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斯蒂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HathiTrust科研中心:开拓新的合作机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
terahertz 2016-5-30 17:54
2016年5月30日14:30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听了“HathiTrust科研中心:开拓新的合作机遇”的学术报告。主讲人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厄巴纳分校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的杰•斯蒂芬 唐尼。本次报告共分为7个部分。 第1个部分是HathiTrust概述。HathiTrust则是一个综合性书籍文献资源仓储,它致力于为学术研究及教育领域就这些资源提供数据接口。HathiTrust目前已与超过100个重要科研机构及图书馆取得合作,共同致力于为文化资源的永久性保存及获取提供保障。HathiTrust的合作成员遍布全球。 第2个部分是数据资源概览。介绍了HathiTrust数据资源标题的语言分布与学科领域分布。英语以51%的比例占据首位,其次是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学科主要分布在语言与文学、社会科学、历史等。 第3个部分是四个重要数据对象。介绍了在书籍扫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解决办法。 第4个部分是HathiTrust科研中心。介绍了发展历程、使命、运作方式、目标与结构图。 第5个部分是非消耗性(Non-Consumptive)的科研模型。主要是开放使用与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合法使用。非消耗性的科学研究模型的理念是带着算法来找数据! 第6个部分是教育及公共服务:学术公共资源及高级协作支持(ACS)。学术公共资源及公共服务成就有用户需求研究、培训模块的实施 、培训效果评估、展示或研习班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演讲。并介绍几个代表性的ACS科研项目。 第7个部分是HTRC科研项目。近期和当前由美国资金资助的项目有数据舱(Data Capsule)、用于学术分析的工作数据集创建+数据舱、书虫项目(Bookworm)-探索在HathiTrust文库中数以亿记的词汇。 最后展望了HTRC的未来工作。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听到霍金的思想
热度 15 小水獭 2016-4-15 22:09
如何听到霍金的思想 最近斯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在新浪开了微博,他的粉丝可是非常激动,我也很激动。我激动的缘由是我在张轩中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话:“霍金是用眼睛打字的 ” 。一开始我是猜使用的是动眼神经,比如用眨巴眼、翻白眼等方法来打字。稍微搜索了一些背景资料。原来霍金是用眼睛在屏幕上选词:屏幕上有个游动的光标从各个词上划过,当霍金看到了所需要的词汇,就牵动脸颊上的肌肉,肌肉一动,光标就停下来,这个词汇就被选定了。霍金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目前非常累,说 30 个词的一句话需要 20 分钟。以后可能会更慢。 霍金所患的病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ALS ),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的病变死亡的病症,又叫渐冻人。渐冻人的肌肉渐渐僵硬,发生抽搐,肌肉逐步萎缩。这导致说话困难,吞咽困难,并最终无法自主呼吸。人的神经系统从功能上看可以分为输入 - 中枢处理 - 输出。观察录像中的霍金,他的感觉神经输入和大脑中枢处理信息基本没有问题。当然没有问题,他的思想是多么惊艳啊! 2011 年以后帮助霍金“说话”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小组由贾斯丁·拉特纳( Justin Rattner )带队的小组。随着霍金的状态逐步恶化,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其他对策。如果霍金依然健在,可是他的 “ 输出系统 ” 即运动神经元持续死亡,很有可能哪天他脸上的那块表情肌都无法牵动了。 对神经科学家而言,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对表情的识别,眼球运动的追踪,以及脑电的直接记录。实际上贾斯丁小组已经尝试了这些技术。视线跟踪无法锁定到霍金的目光,因为他的眼睑下垂的。英特尔项目之前,霍金曾测试脑电帽,可以读他的脑波和潜在的传输命令他的电脑。不知何故,他们无法得到足够强的脑信号信噪比。 在我看来,这些方向并不是错误的,而是当时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现在 LIGO 已经听到黑洞的尖叫, AlphaGo 也会精妙的计算。可是如何将翻译脑电波依然是个未尽的事业。如果有生之年能参与到解码脑电波的工作,将是毕生之幸。如果可以解读脑电波,那么那些脑干受到损伤的病人仍然可以告诉我们他她们心中所想。受到攻击的受害者一息尚存,即使不能说话,如果能够解读脑电波,就可以知道是谁伤害了他她。如果可以解读脑电波,就可以将感觉信息翻译为脑电波的编码,将这些电信号直接提供给皮层,可以使盲人看见,使聋人听见,使哑人可以说话。 很巧的,今天在闭关许久的 肖陆江老师博客 上看到了解决方案。 米高尔·尼克雷列斯 (Miguel Angelo Laporta Nicolelis, MD, PhD)的 意念驱动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不过要动个脑手术,在霍金的大脑上连个电极,就可以直接用运动皮层驱动鼠标。
个人分类: 活色生香de生物科学|5216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功夫熊猫之卷轴的秘密 Kung Fu Panda: Secrets of The S
lcj2212916 2016-3-21 19:01
导演: Rodolphe Guenoden 编剧: Paul McEvoy 主演: 杰克·布莱克 / 詹姆斯·洪 / 兰德尔·杜克·金 / 斯蒂芬·凯林 / Jayden Lund / 更多... 类型: 喜剧 / 动作 / 动画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6-01-05(美国) 片长: 23分钟 IMDb链接: tt5513770 悍娇虎(凯瑞·华格伦 配音)少女时候跟着师傅(达斯汀·霍夫曼 配音)辛苦练功,却始终无法得到师傅的认可。终于有一天,强敌野猪来袭,打败了一众高手,几乎无人能敌。混血大师被击败后来到翡翠宫找师傅,希望师傅能阻止野猪,于是师傅答应接受挑战。可是就在比武的前几天,师傅因为吃了阿波(杰克·布莱克 配音)做的饭而食物中毒无法应战,无奈之下指派悍娇虎带着卷轴去寻找神奇四侠,一连串的巧合之下,悍娇虎带回了快螳螂等人,自此故事发生了逆转……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s/o8n146255398 http://www.yimuhe.com/file-3015474.html
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绿箭[第四季01 - 09]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2-12 12:12
片 名:绿箭 播 出:CW 类 型:动作/暴力 地 区:美国 语 言:英语 英 文:Arrow 别 名:绿箭 / the Arrow / 绿箭侠 主 演:斯蒂芬·阿美尔 / 凯蒂·卡西迪 / 薇拉·贺兰德 / 苏珊娜·汤姆森 / 科林·唐纳 简 介: 在一次惨烈的船难之后,身价亿万的花花公子奥利弗·奎因失踪了五年并被认定死亡,直到他被发现在一个偏远的太平洋小岛上生还了下来。当他回到位于星城的家时,迎接他的有他充满爱心的母亲莫伊拉,感情深厚的妹妹西娅,还有他最好的朋友汤米。但他们发现,奥利弗经过岛上严酷的生活,已经改变了许多。奥利弗隐藏了改变后的自我,想要弥补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更主要的,他想要与前女友萝瑞尔·兰斯和好。在他重新与当初亲近的人联系上后,奥利弗秘密的给自己了一个新身份--一个名叫绿箭的义警,-来为自己家族所犯错误进行补偿,与社会的丑恶战斗,保护星城的荣耀。白天,他仍扮演以前的自己,一个有钱有势、没心没肺的情圣,由他忠实的私人司机兼保镖约翰·迪戈陪伴--而在夜晚的掩护下,他则小心翼翼地以自己的新身份行事。但是,兰斯的父亲昆汀·兰斯探长,决心要逮捕这个在他的城市中行动的义警。同时,奥利弗自己的母亲,莫伊拉,对于那次致命船难的了解远远超过她假装的那样--比奥利弗能够想象到的更加残忍。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7527381
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战争房间 War Room (2015)][1080p + 720p][美国][主演:
lcj2212916 2015-12-11 12:52
导演: 埃里克斯·肯德里克 编剧: 埃里克斯·肯德里克 / 斯蒂芬·肯德里克 主演: 普里西拉·C·夏勒 / T·C·斯托林斯 / 贝思·摩尔 / 凯伦·阿伯克龙比 / 雅丹·哈里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http://warroom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8-28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战争之屋(台) / 作战室 IMDb链接: tt3832914 托尼(T·C·斯托林斯 T.C. Stallings 饰)与伊丽莎白(普里西拉·C·夏勒 Priscilla C. Shirer 饰)是一对夫妇,他们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漂亮的女儿和完美的房子。然而这仅仅是表面。实际上,托尼与伊丽莎白的婚姻早已沦为硝烟四起的战场,他们的女儿则是无辜的受害者。   在睿智的老妇克拉拉(凯伦·阿伯克龙比 Karen Abercrombie 饰)的帮助下,伊丽莎白终于醒悟,她应该为保卫自己的家庭而战斗。祈祷与信仰的力量改变 了伊丽莎白,而托尼也会和她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7357878
2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绿箭[第四季01]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0-9 18:24
片 名:绿箭 播 出:CW 类 型:动作/暴力 地 区:美国 语 言:英语 英 文:Arrow 别 名:绿箭 / the Arrow / 绿箭侠 主 演:斯蒂芬·阿美尔 / 凯蒂·卡西迪 / 薇拉·贺兰德 / 苏珊娜·汤姆森 / 科林·唐纳 简 介: 在一次惨烈的船难之后,身价亿万的花花公子奥利弗·奎因失踪了五年并被认定死亡,直到他被发现在一个偏远的太平洋小岛上生还了下来。当他回到位于星城的家时,迎接他的有他充满爱心的母亲莫伊拉,感情深厚的妹妹西娅,还有他最好的朋友汤米。但他们发现,奥利弗经过岛上严酷的生活,已经改变了许多。奥利弗隐藏了改变后的自我,想要弥补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更主要的,他想要与前女友萝瑞尔·兰斯和好。在他重新与当初亲近的人联系上后,奥利弗秘密的给自己了一个新身份--一个名叫绿箭的义警,-来为自己家族所犯错误进行补偿,与社会的丑恶战斗,保护星城的荣耀。白天,他仍扮演以前的自己,一个有钱有势、没心没肺的情圣,由他忠实的私人司机兼保镖约翰·迪戈陪伴--而在夜晚的掩护下,他则小心翼翼地以自己的新身份行事。但是,兰斯的父亲昆汀·兰斯探长,决心要逮捕这个在他的城市中行动的义警。同时,奥利弗自己的母亲,莫伊拉,对于那次致命船难的了解远远超过她假装的那样--比奥利弗能够想象到的更加残忍。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23068981
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及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songjian0707 2015-7-13 21:36
有感于今天的新员工的户外拓展训练,特书此博文谈谈科研及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世界如此之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为了共同的梦想,团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团队合作就应运而生。 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 提出 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当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和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团队合作其实是一种精神的凝聚,有了这股精神和实际的行动方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科研生活中导师需要和学生友好的配合,科研是一个团队之间的合作,导师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学生踏踏实实的做实验,与老师讨论分析结果。有的时候,导师给的方向可能比较模糊,需要我们自己把握方向,把握尺度,不然就会跑偏方向,经常与导师讨论的同学还好,不喜欢讨论的可能做一个月的实验都是白做。这就是合作的常犯错误,团队之间缺少丰富的沟通与了解。我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首先会有一个预期,然后和老板讨论清楚,之后进行实验部分,不然将面临白费功夫。真正的科研大牛不是那些单干搞科研的人,而是一个大组,一个有合作精神的团队,分工十分明确。举个例子,中国科技大学的侯建国老师在nature等杂志发表过很牛的学术成果,这与负责理论计算部分的杨金龙老师和实验部分的董振超老师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团队只有在团队员工彼此部分工作出色,合作游刃有余,彼此有足够的信任和信心,方能功德圆满。 工作中依然如此,企业的发展其实就是团队合作最为直接明显的表现形式,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过程出错,下线的产品都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这种问题可大可小,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人进入工业4.0时代,而我们还在学习什么是工业4.0。进过工厂的中国人都知道,大部分进工厂就为了混日子,拿钱养家,团队合作精神可能就会弱化很多,真正做的好的企业,会把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应该集思广益,而不是逃避推脱责任。生活给了你困难却不会给你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你有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需要你给予它们足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都离不开团队合作精神,我们活在团队中,无论到哪,在社会大群体中,我们要发挥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发挥宽容理解的精神等。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样有利于集体的发展,而且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具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别怕你不能做什么,而是你敢不敢做什么,人的潜力无限,压一压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leader。
3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LHY的Ca,supercell算的声子
fxl91 2015-1-28 08:05
fxl-BeS.ppt 向马老师汇报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拟开展的工作。 从上次组会汇报完工作以来,一个星期了,一直在研究129结构的声子,因为一直有虚频,目前的总结如上PPT,(LHY总结如下)可以看出Gamma点有非常小的虚频(大概30cm-1),而且从右图可以看出。 经过disortion后,能量下降的很小(1meV/128atoms)。 所以现在正在进一步优化结构,重新计算声子。 而且同时还有pwscf方法重新计算声子,看它的稳定性。 我们也用了MD方法计算了它在有限温的稳定性,这个结构,在有限温下,都是稳定的, 不稳定还是在低温。如果实验是室温的话,我们预测观察到的结构还是P4/nmm,可能低温实验能发现对称性更低的结构。而且,靠XRD(我们可以试着做下XRD)根本区分不出这两个结构。由于我们要计算超导,否则没必要这么细地扣下去。 马老师给出的建议:由于软膜移出的是8倍胞的结构,所以再多做下8倍胞的预测。 同时,我认为既然129结构跑MD,在低温下都稳定,那么声子虚频的出现是不是因为没有考虑温度效应。既然这样,是否有必要算下有限温声子?马老师同意做,但王老师觉得暂时没必要,因为即使算出了不虚,也算不了超导。 师兄让我算下129结构在300GPa下的声子,然后再做distortion. 目前结果是声子虚,挪出了62结构(8倍胞) 有限温就是含有温度的意思,非0K。对于129结构,师兄跑了50K和300K的。 这种软膜的一般都是低温不稳定,高温稳定。看figure3 ,双势#,低温的时候在两边。随着温度的升高,当原子震动的时候,可以跨越势垒,肯定平均位置就是0,就在中心了。这个结构,自然就稳定了。 温度越高,震动越强,原子才有能量跨越势垒。 14的Gamma点和平时说的Gammma点有点不同,因为这里是用supercell画的,所以像0.5 0.5 0.5这样的点会投影到Gamma点。这里的POSCAR直接就是2*2*2的supercell,扩胞后结构没变,但是声子就不一样了。1/2-1这样的K点结构会向broullouin zone中心投影。这个和边界条件有关。 非谐效应 势面比较平,用2次方的不太合适。就和LHY的Ca那个差不多。 300GPa的结构别的点也有点虚,但很小,先只考虑Z点,如果移出新的结构,再考虑别的点。 tar -xjvf supercell.tar.bz2 移出62 移出14 声子在supercell文件夹 distortion的计算在supercell/dis 说白了,我就是用supercell算的声子。 原理就是这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35a73d0102uy97.html 王老师说 关于 Pwscf 的势 保膜势,膜守恒 高压下赝势不准 用 vasp 。 Pwscf 。 Win2K 。做物态方程。 软膜是两边插值才对。 非共度的没有理论模型能解释,而且没有实验对照。 关键还是找 200GPa 下的稳定结构,继续用软膜,现在就挪一步,不够 如果挪了一圈又挪回这个结构,找不到动力学稳定的结构,那就说明这个体系量子效应太明显。 典型的二元结构 , 到高压是非公度,结构, 关于声子: 1. 用 supercell 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35a73d0102uy97.html 2. 用 phonopy 算: 3. 用 pwscf 算: 4. Vasp 算的都是插值算的,能算准的点没几个 5. md 能算声子么? md 能考虑振动。相当于把所有的 distortion 都做了。 怎么判断一个结构是 incommensurate 呢 主要还得看不同的波长,不同的结构的能量差。 我正在扩不同的 supercell ,看能量差别。 哦,你说那波长我不懂 他这么着急要文章吗?我感觉,已经挺快了。 现在基本差不多了。正在用 pwscf 算。 我上午和王艳超老师讨论了下,结果我在 509 那屋丢老人了,他们一致认为 129 就应该是不虚的,是我没算对 他们都没算。知道什么。 distortion 能量都低了。 129 明显不对。 因为我说 MD 没跑出来新结构,而且软膜挪出来的能量差别小。他们说我那个能量差别还没有 VASP 误差大呢 我真是无言以对,跟不懂的人,没办法交流。 即使不升高。如果能量是一样的。也不对。那得 anharmonic effects 多大啊? 但是我挪 62 的时候能量就不再降低了 那都不是问题。现在不是找到能量低的结构了吗?你仔细看14结构在 200GPa 和 300GPa 的结构。有很大不同。 200GPa 波长调制(用肉眼分析,就可以。)很小。 300GPa 很大。在 300GPa , p21c 结构。你看原子沿着 z 轴的排布。 看出来没?你看中间多明显啊 。 你看200GPa。 就很不明显。 其实,不一定是非共度的。但是 , 原子的排布 一定是波 的, 这个肯定没问题 你多看点非共度的文献。 没有那么大波的。如果那么大。高压,就不对了。很难形成致密结构。 因为在200GPa,是相变初始点。 所以,非共度结构 能量没那么低。越到高压,越明显。 所以,我才让你做300GPa的。 现在需要将压往回做。这样容易找到稳定结构。 其实,原则上, 在不同压力点,可能波长不一样。 其实S,Se,Te都有类似的非共度结构。 可以和这个联系起来。 非共度结构的意思是,波长不是整数个经格常数。所以很难模拟。而共度结构,就是说波长是整数个波长。你看 S 的。波长就是 0.28 所以。一般都用 4 个 cell 来表示它。原则上应该是 1/0.28 个 cell ,如果 q 是 0.25. 那么波长就是 4a 了 S - IV 就是非共度。它跟 Te - III 和 Se - IV 是一致的。因为是一族的。 300GPa 下。 p21c 和 129 结构的能量。 你比较一下, 300GPa 的两个结构能量差。 300 的我挪了下,也是 62 因为这些,我都计算了。但没继续算声子。我现在基本弄懂你这个体系了。 它没算,对你这个体系,没概念。你得给他讲明白。 你可以继续算,也可以不算了。 你把你挪出来的 62 的结构。发给我。 你看看,很明显。你可以比较一下。 pnma 和 p21c 的能量差。 如果差不多,是需要算一下。 pnma 的声子的。 我算的能量差是 -0.01071 eV/f.u. 还是挺大的。 在 200GPa 下,可能区分的不明显。 在更高的压力才能区分开。 还是那句话,因为 200GPa 是相变点,所以能量不明显。 14: 10.02138805875 eV/atom 我感觉我算的应该没问题。 p21c 结构肯定比 pnma 低。 我对 p21c 结构,比较有信心。 其实,马老师最相信能量。 只有找到能量低的,才能说明,这个结构的可行性。 这个结构是你在 300 又挪出来的? 没有,我直接用 p1 的结构。从 200GPa 往 300GPa 优化的。 因为这些结构是 second order phase transtion. so if you used supercell, it can very easily to overcome the energy barrier and can find new lower enthalpy structure. 所以。 我是用低对称性结构优化的。 因为,我猜测, 在 300GPa 可能真实结构能量更低。 所以,我就试一试直接优化。 果然,让我找到了能量又低, phonon 又稳定的结构。 跟我想的差不多。
个人分类: 我的学习笔记|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年轻与美貌 young.and.beautiful][720p.bluray.mkv][法语
lcj2212916 2014-3-27 22:10
◎译 名  年轻与美貌 /花容月貌/我要…17岁(港)/美丽诱惑(台) ◎片  名  Young Beautiful/Jeune jolie/Jeune et jolie ◎年  代  2013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法语 ◎IMDB评分 7.0/10 from 6,662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752200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上影时间 2013-08-21(法国) ◎导  演  弗朗索瓦·欧容 ◎主  演  玛丽恩·瓦科特/杰拉尔丁娜·帕伊亚/弗雷德里克·皮耶罗/Fantin Ravat ◎时 长 95分钟 ◎简  介 貌不惊人的阿里(马提亚斯·修奈尔 Matthias Schoenaerts 饰)曾经是一名风光无限的搏击选手,自从 受伤之后他便失去了生活保障。穷困潦倒之际,他带着儿子山姆(Armand Verdure 饰)投靠姐姐,并在当地 找到一份保镖的工作。某晚,阿里结识因别人发生争 执的美丽女子斯蒂芬妮(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斯蒂芬妮是一名虎鲸训练师,然而这个衣食无忧、日常为光环所环绕的女孩却在一次例行表演 中被虎鲸夺去双腿。经历了不同人生的男女,彼此的命运意外交叠在了一起……   本片根据加拿大小说家克雷格·戴维森(Craig Davidson)的同名短篇小说集改编,荣获2012年西班牙 瓦拉多利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Matthias Schoenaerts)、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本奖。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267780
3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迷雾·斯蒂芬金的电影作品
热度 18 YC2011 2013-7-6 23:14
迷雾·斯蒂芬金的电影作品 曾泳春 《迷雾》( The Mist )是我看过的斯蒂芬金电影作品中,我认为最精彩的一部。它的精彩表现在好看,虽然没有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深刻的思想,但不失为一部精彩的科幻悬疑片。某日的某个美国小镇上,突然飘来一阵迷雾,迷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雾里的东西——那些由于科学实验而形成的怪物。人们在迷雾里奔跑,却难逃怪物的魔爪,它们在迷雾里悠然地进攻着人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们本身就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人类以科学的名义创造了一些异形,却在有意无意之间,终被这些异形吞噬。 这部电影我看过两遍,很简单的情节,却有着震慑人心灵的场景。人类对迷雾的恐惧,其实是源于对无知的恐惧,就如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源于对死亡的无知。死亡是最大的无知,因此我们极度恐惧。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kshank Redemption )应该是斯蒂芬金最经典的电影作品之一。我是在多年前的一个午夜,无意间看到这部电影,是我并不喜欢的美国监狱的题材,但由于是不想睡觉的午夜,于是就硬着头皮看下去,却越来越被它吸引。这部电影的震撼在于男主人公救赎自己的顽强精神,那种永不放弃地通过自己的勇敢艰辛和聪明才智最终打开自由之门的精神,我相信鼓舞了很多人,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都不曾放弃对自己的救赎。 这部电影最震撼的场景,是男主人公逃出监狱的那个雨夜,他在每一声雷声的掩护下狠狠地敲击水管。暴雨、闪电、雷声,肖申克坚毅的眼神,多年以后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闪灵》( The Shining )已被誉为史上最恐怖的电影,虽然有些人看了并不会觉得它有多恐怖。这部电影也是我多年前看的,我觉得《闪灵》是恐怖的,而且恐怖得无法言说。也许是因为一个温文尔雅的作家,一日日地逐渐变得目露凶光,表情诡异,这种变化是渐变的,在不知不觉间,这种渐变让我们想不起曾经儒雅的那个男人,在这个鬼气森森的封闭酒店里,我们对这种渐变无以逃脱,坐以待毙。这完全是一种心灵的恐惧,而不是视觉的恐惧,因而这样的恐惧,无法言说。 《捕梦网》( Dream Capture )也是一部科幻电影,很遗憾的说,这是一部我没有看懂的电影。与《迷雾》的简单情节相比,《捕梦网》晦涩难懂,那种人和虫之间的转换,善良和邪恶之间的转换,完全把我搞迷糊了。但它依然是一部精彩的科幻电影。 《 1408 的幻影凶间》( 1408 )也是我认为相当精彩的一部斯蒂芬金的作品,这是一个人和一个房间的斗争。一个人被困在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幻象,从理论上来说,它杀不了人,而它就是一个杀人的房间。作品想表达的,是人的心魔,理论上来说,心魔是可以克服的,杀不了人,就如同我们认为,抑郁症杀不了人,可是当人们无论如何摆脱不了心魔,就如同永远无法从 1408 房间逃出去一样,最终绝望而死。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令人喘不过气, 1408 带着嘲弄的笑,戏耍着困在房间里的那个人。房间的锁是开着的,可是他依然逃不出去,因为无法说出他的困境和恐惧;窗户是开着的,窗下是车水马龙的城市,可是他无法让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的人听到他的求救;隔壁房间的窗户也是开着的,可是当他试图从 1408 的窗户翻出去走到似乎并不远的隔壁房间的窗户时,却陡然发现,这是一堵长得没有尽头的墙,他永远走不到另一个可以逃出去的窗户。这个场景是恐怖的,当人试图走过绝境时,却发现绝境一直在伸长,如同那堵伸长的墙,你绝望地发现,你是走不出绝境的。 困在房间里的人,在与房间斗争了很久,在疲惫不堪中,突然按动了某个开关,被墙上那幅画的水流冲到了影片开头的旧金山的海滩。当他醒过来时,他发现他逃出来了,逃出了 1408 。这一段是电影里唯一的亮色,旧金山美丽的海边,逃出 1408 的男主人公过了一段自由惬意的日子。突然,某个熟悉的场景再度出现,整个电影画面崩塌了,他又回到了 1408 ,并听到了这个房间的狂笑。他终于明白,这也是 1408 对他的一次耍弄,它让他明白,他是无法逃出 1408 的。这是一种透彻心扉的绝望和恐惧,最后,他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他烧了 1408 ,还有 1408 中的自己,他和这个房间同归于尽,而 1408 的幻影凶间,再也不会杀人了。 可是,我们的心魔呢?没有了 1408 ,人们还有别的心魔,还在心魔的魔爪里挣扎,无法逃脱。 我拍的雾
14446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Stephen Cole Kleene (斯蒂芬·科尔·克林或克莱尼)
geneculture 2012-7-21 18:49
Stephen Cole Kleene Born: 5 Jan 1909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USA Died: 25 Jan 1994 in Madison, Wisconsin, USA Stephen C Kleene 's father was Gustav Adolph Kleene ,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rinity College, Hartford, Connecticut at the time of his son's birth. He remained there for the rest of his career. He retired, becoming professor emeritus, and died at his summer home in Union, Maine in August 1946. This home was on a farm in Maine which had been Gustav's father's and both Gustav and his son Stephen considered this farm their 'real home.' Gustav wrote books such as The problem of medical charity (1904) and Profit and wages: A stud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916). Stephen 's mother was Alice Lena Cole who was a poet and writer of plays. Before marrying she published poems such as The lawsuit published in The Youth's Companion (1892), The dead bee published in The Century (1899), The lost spell published in Atlantic Monthly (1900) and Escape published in Atlantic Monthly (1900). After her marriage she published KIRSTIN; KIRSTIN. Play in Four Acts (1914) under her married name Alice Cole Kleene. It was described by a critic in the New York Times as a "pretty play with graceful lyrics." Stephen Kleene studied for his first degree at Amherst College, Amherst, Massachusetts, being awarded his Bachelor's Degree summa cum laude in 1930. He then went to Princeton University where his doctoral studies were supervised by Alonso Church . It had been Oswald Veblen who had propos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required careful analysis by mathematicians . Church , one of Veblen 's students, had been appointed to Princeton in 1929 and was making remarkable advances in this area. J Barkley Rosser was also a doctoral student of Church 's at Princeton, arriving in 1933 while Kleene was there. It was certainly an exciting place to be undertaking research applying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to logic with visitors such as Kurt Gdel - Kleene attended a course he gave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Kleene received a doctorate from Princeton for his thesis entitled A Theory of Positive Integers in Formal Logic in 1934 . He writes in the Introduction to his thesis: ... we shall be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logic based on a set of postulates proposed by A Church . Our object is to demonstrate empirically that the system is adequate for the theory of positive integers, by exhibiting a construction of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theory within the system. By 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a certain subset of Church 's formal axioms, we show that this portion at least of the theory of positive integers can be deduced from logic without the use of the notions of negation, class, and description . After the award of his doctorate Kleene taught at Princeton until he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as an Instructor in 1935. He was promoted to Assistant Professor at Wisconsin in 1937 before leaving in 1941 (unhappy at his failure to be promoted) to become Assistant Professor back at Amherst College where he had studied for his first degree. In 1942 he married Nancy Elliot ; they had four children, Paul, Kenneth, Bruce, and Nancy . Nancy Elliot was the daughter of George Roy Elliott,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Amherst College and a literary critic who specialized in Shakespeare. Also in 1942 Kleene left Amherst College to undertake war service with the US Navy as a navigation instructor at the Naval Reserve Midshipmen's School in New York. Later he was a project director at the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in Washington DC . By the time he left the navy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Kleene had risen to the rank of lieutenant commander . He returned to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in 1946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being promoted to full professor two years later. In 1964 he was named Cyrus C Duffee Professor and continued to hold that chair until he retired in 1979. He served two terms as the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one term as the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Numerical Analysis (later renamed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He also served as Dean of the 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 in 1969-74. During his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e was thesis advisor to 13 Ph.D. students. In 1970 Kleene's wife Nancy died. Eight years later he remarried Jeanne Steinmetz. He died of pneumonia aged 85. Kleene's research was on the theory of algorithms and recursive function theory , an area which he created and retained an interest in throughout his life. He developed the field of recursion theory with Church , Gdel , Turing and others. He contributed to mathematical Intuitionism which had been founded by Brouwer . In particular he lectured on Recursive functions and intuitionistic mathematics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 1950 . In this lecture he spoke about how his interpretation of intuitionistic number theory by means of a "realization" might extend to intuitionistic set theory . He explored these ideas further in the book The foundations of intuitionistic mathematic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recursive functions (1965) written jointly with Richard Vesley. Chapters I, II, and IV of the book were written by Kleene while Chapter III is by Vesley. G Kreisel writes in a review:- Chapter I is by far 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intuitionistic logic which is at present available for a mathematical logician. Michael Dummett, a leading authority, was also greatly impressed:- ... chapter one of this book provides the first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foundations of intuitionist analysis set out as an axiomatic system treating Brouwer 's fan theorem, the bar theorem, and the continuity principle ( called Brouwer 's principle ) . In these respects, this was far superior to the earlier well-known axiomatization by Heyting . Kleene's work on recursion theory helped to provide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 By providing methods of determining which problems are soluble, Kleene's work led to the study of which functions can be computed. He spent the summer of 1951 at the RAND Corporation and discovered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ation of finite automata. His RAND report on his work that summer has been very influential for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t a lecture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95, Robert Soare described Kleene's work in these terms:- Kleene's formulation of computable function via six schemata is one of the most succinct and useful, and his previous work on lambda function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supporting Church 's Thesis that these classes coincide with the intuitively calculable functions . From 1930's on Kleene more than any other mathematician developed the notions of computability and effective process in all their forms both abstract and concrete, both mathematical and philosophical. He tended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an area and then move on to the next, as each successive one blossomed into a major research area in his wake. Kleene developed a diverse array of topics in computability: the arithmetical hierarchy, degrees of computability, computable ordinals and hyperarithmetic theory, finite automata and regular sets with enormous consequences for computer science, computability on higher types, recursive realizability for intuitionistic arithmetic with consequences for philosphy and for program correctness in computer science. Kleene's best known books are Introduction to Metamathematics (1952) and Mathematical Logic (1967). Kleene writes in the first of these :- The aim of this book is to provide a connected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s of mathematical logic and recursive functions in particular, and to the newer foundational investigations in general. J R Shoenfield, reviewing the second, writes:- The growth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in mathematics has given rise to a number of texts treating serious mathematical results in a slower and more detailed manner than is customary in graduate texts . Since the number of such texts in the field of logic is quite small, this book by an outstanding authority in the field is especially welcome. ... The author clearly feels that a fairly thorough treatment of a few topics is preferable to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 ... Difficult proofs are broken down into a large number of simple cases ; some of these cases are usually left to the reader. There are many illuminating examples; the author is usually more interested in giving enough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the proof than in giving complete details of the proof. Clarity and simplicity are never sacrificed for elegance. Historical notes and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are frequent, but are not allowed to overshadow the mathematics. Among the awards and honours that Kleene received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we mention the Leroy P Steele Prize which he was awarded by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in 1983:- .. for three important papers which formed the basis for later developments in generalized recursion theory and descriptive set theory "Arithmetical predicates and function quantifiers", "On the forms of the predicates i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e ordinals ( second paper ) ", and "Hierarchies of number-theoretic predicates". Perhaps his most prestigious award was 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presented by President Bush at a White House East Room Ceremony on 13 November 1990:- For his leadership in the theory of recursion and effective computability and for developing it into a deep and broad field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 Other honours included election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69), election as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ymbolic Logic (1956-58),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61) and of the Union's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60-62). He was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for twelve years. In , Keisler describes Kleene's interests outside mathematics:- Kleene had a strong interest in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visited his family farm in Maine almost every summer. He discovered a variety of butterfly Beloria Todde Ammiralis Ba Kleenei. He was an avid climber and, until well into his seventies, led the biannual logic picnic at Madison ( now the Kleene Memorial Logic Picnic ) on hikes up the cliffs at Devil's Lake. Steve Kleene's knowledge of mushrooms was legendary. Mac Lane . in , recounts an experience climbing with Kleene:- In 1949 he and I, about to attend a meeting at Dartmouth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got together on a project to climb all the peaks in the Presidential range, and we were joined by a third climber, a vacationing bellhop. Then, as we three stood finally on top of the last peak ( Mount Madison ) , a thunderstorm struck. Kleene bounded down from the peak shouting, "Get down; it's lightning." I stepped down a bit, searched for our third companion only to find him flat on the ground, unconscious. Steve ( quicker by way of his height ) went down to the Madison Pass hut for help. When we got the injured man there we found that the lightning had singed his scalp and left a blister on his foot opposite a hobnail. We ferried him to a hospital, and I ( complete with a burned-out seat of the pants ) notified his employer at the elegant Eastern Slopes Inn. He later recovered. Steve and I continued to climb assorted mountains and Steve kept on rock climbing. Keisler also describes his personality:- Although a private man, he was a skilful and enthusiastic teller of anecdotes. He possessed a powerful voice that always made it possible for others to know without seeing him whether he was in the maths building. Article by: J J O'Connor and and E F Robertson Click on this link to see a list of the Glossary entries for this page List of References (8 books/articles) Mathematicians born in the same country Honours awarded to Stephen C Kleene (Click below for those honoured in this way) Speaker a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1958 AMS Steele Prize 1983 Cross-references in MacTutor History Topics: Word problems for groups Other Web site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Mathematical Genealogy Project from: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Biographies/Kleene.html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奇的“斯蒂芬”们
热度 8 taol 2012-5-9 21:55
传奇的“斯蒂芬”们
想成为传奇么?起名“斯蒂芬”吧。 为什么?看看这些叫斯蒂芬的纯爷们吧 :D 1 、世界上市值最高、产品风靡全球、某某青年卖肾换玩具的是哪个公司?苹果公司。创始人是谁? ( 当然是之一 ) 把苹果公司推到巅峰的又是谁?乔帮主啊。乔帮主全明是啥? Steven Paul Jobs 2 、他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一生与“黑洞”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对大统一理论很有兴趣。然而,他又是一个十足的“赌徒”,对学术豪赌乐此不疲。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传说曾经还能依靠三只手指传递信息,如今只能通过眼皮眨动交流。最有名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最拉风的还是能让不屑任何人的 Sheldon Copper 同学乖乖地站在边上听到批评自己的论文中有错误。 没有第二个,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3 、同样是当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统一了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为大统一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因此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了 1979 年的物理学炸药奖。科普著作《最初三分钟》的热卖也使其在普通读者心中有着相当的地位。他是“还原论”的忠实支持者,对大统一理论的贡献正是佐证。(虽然本人更喜欢 Anderson 的那句 More is different ) 4 、地球上最好的篮球控球后卫是谁?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神鬼莫测的传球……那份优雅和飘逸足以令全世界球迷为之着迷。在长人林立、崇尚暴力美学的 NBA 里,他是一个另类,另一种风格。他, Stephen John Nash 。 当然,还有太多的“斯蒂芬”们的,比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斯蒂芬·杰拉德等等 “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各种补习班透支着家长们口袋里的银子、挤压着孩子玩耍的时间。家长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还有更为“省钱省力又省心”的办法——想成功么?给孩子起名“斯蒂芬”吧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_Job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Hawk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n_Weinbe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_Nash
个人分类: 一笑而过|378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转帖,霍金
zhang4318 2012-2-15 10:21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霍金和他那挂满古怪仪器的轮椅俨然成为一尊庄严肃穆、四处移动的雕像。不仅是一尊移动的雕像,他就是偶像,偶像缺席时代的偶像。这是一些过于热情的好心人的错,不是他的错。 1 斯蒂芬·霍金是一位轮椅上的囚徒,但他的人生却比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丰富、精彩得多。这个时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依靠昂贵、复杂的仪器以及成百上千人的合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不再是科学家,而是以科学为职业的工匠,尽管有的还是能工巧匠,因为他们的研究已不再受热情和兴趣驱使,而是为生计所迫,受利益驱使。在霍金身上,还多少保留着那种业已消逝了的科学家的古老形象:高傲,专注,特立独行,激情四射,且智力超群,虽然谈不上清贫寂寞。 随着《时间简史》被译成中文,霍金在中国开始渐为人知。这还是1990年代中期的事。2002年的来访则使他变得广为人知。其实,早在1985年初夏,他就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中国之行。当时我还在科大念大三。这位非常活跃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来到合肥前,肯定还到过中国的其他地方,但我只知道他来到了科大不怎么漂亮的校园里,因为海报已经张贴在图书馆前的布告栏上。同学们都有些不敢相信,像霍金这么既不便行走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怎么说来就来了呢,且来到了偏居一隅的合肥市。现在想来也不奇怪,当年科大的天体物理和宇宙学不但国内有名,在国际上也算是活跃的。 霍金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落成不久的水上讲演厅。所谓的水上,是指建筑物的主体建在一个当时有水、如今早已干枯的小池塘上。谢灵运的诗句“池塘生春草”是很能给人以诗意的遐想的,但这个池塘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是光秃秃的,与任何诗情画意无关。水上讲演厅可以容纳二百号人,是除大礼堂外容纳听众最多的地方,非常适合做大型的学术报告。 当年科大学风颇好,到图书馆自习得占座位,遇到一些著名学者的报告,更是得提前占座位。在物理楼的阶梯教室里,据说还发生过为占座位打架的事。水上讲演厅虽然比一般的阶梯教室大许多,这座位还是得占。果然,我提前了四十多分钟,只占了一个靠后的座位。不久,后面的座位也没有了,后来者只好顺着过道往下站,最后连讲台的两侧甚至门口也站了不少人。那情景,似乎用济济一堂也不足以形容。当年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在科大是个时髦学科,有关的学术报告也比较多。一些不是学物理的学生,也在眉飞色舞地谈论什么“无限有界”“无中生有”等玄而又玄的话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很多人并不是冲着报告本身来的,而是想看看这位轮椅上的英雄到底是什么模样。 2 霍金在助手的簇拥下进场了,果然如传说的那样坐在轮椅上。他系着领带,穿着整洁的白衬衫,瘦削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大框的金丝眼镜,看上去相当年轻。大厅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还夹杂着少许的叹息声。那时霍金只有43岁,刚刚完成了《时间简史》的初稿,声誉正处于持续增长中,但还没有成为大众明星,因此几乎看不到记者在场,也看不到令人厌恶的、闪个不停的闪光灯。轮椅停在了讲台的右侧。主持人介绍说,霍金先生是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的卢卡斯讲座教授。这两个头衔对于在场的人已经有足够的吸引力了。在整个报告中,霍金的脑袋朝一边歪斜着,目光似乎始终看着一个地方。 这种场合的报告带有普及性质,难度不是很大,现场还有一位天体物理小组的老师做翻译。那位老师五十左右,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已经是正教授了(在那个年代,正教授还是比较稀罕的)。他并不是翻译霍金本人的话,而是翻译霍金助手的话。当时霍金还没有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为记者所津津乐道的金属合成器的声音则是从中国回去以后的事,但别人已经听不懂他的话了,只有他的助手听得懂。助手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穿着短袖的深色竖条纹衬衫,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与他那副稚气的娃娃脸颇不相称。 大概是很少出国的缘故,没过多久,那位老师便出了一个错,接着又出了一个错。同学们便用掌声把他轰下了台,又用掌声将指出错误的人——报告的主持人请上台做翻译。对于这一戏剧性的插曲,旁边的两位英国女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而她们的老师依然一动不动,脑袋像先前一样斜靠在椅背上,脸上没有任何的反应,仿佛完全没有看到这一幕。也许是疾病在起作用的缘故,我还从未见过如此专注的表情。 二十多年后,我已经回忆不起报告的主要内容了。但有一个观点因为印象深刻,至今无法忘怀。这个观点的大意是,在一个收缩的宇宙中(我们现在的宇宙是膨胀的,且在加速膨胀),时间可能会发生倒转。举一个例子,在膨胀的宇宙中,杯子掉到地上,摔成了碎片,而在收缩的宇宙中,散落在地上的碎片则会“破镜重圆”,成为一只完好的杯子。这话如果出自其他人之口,我会认为是痴人说梦;但既然大名鼎鼎的霍金这么说了,我自然是十分信服(其实是连怀疑的资格也没有)。后来在一首《太阳从西边出来》的诗中,我还描述过所谓“时间倒转”的情形: 而尼罗河小花蛇的一吻 复活了克莉奥佩特拉女王 先与安东尼将军打情 再与凯撒大帝骂俏 后来我在读《时间简史续编》时,意外地发现霍金在书中否认了这个观点。这当然令我沮丧——假如宇宙有朝一日真的发生收缩,而时间真的开始倒转,人们真的越活越年轻,在子宫中死去,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事! 我自觉这场报告听懂了一大半,于是又赶去听下一场只有几十人的小报告。小报告属于专业交流,没有翻译。我什么也没有听懂,只知道内容与量子宇宙学有关。这是他和Hartle在1983年提出的一个理论。霍金依然斜靠在椅背上,表情依然那么专注。由于距离较近,他的声音倒是听得更清楚了。这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就像喉咙里卡了一枚鱼刺,又好像患了感冒的女人捏着鼻子说话,我瞧着霍金的大耳朵,心想。可惜,当时的我根本不具备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我没有去想这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声音有些特别,仅此而已。由于霍金本人表现得若无其事,我便也觉得这没有什么。再说,我还想弄明白——当然是白费力气——他究竟在说什么,那个神秘的宇宙波函数究竟意味着什么。 3 很多年后,当我读一本有关渐冻人的书时,这一场景又重新浮现在我眼前。此时我才感到霍金的专注和若无其事多么不易。这位渐冻人来自瑞典,曾经是电视台的女主播,名叫林奎斯特(Ulla-Carin Lindquist),她在临终前这样写道: 我想说的话似乎到了鼻腔那儿就下不去了。我感到自己的颚部好像裂开了一般。软颚似乎在不断地松懈……我的嘴现在也只能呼呼发出一些不可识别的声音,听起来就好像留声机的唱片在用错误的速度播放一样。 我的两个比喻都不准确。就好像唱片在用错误的速度播放,这个比喻才是恰当的,霍金就是用这种声调说话的。但这个比喻是另一个人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尽管同样是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疾病在霍金身上的进展却要缓慢许多。这是他的幸运,上苍似乎有意眷顾于他。然而这依然相当于一种慢性活埋。斯蒂芬·霍金可以精确描述恒星垂死阶段的喘息,可以无限逼近宇宙大爆炸绝对灼热的开端,却不愿过多地描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多亏了这位坚强乐观、感情细腻的瑞典女性,使我能够体验到这一疾病所带来的点滴折磨和强大而不可逆转的窒息感。 1974年2月14日晚,32岁的霍金向科学界的同行报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黑洞不黑,它也能向外界辐射能量。这种辐射后来被命名为“霍金辐射”。它是将量子力学引入由引力理论主宰的黑洞研究的产物,虽然迄今尚未被观测证实。当霍金在演讲厅里介绍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时,在演讲厅外的茶室里,他的妻子简听到了两位清洁女工的对话:“里面那个人,就是那个年轻的家伙,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是不是?”“是啊,他看上去好像快要垮了,连头都撑不住了。”这样的对话自然令人不快,但有时候庸人的见解里也包含着朴素的道理。事实上,人类文化中最灿烂的部分往往是由那些不幸的人或者没有多少日子可活的人创造的。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其感人至深的《报任安书》中就表达过这一见解。只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科学界,这样的例子不太常见罢了。弥尔顿失明时已经人到中年,贝多芬在得知耳疾没有治愈的希望时,已经是一位年轻的大师,而霍金在其事业刚刚开始的21岁,即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只是由于特殊的运气,他才得以活这么久。在这以前,他是一个偶尔酗酒、有点厌倦生活的聪明人;在这以后,他变成了一位意志坚强、目标明确的勇士,诚如他自己所言:“当一个人的希望降到零时,他才真正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在结束了遥远的中国之行后,1985年7月底,霍金去了瑞士的日内瓦。在那里,他得了严重的肺炎,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那样在死亡的黑口袋里挣扎了几个星期。幸运的是,他从口袋的一端活着出来了。此后他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了,需要不间断的护理。他的气管被切开了,声带下方植入一个呼吸装置,并因此完全丧失了说话能力。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依靠电脑键盘和语言合成器与他人交流,且更愿意被人看成是一个正常人。2002年第二次来中国时,他还能用两三根能动的手指拨弄键盘。2006年第三次来中国时,他的手指完全被冻结了,只能依靠眼球和脸部肌肉的运动来“遥控”电脑。他的脑袋越来越歪斜了,给人以越来越无力的感觉,但他竟然发福了,至少下巴上多了一道赘肉,且似乎变得更幽默了。他无法拒绝他人的帮助,但拒绝他人的怜悯,尤其是廉价的怜悯。他还在做有关宇宙演化、时空未来之类的报告,或者对外星人、女人之类的话题说些可爱的蠢话,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存在已不再具有物理学上的意义,而是具有另一种意义——成为人类与不幸命运抗争的象征。《大设计》的出版可以看成是这种抗争的一个具体例子。 4 《时间简史》初版于1988年,很快成为风靡全球的畅销书。迄今为止,它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总销售量超过2500万册,仅简体中文版就超过100万册。这一当代奇迹既令人欣慰,也令人疑惑。因为任何购买此书的人若要读懂它,仅仅知道狭义相对论和薛定谔方程并不够,还必须知道广义相对论以及后来在量子理论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即便是最浅显的第一章,也不是那么易于理解。尤其重要的是,书中涉及到的当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大多属于纯粹的理论和假设,并未经过实验和观测证实。这一奇怪的现象或许只能说明,人们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理解,而是出于对知识的信仰,尤其是这是一种艰深复杂、主旨宏大的知识,且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眩目的外衣。尽管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实证主义时代,这种对未经证实的理论的狂热和对权威的膜拜却构成了对实证主义的讽刺,使得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有关现代人是瞎了眼的巨人的比喻又多了一层含义。 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巨大的诱惑是致力于找到一个终极的基本理论。这似乎是流行于19世纪文学界的信念“为艺术而艺术”在另一个领域的翻版——为科学而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为理论而理论。这个终极理论之梦贯穿了二十世纪的大半部分,且仍将持续下去,最后是否会演变成一则标准的西西弗斯的故事,亦未可知。很多人试图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的力——电磁力、弱力、强力和引力——统一起来,且有望完成前三者的统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已完成弱力与电磁力的统一);另一些人则对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描述小尺度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大尺度世界的广义相对论——的不调和感到不安,试图用一种理论把它们融合起来。“霍金辐射”是初步尝试这种融合的结果,量子引力论是更为雄心勃勃(也有人认为是想入非非)的尝试。 霍金的工作虽然富于启发性,却远未抵达终点,不过他本人却意外地完成了另一种融合——小尺度的个人传奇与大尺度的大众传媒的融合。当《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长期驻留时,当他在剑桥大学的办公室被重建于好莱坞的摄影棚中时,此时的霍金不是影视明星,胜似影视明星。事实上,很多明星是不能做到在所有的地区都受到欢迎的,而霍金的轮椅却可以从容穿过不同意识形态的藩篱,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赢得掌声。不过业内人士对他与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桥牌的玩笑所包含的暗示一笑置之,并不当真。在多数人眼中,霍金的成就不但不能与海森堡、狄拉克、费曼相比,亦不如引领第二次弦理论革命的威滕(Edward Witten)。他们对霍金的量子引力论信心不足,对弦理论的优美结构、丰富内涵以及威滕深邃的数学直觉更感兴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大设计》中,为霍金情有独钟的宇宙终极理论的候选——M理论,其主要推动者正是威滕,但是两人的公众知名度却有着霄壤之别。 1784年,当康德完成对“道德的最高原理”的哲学阐述后,遽然发现此时的哲学已被连根拔起,“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已经没有任何依靠和根基了”。近代科学的实验原则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其免于古老的形而上学所必然遭遇的根基不牢的处境。然而半个世纪以来,当致力于大一统理论的物理学家愈加沉湎于眼花缭乱的数学技巧,且习惯于在高维时空(26维的弦理论,10维的超弦理论,11维的M理论)游荡时,这门学科似乎再次面临康德式的处境,亦即存在被连根拔起的可能。尽管很少有人会否认开尔文勋爵的看法——数学是惟一的好的形而上学,这种完全脱离实验的“清谈”式研究却不免引来激烈的批评。 与温伯格齐名的格拉肖(Sheldon Glashow)挖苦这种“万有理论”不过是中世纪神学的改头换面,其无聊程度令人想起中世纪的人们争论一根针尖上能容纳多少天使跳舞的问题。劳夫林(Robert Laughlin,凝聚态物理学家)则认为弦理论“是一个陈旧的信仰体系的悲剧性结果”。1987年,有人询问现代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奠基人费曼(Richard Feynman)对“超弦”(弦理论的一个升级版)的看法,垂垂老矣的费曼思维依然敏捷,他直率地说他不喜欢它,“我不喜欢他们不做任何计算,不喜欢他们不检验他们的思想,不喜欢任何与实验不符的东西”。费曼认为,这不是研究风格或方法不严谨的问题,而是这件事本身太困难,所以他们无法做出一个精确的预言——不是因为粗心,而是力所不及。这类批评自然也适用于霍金的量子引力论,以及看上去更值得期待的M理论。 于是,2008年9月位于欧洲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启动便成了拯救物理学的一件大事。人们对这个耗资不菲的庞然大物翘首以待,希望它做出一些切实的发现。有关霍金与希格斯打嘴仗的花边新闻更是广为流传:希格斯希望LHC能够发现标准模型所预言的最后一种粒子——希格斯粒子,而霍金则以习惯性的100美元打赌希格斯的希望落空,LHC注定不会找到希格斯粒子(最新的进展表明,霍金很可能会输掉这100美元),不过假如它发现了微型黑洞的话,将会使他非常高兴,虽然LHC的能量依然不够高。 5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万神殿里供奉着一长串闪光的名字: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卢瑟福,普朗克,狄拉克,薛定谔,费曼,费米,朗道……霍金不在最耀眼的之列,却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个。1970年,剧作家尤内斯库哀叹作家和诗人不再因其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而被尊为先知和预言家。但先知和预言家并未消失,只不过不再是荷马、但丁、卢梭、马克思、托尔斯泰之类的人物。例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公认的先知。当狄拉克试图成为类似的先知时,另一位物理学家泡利忍不住出语相讥:“狄拉克有一种新的宗教。这种宗教里没有上帝,而狄拉克是它的先知。”在朗道五十岁生日时,有人把他的十项发现刻在两片大理石石板上,称之为“朗道十诫”。现在,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霍金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一位半神(demigod),一位能够接近宇宙终极秘密的大祭司,尽管他没有写过一篇类似《E=mc2,我们时代最迫切的问题》的文章。 在20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即已压倒一切。到了20世纪末,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地球村复又成为一个everything-but-silent的小世界。身处两者的交集当中,有太多的光环、太多的飞短流长围绕着他,便成为一件无可避免的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霍金和他那挂满古怪仪器的轮椅俨然成为一尊庄严肃穆、四处移动的雕像。不仅是一尊移动的雕像,他就是偶像,偶像缺席时代的偶像。这是一些过于热情的好心人的错,不是他的错。当旧的神祇消失后,人们往往会用新的神祇取代前者留下的空位子。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纷繁的表象中分辨出某种简单而重要的东西,即集人类处境的两个极端——身体的渺小脆弱和思想的广袤无垠——于一体的动人情形。
1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中英关系的回顾与期待
whyhoo 2012-2-9 19:31
尊敬的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先生, 尊敬的各位大臣, 尊敬的各位议员, 女士们、先生们:   我和我夫人胡平华很高兴出席48家集团俱乐部春节晚宴。我要祝贺佩里先生选了一个好日子。根据中国的习俗,春节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也就是今天。今天又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还适逢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登基6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主席已向女王陛下发来贺电。因此,可以说今天是“三喜临门”。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中国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了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增长率达到9.2%。中国还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   这一年,中英关系是好戏连台,高潮迭起,亮点不断。当我回顾过去一年双边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成果时,很多个“首次”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政治领域,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先后访英,两国领导人达成多项重要共识。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先后来英,主持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和战略对话。中国领导人如此密集地访问英国,可以说前所未有。这既反映了中国对中英关系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中英政治关系的热度。   经贸领域,英国百年品牌MG汽车在沉寂16年后首次推出两款新车型MG6,并成功创造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和英国组装”的合作模式;中英接连召开了首次基础设施投资大会,首次知识产权研讨会,首次中小企业论坛。双方在不断探索新模式,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中英务实合作的步伐越迈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人文领域,中英决定建立中国同欧洲国家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艺术团体首次登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舞台,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和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中西合璧,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妈妈咪呀》中文版首次在中国上演,在中国各地受到热烈欢迎,场场爆满。在第十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决赛中,英国选手凭借出色表现首次创造“团体佳绩”。阔别17年,大熊猫再次来到英国,并首次入驻爱丁堡动物园。 当然,中英关系一年来的发展进步,难以用几个“首次”囊括。但很多“首次”的背后,却蕴含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不竭源泉。正如我最近在帝国理工学院演讲时所指出的,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我也想指出,创新是中英关系发展的关键。   我们已经迎来中国的龙年。龙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吉祥如意,国泰民安。龙年里的大事、喜事分外集中。就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中国站在发展的关键节点。对英国而言,英国将迎来女王登基钻石庆典,伦敦即将举行奥运会,世界的目光将汇集于此。   明天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这就是英国和中国民众都熟知的作家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我们都知道狄更斯有一部经典作品,它的名字叫《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可直译为“满怀期待”),我对今年中英关系的发展可以说同样“满怀期待”。   ——我期待中英双方更加积极有为。两国政府对不断发展中英关系已达成共识,社会各界也广泛支持。中英双方应努力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加大投入,加大创新,努力打造新增长点和新亮点。今年中英将迎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中国将成为伦敦书展主宾国,“时代英国”活动将在中国开展,中国也期待伦敦成为中国奥运军团的又一“福地”。中英双方要充分把握机遇,加强交往,扩大共识,深化合作。   ——我期待中英双方加强信任理解。中国古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英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我们不赞成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也不赞成搞“麦克风外交”。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基础上,进行坦诚的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政治互信,妥善处理分歧。我认为,这是中英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期待中英双方收获丰硕成果。就在年初,我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国中投公司投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这是自去年中英积极致力于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以来,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我相信,只要双方找准方向,积极探索,今年两国在双向投资、贸易金融、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意等领域将取得一个又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成果。   总之,我期待2012年的中英关系像奥林匹克格言所说,实现“更快、更高、更强”。   最后,我要感谢48家集团俱乐部举办如此隆重的春节晚宴。这不仅是“破冰者”们的聚会,更是中英关系中的年度盛事。60年前的龙年,当老佩里先生(杰克·佩里)成立伦敦出口公司并在此后辗转前往中国进行“破冰之旅”时,他是身单力薄,应者寥寥。今天,48家集团俱乐部纳各行各业代表,融社会各界精英,成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也高兴地看到,在座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破冰者”和“妇女破冰者”,他们的加入为48家集团俱乐部输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中英关系长远广阔的发展增添了力量。祝愿在佩里先生的领导下,48家集团在龙年龙腾虎跃,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我提议,   为中英友好合作不断持续发展,   为两国人民友谊更加深厚牢固,   干杯!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902780.htm
个人分类: 外交|1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霍金:科学、女人,孰重要?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2-1-8 20:05
【 Blog主人按1:前段时间就见科学网很醒目的位置来贴出霍金这个宣称,不知道霍金的意思是不是:没有科学完全可以活下去,没有女人连活着都没有了兴趣? 】 【 Blog主人按2:霍金真够伟大的,还有诚实 】 【 Blog主人按3:趁他老人家还健在,给发个诺贝尔奖吧,哪怕就给个医学奖也行啊 】 【 Blog主人按4:不知道外国媒体和中国媒体对这个宣称的报道有多大差别,俺咋觉得科学网推出这个新闻是安慰中国科学家呢 】 【 Blog主人按5:这个宣称让人想起一位中国的伟人说的一句话,第一爱革命,第二爱..... 】 “宇宙之王”霍金受采访称平时想的最多是女人 【新京报,2012年1月8日】   每当“宇宙之王”斯蒂芬·霍金开口说话,全世界都在倾听。8日,这位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21岁那年,他确诊患运动神经元疾病,被告知最多只能再活几年。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余万册。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马丁·里斯6日说,与病魔抗争将近50年的现实,让霍金成为一个“医学奇迹”。   霍金日前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透露,除了睿智的大脑外,自己还有柔和的一面。当被问及他想什么想得最多时,霍金回答:“女人,她们是个彻底的谜。”在被问及他曾犯过的最大的错误时,他暗示对自己的私生活感到遗憾。   霍金1965年与珍·怀尔德结婚。两人的婚姻持续到1991年,据说由于难以承受名声带来的压力和霍金瘫痪程度日益严重,怀尔德离开了霍金。1995年,霍金与照料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结婚。但2006年10月,霍金向法庭递交了离婚请求。(宗禾)   【霍金简史】   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   1963年,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   1965年,获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黑洞有辐射。   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2009年,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个人分类: 人论|4560 次阅读|9 个评论
越界者死——被禁锢的实验室微生物
songshuhui 2011-1-21 13:35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1-21 07:49 作者:山要 目前,公众对科学的态度十分矛盾。公众期望科技新发展能够继续提高生活水准,但他们又怀疑科学,因为他们不懂科学。 ——斯蒂芬.霍金 不论科学家是否愿意,如今的科学研究,早已不再是那种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的自娱自乐。发达的传播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将那些原本只在学术圈内慢慢流传的研究内容变成地球人都知道的科学故事。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种关注可说是“有利有弊”。公众的关注可以让科学研究得到更大的重视,获取更多的资源。2010年因人造生命话题而大出风头的生物学家Craig Venter就是利用公众关注的高手 (他的故事,可见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5095 )。另一方面,如霍金所言,公众因为不理解科学而产生不信任,使关注变成争议。 虽然没人认真统计过,哪门学科哪项技术成为“争议话题”的频率最高。可以肯定,基因工程技术在争议榜上排名一定低不了。在一些公众的眼中,那些穿着白色实验服、戴着手套的研究人员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且不说那些人会不会因为好奇心搞出个哥斯拉来。就说他们手里的试管,里面的微生物都带有人为植入的基因。如果这些微生物跑出实验室,会不会对人类健康或者环境造成重大威胁?现在人类面对的一些棘手疾病,例如H1N1、超级病菌、SARS,会不会是从实验室意外流出的基因工程微生物? 其实,这种对实验室微生物“逃逸”的担忧颇有历史。早在19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而最早表示出这种担忧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些从事基因工程研究的专业人士。1970年代初,基因工程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科学家将DNA片段在体外拼接,制造出重组DNA,再将重组DNA送入大肠杆菌中,使得大肠杆菌产生新的性状或者制造出科学家想要的蛋白质。当时实验所用的DNA片段有不少来自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和肿瘤病毒SV40的基因。于是,一些与微生物直接打交道的研究人员就开始担心,携带有肿瘤病毒基因的大肠杆菌会不会从实验室“泄漏”出来,进入人体肠道,使人患上癌症。也有人担心,一旦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细菌出现在实验室以外,它们携带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是否会传递给其它细菌,导致不惧怕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出现。科研人员的这种忧虑,经过媒体的宣扬,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反对“基因工程”的风潮。 当时一本杂志的封面,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改造象征DNA的双螺旋结构,而顶端的凶恶毒蛇造型表明了杂志对于基因工程的态度 到了1974年,担忧达到高潮。包括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撰文,呼吁在认真研究基因工程风险之前,停止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次的呼吁,在科学史上,也许绝无仅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危害存在,没有法律限制,没有政府命令,却要求科学家停止工作。要知道,在那个基因工程的“淘金”年代,任何研究进展都可能意味这巨大的学术荣誉和经济利益。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专利,在1980年被批准后,仅专利费就赚取了超过1亿美元。但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呼吁表示支持,停止了手头的工作。 1975年2月,旨在探讨基因工程安全性的学术会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阿斯络马召开。数百人参加了这次在生命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会议,他们中有生物学家、医生、律师、媒体工作者,甚至还有来自冷战铁幕另一侧的苏联代表。在会上,科学家决定开始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将研究用微生物给“禁锢”起来,让它们为科研服务,但不会逃出去危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 这个囚禁微生物的特殊“监狱”主要由两道屏障组成。一道屏障被称为物理屏障(Physical Containment)。在建起这道屏障之前,科学家将实验室中所用的微生物,根据危险程度,划分为了不同级别。各国的分级标准大同小异,以分成四个级别居多,从基本没有危险的一级到最危险的四级。第四级微生物以病毒居多,是指那些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也包括那些从未被发现或者已经宣布被消灭的微生物。2003年非典事件后,“第四级病毒”成为一个在媒体上曝光度颇高的词语。 临床检验微生物等级分布,低风险的二级微生物最为常见(来自永康疾控网-实验室生物安全讲稿) 所谓物理屏障,就是针对这四级微生物所设立的四个实验室防护级别。从简单到最严密,分成P1、P2、P3和P4四级,这其中的P就代表物理屏障 Physical Containment。针对不同等级的微生物,物理屏障必须做到保护操作人员不受到微生物的危害,同时还要防止微生物被“泄漏”到实验室以外。以常见的 P2级实验室为例,操作人员需要穿着实验服,戴手套,在生物安全柜中对微生物进行处理,以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P2实验室的废弃物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后才能丢弃,保证了微生物不会“逃逸”。而要求最高的P4级实验室中,从穿着正压防护服保护操作者,到完全独立的建筑及配套设施来隔离微生物,所有配置都以最危险的微生物为假想敌。 电影《恐怖地带》的剧照,全身正压防护服是P4实验室的标志之一 物理屏障虽然严密,但是它的效果完全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认真程度。违规操作,例如为了图省事,把三级微生物带到P2实验室操作,就会使得屏障失去作用。根据墨菲定律(Murphy’s Law),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把“禁锢”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操作人员永不出错上,显然是不可靠的。于是,科学家又设计出另一道屏障,生物屏障(Biological Containment)。 墨菲定律: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生物屏障的设计思想是设法基因工程所用的微生物只有在人造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即使发生意外“逃逸”,也不必担心这些微生物会在自然界或者人体中兴风作浪。因为离开了特殊的人造环境,它们会迅速死亡。与有形的物理屏障不同,生物屏障是无形的,但却更加严密。 生物屏障也有相应的分级系统。安全性从低到高,分为EK1、EK2和EK3三个级别,不同的微生物的分级标准有所不同。以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大肠杆菌为例,EK1标准是所有基因工程用大肠杆菌必须要达到的最低标准。符合EK1标准的菌株必须没有危害健康人群的能力,也很难在自然界或者人类肠道内存活。与 EK1相比,符合EK2或者EK3标准的菌株必须做到生存力更差和可能致人生病的几率更低。 第一个达到EK1标准的大肠杆菌是一个编号为K12的菌株。1922年,微生物学家从一名康复期白喉病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得到了原始的K12。其后整整五十年,K12都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中度过。而它生存的环境也从人类的肠道变成了人工配制的培养基。考虑到大肠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50年的人工 “驯养”实在是非常的漫长,漫长到让K12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例如,普通的大肠杆菌能产生一种称为生物薄膜(Biofilm)的物质。生物薄膜可以帮助大肠杆菌牢牢附着在潮湿的物体表面,这对于大肠杆菌在人体内的存活意义重大。另外,生物薄膜能让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和去污剂的抵抗力上升几百倍。有生物薄膜覆盖的大肠杆菌细胞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反应也变得更为迅速。但是,被“驯化”的K12菌株却不具备产生生物薄膜的能力,以致于它根本无法在试管以外正常存活。科学家正是利用了K12的低生存能力,让它“安心”地为科研服务。 到了1976年,在K12的基础上,科学家又培育出了能符合更严格要求的EK2标准的新菌株。因为恰逢美国200年国庆(1776建国),新菌株被命名为 x1776。x1776比K12更为“虚弱”,惧怕阳光,惧怕稍稍偏高的温度,对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微量去污剂很敏感。更重要的是,x1776的胃口非常特殊,它需要一种在人类肠道中根本不存在的物质,二氨基庚二酸,才能存活。因此,除了人工添加了二氨基庚二酸的培养基,x1776哪里也去不了。 目前,常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大肠杆菌菌株,如DH5α,BL21等等,大多源自K12,全部符合EK1或者EK2安全要求。 为了让生物屏障更加严密,除了安全菌株,科学家还配套开发了安全载体。所谓载体,顾名思义是一种运载工具。在基因工程中,载体把科学家感兴趣的DNA片段带入宿主细胞内,并且帮助DNA片段在细胞内实现自我复制和指挥蛋白质合成。基因工程中,最常见的载体是一种头尾相连的环形DNA分子,叫做质粒。为了满足生物屏障的要求,科学家对质粒进行了改造,开发出了安全质粒。安全质粒不具备在不同细胞间转移的能力,也就是说它自始至终只能呆在一个细胞中。安全质粒与安全菌株配合使用,就形成了一个双保险。即使发生细菌“逃”出实验室的意外,在其短暂的存活期内,装载在安全质粒中的外源DNA也会被牢牢锁定在细胞内,直到细胞死亡。 图中的绿色环状物就是载体。载体将外源DNA的带入细胞,并帮助它在细胞中“安家落户”和发挥作用。 安全载体只会呆在它最初进入的那个细胞 从1970年代初到现在,基因工程的研发和运用已经走过了将近40年的岁月,在医疗、农业等方面贡献颇多。可以说,基因工程满足了人们希望科学技术提高生活水准的愿望。另外一方面,最初那些担忧者所设想的恐怖微生物灾难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科学家用事实答复了民众当初的怀疑。这四十年的安全不是简单的幸运,而是科学家一系列努力的结果。如今的世界,同样存在一些争议颇大的科学技术。简单的“立”或者“废”,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如何在技术发展之初就预测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负面影响产生之前构建起一个系统防止影响的发生,在系统可能出现纰漏前设法完善系统,才是实现趋利避害的好方法。 参考资料 【1】 Summary Statement of the Asilomar Conference on Recombinant DNA Molecules 【2】 Can laboratory reference strains mirror “real-world” pathogenesis? 【3】 Isolation of an Escherichia coli K-12 Mutant Strain Able To Form Biofilms on Inert Surfaces: Involvement of a New ompR Allele That Increases Curli Expression 【4】 Asilomar Conference 【5】 Biofilm 【6】 The Paul Berg Papers 【7】 The Biosafety Levels 您也可能喜欢: (@guokr) 居家生物实验室——和微观世界有个约会 - DIY - 果壳网 guokr.com (@36kr) 苹果CEO前往瑞士进行癌症治疗 对人类不离不弃的小动物——实验室模式生物之一 实验室里的宅生物 松鼠和真菌 无觅
个人分类: 生物|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