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雨后春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部的当任领导们:请问你们知晓幼小衔接的问题吗?
热度 4 wendylv2 2016-6-8 13:59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能看到这个国家的未来怎样?! 我感觉中国的教育在走二个极端,现在幼儿园不许教任何知识性的东西,之后幼小衔接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在幼儿园纯玩,之后孩子不得不跟着父母上各种班,拼音、识字、钢琴、舞蹈 。。。劳心劳力,费钱费时。 现在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干嘛报班啊?多少家长不得已啊! 问问一年级的孩子,哪个一年级班主任开班会后不会留下几个没上过学前班的家长,你家孩子要补补课了,一个班这么多孩子,我不可能为了你家孩子单独上课。。。 大气候如此,有什么办法呢? 又是一年高考时,我想到了点孩提时候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亲们你们是怎么看的?
个人分类: 漫谈|2764 次阅读|3 个评论
田园风光(一):竹海
热度 1 bqzhu 2015-8-23 10:50
宁静竹海春风吹 , 喜见竹笋双胞胎 。 雨后春笋光阴箭, 几日不见已成 才。 竹蟒逛舞 节节 高 , 竹笋丰收销售乐 。 自吃 要挖黄芽笋 , 竹笋晒干 送亲朋。 新竹成林合家欢,竹海深处会故友。 宁静竹海春风吹 喜见竹笋双胞胎 \0 \0 雨后春笋光阴箭 几日不见已成 才 竹蟒逛舞 节节 高 竹笋丰收销售乐 自吃 要挖黄芽笋 竹笋晒干 送亲朋 新竹成林合家欢 竹海深处会故友
个人分类: 人文自然|43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世界变成了一堆数字
kejidaobao 2012-11-12 13:19
文/刘文霞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数字化、智能化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科技、文化、军事等无不被烙上数字的印记,印证着科技的支撑力量和巨大潜能。《科技文明探析——数字时代的科技、文化、军事》通过对数字时代的科技、文化、军事的深刻剖析和思考,探讨了科技文明及其社会影响。 1) 数字时代的科技。在数字化时代,0,1,0,1,0,1……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带动着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生存时代。数字时代,各种高新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原子能与太空技术充分显示了人类主体“翻天覆地”的能力,基因工程和网络技术显示了人类改造世界、塑造未来的能力。数字化技术还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网络都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科学刷新了世界图景和日常生活,使我们置身于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人工世界中。各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加速了我们的生活节奏,网络技术拓宽、丰富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化学和生物药品减轻了人类的病痛,延长了人类的寿命……然而技术的过度开发也引发了一系列人类未曾料到的后果,例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各种社会问题与科技应用交织在一起,引发了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数字时代要求一切都能数字化,各种知识要变成数字化可操作的工具,一切不能数字化的知识都可能不再受到重视,人文科学因此陷入窘境,人文科学的形式和前途也陷入迷茫境地。在数字时代,“人”这个文明社会的创造者、主宰者,本身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因为一切都要求实行标准化、规格化,人的个性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标准化的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在引退和模糊,变得无关紧要、整齐划一,一切都充满着冷冰冰的技术色彩。科学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增加了人类的福祉还是增加了毁灭的力量? 2) 数字时代的文化。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是人类与自然环境搏斗和协调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的伟大创造。科技是人类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文化进步的最强大力量,科技革命是引发文化剧变的巨大推动力。信息技术的诞生,使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随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数字化和一体化的进展,文化交融的进程不断加速。数字化不仅以其精确化加快了世界信息化,而且更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给予人类前所未有的鼓舞和振奋。 数字文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及其他新型电子设备为基础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凭借数字的翅膀,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力量席卷整个地球。文化在纵向上的特化演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深入,在横向上的泛华演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广阔,巨大的信息浪潮带来了世界文化的空前繁荣,也使得后发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尽快地接触和吸收发达国家最新的现代文化。 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激烈的冲突。建立在信息科学技术之上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是强势文化,掌握了强大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相比是强势文化。今天强势文化大有摧毁和吞没弱势文化之势,发达国家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大肆向后发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吞没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导致世界文化趋同性增加、文化多样性减少,这样的发展前景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3) 数字时代的军事。一部人类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为了成为战争的胜利者,人类几乎把大部分的智慧都用到了战争中。在数字时代,数字化已是军事科技的趋势。数字既是战争的资源,更是和平的因子。数字化战场、数字化部队、数字化士兵,已经成为军事科技的前瞻性课题。数字化为作战指挥搭建了一个虚拟的战场,数字化也为作战指挥构建了新的形式,数字化更扩大了战争的外延,因此“虚拟作战”、“非线性”、“非接触”、“非对称”、“全维防御”等概念被运用于战略指导与作战遂行,数字化使得科技、文化、心理都与战争构成紧密的联系,战争已逾越单纯的军事局面。数字化用于军事最直接的效果是战争透明,数字时代的战争目标是有限的,时间、空间、手段、方式都是可控的,这使得具有军事优势的一方优势更加明显。但数字化也增加了战争游戏中的“攻击及防御手段”,这种异于传统作战概念的思维,使得技术或相对态势处于不利的一方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势必要有创新的战法和灵活的战术等弥补自身技术不足而带来的相对弱势。 信息技术的支撑,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和成熟,必然推动知识战争的形成。知识战争是一种新概念战争,它不是通过热能的释放来达成战争目的,而是通过知识能的释放来实现战争的目的。在知识战争时代,作战双方的竞争是一种知识竞争,知识决定军队的结构、数量、质量,知识主导军队的战斗力、保障力,知识主宰战场,知识决定战争的胜负。以往那种靠体力取胜,靠物流、火力取胜,靠武器装备取胜,靠钢铁、硬件取胜的历史,将让位于靠软件取胜。 人类期待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期待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并驾齐驱、相映成辉;期待科技彻底改变今天的军事装备,既能发挥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作用,又能将武器造成的伤亡和破坏降至最小;期待能够有效控制文明的进程,避免留下一片荒漠。而每个人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自觉付出全部努力,人类历史才可能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各地广播电台的养生节目---是公益的还是为了赚钱?
热度 3 dygnuist 2012-6-23 11:37
近年来 , 各地广播电台的养生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到处泛滥 , 层出不穷。差不多一天到晚都有这类节目。只要你打开收音机 , 随便拨到哪个台,随便什么时间,都能碰到 . 不是卖这种药,就是卖那种药 ! 到底其养生治病的效果如何 ? 电台上时常都请一些人打进电话 , 与主持人或是卖药的专家通话 ! 几乎没有一个病人说效果不满意或不理想的。而且卖者或推销者又常自称是某某教授 , 某某专家 , 到处卖自已的药 , 吹嘘此药如何如何的好 , 什么国药准字号的 ! 可是,绝大多数或上过当的人,在私下与笔者闲聊都说 , 这无非是一种骗人的把戏 , 不要相信 ! 为此 , 笔者对这种社会现象作了一番研究 : 其一 , 发现确实是有骗局在其中 ! 有好几次我都发现 , 录音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 并不完全是实况 , 真假都有 , 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被 ” 忽悠 ” 了 ! 不信您可以听一听 , 主持人从来不报时间是某日某月 , 被录音者基本上都是一种腔调模式 : 先是由她 ( 或他 ) 向某某专家、老师或教授汇报吃了这种药,身体全好了。而未吃这种药之前都有哪些病状,无非是“三高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等。这些人到底是真好了?还是假好?不得而知。笔者认为,主管部门应当严格要求当地媒体,不要连同主持人都来一齐欺骗听众,尤其是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一般都只有有限的几千元退休金),赚这些老年人的钱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可是社会上就是有这样一群人昧着良心赚取已经生了大病或重病的老年人的钱!其二,主管部门不但不管,反而认为只有这样电台才能生存!那么,人民广播电台究竟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还是营利性的企业单位?其三,这些反馈意见者中有没有职业性"托儿"或"媒子"?我感到有关部门应当对这个行业制定一套管理方法.当然,笔者以前认为这只不过是以往走街串巷的"卖药人"向围场人群"招摇撞骗"在现代的一种翻版而已!但现在看来也不全是!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617 次阅读|6 个评论
绝唱
BMK 2012-4-11 23:06
前天,朋友转来一篇文章的复印件,题目是《恢复高考三十年:一个受惠者的感怀》,作者王舟波先生,发表在2007年的《中国教工》杂志上,是一篇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的文章。我在这里提它,是因为其中一段话和我有关。 文章的作者是1980年进入大学学习的,他曾目睹七七级和七八级同学发愤学习的情况。文章说: 我经常庆幸自己赶上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在我们进入大学学习时,七七级、七八级的学兄们都仍然在校。而且,1980年代的校园,正处在整个思想解放运动最活跃的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蓬勃状态。各种思潮竞相展现,各种学术活动此起彼伏,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七七级、七八级的学生当然的处于校园舞台的中心。在我们这些比他们小八九岁甚至十来岁的少年人眼中,七七级、七八级的师兄们无疑有着一种叱咤风云般的楷模地位。从他们身上,我感知、领略和颖悟到了许多东西,汲取了许多需要的营养。我记得,我们一位七七级师兄,第天早自习时间都在教学楼的顶层平台上,用洪亮的声音背诵古典文学作品,抑扬顿挫、字正腔圆、高亢有力、旁若无人,那种投入和狂热的神态,如今回味起来,真是只有那个时代和那一代人才有的绝唱啊。(《中国教工》2007年第8期,35页) 今天上午读书时,我将文章拿给同学们看,说:这是谁啊?同学们都笑了,说老师呗!是啊,说的是我,但三十年了,作者的记忆有不够准确之处。其一,我是七八级的,文章误写为七七级。其二,我不是每天在文科楼顶上读书,更多时候是在宿舍后面的金水河边。往往是到学校晚了(我不住校),读书时间不够长时,才到文科楼顶读。以免因为读书而造成上课迟到。 我在2011年9月发表的博文《读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7edda0100x73j.html 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上本科的时候,我每天在金水河边读书。有时读英语,有时读古文,从不间断(大风大雨除外)。当时有人说我装,但我坚持了整个四年。三十多年过去了,文科楼出来的校友,现在还时时提起这事。近些年,读书不如本科时规律了,但这个习惯没有完全丢掉,令我终生受益。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在那个时代尤其如此。没想到当时或遭非议的这一行动,后来竟成为同学们表扬我的一个口实。我对同学们说,我要就此写一篇博文,你们知道从哪儿入手吗?大家聆听。我说,这位学弟说我的读书现在成为“绝唱”。读书成为绝唱!看看校园里,除了我们每周在一起读,还有多少人读书?你们在下面能坚持自己读书吗?
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后春笋
siccashq 2012-3-15 09:53
庄市大道上的坑,和春笋一般在雨后疯狂地冒了出来
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代人只能做属于他那一代的事——城市地理一本好书
lishuangshuang 2012-2-15 09:25
每年新学期到来,图书馆新书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而至,今年也不例外。 昨晚去图书馆,前前后后,寻寻觅觅,从一楼到三楼查阅一番,发现一本非常好的书—— 周一星教授的自选集《城市地理求索》。 仔细阅读先生自序,感触颇多, 周老师的文笔谦逊而幽默,细腻而亲切。 ( 这个自选集非常有特色,有创新,特别是每个文章前的题注,记录作者写作发表背景、治学体会、学术反思、对老师的缅怀和对朋友的感谢,如先生所言,题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从中可以感受到书中文字与我国城市发展事业的细微联系 ) 现摘录先生自序中的几段话,与大家分享: “从1978年至2008年,我的城市地理三十年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理念。 第一、注重城市地理应用理论层次的探讨。面对改革开发后国家经济和城市发展太多的现实问题, 我力求即不托里实际又不脱离理论,在实践中不陷入琐碎,在理论上不陷入空洞。我喜欢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再用于实践。 (PS:这莫非就是地理学的魅力所在——经世致用又不失理论创新) 第二、 教学与科研并重,地理与规划兼顾。 教学的系统化思维激发我不少研究的思想火花,科研积累反过来充实了教学内容,两者相互促进;我涉足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两个门类,把城市地理作为理论基础,把城市规划作为试验场所,两者相互补充。 第三、“概念”是理论的第一元素。 我注重有关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标准化,并力求不是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 。 第四、 长期跟踪某些城市基本问题不舍,以求不断完善,争取舆论。 诸如城市化、郊区化、城市发展方针、城市职能分类、城市人口统计等。正因如此,我研究的涉及面比较狭窄。 第五、接受某个哲人的态度,在学术上不唯书、不唯上、不惟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中国“ 不唯上 ”较难, 我坚持“对事不对人,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他”。治学中,求实为上,不怕讲真话 。 总之,为国服务、学术自由、我行我素。 第六、走出单纯描述,提高研究含量,靠近科学真理。人文地理随人偏于社会科学,与国情关系密切,但仍应加强地理学作为基础科学的科学性,也要融入国际交流,为国争光。”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城市地理发展的好书。 每一个学科发展史对本学科非常重要,如果学科发展史特别是地理学思想史,能够在一般规律发展升华基础上,配合每一个地理学家的学术发展历程,这样或许在学习时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了,是不是会更加务实, 期待有更多的地理学大家有更好的作品哦。 《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第一版。
3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存在的并不就等于是应该的!
热度 1 lixur123 2011-11-20 21:28
中国人最喜欢讲仁义道德,当然是在嘴上讲。从新生活运动讲到了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原来皇上没事旌表烈女孝子,现在没事就学习英雄模范,老冰每次看到这些闹剧就想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一个社会没事老是像雨后春笋似地往外冒道德楷模的话就正好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也就基本上堕落到底了。应该注意到在中国社会道德堕落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缺少过何种声嘶力竭的道德教育过,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水平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每次出事之后跑出来扯道德经的人就是在扯蛋。 实际上每次在出事之后先跑出来扯道德经的都是为政者,他们扯道德经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职失政,而中国又不缺一些身为鱼肉而偏要心比刀俎的人,他们会主动地为为政者分忧解难,把为政者失职而造成的事件粉饰为当事人个人的道德表现,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从上到下的人人都很貌似“真诚”,实际上都是在心知肚明地胡说八道的道德大合唱。这次的小悦悦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既然有18名路人视若无睹,老冰还真不相信唱道德颂歌的这些人如果身在现场会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太虚伪了点。说实在话,最后伸手相助的那位拾荒阿姨陈贤妹的伸手原因也只是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不知道这个社会的那些古怪“规矩”而已, 杀贪官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知道那些开口就是“杀”的人想没想过这个道理:如果杀贪官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早就没有了贪官,中国人在什么地方可能都不如别人,但在杀人方面中国绝对世界领先,包括杀贪官。从武则天到朱元璋,都是杀贪官的名人,但是如同最能杀人的中国人口还是第一一样,最能杀贪官的中国的贪官即使不是世界第一也不会差很多。 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在本质上都一样,这些古怪论调都是从当政者糊弄P民发展到越来越多的P民自告奋勇来糊弄自己。 在有关交通事故的问题上,老冰始终认为,缺乏有效的保险体制从而使得事故处理的经济负担超出了大部分社会成员的承受能力才是真正的原因,毕竟中国大陆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汽车群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单纯就保险体制不健全还情有可原,但是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出事,而且多次发生甚至是恶性案件之后,有关部门还是关起门来当鸵鸟,闭眼不看现实,却操纵舆论大唱道德赞歌的行为就不是情有可原的问题了,而要上升到草菅人命,有意怂恿恶性事件的高度了。特别是有些地方不但不去找问题的根源反而闹着要制定什么惩治“见死不救”的法律条令就更是恶心了。 搞一个全民能够享受的健康保险制度,整备一个有效的伤害保险制度,真的就那么难?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老冰最想不通的一点是中国官方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正式的否定回答,反而是一些P民没事在为国家着想,没事打麻将下大旗,装作政府发言人似的在说不行,这个国家是不是太诡秘了点? 类似的还有那三年到底死了多少人的问题,从来没见官方否定过,就像官方从来没有肯定过一样,就有一些自认为代表官方的人在玩了命地否认或者企图打折,这他妈是怎么回事啊? 还是那句话:身为鱼肉还偏要心比刀俎。 歇晌,悄然地。 原文地址; http://www.bullock.cn/blogs/ird/archives/156473.aspx
2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判死刑,药家鑫会是雨后春笋--科学网
热度 3 tarimriver 2011-5-8 21:34
5月7日下午6点30分,福州市仓山区一非机动车道上一正在玩耍的6岁女孩正在被一辆小汽车碾在车轮下,伺机下车看了一眼,然后上车后倒车将女孩再次碾压,女孩不治身亡。这是在药家鑫案还没有最终结果前发生的又一起恶性事故,而在2010年12月的重庆也发生了类似药家鑫案的事故,一个21岁的年轻人田某撞到一个女乞丐后,驾车逃逸,一个小时后再次驾车过来,将受害人碾压致死。 如果药家鑫案不能给社会一个明确正确的信号,此类事件会急遽发酵,千万个药家鑫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正如暴力拆迁得不到有效制裁,结果整个中国到处出现因拆迁导致的伤亡事件,依法严惩不端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3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议国家人才战略——是“筑巢引凤”还是“买凤”放“鸡笼”
热度 15 qpzeng 2011-4-27 22:46
无论从本人的学科领域还是资历及学识来说,都没有资格妄言“国家人才战略”,因此加上“小议”二字,仅代表个人粗浅看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家人才战略部署初步成型,确保了国计民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下仅就几个关键的人才问题谈点个人看法,有失偏颇之处敬请行家斧正。 院士制度问题。 两院院士是我国学术界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历年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也都基本上是两院院士,说明院士群体是货真价实的,院士们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过,近年来,由于某些院士做出有违院士身份之事,社会上频频传出要求取消院士制度的声音。不过,在我看来,“解散两院,剥夺封号”大可不必,院士们只是颐养天年的耄耋老者,其辉煌成就只代表过去。因此, 国家应将院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个人荣誉,而不应委以学术重任或决策实权。我也特别呼吁全国各大学及科研院所以后不要聘用“挂名”院士,这不仅有损院士身心健康,而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冠名学者问题。 国家有“千人学者”、“长江学者”,各省市又有“X江学者”、“Y山学者”,似乎中国“帅才学者”辈出,“将才学者”遍布!我认为, 国家和地方制定各种人才计划的初衷是好的,无非是选拔科技领军人才,以点带面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但却在无意中制造了各种形式的“学霸”,形成了学术资源的“垄断”!造成许多人吃多了被“撑死”,更多的人无饭可吃而被“饿死”! 创新性不是钱堆出来的,也不是能够预先计划出来的。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投入还是应该以项目为基准,有了好的创意才给予支持,而不是以人划线! 中外人才问题。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出台了各种吸引人才的举措召唤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确显示出“一呼百应”、“蜂拥而至”的效果,各大高校拥有留学背景的顶尖人才显著增多。可是,国家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为数众多的本土高学历人才,殊不知 “海龟”中有“庸才”,“土鳖”中也有“雄才”! 在人才政策上实行“重洋轻土”无异于搞“崇洋媚外”,搞 “一碗水不端平”, 只能让本土人才“寒心”,整天打不起精神,人浮于事,造成人才的更大浪费! 人才外流问题。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以来,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多,但学成归来的比例却不高,尤其是高端人才回归的更少。 尽管这些年国家采取了各种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但还是有很多行业顶尖人才仍持观望态度。 由于国外人才成长环境显著优于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纷纷出国留学,其目的不是学成后回国效力,而是长期滞留海外不归甚至移民。 我把国家对学生提供的中小学、大学及研究生教育形容为往“米袋”里“添米”,同时把留学生在海外就业形容为从“米袋”里“漏米”!如果国家不尽快建立并优化配套的人才工作环境,添再多的米也会漏光! 人才培养问题。 全国大兴土木建“大学城”之风盛行,高校扩招的效果也正在迅速而强劲地显现出来,“十步遇硕士,百步遇博士”已非奢谈!人才多是好事,但许多不是人才的人却占据了宝贵的就业岗位,让真正的人才没有“用武之地”! 真正的人才不是论学历,讲出身,可是招聘单位又不得不以留学生、研究生、985、211等为门槛淘汰竞聘者,结果招进的可能是“眼高手低”的废材! 还有一些硕士和博士是用“速食”“催生”和“喂养”出来的,没有多少真才实学。某些在职硕士、博士纯粹是为学位而学位的产物,令学术“贬值”,让学位“掉价”。国内硕导、博导评聘制度屡现弊端,而高校之间的教师流动几乎等于零!“蹩脚”的培养制度加上“低能”的硕导、博导,只能培养出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无能”学生! 国家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不断向好的,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如果国家不正视以上貌似“小问题”的“大问题”,即使花再大的力气引进国外人才、培养本土人才也无济于事!我的观点是, 国家不仅要注重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更应着力创造优越的学术环境,要“筑巢引凤”,也要“腾笼引凤”,这比“买凤”放入“鸡笼”好得多!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4786 次阅读|43 个评论
2011年医学研究热点:基因组与药物研发动态与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11-1-19 13:18
基因组将为人们找到合适药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041.shtm 国际心血管病专家、美国斯克利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所长埃里克·托普尔表示,10年前,测序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可能要30亿美元;2010年其成本降到1万美元左右。2011年,其成本有望降到4000美元。而且,随着测序成本不断降低,基因组研究领域在2011年将会出现更多的医学突破。他说:“这个领域正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Prediction 6: Genomics will find medicines that work for you. Sequencing an entire human genome cost about $3 billion a decade ago. Last year it cost around $10,000, according to Dr. Eric Topol, director of the 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 in La Jolla, Calif. Topol said he expects to see the price drop again in 2011, to about $4,000. And with lower financial barriers, he said, more medical advances from genomic research will come in the next year. http://www.myhealthnewsdaily.com/seven-predicted-medical-advances-in-2011-0949/ Genomics and medicines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8e95z6bgci1oIeI1I00h001000j100200010 信息分析报告 Genomics and medicines 1-19.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