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敏感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LCA Q&A:什么是敏感度分析与敏感性检查?
热度 2 wanght 2012-7-24 22:43
敏感度分析的数学定义:当函数的自变量变化单位百分比时,函数值也会相应变化一个百分比,两个百分比的比值就是函数值对此自变量的敏感度。在 LCA 中,各单元过程的清单数据及其原始数据就是自变量, LCA 结果就是函数值。进行敏感度分析的原因是希望找出对 LCA 结果影响最大的关键清单数据和原始数据,从而找出改进的关键方向。 敏感度分析最简单的实例可以参见讲座 PPT 中轮胎清洁生产标准的例子,也可以在 eBalance 的电力练习 excel 文件中尝试修改单元过程数据,并观察 LCA 结果的变化。 注意:ISO标准中的sensitivity check翻译为“敏感性检查”,这与“敏感度分析”是完全不同的 两个 概念。ISO建议对LCA建模过程中所做的重要假设和选择(例如分配方法的选择)等进行敏感性检查,即换一个假设或选择,重算一次,看是否会影响到LCA结论(运气好的话,结论不受影响,就可以放心地假设或选择了)。
个人分类: LCA/LCM|128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动物伦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动物保护的伦理敏感性!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5-22 15:20
动物伦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动物保护的伦理敏感性!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519 :动物伦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动物伦理的敏感性! 倫理學的作用主要是對道德原則進行討論,對流行但已過時的道德判斷進行反思、批判,探索建立新的道德觀。 對於動物倫理學而言,就是要提高人們保護動物的道德敏感性,提醒人們注意:我們如何與動物打交道,是有倫理學意義的。以前人們認為如何對待環境,是與倫理道德無關的,而環境倫理學的興起,使人們重新思考與環境的關係,將人類與環境關係的問題引入了倫理學維度。在這個角度上,動物倫理學與環境倫理學類似。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483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确定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htam 2012-4-17 15:55
冰川河是发源于高寒山区的河流,其源头有冰川存在。冰川河的源头通常称之为“水塔”,仅青藏高原和天山这两座“亚洲水塔”就供养全球至少1/4的人口。冰川河因含有冰川融水,而极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尤其在干旱区,冰川河出山径流量基本上代表水资源总量。气候变暖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中下游的人口与农业安全。因而,研究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对于选择适当的适应对策极为关键,然而,已有的研究方法多只能定性评估,或者需要复杂的野外观测。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博士生孔彦龙与导师庞忠和研究员以“中亚水塔”天山为研究区,采用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首先,他们对比了过去50年以来南北疆水资源变化,发现:虽然北疆气候变化明显强于南疆(图2a和2b),但是位于北疆的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量增加(10.0%,图2c)却远远比不上南疆的库马拉克河出山径流量的增加(38.7%,图2d)。继而,他们分别对北疆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和南疆的库马拉克河进行了同位素径流分割(图1),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中,冰川融水比例低于9%(图2e);而库马拉克河冰川融水比例高于57%(图2f)。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冰川融水所占份额,冰川补给比例高的河流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图1:研究区分布 图2:新疆地区气候变化(a和b)、乌鲁木齐河(c)和库马拉克河径流量变化(d)和乌鲁木齐河(e)和库马拉克河(f)径流分割结果 冰川河径流分割可以采用的不同方法,同位素方法由于能够直接厘清水分来源,因而其精度与可靠性高于普通水文学方法,而对于没有观测资料的河流(ungauged river)来说,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则更为显著。论文评审过程中,审稿人认为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方面,代表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水文学权威期刊 Journal of Hydrology 上(Kong et al. Evaluating the Sensitivity of Glacier Rivers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Hydrograph Separation of Discharge. Journal of Hydrology . 2012, (434–435): 121–129, doi: 10.1016/j.jhydrol.2012.02.029)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天里的护肤体验
热度 4 cutefay 2012-4-15 00:42
最近的气候变化让我脸部皮肤有些过敏,红红的,发痒。 以前我从不会出现季节性过敏的症状,但这两年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容易在春秋的时候过敏,例如脸部皮肤发红、起小疙瘩,眼睛发痒,鼻子难受等。 前一阵子一直坚持吃蜂胶,总体似乎有点改善,但是由于这几天天气的缘故,最近这几天过敏反应加重了。前几天脸总是红红的,有些人见了我说:这两天看你气血不错啊!其实发红只是因为过敏,和气色无关。 为了缓解脸部过敏,我用金盏花纯露充当爽肤水,每天晚上还坚持用一个牌子的的敏感修复面膜,发现还确实有些作用,用完之后觉得很舒服。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金盏花纯露的功效:1. 超强的愈合能力,杀菌收敛伤口,治理发炎,暗疮,毛孔粗大,防止疤痕的产生。2. 镇定肌肤,改善敏感性肤质。具有修护疤痕的功效。而敏感修复面膜中含有洋甘菊成分,也是具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
个人分类: 美容美发|348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JH: 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确定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热度 1 michaelkong 2012-4-13 19:42
冰川河是发源于高寒山区的河流,其源头有冰川存在。冰川河的源头通常称之为“水塔”,仅青藏高原和天山这两座“亚洲水塔”就供养全球至少1/4的人口。冰川河因含有冰川融水,而极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尤其在干旱区,冰川河出山径流量基本上代表水资源总量。气候变暖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中下游的人口与农业安全。因而,研究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对于选择适当的适应对策极为关键,然而,已有的研究方法多只能定性评估,或者需要复杂的野外观测。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博士生孔彦龙与导师庞忠和研究员以“中亚水塔”天山为研究区,采用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首先,他们对比了过去50年以来南北疆水资源变化,发现:虽然北疆气候变化明显强于南疆(图2a和2b),但是位于北疆的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量增加(10.0%,图2c)却远远比不上南疆的库马拉克河出山径流量的增加(38.7%,图 2d)。继而,他们分别对北疆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和南疆的库马拉克河进行了同位素径流分割(图1),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中,冰川融水比例低于9% (图2e);而库马拉克河冰川融水比例高于57%(图2f)。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冰川融水所占份额,冰川补给比例高的河流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图1:研究区分布 图2:新疆地区气候变化(a和b)、乌鲁木齐河(c)和库马拉克河径流量变化(d)和乌鲁木齐河(e)和库马拉克河(f)径流分割结果 冰川河径流分割可以采用的不同方法,同位素方法由于能够直接厘清水分来源,因而其精度与可靠性高于普通水文学方法,而对于没有观测资料的河流(ungauged river)来说,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则更为显著。论文评审过程中,审稿人认为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方面,代表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水文学权威期刊 Journal of Hydrology 上(Kong et al. Evaluating the Sensitivity of Glacier Rivers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Hydrograph Separation of Discharge. Journal of Hydrology . 2012, (434–435): 121–129, doi: 10.1016/j.jhydrol.2012.02.029)
个人分类: Study|2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典的荧光抗体技术基本原理
liuhuiying945 2012-2-17 19:55
1. 直接法 直接法是荧光抗体技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标记抗体直接与相应抗原(待检抗原标本)结合,来鉴定未知抗原。 其优点为: ①由于在反应中只有两种因子参与,结果判断较简单; ②特异性强,与其他抗原交叉染色较少; ③操作步骤少,方法简便、省时。 其缺点有; ①敏感性较差; ②一种标记抗体只能鉴定一种抗原; ③不能用于鉴定未知抗体。 2. 间接法 间接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首先用已知未标记的抗体(第一抗体)与待检抗原反应或用未知抗体与已知抗原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洗去未结合的抗体,再与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二抗)反应。在第一步反应中,若抗原抗体发生了反应,则抗体被固定在标本上,那么第二步反应中标记的抗体(二抗)必然与第一步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体发生反应,这样就可以通过二抗的示踪,对标本中未知抗原或抗体进行鉴定。 其优点为; ①敏感性较高,是直接法的5-10倍; ②用一种标记的抗体,就能与一种以上的相应的抗体或抗原配合鉴定多种未知的抗原或抗体; ③既能鉴定未知抗原,又能鉴定未知抗体。 其缺点有 ①在反应中有多种因子参与,容易产生非特异性染色,结果判断有时较困难; ②操作步骤多,费时。 3. 双标记法 双标记法是用两种荧光素(常用FITC和PE)分别标记特异性不同的抗体,用于检测同一标本中的不同抗原。此法常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的研究。 用于流式细胞 仪检测的常用荧光素有FITC、TRITC、Cy3、Cy5,PE和PI,在以上各种荧光染料中,PE荧光最强,适用于弱表达抗原;FITC最便宜,适用于强表达抗原,适用范围广。 1.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取一定量的细胞悬液(浓度约1×10 6 个/ml),直接加入荧光素标记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如做双重标记或多重标记染色,可把几种标记有不同荧光素的抗体同时加入)。4℃孵育15~30分钟后,用1/15mol/LPBS(pH 7.2~7.4)洗1~2次,加入缓冲液重悬,上机检测。 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易于分析,适用于同一细胞群多参数同时测定。虽然直接荧光抗体标记试剂成本较高。但减少了间接标记法中较强的非特异荧光干扰,因此更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2.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取一定量的细胞悬液(浓度约5×10 6 个/ml),加入特异性第一抗体,4℃孵育15~30分钟,待反应完全后用磷酸缓冲液洗去未结合抗体,吸尽残留液体,再加入荧光标记第二抗体,4~C孵育30分钟,生成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洗涤后即可上机检测。注意:在整个荧光标记过程中均需参考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间接法染色程序,尤其是加入一抗前需使用正常非免疫血清封闭,以减少非特异性反应。如果对于未经固定的细胞需使用0.3%TritonX-100为细胞膜打孔,以保证抗体能够进入细胞内。 此法费用较低,二抗应用广泛,多用于科研样品检测。但是,由于非特异性荧光背景较强, 影响实验结果,在样品制备时应加人阴性或阳性对照。另外,由于间接法步骤较多,尤其是经过多次洗涤,均可使细胞数量骤减,因此,在加入第一抗体前细胞悬液的细胞浓度约5×10 6 个/ml,上机检测前不少于1×10 6 个/ml即可,此法不适用测定细胞数较少的样品。 3.荧光标记中的注意事项 ① 为减少非特异性干扰,荧光标记物用前应用0.22um滤膜过滤或高速离心5分钟,以除去颗粒或沉渣。 ② 细胞样品的制备、染色及保存均应该尽量保持新鲜,防止分解代谢引起的表面抗原消失及细胞死亡,可以通过加入营养培养基或低浓度血清以及4~0或冰浴中操作来解决。 ③ 细胞稀少或低比例细胞亚群分析时,为保证准确,应排除死细胞。 ④ 荧光标记抗体浓度应该合适,如果浓度过高,会使非特异性结合增加。在使用一抗之前,将样品与过量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来源于同一种属的正常血清一起孵育,以阻断一抗和细胞表面或胞内结构非特异性作用。在使用一抗之后,将样品、与二抗相同种属的5%~10%正常血清和二抗一起孵育,以减少二抗与一抗、细胞表面或胞内结构之间的非特异相互作用。如果使用含有与一抗或二抗种属相同的血清液体稀释抗体,便可以省略此步骤。
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申请第一次组会
热度 10 Guoxiangyun 2012-2-17 19:12
今天下午组里开会,讨论了今年准备申请的国家基金项目,共讨论了4份申请书,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 (1)项目要做的事情太多,目标不集中。例如,催化剂活性金属有好几种,载体也有好几种。看到这样的申请书,我的感觉就是申请人对到底要做什么自己还不清楚,或者不自信。同样,这样的申请书也很难写得逻辑清楚,条理分明。 (2)研究内容没有深度,有的将研究方案写到研究内容里。例如,研究内容里写某某条件对什么什么(比如催化活性、选择性)的影响。这种写法显然可以深入,你这个制备条件和催化剂活性或选择性当然有联系,可是肯定还有中间环节吧。比如,制备条件变了,颗粒尺寸变了,从而活性改变了。那你就可以写成反应活性与纳米颗粒尺寸大小的关系,或者反应活性的尺寸敏感性等。 (3)关键问题写得很长,一眼看不出要点;或者只有问题,却没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想法。一般,关键问题写2条,每条一段(6-7行)。先醒目地用黑体或小标题指出问题,然后简单分析费什么关键,最后写我又什么高招(想法)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4)摘要最关键。如果评审人看了摘要,还不清楚项目要做什么、以及这个项目的必要性和创新性,那基本上就不会往下看了。 (5)青年基金一定要把自己的亮点(论文、获奖)醒目地突出出来。
8929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好前景
Tangjintian 2011-12-9 10:32
日前,科讯网对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字 纳米 靶向热疗 肿瘤   如何有选择地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机体组织不造成损伤是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靶向热疗是一种利用物理能量在人体组织中所产生的热效应,并根据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对热的敏感性不同而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将磁性纳米材料注射到肿瘤组织,在体外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并均匀释放给肿瘤组织。由于肿瘤组织中血液供给不足,使得肿瘤细胞中热量扩散较慢,导致局部温度升高从而实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利用磁性纳米材料颗粒制造靶向输送的医疗药物,是目前医药学研究的热点。纳米级的磁性颗粒的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还要小1~2个数量级,用其作为定向载体,通过磁性导向系统控制,可将药物靶向输送到病变部位释放,有利于提高疗效,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并有助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动物实验证实,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具有高效、低毒、高滞留性的特点。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项正在被广泛应用的医学诊断技术,造影剂可以增强对比信号差异,提高成像对比度和清晰度,从而清楚地显示体内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状态,有效检测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成像差异。但目前常用的部分造影剂存在体内分布没有特异性,在必要的时间不能维持一定的浓度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超顺磁性氧化铁新型造影剂,具有靶向性好,血循环半衰期长,体内组织特异性高等特点。   磁性纳米颗粒在热疗、靶向给药和磁共振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最优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和性能,使其具有强磁响应性能;如何进一步提高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改进其生物相容性,进而能适应更多的生物体等。   专家强调,准静态磁场研究将使人们对周围变化着的磁场的认识在观念上产生较大的飞跃,甚至催生新原理和新概念的工业产品系统。随着准静态磁体制造技术、准静态磁场探测传感器技术、新材料、网络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研究的进展,准静态磁技术应用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http://www.tech-ex.com/equipment/news/forecast/00506541.html
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J-2011] J-C本构参数对绝热剪切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melius 2011-11-4 21:25
刘战强,张克国, J-C 本构参数对绝热剪切影响的敏感性分析,航空学报, 2011,32(11):2140-2146 摘 要 : 综合考虑应变、应变率和温度对绝热剪切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基于 J-C 本构方程的绝热剪切失稳判据。以 45 钢、 TC4 钛合金和 7050 航空铝合金三种不同的金属晶格材料为例,计算得出了出现锯齿形切屑的临界切削速度,并以临界切削速度为参量,以敏感度作为衡量敏感性的统一标准,进行了本构参数对绝热剪切的敏感性分析,旨在说明 J-C 本构参数对绝热剪切的影响大小,为材料的本构研究和工程中绝热剪切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材料中, TC4 钛合金对绝热剪切的敏感性最大; J-C 本构参数对锯齿形切屑的出现皆有影响,对绝热剪切的敏感性最大的是参数 A ,次大的是参数 n 。 关键词 : 绝热剪切;切削;应变率;本构方程;敏感性 J_C本构参数对绝热剪切影响的敏感性分析.pdf
个人分类: [Publications] 论文全文|4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出金属玻璃的“剪切带韧性”概念
热度 5 mqjiang 2011-10-13 20:38
提出金属玻璃的“剪切带韧性”概念
提出金属玻璃的“剪切带韧性”概念 在对金属玻璃剪切带行为的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 不同材料体系中剪切带扩展到失稳之前所耗散的能量是多少? 这个能量反映了不同体系对于剪切带扩展的抵抗力,可以来表征剪切带扩展的材料敏感性。 最近,我们基于大量动态剪切实验,获得了金属玻璃中纳米尺度剪切带扩展相关的第一手实验资料。 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一个剪切带扩展的理论模型,其中考虑了动量、能量(温度)以及质量(自由体积)的平衡。 得到了剪切带扩展临界时间、剪切带厚度、临界耗散能的解析表达。基于这个临界能,引入了剪切带韧性(Shear-band toughness)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理解金属玻璃材料中剪切带扩展机理以及材料断裂韧性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工作发表在Acta Materialia。 全文下载: Acta Mater 2011-Jiang.pdf 在本月敦煌召开的中国非晶合金年会上,向国内同行介绍了相关工作。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7538 次阅读|7 个评论
什么是research?
ant2010 2011-6-28 08:13
什么是research?research就是反复寻找,这里寻找是一个动词,不一定表示什么具体的意思。重点在“反复”。研究就是反复的做某事,比如加样,搜集资料,录入数据,看文献,写文章,很多事情都是“反复”的乏味动作。一般想象中的“创新”“发现”“发表”是很少有的幸福时刻。选择research就是选择“反复”,而且你不能因为“反复”而损害了你的敏感性和发现力,你同时还要保持敏感的头脑,就是说你必须既要忍受敏感带来枯燥的痛苦,又要坚持清醒,以最大保持发现的机会。
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思想语言的结构敏感性与“列车隐喻”
老李 2011-4-27 17:03
论思想语言的结构敏感性与“列车隐喻” 1 李侠 2 王贝贝 ( 1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上海 200240 , 2 中南大学 哲学系 长沙 410083 ) 摘要: 思想语言不仅是心理表征的载体,而且还是语义加载与心的计算理论的载体。思想语言为了实现上述两大功能,在心理表征过程中一方面体现出对于句法结构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在语义加载过程中还体现出对于语境的敏感性。列车隐喻可以很好地解释心理表征中的概念性内容与非概念性内容在个体层面与亚个体层面的表达机制,以及两类心理内容与结构敏感性的关系。 关键词: 思想语言;结构敏感性;心理内容,隐喻。 中图分类号: B15 文献标识码: A 思想语言假设( 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 ,简称 LOTH )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福多( Jerry Fodor )于 1975 年在其同名著作中首次提出的,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以及语言哲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如今它已经成为福多的理论名片之一(另一个为心理模块)。关于思想语言的假设,福多本人的观点在前后期的变化也是很大的,这种变化指涉了该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最近二十年国际学界对于 LOTH 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该假设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本文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尝试澄清与解决如下三个问题:首先,思想语言的内涵与结构;其次,思想语言与结构敏感性的关系;第三,提出思想语言与语义加载中的“列车隐喻”模型。 一 思想语言的内涵与结构 福多提出思想语言的假设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下两个问题:心理表征的载体问题和心理计算问题。由于福多的思想一直徘徊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自 1975 年提出思想语言概念以来,其观点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2008 年新修订的思想语言的第二版( LOT2 )与第一版相比,简直就是一本新书。因此,对于标志福多主要理论贡献的思想语言假设有必要进行一些细致的梳理与澄清,否则后面的论述将面临严重的困难。 福多对于作为内在心理状态符号的思想语言的结构有如下三个简短的约束条件:“( 1 )认知过程的可用模型的特征在于作为基本的计算和预先假设的表征系统,计算得以被完成; ( 2 )表征系统自身不能用自然语言表达;尽管( 3 ) 任何可习得的自然语言的语义特性 都 必须能在表征系统中被 加以 表达 。” 由这个描述中,可以基本上推测出思想语言结构的边界,同时也可以看出思想语言的两大功能:计算与语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思想语言假设,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思想语言的内涵,哲学家劳伦斯·凯叶( Lawrence Kaye )把福多思想语言的内涵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1 )表征实在论,( 2 )语言学思想,( 3 ) 区别(思想语言与自然语言) , 4 先天论( nativism ), 5 语义完备性。” 如果仅从语言学角度考虑,思想语言主要关注如下三个问题,生产性( productivity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学者们通常把这个词翻译为产生式,但是,在福多那里,这个词主要是指人类利用少数的句型结构就可以产生出无数句子的能力,结合这种理解,把该词翻译为生产性更符合福多的本意)、系统性( systematicity )与语义构成性( 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 )。坦率地说,思想语言的生产性与系统性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处理,困难的问题在于思想语言的语义构成性假说,这里涉及到两个很棘手的问题,即表征的类型问题与表征的语义赋值问题,后一个问题也是目前国际学界普遍感到棘手的理论难点,笔者认为它的实质就是心理表征过程中的语义加载问题。 在思想语言的第一版中,福多本人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些问题,只是笼统地提出了思想语言假设的大致轮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女哲学家苏珊·施内德 ( Susan Schneider ) 2008 年在一份即将发表的手稿中对思想语言假设有一个更为全面的分析,她认为思想语言假设主要由以下三个断言构成“( 1 )认知过程存在于大脑内的内在表征的标志性后果中,( 2 )这些内在表征具有组合句法与语义的特征,更进一步说,符号操作执行着思想的语义特性。这里包含三层意思,首先,组合句法,其次,组合语义,第三,思考,作为符号操作的一种,保持着卷入思想中的语义特性。( 3 )在内在表征上的心理运算对于符号的句法结构是因果敏感的。” 客观地说,笔者认为苏珊关于思想语言假设核心内容的勾勒是近年来已经发表的诸多相关文献中比较准确的。思想语言假设的提出主要为表征的运行提供一种类语言的媒介,这一点是理解思想语言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在此后的三十年间福多一直尝试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语言的第二版( LOT2 )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表征的语义构成性来进行论证。关于心理表征的类型,福多分为两类即:推论性表征(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 )与图像性表征( Iconic representation )。这对概念的提出,福多主要是为了解决非概念性经验的表征问题。对此,福多关于两类表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即“一个推论表征在语言 L 中是语义构成性的,当且仅当它的语义解释完全是由它的句法连同初始词汇的语义解释构成的。…推论性表征是那些它的构成部分是经由典范性分解而被承认的。” 相反,一个表征如果没有典范性的分解过程,那它就是图像性的。换言之,根据事实本身来看,图像性表征缺乏大量的概念化表征的典型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福多对两类表征给出的判据是,是否存在典范性的分解过程。如果没有办法分解,那么该表征就没有构成结构,因此也就没有逻辑形式。这点很好理解,比如一张图片如何分解?分解的图像性符号不能表征事物,而推论性符号可以。其实,福多的这种努力主要是为了解决非概念性内容的表征问题,然而他的分类仍然是存在很多弊病的,其实,表征的总类如果按照功能来分,远不止这些,如听觉的表征,嗅觉的表征以及视觉的表征等。 如果按照内容来分,则可以分为两类,即概念性表征与非概念性表征。从这里可以看出,福多经过三十多年的思考,关于心理表征的内容问题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语义内容如何与表征相结合,福多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于推论性表征的语义内容的获得,福多沿用早期的观点,即语义对于句法结构的随附性,由句法结构自然带来的,而对于图像性表征的语义内容的获得,福多并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决策略,他在这里所做的工作仅是从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入手。按照他的看法:“在经验的知觉分析中概念的作用就是从经验信息中恢复它所包含的内容。” 基于此,自然可以追问,那些无法概念化的经验如何表征?比如痛的经验等,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将有详细的论证。其实,在思想语言假设中还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即整体性问题与相关性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与心理表征的计算性与语义特性有关,因此,有必要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清理。 二 思想语言与结构敏感性的关系 福多和派利夏恩( Fodor Pylyshyn ,简称 FP )在 1988 年撰文批评联结主义者导致了一个困境,即在这种模式下联结主义者在没有执行传统的思想语言结构的情况下对于适当解释认知规律中的诸如系统性与生产性问题导致了一种困境。针对这种责难,哲学家莫莱特 · 阿易得( Murat Aydede )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思想语言:联结主义的贡献》,在这篇论文中阿易得针对双方争论的焦点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为我们全面理解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梳理。其实,对于联结主义者来说,他们试图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分布表征模型来应对这种困境。在福多等人看来,他们面临的第一个主要困境是,即假如他们试图解释系统性,他们必须假设表征具有句法(还有语义)结构和运作机制,这种表征过程对句法结构是敏感的,而这种模型实际上在贯彻思想语言结构模型,因此,联结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一种新的方法。第二个争论的焦点在于,假如联结主义者不假定句法结构表征与结构敏感过程,那么他们的模型就不能适当地解释认知系统性。这就是双方争论的两个焦点所在,加拿大哲学家阿易得( Murat Aydede )把这种争论称做D描述,它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两个要件:“ a 系统的表征具有句法与语义的组合性,这样的结构复杂(分子型)的表征是系统地由结构简单(原子型)的构成要素建构出来的,并且分子表征的语义内容是由它的原子构成要素与句法 / 规范结构相结合的语义内容构成的,并且 b 表征的操作是(因果地)对句法 / 规范结构具有敏感性的。” 其实阿易得关于福多等人对联结主义的责难的核心正在于此,问题是联结主义模型是否满足了 D 描述的要求,如果满足,那么联结主义就是一个传统的思想语言假设模型的变体,如果不满足,那么在福多等人看来,联结主义就存在无法克服的困境。 现实情况是联结主义者拒绝了福多给出的 D 描述,他们认为在关于传统的定义上,两者之间存在明显不同。在联结主义者看来,传统的基本承诺是联结的或结构化表征的句法要素的明确标志被假定在 D-a 描述之内,而传统的获得则被假定在 D-b 描述内,即实际的因果敏感性是发生在句法结构表征过程中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联结主义者来说,仅仅假定表征系统满足 D ,不足以使系统成为思想语言系统。如果考虑到福多从思想语言( LOT )到心理模块理论( MM ),再到心的计算理论( CTM )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他之所以一再强调语义的结构敏感性问题,是因为结构敏感性的存在保证了在表征过程中两种功能的实现,其一,语义内容的实现,其二,思维的本质是计算的理论得以完成。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思想语言的作用就可以解释为语义内容的载体,同时,由于思想语言满足于句法结构的要求,因而是可以计算的。但是这样一来,他的心理模块理论在语义加载与心的计算方面就存在两重困境。首先,模块的最基本特点就是“输入系统是范围特异性的、操作是强制性的,以及输入加工是信息封装的等。” 如果模块是领域特异性的,那么信息在模块内部编码时的语义加载就一定是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初始语义内容( S0 )与特定输入信息所具有的语义内容,此时呈现为结构的高度敏感性。再者,由于模块的信息封装特性,此时的计算就只能是一种单一化的计算。这样一来,从输入系统到中枢系统的衔接就存在一种严重的困难:输入系统是领域特殊的,而中枢系统则是领域一般的,再则,输入系统的信息是封装的,而中枢系统则是信息非封装的。思想语言在两个系统中的功能有什么变化?在两个不同系统中的语义加载的模式有什么区别? 关于语义部分后面讨论,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在两个系统中的计算问题,关于心的计算理论的传统观点,福多认为主要包括如下两条原则:“心的计算理论( = 通过句法过程执行的理性主义心理学) 1 根据其内在无声的逻辑形式,思想具有它们的因果作用。 2 思想的逻辑形式随附在与心理表征相一致的句法形式上。 3 心理过程是计算的,它们的操作是被限定在心理表征的句法形式上,而且,它们可靠的真值存在于无限多的情况中。” 福多上述的这个界定解决了两个中心难题,即首先,什么决定思想的逻辑形式?其次,思想的逻辑形式如何决定它的因果力量?这也就是所谓的“新综合”( New Synthesis )理论的主要理论旨趣。这个理论的支持者通常信奉大模块( massive modular )理论,大模块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达尔文式适应论规则形成的,其实这是一个很空泛的试图一揽子解决计算与语义问题的模糊理论,对此,福多认为心灵是不能这样工作的。笔者认为,在这点上福多的看法是有道理的,这里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是句法的特性问题,那么句法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福多认为:“一方面,它们是表征的‘局部’特性之一,换言之,句法特性被表征部分所具有的以及这部分是如何被安排的完全决定。另一方面,在这种意义上,表征的句法结构是局部性的为真,那么,表征的句法结构决定了与其他表征的确定性关系也同样为真。” 由此,可以得出福多的主要观点,即通过假定心理表征具有句法结构,思想的逻辑形式随附在与心理表征相一致的句法形式上,观念的句法驱动了因果关系,通过因果关系,心的计算过程得以实现。这里要强调两点:其一,计算的动力机制是由因果关系提供的,其二,计算(表征的逻辑形式)是局部性。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计算来说,它是对结构高度敏感的。 但是,福多的理论在这里也存在一个严重的困难,即中枢系统不是模块性质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非封装特性以及领域一般性( domain general ),而输入系统则被假定为模块性的,并且是领域特殊的。这种区别导致福多理论面临两个需要解决与澄清的问题,即相关性问题( The Relevance Problem )与全局性问题( The Globality Problem ),前者与传统的框架问题有关,后者则与敏感性问题有关。按照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系女哲学家苏珊·施内德的观点:“相关性问题通常被按照如下方式表达:假如一个人想获得一种机制去决定什么是相关的,为了判别这些给定的条目是否是相关的,它需要排查数据库中的几乎所有条目,这是一项巨大的计算任务,对于一个系统在某给定时间内快速完成这项活动是不可能的。然而,人类在任何时间内都可以快速决定相关性,因此,看来人类的领域一般性思想是不能计算的。……句法的特性是心理表征的语境非敏感性。换言之,心理表征的句法特性不依赖于相关组合计划中的其他心理表征满足的特性,而依赖于思想语言语句的类型同一性。” 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性问题质疑了传统的心的计算理论是否可能的问题,而全局性问题则把计算局限在思想语言的范围内。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结论:首先,从人类认知的总体上看,它是计算的,然而由于相关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中枢系统在领域一般性的主导下计算又是不可能的。再者,从全局来看,句法的最大特性就是语境非敏感性,既然语境的改变不影响句法的运算功能,那么全局性的计算又是可能的,这两点是自相矛盾的。 三 结构敏感性与心理表征的“列车隐喻” 之所以关注思想语言的结构敏感性,是因为结构敏感性在整个心理表征过程中肩负两种重要的认知使命:其一计算特性,其二语义加载问题。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存在两类结构敏感性,在领域特殊性内,体现为句法结构的敏感性,在领域一般性内则遵从语境敏感性。不同类型的结构敏感性给心的计算理论以及语义加载问题的实现带来了非常麻烦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结构敏感性问题的了解还很少,如果不能把这个问题阐释清楚,那么与之相关的计算与语义问题的解决都将无从谈起,尤其是与语义加载有关的心理内容的处理。基于这种理解,本文尝试引入“列车隐喻”来阐释结构敏感性与心理内容的表征问题。 众所周知,列车是一种运输载体,随着列车类型的不同,列车的功能也就被相应地确定了。对于领域特殊性来说,它的结构类似于分类明确的各种感觉输入模块,它只负责单一的感觉信息,福多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六种感觉输入器官称为模块,就是基于这种理解。那么在“列车隐喻”中,心理内容的表征就相当于功能专一的列车所呈现出的整体功能,如客运列车,它只负责运送旅客,换言之,由于它的独特内在功能结构,它只对旅客敏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主导下的领域一般性的范畴内,它相当于散装货车,功能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运送有形物体,又可以运送不定型物体,根据环境的需要,散装货车可以随意运送任何物件,这种状况相当于语境敏感性。通过列车隐喻可以很直接地把两类结构敏感性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列车隐喻的意义就不大了,关键问题是列车隐喻还能很好地揭示心里表征过程中的计算与语义问题,这才是列车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功能之关键所在。对于心理计算来说,由于模块的领域特殊性,传输到各类感觉模块内的感觉刺激的计算速度最快,这主要归功于各模块内部收到的信息的类型同一化,这种同质性加快了运算速度,这就好比,客运列车的装载速度比货运列车快得多(旅客上下车要比货车的装卸快捷得多),主要得益于所承载内容的单一化,这种功能分类提高了心理计算的效率与速度,在心理表征过程中这就是句法结构的敏感性。而在中枢系统的领域一般性区域内,由于各类不同质信息的集聚与整合,加大了计算的难度,这就相当于散装货车在装卸不同类物品时的情况,列车隐喻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很好地解释心里表征中的语义加载问题。 笔者曾提出过一个假设模型:“认为心里表征过程中的语义内容在空间上是通过采取分段累积加载模式实现的,一个心里表征的总的语义内容 ∑ SC=S0+S1+S2 。其中, S0 是指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初始语义内容, S1 则是指可以概念化的心理内容,而 S2 则是指非概念化的内容。” 对于列车隐喻来说, S0 就是列车本身所具有的初始语义内容,不论哪种类型的列车都有装载的功能,以往的心里表征理论中关于心理内容部分,很少考虑到结构本身的语义内容,而列车隐喻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 S1 相当于可以明确分类的功能单一的列车,如旅客列车,而 S2 则指那些功能无法具体分类的列车,如散装货运列车,即便如此,没有人怀疑散装货运列车没有内容,只是这些内容无法完全(或直接)表达而已。心里表征的语义内容中最难以处理的也就是这种非概念化经验内容的表达与计算问题。同时,提出列车隐喻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试图解释语义内容的来源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换言之,在接受感觉刺激后,心里表征的内容在分段累积语义加载的过程中是如何储藏的?根据上面的论述,如果我们把心理内容按照性质分为两类,即概念性内容与非概念性内容是正确的话,那么,作为心理表征实质的内容到底发生在哪个层面?它们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初步做出一些进一步的探讨。 有些学者为了解释心理内容到底发生在哪个层面上,提出了一组很有新意的概念:个体层面( personal levels )与亚个体层面( subpersonal levels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哲学家丹尼尔 · 丹尼特( Daniel Dennett ,1942- )在 1969 年首先提出的。当初只是为了阐述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应该发生在那个层次上,根据哲学家伯穆德 (Jose Luis Bermudez) 的总结:“在亚个体层面,解释是一种机械的、心理学的,其中脑活动和神经网络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个体层面,心理现象与目的性活动,通过对个体活动的适当描述的分类,来获得解释的,以此来反对活动的脑中心说。” 而根据传统的观点,在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时,一个关键点就是应包含遵循合理的限制、宽容与构成的连贯性原则,因此,解释不能发生在亚个体层面。丹尼特则认为,在解释人类行为时亚个体的计算状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这种区分是合适的。联系到笔者提出的心里表征的语义分段累积加载模型,如果没有这种从亚个体到个体的纵向区分,那么一个完整心理表征所具有的总语义内容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立即清理:其一,亚个体状态的本体论基础是什么?换言之,它具体指称了什么?其二,亚个体的计算状态应该满足一些什么样的条件?丹尼特等人并没有对亚个体到底指称什么给出明确的说法,依据笔者的分析,由于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都是分门别类地进入相应感觉器官,因此,亚个体的本体论基础应该是身体内部的各种感觉器官,这没有什么疑义,但是亚个体状态的提出,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各类感觉器官重新命名,而是从功能角度重新定义这些器官在认知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亚个体状态与福多提出的心理模块就具有了很大的共通性,基于这种理解,可以把亚个体状态看成是模块在本体层面的一种功能表达。对于亚个体计算状态的运行,如果亚个体的性质是模块性的,那么,只要符合结构敏感性即可。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伯穆德指出的:“假如亚个体解释是因果性的与机械性的,那么它只有在感觉输入与行为输出之间建立起一种类似规则的连接,而这样看起来它就把亚个体的表征状态的可能性直接排除了。” 其实,在这里伯穆德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即亚个体层面的表征与个体层面的表征并不矛盾,每一次表征都在获得语义内容。相反,他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倒是很有见地的,即知觉状态可以拥有非概念内容,尽管它们是典型地个体层面的状态,因此,如果坚持认为内容状态仅仅存在于个体层面,那么它将陷入概念性内容是唯一内容的旧路。 关于亚个体层次与个体层次的界定,以及它们与领域特殊性与领域一般性这对概念的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目前国外学者的论述还比较混乱,充满分歧,导致一些很有新意的概念之间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这两对概念实质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表征与语义问题,前者是一种纵向关系,而后者则是一种横向关系,复杂的是,在纵向角度表征问题出现了交叉,而不像在横向领域中表征问题是零交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如果这样理解正确的话,那么在纵向的亚个体层次的表征中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在亚个体层面,表征既要处理可以概念化的经验内容,又要处理非概念性的经验内容,这将怎样实现呢?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理论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对亚个体状态的输入信息按功能进行一些分类,那么就可以简化问题,回到在领域特殊性中心理表征的处理办法,即对句法结构的敏感性,利用演绎似的因果规律来进行运算,但这只适合于可以概念化的内容,那么非概念化的内容在亚个体层次将如何表征呢?在这里笔者愿意相信一些具有非概念性内容的经验是以原子式的方式存在的,即不是复合性的分子式的非概念性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无法概念化,它仍可以体现出敏感性,并按照一定比率把这部分内容按照类概念化的方式表征(敏感性很低,心理计算速度也会随之变慢,如特定感觉器官能对其他感觉器官的刺激呈现出一种补偿功能与支援意识就属于这种情况,如盲人的听觉一般都比较好,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但是这种表征是不完善的,甚至初次表征结果在后来多次表征叠加中被过滤掉(如卡米洛夫 - 史密斯, 1993 提出的表征重述理论就是一个例子),即便如此,这部分不可见的表征,也将以潜意识形式存在,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能够成为意识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多以潜意识形式存在,这样就把亚个体层次的非概念性内容的表征问题解释清楚了。联想到丹尼特在为福多的《心里语义学》写的书评中提到:“扩展的限制性内容的原则,通过唯一的方式区分狭义与广义内容,狭义内容( narrow content )随附于内在有机体上,是一种因果陈述,而广义内容( broad content )则包含了与环境语境相关的狭义内容的功能。” 狭义内容基本上是恒定的,而广义内容则是随环境变化的。这种变化我们认为与非概念性内容在从亚个体层次向个体层次的汇聚中,依靠语义赋值的机制,心里内容在表征与重表征过程中内容增量与信息过滤的多少有关。 在表征的语义加载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心理内容与语义(意义)是否是等价的,这个问题也很少有学者关注,但是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指称与表征的语义问题,所谓的计算与实在等问题多多少少都与此有关。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 ( Steven Pinker ) 教授在新出版的著作《思想的要素》一书中指出,“对于概念化的语义学理论,当下有三种主要观点,即极端的先天论( extreme nativism )、彻底的语用学( radical pragmatics )与语言决定论( linguistic determinism )。” 福多与乔姆斯基显然是极端先天论的代表,本文倾向于采用前两种观点的一种折中模式,由于存在语境敏感性,心理内容的语义必须考虑到语用学的视角。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对于心理内容与语义的关系给出如下三种可能情况:其一,心理内容等于它的意义(语义),标准的弗雷格式的指称理论,其二,心理内容大于它的意义(非概念性内容),其三,心理内容小于它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式,意义的应用理论)。第一种情况也可以称作原子语义内容,即构成它的概念不可再分了,这可以体现在亚个体层次上的特定刺激内容,其他两种情况就要复杂许多,如第二种情况显然是非概念性内容的经典特征,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至于第三种情况,则多出现在个体层面,与语境有强烈的敏感性,关于这些内容的细节,这里不再赘述。另外,美国哲学家内德.布洛克( Ned Block,1942- ),曾写过一篇有同样思考的文章,即“经验内容与思想内容相同吗”,在这篇文章中,布洛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近争论的焦点集中于经验的感觉特征是否被这样的表征内容穷尽了?我的回答是:不。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认为感觉——几乎总是,甚至永远——除了感觉特征外总是具有表征内容。而且,我认为(通常总是)感觉特征自身就具有表征内容,我所否定的是那种认为表征内容就是包括感觉特征在内的全部内容的观点。我坚持认为感觉特征( phenomenal character )超出了表征内容,我称这种观点为感觉论( phenomenism ) ( 与现象学观点非常不同,有由感觉得来的意思,因此这里翻译为感觉而不是现象 ) 。”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布洛克分别从内在主义( internalism )与外在主义( externalism )的视角进行了论述,整个论述新意并不是很多,也许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内在主义的解释,他重申了随附性概念在内在主义中的作用,进而明确一种断言:意义和内容随附在身体的物理特性上。这种情况对于解释敏感性是有用的。 现在回到本文提出的“列车隐喻“上来,通过列车隐喻的分类功能,可以很好地解释心里表征中的概念内容与非概念内容的区别,同时列车隐喻也可以阐释两类列车所具有的敏感性的原因机制。借助于认知科学家戴维 · 玛尔( David Marr,1945-1980 ) 对 于视觉信息过程的表征问题的研究,可以提炼出表征存储中的三种索引机制:“特征所引( specificity index )、辅助性索引( adjunct index )、亲本索引( parent index) 。” 其实,对于列车隐喻来说,这三种索引机制也是存在的,正是通过这三种索引机制,才能做到对号入座,按类装车的原则,从而旅客和货物才不会进错车,功能分类得以实现。另外,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列车隐喻还能很好地解释“意向实在论”( intentional realism )问题,根据意义的指称理论,意向实在论的存在保证了心理内容的真,同时还可以解决思想语言中的系统性问题,按照福多的说法:“认知能力的系统性,并不是说包含思想的构成结构的认知能力的系统性。……思想语言( LOT )解释了思想的系统性,仅仅有意向实在论是不够的。” 语言的系统性与思想的系统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个目前还没有说清的问题,但是通过列车隐喻,这个问题就相对比较容易处理,语言的句法相当于列车,而思想则相当于列车上的人或物,它的系统性来自于各种列车内在的索引机制。英国科学家与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在谈到身体在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中的作用时曾提到:“神经官能提供信号,但不能诠释信号。正因为这些诠释并不是神经系统的任一组成部分,所谓我们不能说神经系统在感觉、在学习、在思考等,它们是主体运用自己的神经过程而进行的体验或行动。” 综上所述,思想语言的结构敏感性在心理表征中体现出两种敏感类型:即句法结构敏感性与语境敏感性,前者的敏感性保证了心理表征中的可以概念化内容的处理机制,而后者的敏感性则为那些无法概念化的经验内容的心理表征提供了一种机制,至于具体的表征发生在哪个层面上,本文指出在个体层面与亚个体层面都有心理表征发生,最初的心理表征一定发生在亚个体层面,而到个体层面则是表征中语义内容最终完成的阶段,所谓解释的大部分都发端于此。所有这些复杂的、难于理解的心智现象都可以通过列车隐喻得到清晰阐明,而且列车隐喻还能给出一些更加深入的问题,如思想的秩序来自哪里?总之,希望通过这种努力,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认知之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与视角。 作者简介: 李侠,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王贝贝,中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Jerry Fodor. The language of Thought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Inc.New York,1975.p99. Lawrence Kaye .Language of Thought .http://host.uniroma3.it/progetti/kant/field/lot.html.p2-3. Susan Schneider. Language of Thought . http://philpapers.org/rec/SCHTLO-2. Jerry Fodor.LOT2: The language of Though Revisited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8.p172-173. Jerry Fodor.LOT2: The language of Though Revisited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8.p182. Murat Aydede. Language of Thought: The Connectionist Contribution. Minds and Machines .1997(7):pp57-101.P58. J . A .福多.心理模块性 .李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45-61 . Jerry Fodor. The mind doesn’t work that way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computational psychology.Co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2000.p18~19 . Jerry Fodor. The mind doesn’t work that way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computational psychology.Co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2000. 21. Susan Schneider. Yes, It Does: a Diatribe on Jerry Fodor’s The Mind Doesn’t Work that Way . P3-4.http://psyche.cs.monash.edu.au/book_reviews/abstracts/fodor.html. 李侠、郭巧懿.论思想语言与心里表征中的语义加载问题【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 1 ). Jose Luis Bermudez (1995). Nonconceptual Content: From Perceptual Experience to Subpersonal Computational States. Mind and Language 10 (4):333-69. Jose Luis Bermudez (1995). Nonconceptual Content: From Perceptual Experience to Subpersonal Computational States . Mind and Language 10 (4):333-69. Daniel C.Dennett.Review of Psychosemantics.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85,No,7,1988:384-389. Steven Pinker.The Stuff of Thought:Language as a window into Human Nature.Penguin Group Inc,New York,2007,p91. Emmanuel Dupoux. Language, Brain,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 The MIT Press,Cambridge,2001,p103-120. Jose Luis Bermudez (1995). Nonconceptual Content: From Perceptual Experience to Subpersonal Computational States. Mind and Language 10 (4):333-69. Jerry Fodor. Psychosemantics . Co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87.p151 . 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 M 】.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2 . 说明:本文发表在《哲学分析》2011(2),因该出版了,还没有见到杂志,先登出来,这是原稿,是为记!
5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甲基硅基硫酸酯,双(三甲基硅基)硫酸酯-故纸堆里的结构式
zxciccas 2011-2-18 10:16
转载烦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1142do=blogid=414034 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近对于双(三甲基硅基)硫酸酯有一些好奇。这个东西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很有用。 其结构式为 在有机硅化学及高分子化学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硫酸可以催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 4 )或者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 3 )开环聚合。但是实际上却很少用于工业合成,这是因为在工业上,有更加方便的碱催化聚合反应可以利用(使用四甲基氢氧化铵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预制碱胶,再以之催化聚合,最后将碱胶在140°C进行破坏,得到的聚合物既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又有很好的合成工艺。) 因此,硫酸酯已经基本退出了有机硅工业的舞台。 这样一个科学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双(三甲基硅基)硫酸酯可以由两种方法合成: 一是以六甲基二硅氧烷与硫酸进行反应。【1】 二是以三甲基二氯硅烷与硫酸进行反应。【2】 如果将前面的问题拿过来,问,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浓硫酸生成什么样的硫酸酯呢? 最简单的硫酸酯是什么样的呢?是四元环结构还是八元环(如下图所示)? 八元环结构在文献中有所记载【3,4】,从分子结构角度来看也是比较可能的结构。但是其年代久远,近代的核磁技术还没有对其进行表征过。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四元环有没有可能存在?有没有更大的环体存在? 在本实验室的实验中,得到的29Si NMR峰值为-8.5ppm的物质,很有可能是这种物质的位移,目前需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Sommer, L. H.; Kerr, G. T.; Whitmore, F. C. J Am Chem Soc 1948, 70, 445-447. 2. Patnode, W.; Schmidt, F. J Am Chem Soc 1945, 67, 2272-2273. 3.Schmidt; Schmidbaur; Angewandte Chemie; vol. 70; (1958); p. 470. 4.Schmidt, M.; Schmidbaur, H. Chemische Berichte 1960, 93, 878-882. 转载烦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1142do=blogid=414034 附录: Bis(trimethylsilyl)sulfate 熔点 : 41-44 °C 沸点 : 87-90 °C (4 mm Hg) 闪点 : 27 °F 储存条件 : 冰箱冷藏 敏感性 :对水敏感 CAS 号: 18306-29-1
5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甲基化分析
热度 1 syfox 2011-2-11 21:03
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基因组整体水平的甲基化检测、基因特异位点甲基化的检测和新甲基化位点的寻找。 1) 基因组整体水平甲基化分析 a) 高效液相色谱柱(HPLC)及相关方法 b) SssI 甲基转移酶法 c) 免疫化学法 d) 氯乙醛法 2) 特异性位点的DNA甲基化的检测 a) 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MS-RE)-PCR/Southern法 b) 直接测序法 c) 甲基化特异性的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CR) d) 甲基化敏感性单核苷酸引物延伸(Ms-SnuPE) e) 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法(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COBRA) f) 甲基化敏感性单链构象分析(methylation-specific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analysis,MS-SSCA) g) 甲基化敏感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methylation-specific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MS-DGGE) h) 甲基化敏感性解链曲线分析(methylation-specific melting curve analysis,MS-MCA) i) 荧光法(Methylight) j) DNA微阵列法 k) 甲基化敏感性斑点分析(methylation sensitive dot blotassay,MS-DBA) l) 甲基化特异性多连接依赖性探针扩(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 3) 甲基化新位点的寻找 a) 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restriction landmark genomic scanning,RLGS) b) MBD(Methyl-CpG binding domain column chromatography,甲基化结合区)柱层析法 c) 联合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的MBD(Combination of methylated-DNA precipitation and methylation-sensitive restriction enzymes,COMPARE-MS) 136242"1.1DNA甲基化及CpG岛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基因表观修饰方式之一,可能存在于所有高等生物中。DNA甲基化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甲基化的主要形式有5-甲基胞嘧啶,N6-甲基腺嘌呤和7-甲基鸟嘌呤。原核生物中CCA/TGG和GATC常被甲基化,而真核生物中甲基化仅发生于胞嘧啶。DNA的甲基化是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的作用下使CpG二核苷酸5'端的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这种DNA修饰方式并没有改变基因序列,但是它调控了基因的表达 。脊椎动物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有三种:持续的低甲基化状态,如管家基因;去甲基化状态,如发育阶段中的一些基因;高度甲基化状态,如女性的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 。  哺乳动物中,CpG序列在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仅有1%,远低于基因组中的其它双核苷酸序列。但在基因组的某些区域中,CpG序列密度很高,可以达均值的5倍以上,成为鸟嘌呤和胞嘧啶的富集区,形成所谓的CpG岛 。通常,CpG岛大约含有500多个碱基。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约有4万个CpG岛,而且只有CpG岛的胞嘧啶能够被甲基化 ,CpG岛通常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或是第一个外显子区 。健康人基因组中,CpG岛中的CpG位点通常是处于非甲基化状态,而在CpG岛外的CpG位点则通常是甲基化的。这种甲基化的形式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能够稳定的保留 。当肿瘤发生时,抑癌基因CpG岛以外的CpG序列非甲基化程度增加,而CpG岛中的CpG则呈高度甲基化状态,以致于染色体螺旋程度增加及抑癌基因表达的丢失 。 1.2DNA甲基化的生物学作用 1.2.1DNA甲基化与遗传印记、胚胎发育 DNA甲基化在维持正常细胞功能、遗传印记、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胚胎的正常发育得益于基因组DNA适当的甲基化。例如:缺少任何一种甲基转移酶对小鼠胚胎的发育都是致死性的(Li等1992年和Okano等1999年) 。此外,等位基因的抑制(allelicrepression)被印记控制区 2 http://www.paper.edu.cn (imprintingcontrolregions,ICRs)所调控,该区域在双亲中的一个等位基因是甲基化的 。印记基因的异常表达可以引发伴有突变和表型缺陷的多种人类疾病。如:脐疝-巨舌-巨大发育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Syndrome,BWS)和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等 。 1.2.2DNA甲基化与肿瘤 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是引起肿瘤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包括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和CpG岛局部甲基化水平的异常升高,从而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如染色体的不稳定、可移动遗传因子的激活、原癌基因的表达) 和抑癌基因的不表达。如果抑癌基因中有活性的等位基因失活,则发生癌症的机率提高,例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印记丢失导致多种肿瘤,如Wilm‘s瘤 。 目前肿瘤甲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癌基因。这是因为人们发现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甲基化造成抑癌基因关闭有关 。由于CpG岛的局部高度甲基化早于细胞的恶性增生,因此甲基化的诊断可以用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预测 ,而且全基因组的低甲基化也随着肿瘤发生而出现,并且其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增加而显著 ,因此甲基化的检测可用于肿瘤的分级。ShinichiToyooka描述了肿瘤发生与异常甲基化的关系:被SV40(SimianVirus40)感染的人间皮细胞,其端粒酶活性上调,Notch-1基因表达增加,肿瘤相关基因(包括抑癌基因RASSF1A)的启动子区发生异常甲基化 。Cui等发现部分结肠癌患者的正常肠粘液腺细胞的IGF-2基因印记丢失 。Uhlmann等发现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恶性程度的神经胶质瘤细胞的7种肿瘤标志基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甲基化 。因此,甲基化的研究,为肿瘤的早期预测、分类、分级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依据。 2.1 基因组 整体水平甲基化分析 2.1.1高效液相色谱柱(HPLC)及相关方法 HPLC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能够定量测定基因组整体水平DNA甲基化水平。它由Kuo等1980年 首次报道。过程是将DNA样品先经盐酸或氢氟酸水解成碱基,水解产物通过色谱柱,结果与标准品比较,用紫外光测定吸收峰值及其量,计算5mC/(5mC 5C)的积分面积就得到基因组整体的甲基化水平。这是一种检测DNA甲基化的标准方法。但它需要较精密的仪器。Fraga等2002年 运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处理DNA水解产物,以确定5mC的水平。与HPLC相比,HPCE更加简便、快速、经济。HPLC及HPCE测定基因组整体DNA甲基化水平的敏感性均较高。Oefner等1992年 提出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用于分析单核苷酸和DNA分子。邓大君等2001 将其改进与PCR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甲基化程度的DHPLC分析方法。将重亚硫酸盐处理后的产物进行差异性扩增,由于原甲基化的在重亚硫酸盐处理时仍被保留为胞嘧啶,因此原甲基化的在PCR扩增时,其变性温度也相应上升,使PCR产物在色谱柱中保留的时间明显延长,这样就可以测定出PCR产物中甲基化的情况。 这种方法的最明显优点是:可用于高通量混合样本检测,能够明确显示目的片段中所有CpG位点甲基化的情况,但不能对甲基化的CpG位点进行定位。 2.1.2SssI甲基转移酶法 SssI甲基转移酶能够催化DNA的CpG位点发生甲基化。3H-S-腺苷甲硫氨酸(3H-SAM)在SssI甲基转移酶催化作用使基因组DNA的CpG位点发生甲基化。通过测定剩余的放射性标记的SAM即可得到原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即测到的放射性强度与所测DNA甲基化水平成反比。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所使用的SssI甲基转移酶不稳定,致结果不够精确。 2.1.3免疫化学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单克隆抗体能够与5mC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使之与预先已固定在DEAE膜上的样品DNA特异性结合,对DEAE膜上的荧光素进行扫描得到5mC的水平,其荧光素强度与5mC水平成正比。Oakeley等1997年 报道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精密的仪器。 2.1.4氯乙醛法 Oakeley等1999年 首先描述了这种使用氯乙醛和荧光标记的方法。首先,将DNA经重亚硫酸盐处理使未甲基化的胞嘧啶全部转变为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保持不变(Frommer等1992年) ,然后经过银或色谱柱去除DNA链上的嘌呤,再将样品与氯乙醛共同孵育,这样5mC就转变为带有强荧光的乙烯胞嘧啶,荧光的强度与原5mC的水平成正比。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基因组整体5mC水平。其优点是所用试剂价格低廉且稳定性好,避免了放射性污染,但缺点是费时费力,而且氯乙醛是一种有毒的物质。 2.2特异性位点的DNA甲基化的检测 2.2.1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 (methylation-sensitiverestrictionEndonuclease,MS-RE)-PCR/Southern法 这种方法利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对甲基化区的不切割的特性,将DNA消化为不同大小的片段后再进行分析。常使用的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有HpaⅡ-MspⅠ(识别序列CCGG)和SmaⅠ-Xmal(CCCGGG)等。由于后者识别的碱基数相对较多,其碱基序列在体内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所以以前者即HpaⅡ-MspⅠ更常用。其中HpaⅡ和MspⅠ均能识别CCGG序列,然而当序列中的胞嘧啶发生甲基化时,HpaⅡ不切割,利用HpaⅡ-MspⅠ的这种属性处理DNA,随后进行Southern或PCR扩增分离产物,明确甲基化状态 。 这是一种经典的甲基化研究方法,其优点是:相对简单,成本低廉,甲基化位点明确,实验结果易解释;缺点是:1.由于CG不仅仅限于CCGG序列中,因此非该序列中的CG将被忽略;2.只有检测与转录相关的关键性位点的甲基化状态时,该检测方法的结果才有意义;3.相对而言,Southern方法较复杂,且需要样本的量大;4.存在着酶不完全消化引起的假阳性的问题;5.不适用于混合样本。 2.2.2直接测序法 直接测序是由Frommer等 提出的研究DNA甲基化方法。过程是:重亚硫酸盐使DNA中未发生甲基化的胞嘧啶脱氨基转变成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保持不变(见图1),行PCR扩增所需片段,则尿嘧啶全部转化成胸腺嘧啶,最后,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并且与未经处理的序列比较,判断是否CpG位点发生甲基化。此方法是一种可靠性及精确度很高的方法,能明确目的片段中每一个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但需要大量的克隆测序,过程较为繁琐、昂贵 。 图1:重亚硫酸盐处理过程示意图。DNA经重亚硫酸盐处理后,甲基化的胞嘧啶不变,未甲基化的胞嘧啶转变为尿嘧啶 2.2.3甲基化特异性的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CR) Herman等1996年 在使用重亚硫酸盐处理的基础上新建的一种方法。它将DNA先用重亚硫酸盐处理,这样未甲基化的胞嘧啶转变为尿嘧啶,而甲基化的不变,随后行引物特异性的PCR。MS-PCR中设计两对引物,并要求:1.引物末端均设计至检测位点结束;2.两对引物分别只能与重亚硫酸盐处理后的序列互补配对,即一对结合处理后的甲基化DNA链,另一对结合处理后的非甲基化DNA链。检测MSP扩增产物,如果用针对处理后甲基化DNA链的引物能扩增出片段,则说明该被检测的位点存在甲基化;若用针对处理后的非甲基化DNA链的引物扩增出片段,则说明被检测的位点不存在甲基化(见图2) 。 图2:甲基特异性的PCR扩增(MS-PCR)示意图。DNA经重亚硫酸盐处理后,以处理后的产物作为模板,加入甲基化特异性的引物(primerⅠ)或非甲基化的引物(primerⅡ),进行特异性的扩增(如图所示),只有结合完全的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特异性引物的片段才能扩增出产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1.避免了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后续相关问题;2.敏感性高;可用于石蜡包埋样本 ;缺点是:1.要预先知道待测片段DNA的序列;2.引物设计至关重要;3.若待测DNA中5-甲基胞嘧啶分布极不均衡,则检测时较为复杂;4.这种方法只能作定性研究,即只能明确是否存在甲基化;若要求定量,则需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测;5.存在重亚硫酸盐处理不完全导致的假阳性。 2.2.4甲基化敏感性单核苷酸引物延伸(methylation-sensitivesinglenucleotideprimerextension,Ms-SnuPE) GonzalgoandJones1997年提出了结合重亚硫酸盐处理和单核苷酸引物延伸(Kuppuswamy等1991年提出 )的Ms-SnuPE方法 ,用于定量检测已知序列中特异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过程是:先将研究序列用重亚硫酸盐处理,未甲基化的胞嘧啶全部转化为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不变。进行PCR扩增,然后取等量扩增产物置于2管中,分别作为Ms-SnuPE单核苷酸引物延伸的模板。设计用于Ms-SnuPE延伸的引物的3’端紧邻待测碱基。同时于2个反应体系中加入等量的Taq酶、引物、同位素标记的dCTP或dTTP。这样,如果待测位点被甲基化,则同位素标记的dCTP会在反应延伸时连于引物末端;若是未被甲基化,则标记的dTTP参与反应。末端延伸产物经电泳分离和放射活性测定后可得出C/T值,即为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的比值,从而分析得到待测片段中CpG位点甲基化情况 (见图3)。同理也可以用dGTP或dATP。而且,若需研究一条链上不同位点CpG甲基化情况,可通过设计不同的引物在同一反应中完成 。 图3:甲基化敏感性单核苷酸引物延伸(Ms-SnuPE)示意图。DNA经重亚硫酸盐处理后,以PCR扩增后得到产物作为Ms-SnuPE延伸的模板,于反应体系中入设计好的引物和同位素标记的dCTP或dTTP进行甲基化特异的单核苷酸引物延伸,随后,电泳分离、测定同位素放射活性,确定甲基化水平。 这种方法的优点:1.可以了解特异位点甲基化情况且不受内切酶的限制;2.通过设计的不同引物在同一延伸反应情况可以了解不同位点CpG甲基化的状况;3.可以检测出样本序列中分布不均匀的甲基化位点;4.是一种能够用于定量检测甲基化水平的方法;5.仅需少量的DNA样本,可以用于石蜡包埋样本的测定。缺点是:1.实验步骤略复杂,若要检测多个位点时则需设计多个引物 ;2.存在放射性污染及重亚硫酸盐处理不完全的问题。 2.2.5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法(combinedbisulfiterestrictionanalysis,COBRA) XiongandPeter报道了COBRA 甲基化检测法。这种方法对标本DNA行重亚硫酸盐处理及PCR扩增,处理后原甲基化的胞嘧啶被保留,而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变为胸腺嘧啶。随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对转化后PCR产物切割的特性以识别原标本DNA的甲基化状况。(见图4)。 图4: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法(COBRA)示意图。重亚硫酸盐处理DNA后行PCR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BstUI)识别转化后序列中的酶切位点,消化产物电泳分离,与完全非甲基化阴性对照组比较,得出序列中特异位点甲基化水平(图4参考引文 并略加修改)。 2.2.6甲基化敏感性单链构象分析(methylation-specificsingle-strandconformationanalysis,MS-SSCA) 甲基化敏感性单链构象分析(MS-SSCA)又称重亚硫酸盐甲基化-PCR-SSCP(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BiPS),由Maekawa等1999年 报道。方法是:先用重亚硫酸盐处理待测片段,针对非CG二核苷酸区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变性后作非变性的聚丙酰胺凝胶电泳,由于DNA电泳时的移动性取决于其二级结构即DNA的空间构象,而后者又由DNA碱基的序列决定。因此,经处理后变性的单链DNA将停留在聚丙酰胺膜的不同位置上,这样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的就被分离开,随后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加以明确(见图5): 图5:甲基化敏感性单链构象分析(MS-SSCA)示意图。重亚硫酸盐处理DNA后,设计引物(非CG二核苷酸区)对处理后的DNA进行扩增,产物解链后行聚丙酰胺凝胶电泳,由于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单链DNA形成不同的空间构象,它们在电泳中移动速率不同,故出现在不同位置,从而判定待测片段中甲基化情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1.能够方便的应用于任何序列的甲基化状态分析;2.能够对甲基化的等位基因进行半定量;3.可以提示甲基化状态分布的不均匀性;缺点是:1.只有甲基化水平较高的单链才能明显的区分开,而较低水平的则不易分开,有时会因甲基化的CpG位点随机和不均匀分布导致电泳条带出现拥挤、拖尾的现象,故敏感性及准确性略低;2.检测片段不宜过长。 2.2.7甲基化敏感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methylation-specific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MS-DGGE)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一种能够将具有单碱基差别的DNA分离的方法。其原理是:当双链DNA在变性梯度凝胶中进行到与DNA变性温度对应一致的位置时,DNA部分解链(解链区域的长度大小不等),与每一个解链区域相对应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T)。Tm主要由核苷酸的序列决定,这是因为DNA链上相邻碱基间的相互作用对稳定DNA双螺旋起重要作用。因此,很小的变化(如单碱基变化)也会引起DNA片段Tm值的改变。DGGE系统中,DNA片段在变性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由于凝胶中变性剂浓度自上而下呈梯度递增,因此,当DNA片段到达与该区域的T值相当的某一浓度位置时,DNA解链变为分枝状,其移动减慢,停留在凝胶的的某一位置,这样不同的DNA片段就被分离。mAggerholm等1999年 将其用于甲基化的检测,先用重亚硫酸盐处理DNA使为甲基化的胞嘧啶转变为尿嘧啶引起点突变,这样再结合使用DGGE,经电泳分离、分析该片段的甲基化状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DGGE可以用来检测出除最高温度解链区域以外的所有发生甲基化的DNA片段,需样品量少,能较直观的显示出甲基化情况 。缺点是:解链温度和DGGE的变性浓度梯度需要摸索。 这种方法的优点有:1.方法相对简单,不需预先知道CpG位点及样本序列;2.可以进行甲基化水平的定量研究;3.需要样本量少,可用于石蜡包埋样本的分析 。缺点是:1.只能获得特殊酶切位点甲基化情况,因此检测阴性不能排除样品DNA中存在甲基化的可能 ;2.由于酶和PCR的使用,只能分析一种特定序列 。 2.2.8甲基化敏感性解链曲线分析(methylation-specificmeltingcurveanalysis,MS-MCA) Worm等 2001年报道的MS-MCA是将DNA经重亚硫酸盐处理与Lightcycle联用检测DNA序列甲基化的方法。荧光素标记双链DNA。这种方法根据检测到的荧光度对应的解链温度,判断分析研究序列中甲基化的情况。在Lightcycle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达到DNA双链各解链区域的解链温度Tm,DNA呈区域性逐渐解链,一般说来,序列中CG含量越高,对应的解链温度越高。由于非甲基化的胞嘧啶经重亚硫酸盐处理后变为尿嘧啶、PCR后变为胸腺嘧啶,故其所在序列中的CG含量降低,热稳定性降低,解链温度降低。而甲基化的由于其CG含量高,故其解链温度高。所作结果与标准曲线对照,根据这种特性就可以明确研究序列中CpG的分布区及甲基化程度。(见图6、图7)。 图6:甲基化敏感性解链曲线分析(MS-MCA)示意图。完全非甲基化时,解链温度低(如A);完全甲基化时,解链温度高(如B);当等位基因的甲基化的发生集中于一条链或等位基因甲基化嵌合分布时,解链温度改变(如C、D)(图6参考引文 )。 图7:甲基化程度与解链温度关系示意图。p15Ink4b基因的荧光解链曲线,重亚硫酸盐处理HL-60(曲线a,完全未甲基化的)和MOLT-4(曲线b,完全甲基化的)这两个细胞系及取自慢性髓性白血病病人骨髓细胞中p15Ink4b的基因(其曲线为c和d,示部分甲基化的)。曲线a、b、c、d的解链峰值分别为81.3℃、88.9℃、84.4℃和86.2℃(图7参考引文 )。 这是一种能对甲基化分布不均匀的DNA样本进行半定量分析的方法。缺点是:1.它不能够精确检测甲基化的具体位点;2.研究序列的长度不宜过长;3.该法对低水平的DNA甲基化敏感性低 。 2.2.9荧光法(Methylight) Eads等 2000年报道的荧光法利用实时PCR(Real-timePCR)测定特定位点甲基化的情况。其过程如下:先用重亚硫酸盐处理待测DNA片段。设计一个能与待测位点区互补的探针,探针的5'端连接报告荧光,3'端连接淬灭荧光,随后行实时定量PCR。如果探针能够与DNA杂交,则在PCR用引物延伸时,TaqDNA聚合酶5'到3'端的外切酶活性会将探针序列上5'端的报告荧光切下,淬灭荧光不再能对报告荧光进行抑制,这样报告荧光发光,测定每个循环报告荧光的强度即可得到该位点的甲基化情况及水平;同理,若标记的探针未能与DNA杂交,则引物延伸不能跳过未甲基化位点,报告荧光不被切下,不发光。同样方法,也可对引物进行荧光标记,并通过不同标记的组合,检测多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 。 高敏感、快速是本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它可以在非甲基化等位基因超出10000倍的情况下精确的检测到甲基化的等位基因并定量,而且可以做多样本、多基因位点的快速分析。此外其具备可重复、所需样本量少、不需要 电泳分离的特点。它可以为临床标本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缺点是费用高,测定每个位点都要用两端标有荧光素的探针和一对引物,且受较多因素影响。 2.2.10DNA微阵列法 Yan等2001年 将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微阵列技术应用于DNA甲基化检测中,这种方法是基于杂交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是一种在基因组中寻找新位点的方法。包括用于整个基因组范围内扫描的差异甲基化(DMH)杂交(Huang等1999年 )和用于检测某个位点的甲基化特异性微阵列MSO(Gitan等2002年 )。前者类似于mRNA表达谱或cDNA微阵列,是CpG岛微阵列,后者类似于寡核苷酸微阵列,是针对CpG二核苷酸位点的甲基化特异性寡核苷酸微阵列 。 MSO要求预先设计一对含有2个不相邻的GC(或AC)的探针,用于识别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的序列,其中含GC的探针(5 '---GC---GC---3')识别甲基化序列,含AC的探针(5'---AC---AC---3')识别非甲基化序列,探针的5'端通过Linker固定于玻璃板上。首先对待研究片段用重亚硫酸盐处理,将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变为尿嘧啶,甲基化的不变,再行PCR扩增,产物的3'端用荧光素标记,移至连有探针的玻璃板上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后产生的荧光强度判断待测序列中甲基化的水平。此方法一定要设立对照。该法可用于多样本、多位点甲基化的检测,样本需要量少,适于临床样本,但存在假阳性问题。 2.2.11甲基化敏感性斑点分析(methylationsensitivedotblotassay,MS-DBA) GClément等2005年 报道了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样本中的甲基化水平。这个方法的过程是:先用重亚硫酸盐处理待测DNA片段,随后以非CG区的引物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变性后转移到尼龙膜上,用3'端DIG标记的含有2个CG(或TG)的双核苷酸探针与DNA杂交,随后用带有荧光标记的抗DIG抗体与之反应。与双CG的探针获得杂交的标本含有甲基化,而与TG探针杂交的标本未被甲基化。通过比较斑点上荧光的强度测定甲基化水平。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易于掌握,可一次检测多种样本,包括石蜡包埋样本。缺点是:1.检测序列不能过长;2.若探针错误杂交或重亚硫酸盐处理不完全,则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2.2.12甲基化特异性多连接依赖性探针扩(Methylation-Specific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S-MLPA) AndersO.H.等2005年改进MLPA 为MS-MLPA 用于检测特异位点的甲基化。MS-MLPA中,针对甲基化的和非甲基化的位点分别设计两个探针,每个探针都包括两个寡核苷酸部分,其中短的部分由合成产生,长的部分来源于phageM13的衍生物,后者有一个非杂交填充片段,不同探针其长度不同。探针的两个寡核苷酸杂交序列均与目标序列互补,其末端都连有相同的PCR引物。且要求 设计的MS-MLPA的探针要有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HhaⅠ(GCGC)或HpaⅡ(CCGG)的识别位点,这样,经探针和目标序列杂交后,降低反应体系温度,并向其中加入连接酶HhaⅠ,若原样本DNA中含有HhaⅠ识别的非甲基化的位点,则非甲基化探针的两个寡核苷酸部分不能连接,而甲基化的探针顺利连接不被切割,在随后的PCR反应中只有两个寡核苷酸部分连接后的探针才能被扩增。最后分析扩增片段,确定待研究位点的甲基化情况(具体过程见图8)。 图8:甲基化特异性多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S-MLPA)示意图。用设计好的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的探针(探针各寡核苷酸部分含有杂交序列,不同探针其填充片段的长短不同)分别与待测DNA杂交,结合上的寡核苷酸探针经连接酶连接,若DNA片段中存在甲基化位点,则带有(HhaⅠ)识别位点的探针不能被切割,同理,若为非甲基化,则DNA片段被HhaⅠ切开,且探针不能被连接,这样,在随后的PCR扩增过程中,只有连接的探针能被扩增,最后对扩增的片段进行分析,得出原DNA中特异位点甲基化的情况(图8参考引文 )。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1.需要样本的数量少,由于探针具有非常短的识别序列,因此MPLA可以用于局部降解的DNA,如从石蜡包埋的DNA样本;2.可用于分析大量混合样本。缺点是探针连接位点受限制性内切酶位点识别的限制,且要考虑到所用酶的反应适宜温度。
45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混沌研究总结篇------二、Lyapunov指数(1.连续系统)
热度 1 Kupeprntlkn 2011-1-22 22:02
混沌研究总结篇------二、Lyapunov指数(1.连续系统)
关于Lyapunov指数指数的计算,网上也有很多总结,比较总结好的一个是出自 http://www.baisi.net/viewthread.php?tid=797646 (百思论坛),这上面总结的很详细,具体用法,应用场合都简绍到了,下面我主要以此为依据,把自己的想法写下。 参考书目:吕金虎《混沌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应用》、邹国棠《混沌电机驱动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李雅普诺夫指数谱的研究与仿真》等 一、基本概念 混沌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系统对初始值的极端敏感性,两个相差无几的初值所产生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按指数方式分离,lyapunov指数就是定量的描述这一现象的量。   Lyapunov指数是衡量系统动力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定量指标,它表征了系统在相空间中相邻轨道间收敛或发散的平均指数率。对于系统是否存在动力学混沌, 可以从最大Lyapunov指数是否大于零非常直观的判断出来: 一个正的Lyapunov指数,意味着在系统相空间中,无论初始两条轨线的间距多么小,其差别都会随着时间的演化而成指数率的增加以致达到无法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   Lyapunov指数的和表征了椭球体积的增长率或减小率,对Hamilton 系统,Lyapunov指数的和为零; 对耗散系统,Lyapunov指数的和为负。如果耗散系统的吸引子是一个不动点,那么所有的Lyapunov指数通常是负的。如果是一个简单的m维流形(m = 1或m = 2分别为一个曲线或一个面) ,那么,前m 个Lyapunov指数是零,其余的Lyapunov指数为负。不管系统是不是耗散的,只要λ1 0就会出现混沌。   微分动力系统L yapunov指数的性质   对于一维(单变量) 情形,吸引子只可能是不动点(稳定定态) 。此时λ是负的。对于二维情形, 吸引子或者是不动点或者是极限环。对于不动点,任意方向的δxi , 都要收缩, 故这时两个Lyapunov指数都应该是负的, 即对于不动点, (λ1 ,λ2 ) = ( - , - ) 。至于极限环,如果取δxi 始终是垂直于环线的方向,它一定要收缩,此时λ 0;当取δxi沿轨道切线方向,它既不增大也不缩小,可以想像,这时λ = 0。事实上,所有不终止于定点而又有界的轨道(或吸引子) 都至少有一个Lyapunov指数等于零,它表示沿轨线的切线方向既无扩展又无收缩的趋势。所以极限环的Lyapunov指数是(λ1 ,λ2 ) = (0, - ) 。   在三维情形下有   (λ1 ,λ2 ,λ3 ) = ( - , - , - ) :稳定不动点;   (λ1 ,λ2 ,λ3 ) = (0, - , - ) :极限环;   (λ1 ,λ2 ,λ3 ) = (0, 0, - ) :二维环面;   (λ1 ,λ2 ,λ3 ) = ( +, +, 0) :不稳极限环;   (λ1 ,λ2 ,λ3 ) = ( +, 0, 0) :不稳二维环面;   (λ1 ,λ2 ,λ3 ) = ( +, 0, - ) :奇怪吸引子。   李雅谱诺夫指数小于零,则意味着相邻点最终要靠拢合并成一点,这对应于稳定的不动点和周期运动;若指数大于零,则意味着相邻点最终要分离,这对应于轨道的局部不稳定,如果轨道还有整体的稳定因素(如整体有界、耗散、存在捕捉区域等),则在此作用下反复折叠并形成混沌吸引子。指数越大,说明混沌特性越明显,混沌程度越高。 二、lyapunov指数的求取(主要参考网上给出的那篇总结) 1. 关于连续系统Lyapunov指数的计算方法 连续系统LE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定义方法、Jacobian方法、QR分解方法、奇异值分解方法,或者通过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得到微分方程解的时间序列,然后利用时间序列(即离散系统)的LE求解方法来计算得到。 最常用的主要以定义方法、Jacobian方法做主要介绍内容。 这两种方法的计算方法在这里不做简绍,很容易查到,下面说下其具体应用场合: 一般地,如果已知系统方程(当然系统不能太过复杂)时,则计算Lyapunov指数采用定义法、Jacobian方法要精确、简单些! Jacobian方法我们可以使用LET工具箱,基本原理就是首先求解出连续系统微分方程的近似解,然后对系统的Jacobian矩阵进行QR分解,计算Jacobian矩阵特征值的乘积,最后计算出LE和分数维。 对于我们觉的连续系统,如Lorenz、Henon、Duffing等的Lyapunov指数都可以用定义法或是Jacobian方法求取。 (1)下面是那篇总结中给出的计算Rossler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结果: (2)关于LET工具箱 下载地址: 使用手册: 这个软件可以计算自己编写的程序,点击Run Let Main program,然后选择setting,输入自己编辑的函数文件(按照软件要求的格式),同时进行各种参数设置即可进行计算。 下面说明一下该工具箱:(参考oct) (1)LET工具箱适用于连续系统,如Logistic、Henon、Lorenz、Duffing、Rossler、Chen,但对时间序列的LE求解不适用 (2)在进行LET求解之前,需要注意应将非自治系统写成自治系统的形式,然后参考工具箱给出的Lorenz、Rossler系统的例子,将微分方程定义函数写成标准形式 (3)用let求解Lyapunov指数,在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关参数即可! 具体设置界面如下: 点击Run Let Main program后得到如下: 选择setting后后得到如下: (1)在ODE Function处填写自己编的函数文件名,m文件格式一定要与给的Demo相同,参考Henon或是Lorenz系统这m文件,很容易写出自己的函数文件。 (2)在Intial Condition处填写系统的初值,如Heno映射的初值 ,直接写0 0即可。参考Start Demo中的Setting (3)No. of linearized ODEs:线性化方程的数目,从微分方程的维数上来解释,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2--4 3--9 4--16 5--25 6--36 7--49 这个就是微分方程子程序中的F=J×Q的结果 这几个是主要设置,其它的参考Demo就明白这么弄了,这样我们可以用LET工具箱很方便的求一些连续系统的Lyapunov指数。 下面是由LET工具箱求到Henon映射Lyapunov指数Demo得到的结果: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4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植物 可塑性
syfox 2011-1-20 17:41
1 可塑性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对于一个个体的不同性状来说,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其中总有一些性状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或一个单一的基因型可以产生许多个表现型,生物的这个基本的特征被称为表型可塑性(Sultan,2000 )。它是器官在复杂的环境中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相对适合的表现型的潜能(Dewitt et al., 1998)。许多研究都表明表型可塑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由于植物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异质的,所以表型可塑性是普遍存在的。 过去的 15 年里对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出现了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实验已经表明,植物从形态、生理到解剖、发育、生殖时间、繁育系统以及后代的发育方式等都是可塑的。大量的基因和分子学方法引导探索可塑性的适应本质、其背后的操纵机制以及它在植物的生态学分布和进化多样化中的重要作用。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表型可塑性都被认为是掩饰了生物的“真正的”基因特征。直到最近,可塑性作为表型多样性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并作为生物在其环境中发育、功能和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来说,生物学家是越来越倾向于把表型看作是复杂的发育协作的结果,它受许多相互影响的基因影响,同时也受生物内外环境的影响(Miklos et al., 1996; Trewavas et al., 1997 )。 在 90 年代早期之前,已经有人报道了陆地植物、藻类、海产的无脊椎动物、昆虫、鱼、两栖动物、爬虫动物和小的哺乳动物中发育的和生理的可塑性。最近,青苔中的结构、生化和代谢活动的可塑性也已经被发现。对植物可塑性的研究非常多, 因为它可以显著地展现环境对生长和发育的巨大影响,而且它们的生殖也很容易,在变化的环境中也比其他生物易于生长。 因此,我们当前对可塑性的认识大部分都来自于对植物的研究。有一些早期的研究直接包括可塑性的一些功能方面,如分配到不同植物组织的生物量比例或者同化速率等,但最初的植物可塑性的研究常常集中在单一特征的描述,例如植物的大小,分枝数、节间长等。最近的研究把重心集中在直接关系到植物在其环境中的功能和生殖成功的可塑性方面(Pintado,1997),因此就具有了生态学和进化学的双重重要性。 2 可塑性的研究内容 2.1 功能可塑性 与资源获得相关的可塑性被称为功能可塑性, 例如在低营养的土壤中提高根生物量的分配或在低的光子流出密度时具有大的叶面积和生物量的比率。这些调整能部分地补偿在资源限制条件下植物不可避免的生物量下降。叶角度转换、气孔开闭和光合速率快慢等方面的短期的功能可塑性可以使植物在如光密度变化和蒸腾改变的高度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自己。 最初关于对不同资源水平响应的功能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量分配上(例如根:冠比),但是最近的可塑性研究更包括与资源获取直接相关的地上和地下特征的更详细的描述。这包括叶大小、比叶面积和整株植物的叶面积: 生物量比(LAR)和比根长度、根的空间分布和整株植物的根长度: 生物量比 (RLR)。 2.2 结构形态可塑性 植物的解剖学特征,如叶脉厚壁组织的面积以及共生的豆科植物根瘤结构等都可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解剖学特征可塑性的研究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植物在差别悬殊的环境条件下改变表型以维持其功能。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对植物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形态结构对环境的响应也会有变化,在草本植物中,遮荫通过影响分裂组织的产生以及植物器官的大小和结构来调整植物的形态。 2.3 发育可塑性 植物发育的时间, 包括对环境的塑性响应的本身都是可塑的。发育可塑性可能在生活史的早期,并且随不同的基因型、物种或种群而发生改变。可塑性在功能上是否适合环境变化受响应时间的影响。如在响应土壤水涝时,Polygonum persicaria快速地重新调整了根系统,并使之分布到表面接触空气的土壤层,并且维持高的生长速率;而其近缘种Polygonum cespitosum虽然也表现出相似的响应,但却慢的多,于是就导致生物量的显著降低。 2.4 生活史可塑性 有一些文献报道了草本植物中的生殖时间和生殖分配的可塑性。这些变化有可能直接影响植物的适应性,进而影响种群维持和自然选择。实验证明,相差较大的生殖方式反映了对两种环境的适应差异:在较差的生境中,植物寿命较短而且尽早开花生殖是比较有利的;在有利的生境中,植物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允许营养生长时间长且推迟开花来最大限度地扩大其适应性。 2.5 跨世代的可塑性 植物在响应环境条件时不仅可以调整自己的表型,而且也可以通过改变种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种皮和果实组织的结构或生化特征来调整其后代的表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植物子代的生存环境可从母本的生存环境推测出来。当母本植物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子散布能力就会增加。种子类型相对比例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适合度,因为它改变了子代的散布速度。某些物种通过改变种子的结构或者种皮或果皮的厚度来响应差别悬殊的生长条件,因此就维持了决定最初苗大小的胚和胚乳组织的数量和质量。跟营养供应充分的植物的后代相比,缺乏营养的植物的后代会提高其根的生物量比率。同样地,缺少光的植物跟同种的但生长在高光条件下的植物相比,其后代会降低与地上相关的根的扩展。幼苗生长方式的这些特异的可塑性变化可以允许后代维持功能的重要方面, 3 可塑性的代价、价值和限制 可塑性的价值在于具有产生较好地与各种环境相匹配的表现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产生能与各种环境相匹配的表现型。如果限制因素不存在,器官将表现出完美的,无限的可塑性;在无需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表现其最好的适应环境的品性特征。而实际上,自然界不存在始终创造最完美的能力,或者说生物体要为具有这种可塑性付出代价。 可塑性的限制可能是由于存在于可塑型和不变型之间的发育上的差异产生的。固定的发育仅要求生产机器(结构基因,多聚酶,核糖体),能产生一个可预测的表型结果。可塑性发育也要求这些步骤,同时可塑性的机制与等位基因密切相关,即结构基因及产物对环境条件的反应。 3.1 可塑性的代价 生产代价:产生诱导结构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可塑性的支出,这将使生产下降。如果固定发育和可塑性发育的有机体为一个特征付出同样的生产代价,那么,生产代价将不被认为是可塑性唯一的、内在的价值。 信息获取代价:在可塑性形成的过程中,对环境信息的获取付出代价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探测捕食者的存在、种类、动机等方面的状况,被捕食者必须经历对捕食者的视察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要付出能量代价,或暂时降低取食和交配效率。 发育的不稳定性:在发育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稳定的选择条件下,分布广的表型与分布窄的相比,有较低的适应性。可塑性导致发育的不完善,这更导致可塑性的适应性的下降。 基因代价:与基因可塑性类型相联系的潜在代价包括:1.连接:与可塑性有关的基因与其他的重要基因相连;2.负面影响:对一个特征来说与适应的可塑性相关的基因也对其他的特征提供消极的影响;3.显性抑制:可塑性基因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3.2 可塑性价值的限制性 信息捕获的限制性:信息捕获要付出代价,体察环境所显示的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这样,可塑性器官的表型和环境的匹配情况就比较差。 延迟的限制性:表型和环境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可能是由于在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感受和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引起的。对于在短期内能灵敏响应的特征来说,延时可以限定在最小效应之内,相比之下,形态特性的延时效应是比较难缩减的。 发育空间的限制性:“染指一切就等于一无所有”,我们可以用这一句谚语来形容可塑性发育,它总想适应尽可能多的环境,产生多样的表型,而固定发育更能产生极端表现型。 4 可塑性的研究方法 可塑性响应既包括环境限制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也包括能加强有机体在其环境中成功生存的适应调整。决定可塑性响应是否具有功能适应性是关系到生态和进化的细节的重要方面。但价可塑性响应的价值是很困难的。 可塑性的研究总是在能够人工控制的实验地进行,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以模拟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决定物种存活的关键环境因子,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梯度用于研究植物在这些环境条件下的形态可塑性发展趋势。实验总是以对比实验的方式进行。由于时间动态对植物的可塑性响应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只研究生命中某一个断面的特征很可能遗失植物适应可塑性的重要内容,所以可塑性的研究总是要持续植物的一生或一个发育阶段。 对比研究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研究从同一个物种单起源的近缘生态学分类单位,当他们在生态位上已经有所分离时,我们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对比研究。 在研究克隆植物时,形态可塑性总是与植物行为联系在一起,这形成了植物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国内对植物可塑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这一领域。 5 可塑性的进化与生态学意义 在种群和物种水平的对比研究能够揭示个体可塑性和高水平的生态学的和进化的模式之间的关系。由高的表型可塑性构成的物种可能是生态意义上的一个多面手,而个体表达有限的适应可塑性的物种可能会被限制在狭窄的、“特化的”生态学范围内。 除了生态学的宽度外,可塑性也可能会导致入侵物种的形成。广大的入侵物种经常表现出高的表型可塑性,这在理论上允许它们在自然选择时不需要改变成地方的基因就可以占领多样的新位置。所以可塑性可能推动外来物种和本土生态型迅速分布到新的范围内,而不需要因去适应在自然选择中那些不适合的生境所要求的进化时间。 可塑性也可能有助于物种经受突然的环境变化(如人类干扰等)的能力。因为这些变化对于进化响应来说发生的太快,而且能够创造在有机体的选择历史中没有经历过的条件,所以那些缺乏足够的可塑性去维持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改变、退化的和全新的环境的物种有极大的灭绝的危险。最后,可塑性能影响进化多样性的方式。如果个体的基因是足够可塑的,能在不同的地方环境中产生适量的表型,那么自然选择就不会在基因差别显著但特化的生态型中发生。 结果, 由高的基因可塑性所组成的分类单位会在种群水平表现出很少的适应差别。相反,我们可以预测个体表达有限可塑性的物种会在地方生态型的基础上表现出很大的基因选择差别(除非这些个体表达一些非可塑性的多面的表型)。不同分类单位在个体适应可塑性方面的差异会因此造成种群尺度内的差别,并最终导致物种分化。 参考文献: 1.Dewitt, T.J., A. Sih and D.S.Wilson, 1998. Costs and limits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Tree, 13(2):77~81 2. Miklos, G.L.G. and Rubin, G.M. (1996) The role of the genome project in determining gene function: insights from model organisms. Cell 86, 521–529 3. Sultan, S. E. 2001. Phenotypic plasticity for plant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life history.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32: 589~605 4. Trewavas, A.J. and Malhó, R. (1997) Signal perception and transduction: the origin of the phenotype. Plant Cell 9, 1181–1195
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RNA干预技术抑制Ku80基因表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细胞
xupeiyang 2011-1-18 08:30
2010212032 与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 、国内外可见 Ku80mRNA 和蛋白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的研究(参见文献 1-3 , 4-17 )。文献 1-3 为课题组成员报道,其中文献 1-2 涉及应 用 RNA 干扰技术抑制 Ku80 基因表达以提高 A549 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 研究,文献 3 涉及 不同剂量射线照射 A549 肺癌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内 Ku80mRNA 和 Ku80 蛋白的变化的研究。文献 4-7 , 17 涉及通过观察人 NSCLC 组织中 Ku80mRNA 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其与肺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的研究,文献 8-9 涉及照射后测定肺癌细胞 Ku80 蛋白表达含量以探讨 Ku80 蛋白表达在放射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的研究。文献 10 , 16 涉及 NSCLC 组织中 Ku80 蛋白的表达及其与 NSCLC 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献 11-13 涉及反义 Ku80 在肺癌细胞的表达及对放射线的敏感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 14-15 涉及特异性抑制剂抑制 Ku80 蛋白的表达以提高肺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研究,但未涉及 分析人体内肺癌细胞Ku80蛋白含量与其对顺铂敏感性存在负相关性的研究,未涉及筛选出能够有效抑制Ku80基因表达的寡核苷酸序列的研究,国内外文献除本课题组成员外未涉及采用一种新颖的基因表达调节技术—RNA干扰抑制NSCLC细胞Ku80的表达,并用放射生物学方法证实转染后的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强的实验研究。 2 、国内外见有课题组成员及其他研究者探讨射线照射后 A549 细胞内 Ku80 mRNA 及其蛋白表达 在放射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但国内外未涉及 分析人体内肺癌细胞Ku80蛋白含量与其对顺铂敏感性存在负相关性的研究报道,未涉及筛选出能够有效抑制Ku80基因表达的寡核苷酸序列的研究报道, 国内外文献除课题组成员外未涉及 采用一种新颖的基因表达调节技术—RNA干扰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Ku80的表达,并用放射生物学方法证实转染后的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强的实验研究 。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