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芦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原来 松树 和 芦苇 也是朋友
大毛忽洞 2019-1-19 09:39
几棵芦苇和松树生活在一起,俗话说:物以类聚。古人云:岁寒三友,意思说松树有两个朋友 但是,照片表明,芦苇也是松树的朋友,它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看看,这芦苇的身材不亚于竹子,叶子在冬天也是郁郁葱葱的 看看,这芦苇的节气,也不亚于竹子,高大的松树却乐意为这些芦苇遮风挡雨,因为它们是朋友吗! 这些芦苇身高比不上松树,但是在草丛里还是鹤立鸡群的
个人分类: Arbutus greenway|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鸥芦苇大剧院
xucq45 2018-11-4 23:38
上礼拜天(10.28)上午,我开车到江北大剧院附近转了转。秋风瑟瑟,阴云密布,然而, 秋叶的色彩斑斓和漫天飞舞的红嘴鸥,给塞外的深秋带来无限的生机。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荻
热度 4 liyou1983 2018-11-2 14:3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即是芦、荻,与蒲、茅、蓼、萍、荷、菱等都是亲水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河湖滩岸。家乡小镇在河之南,江之北,西依运河,东临大海,河渠交织,池塘星布,芦、蒲、荷、菱等物随处都有,荻却是难得一见。直到当年家中修建房屋时,才偶然认识了它。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小镇北大街的东屋年久失修,小雨淅沥,大雨无眠,必须翻建了。谚语:与人不睦,劝人盖屋。建房置业虽是喜庆的事,但破土动工,牵涉广,工程大,耗费多,劳民伤财,轻易不为 。 正如孔尚任《桃花扇》中唱的, “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人们往往从反面理解这句话。 当时,永远健康的副统帅折戟异国,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日暮途穷,父亲也不再是被单位看管的“五一六”分子,能够常常回家了。思忖再三,尽管 砖、瓦、笆、梁等几乎都是政府控制、难得买到的建材, 父亲大胆决定:盖房子!动用了多年积攒和各种关系, 使上了水泥瓦、钢筋梁等小镇以前几乎未用的新兴材料,新房终于在秋雨来临前完工了。 老式的砖木房屋,必须在椽檩上、屋瓦下铺一层板材或笆篱。板材严重短缺,替代品是高梁、芦苇编扎的屋笆,但这也难以买到。某一天下午,突然运来了一车没见过的屋笆,材料类似芦苇,但比芦苇瘦细。父亲很得意的说:这是荻笆,荻子编的,产自南边! 荻子!自此就记住了这种植物。曾在家乡四处寻找,终于在镇南的一片水荡边发现了几丛荻子。芦苇高大丰盈,中空皮薄,可编芦席,可揭笛膜,微甜的芦根咂摸生津,蓬茸的芦花冬天还可暖脚,一种俗世可亲的植物。荻子,高低、茎叶、花序都与芦苇十分相似,但茎叶、花序更细,颜色深绿或淡紫,纤弱清秀,茕茕峭立,逆风俯仰,扞格少用,二者几乎难以分清。 北方亦有荻子,而南方更多。芦荻晚汀雨,柳花南浦风。芦、荻葱茏苍茫,入诗入画,古代诗人似乎更钟情于荻。因为熟识,以后当读到“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霜浓竹枝亚,岁晚荻花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类的诗句,便多了几分会意和亲切。 白水青山生晚寒,荻花枫叶带离声! 父亲五十年代初参加工作,敢想敢干,能写善书,曾是政府机关、国有单位的后起之秀和培养对象,出差远至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北京也多次往返。然而,经历了一次次运动,特别是十年浩劫,几经摧折,转而愤世嫉俗,难以与时推移。修建房屋应当是父亲持家的首次壮举,也是人生事业的难得成功。 离开小镇,辗转二京,人过中年,而父母墓木早拱。曾是左近颇为新潮的老家房屋,以及房前小半亩的花园,也转与他人多年了。
1013 次阅读|7 个评论
白洋淀:冰雪消融,芦苇纵横
热度 3 ncepuztf 2018-3-30 22:51
朋友今来访, 雄安陪一逛, 拍下几张像, 难忘是时光。 【冰雪消融,芦苇纵横】 【长廊两端,大地映红】 【小飞成群,若鱼空中,忽见不动,原成网虫】 【标语很红,水印挺清】
个人分类: 生活|906 次阅读|8 个评论
蒲苇青青艾蒿香
热度 1 liyou1983 2017-5-16 13:53
一 少小离家,久居京城,地方大,人口多,且多是东西南北的人,红火的是互联网经济和域外风尚,中秋、春节之外,传统节日的气氛并不浓烈。随着清明、端午、中秋增为法定节日,原本渐渐淡忘了的端午和远离的家乡,重又清晰热闹起来。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又名端阳、重五(午)、龙日等。老家在江苏北部,河之南、江之北的一个平原小镇,河渠众多,蒲苇丛生。当年,政治运动不断,居民生活贫困,传统却若断若续地保持着,端午仍然还是一个简朴而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因何而起,纪念何人?书上有毒龙、恶日、伍子胥、曹娥、屈原等多种来源,家乡似乎没有明确统一的说法。清明、谷雨之后,风日柔暖,草木茂盛,也是虫蚁惊起,疾病多发的季节,汉代即称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居民插蒲、焚艾、浴兰、佩缯,以及裹粽、食蒜、雄黄酒、赛龙舟等等,大抵具有除瘟驱邪、祈求夏安之意。 正如欧阳修《渔家傲》所歌:“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从文化上看,远古时江苏南部属吴、楚文化,北部受中原、齐鲁影响,晚近以来语言大致分为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江浙一带,端午节或许与吴越争霸的历史关系更大。伍员伍子胥本楚国人,父死家破而奔吴国,后助吴伐楚,又大败越国。因功高震主,伍子胥终被吴王夫差赐死,五月五日沉尸大江。由此,端午节或为吴人纪念伍子胥之日。越国兵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练兵复仇,龙舟竞渡又有越人纪念越王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传说。 吴越弹指间灰飞烟灭,对家乡影响久远的还是楚汉文化。楚发源于丹江流域, 立国于西周成王时,最初的疆域在今湖北地区,后来四方扩展,向东北一直到今江苏和河南东部、山东南部,如公元前 632 年晋楚城濮之战就在今山东鄄城,公元前 431 年楚简王北上灭莒(山东莒县),两湖、江淮都是楚文化的范围和汉文化的基地,周秦时期的楚汉文化并非中国象棋中的壁垒森严。 秦统一后不久,河南人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安徽宿州)揭竿而起,国号张楚;江苏下相(宿迁)人项梁、项羽在吴中(湖州,非苏州)兴兵,彭城丰县人刘邦在沛县起义,三杰韩信、张良、萧何也祖籍或客籍江苏。这些都是楚地,这些人也都打着兴楚灭秦的旗号。如项羽最初拥立的共主是楚王后裔,又称楚怀王、义帝,他在江苏彭城建都仍称西楚霸王 。汉代以来,端午祭祀之神渐渐集中于战 国末年投江而死的楚国诗人屈原,也就是具有了文化和教化的双重意义。屈原之说起源较晚,影响最大。何况,子胥复仇,吴越争霸,虽显先民的 隐忍刚烈, 究是人类的自相残杀,更喜欢忧国哀民、反对暴秦、苏世独立、宁死不辱的诗人屈原的端午。 二 端午的风俗,各地大同小异。每近端午,家乡则包粽子,缝荷包,煮鸡蛋,檐下插着或门上挂着一簇簇的蒲、艾。蒲叶细长,形如宝剑;艾香浓烈,半干不湿的艾棵点燃后,浓烟滚滚,还可熏除蚊虫:这两者或许都是作为驱毒避邪、诛魔镇宅之物了。荷包用红红绿绿的棉布和丝线缝制,多为心型,手巧的还可锈上花鸟图案,里面装上配制的香料,馥香扑鼻,挂在身畔,或者送人,别有一番情义。宋代陆游《乙卯重五》写到: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千年前的习俗,今天还延续着。至于赛龙舟、雄黄酒、缠五色丝线等,当时似乎未见,也可能格于政策形势,吐故纳新、删繁就简了。 艾蒲青,荷包香,小孩子最眼馋、最盼望的还是包粽子、煮鸡蛋。家乡多种水稻,但人多地少,出产有限,稻子或者征作公粮,或者用于换回数量更多的粗粮,家庭食用并不多。粽子用青翠阔大的芦叶包好,马兰草扎紧,若再加进枣、糖等料,下锅煮熟,别有一番香甜。由于大批资本主义,每家限养鸡鸭,鸡蛋主要用来换钱购物,端午节一人一个白水红壳鸡蛋,确是难得的美味了。 下午或者晚上,炊烟过后,阖家团坐。桌上粽子飘香,鸡蛋诱人,几个炒菜,大人斟上一杯白酒,忙中偷闲,苦中作乐,曾是童年温馨的时光。 三 包粽子,就要采粽叶。南方可能多用箬叶,箬竹的叶子。江苏大部分地方属于黄淮平原,并不生长箬竹,包粽子主要使用芦苇的叶子。 家乡降水较多,地形北、西高,东邻大海,河渠纵横,河水一般是流向东、南。又兼平原地带,土壤肥沃,一旦风调雨顺,庄稼收成极好。民国时人们戏言,夏秋如果不发大水,连叭狗都可以娶上小婆子。不过,地势平坦,落差极少,夏秋阴雨连绵,天地一片汪洋,极易洪涝成灾。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冬闲季节,家乡大修水利,乡民锨挖肩扛,整整苦干了十多年,硬是自北向南开挖了七条泻洪、灌溉的支渠,建成了土地平整、沟渠密布、绿树成荫的农田水利网,这一成就还曾在《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年鉴》和全国农展馆介绍过。几万人口的小镇,高考恢复后,又走出了五六千名大中专学生。 端午节前一天,父母就让我们采芦叶,割艾蒿,有时还采些白蒿。出了小镇,东西南北几百米外都有河渠,池塘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小镇北面,河水清清,蛙鸣阵阵,鱼虾游来游去,鳞须清晰可见,渴了捧起水就可喝。水畔密密麻麻地生长着高大的芦苇和各种野草花,水中有荷、菱、水浮莲、绿萍、红蓼。曾有几年,水里突然多了螃蟹、小龙虾,雨后,水位上升,螃蟹、鳝鱼纷纷钻出,四处爬行,有时在院子里就可以捉到。后来,改革了,土地承包,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工厂不断兴建,河渠、池塘渐渐污染淤积,螃蟹消失,鳝鳖罕见,只有不怕污染的外来小龙虾还顽强活着,麻辣小龙虾据说走向了世界。 京城超市有时也卖粽叶,但粽叶干黄,早无泡米包粽的心情,只买些现成的粽子。家乡的粽子以甜为主,在米里加点大枣、红糖之类,花样不多。市上荤素、甜咸兼有,常买的有北京稻香村的甜粽、嘉兴五芳斋的肉粽等。前些天,已经采购几种,放入冰箱了。。
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芦苇明月夜空(附网友赠诗)
xucq45 2017-2-3 20:23
昨天晚间,陪老伴去县医院静点。抽空来到楼外,只见晴朗的夜空悬挂一轮弯月和少许夜星,路边芦苇随风摇曳,好一幅夜空美景。可惜未带相机,只好用手机拍了几张。 附网友赠诗: 华灯初上望夜空,云遮月朦少许星。 芦苇轻摇蛙蝉静,一树高耸意境浓。 (枫叶)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4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丛中雀
热度 1 huailu49 2016-2-20 11:23
个人分类: 动物世界|1887 次阅读|2 个评论
蓝天下的芦苇
huailu49 2015-11-18 10:29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芦苇荡,别有一番滋味
热度 6 zywsict 2014-11-1 18:15
什么时候来场东风,吹散这该死的雾霾!
个人分类: 图片博文|24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京东苇荡 2011-07-16 17:38
taodeng 2014-2-23 13:27
北京 顺义 汉石桥 盛夏的芦苇长得密不透风,不禁想到那过去的岁月,雁翎队藏身苇荡丛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电影画面。现在这里成为水禽的天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这个季节的风景。今天的主角无疑是苇鳽,到处都能看见它们在愉快地捕鱼捉虾。池鹭则高傲地依旧老等,而黑水鸡一家在亲切地觅食,连小红骨顶都敢自由活动了。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苇·荷
热度 7 huailu49 2013-7-31 06:01
博友推荐的插曲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3882 次阅读|20 个评论
校园秋色(4):芦花飞舞
热度 11 rczeng 2011-11-7 20:47
校园秋色(4):芦花飞舞
眼看深秋即过,唯恐秋色被一夜海风吹走。2日一吃完午饭,中午午睡也不睡了,拿起相机就去生活区晃悠。 路过山科大幼儿园附近,往马路对面致远中学一望,猛见校门西边一片芦苇, 伸展着妙曼身姿, 向我招手示意。我心中不禁一阵惊喜,横穿马路,绕过一片菜地,跨过一条低洼的小沟,爬上一块坡地,在菜地高处就是一片小小芦苇荡。 柔柔的芦絮在秋风中点头哈腰,列队迎候我的光临。 如雪的芦花在秋风中却是如此俏皮,给她拍个特写,她却搔首弄姿,左摇右摆,煞是费神。 相关链接: 吕洪波:小珠山摄影:红叶花草话深秋(续) 1.背景为科大家属区楼房 2 3 4 5 6 7 8 9 家属区(山海花园)门口的致远中学大门
528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去野鸭湖看芦苇
wildlife331 2010-11-2 13:38
去延庆县的野鸭湖,初衷肯定在于野鸟,不过没看到几只,芦苇不错。 水底世界 白骨顶,看到的为数不多的野鸟之一 对话 最喜欢的一张 好红啊。 继续感谢Z 同学的相机,Q同学的望远镜。
个人分类: 悠悠优游|5065 次阅读|5 个评论
可乐的“讥讽诗”
陈龙珠 2010-7-20 20:12
本博近日编发了双休日在杭州郊外水边所见的 雨后芦花 组照,以为科学网的网友们欣赏一点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 今日午时,该文下先后出现了2个讥讽诗。北京的那位连打油都算不上,纯粹就是一个打手的腔调,本博无兴趣议论。 还是先看看这位在美国德克萨斯的网友之作吧: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稀里哗啦题照 ip:72.130.154.* 雨后芦花故作娇, 头重脚轻似断桥。 清明时节微风起, 残砖碎瓦遍地毛。 意境显然与我的那组图片相悖和不协调。为了让远在大洋毗岸的这位网友感受啥叫阳光,且示礼尚往来,午饭后我还是和了他一首: 天蓝云白柳枝娇, 学人信步卧龙桥。 清风抚水潋滟起, 芦花一岸无鸵毛。 除了上述心境问题外,这位网友的诗句还缺失了生活和科学常识,犯了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曾经讽刺过的主观主义学风的错: 墙上 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不过,尚也难怪这位网友,急急忙忙地奔出了国门,哪能那么快就扎进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且根深蒂固起来呢?目前只熟悉市井的墙上芦苇,倒也情有可原。 殊不知,我欣赏并推崇给网友们的 芦苇 , 根植于大地 ,水足肥沃,茎粗杆壮,其抗拔能力,或许是那些一时不舍得吃饱牛排的人儿,所左右不了的。这样的芦苇,叶绿养眼,絮洁高雅,为药健身,是大自然奉献给人们的一种瑰宝。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884 次阅读|1 个评论
雨后芦花
陈龙珠 2010-7-18 22:18
阴霾曲散, 天高云彩; 虫歌蜓舞, 白絮情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爱上芦苇地
kestrelwing 2008-11-11 13:12
爱上芦苇地 With his ear to the reedstems, caught at intervals, something of what the wind wet wispering so constantly among them. the wind playing in the reeds and rushes and osiers (Kenneth Grahme, 1908,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 Even now, there are only few that go down into the reedbeds for pleasure or profit (profit being either income 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ose of us who do, find the pleasure as well as the profit. 'Solitary' is the proper word to describe being all day surrounded by reeds, seeing only reeds and sky, hearing only reeds and birds. A unique experience (Sylvia Haslam, 2003, Understanding Wetlands: Fen, bog and marsh ) 前辈是如此描述的芦苇地,我能体会到Haslam那个solitary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在芦苇丛里迷失方向的时候,还有次小师弟从芦苇丛里打来求救电话,他说他找不到出来的路了~不过都是有惊无险。站在3-4m多高的芦苇丛里,你能看到的只有头上的天空和密密的芦苇枝,偶尔从你身边经过的小鸟,还有地上爬满的螃蟹和芦苇枝上各种虫子,不过我相信在英国的科研工作者进入芦苇地里感觉会很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芦苇只有不到2m高。不钻进芦苇丛里当然看到是大片的芦苇,还有风起芦苇浪啦~ 这个图也许可以想象一下站在芦苇丛里的感觉~ 之所以关注芦苇,起源于一种鸟震旦鸦雀。而震旦鸦雀的关注,还得到本科毕业那会儿(2002年),当年导师提前带我出去野外,去的是南汇边滩(当年的南汇边滩芦苇地还是有的,当年的南汇边滩是现在的临港新城,出了城就是江和海,和那个新奥尔良类似的,嘿嘿,没恶意的),在那的芦苇地里第一次见到了震旦鸦雀,虽然那时候已经开始和鸟友出去观鸟,但是那之前还没有见过震旦鸦雀,所以当时还是个个人新记录~,也因此给了导师一个吹的机会,依稀记得导师当年说,国内震旦鸦雀的第一个研究是华师大的一位先生做的(其实是华师大生物系毕业的),主要是种群生态学的一些东西,而对于其他的方面了解很少,比如食性等等~~~总而言之,导师似乎有意把这个作为研究的对象~~,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这个震旦鸦雀,直到2006年,才开始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芦苇地里去关注震旦鸦雀。 这个就是震旦鸦雀了,不进入芦苇丛里比较难见到的,可能也是早期对于他的了解很少的原因,就如Haslam说的,很少有人愿意跑到芦苇地里去~~ 虽然我有时间和精力去调查震旦鸦雀,我的主攻方向是湿地生态恢复鸟类栖息地营建的相关生态学问题,震旦鸦雀只能算是顺带着的兴趣,而刚好栖息地营建实验的基地是在一大片芦苇地中,机不可失啊,于是经常徘徊在芦苇地里,逐渐陷入到这片芦苇地里。 震旦鸦雀对芦苇的依赖性极强,他是他唯一的栖息地,他依赖他获取绝大部分食物,他依赖他获取巢材、提供巢址,他的一生都在芦苇地里渡过~在ecological specialization里有habitat specialization,foraging specialization,behavior specialization,dieatry specialization~震旦鸦雀大概可以占到好几个,而这一切都起因于震旦鸦雀分布在芦苇地里。因为震旦鸦雀取食芦苇上的昆虫,我想知道芦苇地里的昆虫,因为震旦鸦雀对芦苇的依赖,我想知道芦苇的变化对震旦鸦雀的影响,我也想知道震旦鸦雀对芦苇是不是有影响,还有那些比如爱爬芦苇杆的螃蟹,我想知道这些螃蟹是不是会影响震旦鸦雀繁殖,我也想知道震旦鸦雀是不是意识到这些爱爬芦苇杆的螃蟹是个危害,还有螃蟹会吃芦苇叶子,这些螃蟹的行为是不是会影响芦苇、进而影响震旦鸦雀,这些螃蟹行为会不会影响芦苇上的昆虫,进而影响震旦鸦雀的食物获取~~总而言之,芦苇地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我想知道。也许最后,我想知道的是震旦鸦雀的特化是怎么来的,这种特化又是如何适应芦苇地生活的。 喜欢爬上芦苇枝去吃芦苇叶子的无齿螳臂相手蟹,这种螃蟹在长江口的芦苇地里数量巨大,不过传统的观点认为他是碎屑食性的,主要吃凋落物;最近稳定性同位素的证据表明他主要吃底栖藻类;而我观察下来,他吃芦苇叶子的量绝不会小于底栖藻类,我更偏向于他是一种herbivore~ 爬在野茭白上的无齿螳臂相手蟹。野茭白相对于芦苇来说,矮小而植株稀疏,无齿螳臂相手蟹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溜到芦苇地旁边的野茭白地里来吃茭白叶子,这些茭白往往被吃的光光的,herbivore的不对等取食作用(asymmetry),也许是盐沼往往形成单一种群落的原因之一呢,呵呵 悦目金蛛,捕食性节肢动物也大量存在于芦苇地里,这些捕食者的存在也会影响芦苇上的昆虫分布等,而螃蟹的攀爬又会影响蜘蛛的分布,这其中的关系想来是很复杂了。以往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相互关系的研究按照两条线来的多,一条是底栖动物植物环境,还有一条是陆生节肢动物植物环境,前一条可以看成是湿的,后一条可以看成是干的,也颇有湿地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交界类型的特征哈,不过我想底栖动物和陆生节肢动物之间相互联系也是完全可能的,螃蟹和蜘蛛的关系及其对herbivore的影响,也许是个起点~ 芦苇日仁蚧或者宫仓仁蚧,山东芦苇营生的人叫他苇虱。数量巨多,躲在芦苇叶鞘下、附着在茎表面,二龄以前可以自由活动,选择芦苇杆,二龄以后就只能附着不动了,雄性个体很少见,见到的都是雌性。这是震旦鸦雀在长江口地区的主要食物之一,因为这虫子全年都有,只要你不把芦苇全收割光。一个朋友说,在黄河口的芦苇丛里,震旦鸦雀也是主要以这种虫子为食,虽然后来在东北也试图去找过这种虫子,没有找到,不知道那边的震旦鸦雀是不是也主要吃这种虫子。这个虫子,日本的研究者Kaneko做了很多工作,不过是关于鸟类取食对他以及他的拟寄生生物(parasitoid)的影响的~ Gall makers,某种芦瘿蚊在芦苇枝上形成的虫瘿,数量也很多,也是震旦鸦雀重要食物之一,不过相对于芦苇日仁蚧来说,取食要难一点。这类昆虫也是很有名的,德国的一个同行Tscharntke(现在改作农业生态系统虫害相关研究了)早期就特别关注过他,这个芦瘿蚊也有大量的拟寄生者,德国同行主要研究了鸟-芦瘿蚊-拟寄生者之间的营养级联关系,当然芦瘿蚊对于芦苇枝的影响也很大。没有去过德国也没有去过日本,同样关注芦苇上昆虫的两位同行Kaneko和Tscharntke的研究中没有同时提到日仁蚧和芦瘿蚊,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两个类群的分布有关,而在我的研究区域,这两个类群同时存在,而且同样是震旦鸦雀重要的食物~ 某种stem-boring caterpillar,数量巨多,是震旦鸦雀育雏期的重要食物,因为总是躲在芦苇枝茎腔里,取食是最难的了。也是当年Tscharntke很关注的芦苇昆虫,因为在欧洲,这类昆虫会导致芦苇枝死亡,然后长出侧枝,而侧枝又是一些secondary attacker所偏爱的,因此,stem-boring caterpillar在芦苇生境昆虫群落结构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也会对芦苇产生相应的影响。不过,在我的研究区域,stem-boring caterpillar伤害芦苇枝以后,不会长出侧枝~估计其在昆虫群落结构变化中的作用远不及欧洲了~ 这就是那片芦苇地所在的地方了,因为科研工作的开展,这片原来是废弃鱼塘的荒地已经成为崇明岛上一个新的旅游热点,据崇明县旅游局曰:2007年,年参观人数80k,可能因为不要门票吧;政府也只有因为这样才愿意给钱做科研,因为这样的科研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科研的目的是自然和社会双赢~ (所有照片均为本人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个人分类: 那片芦苇地|9386 次阅读|2 个评论
会思想的芦苇和会问问题的女招待zz
quaternary1 2008-9-25 23:04
会思想的芦苇和会问问题的女招待 2007.2.11 法国哲学家Blaise Pascal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能思想的芦苇。 (Man is but a reed, the weakest in nature, but he is a thinking reed. )Pascal接着说:There is no need for the whole universe to take up arms to crush him: a vapour, a drop of water is enough to kill him. But even if the universe were to crush him, man would still be nobler than his slayer, because he knows that he is dying and the advantage the universe has over him. The universe knows none of this. Thus all our dignity consists in thought. 这最后一句话最重要,就是:因此,我们(人类)的所有尊严都在思想之中。 同样,免疫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Peter Medawar则称自己是一只会思考的萝卜。他在1988年出版的自传书名是:Memoir of a Thinking Radish。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谁管他是芦苇还是萝卜呢! 豆瓣网上有一篇关于Peter Medawar的blog文章,有兴趣者可以前往一看。 http://uvo.blogbus.com/logs/4302491.html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59140/ 虽然我自己的教育和科学训练背景相比之下可以说是非常好,但是我从来不认为人应该以芦苇还是萝卜进行划分,我划分的标准完全在于看这个人是否思想。我刚回国时最早的几个学生,都不是具有非常好的教育和学术背景,因为我当时很大公无私地同意我的两个从中国科大推荐免试来的学生去跟我的一个同事做研究生,因为他从事高深的理论研究,需要基础和背景较好的学生。可是,我的这几个学生非常用功,肯干而且会思考,再加上因为我对他们的能力一开始很不放心,所以花了很多功夫亲自和他们一起做很多事情,并且反复与他们讨论问题。几年下来,他们不仅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而且成长成为让我骄傲的学生和好的科学家。 后来回想起来,我才发现可能是因为我做过什么好事,上帝真是很眷顾我。因为如果那两个科大学生继续做我最早的学生,我会因为他们的聪明和好基础而高估他们的能力,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处理而缺少亲自过问。等事情已经做坏了再重来,就太糟糕了。所以,我现在给任何一个新教授的忠告就是:千万不要高估你的学生的能力,研究中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和他们一起做,要手把手训练他们,直到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做事和训练新的学生。 当然,也可能有些人自己一直在拼命做,结果学生全在一边玩儿,什么都没学会。做了几篇文章,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也是不好的。 能够看得到学生最重要的品质和特点,并能因才施教,是一个老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其实一个人的背景和基础,与这个人的创造性相比,只是非常次要的品质。我在跟北大的黄岩谊老弟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给我提到了美国NIH的著名免疫学家Polly Matzinger的故事,非常之有意思。 黄岩谊就是科学网上的那个自称小土鳖的北大土博士。他是我回国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北大学生科学协会的负责人,不久之后开会时碰到他发现他不仅是同行,而且非常的优秀,从而一见如故。他也是我回国之后遇到的为数极少的土博士中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因为我们成了朋友,我在国内研究的开始时他也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帮助。他后来去了加州理工和Stanford大学做博士后,工作非常优秀,印证了我和那些欣赏他的北大老师们的判断。 Polly Matzinger就是那个会问问题的女招待。地球上学免疫学的人都知道她提出的免疫学中的Danger理论,颠覆了免疫学中长期以来奉行的 self/nonself模型理论。Matzinger生于1947年,她在1974年27岁重新回到学校念大学之前,做过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工作,包括爵士乐手、实验员、训狗员以及花花公子俱乐部的兔女郎(Playboy bunny)等。关于她如何成为一个科学家,她在1998年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有以下对话: Q. How did you find science? A. I was a cocktail waitress in Davis, Calif. in 1972. I'd been in and out of school and done all kinds of jobs -- jazz musician, lab technician, problem-dog trainer and Playboy bunny, which was, incidentally, a great job. But everything seemed to get boring after a while, so I decided to make a career of waitressing and save the days for reading, composing and working with animals. One day, two professo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who regularly came in for beer, started talking about animal mimicry, and I asked them, Why has no animal ever mimicked a skunk? Professor Robert Swampy Schwab, who was chair of Wildlife and Fisheries, was floored. He decided that this question-asking waitress should become a scientist. For nine months, he came to the bar and brought me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articles. And he convinced me that science never gets boring. At his urging, I applied to graduate school. I started in 1974, got a belated bachelor's degree in '76 and a Ph.D. in '79. I owe that man my life. 纽约时报记者Claudia Dreifus1998年对Polly Matzinger的采访: http://www.nytimes.com/library/national/science/061698sci-immune-theory.html 维基百科对Polly Matzinger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ly_Matzinger Polly Matzinger在NIH的网站: http://www3.niaid.nih.gov/labs/aboutlabs/lcmi/tCellToleranceMemorySection/matzinger.htm 花花公子俱乐部兔女郎介绍(Facts about the Playboy Bunnies): http://mysite.wanadoo-members.co.uk/explayboybunnies/information/faq2.html 其中提到前兔女郎的成就时,还专门写到:Dr. Polly Matzinger - world renowned immunologist. Denver Playboy Club, 1969 关于Matzinger在免疫学上的贡献可以参阅免疫学历史(History of Immunology)网站: http://focosi.immunesig.org/historyi.html 就是说,1972年UC Davis的那个该死的Robert Swampy Schwab教授认为Matzinger这个会问问题的女招待应该成为一个科学家,并且花了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去说服Matzinger去从事科学研究。结果她在1974年27岁时回去念以前没念完的大学,1976年才念完本科,1979年32岁时做完博士,从此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其实,我整天的工作也就是去花时间说服我的那些学生去从事科学研究,平均在每个学生上面花的时间还不止九个月。不少学生到最后也还是不太会问问题。早知如此,我还不如经常到酒吧去,寻找能够问问题的女招待,说服她们来做科学家。 2004年在丽江开激光物理讨论会的间歇中,大家到黑龙潭公园去喝茶。其间有一位卖茶叶的小姑娘,口齿伶俐,反应奇快,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那个杜小月绝对比不上。她的表演和对答使得大家非常高兴和惊讶,带着兴奋的心情,一帮人一会儿就买了上万元的各种当地茶叶。沈元壤先生(援用国内媒体的惯例进行注解,他就是哈佛超女庄小薇的博士导师的那位前辈)尤其对她赞不绝口。说这么聪明的女孩,到Berkeley物理系去做研究生一定会做得好。还说如果可能,他非常愿意收她做研究生。沈先生的有成就的学生遍布全球学术界,在我与沈先生的接触中,还从来没有见他这样夸过一个人。至少,他对已是哈佛大学正教授的女弟子庄小薇,没有这么样赞赏过。当时大家只当沈先生是开开玩笑,后来从黄岩谊老弟这里了解到了Matzinger的故事,才觉得沈先生之其实是慧眼识人,只可惜那个小姑娘不是生在美利坚合众国。 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会思考的芦苇和会问问题的女招待才是最为可贵的人才。 现在大家对念什么北大、清华迷信得不得了,我一直不以为然。我在1983年上中国科大时,所在的班级也基本上是当时全校,其实也就是全国平均高考分数最高的,都是全国各地选拔来的响当当的人物。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帮人在各方面的成就还是非常有限的,或者可以说很多已经变得相当平庸。前两年全国海选 超女,几乎颠覆了中国的艺术和娱乐界,要是我们在全国也海选学术超女,我相信北大、清华这些名校一定会被张靓颖、或胡灵之类的酒吧里来的女招待们彻底颠覆。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导师曾对我说:我们本科招生的标准是没那么重要的,但研究生院则一定招世界上最优秀的。所以,他自己的两个小孩虽然上本校有补贴,他还是交了更多学费,让他们去上了较小的私立本科学院。上次见到他的女儿,现在已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艺术史的博士。他对我说:Isn't it funny. Both my daughter and I have chosen to pursue something useless.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会思考的芦苇与萝卜,还有会问问题的女招待。其他的能人,挤到清华和北大的门里去也不会有太多用处。我有时候的确怀疑,我们教的那些通过了国家正规考试收进来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在追求知识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问题上,是否真比女招待更有灵气、天赋和更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北大、清华的教授和中科院的研究员们,以后上酒吧和歌厅的时候,除了娱乐之外,可别忘了还有当伯乐的任务哦! 特别是在你们整天抱怨自己的学生不求上进的时候。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2
个人分类: 未分类|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