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幸福人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幸福| 培养内控人格,提升复原力,享受阳光人生
Rainbowcn2018 2019-4-9 09:26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夫·布朗等人研究发现,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会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归因方法,据此他们把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具有外控人格的人,认为所有遭遇均归因于外部原因,事情的发生源于外部力量的作用,而自己无力改变; 另一类是具有内控人格的人,认为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把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相比于前者,后者具有更强的复原力。 所谓复原力,又称坚韧性,是指一个人能够从逆境、失败、甚至灾难等不良环境中自救、恢复甚至提升自我的 一种 能力。 看到这里,你把自己归为哪一类呢?你觉得自己有复原力吗? 碰巧看到一组 据说是在脸谱网上流传的11张 图片《Negative People vs Positive People》,图片内容是对比自带负能量的人和自带正能量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表现。 其中第6张,让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小人无过,君子常错。” 这组图片中的两类人与 杰夫·布朗等人所划分的 两类人有相似之处,刚好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分析一下自己,便拿来分享在这里。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对照着分析一下,看看自己是具有外控人格的人还是具有内控人格的人? 网络译文将“ Negative People vs Positive People ”译成“ 正面的人vs负面的人 ”,为了便于对应外控人格和内控人格来分析,我将之译为“消极悲观的人vs积极乐观的人”, 根据我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基于网络译文,重译了一下图片上英文内容,不妥之处,敬请高手赐教! 1、消极悲观的人会害怕改变,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期待新挑战的来临。 2 、消极悲观的人看不见他人的好,而积极乐观的人总能找到称赞他人的理由。 3 、消极悲观的人急于说出自己的情况,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首先了解对方的情况。 4 、消极悲观的人会以自我为中心,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关心他人,乐于施以援手。 5 、消极悲观的人把错误归咎于他人,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勇于承担失败责任。 6 、消极悲观的人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勇于认错,主动道歉 。 7 、消极悲观的人只会为自身利益着想,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努力顾及他人感受。 8 、消极悲观的人听不得批评之语,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虚心纳言,完善自我。 9 、消极悲观的人希望看到他人摔跟头,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希望看到他人成功。 10 、消极悲观的人自认为无所不知,而积极乐观的人总是努力学习新知识。 11 、消极悲观的人遇事只会 退缩,缺乏自信,而积极乐观的人则会努力改变现状,对未来充满希望。 看到这里,你也许就会发现,积极乐观的人身上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是一种自带光源的人,具有内控人格,拥有更强的复原力。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积极乐观、自带光源、具有内控人格的人吗?你有足够强大的复原力吗? 正如网络上流传的这句不知是哪位高人的话:“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独处时思考”,我们糊涂时多读读书,兴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前行。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一个阳光快乐的人生! 本文首发于 彩虹桃源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大尾鱸鰻 DAVID LOMAN][BD@RMVB][國語/繁中]
lcj2212916 2014-3-9 19:21
【電影名稱】:大尾鱸鰻/大尾流氓/DAVID LOMAN 【電影格式】:高清藍光720P版BD-RMVB 【檔案大小】:990MB 【字幕語言】:漢語普通話/繁中 【驗證全碼】:6c265bc02e0fe2affa97ba26c3e2d5415fff7535 【上映日期】:2013-02-01(台灣)/2013-05-09(新加坡) 【類  型】:劇情/喜劇 【片  長】:98分鐘 【導 演】:邱瓈寬 【編 劇】:簡士耕 邱瓈寬 林明謙 李元璞 陳承祥 王也明 【主 演】:豬哥亮  ............大尾/老賀 郭采潔  ............小芹 楊祐寧  ............小賀 康康  ............小奇大 陳博正  ............豬肉西 趙舜  ............里長 馬念先  ............蟾蜍 應蔚民  ............開單警察 陳慕義  ............乩童 黃立成  ............醫生 素珠  ............老賀的三小老婆『三朵花』之一 林美秀 Mei-Siou Lin  ............老賀的三小老婆『三朵花』之一 王彩樺  ............老賀的三小老婆『三朵花』之一 葉復台  ............阿福伯 【簡  介】:演藝圈大姐大邱瓈寬首次當導演的黑道喜劇片,豬哥亮一人分飾多角與郭采潔、楊祐寧、陳博正(阿西)、素珠、林美秀、王彩樺、康康在爆笑之路尋得轉運的幸福人生。 演藝圈大姐大邱瓈寬首次當導演的黑道喜劇片,豬哥亮、郭采潔、楊祐寧、陳博正(阿西)、素珠、林美秀、王彩樺、苗可麗、康康、瑪利亞、馬念先、應蔚民、趙舜、舞棍阿伯(葉復台)、林照雄、黃立成等多位演員聯合爆笑演出。 民國80年代的台灣,鄉下攝影師豬哥(本名朱大德/豬哥亮飾),獨自撫養女兒朱小芹(郭采潔飾)。豬哥最愛對小芹講述鄉野傳奇與英雄故事,而在小芹心中,爸爸猶如故事裡的英雄化身,這些與爸爸的美好吉光片羽,亦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某天豬哥竟「時來運轉」,取代黑幫老大奇大的地位,變身成為地方角頭,此時台灣黑幫即將邁向企業國際化,豬哥為此改名成「David Loman(台語:大尾鱸鰻)」,簡稱「大尾」,整個幫派社團亦使用網站的粉絲團做為聯絡與宣傳的方式。從此父女相依的平靜生活開始發生變化,事務繁忙的豬哥因而漸漸冷落女兒,小芹為此到修車場工作,並開始以無比冷漠的態度對待曾經最愛的爸爸,以示報復。 成天陷在幻想中的宅男便利商店工讀生小賀(楊祐寧飾),總是自認自己是打擊犯罪的超人,他亦希望能找到猶如超人珍愛的露意絲女孩。他擁有一個長相與大尾完全相同的父親老賀(豬哥亮分飾),經營風水館的父親常因觀念不同而與他爭執,雖然表面上他們嫌棄彼此,內心卻相當關愛對方。 大尾與老賀因緣際會互換了彼此的身分,而老賀竟替代了大尾,死在小奇大(康康飾)的暗殺之下。大尾因而承繼了不同的人生,並且擁有三個老婆「大中小三朵花」(素珠、林秀美、王彩樺分飾)。對老賀虧欠不已的大尾誓言替老賀報仇,並說服老賀的兒子小賀組成『DL特攻隊』為城市伸張正義。老早就看穿老爸扮演別人的小芹也加入其中,她因此逐漸了解老爸的內心世界,並與小賀萌生情不自禁的愛意。『DL特攻隊』的義行,因新聞媒體的宣傳而揚名四海,豬哥扮演過「大尾」也成為「風水師老賀」,他得到「事業」卻也失去女兒,他該如何邁向真正的幸福人生? 入行30年,曾監製《父子》橫掃台港影壇獲大獎的邱瓈寬,她為首部導演處女作絞盡腦汁,不僅又編又導,更不時與監製朱延平討論如何為本片對白增色。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515863
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伊比鸠鲁学派定义的幸福人生
halcon 2011-8-5 04:58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和谐?幸福生活的要素有哪些?今天看了伊比鸠鲁学派的论点,总结下来包括以下三点: Epicureanism: 3 ingredients for a happy life: 1. Friends -- Greatest possession in the world 2. Freedom -- Being one's own boss / working for yourself 3. Self understanding -- Leading an analyzed life 具体信息可以从下面网址查询到。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宁静的生活无疑是非常奢侈的。如何让自己的内心过上宁静的生活,Epicurus的思想可以给我带来一些启示。 http://standstrong.tv/jane-mcadam-freud-on-epicureanism-3-ingredients-for-happiness/ 注 : 伊比鸠鲁学派 ( Epicureanism )是以 伊比鸠鲁 的学说为基础,创建于西元前307年的一个 哲学 思想体系。伊比鸠鲁是 原子论 唯物主义者 ,拥护 德谟克利特 的理论。他采信 决定论 ,反对迷信、否认神的干预。伊比鸠鲁延续了 昔兰尼的阿瑞斯提普斯 ( 苏格拉底 的学生之一,较不为人所知)的论点,认为最大的善是驱逐恐惧、追求快乐,以达到一种宁静(ataraxia)且自由的状态,并透过知识免除生理的痛苦(aponia),降低欲望。 注 :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 罗马帝国 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6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其信校长在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zhao1198 2011-6-27 08:22
践行“诚朴勇毅”校训,成就灿烂幸福人生 ——孙其信校长在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11年6月23日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老师们,尊敬的家长代表们:      大家下午好!   当我们十天前决定在今天举行本 科生毕业典礼的时候,没有想到今天是一个如此灿烂美好的日子,因为昨天还是阴雨连绵,而今晴空万里,我想,这预示着同学们的未来必将如同这雨后阳光般灿烂 美好。同学们就要毕业了,首先我谨代表学校,代表因在中央党校学习、不能亲临今天会场的光强书记,向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我听到, 很多同学们是举着红旗,在炎热的午后从北校区步行赶到会场的,我向你们表示敬意!为你们的精神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在此,我还要向刚才受到大会表彰的同学 们,特别是志愿到西藏、新疆工作以及承担校友联络工作的同学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同学们四年苦读,是每一位老师培养了你们,是每一位员工服务了你们,请把掌 声献给他们!其实,大家最应该感谢的是你们的父母,感谢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和倾尽全力的默默支持,请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父母,致以最衷心、 最深情的谢意!   寒来暑往,岁月悠悠。四年前,你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走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开启梦想之旅。回首来路,清晨 生态园的琅琅书声,夜晚教学楼的不熄灯火,四月田径场上的奋勇争先,隆冬大雪后的童趣欢闹,秦岭大山深处的学习实践,体育馆名家报告会的座无虚席,汶川地 震后的大爱捐助,08奥运圣火进校园的忘情欢呼……每一次欢笑、每一次泪水,都已成为你们终身难忘的“西农记忆”!四年大学生活,“诚朴勇毅”的精神已陶 铸了你们的品格,升华了你们的气质,并将深远影响你们未来的人生历程。你们是农林科大快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走向新的辉煌的建设者,无论今后身在何方,渭 水周塬上的这方学术殿堂都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同学们,你们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在国强民富的新时代,又即将踏进民族复兴 的大征程。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你们事业的黄金期,天降大任于斯,时代造就英雄,你们中间必将走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成为社会 的中流砥柱。将来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母校。在临行之际,我代表母校还有几句话要送给同学们:   一、仰望星空,志存高远,践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优良传统    胸怀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梦想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立大志者,事竞成。理想是方向,志向是动力,有理想,就能不抛弃,不放弃,做最好的自己。最近 中国人们都被一个女孩所感动,她就是刚刚获得法网冠军的中国“网球一姐”李娜。她曾对着巴黎艾菲尔铁塔说过:“总有一天,我会登上塔顶”。如今,她做到 了,大家都看到了。我坚信,你们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你们也一定能做到,一定能取得梦想的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在给唐高宗李治的《帝 范》中写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希望同学们坚信,只要牢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的远大理想,努力用理性、热情和汗水去浇灌,你们 的梦想将绽放得如花绚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先忧后乐、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默默奉献的人。爱因斯坦说, 一个优秀的人,“必须学会理解人类的目的、梦想和苦难,以便与其他个体和整个团体建立正确的关系”。无论同学们将来身居何职,身就何业,都要心系祖国,情 系人民,因为只有祖国的强大,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辉煌、更有价值。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一代科学家,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抱着赤子之心回国,成功研制 了震惊世界、捍卫民族尊严的“两弹一星”。我们的李振声院士在杨凌潜心研究31年,培育出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希望大家立为国 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保持对卓越人生的不懈追求,努力创造一流的事业。   二、自强不息,立己达人,践行“勇毅”校训    唐太宗在《帝范》里有一句话:“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在生活中,在事业上,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周易》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来说,大家要提高自己的“逆商”,也就是应对挫折、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如果我们被艰难困苦压倒, 生存压力下一败涂地,又怎么能成为二十年后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国家重任的栋梁之才呢?   孔子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 们的校训有“勇”、“毅”二字。勇,即不畏困难,不惧艰险,善于开拓,敢开天下风气之先;毅,即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古之立大事 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无论面临什么艰难险阻,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希望同学们牢记勇毅,力行力为,不随波逐 流,不轻言放弃,顺境中不忘忧患,逆境中奋力崛起,你们必将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三、内外兼修,德才兼备,践行“诚朴”校训    做人与做事,修身与立业始终是人生的两大命题。古人讲,“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立业百行,修身为先。一个人,只有拥 有高尚的品德,事业才能成功,生活才能幸福。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准则。《周易》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现在流行一个词: “德商”,即诚信,正直,宽容,感恩,责任,奉献,品德高尚,举止高雅。同学们历尽大浪淘沙,考进重点大学,毫无疑问,都已具备了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但是 只有智商和情商,并不能保证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德才兼备,才能成就大器。我相信,只要你们踏实践行“勇毅”校训,就会培养很好的逆商;如果你们切实践行 “诚朴”校训,就会具备的很高的德商。学识比财富更重要,德性比才干更可贵。德行,决定了你们是否能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只有具备 高尚的道德,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创立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功业。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的四年,肯定不 是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但必定是人生中最难忘、最值得留恋的时刻。听了刚才毕业生代表的发言,我十分感动。大家把学校比作母亲,贴切而真挚,道出了对母校 深沉的爱。儿女远行,母挂念。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希望你们践行“诚朴勇毅”校训,成就灿烂幸福人生!今天,你们以农林科大为荣,明天农林科大必将因 拥有你们而骄傲!希望同学们,坦坦荡荡,走向社会,平平安安,走向未来!一路走好,常回家看看!
个人分类: xn|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大发明pk爱迪生一千多发明,又是一种读书无用?
热度 3 windlight 2011-6-21 08:46
四大发明pk爱迪生一千多发明,又是一种读书无用? 原文地址: 让“悦读”成就幸福人生 作者: 许锡良 让“悦读”成就幸福人生 许锡良 一、悦读成就“丰富的安静”人生 记得周国平先生曾经有过一句话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的宝藏。”周国平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是当今中国少有的真正思想者。他也是我在国内非常尊敬的一位学者。同学们选择读书,就要多与这样的人为友。在这里“丰富的安静”这一说法非常富有哲理。  刚才廖守权同学还说到中国的商店里热闹非凡,每个商店里都喜欢用高音喇叭来压倒别人的声音,结果我们的商店总是显得特别嘈杂。确实如此。我也为此也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人说话的声音为什么特别大》,也因为缺乏丰富从而才缺乏安静。 其实,这种情况在欧美这些国家的情形是大不相同的。我也去过日本的商场,日本的商场都非常宁静。当然不仅商场宁静,而且是整个国家都非常宁静。这个宁静的后面蕴藏着什么呢?就是蕴藏了“丰富”。我们中国人说话的声音特别大,尤其在公共场合里不仅说话的声音大,而且连放的音乐的声音也是特别大。别小看这个安静与嘈杂的差别,其实后面是大有文章的。  日本是一个非常爱好阅读的国家。我去住他们的酒店,常常会在他们的大堂里发现好几个满满的书柜,有如我们的阅览室,再一看人家的书,可不是一些时尚的消遣书或者报刊,而是很有学术思想品位的一些科学读本或者历史文学读本。我曾经在日本一个并不显眼的酒店里发现在他们的大堂里的书架上竟然有全套的日本通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书并没有布满灰尘,而是被翻阅得很勤快的那种。有这种阅读习惯的民族,其社会变得非常安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安静的后面是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嘈杂的后面是空虚浮躁的心灵。  说到中国人的嘈杂与热闹,其后面就是这种思想精神空虚的结果。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不愿意读的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有时在读书方面荒唐到了怎样的地步呢?就是连学校也越来越成为了不读书的地方。不仅小学中学不读书,连大学里读书的也不多见。不仅是学生不读书,而且就是教师,甚至教授也不读书。中国这几年有一个非常火爆的课题在全国展开,就是要“打造书香校园”,这个课题当然是极有现实意义的。不过,这样的课题后面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非常荒唐的现实。那就是说明我们的校园里越来越不读书了,因此,这样的课题才会那样有市场,才会那样容易引起共鸣。学校在社会中本来定位就是用来读书探讨知识与学问的地方,结果被严重异化了,变成了不读书的地方。这正如,一间食堂,久不做饭,然后要重新提倡建设“饭香食堂”一样。假设一下,如果我们学院的食堂久不做饭,突然有人提倡我们要建设“饭香食堂”,大家一定容易引起共鸣的。不过,这其实是很可悲哀的。 二、悦读让我们充满自信 要读好书,我们每一位同学先要摆正自己的思想动机。首先要消除压抑在我们心头上的一种自卑感。我知道,大家的高考不是很顺利,才考到广东教育学院来读书。现在回想起来,我与同学们曾经是同病相怜,因为我的高考也不是那么成功,只考到了一间名不见经传的的师范专科学校,今天这个抚州师专也被人家合并掉了,连母校都没有了。 那时,我们作为学生是非常自卑的,不但学生自卑,连老师也自卑,甚至连校长也很自卑 ( 大笑 ) ,因为出身不好,总感觉自己只是众多大学的一个小小的婢女。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这个充满世俗偏见的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也许,你们是高考的失败者,却不一定是人生的失败者。你们只是高考分数不太高而已,但是远不能够说明你们的综合素质不高,发展潜力不大。大家只要看看,人类发展史上,那些顶尖的天才人物,那些最有创意的头脑,他们都不是考试的成功者。他们甚至还是差生。自古天才人物,都是严重偏科的,连爱因斯坦当年都不算好学生。好坏是有一个标准的。今天中国的高考方式,主要是考人们的记忆力的,而那些人身上的更为重要的素质,比如想像力,比如创造力,比如求知欲与好奇心和责任感 , 都是无从考核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考试制度其实是一种逆淘汰。就是把坏的作为精英选拔出来,把好的淘汰下来了,今天,同学们也许就是被高考淘汰下来的天才。 现在我们要通过自由读书,广泛交流,增强我们的自信,抛弃世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偏见与自卑,重新认识自己,发掘我们的潜力。我们一定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好的教育,一间好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自信心,那些通过羞辱,通过偏见让人变得自卑的学校与教师,都是坏的学校,坏的教师。要知道,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个性特长,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人之所以有时会表现出那样的差异,就是因为每个人在自信心上的不同。有自信的人,会重新发现自己。现在我可以告诉同学们,我早已经走出了当年那个师专生的自卑阴影。一种教育如果不能够将学生教育成“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那样状态,就不能够称之为是成功的教育。这并不是要学生变得那样自傲,而是要学会尊重自己这个生命的唯一性。在国外,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靠的就是有这种自信,他们借鉴前人,但是他们批判性的阅读,他们学会超越前人,学会创造。他们靠的就是自强不息,靠的就是那股永不服输的劲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要通过我们每一位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读几本好书。 三、中国人读书为什么没有乐趣 要读好书,可能先要消除我们内心存在的一点误解与偏见。比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从小,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曾经告诉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勤奋学习,而且要学会吃苦,因为“吃得苦中苦”_(此时学生齐声补充下一句:“方为人上人”。)是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读书的观念。我们现在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谈到读书,立即就与“苦”联系起来了 , 常常动辄就是“勤学苦练”。而且“吃苦”的目的也很不光彩,就是要做“人上人”。其实在西方国家,读书的目的与动机都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相比更为强调天赋与兴趣爱好。他们读书常常是读自己有兴趣的书,是一种真正的悦读。而我们却是一种苦读。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作一点反思。 中国人强调刻苦读书的经典案例不计其数。比如“头悬梁,锥刺骨”,再比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后面都隐藏了一种错误的读书观念。当然,这些读书观念的总根源是孔子。孔子作为圣人数千年来,严重误导了中国人对待读书、对待思想知识的态度。他的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读也,禄在其中矣;耕也,馁在其中矣”,再后来干脆发展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读书的功利之心是十分强烈的。今天,这种读书心理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以来,读书只为稻粱谋,读书本身是没有乐趣的,所有的乐趣,都是在书本之外,在知识之外,书本与知识只是作为一个敲门砖在使用而已。这哪有不痛苦的?真读书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刻苦,也不需要勤奋,相反,需要的是闲暇,有点悠闲之心。真正读书的乐趣,应该在读书本身,而不是那样带着强烈的功利心理来读的。 这一点西方的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不同就在于。苏格拉底是纯粹以探求知识为乐的。他有一次走到一个奢侈品市场,然后非常感叹地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我不需要的东西竟然是如此之多”。苏格拉底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有如中国的孔子。但是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不同就在一个是那样纯粹地追求知识与真理,一个是那样不惜一切代价谋求升官发财。苏格拉底据说是一个不太称职的丈夫,因为他有一个河东狮吼般的太太。常常在苏格拉底会见客人的时候,当着客人的面将一盆脏水泼在苏格拉底头上,苏格拉底也不生气,只是对客人笑笑说,我早知道,雷声过后就会是倾盆大雨的。但是,尽管如此,苏格拉底还是不愿意在家里呆,喜欢去外面与年轻人交谈。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就是这样造就的。  除了功利性的读书观念外,中国人读书读得痛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书,其实大多只是圣人之言。将圣人说过的话当成知识,甚至当成真理来学习,而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也主要是记忆与背诵。滚瓜烂熟还不行,还要倒背如流。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不是建立在创造性的发挥上,也不敢有所批判,我们的大脑就这样降低到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这哪有不痛苦的。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之下,我们的教育也是失败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一说就说,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我感觉这样说,其实是很丢脸的。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有五千年,但是,拿得出手的发明创造才“四大发明”。美国的爱迪生一个人的发明就在一千几百项。一个民族弄了五千年,还不如人家一个发明家的数百分之一,你说这是有光还是无光?同时,即使是这“四大发明”,也是与我们的正统教育无关的。你看,纸是文盲太监蔡伦发明的,印刷术是布衣毕升发明的,指南针是风水先生发明的,火药是炼仙丹的道士发明的,就是没有一个是中国的读书人发明的。这种教育确实是成问题的。以功利之心去看待发明创造,那些发明创造不但是读书人发明不出来的,别人发明出来了,他们还要诬蔑为“奇技淫巧”,只是“雕虫小技”,只有读后能够升官发财的,才算数。以这样的心态读书,能读出幸福感才怪呢。     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关于如何,选择书籍,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选择时,尽量选择西方的书,少读或者先不读中国的书。这个建议不是我的发明,而是鲁迅先生的发现。论对中国经典的熟悉程度,当今中国所有的所谓国学家,儒家学者,恐怕都不远不及鲁迅先生的百分之一。鲁迅先生的旧学功底是十分深厚的,他自己也说过,他几乎通读完了十三经与二十四史,那些所谓的汗牛充栋的中国书,在鲁迅先生那里根本不成问题。但是,他读到最后的感受竟然是劝年轻人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我当年在大学里读到鲁迅先生这个劝告的时候,对鲁迅先生是很没有好感的。因为这无异于对中华传统文明作了根本性的否定。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重新回味鲁迅先生的劝告,感觉他是对的。这绝不是一句偏激的气话,而是有充分的现实根据的话,是非常负责任的一句话。他说,不读中国的书,只是不会作文,而不读国外的书就不能够好好地生活。中国书的乐观也只是僵尸的乐观,外国的书有时悲观,但是也是充满人性的悲观。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书大多是不讲道理的,而且其蕴藏的价值观也很成问题。至于史书,读一部便知其余。我最近把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拿来读了一遍,再对照《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史书,感觉,“明朝那些事儿”也就是中国所有朝代的那些事,其血腥残暴及毫无人性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打着张扬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倡导国学,大兴孔子学院,这是一个非常大误区。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总是在这里混的话,是没有出息的。我最近准备出版一本关于传统文化批判的专集,希望能够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有所警醒,有所借鉴。  关于读书选择,我还建议同学们先选择那些死人的书(大笑),那些死了几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的人,如果他们的书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地阅读,那不是偶然的,那一定是有某种道理的。读完死人的书,特别是那些一再被反复阅读的经典著作,你们再读活着的人书,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不会被那些三四流的作品所迷惑。现在同学们除了读教材,还读些什么作品?(一个学生轻声说道:读郭敬明),是吧,我们常常崇拜与迷信一些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文字,就是因为我们内心里一流珍品空缺导致的。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流的作品,他就会变得浅薄而狂热地崇拜那些靠哗众取宠成功的人。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鉴赏一流作品的能力,被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一煽动,就立即五体投地。现在这种情况在中华大地上到处出现,层出不穷。中国人阅读品味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思想头脑掏空了。  即使面对一流经典著作,我们也不可以轻信别人的介绍。经典著作既有公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也就是说,别人感觉是经典,却未必适合你来阅读。因此,经典还有是不是属于你的经典问题。属于你的经典,才是适合于你的真正经典。我记得我在大学读中文系时,有老师这样批评我们不阅读经典名著。说,你们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连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没有看过,算什么中文系毕业生呢?说得我们一个个人灰头土脸的,因此,我们一个个立即就去读。《三国演义》不成问题了,《水浒传》也好读,《西游记》更不在话下,这原来就是属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但是唯独四大经典名著文学成就最高的《红楼梦》却不是那么好读的,但是为了不辱中文系毕业生的这个称号,我还是硬着头皮借来了《红楼梦》。花了三个月的晚上,一页一页地读下去。总算是读完了。但是有什么感觉呢?没有什么感觉,收获更是谈不上,仅仅是怕别人说自己没有读过《红楼梦》,而去完成一个任务。读得很痛苦。因为《红楼梦》里描写的那些生活,是我们现在人完全陌生的。总是写一些年轻人打情骂俏,喝酒猜拳,吟诗作对,贪官徇私枉法之类的事情,而且没完没了。要融入这种生活情景的描写确实是不容易的。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再翻阅过一次《红楼梦》,但是也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遗憾。据说,俄国的托尔斯泰就不喜欢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作,但是这并不妨碍莎士比亚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人,也不妨碍托尔斯泰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人。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适合每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选择有品位的一流作品,同时还要你自己能够读出滋味来。能够有所感悟。读书说到底是为自己的,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古之人读书为已,今之人读书为人”,《论语》中这句话说得还是有道理的,这里说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 读书,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前人的知识,而是要帮助我们思考。因此,我们必须更正一个错误的读书观念,就是以为读书只是在于积累知识。就像居里夫人为了炼出镭而用上百吨的矿石来冶炼。其实读书不是这样的。读书只是用来撞击我们的思想头脑的。真正读书,就是用别人的思想来碰撞我们的思想,从而激发与帮助我们思考。严格说来,一个人只有感觉困惑的时候,才需要去阅读,这种阅读才会比较有效果。因此,我以为读书如有如核爆炸,他们的书只是用来点燃我们的思想智慧的。因此,阅读过程中,学会批判地阅读就很有必要。 批判一词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严重误解了的一个词,以为批判就是简单地否定别人,就是把别人用口号打倒在地,这是简单肤浅地理解了批判。真正的批判就是要我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对话,学会对他人提出的结论表示怀疑,同时追问理由。一个人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够读了他人的,帮助想出自己的。才不会被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海洋里,才不会因为尽信书而变得不如无书。  要读有所得,最好的方法,还是那句古老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不读书也不动笔墨。读书与动笔墨之间一定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读”一定要与“写”结合起来呢?就是因为,写的过程会帮助我们去加深理解。一些常常读书,却有不肯动笔墨的习惯,结果读到后面,书是读了不少,但是越读越感觉眼高手低,眼界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动手写的能力却越来越差了。当一个人动手去写的时候,他就要调动他所有的知识与智慧,这样迫使他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力求理解,读有所得。这样的阅读就会精细,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融化进去,就不至于食而不化。吃进牛肉再长出牛肉来。 五、电子信息时代的悦读 我建议同学们,处于今天这个时代,一定要学会顺应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就是所谓的 e 时代。同学们要学会主动上网阅读。有人说网上泡沫太多,这不错。但是越是这样,越是要学会分析鉴别与选择。网络的发明绝对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进步。这个网络的出现的意义远远在中国人发明纸的意义之上。网络其实并没有过错,网络上泡沫确实多,但是,这是泡沫的人弄出来的,网络上的垃圾确实也多,但是这是垃圾的人弄出来的。这正如我们当初发明的纸,既可以用来写《红楼梦》,也可以用来写低级庸俗的黄色小说,这不是纸的过错,而是人的过错一样。大师上网肯定不会制造垃圾知识。 现在网络的出现,刚好能够把一个人的阅读、思考、写作、交流与探讨综合在一个平台上。这种方式,我以为最好的就是博客。博客既是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也是自己的一个学术思想库,用这种方式广交天下朋友。过去我们古人倡导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因为读书,如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闻而寡问”。现在呢,因为有了网络,人在家中坐,能知天下事。现在的大学生忽略网络的学习功能是不可思议的。其实,网络上也有不少的经典著作,也有不少良师益友。看你会不会选择了。网络时代的阅读量与写作量及交流量大增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网络的到来大大地激发人们的心智。因为网络的交流平台,可以将我们的学习,还原为苏格拉底式的探讨。思想是互相激发的。 年轻人不要怕人家说你肤浅。我曾经劝一个同学写点读书笔记,她说不好意思,因为自己感觉太肤浅了。我说,如果你自己真的感觉自己肤浅,则你已经不肤浅了(大笑)。没有人生来就是深刻的,只有不断地在犯错中摸索,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有网友给我写信,说在自己的手机上常常读到我的文章,很有感触。才知道,我的文章通过博客在手机上也能够随时随地读到,这也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将是一个个性魅力充分展现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的社会结构常常决定了屁股决定脑袋,也因此每个时代都有数不清的怀才不遇者,比如唐代的韩愈会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屈原因得不到楚王的赏识,而只有去投江,现在呢,不用了,没有人欣赏你,没有人用你,也不用怕,你只要在网上开通一个博客,就马上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音,只要你真是有才华的,就不怕被埋没了,关键是你要有思想,要有真知识。   前不久,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在自己的宿舍里上吊自杀。她显然是绝望了,绝望的原因是复杂的,社会的因素原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就她个人来说,她所受的教育,所学的知识大多是伪知识。如果你真有知识,真有个性,可以将自己的苦难历史写成小说,写成故事,让天下人知,也是一种解脱的办法。她无法解脱出来,说明她所学的知识还不是个性化的知识,不能够在现实中根据自己的生命个性作出转换,使自己摆脱困境。当然,一个人选择死,我们要理解。人,不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路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的生命仍然要学会承载重量,负重前行。生命有不能够承受之重,也有不能够承受之轻。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现在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与学习观念的时代了。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在把一个图书馆放入口袋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手机阅读的时代,就意味着掌上图书馆的到来。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博客,每天转载一点东西,然后再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悄然地进步了。慢慢你们就感觉到自己的自信。将来你们去找工作,人家问你读过什么书,心中也就有底气。 当然,我们的协会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福州的张文质先生有一个“ 1 + 1 ”读书会,就经常召开这样的读书活动会。比如可以在周末大家聚集起来交流阅读体会,可以组织起来一起去郊外边散步,边交流,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智活动。还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在读书活动中交到的朋友,是真正的心灵伴侣。唯有心灵伴侣才是长久的朋友。   2009 年 12 月 16 日 晚在广东教育学院 “ 读书思辨协会 ” 成立大会上的演讲(节选) ( 发表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 年第 1 期。 )
个人分类: 思辨|36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好求职这道选择题不容易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3-18 15:55
文/王 进 每当到了求职的黄金季节,看着应届毕业生在学校窜进窜出,脸上写满焦虑,不禁窃喜自己毕业时求职之易,又疑惑当下研究生求职真的难于上青天吗? 凡事谋定而后动。要想找到好工作,要思考4个问题:一是“想”,即自己想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二是“能”,即自己能胜任何种岗位;三是“有”,即招聘市场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岗位;四是“成”,即自己可以成功应聘到哪个岗位。对上述问题有个人见解后,求职信心才会大增。 “想”,代表期望,源自求职者对生活的理性需求和人生的正确定位。这涉及3个层面:一是对未来生活是否有长远规划,是否明了幸福人生的含义;二是能否从人生规划中提炼出适宜的求职目标,务必分清梦想、理想与空想、幻想之间的差异,切忌张冠李戴;三是求职目标的设定,是否出自本心本意,而非简单采用他人价值观替代自我期待。“想”是求职4个环节中最难之处。要想得真实可行、想得合情合理、想得颇具远见,对长期身处“象牙塔”的研究生而言,或许有强人所难之嫌。但人生只能由自己决定,如果不好好思考甚至持“走到哪里黑就在那里歇息”这种人生态度,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总不满现状持续跳槽,就怨不得别人。 “能”,代表胜任力,源自求职者多年寒窗苦读后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求职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这体现在3方面:一是定位正确。既不好高骛远,不过度拔高自我效能,以避免求职屡屡受挫导致心态失衡;又不妄自菲薄,不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紧张状态,以防止求职目标过低而难于实现自我价值。要判断究竟处于哪一能级,恐非易事。很多研究生求职失败,能力定位不准确是要因。在校时满足于较低培养标准自得意满于小小才华,待求职时与竞争者同场竞技感受到不小差距又心灰意冷。二是重视锻炼和学习。“能”不仅指求职力的存量多少,更体现增量大小。随着面试次数增多,只要勤加思考善于总结,求职力自会快速提升。三是具备平常心。被用人单位拒绝,不是世界末日,也许是自身有欠缺亟待提高,也许是不匹配的缘故,总之要有越挫越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气神。 “有”,代表机遇,源自招聘市场提供的工作机会多少。既就是天纵英才,也须有展示才华的平台。就业市场的整体气候、同业竞争者的多少、企业用人制度的变化等,都决定着求职者所获机遇的大小。若求职者横下一条心只选择“北上广”,虽然这些大都市潜在机会多,但想去“北上广”碰运气的竞争者更不乏其人,两相比较,成功几率反不如二三线省会城市大。再如,挤进公务员队伍本是很多研究生攻读学位的初衷,然而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对基层工作经历要求的逐渐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应届研究生而言越来越困难。 “想、能、有”,三者具备,才具“成”的可能。当求职者历经千辛万苦终获心仪的offer时,可算得修成正果,功德圆满。求职成功,固是好事一件,但决不代表求职过程的终结,恰恰相反,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自我认同以及不甘就此尘埃落定的情结,使得很多研究生在求职路上继续孜孜不倦地跋涉。有了保底的工作岗位,生存有了保障,继续求职时的底气更足,获得更多offer的概率大增。 求职如同恋爱,没人爱你,会心慌;几个人同时爱上你,会纠结。找不到工作时,“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悲壮心情固然令人寝食难安;可选职位多时,自由度太大,患得患失反而变作压力的新来源。没有一个职位能十全十美。一旦同时获得多个职位,如何做好这道选择题,成为求职者头疼的新问题。 选择意味着放弃,一旦选择了此,就必须放弃彼。人无分身之术,只能在多个选项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选项越多,反倒说明做选择时需要放弃或失去的就越多。卡尼曼提出的“损失厌恶”效应表明:人们对财富损失比对财富收益更敏感,而且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同时,人们对于主观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要超过对客观不确定性的厌恶。当研究生好不容易获得这些职位却必须加以主观判断并最终保留其一而放弃其余时,可想而知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是何等强烈。人在做决策时,往往倾向于避免将来可能的后悔,但放弃一个岗位会在未来带来多大后悔难以准确计算,想最小化未来后悔的努力都是徒劳。于是,一个怪现象出现了:越是获得offer多的学生,越感觉找工作的艰难。不是没有职位可选,而是太多的“选择焦虑”和“抉择痛苦”。 选择等同于责任。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无路可退,既要为选择产生的后果负责,又要尽快摒弃患得患失的心态轻装上阵。可现实偏偏不让求职的研究生省心。有2个建议可供参考:一是摇骰子,不管最后选中那个职位,听天由命,而且沿着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再回头也无怨无悔,这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所展示的大无畏气概。二是心境平和时,冷静思考自己究竟想过何种人生,再辨析这些职位能否真正助自己实现人生理想。不是财富积累的难易,也不是升迁速度的快慢,更不是别人羡慕的多少,而是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决定了怎样做好求职这道选择题。当艰难抉择后,也许会发现最终的决定并不是他人期待你选择或者认为适合你的那一个选项,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3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寄语——健康、快乐人生不可不知的知识!
热度 3 lpzhao 2011-2-7 08:51
新年寄语——健康、快乐人生不可不知的事实 你由2种细胞构成自己的身体:10%人的细胞+90%菌群的细胞;这意味着你只有10%是人呀! 你由2个基因组控制生命过程:父母给的2万多个基因+菌群带进身体里的上百万个基因;父母给的基因不好,会得病,菌群的基因不好也会让你得病的! 你由2个大脑影响你的行为:位于头部的颅脑+位于肠道的腹脑;腹脑郁闷时颅脑也快乐不起来 当你的2种细胞、2个基因组和2个大脑都和谐共处时,你才可能得到2个H:健康+快乐Happiness+Health! 菌群主要长在肠道里,直接影响腹脑的健康与快乐程度。 你的细胞、你的基因和你的大脑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你的菌群是后天的、可以通过调理饮食来优化的。 吃少点、吃慢点、吃杂点、吃糙点,合理搭配营养,维护结构合理的菌群,让它们多产消炎、镇痛、抗衰老、抗氧化的物质,少产神经毒素、致癌物质和免疫毒素,才是走向健康、快乐的基本条件。 赵立平给你拜个科学养生年!
个人分类: 肠道菌与健康|42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得主等科学家解密幸福的至高境界(兼谈“活着追求个啥”)
liuj589 2011-1-24 09:54
转自: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4673do=blogid=396444 其实,与其说“活着追求个啥”,还不如说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美好的幸福人生? 有认为: 世界上两件事最痛苦,一梦想无法实现,二梦想已经实现了。 其实, 上述观念 正好是人类 痛 苦的一大根源所在! 心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最幸福的群体的理念恰好与上述相反。 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自1950年以来,美国人均购买力增长了两倍,但幸福感并没有上升,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所占的比例相当醒目地稳定在总人数的1/3左右。 另有调研表明,巨额彩票中奖者的幸福感一般都会在半年内回复至中奖前的状态(不过,那是针对国外的调研,对中国广大百年都挣不到一个像样的窝的平民恐怕就得另当别论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最幸福的群体并不是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而是那些全心致力于眼前生活,但非未来目标的人。 事实上,也唯有全力以赴做好当下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未来目标。所以就有了幸福与成功成正比的如下科研成果: 成功源自幸福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和她的同事一起,对多项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显示幸福与成功呈正比。 幸福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幸福的人在成功后不一定更加幸福,但他们往往比那些没那么成功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柳博米尔斯基的结论是, 成功确实与幸福有关——但成功是幸福的结果,而不是幸福的原因。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幸福的人拥有其他促进成功的个人品性。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引发强劲的前进动力,并促成与他人的协作。 个性与幸福 美国贝勒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克里丝蒂娜·德内夫和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哈里斯·库珀一起,对148例有关个性与幸福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后发现,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同时也更外向、友好、相信他人、尽职尽责。更幸福的人也更乐于相信他们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且更不容易焦虑和产生情绪波动。 也就是说,幸福的人更善于聆听和掌控自我,不易为外界所影响,有着苏轼一般“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豪放个性。 心流——幸福的最高境界 西方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经大量调研后提出:人类最快乐的状态,是专注地融入某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全力以赴、尽情发挥,完全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事物的存在,这时内心会感到很自然,很轻松,他把这种体验称为“心流”(flow)。 有趣的是,“心流”体验往往不是出现在休息娱乐的时刻,相反却通常发生在完成对个人而言很有挑战性、很有价值的任务时,此时此刻身心都达到了极限。 心理学家的研究可能会支持众多非心理学家曾说过的话: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对沿途风景的欣赏。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精神实践家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类似“心流”(忘我、专注、入静)的理论来促成精神力及个人之发展与自我提升,可最终却是西方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等将其发掘出来改善人类心理健康及社会。 诺贝尔获奖得主论幸福 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奖得主安德烈·记德: 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于为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博主:至少,唯有在全力以赴中才能获得幸福最大值)。 生活有千百种形势,每个人只能经历一种,别人的幸福,那就是想入非非,即便得到也不会享受那个福(博主:享受自我,做好的自己才是关键)。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特兰·罗素: 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扩扎,让你对人和事物的反应尽可能出自善意而非恶意的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就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为若他不能享受某一种快乐,还可享受另一种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