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治疗方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治疗方法

相关日志

[转载]细胞因子风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fqng1008 2020-2-18 11:45
撰文 | 邓海静、谢琦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前言: 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细胞因子风暴造成的多器官衰竭是导致新型冠状肺炎重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笔者此前从事 CAR-T细胞治疗脑肿瘤的相关工作,对其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的一直保持密切的关注。在此,我们总结了目前细胞因子风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新型冠状肺炎重症病人的治疗提供一些提示和参考。 细胞因子风暴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 ) ,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可由感染和某些药物等多种因素引发 ,表现为大量促炎症的细胞因子水平急剧升高 【 1】 。 “细胞因子风暴”多见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或者免疫相关疗法,比如CAR-T细胞疗法、器官移植以及病毒感染等。本文将对于CRS的临床症状、机制与治疗等进行简述。 1.CRS的临床症状与分子检测 CRS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差异很大。轻度症状包括发热、疲劳、头痛、皮疹、关节痛和肌肉痛;严重症状包括高热和低血压,可进展为系统性炎症反应,伴有循环休克,血管渗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相关的异常指标包括淋巴细胞减少、肌酐和肝酶升高、凝血参数紊乱、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升高等 【 1,2】 。 CRS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超敏性激活,由多种细胞参与并以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为标志 【 3】 。 CRS释放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疾病中有所差别,CAR-T治疗引发的CRS所涉及的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IL-2Ra、IL-6、sIL-6R、GM-CSF、IL-1、IL-10、IL-12、TNF-a、IFN-a、MCP-1、MIP-1A等 【 3,4】 。外周血中的 IL-6常被用在CART治疗以及脓毒症的细胞因子风暴检测与靶向中,由于IL-6可由TNF和IL-1β刺激产生,因此其浓度间接反映了这两种重要的早期因子的表达水平,同时也提供了综合性的下游治疗靶点 【 5】 。在流感病毒相关的 CRS中,不同的病毒引发的CRS涉及的主要因子并不完全相同。Farrar等的研究比较了18位感染H5N1病毒的患者于8位感染了季节性H1N1普通流感的患者,他们发现H5N1感染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MCP-1、CXCL10、CXCL9以及IL-8的分泌 【 6】 。在 HIN1相关的研究报道中,Kelvin DJ等发现较严重的感染者具有更高的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分泌。IL-15、IL-12p70、IL-6是危重症的标志 【 7】 。 SARS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 主要涉及 IL-1β、IL-6、IL-12、IFN-γ、IP10 以及MCP-1等,而 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 主要与 IFN-γ、TNF-α、IL-15 和IL-17相关 【 8-10】 。 Cao等对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检测发现,相对于非重症监护患者,重症监护(ICU)患者的血浆中存在更高水平的IL-2、IL-7、IL-10、G-SCF、IP10、MCP-1、MIP-1A以及TNF-α 【 11】 ( Table 1) 。除了病毒各自的特异性外,宿主对病毒的易感性以及免疫系统的反应性等差异都可能改善或加重感染状况并影响临床结果。 Table1. 不同原因诱发的 CRS 中涉及的主要细胞因子 诱发原因 细胞因子 CAR-T IFN-γ , IL-2 , IL-2Ra , IL-6 , sIL-6R , GM-CSF , IL-1 , IL-10 , IL-12 , TNF-a , IFN-a , MCP-1 , MIP-1A H5N1 MCP-1 , CXCL10 , CXCL9 , IL-8 HIN1 IL-8 , IL-9 , IL-17 , IL-6 , TNF-α , IL-15 , IL-12p70 , IL-6 SARS IL-1β , IL-6 , IL-12 , IFN-γ , IP10 , MCP-1 MERS IFN-γ , TNF-α , IL-15 , IL-17 COVID-19 IL-2 , IL-7 , IL-10 , G-SCF , IP10 , MCP-1 , MIP-1A , TNF-α 因此,不同治疗方式与疾病引发的 CRS由于病理生理机制的差异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尽早的寻找相关标志物并进行干涉治疗将有效的降低疾病中的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2.CR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虽然 CR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既往研究表明,其发生过程涉及促炎与抗炎机制的平衡失调,由多种细胞间与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与调节紊乱导致。 病毒一旦进入宿主,可以激活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分子,这些模式识别受体分子可以感知病毒的遗传物质,并分别通过先天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 (主要为NK细胞和CD8 T细胞) 激发细胞溶解性免疫反应。因此, CRS的发生与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及其他细胞显著相关,可能涉及到淋巴细胞 ( B/T淋巴细胞和NK细胞) ,髓样细胞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 以及内皮细胞间的复杂网络调控,并以多种细胞因子分泌 ( IFN-γ,TNF-α,IL-6等) 为主要标志 【 12】 ( Table 2) 。 Table2.CRS 中主要细胞因子及来源细胞 细胞因子 主要作用 来源细胞 IFN- γ 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抗原处理,诱导上皮细胞死亡 T 细胞 and ILCs TNF- α 激活成纤维细胞,刺激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和血管生成,诱导上皮细胞死亡,介导 T 细胞抵抗凋亡,诱导恶病质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 T 细胞 IL-6 激活 T 细胞,防止细胞凋亡,诱导巨噬细胞活化,招募免疫细胞,激活急性期蛋白,诱导上皮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生长 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 T 细胞 G-SCF 刺激中性粒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成纤维细胞和单核细胞 IP10 招募中性粒细胞,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分泌 单核 / 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 MCP-1 特异性趋化激活单核 /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IL-1 β 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局部组织破坏,增加效应细胞浸润 巨噬细胞 , 上皮细胞 IL-8 趋化因子可招募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T 细胞等到感染部位 巨噬细胞 , 上皮细胞 在适应性反应成熟前的早期抗病毒宿主防御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专门产生高水平的 I型干扰素,并与NK细胞一起发挥核心作用,但高水平的I型干扰素或与感染早期的CRS发生相关。在病毒感染的最初反应阶段,单核/巨噬细胞是进入肺泡的主要细胞,可以产生IFN-γ、TNFα、IL-6等细胞因子,也可与A型流感病毒RNA形成炎症小体,促进IL-1β和IL-18的分泌,进而招募中性粒细胞等引发炎症反应。但是,也研究表明消耗单核/巨噬细胞并不能阻止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现象出现,这表明它们在病毒清除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多种免疫细胞都在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有趣的是,Teijaro等的研究显示,内皮细胞才是细胞因子风暴的核心调控者,通过S1P1激动剂调控内皮细胞上的S1P1表达可以抑制细胞因子和先天免疫细胞募集,抑制CRS发生与发展 【 13】 。此外,抗体可与感染细胞表面结合,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或补体激活,因此,有报道表明补体系统也在抗病毒感染与 CRS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或成为潜在的治疗选择 【 14,15】 。 CRS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与其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表明,IFN-γ可引起发烧、发冷、头痛、头晕和疲劳。TNF-α可引起类似IFN-γ的流感样症状,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和疲劳,但还可引起水样腹泻、血管渗漏、心肌病、肺损伤和急性期蛋白的合成 。在过继性细胞治疗引发的CRS中作为重要靶点的IL-6可导致血管渗漏,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CRS的特征性症状 【 16,17】 。值得关注的是, IL-6很可能通过促进心肌功能障碍而导致心肌病,这种疾病在CRS患者中经常被观察到 【 18】 。此外,内皮细胞的激活也可能是严重 CRS的标志之一。内皮功能障碍可导致毛细血管渗漏,低血压,凝血障碍等症状出现 【 4】 。 总之, CR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该过程中的主要调节细胞与因子,以及参与调节的细胞在病毒清除与CRS发生中的多重身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明确。 3.CRS的综合治疗 目前,由于对 CRS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有限,CRS的临床管理仍然具有挑战性,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性疗法。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提出的CTCAE v4.0制定了与抗体治疗相关的CRS的分级系统,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同时最小化CRS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出现的风险,Daniel W等提出了一种新的CRS严重程度分级系统,定义了5个级别的CRS,并根据该系统来指导治疗用药 【 19】 ( Table 3) 。 Table3.CRS 分级系统与治疗指南 分级 症状 治疗 1 级 症状不危及生命,只需要对症治疗,如发烧、恶心、疲劳、头痛、肌痛、不适; 对症治疗 ; 维护静脉输液 2 级 症状需要适度的干预并产生反应。需氧量 40% 或低血压对液体或低剂量的抗利尿激素有反应或二级器官毒性; 密切监测(心脏功能);低血压应及时用 0.9% 生理盐水静脉输液 ; 其他症状对症处理。此外,推荐使用托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 3 级 症状需要积极的干预并有反应。需氧量≥ 40% 或低血压需要高剂量或多种血管升压药或 3 级器官毒性或 4 级转氨酶升高; 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重症监护病房进行 1:1 护理;同时使用抗 IL -6 治疗和糖皮质激素 4 级 危及生命的症状。呼吸机支持或四级器官毒性(不包括转氨酶升高); 机械通气;免疫抑制剂,同时使用抗 IL -6 治疗和糖皮质激素;按标准指南对症处理器官毒性 5 级 死亡 目前,大部分 CRS临床管理经验都来自于免疫治疗尤其是过继性细胞治疗所引发的CRS症状,在流感病毒感染当中,该类症状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南,但是也相应的借鉴免疫治疗的管理办法。刘强等概述了目前在大流感中应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鞘氨醇-1-磷酸酯受体激动剂、环氧化酶抑制剂、抗氧化剂、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疗法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CCR抑制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激动剂;OX40单抗;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及中草药等) 【 20】 。此外,当下有大量新兴注册临床试验针对流感感染中的 CRS治疗。针对IL6的 托珠单抗 已经登记了一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COVID-19) 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注册号: ChiCTR2000029765 ) ,但是 Cao等对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细胞因子检测的结果却显示重症病人和轻症病人相比,IL6水平变化并不显著 ( ICU vs Non-ICU,p=0.13) 【 11】 (图 1) 。因为前期检测的样本数较少 ( ICU:n=13, Non-ICU:n=28) ,此有必要继续检测的样本量,筛选合适的病人进行临床试验。由于 CD24Fc可以有效的降低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能够有效控制SIV病毒引发的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和炎症细胞浸润,也拟申请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 【 21,22】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 COVID-19治疗中采用的治愈者血浆治疗制备中和抗体的方法,在SARS、H5N1与H1N1等流感治疗中广泛使用 【 23,24】 。研究报道,恢复期血浆治疗也可以减少血清中细胞因子反应,降低病死率 【 25】 。但同时,由中和抗体激发的免疫反应也有可能诱导 CRS的发生。此外,李兰娟院士主导的“人工肝”技术对于COVID-19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也已经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图 1. 健康对照组、 ICU 患者和非 ICU 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红色:血浆 IL-6 水平;蓝色:血浆 TNF- α水平。【 11 】 虽然不断深入的探究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但是针对 CRS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出现的不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仍存在问题,而且药物限制CRS发生发展的效果并不稳定。Russell等的研究表明, 在 COVID-19感染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并不能缓解肺损伤进展 【 26】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参与 CRS过程的细胞因子也可能有助于病毒清除,Katze等的研究发现,IL-1受体缺失的小鼠在H5N1感染后预后更差,这说明IL-1受体通路参与急性炎症反应并发挥积极的防御作用 【 27】 。因此,如何平衡抗病毒与抑制 CRS症状的治疗仍需要有更详尽的研究去细节化临床用药。此外,结合Cao等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可知,TNF-α分泌在重症监护患者与非重症监护患者间水平差异显著,或可成为有效的抑制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靶点,英夫利昔单抗或者乌司他丁的使用有望缓解COVID-19引起的CRS症状 【 28,29】 (图 1) 。但是,既往在 H5N1病毒感染中有研究报道,TNF受体缺失的小鼠或者使用TNF抗体治疗的小鼠,相较于对照组并没有展现出生存优势 【 30】 。虽然不同病毒感染诱导的 CRS可能存在区别,但是这也提示我们 不同诱发因素导致的 CRS治疗手段可能存在差异,并且不同患者针对同一治疗也可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异质性。因此,除却新型药物的筛选与研发外,如何寻找到有效的疗效预测因子、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等,在临床用药指导中至关重要。 4.结语与展望 无论是 SARS、MERS还是这次的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CRS的出现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标志物以及治疗方式的探究对降低感染者死亡率尤其重要。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的清除依赖于宿主免疫系统及细胞因子调节,而该过程过度激活则会引发CRS,因此,如何平衡病毒感染中的生理性免疫反应与病理性CRS发生是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使用免疫激活药物,如何监测与评估免疫激活药物的疗效?CRS发生过程中如何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何平衡感染者的CRS症状与病毒负荷? 免疫调节是否会影响病毒的抗原漂移与抗原转变等,这些不仅是当下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在多种可引发CRS的治疗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未来仍需通过临床样本的密切跟踪与检测,结合更深入的基础实验探究来认识与治疗CRS,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Shimabukuro-Vornhagen, A., et al.,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J Immunother Cancer, 2018. 6(1): p. 56. 2.Chousterman, B.G., F.K. Swirski, and G.F. Weber, Cytokine storm and sepsis disease pathogenesis.Semin Immunopathol, 2017. 39(5): p. 517-528. 3.Hay, K.A.,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and neurotoxicity after CD19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CAR-) T cell therapy.Br J Haematol, 2018. 183(3): p. 364-374. 4.Hay, K.A., et al., Kinetics and biomarkers of severe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after CD19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cell therapy.Blood, 2017. 130(21): p. 2295-2306. 5.Abraham, E., et al., p55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fusion prote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Ro 45-2081 Study Group.JAMA, 1997. 277(19): p.1531-8. 6.de Jong, M.D., et al., Fatal outcome of human influenza A (H5N1)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viral load and hypercytokinemia.Nat Med, 2006. 12(10): p.1203-7. 7.Bermejo-Martin, J.F., et al., Th1 and Th17 hypercytokinemia as early host response signature in severe pandemic influenza.Crit Care, 2009. 13(6): p.R201. 8.Kindler, E., V. Thiel, and F. Weber, Interaction of SARS and MERS Coronaviruses with the Antiviral Interferon Response.Adv Virus Res, 2016. 96: p.219-243. 9.Channappanavar, R., et al., Dysregulated Type I Interferon and Inflammatory Monocyte-Macrophage Responses Cause Lethal Pneumonia in SARS-CoV-Infected Mice.Cell Host Microbe, 2016. 19(2): p.181-93. 10.Channappanavar,R.and S. Perlman,Pathogenic human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ytokine storm and immunopathology.Semin Immunopathol, 2017.39(5): p.529-539. 11.Huang, 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Lancet, 2020. 12.Neurath, M.F., Cytokin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Nat Rev Immunol, 2014. 14(5): p. 329-42. 13.Teijaro, J.R., et al., Endothelial cells are central orchestrators of cytokine amplification during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Cell, 2011. 146(6): p. 980-91. 14.Sicca, F., S. Neppelenbroek, and A. Huckriede, Effector mechanisms of influenza-specific antibodies: neutralization and beyond.Expert Rev Vaccines, 2018. 17(9): p. 785-795. 15.Koupenova, M., et al., The role of platelets in mediating a response to human influenza infection.Nat Commun, 2019. 10(1): p. 1780. 16.Tanaka, T., M. Narazaki, and T. Kishimoto, Immuno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IL-6 blockade for cytokine storm.Immunotherapy, 2016. 8(8): p. 959-70. 17.Hunter, C.A. and S.A. Jones, IL-6 as a keystone cytokine in health and disease.Nat Immunol, 2015. 16(5): p. 448-57. 18.Pathan, N., et al., Role of interleukin 6 in myocardial dysfunction of meningococcal septic shock.Lancet, 2004. 363(9404): p. 203-9. 19.Lee, D.W., et al.,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Blood, 2014. 124(2): p. 188-95. 20.Liu, Q., Y.H. Zhou, and Z.Q. Yang, The cytokine storm of severe influenza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modulatory therapy.Cell Mol Immunol, 2016. 13(1): p. 3-10. 21.Wilhelm, K., et al.,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is enhanced by extracellular ATP activating P2X7R.Nat Med, 2010. 16(12): p. 1434-8. 22.Tian, R.R., et al., CD24 and Fc fusion protein protects SIVmac239-infected Chinese rhesus macaque against progression to AIDS.Antiviral Res, 2018. 157: p. 9-17. 23.Zhou, B., N. Zhong, and Y. Guan, Treatment with convalescent plasma for influenza A (H5N1) infection.N Engl J Med, 2007. 357(14): p. 1450-1. 24.Cheng, Y., et al., Use of convalescent plasma therapy in SARS patients in Hong Kong.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5. 24(1): p. 44-6. 25.Hung, I.F., et al., Convalescent plasma treatment reduc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2009 virus infection.Clin Infect Dis, 2011. 52(4): p. 447-56. 26.Chen, N.,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Lancet, 2020. 27.Tisoncik, J.R., et al., Into the eye of the cytokine storm.Microbiol Mol Biol Rev, 2012. 76(1): p. 16-32. 28.Goujon, C., H. Bachelez, and d. Groupe de recherche sur le psoriasis de la Societe francaise de, .Ann Dermatol Venereol, 2019. 146(6-7): p. 483-486. 29.Kanai, T., et al., Ulinastatin, a 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 for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study.Circulation, 2011. 124(25): p. 2822-8. 30.Peiris, J.S., et 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to influenza A H5N1: friend or foe?Trends Immunol, 2009. 30(12): p. 574-84.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治新冠病毒病的方法随想
zbouyang 2020-2-8 08:55
对于病毒,人们似乎束手无策,因为病毒个体太小,藏在人体的细胞中作恶。病毒藏在人体细胞内部,用传统的方法就需要把人体细胞杀死,但是这样一来,人也就活不下去了。 如何治疗?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研制分子体积比病毒体积小的药物(顺便说一下,中药有气味,那些治病毒感染病人的中药其实是依靠这些微小的气味分子在抗病毒中起作用),并且要让药物分子具有识别病毒分子特征的能力,例如药物分子带有某个基团可以链接病毒分子的基团,使得药物分子与病毒结合,例如破坏病毒的DNA结构,使病毒失去活性,即失去复制指挥功能。 另一种办法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造细胞,让细胞对这个病毒有识别防御能力,不再复制这个病毒,或者使得细胞不允许病毒进入其内部,则病也就治好了。 再一种方法是培养一种对人体无害的细菌或反病毒,专门去侵害希望消灭的病毒。 对于乙肝等病毒患者也需要采取上述治疗方法。
个人分类: 建议|2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损伤主要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GaoXurenKnee 2019-10-18 23:29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周五 。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137期!没有天生的专家,唯有每天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 上图:2019年10月18日周五,高绪仁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暨徐州二院骨科膝肩髋关节专家门诊为肩关节疼痛、肩袖损伤的患者进行规范化体格检查。 今天一肩袖损伤患者问我:“高主任您好!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损伤目前主要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这个问题非常好! 肩袖疾病是导致肩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但是,在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上仍然存在争议。 肩袖撕裂是骨科医生最常处理的骨科疾病之一。然而在处理这些疾病时仍然存在争议。年轻患者发 生急性创伤性撕裂应该手术治疗以提高长期的功能。然而,对于处理大的、慢性的、退变性的、通过常 规修复方法不能修复的肩袖损伤治疗仍然存在争论。由于有报道称巨大肩袖撕裂损伤修复的失败率高达 40%,所以这些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对于广大骨科医生来讲仍旧是一个挑战。 骨科肩关节专家们试图基于肩袖撕裂的大小及位置来进行肩袖撕裂的分类。Cofield等把撕裂大小 大于5厘米的叫做巨大肩袖撕裂。而有的专家认为巨大肩袖撕裂应该是包含两根及两根以上的肌腱。后 上方肩袖撕裂包含冈上肌肌腱撕裂和冈下肌肌腱撕裂。前上方肩袖撕裂包含冈上肌肌腱撕裂和肩胛下肌 肌腱撕裂。后上方肩袖撕裂比前上方肩袖撕裂更常见。撕裂的尺寸和肩袖的可修复性并不是总一致的。 巨大的肩袖撕裂一般不一定能修复上。但是,巨大的肩袖撕裂不一定就不能修复上;不可修复性肩袖撕 裂也并不意味着尺寸就一定大。虽然精准地定义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在手术时可以 定义为不能够进行直接的腱骨修复及不能愈合。Warner等将之描述为:虽然进行了软组织松解,但是还 是不能将原始的肌腱直接缝合到肱骨上。Goutallier通过CT扫描将肩袖脂肪浸润退变分成0度到IV度。 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通常定义为III度到IV度(对此,曾有人提出质疑。)。然而,真正能否确定是否 真的能够将撕裂的肩袖修复上,是需要在手术中探查才能真正确定下来。 有一些研究通过分析肩峰肱骨指数(AHI)来确定肩袖撕裂是否能修复上。肩峰肱骨指数(AHI)小于 5.8mm就降低了肩袖可修复的可能性。最近的一些研究阐明了其他的一些预测不可修复性的因素:慢性 假性瘫痪、较大的内外侧肩袖撕裂尺寸、切线征阳性、冈上肌高度脂肪浸润及三到四根肌腱撕裂。一些 作者报道高达30%的全层肩袖撕裂是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 目前主要有以下8种办法可供我们选择: 1、非手术治疗的办法,如理疗、封闭注射治疗,可以作为肩关节疼痛不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不 明显的患者的治疗选择。 2、对于要求不高的患者,可以采用肩关节镜下肩关节清理术,同时可以肩袖损伤部分修复、肩峰 下减压、和/或肩缝成形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3、在进行肩袖损伤修复的同时,进行肱二头肌长头腱腱切断术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腱固定术显示 出能够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提高满意度。但腱切断和腱固定未见明显功能差别。 4、推崇肌腱转位的专家认为肌腱转位有可能提高功能并减轻疼痛。 5、最近,细胞外基质和人源性真皮移植物作为补片可以用于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 6和7、上关节囊重建技术和肩峰下球囊间隔器技术通过对肩袖缺失的患者进行下压肱骨头来起到类 似的功能。但是上关节囊重建技术和肩峰下球囊技术还需要积累更长时间的研究数据才能够广泛普及使 用。 8、最后,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对于要求不高的高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挽救性手术选择。 总之,对于我们广大骨科医生来说,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仍然是一个挑战。现在还没有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一个单一的金标准方法,目前存在多种方法可以供我们选择。治疗的选择要基于患者的功能状态以及医生的技术和熟练程度。下斜方肌转位现在逐渐变得越来越流行。在部分存在持续性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逐渐下降的患者我们可以采用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或半肩置换的方法来进行补救性手术。运用阔筋膜进行上关节囊重建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还需要积累长期的临床数据才能广泛临床推广。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肩关节外科发展方向负责人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1. Chung SW, Kim JY, Kim MH, et al.Arthroscopic repair of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outcome and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aling failure or poor postoperative function. Am J Sports Med 2013;41:1674-83. 2. Patte D. Classification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0:81-6. 3. Cofield RH, Parvizi J, Hoffmeyer PJ, etal. Surgical repair of chronic rotator cuff tears. A prospective long-term stud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83-A:71-7. 4. Oh JH, Park MS, Rhee SM. Treatment Strategy for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s. Clin Orthop Surg 2018;10:119-34. 5. Omid R, Heckmann N, Wang L, 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pezius transfer and latissimus transfer for irreparable posterosuperior rotator cuff tears.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15;24:1635-43. 6. Warner JJ. Management of massive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s: the role of tendon transfer. Instr Course Lect 2001;50:63-71. 7. Goutallier D, Postel JM, Bernageau J, et al. Fatty muscle degeneration in cuff ruptures. Pre- and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by CT scan.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4:78-83. 8. Burkhart SS, Barth JR, Richards DP, et al. Arthroscopic repair of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with stage 3 and 4 fatty degeneration. Arthroscopy 2007;23:347-54. 9. Kim IB, Jung DW, Suh KT. Prediction of the Irreparability of Rotator Cuff Tears. Arthroscopy. 2018. 10.Juhan T, Stone M, Jalali O,et al.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s: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Orthop Rev (Pavia). 2019 Sep 30;11(3):8146. 关键词: 肩关节 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 治疗方法 选择 高绪仁 江苏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医附院 徐州二院 骨科 关节外科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 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 biotechnology——研究发现新的帕金森病治疗方法
CZC 2017-4-16 12:51
Nature biotechnology——星型胶质细胞可以直接转变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NeAL218诱导星型胶质细胞直接转变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记得在3年前iPSC的发明人山中伸弥获诺贝尔奖的时候,iPSC那时火得不行。当时在神经科学领域就相继有重大的突破,包括将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神经元或某种特异的神经元,如多巴胺能神经元,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然而,也就是在那一年,在一篇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综述上,我了解到了干细胞编程的应用前景,记得当时作者就提到了在活体动物中将某种细胞转变为缺失的细胞。当时,我就在想,或许可以把老年性痴呆大脑中的星型胶质细胞转变为神经元,直接补充缺失了的神经元不是正是一件好事吗?这样减少了星胶的异常激活导致胶质瘢痕的形成,有促进了神经环路的修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快哉快哉。但那个时候,这种想法还是比较简单,的确是没有想过具体怎么操作。也就在最近,科学家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将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的星胶直接转变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现了能够改善其运动缺陷症状。这可是有很大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避免了在体外的一系列的繁琐操作,而且直接避免了手术移植创伤和可能存在的免疫反应。但是毕竟将病毒注射入脑也是需要手术的,所以,这项技术目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无创,但是在我看来这已经是活体细胞重编程的一项突破性进展了。 1.人类星胶能够被NeAL218重编程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2.小分子物质可以增加星胶重编程后iDANs的成熟 3.NeAL218能够在在体条件下将星胶重编程为iDANs 4.在活体动物中,NeAL218将纹状体星胶编程为iDANs 5.NeAL218诱导的iDANs可以促进PD模型的行为学修复 经典文章回顾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 10条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常识 四条建议教老年人预防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饮食调理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你对老年性痴呆症到底懂多少?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2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安治疗外阴白斑哪家好
zhoudanni123 2015-7-27 15:47
【华西外阴白斑【首次免费治疗】电话:029-89399889 华西QQ:【487944675】华西外阴白斑专家杜祖勤】【西安 那个医院治疗外阴白斑最好】?【】 西安华西妇科医院提示女性朋友们建议患有外阴白斑不用惊慌,随着医学的发展 进步,对外阴白斑还是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的。因此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发现了之后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就不会对身体 造成很大伤害。西安=外阴白斑==杜祖勤==西安莲湖华西医院女人之花永不凋谢【白班你哪里跑?】——西安华西医院 专治外阴白斑【华西医院让外阴白斑患者赶上了幸福的“末班车”】各类型外阴白斑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痒,有 些类型的阶段会奇痒难忍,病变又在私密处,挠、抓都很难堪。快速为病人止痒是中药净斑疗法 +PCT离子束免疫修 复的第一步。西安莲湖华西妇科医院针对女性外阴白斑引起精密细胞再生修复定向治疗仪,将针对个人不同体质和 病变情况的药物无痛深层注入,达到促进病灶肤色和细胞组织及特性恢复,阻断病变DNA链条,快速止痒。对于各类 型外阴白斑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治疗方法有所区别,对于各类型外阴白斑的一二期,大部份通过药物深层渗透,对致 病菌的源头内脏进行深层排毒和治疗,修复受损细胞,从根本上调节机体局部组织的代谢机能,驱除体内湿热瘀毒, 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和修复功能,达到供应外阴肌肤营养成分,促进病灶肤色和细胞组织及特性恢复。对于增生型 外阴白斑和萎缩型外阴白斑,特别是三期后,大部份需要通过无创疗法对病灶进行修复。【西安那个医院治疗外阴白 斑最好】?西安=外阴白斑==杜祖勤==西安莲湖华西医院【治白斑,要放心,更要安全——西安最顶级的外阴白斑医院 】。【仅仅30年,在西安云集外阴白斑专家,帮助女性朋友拜托外阴白斑的烦恼。减轻外阴白斑患者以后再生活这个 舞台上遇到的“抓牢”尴尬。你的外阴白斑还没有治好吗?你还在苦苦寻求良方吗?你还在像无头苍蝇似得到处寻医 问药吗?西安华西医院是你最明智的选择,是你最信得过的不二选择,来华西医院,我们让你轻松回家!】【温馨提 醒】:【西安那个医院治疗外阴白斑最好】 现在,外阴白斑是越来越被我们熟知了,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功 能障碍性妇科疾病,以外阴皮肤白斑和剧烈瘙痒为主。女性朋友应多了解外阴白斑,在生活中注意预防,并要早发现 早治疗,远离疾病带来的困扰。
4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筑捍卫生命健康的堡垒
kejidaobao 2015-7-3 14:50
面对致命病毒的威胁,科学家们构筑起坚固的堡垒,去捍卫人类的生命健康。在与各种疾病斗争的路上,科学家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他们虽知道阻且长,却也一往无前。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造成数千人死亡,并且蔓延到西欧和美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恐慌,成为2014年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多国科学家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研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希望可以尽早祛除这个萦绕在西非上空近40年的梦魇。 埃博拉病毒虽未传入我国,及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却刻不容缓。2003年SARS病毒的暴发使我国加快了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步伐,而充分研究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病毒微生物,则是有效地开展预防、控制和治疗等工作的基础。1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正式竣工,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拥有了研究和利用烈性病原体的硬件条件,我国病毒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1月31日《光明日报》)。 国际上根据微生物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将其分成4个等级,其中分类为一级的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无关,再往上传染性和危害性逐级增大,四级微生物可以引起严重或致死的疾病,但通常没有预防和治疗方法,如埃博拉病毒和炭疽杆菌等。与这个分级相对应,生物实验室也分为4个等级(从P1到P4),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科学家只有在这样执行严格安全标准的实验室,才能对烈性病毒进行保存和研究。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的P4实验室共有23个,其中13个已经投入使用,我国从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开始筹建P4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的建成无疑是构筑了一座捍卫生命健康的堡垒,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公共安全卫生体系的完善,它的意义正如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 陈新文 所说:“此次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暴发并威胁世界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病毒是无国界的。武汉P4实验室必将为我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武汉P4实验室的建成为标志,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条件已经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月10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结果。这10项由两院院士和“973”计划顾问组等专家从2014年270项基础研究进展中投票选出的成果,也是2014年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在此次的十大科学进展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占到了4席(2月10日《光明日报》)。 这4项突破性成果分别是:提出并证实极体移植可有效阻断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发现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发现炎症性半胱天冬酶是胞内细菌脂多糖的先天免疫受体。其中前两项研究涉及试管婴儿相关技术,分别可以有效防治遗传性疾病及提高辅助生殖技术;后两项则分别为心血管疾病和败血症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让饱受这些疾病折磨的患者看到了曙光。 线粒体遗传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遗传疾病,目前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来源,正常人的体内都有一些发生病变的线粒体不能正常供能,但是线粒体疾病患者的绝大多数线粒体都处于无法供能的状态,这样患者就会出现肌肉萎缩、发育迟缓和心脏病等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而且由于后代的线粒体完全来自母亲,因此母亲如果患病,后代必然患病。令人欣喜的是,英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却为患病母亲带来了产下健康子女的希望。 伦敦当地时间2月3日,英国下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允许英国研究人员继续开展一种被称为线粒体DNA替代疗法的技术,该技术能让线粒体基因中携带致病突变的女性产下基因上相关但没有线粒体疾病的孩子(2月5日《中国科学报》)。不过这项研究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原因是它在替换患病母亲卵细胞线粒体的过程中会改变0.1%的胚胎DNA,并将这种改变遗传给下一代。形象地说,通过这一疗法诞生的婴儿,会有2.001个父母,而这多出的0.001个“母亲”就是提供含有正常线粒体的卵细胞的女性。此前美国科学家也曾开展过类似研究,但随后即因伦理争议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 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医学史就会发现,类似这样有关伦理的争议并不是第1次出现。1978年7月25日,当世界上第1个试管婴儿 Louise Joy Brown 在英国降生时,也曾引起过巨大争议,备受伦理拷问。但是30多年来,这一技术造福了无数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妻,圆了很多人成为父母的梦想。时至今日,试管婴儿已经司空见惯,也不再是争议的焦点。如果一项技术真的能给人类带来福音,同时并未突破人类伦理道德的底线,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毕竟每位女性都该享有生育健康子女的权利。如果这项决议能在上议院通过,那么到2015年10月英国有望成为世界上第1个允许“三亲育子”的国家,第1个借助该疗法降生的婴儿也将于2016年呱呱坠地。(详细报道详见本期科技事件) 在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黑死病曾经导致7500万人丧生,1918年到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也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这些历史上最致命的疾病不断在提醒人类,捍卫生命健康有多么不易。随着武汉P4实验室的建成,科学家们有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可以勇敢地向那些仍然威胁人类的致命病毒“亮剑”。在与各种疾病斗争的路上,科学家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他们虽知道阻且长,却也一往无前。 文/鞠强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新中医彻底突破痔病肛肠病治疗
xuetao 2015-4-26 14:41
痔病、肛肠病的治疗,是中西医都棘手头痛的,世界医学也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治疗。 现在治疗的药物和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都很多,但是没有最理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还辅以敷贴熏洗的外用药治疗,但不管内服中药还是其它外用药的治疗,都只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不能达到彻底治愈完全除根的治疗目的。医界把这种中医治疗称之为“中医保守治疗”。西医认为中医的保守治疗对痔病肛肠病治疗作用不大,只能对痔病肛肠病较轻或一般病情的症状进行治疗,如果是肛肠病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脱出、外痔痔核、内痔混合痔二期的痔核脱出、三期四期的脱出后不能自然还纳等病情严重者,就一定要用西医手术割除。 我们再看看西医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更是一种错误不当的治疗。一个不应该用手术治疗的疾病,一个与手术毫无联系的疾病,手术治疗割除人体粘膜肌肉组织,破坏改变了人体自然生理结构,手术部位缺损疤痕,手术后遗症,并发症,反复复发,手术人为的给患者带来比疾病本身更多更大的痛苦和灾难。手术治疗痔病肛肠病不适合,不科学,是一种为治疗而治疗的残暴治疗。 痔病、肛肠病的治疗,传统的中药内服,煎中药麻烦不便,中药汤苦涩难喝,中药经高温煎煮药分子受到高温的极大破坏,降低了药效。再经肠胃停留吸收,不仅延误了用药时间,又再次降低了药效,最后的药效就微乎其微,还损伤了肠胃,一个辩证的好中药方,最后的治疗结果就只能缓解一下病情症状。这不是我们要的治疗效果,更不是患者期待的治疗结果,我们要的治疗效果,患者期待的治疗结果是彻底治愈,完全除根。 痔病、肛肠病这个古老的疾病困扰危害人类几千年了,必须彻底战胜,突破治疗。传统的中药内服,中药高温煎煮后,降低了药效,难以治愈,达不到治疗目的。 西医治疗手术割除,痛苦大,费用高,术中大出血,创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后遗症,肛门狭窄持续疼痛,排便困难,肛腺液外泄,腥臭难闻,反复复发。这种侵害性大,损伤性大为治疗而治疗的手术割除,理论上是不科学,不适合的。对医学科学是无益的,是毫无科技含量的,临床治疗中患者是不能接受的,这种治疗是不能持续下去的,也就难以突破痔病肛肠病的治疗。 要彻底战胜、突破痔病肛肠病的治疗就要创新中医,创新中医首先是治疗理念上的创新,治疗方法,用药思维,给药途径的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用一种不经过高温获得的纯中药的药液,不需内服,不经肠胃吸收,直接病灶用药,靶向治疗。言之,就是把一个组好的中药方,不经高温,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把中药的药分子释放出来,治疗时直接涂抹在病灶上。这样就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用药方法用药途径,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用药观念,这样用药的治疗效果,就不仅仅只是对痔病、肛肠病的症状进行缓解,而是彻底治愈完全除根。同时为中医治病提高了中医疗效,为中医治病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种给药方法是创新中医、科学治疗的一大亮点:1.体现了给药方法的科学性,中药组方后,药液是不经过高温获得的,这种药液的药分子不经过高温破坏,药分子是活跃稳定的,就能保障治疗中的剂量和药的有效性。2.给药快捷:药液不经肠胃停留吸收,保证药液第一时间到达病灶进行治疗,既避免了药液在肠胃长时间停留和被肠胃吸收,降低药效,同时又保护了肠胃。3.用药方便简单,直接病灶涂抹,无任何副作用,适合各种年龄性别,工种的人群用药。4.无痛苦,用药时照常上班,疗效可靠,治愈后不再复发。5.对痔病肛肠病的多种疾病疗效确切,痔病的各型各期,外痔痔核,内痔,混合痔二期、三期的痔核脱出,能自然还纳或不能自然还纳的,四期脱出后需要用手推进去或推不进去的,都能让其消失治愈。直肠脱出轻重时间长短都可以治愈不再复发。肛裂、肛周脓肿、肛瘘、囊肿、肛门内外的肿瘤,医院手术后的再复发,创口感染,瘘口不能愈合,或假性愈合,红肿疼痛,脓液不净,腥臭难闻,用笔者研制的纯中药外用液治疗,都能彻底治愈完全除根。 笔者研制的中药外用药治疗痔病、肛肠病既弥补了中药内服煎中药的麻烦不便,中药苦涩难喝,治疗后只能缓解病情改善症状,不能彻底治愈完全除根的不足和缺陷。又避免了西医手术割除人体粘膜肌肉组织,破坏改变人体生理结构,手术部位残缺,给患者带来的高费用、大痛苦。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后遗症,肛门狭窄,排便困难,持续疼痛,肛腺液外泄,脓液不净,腥臭难闻的尴尬和痔疮、肛瘘反复复发的危害和不足。 这种纯中药的外用液不加任何化学物质,无腐蚀作用,不损伤和破坏人体粘膜肌肉组织,直接病灶用药,治疗的过程是修复还原的过程,这种治疗是科学适合,疗效确切,彻底有效,人性化,受患者欢迎的治疗。 创新中医,中药外用,把传统的中药内服改为外用给药,不仅突破了医学界长期突破不了的临床治疗的医学难题,还客观务实、全面认识了痔病、肛肠病的病理病机,不仅提高了中医疗效,还为中医治疗开辟了一条用药新渠道。 创新中医是中医繁荣的必经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医曾经辉煌过,中医只有创新才不会被边缘化,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其它医学不能突破的疾病治疗,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医疗效,只有创新才能有更好更多的医疗成果,创新中医在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冕宁肛肠疾病研究所 王 文 亮 2015年1月5日
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新中医彻底突破痔病肛肠病治疗
xuetao 2015-4-6 22:04
痔病、肛肠病的治疗,是中西医都棘手头痛的,世界医学也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治疗。 现在治疗的药物和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都很多,但是没有最理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还辅以敷贴熏洗的外用药治疗,但不管内服中药还是其它外用药的治疗,都只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不能达到彻底治愈完全除根的治疗目的。医界把这种中医治疗称之为“中医保守治疗”。西医认为中医的保守治疗对痔病肛肠病治疗作用不大,只能对痔病肛肠病较轻或一般病情的症状进行治疗,如果是肛肠病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脱出、外痔痔核、内痔混合痔二期的痔核脱出、三期四期的脱出后不能自然还纳等病情严重者,就一定要用西医手术割除。 我们再看看西医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更是一种错误不当的治疗。一个不应该用手术治疗的疾病,一个与手术毫无联系的疾病,手术治疗割除人体粘膜肌肉组织,破坏改变了人体自然生理结构,手术部位缺损疤痕,手术后遗症,并发症,反复复发,手术人为的给患者带来比疾病本身更多更大的痛苦和灾难。手术治疗痔病肛肠病不适合,不科学,是一种为治疗而治疗的残暴治疗。 痔病、肛肠病的治疗,传统的中药内服,煎中药麻烦不便,中药汤苦涩难喝,中药经高温煎煮药分子受到高温的极大破坏,降低了药效。再经肠胃停留吸收,不仅延误了用药时间,又再次降低了药效,最后的药效就微乎其微,还损伤了肠胃,一个辩证的好中药方,最后的治疗结果就只能缓解一下病情症状。这不是我们要的治疗效果,更不是患者期待的治疗结果,我们要的治疗效果,患者期待的治疗结果是彻底治愈,完全除根。 痔病、肛肠病这个古老的疾病困扰危害人类几千年了,必须彻底战胜,突破治疗。传统的中药内服,中药高温煎煮后,降低了药效,难以治愈,达不到治疗目的。 西医治疗手术割除,痛苦大,费用高,术中大出血,创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后遗症,肛门狭窄持续疼痛,排便困难,肛腺液外泄,腥臭难闻,反复复发。这种侵害性大,损伤性大为治疗而治疗的手术割除,理论上是不科学,不适合的。对医学科学是无益的,是毫无科技含量的,临床治疗中患者是不能接受的,这种治疗是不能持续下去的,也就难以突破痔病肛肠病的治疗。 要彻底战胜、突破痔病肛肠病的治疗就要创新中医,创新中医首先是治疗理念上的创新,治疗方法,用药思维,给药途径的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用一种不经过高温获得的纯中药的药液,不需内服,不经肠胃吸收,直接病灶用药,靶向治疗。言之,就是把一个组好的中药方,不经高温,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把中药的药分子释放出来,治疗时直接涂抹在病灶上。这样就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用药方法用药途径,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用药观念,这样用药的治疗效果,就不仅仅只是对痔病、肛肠病的症状进行缓解,而是彻底治愈完全除根。同时为中医治病提高了中医疗效,为中医治病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种给药方法是创新中医、科学治疗的一大亮点:1.体现了给药方法的科学性,中药组方后,药液是不经过高温获得的,这种药液的药分子不经过高温破坏,药分子是活跃稳定的,就能保障治疗中的剂量和药的有效性。2.给药快捷:药液不经肠胃停留吸收,保证药液第一时间到达病灶进行治疗,既避免了药液在肠胃长时间停留和被肠胃吸收,降低药效,同时又保护了肠胃。3.用药方便简单,直接病灶涂抹,无任何副作用,适合各种年龄性别,工种的人群用药。4.无痛苦,用药时照常上班,疗效可靠,治愈后不再复发。5.对痔病肛肠病的多种疾病疗效确切,痔病的各型各期,外痔痔核,内痔,混合痔二期、三期的痔核脱出,能自然还纳或不能自然还纳的,四期脱出后需要用手推进去或推不进去的,都能让其消失治愈。直肠脱出轻重时间长短都可以治愈不再复发。肛裂、肛周脓肿、肛瘘、囊肿、肛门内外的肿瘤,医院手术后的再复发,创口感染,瘘口不能愈合,或假性愈合,红肿疼痛,脓液不净,腥臭难闻,用笔者研制的纯中药外用液治疗,都能彻底治愈完全除根。 笔者研制的中药外用药治疗痔病、肛肠病既弥补了中药内服煎中药的麻烦不便,中药苦涩难喝,治疗后只能缓解病情改善症状,不能彻底治愈完全除根的不足和缺陷。又避免了西医手术割除人体粘膜肌肉组织,破坏改变人体生理结构,手术部位残缺,给患者带来的高费用、大痛苦。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后遗症,肛门狭窄,排便困难,持续疼痛,肛腺液外泄,脓液不净,腥臭难闻的尴尬和痔疮、肛瘘反复复发的危害和不足。 这种纯中药的外用液不加任何化学物质,无腐蚀作用,不损伤和破坏人体粘膜肌肉组织,直接病灶用药,治疗的过程是修复还原的过程,这种治疗是科学适合,疗效确切,彻底有效,人性化,受患者欢迎的治疗。 创新中医,中药外用,把传统的中药内服改为外用给药,不仅突破了医学界长期突破不了的临床治疗的医学难题,还客观务实、全面认识了痔病、肛肠病的病理病机,不仅提高了中医疗效,还为中医治疗开辟了一条用药新渠道。 创新中医是中医繁荣的必经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医曾经辉煌过,中医只有创新才不会被边缘化,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其它医学不能突破的疾病治疗,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医疗效,只有创新才能有更好更多的医疗成果,创新中医在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冕宁肛肠疾病研究所 王 文 亮
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药治癌,也需与时俱进
热度 27 何裕民 2015-3-18 16:03
中医学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是事而非的结论或经验。正是这些不足,导致了肿瘤治疗界主流认识对中医药疗效的评价差异很大。因此,须基于科学或理性,对有些中医疗法作出重新评估。 传统中需扬弃或需谨慎的 我们认为,下列中医治疗方法需要谨慎: 1、 “以毒攻毒”不足取 基于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笼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治癌之优势,甚至无优势可言。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除了简单的药理实验外,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却是需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份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那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 2、 “活血化瘀”需慎重 “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很时髦。但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乳腺癌等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化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这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医学“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是否永远正确?因为癌症患者的确比较普遍存在着“血瘀”指征? 3、 “软坚散积”有禁忌 再如,“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并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今非昔比,今天海鲜产品全国广泛流通,人们吃的又都是加碘盐,因此,当今大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澡、昆布、夏枯草、山茨菇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4、 谨防滥用参类补药 滥用参类补药也是一弊祸。我们的研究表明,人参的粗提物在动物实验中有促使肿瘤加快生长之效,临床滥用人参也常见到肿瘤失控的现象,因为参类补药常有促进或刺激代谢之功,可增加细胞活性,包括促使某些状态下的肿瘤患者体内癌细胞增生活跃。简单说,化疗是好坏细胞一起杀,补品也是好孩子坏孩子一起补。而且,坏孩子摄取能力更强,长得更快!因此,亦须谨慎,不可滥用……。 总之,对于习以为常的许多“传统”,应结合今天的临床进展,作出分析与甄别,甚或是扬弃! 内外兼治:需重视及弘扬的 癌症治疗中重视内外兼治,是我们临床的-大特点。传统中医学的治疗手段是很多的。但近年来,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中医治疗只剩下内服一法,外加针灸、推拿了。这在复杂是肿瘤治疗中显然是捉襟见肘的。我们的团队发扬传统,充分利用了各种其他方法,配合肿瘤治疗。如对腹水胸水患者,用外敷方,干湿敷交替,既疗效显著,又避免了服药困难及伤胃(腹水者喝汤剂常很不舒服);肠粘连或有躯体疼痛者可外敷或熏洗;阴部或盆腔肿瘤,可灌肠或蒸熏;口腔、鼻咽癌患者可不时啜服,嗽口或擤鼻;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时可用糊剂;乳腺癌根治引起臂肿者,外熏加浸泡消肿;头部虚汗多或哮喘甚者,涌泉穴引火归源,纳气下行;骨转移伴疼痛者或关节疼痛或肝阳上亢者,可中药煎汤浸泡双腿。 总之,只要有利于缓解症状,便可因人而异采用各种外治法,既减轻病痛,又避免了对肠胃的损伤,而且与内服同用,不影响抑制癌肿的这一治病之本。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345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国是治疗忧郁症的好地方
热度 32 Majorite 2015-3-15 10:13
中国是治疗忧郁症的好地方 最近,在微信上读到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 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就是帝国主义,美国就是这样的帝国主义国家。【现在美国人得抑郁症的特别多,好多人觉得活着忒没劲,生活太不刺激,没有挑战,比方说上下班开车没有机会堵车,即使到了没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大家拼命礼让,一年都没机会按个喇叭。上了地铁或公共汽车,人和人离得特远,根本品尝不到人挤人的乐趣。人们见了面都假惺惺地笑,骂人的丰富词汇基本用不上了。厕所干净得像一些国家乡村人家的锅台,丝毫没有臭味儿,就跟饭菜没有香味儿一样。什么时候抬头仰望天空,全都一个色儿——蓝的,空气也平淡无味,人生变得平庸,重复,枯燥,久而久之,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还不得忧郁症。】 任凭吃药打针,抑郁症的治疗效果皆不好,为了找出突破的治疗办法,美国顶尖医生号召病人住到中国去,奇妙的是,那些来到中国的美国抑郁症患者,到中国就好。 文章里提到一个美国公司老板,到中国治疗 抑郁症的经历。 【 我一下飞机,立刻去北京地铁,兴奋地跟着一望无际的人流,一小步一小步地从二号线走进一号线。往前看黑压压一片,往后看如麦浪滚滚的人脑袋。北京人从来不抱怨,因为有微信,多慢多挤都不着急。这种人气是我在美国感受不到的,它让我出汗,让我有机会接触其他人类的肢体,让我终于闻到人类的味道,体会到一种群体和归属感。这会儿就是天塌了我也不怕,因为要死大家一块死。我不再孤单。不再抑郁。】在中国挤地铁一周,这位老板的忧郁症神奇的无影无踪了。 文章中还提到一位洛杉矶白人中年妇女,带着她十一岁的儿子去中国治疗忧郁症的经验。【我儿子胆子很小,干啥事精神都不集中,美国医生诊断说严重抑郁症,建议我们带他到中国治疗。我们让他每天在北京街头过马路,锻炼他的胆量。北京的车就跟让子弹飞似的,它要求我儿子必须集中精神,否则瞬间就可能被各种车辆撞飞。敢在北京大街上穿行,别说抑郁症,连老年痴呆症都给治好了。我儿子现在不用回头,就能听出身后飞来的是出租车还公家车,甚至连出租车是不是黑车都听得出来。他现在回美国,只要一上公路所有汽车全停,让他大摇大摆地先过,神了。我真不相信这是我那胆小如鼠的儿子。感谢中国,是伟大的中国给我儿子重生的勇气呀!还是中国好啊!】这么母亲她激动了,眼泪下来了。 文章还写道一位美国纽约的著名的工程师,也是到中国才治好他的忧郁症的。【美国的街景二十年都不变一下,街角的咖啡馆几十年前在那,现在还在那,老看一样的景色,这生活太没意思了,就造成了我的抑郁。看看伟大的中国,天天都在变,楼起了,没几年又拆掉,再建新楼,一个店铺,一年不到就换老板,改换新的门面,上上周我去吃过的大娘水饺店,昨天去却变成比萨饼店了。在中国按照导航开车是很危险的,有时候会把你导到桥下边去,因为桥是昨天刚拆的。就说我现在住的这个长城饭店,经常早晨一抬头,整个饭店看不见了,只有楼顶闪现在云雾里。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写意山水画,雾蒙蒙的、雨蒙蒙,朦胧美,太美了。】 文章中叙述的最有意思是美国一个女大学生,金发碧眼,举止文雅,书香门第,还讲一口特别流利的中文,连古汉语还懂点。外表一点看不出她得了忧郁症。【我看腻了美国人那种见面微笑彬彬有礼的虚伪,我身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渴望——那就是恶狠狠的骂人,可是在美国我没有这个机会,这加重了我的抑郁症,我都自杀两次了,被家人发现,没有自杀成。】记者问她,“中国能治你这种抑郁症吗?”【太能了。我的医生建议我到中国后立即到科X网匿名 注册网名, 这个真的救了我。现在我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感觉郁闷了,就上那个网上对实名博主开骂,反正是匿名,谁也不知道我,我可以跳着脚的撒开了花地骂。有些博主被我骂急了,傻乎乎地要求编辑公布我的真实身份与IP, 编辑就是不公布,气死那些实名博主,还什么教授、博士、研究员呢。在那个网上,我用的网名可多了,例如, Sciplayer, Loserorwinner, Leexiaoxiao, Xixiaonuma, Enjoyingsci, Nijiushish,Haha123456, Shenmennia, Zhenxingming , junkscience , Weihei, nijiushisb , shaxiaozi1221 , sbjsc, liuniaoke , liuniaoker , nimingren , zhanpeng1982 , luohuasheng , kamsana , smokesi , vonli , chaohukeji ……。其实骂谁并不重要,关键是骂出来。在网上骂实名博主最过瘾,他们实名的,而我是匿名的,我在阴暗处,他们在明处,哈哈。在美国的网站,骂人,哪怕骂的无名小卒普通人一个,都不可以人身攻击或者撒谎的,在中国没事,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造谣胡诌,人身攻击,都没事,这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呢。中文里所有骂人的话,我现在我都能娴熟运用,骂的话越脏越好,越脏越过瘾。骂完了之后感觉很爽,走路都是轻盈的,像跳舞一样。在北京海淀区,我一看某个人走路的姿式就知道这孙子是否骂痛快了。哈哈哈。】 这篇文章最后总结道:“抑郁来源于生活的平庸,白求恩就是忍不住加拿大的生活平庸才奋然投身到中国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来的,终于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孙中山也是受不了美国的生活平庸一赌气才会中国把满清给推翻了的,好多伟人都是给平庸与忧郁逼出来的。中国最没有的就是平庸。中国24小时都让你激动着,闹腾着,沸腾着。在中国活着,那才叫真活着”。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457 次阅读|39 个评论
癌症康复的三大目标
热度 25 何裕民 2015-2-27 15:18
任何治疗手段,都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设置的措施,目标的设定才是终极的、重要的,决定手段与方法的。癌症的治疗也一样,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康复或治愈),就会选择怎样的手段。 癌症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不仅仅是指治疗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整合),也涉及治疗的目的及效果评估的综合性、多元性。对此,有必要先作一阐述。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癌症是一类综合性疾病。既有躯体上的严重病变,又有心理上的沉重阴影及包袱,并在社会适应上也存在着众多障碍。因此,笔者在国家级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明确提出:癌症治疗的理想目标就是康复。而且,这一康复目标不只是单一的、纯躯体的、纯生物的,而应该是多元的,至少应涉及躯体(生物)、精神(心理)和社会生活三大方面的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康复)。 1 、康复的第一目标:躯体康复 躯体康复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康复,也就是传统认识上的癌症“治愈”了,或者十分稳定,且这种治愈或稳定已持续了多年(通常,应至少 5 年以上)。就我们看来,称之为躯体康复,它应包括三个有关联的环节。 ① 癌瘤消失 癌瘤消失,通过手术、化疗或中医综合治疗,危害患者的癌瘤已消失了,这消失包括形态学上的肿块或异常已不存在了;也包括细胞学检查方面未见癌变细胞,或癌肿相关癌标多次检测均已正常,各项相关的其他检查结果,也提示并无癌瘤存在的证据。这些相关的检查均须多次重复检测,而且须持续多年,方能称作癌瘤被有效控制。从中医学角度,痰、瘀、毒等的指征已消解了,患者并无与癌瘤相关的临床主诉。但从临床现实的角度而言,癌瘤完全消失的要求,常常太苛刻,难以做到。很多情况下基本消失,患者各方面情况十分稳定,且稳定已持续至少5年以上,也可视同为躯体康复,或更准确地说“准康复”。 ② 癌变基础的纠正 躯体康复/准康复必定涉及到易导致癌变的病理基础之纠正。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就是诸如气虚、气郁、湿浊、血瘀等病理状态的有效调整,且已恢复协调平衡。从现代医学角度,则涉及免疫功能的恢复常态、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协调,以及易于生癌的微环境纠治等。癌变基础的纠正,常比癌瘤的控制来得更为复杂,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为综合的措施。 ③ 有关功能损伤的恢复 手术、放化疗过程及肿瘤本身的侵袭,均可导致部分躯体功能的丧失或残障,对此,亦应加以兼顾。这涉及到众多环节:首先,手术、放化疗等应该适度,不可盲目扩大或过度;其次,应强调早期治疗,尽可能减少躯体残障;再者,手术、化放疗后应循序渐进地在康复医师指导下,作躯体康复训练;必要的话,可借助手术等作出一定的修补、纠治。在这些过程中,中医康复治疗也常能起到辅翼之效。 需要指出的是,躯体康复涉及三个环节,只是理想的目标,除癌瘤消失或基本消失须达到外,其余两者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放宽些“标准”。比如说,一个胃癌患者,胃已大部切除,功能伤损是必然的,只要不存在明显的“倾倒综合征”,患者多年胃癌有效控制,也可视作为“躯体康复”,或曰“躯体准康复”。 2 、康复的必要环节: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是指经过有效治疗后,癌症患者应达到第二个境界或目标,亦应该视作为癌症患者康复的必要环节。癌瘤是种心身相关性疾病,尽管人们对其具体机制尚有争议,但心理因素与癌症的治疗与康复密切相关,却是不容置疑的。可以这么说,心理未康复,癌症患者远不能称作为已经“康复”。他或她仍然陷于病态之中,临床上,可以对躯体康复持宽容尺度(因为有很多时候,客观上难以达到躯体治愈及康复水准),但却不能对心理康复持宽容尺度。换句话说,心理不康复者,即使躯体康复了,他仍然可以视为是陷入癌症境地的癌症现患者;而不是康复者,走出癌症阴影者! 心理康复至少涉及到三个方面。其中,消解恐癌情结是首要的。 ① 消解恐癌情结 一旦获悉自己患了癌瘤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一声狂风暴雨式的心理波动,甚至是“心理休克”。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患者都会被“癌瘤”和“死亡”这些消极的心理应激所折磨;再加上治疗的痛苦,患友的相继离去,恐癌情结一直如影随形似的笼罩着患者,以致相当长的时间内,癌症患者对躯体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十分敏感。这种恐癌情结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其效果,而且时刻笼罩在转移、复发的阴影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受干扰,时常会失眠、忧虑、纳食欠佳等。长此以往,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内环境等也难以稳定。这些,反过来加剧了转移复发的可能性。因此,随着治疗效果的取得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努力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患者消解恐癌情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须依赖除医学以外的各种方法与措施,亦即前所提及的“非医学手段”。包括示范疗法、教育启发手段以及认知疗法、癌症俱乐部、癌友康复营等的形式都十分重要。 ② 行为纠治 广义的心理,还涉及心理的外显——行为。人们已经肯定了一点:许多癌症的发生,与不良行为有关。在癌症康复过程中,对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进行纠治,也十分重要。这涉及面很广,包括力戒抽烟、酗酒、嗜食肥甘、不食果蔬等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还包含起居无常、不喜煅炼、排便无规律与各种不良生活小节等等。这些,可以通过必要的教育启发,以及行为医学的相关措施来达到纠正的目的。 ③ 优化个性 尽管个性能否致癌,或癌症患者有否明确的个性倾向,还有争议。但个性差异与癌症的转移及复发有一定关系,却可以说是种共识。因此,优化患者的个性特点,十分重要。特别对那些情绪极其不稳、好波动者、典型C型行为者,或有明显自闭、内倾或自我折磨倾向者,尤其要注意。可通过鼓励其积极参与相关社团及社会活动,在不断与癌友的交往中,逐步加以改变或优化。作为首要的一环,需善意地告诉患者的个性之优劣,并帮助分析个性与癌症康复与复发的关系。 根据临床观察,多数患者的个性是可以优化的。问题只是在于医生和患者本人是否意识到个性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医生能否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帮助患者逐步纠正或优化这类个性。许多癌症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疾病及治疗之磨难,大难不死,个性和人性都得以升华,随着各方面的日趋康复,变得越来越豁达、开朗、大度,乐于助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交往之中。 心理康复中,恐癌情结的消解是最重要的,是其他心理康复的前提条件。 3 、社会生存及适应能力的恢复:更高的境界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指能够以良好心态回归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与责任,能适应社会各种变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就是健康地回归社会,完全融入社会大家庭之中。 新的健康观认定:健康还涉及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癌症发病,多少有社会因素在起作用。生了病后,社会习俗又总认为“癌症患者是危险的异类”,许多人有意无意与癌症患者保持距离。而大多数患者,包括康复了的,也总是顾影自怜,总认为自己与他人不同,是另类,有自卑倾向。这些,不仅不符合健康的新定义——一个社会生活方面、社会适应方面不健全的人,不是个健康者;而且,也极不利于患者的真正康复。因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无法心态健康地回归社会,那他的精神世界是不可能真正康复的。一个一直被家人当作“大熊猫”呵护的癌症患者,心理郁闷,情绪低落,自我评估消极,这是必然的。而其后果就是免疫功能低下,神经、内分泌功能易失调,癌症易于转移复发。至少,生活质量不高。相反,在我们数千名患者中,基本康复后便积极投身于社会,回归社会,恢复或部分恢复工作,或参加癌症社团活动,或参加社会公益,或从事某兴趣爱好,他们的生活质量,情绪状态都明显好于龟缩于家庭中者,转移复发率也低得多。 回归社会,首先是个认识与意识问题。认识到这一问题,对患者完全康复的重要性。其次是教育指导问题。癌症患者回归社会,既必要,又须量力而行,适度为宜,不可太过。再次,是应提供平台与形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肿瘤患者的康复之目标,既是前后有衔接关系的,没有躯体的基本康复,也就无从谈及心理康复;没有心理康复,便罔论“回归社会”;但它们又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心理康复有助于躯体康复,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又可促进和巩固心理及躯体康复。只有从这一辨证角度作出理解,才能促使肿瘤患者真正步入全心身的理想康复。 当然,其中对于躯体康复的要求,不宜定得太高,有时候,身体带着癌瘤,病情稳定,虽有某些残缺,却快乐健康有尊严地生存着,也可视为康复者。大科学家霍金,他的残缺够严重的了,也许超过许多癌症患者,但他却是公认的大师,一位受人敬仰的伟大人物。笔者有一位江西患者,四年前找我看病,因为右手活动受限,没有工作,到省医院查出来是胶质瘤,且部位不好,有水肿,手术不可能,放疗后会导致痴呆、功能损伤加重。他是当地名人,是一种工艺砚的制作专家,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且儿子等严重依赖他提供生活来源,当然不敢放疗,只能求助保守的中医药治疗,当时希望能够拖个三五年,积攒一点钱。现在,四年过去了,脑部胶质瘤稍微大几毫米,但水肿消失,功能障碍恢复,仍旧天天能够做砚台,还频繁出镜,参加当地社会活动,最近一次来看我,更是高兴,一个作品得了大奖!虽他脑的瘤子还在,躯体康复只能说很一般(功能康复了),你能说他没有康复吗?至少,他对自己能够活到八十岁充满信心!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875 次阅读|25 个评论
合理适度运用“三斧头”
热度 29 何裕民 2014-11-11 16:43
晚期癌症不可轻言放弃,但治疗难度还是很大的。要想有效控制,不是各种方法的狂轰滥炸,而应该是善于合理、适度、有效地整合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方法。 现代对付癌症,主要是三大法宝:手术、放疗与化疗。先从手术说起。 根治术:想当然的错 手术是癌症治疗的第一大法宝。的确,世界卫生组织有统计表明:目前对癌症的控制方法中,数手术贡献率最大,约(对实体瘤)贡献了22%。但是,过去人们(专家)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长期以来,受肿瘤外科鼻祖霍尔斯特德“根治”思想影响,人们醉心于扩大根治术。霍尔斯特德曾经认为:“癌症就像一架恶毒旋转的风车,从身体的某个单一中心呈弧形不断向外扩散。外科医生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切除身体里每一个可能扩散到的部位来抵制癌症的离心扩散,就好像锁住出错的风车轮片并将其破坏”,他坚信的理念是——切除得越多,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根治术这一说法有相当的迷惑性,因此,癌症“根治术”便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超级扩大根治性”,一种病态的毁形过程。像乳腺癌患者经历此术后,胸廓塌陷,疤痕收缩,往往会佝缩成一团!而且,不仅乳腺癌,包括宫颈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只要能做手术的,都受“要治愈,手术越扩大越好”的思想控制下,尽可能超越极限地扩大手术范围,很多人不是死于癌症,而且终结于巨大创伤的根治术。 其实,反对的声音30年代就有,而且,临床证据颇足。但直到70年代,人们在实验小鼠身上发现肿瘤并不像霍氏想象的那样呈螺旋式的向周边扩散转移;而是呈跳跃式的转移,跳过病灶及附近淋巴结,逃到很远的地方,出现在肝肺及脑骨等远处。显然,根治术的逻辑缺陷暴露无遗,扩大切除范围并无好处;如果癌症已经扩散到远处,再扩大的根治术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接受根治术的那组患者,付出了沉重身体创伤,却没有在存活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方面有所获益。因此,根治术是一种现代迷信下的想当然产物。 因此,对于晚期或者转移了的患者,有时候,必要的姑息术是可以考虑的,根治则是想当然的,有害无益的。适度是一大原则。 化疗:需要反思的试错实验 化疗也是癌症治疗的法宝之一。但诚如总结上个世纪癌症治疗经验教训的悉达多·穆克吉在《众病之王·癌症传》所说:“(化疗)其实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以人为主体的试错实验;有时,看起来更偏重于错的一面”。因为多数患者,在化疗毒药不间断的“打击”下,最终没能挺过化疗这一关。最为极端的是80年~90年代情况。穆克吉回忆到:“对癌症化疗法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是特别残酷的年份,希望与失望相混杂!”“如果说这是西方学界一个不切实际、空前自信的时代,濒临在自负的边缘,还是太轻描淡写了…”。“似乎没有什么是医学不能做的……(外科大夫)正在进行12到14个小时的‘集群手术’,肝、胰脏、十二指肠、空肠被整体从捐赠者体内取出,移植到原本满是癌细胞、如今被清空以备接受这些器官的病人的腹内。”化疗师们则在倡导超大剂量化疗加同种骨髓移植术,“有可能给予5倍甚至是10倍于常规剂量的药物”。当时,这方面的权威是沃纳·贝兹沃达,他报告了大量成功案例,大谈他的高剂量化疗加移植的临床经验。从1991年到1999年间,世界约有4万名乳腺癌妇女进行了高剂量化疗加骨髓移植。最后,真相被披露出来,整个事件就是欺诈、捏造,一场骗局,所有的临床有效数据都是假的! 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这思路有问题。美国著名化疗师威廉·沃格洛姆曾感慨地说:“那些没有经过化学或者药学训练的人,可能不会意识到化疗治癌到底有多难!……就像是要找到一种溶剂,它既可以溶解掉左耳,又可以让右耳完好无损!因为癌细胞与全身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竟是如此的微小”。因此,世纪之交人们才发现这条路很难正常地走下去。 穆克吉在总结百年抗癌史时不无遗憾地说:“根治性外科手术从神坛上不幸崩塌,本应该让肿瘤化疗师停下来想一想。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根治性幻想要去满足,他们向癌症发起了火力强大的进攻。他们认为外科手术这种对付癌症的传统战斧太过原始,不辨忠奸,并且令人饱受折磨。要彻底破坏肿瘤,‘需要大规模的化学疗法攻击’!” 当然,客观地说:经过几十年努力,人们的确发现或发明了许多化疗药物及方法;一些肿瘤,如部分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癌、恶性葡萄胎等化疗控制总体效果尚可。但疗效只是停留在控制水平,远未达到根治效果。而且,这些癌症的效果近20多年来并无进一步显著改善。 也有一些癌症,如部分肺癌、胃癌、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化疗有一定疗效;但总体上,化疗的效果远远没有人们渴望的那般理想!对于更多的癌症,如胰腺癌、肝癌、鼻咽癌、食道癌、肾癌、膀胱癌、脑瘤、肉瘤等,则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效果,至少没有长期疗效。甚至,越用化疗,病症越是麻烦! 我指导的两批博士生分别进行胰腺癌疗效评估,不约而同地发现,不管用什么其他疗法,用过化疗(被认为是王牌的“健择”)的,生存期反而明显缩短。尤其是对于几乎所有晚期胰腺癌患者,都罕有疗效!并且,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及比较权威的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2004年也都得出结论:“依赖化疗,过去20年来,癌症晚期患者的存活率只有少许改变。”有权威机构分析后认定:化疗对癌症的总体疗效就在5%左右。5%尽管也非常重要,但与人类的期望及所付出的代价相比较,这个结局显然是令人心寒的! 对上个世纪人类抗癌战争最理性的总结者是约翰·贝勒(J. Bailar)。他是个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基于上述两大学科的严谨资料和方法,1986年发表《对抗癌症的进展?》一文,刺破了癌症治疗中的泡沫。1997年,他又与人联合发表系列评估文章,标题是《癌症,并未被打败》。清晰地指出:“很清楚,40余年的癌症研究主要集中于治疗,但并未扭转长期缓慢增加的死亡率!他总结道:“癌症,仍然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抗癌斗争还陷于困境。” 我们承认部分癌症用化疗有时有一定疗效,但也为一些现象所困惑:例如,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转移和复发,人们的对策就是加大化疗剂量或药物,试图以更为猛烈的攻击,来解决这问题!然而,结果往往恰恰相反,临床专家都注意到一个难以解释的事实:化疗越多,出现复发转移的概率越高!为什么呢? 我国科学家解答了这一困惑: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研究后认为:化疗后普通癌细胞演变成肿瘤干细胞是癌症难治的根源。化疗中一般都会使用DNA损伤剂,它导致了DNA的进一步损伤,从而加剧癌细胞业已存在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加大了癌细胞退行为癌症(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化疗用的DNA损伤剂一方面有可能消灭癌细胞,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基因组不稳定性,诱导普通癌细胞演变成干细胞样更为凶险的癌细胞。临床上,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化疗次数越多,效果常适得其反。不仅5~8年后“二次癌”几率大增,而且,1~2年内麻烦不断。常常表现为不断复发转移,再次化疗,初期可能效果尚可,但越到后来,效果越差。这可能就是因为肿瘤干细胞的“变异”及“繁殖”能力超强之故。因此,至少需要重新评估化疗放疗的长期作用,需要谨慎对待! 放疗:双刃的利剑 现在,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可以精确的把电子束的能量定位到肿瘤所在部位,从而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的确,放疗对于鼻咽癌等已经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不少癌症患者,放疗的意义在化疗之上。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放疗已成为颇为有效的手段,不但复发率更少,并且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提高疗效。 不过,对于放疗,人们普遍是恐惧的,因为它是把双刃的利剑。穆克吉在《众病之王·癌症传》中无奈地总结说:“对于癌症的治疗来说,放射疗法处于复杂的十字路口:有时,放疗可以治癌;有时又会致癌。这无疑给癌症科学家最初的狂热泼了一盆冷水。尽管辐射是一把无形的利刃,但它仍然是一把刀。而这把刀,无论多么灵巧和犀利,在抗癌的战争中也仅能止步于此了!” 很显然,三斧头都是双刃的剑。但我们并不主张因噎废食!用到该用的地方,且适可而止;讲究适度,才是正确的态度。今天,由于利益纠葛,跑到化疗科,拼命让你化疗;走进放疗科,只是主张放疗;那你就尴尬了! 而且,作为当事人,也许你没有经验与相关知识,此时,建议抱定二点: 1、三斧头不是必须的,不是都需要的,有时候,对你可能是有害的;千万别认为多多益善,多打一次化疗,保险点,错了!很可能这次化疗就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2、不妨多听听各科建议与意见,学会综合后再采取措施。毕竟,癌症绝大多数发展缓慢,理性点最重要。
1684 次阅读|29 个评论
如果明天癌症,艾滋病就可以被治愈,那我们还能干什么?
热度 8 supanyun 2014-10-23 00:25
如果明天癌症,艾滋病就可以被治愈,那我们还能干什么? 去吃饭路上,考虑以后攻读博士要研究的大领域,想到的是癌症(Cancer)和艾滋病(AIDS)。我畅想着,经过自己的“苦苦挣扎”和“灵机一闪”,或许会解决其中一个疾病:创造一种药,或提出一种治疗方法,能够彻底地,快速的,简单的把治疗Cancer和AIDS像治感冒一样。随着我的YY,突然,我想到: 如果明天癌症,艾滋病就可以被治愈,那我们还能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呢? 整个中国,目前在校的老师学生有多少是研究Cancer和AIDS的?有多少公司在研发相应的药物?有多少基金和项目是对应于这两种疾病的?肯定很多很多!!!如果假设成立,那么,我们学生靠什么毕业?老师们靠什么申请基金?公司要不要倒闭?想想,怎么感觉很无力啊!!! 当然,只是想想而已,想想而已,可不敢愿望明天就成真!? Cancer和AIDS实际有许多相似性的,但也有许多根源性的差异: 1.都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生存质量; 2. 都有被治愈的患者; 3.研究都很热; 4.无法根治; 5.预防很重要; 差异点: 1.Cancer cell一般起源于自身,而HIV来自感染; 2.Cancer cell可以暂时性的被清除,但还会“复发”;而HIV几乎不可能从患者身上被清除; 3.Cancer潜伏期跨度较大,而AIDS潜伏期比较稳定; 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AIDS在不久的将来会被解决,并且早于Cancer(广义,非指某种)。由于人体内不能内源性的自发产生HIV,所以预防感染是比较可靠地措施。而Cancer cell能够在我们身体内自发产生,因此,自我调节就很重要。 AIDS的根源就是HIV,Cancer的根源就是人类自身!当然,人类自身足够可怕和复杂!!! 对于Cancer治疗,往后发展,我更看中“个性化治疗”的推广和应用。 曾经,听网易公开课,奥古斯讲过:我们每个人就像一片土地,土壤变了,种子也会变。 如何经营自己的“土地”是一门很深很浅很久很远的学问!
2139 次阅读|19 个评论
整合治疗:晚期癌症的科学对策
热度 26 何裕民 2014-10-21 16:28
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往往比较错综复杂,靠一、两种方法常不足以解决问题。这时候,多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整合,就成了科学的对策和必须的选择。而且,可以说是唯一的合理选择。 根据我们对数万例患者治疗经验的回顾性总结,晚期癌症患者由于问题比较错综,不管中西医,单一方法、措施往往都会顾此失彼。因此,总体上应该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因为中医药有一大优势:它可兼顾的面,常比其他疗法都远为宽广。而诸如创伤性的手术、化放疗等此时通常都只能是姑息性的(所谓“姑息性”的,不足真正以解决问题,只能姑且用之,救救急)、微创、靶向、生物免疫疗法等也只是权益之计,因此,这些疗法都只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而且,要讲究基于效果的使用(effects-based treatment),目的是为了对稳定患者的病情有所帮助,而不是为了彻底消灭癌症(Eradication of cancer)。 汤钊猷教授作为肝癌治疗的国际权威,也强调应该基于需要,而不是根据计划,进行创伤性的抗癌治疗,说法含义一致。 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思路应该是非常明确的——这时候,千万不能以治愈cure)为指导,只能以照顾、呵护(care)为原则。其实,是以调整为主,指导思想是带着与癌共存的方式方法生存下去。此时,如果仍然一味地想消灭癌症,往往是癌症没有消除,人已经先走了。而且,看似姑息性的照顾、呵护(care)不很积极,但若妥善运用,长期看来,有时却倒能够达到cure(治愈)的理想效果。 基于晚期患者这类错综情况,一定要强调先把患者生理/心理的基本状态给改善了。中医学恰恰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比较大的优势。 浙江有一个五十岁的纪检干部,日渐消瘦,去省城浙一医院一检查,晚期肠癌伴肝的转移,而且,他的肝转移是多发的,弥漫性的,病灶都比较大。当时,所有的医生都对他十分失望。他通过家乡朋友的关系,第一时间找到了我,问我怎么办?我给他的建议:第一、先马上使用大剂量的中医治疗,把体力补上去;第二、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尽快运用靶向药物,并配合部分化疗药。 他问我,可以达到什么效果?我说理想的话,先循环运用三四次,争取把病情有效控制住,肝内病灶明显趋小,有所控制的同时体力不能变差,争取姑息性手术,能切掉多少算多少,把问题先简单化!他听从了。就这样,他在我这治疗的同时,我建议他尽快自己去找最好的外科大夫,随时准备配合。 结果三次化疗后,奇迹出现了,他肝脏里的肿块明显缩小,体力也改善了,这种情况下,他倒不想再做手术了。我坚持与他说,必须做手术!根据我的经验,手术不做的话,很快会反弹!再反弹的话,就没有机会了。结果,在多位医生的配合下,他的手术足足历经了八小时。术后,因为创伤太大,出现明显虚弱现象,我遥控开方,尽快地止住了虚汗。并告诫他,一旦可以进食,即以大剂量的中医药以恢复和维持体力。 术后,他很快体力明显恢复了。这时,他的主刀医生力主他再用靶向治疗。我却坚决反对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靶向药用上去,心里没有底。即便有效,但会把很多潜在的问题掩盖了。同时,靶向终究会耐药!一旦耐药,问题又被暂时掩盖,那么,癌细胞快速爆发增殖,那时候,便真的无计可施了! 我有理有据又有节的细心分析,他完全接受了。之后,他按照我的建议,密切观察同时,仍以大剂量中医药,配合口服希罗达,并随时查血,且二个月做一次影像学检查。一年下来,恢复得很好。他当时还十分担心三、五个月后肝内会爆发,结果并没爆发。我想,这就是中医药治疗的疗效。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地告诉他,即使肝内再见到病灶,别担心,可以微创疗法来控制!因为这需要随时给他信心及鼓励! 另外一个女孩是卵巢癌伴肝转移、肠转移,大量腹水;来求治时,情况很糟糕。我给她建议:先用大剂量中医药,加外敷药疗法,争取部分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然后,再争取请妇产外科和普外科医生合作,把能够拿掉的肿块切除,术后再配合一些靶向药物(因为术前用靶向将影响手术止血)。术后两三个月,体力恢复良好,但肝脏还是出现了病灶,我又建议其坚持原先疗法,配合局部的射频消融(一种微创疗法)…。她也是以中医药为主,整合了其他各种适宜疗法,现在一年半了,康复得很好。 因此,越是晚期癌症患者,单一的方法越解决不了问题,越需要综合各种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疗效。这个,我们称为整合治疗。 中国的癌症患者之死亡,部分的是治疗不及(不够),但更多的是死于治疗过度(尤其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过度)。根据我们经验,治疗不及的人往往是质朴的/或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治疗过度的/或滥用各种方法药物的,往往是经济条件好的,不惜血本的!但每每预后更差些。因此,笔者在《癌症只是慢性病》中强调:癌症患者,有钱的、有地位的往往死得更快,为什么?更容易过度! 临床上,治癌的疗法有很多,但是各有适应证及针对性,并且,都有局限性!不是疗法用的越多,治癌的成功概率越高!其实,恰恰相反,至少化疗次数越多,转移复发的概率就越高,这已经是临床观察后的定论,原因就在于滥用疗法!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多听听各科医生的意见,做个综合评估,然后再做决定,一般讲究整合治疗更好,且创伤性治疗一定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能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强调稳着点,并讲究整合,也许是最正确的。
2974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以毒攻毒或有效使用宜慎重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4-8-31 21:36
近日,听闻一位患者耳中生疮,经西医抗感染治疗数日后略有好转,但未能根治,于是转到某中医处治疗。该中医认为患者毒气壅盛,予一偏方,以蕲蛇、蜈蚣研粉吞服,取其以毒攻毒之效。不料,患者服用后上吐下泻、烦躁不安,几近昏迷,急送医院抢救,对症治疗后方脱险。   上面的病例虽为个案,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如此类的以毒攻毒案例并不在少数。虽然,以毒攻毒法是中医自古以来就有的治疗方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确实能起到良效;但以毒攻毒法具有严格的应用法则,对相关药物的剂量要求严格,须在严格的适应证和充分权衡利弊的情况下选用,并非是可以随意应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难以计数的偏方、验方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形形色色的书籍和媒体也在有意无意地传播这些未经权威机构验证的方剂。这就导致一个无法控制的局面,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偏方、验方治病。倘若群众服用的是安全性较好的药物,问题尚且不大;假如方剂中含有毒性和剧毒物质,仅凭臆测使用以毒攻毒法治病,后果就相当可怕了。   笔者认为,以毒攻毒法须在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应用。同时,中医药主管部门和政府应在社会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不可随意服用未经证实疗效和明确毒副作用的单方、验方,更不能擅自用以毒攻毒法治病。 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程华尧 http://www.jkb.com.cn/TCM/specialtyClinics/2014/0820/348609.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鸣|1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趋势:癌症需要重新定义
热度 27 何裕民 2014-8-11 17:33
不久前( 2013 年),一批为美国主要的癌症研究机构担任顾问的资深肿瘤专家们建议:应当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彻底改革。其中,包括改变癌症的定义本身。并把这个词从一些常见的诊断中彻底去除。 这些建议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工作组,他们把建议发表在了《美国医学会杂志》(同年 7 月最后一周周刊)上。专家们认为:一些癌前病变或症状,如影响乳房的原位导管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应当去掉“癌”这个字,进行重新命名。这样,患者就不会太害怕,也不太会寻求很可能是不必要的乳房切除手术等。 他们认为:许多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和肺部等部位进行的癌症筛查中发现的所谓“病变”,完全不应被称为癌症,而应当被重新归类为 IDL E 症状,意思是“上皮来源性的慢性病变” (indolent lesions of epithelial origin) 。而其中的“ indolent ”,(在此译为“慢性”)意味着惰性很大的,发展缓慢的,或者很不活跃的。 “我们需要一个 21 世纪的癌症定义,而不是 19 世纪的癌症定义,而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后者。”美国癌症学会首席医疗官布劳利博士 (O.W. Brawley) 说。虽然,布劳利并不是这个工作组的成员,他没有直接参与这份报告的撰写。但却完全赞同这一变革性的倡议。 呼吁重新定义的更强大的原动力来自医生、科学家和患者权益倡导人士对现状的担忧。因为今天冷酷的现实是:几十万名男男女女正在接受不必要的、有时有严重损害的诊疗方法,以治疗癌前和癌性病变,而这些病变本身很有可能永远不会产生致命的伤害。 近年来,高敏度筛查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发现这类所谓“偶发瘤”的可能性。“偶发瘤”指的是医学扫描检查时意外发现的肿块或异常病变,这些肿块几乎永远不会出现任何严重的问题。然而,一旦医生和患者得知这样一个病变的存在,他们通常会觉得必须马上进行活检、治疗,并想尽办法摘除它。这往往会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风险。这种问题通常被称为过度诊断,而患者因此而承受的不必要的治疗则称为过度治疗。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有关负责人称:过度诊断是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也是该研究所的一个研究重点。“我们还是无法说服人们,乳房 X 线照相术、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测试和其他筛查手段所发现的问题,并非总是传统意义上会杀死你的恶性症兆,”国家癌症研究所主任、诺贝尔奖获得者瓦默斯博士 (H .Varmus) 说:“正如公众正在逐步认识到这一点,一些科学家也正在认识到这一点。”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巴克乳房保健中心主任埃瑟曼博士 (L. J. Esserman) 是这份报告的主要起草者,她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更改筛查中发现病变的名称。 其实,笔者完全赞同这一倡议。临床上,像一些老年性的前列腺局灶癌、一般的甲状腺局灶癌、肺的肺泡癌、脑垂体微腺瘤,包括胃的肠化生、多发性肠息肉等,都是常见的惰性很强的病变。动不动就手术,化疗放疗,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某公司老总,同时是一位胰腺癌患者。因为与我长期医疗来往,我俩发展成了挚友。他 2007 年被确认为中晚期胰腺癌,去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肿瘤中心。当时原籍以色列的美国专家告诉他:“我是全球最权威的胰腺癌专家。你这个病,化疗可活六个月,不化疗只能活三个月!”且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没有其他可能!”因为化放疗没法继续了,他在我处寻求中医药治疗。此后,他又去过美国,这时肿块缩小了。那位医生很诧异,要求对他进行追踪,他俩也变成了朋友。因为该老总喜欢打高尔夫球,俩人开始在高尔夫球场上打球聊天。那位医生谈到:美国从尼克松时代签署“国家癌症法案”后,加强对肿瘤研究的投入;千军万马研究癌症。尽管对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没见有直接的作用,但却研发出非常多的成套而精密的检测设备与方法。若干年后,人们突然发现:这些设备方法尽管标志着科研的重大进步,对癌症的早期认识或蛛丝马迹的发现,似乎很有好处,但这些东西广为推广后,是福是祸,说不清楚。并没有显著提高人们的生存时间。那位专家认为:许多肿瘤早发现,不见得是好事情!例如,前列腺癌高龄老年男性都会有,一早发现了,告诉患者,你患了癌症,然后需要一连串的诊疗,也许只能再活四、五年,够积极了吧!但如果没有发现,他优哉游哉,没有症状的,也许就能拖个七八年;有了症状,再诊疗,还能再活二三年!不是更好吗?……老总转述这个观点给我,其实是赞同该专家的意见的!我当然更是赞同。因为临床接触多了,太有感触了! 但我深知,这些提议短期内是不会被接受的,阻力主要来自医疗界。刊载上述消息的《纽约时报》在同一篇文章中,就转引了纪念斯隆 - 凯特琳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的劳德乳房医学中心的医疗总监诺顿博士 (L. Norton) 观点。他反驳说:“哪些原位导管癌会演变成恶性癌症,哪些不会?你能告诉我吗?”“我很希望我们知道这个答案。但并没有非常精确的方法”。 此话不假。就像当时对于根治性乳腺癌手术的反对者的诘问一样!因为多数民众被灌输了下述观念:癌症绝对是另类的恶魔;故一旦已知,多数将很快进入癌变快速发展的倒计时;恐惧、担忧足以促使它加快进程!因此,有时候,病人比医生更积极;家属比患者更主动,只是因为怕!他们的观念里,一旦是,就山洪暴发,来不及了,不如吃点苦头,先下手为强,也许可以逃过一劫! 其实,大多数情况绝非如此。例如,若不知,或者没被发现,这些“上皮来源性的慢性病变”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发展成恶性癌症(注意,癌症前面多加了“恶性”两字)!丹麦学者的基因探针研究发现 40 岁女性乳腺组织中 40% 有异常蜕变细胞;到了 50 ~ 60 岁后,这个比例逐渐减少。美国的前列腺局灶癌前瞻性研究, 20 年后,只有 7% 的患者最后死于此癌;都是例证。 笔者的一位亲属,插队落户在外地, 94 年回到上海,插队所在地缺碘,回上海时脖子一大串硬结节,医院高度怀疑甲状腺癌,强烈建议她第一时间手术。当时她找到我,我摸了后,也高度怀疑,建议她尽快手术!没想到她笑笑,根本不当回事;只求中医药治疗了两年,后来她也遗忘了。 20 年过去了,没有变化,反而软化了,原来脖子的憋闷紧绷感也消失了! 的确,我们不主张鸵鸟对策。但对被泛化了的癌症,却坚定地认为有重新定义之必要。考虑到癌症历史上诸多艰难的变迁,相信这个重新定义更需要社会力量之参与!
2128 次阅读|27 个评论
肝癌调整法面面观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3-7 09:47
心态和情绪的调整只能依赖自身,别人最多只能帮点儿忙,这一点对肝癌患者首先需要强调。 1.治疗方法不是多多益善 近几十年来,肝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控制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这点首先要让患者知晓。除了手术、介入、中医药以外,还有很多微创方法,包括新近出现的靶向疗法等,都对肝癌控制有相当帮助。当然,要明确这些方法不是多多益善,要做到该用的时候用。需明白:肝癌需要治疗,但绝对不是多多益善,恰到好处才是正道。 在总体上,我们强调肝癌的治疗要两手抓:以创伤性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以中医药来稳定整个肝脏,减少新病灶的出现。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患者对肝癌的恐惧也可以大大减弱。很多患者就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肝癌。以上述这些案例为主体,患者应该吸取有益的经验,从而从容对待肝癌。 2.再不减少愤怒就真的完了 对于医生来说,需要直截了当地告诉患者:“怒更易伤肝”,无一益而有百害;不时地以温和的口吻提醒患者,注意别太激动、少发怒,愤怒对自己不好;并帮助分析他所面对的许多事本可不怒,或“随怒随消”,千万别持久地郁怒,念念不忘。 同时,需做好家属工作,对患者应尽可能宽容与忍让,能谦让尽可能谦让,减少患者的心理应激原,从诱因上防范其发怒;注意更多地予以亲情关爱。 患者本人亦应有所注意,努力调整,“自讼自克,方可安宁”。可以参照后面众多的调整方法,自我努力,学会控制,减少愤怒与急躁情绪。其中,比较行之有效而又方便的,就是学会经常运用腹式深呼吸,看到有不称心或者让情绪不好的事情,通过腹式深呼吸一般可以很快稳定情绪,减少发怒。 3.肝癌是最需注意保存体力、不可疲劳的 肝癌患者中,属拼命三郎者亦不在少数。急躁、好胜心强,一有体力就想工作,且工作不注意劳逸结合,以致常常诱使其复发。对此,应该特别加以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不管是体力上、精神上或情绪上的劳累,都特别容易伤及肝,易致不测。几千年来,这实属至理名言。 其实,临床上所有癌症患者中,肝癌患者是最需注意保存体力、不可疲劳的。这种疲劳包括体力上的,也包括精神心理上的和情绪上的,有时也涉及性生活方面。古代医籍中早已明确指出:因房事过劳而复发是许多肝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之一。明确告之这一点,大多数肝癌及肝病患者都会认真对待,防范过度疲劳。 4.适度加强社会交往及接触自然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肝癌患者还要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以帮助自己保持心态的良好、情绪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健全和社会交往的适度。 此外,接触自然更值得推荐。我们有一个肝癌患者,因为经济条件许可,通过旅游踏青的方法,6年之间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也走了国际四十几个国家。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他既增长了见识,调整了情性,又稳定了病情。 选自新书《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378 次阅读|31 个评论
[资讯] BMJ:腹主动脉瘤破裂治疗方法的比较
leiqc 2014-1-19 23:48
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主要有两种方法,开腹手术和腔内修复术。开腹手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不必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快速拯救生命。但在不适合开 放手术,或具有介入指征的条件下,可在CT检测后行腔内修复术。 腔内修复术的侵入性较小,大多数情况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避免了一些威胁生命的特殊 情况,如患者在全麻状态下出现严重的低血压。 目前临床上对两种术式疗效进行比较的证据还比较匮乏。瑞士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相同。另外两个小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也未发现两种方法治疗后的死亡率存在差异。 英国的鲍威尔等报道,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与开腹手术30天死亡率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预先设定的亚组分析中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从腔内修复术治疗中受益,因为女性接受开放手术的死亡率更高(57%)。另外,腔内修复术组患者出院率比开放手术组高(94%VS 77%)。 但该研究指标可能并不理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现代的重症监护措施可以使患者在没有获得长期受益的情况下至少存活30天。而在评估男性与女性患者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整体疗效时,仍需要对其长期成本效益进行评价。 在许多国家,开腹手术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输血(术前输注血浆和血小板治疗),以及早期预防和治疗腹部筋膜室综合征。 患者接受腔内修复术比开腹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长10分钟,两者的术前死亡率分别是6%和7%。这些数据表明,医院必需具备有效的抢救设备,并能及时安全地缩短术前影像检查时间。 瑞典一项涉及4000多例患者的研究表明,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后的额外危险度可持续90天。该试验中局麻状态下完成实施腔内修复术的比例较低(36%),而另一项涉及43名患者的试验结果显示,在局部麻醉下行腔内修复术的比例为77%。经皮穿刺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助于在局麻下治疗更多的病人,苏黎世和厄勒布鲁也有类似的报道。 该研究缺乏对术后腹腔内压力变化有效的常规监测,而且研究的主要结果中包括了未经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数据。如果排除未经确诊为腹主动脉破裂的患者,尽管试验结果没有改变,但接受腔内修复术的确诊患者少于150人,会使相关方面比较的可靠性下降。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改良研究方法,以解决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例如,将直接出院率改为提高1年生存率,甚至更长时间的生存率,或改为长期医疗费用等。同时,外科治疗中心也可对腹主动脉瘤患者采取优先处理。 尽管目前腔内修复术已经是欧洲最普遍的手术方式,但在紧急情况下,医生们还是会很自然的使用最熟悉的开腹手术。因此我们相信,腔内修复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gi.dxy.cn/article/67139
个人分类: 消化普外|1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拜耳公司--从分子到药品
ljs123 2014-1-12 13:50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都会使用药品。无论是用于治疗头痛的药片,治疗肌肉疼痛的软膏,还是严重疾病的治疗方法。虽然现在已经有药品对很多疾病有效,但并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许多严重疾病,例如癌症,还远没有被攻克。在癌症这样的领域,药物研发是绝对有必要的。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使我们在对抗人类主要疾病的道路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是很少有人了解从最初研究到药品上市这中间需要多少时间和人力的付出。目前,药物研发的平均费用高达10亿欧元并需要长达12年的研发时间。 拜耳及其全球分公司,是世界领先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公司在全世界开展研发活动。其研发中心集中在三大洲:德国的柏林、乌珀塔尔,北美东海岸的新泽西和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湾区。中国北京和日本大阪从事公司在亚洲的研发活动。我们将以柏林研发中心为例,向您展示研究所包括的内容以及药品最终许可上市前都需要经历哪些过程。通常,研究都从类似这样的问题开始:“对有些疾病我们能否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或“是否能发现一种新药比其他药物更有效或副作用更小?” 候选药物必须经历几个研发阶段才能上市。在最开始,研究者探索疾病相关过程并确定可能的候选药物。然后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充分检验这些物质是否适合在人体中使用。我们现在就邀请您和参与新药研发不同阶段工作的同事们见面。 第1章:寻找正确的方法——靶向研发 在这个实验室中,来自靶向研发部的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新的治疗严重疾病的方法。其中,分子在构建人体器官的细胞框架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子可以是脂肪、糖或蛋白质。研究者寻找参与疾病过程的分子。这些分子被称为靶点。通过抑制或刺激这些靶标分子,研究者试图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或者甚至治愈这些疾病。 什么样的分子是潜在的靶点? “我们寻找的大部分靶标分子为酶和受体。这些蛋白质在体内起的作用基本上是促使所有生物化学反应进行。它们就像生物活性调节剂,缺少它们人就无法消化任何物质、合成新物质或转化物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寻找这些分子靶点蛋白质。” 一旦你们发现一个靶标分子,你们将会怎么做? “如果该靶标分子对疾病过程具有负面作用,我们试图阻断它,以停止其功能从而治愈或减轻疾病。如果该靶标分子对疾病具有正面作用,我们就会试图激活它。” 这就是如何确定一个靶标分子:DNA编码所有基因。大部分基因含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蛋白质编码蓝图。为改变疾病特有的过程,研究者试图在细胞层面上寻找哪些基因必须关闭。为此,他们阻断产生相关蛋白的基因。在实验室能使用DNA芯片确定此类靶标分子。如果阻断蛋白质确实改变了疾病特有的过程,这证明该蛋白质是药物可能的靶点。 一旦成功完成该研究,寻找候选药物或有效成分的过程就将开始。但寻找的过程如同大海捞针… 第2章:大海捞针——高通量筛选技术(HTS) 在这个实验室里,科学家在寻找某种物质,我们也称它们为先导结构或先导化合物,这些物质很可能成为一种新有效成分的合适起点。这些先导化合物必须可以与靶标分子结合,就像钥匙可插入锁内一样可与靶点相配合,进而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科学家可以在“试管实验”中试验数百万化合物,以观察它们是否与靶标分子结合。该技术被称为高通量筛选技术(HTS)。为了寻找这些可能的有效成分,研究者首先要针对靶标分子研发出适用于在自动化和微型化筛选的特定检测法。 仅需要几千分之一毫升的溶液即可将反应试管中的这些物质与靶标分子混合。实验在微孔板中进行。筛选过程中,大量的取样、混合和测量工作是专门由机器人进行操作的。它们在一天内最多可试验300,000种物质——远远多于过去一个研究人员在其一生中所能进行的试验总和!通常每200-1000种物质中约有一种可以与靶标分子结合。 科学家使用各种方法检测结合作用。你们使用何种检测方法? “我们常使用特定、高敏感性摄像机系统测量物质与靶标分子结合时所释放的荧光。通过对荧光信号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我们辨认出具有预期作用的物质。” 现在已发现的先导物质尚不能使用。它们就像毛坯钥匙一样,和锁并不相配。先导物质是基本分子,需要在随后的研发过程中首先被优化。 第3章:分子建模——结构生物学/计算化学 基于计算机来设计药物的方法也被用于寻找并研发适合的候选药物。但是,只有靶标分子的蛋白质结构已知时才能使用这一方法。 这一阶段您的工作是什么? “在结构生物学中,我们探讨靶标分子的分子特点。我们研究是否有可供有效成分结合的区域,以及蛋白质和有效成分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此,我们对结晶化靶点蛋白质进行X光结构分析。通过发送穿过晶体的射线并分析衍射图,我们可准确测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及与有效成分的结合” 在检测过程中,晶体的光栅结构衍射X光光束。通过分析衍射图,结构生物学家可以计算电子密度,从而了解原子位置。重复该过程几次后,根据电子密度进行调整,晶体图像专家获得了靶标分子及其与有效成分相互作用的准确3D图像。 基于上述发现,计算化学专家现在可以更好的发现适合靶标分子的物质。为实现此目的,他们修饰已知先导物质,或使用虚拟化合物库开展新的搜索,寻找合适的化学结构。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来自计算化学部的同事和我进行模型计算。这意味着,为增强化合物与其靶标分子的结合,我们试图预测应如何改变化合物。改变一个化合物的同时意味着改变其特性,既可能是希望得到的特性,也可能是不希望得到的特性,例如毒性。我们的建议有助于使合成化学家们从大量可能的结构中选择最有希望的化合物,并使他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 第4章:寻找最适合的药物——药物化学 迄今发现的化合物尚未满足一个候选药物所需的所有特性。来自药物化学部的同事要对化合物进行必要的细致调整。 那么必须增加哪些特性才能使有效成分最终成为药物呢? “在优化过程中,我们实际上要关注一个化合物的多种特性。一个典型例子是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化合物需要足够高的溶解性才能进入人体。一旦化合物进入体内,我们需要确保其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所以,有足够稳定性的化合物的才能发挥其全部药理学效应。另外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化合物的选择性:这意味着化合物应主要与靶点蛋白相互作用,而不与你体内的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可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您如何创造具有这样特性的化合物? 化学家必须进行很多次实验。如今化学家将先导结构作为框架加各种化学基团。所需的成百上千次实验常通过自动药物化学仪器进行。在实验室的进一步实验中,筛选出更可能具有预期特性的候选物质。计算化学部同事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支持这一过程,帮助化学家和药理学家选择最有希望的候选物。 与寻找有效成分可能的小分子有效成分及其优化过程相似,大分子——治疗蛋白质,或被称为生物制品,也要经过这样的筛选和优化过程。例如,抗体作为生物制品的一个例子就可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就这样,研究者使化合物逐步具有有效成分所需要的特性。如果他们认为化合物已被最终优化成为有效成分,他们将对候选药物进行专利保护,并在随后的临床前阶段开展更广泛的实验方案。 第5章:了解效果——药理学和毒理学 现在,在实验室及活体中进行更重要的实验。这是监管当局所要求的。 何种化合物真正在活体中有效?物质在整个机体中的反应如何?是否可能存在着副作用? 只有经临床前实验证实有价值的候选药物才可作进一步研究开发。 临床前实验包括什么? “在我们药理学领域,我们仔细检验每个候选药物在活体中的行为。为此,我们首先问自己化合物是否确实被机体摄取、吸收、分布、化学修饰及再排出。其次,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化合物的刺激或抑制作用是否确实能缓解我们所针对的疾病,以及该作用的起效时间有多长。最后,我们还必须研究化合物是否会引起任何不良作用。” 毒理学家检验物质在机体内是否有毒性作用;例如,是否会引起癌症或基因突变。在有效成分可被第一次用于人体前,确定能检测到治疗效果的最低浓度与未达到毒性作用的最高浓度剂量之间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你们将使用什么方法” ? “第一步,我们使用计算机程序确定我们可以在早期阶段即可摒除的化合物。第二步,我们使用细胞培养物、组织培养物或培养皿中的细菌来鉴定未来化合物特性。最后,进行动物实验来研究并阐明与整个机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以上实验是法律要求执行的,而且受受制于严格的条例管理和国家监督。” 至此,自药物研发项目开始已经过去了3-5年。大量候选药物没有满足严格的筛选标准。现在只剩下少数候选者,对它们更深入得研发也即开始。但是,在有效成分首次被应用在人体之前,必须要先被“打包”。我将向您展示如何操作。 第6章:有效成分的包装——药物制剂 正是药物制剂过程使有效成分成为可按剂量服用的安全的成品药物。医学有效成分是作为片剂、软膏还是贴剂使用可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有效成分与辅料被结合在一起给药,但辅料本身没有治疗作用。片剂中,这类辅料可能是玉米淀粉或乳糖。软膏剂则使用水-油乳化液作为辅料。 为什么药物剂型如此的重要? 给药剂型会影响疗效。它决定了有效成分如何进入人体,在何处释放及释放剂量,以及被机体吸收的时间。比如说,有的物质需要缓慢持续释放,它们就被包入不溶于水的辅料中。有些有肝脏首过效应的物质,就以透皮贴剂或直接注射给药。总之,药物必须安全而且便于患者使用。 还有哪些特性对于制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制剂的质量最重要:活性成分浓度必须保持恒定,而且在长期储存中能确保化学稳定性和纯度。另外,来自制药工艺的研究者必须保证产品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现在,临床试验正对制剂专家研发的有效成分与辅料进行试验。在递交管理机构批准前,这是药物研发的最后一个阶段。 第7章:耐受性试验 —— 一期临床研发 现在候选药物已经有了规定的给药形式,并于一期首次在人体中进行试验。临床药理学家首先将该有效成分用于60-80名健康志愿者。只有在癌症治疗领域实验中,肿瘤晚期患者才会加入。 随之而来的很多临床研究试图确定在临床前研究中对有效成分的预测是否在人体中仍成立。 一期临床试验开始了。这个阶段主要会做什么? “当新物质第一次被给予人体时,只给予少数志愿者极少量该物质。然后,我们对其他志愿者逐渐增加剂量以寻找可耐受的不同剂量等级。为此,我们监测血压、心率,而且我们还进行大量的心电图监测。我们还会取血、尿和粪便的样本以确定人体是如何吸收、分配、代谢以及最终排出新物质。在其他试验中,我们监测与其他药物或其他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 所有涉及人类参与试验的临床试验均受严格科学和伦理原则监管。会有一份试验设计方案描述待检测的物质是什么,如何进行试验,以及这个试验的必要性。 在临床试验开始前,以上试验设计方案必须被监管当局及独立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只有在批准后才可以使用候选药物。如果一期证实耐受性良好,可在随后的二期和三期试验中继续检测。 第8章:确认疗效——二和三期临床研发 在二期临床试验中,医生有代表性地选择100-500名患者测试候选药物。他们考察药物是否达到预期疗效,观察是否产生副作用,并确定最佳剂量。 在三期试验中,医生在数千名患者中对药品进行测试。本阶段的目的是证明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相对于市场上的标准疗法的优势;上述特性需要在足够量的患者人群中得到证实。对副作用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必须做出详细的记录。 这些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二期和三期试验常使用两个不同治疗组。一组接受新药品,另外一组接受临床标准治疗作为对照,或另外一组接受不含任何有效成分的新药品的完全复制品,就是所谓的安慰剂。二期和三期试验常采用盲法。这意味着患者和医生均不知道患者接受何种治疗。盲法的目的在于排除所有心理作用因素。” 截至目前,自项目开始已经过去了10年。临床研发极其复杂,是个耗费时间和投入巨大的过程。一个4-8年试验的费用超过药品总研发费用10亿欧元的一半。如果你回顾候选药物的临床发展过程,你将会发现每100个候选药物中只有5-20个能通过临床阶段。其他则均因为无效或会引起副作用而未通过临床试验,被排除在后续研发的行列之外。 这段时间内的大量精力投入在尽可能早地预测候选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甚至有可能还早于开始临床研发。创新性预测方法和模型由此建立,能积极避免后期研发失败,并提高今后临床研发的成功率。 第9章:预测个体效果——药物基因组学 每个人对药品的反应都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我们是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一个人的遗传部署对药品的吸收、分解和效果均有一定影响。药物基因组学分析人类基因构成与其对药品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其目的是了解为什么药品对某些人有帮助,而对其他人则没有效果,并最终开发出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手段。同时,这也将降低医疗费用。 第10章:综合考虑——监管事务 你可能认为,到目前为止研发过程已经结束,药品可以上市了。虽然药物已被研发出来,耐受性良好,而且经过大规模患者的临床试验证实了有效性、安全性和更多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药品就可以立即上市。未经监管机构批准的药品不能上市。所以药政事务部门需要根据整个研发过程准备大量材料。这可能需要9个月的时间。 最后提交的数据和文件将有可能超过13GB容量或50万页纸张。 “但监管事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应该不仅仅是收集数据和提交药品申请,他们还有什么其他的职责呢? 我的同事和我的工作层面介乎于内部研发部门和国际卫生主管机构之间。在这一点上,在第一次将药物在人体中使用之前我们就已经和研发团队的同事建立了紧密互动。我们会建议他们怎样将主管机构的需求尽早的整合到药品研发过程之中。 第11章:药品批准:通过各个监管部门的审查 各个国家的监管部门花费了2年的时间仔细审查递交的涵盖所有研发阶段的数据、药品的生产以及设定的质控措施。监管部门只会批准评估为有效的药品在该国上市。 然而,在新药最终被患者使用前,许多国家通常会要求其先跨过一道门槛:由指定的国家机构给予成本收益评估。新药的附加值与当前标准疗法的比较将在这里得到评价。新药的成本效益评估对于今后能否在不同国家医疗系统报销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自分子到药品:从无数候选药物中研发出一种药品是一个巨大的成功。10亿欧元的投入以及12年的研发努力将投入其中
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创)普通感冒治疗新方法研究
zxy1959 2013-11-27 14:45
(原创) 普通感冒治疗新方法研究 周新元  周 琳 摘要 :普通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也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一直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目前医学界对感冒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就科技对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做了探讨,并根据新的发现,发明了感冒快速治疗器,从理论上阐明了普通感冒病原微生物侵袭上呼吸道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的区别,以及普通感冒的发病原因,提出了上呼吸道区域理论和普通感冒治疗的新方法。 关键词: 普通感冒  治疗新方法 发明 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多发病。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普通感冒是呼吸道感染的一种。 据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调查统计,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 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② 。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加之人口年龄老化等因素,使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同时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如何防止呼吸系统疾病,防止细菌、病毒、真菌侵入人体和细菌、病毒、真菌侵入人体后及时被抑制或杀灭,这是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科学工作者以及全人类面前的难题。 本人正是根据这一难题,发明了感冒快速治疗器(已向国家申请专利,专利号200810232543.0),解决部分细菌、病毒、真菌侵入上呼吸道肌体后及时被抑制或杀灭,保证人体康复。为了说明本发明与治疗疾病的关系,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历史。 一、科技对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回顾医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每次医学的重大发现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16世纪荷兰眼镜工人詹生(Jansen)发明了显微镜 ③ ,英国罗伯特·胡克(R·Hooke)经改造,用它观察到细胞 ④ ,马尔皮基(M.Malpighi)用它证实了血液由动脉毛细血管流入静脉毛细血管 ⑤ ,荷兰雷文霍克(Leeu wenhoek)发现了动物精子、人体内的细菌 ⑥ 。英国罗伯特·布朗(Robert·Brown)还发现了细胞核 ⑦ 等等。这都为后来的细胞学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再如18世纪奥地利医生奥思布鲁格(L.Auenbrugger)把自己父亲用手敲击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酒量多少的方法,用于人身体寻找“病灶”被轻视和嘲笑达40年之久。但经法国医生高尔维沙尔(Lorvisart)20年考验性研究后把“叩诊法”运用于临床 ⑧ 。 19世纪法国病理解剖学家、临床家,巴黎医学院教授雷昂拉克(Laennec)他把尸体解剖的材料和被观察到的病人生前病理变化联系起来,自制了听诊器,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由听诊器所发现疾病的各种微小变化,改进了听诊器,创立了听诊法,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⑨ 。 17世纪秘鲁总督金琼(chinchon)伯爵,他夫人感染了疟疾,一位印第安人及时找来了“热病树皮”(金鸡纳),吃后终于康复。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佩尔蒂埃与约瑟夫·卡文从金鸡纳分解出奎宁和金鸡宁,1944年哈佛大学罗伯特·伍德沃德与威廉·德林成功的合成奎宁,改变了世界的药物 ⑩ 。 1895年11月8日,德国科学家伦琴在进行电子穿过真空管的阴极射线实验时,他注意到了黑暗中发了光,他握住放电管,看见了荧光罩上显示出他的骨骼被软组织包裹,这就是后来的x射线。x射线的发现,开创了放射医学和医疗影像技术 11 。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医学的进步,医学的进步也促进科技的发展。医学上的每一进步,每一成就,都是与其当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医学的创造性、实践性分不开。 二、目前医学界对感冒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治疗感冒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医学体系有不同的方法。在我国总体看,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类。为了更进一步的弄清中医和西医对感冒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我们首先谈谈中医和西医是如何来看待感冒疾病的。 1、中医对感冒的认识 (1)认识 中医把感冒也称为“伤风”、“伤风感冒”。早在《内经》中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临床表现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发痒、咽痛、语重声浊、咳嗽、咯痰、头痛、发热、全身痛、流泪等。其根本原因是体内正邪相争,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气血和津液失常,使“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外感病邪“疠气”侵入人体所致。侵入的方法是从皮肤肌表而入,或从口鼻吸受,或二者同时受邪,加之生活起居不当,寒暖不调,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不当,外伤和痰湿、瘀血等所致疾病。 感冒的病位在肺径、肺主气司呼吸。肺卫功能失调,卫表不和等是发病主要机制。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加之病邪性质各异,所以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等症型。 (2)治疗原则: 以解表祛邪为基本原则,依辩证结果先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夹燥者应宣肺润燥,体虚感邪者应扶正与祛邪共施等。 (3)治疗方法: 汤剂、丸剂等口服入内以解表祛邪、调整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等,达到体内平衡。 2、西医对感冒疾病的认识 西医把感冒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上感”。它是指外鼻孔、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见,尤其发生在气温突变、寒暖失常之时。主要的病原体为病毒、细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通常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发病率高,若不治疗,可诱发中耳炎、脑炎、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白血病等多种并发症,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1)发病的原因 西医认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70%——80%是病毒引起,20%——30%是细菌引起。细菌可单纯发生,也可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主要是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还有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加之人体免疫力较弱或淋雨受凉,气候变化,过度劳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引起生病。尤其老年体弱更易发病。 (2)病理变化 西医认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表现在鼻腔及咽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3)临床表现 西医把上呼吸道感染根据病因不同分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炎、咽结膜热、扁桃体炎等等。 ①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②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时可见咽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③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的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年人。 ④咽结膜炎 主要有线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病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⑤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4)治疗原则 西医认为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为病毒引起,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所以其治疗应在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的基础上进行对症处理,并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应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5)治疗方法 服药、打针、休息。 三、我对感冒疾病的认识和我的发明 1、我的认识 中医把感冒称为“伤风”、“伤风感冒”,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急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他们同属于一个范畴。是外界病原微生物在人呼吸时侵入人的上呼吸道迅速增殖而引起的疾病。(详见图一、图二呼吸时的气流图) 图 一:吸气气流 图 二:呼气气流 (1)发病原因 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病原微生物是一种生命体,有大小、形态、轻重之分,在人呼吸时,由于病原微生物所在气流中的位置和自身重量,密度以及人的体质防御功能强弱,吸气量的大小,感邪的各异,造成停留在上呼吸道位置不同,形成感冒的症状不同。感冒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见,特别是气温突变,寒暖失常,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病。发病病原体为病原微生物。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患者喷嚏和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还有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 (2)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病原微生物停留在上呼吸道破坏人肌体的位置,我们把它称为“病灶”。当病原微生物在病变位置(病灶)增殖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3)临床表现 我认为西医把感冒分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炎、扁桃体炎是科学的,但普通感冒还可以继续化分,这是因为鼻腔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病变空间(详见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 图 三:鼻腔外侧壁 图 四:鼻腔内侧壁 图 五:鼻腔外侧壁的构成 图 六:鼻窦 图 七:鼻腔及鼻窦CT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 图八:额隐窝的解剖 图九:鼻腔外侧壁的神经 图 十:鼻腔外侧壁动脉 图 十一:鼻中隔的神经 图 十二:鼻中隔的动脉 病原微生物侵入很复杂的鼻腔后迅速增殖漫延,潜伏期很短,从数小时至三天不等。这就造成了普通感冒疾病的复杂性。我发现:病原微生物初期侵害鼻腔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是有区别的。为了弄清感冒的临床表现,我把鼻腔假设为四个区域(详见图十三)。 分别分为1区,2区、3区、4区 图 十三:鼻腔分区图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1区时,造成了1区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造成鼻塞、流涕、打喷嚏、流泪等。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2区时,同样形成2区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造成咽干、咽喉发痒、咽痛、语重声浊、咳嗽、咯痰、耳鸣、鼻后滴漏感、发热、畏寒等。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3区时,有嗅觉迟钝、头痛、头昏、吸气不畅、发热、畏寒、鼻后滴漏等。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4区时,味觉迟钝、口干、鼻后滴漏、牙痛、咽痛等。 当病毒、细菌侵入1—3区、1—4区、3—2区、4—2区、3—4区、1—3—4区、2—3—4区、1—2—3—4区时,临床将表现出各区域的症状,同时各区域之间病变也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这是因为:耳鼻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黏膜组织和结构,彼此间直接或间接相互沟通,病原生物相互移行形成感染区互相扩大。 2、我的发明 为了有效的制止病原微生物侵入鼻腔破坏人体自稳调节功能,形成感冒和引发其他并发症,并有效的抑制或杀灭侵入鼻腔的病原微生物,治愈普通感冒,保持人体健康,经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研究,本人发明了一种快速抑制杀死鼻腔内病原微生物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方法: (1)医疗器械 图 十四:感冒快速治疗器 目前,全世界治疗感冒没有一种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大多数采用吃药、打针、刮痧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还不尽理想。由于感冒可诱发多种疾病,并可使机体原有的痼疾加重,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为了克服现有治疗普通感冒的不足,本人发明了一种感冒快速治疗器(详见图十四),该感冒快速治疗器能够将治疗感冒的药物直接涂抹在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鼻腔位置(我们把它称为“病灶”),使治疗感冒药物迅速与病原微生物直接接触,从而迅速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达到治愈普通感冒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是:有器体、器嘴、器盖组成的感冒快速治疗器。器盖为长圆桶,上顶端是向上凸的半球,半球及长圆桶器盖最上部开有孔,外表面上裹有纤维棉,器体内装有药物。 (2)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治疗普通感冒疾病的方法(详见图十五、图十六、图十七、图十八、图十九): ①使用前将使用部位消毒灭菌 ②将药物由瓶体缓慢推入顶部纤维棉停留,使纤维棉吸药湿润 图十五:感冒快速治疗器 ③慢慢将带药的纤维棉和长桶,沿鼻孔塞入鼻腔“病灶”处 图 十六 ④根据需要,轻轻涂抹,缓慢给药。 图 十七: 图 十八: 图 十九: 因为病原微生物也是一种生命体,其生命也很脆弱,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能有效的将药物送入“病灶”,通过器械和药物迅速将病原微生物抑制或杀死,达到治疗普通感冒的效果,减少感冒诱发的其它疾病,保护人体健康。 四、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治疗普通感冒疾病的临床效果 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治疗普通感冒疾病,是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普通感冒疾病的方法。它不用吃药、打针等,直接用器械和药物按操作方法接触“病灶”(鼻腔感染部位),把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抑制或杀死,达到治疗普通感冒疾病的效果。 这种新的治疗技术,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全靠自己操作,凭自己感觉寻找“病灶”,达到抑制或消灭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保持自身健康。就好像人们在劳动中,手脚受伤,因为没有“创可贴”而要靠医生给自己包扎伤口,以免伤口感染,病情恶化。有了创可贴,使药物与治疗方法结合,大大方便了人类。 感冒快速治疗器的发明,是器械与药物的结合,同时也是器械、药物与治疗方法的结合。它的推广和应用将会极大的方便人类,并且及时的帮助人类,解决和治疗普通感冒的难题。 下面我就感冒快速治疗器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病例一: 患者王x x ,男,47岁,出租车司机,既往身体健康,无其它病史。 自 述: 08年8月16日出现感冒样症状,鼻塞、吸气不畅、自服“强力银翘片”和“复方盐酸伪麻胶囊”后,病情未好转,下午出现流涕、打喷嚏,继续服药,17日上午,病情加重,出现流泪、轻度畏寒。影响工作,前来就诊。 就诊情况: 患者、结膜充血、流泪、有吸气不畅、鼻塞、流清涕症状。查体温、血压正常,无发热现象、咽部未见异常,鼻镜检查,鼻腔黏膜有轻度充血,有分泌物流出,神志清楚,精神欠佳。 诊 断: 普通感冒,病原微生物侵入一区(详见图二十) 病 原微 生 物 侵 入 一 区 图 二十: 病理分析: 病原微生物侵入一区,造成一区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 治疗原则: 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抑制或杀灭一区病原微生物,保护和恢复器官功能。 治疗方法 : 1、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前,先将使用 部位消毒灭菌(见图二十一)。 2、将药物由感冒快速治疗器器体推向 顶部纤维棉停留,使纤维棉吸药湿润。 图 二十一: 3、慢慢将带药的纤维棉和长桶,沿鼻孔塞入鼻腔“病灶”处。(见图二十二) 图 二十二: 4、根据自我感觉,轻轻涂抹,缓慢给药(见图二十三)。 图 二十三: 5、药抹均匀后,将带药的纤维棉和长桶慢慢取出。 治疗效果: 取出带药的纤维棉和长桶后,患者明显感到感冒症状减轻,使用2——3次后,感冒症状治愈。 病例二: 患者,女,26岁,公司职员,身体健康,无其它病史。 自述 :早上上班出现咽干、发痒、咽痛,服“板蓝根冲剂”一袋、“阿莫西林”二片,未见好转。下午,咯痰、畏寒、前来就诊。 就诊情况: 患者眼结膜未见异常,无流涕、吸气顺畅,有轻度咳嗽、咯痰,鼻后镜检查,咽部充血,查体温38.9C,血压正常,肺部无异常,畏寒、神志清楚,精神欠佳。 诊断: 普通感冒,病原微生物侵入二区,(详见图二十四) 病 原微 生 物 侵 入 二 区 图 二十四: 病理分析: 病原微生物侵入二区,形成二区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造成咽部疼痛,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湿润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咳嗽、咯痰。 治疗原则: 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抑制或杀灭二区病原微生物,保护和恢复器官功能 。 消毒灭菌 治疗方法: 1、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前,先将使 用部位消毒灭菌(见图二十五)。 2、将药物由感冒快速治疗器器体推 向顶部纤维棉停留,使纤维棉吸药湿润。 图 二十五: 3、慢慢将带药的纤维棉和长桶,沿鼻孔塞入鼻腔“病灶”处。(见图二十六) 图 二十六: 4、根据自身感觉,轻 轻涂抹,缓慢给药(详见图二十七)。 图 二十七: 5、药抹均匀后,将带药的纤维棉和长桶慢慢取出。 治疗效果: 取出带药的纤维棉和长桶后,患者明显感到感冒症状减轻,使用2——3次后,感冒症状治愈。 使用感冒快速治疗器治疗感冒疾病,只要操作方法正确,无副作用,且方便易学。 注释: ①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 5 ②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 13 ③郭成圩1987年主编《医学史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 146 ④郭成圩1987年主编《医学史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 146 ⑤郭成圩1987年主编《医学史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 223 ⑥郭成圩1987年主编《医学史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 223 ⑦郭成圩1987年主编《医学史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 223 ⑧郭成圩1987年主编《医学史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 200 ⑨郭成圩1987年主编《医学史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 253 ⑩王展威2008年6月主编《医学的故事》,中国商业出版社P 181-184 11王展威2008年6月主编《医学的故事》,中国商业出版社P 181-184 参考资料: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组编著《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78 3、田勇泉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4、郭成圩主编《医学史教程》,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王展威《医学的故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 6、傅维康《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 7、孟景春、周仲英主编《中医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8、印会河、张伯讷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9、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1、李凡、刘晶星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2、(英)杰克逊(Jackson.S.A)、(英)托马斯(Thomas.R.M)主编,吴寿岭、魏 宝玲译《轻松CT.MRI超声检查》,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9 13、尹国有主编《呼吸疾病》,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2 14、滕久祥、贺泽龙主编《呼吸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15、丘明生主编《远离鼻炎、鼻窦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 专利权人:周 琳,太原理工大学 周新元,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西关明珠园小区         联系电话:13991602585  二〇〇九年四月六日 http://www.csrd.org.cn/cn/news.asp?id=208.html
个人分类: 科研|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聋哑治疗方法,40年前的技术
热度 1 xupeiyang 2013-10-16 10:39
治疗效果真不错。 文革时期视频:毛泽东思想治好了聋哑人 http://v.163.com/zixun/V7M3CBV6S/V8BAIMMJ0.html#from=flv_back 那时候,赤脚医生用一根针,一把草治疗老百姓的疾病,现在不敢想象了。
个人分类: 文革研究|1659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ence:基因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国际研究信息分析报告
xupeiyang 2013-9-5 14:26
Science:行之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6942.html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理念非常简单——将健康基因引入到患者体内,健康基因的产物将减轻缺陷基因所引起的身体缺陷或延缓疾病的进展。但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用该方法治疗患者的临床成功案例却鲜有报道呢?其中一个主要的障碍是将基因输送到合适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去。 Inder M. Verma. Gene Therapy That Works . Science 23 August 2013; DOI: 10.1126/science.1242551 科学家发现30种常见癌症DNA新疗法 http://www.bioon.com/biology/cancer/581252.shtml 检索策略 gene therapy AND (Genetic Therapy/methods ) 检索时间 2013年9月5日15时 检索结果 PUBMED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17067篇 分析平台 http://www.pubmedplus.cn/Pubmed/Statistic 分析结果如下: 研究主题领域 01. Genetic Therapy/methods 17067 篇 100.000% 02. Gene Transfer Techniques* 7909 篇 46.341% 03. Genetic Vectors* 7567 篇 44.337% 04. Neoplasms/therapy 5669 篇 33.216% 05. Adenoviridae/genetics 2813 篇 16.482% 06. Neoplasms/genetics 2480 篇 14.531% 07. Genetic Vectors/genetics 2285 篇 13.388% 08. Genetic Vectors/therapeutic use 1979 篇 11.595% 09. Retroviridae/genetics 1713 篇 10.037% 10. Transfection/methods 1122 篇 6.574% 11. Genetic Therapy/trends 973 篇 5.701% 12. Dependovirus/genetics 973 篇 5.701% 13. DNA/genetics 824 篇 4.828% 14. Lentivirus/genetics 792 篇 4.641% 15. Immunotherapy/methods 779 篇 4.564% 16. Transduction, Genetic/methods 762 篇 4.465% 17. Thymidine Kinase/genetics 668 篇 3.914% 18. Plasmids/genetics 626 篇 3.668% 19. Recombinant Proteins/genetics 607 篇 3.557% 20. Genetic Therapy/adverse effects 585 篇 3.428% 21. RNA Interference* 569 篇 3.334% 22. Glioma/therapy 521 篇 3.053% 23. DNA/metabolism 505 篇 2.959% 24. Brain Neoplasms/therapy 459 篇 2.689% 25. Gene Targeting/methods 451 篇 2.643% 26.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genetics 434 篇 2.543% 27. Liver/metabolism 432 篇 2.531% 28. RNA, Messenger/metabolism 425 篇 2.490% 29. Liver Neoplasms/therapy 425 篇 2.490% 30. RNA, Small Interfering/genetics 413 篇 2.420% 31. Luciferases/genetics 388 篇 2.273% 32. Drug Delivery Systems/methods 376 篇 2.203% 33.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methods 376 篇 2.203% 34. Apoptosis/genetics 375 篇 2.197% 35. Genetic Vectors/metabolism 342 篇 2.004% 36. RNA, Small Interfering/therapeutic use 339 篇 1.986% 37.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s/genetics 333 篇 1.951% 38. RNA, Messenger/genetics 323 篇 1.893% 39. Promoter Regions, Genetic/genetics 261 篇 1.529% 40.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metabolism 254 篇 1.488% 41.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genetics 245 篇 1.436% 42. Apoptosis/drug effects 245 篇 1.436% 43.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therapy 238 篇 1.395% 44. RNA, Small Interfering/metabolism 195 篇 1.143% 45. Oncolytic Virotherapy/methods 184 篇 1.078% 46. Nanoparticles/chemistry 170 篇 0.996 文献作者分布 1. Curiel DT 176 篇 1.031% 02. Zhang Y 108 篇 0.633% 03. Li J 104 篇 0.609% 04. Li Y 93 篇 0.545% 05. Wang J 93 篇 0.545% 06. Wilson JM 90 篇 0.527% 07. Zhang X 87 篇 0.510% 08. Wang Y 85 篇 0.498% 09. Liu Y 84 篇 0.492% 10. Wang L 81 篇 0.475% 11. Ylä-Herttuala S 81 篇 0.475% 12. Wang X 78 篇 0.457% 13. Li S 74 篇 0.434% 14. Zhang L 72 篇 0.422% 15. Wang H 71 篇 0.416% 16. Zhang J 66 篇 0.387% 17. Li X 63 篇 0.369% 18. Thrasher AJ 63 篇 0.369% 19. Liu X 59 篇 0.346% 20. Liu J 57 篇 0.334% 21. Chen J 56 篇 0.328% 22. Prieto J 56 篇 0.328% 23. Nakamura T 55 篇 0.322% 24. Wang S 52 篇 0.305% 25. Kim SW 50 篇 0.293% 26. Wang W 50 篇 0.293% 27. Li Q 49 篇 0.287% 28. Li Z 49 篇 0.287% 29. Chen X 47 篇 0.275% 30. Yang J 47 篇 0.275% 31. Li H 47 篇 0.275% 32. Chen Y 47 篇 0.275% 33. High KA 43 篇 0.252% 34. Hauswirth WW 43 篇 0.252% 35. Wang Z 43 篇 0.252% 36. Hajjar RJ 42 篇 0.246% 37. Lee M 41 篇 0.240% 38. Li C 39 篇 0.229% 39. Zhang Z 37 篇 0.217% 40. Zhao X 37 篇 0.217% 41. Waddington SN 36 篇 0.211% 42. Zhou J 36 篇 0.211% 43. Zhang W 36 篇 0.211% 44. Yu H 36 篇 0.211% 45. Wang B 35 篇 0.205% 46. Zhang H 34 篇 0.199% 47. Yang L 33 篇 0.193% 48. Xu Y 29 篇 0.170% 49. Wang P 24 篇 0.141% 50. Wei YQ 24 篇 0.141 研究机构分布 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87 篇 1.682% 02.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287 篇 1.682% 0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31 篇 1.353% 04. inserm 225 篇 1.318% 05.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11 篇 1.236% 06.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6 篇 1.207% 07. osaka university 188 篇 1.102% 08.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171 篇 1.002% 09. university of florida 164 篇 0.961% 10.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163 篇 0.955% 11.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43 篇 0.838% 12. gene therapy center 138 篇 0.809% 13.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124 篇 0.727% 14.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23 篇 0.721% 15.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120 篇 0.703% 16.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10 篇 0.645% 17. sichuan university 101 篇 0.592% 1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00 篇 0.586% 19. mayo clinic 90 篇 0.527% 20. kyushu university 90 篇 0.527% 21. west china hospital 75 篇 0.439% 22.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75 篇 0.439% 23. tongji medical college 74 篇 0.434% 24.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74 篇 0.434% 25.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73 篇 0.428% 26.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72 篇 0.422% 27. kyoto university 71 篇 0.416% 28.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8 篇 0.398% 29.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67 篇 0.393% 30.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ol of medicine 67 篇 0.393% 31.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66 篇 0.387% 32.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62 篇 0.363% 33.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61 篇 0.357% 34. university of oxford 59 篇 0.346% 35.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59 篇 0.346% 36. sun yat-sen university 57 篇 0.334% 37. zhejiang university 51 篇 0.299% 38.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51 篇 0.299% 39.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0 篇 0.293% 40. fudan university 49 篇 0.287% 41. tongji hospital 46 篇 0.270% 42. leide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46 篇 0.270% 43. university of navarra 45 篇 0.264% 44.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45 篇 0.264% 45.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41 篇 0.240% 46.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39 篇 0.229% 47. hannover medical school 35 篇 0.205% 48. yonsei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28 篇 0.164% 49.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27 篇 0.158 文献的期刊分布 1. Gene Ther 2297 篇 13.459% 02. Mol Ther 683 篇 4.002% 03. Hum Gene Ther 656 篇 3.844% 04. Cancer Gene Ther 519 篇 3.041% 05. J Gene Med 300 篇 1.758% 06. Cancer Res 289 篇 1.693% 07. Curr Gene Ther 254 篇 1.488% 08. Blood 206 篇 1.207% 09. Methods Mol Biol 169 篇 0.990% 10. Nihon Rinsho 169 篇 0.990% 11. Expert Opin Biol Ther 158 篇 0.926% 12. Curr Opin Mol Ther 149 篇 0.873% 13.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47 篇 0.861% 14. J Control Release 126 篇 0.738% 15.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20 篇 0.703% 16. Clin Cancer Res 112 篇 0.656% 17. Anticancer Res 99 篇 0.580% 18. Circulation 93 篇 0.545% 19. Cardiovasc Res 92 篇 0.539% 20. Nat Biotechnol 92 篇 0.539% 21. Adv Exp Med Biol 90 篇 0.527% 22. World J Gastroenterol 86 篇 0.504% 23. Biomaterials 84 篇 0.492% 24. Int J Oncol 79 篇 0.463% 25. Adv Drug Deliv Rev 72 篇 0.422% 26. PLoS One 70 篇 0.410% 27. J Virol 62 篇 0.363% 28. Curr Pharm Des 59 篇 0.346% 29. Zhonghua Yi Xue Za Zhi 57 篇 0.334% 30. Cancer Biol Ther 57 篇 0.334% 31. Oncol Rep 55 篇 0.322% 32. Cancer Lett 55 篇 0.322% 33. Int J Pharm 55 篇 0.322% 34. Front Biosci 50 篇 0.293% 35. Circ Res 50 篇 0.293% 36. Pharm Res 47 篇 0.275% 37. Exp Neurol 45 篇 0.264% 38. J Surg Res 43 篇 0.252% 39. Neurobiol Dis 39 篇 0.229% 40. Expert Opin Drug Deliv 35 篇 0.205% 41. Hum Mol Genet 35 篇 0.205% 42.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35 篇 0.205% 43. Cancer Sci 31 篇 0.182% 44. J Invest Dermatol 29 篇 0.170% 45. Med Hypotheses 28 篇 0.164% 46. Ther Deliv 28 篇 0.164% 47. Cancer Biother Radiopharm 27 篇 0.158% 48. Brain Res 27 篇 0.158% 49. Mol Pharm 24 篇 0.141% 50. Int J Nanomedicine 17 篇 0.100 相关疾病研究文献分布 1. tumor 3921 篇 22.974% 02. tumors 2199 篇 12.885% 03. infection 1236 篇 7.242% 04. carcinoma 1075 篇 6.299% 05. herpes simplex 899 篇 5.267% 06. suicide 699 篇 4.096% 07. cancers 615 篇 3.603% 08. necrosis 500 篇 2.930% 09. tumour 454 篇 2.660% 10. melanoma 441 篇 2.584% 11. immunodeficiency 428 篇 2.508% 12. glioma 399 篇 2.338% 13. ischemia 383 篇 2.244% 14. leukemia 320 篇 1.875% 15. metastasis 319 篇 1.869% 16. prostate cancer 318 篇 1.863% 17. cystic fibrosis 313 篇 1.834% 18. muscular dystrophy 306 篇 1.793% 19. diabetes 286 篇 1.676% 20. lung cancer 273 篇 1.600% 21. malignancies 257 篇 1.506% 22. tumours 253 篇 1.482% 23. breast cancer 251 篇 1.471% 24.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50 篇 1.465% 25. solid tumors 240 篇 1.406% 26.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236 篇 1.383% 27. metastases 234 篇 1.371% 28. gliomas 227 篇 1.330% 29. hemophilia 224 篇 1.312% 30. ovarian cancer 222 篇 1.301% 31. parkinson's disease 217 篇 1.271% 32. brain tumors 213 篇 1.248% 33. arthritis 212 篇 1.242% 34. infections 200 篇 1.172% 35. adhesion 191 篇 1.119% 36. glioblastoma 190 篇 1.113% 37. heart failure 186 篇 1.090% 38. pancreatic cancer 167 篇 0.978% 39. myocardial infarction 159 篇 0.932% 40. genetic diseases 154 篇 0.902% 41.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148 篇 0.867% 42. colon cancer 143 篇 0.838% 43. hepatitis 141 篇 0.826% 44. atherosclerosis 131 篇 0.768% 45. genetic disorders 125 篇 0.732% 46. pd 120 篇 0.703% 47. malignancy 120 篇 0.703% 48.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113 篇 0.662% 49. hepatoma 113 篇 0.662% 50. tumorigenesis 93 篇 0.545 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 1. 美国 6645 篇 38.935% 02. 日本 1558 篇 9.129% 03. 中国大陆 1352 篇 7.922% 04. 英国 1233 篇 7.224% 05. 德国 910 篇 5.332% 06. 法国 684 篇 4.008% 07. 加拿大 435 篇 2.549% 08. 意大利 423 篇 2.478% 09. 韩国 320 篇 1.875% 10. 荷兰 313 篇 1.834% 11. 西班牙 239 篇 1.400% 12. 澳大利亚 227 篇 1.330% 13. 瑞士 199 篇 1.166% 14. 中国台湾 153 篇 0.896% 15. 芬兰 139 篇 0.814% 16. 瑞典 121 篇 0.709% 17. 比利时 118 篇 0.691% 18. 以色列 98 篇 0.574% 19. 奥地利 77 篇 0.451% 20. 印度 66 篇 0.387% 21. 新加坡 61 篇 0.357% 22. 丹麦 56 篇 0.328% 23. 爱尔兰 54 篇 0.316% 24. 挪威 52 篇 0.305% 25. 巴西 51 篇 0.299% 26. 波兰 49 篇 0.287% 27. 葡萄牙 37 篇 0.217% 28. 阿根廷 36 篇 0.211% 29. 希腊 30 篇 0.176% 30. 墨西哥 29 篇 0.170% 31. 新西兰 27 篇 0.158% 32. 中国香港 27 篇 0.158% 33. 匈牙利 23 篇 0.135% 34. 伊朗 21 篇 0.123% 35. 土耳其 20 篇 0.117% 36. 斯洛文尼亚 17 篇 0.100% 37. 斯洛伐克 16 篇 0.094% 38. 捷克 13 篇 0.076% 39. 智利 6 篇 0.035% 40. 圣马力诺 6 篇 0.035% 41. 保加利亚 5 篇 0.029% 42. 马来西亚 4 篇 0.023% 43. 印尼 3 篇 0.018% 44. 约旦 1 篇 0.006% 45. 菲律宾 1 篇 0.006 基因本体分析结果如下: 筛选 字段:基因本体1 记录数 占% 01. development 2919 篇 17.103% 02. transduction 1856 篇 10.875% 03. apoptosis 1399 篇 8.197% 04. death 840 篇 4.922% 05. binding 835 篇 4.892% 06. host 764 篇 4.476% 07. immune response 662 篇 3.879% 08. membrane 549 篇 3.217% 09. immune responses 545 篇 3.193% 10. intracellular 524 篇 3.070% 11. rna interference 460 篇 2.695% 12. cell death 456 篇 2.672% 13. cell proliferation 426 篇 2.496% 14. secretion 378 篇 2.215% 15. rnai 361 篇 2.115% 16. cell cycle 357 篇 2.092% 17. extracellular 344 篇 2.016% 18. collagen 339 篇 1.986% 19. developments 331 篇 1.939% 20. pathogenesis 301 篇 1.764% 21. tropism 275 篇 1.611% 22. translation 264 篇 1.547% 23. nucleus 264 篇 1.547% 24. transport 258 篇 1.512% 25. cell surface 243 篇 1.424% 26. circulation 236 篇 1.383% 27. localization 197 篇 1.154% 28. transmembrane 163 篇 0.955% 29. behavior 160 篇 0.937% 30. mutagenesis 157 篇 0.920% 31. phosphorylation 157 篇 0.920% 32. extracellular matrix 148 篇 0.867% 33. car 146 篇 0.855% 34. induction of apoptosis 146 篇 0.855% 35. chromosome 142 篇 0.832% 36. hsc 126 篇 0.738% 37. cytoplasm 124 篇 0.727% 38. dna binding 118 篇 0.691% 39. hscs 110 篇 0.645% 40. endocytosis 106 篇 0.621% 41. inflammatory response 100 篇 0.586% 42. bone formation 97 篇 0.568% 43. memory 93 篇 0.545% 44. tcr 87 篇 0.510% 45. cell membrane 86 篇 0.504% 46. protease 81 篇 0.475% 47. aging 76 篇 0.445% 48. egfr 68 篇 0.398% 49. hearing 64 篇 0.375% 50. conjugation 63 篇 0.369% 筛选 字段:基因本体2(细胞组件) 记录数 占% 01. host 809 篇 4.740% 02. intracellular 573 篇 3.357% 03. collagen 410 篇 2.402% 04. cell surface 333 篇 1.951% 05. virion 318 篇 1.863% 06. plasma membrane 255 篇 1.494% 07. extracellular matrix 207 篇 1.213% 08. chromosome 186 篇 1.090% 09. cytoplasm 155 篇 0.908% 10. viral envelope 111 篇 0.650% 11. cytoskeleton 93 篇 0.545% 12. axon 82 篇 0.480% 13. plastoglobule 81 篇 0.475% 14. endoplasmic reticulum 80 篇 0.469% 15. chromatin 74 篇 0.434% 16. sarcoplasmic reticulum 59 篇 0.346% 17. basement membrane 44 篇 0.258% 18. nuclear pore 42 篇 0.246% 19. chromosome, telomeric region 38 篇 0.223% 20. nuclear envelope 29 篇 0.170% 21. myelin sheath 22 篇 0.129% 22. x chromosome 20 篇 0.117% 23. caveola 16 篇 0.094% 24. early endosome 15 篇 0.088% 25. peroxisome 12 篇 0.070% 26. 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 9 篇 0.053% 27. nadh dehydrogenase complex 8 篇 0.047% 28. y chromosome 8 篇 0.047% 29. nuclear matrix 7 篇 0.041% 30. cell wall 6 篇 0.035% 31. m band 6 篇 0.035% 32. a band 5 篇 0.029% 33. z disc 2 篇 0.012% 34. coated vesicle 1 篇 0.006 筛选 字段:基因本体2(分子功能) 记录数 占% 01. rna-directed rna polymerase activity 889 篇 5.209% 02. deoxyribodipyrimidine photo-lyase activity 484 篇 2.836% 03. dna binding 377 篇 2.209% 04. ethanolamine-phosphate cytidylyltransferase activity 286 篇 1.676% 05. interleukin-2 receptor binding 215 篇 1.260% 06.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190 篇 1.113% 07. interleukin-4 receptor binding 141 篇 0.826% 08. ubiquitin-protein ligase activity 141 篇 0.826% 09. cyclic nucleotide-gated 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 activity 133 篇 0.779% 10.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118 篇 0.691% 11.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93 篇 0.545% 12. interleukin-6 receptor binding 92 篇 0.539% 13. catalytic activity 91 篇 0.533% 14. interleukin-1 receptor binding 73 篇 0.428% 15. map kinase activity 58 篇 0.340% 16. receptor binding 52 篇 0.305% 17.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28 篇 0.164% 18. peroxidase activity 27 篇 0.158% 19. template for synthesis of g-rich strand of telomere dna activity 26 篇 0.152% 20. jun kinase activity 25 篇 0.146% 21. l-aspartate:2-oxoglutarate aminotransferase activity 17 篇 0.100% 22. crotonyl-coa reductase activity 5 篇 0.029% 23. protein serine/threon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5 篇 0.029% 24. ornithine-oxo-acid transaminase activity 3 篇 0.018% 25. lanosterol synthase activity 2 篇 0.012% 26. thymidine phosphorylase activity 1 篇 0.006 筛选 字段:基因本体2(生物过程) 记录数 占% 01. growth 4110 篇 24.082% 02. biosynthetic process 3183 篇 18.650% 03. developmental process 3163 篇 18.533% 04. biological regulation 2139 篇 12.533% 05. apoptosis 1742 篇 10.207% 06. transcription, dna-dependent 1191 篇 6.978% 07. angiogenesis 859 篇 5.033% 08. cytolysis 789 篇 4.623% 09. rna interference 716 篇 4.195% 10. signaling 634 篇 3.715% 11. regulation of cell cycle 588 篇 3.445% 12. cell cycle 492 篇 2.883% 13. signal transduction 439 篇 2.572% 14. gene silencing 430 篇 2.519% 15. cell growth 414 篇 2.426% 16. catabolic process 382 篇 2.238% 17. translation 350 篇 2.051% 18. behavior 253 篇 1.482% 19. localization 220 篇 1.289% 20. aging 173 篇 1.014% 21. viral genome replication 167 篇 0.978% 22. ossification 158 篇 0.926% 23. endocytosis 149 篇 0.873% 24. hypersensitivity 142 篇 0.832% 25. homeostatic process 108 篇 0.633% 26. cell cycle arrest 92 篇 0.539% 27. innate immune response 92 篇 0.539% 28. hemopoiesis 91 篇 0.533% 29. plant-type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88 篇 0.516% 30. septation initiation signaling cascade 66 篇 0.387% 31. s phase 51 篇 0.299% 32. t cell activation 49 篇 0.287% 33. t cell proliferation 39 篇 0.229% 34. neurogenesis 35 篇 0.205% 35. synaptic transmission 35 篇 0.205% 36. female pregnancy 34 篇 0.199% 37. m phase 27 篇 0.158% 38. t cell differentiation 6 篇 0.035% 39. b cell differentiation 5 篇 0.029% 40. t cell apoptosis 4 篇 0.023% 41. b cell activation 4 篇 0.023% 42. v(d)j recombination 3 篇 0.018% 43. nitric oxide storage 2 篇 0.012% 44. turning behavior 2 篇 0.012% 45. notch signaling pathway 1 篇 0.006%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童胫腓骨骨纤维发育不良的治疗方法
zhuhong 2013-8-26 13:18
儿童胫腓骨骨纤维发育不良是10周岁以下儿童中较为少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其发病率大致在万分之一左右,按这一估计频率推测,全国每年1500万新生儿,每年就有 约10000名以上新患者。 此病在临床上被定性为良性肿瘤,大多在10周岁以后随着青春期发育, 一般都可以自愈(至少占患者的80%),少数需手术治疗、或特殊护理(约20%), 也就是说全国每年至少有2000例新生儿童胫腓骨发育不良需要手术治疗 。 本人经过长期摸索,发明了针对此病的有效“太极步”治疗方法! 联系方法:qq 2372633381,1004769836,1274069191;Tel:15309689910
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射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xupeiyang 2013-7-29 05:33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 体温调节 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遇到 高温天气 ,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的要马上送至有经验的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日射病 (sunstroke):仅与阳光直接照射有关。在海滨、登山或在炎热的夏天进行运动时,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这便是 日射病 。严重的 日射病 也能致死,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应采取紧急处理。 症状:产生高度的意识障碍,体温上升至40℃以上,不明显地流汗,皮肤干燥。 治疗方法:紧急入院,并且尽快进行冷却疗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765.htm 杭州大妈因高温患“热射病”多脏器衰竭生命垂危 http://news.qq.com/a/20130728/003996.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2013年7月29日5时,从PUBMED数据库检索到国际研究文献231篇,计量分析结果如下: 文献中的重要词汇分布 Important words Frq 1 sunstroke 44 2 siriasis 3 3 heatstroke 13 4 24-methylenecholesterol 3 5 metatheria 2 6 glire 2 7 superordinal 2 8 alligator 8 9 diacylglyceryl 2 10 dehydrocholesterol 2 11 mitch 2 12 brassicasterol 2 13 gopherus 2 14 agassizii 2 15 pteropod 2 16 mississippiensis 3 17 clione 2 18 pyrithiamine 3 19 cerebromeningeal 2 20 ucsd 2 研究主题分布 Topics Frq 1 Sunstroke 91 2 Heat Exhaustion 43 3 Hot Temperature 17 4 Seasons 13 5 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 12 6 Body Temperature 10 7 Age Factors 9 8 Temperature 9 9 Alligators and Crocodiles 8 10 Dehydration 8 11 Prenatal Exposure Delayed Effects 8 12 Questionnaires 8 13 California 7 14 Fever 7 15 Phylogeny 7 16 Physical Exertion 7 17 Risk Factors 7 18 Acclimatization 6 19 Analysis of Variance 6 20 Exercise 6 Author 论文作者分布 frq 1 Lance VA 12 2 Mattson SN 10 3 Prislin R 7 4 Elsey RM 6 5 McGivern RF 6 6 Murphy C 6 7 Prochaska JJ 6 8 Riley EP 6 9 Sallis JF 6 10 Nichols PD 5 11 Schaechter M 5 12 Christensen PN 4 13 Frey TG 4 14 Jones KL 4 15 Nelson MM 4 16 Phleger CF 4 17 Bernstein SI 3 18 Burns KJ 3 19 Cronan TA 3 20 Davis RA 3 ​ JAMA 论文期刊分布 6 2 Arch Intern Med 4 3 Comp Biochem Physiol B Biochem Mol Biol 4 4 Mol Phylogenet Evol 4 5 N Engl J Med 4 6 Alcohol Clin Exp Res 3 7 Am J Public Health 3 8 Ann N Y Acad Sci 3 9 Biochim Biophys Acta 3 10 Br Med J 3 11 J Exp Zool 3 12 J Pers Soc Psychol 3 13 Metab Brain Dis 3 14 Physiol Behav 3 15 Am J Nurs 2 16 Brain Cogn 2 17 Comp Biochem Physiol C Toxicol Pharmacol 2 18 Dtsch Med Wochenschr 2 19 Gen Comp Endocrinol 2 20 J Biol Chem 2 Years 论文发表年份 1 2013 xxxxxx 2 201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 2011 xxxxxxxxxxxx 4 2010 xxxxxxxxxxxxxxxxxx 5 200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6 200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7 2007 xxxxxxxxxxxxxxxxxx 8 200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9 2005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0 2004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1 2003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2 200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3 200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4 2000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5 199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6 199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7 199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8 199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9 1993 xxxxxxxxxxxx 20 1992 xxxxxxxxxxxx Topics 文献主题聚类 Frq Most recent articles 16 1 Heat Exhaustion 43 2 Hot Temperature 17 3 Seasons 13 4 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 12 5 Age Factors 9 6 Prenatal Exposure Delayed Effects 8 7 Questionnaires 8 8 Alligators and Crocodiles 8 9 Phylogeny 7 10 Exercise 6 11 Microscopy, Electron 6 12 Sunlight 6 13 Aged, 80 and over 5 14 Group Processes 5 15 Burns 4 Not indexed by topic 1 Miscellaneous 90 数据来源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AnneOTate_summarize.cgi?ID=304892t=fw=ch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医学院 专家学术讲座:乳腺癌的最佳治疗方法
热度 1 xupeiyang 2013-7-9 15:04
Refining Advanced Breast Cancer Management: Develop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Outcomes 专家讲座视频 http://www.peervoice.com/refining-advanced-breast-cancer-management-developing-treatment-strategies-improve-outcomes?person_id=5075234specialty=Oncology#featured-presentations Now Playing Presentation 1 HR‐Positive/HER2‐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Optimising Treatment and Managing Adverse Events With Targeted Therapies Hope S. Rugo, M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Helen Diller Family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Now Playing Presentation 2 HER2-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Targeted Options Beyond Trastuzumab Therapy Sara Hurvitz, MD, FACP UCLA Jonsso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原来,今天是无胸罩日】7月9日,无胸罩日(No-bra Day),是为预防妇女乳房疾病高发,倡导所有的女性这天不戴胸罩,目的是号召女性朋友在这天让乳房自由放松,远离疾病。研究指出,每天戴胸罩超过十二小时者比短时间或不穿内衣者,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20倍以上。 ​ Emerging Treatment Options for Crizotinib-Resistant ALK -Positive NSCLC Alice Shaw, MD, PhD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ancer Center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Go Online Now ​ Online Extras Podcast MP3 Printable Transcript Slides ​ ​ ​ Dr. Shaw: My name is Alice Shaw; I’m one of the thoracic oncologists at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in Boston. While crizotinib is very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LK -positive lung cancer, unfortunately, by about a year, many patients will have signs of developing resistance. This is a huge barrier in terms of the benefit of crizotinib. Today I’ll be talking about resistance to the ALK inhibitor crizotinib and some of the exciting new developments in overcoming crizotinib resistance; this focuses primarily on a whole class of new drugs that are called next-generation ALK TKIs . back to top ​ Dr. Shaw: There’s been a lot of research into this question of crizotinib resistance how it develops in patients. One of the well-established mechanisms of crizotinib resistance involves alterations in the ALK gene. And that can either be in the form of a new resistance mutation that occurs within the ALK tyrosine kinase domain, or it can be amplification of the ALK fusion gene—and because of either a mutation or amplification of the target gene, that confers resistance to crizotinib. This particular category of crizotinib resistance mechanisms has been very well worked out, and we see resistance mutations or ALK fusion gene amplification in about one-third of our patients who have become resistant to crizotinib. In the remaining two-thirds of patients, a subset of them have evidence of activation of alternative signalling pathways—we often call these bypass tracks because they allow the tumour cells to bypass inhibition of ALK and now to use other signalling pathways, for example, EGFR signalling or KIT signalling. And this is just beginning to be validated in patient samples. back to top ​ Go online to view the complete activity ​ ​ Dr. Shaw: The first report of a patient with crizotinib resistance was a younger patient who was ALK -positive and had been on crizotinib and responded, but unfortunately relapsed after just only about five months. And at the time of relapse, they re-biopsied his resistant tumour, and they identified two resistance mutations. The one that was most notable was the gatekeeper mutation in ALK , which is called L1196M , because it’s analogous to the T790M mutation in EGFR . The gatekeeper mutation is believed to confer resistance through steric interference of crizotinib binding to ALK . These authors also found a second independent resistance mutation, C1156Y . Since then,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crizotinib-resistant patients identified that tell us that there are actually quite a few different resistance mutations beyond the gatekeeper L1196M . This is really in contrast to what we see with EGFR -mutant lung cancer, where T790M is really the only resistance mutation that we identify in EGFR -resistant patients. back to top ​ Dr. Shaw: So with that background, we’ll move onto these new ALK inhibitors. This slide shows three ALK inhibitors that are the most advanced in clinical trials. This includes LDK378, which just opened phase 2 trials globally. The phase 1 trial of LDK378 has enrolled over 200 patients to date, so by far we have the most data on LDK378 compared to any of the other ALK inhibitors in development. That one is the one to keep an eye on,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registration trials, as well as potentially accelerated approval because the activity looks so promising in the crizotinib-refractory population. There’s also a compound called CH542802 (we often just call it AF802) that’s currently in a phase 1/2 study, and then, there’s a compound, AP26113, that’s currently in a phase 1 study in the US. What’s notable about all three of these compounds is that they are very selective for ALK, and they’re more potent against ALK than crizotinib. The other notable thing is that they inhibit ALK just like crizotinib, but they don’t inhibit MET. Crizotinib actually was first developed as an anti-MET drug, and it was only subsequently then developed to target ALK. None of these three drugs has any significant activity against MET, but they do have activity against other kinase targets. back to top ​ Narrator: These potent ALK inhibitors have demonstrated preclinical activity that formed the rationale for recent and ongoing clinical trials, with LDK378 being furthest along in development. As of March 2013, the US FDA has granted LDK378 breakthrough drug status. Dr. Shaw: What’s notable immediately is that the response rate to LDK is remarkably high in these patients—80% at doses of 400 mg or higher—the majority of who had become resistant to crizotinib, although we also do have some patients who are crizotinib-nave. I should note that the phase 1 study of LDK378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the maximum tolerated dose to be 750 mg. And this is the dose that has gone forward into the expansion phase of the phase 1 study, as well as the current phase 2 studies. back to top ​ Dr. Shaw: This slide shows a patient who had crizotinib-resistant ALK -positive lung cancer and started on LDK378 at 400 mg a day. He was relapsing on crizotinib and very, very symptomatic—to the point where he had to be hospitalised. His CT scan shows significant lung disease bilaterally. This patient started on LDK378 and within a few days had a really remarkable clinical improvement; he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By six weeks, you can se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disease in his lungs. And this patient was confirmed partial response. back to top ​ Dr. Shaw: This has held up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who have enrolled on the LDK378 study. This is a waterfall plot summarising the best response of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LDK378 at doses of 400 mg and higher—the response rate is close to the 80% mark. So very remarkable efficacy of this drug, particularly in a TKI-resistant population. back to top ​ Dr. Shaw: Also, LDK378 does appear to have fairly good activity in the CNS. This clinical protocol allowed us to enrol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asymptomatic brain metastases. And in almost all of the patients we have observed a radiologic response. So this suggests that LDK378, because it is such a potent ALK inhibitor, does have the ability to penetrate the CNS, although we don’t know to what extent. back to top ​ Dr. Shaw: AF802 is another highly potent selective ALK inhibitor. It has very potent activity against ALK and some of the resistance mutations that occur with an ALK it really has very little activity against any other kinases, and this includes METs and ROS. They established the treating dose to be 300 mg twice a day, and what they found is that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in this crizotinib-nave population was very high at 85%. back to top ​ Dr. Shaw: Here’s the waterfall plot showing you all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the crizotinib-nave population. Almost every single patient did respond to the AF802 compound. back to top ​ Dr. Shaw: Finally, we’ll touch on the third ALK inhibitor, AP26113. This compound is interesting because it seems to inhibit quite a few other kinases, one of which is EGFR with an activating mutation together with the resistance mutation, T790M. And so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interest in trying to develop this compound for patients with EGFR-mutant lung cancer who have become resistant to EGFR inhibitors like gefitinib. So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were presented, and I think the data was remarkable for the high response rate that has been seen in crizotinib-resistant patients—similar to what’s been reported for LDK378. So far these responses appear to be quite durable, but this study is still ongoing. back to top ​ Dr. Shaw: Shown here is an example of a crizotinib-resistant patient who responded to AP26113 at the 180-mg dose after just four weeks. back to top ​ Dr. Shaw: Like LDK378, AP26113 appears to have activity in the CNS. After just eight weeks of AP26113, you can see that there was near-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is brain metastasis, suggesting that AP26113 does penetrate into the brain at least to levels high enough to inhibit ALK. back to top ​ Narrator: Preliminary safety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next-generation ALK inhibitors are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Dr. Shaw: The most common side effects of LDK378 are gastrointestinal—so nausea, vomiting, and diarrhoea, seen in over 50% of patients. So these should be managed with antinausea medicines, oftentimes prophylactically, and also with antidiarrhoeal medicines. Other important adverse events to note include fatigue and asthenia, and transaminase elevation was also reported in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patients. Also, the AP26113 compound appeared to be very well tolerated, with some expected side effects from an oral TKI, like nausea, vomiting, diarrhoea, and some transaminase elevation. But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who have enrolled are still on the low side, so we probably don’t have a full profile yet, in terms of adverse events. back to top ​ Dr. Shaw: So in conclusion, crizotinib is now a globally approved drug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LK -positive lung cancer. Unfortunately, even though crizotinib is highly active, most patients will relapse, and so the new paradigm that has emerged in this field is that next-generation (or more potent) ALK inhibitors can salvage almost all patients who have relapsed on crizotinib. So I think going forward what we’re going to see is that the treatment paradigm for ALK -positive lung cancer will be to start with crizotinib and then at the time of relapse, to move to a more potent ALK inhibitor like LDK378. It’s very possible that these more potent ALK inhibitors will be able to get approval for the crizotinib-refractory population, and we’ll see whether or not those compounds will move even earlier to the crizotinib-nave population. And so larger phase 2 trials, and also even phase 3 trials, will be opening, looking at whether or not these more potent ALK inhibitors should be used first instead of crizotinib. back to top ​ Go online to view this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 References and abbreviations available online. Expert perspectives • Concise 7-9 minute interviews • Interactive scientific discourse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3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著名心理学家郭本禹教授应邀主持精神分析与诠释学关系研究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12-12 13:34
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 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本禹 诠释学(hermeneutics)又译“解释学”、“释义学”、“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自施莱尔马赫以来,诠释学已经演变出各种不同的体系,这些体系或交错并行,或前后相继,呈现出各自的风格与面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诠释学思潮,并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的精神分析学与诠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多元、双向的。传统诠释学从方法论上支持了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和发展,现代诠释学家既把精神分析当做重要的“文本”来解读,又视其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工具。精神分析与解释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精神分析自身发展体现出诠释学特征。在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弗洛伊德和其之后的许多精神分析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不同时期诠释学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都具有明显的诠释学特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案例治疗上,都践行着诠释学方法。荣格分析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看作一个有价值的文本进行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和解读。霍妮的文化学神经病理论把被分析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作为精神分析的内容或重要参考的做法,体现了狄尔泰把文本作为部分,而把文本所处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整体的思想。而存在精神分析学家宾斯万格存在分析学,则是把海德格尔“此在分析”概念与心理治疗的案例分析联系起来进行改造的结果。 二是诠释学家对精神分析学的解读。精神分析重视理解和解释,同时又蕴含着深远的文化解释功能,使之备受不同时期的诠释学家的推崇,有些诠释学家把精神分析看做是诠释学的一种范式。伽达默尔曾指出:“自由无拘束的理性的讨论应当‘治愈’错误的社会意识,犹如心理疗法的对话将病人引回到对话共同体中一样。事实上通过对话而得到的康愈是一种突出的诠释学现象。”(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92-493页。)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成为现代诠释学创立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工具和解读文本,现代诠释学家哈贝马斯和利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解读,阐明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认识论价值和本体论意义,以揭示精神分析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过程,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经久不衰的多元价值和意义。 三是精神分析与诠释学的融合。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临场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改善办法。在此过程中,有一批人引入诠释学方法,以期对精神分析认识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形成了一种共同取向——诠释学精神分析。“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属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精神分析师……认为精神分析是一门诠释学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们主张精神分析不处理那些可以说明的事实,而是处理那些只有通过理解才可以得到的意义。”(Etchegoyen,R.Horacio. Psychoanalysis Today and Tomorr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93,vol.74,p.1110.) 有些人甚至宣称自己就是诠释学精神分析学家,把精神分析看做是诠释学的一种形式。尽管诠释学精神分析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体系和理论,但在核心概念、理论模式和基本观点等方面达成某些共识,已初露学派端倪。诠释学精神分析所致力于的并不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意义结构和叙事一致,在治疗上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把患者的梦、联想、动作倒错等看做是其所创作的“文本”,借助解释寻求意义,同时强调平等的治疗关系,充分发挥建构功效,注重患者达成理解,从而达到帮助患者寻找到行为的意义的治疗目标。 附: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郭本禹教授 郭本禹,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3月12日生,安徽肥西人。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0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3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心理学博士学位。郭本禹教授与当今活跃在中国学术界的复旦大学申荷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教授、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东南大学马向真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孙庆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爱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穿石教授等学者,均在不同时段师从我国心理学学术泰斗、翻译巨匠、一代宗师高觉敷先生。1993年7月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1995、2000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7、2000年分别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分会副会长,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心理学探新》、《心理研究》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滁州学院兼职教授,南京审计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顾问等。 郭本禹教授学术兴趣浓郁。他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流派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次提出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重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首次提出用内部发展和整合与外部发展和整合重建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史。首倡西方心理学史论研究,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历史本身研究,开展对心理学史的史学理论研究,拓宽了心理学史的学科领域。对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流派和人物均有专门的研究。在德育心理学领域主要从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科尔伯格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提出建构中国德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设想。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完整德育模式的构建”、“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当代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等10多项。 郭本禹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他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实验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学术代表作有《试评西方心理学史的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述评》、《从他律到自律》、《库恩的范式革命与心理学革命》、《百年历程: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威廉.詹姆斯与超个人心理学》、《新自体心理学的诠释观》、《论新自体心理学的夫妻治疗模式》、《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测量方法学》、《宽恕: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等。其中有30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中的《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转摘,在学术界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 郭本禹教授学术著作等身。他先后出版专著、主编、译著、编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潜意识的诠释》、《道德发展心理学》、《心理学通史》(第四卷)、《人类心灵的故事》、《心理学史导论》、《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当代心理学体系》、《西方心理学史纲》、《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20余部。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心理学理论及其应用书系》、《研究生教材/心理学系列》、《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心理学各科理论译丛》、《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道德教育心理学译丛》等10套大型学术丛书。 郭本禹教授学术荣誉丰赡。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1996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1年获得“第三届江苏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获江“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荣誉称号,同年被列入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对象。2004年获得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012年12月学界再传佳音,郭本禹教授领衔撰著的 《 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 ( 崔光辉、陈巍合著 )获得第十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承载着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学界的重托,出任《心理学报》编委。 郭本禹教授完美地诠释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南京师范大学校训,其著作等身的累累硕果与教书育人的非凡业绩也生动地展示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南京师范大学校风。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7100 次阅读|4 个评论
原位组织再生理论(一)
热度 2 randomwallklxw 2012-12-11 15:34
人类的疾病大致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内科治疗主要针对功能性疾病,而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都可以用于器质性疾病。大多数内科治疗是对症治疗,很多情况下不能根治疾病。此外,外科治疗更多的是侵害性治疗方法,其通过摘除全部或者部分损伤的器官进行,从而导致器官功能的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另一方面,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被作为外科治疗的重要替代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技术问题,比如用于抑制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副作用,以及诸如供体捐献者严重短缺和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等无法替代的普遍问题。此外,在使用人工器官治疗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技术问题,比如不能代替该器官功能和生物相容性,以及诸如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等社会问题或经济问题。 再生医学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治疗方法在现在引起关注。再生医学是指积极利用干细胞、对因疾病或意外事故引起功能失常或功能障碍的器官或组织进行结构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根据利用干细胞的方式,再生医学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1 )从捐献者收集胚胎干细胞、胎盘血液来源干细胞、血液来源干细胞或者骨髓来源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细胞增殖或 / 和分化,并通过移植所选的未分化的干细胞或 / 和已分化的细胞导入患者身体; ( 2 )从该患者身体收集成体干细胞、血液来源干细胞或者骨髓来源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细胞增殖或 / 和分化,并通过移植将所选的未分化的干细胞或 / 和已分化的细胞导入患者自己的身体;和 ( 3 )刺激患者的身体(例如,通过给药、身体锻炼或者物理疗法等)以启动( initiate )存在于该患者损伤器官或组织原位的干细胞(干细胞没有损伤),和 / 或患者的血液来源或者骨髓来源干细胞,而不在体外培养诱导干细胞的增殖或 / 和分化。将该方法定义为“原位组织再生”。 另外,通过细胞编程技术,将成体细胞诱导为干细胞,甚至为胚胎干细胞( ips 细胞),然后使用( 1 )类的方法应用于再生医学中。但是远未达到实用水平,甚至在临床上也未有成功案例。 2012 年 ips 细胞技术被授予诺贝尔奖,说明在没有得到实用证实之前,人们对该技术寄予厚望。 当前再生医学的主流的研究方向为涉及通过细胞移植从外部导入患者身体的方法(即上述第( 1 )和( 2 )类的方法),但在实践中,仍未大规模开展,并且第( 1 )类方法中会涉及到医学伦理问题。 其中将已分化的细胞从外部导入患者身体的方法用于皮肤病学、眼科学和整形外科领域,其目标组织或器官为由一种或极其有限种类细胞所构建的组织或器官(例如,皮肤、骨、软骨、角膜和肌肉组织)。然而,关于由多种类型的细胞所构建的实体器官(例如,心脏、肝、肺、肾和脑),适宜地调控这些多种类型的已分化细胞行为的技术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 在使用有关从患者身体外部导入干细胞的方法的再生医学中,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该并发症可归因于移植细胞的过度再生或 / 和过度修复,当然免疫排斥也是引起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对而言,利用“原位组织再生”的方法,即刺激本来存在于患者(这里患者的定义为需要一定的医学手段以达至期望目标的人,比如美容的目标,并非意味着在医学上达到患病标准的人)身体内部的干细胞(即,身体内部原有的干细胞,和 / 或来自患者自身血液来源或骨髓来源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再生损伤器官或 / 和组织从而可恢复其功能。 已有文献的研究表明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存在于肝脏、神经系统(尤其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皮肤、脂肪组织、视网膜、角膜、骨骼肌甚至是心脏中( Garry DJ 等人: Ponce de Leon ’ s fountain: stem cells and the regenerating heart. Am J Med Sci. 329(4): 190-201, 2005 )。目前认为内在干细胞存在于所有器官和组织中( Weissman IL: Translating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bilolgy to the clinic: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Science. 287:1442-1446,2000 ; Garry DJ 等人: Ponce de Leon ’ s fountain: stem cells and the regenerating heart. Am J Med Sci. 329(4): 190-201, 2005 )。可以观察到,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或组织的小型伤口都能够愈合,从这点也能基本判断人体内广泛而均匀的分布着干细胞,这些干细胞随时准备修复周围的伤口。当然对于大型伤口(比如距离最短的伤口边沿距离超过 1 厘米),干细胞无法一次性完全修复,伤口愈合只能以部分疤痕代替(多次干细胞疗法可以修复疤痕)。 从下面的文献已知内在干细胞或 / 和血液来源或骨髓来源干细胞可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细胞的分化类型取决于他们所在的不同诱导微环境( niche )条件。如:不同类型的接触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内容物、诱导微环境条件下所含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例如: ( ⅰ )当在神经营养因子或者生长因子存在下培养神经干细胞时,它们形成被称为神经球( neurosphere )的单个细胞来源的集落(即,自我复制( self-replication )),并且这些神经球根据不同的诱导微环境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即,多潜能性( multipotency ))。此外,当在体外传代培养神经球时,可以从神经球来源的单个细胞形成另一个神经球( Reynolds BA 和 Weiss S: Generation of neurons and astrocytes from isolated cells of the adult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cience. 255:1707-1710,1992 ); ( ⅱ )尽管当从成年大鼠脊髓得到的神经干细胞被移植到另一成年大鼠的脊髓中时,神经干细胞只能分化成胶质细胞,但他们被移植到海马齿状回时可分化成神经元( Shihabuddin LS 等人: Adult spinal cord stem cells generate neuron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adult dentate gyrus. The J Neuroscience. 20: 8727-8735, 2000 ) ; ( ⅲ )将神经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一起培养时,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值并分化成神经元( Shen Q 等人: Endothelial cells stimulate self-renewal and expand neurogenesis of neural stem cells. Science. 304: 1338-1440, 2004 ); ( ⅳ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 )被注射在糖尿病小鼠的伤口周围, BM-MSC 能够分化为表皮细胞、细胞角蛋白和腺体细胞,同时,促进血管新生增强毛细血管密度( Yaojiong Wu 等人: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hance Wound Healing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and Angiogenesis. STEM CELLS. Volume 25, Issue 10, 2648 – 2659, October 2007 )。 另一方面,已知的以利用自身组织原有的干细胞再生的再生医学为目的、用于增加内在的干细胞,或 / 和血液来源或者骨髓来源干细胞的促进方法如下: ①对脑缺血模型动物给予 EGF 时,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且梗塞区约 20% 的损失细胞得到再生( Teramoto T 等人: EGF amplifies the replacement of parvalbumin-expressing striatal interneurons after ischemia. The 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11:1125-1132, 2003 ) ; ②当对动脉硬化患者给予高血脂症药物斯达丁( Statin, 3- 羟基 -3- 甲基 - 戊二酰辅酶 A (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时,骨髓来源血液血管干细胞( hemangioblast )或内皮祖细胞在血液中增加( Walter DH 等人: Statin therapy accelerates reendothelialization: A novel effect involving mobiliz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bone marrow- 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irculation. 105:3017-3024,2002 ) ; ③除了上述 EGF 外,多种生长因子如 VEGF 、 FGF(b-FGF) 、 PDGF 、 NGF 和 HGF ,细胞因子如 G-CSF 、 GM-CSF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雌激素和脂类等也被报道用于增加干细胞( Takeyama K, Ohto H: PBSC mobilization. TransfuseApher SCI 31: 233-243,2004; Aicher A, Zeiher AM, Dimmeler S: Mobiliz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Hypertension 45:321-325, 2005 )。然而,仅有两、三种的上述物质被开发成了药物,如 G-CSF 和 b-FGF 。此外 G-CSF 具有致癌的危险,而 b-FGF 如在静脉内注射的过程中有血管闭塞这样的副作用的危险。另外,考虑到归因于生长因子靶向多种类型细胞而引起副作用的多样性, VEGF 和 b-FGF 作为具有靶向细胞类型少的生长因子被开发研究,但在临床研究中还未有得到足够的疗效。此外, EPO 具有包括血压升高的副作用。公开号为 CN101405021A 的中国专利《神经干细胞增殖试剂和神经干细胞分化试剂的连续给药方案》提到神经干细胞增殖试剂例如 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乳素和 EPO 等在几天内以连续方式低剂量递送给哺乳动物受试者的方法; ④早期研究表明,在正常和再生骨髓侵出物中存在可溶性蛋白因子,他们可以或者抑制或者刺激干细胞增殖(综述于: Lord 和 Wright, Blood Cells. 6:581-593,1980; Wright 和 Lorimore, Cell Tissue Kinet. 20:191-203, 1987; Marshall 和 Lord, Int Rev. Cyt. 167:185-261,1996 )。但是,至今,尚未从按照 Lord 等所述制备的骨髓侵出物中纯化候选出干细胞刺激剂。 身体系统中的绝大多数终末期细胞是短命的,必须在生命期间连续更换,这其中,干细胞起到最重要的发动作用(通过已分化细胞的增殖,不需要干细胞,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除了身体内正常的细胞更换,其他意外或偶发性的组织创伤,都需要干细胞发动的组织再生来弥补,这一过程能够被损伤过程诱导。然而,在生长中的或成年的哺乳动物体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构造出或者在组织受损的情况下再生出在结构和功能上完整的组织的能力。这就是疾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再生医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来使组织再生以达到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特别是针对那些通过自然再生过程不足以有效修复的组织和器官。 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哺乳动物身体中,包括神经组织和心脏组织在内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均分布存在着各类干细胞。在应用干细胞疗法的再生医学领域中,几乎身体所有的组织均有得以再生的案例( Stem Cell Antholgy , Edited by Bruce M. Carlson,2010,Elsevier Inc. )。如果能够启动 (initiate) 或动员 (activate) 身体内的干细胞进行增值、迁移和分化,在损伤组织特异性环境的诱导下,可以再生出几乎所有的身体组织(依受损组织程度而言),因而可以治愈几乎所有的组织损伤或功能性障碍的疾病。因此利用原位组织再生的方法可以治愈几乎所有的组织损伤或功能性障碍的疾病。
675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会患自闭症?
Ripal 2012-11-24 20:49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家长常常这样问,这也是让他们最感痛苦的问题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因测试给出了部分答案。 科学家称,约20%的自闭症病例与已知的基因异常有关,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查明遗传学原因有助于预测患儿的兄弟姐妹是否有可能患病——甚至还能找出有针对性的新治疗方法。例如,最近,研究人员报告称,一种实验药物arbaclofen能够降低患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儿童和成人的社交逃避和问题行为,这种病是自闭症最常见的遗传病因。 加利福尼亚州马德拉的卡里·惠勒说,她11岁大的儿子马克斯既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也有自闭症,以前,他只是坐在餐馆里就会“感官超载”,而不得不缩回他的个人世界或沉迷于DVD播放器中。惠勒说,现在,他可以点餐,看着侍者并和人们打招呼:“你好吗?”这些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现在,马克斯为当地一支青年橄榄球队扮演啦啦队吉祥物,他甚至习惯了整个体育场的喊声。“怎么样,马克斯?”他的回答是,“我感觉很好——身为一名鹰队成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严重程度从亚斯伯格综合征表现出的社交尴尬和兴趣狭窄到严重的交流和智力残疾不等。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现在,每88名美国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该比例几乎是2002年的两倍。 没有一种血液检测或脑部扫描能诊断出自闭症谱系障碍——这部分是因为环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一旦一个孩子被确诊,研究人员就可以根据症状和行为测试来倒推以探究其遗传原因。 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医学遗传科学院都建议所有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都接受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和其他染色体异常检测。被称为染色体显微分析的最新检测可以识别出已知与自闭症有关的亚微观DNA序列缺失或重复。这些检测总共找到了超过10%自闭症病例的遗传学解释。 专家估计,400-1000个人类基因可能在涉及自闭症的复杂神经问题中起作用。 如今寻找其中的基因突变的测试方法大幅增加。 例如,纽约市西奈山医学院提出了一种新的血液检测方法,它可以检验已知与自闭症或其他发育迟缓有关的30种不同基因突变。 自闭症专家称,环境因素──早产、出生体重低、孕妇感染和孕妇营养以及高龄父母都对自闭症有影响。有些专家怀疑,父亲年龄越大,精子中自发性基因错误的几率越大。 专家称,多数自闭症病因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某种组合。
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持续性性兴奋综合症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
xupeiyang 2012-11-23 11:18
  P ersistent S exual A rousal S yndrome(简称 PSAS )中译为 持续性性兴奋综合症 ,是一种鲜为人知的 女性 性生理情况。患者会在没有任何外来刺激或性需要的情况下,持续而不由自主地感到 生殖器官 兴奋,甚至连续达到多次 性高潮 。然而,症状并不一定会因高潮而消失,兴奋的感觉会于短时间后恢复。部份患者的感觉有可能持续多天至数星期而不消退,一般日常生活的事务(如乘车)都有可能诱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一直以来,与PSAS相关的资料及医学研究并不多,其原因亦有待证实;但可以肯定,PSAS与畸型的性倾向及纵欲无关。然而,由于患者的情况特殊,不少患者因羞于启齿,默默忍受征状所带来的不便多年,却无法改善自身的病况;故PSAS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可能比生理影响更甚。故此,患者应勇敢面对病况,积极寻求协助。 可能的发病原因: 连接生殖器官的 盘骨 血管异常 生殖器官周围的神经受压 血液循环失调,曾服用属于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s)的抗 忧郁症 药物 生理改变(如手术后) PSAS至今仍未有明确的治疗方法有: 药物   麻醉性药物 Trazodone 其他   电击治疗 典型病例: 女子每日高潮500次 用冻碗豆降火 现年30岁的英国女子Zara Richardson,自2010年起就饱受性高潮侵袭之苦——不论是上楼梯、搭火车或是口袋里的手机震动,都会引发身体的兴奋反应,无法压抑的忘情表现令她害羞尴尬不已。经过诊断,Zara被确诊患了"持续性兴奋综合症候群"。一天会出现多达500次的性高潮,只多不少。Zara 表示完全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反应让她感到疲惫不堪,现在只能依靠一包冷冻豌豆"降火",暂时脱离这个兴奋状态。
个人分类: 女性健康|6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毒攻毒医药学》目录
xuxiangtian 2012-10-4 16:20
“以毒攻毒”在古今医药学中有许多重大贡献,挖掘整理这些文献、典故和案例,对医药学发展一定会有积极推动作用。 序言 目录   1 以毒攻毒理论提出   (1) 朔源   (2) 涵义   (3) 外文描述   (4)古今谈   2 以毒攻毒药品分类   3 以毒攻毒中医治则   4 以毒攻毒中药方剂   5 以毒攻毒机理研究   6 以毒攻毒治疗方法   7 以毒攻毒临床应用   8 以毒攻毒毒副反应   9 以毒攻毒现代研究   10 以毒攻毒中西结合   11 以毒攻毒医用展望   12 名医名人与以毒攻毒   (1)葛洪与以毒攻毒   (2)华佗的毒疗理论   (3)贝林与以毒攻毒   (4)顺势疗法与以毒攻毒   (5)陈竺与以毒攻毒   (6)扁鹊与以毒攻毒   (7)弗莱明与以毒攻毒   (8)琴纳与以毒攻毒   (9)李时珍与以毒攻毒   (10)巴斯德与以毒攻毒   (待续)
个人分类: 专著书刊|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9月13日11时发布
xupeiyang 2012-9-13 11:14
· Science热议转基因大米中国儿童实验 (9-13) · “类艾滋病”目前未找到致病原因 无治疗方法 (9-13) · 当教授与行政职务不可兼得 (9-13) · 湖北工大教授被指抄袭学生作品获世界大奖 (9-13) · 美国杂志回应黄金大米试验:严厉对待学术不 (9-13) · 针对“类艾滋病” 不宜急于给“免疫缺陷症” (9-13) · 荫士安牵头项目被删 合并试验说法存疑 (9-13) · 饶毅:为什么要支持一线普通研究员 (9-12) · 卫生部谈转基因大米试验:尽快查清事实公布 (9-12) · 四川1名牧民疑吃死旱獭感染鼠疫死亡 (9-12) · 李连达院士支持转基因试验观点之谬 (9-12) · 黄金大米事件中方停职研究员涉嫌论文一稿多 (9-12) · 转基因水稻基因逃逸不可避免但缓慢 (9-11) · 海归创业遭遇社会文化路障 (9-11) · 英370万隐形眼镜佩戴者面临感染寄生虫风险 (9-11)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自身血液提纯的干细胞治疗皱纹
crossludo 2012-9-11 17:49
用自身血液提纯的干细胞治疗皱纹 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治疗方法,将患者自身血液中提纯的干细胞注射入其皮下,以长出新的皮肤细胞恢复弹性,有效“对抗”皱纹。第一期临床试验将在短期内开始进行。 对于有些人来说,皱纹被视作是个人特征的一种标志,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的出现是不受欢迎的老化提醒。减少脸部皱纹的建议办法,可能落脚点都是日常的护理和使用保湿剂,以尽量维持陷入困境的脸部线条。 该公司董事长阿瑟尔·哈斯说:“皮肤具有自然弹性的属性是来自于被称为纤维母细胞的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产生这种弹性细胞的能力会逐渐减缓,因为这些纤维母细胞的数量在减少。” 他说:“通过引入大量的干细胞到皮下合适的位置,即可增加身体生产这种细胞的能力。当然,这种疗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希望在未来12个月内开始一期临床试验。” 一直以来,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摆脱自身的皱纹,并依赖美容治疗注射合成胶原蛋白于皮肤下,作为填充物以“祛除”细纹。如今,肉毒杆菌毒素已经成为流行的美容疗法,但这种疗法具有副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新的皱纹。 纤维母细胞会产生胶原蛋白,有助于保持皮肤的结构完整性。Pharmacells公司将与香港一家诊所进行第一期临床试验,使用一种技术来净化非专业类型细胞,一种被称为类似囊胚的干细胞,其在体内可以长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组织。这将是首次用这种类型的细胞进行治疗,该公司还希望基于此开发新的技术来治疗疾病,如心脏疾病和骨关节炎。 英国美容整形外科协会当选负责人、整形外科医生拉吉夫·格罗弗说:“有一些证据表明,干细胞在注射时能改善皮肤的质量,但是,对于看到其长期的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尚不能确定。在干细胞用于皱纹的广泛治疗之前,可能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前景,干细胞会显著影响未来的整形外科及美容医学。”(记者 华凌) 总编辑圈点: 干细胞美容被形容为“世界在试验,中国已疯狂”的技术,曾被评为“十大科技骗局”之一。这种全世界至今没有进入临床运用、也没有获得我国任何部门批准的非法手段,却已经在国内大行其道多年,广告漫天飞舞,各种上当受害的案例屡见报端。我们选择这篇新闻的目的不是为干细胞美容鼓吹,而是让读者了解到其在国外研究的状况:刚刚起步且有效性、安全性都有待检验,不要被蒙蔽而成为“试验品”。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浪费人力物力的科学研究
longfo 2012-9-6 14:53
研究者报道,在卒中后对病人进行连续的、有力的腿部挤压可以激活内在的保护机制,从而减轻卒中带来的损害。佐治亚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席大卫-赫斯博士说,在使用tPA时,若每隔5分钟进行1次腿部的挤压而后放松,可以使tPA疗效增加1倍。 “这是一种潜在的廉价、有效而且安全的卒中治疗方法,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会有短暂的不适。”发表于卒中杂志上该研究的作者赫斯说。在急诊室,可以在准备 tPA治疗时用血压计袖带进行下肢压迫,tPA是目前惟一被FDA批准的用于卒中治疗的药物。“就像在跑马拉松前准备工作一样,你要让自己进入状态,你在 调节自己的身体从而在卒中时生存下来,”赫斯说该项技术也适用于急救车上或是小型乡镇医院。 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及通讯作者是佐治亚医学院的Nasrul Hoda博士,Nasrul Hoda博士建立了有关颈内动脉栓塞的动物模型,这是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该项压迫技术称之为远端缺血适应,使动物的卒中面积减小了25.7%,略好于 tPA的结果。两者联用可以使卒中面积减少50%,并延长了tPA的治疗时间窗。 赫斯说,下一步的研究包括寻找研究者易于测量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在人身上是否有效。一个标志物是增加的脑血流,这一点在治疗组动物上已被证实。首先要进 行的临床试验即把血压计袖带绑在一小部分卒中病人的腿上,观察其是否增加脑血流。研究者也在计划研究正常人在压迫前后的血流,来寻找更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改 变。他们还想再做一次动物试验,来观察在使用tPA后进行压迫是否效果更好。 临床证据已经提示远端缺血适应可以帮助心脏病的恢复,包括2010年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心脏病病人中同时使用压迫技术和血管成形术减轻了心脏的损 伤。看起来事实也应该这样,在同样发生严重的血管事件(严重的卒中或心脏病)的病人中,之前有过短暂性血流不足病史(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比 未有该病史的病人要恢复得好。 “短暂性的缺血似乎可以在我们的器官(不光是大脑)遭受严重的缺血时起到保护作用,”赫斯说,研究者正在研究其机制。一些理论指出腿部肌肉短暂的缺血缺氧 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来保护大脑,也许肌肉本身可以产生保护作用。研究者同样考虑迷走神经可能也起到了作用,它可以向大脑传递其他器官工作的信息并帮助调节炎 症反应。 评语:这不就是中医的按摩吗,在国内很流行的,还要再去研究,哎。
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可以减少肿瘤生长
liuyingxiang 2012-5-5 19:59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5月4日报道,肺癌是全球导致癌症死亡的主因。标准的治疗方法通常不会导致长期恢复。除了增殖的肿瘤细胞,血管生长控制肿瘤的发展。几种信号分子控制了血管生长。来自Max Planck心肺研究所和Justus Liebig大学的科学家报道他们发现了一种分子在这一进程发挥关键作用。他们在实验中通过阻断磷酸二酯酶PDE4成功地减少了肿瘤的生长。 肺癌主要影响吸烟者;然而,接触致癌物质石棉也可引起疾病。化疗或放疗往往证明是不足以疾病治疗。因此,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寻找阻遏肺癌生长的方法。供应肿瘤营养的血管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攻击点。 新生血管形成确保为肿瘤增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血管迅速侵入越来越多的组织。增长的血管受肿瘤细胞使用一个复杂的信号级联调节,它最初由肿瘤组织中低氧成分(缺氧)激活。“这种被称为缺氧的状态促使肿瘤细胞内大约100个基因激活,”Max Planck研究所研究组负责人Rajkumar Savai解释道。“除了血管生长,缺氧也刺激肺癌细胞的增殖。”在这一进程中三种分子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信号级联初始阶段基因的激活被转录因子HIF引发并且信使分子cAMP在信号级联末期再次参与进来。研究人员详细检测了HIF与cAMP这两者之间起关联的第三种分子。 研究中发现的这个分子是一种磷酸二酯酶PDE4。Max Planck研究所和Justus Liebi大学的科学家能够在他们的研究中证实PDE4的多种片段具有与HIF的结合位点。 然后,研究人员测试了阻断PDE4对不同细胞系的细胞的影响,其特点是实验室大约80%的肺癌被影响。采用PDE4抑制剂处理过的细胞的分化率显著降低并且结果导致HIF水平也下降。 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影响尤其明显。为观察这一现象,Max Planck研究所研究人员将人肿瘤细胞株皮下移植裸鼠体内并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给予动物。这些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下降了大约50%左右。“我们的显微镜分析揭示,用抑制剂治疗后的小鼠体内肿瘤血管生长已经明显降低。我们还观察到肿瘤细胞的细胞分化减慢的指标。总的来说,肿瘤的生长被强烈抑制。” Max Planck研究所主任和Justus Liebig大学主任Werner Seeger报道:“我们的研究表明,PDE4在肺癌中的细胞分化和癌症血管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希望,我们在这里发现了肺癌发展治疗新的起点。”Justus Liebig大学医学肿瘤学系主任,肿瘤专家Friedrich Grimminger也持这样的观点,未来它可能会使抑制PDE4与传统的放射治疗或化疗结合。这样的效果,传统的治疗措施可以增强并且患者的预后可被改善。然而,临床试验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实验室研究。
个人分类: 化学哲学|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癌症的最佳治疗方法:忘记癌症
houerfei 2012-1-17 15:37
友情推荐一款治疗癌症的药物: BH碧安荷纳米海岸松胶囊 癌症,点击链接即可进入 我每周六转载中医和中华文化的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前面几周转载下来发觉一个问题,国内中医分成了好多派别,其实没有意义的,中医是博大而精深的。黄帝内经是一个理论哲学,就像易经一样是理论哲学,易经引申出来的算卦等等属于实践哲学,所以可以理解为伤寒论等等属于实践哲学,其实不矛盾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学了伤寒论就很牛了,其实还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践哲学需要学(在医学上可以看作是临床医学),但是理论哲学(理论医学,比如黄帝内经)这些更要学,这样才能上一个台阶。中国人有个特性,喜欢搞派别,这个是一把双刃剑,希望大家能够看清楚其中的利弊。 中医没有对错,因为中医本身是一种哲学,是具有很强包容性的。只要有道理,只要符合实践哲学的检验就可以。 下面是转载的文章,辩证的看下面的文章,其实主要说明的是中医和精神疗法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很多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同时也是被错误的治疗导致身体亏损导致的死亡,在这方面我国对于癌症的治疗要中西医结合,特别是心理治疗相当重要: (一)癌症是慢性病,不会一下子死人的 《温州日报》 2006 年 11 月 24 日 10 版刊出的《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不说其内容,单讲标题,就选得很好。 报载:“美国癌症死亡的总人数 2005 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癌症是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过去认为患癌必死,而且不出三个月。现在认为癌症是可以治疗的慢性病,治疗的方法就会随着认识的转变而改变。癌症患者死亡率的下降反过来证明这种认识的转变是接近了正确的方向。西医学是从西方传来的。现在美国的带癌生存者为总人口的 1/29 ,而上海却只有 1% ,相差各地之远,说明上海对癌症的认识与治疗,仍然被过去的错误阴影所笼罩。许多无辜的生命,仍然还死在错误的医学认识与医疗手段之下。 认识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对许多癌症患者,起到了安慰的作用。这种安慰,不是欺骗,而是讲了老实话,符合科学,符合实际。曾经被宣扬得飞飞扬扬,说患癌就是得了绝症,判了死刑。农村里把此病叫做“单个字”,很忌讳。实践证明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动物。意识保持正常,人体生命的活动才会正常。意识主宰着生命的活动。意识紊乱,生命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我们宣传患癌必死,事实在制造癌症恐怖,制造意识紊乱,替治疗打掩护,相反的会增加癌的活动能力,破坏人体自组织的抗癌维生活动。 “在癌症患者中,大概有 70% 的患者是被自己吓死的。何教授认为,患者起码有 30-40% 死于心理因素。”“肿瘤患者中,有 66% 的患者患有抑郁症, 10% 患有精神衰弱症,还有 8% 患有强迫症,这说明至少 84% 的肿瘤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过去认为得了癌症就没有几个月可活的见解和宣传,制造了癌症恐怖,对治疗不利。众多的癌病人死亡,都与这种宣传有关的。现在有一些医生为了拉生意,以宣传医学知识为名,利用媒体制造某类疾病的恐怖,例如说宫颈炎症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应该到他医院妇科检查、治疗。炎症会产生癌变,没炎症的地方,也会产生癌变,所以,癌变不是炎症的发展的必然。写这样的文章,是不安好心,没科学依据,弄得有宫颈炎的妇女精神紧张。 据笔者调查,凡是使用中草药消除了患者症状的,例如患者的癌肿疼痛,被中草药止住了,说明这药已经有效,癌肿被治住了。坚持服药,一定会获得良效。如果用西药止痛,痛虽然消失,却会反复,而且这种西药止痛的能力会越来越差,直至无效为止。因为,中草药消除症状是调整平衡。人体生理平衡得到调整,抗癌的能力增强,癌肿会自然消失;至少,它会停止肿大,停止危害生命,而是与我们的生命共存。西药止痛是麻痹神经的。这种方法相当于麻痹人体自我调整的抗病能力,因此,药性一过,痛势反而会更加厉害。 可以这么说,癌症本是慢性病,而且有许多中草药方都可以治疗。它之所以弄得如此可怕,说明过去医学判断的失误。这样的失误,导致一些癌症患者急急乎寻求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其结果是加速了癌扩散或摧毁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加速剥夺了他们生存的希望。西方调查发现医生罢工期间,死亡率反而降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手术的病人减少了 60% ,死于手术的人少了。 把治癌的希望寄托于手术,是愚不可及的行为。我不反对应该做手术的还得做,但决不可把它当做救治癌症病人的最大希望。 (二)生癌是毒素在身体的某个地方集结等待排出 据说, 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癌症的的一个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人体细胞内天然就存在着一组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癌基因。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在膀胱癌、肺癌、结肠癌等二十多种肿瘤病人的细胞中分离出癌基因。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非但无害,不会发生癌变,而且对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癌症?癌基因为什么不会随便发生癌变?这就说明人体里天然就有着制止癌变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归之为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既然人体里有这种能力,就可以想得到是因为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干扰了体内制止癌变的能力,诱导癌基因发生癌变。所以,只要我们能够使制止癌变的能力恢复正常,就不怕癌症了。研究发现,有许多患癌病人可以带癌生存,就是因为他的制癌能力与“生癌”能力相持,谁也胜不了谁;有的被判为晚期癌症者逐渐恢复,甚至使癌肿完全消失不再复发,就因为这种能力胜过癌变的能力。由是观之,如何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治癌方法,什么是错误的治癌方法了:凡是有利生命的自组织能力的治癌方法就是正确的;凡是损害生命的自组织能力的治癌方法,就是错误的。 人的生命,可以分成两个系统:一个叫信息系统,它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一个叫意识系统,具有可自控能力。这是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帮助的能力。例如饿了要吃饭。饭吃到胃里,胃中就会自动产生许多消化酶,把饭消化成食糜,自动地流到小肠、大肠,营养被吸收,水分带着毒素排入膀胱,作为小便排出;渣滓排到大肠,作为大便排出。这些工作都是信息系统不受意识控制自动完成的。这就叫做自组织能力。“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人觉得精神特佳,吃饭味道特好,消化能力就增强;如果精神受到打击,消化能力就会受挫,食欲就减退。这说明人的自组织能力在很多时候,是受意识影响的。 人的思想意识,对信息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只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不能完全主宰。因此,真正饥饿,想用意识控制,就控制不了。这是大家共知的。然而,就中医的角度看,意识对生命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是不容讳言的。古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气内存,病安从来。”就是指人只要思想淡泊,就不容易生病。所以,有些病是不能去想的。这就叫心理作用。心理作用会有一种指向性。指向性的意思就是:你常常想自己会生癌,癌就有可能被你想来。因为,你的心理上已经指向生癌了。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疾病叫做假性怀孕,就是一个很想生个孩子的女人,有时候会突然停经,肚子也会胀大,但是却经不起检查,因为,肚子里面是空的。女人的月经,是信息系统自组织的,它也会受思想意识的影响。 (三)生癌就像体表上生了肿毒,只是有一些生在体内而已 癌症患者第一要冷静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要病急乱投医,焦急、恐惧,有害无益。我访问过许多医生认为必死无疑的癌症病人,也看了很多医生关于癌症病人存活的研究,有的都说是晚期了,医生给判断没多少时间好活了,但二三十年活得好好的。有的癌肿还在,有的癌肿消失。过去都采用手术切除来治癌的,很多人因手术后更快复发,使临床医生感到惊奇。当然不排除有的癌症患者切除后没有再复发。然而,谁也没有办法证明这是切除的疗效。因为,切除只有损害肢体的健全,没有办法证明它能提高抗癌能力。因此,这种癌症不再生的原因只可能有二种:一是该肿瘤本就不是恶性,是判断错误;二是病人本身自组织的抗癌能力增强。不要把治癌的希望寄托在手术切除上。如果,有的癌生的部位不好,马上会影响生命,那当然要马上做掉。不过,手术前必须极其慎重斟酌。既然癌症是细胞中癌基因变异,手术只能切除生癌的部位,不能把癌基因变异的原因切除掉,过去有的人认为术后复发或扩散是因为手术做不干净是不对的。这是因为病人受手术的损害,术后之所以复发,甚至使癌细胞更快生长,是因为降低了生命自组织的抗癌的能力。 由于医疗实践,发现绝大多数癌症病人切除后都会复发,导致扩散。这样才产生了癌症必死论。其实,许多人都说,生癌就像生瘰儿。生在体表称为瘰儿;生在体内的就叫做癌。我现在所讲的“瘰儿”,是中医的外科病的总称,包括疔、疮、痈、疽、瘰、疬、疱疹等。病发于体表,称为疔( dīng )、疮( chuāng )、痈( yōng 【繁體】:癰)、疽( jū )、瘰( luǒ )、疬( lì 【繁體】:癧);发于体内,有一些则被称为癌。这些外科病都可内治,患癌当然也是更可治的,并非不做手术不可,更非必死。中医称之为癥痂( zhèng jiā )积聚,虽然不完全都是,至少有一些是癌,也有一定的治疗方法。历代中医,治这些病的验方极多。不过,中医的治则不同于西医,不是根据病名,而是辨证论治。同样的肿块,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可能用完全不同的药方。中医对于这些外科病的外科处理极其慎重,例如疔和疽,都是严禁用刀的。对于痈,在未成熟(即完全化脓)前,也严禁开刀引流的。 现在,有很多的癌症病人被中医或草药治愈,正说明,中医能够治癌。癌症之所以被现代医学说成不治,是现代医学研究还不到位。例如过去认为癌症是病毒感染的学说,现在才知道是错误的。它被癌基因学说推翻了。这说明它的病因研究不到位,只是一种猜测。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一系列治疗方法的错误。也许有人会问:知道错误为什么不立即停止?这是因为医学进入了市场,市场有它的惯性,所以无法马上得到纠正。最近发现,很多癌症病人,即使是属于晚期,甚至被治疗得只剩下一口气了的病人,医生已经完全放弃了希望,相反地不治而愈了;反过来说,这些人如果再治疗下去,真的就必死无疑。 (五)癌症能够自愈 生命对全身细胞的管理,也像政府的管理。这种管理的能力,称为自组织能力。不管癌症是大是小,是如何厉害。人只要活着,生命的自组织能力就会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拼搏。健康,是因为自组织能力有序;得了癌症,是因为自组织能力失序。不管如何失序,自组织能力还是在努力恢复有序化。因此,有的癌症,虽已被宣布为后期,被认定为不可挽救,后来竟然奇迹般地消失,就是这个原因。 《不治而愈》中记述一个名叫克里斯汀的十九岁女孩子, 1974 年她发现身上有瘀块,医院检查后说她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计数都极低,骨髓检查后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绝症。骨髓中的血细胞只有正常的 2% 经多次化疗以及多种抗癌治疗,卵巢也受到破坏了。“除了全面维持生命和安慰她以外,医生们已无计可施。……可是克里斯汀并没有绝望。……这家医院的心理医生将她推荐给洛杉矶加州大学一位研究精神康复的研究人员。通过他,她认识了一位利用以手摩抚顶祝福和催眠疗法给人治病的信仰疗法术士。在住院期间,克里斯汀进行两周每周两次这样的治疗。最后一次治疗结束时,化验结果表明她的骨髓略有回升……医院放弃了努力……克里斯汀仍然固执地寻找信仰疗法术士。她新找到的一位信仰疗法术士每周 5 天来给她做以手抚顶祝福仪式。两周之后,奇迹又出现了:血细胞上升到正常范围的最低水平。”后来加上一些饮食节制,病就慢慢地好了。二十年后,她已经是有了四个孩子的母亲,成为持有自然疗法执照的医生和一个福利部门的积极分子。 克里斯汀的痊愈,得益于信仰疗法术士的摩顶祝福。到底这样的祝福有什么可以用科学方法检测得到的依据,我相信没有。但是,在医院都已经放弃努力的情况下,术士的祝福却产生了奇迹。而且,这个奇迹是马上发生,还立即以实验来证实——血象逐日好转。到底是什么原因?唯一可以解释的是:生命还没有放弃希望,最后战胜了癌症。 一位 67 岁名叫海伦的妇女, 1985 年发现在“骨盆和腹腔内 3 至 9 毫米腹膜破坏点超过 100 个”,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后做了多次手术,但仍有残留。她不愿意看肿瘤医生,也拒绝做化疗。她接受了一项综合治疗计划: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饮食;补充抗氧化维生素和矿物质;经常锻练并结合想像肿瘤消失的自我治疗;改变对丈夫的态度——宽容。“手术一个月后,她的贫血现象消失了,肝功能也恢复了正常。”又继续活了 8 年, 75 岁因别的疾病去世。 《不治而愈》记述了许多癌症病人,有的都很严重,有的经医院施用多种疗法,把病人的健康都破坏殆尽了。可是病人仍有信心活下去,不放弃生命的希望。这很要紧。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总是要想办法和寻找各种治疗方法,就会见到奇迹。而那些一听自己患了癌症,就灰心丧气,对愈病失去信心者,就难以获得成功。 (六)禾火抗癌经验——医学理论与医学思想教育 1997 年 9 月,禾火女士做了乳腺癌手术同时进行了放、化疗,一年半后于刀疤处复发。再住浙江肿瘤医院治疗。治疗刚结束,肿瘤即转移至左腋下。至 2000 年 4 月,“用过的放、化疗剂量已达同类患者的三倍,共计用过 14 个大化疗, 3 次重复照光,每次照光都历时 40 多天,照光总量达 130 多次。重复多次的照光还造成了 Ⅲ 度放射性烧伤,致使我的胸壁大面积溃烂与坏死,至今留有疤痕。”“ 2001 年 5 月,癌症第三次卷土重来,仍旧是局部皮下复发,肿瘤专家劝我再做化疗,考虑到当时自己的身体条件,我决定不作化疗,带癌生存。禾火女士的这一明智的决定,救了她一命。“带癌生存”对“癌症必死论”无疑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相反的新概念。 “医生说我的生命只能维持三个月。沪、杭两地专家建议我试用一种新药,该药只有 20% 的人有效,加上化疗,一年大约需要近百万元。有效的话,就一年一年一直用下去,直到出现新的情况为止。我没有采纳专家意见。”“为了节省巨额的医药费,我开始尝试自疗自救。 2003 年 7 月 30 日,我突发第四腰椎压缩性骨折,卧床不起。沪、杭、闽三地专家均怀疑是肿瘤转移至腰椎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笔者按:为什么这些专家没有想到是为了配合化疗,用了大剂量的强的松「中文名字:泼尼松 ;英文名字: prednisone 」 导致骨质疏松?)。我仅靠床休息并加练气功,其他治疗手段均不敢采用,后来腰伤痊愈,依然健步如飞。带癌生存至 2004 年 2 月,我被查出子宫内膜增厚,我怀疑这与我长期服用内分泌药物有关。在停用了内分泌药物仍不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几乎所有医生都劝我切除子宫和卵巢,我不同意,坚持练气功。到 8 月份终于云开雾散,子宫内膜厚度已完全恢复了正常。 ” (周申生:《关爱生命,科学抗癌》,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禾火抗癌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就是不相信肿瘤专家所有的指导。就她自己主观愿望,也是不想这么做的,但是,客观情况逼得她不得不拒绝肿瘤专家的意见。化疗、放疗使她身体损毁到无法再接受,专家还是认为需要继续。专家想的是如何杀死癌细胞,禾火想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现代西医的致命性缺陷。她觉得继续下去有死无生,不如带癌生存,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她首次拒绝了专家的指导。禾火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反映出她的思维推理能力。正因为她有了这种能力,才会在生死抉择的关头,救了她自己一命。 病人做了手术,切除了病灶,又经过三番五次的放、化疗,其剂量比通常的患者都高了三倍,癌症还要复发。这时候,患者自己也觉得再做下去是死路一条了,为什么肿瘤专家却认为要坚持做下去?明知病人会死,为什么做医生的,还要坚持把她往死路上送。我当然认为肿瘤专家不是有意的,然而他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自己意见的后果呢? (注:本文资料来自周申生主编《关爱生命科学抗癌》 2005 年 5 月)。 (七)忘记自己的癌症——治癌的关键 患癌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必死无疑?其元凶就是一种以躯体为生命的思想。癌附着在躯体上,医生便会认为唯一的方法是切除。岂知躯体只是生命的物质依附,不是生命本身。身体靠生命的存在而存在,没有了生命便会朽烂。癌是因生命而产生出来的,没有生命的躯体是不会生癌的。因此,被切除了癌肿的躯体,只要生命仍在,癌细胞还要产生出来。然而,原来癌细胞附着的部位已经没有了,它只好另附他处。这才有了癌扩散。这说明切除癌肿块治癌的手术,不仅治不了癌症,却会治死生命。切除癌肿,不仅是切除部分躯体而已,而是在同时摧毁了一部分生命的自我康复能力,因而促进死亡。这不是患癌必死,而是治疗的手段错误促进了死亡。 患癌不是必死,却被错认为必死后,一个最可怕的“副作用”是意识体系的自卫系统被摧毁。人们一听到说自己得了癌症,便日夜不安。天天吃不下,睡不着,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没有办法再从事抗癌,相反地帮助了癌肿块的发展,所以,医学家才会说, 80% 的癌症患者死于恐惧。这就是说,我们做科普时,把不知道的事,当作已经知道的,普及开来。患癌本来就像疔、疮、痈、疽一样,并不会致人死命的,我们却把它宣传得十分凶恶,结果就使得患癌的病人,活活给吓死了。 47 岁的农妇刘化莲去杭州半山肿瘤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以没有床位为由,给她开了一些药物,劝她回家。医生为什么不让她住院?因为医生认为此病已到最后关头,无法可治了。可是他却瞒着这对农民夫妇。 夫妻俩好不容易在家筹了一些钱来杭州治病,想不到的是医生的“无可奉告”,只得先住在医院附近的旅馆里,待吃完药后再去诊治。然而,药后反而感到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可见治病的医生已经失去信心。这些只是医生临时应付的。也就是说,这些药不是治病的,而是安慰剂。再去看门诊,医生查看病历后,觉得这样会纠缠的病人要采取措施打发掉,就告诉他们患的是晚期菜花型的宫颈癌,无药可治。但病人认为没有住院就死了也不瞑目。 刘化莲所好的是在 32 年前得病,医生向她公开摆明了病情。所以,刘化莲经治疗后回家,思想当然不再存在活下去的希望。这样做并非不无好处:使她放下了一条心,不再害怕死亡——反正无法可治。这是癌症自愈的内在条件。正如她自己说的:“忘记癌病,适当劳动可抗癌。”其实,适当劳动也就能忘记癌症。要治癌,首先是不怕癌。 转自: http://www.wenzhaiku.com/article-1548-3.html
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学者发现5个胰腺癌易感基因
xuxiaxx 2011-12-20 09:37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林东昕、王成锋课题组与多家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在一项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胰腺癌易感基因研究中,新发现了5个胰腺癌易感基因。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胰腺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有效的早期检测方法,虽然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最佳的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就医时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寻找胰腺癌早期检测和诊断的生物标记十分关键。   201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与癌变实验室林东昕和该院腹部肿瘤外科王成锋合作,并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21家科研单位,在全国16个省、市的25家医院募集了3584名胰腺癌患者,并将4868名健康人编入对照组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首先用981名胰腺癌患者和1991名正常对照者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关联分析,并在另外一组2603名胰腺癌患者和2877名正常对照者中进行了验证,确定21q21.3、5p13.1、21q22.3、22q13.32和10q26.11等5个染色体区域遗传变异是导致胰腺癌发生的易感因素。他们发现,携带这5个易感基因的人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不携带者高6倍。   王成锋说,该研究结果为胰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63589cat=09C
1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神疾病是很个性化的
zhangxp 2011-12-1 01:46
  人的精神疾病和生理疾病相比,会更缺少共性,因此会更难以诊断和难以治疗,生理疾病可以用药物治疗,同样的病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但精神疾病就不一样了,同样的一个抑郁症,导致的原因会各不相同,需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就各不相同,这是很个性化的,不但要对症治疗,可能还要对人治疗。   根据唯信息论,就是这样的,人的精神和人的生理是信息系统的不同层次,其客观性(即共性)的程度不同。到了人的精神层次,会更加个性化,更具有随机性,你说芙蓉姐姐有病,我还说你有病呢。
个人分类: 短博|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医学人员研制出专杀癌细胞“精确制导武器”
xuxiaxx 2011-11-10 12:45
据美国《科学新时代》11月8日报道,美国医学科研人员日前研发出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方法,他们成功通过光波杀死了实验鼠体内的 癌细胞 ,且没有对癌细胞所寄生的组织器官产生任何伤害。这种治疗方法相较先前已有的光波治疗法更为精密,具备代替传统的化学疗法、放射性疗法的可能。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癌症特异性抗体(cancer-specific antibodies)同一种热敏染料(a heat-sensitive dye)相结合,从而研制出了癌症治疗领域的“ 精确制导武器 ”。癌症特异性抗体是该“武器”的制导装置,它的作用是识别癌细胞的表层蛋白质,轻而易举地对癌细胞进行精确定位;热敏染料是该“武器”的战斗部,当这种燃料暴露在特定波长的光波下时会对所附着的细胞造成破坏。   这种“精确制导武器”一经发射便可迅速、准确地找到癌细胞的所在并附着其上,医疗人员随即通过特定光波激活热敏染料,让它对癌细胞进行有效杀伤,而健康的细胞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在尝试过多种光敏剂后最终选定IR700,因为IR700光敏剂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便可激活且散发出荧光,这有利于研究者对它的工作过程进行观测。此外,红外光还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能够深入实验鼠体内数厘米,这相较其他波长的光波而言要强很多。实验中,研究人员将IR700分别同三种癌症特异性抗体相结合,这三种抗体分别附有一种独特蛋白质。其一是HER2,针对乳腺癌;其二是 EGFR ,针对肺癌、胰腺癌及结肠癌;最后是PSMA,针对前列腺癌。   实验结果显示,“精确制导武器”准确找到了实验鼠体内的肿瘤细胞并在红外光的照射下将肿瘤细胞杀死。据研究人员所说,仅仅是单次照射就产生了显著效果。相较现有的光波疗法来说,这种“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性是一大区别和突破,因为该特性有效保护了健康的组织细胞。   该项目的研究团队表示,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确保该疗法可以在人体上发挥功效,他们对这种“精确制导武器”的前景非常看好。( 信莲 编辑:刘纯萍) 来源:新华网
1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家呼吁加强孤独症筛查开展早期干预
xuxiaxx 2011-11-7 08:49
记者从4日召开的“2011孤独症研究国际合作发展论坛”上获悉,孤独症的诊治和康复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等专家指出,虽然孤独症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是加强对疾病的重视和筛查,并组织开展患儿家长培训和技能干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王艺说:“一般在4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具有社交表情,8到9个月时应该开始无意识地发出语音语调,1岁多学习讲话,如果婴儿没有适时表现出这些能力,并伴有刻板性的行为动作,特别是不与他人进行对视等目光交流,则需要警惕孤独症的可能。” 我国有“贵人语迟”的说法,加上部分孤独症儿童记忆力超群、能长篇背诵诗歌、广告等,孤独症常常被家长忽略。据介绍,孤独症最佳的筛查和干预时间在1岁半至4岁左右,虽然除了少量患者可以“自然回归”外,治愈非常困难,但是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早期的行为干预,提高患儿社会技能,包括使部分长期沉默的患儿开口说话。 论坛透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每11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美国每年孤独症医药费用达50亿美元,远远超过智能低下、哮喘等疾病负担。在我国目前仍缺乏大规模的人群资料,孤独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型又各不相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Autism Speaks(孤独症之声)联合举办,除专家交流、培训外,还将举办孤独症家长课堂。(记者仇逸) 来源:新华网
1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舟子就是一个大垃圾
热度 2 longfo 2011-11-5 21:45
吃猪蹄是否可以美容?喝猪蹄汤真能帮哺乳期妈妈下奶?蛋白粉真能提供更高蛋白质?……昨天(11月2日),打假斗士、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在访谈中再次对中医食疗提出质疑,并表示,“有病了不如直接吃制剂更有效和可靠。食疗有效基本上是心理安慰的作用。”对此,中医专家认为,食疗是在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治疗方法,有一定道理和效果。 中医食疗已过时?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日前发表文章,称“中西医结合10多种方法,如食疗吃猪蹄、生萝卜、生荸荠,练习真气运行法,中药、针灸等治疗尘肺的临床路径”。尽管刘维忠此后在甘肃省卫生厅官网删除了这篇文章,但是微博上关于中医的争议再起。 昨天方舟子做客某网站微访谈,剑指中医食疗的有效性。方舟子表示:“某些由于缺乏某种营养素引起的疾病也许通过吃某种食物能够起到作用,例如吃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即便如此,有病了不如直接吃制剂更有效和可靠。有人觉得食疗有效基本上是心理安慰作用。”他同时认为,“所谓食疗是古代食品与药品、营养学与医学不分家的产物,已经过时。吃食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营养和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虽然有时食品也能治疗某些疾病,但不如药品可靠、可控。” 猪蹄美容不靠谱? 猪蹄里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这让平时鲜沾荤腥的女孩们对猪蹄来者不拒,方舟子毫不客气地指出:“吃胶原蛋白并不能直接补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而是和吃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成了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用来合成各种蛋白,而且胶原蛋白属于不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还不如其他动物蛋白质,例如鸡蛋、牛奶中的蛋白质。猪蹄含饱和脂肪酸高,不宜多吃。”方舟子认为,对于哺乳期的妈妈来说,多喝水和让宝宝多吸奶有助于“催奶”,“在这方面猪蹄并无特殊性,和吃其他高蛋白质食物没有什么区别”。 高价蛋白粉也被方舟子否定,“蛋白粉是骗人的东西,吃蛋白粉不如吃奶粉。蛋白粉只能提供一点蛋白质,而奶粉除了以更便宜的价格提供等量的更优质的蛋白质,还能提供钙等其他多种营养素。 此外,方舟子还列举了数个不靠谱的食疗,如吃泥鳅去肝火、大病之后得大补、吃猪腰子羊腰子补肾壮阳等等。 食疗即饮食保养? 针对方舟子炮轰中医食疗的种种言论,记者昨晚采访了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建。他表示,在中医领域,食疗一直是在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治疗方法。食疗可以调整人体的脾胃功能,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通俗说法“吃什么补什么”有一定道理和效果。不过,李建也认为,不应该过多强调食疗的“治疗作用”,而应该把食疗定义为饮食上的保养。 针对方舟子“所谓食疗是古代食品与药品、营养学与医学不分家的产物,已经过时”的说法,作为市卫生局官方认证的健康科普专家,李建直言,方舟子是在用现代医学去解释中医理论,他认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去评论其他专业领域的事,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评论前最好能先问问自己对中医到底了解多少。”李建说。 不得不爆粗口了,方舟子就是个垃圾货,那他可以天天不吃饭,吃蛋白粉去吧,垃圾货。
3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研讨肿瘤治疗:一切了之?
xuhongliang 2011-10-28 22:03
□本报记者 潘希 “拿起手术刀,我们连同器官带病灶一起切除,然后用化疗把癌细胞消灭,再结合靶点去改变患者的基因,这样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我们在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时,应该告诉他们,肿瘤是该彻底除掉还是控制?” 在30年从医生涯中,做了一例又一例肿瘤切除手术,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王岭却开始感到“困惑”。 追究“困惑”的原因,在于多年来肿瘤发病机制的不明确,并导致其临床治疗方法上的单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南表示:“从事肿瘤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但肿瘤发病率却并没有因此而下降,且还在缓慢持续升高。” “这是临床医生的无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董红霖说,面对肿瘤,“我们是堵,是防,还是治?” 尽管这次中国科协第5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主题是“肿瘤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前景与挑战”,但各路医学专家却在未来的肿瘤研究思路上碰撞出了火花。 肿瘤治疗遇到瓶颈 段建锋是陕西汉中3201医院普通外科的一名医师,在还不算长的职业生涯中,有两个病例令他记忆犹新。 4年前,一名60多岁的女性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然而,不久前复诊时段建锋发现,她肝部的肿瘤仍然存在,但患者仍在继续生存。 另一名结肠癌患者却没那么幸运,经过所有检查后,他切除了体内的单纯局部肿瘤,但术后仅3个月,肺部和肝脏即发生转移,生命堪忧。 “这就是肿瘤的异质性和个体差异化问题。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病人活的时间长一点,生活质量高一点。”段建锋认为,如果研究没有建立在这点上,就无法体现肿瘤研究的现实价值。 在王岭看来,人类跟细菌的抗争值得好好回顾和吸取教训,借鉴青霉素的发现和使用,可以更好地让人类研究和应对肿瘤。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人类不知道细菌是什么,还无法控制它的时候,所有的士兵都非常怕受伤,因为伤口感染会导致死亡。”王岭说,当时医生的做法,就是将受感染的部位切除掉,“与现在手术治疗肿瘤的情况非常像”。 一直以来,肿瘤治疗以杀灭为主,西北大学副校长陈超认为,人类已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自然,其实,“应该站在自然或生物进化的立场上看待人类”。 人体由一千万亿个细胞组成,每天有一千亿个细胞发生分裂,其中有100到1万个细胞会突变,而突变细胞都可能发展成肿瘤。 所以,“光靠打击不能彻底消灭肿瘤,因为它产生的环境还会促使它再次发生”。军事医学科学院三所主任于继云说:“也许以后肿瘤治疗的目的是要达到人瘤共存。” 临床与基础应结合 无论传统治疗方法,还是细胞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的肿瘤防治策略,都面临着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以及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的挑战。 段建锋指出,临床外科医生现在遇到了一个瓶颈问题,“一些肝胆外科医生已经没有完不成的手术,但切除的多少,与病人愈后的关系并不清楚”。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病例资源,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的肿瘤患者达2000万例,其中我国每年新增200多万例,死亡逼近200万人。但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肿瘤基因样本库,且在肿瘤治疗和用药的标准上,我国多是参考美国的NCCN标准。 “因为涉及种族不同,基因组上会有一些变化,肿瘤发生率、治疗效果都会有差别。”唐都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何显力认为,基础研究可以跟随欧美的研究方向,但临床医生也跟着这个方向走的话,就会存在问题。 “临床医生也非常希望参与到基础领域研究中去。”段建锋说,他所在的医院,每年肿瘤的手术量大约在6000多例,而“切除组织的这些标本白白浪费掉了,这在国外是很难想象的”。 值得借鉴的是,国外的患者在进入临床后,所有体检信息和病历甚至手术方案资料十分齐全,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差距。 “如果我们的临床医生也能将这样完整的资料放到基础科学家手中,临床和基础之间的相互结合才能做到最高效。”陈志南说,“从事基础和临床的两类肿瘤学家,应该共同奋斗,任何一方跟不上,都会非常遗憾。” 《科学时报》 (2011-10-28 A1 要闻)
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一点想法
热度 1 liuziqiang7606 2011-10-26 20:24
在从事医疗这行业有10多年了,从内科到急诊,从急诊到骨外科。前段时间上手术遇见一位右锁骨骨折、右2----6肋骨骨折的病人,由于骨折移位太明显,决定给予肋骨固定、锁骨固定手术治疗。肋骨骨折属于胸外科治疗,有幸参与,当看见胸外科医生给予记忆合金固定骨折断端后感触颇深:肋骨骨折移位明显,固定时剥离组织少,固定快,牢固,在即将对其锁骨骨折固定若能用记忆合金固定该多好,这样对锁骨的剥离减少,骨折复位亦方便,手术时间也会减少,大大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手术下来打电话咨询沿海从医的同学,居然现在没有用记忆合金的。上网查文献,仅仅有个别报道。这会不会有很多弊端或是在力学上的差异导致大家现在还不用?锁骨和肋骨结构相似,都属扁状骨,形态也相似,可不可以试试呢?若对患者在手术中的创伤小,同样能达到治疗目的,我想应该可以推行的吧。
个人分类: 从医笔记|31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心血管药物法舒地尔或可治疗白血病
xuxiaxx 2011-10-24 09:27
国际癌症研究权威刊物《Cancer Cell》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法舒地尔,可能会成为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某些类型白血病的治疗药物。 白血病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种幼稚白细胞过量增殖的疾病。法舒地尔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已被用于治疗中风。然而,由于其具有可阻断一种被称为Rho激酶或ROCK蛋白的作用,该药在白血病治疗中的潜力也已显现。 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Reuben Kapur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正在对与一些难治性白血病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而ROCK在各种细胞活动中显现的作用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有助于确定治疗目标,这个目标的变化是由我们在白血病细胞中发现的突变所导致的。我们还发现,ROCK出现了过度激活。法舒地尔以ROCK作为靶标,但其作为一种抗白血病药物的可能疗效还没有经过测试。”Kapur博士说,“白血病患者中有许多是老年人,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并且他们都进行了广泛的化疗。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他的有更好耐受性的治疗方法,那将有益于老年白血病患者的治疗。” Reuben Kapur博士带领研究小组研究了两个受体蛋白——KIT和FLT3基因突变的后果。他们还研究了两条染色体交叉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BCR-ABL的影响,这是一种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异常。KIT、FLT3和BCR-ABL由于其潜在的致癌性被称为癌基因。 在各种情况下,突变的造血骨髓细胞都会有ROCK的过度激活。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测试中发现,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能够减缓那些细胞的增长。同样,法舒地尔可显著延长患有白血病的实验小鼠的生存时间。  “这种药物对多种白血病可能都是有效的,”Kapur博士说,“无论是单独或与现有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它都可以有很大的潜力。”来源: http://www.ccheart.com.cn/ccheart2010/xueshu_3.php?id=10383
1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偏执型人格的知难行易
热度 6 fqng1008 2011-10-14 09:13
在网络上行走,常常看到有些网友非常偏激,处处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一点也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好像真理都被他一个人掌握了似的。我在网上搜索,发现这种情况非常符合一种叫做“偏执型人格障碍”,于是我把它编辑加工放在这里,以记录我的阅读。 对于这种病态人格的治疗,我意外地发现它还引用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虽然从认识论上看,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与“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旧说同样片面,但在表达本病的治疗方面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因为,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提高认知。下面是我进行的编辑工作: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诿客观。偏执型人格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DSM-Ⅲ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最近还有一个10种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等。由于人格结构的复杂性,缺乏明确划分人格的标准,所以,人格障碍的分类众说纷纭,迄今没有一致的见解。但为了指明人们行为模式的特征,人格障碍类型的概念仍有重要价值。根据最常见和最明显的行为表现中几种人格特征的丛集,可以把人格障碍区分为一些亚型。这些亚型已被普遍认为是人格的明显偏离,如果程度较轻,没有或很少有社会功能障碍,则仅称为人格特征突出。虽然同人格障碍比较,其行为方面的某些特征十分相似,但是严重程度不同。 当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倾向,其中有些人的人格发展严重不良,以致我国一些医学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类型,根据其主要心理特征,命名为“不成熟型人格障碍”。例如,这些青少年自幼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则激动暴怒;他们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他们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他们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别人照顾自己,如处境不良或遭受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或暴怒发狂,残忍伤害别人。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部分与父母长辈的溺爱、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及社会或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一、概述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 5.8% ,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问题时,自己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二、表现特点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这类人常常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自己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 精神疾病 ,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描述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2-R) ,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    1. 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 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 阴谋 ” ,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 易产生病态嫉妒。    4. 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 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6. 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 “ 权利 ” 或利益。    7. 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8. 易有病理性妒忌,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9. 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告状、打官司,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10. 具有将其周围和外界事件解释为 “ 阴谋 ” 等的非现实性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患者的症状只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三、形成原因 1. 早期失爱: 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儿童。 2. 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 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4. 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四、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在于由心理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症状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来协助病人能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蔽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结有所领悟与了解。通过由自知力的获得,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自己适应困难的反应模式,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理行为及处理困难的方式,间接的解除精神症状,促进自己的人格成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懂得自己的心理,随着也就能自己去操纵自己的行为,消除困难。所谓知难行易,就是说明要去体会自己内心隐藏的动机,面对潜意识境界的情结,或者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上的缺点,但是并非容易。这往往会遭遇到心理上的阻抗,阻碍对自知力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阻抗现象”。它通常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正面的反驳治疗者的解释,拒绝说明,不愿听取,甚至停止治疗。所以如何适时且适当的供给指导解释,并能较好地处理病人的阻抗作用,乃是心理治疗上的专业技巧。   假如病人的病情乃因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或矛盾,不能表达的症结,或不可满足的欲望而一直闷在心里受折磨,治疗的要点乃在协助病人能透露其矛盾,表达其苦恼,发泄被压抑的情感,以便取得心理上的舒畅。这样的情况治疗的技巧乃能以批判的态度,以同情心体会病人的心里情况与处境,听取苦恼,让病人能宣泄,表露内心的感觉与情欲。   心理治疗乃在促进病人对自己心理的了解,获得认知上的自知力。但是自知力不止于认知上的了解,而需连带的影响情感上的变化。所以不只是理智上的了解,而是情感上的体会及行为上的表现。心理治疗特别强调情感与欲望是行为的主要原动力,如何纠正更改感觉,情绪和情感乃是治疗的焦点。   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止在于解除精神症状,而只在于改进病人对于现实的心理适应方式,包括对内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要求,调节超我的适当控制,以较有效的方式来应付外界之现实的要求。即治疗的范围要包括内在的精神、人际关系、现实的适应。其最终目标乃在促进自我性格的成熟。因此治疗的目的要与病人协商,依病人的需要与治疗动机而调节治疗的期间与范围。据统计, 偏执性精神病 病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病前即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针对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重点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方法有:认知提高法、交友训练法等等。 五、治疗方法    1. 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 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3. 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4. 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六、 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    1. 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 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    3. 注意交友的 “ 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此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 “ 心理相容 ” 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 “ 志同道合 ” ,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七、自我疗法的原则和要领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① 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②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 ②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目确地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 ④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   正确的办法是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份: ① 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② 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 ③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 ④ 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   八、敌对心理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 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 “ 敌对心理 ” 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 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 “ 谢谢 ” ,更不能不理不睬。    3. 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 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干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 火 上炎 。 八、其他相关治疗    — 些性格偏执的人通常也有潜在的情绪型动机犯罪可能,其家庭和社会成员需要多以包容之心对待,多以温情和爱来感化之;及时化解矛盾,以免小事酿大祸。   很多时候,性格偏执的人的烦恼缘于对自己和周围要求太多,如果不合现实的欲望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会心生烦恼,甚至发生极端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遭遇的烦恼将近一半左右是出于自己头脑中的想象,而剩下的一半才要靠智慧和力量去解决。   对于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能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采用上述的 认知领悟疗法 和行为疗法进行及时的心理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来访者的思想压力有所减轻,社交能力和效果有较大改善,家庭及其生活中的矛盾得以缓解,精神生活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九、预防    1. 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还肯定自我的特殊, “ 我之所以为我 ” ,并强调自我实现,肯定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对自己缺乏尊重,对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 就曾指出 “ 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 ” 。    2. 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也就是奉行自我认可的原则,不抬高夸大自我 —— 自以为了不起, 老子天下第一 ;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义。他们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个人自卑,自信,自负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在此基础上,社会,家长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更能看清和认识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着确定的方向去实现自我。    3.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青少年成为 “ 自己的主人 ” ,能独立自主的认识处理事情,具有较强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才能, “ 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去选择个人成长的目标,独立地自由地塑造自己的人格 ”( 武斌 《现代中国人 —— 从现在走向未来》第 329 页 ) 。能通过积极的主体的活动,把各种影响 “ 内化 ” 为自己的心理意识,并通过细致的鉴别吸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开发自我能力与潜能,展示自我优点,用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去塑造新的自我,开创新的生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 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 ; 能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这 3 个特征的具备,对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态度,能充分接受大量信息。这种开放不仅是对自身经验体会的开放,而且是对新的观察方法,新的存在方式,新的思想和概念的开放 ; 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开放,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开放,而且还是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开放。青少年必须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吸收,并将其整合融化为自我信息,同时,青少年又必须能把这些经验体会及各类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加以利用。    5. 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是在不断地适应中完善成长的。适应现实就意味着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代的各种因素相和谐,就意味着你可以完好的保持自己的角色并努力去实现自我。同时,社会生活还在一如既往的发生变化,青少年还必须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新的变化,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    6. 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这些交际包括现实生活的亲身交际和有虚拟意味的网络交际。 21 世纪是信息和科技的社会,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才能更全面完好的塑造自我和实现自我。同时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寄托的需要,并且还是青少年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的需要。    7. 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生活,自然和他人,有较强的爱心和同情心,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他们强调自我而不失对社会,自然和他人的关怀,明确人是社会的人,人不仅仅为自己活着。他们能理解人,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兴趣爱好广泛,交往频繁,对社会生活抱一种比较积极的入世态度。这个特征是对 “ 自我为中心 ” 的反省,拓展与开放,它将人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人心怀世界,心怀天下。    8. 不迷信自我,不迷信权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能较理智的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信赖自我经验,能坚守自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判断,对权威不盲从,有时甚至持怀疑态度。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曲直观,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盲目遵从。这个特征是对人格崇拜,偶像崇拜,尤其是对 明星 崇拜与自我崇拜反思后所确定的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9. 探寻精神生活,不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在世界日愈市场化的 21 世纪,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物质享受和感观刺激,对物的顶礼膜拜造成了某些人追求的表层化和浅层化。看重物质的同时,探寻精神的憩居点,是对商业社会把人们的全部活动简化为生产和消费过程,把人们的追求导向单极方向的反思及对新价值确定的努力。这种人格追寻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对物质享受和虚荣不十分关心,其价值追求多样化,并且在努力寻找某种大于个人的意义和目的,希望能过一种内心和谐宁静的生活。    10. 思路开阔,关注的空间地域,范围及点扩大,不局限于个人,集团,家国,而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把地球当作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加以关爱。这个特征同第 7 个特征相结合,更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心胸更加广阔。    11. 初步掌握成人所具备的较强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掌握有关的工作技能,并且有承认义务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12. 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态度,能有所侧重的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承继过去,看重现实,放眼未来。他们能明确地意识到生活是不断前进的,追求的方向应该适宜未来的目标和任务,并用未来的希望激励和引导现实的生活 。 十、其他人格障碍的类型与特征 1. 自恋型人格障碍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2.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依据美国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如下:一种夸张的情绪与注意力吸引模式,起病于青年早期。具备下述五种以上的特征(含五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如果不是注意的焦点将感到不适。    (2)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性引诱以及夸张的行为特点。     (3)情绪多变。     (4)对于自身外表持续不断的关注。     (5)说话方式给人印象深刻但内容空洞。      (6)展现出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7)受暗示性强。     (8)考虑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高于实际情况。 3. 戏剧性人格障碍:老名词叫歇斯底里人格,K.Schneider则称之为引人注意的人格。这种人需要别人经常的注意,人们注意他使他感到满足和愉快,而没有人理睬容易感到空虚与无聊。言语动作和表情是夸张的,像演戏一样,力图当场吸引观众而不顾其他。为了引人注意,不惜伤害身体(自伤或玩弄自杀)和不顾个人尊严。热中于参与激动人心的场面,喜欢凑热闹,爱出风头。缺乏足够现实刺激时便诉诸想像以激发强烈的体验。此之谓自我戏剧化。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几乎都是反应性的,且反应过分,但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的印象。这种人过分注重身体和服饰的吸引力,言行往往显示出性的诱惑,但可以是生物学地性冷淡的。幻想性谎言不少见。把书报上的奇闻说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编造动人的身世,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对于这种人,幻想世界比现实世界似乎更加真实。 所谓边缘型人格和自恋性人格都可视为戏剧性人格的变种。 4. 分裂样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5.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通常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6.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常,举止是否恰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如走路时有数路旁电线杆的习惯,锁上门后反复查看。他们疑虑过分,自信心不足,总有一种不完善之感,过分谨慎小心,遇事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很少标新立异或独创。由于他们事事都追求尽善尽美和完整精确,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反复检查核对、怕出差错。他们还常要求别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行事,有时妨碍他人的自由。 7.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8.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9.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10. 反she hui 型人格障碍:其最明显的行为特征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妨碍了公众利益,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伤害他人则习以为常,在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后,缺乏内疚、罪责感,也无羞耻之心,却强词夺理,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对人冷酷、粗暴、不诚实。有时挑起事端,斗殴、攻击别人。他们不能吸取教训,包括惩罚在内,都难以悔改。他们的智力一般正常,不少人表现得有见识、有才能,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在一个集体中他们人数极少,但危害性极大。 11. 焦虑性人格障碍:特点是懦弱胆怯,自幼表现胆小,易惊恐。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惴惴不安。有自卑感,常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达到回避某些活动的程度。个人交往十分有限,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 12. 不成熟型人格障碍:当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倾向,其中有些人的人格发展严重不良,以致我国一些医学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类型,根据其主要心理特征,命名为“不成熟型人格障碍”。这些青少年自幼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则激动暴怒;他们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他们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他们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别人照顾自己,如处境不良或遭受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或暴怒发狂,残忍伤害别人。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部分与父母长辈的溺爱、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及社会或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另有一类自我意识障碍,病人不能确认自身的人格特点,如双重人格、人格转换、人格破裂、人格解体,常为其他精神疾病或脑部疾病所引起,也不同于前述人格障碍,不要混为一谈。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591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日本惊现淋病新病毒 抗药性增强500倍无药可治
xuxiaxx 2011-10-13 09:46
淋病变异病毒已经被命名为“H041”,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最近瑞典研究学者称,日本从京都市的一位卖淫女身上发现了一种变异的性病病毒。   研究人员说,淋病病毒的这种新变种可以抵御现有的所有抗生素。由于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正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关注。    感染变异新病毒   据悉,这位女性在京都的一家卖淫俱乐部工作,在感染性病后,刚开始还以为是一般性病,但因为久治不好,经过医院仔细检查,发现感染了一种变异的新病毒。   研究员称,这一变异病毒已经被命名为“H041”,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他说,很担心这一种病毒会被扩散开来,那将是一个灾难。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研究人员从一名日本性服务者的喉部分离出了这种病毒。    抗药性增强500倍   瑞典病原体奈瑟菌参考实验室的研究员芒努斯· 乌内莫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不仅是一个警示性发现,也是一个可以预见性发现。”自上世纪40年代抗生素成为标准治疗方法以来,这种病毒就一直在通过变异来抵御抗生素。   《泰晤士报》称,研究人员可以准确找出使这种病毒具有抗药性的4种新基因变异。更糟糕的是,这种病毒很易将抗药性传给其他变种,从而使后者的抗药性增强500倍。   乌内莫说,现在判断这种新型超级性传播疾病是否正在蔓延还为时尚早,但如果没有新治疗方法,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淋病是已知最古老的人类病原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因此,这种病毒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最初治疗淋病的方法是使用磺胺药物,但病毒变异后对其产生了抗药性;其后使用的青霉素、四环素和氟喹啉现在也已失效。   专家指出,减少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最佳方法是开发新药,但目前无法实现,只能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 来源: http://health.sohu.com/20111012/n321911909.shtml
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zhangjiansty 2011-8-24 19:47
 最近,nature上发文说压力大会造成白发,当真是这样。很早就白了头!但少年白发可否变为黑发呢?实践证明,白发并非不可逆转,只要毛乳头里的毛母细胞正常存在,去除某些障碍或致病因素,头发仍然可以变黑。因此,不必为了自己有些白发而过分烦恼,否则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只会产生更多的白发。   白发不可怕,千万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别以为是小事情而拖延治疗白发最佳时机,否则延误病情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白发。众所周知,我国采取何首乌治疗白发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的帝王将相们经常通过御医精心配制的首乌制品来使自己“乌须发、健筋骨、养血益肾……”保持年轻状态。   药疗、食疗和按摩对于青少年白发人群而言,都是切实可行、方便持久的治疗方法。其中,首乌、当归、黑芝麻、核桃等都是促黑发生成的良药,可以长期服用。同时,白发少年应尽量少吃动物类油脂和白糖。   据最早的《 本草纲目 》记载:唐朝肃州人士姓何,自幼体弱多病,一晚醉卧山野,见两人形植物相距三尺,其根部自动交缠,许久自动分开。便挖了回去,大家都不认识,一长者说: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于是晒干后磨成粉,逐日服食,数月后旧疾皆愈,头发由白转黑。孙子照方服用,活到130岁仍然须发乌黑。后来当地居民把这种药叫何首乌,当作 延寿 的食品流传下来。嘉靖初,邵应节真人以此方上进,世宗肃帝服用后头发乌黑连生子嗣,何首乌因此名杨天下。  
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日骨与软组织肉瘤协作论坛会议通知
Tangjintian 2011-8-22 13:37
由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承办的第一届中日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论坛会议将于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下午1:30-6:00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本次会议由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与日本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研究学会、日本癌研究会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骨科共同发起主办。目的在于加强中日双方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方面的手术技术、综合治疗方法、切除缘的确定、肉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进行交流。   这次出席中日双方会议的讲课专家均为活跃在中日两国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的知名专家,通过此次学术活动将进一步推动两国肉瘤研究的协作,相互交流各自的治疗和研究经验,提高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水平。   中方会议主席:方志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日方会议主席:Seiichi Matsumoto教授,日本癌研究会有明病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日本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研究学会主任委员。   中方讲课教师:方志伟教授,郭卫教授,蔡槱伯教授,毕文志教授等。   日方讲课教师:Seiichi Matsumoto教授,Takashi Shimoji教授,Keisuke Ae副教授。   会议时间地址: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下午1:30-6:00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2号),联系电话:010-88196745   会议免交注册费,参会代表可发邮件至E-mail:pkusarcoma@163.com 填写姓名,所属单位,联系地址及手机号码。     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一年六月十日  本文信息来自: 北京抗癌协会
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大中医之祖
热度 4 xupeiyang 2011-8-7 08:25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药圣——李时珍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1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进展:安慰疗法也可助感冒痊愈
xupeiyang 2011-7-18 12:12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感冒患者坚信某种安慰疗法能起作用,即使他并没有采用真的治疗方法,安慰疗法也可以帮助他尽快痊愈。治疗感冒的安慰疗法包括喝鸡汤、吃维C等。 全文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5100737974.htm
个人分类: 未来预测|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方法:快速检测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hxgwzu 2011-6-30 20:46
细菌感染( bacterial infections )与病毒感染( viral infections )虽然有相似的症状,但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不同。通常治疗细菌感染十分有效的抗生素( antibiotics ),对病毒感染则常常无效。 细菌感染病人的免疫系统行为与病毒感染病人的是有很大差异的。基于这一点,最近以色列的科学家Robert Marks、Daria Prilutsky及其合作者,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分析化学领域的权威刊物 Analytical Chemistry (IF=5.874,2010年)上发表了一个可以快速检测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重要研究工作,题目为“Differentiation between Viral and Bacterial Acute Infections Using Chemiluminescent Signatures of Circulating Phagocytes”。 根据这一方法,医疗人员就可以快速地检测并确定病人到底是被细菌感染还是被病毒感染。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新方法不仅快捷,可为医生的后续治疗赢得更多时间,而且可以准确地因症施治,提高疗效。 Referenc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viral and bacterial acute infections using chemiluminescent signatures of circulating phagocytes” Anal. Chem. , 2011, 83 (11), pp 4258–4265 DOI: 10.1021/ac200596f
4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警告中医:"养生教母"涉嫌非法行医被查 曾称泥鳅克绝症
热度 2 wliming 2011-6-30 11:03
“"养生专家"当归泥鳅攻克绝症?”追踪   养生畅销书作家马悦凌宣称靠泥鳅当归等攻克世界级绝症,被医学专家驳斥无科学依据并存在危险。昨日,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针对本报此前刊发报道作出回应,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已正式介入调查,结论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自称治疗12名“渐冻人”   48岁的马悦凌,祖籍江苏南京,曾在南京做护士和兼职主持节目,2007年马悦凌所著《不生病的智慧》一书出版,被誉为“健康教母”,但至今无医师资格证。马对外宣称,创造治愈乳腺癌在内的100多个奇迹。   马悦凌通过其个人官网指导治疗“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行为,被医学专家质疑存在非法行医嫌疑。据公开资料,马悦凌自称治疗12名“渐冻人”患者,并将此病成因、治疗方法全部公布在网站上。昨日,在马悦凌的网站上,仍可见相关案例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专家表示,从中医学者角度看,马悦凌针对的人群是病人,注射当归液是介入性治疗,其方式已是医疗行为,“没有相关资质自然属于非法行医。”   马悦凌此前受访时辩称,其行为是行善,不是行医,“我只是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这不需要资格认证”。   无医师资质却出“处方”   据记者了解,经过调查确证,养生作家马悦凌的个人官网注册地在江苏省南京市,管辖权归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   昨日晚间,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回复本报记者,根据本报此前报道,初步判断,马悦凌涉嫌非法行医。“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两点,”该负责人解释,马悦凌承认无医师资质,却指导治疗渐冻人,并且给出了类似“处方”的治疗方案。   据悉,南京市卫生监督所专门负责医疗机构和医师资质监督的监督二处,负责具体调查,将根据调查情况作出相应结论,“有最新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说法   “网络问诊 监管困难”   “马悦凌问诊主要场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此前未曾出现过,新鲜且特殊,”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为监管造成一定困难。本报记者咨询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时亦得到相同答复,马悦凌在北京一没有注册,再没有具体场所,卫生监督部门没权进入私人住宅调查,“可以说就管不了”。   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马悦凌没有固定的诊疗场所,在网络上指导治疗“渐冻人”,是科普宣传还是医疗行为,需进一步调查。此外,马悦凌宣称,指导治疗“渐冻人”不收取费用,这样的行为,具体是科学研究,还是非法行医,上述负责人表示,同样需要调查。   作者:刘刚 黄玉浩
个人分类: 伪科学|161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如何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
jessie0090 2011-6-25 15:02
  强直性脊柱炎不仅出现腰背疼痛,而且可同时出现进行性关节及脊柱活动功能受限,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使椎间盘、关节突及椎间各韧带都会发生骨化,久而久之,失去活动功能,造成终身残废。那么,如何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呢?   其实,对于如何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及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方为上策。济南军区总医院应用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到患者体内后,一方面由于干细胞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可通过调节T细胞,B细胞的活性,阻断免疫反应,从而从根本上中断了炎症反应对关节腔及软骨的破坏,阻断了风湿类疾病的启动环节;另一方面,干细胞具有修复替代作用,通过分泌细胞活性因子,诱导分化为新生细胞替代受损死亡…… 本文来自: 中华干细胞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gxbcn.com/fengshi_leifengshi/20110531_6547.html
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血病,很好治——吴锡铭自治白血病的故事
sheep021 2011-6-19 11:24
民间中医师潘德孚 “白血病,很好治。”这就是一个名叫吴锡铭的患者说的。白血病是令病人与医生都吓半死的病名。不久前,我拜访了这位吴先生,并与他作一次长谈。虽然他不是医生,但我相信他的话是现实给出的真道理。如果人们理解这个道理,它就与圣经一样有同等的价值。(但有一个问题是应该加以探讨的:每个人的白血病都不一样,不能统一视之。现在西医确定一个病名,使用一种统一的治疗方法,统一标准,统一用药,是违反生命的个体特异性的基本原理的。现在还把这种方法叫做“量化、标准化”,称之为“科学”。)有很多人死于白血病,而且,不是因白血病死的,而是因被命名为白血病后,由于过重的思想负担,或加上错误的治疗而死的。 人们如果懂了这个道理:现代医学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完全是一种假说,并非真正的、实打实的科学。所有的患者只不过是这种假说实验祭坛上的试验品而已。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健康。可是,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健康,医学界那一个权威能回答得出来?既然整个医学界还不知道生命与健康是怎么回事,而我们怎么能认为通过医学权威们的语言,可以维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呢?所以,得了病,千万不能过分相信医学与医生。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医生资格证书委员会主任门德尔松医学博士说:“没有比走进医生办公室、诊所和医院更危险的事了。”这不是对医学的否定,而是提醒大家不能盲目相信医学和医生。 白血病又名血癌,被现代西医认为必死之症。我得告诉读者,这只是西医的判断。可是如果你问他:“既然‘必死’,何必又加以治疗?”上 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哈克博士,对癌症治疗做了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是:“那些不治疗者比治疗者,生存的希望要大。” 这说明,癌症治疗——切除、化疗、放疗——失败了,不可数计的患者生命,因这样的治疗而消失了。可是,社会已经产生了癌症的治疗“机器”——从病理与药物的研究者,到制药公司与它们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人员,以及外科所要求的所有人员:医生、护士、麻醉师、化疗师、放疗师等等,这样的一台巨大的社会机器,仍然在继续运转,庞大的机器已经停不下来了。要使它停下来,需要人们的觉悟。由于觉悟的不均衡,无知者仍然会上这台绞肉机。最近,美国发布的癌症治疗信息:自1991年以来,美国癌症患者的死亡人数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一份调查报告中说,美国癌症死亡率并没有因为老年人口数字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却逐年下降。从1991年至2004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共计下降了13.6%。这说明,哈克的调查已经逐渐被美国人民认同,他们正在慢慢摆脱原来那一套致人死命的治疗方法。 陈林莲律师告诉我,她有一个同事的亲戚,名叫吴锡铭,得了白血病,在某医院化疗几次。他看看形势不对,赶紧出院吃中药——自学中医自开药方,竟然把自己治好了。现在三年过去,身体越来越好。我听了赶忙要陈律师给我找到他的联系方法。 与吴锡铭电话约好,7月13日下午去他家拜访,他很爽快地同意了。锡铭58岁,长得高大魁梧,肌肉坚实,满面红光,语声朗朗,谁能想得到就在三年前的这些日子里,他曾被诊断为白血病而住院,被治得差不多上鬼门关了。当时他担任村长,因工作劳累,觉得多日来疲惫乏力,就随着乡里的干部体检,验了血,还看不懂验血单。他儿子是个学西医的研究生,在医院实习。看了验血单后也不说是什么病,就叫他住院。住院后做化疗,才知道自己得了血癌。血检幼稚白细胞已占25%,指标正好“合格”,还做过骨穿。骨穿就是抽骨髓化验,进一步证实得的确实是白血病。 锡铭做了第四次化疗后,全身浮肿,走路、俯仰都有困难了。我说:“还好没再做下去,”他妻子说:“也许再做一次就没有现在的吴锡铭了。”他说,高高兴兴健健康康地走进医院,变成这个样子,问谁能相信。于是他问医生,是什么原因使他得白血病的。医生说:“不知道。”“不知道原因就治疗,不是瞎子打拳——乱来吗?”想想真倒霉: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医疗方法,不知道原因就可以乱用药。于是他决定停止治疗,立即出院。他儿子却仍然坚持他要继续治疗。中国有句俗话:“路湿早脱鞋”,这涉及一个人的生死攸关的决策,为什么学了西医的高级知识分子会一点都不懂呢?批评西医的人都说西医的头脑建立在机械论上,因此,学西医学的人头脑不免会机械化。病人把生命与健康交给头脑机械化了的人真是危险。现在许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了那种见不好就回头的机智,自己把自己送进鬼门关。医生当然不会说是治疗错误死的,而是说生了这个病死的。嫁祸于病名而不反思医疗的错误,这才使得现代西医长期停滞在技术的层次上。学术界的学者们发生争论,对立双方都喜欢说别人不懂常识,却不知道有许多常识经不起推敲。生了病就送医院似乎也是常识,但美国有个医学博士叫门德尔松,他说:“没有比走进医生的办公室、诊所和医院更危险的事情了。” 锡铭出院后便自学中医,给自己开药方。正好他的亲家是个草药医生,懂得药性,他就请来当参谋。他认为自己得病无非是血热血瘀,相火虚衰,处方应该解毒活血、补肝补肾、补气补血。就这样拿着中药学自己开方自己用,几帖药下来就觉得有效,越来越有信心了。三四个月后,恢复了健康。而在医院里与他同个一病房的7个白血病患者,已全部死亡。后来曾有17个患者找过他,他就让他的亲家翁按这个方法给开药方,据说,死了三位,14位恢复了健康。(可惜的是他的亲家翁没有病历记录,我无法寻访)他认为这个白血病本来就很好治的,却把许多人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真是罪过。我认为锡铭讲的话,也许有点过头,白血病人中,当然也有不好治的。但是,绝大多数应该说是好治的,把它们都认为是死症,其目的不是为治疗,实则为买化疗。 白血病在癌症中是最难治的。因为,西医认为这是人的造血功能造不出正常的白细胞,而造出幼稚的白细胞来。幼稚白细胞不但对人无好处,反而会吃掉正常的血细胞。于是他们认为只能采用化疗的方法杀死幼稚白细胞,与此同时,移植正常人的骨髓,使它生出正常的细胞。这种讲法都来自现代医学的研究者。不过,我觉得这些讲法并不可信。首先是判断白血病的标准有问题,如果判断方法错误治疗方法还有正确的吗? 据说血检血液中幼稚白细胞达25%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白血病。依上说,既然25%以下不算白血病,是正常的。就可以想得到:人的血液中,必然可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幼稚白细胞,就好比任何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都一定会产生次品一样不可避免。它们之所以不会为害,乃是生命也存在着控制它们的能力。骨髓的干细胞产出幼稚白细胞后,送到血液里还有一道检验关,可能也只能清除一部分,另一些便随着血液在身上循环了。这才有百分之几的说法。因此,我认为,说幼稚白细胞就是癌细胞,会吃掉正常的细胞于理不通。因为癌细胞是不受人的生命控制的。现在,血液中只存在25%以下的幼稚白细胞就不算白血病,说明它们数量少的时候是受控制的。这里好像又出了矛盾。幼稚白细胞占25就不受控制,只24%就受控制,道理何在呢?我相信现代医学是无法解答的。 吴锡铭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那王先生按他的药方,治疗那17个白血病患者中的一个女人。她吃了中草药后完全好了。有一次去打羽毛球,因为出汗脱衣服,受了寒发高烧,在医院里检查大概白细胞又升高,来问那王先生是不是要去做化疗。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说不要,因为治这个病谁也没把握,只能说你自己决定。这女的于是决定去做化疗,第一次化疗后,果然幼稚白细胞下降了,据说只有7.8%,这不是很好吗?然而,一个星期后,死了。幼稚白细胞少了,少到比规定的25%还少得多,为什么死了?幼稚白细胞高的人,为什么反而不会死?这里可以想到的是有两个可能。化疗杀死的不仅是幼稚白细胞,更多死亡的是那些好的细胞,也就是好细胞大量死亡使患者的元气受到严重的伤害,无法复原了;第二个可能是从表面上看,幼稚白细胞比例减少了,那实际只是表面现象,没多久便反跳,可能过高了,因而死亡。其实,发高热白细胞升高,那是很自然的事,西医医生认为她过去既已得了白血病,当然建议她去做化疗。这个建议就把她送了命。据说现在医患纠纷很多,医生个个小心翼翼,害怕被人找把柄。化疗既已成为治癌的常规,如果医生不叫做化疗,死了人,人家就会说因为没有做化疗才死了,有可能借这个问题来闹事。医院的领导,也可能会给医生穿小鞋,为什么他不叫做化疗,那会给医院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呀。这样的社会现实,想想做医生也挺难的。医生只是医院的一颗螺丝钉,不能自行其是,不能按良心做事。 为什么幼稚白细胞占25%就是白血病,24%就不是白血病?为什么血液中有了25%的幼稚白细胞就能吃掉血液中的红细胞,难道只有24%的幼稚白细胞它们就不能够吃红细胞了?一群狼会吃人,一只狼也同样会吃人,而且可能更凶。我这么讲,不否定幼稚白细胞于人有害,而是认为人的血液中有幼稚白细胞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就好比工厂出废品一样非常正常。它们占比例多少只反映工厂的管理好坏,谁也不能把以出一定比例废品的工厂判“死刑”,因为工厂是活的,时刻在变化的。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有可能一下子变好了,次品的比例就迅速降低。吴锡铭使用的方法错了——化疗,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吴锡铭使用的方法对了——吃中药(当然也有药开得对不对的问题),病就很快好了。 我的理发魏小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市农科所所长。所里的一个女同志还只有28岁,发热住院,医院给用了最好的进口抗菌素就是治不好,后来说她得的是白血病,全家为此惊慌不已,就去找小康商量,要求医院请全市最好的医生来会诊,被海陆空负责治疗的医生拒绝。这医生说,自己的医院是全市最好的医院,最好的血液专科了,还有什么医生比他的血液科更好的?后来家属又来找小康,说联系好有个亲戚在省医院血液科工作,只要医院同意给办转院手续(那时候当干部的,看病百分百报销,但是,必须取得医院同意,否则就不能报销)。于是小康出面与医院打交道,便转治疗。岂知到了杭州,住下来还没有用药,病人的体温已恢复正常了,也就是不治自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唯一的解释是:这叫做药物性发热,停了药,热就没有了,白细胞自然下降了。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所谓血液科专家,还不知道用某些抗菌素,尤其是特贵重而稀用的抗菌素,对某些病人,不但退不了热,还会助长发热。因为它的毒性重,病人机体产生了自我防卫反应,使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过度的刺激,使白细胞升高过快,就容易产生较多的幼稚白细胞。这好比一个工厂,超负荷完成生产定额,工人便得日夜加班,次品不能不因此增加。这就是医生觉得自己已经写了最好的抗菌素,而病人体温反而越来越高。体温升高,白细胞随着升高,于是就变成了“白血病”。这个故事片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现代西医使用幼稚白细胞的百分比,来作为诊断白血病的标准,可能有问题。 现在诊断白血病的方法是抽骨髓化验。检验它们“生产”的幼稚白细胞的数量是否超标,以说明这是造血功能障碍。方法是应该给输入外来的干细胞增加造血的能力。问题是花的力气很大,收获却不多,即成功率不高。我说的“成功率不高”,也就是死多活少。少数成功者成为宣传的标本,多数人则成了失败的牺牲品。如果认为这种方法是唯一的,那么,西医学能证明得白血病必死无疑吗?吴锡铭的例子就是个否定的证明。因为,有别的方法可以使白血病患者存活,何必要把他们送上这条死多活少的路上去呢?而且,这条路是最劳民伤财的。 成功的存活者是否就是因为给输进了造血干细胞而活下来的呢?答案是:现代医学没有办法予以证明,它们的证明只是那个活着的患者。这种证明没一点意义。因为,首先判断为必死,然后死不了,就能证明治疗正确,这种做法实在笑话。我行医几十年,病人痊愈了,难道就是我治好的?这么想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笨蛋。扁鹊治好了虢太子后,他说:不是我救活了他,而是他没有死,我不过是使他能起来走而已。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会死的人是治不好的!也就是说,人依靠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活着,没有了自组织能力的人是治不好的。基于此,我觉得我们就可以判断那种治病方法是对的,那种治病方法是错的:凡是损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治疗方法是错的;凡是维护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方法就是对的。 我很赞同陈树祯先生说的:“不论任何情况下,医生绝对无权任意推测或确定病人的死期,原因是人就现今的科学技术和测量仪器,并没有任何一种可以确定人类死期的方法。所以任意告诉病人的死期是一种毫无科学根据、危言耸听的谎言。胡乱猜测只会增加病者的心理负担,是一种毫不负责任雪上加霜的做法。”(《顺势疗法》198页)试想:谁允许医生随便判人的生死? 附件:我把这个报道摘录下来让读者看,让大家知道西医的白血病治疗是怎么回事。这里讲的只是输入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和方法,过去叫骨髓移植,还有一种是脐血配对,都是利用干细胞建立新的造血功能的意思。这种方法是基于一种学术思想,即白血病是因为人的造血功能出了问题,不能造正常的白细胞,而造了幼稚的白细胞。既然是造血功能不好,骨髓是个造血系统,也就证明这个系统不好,因而需要重建。重建的方法就是植入新的骨髓,使这些新骨髓生出一个新的造血系统。看报道才知道植入骨髓的方法已被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取代,只剩下个名字了,也就是有名无实了。其中的内涵还是一样,虽然不说废止使用植入骨髓植的方法,而代之以输入造血干细胞了。现在的输入干细胞的方法,会不会与骨髓移植一样命运还得等着瞧。总之,现代医学有个不能揭的黑幕,就是失败了不讲失败,而是讲更先进了。下面的报道让我怀疑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其一是先将病人的血液像犁田一样犁几次,就是先进行多次放、化疗,将血中的幼稚白细胞杀死,让血液清洁。这种方法仅一厢情愿。众所周知的是放、化疗不仅杀死幼稚白细胞,更多的是杀死正常的红细胞和正常的白细胞。这就使得病人的体质大大减弱,它如何能利用外来的干细胞建立新的造血系统呢?这种方法之不可靠就如一个工厂车间经常出次品,经理把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统统开除,建立一个新的领导班子,换一批新工人。这么做,可以说不仅是生产不出正品,而且,有可能会比以往生产出更多的次品。 其二是从一个人所抽出的外周血里过滤干细胞的数量,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据说一个人的外周血只有4000毫升,它只能过滤出患者所需要的干细胞40%,全部解决则需要提供者的血液循环的2圈半,也就是要把这个提供者的血中的干细胞全部绞干还不够。那么这个人的血液,难道就不需要干细胞造他的血了?当然,内行的人一定会说,提供者可能要经过一段休息生养的时间后再供应。我不内行,但当然有这个可能。不过,这种愈病的方法似乎在牺牲一个健康者而去救一个病人,而且能不能救谁都不能保证,也不知道存在百分之几的希望。 其三是,给患者输入造血干细胞的数量,竟然比患者自身的全部干细胞还多,这简直是在打“人海战术”了。这不是在建立新的造血系统,而在在更换造血系统。使用这么多的外来干细胞理论依据何在?这么做能建立起新的造血系统吗? 看来,建立新的造血系统实质只是一种假想,并非真实。 见: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11-06/09/content_22974081_1.htm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夏季谨防小儿急性肾炎
jessie0090 2011-5-31 18:42
  每到夏季,儿童急性肾炎的病儿便多了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儿童容易患脓包疮、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由链球菌引起的疾病,-到夏季,机体对链球菌毒素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儿童急性肾炎。夏季谨防小儿急性肾炎,此外,夏季昼夜温差大,容易引起小儿扁桃体炎症和其他链球菌炎症,而感染小儿性肾炎。    患小儿肾炎后,因为孩子的身体还在不断成长中,各项免疫功能都比较相对较弱,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临床上,我们通常能见到很多,家长因为选择小儿肾炎西医治疗方法,结果导致很多小孩都出现了脸部肿大的变形,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gxbcn.com/sgnbq/20110517_5292.html 想了解更多的 肾功能不全的饮食 以及 肾功能不全治疗 方面的文章更多的请关注本博客 !
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
chinaneonate 2011-5-23 17:53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应用脊灰疫苗有效地预防。我国政府积极响应第41届(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决议,承诺在2000年消灭脊灰。消灭脊灰就是将脊灰野病毒(是指环境中传播的脊灰病毒)作为“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这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又一壮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进一步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消灭免疫空白,减少脱漏率: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强化免疫活动;开展和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监测。我国自1994年10月以来没有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由此说明我国已有3年无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的证据,根据全球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的建议,目前我国已进入消灭脊灰证实工作的准备阶段。如何维持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提高AFP流行病学与病毒学监测质量,完成消灭脊灰的证实工作,是1996~2000年消灭脊灰工作的重点。值得强调的是:继1995年云南省发现首例缅甸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后,1996年2~4月份云南省又发现了3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这些脊灰病例均是在入境求医的缅甸籍儿童中发现的。说明在我国的边境地区具有输入脊灰野病毒的危险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 提高AFP病例监测质量是我国当前消灭脊灰的重点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发现脊灰病例和脊灰野病毒循环,对非脊灰AFP患儿尽早明确病因,并为证实消灭脊灰提供依据。提高AFP监测工作质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AFP病例报告,这是AFP病例监测的基础,临床医生处在监测工作的前沿,要了解AFP病例报告的有关知识和要求,特别是要明确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活动。 1.AFP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监测系统使用的定义):任何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为便于AFP病例快速报告,卫生部于1994年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即:(1)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钾性);(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这是AFP监测系统的一项技术要求,即要在所有15岁儿童AFP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全球消灭脊灰的监测活动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4.质量控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的技术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AFP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各地区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不低于1/10万;(2)80%病例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病例调查;(3)80%AFP病例必须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4)粪便标本要在7天内送到省级脊灰实验室;(5)病例随访表要在75天内送达省级卫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由于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报告,也受到传染病管理法的约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下列情况,AFP病例可能漏报:(1)患儿曾就诊,但医生没有发现是AFP病例,无记录也未报告;(2)医生诊断是AFP病例,但无记录也未报告;(3)诊断是AFP病例,有记录,但未意识到或不知道需要报告。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医生不知道如何报告或报告意识淡漠。 6.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卫生防疫站负责AFP病例监测的工作人员,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了解AFP病例报告情况,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在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后,若没有发现漏报的AFP病例才能作出零病例报告。医院一定要协助卫生防疫站做好这项工作,防止漏报。 7.AFP病例诊断要点:AFP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医师面对每一例AFP患者,除了要获得详尽可靠病史,首先要认真排除假性麻痹(由骨关节疾病所致的运动障碍),然后才能确定为真性麻痹。根据神经定位不同,应进一步区别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痉挛性麻痹),还是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弛缓性麻痹)。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因其临床表现与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很相似,故这类疾病应作AFP病例报告),如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一般经数小时至几周,休克期解除,逐渐出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外,脊髓病变患儿可有尿潴留,可检查学龄儿异常感觉平面,以助定位诊断。根据每例AFP的临床特征,及时进行必要的实验检查,对AFP病因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首先强调的是粪便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这是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检验方法。首先要对发病两周以内未再服疫苗的AFP患者,间隔24至48小时,收集两份足量粪便(每份应在8克左右)标本,冷冻或冷藏条件下(2~8℃)保存,并在冷藏条件下运送至合格实验室尽快分离病毒(包括脊灰病毒及非脊灰肠道病毒)。此外,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清酶(AST、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清学检查:脑脊液和(或)血中脊灰的特异性IgM抗体(明确近期无服疫苗史)。肌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及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等。我们曾对80例AFP进行病因分析,研究结果提示,需与脊灰鉴别的疾病主要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其次是急性脊髓病变,此外尚有一些少见疾病。总之,AFP病例的快速报告,是病例调查、标本采集、病情控制以及病例最终诊断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AFP病例监测质量。 8.AFP病例分类标准:当前我国进入消灭脊灰最后阶段,必须把特异性诊断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以病毒学为基础的病例分类方法实属必要,即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的AFP病例才是确诊的“脊灰病例”,以提高病例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如果不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将无法证实消灭脊灰的目标是否达到。而以前使用的分类方法对于脊灰病例的定义为:AFP病例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诊断为脊灰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2)与脊灰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3)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4)死亡病例;(5)失访病例。在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对无粪便标本,而又有残留麻痹,死亡或失访的AFP病例即不能归入确诊病例,也不能排除,因此称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如果太多的AFP病例最后被分类为临床符合病例则意味着监测工作的失败。总之,新的病例分类标准对确诊的脊灰病例定义为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并将AFP病例分为确诊、排除和临床符合病例三类,排除病例中包括疫苗相关病例。 由于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的广泛应用,因服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简称脊灰疫苗相关病例)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关注。美国监测资料表明,首次服疫苗者VAPP发生率是再次服疫苗者的29倍,平均每年发生率0.34/100万,说明其发生率极低。经验表明,VAPP往往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在诊断时一定要慎重,任何医生在没有经过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同意不要对VAPP作出诊断。 我国证实消灭脊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监测系统要保持其应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才能全面提高AFP监测质量。因此,处在AFP监测工作前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理解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病例报告、协助卫生防疫站进行病例调查、采集粪便标本、主动监测和病例随访工作。消灭脊灰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
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父母牵肠挂肚的小儿包皮
andrologist 2011-4-20 17:39
男孩子身上哪块皮肤最重要?    答案是包皮。为什么重要?因为大家对它倾注的注意和关心最多。哪种手术是父母最可能也是最主动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的?答案是包皮环切。通常孩子得了需要开刀手术的疾病时,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其他避免开刀的治疗方法,或者能拖就拖,唯有包皮环切例外,家长常常主动带着孩子找医生做这个手术。 包皮是什么东西?    包皮是包裹在阴茎及龟头外面的皮肤。包皮在母亲怀孕3~5个月时开始生长,阴茎背侧的包皮长得较快,随后腹侧的包皮才慢慢追上,并把整个龟头包住。此时包皮的内侧表皮与龟头皮肤是粘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往往在出生后仍然如此,包皮无法翻转褪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包茎(physiological phimosis)。只有少数儿童的龟头能像大人一样自由露出,所以儿童有包茎现象是很正常的。据统计,90%的新生儿有包茎,一岁时为50%,四岁为10%。因此,在四岁前,约90%的男孩包皮都可部分翻转褪下,甚至可以褪到龟头下方的冠状沟。换句话说,生理性包茎通常会随年龄增大而自行消失,而且大部分有包茎的男孩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 上面三幅图为包皮;下面两幅图为正常包皮 何谓包皮垢?    男孩随着成长发育,在冠状沟附近皮肤内有许多皮脂腺,这些腺体会分泌一种特殊味道的黄白色泥状物质,称为包皮垢(smegma)。包皮垢逐渐在包皮与龟头间堆积,将包皮与龟头分离开,从而形成包皮与龟头之间的空腔,称为包皮腔(preputial sac)。其实“垢”并不是很恰当的用字,因为包皮垢并不是很脏的东西,包皮垢本身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危害,等龟头完全出头时,它就会自然出来了。 包皮垢 (左图为透过皮肤可隐约看到包皮腔内的包皮垢,右图为包皮翻转后包皮垢显露出来) 何谓包皮过长(redundant prepuce)?    包皮过长一般是指包皮将整个阴茎及龟头包住,龟头不能自然外露,但在清洗时通常可以将包皮翻转褪下,露出龟头。 包皮过长(左图为自然状态,右图为包皮翻转后龟头露出) 何谓包茎(phimosis)?    包茎与包皮过长不同。包茎是指包皮前方开口太紧,包皮不能翻转褪下露出龟头。排尿时尿液容易聚积在包皮腔内,使包皮膨大如气球(也称为“气球现象”)。 包茎 包皮有用吗?    有用。它可以保护细嫩的龟头使其免遭外界环境的刺激和损伤,尤其在婴幼儿容易发生尿布疹的阶段。所以,如非必须(请参考下面的内容),在儿童期尽量不要行包皮环切。 包皮会带来哪些麻烦呢? 1、包皮过长,尤其时包茎,容易在包皮腔内积存包皮垢,混合排尿时残余的尿液,产生怪味道,并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发炎,即包皮龟头炎。包皮发炎最常出现在龟头快要出头又没有完全出头的尴尬时期,这时通常为幼儿园或小学生。如前面所讲到的,包茎如包得好好的,通常不会有问题,但随着包皮慢慢与龟头分离,龟头与外界有了接触的机会,细菌也就有机会趁虚而入进入包皮腔,此时由于包皮与龟头尚未完全分开,无法进行彻底清洗而引起发炎,此时包皮会有红肿、疼痛,甚至有流脓。也有些儿童的包皮的确太长,每次小便完都会有少许尿液残留,再加上不注意清洁,长期刺激皮肤而引起湿疹等皮肤炎症。 包皮龟头炎 2、包茎或包皮开口狭窄易引起包皮嵌顿。包皮开口处有一包皮环,是整段包皮最紧的部位。包皮开口狭窄既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因长期发炎引起包皮开口粘连而后天形成的。当包皮尚无法自然翻开的时候,如果勉强将它翻开,未能及时推回原位,就可能会发生包皮嵌顿。这是因为包皮开口太紧,强行翻开后包皮环卡在阴茎冠状沟上,由于龟头及包皮环远端包皮的血液循环受阻而发生水肿,越水肿则卡得越紧,这种情况属于外科急症,必须马上处理,否则有造成包皮或龟头缺血坏死的可能。 包皮嵌顿 何时情况下需考虑手术? 1、国外学者建议若5岁以后仍然包茎,需考虑手术。我们则认为,9岁以后仍然包茎,以类固醇药膏涂抹无效,包皮  仍难以翻转褪下,在考虑手术。 2、反复性的包皮龟头炎,甚至尿路感染时,不论几岁都需尽快手术。 3、发生过包皮嵌顿。 何种情况下不考虑手术? 1、刚出生的婴儿一般不需要手术。 2、阴茎发育异常(如尿道下裂,需保留包皮当尿道重建的材料)。 3、小孩包茎以类固醇药膏涂抹后,包皮可翻转褪下,不一定需要手术。 4、包皮过长但可翻转褪下,容易保持清洁,不一定需手术。 5、隐匿阴茎(又称为隐藏式阴茎)。虽然阴茎本身是正常的,但包埋在下腹部肥厚的脂肪组织里,看起来很短小,   龟头也被包皮覆盖,此时需要的是减肥。这些小朋友的阴茎外观很小,其实大部分阴茎藏在脂肪层下,包皮因而  给别人一个太长的错觉,如果不幸割了包皮,包皮就太短了。 隐匿阴茎(包皮环切的禁忌症之一) 手术选用何种麻醉方法? 1、婴幼儿较容易安抚固定,可施行局部麻醉手术。 2、8岁以下的儿童一般较难沟通,不易安抚固定,大部分可采用全身麻醉。 3、8岁以上的儿童通常采用局部麻醉。 术后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 1、伤口皮下淤血肿胀。 2、伤口感染发炎。 3、伤口愈合不良。 4、阴茎麻木感。 5、龟头有冰冷的感觉。 6、包皮切除太多,阴茎勃起时会有牵拉感。 7、龟头过度敏感,但不久习惯后就不再感觉不舒服了。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包皮龟头炎的急性期需先服用药物控制,等发炎消退才能手术。 2、有非常少数的人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 3、术后开始服用消炎止痛药,可相对降低术后的疼痛。但麻醉药效过了之后,手术伤口仍会感觉疼痛,尤其术后第  一天晚上睡眠中的夜间阴茎勃起会牵扯到伤口较难过,通常隔天之后就慢慢不痛了。 4、伤口完全愈合约需七天,七天内伤口最好保持清洁干燥,小便时不要弄湿纱布,术后2~3天回门诊换药;如果纱  布不小心弄湿,可提前回医院换药。伤口用可吸收线缝合,所以不需要拆线,一周后缝线会逐渐脱落。术后有时  会出现包皮水肿或瘀血,通常会逐渐消退。术后七天即可冲澡。 5、激光手术是以激光取代手术刀,伤口仍需缝合。 6、儿童较难照顾,不易敷药,可以粘贴小纸杯罩住阴茎保护,以防碰触疼痛。回诊时可不用再包扎,以碘伏溶液浇  在伤口上消毒预防感染即可。 7、有些儿童的包皮与龟头部分粘连在一起。手术时会将其分开。术后数天内龟头及包皮上会覆盖一层黄色分泌物,  慢慢变成结痂。一周后等痂下的新皮肤长出,结痂逐渐脱落,就会有正常的皮肤外观。 男孩子身上哪块皮肤最重要?   答案是包皮。为什么重要?因为大家对它倾注的注意和关心最多。哪种手术是父母最可能也是最主动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的?答案是包皮环切。通常孩子得了需要开刀手术的疾病时,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其他避免开刀的治疗方法,或者能拖就拖,唯有包皮环切例外,家长常常主动带着孩子找医生做这个手术。
个人分类: 男性|16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合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三个层次
热度 2 honluo 2011-4-4 08:20
“我能把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与····结合起来使用吗?” 对于这一问题,Pichot和Dolan(2003)提出的三个水平可供思考: ( Pichot,T.Dolan Y.(2003),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Its effectice use in agency settings.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 第一水平,将一些焦点解决技术纳入其现有的治疗方法中,之前所用的疗法依旧占主导地位。 第二水平,把SFBT的技术和核心理念作为治疗的基础。即由来访者引导,咨询师通过非专家角色使来访者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第三水平,把SFBT的核心理念当作一种人生哲学,不仅仅普遍应用于咨询室的工作中,还应用于机构的运作方式中,与同事的相处方式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中。 显然,第三水平是个人的奋斗目标,也是这个博客的意义所在! 有一种价值观引导生活工作的感觉真好!
个人分类: 焦点论坛|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疗法与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11-3-30 11:13
阅读疗法 是一种藉由阅读图书或接触其他信息材料,帮助读者纾解负面情绪困扰,进而达到身心平衡之状态。通常是由 图书馆员 、心理治疗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针对个别需求,进行材料选择,并利用这些材料给予读者治疗。   阅读疗法的英文名称为bibliotherapy,为希腊文biblion(图书)跟therpeia(治疗)两字的结合。其又有:读书疗愈、书目疗法、图书医疗法、图书治疗法、文献治疗、信息疗法等多种名称。书目疗法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直接教导读者如何做才能解决他们目前所遭遇的情绪问题,而是让读者在接触适合的图书信息资源(例如:书本、影片、音乐等)后,对其内容产生「认同」、「净化」、「领悟」,并在经历这些过程后,能对他们目前所遭遇的困难有新的认知与体会,进而解决自身遭遇的问题。   阅读疗法是由图书馆员或专业人士(例如:心理治疗师)依据读者的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素材帮助读者从负面情绪中释放,读者进而自我治疗,找到恢复的力量。总而言之,阅读疗法除了具有心理、情绪治疗的功用之外,也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而使他们从目前遭遇的问题中成长、发展;同时,阅读疗法也是一种藉由与材料内容互动,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refresh=TID=20214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query: bibliotherapy C-query: Psychology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163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20214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934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 138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view_b_txt.cgi?ID=20214 job id # 20214 started Tue Mar 29 22:16:42 2011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html/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20214 Search ARROWSMITH A A_query_raw: bibliotherapyTue Mar 29 22:17:20 2011 A query = bibliotherapy started Tue Mar 29 22:17:20 2011 A query resulted in 360 titles 20214 Search ARROWSMITH C C_query_raw: Psychology Tue Mar 29 22:18:04 2011 C: Psychology 830323 A: pubmed_query_A 360 AC: ( bibliotherapy ) AND ( Psychology ) 163 C query = Psychology started Tue Mar 29 22:18:04 2011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163 titles 934 B-terms ready on Tue Mar 29 22:19:28 2011 B-list on Tue Mar 29 22:27:42 2011 1 compulsive buying 2 panic disorder 3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4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5 self management 6 self harm 7 expressive writing 8 panic attack 9 depression anxiety 10 social skill 11 group cognitive 12 stimulant medication 13 anxiety disorder 14 social phobia 15 behavioral therapy 1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17 cognitive behavioral 18 deliberate self 19 lesbian 20 psychoeducation 21 smoking cessation 22 children externalizing 23 reminiscence therapy 24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25 major depressive 26 anxiety depression 27 mood anxiety 28 assisted cognitive 29 lifestyle 30 therapy depression 31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32 attention deficit 33 aphasia 34 treatment depression 35 anxiety depressive disorder 36 treatment anxiety 37 relapse prevention 38 behavioral treatment 39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40 spiritual 41 treatment fear 42 anxiety depressive 43 externalizing problem 44 telephone helpline 45 health related 46 skill training 47 cognitive treatment 48 insomnia 49 meta analysis 50 depressive symptom a 5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52 cardiac rehabilitation 53 underserviced area 54 weight loss 55 depression primary care 56 orgasmic 57 risk adolescent 58 healthy lifestyle 59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60 psychological distress 61 psychiatric outpatient 62 depressive symptom 63 alcoholic anonymous 64 systematic review economic 65 hearing 66 treatment anxiety disorder 67 family intervention 68 panic 69 phobia 70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71 therapy obsessive compulsive 72 unipolar depression 73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74 obsessive compulsive 75 cognitive behavior 76 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77 treatment attention deficit 78 internet 79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80 sexual dysfunction 81 depressive disorder primary 82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 83 cardiac event 84 drinker 85 deliberate self harm 86 obsessive 87 psychotherapy 88 treating depression 89 poetry 90 behavioral treatment chronic 91 fear flying 92 life anxiety disorder 93 website 94 behavioral therapy obsessive 95 psychotherapy depression 96 intimacy 97 marital 98 compulsive 99 late life 100 treatment behavioral 101 depressive 102 cbt 103 depression children 104 behavior therapy 105 computerised cognitive 106 randomized controlled 107 depression late 108 depression a meta 109 self help 110 chronic illness 111 spiritual care 112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113 satisfaction 114 disorder primary care 115 spiritual nursing 116 human sexuality 117 therapist 118 health nursing 119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120 benjamin 121 nursing intervention 122 personality 123 outcome study 124 personality disorder 125 randomised controlled 126 adolescent psychiatry 127 campus 128 depression older adult 129 stepfamily 130 attention 131 life anxiety 132 narrative skill 133 mental health 134 self help intervention 135 treatment chronic insomnia 136 economic evaluation 137 unipolar 138 student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2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症研究国际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870 - 2011年
xupeiyang 2011-3-29 12:42
《科学》特刊:向癌宣战四十年 抗癌路仍漫漫 40年来的重要事件: 1978年,美国开始了第一个癌症生物学治疗方法——α干扰素的临床试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抗雌性激素它莫西芬(tamoxifen)用于预防乳腺癌的复发; 1980年,罗伯特·加洛和其他人分离出人类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1型,这是一种引发癌症的病毒; 1983年,研究人员创建出几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作为癌症研究的模式动物; 1985年,对乳腺癌患者的随机临床对比实验显示,乳房肿瘤切除手术加上放射性治疗,其效果与乳房切除手术一样; 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哈罗德·瓦尔默斯和迈克尔·毕晓普,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第一个原癌基因; 1992年,FDA批准紫杉树皮衍合成生紫杉酚(Taxol)用于乳腺癌治疗; 1996年,美国癌症协会和其他报告指出,美国癌症死亡率第一次呈现实质性下降,从1991年到1995年下降了2.6%; 1998年,FDA批准单克隆抗体药物赫塞汀(Herceptin)用于治疗过度生产HER2的转移性乳腺肿瘤;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对《纽约时报》说,阻断肿瘤血管的生长能“在两年内治愈癌症”; 2005年,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癌症基因图谱计划; 2007年至2008年,乳腺癌发生率下降,主要归功于更好的扫描技术和荷尔蒙替代治疗法的减少; 2010年,国家肺癌扫描试验发现,螺旋CT筛查能降低癌症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FDA批准Provenge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515.shtm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special/cancer2011/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vjdyr4ghwpsoIpI1bI0 信息分析报告 Neoplasms.docx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切莫网上自诊
热度 2 andrologist 2011-3-9 19:59
生了病怎么办?当然该去医院。不过,如今不少人生病后,首选的不是去医院就诊,而是轻点鼠标,按照网上提供的治疗方法自我医治。现在无论你是大病还是小病,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进行自诊,自己处理一下就完事了。这种风靡的方法有个称谓,叫“网上自诊”。 “网上自诊”也称“网络自诊”,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都市人的健康常亮红灯。由于网络方便快捷,不少年轻人便“上网自诊”,由于部分年轻人的热捧,许多医药网站纷纷推出时下较为盛行的“网上自诊”服务。澳大利亚医药协会(AMA)认为网上医药信息泛滥弊大于利,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求助正规医生前会在因特网上寻求诊疗建议。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网上自诊”,立马找到10多万个网页,而当输入“在线医生”时,立刻出来了500万个相关网页。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开设网上自诊的大多是私立医院,往往帮人诊断后直接推荐某某医院的所谓专家;还有一类是在网上推销药物的,是药商的推手。网络的虚拟性也会给“自诊族”带来求医问药的诚信风险,比如网上搜索出的有些是不专业的医药网站和一些个人提供的信息,让缺乏医疗知识的患者很难分辨其真实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很快就能知道如何浏览书页、文件抑或期刊,粗略地理解其可信程度……然而任何一个疯子都不用花一点钱就可以把任何东西放到网上。作为一个整天在家看这种东西的人,你必须不停地问自己“这个可信吗?” 生病以后上网自诊尽管快捷方便,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在网上自诊的人其实都知道它的弊端。专家称有风险不可盲从。即便不是医生也知道,同样的症状,往往预示着不同的疾病;而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即使是相似的症状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一些小毛病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疾病,这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仅靠症状描述无法辨别。所以,“网上自诊”的“误诊率”可能会相当高。因为不科学,“误诊”率高,有可能留下疾病隐患,甚至带来生命危险。而一旦出现误诊,就等于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开玩笑。 使用因特网后,病人会误解简单的症状,导致严重焦虑。在临床上常见到患头痛的病人认为自己得了脑瘤,而很多手指刺痛的病人则会误以为自己得了多发性硬化。医生在解释病人得什么病之前,不得不解释为什么没有得神马神马病。这势必进一步增加病人的紧张情绪。 此外,诊断病情时需要通过医生及专业仪器的仔细检查,网上诊断现象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如果一味相信“网上自诊”的结果,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患者病情。因此,专家提醒市民,“网上自诊”虽然快捷方便,但终究不能代替医生当面诊疗。执业医师在独立从业前,须经过至少十年的训练。因特网搜索引擎与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话,就不要盲目的相信网上自诊的结果,生病时最好还是去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科学治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便秘的治疗方法
xupeiyang 2011-1-18 20:46
东方红 9:57:55 我请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东方红 10:01:29 我的胃肠是在不好,便秘很厉害,吃了很多药,不管事啊,吃的时候好使,不吃就还一样,有什么好的药方吗? 黄芪白术等入药有助缓解顽固性便秘    结肠炎易引起便秘 可通过中药灌洗法缓解症状    晚饭后吃生白菜心可治习惯性便秘防痔疮    排泄物细菌易致多种疾病 长期便秘可引发痔疮    晚饭后吃生白菜心可治习惯性便秘防痔疮    按揉气海穴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    银耳百合糯米粥可治习惯性便秘    冬笋味鲜降压降脂助消化防便秘    爱喝浓茶会加重便秘 睡前一杯酸奶缓解症状    冬笋味鲜降压降脂助消化防便秘    专家支招防治儿童便秘:捏脊疗法可缓解症状    不生孩子也会盆底肌松弛 女性应避免便秘痔疮    缓解便秘9个绝招:精油按摩激活肠道神经    每日10分钟腹部按摩可消除赘肉改善便秘    大步疾走半小时有助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顺时针揉腹可治老年性便秘    6招应对更年期便秘:多吃粗粮常喝酸奶    冬饮麦冬水可缓解干燥便秘    清晨转腰促进胃肠蠕动可治疗便秘    常饮生地黄蜂蜜水可缓解儿童便秘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