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年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共同学习,教学相长
热度 7 tanghe1510 2016-2-20 19:06
说话间来到港大已经17 年了,超过了我在河北保定农村家乡生长的15 年。自在港大物理系晋升为tenure-track 的助理教授之后,我就被系里要求组织和讲授一门新的课程。结合我个人的研究以及考虑系里既有的课程,我向系里建议开设一门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Laser and Spectroscopy ”( 激光与光谱) 课程。该课程建议经物理系、理学院以及学校三个层级的审批之后,大约于2003-2004 学年开始讲授。 虽说我已经在港大讲授了2-3 年的“Waves and Optics ” ,但对于开设自己建议和设计的新课程还是感到心里没底。一是担心自己的非母语英文问题(发音不准、词汇量不够、不能用英文随心所意地表达等),二是担心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于是乎,直到至今每次登台讲授课程还都颤颤兢兢。。。 深知自己的不足,于是每学期开课的首讲都反复强调:“ We study together” (我们共同学习) , 并为自己“贴金 ” 升级为自己的“ teaching philosophy”( 教学理念 ) ,其实是因为自己在英文及教学经验上的“肥佬”(港语,意不行、差。语音正好和英文 philosophy( 哲学、信条 ) 的前缀 philo 接近!)的底因。 也正因为自己在英文以及教学经验上的“肥佬”,而只能用勤而补拙的老办法备课 ,并想方设法地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以及课程的吸引力。除了积极备课之外,我所采取的办法还包括及时更新课件的内容,力图把新的激光光谱实验结果插到课件里,特别是除了授课之外,利用我所创建的 Laser Spectroscopy Lab( 激光光谱实验室 ) 的客观实验条件,加入两次实验室实地观摩以及一个低温激光光谱的实验环节。我不知道是不是我首先在港大采取加插实验环节的教学举措,但若干年后港大有专门文件鼓励授课老师在所授课程中加插实验环节。 采取这样的“额外”举措,加上每次都“颤颤兢兢”的授课心境,教学效果上还是不错的。记忆中,在我引入实验室观摩学习以及实验工作环节之后,学生们还是感到相当兴奋的,并在期末 students evaluation( 学生评价打分 ) 环节得到学生的好评不少。 但是在我父亲病重及过世的 1-2 年里,由于我的心理抑郁因素,还是严重影响了我的教学,这从学生的评价上可以得到印证。为此,我还向时任系主任专门做了解释。 好在时光荏苒,我也从深深的精神抑郁状态爬了起来。我也始终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继续我的“颤颤兢兢”的教学生涯。前些日子,收到了系里转来的对于我在上一学期讲授“ Laser andSpectroscopy” 课程的学生打分以及评语。分数超过我的预料,高出系里所有课程平均分数近 20 分。虽说现在的学生打分对于像我这样早就 tenure 并已晋升为教授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晋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我内心还是感到一丝欣慰,毕竟自己努力了。更让我感到鼓舞的是系里转来的一个学生的书面评语: “ I love the fact that the professor laughs all the time. So cute! He is a very smart teacher, and I like his attitude towards teaching. He always says “ We both learn together ” . He is a very humble, modest person, and I really like attending his lectures. More professors should be like him, he is a very calm and wise man. I respect him. ”。 我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但我知道他或她的英文很不错,更让我感到有动力写此小文感谢这位港大学生,因为我的努力赢得了他或她的尊重( respect )。不仅如此,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用时间和努力证明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是认真的。认真教课的结果就是我个人对于原理乃至现象的更深理解,再次印证所谓“教学相长”;认真科研的结果就是论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个人此生的理想就是自己能以自己的科研结果为基础写出一本能对人类有点用处的书。倘若自己身后 30 年,还有人读这本书并能有所受益的话,就不枉个人一生吃这么多的口粮了。。。 2016 年 2 月 20 日星期六傍晚写于港大庄月明物理楼
个人分类: 说说而已|6993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与一年级学生座谈
热度 2 cumtsdy 2015-5-20 23:28
下午参加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地质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座谈会,和他们在一起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尽管一直给大学生上课,但是对于他们的一些想法并不是十分了解。平时给高年级学生上课过程中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总是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年不如一年,焦躁、厌学情绪严重。如果走进他们的内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下面是学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1 )地质工程专业如何,我们毕业后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2 )搞地质的是不是都特别辛苦。 3 )学校在管理方面如早操、早读等详细的条条框框特别多,这样是不是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 4 )怎么准备考研。 5 )我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怎么办。 6 )卓越工程师专业与一般的专业有什么区别。 7 )有的老师说过,大学学习的知识工作以后 90% 是没用的,是这样吗。 8 )如何看待逃课现象。 9 )大学期间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与学生交流与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是相当关心的,有时老师比较随意的说话对有的学生的应该还蛮大,以后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除正常的教学以外可以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展开与讨论。
52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同学对不起——不得不挂的课程设计
热度 7 orally 2014-7-4 00:23
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前的必要训练。按惯例,这个课程一般是不挂学生的,估计学生也有所了解。由于由两个班扩招到三个班,本专业的师资严重短缺,每个老师要负责十九个学生的课程设计,这对实践性的课程来说,确乎负担太重,但也不得不去招架。我的应对办法是将相同设备要求按学号区分不同产能群发任务书发给每个学生,这样不必要每个人发一份任务书,减少了不少的工作量。但学生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交上来了,却不得不一个一个去看。往年通常只是将作业收上来逐一批阅,只对太差的学生打回去修改,多数学生只要勉强够及格便不再修改直接给成绩完事。 可是这一届的设计作业收上来后,一一看过去,没一个象样的,而且问题不仅仅出在课题设计本身,而是基本的绘图能力欠缺,也不知他们的工程制图是怎么学的;有些学生交上来的图不错,可根本和说明书对不上号:显然是从网上找来照抄的,所以具体尺寸要求与自己的设计不合。我费了一整天外加晚上加班的时间大概将作业看完,对每个作业的主要问题指出来---其实问题太多,也只能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整合到一个EXCEL表格里发到班级群里让他们都能看到,告诉他们别人的问题自己可能也有,不要仅仅只改自己被指出的问题,也要参照别人的问题去自查。然后是生产实习,还是我带着他们。这个实习的工厂正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对应。我想学生都画过了,先前没有看到工厂里的实物设备,现在看到了,应该容易与自己画的对应,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实习结束后让他们再修改课程设计,应当就很有效果了。实习结束后,我将实习前交上来的作业都发回给他们去修改,告诉他们只有一次修改机会,务必认真,不然会不及格。前几天终于在我的反复催促下将修改后的课程设计作业重新交到我手上了。可是一看就来气,认真修改的学生没有几个,虽然多数有点修改,却是改了原来被指出的自己的问题,却新加上了别人的问题。有几个看着批作业的学生看到了我指出的错误,看我无意让他及格,坚持再拿回去重新改,在我看完其它的作业后,他们也很快改好拿来了:就几个小时的事情,其实他们要真做起来远比我想像的快。可我再没有时间将多数学生的作业再打回去重改了,我也不想再给他们机会了。这样下来,有两个实在太差的设计我就给了不及格,而多数的设计也只给了及格。 成绩传上去后,不及格的学生又找我来说情,要求再修改再评,我不再理睬:老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且事先已经把话说得够清楚了,虽然我极不情愿给学生不及格。我很清楚他们明年重修会很麻烦,一定会影响毕业。但是我也是确实不能理解这些学生,他们似乎有意要给自己不及格,不对,他们期望过关,但只是例行的期待我放水,就是不把我说的话当真。 对不起了,同学。虽然你们的学兄学姐们都没有挂过这门课,你们却不得不面对挂课的现实:期望这样的结果能让他们早一点长大。至于对老师我的负面影响,我也不去多想了。
68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
热度 1 duke01361 2013-8-3 14:58
《 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 潘学峰 著 http://shop.cip.com.cn//product/20140301/298429787122185990.html http://www.amazon.cn/dp/B00IXKYE1U/ref=cm_sw_r_si_jdp_qMBktb0NBJMEW 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分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维护、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基因疾病、基因治疗等众多现代生命科学重要命题进行了系统、紧扣前沿的论述。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有关科学工作者的业务参考用书,更能满足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系统掌握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知识的需要。 前言 本书的写作缘于我的一本名为《基因的自身维护与疾病的发生》图书的成功出版。该书自2004年出版后很快就销售一空,被广泛用作参考书、教材和教辅,并在接下来的近10年间需求之声不断。本书的写作也正是受到了它的鼓励。 本书围绕着“基因与人类健康”这一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命题,对基因在生物细胞内的维护,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分子基础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依据各篇章的内容和特点,把全书定为三篇。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和第4章为本书的第Ⅰ篇,主要尝试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实体两个方面对“基因”概念加以梳理和完善。第4章则言简意赅地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常见模型生物基因组中与基因组稳定性维持密切相关的要素进行了总结,相信这些内容可以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第Ⅱ篇中的基因重组和重排,以及第Ⅲ篇中的人类基因组不稳定所导致的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在本书的第Ⅱ篇里,主要围绕“基因”的动态属性,包括基因在活体内的代谢、DNA损伤和修复的分子机制展开了论述。同时,在此篇中,还对迄今发现的与基因稳定性维护有关的基因重组和重排的分子机制进行了介绍。为了顺应近年来出现的“环境�不�因互作”的研究趋势,在第7章里,从基因实体改变和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两个层面对基因环境互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而在本书的第9章,则着重阐述了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控制,以及迄今发现的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程序性细胞坏死三大类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并着重介绍了细胞周期检查点对DNA损伤、修复、复制和重组的调节控制的分子过程。第Ⅲ篇则针对包括人类肿瘤、癌症和遗传病等基因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在该篇的第12章对当前比较常见的与疾病基因的诊断、探查有关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同时,也对当今与基因治疗相关的知识进行了阐述。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为读者同仁呈献有关基因疾病的系统和可信赖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更在乎读者在阅读完本书之后所可能获得的感受。为此,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除了我自己之外,我还请了我的研究生杨丽博士、危金普硕士、陈细芳硕士、王雪苏硕士等,以及我教过的本科生张祥和何文倩等同学帮助对本书的科学内容和文字分章进行认真的审读、润色和修改。 自2005年春季以来,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上。这样的工作内容使我深切了解了哪些知识是我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必须掌握的。为此,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想到学生们的需求,希望本书有机会满足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需要。与此同时,书中也引用了来自我们自己实验室的科学产出。这些工作曾在不同的时期接受了来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5132014)、北京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医药研究理事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等资金单位的支持。因此,我希望借此机会对这些基金单位的支持表达我由衷的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曾大量使用了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河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信息资源,为此,我真诚地对上述单位的同仁表达感谢。 我也希望借此表达对夫人岳志莲博士和儿子潘岳(Callum Y��Pan)的感激,来自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才使我有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从事本书的写作;最后,我更要感谢来自化学工业出版社相关编辑的指导和帮助,正是他们的鼎力协助才使得本书有幸能够与读者见面。 潘学峰(BSc,MSc,Ph��D��) 2014年1月 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拥有智慧的人拥有一切,缺乏智慧的人,即使什么都不缺,亦为贫者 Those who possess wisdom,possess every thing;those who have not wisdom,whatever they may possess,have nothing��(Thiru Valluvar,India Thirukkural,第48章,430首) 目录 目录 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实体及基因组 1基因、基因组与基因疾病 1.1遗传、基因和环境影响 1.1.1遗传规律的发现 1.1.2什么是基因 1.1.3基因与环境互作 1.2 DNA修复现象的发现 1.2.1 紫外线和离子辐射对基因的损伤和修复机制的发现 1.2.2同源重组和DNA损伤 1.2.3碱基错配对修复现象的发现 1.3遗传物质的稳定性问题 1.3.1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 1.3.2 DNA损伤的结构基础 1.4表观遗传学与人类复杂性疾病 1.5基因稳定和人类疾病的研究现状 1.6后基因组时代的疾病观 1.6.1基因医学已经进入系统生物学的时代 1.6.2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学 1.6.3基因组医学的发展 1.6.4基因医学时代的人类健康实践 1.6.5再生医学 参考文献 2基因的结构实体 2.1核酸分子 2.1.1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1.2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 2.2 DNA的结构生物学 2.2.1氢键平面和氢键二面角 2.2.2 DNA双链结构的多态性 2.2.3 DNA双螺旋中的大沟和小沟 2.2.4 DNA双螺旋的左手构象形式 2.2.5 CpG岛的表位遗传学作用和TG·CA二核苷酸重复序列 2.2.6 DNA的二级结构具有多样性特点 2.2.7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核酸 2.2.8核酸的变性和复性 2.2.9沃森—克里克碱基对和胡格斯汀碱基对 2.2.10双链DNA可以含有微结构 2.3 DNA拓扑学问题 2.3.1闭环超螺旋DNA的拓扑学描述 2.3.2 A型、B型和2型DNA的拓扑学参数 2.3.3催化条件下的DNA拓扑结构 2.3.4活体内DNA分子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拓扑学结构 2.4基因与染色体组的组织 2.4.1基因和染色体 2.4.2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2.5核小体的代谢 2.5.1核小体的从头组装是一个受到调节控制的过程 2.5.2 DNA复制过程中的核小体组装 2.5.3核小体形式对DNA超螺旋的影响 2.5.4核小体的组装与染色体修复 2.6染色体在细胞周期内的代谢 2.6.1染色体的包装 2.6.2染色体结构维护蛋白 2.6.3染色体的三级包装的可能分子机制 2.7染色质的构象状态 2.7.1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2.7.2异染色质组装的分子机制 2.7.3异染色质DNA序列特点 2.7.4异染色质状态的转变 2.8染色质构象状态与真核生物基因的组织 2.8.1基因在染色质上的组织 2.8.2染色质的重要部位 参考文献 3基因的功能实体 3.1基因的功能概论 3.1.1基因与遗传信息 3.1.2 DNA负载的遗传信息和表观遗传信息 3.1.3表观遗传及表观遗传参与者 3.2基于顺反因子的基因功能实体 3.2.1基因的标志——顺式作用元件 3.2.2真核生物基因编码区的保守元件 3.2.3顺式调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3.3存在于基因线性序列中的遗传信息 3.4基因元件改变与人类疾病 3.5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控制 3.5.1基因转录的调控模式 3.5.2诸多分子反应过程的偶联 3.5.3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蛋白质 3.5.4非编码RNA分子的调控作用 3.6表观遗传学信息——基因的二维功能实体 3.6.1核小体作为遗传信息代谢的功能平台 3.6.2核小体中组蛋白的修饰与基因转录 3.7基因在细胞核内的地域分布 3.7.1细胞核组织与基因表达调控——遗传信息的三维组织 3.7.2基因的三维解读 3.7.3异染色质与基因的长程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4基因组的组织结构 4.1基因组概论——基因的大本营 4.1.1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4.1.2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 4.1.3基因的拷贝数之间的区别 4.2重要细胞器内的DNA 4.2.1线粒体DNA的结构和功能 4.2.2与mtDNA有关的疾病 4.3其他模型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4.3.1小鼠基因组 4.3.2酵母基因组 4.3.3细菌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Ⅱ基因的自身维护 5 DNA及表观遗传标志的复制 5.1 DNA复制的研究 5.1.1 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 5.1.2 DNA复制的分子机制 5.1.3参与DNA复制的有关组分 5.1.4 DNA复制的过程 5.1.5 DNA复制忠实性的维护 5.1.6活体细胞中DNA合成的组织 5.2 DNA复制过程中的拓扑学问题 5.2.1连接体和去连接体 5.2.2 DNA分子之间形成的连接体 5.2.3 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 5.3特殊形式的DNA合成 5.3.1诱导型稳定DNA复制和DNA重组依赖的DNA复制 5.3.2组成型稳定DNA复制 5.3.3 DNA的跨损伤复制 5.4 DNA复制的多种形式 5.4.1滚环复制 5.4.2 D环复制 5.4.3蛋白质作为DNA复制过程中的引物 5.5表观遗传学标志的传递 参考文献 6 DNA的损伤和修复 7环境和基因互作 8基因重组与重排 9细胞周期控制及细胞死亡控制 Ⅲ 基因性疾病及基因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Pan Books Published|5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亲历2013考研阅卷
zhangqifeng0504 2013-1-22 19:41
亲历2013考研阅卷 早在一个月前,学校就统计好了今年考研阅卷的人选,这次阅卷的人员构成主要是各高校老师,部分管理人员 。很庆幸,我又被选上了。之所以说庆幸是因为这是我第三次被选上考研阅卷了,另外这笔酬劳还是比较可观的。 今年的考研阅卷和往年差异很大,其最明显的差异是 首次实行电脑上阅卷 。阅卷之前,像往常任何阅卷一样,先把任务 化整为零,一张试卷,分成大大小小的方阵,按照题目的难易、阅读量的多少,分配批改的人数;每一小块设立一位组 长,专门负责本道试题判阅的进度与质量。然后,在电脑室面对屏幕而坐,开始操作机上阅卷。输入指定的网址,再键 入用户名和密码,就顺利进入试卷界面。组长的任务,除了统一答案,确定给分细则之外,还将分发给每个组员不同的 用户名和密码,当大家安静批阅的时候,组长通过电脑显示对小组成员的批阅量和进度进行实时监控,每个人批改多少 ,占总量的百分数也都一目了然。跟传统的阅卷相比,电脑上阅卷的还有如下优点,其表现如下: 第一,电脑上阅卷更能体现阅卷的公平性 。原因是每份试卷至少经过两个阅卷人员打分,如果两个人打出来的分值差超 过提前所规定的那个数字(一般为1或者2),则改试卷将会随机分配到第三个人的手里进行打分,如果第三个人的打出 来的分值和前两个仍然出入很大,改试卷还会进行四改,当然这种试卷数一般很少了(因为一个题目假如5分,规定的 分差为1的话,此时要让一个试卷进行四改,则只能出现以下几种分值了——0 2 4 / 0 2 5 / 0 3 5 / 1 3 5,而蛮共5分 的试题,出现这么大的分差,可能性几乎为零了,两人分差小于等于1,则直接取两位阅卷人的平均分)。 第二,电脑上阅卷避免了统分的麻烦 。显而易见,之前的手工阅卷,阅完之后还需要大量的统分工作,而且很容易造成 分数统计错误,而电脑统分可以说一个都不会统错,一个也漏不掉,除非系统坏了,而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如今 的软件太发达了。 第三,电脑上阅卷具有很好的保密性 。因为阅卷员只能看到自己所要批改的试题,其他信息全部被软件屏蔽了,半点都 看不到,作弊或者人情分几乎不太可能的。 第四,电脑上阅卷具有很强的安全性 。主要是系统和外界是完全隔离的,没有网络,另外电脑都做过特殊处理,U盘之 类的完全不起作用。手机和摄像设备也被进电脑室之前全部查验没收,而且系统只识别内部已经统计好的阅卷老师的身份证,其他人是根本都进不去。 好处暂时性想到这么多,当然还有不少缺点。比如任务量变大了,很显然,每份试卷被批阅两次,量肯定大了;电脑上 阅卷更累人,尤其费眼睛(这点管理人员考虑的也很好,每个人发了一瓶珍视明,中间有专门的休息室,还有很多点心 之类的,很是温馨)。但是为了公平公正,为了能更有效的选拔优秀考生,这点缺点根本不算啥。 明天是阅卷最后一天,祝愿阅卷完满成功,也预祝每位考生考出自己心意的成绩。
5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是这样指导硕士生的
tianyalang 2012-5-3 10:52
也能比较及时的掌握每个学生的试验进展动态。当然,及时的阅读浏览最近的文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在文献更新非常快。大部分略读,重要的以及与自己课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要精读,不厌其烦的阅读,以期有所发现和获得突破。每个新进实验室的同学,我都会安排高年级的学生教他(她)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遵守、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掌握如何有效的阅读文献技巧。对于研一下学期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撰写论文,如何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常用的一些作图工具也是要求他们务必掌握。
0 个评论
[转载]看到网上几条关于导师及时关注几类学生的帖子,转来给各位博友看
liuhaitao123 2011-10-26 19:06
为防止此类事情发生,请各位导师多多关注本课题组的学生状况,尤其注意以下几类学生: 1.挂科较多的一年级硕士生和博士生; 2.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有贷款记录的学生,和没有生活补助的学生; 3.学术水平较差、较难毕业的高年级博士生,特别是超年限的博士生; 4.情感受到挫折的学生,特别是大龄青年 请各位老师及时了解课题组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察觉到有异常现象请及时与学院联系,以防止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
13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白鼠成长日记1020
summerice9 2011-10-20 18:53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与小白鼠2号谈判了。一次次对小白鼠2号作为的不满,矛盾激化,再到沟通以及暂时解决像一串珠子被时间穿起,成就了我硕士生活。只是随着珠子变多,珠链越来越沉重,我被压得快喘不过气了。 如果人的行为是分类器,人的经历是训练数据。人的经历并非越多越好,当训练数据中加入了大量的负样例,人的行为总会偏向负面选择。 我与小白鼠2号之间负样例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我现在碰到一点事情就会联想到我所经历悲催经历,然后伤心、不满、不平衡等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就会海啸般在心中迅速卷起,刹那间,所有的理智被席卷得一丝不剩。我多希望能有块经历橡皮擦,把前两年的不愉快、泪水、愤恨的经历统统擦去,然后我可以平和对待身边人和事。 这次消极情绪起源于我和YM负责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实验室从没有做过的,实验室的战友们对这个课题方向都不了解,可想而知,做这个课题风险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能够成功做出这个课题,对于组里扩大课题方向和实验结果的档次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这样有风险的课题,只有我和YM这两个非高年级学生倒腾,是否能够折腾出东西出来,我是非常没有把握的。并且如果折腾不出来,对YM的毕业影响很大。而小白鼠2号一如既往发挥他对我所负责课题的风格——放手不管。同时,小白鼠2号几乎把100%时间扎到两篇顶级会议文章冲刺中。我跟小白鼠2号说了两次让他管管这边,给点有利的建议。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深受刺激的我老毛病又犯了。。。。。想哭的时候不搭理任何人。 我很委屈,只要是我负责的事情,大部分情况都是我一个人顶着,小白鼠2号很少能够会过问和插手。其他组员负责的事情都是小白鼠2号直接监工的。从问题定义,问题重要性,大概的技术路线,到实验验证方法,参考文献,小白鼠2号都贡献很多思路和材料。而我负责的事情,问题都得自己找。是因为我个性太强,气场庞大,小白鼠2号对我充分信任吗?还是因为小白鼠2号根本就不愿意管! 我的情绪控制能力一直以来都是豆腐渣工程。不过,这次我竟然主动修复这个豆腐渣工程。我在暴走了中关村三条街之后,打算和小白鼠2号认真谈谈。这是自我出生以来,第一次主动和闹矛盾的人和讲和,而且还是在我方认为是对方有错的情况下。 深夜,昏黄的路灯灯光在雾气笼罩下氤氲,让人分不清所处的年代,让人忘记了身上背负身份和职业。小白鼠2号向我控诉了他的工作压力,他承担的项目,他每日每周每月要处理N件事情,他把所有时间全砸在了实验室..... 我不得不承认,如果我在他的职位,我做的只会比他更差。 他想让组里所有人都过的好。然而,在中国环境中,科研也只能可持续发展,让一部分先有科研成绩,然后让先有科研成绩的孩纸们带动其他人也有科研成绩,达到大家都有科研成果的目标。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说是最终都有科研成果,但是过程是不公平的,我们这些学生又怎么能心理平衡呢。 看着面色悲伤的小白鼠2号,短短两年,所谓的科研环境,所谓的一线城市,在曾经这个翩翩帅气的男人身上刻下了再也擦不去的岁月痕迹: 额头的皱纹,白发,开始稀疏的后脑勺。我不知道还能怎么跟他要求。无意中,好像我也成为一个心理施暴者,一次次逼迫小白鼠2号,在如山般的压力和堆积到没有精力处理事情情况,在身心俱疲,自顾不暇的心理状态,让他再分点精力管理这边。我忘记了他不是超人,他只是个平常人,他也需要休息,需要放松,他没法所有事情都顾及到,没有办法100%做好所有事情。 接下来的时间,我要更加专心投入更多时间到课题中,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处理好。再跟小白鼠2号谈判就会耽误冲击他们顶级会议了。周围有很多同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去求助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实在顶不住了,就去找小白鼠2号救援。小白鼠2号说,国外的老板们很少亲自对学生的课题过问很多的,一般都是学生有问题了邮件求助下老师。虽然我是个土鳖学生,也尽量向国外的学生看齐。 我是个找寻猎物的猎人,我曾经有着自己大本营,无论自己怎么胡闹,我知道大本营的人会包容我的。无论我跑多远,总会有人在大本营等我。即使遇到险境,受伤了大本营有人为疗伤,当面临着无法解决问题,大本营的人总会有人出谋划策帮你解决。 因为有大本营,我敢于探险,一些胡作非为经常使我得到意想不到的猎物。 现在我失去了自己大本营。因为大部分人失去了自己大本营,都没有安全感,没有依靠。每一次行为都可能有无法挽回代价。 失去后才知道需要改变自己来成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话说组会
skdhf 2011-9-25 20:28
     明天又要开组会,而且是我要汇报。由于实验室的人多,每周一次的组会降临到我头上也需要一个月。一个月很长,一年才12次,可一个月又很快,不知不觉又要给老师汇报工作。如果赶上运气好,实验顺利,那汇报起来也有底气。可课题不可能总会那么顺,有时一个月根本什么都做不出来。到这个时候就只能硬着头皮讲讲别人的工作了,不过要是两个月课题都没有进展,连续两次讲文献,那老师的眉头就会皱起来,甚至失去了淑女风范,对你狠批一顿。那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是多么不是滋味。    组会PPT的制作也让我颇费脑细胞,首先要制作美观,让人耳目一新。其次要内容充实,给人信息。可是有件事每次都会让我很为难,是把自己的东西全都抖出来还是有所保留。全讲出来一怕别人借鉴,二怕下次没的讲而留上一手。刚读研究生时做组会报告非常卖力,自己做十分的实验恨不得讲上十一分,极力表现自己。可慢慢发现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做的新课题总是不讲出来或蜻蜓点水。即使你去问他们,他们也不会告诉你具体怎么做的,一直等到写好了文章或发表才水落石出。加之后来自己的课题被实验室的其他人借鉴,弄得很是被动,不得已现在也开始“聪明”起来。很是无奈。    组会上一个人讲完下面的老师同学就会开始讨论,有时能提出些好的建议,也有些单纯是班门弄斧,提出些肤浅的问题。但是无论提什么问题只要出于一片赤诚,那讲的人也大都会心甘接受。可是我在组会上给一个师妹提过几次建议,她就私底下找我,说我提的问题剑剑刺痛她课题的心窝,让别人特别是老师看到了她的不足,并求我以后组会上不要再给她提问题了。听完这个我只有无奈,由于课题相关,我对她课题知道的稍微多写,出于革命友谊我多说了几句,可遭到的却是排斥。当然,人家有自己的看法,既然出力不讨好,以后闭嘴就是。这件事情以后我再发表观点的时候就谨慎了许多。    组会本来的目的就是交流提高。可慢慢的目的变成了手段,以此督促学生去努力工作。我很喜欢把自己的课题拿来去和组内的同学老师交流,希望他们能给我建议。我也很希望同学老师能够去掉一点私心和距离,坦诚布公,相互切磋,不断去探索发现。我总觉得交流,包容,进取才能不断创新。
3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成为优秀的研究生
tyutchjf 2011-7-22 16:14
一旦你确定一个或更多个导师,你要开始认识他们。向他作自我介绍和叙述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如果他们定期举行研究团体会议,也去参加。如果你有你所想要从事的工作的好的想法,给他们一份提议,并寻求一些评议。问他们是否有一些TA或RA的可用位置,或者有哪些你能够参与的项目。读读他们出版的论文和学生的工作。在上班时间拜访他们,问些问题或做一些评议,。读提供的论文的稿子——不仅仅是校对,看看反馈的部分。 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和导师的关系不同。一些学生宁可导师给与更多的方向,和导师更多的接触,导师能更多的检查他们。另一些学生更独立。可能需要一些接触,但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其它不同的事情是那些反馈更好一些(许多随便的思想还是非常有方向的),个人工作还是团体工作,从事已有的研究项目还是新的独立的努力,和你导师做同一领域的,还是做外面的课题。 你可能发现你的导师不总是给你所有你需要的指导。多样的导师是普通的和有用的;他们可能包括你们系或其他地方的老师,高年级学生和其他同事(看网络工作那部分),如果你的导师不可接近或者你对他没有兴趣,给你的仅是负面反馈,没有技术能力给你的论文提出建议,或者给你添麻烦,严重时你可能考虑换论文导师。(看关于妇女部分)。 最重要的是寻求你所需要的(礼貌的要求) 寻找一个论文题目 做硕士论文是一个好主意(一些学校是必须要求的)虽然选择一理想的能拿得下的题目是很困难的,但一个理想的论文题目也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有机会在一年左右去改它。如果你有一个作你博士论文专题的好的想法,选择一个研究生论题使你进入你的博士论文专题是明智的:你的博士将会有一个好的开始,或者可以决定你根本对你所追求的题目不感兴趣。(节约你的许多劳动和在那条路上走得更短) 一个好的研究生论文(有时时对论文专题)的来源是你所感兴趣的论文的将来一部分工作。设法发展和实现你的现有体系和技巧的扩展。 一般来讲,一个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对你,你的导师以及你的研究团体是有意义的。 作为研究生院的许多方面,你所找到的平衡至少部分的取决于你和你的导师的关系。一些导师很好的定下了一个长期的研究计划,并希望他的学生能够直接对这个计划作贡献。其他人可能松得多,但仍然和目前的研究项目有关。还有些人雇佣那些友好的想法的人,把它们提供给他们的学生。小心那些似乎愿意让你追求任何方向的导师。你很可能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当下一届研究生有灵巧的主意时,他们很可能对你失去兴趣。 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不感兴趣的题目,仅仅是因为你的导师喜欢的领域,那要保持注意力和激情是很困难的。如果你的导师在你完成之前转向了其他的研究领域,你很可能就被挂起来。由于它的可销售性选择的题目同样:如果你个人对这个题目不是很感兴趣,那么你很难完成它,也很难说服别人相信你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此外,市场比大部分人完成的论文改变的更快。 为了做一项新颖的研究,你必须了解你的领域正在进行的研究。大部分学生花费一年的时间去阅读学习目前的研究,并提出重要的开放性的问题。然而,你从来不能够越读完一切相关的东西——因为新的著作总是不断的出版。 设法注意并且一直注意直接相关的研究|——但是,如果你看到出版的新的著作似乎恰恰作了你正在从事的工作,不要惊慌。对于研究生,看到一篇相关的著作并且认为他们的题目被毁掉了那是很正常的。如果恰巧发生在你身上,重新读几遍这篇论文,很好的理解其中他们真正完成的东西。把这篇论文拿给你导师或熟悉你论文题目和你尊敬其观点的其他人看。通过会议或电子邮件把你介绍给他们,告诉他们你的工作。经过对话,你将发现他们的工作不是很相同,对你来说仍然有可以做的方向。你可能甚至和他们合作,好的研究者欢迎和对他们的问题感兴趣的人进行合作。 为了较快地完成,通常是选择一个比较窄的,比较详细的题目。这个方法的底线是你或者研究团体不可能对它太感兴趣。如果你具有冒险性,选择一个新的方向分支。这儿的危险是很难仔细的定义这个问题和评估你的发展方案。如果你又像这样的一个题目,有一个好的导师和善于帮助你集中和帮助你保持合理的严格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指导者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你的论文题目超乎寻常,和其他任何事情没有关系,你很难说服其他人它是有意义的。当然,真正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是让人激动的,从研究团体的的角度看常常是有回报的。或者你能够跳出你的研究领域。如果你有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题目,你确信人们真的对它“感兴趣”,或者在以后你从来不能“卖掉“它。你的著作出版和寻找工作很可能受到很大的麻烦。此外,找到一个对同样问题感兴趣的同事,并且给你一些建议和反馈是很困难的。 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好的题目应该有一个重要的论点。你应该设法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不实际的问题(更不是根本没有问题)。你应该有一个可靠的理论工作,和好的实际结果,或者二者兼有。题目应该和已有的研究联系起来,但不是简单的变动和扩展。它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可管理的。寻找大小合适的问题是很困难的。辨别题目的大小是否合适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论文专题。有一个柴普门称之为的压缩组织——可解决的接受的中心问题,也是很有用的,成功的冒险家会通过拓展使论文变得很有意义。如果这个拓展不能获得成功,你仍然有一个可靠的结果。 记着,一篇论文只是你工作的几年,如果做得比较好,你的研究生涯可能会继续三十到四十年。不要担心为将来的研究工作留下部分问题,不要把你自己和有多年工作和出版著作的研究者相比。(另一方面,如果你太注重将来,通过比较,你的论文不会很激动人心的)研究生常常会挑选那些极度有抱负的题目(理论上讲,你的导师会帮助你辨别有实际意义的大小合适的题目)不要过高的估计其他人已经做的东西。学会读堂皇的宣称下的细节(好的导师会帮助你做其它的事情) 有的学校可能会要求你写一篇论文提议,即使不要求,这也是开始论文的第一步。它迫使你定义你的问题,概括可能的方案,辨认评估标准。它将有助你从导师和其它的同事那里得到有用的反馈。写一篇好的论文提议可能得花费几个月,取决于你在选择论文题目的过程中作了多少的工作和思考。 这个提议应成为论文专题的一个基础。首先,你必须限制问题并且有说服力的争论它需要解决,并且你有一套方法去解决它。你必须辨别和讨论相关的工作:这个问题以前有人做过吗?在这个领域已有工作的缺点是什么?你的方法是怎样的不同,你如何改进这些方法。 把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详细的提出来,给一个从事研究的详细计划。这个提议应该包括或者说结构为你的论文内容的大致概括。事实上,除非你最后的论文题目完全不同于尼提议的题目,你可能得重新用论文中提议的那部分。 你可能不得不参加一个口头考试,列举和回答你的提议。保证你的委员会成员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熟悉你的工作。把提议给他们一份,向他们谈谈它。在考试中,如果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要惊慌。简单的说,我不确定,然后,尽最大努力分析问题和列举出可能的答案。你的考试委员想看看你的分析能力,不仅仅是想听到你对问题的答案。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实际谈一谈。记着:你比考试委员要更多的了解你的论文题目,你在“教”他们一些改变的东西。 写论文 研究生常常认为论文的完成由两个很不同的过程:做研究和写论文。这可能是一部分同学的情况,但是更普遍的是这两种过程互相交织,不可分割。有时候,知道你写完的时候,才形成一个好的思想去检验和证明它;你检测的结果常常要求你做出改变,你不得不返回去重写论文的部分;发展和检测你思想的过程也重来不会完成。它们总是比你能够“做”的多。所以许多研究生直到论文交上去才结束研究工作。 分段完成的方法子在写论文中和做研究中一样有效。许多研究生面对的问题是他们唯一的目标是完成论文。根据做的研究工作和在写论文时,把其分成可管理的几个阶段是必要的。你在一周,一天甚至半小时内完成的工作比你的目标实际的多。设法根据周期和难度,提供一些任务的范围。这样,当你有能量和激情的日子里,你就去做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当你没有力气心情不好的日子,你至少可以完成一小部分任务或给它们排排队。 开始间隔的,粗略的写,然后成功的提炼你的论文对你是有帮助的。不要想着坐下来从头到尾写你的整个论文。首先,草草记下你的论文的整个内容;然后组织成一个提纲(这个很可能在你的研究和写作中随着你水平的提高进步而改变)。开始打草稿,从你最自信的部分开始。别在第一次就想写的特别完美,如果你不能得到某个合适的词或短语,就写成“某些东西”(大致的,你自己的注记,一系列要点)以后再修改。你可能以后会经常返回到最难的那部分,最重要的是要有稳步的进步。 当写论文或技术文章时,意识到你的读者总是那些和你相比不太熟悉你的题目。清楚的介绍你的动机,目标,和方法。不厌其烦的重复,从不同水准提取你的观点,以不同的方式举例表达你的观点。 有一个“写作密友”伙伴是一个好主意。如果他们同时从事他们的论文写作,那更好,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给你的初稿提供一些反馈,定期和你会见指出你的进步,给你心里上的支持,足够熟悉你的领域,理解和看你的论文写作,这是最合适的了。 得到反馈 为了在研究方面成功,必须学会对付批评,甚至要学会寻求批评。学会听一些有效的,建设性的批评,忽略那些毁坏性的,无意义的批评(在找到隐藏在批评之后的珍珠般的智慧之后) 为了得到有益的反馈,你必须有一个你自己的思想。写下你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即使你不准备写一篇充分的会议或期刊论文,向人们表明你正在研究的内容是必需的。即使以前出版的论文,仔细的,清晰的写出来,以便最大限度的得到有用的评论。(让人们完全读到你所写的东西) 当有机会时,在你的大学的系列讨论会或会议上,向其他大学和研究实验室介绍你的研究。你的导师应帮助你接近论坛去介绍你的研究工作和思想。许多领域都有工作站,这对于提高正在研究的工作是很理想的。 参加会议,讨论你的研究。当你遇到新人问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时,抓住机会。不要仅说“我正在作关于什么是算法的应用”,告诉他们你愿意尽可能多的听到他们的建议。在片刻的注视中,你应该有一个30秒,2分钟,5分钟,10分钟的关于你的论文的总结。(注意,但不是逐词的记忆,没有人愿意去听照本宣科似的演讲。) 和他人谈论有助于你意识到你的研究工作的哪些方面真正不同和有创新性,怎样使你的研究适合这个领域的目前进展,目标是那儿,你的工作的哪些方面更难卖出去(因此,你需要更多的考虑哪方面的合理性)。 从其他学生和同事那里得到反馈是有用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它有助于你推敲你的主要技术,这在理解别人的工作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方面都是有帮助的。第二,有助于你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网,这些都是你接下来几年的同事。最后,如果你给与他们有用的反馈,他们会努力的给你有用的反馈。 以摘要的降序排列组织你的论文评论对你是有帮助的(对你和那些你正在读他论文的人)。高水平的关于论文内容的评论,中等水平的关于体裁上的和介绍上的,低水平的关于格式和语法上的。尽量使你的评论与建设性意义(如果你在引进“Y”,先定义“X”,这将有助于更好的阅读)而不是破坏性(这全是废话)。 你将至少读两遍,一旦你得到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二遍你将记下它。高水平的评论是叙述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印象,对它的组织,介绍,可替换的方法作给出建议,内在的延展,相关的参考是最难给的。低水平的评论更合适于这些文章,已经提交给出版社和在研究之前作的一些建议和描述。 得到经济支持 大部分研究生(至少在自然科学方面)都有提供给他们学费和生活费的经济支持。虽然没有人因为成为研究生而富有,但是也不会挨饿。资金的来源包括奖学金(来自与NFS,大学,基础部,政府部门和企业),受雇赞助,研究补助(举个例子,来自于教师成员的钱)和教学补助。 较早开始寻求金钱。许多学校在第一年就以RA或TA的形式的安排资助。但从那以后,只有你自己资助自己了。申请的最后期限不同,如果你错过了,那么,你将只有等到下一年了。申请以后,你可以花六个月左右去复习申请,花六个月以上开始收钱了。 问教师(特别是你的导师,它能够帮助你寻求经济资助或提供给你资助),系主管,或同届研究生的可用资金。去你的大学奖学金办公室或同等部门,寻求“资助年注册单”,。。。。如果你是妇女或少数民族,充分利用它(实际只有一次)。大部分学校的奖学金程序是由独立部门或学校范围掌管的。 如果你还没有积极的参加研究,从教工成员那得到一个RA位置可能是参加研究项目的一个好的方法。通过维修软件硬件,写报告,做实验等研究工作,你可能 有这种感觉——做研究可能像什么,你甚至可以找到一个论文主题。打听一下周围什么可用,去和你感兴趣的工作的教授谈谈。 就一个研究批准或奖学金,你可能不得不写一个提议,你对潜在的论文主题考虑的越多,你收获的越多。由于你所申请的某个资金部或项目部特殊的兴趣或需要,你不得不调整你的提议,但坚持你了解的或真的感兴趣的西。 由于看你申请的人可能不是同一领域,写的大众化一些。强调你的目标,为什么你建议的工作重要。尽可能谈你怎么解决问题,确保你提议的方案满足你设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格式,规则,长度,否则,你的申请不会被看的。
2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7)
kejidaobao 2011-5-20 11:12
——如何帮助学生阅读文献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博士生导师如何指导博士生进行文献和课题的调研,本文谈谈如何帮助学生阅读文献。 虽然看起来文献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但只有导师才能够训练学生如何去专业性地阅读。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的老师可以为新来的博士生提供恰当的阅读技巧的指导。他还可以听高年级的博士或博士后讲解阅读期刊要注意的关键问题。遇到重要的文献,导师与博士生一起搞个文献阅读讲座是个不错的主意。 导师对博士生文献阅读专业性训练的第一个要点,是要让博士生相信他所阅读的文献。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真理。不能带着对什么都不相信的念头看你搞科研所需的文献。这里要区分文献中有些地方甚至结果有误与全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求实姿态。后人看前人,总会发现前人所处时代不可能但今天可能发现的疏忽和错误。发现文献有错的过程并非博士生胸怀一颗怀疑之心就行了。重要的是严谨、逻辑、理性的姿态和思考,有的时候,通过十分艰难的实验才好不容易明白前人因为什么原因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结果。有些文献甚至并不因为其中有误而影响其成为该研究中的里程碑。 阅读文献专业性训练的第二个要点,是要让博士生学会“深入一步”的技巧,而且执行“只走三步”策略。人们在看思辩性文章时最不爱看的是那种“就事论事”的文章,这种文章总是围绕题目给出的关键词,叙说一大堆话,却从不往此概念的里头走一步。好比讨论“鸡蛋”,他会把鸡蛋的形状、颜色、重量、来源、去处、意义……说得像江河流水,但他不会打碎鸡蛋。做博士论文得让学生学会打碎“鸡蛋”:“原来还有蛋白、蛋黄、膜以及壳。”“这当然容易”,博士生会说。你要让博士生明白他手中的题目也难不到哪里,他查到的文献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有一些属于同一研究中“鸡蛋”层次的,有些则会是“蛋白”层次。大课题分成若干个中课题,后者又分成若干个小课题。阅读文献涉及几个这样的层次为好?这其实决定于学生。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的研究所在的那一层,这样的文献要花力气深入研究。为了了解课题的发展及启发自己的研究,沿着课题研究深入的路线,往回(题目扩大)的方向走两步是合适的。这就是“只走三步”。当然,越是课题的领军人物,他精通的“层次”会越多。这种本领在进行科学规划和写科研指南时最有用。 专业性训练的第三个要点,是要让博士生关注涉及自己研究题目的3个“焦点”,即1)问题是什么?2)用什么办法在解决?3)得到了什么结果?这其实也就是一篇学术论文的3大要素。阅读某一篇文献,重要的当然是了解该文献是在这3个要素中的哪一个上有了属于作者的东西,或者真的3个方面都有作者的新鲜东西?然后,博士生应该关心作者这个新的东西是怎样出现的(源头在哪里)?这可以给博士生极大的启发。顺便说一句,这3个要素每一个本身可以成为科研题目,比如为了得到一个新的方法时的研究,为此而进行的研究又要用到3个要素。也许,某个博士生就是为了得到方法,另一个博士生就是为了得到准确的模型、合理的假说,其他博士生就是为了验证结果,等等,但他们的论文中又都须有这3个要素。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来科研人员首先是一名读者。导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全面的阅读。叶志明 在回答“怎样阅读学术论文”时,提倡了一种这样的顺序,即读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单位、中英文摘要、论文引言、结论与致谢、参考文献、以及附录。虽然忽略了正文部分,叶志明认为“走完了以上几个步骤,则基本上可以算完成了对那篇文章的阅读”。他认为正是正文部分的难度,会让学生被卡住,“总是迈不过去”。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可以算作一种浅阅读策略。对博士生来讲,深阅读是重要的。是否需要深阅读,叶志明 给出一个标志:“对于正文我们要区分这篇文章与自己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方向的关联程度如何。”博士生感到稍有难度的会是“什么时候浅阅读?”、“什么时候深阅读?”。 要指导博士生从阅读文献中解决他自己心中对完成博士论文课题的疑虑和困惑。有些时候反复阅读是必要的。从这些阅读他应该得到与导师一致的共识:哪些论文是里程碑性质的?标志性的?基石般的?由此,他还可以了解到自己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是怎样解读和吸收相关文献的。越是优秀的博士生越会很快积累一批爱不释手的相关文献。当然了,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专业阅读离写出好的文献综述、完成自己的研究还差得很远。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6) . 科技导报, 2011, 29(12): 83. 叶志明主编. 怎样当一名研究生 . 第2版.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75-78.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阳自远的“师情话忆”有感
热度 1 hillside 2011-5-9 23:16
  科学网新闻栏刊登了对欧阳自远的访谈“学会怎么掌握知识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访谈中,欧阳自远回忆: 语文老师刘燕江、地理老师袁家瑞、化学老师贺祖煌……   说起这些老师的名字,欧阳自远如数家珍,只是喟叹:“不知道怎么云集了这么一班好老师。”   每当看到这类信息,我总感到由衷的羡慕。我中学就读于一所位于小城市城边,甫由小学改名的中学(我是第一届入学的学生,一直是最高年级)。对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觉得他们只是谋生而已,从未产生钦佩之情。我一直是五分加绵羊的角色,似乎从未感受过他们的温暖(前年回老家,参加同学高中毕业30年聚会,我以为他们会请至少一位老师参加,结果没有。我希望年事渐长后,能够回忆一些求学中点滴的甜蜜)。我尚且如此,其他同学可想而知。  可能与此相关,当年大学本科毕业,我很想去的单位是研究所(当时似乎可能性很大),最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是教学。但就是阴差阳错,是祸躲不掉,作为综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硬是被分配去了一所地方高校。由于志趣、科研、发展、环境等思想疙瘩原因,还没有报到,就想着离开。后来一念之下回老家做了小公务员。没料到单位领导竟由于官场失意,秽语频出,我等书生之辈无法消受。最后,时隔上次离开高校13年后,仍然选择退守高校,以保持一份精神的自由、思想的畅达(小机关的通常口号是:上级的文件、指示、通知,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此情境之下,人的存在类似传声筒)。   科研上虽然失去了欧阳自远们的机缘,但一定程度上仍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243 次阅读|3 个评论
考研还是就业?是个问题!
热度 3 lyosha 2011-4-7 14:21
到了高年级,很多同学面临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学毕业后该干什么?看看周围同学忙碌的身影:有的考研,有的考各级公务员,还有的忙着收集各种就业信息,提早进入人才市场大潮适应环境……在大三这个阶段,考研还是就业?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曾经多次感慨良多,为什么我国的大学生总显得有些不够成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大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应该对未来的人生有个规划,选择哪个学校?填报什么专业?大学毕业后干什么?结果,他们往往听命于父母,听命于班主任,没有自己的主见。也许我们一直拘泥于一个托辞:计划不如变化快!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些普遍流行的“箴言”似乎是当代大学生懵懵懂懂度过大学几年的最好借口。 前几天看到台湾的李敖先生有关大学生的最精辟论断:大学生一个字——混,大学毕业生两个字——混混。此话尽管有些偏颇,但还是一语中的。试想,有多少大学生浑浑噩噩混了四年,毕业后继续浑浑噩噩下去。 俄语中有句谚语说得好—— Лучше поздно , чем некогда ( 迟到总比不到强 ) 。如果说前两年还处在混中,浑浑噩噩间虚度两年,到大三终于明白过来,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也还未晚。 前面罗嗦了很多,无非是想提醒大一大二的同学,审慎地反省自己。接下来,我想跟大三同学谈谈考研的问题。 当很多同学向我咨询考不考研的问题时,我都先问他一个问题:你想考研目的是什么?或者换个说法,你为什么想考研?或者,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来找我咨询的同学往往想听到我明确的回答,而我的回答则往往令他们失望。 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或者说,在问我之前,先拿这几个问题问问自己。待自己有个明确的认识后,再咨询老师也不晚,甚至会得到更想要的答案。 一般来说,考研的目的无非以下几点:研究生毕竟比本科生高一个档次,以后毕业好找工作;好友或恋人考,不得不考;感觉自己学的还不够,继续充实提高;以后想从事教学研究等工作,必须要考。前两种占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后两类很少,属于个别现象。 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只有后两类同学,我才赞同考研。前两种情况不适合考研。特别是第二种,根本属于盲从状态。 因此,我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 硕士研究生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考研不是为了更好找工作,而是为了将来考博士,博士毕业后从事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说到底,研究生就是走上科研道路的开始,只有读到博士才是你考研起跑的终点! 研究生毕业更好找工作的说法大部分是站不住脚的。三年的硕士生课程后,没有任何年龄优势的你跟本科毕业生竞争时往往被淘汰。 所以,考不考研,你自己还得有个清醒的判断。 针对我们专业还有一个问题,跨专业考研好还是继续考俄语专业研究生?这个问题也好回答,你喜不喜欢俄语?你将来想干什么?如果你想继续从事俄语教学或研究,毫无疑问考专业内研究生;如果你想从事他们的工作,与俄语无关,或者说有个专业你非常感兴趣,则选择跨专业较好。 专业内研究生,建议首选有博士点的学校,将来你可以在研究方面有个延续。前几年,我鼓励同学们往外校考。如今,我的观点也变化了。很多有博士点的学校,导师把精力主要投入到博士生身上,硕士生鲜有照顾。与其如此,还不如在本校内好好打基础,为将来博士报考创造条件。 确定好考研后,该如何准备?从时间上来看,考研准备越早越好。不过也不是无原则的早。有些同学一入大学就开始为考研准备,大学四年把心思都放到考研这一个目的了,功利性太强。一般来说,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着手准备,有一年大概就差不多。最迟不要晚于暑假,否则时间上来不及。 如今,考研也形成了一个产业,比如政治科的辅导。只要报名参加这个辅导,通过率几乎能到 100% ,这也许是中国特色的代表了吧。因此,这门课不用愁。外语分两类:专业内考研,英语二外一般较国家统考简单些,个别学校要求参加国家统考;跨专业考研,用俄语做外语,一般不会很难,除非你学得很烂。剩下的就只有两门专业课了。只要做好复习计划,统筹安排,通过初试就不会成为难事儿。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既然下定了考研的决心,就要坚定信念,目的明确。有些同学一方面准备考研,另一方面还要准备公务员考试,结果 за двумя зайцами ,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考研还是就业,你们可真得好好想想! 2011 年 4 月 7 日 星期四
个人分类: 漫谈随想|4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Princeton 生活小记(3)
热度 1 iKnow 2011-1-23 11:34
这一篇介绍一些零散的事情。 1. 工作时间 计算机可以远程工作,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其他地方工作,大家呆在实验室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大概10点到6点。而一些高年级的研究生索性住在纽约城里,平时有事情才回学校。教授更自由,理论上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是自己安排的。 平时大家看起来都挺轻松,早10点晚6点。但是有两段时间明显感觉不一样。一段时间是PLDI‘11的截稿期前2周(11月中旬),编译组长期占了一个会议室,专心冲刺,晚上、周末都不休息,他们老板周末也过来督工。这次他们一下子投了3篇,祝他们好运吧。另一段时间是期末考试,大家似乎一下子变得非常刻苦,有的去图书馆上自习,有的在实验室通宵看资料。 但认识的一些物理系的人,因为需要做实验,经常会晚上12点以后才回去,有时甚至通宵,很疯狂。当然他们白天去的也会晚一些,12点以后,据说一个原因是晚上的实验环境更好一些。 2. 考试 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课程考试有两种选择:一是要成绩,ABCD那种;另一是只要“通过”“没通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对课程很感兴趣,希望全程学下来,那么就选择第一种,做作业、做Project,有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比例;如果希望平时少花点时间做作业,那么可以选择第二种,只要参加一次考试,要么通过拿到学分,要么不通过就当什么也没有学。 一般来说,和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那些课程都会选择第一种方式;而一些只是感兴趣的课程,那么可以选择第二种。我不清楚这样设计的初衷,但对于学生来说,第二种方式确实给他们腾出不少时间参与到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来。因为课程的作业和Project要花的是将确实非常多,而这似乎在美国那些大学中又非常普遍。 3. 英语听说能力 来美国之前,我总是觉得到了美国就可以飞速的提高英语听说水平了。但三个月过去了,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主要原因,主观上是自己的主动性比较差,没有多和外国人好好交流;客观上是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已经很多了,很多时候依然是浸泡在中文环境里。 和周围的一些学生也交流过,大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年龄越大的华人口语反而越好。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同类相居,八十年代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相对较少,能聚集起来的人并不会太多,所以他们接触的主要还是西方人。那一代人的英语基础相对差一些,但是因为环境需要他们改变自己,所以反而现在的英语都很好。导师81年到美国,据说当年在耶鲁当助教时,有学生抱怨说听不懂,但现在他的口语非常清晰而标准。 仅2009年就有快10万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华人社区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便利,连很多东亚餐馆里面的服务员都会说中文。我肯定不愿意脱离华人团体,但我也很想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我尝试过看带字幕的电视和演讲,但效果有限。我现在能想到的其他方法就是多参加一些活动,多认识一些外国朋友。看来语言的提高没有什么捷径,还是只能靠自己多练习。 4. 计算机会议论文审稿 计算机领域的主要成果都是发表在会议上,会议每年都会组织一个Program Committee(PC)审稿、决定录用情况。Princeton计算机系的很多教授都是本领域的专家,自然经常会成为PC成员。但有一点让我比较佩服的是,我听到好几个教授都是自己审稿,而不会把任务派给学生。比如导师Kai几乎从来没有个学生派过审稿任务;而系主任Andrew Appel是PLDI'11的PC成员,新年过后他第一次到我们办公室找他的博士后聊天时,说道他“利用新年假期已经把PLDI文章审完了……”。 我想,文章在这些大牛手里审稿无疑是比较幸运的。计算机领域的会议之所以比期刊更有声誉,一方面因为它从投稿到录用一般是3个月,比需要2年审稿期的期刊快很多,所以大家更愿意把最新成果发表在会议上;另一方面,它的审稿很严格,ACM很多会议都是严格控制数量,比如系统结构领域,ASPLOS、ISCA、PLDI、SOSP、OSDI等会议,一年200篇左右的投稿量,其中30~40篇论文录用,每篇文章5个Review,大约1000个Review,一般有40个PC成员,再加上几十个外部审稿人,平均到每个评审人的文章已经不是非常多了。所以他们会比较认真的去看这些论文,我几次投稿经历也证实这一点。比如,我们有一篇文章的Review有近3700字。 不仅如此,这些大牛还很乐意把他们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其他人。最近看到ASPLOS'11上有篇文章落到了Berkeley的David Patterson和Stanford的JohnHennessey手中,不仅文章被录用,还被两位牛人推荐给了Intel CEO。于是,文章还没有正式发表,作者老板已经被IBM和Intel邀请去先作报告了。( http://www.tektalk.org/2011/01/20/intel-ceo%E6%AD%A3%E5%9C%A8%E9%98%85%E8%AF%BB%E7%9A%84%E6%96%87%E7%AB%A0%E3%80%82%E3%80%82%E3%80%82/ ) 看到这篇ASPLOS论文最后致谢中写道“We thank our ASPLOSshepherd, David Patterson, and John Hennessy for their feedbackand encouragement”,感觉这些牛人对晚辈的指导确实是不遗余力的。 (Shepherd是计算机会议中常见的控制论文质量的方式,即使论文被录用,很多论文还会被安排1~2名Shepherd来帮助作者修改论文。Shepherd会提出修改意见,包括文章结构怎么调整、补充什么实验等,论文经过多次修改,最终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才能正式提交) 5. 令人震惊的自杀 新年第一周,我们便得到一个让人非常震惊的消息——系里一位五年级博士生自杀了。 他把自己的遗书公开了,并希望大家帮他转载。从他的遗书来看,主要是因为小时候4岁受到了性侵害,给他心理造成巨大阴影;而长大后,又因为拒绝加信仰基督教而被父母逐出家门,切断经济来源;但他很有才华,通过自己写软件来缴大学学费。而这一切,他从来都没有与别人说起,甚至和他一起生活多年的舍友看到他的遗书都觉得完全不是生活的他。这位学生能力很强,他的软件全世界已经有几百万人在使用。 导师Edward Felten是Princeton最新成立的CTIP中心的主任 ,去年刚被任命为第一任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的首席技术官, 2011年1月开始去华盛顿工作 。这一切,让所有人都会觉得他将来会有非常好的前景,但他却依然无法缓解内心的黑暗和痛苦。 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上很多思考,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呢?1)虽然 这个事情主要是学生经历和家庭的原因,但学校已经意识到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于是向全体人员发送紧急邮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 大家已经开始思考应该怎么保护小孩?收到侵害后又该如何治疗小孩的心理创伤?3)大家也在反思家庭宗教现象。基督教在美国非常盛行,家庭宗教很常见,许多家庭从小就向小孩灌输圣经。很多基督徒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认为他们信奉的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神。所以,一旦有家庭成员选择放弃基督教,如何处理与家庭的关系?一段时间内,学校里、当地媒体、网络上,大家都在讨论这些问题。 我并没有想那么多,但这种英年早逝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真的让人扼腕叹息。
990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