在招管理人员就很难招,大多数人都还是喜欢有行政级别。 解说: 去行政化是南科大的最高目标,也是朱清时创办南科大的初衷,朱清时曾说去行政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成的,要有个过程,我们是一所公立学校,公办学校就是花政府的钱,你既要花政府的钱又不要政府的官员来干预,恐怕这个必须要有种新的机制才行。在朱清时眼中,这种新机制就是理事会制度,而中国高校建立真正的理事会南科大是第一个。2011年7月16号,南科大召开首次理会,从名单上看有一半是政府官员,另一半是学校校长和企业家,对此朱清时解释说,南科大建设理事会首先的问题是理事会说了算不算,如果理事会的决议政府部门不理你,那理事会也形同虚设,为了让理事会能说了算,我们当然最自然的是请市长担任理事长,然后把市里主管部门的头头请来做理事,这样理事会上的决议才可能说了算。 白岩松: 朱校长,说去行政化,大家都觉得校院之内这么做了,但是现实操作起来您自己也知道不容易,买个电脑想要最后在学校里都很难,然后教育部给你们的批复可以正式招生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不也是两位深圳市的有关的领导吗,您觉得这一点是不是最难的? 朱清时: 去行政化是我们南科大的长远目标,因为学校要有活力,首先得恢复学校的本来面目就是学术机构,不是靠谁的官大谁说了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之困难,正如刚才片子说的,现在我们的招聘管理人员就遇到了困难,因为社会上的主流意识还是行政化的,要招到志同道合的人愿意到南科大来奉献还是比较困难的。 白岩松: 朱校长我注意到您是用了长久是要去行政化,是否您心理已经做了准备?可能是两三年,可见的未来里头的时候恐怕还得行政化这么解读对吗? 朱清时: 是这样的,我想两三年是太短的时间了,在要真正去行政化成功给整个社会大背景要衔接好,那可能要一二十年以后才可能做到,两三年之内我们只能够积小步成大步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就包括我们建立理事会。 白岩松: 这可能不太让人过瘾,但是毕竟是现实,这里我只针对您一个问题,您的聘期是两年半,已经过了两年半了您还剩下不到两年半的时间,您会续聘吗? 朱清时: 因为我的年龄原因和身体原因,我希望能够有更年轻的人挑这副担子,我们在努力物色这样的人,比如说我刚才说的,我们从国外请学术副校长,我们请的一些领军教授,我想他们中间有人在我离任期到了之后就可能挑起这副担子。 白岩松: 但愿您的这个回答不被我解读是一个,您太累了,这种累不光是体力,还有一个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您觉得实在很难,其实南方科大一路走来就是很难,我们关注一下这样的历程。 解说: 朱清时、南科大,从2009年两个名字就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朱清时: 我刚到南科大接受聘书之后,我发现社会舆论都是同行者,很多人在支持,所以我觉得并不孤独,我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是一生当中最有意思的。 解说: 随后的道路有意思吗,我们不知道朱清时真实的感受,2010年12月16号始终没有拿到教育部招生许可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招生计划,朱清时在致报考南方科技大学考生的一封信中称,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校改革的一大步。 朱清时: 我们发油教育的部的大印,盖的文凭做依靠,我们的学生毕业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完全靠我们的教学质量。 解说: 45名实验班学生,两名退学,三名来自香港大学的教授因理念不合离开团队,还有南科大副校长职位马拉松式的选举,一次又一次朱清时和南科大被推到舆论的浪尖。 朱清时: 我到深圳来了不久我就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最根本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这个氛围是你可以不改革,但是你不可以犯错误,哪怕不是犯错误,你做的事别人不能理解,也不可以。 陈国良: 他是一个改革家,他对改革始终在心里不会放下,其实我理解,朱清时教授的心里他是愿意把他在中国科大做校长高校改革的试点。他想在深圳来(完成)。 白岩松: 朱校长接下来这个问题一定还要问您,如果还是倒退三年前知道会是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话,三年前您会接受聘任吗? 朱清时: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是想实现钱学森的愿望,钱学森的问题就是所谓我们国家没有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大学,我想把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到中国来,看看建这样一所大学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怎么克服这些困难,最后能够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性的实验,做这个实验过程本身是很值得的。 白岩松: 您累吗朱校长? 朱清时: 我当然很累,因为从一个零开始建一所学校,事无巨细都要操心,那是很累的。 白岩松: 非常希望您的所有的累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也是推动历史当中的一部分。 朱清时: 谢谢。 白岩松: 当然我们也更加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今后的路能走的更快一点,因为毕竟在几年当中寄托了太多人对改革的一种期待。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授:北大等培养利己者 他们掌权比贪官可怕
毛宁波 2012-5-4 06:28
[转载]教授:北大等培养利己者 他们掌权比贪官可怕
钱理群 本报记者 贺延光摄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谈“转正”之后:南科大改革将走得更远
whyhoo 2012-4-27 14:52
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消息对外公布。南科大从获准筹建到宣布“转正”,仅用一年多时间,而通常类似情况需要耗时三至五年。有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用上了引发美好遐想的标题:南科大的春天。南科大正式建立意味着回归传统体制还是站在新起点上继续探索?筹建之初,南科大追求的“去行政化”、“自主招生”等改革理念,如今还会坚持吗?南科大今年招生的规模、方式怎样?4月26日,记者带着社会广泛关注的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南科大创校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件大喜事 记者:朱校长您好!此时此刻,您如何评价学校“转正”? 朱清时:“去筹转正”是南科大建设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是南科大建校史上特大的事情,是深圳市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喜事。很值得高兴。 2009年9月10日,我从深圳市领导王荣手中接过聘书,获聘南科大校长。当时,王荣同志鼓励我放开手来干。他说,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实现梦想的地方,这里没有多少历史包袱和传统框架束缚。南科大若能探索和推出一套好的体制和机制,可能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 两年多来,南科大筹建工作迅速推进。在推进校园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开展教改实验等方面,特别是在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南科大“转正”给筹建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记者:南科大从获准筹建到教育部批准“转正”仅用一年三个多月,比三年预期时间缩短一半多,这可否解读为教育部对南科大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朱清时:教育部也很希望对教育改革进行试点,但是改革能到什么地步还需要探索。教育部这次迅速批准建立南科大,就表明了对改革的有力支持。可以说,教育部通过改革常规审批的方式对南科大改革进行了有力支持。 “转正”后更有利于教改探索 记者:有舆论认为,南科大“转正”意味着回归传统体制,是被政府“收编”,您怎么看? 朱清时:“转正”表明南科大筹建期已经结束,意味着南科大的改革进入到合法的平台上。学校没有正式身份时,除了招生,其他工作也会遇到阻碍。南科大获准立校,成为依法办学的高校品牌,这是一件好事儿。我们可以在合法平台上,进行我们所希望进行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依法治教。《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要“依法自主办学”。此次教育部在批准南科大建立的通知中也要求,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因此,南科大“转正”既不是回归传统体制,也不是什么被“收编”,而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法制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保障。 记者:“转正”之后,南科大教育改革会不会面对更多条条框框,以致放慢改革步伐甚至放弃改革? 朱清时:对南科大下一步的教育改革,我们有很多想法,明确的态度就是要把改革实验做到底。南科大“转正”后拥有合法办学的平台,更有利于探索改革途径。当然,改革的做法能不能都行得通,取决于各种条件。但,我们将坚持改革。 《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要求南科大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广东省、深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方向。 “去行政化”关键是立法治校 记者:记得朱校长就任南科大创校校长时说过,将力推“去行政化”。请问这方面南科大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朱清时:南科大从筹建开始就提出“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回归大学本色——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由官员治校转为教授治学管理模式。从筹建开始到正式建立,南科大正是以此为原则探索招生改革、学科专业设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南科大的“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我们学校去行政化最主要的工作是立法,用法的形式规定学校的运行,就会减少行政干扰。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变成行政服务,让行政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南科大教、学、研服务。 记者:理事会治理机制是南科大在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的一项重要尝试。这种新的大学治理模式和传统大学管理相比有哪些优势?它能够促进自主办学、学术自由吗? 朱清时:深圳市政府颁布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南科大“遵循理事会治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2011年7月16日,南科大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 南科大创新学校治理机制,实行国际一流大学行之有效的理事会治理机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也是南科大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 南科大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南科大校长及管理团队、教职工等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是学校的决策机构,而全面主持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力则由校长行使。理事会治理模式界定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实现政校分离、管办分离,让政府退出学校微观管理,减少行政干预,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理事会比政府离学校更近,更了解学校的实情和需求,更容易形成、支持符合教育规律的决策;理事会吸纳了社会知名人士加入,有利于凝聚社会智慧和力量,及时响应社会需要,群策群力,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今年招生希望采取改革的方法 记者:南科大获准建立,是否意味着招生必须回到高考体制? 朱清时:教育部批准南科大建立,但是怎么招生得另外发文件、另外批。如果按照常规招生的话,就是把我们的方案发到教育部,等到高考完毕后考生自己报名,然后一批、二批,一本、二本、三本这样录取。但是我们希望采取改革的方法,坚持我们的改革,在招生方法采用与常规有些不一样的举措。但这需要经过教育部审批。 记者:去年3月,南科大教改实验班开课。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方面,迈出了哪些重要步子? 朱清时:教改试验班开学,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对2011年全球科技产生影响力的重大新闻事件,“南科大教改实验班开学”与“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并列入选。我们成立了致仁书院,对学生实行书院管理。致仁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军教授唐叔贤兼任首任院长,同时委派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建立了师生密切交流的互动机制。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二年级集中学习理、工、文史、社会基础课程,从大三开始专业学习。我们还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按照兴趣学习,保证培养质量。 (光明日报记者 易运文) 原文见 http://edu.gmw.cn/2012-04/27/content_4047076.htm
个人分类: 教育|1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科大转正”——寄托着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热度 7 woaipi 2012-4-27 14:21
“南科大转正”的消息第一时间有腾讯新闻弹出,我便迅速的打开该条消息浏览,后来打开科学网也看到了该消息,那一刻说实话,心里还是蛮高兴,因为我一直在关注着南科大的发展,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在读研究生。 也许,是在两年前,我知道了南科大,具体是什么把它介绍给我,此刻有些模糊,也许是朱清时校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的新闻,也许是南科大首次进行自主招生的新闻等,我不知道是哪个,因为每一条都很有震撼力。从那一刻起,我默默的关注南科大的发展,期待它有着美好的明天。 还记得两年前的那40个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是一件一时轰动社会的大事,是在颠覆中国由来已久的人才选拔制度。社会上声称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实验小白鼠”,但是我觉得他们是好样的,如果我也在那个时期,我也会选择走进南科大,选择一个发展自我的环境。现在有多少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爱好,有多少孩子能够知道自己的特长,而又有多少人是在为自己的兴趣而读书,也许真的很少,而我自己都不确定是否自己找到了兴趣,但是我肯定的是在位生活而读书。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需要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更要改革,因为我不是权威的专家,所以在此也不敢妄加评论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的人和了解到的事实来浅谈一下看法: 首先,从我自己而言,我是来自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但是教育资源小省,因为偌大的一个省,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连一所像样的大学都没有,在我考学的那个年代,全省考生一百多万,而全国各个高校给的全部招生名额只有五十多万,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说再怎么努力,还是会有一半的人没有书读,更别提住在偏远山村的孩子,很多选择了辍学(因为我的小学同学上大学的只有3/23个人),而每年的分数线更是高的很,一本线在580分以上,二本530左右,就连三本还400多分,想上清华、北大,没有680左右,只能望洋兴叹,哎,悲催!不过现在情况好了些,招生可以达到70%以上,好大学的计划名额多了那么几个,我还是很知足的。 其次,谈学习兴趣,为兴趣而读书,最近很具影响力的大学生,中南大学——刘璐,“西塔潘猜想”的证明者,国内最年轻的教授,目前正在参评“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http://stu.people.com.cn/GB/241217/17678755.html ,以及之前获得全球影响力人物等,他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兴趣,没有兴趣他会去看那难懂的数学公式,没有兴趣,他会去泡图书馆看外文的数学书等,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在大学早已经不是陪养学生兴趣的地方,而是“产品加工厂”毕业证书就是合格证,但是是否真正合格,那就需要到社会中进行检验,也是我们国家出不了大师的缘由!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 华人学者陈志坚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890.shtm , 这是陈志坚继获得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2007年度美国德克萨斯医学、工程和科学院颁发的德克萨斯研究最高奖——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奖之后,再次获得美国科学界大奖。该奖自从1962年以来,共发给60名科学家。其中14名获得诺贝尔奖。 陈志坚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又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在美国拥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陈志坚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家为全美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该研究所的研究员中,有15位获得诺贝尔奖,有140多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新闻发表后,第一时间看到科学网的博友评论“要是在中国连工作都找不到,还能拿大奖,是因为他的母校——福建师范大学,不是985、211”,也许这是一句玩笑,但这也是事实,是中国招聘人才制度的趋向,若没有好的教育背景,确实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从以上几点分析,觉得教育改革试点“南科大”是必须的,是中国强国的需要,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希望南科大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南科加油! 援引“ 南科大教授张贤科赋诗庆祝学校获教育部批准建立”一首诗: 南科去筹颂 张贤科 南风薰暖又一春, 科苑缤纷播庆云。 去却乍暖还寒意, 筹举盛世经纶人。
458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学的理事会和党委会
westman 2012-4-27 10:27
四月底,倍受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终于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南方科大与其他大学一样,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认为,理事会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矛盾,两者的分工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针对学校在日常运作中遇到的问题;而理事会并不关心日常事务,它主要面向诸如校长、副校长的选拔与任命,学校不同时期的预决算等关乎学校发展方向的大事。两者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不可混为一谈。” 理事会或董事会,是欧美各国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在我国,与这一机构对应的是党委会。理事会、董事会和党委会有何不同?理事会、董事会是多元化利益主体(政府、老师、学生、企业、社会、校友等)在大学内部的一个映射,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理事会、董事会的平台得到体现;而大学党委会应该是执政党和政府在大学的一种权力延伸。 欧美的大学体制,在中国确实不能照搬;中国的大学制度,确实也需要与时俱进。人家的精华需要拿来,中国的特色需要保留。两条原则应该得到彰显: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必须的。二是师生的利益诉求、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期待,也要在大学有适当的表达机制。 怎么办呢?我觉得朱校长的提法是现实的。他对党委会与理事会职能的区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5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2011科学网年度人物朱清时的评论
热度 1 luoxc 2012-4-16 21:25
我是非常敬重朱清时的,也完全理解他在教育界推行去行政化改革的初衷。其实去行政化这个改革在科技界更为重要,是中华民族能否振兴的关键。 我和朱清时是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同事,前几天在科学网发表了 1999 年和 2004 年给朱清时的两封信,谈到了 83 年,他刚从美国回来,我帮他解决分子力场计算程序错误一事。下面我再补充两点,幸许对朱清时南方科大的探索,乃至我国的科研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朱清时出国前缺乏算法教育,(也是我国出国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的普遍现象)而算法恰恰是现代科技的核心技术,到国外是学不到的,关键算法化钱也买不到。(国内只有李国杰院士认识到这点,并批评国内计算机教育重硬件不重软件,软件教育重偏程不重算法。) 我们曾为程序是否有错争论过叁次。开始,朱以为麻省管理计算机工程师象他一样坦诚,在他刚算完一组分子力场数据,就违规从计算机里给他打了一份原程序,以履行作为“朋友”的承诺,怎么会是假的呢!?而不相信我这个从中学数学老师考到盐湖所的助理工程师。后来没办法,用画程序框图破译这个程序,发现这是一个专门对付不懂算法的中国学者的,早就在计算机里备好的,在计算机里还能不停算的(不显示出错信息的死循环)严重错误程序,改都没法改!最后,只保留原程序的输入输出部分,中间关键的计算矩阵特征值部分,用我调试通过的国内程序替代,其余的迷魂阵( GO TO 满天飞语句)全部去掉,得以计算正确。 二、朱清时目前还不适应计算机引发的数学革命,特别是计算革命。这一情况,在我国科教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国教育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科研出不了一流成果的关键所在。 其实这一情况在国外 80 年代,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 90 年代有詹姆斯 . 马丁的《计算机引发的经营革命》(原名生存之路)一书。 美国最早适应这种转变的,都是年轻的直观主义学派精英,大多在美国国防部、航空航天部门。我是 93 年,从李国杰院士从国外参加人工智能学术会回国,介绍如何采用直观主义构造性算法,解决形式主义人工智能学派,数十年都无法解决的智能控制问题:“火星观测器自动行走控制”,了解到这一情况,从而开始了对直观主义学派的历史和应用现状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创立了我的全新数学观。(已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上发表) 1999 年,我的全新数学观刚成稿时,就寄给朱清时,请他提意见。可能是他并不理解我的全新数学观,又知道我的性格和科学态度,没有十足的把握,和特别能说服人的实例,是不会轻易推出科研成果的,所以至今未发表任何意见。 后来发现,直观主义数学,特别是早期的直观主义数学观点,在我国科教界历来是排斥的,当然朱清时也不例外。目前,只有少数归国学者意识到这点,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光证明可行是不够的)我用全新数学观指导下的计算实验技术,开发出的“智神装箱技术”,生动地体现了如何根据生产现场提出的世界难题,构造模型和算法,直接解决问题产生效益,不存在研究转化问题。 因此,我认为朱清时的改革,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能会成功;但他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因为我的全新数学观和马丁的研究都表明,遵循自然规律,对人类有益的基础研究,可以在生产现场进行。 最后,以我在 2004 年给朱清时信的最后一段,作为我对此次评选的期望:能组织包括吴文俊院士、李国杰院士在内的专家,对全新数学观进行评估。 维纳创立控制论的过程,说明创新的火花是在跨学科的激烈辩论中产生的。只有在这种既宽松又毫不留情面的思想交锋中,才有可能发现基本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我倡导思辩学风就是基于此。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关键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只有如此,才可除去浮躁,振兴中华。 罗祥存 2012-4-16 手机: 15274996564 Lxc01@tom.com
个人分类: 全新数学观|3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1999年、2004年给朱清时信摘录
热度 1 luoxc 2012-4-12 15:07
前言 发表两封给朱清时的往信,是想说明:要振兴中华,承担民族脊梁的知识分子,必须发杨“武死战!文死谏”这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包粽子、划龙舟就是为了追回屈原“文死谏”这种不屈的精神。 还想说明的是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浮躁,不能为名利所动。我们开放学西方,主要应学西方科学先驱哥白尼、伽里略等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才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正道。 后来朱清时虽然没有直接帮助我(太忙了),还是通过中科大深圳研究院给过我一些帮助。 朱清石 : 你好 ! 祥智装箱技术是我参加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网上交易的项目 ,( 项目号 990713VA04020), 也是我们分别 15 年以来我公开发表的第一个项目 . 16 年前 (83 年底 ), 你在盐湖所学术委员会上力排众议支持我的 ” 深水盐田日晒工艺优化计算“课题,引发了我在计算机模拟基础上,对计算实验技术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祥智装箱技术是我采用计算实验技术开发出来的第一个项目。 我在全新数学观的基础上创立的计算实验技术,是以人为中心,以计箅机软硬件为实验仪器,用实验方法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的技术。相对于虚拟现实技术而言,可以称之为虚拟猜想技术。计算实验技术最初源自我为鲍永恩处理地下卤水动态电模拟数据( 79 年)。实际上,当年我为你调试分子力场程序,也是采用了计算实验原始的朴素的思想和方法,才得以迅速排除错误正确运行的。 计算实验的关键技术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建立近似模型求精确解。这里包括两项技术:快速近似建模技术和快速求精确解技术。开发祥智装箱技术的过程完整地再现了这两项技术的实施步骤。由于祥智装箱软件计算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涉及公司秘密,故短期内不便公开。好在祥智装箱技术是可视技术,可以设计一个随机抽样实验来评估它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对于瓦楞纸箱可以突破现行理论装箱数这一事实,最能说明问题。实际上,祥智装箱技术已经解决了令国际权威机构头痛的物流标准化问题,并将对现行 ISO 的理论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计算实验技术是中国算术与西方计算实现技术,在数学直观主义学派理论指导下有机结合的产物。计算实验技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不仅使中国算术构造性方法涣发出青春,同时,使西方数学摆脱了几千年的包袱而变得更加实用了。数学是什么?这个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此有了明确的答案:数学作为工具应归属广义语言学,这是数学的本质属性;数学作为方法可归属广义科学技术学,这是数学的表面属性。这就是我的全新数学观。其实,很早就有许多著名数学家感到,数学像音乐和艺术一样,具有原始的独创性,而不具备客观的有理性,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来实现这种想法。用计算实验技术开发祥智装箱技术的步骤和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致的,而和现行软件工程方法有本质区别。有可能我是世界上第一个绕过软件泥潭, 55 岁了还可开发世界一流软件的人。 多年来,我研究应用计箅实验技术得到许多重要结果。了解我的人很难理解我的方法,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是疯子。因此,这些重要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 在科学的追求上,我们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在国内,你是唯一既了解我,又能理解我的方法,并有能力帮助我的人。目前,高交会已临近,希望你能向国家科委,外经贸委推荐我的计算实验技术和祥智装箱技术。 祝 全家好! 罗样存 { 即罗志农)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朱清时 你好! 我们虽合作过项目,但除了谈工作外,没有任何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但心是相通的,都希望振兴中华。我对你的了解,主要是你爱人告诉我的。别人从美国回来带八大件,而你主要是带实验仪器、计算机和资料,使我对你非常敬重。当年我找到你从美国带回软件的错误时,我的朋友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出于善意和恶意均劝我要留一手,不要把软件交给你,至少也要立项,有我的名字才行。因为最初黄应璜主任给我安排工作,是移植程序,这是程序组的正常工作,故没有立项,但前题是原程序必须是正确的。编过软件的人都知道,找出程序错误并改正,比自己编这个程序要困难得多;而你从麻省带回的程序,不仅有故意设置的算法错误,还有故意设置的逻辑障碍。我们曾为这个程序是否有错发生过争论,如果不是采用计算实验技术,是不可能那么快就确定肯定是程序错,而决定用程序框图破译程序。为了振兴中华,我最反对的就是窝里斗。我几次上你家谈工作,看见床上床下满是资料,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们的国家刚经历十年动乱,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我才有机会调盐湖所,你才有可能赴麻省深造。当时所里有人制造留学无用论,想给改革开放抹黑,我觉得有责任尽我所能,帮助你尽快解决分子力场计算软件,用国外学到的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为改革开放争光。 我从小立志振兴中华,希望和一切志同道合者共同实现我们祖辈的百年宿愿。 83 年你在所学术会上,力排众议支持我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独立承担“深水盐田日晒工艺优化计算” 课题,想必也是基于这种每个科技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共同责任感。非常遗憾,你很快就调离盐湖所,我的工作缺乏必要地支持,但我仍坚持在野外建微机站,现场取数据建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时深水盐田日晒工艺工业试验设计方案不满足模拟试验要求,在实施中也有问题,我在所学术会上提出,但没有结果。为了继续这个课题的研究,我放弃了当时所领导要我学外语争取出国和在职读研究生的优厚条件(虽然没接受,但我终生都不会忘记他们对我的关怀),调化工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 我调长化院是长化院领导提出的,征求我意见,唯一要求就是要参与青海项目。后来发现并不是要我搞青海钾肥厂课题,而是要我解决七五国家重点项目攻关课题“开阳磷矿规模优化”。该课题 85 年开始,希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大型工业项目综合评估问题。系统工程的评估主要困难是数学规划问题,实质是算法复杂性问题,至今仍是世界难题。我接手时已是 89 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没有经费,只有 8 位微机),采用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方法,和采矿、计经、计算机多专业工程师配合,废寝忘食工作,终于取得初步结果。在这个课题中,首次定义了计算实验技术,对我全新数学观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没想到电算站负责人,数次趁我不在,中断我的计算,想盗我的软件,最后发展到开我抽屉偷原程序被我发现。我非常气愤,到院监察室控告了他这种非法行为。但院里包庇他,不但不处理,反而对我实施报复。开始我觉得很奇怪,课题是院处室布置下来的,完成后整个技术资料包括软件都要上交,作为室领导为什么要偷呢!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课题院里没有立项,也不可能立项,是哄着我干的。因为原项目把国家的钱化光了,搞了个虚假鉴定,可能是国家科委 ( 主任宋健是系统工程方面的权威 ) 通不过,才叫我搞的,还不能叫别人知道是我搞的。 94 年我 50 岁时,院里叫我下岗,是非常恶毒的做法。当年在你的支持下,我化了整整十年时间,以盐田日晒模型为中心,两头延伸到采卤模型和排卤模型,用输卤模型连结,构造盐湖开采设施优化设计和过程优化控制统一的多目标模型。这一模型可以实现 79 年联合国支助 50 万美元,由美国大盐湖专家提出的就地采卤、日晒、排卤方案,可为国家节省 30% 到 70% 的投资,达数十亿元,节省的运行费用更可观。但后来采用开采石油的模型来开采卤水,又不考虑实施条件,盲目采用以色列深水晒卤,不知浪费了多少钱! 95 年我到国家监察部控告了院里某些领导的违法违纪事实,但没有回音。后来我卖掉了家里的彩电、冰箱,继续在全新数学观的指导下,进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优化研究, 96 年我最困难时身上只有 6 元钱。后来应聘到一台资企业,做现代物流和信息策划,才稍有好转。 96 年底到深圳打工,无人能接受我在全新数学观下开发软件的思想。 98 年我在做 ERP 投资项目策划过程中,偶然听到几个年轻人在争论能否开发出集装箱装长方体货箱最优算法软件。年轻人的头是西安交大管理工程硕士孙超,他们组建的天蔚公司,是在深圳最早推广应用北京利玛从美国引进的 MRPII 软件的公司。他们有的说能开发,有的说肯定不行,凡是亲自动手试过的,都得不到结果。据孙超说,曾请教过老师,只证明有最优解,且最优解不止一个。仔细听过他们的辩论,非常感兴趣,觉得只有采用全新数学观下的计算实验技术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难题,并且这个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物流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立即辞去工作,自筹资金, 98 年底即开发出软件。在做计算实验优化的过程中,超过理论装箱数。这个结果在我最初的算法说明书里是没有估计到的,开始我以为程序有问题,反复用各种办法核查了三天三夜,最终用笔划出装箱图,证明这个结果是合理的和可以实施的。接着反复做计算实验,证实了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正确的,终于印证了全新数学观的正确。 后来和国防科技大学数学和系统工程系的教授,清华组合数学博士导卢开澄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均明确指出是世界难题,不要去作形式主义数学证明。 能超出理论装箱数这一结果,是目前理论界、工程界、企业界,乃至一般科技工作者都无法接受的。因此,我把这一结果,比作当年北非日全食观测,证实光线的确会转弯,从而印证了相对论。随信附上深圳商报转载文章“爱因斯坦:奇迹难重演?”,我自幼在高校长大,曾深入分析过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生平和成才之路,在学生时代就一直保持独立的自由思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从不人云亦云。 78 年我是放弃报考中科大殷涌泉教授概率统计研究生,调盐湖所的。后来又多次放弃学历教育,也是因为我当时思考的问题,已超出教学大纲,不可能通过在校学习解决。实际上,我调盐湖所后,受维纳创立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一直把自己的方向定位在边缘学科,定位在现有教材没有的内容上,定位在实际应用上。 寄上 99 年高交会上智神装箱技术项目建议书的附件:《罗祥存先生介绍》和《计算实验技术介绍》,以及《我的全新数学观》、《唯冠集团实施智神装箱技术建议书和补充材料》。其中《计算实验技术介绍》提到吴文俊院士关于中国古算思想在计算机时代对数学未来发展的重要。其它材料和我网站上公布的材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智神装箱技术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以上成果,是 20 年前由你力排众议支持开始,为了振兴中华,我放弃除生命以外的几乎所有得到的,其中凝聚了我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你是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 99 年我给你写信,以及 2000 年给江主席写信请求帮助,均是因为有人企图以非法途径窃取智神装箱技术,我希望卖给国家和值得我信赖的人。当年你表示由于专业的限制,不便向国家推荐。由于当时我本人也是刚进入集装箱物流核心领域,又缺乏过硬的应用实例,故不便再为难你。现在五年过去了,不仅有过硬的应用实例,亦得到市场认可,我准备的专利申请文本,实际上已达到申报国际标准要求。同时,我在全新数学观下创立的计算实验技术,最初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基础研究数学模型和生产现场模型统一起来,直接产生效益,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的发展应是十分重要的。我再次给你写信请求帮助,不仅是给我一个机会,也是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次真正振兴强盛的机会。 维纳创立控制论的过程,说明创新的火花是在跨学科的激烈辩论中产生的。只有在这种既宽松又毫不留情面的思想交锋中,才有可能发现基本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我倡导思辩学风就是基于此。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关键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只有如此,才可除去浮躁,振兴中华。 祝你全家 春节愉快! 罗祥存 2004 年元月 7 日
个人分类: 全新数学观|2868 次阅读|3 个评论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朱清时院士)
king500 2012-4-7 12:13
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讲座视频网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sONApPwaR0/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 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 2006 年 8 月 19 日 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 -- 最少 500 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 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 , 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 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 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 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 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 30 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 1932 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 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 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 20 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 300 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 20 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 2.6 × 10-8 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 0 介子的寿命是 0.84 × 10-16 秒,η介子的寿命是 3 × 10-19 秒。比 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 8 ~ 11 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 200 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 10-28 秒 。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 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 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 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 10 -33 厘米 )。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 - 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 ( 我们的脑 ) 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 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 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 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 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 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 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 条件称为 " 关系参量 " ,又称为 " 缘 " 。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 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 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 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 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 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 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 ,“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 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 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 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 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 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 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 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附录:                    霍金演讲录:宇宙的起源           【专题】霍金:让思想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                   2002-08-16 19:10   宇宙起源的问题有点像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换句话说,就是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也许宇宙,或者创生它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并不需要被创生。直到不久之前,科学家们还一直试图回避这样的问题,觉得它们与其说是属于科学,不如说是属于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然而,人们在过去几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   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 ( 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 4004 年,这个数目是由把在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加起来而得到的。 ) 承认人类在文化和技术上的明显进化,是近代出现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个事实。我们记得那种业绩的首创者或者这种技术的发展者。可以如此这般地进行论证,即我们不可能存在了那许久;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应比目前更加先进才对。事实上,圣经的创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结束相差不多,而这似乎正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时候。   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他们觉得这意味着神意的干涉。他们宁愿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某种不朽的东西比某种必须被创生的东西更加完美。他们对上述有关人类进步的诘难的回答是: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灾难重复地使人类回到起始状态。   两种学派都认为,宇宙在根本上随时间不变。它要么以现在形式创生,要么以今天的样子维持了无限久。这是一种自然的信念,由于人类生命──整个有记载的历史是如此之短暂,宇宙在此期间从未显著地改变过。在一个稳定不变的宇宙的框架中,它是否已经存在了无限久或者是在有限久的过去诞生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任何一种理论都对此作解释。 1781 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结论,存在同样有效的论证分别用以支持宇宙有一个开端或者宇宙没有开端的信仰。正如他的书名所提示的,他是简单地基于推理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管宇宙的观测。毕竟也是,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有什么可供观测的呢?   然而在十九世纪,证据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它表明地球戏及宇宙拭其他部分事实上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地学家们意识到岩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费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这比创生论者计算的地球年龄长得太多了。由德国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破尔兹曼提出的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宇宙中的无序度的总量 ( 它是由称为熵的量所测量的 ) 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正如有关人类进步的论证,它暗示只能运行了有限的时间,否则的话,它现在应已退化到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万物都牌相同的温度下。   稳恒宇宙思想所遭遇到的另外困难是,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每一颗恒星必须相互吸引。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怎么能维持相互间恒定距离,并且静止地停在那里呢?   牛顿晓得这个问题。在一封致当时一位主要哲学家里查德·本特里的信中,他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有限的一群恒星不可能静止不动,它们全部会落某个中心点。然而,他论断道,一个无限的恒星集合不会落到一起,由于不存在任何可供它们落去的中心点。这种论证是人们在谈论无限系统时会遭遇到的陷阱的一个例子。用不同的方法将从宇宙的其余的无限数目的恒星作用到每颗恒星的力加起来,会对恒星是否维持恒常距离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现在知道,其正确的步骤是考虑恒星的有限区域,然后加上在该区域之外大致均匀分布的更多恒星。恒星的有限区域会落到一起,而按照牛顿定律,在该区域外加上更多的恒星不能阻止其坍缩。这样,一个恒星的无限集合不能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如果它们在某一时刻不在作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会引起它们开始朝相互方向落去。另一种情形是,它们可能正在相互离开,而引力使这种退行速度降低。   尽管恒定不变的宇宙的观念具有这些困难,十七、十八、十九甚至至二十世纪初斯都没有人提出过,宇宙也许是随时间演化的,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期坦都失去了预言宇宙不是在收缩便是在膨胀的机会。因为牛顿生活在观测发现宇宙膨胀以前的二百五十年,所以人们实在不能责备他。但是爱因斯坦应该知道得更好。他在 1915 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预言正在膨胀。但是他对稳恒宇宙是如此之执迷不悟,以至于要在理论中加上一个使之和牛顿理论相调和并用于抗衡引力的因素。    1929 年埃德温·哈勃的宇宙膨胀的发现完全改观了有关其起源的讨论。如果你把星系现在的运动往时间的过去方向例溯,它们在一百亿和二百亿年前之间的某一时刻似乎应该重叠在一起,在这个称为大爆炸奇点的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时空的曲率应为无穷大。所有的已知的科学定律在这种条件下都失效了。这对科学是一桩灾难。科学所能告诉我们的一切是:宇宙现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过去是处于那种形态。但是科学不能解释为何它在大爆炸后的那一瞬间是那个样子的。   这样,许多科学家对此结论感到不悦就毫不足怪了。为了避免存在大爆炸奇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具有开端的结论,人们进行了若干尝试。其中一种称为稳恒态理论。它的思想是,随着星不互相分离而去,由连续产生的物质在星系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新的星系。这样宇宙就多多少少以今日这样的状态不但已经存在了,而且还将继续存在无限长时间。   为了使宇宙继续膨胀并创生新物质,稳恒态模型需要修改广义相对论。但是所需要的产生率非常低:大约为每年每立方公里一个粒子,这不会和观测相冲突。该理论还预言了,星系和类似物体的平均密度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是常数。然而,由马丁·赖尔和他的剑桥小组进行的银河系外射电源的普查显示,弱源的数目比强源的数目多得多。人们可以预料,弱的源在平均上讲应是较遥远的。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许我们正位于宇宙中的一个强源不如平均源频繁的区域;或者过去的源的密度更高,光线在离开这些源向我们传播时更遥远的距离。这两种可能性没有一种和稳恒态理论相协调,因为该理论预言射电源密度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为常数。 1964 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从比我们的银河系遥远得多的地方起源的微波辐射背景,这是对该理论的致命打击。它具有从一个热体发射出的辐射的特征谱,尽管在这种情形下热这个字根本不适合,因为其温度只不过比绝对零度高 2.7 度而已。宇宙是一个既寒冷又黑暗的地方!稳恒态理论中没有一种产生具有这种谱的微波的合理机制,所以稳恒态理论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1963 年两位俄国科学家欧格尼·利费席兹和伊萨克·哈拉尼科夫提出另一种思想,企图用来避免大爆炸奇性。他们说,只有当星系直接相互接近或离开时,它们才会在过去的一个单独的点上相重叠,才导致无限密度状态。可惜的是,星系还多少具有一些侧向速度,宇宙早斯就可能存在过这样的一种收缩相,这时,星系虽然曾经非常靠近过,却能设法避免互相撞击。然后宇宙会继续重新膨胀,而不必通过一种无限的密度的状态。   当利费席兹和哈拉尼科夫提出其设想时,我正是一名研究生,亟需一个问题以完成博士论文。因为是否有守大爆炸奇点的问题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关系重大,所以它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和罗杰·彭罗斯一道发展了一套数学工具,用以处理这个以及类似的问题。我们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任何合理的宇宙模型都必需起始于一个奇点。这就表明,科学能够预言,宇宙必须有一个开端,但是它不能够预言宇宙应如何启始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必须求助于上帝。   审察人闪对奇性看法的变化是十分有趣的。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几乎没人认真地看待之。现在,作为奇性定理的一个结果,几乎无人不信宇宙是从一个奇眯起始的,物理定律在该处失效。然而,现在我认为,虽然存在奇点,物理定律仍能确定宇宙是如何起始的。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被称为经典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顾及这个事实,即粒子不具备精确定义的位置和速度,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位置和速度的小范围内被“抹平”,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我们同时既测量又测量速度。因为正常情形下时空的曲率在和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相比较时非常大,这些以我们没什么影响。然而奇性定理指出,在现在的宇宙膨胀相的开端,时空被高度地畸变,并且具有很小的曲率半径。不确定性原理在这种情形下变成非常重要。这样,广义相对论因预言奇性而导致自身的垮台。为了讨论宇宙的开端,我们需要一种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   那种理论便是量子引力论。我们尚未知道正确的量子引力论应采取的准确形式。我们此刻所拥有的最佳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但它仍有许多耒解决的困难。然而,人们可以期望,任何有前途的理论都应具有某些特征。其中之一便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引力效应由被物质和能量所弯曲甚至卷曲的时空来体现。物体在弯曲空间中沿着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行。然而,由于时空是弯曲的。所以它们的路径就显得是弯折的,正如同被引力场所弯折的似的。   另一种在这个终极理论中可以预料的要素是里查德·费因曼的设想,即量子理论可以表达成“对历史的求和”。该思想可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成,每颗粒子在时间中走过任何可能的路径或历史。每一路径或历史具有依其形状而定的概率。为了使这种思想可行,人们必须考虑在虚时间里发生的历史,而不是在我们感受生活于其中的实时间城发生的历史。虚时间听起来有点像是科学幻想的东西,其实它是定义得很好的数学概念。它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认为是和实时间成直角的时间方向。人们把所有具有某种性质粒子历史,譬如讲在某些时刻通过某些点的历史的概率加起来。然后应把这结果延拓到我们在其中生活的实的时空中去。这不是量子力学的最熟知的手段,但它给出和其他方法得到的相同结果。   在量子引力的情形下,费因曼的对历史求和的思想牵涉到对宇宙的不同的可能性的历史,也就是对不同的弯曲时空的求和。这些代表了宇宙和它之中的任何东西的历史。人们必须指明,在对历史的求和中,应包括哪些种类的弯曲空间。这种空间种类包括具有奇性的的空间,则该理论就不能确定这类空间的概率。相反的,它们必须以某种任意的方法被赋予概率。这意味着科学不能预言时空这类奇性历史的概率。这样,它就不能预言宇宙应如何运行。然而,宇宙可能处于由只包括非奇性弯曲空间的求和所定义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科学定律就把宇宙完全确定,人们就不必吁求宇宙之外的某物来确定宇宙如何启始。由只对非奇性历史的求和确定宇宙的状态有点像一名醉汉在灯柱之下找他的钥匙:这儿也许不是他遗失之处,但是这儿是他可能找到的仅有的地方。类似的,宇宙也许不处于由对非奇性历史求和定义的状态,但这是科学能预言应当什么样子的仅有的状态。    1983 年詹姆·哈特尔和我提出,宇宙的状态应由对一定种类历史的求和给出。这类历史由没有奇性的,而且具有有限尺度却没有边界或边缘的弯曲空间组成。它们像是地球的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地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积,但是它不具有任何奇性、边界或边缘。我曾经用实验验证过这一点。我作过环球旅行,而没有落到外面去。   哈特尔和我所做的设想可以被重新表达成: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只有当宇宙处于这个无边界状态时,科学定律自身才能确定每种可能历史的概率。因此,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已知的定律才会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如果宇宙处于任何其他的状态,则历史求和中的弯曲空间的种类就要包括具有奇性的空间。人们必须求助于已知科学定律以外的某种原理,才能确定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这种原理就会是外在于我们宇宙的某种东西。我们不能从我们宇宙之中将其推导出来。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是处于无边界状态,在原则上,我们就能在不确定性原理容忍的限制之仙完全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   如果宇宙处于无边界状态,那对于科学而言就太好了,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事情究竟是否如此呢?其答案是,无边界设想对宇宙应如何运行作出了明确的预言。如果这些预言不与观测相符合,则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说,宇宙不处于无边界状态。这样,在哲学家卡尔·波普定义的意义上说,无边界设想是一种好的科学理论:它可被观测证伪。   如果观测不与预言相符合,我们就知道在可能历史的种类中必须有奇性。然而,这就大致上是我们知道的一切。我们不能计算出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因此我们不能预言宇宙应如何运行。有人也许会认为,如果不可预见性只发生在大爆炸处,那不会太碍事,那毕竟是一百亿或二百亿年以前的事。但是,如果可预言性在大爆炸的非常强引力场中失效,那么只要恒星坍缩它也会失效。这种事件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每周就会发生几次。我们的预言能力甚至按照天气预报的标准来说也是非常差劲的。   当然,人们还会说,我们根本不必在乎发生在一颗遥远恒星处的可预言性的失效。然而,在量子理论中任何不被实际上禁止的东西都能够并将要发生。这样,如果可能历史的种类中包括奇性空间的话,这些奇性可在任何地方发生,而不仅在大爆炸处以及坍缩星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预言任何东西。反过来说,我们能够预言事件的这一事实是反对奇性并赞同无边界设想的实验证据。   那么无边界设想为宇宙做出什么预言呢?第一个预言是,因为宇宙的怕有可能的历史在广延上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用来作为时间测度的任何量都必须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这样宇宙就有一个开端和一个终结。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即是大爆炸奇点。然而在虚时间中这个开端就不再是奇点。相反的,它有点像地球的北极。如果人们把地球表面的纬度当作时间的类似物,则可以说地球的表面从北极开始。然而,北极是地球上完全普通的一点。它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同样的定律在北极正如同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同样地成立。类似的,我们用来标志作撛谛槭奔淠谟钪娴钠羰紨的事件是时空中的一个通常的点,正如其他的点那样。科学定律在开端处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成立。   人们从和地球表面的类比,也许会预料到,正如北极和南极相似一样,宇宙的终结会和开端相类似。然而,北南二极是对应于虚时间向实时间延拓,就会发现宇宙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和它的终结可以非常不同。   约纳逊·哈里威尔和我对无边界条件的含义作过一个近似计算。我们把宇宙当作一个完全光滑和均匀的背景来处理,在这个背景上存在密度的小微扰。宇宙在之前时间中从非常小的半径开始膨胀。最初的这种膨胀称作暴涨,也就是说,宇宙尺度在比一秒还要短暂非常多的每一时间间隔中得到加倍,这正如在某些国家中每一年价格都要加倍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也许创下了通货膨胀的世界纪录,一捆面包的价格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从一个马克涨到一百万马克。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似乎在极早期宇宙发生过的暴涨相比拟,宇宙尺度在一秒的极微小的部分时间内至少增加了一百万亿亿亿倍。这当然是发生在当局政府之前的事。   暴涨在如下意义上来说,是件好事,它产生了一个在大尺度上光滑而均匀的宇宙,而且这个宇宙以刚好避免坍缩的临界速度膨胀。它还能在相当严格的意义上把宇宙的怕有内容从无中创生出来,这是暴涨的又一好处。当宇宙像北极那样的一个单独点时,它不包含有任何东西。然而,在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至少有十的八十次方颗粒子。所有这些粒子从何而来呢?其答案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允许物质从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创生出来。那么能量又是从何而来以创生物质呢?其答案是,它是从宇宙的引力能中借来的。宇宙亏欠了极大数量的负引力能的债务,它刚好和物质的正能量相平衡。其结果便是凯恩斯经济学的胜利:一个充满物质的、充满活力的正在膨胀的宇宙。引力能的债务只有在宇宙终结时才能偿付清。   早期宇宙不能是完全均匀一致的,因为否则的话就会违反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相反的,必须存在对均匀密度的一些偏差。无边界设想意味着,这些密度差别是从它们的基态开始,也就是说,它们是和不确定性原理相一尽可能的小。然而,这些差别在暴涨时被放大了。在暴涨时期结束之后,留下的宇宙是一些地方比另一些地方膨胀得稍快一些。在膨胀稍慢的区域,物质的引力吸引使膨胀进一步减慢。该区域最终会停止膨胀,并且收缩形成星系和恒星。这样,无边界设想可以解释我们四周看到的所有复杂结构。然而,它没有给宇宙作出单独的预言。相反地,它预言整整一族可能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具有自己的概率。也许可能有这样的历史,工党在上次英国竞选中取胜,虽然这种概率很小。   无边界设想对于上商在宇宙事务中的作用含义极其深远。人们现在广泛接受,宇宙按照定义很好的定律演化。这些定律可能是上帝钦定的,但是它似乎不去干涉宇宙去违反这些定律。然而,直到不久以前,人们都认为这些定律不能适用于宇宙的开初。那就要依赖上帝去旋紧发条,并让宇宙顺着它的意愿的方式去运行。这样,宇宙的现状是上帝对初始条件选择的结果。   然而,如果某种像无边界设想的东西是正确的话,则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那种情形下,物理定律甚至也适用于宇宙的开端,这样上帝就没有选取初始条件的自由。当然它在选取宇宙要服从的定律上仍然具有自由。然而,这里并没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也许只存在很少数目的定律,这些定律是自洽的,并能导致像我们自己这么复杂的生物的存在,他能询问什么是上帝的性质。   甚至即使只存在唯一的一族可能的定律,它也只不过是一族方程。究竟是什么东西将生命之火赋予这些方程,使之产生一个受它们制约的宇宙呢?难道终结的统一理论是如此之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的实现成为不可避免?虽然科学能解决宇宙如何启始的课题,它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为何宇宙必须存在?我对此没有答案。   稿源: 科技之光   编辑: 李强
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南科大首届40多名学生被抢光”
热度 7 rbhuang5907 2012-3-7 10:13
最近有条新闻很抢眼,就是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采访时称,南科大第一届的这四十几个学生,已经被好多大公司要走。这些公司称“只要这批学生毕业,你们学校推荐,我们全要。”他说,如果真正让学生学到真本事,就会这样。 南科大总不乏新闻,总是处于媒体焦点。朱清时校长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就是高。 原谅我以小人之心去揣测,你学校的学生都不用参加高考的,谁知道这些学生是不是官二代,官三代,富二代,富三代。要是的话,抢光就一定不奇怪了,根本不能说明质量高。 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还没有展示才能,怎么就能断定质量高?分数高,就质量好?高分低能不是没有。 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学生质量高,恐怕还是要看大量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有些大学以历史悠久著称,也就不奇怪了。 朱校长是一名学者,其思维应该是过人的,但以“南科大首届40多名学生被抢光”来论证质量高,不靠谱。
361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南科大有望转正 去行政化最困难
dongzg101 2012-3-4 17:11
朱清时:南科大有望转正 去行政化最困难 2012年03月04日 10:03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雷辉 8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2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南方日报讯 (特派记者/雷辉)昨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一步入北京会议中心大堂,就被等候已久的记者团团围住。朱清时透露,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有望于今年“转正”,希望今年秋天有学生入学。由于新院校尚未建成,招生规模不超过200人。 已组建5个系6个专业 南科大今年能否正式招生?面对这个备受公众关注的问题,朱清时回答非常谨慎:“这个要等教育部批准。”但记者们穷追不舍:“如果教育部今年不批准怎么办?”朱清时显得非常乐观:“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可以解决,我希望今年秋天南科大有学生入学。” 朱清时透露,南科大已接受来自广东省教育部门的“转正”评估,有望近期迎来教育部评审,结束“去筹转正”的漫漫“长征路”。 谈及招生计划,朱清时表示:“我们的新校园今年还不大可能建成使用,要招生的话,也是在200人以内,将在全国统一招考学生。”至于要不要参加高考,他表示这要请示教育部以后再说。 此前,朱清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转正之后,南科大的招生模式会有修改,但自主招生的总体方向不会变。 因2011年间出现的教授辞职等人事危机,朱清时的治学理念一时曾受到质疑。朱清时回应说:“我们不是遭遇危机,而是筹备有个起步阶段,南科大目标是一步到位建一流大学,想把软件、硬件搞好了再招人,所以有一段时间没有招人。那段时间,外界说是危机,其实是我们还没有起步招人。” 他透露,最近半年时间,南科大开始低调地招聘。“我们已经招到48个教授,包括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算上从香港和深圳聘请的12位兼职教授,我们就有60多位教授了。” 根据这些教授的专业背景,南科大组建了5个系6个专业,这是南科大首批院系和专业。 最困难的是“去行政化” 南科大在办学过程中遭遇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朱清时坦言:“是去行政化,这个要做到非常不容易。刚开始我太乐观了,现在想想,其实‘去行政化’是很难的。” 朱清时称,学校是个学术机构,应该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尤要以教授们追求学术的卓越来运行。“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方法来运行,这就包括上级对我们的管理,也包括学校内部的运行。”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却不是件易事。“南科大是公立大学,我们的经费和干部任命都有规定的。”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 南京大学 校庆“序长不序爵”时,朱清时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中国大学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大学文化的特点,应该是学术至上,不应该按照行政级别、官的大小来排。” 去年,朱清时曾说再干三年退休。今年,他表示希望有更年轻的人把担子接过去。到时由谁来接过担子?朱清时称,现在还没有开始物色,这要听两个学术副校长的意见,两个学术副校长也在努力聘用中。 学生花太多时间学 英语 除了南科大,记者还就一些教育问题请教了朱清时。 有记者问:“如何看待山东取消英语听力考试?”他表示:“这是对的。用不着把学生过多精力用在英语听力上,学生的负担本来就已经过重。我本人1979年出国,出国以前只学了半年英语,出国以后,真正要用的时候,在那种环境中,很快说话和听力成长起来了。现在的中学生花太多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了。” 当记者提及 厦门大学 让医学专业学生免费就读时,朱清时说,收不收学费,我觉得各个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政策,与专业没关系。 相关新闻: · 南科大将招300位教授 朱清时回应核心团队离开风波 · 时评:朱清时撼山易南科大撼行政化难 · 时评:朱清时教改惹争议 南科大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 · 朱清时解读南科大之新 并非乖孩子才会学习 南科大遭遇行政难题 朱清时叹心有余力不足 南科大自主招生 朱清时坚信改革不能靠等 毕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朱清 科大 转正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离开南科大的港科大三教授的公开信原文(转帖)2011-06-13
xianlaoguo 2012-1-23 21:24
原题:“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复兴中国——刘煜炎/康福外国语学校VS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
qunluo 2011-12-29 23:51
刘煜炎/康福外国语学校 VS 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 --教育是中华复兴的第一推动力 最近接触到由剑桥博士刘煜炎创办的 康福外国语学校,让我非常感动,刘煜炎的教育模式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成为一面旗帜。而且,我估计,很多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北京的著名中学的学生会不断投入到刘煜炎校长的康福外国语学校的怀抱。虽然 康福外国语学校创立时间并不长,但肯定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对于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 刘煜炎 康福外国语学校 与 朱清时 南方科技大学二者中,我选择前者,我更看好前者,不看好后者。 刘煜炎博士 创办的康福外国语学校,以其全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必将使中国的教育推向前进。康福外国语学校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中国的教育特区而不断发展壮大。前途无量! 朱清时校长 的南方科技大学,没有太多新东西,基本还是在当前的教育框架和评价体制下,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前景很不乐观! ------------------------------------------------------------------------------------------------------------- 康福外国语学校: http://www.camford.org.cn/ 南方科技大学: http://www.sustc.edu.cn/ 相关专题: 关注南方科技大学教改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80 -------------------------------------------------------------------------------------------------------------- 【刘煜炎】的相关教育理念: http://lib.mmc.edu.cn/xxjb/ReadNews.asp?NewsID=2801%20BigClassName=%B8%DF%B5%C8%BD%CC%D3%FDSmallClassName=%BD%CC%D3%FD%C0%ED%C2%DBSpecialID=0 【刘煜炎】:我比较认同日本做法,在学校里读书学习过程中,我们固然要学现在人类社会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我们更重要是要学怎么样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体系已经在了,就算没学,查一查书也会知道,或者我们自己就是不知道,我们问专家,可能也会知道,因为他干过这个事就知道。现在的互联网、手机信息交流很发达,我们一查就知道了。如果发现一个新问题,谁都不知道,就需要我们能够提得出新问题,能够解得了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这个方式很大程度上,从量的角度讲,不见得这个孩子学的知识内容有多少,我觉得从效果上来讲抓住了一点,每一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鼓励这种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自发求知,自发的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自主的行为就是能力培养。 【刘煜炎】:我本人在中国上小学、初中、高中和本科,到剑桥大学读博士,儿子在英国读的小学到硕士毕业,这两个交叉我全部体验,我们国家知识教育是很优秀的,考试很优秀,但是我们创造教育跟人格教育弱。所以两块加一起,我们希望中国孩子在实质性教育方面,跟美国英国比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方面要优秀,这个不能丢掉。美国人大胆问问题,敢说没问题,这样一个特点,对学生将来取得成绩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刘煜炎】:我们走向工作之后会发现我们碰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我们过去没有见过,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勇气说没问题,我们就去干。我们把外国的优势加进来,作为我们一个教学核心点,一是创造性教育,一是人格。 【刘煜炎】:我给 “ 两会 ” 连续五年提了同样的建议,我建议中国教育改革从高考着手,改成多元。评价学生,按照学生专长来评价,什么牛就评价什么,不牛的地方不评价,推动每一个孩子把牛的地方变得更牛,把不牛的地方忘掉。专业发展,我们国家就不缺人才了。这个方式,我呼吁了几年,好像很困难。英国和美国,英国成为专业型和金融型国家,是教育咨询服务标准的国家,没说所有都搞制造业生产,这个国家都专业化了,我们按一个大学专业发展有什么不对,为什么每个大学都一样。我也建议,我们国家教育部门大胆一点。 【刘煜炎】:没有考不上国外好大学的。因为国外大学强调是学生按照兴趣和专长发展,我们就能找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专长和兴趣,不存在这个人不想成长不想发展的。如果找到专长兴趣,鼓励他,对家长老师都说,我们应该沿着学生最得意最感兴趣的杆子往上爬,培养他们成为个性人才,而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人才。做父母也不能这样,我是科学家,我的儿子的发展也是科学家,学生有什么兴趣,我帮助他实现目标,本着这样思想来做教育的话,在学校被老师定义为这个孩子考不上三本了,最后转学,不要影响升学率,在我手里两年过后考上英国前十的大学了。要有办法激发和发现孩子内在的潜力,这个内在潜力,只要这个孩子理想不泯灭,梦想还存在,还想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就能被激发。国外大学录取标准是多元的,有些成绩是缺陷的也不碍事。你自己有一个梦想和追求,他们就愿意成就你,这样也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就算你不成,你就永远是废品,你明年考好了,人家也觉得你很牛,英国和美国都给了你失败了可以重考的机会,如果失败重考的话,根本就不存在考不好。我们这个孩子考托福,考多少次才能到一百分,恐怕得五六次,前面考 50 多分的时候,人家忘记这个了,跟你说拿最好的成绩来,剑桥的考试也是这样,你参加两次考试,剑桥考试委员会说,你告诉我,你要取上次的成绩还是下次的成绩,你说下次成绩取也不知道,能不能取最好的成绩?他说可以,两次成绩取最优秀的成绩,非常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发展。 http://lib.mmc.edu.cn/xxjb/ReadNews.asp?NewsID=2801%20BigClassName=%B8%DF%B5%C8%BD%CC%D3%FDSmallClassName=%BD%CC%D3%FD%C0%ED%C2%DBSpecialID=0 【刘煜炎】: 一个人不仅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更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而在高尚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向上利他。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19 世纪中叶,英国的大教育家纽曼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的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性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纽曼的教育理念即把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完整人格,那么其教育对象远远不限于大学学子,它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教育。 http://www.camford.org.cn/te_news_news/2011-09-07/3216.chtml
4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功学01
sums1996 2011-9-7 11:14
李开复一直信奉三个做事原则 :有勇气去改变可能改变的事,有度量来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朱清时也用此句勉励学生)
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热度 3 Helmholtz 2011-9-5 08:30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院士 ( 摘要:朱清时 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悟到了相关的真理了,这没有什么复杂的,真理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科学家把它们复杂化了!不管物质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它的外在表现,都是由于运动方式不同而给意识以不同的感觉!我认为, 宇宙最本原的命题不是物质是什么,而是意识到底是什么! 朱院士因为立挺佛学文化,甚至说佛学大师们几千年前就已经在前面恭候着科学的后来了,而受到攻击,况且我这样不知名的“伪科学首席科学家”呢?但朱院士终究只是“悟得”,而不是“证得”,于是在证据上仍然有缺,所以在应对具体的事务时- 比如南科大的筹办事宜- 会出现手忙脚乱,没有“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潇洒。或者这个历史上最好、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差的所谓“末法”时代仍然在恭候着更有历史地位的智者的出现。 ---科学禅博主评论 )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许的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却又说不清“物质”究竟是什么?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到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个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忽生忽灭、诸行无常)。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他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好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原来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似有实无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用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的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琴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同时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眼里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而空无的交响乐! 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悟到了相关的真理了,这没有什么复杂的,真理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科学家把它们复杂化了!不管物质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它的外在表现,都是由于运动方式不同而给意识以不同的感觉!我认为,宇宙最本原的命题不是物质是什么,而是意识到底是什么!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辞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这是“第一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凝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5〕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上帝就发愁。 如何是好?看看佛教 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佛教经典 http://www.buddhist-canon.com 世界经典 http://w3.cbeta.org http://cbeta.org/link/index.htm#site 藏经阁 http://www.baus-ebs.org 资讯库 http://www.suttaworld.org 在线读经 http://www3.fosss.org 法音在线 http://www.125a.net/ 华严经 http://www.dizang.org/bk/zhy/index.htm 楞严经网 http://www.slyj.org/ 楞严法门 http://www.10000fo.com 楞严宝库 http://www.shurangama.com.ru 金刚经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7 金刚经专辑 http://buddha.goodweb.cn/diamond 金刚经资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07.htm 金刚经研究 http://www.jcedu.org/fxzd/jgj 观音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1 观音资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34.htm 地藏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2 地藏资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36.htm 地藏文化 http://www.dizang.org 净土修行 http://www.ygjtxx.com/ 朱清时讲物理学步入禅境语惊四座 本站讯:3月8日下午3时开始, 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倒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后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他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摇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法工委《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到讲演,他结合的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并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后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246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dongzg101 2011-8-24 19:00
朱清时: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2011年08月24日 09:51 来源: 凤凰网教育 作者: 杨喆 字号: T | T 43 人参与 1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8月23日上午9:30,在第七届全国高校社团会长年会开幕式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到场做了主题演讲并回答了现场学生提问。他指出了当下教育的很多问题,并表示教育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朱清时演讲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 大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很多人谈到教育改革都会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实际上目前的目标还谈不上创新人才,首先是要培养有真本事的学生,而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真本事,有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学到真本事。所以要改革国家的教育制度,首先需要让你的教育制度能够教学生真本事,在这个基础上,才说创新能力,没有真本事,更不要奢谈什么创新。 教师更须要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中国高校老师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根本没法跟国外如麻省理工这样大学的水平道德相比,美国大学的教授授课的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美国的任何教授都不容许抄袭,尽管发现抄袭很难,但是校方会尽全力去发现,如果作业相似之出太多,就会被查,首先就把分扣一半,因此,大家只好坐下来勇敢地面对困难,自己做作业,谁都不敢去碰抄袭这件事情。 要提高教师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很多美国老师都会把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的时候老师会为学术上的问题工作到很晚,而我们的大学教师很多时候心思不在这上边,例如在我决心在中科大推行改进课程的时候,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老师的心思在取得成果奖,做很多社交工作,在哪个协会当个理事,或者理事长,提职称,提工资。 全世界只有中国还是由国家承认学历 国家承认学历这个事,有很明显的弊端,第一个弊端就是教育部门,行政部门,就用国家承认的学历,只有国家承认的学历才货真价实,于是可以看到我们统一高考,统一入学标准,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课程设置,这样一来高校没有自主权了,结果就是千校一面,没有特色。 有人就会说,国家承认学历一取消,教学质量就会下降,然而事实上取消国家承认学历,每个大学只能背水一战,必须要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社会才承认你,不然你这个大学没有学生来上。中国大学现在急需我们农业和工业改革走过的路,工业由国家办的工业,到由社会来选择,结果农业工业改革,造成我们国家的经济繁荣,现在教育要繁荣,也要有走这样一步,让学校接受社会的选择,而不是接受行政部门的选择。 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还是在年轻一代,现在我们的工作遇到了很多很多阻力,现在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大家不计眼前的得失,去追求梦想和理想,才使得我们教育发生大的变化,尤其像我刚才说的,一个个城市,一个一个的城市变化,需要大批理想主义者才能把它实现。
1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是谁?!“科学”、“伪科学”、“佛学”以及“新玄学”
热度 11 Helmholtz 2011-8-21 07:20
“科学”是一个探索宇宙真相的、人类群体的智力活动。至今既有科学家相信,科学将不断趋近并最终认识世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之子,可能永远无法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全部”。因为即便在逻辑上也确实存在着悖论。 不管如何争论,科学首先都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一些当下知识经验极有可能会被推翻的。 “伪科学”的标准定义是假科学旗号的非科学活动或行为。但由于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才是“科学的”本身就很模糊,因为有些“科学发现”最后会被推翻,有些“科学理论”最后会被修正,所以“伪科学”的界定同样经常十分困难。 “佛学”是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教授心目中的最高科学,其实只是我的概念里的形而上“玄学”。 能懂这门学问得人就更少了,许多正统的高尚的科学家“避之若鹜”。我积三十年的修行功力,也难于给出一个让所有人明白的界定。只能以“指月之手”,指其精髓,但与“明眼人”相互会意,以印证“捻花一笑”境界之真实不虚: “佛学”或“玄学”将以截然不容质疑的态度断言: 所谓“科学”,即非“科学”,是名“科学”。 一切“科学”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所谓“伪科学”,即“科学”之外的垃圾以及“科学”之外不能照亮之黑暗。“伪科学”即是“科学”的前世,亦或可能含有“科学”的来生,在朦胧的黑暗之中,除却了混沌但也蕴育着新的生命,含有新的财富与新的智慧。 用简单易懂的科学化的语言来说,“伪科学”之于“科学”就象DNA基因组上可查明有用功能基因之外的“冗余”,即可能真的是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废弃的东西,但也可能是恰恰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的东西,或曰神秘基因。没有这个“冗余”,也就没有了显性的“功能”基因之用。 缺少了这个“伪”,也就没有了剩下的那个“真”。没有了这个“虚”,也就没有那个“实”。 而这种新的“潜科学”的智慧,其实恰恰是“科学斗士”何祚庥以及方舟子们所丝毫不懂的,当然也包括众多匍匐在其他门类“上帝”面前的众生。在这些人所固化的观念里,有一个可以摆在祭坛之上让人供奉的神物,与之对应的全是垃圾。其实他们是一类希望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到半空中的“神人”,唯其勇气与信心令人叹服,而已,而已。 所以,作为“伪科学首席科学家”,我知道自己其实没有敌手,因为实际上没有站在我对立面的人: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我所贯通的其实是“新佛学”,且慢,还是估且将之称作 “新玄学”为妥,以免被念经、磕头、烧香和吃素的“佛教徒”和以及传统的真、伪“道学家”们二阶打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乃知是法非法,法外无法。“科学”、“伪科学”皆是止啼黄叶。 一时,天花烂漫。各路菩萨、天人共同加持,功德回向“科学界”、“伪科学界”以及有色乃至无色界。皆大欢喜,齐赞“南无阿弥佗佛”!!!。 以此名志,纪录“新玄学”在新世纪的隐然登场。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6352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期待舆论“拯救”南科大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4 18:29
朱清时:期待舆论“拯救”南科大 称有关坊间对自己的评价,都不会介意 很久没有向媒体“发声”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8月13日在深圳对记者说,有关坊间对自己的评价,都不会介意,“我在意的是早日能得到教育部批准,让南科大成为一个法定的高校,正式成立、正式招生,建世界一流大学,回答‘钱学森之问’。” 世界大学校长论坛13至14日在深圳举行,参会的朱清时没有受邀作公开演讲,对此他有些遗憾地说,“我们并不是正规学校,心里有准备,但可以来听听。” 两年前,他的一个“冒失”选择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大麻烦”——从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上接过聘书,出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据说,当时朱清时提出的条件是:如果自己主持南科大,学校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权,学校校长兼书记,首期必须引进多少领军教授等,出乎他意料的是,深圳市高层把所有的条件都答应了。 然而真正让他作出最后选择的是他心中有一份对中国高校改革的特殊情结,“若自己创办大学,不会出现负债、就业压力、学术剽窃,但却可以实现去除行政化、教授治校、创新学科设置、培养偏才怪才等。” 刚开始,朱清时满心欢喜地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我是搞实验的科学家,在用实验方法回答钱学森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朱清时觉得,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什么阻碍,什么困难,哪些行不通,哪些可以绕过,都是在回答钱学森的问题。“成功的结果当然好,否定的结果也很好,至少可以找出原因来。” 后来有当地媒体报道称,南科大的每一步成长,都需朱清时费尽心思,殚精竭虑。困难,远远超过这位65岁老人的想象。 如历时几年,苦等教育部一纸批文,好不容易等到了,答复却是只批准“筹建”,没批准招生。“改革不能光等批复”,朱清时只好决定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管理部门对他的决定一直未予评价,令他颇为尴尬。“南科大自主招生遇到的都是黄灯,没有亮红灯叫停,也没有亮绿灯放行。” 又如当大学校长,不得不跟行政过招。“我们花的每一笔钱都要申请,一个台式计算机到手都得等到两个月以后”。 就连起初同意一起创校的三位香港教授也因理念不同与朱清时分道扬镳,三人还一度在媒体上炮轰他。冷静下来的朱清时现在依然觉得,他们的做法无法理解,太过激烈,自己和南科大都很痛心。 时至今日,朱清时并不否认自己向现实妥协不少,“任何改革想成功,都要与国情结合起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路。我们改革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螺旋式上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朱清时告诉记者,再过几天,他会去上海给上千名中学生做一次报告,21日去国家图书馆给全国高校社团作报告,10月份去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11月份去阿联酋会分别作一次“南科大的改革”演讲...... 老人笑言,“南科大的问题现在已经国际化了,很受关注。” 朱清时觉得,通过自己频频出席公开活动,受到媒体的关注,可以让行政部门感到压力,最终得到“通融”并使学校“转正”。“南科大的改革是一项新东西,我想让社会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所做的东西值得做。” “南科大走的是中国教育必由之路。”他说,“南科大早晚要成功,但不必在我,也不必在我的任期内。我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的教育已经在走南科大的路了,我们成了先行者。” 更多阅读 南科大教授李元杰:港教授是朱清时赶走的 朱清时:市长任南科大理事长是现实下必要选择 朱清时:高教改革,机遇比计划更重要 朱清时专访:南科大不能拷贝任何学校的模式
1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港大教授竟然真的是被朱清时赶走的!
热度 7 xcfcn 2011-8-5 10:26
港大教授竟然真的是被朱清时赶走的! 李元杰听其他老师反映,李泽湘在一次讲座中称“有才便有财”,并称内地高校有的课开设得很垃圾。没在现场听讲座的他,得知后有些气 不过,便向校长朱清时做了报告,并建议校长去调查。“听了报告的录音,朱校长当时气得脸都白了,实际上是校 长把他赶走的”。
个人分类: 杂论|6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请教文双春老师、朱清时先生:我该不该回国?
热度 17 Synthon 2011-8-4 08:47
日前不少博文讨论在国外学习之后要不要回国的,我看文双春老师说的有道理,甚合我意。其中引用朱清时先生的一段话,更是有道理,现摘录如下: 朱清时院士说:“ 一个人一生要看好多步以后,你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有好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眼前利益能够满足就对。”“如果你光看眼前在美国工资很高,跟当地白种人、欧洲人相比并不高,但比起国内要高,在美国短期觉得一切都很舒适,但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 ” 我现在的情况是,在美国有份工作,说实话工资不算高,但是比当地白种人还是高不少。想回国看看机会,发现回北京上海之类地方能拿到的工资,跟当地人相比并不高。 想请教文老师、朱先生,我这种情况,该如何选择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51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谈去行政化 称一下子放权是不可能的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 21:19
朱清时谈去行政化 称一下子放权是不可能的 2011年08月01日 09:26 来源: 潇湘晨报 字号: T | T 45 人参与 18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我们没有教育部的大印盖的文凭依靠,我们的学生毕业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完全靠社会对我们学校的认可程度,这就逼着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这样我们的办学就成功了。——朱清时 资料图片:朱清时 朱清时,65岁, 化学 家。45岁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朱清时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0年。当许多大学不惜举债大兴土木之时,中科大顶住压力不建新园区,成为2000年以来全国唯一没有扩招的高校,他还多次呼吁终止行政主导的高校教学评估,被网友们评为“中国最牛校长”。2009年,已退休一年的朱清时正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南科大”,马上会弹出一千三百多万条搜索结果。输入朱清时的名字,也会出现一百多万条,带领南科大进行高校改革的朱清时,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热门人物之一。 出任南科大校长到现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朱清时前行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从当时接不接受南科大校长重担的选择之难,到几经波折迟迟等不来教育部批文的批文之难;从宣布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到45名学生集体宣布拒绝高考(微博);从港科大三位教授出走,公开批评朱清时及南科大改革,到山东籍王姓学生退学的教书育人之难。和每一个实践者一样,一路走来,与他相伴的是从未停息的问号和争议。 近日,湖南卫视《岳麓实践论》制作了朱清时的专题节目,该节目每周二播出,本期节目将于8月2日24时和8月9日24时播出。 首届理事会 在中国,终于有一所大学由理事会领导 记者:7月16日,南科大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您说这是人生中最煎熬的一天? 朱清时:最纠结的一天。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这是一件大事,终于有一所大学按照一部法规来运作,终于有一所大学由理事会来领导,但是大家不知道理事会应该怎么运作,理事们也没有对教育有过准备,所以,对我们的办学方针和规划,他们都从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来提问,提了很多问题、批评,绝大多数都很好,很善意,但也有一些在纠结一些次要问题,比如校名的英文。我们要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应该怎么组成理事会,理事应该有什么样的职责、准备和条件,理事在理事会上应该怎么发问,问什么。但这已经是中国教育走出的非常难能可贵的一步。 记者:在此之前我们看到很多关于南科大的报道,大家会有担心,说朱校长还会不会继续干下去呢? 朱清时:我希望给南科大推荐一个比我更好的新校长,如果找到这个人,并且被接受的话,那我就光荣地隐退了,我可以回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中间去。但南科大已经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家都关注了它,在没有选到之前,再困难我也得坚决顶住,就是在现在最低潮的时候,如果我抽身走了的话,就无异于逃兵,所以我的性格是绝不可以当逃兵,再艰难也要顶住。 记者:是因为您觉得太累了? 朱清时:对中国教育弊端认识太深了,我觉得我没有能力改变它,我愿意在后半生去做一个真正自己享受的工作。 记者:去年你写了一封公开信,称改革不能一味靠等批复,呼唤“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写这封信考虑了很长时间吗? 朱清时:这封信也是在前面做了很多努力,失败之后才不得已写的。我本来是叫办公室起草,写了之后我一看不行,根本就没有写出我的意思,也没有劲儿,我就开始自己写,写了2个钟头,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了,那天晚上我都睡不着觉了,我知道这一发出去,承担的责任就大了。其实我刚上任的时候,就想自主招生,我觉得中国教育除了行政化之外,最大的弊病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部统一授毕业证书的学位,这种制度缺乏鼓励各个学校改进教育质量的机制,不合理。 去行政化 要政府放权,一下子放彻底是不可能的 记者:都知道去行政化的好处,可是真正做起来非常难,您怎么看? 朱清时:有人说去行政化是悖论,因为你们是深圳市政府出钱养的学校,市政府怎么能不干预?实际上不然,世界上很多大学都是公办的,剑桥、牛津都是。大学之所以能够独立是靠一部法律,政府是按照这个法律来支持学校的,政府的义务学校不能少,但是政府又一点不能干预学校。 记者:最近公开选拔的两位正局级副校长,会不会跟南科大的去行政化相矛盾? 朱清时:这件事比较复杂,刚开始提出派两位行政副校长是我自己提出来的。理事会上已经明确了,我们两位只选了一个,另一个就按照我在理事会上提出的挑选办法来选,这个办法就是先全国打广告,然后通过邀请和各个高校推荐,进行筛选,比较合适的交理事会的专委会审查,专委会同意了我们就开始面谈,最后校长提名到理事会,由理事会表决。 记者:所以正局级副校长这件事,反倒是促进了定人权还是在您的手上? 朱清时:理事会开始生效以后,按照理事会的选举办法,我们看今后是不是能够做好,反正就是去行政化的第一步,市政府的管理条例已经公布了,这个一公布就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不满意的。要市政府放权,一下子都放彻底是不可能的,而且政府也要看南科大究竟运转得怎么样。 记者:首任理事会的理事长是深圳市市长,这样一个决定会不会让您有些担心,我们的去行政反倒会有障碍? 朱清时:这个肯定不是国际接轨的方法,但是是中国现实下的一种必要的选择。理事会如果不由市长当理事长会有权威吗?决议会被市政府承认吗?我们第二年的预算政府同不同意?财委认不认账?所以还得由市长当理事长,这样理事会通过的决议,市政府会认账,对不对?这是我们目前必要的一步。改革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积小步迈大步。 拒绝高考事件 这些学生应该让好多老师和官员汗颜 记者:5月30日,南科大四十五名学子决定拒绝高考。当时就有人怀疑,这是朱清时要求学生做的? 朱清时:大家都是猜测。我曾经对媒体说,这些学生应该让好多老师跟官员汗颜,他们很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自授文凭,他们公开信中有一句叫作“丢弃虚文凭,捡起真本事”,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突然要让他们参加高考,等于是又回到这个体制中间,他们想不通。 记者:从一个长辈的角度,您怎么看他们的决定? 朱清时:我觉得他们是对的。因为这个改革是历史使命,这些孩子有幸承担了这个使命,这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另外,突然参加高考其实留下了诸多问题,比如说不久前公布的有资格招生的名单没有南科大,如果他们参加高考我们又没有权利招生,这些学生怎么回来? 记者: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不参加高考自授文凭这条路能走多久? 朱清时:我觉得这是中国的必由之路。第一我觉得高考是中国现在选拔人才的方式,这个是不可挑战的,高考必定还是最公平的一种方法,这个也是不可挑战的。但是高考的弊病在于一刀切,会使少数偏才、怪才、奇才给切掉了。好多大师,比如钱钟书,考大学的时候成绩都很偏,有一些数学都是零分。南科大想做的事就是不要一刀切,让我们探索一种弥补的办法,我们也要考试,但是考试不是唯一的,我们还要做能力测试。 记者:你们怎么选人,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进入南科大? 朱清时:比如,我用中国古代数学《周髀算经》里的勾股定理来选人,我花五分多钟跟学生清晰地解释了一遍,他是怎么证明的,然后看这些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了,也看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应该说收上来的卷子基本上都不相同,大多数其实还是在用传统欧几里得的方法来证明这个勾股定理,但也有少数听明白了我的话。开学时我跟学生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其实我这个能力测试,你们大多数没有及格,不要以为你们都很行。 记者:最新的消息称,原本南科大秋季准备招大概150个学生,但是现在这个计划要搁置,可能要等到明年3月,为什么? 朱清时:主要是因为出现了那个高考事件。现在我们还要花时间跟教育部以及市里面协调好,取得一致意见再招。南科大吧,不愿意匆忙招生。招了就是一下子回到体制队伍,我们的改革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要把这些事情谈清楚想清楚然后再招。 南科大的未来 希望若干年后, 中国教育在走我们的路 记者:6月16日,南科大聘请的来自港科大的三位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在《南方周末》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包括:“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等。您怎么看这些批评? 朱清时:关于制度设计,我赞成由他们三个来主持,然后到 香港科技大学 请若干教授,来为整个南科大设计这个制度,这一点没有分歧。但是我坚持一点,我说你们先做前期工作,等我们的骨干到了之后,让我们的骨干参与决定。对于“校长不能够脱离监管为所欲为”这一观点,完全是他们误解,他们以为我不听他们的话,就是脱离监管。对于“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是去行政化。而“鼓动学生不参高考”这个话就更过分了。我们没有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他们缺乏对我的最基本认知。 记者:那您对南科大的未来怎么看? 朱清时:我觉得南科大走的是中国教育必由之路。当然必由之路注定是很艰难的。南科大是肯定早晚要成功。但不必在我,不必在我的任期内,对吧? 记者:有一天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一段的时候,后来的人评价南科大,评价朱清时,您希望他们能说什么? 朱清时:我希望就像中科大一样,中科大我一开始情绪很低落的,大家不少人在攻击我战略失误,就是说国家教育大扩张的时候放弃这个机会没有扩张,但过了十年,大家就发现这个做对了,我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大家就发现,中国的教育已经在走上南科大的路了,我们成了先行者。 (红网-潇湘晨报)
10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仅仅5摸:朱清时就摸到了南科大的关键部位
热度 7 大毛忽洞 2011-7-18 08:47
仅仅 5 摸:朱清时就摸到了南科大的关键部位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第 5 摸:摸到行政后,朱清时的手再也拿不开了。 “行政化”是中国大学的中国特色,你把中国特色给去了,你也会被别人给去了。 请看朱清时的摸啊摸: 下面的红色字段来自科学网,我的评论是黑色字段: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391.shtm 朱清时:我过去是做科研的, 1994 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才开始搞教育,先后做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 1998 年开始做校长,做了十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改革。 朱清时先生从 1994 年开始摸大学教育, 10 几年抹下来,仍然没有摸到大学教育的关键部位。请看朱清时先生都摸到了什么?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摸啊摸,摸了 10 几年之后,朱清时找到关键问题了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 朱清时能有第 4 摸,必然也能有第 5 摸。 第 5 摸是什么? 请听下回分解。 朱清时的第 1 抹: 朱清时:现在回头看,我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刚当研究生院院长的时候,发现教育现状不理想,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行,内容太陈旧,教材不好,老师讲的也不是太好。我在国外的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知道国外大学的教材写得很精彩,学生都很爱读,而且教材更新很快,知识组织得也很好。相比之下,我们严重落后。所以我在中科大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全世界各地去调查,回来编写新教材,进行教学改革。 朱清时的第 2 摸: 朱清时:开始还行,后来推进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不是教材的问题,教材是表面的现象,是技术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应试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是灌输式教育,把学生是当作灌输的对象,不重视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做校长以后,就努力改革这个问题。做了很多试验,也做了很多工作,最近两三年我发现,这也不是根本问题。 朱清时的第 3 摸: 朱清时:我们要做的改革,包括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想了很多办法,喊了那么多年,没有效果。而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从来不提这些口号,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很有创新能力。于是我认识到,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在起作用。 2008 年我卸任校长以后,角色换了,想回到教学和科研生活中去。这时发现,学术气氛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都在明显地萎缩。现在杂志比以前多多了,可是很少有人读了,即使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极少有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多数是水分太多。也就是说,现在学术界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即出版物由于缺乏内涵,没有读者,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印刷品回收,还污染了环境。 朱清时:我还发现,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学术交流的兴趣都淡漠了。没有交流,新思想就不会有发展。我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学术界最大特点就是酷爱交流,在国际会议上主动和不认识的人交流,汲取别人的新思想。而现在呢,学术活动虽然多了,多数都是讲排场,都是请一些大腕做大报告,没有什么年轻人。不是因为大腕们有什么真知灼见,而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高。大家并不在意交流新思想,而是崇拜权力和地位,这是对学术的伤害。年轻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没有了,一方面是大家对新思想的追求已经没有劲头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新思想都要保密,害怕别人“抄袭”,自己埋头苦干,期待一鸣惊人。闭门钻研者往往一事无成,因为所有的原创思想都需要在交流当中不断磨砺才行。这些现实让我深深感到,现在学术界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在萎缩。这是为什么? 朱清时的第 4 摸: 朱清时: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行政化。教育体制行政化的含义,就是把学术机构当成行政机构来管理。书记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员,下级服从上级,谁的官大就听谁的。作为学术机构,大学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学术至上,追求卓越。在行政化的大学里,追求学术卓越的人地位卑微,于是大家不去竞争谁学术做得好,而是看谁的权力大、地位高。位高权重之后,包括教授职称、学术资源、学术经费、生活条件等等,什么都来了,何乐而不为?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63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呼呼却又令人想念的上海
热度 3 baidawei 2011-7-16 07:10
我在上海停留最长的一段时间是三个月,其它时候一星期左右不等。时间不长,倒是把浦西浦东甚至南汇的路都弄得很熟。当中国其它城市在心中的印象渐渐模糊的时候,上海却变得愈加真切。 那段时间,每次都是坐日航,从纽约出发,在东京停上几个小时。时差弄得人精疲力尽的时候,又坐上飞机,飞往上海。到的时候通常是夜里九十点钟。浦东机场出来,既兴奋又惋惜。兴奋的是觉得她很漂亮,很绿化,好象比世界上其它城市还整齐似的。惋惜的是空气没那么新鲜。 那三个月是在夏天, 其热难熬。虽如此,还是很怀念那段时光,因为生命中的一份热情留在了上海。在浦东秀浦路99号,你会看到大门的牌子上写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走进二楼会有“金融工程和资产管理研究所”的牌子。2004年我受朱清时校长之“托”,建了这么个研究所。儿子有时会问,那个学校是你的吗?我总是有些得意的点点头,撒了个自豪美丽的谎言。 看到朱校长办南方科大的困境,还真有些挂念。朱校长其人,人们看法很多。其所为,是正确还是错误,还要由历史评说。我对朱校长的感情,纯粹是校友的,学生的,和对知己者的感激之情。那个夏天,我忙了三个月, 开成了这个研究所,算是做得不错。 朱校长再三让我全职回来,我辜负了他的期望。但是我和他还是联系着的,那以后经常回去讲学,希望这个项目能最后成功。我想,只要科大能把那块地方占住,我的努力就算成功。 有此回忆,对母校,对曾经成长过的那片土地,也算尽了心,没什么遗憾的了。个人也有份珍贵的回忆。有时候想念上海的那些饭店,很多都记不清名字了。在浦东和朋友们一起常去的是黔香阁,见重要点的人物是在华能大厦上面的那家王朝大酒店。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去龙阳路那里一个小饮食中心, 有湘川风味, 东北风味, 陕西面点, 或上海菜, 很方便。其中有一家叫"禅鱼",现在已经不在了的小饭店,我很想念,因为陪爸爸吃了好几次。 衡山路那有个杨家厨房,转半天才进入一个从前不知谁家的大院。当时很地道,可惜后来带家人去,就不怎么样了。那里的那些夜吧,当时会和朋友去逛逛。可惜最近回去,看见衡山路也盖起了高楼,没有过去的韵味了。还有一家没有名字,须按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那样把手伸进门去方能进入的店。淮海路上有一家店, 好象叫“一代歌声”,有歌手, 舞者, 乐队伴饮。听着钢琴手,小提琴手,歌手的美妙音乐,很是享受! 买东西去龙阳路的麦德龙, 跟美国生活没太大区别。 城市很大,可去的地方很多,可是却还是常到一个老地方,就是方便吧。因为我住在浦东,更多的时候不愿走远,就去正大广场,坐在大厅中间那个八角形的书店翻翻书,看完了去周围的饭店吃点饭。那个东北菜馆还不错,朝鲜店也可以,要简单的就到那个新加坡快餐店。然后还可以看场电影, ...只是出了门过那个马路可真要小心... 世纪公园很漂亮,以后树长高了就更好了。那时带着儿子去了几次科技馆。 从龙阳路沿着沪南公路往南走,就快到南汇了。和沪南公路平行的是杨高南路。中间的路,有秀沿路, 秀浦路。有几次到南汇城里吃饭,那有个小仿古建筑群,有个小书店....那时我每天晨跑,听着刚出世的iPOD,路上除了登三轮车的农民,没有多少人。貌似很牛的样子, 对吧!其实我心里很为他们骄傲,四化大业咱没贡献什么,忽然间经济就腾飞了,还不是靠着咱老百姓的辛苦! 学校在秀浦路99号,我住的地方恰好也是99号,偶然的相同数字让我期望他们能久久的存在下去,而我也会和它们久久地联系在一起。不过继任的校长对金融似乎毫无兴趣,我联系多次也不见回音。而自己作为金融危机罪犯之一员,如今地位一落千丈,深感时空已非当年,知趣的不再强求。”年事已高“,写写文章聊以自慰!
37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大的师生们,捍卫朱清时校长名誉的时刻到来了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1-6-29 10: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大学时的母校,是朱清时先生就任南方科大校长前任职10年的大学,应该说,也是朱校长的地盘。   今天,在南方科技大学被全国上下广泛质疑的时候,中国科大的师生员工应该站出来为朱清时先生说话了。   我们中国一向是人情之国,一切的维系与法律关系不大,而与人情却有着因果关系。经营10年中国科大,朱校长怎么也应该交下一些朋友吧?!   所以,我们期待着中国科大老师们的反应,或者至少是管理人员的反应。一片沉默显得很不对。      当年,在朱校长突然高调宣布“裸迎”教育部的本科评估,我在中国科大的朋友们很诧异地告诉说,之前朱校长比其他学校都更加认真地准备着迎接教育部的本科评估呢,怎么一夜之间,他老人家成了反对教育部的“男黄帅”了?   当时也有一些帖子流传出来,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本科评估上前倨后恭的可笑之处,不过,那个时候由于全国的大学都在苦于本科评估,大骂“洲际导弹”,好不容易有个校长出来公开骂“捣蛋周”,抓紧利用还来不及呢,谁会追究他老人家前后不一的做法呢,于是,朱校长在全国大学面前一战成名。   而那有数的知道真相的人们只能哭笑不得,有意忽略真相的大概也捂嘴不已。      在科学网上,支持朱校长的声音真的很弱,翻来覆去说的无非是改革是正确的,云云。好像反对朱校长的人在反对教育体制改革似的。      没人反对改革,但是让这么一位先生去改革,这个....这个怕是娱乐圈的一种行为吧,怎么看怎么不是科教圈理应稳扎稳打的做法。   在今天这样把改革当常态的状况下,一个高呼改革的人,了解他的几乎没有支持的,支持的几乎全是不知道他以前做法的人,这个是很耐人寻味的。不揣冒昧地猜测,朱校长经营十年的中国科大各位不站出来支持朱校长,莫非是因为你们之前饱受了朱校长政策的荼毒?   而科学网上,几乎只有王鸿飞学兄这个科大的毕业生出来臭损了几位香港科大的教授,我在那篇文章后跟了评论,说鸿飞兄做得很对!这些指手画脚用国际化来要求南科大的海归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以后鸿飞兄得好好反对反对他们!并同时认真支持一下朱清时先生这样的即便海归过也已经土鳖得不得了的校长。   现在朱清时先生已经到了“人皆曰可下”的地步了,我们还是期待着更多宏文,继续为朱先生的做法鼓与呼。科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们,你们也都要准备好啊!而我,就做个打击母校校长的反面典型吧。
个人分类: 人论|7333 次阅读|33 个评论
南科大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已经表现出来了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1-6-29 09:52
  不好意思,今天又看到一则关于南方科大第一名学生退学的新闻,还是个来自山东淄博的孩子,看完我乐了。从上面看,这孩子似乎已经表现出了基本素质超过朱清时校长的态势,虽然没有在南方科大待多久,可是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朱校长的功劳了,但是朱校长的表态里,则是把这孩子彻底否定了,我乐就乐在这里。校长被自己的学生否定会发怒,但是朱校长被否定应该高兴,因为他目标不就是为了培养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嘛?怎么当这样的独立思考是对着朱校长和南方科大时,就不成了呢?!   这个事情说是新闻其实是老闻,因为肖重发之前就曾经在科学网上转载过关于此事的报道。   这个孩子在退学后在网上大说了一通,比如他谈到了部分学生代表全体学生发表的“ 公开信中说学《线性代数》学的乐此不疲……(但)期中考的成绩几乎无人及格,即使被处理过【开根号?Blog主人按】仍然惨不忍睹,张贤科老师自己都跟家长承认学生的素质太差。而所谓的计算机课,陈国良院士在做过简单的介绍后便不知所踪;而且四位老师一起上一门课,这不用说也知道这门课的混乱程度了吧 。”   还有其他一些内幕消息,如他提到的“感觉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比较努力地学习的,其中女生居多,还有一些人主要活动便是玩游戏,每天玩游戏玩到凌晨,而‘神童’苏刘溢也受到了许多同学的排挤,“现在他每天都在公寓自习而不去上课。”   更加有趣的是朱清时校长和老师们的表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是个坏孩子”。以下是朱清时校长的表态原文:“这名学生挺怪,开学以来基本不上课,经常玩游戏,也没有参加期中考试。学校把家长请来几次,家长也无可奈何。后来学生就回去了。” 朱校长真厚道啊。   朱校长很有趣,45个学生不参加高考,他认为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当这个孩子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虑,看朱校长的意思那就是错啦。他老人家的意思俺看懂了: 朱校长学校组织的考试还是要去的,而教育部的考试不去也罢 。其实,按照朱校长高声喊给全国人民的美丽设想,这样的孩子正是南科大培养的目标,不是被如香港科技大学那般培养模式下的工具培养,而是南方科大模式的独立思维培养。可是,真在南方科大上学,似乎还得用一个模子,这个模子其实比其他大学的还模子,可是因为是朱校长自己的模子,所以就正确了。   我所以坚决反对朱校长,并不是他的改革做法,而是他把改变常识作为改革【如:在只有两位专任老师的情况下就敢于招生】,在表达上总是矛盾重重,昨天的表达和今天的话整个就是意思满拧的。可是,他一开始就扛了个所谓“改革”的大牌子,就引得一帮不明真相的“群众”觉得明知是错也应该支持。俺们很难理解这样的支持究竟是表现了我们“群众”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抑或干脆就是认为应该由“精英们思考,大众听着就是了”的懒汉思维。   朱校长改革最大的可笑之处大约就在这里了,按照朱校长因人施教的基本表达,这个孩子说不准就是天才呢,他只是懒得考试罢了,咋就不按照这个孩子的特点给他设计一套面向对象的教育模式呢?朱校长的培养目标原本不就是这个吗?怎么当有个孩子开始这样干,朱校长反而看不顺眼了呢?   朱校长的说法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说法都把责任推给了这个孩子,一切似乎都是他自己的问题,学校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和朱校长的做法受到全国上下广泛质疑时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朱校长当然没错,和朱校长意见不一致的人一定错了!没有第二个可能。 全部第一批的45个学生当然是对的,而这一个退学的学生肯定错了!      在这个孩子的帖子中提到,“南科大教授张贤科说学生的素质不行”,记者采访张贤科时得到的回答是“这些学生学习很勤奋”。作为老师,张贤科先生知道怎么保护学生,而朱清时先生关于此事的说法就很有趣了,他 说,“让学生‘考不好’,有时也是老师的战略,以让他们知道学习并不容易。”而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层意见不一的问题,朱清时说,这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但没有关系,我们要赶快把骨干教授团队建好,这样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朱校长的两个回答很有趣,第一个回答承认了学生们普遍不及格的状况,至于学生的素质,我作为外人的判断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尽管张教授说他们“很勤奋”。张教授教了N年的线性代数,总不至于对南方科大的学生要特别出更难的难题来烤糊他们吧?   而从朱清时校长的第二个回答看,他也知道骨干教授团队很重要,可是您老上任两年多了,自己知道最重要的事咋还一直没做好呢?是无能还是故意?!我看不清楚。      最有趣的事情是,这个退学的学生还有点自省的能力,报道说“昨晚退学学生告诉记者,他发帖时确实有点冲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但学校的管理和配套也有问题。”      可是,从朱校长那里,您看不到一点这个孩子所具备的自省的基本素质。也许真的需要让退学学生好好教育一下大学校长了。      以下为南方日报的新闻链接《南科大一学生退学 称学校管理师资存在不足》 http://gd.nfdaily.cn/content/2011-06/29/content_26096679.htm   
个人分类: 事论|6823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不爱管南科大
xupeiyang 2011-6-28 08:31
南科大校长: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教授治校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6-28/013922716167.shtml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朱清时先生在南方科大各种工作举措的态度——力挺!
热度 5 lwrobinson 2011-6-27 19:55
其实这是我看到这篇《 平心静气观“檄文”——评香港科大三位教授的文章 》之后的回帖文,比较全面反映了我对朱清时先生在南方科大所做工作的态度。 博主评价港科大三个教授的对环境不了解,我很是赞同。在南方科大刚开始扬帆的关键时刻退出,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位教授并非全心全意想要做好南方科大的高教改革,缺乏对于中国高教改革的责任感,所以,退出也好。 另一方面,我很不赞同博主提出的这段话:”......然而,朱校长确实是仓促上马了。问题主要不在于上述种种,而在于没有必要的行政组织、相对稳定和高 质量的教师队伍,以及必需的实验设施的情况下(譬如没有做实验室地基的绝缘,甚至被指出后依然不顾)。在南科大仓促上马之际,去行政化走到了反面,正常的 行政退避三舍,而校长个人的意愿则被放大。“博主如果关注下相关新闻,就知道南方科大由于处于筹办阶段,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一批是由深圳市提供的——毕竟朱 清时先生要在深圳做事,不可能一开始就完全用从其他地方招聘来的人员,在学生们的公开信中已经表明了这批人对朱清时先生主持的南方科大高教改革的工作阻 碍,譬如一些行政化的不良习气,譬如因为管理而打断正常教学。朱先生怀着对中国高教改革的强烈责任感,抓时间干工作,招人员、照学生,这些不可能一步就 位,即时是按博主所说的”必要的行政组织、相对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朱先生所处的现状来说,也是很困难的,否则的话,就不可能出现09年9月接受 聘任后表示以港科大为榜样,现在却毅然决然地进行自主招生等等港科大教授认为不合理的举动,我认为很可能就是因为朱先生在接受聘任之后这一年多时间里,想 做事却因为种种外部不合理规矩束缚而无法行动。朱先生受聘后曾经接受采访时说过,很多时间花在事务性的工作上而难以推进,由此可见一斑(譬如朱先生遇到过 的启动校区楼顶漏水、买电脑等事情,详情可搜新闻)。 在下理工专业毕业,现在高校任教,自认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我教授的基础课,虽然看起来不难,然而真要讲好,很困难。因为要花费巨量的 心思,需要极其渊深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面,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且不迷失方向。尤其是要想培养出出色的人才,基础课能够带给他们 的,远远超过专业课的作用,所以我很认同朱清时先生让学术大家来讲授基础课,事实上,这也是美欧等名校的一贯做法,譬如著名的物理学家Feynman在加 州理工就教授过大一大二的普通物理学。 此外我还觉得,我们没有处在南方科大校长的位置上,很多压力和困难是没法感觉到的,所以我们不要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本人不厚道地说,港科大三位教授就有点这样),而应该尽可能多地对朱先生的高教改革举动给予体谅和包容——如果朱先生所做的都是常规的,符合现有规则、规律的,大家都能理解的,那么,这场高教改革还能算是”改革“么? 至于文中陈安博士所质疑的朱先生”急功近利“,我觉得很是可笑,作为中国人都很清楚,在中国,扎实做事的人,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横加指责——当然出发 点有好有坏。朱先生作为中科大校长十年来的体会,难道会不知道中国搞高教改革是困难重重?如果好名好利,他干么冒着风险受聘南方科大?面对65岁的朱先 生,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这做得不对,那做得不对?需知,邓小平同志当年还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朱先生面临的情况,和这句名 言说出来的情形,是何其相似阿!
3675 次阅读|7 个评论
南科大需要降温
热度 16 nli2233 2011-6-27 03:00
南科大需要降温 科学网博主里面的拆字大师称号无可争议地属于吕喆同学。吕喆同学在最近大家议论南科大的博文后面留言甚积极,其中“南科大宜凉拌,不宜热炒”的话,大约说了不下10遍吧。我没有具体一一统计,不过要是这个数字突破了20我也不奇怪。我奇怪的是,吕喆同学居然没有用这句话做标题弄出一篇博文来。既然他不用,我就不客气了。版权原因,我的标题不用他的原话,而取他的意思。 南科大需要降温的原因在于: 第一,大学不是股票市场,大学是个百年大计,是个需要踏实耕耘、小心筹划,而后慢慢显山露水的地方。换句话说,办大学更需要慢功夫和细功夫。频频热炒大学议题,把学校和学生放在媒体和聚光灯下,对学校办学和学生踏下心来读书都有不利的影响。南科大从朱校长入主以来,从来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线。从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大学,到教授治校,去行政化,再到高调广告高薪招聘教授,再到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到学生拒绝高考,到港科大三教授出走,再到朱校长高调签约港大三个博士后,高调宣布今年将招聘330名教职员(其中包括200多名教授)。朱校长曾经认为(或者仍然认为),媒体是他的同盟军,当南科大有难题的时候,他通过寻求媒体的支持,一般都能度过难关。不过,这次因为港科大三教授出走并公开批评南科大,正是因为媒体的作用,才让南科大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南科大是不是应该一如既往地高调,值得朱校长深思。 第二,南科大“被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需要给它减负。一方面由于校长的高调,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唱和,一时间,似乎大家都认为国内现有的高校都不行了,改革的希望统统寄托在南方的这所八字还没有一撇的筹建中的高校了。实际上,南科大所进行的,是高校改革的一个尝试而已。现存的高教系统,虽然有问题,但其近20年来的发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算南科大成功了,其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和推广,还有一个未知数,这是因为(1)南科大没有历史包袱,而其他高校有;(2)南科大有充足的科研和办学经费(比如朱校长说过,南科大教授的科研经费是预算得来的,不需要到外面去争取),其他高校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样的原因,北京生物所的成功,也还没有大约也不会复制和推广到国内的科研机构。 因为南科大负担了其不能承受之重,一旦有难局,人们往往赋予其悲壮的色彩。比如,在参加还是不参加高考的问题上,这本来是一个可以圆满解决的技术问题,但南科大的学生们(可能还有家长们)把这个事件当做一个指标性动作,似乎支持改革者就不应参加高考,结果最后把事情弄得两边势成骑虎。他们忘了,改革者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如果不能学会妥协,可能最终将一事无成。 总之,我心中期望的南科大,应该适时地降温了。既然教授将陆续上岗,未来的行政班子也将在教授到岗后逐步搭起来,南科大还是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事物的管理上,好好计划课程,制订教学规划,建好实验室,做好教学和科研,踏踏实实把学校办起来。 同肖重发君一样,我虽然对朱校长的做法不认同,但是,我是看好南科大的,一直是看好的。因为看好它,所以关心它,批评它,希望它办得好。我对朱校长还是有期待的,我觉得他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南科大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我仍然认为港大三教授所提出的办学思路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按照朱校长的做法,就将一事无成。不过,尽管我看好南科大,但我也认为,南科大会是个不错的地方,但其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很小。 最后说点题外话:看到不少人在每篇博文的后面都注明版权,并声称如果有人转载,希望给加注出处。我现在体会到,这是很重要的声明。比方说,我自己最近的博文就有不同的命运: 1.《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被转了,这个网站(http://chem8.org/forum/thread-58635-1-1.html)不仅加了作者,还给出了出处的链接。 2. 《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被转了,这个网站(http://www.1000plan.com/groups/viewonetopic/11459)仅仅加了作者,没有给出处链接。 3. 《改革者并不享有天然的批评豁免权》被转了,这个网站(http://article.m4.cn/criticism/1105308.shtml)不仅没有给出出处的链接,而且把作者的名字擅自改成了“ 梅新育 ”(这不一定是梅新育先生自己干的,因为我看梅先生的专栏里面没有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8595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朱清时先生的博客以及发表的两篇博文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6-25 21:50
  朱清时先生原来早就在科学网上露过面了呀,被刘洋提醒,才发现,抓紧给宣传宣传,他老人家博客的主页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84   他老人家刊载的两篇大作,这里全文引用如下:   第一篇: 留学与归国的得与失 【53个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84do=blogid=6805 】   学生出国学习确实是件好事,当初我们这些人出国学习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拓宽了知识和眼界。但是我不赞成学生们在出国问题上太盲目——比如为出国而出国,或者为留在国外而留在国外。   我本人在1979年出国,是当时国内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1982年回国的时候,当初跟我同时出国的多数人还留在那儿,其中有一位我的同学,是某地高考状元,他留在美国重新攻读博士。我回国那时候正赶上中国科技大发展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重大基金我都得到了,回来后做了很多事情。1994年,在美国华人成立的“海外华人物理学会”,把他们设立的“亚洲成就奖”授给两个人,一个是在美国的华人学者、科大校友文小刚,国内的授给了我。我去美国领奖后到几所大学去做报告,遇到了那位好朋友。他说你干得比我们好。我说看看你这栋房子,还有两辆汽车,我们也无法跟你比。他说那些都是虚的,是泡沫,因为都是银行贷款的,一旦失业全部就给拿走了。我们以前都是学核物理,他现在是一家医院操作治癌症、肿瘤加速器的工程师。事实上像他这样有天赋的人,脑袋里充满了很多创造性的思想,想干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现在在美国他没有这种可能。这个专业要得到一个美国大学里的位置,中国人必须比跟你一起申请的白种人要好得多才行。我说,如果你现在就回国,到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一定会得到重用。他说现在已经不行了,我的儿女在美国这十多年,中文看书都很困难。我只好保住我这个职业挣钱供养他们。那天谈话,第一次使我觉得我1982年回来是走对了路。   人一生有好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眼前利益能够满足就可以做。   另外有一个例子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思考的。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小时候的朋友,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杨振宁也是,他们是北平崇德中学同学,后来又是抗战时候在西南联大的同学,然后同时到美国留学,两个人住一间屋子亲如兄弟。上世纪50年代读完博士后,邓稼先就回国了。那时国内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每月只给三百斤稻谷做工资。杨振宁留在芝加哥大学,后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邓稼先回国不久就组织人员研究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后来还成了我国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因为那时候研究核武器条件很差,也经常出事故,所以邓稼先62岁时就去世了,是因为辐射得了癌症。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生活道路了。我一次给同学讲话提到这件事,有同学提到崇拜杨振宁,认为他要是像邓稼先那样回国就没有得诺贝尔奖的希望了。我那时说,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争了气,确实我们中国人都感谢他。但是邓稼先回国为中国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这件事情过去知道的人很少。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也就没有现在的大国地位。我说再过一百年,中华民族会有更多人记住邓稼先。   我现在给大家回忆一段杨振宁先生怀念邓稼先的文章。他的文章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际上把他们两人所走的路作了总结。他说,假如哪一天哪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的专题,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其中歌词有: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给邓稼先夫人发了电报,其中有下面的话: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谊。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杨振宁为邓稼先的人生道路所作的总结。当然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杨振宁说得很清楚,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我肯定他在写这句话时心里想到邓稼先的贡献是真正永恒的。   (《光明日报》摘自朱清时院士对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的讲话)   第二篇: 在2006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84do=blogid=6806 )【18个评论】   同学们:   你们在中科大的校园里学习生活了几年。在你们即将告别校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你们学业完成,纪念你们难忘的大学春秋,祝福你们追求的人生理想。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向同学们取得的成绩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的成长倾注无数心血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大学生活虽然只有几年,但它却是你们瑰丽人生中最浓丽的一抹色彩!你们一定会常常想起宿舍里的欢声笑语,想起课堂里的紧张考试,想起生活中的逸闻趣事,想起你所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你们在校期间热情地关心和支持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改革和活动中,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今天,你们就要离开这片曾经留下无数汗水与梦幻的土地,离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了。临别之际,作为学校的代表、你们的校友,我想念一段居里夫人写的文字,希望与你们共勉。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这使我极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象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同学们,人的一生可能很长,但关健的选择却只有几次。同学们刚刚毕业,你们正面临的人生选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次。希望大家在作出自己一生中的这次重大选择时,眼光要看远些,视野要开阔些,不要盲目赶潮流。人生最好的机遇往往是在别人还未重视的地方和领域。   同学们,“毕业”的英文“graduation”的词根不是“完成”、“结束”之意,而是蕴含着开始、进步的意思,我觉得今天的大会不应是庆祝“结束”,而应是欢呼新的“开始”。祝你们的生命之舟在新的岁月里启航,满载对未来的畅想和憧憬,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母校将永远支持、关心、关注你们,也盼望同学们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学校的条件所限,在过去几年中对同学们有许多照顾不周之处,谢谢大家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祝大家一帆风顺!   祝大家一生成功!   我们期待着为你骄傲!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事论|594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朱清时先生应该抓紧在科学网开博客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6-25 21:42
  在之前的建议中,我建议科学网抓紧请杨振宁先生来开博客,当然,要经过翁帆的同意。   随后,我又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建议科学网的清华大学校友邀请朱镕基教授来开博客。      唉,唉,都没开始操作。我这心啊,火烧火燎的。   这次,我建议朱清时先生抓紧时间来科学网来博客,而且是象他求深圳市各级官员那样虔诚地邀请科学网抓紧批准他的请求。   这次所以不是让科学网来请他,而是反之,那还是很有道理的。   道理A:朱清时先生需要用一个平台来挽回自己已经接近消失的名声,自己说话比让记者们转述要准确多了,而科学网是目前中国科学界最好的一个网站平台。   道理B:在大学问题上谁最专业?当然是大学校长和老师们,科研方面谁最专业,当然是研究员和教授博士们。而科学网上目前最多。别和啥都弄不明白的文科傻妞记者说了,她们真的不想懂,就想知道您老人家还有啥丑闻可以爆爆。而同行,即便嘲笑都能嘲笑到点子上,建议肯定也能切中肯綮。   道理C:......   【后来知道,朱先生是有博客的,见文章《 朱清时先生的博客以及发表的两篇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59250 】
个人分类: 事论|2273 次阅读|6 个评论
俺还是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是香港城市大学副研究员了
热度 14 陈安博士 2011-6-25 20:43
  看到朱清时校长高调地昨日与三位香港教授签约聘用,俺们极其感慨。想起了在博士生期间去香港城市大学打学术工的半年时光。      那次去香港城市大学的半年,对于我开拓眼界有很大的作用,原来一直觉得中国大陆地大物博,肯定比香港每个方面都强,可是一到香港城市大学才发现,人家的科研和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比我们大陆的任何一所大学都强得多。      只有长叹,好好学习。      我的聘书很有趣,有英文和中文两个版本,全世界大概也只有香港才会有这样的事情,我的聘书上明明写着我的职位是“一级副研究员”的字样,让我大喜,博士二年级的那段时间俺们就经常出入中国科学院查找资料啥的,知道那里的副研究员和大学的副教授是同级别的,莫非香港人把俺聘成“副教授”了?还一级的,比二级的高不少吧?哈哈,哈哈!      英文版本上写的是“research associate I”。      后来到了香港,发现那里把对于打工者的聘用分为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香港城市大学的中文聘书上称为“研究员”)这样的大致三个级别,不同学校间还有细微的差别,比如称呼等,有的还会加个senior(高级)的形容词。而每个级别又有一级,二级等差异,更细的级别划分体现在工资上可能就是多或者少几百元而已。      后来在香港灌了点不中不洋的墨水,俺们也知道了不少事,再后来看到人家回国后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在香港是“研究员”,俺们就笑了,很灿烂。      朱清时校长这次聘用的正是这个级别的年轻学者,看记者的报道口吻,似乎朱校长因为聘用这三个小伙子而为那三位被称为“professor”的香港科大人士的离去大出了一口恶气,唉,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个人分类: 事论|19204 次阅读|32 个评论
说说南科大朱清时校长新聘香港人士的“重磅消息”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6-25 20:02
  看到报纸上说:“ 南科大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开始便放出重磅消息:昨日上午与陆为、许宗祥与徐虎三名教授签约,他们签约后均为全职教师,负责以后学生的专业课及学科建设。其中,陆为原为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许宗祥原为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助理,徐虎原为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助理研究员。 重磅消息还不止这一个。朱清时在接下来的发言中称,今年南科大计划招聘330位教工,主要是教授,其中20至30位为领军教授,50位讲座教授,120位左右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本次计划招聘的人才当中,将招聘100名左右的博士后。 ”   这个重磅消息把俺这个乡下人吓得一愣一愣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第一批学生入学时招聘了100名教员,就已经骄傲地不得了了,而朱校长看来被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校长和三位教授给气着了,一下子就是330位,大家注意,那还是今年的计划而已,明年的教授人数和质量还不得直接超过北大清华几十倍去呀?!   估计是朱清时校长看到三位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不太给力,也请出三个比他们哥仨还给力的,一方面吓唬吓唬不知天高地厚的香港人,另外也在全国人民面前好好得瑟得瑟。   俺们和周可真兄一样闲极无聊,就顺手派“狗”出去溜达了一圈,还是在香港(.hk)的“狗”。有如下结果出来: 一, 陆为( http://hub.hku.hk/rp/rp00754 )    香港大学化学系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直译的话,应该是“研究助理教授”   以下为发表论文 1 Chow, LF; So, MH; Lu, W ; Zhu, N; Che, CM ,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olecular Aggregation of Gold(I) Complexes Containing Carbon-Donor Ligands 2011 2 Kui, CF; Law, YC; Tong, SM; Lu, W ; Yuen, MY; Che, CM , Spectacular Luminescent Behaviour of Tandem Terpyridyl Platinum(ii) Acetylide Complexes Attributed to Solvent Effect on Ordering of Excited States, ‘‘Ion-Pair’’ Formation and Molecular Conformations 2011 3 Che, CM; Chow, CF; Yuen, MY; Roy, VAL; Lu, W ; Chen, Y; Chui, SY; Zhu, N , Single microcrystals of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high charge-carrier mobility 2011 4 Hau, CK; Chui, SY; Lu, W ; Che, CM; Cheng, PS; Mak, TCW; Miao, Q; Wong, HNC ,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s Based on 1,8,9,16-Tetrasubstituted tetraphenylenes and their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2011 5 Li, K; Chen, Y; Lu, W ; Zhu, N; Che, CM , A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 with a Pendent Pyridyl Motif as Solid-State Luminescent Sensor for Acidic Vapors 2011 6 Chen, Y; Chen, Y; Li, K; Lloyd, HO; Lu, W ; Chui, SY; Che, CM , Tetrakis(arylisocyanide) Rhodium(I) Salts in Water: NIR Luminescent and Conductiv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c Nanowires with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2010 7 Wang, P; Leung, CH; Ma, DL; Lu, W ; Che, CM ,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Nucleobase Motifs as Inhibitors of Human Topoisomerase II Catalytic Activity 2010 8 Lu, W ; Ng, KM; Che, CM , From Supramolecuar OrganopInatimn(II) Nanowires to Platinum 2009 9 Tang, HW; Ng, KM; Lu, W; Che, CM , Ion Desorption Efficiency and Internal Energy Transfer in Carbon-Based Surface-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esorption Mechanism(s) and the Design of SALDI Substrates 2009 10 Lu, W ; Chen, Y; Roy, VAL; Chui, SY; Che, CM ,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2009 11 Lu, W ; Chen, Y; Roy, VAL; Chui, SSY; Che, CM ,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2009 12 Zhu, M; Lu, W ; Zhu, N; Che, CM , Structures and Solvatochromic Phosphoresce of Dicationic Terpyridyl-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Foldable Oligo (ortho-phenyleneethynylene Bridging Ligands , 2009   作为 Principal Investigator 主持的项目 Project Code: 102387 Funding Year: 2009/2010 ,金额 Amount: 14100 状态 Status: Completed Panel: Science Start Date: 06-06-2010 Expected Completion: 06-06-2010 Project Titl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cyclic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Supramolecular Polyelectrolyte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Conference Titl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cyclic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Presentation Paper Title: Supramolecular Polyelectrolyte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Keywords: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mesophase,platinum,polymer,optoelectronics Discipline: Chemical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s Sponsor: Conference Fund for Academic Staff Grant Type/Funding Scheme: URC/CRCG - Conference Grants for Teaching Staff Project Code: 101875 Funding Year: 2009/2010 Amount: 40000 Status: On-going Panel: Science Start Date: 01-01-2010 Expected Completion: 01-01-2010 Project Title: Nanostructures and Mesophases Self-Assembled from Ionic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with Oleophilic Counterions Keywords: Nanostructures, Mesophases, Platinum, Self-Assembly, Metal-Metal Interactions, Luminescence Discipline: Chemical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s Sponsor: Block Grant Earmarked for Research (104) Grant Type/Funding Scheme: Seed Funding Programme for Basic Research Co-Investigator(s): Professor Che Chi Ming Project Code: 82455 Funding Year: 2006/2007 Amount: 55442 Status: Completed Panel: Science Start Date: 01-09-2006 Expected Completion: 01-09-2006 Project Title: Self-Assembled Nano- and Submicron-Structures from Hybrid Platinum(II) Complexes Keywords: Organometallics,Nanostructures,Platinum Discipline: Chemical Scien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Sponsor: RGC Direct Allocation Grant Grant Type/Funding Scheme: Small Project Funding Co-Investigator(s): Professor Che Chi Ming 2,许宗祥   查到许宗祥在香港城市大学一个研究组的介绍网页( http://www.molec.net/members.htm ),   许博士在 Visitors / Postdocs / Staff 这个栏目下有列, 其硕士学士学历在厦门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香港大学取得,如下:   Dr. Xu Zongxiang   Research Fellow 【这个title和上面列的那个似有不同,也许是有变化】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Degrees: BS, MS, Xiamen University; Ph.D,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同时查到作为项目联合主持人的一个网页( http://www6.cityu.edu.hk/kto/AvailableTech.aspx?id=213 ),上面说他是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高級研究助理 ( Senior Research Assistant ),没去查更多内容。   Principal Investigator 項目負責人   Dr VELLAISAMY, Roy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助理教授   Dr XU Zongxiang 許宗祥博士   Senior Research Assistant,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和主持该项目的 Roy 博士一起主持的这个项目名称是“ Phthalocyanine/Polymer Nanocomposite Ink for Optoelectronics ”,看上去是个关于纳米材料的项目。    3,徐虎   恕俺不会使用网络,没有发现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助理研究员徐虎的内容,也没有去花功夫去细查。    【Blog主人道:朱清时校长真是厉害,一吓人就是吓得往地沟里钻,俺们倒是宁愿相信朱清时校长知道啥是重磅啥不是重磅的,也许是又让记者给涮了。俺也不断地劝告朱校长,别再表演了,别再和记者们玩了,最后一定是被记者们给玩惨】    【Blog主人又道:本来人家这三个小伙子挺低调的,也希望能够做点啥。可是,这次记者招待会上又成了南科大在受到三位香港教授羞辱后用于反击的重磅人物,想不低调都难了,朱校长,您真是 毁人不倦 啊!另外,这仨小伙子,被朱校长“重磅”一次后,感觉如何啊?!】
个人分类: 人论|9405 次阅读|20 个评论
时事点评II. 大学建设中的政治立场
热度 1 arithwsun 2011-6-24 18:01
时事点评II. 大学建设中的政治立场 本来没想写这个II. ,不过王铮老师正好发文点到了,就呼应他 一下 吧,很多在网上讨论南科大的博主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的方向,提醒一下吧。 王铮:南方科大的方向是教育死亡的方向 『王铮: 南方科大说白了,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学校,贵族需要一个子弟学校,而这个需要,恰恰与与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还冲突着,所以他维持不下去。 』 其实,我在某个南科大报道的跟贴中,也见过类似的匿名留言,文辞绝不亚于王铮老师的水平,现在找不到了,有看到的,请转贴到下面的跟贴里。 我的本博 博文集粹 中,专门有一个栏目,谈的就是大学建设的政治立场问题。前面刚出的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里,其实也提到了这一点,没有专门成文而已。 『 党委归入董事会,党委在董事会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董事会的所有决策,必须反映出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这是好事啊,共产党的最根本基因,就是为人民谋福利啊,党委能不能关注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就是大学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立场。』 南方科大的现象,可以理解为民间舆论主动参与教育,不光是舆论,恐怕还会有真正的民间经济力量在尝试,当今开始发生的教育运动,将不仅仅是南科大一个点,不仅仅是大学层面,大多数民间教育团队能力所限,可能会更多的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层面推动。 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我有限的接触中就感受到,一个教育者是有立场的,譬如: 1. 是否鼓励和推动家长们参与教育,这是一个立场,从家长角度讲的。 2. 是否坚持在教育中不牵扯“怪力乱神”,这是从科学家角度讲的,朱清时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关于藏传佛教等一系列的文章。 3. 是否坚持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精神,这是从企业家角度讲的,最拥护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精神的,恐怕还将是国内的这批本土企业家,切身利益所在。 至于关注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的立场,我把它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因为这本来就是它的基因,其他什么事都可以慢慢来,这点要是荒废了,就失了根本。 民间教育运动现在刚刚开展,既有贵族学校,又有大中城市开始的家长培训,费用很高,一两天的培训费等于农村孩子一个学期的学杂费,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反正是家长自己花钱。作为普通家长可以不管立场这些事,但是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百年树人的专职团队,则不可不慎重,正如王铮所说, 『人类,从孔夫子就知道,要“有教无类”,南方科大搞的是“类”。违背世界潮流,它怎么有前途?有人说,南方科大的“类”可以培养人才。可是我们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不是从三千弟子里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吗?让大众接受教育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途径,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贵族的智商,或者说科学能力,就一定高于大众。』 这是大原则,孔夫子一直被我们当作中国教育的标志,跟他坚定这个立场有关。 三位港科大科学家批评朱清时的文字也写道 『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什么叫放大性和连续性,跟这个 “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有关系的。 这方面,教育者不能唱一套,做一套,最后原形毕露,失信于人。 建议:科技教育出版界的学者们支持民间教育传播的三项原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57428 附注 1. 后来想了一下, “有教无类”只是一个提法,如果严谨地说,什么事都是有“类”的,就是高考,也是按分数来划类。所以, “有教无类”只是一个原则,用现代语言讲,就是提倡公平机会的原则,至于教育行业,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等级社会,只不过这个等级,是按智识划分的,这一点谁也改不了,是有“类”的。所以,本博文只是借用了王铮老师的提法,支持他点出的政治立场,但是对其推理逻辑,并不照搬。 附注 2. 稍微多说几句,看到科学网上有几个博士刚毕业的小伙子,坚定地支持朱清时,激情有余,而可以不管不顾诸多成熟科学家们暴露出来的事实和讨论中明晰的思想。 其实,这还是立场问题,是把中国教育的希望,放到舆论热点的某个人身上,把南科大的建设跟朱清时捆绑在一起,还是把它放在某种统一的原则身上。 中国的教育改革思路,如果在这几位新科博士身上都还找不到谱,对原则立场的重要,不如某个人格形象的重要,说明我们的路,真的还很远。
个人分类: Book-W|2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福南科大!
热度 9 xcfcn 2011-6-24 14:38
祝福南科大! 我最近对南科大关注比较多,对于朱清时本人和朱清时作为校长的做法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昨天,转了两篇文章结果都被编辑部精选了,或许这些会给大家一个印象,我不支持南科大!我想这是最大的误解!陈安同学曾经说过:真正反对南科大的人是不会出来发言的!在此 我要立场坚定 / 旗帜鲜明地说:我完全支持南科大,也看好南科大,并真诚祝福南科大! 虽然我是小虾米。 今天科学网举办“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我特意跑去向陈安和李宁老师提了两个问题。刚才又浏览了一下,发现其实嘉宾跟网友的对话不怎么精彩,反而是嘉宾内部掐起来了内容很精彩,尤其是学生家长张伟和陈安之间!说实话,我个人比较赞同陈安同学的看法!张伟对陈安说了三句话: 1 、有才之人多恃才傲物,陈安先生有才啊! 2 、我倒有个建议,朱校长离任后让陈安先生去当南科大校长,南科大肯定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3 、现阶段,支持朱校长就是支持南科大! 其中的分歧其实就是一个:陈安看好南科大,但不看好朱清时,而张伟却把南科大和朱清时紧紧地绑在一起! 我觉得这次媒体曝光对南科大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绝对有好处的,但是这次曝光也确实让大家把朱清时的后脑勺看了个清清楚楚。 我很难想象有哪个牛人还有勇气投奔朱清时主政的南科大,我是觉得南科大的换将是一个必须提到南科大议程上来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支持南科大!也希望南科大的下任校长能是个当过国外名校校长的外籍华人!
个人分类: 杂论|241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bmzy 2011-6-24 09:18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 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期,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 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 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 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 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 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 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 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 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 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 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 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 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 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 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 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以上是朱教授的精辟论述,下面我(wyy1234)做一点简短的评论:既然物质不是实在的,只有关系是 实在的,那么借口中国生产力落后提出唯生产力的理论,搞资本主义复辟而倒退到私有制生产关系是完全错误的;只会做表面文章的资改派再也没有了任何的理论遮 羞布!只有解放了人民的先进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必须首先是把人民解放了的生产关系;由解放了的人民在前面主动拉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 社会是好的社会,由于顽固的禁锢人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只能被动畸形发展生产力(例如转基因)的社会是坏的社会。社会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强烈要求:回归 真正的社会主义,回归人人平等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这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 能真正发展先进生产力!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发展先进文化! 关键字 : 物质 意识 唯物主义 评:从朱清时校长此文的境界非常高,站的很高,想的很深入,很接近事实了。在科学界有此等见识的人少的很。可见是位超凡脱俗的人物,会为中国作出较大的贡献。衷心希望南方科技大学在朱校长的带领下走的更远!
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清时,教育改革的先锋还是先烈?
热度 9 pukin 2011-6-24 08:42
自从香港三位教授在《南方粥末》踢爆出走南科大的秘密,这几天科学网最热的帖子就是有关朱清时校长和南方科大的新闻了。 上图是我刚刚从科学网博客首页上截的画面,头条和博文精选第一条全让位于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当然,肖重发同志的博文点击率也赚大发了 科学网众多大牛小牛们写了N篇博文对南科大和朱清时从里到外来了个全方位的指点江山。我作为一个科学网的虾米博主,作为一个普通的围观者,既没有激扬文字的功力,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水平,对南科大和朱校长只有抛两块土坯砖的力气 1、偌大的一个中国,难道就不能容忍一个另类的南方科大的存在? 朱清时校长无非就是想恢复百年前蔡元培提出的“教授治校”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去行政化的口号,结果被媒体过度解读和放大,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当然,这于朱清时本人的行事风格和口无遮拦不无关系。 2、南方科大的学习对象选错了! 南方科大一开始把目标定位在打造大陆版的香港科技大学,这个定位可能错了。首先,香港科大根本算不上世界一流大学,实际水平估计二流也都很勉强,只不过最近这几年《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榜把香港科大排到了天上去。 法国的巴黎高师是世界著名大学里规模最小的高校,出过许多诺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巴黎高师每年只招收200来名学生,而且不授予学位,但学生质量举世闻名。 所以我认为南方科大的办学目标应该是打造中国版的巴黎高师! 3、南方科大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南方科大和朱清时校长现在已经快被铺天盖地的板砖和棍子打死了,所以最重要的任务是能否渡过最困难的时期而活下来,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有绝地反击的机会! 最后,俺也来几句口号: 朱清时,挺住!南方科大,挺住!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404 次阅读|9 个评论
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的四条建议
热度 15 lgmxxl 2011-6-24 07:09
南方科技大学因其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团队三位成员的离开,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人们不解,也感到迷茫,为何高调自称“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模板”南方科技大学,容不下三位教授?三位教授为何如此痛批南科大及朱清时?作为一个傍观者,也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总想以“傍观者清”为借口,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提几条建议。 建议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但应以党委领导为底线 在大学事务中,第一位的应该引起领导重视的是学校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不重视治理结构建设,或者治理结构混乱,就会引起人们的迷茫,也会造成学校工作的混乱与无序。南方科技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出一个较为科学实际的治理结构。从《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来看(以下简称《办法》),南科大的治理结构包括: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办法》第14条)。单从此点来看,其治理结构中的功能分工不科学、不严谨,甚至存在相互的冲突。从《办法》看,理事会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决策机构,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南科大校长及管理团队、教职工等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理事长由深圳市市长或市长委任的人员担任。理事由市政府聘任”(《办法》第15条)。但该《办法》同时也规定南科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法》第5条);“校务委员会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办法》第23条);“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大学术事项进行审议”(《办法》第25条)。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学校向理事会负责就是向深圳政府负责的;党委领导如何体现没有说明;学术委员会只有审议权,而无决定权。当下,南方科技大学应该认真研究本校的治理结构,并应在《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中予以体现。我想关键的有三点:厘清理事会构成及议事方式;明确党委决策职能;提高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审议权的层次,比如扩大学术委员会审议内容的范围、规定学术委员会审议的事项,校务委员会对学术委员会的决议原则上予以尊重等。前两者可以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治理结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有关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规定,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独立办学权利;后者可以使南方科技大学治理结构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坚持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的实现(《办法》第5条)。 建议二:完善自主招生方案,但应以参加高考为底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36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从中可以看出,今后普通高校招生的方式主要有5种: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虽然后四种是今后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的介绍来看,目前高考制度为广大群众所拥护,2007年的社会调查显示,95.7%的人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对高考制度认可的程度,高考也被认为是当下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南方科技大学完全脱离高考,进行完全程度的自主招生,虽然出发点是选拔优秀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但这种自主招生的形式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下一步,南方科技大学应该认真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我的建议是学生参加高考是自主招生的底线与前提,在高考的基础上,可以赋予学校招生更大的自主权。像目前北大的自主招生,赋予招生的自主权就很大:校长推荐的学生,只需要过一本线即可录取;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最多可以降低60分录取等,就是很好的方案。 建议三:完善教师聘任方案,但应以一定比例的全职教师为底线 办高水平大学,师资最为重要。一定数量的教师既是正常办学的保证,也是办高水平大学的保证。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一般控制在1:4至1:8的范围。南科大朱清时校长也说过,今后南科大的师生比保持在1:8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数据,也是现实的数据。但南科大的办学实践却多少有点偏离了这一比例。根据香港科技大学三位教授的文章数据,南科大目前只有两位专职教授,且都是退休的教授,这着实是一个大失误。大学需要大师,大师是大学的灵魂。但大学更需要大量的中青年教师作支撑,中青年教师是大学的躯体。大学有躯体没有灵魂不行,大学只有灵魂而没有躯体将更不可行。真诚建议朱校长能够完善教师聘任方案,以原定的师生比1:8为底线,认真聘任具有学术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教授。院士、退休知名教授只可作装饰,他们的优势在培养青年教师,他们时间和精力基本不允许他们从事本科生教学。 建议四:完善自己的筹建团队,但应以合法性为底线 从各个媒体的报道到来,现在的南科大委实只有一个校长朱清时在“一手遮天”,这着实让是对一位64岁老人的不爱护,也说明南科大至今没有解决好自己的“筹建团队”问题。我认为南科大至少应该建立三支“筹建团队”,一是顾问团队,二是学术团队,三是行政团队。真诚希望南科大能够尽快完成对两位副校长的任命,让两位副校长分担一些筹建工作。比较迫切的应该是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的组建。学术团队以教师聘任、学科规划、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的筹备为重点。行政团队以校园建设、对外联络、后勤保障等的筹建为重点。顾问团队则应以国内外教育专家为主,给朱校长提供建校意见和建议。但不管是那个团队,都应以合法性为底线。合法性是指南科大的筹建过程应该符合法律法律的要求,符合大学办学规律与人们的文化期待。具体讲,顾问团队应该给朱校长提供国家办学的强制性规定,提供国内外大学实践所形成的基本大学办学规律。学术团队应该尊重大学办学规律,行政团队应该尊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6282 次阅读|51 个评论
深圳市政府:害怕失去朱清时还是害怕失去南科大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1-6-23 23:51
  因为科学网邀请我也在明天上午九点半开始的“南科大能走多远”的在线访谈里说话,所以,我这里积极备课,从多个角度分析下南科大的未来。      因为朱清时校长愚蠢地确定了错误的“远攻近交”策略,把给他发工资的深圳市政府当成爷爷供,甚至对深圳市政府的科长们都低三下四,而把教育部一干人等当成可以随时开骂的孙子,已经惹起很大的祸端,甚至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如果再不改换策略,作为“校长”这个角色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但是,朱清时校长可以不再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却是深圳市一定要办下去的,否则这个深圳市政府以后怕在研究或教育领域再也没有可能抬头。之前失败的深圳大学(按照原来的设计目标看是失败的)已经让深圳市脸上无光多年了。      如果说深圳市政府有所顾虑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不害怕朱清时走人,但是会害怕南方科大第一批学生都没有毕业就结束了自己的生涯。届时,整个深圳不可能在30年内在科教领域东山再起,还是玩自己最擅长的劳动力密集吧。      那么,他们会放弃朱清时吗?   我认为,至少现在还不会,因为深圳市不知道高等教育是怎么回事,有朱清时这个喜欢表演的傻瓜在那里试错,深圳市求之不得呢,怎么会刚错了几步就让他走人呢,肯定不会!      但是,深圳市的耐心也一定是有限度的,如果明明知道朱清时校长接下来的每一步还是错,且注定成为全国高教界的笑柄,他们还是会出手的。到时候,他们会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真的看错人了!没想到他只是一个大忽悠而已!!”      朱清时校长违背了本来很容易遵从的高教客观规律来玩他的朱氏新规律,照我看,不失败都没有天理。错了之后还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外部的攻击还倒可以忽略,但是,来自内部的攻击让他顿时颜面无光,再多的解释都已经无济于事。只有抓紧纠错这一条路可走。      也就是说,朱清时校长如果能够抓紧回到“常识”上来,狠狠地对着深圳市政府“绑架”一把,把理应确定的高薪教授的主体架构确认下来,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及研究计划等全都迅速到位,研究开展起来,召开几次全国性的学术或教育改革研讨会议,还是希望的。      当然,我知道朱校长没有勇气对着给自己发工资的深圳市政府下狠手,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期待着更多深圳市政府各个下属机构能够“领导重视,落实政策”,而这个玩意儿,朱清时自己得到了名声,然后让这些政府机构给自己埋单,你真以为改革开放地区的官员们弱智啊!      朱校长啊,这么久了,该醒悟了!   抓紧干点实事吧!别忽悠了,真的,此时还有机会。推测他老人家在此事过后最差的结果是“悲壮地离去”,而从他现在的表现看,他的结局极有可能是“没有任何尊严地离开。”
个人分类: 物论|8535 次阅读|29 个评论
正襟危坐地建议一下南科大的下半年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1-6-23 23:15
  1,2011年9月初需要确定至少20名专职教师,最好全由资深人士推荐而来,结构基本合理(比如其中教授为15名,作为种子),5年高薪合同,全职。   2,为配合这20名全职教授不至中断科研或缺乏助手,需要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与朱清时校长还能友好的大学那里借来100-150名研究生(含博士生),作为联合培养或者到深圳进行实习调研的身份,开展研究。如果实验比较难以开展,可以先从理论性学科方向做起。   3,九月之前一定要拿出本科培养的课程体系。因为这个最简单的大学基本条件再不具备,就会依然为更多科教界人士所诟病,甚至连家长都要失去信心了。   4,兼职教授的专职使用。如果专职教授无法如期到位,或者目前几千份申请里没有满足条件的教授,则抓紧时间和中国科学院或友好大学签订兼职教授专职使用的合同,可以是一年,至少也要连续半年的时间在深圳。   5,深圳市政府目前已经骑虎难下,朱校长利用此良机,抓紧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授专职使用的情况进行确认,获得深圳政府的支持。之前朱校长满心里害怕深圳市政府,每每求爷爷告奶奶的态度来应对政府,实行愚蠢的“远攻近交”的策略,宁肯高调得罪教育部,也要当深圳政府的孙子,这一策略其实刚好搞反了,最害怕失败的是深圳市政府,而不是教育部,朱校长选择绑架的对象大错特错了。   6,朱清时教授还得罪了大批本来应该为其外援团的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教授们,尤其是有些想法的名教授们。如果现在继续摆校长的臭架子,就更没人敢去理会南科大了。必须改变当前的作风,三顾茅庐此其时也。   7,以后的三年内,不要让这45个学生和家长有任何一次出头面对媒体和公众的机会,出一次头丢丑一次,基本不会例外。
个人分类: 事论|4533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为何要“烤”南方科大?
热度 12 boxcar 2011-6-23 20:26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处于探索之中,非常靠词、但“不靠谱”(非贬义!形容大胆改革,不靠传统、常规之“谱”)南方科技大学【 1 】最近一直在科学网上被热议,明天上午还将有一场题为“南方科技大学能走多远?”【 2 】的在线访谈。就在这场大议论即将开幕之际,忽然看到肖重发的新博文“ 南科大有学生退学了! ”【 3 】这一爆炸性的新闻。面对最近这段时间纷至沓来的各种消息和评论,我的心里升起一个疑问——为何要“烤”南方科大? 熟悉俺的博文套路的读者一看标题就明白,咱这个“喆”学家又要开始撷英和拆字了。其实,想上南方科大是不用参加高考的,这和别的大学还真不同,因此,我的这组撷英之中完全可以去掉“考”。既然一开始说不考(不参加高考),那过后自然也就要坚持下去,所以 45 位同学一致 放弃了“补考”(即所谓“认证考试”,在入学数月后,和既往的同学们在同一天、用同一份试卷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这一次放弃(或者说拒绝)在社会上、网络上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实很容易理解——哪个大学生希望自己一入学、一门课还没学完呢就参加“补考”?别说这 45 个候选精英无法接受,换成寻常的小孩,也一定不干! “考”,看来已经用不着了,但“烤”却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为啥要“烤”南方科大?因为南方科大这两年非常非常地火,总是那么吸引眼球,自然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与考查,加到一起,也就是“烤”了。在过去的两年里,朱清时校长和他的拥护者们发出强大的改革呼声,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经付诸行动,筹建了南方科技大学,去实践包括“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等大学建设新理念,打破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片沉寂,局面异常火爆。因为朱校长的公开发言常能让人感到振聋发聩,而传媒上每一条关于南方科大的新闻又都非常引人注目,总能被热议,所以南方科大难脱自己或被别人热“炒”的局面。久而久之,这团火变得越来越旺,由于调门太高、动静太大,结果带动着一些不认可这种做法的声音也出现了,于是开始“吵”。终于有一天,几个香港教授“吵”翻了天,在《南方周末》上发了篇“檄文”,踢爆了南方科大此前不为人知的一些所谓“内幕”,就像炒菜的锅突然撤掉了,锅里面的菜蔬、调料和热油一下子暴露在猛列的火苗子上方,于是,“炒”变成了“烤”。 这一“烤”,首先是在考朱清时校长,考他老人家的应变和应急管理能力(陈安!你别光顾着围观,赶紧去给支支招),就像把他放在了“火”上被烧烤一样,如何脱离这种难受的境地和状况? 这一“烤”,也是在考包括我在内的围观群众、看客们和喜欢说三道四的评论者们。你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和评价一个科教界的改革中发生大小事件?是去火上浇油呢?还是泼冷水降温?抑或是像某些心理不光明的人所想的那样——落井下石(直到封死井口)?还是给井中之人顺下一根绳子,帮他慢慢爬上来? 这一“烤”,还是在考学生家长。您们有没有准备好让孩子去接受一段前途和钱途都未卜的教育,充当一个教育改革的实验品?是在目前的逆境中和朱校长一起坚持下去?还是选择中途退出? 这一“烤”,更要考验深圳市政府,如何从资金和政策上持续支持南方科大?毕竟,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还要考验教育部,如何面对这一不同以往的“另类”大学? 其实,不管当下怎么“烤”,许多关注中国科教事业的人是一直在“靠”南方科技大学及其朱清时校长。“靠”其实现自己的某一个梦想,“靠”其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靠”其打破旧体制的坚冰,甚至媒体都可以“靠”其制造 N 多新闻话题。。。。。。 说来说去,考——免了!“烤”——来了!“靠”——正在进行中。问题是,“犒”在哪里?朱校长及其南方科技大学,到底有木有值得“犒”劳的地方?谁来“犒劳”一下?! 【 1 】吕喆:难仿科大:靠词,但不靠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56393 【 2 】 http://talk.sciencenet.cn/?id=37 【 3 】肖重发: 南科大有学生退学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72do=blogid=458440
个人分类: 教育|4610 次阅读|24 个评论
看来,俺不出马教教朱清时校长怎么进行危机与应急管理是不行了!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1-6-23 19:27
  本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清时是做过校长的人,而俺们在那里的时候只是一个本科生罢了,尽管俺做学生的时候他老人家还没去,那他也是校长俺也是学生。   看到关于南方科技大学的问题,朱清时校长越来越出昏招,俺就跟着着急。在定义应急管理水平的时候,俺认为:第一层次是“损招”,第二层次是“平招”,第三层次是“妙招”,第四层次是“绝招”。   即便朱校长因为各种原因想不到用“绝招”应对当下的窘境,至少也用个“平招”吧,可是,他不断开始使用伤人且更加伤己的“损招”来应对,结果只能是招致到更多的质疑和嘲笑。   如此,再不出手救助一下朱校长,显得俺这个“宏观”校友太不够意思了。   1,坚决别玩那虚三套,奔着基本事实进行澄清。   朱校长始终不说现在南方科大是不是全职老师里只有两位已经退休被南科大返聘的教授。莫非这个现实的存在让朱校长不好意思,还是他老人家觉得这两位水平很勉强,不够在南科大任教的?   好在其中一位是教过俺的,俺推断,张教授的水平完全足够。如果朱校长也这么认为,那就就别继续隐瞒,而在客观上造成委屈两位教授的后果了,把他们的工作、研究与资历推到前台,让公众品评一番,也能为朱校长招聘取得的第一步进展取得大家的理解与谅解。   可是,朱校长在专任教师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这个不但伤害了这两位投奔了您去的教授,而且如果这样下去,以后谁还敢去投奔您呀?!   还有,说到课程体系的问题,是您高薪(他们自己认为是低薪)聘来的香港科大三位教授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还是人家本来一心想做而您老人家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没意思,反而是在媒体上多骂骂教育部才更有意思呢?   2,不要在朱校长自己的身上显露出用来嘲笑别人的同样缺点   朱校长说,香港科大的三位教授为了“钱”而离开。   我笑了,这个太正常了,朱校长,您愿意低薪或无薪在南方科大打工不?您老人家的薪水到底是多少?是深圳市级机密吗?   要知道,香港科大的教授比你朱校长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时的工资都是高出很多的,人家即便觉得在南方科大可以低于您老人家的工资,可是也不能太过分了吧?   另外,朱校长,您为几位教授争取高工资了吗?还是您自己领了一份高工资,同时觉得其他人最好纯粹是去奉献的?抑或您给多少工资他们就得接受那个数字?如此要求,我看没人会去为你老人家卖命的。   以后被推荐来或者主动应聘的教授们怕也会遭遇一样的结果!   您还说他们出来指责南科大是不厚道,而您把人家离开的唯一原因暗示为“钱少”的问题,您老的做法是真厚道啊!   不过,您老人家如此一说,我反而不相信您老人家了,您那样评价几位教授大概难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吧。   3,如果前后表达不一,要解释,并最好回归到一致的表达上来   在与媒体交谈多了,很多随意说出来的话就会显露出先后矛盾的现象,唉,长叹一声吧!   比如,大的方面是,学习港科大,后来又说只是战略上学习,战术上自己玩。其实人家根本没您这么战略,都很操作,所以您说您到底想学啥呀?这样的改口容易让人耻笑。   而今天的访谈,您又干脆说港科大培养的都基本是工具,是和您要培养出来的对象相比是烂货的学生。我的老天爷!您老人家培养出啥牛人来了呀!竟然看不上人家10几年来兢兢业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许比培养处长级干部,港科大是不如您。其他方面,你把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这样的亲身接受您教诲的人拉出来溜溜,让俺们这些土人也见识见识吧。
个人分类: 事论|411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南科大有学生退学了!
热度 35 xcfcn 2011-6-23 16:56
南科大有学生退学了! 博主按:看了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南科大的报道,我中午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有学生退学了! 大家太把焦点放在香港科大三教授身上,那我们再看看 陈应天 教授的说法吧。朱清时校长确实需要静下来反思自己了,或许现在是你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南科大,红灯停? 三联生活周刊 2011-06-22 16:04 作者 : 贾冬婷 编辑 : 康晰 核心提示:朱清时曾说,南科大没有绿灯放行,也没有红灯叫停,一路遇到的全是黄灯。这一次高考事件触碰了“红灯”开关,来自内部的预警甚至比外部更猛烈。高擎改革旗帜的南科大再启程之前,或许应该先回到一所大学的出发点。 “不高考” 6 月 7 日 ,南方科技大学 304 、 305 教室,特殊的高考考场里空无一人。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 45 个学生用行动表示了对高考的拒绝。 请假回到山东的学生李方(化名)对本刊记者说,他们班 20 多个同学都“躲”回家了,为了避免在学校“被高考”。在他看来,高考是底线,“ 参加高考,就意味着迈出妥协的第一步,以后象征性的妥协就会变成实质性的,一步步地被拉回到体制里 ”。 “高考”以及它背后的“体制”,成为学生们心中“教育改革”的对立面。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似乎“考”就是背离改革,“不考”就是支持改革。“ 在学生们看来,他们是壮士,甚至会成为烈士,我们则是改革的叛徒。 ”南科大一位内部工作人员无奈地对本刊记者说。其实,南科大并非在真空中,作为一所公办大学,深圳市政府是“老板”,教育部是监督方,建立一个三方互信机制也是为改革赢得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在 6 月 3 日 一封学校老师给学生们的信中写道:“ 今天,大家的分歧在于‘改革中是否要尽量减少风险’,而不是‘改革’与‘反改革’的二元对立。 ” 在这位工作人员看来,教育部一直对南科大的教育改革亮“黄灯”,其实就是一种默许,而亮“绿灯”是要看成效的。一年多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还曾表态:“我认为文凭应该是学校负责……如果各国都有经验,可以考虑让南方科技大学去试。”不过,南科大在实际运行中发现,“高考”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南科大首届实验班 45 人中,一批人和李方一样,没有读完“高三”,就参加了南科大今年春天的“自主招生”考试,而另一批,则由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招考落选的学生中挑选而来,最小的只有 11 岁。 他们在进入南科大时签下了《自愿申请就读南方科大教改实验班协议书》,做好了南科大“自授文凭”的准备,但他们甚至都没有高中毕业证书,毕业后没有教育部承认的学籍和文凭,如何与户籍、医保、公务员、就读研究生等一系列社会体系接轨? 出钱办一所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型大学,深圳市显然也不期望它一出生就陷入不被承认的境地。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深圳市就高考的问题一直在与教育部谈判, 5 月中旬教育部令下,仍然要进行高考,但采取一个变通之法,这次高考被称为“高等学校注册考试”,而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也就是说,这次高考只是补一个“注册”手续,南科大已录取学生只需走走形式,不管考分如何,依然是南科大的学生,毕业后的文凭即可获得认可。在教育部看来,这已经是在高考红线下的最大让步,没想到南科大不买账。 这位校内工作人员说,如今南科大陷入一种“可怕的寂静”,他们都在等待 7 月 1 日 理事会制度的实施,或走,或停。 高考风波暴露出南科大内部的危机。漩涡中的校长朱清时选择了回避,但他显然与校内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达成一致。他侧面通过媒体表达:“这 45 个青年拿他们一生的前途来参加我们的教改实验,现在突然叫他们去参加马上要举行的高考。成绩好不好姑且不说,回去参加高考就是回到了体制内,实验还有什么意义?” 那 3 天,李方说他徘徊在本来会身在其中的山东省实验中学考场门口,问门口紧张等待的家长们,“除了高考,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其他的选择?”家长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没想过”,这让他感到孤独,又隐隐有一些超越感。 李方之前是山东省最好的实验中学“实验班”中的尖子生,最佳辩手,校报记者,原计划是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或者香港大学。他还清楚记得 3 月 12 日 的情景,他已经作为南科大新生参加军训,晚上 23 点还做了 80 个俯卧撑,因为那一天是香港大学面试的日子。让他改变这一既有轨迹的,是 2 月份看到了朱清时慷慨激昂的南科大自主招生启事,还有铺天盖地的媒体赞誉。“记得那时看到一篇《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出格’和‘难’的事都是我喜欢的。”李方说。考试时接触到一些院士级教授和他们出的新鲜考题更让他义无反顾,对公务员父亲喊出来“我以后不会做啃老族!”“我或许会为这一选择放弃很多,但不这样,怎么能行驶在现在这样一艘船上,与校长、与南科大改革绑在一起,经历风浪,上吐下泻呢。” 南科大教工食堂热闹的午餐时间,朱清时校长一个人在落寞吃饭。内外交困的校长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做下去 : “《易经》中有一个卦,叫困卦。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改革,但是处处都碰壁……那些曾说要和我一起奋斗的人,后来都走了。” 他觉得,“ 真正理解我的,正是这 45 个孩子。 ” “我们都怀着一颗‘实验’的心……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在得知组织高考几天后的 5 月 30 日 ,李方曾以“一个南科大学生”的名义发出一封公开信。他对本刊记者说:“小白鼠有两种,一种是伤了亡了,被人扔到焚尸炉里;还有一种是金贵的,生活在一个理想环境中。我们当然想做第二种,但如果失败了要做第一种,我也甘愿。”他的那封网上公开信以“殇”作为背景音乐,他后来觉得有些不吉利,“‘殇’的意思是未成年就死去”。 一场事先张扬的改革 从一开始,南科大就被视为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深港产学研基地副主任张克科对本刊记者说,深圳关于办这第二所大学已经讨论了十几年,统计过的名字就有 20 多个,一个 1300 万人口的城市,怎么可能就一所大学?香港 700 万人,已经有 8 所了。而且扩张至 3 万人的深圳大学已经沦为一所替深圳学生“兜底”的地方性大学,不能再重蹈覆辙。 2007 年,深圳市政府终于开始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期望甚高,“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张克科告诉本刊记者,南方科技大学颇有些“生不逢时”,当时教育部正处在“扩招”过后的反思中,“大学只能用地名,不能用虚名”,“整顿期不再批新大学”。但这并未浇灭特区的改革热情,比如动用猎头公司全球招聘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十几年来一直作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推动南科大筹建,也是这次校长遴选委员会成员,他对本刊记者披露,这一“与国际接轨”的遴选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说是全球招聘,但因为中国的校长是学校法人,所以必须是中国公民,很多海外华人都被排除在外。说是几百人候选,但遴选委员会在第一轮并没有主导权,因为猎头公司拿给委员会成员的名单上只有 6 个人。放在国际上,遴选委员会要开无数次会讨论,但委员会只开了一次会就确定了最终人选。”吴家玮说,他当时觉得,由教育专家占 70% 的委员会遴选,不是像以前那样由党委拍板,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所以没再坚持完全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现在看来,就像轨道只铺设了一半,这时候开动高速列车,有脱轨的危险。” 原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列在 6 人候选名单中,吴家玮认识他有 20 多年,觉得他敢想敢干,况且又有中科大 10 年校长经验为保障。吴家玮说:“ 当时应该多问问他:‘除了口号外,有哪些具体计划?’ ” 彼此朱清时已经 62 岁,打动他再出山的,是这些年从未放下的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索。“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方向了,但是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跳车。”他说,“去南科大,就是做实验。我把世界一流大学建校的理念和做法完全照搬过来,就是要试试这些东西在中国体制下会遇到什么困难。” 书院—南科大老师学生居住交流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朱清时一上任就抛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并给出自己的答案—“高校去行政化。” 作为一所历经 3 年才被批准“筹建”的大学,招生就是一步迈不过去的坎。“按照制度,从筹建到正式建校招生,需要 1 到 5 年时间。再从专科开始,升到本科,一步步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办成一所研究型大学,至少要二三十年。”朱清时说。中间也有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办学、中科大协助招生等方案,但都不了了之。“比如联合招生的学生规定必须是中科大学籍,那我们改革实验的意义就很小了。”朱清时决定“自主招生,自授文凭”,进而绕开高考及背后的整个教育体制。 南科大和朱清时的改革者形象赢得了外部舆论的支持,但曾加入这场改革实验的朱清时老友、物理学家陈应天对本刊记者说 , “朱清时是一个战略家,但战术上需要人辅佐。改革是寻找更完善的更具可行性的方法来替代,这一次,朱清时太急功近利。” 因理念不同撤出南科大核心团队的香港科技大学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在发给本刊记者的公开信原件中指出,这些喧嚣的改革口号严格来论,也是哗众取宠的。比如,任何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去行政化”其实是个似是而非的伪概念,而“自主招生,自授文凭”也绝对不是高教改革的核心。他们说,臭名昭著的“西太平洋大学”与誉满全球的哈佛大学,最大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有“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最大的不同点是哈佛大学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管理体制并提供一流的教育,而“西太平洋大学”没有。因此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本质。 在张克科看来,南科大面临着和当年深圳大学类似的问题,“ 南科大的创新和当初深圳大学的改革创新不是一样的吗? 20 年之后深圳大学走过的怪圈,如今的南方科技大学能不能走出去? ” 事实上,如今被视为失败案例的深圳大学在建校之初颇有突破,甚至是当年邓小平口中“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1984 年 1 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梁湘指着南山后海湾一片空地对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校园,今年秋天就可以上课。” 某种程度上,如今南科大的创建条件还不如深大当年。深圳大学创校校长罗徵启对本刊记者说:“ 1983 年初深圳向中央提交建大学的报告, 5 月就得到批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还有清华大学一批人的协助。这次南科大等‘准生证’就用了 3 年多,我也觉得很奇怪。” 在罗徵启看来,“黄灯”不是坏事,意味着还有很大改革空间。“比如当年我们想给高校职工办一所夜大学,可是报上去广东省高教局没批,我们就想了另一个名字,‘半工半读高等专科学院’,对教育局辩解说,这个不是夜大学,在教育序列里没有的。但实际中采取‘宽进严出’,在毕业前增加一个综合能力考试,‘加锁把好出口’。一直到 1987 年第一期学生就要毕业了,但这个班还没有批准。这里离蛇口开发区很近,照袁庚教的办法,这时李鹏总理第二次来深圳大学视察,我又汇报了这个学院的事。他回去之后不久,省高教局就催我们办手续,一个多星期就批下来了。”罗徵启告诉本刊记者,“某种程度上,‘准生证’是自己给自己加的。” “中国的改革走的是边缘路线,你不注意,我走出去一步;你咳嗽一声,我再退回一点。慢慢地‘黄灯’就变成‘绿灯’。南科大这几年说得多,做得少。” 罗徵启说。 张克科认为,南科大要办一所“在深圳的大学”,而不是一所“深圳的大学”,如今的优势在于深港教育合作。吴家玮也曾给朱清时建议 : “可以先考虑跟香港高校合作办学的方法,比如跟有博士点的大学先合作,人家发学位南科大发文凭,当教育部允许设博士点的时候,再由文凭到学位。既不冲击现有制度,又能达到目的。” “不要做英雄,也不要做烈士,改革是为了把学校办好。”南科大一位内部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否则,谁来为 45 个孩子的利益负责?谁来为教改失败的社会代价负责?” 水土 “听到学生说要做小白鼠,我觉得很心酸。”陈应天对本刊记者说,“想想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愿意他规规矩矩、漂漂亮亮地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最基本的一点,不能用孩子们做实验。” 与学生们关系很好的陈应天即使在离开南科大后,也不断有学生找他咨询,“为什么我们进了大学还要高考?”陈应天劝他们去考,“ 考一考没关系 ”。 他说,国外研究生进不进来是老师说了算,可是要拿博士学位,也是要参加基本资格考试的。而且南科大作为公办学校,不是私人实验室,也要考虑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也认为:“统一考试的成绩是英美所有大学‘择优录取,自主录取’的基本依据之一,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在美国,是 SAT 成绩,在英国,是 AL 成绩。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环节,不能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本身的合理性。” 高考事件成为导火索,让已离开南科大数月的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下决心指出南科大那件“皇帝的新装”。 2010 年 2 月朱清时上任不久,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李泽湘就来到南科大,主动请缨成为建校团队的一员,随后他又把港科大同事—化学系主任李晓原、数学系主任励建书也拉进来。在建校 20 年已位居 QS 亚洲大学排名第一的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内,李泽湘对本刊记者说,他们三个人都是从内地出去读书的,对内地高教改革总有一份情结在。早在 1986 年,李泽湘就和很多同学自发编写了一份关于高校改革的建议书寄至教育部。他对朱清时说,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愿意回来帮忙。 2010 年,在港科大与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三人来到南科大协助筹建,参与人才引进、学科架构、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设计等工作。 20 年前也曾参与港科大筹建的李泽湘说:“虽然一直说南科大要以港科大为模板,但我们并不是照搬港科大,而是把港科大和其他学校的各种经验、教训都详细列举出来。” 李泽湘、励建书对本刊记者说,大学创建的基本流程是:先组建一个骨干团队,根据团队理念制定一个学科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去聘请最好的老师,组成学术团队,然后用学术团队的集体智慧来制定教育培养大纲和方案,并同时制定基本的内部管理规范和运作程序。这也是港科大走过的流程,用了 4 年仍觉太紧张。吴家玮回忆说:“院系怎么定,怎么进行课程设置,政府给你多少教师,怎么分配,招聘老师时候怎么招聘……讨论得非常仔细,一伙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就是找人,研究型大学起点一定要高,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是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所有的教师一定要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因为来了就要立刻能做博导。一开学就需要 100 位符合要求的教师,压力非常大。” 朱清时对本刊记者说,这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做法,“一个萝卜一个坑”。两方的根本分歧在于,先有计划,还是先有人才。“以我在中国做 10 年校长的经验看来,这种做法行不通。现在南科大找人难得多了,远没到想要什么人就有什么人的程度。全国都在抢人才,清华、北大、复旦,都使出十八般武艺,条件不比我们要好吗?所以来了一个人才,我就要赶紧抓住,由他来设计学科。”他说,“民国时期都有很多兼职教授,鲁迅在日记里面就写几点钟去哪个学校上课,几点钟又去另一个学校上课。只要请到好的教授,不管他归谁所有,用这种方式来过渡一下不也很好吗?” 李泽湘说,南科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一张白纸,没有老大学的包袱,这对于踌躇满志要回国的青年学者来说很有吸引力,现在内地的大环境也比当时“ 97 ”来临前的香港要好多了。况且,深圳给学科领军人物开出了 110 万元年薪,这在内地是很有竞争力的。 他认为,支撑一所研究型大学根基的,不是耀眼的大师,而是一个扎实稳定的中青年教师群体,这需要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去评估和监督。 开学临近,按照朱清时校长的思路,他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个人人脉,临时拼凑请来的老教授大多来自中科大,多为兼职或者帮忙。 “这不是水土不服或者模式之争,而是基本常识。南科大说要学港科大模式、加州理工模式、普林斯顿模式,其实只是看到了它们头顶的光环。”李泽湘说,“比如一个城市的高科技园区要引进企业,首先要把基础设施建好,电子、生物、制药等工业区域先有清晰规划,再请专家进行筛选、评估。现在不像 20 年前,无论多么污染的企业想来都可以,不考虑工业结构、环境代价等。而且,摸着石头过河,也得有石子,也得有章法啊。” “开学前一晚,图书馆馆长通宵把所有的书码到书架上,让同学们一开学就能用。 20 年前港科大第一批学生进来时,除了没有食堂和运动场,课程、老师、仪器、实验室等等统统齐备,就好像学校早已存在,这一天只是暑假过后又一学期的开始。”吴家玮说,“现在看,南科大没有按照港科大模式,甚至走了 100% 相反的路。” “朱校长一直说要‘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别墅’,但现在‘砖瓦’都没垒好,怎么能请‘住客’入住?”即便在录取通知书已经发出之后,看到课程体系、教师聘任、实验室等都漫无头绪, 3 位港科大教授做了离开前的最后一次努力,提出上、中、下三种策略:上策为取消招生,已录取的学生可以照常参加高考;中策为延缓至 9 月份开学;下策为 3 月开学。 但是, 45 个学生仍然在 3 月来到了南科大。 教育的原点 李方第一次看到靠近二线关的这 4 栋棕红色小楼,印象中“荒草遍地,楼不高大,有点像个中学。活动室甲醛可能超标,去隔壁科学院借羽毛球场用”。这里原是深圳“拿来主义”思路下大学城的一个校园—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后来废弃了。 未来的南科大校区离这里几百米远,占地 1.94 平方公里。中标校园规划的建筑师冯果川对本刊记者说,深圳市原计划南科大的规模是 1.5 万人,首期 5000 人,但朱清时校长上任后决定,首期一两千人,又希望采用低楼层、“书院式”,全盘更改了他的方案。朱清时期望一种加州理工式的“小规模效应”,“他们每年只招生 2000 人。因为如果教师队伍没有扩大,而学生迅速扩大,就像盐放在水里,水扩了很多倍,那么盐就淡了”。在朱清时的个人理想中,好的大学是像这样拥有“小楼”与“大师”。 但在南科大实际运作中,却逐渐偏离了教育的原点。陈应天还记得朱清时亲自去锦州他搞太阳能产业的基地送聘书的情景,打动他的,是朱清时当时的观点—“我们一起来创造一个培养尖子生的土壤。现在重点学生没有得到重点培养,都大批量生产了。”陈应天觉得他这一点看得很准。陈的儿子 13 岁半就考上北大少年班,后来考美国大学,虽然受英语影响 SAT 总分不高,但因为数学拿了 800 分满分,仍然被加州理工物理系录取。陈应天本人当年在剑桥大学也深有体会,对好学生的培养不计代价,什么规则都可以打破,比如他还是学生时,已经是学院研究员,博士论文只用了 1 年 3 个月就拿到了,虽然规定最短是 2 年。 陈应天已经回国七八年,也希望带一批学生年轻时就进入科学研究。他很喜欢这一班 45 个孩子,他在面试时出的考题涉及马赫原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理论和应用,没想到绝大多数的人都回答得很好。 最小的 11 岁苏刘溢的答卷,竟是满满一页纸的英文阐述。 “ 我的课只要考试通过了,不想学也可以,想去搞科研没有设备或者没有经费,我都可以帮助。如果是好的苗子,在这种环境下很快就会出成就。” 他最看重的,是帮南科大建 16 个物理实验室,每一次见到校长都问:“实验室东西买了吗?”却一次次失望。他把自己好几千万元的实验设备拉过来,用了 10 辆卡车装运,但实验室一直没踪影,只好又失望地拉回去了。陈应天不明白,南科大本来要创造培养人才的土壤,后来怎么不去循序渐进做事,而是越来越陷入改革口号中了呢?” “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共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 8 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李方在公开信中写道。 但是,第一次出现在名单中的耀眼名字,很多已经在开学前消失了。作为朱清时的老朋友,陈应天也最后一个失望离开。 港科大 3 位教授在公开信中说:“完全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几个早已身兼多职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 70 的院士,南科大挂名只是使他们的兼职又多了一项而已;另一类则是几个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 本刊记者了解到,除了从清华退休的张贤科教授和从华中科大退休的李元杰教授,与南科大签订了全职合同,其余教师全是兼职。比如陈国良院士教授计算机课程,但他还有其他兼职,于是又请来了 3 位教授组成“教学团队”。临走前,看到数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微积分面临无人开课的尴尬,励建书仍帮助南科大找到一位靠得住的教授,“按课时,认认真真上”。 前几天,一个学生已经退学。 陈应天很担心,“南科大不要半途而废,也不要一下子又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了”。■
个人分类: 杂论|12194 次阅读|54 个评论
科学网24日《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征集网友提问
热度 1 科学网编辑部 2011-6-23 16:34
科学网将于24日上午9:30-11:00举行《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现征集网友提问,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 随着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社会各界舆论一直关注着这个体制外的新兴大学。人们一方面是对之寄予厚望,一方面又对之心存疑虑。有人认为南科大的筹建过程是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突围;也有人认为南科大的发展不符合现在的国情,扰乱了正常的人才选拔制度。 近期南科大筹建团队的三位教授退出并在媒体公开质疑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发表公开信回应力挺朱清时校长。南方科大和朱清时校长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打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口号横空出世的南科大,已别无选择的走上了一条举步维艰的成长道路。——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教育体制改革究竟路在何方? 科学网将邀请 南科大学生家长 与一直关注南科大筹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 ,与公众一同探讨南科大的发展与未来。欢迎您的参与! 访谈地址: http://talk.sciencenet.cn/?id=37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4702 次阅读|4 个评论
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
热度 15 nli2233 2011-6-23 12:53
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 进一步学习有关南科大的消息、访谈和文件后,有些新的感想。 第一,关于南科大的课程设置。 香港科大三教授把现在的南科大形容为:“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 在 5 个月以前,也是是 2011 年 1 月,朱清时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 “ 新京 报 : 2011 年 3 月,第一批 50 名教改 实 验 班的学生将正式开学, 现 在的 课 程 设 置具体方案制定出来了 吗 ? 朱 清 时 :南科大的教改 实 验 班主要借 鉴 中科大少年班的 经 验 ,本科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由学校安排 统 一的理工科基 础课 教学,后两年由学生按自己的 爱 好和能力自 选 由 各个研究所和中心开 设 的 专 业 课 ,学分 读满 即可 毕 业 ,学校不像国内 传 统 高校那 样设 置院系。 现 在 负责 各个学科教学的教授已 经 做出了 详细 方案 。 ” 香港科大三教授跟朱校长的表述是不一致的,肯定有一方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关于去行政化。 我在以前的博文里,说自己对于朱校长的“去行政化”不是很懂。经过这几天学习,自我感觉对这个问题弄懂了一下。其实,朱校长的“去行政化”,简单而言,就是校内的行政人员没有级别之分,统统为教学服务。还是在那个 1 月份新京报的采访中,我找到了答案: 当被问到目前最棘手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朱校长说:“最棘手的事情是招到合适人才很难,包括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现在国内人才竞争很激烈,都用各种办法吸引人才。我们的时间不长,改革的内容又太多,容易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所以能够下决心来的人很少。 另外,我们去行政化,没有官,好的行政管理人才不愿意来 。” 我个人对朱校长的理念表示深深的担忧。一般而言,大学的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事,学生事务,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秘书等等),在数量上,不应该少于教授人数。也就是说,南科大将有一个数百人的行政队伍。从管理学角度讲,这支队伍如果没有分层分工,没有 chain of command, 其行政效率肯定是低下的。 朱校长最近表示,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管理,而是要求一流的行政管理。那么,希望朱校长明白,一个几百人的行政队伍,没有级别,是肯定算不上一流的。也就是说,别再抱着“不搞行政级别的”信念不放了,为了招到一流行政管理人才,该封官的就封官吧。 第三,关于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朱清时校长经常提到我国中学教育在高三阶段是浪费时间,扼杀人才。他一直希望直接从高二招学生。我觉得他特别急于实践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不顾香港几位教授的反对,执意要在教育部刚刚批准筹建南科大之后,马上就进行招生工作。不过,朱校长自己也承认,废除高三是不现实的。他提倡从高二直接招生,也是个试验而已。 在教育部未授权招生之前就招学生,能够打响的牌,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了。朱校长举了哈佛和西太平洋大学两个例子,似乎要说明西方(美国)的大学,无论好坏,都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 不过,朱校长忘了提下面几个事实: 1. 1. 哈佛和西太平洋的区别,是前者是由教育评估机构认证的,后者没有。其实这个“认证”,相当于国内教育部的批准。不同的是,美国认证机构,是民间的;中国的,是官方的。顺便说一句,美国的高教认证机构最权威最有信誉的是区域性的,比如哈佛就是被 the 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NEASC) 认证的。美国的大学是自授学位,但是在社会上,从被认证的大学拿到的学位和从没有认证的大学拿到的学位,其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将来进一步读 graduate school 的机会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2. 2. 南方科大没有被任何教育认证机构所认证。其实,依南方科大目前的教师队伍,学科设置状况,它是不可能通过任何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的。 3. 3. 美国的大学是自主招生,但一般在招生的时候,也会参考学生的全国统考成绩,即所谓的 SAT 分数。 SAT 跟国内的高考不同,一来它只是一个参考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二来学生可以考多次,不是一次定命运。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考试,绝大多数学生是一定会参加考试的。 所以,自主招生,不一定跟参加高考有矛盾。南科大可以把高考成绩作为一个参考。虽然 45 名学生不参加统一的高考,南科大可以组织自己的考试,但是将来 450 名, 4500 名学生的时候呢,也不参加高考吗?放着高考的社会资源不用,南科大会有足够的资源自己运作对考生的考核吗? 45 名学生将来的文凭是不被教育部承认的,也就是说,是没有认证的。他们将来读研究生的时候怎么办?国外的大学会录取他们吗?国内的名校会录取他们吗?比如美国,研究型大学招研究生,一般要求学生的本科是从得到区域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里拿到的,对于中国的学生,他们会要求学生在美国指定的几家评估机构找一家对国内的学位进行评估,到时候,这 45 个学生如果要来美国留学,他们的学位能否通过评估机构的审查呢? 希望未来几年内,上面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613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围观“南科大学生家长对港科大三位教授的回应”
热度 21 xcfcn 2011-6-23 09:39
博主按:家长的回应真有意思。没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但是力挺朱清时攻击港科大三教授的坚定立场我还是看到了。哎,这些家长也真是坐不住,或许你们的力挺一钱不值,甚至害了你们的孩子。朱校长也真有意思,居然暗示港科大三教授是来南科大淘金的,可是争取给教授高工资本身就是你校长的职责所在啊。大家真是急红了脸,口不择言了。 南科大学生家长对港科大三位教授的回应 来源:新浪博客 编辑:蜗小牛 2011-06-22 我们是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家长。我们的孩子经过南科大的严格选拔后,成为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作为家长我们支持孩子选择南科大,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南科大是深圳市倾全市之力筹办的一所公办学校,并得到国家领导、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的积极鼓励和支持;其次,我们深信朱清时校长是一位眼光高远的教育家,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很高的声誉,相信他最终会构建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和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再次,我们相信港科大援建专家会把先进办学理念带到南科大,让我们的孩子得到较好的发展。 2011 年 6 月 16 日 港科大的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三位教授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名为“ 要改革不要口号 ”文章,意在批评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该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认为这是港科大教授对南科大发起的“檄文”,而我们却认为这是针对南科大的“大字报”。作为援助筹建南科大的重要成员,港科大三位教授在离开南科大数月之后,选择这种时机,用这种方式发声,将会对南科大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而他们的港科大教授身份将会暗示公众,他们的批评是权威的、科学的、客观的、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要说,这种批评于情于理都是值得商榷的。 1 、三位教授选择离开不一定会导致南科大内忧 三位港科大教授都是上世纪 60 年代前后出生的专家学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应该是学富五车,品德高尚的师长。我们不知道三位教授是否曾经生长在国内,不知道他们是否是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曾经是国家派出留学的才俊,只知道他们长期生活在国外和香港,近年来日渐对国内的教育感兴趣,他们愿意帮助深圳市筹建一所高水平大学。就这样他们作为“援建”南科大的专家团队,成为重要的南科大筹建人员。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新作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但三人却在 2011 年初选择退出。选择离开也许经过深思熟虑,但在南科大学生入学和学校筹建的困难之际这样做,似乎并非是一种稳妥和负责任的做法,三位教授如果爱护我们孩子,即使有纷争,是不是也该留下来,毕竟孩子已经入学,不能耽搁。让我们家长还有不解的是,教授们指责的南科大筹建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诸如没有教育大纲、学科框架、培养大纲,缺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不正是他们应该负责“援建”的工作任务吗? 当然离开是他们的个人选择,我们作为家长不应该加以指责,但是让我们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是,三人在退出 3 个多月之后,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采用了文化大革命的激进语言,不明情况的上纲上线,对正处于困难时期的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进行论据不清的恶言攻击。古语云“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作为为人师表的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教授,对曾经服务过、现仍处于萌芽中的南科大及曾经的盟友,在最困难之时落井下重石,令人费解。我们的孩子是来南科大读书求学的,他们现在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位教授仅因为理念不合的分道扬镳,非要搞得兴师动众、你死我活,那么,作为三位教授,你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什么印象,想为孩子树立什么样价值观世界观? 面对三人离开后出现的困境,朱清时校长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用战略家的风范及智慧,利用良好的国内外人脉资源,化解了他们离去造成的缺人上课局面,在本学期顺利的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比较现代化八门课程,张贤科、李元杰两位全职教授分别上线性代数和普通物理,其他课程由兼职院士和教授担任,教授们全力以赴,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利用吃饭和休息时间为孩子答疑解惑。事实上,开学 4 个月来,孩子们的学习一直非常紧张忙碌,作为家长,并未感觉到三位教授的离开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2 、三位教授不一定能正确把握南科大发展的战略方向 三位教授不一定能从宏观上把握南科大的发展战略,不一定能洞察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和南科大在夹缝中生存的正确思路,诸如学校定位、改革方向、办学思路等。三位教授从履历看没有当过校长,只是做过系主任或研究中心主任;他们似乎也未在大陆的大学担任全职教师,所以他们对南科大发展的思考难以有战略层面的正确把握。我们更愿意相信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朱清时校长为南科大选择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那就是在招生的同时完善学校的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近日也认为,按照香港科技大学一模一样办大学不可能,因为深圳不是香港,建好“别墅”再招“住客”是基本的教育规律,然而朱清时主张“边开车,边铺轨”也是基于国情的变通。 三位教授否定南科大开展自主招生和去行政化改革尝试,但就目前来看,“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是南科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内容。三教授在文中说“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这句话成立需要有一定的语境和前提:如果高等教育的机制和体制很完善(西方和香港基本如此),那么“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就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事实上,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招生体制中,南科大无法录取到优质生源。那么在现实中,南科大要想发展,就要设计一种录取优质生源的机制,那就是“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如果一开始就走高考体制,可以肯定地说很难招到优秀学生,没有优秀的学生那么培养一流人才将是空话。 其实,南科大的自主招生也并非首创。我国的高考虽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由于其本身存在一些弊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改革。目前已经有高校在尝试不通过高考自主招生,例如南京大学招收的强化班、数学基地班等,被录取的学生不必参加高考;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少年班”甚至从初三就招收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免去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考试。 另外,去行政化是朱校长一直推进的一项改革,但是遭遇到重重阻力,三位教授认为“去行政化”只是哗众取宠的口号,那是教授们不了解国情,并无视南科大的努力,我们认为教授们如此评价南科大似乎更有哗众取宠之嫌。 3 、三位教授把学生不参加高考与“文革”相联系匪夷所思 三位教授用自己的臆测作为论据妄谈南科大学生不高考。三位教授今年年初已经相继离开南科大,而南科大学生高考之事却发生在 5 月底,他们已经离开了数月,按理来说他们不可能亲自经历南科大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想知道的是,三位教授关于“南科大学校负责人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的判断,所依据的信息来自哪里?我们家长天天关注国内媒体的报道,没有任何一家媒体这么说,也没有听到孩子说,那么就是教授们自己的臆测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三位教授肯定知道原始信息的重要性,他们为什么坚持这么说呢?也许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公众的眼球。 三位教授文中认为“南科大负责人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他们的这一判断完全错误。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南科大学生不参加本次高考是学生和家长自己的选择,我们是最终解释者,任何跟我们不符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既然不高考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教授们为什么说是“南科大负责人”的鼓动?他们的这一言论太不负责任了。我们想知道,三位教授这么指责“南科大负责人”,意在为何?他们所说的“南科大负责人”指的又是谁呢?是指朱校长?还是其他负责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很明显,这是恶意中伤。 三位教授将我们的孩子与“文革”相联系,实则是对我们孩子的巨大伤害!他们认为“南科大负责人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我们的孩子都是热爱祖国的好学生。就是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每天全心全意学习,课业繁重,但是还要经历着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为自己的学校担忧,他们甚至还要抽时间安慰焦虑的父母。这三位受人尊敬的教授却不顾事实,对这些敢于担当的孩子,对曾经是他们参与招录来的孩子(大部分是未成年人)与“文革”相联系,岂不是暗示这些孩子就是当年的“红卫兵”? 我们想问问三位教授:用这种方式伤害这些天真、善良的十几岁学生,难道就是你们所一再奉为至高准则的教育规律所允许的吗?难道就是你们倡导的公正公平吗? 4 、朱清时校长为南科大发展忍辱负重,为学生如履薄冰 三位教授认为朱校长脱离监管为所欲为。他们认为,校长应该由董事会遴选并负责监管,这点没错,但是,这并不说明深圳市政府负责全球遴选并负责监管的南科大校长就可以为所欲为。事实上,朱清时买一台电脑都要审批,难道这就是为所欲为吗?日前通过的《南科大管理条例》将于 7 月 1 日 实行,校长将由目前的市政府监管转为理事会监管。南科大的每一步都意味着艰辛和探索,不能照搬香港科大的模式来走。 我们的孩子绝不是南科大和朱校长获取自主招生和自授学位权的“人质”。三位港科大教授担心我们的孩子成为了南科大和朱校长达到自身目的的“人质”—这种观点很有想象力。作为家长,我们要感谢三位教授对我们这些孩子的关心,但是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孩子们不仅不是朱校长达到某种目的的人质,反而是这些孩子“绑架”了朱校长,让朱校长更加如履薄冰,不敢放弃南科大,甚至不敢生病。朱校长已是年近七旬的老者,为南科大奔波,为南科大焦虑,无须为名、无须为利,只为良心,只为教育,只为这些孩子。我们认为,说朱校长挟持了学生而达到什么目的,似乎于情于理都难以理解。 5 、我们的期盼 我们的孩子今年天能坐在南科大的教室里聆听大师的教导,是教育部的支持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努力的结果,对此我们心存感激,我们还要感谢朱校长和他带领的团队,我们也要感谢所有支持和理解南科大和孩子们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 我们感谢三位教授曾经为南科大做出的努力,但是三位教授的不妥之处我们仍然要指出来,也希望三位教授以大局为重,摈弃前嫌,为了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南科大的发展,也为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前途,提出有益建议。 我们家长将全力支持南科大并协助做好孩子的教育引导,我们愿意对我们的选择承担责任,我们相信朱校长和他的团队具有足够的智慧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不求新生的南科大一切完美,我们给南科大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我们希望所有的纷争不要影响到教学,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教书,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学习。
个人分类: 杂论|4961 次阅读|21 个评论
家长为何支持朱清时?看他们如何回应港科大三名教授对南科大批评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6-23 08:01
【Blog主人按1:如果我是家长,我也只能选择支持朱校长。屁股一旦坐在一个位置上,而且至少4年内无法挪开,那只能认为凳子的感觉还不错】 【Blog主人按2:即便如朱清时所说,三位港科大教授是因为报酬问题而离开的,这个也不影响他们撰文反对朱现在的做法。而且,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我们看的是事实,比如,是不是现在没有专任教授,确实只有两位,那就不要谈什么实验,远景之类的玩意儿,因为再实验也不能没老师带着呀,朱清时不会是让坚持学生们自学的魏书生校长吧】 【Blog主人按3:朱清时现在干脆把港科大培养的人也全部否定了,认为是工具,而他老人家这里培养出来的是全面人才,而这年头,所谓全面人才,大概是啥都懂啥都不通的大人才吧,看朱校长的意思,好像南科大在培养类似于朱校长本人这样的领导似的】 【Blog主人按4:本来一直在说国际化,但是一看很国际化的那批人根本看不懂你的作为,就抓紧开始说国情了,呜呼!国情真是个好东西!!】 【Blog主人按:朱清时先生绑票的本领在逐步提高,恭喜你,再加十分。很有趣的是,朱清时先生每每或以学生支持而感动的架势,现在再加上以家长支持而感动的后援团的激情,看来朱校长无法靠了解教育的专家们的支持活下去了,那就让朱校长好好沉浸在被自己绑架的人的仰慕眼光中自我陶醉吧】   《新京报》讯 (记者周亦楣)昨日凌晨,南科大学生家长在博客上发布公开信《南科大学生家长对港科大三位教授的回应》,支持南科大和朱清时。朱清时在看过公开信后表示,现在南科大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家长们能站出来写公开信,与南科大同甘共苦,他很受鼓舞。对于 港科大三位教授的质疑和批评 ,他也一一做了回应。    港科大三教授批南科大   家长的公开信回应的是港科大三位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6月16日,三教授在媒体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包括:“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等。   据悉,这三位教授曾是援建南科大的重要成员。南科大开学后,三位教授因办学理念与朱清时产生差异,先后离开了南科大。    学生家长称“落井下石”   昨日,联系本报记者的李姓家长表示,港科大三位教授写那篇文章,是针对南科大的“大字报”,“在最困难之时落井下石”。家长们在群中商议酝酿好多天,为了保护孩子和南科大,不得不以公开信的方式表达对南科大的支持。   家长们公开信中说,去行政化是朱校长一直推进的一项改革,但是遭遇到重重阻力,三位教授认为“去行政化”只是哗众取宠的口号,那是教授们不了解国情,并无视南科大的努力,我们认为教授们如此评价南科大似乎更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学生们“绝不是南科大和朱校长获取自主招生和自授学位权的‘人质’”。    ■ 对话·家长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与南科大一位李姓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她表示,自己参与了公开信的执笔,这封公开信代表了全班大多数家长的意见。    “三位教授落井下石”    家长称3名教授离开南科大是不负责任   新京报:家长是怎么想到要写这封信的?   家长:6月16日,三位教授的文章出来之后,第二天,我们就在群里讨论这件事儿。   新京报:这封信是谁起草的?经过家长的全体讨论吗?   家长:全体倒没有,但加入群里的大部分家长都参与讨论了。大约有二十多位。其中,八九位家长轮流执笔,每人负责一部分。所以你看到,这封信中文字风格并不一样。我们在群里讨论了好几天,直到今天凌晨才发到网上的。   新京报:今天上午我采访了一些学生,他们表示并不知情。   家长:孩子都不知道。我们不想惊动孩子,希望他们安安静静地读书。我们家长承担的压力很大。孩子毕业后拿南科大的文凭,没有真才实学,怎么行?我们更希望能给孩子们安静的环境,不受外界打扰。   新京报:你能理解港科大三位教授的观点吗?   家长:我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因为这些老师没在内地全职工作过,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国情。他们在不了解内地教学的情况下,这样说并不妥。   新京报:群里家长怎么讨论的?   家长:家长认为,第一,这么有名的教授怎么说出清朝遗老遗少说的话,好像是张“大字报”。第二,他们当年离开南科大是不负责任的。孩子是你招来的,不能因为理念不合,出现纷争就退出了。但是我们不要指责他们,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可在这个时候,在南科大最困难的时候,为什么要落井下石呢?   新京报:港科大教授在信中提到,南科大的口号喊得很响,但计划和规划并不完善。你们怎么看?   家长:现在的南科大是一个探路者,是个改革者,不是简单的办学校。探路就需要机会,一旦机会成熟就一路前行,遇到困难就解决。本报记者 周亦楣   ■ 交锋   1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他们到现在都不理解“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我们不是不注重教学质量,相反我们会尽全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背水一战。我们给学生发的是自己授予的学位,要是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不会被社会认可。    2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们并没有鼓励学生不参加高考,完全让学生自己选择的。高考肯定是主流,但也要允许其他一些“小花”能够生长,不能一说高考就把其他的全部扼杀。    3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教授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上,他们最容易理解和发现真理,所以我们提出了“教授治校”。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而是要求一流的行政管理。    4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这也是他们对南科大的一个歪曲。我的权力很有限的。我们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筹备学校,市委市政府有很多部门,我们都必须要接受他们的领导。    5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这三位教授来了以后,我给他们分配的任务就是做这些事情———引进人才,建立规章制度,建立学校的各种规章体系。结果他们来这么长时间,到走也没有做成。这应该说他们也有责任。   一流的人才不可能筹备一年就都来了,香港科大也是筹建了5年、10年后,一流的人才才真正的来了。   李晓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励建书: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 对话·朱清时   “南科大哪能一点风险不冒”   朱清时称,在45个学生面前,某些老师应该汗颜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朱清时,他表示,现在南科大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家长们能站出来写公开信,与南科大同甘共苦,他很受鼓舞。对于港科大三位教授的质疑和批评,他也一一做了回应。    打击南科大不厚道   新京报:家长发的公开信,你看到了吗?   朱清时:刚才有人打印下来给我,我才看见的。我也不知道是哪位家长写的。   新京报:前几天港科大三位教授写的公开信。对于你和南科大的批评,你怎么看?   朱清时:他们说得非常片面。他们掩盖了很多真相。比如,他们怎么走的?实际上和他们向深圳市要的报酬有关。   新京报:你觉得这个时候他们不该提意见?   朱清时:他们参加过我们学校的工作,而且多次表示过是我们的志同道合者。在学生和南科大最困难的时期,他们却用这种方式给我们学校、给学生重重打击,这不是一个做人的厚道方法。    学生的境界很高   新京报:家长选择在这个时候写公开信,给了你怎样的支持?   朱清时:我看了家长的态度,很受鼓舞。家长很理解南科大现在所做的事。学生、家长、学校同甘苦、共命运,这对任何办学者来讲都是难得的。   新京报:你认为,家长是认同你的教改思路的。   朱清时:对,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让孩子来南科大参加教改。   新京报:我们能不能理解为,南科大是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做的教改实验?   朱清时:就是共同做的教改实验,给中国教改探路嘛。哪能够都是像他们几个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算得清清楚楚,只赢不输,一点风险不冒?   新京报:拿学生做教改实验,会不会对学生不负责?   朱清时: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学生也是实验的参加者。他们也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索个性化教学的全过程。就像一个学生说的:“我一生就想做一件大事,在我老了以后,我的孙子会问我,你这一辈子做过什么大事没有?我就会对孙子说,我参加过中国教育改革实验。”   任何事情都是有正有负两方面的,不是说每个实验一点坏处都没有。这些学生思想境界很高,远远高于三个教授。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这45个学生面前,某些老师应该汗颜。   我相信,通过四年学习,学生的收获远远会大于风险。    南科大跟港科大不同   新京报: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朱清时:我想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素质发展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的,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创新人才。我们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某方面的专才,我们是想试试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   港科大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专才,就像工厂出产品一样,每个学生出来之后都具有同样的知识,都达到同样的水平。   本报记者 周亦楣 实习生 赵月若雪
个人分类: 物论|319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去行政化:马红孺点评朱清时
热度 9 xcfcn 2011-6-22 17:55
去行政化:马红孺 点评 朱清时 博主按:去行政化的内涵是什么?我想朱清时和马红孺的理解都是精准/到位的!但是,可悲的是,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为了“去行政化”而“去行政化”(根本不要行政部门),虽然说矫枉必须过正,但是显然朱清时的“去行政化”已经到了“因噎废食”的地步,进而演化成“校长独裁” / “个人单打独斗包打天下”。马红孺老师敏锐的观察到了朱清时的“命门”。我想这是解读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种种举措的一把钥匙。 马红孺 老师在李宁老师 博文 的留言 我对南科大曾经抱有一定期望,但当我看到朱校长急吼吼的要招生的时候,已经彻底失望了。 一流的研究性大学中,本科生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科研团队的建设,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招收。不幸的是,为了夺人眼球,朱校长把招收本科生放到了一个不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完全没有建立教学计划,没有固定教师,没有建立起教学和实验平台的情况下,强行招生,完全违背了一个研究性大学的办学规律,也注定了未来的南科大只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培训学校。 一所大学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支持。问题在于行政在大学是支持和服务,而不是主导。“去行政化“应该是改变目前高校中存在的行政主导的现实状况,而不是不要行政。但朱校长的”去行政化“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当了多年中科大校长,深知大学中有一个盘根错结,不可动摇的行政系统,使得大学的运行可以完全离开校长而不受影响,或校长的不符合这个行政系统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推行,所以朱校长一开始就选择了不要行政。 如果回过头去看朱校长在中科大校长位上的贡献,几乎可以用“不作为”来概括。也许这个不作为是无奈之举,强大的行政系统使校长不能有所作为。而当有了另一次有所作为的机遇之时,校长便选择了拒绝行政系统,而不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能贯彻学校理事会意志(不应该是校长意志!)的行政系统,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目前的后果。 马红孺 老师在曹聪老师 博文 的留言 也许我理解错误,我觉得朱校长在经历了 10 年也无法撼动强大的大学行政系统之后,决定不要行政支持,不要团队理念,而打算建立一所完全是一个人的理念所主导的一流大学。不幸的是,这样的大学,不仅在中国建不起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也建不起来。在这种一个人的理念主导下,最多也就是一个私塾。 马红孺 老师在我 这篇博文 里的留言 再明确一点: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个强大高效的行政系统来支持,而不仅仅是一批搞行政的人。这个行政系统要有从基本办事人员到处长的完整的行政等级,要有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以及行政人员的正常晋升机制(包括提薪和提职)。没有这样一个行政系统的支持,大学的正常运行就不可能得到保证。 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科方向的设置和调整,对各研究方向的经费支持的强度和优先次序等重大问题,应该由一个主要由教师组成的委员会决定。“教授治校”,应该通过这个委员会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力来体现。具体的科研,教学,研究生培养的比较大的决策问题,应该由若干专门的委员会来决策。 朱清时关于去行政化的 言论 1 、大学行政化的表现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做什么事都是靠行政命令,谁权力大谁说了算,而不是通过学者、科学家讨论。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应该代表教授的声音,现在成员多为各个系的主任、院长甚至校长。 2 、教授治校、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是大势所趋。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应该形成崇尚知识和作为的大学文化,而不是崇尚权力和地位。一个学校就像梅兰芳以前唱戏的剧团一样,学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梅兰芳能够唱好戏来运作,所有干部都是为梅兰芳搭戏台的人。在南方科技大学,老师能否获得尊重看他的个人能力和业绩,而不是看官职的高低,开学术会谁讲得精彩就把谁放在前面。 3 、比起大学内部的行政化运作,更严重的是外部行政化。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放权,现在人事、财权、评估、毕业证书发放等权力都在行政部门手中,学校被捆绑得一点活力都没有。 外部行政化是高校内部行政化的根源。 4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是必由之路,但需要慢慢来。“去行政化”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老学校行政化的机构和体制已经形成,只能逐步改变;“去行政化”应该从新生学校开始。 从现在开始,对新建立的学校“去行政化”,进程应该很快。
个人分类: 杂论|2918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热度 1 arithwsun 2011-6-22 15:58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王永晖 大学建设,需要的是范式革命,即整个模式上进行改革,思维方式上进行全面革新。这种范式革新思维下的大学建设,当然做法上会有先后次序,朱清时跟港科大的几位科学家的分歧正在于此,本文结合朱清时和南科大的最近报道,说一点吧。 I. 大学建设,要跟该城市的社区建设相结合。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建筑的作用,绝对是不小的,一个建筑弄起来了,就不容易变化,这个建筑结构,就会影响到居者的心理,甚至教学方法和治理结构,也都被建筑结构决定着。 教学方法如果提倡小班化教学,那是一种建筑结构,如果提倡大班授课,那是另外一种建筑结构,其教室配比绝对是不一样的。 教学方法如果提倡导师制,譬如剑桥体系,这又是一种建筑结构,跟单纯学分制主导的大学又不一样。 教授们的办公室建成什么样,行政人员的办公室,建成什么样,教授为主导的学校,跟行政为主导的学校,也绝对是建的不一样的。 更大范围的是,大学建设要跟该城市的社区建设相结合。 所以,先要有规划,然后才能有建筑,规划成什么样的智识结构,就建相应特点的建筑。这个规划,不仅仅是学科规划,甚至要跟城市的社区规划相结合,互相影响,主动地去影响。 我在“ 展望新科技浪潮二十年后的社会效应 ” 中给各地行政长官这样建议: 『中国目前各地正在进行新城市化运动,如果某地高瞻远瞩,现在就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瞄准教育共同体的社区形态,就能先发一步,吸引最高端的技术 人 群落户,比如计算机网络平台和 机器 人 设计行业,在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 所以,创校的一校之长,实际上也是当地社区的领袖人物,不仅是本校,也决定着当地社区的环境结构。这就是范式革命的意思,范式革命,讲究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中科大在安徽合肥扎根,如果当年能够注重当地的社区建设,为安徽培养出一个同样质量级别的当地大学,形成竞争对手,恐怕在最近十几年的全国性竞争中,是不会输于北大清华的。 II. “去行政化”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 我在前面的文档中专门集成了这个想法下的相关帖子: “去行政化” 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思考性博文集成目录 大义是, 去行政化的提法,其实不好,如果改成“行政透明化”,就文辞达义了。去行政化的分水线应该在“透明化”的程度上,即,行政系统进行完全的透明化操作,而那些不能完全透明的部分(如人才评定,顶级人才工资,高考招生),则剥离到董事会和教授会执行。 当然,现在中国大学是没有教授会的,将本质上的教授会,裁割成了3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本科生教学委员会,新建大学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可以从头建起。 去行政化的大势所趋应该强调的是,行政系统负有执行“透明化”的任务,首先自身执行完全透明化行政操作,同时监督董事会和教授会达到协定程度的透明化。 根据这个思路,朱清时是否做到了行政透明化呢,是否把无法透明化的部分,分割出行政体系,交由专门的委员会了呢。 报道的信息都提了一点,不是很乐观,但是信息也不是很充分,这里就不引用了,无非乎,工资是谁定的,教授是谁聘的,由朱清时聘也不是不可以,但就不是“去行政化” 的本质“行政透明化”了,这是不是港科大三位科学家的“口号”判定词的由来。 建一个大学之初,争取什么样的同盟军,争取谁的支持,是个重要的问题,比如刘广明的文章,认为朱清时争取的是新闻媒体的支持,找到的是年轻学生做同盟军,无怪乎港科大三位科学家又加了一个“文革”判定词,文革,不也是这样,靠的是控制住舆论弄起风潮卷起来,那些第一批次参与文革的年轻学生们,不也是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去上山下乡吗。 这三位科学家,正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对此有切肤之痛,行文中的自然表露,不希望教育改革变成“文革”,不是危言恐吓,而是深有历史经验的伤疤。 在此多说一句,我们科学家,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要少跟新闻界混,大家可以数一数,除了陈景润由徐迟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后面这么做的,想锦上添花、临门一脚的,基本上都有巨大的负效应,我们这些科学家,不管做到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控制得住新闻媒体的,与媒体参合,绝对是弊大于利。 那,建一个大学之初,应该争取什么人,笼络住什么人。 其实说穿了也简单,建设大学,就牵扯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资金,一个是学术师资。 资金方面,一个新建大学必须建好自己的董事会,这是万事开源的第一步,比招聘师资还要先,比学科规划还要早,是几位港科大学者没有指出的。 董事会的来源,是出资方,学校资金的决策,应该由他们来定,他们想把大学建设成一个麻雀巢,那就决策出一个麻雀巢的标准,想把大学建成一个老鹰巢,那就按 老鹰巢的标准提供资金,决策资金流的指向。 譬如,大学师资的工资标准,就不能是校长说了算的,不能自己人决定自己人的工资,要由董事会来定标准,至于你拿这个标准去招什么样具体的人,则是校长和教授会的任务。 这方面的报道,仍然不乐观,因为朱清时说过,对顶级科学家要一人一议,也就是说,没这个董事会决策出的标准。 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我们一定要把党委嵌入进董事会里去,这是好事,意思是,党委的权力,只能在董事会里施展,董事会管不着的事,党委也就应该放手了,哪一级有董事会,哪一级就有党委,哪一级没有董事会,哪一级就没有党委。 学科规划也是这样,学科规划的内容,当然是教授会提出的,但是学科规划是要给钱的,这个钱怎么给,还是得由董事会来决策,科学家不可能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起码得拿出精彩的演讲和分析,让董事会信服。 南科大的第一步,其实应该是董事会,而不是校长,先有董事会后有校长为上策,但是中国情况就是这样,总要有个张罗的人吧,就先选个校长,有了校长之后,得赶快张罗着把董事会建起来了,自己给自己找个约束力,才是做事长久的样子,让别人看着放心,自己也能获得更广泛的真实支持。 南科大的董事会成员,不仅应该有深圳市政府的代表,不仅应该有党委,而且应该招徕深圳香港当地的著名企业家(乃至全国的,谁叫南科大是第一个呢,这方面就有莫大的好处,关键你得去利用啊),应该有三顾茅庐的谦虚精神,他们不仅仅是大财神,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他们的商业精神,为南科大的建设把住经济决策关。 现代教育体系,绝对是一个跨学科建设,一定要集成各方面的智者,强分为两类,一个是经济,一个是学术。本来还应该有政治,也可以一分为二,比如,实际搞政治的,如党委归入董事会,党委在董事会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董事会的所有决策,必须反映出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这是好事啊,共产党的最根本基因,就是为人民谋福利啊,党委能不能关注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就是大学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立场。 而那些不实际搞政治,只是理性地研究政治的人士,俗称智库、智囊团,则归入教授会可也。 我们说过,行政化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把不透明化的那部分,分割出行政体系,经济的,交由董事会决策,师资的,交由教授会决策。 天下,总有难以透明化的部分,这是人生之真实,譬如,师资招聘和评级时,怎么判断,这没办法用个考试卷子,给予客观性的判答。如何判,不能校长/院长一个人说了算,应该把这方面的权力和责任,交由教授会或专门成立的委员会。 那么,南科大迄今为止招到的两个全职教授,是否经过了这样的程序,报道中没有指出。 世界上的事,不可能是完全清晰的,即使完全清晰的事,有时候也不能公开讲,做不到完全透明化,这些事的责任,就应该分散权力,分散到专门委员会的每个成员头上。 这是正法,应该朝这个方向走,但是要多说明一点的是,教授和科学家们,一般性格谨慎,所以不能指望他们去主动出击招人,他们只能负责评人,主动找人,主动布局出一个学科架构,还是行政首脑--校长/院长的最大职责,结合已有的历史经验,归根结底还是 校长/院长在为本校/本院的学科架构负责,那些闯出来的校/院,往往是因为它们有着一个好领导,既有开拓精神,又有学科变革和分布的大局观。 校长/院长找人之后,才把人带到教授会通关,让教授们去评,评的过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当然,教授会也可形成专门的招人小组,在校长/院长领导下工作。 笼络住师资,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跟军营类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四年一届就走人了,光讨好学生是不够的,学生好的最大效应是,可以把更好的师资吸引过来。 最后结论一句,范式革命确实不是吹“口号”,里面有道道。 附注:网络爆料留言的评注,这些网络爆料留言,自己说都是得到了南科大内部人士的爆料,不知真否,可以集成在这里,稍助雅兴: 1. 『 aagaag 内部揭秘: 港科大的人不是自己撤走的, 而是其中一人因为恶行被南科大开出赶走的, 然后他裹挟另外两人也不去南科大的.所以才这样大的怨气,恨气. ---我认识一个在南科大坐办公室的人,所以知道他们的底细. 这三人中, 搞数学的那个人是老实好人. 那个名字带水的, 在本学期开学的时候, 他给南科大的学生做讲演, 他竟然面对新生在大会上公开说: 国内的大学,包括中科大, 清华, 北大, 上的课程都是垃圾, 当然南科大的课程也是垃圾, 你们(学生们)都不要去听课! 听这种垃圾课干嘛. 此讲话被愤怒的听众反映到朱校长那里, 朱校长极为生气, 立刻做出三点决定: 1. 这人要给出说法,收回讲话,承认错误, 公开道歉. 2. 本学期他马上要开设的工程的课马上停上. 3. 以后南科大不用此人了. 不再和他有任何往来. (顺便一说,此人一边当教师,一边当公司老板,根本不是真正学问人). 当时讲话有录音, 有根据录音的笔录,他要耍赖是赖不掉的. 大家可想而知,此人是何等狼狈何等颜面扫地被踢出了南科大. 所以他才裹挟另两人, 在南科大当前因高考事件最困难的时候,背后捅刀子. 这就可以解释了: 他们这篇文章里为什么充满了这么大的情绪,怨气,恨劲.为什么用的都是文革式的语言.为什么拿着放大镜和哈哈镜找问题. 顺便一说, 执笔人为什么这样善于用文革式的大批判的排比句呢,为什么上纲上线如此厉害呢, 为什么这样善于攻击人呢, 答案也许可从他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 』 这个流传的比较广,他到每个人的帖子里去帖,我这是从自己博文的跟贴中粘过来的,回应如下: 其实,这样的科学家言谈,有人不仅在课堂上说过,还专门发在博客上,也是海外成名后回来的科学家,给你个链接地址自己找证据吧: http://www.jevonslee.com/blog/ 为什么浙江大学校长不把这个李志文(好像也曾经在港科大主持过一个系)开除掉呢,如果朱清时的反击路线是走这个,就太可笑了,恐怕死得会更快。 2. 还是钱少惹的祸? ---------评论人: 北邙山樵 评论日期:2011-6-21 19:20-------------   另外:再次爆料。   香港三教授确系与朱只是有些办学思路的分歧,但导火索却是他们尚未为南科大做什么就狮子大开口要钱。索要钱财数额已经完全超过了深圳为南科大制订的相关财务标准,所以双方合作才没有谈拢。朱清时为他人讳,所以开始不肯透漏此间事实而已,不想到香港三教授却落井下石,其人品堪称猥琐啊…… ----------------------------------------------------------------------------------- 曹聪老师在那里留言道『事情变得越来越庸俗化了』。我道则不然: 曹老师看得浅了,资金问题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给教授们多少钱,不应该是校长一人说了算,标准得由董事会定,所以,如果朱清时建好了董事会,任何一位教授想借建校牟利,得跟董事会说,校长只是具体执行方。 不给你钱,或钱给的不够,要恨就恨董事会吧,这就是对此篇爆料文的学术性回应。这个爆料留言,比第1个的水平高,是好事啊,南科大建校的资金决策,倒底是谁在做,有没有一个实质上的董事会,南方周末上的三位港科大教授,只言监督,未言决策,我以为是不够的。 3. 副校长人选问题,如果从这种范式革命的角度,副校长就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岗位,没那么重要,不用等到把教授们招聘好再定。 学校更重要的岗位是财务长和教务长,财务长要由董事会来定,是向董事会负责的,校长无权罢免财务长。至于副校长,就完全可以由校长一人来定就行了。 至于教务长,一个大学,先有学生,还是先有教务长,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么,教务长怎么来呢,得由教授会来定,起码得是初期的核心教授团队来定。 南科大如果没有教务长及其制定的教学规划,就开始招生,那确实就是玩成游戏了,普通人觉得三位科学家把这一点又再次说重了,但是你想想,就是一个中小学,如果没有教务长就开始招生,你怎么看,所以招本科生,确实得等着全职教授的团队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开始干。 4. 这就说到了急冲冲招生问题,建个大学跟建个中小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换个思路来讲,如果朱清时不急着招本科生,而是急着去建南科大的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把这个招生急冲冲地做起来,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一者,南科大畅想的去行政化原则,可以先在这些附属单位实践,招来的那些行政人员,也可以先在这些单位练兵,检验他们做事的态度和能力。 二者,大学的附属幼、小、中学,对任何人包括应聘的科学家们都是非常有吸引力,先建起来,就把吸引力变成真家伙了。我原来在西安读高中的时候,那阵西工大附中还只是中等偏上,现在却成为西安高考成绩最好的中学,各地的最好中小学,也往往是当地的大学附中,这就是教育规律,不用白不用。 所以,急着招本科生,是不对的,但如果急着招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生,可行性却非常大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大学机构往下建中学、小学、幼儿园,还不是切菜一样简单的事,即使是一个筹建大学,拉出一点人马就能把这件事办好,并不用触动过多关卡,也正好能打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关要上。 南科大想吸引住进行教育改革的科学家们,那就从他们的子女上下手吧。
个人分类: Book-W|3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改革者并不享有天然的批评豁免权——再说南方科大
热度 23 nli2233 2011-6-22 10:33
改革者并不享有天然的批评豁免权 ——再说南方科大 科学网上有不少为朱清时院士辩解的言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说法是:朱校长曾经执掌过国内一流高校,对于大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对于大学改革的认识比其他人懂得更多,他之所以独辟蹊径,在没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没有起码的教授队伍、没有明确的专业设置和规划的情况下,先行一步自主招生,他一定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是个改革者,我们不能给他泼冷水,相反地,要鼓励他改革下去。至少,批评者应该闭嘴,保持沉默。 还有一类观点,认为水平不如朱清时校长的人是没有资格批评朱校长的。他们质问批评者:你有没有胆量亮出你的资格,看看你发表过什么国际论文,担任过什么重要职务?这一类观点不值一驳,因为其逻辑荒谬到与“不是名角不能评论梅兰芳的戏”、“不是球星不能评论世界杯”等量齐观。 对于前者,我个人还是很理解的。毕竟,高教改革,步子最大的,南方科大是独一份儿。南方科大的身上,寄托了太多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希望。人们对它给予厚望,不希望它出任何问题,担心由于大家的批评言论,南方科大会中途而废。不过,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首先,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批评者跟朱清时院士的支持者的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南方科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样板。对朱院士的批评,多半也是为了让南方科大迅速回到正确的办学路线上。大家对于南科大筹建初期朱院士提出的改革目标基本上是认可的,有分歧的地方存在于达到目标的手段和路径。 其次,南方科大是公立学校,大家对南方科大的办学方针和实践提出批评意见,是在行使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权利,这是受法律保护的。这一点并不应该因为被评论的对象朱清时校长是位改革者就有了本质的改变,换句话说,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该赋予改革者天然的批评豁免权。 香港科大三教授最终选择了离开,也是他们在为达到改革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路径上与朱院士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后才做出决定的。他们在报纸上发表批评朱校长的文章,措辞是严厉了一些,但其论述的道理,都是站得住脚的。鸿飞先生说,港科大三教授对朱校长是“始乱终弃”,做人上不可取。这或许是公允的,或许不是。因为,最终离开的是三教授,他们是朱校长当做上宾请来而后离去的,也许他们心里对朱校长也有“始乱终弃”的怨言呢。教育学家刘广明先生刚刚发文(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9436do=blogid=457911 ),指责三教授是把学术争议上升到政治高度,指责三教授是有文革思维的人,这是非常严厉的指控了。三位教授既没有说朱校长反党反社会主义,也没有说朱校长反对三个代表,更没有说朱校长反对改革开放,他们所说的,不过是自己在办学理念上跟朱校长的分歧而已,他们没有不讲道理,没有对朱校长批倒批臭再踏上 10,000 只脚的意思,哪里有把学术争论政治化,哪里有文革思维?标题里有“文革”二字,就是文革思维吗?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对批评者的批评也是行使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护朱校长、反对批评朱校长的朋友们,请继续发表你们的看法。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7676 次阅读|38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的“四大失误”
热度 17 lgmxxl 2011-6-22 09:02
近几日,南科大及其创校校长朱清时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南科大好像一夜之间成为教育改革的反面典型,朱清时老人成为人人批评的对象。一个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当过中国顶尖大学十年校长的人成为一个不懂教育规律,不尊重学者意见,不作基础搭建、只会玩“口号”的媒体炒作者。这些真让深深地感到震惊,也让我反思良久。我自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筹建时就一直关注南科大的发展,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判断,朱校长委实存在重大失误,至少有四个! 失误之一:错把领导人表态当成法律法规 从南科大校长遴选过程看,当推委会、遴选会最终圈定朱清时为校长时,朱清时和当时的深圳市长和市委书记有过深入的交谈。当朱清时得到他担任校长的条件后,他才答应当此校长的。从以后陆续公布的资料看,朱清时当时要的条件主要应该是:去行政化,大学不要行政级别;兼任党委书记,提名副校长;教授治校。朱校长得到这些答复后,他就以较快的速度向外界作了透露。以至于一些媒体在采访朱清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科技大学九大亮点,比香港科大条件更好!但是,一个月后,风云突变。先是南方科技大学45名学生被要求高考;接着是《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原来大家期盼的“教授治校”,改为了“教授治学”;最重一招当然是其合作团队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让国人难以理解的重大材料:《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朱校长的急于发表讲话,给自己落下个“学话不算数”、“只会喊口号,不懂教育规律”、“哗众取宠”等的悲剧。其背后的原因,当是把领导的表态当成了已成事实的法律法律。 失误之二:错把媒体当成同盟军 在朱清时担任校长不到二年的时间内,他成为国内在媒体上曝光最多的大学校长。从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到市级小报,都有关他本人及南科大办学的报道。朱清时好像在不自觉地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同盟军,冀希望于媒体的力量,推动南科大改革的顺利实施。但现在的中国媒体,一是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二是进行了政治化顺应,媒体更多地注重的是新闻的经济性、政治性、娱乐性。朱清时成为媒体的玩偶,到头来成为媒体继续赚钱的工具。以《南方周末》为例,该报纸发表了有关南方科技大学的系列文章:《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2010-12-17)》;《“小楼”和“大师”:一所理想大学的模样(2010-12-17)》;《大学难批并不荒唐(2010-12-23)》;《南科大首批50名新生能招满吗(2011-01-06)》。在这些文章吸引观众眼球的情况下,《南方周末》(2011-06-17)在其报纸的前几版发布了三篇有关南科大的重要文章,其中尤以《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为最厉害。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同盟军,原想通过媒体形成自己教倒的推动力量,结果媒体却帮了倒忙。这个教训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失误之三:错把香港科大教授聘为自己的合伙人 吴家玮校长在总结其香港科技大学成功实践时,曾说过“崭新的研究型大学里,人际关系必须细心处理。大凡杰出的专家学者之所以杰出,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思维见解、观察能力和创新论点。科大的创校人物大多是来自一流学府的资深教授,对办学的良策各有看法,也很执着。欲在资源有限、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达成共识,恐怕不太容易”。 不想此言竞是一语成畿。《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一文充分说明了吴校长的伟大。该文六个小标题:1.“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的核心;2.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3.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4.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5.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6.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这6个标题,个个切中要害,个个危言耸听。这篇文章出自三位受过洋教育的教授之手,我不太相信。有不同意见,作学术争鸣,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应该把学术争论,上升到如此高度。 失误之四:错把学生当成改革者 南科大的45名学生最多算作南方科技大学的首批学生,他们甚至还不能算南方科技大学的利益相关者。让这些10到25岁的孩子们充当改革者,甚至于支持他们不参加高考,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失误。45名学生与教育部作对,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高考作对,无论如何都要付出代价。真希望我们教育部能有容人之量,不要拿这些孩子说事。也希望朱校长能进行完自己的改革,否则,45名学生的命运真不知会如何。 吴家玮 . 同创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志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4.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14376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假如“南科”梦醒,失望的不只是朱清时
热度 5 ivychang_cas 2011-6-21 09:31
来自: 钱江晚报 南方科技大学自今年3月开学以来,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6月初45名学生缺席 高考 ( 微博 ) ,更引起社会各方的热烈讨论。据华西都市报披露,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在开学前后,便已先后离开了南科大。南科大筹建团队的核心人员退出了与朱清时校长的合作,无疑是爆炸性新闻,因为之前人们关注、担忧或质疑的是南科大的“外患”,即它的改革与现行教育体制的冲突,没有人想到它还有这样深重的“内患”。 对南科大的教改“实验”,有些人一开始就不看好,称其为“南科一梦”。但这一“梦”经媒体传播,已逐渐扩展、蔓延成为许多国人共同的教育梦想,这个强调“去行政化”、追求“自主招生”与“自授学位”的另类大学,以其独标一格的、与现行教育体制多处不“兼容” 的办学思路,以及毅然决然的革新态度,在筹办的过程中,就已成为人们心中“求解钱学森之问”的一块试验田,人们在它上面播下了教改梦想的种子,盼望着梦想的发芽、生长。 但目前看来,这块试验田可能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都还有点问题。从“天时”来说,目前公众追求的主要不是“互利的正义”,而是“公平的正义”,因为贫富差距拉大,更因为以权谋私的丑恶现象屡见不鲜,体现在教育改革上,便是人们对“自主招生”、“素质考核”之类的公平性的质疑,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哪怕有千般不好,但还有一好——公平,因此南科大45名学生拒绝参加全国高考,招来的非议也很多。 从“地利”来说,本该是南科大的最大优势,因为深圳市政府是朱清时的“老板”,当初聘请他当校长,就是想让他办一所与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一样的一流大学。深圳一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大都会,沧海桑田的巨变奠定了深圳市锐意创新的文化底蕴,深圳市民相信“只要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这也是南科大未被列入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招生资格名单,可朱校长招生的演讲依然会爆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深圳的人文环境毕竟与香港不同,学校的办学阻力如果过大,从当地政府到普通百姓,当地社会对它的认可度也会随之降低的。 而最关键的“人和”这一要素,也在两方面相继出了问题。先是朱清时这CEO与深圳市政府这老板之间有了龃龉,既有与市政府在公开招聘正局级副校长一事上的矛盾,更因鼓励学生拒绝高考一事,让老板很生气。而现在又曝出筹建团队的核心人员退出,并公开发表文章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人感觉朱清时已四面楚歌,猜度他能不能顶住这来自各方的压力。 无论是“去行政化”,还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南科大面对的是整个现行体制,谁都知道南科大的“一小步”有多难,唯其难,才更显出其勇于实践的意义,无论成败,都该为南科大喝彩一声。 (钱江晚报)
26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不是香港科技大学
热度 2 ivychang_cas 2011-6-21 09:29
转发:刘广明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9436do=blogid=456849 香港科技大学1986年3月开始筹建,8月成立“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1987年9月筹委会接受校长遴选委员会建议,于1988年委任吴家玮为第一任校长。1991年10月首批700余名学生到校,由于首期校舍未完全落成,学生只能在九龙尖沙咀的临时校舍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100余名。香港科技大学首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于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 2007年3月,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模版就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政府希望通过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科大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9年6月经过校长遴选委员会推荐的朱清时被任命为创校校长,2011年3月首批45名学生到校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20名左右。南方科技大学计划2012年9月建成新校区。 由此,可以看出两校的诸多相似点:政府全力筹建;校长公开遴选;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个筹建5年后招生开学,一个筹建4年后招生开学;在筹建时期都广受争议:香港科大曾因预算严重超支、设备豪华等而广受争议。南科大则因期“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失败”等而面临巨大的诘难。但两者的不同点却是远远大于相同点的,或许正是其中的不同点,使朱清时的合作筹建顾问班子撤离,使南科大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广受质疑。也正是这种不同点,使南方科大永远模仿不了香港科技大学,更成不了香港科技大学。 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同 筹建香港第三所大学,是香港行政局和香港社会的共同愿望,得到社会的积极影响和热切支持。这可以从其筹备委员会人员组成和社会积极捐款两个方面得到印证。筹备委员会既有资深议员、政府司长,也有海外教育界、本港教育界社会名流。在筹备委员会后成立3个月后,香港赛马会即捐出港币19亿作为校园建设资金。在筹备委员会公开征求校名时,社会积极建议,建议名称超过百个。在深圳建设第二所大学,也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力度不可同日而语,支持背后的动因更是天壤之别。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在这种热切的期盼中,香港政府却表现出高度的“靠边站”。香港政府拨款之后,没有连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任何框架、任何压力。香港科技大学的政治干预几近于零。 也正是这种政府的“无为”成就了香港科技大学美好的今天。反观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政府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作用却是巨大的,也是自始至终的。从校长遴选,到校园建设,甚至到仪器购置,学生不参加高考,都能看到政府“作为”的影子。特别要命的是,除了特区政府的“作为”外,还有教育部的“大有作为”:三年不批准其筹建;同意自主招生后要强行要求参加高考!可以说,朱清时校长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付出的心血绝比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付出的多得多,但这些多付出心血,可能恰恰是吴家玮校长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他没有遇到过的。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教授共同指责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着实有点“不合国情”,也是对朱清时校长的不仗义。我认为朱清时的不合常规出牌,并不是朱校长不懂教育规律,而是他面对“黄灯”情境的一个“急招”。 内部治理结构不同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其法规为一张白纸,所以它可以完全“量身自制,适时宜人”。初创时的香港科技大学,借鉴的是美国东西两岸两所公立大学:加州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法规,同时也加上了香港创立科大的背景、环境、文化和经济条件。于是乎,一套一套量身订制的法规出笼了,适于科大的宗旨,合于科大操作,又在世界主流大学范畴之内。 如果把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最大秘诀作一个归结,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条:政府无为、国际视野、教授治校。政府无为,讲得是政府不干预大学的办学;国际视野则要求香港科技大学要无论是在校园建设,还是在学术规划、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教师聘任等方面,都要有大手笔,在站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去思考、规划和落实这些事情;教授治校则要求教授在学校有话语权、建议权、决策权,同时教授也要有压力、有动力、有激情。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建设模版,当然知道南方科技大学成功的秘诀。所以朱校长一上任就说,他要在南方科技大学搞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他要“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应该说,他说这些时,绝对不只是为了炒作。但实践给他老人家上了一课:去行政化的行程中,政府高调给他公选两位“正局级”副校长(政府应该是答应过他副校长由他提名的);“教授治校”被演化为不疼不痒的“教授治学”,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几近“罢设”;“自主招生”千呼万唤才出来,却被认为是“不合法”,要求已被录取的学生去高考(实际上如果学生在南方科技大学参加高考同样有违法之嫌:异地高考!)老人家难呀! 资金条件不同 有钱不一定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足够的钱是一定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香港科技大学筹备时,可谓资金充足。建校资金一说是20亿美元,一说是500亿港元,吴家玮校长说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40亿港元。其学术副校长孔宪铎认为,创建香港科大的经费充足:巧妇大米,柴油俱备。 在1988年到1993年创校之初的5年中,香港科技大学人员工资加了一倍,到1998年,其人员薪俸是1988年2.7倍。正是其诱人的报酬,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教师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反观南方科技大学,则没有这么幸运。虽然网上爆传南科大教师拿着7位数的钱、学生吃的是“八菜一汤”,但朱校长手里的筹建机动经费却只有区区的1000万元,其它方面需要钱,得找有关部门申请。将于7月1日实施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也没有给予朱校长多少用人的财政权。他的财务预算要经市政府批准,南科大教师工资要“参照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水平状况,合理确定”。可以设像,南科大决不会出现像香港科技大学在聘人方面的财大气粗,也绝不会形成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的吸引力。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一支世界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的目标或难以实现。 由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不管是谁当这个校长,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南方科技大学还是应该顺应环境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慢慢来。用吴家玮校长的话来说,就是惟“一步一步去做”。
3020 次阅读|4 个评论
南科大:把口号喊成真理也是一种成功
热度 9 张显峰 2011-6-21 08:48
南方科大最近又陷入了舆论漩涡。先是因为45名学生拒绝参加高考,被媒体说成了“朱清时的人质”;后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三位南方科大创校核心成员“出走”后,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公开质疑“朱清时式教改”。 其实,有歧见,拿出来讨论是好现象。有意思的是,舆论近来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早先南方科大擎起“去行政化”大旗时,舆论一片掌声;随着其开张,质疑之声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时评家“告诫”朱清时:“南方科大的路不能越走越窄。” 要看到,舆论有时是盲从的,你越跟体制合不来,它越叫好,但对南方科大来说,最值得珍视的应当是这些不同声音。香港科技大学三位“志愿者”李晓原、李泽湘和励建书教授,是因为办学理念的不同和朱清时分手了,可贵的是,他们是谦谦君子,能把分手原因和自己的看法坦诚公开,我想不是图嘴上痛快,是真正为了南方科大能有好的未来。 南方科大一开始就以“去行政化”的“革命者”形象示人。但三位教授认为:“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这句话我想朱校长不必介怀。南方科大本质上讲是个公立大学,让一个公立大学去行政化,不是学校说了能算的,要看人家深圳市想怎么玩儿,如果深圳只跟你要结果,要一所响当当的研究型大学,并且告诉你,你缺什么可以要,至于你怎么办我不管,我想这事就好办多了。 别看这个想法很简单,要实现起来很不容易。政府得从掌柜变成丫鬟,得从命令你变成服侍你,这“变”起来相当困难,不仅要有诚意,还要有胸襟,更要有胸怀未来的眼光。前一阵子深圳市公选正局级的南科大副校长,就说明深圳放手放得还不够彻底。 要不要行政和要不要行政化是两个概念,任何机构都离不开行政管理。世界公认的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他们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中国的大学里也同样存在一个庞大的、有力量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是整个社会行政管理体制的延续。他们只强调一个功能:管束——管束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在一所大学里,行政力量是用来服务的时候,学术、学生和教员才是真正的主人,他们决定 着一切 学术事务;反过来,行政力量是用来管束的时候,权力才是真正的主人,学术则沦为权力的奴婢。这是中国大学和国际一流的差别,也是要行政还是要行政化的不同后果。 南方科大已然擎起“去行政化”的大旗,我以为,口号不妨喊着,等它真把这道“伪命题”求真了,南科大也算成功一半了 。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5296 次阅读|9 个评论
南科大 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朱清时
热度 5 Zhanglincn 2011-6-21 07:04
有这样一段成功的历史,就发生在“昨天”,它就是祖国的建国伟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奋斗历程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才现象,那就是最终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核心人物毛泽东,是唯一一个没有出国留学的人。 这个历史现象只能说明一点:只有那些能把先进的国际理念和中国的实际现实结合起来并自主创新的人,才能获得中国实践的成功。毛泽东之所以能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或军事战斗中给出非常合理的可行性建议和举措,靠的不是对国际现成先进理念(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而是对中国实际情况的清楚把握。试想在那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确的军事决策是多么重要:前有军阀堵截后有党国追兵,这场战役该不该打,怎么打,打完要到哪里去?而且这些事情都需要立刻做出决定。在革命领导的核心圈子中,不仅有李德这等纯粹的国际大腕,王明这等直外派回国的牛人,而且还有众多留过洋的中坚力量,他们却都不能即刻给出实际正确的军事方略,而只有毛泽东总能正确把握局势,时时提出正确的策略,这一点不仅仅说明毛的聪明绝顶,更说明毛这土生土长的帅才,不仅懂得国际理论的精髓,更了解中国现实的具体情况。 与此相似,中国教育领域的南科大也在进行一场教育改革的宏伟事业,正同这段革命历史相似,此刻谁都不知道南科大的改革能不能成功,而且此刻也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怎么办就成了朱清时核心集团“军事会议”上讨论的重点。分歧当然会有,指责当然颇多,因为此时前途不明,生死未卜,而参考的道路却有千条万条。此时忽然有人就提出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获得成功,而且有了自己的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当然香港科大已经做到了一流,而且还一直在不断前进。但香港科技大学的环境与其说是中国环境,不如说和西方相同。香港的制度环境其实就是和英国、美国一样的环境,甚至包括香港同胞们的生活方式都和西方差别不大。所以香港科大的成功只是一例西方教学模式的再次胜利,而不是中国大陆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正是这一点才产生了办学理念的严重分歧和众多声音的广泛质疑。 朱清时校长走的道路正和毛泽东当时的道路极为相似。朱校长是个懂得中国具体现实的人,也是一个立志要在中国的环境中尝试改革的人,所以朱校长“没有”走西方办学的基本套路,尽管朱校长一直以香港科大为榜样办学。其实朱校长不是不想采取已经实践地非常彻底的西方成熟的办学模式,而是朱校长发现只能采用中国现实条件下可行的办法,才能把西方办学的精髓结合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 “南科大只能建成中国国情下的一流大学,不能够拷贝任何地方任何学校的模式,因为情况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不一样,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 南科大是我国的教改试验田,要为高教中的一些难题试探出路。(朱清时)” 这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应该有的现实态度,我们的内心都想拥有中国的哈佛、中国的剑桥,大陆的香港科大,但我们要在中国的环境中获取这个目标,就不能照搬已经非常成功的西方大学的现成模式,我们只能走把先进的国际理念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并重新加以自我创新的道路,除此以外别无选择,因为我们不想放弃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当你站在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时候,我们只能明白我们的社会是承载了多少人的鲜血和希望的来之不易的社会,而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弊端和不足,存在于教育、经济、科学和政治中的种种落后和黑暗,不能以推倒纪念碑的颠覆方式为前提,事实已经证明在很多领域都有和朱校长一样的改革者,他们的勇气和坚韧都能带给我们最好的回报,而我们也不必为此放弃我们的信念。 南方科大,我们期盼你的成功!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564 次阅读|19 个评论
朱清时的失败与南科一梦的破灭
热度 15 冯用军 2011-6-20 18:26
最近,南科大核心创业团队——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及该校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纷纷抛弃朱清时而去,他们是带着深深的失望情绪离开的,而离开的重要原因是认为朱清时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这些言论说到了南科大和朱清时的命门上,也是 朱清时和南科大的致命伤或者说“先天基因缺陷”——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加之碰上一个不想作为、不敢作为的过渡部长,情况确实如此,可能还会变坏。 高考仍然是中国目前最公平科学且合法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通道,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挑战这公平的最后一根稻草和道德底线。 如果说港科大的四位教授们太不了解中国大陆的政治环境和办事传统,那么老乡朱清时是太了解了,他原本以为,筹建中的南科大违反国务院教育部法律法规而违法、违规招收45名学生,全然不顾《高等教育法》的严肃性和高考招生的规律性,自以为将“生米煮成熟饭”,教育部就会“法不责众”,承认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权和自授学位;本来教部给了朱清时和南科大一个台阶,就是教部发言人续梅说中国任何高校招收学生都必须参加法定的高考,准备给了45名非法生一个寻求合法身份的路径,以参加合法的高考而换得招生的让渡资格。可是, 朱清时继续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做他的“南科一梦”,害人害己, 变相要求45名学生发公开信不参加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公开的合法高考,而自己躲到外面去避风头,最后,以学生要挟教育部的“倒逼方案”未得逞后,又出来发话说这是学生自愿的,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妄图以老迈之躯和45个无辜学生去对抗体制和国家机器,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以餐具收场。 朱清时的失败,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失败,无论是作为老乡还是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从道义和专业上我也很同情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去行政化”、落实《高教法》)的失败,更是中国整个体制改革的失败。 南科大本身就不合时宜、不伦不类,而且又落到不懂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朱清时手上,换句话说, 深圳市委市政府选从体制内退休的副部级校长朱清时来当体制外的南科大的筹建校长,本身就是一个决策错误 。南科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从校长到普通教师到普通的服务人员,都应该挑体制外的青年才俊,这种人才既有高等教育经验,也有干一番事业的闯劲,既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也懂得人才培养规律。 朱清时一厢情愿、深圳市委市政府一厢情愿的失败实验和改革——南科大真的就要成我当初预言的“南科一梦”了, 可怜了那45个出身非法的孩子们,他们的一辈子就毁在老朱和某些政客的手里了 。朱清时“南科一梦”失败,反正没什么责任,大不了继续他的退休生活,或者到那个独立学院、民办学院继续兼职赚多点钱,深圳市委市政府也不用为失败的南科大和浪费纳税人的巨额税赋承担政治决策失误的责任,只是苦了那45个孩子们,还要坚强些,振作起来,从朱清时鼓吹的美丽肥皂泡破裂之后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昂首走上高考的正确道路和按考分上大学的科学人生,或者并入深圳大学预科,降低青春损失,重新开启幸福人生。 无论是谁来宣布,朱清时本人承认改革失败、实验结束,还是始作俑者深圳市委市政府,放过那45个无辜的孩子们吧,让他们早日从苦海中解放出来,通过全国统考或教育部批准的80校的自主招考获得合法的身份。解铃还需系铃人, 南科大的失败和夭折只是个案,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体制机制改革还必须探索新的道路,而且必须探索新的改革道路,否则,“钱学森之问”将永无破解之日,中国高等教育也将走向消亡的不归路。 朱清时仅仅是一个退休的老人,而已,我们本不应该对他指望太多、期望太高,现在失落感、挫折感、失败感很强,那也是人自找的,毕竟, 现在的深圳已不是30年前的深圳、现在的领导人已不是30年前的领导人 。你期望太高,就应该有这个挫败感最强的心理准备。邯郸学步也好,东施效颦也罢,我国大陆是没有像香港科大那样的生长土壤和环境的。无论朱清时式的“南科一梦”是个杯具、洗具还是餐具,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错过了引领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的最佳时机,其实,从许宗衡因腐败被抓之时就已经失去了,所以,各方一厢情愿的“南科一梦”最终沦为历史的笑话、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吊诡败笔。 我们国家有句俗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违背常识的言行一般而言是错误的或伪科学的,老朱心太急了,步子迈得太大、跨得太远,将事物的基本成长规律搞反了。我理解老朱的心急,毕竟他年龄不小了,能清醒做事的时候不多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急是老人们的通病, 想当年一代伟人小平同志92南巡也急,何况是区区朱清时。其实,在中国特色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之路要取稳健措施,一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儿的来,绝不能操之过急, 毁其旧屋,露处野以待新厦之成,于新衣未成之前,弃其旧服,兴无衣褐之叹。按照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做法,南科大的改革探索可以学习梅贻琦先生复办清华或香港国际公开大学的做法,利用好深圳市委市政府提供的上十亿资金,不拘一格聘教师,特别是既有高等教育研究经历,又有高等教育工作经验、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和人才培育的青年才俊,全球范围内同行聘评人才、组建卓越的教师团队,大师可以爱钱但不能唯利是图,先全球范围内招收优秀研究生,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取得学术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等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水到渠成地自主招收本科生、自授学位。 老朱的致命缺陷就是年龄偏大、操之过急、违反常识、朝三暮四,根本的还是太老,引起了后面的连锁性错误反映。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只有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一条阳光大道,其他所谓的改革之路万千条都是浮夸风、死胡同、伪改革,注定会失败,而这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就是“党委指导(管思想、抓组织建设)、校长治政(行政和服务)、教授治校(教学和学术事务)、专家治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学生治学(学习知识和提升素养)”;“朱清时们”太老了,思想观念陈旧、包袱太多太重,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承担也承担不起改革失败的重任, 只有我们这些年轻人,才会满怀希望要从当下死水一潭、铁板一块的“行政化”体制中杀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血路来 ,只有我们这些轻装上阵、没有思想包袱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才有这个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和闯劲冲劲,我们要敢于担当也应主动挑下这副历史重担,真正建成党委主管战略校长负责决策的、“去行政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引领时代潮流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3927 次阅读|37 个评论
初步解读两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思想的演化
热度 9 nli2233 2011-6-20 11:18
初步解读两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思想的演化 题目里的所谓两年,是从朱清时 院士于2009 年教师节出任南方科大校长算起的。这里讨论的南科大的办学思想从朱校长的历次讲话中的字里行间总结出来的,尽管本人尽力去解读了,但不一定准确。这是丑话,先说在前头。 南科大筹备建校伊始,最响亮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口号是“按照香港科大模式”,“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研究型大学”。无论是深圳市政府的宣传,还是朱校长本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和其他场合接受记者采访,都强调了这一点。不过,最近朱校长接受记者访谈,回应香港科大三教授的文章时,清楚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所谓学习香港科大模式,是在战略上,而不是在战术上,在战术上必须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这是很重要的办学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等于在说:香港科大模式在内地行不通。所谓自己的路,按照朱校长的说法,是不要按部就班按计划来,不必等到一切条件都成熟再招生。现在的自主招生,是按照家长选择、社会鉴定的思路来进行的,只要有人愿意来学,学生学成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算成功了。 先按计划铺好摊子招兵买马建立学科然后再招生是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香港科大三教授也是这个观点。鉴于朱校长打破了这一传统而决定走自己的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按照香港科大模式“的办学思想被放弃了,“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估计也被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 两年前,南方科大称,理、工、管理,是其学科三大支柱。未来的南科大,学科比例是理学 30% ,工学 20% ,交叉科学 20% ,管理 15% ,文科 5% 。按照香港科大三教授的想法,是要根据这个学科规划,进行教授招聘,专业设置,课程规划等。朱校长最近表达的思想是,按照计划规划办学的思路是行不通的,因为现在人才竞争太激列,不是想招什么人就能找到什么人的。朱校长的思路是,先引进大牌教授,然后根据引进的人才,再来规划学科和专业。 不过,两年前朱校长接受《科学》杂志采访,在被问到如何保证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的时候,他说了南科大的两个优势:一是工资高,特聘教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香港科大的教授,这点是北大清华不能比的;二是科研人员研究经费按拨款来,他们不用到外面去竞争经费。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朱校长的思路前后变化比较大。南科大招人的这两个优势是十分诱人的,按理说北大清华应该感慨人才会被南科大挖走或者截留才是。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得朱校长有此转变,不得而知。 还有,关于副校长的聘任。看来深圳市政府摆了乌龙,或者事先没有跟朱校长好好沟通。朱校长的意思是,不要现在就聘任副校长,副校长应该在教授招聘到位后,由教授选举产生。 另外,通过朱校长的谈话,我们了解到,南科大的《管理暂行办法》制订过程中,争议很大,导致了延迟出台。而且,朱校长透露,他对这个《办法》并不满意。究竟不满意在什么地方,他没有说。 南科大在办学思想上没有变化的是“去行政化”的决心。不过,我个人对“去行政化”的内涵一直搞不清楚。很多人说,“去行政化”的意思,是不要外面的行政干预,要给学校完全的自主权。这个我赞成。但是,在朱校长那里多次表达的“去行政化”,是校内行政人员没有级别的意思。我不太清楚怎样才能做到朱校长所指的“去行政化”,难道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系主任这些职务,没有级别的含义吗?难道一个数百人的机构,可以不区分行政人员的职权,就能管理得好吗?有没有一个朱校长心目中的“去行政化”做得比较很的一流大学,让我们当个样本好好研究一下呢? 本文的信息来自如下网址: 1. “南科大不能拷贝任何学校的模式”——朱清时回应内外质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8 2. 南方科技大学最新概况筹建进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374210100d90a.html 3. 朱清时:南方科大要一步到位办成亚洲一流大学,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140.shtm 4. 《科学》访朱清时:已准备好做尝试改革第一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371.shtm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6992 次阅读|18 个评论
真支持朱清时校长的学者,可以选择追随他去南方科大吗?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1-6-19 20:50
  当然,支持者其实都是有尺度选择的。   不过,俺们觉得,如果觉得自己是学者,教授,而且是朱校长的铁杆支持者,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到南方科技大学追随一下他,表示实在的支持。   就象反对他的人一样,别现在才开始破墙众人推,在他老人家一开始当校长的时候就反对(俺就是这样!)   俺认为,真的是铁杆支持,就抓紧申请去南方科技大学的职位。        尽管俺们知道朱校长不见得看得起这些所谓的支持者,觉得都是些没资格去南方科大当老师的人,不过现在他老人家现在不是处在困难时期吗?所以,兴许就能桃园三结义一把。    此为郑重建议,不是瞎掰。
个人分类: 人论|4333 次阅读|25 个评论
深圳之过 何必苛求朱清时?
热度 5 chrujun 2011-6-19 18:31
深圳之过 何必苛求朱清时? 最近,批评朱清时的文章很多。主要批评他还没有招到足够教师就开始招学生。我注意到南科大从年初就开始招聘教师了,为什么招不到年富力强的教师呢?这里面的主要原因还是投入不足!看了南科大的招聘条件,讲师全部不要,至少要国际同行认可的副教授。 更奇怪的是,在招聘条文里面没有待遇和科研经费的具体说明,也没有说明南科大有什么科研仪器,并且首聘期只有1-3年。 由于南科大还没有研究生和科研仪器,教授到南科大也就只能上课而已,根本无法开展有效的科学研究。 由此看来,南科大招聘不到年轻教授就很自然了。不说国际知名教授,就是国内三流大学的教授也对南科大的招聘条件不感兴趣。 因为这里没有研究生、没有科研仪器、没有研究团队、没有研究经费。 相反,我们可以看看沙特是如何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家一下子就拿出200亿美元,从科研仪器、科研经费到个人薪酬,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给研究生的待遇也比美国强多了,学费全免,奖学金比国内教授收入还高,并且每年报销一次探亲机票。 深圳市无法和沙特比,但比国内高校待遇高应该可以做到吧。 一个教授每年200万科研经费,副教授每年100万科研经费,年薪50万-100万,配备国际一流科研仪器。 这应该是最起码的可以公开的待遇和研究环境。 连待遇都不敢公开,南科大之囊中羞涩由此可见一斑。 除非深圳市拿出大手笔,先拿200亿元人民币购买仪器设备和引进人才。否则,南科大不会比中国的民办大学强多少。朱清时的雄心壮志和美好设想也不可能实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清时无雄厚办学经费导致招聘不到人才,学生受苦。这应该是深圳市的过失,板子不应该打到朱清时身上。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068 次阅读|9 个评论
南科大的裸奔和朱清时的孤独
热度 6 qiaoqiao1980 2011-6-19 15:03
最近两个月来,前面的清华百年校庆和最近的南科大系列事件让我一直都处于一种愤怒的状态。我知道这很不好,我也一直在抑制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说,要冷静,不要骂人。实际上,我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说话的分量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在表达我的看法,因为我也是一个老师,教育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仅此而已。 对于最近南科大系列事件的大众的各种各样的反应,实在是我大开眼界,也明白了为什么教育改革迟迟没有进展的原因。一些人的不辨是非,不分轻重和无理取闹实在是不可思议,这也佐证了今天中国社会的非理性和混乱。甚至一些人把南科大看成了一个玩笑,我实在不知道这些人的活着是不是也是一个玩笑。 南科大在裸奔,朱清时很孤独,这是当前南科大的现实。为什么会这样?连刚开始的合作伙伴都离开了。至于这几位香港科大的老师的想法我不做评价,但是这样一个结局似乎也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南科大的道路依然不清晰;另一个方面,朱清时的理念不被很多人认可。 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学校的发展是由校长来负责的,越是深刻的变革,校长的作用就会越大,争论也就会越多。虽然很多人的话说起来很好听,但是做起来的时候就会顾虑非常多,这是没有用的。 我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对朱清时本人评头评尾的,弄得自己好像南科大的校长一样。而且打着帮助朱清时理清问题的想法,好像朱清时还没有搞明白什么东西是的。我觉得很可笑,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外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支持,一个是沉默。 我们批评教育部,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是所有人的事情,并且每个教育者都参与其中。但是南科大不是这个样子,几个合作的人批评朱清时那是因为他们参与其中,但是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没有批评的权利,因为我们不参与学校的具体操作。并且朱清时是南科大的校长,自然他有权利来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和谁合作不和谁合作。我们需要从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来讨论南科大的意义和举措,但是不应该对具体的人来夸夸其谈,这是基本的常识。 毫无疑问,一些人把一些具体的教育的东西看得太重要了,这是错误的。中国的大学哪个没有教师,没有学生,没有教育规划,没有日常制度?但是这些能保障中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么?现实在告诉我们不能。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教育的表面,而本质上是 教育的自由才会保证教育的真正的实现。许多人就是因为这一点不理解才会胡说八道。 我建议这些人还是好好看看一些教育大家的书籍才好。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是教育创造性的源泉,没有这两个,就不要谈教育。没有这两个,教育就是伪教育,就是科举制度,是与现代文明所违背的。 对于当前一些人的想法混乱和顾虑,举个例子来说吧。 学术自由是寻找真理的前提,但是学术自由了不一定会找到真理,甚至会带来许多问题 。于是分歧就出来的,太多的中国人认为会带来问题,所以不要学术自由,而只有少数人相信真理更重要,所以要学术自由,并且相信找到的真理会解决问题。并且也会有一些人由于没有看到学术自由所带来的真理,只看到了问题,所以甚至认为学术自由是祸水。这就是面对问题时我们的反应,这是令人悲哀的现实。中国的历史也是这种逻辑的结果。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付出代价,反过来太多人却来指责那些寻找真理的人。 中国社会的理性的回归还需要极其漫长的过程,没有几代人的内省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的南科大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早产儿,在漫长的教育改革的等待中也可能最终迷失自我,也可能由于各方的压力而倒闭。但是它的意义依然会被未来所铭记,他的出现意味着曾经有人在清醒着活着,并且为了这份清醒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希望在二三十年后,不再会有南科大的裸奔和朱清时的孤独。而如果几十年以后还依然如此,那么这个民族真的也就没有希望了,只会被后世永远的嘲笑罢了。
个人分类: 是问居|4536 次阅读|25 个评论
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还是校长治校
热度 13 曹聪 2011-6-19 15:01
随着《南方周末》披露了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内幕,科学网上南方科大热再起。大多数博文仍然对南方科大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突破现有的体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笔者也抱有这样的愿望。 南方科大的理念大概可以用“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和“教授治校”等来概括。 这里,笔者并不想多谈“去行政化”和“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只想就三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的文章“ 要改革,不要口号 ”的关键——他们因为与朱清时校长因理念上的差异而出走一事——多说几句。 李晓原、 李泽湘、 励建书三位教授来自朱校长本来要模仿的香港科技大学(现在据说南科大又“ 不能拷贝任何学校的模式 ”了),朱校长邀请他们参与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是正确之举。 三位教授不但有国内求学经历,又得在香港之便,肯定与国内院校有合作经验,熟知国内高校的情况。所以,他们不是空降到南方科大。 知己知彼的他们就请来从事的工作提出的看法应该是切合实际的, 认为先将教师团队、培养方案、管理规范等全部制定完备再招生 是有可能真正将南方科大引领到香港科大这样的亚洲一流大学之路上。 但是,他们与朱校长“不摸石头就过河”的理念产生了冲突。 怎么办? 如果筹建中的南方科大真正实行了“教授治校”,那么,应该教授说了算啊! 事实是,卷铺盖的不是校长,而是校长请来帮忙的三位教授。 原来,朱校长请这三位教授,也仅仅希望他们来“治学”,而不是来“治校”。 如此看来,南方科大是否在试行改革是否都值得商榷?
个人分类: 另眼看中国|674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南方科大的麻烦:什么叫做始乱终弃?
热度 40 hongfei 2011-6-19 14:30
南方科大的麻烦:什么叫做始乱终弃? 2011.06.19 有关正在筹建的南方科大一直争议不断,这并不是件坏事。 但在看过香港科技大学三位教授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 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之后,,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哭笑不得。 南方周末《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文章链接: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4 文章的大标题首先就令人震惊,文章的六个小标题,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 1.“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的核心 2.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3.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4.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5.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6.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不了解的人,看了之后恐怕还真以为南方科大的朱清时校长会是个毫无原则和理念的大坏蛋呢! 也许我很傻很天真,但我实在弄不明白的事情是:就算是有深仇大恨,私下说说就行了,堂堂正正的人怎么会发表这样的文字,向自己曾参与的事业和共事的人们公开发难? 朱清时校长自任中国科大校长的十多年来的所作所为,为人诟病和让人皱眉的事情从来就没少过,有些事情连我这样对他有不少了解的人也会觉得怪怪的,但对他总的评价还是正面的。如果三位教授连这点也不同意,想来也不会一开始就会接受人家参与筹建南方科大的邀请。 南方科大,不过是深圳市正在筹办的一个大学。 要办一所与现行的体制有所不同的大学,其挑战和难度显而易见。三位港科大的教授先生也算是有点常识的聪明人,他们当初在接受邀请的时候,难道就没有考虑过如何处理将来可能出现困难和理念上的分歧? 人家请你几个大爷去参与建校,因为理念不合,退出就退出了,还有什么必要在报纸上“厘清正误,以正视听”?难道不把事情彻底搅黄就显不出您的本事不成? 总而言之,我看了南方周末上的那些让人吃惊的文字,对于这三位教授对南方科大和朱校长始乱终弃的做法感到哭笑不得。 不管具体做得怎样,在筹建南方科大这件事情上,朱清时校长是负责做事的人,三位香港科大的教授不过是被请来帮忙的人。做人与做事,如果连主谓宾都分不清楚,还有个赇搞头? 朱校长当初也真是瞎了眼,怎么会去找做人和做事这样不地道的人帮忙?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23192 次阅读|84 个评论
这张照片太邪恶!
热度 14 xcfcn 2011-6-19 11:38
这张照片太邪恶!
这张照片太邪恶! 谁没有后脑勺啊? 朱清时混江湖几十年,从来只有媒体被忽悠的份,这次居然被媒体忽悠了,后脑勺都被人拍了! 不过南方科技大学也真是奇怪! 1 、创校校长是退休的! 2 、受聘的两个教授也是退休的。 3 、人才招聘居然委托中科大去办。 4 、朱校长说去行政化,可是却一手遮天。香港科大四位牛人全给我滚蛋! 5 、教授治校变成教授治学 6 、实验班的学生居然有不满十一岁的学生。 7 、八字没一撇,却被媒体炒翻天! 8 、这个实验班看来确实是用来做实验的,课程就凑合了一个学期的。 9 、人员还没有招进来,就坦诚自身吸引力没法跟北大清华比。 10 、副校长居然是市委组织部招聘,而且报名的都是国内的,怎么样也得一个有国际视野的来辅助啊! 以前我怎么说得了, 朱清时其实是想通过当南科大校长实现自己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梦想。 现在梦想成真,朱老可以回家养老了。 PS:我是觉得任何时候做事情都不能意识形态化,尤其是做大事,更应该一步一步来。贴标签的事情还是等历史来做!
个人分类: 杂论|457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建议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卸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候任校长
热度 11 qlms 2011-6-19 11:36
目前国外大多数大学,对校长的任期都做了规定,比如剑桥大学校长一届任期是 7 年,到期不能连任。另外,国外的校长更替,一般不会到最后开会公布的一刻才真相大白,都会有一段交接期。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0 年 10 月份就发布公告:徐冠林校长将于 2011 年 6 月退休,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安博迪教授将出任南大校长( 联合早报也做了相关报道 )。另外,一些科研机构,比如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更替,也是有一段交接期的。瓮启惠当选中院院长之后,也要候任差不多半年,才正式接替李远哲出任院长。 南科大要敢为天下先,去行政化,那么最好先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的力量保证南科大的发展能够不断走向成功!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是校长的遴选及退出机制。鉴于朱清时校长目前已经 66 岁,估计干满一届校长就差不多告老还乡了。如果南科大规定了校长的任期和任职条件,现在也的确着手第二任校长遴选事宜的话,我建议有关人士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即将卸任的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第二任校长。 徐冠林教授如果愿意作为候选人的话,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徐冠林教授是华裔,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精通中西方文化。这一优势可以保证他容易地和师生沟通,方便他开展工作。 2, 徐冠林教授刚刚担任两届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具有管理理工科大学的经验。他的经验,可以推动南科大初期的制度建设。比如教授队伍中的海龟与土鳖之争,可能暂时平息。因为徐校长领导下的南洋理工大学,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基本实现了同工同酬的原则。不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在类似的岗位上出现很大的薪酬差别。 3, 最近十多年来,新加坡每年都从中国招收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去新加坡读大学,基本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中国高考的招生模式。如果南科大单独招生得以继续进行的话,徐冠林教授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招生的制度化建设。 4, 徐冠林教授任校长期间,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院和人文与艺术学院。目前这几个新成立的学院的发展势头都很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南科大的人才招募与新生培养方面的工作。 5, 徐冠林教授今年 60 岁,作为校长年龄尚可。事实上,接任他的校长安博迪教授已经 62 岁。 6, 徐冠林教授任上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国情和大学比较熟悉。 7, 徐冠林教授会专心做校长,不会以民族大义的责任感去申请 863 、 973 之内的科研项目。 徐冠林教授参选的劣势在于: 1, 以他目前的薪水作为参考的话,工资会高于科学网上最著名的两个教授的工资。 2, 对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不熟悉。比如,南洋理工大学所倡导的开放式校园和目前南科大的全封闭式教学,简直是两个极端。南洋理工大学没有校门,外人 24 小时可以进入校园,白天公交车开到每个教学楼下。另外本科生宿舍也是 24 小时开放的,没有开门的大爷和大妈对进出的人进行盘问、登记和放行。在南科大这样搞的话,估计行不通。 3,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不熟悉。比如徐冠林教授可能不懂得如何去帮助教授解决房子方面的问题。 4, 南科大可能不会按照他的要求提供足够的资金。。 注:按照 联合早报的报道 ,去年南大宣布徐冠林教授将要卸任校长之后,要人曾邀请他出任其他地方的校长,但他以接下来需要多陪陪家人婉拒了。不知道是不是南科大的理事会当时邀请他。不过,如果真诚邀请的话,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还是认为徐冠林教授是南科大第二任校长的一个非常合适的候选人!新加坡已经给沙特阿拉伯输出了一位校长,是否也可以给我们国家输出一位呢?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5594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转发】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热度 1 pkustm 2011-6-19 10:45
【转者按】这篇文章说出了很多原来没有想明白的道理,所以转发在这里。 2011-6-19 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作者 : 李晓原 李泽湘 励建书 2011-06-16 10:01:17 来源 : 南方周末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三人于 2011 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表此篇文章,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 ) ”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 45 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 10 岁到 18 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 30 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 45 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 45 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原文出处: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4
个人分类: 教育|2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清时需要的是理解不是冷水
热度 6 tarimriver 2011-6-19 10:24
朱清时院士的南方科大目前遇到非常大的危机,一些合作团队撤走,招生又不被允许。于是网上很多人就冷嘲热讽,一幅落井下石的姿态。 作为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他如果没有为民族着想,为教育探索出路的决心和勇气,他不会出来折腾的。 他不是你我无名之辈,还需要闹腾闹腾混点名声,吸引眼球。 但这是在中国,在目前环境下想做成点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他目前需要的是大家的支持,大家的理解,至少是大家的耐心。人家45个年轻的学生都敢拿出自己的前途一博,你失掉了什么?你担心什么? 朱清时在花甲之年还敢出来奋斗,你有他的能力吗?有他的勇气吗?有他在面临内外困境时的冷静吗? 所以,不要在那里扯后退。
2891 次阅读|5 个评论
特立独行朱清时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6-19 09:48
特立独行朱清时, 言行超前屡新意。 大化科大曾流连, 毁誉参半有争议。 是非功过何须评, 我行我素做自己。 教育改革路漫漫, 不能取卵杀母鸡。
个人分类: 感怀|17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jay1060201001 2011-6-18 16:04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三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表此篇文章,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4
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洗钱馆?
热度 15 xqhuang 2011-6-18 10:58
南方科技大学,洗钱馆? 南方周末: 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为何退出 ? 就像一枚炸弹直接把“南方科大”送上天,还有家长把孩子送进南方科大当人质? 南方科大闹了半天,居然没有专职的教学人员、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如果这些是事实,这简直是把教育当儿戏。不说“教改实验班”的45位学生是被绑架的人质,在我看来,朱清时校长这种“先生孩子再找娘”的策略,是对这些学生和家长不负责任。 如果南方科技大学完了,朱清时校长肯定也完了,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如果“南柯一梦”不幸成为事实,朱校长是罪人,还是替罪羊?我们是否应该把视线从朱校长身上移开,问这样一个问题:深圳市政府筹办“南方科技大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网犀利哥李亚辉先生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在博文《 深圳——又红又黑的圣地 》中 ,鬼王指出办南方科大不叫改革,叫洗钱,钱洗完了,就Over了。 常有人争论,现在中国到底是什么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啥主义也不是,就是一个“洗钱社会”!随着GDP的增长,各级政府的钱已经大大地多,这么多钱怎么花?拿出一部分孝敬美国老爹,再拿出一部分救济非洲朋友,剩下的就想办法洗进个人的腰包。三峡工程,多少钱被洗进个人腰包?高铁工程,铁道部长刘志军一个人就洗了数十亿元人民币。三峡、高铁都是所谓的利民工程,为什么教育这项利民工程不会被用于洗钱? 传说中的南方科大难道会是个洗钱馆?朱校长是雇来的“洗钱工”? 有人想洗钱,顺便请朱清时先生洗个桑拿,让45位小朋友也洗个脚,最后倒霉的会是谁?谁洗出“性病”?谁洗出“香港脚”?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5691 次阅读|32 个评论
南方科大老男人的心声
热度 5 BihongFu2010 2011-6-18 09:26
南方科大老男人的心声
最近看到媒体的报道,南方科大的首任校长老男人朱清时在谈到南方科大所面临的困局时,感叹道:“一路走来,我们既没遇到红灯,更没有遇到绿灯,一路全是黄灯!”。这背后显示出老男人在遇到“体制墙”后的辛酸与无奈。 联想到最近在中国最西部经济特区喀什访问时,喀什一位地方官员的一席话:“喀什经济特区发展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官员们观念太保守,特区批准运行以来,大家还在等中央的优惠政策!”。他又说道:中央对经济特区的政策就是“先试先行”,其实,这就是最大的优惠政策!我感叹这位地方官员把中央精神理解得十分透彻。 所以,换一种思路的话,南方科大的老男人朱清时完全可以走出目前的困局:遇到黄灯,其实就是最好的机遇,因为方向盘在您手里,您可以实时调整您前进的方向,同时时机也把握在您手中,老朱,您可以“伺机而动”啊!但愿老男人早日走出目前的困局...... 面对目前的困局,"南方科大"驶向何方?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5928 次阅读|9 个评论
重回韩国:浦项科技大学
热度 3 xuyingxiao 2011-6-18 00:15
很多年前,朱清时到浦项科技大学参加毕业生毕业典礼,我们的老牌的中国科技大学也显得不自信起来,学校网站的报道说: “应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校长朴赞謨教授的邀请,2月16日,朱清时校长和夫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该校第1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浦项科技大 学是十分年轻但充满活力的精品型大学,曾被国际上评选为亚洲理工类大学第一名,此次应邀在浦项科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对我校和朱清时校长本人均是 很高的荣誉。” 我拍的照片,网上查的资料: “浦项科技大学成立于1986年,在短暂的20余年的时间里迅猛发展。1999年,在《亚洲周刊》的亚洲理工科院校排名中名列第二,1998年则排名第一。” “在2010英国 《Times》杂志世界大学排名中,POSTECH排名世界28,亚洲第三,在亚洲仅次于香港大学和东京大学。” “该学校在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其人均科研成果一直稳居世界前25名。” 国际会议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的食堂 学生活动中心内景 行政楼 行政楼门口绵长的台阶 行政楼连着图书馆,图书馆在山脚,可以从山腰的桥直接进图书馆 图书馆内景。 从山腰延伸到图书馆底楼长长的台阶。 图书馆正面 池塘
个人分类: 旅游|10532 次阅读|8 个评论
继续支持朱清时——因为他才是南科大的校长
热度 11 qiaoqiao1980 2011-6-17 20:10
有一些问题很难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做更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候。我说过,中国的教育改革涉及到了太多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果做这方面的进一步的分析,在今天并不是合时宜的。从大的背景来说,去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主旨并不明确, 缺少基本的教育理念和逻辑 ,并且教育部对于教育行政多方面的自以为是的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方式阻碍教育在客观方面的进步;而另一方面,许多错误的理念依然妨碍我们的进步,这不仅仅是在教育领域,而是多方面的,可以说这方面尤为重要。用简单的话来说,我们缺少对于现代文明的理解和尊重。 虽然我的以前的文章,有的时候用语很激烈,但是并没有做太多的细致的分析,不过是发发心火而已。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情耿直,并且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样。所以科学网的博客有的时候成了自己发泄郁闷的一个地方,有的时候火药味道会浓一些。但是我相信我在努力的去寻找那最重要的东西。 正如成为一个物理学家所走的道路,绝对不是学一两本书就可以达到的。而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我们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看。这两三年来,南科大的事情一直牵连着国人的心力,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我实际上虽然偶尔参与一下,但是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我主要想看的是国人以及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教育部的行为和对于南科大的行为的反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教育常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理念方面的,一个是操作技术方面的。中国的教育问题反映在自身上的是 回避基本的教育理念 ,为今天的这种官僚式的教育体制的最终确定而巩固力量,教育部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这个事情。 教育部已经把中国的教育完全的看成了自己的事情,并且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而同时问题的反面也出来了,那就是教育从本质上不是这个样子的,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如果教师和学生搞不好教育,那么什么都是没用的。 教育部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在教育部的手中真正的发展起来。这个想法就和古代的帝王的想法是一样的,其实只要是做帝王的,总是希望国家会在自己的手中强大起来的。但是历史的答案却是讽刺的,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错误的。民主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今天这样一个专业化的时代,他是基本的促进文明进步的保障。现代文明的理念之一就是进步,而这种进步本质上是由专业化来驱动的,这在封建社会并不存在。不理解这一点,就不理解现代文明究竟为何物。我们需要发挥出更多人的才智,而这需要民主。 中国的教育的进步的唯一可能就是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是教育部永远都无法替代的。 (真令人遗憾,后面还写了很多由于编辑的问题都没了 ,这个版面很让人难以写长的文章 ) 长话短说吧,我支持朱清时。 校长是一个大学的领路人,中国教育去行政化的本质就是校长要为教师和学生负责,而不是为教育部负责。所以去行政化就是要校长脱离教育部的行政管制。 这一点朱清时和教育部都是清楚的,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很多人对于去行政化的理解很幼稚。教育部当然也不会答应这样的事情。南科大的意义不是去成为一个一流大学,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而当前的主要一点就是去行政化,使得南科大不再成为一个受教育部制约的大学。朱清时要做的就是这个。 语境的差异造成了中国的教育者和外国的教育者对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的不同。在国外,中国的教育问题是没有的,但是即使在国外,建设一个一流大学也不是很容易的。对于南科大究竟能否成为一个一流大学,我现在不知道,这是几代南科大校长要做的事情。但是受制于教育部的大学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的,这是肯定的。如果这个关系理不顺,南科大的意义就不存在。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个困境,这是问题的关键。甚至很多人认为教育部是在支持南科大的,我只能说这些人有些太天真。 朱清时是南科大的校长,所以南科大的发展方式自然要由他来决定,我觉得这很正常。而在中国的这种困境之下,朱清时的决定是合时宜的。好的大学不是说有很多钱,而是自由的环境。只有这样,大学才会真正的招来好的学者和好的学生。可以说,朱清时要做的就是让南科大首先能够自己成长,我相信这是首要的。
个人分类: 是问居|4058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要改革,不要口号-南方科大改革
supdesign 2011-6-17 16:33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4
个人分类: 07-教育|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摘评南方周末文章: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
热度 19 arithwsun 2011-6-17 16:03
把这篇博文内容,集成到我那个豆瓣帖子里,摘评的时候,目标读者不完全是科学家, 建议:科技教育出版界的学者们支持民间教育传播的三项原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57428 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4 其中的作者励建书,是我们数论界的高手,曾经任过香港数学会会长,我组织的杨同海访谈录,杨同海谈起过他,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认为很厉害。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这个指责是很厉害的,大家可以看出,科学家做事有科学家做事的章法,科学家看重的事情,可能跟普通老百姓有很大不同,这也是本帖要指明的事,所以转摘这篇报道于这里。 说到这里,很多民间教育团队筹建学校,草台班子的质量,恐怕比朱清时更要差很多,做个幼儿园可能不会有太大问题,再往上做,恐怕还是要有章法的来。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这件事本身,倒是不太好说,励建书他们大学出去之后,就一直在西方教育体系里走,可能会更喜欢中规中矩。朱清时此举,招的学生不用高考,倒不一定是坏棋,以非常之法破局,也有可能会有意外的正面效果,这套哲学是我的一位老师李克正跟我屡次提及的,是他从年轻时代学习鲁迅得到的经验,也确实有点像文革经验,不一定完全就错,关键要看下棋的人。 兵行险招,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 怎么做,一个关键是对学生负责,是老师的道义,在这三位老师看来,不这么做,就会让『“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还是对比一下民间教育团队,应该让它们深思,也让家长们想想,科学家们的这种谨慎精神,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更有益。 『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这是有学问的人,才能做出的评价,他们这样说,我信,因为有励建书的水准在那放着。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诚哉斯言,谋定而后动,是科学家的做事准则,西方社会的建成,是有着千百年来的哲学积累,我们现在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没有智识上的积累是不行的。 另一句话叫做,摸着石头过河,也对,二者并不矛盾,一阴一阳,相辅相成才对。 这三位作者的亮剑,恐怕是气得不过了才出手的,朱清时连这样的人都笼络不住,成为反对势力,看来是没戏了,非常有可能的一件事情是,深圳政府临阵换将,把朱清时换下去。 这三位,都是大风大浪里走过的成年人, 该说什么样的话,是完全清楚的。 使出这一剑,恐怕在三位作者看来,就是想把他们判定的“徒有虚名者”的真实情况揭穿,供高层掌握。 其实,南科大底子应该很好,有深圳政府的庞大资金支撑着,这么大的开放意识包容着,如果主持者智胆双全,把三作者说的那些事弄出章法,完全是可以办得很好的,不至于像朱清时弄得这么惊险。 附注1. 稍说一句题外话,朱清时为什么要弄得这么惊险,是否跟他岁数大只争朝夕的情势有关,若此,再考虑新建学校校长/改革型校长的人选时,应该考虑40岁左右的人士,这在世界名校校长的传记中,也可看出端倪。 附注2. 这篇文章的一个焦点是,南科大是否是在误人子弟,关键是看对比面,现在国内大学的学风让人太不满意了,真正爱学习的大学生并不多,这是对比的基础。南科大只要稍微做得好点,就能让自己的学生拿出手来,关键还是在于人,制度是粘接剂,如果盘子小,学生就45个,粘接剂就不一定那么重要。就像我以前在博友相关文章上评论的,南科大不走学分制,也是可以的,走导师制呗,后者其实是更高级的法门,正适合小盘子。 当然,如果连导师制都不好好走,那是自掘死路,真是把学生们当“人质”了,这部分,三位作者论述的还不够充分,他们讲的是制度,就应该从具体的制度分析上,点出来,光笼统地说一下师资来源,这些师资,有没有干那些导师制名目下的活,才是关键,当然,文章中是不太好写这个,看三位作者的义愤之心,估计是没有或远远不够。 -------------------------------- --------------------------------- 广告:没想这篇博文获得了这么高的点击量,估计这才刚开始,因为在精选博文栏目上才放上去。提议大家关注一下本博最近的一直主题,幼小教育。 关注本贴的已经将近2000次点击了,而关注本博幼小教育方向的,比如那篇 精英教育的成本:全职妈妈和家教联盟 的点击量才200多。按思想深度和意义来说,其实比这篇随手写就的摘评要重要的多,既可以是国家级的战略,又可以是我们科学家亲历亲为、利家利己的事业。 这篇文章,只是用了一点点理性分析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个沛公就是,正在中国发生的民间教育运动,其中的现象,恐怕会类似于南科大,这些东西,才更是跟你我有关,关及到我们的孩子。 南科大,不过是个引子,说真的,要不是励建书出手,我还真没怎么关注过,以前的报道都是瞄两眼就算了,把思考力、行动力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那才是真事。 所以,再次呼吁大家去那个帖子转转 建议:科技教育出版界的学者们支持民间教育传播的三项原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57428 以及该贴所属的那个豆瓣教育讨论的小组,里面已经有几位成员是博士了,欢迎更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加入。说实话,这方面我是希望形成科学家关注幼小教育的团队的,过一阵,我会发布一个系统的文档,大家可以google reader订阅我的博客。
个人分类: Book-W|11868 次阅读|50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现在的角色:南方科技大学形象塑造与破坏公司执行总裁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6-17 09:38
这个形象太形象了。 期待着朱总裁的下一个动作!
个人分类: 人论|3489 次阅读|7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的一切作为,唯“急功近利”四字殊可近之
热度 45 陈安博士 2011-6-17 09:22
  《南方周末》再爆大料,南方科技大学目前为止只有两位专职教授,其中一位是曾经教授过我大学《线性代数》课的张贤科教授。应该说,张教授是很好的老师,我个人一直都十分尊重,按照《南方周末》的调查,张贤科教授为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另外一位专职教授李元杰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办学的主要经验是,当第一批700名学生入学时,已经有100名教师在候着了。所有的入学手续、开课等都与其他大学无二。应该说,这是负责任的态度。   但是,我们寄予厚望的南方科技大学,靠两位专职退休教授和一大帮不十分靠谱且在课程表确定后还要不断调换的兼职教授,那谱几乎是没法靠的。   而所有的这一切,在朱清时校长那里,都是因为中国国情,且为了中国国情。   不过,朱校长(故意)忽略了中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以及它对中国人已经造成并将继续产生影响的最大伤害,那就是“急功近利”这个最可恶的国情,而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的所有做法,都是在为这个几十年来一直在强烈持续的国情添加更新注脚罢了。   我个人怀着恶意地推断,朱清时所以急功近利,也与他的校长任期有着比较大的关系,本来科研水平就很一般,做校长的水平也只能说“而已”的朱清时校长,要干的是在自己的任期内留下点什么。如果他这个建校校长只留下了制度政策这类基础性的东西,朱校长怕自己会被很快遗忘,所以,一定要有学生惦记他这个校长的谆谆教诲,如果能记得音容笑貌就更佳了。   也许朱校长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体现他本人办学思路的“劣根性”,但是,在他的作为里却比比皆是,从一个教学改革的“先锋”转变到“守旧”、“不依规律”、“固执”、“速成”的建校校长,几乎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在对于南方科技大学的所有评价中,45个首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应该占任何权重,这并不是说这些孩子的意见不值得重视,而是他们自己并不懂得教育规律,也不可能知道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而转头看朱清时校长的这些做法,频频把这些孩子的意见推到前台,来借机掩饰自己做法中不妥当的一面,其实完全在绑架这45个孩子的“民意”。如此,南方科技大学的首批毕业生也只有“被实验”的命运可以期待了。   我们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始终觉得我们不能等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科学界亦然。但糟糕的是,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中国几乎所有其他大学都尝试干过而且不落好的,都在检查回顾这些错误的不合教育规律的做法,真正恢复到“百年树人”上来。可是,朱清时校长捡拾这些腐朽没落的东西起来可谓得心应手,用起来也有如神助,应该说,这与他本人的背景有莫大关系。   我一直说,要请建校校长,要么是吴家炜这种在美国当过校长在香港科技大学当过建校校长的人,要么是请朱经武这种一度也当过校长的华人。老外我们可以不请,可是我们难道没有华人在海外名校做过校长的人吗?   “有而不用”也没有关系,毕竟这些人会不说我们大陆人常说的那些套话常走的那些套路,但是我们找个稍微年轻的校长好不好?50岁行吗?最后,找了一个退休后不甘寂寞很有表演欲的校长,然后经过了这么多长时间的建校期,他居然只聘到两位退休后期待发挥余热的教授当专职教师,“老人”思维终于图穷匕见。   南方科技大学在朱清时校长手中是完了,不过,我们还可以期待下一任能够彻底改变这类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的新校长上任。   中国大概就是这样不断上升的,一堆烂人把国家和机构折腾个差不多了,事后总会有几个优秀的种子收拾残局并拨乱反正,中华民族就能够延续下去,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让它产生残局呢?!让优秀的种子每时每刻都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后人只有持续改善而没有拨乱反正的份儿。那该多好!
个人分类: 人论|9343 次阅读|92 个评论
[转载]更多“朱清时”发声才能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tangminqian 2011-6-14 12:52
2011年06月13日 | 作者:逸川夫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http://www.jiaoyujie.com/871/49696.html 教育界 教育评论 只有更多“朱清时”发声才能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被誉为中国高校首部“基本法”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8日公布,“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原则被写入《办法》。其中,理事会是南科大的决策机构。理事会可聘任或解聘校长、副校长,审定学校章程、财务预决算报告、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校长朱清时受访表示,教授治学实施仍有难度。(6月10日《新京报》) ==》新闻详细   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理事会掌握人财大权,这在国外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在国内成了持续颇长一段时间的特大新闻,虽然看起来让我们稍感别扭,但走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市能如此推动南科大这般大胆试水,其探索意义无疑极为珍贵。我们理当全力支持,少些苛责,不必打压。因为,说风凉话很容易,但切实将改革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还比较困难。一些人对自己不会做的题,要么说无解,要么千方百计为别人解开此题提供人为的种种障碍。   应该说,南科大的朱清时,他的这份革故鼎新的胆识,是他多年的思维智慧的积淀,是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南科大是学界翘楚,朱清时是高校改革的弄潮儿,使余皆难望项背,给沉闷学界一声霹雳。难怪能征得公众的广泛同情、肯许与期待。但奇怪的是,朱清时之后,鲜见权威部门与其他大学站出来力挺他的智识与勇气。只是在6月9日这天,我们才看到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公开发微博,支持南科大与朱清时的高校改革,向该校46名拒绝高考的学子致敬。   但当看到这组反差极大的镜头之后,我又不得不感叹在现行体制内变革的艰辛。诚然,我们希望南科大改革摘取成功之果,都希望朱清时能尽快品饮探索高教改革的庆功酒。但同样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我们能承受风险的能力又很脆弱。帮助孩子规划人生,若我有权,我可让孩子去上南科大,即使不被承认学历,我的孩子通过运作照样能端得一份铁性十足的公饭碗;若我有钱,我可让孩子去上南科大,即使不被承认学历,我也能让他接替自己的事业……可要命的是,大多数百姓同笔者一样无权无钱,如此送孩子去那块试验田与朱清时伯伯一道耕耘,岂不冒险?   所以我们尤需看到,若南科大之后未有一名“北科大”“西科大”高调唱和,那么南科大最终还会成为一片难以壮大的窄小试验田;若朱清时之后没有一名“张清时”公开宣言跟进,那么已年64岁的朱清时,或许就在短短一两年后,便完全有可能无奈离场。因为我们看到主导理事会的还是政府的影子。《暂行办法》规定,“理事会理事长由深圳市市长或市长委任的人员担任,理事由市政府聘任”。任何改革需要大量改革者先行先试,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富有苍生使命感地站出来力挺南科大和朱清时。惟有如此,这股倒逼高教改革大胆前行的合力才有形成的那一天。 var dp_cont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ppp');dp_content.innerHTML=dp_content.innerHTML.replace(/\/xxgimg\//g,'http://www.xxgimg.cn/');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点评南方科技大学
热度 6 xcfcn 2011-6-12 15:48
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谈大学筹建:惟“一步一步去做” 作者:许荻晔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 2011-6-11 吴家玮, 1937 年在上海出生, 14 岁移居香港, 1955 年赴美留学,为物理学专家。 1983 年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 1988 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2001 年卸任。香港回归前,中国政府先后委任吴家玮为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备工作委员会和筹备委员会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委员会主席、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提起南方科技大学,很容易会想到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曾将香港科技大学视为自己的创校模板和标杆。 2011 年 5 月 23 日 ,新出炉的 QS 亚洲大学排名中,建校 20 年的香港科大已经超过香港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复制香港科大的成功,想必是朱清时和深圳市政府共同的期望。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作为深圳市政府高级顾问,在南方科大创建过程中提供了建议。而今,相比南方科大创校至今陷入的困局,吴家玮总结自己的创校经验,惟“一步一步去做”,“我对自己没很大信心,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因此只敢一步一步去做。” 已卸任的吴家玮至今仍每天于办公室工作。在他看来,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一样,南方科大的办学模式,与香港科大不尽相同。就他回忆,香港科大筹建时期,殖民政府相当坚硬死板,而他们采取的对策,则是靠着智囊团队,主动制作科学详尽的办学方案,让对方看到可行性。以将近 4 年之力,完成包括起草规章制度、进行院系设置和课程规划、聘请人才、与港督府沟通等工作,然后才进行招生办学。 吴家玮表示,他曾向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建议,组织智囊团队,解决与政府沟通等问题。而朱清时也表示,他在今年 4 月访美时,除了招聘教授,也在物色智囊团队成员。 “南科大越来越不像香港科大” 东方早报:你作为深圳市政府的高级顾问,在南方科大创建过程中提供了怎样的建议? 吴家玮:十几年来我都在推动深圳市建立新的大学, 1400 万人的一个市,怎么可能就一所深圳大学呢?之所以最后确定要建设一所科技大学,可能是领导考虑深圳是以科技起家的。 开始筹划的时候,每一步我都以客观的身份参与。但是在参与过程中,我发现内地的一些做法跟香港以及国际的做法不大一样。比如我是南方科大校长遴选委员会的成员,但是委员会只开过一次会,放在国际上,那是要开无数次的会的。也一直有说法说,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标杆,是照科大的模式办的。但我需要澄清的是,其实并没有按照香港科大的模式。南方科大可能参考了香港科大模式,但并没有按照香港科大模式,并且现在越来越不像香港科大。 “南科大校长就算全球招聘,限制也很厉害” 东方早报:遴选委员会唯一的那次会议是什么情况? 吴家玮:现在一直说南科大校长是全球招聘,几百个候选人,因为我不是猎头公司,所以对这里面的过程不是很了解。但就算是全球招聘,限制也应该是很厉害的。因为大陆跟香港情况不同,中国的校长是学校法人,据我了解,必须是中国公民,而在海外待了很多年的人,一般都入了当地国籍的。 国外就算找猎头公司遴选校长,也不是让猎头公司确定人选,是遴选委员会主导,因为委员会的成员对学界的情况会更内行,而猎头公司是负责后勤的,比如在确定人选后,搜集情报、处理文件等等。学界还是比较透明的,如果被原单位知道你在候选名单上,候选人十之八九都是会退出的。所以要靠猎头公司去打听,做文件工作,并且严格保密。我们开的那次会,就是猎头公司提了 6 个人名字,但很明显的,遴选委员会成员对这些候选人的熟悉、了解程度远远高于猎头公司。 东方早报: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朱清时任校长的? 吴家玮:我跟朱校长认得也有 20 多年,我们都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的成员。我挺喜欢这个人,我们觉得他敢言,有理想,有改革决心,也肯出来讲话。不过我们还没有机会在学术方面探讨,也没有谈过他怎么管理中科大的经验(朱清时曾任中科大校长)。 “筹建香港科大时常争得面红耳赤” 东方早报:当时筹建香港科大的时候,你仍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筹建过程是否特别辛苦? 吴家玮:我在回香港之前的 10 个月,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那时候我还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每天晚上 8 点钟回家,准备就靠回家以后以及节假日的时间。好在有很多朋友帮助我做这个事情,都是有志之士,做义务的顾问。最多的时候,这个队伍有八十多人,核心的有十多个人。 东方早报:这些朋友主要在哪些方面协助了你? 吴家玮:开始港英政府给科大定下理、工、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一个人文通识教育中心,经过我们强烈要求,最后人文中心也成为人文学院,总共四个学院。但我是念理论物理的,对电子、化学、金融什么的并不了解,人文也就自己看看书,怎么设置专业,点将教书?所以就在自己的人际网络里,找朋友帮忙。比如说每个系多大,收多少学生,配多少教师,能不能找到学科的领军人物,找到领军人物我们养不养得起,建一个专业实验室要多少钱,特别贵的设备哪些必须买哪些可以不买……就是这样一群朋友,贡献各自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起草规章制度、进行院系设置和课程规划、聘请人才、与港督府沟通,等等。那时候还没有 email ,大家都在夜里互相传真讨论。核心的十来个朋友,都是正教授,有三分之二的人把工作停了来参加科大的筹建。这是我回香港之前的准备。 东方早报:你能提供一些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吗? 吴家玮:回来之后三年,我们把学校规章制度全建立起来了,我们这批人都是老海归,除了我年龄大一点,很多人都是台湾的留学生,学问很成功,民族意识也很强,但是一直没有贡献自己的机会。筹建科大的时候,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很多人就来了。这批人对国外大学的规章制度了解相当清楚,但香港的情况跟国外不一样,常常得做修改,比如院系怎么定,怎么进行课程设置,政府给你多少教师,怎么分配,招聘老师时候怎么招聘……讨论得非常仔细,一伙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很多东西一开始就得定好,比如根据专业设置,要建微电子实验室的话,为了绝缘,地下基石都得事前规划好,不能先造再拆。你得根据专业告诉建筑师怎么去设计,这些是学校需要自己进行的准备工作,跟政府、跟教育部没关系的。 然后就是找人,找到合适的人很关键。研究型大学起点一定要高,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是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所有的教师一定要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因为来了就要立刻能做博导。每个系、每个专业怎么找人,找什么人,就是靠人际网络里的推荐,研究型大学里好的教授肯定是推荐来的,申请的不算数。推荐了,我们还要考虑,人好不好,学术前景如何,有没有心—— 1997 年对香港人来说,面临走还是留的选择。这就需要很多懂行的专家。 政府本来给我们 7 年时间准备,因为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整笔钱来,后来马会愿意承担一部分建设校园的费用,所以最后改成三年。时间缩短这么多,非常紧张,一开学就需要 100 位符合要求的教师。相当于每个月都要增加 10 位教师,压力非常大。我跑美国去招聘,开车从哈佛到哥伦比亚, 7 天去了 9 个地方,都有那边的朋友给安排好接机、路线、交通……都是靠人际网络。 有一种说法是,有学问有成就的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都去找过了,如果没找到你就是你还不够资格。而且招人也不是一招就来的,我们要招的,都是有学问,也有心的人,我跟他们讲香港的前途,讲我们的做法。 这样的准备工作我们做了 3 年,加上之前近一年, 4 年之后,我们开始招第一批学生,除了没有食堂和运动场,课程、老师、仪器、实验室等等统统齐备。开学前一晚,图书馆馆长还跟工作人员通宵把所有的书码到书架上,让同学们一开学就能用。第一年学生几百个人,吃饭就靠外卖,运动场没有,就在户外停车场装 2 个篮球架子,师生打篮球比赛。我们是觉得都准备好了,不会对不起学生,才开始招生的。 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 40 亿港元,与有些报道所说的“当初香港政府拿出 500 亿港币建立基金会”,数字上差了十几倍。政府也从来没有为大学建立过基金会。 “我们挑选最有用的规章制度给朱校长参考” 东方早报:这方面的经验,有没有向南方科大传授过? 吴家玮:有啊,主要是给朱校长吧。朱校长找我,我们就介绍相关的人跟他谈。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香港科大是用英文写的,这么多年也有改动, 20 年所有的文件都在一个光碟里,我们就推荐一个负责这方面的,也是参与创校的美国人,挑选最新的最有用的规章制度,找人翻译,让朱校长当参考。 香港科大的几位教授,有理科的有工科的,也给他写过不少学科建设上的东西,但是不知道会不会被采用到南科大的课程设置当中去。但我们一直是愿意提供帮助的。 我曾经给他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先考虑合作办学的方法,比如跟有博士点的大学先合作,人家发学位我们发文凭,当教育部允许设博士点的时候,再由文凭到学位。既不冲击现有制度,又能达到目的。当然我认为教育部也该鼓励南科大尽早招生。 “自主招生要看自主在什么地方” 东方早报:现在人们有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即对目前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不满,因此大家对教育方面的改革还是充满了期待。 吴家玮:对高考、对现有的考试制度,人人都抱怨。中国人就是考试多,香港学生也抱怨一进入预科就几乎学不到新东西,还要再考一次,但是高考有它的必要性,不进行高考,全部自主招生,那走后门的人可能太多了。其实我认识的每一个校长,都想自主招生,都想进行改革,都有教育的理想。但其实,如果没有准备好必要的规章制度,突然就允许自主招生了,你也可能交不出什么东西。比如一些大学,已经有扎实的基础,很强的专业队伍,那可以办个学院,拿出一部分的资源进行实验,尝试自主招生,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教育部支持的,已经有大学开始做的。但如果准备了哪些东西都没有公布,就说要自主招生,你是教育部你敢不敢? 自主招生是很重要,但要看自主在什么地方,考试要考,分数要有,不然你怎么判断学生质量?自主在于不同学校不同院不同系,可以设定不同的分数线,上线的学生还要进行面试,这是在政府定的规章里面,一部分的自主权。不然怎么选拔学生呢?不参加高考,自己出卷,三五个人出的题目,是不是就一定比高考命题组的质量好?内地对高考的现状不满意,其实香港人也不满意自己的考试,美国也不满意他们的 SAT ,但不是几个人出的题就能胜过这么多年的专家班子。出错了怎么办?高考出错了大家都在网上骂,但是(自主招生)这样的选拔方式,进不来的人是不是也会骂?如果今年先暂时招一批学生,明年换个办法,后年再换个办法,是不是不公平? 大家的心态,我也是很理解的。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总比国家、社会要着急。如果我有孩子到了高三,我也会急得要死。但大家还是应该在透明公平的情况下,一起寻找教育的出路。 对任何单位来说,还是得先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在政府很紧的规章里面,先把能自主的做到最好。不满意的地方,在不违反规章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空间。不是照死规矩做,大家一起商量,把大学办好,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一网友的精彩点评: 吴校长的话,说的直白一点,大概是这样:第一,南科大的校长,并不是正儿巴经全球招聘的;第二,南科大现在的套路,根本不是香港科技大的做法;第三,我们给南科大传了真经,但是南科大并没有听我们的建议。 南科大应该做的事:第一,找个领导层团队,总得有几个人,一块商量怎么筹办,将来这些人就是各个学院的创办者和领导;第二,这个团队一块制定各种制度和培养计划等;第三,这个团队分头去找人(教师);第四,把这些事干完了,才可以招生。附带说一句,在这个过程中,副校长就自然产生出来了,还用去找?这时候,校长再提名,组织部门还会反对?都啥时代了,办这么大的事,就一个人唱独角戏,并且唱不准调…… PS :有好事者还真找吴家玮来说话了,吴校长也不客气。句句击中要害。不知道朱校长听后会有啥感想。
个人分类: 杂论|2138 次阅读|7 个评论
明星朱清时
热度 16 xcfcn 2011-6-8 19:28
明星朱清时 曹聪 老师多次质疑南方科技大学,我是深表赞同的。 朱清时,看起来不像是个校长,反而更像是个明星,天天出现在新闻板块。这跟当年的唐骏有的一拼。 或者说,朱清时跟刘道玉一样更像个 公共知识分子 / 愤老 ,天天批评着这个那个问题,我看教育部烦死他了。 在实验室地下室,我的一个老师指着一块仪器板告诉我,这是当年朱清时做实验留下来的玩意。他的 局域模振动态 算是做了点东西。他也是靠这个吃了一辈子,包括他在科大建“选键实验室”、包括后来转向“绿色化学”。 朱清时说 中医可以用复杂科学 来解释 ,可是他竟然说不动他的同事去研究,或者是像唐孝威院士一样自己亲自去研究。 朱清时喜欢扯科学与宗教的蛋,尤其是跑了一趟西藏后。玩什么“ 从藏传佛教到认知科学的崭新链接 ”。 朱清时还喜欢高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扯什么“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 朱清时更喜欢附庸风雅,玩什么科技史,跟他的在职博士生新华社记者姜岩同学写了一本什么《 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 》,不知有多少专家会笑掉大牙。 朱清时有意无意间喜欢凸现自己的清高。可是自从中科大校长退下来,他就立马申请了 关于绿色化学的 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 ,可是他已经不搞科研很多年。而且他现在已经是南科大的所谓创校校长,他还有时间搞科研么? 南科大,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叫嚣着“去行政化”、“世界一流”、“学生不参加高考”、“自主招考”、“全英文教学”。这些花哨忽悠媒体或许还可以。 可是说白了,办大学,还是要见真章。 10 年后南科大能不能如当年的 香港科技大学 一样十年就完全奠定基础,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nli2233 2011-6-8 01:02 (刚看到李宁老师在曹聪老师那里的留言,深表赞同) 南方科大还是过于急功近利了。口号多于行动,朱校长也太喜欢到各处出风头。 去行政化也好,自主招生也好,说一下就可以了,弄成天天讲月月讲,就耽误正事儿了。决定建校后,校长的主要职责是保证经费到位,校舍按期建设好,招兵买马,搞一只过得硬的教学科研队伍,同时,积极努力,获得教育部认证,条件成熟后再招生。 香港科技大学88年开始建设,91年完才开始招生。南方科大连个fulltime教授队伍还没有,就急着招生,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Ps:我作为旁观者,其实是希望朱校长把精力用在正事上。或许现在一切还没有步入正轨,所以只好自己亲自出面接受媒体采访来造势以赢得改革空间。祝福南方科技大学,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朱清时都算是勇者。
个人分类: 杂论|318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关注南科大:南科大布置了两个高考考场,但是并无学生去考试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6-8 08:59
 本报讯 昨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备受关注的南科大45名学子无人参加高考。记者昨晚从南科大学生获得证实,据学生介绍,此前在南科大布置了两个考场,但是昨天并没有学生去考试。    校长称拒考不是否定高考   昨日上午,南科大在校内准备了两间高考教室,因为无人领试卷,在考试过了15分钟之后,上午两个考场的考试被迫取消。   媒体报道称,在得知南科大无一人赴考的消息后,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孩子们的拒考并不是对整个高考制度的否定,高考在当下比较起来仍然是唯一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不能“一刀切”,教育制度应该允许百花齐放,而南科大就是这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小花,一颗小草。   朱清时校长表示,并不是说现在到了取消高考的时候,但是可以允许多元化的选拔人才方式,可以留个很小的口子,比如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否则“一刀切”会把创新人才切掉。对于网上很多人关心的孩子们拒考会带来的牺牲、悲壮一说,朱清时表示,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他们会为南科大的经历骄傲,不是牺牲,而是一种财富。    教育部门未明确回应   教育部目前仍未对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一事做出进一步回应。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曾就新华社记者的提问做出了回应。续梅表示,教育部已在去年经过专家评审,在评审基础上,同意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筹建。“既然同意筹建,也是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将来在筹建的基础上,能够开展一些教改方面的探索。”她同时还表示,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昨天深圳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电话里表示,他尚未得到发布有关南方科技大学事情的授权。相关评论见A02版    ■ 探访   高考首日 他们上外教课和微积分    南科大有的学生搬到旅馆,有的请假回家,留校学生继续上课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南方科技大学内高考考场无一位同学进入。上午,留校的同学上了英语外教课,讲的是福岛核泄漏事件。下午,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了微积分题。   昨晚九点多,记者赶到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宿舍,仅有几个宿舍亮着灯。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告诉记者,今天全班大约有六七位同学留校上课,十几位同学因为拒绝参加高考搬到某一旅馆了。剩下的十多位同学则请了五天假回家过端午节。“也许他们会在家里参加高考吧。但我希望他们不会。”这位同学说,无论如何,大家都不能在南方科大参加高考。“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介绍,教育部要求南方科大参加高考的消息传来后,深圳市教育局考试教育学院的老师向同学们许诺,“如果参加高考,毕业后会有两个文凭。一个是南方科大颁发的文凭,一个是教育部颁发的文凭。”   据了解,6月3日,布置南科大高考考场那天,班里的几位同学相约去看了。考点就设在当初他们入学的考点。   对话1 南科大学生   “希望回到正常学习状态”   新京报:现在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怎么样?   南科大学生:很充实。我们所学的知识互动性非常强,需要我们不断思考。老师们也非常可爱,讲的课都很精彩,这样的课让我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我很享受。   新京报:今天都没去考试,是事先约定好的吗?   南科大学生:大家都很反对参加高考,这一点大家想法是一致的。我们已经开始在南科大学习了,而我们感觉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适合我们的,没必要再去重考一遍,走这个形式。   新京报:学校有人给你们做工作,让你们参加高考吗?   南科大学生:有,还有教育部门的人说,让我们参加高考,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好处。但是,不参加高考是我们最心底的意愿,我们应该遵从它。   新京报:你不害怕前途受影响吗?   南科大学生:现在的社会靠的是能力,不是文凭。从选择报考南科大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经不在乎文凭了。   新京报:怎么看这件事?   南科大学生:这件事让我们更成熟了,能够更客观和理性地看待这个社会。我们不是反对高考,只是对让我们立即高考这种“突击高考”的方式很不理解,当然我们也知道教育部门的苦衷。我只希望让我们快一点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中。    对话2 教育专家   “要他们高考不符合政策”   新京报:南科大虽然有两个高考考场,但是并没有学生参加高考。你觉得他们是在冒险吗?   熊丙奇(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科大的同学没参加高考,我是比较赞赏的。他们的做法坚持了南科大办学的初衷: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他们现在表现出的勇气,会让南科大继续坚持自己的办学宗旨。   新京报:这些南科大学生都是高二学生,让这些学生参加高考是不是又有悖现行政策?   熊丙奇:让这些学生参加高考,的确不符合现行政策。南科大没有招生权就招生,是“违规”的,现在要学生参加高考,同样也“违规”。   但是,南科大的做法是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将来就是要依照这个规划纲要修改法律法规,这样就不是南科大违规了。   新京报:这些南科大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并非都是深圳户籍,却让他们在深圳参加高考,这是不是涉及到异地高考问题?   熊丙奇:这也是问题。根据现行制度,就算他们高考,他们也要在原籍考,这也涉及到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允许南科大的学生不参加高考,这种探索是教育部门的上策。   南科大的学生拒绝参加高考是一种勇气。南科大有没有招生资格、考生有没有办法填报志愿,要求这些学生参加高考是否有悖高中非毕业生不得参加高考的规定等都是操作上的问题,思想上的问题不解决,操作上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关键是看要不要改革,要怎样改革。——王旭明(教育部原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郭少峰 周亦楣 邢世伟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2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支持南方科技大学
热度 18 Majorite 2011-6-8 08:45
深圳市委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的45名学生不参加今年高考,继续留校学习。好! 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自发文凭, 去官僚化,去行政化,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学生毕业之后凭的是自己的真本事。 北美的哪家大学不是自主招生,自发文凭,不包分配? 我支持这样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在中国久违了,虽然老北大、老清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曾经是这样的大学!那是真正的大学,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若南方科技大学建立地球科学系,本人愿意每年去那里做一段时间义工,例如,认认真真地为大学生教一门课。
个人分类: 论大学|34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体制内的朱校长 办不了体制外的事
热度 2 Ecosinic 2011-6-6 16:51
朱校长清时先生想开启一段历史,所历的重重困难用多少语言都说不尽,而今腰斩的可能性还极大。看到在媒体面前朱校长疲惫的样子,不禁想起人们在说蜀相诸葛先贤的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希望尊敬的朱校长吉人天相,不会使英雄落泪。 朱校长的疲惫源自其自己。因为朱校长本身还是体制内的人,其行止要符合体制的要求,如果他是体制之外且惯于不按体制要求出牌,而今的朱校长可能要轻松很多。可惜的是他从来没有在体制之外呆过,虽然出过国,但是是由国家派出去的。一个从来就按照体制要求成长起来的人,要他在体制之外有大的作为是不可能,难为他了。 有人可能说在中国科技大学前朱校长干的不错,也顶住了很多很多的。。。, 成就也还是很靠谱的。。。,我还是想说的一句话是,如果给我们科学网上任何牛人一支“ 专任教师 1162 人,科研机构人员286人。有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32 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342人,教授450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46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注:本段来自科技大学的介绍,32位院士包括朱校长) ”的队伍以及科学院在科研经费上的诸多优厚待遇(传科学院白院长最近说:只要你出成果,你要什么给什么),别说教育部的评估不会理,扩招不会理,一些大大的什么长来了更不会理他好多。不仅如此,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布局与成长,科研的计划等等,有这些牛人及其领导的团队,什么事还干不出来。就是离经叛道的玩意儿也会整出来。哎,远的就不说了,我所在的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与科大相近,院士也就5人,领导们也轰轰烈烈地干出一些大事。此类例子多得很呢。 南方科大由深圳市政府出钱兴建。可得记住是政府的钱啊。政府的钱就得按政府要求办,这是没得说的。招聘副校长当然得有政府出面。即使有所谓董事会,应该是谁控股了谁说了算吧,至少在体制内应该是这样的。否则政府出钱,养着一批与政府要求格格不入主,好像举世之内无有此类政府也。所以,南方科大诞生时就是一怪胎。让体制内呆惯了的前朱校长来当这个怪胎校长,的确有损我前朱校长的一世英名,也让其疲惫不堪,夜不能寐。 朱校长说,当校长应该是教育家,懂教育懂管理。就南方科大目前情形来看,朱校长对教育懂一些,但由于其是体制内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校长,要办体制外的教育,校长还是有些不清楚。对教育我有自知之明,完全不懂,故此处没有高论。 如果南方科大一开始不是招本科生,而是延请当今世界上的一流学者,(若当年蔡校长元培老不拘一格招人,仅半年时间就开北大新风),并以招硕士博士开始南科大的教育改革,至少我以为会容易得多。首先,硕士博士自主招生目前在很多大学已在尝试,南科大走得更远些一点不为过;其次,学校名气短期内不是本科生打出来,香港几所建校不久的大学在世界上排名比内地诸多985更好,是因为其好的老师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是本科生做出来;再次,任何学校只有有了师资,才能招本科生,南科大在有科研成果之后,再招本科生那是水到渠成,国家决不会不支持。而今的南科大之所以在多处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阻碍,我想可能就是其没有基本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作为懂教育的朱校长应该清楚这些。而今的南科大什么也没有,只有朱校长一人。再仔细看看,朱校长也不见了,只有唐吉可德在我们面前。
个人分类: 教育|3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在南科大的45个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仇恨的种子
热度 6 qiaoqiao1980 2011-6-6 15:22
以前写博文谈的是南科大,谈的是朱清时先生,没有谈过南科大的学生,毕竟我没有和他们接触过,没有过细致的了解。但是了解过一点,以前是通过科学网上的各种介绍,科学网上就有一位博主的孩子是在南科大念的,而小刘溢最后也选择了这个学校。现在的一次就是这些学生写了一封信。 南科大会在当代教育史上最终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不是由它叫南科大,也不是由于朱清时先生,而是他所培养的学生最终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南科大的好坏终归是由他的学生来证明的。教育是最重结果的,学生的成绩意味着一切。 南科大的学生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学校的必要性。今天的中国学生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一种责任。很多学生更像是一台计算器而缺少情感,并不是喜欢学习,而是把学习当作为自己谋求好处的工具,功利性显现的非常明显。而南科大的学生让人看到了一种担当,他们没有去难为朱清时校长,而把责任抗在了自己的肩上。就是这样的学生,才能看见国家的希望。南科大已经是南科大学生的南科大,今天是这45个学生的,以后将会成为更多学生的。 这45个学生不管南科大最终如何,他们都将会被打上南科大的标签,成就另外一种人生。即使南科大被收编,他们的内心也不可能被收编了。但是很显然,我们没有过于重视这些孩子的想法,有一些人一直把他们当小孩子来看待,这是愚蠢的。而正是这些学生选择了南科大,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勇气和坚强,他们拥有着这同龄人缺少的责任感和睿智。 教育部的举措很短见,就和他的大学评估一样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不成熟的领导者。如果世界只有一个中国,那么教育部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实是并非如此,一个顽固不化的教育部的形象正在所有的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而今天这种看法正在延伸到中国的各个领域。教育部大谈公平,而现实却很多不公平,并且把法律拿过来当作自己的遮羞布来看,这实在是一个没有创造性行为的机构。就好象是一个小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就把家长找了出来,真是让人很无语。教育部的不担当和45个南科大学生的担当我们看到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太多的丑恶。 毫无意义,教育部在南科大的45个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很让人遗憾。我不清楚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愿做评论。45个学生必然会有45个人生,但是今天的创伤毫无疑问将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也将改变着他们的一生。我只能把我的祝福留给他们,希望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个人分类: 心智之旅|389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声援朱清时校长
热度 7 xtliang 2011-6-6 12:37
梁先庭 我在科大读博士时朱清时教授是科大的校长。博士毕业那会,是朱校长 为我扶正流苏的。 2002 年我获得“求是奖学金”时,也是朱校长给我颁发的证书。博士毕业期间多次去科大办公楼办事。记得有一次去找理论物理负责人李定教授签字,李老师不在,朱校长看到了我。他肯定怀疑我去找他了,因此在门外站了很一会,一直到我离开才进办公室。因此,虽然没有交谈过,对朱校长印象很深。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裸评”与高校“去行政化”,是朱清时校长去南科大之前的“代表作”。尽管,“行政化”未必是高校管理的症结所在,但对于一个体制内的高官,发出这样的呼声是难能可贵的。我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行政化”去不了,即便勉强为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部分高校私有化。 私有化能够从根本上剔除诸如教育部之类的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羁绊。这样,像南方科技大学类似的,招生不需要批准,学生不需要高考,教育部不颁发文凭的高校就会应运而生,高等教育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学以不致用,毕业论文言不由衷、敷衍塞责的局面会大量减少。老师不重视教学,论文无病呻吟的情况也会缺乏市场。 当然,我历来认为,部分高校的私有化不是校长们能决定的,也不是教育部长能决定的,因为这是继经济体制改革后又一个重要的改革。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八个人摁手印搞大包干突破了原有的体制。是小平同志顺应时代,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朱清时校长的南方科大,就像是当年凤阳的小岗村。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呼吁科学网, 声援朱清时校长。
55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南方科大:去行政化or行政化去?
热度 3 xqhuang 2011-6-6 11:03
南方科大:去行政化or行政化去? 深圳市领导: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呵呵,逗你玩!) 朱清时先生: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唉,谈何容易!) 学生家长: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好,吃螃蟹去!) 围观者: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天真,做梦吧!) 副校长候选人:去南方科大,行政化!(!钱多,还是正局级干部!) 教育部:南方科大,行政化去! (!想单飞,没门!) 。。。。。。 曾经,对南方科大和朱清时先生,那是相当地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产生了疑问:南方科大和朱清时先生要干什么?最近,听说南方科大首届45名学生“被高考”,很失望,南方科大和朱清时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让人不敢恭维。既然南方科大已经选择“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为什么还要动员学生写所谓的“拒考信”?为什么要去捆绑那些无辜的孩子?我以为朱清时先生会这样说:【孩子们,请放心,天塌下来有校长顶着,你们安心好好学习就是,我们不鸟教育部的文凭,为什么要高考?】。这点小事,朱清时先生都担当不起?还玩什么去行政化,行政化去吧!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2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朱清时还有一条路:瞄准“千人”
热度 4 大毛忽洞 2011-6-6 10:06
朱清时还有一条路:瞄准“千人” 朱清时最近有点烦,有报道为证: 南科大校长:反对已录取学生参加高考 南科大45 名学生三日后或“被高考” 教改试点或终结 如果南科大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千人”, 那么什么俗套都不用顾忌, 但是,这需要底气! (用嘴吹出来的气绝不是底气) 办教育,效果如何? 需要几十年的检验时间。 虽然南科大声称招聘到了最牛的老师, 也招到了最好的学生, 但是让人感觉到南科大仍然没有底气! 什么叫底气呢? 底气就是学生将来有好的出路。 南科大嚷着要走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路, 既然是要走新路, 为什么还耿耿于怀于教育部的老俗套呢? 如果你南科大有底气, 管他上级承认不承认, 你直接定位培养“千人”, 把你的学生培养成为美国大学认可的一流学生, 本科毕业到美国(外国)一流大学读博士, 博士毕业拿到美国大学助理教授(聘书), 成为“千人”回归中国。 到那时中组部都承认了你, 教育部不认可又能咋样! 南科大? 你有没有底气? 你有没有看家本领? 你制定什么样的培养计划? 你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你聘请什么样的老师? 你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才能确保你的学生将来都能进入“千人”圈。 (培养“千人”比培养原始创新人才要容易得多。南科大不缺钱,可以超高薪从美国名校聘请老师,合同约定必须成功推荐南科大的学生到他们所在的学校读博士,直至把学生操作到助理教授岗位) 如果南科大也要培养普通人才, 那教育部就可以按部就班对待你啦。 俺给朱清时出了几个点子: 从下往上改革:朱清时需要几个按手印的人 朱清时还有一个方案:把深圳划归香港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 4 摸,后面还有第 5 摸 朱清时的第五摸 “ 去行政化 ” :舟上刻记号?水里刻记号?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231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南科大的孩子们发点声音
热度 1 fqng1008 2011-6-6 09:15
刚才从网上看到南方科技大学的学子的《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虽然出自学子之手,但很有校长朱清时的风格和胸襟,作为一个关心国家教育、关心深圳发展的深圳市民,我由衷地响应他们的呼声。 5月27日,教育部新闻 发言人 续梅口头上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实际上采用最坚决的措施打压其改革,这种口是心非的做法令我反感,相信也为大多数关心国家前途、关心祖国教育事业的广大正义人士的厌恶。难道我们的教育已经十全十美,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新的改革尝试?什么是依法办学?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已经不需要再改进?这种独步天下的习气还要泛滥到何时? 这几天,从相关报道看,南科大已经在抗争中妥协,深圳市政府与已经没有了声音,如果孩子们的微弱声音再得不到响应,恐怕南科大就要以失败告终。但是,南科大的失败不是教育部的胜利,也不是体制的进步,而是压制中爆发的前兆。 作为一个普通的深圳市民,这是我对孩子们呼唤的响应...... 附: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 公开信 南科大学子 所有关心我们学校发展的人们,最近的事情让大家纠结了。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下面我将通过这篇博文把我们学生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不代表校方意见,而仅仅是我们学生的意见,甚至不算是全体学生的意见。这几个月来,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很少,我们接受的教学方式究竟怎样,我们学校的内部活动究竟怎样,外界也只能猜测。请大家撇开各种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看法,基于我对大家尽可能准确真实的介绍,发出您的声音。     最紧迫的高考问题。南科大从呱呱坠地就打出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响亮口号,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和努力方向。也是我们引领文化,强调个人自主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说,这是我们四十五名同学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共同信念。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放弃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但是,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首先我要声明一点,并不是高考了就是不改革了,南科大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口号中,更体现在她的实际行动中,这是只有来到这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我想,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也是有其考虑的:如果我们一所学校自主招生,撒腿跑在前面,把所谓的一流甩在后面,以后或许会有无数的高校如法炮制,那么到时候怎么保证其他学校的质量就是一个问题;还有,如果各种野鸡大学冒出来,高考制度就没有办法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跻身阶层日渐封闭的上流社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苦心经营的高考制度就这样被撕开了一个缝,以后会有更多积极的社会力量发出更有力的改革诉求,到时候,人们就会发现高考也不过如此,个人的主动发展与价值实现才是所求。    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我们并没有否定高考制度,作为探路者的我们,就一定要高考么?高考,对我们国家而言,带来的是几十年建设的大量大学生和人才储备。但是内地的学术界,却拿不出独创性的、引领时代进步方向的科研成果,我们的确在努力,我们的高校也不断地自问和被问。但是事实的确是:我们造不出真正高质量的大飞机,造不出一流的汽车底盘,当你看到这些文字时,为你处理数据的那片CPU叫i3、i5或i7,生产它们的公司叫Intel。我们的优秀科学家在《科学》上批评科研制度的黑暗但收效不大(注:南科大建校伊始便能够荣登《科学》杂志——这体现的是全世界无数关心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对这所学校寄予的厚望)。今年同样也是港大的百年 校庆 ,二十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无数学界大师将在这两年里在港大做数百场报告,就在深圳的那一边。而我们中的一些人还在不断地动员我们一定要高考!一定要取得国家的学历!我们体会到的,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那心急如焚的心境和沉重的感叹。     南科大之所以为南科大,也正是图其大者不顾小节,我们学校的建校本意即是此,既为教改探路,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寻求经验。深圳市gov也表示对我们大力支持,新的《管理章程》将在七月一号起实施(虽然我们的副校长正在产生中,但是他若没有改革的高度和勇气,没有足够的才干和气魄,他将没可能胜任这个职位,希望我们的候选人们注意)。另外,我没有故意拔高我们学校,这几个月,我们与外界交流很少,外界对我们的了解也多是猜测。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我们学生这三个月来学习的情况。     首先是我们的课程设计。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共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八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微积分不讲解严格证明,重在理解微积分的精髓和它的应用,喜欢严格证明的同学可以自学。线性代数由前清华教师张贤科教授任教,每次大家都学得“叫苦连天”而又“乐此不疲”。普通物理由唐叔贤院士和李元杰教授任教,两位教授风格迥异,唐院士从简单入手,细致入微,李老师上课则气势如虹,首节课开讲相位空间。计算机科学课则由四位老师教授,陈国良院士,董荣胜教授、姚天昉教授以及毛睿老师,各位老师风格各异,我们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普度大学二分之一的项目设计。英语课成为生动活泼的讨论课:第一阶段学习古希腊神话,第二阶段训练科学讲演能力。而社会学、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则发挥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人生的体悟变得具体,对社会状况的认识变得深刻,其中受益,非亲身学习难以体会。     其次,我们的学生的精神状况。在这里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即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在现在无数毕业生疯狂报考公务员的情况下,我们从未担心过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实验”的心态,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作出努力。我们的老师,也在积极地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号。有同学梦想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just learn more,老师会为你提供你需要的书籍。这种学习方式激发的是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主动思考的动力。有的同学想训练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大家约好时间,每天晚上外教都在书院的一楼和我们交流,书院制的优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经常可以看到大家围在一起讨论问题。     第三点,我们学校也并非一切都做得很好。大家都是关心高等教育改革,关心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热心人。我们学校面临的问题除了当下高考的问题以外,还有就是人事的问题。不知道谁说过。只要管人事的只管人事儿就可以了。可是我想说,由于学校相应的章程出台较缓慢,有些人并不理解我们朱校长的本意,将源自官场的恶劣习气带到了这所新鲜纯洁的学校,这是其一。其二即是管理人员对教学活动的不尊重,为了开会讨论一些什么问题,最近两次打断正常的教学内容,甚至还要停课复习。老师们啊。我们的物理作业还没有完成,我们的计算机项目还要讨论,我们还有一打社会学阅读材料要去阅读、去思考!     总而言之,我想重复我们朱校长的话:“其实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成功的一流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是办好大学的必由之路”,“学生都很满意南科大目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我们自授学位就是想走全世界一流大学都想走的路,让学生跟老师‘背水一战’,只有学到真本事,社会才会欢迎你、接受你,而不是看你的文凭盖了什么大印。”     最后,我想说: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们同时也是无助的,我们仅仅是学生,还都是Freshmen。我们需要大家对我们学校有一个既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的看法,如果您支持我们,请发出您的声音。真的真的拜托了。       附南科大校长:反对已录取学生参加高考 来源: 京华时报 (北京) 朱清时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6月,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任内推进了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多项改革。2009年,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全球范围遴选,卸任中科大校长一职的他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筹)首任校长。 今年3月,筹建多时但仍未获招生资格的南方科技大学宣布“自授文凭”,并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45名学生进入该校学习。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学者分析,教育部此言意味着南科大已招的45名学生必须回校参加高考。 高考将在明后两天进行。南科大校方表示,这两日将正常上课;此前,45名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则在网上发出了拒绝参加高考的公开信。 南科大的教改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作为大学“去行政化”中最为瞩目的一块试验田,该校的改革方向在哪里?近日,本报对话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这45个青年拿他们一生的前途来参加我们的教改实验,现在突然叫他们去参加马上要举行的高考。成绩好不好姑且不说,回去参加高考就是回到了体制内,实验还有什么意义?” 京华时报( 微博 ):这些学生拒绝参加高考的事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南科大是否有压力? 朱清时: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颠覆性的。因为这些学生是我们号召来参加教改实验。这个实验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招生、文凭自授,只有学到真本事,被社会认可,才有含金量。这45个非常优秀的热血青年拿他们一生的前途参加我们的教改实验。他们来参加应该是很值得珍重的。我们也精心安排课程,保证让他们学到真知识。现在突然叫他们去参加马上要举行的高考,可想而知对他们是多大的打击。高考成绩好不好姑且不说,回去参加高考就是让所有人都回到体制内。这样的实验还有什么意义。 京华时报:这个消息,你是从社会上得知的,还是的确收到了行政部门下的指令? 朱清时:社会上传的消息还只是一些表面,我们确实收到了行政部门下的文件。 京华时报:学生的这封公开信发表前,你是否知道这件事? 朱清时:我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当时上级找我谈话,告诉我说一定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做,让学生参加高考。我当然据理力争,无效。但又不能让学校出面抵制,毕竟南科大是市政府办的,于是我只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为了回避,我一直到现在都不在学校。 京华时报:你是否看了公开信的内容?你怎么评价这些学生的见解? 朱清时:我最(受)鼓舞的就是这点,我没想到学生能想得那么清楚透彻,那么有勇气。教改那么深刻的问题,他们一目了然,他们让我觉得中国教改是有希望的。他们甚至比很多成年人、官员和老师,都要有勇气的多,我觉得那些官员和老师在他们面前应该汗颜。 京华时报:学生是否参加高考,影响在南科大就读吗? 朱清时:那当然不影响,因为他们已经被南科大录取了。这件事,大家之前都没有想到,因为教育部还没有批准我们学校招生,我们在高考中还没有录取代码,无法填报志愿,我们怎么能在高考中招生呢?所以我是反对让我们的学生回去参加高考的。即使我们的学生回去参加高考了,我们最后通过什么手续来录取他们? 京华时报:在目前的情况下,下一期还扩招吗? 朱清时:现在还没有定数,因为这一关还没有渡过,大局还没有定。 “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有了基本法。从此以后,就有一所学校不是靠行政官员的指令来运转。不管完不完善,缺点有多少,但它终于诞生了。” 京华时报:有消息说,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部基本法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确定,要自7月1日起实施。你是否看到了最终的版本? 朱清时:前面的版本看过,之后还送到教育部修改了一下,目前我还没有看见最终版。 京华时报:制定这个办法的意义是什么? 朱清时: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有了基本法。从此以后,就有一所学校不是靠行政官员的指令来运转,而是靠一部有法规性质的行政条例。这是改革到现在最实质性的进步,因为这不仅是个理念,不仅是个方案,而是一种新体制的诞生。不管完不完善,缺点有多少,但它终于诞生了。这是从无到有的一件大事。 京华时报:这个办法里,学校有多少自主权? 朱清时:市政府法制办和我们学校是两家主要的起草单位。但是每个条款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表态,他们总是按照他们的愿望来修改。 京华时报:经过这些修改,南科大自己的意见能有多大程度上的体现?学校能接受这些修改吗? 朱清时:我觉得,大体格局还是按照学校的愿望来实现的。修改的地方很多,我们是要有一些妥协。目前这部法规是暂行的行政条例,在试运行中,发现问题可以在正式立法时修正。 京华时报:大学去行政化是教育界人士的共识。这一点,在管理办法中有怎样的体现? 朱清时:管理办法规定了学校的领导体制。没有这部法规以前,我们每一件事,都要和政府对应的部门打报告。比如我们要招人,要给人力资源局打报告;要买东西了,要给财务部门打报告;要建实验室了,要给发改委打报告……这是不胜其烦的,而且每个相关部门都会把它的观念加到我们头上来管我们。 现在这部法规就确定,政府设立南方科技大学理事会,市长是理事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都在理事会中,理事会还有学校的人和很多社会知名人士。学校的大事就交到理事会上讨论,一年只开两三次会,如人才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等。理事会要尊重每一个理事的意见,决策更科学民主。会开完后,政府其他部门就不用再干预。 京华时报:理事会成员中是否规定了政府和学校所占席位的比例? 朱清时:现在没有明确规定,正在磨合中。通过现实来看,政府占了不到1/3,学校也不到1/3,最大一块是社会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企业家、学者等。 “我就拿这个管理办法和市委组织部商量,告诉他们南方科大的副校长应该由校长提名,理事会审批通过后,理事会任命。他们才知道这些。” 京华时报:之前深圳组织部为南科大招局级副校长,引起了社会对南科大“去行政化”的质疑,这个公告你事前是否知晓? 朱清时:这次招聘,其实事先没有经过我们看,我也不知道会出这样的公告。这是因为组织部招聘时习惯写行政级别等内容。 京华时报:你认为是个误会,那这样的误会今后是否还会产生? 朱清时:那时候,南科大暂行管理办法还没有正式通过。我就拿这个管理办法和市委组织部商量,告诉他们南方科大的副校长应该由校长提名,理事会审批通过后,理事会任命。他们才知道这些。如果在7月1日管理办法生效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京华时报:管理办法马上就要实施,但目前副校长的9个候选人也已经产生了,他们通过怎样的程序上任?怎样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朱清时: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回答的,现在我在努力争取。如果等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就可以据理力争了。 京华时报:招聘到的副校长是否还有行政级别? 朱清时:肯定没有行政级别。 “学校里不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而是谁有真理谁说了算。我希望,在南方科大,所有的事情也都将围绕着科研。” 京华时报:我们听说,去年年底你写自主招生公开信的时候,压力大得没法睡觉。如今你再次说遭受巨大压力。哪一次压力更大? 朱清时:现在的压力要大得多。当初写公开信的时候,我是要号召这些年轻人参加这个实验,让他们放弃国家学籍和教育部发的文凭。这在现在文凭主义盛行的时代是个相当难的事,我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回应。现在他们参与了,我的责任更大了,要把这件事做好,如履薄冰。我希望他们都能成才,都能受社会欢迎。如何能够做到这点,现在很焦虑。 京华时报:你说你不能改革就辞职。现在的局面,你觉得还有希望吗,还想继续干下去吗? 朱清时:这个事情我还想摸索一段后再来回答,现在还不到下判断的时候。对我来讲,我这么大年纪,家也在合肥,家庭成员都希望我尽快回去,如果没有实质意义的改革,办一个普通学校,完全可以找比我年轻,年富力强的人,我就没有在这里做的意义了。 京华时报:在你心目中,中国大学需要怎样的校长? 朱清时:大学校长一定要懂教育,只有懂教育才能理解教授们的意志。所以,派一个同级别的行政干部来当校长,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因为人再能干,如果不懂教育,会把事情搞糟。教育的最高规律,就是不要以个人意志去干预教育,而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去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定真正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不好大喜功,更不可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京华时报:什么样的学校是你心中理想的大学? 朱清时:我想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学院。它是学术主导最典型的范例。钱学森曾指出他的老师有错误,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第二天早晨,老师来到钱学森门口对他说:昨天你对了,我错了这就是去行政化。学校里不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而是谁有真理谁说了算。我希望,在南方科大,所有的事情也都将围绕着科研,教授治校,让学术主导。 南科大学生拒绝高考事件 去年年底,筹建多时却仍未获得教育部招生资格的南科大宣布将自主招生,并“自授文凭”。今年3月,该校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了首批45名学生入校学习。 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5月底,45名南科大学生在网上发表公开信拒绝参加高考。该信称:“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昨天,南科大有关人士透露,高考期间,该校将正常上课。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作者:周逸梅)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待下一个李娜-老男人朱清时
热度 21 lix 2011-6-6 03:49
在 李娜接受法网冠军颁奖! 评论 中,网友 Nancyback 2011-6-5 05:55 问: 老邪又看出什么来了? 博主回复 (2011-6-5 08:37) :倒没有看出什么来。只是高兴。等着看那几位专程去看比赛官员的表态。 今天等到了: 专访孙晋芳:举国体制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要有创新 。老邪对孙晋芳主任的表态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是,觉得对所谓“举国体制”的反思还是有点不足。孙晋芳主任表功说,“中国运动员大多在传统的举国体制下成长”。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石家庄的田老太可不可以申请减刑,因为李娜小时候喝过“三鹿”奶?我觉得田老太还是应该继续反思“三鹿”奶里边不利于李娜翅膀长硬的那些成份。 我期待的下一个李娜就是老男人朱清时。他也翅膀长硬了,应该勇敢地单飞。朱清时要学习李娜,就是勇敢地单飞,不争论,也不强求体制的认可,因为体制内官员有他们的难处。这一点,朱清时校长本人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要注意学生情绪,让同学们各自勇敢地飞,不要在乎体制的认可,甚至不要在乎国内社会的认可。只要同学们中多出几位学术大师,甚至为中国拿回诺贝尔奖,相信那时教育部的官员会骄傲地说,他们都是“在传统的举国体制下成长的”。 从《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中看,南科大目前的学科设置,学习氛围都挺好的。我唯一的担心,就是同学们参与群体事件。只要給人抓住“学生闹事”的把柄,南科大就完了,朱清时完了,同学们的大师梦也完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d73dbe0100ssgk.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93 次阅读|26 个评论
朱清时:带着脚镣的舞者
热度 2 泰山 2011-6-2 16:33
朱清时:带着脚镣的舞者 看到网上南科大学生的公开信,第一感觉朱清时最终难逃如来佛的手掌 本来我们看南科大是谁所建,是谁投资,是深圳市政府,深圳市政府是谁的政府,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它怎么可能允许朱清时像建香港科大,或哈佛,耶鲁那样办学,这事儿不能怪教育部,他们也是共产党领导下,他们敢迈出哪一步也要看上面的眼色。 所以我说假如朱清时真要对大学改革的话,最好找一家愿意投资大学的私人,不要公司或者企业,以免又被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老板控制。再办一所不受任何机构,部门,单位控制的大学,要么拼个鱼死网破,要么啥也不干,像这样不死不活,受尽来自各方面的窝囊气,最后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我想这样愿意投资大学教育的人一定能够找到,当然不一定在国内找,只要大伙是真正为了中国的未来,不再耽误中国的这些孩子,就一定能够办成一所中国人所理想的大学来。 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封公开信 ( 节选 ) 所有关心我们学校发展的人们,最近的事情让大家纠结了。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紧迫的 ( 是 ) 高考问题。 南科大从呱呱坠地就打出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响亮口号,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和努力方向,也是我们引领文化、强调个人自主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说,这是我们 45 名同学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共同信念。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放弃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 但是,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 南科大之所以为南科大,也正是图其大者不顾小节,我们学校的建校本意即是此,既为教改探路,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寻求经验。在这里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即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在现在无数毕业生疯狂报考公务员的情况下,我们从未担心过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实验”的心态,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作出努力。我们的老师,也在积极地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号。有同学梦想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总而言之,我们想重复我们朱校长的话:“其实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成功的一流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是办好大学的必由之路。” 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们同时也是无助的,我们仅仅是学生,我们需要大家对我们学校有一个既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的看法…… ——来自南科大的学子(来源:大洋网)
个人分类: 雨中漫步|2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学生发公开信拒绝高考 校长:我不表态
liuxiuqun 2011-6-1 11:27
教育部称学校改革须依法办学,有学者分析这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是否参加高考由学生自己决定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公开表示,教育部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探索,但任何学校改革都须依法办学。此语一出,引得各界猜测纷纷。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 ( 微博 )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前日,南科大学子网上发表公开信,为自己“被高考”而求助,集体表示不参加高考。 昨日,记者致电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他表示自己已获悉此消息并说:“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我不表态。” 校长朱清时:学生前途由他们自定 此前,有网友爆出,已通过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首届教改班45名学生,还需参加今年高考。5月27日,在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从依法办学这个角度上来讲,教育部实际上默认了要让这些学生参加统一的考试。 离高考仅剩几天了,这个消息无异于“重磅炸弹”,网上关于南科大首届45名学生还要重新高考的消息传得满天飞。记者昨日电话连线了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他说:“我也听说了(这个消息),我不表态。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我们负责改革,但是学生前途要由他们自己决定。”而据公开资料显示,5月28日在合肥参与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的朱清时曾回应此事说,纳入高考轨道这一举动将颠覆南科大树立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核心。 此外,对于教育部是否已批准南科大通过高考招生、拿到“招生证”,朱清时表示自己“暂时没收到消息”。 学生和家长:不会去参加高考 今年3月入学的南科大教改班首批45名学生,已经历了9周的大学生涯。记者昨日采访了其中多名学生,他们都说“不参加高考”。“我们只是南科大的普通学生,我们的力量或许很小,但我们怀有对南科大的希望与热爱,希望支持南科大的人能持续关注她的成长,也少给她一些条条框框。”有学生在回复记者的短信中如是说。 许多家长也力挺自己的孩子。“即便重新高考的消息属实,我的孩子也不可能参加!”家长程女士(化名)来自山东,她的儿子放弃保送浙江大学的资格,选择了南科大。即便南科大发展的路途一直曲折不断,但她一直力挺孩子的选择。“我不后悔孩子报读南科大。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我也希望他绕过高考,继续在南科大学习。” 另据湖北媒体的报道,与程女士立场相同的学生家长不在少数。“本来就不是冲着文凭去的,所以孩子肯定不会回来参加高考。南科大是改革试点高校,对于她将遭遇的困难我们有充分思想准备。”来自湖北的学生家长魏女士称,学校没有正面通知,孩子仍在照常上课。 专家:南科大走在被收编的路上 “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加之此前深圳为南科大公选局级副校长,南科大的所有去行政化改革,事实上已全部结束。”接连几日,熊丙奇连发数篇博文,阐析南科大改革。 从南科大推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以来,熊丙奇始终担心这一改革的走向会是政府部门逐渐把南科大的招生纳入统一招生并授予南科大学位授予权,如此一来,南科大就会被收编为体制内的一所普通学校,而难以突破现有体制对办学的局限。 “毫无疑问,目前这种操作传递的信息是,招生权还是掌控在政府部门手中,南科大正走在被收编的路上。政府部门虽有积极支持的表态,却迟迟不见相关行动。而与此同时,南科大的‘去官化、去行政化’也已被举办者深圳所否定。这所承载改革希望的新大学,在改革的路上还没走几步,就被拉回了过去大学发展的轨道。”熊丙奇在博文中写道。 南科大学生公开信说:“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昨日,南科大多名学生向记者证实,目前网上流传的《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确为他们通过集体商议方式所写。以下是这份公开信的节选: 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封公开信(节选) 所有关心我们学校发展的人们,最近的事情让大家纠结了。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紧迫的(是)高考问题。 南科大从呱呱坠地就打出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响亮口号,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和努力方向,也是我们引领文化、强调个人自主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说,这是我们45名同学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共同信念。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放弃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 但是,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 南科大之所以为南科大,也正是图其大者不顾小节,我们学校的建校本意即是此,既为教改探路,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寻求经验。在这里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即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在现在无数毕业生疯狂报考公务员的情况下,我们从未担心过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实验”的心态,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作出努力。我们的老师,也在积极地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号。有同学梦想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总而言之,我们想重复我们朱校长的话:“其实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成功的一流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是办好大学的必由之路。” 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们同时也是无助的,我们仅仅是学生,我们需要大家对我们学校有一个既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的看法…… ——来自南科大的学子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3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清时动了谁的“奶酪”?
热度 3 zhangqq 2011-5-30 16:38
朱清时动了谁的“奶酪”? 南科大现在面临出局的危机。 南科大如果出局了,有哪些好处、坏处?对哪些人有好处,对哪些人有坏处? 从表面来看,首先,南科大出局,损失最大的是在校学生。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没有学历的风险,到南科大上学,坚持到现在。如果学校垮了,他们至少要重新选择,耽误很多韶华时光不说,心理的纠结和失衡是巨大的。同样,学生的家长也要面临一次心灵的拷问,他们甚至比孩子更受伤害。 其次,是朱清时以及支持他的南科大的同仁。朱清时们不仅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抱恨,有承受各种责难和脏水的可能,还有对于这批学生和家长的歉疚。 再次,是深圳市政府,标志它的这项改革流产了。 相反,教育部没有任何损失。 那么,南科大出局对于谁有好处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需要人们深入地想想。 教育部让南科大学生参加考高。它对于南科大的这一手,让朱清时也感到意外,因为,教育部实际上破坏了游戏规则。教育部原先用不承认学历来恐吓考生和家长,但是,这没有拦住南科大的招生和开学。由于南科大学生的学历实际上与教育部无关,所以,教育部没有权利让南科大学生参加考高。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那么,教育部为什么还是强行要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呢?它自己知道这样做没有任何道理,甚至连相关的文件都拿不出来,是赤裸裸的蛮横无理。可是,它仍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什么? 据学生家长反应,南科大的现有学生,对于学校的教学和生活很满意。这些学生将来可能很有出息。家长甚至在学校面临危机是挺身而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然而,所有这些,教育部不认可。就是说,不管南科大的教学效果是好是坏,教育部就是不认可。很显然,无论南科大现在做出何种有益于中国教育的探索和成就,教育部就是不认可! 人们不禁由此产生一种推测:教育部这是在支持南科大作改革的探索吗? 答曰:否!它不仅不支持,甚至不想让南科大自生自灭,而是:必须灭!立即灭! 因此,人们必须反过来思考:南科大成功了,对于教育部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南科大成功了,对于教育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那么,南科大成功了,对于教育部有什么坏处吗? 有。因为南科大动了教育部的“奶酪”!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上游,是立国之本。我们现实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沦丧,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失误。虽然人人都看出中国教育现在的灾难性状况,却无法改变,无能为力。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与当下的中国教育现状互为一体。而且,无论我们的教育如何糟糕,丝毫不影响教育行政官员的巨大利益。 迫于形势和压力,教育部也在高喊改革。然而,只要看看这些改革的内容和措施,就不难发现一个本质特点:越改教育部的权利越大! 因此,对于教育部来说,符合这样条件的教育改革,对于他们只会有益无害,它当然会支持。 然而,南科大不是这样。 于是,南科大就面临灭顶之灾! 可是,南科大的改革,是真正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律进行的。南科大的成功,会给中国教育的铁屋子打开一个窗口,给中国的未来带来希望! 由此可见,朱清时们现在与教育部的博弈,实质上是与教育行政官员的博弈,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这也是与我们下一代和中国未来相关的大博弈! 未来有时候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不是北大清华
热度 2 ivychang_cas 2011-5-30 13:08
来源: 北京商报 , 2011年05月30日 01:30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530/4084369.shtml 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注定是个命运多舛的产物。 最新的困难是,南科大45名教改班学生今年必须参加高考,也就是说,南科大没有自主招生和自授学位的权力。“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这是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自认为的“立校之本”。因此,当教育部说要将治校纳入到国家文凭的范畴时,朱清时在面对媒体记者“是否感到心灰意冷”的提问时沉默良久。 对于此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是这么认为的: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一定要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始终对每个学生负责任,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教育部的话说得滴水不漏,保障学生权益也是师出有名,万一因为南科大的毕业生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而找不到工作,用一句大俗话来讲,那不白读了。确实,文凭这东西,甭看天天被骂,没有它还真不好使。这些年,好多个民办教育的纠纷,不就是学校给不出国家承认的文凭吗? 然而,南科大并没有隐瞒什么,其从一开始就告诉有志于南科大的学生,这里是“非学历教育”,学的是真本事,毕了业,靠真本事吃饭,不是靠文凭吃饭。在充分的信息沟通中,来到南科大的学生,属于“既来之则安之”,属于自我选择,属于对一种新的有别于体制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 真正优秀的人,能够创新的人,岂是文凭所束缚得了的?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没有文凭,从哈佛辍学了,建立了 微软 ;马克·扎克伯格也没有文凭,从哈佛辍学了,建立了Facebook。由此江湖上也就有了这么一句恭维的话:哈佛的毕业生从不寻找工作,他们创造工作。由人推己,我们现在缺的,不正是那些可以创造工作的“哈佛毕业生”吗?教改的目的之一,不也正是为了激发更多的创新人才吗? 俗语说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南科大能不能闯出一条“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也许是“闯祸”,也许是“闯王”,但闯过之后才知道。一个增量的教改试点,不应该这么难,不应该还没怎么闯,就给画上了条条框框。戴着镣铐起舞,怎么可能舞出华尔兹?我想,这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权力问题。站在教育部的角度,南科大自己招生、自己授学位,相当于让教育部靠边站。我们得承认,放权、让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对于南科大不是“大胆放权、小心观察”,南科大的探索也就没有意义,我们不缺“211”和“985”,不是吗? 南科大之所以从筹建伊始,就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不是因为其可能是未来的北大、清华,而是可能成为内地版的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仅20年的后者,稍早前刚刚被评为2011年亚洲最佳大学。“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不希望南科大是以失败,而不是以成功,反面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1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规定动作”只会让南科大的改革未战先败
热度 1 ivychang_cas 2011-5-30 12:56
来源: 齐鲁晚报 (济南) 2011-05-30 06:24:51  如果没有承担改革失败的勇气,没有牺牲部门利益的勇气,而以现有的体制框架去约束改革者的突破,那么南科大的改改革之路很可能要走向死胡同。 头条评论 本报评论员 杨凡 5月29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27日答记者问时表示“并不认同”。朱清时认为,如果说改革都要按照条条框框来办,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深圳特区;如果教育界改革被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就没办法前进了。 从2007年3月深圳市政府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至今,这所承担着中国“教改试验田”希望的大学和它的创校校长朱清时就一直在困境中挣扎:三年未等来招生审批,决定自颁学位自授文凭;虽高举教授治校、去行政化大旗,却因深圳市公开推选两名南科大“正局级”副校长引来一片质疑;45名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刚入学两月有余,又传来教育部要求45名学生参加高考的声音。 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朱清时的教改思路是明晰的,深圳市政府为南科大描绘的蓝图也是美好的万众期待的,但为何朱清时的南科大教改之路近来屡屡碰壁?教育部新闻发言人5月27日答记者问时的措辞很值得玩味,“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部没有明确反对南科大的改革,但也变相提出了必须完成“规定动作”的要求。“依法办学”、“遵循基本教育制度”像一堵高墙横在了朱清时面前。当一项改革因为现有的体制屡屡碰壁时,我们所要考虑的要么是改变和调整改革的方向,要么是改变现有制度。如果必须在现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其实就失去了本意。 在深圳这座被赋予了更多改革期待的城市,朱清时喜欢用深圳特区的发展历史来为自己的改革作注,“拿深圳特区的改革来说,当初很多事情的做法都是与当时的某些法规相冲突的,如果说改革都要按照这些来办,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深圳特区。”朱清时并不是激进的改革派。然而一直在“走黄灯”的朱清时似乎还是无法与强大的“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相抗衡。或许,南科大提出的模式也未必就能取得成功,但是无论成败与否,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改革可能不成功,但这不能成为不改革的理由。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曾强调,在科技领域,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在教育界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朱清时说过一句话,“我想一直坚持到最后。坚持到最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回答了钱学森的问题。”这个态度被网友评价为“视死如归”。南科大“试点”性的改革,即便失败也无损大局,而成功则可以推动全局性的变革,何乐而不为?改革者能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主管部门又何必要畏首畏尾甚至横加阻拦?这不免让人怀疑,主管部门一再设限,究竟是为了维护学生权益,还是为了保全部门利益? 对改革者而言,勇气至关重要。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承担改革失败的勇气,没有牺牲部门利益的勇气,而以现有的体制框架去约束改革者的突破,那么南科大的改革之路很可能要走向死胡同。这种未战先败的改革让人心有不甘。
1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忐忑:寄语朱清时先生和南方科技大学
sumon 2011-5-30 09:46
忐忑:寄语朱清时先生和南方科技大学
一直在关注朱先生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进展,从南方科大计划筹办那天起,关于它的新闻和传闻也没停止过,自主招生、自主授学位、教授治校、去行政化、高薪招师、“正局级”副手、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自行招生、首批46名新生已于2011年3月20日正式开学等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背后包含了先生太多的辛苦。一直也非常敬佩先生的精神和先生的办学思想,为此专门收集了先生近十年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学习,近七十余篇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先生对我国高教的担忧、希望和期待,很多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2007年,南方科大的适时产生,当时就有种感觉这个学校的校长非先生莫属,最终尘埃落定,南方科大选择了先生,先生也选择了南方科大,关心我国高教发展的仁人志士也大都松了一口气。朱先生凭借着自己的个人威望和毕生的办学思想,把南方科大的筹备建设工作做的风生水起,个人的很多原来不能实现的设想也在逐一实现中,大众也寄予了先生太多的厚望,先生的热情在公开信中以“第一批丢掉铁饭碗下海人的勇气、小岗村人分田到户的激情”尽舒。 分析至此,最想表达的还是题目中的两个字:忐忑。也许是笔者对南方科大了解的不够深入,只是从各种新闻和传闻中获得的信息,也许是看过太多的因人而兴、因人而败的例子,对南方科大的办学总感觉依赖朱先生的个人魅力成分太多,而程序上、体制上的又太少。如果,现在是如果,但它终会到来,先生“退休”了,南方科大该怎么继续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往前走?换句时髦的话,能不能继续有序、有效、有力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一直畅想我们能有一些“清高”的学校,这些学校是真正的“象牙塔”,学者们无忧的治学和研究,学生们无忧的、充满激情的学习,南方科大给了我们希望,也充满了期待,今天看了《朱清时:教育改革被法律法规约束就没法前进》(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772.shtm )之后,“杞人忧天”的有感而发,真诚的祝福朱清时先生,祝福南方科技大学。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社会”,“举国之力”和朱清时
热度 7 lvnaiji 2011-5-29 23:23
吕乃基 多年来,中国的事情有多少要“全社会”来办。笔者好事,就以“全社会”为关键词,在网上竟然有 102,000,000 条之多。不厌其烦查了 5 页,相关的有 11 条,大约占到 1/10. 测算此类动员号召类的“全社会”大致有一千万条之多。 动员 全社会 举报非法滥用添加剂 _ 食品频道 _ 新华网; 动员 全社会 打击胁童乞讨 _ 新浪广东新闻中心 _ 新浪广东 ; 浙江代表王鸣提出 —— 发动 全社会 力量打拐 - 打拐 -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茅善玉:沪剧传承要靠 全社会 共同努力( 1 ) 内容 ... ; “ 星星的孩子 ” 需要 全社会 民众的共同关注 ; 废除死刑需要 全社会 的努力 _ 法学茶座 _ 中国民商法律网 ; 公安部吁 全社会 打拐沪警方颁举报热线 ; 环境保护需要汇聚 全社会 的智慧和力量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 ... ; 齐抓共管筑合力 全社会 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_ 高等教育 _ 中国教育新闻网 ... ; 信托业发展需要 全社会 共同努力 br/ 《信托法》颁布十周年纪念研 讨会综述 ; 节能从我做起安徽 全社会 积极参与节能减排 - 节能 - 中安在线 - 安徽新闻 ; 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悖论!一方面都知道,中国有的是“国家”,基本上没有“社会”,国家竭力把任何社会力量都收编、整合到总体权力之下;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事要“全社会”来做。在这些祈使句中的对象并不存在,于是这些待做的事情实际上没有主体。一千多万条动员令是在号召不存在的主体! 与“全社会”相对应的词是“举国之力”。在互联网上有 1,390,000 条,量级与“全社会”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举国之力”大致是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有主体,真要“举”的话就真能举的起来。看看奥运会和亚运会的金牌就知道了。顺便说,不妨考虑这样的话题:有神马事是举国之力是做不到的? 现在敬请各位来看 “教育部就南科大学生是否须高考表态校长不认同”。见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29/122322550013.shtml 。看来是拥有行政权力的一方在起作用。朱清时独木难支。 博主曾建议“ 让南方科技大学与科学网大学联姻 ”,虽然后者八字没一撇,但不妨碍科学网对南科大的支持。 现在是我辈出手的时候了。博主吁请科学网上各位,并借各位之力呼吁: 做一次“全社会”的主体。 全社会支持朱清时,支持南科大! 博主基本上秉承 3 天发一篇的尺度,但事态紧急,兹事体大,故破例。
个人分类: 教育|369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大标题“朱清时:教育改革被法律法规约束就没法前进”够吓人的
热度 2 肖建华 2011-5-29 18:58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磁器活。 在今天的科学网新闻上,看到大标题:“ 朱清时:教育改革被法律法规约束就没法前进”。够吓人的。 仔细看看全文,真实的内容是:朱清时:教育改革被教育部的法律法规约束就没法前进。 任何一个部门都必须受到 法律法规的约束。 因而,把事情干不下去归结为:“不应被教育部的法律法规约束”是非常错误的说法,是在政治上的无知。 (换句话说,要求超越 法律法规约束作为前提条件的事情只不过是文革的套路。 正确的说法是:教育部的法律法规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违背的恰恰是有问题的部分。) 我看,南方科大将为此付出惨重代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支持朱清时
热度 3 qiaoqiao1980 2011-5-29 17:54
以后没有意义的事情我都不说,说过的也不说了。很显然,今天教育界的一些闲客们是在拿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开涮了,对于这些人还能说什么呢?毫无疑问,那些人是在向全国的老百姓和教师们显摆他们的能力,这实在是让我想起了明朝的那些太监们。是的,我们能拿他们怎么的呢?即使中国的教育完了,即使中国的未来完了,完的也不过是中国的老百姓罢了,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么?他们是可以离开中国的,他们是可以投靠到很多美好的国家的,甚至一些人可能背里说:他们现在就没有离开,难道不是爱国么?这可真是最伟大的爱国啊! 我不是君子,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和一个平凡的老师。我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多简单的道理到了那些人的嘴里就变出了如此多的花样,看来他们的确已经不是简单的人类了,已经真正的是超人类,要不怎么说出的就不是人话呢?而我们是人,还没有进化到他们的那种非人类的境界。虽然理解的层面是各不相同的,误解也是常有的,但是人话鬼话难道还听不出来么? 朱清时是一个爱国者,这就够了。他做的事情对得起中国人,这就够了。这里需要太多的理性么?不需要。理性是需要勇气来支持的,否则的话就是一群太监。太监不也是人模人样的么? 我们要做太监么?不做。支持朱清时,不需要什么理由,尤其是在今天,更不需要。需要么?当清华百年校庆时,给自己筑上了一个权力之门,随后,又挂上了真维斯的牌子,我们还需要理由么?当教育的大门上供养了一个权力一个金钱的好比天地的贡龛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理由么? 太监,永远是权力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支持朱清时。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323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清时是当代中国的英雄
热度 3 zhangqq 2011-5-29 16:43
朱清时是当代中国的英雄 据网上消息,朱清时对《新安晚报》记者发表谈话,回应了教育部发言人 5 月 27 日的答记者问。朱清时校长说的非常好:有理、有利、有节! 教育改革,现在最大的阻力在教育行政部门,质言之,是在教育行政官员。因为,像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改革,直接剥夺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也就是说,剥夺了一些官员的权力。 在教育行政官员看,不按照他们说的办,就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尽管你做的是全世界一流大学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教育行政官员不承认,那就不是教育规律。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突出的现象,在教育部设计和指导下所进行的当下中国教育改革,有一个本质特点,那就是:越改教育部的权利越大!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上游。我们当下社会的很多问题,根源都在教育。 教育对于我们民族的当下、未来,生死攸关! 我们声援朱清时校长,只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点点中国教育的希望!
3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中国农民调查到南方科大改革
热度 23 halcon 2011-5-29 16:24
昨天花一天时间把中国农民调查看完了,我本人农民出身,因此对于若干个改革细节有亲身的体验。看完之后才知道改革过程之异乎寻常的艰难,而且是很多农民付出血的代价才换来的。今天早上看到新浪网报道的教育部要求南方科大学生参加高考的消息和朱清时的回复,感到很是无奈。虽然从“包产到户改革”到“南方科大改革”看似不相关,而且前后相差三十多年,但本质问题却何其相似。 朱清时说,让什么改革都要在法律法规内进行,肯定不现实。 三十多年前,小岗村的农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小时候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对包产到户这么好,而新闻里却说农民要冒着生命的代价呢?”原来不要搞“包产到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来的,因此包产到户当时是违法的,而且违反的是中共中央刚刚决议通过的法律。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农民还顶风作案。我并非仅仅佩服他们的勇气,而是在想农村已经苦到何种程度,才让他们冒着必死的决心进行改革。于是他们开始的口号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朗朗上口,而且没有提包产到户。原来农民也会玩语言艺术,也会玩政治。 历史总在重复, 1990 年左右的农村税费改革,要把各种中央地方的摊派、税费统一起来,一年交一次,土地三十年不变。我印象中我们临汾也是 90 年左右实行的,可见当时我们动作还是比较快的。而在真正开始尝试改革的安徽却遇到了空前的阻力,原因在于这项改革断了基层各个单位,甚至是中央摊 派的财路,而且这个东西也是“违法”的,与国务院的很多条例都相悖,与当时要求维持稳定的原则相悖。强烈反对的是人大部门,因为这些措施违反了现有法律,既得利益者也对税费改革强烈反对。阻力空前,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墙内开花墙外香。搞改革的镇子受到县级领导的空前压制,只能说一套做一套,撒谎说我们没搞什么改革。但消息不胫而走,其它省市纷纷学习,于是才慢慢扩展开来。终于有一天有了大领导的排版,才从非法摇身一变成了合法。 三十年过去了,同样的问题又上演了。一些勇敢的开拓者举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旗,而 事实上南方科大的办学原则的确违法了现有的法律,也违反了维持稳定的大原则。但改革就是查缺补漏,除旧革新,完善体制。不解决矛盾就不是改革了。回过头来看邓小平 92 年的南巡讲话,的确气度非凡,高瞻远瞩 。 教育改革的方向正确与否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农民还有个村民代表大会来讲讲理,可能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国家的这个税法,那个税收条例,所以能讲真话,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基层有良心的领导才有改革的动力和勇气。 可是现在高校的教师代表大会能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么?从什么渠道能真正了解到底层的需要和声音呢?我不知道。朱校长了解现实和底层的需求么,我也不清楚。我尊重法律,但更希望了解底层的声音和需求,完善法律,让法律真正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并非既得利益者。但是这个简单的设想实现起来却如此的漫长,三十年来还未曾改变。 回望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虽然科技进步了很多,但其实我们还停留在原地。 以现有的模式,南方科大的改革成功与否注定要靠某个中央高层领导拍板才能将其由非法变为合法,而这个拍版也是在看到拓荒者收获了粮食,找到了黄金之后才会赶来捧场助威。 在中国,改革者是可敬的,也是孤独的。
7246 次阅读|58 个评论
北邙山樵 朱清时的无欲则刚、官僚化的无物之阵和南科大的教育乌
热度 6 windlight 2011-5-27 08:45
教育部真是N13,居然一纸政令要南科的学生参加高考。 高手高手高高手,估计朱校长要长考了。 zt 朱清时的无欲则刚、官僚化的无物之阵和南科大的教育乌 作者: 北邙山樵 提交日期:2011-5-26 17:43:00   第一次在金兄的地盘发稿,因为不吐不快,所以难免言辞偏激!请各位兄台使劲拍砖!         朱清时的无欲则刚、官僚化的无物之阵和南科大的教育乌托邦      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其实原因有三。   其一、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这几十年,人文领域的大师匮乏暂不去说它,即使只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人们追慕“两弹一星”的昔日荣光,发现当下已有创新不足、后继乏力的状况。大学的官僚化、行政化以及商业化,都在阻挠着学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争权夺利之辈横行,虚假腐败之风繁盛,所谓官僚化、行政化,从体制本身蔓延而出,在腐蚀了社会之后,进一步腐蚀了学术和教育。长远看,即使只出于“先军政治、捍卫国本”的考虑,教育和学术的堕落也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危机。此时此刻,南科大的一声教改呐喊,难免会从庙堂而民间,人人侧目。   其二、当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的时候,人们期待着社会体制改革,当社会体制改革裹足不前的时候,人们又不得不期待教育体制改革。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理念其实并不新鲜,早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就存在过,这些年也一直有人在喊,但是从未看到今天真有哪所高校可以把旧梦变为现实。人们的希望值在逐步转移和降低,但是对改革的要求却日趋迫切,南科大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改革,而是被舆论视为全方位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其三、南科大是深圳人对深圳的最后期待。前三十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但是最近几年,改革口号虽然喊得震天响,深圳的内地化、平庸化、边缘化却有目共睹。与第二个原因相同,深圳人对于深圳在政治、社会体制的改革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为了守住改革开放先锋城市这块牌坊,南方科大其实已经像前海一样成为“特区中的特区”,成为深圳人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事儿的改革事件;而朱清时校长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事实上也为深圳加分不少。如果说,这一任深圳委府除了大运会带来的那些负面新闻,还能够给深圳留下什么,其实就是一所具有现代特征的大学了。因此,往好里说,南科大是改革突破口,往差里说,南科大是改革遮羞布……   其实,所有这些使命,不该只由这所年轻的大学来承担;但是,很遗憾,所有的公众期待却集中在这所大学的身上,这就是为什么南科大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公共话题。   选择朱清时做南科大的校长,还是能看出深圳独到的眼光。院士的身份、主政中科大的优秀经历、科学界的声望以及庞大的学术资源,我觉得都是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却是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做到无欲则刚。以他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已取得的成就来判断,不需要再做什么,他已经可以算是功德圆满;但是,他却选择南下深圳,重新开始,这除了深圳三顾茅庐、诚心邀请之外,还因为朱校长是真心真意办一所好大学,为中国的教改奉献余生。六十多岁的人生经历决定了朱校长必然是个现实主义者,熟悉与体制的周旋与运作,但是他的无欲则刚又可以让他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能够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奋力前行。不过,朱清时率领南科大的破冰之旅,必然孤独无比又困难重重。与三十年前深圳的突围相同,改革就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对旧有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的冲击;与以往改革不同的是,当年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体制内外都有迫切的改革需求和改革欲望,而今天体制内已经固化的利益格局,让改革不再有内生性冲动。更可怕的是,无欲则刚的朱清时,面对的却是官僚化、行政化的无物之阵。所谓“以一人敌一国”,南科大不仅承担着全面改革的社会期待,朱清时面对的也不仅仅只是高校的去行政化,而是整个学界、官场、社会、国家的官僚化和行政化。官僚化和行政化就是一种病毒,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在此空气里,如果单独接触某一个人,你会觉得他没那么坏,但是当他们聚合为一个体制,就会变的邪恶无比。所以,你可以说朱清时没有敌人,但是也可以说处处都隐藏着他的敌人。他所面对的这个系统让人崩溃之处在于——即使你出于良善的动机,输入一个好的指令,输出时也会变成一个坏的结果;一个好人在里面浸染多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一个为恶而不自知的坏人;如果,系统真的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所作为,但是,雪中送炭的事情它从来不做,火上浇油时,却每每看到它的身影。系统里把名利权色都划分得很清楚明白,不过责任划分却含糊其辞,以至于不会有任何人来承担任何责任,以至于这里只培养全世界最虚伪愚蠢自私自利的人。当面对这样一个系统时,南科大已经成为了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即使在这个乌托邦的内部,也必然不是健康完整的,如前所述,官僚化、行政化,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病毒,是我们空气的一部分,就像日本的核辐射和耸人听闻的食品添加剂。   因此,我们说,教育部真的就是南科大主要的阻碍么?其实未必。正如有人传言,关于南科大教改,教育部内部也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但是这样一个隐蔽的系统,里面差异性的声音我们根本听不到,即使有理智的声音,也会被这个非理性的系统所淹没,我们只看到一个庞大而神秘的体制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告诉你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孙猴子,你怎么也跳不出老佛爷的手掌心!他们对改革未必不愿意乐享其成,但是绝对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而在宣示他们的权力和位置时,却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个荒诞的结论:体制是支持改革的,但是体制却不愿意为改革买单,而且改革一旦触犯到体制的尊严,体制会坚定不移的整你丫孙子!   那么深圳不是真心支持南科大的改革么?其实也未必!是深圳三顾茅庐请了朱清时,在财政上对于南科大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但是体制的毛病是相同的。深圳委府需要南科大的改革,深圳却不愿意承担改革带来的任何风险,即使这种风险和“维稳”无关。所以,当教育部一纸文件发到深圳,深圳就只会屁滚尿流、毕恭毕敬的去执行。当年的深圳,是革命家搞改革,不怕牺牲不怕流血;而今的官员们,且不说性命了,把位置和仕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没必要去责怪他们,这是系统里的传染病。至于南科大遴选局级副校长一事,其实聚焦所在更不简单的只是大学校长要不要行政级别。以我所看,目前的体制格局下,校长有个行政级别也没啥不好。如果朱校长能保留其副部级或者副厅级的级别,那么深圳教育局之类的官员们也就拿他无可奈何了,这样没准还落个两边都轻松呢?但此事扎眼之处,是会让我们根据对体制和系统的常规判断,引起极为有趣的联想:南科大事情尚未做成,体制内的同志们就忙着来“排排坐、分果果”了?莫非有人想来分一杯羹?领导也要急着安排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当然,我希望这只是一种猜测!只是,朱清时亦为深圳聘用的校长,相当于一个CEO而已,如果校长是CEO,是否就该让校长自己组阁。在理事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深圳就相当于南科大的董事,董事们给CEO安排副手,是否有架空CEO权力之嫌?朱清时为科学界成名人物,德高望重,自不会因为某些小事与深圳较真,不过深圳却因为此事给两者关系增加了内容,引起外界热议,背负太多骂名,其实成本太高了。   当教育部将要求南科大学生们参加高考的一纸文件发到深圳手上的时候,其实我非常同情那些深圳官员的感受,自己打自己的脸,没有谁会心甘情愿。不过,体制已经输出了命令,无论你执行的好还是执行的坏,关键在于你就是做样子也必须执行,否则仕途不保,前途无望。   我更加同情的是朱清时校长,此事将会让南科大背负多大的污名?等于是他对媒体、对孩子们、对教育改革的承诺无法兑现,一世清誉将受到影响,他是否已经产生了去留之心?但是,不论这一事件结果如何,深圳和深圳人都应该诚心挽留朱清时校长。改革为攻坚之途,波折在所难免,正如当年北大诸先生学子挽留蔡元培校长。校长在,则希望存。南科大,不是朱清时的南科大,不是深圳的南科大,而是天下人的南科大,一时污名背运,遮不住改革潮流、朗朗乾坤。人在做,天在看,与政治无关,与商业无关,为国家民族而办教育,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还有,就是深圳喜欢喊改革口号的官员们。南科大的教改不是朱清时一个人的事情,切莫袖手旁观,置身事外,所谓教育改革已成为深圳的最后一块改革遮羞布,在此事上若不并力争取,只怕列位大佬真的连遗臭万年的资格都没有了。大运诸种行径,作为深圳人都可以理解,因为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南科大教改一事,若是能为而不为,可争取而不争取,只会让天下人对改革寒心。没有改革,深圳何来特区之谓?没有改革,就是让更多人看不到社会进步的希望,会大幅增加以后的管理成本。我等小民,感恩改革开放,深盼民族复兴、祈愿社会和谐、支持国家稳定,但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不可再以维稳之名拒绝变化和调整!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厦将倾,岂可独生?   当然,本文写到最后,我觉得南科大参加高考一事,最受伤的其实还是那些孩子们。他们为了不参加高考而选择了南科大,现在是大人们的出尔反尔给他们带来了风险和迷惘。如果,他们是被迫公平的参加高考,那是大人们对他们的不守承诺和不负责任;如果,参加高考只是做做样子,这不仅仅是对高考公平性的伤害,是多此一举的有害行为,更将在诚信和道德上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所谓言传身教的道理,做教育的人其实应该更加明白,成年人教育未成年人,告诉他们什么,远远不如自己做给他们看。而在官僚化行政化背景下,如此功利和草率的出尔反尔,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我们只看到了权力的肆意表演,哪里还有保护良知、追求真理的坚持?   当南科大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真的已经让很多人无语,但是除了坚持,除了声援,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救救教育!救救深圳!救救改革!救救孩子!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583 次阅读|7 个评论
给朱清时校长出几个馊主意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5-12 23:04
  朱校长现在怎么也还应该算是个副部级,而 俺们连个科长都不是,却老想给总理部长们出主意,这“爱国爱部”的心哪,真是一言难尽。   一,第一策略:辞职      朱清时先生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俺觉得很牛,其实,从招聘副校长的事情上,才知道他老人家原来只是个打工的老头呀。   之前看他老人家的气势,基本属于大老板的派头。可是,一招聘副校长,“老”南下打工仔的形象终于露出马脚。   既然如此,还干啥呀!还是让组织部的科长们去决定校长人选吧?   朱老,你真缺那五毛钱不成?   二,第二策略:强硬出头,南方科大的事情必须由南方科大办   当然,朱老应该说啥都不缺了。如果此时再屈服于事先都说好现在又变卦了的深圳官僚,这个实在是太憋屈自己了。没意思。   所以,如果还干,继续强硬出头,就跟训教育部部长似的,也可以训训深圳组织部门的人。      中国的文人,一向有点骨气,但是这点骨气是对着天高云淡距离很远的皇帝的,事实上,所谓报纸里稍微有点骨气的《南方周末》就一直在夸奖广东,而看朱校长的做派,也是对退休后还给一碗饭吃的人毕恭毕敬,对教育部则勇敢地表现出不尿那一壶的气魄。      可是,仔细一想,全是“心之所系,全在饭碗;偶尔出格,只因遥远”,就觉得中国的这么多知识分子,真他母亲的没劲。   三,第三策略:做一个窝囊的副科级校长吧   这才发现,其实我这是下、中、上三策,最后这个是最好的锦囊。   还是老老实实听话,才会有好果子吃,狠话全撂给媒体了,窝囊全积压在心里了。不过,为了年薪多少多少,为了还能在有生之年过过校长瘾,窝囊点,值!以后,深圳市各级副科以上级领导会经常来视察滴,朱校长,要好好接待呦~~~~~~~
个人分类: 人论|362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刘道玉杨福家朱清时谈大学教育制度改革
lxj6309 2011-5-11 09:19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0日15:12 《财经网》   清华百年,反思杏坛,重彰大学独立性之议再热,破题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积多年改革与发展共识,科教兴国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亦成诸多大学跨世纪目标。但全面审视中国大学教育,在硬件升级、院校合并与数量扩招等表面繁荣与喧嚣之外,充盈着更多对停滞经年的大学教育制度之变的批评与忧思。   本刊约请当年曾锐意改革,而今仍活跃在教育学术界的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探讨中国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回归正途。与以往不同的是,四位教育家的思考已溢出狭义的大学教育体制改革范畴,直指中国未来发展之基和动力之源——不独立,则无大学;无大学,则无大国。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一个重要制度、思想和人才发端即为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教育制度的率先改革。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扩大派遣留学生,这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长期安排,对于中国学统的迅速恢复和现代化进程的瞬时重启功不可没。由此才有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各大院校成为学术重镇和改革干城。   但其后时移势易,大学简政放权遭遇逆转,以发展代替改革,以产学研一体化取代多元办学探索愈演愈烈,大学行政化、功利化渐成痼疾,产业化、庸常化汇涌成潮。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者多富贵气而无清贵气,而标榜教育大众化者则以规模扩招数字论英雄。   如此蛇鼠两端,既无世界级私立名校之精英意识和普世贡献,亦乏国民化公立大学之济世情怀和现实价值,基于学术泡沫的象牙高塔不稳,应为公众服务的国民教育亦乱。再不痛下决心推进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积重沉疴很可能令改革成果难以为继,大国强国之路将自弃于半途。   有大学,方有大国。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言,大学与现代化中国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今天大学的情形差不多可以看到三十年以后中国整个社会的情形。引申其意,不外乎:大学无生气,未来无希望,精神不独立,思想不解放,人才不积累, 薪火无传承。   为此,众议已久的中国改革议程重启,或考虑从与亿万人切身相关的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开始突破。如若我们建设自由民主文明之中国初衷不改,就宜及早着手以独立大学之精神熏陶万千莘莘学子,为现代化大业奠定坚实之基。   三十多年前恢复高考开启了改革进程,三十多年后松绑大学将再推改革前行。以国家和社会续行现代化,以作为自治学术共同体的大学培养现代性,如此齐头并行,方为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之途。   大学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4月下旬,清华大学隆重举行的百年校庆,再度触发公众对当下大学教育制度的讨论和反思。   在“科教兴国”的长期战略引导下,中国决策层和教育界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由此,全国各大高校迎来长达十数年的规模化大发展:硬件建设迅速改善,一些校园堪称奢华。但是,大楼林立,罕见大师,学术剽窃、欺诈却越来越多,腐败丑闻迭出,公信力丧失。曾被视为高雅清净之所的大学象牙塔,竟一再沦为公众嘲讽的对象。   对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高层人士亦不讳言中国日益凸显的大学问题。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多个场合批评大学的行政化和功利化,一再追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清华百年校庆期间,前任总理朱基亦对大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尖锐批评。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会出现诸多问题?症结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财经》记者专访了刘道玉、杨福家、朱清时三位大学校长,他们见证并亲历了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对大学存在的问题有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接受采访时,他们直面现实,坦陈己见。   刘道玉在上世纪80年代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高校改革进行了重要探索;杨福家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担任英国名校之长的第一位中国教育家;朱清时则在世纪之交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达十年,2009年又在全球遴选中胜出,受聘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致力探索中国大学自主办学新路。   三位教育家直言,中国大学普遍存在行政化问题,缺乏办学自主性,因此需要真正的教育家。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排除行政权力的干预,恢复大学的独立性,将大学还原为学术共同体,回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正途。    需要真正的教育家   现在不仅没有“简政放权”,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反而更大更集中了。实际上教育和经济一样,管得越少搞得越好,统得越死越没活力    《财经》: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因为没有进行实质性教育改革,至今教育体制仍然僵化,大学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但在大学内部,尽管有诸多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少有大学进行改革,大家似乎更乐于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为什么?    杨福家: 西方的著名大学都是在世界范围来招聘校长的,而不是由本国教育部来任命。而国内的大学实行校长任命制,把行政化带到高校里来,这是造成今天大学不良氛围的一个重要原因。把一些大学的校长定为副部级,表面上是尊重,实际上是贬低。   在国外,大学校长绝对不会用行政级别来衡量,教育部长对他们都很尊敬。美国教育部长到哈佛大学,哈佛校长可以不与他见面。英国的教育大臣是内阁成员,他到诺丁汉大学里来,我们会见他,这是礼节性的,表示对他的尊重。但他说的话,对学校没有影响,更不意味着他所说的话就是“指示”,因为学校没有义务按着他说的去做。当然,英国的教育部长也从来不指示,他知道自己的定位。   诺丁汉大学有一幢15层的高楼,建得太高,布局很不合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学校来看到后,曾建议把它拆掉。校方虽然也认为当初建造是个错误,但是如果拆掉又要花一大笔钱,所以至今仍然在使用。撒切尔夫人的话学校可以听,但结合实际情况后,不一定按照去做,她也不会追究“你怎么没听我的话”。因为学校应当是独立于政府的一个学术自治体,政府是政府,学校是学校。    朱清时: 大学校长一定要懂教育,只有懂教育才能理解教授们的意志。所以,派一个同级别的行政干部来当校长,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因为人再能干,如果不懂教育(可是往往自以为很懂得),会把事情搞糟。   中国教育需要一批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口头上封的,真正能够懂得教育规律,并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教育的最高规律就是不要以个人意志去干预教育,而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去做。   比如,大学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安静环境,让大家集中精力读书、想问题、做学问、搞教学,这样才能够把教学搞好。可是过去十年中国教育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各高校纷纷建校舍、辟新校区、扩招,轰轰烈烈。这只对行政官员有好处,因为这是明显的“政绩”。结果把教育的根本破坏了。如果教师、学生不能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做研究、写教案,教育能搞好吗?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定真正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不好大喜功,更不可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刘道玉: 中国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有人才自荐、推荐、遴选的机制。如果没有正确的遴选机制,仍然按照考核和选拔干部的办法,即使有优秀的人才,也不可能被选拔到校长的岗位上。   现在的大学校长都是“空降兵”,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不会真心地去研究教育,去研究怎么办好教育,只会说官话,只对任命他的部门负责,不需要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有意见也无可奈何。所以,大学越来越行政化,干部越来越官僚化。因为干部官僚化,不是把校长视为职业而是视为官位,就产生不了真正的教育家。   1985年出台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要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控制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现在不仅没有“简政放权”,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反而更大更集中了。例如,现在教育部管辖的直属大学越来越多。“文革”以前是23所,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是34所,现在是76所。而且教育行政部门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比如招生指标的分配、统一考试的命题、考试统一录取分数线、优秀教师的评定、学校的评估、科研经费的分配等。实际上教育和经济一样,管得越少搞得越好,统得越死越没活力。    改革从何处入手?   现在有多少大学有章程?谁是按照章程办学的?如果各大学有了自己的章程并且切实遵行,教育部就不必什么都管。教育部要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监督大学是否依法办学    《财经》: 教育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改革似乎也千头万绪。针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迫切问题,最重要的改革应该从何处入手?    杨福家: 解决体制问题,关键是三点:爱师爱生、依法办学、无为而治。“爱师爱生”不是空洞的说教,它与体制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没有良好的体制就没有良好的氛围, 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其他的就都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一个“爱师爱生”的大环境,就不能把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他就很难做到。   作为现代大学,做事要有规范,要依法办事。法律包括宪法、教育法等,在这些法律基础上,各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宪法”,就是大学的章程。其实,《高等教育法》早就明确规定,各学校必须要有章程。但是,现在有多少大学有章程?谁是按照章程办学的?有了章程,依法办事,最后达到无为而治。即在一定的规划(法治)下,“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治”。如果各大学有了自己的章程并且切实遵行,教育部就不必什么都管。教育部要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监督大学是否依法办学。   现在大学体制的关键是“按法办事”,各大学都应该根据法律制定章程。西方大学的章程不需要校外组织批准,只要它没有违反本国的法律。在中国的特定情况下,大学的章程可以请人大会议批准。这样一来,各大学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章程来办事,这就是“自主办学”的含义。   教育部的职责就是监督,保证国家的法律得到贯彻。美国教育部的大门口有两句话“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这是它要管的事情。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做到“自主办学”,才能有非常民主的气氛——“民主办学”也是高教法里明确规定的。    朱清时: 其实,《高等教育法》有明确规定,所有大学都要有章程。但是高教法的许多规定都没有落实,因为它没有规定对违法的惩罚,没有惩罚就没有约束力,谁都敢去破坏它。   比如,高教法明确规定“大学要独立办学”,谁做到了?高教法明确规定大学必须有章程,中国有几所大学有章程?据说清华大学都没有章程。即使个别学校有章程,也不过是校内自己编写的规章制度,没有法律地位,没有处罚措施,随意性强,甚至校长、书记都可以随时修改,谈何约束力?即使有也变成毫无意义的空条文了。   我认为,中国高校要办学独立,第一步就是认真贯彻高教法,每一所大学都要制定章程,不仅规定应该怎么做,而且要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罚,让所有的人都对学校章程心存敬畏。要自治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在政府出资办学的背景下,大学自治一定要有法律依据,才能保护自治权。   大学要自治,关键就是权力不要干预,让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进行自治。从欧洲大学的成长历程来看,一部大学的历史就是大学自治的历史。和其他领域不同,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懂教育,都有一套理论和想法,谁都想干预,许多人是出于好心来干预,只要一干预就完了。    刘道玉: 首先要恢复大学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无从谈起。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从教育部改起,从教育部放权开始。   这个话题也提了快30年了,1979年时任北大校长周培源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就呼吁教育部放权。当时教育部长认为现在不是放权,还要集权。他认为放了就会乱,集权才能管好。现在教育部仍然是这个思想:只相信自己的领导、控制权力的作用,而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只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权力,不相信办学者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大家都看到,教育部近些年推出了许多教育工程,教育工程就是计划,教育工程越多,教育计划性越强,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如果说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了,可是中国的教育依然停留在集权体制。大一统的体制与大学独立自治是对立的。中国教育需要进行一场真正的体制变革,关键是教育部要转变职能,坚决、彻底放权。    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没有理想的大学制度,建设理想的大学就没有保证。中国未来教育的希望,不在于某一个领导人身上,也不是一个教育家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我们要敢于去改变现有的制度,开创未来    《财经》: 中国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大学制度?怎么才能够建成科学合理的大学制度?    杨福家: 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知道一所大学有什么?   一是“有形资产”,包括大楼、图书设备等;二是“人力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三是“文化内涵”,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宽容、不浮躁的学术环境,都是大学应有的文化;四是良好的办学体制。   理想的体制应该做到: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保证大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具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自主办学权。保证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大学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对此,从国家政府层面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断是十分必要的。   我建议先在国内几所大学试点,尽量选得全面些。搞得好,三年以后可见初步成效。    朱清时: 中国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体制改革。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是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一直没有彻底改造过,这些年所做的主要还是修修补补的工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仅仅做些表面的修补。   一种运行了50多年的教育体制,是该到变革的时候了。现在我们这代人应该来考虑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了。大家不要再纠缠于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应该好好想想怎么把学校重新恢复成为学术机构,让学者都去追求学术卓越,而不是追求行政晋升,应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权力。   中国的大学要建立现代大学机制,亟须像农村改革一样“去行政化”。就像行政权力不能干预农业生产一样,不要靠行政权力安排学校的发展,大学就是要让教授们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办。   我认为,中国的高校改革要有安徽小岗村那样的试点,要走这一步才能够有真正的现代大学。要走出这一步也很难,尤其是老大学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和人员包袱,中国又需要社会稳定。老大学很少希望,中国需要很多新大学。   我看中国的大学改革,将是新大学按照新的体制运作,老大学按照旧机制运作,慢慢地新大学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且新大学走到前面以后,会逼着老大学进行改革更新。当然,这个改革过程是很缓慢的。    刘道玉: 理想的大学制度与理想的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想的大学制度,建设理想的大学就没有保证。中国未来教育的希望,不在于某一个领导人身上,也不是一个教育家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我们要敢于去改变现有的制度,开创未来。   我所说的理想的中国大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为数不多的准备建成世界一流的重点大学,它们应当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己任。这样的大学,应当拒绝功利主义,远离媒体,引导师生树立“以学术为志业”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多元化的、开放的。   独立,就是没有依附性的;多元化,就是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校办出各校的特点;开放性,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资源共享,既合作又竞争,在办学理念、人才质量上跟国际接轨。   有人以所谓“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来排斥有价值的、在世界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这种自我封闭的口号,就是开放的最大障碍。   从教育部到多数民众,仍然置身于教育改革之外,尚不知什么是教育改革,应当改什么,怎样改,由谁来改。所以,仍然需要教育改革的启蒙。■    中国大学教育大事记    资料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   创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制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该校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6年:燕京大学成立   该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著名来华传教士司徒雷登曾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裁撤。   以其为代表的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1936年:抗大成立   该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军事干部学校,后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抗大擎起了抗日救亡的一面大旗。   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复课   该校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至1946年5月4日结束。   西南联大存在时间很短而且条件简陋,却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该校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最终于1950年定校址于北京,定名“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2年:新北京大学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大,它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对于燕京大学的传承,现存主流意见之一为:因北大从人员和设施配套上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燕京大学的角色,因此认为北京大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称为燕京大学的传承者。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8年:扩大派遣留学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2年9月,中国停止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时,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指示。   多年来,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指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学成回国,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2003年:北大教育改革   2003年5月12日,北大校长许智宏签发《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引发学校内外一系列争议。   有论者认为这可能是自蔡元培着手改造老北大以来,北大内部发起的最激进的一次制度变革,而批评者称其为“休克疗法”。   2007年: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筹建   2007年3月,深圳市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筹),2009年朱清时校长正式上任。   南科大创办以来,进行了“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大学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改革”。
个人分类: 教育|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道既隐 南科一梦-朱清时南科大试验失败论
热度 5 冯用军 2011-5-10 12:23
1、我早就预言过,老乡朱清时的“去行政化”的南科大梦想只是“终南山”的“南科一梦”、白日梦、镜中花、水中月,这一点,我的老乡熊丙奇亦深表认同。没想到,预言才过3月就应验了,南科大“去行政化”行动宣告失败,深圳市委一纸行政命令就宣布了这个“肥皂泡”的破灭。由此可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决策和政府意志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去行政化”,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 2、“情理之外、预料之中”,即使南科大有这样的“实验机会”,独木难以成林,行政化早晚是要“复辟的”。 3、高校“去行政化”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在任内推进的国家决策和政府意志,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南方科大“去行政化”的承诺,不应是空话、套话、官话,其改革方向不可动摇,也不能动摇。深圳市委市府应千方百计、想法设法促进南方科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去行政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田。这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精神”。 4、深圳市委市委“一纸公文”击碎中国教育改革人士的“白日梦”,利弊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积弊难返,没有当初改革开放的魄力和邓小平那样的改革家,任何白纸黑字的“改革方案”在强大的行政化力量面前都将成为空话、一纸空文。这直接宣布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后一次尝试的失败”,改革的最佳机遇已经丧失。 5、对老乡朱清时而言,教育部不给招生计划,本身就很郁闷,还好,深圳市委一纸公文,要招聘正局级副校长,那按照常理,朱清时这个校长至少是省部级,不然怎么命令正局级的校长,从此就可以享受各种待遇了,这算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给他的最好礼物了,所以,即将再次迎来副部级待遇的清时兄乐见公文、乐观其成、乐在其中。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一个地方政府(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公文就能与国家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温家宝2011政府工作报告》等)相抗衡,并直接宣告国家战略决策的失败,岂非不是中央“大道已隐”、邦国“礼失而求诸野”。 不信,请看: 摘要:“等学校开学,我们希望退出公众视野,安心办学。”这是南方科技大学一工作人员曾经的愿望。确实,该校3月1日开学后颇低调了一段时间。但日前一则“南科大选拔局级副校长”的通知,再次将其推向风口浪尖。 “等学校开学,我们希望退出公众视野,安心办学。”这是南方科技大学一工作人员曾经的愿望。确实,该校3月1日开学后颇低调了一段时间。但日前一则“南科大选拔局级副校长”的通知,再次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昨天,南都记者发现,截至昨日下午5时,报南科大两个正局级副校长职位的人数,已经达到60人。与此同时,也有人指南科大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学界:批评声此起彼伏 4月29日,深圳市委组织部一纸通知《关于公开推荐选拔南方科技大学(筹)副校长等领导干部的公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知称,经深圳市委研究决定,对南方科技大学(筹)副校长等7个职位进行公开推荐选拔。其中两个南科大副校长职位为正局级,报名者须为现任国内高等院校正处级以上职务的教育管理干部(正处级干部需任职满3年),或者现任深圳市正局级职务或副局级职务2年以上干部。 消息一出,很多关注南科大的学者表示“震惊”,因为这与一直高呼“去行政化,完全取消行政级别”的南科大形象颇不相符。长期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冯用军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直说“情理之外、预料之中”,行政化早晚要“复辟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对朱校长来说是一大难题,他是聘任过来的没有级别的校长,副校长却是局级干部,如果副校长不听校长的,怎么办?”熊丙奇在第一时间发文,建议朱清时拒绝这一安排,并劝告深圳市“收回成命”,“朱清时校长的态度尤为关键。这不是对朱校长的过分要求,而是作为教育家,在办学的基本是非面前必须坚守的原则。” 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也在微博上发文说,“南科大不是要去行政化吗?朱清时校长手上究竟有多大人事权?南科大治理结构究竟怎样?”他认为深圳市人大应就为何南科大条例迟迟不出台给公众一个解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也发微博说,南科大聘任局级副校长,这是对南科大的讽刺,对朱清时的讽刺,对南科大宗旨的讽刺,如果任其下去,南科大休矣。 朱清时:正与有关部门沟通 在此期间,朱清时的态度颇微妙。4月30日他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南科大虽提出“去行政化”,但如果完全跟政府不对接,也有困难之处。他说自己虽知道有干部要来学校一事,但“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干部”。对于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干部到南科大,或者出现“政府任命”和“学校聘任”两种用人机制,朱清时说自己也无法保证。 5月7日,有媒体引用朱清时的话说,“在南科大工作的副校长是没有行政级别的”,报道称,朱清时特别强调,学校已经跟市委组织部的领导进行了交涉了,出现这种误会可能是工作中有不如意的地方。他说,学校实际上已经有了管理条例,是由学校校长进行提名,再由理事会任命副校长的,任何干部都需要遵守理事会管理的体制。 但实际情况如何?按照市委组织部的通知,推选“正局级副校长”的报名时间是从5月6日至10日,报名期间在深圳市考试院网站动态公布各职位报名人数。南都记者发现,截至昨日下午5时,报南科大两个正局级副校长职位的人数,已经达到60人,远远高于其他局级、副局级岗位的报名。对此,南都记者昨日再次采访朱清时。他说情况确实有些复杂,自己还在跟有关部门沟通此事,其他的不方便多说。 冯用军:“去行政化”不可动摇 大学评价专家冯用军表示,高校“去行政化”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在任内推进的国家决策和政府意志,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南方科大“去行政化”的承诺,不应是空话、套话、官话,其改革方向不可动摇,也不能动摇。深圳市委市府应千方百计、想法设法促进南方科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去行政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田。这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精神”。 针对各种声音,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科大相关人士称,目前正是该校“去行政化”面临最具体考验的时候,也是工作最艰难、复杂的时候,“南科大去行政化是得到深圳市领导支持的,但并不是所有部门都理解,现在校方正在做沟通工作,也希望大家协助南科大去行政化的理念和做法,这需要长期的工作。” 熊丙奇:深圳要兑现承诺 在此期间,南都记者多次致电深圳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表示无可奉告,需要询问发言人,但发言人的办公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相比之下,民间的声音则热烈得多。“深圳论坛”上,类似“南科大去行政化宣告失败”等帖火爆非常。昨日,熊丙奇再次在其微博上发帖,“再次呼吁深圳叫停南科大局级副校长公选”。他说,2008年深圳公开表示,南科大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早期的南科大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备受关注。深圳要兑现承诺,而不是忽悠,必须叫停(招聘局级副校长)。 创校之路:一直高举“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一直是南科大喊得最响的口号,朱清时在2009年9月26日第一次与深圳市民面对面时说,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南科大不设任何行政级别,他袒露心声,“我到这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决支持,如果不是这样支持,我何必这么大年纪了,再到这里拼搏呢?” 在南科大艰难的筹办过程中,朱清时也曾批评过一些政府部门的办事作风,甚至直言深圳市有些规章制度平稳有余,冲劲不足,但在“去行政化”方面,此前并无多少争议。据说曾经有局长、副局长到南科大工作,后来又走了,“因为他们习惯官场,带着不少官气。”朱清时曾表态,那些想当官的人到了南科大肯定呆不下去。 按照最初的规划,南科大将设立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由政府官员、学校教授、社会贤达等组成,他们负责学校办学的大方针。而学校具体管理则由校长负责,副校长也由校长提名,理事会任命,“现有的大学已经形成桎梏,改起来很难,南科大是一张白纸,去行政化相对容易些。但现在又来了局级副校长,这将为学校的发展埋下隐患。”熊丙奇直言。 深圳市委市委“一纸公文”击碎中国教育改革人士的“白日梦”,利弊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积弊难返,没有当初改革开放的魄力和邓小平那样的改革家,任何白纸黑字的“改革方案”在强大的行政化力量面前都将成为话。这直接宣布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后一次尝试的失败”,改革的最佳机遇已经丧失,冯用军坦言。 情况确实有些复杂,自己还在跟有关部门沟通此事,其他的不方便多说。———朱清时 我早就预言过,老乡朱清时的“去行政化”的南科大只是“终南山”的“南科一梦”,这一点,我的老乡熊丙奇亦深表认同。没想到,预言才过3月,朱清时的南科大“去行政化”行动和试验即宣告失败,60人竞聘局级副校长。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悲哀。 ———80后首席评论员冯用军微博 2008年深圳公开表示,南科大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早期的南科大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备受关注。深圳要兑现承诺,而不是忽悠,必须叫停(招聘局级副校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 南科大聘任局级副校长,这是对南科大的讽刺,对朱清时的讽刺,对南科大宗旨的讽刺,如果任其下去,南科大休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微博 参考文献: 南方科大选局级副校长 已有60人报名多名学者表示震惊,呼吁学校坚持“去行政化”,朱清时称情况复杂不便多说 类别: 学习教育 浏览量: 2601 版次: AA06 版名: 城事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5-10 作者: 庄树雄 霍健斌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267 次阅读|5 个评论
南方科大:不是正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人,别来应聘,烦着哪!
热度 22 陈安博士 2011-4-29 18:34
  俺们一直就觉得朱清时先生是个被高度行政化的院士。他的一言一行,全是说着去行政化的话,做着更加强调行政化的事儿。   看来这个审视还挺准。   这不,南方科大招聘副校长了,按照他老人家亲自参与制订的“招聘副校长”的标准,至少要正处级以上才有资格提交申请,啥啥啥的,大家看到此处可以无语了。   不知道,当前去应聘香港科大校长时的各位大仙当时都是正局级不?比如,在当校长前的朱经武就没资格在南方科技大学来应聘,因为他只在一个大学里当了一个什么实验室主任,也就相当于正处级,还不算正处级,加之他本人成立的实验室,这个就更象自封的相当于正处级了。   对了,好像校长不是应聘,是全球范围内请一个遴选委员会推荐合适的候选人,然后对最后的Short List来投票。不知道这个委员会是不是会把握“行政级别”这个指标?   俺们初步觉得——   南方科技大学,牛!!!   朱清时校长,更牛!!!   好在朱校长自己是当过副部级的,当然,不是真的副部级,也是属于相当于副部级,所以,当这个“男方可达”的校长还是行政上合适的。   退一步想,也许,朱老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男方科技大学的所有高层干部,都得深圳市组织部说了算,包括他老人家自己,组织部不高兴了也可以随时开掉。   以下为让人大跌眼镜的这条新闻。 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公选两名副校长 任职资格为国内高校正处级以上、深圳正局级或副局级两年以上干部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出任创校校长的南方科技大学,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两位副校长。 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4月29日发布 公告 称,根据相关规定,选拔副校长的基本资格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具有职位相关的工作经历或相关专业知识。任职资格条件为现任国内高等院校正处级以上职务的教育管理干部,或现任深圳市正局级职务或副局级职务2年以上干部。 本次公开选拔分为9个程序,包括提交材料、资格审查、中共深圳市委全委会议进行民主推荐、市委常委会议根据民主推荐得票情况,按照职位数1:3的比例研究确定差额考察对象,深圳市委组织部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市委常委会议按照职位数1:2的比例提出拟任建议人选、市委全委会议差额票决产生拟任人选、任前公示等。 据深圳市委组织部称,此次公开推选工作将根据需要,适时通过网站等媒体公布进展情况、拟任人选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南方科技大学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圳市政府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个人分类: 时论|12948 次阅读|37 个评论
朱清时的第五摸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1-4-29 17:19
朱清时的第五摸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 4 摸,后面还有第 5 摸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第五摸:摸副校长。 终于又摸了一摸,朱清时开始在全国范围摸副校长了! 南方科技大学将在全国公选两名副校长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 4 摸,后面还 有第 5 摸 : 朱清时的第 1 抹: 朱清时:现在回头看,我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刚当研究生院院长的时候,发现教育现状不理想,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行,内容太陈旧,教材不好,老师讲的也不是太好。我在国外的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知道国外大学的教材写得很精彩,学生都很爱读,而且教材更新很快,知识组织得也很好。相比之下,我们严重落后。所以我在中科大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全世界各地去调查,回来编写新教材,进行教学改革。 朱清时的第 2 摸: 朱清时:开始还行,后来推进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不是教材的问题,教材是表面的现象,是技术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应试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是灌输式教育,把学生是当作灌输的对象,不重视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做校长以后,就努力改革这个问题。做了很多试验,也做了很多工作,最近两三年我发现,这也不是根本问题。 朱清时的第 3 摸: 朱清时:我们要做的改革,包括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想了很多办法,喊了那么多年,没有效果。而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从来不提这些口号,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很有创新能力。于是我认识到,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在起作用。 2008 年我卸任校长以后,角色换了,想回到教学和科研生活中去。这时发现,学术气氛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都在明显地萎缩。现在杂志比以前多多了,可是很少有人读了,即使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极少有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多数是水分太多。也就是说,现在学术界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即出版物由于缺乏内涵,没有读者,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印刷品回收,还污染了环境。 朱清时:我还发现,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学术交流的兴趣都淡漠了。没有交流,新思想就不会有发展。我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学术界最大特点就是酷爱交流,在国际会议上主动和不认识的人交流,汲取别人的新思想。而现在呢,学术活动虽然多了,多数都是讲排场,都是请一些大腕做大报告,没有什么年轻人。不是因为大腕们有什么真知灼见,而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高。大家并不在意交流新思想,而是崇拜权力和地位,这是对学术的伤害。年轻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没有了,一方面是大家对新思想的追求已经没有劲头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新思想都要保密,害怕别人“抄袭”,自己埋头苦干,期待一鸣惊人。闭门钻研者往往一事无成,因为所有的原创思想都需要在交流当中不断磨砺才行。这些现实让我深深感到,现在学术界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在萎缩。这是为什么? 朱清时的第 4 摸: 朱清时: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行政化。教育体制行政化的含义,就是把学术机构当成行政机构来管理。书记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员,下级服从上级,谁的官大就听谁的。作为学术机构,大学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学术至上,追求卓越。在行政化的大学里,追求学术卓越的人地位卑微,于是大家不去竞争谁学术做得好,而是看谁的权力大、地位高。位高权重之后,包括教授职称、学术资源、学术经费、生活条件等等,什么都来了,何乐而不为?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34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成败在于细节---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热度 2 ivychang_cas 2011-4-19 14:49
转自 http://www.nfust.com/thread-5670-1-1.html ,作者:丘雪明 尊敬的朱清时校长: 我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深感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自我市gov决定兴办南方科大以來,我一直关注其進展,现今终于开学了,感谢您的辛劳和付出。我非常赞成您的办学理念,盼望南方科大的章程能早日立法,公之于众,祝福您的理想能早日实现。俗话说,成功在于细节,在此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1, 招聘人才问题。 薪酬很重要,但不是越高就越能招到合适的人。我认为对高级人才年薪五十万元以上均可称得上是很体面和很有尊严的。有时为了某个特别优秀者,再提高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有限度,不能是攀比或挖角,而主要是志同道合。如果专业团队内薪酬悬殊,负作用是难以管理的。选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里所说的德,就是对自已的职业有高度的兴趣和爱好,有强烈的使命感,而其他的一切方面都是随和的。南方科大如能聚集一批这样的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那么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2,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我指的是勤奋上進,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有相应的管理规则,规范成员的行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术交流的规则。针对当前高校、研究机构中普遍存在的学术不端,提防别人剽窃而不愿交流的弊端,应制定规则,鼓励学术交流,对首次提出概念、方法的人予以承认并记录在案。具体的做法是,按教学、科研的专业组织设立专业的内部简报,可以是周报,半月报或月报等内部出版发给每个成员,任何成员都有权要求记录自己的教学或学术心得,字数不限,长篇者则为论文。学术沙龙、学术讨论、实验结果等内容也应收入简报。如有学术争议,简报可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久而久之成为校风。从长远看,简报亦是学校重要的学术档案。如有国家重大项目,则可在内部设立专项有密级的简报,加强管理即可。 3 ,严把教学质量关。 我对中国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看法简要归结为“宽進严出”四个字。对南方科大而言尽可挑选尖子学生,但严出是更为重要的。大学考试必需严,严师出高徒。记得我在大一学数学分析,考试常满分五分,自以为得意,一次测验关于泰勒级数展开问题,我自认为完全答对,但老师批示没把当中的常量说清楚,只给了四分。此事对我一生受益。我建议对考试的要求要严,除笔试外可适当有口试,既可震慑作弊又可锻练学术交流能力。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但对参加考试或补考的条件则可以相对宽松,补考的次数及时间可略有弹性,毕业的时间也可随补考而略加延长。对有些最终不及格者尽可能推荐转学至其他职业学校或地方院校等,帮寻出路,以体现人性化管理。 4 ,要十分重视基础教学。 只提我熟悉的物理学及应用数学常称为数理科学,这些仍是当今的核心学科,教学难度也最大,应精心策划。廿一世纪的物理学与上世纪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那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我形容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没有框架”,天马行空的,凴抽象思维创立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包括量子统计和量子场论)。虽说这两论本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广大的极其重要的应用领域,如粒子物理,原子,分子,高分子,生物分子领域,等离子体,电磁流体,凝聚态,激光,量子信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等等广大领域而言,两论则具有深厚的、非常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领域的研究,应充分参照两论的“框架”。因此,传统的基础知识授课的方法应坚持和发扬光大。建议南方科大要花大力气构建好基础学科的教研室。例如量子力学课程应至少有深浅两个层次以适合不同领域,如生物领域,本身的课程己很多,然而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对生物分子的深入理解是很必要的,如何少而精地施教是要探索的。另一方面,还要有措施鼓励尖子的化学或生物专业学生选修高级量子力学课程,或反之,物理专业的学生选修某些化学或生物学课程,以利交叉深造。此外,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术,选好或编好教材,最好有三维图象的教材,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是否采用全英文教学不应该是考虑的重点。 5 ,学科发展的最佳态势是理论、实验、计算机模拟的三足鼎立,互相支援,形成团队的格局。其中计算机模拟具有各种专业的共性,应优先建设,主要指软件及计算数学人才建设,以便于充分利用网络计算、云计算为各学科提供模拟服务。而自身亦属应用数学专业。当然也可以联合别的单位共享这个服务平台。 6 ,学科建设应有顶层设计的规划。 追求理论极限,是当今科学技术竞争的焦点。半导体芯片的线宽要趋于理论极限;太空探测的全波段望远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要趋于理论极限;各种显微成象技术的分辨率要达到其理论极限;地面环境下创立高温或高压或强磁场的极限条件;超低温、超高真空极限;材料的多种物理或化学性能的强度极限;信息传输理论中带宽利用和噪声抑制的极限,还有不断创新理论而产生的新极限,等等。穹尽这些极限,应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作为一个重要大学,规划一、两项或其中的几个子项并扎实推进,成为先進的标志,我认为这就是不辱使命了。所谓顶层设计,是指凡在设立新课题、新专业,或招聘高级人才时,能规划发展至某种“极限”者为优先考虑,甚至是必要条件,并以此出发來规划。 7 ,纯理论学科问题。 这里主要指纯粹数学,理论物理学和自然哲学,包括宇宙物理学。世界知名大学如牛津,就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强者。以前我们国家贫穷,顾不上大力支持这些长远的基础学科,现在有条件了,应该策划了。首先是人才问题,更要严格挑选,宁缺勿滥。我国己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就是这类人才的典范,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是孕育这类人才的沃土,南方科大应尽心延揽。其次是管理方面,这些人才的薪酬可以不是最优,但要精心关照,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钻、迷”的环境。在工作上除研究外,应是数学、物理等基础教学的骨干。这个群体还是一个人才库,专业上稍加转变就可以是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甚至是领军人才。这里可以是多学科沙龙的会集处。这就是我理解的“厚积薄发”的大学精神。 8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科学、教育的大众传播平台。 大学网站的博客应有不同的层次,最外层是面向普罗大众的,声音是五花八门的。但仅有这一层就成了网络公司的min~yi调查了。这就要有萃取精华的机制,“层次”就是这个意思。要敢于表明网站主人的观点但又欢迎批评与讨论,设置一些专题或专业的论坛,入选的原则是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实事求是。体现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应是大学网站的灵魂。最里层则应该是学术型的,按专业分类的,可以登载各方面的包括來自民间的优秀论文,当然要经校方学术机构的审核。希望网站能和大学一起成长,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面旗帜。 不干则己,要干就要追求卓越,这是校长先生您展现给大众的形象,我也深受感染,提出的意见难免有不切实际之处,仅作参考。祝愿南方科大在您的领导下顺利成长,也祝您身体健康。 丘雪明 原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4/6 Email: szhbmei@163.com
20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哥大演讲:教育改革已成共识
tangminqian 2011-4-19 14:09
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哥大演讲:教育改革已成共识 2011年04月18日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宇挺 教育界 教育新闻 http://www.jiaoyujie.com/1641/48122.html    当地时间4月13日晚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一次演讲中坦言,“可能对中国社会来讲,经济改革30年后,大家最有共识的,就是教育要改革。”在当晚首期哥大百家讲坛上,朱清时回顾了自己怎样在退休后又出山担任校长的经历,并对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道出自己的看法。中新网发 孙宇挺 摄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4月13日晚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一次演讲中坦言,“可能对中国社会来讲,经济改革30年后,大家最有共识的,就是教育要改革。”   朱清时称,“教育是比经济更深层次的东西,教育在中国社会大家都有很多意见,如果教育改革好了,中国能出大批优秀人才,中华民族就真正焕发青春,在世界上的地位将更加提高。”   在当晚首期哥大百家讲坛上,朱清时回顾了自己怎样在退休后又出山担任校长的经历,并对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道出自己的看法。   朱清时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的认识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年担任中科大校长伊始,他觉得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上不去,主要问题在于教材大纲落后,教师讲授方法落后。于是他上任初就带着副校长们在美国各个高校转悠了一圈,把各个学校的教材搜罗回去,然后开始推广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但是这件事情做了两年后发现推行不下去了,他发现教师们关心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发论文、提职称、得成果奖等,“他们需要的东西都是与怎么样搞好课堂教学无关的,不是教材新不新、课讲的好不好这些问题,所以他们对讲课没有积极性。”朱清时对此感到无奈。   于是,朱清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不去第二层次的原因是人的原因。本土人才不理想,他就开始引进海外人才,但是他发现这些人回到中国,也开始慢慢融入国内的环境,他们也开始热衷于发论文、得成果奖这类的事情了。朱清时此时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目前中国高校所陷的体制和环境,逼得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不得不根据体制和环境的要求去追求论文数、职称、成果奖这类东西。   朱清时将中国高等教育的这些问题归结为行政化的问题,“中国的高校都是行政权力在主导”,所以他要“去行政化”。   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好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朱清时称,深圳在2007年两会期间,就将“一步到位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内。   “深圳本来就走在改革开放前列,在经历经济改革30年之后,他们正在考虑后30年该做什么事。”朱清时说,“深圳的改革精神正是让深圳市的领导同意南方科技大学不设行政级别,不搞行政化的那套东西,按照现代大学制度来管理,在大学不设官阶,真正去行政化。”   就是为了这个,尽管已经年逾花甲,朱清时认为值得为中国的大学再奋斗一次。   事实上,自南方科技大学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媒体的关注,各方对这个教育新生事物充满期待,这也让朱清时感到压力很大。   其实不仅中国媒体关心,著名的《科学》杂志在本月8日也发表了《中国:大胆的高教实验推开大门》的文章,文章说,30年前,中国作出重大决定,在深圳进行市场经济实验,文章引用朱清时的话说,“我们现在需要对教育系统进行同样的实验”。这已经是这本科学期刊第二次报道朱清时和这所大学的事情了。   这次来美国,朱清时还肩负了海外揽才的重任,他表示,南方科大将试行以年轻人才为主的新型人才引进模式:“首先我们将在全球遴选一批伯乐型人才担任部和所(室)负责人,然后再他们主持下全球招聘富于潜力的年轻人才,创造条件加以培养,并建立有效的淘汰晋升机制,以便从中成长出一批世界知名、亚洲一流的教授成为南方科大的骨干。   由于目前还未获得教育部承认的学位授予资格,所以南方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独树一帜也被许多人看作是一场大冒险。   所以,朱清时在演讲中多次强调,“我们需要志同道合者共同参与到这份事业中来。”   在来哥伦比亚大学之前,朱清时已经去过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此行美国,他带了一份招聘启事,招聘人才包括负责学院事务的副校长、工学院和理学院的院长、各学科的带头教授,以及50个客座教授、100个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100个博士后研究员。   据负责接洽的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副主席范若愚介绍,深圳市的组织人事官员此次也随同前往。当晚讲座结束后,一些学生围着朱清时就招聘事宜进行进一步咨询,表示了对于南方科大的兴趣。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 China Daring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s
LiangliangNan 2011-4-8 15:18
China Daring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s Its Doors Richard Stone SHENZHEN, CHINA —Let's say a pirate ship is 560 meters from a seaside fort. If the fort can fire a cannonball at a speed of 82 meters per second, at which two angles could you raise the cannon and hit the ship? David Shuk Yin Tong, teaching Physics 101 in English, poses that question to the inaugural batch of freshmen here at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USTC). A dozen hands shoot in the air. Now let's say the pirate ship is a new university that's taking aim at sacred cows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o far the vessel has not been blown out of the water. But the stress is taking a toll on its commander, Zhu Qingshi. “I haven't been sleeping well for months,” he confides. Last month, Zhu launched SUSTC, a bold challenge to the country's education system.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 SUSTC stands alone in spurning the national entrance exam, or Gao Kao : it enrolls high-flying students nominated not only for their grades but also for their creativity and passion for learning. In another innovation, SUSTC faculty members are not given administrative rank. In China, Zhu says, many professors spend more energy climbing this bureaucratic ladder than improving their teaching. And whereas other mainland universities have two leaders—president and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Zhu holds both titles and calls all the shots. View larger version: In this page In a new window Young pioneers. SUSTC's inaugural class has placed their fate in the hands of Zhu Qingshi ( left ), who has persuaded scholars like Zhang Xianke ( right ) to join his revolution. CREDITS: LAN HAI/SUSTC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qualms about SUSTC's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he education ministry has not granted it accreditation. SUSTC “wants to operate in a totally new mode. That will be a great challenge,” says Hao Zhifeng, a vice president a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Guangzhou. Zhu, 65, had no illusions that the road would be easy. But if he can succeed anywhere, it's here. Thirty years ago, China made a momentous decision to experiment with a market economy in Shenzhen. “We need to do the same with our education system,” Zhu says. Put another way, says SUSTC mathematics professor Zhang Xianke, “China's GDP has risen, but now science and education need to rise. We need to improve the way our people think.” The fact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lowed SUSTC to set sail “is an indication of progress” toward education reform, says Gerard Postiglione, director of the Wah Ching Center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Zhu himself is exceptional: The physical chemist's pioneering work in laser spectroscopy won him election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t the age of 45. As president of CAS'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Hefei from 1998 to 2008, Zhu had a bird's-eye view as his teaching staff and students struggled to transform bookish smarts into creative sparks. Many talents, he observed, blossomed only after they went overseas for advanced training. “If China wants to become a leader in higher education,” Postiglione says, “more creative and deep-thinking students will have to come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That will require universities to reinvent themselves. Powerhouses like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both in Beijing, are attempting to do that through gradual evolution. Another initiative announced last week will try a hybrid strategy: New York University is partnering wi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o create NYU Shanghai. Expected to open in September 2013,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will also look beyond Gao Kao scores during admissions and enroll up to half its students from outside China. SUSTC is taking a more radical tack, with local support. Shenzhen officials “thought they could spend more money and build a better science university than Hong Kong,” Hao says. Shenzhen paid nearly $1 billion for the land for SUSTC's campus. Construction will cost another $300 million and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in June 2012. SUSTC plans to enroll 200 students next year. Its target in 5 years is 300 teaching staff, 2000 undergrads, and 100 graduat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opened its doors 2 weeks ago to 45 freshmen at a temporary campus. Even this elite group has an outlier: 11-year-old Su Liuyi, who has already managed to wow his mathematics professor. “Su is not only clever, he also likes thinking. I've already introduced him to group theory,” says Zhang, who gave up a professorship at Tsinghua to come to SUSTC. The students know that they have taken a gamble in enrolling. “We don't have enough faculty, students, or even books in our library” to qualify officially as a university, Zhu says. Even if SUSTC expands as planned, the law requires many years of operation “before we can enroll Ph.D. students,” Zhu says. To overcome this hurdle, he must persuad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either change the law or grant SUSTC status as an experimental post-graduate institution. Zhu has nevertheless managed to reel in a few outstanding faculty members, including Zhang, Tong, who is a former deputy president of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supercomputer specialist Chen Guoliang. As an inducement for others to follow, Zhu is building a research endowment. “We want our professors to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funding. They can focus on research,” he say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given SUSTC 3 years to prove it deserves accreditation. If the university fails to make that case, its graduates may have little choice but to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or jobs; few companies in China would recognize their diplomas. Considering the sizable sum that Shenzhen is investing in SUSTC, Hao says, “no one wants to see it turn into a high-level prep school that sends elite Chinese students overseas.” Zhu understands: “If society does not accept our students, it will mean we have failed.” On the other hand, if SUSTC prevails, he says, “it can be an example for the whole country.” 《Science》原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2/6026/161.full
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柯一梦之后我国高校再现妇人之仁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17 20:52
朱清时的南柯一梦还没什么影子,最近,杭州又抛出了复辟教会大学辅仁大学的计划,让教会大学死灰复燃、让一个办了20年黄了60年的教会大学死灰复燃,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杭州市委市政府的S13妇人之仁?打着一流的旗号,其实就是圈钱、圈地而已。 参考资料: “北平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拟在杭州重建 曾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的辅仁大学,旧时驰名于海内外,当代亦桃李遍布全球。记者3月11日从辅仁大学筹委会获悉,辅仁大学拟在浙江杭州重建,今年争取破土动工,新辅仁将以跻身国际一流大学为办学目标。 据记载,北京辅仁大学创建于1925年,民国时期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比肩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后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其他高校。 海外学子纷纷认为:“重建辅仁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寄托着辅仁前辈如启功、王光美、史树青、娄师白、李德伦等一大批著名人士校友的生前期望。”与此同时,重建辅仁也得到中央领导及教育部高层的关注和重视。 记者了解到, 辅仁大学拟规划在杭州余杭仓前高校园区,毗邻紫金港校区,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景区文一西路延伸段,是继下沙、小和山、之江、滨江、紫金港之后,杭州兴起的一座新的大学城。届时,学生规模即在校生达到25000人左右,其中计划外招生及海外交流生5000人左右。目前,用于重建辅仁大学杭州、三门两大校区项目所需的第一期资金即将陆续到位。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作客人民网谈“高教改革与大学精神”
tangminqian 2011-3-13 13:21
2011年03月08日21:12 来源: 人民网强国论坛 人民网 强国社区 人民访谈 访谈回放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14093568.html 创建南方科大是和教育界不合理现象作“斗争”    【朱清时】: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 从中科大的对评估不予重视到现在南科大的创建,我们都很佩服您,您是如何与有关部门“作斗争”的,不怕影响您的仕途吗?    【朱清时】: 其实我不是与有关部门“斗争”,我是坚持办大学的精神。当时的评估我们也参加了,但是我坚持评估是要“原生态”的,不去做表面上的文章,不去造假。特别是不去修改数据,不去做很多当初要做的假的东西,比如说假的讲稿什么的,是什么面貌就参加什么样的评估。   现在南科大想实现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及人民的理想,一步到位建设一所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建设这所大学过程中,我才知道困难重重,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教育界有很多规章制度,有深层次的问题,阻碍我们现在的大学建设,所以也谈不上和哪个部门“斗争”我们是和教育界不合理现象在“斗争”,我们希望能够走出一条新路来。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来都不觉得我的仕途怎么样,因为我已经退休了,2008年就退休了,我享受了一年的退休生活。这一年退休生活中,我被故宫博物院聘请古陶瓷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以我很享受退休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正在这个时候,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他们采用了一种全球招聘校长的办法,聘请国际猎头公司,由国内外专家组织了一个遴选委员会,猎头公司和遴选委员会运行到最后,大家投票把我列为排名第一个候选人,市委最后就任命我来做这个南方科大的校长。   这是我退休之后的一个新使命。我到南方科大就想完成这个使命,所以也谈不上仕途。    : 南科大的招生计划仍然有不小的阻力,如何克服?深圳市和教育部除了口头支持外,有什么实际措施吗?    【朱清时】: 去年的招生计划一直延到今年春季才实现,我们已经招了45个学生,这45个学生已经开学,现在他们已经到位了,而且我们把他们送到黄埔军校去军训,开学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在招生问题上确实还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完全批准,我们正在努力说服上级领导,像特区一样,让我们先行试,就是先行先试自主招生,如果自主招生没有通过高考,教育部不承认,或者不能发国家承认的文凭,我们就自授文凭,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中国试一次自主招生自授文凭,这样的话,使我们的教育界能够有一个新的尝试。   这个尝试要点是什么呢?自授文凭等于把我们学校推到背水一战的位置,你们学校的文凭一定要有含金量,你的教学质量一定要高,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你的学生才能被社会接受,所以,我们没有任何依靠,特别是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做依靠,这样我们唯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行,这正是我们想试的,因为中国高校这么多,但是这些年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大问题,这些高校对提高教育质量一直缺乏内在动力,就是因为有学历做后盾,等于吃“大锅饭”没有背水一战的需求,我们学校自主招生,自授文凭,为国家提供经验,我觉得,中国的高校要恢复活力,只有都推到市场上去,让社会承认你的文凭,而不是靠国家承认你的文凭,这种行政担保,这样我们的高校才能恢复活力。    : 请问朱校长: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学苗,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的淘气“杂家”?还是“会读书”“善考试”的老手?    【朱清时】: 我喜欢什么样的学苗,我喜欢综合素质很高的学苗,综合素质高一方面他应该有很好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洞察力,这样的小孩有很强的能力,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得到足够的知识,我并不喜欢只会读书,善考试的老手,因为这样的学生如果没有能力做他的后盾,他在读完书,考完试,到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往往就没有后劲了,更谈不上创造力了。   这几十年我在科研机构和大学里见过很多优秀的学生,有不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或者在研究所读研究生时,成绩都非常好,但是一旦他毕业以后独立工作,就发现他没有活力了,以至于几十年就默默无闻了,而相反,当初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些淘气的学生,他们读书、考试可能都有很多漏洞,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他们有很强的能力,所以他们遇到工作时,能力发挥出来了,这样的学生往往就比较有成就,这种例子我见得很多。所以我喜欢那种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当然希望这样的学生有足够的知识。 高教改革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学生    : 请问朱校长,高教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朱清时】: 高校改革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高等学校焕发出生气和创新能力。我们民族要复兴,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要有大批自己培养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都要靠教育来实现,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现有大学还离这个要求相差甚远,还不符合人民的需要。所以,高校的目的就是改革我们现在的高教体系,改革我们的大学,让我们大学恢复活力,得到创新能力,成为人民满意的大学。    : 请问朱校长,您创办南方科大的理念是什么?    【朱清时】: 朱清时:其实我是被聘到南方科大当校长的,南方科大的理念和定位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我去之前就定下来的,这个理念就是要参照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一步到位的在深圳建一所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为什么要这样定位呢?是因为深圳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大量的经济上的财富,但是深圳又迫切感觉到自己在地位上不高,因为深圳没有国际承认的一流科技教学机构,深圳就迫切需要赶快建这样一个机构,他们把建这个机构的愿望都浓缩在创建南方科技大学里。   我是他们为了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请猎头公司全球招聘,由遴选委员会专家选出来的,然后选出来之后,我还并不想去,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动员之下,在遴选委员会的专家动员之下才到深圳去上任的。   我去的目标和我的责任就是实现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定下来的目标,就是一步到位的创建一所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是这一年多遇到的困难也正在与这个定位,这个定位恰好和中国教育体系中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迎头相撞。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的教育的规章制度是只允许渐进式的创建大学,就是一步步走的,这集中体现在你要想招研究生,一个学校想招研究生一定要事先把学校建好,建得成功了,教育部来评估,评估好了,你可能能够得到硕士学位授权,硕士学位授权若干年了,做得很好了,你才可能一个个申请博士点授权,博士点授权通过了才可以招相关的博士生,这样要通过很多年反复申请评估才有可能变成研究型大学,所以这种规章制度是不允许一个大学从创建开始就一步到位要建成研究型大学。   但是深圳定了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和教育的规章制度有冲突。对我来说,对全社会人来说,对教育界人来说,深圳订立的目标是对的,因为世界上一步到位建成研究型大学很多,而且这样的大学很诱惑力、很有创新能力比如说香港科技大学、比如说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还有韩国浦项科技大学,都是这样,筹建之初就研究型大学。而且在中国,大家都在说,我们高校尽管有两千多所,但是基本上千校一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相貌,大家都办成一种样子,所以中国教育改革急需要有新的模式出现,办成新型大学,所以大家觉得应该尝试一步到位办一所研究型大学,恰好这点和教育界的规章制度发生了矛盾,因为教育部的规章制度不允许一个学校在筹建之初就允许你招研究生,不经过事后一步步评估,一下子就让你招研究生是不允许的。   而且教育部这种规章制度,这种做法在过去30年中已经法制化了,比如学位条例就是把这种规章制度法制化的代表,学位条例规定,任何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你要招硕士、博士研究生都要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授权是什么含义?因为国务院显然不会管这么具体,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实际上就是教育部一个司在运作,主要是这个司在管,实际上就是教育部授权。   我们办南方科大学这个定位和目标就注定了我们要走的路是很艰难的,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艰难的前行,希望能够克服这个困难。    : 嘉宾好!什么是大学精神,您认为比较理想的大学氛围是否应当是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精神升华,大学即是大家之学?    【朱清时】: 一个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自律是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大学自治就是大学一定要办学独立才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国牛津大学是七百年的老校,为什么它可以保持一直是世界一流?七百年够长了,就在于它的大学独立,这是它的主要精神,而且它七百年坚持不变。大概十年前发生过一件全世界都知道的故事,就是英国北部有一个郡,相当于我们一个省,里面有一个女孩子得了全A,就是所有成绩都是最高分,按照惯例这样的学生就可以被牛津大学录取,这个县过去还没有上过牛津大学的学生,所以大家都欢呼,都觉得要出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了,但按照牛津大学的办学方法,他们招生不光是考试,还要面试,由三个教授组成面试委员会,这个面试委员会面试这个学生以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个学生不适合上牛津大学,于是牛津大学拒绝了她,当地郡里议员找英国的教育部长,教育部长和牛津大学说,这个郡从来没有上过牛津大学的学生,牛津大学没有理他,他们又找英国的副首相、首相,那时首相和牛津大学说,牛津大学也不理他,就是说我们几百年规律,要录取新生由三个教授委员会决定,学校小镇都没有权利改变这三个教授的决定。   所以这个学生没有被录取,有一次首相在一个公开活动私下时就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太古板,这样一个学生都不录取,应该与时俱进,结果记者把这句话报道出来,牛津大学全学校师生就游行,抗议首相干预牛津大学的办学独立,也取消了这个首相在牛津大学荣誉博士的称号。   这个故事凸显出,牛津大学之所以七百年一直是世界一流,就在于它办学独立。它也是一个公立学校,也是英国政府出资的。但是英国政府是靠立法来管它,首相这些人都没有权利对它指手划脚,只有这样这个学校才能办好,这是大学的第一个精神。   第二个精神,学术自由。学术研究一定要有自由的学术思想,有这种氛围才行,大家可能出于自己的看法好恶评价一个学术问题,但是不能用这种评价,任何人也不能干预一个人的研究,这样才能保持学术上的创新,因为创新的东西,创新的新思想,在最初诞生的时候往往都是很弱势的,你如果有人干预的话,就会被扼杀。所以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中的第二个重要成份。   第三个精神是学者自律。大学是象牙塔,是靠全社会支持的,公信力是大学的生命线,如果大学失去学者自律,学者开始造假,开始论文造假,造假文凭,或者说假话,那学校可能失去公信力,失去公信力就是失去社会的支持,所以简而言之,大学的精神就是这三个方面。    : 请问朱校长:您在办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您有没有想过把这些问题都公布出来?这样做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谢谢。    【朱清时】: 这一年半我在深圳办学中遇到很多问题,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这是市委市政府给全市人民,在我去之前就确定的。就是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个定位和现有的教育界的法律法规有矛盾。因为以我们的学位条例为代表的法律法规,不允许任何一个学校在筹建之初就招生研究生的权利,但是如果没有招生研究生的权利,我们就不可能吸引引进一流的研究型人才,如果不能一开始就引进一流的研究型人才,那这个学校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是一个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我们没有研究生招生权,我们不可能引进一流的研究型人才,我们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研究型大学。所以我们要研究生的招生权,现在的法制法规又不允许在你还没有建成之前就给你这些权利。   尽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一个大学在筹办的时候是否招生,能够招研究生,是它的创建者,就是说他们的董事会决定的,就是学校自己决定的,不需要任何批准,但是在我们国内这些事都需要教育部批准的。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实现南方科大的办学定位就是一步到位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就可望而不可及了。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第二个困难,我事先去没有想到,就是从零开始组建一所大学。本来以为这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南科大的优势,但是,工作了一年多发现,从零开始我自己也没有团队,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业务团队,所以,大小事都要自己去操心,而且我现在操心的这些事大多数都跟业务没有关系,都本来不是我做校长应该干的,这样我很疲惫,还害怕这件事搞不好。而建这样一支团队一定要市委市政府直接来参与才行,因为要需要调很多得力的干部,需要引进很多得力的人才,现在我想,我们说服了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正在想办法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困难,我们的理想是依法治学校,我们需要制定出学校运转的法律。这个法律要立法,可能得要三五年时间才行。在这之前,我们想先制定一个政府规章作为法律来做,制定规章我们已经花了大半年时间,现在刚提交政府去,政府讨论通过以后,我们就依据这个规章,这个规章就规定,南方科大要设立理事会,南方科大是在理事会领导之下运作的,等于理事会没有成立,我还不知道应该向谁汇报工作,也不知道该向谁要求我们南方科大需要的条件和资源。只有直接去找政府,找书记,找市长,而他们又很忙,所以,南方科大的工作推进一直很缓慢,现在希望能够解决了南方科大难以运转的法律依据,能够成立理事会,把组织机构健全起来,我们就可以正常运作了。   所以一言以蔽之,这一半年遇到了很多困难,一直到现在,这些困难都还没有完全解决。   至于问题我愿意公布出来,因为我们是教改探索实验学校,公布出来让大家看看建立这样一所新型学校遇到什么问题,可以供其他人参考,也许有人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大学去行政化的本质是要由权利主导转向学术主导    : 您创办的这所学校教师如何招聘?有什么特殊要求吗?我能去吗?    【朱清时】: 我们学校的教师是分三类:第一类是年轻的,像博士后这样的人,我们希望有一百多个,博士后到我们那里去,他们很有活力,而且他们在两三年以后,就可以双向选择去留。第二类,常规的教学人员,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这些教授和我们国内的其他重点大学的教授一样,工资待遇我们按照我们学校的标准发,会比其他同类学校要高一些,以使我们学校的教授位置有更好的竞争力,深圳市批准我们学校设第三类教授,这类教授是特聘教授,分两种:一种是特聘讲座教授,一类是特聘领军教授。   第三类这种教授,他们的薪酬待遇与国际接轨,比如说我们要聘三十多位特聘领军教授,他们都是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薪酬待遇就比照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薪酬。讲座教授工资比领军教授稍低一点,和美国大学教授可以比照,讲座教授我们将招50个左右,我们将在全球来招聘。   评审机制是这样,特聘教授我们将成立国际评审委员会,通过国际学术界大家背靠背评审,能够保证我们特聘教授评审是与国际接轨的。常规教授的评审由校内学术委员会主导,我们学校简化机构,不会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机构,这些教授评审都有学术委员会来进行。   这些常规教授会聘请一百多位,这样我们总共加起来三百多位教师,包括博士后、常规教授、特聘教授。所有特聘教授都会申请成为深圳市引进人才。因此他们也会得到深圳引进人才提供的福利待遇。他们会得到深圳市提供引进人才一套房子,因为深圳住房太重要了,能够得到深圳市一套住房是很难的。    : 朱校长:你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咋不改革呀?为什么退休后才改?    【朱清时】: 我认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也在尽力改革,比如有网友问到我评估时就怎么怎么做的,那时我们对教育部的评估就是采用原生态评估的方法,就是不造假,不搞表面文章。实际上我们当时就是在改革,但是,在中科大校长任内,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大幅度的改革,框架已经形成了,队伍已经形成了,学校是集体领导,所以不可能做一些超常规大动作改革。   不是退休后才改,是我退休后才被深圳聘到南方科大校长,深圳有决心建这所学校要做一些根本的改革,所以我去执行深圳市这种意图,去创建一所大幅度改革的用新的机制,用现代的大学制度建立一所去行政化的大学,这就是南方科技大学。    : 朱校长:你改革精神令人钦佩。社会环境如此。资金问题长期如何坚持?    【朱清时】: 因为南方科大是深圳市建的,所以深圳市保证南方科大的财政经费,但是这种保证我们是希望通过法律来保障。我们正要立法,以前媒体说“章程立法”,这个话不严谨,因为学校章程是对校内,我是要制定南方科大管理条例,由深圳市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因为深圳市特区有立法权,在这个法律里就要把我们的经费用法律条文规定下来。   具体说,这部法规定南方科大通过理事会领导的,南方科大理事会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市委市政府、深圳市的领导;第二部分,企业家和有实力社会知名人士;第三部分,国内外教育专家。理事会组成以后,他们每年就有一次会议,审查南方科大第二年预算,理事会只要审查通过了我们的预算,这个预算就会列为第二年政府的财政预算中间的一部分,我们就不用再写申请了,只要给理事会报告,得到理事会同意就行了。   如果用这种机制,我们的财政保证就是靠理事会审查通过的预算,由政府来提供,我相信,无论政府如何更迭,都会坚守这种承诺,都会坚守这个即将制定南方科大管理条例法规,因为南方科大是深圳市发展内在需要,深圳市经济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现在需要提高自己的科教水平,他们急需要一所像南方科大定位的新型大学,这样的大学出现后才能使深圳市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 朱校长--------今年南科大招生算是特招了,现在拿到出生证了,以后怎么招生?从过一本分数的学生中招吗?    【朱清时】: 这个事正在和上级商量,我们希望我们学校能够零批次招生。所谓“零批次招生”相当于清华、北大、香港大学招生,他们招完的学生可以参与第一批招生录取。南科大在这些录取之前,因为我们录取很少,报考南科大的人,如果没有被录取,还可以参加其他重点大学的录取。这是我们的理想,现在还没有得到正式的批准,我们希望招生办法是自主招生,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可以批准我们不通过高考来招生,但是我们的考试一定水平比低于高考。就像今年我们的招生一样,我们出的题专家都承认水平实际上比低于高考的水平。另外我们还有辅助的考试,一种是能力测试。我们有一些系统的世界上很成功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记忆能力等,这些能力给他有多少知识关系不大,这是他本身的素质。比如我们这次考试测想象力。我们就发给学生一个考卷,上面有两个圆圈,两个三角形,两条短线,让这些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组成一切可能的图形。看他能组成多少,像积木一样组成可能形状的东西,想象力越丰富组成的越多,有的学生就组成了28个,正常的学生一般组成八九个就及格了,由此可以考验出学生的想象力。   能力测试之外我们还有很全面的心理测试。我们请专家对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测试,这个测试一般要花两个钟头,这样把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第三是面试,三个教授和三个学生集体谈话,这些是测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的注意力,口头表达能力,口头理解力,这三种考试和笔试加起来,我们相信会比高考更完善、更全面,所以我们的测试更容易找到有创新能力的苗子,希望他们来到我们学校培养。    : 大学去行政化,您是如何理解的?就您在南科大的实践而言,有什么感想?这一目标实行起来有哪些难处?    【朱清时】: 大学去行政化不是意味着大学不要行政管理,相反,大学需要很高效的行政管理。大学去行政化的本质是要由学术主导,而不是由学术权利来主导,由行政权利来主导就是谁的官大,谁说了算,由学术主导就是谁有真理谁说了算,大家都服从真理,不分地位。   学校是一个教学机构,学校只能有学术主导才能办好,如果学校是由行政主导就会谁的管大谁说了算,学校就会失去生命力。所以我们南方科大想做的教改实验,其中一个很重要一点该是恢复学校的本来面目,就是由学术主导,不分人的地位、年龄、资力、只要谁有真理就服从谁。   最好的例子是钱学森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钱学森讲过有高度创新的例子是加州理工学院,他曾经在这个学院工作过多年,有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有一次,他发现他的老师冯卡门论文中有一个错误,他就给冯卡门指出,冯卡门并不没有理解,冯卡门就和钱学森发生激烈的争论,这样激烈的争论了一下午,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加州理工大学就是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地位,因为冯卡门师地位很高,而且在学校也是领导,钱学森只是学生助手,能够评论争论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良好风气。   更难能可贵的,钱学森第二天早上睡觉起来之后,他发现冯卡门已经在门外等他,他告诉钱学森,你是对的,我错了,像冯卡门这样大师可以向自己的学生承认自己的错了,这就是学术主导的含义,就是谁有真理就服谁,而不是谁有地位,谁的权利大就服谁。这就是我们讲的去行政化的最本质的含义。 要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必须把大学推向市场    : 朱校长,在现在国情下,你们专注科学,是不是要办苏联那种单纯的工学院?比方说鲍曼工学院加里宁工学院那种形式的学校?    【朱清时】: 目前我们办学目标是办成像加工理工学院或者普林斯顿大学、法国巴黎高师,这种精品型的理工科学校。我对前苏联的这两所大学不熟悉,所以我不好评价。    : 朱老师好,请问您的南科大是要培养工程师呢还是科学家呢?    【朱清时】: 南科大要建工学院或者理学院,所以我们既想培养科学家,还想培养工程师,南科大想推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并不单纯去培养科学家或者工程师,而希望我们学生都能交叉或者集成。    : 钱老说中国大学教育不出一流大师,你用什么实际行动驳斥钱老这个荒谬说法?    【朱清时】: 我很赞成钱老的说法,现在中国大学确实没有培养出一流的大师,这是事实。你想,现在我们国家科技界最崇高的荣誉就是国家科技奖,每年奖给两个人,得奖人多数都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而且都有八九十岁了,大概有三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像王选这些人,他们也是50年代早期的。再随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40多年办学,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国家科技奖,这是一个事实,这说明确实现在的大学没有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大师。   我们建南方科技大学内心里一个愿望就是找到“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我们这一年多已经逐渐发现了一些过去没有想到问题,我觉得,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找到这个答案。    : 朱校长,刚才您跟网友交流的时候,提到您“接近找到钱老问题的答案”,您所说的找到的答案是什么?    【朱清时】: 我们发现中国的大学教学质量一直不能提高有一个重要的机制上的原因,这就是中国的大学发的文凭全部是国家承认的国家文凭,他们的学历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   以前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错,但是现在才发现,这种国家文凭,国家承认的学历实际上是个“大锅饭”。一个学校只要攻关能够发国家承认的文凭,能够使学生得到国家承认的学历,那么这些学生就基本上满意了,他们就愿意花钱来读书了,所以,很多大学没有内在动力要去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人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这是很不容易。   如果光去攻关去得到发文凭许可权那是比较容易做到,所以很多大学都争取得到这个许可权。得到发国家承认文凭的这种权利之后,他们就没有再有动力去提高自己的质量了。这就很类似于过去中国的农村吃大锅饭,大家没有积极性种粮食,现在中国的大学都没有积极性提高质量,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中国大学都推到市场上去,让社会来评价,看社会是否认可你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来决定社会接不接受你这个学校的文凭,而不是靠学校的文凭是否由国家行政权利做后盾,如果要走到这一步的话,中国大学的活力就可能真正解放出来了,那时中国的大学都竞相“背水一战”,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去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机制问题解决了,大学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大师,如果教学质量不提高,培养一流大师永远是遥不可及的。    : 请教清时校长:大学是否应当摒弃一些极端功利,世俗及浮躁?回复一点矜持,清高及超脱?    【朱清时】: 我基本同意你的看法。大学不能功利,大学应该是培养有长远眼光的人。如果功利的话,大学就都去办公司了。   大学在社会上的首要功能是引领社会文化,而首先不是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大学一定要引领社会文化,比如像诚实守信、淡泊名利,这些都要靠大学引领。大学应该是社会上道德高地。如果大学培养的学生都能够城市可信,那么社会上有一些坏的风气就终将被清除,年轻人终将要进入社会,他们会清楚社会上一些坏的风气,如果大学不再是道德上的高地,那社会就缺少了净化气,就没有希望了。所以从这点来说,大学不应该过分功利。   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大学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大学也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这是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但是这个大学社会功能不能急功近利,不应该像商人一样,还是应该提倡面壁十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出有长远意义重大的贡献。    : 政府应注重教育深层次问题。教育是根本,必须给以足够重视,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实际践行如何呢?事实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着眼点往往放在投入、设备设施、学校数量、入学人数、专业设置、学历层级等表层上面,这实际上是很不够的。要更多的着眼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实效上面,放在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是否真正成为了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推动者上面。必须这样做,否则,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就难得到根本改变,甚至会更加恶化,目前的盛世光景就难长期延续。详见:http://ezheng.people.com.cn/proposalPostDetail.do?boardId=1view=1id=271103    【朱清时】: 我基本上赞成你的意见。确实我们应该着眼于教育的最深层次的问题。最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是实事求是,就是讲究实效,学校和教育机构都不要做表面文章,特别不能浮夸,单纯追求政绩工程。学校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是让整个校园安静下来,让学生、老师有足够多的时间静心看书做学问,如果老师、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做学问,他们终将学好,或者做出成就的。   过去一些年,我们的大学都过多卷入各种各样的事情里去了,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建新园区、扩招,这些都使大学教师和学生坐不住,这样就违背了把大学办好的最深层次的规律,就是让大学安静下来。   另外我也同意,大学需要有好的校长,因为校长是学校的CEO,行政领导,他应该有眼光,有胆略能够坚持真理,能够坚持教育的规律,这样的学校才能办好。你比如像过去十多年,所有中国的大学都卷入到贷款建新园区事情里去,这就是一个很令人奇怪的现象,因为大学校长其实都会意识到,它有没有必要,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必要建新园区,并不是每个学校都需要贷款,而且贷了款,还要还利息,你学校有没有办法还利息,这事情怎么不考虑,说明有人并不是太尊重教育内在的规律。   所以,我基本上同意你的看法。   此外,特别赞成的是,要招一些好的学生做师范生,让师范学校有好的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新鲜血液,老师队伍才有新鲜血液,教育才能够一代搞得比一代好。    : 朱校长,你办的是科技大学,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有什么打算?你们学校的校训想好了吗?    【朱清时】: 我们办科技大学非常想把人文教育搞好,改变理工人文知识比较薄弱的状况,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给新生开设了一些重头的人文课程。我们请了香港科技大需的丁学良教授来主讲一些人文课程,也请了一些著名的专家来讲周围古典文学经典选读,让我们学生从新生开始,就熟悉社会科学和中国的古典文化。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光有理工科知识,而且有好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至于我们学校的校训,现在有很多想法,还没有确定,因为我们学校历史还比较短,而且我们学校的骨干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希望等到我们骨干队伍建立之后,集大家的思想来把我们的校训确定下来。    : 我觉得文凭不文凭不关键,自由与否才是近代意义上大学的存在前提。    【朱清时】: 其实我在刚才讲到大学的精神时已经说了,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三要素之一,而且大学要独立,这也是某种意义上要有大学办学的自由,所以,现在大学制度,或者是要成为在历史上成功的大学,它都必须要有思想上的自由和办学上的自由,因为大学的终究责任是引领社会,引领社会的发展,这只有它在学术上有自由才可能。   你回顾一下人类这几千年的历史,真正引领了社会发展的这些东西,像哥白尼学说,一开始提出来是非常弱势,很怕教会反对他,很小心翼翼的,如果没有自由的话,它就被扼杀了。   像伽利略、布鲁诺,科学发展的每一步,人类文明的每一步起初都是由很少数人才知道,所以,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就在于这样的人被保护,人类才有希望,如果这样的人不被保护,大家都很强势,一下子把所有人的自由都剥夺了,都照自己的方式去思维,世界就无法进步了。    【朱清时】: 谢谢网友们的关注,今天时间关系就回答问题到此结束,希望以后能通过人民网微博和大家交流。再见。    嘉宾简介   朱清时 出生于1946年,汉族,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6月-2008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   2009年9月14日深圳媒体报道:经过历时一年多、在全球范围的严格遴选,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最终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的最佳人选。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给朱清时老乡的南柯一梦泼瓢冷水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9 17:18
最近,某报纸吹捧说:“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朱清时委员很郁闷。去年一年,他经常飞往世界各地招揽人才。论号召力,海外的教授们都还认他这个招牌; 论理念,南方科大总结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欲重新架构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学;论薪资,香港高校的教授拿着全世界大学最高的薪水,南方科大不低于香港。” 牛B不是吹的,这回是写的,白纸黑字,发在某大报上。 国外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还是一个研究领域,我国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不过30来年,我看过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和论文,虽有有人提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但没有一个得到世界公认。因为,至今也无法凝练出大家公认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无法实证之。 说句实话,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可能有某些共同的原则,或者一些相似的经验,但至今,我可以说,还没有什么发展规律,如果有,可以提出来,按照规律的定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全可以反复验证的。 我这个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这些多年来,都不敢说总结出什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一个中国人的通病,动不动就提所谓的“规律”,其实不过是些个原则、经验或者推论、原理之类的玩意而已。 南方科大,如我所料,根本就拿不到“准生证”, 朱清时以满足个人私欲、自以为可以“人生第二春”,就是把那些学生拿去当“实验品”,以为以此可以要挟教育部松口,其实是一厢情愿、不负责任的做法 ,教育部怎么可能给你“放行”?那以后其他地方也要“一步到位”办研究型大学,深圳不要以为有钱就了不起,这年头,有钱的地方多了去啦。 深圳有钱就可以办南方科大,那其他有钱地方还可以办北方科大、东方科大、西方科大,等等,那还得了,教育部岂不是要乱套。 我可以下个预断,一所连专科条件都没有达到的男科大学,没有我们的帮助,是不可能达到它的目标的。咱们四川有句老话:没学会爬就想走,没学会走,就想跑,早晚会跌跤的,而且,以朱的能力,估计这一跤还跌得不轻。 所以,奉劝老乡朱清时,省省吧、醒醒吧,南柯一梦,而已,救人一人,胜造七级浮屠。真的对那些孩子负责的话,现在放手还来得及,放放手吧,不要耽搁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的青春、前途、希望,手下留情,早日遣散,给他们重新选择的出路吧、让他们去真正的大学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耗在一个没人承认的“筹办大学”里! 或者,朱清时老乡,你真要玩“出格”、搏“出位”、藐视教部的话,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干脆宣布“自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包括自己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一步到位、一了百了,然后召开个发布会,让深圳掏钱,请点名流大腕、报社记者,然后登高(现在那个破行政楼是不错的选项)一呼:南科大已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为了逼真效果,最好梦里先演练几遍)。 朱清时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怪圈 无一流师资就不能获得研招资格;无研招资格就不能吸引一流师资 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朱清时委员很郁闷。去年一年,他经常飞往世界各地招揽人才。论号召力,海外的教授们都还认他这个招牌;论理念,南方科大总结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欲重新架构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学;论薪资,香港高校的教授拿着全世界大学最高的薪水,南方科大不低于香港。 其中不乏有一流教授动心,甚至打算带着团队前来投奔,可最后他们还是打了退堂鼓。理由很简单:南方科大没有研究生培养资格。 学界通行的一个规律是:一流的教授必然有科研课题,而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带研究生。恰恰就是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南方科大还做不到。3月1日,这所新大学正式开课时,只有教师十来人,管理人员30多人。 他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不具备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获得招博士研究生、办研究型大学的资格;没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就不能吸引来一流的师资。没有鸡哪有蛋?没有蛋哪有鸡? 到底应该先完成哪个选项呢?按照最初的构想,朱清时显然是要“蛋”和“鸡”同时一步到位。他这样设计南方科大的发展道路:利用深圳丰厚的财力,仿照香港科技大学,短期内建成小而精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个构想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延揽一批世界一流教授,然后招来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并就此形成良性互动。 但是这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疏忽了一件事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所有的中国高校只能走渐进发展道路。 在舆论为朱清时“自授学位”的破格举动一片叫好声中,也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最能够洞悉他的苦衷。朱永新说, 按照常规,朱清时招专科学生没问题,因为办学需要的土地、设备、师资等,对深圳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朱清时要招博士。按照现行规定,必须等专科生毕业几年,学校才可以招收本科生;本科生毕业几年,才可以招收硕士生,然后才有资格招收博士生。这样,没有20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 64岁的朱清时等不起这20年。 他不得不改变策略,选择了最按部就班的做法:先招一批本科生,并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们讲基础课。 尽管朱清时用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给自己留下缓冲时间:今年入校的本科生两年后才会面临专业选择。而这两年时间,他要为破格招收研究生而继续努力。 社会之所以为南方科大叫屈的声音不绝于耳,无非是相信以朱清时的个人魅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深圳市政府的雄厚财力,可以创造一个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奇迹。 从 严格意义上说,按照南方科大的现有条件,目前显然连办专科的条件都不具备,更不用说招收研究生。无论是像美国那样由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评估认可学位,还是像别的国家那样由政府审批大学的学位授予资格,南方科大目前都不会获得学位授予权。谁会认可一所十来名教师的学校有学位培养资格呢? 一位领导听了朱清时的描述,很感慨:如果你想建一栋世界一流的豪华别墅,不能先建一个猪圈,然后再改。必须从第一块砖开始,就是按照豪华别墅的标准去建设。 去年,南方科大在体制内出“格”了,宣布自授本科文凭。很多人不理解朱清时的初衷,对此充满质疑:朱清时的个人声望,怎么能与整个国家的学位认证制度抗衡? 对此,朱清时只能无奈地苦笑。如果有可能,他更想直接自授研究生学位,以便能早日完成自己建设一所一流大学的梦想。 经过一番调查,他认为南方科大的做法并不突兀:“社会对文凭已经失望了!”以深圳为例,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未必强于农民工,大学生起步工资与农民工差不多,都是200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学教育的含金量在下降。 南方某省的一个二级学院更是让朱清时哭笑不得:办学条件很差,甚至连教师都没有,干脆就临时聘请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去讲课,而研究生上课的方式再简单不过,就是念书本。这个学校的师资条件比目前筹办中的南方科大还不如,但它却享有正式的本科学位授予权。 “这些学校的学生学不到东西,但是为什么还要交很多钱去读书呢?”朱清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就是为了买一个国家承认的学历和文凭。有国家承认做后盾,这个文凭就是铁饭碗,就有含金量。而这是行政权力的含金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好也不怕,只要有文凭可发,就有学生来上。因为组织部门提干会承认这个文凭,考公务员也会承认这个文凭。” 让他忧心的是,“文凭保护了落后,落后的高校不可能被淘汰,所有人都集中精力在公关,公关各种许可证和授权。高校多年来提高质量一直没有太明显的见效,在于机制决定大家不需要提高质量,只要得到文凭授权,就有市场。” 今年,朱清时准备上交一份提案,希望重新审查和修改教育法律法规,去掉对高等教育发展起不利影响的内容。这位以改革精神著称的大学校长衷心地希望:中国教育要改好,机制就要改过来,让我国的高校丢掉“国家承认的文凭”这个铁饭碗,把他们推到市场上去,为生存去打好提高质量的“背水一战”。这样一来,我国的高教才能焕发活力。 “不要让高校再吃大锅饭了!不要让‘文凭大锅饭’在高教界寄宿!”他说。 朱清时很清楚自己没有了退路:去年一年都是如履薄冰,今后的路更难走。如果说以前,退出是一项随时都可以有的选择,但是随着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批学生的报到,退出的选项不复存在。他必须对这些学生负责了。 作者: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3-6 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1/031222091694.shtml 教育部批准南科大可试办本科 经费由广东省解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1日03: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周伟良、鲍文娟)昨日,南科大官网首次透露了《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南科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内容。   根据《通知》,南科大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广东省统筹解决。此外,教育部批准筹建期的南科大可以试办本科专业。   这是否表明教育部已批准南科大取得本科层次的招生权和文凭授予权呢?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近日在作客人民网时表示,目前南科大在招生问题上确实还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完全批准。    发展经费由省统筹解决   “教育部于2010年12月24日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该通知,同意筹建南科大,学校代码为14325。” 昨日,记者登录南科大官网,该网并未刊登《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南科大的通知》的原文,而是以《南方科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的新闻公告透露了相关内容。   根据新闻公告,《通知》明确承诺,教育部在南科大筹建期间,将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通知》要求南科大的办学章程要明确基本的办学制度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思路,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   根据南科大官网介绍,南科大是深圳市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此外,在上个月25日,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设立南方科技大学(筹)的通知》,明确南方科技大学为深圳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经费形式为市财政核拨。   但根据《通知》,南科大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广东省统筹解决。   按照有关规定,南科大在筹建期满后,由广东省向教育部提出正式设立的申请,教育部将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对南科大筹建情况进行考察,并提交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讨论、评议,通过后将正式批准南科大成立。    南科大可试办本科专业   《通知》特别说明,“南方科大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这项内容是以往关于教育部批准南科大筹建的报道中所没有提到的。   这是否表明教育部已批准南科大取得本科层次的招生权和文凭授予权呢?   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近日作客人民网时表示,目前南科大在招生问题上确实还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完全批准。“南科大正努力让上级批准自主招生,或自授文凭,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文凭为社会所承认。”   然而,朱清时更愿意选择自授文凭,“中国的高校要恢复活力只有都推到市场上去,让社会承认文凭,而不是靠国家承认。”朱清时希望中国试一次自主招生自授文凭,这将是教育界一个新的尝试。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1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去行政化”:朱清时作茧自缚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3-6 16:57
“去行政化”:朱清时作茧自缚 朱清时摸了 4 摸就到处喊难了。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 4 摸,后面还有第 5 摸 (点击)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以上是俺对朱清时 2009 年访谈录的总结概括。 朱清时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怪圈 (点击) 无一流师资就不能获得研招资格;无研招资格就不能吸引一流师资 朱清时被动就被动在自己在南科大竖起了一面杏黄旗( “去行政化” )。 目前,北大是副部级,清华也是副部级。 如果你朱清时先生在竖起杏黄旗( “去行政化” )之前能弄个副总理级,比北大清华高出两个行政级别,今天你老人家就不会为“鸡和蛋”的事情到处呐喊了。 如果朱清时有个副总理级(或再大点),一切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附录:邓小平搞大学改革的故事 1977 年 6 月 29 日 ,太原。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坚持 “ 两个凡是 ” 的观点。太原会议前,教育部草拟的关于招生工作的意见,业经中央领导同志审阅,原则同意提交会议讨论。早在 1971 年,由 “ 四人帮 ” 控制,召开了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纪要》,认为 17 年教育战线基本上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在这样一个大的政治背景下,试图冲破 “ 两个凡是 ” 的束缚,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重新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显然阻力重重。因此,会议结束时,基本维持了前几年的招生规定。    8 月 4 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提出: “ 今年先在少数高等学校进行试验,以便取得经验,明年推广。 ”“ 试招人数 4000 人至 1 万人,约占全国招生总数的 2% 至 5% 。在随《报告》附上的《关于 1977 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中,仍然维持了 “ 十六字 ” 的招生办法。关于文化考查,《意见》提出 “ 重视文化程度 ” ,文化考查方法 “ 采取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进行,提倡开卷考试,独立完成 ” 。同时提出 “ 不要凭一次考试决定弃取 ” 。招生制度的总体框架并没有受到触动。 就在教育部报送《报告》的同一天,历经 “ 三下三上 ” 刚刚复出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召开的,他要求从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各挑选 15 名科学家参加会议。对这些人的遴选,有三个条件:第一,参加会议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第二,要有见识敢讲话,能说出东西来;第三,不能跟 “ 四人帮 ” 有关系。当时找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容易,找跟 “ 四人帮 ” 没什么牵连的人也不容易。但是后来会议就开成了。那时候参加会的好多同志都是 “ 文化大革命 ” 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都还戴着这样的帽子,都是知识分子。   会议是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的。他说: “ 科学和教育是 ‘ 四人帮 ’ 破坏的重灾区,你们各位恐怕也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了,吃尽了苦头。这样的会十年没有召开了,如果不是打倒 ‘ 四人帮 ’ ,我们也不可能坐到一起来。现在,中央要我抓一下科学和教育工作,怎么抓?我请你们来座谈,就是请你们出主意,谈一谈科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怎么搞。希望各位畅所欲言,用不着再担心 ‘ 四人帮 ’ 打棍子和戴帽子了。 ”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会议的确开得生动活泼,真正出现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局面。会上真是太热闹了,大家畅所欲言,把真正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会场上有很多话筒,大家都抢话筒去说。   在最后一天,邓小平做了比较系统的发言,前面几天,他基本上在听。偶尔他没有听清楚,他女儿邓楠就坐在边上帮他翻译,在他耳朵边上说几句。除了这以外他很少说话,主要是代表讲。   查全性,时任 武汉大学 化学系副教授。他知道虽然名义上高校从 1977 年以后恢复上课,也恢复招生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招生是根据所谓的 “ 十六字方针 ” 。虽然说是 “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领导批准 ” ,实际上就是一个领导批准,前面三句话都没有很认真地去进行。   据查全性回忆,那时候学校里对于招什么样的人到学校来上课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这样对教学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困难,学生中有程度好一点儿的,也有程度差一点儿的。因为还有一个口号叫做 “ 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 ” ,所以你一切教学都得照顾班上最差的同学。这样一来教学水平根本没有办法保证。 在 8 月 6 日的会上,查全性的发言做了认真准备,在发言时情绪有些激动。他说: “ 大学的招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好比农业上的筛选良种。从武汉大学五年招生的情况看,按照 ‘ 十六字 ’ 方针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差悬殊,质量没有保证。所谓的 ‘ 十六字 ’ 方针,就是 ‘ 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 ,什么 ‘ 十六字 ’ ,都是骗人的,实际就是四个字 ‘ 领导批准 ’ ,其他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甚至连过场也不走。广大群众包括大学里的教师,对 ‘ 十六字 ’ 方针非常不满,他们说: ‘ 解放前上大学靠钱, 17 年上大学靠分 (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 ,现在上大学靠权。 ’ 群众气愤地说: ‘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 因此 ‘ 十六字 ’ 方针不推倒,招生质量得不到保证, ‘ 走后门 ’ 不正之风不刹住,党风不能端正, ‘ 读书无用 ’ 的社会风气不可能扭转。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恢复高考。 ”   查全性的发言获得了成功,不仅使全体代表全神贯注,而且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邓小平说: “ 高等学校恢复高考,今年恐怕来不及了。 ”   查全性说: “ 今年还来得及。招生会议虽然开过了,但还没有正式招,所以至少下决定还来得及。假如晚一年纠正过来,就是关系几十万人的问题。 ”   刘西尧坐在邓小平的边上,中间隔了一个座位。邓小平扭头,用浓重的四川话问刘西尧, “ 你说来不来得及? ”   刘西尧说: “ 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 ”   邓小平又接着追问, “ 报告送出去没有? ”    “ 刚送出去。不过还来得及追回来。 ”   小平同志一挥手说, “ 赶紧追回来嘛。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再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了。 ”   话音刚落,与会代表就热烈地鼓掌。刘西尧事后回忆,这好像是全场第一次鼓掌。   在 8 月 8 日的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旗帜鲜明地把锋芒指向 “ 两个估计 ” ,尖锐指出: “ 对全国教育战线 17 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 并且肯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 “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在谈到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时,他说: “ 一个是高等学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问题。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   教育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 8 月 13 日,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以上文字来自: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eduhissz/2007-07-04/1756216937.shtml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我就想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大学
JYH64J98Y99H 2011-3-4 09:42
南科大校长谈曲折办学经历称只是大学CEO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04:01 人民网   去年7月,正式发布的国家教改纲要,明确提出克服高校行政化倾向,提出要“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正在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几个月前,南方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该校也于近日招来了首批新生。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说,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大学,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兴建,他是学校聘任的校长,“去行政化”是南方科大的内部管理模式。在他的设想中,要将南方科大办成加州理工一样的创新研究型高校,而他只不过是个CEO。   南科大成立恰逢其时   新京报:南方科技大学成立历经曲折,这是你所预料到的吗?   朱清时:我答应去当校长的时候,就是想建研究型大学,我感觉顺理成章就能办,但是现在感觉并不是那么容易,还有些困难。新成立的高校只能渐进式发展,从专科学院到大学,再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等等。所以我今年提出要从法规制度上推进教育改革。   新京报: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已获教育部批准,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南科大也是政府出资兴办的公办大学,但是去行政化是一种管理模式。南科大成立理事会,大事由理事会裁决,经过理事会讨论后,大家投票决定,这是解决行政干预的好办法。我这个校长只是一个CEO。   新京报:南方科技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地方在哪里?   朱清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法办校,我们是个公办大学,理事会是我们的“老板”,也是按照法律来治校。其次,学校采取书院式管理,学生和老师住在一起,随时都能请教老师。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我们只准备招收数百名学生,老师多,学生少,要把南科大办成精品学校。另外,我们的学生头两年不分专业,第三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新京报:南方科技大学获得批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推动?   朱清时:南科大成立恰逢其时。首先全社会都希望教育能够改革。正如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中国这么多高校,为何很少培养出高度创新型人才。有了南科大,至少可以试试。   其次就是深圳市的愿望,深圳市政府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筹办过程,希望在深圳也能崛起一个类似的大学。所以在我去之前,南方科技大学这个名字就起好了。另外,还有我个人的理想,中国高校这么多年的发展,千校一面,都是走的一个路子,我想办一个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大学,办一个创新研究型的学校。   要回归到现代大学理念   新京报:你所说的研究型大学是什么样子?   朱清时:我就想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是教授治校,像以前的梅兰芳剧团一样,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让梅兰芳唱好戏,我们的大学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科研,教授治校,让学术主导。   新京报: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是什么现状?   朱清时:我们很多高校都是行政主导,学校谁的官大就听谁的。另外,我们以前给大学的功能赋予的太多了,大学要承担很多事情。现在我们要回归到现代的大学理念中间,教授治校,办成梅兰芳剧团一样的大学。   新京报:高校去行政化目前有很大阻力,你对这项改革有信心吗?   朱清时:教育的问题跟1978年前的农村问题一样,农村经过30多年的改革,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深入人心,教育问题比农村问题容易,只是一直没有进行改革。相信我们有这个改革理念。   自我定位是一个探索者   新京报:很多人把南方科技大学看做是大学中间的异类,你怎么看?   朱清时:任何一个新事物都要大家理解了才好办,我觉得这一年多,社会公众都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了。去年两会时,我提出高校去行政化,很多人还不理解。后来,辽宁省就有6所高校进行了去行政化改革,在全球遴选校长。   新京报:外界称你是教育家,你对自己怎么看?   朱清时:我一直以来对自己定位是一个探索者。   本报记者 涂重航 相关链接: 南科大校长称招考比高考更严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3日01:46 京华时报 昨天,北京会议中心,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胡雪柏摄   毫无疑问,朱清时是去年风头最劲、也最难的大学校长。   宣称要在中国打造一所“教授治校”的大学,这位卸任的中科大校长先是以63岁高龄出任正在筹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而后又在教育部未批复的情况下,擅自拍板:自主招生、自授文凭。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报到。他称,今年两会,他希望推动教育法规修改——因为现有的大学筹办制度,好比“别人要造豪华别墅,你要求人家先盖个猪圈”。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昨天中午,在北京会议中心教育界别报到点,朱清时风尘仆仆地赶来。从穿着短袖的深圳突然来到穿着棉大衣的北京,这名65岁的老人很不适应,出现了感冒的症状。   面对众多专程等候他的记者,老人抱歉地要求,先给他一个午休时间——在新闻联络员的采访等级表上,朱清时是记者点名率最高的几位委员之一。   3点半,朱清时下楼。20多名记者将他团团围住,他面前的茶几上排满了各式录音笔,很像一个小型媒体见面会。   南科大像一条鲇鱼,正在搅动中国教育这个深潭。筹办中的南科大提出了“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的理念,并宣称要像香港科技大学一样,用5到10年时间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这项尝试的牵头人就是朱清时。当时,他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退休不久。在中科大校长任上,他坚持8年不扩招、“原生态参与评估”,获得了网友“中国最牛大学校长”的称号。   为什么要接这个“知道很困难,做了更困难”的英雄帖?昨天,这位65岁老者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来作答。   朱清时称,请他做南科大校长,他起初并不愿意。后来有人劝他,他就应了——“当年想改革没有条件。这算是一块试验田。我一辈子都在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奋斗,到退休,改革成效还不大,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去试一试,不可推辞。”   【学生交付给南科大的是一生的前途。所有学生,都在分担学校改革的风险。】   这一年,南科大的艰难、勇气已众所周知。   去年年底,教育部允许南科大筹办。但在现行法规下,南科大获准招生得等到多年以后。去年12月,在教育部还未批复可以招生的情况下,朱清时自己拍板:自主招生、自授文凭。随后,首批45名学生入校。   对南科大来说,最艰难的一年已过去,朱清时却有了更多的压力。他称,“过去有很多的可能性,甚至我也可以选择不干了。现在收了学生,就要背负起这45人的命运,一直干到把他们送走。”   他觉得,“学生交付给南科大的是一生的前途。所有的南科大学生,都在分担着学校改革的风险。”入校时,双方签署了一份协议。文中有这样的字样:“双方完全理解存在的风险并自愿承担风险”。作为补偿,朱清时安排,每个学生可获得1万元生活补贴。   同时,为了对得起这些冒险读书的学生,朱清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从全球请来教学上最好的老师,还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精心来为学生编排课程。教师中,有MIT的人类学教授,有院士,也有原明报主编等。   面对在场的20多个记者,朱清时很认真地说,“我希望这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4年。”   【如果你想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豪华别墅,不能先建猪圈啊。】   几天前,教育部表态支持南科大进行的高教改革。   昨天,朱清时表示,他希望这个支持来自法律法规方面。“这一年多艰难行进,不完全是人为困难,更重要是旧的教育体制法制化。”   他认为,教育人士把他们理解的好的教育方式制定成了法律法规。但在30年前,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研究型大学。按照现有规定,中国高校只能渐进发展,想建一个大学,要先办成专科院校或者初级学院,等人都配齐了再评审合格升格为大学,然后再申请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最后再申请博士点。“每一个申请都要好几年,都要剥一层皮。”   他觉得,“实际上,世界上很多诞生优秀学生的大学,都是一步到位建设成研究型大学的——因为他们是用最新的思路,没有包袱,所以办得好。在我国,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了。”   这位文雅的老人引用了一个粗俗的比方,“如果你想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豪华别墅,不能先建猪圈啊。从第一块砖开始,你就要按照豪华别墅的要求去做。办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样,从招第一个人起,就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去招。如果先招三四流的教师,在他们的基础上再招一流人才,很难。”   【如果还是得不到批准,我们就继续尝试自授研究生学位。】   目前,在现有体制下,南科大通过教育部的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事看上去遥遥无期。   朱清时有自己的算盘。他设想,实在不行,研究生也像本科生一样自授学位。“在建校之初,我们不能把所有困难的事情都干起来。等到我们有很多人才资源,如果还是得不到批准,我们就尝试自授研究生学位这条路。”   朱清时的底气在于生源——今年南科大春季招生完全采用自主招生的办法,对生源录取,朱清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招生改革必须成功,要经得住推敲,不能任意招生,更不能降低标准。”   有人问过他,自主招生,是不是“不需要高考就能进入南科大”。   朱清时回答说,“我们比高考还严格,高考只是笔试,我们还有面试、能力测试、心理测试。我们的笔试是无懈可击的,是最权威的机构出的,可供历史查证。为了社会公平,也为了南科大的将来,一定要用最严格的办法,选出最没争议的人才。”   【南科大没有朱清时,要照样运行。这是我的目标。】   有人认为,是朱清时个人的魅力和人脉在推动南科大的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朱清时,南科大就没有办法运行下去。   朱清时称,他原本也想着过来做个轻松校长,可到了才发现,学校筹备之初困难重重,前途不明,难有优秀人才加盟,更别说和原来中科大一样的团队。所以看起来好像都是他一个人在做。   他目前的目标,是打造管理团队和学术团队,“只要建立这两个团队,就不是我一个人在运作。到时候,任何人离开,包括我离开,学校也能正常运转下去。这是我的目标。”   南科大已开始慢慢前行,但质疑的声音仍旧不少,有人认为,南科大只有在深圳才能实现,不具备全国示范性。   朱清时不以为然,“30年前小岗村包产到户,所有人都觉得不可复制,是犯法的,现在全国都推广了。深圳最早拍卖土地,当时违宪,都觉得特区乱来,现在也都在复制。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做得好不好。”   朱清时称,在他的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充满活力,是个纯粹的学术性机构。   他喜欢以梅兰芳剧团举例。“剧团成立时,一切都围绕梅兰芳能唱好戏在做。真正的大学就应该这样,围绕‘怎么把学生教好,怎么把科研做好’来运作,一定要学术至上,不要给这个机构赋予太多其他职责。”   对即将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这位老人评价,“写得很给力,但下一步要看怎么去落实”。   京华时报:去年两会你关注了哪些问题?   朱清时:去年提的最多的是“教育去行政化”,这也是我们南科大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京华时报:一年来这个问题进展如何?   朱清时:去年“教育去行政化”的讨论引起很大变化。两会后不久,辽宁就有5所公办高校开始换校长,走出了过去从来不敢想象的一步:对全社会招校长和领导干部,并且全部到位。现在更多的学校和地区都酝酿在全世界招聘校长和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去年两会上的这些讨论,也许就没有这一步。总的来说,“教育去行政化”已经起步。   京华时报:就这个问题,你还打算做什么?   朱清时:目前的关键是法律法规支撑。南科大也在努力做这个尝试,我们已经拟出了南科大的管理条例,通过市政府认可后进行试点。如果成熟了,还要通过人大进行立法,成为“南科大章程”,这样办校就有法可依。任何地方要去行政化,都需要依法治校。不让行政官员事事干预,要有个妥善的办法。   我们的管理条例规定,学校的治理结构是三个委员会——党委、学术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其中学术委员会代替过去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等,处理一切和学术有关的事,主力是学校教授。行政委员会管理学校的行政事务。   京华时报:今年你打算关注哪些问题?   朱清时:就是关于原有法律法规的修改。比如不能直接建研究型大学这条。我今年的使命就是把这件事说清楚。这一年我们在招聘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因为我们刚开始建校没有研究生的招生权,而一流人才往往要求能招研究生才来,因为他们不可能等你到能招研究生。症结就在这里。法律修改好了,我们才真正解放了,才能放手改革。   京华时报:本届任期已过大半,你还有哪些愿望希望在换届前完成?   朱清时:其实还没有想过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近20年,也在推动一些事情,显然不能都在一两年解决,只能往好的方向走。今年我希望教育法律法规的修改也能慢慢有变化。   我还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自授文凭,让社会来评这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该不该继续办。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钱再飞一会—南科大出巨资获招生“准生证”
热度 1 冯用军 2011-2-28 19:53
历经近四年的孕育筹备,南方科技大学终于获得“准生证”。昨日,南方科技大学迎来了首批教改实验班的新生。这46名学生在经过两周的军训之后,将于3月20日正式上课。 据统计,46名新生中有32名学生昨日已前来报到。首批教改实验班的46名学生中,有14名女生,32名男生。按学校通知,学生住宿要按照标准缴费,但学费则全免,而且每位学生每年可获得一万元的奖学金。新生新学期开学时只需交纳500元的教材费和1200元的住宿费以及120元的床上用品。 著名数学家将来授课 校长朱清时风风火火走在校园里,脸上始终微笑着,“今天学生们都来了,我的心情确实不一样。” 按照南科大的安排,昨日和今日是首批46名学生报到的日子。所有学生报到完毕后,将于明日到广州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下月20日召开开学典礼,正式上课。朱清时介绍,本学期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工程,此外还有中国文化、体育课等文体课程。 “每门课都有一两个主讲老师,比如数学课有两个老教授,物理课有两个老教授,由他们带领年轻教授。”朱清时说,现在确定的主讲教师有16人,包括著名数学家张景中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他自己也会开一些公开讲座,物理学家陈应天教授则要到下学期才开课。 按照南科大的计划,每个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所,在研究所完成他们的专业和研究。到今年9月份,将建成物理、化学、工程、语音等五个实验室。 !-- /div--学生教师同住一栋公寓楼 筹办初期,南科大就提出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将实行书院制度。昨日南都记者随朱清时参观南科大的公寓楼,发现“书院制”的理念得到了落实。公寓的一楼是办公室、小卖部、洗衣店等,入口处还有一面心愿墙给学生留言。 首批学生住宿在启动校园内的公寓,每间宿舍住3人,男生住5楼,女生住6楼。公寓的二、三、四楼则是教师和专家等的宿舍。专家一人一间,配有冰箱、沙发、电视机等,装潢比较简单。 南科大方面称,现代的书院制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的新模式,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吃、住、活动在一起,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和专家作为学生的辅导员、导师,对书院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朱清时说,他预计明年六月份就可以搬到新建校区。按照他的计划,今年秋季还将进行一次招生,大约招生150人。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帖:南科大的困境——写给一心想去南科大的同学们
热度 2 ivychang_cas 2011-2-16 14:23
来源: http://www.nfust.com/thread-4245-1-1.html 和其他帖子一样,帖子虽然在校长信箱发,却不是写给校长的,写给TX们看看而已。 和论坛上那些整天溜须拍马,王婆卖瓜,写词做赋,冒充科学家的烧饼们不同,论坛上还有很多同学,他们想法简单直接,只是想去南科大上学,读书,想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我对这样的同学很有好感,所以特地写点儿感想,提供一点儿参考而已。 南科大是靠概念打开知名度的,要改革,要教授治校,要去行政化......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去除官僚制度——只不过“官僚”两个字,朱清时是万万不能说的。 以香港科大为蓝本,朱清时给大家画了一个梦想的蓝图。大家激动了,兴奋了——我要去读书! 到了今天,大家都知道了,南科大困难重重,要独立招生,自授学位了。可是大家不改初衷,依然一心向往。我不能说大家是错是对,只是说说自己的感想。 如果在十年前,我刚上本科的时候,也许我也一样冲动,可是现在,在我过研,出过国,读过博,待过两个研究所,见识过很多牛人牛校和牛逼的实验室之后,我的想法已经不同了。说出来大家讨论一下吧。 先说一句,如果你是考不上本科,考不上研究生,所以才想去南科大碰碰运气,那么对不起,你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先说说文凭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自授学位么?就是国家不承认的学历! 当然,你们觉得文凭不重要,能力才重要。好吧,就算南科大的学历含金量很高把。 可是,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在本科以后无法考研——你根本无法报名; 意味着你不能出国深造——你的“学历”是无法被国家公证的; 也意味着你找不到技术类的工作——你是没有“官方文凭”的,你只能进入“劳动力市场”打工,而不能进入“人才市场”就业!你听说过有公司去“劳动力市场”招聘技术人才的么?绝对没有! 现在你明白了,如果在你毕业的时候,南科大的文凭还是不被国家承认,那么你这辈子基本上与学术无缘,与技术无缘,安安心心做一个工人吧! 当然,世事无绝对,除了一辈子安分守己做个工人,你还有三个选择。 第一,换个学校,重读一次本科!——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留在南科大,继续读研!——南科大还要你么?四年以后南科大有能力培养研究生么?在过去的三年中,南科大没有建成任何实验平台,那么四年之后,他会有需要的一切么?最后,研究生毕业以后,你依然没有“合法文凭”,依然与学术无缘,依然与技术无缘。 第三,没有文凭,能不能做科学家?也能!但13亿人中就出过袁隆平。如果你自信自己是第二个袁隆平,我无话可说,只有敬仰之情! 说到底一句话,大家还是期待南科大赶紧被国家承认吧!!! 再说说文凭的含金量—— 刚刚说过,你觉得去南科大比什么都强,有没有文凭无所谓,因为你能学到“真本事”。我想问,真的么? 南科大的定位,是一所工科 大学 。在工科领域,要培养研究人员,资源要求是很高的,资金,师资,设备,平台,教学经验,操作经验,实验人员配备,缺一不可,否则工作根本无法展开。 那么,为了培养你的“真本事”,南科大有多少实验室和研究所可以供你实践?有多少设备可供实验?有没有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有没有经验丰富的助教? 每个实验室里,有没有配备足够的实验助理? 暂时没有! 南科大筹备了三年了,但是,暂时,这一切都没有! 下一个三年,南科大能拥有这一切么?设备可以买,经验哪里来? 欧洲人,美国人,用一两百年完成了这一切,拥有了大量的设备,经验和人才。 南科大呢? 就算南科大拥有“深圳速度”,你觉得,它要多少年才能拥有这一切??? 没有这一切,你希望南科大以怎样的方式,将你培养成一个“工科人才”? 也许南科大很宽松,也许南科大很自由,也许南科大很开放,但是我认为,至少现在,南科大没有培养工科人才的基础! 我个人觉得,在工科领域,只凭口号,没有基础,是培养不出人才的。我们不是诗人,我们是科学家! 你觉得呢?
218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
热度 3 ziqizhang 2011-1-27 13:45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 朱清时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 大家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我没有扩招),受到很大压力。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 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应。 关于大学精神,北大原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没有崇尚学术卓越的大学精神,就培养不出大师 南方周末: 刚刚故去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向温总理提出疑问,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在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您怎样看 “ 钱学森之问 ” ? 朱清时: 温总理最早提起钱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这个忧虑,其实是 2006 年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这个会议我也参加了。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干了十年, “ 钱学森之问 ” 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国教育投资已经很大,人也很多了,师生比起民国时期多了几百倍。但是,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梅兰芳这样的演员等。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我当校长以前是搞科学研究的, 1998 年当校长的时候意气风发,那个时候我们就感到了中国教育不行,当时就想着教育改革。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清楚了。 南方周末: 这应该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长生涯中的反思和总结吧? 朱清时: 是的。我在国外工作很多年,回来一看,我们大学里课程设置极其落伍,教材也很陈旧,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有很多老师就是照着书说一遍,学生懂不懂他也无所谓。 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就不许用 PPT 文件,老师得写板书,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我回来以后发现大家很浮躁,都用 PPT 文件,讲课讲得学生都坐 “ 飞机 ” 了,效果极差。我刚担任校长时,带了六七个人到美国欧洲访问多所一流大学,把它们的课程表收集起来,每节课程的教科书也收集起来。然后回来就宣传我们要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但是搞了一年发现效果不大,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做这件事,学生只要这门课程学分考够就行了,他并不太在意他学的知识今后有什么用途。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没有压力,大家不需要做这种痴迷的事。所以我发现去检阅课程设置,引进新教科书,这是表面的事情。第二阶段我就开始反思深层次的东西,鼓动国内很多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去几年,我年年都在研究、在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回头一看,学生的创新气氛还是在衰退,发现这还不是最深层次的问题。 我当校长之前,学校里最流行就是老师的讨论会。现在我发现学术会完全变形了,开学术大会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在崇拜权力,作第一个大报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学问上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一开大会就洋洋洒洒长时间作主题发言,随后都是按照级别、权威程度排,真正一线年轻人没有机会表述。大学是个学术机构,一定要一心琢磨怎么把学术搞得最好。这样(开会),谁都不会去耐心让那些没有真东西的大权威去洋洋洒洒,而是赶快搞清楚同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学的。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实际上比教学思想、教育制度还要深刻,比教科书课程设置更深刻。这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阶段。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大学就好比京剧团,就像以前梅兰芳唱京剧时代的百花齐放,应该是谁的唱功最好、表演最到位、最能获得观众认可,谁就受到最大的尊敬。梅兰芳跟对手唱京剧,比着看吸引观众,后来京剧团都变成政府机构了,工资国家发,现在没有活力了,现在京剧哪有梅兰芳那样的大师啊,现在的学校也是一样。 “ 学术在衰退,还谈什么诺贝尔奖? ” 南方周末: 这是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衰退? 朱清时: 现在中国学术界跟过去不一样,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怕别人把自己思想偷过去,防止权威占了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往往都把底下人的东西凑起来,包装成自己的。所以年轻人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都没有了,这就造成大家互相保密。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这十多年我就知道大学里的领导都很容易评成教授。这一结果就是学术衰退,衰退最大的改变是科学杂志可读性差,即使偶尔有一两篇可读文章还有好多水分。大家时间都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质教育,要培养创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学校从来没有人说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但是他们培养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南方周末: 领导可以带来很多其他的,包括课题,有的人当上大学校长后,评院士也容易了。 朱清时: 这就叫做权力通吃。所以大家觉得尊重学术作用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学术气氛、文化、精神就全完了,其结果就是只要有点权力的人都能指挥其他人,学术优秀的人反而成为地位最低的,最没有发言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原因。朱清时:中国大学就培养不出大师 2010-01-18 20:16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大家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我没有扩招),受到很大压力。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应。 “ 教育改革要和 30 年前经济改革一样,必须祛除行政化 ” 南方周末: 但正如一位大学校长所言,教育通常是保守的,体制问题很多人解决不了。你怎么办? 朱清时: 我就做一件事,把学校恢复到它的本原状态,单纯追求学术作用,学术作用在学校有最高发言权,其他人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我来主持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个想法。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让这些管理人员待遇高,这样社会精英才愿意做,他就不去想当官了。管理人员要全是精英,但是他不要去干预学术,他不要追求行政权力,把他的事做好,给教授们整理文件,帮教授做事。南方周末:我觉得深圳是个比较合适的土壤,它本身是特区,也靠近香港特区,这个地方应该适合改革尝试。朱清时: 30 年前经济改革的时候,深圳跨出了第一步,其实 30 年前的经济改革跟我们教育改革很相似,那时候经济改革也是从行政化解放出来的。教育改革更类似于 30 年前的农村改革(从公社的行政化管理到包产到户),现在中国教育要发展,还得把中国教育行政化祛除掉,按照教育内在规律办好。我相信,中国教育如果走这一步,让学校按照自己的规律去竞争最优秀,那就像农村一样,像经济一样,也会蓬勃发展。 南方周末: 南方科技大学的性质仍是 “ 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 ” 的官办性质学校,在日后的工作中你如何在 “ 官办性质学校 ” 与 “ 去行政化 ” 找到一个平衡点? 朱清时: 南科大今后的前途取决于深圳市领导们的支持,因为南科大是深圳全资办的一所学校,要做到这个需要很大范围的人都理解、支持才行。不是一两个最高负责人愿意支持就行了,还有很多处长、局长、办事人员也要理解,要不然的话事情就不会能够推进。我觉得我们南科大的使命就是把这种观念、这个目标诠释出来,然后大家觉得这个确实是很值得推进的事。 南方周末: 南科大要给教授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社会要给南科大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 朱清时: 对,它要给我们支持。经费上,目前起码刚开始是政府投入,等以后社会投入就多了,这是良性循环,像西方这些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刚开始都是政府投入,以后才有大量社会投入。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请世界上优秀人才来建南科大,不能让他们的薪水比过去还低,要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沙特阿拉伯一个阿克鲁拉国王科技大学(音译),都是理工科,他们的投入力度真是很大,教授的薪水都是几十万美金,助理教授都是十多万美金,招研究生每月奖学金都有两千多美元,住宿免费,医疗保健免费,什么都免费,然后每年还给学生一张国际往返机票。该校的博士后的薪水每年 7 万- 9 万美金,博士后两年如果留校,薪水马上增加 70 %。中国现在吸引人才最高的就是百万年薪,它们博士后就可以达到,所以力度相差太大。现在世界上吸引一流人才就是这样。 南方周末: 我听说现在政府准备为南科大立法?情况怎么样? 朱清时: 政府决定要为南科大立法,要写好可能得两三年以后了,我们先要把所有东西经历一下,才能写好。写好之后约束你自己。现在我们会有一个南方科技大学的行政法规做临时立法,我们用这个临时法规作为基础。 “ 南方科技大学要去打破应试教育的缺口 ” 南方周末: 2009 年香港教育部门和大学也在开会,寻找机遇和契机,试图在河套地区进行高等教育制度破局,他们认为内地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深圳的资源也很丰富,珠三角还是缺高校。 朱清时: 现在我们的主要问题就是有很多体制的障碍,比如我们设计南科大最好的招生范围,就是开始在国内高二学生中招优秀学生。这个为什么好呢?第一,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意重复应试教育,他们很想闯出一条新路来;第二,我们只要这样一做,声誉高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最优秀的生源在高二就挖掘过来。 南方周末: 您对于中国的高考制度向来颇有微词,一直反对高考。想从高二学生中招收一批新生,操作上有什么考虑? 朱清时: 我们自己组织考试。这样做可以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我们考试主要考量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让教育部意识到今后高考不一定非得是高三应届毕业生,学得好了高二学生也可以考,只是我们考试成本高一点,但是那样就把很多优秀的人才解放出来了,而且高二考不好高三可以再考,他们压力就少多了,这个毫无疑问对应试教育打破了一个缺口。 2010 年我们准备招收 50 名高二学生。成功之后建议国家教育部今后做一个小的改变,就是高考的人不一定是高三的,高二也可以申请。 南方周末: 您心目中的南科大学生素质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 还是能力。我如果给学生面试,我会给他讲个故事,比如某个方程,我问他能不能证明,他说太难了不行。然后我就跟他讲用什么方法证明,讲完了问他听懂了么,如果听懂了就复述给我看看,这个时候他的全部素质就被反映出来:第一是他的理解能力,他能不能听懂我讲的话,当然我讲的话一定是能听懂的;第二是记忆力,我讲的过程可能就是三五分钟,但是他能够记清楚我的细节;第三是想象力和表达力,因为他要复述,他要用自己的话说。这就可能看到学生综合素质,不是他知识有多少,而是他本人有没有能力去创造知识。 “ 大学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 ” 南方周末: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校长似乎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大学校长更接近于政府官员。您认为大学校长更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 朱清时: 我觉得校长最关键是要理解教育深层次规律,尊重敬畏这个规律。现在我觉得很多大学校长总想有所作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没有去想教育规律是什么。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受到很大压力。校园里现在还有很多人在骂我,认为当初大扩张的时候中科大应该扩招。但我相信,过几十年后可见分晓,中科大没有扩招,保持了它(原有)的水平、实力,其它学校大扩张了,但是它质量下降了。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如果你保持不了教学水平你还是什么高等教育呢?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校长面临决策,一个是不捞白不捞,你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你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千万。但捞了你要付出代价 —— 你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大学校长经常都面对的考验。 南方周末: 南科大您也想秉承这样的规模? 朱清时: 我们先把小发挥到极致,质量最高,因为规模小有很多优点,每个周末可以把所有教授请到一起,所有教授都会认识。像加州理工学院现在的学生每年不超过 2000 人,原因就是建校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决议。我曾经见过他们的校长,是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问他怎么没有想过改变,他说这是学校的原则,所以他们都敬畏这个。他说的话有更深层次含义,教师队伍没有扩大,但是学生迅速扩大,这个就像盐巴放在水里一样,现在水扩大了很多倍,然后盐就淡多了。加州理工大学这样做还有一个观念,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益,像加州理工他们很自豪就是 100 个教师,所以他们每个周末吃饭所有教师都在一起,开会所有教师都在一起,要是 1000 个教师就不行了。加州理工大学教师经常在一起聊天吃饭,有的学院太大了,教师很多,要聚在一起很难,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不是任何东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个人分类: 学界拾遗|23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南科大最新动态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19 08:27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18/044021831508.shtml 对于这次教育部批筹,朱清时昨日坦言,教育部批筹是南科大筹备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这次只是批准筹建还没有批准招生。 南方科技大学有望3月1日开学 采用全英文授课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1/19/4342858_0.shtml http://edu.ifeng.com/news/special/nanfangkeda/ 导读: 以“去行政化”、“教授治校”为使命的南方科大筹办三年,仍拿不到招生权。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为此在网上发表公开信,决定在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 ·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将秉承学术自由实现教授治校(图) ·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批准筹建不等于批准招生 · 教育部批准南科大筹建 筹建期3年首届50名学生 · 南科大筹建终获教育部批准 一纸批文苦等三年 ·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总得有人迈开一步 · 探访南科大首位准大学生:不想做官想当科学家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31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恰到好处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1-12 12:01
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恰到好处 博友 潘学峰的博客 说: 南方科技大学英文校名必须商榷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of China 这里的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中的 SouthUniversity 很觉得不合适。应该改为: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ofSouthChinaor SouthernChina 俺的观点是,蓝颜色的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 更能启发人们对这所大学的期待。 说实在的,俺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命运不太看好。因为在中国,办大学属于意识形态工程,而 朱清时 先生对意识形态领域基本上是外行,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专业不太对口。 但是,俺对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却是要赞赏的。想一想, 朱清时 先生在国际上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应该说对英文也是很精通的。再说,作为校长,对自己(学校)的英文名字,也是很在乎的。 如果像博友潘学峰所说,如果把蓝颜色的英文名改为红颜色的英文名, 意思就是在位于 SouthChinaorSouthernChina 的一所大学。中国的大学多了,这看不出南科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而蓝颜色的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就不同了。 她强调了南科大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大学中的一所 南大学。 我们把哲学分为 西方哲学 和 东方哲学; 文化大革命时,把风也分为 西风 和 东风 。 和东西比较,南和北还是比较温和的词汇。况且南科大就在南边,这样就叫做南大学。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of China 至少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一所新的大学( 南大学 )在中国拔地而起!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8566 次阅读|5 个评论
欲展望南科大,先了解朱清时
kexuepifu 2010-12-26 10:21
请看天津日报记者的报道和访谈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中国最牛大学校长 (2010 年 12 月 24 日 天津日报 ) 朱清时, 1946年生人,1968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 化学 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至2008年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等 采访手记 深圳是一座充满朝气的年轻城市。它是年轻人创业的战场,也是实现梦想的天堂。在我的印象里,深圳属于年轻人。 偏偏在这里有一位生理年龄 64岁、心理年轻34岁的朱清时。他只身一人,跑到这里打拼,非要开辟一块新天地,创办一所全新的一流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本来,他早已功成名就。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 10年,因为年龄原因刚刚退下,又迎着人生的新挑战奔赴深圳,再做拓荒牛。 朱清时是化学家,他的思想和实践总能给人 化学反应出其不意的震惊。譬如,他是第一位公开抵制教育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大学校长;他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他在多种场合呼吁,不能把大学办成衙门,要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为什么我们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 最近他又说,我们不能等了,明年春天就自主招生,从高二学生中选取 50名学员。3年?我们等不了,深圳等不了,高教要改革的趋势也等不了,我们先干起来。 这些 朱氏壮举和朱氏高论振聋发聩。朱清时被称为中国最牛的大学校长,高校教改的勇敢践行者。 朱清时为什么这么 牛?他为什么这般敢说敢做?他的思想勇气从何而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都有一个 解读朱清时的心愿。我从天津飞到深圳,就是为了完成这个心愿。 我握着他的手,软软的,暖暖的,没感觉到什么力量。 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位长得很秀气的学者、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师。 他的眼睛很亮,有让人看不透的深邃。 跟朱清时聊天是一种享受。他心平气和,娓娓道来,语气平缓自然,却时不时地让你心中闪亮,茅塞顿开,感受到那无形的思想力量。 他说,我们正忙着筹备招生的事。我说,为什么非要赶在明年春天? 他说,不能再等了。如果按照教育部上个世纪 80年代的一个文件,还要等3年呢。学校建起来了,教师、员工从海内外招聘来了,万事俱备,只欠招生了深圳是特区,我们就特事特办,先干起来。 我说,我们最关心的是,您的教育理念是怎样形成的?是哪些人生经历促使您产生了这些想法?并且,能够勇敢地付诸实践? 他说,人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经历这些事情,影响了我的思想和人生。当年,我从成都 13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它只是一所普通中学,却培养出了两名中科院院士,我和陈霖。 中小学时期的朱清时,心中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他崇拜三个人:第一个是牛顿,发现了许多科学定理;第二个是修改了牛顿的爱因斯坦;第三个是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伽罗华在上中学时,就解决了一个数学家们 600多年都无法解决的数学难题,高质方程有没有根号减?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奇特,发明了一种概念叫群论。 朱清时说,伽罗华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他知识那么少,却解决了许多大科学家没解决的难题?就是他的知识恰到好处。不多,但该有的都有了。太少,不够用;太多,可能被束缚。他的特长是思维能力特别强,能拐许多弯儿,思维深度很深 所以,我崇拜追求真理的人,崇拜敢于说真话的人。这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二个影响是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他在青海西宁一家铸造厂干了 5年修炉工。整天跟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水打交道,钻到冲天炉里修炉子,就像在火里面被锤炼,很苦很累很危险,每月50斤粮食的定量,全吃完。 朱清时说,如今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吃苦也是一种人生财富。它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我的思想基调,这就是要脚踏实地做事、做人,要独立思考,不追赶潮流,不人云亦云。这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我的人生起点很低,人在极苦的环境中走过来,再干其他的工作,就不觉得是苦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当过修炉工,还能有比这更苦、更差的吗? 天道酬勤。朱清时抓住人生机遇,参与并领导了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厚积薄发,如日中天 1991年,45岁的朱清时成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他不仅科研上硕果累累,而且,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10年,成为享受副部级待遇的专家、学者。 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在体制内成长,也是体制的受益者。可是,他却直言不讳地抨击教育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一次,他参加教育部直属校长会议,他的发言令全场鸦雀无声 有人私下里议论,这个朱校长,胆子太大了。 我说,您的勇气从何而来?为何这么敢说敢做? 他笑了,说也许是一种责任心吧。既然我是校长,就要把学校教育搞好。我对国际上的大学很熟悉,我想办国际一流的大学,但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朱清时用了 10多年时间,逐步认清了制约高校发展的诸多弊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看到那里的教材非常好,知识更新很快,编写非常精彩,学生很爱读。于是,他从改革教材入手,组织老师到世界各地去调查、学习,回来编写新教材可是,慢慢地,教师们对编写教材没兴趣了。他认为,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就千方百计引进优秀教师可是,一些原本非常优秀的教师,时间一长,就被同化,变得平庸了于是,他看到了根本问题我们的体制不行。 朱清时说,特别是最近这 10多年,大学行政化的趋势在发展,校长像官员、大学像衙门,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如果不去行政化,我们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也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于是,朱清时利用一切场合大声疾呼:大学要 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 我说,可能别人也看到了,却不说。您敢于说出来,没有什么顾虑吗? 朱清时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呀,认识到了真理就要说出来,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坚持真理没什么可怕的。 访谈录 记者: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国际人力咨询机构在全球遴选校长,您在 20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以全票通过,成为该校的创业校长。在常人眼里,您功成名就,何必还要在花甲之年独身一人跑到这里创业呢? 朱清时:从中科大校长位置卸任之后,本打算过清静的生活。表决结果出来后,有的委员打电话给我,也有的专门乘飞机到中科大找我,说我们当校长时,总是遗憾无法做成最想做的事情,现在深圳具备了这些条件去创新,这也许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这些话打动了我的心。说实话,我深深地感到,在原有体制下推进高校改革太难了。深圳创办新学校,就可以按照新机制和新体制来办学,就可能实现我的梦想。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我愿意迎接这个挑战,为高校改革的突破搏一搏。 记者:您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社会上对大学有一些误解,许多人望文生义,以为大学是相对小学、中学而言的,因为其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大而称之为 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universitas(拉丁语),意思是做学问的师徒共同体。威廉洪堡把大学视作以探究博大精深的学术为立身之本的学术共同体。由此,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调,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在洪堡的故乡德国,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开国之际便被写入相当于宪法的《基本法》,而且成为任何修宪举措无法撼动的条款。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人才辈出?这是制度上的保障。 我理想中的校园,弥漫着 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的空气,在教师和学生中洋溢着追求卓越的风气。它应该是一所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具体说,有两个基本标准。 一个是校园要安静。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的学校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很安静。我当校长的最初几年,也跟大家一样忙着争项目、争经费。后来忽然觉得,大家把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搞丢了,就是如何让老师和学生安静地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如果校园安静下来,老师和学生的成果,自然而然就有了。社会浮躁,大学不能跟着浮躁。现在学校整天忙着开会、评审、这个工程、那个工程 背离了教育规律。 第二个是校园要纯净。大学应该是坚守社会道德的高地,做社会的净化器。我所以极力反对像教学评估这样的事,并不是反对评估,而是反对评估评到后来许多人造假材料的做法。评估成了一些人的 政绩工程,为了得高分,就造假。比如,有些大教授、名教授,他们上课是不写教案的,课就备在他的脑子里。于是,就组织老师和学生给他们补写教案,这就是造假呀。学校不能在学生面前造假,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参与造假。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还会有道德力量让学生不造假? 记者:所以,您就坚决抵制教学评估? 朱清时: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很高的教学质量不可能在几个月就完成。我们就是 原生态,谁来检查都是学校的真实水平。 一个社会要有希望,一定要有净土,这个净土就是学校。学校一定要严守诚信的底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诚实的。如果学校这方净土失守了,也开始造假了,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记者:您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扩招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校发展的一个 机遇,您面临的压力很大吧? 朱清时:我当然知道扩招的好处,一个人头就一万多元,有的学校收到一万五六。我面临的压力上下都有。有一件事我从来没披露过,一次安徽省人大开会,一位领导在会上说,中科大不建新校区、不扩招、不支持地方政府工作 学校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卸任之后还有人说我不扩招是犯了战略错误。 但是,我能坚持个人意见。我是校长,我有否决权。关键是教师们都理解我,班子内部也没有不同意见。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学校并非越大越好,世界上有些大学规模不大,却是一流的。中科大有自己的定位,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我不捞钱、不捞地,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如果扩招一倍,教学质量就 稀释了一倍。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认为一位老师最好教12个学生,但扩招后教师要应对几十个学生,上课就像作报告,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效果很差。而且,扩招之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还有时间搞教研吗? 记者:教学质量因扩招而被 稀释,本科生水平下降是社会公认的事实。 朱清时:中国大学为什么干了这么多蠢事?许多学校在扩招时都疯狂了,他们不是不知道扩招的危害、贷款的危险。很多人追求的是 政绩冲动,在我的任期内把学校扩建了、扩招了,这就是我的政绩。至于贷款怎么还,教学质量下降等等,我就不管了。这种政绩思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要受到惩罚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们的大学已经不是学术机构了,而是被 行政化了,成了衙门,谁官儿大,谁说了算,是行政机构的特点。大学是学术机构,应该是谁掌握了真理,谁说了算。但是,要扭转这一点很困难,在中科大我也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利益问题,很多人是难以割舍的。 记者:您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校长吧?据我所知,秘书和司机应该是跟您一辈子的吧? 朱清时:我在安徽中科大仍然有秘书和司机,我到这里就给自己 去行政化了。在合肥机场我可以免费使用贵宾室,在深圳要交800元。对,这些都是我主动放弃的。 记者:这些待遇都是利益呀,放弃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您令人钦佩的地方。舍得是一种境界呀! 朱清时:其实,我现在真的需要一位专职司机,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好。一个人不能为物质活着。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走在大街上,飞来一块石头,打在头部就会死掉。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伟大就在于有思想。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思想的伟大。 记者:您自己带头 去行政化了,南方科大呢? 朱清时:我们已经 去行政化了,没有从公务员系列套来的什么科级、处级,行政人员就是服务员,是为教授和学校工作服务的。当然,大家的物质待遇不会减少。去行政化就把学校内部的关系理清了。谁是主导,谁为谁服务,就清楚了。教授治校才能恢复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本我。 记者:您多次强调高分压力扼杀优秀人才,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南方科技大学将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自主招生,为什么要招高二学生呢? 朱清时:我 1963年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我们上完课只复习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老师也没训练我们如何应对高考,就是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现在的高中课程,在高二就完成了。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被 强化训练一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我们从高二学生中自主招生,就是想保护孩子免受这种摧残。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 100分。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少年班的学生要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记得我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过度施肥,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了。而且,土壤板结,把土地搞坏了,损失更大。 记者:是啊,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朱清时: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文 化学 术氛围被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非常浮躁,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出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有两张中学时的成绩单。一张是 16岁时,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 英语 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另一张是18岁时,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国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可见,郭沫若当时算不上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79分,国文、图画等3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比较优秀。可是,郭老后来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 考古学 家。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 , 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还有,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是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大学。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经历,可以帮助认识为什么我们教育界没有培养出大师?可以激励我们坚定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信念,让我们把真理坚持到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朱清时: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感觉真好真好!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0-12-24 13:21
作者文章:《中国青年报》记者林衍(题目为转载者拟,特说明) 以制造机器人闻名世界的科学家李泽湘最初连门都挤不进去,只能乐呵呵地倚靠着门框;著名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齐尔曼诺夫坐在会客厅里,等待拜访演讲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陈应天教授等人,起初只是坐在观众席上,认认真真地听讲话。 在12月18日举办的一场大学招生咨询会上,这些大人物都是配角。主角是身穿黑色风衣的朱清时,也是这所还没有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的大学的校长。下午两点,这位校长在启动校区里正式宣布,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将正式以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的方式进行教改,成为中国第一所从教育部手中收回办学自主权的高校。 在这里,校长都是配角,教授才是主角 事实上,早在3年前,深圳市政府就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人均GDP全国第一的城市的目标是建立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参照模板是建校不到20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名校行列的香港科技大学 第二年,一份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院长在内的200多名候选人名单,摆在了校长遴选委员会主任、时任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面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这位校长曾经以高调的姿态直面舆论,包括拒绝大学扩招、反对教育部本科行政评估等等。 想在内地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必须找朱清时。香港科技大学的原校长吴家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作为遴选委员会的学术委员向王穗明推荐道。 猎头公司先找到朱,被婉拒。此后,南方科大筹备办主任梁北汉、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上门,也遭到婉拒。这位退休的大学校长表示,已经替自己安排了写写书法、研究古陶瓷的闲适生活。 直至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国良与73岁的电子科技大学老校长刘盛纲来访。他们说:我们追求教改这么多年,都没有好的条件去实现,深圳的条件这么好,这会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或许是这番话打动了朱清时。2009年教师节,这位63岁的老人从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了聘书。 这位刚刚走马上任的校长同时申明了自己的建校原则,其中包括去行政化与教授治校。在他看来,只要有一所大学通过打破行政绑架的形式教改成功,就会跟上一批同样希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整个教育体系就能回归。他把这种改革称为教育界的蛇口,30年前,经济要恢复活力,需要打破铁饭碗,30年后,教育要恢复活力,同样应该打破铁饭碗! 对此,他先拿自己开刀:这个自1998年就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官员,严肃地提醒市领导,自己从到深圳那天起就只是个打工的;去市教育局开会的时候,他会被安排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下手,以示他没有行政级别;为了将行政力量的干预降到最小,他制订了一份《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其中,学校的最高决策需由理事会决定,而理事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1/4,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不少于1/4。 一位行政人员告诉记者,朱清时对每位行政岗位的应聘者都要亲自面试,主题大多围绕如何理解去行政化展开。做这件事的人,必须志同道合,必须有理想主义。朱清时说。 每次面试结束,朱清时还会提醒对方做好心理准备,在这里,我和你们都是配角,教授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据说,在校园里,他决不允许出现局长、处长的称谓,行政人员一律互称老师。 为了让主角尽快出场,这个喜欢穿布鞋的老人常常要到世界各地三顾茅庐。 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陈应天还记得,师弟朱清时打来电话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严济慈老先生60多岁的时候还在教我们,现在我们60多岁了,也该为下一代做一些什么了!几个月前,朱清时亲自飞到陈应天太阳能企业的基地锦州,将南科大发出的第一份聘书交到其手中。 更多的人是主动前来的。在2009年10月底赴南非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时,朱清时随身携带的400份南科大宣传单被在场的华人学者一抢而空。 甫一上任,朱清时便接到了李泽湘的电话。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早在1986年,李泽湘就和很多同学自发编写了一份关于高校改革的建议书寄至教育部。多年后,他告诉朱清时,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愿意回国做义工。 迄今为止,已决定加盟的名师还包括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李晓原、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励建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等。除此以外,南方科技大学还将在5年内面向全球招聘30位特聘教授及其团队。 这种理念还感动了不少志同道合者,原本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的朱朝阳就是其中一个。如今,他成为南科大负责网站维护的工作人员,由于人手不足,他还承担起安装办公室电话的工作。面试的时候,朱清时问他,为什么要辞职降薪来南科大?他乐呵呵地说,参与了这件事,以后就可以讲故事给孩子听了。 他从没做过这么难的实验,每天靠吃几种不同的安眠药才能入睡 然而,变革的开始并非一帆风顺。 南科大刚刚筹建之时,深圳市政府本想通过抽调骨干的方式为南科大输血,朱清时却发现,凡是职位在副处级以上的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抽调到南科大。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一个老校长揶揄他:你呀,挖了个去行政化的坑就跳进去了,结果没人愿意陪你跳啊! 另一个难题是建校和招生。朱清时一度乐观地认为,南科大的建立会像深圳大学一样顺利。1983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指着一片空地对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校园,今年秋天就可以上课。邓小平回京后跟人说,这就是深圳速度。 但现在,用朱清时的话来说,自上任那天开始,他就被扔进了冰窟窿,每天要靠吃几种不同的安眠药才能入睡。他表示自己从未做过这么难的实验。 2009年9月10日,他赴深圳上任,9月15日,中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便来到新校区施工现场,明确表示南科大未批先建。 另一个质疑直接针对南科大的校名,有人提出,教育部规定新建高校不允许使用中国南方等大词,南科大应改名为深圳科技大学。 朱清时采用的对策是借助媒体,那段时间,他开始大量接受采访,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改革理念。有观察人士指出,借助民意是朱校长的一步好棋。 除此之外,在去年年底参加澳门大学新校区奠基仪式的时候,朱清时与刚刚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进行了一次鼓舞人心的谈话。 20天后,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温家宝问朱清时,你最近是不是去深圳搞了个南方科技大学?合影留念时,温家宝又把朱清时拉到身边,详细询问了南科大的教改情况。 此后,教育部内部关于校名的争议便平息了:总理都叫南方科技大学了,肯定也不能再叫别的名字了。201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也率教育部专家考评组到深圳,对南科大的筹建工作表示肯定。 不过,一份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卡住了教育部对南科大筹建工作的批复。根据该条例第17条规定,设置普通高等院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其中,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朱清时的再三争取下,今年9月27日,教育部的高校设置委员会曾专门开会研究南科大的问题,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会上的专家全票通过为南科大发个准生证。 但问题接踵而至,根据条例,即使获准筹建,也仍要等到正式建校时才可得到招生资格。我当了十年校长,都不知道有这么多行政规定。朱清时感叹。 他不得不再次进京跟教育部协调,教育部给出的让步是,同意南科大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招生,但招来的学生必须是中国科技大学学籍。 这让朱清时无法接受,改革的结果就是建一个分校,这还叫改革吗? 另一个障碍是,根据现行制度,南科大要从专科开始办学,升到本科,再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要办成研究型大学,至少要30年。事实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深圳大学,便长期受困于此条例,虽然建校很快,但获得第一个博士授予资格时,已是2006年。而对朱清时来说,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如果没有研究生将是灾难性打击。 这种现状让朱清时决定跳出现行体制,从教育部手中要回招生和授学位的自主权,采用寒假考试、春季开学这种强行闯关的方法。 他说,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一件事是等着批复干的。改革需要承担者,深圳精神就是敢闯,从今天起,我们要打破教育的铁饭碗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10月份,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讲道。 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真好真好 12月15日晚上8点,朱清时推翻了秘书写的草稿,亲自执笔写就了1700字的《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那天晚上,他吃了好几种安眠药,但还是一夜未睡。 在信中,他明确提出:大学失去了办学自主权,造成高校千校一面。他也表达了收回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决心。 这个已经头发斑白的老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坦承,他不是没有顾虑:他担心拿不到教育部认可的学位,会影响学生未来报考研究生;他担心没有教育部的学籍,会影响学生的医保办理;他更担心的是,南科大的教育改革,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招生咨询的时候就半路夭折。 让他欣慰的是,12月18日下午的招生咨询会上,家长与学生的热情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一对从湖南娄底坐了十几个小时硬座赶到深圳的双胞胎姐妹说,有人告诉她们,有一所叫南方科大的学校会在明年招生,你们一定要去考,考不上就复读。 一个从云南楚雄赶来的大学老师,带着自己11岁的小女儿早早来到会场。他说在他任教的大学,只靠论文数量评职称,他希望女儿未来能够上一所懂得纯粹和纯净的大学。 一位70岁的老人陪着自己16岁的孙女来到咨询会,这个叫崔廉的女孩儿已经拥有了14项个人专利发明,但做的练习题还远远不到老师要求的一科8000道,她说,她想去一个不会强迫她做事的学校。 我们希望中国能有一所尊重教育规律的大学。李泽湘告诉记者,在国外,任何一所名校都是自授学位,真正的异类恰恰不是南科大。 如今,从南方科技大学启动校区行政楼向外望去,能看到一片大工地。这里正在修建这所大学的新校区。早在朱清时到岗之前,深圳市政府就聘请了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为新校区设计了极尽奢华、非常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楼。 这个即将动工的工程被朱清时紧急叫停。他提出了建设不装电梯的小楼概念,他将其称为书院,理由是楼越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越远。朱清时希望在南科大的校园里,也能形成一种对知识最朴素的敬畏。 为此,朱清时还计划,学校的生师比例控制在8∶1,第一年招生50人,第二年招150人,之后将学生数逐步稳定在每年2000名本科生的水平。 对于深圳这个城市,南科大就像一个新生儿,连出租车师傅都尚未熟知。某种意义上,64岁的朱时清之于这座城市,境况也相似。 在合肥时,担任中科大校长的他每到机场,都能享受省部级领导的免费一等贵宾室。但第一次到深圳时,这位已经无官无职的老人突然发现,一等的贵宾室不允许进入,二等的贵宾室还要收取费用800元。 朱时清笑着说,那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是个大学校长,而不是副部级官员,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真好真好。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2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谁在吃螃蟹?
xqhuang 2010-12-22 13:06
在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免高考免学费,自授学位和文凭等鞭炮声中,南方科技大学闪亮登场了。2010年12月18日,南科大启动了2010年教改实验班自主招生咨询会,据报道现场无比火爆,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增加了两场咨询会。 南方科技大学最响亮的口号是:高校去行政化,南方科大第一个吃螃蟹!在现行体制下要去行政化,难!这说好听点是改革,说难听一点就是造反。不过从南方科大请李政道先生(而不是某行政官员)题校名,不难看出,深圳市政府和南方科技大学铁下心要第一个吃螃蟹了。 南方科大吃螃蟹,就是朱清时先生吃螃蟹吗?答案是否定的。朱清时先生不过是南方科大(深圳市政府)请来的蟹菜大厨,朱先生目前推出的菜谱还是很诱惑人的。除了不要参加高考,学费全免,授课教师将由一批大师级院士、教授担任,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及我校全球遴选的一流师资队伍,采用全英文授课,确保为学生提供一流的优质教育;实行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有国际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修养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并不是最给力的。请继续看菜谱:南方科大与国际接轨,实行书院制度,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和专家作为学生的辅导员、导师,对书院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归属感及友谊。 如此顶级豪华蟹宴,却要每年倒贴一万元请人吃,这明显是亏本赚吆喝,何故?教育部不给准生证!惊闻,南方科大要踢开教育部闹革命,自授学位和文凭。没有教育部认可的学位和文凭,还算文凭吗?如此,南方科大不就成为真宗的野鸡大学?南方科大已经决定首批发放50张限量版餐券,这蟹宴好看,是否好吃?吃下去会不会闹肚子?谁又会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现在不急着谈南方科技大学是否会成功,如果十年后它还存在,就是成功! 顺便给南方科大提一条建议,聘请李政道先生为南方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我在憧憬着这样的一个人才市场:有很多人持有教育部认可的两证,还有一小部分另类,他们手里握着朱清时和李政道先生签名的两证。 如果有一天本博主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会首选应聘到南方科大,不为什么,就欣赏朱清时先生这股犟劲。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995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坚持支持南科大支持朱清时支持教育改革
zangyf 2010-12-21 17:13
看到南方科技大学招生的消息,本人完全赞同这种招生方式。朱清时校长说的对:不能再等了。实际上,朱校长差点犯错误:相关教育部门未批准,这对南方科技大学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拿到了学位授权,就被永远管理了,什么时候不听话,授权又被剥夺,那绝对不如不被授权。朱校长还说:在没授权的情况下,改革失败,校长负责任;如果授权后改革失败,那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承担。 我期待着南方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期待着能担任该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如果南方科技大学也开始脑成像研究,期待着能去那儿工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清时将步杨振宁的后尘
大毛忽洞 2010-12-17 12:39
朱清时将步杨振宁的后尘 给大学生讲课,和做报告不同。 讲课不能像做报告和当顾问那样进行(时间)注水。 讲课也不能像做报告那样胡诌胡扯, 讲物理课和数学课,要求有逻辑性, 不能像刘姥姥讲故事一样,只求效果而不讲逻辑。 杨振宁曾经高调承诺给清华大学讲《普通物理学》, 可是杨振宁中途改变了主意,只讲了一半。 是年龄问题吗? 俺不知道。 但是,俺相信下面的事实: 如果有一位 200 岁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讲《普通物理学》, 其教学效果肯定是世界第一! 朱清时说: 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 和著名 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包括: 中科院院士 张景中 教授讲授高等数学;中科院院士 陈国良 教授讲授计算机基础;著名物理学 家陈应天 教授讲授普通物理;香港科大 李泽湘 教授讲授工程创新导论;中科院院士 朱清时 教授主讲创新能力培养课程;香港科大 丁学良 教授领衔组织设计人文教育课程,实施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我们将确保为学生们提供一流的优质教育,确保他们都成为社会欢迎的人才。因为只有当我们的毕业生都受到社会的欢迎时,我们的教改试验才算成功。 中科院院士 张景中 教授讲授高等数学: ( 1936- )河南省汝南县人。曾用名井中。 1954 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这习, 1957 年肄业,以后曾在北京清河农场等地劳动。 1979 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讲师, 1981 年升为副教授。 1958 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工作,任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 中科院院士 陈国良 教授讲授计算机基础: 陈国良 1938 年 6 月 3 日 生于安徽颍上,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著名物理学 家陈应天 教授讲授普通物理: 陈应天 教授。男, 1944 年 10 月生,安徽省蚌埠市人。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 陈应天 教授于 1962 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1981 年初,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被称为世界物理发源地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并提出陈氏精确太阳跟踪公式,被认为是解决了 100 多年以来经典牛顿力学的重要难题,受到国际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科学成就使他成为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成立 600 多年来的第一位中国高级研究员、教授,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唯一中国籍院士。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5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怪朱校长忽视了“国情”
张显峰 2010-10-26 23:21
现在看来,朱清时先生和深圳市有关领导都有些不谙世情。 深圳市几年前大张旗鼓全球招募校长,要在南中国建一所去行政化的大学,一时被很多人寄予厚望。从中国科大校长任上退休的朱清时先生,怀揣未竟之梦想接过聘书,谁都以为这事一定很顺当。因为有这么一位资深的大学校长,而且是在得改革风气之先的深圳,更有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这事办不好才叫奇怪。 最近《人民日报》报道称,这个筹建了三年的南方科技大学仍未获批,这让外界一片哗然。学校已破土动工,朱清时先生早早便以校长身份四处招募贤良,深圳市甚至要出台专门法律保护南方科大的独立性,公众情绪也已调动,谁知将要坠地的竟然是个连准生证都还没拿到的黑孩子。 或许是因为报道此事的媒体非同一般,很快就有消息传出: 近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会议,批准南科大筹备建设。 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也颇耐人寻味。 不过,我对后一条消息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感觉,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比比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因为前一条坏消息所搭乘的媒介,注定是要来的。我只是在想,既然可以这么迅速解决的事情,为什么会拖三年之久?《人民日报》的那篇报道没有详说。但报道中大概说,根据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置必须从大专开始,然后是学院、大学,要按部就班地发展,然后再申请博士点,十年、二十年才能成为研究型大学。这是规定,也就是官方给出的一所大学的科学发展路线图,南方科大的目标路径远远超出了标准答案,自然不会那么轻易地及格了。 这或许正是被朱先生和深圳市忽略了的现实。他们以为只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就够了,只要把香港科大的模式挪过一条河来就可以了,但却忘了,就算一条河的距离你也得过海关,更得安检。只看到香港科大短短十几年变成世界大学百强的传奇,却忽略了自己置身的土壤,这也只能怪朱先生和深圳市的领导不懂国情。 一所以去行政化为醒目标签的大学遭遇行政化羁绊,这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事。去行政化要得到行政认可,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你试图立起去行政化的牌坊,埋葬的却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种种权与利,它岂能让你轻松得逞?除非教育行政部门有革命的自觉。 记得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说:当一个社会以行政级别来衡量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时,单独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一句话激起不少口水。 但是细想,他的贬低教育之说或许正是南方科大遭遇之精辟概括。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人、财、物等公共资源都垄断在行政的手中,你自己要摘了官帽,跳出行政化的队伍,这意味着什么,还用说嘛。 南方科大就算拿到了准生证,也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有长大的诚意,但在成长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三聚氰胺、过期疫苗和农药残留的威胁,它的去行政化旗子能撑多久,显然不能只看它自己的体格和毅力。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9746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20100822老梁说天下:大学校长身份困境—月落无声网
chile 2010-8-28 19:43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钱学森之问”
richardbg 2010-4-26 21:44
转自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 大家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我没有扩招),受到很大压力。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 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应。 朱清时,中科院院士,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没有崇尚学术卓越的大学精神,就培养不出大师 南方周末 :刚刚故去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向温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您怎样看钱学森之问? 朱清时 : 温总理最早提起钱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这个忧虑,其实是200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这个会议我也参加了。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干了十年,钱学森之 问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国教育投资已经很大,人也很多了,师生比起民国时期多了几百倍。但是,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 家、梅兰芳这样的演员等。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这是一种精 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我当校长以前是搞科学研究 的,1998年当校长的时候意气风发,那个时候我们就感到了中国教育不行,当时就想着教育改革。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认识比较 清楚了。 南方周末 :这应该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长生涯中的反思和总结吧? 朱清时 : 是的。我在国外工作很多年,回来一看,我们大学里课程设置极其落伍,教材也很陈旧,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有很多老师就是照着书说一遍,学生懂不懂他也无 所谓。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就不许用PPT文件,老师得写板书,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我回来以后发现大家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讲课 讲得学生都坐飞机了,效果极差。我刚担任校长时,带了六七个人到美国欧洲访问多所一流大学,把它们的课程表收集起来,每节课程的教科书也收集起来。然 后回来就宣传我们要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但是搞了一年发现效果不大,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做这件事,学生只要这门课程学 分考够就行了,他并不太在意他学的知识今后有什么用途。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没有压力,大家不需要做这种痴迷的事。所以我发现去检阅课程设 置,引进新教科书,这是表面的事情。第二阶段我就开始反思深层次的东西,鼓动国内很多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去几年,我年年都在研究、在 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回头一看,学生的创新气氛还是在衰退,发现这还不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我当校长之前,学校里最流行就是老师的讨论会。现在我发 现学术会完全变形了,开学术大会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在崇拜权力,作第一个大报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学问上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一开大会 就洋洋洒洒长时间作主题发言,随后都是按照级别、权威程度排,真正一线年轻人没有机会表述。大学是个学术机构,一定要一心琢磨怎么把学术搞得最好。这样 (开会),谁都不会去耐心让那些没有真东西的大权威去洋洋洒洒,而是赶快搞清楚同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学的。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实际上比教学思想、教育制度 还要深刻,比教科书课程设置更深刻。这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阶段。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 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大学就好比京剧团,就像以前梅兰芳唱京剧时代的百花齐放,应该是谁的唱功最好、表演最到位、最能获 得观众认可,谁就受到最大的尊敬。梅兰芳跟对手唱京剧,比着看吸引观众,后来京剧团都变成政府机构了,工资国家发,现在没有活力了,现在京剧哪有梅兰芳那 样的大师啊,现在的学校也是一样。 学术在衰退,还谈什么诺贝尔奖? 南方周末 :这是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衰退? 朱清时 : 现在中国学术界跟过去不一样,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怕别人把自己思想偷过去,防止权威占了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往往都把底下人的东西 凑起来,包装成自己的。所以年轻人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都没有了,这就造成大家互相保密。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 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这十多年我就知道大学里的领导都很容易评成教授。这一结果就是学术衰退,衰退最大的改变是科学杂志可读性差,即 使偶尔有一两篇可读文章还有好多水分。大家时间都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质教 育,要培养创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学校从来没有人说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但是他们培养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南方周末 :领导可以带来很多其他的,包括课题,有的人当上大学校长后,评院士也容易了。 朱清时 :这就叫做权力通吃。所以大家觉得尊重学术作用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学术气氛、文化、精神就全完了,其结果就是只要有点权力的人都能指挥其他人,学术优秀的人反而成为地位最低的,最没有发言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原因。 教育改革要和30年前经济改革一样,必须祛除行政化 南方周末 :但正如一位大学校长所言,教育通常是保守的,体制问题很多人解决不了。你怎么办? 朱清时 : 我就做一件事,把学校恢复到它的本原状态,单纯追求学术作用,学术作用在学校有最高发言权,其他人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我来主持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个想法。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让这些管理人员待遇高,这样社会精英才愿意做,他就不去想当官了。管理人员要全是精英,但是他不要去干预学术,他不要追求行政 权力,把他的事做好,给教授们整理文件,帮教授做事。 南方周末 :我觉得深圳是个比较合适的土壤,它本身是特区,也靠近香港特区,这个地方应该适合改革尝试。 朱清时 :30年前经济改革的时候,深圳跨出了第一步,其实30年前的经济改革跟我们教育改革很相似,那时候经济改革也是从行政化解放出来的。 教育改革更类似于30年前的农村改革(从公社的行政化管理到包产到户),现在中国教育要发展,还得把中国教育行政化祛除掉,按照教育内在规律办好。 我相信,中国教育如果走这一步,让学校按照自己的规律去竞争最优秀,那就像农村一样,像经济一样,也会蓬勃发展。 南方周末 :南方科技大学的性质仍是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的官办性质学校,在日后的工作中你如何在官办性质学校与去行政化找到一个平衡点? 朱清时 : 南科大今后的前途取决于深圳市领导们的支持,因为南科大是深圳全资办的一所学校,要做到这个需要很大范围的人都理解、支持才行。不是一两个最高负责人愿意 支持就行了,还有很多处长、局长、办事人员也要理解,要不然的话事情就不会能够推进。我觉得我们南科大的使命就是把这种观念、这个目标诠释出来,然后大家 觉得这个确实是很值得推进的事。 南方周末 :南科大要给教授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社会要给南科大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 朱清时 : 对,它要给我们支持。经费上,目前起码刚开始是政府投入,等以后社会投入就多了,这是良性循环,像西方这些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刚开始都是政府投入,以后 才有大量社会投入。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请世界上优秀人才来建南科大,不能让他们的薪水比过去还低,要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沙特阿拉伯一个阿克鲁拉国王科技大 学(音译),都是理工科,他们的投入力度真是很大,教授的薪水都是几十万美金,助理教授都是十多万美金,招研究生每月奖学金都有两千多美元,住宿免费,医 疗保健免费,什么都免费,然后每年还给学生一张国际往返机票。该校的博士后的薪水每年7万-9万美金,博士后两年如果留校,薪水马上增加70%。中国现在 吸引人才最高的就是百万年薪,它们博士后就可以达到,所以力度相差太大。现在世界上吸引一流人才就是这样。 南方周末 :我听说现在政府准备为南科大立法?情况怎么样? 朱清时 :政府决定要为南科大立法,要写好可能得两三年以后了,我们先要把所有东西经历一下,才能写好。写好之后约束你自己。现在我们会有一个南方科技大学的行政法规做临时立法,我们用这个临时法规作为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要去打破应试教育的缺口 南方周末 :2009年香港教育部门和大学也在开会,寻找机遇和契机,试图在河套地区进行高等教育制度破局,他们认为内地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深圳的资源也很丰富,珠三角还是缺高校。 朱清时 : 现在我们的主要问题就是有很多体制的障碍,比如我们设计南科大最好的招生范围,就是开始在国内高二学生中招优秀学生。这个为什么好呢?第一,现在有很多优 秀的学生,不愿意重复应试教育,他们很想闯出一条新路来;第二,我们只要这样一做,声誉高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最优秀的生源在高二就挖掘过来。 南方周末 :您对于中国的高考制度向来颇有微词,一直反对高考。想从高二学生中招收一批新生,操作上有什么考虑? 朱清时 : 我们自己组织考试。这样做可以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我们考试主要考量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让教育部意识到今后高考不一定非得是高三应届毕业 生,学得好了高二学生也可以考,只是我们考试成本高一点,但是那样就把很多优秀的人才解放出来了,而且高二考不好高三可以再考,他们压力就少多了,这个毫 无疑问对应试教育打破了一个缺口。2010年我们准备招收50名高二学生。成功之后建议国家教育部今后做一个小的改变,就是高考的人不一定是高三的,高二 也可以申请。 南方周末 :您心目中的南科大学生素质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 : 还是能力。我如果给学生面试,我会给他讲个故事,比如某个方程,我问他能不能证明,他说太难了不行。然后我就跟他讲用什么方法证明,讲完了问他听懂了么, 如果听懂了就复述给我看看,这个时候他的全部素质就被反映出来:第一是他的理解能力,他能不能听懂我讲的话,当然我讲的话一定是能听懂的;第二是记忆力, 我讲的过程可能就是三五分钟,但是他能够记清楚我的细节;第三是想象力和表达力,因为他要复述,他要用自己的话说。这就可能看到学生综合素质,不是他知识 有多少,而是他本人有没有能力去创造知识。 大学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 南方周末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校长似乎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大学校长更接近于政府官员。您认为大学校长更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 朱清时 : 我觉得校长最关键是要理解教育深层次规律,尊重敬畏这个规律。现在我觉得很多大学校长总想有所作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没有去想教育规律是什么。我当中 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受到很大压力。校园里现在还有很多人在骂我,认为当初大扩张的时候中科大应该扩招。但我相信,过几十年后可见分晓, 中科大没有扩招,保持了它(原有)的水平、实力,其它学校大扩张了,但是它质量下降了。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 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如果你保持不了教学水平你还是什么高等教育呢?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校长面临决策,一个是不捞白不捞,你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你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千万。但捞了你要付出代价你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大学校长经常都面对的考验。 南方周末 :南科大您也想秉承这样的规模? 朱清时 :我们先把小发挥到极致,质量最高,因为规模小有很多优点,每个周末可以把所有教授请到一起,所有教授都会认识。 像加州理工学院现在的学生每年不超过2000人,原因就是建校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决议。我曾经见过他们的校长,是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问他怎么没有想过改变,他说这是学校的原则,所以他们都敬畏这个。 他说的话有更深层次含义,教师队伍没有扩大,但是学生迅速扩大,这个就像盐巴放在水里一样,现在水扩大了很多倍,然后盐就淡多了。 加 州理工大学这样做还有一个观念,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益,像加州理工他们很自豪就是100个教师,所以他们 每个周末吃饭所有教师都在一起,开会所有教师都在一起,要是1000个教师就不行了。加州理工大学教师经常在一起聊天吃饭,有的学院太大了,教师很多,要 聚在一起很难,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不是任何东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4023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092 本文标签: 中国的教育 大师 朱清时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7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的“南科一梦”
harmonism 2010-3-21 22:22
朱清时校长的南科一梦 南方科技大学必然失败的一个理由 王洛克 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教授是我非常佩服和尊敬的人。就冲他的敢言,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原生态面对中国教育部门的各项评估,他就已经值得国人尊敬。他直言,中国高校的根本问题就是行政化愈演愈烈。他认为,中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去官化、去行政化,让行政人员为教授服务,让教授治校、学术自治。应该说,朱清时校长所言基本上是国人的一个共识,只不过,朱校长敢言罢了,说出了大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如今,退休的朱校长迎来了一个一生难得的机遇。经过国际猎头公司从全球 200 个精英中脱颖而出,朱清时教授从深圳市委副书记王荣的手里接过聘书,正式受聘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校长誓言,一定要将南方科技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他将此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我们都为朱校长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激情所深深感动!我们都祝福他的事业能够成功。 然而,激情和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却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不想为南方科技大学和朱校长泼冷水,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能不为朱校长和南方科技大学捏一把汗。 激情过后,大家心里都知道,南方科技大学必然失败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去官化、去行政化的。 其实,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并非只有朱校长天下皆醉,唯我独醒。中国需要去行政化的地方何止是高校?深圳是特区,南方科技大学则是深圳的特区,但是它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即便是朱校长真的把南方科技大学办成了比香港大学更好的所谓一流大学,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仅仅要说明一个简单的高校办学道理?难道世界各国,甚至仅在咫尺的香港的高校没有现成的成功例子吗? 最近,关注高校改革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关注着南方科技大学(南科),都在梦想着未来的南科的美妙前景。然而,这个美好的梦想,注定要成为朱校长和全中国人的南科一梦。朱清时校长从深圳市委副书记手里接过聘书的那一刻起,他的美梦其实就已经破灭了。 2009-9-27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0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朱清时:学术在衰退,还谈什么诺贝尔奖?
marfxf 2010-1-20 10:45
来源:南方周末 导读: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大家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没有崇尚学术卓越的大学精神,就培养不出大师   南方周末:刚刚故去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向温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您怎样看钱学森之问?   朱清时:温总理最早提起钱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这个忧虑,其实是200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这个会议我也参加了。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干了十年,钱学森之问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国教育投资已经很大,人也很多了,师生比起民国时期多了几百倍。但是,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梅兰芳这样的演员等。   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   我当校长以前是搞科学研究的,1998年当校长的时候意气风发,那个时候我们就感到了中国教育不行,当时就想着教育改革。   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清楚了。   南方周末:这应该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长生涯中的反思和总结吧?   朱清时:是的。我在国外工作很多年,回来一看,我们大学里课程设置极其落伍,教材也很陈旧,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有很多老师就是照着书说一遍,学生懂不懂他也无所谓。   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就不许用PPT文件,老师得写板书,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我回来以后发现大家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讲课讲得学生都坐飞机了,效果极差。   我刚担任校长时,带了六七个人到美国欧洲访问多所一流大学,把它们的课程表收集起来,每节课程的教科书也收集起来。然后回来就宣传我们要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但是搞了一年发现效果不大,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做这件事,学生只要这门课程学分考够就行了,他并不太在意他学的知识今后有什么用途。   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没有压力,大家不需要做这种痴迷的事。所以我发现去检阅课程设置,引进新教科书,这是表面的事情。   第二阶段我就开始反思深层次的东西,鼓动国内很多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去几年,我年年都在研究、在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回头一看,学生的创新气氛还是在衰退,发现这还不是最深层次的问题。   我当校长之前,学校里最流行就是老师的讨论会。现在我发现学术会完全变形了,开学术大会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在崇拜权力,作第一个大报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学问上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一开大会就洋洋洒洒长时间作主题发言,随后都是按照级别、权威程度排,真正一线年轻人没有机会表述。   大学是个学术机构,一定要一心琢磨怎么把学术搞得最好。这样(开会),谁都不会去耐心让那些没有真东西的大权威去洋洋洒洒,而是赶快搞清楚同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学的。   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实际上比教学思想、教育制度还要深刻,比教科书课程设置更深刻。这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阶段。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大学就好比京剧团,就像以前梅兰芳唱京剧时代的百花齐放,应该是谁的唱功最好、表演最到位、最能获得观众认可,谁就受到最大的尊敬。梅兰芳跟对手唱京剧,比着看吸引观众,后来京剧团都变成政府机构了,工资国家发,现在没有活力了,现在京剧哪有梅兰芳那样的大师啊,现在的学校也是一样。    学术在衰退,还谈什么诺贝尔奖?   南方周末:这是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衰退?   朱清时:现在中国学术界跟过去不一样,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怕别人把自己思想偷过去,防止权威占了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往往都把底下人的东西凑起来,包装成自己的。所以年轻人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都没有了,这就造成大家互相保密。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这十多年我就知道大学里的领导都很容易评成教授。   这一结果就是学术衰退,衰退最大的改变是科学杂志可读性差,即使偶尔有一两篇可读文章还有好多水分。大家时间都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质教育,要培养创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学校从来没有人说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但是他们培养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南方周末:领导可以带来很多其他的,包括课题,有的人当上大学校长后,评院士也容易了。   朱清时:这就叫做权力通吃。所以大家觉得尊重学术作用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学术气氛、文化、精神就全完了,其结果就是只要有点权力的人都能指挥其他人,学术优秀的人反而成为地位最低的,最没有发言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原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奇缺的不是研究型学者,而是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家。转载《朱清时:学术界创新能力在萎缩 根源是教育体制行政化(zz)》
ffchocolate 2009-12-23 09:49
先转载这个采访的原稿: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似乎陷入了丑闻泥潭之中,不能自拔。论文抄袭、校园腐败等新闻不断见诸报端。社会的批评和指责丝毫没有效果,反而不断有新的大学丑闻践踏人们的心理底线。于是人们开始麻木了,更有悲观者断言“中国的大学已经没有希望”。(悲观者的断言可以上新闻的deadline,比较有噱头。丑闻等到被人们发现的时候,等到有新闻价值上媒体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随机事件了。丑闻那是peak的事件了,还有一些也是丑闻,只是性质没那么恶劣,这些小丑闻此时此刻,每时每刻都在制造中,也许这个才是可怕的。) 但是在两个多月前,一则与大学有关的新闻却激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终于确定。2009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从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聘期5年。(5年——这个时间并不长,如果有可能建议不限时间。如果做的好,改革成功,那就继续做,如果做的不好,就改变策略。) 这则新闻所引发的热议持续至今,即使一个月后爆发的武汉大学腐败案也没有转移人们关注的目光,反而更加刺激了人们对未来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期望。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实现梦想的地方,这里没有多少历史包袱与传统框架的束缚,人们热望这里诞生一所真正的大学,为备受嘲笑与讥讽的中国的大学争一口气。 (这个新闻为什么会引发热议呢?朱清时学者有过这样的工作经历,而且做的很好,由他担任理所应当,至少在国外不会有那么多热议。不过如果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引起热议,那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凡是能创造奇迹,实现梦想的地方一定是竞争环境相对公平,给付出者回报的地方。付出有回报,这才能激发人们为梦想付出的原动力。历史包袱和传统框架的束缚,看起来是有点贬义的,可能笔者说的关于历史和传统的负面的情况,其实我们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有很多优秀的地方,至少乾隆爷之前的中国在全球还是很先进的国家。) 作为200多位竞争者中的胜出者,朱清时也成为媒体追捧的人物。据悉,与以往高校校长由组织人事部门直接任命的方式不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选拔是按照国际惯例,借助国际人力咨询机构全球选择,并通过校长遴选委员会投票后,再由组织人事部门任命的。据悉,除朱清时外,当时进入猎头公司名单的还有麻省理工学院一位院长和国内几所著名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而遴选委员会提名时,唯有朱清时一人获得了全票支持。 (高校的校长不仅仅是校长。如果说一个主妇决定了一个家的品味,一个校长也决定了这个学校的格调。通过公平公开的竞争投票机制上岗的,至少是更加合适的。) 朱清时并非是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因为对高等教育理想的思考与坚持而为公众所熟知。获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后,朱清时曾经表示,他将把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创新机制体制,吸引华人一流学者乃至世界杰出人才加盟。近期这位63岁的科学家接受了记者采访,详细阐述了他对大学的理解和认识。 (从朱清时的简历上,他首先是个学者,现在正在转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说是为大学中的学者和学生服务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他做的好,那么他可以成为中国正在成长的教育家。我们现在缺少的,可能不是搞研究的学者,而是教育家。一个成功的教育家的搭建的平台会孕育无限的学者。) 学术界的创新能力在萎缩 经济观察报:看简历,你长期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直到1994年才到大学工作。 朱清时:我过去是做科研的,1994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才开始搞教育,先后做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1998年开始做校长,做了十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改革。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会想到要搞教育改革呢? 朱清时:现在回头看,我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刚当研究生院院长的时候,发现教育现状不理想,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行,内容太陈旧,教材不好,老师讲的也不是太好。我在国外的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知道国外大学的教材写得很精彩,学生都很爱读,而且教材更新很快,知识组织得也很好。相比之下,我们严重落后。所以我在中科大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全世界各地去调查,回来编写新教材,进行教学改革。 经济观察报:效果如何? 朱清时:开始还行,后来推进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不是教材的问题,教材是表面的现象,是技术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应试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是灌输式教育,把学生是当作灌输的对象,不重视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做校长以后,就努力改革这个问题。做了很多试验,也做了很多工作,最近两三年我发现,这也不是根本问题。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呢? 朱清时:我们要做的改革,包括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想了很多办法,喊了那么多年,没有效果。而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从来不提这些口号,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很有创新能力。于是我认识到,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在起作用。2008年我卸任校长以后,角色换了,想回到教学和科研生活中去。这时发现,学术气氛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都在明显地萎缩。现在杂志比以前多多了,可是很少有人读了,即使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极少有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多数是水分太多。也就是说,现在学术界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即出版物由于缺乏内涵,没有读者,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印刷品回收,还污染了环境。 (浪费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还有梦想和期望。) 经济观察报:这种萎缩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吗? 朱清时:我还发现,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学术交流的兴趣都淡漠了。没有交流,新思想就不会有发展。我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学术界最大特点就是酷爱交流,在国际会议上主动和不认识的人交流,汲取别人的新思想。而现在呢,学术活动虽然多了,多数都是讲排场,都是请一些大腕做大报告,没有什么年轻人。不是因为大腕们有什么真知灼见,而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高。大家并不在意交流新思想,而是崇拜权力和地位,这是对学术的伤害。年轻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没有了,一方面是大家对新思想的追求已经没有劲头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新思想都要保密,害怕别人“抄袭”,自己埋头苦干,期待一鸣惊人。闭门钻研者往往一事无成,因为所有的原创思想都需要在交流当中不断磨砺才行。这些现实让我深深感到,现在学术界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在萎缩。这是为什么? 根源是教育体制行政化 经济观察报:你思考的答案是什么? 朱清时: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行政化。教育体制行政化的含义,就是把学术机构当成行政机构来管理。书记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员,下级服从上级,谁的官大就听谁的。作为学术机构,大学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学术至上,追求卓越。在行政化的大学里,追求学术卓越的人地位卑微,于是大家不去竞争谁学术做得好,而是看谁的权力大、地位高。位高权重之后,包括教授职称、学术资源、学术经费、生活条件等等,什么都来了,何乐而不为? (说的没错。) 经济观察报:这带来了什么后果? 朱清时: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去做官。特别是最近这十多年,大学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学术精神萎缩得很快。十多年前,给教授一个行政职务,他还会犹豫,怕耽误了学术。现在呢,一个副处长、处长的职位都会有好多教授去竞争。大家追求什么?崇尚什么?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能力朝什么方向发展。所以我现在才认识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其实都是浅层次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体制问题。在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权力变成学校运转的中心了。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的问题与现在教育的问题很相似,那是的农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行政权力干预农业生产,其实是另外一种行政化,结果大家一点积极性都没有了,农业搞得一塌糊涂。包产到户实际上就是“去行政化”,行政权力不再干预农民,农民自己来决定种什么,怎么种,农业就恢复了生机。工商业也是一样,建国之初实行公私合营,但是改革开放的时候发现这样做不行了,于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各种所有制都可以搞,就是要焕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工农业的这些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大发展。 经济观察报:唯独教育没有改? 朱清时:因为教育没有改,教育的现状跟农村改革之前的农业一样,没有效率,没有创造性。中国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体制改革,是去行政化、去官化,把学校的文化和风气扭转回到原本的状态。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整个机制应该让所有人去崇尚学术卓越,哪怕是个很年轻的小孩,如果他的思想很精彩,人们都应该尊重他。就像陈景润,当时他的地位虽然很低,可是他的数学天才让所有的人都尊重他。70年代中国出了一些人才,包括杨乐、张广厚、陈景润。现在的教育规模比过去大多了,民众的教育程度比过去高多了,反而没有这种杰出人才,更没有解放前培养的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那样的大师了。从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到现在,得奖的一共有14人,其中有11人是1951年前毕业的。不是我们的人不行,不是我们的经费不行,甚至也不是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行,我们的教授跟国外教授智商一样高,一样能干,但是不恰当的体制下教授发挥不了聪明才智,就像过去农民发挥不了作用一样。 大学自治 经济观察报:你对教育体制的变革有何思考? 朱清时: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是上世纪50年代借鉴苏联的,一直没有彻底改造过,这些年所做的主要还是修修补补的工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仅仅做些表面的修补。一种运行了50多年的教育体制,是该到变革的时候了!大家不要再纠缠于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好好想想,怎么把学校重新恢复成为学术机构,让学者都去追求学术卓越,而不是追求行政晋升,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权力。 经济观察报: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什么? 朱清时:就是去行政化,让大学重新恢复大学的本来面目。大学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必须要有学术自由。如何保障学术自由?需要摆脱行政化干预。还有一条,就是学者自律,学者一定要严格遵守科学道德规范,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即使有人想弄虚作假,最终也是极少数。总结起来,就是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三者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因为不是追求卓越,现在的学者自律差,出了那么多学术道德问题,有谁认真处分过?有哪一个像韩国的造假科学家黄禹锡那样因此而获刑? 经济观察报:去行政化后,必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学校应该怎么运作,这又需要什么样的改革呢? 朱清时:需要大学自治。大学被行政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界行政权力干预学校,症结在于大学的领导干部任命制度。所以,大学要自治,关键就是权力不要干预,让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进行自治。从欧洲大学的成长历程来看,一部大学的历史就是大学自治的历史。 经济观察报:但是,在中国不要权力干预很难,因为大学是政府出资办的。 朱清时:和其他领域不同,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懂教育,都有一套理论和想法,谁都想干预,许多人是出于好心来干预,只要一干预就完了。 经济观察报:那如何找到一种既由上级支持大学,又不干预大学的好方法? 朱清时:我们现在就是要设计这样的办法,一个切入点就是制定大学章程。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里头有明确规定,所有大学都要有章程。但是该法的许多规定都没有落实,因为它没有规定对违法的惩罚,没有惩罚就没有约束力,谁都敢去破坏它。中国有几所大学有章程?据说清华大学都没有章程。个别学校有章程,那也不过是校内自己编写的规章制度,没有法律地位,没有处罚措施,随意性强,甚至校长、书记都可以随时修改,谈何约束力?我认为,中国高校要办学独立,第一步就是认真贯彻法律,每一所大学都要制订章程,不仅规定应该怎么做,而且要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罚,让所有的人都对学校章程心存敬畏。 经济观察报:你们现实中也是这么做的? 朱清时:我们筹办南方科技大学,首先就是认认真真制订章程。我到处请专家帮我们来制订章程,而且将由深圳人大会议通过这个章程。深圳是特区,有立法权。这样我们将来就可以依法治校,行政权力在大学章程面前要止步,因为这部章程是有威慑力的,是有惩处力的。大学要自治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在政府出资办学的背景下,大学自治一定要有法律依据,才能保护自治权利。 教授治校 经济观察报:在有了章程之后,一所大学在内部管理上怎么做呢? 朱清时:作为学术机构,大学内部不应该有任何干部级别,所有的管理者都能上能下。但是行政管理岗位一定要有高报酬,让这些岗位有足够的吸引力,精英愿意来做,但是他们的角色就是严格依照规章来管理,不能用行政化的办法来发号施令。管理者没有权力支配教授,而是要根据教授的需要提供相应服务。管理人员不能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去干预教授的决定,更不能凌驾于教授之上。这就叫做“教授治校”。不是说每个教授都发号施令,而是他们集体酝酿出来的思想跟决策成为学校的主导。 经济观察报:在这样的体系中,校长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 朱清时:第一,校长应该是教授们选出来的,校长不能“空降”。在校长遴选过程中,一定要听取教授的意见,使校长真正成为教授们的代表。既然是教授们选出来的,就要对教授们负责,如果不对他们负责,教授就有权利罢免、更换校长。这和“空降式校长”完全不同。这是教授治校的决定性环节。第二,校长要善于民主协商,在学校重大问题上与教授们商讨,真正反映教授们的集体意志。所以,教授治校和校长治校不矛盾。梅贻琦说过,教授开会的时候校长只是端板凳的,但是这一点也不意味着校长就没有权力,实际上并不是每个教授都有权力,教授治校意味着教授们的集体权力被校长代表了。 经济观察报:既然校长要善于倾听教授的声音,代表教授的声音,这就需要校长是一个真正懂教育的教育家。 朱清时:校长一定要懂教育,只有懂教育才能理解教授们的意志。所以,派一个同级别的行政干部来当校长,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因为人再能干,如果不懂教育,可是往往自以为很懂得,会把事情搞糟。 (校长从学者中出,个人认为是应该如此的,没搞过研究,不会知道里面的问题,没有进入过研究系统的人不会理解,或者要花很长时间去理解教育的问题。因材施教,同理,因人施“位”。) 经济观察报: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朱清时:教育家就要懂得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最高规律就是不要以个人意志去干预教育,而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去做。比如,大学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安静环境,让大家集中精力读书、想问题、做学问、搞教学,可是过去十年中国教育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各个高校都忘记了这个根本,纷纷建校舍、辟新校区、扩招,轰轰烈烈。这只对行政官员有好处,因为这是明显的“政绩”啊。结果教育的根本遭到了破坏。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不好大喜功,更不可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大学就是仰望星空的 经济观察报: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和处理大学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呢? 朱清时:大学一定是要高于市场的。大学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失去大学的精神了。大学最重要的功能是引领社会文化,大学应该是思想高地,社会前进要靠大学去引领。就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的那样,大学就是“仰望星空”的。有了仰望星空的人,才能引领文化。我们往往认为大学办产业是借鉴美国的经验,其实不是。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等学校,大学只是一个思想库,有凝聚力,创新的思想为产业创造了机会,并不是大学在办产业。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时候,该校有五位教授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光谱议,他们联合成立了一个公司进行商业开发。该校同意他们办公司,但是他们的公司要和学校完全脱钩,不能与学校之间有利益牵连。 经济观察报:可见这些学校把学术、政治、经济分得很清楚。 朱清时:政治家、企业家都很伟大了,对社会贡献很大,但是不能跟学术混淆。学术要跟金钱和权力脱钩,才能保证学术纯洁,学术自由。大学就是追求学术卓越,不能跟金钱挂钩,也不能跟权力挂钩,这样才能保持大学的纯洁。说到底,办企业就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应该是面壁十年,清心寡欲,专心把学问做好。这两个是完全矛盾的。学术不能受金钱和权力的干扰,金钱和权力不能引进到学术中来,否则学术必然受到伤害。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大学改革的困难? 朱清时:大学改革是很难,尤其是老大学要改造很难,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和人员包袱,中国需要很多新大学。现在在全世界,有好多新型大学一下子就变成一流了。 经济观察报:包括现在的香港科技大学,二三十年就成为亚洲的名校。 朱清时:因为新大学没有包袱,完全可以按照新的模式来做。中国也是一样,我看中国的大学改革,将是新大学按照新的体制运作,老大学按照旧机制运作,慢慢地新大学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而且新大学走到前面以后,会逼着老大学会进行改革更新。当然这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现在大家对南方科技大学充满期望,你们能否走出一条新路? 朱清时:未来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最大作用,就是先让大家看一看,大学原来可以这样办。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已经遇到了许多困难,前面还有许多未知的困难险阻,也许我们不一定能最后成功。过分被关注的,反而困难重重。南方科大的最大作用可能是给大家一些启发,引起更多的人进行这样的探索,但也许不知道什么地方冒出来的新大学,因为不被注意,反而可能会走得更远,甚至最后成功。(改革创新之路是艰辛的,希望朱校长能成功。校长不是荣誉,更是枷锁。这个枷锁有多重,只有朱校长一人知道。) (这个新闻稿还没看完,我就按捺不住好奇心去百度一下朱清时的cv了。百度的概述是:朱清时是一位中国化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8年6月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以来,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朱清时院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已经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成为科研领域中的杰出人才。2009年9月14日深圳媒体报道:经过历时一年多、在全球范围的严格遴选,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最终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的最佳人选。)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4摸,后面还有第5摸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09-12-23 08:35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 4 摸,后面还有第 5 摸 种庄稼,是 1 年的周期。办教育,最少是 10 年的周期。 因此,办教育不是种庄稼。 办教育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下面的红色字段来自科学网,我的评论是黑色字段: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391.shtm 朱清时:我过去是做科研的, 1994 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才开始搞教育,先后做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 1998 年开始做校长,做了十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改革。 朱清时 先生从 1994 年开始摸大学教育, 10 几年抹下来,仍然没有摸到大学教育的关键部位。请看 朱清时 先生都摸到了什么?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摸啊摸,摸了 10 几年之后,朱清时找到关键问题了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 朱清时能有第 4 摸,必然也能有第 5 摸。 第 5 摸是什么? 请听下回分解。 朱清时的第 1 抹: 朱清时:现在回头看,我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刚当研究生院院长的时候,发现教育现状不理想,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行,内容太陈旧,教材不好,老师讲的也不是太好。我在国外的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知道国外大学的教材写得很精彩,学生都很爱读,而且教材更新很快,知识组织得也很好。相比之下,我们严重落后。所以我在中科大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全世界各地去调查,回来编写新教材,进行教学改革。 朱清时的第 2 摸: 朱清时:开始还行,后来推进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不是教材的问题,教材是表面的现象,是技术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应试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是灌输式教育,把学生是当作灌输的对象,不重视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做校长以后,就努力改革这个问题。做了很多试验,也做了很多工作,最近两三年我发现,这也不是根本问题。 朱清时的第 3 摸: 朱清时:我们要做的改革,包括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想了很多办法,喊了那么多年,没有效果。而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从来不提这些口号,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很有创新能力。于是我认识到,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在起作用。 2008 年我卸任校长以后,角色换了,想回到教学和科研生活中去。这时发现,学术气氛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都在明显地萎缩。现在杂志比以前多多了,可是很少有人读了,即使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极少有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多数是水分太多。也就是说,现在学术界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即出版物由于缺乏内涵,没有读者,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印刷品回收,还污染了环境。 朱清时:我还发现,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学术交流的兴趣都淡漠了。没有交流,新思想就不会有发展。我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学术界最大特点就是酷爱交流,在国际会议上主动和不认识的人交流,汲取别人的新思想。而现在呢,学术活动虽然多了,多数都是讲排场,都是请一些大腕做大报告,没有什么年轻人。不是因为大腕们有什么真知灼见,而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高。大家并不在意交流新思想,而是崇拜权力和地位,这是对学术的伤害。年轻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没有了,一方面是大家对新思想的追求已经没有劲头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新思想都要保密,害怕别人抄袭,自己埋头苦干,期待一鸣惊人。闭门钻研者往往一事无成,因为所有的原创思想都需要在交流当中不断磨砺才行。这些现实让我深深感到,现在学术界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在萎缩。这是为什么? 朱清时的第4 摸: 朱清时: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行政化。教育体制行政化的含义,就是把学术机构当成行政机构来管理。书记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员,下级服从上级,谁的官大就听谁的。作为学术机构,大学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学术至上,追求卓越。在行政化的大学里,追求学术卓越的人地位卑微,于是大家不去竞争谁学术做得好,而是看谁的权力大、地位高。位高权重之后, 包括 教授职称、学术资源、学术经费、生活条件等等,什么都来了,何乐而不为?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652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朱校长上了Science呢
gothere 2009-11-26 14:55
来源: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26/5956/1050 University Head Zhu Qingshi Challenges Old Academic Ways Richard Stone In September, the government of Shenzhen, a city in southern China, appointed physical chemist Zhu Qingshi as president of the planned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 insisted on also being appointed the university's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making it clear he would be calling the shots. In an interview with Science , Zhu explained how he intends to shake up China's university systemwhether the education ministry likes it or not. 全文需要付费阅读 Science专访啊,而且他在科学网也开博了。 ------------------------------------------------ 下面百度下个人简历: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 男,汉族,1946年2月出生,四川省彭州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63年09月,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代物理系学习,   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   1974年1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此开始研究工作。   1984年0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00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6年0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1999年0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8年0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09月,因年龄原因和任期要求,不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侯建国 接任。   2009年02月,正式受聘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担任教授,成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首位中科院院士   2009年09月,出任 南方科技大学 校长.   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术兼职: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   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客座科学家,   法国格林罗布尔、第戎和巴黎十一大学作客座教授,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客座教授,   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   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Fellow of IUPAC)暨物化部理事,   东亚地区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AEARU)理事(2001年至今)、曾担任副主席(20022003)、主席(20042005)。   安徽省科学科技协会副主席。   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 Acta)》设立的汤普孙纪念奖、获安徽省2000年度重大科技成就奖、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重大成就二等奖。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作3本。    科学成就与贡献:   朱清时同志在选键化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分子的局域模振动的研究中另辟新路,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 一系列纯粹局域模振动实例。并对它们的高分辨光谱进行了完整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包含转动的局域模振动的新理论模型。这些工作为选键化学带来了新希望。在 1990年Spectrochimica Acta杂志的Thompson奖评选中,他们发表的论文在获选的十四篇优秀论文中名列第三。他们的论文已成为局域模转动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此外他还 系统地研究了光谱学的其它重要问题。取得的成就包括:首例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激光激发荧光光谱并观察到Renner-Teller效应;C2H5Cl 和CF3CHO分子的多光子离解动力学,建立了离解产物分布的熵极大模型;Na2分子一些里德堡态的双共振光谱,发现了自旋耦合和量子干涉的效 应;CDF3,C2H5CI,CH3I,C3H6和SF6分子中的光谱微扰,估计出了振动非谱性和振转相互作用的效应。共发表论文48篇,编写研究生课程 讲义三本。   一、1975年他开始在青海盐湖研究所从事激光分离同位素重大项目研究,一年后成为项目负责人 和学术带头人。他通过理论分析后制定的激光光压偏析法分离锂同位素的方案,在自制设备完成后,首次实验即获成功,其研究方案为国内首创。成果通过鉴定后获 1982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   二、在激光光谱学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在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因子振转光谱的 研究中,发展了一种先进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首次测得了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光谱。在多原子分子的半导体激光光谱和富利叶变换光谱研究中,测得 CDF3的高分辨半导体激光光谱,观察到强度按核自旋统计权重分布的转动跃迁;进行CH2DCH2CI的振动力场分析,发展了用光谱来鉴别同分异构分子的 有效方法,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1981年和1983年的第36届和38届国际分子光谱讨论会上两次应邀作半导体激光光谱Session主席。   三、1988年以来,他在分子高振动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 成果。主要有:(1)二十年来国际上光谱学家们为寻找分子的局域模振动态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无一例可确认是长寿命的。1998年,他在剑桥大学用自己设计 的方法,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硅烷和锗烷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态, 随后他在大连化物所建立了更好的装置,又在许多其它分子中观测到了这种振动态;(2)他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 普遍趋势,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这些工作推动了分子光谱的发展并为选键化学提供了依据。有关论文十几 年来一直在被引用,局域模振动光谱已成为现代分子光谱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是学术界公认是国际上关于分子局域模振动的主要专家之一,多次应邀到国际分子光 谱大会作大会报告。   四、1997年他与日本学者合作,用局域模振动和分子内传能解释了STM实验中的一些新现象, 同时组织学校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了对单分子化学的研究,并在这一国际上最新重大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瞩目的成绩。他们对硅表面上 碳60分子取向的研究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他们首次拍摄出了化学键的照片,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该工作被同时评为由两 院院士评选的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由科技部组织评选的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由教育部组织评选的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新闻。他们的这 些工作对于掌握单分子和原子的行为规律和构造单分子的电子器件有重要意义, 其中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都是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首创的。   五、他是我国绿色化学(从源头起不产生污染的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大力倡导我国绿 色化学研究。多次应邀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关于生态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报告,并作为主席,主持了七次国际绿色化学研讨会(合肥、成都、广州、济南、合肥),在 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创建了中国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该方面的专著《生物质洁净能源》,正在从事把快速生长的树木和农业 废弃的麦秸稻草等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的研究,为开发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朱清时院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已经培养了30余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成为科研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1998年6月就任校长以来,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个人分类: Else|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建设科技大学的行为是理性的行为
tianli99 2009-11-22 14:31
深圳想建立一个类似于香港科技大學(HKUST)的高校(香港科技大學图一) 深圳想建立一个类似于香港科技大學(HKUST)的高校(香港科技大學图二) 我觉得深圳是理性的。 如果能够很快地崛起一座新的先进性大学,对于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是很大的一件好事。 创办科技大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是一个有组织的、有高尚远大目标的、自下而上的科学活动,并不是朱清时校长的个人行为。 的确深圳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最缺少的、较为可以理性信赖和长期依赖的就是这个高科技的教育体系。深圳产业要上档次、竞争力要大发展离不开这个高科技的教育体系。 假如没有科技大学,深圳还是老样子。 假如办了科技大学,深圳和中国的发展就可能出现新样子。 发展依赖于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支持理性的改革创新,中国才有新的机会和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主: 我的一点建议 “南方科技大学”这名字起的是不是有点大了? 在南方好点的国际级高校已经有几所了,如: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广东也有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所以我看高校冠以“南方”名头挺大的。 为了更长远地提升深圳市的品牌,不如直接就叫“深圳科技大学”,等办出名堂,深圳也能获得相应的知名度,这样高校和所在城市就相得益彰了。
个人分类: 建议对策|2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朱清时还有一个方案:把深圳划归香港
大毛忽洞 2009-11-20 22:50
朱清时还有一个方案:把深圳划归香港 如果把深圳划归香港, 10 年之后再划出来, 南方科大就是香港大学的水平。 关键是要有人画一个圈。 请欣赏《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啊....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548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下往上改革:朱清时需要几个按手印的人
大毛忽洞 2009-11-20 18:47
从下往上改革:朱清时需要几个按手印的人 历史表明:中国改朝换代,都是从下面开始的。 就连改革开放也不例外。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 而农村的改革又是从安徽的小岗村开始的。 而小岗村的改革又是从几个人按手印开始的。 朱清时 先生想改革中国大学(办一所新的), 需要到安徽小岗村考察考察, 也需要几个按手印的人。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University Head Zhu Qingshi Challenges Old Academic Ways
chile 2009-11-20 13:44
Science 20 November 2009: Vol. 326. no. 5956, p. 1050 DOI: 10.1126/science.326.5956.1050 News of the Week Newsmaker Interview: University Head Zhu Qingshi Challenges Old Academic Ways Richard Stone BEIJING Every autumn when Nobel Prize winners are announced and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misses outyet againthe mass media and blogs here blame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values rote memorization over creativity. Widespread disaffection is a factor, Chinese state media observed, behind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s decision earlier this month to sack Education Minister Zhou Ji. But true change may come only from the bottom up. In September, the government of Shenzhen, a city in southern China, appointed physical chemist Zhu Qingshi as president of the planned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ST). Zhu insisted on also being appointed the university's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making it clear he would be calling the shots. A Sichuan native, Zhu, 63,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re in 1968 (USTC later moved to Hefei) and has been a visiting fellow at several top overseas lab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laser spectroscopy won him election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the tender age of 45. He became known as a reformer during his tenure as USTC president from 1998 to 2008. 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XU WENGE/NDDAILY Shenzhen, near Hong Kong, was the cradle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30 years ago. In its bid to become a paragon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city paid nearly $1 billion for the land for SUST's campus, expected to open in 2012 with an enrolment of 1500 undergraduates and 500 graduat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ll on scholarships covering 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SUST will launch with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in temporary digs next year.) In an interview with Science , Zhu explained how he intends to shake up China's university systemwhether the education ministry likes it or not. Q: What did you do in Hefei to earn your reputation as a reformer? Z.Q.: My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USTC was not what I did but what I did not do.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Chinese universities grew very quickly, buying up land and enlarging enrollments. But teaching staffs were not expanded. We wanted to maintain academic standards, so we rejected this approach. Secondl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valuat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t all universities. Evaluation is a good thing. But the ministry's evaluation now is not a real evaluation; it's a formal exercise. Q: An exercise in wining and dining? Z.Q.: Exactly. The evaluators would come to our university, and we didn't prepare anything special; instead we asked them to observe the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Q: Did the education ministry appreciate your approach? Z.Q.: No, they did not appreciate it. We didn't get perfect marks, but around 70% of China's universities did. Everybody knows the evaluation has no meaning. Of course, it's connected to funding, and our university got less money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we kept a very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Q: In what way will SUST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nese universities? Z.Q.: We will abolish rank: what we call de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Q: How will that help? Z.Q.: The main problem in higher education is bureaucratic power. Many professors now pursue bureaucratic rank instead of academic excellence. If you attain a high rank, you get money, a car, research funding. This is why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lost vitality. Q: How will you persuade people to work for SUST rather than top universities like Tsinghua or Beida ? Z.Q.: First, the Shenzhen government promised that we can hire professors at the same salary as professors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s higher than Beida, even higher than many U.S. universities. Also, SUST will be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China with a significant budget for research. This is something I'm pursuing very hard. We don't want our professors to have to continuously apply for funding. Q: A lot of critics say tha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uppresses creativity. At the teaching level, what needs to change? Z.Q.: We feel that the whole year of grade three of high school is wasted just preparing for the Gao Kao . At SUST, we will not enroll students based on Gao Kao results. We will enroll them directly from grade two of high school. Next year, we will take 50 students from grade two. Q: Does the education ministry see your rebel attitude as a threat to its authority? Z.Q.: They might not forbid us to carry out our plan, but they also might not encourage us. There is a danger that our students may not get a diploma issu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My goal is to ensure that my students are accepted by society and get good jobs after they graduate. If I accomplish that, this experiment will be a success. People are looking for a university to challenge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how an effective path for reform. SUST is going to face many problems. I am prepared to be the first to try true education reform, but maybe someone after me will be the first to succeed.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3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南方科大会实现自己办校初衷
chile 2009-9-29 15:56
人上了岁数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而限制,不愿意或者不打算去实现那些看似too simple ,maybe impossible的事情,诸如一直为中国高等教育奔走呐喊的朱清时同志的又要开始奋斗的决心,大部分网友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或者理解去说这件事情,或是支持或者是观望,或者是希冀。 在这里不对南方科大将来的走向做一个推论,我想既然深圳有理想,既然老校长还想奋斗,那我内心完全都是支持的,只是希望在中国教育的现状下,在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尤其是领导们,都给这个尝试的勇气和理想一个支持和一个鼓掌,踏踏实实去支持这些要做实事的同志们吧!
个人分类: 自愚自乐|3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
wangdh 2009-8-28 13:45
【转】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 链接: 科学网 朱清时:求解中国 创新人才培养困局 我国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11人是1951年前(包括1951年)大学毕业的。战乱年代大师辈出,为何随后处于和平时代的60年,反而成为了不出大师的年代? 现在的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不断增多,如何能够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那样的大师级的杰出人才?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在新民教育讲坛以《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为题展开讲座,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反思。 教育的症结是管理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时代。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民国时期的800倍。朱清时说,高教规模越来越大,意味着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教育是按比例发展的,那么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也应该越来越多。 实际情况如何呢?现在的情况很尴尬。朱清时分析说,如果按照民国时期的比例来说,我们现在国内应该培养出几千个像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那样的大师。正如钱学森所说: 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在钱学森看来,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对此,朱清时感触颇深。他举例说,我国从2000年开始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现代科技界的大师级人物。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共有14人获奖,其中11人是1951年前(包括1951年)大学毕业的,另外3人是1953年~1958年的大学毕业生。这个状态对我国的教育来说是很尴尬的。朱清时说。 民国时期,社会动乱、内战、各派势力斗争,为什么还能培养出这么多的大师?为什么随后处于和平时代的60年反而变成了没有大师的时代? 朱清时认为, 民国时期各阶层对教育的干预很少,大学能够按照教育的规律,走自身发展之路,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去发展 。相比之下, 过去的60年,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理清头绪,教育成了各级领导任意揉搓的面团,失去了生命力;一味扩大规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却没人考虑。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乱世,教育才能发展好。在稳定时期教育同样可以发展好,关键在于怎么管理。朱清时强调。 对待教育,少一些干预,多一些敬畏 英国牛津大学在稳定时期办好教育的例子让朱清时记忆犹新。在英国北部偏远地区的一个郡,有名女生高中毕业考试成绩达到全A,是当地多年来第一个有资格上牛津大学的学生。当地的官员都很关注,希望她能顺利进入牛津。然而,牛津大学的教授在对该女生面试后认为,这个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新能力,只会死读书,拒绝录取。 于是,当地官员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副首相前去求情,仍遭到拒绝。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但牛津大学表示,教授委员会的面试结论和决定,任何人都不能推翻。布莱尔此后抱怨牛津大学太古板,应该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最终,以英国政府不光彩地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校事务而收场。这就是 稳定时期办好一流大学的精神,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干预 。朱清时说。 西南联大也是拒绝行政干预的典范。朱清时举例说,1942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作风强硬,训令西南联大务必遵守教育部特定的应试教材与统一考试的规定。西南联大随即召开教务会议,认为教育部不能训令学校,拒绝按照教育部的指令行事。 在朱清时看来,1952年的院系调整,一直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60年。那种用行政权力干涉教学事务的做法,实际上使中国高校随后几十年里元气大伤。朱清时表示,我们寻找中国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症结时,不能回避1952年的院系调整。 1952 年正是中国全盘学习苏联的时候,于是肢解了中国当时的教育体系。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与计划经济相联系,能够大量产出人才,但是存在不少问题,致命的缺陷就是不符合人成长的规律,忽略人的个性和天赋,这种教育没有生命力。 直到1998年,国家进行新一轮高水平大学的创建,大家深感专才教育的弊病,对策就是进行教育模式改革,专科学校相互合并,于是掀起了新一轮的大学合并风。其背后的思想就是否定专才教育,重拾通才教育。朱清时说。 总结院系调整的教训,朱清时认为, 全社会对教育不光要爱护,更要敬畏 。 教育是比任何人的思想更基础的东西,是超越任何意识形态的最根本的东西,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干预,看待教育就应该像看待母亲一样 。朱清时这样认为。 知识多不等于创新能力强 日本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益川敏英,在日本土生土长,英语说不好,从没出过国,甚至连护照都没有。 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中很难容忍像益川敏英这样的人,外语不通,不出国交流。但就是这样的人得到了诺贝尔奖。朱清时指出,这可能说明中国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中国人认为知识多就是能力强,所以教育便追求给学生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在朱清时看来, 知识不是创新能力最本质的东西,创新能力最本质的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洞察力 。 朱清时举例说,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一下子就对父亲送来的指南针充满了强烈兴趣,在其去世前仍对此事记忆深刻,想搞明白指南针能够指南背后的秘密。这就是强烈的好奇心。 想象力是人类进化之后保证生存的基本能力,想象力使人类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人类才理解了地球另一面的人如何生活,想象力开始纠正我们的直觉,于是人们才接受了地球是球体。所以说,想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容易被扼杀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朱清时认为: 老师讲课是培养好奇心的重要场合 。 洞察力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朱清时说,有些人面对复杂情况,往往来不及推理和思考,就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洞察力强的表现。怎样培养洞察力?朱清时举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例子。当年杨振宁留学芝加哥大学时,上量子力学课,老师泰勒是美国氢弹之父,世界级的大师,可他上课从不备课,想到哪儿讲到哪儿。由于不备课,泰勒上课时有时会犯错误,有时走入陷阱。杨振宁最感兴趣的就是看泰勒一步步走入陷阱,又怎么一步步走出来。杨振宁兴奋地说:泰勒走到陷阱时,脑袋就像天线一样张开,四处探测,看哪里有出路。 与此同时,朱清时提醒大学生对文化垃圾保持警惕,避免被出版垃圾湮没。他说: 知识越多不等于创新能力越强,有时还可能阻碍创新能力。如果存在大量的误导性、食而不化的知识,就非常容易湮没创新能力 。 朱清时认为,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 。他希望能够消除一些文化泡沫,让年轻人每读一本书就能学点真知识。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5024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这样的校长掌舵,真是福气
wangdh 2008-11-8 09:19
真羡慕中国科大的学生和老师 (王德华 2008.11.8 ) 有朱清时这样的校长掌舵,中国科大的学生和老师们真是幸福。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大环境下,这种幸福难能可贵,对于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生和老师们更是一种奢望。 昨天打开信箱,突然收到两个科学网推荐的新闻,打开一看都是关于 朱清时 校长的: 中科大原校长朱清时:学校是净土社会才有希望 (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2887.html ) 评论:品中国最牛高校校长的卸任感言 (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1.aspx?id=212961 ) 一直很崇拜朱校长,一直很欣赏他的教育理念,更敬佩他做人做事的胆识和原则。他的话语让人思考,他的作为让人看到了希望。希望他的言论和作为能够影响科大人,影响中国学界,更希望能够影响中国的政界。 以下摘编自新闻报道中关于朱校长的一些语录,供大家欣赏和思考。 朱清时校长最希望传承的价值观是:不跟风,不盲从,按科学规律办事 朱校长说: 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应该让老师学生安静地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如果不能,老师们忙于开会、评审、做人际交往、赶通勤班车,这些东西都是虚的。 在国家的高校体系中,中科大的定位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理工科人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拔尖人才,所以学校的定位就注定了我们只能追求质量和特色,不会去追求规模。把现有的这些学生培养成国家所需的尖端科技人才,我们就完成任务了。 大学一定要回归到学术优先的原则上,办成真正的学术机构,即大家按照学术标准来讨论问题,没有绝对权威,校长书记只在行政管理和稳定上说了算,一旦跟学术有关,就由学术骨干说了算,真正实现教授治校,这样才能建成一流大学。 我们科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人数。 我做校长的特点就是一直坚守着我觉得大学一定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就是让老师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决不无缘无故侵占老师的时间。这个准则我是很固执的。不建新园区,也不扩招,就是觉得那样老师的时间就少了。 第二条原则,大学是社会的净化器,大学应该严守高的道德标准。像教学评估这样的事,我之所以极力反对,不是反对评估,而是反对评估评到后来许多人造假材料的做法。学校不能在学生面前造假,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参与造假。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还会有道德力量让学生不造假?一个社会要有希望,一定要有净土,这个净土就是学校。学校一定要严守诚信的底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诚实的,这样社会上即使有造假之风,也终会被净化。如果学校这方净土失守了,也开始造假了,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出国绝对是个好事。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出国知识面马上大很多,会使一个人很快成才。关键在于,出国成才之后,你心里还有没有祖国。 做人要体会有思想的伟大,而说真话就是这样一种体会方式。 我这一辈子,走到最后才发现,一个人啊,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不要一开始就想改变世界改变国家。 我这一生最崇尚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其实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有思想,人的伟大就在于有思想。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思想的伟大。一个人不能为物质活着。 (王德华 2008.11.8 )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67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