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治疗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偏执型人格的知难行易
热度 6 fqng1008 2011-10-14 09:13
在网络上行走,常常看到有些网友非常偏激,处处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一点也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好像真理都被他一个人掌握了似的。我在网上搜索,发现这种情况非常符合一种叫做“偏执型人格障碍”,于是我把它编辑加工放在这里,以记录我的阅读。 对于这种病态人格的治疗,我意外地发现它还引用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虽然从认识论上看,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与“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旧说同样片面,但在表达本病的治疗方面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因为,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提高认知。下面是我进行的编辑工作: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诿客观。偏执型人格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DSM-Ⅲ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最近还有一个10种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等。由于人格结构的复杂性,缺乏明确划分人格的标准,所以,人格障碍的分类众说纷纭,迄今没有一致的见解。但为了指明人们行为模式的特征,人格障碍类型的概念仍有重要价值。根据最常见和最明显的行为表现中几种人格特征的丛集,可以把人格障碍区分为一些亚型。这些亚型已被普遍认为是人格的明显偏离,如果程度较轻,没有或很少有社会功能障碍,则仅称为人格特征突出。虽然同人格障碍比较,其行为方面的某些特征十分相似,但是严重程度不同。 当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倾向,其中有些人的人格发展严重不良,以致我国一些医学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类型,根据其主要心理特征,命名为“不成熟型人格障碍”。例如,这些青少年自幼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则激动暴怒;他们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他们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他们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别人照顾自己,如处境不良或遭受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或暴怒发狂,残忍伤害别人。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部分与父母长辈的溺爱、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及社会或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一、概述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 5.8% ,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问题时,自己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二、表现特点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这类人常常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自己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 精神疾病 ,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描述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2-R) ,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    1. 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 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 阴谋 ” ,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 易产生病态嫉妒。    4. 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 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6. 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 “ 权利 ” 或利益。    7. 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8. 易有病理性妒忌,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9. 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告状、打官司,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10. 具有将其周围和外界事件解释为 “ 阴谋 ” 等的非现实性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患者的症状只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三、形成原因 1. 早期失爱: 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儿童。 2. 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 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4. 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四、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在于由心理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症状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来协助病人能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蔽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结有所领悟与了解。通过由自知力的获得,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自己适应困难的反应模式,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理行为及处理困难的方式,间接的解除精神症状,促进自己的人格成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懂得自己的心理,随着也就能自己去操纵自己的行为,消除困难。所谓知难行易,就是说明要去体会自己内心隐藏的动机,面对潜意识境界的情结,或者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上的缺点,但是并非容易。这往往会遭遇到心理上的阻抗,阻碍对自知力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阻抗现象”。它通常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正面的反驳治疗者的解释,拒绝说明,不愿听取,甚至停止治疗。所以如何适时且适当的供给指导解释,并能较好地处理病人的阻抗作用,乃是心理治疗上的专业技巧。   假如病人的病情乃因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或矛盾,不能表达的症结,或不可满足的欲望而一直闷在心里受折磨,治疗的要点乃在协助病人能透露其矛盾,表达其苦恼,发泄被压抑的情感,以便取得心理上的舒畅。这样的情况治疗的技巧乃能以批判的态度,以同情心体会病人的心里情况与处境,听取苦恼,让病人能宣泄,表露内心的感觉与情欲。   心理治疗乃在促进病人对自己心理的了解,获得认知上的自知力。但是自知力不止于认知上的了解,而需连带的影响情感上的变化。所以不只是理智上的了解,而是情感上的体会及行为上的表现。心理治疗特别强调情感与欲望是行为的主要原动力,如何纠正更改感觉,情绪和情感乃是治疗的焦点。   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止在于解除精神症状,而只在于改进病人对于现实的心理适应方式,包括对内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要求,调节超我的适当控制,以较有效的方式来应付外界之现实的要求。即治疗的范围要包括内在的精神、人际关系、现实的适应。其最终目标乃在促进自我性格的成熟。因此治疗的目的要与病人协商,依病人的需要与治疗动机而调节治疗的期间与范围。据统计, 偏执性精神病 病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病前即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针对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重点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方法有:认知提高法、交友训练法等等。 五、治疗方法    1. 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 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3. 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4. 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六、 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    1. 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 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    3. 注意交友的 “ 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此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 “ 心理相容 ” 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 “ 志同道合 ” ,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七、自我疗法的原则和要领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① 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②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 ②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目确地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 ④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   正确的办法是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份: ① 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② 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 ③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 ④ 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   八、敌对心理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 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 “ 敌对心理 ” 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 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 “ 谢谢 ” ,更不能不理不睬。    3. 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 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干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 火 上炎 。 八、其他相关治疗    — 些性格偏执的人通常也有潜在的情绪型动机犯罪可能,其家庭和社会成员需要多以包容之心对待,多以温情和爱来感化之;及时化解矛盾,以免小事酿大祸。   很多时候,性格偏执的人的烦恼缘于对自己和周围要求太多,如果不合现实的欲望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会心生烦恼,甚至发生极端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遭遇的烦恼将近一半左右是出于自己头脑中的想象,而剩下的一半才要靠智慧和力量去解决。   对于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能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采用上述的 认知领悟疗法 和行为疗法进行及时的心理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来访者的思想压力有所减轻,社交能力和效果有较大改善,家庭及其生活中的矛盾得以缓解,精神生活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九、预防    1. 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还肯定自我的特殊, “ 我之所以为我 ” ,并强调自我实现,肯定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对自己缺乏尊重,对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 就曾指出 “ 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 ” 。    2. 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也就是奉行自我认可的原则,不抬高夸大自我 —— 自以为了不起, 老子天下第一 ;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义。他们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个人自卑,自信,自负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在此基础上,社会,家长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更能看清和认识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着确定的方向去实现自我。    3.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青少年成为 “ 自己的主人 ” ,能独立自主的认识处理事情,具有较强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才能, “ 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去选择个人成长的目标,独立地自由地塑造自己的人格 ”( 武斌 《现代中国人 —— 从现在走向未来》第 329 页 ) 。能通过积极的主体的活动,把各种影响 “ 内化 ” 为自己的心理意识,并通过细致的鉴别吸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开发自我能力与潜能,展示自我优点,用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去塑造新的自我,开创新的生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 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 ; 能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这 3 个特征的具备,对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态度,能充分接受大量信息。这种开放不仅是对自身经验体会的开放,而且是对新的观察方法,新的存在方式,新的思想和概念的开放 ; 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开放,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开放,而且还是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开放。青少年必须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吸收,并将其整合融化为自我信息,同时,青少年又必须能把这些经验体会及各类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加以利用。    5. 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是在不断地适应中完善成长的。适应现实就意味着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代的各种因素相和谐,就意味着你可以完好的保持自己的角色并努力去实现自我。同时,社会生活还在一如既往的发生变化,青少年还必须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新的变化,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    6. 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这些交际包括现实生活的亲身交际和有虚拟意味的网络交际。 21 世纪是信息和科技的社会,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才能更全面完好的塑造自我和实现自我。同时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寄托的需要,并且还是青少年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的需要。    7. 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生活,自然和他人,有较强的爱心和同情心,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他们强调自我而不失对社会,自然和他人的关怀,明确人是社会的人,人不仅仅为自己活着。他们能理解人,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兴趣爱好广泛,交往频繁,对社会生活抱一种比较积极的入世态度。这个特征是对 “ 自我为中心 ” 的反省,拓展与开放,它将人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人心怀世界,心怀天下。    8. 不迷信自我,不迷信权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能较理智的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信赖自我经验,能坚守自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判断,对权威不盲从,有时甚至持怀疑态度。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曲直观,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盲目遵从。这个特征是对人格崇拜,偶像崇拜,尤其是对 明星 崇拜与自我崇拜反思后所确定的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9. 探寻精神生活,不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在世界日愈市场化的 21 世纪,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物质享受和感观刺激,对物的顶礼膜拜造成了某些人追求的表层化和浅层化。看重物质的同时,探寻精神的憩居点,是对商业社会把人们的全部活动简化为生产和消费过程,把人们的追求导向单极方向的反思及对新价值确定的努力。这种人格追寻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对物质享受和虚荣不十分关心,其价值追求多样化,并且在努力寻找某种大于个人的意义和目的,希望能过一种内心和谐宁静的生活。    10. 思路开阔,关注的空间地域,范围及点扩大,不局限于个人,集团,家国,而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把地球当作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加以关爱。这个特征同第 7 个特征相结合,更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心胸更加广阔。    11. 初步掌握成人所具备的较强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掌握有关的工作技能,并且有承认义务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12. 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态度,能有所侧重的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承继过去,看重现实,放眼未来。他们能明确地意识到生活是不断前进的,追求的方向应该适宜未来的目标和任务,并用未来的希望激励和引导现实的生活 。 十、其他人格障碍的类型与特征 1. 自恋型人格障碍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2.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依据美国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如下:一种夸张的情绪与注意力吸引模式,起病于青年早期。具备下述五种以上的特征(含五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如果不是注意的焦点将感到不适。    (2)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性引诱以及夸张的行为特点。     (3)情绪多变。     (4)对于自身外表持续不断的关注。     (5)说话方式给人印象深刻但内容空洞。      (6)展现出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7)受暗示性强。     (8)考虑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高于实际情况。 3. 戏剧性人格障碍:老名词叫歇斯底里人格,K.Schneider则称之为引人注意的人格。这种人需要别人经常的注意,人们注意他使他感到满足和愉快,而没有人理睬容易感到空虚与无聊。言语动作和表情是夸张的,像演戏一样,力图当场吸引观众而不顾其他。为了引人注意,不惜伤害身体(自伤或玩弄自杀)和不顾个人尊严。热中于参与激动人心的场面,喜欢凑热闹,爱出风头。缺乏足够现实刺激时便诉诸想像以激发强烈的体验。此之谓自我戏剧化。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几乎都是反应性的,且反应过分,但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的印象。这种人过分注重身体和服饰的吸引力,言行往往显示出性的诱惑,但可以是生物学地性冷淡的。幻想性谎言不少见。把书报上的奇闻说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编造动人的身世,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对于这种人,幻想世界比现实世界似乎更加真实。 所谓边缘型人格和自恋性人格都可视为戏剧性人格的变种。 4. 分裂样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5.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通常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6.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常,举止是否恰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如走路时有数路旁电线杆的习惯,锁上门后反复查看。他们疑虑过分,自信心不足,总有一种不完善之感,过分谨慎小心,遇事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很少标新立异或独创。由于他们事事都追求尽善尽美和完整精确,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反复检查核对、怕出差错。他们还常要求别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行事,有时妨碍他人的自由。 7.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8.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9.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10. 反she hui 型人格障碍:其最明显的行为特征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妨碍了公众利益,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伤害他人则习以为常,在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后,缺乏内疚、罪责感,也无羞耻之心,却强词夺理,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对人冷酷、粗暴、不诚实。有时挑起事端,斗殴、攻击别人。他们不能吸取教训,包括惩罚在内,都难以悔改。他们的智力一般正常,不少人表现得有见识、有才能,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在一个集体中他们人数极少,但危害性极大。 11. 焦虑性人格障碍:特点是懦弱胆怯,自幼表现胆小,易惊恐。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惴惴不安。有自卑感,常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达到回避某些活动的程度。个人交往十分有限,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 12. 不成熟型人格障碍:当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倾向,其中有些人的人格发展严重不良,以致我国一些医学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类型,根据其主要心理特征,命名为“不成熟型人格障碍”。这些青少年自幼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则激动暴怒;他们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他们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他们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别人照顾自己,如处境不良或遭受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或暴怒发狂,残忍伤害别人。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部分与父母长辈的溺爱、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及社会或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另有一类自我意识障碍,病人不能确认自身的人格特点,如双重人格、人格转换、人格破裂、人格解体,常为其他精神疾病或脑部疾病所引起,也不同于前述人格障碍,不要混为一谈。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591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日本惊现淋病新病毒 抗药性增强500倍无药可治
xuxiaxx 2011-10-13 09:46
淋病变异病毒已经被命名为“H041”,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最近瑞典研究学者称,日本从京都市的一位卖淫女身上发现了一种变异的性病病毒。   研究人员说,淋病病毒的这种新变种可以抵御现有的所有抗生素。由于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正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关注。    感染变异新病毒   据悉,这位女性在京都的一家卖淫俱乐部工作,在感染性病后,刚开始还以为是一般性病,但因为久治不好,经过医院仔细检查,发现感染了一种变异的新病毒。   研究员称,这一变异病毒已经被命名为“H041”,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他说,很担心这一种病毒会被扩散开来,那将是一个灾难。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研究人员从一名日本性服务者的喉部分离出了这种病毒。    抗药性增强500倍   瑞典病原体奈瑟菌参考实验室的研究员芒努斯· 乌内莫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不仅是一个警示性发现,也是一个可以预见性发现。”自上世纪40年代抗生素成为标准治疗方法以来,这种病毒就一直在通过变异来抵御抗生素。   《泰晤士报》称,研究人员可以准确找出使这种病毒具有抗药性的4种新基因变异。更糟糕的是,这种病毒很易将抗药性传给其他变种,从而使后者的抗药性增强500倍。   乌内莫说,现在判断这种新型超级性传播疾病是否正在蔓延还为时尚早,但如果没有新治疗方法,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淋病是已知最古老的人类病原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因此,这种病毒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最初治疗淋病的方法是使用磺胺药物,但病毒变异后对其产生了抗药性;其后使用的青霉素、四环素和氟喹啉现在也已失效。   专家指出,减少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最佳方法是开发新药,但目前无法实现,只能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 来源: http://health.sohu.com/20111012/n321911909.shtml
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zhangjiansty 2011-8-24 19:47
 最近,nature上发文说压力大会造成白发,当真是这样。很早就白了头!但少年白发可否变为黑发呢?实践证明,白发并非不可逆转,只要毛乳头里的毛母细胞正常存在,去除某些障碍或致病因素,头发仍然可以变黑。因此,不必为了自己有些白发而过分烦恼,否则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只会产生更多的白发。   白发不可怕,千万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别以为是小事情而拖延治疗白发最佳时机,否则延误病情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白发。众所周知,我国采取何首乌治疗白发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的帝王将相们经常通过御医精心配制的首乌制品来使自己“乌须发、健筋骨、养血益肾……”保持年轻状态。   药疗、食疗和按摩对于青少年白发人群而言,都是切实可行、方便持久的治疗方法。其中,首乌、当归、黑芝麻、核桃等都是促黑发生成的良药,可以长期服用。同时,白发少年应尽量少吃动物类油脂和白糖。   据最早的《 本草纲目 》记载:唐朝肃州人士姓何,自幼体弱多病,一晚醉卧山野,见两人形植物相距三尺,其根部自动交缠,许久自动分开。便挖了回去,大家都不认识,一长者说: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于是晒干后磨成粉,逐日服食,数月后旧疾皆愈,头发由白转黑。孙子照方服用,活到130岁仍然须发乌黑。后来当地居民把这种药叫何首乌,当作 延寿 的食品流传下来。嘉靖初,邵应节真人以此方上进,世宗肃帝服用后头发乌黑连生子嗣,何首乌因此名杨天下。  
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日骨与软组织肉瘤协作论坛会议通知
Tangjintian 2011-8-22 13:37
由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承办的第一届中日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论坛会议将于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下午1:30-6:00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本次会议由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与日本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研究学会、日本癌研究会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骨科共同发起主办。目的在于加强中日双方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方面的手术技术、综合治疗方法、切除缘的确定、肉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进行交流。   这次出席中日双方会议的讲课专家均为活跃在中日两国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的知名专家,通过此次学术活动将进一步推动两国肉瘤研究的协作,相互交流各自的治疗和研究经验,提高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水平。   中方会议主席:方志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日方会议主席:Seiichi Matsumoto教授,日本癌研究会有明病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日本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研究学会主任委员。   中方讲课教师:方志伟教授,郭卫教授,蔡槱伯教授,毕文志教授等。   日方讲课教师:Seiichi Matsumoto教授,Takashi Shimoji教授,Keisuke Ae副教授。   会议时间地址: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下午1:30-6:00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2号),联系电话:010-88196745   会议免交注册费,参会代表可发邮件至E-mail:pkusarcoma@163.com 填写姓名,所属单位,联系地址及手机号码。     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一年六月十日  本文信息来自: 北京抗癌协会
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大中医之祖
热度 4 xupeiyang 2011-8-7 08:25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药圣——李时珍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1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进展:安慰疗法也可助感冒痊愈
xupeiyang 2011-7-18 12:12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感冒患者坚信某种安慰疗法能起作用,即使他并没有采用真的治疗方法,安慰疗法也可以帮助他尽快痊愈。治疗感冒的安慰疗法包括喝鸡汤、吃维C等。 全文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5100737974.htm
个人分类: 未来预测|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方法:快速检测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hxgwzu 2011-6-30 20:46
细菌感染( bacterial infections )与病毒感染( viral infections )虽然有相似的症状,但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不同。通常治疗细菌感染十分有效的抗生素( antibiotics ),对病毒感染则常常无效。 细菌感染病人的免疫系统行为与病毒感染病人的是有很大差异的。基于这一点,最近以色列的科学家Robert Marks、Daria Prilutsky及其合作者,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分析化学领域的权威刊物 Analytical Chemistry (IF=5.874,2010年)上发表了一个可以快速检测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重要研究工作,题目为“Differentiation between Viral and Bacterial Acute Infections Using Chemiluminescent Signatures of Circulating Phagocytes”。 根据这一方法,医疗人员就可以快速地检测并确定病人到底是被细菌感染还是被病毒感染。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新方法不仅快捷,可为医生的后续治疗赢得更多时间,而且可以准确地因症施治,提高疗效。 Referenc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viral and bacterial acute infections using chemiluminescent signatures of circulating phagocytes” Anal. Chem. , 2011, 83 (11), pp 4258–4265 DOI: 10.1021/ac200596f
4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警告中医:"养生教母"涉嫌非法行医被查 曾称泥鳅克绝症
热度 2 wliming 2011-6-30 11:03
“"养生专家"当归泥鳅攻克绝症?”追踪   养生畅销书作家马悦凌宣称靠泥鳅当归等攻克世界级绝症,被医学专家驳斥无科学依据并存在危险。昨日,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针对本报此前刊发报道作出回应,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已正式介入调查,结论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自称治疗12名“渐冻人”   48岁的马悦凌,祖籍江苏南京,曾在南京做护士和兼职主持节目,2007年马悦凌所著《不生病的智慧》一书出版,被誉为“健康教母”,但至今无医师资格证。马对外宣称,创造治愈乳腺癌在内的100多个奇迹。   马悦凌通过其个人官网指导治疗“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行为,被医学专家质疑存在非法行医嫌疑。据公开资料,马悦凌自称治疗12名“渐冻人”患者,并将此病成因、治疗方法全部公布在网站上。昨日,在马悦凌的网站上,仍可见相关案例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专家表示,从中医学者角度看,马悦凌针对的人群是病人,注射当归液是介入性治疗,其方式已是医疗行为,“没有相关资质自然属于非法行医。”   马悦凌此前受访时辩称,其行为是行善,不是行医,“我只是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这不需要资格认证”。   无医师资质却出“处方”   据记者了解,经过调查确证,养生作家马悦凌的个人官网注册地在江苏省南京市,管辖权归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   昨日晚间,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回复本报记者,根据本报此前报道,初步判断,马悦凌涉嫌非法行医。“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两点,”该负责人解释,马悦凌承认无医师资质,却指导治疗渐冻人,并且给出了类似“处方”的治疗方案。   据悉,南京市卫生监督所专门负责医疗机构和医师资质监督的监督二处,负责具体调查,将根据调查情况作出相应结论,“有最新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说法   “网络问诊 监管困难”   “马悦凌问诊主要场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此前未曾出现过,新鲜且特殊,”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为监管造成一定困难。本报记者咨询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时亦得到相同答复,马悦凌在北京一没有注册,再没有具体场所,卫生监督部门没权进入私人住宅调查,“可以说就管不了”。   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马悦凌没有固定的诊疗场所,在网络上指导治疗“渐冻人”,是科普宣传还是医疗行为,需进一步调查。此外,马悦凌宣称,指导治疗“渐冻人”不收取费用,这样的行为,具体是科学研究,还是非法行医,上述负责人表示,同样需要调查。   作者:刘刚 黄玉浩
个人分类: 伪科学|161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如何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
jessie0090 2011-6-25 15:02
  强直性脊柱炎不仅出现腰背疼痛,而且可同时出现进行性关节及脊柱活动功能受限,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使椎间盘、关节突及椎间各韧带都会发生骨化,久而久之,失去活动功能,造成终身残废。那么,如何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呢?   其实,对于如何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及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方为上策。济南军区总医院应用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到患者体内后,一方面由于干细胞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可通过调节T细胞,B细胞的活性,阻断免疫反应,从而从根本上中断了炎症反应对关节腔及软骨的破坏,阻断了风湿类疾病的启动环节;另一方面,干细胞具有修复替代作用,通过分泌细胞活性因子,诱导分化为新生细胞替代受损死亡…… 本文来自: 中华干细胞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gxbcn.com/fengshi_leifengshi/20110531_6547.html
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血病,很好治——吴锡铭自治白血病的故事
sheep021 2011-6-19 11:24
民间中医师潘德孚 “白血病,很好治。”这就是一个名叫吴锡铭的患者说的。白血病是令病人与医生都吓半死的病名。不久前,我拜访了这位吴先生,并与他作一次长谈。虽然他不是医生,但我相信他的话是现实给出的真道理。如果人们理解这个道理,它就与圣经一样有同等的价值。(但有一个问题是应该加以探讨的:每个人的白血病都不一样,不能统一视之。现在西医确定一个病名,使用一种统一的治疗方法,统一标准,统一用药,是违反生命的个体特异性的基本原理的。现在还把这种方法叫做“量化、标准化”,称之为“科学”。)有很多人死于白血病,而且,不是因白血病死的,而是因被命名为白血病后,由于过重的思想负担,或加上错误的治疗而死的。 人们如果懂了这个道理:现代医学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完全是一种假说,并非真正的、实打实的科学。所有的患者只不过是这种假说实验祭坛上的试验品而已。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健康。可是,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健康,医学界那一个权威能回答得出来?既然整个医学界还不知道生命与健康是怎么回事,而我们怎么能认为通过医学权威们的语言,可以维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呢?所以,得了病,千万不能过分相信医学与医生。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医生资格证书委员会主任门德尔松医学博士说:“没有比走进医生办公室、诊所和医院更危险的事了。”这不是对医学的否定,而是提醒大家不能盲目相信医学和医生。 白血病又名血癌,被现代西医认为必死之症。我得告诉读者,这只是西医的判断。可是如果你问他:“既然‘必死’,何必又加以治疗?”上 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哈克博士,对癌症治疗做了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是:“那些不治疗者比治疗者,生存的希望要大。” 这说明,癌症治疗——切除、化疗、放疗——失败了,不可数计的患者生命,因这样的治疗而消失了。可是,社会已经产生了癌症的治疗“机器”——从病理与药物的研究者,到制药公司与它们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人员,以及外科所要求的所有人员:医生、护士、麻醉师、化疗师、放疗师等等,这样的一台巨大的社会机器,仍然在继续运转,庞大的机器已经停不下来了。要使它停下来,需要人们的觉悟。由于觉悟的不均衡,无知者仍然会上这台绞肉机。最近,美国发布的癌症治疗信息:自1991年以来,美国癌症患者的死亡人数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一份调查报告中说,美国癌症死亡率并没有因为老年人口数字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却逐年下降。从1991年至2004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共计下降了13.6%。这说明,哈克的调查已经逐渐被美国人民认同,他们正在慢慢摆脱原来那一套致人死命的治疗方法。 陈林莲律师告诉我,她有一个同事的亲戚,名叫吴锡铭,得了白血病,在某医院化疗几次。他看看形势不对,赶紧出院吃中药——自学中医自开药方,竟然把自己治好了。现在三年过去,身体越来越好。我听了赶忙要陈律师给我找到他的联系方法。 与吴锡铭电话约好,7月13日下午去他家拜访,他很爽快地同意了。锡铭58岁,长得高大魁梧,肌肉坚实,满面红光,语声朗朗,谁能想得到就在三年前的这些日子里,他曾被诊断为白血病而住院,被治得差不多上鬼门关了。当时他担任村长,因工作劳累,觉得多日来疲惫乏力,就随着乡里的干部体检,验了血,还看不懂验血单。他儿子是个学西医的研究生,在医院实习。看了验血单后也不说是什么病,就叫他住院。住院后做化疗,才知道自己得了血癌。血检幼稚白细胞已占25%,指标正好“合格”,还做过骨穿。骨穿就是抽骨髓化验,进一步证实得的确实是白血病。 锡铭做了第四次化疗后,全身浮肿,走路、俯仰都有困难了。我说:“还好没再做下去,”他妻子说:“也许再做一次就没有现在的吴锡铭了。”他说,高高兴兴健健康康地走进医院,变成这个样子,问谁能相信。于是他问医生,是什么原因使他得白血病的。医生说:“不知道。”“不知道原因就治疗,不是瞎子打拳——乱来吗?”想想真倒霉: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医疗方法,不知道原因就可以乱用药。于是他决定停止治疗,立即出院。他儿子却仍然坚持他要继续治疗。中国有句俗话:“路湿早脱鞋”,这涉及一个人的生死攸关的决策,为什么学了西医的高级知识分子会一点都不懂呢?批评西医的人都说西医的头脑建立在机械论上,因此,学西医学的人头脑不免会机械化。病人把生命与健康交给头脑机械化了的人真是危险。现在许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了那种见不好就回头的机智,自己把自己送进鬼门关。医生当然不会说是治疗错误死的,而是说生了这个病死的。嫁祸于病名而不反思医疗的错误,这才使得现代西医长期停滞在技术的层次上。学术界的学者们发生争论,对立双方都喜欢说别人不懂常识,却不知道有许多常识经不起推敲。生了病就送医院似乎也是常识,但美国有个医学博士叫门德尔松,他说:“没有比走进医生的办公室、诊所和医院更危险的事情了。” 锡铭出院后便自学中医,给自己开药方。正好他的亲家是个草药医生,懂得药性,他就请来当参谋。他认为自己得病无非是血热血瘀,相火虚衰,处方应该解毒活血、补肝补肾、补气补血。就这样拿着中药学自己开方自己用,几帖药下来就觉得有效,越来越有信心了。三四个月后,恢复了健康。而在医院里与他同个一病房的7个白血病患者,已全部死亡。后来曾有17个患者找过他,他就让他的亲家翁按这个方法给开药方,据说,死了三位,14位恢复了健康。(可惜的是他的亲家翁没有病历记录,我无法寻访)他认为这个白血病本来就很好治的,却把许多人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真是罪过。我认为锡铭讲的话,也许有点过头,白血病人中,当然也有不好治的。但是,绝大多数应该说是好治的,把它们都认为是死症,其目的不是为治疗,实则为买化疗。 白血病在癌症中是最难治的。因为,西医认为这是人的造血功能造不出正常的白细胞,而造出幼稚的白细胞来。幼稚白细胞不但对人无好处,反而会吃掉正常的血细胞。于是他们认为只能采用化疗的方法杀死幼稚白细胞,与此同时,移植正常人的骨髓,使它生出正常的细胞。这种讲法都来自现代医学的研究者。不过,我觉得这些讲法并不可信。首先是判断白血病的标准有问题,如果判断方法错误治疗方法还有正确的吗? 据说血检血液中幼稚白细胞达25%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白血病。依上说,既然25%以下不算白血病,是正常的。就可以想得到:人的血液中,必然可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幼稚白细胞,就好比任何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都一定会产生次品一样不可避免。它们之所以不会为害,乃是生命也存在着控制它们的能力。骨髓的干细胞产出幼稚白细胞后,送到血液里还有一道检验关,可能也只能清除一部分,另一些便随着血液在身上循环了。这才有百分之几的说法。因此,我认为,说幼稚白细胞就是癌细胞,会吃掉正常的细胞于理不通。因为癌细胞是不受人的生命控制的。现在,血液中只存在25%以下的幼稚白细胞就不算白血病,说明它们数量少的时候是受控制的。这里好像又出了矛盾。幼稚白细胞占25就不受控制,只24%就受控制,道理何在呢?我相信现代医学是无法解答的。 吴锡铭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那王先生按他的药方,治疗那17个白血病患者中的一个女人。她吃了中草药后完全好了。有一次去打羽毛球,因为出汗脱衣服,受了寒发高烧,在医院里检查大概白细胞又升高,来问那王先生是不是要去做化疗。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说不要,因为治这个病谁也没把握,只能说你自己决定。这女的于是决定去做化疗,第一次化疗后,果然幼稚白细胞下降了,据说只有7.8%,这不是很好吗?然而,一个星期后,死了。幼稚白细胞少了,少到比规定的25%还少得多,为什么死了?幼稚白细胞高的人,为什么反而不会死?这里可以想到的是有两个可能。化疗杀死的不仅是幼稚白细胞,更多死亡的是那些好的细胞,也就是好细胞大量死亡使患者的元气受到严重的伤害,无法复原了;第二个可能是从表面上看,幼稚白细胞比例减少了,那实际只是表面现象,没多久便反跳,可能过高了,因而死亡。其实,发高热白细胞升高,那是很自然的事,西医医生认为她过去既已得了白血病,当然建议她去做化疗。这个建议就把她送了命。据说现在医患纠纷很多,医生个个小心翼翼,害怕被人找把柄。化疗既已成为治癌的常规,如果医生不叫做化疗,死了人,人家就会说因为没有做化疗才死了,有可能借这个问题来闹事。医院的领导,也可能会给医生穿小鞋,为什么他不叫做化疗,那会给医院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呀。这样的社会现实,想想做医生也挺难的。医生只是医院的一颗螺丝钉,不能自行其是,不能按良心做事。 为什么幼稚白细胞占25%就是白血病,24%就不是白血病?为什么血液中有了25%的幼稚白细胞就能吃掉血液中的红细胞,难道只有24%的幼稚白细胞它们就不能够吃红细胞了?一群狼会吃人,一只狼也同样会吃人,而且可能更凶。我这么讲,不否定幼稚白细胞于人有害,而是认为人的血液中有幼稚白细胞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就好比工厂出废品一样非常正常。它们占比例多少只反映工厂的管理好坏,谁也不能把以出一定比例废品的工厂判“死刑”,因为工厂是活的,时刻在变化的。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有可能一下子变好了,次品的比例就迅速降低。吴锡铭使用的方法错了——化疗,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吴锡铭使用的方法对了——吃中药(当然也有药开得对不对的问题),病就很快好了。 我的理发魏小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市农科所所长。所里的一个女同志还只有28岁,发热住院,医院给用了最好的进口抗菌素就是治不好,后来说她得的是白血病,全家为此惊慌不已,就去找小康商量,要求医院请全市最好的医生来会诊,被海陆空负责治疗的医生拒绝。这医生说,自己的医院是全市最好的医院,最好的血液专科了,还有什么医生比他的血液科更好的?后来家属又来找小康,说联系好有个亲戚在省医院血液科工作,只要医院同意给办转院手续(那时候当干部的,看病百分百报销,但是,必须取得医院同意,否则就不能报销)。于是小康出面与医院打交道,便转治疗。岂知到了杭州,住下来还没有用药,病人的体温已恢复正常了,也就是不治自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唯一的解释是:这叫做药物性发热,停了药,热就没有了,白细胞自然下降了。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所谓血液科专家,还不知道用某些抗菌素,尤其是特贵重而稀用的抗菌素,对某些病人,不但退不了热,还会助长发热。因为它的毒性重,病人机体产生了自我防卫反应,使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过度的刺激,使白细胞升高过快,就容易产生较多的幼稚白细胞。这好比一个工厂,超负荷完成生产定额,工人便得日夜加班,次品不能不因此增加。这就是医生觉得自己已经写了最好的抗菌素,而病人体温反而越来越高。体温升高,白细胞随着升高,于是就变成了“白血病”。这个故事片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现代西医使用幼稚白细胞的百分比,来作为诊断白血病的标准,可能有问题。 现在诊断白血病的方法是抽骨髓化验。检验它们“生产”的幼稚白细胞的数量是否超标,以说明这是造血功能障碍。方法是应该给输入外来的干细胞增加造血的能力。问题是花的力气很大,收获却不多,即成功率不高。我说的“成功率不高”,也就是死多活少。少数成功者成为宣传的标本,多数人则成了失败的牺牲品。如果认为这种方法是唯一的,那么,西医学能证明得白血病必死无疑吗?吴锡铭的例子就是个否定的证明。因为,有别的方法可以使白血病患者存活,何必要把他们送上这条死多活少的路上去呢?而且,这条路是最劳民伤财的。 成功的存活者是否就是因为给输进了造血干细胞而活下来的呢?答案是:现代医学没有办法予以证明,它们的证明只是那个活着的患者。这种证明没一点意义。因为,首先判断为必死,然后死不了,就能证明治疗正确,这种做法实在笑话。我行医几十年,病人痊愈了,难道就是我治好的?这么想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笨蛋。扁鹊治好了虢太子后,他说:不是我救活了他,而是他没有死,我不过是使他能起来走而已。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会死的人是治不好的!也就是说,人依靠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活着,没有了自组织能力的人是治不好的。基于此,我觉得我们就可以判断那种治病方法是对的,那种治病方法是错的:凡是损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治疗方法是错的;凡是维护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方法就是对的。 我很赞同陈树祯先生说的:“不论任何情况下,医生绝对无权任意推测或确定病人的死期,原因是人就现今的科学技术和测量仪器,并没有任何一种可以确定人类死期的方法。所以任意告诉病人的死期是一种毫无科学根据、危言耸听的谎言。胡乱猜测只会增加病者的心理负担,是一种毫不负责任雪上加霜的做法。”(《顺势疗法》198页)试想:谁允许医生随便判人的生死? 附件:我把这个报道摘录下来让读者看,让大家知道西医的白血病治疗是怎么回事。这里讲的只是输入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和方法,过去叫骨髓移植,还有一种是脐血配对,都是利用干细胞建立新的造血功能的意思。这种方法是基于一种学术思想,即白血病是因为人的造血功能出了问题,不能造正常的白细胞,而造了幼稚的白细胞。既然是造血功能不好,骨髓是个造血系统,也就证明这个系统不好,因而需要重建。重建的方法就是植入新的骨髓,使这些新骨髓生出一个新的造血系统。看报道才知道植入骨髓的方法已被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取代,只剩下个名字了,也就是有名无实了。其中的内涵还是一样,虽然不说废止使用植入骨髓植的方法,而代之以输入造血干细胞了。现在的输入干细胞的方法,会不会与骨髓移植一样命运还得等着瞧。总之,现代医学有个不能揭的黑幕,就是失败了不讲失败,而是讲更先进了。下面的报道让我怀疑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其一是先将病人的血液像犁田一样犁几次,就是先进行多次放、化疗,将血中的幼稚白细胞杀死,让血液清洁。这种方法仅一厢情愿。众所周知的是放、化疗不仅杀死幼稚白细胞,更多的是杀死正常的红细胞和正常的白细胞。这就使得病人的体质大大减弱,它如何能利用外来的干细胞建立新的造血系统呢?这种方法之不可靠就如一个工厂车间经常出次品,经理把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统统开除,建立一个新的领导班子,换一批新工人。这么做,可以说不仅是生产不出正品,而且,有可能会比以往生产出更多的次品。 其二是从一个人所抽出的外周血里过滤干细胞的数量,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据说一个人的外周血只有4000毫升,它只能过滤出患者所需要的干细胞40%,全部解决则需要提供者的血液循环的2圈半,也就是要把这个提供者的血中的干细胞全部绞干还不够。那么这个人的血液,难道就不需要干细胞造他的血了?当然,内行的人一定会说,提供者可能要经过一段休息生养的时间后再供应。我不内行,但当然有这个可能。不过,这种愈病的方法似乎在牺牲一个健康者而去救一个病人,而且能不能救谁都不能保证,也不知道存在百分之几的希望。 其三是,给患者输入造血干细胞的数量,竟然比患者自身的全部干细胞还多,这简直是在打“人海战术”了。这不是在建立新的造血系统,而在在更换造血系统。使用这么多的外来干细胞理论依据何在?这么做能建立起新的造血系统吗? 看来,建立新的造血系统实质只是一种假想,并非真实。 见: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11-06/09/content_22974081_1.htm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夏季谨防小儿急性肾炎
jessie0090 2011-5-31 18:42
  每到夏季,儿童急性肾炎的病儿便多了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儿童容易患脓包疮、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由链球菌引起的疾病,-到夏季,机体对链球菌毒素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儿童急性肾炎。夏季谨防小儿急性肾炎,此外,夏季昼夜温差大,容易引起小儿扁桃体炎症和其他链球菌炎症,而感染小儿性肾炎。    患小儿肾炎后,因为孩子的身体还在不断成长中,各项免疫功能都比较相对较弱,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临床上,我们通常能见到很多,家长因为选择小儿肾炎西医治疗方法,结果导致很多小孩都出现了脸部肿大的变形,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gxbcn.com/sgnbq/20110517_5292.html 想了解更多的 肾功能不全的饮食 以及 肾功能不全治疗 方面的文章更多的请关注本博客 !
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
chinaneonate 2011-5-23 17:53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应用脊灰疫苗有效地预防。我国政府积极响应第41届(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决议,承诺在2000年消灭脊灰。消灭脊灰就是将脊灰野病毒(是指环境中传播的脊灰病毒)作为“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这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又一壮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进一步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消灭免疫空白,减少脱漏率: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强化免疫活动;开展和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监测。我国自1994年10月以来没有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由此说明我国已有3年无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的证据,根据全球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的建议,目前我国已进入消灭脊灰证实工作的准备阶段。如何维持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提高AFP流行病学与病毒学监测质量,完成消灭脊灰的证实工作,是1996~2000年消灭脊灰工作的重点。值得强调的是:继1995年云南省发现首例缅甸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后,1996年2~4月份云南省又发现了3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这些脊灰病例均是在入境求医的缅甸籍儿童中发现的。说明在我国的边境地区具有输入脊灰野病毒的危险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 提高AFP病例监测质量是我国当前消灭脊灰的重点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发现脊灰病例和脊灰野病毒循环,对非脊灰AFP患儿尽早明确病因,并为证实消灭脊灰提供依据。提高AFP监测工作质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AFP病例报告,这是AFP病例监测的基础,临床医生处在监测工作的前沿,要了解AFP病例报告的有关知识和要求,特别是要明确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活动。 1.AFP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监测系统使用的定义):任何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为便于AFP病例快速报告,卫生部于1994年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即:(1)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钾性);(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这是AFP监测系统的一项技术要求,即要在所有15岁儿童AFP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全球消灭脊灰的监测活动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4.质量控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的技术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AFP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各地区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不低于1/10万;(2)80%病例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病例调查;(3)80%AFP病例必须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4)粪便标本要在7天内送到省级脊灰实验室;(5)病例随访表要在75天内送达省级卫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由于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报告,也受到传染病管理法的约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下列情况,AFP病例可能漏报:(1)患儿曾就诊,但医生没有发现是AFP病例,无记录也未报告;(2)医生诊断是AFP病例,但无记录也未报告;(3)诊断是AFP病例,有记录,但未意识到或不知道需要报告。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医生不知道如何报告或报告意识淡漠。 6.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卫生防疫站负责AFP病例监测的工作人员,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了解AFP病例报告情况,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在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后,若没有发现漏报的AFP病例才能作出零病例报告。医院一定要协助卫生防疫站做好这项工作,防止漏报。 7.AFP病例诊断要点:AFP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医师面对每一例AFP患者,除了要获得详尽可靠病史,首先要认真排除假性麻痹(由骨关节疾病所致的运动障碍),然后才能确定为真性麻痹。根据神经定位不同,应进一步区别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痉挛性麻痹),还是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弛缓性麻痹)。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因其临床表现与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很相似,故这类疾病应作AFP病例报告),如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一般经数小时至几周,休克期解除,逐渐出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外,脊髓病变患儿可有尿潴留,可检查学龄儿异常感觉平面,以助定位诊断。根据每例AFP的临床特征,及时进行必要的实验检查,对AFP病因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首先强调的是粪便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这是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检验方法。首先要对发病两周以内未再服疫苗的AFP患者,间隔24至48小时,收集两份足量粪便(每份应在8克左右)标本,冷冻或冷藏条件下(2~8℃)保存,并在冷藏条件下运送至合格实验室尽快分离病毒(包括脊灰病毒及非脊灰肠道病毒)。此外,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清酶(AST、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清学检查:脑脊液和(或)血中脊灰的特异性IgM抗体(明确近期无服疫苗史)。肌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及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等。我们曾对80例AFP进行病因分析,研究结果提示,需与脊灰鉴别的疾病主要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其次是急性脊髓病变,此外尚有一些少见疾病。总之,AFP病例的快速报告,是病例调查、标本采集、病情控制以及病例最终诊断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AFP病例监测质量。 8.AFP病例分类标准:当前我国进入消灭脊灰最后阶段,必须把特异性诊断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以病毒学为基础的病例分类方法实属必要,即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的AFP病例才是确诊的“脊灰病例”,以提高病例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如果不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将无法证实消灭脊灰的目标是否达到。而以前使用的分类方法对于脊灰病例的定义为:AFP病例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诊断为脊灰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2)与脊灰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3)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4)死亡病例;(5)失访病例。在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对无粪便标本,而又有残留麻痹,死亡或失访的AFP病例即不能归入确诊病例,也不能排除,因此称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如果太多的AFP病例最后被分类为临床符合病例则意味着监测工作的失败。总之,新的病例分类标准对确诊的脊灰病例定义为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并将AFP病例分为确诊、排除和临床符合病例三类,排除病例中包括疫苗相关病例。 由于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的广泛应用,因服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简称脊灰疫苗相关病例)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关注。美国监测资料表明,首次服疫苗者VAPP发生率是再次服疫苗者的29倍,平均每年发生率0.34/100万,说明其发生率极低。经验表明,VAPP往往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在诊断时一定要慎重,任何医生在没有经过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同意不要对VAPP作出诊断。 我国证实消灭脊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监测系统要保持其应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才能全面提高AFP监测质量。因此,处在AFP监测工作前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理解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病例报告、协助卫生防疫站进行病例调查、采集粪便标本、主动监测和病例随访工作。消灭脊灰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
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父母牵肠挂肚的小儿包皮
andrologist 2011-4-20 17:39
男孩子身上哪块皮肤最重要?    答案是包皮。为什么重要?因为大家对它倾注的注意和关心最多。哪种手术是父母最可能也是最主动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的?答案是包皮环切。通常孩子得了需要开刀手术的疾病时,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其他避免开刀的治疗方法,或者能拖就拖,唯有包皮环切例外,家长常常主动带着孩子找医生做这个手术。 包皮是什么东西?    包皮是包裹在阴茎及龟头外面的皮肤。包皮在母亲怀孕3~5个月时开始生长,阴茎背侧的包皮长得较快,随后腹侧的包皮才慢慢追上,并把整个龟头包住。此时包皮的内侧表皮与龟头皮肤是粘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往往在出生后仍然如此,包皮无法翻转褪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包茎(physiological phimosis)。只有少数儿童的龟头能像大人一样自由露出,所以儿童有包茎现象是很正常的。据统计,90%的新生儿有包茎,一岁时为50%,四岁为10%。因此,在四岁前,约90%的男孩包皮都可部分翻转褪下,甚至可以褪到龟头下方的冠状沟。换句话说,生理性包茎通常会随年龄增大而自行消失,而且大部分有包茎的男孩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 上面三幅图为包皮;下面两幅图为正常包皮 何谓包皮垢?    男孩随着成长发育,在冠状沟附近皮肤内有许多皮脂腺,这些腺体会分泌一种特殊味道的黄白色泥状物质,称为包皮垢(smegma)。包皮垢逐渐在包皮与龟头间堆积,将包皮与龟头分离开,从而形成包皮与龟头之间的空腔,称为包皮腔(preputial sac)。其实“垢”并不是很恰当的用字,因为包皮垢并不是很脏的东西,包皮垢本身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危害,等龟头完全出头时,它就会自然出来了。 包皮垢 (左图为透过皮肤可隐约看到包皮腔内的包皮垢,右图为包皮翻转后包皮垢显露出来) 何谓包皮过长(redundant prepuce)?    包皮过长一般是指包皮将整个阴茎及龟头包住,龟头不能自然外露,但在清洗时通常可以将包皮翻转褪下,露出龟头。 包皮过长(左图为自然状态,右图为包皮翻转后龟头露出) 何谓包茎(phimosis)?    包茎与包皮过长不同。包茎是指包皮前方开口太紧,包皮不能翻转褪下露出龟头。排尿时尿液容易聚积在包皮腔内,使包皮膨大如气球(也称为“气球现象”)。 包茎 包皮有用吗?    有用。它可以保护细嫩的龟头使其免遭外界环境的刺激和损伤,尤其在婴幼儿容易发生尿布疹的阶段。所以,如非必须(请参考下面的内容),在儿童期尽量不要行包皮环切。 包皮会带来哪些麻烦呢? 1、包皮过长,尤其时包茎,容易在包皮腔内积存包皮垢,混合排尿时残余的尿液,产生怪味道,并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发炎,即包皮龟头炎。包皮发炎最常出现在龟头快要出头又没有完全出头的尴尬时期,这时通常为幼儿园或小学生。如前面所讲到的,包茎如包得好好的,通常不会有问题,但随着包皮慢慢与龟头分离,龟头与外界有了接触的机会,细菌也就有机会趁虚而入进入包皮腔,此时由于包皮与龟头尚未完全分开,无法进行彻底清洗而引起发炎,此时包皮会有红肿、疼痛,甚至有流脓。也有些儿童的包皮的确太长,每次小便完都会有少许尿液残留,再加上不注意清洁,长期刺激皮肤而引起湿疹等皮肤炎症。 包皮龟头炎 2、包茎或包皮开口狭窄易引起包皮嵌顿。包皮开口处有一包皮环,是整段包皮最紧的部位。包皮开口狭窄既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因长期发炎引起包皮开口粘连而后天形成的。当包皮尚无法自然翻开的时候,如果勉强将它翻开,未能及时推回原位,就可能会发生包皮嵌顿。这是因为包皮开口太紧,强行翻开后包皮环卡在阴茎冠状沟上,由于龟头及包皮环远端包皮的血液循环受阻而发生水肿,越水肿则卡得越紧,这种情况属于外科急症,必须马上处理,否则有造成包皮或龟头缺血坏死的可能。 包皮嵌顿 何时情况下需考虑手术? 1、国外学者建议若5岁以后仍然包茎,需考虑手术。我们则认为,9岁以后仍然包茎,以类固醇药膏涂抹无效,包皮  仍难以翻转褪下,在考虑手术。 2、反复性的包皮龟头炎,甚至尿路感染时,不论几岁都需尽快手术。 3、发生过包皮嵌顿。 何种情况下不考虑手术? 1、刚出生的婴儿一般不需要手术。 2、阴茎发育异常(如尿道下裂,需保留包皮当尿道重建的材料)。 3、小孩包茎以类固醇药膏涂抹后,包皮可翻转褪下,不一定需要手术。 4、包皮过长但可翻转褪下,容易保持清洁,不一定需手术。 5、隐匿阴茎(又称为隐藏式阴茎)。虽然阴茎本身是正常的,但包埋在下腹部肥厚的脂肪组织里,看起来很短小,   龟头也被包皮覆盖,此时需要的是减肥。这些小朋友的阴茎外观很小,其实大部分阴茎藏在脂肪层下,包皮因而  给别人一个太长的错觉,如果不幸割了包皮,包皮就太短了。 隐匿阴茎(包皮环切的禁忌症之一) 手术选用何种麻醉方法? 1、婴幼儿较容易安抚固定,可施行局部麻醉手术。 2、8岁以下的儿童一般较难沟通,不易安抚固定,大部分可采用全身麻醉。 3、8岁以上的儿童通常采用局部麻醉。 术后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 1、伤口皮下淤血肿胀。 2、伤口感染发炎。 3、伤口愈合不良。 4、阴茎麻木感。 5、龟头有冰冷的感觉。 6、包皮切除太多,阴茎勃起时会有牵拉感。 7、龟头过度敏感,但不久习惯后就不再感觉不舒服了。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包皮龟头炎的急性期需先服用药物控制,等发炎消退才能手术。 2、有非常少数的人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 3、术后开始服用消炎止痛药,可相对降低术后的疼痛。但麻醉药效过了之后,手术伤口仍会感觉疼痛,尤其术后第  一天晚上睡眠中的夜间阴茎勃起会牵扯到伤口较难过,通常隔天之后就慢慢不痛了。 4、伤口完全愈合约需七天,七天内伤口最好保持清洁干燥,小便时不要弄湿纱布,术后2~3天回门诊换药;如果纱  布不小心弄湿,可提前回医院换药。伤口用可吸收线缝合,所以不需要拆线,一周后缝线会逐渐脱落。术后有时  会出现包皮水肿或瘀血,通常会逐渐消退。术后七天即可冲澡。 5、激光手术是以激光取代手术刀,伤口仍需缝合。 6、儿童较难照顾,不易敷药,可以粘贴小纸杯罩住阴茎保护,以防碰触疼痛。回诊时可不用再包扎,以碘伏溶液浇  在伤口上消毒预防感染即可。 7、有些儿童的包皮与龟头部分粘连在一起。手术时会将其分开。术后数天内龟头及包皮上会覆盖一层黄色分泌物,  慢慢变成结痂。一周后等痂下的新皮肤长出,结痂逐渐脱落,就会有正常的皮肤外观。 男孩子身上哪块皮肤最重要?   答案是包皮。为什么重要?因为大家对它倾注的注意和关心最多。哪种手术是父母最可能也是最主动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的?答案是包皮环切。通常孩子得了需要开刀手术的疾病时,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其他避免开刀的治疗方法,或者能拖就拖,唯有包皮环切例外,家长常常主动带着孩子找医生做这个手术。
个人分类: 男性|16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合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三个层次
热度 2 honluo 2011-4-4 08:20
“我能把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与····结合起来使用吗?” 对于这一问题,Pichot和Dolan(2003)提出的三个水平可供思考: ( Pichot,T.Dolan Y.(2003),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Its effectice use in agency settings.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 第一水平,将一些焦点解决技术纳入其现有的治疗方法中,之前所用的疗法依旧占主导地位。 第二水平,把SFBT的技术和核心理念作为治疗的基础。即由来访者引导,咨询师通过非专家角色使来访者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第三水平,把SFBT的核心理念当作一种人生哲学,不仅仅普遍应用于咨询室的工作中,还应用于机构的运作方式中,与同事的相处方式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中。 显然,第三水平是个人的奋斗目标,也是这个博客的意义所在! 有一种价值观引导生活工作的感觉真好!
个人分类: 焦点论坛|2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疗法与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11-3-30 11:13
阅读疗法 是一种藉由阅读图书或接触其他信息材料,帮助读者纾解负面情绪困扰,进而达到身心平衡之状态。通常是由 图书馆员 、心理治疗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针对个别需求,进行材料选择,并利用这些材料给予读者治疗。   阅读疗法的英文名称为bibliotherapy,为希腊文biblion(图书)跟therpeia(治疗)两字的结合。其又有:读书疗愈、书目疗法、图书医疗法、图书治疗法、文献治疗、信息疗法等多种名称。书目疗法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直接教导读者如何做才能解决他们目前所遭遇的情绪问题,而是让读者在接触适合的图书信息资源(例如:书本、影片、音乐等)后,对其内容产生「认同」、「净化」、「领悟」,并在经历这些过程后,能对他们目前所遭遇的困难有新的认知与体会,进而解决自身遭遇的问题。   阅读疗法是由图书馆员或专业人士(例如:心理治疗师)依据读者的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素材帮助读者从负面情绪中释放,读者进而自我治疗,找到恢复的力量。总而言之,阅读疗法除了具有心理、情绪治疗的功用之外,也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而使他们从目前遭遇的问题中成长、发展;同时,阅读疗法也是一种藉由与材料内容互动,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refresh=TID=20214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query: bibliotherapy C-query: Psychology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163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20214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934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 138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view_b_txt.cgi?ID=20214 job id # 20214 started Tue Mar 29 22:16:42 2011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html/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20214 Search ARROWSMITH A A_query_raw: bibliotherapyTue Mar 29 22:17:20 2011 A query = bibliotherapy started Tue Mar 29 22:17:20 2011 A query resulted in 360 titles 20214 Search ARROWSMITH C C_query_raw: Psychology Tue Mar 29 22:18:04 2011 C: Psychology 830323 A: pubmed_query_A 360 AC: ( bibliotherapy ) AND ( Psychology ) 163 C query = Psychology started Tue Mar 29 22:18:04 2011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163 titles 934 B-terms ready on Tue Mar 29 22:19:28 2011 B-list on Tue Mar 29 22:27:42 2011 1 compulsive buying 2 panic disorder 3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4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5 self management 6 self harm 7 expressive writing 8 panic attack 9 depression anxiety 10 social skill 11 group cognitive 12 stimulant medication 13 anxiety disorder 14 social phobia 15 behavioral therapy 1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17 cognitive behavioral 18 deliberate self 19 lesbian 20 psychoeducation 21 smoking cessation 22 children externalizing 23 reminiscence therapy 24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25 major depressive 26 anxiety depression 27 mood anxiety 28 assisted cognitive 29 lifestyle 30 therapy depression 31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32 attention deficit 33 aphasia 34 treatment depression 35 anxiety depressive disorder 36 treatment anxiety 37 relapse prevention 38 behavioral treatment 39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40 spiritual 41 treatment fear 42 anxiety depressive 43 externalizing problem 44 telephone helpline 45 health related 46 skill training 47 cognitive treatment 48 insomnia 49 meta analysis 50 depressive symptom a 5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52 cardiac rehabilitation 53 underserviced area 54 weight loss 55 depression primary care 56 orgasmic 57 risk adolescent 58 healthy lifestyle 59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60 psychological distress 61 psychiatric outpatient 62 depressive symptom 63 alcoholic anonymous 64 systematic review economic 65 hearing 66 treatment anxiety disorder 67 family intervention 68 panic 69 phobia 70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71 therapy obsessive compulsive 72 unipolar depression 73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74 obsessive compulsive 75 cognitive behavior 76 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77 treatment attention deficit 78 internet 79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80 sexual dysfunction 81 depressive disorder primary 82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 83 cardiac event 84 drinker 85 deliberate self harm 86 obsessive 87 psychotherapy 88 treating depression 89 poetry 90 behavioral treatment chronic 91 fear flying 92 life anxiety disorder 93 website 94 behavioral therapy obsessive 95 psychotherapy depression 96 intimacy 97 marital 98 compulsive 99 late life 100 treatment behavioral 101 depressive 102 cbt 103 depression children 104 behavior therapy 105 computerised cognitive 106 randomized controlled 107 depression late 108 depression a meta 109 self help 110 chronic illness 111 spiritual care 112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113 satisfaction 114 disorder primary care 115 spiritual nursing 116 human sexuality 117 therapist 118 health nursing 119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120 benjamin 121 nursing intervention 122 personality 123 outcome study 124 personality disorder 125 randomised controlled 126 adolescent psychiatry 127 campus 128 depression older adult 129 stepfamily 130 attention 131 life anxiety 132 narrative skill 133 mental health 134 self help intervention 135 treatment chronic insomnia 136 economic evaluation 137 unipolar 138 student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症研究国际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870 - 2011年
xupeiyang 2011-3-29 12:42
《科学》特刊:向癌宣战四十年 抗癌路仍漫漫 40年来的重要事件: 1978年,美国开始了第一个癌症生物学治疗方法——α干扰素的临床试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抗雌性激素它莫西芬(tamoxifen)用于预防乳腺癌的复发; 1980年,罗伯特·加洛和其他人分离出人类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1型,这是一种引发癌症的病毒; 1983年,研究人员创建出几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作为癌症研究的模式动物; 1985年,对乳腺癌患者的随机临床对比实验显示,乳房肿瘤切除手术加上放射性治疗,其效果与乳房切除手术一样; 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哈罗德·瓦尔默斯和迈克尔·毕晓普,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第一个原癌基因; 1992年,FDA批准紫杉树皮衍合成生紫杉酚(Taxol)用于乳腺癌治疗; 1996年,美国癌症协会和其他报告指出,美国癌症死亡率第一次呈现实质性下降,从1991年到1995年下降了2.6%; 1998年,FDA批准单克隆抗体药物赫塞汀(Herceptin)用于治疗过度生产HER2的转移性乳腺肿瘤;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对《纽约时报》说,阻断肿瘤血管的生长能“在两年内治愈癌症”; 2005年,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癌症基因图谱计划; 2007年至2008年,乳腺癌发生率下降,主要归功于更好的扫描技术和荷尔蒙替代治疗法的减少; 2010年,国家肺癌扫描试验发现,螺旋CT筛查能降低癌症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FDA批准Provenge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515.shtm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special/cancer2011/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vjdyr4ghwpsoIpI1bI0 信息分析报告 Neoplasms.docx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切莫网上自诊
热度 2 andrologist 2011-3-9 19:59
生了病怎么办?当然该去医院。不过,如今不少人生病后,首选的不是去医院就诊,而是轻点鼠标,按照网上提供的治疗方法自我医治。现在无论你是大病还是小病,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进行自诊,自己处理一下就完事了。这种风靡的方法有个称谓,叫“网上自诊”。 “网上自诊”也称“网络自诊”,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都市人的健康常亮红灯。由于网络方便快捷,不少年轻人便“上网自诊”,由于部分年轻人的热捧,许多医药网站纷纷推出时下较为盛行的“网上自诊”服务。澳大利亚医药协会(AMA)认为网上医药信息泛滥弊大于利,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求助正规医生前会在因特网上寻求诊疗建议。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网上自诊”,立马找到10多万个网页,而当输入“在线医生”时,立刻出来了500万个相关网页。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开设网上自诊的大多是私立医院,往往帮人诊断后直接推荐某某医院的所谓专家;还有一类是在网上推销药物的,是药商的推手。网络的虚拟性也会给“自诊族”带来求医问药的诚信风险,比如网上搜索出的有些是不专业的医药网站和一些个人提供的信息,让缺乏医疗知识的患者很难分辨其真实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很快就能知道如何浏览书页、文件抑或期刊,粗略地理解其可信程度……然而任何一个疯子都不用花一点钱就可以把任何东西放到网上。作为一个整天在家看这种东西的人,你必须不停地问自己“这个可信吗?” 生病以后上网自诊尽管快捷方便,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在网上自诊的人其实都知道它的弊端。专家称有风险不可盲从。即便不是医生也知道,同样的症状,往往预示着不同的疾病;而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即使是相似的症状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一些小毛病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疾病,这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仅靠症状描述无法辨别。所以,“网上自诊”的“误诊率”可能会相当高。因为不科学,“误诊”率高,有可能留下疾病隐患,甚至带来生命危险。而一旦出现误诊,就等于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开玩笑。 使用因特网后,病人会误解简单的症状,导致严重焦虑。在临床上常见到患头痛的病人认为自己得了脑瘤,而很多手指刺痛的病人则会误以为自己得了多发性硬化。医生在解释病人得什么病之前,不得不解释为什么没有得神马神马病。这势必进一步增加病人的紧张情绪。 此外,诊断病情时需要通过医生及专业仪器的仔细检查,网上诊断现象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如果一味相信“网上自诊”的结果,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患者病情。因此,专家提醒市民,“网上自诊”虽然快捷方便,但终究不能代替医生当面诊疗。执业医师在独立从业前,须经过至少十年的训练。因特网搜索引擎与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话,就不要盲目的相信网上自诊的结果,生病时最好还是去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科学治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便秘的治疗方法
xupeiyang 2011-1-18 20:46
东方红 9:57:55 我请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东方红 10:01:29 我的胃肠是在不好,便秘很厉害,吃了很多药,不管事啊,吃的时候好使,不吃就还一样,有什么好的药方吗? 黄芪白术等入药有助缓解顽固性便秘    结肠炎易引起便秘 可通过中药灌洗法缓解症状    晚饭后吃生白菜心可治习惯性便秘防痔疮    排泄物细菌易致多种疾病 长期便秘可引发痔疮    晚饭后吃生白菜心可治习惯性便秘防痔疮    按揉气海穴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    银耳百合糯米粥可治习惯性便秘    冬笋味鲜降压降脂助消化防便秘    爱喝浓茶会加重便秘 睡前一杯酸奶缓解症状    冬笋味鲜降压降脂助消化防便秘    专家支招防治儿童便秘:捏脊疗法可缓解症状    不生孩子也会盆底肌松弛 女性应避免便秘痔疮    缓解便秘9个绝招:精油按摩激活肠道神经    每日10分钟腹部按摩可消除赘肉改善便秘    大步疾走半小时有助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顺时针揉腹可治老年性便秘    6招应对更年期便秘:多吃粗粮常喝酸奶    冬饮麦冬水可缓解干燥便秘    清晨转腰促进胃肠蠕动可治疗便秘    常饮生地黄蜂蜜水可缓解儿童便秘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