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参天大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喜剧][王牌逗王牌(2016)][720p][中国大陆][主演:刘德华]
lcj2212916 2016-11-6 11:45
《王牌逗王牌》是由引力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爱美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动作片,由 王晶 执导并担任编剧, 刘德华 、 黄晓明 、 欧阳娜娜 、 胡然 、 王祖蓝 、 毛俊杰 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囧探宝爷与侠盗 洛家豪 强强联手,与世界恐怖组织抢夺“上帝种子”,拯救世界的冒险故事 。 影片于2016年10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讲述了囧探宝爷 ( 刘德华 饰) 与侠盗 洛家豪 ( 黄晓明 饰) 强强联手,与世界恐怖组织抢夺“上帝种子”,所谓“上帝种子”是一种神奇的种子,无论丢在哪里,只需要一点水,就可以迅速长出参天大树。而唯恐天下不乱的恐怖组织居然拿到了这种神奇的“上帝种子”,试图改变甚至掌控这个世界。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宝爷和家豪在A梦 (王祖蓝饰) 、洛家欣 (欧阳娜娜饰) 等人的帮助下,冒险夺宝拯救世界的故事。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 王牌逗王牌 ”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67162.html
1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剧][王牌逗王牌(2016)][TC720p][中国大陆][主演:刘德华]
lcj2212916 2016-10-1 22:25
《王牌逗王牌》是由引力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爱美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动作片,由 王晶 执导并担任编剧, 刘德华 、 黄晓明 、 欧阳娜娜 、 胡然 、 王祖蓝 、 毛俊杰 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囧探宝爷与侠盗洛家豪强强联手,与世界恐怖组织抢夺“上帝种子”,拯救世界的冒险故事 。 影片于2016年10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讲述了囧探宝爷 (刘德华饰) 与侠盗洛家豪 (黄晓明饰) 强强联手,与世界恐怖组织抢夺“上帝种子”,所谓“上帝种子”是一种神奇的种子,无论丢在哪里,只需要一点水,就可以迅速长出参天大树。而唯恐天下不乱的恐怖组织居然拿到了这种神奇的“上帝种子”,试图改变甚至掌控这个世界。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宝爷和家豪在A梦 (王祖蓝饰) 、洛家欣 (欧阳娜娜饰) 等人的帮助下,冒险夺宝拯救世界的故事。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 王牌逗王牌 ”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48190.html
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天大树‘从来不是’栽‘出来的
热度 57 lin602 2016-6-12 07:48
中国古代的皇宫及其他皇家建筑,要用到质地好又高大的木材,做这些建筑的‘栋’或‘梁’,史载,这些木材都是从远方的森林中砍伐并经过长途艰难的运输。 参天大树不在京城,更不是栽培出来的。栽的树尽管有人施肥,有人浇水,还有人整枝,更有人照看,有的没有成活,而有的早早地被伐了,用于做家具或当作柴火烧了。 参天大树是‘野生’的。 看科技发展史,许多科学重大发现都不是由专门培养的‘专家’或‘人才’贡献出来的。 最典型的是爱因斯坦,他原本就不是教授,更没有得到政府或任何组织的大力资助或培养,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但他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 而伽利略、哥白尼等伟大科学家,不但不受帮助,反面受到了当局的迫害。 陈景润最辉煌的成果,是在他做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做成的,这成就了他的一生。一盏炼油灯,几平方米的房子,成麻袋的稿纸,还要做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这就是他的研究条件。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一大批专家学者,没有做出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王选在北京大学刚开始做成就他事业的研究的时候,许多人笑话他,说他不务正业。这是王选一个自述中的陈述。 袁隆平,成名前也不是什么人才计划,更不是风云人物,既没有中国最好的研究条件,也不是在中国最好的研究机构。 屠呦呦得诺贝尔奖,更是让中国学人大跌眼镜,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出国经历,更不是什么特殊人才。如果当年她就是名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是红顶专家,她可能也就在无形的压力下甚至自己主动选择快出成果,搞个官做做,SCI文章目录一大堆,诺奖也就背她而去。 历史真会捉弄人呀。 曾记得多年前,从国外高调引进一位‘人才’,国家各级部门给了许多钱,在中国最顶级的大学任教授,实验室与人、财、物一应俱全,最后还是‘下不了蛋’,选择做政府官员去了。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他的选择,但从人才的角度来说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这种例子太多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假如这种人才都能够培养出来,我想伟大科学家都是出生于名望之家,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之子女,因为他们花钱就能够预期培养出伟大的能够记载于史册的‘人物’,为家族争光,也可为他们垄断资源。 对于我们已经在教学研究工作一辈子的人来说,都看到过经历过,许多曾经的培养对象(包括国外回来的),重要的人才,给予许多实验室、经费等条件资助,甚至还给个官位,当年的明星,并没有比那些当初不起眼的普通教师做出来的成绩好! 不少 灰姑娘经常最后比白雪公主还漂亮! 如今的人才计划真是多呀,钱更不得了,他们手夹缝里漏出来的钱,都可能比‘灰姑娘’一辈子的科研经费还要多! 韩春雨现象又一次诠释了‘参天大树’不都是栽出来的。 中国科技界的浮躁,要的是天天都能够割的‘韭菜’,年年见到文章,数量多,光鲜,能够现实享用。 看到不少引进人才大把的钱,博士后回来就是教授甚至是特聘教授职称,听到他们与管理部门签的论文数量与收录影响因子及项目申报计划‘合同要件’,再看他们承担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的压力,年年出成果,这些成果能够是‘参天大树’级别的吗? 真正的伟大成果不是在‘温室’中长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栋梁大才不是有意栽培出来的,他们在‘风雨雷电’中顽强地成长,在夹缝中生存! 没有过度期待与压力让他们弯腰,没有‘双肩挑’让他们左右摇摆,没有过度施肥让他们营养过剩,没有‘木秀于林’而被风摧之,更没有急着使用而过早被伐! 真正的‘大家’,是培养不出来的!
10273 次阅读|85 个评论
山东高校分类管理值得赞赏
westman 2012-11-12 12:01
近日,山东地方高校 “分类”工作基本结束,高校管理上的“等级办学”让位于“分类办学”。(新华网2012年11月6日)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有参天大树,必然有灌木乔木。适应社会对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需求,开展高校的分类定位、分类治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这两年来,实质性的进展不大,高校发展的趋同化、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地方高校分类管理的做法,凸显出新意。 特别是,这次分类管理的主体是省教育厅。作为地方教育工作的统筹机构,加强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省教育厅责无旁贷。相较于那些满足于“上传下达”的机构,山东教育厅的创新精神值得赞赏。 遗憾的是山东高校的分类管理,仅限于“地方高校”,那些地处山东,但隶属于教育部和其他机构的高校,不在分类管理之列。这和每个机构的管理权限有关。但这里隐含的问题是,本区域内的省属高校和央属高校,是否是差异化定位?在功能上是否是互补的?在生源、学科、科研等方面能否形成竞争合作的张力?显然,山东高校分类管理工作,在这些方面无法提供答案。从国际普遍经验来看,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责配置,是一个特定区域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较为普遍的模式是,中央政府从全局、纵向角度做好政策设计、统筹协调,而地方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好本区域教育发展的统筹安排。 此外,分类管理的标准也值得讨论。这次山东地方高校分为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这种分类,兼 顾了办学功能、学校层级和学科结构等因素,但问题是每种类型之间的界面不够清晰,比如,应用基础型和应用型之间的差异是否就是“基础”?“基础”究竟指学科结构的“基础”,还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应用型和技能型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如果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而不是研究型人才,那么技能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必然是技能型人才,难道技能型人才不是应用型人才吗?由此可见,三种类型,仅从其内涵上看,无法清晰界定。正因为如此,分类管理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一个问题是,分类管理和大学自主办学之间的互补问题。分类管理是政府对大学的一种管理方式,涉及政府与大学、政治与教育、权力与知识等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和“千篇一律”的大学风貌,分类管理具有进步意义。而大学自主办学(或大学自治)是大学内部的一种治理模式,有了自主办学也需要有效的政府的管理,有了政府分类管理,也需要大学的自主办学。这个问题需要人们从认识层面来澄清。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特定区域内高等教育的规划提供了极为成功的经验。加州从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规模、质量、成本等角度将本区域内高等院校分为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和加州大学系统,三类学校之间功能互补。该规划出台的背景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极为相似,为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竞争,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山东地方高校的分类管理的做法有助于加速这种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其他地区和机构也应向山东学习。
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美国东海岸飓风灾难看到了什么?
Elephantd 2012-10-31 14:42
美国东海岸发生了强烈的飓风灾难。很让人吃惊: 1.美国东海岸飓风直接损失超过500亿美元,有50人失去生命;云南彝良9月7日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到40亿(6.2亿美元),有81人失去生命。 是美国佬有钱。还是…… 2.从灾难现场图片看,美国东海岸飓风下的居民区大量参天大树倒塌了,而彝良地震灾区,却很少有大树出现。 我们好像应该从中学点什么?珍惜人的生命,营造安全的生存环境,……
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孩子与健康成长
热度 12 carldy 2012-8-19 11:02
今天完成了手头任务,想给自己心灵放松一下,就打开了QQ好友列表,想看看他们的最新动态。 不经意之间看到好友老李的日志“ 我忘记了自己是个父亲 ”,看完后很有感触。 这里先引录一下老李的文章: 听着,我儿: 在你睡着的时候,我要和你说一些话。 你梦中的模样真是可爱极了:小小的手掌枕着红红的脸蛋,头发粘在微微出汗的额上,在梦中,你甜甜地笑着……爸爸悄悄地坐在你的床前,凝望着你……。几分钟前,爸爸独自在书房看报的时候,一阵懊悔的浪潮淹没了我,使我喘不过气来,带着愧疚的心,我来到你床边。爸爸想到了太多的事情。我儿,爸爸对你太粗暴了!太苛刻了! 在你准备上学的时候,仅仅因你草草地洗脸,我便对你大声斥责;你没有擦干净你的鞋子,我又大发脾气;而当你不小心把鞋油弄脏了地板时,我更是火冒三丈,对你发出怒吼。 吃早饭的时候,我又对你横加挑剔,责怪你弄翻了盘子,吃东西狼吞虎咽,把手肘支在桌子上,在面包上涂太多的奶油……,你在我飞溅的唾沫中走出家门。 爸爸急着去上班,上了公共汽车后,你却不知从哪里钻出来,在车下向我招手,并深情高呼:“爸爸,再见!”我气你不赶快去上学,对你又是瞪眼又是挥舞拳头……。 晚上,一切又重新开始。我在下班路上看到你玩弹珠,脚上的袜子已经磨破了好几个洞。我立刻把你从地上拎了起来,当着你的小伙伴的面,把你押回家,使你当众受到侮辱。还对你大发雷霆:“袜子是要花钱买的!如果你自己挣钱,你就会知道挣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了!”你想,我儿,做父亲的居然说出这种话来! 孩子 ,你还记得吗?晚饭后,我在书房看报,你怯怯地走了进来,眼睛里流露出 委屈 的目光。我对你的打扰极不耐烦。你在书房门口犹豫着,我终于忍不住吼了起来:“你又来干什么?”这时你没有说话,用迷惘的双眼望着我,好像吓坏了似的,怔了一会儿,你突然跑了过来,抱着我的脖子吻我,眼里噙着泪花。简直不敢相信,我如此粗暴,也萎缩不了你对父亲的爱,这种爱连上帝也会 感动 !接着,你用你的小手臂又紧紧抱了我一下,便松开手,用你那泪光闪耀的大眼睛盯着我,嘴唇努了努,什么也没说,转身轻轻地走开了。 孩子,我儿,你知道吗?你刚离开书房,报纸就从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强烈的内疚和恐惧涌上我的心尖。我难过极了。习惯真是害人不浅。吹毛求疵和训斥的习惯几乎成了我的父爱的表达方式。我的儿子,爸爸不是不爱你,而是对你的期望太高了。我以我自己的年龄尺度来衡量你,细想起来,多么可笑! 而你本性中却有那么多的真善美,你小小的心灵,犹如高照群山的晨曦。你真挚的感情,从你的拥抱中表露无疑,也唤醒了爸爸的良知。孩子,是我错了,在这寂静的夜里,我来到你的床前,懊悔地跪了下来。 或许,这种愧疚将永远埋在我的心底。孩子,你还小,即便你醒着,也未必能听懂爸爸给你说的这些话,一个父亲深沉的爱和痛苦的愧疚……。不过,从明天开始,我要做一个真正的父亲——你的和蔼可亲的爸爸,我会和你一同欢笑、一同悲伤。倘若禁不住要开口骂你时,我会咬住自己的舌头,在心中告诉自己:“你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小小的孩子!” 过去,我总把你当做一个大人来看,然而此刻,我跪在你的床头,凝视着你,你蜷缩着小小的身子,睡得那么甜美,在梦中微笑着,依然像个小天使似的。是的,你还是个眷恋着慈母爱抚的小孩子,我对你的要求,实在太多了……,太多了! 【我的感触】 或许我们对我们身边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孩子)要求太多、太高、太完美。 这也许是大环境的影响?看看身边的环境,我们看到的是太多 不公正的评估模式。这类模式,让世人记住的就是:成功就是一切。成者为王,败则寇!于是,大家追求的就是最终的“成功”,而忽视了人性的良性发展。很多的人的“成功”,大多是基于完全扭曲的人性基础之上达成的。 作为普通的知识分子,我们也深味这一层父爱后面的切肤之痛:爱孩子,希望他能过得开心、快乐。而现在孩子们的开心、快乐,很多情况之下都被那些书面成绩、“口头成绩”、社会评估等压得喘不过气来。 很多情况之下,我们都是用他人的眼光来评判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可以怎么怎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怎么怎么呢?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我们至少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的空间。 这就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自然的过程,不应该理想化。 要知道,真空中培养不出茁壮的参天大树。 让我们共勉。
个人分类: 父与子 Father and Son|77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傅国涌: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
tangminqian 2012-8-9 17:25
五柳百草园 http://wlc02.diandian.com/post/2012-08-03/40032065806 傅国涌: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 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你只看到结果,那不是教育。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前面那个字,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都不会有结果,它永远面朝未来,不会结束。 刚才,张文质先生说到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生命化教育课题追求的不是成功。太美好了,在这个时代,要是有一个人能够立定心志说出这句话——他做一件事,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一个过程。我觉得,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成功。“成功”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被异化了,成为“摇头丸”,每个人心目中的成功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慢”字,“慢”是一个过程,“慢”是对过程的肯定,“慢”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慢”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我对教育的理解仅仅站在一个普通人的理解上,我是研究历史的,我所懂的仅是历史,但我关心中国的今天,也关心中国的未来。所有正处于当下的中国人都知道,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当中,这次转型将以什么方式展开,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与教育有关的。一个国家的教育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国家的文明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学、小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19世纪,德国打败法国,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在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一百多年后,当中国的学者来到德国的一个边缘小镇,看到十九世纪的德国教学挂图:世界地图。一个德国小学生就知道万里长城是什么样的,就知道世界七大洲,知道基本的科学常识。他们还看到了当时保存下来的完整的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看到这些之后,我们就知道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我在关注民国历史的时候,刚开始主要关注大学,只有大学才能决定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所以我们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这些顶尖的大学,我们会特别向往、羡慕那些学术大师们,向往那个时代学术自由的空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越会发现,比大学更重要的是中学,比中学更重要的是小学。我想起一百年前蔡元培当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时候,和教育次长范源濂的争论。范源濂说,小学最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而蔡元培的意见正好相反,他说没有好的大学,中学的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从哪里来?因此要先办好大学。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一个循环的问题,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小学比大学更重要”,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学教育,而所有的人几乎都要接受小学教育。所以,我说了一句话:小学课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这句话曾经被媒体广泛引用。为什么说是“底线”?如果说,我们的文明高度是由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决定的,那么在底线的意义上,一个民族整体的文明水准则是由所有的中国人决定的。所有的中国人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学教育,这个民族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 我记得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李慎之先生,他是1923年生人,在民国受的教育,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大学,而是小学和初中,其中印象最深的课,不是数学,不是语文,而是公民课。他说当时读的那套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公民教科书》,他推算那个时代和他读过同一套教科书的人大概有几百万——那个时候的教育还没有普及。所以,他就有一个感想:这些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受小学、中学教育的人,到了五十年代初,也就是建国初期的时候,正好是社会的主力,而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相对较好,如果说还做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话,大致已经接近了。有些人认为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好,是政治原因,是改朝换代造成的的,但是李慎之说是教育造成的,因为这些人——社会的主力人口小时候受过公民教育。 那么再回想,从孔夫子以来的教育实际上是比较单一的经典教育,这种经典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的教育。我不说这种教育不好,它也有它的优越性,它也包含了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四书五经,经典阅读,加上诗词歌赋,每个人从小就受到伦理的、审美的熏陶,但是几千年走下来,到了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制的那一年,2000年来的中国只是在原地踏步,一直只有这种单一化的经典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世界的脚步了。当时整个世界的教育,正是我们今天普遍接受的欧美教育,这套教育是从希腊发源出来的,它的核心是“科学教育”,但也不排斥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同时又加上了公民教育。所以,我理解的现代教育实际上是三大板块,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公民教育。 在我们当代的教育当中,其实只剩下了单一的科学教育,既没有我们古老的——有2000年传统的人文教育,也没有——曾在民国有过几十年历史的——公民教育。我们只有从西方传过来,又根据自己意识形态需要改造过的科学教育,所以我们常会觉得我们的教育在追求“快”,为什么?因为“科学”是讲究效率的,人文教育是“慢”的,是讲生命的。人文教育单一化,不好,所以我们要把科学教育引进来,但是当我们把教育带上单一的科学教育轨道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教育也是大有问题的。 这就回到我们教育的核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也想过很多年,但至今没有想得特别明白。我粗浅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学校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学校并不担负培养弗洛依德、爱因斯坦的责任……不是为培养科学天才,也不是培养文学家、艺术家而存在的,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是天赋异能,天才不是靠学校教育提供的,他在任何环境下都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会给他提供一些契机。爱因斯坦也需要读大学,但他一直到大学毕业,他的物理学成绩都并不特别出色,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几百年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是应该以人为本的,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的,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根本不需要设定一个目标,需要教出多少出类拔萃的人。学校教育,其实提供的是一条中间线的教育,它不是按照智商最高的人的标准设立的,而是按照普通人的智商设立的,所以,学校教育中,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应该成为学生——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成为老师快乐的过程。今天,恰恰相反,老师不快乐,学生更不快乐。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过去对教育的主体有很多的分歧,但是我思来想去,其实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如果老师不快乐,这个教育过程的展开就会带上很多阴影。所以,我想到一个词:尊严。如果一个时代的老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较高的,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他的生命的尊严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我们的教育基本上就失败了。何为师道尊严?就是老师在这个社会受到普遍尊重的那种尊严,如果连这个都没有,这个时代的教育——哪怕它出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也是失败的。 很多时候,那些衡量指标都是不可量化的。现在来理解民国的教育,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有战乱,有动荡,但是它的教育是相对成功的,因为那个时代教师得到了尊重,学校得到了尊重。那个时代的学校,大部分——我们不能说全部——都是由教育家来办的,而不是由行政人员来办的。那个时候,北大校长这个位置和教育部长之间可以是来来回回的,蒋梦麟当过教育部长,也多次当过北大校长,但他不认为当了部长,再当校长有什么不好。蔡元培也当过教育总长,然后再去当北大校长。他们并不觉得校长和部长之间有巨大的落差,反而觉得北大校长这个位置可能更体面,北大校长,在他们心目中不是一个行政职务,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教育家所担负的岗位。 我想到几个人。张伯苓,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开大学的校长,但我更愿意说他是南开中学的校长。事实上,张伯苓办得最成功的学校可能还不是天津的南开学校,而是抗战烽火中的重庆南开中学。 林砺儒 ,他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后来做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1949年以后做了教育部的副部长。我倒觉得他不应该去做副部长,他最适合的岗位是做校长,而不是部长。 经亨颐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创办过春晖中学。还有 赵君达、高凤山、周厚枢 ……后面这几个人现在都不大有名了,已经被人们给忘了,但是在他们学生的眼中曾经都是耀眼的明星,曾经是太阳,正是在他们手里, 天津耀华中学、北京汇文中学、扬州中学 ,这些学校都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学。这样的人,在民国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一批,正是他们大大小小的教育家办出了一批很有魅力、很有影响的中小学。所以,我说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是由中小学所决定,而这些教育家就是这些学校后面的灵魂人物,他们不仅是掌舵的人,没有他们,学校就没有灵魂。 我在看民国教育的史料时,特别想到几点。第一,那个时代,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自成脉络的,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小学就是小学,中学就是中学。一个人可以以终身做小学老师来作为他的理想追求,把自己的角色尽最大可能的扮演得尽善尽美;一个人也可以把中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来追求,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也是如此看的。 但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不知道诸位是否同意,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教育体系的设置是按照升学的体制来的——小学是为了升初中而存在的,初中是为了升高中而存在的,高中是为了升大学而存在的。所以,中学、小学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它只是这个“升学”流水线上的环节。决定一个老师,决定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地位)是看你为更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多少高分的学生。这是唯一的一个指标,你自己的学校办得好不好都不要紧的。 民国时代也有“高考”,或者是一所大学单独招生,或者是联合招生,但并不影响小学、初中、高中都自成体系。如果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独立性不解决,每个人都会累死在这条“跑道”上。你不就在那里跑嘛,从小学一直到跑到高中,而且你都是为别人在跑,而不是为自己,因为所有的目标都特别的确定,每个老师和学生都为此而着急。这样,就把教育过程中的乐趣,那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消解掉了。要还原教育本身,其实就是在接受教育或获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最美好的东西,获得精神上的最大快乐,而不是在那里“跑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说“慢”,“慢”就是享受这个过程。 我想起一个故事。在苏州工业园区,那里有一家美籍华人开的企业。这个企业的食堂门口有一片草坪,要进入这个食堂,必须要绕一圈才可以。但是,员工都不愿意,他们就在草坪当中走出一条路,一条最短、最快的路。其实,这是人的天性,要走捷径嘛。这个老板有点与众不同,他后来琢磨出一个办法,他在草坪中间种了一棵树,恰好挡住了那个捷径。然后他告诉员工,在我这个公司,倡导不走捷径,用一棵树作为标志。他倡导的正是一种“慢”的观念。在一个人人都求快、走捷径的时代,求慢就是一种理想。 我们今天看民国教育,会有很多看点。刚才讲的就是其中的一个看点:教育的独立性。另一个就是,它是人的教育,它把人当人。有一个在台湾影响非常大的知识分子,叫殷海光,是金岳霖的弟子。我到台湾参观殷海光的故居,走进去看到的第一条他手写的格言,当时印象特别深。由于他是研究逻辑学、伦理学的,因此就更加关注基本性的问题,他说:“自由的伦理基础是把人当人”。我想把这句话借过来说: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把人当人。 “把人当人”,不是说我们现在不把人当人,而是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人当成工具。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胜出,要他成为考试的机器,整个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教他成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这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去的时候,你要扭转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去拼,拼到最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在2006年做了一项调查,调查了1300多人,竟然有70%以上的人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在前面奔跑的过程中,实在太累了,筋疲力尽了,好不容易跑到这个点,终于可以放下来了,所以,这里都成了他的目的地了。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前面说,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没有终极的目标,它永远朝向未来,它只是一个过程,它没有结果,没有终点。 文质先生有本书,叫《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实中国的文明、文化也在十字路口。我们一方面在享受着人类高科技所带来的一切最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自己正越来越往下走。我就想到另一问题:教育从产生之日起——西方的(古)希腊时代,我国的诸子百家、孔夫子时代,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人类。 今天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很多事情都是按照本能设计的,但教育是与本能为敌的,教育是要提升人,而不是按人的本能来行事,不是按本能来思考,要把人变成一个有能力驾驭自己本能、超越自己本能的高级族类。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有高于本能的东西。如果什么都按照本能去做,动物也有本能,甚至有比人类强过百倍的本能。所以,人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能力超越自己的本能,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通过教育提升人,通过教育让人超越本能,实现自我。但是现在你到街上一看,满大街的广告,或其他的东西都是把人放回本能的状态,它们都是迎合人的需要产生的,而不是让你高于自己的本能。与人的本能相对应的,无非是衣、食、住、行、性这五个,整个社会的一切仿佛都是围绕着这些而产生的。所以,广告、各种娱乐节目,它们不是向上提升人,而是向下沉沦,这是社会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与这样的本能化趋向为敌的,是为了抗衡人类向下拽的趋势而存在的,否则,要教育干嘛?如果只是要迎合本能的需要,你根本不需要读书,不需要进学校。所以,孔夫子以来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人类一代一代积累的最好的文明成果告诉你,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让我们更加靠近文明,但今天看来,我们未必是在往这个方向在走。 也有一些人在说,怀念民国是不是一种病?有人问我怀念民国是不是一种怀旧?每一次我都断然否定了,我说,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经济学喜欢讲一个词,叫“路径依赖”,教育也要讲“路径依赖”。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多的强调外面的资源、横向的资源,而往往会忽略本土的资源、纵向的资源,那就是往前追溯。往前追溯我们有两大传统,一是孔夫子以来的人文教育,二是晚清以来的新式教育传统,我们只有这两个传统。从路径依赖来说,往往只有本土资源更有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外在的资源,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不容易转化成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当我们回望民国的时候,是要寻找一种可以依赖的资源,一种可以依赖的本土资源,因为从晚清到民国的半个世纪当中,我们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规范,创造了一些可以让我们今天重新接上的传统。 有一个企业家叫卢作孚,他是民生公司总经理,曾经是中国的船王。但他说自己是一个教育家更多于实业家。他曾经办过学校,做过民众通俗教育馆馆长,更重要的是他在重庆一个叫北碚的地方搞乡村建设,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当地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当别人问他,你做得这么好,有什么奥秘时,他指了指墙上刷的标语:“忠实的做事,诚恳的对人”。这十个字很简单,也很朴实,但是恰恰包含了教育的真谛,忠实、诚恳,人的教育。在那个时代很多中学、小学的校训中,我们都会看见这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实”,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最缺的也正是这两个字,而浮躁的、华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我对那个时代的教育总结出几组关键词: 知识、方法、视野 兴趣、健康、能力 个性、气质、精神 现在看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意义,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当我们对这些词重新进行解读之后,教育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 北大有一个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他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说:在谷歌时代,什么样的学问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嘛,你在谷歌上一搜索关键词,一大串的东西全出来了——你记那么多干嘛?那就叫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判断”。我觉得他说的“判断”这个词非常好,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你有能力对这些知识作出判断,因为网上的东西不一定都对的,有很多都是错误的,你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那才是属于你的真本事。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们缺的不是知识,因为知识获得的途径真是太多太多了——过去,我们说一个人要是不经过学校教育,就是“睁眼瞎”,但在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丰富了,“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困难的是,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怎么去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你自己独立的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判断我们教育的功能,就能看到它的局限在哪里。等一会儿我会讲到,当教育把老师和学生在时间、空间上占得太满,都占满之后,留下给他们装备自己、真正提升自己的余地就没有了。《圣经》中说,耶稣来到世上要干什么?干三件事: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被压制的得自由。我把这三句话用在教育上,怎么解释呢?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本来都是不了解的——所以,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教育所说的把人当成人,首先也是让人认识自己: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认识你自己,就是让“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就是我刚才讲的,让你看见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被压制的得自由”,指的是你真正认识了这个世界,你就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活得是有自信的,是有尊严的。 我觉得在这一问题上,民国时代的学校基本上都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他们有大把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自己去想这个问题,自己去读书,自己去玩想玩的项目。学校里有很多不同的社团,有很多让学生去从事文化或其他活动的空间,所以下面我想说的关键词是:兴趣、健康、能力。 如果一所学校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之所在,真正让他们知道兴趣在哪里,也让老师有机会把自己的兴趣转化成动力,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变得丰富、健康,也才能把一个人的能力挖掘出来——因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上帝所赋予给每个人的恩赐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恩赐的方向一定都不相同,我看到在某些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后来回忆自己的中小学时,不约而同的讲到,自己在中学或小学时代,在某个阶段遇到某个老师,这个老师激发出他某个方面的潜能,然后他在那个阶段就奠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中科院院士 施雅风 是中国冰川学的开创者,他的启蒙是在初中完成的,他当时就决定要考大学的地理学专业,后来考取了浙大。中国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之一 吴征镒 ,还在扬州中学读中学就发现自己的天分在这一方面,后来就不断在这个方面追求。科学史家、《爱因斯坦文集》编译者 许良英 ,之所以后来会去研究爱因斯坦,也起源于少年时代的一个偶然机会,他读到爱因斯坦的一本书《我的世界观》,一心想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我深感,在学校阶段,如果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在哪一个方向,并且能健康的发扬光大,这就是真教育。 我喜欢讲两个只读过小学的人,一个成了作曲家,一个成了出版家。一个叫 周大风 ,在浙江读的小学,学生时代偏爱音乐,天分得到发掘,初中失学,踏上社会,最后成了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一个叫 范用 ,三联书店的总编辑,他只上过镇江的穆源小学,他非常怀念这所小学,甚至为她写过一本书,我还没有看过第二个人为一所母校——小学——去写一本书的。他的小学给他留下这么深的印象,以致可以写成一本回忆录,他在书中回忆了整个小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小学毕业,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他到出版社做学徒。如果要讲知识的话,他根本比不上同时代的其他人,因为别人还要继续受教育啊,而他没有机会了,但是我觉得他在小学中得到的东西已足够奠定他今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他特别讲到的是,他在小学里做志愿者,做义工——为学校管理图书馆。当时,这件工作是学生们轮流去做的,而他是小组长,并做得很好。他把图书馆的书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其中有一套书,叫《小学生文库》,里面什么门类的书都有,还有大量的杂志,他都浏览过。这是他小学时代完成的一件事,第二件事是他在学校里办了好几个不同的壁报,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写写画画抄抄的东西,这就奠定他后来成为出版家的基础。他还参加学校组织的剧团,到街头去演出过,宣传抗日。这些在小学时代做的事情,就成为他今后很多发展的奠基石。 大家都很熟悉的金庸,香港《明报》的创始人,当然也是武侠小说的一代大家。但是他人生的根基不是由大学决定的,而是更多的取决于小学和中学。他在小学时代遇到一个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叫陈未冬,那个老师发现他的作文特别好,五年级时,班级创办了一个班刊叫做《喔喔啼》。这本《喔喔啼》,老师就让他做主编,还推荐他的一篇作文在当时杭州的一家报纸发表。中学时代,他就自己给报纸投稿,并发表了三篇作文,这三篇作文我都在档案管里找出来了,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如果我们将他后来的武侠小说和他中小学时的作文联系到一起,也许我们会蓦然发现,每个人的人生在他的少年时代都已经奠定了。少年时代的那条线索是直接抛向你的未来的,这是一条神秘的线索。 我在和年轻人说“读书”这件事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这样一番话:你说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尤其是这本书考试不考的,读了干什么?你读那本书,也不考的,有什么用?是的,没有用。但是,也许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三、四十年后,你少年时代读过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会在你的脑子中跳出来。或者,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它会突然跳出来,那是什么?那就是一条神秘的线索。这条神秘的线索就像天罗地网一样埋在你生命的深处,待某一天它就会被拎出来。这条线索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的精神世界。 如果没有你早年的阅读,当你在以后的人生中想要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你没有线索可以被拎,因为你的生命中没有布下像天罗地网一样的线索。那些线索在当时布下的时候,是无用的,它不是有意的。我们今天所讲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过于追求“有用”,也太过追求“有意”、“刻意”。我们把这些看得太重了——而对“无用”非常排斥,对“无意”、“不经意”看得很轻。等到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拎起来的线索,因为你的生命中本来就没有埋下什么伏笔。 我经常想到,人成年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是课堂里面学的东西的竞争,不是作业里、考试里那些东西的竞争,因为这些东西大家都差不多。人与人的真正竞争是在不一样的地方展开的,我看的书你没看过,那我就跟你不一样,最多的竞争是在原先“无用”的地方、“无意”的地方。 如果我们观察每一个时代在不同领域有造就的人,你从表面怎么都看不懂他。我喜欢用阅读这个角度去观察,八九不离十就能看懂很多人。比如,我认识一些在各自领域有重要建树的老先生,比如著名律师张思之,他为什么成为律师界的泰山北斗?你可以说他专业好,他有道义勇气,都对,但是你这样说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法律学得好的人有,辩护辩得好的人也有,有勇气的人也不仅是他。我破译他的精神密码,之所以区别于同时代甚至比他晚一辈的律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身上有一些别人不具备的东西——我用一个词概括叫:人文性。专业性、公共性别人同样有,人文性别人可能也有,但绝没有他这么强烈。他是1927年出生的人,六七年前,我在编《过去的中学》时,请他写一篇回忆的文章。他的回忆让我大为惊讶,他印象最深的竟然是一堂课,他回忆在抗战中的重庆读高中,有一位高中老师姓傅,本是东北大学的教授,因为战争的缘故流亡到那里做了中学老师。他记得那是一堂讲李清照词《声声慢》的课,老师仅就其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就讲了一节课!少年的他没有想到汉语竟然有这样打动人心的力量,竟然有这样的穿透力,这堂高一时代的课直到八十他还记得,并将留在他心中一辈子。他的专业和古典文学没有关系,但是2005年夏天我去北京看他,他在一家酒店的大堂等我,当时带了一本书在看,我一看桌子上的封面,就突然明白了他一生区别于其他同行的奥秘——那本书是《元曲选》。我明白了高中那堂课给了他一辈子,给的不是专业,而是精神的滋养,他一辈子都能在这里面得到滋润。所以,他一方面可以站在法庭上辩论,另一方面他在辩词中一辈子都在追求汉语的美感。你可以说一个律师与元曲、宋词有什么关系,但是,正是这些才是留在他生命里一辈子的东西。 我特别赞成文质先生搞的跨年诗歌朗诵会,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这种美育的东西,才更容易成为他生命内在的东西,从中可能转化出一生的资源。其实,教育说穿了就是要把人当人,但是把人当人是需要资源的,这不是一句空话。你不知道李白,不知道曹雪芹,不知道屈原、杜甫,不知道鲁迅、胡适,你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在文化上变成一个中国人——你只能是物质上的中国人。就像我们到了美国,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美国人,因为我们不是在惠特曼的诗歌、海明威的小说哺育下成长的,我们要进入他的文化,进不去啊。有些华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交往的圈子基本上还是华人,因为他跟人家是两个文化系统。我曾经想,一个人在这个时代生活,他在精神上需要两个证件,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证——这是指你身上中国文化的元素,另一个就是全球普世文化的护照,你要知道自希腊文明以来整个文明的脉络。你有了这两个证件才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现代人,大致上可以跟这个时代构成一个对应的关系。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你虽然活着这个时代,但实际上和这个时代是很远的,你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一个很小的世界。 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就说它是失败的。诸子百家不是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而是产生在春秋时代。民国,是中国的乱世,但是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同时能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的那些资源,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最后一组关键词是:个性、气质、精神。 这些词,我们看上去都是虚词,全是虚词,是这个时代所反对的词,是这个时代不喜欢的词,但恰恰是这些词才是“把人当人”的根基。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不就是这些东西吗?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展开,在教育中没有能塑造人的个性,也不能让人的气质得到展现,更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精神,那种教育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今天,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有可能做得更好的,中学可能难度更大。毕竟小学还是能给小学生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无用的事情,恰恰是最有用的;那些有用的,恰恰是没有的。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个人的体验。我觉得,当我成人以后,在学生时代所学过的东西,基本上都用不着,可以说90%都没有用上。但是自小学时代以来,我读的那些课外书基本上都有用。这个“有用”不是说直接拿来的那个“用”,而是它总在你写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的时候,那条神秘的线索会被激活,几十年前的东西,就被扯出来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东西。这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难用一种物质的、可以量化的方式去表达,就好像《圣经》里的一句话:“你必点燃我的灯。” 今年有本书,大陆出的是删节版,没有香港的全版精彩,书名叫《燃灯者》,是讲北京大学 周辅成 先生的。“你必点燃我的灯”,教育就是要点燃学生那盏灯。你做了几十年的教师,哪怕有一个学生的灯被你点燃,你也是可以骄傲的,何况,你有可能点燃更多人的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其实就是“燃灯者”,点燃那盏灯的人,你的伟大的工作就是擦亮火柴,因为讲台下面那些眼睛就是那些还没有被点亮的灯。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代的废墟
Zhanglincn 2012-5-22 00:02
随着老一代“致力于科学而心无杂念”的前辈们一一辞世,留下的是被扩招和市场搅乱心灵的一代精英们的空洞眼神。看着熙熙攘攘华丽浮夸的人们在追求出国和名牌的拜金主义人生里拼命挣扎,热闹非凡的中国土地似乎一片荒芜。这片土地虽然依旧肥沃,但却长满了浮躁的蒿草,没有一颗参天大树的幼苗。在这个速食加快餐风靡于社会的时代,百年树人和长久积累的事情已经没有人愿意去做,人们似乎的都愿意关注一夜暴富和瞬间出名的刺激,全民都是在投机和享乐的娱乐文化里做着明星或发财的美梦。无论什么行业,什么工种,人们都似乎都不平衡于自己的财富,都在攀比着物质和金钱的数量,没有人愿意坐在家里静静地读一本书,没有人愿意在历史中严肃地思考社会的未来,他们,这个时代成长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们,羡慕的是别人身上的名牌,手中的iphone,吃的是人家肯德基必胜客的快餐,看的是娱乐和快乐大本营一样搞笑肤浅的节目,口中满是网络无比新潮的荒谬名词,内心则那么认真地记着很多娱乐明星的名字。人们似乎在颠倒这个世界的主流传统,就连一个不男不女的人物在电视的灯光中出现,人群的疯狂就几乎让所有正常的价值观念都显得无比落伍,女孩们叫着嚷着围绕在明星漂亮耍酷的娘娘腔周围几乎休克昏倒,男人们则疯狂地追逐着泡沫经济网络世界里忽然爆富的房地产总裁和IT CEO,这个时代的男男女女们羡慕的目光都投射在有钱人的豪车和别墅上面,对于在眼镜后面捧着一大堆书的科学家则会爆发出一阵无法抑制的哄堂大笑,就如同看到一个傻子站在长安街头独自想指挥来往的车流一样。 这是一个怎样恶搞的时代,怎样娱乐的时代,怎样拜金的时代,怎样心灵不平衡的时代!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不缺炒作,不缺投机,不缺无耻,不缺包装,只要能够赚来金钱,任何手段都可以被拿来当作典范,只要你从没钱到有钱,你就是这个时代成功的偶像,只要你没钱,即便你站在败家讲坛上都会被称为一个傻子在表演。这个社会上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于是国企的老总也要富起来,政府领导要富起来,公务员们要富起来,医生要富起来,教师也要富起来,没钱的也要富起来,于是国企刮国家的,政府刮企业的,公务员刮人民的,医生刮病人的,老师刮家长的,有权的刮没权的,有钱的刮没钱的,全社会都在刮骨吸髓中发展,没有一处是净土。 有这么个时期,当无权无钱又没有东西再可以出卖的人们无法生活,废墟里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然而此时废墟中的人们已经没有人会在乎有没有这个国家,而只是在乎自己,所以未来没有人会保证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3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你一片浓绿,还有一棵参天大树
热度 11 zhangyuxiu 2012-3-10 20:32
给你一片浓绿,还有一棵参天大树
  3.8那天,在海口的红树林附近,我们还参观了一个生态文明村,看到了一棵参天大树——加布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陶醉在绿野之中,吸足了负氧离子,做了半日神仙,最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但这里春的味道已留在我们心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4752 次阅读|22 个评论
有感于一篇寓言故事
热度 6 cissyludai 2012-1-13 21:18
昨天看了一篇寓言故事,心里特别有感触。 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苹果树第一年,结了10个苹果,被拿走9个,自己得到1个。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今年得到的比去年翻了一番。"于是它心理平衡了。但是,如果它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也有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那反省到我们人呢?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呢?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302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热度 25 lionbin 2011-12-25 15:23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人和树,通常并不好类比的,但还是常常拿来相比较。比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人挪活、树挪死”是鼓励人们要有闯劲,敢于到外面的世界走走。 今天想谈论的话题,还是想落入这个俗套,借此说说年轻人对未来的选择问题,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博士来说,更应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按照中国的励志教育,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接受要有独立精神的,是渴望独立的。大多年轻人天生也是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天生牛犊不怕虎嘛,所以是愤青也敢为,棱角分明,但时间长了,有的可能因过于锋芒而碰得头破血流,最终棱角被磨得圆滑光润,成为放在人群中就找不着的平庸之流,这也不在少数。所以,我鼓励年轻人要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性格和独立思考精神,其思想基础是存在的,但是仅仅这点儿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那些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们的提携和营造,仅仅鼓励年轻人是没用的。所以,更多情况下不是年轻人不想独立,而是没有独立的土壤:在大树下生长固然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但在没有营养的土壤中生长,也很难成为参天大树,收获成功的辉煌。今天,尝试写作散文诗(俗称打油诗,大方之家见笑了)一首,希望大树下的小样和远离大树的大壮,都能如愿获得属于自己的希望。 头顶大树的地方, 有丰盈的水分、富饶的土壤, 可免受风吹雨打, 但难于获得充足的阳光; 远离大树的地方, 那里没有遮挡, 可获得充沛的阳光, 但同时必须接受严寒酷暑、 贫瘠干涸的土壤。 大树底下的小树, 显然不是为了贪凉, 但又难于争夺足够的阳光, 大树开辟领域的地方, 只能享受清凉, 虽然看似也长得健壮, 但永远只能接受漏下的斑驳阳光。 已被大师充分占领的地方, 充其量, 你也只能为某某大师传唱, 却难于发出相对微弱的锋芒。 所以, 在大树下生长的小样, 不应只满足在大树下乘凉, 而应早日爬上巨人的肩膀, 去接受那更为充足的阳光, 让自己真得变得更为强壮! 远离大树的大壮, 满怀希望, 去开拓远方的土壤, 你必须忍受更多的痛苦、承受更多的风险, 也许你的精力很快被干旱和洪水无情耗光, 也许你能幸运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 头顶阳光, 你能在那里茁壮成长, 最终成为鹤立鸡群的领头羊。 什么地方适合生长? 当然是有水的地方, 有水的地方, 树苗就能生长, 你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 改造那贫瘠的土壤, 最后在漫山遍野播种成功的希望! 一个好汉三个帮, 想去远方寻找自己的希望, 最好先寻找自己的三人帮, 独树难成林, 你们头顶同样的阳光, 一起相互支撑着同一个希望, 依靠合作的力量, 最终成就自己的辉煌。 不管是大树下的小样, 还是远离大树的大壮, 其实都很有希望, 但你们必须, 永远怀着学术独立的信仰, 而不为世俗浮华所影响。 参天的大树们呀, 别总是那么高高在上, 我相信你们人品高尚, 请用高举的火炬, 为小树们将前方的路照亮。 本文于2012年 2月1日《中国科学报》刊发,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3585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5299 次阅读|52 个评论
翻译乔布斯的情书
热度 2 西风瘦马 2011-10-27 23:00
原英文: 网上有很多版本,自己拙译如下: 二十年前远在天边 又仿佛昨日的云烟 彼此的感觉如风细软 又如江水绵绵不断 我如一粒尘埃深埋在你的爱恋 一生永记白雪纷飞的结婚盛典 我爱你的河畔流淌着不变誓言 一天天,一年年 酸甜苦辣在时空中重复上演 不变的是孩子们幸福可爱的笑脸 以及我们的相爱如此神圣庄严 如参天大树生长蔓延直冲云天 在云端又看到了一起走过的滴滴点点 二十年前的山盟海誓时时在耳边温暖 岁月无法冲洗你我睿智的容颜 笑看那风花雪月沧海桑田 我们依然深情地对着双眼 只因为当初最动人的呼唤 我的心从此绚丽如幻 和你相依到海枯石烂
2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热度 1 lifescience1 2011-10-16 21:18
公元2011年10月13日我签了人生的第二份合约,然而刚好在一个月前(公元2011年9月14日)与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签了第一份合约,或许是受到《America:The Story Of Us》的影响,我没有为习酒效力一天就离开了。我的内心也接受了很大的煎熬,我的人生的信用也降到了最低点,我对不住我的朋友罗梦,是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帮助,让我有幸见到张总,最后让我有幸进入习酒公司。而我却辜负了张总对我的深切期望,还令他对我很失望。对不住罗梦同学给予我的所有帮助,最后还给她带去了很多麻烦。 没能为习酒效力是我的遗憾,但我的内心一直关注习酒的发展,因为他是我家乡的著名企业,一个让我倍感自豪的企业。主要是我的内心关注的不是酿酒业的发展,在我的内心自从高考我选择了我的专业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生命科学的种子,可能这个种子不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但我始终对他抱有信心,并始终为他付出。所以我于公元2011年9月18日回了重庆,在这里继续我的梦。
个人分类: 我的思想|4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严聪:悼吴瑞先生
dhwang 2011-9-30 05:02
昨夜星辰--吴瑞     “他是我一生的贵人,中国生物界的贵人,乃至中美交流的贵人。他用一己之力开了历史的先河;他用一颗中国心架起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他用一双手播下了未来参天大树的种子;他用一个伯乐的睿智为世界生物界相中了几百匹千里骏马;他用一生的人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科学网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0822095140648201652.html 作者:严聪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8-2-20 9:48:27 严聪:悼吴瑞先生 去年年底孙晓红给我们发邮件,要为吴瑞教授八十寿举办学术活动,今年年初却在一个风雪天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从此不能敬睹贤者风范,只能阴阳两界相望。他是我一生的贵人,中国生物界的贵人,乃至中美交流的贵人。他用一己之力开了历史的先河;他用一颗中国心架起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他用一双手播下了未来参天大树的种子;他用一个伯乐的睿智为世界生物界相中了几百匹千里骏马;他用一生的人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我和先生只有一面之缘。那是在纽约第一次CUSBEA年会上,一个非常谦虚的学者,要和他讲话的人很多,我只能和他握握手。当他去世后,这仅有的一次握手显得弥足珍贵,仿佛他把接力棒交给了我。当我整理当年照片时,上高二的小女儿问我那都是谁,我告诉她是CUSBEA的叔叔阿姨,她说原来她有这么多的handsome uncles and aunties。是啊,我们当年是那么的风华正茂,青春年华,是吴前辈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使我们的理想得到升华。我给小女儿讲了一个关于吴瑞和CUSBEA的故事,她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生在美国。从这个故事中,她仿佛懂得了为什么父亲要到中国去讲学,为什么喜欢招收中国的学生。CUSBEA的传奇已经在下一代流传。 到美国求学,我们各自有自己的轨迹,生活有酸甜苦辣,成就有大有小,风雨征途中,支撑我们不断向前的是CUSBEA精神。这种精神叫感动,这种感动叫动力。个人是渺小的,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又是如此地强大,如今已在中国和世界遍地开花。到了吴先生当年开办CUSBEA的年龄,我深深体会到他当年的感受:我们应当做一个尖兵,在科学的领域里冲锋;我们应当做一个人梯,让年青人踩着我们的肩膀往上攀登;我们应当做一个使者,为中美的交流尽一份微薄之力;我们应当不计较个人名利,让世界更美好。我们依然豪情万丈,我们依然富于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辜负先生生前的初衷和希望。 先生去了,先生又没有去。您未尽的事业,我们一定会去完成。高山仰止,大河奔流。安息吧,吴瑞先生! CUSBEA一期 严聪 (Cong Yan)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 二月十八日晚, 公元二零零八年 科学网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0822095140648201652.html
3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小凡:吴瑞是我一生的榜样 ......对祖国的事关心到老、到死
热度 1 dhwang 2011-9-30 02:07
昨夜星辰 吴瑞 严聪:“他是我一生的贵人,中国生物界的贵人,乃至中美交流的贵人。他用一己之力开了历史的先河;他用一颗中国心架起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他用一双手播下了未来参天大树的种子;他用一个伯乐的睿智为世界生物界相中了几百匹千里骏马;他用一生的人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采访手记:待续 《科学时报》: 2010年3月31日 A2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8433 科学网: 王小凡:吴瑞是我一生的榜样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30285.shtm 《科学时报》 (2010-3-31 A2 要闻) 王小凡:吴瑞是我一生的榜样 吴瑞逝世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教授严聪给上高中的女儿讲述了一个关于吴瑞和CUSBEA的故事,这时“她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生在美国。从这个故事中,她仿佛懂得了为什么父亲要到中国去讲学,为什么喜欢招收中国的学生。CUSBEA的传奇已经在下一代流传”。 [科学时报 王丹红报道] 新年伊始,中国国内学术界发生的两件事,让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王小凡心潮起伏: 1月初,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的新规定,全国多所高校将陆续提高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调整后博士生每月至少800元的“保底”,部分高校博士生的“底薪”则有望达到原来的2~3倍; 2月初,在华裔遗传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吴瑞逝世两周年之际,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收到吴瑞家庭律师来函:吴瑞将约36万美元的遗产捐献给华人生物学家协会。 “这两件事情都与吴瑞先生有关,他为中国和世界生命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王小凡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这是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 2007年底,王小凡回到北京,与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和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谈他们回国的感觉,结果两人都谈到,教育部付给博士研究生的月收入不足300元。之后,他到南方,见到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一些教授,发现也有类似问题,实际上,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博士生当时每月从国家得到的基本收入不足300元。许多导师因为种种原因,每月只能给研究生数百元的补贴,使得有些研究生的月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这种情况在大学系统(包括清华、北大)相当普遍。 “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博士生是中国研究的主力军,他们的待遇这么低,使许多好的研究生决定出国留学。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内投入了大量研究资金,仍然很难达到能在科学研究上赶超世界的目的。虽然国内也有人提过此事,但一直未能解决。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件事当做一件大事来做”。于是,3人联合起草了一封致温家宝总理的信,呼吁国家尽快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保护他们的科研积极性。他们在信中写道: “国内研究生们从事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础研究工作,但目前他们的待遇却明显偏低,一些地方的情况相当严峻,令人担忧……这样的情况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不少优秀的学生无奈选择了出国读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目前的科研实力。其次,那些选择留在国内读研的学生往往由于经济上的压力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科研的进展。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丧失了对科研的信心和兴趣,最终选择转行。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善,就无法保障研究生队伍的整体水平,我国对科研的投入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我国的科研水平就要受到极大限制。” 在信中,他们提出了增加研究生基本津贴的四点建议:一是国家财政拨款,教育部制定政策;二是允许和鼓励各科研机构在研究经费的申请和使用中增加用于资助研究生的费用比例;第三,限制每个教授所能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监督研究生质量;第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专门资助研究生的项目。 2008年初,他们征集到国内外57位教授的签名,其中最后一位签名者就是吴瑞。 王小凡说:“这是吴先生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签字后1个多月,他就逝世了。这件事情成功后,我专门给参加签名的50多位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说起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到他生命的最后,吴瑞先生都在为中国的科研和教育做事,他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关爱中国学生 改革开放之初,当邓小平提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想法后,吴瑞立即向中国教育部建议,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发展很快,中国要尽快培养这一领域的年轻人才,并说服美国数十所一流大学接受中国留学生,最终促成“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的实施。从1981年到1989年,该项目连续派出422人。如今,许多CUSBEA学子已成为活跃于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王小凡是其中之一。 1981年冬,王小凡参加了第一届CUSBEA考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初赴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初,他成为杜克大学药理和分子癌症系助理教授,是最早来杜克大学的华人教授之一,并在1998年成为终身教授。他说:“我一直非常感谢,邓小平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吴先生给了我留学美国的机会,我一生的命运因此改变。” 为表彰吴瑞在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美学生交流项目中的领导作用,1997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邓兆生提议设立吴瑞基金会,立即得到在美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1998年2月,“吴瑞协会”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吴瑞为协会捐款约2.5万美元。协会在华人生物学家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为此,“吴瑞协会”于2004年更名为“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成为代表北美及其他地区3000多名华人生物学精英的专业组织。 2010年2月4日,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发布公告,宣布收到总数约36万美元的吴瑞遗嘱信托遗产,并将以吴瑞名义设立捐赠基金,支持更多优秀的中国研究生。 得知吴端遗产捐赠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一事,饶毅在博文《吴瑞先生的遗产》中写道: “这个数字大于他遗嘱中同时给吴瑞任教的康奈尔大学的捐款……知道吴瑞生活情况的人,也深有感触,他平时自己生活节俭,他和夫人的住房可能不如所有他当年帮助出国的学生、现在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吴瑞心中对中国学生的关爱,一目了然。” 成就栋梁之才 20世纪60年代,当王小凡在乌鲁木齐上小学6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的武斗开始,学校停课,武斗结束后又碰到中苏边境问题,整天挖防空洞,他因此一直停学,之后就到河南南阳的工厂当工人。做了8年工人后,他通过自学参加高考,1978年秋季进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学习。 上大学时,他已经23岁,刚开始学英文;1981年冬,他提前半年与77届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生,之后参加了首届CUSBEA考试。 “我感谢吴瑞先生,因为如果当时没有这个项目,再过一些年,中美关系逐渐好转,也会有更好的交流,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就再没有机会到美国读博士了。” 王小凡认为,吴瑞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帮助400多位CUBSEA学生到美国留学。他一生中对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我们CUSBEA学生感谢他,其他相当多的学生学者也间接受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为中国学生出国打通了道路。因为当时对美国人来讲,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对中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都不了解,吴先生将这个通道开通后,连续几届派出的学生都非常优秀。消息传开后,美国教授改变了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他们知道中国来的学生聪明、吃苦、肯干,是从尖子里选出来的,要不然,大规模留学可能会晚些年才发生,美国大学要更晚一些才会知道,对他们的研究力量来讲,中国学生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所以说,吴先生和同仁的努力促成了大规模留学的局面。” 吴瑞的影响是历史性的。王小凡说:“‘文革’结束时,中国已经落后了很多,受前苏联李森科遗传学说(坚持生物进化中获得性遗传,否定基因存在)的影响,中国生物学更是重灾区,他一下子送出去这么多学生,确实不容易。当时国内没有托福和GRE考试,CUSBEA考试是由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联合出题,水平相当于美国一年级的研究生;他又花很大的精力说服美国好几十所大学接收中国学生,免去托福和GRE考试,免去报名费和学费,还为中国学生提供生活费。这是很难的,也很重要,这也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国策相吻合,当时,邓小平主张要派人出去。” 如今,许多CUSBEA学生已经成为各自所在学术领域的主流学者。比如,当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王晓东1985年考取CUSBEA项目,成为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全职回国,出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CUSBEA项目首批学生袁钧英,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有许多人进入生物技术领域,成为制药业的骨干或领导,许多人正以不拘一格的形式推动国内的科学教育事业,促进中美学术与产业的合作。 CUSBEA传奇 2007年7月,吴瑞出席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他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他们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实现了。人才是长久的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25年的时间里,我做的这件事得到一些结果,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2008年2月10日,吴瑞因心脏病在纽约逝世,享年79岁。 CUSBEA项目学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教授严聪在《悼吴瑞先生》的文章中写道:“他是我一生的贵人,中国生物界的贵人,乃至中美交流的贵人。他用一己之力开了历史的先河;他用一颗中国心架起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他用一双手播下了未来参天大树的种子;他用一个伯乐的睿智为世界生物界相中了几百匹千里骏马;他用一生的人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这篇文章中,严聪回忆起与吴瑞唯一的一次会面:“我和先生只有一面之缘,那是在纽约,第一次CUSBEA年会上。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学者,要和他讲话的人很多,我只能和他握握手,当他去世后,这仅有的一次握手显得弥足珍贵,仿佛他把接力棒交给了我。” 王小凡说:“我们当初来美国时是决定学成后回国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留在了美国,在大学里做教授或在公司工作。今天,美国大学里有相当多的中国教授,特别是在生物学界。尽管我们身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时时关心国内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5年前,我们不能对国内的科研情况作太多评论,因为在有限的条件下,许多事情想改也不容易。但现在,中国正处在上升阶段,大家都在注视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在这边也感觉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但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界到底在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多大程度的作用?国家正面临转型阶段,正在着力解答如何从世界加工厂转型为依靠高科技带动生产力的科技强国这一重大问题。在这个关乎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科学家的责任就非常大了。” 2010年初,国内博士生们“调薪”的消息传来,王小凡非常高兴:“这件事挺鼓舞人的,说明我们合作努力,是可以将一些事情做好的,可以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王小凡担当着多种社会职务,他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生物化学期刊》副主编之一、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年,他还将出任美洲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他说:“我们这些人当初都受益于吴瑞先生,我们的学术生涯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开创的。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想到是如何推动中国的教育和科研发展,所以,我们更有责任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从各方面来做,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合起来可以做更大的事情。我要以吴先生为榜样,为祖国做事,对祖国的事关心到老、关心到死。” 《科学时报》 (2010-3-31 A2 要闻) 更多阅读 《科学》杂志撰文纪念吴瑞教授 严聪:悼吴瑞先生 吴瑞:CUSBEA项目的诞生 科学网推出专题:深切缅怀吴瑞教授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3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顾孝诚:我所认识的吴瑞
dhwang 2011-9-30 01:14
昨夜星辰 吴瑞 “吴瑞对名利看若浮云、身外之物,从不眷恋。他就像一颗温润的种子,把自己牢牢地种在大地上。他创建的CUSBEA项目如今已如一棵参天大树,硕果累累,这些果子落到地上,长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他一个很喜欢的学生吴虹也是CUSBEA学者,吴虹曾经问他:“现在美国教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了,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吴瑞说:“什么叫退休?退休就是你天天来办公室工作,然后哪天不行了死在你的办公室就是退休了。” 采访手记: 待续 科学时报 纪念吴瑞逝世 专版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742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218144154898201440.html 科学网 纪念吴瑞教授专题:2008年2月19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219111239132201541.html 作者:何姣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7 22:55:55 顾孝诚:我所认识的吴瑞 2008年2月10日,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吴瑞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9岁。吴瑞1928年生于北京,1961年加入美国国籍。作为一名成就卓著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吴瑞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美学术和教育交流,并于1981年创建了著名的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孝诚是当年的主要参与人之一。 当全球华人科学家深切缅怀吴瑞教授的巨大贡献之时,顾孝诚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了她记忆深处的吴瑞。 顾孝诚:我所认识的吴瑞 2007年7月21日,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吴瑞与北京大学的顾孝诚教授合影。 2007年7月21日,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吴瑞(中)、顾孝城(右)和孙晓红在一起。 CUSBEA同学老师合影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孝诚说,吴瑞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是一次得来的,我是从一件件大事小情中逐渐了解吴瑞的,就好像一个拼图,很多碎片拼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吴瑞。 从一面之缘到28年的友谊 “如果不是张龙翔校长来找我,我和吴瑞也就是一面之缘。”顾孝诚对记者说。 顾孝诚与吴瑞的缘分始于28年前。1980年,受北京大学当时的化学系主任孙亦樑教授的邀请,在中国刚刚打开大门后不久,吴瑞带着全家踏上了寻根之旅。受邀作陪的顾孝诚在北大未名湖畔的临湖轩第一次见到了吴瑞。顾孝诚清楚地记得,在那次会见中,孙亦樑对吴瑞说:“你父亲吴宪是中国生物化学的开山鼻祖,老一辈生物化学家都是你父亲培养的,你是不是也应该在这方面继承父亲的遗愿,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做点事情?” 孙亦樑之所以对吴瑞的家学渊源如此了解,是因为他的夫人张迺蘅是当时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而张迺蘅的老师张昌颖教授当年就曾经是吴宪的学生。 顾孝诚回忆说:“后来有一天,我在博雅塔下面遇到张龙翔,他从自行车上跳下来说,‘我受黄新白副部长委托,负责国家公派留美研究生工作,你愿不愿意帮我做?’”张龙翔时任北大校长,他所说的这个工作就是吴瑞发起的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也就是CUSBEA。顾孝诚就这样参加了CUSBEA项目在中国的工作。她协助吴瑞、张龙翔在1981年到1989年的9年间,选送了420余名顶尖中国学生赴美,在80多所著名高校学习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现在,其中的很多人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生物学家:王小凡、袁钧瑛、韩珉、施扬、吴虹、马骏、傅向东、傅新元、王晓东、金亦石、骆利群、吴虹、孙晓红、赵国屏…… 因为CUSBEA的缘故,顾孝诚走进了吴瑞的生活,相似的年纪、相似的教育背景、造福中国的共同志愿让顾孝诚与吴瑞结下了终生的友谊,这种友谊历经28年的风风雨雨,直到2008年2月10日吴瑞因病去世。 祝贺抑或纪念 历史的巧合、命运的捉弄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 “您是怎样知道这个噩耗的?”按照惯例,记者的采访是这样开始的。出乎记者意料,没有眼泪、没有叹气,顾孝诚笑着向我讲述了她所认识的吴瑞。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不时被笑声打断。 “吴瑞肯定不希望我们哭哭啼啼地纪念他。他不是那样的人。吴瑞虽然人不在了,可是他的精神还在。”顾孝诚说。 在北大,吴瑞精神的化身之一便是一年一度的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前沿学术讨论会。 按照惯例,在讨论会开始之前要举办一个面向青年学者的讲习班。这个讲习班最早是1998年由邓兴旺提议的,因为今年正好赶上吴瑞80大寿,讲习班和学术讨论会筹委会就计划利用这次活动为吴瑞贺寿。顾孝诚说:“我们想请他参加会议,我就把邀请信寄给他,结果1月25号早上收到他秘书的回信,说吴瑞因心脏手术住院,2月11日又说刚刚去世了。” “从他们发给我的Email看,吴瑞住院后发现5条动脉堵塞,马上做了五重动脉搭桥术。手术很成功,吴瑞恢复良好,并在1月31日出院,到一个康复中心休养。后来到春节前后,吴瑞忽然又感觉心律不齐,呼吸困难,重新入院治疗。医院诊治后说吴瑞恢复了正常。2月10号下午,吴太太和他女儿觉得他状态还可以,就回家休息一下,没想到很快接到医院通知,她们赶到医院的时候吴瑞已经去世了。” “可是这个会我们还要照样开,以前是为了给他祝寿,现在是为了纪念他。我觉得不论是为了给他祝寿还是纪念他都很有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吴瑞在学术上有两大贡献。他是第一个成功建立了DNA核苷酸测序分析方法的人。他的方法为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就是水稻的转基因研究。吴瑞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水稻是中国食品供应的重要内容,因此他致力于水稻质量的改进,比如抗盐、抗旱、抗虫、耐寒等抗逆性研究。 其次,从1993年到1998年,顾孝诚等人连续组织过六届“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暨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除了一次没来,吴瑞每次都参加,并带头捐款支持讨论会。而1998年开始的植物学研讨班和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前沿研讨会吴瑞虽然没有到会,但也捐钱设立了讲席名额,用于邀请海外著名科学家来华参会。 据悉,为了纪念吴瑞,华人生物学家们正在积极筹划一系列活动,包括召开研讨会、出版纪念文集和设立一个基金会。“大家都同意,设立基金会是纪念吴瑞的最好方式。” “与其等我死了再捐,不如趁我活着的时候捐” 历史在延续,薪火在传承。 正像孙亦樑说的那样,吴瑞的父亲吴宪是中国第一代生物化学家。吴宪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1919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20年至1941年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和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一文中评价:“奠定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的林可胜和生化系的吴宪,他们不仅自己有出色的研究,而且培养和带领了其他研究者。” 吴瑞的母亲严彩韵1923年5月获得美国哥伦亚大学理学院化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助教,是国内最早从事现代生物学及营养研究的女性。 吴宪去世多年后,吴瑞为了照顾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将母亲接到了身边。严彩韵说:“看来我也活不长了,你父亲还给我留了一笔遗产,我们把这笔钱捐出来,设立一个基金会,把你的名字也加进来。就叫吴宪吴瑞基金会。”笃信孝道的吴瑞当然遵命,但是他不愿意沾父亲的光,于是把自己的积蓄也捐了出来。顾孝诚说:“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他们把钱捐给了协和医院,用于培养人才。另一种说法是他们把钱捐给康奈尔大学了。当然,有可能是同一个基金会捐了两份钱。要知道,很少有人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把钱捐出来并且真正地花出去。吴瑞非常了不起。” 顾孝诚笑着说:“吴瑞跟我说这个事情的时候,面带得意,他一向是非常低调的人,不愿意向别人宣传自己,但是他专门跟我提起这件事,说明这对他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我说:‘我也觉得你很了不起,太勇敢了。’他说:‘反正我已经下定决心,不论是我自己的钱,还是我父亲的钱,都是一定要捐的。与其等我死了再捐,不如趁我活着的时候捐。活着的时候捐赠,我可以亲眼看到这些受益者是值得培养的人材。’” 吴瑞的捐款当时在康奈尔大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在康奈尔大学100多年的校史上,从没有收到过在职在岗还在工作的本校教授的捐款,大部分捐赠者都是校外的,或者毕业的校友致富后回馈给学校,还有教授死后亲人向学校捐赠遗产的。康奈尔校方说,吴瑞的行为是空前的,这是祖籍中国的学者的特殊风度。 康奈尔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苏珊·亨利(Susan Henry)曾经访问过北京大学。这位院长对顾孝诚说:“吴瑞在康奈尔德高望重。我此次出行前,校长对我说,你要是有什么关于中国的问题,就去请教吴瑞。凡是吴瑞告诉你的信息和建议,都是高级的。” 无欲则刚 有爱则明 吴瑞对名利看若浮云、身外之物,从不眷恋。他就像一颗温润的种子,把自己牢牢地种在大地上。他创建的CUSBEA项目如今已如一棵参天大树,硕果累累,这些果子落到地上,长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顾孝诚说:“我觉得吴瑞是一个襟怀非常宽广的人,从来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不论是当年成立吴瑞协会,还是开各种各样的会,我们都说,我们愿意使用他的名字,因为这是对他的尊敬,但是我们不愿意过度宣传他。CUSBEA项目的作用在于打开了一扇门,但是在中国这么多年出国留学的洪流中,通过CUSBEA项目出去的毕竟是极少数。所以我们不愿意画地为牢,把学术活动局限于CUSBEA学者。有些中国人喜欢占山头,我们不喜欢。” 1993年,吴瑞、罗明(首届CUSBEA学子)和顾孝诚等人召集了首届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暨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此次讨论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顾孝诚说:“1989年之后,中国政府与海外学者之间有一种隔阂,互不信任,1993年的这次‘破冰之旅’使这种隔阂渐渐地冰消云散,双方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后来这个会议连续举办了6年,发展出多种功能,比如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各部委领导都专门到会讲政策、介绍国情、招聘海外人才、宣传政策法规、欢迎留学生回国工作。对留学生而言,则是一扇了解国内政策和动向的窗口。再后来,通过这个会议达成的国内外研究合作也越来越多。此外,这个会议的很多成员后来成为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智囊团,很多人还做了基金委的项目评委。 顾孝诚说:“吴瑞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儿,却给你感觉是个平凡的人。他用平凡的心态对待一切事情。有些老辈的华人,甚至更年轻的华人,在美国成功以后,对中国人的态度就和他不同,我是见过的。可是吴瑞对中国人之友好到了一种非常细致的程度,你可能承受了都不知道。” 顾孝诚讲了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早年间,中国出国的人很少,出国的人也很穷。那时候凡是大陆人到了康奈尔大学,不管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吴瑞都亲自接机送机,还请他们免费吃住在自己家里,因为吴瑞知道,大陆去的人经济上紧张,语言交流困难,又人生地不熟。受过吴瑞恩惠的人非常多,“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到感激他”。 顾孝诚还回忆说,吴瑞曾经组织过母语为英语的美国人和英语流利的华人学者帮助大陆学者修改论文,提供投稿意见等。凡此“小事”,不胜枚举。 CUSBEA学者在吴瑞的影响下,非常低调、不张扬。吴瑞、顾孝诚在组织会议的时候,努力避免突出CUSBEA,但其实CUSBEA学者一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一批活跃的中坚分子,团结了一大批华人生物学家,一起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事情。 生得其愿 死得其所 说到吴瑞频繁在家中招待中国客人,顾孝诚忍不住夸赞起吴瑞的夫人陈智龙(Christina Chan):“Christina是天底下最善良最可爱的人,几乎可以说不像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她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家里里里外外一把手。吴瑞一年不知道要往家里带多少客人,都是她一日三餐伺候着,从无怨言。她比吴瑞更不爱张扬,从不出头。我们请吴瑞来开会的时候多次请他也带上太太,吴瑞总是说:‘Christina不喜欢旅行。’多么高雅的借口。” 吴瑞的岳父是国民党政府派驻欧洲的大使,二战爆发后,他先将妻子儿女送到美国,自己脱身前往美国的途中就在海上消失了。吴瑞的岳母一个人带着孩子们在美国奋斗,所以吴瑞也非常敬重他的岳母,安排岳母住在离家不远的一处住所,方便他们夫妇照顾。吴瑞曾经骄傲地对顾孝诚说:“我的孩子们多么幸福,他们身边有两个祖母!” 吴瑞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吴树娴(Alice Shu-hsien Wu)专攻语言,硕士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任教,儿子吴树本(Albert Shu-pen Wu)康奈尔医学院博士毕业,现在瑞士日内瓦行医。顾孝诚每年都会收到Alice全家亲手制作的贺年卡,顾孝诚说:“从贺卡上看,吴瑞在孩子们眼中就是一个老伙计、好伙伴。” 的确,不熟悉吴瑞的人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吴瑞就是一个好老头儿。在他灿烂的笑容中,人们看到的是孩童般的真诚、坦率和谦虚。但是,用顾孝诚的话说:“你以为他傻吗?不,他一点也不傻,他对人情世故、各种手段诡计知道的绝对不比任何一个人少,我曾经亲眼见他面授机宜给年轻人。但是他有他的做人原则。他什么都懂,但是他从不耍手腕、不走邪门,老百姓不是有句话,‘修行到那个份儿上了’。” 吴瑞的另外一个美德是他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不论老幼尊卑,在他面前总是感到那么舒服,如沐春风。顾孝诚说:“我经常见他与中国的部长和普通老百姓交谈,他也始终是那个态度,不卑不亢,谦和平易。” 吴瑞有一句名言。他一个很喜欢的学生吴虹也是CUSBEA学者,吴虹曾经问他:“现在美国教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了,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吴瑞说:“什么叫退休?退休就是你天天来办公室工作,然后哪天不行了死在你的办公室就是退休了。” 吴瑞实现了他的梦想,勤奋工作,克己爱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顾孝诚说:“其实我想,他是死得其所。从入院到去世,不过短短的半个月,没受太多罪,这也是他的功德所至吧。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悲伤,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他还照样活着。”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3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野地里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热度 24 stone1971111 2011-8-8 08:52
这几天在内蒙做产品测试,中间空闲看了两部电影。其中有美国经典的大片《钢铁侠》,这个片子应该没什么文化品位,但是里面展示机器人技术的想象力是令人赞叹的。记得有一次道听途说得知,美国做远景规划,请的人里面一定有好莱坞的编剧,我肯定相信。做科研的人就要有比好莱坞的编剧更好的想象力才可能做出好的科研,按部就班的不可能做出特别好的成果。而现实是什么情况?前两天美国的报纸讥讽中国把仿制境界推向了极致。话虽然很难听,但是现实确实不好辩驳,我们的工业领域很难见到独立自主的产品(指的是核心想法,不是小打小闹的小革新)。中国人是够努力的,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呢?联想到最近几年发现的科研现象,还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理念有相当的值得反思的地方。在自然界里,野地里才能长出参天大树。在创新领域,一样需要呼唤野地里长出的苗苗。 现象一、 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多。 在北京待了18年,终于知道城里的孩子是怎么受到教育的。小时候,特别羡慕城里的孩子能够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很好的体育设施,很好的音乐美术教育,很多的图书以及很好的老师。但是现在发现,那些最多能阻碍村里的孩子成为艺术家(有时候也还有点机会,但是较少),可是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来说,那些欠缺带来的影响未必就是不可挽回的。而城里的孩子整天参加各种补习班,从小学开始,瞄准好的大学而努力,一切为了升学。这些社会氛围使得学生尽管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并且能够得到很好的考试分数,也能上很好的大学,但是创新所需要的最核心的东西:自由的想象力很早就丧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从很多好大学上来的研究生,基础不是不好,条件似乎也不错,缺少最多的就是创新能力。很多学生最多就是个很好的执行器,就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些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深刻的关联。 城里的父母过于关注子女的学习,一切都安排的很紧,小孩子从来没有自己真正的空间。作为弱势群体,小孩子只能照着父母的旨意做。而农村的孩子,由于父母没有文化,或者没有时间,属于散养的,只要能够突破教育的天花板,那保留下来的野性对于后天的科研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我们的后代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值得怀疑。在《一生的学习》中,作者质疑,律师是需要拿到资质的,法官也需要资质,教师也有,可是作为最重要的教育主体,父母,凭什么就天生拥有教育权? 很多父母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断地雕刻自己的孩子,主观上,他们是好意,可是对教育的无知导致他们客观上在伤害自己的孩子。再好的苗子也经不住折腾。折腾到最后,得到的就是个乖孩子,可是乖孩子并不是能够创新的好孩子。 现象二、 我们教育中提供的信息是非常不完整的。 回忆从小上的各种教材,除了数学还算是很成体系外,语文、哲学和历史等课程内容真的不能说好。虽然编写教材的人非常的努力,但是效果的确不怎么好。我们只能听到一个声音,或者是一个说法,不能看到多个互相对立的说法。大人们似乎是为了负责任,生怕把孩子教坏了,所以尽可能的只教所谓好的材料。事实上,没有比较,就没有好坏之分。当我们只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除了记住,似乎没有办法去区分和比较,更不能作分析。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们看到事物的多个角度,否则看似是对他们的保护,其实是伤害了他们的判断能力。 所里研究生面试,我们会发现对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所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都如出一辙,这不是好现象。创新是要鼓励新思想,新的看法,而新思想是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我们都要在工作之后,或者进入了大学之后,才有机会补充中学以下教育信息的缺陷,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很多时候就丧失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现象三、 社会氛围缺少宽容。 我们的社会对人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作为普通人,没人要求你什么,只要不违法,只要不违反社会习俗,那就是个好同志。但是作为社会的精英,尤其是领导,或者是所谓的科学家,社会的要求就很高,有时候甚至感觉要高到圣人的角度。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有个性孩子的成长。我们无意中在寻求完美的人。可是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完美无缺的人也许存在,但是绝对不是你我。这种不宽容的氛围还使得很多人学会了伪装。因为成长都要犯错误,但是社会不允许你犯错误,于是就需要隐藏自己的错误。长此以往,我们似乎看到了不少比较完善的人,但是那只是表面,我们被表现出来的假象所迷惑。很多时候,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缺点的人,要么是无用之人,要么就是善于伪装的人。其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我们对于别人犯错误都能多点宽容,其实也正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中国人喜欢围观,喜欢看别人的笑话,自己其实就是环境,在笑话别人的时候,也正是挖了一个将来自己也要跳下去的大坑。 现象四、 社会氛围物质化严重。 有时候看电影,听歌曲特别怀念几个特别的年代。文学作品喜欢看上个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前后的作品,那两个时代,人们有许多的理想色彩。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个被物质严重扭曲的时代,缺少了创新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就是理想主义。没有理想主义作为催化剂,我们的知识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所有的人都去追求物质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我,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获得幸福。我们越来越变成了短视的现实主义者。其实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正需要理想主义作为辅助,才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看着我们的学生津津乐道于公务员,外企,白领。这些都是物质化的象征。 也许中国人的记忆中一直是饥饿和战乱,对物质的渴望是能够理解的。但是这会让我们走更长的弯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在往这些方向努力,我们国家所谓的创新还需要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我真心希望,我们能够多点理想。 总的来说,导致我们创新性不足的原因非常的复杂,但是社会氛围和教育是两个主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不能从自身做起,不能有效的改善这个大环境,那就不要奢谈创新。什么指标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创新力的严重缺乏。我们呼唤宽容,呼唤理想主义,呼唤野性。 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空旷的大自然中,接受磨练,接受洗礼,才能真正长出参天大树,不然,都在温室中培养,迟早我们都会后悔。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10511 次阅读|67 个评论
[转载]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wangleboro 2011-6-28 17:56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也卖
热度 1 dxniu 2011-6-15 09:00
科学到了我们手上,已经不是“乘兴而来,兴殆而归”率意探索,而是实实在在的生计,一门生意。写出一篇文章,目的是卖,最着急的也是卖! 有店铺的卖价自然高,而且会有批发商来店里订货。所以大商人花时间装修店铺,小商人花时间生产,其中玄妙很深。民间的地摊永远不入流,卖的东西根本进不了大家的厅室,行内的潜规则就是不带你玩。 要卖免不了落俗,自古商人重利轻义,“既然出来卖,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粉饰的粉饰,作假的作假,也弄得百花齐放,百家争名,科学在一片繁荣中凋零。 真正的科学家出自生活无忧的人群,溯源科学史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我们需要科学大家,可偏偏你不出来卖就不给你活路,逼良为娼回头还要扫黄打非,夹缝中怎能长出参天大树?
个人分类: 杂文|2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之于我
热度 7 xiezuopeng 2011-1-20 15:06
亥年之末,子年之初,一个伟大的人诞生了(哈哈)。 初生的婴儿却有着列宁般的头脑,透亮的脑门!虎虎有神,威盖四方! 这时的父亲刚过而立之年,事业初成,加上喜从天降,新得贵子,自然英姿飒爽,羽扇纶巾,气象万千。此时母亲尚在,并给予了她对儿女所有无私的爱!这些悉数都在儿女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那时我和姐姐尚未记事,但这善因善根,他日定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父亲专心于自己的事业,那时的乡村抑或生产大队,都一个水平就是一穷二白。但是尚能填饱肚子,由于父亲做生意的能力我们一家过得还算可以,至少偶尔经常粘些油水!此时的父亲,乐观开朗!精神饱满,每当夜晚来临,火塘边,父亲总是唱起他年少时在文工团唱过的戏曲,多半是样板戏还有京剧等,我依稀记得他最爱的是《林海雪原》的京剧唱段《智取威虎山》。为此,他经常讲起杨子荣的离奇的历险经历,讲他是何其的敏捷而智慧。 此外,每当仲夏夜之时,我们一家定然在听着“自然协奏曲”,在屋前的地平上乘凉,我躺在凉爽的竹子床上,仰望着漫天繁星,涛涛银河清晰可见,爷爷奶奶会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26岁就只身一人养大四个儿子的姥姥的故事,这里特意提到这位端庄大方的姥姥,是因为她影响了我年少的父亲,我们敬爱的这位老人,在26岁时,丈夫就去世了,从此就形单影只的抚养四个儿子。彼时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姥姥却凭一己之力,坚持了下来,姥姥不但坚贞贤淑,而且满腹诗书,出口成章!因而四个儿子也都成才成气,算是给老人家在天之灵的安慰!遗憾的是我却未曾见过姥姥,不知老人家音容!昔日的父亲深得姥姥喜爱,经常伴姥姥左右,故而将姥姥之灵气得以传承!因此年轻时的爸爸器宇轩昂,英俊潇洒!这也许是父亲多才多艺的源头吧!所以在宁静的夏夜,爸爸有唱京剧,有出谜语,更重要的是还有讲故事! 讲故事我要单独的拿出来讲,因为我可敬可爱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前面提到过他爱唱戏,而且在文工团担任台柱子,因此在农村生产队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粹他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此就培养了他对文艺的爱好,或许就是天生的联系,这文工团给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也有他最美好的回忆!他因而精通二胡和笛子演奏!另外爱吟诗作对子,因为他喜爱文学,他喜爱《西游记》、《三国演义》、《林海雪原》、《水浒传》、《七侠五义》、还有《红楼梦》都有涉猎,此外他还酷爱鲁迅,推崇毛泽东等,因此在讲故事当中,儿童时期他讲得最多的是《西游记》,他把那个敢闯敢拼、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给我们演绎的淋漓尽致,那时的孙猴子总在我脑海里出现,他跳跃翻腾,腾云驾雾!可能我无边的想象力就来于此吧!待我们稍大一些,爸爸给我们讲《三国演义》里的英雄,那些英雄爸爸都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那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事迹使年少的我们心潮澎湃,爸爸告诉我生来当为此等人也!纵使历经千辛万苦,也会无憾于此生,更令我啧啧称奇的是:父亲竟然把所有故事中的诗词都记下来了,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他竟然过目不忘,所以诗词背诵也成了讲故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直到我记事之后,通读那些名著,我在惊叹于作者的才情和父亲惊人的记忆力之外,我更敬仰父亲的读书精神,忘我并化成自身。年少的父亲,为一家之长,昔日生活的艰辛人所共知(写到此处我潸然泪下),读书如此出众的父亲,小学五年级直接跳两级上初中依然名列前茅,但是因为一个大家子,仅仅靠爷爷奶奶生活难以为继,所以早早辍学,帮家里挣工分养活家人。父亲的一生,用千辛万苦和坎坷不平都不足以描述,也许只有父亲和我及他最最亲密的人才有这深刻的体会!人世间那些最苦最累的活,他都做过!唯一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享受到人世间最美最好的幸福!也许有一个这样去记录他的儿子,他应该欣慰了吧!只是也许,因为他对我的期望还有很多,目前没有实现,大概能令他真正释怀的是:我真正实现了我自己的理想抑或梦想的哪天!我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让他欣慰,也许只是些许的安慰吧!很早辍学的父亲,利用闲暇时间(其实是工余时间,就是晚上,灯火阑珊处)用功的读他喜爱的书,读到兴趣盎然处,掩卷思索时,发现鸡已打鸣,天已微亮,又要上工地干活了。于是意犹未尽的父亲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他的名著,去生产队干活了,而且把他书本上的故事讲给队友听,那时的他年轻有活力,亦如现在的我,甚至在我之上!而且肯定在我之上,他很欣赏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经常吟诵毛泽东的诗词给我们听,教导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之胸怀之气魄!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勉励之,共勉之! 父亲是慈祥的也是慈爱的,年少时,他给了我和我姐姐超出父亲的爱,因为儿童时期母亲的离去,中年丧妻的他,没有了往日的快乐,很少再有唱京剧的时候!为此他在我家的木门上写下:几经沧海与桑田,回首难堪不惑年!我都不曾记得,有多少个寒暑已逝,春秋更替!不曾听到爸爸的京剧,但是依然有《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他心中依然有景,有希望,这希望就是我们,这一对儿女!父亲是顶天立地的男人,他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可以说是男人中的楷模,有他这样的人,世人无人敢称第一,为了我们,他没有再娶就是因为怕伤害我们,他一个人默默的承担自己的失误,送我们上学!我依稀记得,母亲尚在人间的时候,一次几岁的我和爸爸赶牛去田间,爸爸问我:“鹏仔,将来你做什么呢?是和耕牛打交道还是...... 你想上大学么?当大学生怎么样?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上大学,当大学生!那时大学生很稀少,爸爸实际上是要我做有作为的人!就这个问题我将只能用一生来回答我致敬的父亲! 我小学成绩一般是前几名,但很少拿第一,也不曾拔尖。上初中后,不知是真正记事还是明白事理了,我的学习家人从来就不用过问!而且我总是名列前茅,考上省重点高中以后,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学习优秀,当然学习上聪明的人也不止我一人,大家同舟共济,相扶而上!但高考的失利却给了父亲莫大的打击!看到父亲竭斯底里的失望,我无言以对,只有默默的流泪!因为我知道我错了,而且是无可挽回的错误,为此自己暗暗的下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努力去完善自己,不能再让父亲的心血成为枉然!因为父亲教会我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考研的成功,对父亲的当初的失望也许有稍稍的弥补!如今成为博士生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还没能够让父亲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想不用再等多久,这些都会实现的,在不久的将来! 我希望有一天父亲能够重拾他自己的爱好:京剧与诗词,二胡与长笛!而且我相信有那么一天,一位老人在给他的儿孙们讲他的故事,讲他儿子的故事!依然讲他心中的《西游记》和《三国》,吟诵他喜爱的诗词,还有他自己的诗词!他在温和的阳光下,唱着京剧,把着二胡,诵着诗词,握着长笛,傍边儿孙绕膝。他是多么安详,多么慈爱,一切都在祥和静美之中...... 2011年1月20日 谢作朋于哈工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