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局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國慶節”到“国庆节”
热度 4 fdc1947 2020-10-3 08:35
从“ 國慶節 ”到“国庆节” 国庆节到了。想起来小时候写字,国庆节三个字,真是不好写。那时候是这样写得: 國慶節。这样多的笔画,别说是小孩子,就是大人,整整齐齐地写也很费时间。 退休以后,没有事情时抄书。 用繁体字抄,把多年未用,想不起来写法的繁体字都写熟了。抄完了几本书,好像也习惯了。又用简化字抄一本书,突然感到轻松,还是用简化字写字快得多。笔画少真是好! “國慶節”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国庆节”的?当然是字的简化。这些简化字都不是一朝一夕由什么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写出来的。 千百年来,人们都是一笔一划地写字。人都喜欢“偷懒”,与我一样,大家都喜欢写得快些,容易写一点,可以早点“完成任务(即使是我退休了消磨时光,也不自觉地希望写得快些,好多写两页)。这样,对于节省几个笔画别人也能够看得懂的字,就节省几个笔画。如果大家都这样节省下几笔,慢慢的,一个简化字就“约定俗成”了。 两千多年来,老百姓写出来了千百个这样的“俗字”。等到20世纪20到30年代,人们便希望政府能够把这些俗字“转正”,那时候的政府也试图这样做,但是他们不够强硬,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便不肯往前走,结果不了了之。到了50年代,换了执政者,这个任务才基本完成,千百个俗字终于被转正。这就是现在的简化字,在如今也被称为规范汉字了。 國怎么写成了国呢?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是太平天国把國简化成囯。又有人说囯字有“封建意识”,又据说是郭沫若先生说的加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云云。这些传说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是因为其中有名人有故事,而人们总是喜欢讲故事、听故事的。其实那些“道听途说”基本上不可靠,《康熙字典》上就收有囯字,那比太平天国早了一个半世纪呢。 國简化成囯或国,都是草书楷化的结果。 國字的草书一般是如怀素和尚这样写的 或者如王献之这样,省去一个点 写得快些,如宋克那样 再写得快些,如孙过庭那样 加以楷化,不就是现在的国了?也就是说, 国字中间王的最上面一横,容易看出是或字上面的一横,底下那两横,是或字的口、撇以及底横,一竖则是或字的斜竖提。那一点则是或字的一点,草字有的写出,有的不写而已。 引用这几个字,决不是说国字在历史上这样演变。只是说,存在这样的写法,并由此说明,国是國字草写楷化的结果,玉字上那一点也与“反封建”无关。 之所以引用怀素、王献之、宋克、孙过庭这几位的字,是因为他们都历史上有名的写字好手(我不用“书法家”来称呼他们,因为书法家这个称呼是近几十年来喜欢写毛笔字的人给自己创造的桂冠,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名词)。怀素他们一定写过许多样式的字,绝大多数是早就湮灭了,上面所引的也只是表示他们曾经这样写过的许多字中间被我们幸运地看到的几个而已。 慶字简化成庆也是草字(行草)楷化的结果。 我们看王羲之曾经这样写过慶,他老人家“偷工减料”,把慶字中间的“心”省去了。 他又索性写得更简单,把“广字头”底下的东西就写成了大字的模样,就是现在的简化字的模样了。 王羲之能够这样写,别人当然也可以,例如赵孟頫\就照样写了。 所以,國慶两个字简化成国庆,代表着简化字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模式,那就是草书的楷化。 節简化成节,那包含着简化字形成的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利用古字。 汉字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单纯是简化,有重要的一个模式,那就是是“繁化”,也就是为了要表示得更加精确,增加字的笔画偏旁。 例如云字,本来是一个象形字,象形天上的云,后来假借为说话的云,这样这两种用法就容易混淆了。为了表示得更加精确,人们又另造了一个雲,就是加上了一个雨字头表示天上的云,以示与说话的云相区分。这就是繁化了,其结果是表示得更加精确和清晰。 云和雲这样的用法在正式的场合持续了两千年。到现在,由于白话的通行,说话的云除了有一些成语或书面语中还偶尔用到之外,基本上不大用了。于是,简化字又把云和雲合并成一个云字。这样做,实际上又是复古了。简化时复古的字也不少,如气、处、无、礼等。 節字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代本来有一个卩字,表示骨节,后来假借为符节,又假借为竹节。古人用竹子剖开,作为符信。有的使节也手持竹杖作为节杖(如现在戏台上的苏武)。 为了表示得更加精确,人们又造了一个節字,表示竹節、符節、气節、節日等。 卩字大概过于简单,容易被人误会、弄错,时间一长,就没有什么人去用了,大家都写節字(有人曾经企图把卩作为部的“简化字”,没有得到承认,与这里无关)。 写隶书、草书和行书时,竹字头常常写成草字头。節字简化时把竹字头简化为草字头,下面又写上古文卩。这样,把節简化成节。节字又简单又不容易弄错,这是草书的楷化与复古相结合的模式。 汉字简化还有其他模式。 新造形声字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式。如,把迁代替遷,用酿代替釀等。 取字的局部,也是一个重要的模式。如,把条代替條,用声代替聲等。 这些都与国庆节没有关系,我也就不说了。 祝大家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汉语言|6758 次阅读|7 个评论
也论中西医的最本质区别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6-11 08:35
也论中西医的最本质区别 蒋继平 2018年6月11日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中西医本质区别的谈论。 我看了这些讨论, 觉得许多论点是有中医背景的人写的。因为中西医的区别实在太多,所以, 这些讨论好像不够全面。我是一位植物病理学家, 对生物病理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由于植物病理学家既不属于中医, 也不属于西医, 所以,具有中性的医学观点。 今天我就以一位在医学观点上属于中性的生物病理学家的身份来谈谈中西医最本质的区别这个话题。之所以用最本质这三个字, 是因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很多很多, 不是一篇简单的博文可以说清楚的。因而, 这篇博文只是谈论最本质的区别。 我自己的看病经历和对病理知识的了解使我得出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内与外,整体和局部, 固本和治标。 首先来说内与外。中医注重查找引发病变的内部原因, 切脉就是体察病人内部的状态。 中医惯用的望,闻,问和切四诊就是充分了解病人内部脏器变化的诊断方式。西医注重的是导致发病的外部原因,首先检查是什么外部原因导致生病, 比如说, 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一般是采用化验和借助仪器设备来进行诊断。 其次来说整体和局部。中医注重的是病人的整体健康状态, 采用全面分析考量的原则。 比如说,病人说头痛,中医会考虑到病人的抽烟喝酒, 饮料和食品,作息时间, 以及家庭生活和情绪。西医则会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来检查病人的头部,不会考虑病人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以及生活境遇等因素。反正中医看病诊断时考虑到病人的方方面面,而西医是头痛查头, 脚痛查脚。 最后来说固本和治标。中医开的药方主要是帮助病人增加自身的免疫抵抗力, 具有慢性的功效, 是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西医开的药方和采用的治疗方案都是针对局部病灶的, 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和服用化学药剂来消除感染引发的炎症。 所以, 西医对于晚期已经扩散的癌症几乎一筹莫展。 我是植物病理学家, 我对植物病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一方面通过抗病育种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调节肥水来改善植物的健康状态, 另一方面采用喷撒化学药剂来防治由生物侵染导致的病害。前者属于中医的治病方法, 后者与西医的治病原理一样。 简言之,中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医注重的是内部原因,从整体考虑问题,采用固本的治疗手段;西医着重外部原因,针对局部实行诊治,采用切除和消炎等治标的治疗方式。中医通过提高人体本身的机能来恢复健康,西医采用消除外来致病因子使病人脱离病患。因而, 对于人体由于代谢失衡引起的慢性病, 中医的疗效好于西医,对于由外部因素引发的炎症和病灶, 西医的疗效胜于中医。
个人分类: 健康养生|5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搞清两种关系,让你彻底地理解中医!
热度 1 scitcm 2017-4-26 21:52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哪?答案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西医正是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两种关系,才造成了中西医之间的巨大矛盾。 看看西医的疾病观就知道了,它一和自然的变化没有关系,二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没有关系。而中医恰恰是建立在对这两种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的。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得出了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认识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得出了细胞是整体无限小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病变,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造成的,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 这就象一个企业得病了,西医认为病因是局部几个人调皮捣蛋!只要把它们清除就病好了。而中医认为疾病的外因是企业不顺应市场的变化,内因则是整体的整体失控,至于治疗方法,则是从整体的管理入手。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呢?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恐怕没有一个人会说,企业生病和市场的变化没有关系,也不会说和整体的管理没有关系。 很多人总是说,不能拿人体和企业类比。这其实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先人始终认为,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这个理就是物质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先人才经常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形容它们之间的理是相通的。既然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原理相同,为什么不能够类比呢? 事实上,傻子都知道,疾病的产生和自然变化是有关系的!大量证据也证明,人的生老病死和自然变化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如上海调查两所医院501例病人死亡时间,结果令人惊讶,60岁以上老年人的病死时间,在落潮时的死亡率最同,涨潮和高潮时则降低; 心、肺、肾、肝功能慢性衰竭而病死者,在落潮时竟高达 80 %,而涨潮时却很低; 各种出血性病人 ( 消化道出血、脑溢血、外伤出血、肺 结核和肺癌咯血等 ) 因出血致死的死亡时间,却在涨潮时为最高; 尤为令人感兴趣的是,同为脑血管意外 ( 中风 ) 病人,出血者大多死于涨潮和高潮期。 缺血性的则往往死于落潮期; 心肌梗塞者绝大多数死于涨潮期;其他急性病而致死者也均以涨潮期为最高。 同样,傻子也知道,疾病的产生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系!你整天处于同一个功能状态当然容易得病,如痛苦状态下,恐惧状态下,思虑状态下,极端的话,会迅速得大病,如癌症,甚至死亡,因恐惧短时间而死的人并不在少数。 既然疾病和自然的变化有关系,也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系,为什么西医的病因学和此无关呢?反倒是一些迷信西医的人,把中医视为不科学的东西,真是奇怪!
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此求直的结果是啥?
热度 1 陈龙珠 2015-3-7 10:20
读林中祥教授博文《 工科学校与学科进入了严冬 》,想起自己所在行业可能出现的一种情景: 在深厚软土地区,建造一幢超高层建筑,地基分层且界面有起伏。为了省钱,岩土勘察孔布置得稀疏,基桩长度统一且相当有限。当房子建到1/3设计高度时,基础开始下沉且一侧大一侧小,但因数值尚小,施工及监管单位均未警觉,继续施工。在每层结构施工安装模板时,工人会根据垂线进行调整,以保证其垂直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如此这般地建造,直到房子建到2/3设计高度时,基础沉降尤其是差异沉降出现加速的迹象,于是停工寻求原因和应急对策。 现在请问的是,从远处看这房子的整体轮廓,它能是垂直的吗?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566 次阅读|1 个评论
架构 = (1+1)-2
热度 2 Babituo 2014-8-27 09:12
什么是软件架构? 和“软件的体系结构”有什么差异? 架构设计是做什么?怎么做的? 软件架构师是神马角色? 这些问题都曾经是困惑国内软件设计人员的问题,对于普通的软件用户而言,则更加感觉经常被这个词忽悠。 本文试图对软件架构的知识进行一点科普。 回答什么是软件架构之前,先理解什么是“架构”。 对“架构”一词,我不准备去翻译解释其英文原始词汇 architecture 的含义,也不准备让大家从理解建筑设计师的职业开始来说明。而是从“系统科学”的1+12的著名观点开始。 怎么理解系统科学里所讲的1+12? 这并不是个简单的算术误答,而是说的这样的一种事实:一个系统总是会表现出一些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其任何一个局部部分都不单独具备的。 只有将这些系统的各个部分, “有机” 地组织构建起来,才会让这个系统的整体, “涌现” 出这些在局部上所不具有的特征来。 这么说,还是比较抽象。 所以,还是用我所理解的时装设计来比喻吧。 我理解的时装,代表的是一种在穿着打扮方面的流行时尚。简单地说,就是设计一种穿著打扮的方法,让适合这类穿著打扮的人,穿著打扮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感觉,绝对是实在的感觉,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的那种“与众不同”,和“与往不同”。而设计师造就这种感觉的方法,只不过是用模特的体貌特征和布料服饰等“素材”。设计师,只是用自己提供的某种 “搭配” 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觉来。而这种“给人全新的感觉”的能力,是设计师所用的任何一种“素材”所不具备的。 这,就是典型的“1+12”,这或许也是“创新”一词的含义之一:不是你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一些事物按某种方式搭配起来,产生出某种局部所不具备的特征来了,就叫创新,而是这种特征本身,是以往在任何地方任何人处都没有出现过的这样的特征或这样的搭配方法,就可以叫创新了。 如果到这里,我已经把1+12的道理讲清晰了的话,我就基本上讲清了什么是“架构”了。 如果我们实在是无法摆脱“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的传统思维惯性,又总是在纠结着:这样的表达让我们丢失了系统整体所超出各部分之和的信息,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其实可以稍微变化一下想法:为什么我们不增加一个“额外的部分”的概念呢?在我们理解的系统是各部分组成之和中,增加被我们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不就不用纠结这个问题了吗? 也就是说,其实,不是1+1>2,而是,1+1+1=3>2. 这么理解,带来的新问题是:这被我们新发现的这个部分,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明显可感知到它的存在,而我们又总是觉得它有点虚无飘渺? 我们遇到了新的困惑。 正好,在另外一帮家伙哪里,他们遇到了一个似乎正好相反的问题。 他们也明显感觉到被他们所构造的事物,呈现了他们用来构造这个事物的局部所不具备的特征来了,事实上,这正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的职业就是要做到这个才能领到工资——他们要是没能构造出这些特征来,就不该拿到薪水。 而他们的问题是:他们并不太留意这么来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及其价值,而又在困惑:对于被他们称为“架构设计”的工作,总找不到某种理论上的说法,让他们和他们的用户踏实感受到这部分工作从内容到价值上的准确定位。 这帮家伙,就是软件架构师。 正好有个家伙,他看到了系统科学上的那个困惑和软件架构师的困惑的互补性。 系统科学上的困惑其实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指称那额外多出来的部分。而系统架构师的困惑只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词汇“架构”,却不知道这个词汇指的就是那“多出来的部分”。实际,大家对“确实存在多出来的部分”的事实并不陌生。 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地这么解决掉双方的困惑呢? 因为,到现在为止,貌似还只有这一个家伙发现了这个事情。这个家伙,就是我。
个人分类: 信息探索|2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seqman中显示局部峰图
热度 1 Bearjazz 2012-9-13 16:25
在 seqman 中显示局部峰图 熊荣川 xiong rongchuan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通常测序仪得到的 DNA 数据会在两端出现信号很差的碱基序列,对付这种片段通常会使用 seqman 中的 trimends 功能进行自动切除。然后往往即使使用这个功能之后还是难以避免一些冲突点的出现,这会使得拼接的序列在点位出现简并碱基符号(用一个字符代表不止一种的碱基,如下图)。这个使用需要核实序列的峰图在两个碱基之间取舍 为了图文并貌,请下载pdf观看 在seqman中显示局部峰图.pdf 下图是一个个例: 2652 位 一个是空格,一个是 A ,怎么拼接结果是 C ? 这种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简单的把它改成 A 或者空格。需要查看峰图进行判别。 方法为在最上面一行(拼接结果行)选择需要查看的区域,并点击右键 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 show original trace data ”,峰图就出来了,调整个峰图位置,使其并列更宜于观看 就这么简单,祝您科研愉快!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67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现代化的好处及如何研究中医
热度 3 zhouqiang15898 2012-4-11 22:14
中医要发展,必须要中医现代化,只有中医现代化才能让中医普及,中医普及才有人去从事中医,研究中医,靠中医吃饭!! 一。 中医现代化不是中医西医化 当然中医标准化现代化,不是中医统一化,也不是中医西医化,而是在中医的基础上将复杂的中医诊断和处方量化标准化,然后软件化仪器化,另外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中医的理论!! 二。 中医软件化的方便和好处! 这里有一个中医小软件,大家自己去看看吧 免费的中医体质测试(请全部检查完,选最高分的前二项为参考)(请勿 使用 任何 保健品 ) http://www.99zhongren.com/Test.htm , 这个中医小软件是不是自己很容易知道自己及全家的体质?跟一个普通中医师来判断体质一点不差!!这就是中医软件化仪器化现代化的好处!! 大家可以不用学习什么是中医的理论和软件怎么编,但大家却可以轻易的使用中医软件和享受中医的好处!! 三。中医现代化更能让中医普及! 如果把诊断和处方也编程成软件(当然必须先将诊断和处方标准化),这样中医就很容易普及,不光 中国人 容易 掌握,连 外国人 也很容易就 掌握 和 使用中医!!大家都能很容易的正确使用中医,中医能不普及吗?谁不想享受中医的好处?,只是碰到庸医没办法!! 四。中医现代化更能让中医师解决生存问题和大量 人才加入 中医师也很容易毕业,在软件和仪器的帮助下也能在临床看一些基本的病,不象现在非要等到十几年才能上手看病,解决了中医师基本生存的问题!!只要再积累个十几年,中医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名医!!有大量的人才加入,中医能不发展吗? 五。如何研究中医 研究中医不光要从医学的宏观研究,而且也要从医学的局部和微观来研究,这样中医才会走的更远!! 中医是从宏观来研究,也就是从人体的整体来研究或者说天人合一来研究,这个并没有错,但宏观研究有个缺点,那就是很难把问题细化,所以就容易出现看问题笼统化,模糊化,不太容易掌握!! 研究医学不光要从微观领域研究,还要从宏观,局部领域来研究!就象传播途径只要切除任何一个途径都一样消灭疾病传染,不光是杀死病原体!我没有反对西医杀死病原体的方法,他只是医学微观领域的一个方向而已!!为什么我强调 中医 要跟 现代生物科技相 结合,就是因为中医过于从宏观来强调疾病!!研究只谈任何一方面,只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二方都有理,西医研究局部和微观,中医研究整体和局部!其实二方也都没理,西医没有宏观,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缺少微观,说不清道不明,知其然不知其所然!! 所以中医必须跟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医学的局部和微观领域,这样能把问题细化,甚至量化!!甚而知道微观的病机!! 比如你风寒感冒,从宏观来说,就是人受到了风寒而引起了感冒了! 如果从局部来说,那就是人体局部受寒,导致局部闭塞,不能和外界交换能量循环了,所以人体感冒了! 如果从微观来说,那就是局部细胞受寒受伤了,导致细胞的没有能力来抵御外界的细菌感染!! 那么我们就知道风寒感冒从宏观,局部,微观三方面的病机,治起来就清楚明了,也就知道中医的用发表发汗的科学道理(也就是把被冻伤的体液,连同好的体液一同用汗的形式排泄掉!!(谢谢网友一路过关的资料)重新激活人体自身的能力)!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好处,把中医的治疗原理解释的更清楚,更容易细化,自然也就更容易标准,现代化!! 如果西医也从宏观来研究,而中医如果还不实行现代化,那真必死无疑! 当然中医如果实行现代化,西医也必死无疑 呵呵,生物工程发展到最后,所有医学都要淘汰!外行谈医学,只供探讨!
个人分类: 生物与医学|248 次阅读|20 个评论
瞎子摸象 皆因内行
热度 1 杨学祥 2012-2-18 07:14
dengjin62 2012-2-18 05:54 "这样的内行还不如外行". 可能吧, 以后什么事都由外行去干. 博主回复(2012-2-18 07:00) : 搞短期天气预报的,很难认识气候变化规律,也不承认有规律,这才能为自己的错报辩解,短报内行,预测外行。瞎子摸象,皆因内行,一孔之见,难盖全貌,为什么不能多角度多方位全面观察问题?硬说大象似长矛,孤陋寡闻。还是跳出自己那个利益圈子吧。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692 次阅读|4 个评论
“片面的深刻”:技术、战术与学术
热度 12 boxcar 2011-4-28 10:47
俺本家吕乃基老师刚才写了篇博文“ 能否就事论事? —— 从‘片面的深刻’说起 ”【 1 】,该文不但很深刻而且绝不片面(更不会骗面)。我在下面留了两个评论,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再写篇“毫博”(又称“麻博”),进一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从古到今,“片面的深刻”肯定都是一种好的战术和技术选择,但却未必是好的学术选择。 在古代,刀矛之类的冷兵器,无一不是片面的深刻、深刺或者深砍;在近现代,炸弹之类的热兵器出现了,在现代甚至连原子弹之类的核兵器也用上了,同样是把能量集中在一个小的空间和短的时间中迅速释放出来,以获得最强大的杀伤力。由此看来,“片面的深刻”,无疑也是军事技术的选择。在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在一个小的战线上达成突破,以及寻找对方防御的弱点取得局部优势发动进攻,同样是最理想的战术选择,仍然是在追求“片面的深刻”,所以善于利用“片面的深刻”者,应该都是“战斗能手”。在辩论中,利用“片面的深刻”依旧是取胜的技巧之一,所谓辩驳得对方“体无完肤”,基本上是和刀矛的砍戳类似的套路。 然而,在学术争论中,不宜过度提倡“片面的深刻”。 原因很简单, “ 片面的深刻 ” 难免会导致 “ 其余的肤浅 ” ,有时甚至不是“肤浅”,简直就会造成其他需要争论问题被忽视和遗漏。因为,在争论中,如果焦点已经出现,则参与争论者和微观者的注意力会被迅速地吸引到焦点上,其他周边的情况会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如果这个“焦点”本身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还好,相当于大家都一下子切中了要害,符合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倘若“焦点”本身并非关键,而是被制造出来的或者偶然形成的,则参与讨论者难免会被误导,围绕焦点产生的“片面的深刻”就没啥意思了,只会让讨论者们在一个吸引眼球但无甚价值的地方消耗时间和精力。相反,“其余的肤浅”,多半让大家错过了通过讨论弄清问题的机会。 参考: 【1】 吕乃基: 能否就事论事? —— 从 “ 片面的深刻 ” 说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438132
个人分类: 杂谈|6031 次阅读|22 个评论
科研创新: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骨结核可行性分析及疗效评价
xupeiyang 2011-1-12 15:26
2010112020 与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 、国内外可见 抗结核药物治疗骨结核及其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检测的研究 报道(参见文献1-9),主要涉及通过药敏试验及 PCR-SSCP技术分析脊柱结核耐药情况及耐药突变基因,以探讨骨结核 个体化、针对性治疗方案的研究, 但国内外未涉及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会诱导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及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评价传统抗结核治疗方法同局部加用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差异的研究。 2、国内外可见 应用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治疗骨结核的研究 报道(参见文献10-24),其中文献10-16,21-23主要涉及 经皮穿刺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脊柱结核货腰椎结核的疗效的研究,文献17-20,24涉及以明胶海绵、多孔陶瓷羟基磷灰石及聚己内酯等为结核药物载体,制备成缓释剂或纳米微球局部应用治疗骨结核,以探讨其疗效的研究 ,但国内外未涉及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会诱导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及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评价传统抗结核治疗方法同局部加用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差异的研究。 3、国内外未见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会诱导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及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评价传统抗结核治疗方法同局部加用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差异的研究 报道 。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