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追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追星】=【脑残】?(仅好友可见)
outcrop 2013-6-21 09:45
特别是对于学者、大学生这类群体来说,疯狂的追星更不该。 我认为他们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质疑精神、极度理性和自信的群体;不然这个民族没什么希望了。 对于个人成就,我们可以欣赏、喜欢甚至仰视; 但狂热的跪拜、崇拜,我认为就是缺乏理性,没有自我的表现。 无论是对运动员、演员、官员还是研究员,都没必要跪下去。 但在尘世间这个名利场,总会有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努力煽动和利用人们的非理性,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然后逆向合理化。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追星何时休!!!
deminglei11 2012-10-20 10:09
人气极高的羽毛球男单冠军林丹,近日就风风光光地从华侨大学校长手中接过硕士学位证书,他也因此成为国羽队中学历最高的运动员。消息一出,随即引起了网友 热议。人们感兴趣的,并非是林丹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第一位现役运动员硕士,而是林丹在常年训练和参加国内外比赛之余,是如何拿下硕士学位的。很多人提出疑 问, 在林丹获得硕士学位的背后,是否存在奥运冠军为学校扬名,学校为奥运冠军获得文凭提供便利的某种默契? 大学追星,早已不是新闻,各路明星如周星驰,李湘等人纷纷杀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教授,当不了教授,就当学生,君不见像林丹这样忙于训练和比赛的忙人,像林丹这样学习基础并不扎实的神人,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各种各样的学位和学历,实在是不可思议,其实就是学校在买文凭,林丹等人在混文凭,学校得到了林丹等人的名,林丹等得到了响当当的文凭,至于老师教了没有,教了多少,学生学了没有,学了多少,谁管,谁在意?不然,为何 记者就林丹具体是如何完成学业的,诸如他修满了多少学分,哪些课程完成得较好或较差,与普通学生的毕业要求是否有差异,毕业论文的主题是什么等问题,向华侨大学提出采访要求时,华侨大学 要拒绝接受采访,不拒绝采访,华侨大学还能说什么? 华侨大学的拒绝采访,更好地说明了林丹的文凭就像今年伦敦奥运会的金牌一样,严重缩水,甚至完全就是一个水货,可就是这样一个拿水货文凭的人,却被我们的大学捧在手上,当香饽饽。我们为何没有底气拒绝这些 不符合条件的 明星的加盟?我们何时有底气对明星说NO?对明星尚且如此,对决定学校命运的各路官员,我们就只有点头哈腰的份啦。
4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被追星”经历
热度 2 BajieKingofOutm 2012-5-4 12:53
曾经有过一次“被追星”经历。 先说明一下,所谓被追星不是说被别人追星,而是被动追星。而“星”则是学术大牛,而不是娱乐圈之“星”。 毕业后刚到海大,恰逢海大举办分子会议。于是被派去会上帮忙。 分子会议请了一些大牛,其中有几位诺奖得主。 不过,我素无追“星”之好。你牛你的,我也没必要非要找你合影什么的。找牛人合影又不能让我变牛,是不是。不过,那次分子会议上,倒是被动的和一位诺奖得主合影一张。 具体是哪一天记不得了。只记得是下午,在会务室帮了一下午忙,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刚走到大厅,就看到楼下的大厅里,同办公室的曹老师在贴poster。打了一声招呼,结果曹老师让我帮她贴一下。贴完poster,和曹老师一起上楼。在电梯口遇到冯老师。冯老师让曹等她一会儿,她上去接Kohn。我不知什么事儿,曹老师让我一起等。原来,冯老师负责陪同Kohn,曹老师请她帮忙,看能不能和Kohn合影。对于这种事儿,虽然不主动去追“星”,但也没有说到“反感”的程度。遇到了,合影也不是什么坏事儿,是不是?于是,等着。冯老师接Kohn下来后,和我们说,已经和Kohn沟通过了,可以合影。于是合影留念。我也被动追星一次。 那么,Kohn是谁呢?就是搞密度泛函的那位。印象中他是98年的物理诺奖得主(查完维基百科,发现我的记忆不对。他是化学奖得主。这也算是一种记忆偏差或者偏见吧,我印象中他是搞物理的,就认为他得到的是物理奖)。当时我还在读硕士,导师还有组里好几位老师都是搞物理的,听他们聊起过。谁知,到02年居然和他合影,也算是有缘分。 写完,查了下维基百科。就是这位: http://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Kohn Walter Kohn Walter Kohn Born ( 1923-03-09 ) March 9, 1923 (age 89) Vienna Nationality United States Fields Physics Institutions UC Santa Barbara , UC San Diego Alma mater University of Toronto , Harvard Known for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Notable award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8), Buckley Prize Signature Walter Kohn (born March 9, 1923, in Vienna , Austria ) is an Austrian -born American theoretical physicist . He was awarded, with John Pople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n 1998. The award recognize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s of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Kohn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 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incorporate quantum mechanical effects in the electronic density (rather than through its many-body wavefunction ). This computational simplification led to many insights and became an essential tool for electronic materials, atomic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37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学生翘课,教授震怒说开去......
热度 2 shanbowei 2011-11-23 08:45
从学生翘课,教授震怒说开去......
这两天,媒体上炒的最热的就数 “ 复旦教授张庆熊怒斥学生缺课追星 ” 这件事了 。哲学教授张庆熊,像往常一样的去教室上课,谁料到教室里竟然空无一人,细问一下才知道,学生们因为有明星来学校,都跑去为明星维持秩序了,大家既不来上课,又都齐刷刷的忘了告知老师了。我们可怜的张老师在惊愕,哀叹之余,转为震怒,在网上贴出 “‘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 从影星来访,一堂课 35 人缺席谈起 ” ,的文章。一下子引来了媒体的强烈关注。 学生们或许真的有很多理由,我们不好做出评价。唯有对于震怒的张教授,在此处深深的表示同情。大学生们翘课,其实早已是稀疏平常的事了。现在网上对翘课是这样概括的: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呵呵,此话虽然俏皮,但也道出了当下的事实。张教授事后对媒体详谈了此事 ,反复强调大学得学术学风之重要,学生当下只重视娱乐、追星,这是亡国之兆,而他的课程《西方哲学史》是国家的精品课程,其 20 多年的教学经验更是此课程优秀的一大保证。 在鄙人看来,张教授说的固然正确,但是学生们的行为也并非那么过分。首先学生们确实是收到了校团委的通知。其次,就算学生们是不太爱上张教授的课,那也情有可原。 学生们其实只是懵懵懂懂的孩子,他们对于流俗的炫目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偏好,而对于经典的深邃还缺乏本质的认识。 记得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旁听邓晓芒教授的《西方哲学史》,邓教授在课堂上,从休谟、康德到黑格尔讲的讲的头头是道,鄙人在最后排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课堂上的学生们却早都坐不住了,有睡觉的,有看闲书的,有玩手机的。估计认真听得也都是在努力勉强自己的吧。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休谟;从康德,黑格尔到尼采;从萨塔,罗素到维特根斯坦。这些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明星,是人类思想史上智慧的高峰,这些我们都承认。但是学生们以他们现在认识水平来说,他们确实是没有看到到这个思想大宝藏的珍贵啊,这也是事实,我们也要承认。两代人间有代沟,这更是事实,我们同样要承认。承认这个事实,我们才能勇敢地去面对他,去解决它。 前两天终于领到教师资格证书了,鄙人也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其实从这半学期给学生上课情况看,学生们翘课的情况真是太普遍了,而我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确实是有点枯燥乏味。没办法,就算是学生们不太情愿听,我也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认真地讲解。唯一欣慰的是,学生们倒还没有齐刷刷的集体翘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5653.shtm http://www.acad.fudan.edu.cn/s/94/t/313/73/8c/info29580.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5822.shtm
397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陈焕春院士擦肩而过
热度 1 Ripal 2011-6-19 12:57
今天,陈焕春院士来我校作报告。为了满足我的“追星”心里,早早的到了报告厅,坐在了离讲台最近的地方。千呼万唤才出来的陈院士,在我身边擦肩而过,并且坐在了我的前面,心里还是小激动了一下,毕竟这是院士啊,而且是我们兽医界仅有的三个院士之一。 与陈院士相识(当然,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纯属单相识),是始于我们兽医界的一句佳话“生儿当生陈焕春,生女当生陈化兰(哈兽研首席禽流感专家)”。也许这是对二者成就的最佳褒奖和肯定。 陈院士报告的题目: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与诊断试剂研究进展。 怀着万分敬仰的心去的,也许是陈院士行程过于紧张,安排的活动较多,听完报告多少有些失落,因为他没有时间放开来讲。如此下来,连提问题交流的时间都没有,心里难免有些抱怨。我不否认院士为国家,为人民的贡献,但是对待报告,对待台下渴望与权威交流的百千只眼睛,没有照顾好,这一点与老外的认真,就差远了。 当然,听完陈院士的报告,还是知道了不少东西: 1. 新的兽医理念:一个世界,一个医学,一个健康 2.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恰好回答了博士复试时,庞老师提问的问题 3. 新病不断出现,旧病死灰复燃 4. 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的研发与市场反应(陈院士目光敏锐、独特,而且付出了,但还有一点我认为他运气好) 5. 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植物可饲性疫苗和多重 PCR 最后,报告本来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术无国界,学术无等级。本来都要开讲了,非得要老师坐在中间前排,和学生换位置,有必要吗?守着董校长,我说了一句,“真没必要”!当然,我不是不尊敬我的老师,我也知道尊师重教,但要分情况。大牛面前,人人平等,我们都是小学生!就像全国的绝大多数的学校到国外都一样,人家也不知道你是 985 还是 211 ! 概述 一般 PCR 仅应用一对 引物 ,通过 PCR 扩增产生一个核酸片段,主要用于单一致病因子等的鉴定 . 多重 PCR(multiplex PCR) ,又称多重引物 PCR 或复合 PCR ,它是在同一 PCR 反应体系里加上二对以上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的 PCR 反应,其反应原理,反应试剂和操作过程与一般 PCR 相同 . 应用   多重 PCR 的主要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或鉴定和病原微生物,某些遗传病及癌基因的分型鉴定。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或鉴定,是在同一 PCR 反应管中同时加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引物,进行 PCR 扩增 . 可用于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或鉴定出是那一型病原体感染,可系统组合的有 : ① 肝炎病毒的感染,在同一病人或同一供血者体内,有时存在多种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有时是甲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 ; 有时可能是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 ; 有时是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 . ② 肠道致病性细菌的检测,如伤寒,痢疾和霍乱,有时具有较相同的肠道症状,有时痢疾霍乱同存一病人并同时发病 . ③ 性病的检测,如梅毒,淋病及艾滋病的诊断 . ④ 战伤细菌及生物战剂细菌的检测,如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侦检 . ⑤ 需特殊培养的无芽胞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艰难杆菌的鉴定等 . 某些病原微生物,某些遗传病或癌基因,型别较多,或突变或缺失存在多个好发部位,多重 PCR 可提高其检出率并同时鉴定其型别及突变等可系统应用的有 : 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型 ; 乳头瘤病毒的分型 ; 单纯疱疹病毒的分型 ;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型及癌基因的检 特点   多重 PCR 的特点有 : ① 高效性,在同一 PCR 反应管内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对有多个型别的目的基因进行分型,特别是用一滴血就可检测多种病原体 . ② 系统性,多重 PCR 很适宜于成组病原体的检测,如肝炎病毒,肠道致病性细菌,性病,无芽胞厌氧菌,战伤感染细菌及细菌战剂的同时侦检 . ③ 经济简便性,多种病原体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检出,将大大的节省时间,节省试剂,节约经费开支,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
44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招聘一个美女粉丝
热度 10 LEIVI 2011-5-20 12:09
“粉丝”是英语“ Fans ”(狂热、热爱之意,后引申为影迷、追星等意思)的音译。你在科学网上有粉丝吗?当然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咱还不知道什么样才能被称作粉丝。那就来探讨一下。 互为好友算不算粉丝 ? 我觉得不算,若算的话科学网上那些名博像陈安、曹大侠、蒋科学家、吕 喆 都是我的粉丝。因为相互加为好友门槛太低了,只要申请大家也都不好拒绝,除非你人品差到让人没法忍受了。虽然,互为好友不算充分条件,那姑且算作一个必要条件。 我仔细想了想,在科学网上谁是你的粉丝,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看: 1. 是否成为你的好友; 2. 是否经常欣赏,评论、推荐你的博文,最重要是认同你的观点; 3. 是否为你长久没更新博文或者你的离去略感惋惜和伤心。 若按以上三条标准,我在科学网上就是一个粉丝也没有了。不知道粉丝可否招聘,若能的话,我想招聘一个美女粉丝。
个人分类: 生活|39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女儿也有追星体验
热度 2 honluo 2011-5-3 20:22
女儿也有追星体验
对于六岁的小女孩,什么是追星体验?无法想象~~~~~ 终于有一天,因为小朋友旦旦的缘故,得以与“晴川”合影,夸张的是,女儿居然还能反复听杨幂唱的《爱的供养》,在根本不知道歌词是什么的时候,已经能哼唱下来,也算熟记于心。 不得不承认,喜欢的力量是无穷的!!!!!!
个人分类: 家庭之乐|24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追星》的人
热度 2 suqing1961 2011-1-22 19:05
1 月 17 日 上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 著名科普作家、天文学家卞毓麟教授,来科学普及出版社做了题为“科普的追求——一位作者兼编辑的感悟”专题讲座。出版社各编辑事业部、杂志中心的编辑以及业务部门的有关干部职工 40 余人聆听了讲座。 卞毓麟教授是利用参加 2010 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机会专程抽空来我社讲课的,他的原创科普图书《追星—— 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 》荣获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讲座开始时,我在向卞毓麟先生表示祝贺的同时,专门介绍了他从事天文学研究、科普创作和科普图书编辑的传奇经历。 30 多年来,卞毓麟参与编著、翻译科普图书百余种,发表科普文章 500 多篇,其中十几篇科普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数字杂说》等。 卞先生能写、能翻译、能策划图书,无比热爱科普事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普出版动态,熟悉阿西莫夫和卡尔 · 萨根等科普大家,在我国科普界享有盛誉。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里,卞毓麟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科普创作、科普编辑实践,着重谈了科普出版物编辑的追求:追求好的科普作品,追求强烈的使命感,追求科学、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讲述一位科普作家和科普图书编辑的人生感悟,卞教授让与会职工围绕着“什么是科普”,“什么是好的科普作品”,“什么是科普大家”等问题,一同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和编辑体会。 卞先生的讲座内容丰富,哲理深刻,语言睿智,生动有趣。在他看来,最好的科普作品和科学人文读物,应该令人感觉不到科学在哪里终了,人文在哪里开始。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卞先生认为,“科普,决不是在炫耀个人的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为公众奉献的田野中耕耘”;“我们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卞教授的讲座既开拓了我社职工的视野,又给与会者以教育和启迪,使我社职工接受了一次非常难得的职场培训。讲座结束后,他还专门和与会职工交流,回答了我社职工的提问。 卞毓麟教授与科学普及出版社渊源颇深,他的第一本科普图书《星星离我们多远》 1980 年由我社出版;他还长期与我社如 祝修恒、金涛等 资深科普人士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联系。讲课时,他对我社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的许多优秀科普图书,如《最新科学指南》、《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等如数家珍,让听课的我社职工惊叹不已、敬佩不已。 座谈会上,卞老师成了我社职工热捧、追星的人。 以下是讲座开始时我向社里员工介绍卞毓麟老师时的讲话: 卞毓麟教授是名人,他的简历在网上一搜就可以得到,我就不多说了。我仅在这里说说他的几个小故事,也许对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卞老师这次是来领奖的,他的科普原创作品《追星》荣获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们知道这是科普图书的最高奖项,卞老师应该成为我们科普图书编辑追星的对象。 卞老师先是一名科学家,他 1965 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曾在北京天文台工作 33 年,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并担任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后来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1998 年, 55 岁的时候,卞老师改行当编辑,加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创建版权部并任主任。人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卞老师年近花甲还学艺的传奇,应该能给我们太多的感悟。 他和同事推出的“哲人石丛书”成为科普图书的典范,他策划的“名家演讲录”、“嫦娥书系”等都受到读者的欢迎。“探月工程”刚提出,卞老师就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主编出版“嫦娥书系”科普图书。 卞老师是一位学者型的科普图书编辑,他刚到上海时,一次听徐匡迪市长的讲座,讲座完后,他真诚地指出了徐匡迪院士讲课中的一个错误。这样的质疑,不仅彰显了他知识的渊博,更表现出了他作为学者唯真求实的品德。卞老师由此也约到了徐匡迪院士的一部书稿。 卞老师是策划编辑,同时还可以对整套书的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专家对话,这是专家型编辑才能做到的,那些作者对卞老师都非常尊敬。 我们常说做编辑忙,没时间写文章,那就看看卞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做出榜样的。 30 多年来,卞老师麟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百余种,发表科普文章 500 多篇,著译的代表作有 《星星离我们多远》 等;他有十几篇科普文章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数字杂说》。这又是一个传奇。 卞老师和我们科普出版社也很有渊源,他的第一本原创科普书就是在我们出版社出的,就是 1980 年底,图书的书名是《星星离我们多远》,据说是李元老师和我们社的祝修恒老师等资深科普人士建议他出的。这本书非常有影响。 卞老师所获得的荣誉太多了,仅与科普有关的就有: “ 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 、 “ 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 ,以及去年年底刚刚获得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我说得太多了,还是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卞老师,让他和我们谈谈他的“科普的追求”,以及他作为“一位作者兼编辑”的人生感悟吧。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3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