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病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年痴呆症,谁还不知道病因?
热度 19 qpzeng 2016-12-15 13:53
老年痴呆症以阿尔茨海默病(AD)为最多(50%-80%),其次为帕金森病(PD),还有亨廷顿病(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因素确实有遗传性的,但绝大多数病例(90%-95%)是长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的结果。不过,除了大家熟知的淀粉样蛋白假说、陶蛋白假说、乙酰胆碱假说等众说纷纭的臆测外,几乎不知道该病的真正病因是什么。 我们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作为一种硫酸酯成分可以诱导小鼠肠道蜡状芽孢杆菌分泌硫酸酯酶,促进肠道内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脂多糖(LPS)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引起轻度内毒素血症,不仅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症状——滑膜炎,而且使大脑组织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出现了神经炎症。同时,我们用含有结核分枝杆菌LPS的胶原-完全弗氏佐剂注射小鼠,已成功诱发AD样炎症损伤及大脑病变。 根据前期结果,我们课题组于 2016年11月7日以Biotic/Abiotic Stress-Driven Alzheimer's Disease为题,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观点性论文,正式提出了“肠道细菌机会性感染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假说,并系统论证了各种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因素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Li et al. 2016)。 2016年11月29日,Neurology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首次报道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淀粉样噬斑中发现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及K99菌毛蛋白,证实细菌成分进入大脑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密切相关。 Zhan et al. 2016. Gram negative bacterial molecules associat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Neurology 87:2324-2332 2016年12月1日,Cell发表的一篇论文,验证了某种肠道细菌诱发帕金森病患者神经炎症乃至大脑退化的致病机理。 Sampson et al. 2016. Gut microbiota regulates motor deficits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a mors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167(6): 1469-1480.e12. 以下是我们发表论文的链接: Biotic/Abiotic Stress-Driven Alzheimer's Disease 以下是我们发表论文的PDF文档: Biotic/Abiotic Stress-Driven AIzheimer's Disease 以下是我们发表论文的照片文档: 以下是本文的内容梗慨: 生物应激诱发神经炎症 假定诱发AD的生物应激包括大脑病原体感染、口腔细菌感染、肠道机会性感染和衰老。大脑被HSV-1、肺炎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感染可诱发AD(Itzhaki et al. 2016)。肺炎嗜性衣原体(Balin et al. 1998)、幽门螺杆菌(Kountouras et al. 2012)、刚地弓形虫(Prandota 2014)、人免疫缺陷病毒(Borjabad and Volsky 2012)、人巨细胞病毒(Lurain et al. 2013)感染也与AD发生有关。口腔被牙龈卟啉单胞菌、内氏放线菌等牙周细菌感染是诱发AD的高危因素(Noble et al. 2014;Singhrao et al. 2015)。对72-79岁老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筛查发现,由奈氏放线菌引起的牙周炎是AD的高风险因素,肯定了脑外病原体感染与AD发生的关系(Noble, et al. 2015)。衰老诱发AD的机制可能是降低大脑温度诱导tau(τ)蛋白过度磷酸化,因为60岁以上老人比20-60岁健康人群的基础体温低0.4°C(El Khoury et al. 2016)。最近发现肠道中产LPS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与PD患者身姿不稳及步履艰难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Scheperjans, et al. 2015)。 非生物应激诱发神经炎症 假定诱发AD的非生物应激又分为物理应激与化学应激。物理应激包括中风(Fiebich et al. 2014)、颅损(Webster et al. 2015)、辐射(Lubitzi I et al. 2016)和低温(Planel et al. 2007),化学应激包括重金属、杀虫剂、溶剂、麻醉剂(Chin-Chan et al. 2015; Maher et al. 2016)和神经毒素(Banack et al. 2010; Brenner 2013; Cox et al. 2016)。低温、衰老和麻醉剂可通过大脑降温促进τ蛋白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FT),其余则能促进Aβ沉积产生SP (Carrettier et al. 2015)。 生物及非生物应激驱动的神经炎症信号转导 生物应激的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包括LPS-toll样受体4(TLR4)、LPS- RAGE和Aβ/SP-RAGE(Yan et al. 1996; Yamamoto et al. 2011);非生物应激的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RAGE、高迁移群蛋白盒1 (HMGB1)-RAGE和Aβ/SP-RAGE(Mazarati et al. 2011; Horst et al. 2016),由此开启神经炎症信号转导通路。此外,肠道有害细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能直接激活细胞膜上的NADPH氧化酶,催化ROS生成,促进JAK2-STAT3磷酸化,启动iNOS、MCP-1表达,触发NO大量释放(Cho et al. 2013)。不过,对于幽门螺杆菌等肠道有害细菌与AD的关系,目前还不清楚。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14869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轻松指导研究生查文献:类风湿实例分析
热度 11 qpzeng 2014-6-11 16:14
我们在3、4年前开始介入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创立并验证了“炎症诱发一氧化氮驱动缺氧致血管形成与滑膜增生”的RA病因学说,最近打算进一步探讨自身抗体的形成及其在RA发生中的作用。 既然要立项做研究,就要先查文献。根据我们的经验,先由学生独立查阅后由师生共同查阅的方式效果较好。在学生查阅阶段,应注重“面”,不要局限在国内或国外某个特定的数据库,以防错过有用的文献,同时也不会因为太难而使学生看不懂;而在师生查阅阶段,则应强调“点”,就是针对一个或几个重点、难点问题去国际知名数据库查找最新文献,以收到以点带面、追踪前沿的效果。 第一步,全面覆盖,快速入门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算是在RA的基础理论方面入了门,并对有关病理和药理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比如,已经了解到在RA的 免疫学检测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是特异性强的指标之一,而且 还知道 RA患者体内某些蛋白质中的精氨酸被脱掉氨基生成了瓜氨酸,被称为“瓜氨酸化”(citrullination) ,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将这种瓜氨酸化蛋白质视为外来抗原而诱发形成抗体,被称为“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也查到 瓜氨酸化反应 是由 肽酰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4) 催化的。 第二步,以点带面,各个击破 但是,学生对RA患者体内PAD4是如何活化的却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登入NCBI的PubMed检索栏中,键入PAD4进行检索,结果在一篇综述文章中看到下面一段话: Live bacteria,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al cell wall component lipopolysaccharide (LPS), the Gram-positive bacte rial cell wall component lipoteichoic acid (LTA),the fungal cell wall component zymosan,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TNFα, and H 2 O 2 have been shown to induce PAD4 activity. 也就是说,PAD4的激活因素有多种,但都与感染和炎症有关。有趣的是,RA的发病原因同样是感染和炎症。于是,我立即做出大胆假设:RA的发作与PAD4的激活是平行发生的,而感染性炎症是二者的共同诱因,但RA与PAD4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第三步,寻找反例,声东击西 要验证以上假说,必须找到涉及二者关系的文献,尤其要得到基因敲除实验结果的支持。于是,我们以关键词PAD4 RA 继续 查找,竟然恰好发现一篇文献使用的正是高效表达肿瘤坏死因子基因的野生型PAD4(+/+)小鼠与基因敲除PAD4(-/-)小鼠所做的研究,其结论是: TNFα-overexpressing mice had increased levels of autoantibodies reactive against native and citrullinated antigens. PAD4 (-/-) mice with TNF α-induced arthritis had lower levels of autoantibodies reactive against native and citrullinated antigens, decreased T cell activation and total IgG levels, and reduced inflammation and arthritis compared to PAD4 (+/+) TNF α-overexpressing mice. PAD4 mediates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and inflammatory arthritis downstream of TNF α. 从这个结果来看,似乎不太支持我的假说,因为PAD4的活性与RA的发病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有PAD4的小鼠比无 PAD4的 小鼠关节炎症更为严重。 第四步,寻找正例,左右逢源 我们不愿就此善罢甘休,于是继续搜索又发现另一篇文献,同样是采用野生型小鼠与基因敲除小鼠探讨PAD4与RA的因果关系,从它的标题就得出了结论: PAD4 is not essential for disease in the K/BxN murine autoantibody-mediated model of arthritis 其详细的结论如下: PAD4 activity is readily detectable in the inflamed synovium of WT but not PAD4 deficient animals, as demonstrated by histone citrullination and NET formation. However, PAD4 WT and KO animals develop K/BxN serum transfer disease with comparable severity and kinetics,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noted in clinical scores, swelling, joint erosion or joint invasion. PAD4 WT and KO mice develop disease in the K/BxN serum transfer model of arthritis with similar severity and kinetics, indicating that PAD4 is dispensable in this effector phase model of disease. 这意味着我前面的假设得到该结论支持,即PAD4与RA不存在因果关系!比较这两篇文献,前一篇是通过高效表达肿瘤坏死因子诱发RA,后一篇则通过注射RA小鼠血清诱发RA,但两者为何得出不同结论,正好形成了我们即将启动的类似研究的“创新点”! 第五步,深入分析,融会贯通 至于PAD4是如何被激活的,有一篇文章这么说:在正常情况下,PAD4在高浓度钙离子作用下活性被阻遏,当它与PAD3结合后,其钙离子结合位点被封闭,结果因钙离子无法结合PAD3-PAD4复合体而使PAD4被激活。因此,实际上应该解决为什么PAD3会与PAD4交联的问题。PAD4原本负责染色体组蛋白的瓜氨酸化修饰,像甲基化、乙酰化那样调节基因表达,但由于瓜氨酸修饰组蛋白位于细胞核内,不会接触免疫细胞,因此不会诱导产生自身抗体。 瓜氨酸化蛋白如角蛋白(keratin)、丝聚合蛋白(filaggrin)、波形蛋白(vimentin)等因细胞破裂而释放入血诱发的自身抗体称为“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在RA患者中,可以用人工合成的 环瓜氨酸肽(CCP)抗原检测血清中的 ACPA,称为抗CCP抗体。在基质蛋白酶水解作用下,软骨及骨骼细胞受损而将瓜氨酸化蛋白释放出来,从而在血液循环中诱导相应的抗体。 第六步, 引经据典 , 举一反三 既然抗CCP抗体是RA特有的,那么谁解决了抗CCP抗体的来源问题,谁就能找到RA的真正病因。不久前,有人发现口腔细菌本身就有一种PAD,可以促进RA的发生和发展。论文发表在2013年9月12日的《国家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以下是该论文的题目及摘要: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Destructive Arthritis through Its Unique Bacterial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PAD)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其独特的细菌肽酰精氨酸脱亚胺酶(PAD)促进破坏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Abstract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eriodontitis are two prevalent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both clinically and epidemiologically. Recent findings suggest a causative link between periodontal infection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via bacteria-dependent induction of a pathogenic autoimmune response to citrullinated epitopes. Here we showed that infection with viable periodontal pathogen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strain W83 exacerbated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 in a mouse model, as manifested by earlier onset, accelerated progression and enhanced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includ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ne and cartilage destruction. The ability of P. gingivalis to augment CIA was dependent on the expression of a unique P. gingivalis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PPAD), which converts arginine residues in proteins to citrulline. Infection with wild type P. gingivalis was responsible fo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s of autoantibodies to collagen type II and citrullinated epitopes as a PPAD-null mutant did not elicit similar host response. High level of citrullinated proteins was also detected at the site of infection with wild-type P. gingivalis .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bacterial PAD as the mechanistic link between P. gingivalis periodontal infection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Author Summary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data indicates that chronic periodontal disease (PD),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infectious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mankind, is linked to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Nevertheless, the causative mechanisms of association between PD and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are very poorly understood. Recent findings suggest a causative link between periodontal infection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via bacteria-dependent induction of a pathogenic response to citrullinated epitopes. In present study we show that infection with viable periodontal pathogen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but not another oral bacterium ( Prevotella intermedia ), exacerbated CIA, as manifested by earlier onset, accelerated progression and enhanced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includ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ne and cartilage destruction. The ability of P. gingivalis to augment CIA was dependent on the expression of a unique enzyme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which converts arginine residues in proteins to citrulline. This knowledge may create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RA in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现在留下的问题是:细菌的PAD是导致RA的病因?还是PAD催化的瓜氨酸化仅仅是RA发生过程中平行发生的伴随现象?值得我们好好深入研究。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5698 次阅读|19 个评论
西红柿脐腐病的致因和防止措施
jiangjiping 2012-11-8 08:55
西红柿脐腐病的致因和防止措施 蒋继平 2012 年 11 月 8 日 西红柿脐腐病属于蕃茄的一种常见性生理病害,它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生理失常。 这个病害在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一些经常种植西红柿的地区已经达到了大流行的程度, 由此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 在过去的两三年内, 我在甘肃的玉门, 酒泉,张掖, 和宁夏的中卫的杂交种子制种基地看到许多田块的脐腐病十分严重。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甚至可以说非常心痛。 我为那些农民非常担心, 一年的辛勤劳动将会付之东流。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者不懂科学知识造成的。据我所知, 不但农民不懂, 而且负责的技术员们也不懂。 虽然我在生产现场可以给当地的技术员们讲解一些有关知识,可是, 因为个人的活动区间十分有限, 这种讲解的作用是非常局限性的, 起不到大众科普的作用。 鉴于这种原因, 今天借用科学网的交流平台, 用我的专业知识为广大的西红柿生产者提供一个免费服务。 自从获得博士学位后, 蕃茄病害一直是我对付的主要病害之一。 二十几年来的潜心研究, 我对西红柿上的主要病害几乎了如指掌。 简要地来说, 脐腐病主要是由三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 土壤水分的短缺, 尤其是供水的不平衡。 有的时候几天都不灌水。这种农事操作影响到土壤钙的有效吸收利用和钙在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 第二, 土壤缺乏可溶性钙。 这个可能是由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引起的, 也可能因为土壤的酸碱度造成的, 要具体地分析。总之是因为土壤对植物钙的供应不足。 第三, 品种的差异。 有的品种特别敏感, 尤其是那些对镰刀菌生理三小种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镰刀菌生理三小种基因的品种特别容易得脐腐病。 这是育种上的一个常见现象, 即基因连锁。带有这种基因的植物对钙的利用率很低, 从而导致脐腐病。 从上面的三条可以很容易看出, 脐腐病是由缺钙造成的。 知道了这点, 就可以对症下药。 只要给蕃茄植株足够的钙就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 可是, 在什么情况下施肥,却是一门学问。 我的建议是在开花授粉前期和授粉结束后施肥, 以叶面喷洒液体钙肥为好。 常用的钙肥是: 0.2% 氯化钙 ; 1% 的过磷酸钙 。 当然, 适时适量地灌水是很重要的一环, 可是,在中国的大西北的许多地区, 水的供应是政府调节的,农民没有权力自己供水。 所以,这点很难做到。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儿科知识:儿科的病因特点与病理特点
huaxia2011 2012-7-11 17:12
儿科病因特点 小儿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成人有同有异,具有儿科自身的特点。小儿外多伤于六淫及疫疠之邪,内多伤于乳食,先天因素致病是特有的病因,情志失调致病相对略少,意外性伤害和医源性伤害需要引起重视。 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指小儿出生前已形成的病因。 遗传病因是先天因素的主要病因。调查表明,约1.3%的婴儿有明显的出生缺陷,即有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谢异常,其中70%-80%为遗传因素所致。父母的有害基因是遗;传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现代社会又增加了工农业及环境污染·,导致新的致畸、致癌与致突变的机会。已被认识的遗传性疾病达3500种以上,其中相当部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或需要终生进行饮食及药物治疗。对于有碍优生的遗传性疾病基因携带者应劝其不结婚或不生育,这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措施。 怀孕之后,若不注意养胎护胎,也易于造成先天性疾病。诸如孕妇营养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当、感受外邪、接触污物、遭受外伤、房事不节、患有疾病、用药犯忌等等因素,都可能损伤胎儿。分娩时难产、窒息、感染、产伤等,也会成为许多疾病的病因。《格致余论·慈幼论》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说明了胎养因素与小儿健康的密切关系。 二、外感因素 小儿因于外感因素致病者最为多见。外感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 风性善行数变,小儿肺常不足,最易为风邪所伤,发生肺系疾病。风为百病之长,它邪常与风邪相合为患。风寒、风热犯人,常见外感表证,正气不足则由表人里。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气阴;暑多夹湿,困遏脾气,缠绵难解。风寒湿或风湿热三气杂至,合为痹证。燥性干涩,化火最速,易伤肺胃阴津。火为热之极,六气皆从火化,小儿又易于感受外邪,故小儿所患之热病最多。 疫疠是一类有着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特点。小儿形气未充,抗病力弱,加之气候反常、环境恶劣、食物污染,或没有做好预防隔离工作等原因,均可造成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疫病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甚至造成大批伤残。 三、食伤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或家长喂养不当,易被饮食所伤,产生脾胃病证。 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往往小儿幼稚不能自调饮食,挑食偏食,造成偏嗜作疾,饮食营养不均衡,或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辛伤肺、甘腻伤脾、肥厚生痰,少进蔬菜成便秘、某些食品致过敏等。生活无规律,饮食不按时,饥饱不均匀,如饮食质、量的过度,小儿脾胃不能耐受而遭损;饮食质、量的不足,小儿气血生化无源而虚怯。又有因家长缺少正确的喂养知识,婴儿期未能用母乳喂养,或未按时添加辅食,或任意纵儿所好,都易于造成脾气不充甚至受损,运化不健,好发脾胃病证。进一步因脾胃生化乏源,还会引起肺、肾、心、肝诸脏不足而生病。 饮食不洁也是儿科常见病因。小儿缺乏卫生知识,脏手取食,或误进污染食物,常引起肠胃疾病,如吐泻、腹痛、肠道虫症,甚至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四、情志因素 小儿思想相对单纯,接触社会较成人少,受七情六欲之伤也就不及成人多见。但是,儿科情志失调致病也不容忽视。例如,婴幼儿乍见异物、骤闻异声,易致惊伤心神,或使已有的肝风惊厥发作加剧;所欲不遂,思念伤脾,会造成食欲下降,产生厌食或食积;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儿童忧虑、恐惧,产生头痛、疲乏、失眠、厌食,或精神行为异常;家庭溺爱过度,社会适应能力差,造成心理障碍;父母离异、再婚,亲人丧亡,教师责罚,小朋友欺侮等,都可能使儿童精神受到打击而患病。近年来,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五、外伤因素 小儿缺少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对外界的危险事物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识别与防范,加之生性好奇,常轻举妄动,因而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婴儿蒙被受捂,或哺乳时乳房堵住口鼻,可造成窒息;小儿碰翻热汤热水,或误触火炉水瓶,会被水火烫伤;家用电器安装不当,可能被小儿误摸触电;小儿在水边玩耍,或儿童无人保护下水游泳,容易溺水;幼儿学步摔倒,或遇交通事故,或小孩互相打斗,可造成创伤骨折;蛇咬、虫螫、猪狗咬伤,造成意外伤害;误食有毒的植物、药物,发生中毒;误将豆粒、小球放人口鼻,因气道异物而呼吸道梗阻。凡此种种,在儿童均比成人更为常见。 六、医源因素 进入现代社会,儿童的医源性损害日益受到重视。 儿科感染性疾病较多,对住院患儿要尽可能按病种类别安排病室,对传染病患儿更要做到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小儿的检查、护理动作都要轻柔,注意无菌操作,与患儿讲话要亲切,减少其抗拒,防止对儿童带来身体、心理的伤害。 儿科用药应当谨慎,因小儿气血未充,脏腑柔嫩,易为药物所伤。凡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以及攻伐、峻烈、毒性药物,皆应慎重使用,中病即止。治疗热病要顾护阴津,治疗虚证要顾护脾胃,急当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失治误治,药过病所或损伤正气,则使旧病未去又添新病,加重病情。 某些西药的毒副作用较多,如糖皮质激素的柯兴氏征,阴伤火旺证候;一些抗生素的胃肠道反应、抑制造血功能、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毒副作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二重感染;免疫抑制剂导致脏器损害、骨髓抑制、生殖毒性等等,都为临床所常见。 儿科病理特点 小儿在病理方面,也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在生理方面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物质和功能均未发育完善,称之为“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不仅容易被外感、内伤诸种病因伤害而致病,而且一旦发病之后,病情变化多而又迅速。 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幼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所以,年龄越小,发病率也越高,病情变化也越多。从新生儿、婴幼儿,到学龄儿童,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也是在年龄越幼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 小儿发病容易,尤其突出表现在易于发生肺、脾、肾三系疾病及时行疾病方面。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白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与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显得和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饮食失节、喂养不当、食物不洁,病从口人,犯于脾胃,则发生呕吐、泄泻、腹痛、食积、厌食、疳证等脾系疾病,这类病证目前占儿科发病率的第二位。 肾为后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因而称“肾常虚”。儿科五迟、五软、解颅、遗尿、尿频、水肿等肾系疾病在临床上均属常见。 小儿腠理不密,皮毛疏松,肺脏娇嫩,脾脏薄弱,各种时邪易于感触。邪从鼻人,肺卫受邪,易于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痘等时行疾病;邪从口人,脾胃受邪,易于发生痢疾、霍乱、肝炎、小儿麻痹症等时行疾病。时行疾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互相染易,造成流行。 小儿不仅易于发病,既病后又易于传变。小儿发病后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邪气的盛衰而言,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小儿患病,邪气易盛而呈实证,正气易伤而呈虚证,因正不敌邪或素体正虚而易于由实转虚,因正盛邪却或复感外邪又易于由虚转实,也常见虚实夹杂之证。例如,小儿不慎冒受外邪而患感冒,可迅速发展而成肺炎喘嗽,皆属实证,若邪热壅盛,正气不支,可能产生正虚邪陷,心阳虚衰的虚证变证。又如阴水脾肾阳虚证,若是不慎感受外邪,可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阳水实证证候,或者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候等,均属临证常见。 寒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证候属性。小儿由于“稚阴未长”,故易见呈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寒热和虚实之间也易于兼夹与转化。例如,风寒外束之寒实证,可迅速转化成风热伤卫,甚至邪热人里之实热证。若是正气素虚,又易于转成阳气虚衰的虚寒证或者阴伤内热之虚热证。湿热泻暴泻不止易于产生热盛阴伤之变证,迁延不愈又易于转为脾肾阳虚之阴寒证等。 认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要在临床上充分意识到小儿发病后证情易于转化和兼夹的特性,熟悉常见病证的演变转化规律,特别是早期预见和发现危重病证的出现,防变于未然,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与治疗的有效率。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易于发病,既病后又易于传变,这是小儿病理特点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小儿患病之后,常常病情好转也比成人快,治愈率也比成人高。例如,儿科急性病感冒、咳嗽、泄泻、口疮等多数好转比成人要快;慢性病哮喘、癫痫、紫癜、阴水等的预后也相对好于成人;即使是心阳虚衰,阴伤液竭、惊风神昏、内闭外脱等危重证候,只要抢救及时,能够挽回危急,进而顺利康复的机会也大于成人。 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儿科疾病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 明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我们对儿童患者的治疗康复要更有信心。危急重症要当机立断,慢性病证要耐心缓求,绝不要轻易放弃对任何一名患儿的救治努力。
4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脂肪肝病因新解
热度 4 qpzeng 2012-7-8 09:24
脂肪肝病因新解
【文献导读】 临床上将脂肪肝按病因分为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70%以上的脂肪肝患者喜欢高营养、高脂肪的甜点和肉食,并与久坐、熬夜、酗酒或缺少锻炼、快速减肥等有关。中老年脂肪肝患者伴有超重、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经常接触有机溶剂等工业毒物和生物毒素也是脂肪肝的诱因。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生中查出的肥胖者比例高于20%,其中58%同时兼有脂肪肝。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28%。据报道,50岁以下的脂肪肝患者平均寿命缩短4年,而50岁以上患者的寿命至少缩短10年。 过去认为,脂肪肝大多数是由酒精依赖或酒精中毒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1966年发现乙肝病毒后,发现乙肝恢复期患者如果吃得太好,又很少活动,常常导致超重、肥胖并伴有脂肪肝。由此可知,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比过量饮酒更为密切(非酒精性脂肪肝)。 可是,肥胖如何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一直不清楚。本月3号,日本学者在《细胞——代谢分册》(Cell Metabolism)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肥胖与细菌感染共同作用导致脂肪肝的机理。在正常肝枯否细胞的表面,只有Toll样受体4(TLR4)和肥胖蛋白受体(ObR),而没有CD14。即使存在细菌感染,其释放的内毒素——脂多糖(LPS)也不会刺激肝枯否细胞,因此无肝炎及肝纤维化等症状的发生。 如果摄入高脂饮食(HFD),并且有LPS的作用,那么CD14的表达就会受到诱导,于是刺激肝枯否细胞对LPS应答增强(过敏),从而促进其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肝炎和肝纤维化。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可以分泌瘦素(leptin),它与ObR结合后经STAT3转录因子也能激活CD14表达,同样可以提高枯否细胞对LPS的应答,最终引起肝炎及肝纤维化,进而发展到非酒精脂肪肝阶段。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理解上述复杂机理也许有点难,但认识到只有减肥与抗感染齐头并进才能有效预防脂肪肝很重要。也就是说,脂肪肝也是一种肝炎后遗症,只不过高脂饮食和肥胖加剧了肝炎的恶化进程。 原文现为非开放获取,摘要下载地址为: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0413112002355 科学网的中文介绍链接: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7515594554025113.shtm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4787 次阅读|9 个评论
遗传性病因致男性不育
杜江平 2012-6-28 19:35
1 染色体畸变 克氏综合症(年龄是该病取精唯一影响因素,青春期保存精子很重要)、47XYY,46XX男性综合征,X-常染色体易位、罗伯逊易位和交互易位等。 2 Y染色体微缺失。 3 基因突变 CFTR基因突变可导致囊性纤维化和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AR基因突变可导致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INSL3突变可导致隐睾。 4 遗传多态性 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和DAZL基因等。
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亨丁頓舞蹈症的病因可以降低癌症发病率
DNAgene 2012-4-14 08:19
注:科学界与治疗癌症越来越近了,类似于下面研究的很有希望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出现。 亨丁頓舞蹈症的介绍请大家参考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4%B8%81%E9%A0%93%E8%88%9E%E8%B9%88%E7%97%87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ntington's_disea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urodegeneration --------------------------------------------- Huntington’s Disease Protects from Cancer? Swedish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that patients with the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had half the normal expected risk of developing tumors. By Bob Grant | April 13, 2012 Scientists reviewing medical records from Swedish hospitals have found that a surprisingly low number of people with Huntington’s disease developed cancer over the course of nearly 40 years. Only 91 out of more than 1,500 Huntington’s patients (~6 percent) also came down with cancer from 1969 to 2008 in the Scandinavian country, researchers from Lund University and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reported in The Lancet Oncology this week. This is 53 percent lower than levels of cancer see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Huntington’s disease is caused by a genetic mutation that disrupts the production of proteins called glutamines, and earlier studies had shown similar cancer protective effects in other so-called polyglutamine diseases. “ Clar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link between polyglutamine diseases and cancer in the future coul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reatment options for cancer ,” Jianguang Ji, lead author from the Center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Research at Lund University, told the BBC. http://the-scientist.com/2012/04/13/huntingtons-disease-protects-from-cancer/
个人分类: 生物学|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就像毒品---写完看完此文,不熬夜了
热度 10 DNAgene 2012-4-12 23:17
糖尿病表面特征就是血糖浓度过高、尿糖浓度高。 糖尿病深一层原因是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是身体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负责促进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会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地被组织器官吸收,以致其在血液中大量滞留。体内各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收到了胰岛素信号,但是它们消极怠工,少吸收葡萄糖,结果也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 糖尿病再深一个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呢?有些人可能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出了问题。胰岛素基因表达某个环节故障,或者细胞感受胰岛素并做出反应的一系列过程中某一环节出了故障。这种先天性的糖尿病患者只能暂时靠药物缓解,寄希望于基因治疗技术快一点成熟普及。 另外一些糖尿病患者就不是遗传基因的问题,而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这里说的不良不是从道德角度看的不良习惯,而是从纯生理角度)。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上夜班常熬夜的人代谢紊乱、糖尿病等很多疾病发病率高。2007年 世界卫生组织竟然把上夜班看作是一种可能的致癌因素 。 那熬夜、生活紊乱是怎样引起糖尿病的呢?最近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内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而破坏生活节律则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量降低。睡眠不足和作息紊乱的影响很大,只要几个星期就可以大幅度改变血糖浓度。 现代社会,人类受到很多疾病困扰,人们怀疑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或者污染引起的呢,还是过去人类也有这么多病,只不过过去没有检测手段落后没发现呢?从糖尿病的这些研究结果看,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可能确实是一些疾病高发的原因。追求健康的生活,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好尽量接近自然状态,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少从糖尿病看, 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就像毒品 一样,表面舒服,对身体伤害很深。 补充:今天出版的Science上也绍了该研究结果 CIRCADIAN RHYTHMS: Sleep Study Suggests Triggers for Diabetes and Obesity 2012.04.13 参考文献 Cristina Luiggi, The Dark Side of Working Nights . The scientist. April 11, 2012,
个人分类: 生物学|712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今日科研动态 4月11日
xupeiyang 2012-4-11 10:43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 · Nature reviews:抗体介导肿瘤细胞杀伤机制 (4-11) · PNAS:揭示侵袭性前列腺癌病因 (4-11) · 管轶发Nature文章 提出H5N1新观点 (4-11) · 东南大学最新封面文章解析疾病机理 (4-11) · 研究破译水稻分蘖调控分子机理 (4-11) · 抗生素可免去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手术之苦 (4-11) · 心电图异常的老年人冠心病事件发作的风险可 (4-11) · 心衰病人服用高血压药物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没 (4-11) · 英国科学家利用卵巢干细胞培育出卵子 (4-11) · 英纳米技术有望将厕所废水变饮用水 (4-11) · 英研究说不用止痛药更利心脏病康复 (4-11) · 看!癌细胞在干嘛? (4-10) · Nature reviews:癌症抗体疗法 (4-10) · 厦门大学Cell Res新文章解析糖代谢机制 (4-10) · NIBS朱冰论文登JBC年度最佳论文 (4-10)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因发病机制:基于系统理论与模型的研究
suzhenpei 2011-1-2 14:22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因发病机制:基于系统理论与模型的研究 中山大学 苏镇培 施晓耕 周毅 本研究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 整合和概括近年来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指出基于血流动力学规律的全系统结构功能调控,是循环系统运行和演变的基本原理。以信息调控的观点,集成经典血流动力学6个基本公式为循环系统主要数学模型。在该模型上定性仿真,从理论上阐明了血压维持的生物学途径和高血压及各种动脉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揭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统一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弄清了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把现行各种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发病机制的理论和假说统一起来。提出血压与高血压的新定义,为制订更合理、可行的防治方案奠定基础。       引言  心脑血管病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多种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是危害中国和世界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中国每年由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数近300万,占总死亡数的35%~40%,位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每年防治费用逾千亿元人民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AS)则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工作组(NHLBI Working Group)提出的高血压研究的未来方向 认为 : 1.高血压是世界性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 单美国每年就有5000万病人,它是引起冠状动脉病,心衰,卒中和肾脏疾病等靶器官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尽管在预防、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及其后发病上力度不断加大,但美国的高血压流行并无减少。 3.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4.因此导致目前的治疗重点是用药物降低升高的血压,而不是治疗其病因。 NHLBI Working Group提出的高血压基础研究主要目标: 确定 血压维持的生物学途径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由于高血压的复杂性、多因性和呈缓慢进展过程、对其数月数年的长时程的控 制了解很少,目前已清楚:没有单一途径可以回答有关高血压发生机制的关键问题,所以必须强调从基因到机体的所有研究水平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尽力 弄清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 当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包括: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学说,脑交感神经学说,血管学说,肾钠处理、容量状态和离子交换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及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等循环活性物质调节紊乱学说,以及胰岛素抵抗和内皮细胞功能不全等。 。 由此可见,目前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认识正如:盲人摸象,各说异端。 NHLBI Working Group提出今后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 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的跨学科研究 。 我们为解决高血压动脉硬化这样复杂疾病的病因难题, 采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 来研究处理 。在深入研究前人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循环生理学、血管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上而下弄清循环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信息调控及其运行规律,构建能模拟真实动脉系统的数学模型,用模型整合集成现有主要高血压发病机制学说,提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新假说。 第一部分  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调控 一、循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任何系统都遵循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规律,我们就是要揭示结构实现功能的内在规律: 循环系统是人体系统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 循环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主要目标:保证全身器官组织的血流供应和废物清除及内环境的稳定。 循环系统是血流运输、分配的循环管道系统 循环调控系统(调控结构与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是流体物理管道所没有的。) 循环系统结构:由心脏、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脏、循环调控等子系统构成,它们共同 保证血液流动、循环、滤过并按器官需要分配血流量、维持内环境稳定。 心脏==动力泵(心室-驱动泵;心房-抽吸泵)   血管系统==动脉树(心收缩动能+主动脉弹性势能驱动血流,循血流动力学规律) (管道网)毛细血管网(静水压+渗透压驱动)             静脉树 (心房抽吸力+重力驱动) 传输介质 ==血液:血细胞、血浆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电解质、水 调控信息网==自主神经及其各级中枢: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                    副交感神经-胆碱能系统                   肽能神经 循环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加压素系统              心房利尿钠肽系统 局部激素         心脏及各级动脉的感受器、效应器 肾脏___ 滤过(废物),重吸收(水、电解质)、分泌,维持内环境稳定。  肾在完成循环系统的三大整体功能:保证各器官、组织的血流供应、废物清除和内环境稳定上处于枢纽位置。 二、动脉子系统分析 1 .动脉系统总目标(整体功能) :输送、分配血流(Q),随时满足各器官、组织的功能需要。 心搏出总血流量是有限的,必然按各器官、组织当时的实际功能需要,调节分配血流量。   2. 动脉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A .动脉系统 有两大 子系统 :血流与动脉壁,彼此互为存在环境:没有血管就无血流;没有血流的不是真正血管;相互协调,完成系统功能:保证血流供应。 (1)血流:血液的流动遵循血流动力学与流变学规律。血流能保持流体的流动特性主要由于心脏搏动产生的驱动力。表征血流流动特性的主要变量是流速(V)。血流作用力对血管壁有伤害作用;血流的止、凝血及纤溶特性,对血管壁和血液流动又有保护作用。 (2)动脉壁: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其整体功能和目标就是输送血流;主动调控血管的几何形态r直接影响血流作用力和血流分配。  (3)血管壁与血流相互关系: 生物物理关系 血管的几何状态构成血流的主要阻力 血流张力wall stress,tensile stress(主要对血管中膜影响)         血流切应力 shear stress(主要对血管内膜影响)                  生物化学关系 血流对血管:营养、生长因子           炎症、免疫因子           舒缩介质调控内皮细胞和平滑肌舒缩           血流速度、凝血和纤溶因子分别影响及参与凝血、纤溶。 血管对血流:正常平滑的内膜有抗凝、抗栓作用。 血管收缩、内膜下层暴露有促凝、止血作用。 B .动脉系统构成层次: (1) 动脉树纵向层次:大弹性动脉、中等肌性动脉、小动脉、微细动脉 (2) 动脉壁横向层次:内膜、中膜(平滑肌层)、外膜,3 者共同构成。 内膜:主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 中膜:由多层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神经纤维网络构成。 C .动脉系统调控 由循环系统的调控子系统调控(详见后) 3 .动脉壁(作为血流管道)突现的整体功能特性:                 完整性 (主要由整个内膜承担,而不决定于少数或个别内皮细胞):  血流切应力对管壁的损害与内膜完整、促凝止血、内膜重塑、重构、修复间维持动态平衡。完整性破损可引起局部粥样斑块、溃疡、血栓、出血。 稳固性 (主要由内、中膜承担,可用中、内膜厚度h表征) 血管壁构成的物理粘弹性,以及管壁可收缩、重塑、重构的生物学特性能对抗过高张力对管壁的损害,不致破裂、出血。 通畅性 (主要由内、中膜承担,可用管腔半径r表征):  管腔狭窄、血流停滞、凝血、血栓倾向与血管扩张、抗凝、纤溶保障管腔通畅间动态平衡;通畅性消失即血栓形成导致供血区缺血、梗死。 舒缩性 (主要由中膜承担,可用舒缩率表征):   神经体液调控中膜平滑肌舒缩,以调节、适应血流量及张力变化是生命管道的主要特性。     上述特性可分为 : 物理特性(如非生命硬管):完整、坚固与通畅性;(如弹性胶管):顺应性 生物特性:舒缩性、代偿修复性(内膜修复、中膜重塑重构)、病理适应性 4. 血流突现的整体功能特性 物理特性:流动-流变性(高流速下液态流动性、极低流速下固态变形性)   生物学特性:凝血(止血)-纤溶(抗栓)活性。  5 .动脉壁整体演变的原因和过程分析 原因: 适者生存,生物体的所有结构功能改变都是对变化了的内外环境的直接或间接适应。适应性导致复杂性。为保证输送血流的总功能,适应血流的变化,动脉壁必须保持上述突现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一旦某特性发生变化,调控系统就会启动其复杂的、适应代偿的病理生理过程。 适应过程 : 功能代偿(调控中膜、内膜) 结构代偿(管壁重塑、重构、修复) 病理代偿(小动脉硬化、粥样硬化-牺牲舒缩性,保持完整性和通畅性) 失代偿(出血或血栓形成,导致通畅性丧失) 供血器官缺血性功能障碍(动脉输送血流的功能障碍)   靶器官疾病 演变过程:  正常状态  动脉壁4大特性正常,血压P正常。调控动脉舒缩,可满足各器官血流需要。 衰老状态  局部轻度动脉硬化,4大特性轻度受损,P或稍升高,对血流影响小。  病理状态 局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和/或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舒缩性、通畅性严重减退 影响血液流动和器官血流供应,升高的P成为维持Q的主要调控变量。 疾病状态 (突发血管事件) 局灶血管壁完整性损害、破裂   出血      局部血管通畅性损害、堵塞    缺血梗死 三、动脉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必然要受流体力学(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规律所支配。血流是血管的内环境,血流与血管壁的关系首先是血流动力学关系,因此循环生理调控只能和必须在血流动力学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这是其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动脉系统是复杂的、不对称的、多分枝分叉、几何形态多样的弹性管道系统。血流又是脉动流,它对血管壁的张力是不对称、周期变动的。现有的生物物理学数学公式、方程并不能真正模拟动脉系统无比复杂的结构、瞬时改变的血流状态及其更复杂的相互关系,精确的动脉系统模型难以建立。其实动脉系统模型不必过于复杂。因为循环系统存在多层次、多通道而又精密的生物调控机制,只需定性遵循各血流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综合调控就可逐渐迫近总目标,而非逐一服从复杂的定量数学关系。这一系统科学原理为构建动脉系统数学模型提供简化的理论基础。我们发现,集成经典的流体力学和流变学相关公式 ,就是动脉系统理想的数学模型。即 经典血流动力学基本公式 + 信息调控 = 理想的动脉系统模型( 能反映系统的主要结构、功能、调控和演变) 。   1 .哈肯- 帕肅叶定律 ( Hagen-Poiseuille law 或Poiseuilles equation)反映血管系统实现整体目标与主要调控变量的关系。 Q=P r4 /8L (1)  P------血流压力。用于动脉系统就是血压,为血流的驱动力,是系统的整体特性、调控靶点和主要状态变量。 r----血管半径,是表征局部动脉壁结构的主要状态变量,与动脉壁功能、血流、血液理化性质相关,是神经体液调控中小动脉功能的主要调控靶点和调控变量。 ---血粘度,决定于血流速度V(正常流速下接近牛顿流体水的粘度,流速减慢至某临界值下呈指数增高)、其次决定于血容量U和血液构成(血液有形成分与血浆的比值)。是不可调控也不必调控的变量,一般视为常量。 L----血管长度,可视为常量。 要完成动脉系统的总目标 :随时满足各组织器官的血流Q的需要。 按帕肅叶定律L、是常量,Q是因变量,其稳定主要靠调控r与P两个自变量实现。 正常生理状态下,P在一定范围内有波动,机体通过微调器官内某动脉段r,即可满足该供血区不同功能状态的血流需要。P变化则为系统调控,要平衡多个血压调控机制,影响全循环系统。 当r为0(血管闭塞)或 P为0(心搏骤停)时,Q均为0。 2 .血流对动脉壁的作用力--张力(T)与血流的相互关系 : 拉普拉斯(Laplace)定律 T=P r/h (2)   动脉舒缩引起r/h比值的瞬时变化,主要是r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控,效应器是中膜平滑肌。当高血压时P升高(自变量),T必然增大(因变量),威胁动脉壁的稳固性,循环调控机制不得不缩小r(调控变量),相应h增厚,以降低r/h比值,以免T过大。长期高血压下,小动脉壁经历重塑、重构、硬化过程,导致h越来越增厚,r越来越缩小, 动脉壁呈慢性结构演化过程,涉及中膜与内膜。该公式可模拟仿真高血压下各器官小动脉硬化过程和结局。  3 .血流对血管内膜的作用力 -- 壁切应力(w) ∵按牛顿粘性定律 = / =dv/dx w= dv/dr    ∴w = dv/dr (3) *切变率(速度梯度);切应力;血粘度;;w壁切变率;v流速;r血管半径 (3)式说明血管内膜所受切应力与血粘度、流速成正比,与血管半径成反比,即血粘度越高或流速与血管半径比值越大,血管内膜受到的切应力越大。该式可模拟仿真高血压下大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下,内膜所受切应力增大,可能损伤内膜,结合血脂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加重。   又据 伯努利方程: P1V1 = P2V2 , 可推论血管狭窄处流速越快,内膜所受切应力越大。 4. 雷诺数 Re = v r/ (4)     为血液密度,v 为平均流速,r为血管半径,为粘度,在正常大中动脉血流中和为常数,因而,流速越快,管径越大,雷诺数Re越大,血流会变为湍流。流体在管内流动,当流量较低(因而雷诺数Re较小)时,管内流动呈层流状态。实验证明在正常情况下,整个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流动接近层流,仅在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出口处,由于主动脉和肺动脉直径较大,血流速度也较快,有可能在心脏射血期的减速阶段出现局部湍流。在某些病理情况或大中动脉分叉、转弯等局部狭窄或增宽处,血流速度突然增大或减速超过临界值,就可出现局部湍流,损伤内膜,结合血脂作用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加重。 总之,在上述的(1)(2)(3)(4)式中 , r 都是关键变量 (key variable or parameter), 故动脉口径 r 是最重要的可调控变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神经体液调控都是主要调控血管平滑肌的舒缩,即调控血管口径r 。 因为只要r可调,器官流量Q就可保证;张力T、切应力就不可能增大至损害中膜、内膜的程度。但r的调控首先围绕器官Q的稳定供应这个大前提,尤其在心、脑、肾。为了Q稳定,调控常不得不权衡利害,为保持相当的r,而暂不管T和w增大对血管壁带来的慢性损害,这是高血压性中、小动脉硬化缓慢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基本原因。 (3)(4)式可说明在高血压下血流速度V和血管口径r变化的过程中,大中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必然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本原因。 随动脉硬化加重,r变得不太可调,就只能靠P调控来维持流量Q,一旦P突然下降,Q减少,如侧枝循环又代偿不及,就可导致心脑缺血或梗死等靶器官疾病。 r 的生理调控机制: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肽能神经 循环激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加压素、心房利尿钠肽、激肽等 局部激素:PGI2/TXA2;ATⅡ,NO/ET   r  静态时决定于中膜与内膜的厚度,动态时主要决定于动脉壁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还是舒张,以及可舒缩程度(硬化程度)。 而决定器官内血流的主要是阻力小动脉r,其次是影响全器官血流的中动脉-器官动脉(如大脑中、前、后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r,而不是大动脉, 所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是从末端小动脉向心逐渐发展至中、大动脉的。 以系统科学观点分析整合的 上述几个血流动力学公式(其中的P,r,是可变、可调控的变量 -决策变量) ,确是能 描述 动脉系统状态的数学模型。 如把这5个公式联立为方程组,写成微分或差分方程形式,成为系统动力学方程,就可实现计算机建模仿真: 如帕肅叶方程写成⊿ Q/ ⊿t = ( ⊿ r/ ⊿t) 4 ⊿ P/ ⊿t /8 L 上述论证说明如何用线性公式处理非线性难题,关键在于如何使信息调控介入。 四、系统血压的调控 血压(P) 是循环系统实现整体功能保证血流供应的主要调控变量,同时又是维持血容量和内环境稳定的主要调控变量 ,是 循环系统突现的整体特性, 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并对血管壁有作用力(张力、切应力)。 普遍公认血压由心搏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共同决定 :   P=COTPR (6) CO(心搏出量)除决定于心肌本身收缩力和心率外,主要与静脉回心血量密切相关,而静脉回心血量又与血容量密切相关(后者决定于以肾为中心的对水盐平衡的调控)。心脏功能正常情况下,CO主要由静脉回心血量,即静脉血容量决定,后者占循环血容量的70%,但只占细胞外液量的24%。正常细胞外液量与血容量维持动态平衡。喝水可及时补充血容量。所以,在正常情况下,CO总能满足机体的功能需要。    TPR (总外周阻力),即各血管段外周阻力(8L /r4)之和。主要决定于各动脉口径r。由此可见,血压P除与动脉子系统相关外,还与心脏、静脉、肾脏等子系统功能密切相关,说明血压的维持需要全循环系统各个部分的参与。血压确实是全循环系统的突现特性,不是某单一因素可以决定的。 据此逻辑推论,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就是与循环系统相关的所有基因,可能有成千上万之多,相互关系更是复杂无比。企图由基因、蛋白质这些最低层次逐一向上分析来解决系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要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顶层设计之路。 系统血压的生理调控机制 : 1. 自主神经系统:压力、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脑干循环中枢-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心肌、血管平滑肌膜受体。属全循环系统及局部的快速、精确升降压系统。 2. 肾上腺素系统:强烈升压的循环激素;受交感神经支配。 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主要调控肾压力利尿钠机制 (mechanisms of renal-pressure natriuresis)和全身小动脉舒缩。属中速、持久、强大的升压、扩容系统。也受肾交感神经纤维调控。 4. 加压素(抗利尿激素,ADH):主要调控肾的水盐排泄,维持渗透压、血容量和内环境稳定。 5. 心房利尿钠肽系统(cardiac natriuretic peptide system CNPS):属保护心脏的减容、降压系统。 6. 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 - kinin system , KKS ) ; 7. 局部激素:PGI2/TXA2;ATⅡ,NO/ET等 8. 肌原性反射调控; 但是在各种病理生理情况下,不同的血压调控过程中(紧急、应激升压或降压,长期、慢性高血压等),上述各调控系统具体如何协同整合、互相关联形成统一的升压或降压的调控趋势,还缺乏系统研究、精确了解。但按系统-信息-控制理论,对承担如此重要功能、具有无比复杂结构、需要随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循环系统血压的调控不可能是以脑或以肾为中枢的绝对集中控制模式,也不可能采用没有集中控制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式的分散控制模式 ,更可能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分层、分布式控制模式。根据信息来源、强度、功能的需要分别采取局部器官、全器官、相关器官或全系统的、快速或持久的、单个或多个调控系统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调控模式。当环境变化, 将会影响全系统结构功能时,多路紧急信息传入,必定由中枢信息处理中心,根据对传入信息的整合分析评估、在优先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原则下,再传出命令信息到各调控、执行子系统,成为全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行为。所以,脑循环中枢是血压的高级调控中心,它通过传出的交感、副交感、肽能神经纤维可调控、整合其他血压调控系统,达到对血压的迅速、精确调控。平时,各调控子系统协调运转,MAP基本维持稳定,局部血流可通过调控各动脉段的r来保证。 第二部分  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 五、利用数学模型定性仿真高血压发病机制 为适应系统新的功能要求,调控及重新配置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科学的普遍规律。循环系统的结构调控和重新配置必须在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基本规律上进行。整合以下经典公式能揭示和仿真循环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行为和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Q= P r4/8L (1)       T=  P r/h (2)      w =4v/ r (3)       p1v1=p2v2            (4) Re = v r/ (5) P = CO TPR (6) 1. 正常血压时各器官血流分配 正常机体血压P保持动态稳定,但在体力、脑力活动和睡眠时各器官所需血流量又各不相同,此时循环系统行为是按(1)式,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控不同器官动脉r来分配血流量:因P不变,某血管r 舒张或收缩1倍时,可导致Q增加或减少16倍,足以满足各器官组织生理功能变化的需要。此时血管壁的r/h ,所受的T,w均处正常可耐受的状态。 2 .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假说 按(1)式, 血压是保证血流量稳定(尤其是心、肾、脑)的主要因素。             1 )原发性高血压的启动机制 : 某重要器官1(肾或脑的整体或局部),在生命某时段因生理或病理原因,最大舒张该器官供血动脉r1,仍不能满足其功能所需的血流量Q1 。据(1)、(6)公式 这时只能通过全系统调控:增加心搏出量CO(通过增加血容量或心脏收缩力);或增加外周阻力TPR来升高血压为P1,以满足该器官的血流量Q1。 A. 肾:近年大量研究证实肾是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启动者,既是引起高血压的罪犯, 也是其受害者 。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体液成分、容量的恒定和排泄代谢废物 。只要还有生命,肾脏就必须有效排泄尿素、肌酐、尿酸等代谢废物。肾脏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首先通过约120万个肾小球滤过血液(肾小球其实是出、入球小动脉间的毛细动脉丛,总面积>1.5米2,而肾小球囊则是泌尿系统的起始端),再由肾小管重吸收被滤过的水、盐、葡萄糖等有用的成分,剩下的废物随尿液排出。所以肾是循环器官和泌尿器官的嵌合体。肾接受心搏出量的25%。正常肾有自动调节功能:可在MAP大范围波动的情况下,维持肾血流量(RBF,renal blood flow)稳定,保证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使血液能有效净化和水钠平衡。这个机制主要由RAAS调控(入球小动脉旁的近球细胞能感受小动脉压力,远曲小管的致密斑能感受Na+、Cl-浓度而调节肾素释放。) a. 每个肾只有一条肾动脉供血。当肾内肾小球前的不同动脉段(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 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大,或因肾小球数量减少,不足以维持GFR时,机体可通过RAAS调控升高体循环血压,以恢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被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b. 如果肾本身病变或缺陷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血压升高则是维持体内正常水钠平衡、稳定渗透压和血容量的一种代偿方式(肾性高血压)。肾脏病变致身体水钠潴留,血压升高是必然的,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由于目前患者对早期高血压的认知缺乏和医学对高血压诊断方法和程序的缺陷,对各种肾内血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轻微的肾小球或肾小管的病变难以检测,其中多数就被归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   B.脑:有四条动脉入颅并形成多层次的侧枝循环,单一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很少作为高血压的启动病因 a. 作为循环中枢的脑干,血管受压常可引起脑源性高血压:已有很多研究证实,后颅窝血管对延髓腹外侧舌咽迷走神经根入口处压迫可能是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搏动性异常血管襻刺激下方接触的神经组织,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升高患者基础血压而发病。对这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后颅窝血管减压术可治愈或明显减轻高血压 。 b.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脑缺氧性高血压。. 2 )维持机制 A.高血压小动脉硬化:  a. 功能要求:当上述重要器官靠自身供血动脉口径r1扩大也不能满足血流的状态下,必然升高血压以保证该器官的血流,但对全身不需增加血流量的多数器官的供血动脉,在P1升高的情况下,必然要收缩r2,r3rn,来维持原有Q2、Q3Qn。另方面,现巳证明,如这种情况持续,高CO和高血容量将逐渐回复正常,完全靠各器官的阻力血管r2,r3 rn的缩小,引起的TPR增加来维持高血压P1(这也是循环系统权衡选择的结果-该升压调控决策对全系统影响最小)。  b.结构改变:又据 (2)式 ,这些器官阻力血管如长期收缩,将引起动脉壁的功能-结构代偿:从r缩小,h增厚到重塑、重构――小动脉硬化改变(中膜增厚,平滑肌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坚固性增加,舒缩性减少);内膜对舒张介质反应性降低、NO分泌减少,对收缩性介质反应性增高。此时就适应高血压,再不能耐受原来较低的血压(因动脉壁舒张能力降低)。这意味着,这意味着,全身各器官阻力小动脉的血管结构都变成高血压小动脉硬化,适应高血压而不再适应原有正常血压,就成为持续的慢性高血压。(这是原发性高血压往往经历十多年无症状的、缓慢进展过程的根本原因,也是慢性高血压患者急降血压会导致靶器官缺血的发生机制)。同时心脏为适应TPR的增加,也经历从功能性的心脏收缩力增大到结构性的心肌向心性肥大的高血压性心的逐渐演变过程。 B.重置肾压力利尿钠机制: 健康人血压升高时肾排钠和水增加,容量缩减,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一机制称为压力利尿钠,是长期控制血压的最重要的机制,如果发生高血压,有人推断一定是压力利尿钠机制出了差错,否则血压应该恢复正常。为维持长期高血压,压力利尿钠机制必然重置。RAAS是压力利尿钠主要的调节者,AII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调节肾小管的钠重吸收。事实证明,重置肾压力利尿钠是高血压维持和进展的重要机制 。  3 )进展机制 (高血压与小动脉硬化相互促进) : 按(2)式,过高的P,对小中动脉壁的张力T也增大,导致r/h比值进一步缩小和动脉壁硬化,将可能引起一个或多个靶器官的血流Q进一步减少,就要求调控P再升高,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形成高血压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恶性循环。 六、高血压致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仿真推理   1.高血压早期影响中等动脉:据(1)式为维持Q稳定和据(2)式为避免T损害血管壁,r必然收缩,是为生理调控及功能代偿。但据(3)式,内膜切应力w相应增大。 2. 长期慢性高血压过程中,除大中动脉中膜适应性结构改变外,内膜为适应切应力 w增大对特定部位内膜的损害作用,内膜也经历损伤-修复-纤维斑块-粥样硬化斑块-复合斑块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这过程中,中膜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转变为分泌型,起关键作用。损伤修复过程也是炎症过程。 3. 血脂、胆固醇本为细胞膜性结构修复的基本原料,但在内膜受损、局部血流状态紊乱的基 础上,其在血管壁的代谢、输送紊乱、过多沉积和在炎症细胞作用下的变性,加重动脉壁的动脉粥样硬化。过高血脂更加重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性。 4. 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狭窄、扩张,按(4)式,雷诺数Re增大,扰乱血流的层 流结构,变为紊流、湍流、回复流;高血压下切应力w骤升突降,均会加重内膜损害和诱发斑块内出血、破裂、血栓形成。 5. 高血压下,大动脉壁的滋养动脉也可发生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可导致大动脉壁的供血不 足,发生缺血、变性,促进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6. 高血压与大动脉纤维性硬化关系 随着年龄增大,大动脉管壁上压力负荷的主要承担部分由弹性纤维转为非弹性胶原,发生 弥漫性纤维性硬化,累及以中层为主的动脉壁全层,引起大动脉管腔增大,管壁增厚;流速减慢,管壁顺应性降低,主动脉收缩期接纳心室射血动能扩张到舒张期释放的势能下降,导致舒张压下降。这一大动脉纤维性硬化过程随血压升高而加速。 因为脑、肾灌注主要决定于平均动脉压(MAP),MAP=2/3舒张压(DBP)+1/3收缩压(SBP), 在DBP过低时,为维持一定的MAP, 要加大心脏收缩力,代偿性升高SBP, 脉压同时增大。管壁硬化,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折返的脉搏压力波与收缩期压力相重叠,更升高SBP。动脉顺应性减退是高血压大动脉主要的特征性改变。大动脉顺应性又是左心室后负荷的主要决定因素,顺应性减退导致左心室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加与左心室肥厚;血流不稳定,容易产生涡流或返流。DBP降低,如低于脑、肾血流自动调节下限(高血压和老年人自动调节下限均显著升高),易导致脑、肾循环灌注不足和缺血。高血压老人大动脉顺应性减退是低DBP的原因,而伴随的高SBP也是为维持相当的MAP的病理生理性代偿,以维持脑、肾的有效灌注。此时过分降低升高的SBP,MAP必相应降低,将诱发脑、肾缺血事件 。常见于老人中的顽固性高血压 ,其实相当部分是机体血压调控系统顽强抵抗多种降压药作用以维持脑、肾有效灌注的病理生理代偿现象。 7. 高血压致心肾脑微动脉病变 高血压早期心肾脑实质内血流相对丰富,毛细血管血液弥散距离增宽,毛细血管网适应性 变得稀疏。到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后期,舒张功能减退致血流供应随血压波动,易引起血流减少,由于毛细血管网早已稀疏,就使微循环缺血加重。高血压后期脑微循环缺血,是脑白质疏松的病理基础。而白质疏松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理基础。高血压病人的局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不全可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贮备和心肌电除极与复极,甚至引起心肌缺血。但它不一定与左心室肥厚的存在或程度相关 七、 长期慢性 高血压致靶器官损害 1.高血压肾损害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当血压持续升高5~10年后即可出现轻到中度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主要侵犯肾小球前的小动脉,引起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肌内膜增厚,导致肾自动调节曲线右移,要求更高血压才能维持GFR,一旦血压低于自动调节下限,就可出现继发缺血性肾实质(包括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损害 。当缺血肾单位出现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萎缩的同时,不少健存肾单位出现代偿性肥大,处于三高(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这种血液动力学改变反过来又促进残存肾单位进一步损害。高血压肾损害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是目前引起尿毒症的最常见原因。 2.高血压性脑损害(见后) 3.从过程分析看 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高血压早期:小动脉壁还处于功能代偿或重塑阶段,如能去除病因,高血压可能逆转。    动脉硬化期:心、肾、脑小动脉壁已重构、增厚、硬化,大中动脉已有动脉粥样硬化,血压调控系统也已发生结构性改变来适应长期高血压,脑、肾的自动调节的上下限均升高,此时急速降压会诱发器官缺血。如高血压的基本病因不能确定及无法去除,即使有效降压治疗也不能完全恢复血压。    动脉变性期:可在硬化期之前或并存。主要为脑小动脉壁纤维变性或坏死,可形成微动脉瘤,或管壁变薄,容易破裂成为脑出血(也与血压升高过快及低蛋白、低脂血症有关)。此时过高血压有更大危害,应积极控制。    靶器官疾病期:靶器官出现缺血、梗死等病变(有相应临床或影像表现)。 心:左心肥大-心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内小动脉闭塞-小心梗、心房颤动 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损害-尿毒症 脑:小动脉硬化-腔隙性梗塞、白质疏松、血管性痴呆 小动脉纤维素性坏死-微动脉瘤-脑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 大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动脉瘤、周围动脉病,TIA和动脉-动脉性脑栓塞 故 慢性原发高血压可定义为 :某一重要器官逐渐发生影响其功能又不能靠局部血管舒张调控解决的持续相对血供不足(包括缺氧、缺糖)状态,导致系统血压调控机制权衡选择而引起的以系统血压持续升高为标志、各器官内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为基础的全循环系统的调控、适应、代偿和失代偿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同时导致和加重各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肾和周围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促进因素。 结论 : 本研究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 整合和概括多学科研究成果,指出基于血流动力学规律的全系统结构功能调控,是循环系统运行和演变的基本原理。以信息调控的观点,集成经典血流动力学6个基本公式为循环系统主要数学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血压维持的生物学途径和高血压及各种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深刻揭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统一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弄清了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提出更合理、可行的防治方案奠定基础。 该模型能为今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指明方向:将本系统数学模型,转换为微分或差分方程-计算机仿真模型,成为解释、预测、评估模型。最终阐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并可设计出更合理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案。结合临床信息,成为指导临床决策、预测预后的实用工具。 本研究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成功解决复杂医学难题的首个例证,将为系统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NHLBI Working Group.Future Directions for Hypertension Research (Executive Summary May 2004) . NHLBI, NIH, DHHS.htm. 2.Visith Thongboonkerd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integrative omics in hypertension research.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2005, 14:133139. 3.苏镇培.系统哲学简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9838 4.Von Bertalanffy Ludiwig , General systems theory.1962. 5.Pascal Kahlem and Ewan Birney. Dry work in a wet world: computation in systems biology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4 July 2006; doi:10.1038/msb4100080. 6. Noble, D. Modelling the heart: from genes to cells to the whole organ. Science 2002,295, 16781682. 7.Suzuki, H.(Editor)Kidney and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Farmington, CT, USA: Karger Publishers, 2004. http://site.ebrary.com Copyright 2004. Karger Publishers. All rights reserved. 8.Li, J.Dynamics of the Vascular Syste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orporated, 2004. http://site.ebrary.com. 9.Vyacheslav AK,Stephen MS,Bradford CB. Vascular Remodeling .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7;27:1722-1728. 10. 邵晨曦,张 琪,白方周.定性仿真在医疗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仿真学报 2001,13 (4):508. 11.Akos Koller. Flow-Dependent Remodeling of Small Arteries-The Stimuli and the Sensors Are (Still) in Ques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July 7, 2006,6-9. 12.Gary H. G, and Victor J. D.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Vascular Remodeling NEJM 1994, 330: 1431-1438. 13.V.B.蒙卡斯尔主编 韩济生等译 , 《医学生理学 (上、下册)》 , 1988年4月第1版 , 1148-1159.. 14.Fink GD. Hypothesis: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as a regulated free market economy. A new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Clin. Exp. Pharmacol.Physiol.2005; 32 :37783. 15.John W Osborn. Hypothesis:set-points and long-term control of arterial pressure. A theoretical argument for a long-term arterial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in the brain rather than the kidne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05, 32 :384393. 16.黄如训,曾进胜,苏镇培等.肾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病变的初步观察.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0,16(3):136-138. 17. Mourada JJ , Lavilleb M. Is hypertension a tissue perfusion disorder? Implications for renal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6, 24 (suppl 5):S10S16. 18. Anderson WP, Kett MM, Stevenson KM,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renal vasculature. Hypertension. 2000;36:648-652. 19. Morimoto S, Sasaki S, Miki S, et al.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related to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1997, 30(1 Pt 1): 77-82. 20. Joyce SN, Sabino JD, Sunil JP.Arterial Compression of the Retro-Olivary Sulcus of the Ventrolateral Medulla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Hypertension. 2005;46 :982-985. 21. J. Gary Abuelo. Normotensive Ischemic Acute Renal Failure . N Engl J Med 2007;357:797-805. 22. Richard JJ, Dan IF, Takahiko N .et al. Pathogenesi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istorical paradigms and modern insights. J Hypertens 2008,26:381391. 23. Ronald G.VictorNorman M.Kaplan . CHAPTER 40 Systemic Hypertension: Mechanisms and Diagnosis. In Libby: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8th ed. Copyright 2007 Saunders, An Imprint of Elsevier 24. Coffman, TM.; Crowley, SD. Kidney in Hypertension: Guyton Redux .Hypertension. 2008;51:811-816. 25. Axel RP, Bettina R, Timothy WS. Remodeling of Blood Vessels Responses of Diameter and Wall Thickness to 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Stimuli Hypertension.2005;46:725-731. 26. Horacio JA, Nicolaos EM..Sodium and Potassium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07;356:1966-78. 27. Moser M., and Setaro JF. .Resistant or Difficult-to-Control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06;355:385-92. 28.. Camici PG, Crea 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N Engl J Med 2007;356:830-40. 29. 苏镇培. 评两个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17(8):676-67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脾虚的原因
热度 11 张三火 2010-11-30 21:21
中医认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中医说的五脏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通过经络联系人的骨骼、筋脉、肌肉、皮毛,以及五官七窍的五大功能系统,五大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生命活动,不可分割。而且人体五大系统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四时规律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天人相应。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相互影响着的。中医学所讲求的是整体恒动观,研究对象是活着的人,所观察到的是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以及人的各种疾病现象和发病规律。所以,中医探讨疾病的思路是:天地自然万物人体疾病养生论治。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中医所说的脾是指以脾为中心的人体中的一个系统,并不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那个脾器官。是当时翻译西医的时候,借用了中医脾的这个名字,而中医脾本身的含义不会因为被用了就跟着变了。如果直接用音译翻译西医的一些器官,别随意用中医中的五脏概念,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误解了。 以下是从中医学理论解释脾以及脾虚的。 现在脾虚的人越来越多了。 第一个原因是平常运动少。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主肌肉和四肢,运动少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减弱,人就容易消化不良或体内生湿,表现出容易腹泻或大便粘滞不爽,身体沉重倦怠、嗜卧多睡、口中涎多、语声重浊(说话吐字不清)等诸多症状。 第二个原因是思虑过度。中医认为思为脾志,过思则会伤脾,所以说:思则气结。想的太多、用脑、用情太过,就会伤及于脾,脾虚就会影响到人的食欲,使人茶饭不思,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倦怠嗜卧,疲乏懒言,也会嗜睡的。思,包括思考、思虑、忧思、相思等。 脾虚的人因为脾胃功能减弱,饭后脾胃负担加重,所以表现出的症状就明显,有的人吃完就会去大便(一般是不成形的),有的人会困倦要睡。 解决的办法,需要去除病因,注意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一要有规律运动,尤其是四肢的运动,非常重要,每天都要坚持,必有好处。比如小孩子有充分玩儿的时间和机会,胃口就会好一些,身体也会变得壮实起来,这就是实例。成年人也一样的。身体的运动功能用则进,不用则退则废。二要有充分放松心情、调整用脑时间的理念,静心、打坐等都不错,让自己的身心真正有放松的时候。 在饮食上,更加要注意,定时定量,不吃生冷油腻,不暴饮暴食,适当吃些山药、薏苡仁、小米、大米、莲子肉、桂圆、陈皮等健脾之品,可选择做粥食用。严重一些的可选用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治疗。 还有,脾虚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舌头比较胖大,边有齿痕(牙印),这是望诊中很重要的一项,所以大家平常要留意自己的舌象变化。看一下吧,是否是这样。如果一个吃完饭就想睡觉的人没有上面说的这些症状和体征,就不是脾虚,可能是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注意纠正一下就行。总之,吃完就睡是不好的。 我说了这么多,不知对大家是否有所帮助。唉,用中医学理论说明问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36524 次阅读|31 个评论
从化学角度谈癌症的产生及治疗
lixianchuan 2010-11-8 22:55
在所有的药物研究当中,抗癌药物可以说是最热门也是最难真正研究明白的药物之一了。当今世上真正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屈指可数,而且价格非常昂贵,普通家庭根本无法承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抗癌药物的研究从以前低效高毒的氮芥到如今高效低毒的金属配合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要真正治愈癌症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笔者作为一名化学科研工作者,投身于抗癌化疗药物研发工作中已有一段时间,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目前科研上很前沿的的抗癌药物研究也只停留于如何高效低毒地杀死或者说抑制癌细胞的复制和繁殖。这些研究在医学上可暂且认为是治标不治本的。当然,有些癌症(如血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辅助适当的治疗方法几乎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并不是真正的治愈)。国内有些医院甚至有不少专家说可以完全治愈癌症,笔者不知道这是否是为了安慰广大的癌症患者还是为了其他的商业目的,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和从化学药物设计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很显然我们目前研究的所有化疗药物中还没有一种药物能从根本上治愈癌症,并不是我们不想开发出哪怕就是一种药物来治愈癌症,关键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癌症产生的原因。连癌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都弄不明白,光是从手段上解决一些表观的现象无异于盲人摸象。以目前技术的水平,我们也只能是处于能够控制癌症进一步恶化的阶段,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认识事物很容易,认识人类本生确很难。这句话在哲学上可以辩证的看待,但在自然科学上人类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认真对待了。 那么,癌症是怎样产生的呢?医学家说原因很多,我们吃的、穿的、住的等等凡是能接触到的或者没有接触到的都可能是病原;生物学家说是细胞,是基因,是DNA,好像体内所有的物质都可能是病因;物理学家说有可能是辐射等等;化学家则可能说是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导致的。也许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也都有可能。笔者不去评论这些说法对不对,就从笔者所从事的行业,就单单从化学的角度和笔者个人的观点来谈癌症产生的原因。。。未完待续 美发布20大癌症可能诱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九宫八卦探析“虚邪贼风”
热度 1 张三火 2010-10-5 10:52
张焱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 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说: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矣。若忘其根本而求其华实之茂者,未之有也。 提出易学、儒学、医学三者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但是其学术理论的基础却是一致的,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指导。并且易、儒、医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相互促进的,如果脱离阴阳五行这一根本理论的指导而单独发展易、儒、医,也是难以实现的。这充分说明探讨中医学理论,必须汲取易学、儒学方面的知识。因此,现在学者提出学习中医学要重视培养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文、史、哲、医四位一体 ,这样不但有利于从古文化角度 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还为 培养当代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和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易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转化与天人感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毫不例外的遵循着这一规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太阳、地球活动及其形成的气象变化,都能在生物体内引起反应。受自然界周期节律的影响,气候变化、物候特点、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疾病流行特点、养生保健等,也都会随之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从中人类发现了生物钟、发现了药物在不同季节的药性差异,发现了疾病流行周期等,使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同源理论。正如唐代孙思邈所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明代医家张景岳也说: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中医学在阐述疾病的病因时,重视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及自然界的致病因素。《素问风论》说: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提出了风为百病先导的重要理论观点。 《内经》中所描述的风,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即虚邪贼风,包括气候异常变化而产生的寒、暑、燥、湿、风等六淫邪气。狭义的风,即指春季的主气春风,其气太过,则为风邪。风邪为阳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入侵人体表里上下内外脏腑形体经脉无处不到,致病广泛,证候繁多,多以动为主,所以动是中医辨识风邪致病的基本特征。 根据《灵枢九宫八风》记载: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明确指出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繁育,而异常的气候变化就会伤及于人体使人发生疾病,对万物的生长发育会带来杀伤性的危害。正常的气候变化即实风,是从所居之乡而来,指每一季节所出现当令的气候变化,如春生东风,夏生南风,能够主生主长。不正常的气候变化为虚风,是从节气所居方位的对方刮来的风,如冬至刮南风,夏至刮北风,就会主杀主害。这些关于季节、方位、八风、占吉凶之理,更需要结合九宫八卦的理论来进一步阐明,以助于我们从中了解虚邪贼风的真正含义所在。 1 九宫八卦格局 九宫八卦是以后天八卦,洛书,二十四节气时、空、数相配而构成的基本格局和构架,由此而产生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它 是易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影响较大的占测门类,大约产生于汉魏以后 。 九宫八卦与中国古代的星占学紧密地联系着,被古代星占学所重视并应用于实践,这在《黄帝内经》一书中,也多有所涉及。《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古代先贤是在长期考察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和生长、消亡规律之后,总结和概括出一般的规律而画出八卦,并用它作为一个模式的系统,来表征或解释自然万物的形态变化,甚至可以深刻地了解万事万物表面现象中所透露的本质规律。而这个格局和构架是多维的。 九宫是排局的框架和阵地,它是洛书与后天八卦的结合。中宫之数为五,寄于坤宫。这样,依照次序便是: 一宫坎(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寄于坤),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 洛书九宫八卦图为: 巽 4 离 9 坤 2 震 3 5 兑 7 艮 8 坎 1 乾 6 将八卦配五行,再以四时八节与八卦对应,即可说明一年物候的周期变化。《易纬通卦验》说:艮,东北,主立春;震,东方,主春分;巽,东南,主立夏;离,南方,主夏至;坤,西南,主立秋;兑,西方,主秋分;乾,西北,主立冬;坎,北方,主冬至。如此,可以得出四时八节卦候图 : 2 关于八节与八方之风 一年之中,有四季八节。这八节分别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和两至两分,各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和中间时段。它们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方之风,指四方、四隅八面的来风,即八风。据 《 史记 律书》所载,八风与八卦八节联系起来分析,就是指: 北方坎位,名为广莫风,主冬至后四十五日。 东北艮位,名为条风,主立春后四十五日。 东方震位,名为明庶风,主春分后四十五日。 东南巽位,名为清明风,主立夏后四十五日。 南方离位,名为景风,主夏至后四十五日。 西南坤位,名为凉风,主立秋后四十五日。 西方兑位,名为阊阖风,主秋分后四十五日。 西北乾位,名为 不周风 ,主立冬后四十五日。 《灵枢九宫八风》记载: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 膂 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据此可以了解到《灵枢九宫八风》中的八风系统,如下图所示: 东南 巽 弱风 南 离 大弱风 西南 坤 谋风 东 震 婴儿风 中 西 兑 刚风 东北 艮 凶风 北 坎 大刚风 西北 乾 折风 从中就不难理解不同方位所居卦象不同,其风性特点各异。 大弱风:南风离火宫,主热盛,天热则风必微弱,故称大弱风。其在人以火脏应之,在内易伤及于心,在外易损及于脉。 谋风:西南方坤土宫之风,阴气方生,阳气尤盛,阴阳盛衰有序,似有所谋划,故称谋风。其在人以土脏应之,在内易伤及于脾,在外易损于肌肉,能够使人虚弱。 刚风:西方兑金宫之风,金气刚劲故称刚风。其在人以金脏应之,在内易伤及于肺,在外易损及于皮肤,其气表现为燥盛。 折风:西北方乾金宫之风,金主折伤故称刚风。其伤人,在内易伤小肠,在外易损及于手太阳小肠经脉,脉绝则发生血溢等出血性疾病,脉闭则发生结滞不通的病证,容易导致猝死。 大刚风:北方坎水宫之风,主寒盛,寒则风烈,故称大刚风。其在人以水脏应之,在脏易伤及于肾,在体易伤及于肩背部的 膂 筋(即脊背部两侧的肌腱)。 凶风:东北方艮土宫之风,阴气未退,阳气未盛,故称凶风。其在人以大肠应之,容易内伤大肠,外伤于两胁腋肩骨下及四肢关节。 婴儿风:东方震木宫之风,东应春,万物始生如人之初,故称婴儿风。其在人以肝应之,在内易伤肝,在外易伤于筋脉韧带,风气过盛乘脾,易导致人脾虚内生湿邪。 弱风:东南巽木宫之风,气暖而风柔,故称弱风。其伤人易伤胃,外伤肌肉,胃伤则脾虚生湿,则人身体沉重。 3 八风与虚邪贼风 据《灵枢九宫八风》记载,凡是从当令节气相对的方面而来的,即原文所说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是构成导致人体生病的气候因素。提醒人们,在观察测量风的时候,除了测量风的来方,还要看来风的对方,即看冲方。 凡风从当令时节所主的方位来,就是实风,多为正常的气候变化规律,此时八风分别称为 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 不周风 、广莫风、条风、明庶风。 凡风从当令节气相对方向而来的,都是虚风,此时八风分别被称为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这些风都能够伤害人体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中医将其统称为虚邪贼风,成为中医分析引起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 《内经》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指出外来的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因素及其致病因素,都是可以加强防范,并能提早预防的。从中体现出《内经》主张防重于治的治未病为主的预防医学思想。然而,对于外感病的预防,应当以观测判断自然界气候变化是否异常,分辨哪些气候变化是属于虚邪贼风范畴为主,然后依此制定出正确的养生指导和临床治疗原则与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分析中医病因病机,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内经》中强调指出: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灵枢九宫八风》) 参考文献: 刘完素 . 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素问玄机原病式 . 天津 :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6:15 何足道 . 中医存亡论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1996,10:133 卢央 . 中国古代星占学 .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8.3 :87-89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1372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四肢无力美少女,“爬”到上海寻病因
sheep021 2010-9-8 10:45
少女缘何只能爬行 ? 长海医院昨收治一名特殊患者 本报讯 (记者 陈鑫 通讯员 钱靓婕 摄影报道) 昨天凌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的病房里迎来了一名特殊的患者,一位佤族同胞——娜办。女孩 花季般的年龄且四肢健全的她却只能依靠双手来回爬行 着实令人吃惊 ,为此,该院神经内科四代主任昨联合会诊为其找出无法行走的“罪魁祸首”。 娜办生活在云南省普洱市茫茫大山里的一户佤族家庭。几年前,娜办、娜满两姐妹先后出现四肢无力的怪病,正在娜办父母踌躇无力的时候, 村里又有两个同年龄的孩子也患上了相似的疾病,四个人的生活全靠双手蹲下爬行 ,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 …… 长海医院在收治该起奇怪病例后,汇聚神经内科四代主任成立娜办救治小组,并对其作了全身各部位的肌电图,对娜办的这一奇症异病进行联合会诊。 初步否定了以往“重症肌无力”或是“神经源性疾病”的诊断。 专家表示,娜办的全身无力 不排除是由甲状腺病所引发 ,也有可能因为当地人畜共住感染寄生虫病导致的肌源性疾病,需要做进一步病理、遗传基因等各方面的检查。 本博分析: 从照看出,腿部肌肉尚未退化,应该不至于不治。中医、针灸皆可。 难点在于一村先后出现4例,非个案,这就麻烦了,不排除与环境因素有关。 名词解释: 四肢无力 :证名。四肢痿软无力,失去活动能力。因脾气虚弱,或痰火壅塞经络所致。《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医权初编》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内经》专主于虚,谓脾主四肢,今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乎四支,故四肢不为用也。然体肥善饮,素多痰火者,一旦发动,经络壅塞,四肢疼痛亦不为用,此亦脾家之病,较前症更多。一宜补正,一宜涤荡。”本证见于痿证、瘫痪等。 王雨三《治病法轨》 痿症,不外乎虚痿热痿而已。 热痿用泻胃补肾之品,虚痿用益气生精之药,不无奏效如神。无论何痿,则此二方,万无一失也。此乃经验数十年而得之。 凡热痿之症,都属阳明之火,右关脉滑实,自制泻胃补肾汤 : 制大黄、杜仲盐水土炒,白芍酒炒,大生地,制毛脊,桑寄生各三钱。大熟地,当归酒炒各4钱,炙甘草1钱,元明粉冲入2钱,桑枝酒炒1两 煎汤代水。 凡虚痿之症,脉比细弱,用自制益气生精饮: 人参 于术土炒 茯苓归身酒炒 白芍酒炒 杜仲盐水土炒 续断醋炒 生姜 各三钱,炙甘草一钱,熟地黄芪 各四钱 新会皮 桂枝各一钱五分 ,桑枝酒炒1两, 煎汤代水。 治愈之人,不知其数。务必辨明脉证以用之。勿作风湿症,而用辛燥之药,以增其并也。 古案选读: 孙东宿治一文学,两足不酸不痛,每行动绝不听其所用,或扭于左而又坠于右,或扭于右而又坠于左,不能一步步正走。此亦目之稀觏,竟不识为何病。予臆度之,由筋软不能束骨所致,故行动则偏斜扭坠也。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属木,木纵不收,宜益金以制之。用 人参 、黄 、 白芍 ,以补肺金,苡仁、虎骨、龟板、杜仲,以壮筋骨,以铁华粉专制肝木,炼蜜为丸,早晚服之而愈。 ——《奇症汇》 相关成功案例: 灵魂纠缠:人兽之变,相差几何 ? 四川仁寿县曲江乡金古村有一个女孩兰兰,突然变蛇娃,140余天后,一个黑龙江民间中医自告奋勇,免费针灸治疗,数针而愈。 《内经》专论: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 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 治痿者独取阳明 ,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2472 次阅读|9 个评论
梦游也是病
张三火 2010-6-11 19:25
今天,听说有人梦游从楼上摔下来了,受了重伤,很为这个人担心。刚才到网上搜索到消息大四男生梦游寝室三楼跳下( http://news.nen.com.cn/guoneiguoji/254/3524254.shtml ),了解到这孩子还是长春市某大学的学生,很为他惋惜,如果他和家里人早知道梦游也是一种疾病的话,早点得到正确治疗和一定的重视,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面临着毕业)遭遇此次横祸,的确是不幸,但愿不会因为此次受伤给他的命运和人生带来太大的影响和伤害。祝他早日康复! 神,是《内经》中重要的命题之一,在很多篇章中均有所论及。关于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神。 广义的神:包括心神,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在《灵枢本神第八》篇中,论述了人的生命来源、神的产生与分类,以及养生的重要原则。 指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此处的 德,是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生存的法则、规律。 德流气薄,是指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而产生生命。 上天赋予了产生人类生命的自然条件,大地赋予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了化生万物的生机从而产生了生命。通常把能够产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而男女两性的生殖之精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活动,这种自然孕育繁衍生命的过程,就会产生神。在神的支配下而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叫做魂,伴随着精出入运动而发挥先天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的生命活动形式,叫做魄。主管担当认识、分析和处理外界事物的思维能力,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叫做忆;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志向的思维活动,叫做志;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叫做思;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深思远虑的推想,叫做虑;经过深思远虑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内经》中的这段经文,明确指出人的生命来源,神是如何产生,又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各种神的表现形式,人的思维认知过程等复杂问题。 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神的产生与存在,是以形体作为基础的。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统属于心,并以人体五脏所藏的精气做为物质基础。在精的基础上,把神分为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不同形式,说明精、神、魂、魄的密切关系,四者并存并用,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形神兼备的、有智慧的生命体。正确地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的结合,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而神,就在两精相合形成新生命体的同时产生,即形具而神生。有了神,就产生了魂。 魂是神活动的一部分,随神往来,受神的主宰。主要包括一些非本能性的较高级的精神思维心理活动,如人的情感、思维等。爱情也是由魂所产生的哦,所以恋爱中的宝贝总是与平常时不太一样,痴情时不太理智,就是魂不太受神的管制了,呵呵。魂,如果离开神的支配,轻者会出现精神不能集中、做事容易走神儿、常有下意识的感觉和动作,重者就会出现无意识的感觉和动作,如产生幻觉、梦游等病证。 魄,也是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神经精神活动都属于魄的范畴,即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新生儿的啼哭、吮吸、非条件反射的四肢运动,以及人体的触觉、痛觉、温觉、视觉等。 魂,随神往来,魄,并精出入。也就是说,魂魄与人体内的精气和神气密切相关。当人的精气损伤严重(如惊吓、恐惧、熬夜、房劳太过、高热等)或神气衰弱(如思虑过度、长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出汗或失血过多、久病重病等)时,魂和魄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中国的语言中会描述这种情况有魂不守舍、魂牵梦萦、魂不附体、魂飞天外、魂飞魄散,《内经》叫做魂魄飞扬,志意去身神魂不安,精神和思维能力出现障碍或异常。如果魂飞魄散了,那这个人可能是精衰神弱,生命垂危了。 所以,当发现人有上述那些病因或症状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不要任病情发展下去。 中医认为:心藏脉藏神,肾藏精藏志,肺藏气藏魄,肝藏血藏魂,脾藏营藏意。中医在治疗的时候,会从五脏的功能出发,注重精神与魂魄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4035 次阅读|4 个评论
龋齿的故事
songshuhui 2009-9-11 13:20
八爪鱼 发表于 2009-09-08 15:48 龋齿,一种综合多因素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损害牙体的硬组织。也叫虫牙。这个颇具乡土气息的小名,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窟窿里的虫 虽然现代牙科的建立,还不到三百年,但是公元前五千年,生活在现在伊拉克一带的闪族人,就首先观察并记录了这种疾病。也许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和龋齿打交道的历史,还可以向前推: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牙科医生的杰作用钻在牙齿上制备出的牙洞早于公元前七千年。 而从史前人类遗迹中发现,一百万年前,我们先祖的嘴里就有龋齿了;一旦考虑到自然界很多动物都难逃龋齿的影响,龋齿所经历的也许比人类整个历史都还长。 为修复龋齿而制备出的牙洞,固然是古代人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这并不表示当时的人们对这种疾病的理解有多么深刻:看到龋齿的形态和被虫蚁啃噬之后的木材很类似,他们推断,在口腔里有一种叫做牙虫的虫子,像白蚁啃噬木头那样侵蚀我们的牙齿。 很可能是因为白蚁的危害遍及全球,这个理论出现在所有的古代文明里,包括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 对相同的事物,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一致的错误结论。这种广泛分布在不同时、不同地的主观想象,也许说明我们的先祖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采用的是同一种思考方式:将看似相同的事物,归结为同类,进而用一者的形成机制,解释另一者的形成过程。 之后的千百年里,人们为了治疗龋齿,不断尝试在口腔中找这条虫。这样的努力肯定不会有任何成果,除了为街上的骗子们提供又一个花招。不过,尽管对龋齿的认识完全错误,人们仍然找到了各式各样、不同疗效的治疗龋齿的方法。 龋齿破坏牙齿硬组织,影响我们的咀嚼能力,而我们的肌体无法自行修复这种损伤。针对这个问题,古代中国人发明了银汞合金。虽然那时的银汞合金还非常粗糙,但是仍然可说是牙科发展史上最为成功的创举之一。银汞合金的物理性质非常适合填补龋洞:它像混凝土一样,开始的时候极易操作,可以非常方便地填塞龋洞,稍后迅速硬化,变得比牙齿本身还硬,能很好地恢复牙齿的外形结构,解决牙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人们还用黄金,白银,铅以及象牙,竹木等材料替代被龋坏的牙齿。 另外,龋齿发展到一定程度,一旦激惹牙齿里面的神经末梢,就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牙疼。人们尝试用三氧化二砷砒霜控制这种疼痛。现代生物化学发现对活体细胞来说,三氧化二砷有着剧烈的毒性。牙齿内的神经末梢接触砷剂后液化坏死,就感受不到疼痛了。这种探索获得了成功并沿用至今。砒霜的应用固然表彰着古人的勇气,不过也许更反映了牙疼的痛苦程度。 可是,错误的认识不可能带来全面胜利,更勿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治疗方法百花齐放的时候,被这条虫破坏的牙齿,越来越多。虽然单纯用银汞合金填上牙齿上的窟窿也能暂时缓解牙洞的问题,但是在不了解龋齿的真正原因的情况下,这些治疗方案后面潜伏着大量的后继问题;砷剂的合理使用,更是需要对牙科疾病发展规律的广泛深入研究,否则后患无穷。这些早期人类发明的治疗措施在现代牙科领域留下了不容忽视的身影。但是尽管它们的确有效、的确能缓解疾病、解决问题,毫无疑问地,这些和牙虫理论没有一毛钱关系的治疗方法根本不能证明我们的先祖对龋齿的理解是正确的,更不能证明我们获得这些理解的方式是正确的。 餐桌上的威胁 由于固执地认为龋病的病因是牙虫,一直到中世纪,人们仍无法解释龋齿发生发展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龋齿的治疗还是暂时性的填补,以及伴随巨大痛苦的拔除。相对于现代复杂的牙科技术,那时的拔牙,血腥粗暴。不过,无论多痛苦,拔牙术还是解决了龋齿带来的一部分问题,比如终止牙疼、比如控制全身性感染等等其实这些也还需要胆大心细的剃头匠和足够多的运气。 至于预防么,既然都认为虫子是病因,那么在找到这条虫之前,预防自是无从谈起。 随着深入广泛地接触自然,我们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世界具体的表面,而是尝试从事物发生发展的经历,抽象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尽管这种思维方式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至少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方向。 公元13世纪,人们逐渐把探索的目光从龋齿的形态上挪开Gaubari第一个站出来否定了牙虫。不过否定了牙虫显然不意味着找到了龋齿的真正病因。因此,虽然否定牙虫是一个理论上的巨大进步,但是对于所有龋齿的受害者来说,不知道病因和牙虫是病因这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实第一次龋病发病率大幅度增加,就发生在人类首次改变饮食之时那时我们开始更多的摄取富含糖分的植物。自从东亚开始种植稻米,人类龋病发生率就已极大的提高了。直到文艺复兴,在抛弃牙虫这个概念之后又过了将近五百年,还没有人注意到糖的消耗和龋病发病率之间的联系。糖的甜蜜掩盖了它对我们牙齿的持续威胁。而在工业生产的糖走上餐桌后,罹患龋齿的人数飙升,牙齿上发生龋坏的部位也越来越广泛。 终于,活跃于十八世纪的法国人Pierre Fauchard现代牙科的第一人意识到糖和龋病的关系,提出造成龋齿的,不是那只活在我们脑海里的牙虫,而是餐桌上每日可见的糖。 现代科学证明,如果人们以此为据,减少糖的饮食消耗,的确可以控制龋齿的发生和发展。可是这个方法太不现实。糖是人类必须的营养也许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来源。对很多人来说,拒绝糖的甜蜜很可能意味着比牙疼还难以忍受的痛苦。 尽管Pierre Fauchard提出的龋齿病因在指导实践、控制疾病的发展方面获得很好的事实支持,但是即使能治疗疾病,也不能证明支持这些治疗措施的理论基础就是对的。Pierre Fauchard为人类认识龋齿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后来的关于龋齿的深入研究证明他的糖损害牙齿健康的观点是错误的至少不全对。 唔太好了,很高兴他错了。 细菌 细菌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春天,那么之后的几百年,则是人类收获的秋天。无数的学科纷纷建立发展,我们渐渐开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个物质世界。 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显微技术的成熟和介入,龋齿元凶的身份也越来越清楚。十九世纪末,细菌学家们终于发现导致龋齿的不是牙虫,也不是糖,而是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几种细菌。它们寄生在我们口腔内,靠分解口腔内的糖分为生,同时产生酸。我们的牙齿硬组织,在酸的作用下,一点点溶解、崩塌,形成龋洞。随着龋齿的发展,细菌渐渐侵入牙齿内部激发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牙疼、进入骨骼血液,导致一系列疾病。 现代口腔生物学进一步研究发现,尽管除了变形链球菌之外,嗜酸乳酸菌也参与到龋齿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细菌自己是无法独力造成龋齿的。首先它们的口味比较单一,虽然也能分解一点别的糖,但是主要还是靠葡萄糖为生。而口腔内的这些葡萄糖,通常是由我们自己分泌的唾液将吃进嘴里的蔗糖或者是淀粉等物质分解而成的 我们就是这些细菌的衣食父母。 不过在我们为它们提供食物同时,全身的防御机制也在忙于消除这些细菌带来的不利影响:免疫系统分泌各种因子,尽量杀灭口腔内的这些寄生者;呈微弱碱性的唾 液中和这些细菌造成的酸;有时候摄入的微量元素氟,也通过唾液分布在牙齿表面防止硬组织的溶解,同时影响细菌的正常代谢。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也许也是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一点,就是尽管细菌有时候能克服种种困难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要对牙齿造成损害也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从现代口腔医学的角度来看,龋齿真正的病因不是单一的细菌,而是细菌、糖、人体口腔环境、以及时间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口腔生态环境。 在这个学说的指导下,对龋齿的治疗方式已经大为改观。过去治疗龋齿的时候,往往没有控制龋洞里面残留细菌的概念。这些遗害在补上牙洞之后还会继续破坏牙齿,造成继发的龋齿病损。现代牙科根据细菌致龋的理论,制订了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在修复牙齿损害的同时,非常强调控制龋洞中的细菌,保证修复之后的牙齿不至遭受细菌的继发威胁。 龋齿病因的确定对砒霜的临床使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三氧化二砷的确能控制牙疼,但是在使用这种药物过程中,患者总是面临局部甚至全身中毒的危险。既然真正导致牙疼的是细菌,越来越多直接针对细菌的药物、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手段取代了三氧化二砷,不仅消除了细菌的威胁、缓解了牙疼以及相关疾病,也避免了种种不必承担的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在促发龋齿的诸多要素中,任何一方被有效控制,龋齿就失去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为有效预防龋齿指出了清晰的方向:人们意识到睡前刷牙多么重要;饭后立刻漱口不仅仅是为了防止菠菜叶破坏漂亮的笑容;只要保证没有糖分残留在口腔里,人们便不必因为龋齿而望糖生畏;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代糖产品真的有效。。。。。等等等等。总之,龋齿病因的厘清,有效预防了龋齿的发生,遏制了龋齿的发展,人类龋病的发病率开始逐年降低了。相信不远的将来,至少在龋齿这个狭小的范围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高理念将成为现实。彻夜的牙疼、残缺的笑容都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概念。我们将彻底摆脱骚扰了我们几千年的牙虫。 从早期的简单类比,到现代口腔医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人类终于找到了龋齿的元凶,获得了最终胜利。不过这个漫长过程中人类的进步未能同步影响着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领域。就在现在的这个世界,还有大量的死角,仍活跃着类似牙虫的身影。照亮这些角落,肯定是一个更困难更曲折的过程。
个人分类: 医学|2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人能替代你生病,要学会保护自己!
biozhang 2008-11-12 11:09
张星元:没有人能替代你生病,要学会保护自己! 平时我们说,生病了,去看病,这里病的含义往往已包括疾病和病因,也就是病的症状和病的原因。其实严格地说病和症不是一回事。病是病因,症是症状。 生病往往先发现有症状(symptoms),确证症状,再根据症状探索病因(pathogeny),最理想的是根据病因来治疗,药物治疗、理疗、疗养或精神治疗。 生病大多有身体不正常的自我感觉,有时自己没有感觉到要别人观察、测试,也就是说有症状。有些症状很容易找到原因,有些症状难以找到原因,有些症状不属于病症的范围。 病(disease),也称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代谢调节功能紊乱,而发生异常代谢或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大多数症状都可以找到异常代谢或异常生命活动的原因(病因),但只有因为机体受到一定的损害而引发的症状才是病因,才应当治疗;有些症状往往是不正常生活习惯或剧烈运动(体力或脑力)造成的,没有病因,不需要治疗,重要的倒是特别要注意自我保护。 说到对症下药,下药的前提是找到具有病因的症状,找不到病因胡乱下药是哄人、害人。不能片面地把对症下药理解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希望医生能尽量做到因病施治,遵循治病的个体化原则,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病史、病历,在认真倾听病人自述,仔细分析检测数据的基础上,找到病因,因人而异地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治病救人。 在没有明确病因以及病变程度的情况下,盲目地治疗,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盲目强调某一治疗方法的疗效一厢情愿地推行,也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因病施治、标本兼治,多为病人着想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九折臂而成良医,我虽然不是医生,但我深知,病痛在自己身上,没有人能够替代你生病!如果自己根本就没有病,更没有必要跟着广告吃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个人分类: 科学网上晒一晒|675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