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生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生育

相关日志

疫情时代,女性科研临时工的生存现状
热度 17 woshixuxudemama 2020-9-18 14:00
疫情时代,女性科研临时工的生存现状 李晓姣,2020年9月18日 “早知道在家待了这么久,我也不会只买两包红兰州。早知道村里封了路口,我就应该多拉拉妹妹的手。” ——《早知道在家待了这么久》,西北音乐人张尕怂 1| 当“博士之后”遭遇“疫情之后” 博士之后,我现在是名博士后。现在是我在站第二年。本来,今年3月应该进行中期考核,一切顺利的话,年末出站,从而开启新的人生挑战。在站第一年,我走了些弯路,科研进展有些缓慢。但今年年初一篇文章的顺利发表,让我仍觉得2020年有着美好的开端。 对“美好”的这种期许在1月末戛然而止,更在8个月后的今天,变得遥不可及。我被抛在一个路口,可看不清前后左右。我只知道我可能不能按时完成论文考核,我可能不能顺利出站,我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职位,我可能要离开学术行业。我内心充满恐慌,以前这些恐慌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漂浮的状态存在于散见的新闻中——我知道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但并没有太担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当真正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我已然是个失败者这一现实。离开的失败者几乎不会书写自己的失败,可我偏不。我不仅想写how I die,更想搞清楚why I die。 2| 早知道在家待了那么久 从1月末突发疫情,到9月初孩子开学,这8个月里我时常魔怔一般突然念叨“早知道”、“早知道”、“早知道”。早知道这多半年是这样,早知道在家待了那么久——我应该更早准备申请书,我应该更从容制定研究计划,我应该更规律地生活,我应该更好地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可是,这半年多来我一事无成。然而,如果真能回到其中某个节点,我会做得更好吗? 1月 10日寒假开启。短暂的家庭出游后,15日回校继续手头的论文,20日离校准备过春节。23日武汉封城。从此,生活拐了个大弯,朝向一个未知的方向发疯般狂奔。 2月末,除了武汉等疫情中心,我所在的城市防控形势已逐渐平稳。 3月初,我爱人单位复工。我开始居家工作兼带孩子。期间,博士后基金申请推迟,国自然基金申请推迟。 5月初,学校允许教职工返校。幼儿园仍无法开学,不得已我开始带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去学校上班。 9月,学校开学,最终没等来幼儿园开学,孩子直接升入小学一年级。 这8个月,我得以体验了育儿vs.科研的高度耦合。8个月后,我遭遇了双重失败——一年级班主任批评家长没做好小孩的幼小衔接,而我则面临着完不成博士后论文考核的一连串后果。 3| 疫情下更为凸显的育儿vs.科研矛盾 科研与育儿是否可兼顾,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能兼顾事业与家庭毫无疑问是成功女性的标志——以至于你在任何一方面示弱,承认自己在其中一方面是失败的,都多少是件有“羞耻感”的事情。在“前疫情”时期,得益于幼儿园的朝八晚四、家中长辈的援手、经济允许下的保姆、托班和兴趣班,做到“兼顾”似乎还不是很难。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幼儿园关闭,父母远在家乡,社会机构停摆。剔除了这些变量后,我“终于”可以在单控制变量下考察究竟科研vs.育儿如何互相影响。 作为一名博士后,科研行业的临时工,我的科研任务最低是完成出站论文考核,高则要冲刺基金,争取稳定职位。作为一名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妈妈,我的育儿任务最低是照料日常生活,高则要亲子互动,完成幼小衔接。 本来我想详细描述居家办公的典型一天,我是如何从蓬头垢面赶紧喝杯咖啡开始,到准备孩子饮食,应对孩子无时不刻的陪伴和互动需求,然后抽空坐在电脑前敲几行字……但当我看到这两张照片时,无须细说,尽在不言中。左图是环境科学家Gretchen Goldman,右图是某经济学家(图源自微博),即使这样,也有摆拍(已经收拾过了)嫌疑,真实的带孩子场景如何?——再乱上一百倍吧。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处境比之已成名成家的她们只会更加窘迫、更加无力。 一整天的鸡飞狗跳之后,我早已筋疲力尽。科研与育儿,一个是需要大段时间和高度集中力的“无中生有”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一个是极度碎片化需要随时回应幼崽需求的高密度互动——二者均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但却完全无法兼容。不仅无法兼容,还相互牵扯,难以顺畅在两种状态中无缝切换。偶尔灵光乍现,凌晨两三点下笔如有神,也是有的。但第二天想多睡一会儿则是不可能的——你起床的时间不会晚于你孩子起床的时间。所以,偶尔一两次还行,在孩子睡觉后熬夜之举也非长久之计。 最终,在双线任务均告失败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对于一名科研临时工来说,因为科研岗位的不稳定和考核任务的繁重,选择生育一个小孩(十来岁之前)也许会增加你生命的维度,但对于精进业务则不可兼得。疫情突发不仅仅是激化了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这种矛盾实则关乎这一群体的生存(经济收入和事业发展)——而这一事实在疫情下才得以凸显出来。 孩子爸爸去哪儿了?工作。 4| 不称职的妈妈和难以精进的科研:女性科研临时工的霍布森选择 其实,对于“双职工+幼儿”的家庭,工作与育儿的矛盾一直都在。设想以下场景:孩子突然感冒,并不严重,只是上不了幼儿园,需要有人在家陪着。那么该谁留下来陪孩子?类似的,孩子打疫苗,谁带孩子去?幼儿园亲子活动,谁去参加?工作日给孩子体检、办证件,谁去办?疫情这一特殊时期,问题不过是从谁请半天假去打疫苗,变成了谁居家陪孩子,谁带孩子上班。也就是,一个家庭里,谁应该负担更多的育儿任务? 在我们家,这个人是我。理由也很简单,孩子爸爸年假有限,请事假需要OA申请,并扣工资。而且经常因为孩子的事情请假,会让领导对你“有意见”,进而影响可能的职业发展。而我没有严格的打卡制度和扣工资之说(再说工资也少的可怜),所以孩子的事情一般都是由我去做。这种出于经济(是否扣工资)、持续发展(家庭成员晋升)等因素考量后的策略以家庭利益最大化为关注点。那么,即使我们知道育儿vs.科研的矛盾不可调和,知道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育儿任务确实极大影响自身发展,但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牺牲工作时间较为 “自由”、收入较低或职位不那么重要的一方——比如我——仍是出于一个家庭的最优解。 既然家庭利益为上,那就与每个家庭个体的情况相关,看起来与我本文说的“女性科研临时工”并无直接关系。男性科研人员也有高校“时间自由”这种隐形福利,女性也可能职位重要收入高,这只是一个家庭的个体现象,并不是女性科研临时工的独特困境。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第一,为什么要强调科研工作中的女性?很简单,因为女性科研人员的工作机会更少。即使是在申请博士后这样一个临时岗位,女性也处于弱势。原因多种,生育是其中之一。我入职时就曾被问过生育问题,我的回答是“已生育,孩子四岁,并无二胎打算”。下图是某高校博士后招聘启事中,博士后申请表对女性应聘者的额外填写要求。现在直接询问“三期”已不多见,但只要数数自己所在单位博士后人群的男女比例,大致仍能发现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第二,为什么要强调科研工作中的临时工?因为教职稀缺,博士毕业后想从事科研工作,或者说取得教职,几乎都要经过一站以上博士后。博士后即是科研行业的临时工——连非升即走的资格都没有,可其面临的科研考核一点也不轻松。以我为例,要求两年内发表四篇SCI(或两篇中科院JCR2区,或一篇中科院JCR1区)。至于出站后能不能拿到职位,往往还会追加是否得到青年基金等。博士后的基本修养是应该且应主动将自己定位为论文机器,以通过博士后出站考核为纲,毕竟即使马不停蹄发表文章也不一定能满足所谓的标准。 所以,女性科研人员的生育期(妊娠+育儿)与科研职业起步期(博士后临时岗位)的高度重合,才是导致女性科研临时工生存问题的根本所在。这两个阶段都有强烈的时效性:如果想生育,最好赶早,错过最合适的年龄则会增大风险;如果想满足水涨船高的考核标准,最好早入场,否则也是一步晚步步晚。 此外,造成女性科研临时工生存难题之现状背后,还有两点不易察觉之处。 第一是女性在生育方面的天性和育儿方面的巨大惯性。首先毫无疑问,“三期”(怀孕、妊娠、哺乳)女性只能亲自上场吧,这对于保持科研事业的连续性有极大影响。那么“三期”之后能马上重新入场吗?生育后四个月,我每天带泵奶器和冰盒去学校,在教研室和图书馆的厕所,在马桶上或蹲坑前,一天泵两次奶。影不影响显而易见。但是,这不仅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严与硬件支持,可能还会受到“何必呢”、“就你们小孩精贵”这样的指责。如今社会,女性早已可以承担多种工作,科研工作当然也不是稀罕事,但女性却还远远没有从全职育儿的巨大社会惯性中脱离。女性在家庭中多付出精力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付出少则有“不贤不慧不称职”的评价(包括极为苛刻的自我评价)。而与此同时,男性在同等家庭事务参与度下,得到的评价则会温和得多。 第二是科研临时工在巨大的考核压力下只有极低甚至为零的容错率。科研临时工往往有合作导师或项目组:可能需要寻求合作切入点,这就面临着新研究方向的磨合,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顺利出成果;也有可能允许展开自主研究,但为了保证论文产出,最保险的策略是遵循更成熟的范式,追随更熟悉的套路,套用更标准的模板,虽难免有拆分、灌水之嫌,仍是保证产出的有效方式。但只要其中任何一环出错,即使有意识有能力快速纠偏,也可能再无法满足要求。我自己深有体会。第一年的前半年,我陷入一篇试图综合已有理论的论文中,等到投稿两次被拒后,半年已过。赶忙放下这一研究,将研究重心放在另一个更为集中的问题之上,写作、投稿、接收,四个月一气呵成,十分顺利。但进度仍然远远滞后,再加上疫情,目前已无力追赶。 虽然以上只是基于极小样本(我自己)的一些猜测,但是仍然得以窥见女性科研人员,特别是学术事业初期和育儿期重叠的青年女性科研人员的生存现状。在以上种种显性或隐性的因素积累下,“家庭利益最优化”必然导致女性科研临时工的霍布森选择:不称职的妈妈还是难以精进的科研。无法兼顾育儿与科研,必须“两害取其轻”,恐怕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并且,女性科研临时工的工资收入和职位较低,再一次基于家庭最优解原则,她们又会承担更多育儿任务,从而影响科研进度,长远来看必将影响个人发展,然后又进一步加重差异。 “家庭利益最优化”绝不是最好的解。问题是,还有其他解吗?科研这个行业,套用一个流行词,本来就内卷严重。女性科研临时工在这内卷战争中毫无优势,甚至都没有机会进入真正的战场就黯然退下。那些看起来有益的建议,先疯狂写论文拿到稳定教职再生育,或者先等孩子稍大,无须时刻照料后再精进科研都是无用的建议。我们可以纸上谈兵地讨论这些建议,我当然知道取得稳定教职后,照料孩子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你看食堂里带孩子吃饭的教授可不少。我当然也知道如果孩子大一些不需要时时照料时,就不会太影响科研工作了。可问题就是女性科研临时工的生育期和职业初期高度重合,对此更真实的结局可能是生完孩子,找不到岗位了;拿到岗位了,没法生了。 5| 同一条河流 指责个体总是容易的,你之所以没有顺利完成考核,是因为你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敏锐地纠正科研方向的偏离,没有及时调整发表文章的策略,没有更好地应对突发的疫情,没有处理好一团糟的家庭事务——总之,之所以没有成功肯定是你做错了。但指责体系却困难得多。一方面,适应并融入体系的个体往往没有指责体系的必要,而且可能还会由衷支持和维护体系的稳固甚至升级。另一方面,未能满足体系要求而退出(被迫或自愿)的人,会被认为是“失败者”。此时,自己也多少会觉得这是件丢脸的事,悄悄退出也就罢了。即使试图指责体系某些不合理之处,也常常会被认为是“失败者”的抱怨而无功而返。至于“考核要求是否不符合科研规律”,“课题组是否提供足够指导”,“疫情期间单位是否应给予适当支持和宽容”等,仅仅成为“成功者”纸面上的一道道议题——而局中人早已离去。 伍尔夫有句话说“一个女人想要从事文学创作,必须有钱和一间她自己的房间”。如今,可以将其扩展一下。一个想要或已经生育的年轻女性想要从事科研工作,必须有“钱”——无需为家庭利益最大化做出牺牲,和“她自己的房间”——无需被分割为碎片的大段时间和空间。固然提高科研临时工的待遇是一方面,但大幅度提高社会对女性育儿的支持程度可能是如今更为重要的一环。社会应该容忍(暂且不说鼓励)爸爸们有更多时间参与育儿,即使只是请假带孩子打疫苗、体检;单位也应该提高女性育儿的便利,比如提供哺乳场所,比如提供幼儿和低年级小学生放学后的托管场所。 可现实远非如此。面前似乎是一条大河,河的对岸并不是终点,但仍是通往前方的必经之路。对于女性科研临时工来说,两条线汇集此处。一条是女性的生与育,一条是科研的起步期。生育吧,生育吧!工作吧,工作吧!可在鼓励女性生育和支持女性工作之间,却成为空白地带。之前,这些空白都由个体填补:女博士生可以生育但没有生育保险和补贴,可以让配偶负责;女性申请博士后岗位时被问询婚育状况,可以信誓旦旦说已生育肯定不要二胎;女性一样要加班加点假日无休追赶科研考核任务,无暇顾及孩子的早晚接送午休餐饮日常生活,可以依靠家里长辈或花钱找午托、晚托来解决……于是,本该国家提供的公民福利,本该更为公平的职业竞聘,本该更为合理的科研评价和考核政策,都高度自觉地被转移给了家庭,从而在“家庭利益最优化”的外衣下,压榨着小家庭的钱包、工资职位较低的一方、退休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 我承认我的失败。但是否有一个又一个的像我这样的女性科研临时工,被阻于同一条河流?想要顺利渡过这条大河,那么默认的更好对策是“不该生孩子”——以保持没有牵绊的自由身,“不该顾家庭”——以保持随叫随到的工作时间,“应该用熟悉的套路”——以保证论文更顺利发表,“追求可预见的结果”——以保证不走弯路不出错。你既无法享受生活,也无法享受科研,还要承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诛心指责。有的人有桥,有的人有船,有的人可以精进游泳技术,但顺利过了河的人们啊,我们只是赤手空拳、怀抱婴儿。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0497 次阅读|50 个评论
微小说:无后的烦恼
热度 3 蒋高明 2019-8-27 20:04
微小说 无后的烦恼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芳芳和浩浩是门对门的邻居,打小一起长大,且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班 。 两家都做食品生意,芳芳家开包子铺,浩浩家开馒头店。两家的生意都很红火,整个镇的人都来买早餐。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 “妈,今天老师说班上有重要活动,要早去呢”。芳芳是个好女孩,从不睡懒觉,一睁眼就对正在揉面的妈妈说。 “那快洗刷去吧,抓紧吃饭。”妈妈说。 “今天不想吃馒头了,我要吃咱们家的包子”。芳芳说。 “那不行,还是到浩浩家买馒头吧,听话。咱家的包子是卖的”。妈妈说。 芳芳很不情愿地去浩浩家。那边,浩浩还在睡懒觉呢,他把老师说的事给忘了。芳芳来买馒头惊醒了他。 “妈,晚了晚了!我要迟到了,得赶紧吃饭。”浩浩一骨碌爬起来,抓起馒头就要啃。妈妈立即挡住了。“还是到芳芳家买包子吧,今天咱家的馒头不够卖的。”见芳芳在身边,浩浩妈欲言又止。 浩浩到芳芳家买回包子。两人各自吃了早饭,手拉手上学去了。 几年功夫,芳芳出落成大姑娘了,浩浩也成长为大浩,两人各自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一个在省城,一个在京城。 从小青梅竹马的他俩,自然从无话不谈的好友到谈恋爱,顺理成章地由邻居变成了两口子。两人大学毕业后,小芳到了大浩所在的省城。他们有了工作,还买了房。然而,结婚几年了,却一直要不上孩子。 两家的家长很犯愁,到处为小两口张罗求医,花了不少冤枉钱。小两口也心疼各自的老人。 为了要孩子,也为让老人宽心,他们豁出去了。商量的结果是:如果男方有问题,就让女方找捐精的;如果女方有问题,就找代孕的。但一想到要和不认识的人借精(卵)生育,两人都很别扭。从此,忧愁代替了欢笑。 有一天,小两口无意说出了小时候的秘密。即使大人开始瞒着他们,他们后来也知道了包子馅里有什么,馒头是用什么面做的。但都怕说了让对方瞧不起,就隐瞒了起来。他们还聊到,当年班上卖牛奶的,种草莓的,做豆腐的,养鸡的,也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吃自己家的食物。 没有想到的是,早年昧着良心赚的钱,让他们面临了生育的难题。无后的代价真是太沉重了。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19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不能完全放开生育?
热度 1 chunkexue 2018-9-17 13:28
《实验、测量与科学》 科学的发展过程严格地遵循着一套方法论进行步进式演进,即使最伟大的科学突破依然如此。本书打破了以往认为实验是科学的基础这一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本身的认知,将一切科学建立在测量基础之上,厘清了科学发展的核心规律,为社会领域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2018年上半年中国人口出生数据传出下降较多,因此,媒体上一大波强烈呼吁完全放开生育的声音遮天蔽日,大有再不完全放开就罪该万死之势。很多的批评集中在计生部门上,有建议设立生育基金而遭到网友和官媒嘲讽的,有提出用占GDP高达2%-5%比例的资金来鼓励生育这种荒唐到极点的建议的......作为科学的问题分析,真正关键的问题是: 中国现在如果完全放开生育后果将是什么? 二胎不生何以三胎? 中国人的生育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政策因素,二是生育意愿。生育意愿的影响力远远比过去认为的要大得多。大量符合生育条件的,包括生育二胎条件的人放弃生育,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有大量统计数据和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生育意愿低的首要原因是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太高,尤其是在城市。另外生育对妇女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归根到底还是生活成本压力。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二胎都不愿生、其实是生不起,完全放开生育后就能愿意生并且生得起三胎吗? 更重要的问题是,生育率低会引起的问题是什么?是缺劳动力吗?如果一定要认为近14亿的中国,现在生育率低一点就会比3.26亿人口的美国更缺劳动力,和居然能产生这种观点的人讨论问题纯属浪费时间。生育率低的确会产生的问题是老龄化率偏高。但为什么老龄化率高了就是问题呢?真正的问题又是社保能否平衡。很显然,如果领社保的数量越来越超过交社保的数量,最终有可能使社保会保不住。所以,说白了还是一个钱的问题。但既然是一个钱的问题,如果政府真的能够每年抽得出占GDP高达2%-5%的钱去鼓励生育,把这笔钱直接注入到社保里,最终极的问题不就直接解决了吗?何必多此一举绕那么大一个弯子。另一个实际的动因是生育率下降最终会导致人口总量停止增长,并引起房价下降。房价下降会导致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度下降。那么拿出GDP的2%到5%是什么概念?大约在1.5万亿到4万亿人民币,接近每年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全部。拿出接近整个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去补贴生育,以便维持土地出让金收入,收了土地出让金再全部拿去补贴生育。最初维持生育率的目的可不是这个!实在想像不出还能有比这更加奇葩之极的政策建议。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还是通过维持高房价让全体国民中不生孩子的人去补贴生孩子的人,和设立生育基金向不生孩子的人收钱去补贴生孩子的人一个道理,只是绕了一个更隐蔽的大圈子,并且涉及到的钱数额远远比收生育基金大得多而已。 由此就该明白提这种建议该有多么荒唐、不切实际和出发点的混乱。 如果不能首先解决生活成本问题就去放开生育,结果就会是经济上理性的人丝毫不会改变生育意愿低的局面。所谓的鼓励政策不可能会对减轻生育和养育成本有实质性的影响。如果生养一个孩子每年需要10万,会因为政府每年补贴个2、3千元(况且真能在孩子18岁之前年年都这么补贴吗?)而影响其生育意愿吗?显然不会。但政府有可能拿出10万这个成本一半以上来对全体中国想生育的人进行补贴吗?这种方案实际执行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如果二胎都不愿生,放开生育以后也不可能会愿意生三胎。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就来了:谁会因为放开生育而生三胎?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生育多胎是很不经济的,能够克服这种经济理性而向三胎以上生育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化观念,二是将生育作为宗教信仰的人。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现在疯狂地要求中国完全放开生育真正动机和目的所在。 鼓励生育的人将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总人口占比不断下降,作为中华文明影响力会不断下降的一个理由,这种说法是完全荒谬的。以色列的犹太人数量相对整个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口数量是极少数,但没有人会因此认为以色列就可以被轻视。人口比重对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之内,而不是不同国家之间。因为有国家主权的高度限制,只要在一个国家之内的主要人口比重占主导,相应的民族文化就会占主导。当然,一个人口大国会是成为世界大国的一个重要条件,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早就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的人口总量条件早就绝对不是问题了。就算比现在总量下降2、3个亿也不是任何问题,还是比“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量还要多。难以理解,如果人口总量大到这个程度都解决不了问题,再多1、2个亿又能多解决什么问题?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一国内部,原来少数的 特定 民族人口比重不断地快速上升,并且占据主导的话,那么的确足以改变这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如果汉族之外的某个特定民族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并且远超过汉族人口,的确就会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如果还是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全部限制在两胎及以内,那么很难会有特定的民族人口迅速超过现有的中国民族人口构成。但如果完全放开生育,汉族等人口生育意愿难以有效提升,依然会维持低生育率,证明这一点的论据就是那些鼓励生育的人大量提供的。但有特定生育文化和宗教的人口数量就会真的完全突破一切约束,向每家10个8个的方向迈进。你不可能专门针对人家特定的少数民族去进行生育限制,有可能实现的政策只能是所有民族一律平等。如果完全放开了生育,你凭什么仅仅因为汉族人每家只愿生1个2个,就因此不让人家特定民族的人生10个8个?而且人家照着10个8个去生,名义上还是打着“响应国家鼓励生育号召”的旗号。既然已经完全放开了,你还能怎么办? 欧洲现在之所以在人口问题上陷入极大的被动,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计划生育。白人家庭不愿意多生,凭什么不让人家非白人家庭生10个8个?因此就造成这种恶果: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的人交税,去养活那些整天不干活在家里生孩子的人,最终就真有可能让这些只顾生孩子的民族把努力工作的人群给灭绝了。但如果规定每个家庭只能生3个,这是一律平等的,这样做丝毫不影响鼓励白人多生孩子,但却有效避免了不干活的人去灭绝干活的人的问题。可是欧洲没有计划生育,所以这个问题在他们那里根本无解。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欧洲的民族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陷入原来欧洲占主体地位的人群逐步消失的困局。 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案例其实全都是那些鼓励生育的人大量提供的,但真正重要的是这些问题该如何有效地解决,而不止是提出问题。 中国是有条件避免这种灾难性后果的,现在却有人想把中国也搞成象欧洲那样。 如果要避免在人口问题上犯灾难性错误,唯一的可行途径就是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基调,但可以在数量上逐步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在未来从全面二胎放宽到最终全面三胎,这丝毫不会影响有效鼓励生育,同时又避免了灾难性的不平衡后果。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一点,如果生两胎的问题没解决,放开了也不可能会生3胎,但却让不该生10胎8胎的人获得了国家再也收不回来的权力和自由。他们不仅获得了这种自由,而且通过鼓励生育政策,挤占现阶段国家投入的大量资源。让中国现在努力干活的人创造财富去养活那些整天不顾一切在家里生孩子的人,最终唯一的结果是在中国灭绝占主体地位的汉民族。这种糟糕的结果正是那些鼓励生育的人一再威胁的,但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要让中国向这个方向不可逆转的迈进。高明的骗子,就是一上来会装模着样地告诉你要小心别被人骗了,但却用99%的事实(而不是句句话都是骗人的),加上1%关键点上的误导,让人陷入迷雾。那些鼓励生育的人可能会争辩说,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汉族人口在新生人口中占比偏少。但也正是这些人提供了证明说因为生育意愿的作用力, 即使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生育率也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下降。那么这也就证明了正是因为中国有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才没让任何民族生育太多,使得不同民族间的人口失衡没那么严重。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在汉族人口因经济发展导致的生育意愿大幅度下降过程中,特定民族还是照着10个8个去生,那后果就会比今天严重得多。今天中国所要做的事情是所有中国人的生育政策一致,中华民族的困难需要大家一起承担,所有中国人一律平等,而不是完全放开生育。 尤其是在境外敌对势力极力挑动中国民族间矛盾,大量利用宗教来为中国制造麻烦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放开生育,境外敌对势力必将利用宗教力量鼓动中国特定民族开足马力生育。对此人口武器攻击的危局不要心存任何幻想。 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 从长期来看,低生育率是否会对中国造成威胁呢?有一个鼓励生育者经常提的所谓“低生育率陷阱”理论,认为总和生育率一旦降到1.5以下将不可能再回升,即使鼓励生育也不可能成功,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生育率降到1.5以下还能通过鼓励回升的先例。因此认为中国现在应该赶紧放开生育,甚至现在完全放开并尽最大努力去鼓励可能都已经晚了。所以现在就应该放开生育,并且立即转向鼓励生育。 首先要清楚地指出一点,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就如同说人一定会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没有任何人能够违反这一点。但现在我手头上有一个长生不老药,如果你不赶紧吃下去,就会错过这最后的机会。宣传“低生育率陷阱”理论的人,就是 这样 一批卖长生不老炼丹药的人。 其次,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要被只谈“规律”却不谈因果关系的人搞懵。为什么会有低生育率?原因无非就是人们因生活成本压力导致的生育意愿低,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生育意愿就会一直低。那怎么才能解决生育意愿问题呢?它显然不是通过鼓励生育的任何所谓“政策”可以解决的。因为政府提供的补贴幅度 有可能 解决的问题,就不会成为显著影响生育意愿的原因。能影响生育意愿的,一定是这个成本达到占其总收入相当大的比例。任何国家政策怎么可能提供占一个家庭总收入显著的比例来鼓励生育?这个负担是任何政府不可能实际承受的。 那这个问题是否就不能解决了?当然不是。生活成本之所以太高,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导致房价等上涨超过收入上涨。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人口总量过多导致对土地空间的压力过大,使得无法通过大量土地开发来缓解房价的压力。房价是影响生育意愿中的最主要成本因素。当人口总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房价处于不断下行通道,最终就会使得养育成本在收入可承受范围之内。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生育率回升的事实也显著挑战了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理论。 转引自“靳永爱:低生育率陷阱: 理论、事实与启示”《人口研究》,2014年1月。 这个研究并未完全深入到各国内部去分析,其生育率上升是因为所有民族共同的行为,还是因为特定民族生育文化造成。所以这些生育率上升的原因并不能排除是特定民族生育率过高造成的。但像日本等文化相对单一的国家,其生育率的回升更大可能是与特定民族无关的普遍行为。这主要并不是日本鼓励生育政策所致,而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房价等成本下降带来的。 人口有其自然的规律,不可随意去折腾。中国现在人口总量过大,人们生育意愿低是必然且不可短期内改变的。等人口总量逐步下降到一定程度,与自然资源的约束矛盾缓解,生活和养育成本就会相应下降,生育意愿就很自然地会回升。但对非理性的极端生育意愿,和已经出现极为严重的总量与资源的矛盾,就必须要用人为的计划生育去调节。当这种矛盾下降,调节力度又可以放松。当年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认为这是一个永久性且不变的政策,当时一胎制设定的时间长度就是30到40年,此后如何做当时并没明确,只是提到“可以采用不同的政策”。从现在事实来看,政策不断调整是有必要的,但中国绝对不可以完全放开生育,总结起来原因如下: 一是人们生育意愿低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口总量太大,与资源矛盾过大造成的。放开了出生得越多,这个矛盾只会更大。 二是如果不愿生二胎,放开了也不会愿意生三胎。中国耕地支持的最大人口总量在12亿(参见汪涛:《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所以,在中国人口总量渡过峰值缓慢下降到12亿之前,中国难以放开土地供应以供生活居住等之用,生活成本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不可能有效回升,什么鼓励政策都没用。大量提供这些证据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鼓励生育的人。只是他们仅以这个理由盲目地鼓动放开生育限制,却不知道在人口总量与环境矛盾没有解决之前,鼓励生育的政策之所以完全不起作用,原因就在于人口总量太大,导致生活成本过高所致。因此,在中国人口逐步下降到12亿之前,别奢谈谈什么鼓励生育的问题,全是不可能有实际效果的白费功夫,白花资源,不如把这些钱直接补到社保里去。正是那些鼓励生育的人为我们极为充分地提供了证明这一点的大量证据,他们只是没搞清楚这些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而已,原因何在,他们如果不是真的不理解,就是故意不求甚解。 三是最关键的,放开生育后因特定宗教和文化原因突破资源大力生育的人,不仅导致理性的人更不愿意生,而且会使中国人口总量与资源的矛盾永远不可能得到缓解。这个结果是极为糟糕的,它将使理性考虑问题的人生育意愿永远没有回升的希望,但那些生10个8个的却永无止尽地不断挤占本已稀缺的中国资源,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其实就是现在大力鼓励放开生育的人唯一指望的结果。请读者一定要明白,如果支持完全放开生育, 你 就是准备自己辛勤工作创造财富去养活那些整天不干活在家里生孩子的人,并且让这些人最终灭绝掉努力在中国创造财富的人群。“人口不是负担也是资源”这没错,但那要看是什么样的人口。因犯罪被关进监狱的人口显然就是社会的负担而不是资源。因此,如果不具体地去解决大量涉及人口各种结构的极度复杂问题,只是抽象地谈人是负担还是资源有任何用处吗? 四是由于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不断补课和追超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长期遇到的问题 只会是如何解决大量就业的难题。仅仅从农业生产来看,美国20世纪80年代农业劳动生产力数量就已经低于300万,而中国现在耕地数量低于美国,农业劳动力还有2.1亿多人。50 年内无论劳动人口如何下降,中国仅仅是靠30年前的传统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转移这2亿剩余农业劳动力都需要至少20年时间,更别提现代的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不可能存在劳动力数量缺乏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只会使劳动力的剩余情况极大地加剧,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都大量出现劳动力的剩余问题。连快递小哥、码头装卸这样工作都在被无人码头、送货机器人等替代。有些人压根儿就不是搞这个专业,也从来没研究过人工智能、妇产科出身的所谓“人口学家”,居然信口开河地宣称“人工智能的发展或会增加就业”。不能因为宣称了自己是所谓的“人口学家”,就什么问题都可以不做最起码的科学研究功课就敢来胡诌几句吧? 五是社保问题只能通过更高效率的经济发展解决。如果放开生育,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只会突然加大当今这一代人的抚养率。老的或许不一定要靠小的抚养,但小的肯定得父母抚养。一代人“四二一”并不可怕,不可能永远这样。最可怕的是就在这一代人身上“四四二二一一三四”的问题:一对独生子女夫妇养育八个爷爷奶奶,四个父母,再加三到四个孩子,让这一代人怎么活下去?人口结构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中国有充足的人口总量支持这个过渡尽可能平缓。人为地折腾却会让中国人口问题永远无解。 好不容易让中国人口总量问题缓解下来,为什么老是有人想来折腾中国人!?今年还没有最后统计结果,即使生育率真的下降较多,也是对应于25-30年前中国执行严格计划生育带来的生育人口基数有一个快速下降所致。当进入之后计划生育长期执行期间的稳定期,生育率又会稳定下来。中国人口总量由于发展惯性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现在还在大幅度地增加,每年7亿多吨粮食消耗量中有1.2亿多吨是要靠进口解决,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将是长期存在的。在中国确定渡过了最危险的峰值人口期之后,再进一步放宽人口限制,让人口总量平缓下降,并且逐步达到12亿的粮食极限人口总量。因此,现在人口出生率低一些,总量增长慢一些并在不远的将来进入下降通道是天大的好事情。然后可执行的全面三胎应当是中国相对较长期内合适的人口调节政策。即使未来中国在合适的时机鼓励生育,也应当是在全面三胎以内鼓励,而绝不应轻易采取完全放开的政策。 如果 不想让整天不干活只在家里生孩子的人把干活的人资源都给占了,就该牢记这一点。 作者简介: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奠基人 著 作: 《实验、测量与科学》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纯电动:一统天下》 《生态社会人口论》 《通播网宣言》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 即将出版 )
个人分类: 纯科学|10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孩子是所有职业女性面临的一大挑战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8-8-30 08:51
生孩子是所有职业女性面临的一大挑战 蒋继平 2018年8月30日 最近科学网在热议女博士生孩子的话题。 这个话题是由在读女博士李晓姣首先提出来的。 她在文章中提出了女博士生孩子的困境, 决定不会生二胎。然后, 有两位博导也对此话题发表了个人看法, 一个是李明阳,另一个是张海霞, 都是名校大教授, 一男一女。 这两位博导的意思是, 在读女博士最好不要在读博期间生孩子。 他们的意思是, 在读博士期间生孩子, 必然会影响到科研和论文的进程, 耽误毕业的时间, 对本人和导师都不利。我看了这些博文, 觉得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过, 作为一个局外人, 既不是女博士, 也不是博导, 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对这个话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以起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首先, 我想请教各位读者如何看待女生生孩子的最佳时期:1. 初中阶段, 2. 高中阶段, 3. 大学阶段, 4. 研究生期间, 5. 大学毕业后任职期间, 6. 研究生毕业后任职期间。我个人认为, 以上6个选择中, 前三个是不适合女生生孩子的时期,最后一个也不是理想的生孩子的时期。 这是因为女性生育有一定的最佳年龄, 过了这个最佳年龄, 对孩子和母亲本人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 所以, 我认为女性在研究生期间和大学毕业后不久生孩子是最佳选择。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性决定的, 是苍天的安排。 其次, 我要强调的是, 生孩子是女性的天责, 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责任比任何其他责任都意义重大。 没有孩子, 就没有世界的未来, 人生也就毫无意义。 所以, 生孩子是女性的神圣权利, 是合天意的行为。 因而, 女性在认为自己最适合生孩子的时候, 选择怀孕生孩子, 是属于天经地义的事, 所有的其他事都要让位于这个选择。 再者,女人生孩的经历都是一样的, 要怀孕, 要生产, 要喂奶, 要照料婴儿, 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责任和负担。 可是, 这不是女博士的专利, 所有的女性都面临同样的挑战。 女博士只是职业女性的一个部分。 要是只说女博士有这样的困境, 那么, 那些女老师, 女医生, 女性科研工作者, 她们在任职期间怀孕生孩子就没有困境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女老师在生孩子期间不能上课, 她教的学生怎么办?当然, 学校可以请人代课, 那也是一个大麻烦, 难道不是吗?女医生也是如此?要说等拿了博士再生孩子,那么, 拿了博士, 当了教授, 生孩子还得请假, 她带的学生怎么办?所以, 不用多说, 道理很明显, 生孩子是所有职业女性面临的共同挑战, 不是女博士们的单独困境。 导师们从个人的利益出发, 要求女博士在读期间不生孩子的想法是既不科学, 也不人道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女博士们因为学业紧张不愿意生孩子的想法虽然出于无奈, 但是也是缺乏远见和与困难做抗争的毅力的表现。 一个优秀的导师, 应该照顾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为学生作出最佳的综合平衡, 而不是只顾自己的项目和名声。 要是一个导师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课题, 在招收研究生时就应该考虑到不找女研究生。 难道这点很难做到吗? 你找了女生, 她在最佳生育年龄, 你为了自己的利益, 要她主动放弃这个最佳机会, 你觉得对得起你的学生吗? 当然, 作为一个女博士生, 即使生孩子也不能借口放松研究和学业, 要尽最大努力来弥补因为生孩子带来的学业上的耽误。要想到, 既然其他职业女性在上班时可以怀孕生孩子, 为什么读书做实验的研究生做不到呢?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11546 次阅读|23 个评论
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3 终章|群像
热度 9 woshixuxudemama 2018-8-27 20:40
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我不知道。 不过这里有很多原本立志于做科学家的女博士们, 在生育这件小事前苦苦挣扎,狼狈不堪。 一直以来,女博士这一群体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多是另类且模糊的。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但更多的还是不了解。 女博士常常自嘲。偶有倾诉,就像一颗小石子,轻轻投进江河,足够幸运的话,还能听到一声响。 大多数修炼出关了的人,既然已炼的无坚不摧,也不愿再磨磨唧唧如祥林嫂般将脆弱往事重提。而一波波新入场的人,如果低估了现实的严酷,则稍有不慎就从踌躇满志落得个身心俱疲。 我的两篇文章,第一篇姑且算抱怨,第二篇斗胆提了些诉求。这一终章篇,搜集了评论中50位活生生的例子,作为 身处生育泥淖中的女博士群像 。 当你觉得某人经历没有代表性,现状没那么残酷,后果没那么严重时,可以看一下这千人千面——真实的状态远远比想象中复杂、多样。 希望每一颗小石子,都会泛起涟漪。 1. add : 跟我惊人的相似,我怀孕6个月博士入学,2015年1月儿子出生。博士经历了导师苦苦相逼,连试剂的帐都报不了,最后没钱了自己打算跳楼以告世人,几经波折转了导师,博四12月开始做实验,要不是孩子就没有今天的我,博五的我仍然在努力。 2. Linger : 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讲讲我的经历吧。大学本科毕业后因为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几经折腾到27岁结婚以后动了考研的念头,那时候MBA刚兴起,于是就报考了。考完发现怀孕了。于是休学一年把娃带到10个月大离家几千里去上了全脱产的MBA。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北上广深,我却因为老公和孩儿不得不回到原来那个城市(超级不爱的城市),还好,进高校当了老师,实现了转专业(从工科转到了管理学)的愿望。当时进高校是做好了考博的准备,按照学校合同三年后开始准备,却在临考前几个月得知父亲患了癌症。于是为了多回去陪陪他,弃考。第二年,为了不耽误养育孩子,报考了本校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之后开始了攻博的日子,与此同时,我还要任课,当班主任,评副教授职称。忘了补充一句:自从我进高校以后,学校就开始从原来那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我和老公就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孩儿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在新的城市将她从小学六年级带到现在的高三,成绩还不错。言归正传,博士读了五年终于毕业,中间经历了什么都不想干,想出家做尼姑,以及老公一回来就吵架到崩溃的低谷期。 现在人到中年,身边也有比我小一两岁生二胎的。他们问我为啥不要,我听了只觉诧异,好笑。 就是这样,没有过不去的坎,这年头女人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想做一个家庭与事业兼顾的女人,更难。至于二胎,去他奶奶的! 3. CYZ : 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医院检查确定怀孕。博士读了五年半,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一边读博士,情绪崩溃无数次,时刻觉得自己要猝死。答辩当天,秘书宣布同意授予学位的瞬间,我在答辩台上泪如雨下。五年的奔波和痛苦折磨,无法向人明说。 4. 茂识: 还有我们学医的,很多医院都是规定怀孕要排队,没轮到你你就不能怀…… 5. A : 化工的女博士还要考虑避免有毒试剂侵害身体,还指望备孕期不接触那些毒物,可在这之前还要拼命完成科研任务可以保证如期毕业。。。掐指一算,留给自己做实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是否该早早滚回实验室了?。。。 此外,我已经可以想象自己怀孕后担心自己肚里宝宝会不会受化学品危害的心情了。。。哎!好多无奈。。。 6. 夏绿欣欣: 我是女性,也是在读博士,读博期间生了二胎。家人很支持,自己也愿意承担艰辛。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看透世间炎凉。谁要是在旁边说风凉话,唧唧歪歪,设置障碍阻挠我实现梦想,我顶他个肺。 7. 丽云: 我是理工科硕博连读5年,第三年生的孩子,生完孩子喂奶半年,爱人斥巨资在学校旁边租房子(北京),一边上学一边带娃……,家里老人超级给力的跟来承担大部分家务,然后顺利以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按时毕业。现已留京工作,忆苦思甜吧! 感谢导师,感谢家人的帮助和支持!更感谢努力的自己! 8. XYH : 太有体会了!怀着娃写SCI,还要看导师脸色。生完娃写论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神经衰弱! 虽然有生育险,但无法在上学地方享受,保胎生产全自费。 十几年工龄没享受过生育假、哺乳假和生育险,因为我在读博士! 博士毕业后几年下来成绩寥寥无几,领导给你脸色。不是写不出来,实在忙不过来。孩子要教育吧,不能全交给保姆,是SCI职称要紧,还是娃成长要紧。 工作已经拼尽全力尽职尽责了。每天24小时在单位和家庭奔波,出差结束从来不多呆。娃两岁以内娱乐社交缩减几乎为零。 有人问,老人呢,双方老人都七八十了,等着赡养。 好不容易娃要上小学了,可以不亦步亦趋的跟着了,我就要有点自己的时间了,你让我生二胎,社会给我什么保障?单位给我什么呢?会因为生二胎给我留个职称位置等我晚点评吗? 9. 二手木匠: 读博期间生孩子导师都能理解,不会抓你干活的,水过了论文能顺利毕业就行了,也不是所有博士都去做科研的,毕业后找个高校,带带娃,教教学,生活不挺美好吗?有精力再考虑生二娃,把自己身体调理好,所谓的最佳生育年龄也可以延后。 10. 胡玉: 深有感触,我是暑假生完孩子,9月份就开始带着孩子读博,在学校旁边租个房子一边上课一边带娃,这样持续到孩子一周岁,迫于老板的压力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了,现在想想那时为什么不先休学一年? 现在马上博四了,希望明年年初能顺利毕业。 11. 蓝樱雪: 当时读博导师直接说了可结婚不可生育,所以毕业后结婚。两次莫名自然流产(至今未查明原因),第三次怀孕倒没问题,就是遭遇妊娠剧吐,住院二十天,出院赶上开学,一直上到生孩子,中间还把国家项目的结题报告写完上交,一遍忍着恶心一边写报告的滋味至今不想回忆。修完产假上班,一学期四门课还有两门新课,结项通知下来,再写本子报项目,睡眠严重不足。给我再多补贴也不会生二胎了,家里老人年纪大,入园前孩子怎么带?工作绝对不会因为你生了孩子有丝毫减量。全是问题 12. yapin 。: 博士毕业28岁,到没有科研条件的高校工作,因为博士期间身体被透支,第一次怀孕就自然流产了,第二次怀孕又见红,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月,然后跟每个孕妈一样怀着期待和美好正常工作上班,第二年生了孩子,开始了宝妈模式,结果被莫名的考核扣掉一个月一千块的博士津贴,背着博士不科研的罪名不得不外出博后,还得拖家带口,就这样还要二胎干嘛?虽然我不在乎扣掉的工资,我也想享受生活,但谁愿意博士毕业当一个正儿八经的家庭主妇? 13. 晨曦: 和作者惊人的相似,28岁入学,29岁怀孕,30岁生孩子,生完孩子迫不及待滚回去开始做试验,写论文。每天的日程是早八点到晚9点,中间穿插喂奶(在单位家属院住),哄睡觉,11点继续,到凌晨3点睡觉,期间还要喂奶若干次。期间经历了孩子不跟我,我和孩子一起哭,公婆帮带,但是我回来也抱着不松手(呵呵),心理各种内疚等各种情况。总算连滚带爬,四年半毕业。现在想想都佩服当时的自己。但是,生二胎,算了吧,实在不想再来一次! 14. 烟波: 博四,马上博五,带娃的时候觉得还不如自己去读书,折腾一个孩子读书比让自己读难度高多了!二胎,父母苦笑,不要不要! 15. 蔚然猫: 高校全职青椒,今年9月博士入学,同时怀二胎过几个月生,现在手头两个科研项目正在写论文。我觉得其实如果身体素质好的话,孕期不会太难受,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 16. 孙林 Zoe: 本人博二女士一枚,我们夫妻都很喜欢小孩,周围有人在说,博士期间生二胎多好啊!可是,第一胎严重过敏,好不容易战战兢兢拉扯大,各种噩梦历历在目,家中也没老人可以搭手,实在不敢赌一把再来一次。而且,第一胎的时候我老公当时写博士论文,带娃和写论文,累到尿血……还是珍惜生命吧 17. 诗因: 心有戚戚焉读博期间生孩子按期毕业的我经历了什么,不堪回首,既想陪孩子又要做课题,分身乏术只能说如果想要做个称职的好妈妈,博士期间还是别生了,能接受把孩子直接丢给老人扔老家的除外 18. 豆豆鱼: 我博士毕业恋爱结婚一胎二胎,整整就是五六年,虽然我们单位要求不高,但是明显感觉到怀孕带孩子给自己的科研带来的耽误,单位并不会给你降低评职称的条件,不会因为生育多照顾一分,女博士实在不易 19. 亮亮-LI: 我真幸运,今年9月入学,5-6月份的时候,我的导师(女老师)就跟我很认真的说,要孩子赶早不赶晚,现在回去就抓紧要吧!我的导师很能理解我们。 但是,经济方面压力确实大,跟工作的女性比,女博士确实享受不到生孩子的生育险等等的补贴。 20. 赵亚琼~升升: 看了太心塞了。28岁开学博二生,刚刚结婚,面临要小孩还是继续好好学习的尴尬境地。婆婆得了癌症住院化疗无法照顾孩子,妈妈还没退休也不能千里迢迢去帮我看(学校和家三千公里的距离),而且老公家人之前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住房这样的好条件,我们两个人贷款了四十万,这样的前提下真的很难再承担生育孩子的重任。但是如果等到毕业再规划就步入大龄产妇和未育找工作的尴尬境地。想到这种种恨不得当时不走入博士的圈子,其中的纠结心塞真是难以言明。 21. 長頸鹿: 文科生,学渣体质,博三期末娃出生,博五回校冲刺,博六毕业。一直很想要二胎,无奈想蹭国家的生育福利,未敢轻举妄动。生娃就如课题项目,前提是:经费充足,课题成员给力,可以进行第一胎的生育工作。如若进行第二胎的生育工作,请再次确保经费的充足和课题成员的积极性与可利用性。说这么多,主要是告诉未婚的小姐姐们,还是努力找个有实力的夫家吧,不然就只能把自己锻炼成三年毕业生娃拿课题的超级女博士了…… 22. 局外人: 87 年工学女博士,天资一般,唯有努力。14年博三生子,15年博四按时毕业到了高校就职。17年生老二并评上副高。其中心酸无助崩溃自己体会。科研家务怎么平衡也是一直处于焦虑之中。但毫无疑问就我而言如果没有孩子家庭,我的事业会做的更好。 23. 晓丽: 一个生过二胎且按期毕业的女博士,以过来人经验和教训说,如果不是超人且心态超好,真的是很难兼顾,只能是两耽误,几年下来老了许多。 24. Jun : 边工作边读博士,时刻在工作,生孩子,放弃学位中纠结挣扎,就在准备放弃学位就那么在工作中混吃等死时,意外怀孕,因为一位老师对我说要让宝宝为自己的妈妈是博士而骄傲,挺着孕肚熬夜大论文,每晚都是宝宝在肚子里各种翻腾熬不住了才休息,然后挺着硕大的肚子答辩,现在娃两岁,学位到手,中间艰辛和心理承受的各种压力不说了,二胎……不可能!累就一个字!!! 25. 文红: 我在美国,俩孩子妈妈。36岁生第一个孩子,那时还是博士生,学生保险都给覆盖,但也是孕吐厉害还要去外地开会,做报告怕吐在大家面前就端着冰水上去;孕期完成了千页的论文初稿但运动不足孩子难产,破腹产导师也只允许休息四个星期,为保持母乳背着泵奶器去学校,孩子五个半月老人走了就送托儿所,孩子这边哭闹不止生病不断~我那边准备毕业导师对论文一页页讨论质疑修改,常常晚上改论文到半夜要休息了孩子又开始哭闹~要喂奶要换尿裤要哄睡,头发大把大把的掉,眼睛每天都是血红。怀第二个孩子是做博士后期间,先生在外州,我带着两岁多的老大怀着老二老板还逼着文章,身边没有人帮忙也这么挺过来了,40岁时迎来了儿女双全。难吗?很难!艰苦吗?真艰苦!可是只要你对自身有要求你就必须努力~只要你对生活有要求你就必须付出。我现在50岁了在高科技领域做研发,回到家看自己一对儿女那种心怀满足和希冀,无以言表。我身边太多的博士妈妈们几乎都是两个孩子,很多在异乡生育没有老人帮忙,都快乐的生活着,其实路只要踏实走过就没有那么难。 26. 刘婷: 经历过之后深有体会。不得不感叹,高校对于女博士生育方面的政策真的是极度欠缺。买的保险不包含这一块,学校公费医疗不管这一块,各种政策涉及到博士怀孕就是空白,哪怕明文规定什么什么不行,都比空白强。PS:一切自费,却每个月只有2000块。我总觉得生活和科研或者工作一样重要,但为什么涉及到这一块是空白! 27. 瓶子: 博士毕业后要孩子一样悲催,工作后,基金,职称,考核,样样逼疯人的节奏,博士在读可以延期,但是工作后哪有延期之说?生一个孩子已经是极限了。。更别说好好养大。。我深深记得自己4个月产假休完了,天天一大早上班,晚上起夜喂奶哄孩子睡觉,困的想大哭一场的状态。 28. Lina : 女博士还能结婚?已经很厉害了好吧?还生娃?你是要上天? 感觉是社会歧视造成的,剥夺女博士的生育人权。我34岁生一胎,之后答辩毕业,打算过三五年生二胎,真是要见缝插针。其实高学历圈里很常见,跟博士正相关但不限于博士。我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怀孕时完成的,没啥问题。老公超级奶爸,我也无后顾之忧,幸运! 29. 富饶 樱桃茉莉: 我是70后,29周岁博士毕业,入学前已被告知不可怀孕;实际生育年龄35周岁。所以,我觉得您还是幸运的吧。 30. 郑璐: 至少能生孩子,对于一个不孕不育,不了孩子的女博士来说,只要能生孩子都是幸运的。86年,在决定生孩子之前,一切都很顺利,保研,硕博连读,顺利毕业,顺利工作,然后等几年后。准备生孩子的时候,发现怀不上,然后毅然相信科学,做了试管,两次胎停,生无可恋,所以,对生了孩子,特别是博士期间生了孩子的人。除了羡慕就是羡慕。后悔自己把生育推到了如此困境。 31. 珊珊: 博士二年级开始打酱油,三年级生了娃,论文都是暑假做的,28生了娃,后来去开一个培训,一屋子女博士,娃都嗷嗷待哺,我简直庆幸当时早生了娃,28好像也不算早。 现在38,美国回来带了老二,回望来路,我觉得娃比学习重要多了,比工作也重要。我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女博士…… 不过现在还不错,在高校打酱油,不想做科研,就努力上课呗,运气好,拿了个省赛第一,瞬间成了别人眼中的厉害人物,各种辛苦只有自己知道……那些个无数娃睡了才开工的夜晚 32. 陈小洁: 27 岁博士毕业,29岁快30岁时候生娃,无妊娠纹,不显怀,超快顺产,生完恢复很好,现在娃11个月,像我,躺在我怀里,很乖很乖。对了,我有一个好妈妈,妇幼技师,她帮我带了快一年的宝宝,宝宝很健康。 33. 婷: 同84年,14年生娃。 稍微好一点的是写博士毕业论文准备答辩的时候怀孕的(不过学生物的,让我做实验期间怀孕我也不敢啊)。 生完歇了半年,期间产检生娃全自费,因为当时规定只能自己有生育险才可以领各种补助,老公的生育险没用。然后做博后,科研做得很水,老板也各种歧视,没啥好说的,摊到个常常夜醒十几次的高需求娃我白天真没啥精力,真的直到3岁半过了才开始慢慢好起来。当然你也可以说为啥不把娃丢老家给老人?拜托,我读博士不是为了让娃做留守儿童的!再生一个娃?开玩笑么?!除非真不想再干这行了 34. 贺静: 我也是读博士期间意外怀孕生子的目前还在延期中……经历好像,哈哈啥也木有,还得傻傻的学习,学不进去还焦虑,娃娃早产一个月,剖的,还吓得要命!目前娃娃健康,自己在苦逼的写论文,刚投入进去,娃娃找妈妈吃neinei。 35. Rosa : 博士毕业那年生的娃,发作的时候问医生能不能晚几天生,我要改论文。生完用笔记本在床上改论文,接着马上预答辩,坐月子期间等盲审结果,然后正式答辩。生产费用完全自理,学校没给报一分钱,那时候还没二胎政策,找工作可以直接说没有生育压力。好歹都顺利过来了。 36. YY. Du : 不光是女博士,女博后生娃也是战战兢兢,羡慕那些可以正大光明怀孕休产假的工作。那些孕期出差,熬夜改论文的痛苦都经历过,哺乳期出差背奶也是难忘的经历,做了妈妈就要内心强大。 37. HydroZXB : 博士毕不了业的 工作两年,大宝孕4个月考博,生完大宝4个月去上课,博一拿了省基金,博三拿了国家自然基金,到博六国家自然基金结题也没毕业 现在已经第九年!毕不了业了 现在二宝快14个月了! 可能是在职读博,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没有拼劲全力!SCI论文不够其它都做完了!遗憾有! 看见两宝,还是有点成就感!现38岁了,养二宝感觉重生,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 38. 林涛: 当我看到了这句话时“在我学业不顺而周期性情绪崩溃时,看着笑嘻嘻跑来找妈妈抱抱的孩子,自己却因为内疚和茫然嚎啕大哭。”我泪如雨下。我自己是博士生,夫人博士期间生产,养孩子的重担也在她身上。很不容易! 39. 阡陌: 国家的政策确实应该在这一块补充,我也是博一下学期怀孕博二上学期生产,休学一年,正常的话可以领4年补助,因为休学一年,学校竟然只给我3年的补助,气死个人,学校还对延期的博士不给住宿,真的是在种种逼迫。本有一颗追求科研的心,学校给提供的条件让我心灰意冷,只想着赶紧毕业,够毕业就好,但愿能够顺利毕业吧。女博士真的太不容易了,有家室的费精力,单身的愁嫁人。抱抱~ 40. Terrance : 果然是博士,有理有据有文献 我老婆博士毕业后怀二宝,高龄孕妇,居然整个妊娠糖尿病出来,每餐餐前都要打4单位的胰岛素,太不容易了。 41. Meteor : 我也是读博期间生的娃,博士一年级,考试期间遇到见红,不过没听医生的,没去躺着。博士一年级快结束时生娃,随后半年两篇文章录用。没有保险,老公那里也没报销,全自费,还好顺产,费用较低。当时博士一个月249元多一点,开销全靠老公,还好奶水好,孩子没吃过奶粉。孩子大些,不吃奶时,爷爷奶奶帮带。四年三个月博士毕业,也还算正常。若问辛苦吗,我只想说,感谢家人的支持 42. 王芸: 我38岁怀二胎,读博二,真是高龄中的老人。现在待生产还要陪伴8岁的大宝。常常会焦虑失眠和指责自己在学业上做的不好。可旁人会说我不够坚强,情绪不够稳定,说选择读博是自找的。亲爱的妹妹也会指责我读博也这样,怀二胎也这样。写论文是什么?我现在只是在坚持看论文,导师基本不管,他也不懂!我也会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家庭、工作和学业都处理好。未来还将长时间处于时间和惶恐不安之中 43. 段慧玲: 也是工作两年辞职来读博的一名在读女博士,深有同感,孩子现在10个月大,我准备进入博士第四年。幸运的是我有一个特谅解人的导师,遇上此导师,真是人生荣幸!赶紧努力!!! 44. Catherine : 对于每天接触丙酮,以及各种染料的我来说,怀孕想都不敢想。硕士的时候我还不带口罩和手套,现在?手套大褂,口罩眼罩,能有的保护措施通通带个遍。即使这样儿也不敢备孕,怕生个身体有缺陷的宝宝,怕宝宝喝的是带丙酮味儿的母乳,怕明明没时间陪伴宝宝却在导师眼里依然是个不务正业的游手好闲之徒。就像懂事时候知道自己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产物时觉得这个政策不合情一样,觉得强迫生二胎真的不合理呀!鼓励归鼓励,哪里有强迫的道理。换句话说:技术移民也有可能是在这里活不下去了。 45. 高小青 (Xiaoqing Gao): 我们的经历好像。我本科毕业于工科院校,毕业后有一个国企稳定的每日7小时的工作。由于觉得工作像养老,两年后辞掉工作考研考博。在博一怀孕,休学(化学工作者),经历过退学风波,四年半毕业。宝宝八个月大时我们骨肉分离,经历过没有paper毕业无望的绝望。而今,一个人带着小宝,左手科研右手娃。两个都是真爱。二胎是万万不想的,我们不是为娃活着的。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觉得人生不易。所有的逆境都是财富,在千锤百炼中你会更加从容与坦然。如果你能遵循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人生可能会更加圆满!最后,愿天下的妈妈都不要经历骨肉分离的苦楚。 46. 长河: 这两篇系列文章都看了,作为男博士我也很有感触。我也是工作后又回来读博的,老婆博士先毕业,工作后要的宝宝。本以为生育这个事儿不会影响我的论文工作,结果表明我太天真了。光是夜醒和哄睡就足以让人崩溃,这个真的是只有过来人才懂。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和老婆一起坐月子,带孩子,现实的困难一起扛。虽然遭到一些身边人的不理解,但一年多来,总算是顺利,儿子没磕没碰没掉下过床,吃饭没噎到过也没啥病,孩儿妈健健康康母乳喂养没有乳腺炎,精神状态和身材和生产前没啥区别,安安稳稳的也就不求啥了。至于不利影响嘛,我的确是延期毕业了。不过,不就是多读一了年,毕业时刚好35完美错过青基了嘛,多和企业合作,多干几份兼职,自己赚那二三十万做科研,将来争取一下面上,这也不是没可能的。现在我想通了,有了孩子,就是让我认识到生活不易,我争取笑着迎接挑战,给我儿做个榜样。总之,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必在意育儿这几年,只要活着就有翻身的机会,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那。 47. 陈丹: 博士期间自己每个月可以拿到的钱就很少,生小孩避免不了的延期,少钱。经济和心理压力不是一般的大。生,肯定是要的,什么时候生,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事情。刚刚毕业的大龄未孕女博士,就业的时候也会遭遇歧视,公司心知肚明你马上就要生小孩的,也不敢委以重任,肯定优先招聘已经生的。 左右为难,顺其自然吧。不可避免的困顿时期。丈夫和家庭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楼主还没有提到的一点是,错过生育黄金期的大龄女博士,很多遭遇怀孕难,怀不上的困境…… 48. Catherine : 讲真,我也就是喜欢逗小孩,还没有想过生小孩。这个事情怎么也是在我实验做的差不多三篇文章都有眉目以后才考虑的事情吧。其实奇怪的责任心让我做不到不负责任的扔下手里的实验心安理得的怀孕生子,目前拼命想要做好手里的实验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奈何,即使没有生子这回事儿,实验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 49. Zhai XD : 我已博士毕业8年了,博一第一学期中生下第一孩子,没有享受过任何津贴和补助,孩子过了百天,孩子上交给爷爷奶奶带着,每天很拼,按期毕业,当然,非常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人非常好,只说了一句话:快回去待产吧!毕业时孩子快3岁了……到地方高校上班,二胎政策放开后,从没想过生第二个孩子的我,生了第二个孩子,依旧幸好有爷爷奶奶帮忙,我得以边工作边带娃。工作尽量做好,娃尽力带好,一边哄着老二,一边听老大背课文是日常,爷爷奶奶也需要休息,而我却不能,工作结束就赶紧带娃,说实话,如果没有爷爷奶奶做坚强后盾,我们根本不敢二胎。老公也是很体贴的那种,否则早就抑郁了 50. Miss Cat : 医学女博士一枚,专硕学博,中途没有工作过,30岁毕业。因为身处国家制定医学生规范化培训的过渡期,当年专硕毕业没有规培证,现在毕业了要重新规培。规培年限2-3年,工资低得可怜不说,关键还没有婚假产假,缺多少补多少。如果规培期间生孩子,规培可能要延期,而没有规培证不能考主治,所以生孩子又会导致延期考主治……一把辛酸泪,已经过了最佳生育期了,一方面鼓励生育,又没有给我们应有的假期,站在这个尴尬分水岭,该如何抉择? 人们在问:“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也许,这篇文章可以提供一种答案。 注:系列文章中的女“博士”包括在读、退学和取得学位的,也包括取得学位后继续科研道路的博士后、副教授、教授等。按照习惯叫法,不求精准。
个人分类: 柴米油盐|2370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2|我在诉求什么?
热度 13 woshixuxudemama 2018-8-25 07:10
前情回顾 8.21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女博士的生育困境|为什么我不愿生二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4477do=blogid=1130374 ,发表在科学网博客上。后博客头条,又转发至科学网微博和公号,然后又被募格学术转发。每个转发都引发了一部分讨论。 写作之初本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人关注,我去看了一下各路评论,然后从以下来源各摘录了一些典型评论。 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4477do=blogid=1130374 科学网公号 https://mp.weixin.qq.com/s/_N8xnhcm65PjPn-gWLKKrA 募格学术 https://mp.weixin.qq.com/s/vGfRwHinvrVPwGSvVCuceg 按照评论人的身份,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 是女博士本身,包括准备读、正在读和毕业了的各种样本,是文章的主要受众。当然这还分为三派。 第一派没对象、没结婚、不想生,是自由派,表示根本不存在我说的问题。 第二派,轻轻松松一胎甚至二胎,不影响学业,内功深厚,是逍遥派。 第三派,感同身受纷纷比惨(无不敬,我亦其中一员),是名副其实的丐帮。 第二类 本身不是女博士,但是多少有些关联。 有读博期间配偶生育的男博士 有青年教师 有导师(摘自评论中徐耀老师推荐旧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845540.html ) 还不乏将我的小文章上升到政策高度品论的。 第三类 可能不是科研圈的,或者不是博士圈的,或者没有遇到过相似处境的,是不可或缺的旁观者。 评论纷纷杂杂。 那篇文章写的匆忙。我不是社科专业,论证尚不严谨,行文亦不考究。也不排除可能有人全文都未看完,就揪着“一个孩子算3篇论文”开始表达不适。 所以,我又写了这篇文章,算是续篇,取名《女博士的生育困境2|我在诉求什么?》,补充上篇没有说清的。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抱怨一通就结束了。我要说清楚,我到底在诉求什么? 零 前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先声明几点: ①虽通篇写“女”博士,但并无哗众取宠和歧视之意。 毕竟我也是其中一员。我知道颜宁教授(不好意思又call偶像了)不愿意人在科学家前缀以性别,称其为“女科学家”,认为有偏见之意。不过我对女博士的称呼并无异议。这就像“男护士”“男妇科医生”等,由于客观人数比例等因素造成的习惯,加上前缀反倒清晰。如果通篇说博士生育、博士产假,除了让人茫然,也并不会有助于理解。 ②我马上毕业,诉求于我个人无益。 我本来想不写或者毕业后再写。但是既然有幸和难得引发了一点讨论,还是顺水推舟说清楚为好。 ③我只是个工科待毕业博士,我的建议很幼稚,就是朴素的观点加大白话。大家好好讨论,不要攻击我。我很胆小,也很害羞。我千方百计的加补充,加前提,加说明,就是希望可以理性讨论,一起促进政策推进。 好了好了,啰里啰嗦的铺垫差不多可以了。 下面请有耐心的人听我正式开始唠叨吧。 一 谁能代表女博士群体? 有人说我代表不了女博士这一群体,因为大部分女博士既没结婚也没生育。但是从上面摘抄的讨论中已经很明显可见:即使在女博士内部,也是派系森立。自由派、逍遥派和丐帮都占有一席之地,谁是代表呢? 派系其实是结果。下面我想试着从源头寻找答案。 再次声明,我水平有限,不是为了写社科论文,也不是为了政治正确,就是想以我为例,以我了解的女博士为突破口,讲述一些事实。 某高校的博士招生计划和年限要求: 非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 那么,考虑本科毕业时22-24岁(莫抬杠),平均年龄取23岁吧,取硕士毕业26岁,我所在本科和硕士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那么考虑提前毕业和延期两种情况,加上±1年的误差,于是 直博生,23+5±1=28±1 硕博连读,23+6±1=29 ±11 硕士毕业读博,26+4±1=30 ±1 工作2年内读博(yes,it's me),28+6=34 您看,年龄根本禁不起加。每次算我自己的读博年限时,都会胸闷气短,手脚发抖,不愿面对现实。 除了以上四个年龄区间,再考虑以下两条界限。 第一是中国法定结婚年龄,作为考虑样本的最小界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二是医学上的“ 高龄产妇”,作为考虑样本的最大界限。 高龄产妇指生产第一胎时年龄为三十五岁或者确定怀孕时年龄为三十四岁的女性。现在医学发达,很多人不以为意了。但是高龄对产妇和胎儿都存在实际性的危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产妇来说,高龄剖宫产几率高;对胎儿来说,唐氏综合症风险明显增高。 图唐氏综合征自然发病率与孕龄的关系 (数据取自果壳网桔子帮小帮主 《怀孕需要改变什么-唐筛》一文) 这里摘抄知乎回答《最佳生育年龄的说法是否正确?》中妇产科大夫田吉顺的回答: 关于医学相关内容就是这些。 综合起来看,从并发症角度,25-34岁怀孕,风险更低一些。如果再综合胎儿异常的因素,25-29岁怀孕,可能会更加理想一些。 因此,结合生育的话,以20岁和35岁为限,以25-29岁为推荐,攻读博士的年龄和生育年龄就巧妙的叠加在一起了。 所以你看,不管你乐不乐意,你就是逃脱不了被概率的命运。 图被概率的命运 当然,上图不严谨处很多,仅示意。 注1)有很年轻的毕业很早的小朋友,我敬佩你们; 注2)工作多年后再回来读博,考虑到生育问题和家庭经济问题应该不大,也不属于我要讨论的范围; 注3)最大的局限是,我没有数据!每类占比多少我不知道。 二 神奇的35岁及其他年龄限制 35是个神奇的年龄。除了高龄产妇的分水岭,35岁还有以下功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5}87号 第八条 完善招收办法。坚持博士后制度培养青年人才的基本方向,博士后申请者一般应为新近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 除了35岁,还有一些其他限制——我们暂且不说这是否歧视,姑且说“限制”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申请条件: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这个年龄区别已经照顾了女性生育情况了。)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申请条件: 至本批次申请截止日期年龄不超过31周岁。 副教授 我这个还没毕业的人,说不清楚这些了。只好拿个“我同学”来凑数了。博士毕业后5年内,达到科研量化标准才可参评。这个我不熟悉,就不深究了。 加上上面这三条限制线,我们的图已经丰富了很多。职业规划看起来十分清楚多了吧。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职业规划了。 图神奇的35岁和其他年龄限制 那么,你选择将怀孕生育时间投放到那个区间内呢? 三 选择哪个时间区间释放生育意愿? 我还挺喜欢专家说的“释放生育意愿”这个说法,一点不矫情,大大方方的承认我们的动物性。 下面,我把怀孕、生产、哺乳和养育婴儿至2岁共三年时间,称作“生育影响区间”。也就是说,这些时间并不是完全不能做科研,只是说“会有影响”的时间。 再次说明 ,不是完全停止科研,就是会牵扯很多精力的时间区间。 因为这三年,你要经历怀孕(假设你身体倍棒,无孕吐,无不适,思维敏捷,行动如飞),生产(假设你身体倍棒,不剖不侧切,当天下床,思维敏捷,行动如飞),哺乳(假设你通乳顺利,奶量丰富,不得乳腺炎),照顾孩子(天使宝宝需求不高,不生病,睡整觉,不起疹子不发烧,你休息的很好从而仍旧思维敏捷),打预防针(假设你有强大的长辈、保姆等后盾),亲子(假设平日不用哄睡,逢年过节有人帮,拥有模范老公,孩子自己会看绘本和安静的搭积木)。 以上假设均成立,你准备将这三年的影响区间投放到图中的哪个坐标范围内? 我选择了29~32岁。你呢? 不过,真的可以假设你有那些假设吗?Are you sure? 四谢谢,不生! 本来就不想生的,这当然是自由。 深思熟虑后,选择不生的,可能基于经济因素,可能基于毕业年限的压力,可能受限于导师和学校给你的压力等。恭喜你,其实你就是潜在的丐帮成员啊!如果政策较好,你是否就会选择生育呢? 五 你在读博期间生育了 终于到了目标人群了,可以讲我的诉求了—— 女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生育权利和补贴 。 不少人,包括“被洗脑”了的博士生本人,也会觉得,我就是个学生,谈何生育补助呢? 不过我不这么认为(以前也被洗脑,现在晾干了)。 博士这段经历有其特殊性,分三点讲。 第一,同为学生,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不一样的。不管以后走什么道路,本科教育和(不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但如果你想走科研道路,几乎必然是需要取得博士学位的。虽然不是正式工作,却由于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使得这个时期异常重要。 其实,按照国家教委、劳动部、人事部关于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学习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就明确规定: “ 国内博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 ” “工龄”虽是个土得掉渣的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是承认其劳动者的身份的。因此,完全当成本科生(19-23岁)来看待,没有任何生育政策和补贴是不合理的。 第二,同为搞科研,博士研究生又与博士后、青年教师等不同。因为还没有独立进行研究,更像学徒。因此,诉求与博士后和教师相同的待遇,也并不合理。比如生育津贴,有人可以(有请我同学!)一胎补贴4.5w,小产补贴1.5w。这对于博士群体当然是不现实的。我也没有要争取这个。 第三,博士生需要导师,更像学徒。但与本科和硕士阶段更偏重于学习和训练的教学任务相比(我知道有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也发了很牛的论文),博士生在进行真正的学术活动。一方面,你要发表真金实银的论文——有的高校要求还十分严苛——才能毕业;发表论文质量高的话你所在研究所和高校也因此受益。另一方面,帮助做课题,横向项目,与导师合作,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有的工作强度一点不小。因此,有所诉求也不是非分之想。 综合考虑,博士期间不算正式工作,但算工龄,科研成果不一定独立,但有所贡献。因此, 没有 与工资直接挂钩的生育津贴很正常,但是没有任何照顾和补贴,政策上完全空白,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提议: 女博士作为公民,享受基本的生育权利。学校和导师不能明里暗里的阻挠和恐吓(不是我,但相信我,有的。)。 女博士可享受四个月产假,不用再采用病假、休学等奇怪的理由偷偷摸摸去生孩子。产假期间正常发放补助。 采用弹性学制。如果由于生育和产假,在固定年限内没有毕业,可申请适当延期半年到一年。期间,可适当给予补贴,比如正常学制内补贴的一半。 女博士生产一次性补贴,比如2000,真不算多了吧。(这个其实男博士也存在。有多少男博士的配偶生育时一把辛酸泪呢。) 导师要配合协调课题进度。很多例子证明,如果合理安排,顺利在年限内毕业并不是梦想。 六我们不是敌人 咻!终于快说完了! 还有最后一点,真的是最后一点说明了。 总有人说,你又想读博拿学位又想生育拿补贴,凭什么都占?人不能太贪心。 其实不是这样的。结婚生育几乎必然会影响科研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甚至会造成延期等后果,而且一步晚步步晚,之后的科研职业生涯都会限制重重。这是选择读博期间结婚生子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应谨慎思考权衡后再选择。 但这跟诉求生育政策和补贴是不冲突的。长久看,公民生育享受国家福利是总的趋势,只不过女博士这边仍是空白。 简单说,不生的,不扣不补(可能以后会鼓励);生的,给点宽松环境和补贴。两者不存在利益冲突。 选择科研道路的人与选择其他道路的人,不是敌人。 选择读博的女性和选择其他职业的女性,不是敌人。 选择读博期间生育的女博士和选择不生育的女博士,不是敌人。 七结语 我,工作后辞职再返校读博并且读博期间生子的高龄女博士,真的只是一个特殊的不能再特殊的小小样本,但我仍然选择为这个群体发声。 女博士们, 我只是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最终,你愿意生就生,毕竟你有这样的权利;不愿生就不生,毕竟科研自有它无穷无尽的魅力。 我的诉求不过就是——你生是因为喜欢,不生却不是由于学校规定、导师压力、刚性学制、性别和就业歧视等限制。而且,当你真的选择想生一个小孩,别怕,有政策可以支持你。 谢谢大家阅读!
个人分类: 柴米油盐|206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女博士的生育困境|为什么我不愿生二胎
热度 29 woshixuxudemama 2018-8-21 13:32
一点说明: 这篇文章本来是我在2018.8.17日写的,发在了新浪微博上 。 昨天(8.20),颜宁教授在微博上发了一篇关于论文写作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865-513465.html 。文章自然有不少干货,让我受益匪浅。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下面这条评论 摘自颜宁教授新浪微博 我开始想,科研与生育到底能不能兼顾?这里所说的兼顾,不是孩子生了,论文也水过了的水平,是真正对科学有贡献的研究。比如我的学术偶像颜宁这样的成就。 所以我把这篇文章稍作修改发在科学网上,作为我对高学历女性特别是女博士生的生育困境的一个记录。 希望将来我能想通。 原文: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74043598541288 0引子 这两天,关于全面鼓励生育的消息层出不穷。“是家事也是国事”,“生育基金”,“丁克罚款”等言论开始逐个试水,一波波挑战我们的认知底线。 作为一个还可能被国家惦记着的子宫持有者,同时作为一个将要毕业的女博士,我想以我为例,讲讲女博士的生育困境,顺便谈谈我为什么不愿生二胎。 1非典型育龄期女博士 我是84年生人,2014年生育头胎。虽然专家认为我已过最佳生育期(图1),但是我仍高度自觉将自己划分为“育龄女性”,以示诚意。说是博士,还有一点不确切,目前正在准备答辩,还没正式毕业,算是博士研究生,但勉强还算应题,望见谅。 图1 “最佳生育期”——摘自刘志彪文《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 因此,博士圈里我是高龄女博士,育龄妇女圈里,我是高龄孕产妇(如果要二胎的话),在哪个群体里都算不得典型了。自称“非典型育龄期女博士”,也实在算不得博人眼球吧。 2一路高龄 2010年,我硕士毕业。工作一年后,想重回校园读博。于是辞职、复习、考博,并于2012年入学。这时候我28岁了。一些学业优秀的博士这时候都毕业了。我的课题研究不算顺利,血泪史以后有机会再讲。还接着说生育。我攻读博士和怀孕生子的时期高度重合,容我细细道来。 2012年(freshman),多数时间在上课。博士第一年末,快到暑假时,突然开始有了很难抑制的生育焦虑。这可能是自己同学和同龄人都开始怀孕生子。自己也觉得年纪到了,似乎该生了。那时候就是这么朴素的想法。比起现在一条一条讲为什么不要二胎,我在生产之后,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思考的是我为什么要生头胎! 2013年(博1年)怀孕。刚怀孕时,有些出血,去保健院检查后,医生建议卧床。头胎初产妇的无比矫情敏感,想必大家也略知一二。我就老老实实在床上躺了一段时间。孕初期的经历极大的打击了我的自信心,等到在保健院建了小卡(孕12周-24周)后,想怀孕挤公交去学校听课的想法再也没有提起。妇产医院建大卡(孕24周-生产)后,我脑子不好使,身体又笨重。大部分时间,我已经忘了自己还是个博士生了。我当时真的一点都不想去看文献。我看的是《少年包青天》、《破产姐妹》、《康熙王朝》。怀孕学术两不误的女神们,我实在是太敬佩你们了。我觉得我就是回去再来一遍,也还是做不到。 2014年(博2年)生产。在家待了四个月,就屁滚尿流的自愿赶回学校。 2018年(博6年)。孩子幼儿园中班,我终于要毕业了。看起来也许要苦尽甘来了吧。而现在,我已经34岁了。一位老师说,学业重要,生孩子也重要。生个孩子相当于3篇SCI。就是不知道在找工作时,能不能按照换算后的论文量写简历呢? 说到这,可能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教育我了,为什么不休学呢?我没休学。第一,我当时没觉得自己怀孕后会智商归零,也没想到自己身体不是那么耐折腾;第二,好吧,我编不下去了。 反正我确实没休学。我没病没灾的,我为什么要休学呢?高校规定休学条款(图2)中,实在也没有“因怀孕休学,因生产休学”这样的字样。 我不知道其他人都怎么做的。我跟导师说明情况后,就半公开半地下的怀孕生产了。理论上,学校方面是不知道的。(糟糕,我有点害怕了。不会不给我学位吧?) 图2某高校关于学生休学的规定 回顾这一路高龄的孕产经历,我有很多问题想问。 Question 1 除了直博、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的,国家鼓励我们参加工作后,再次脱产读博么,鼓励高龄读博么?不鼓励的话,说一下,写进各校招生简章里呗! →【考生年龄限制在28岁以下】 Question 2国家对女性攻读博士期间怀孕生子什么态度?不支持的话,就写进招生简章里呗! →【原则上不允许 女性在攻读博士期间怀孕生子,一旦怀孕,退学处理】 Question 3 高学历女性往往会面临科研和孕产时间上高度重合的问题。先去生,科研受影响;先去研,生育受影响。国家是假装看不到这些问题么?如果看到了,知道用人单位说对我们说什么吗 →【女博士?想来这里工作?是否已经结婚?是否已经生育?是否有二胎计划?】 Question 4博士期间怀孕到底算什么?请病假?事假?休学?能不能告诉我们 →【博士期间擅自怀孕,按自动退学处理。】 这样不清楚多了? 3 科学育儿知识与育儿时间成本之间的矛盾 算了,这部分我不想写了。 反正如果没有孩子,我可能早两年毕业。不过,起码我可以自豪的说,在我没有被论文虐到情绪奔溃的时候,我都是个80分妈妈。 4没钱哪儿行? 这里想说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生育报销问题。先看政策规定。依据《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职工未就业配偶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 医疗费用 和 生育津贴 。 第五十五条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 医疗费用 ;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 产假 ;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作为博士生,缴纳的是高校的 大学生险 。当然,里面是不含生育保险的。所以我当时走的是“ 未就业配偶 ”这条路,从我爱人单位报销的。好歹也是个高学历人才(大家别吐啊),填表格时只能填“未就业配偶”,呵呵。 报销份额中,只报销 医疗费用 ,产检费用没有任何补贴。具体说,我是剖宫产,医疗共花费1w多,最后报销7000左右;医院要求的正规产检费用1w左右,报销为零。此外,以下福利都没有: (1) 产假(你个博士生,凭啥有?) (2) 生育津贴(你又没工作,想多了!) (3) 哺乳假(喂,醒醒!) 第二个是育儿投入方面。 养育孩子费钱,谁都知道。博士期间,每个月给2000块钱,也只给四年。延期后基本就是丧家之犬了。这些钱真是做不了什么用。家里的开销都压在我爱人身上。我不敢奢求什么,我自己都认为谁让你博士期间生孩子呢?难不成学校和国家还奖励你么?你也配?不过,一个孩子我认了。生第二个?拜托,我现在脑子已经好使了。 5后记 在我学业不顺而周期性情绪崩溃时,看着笑嘻嘻跑来找妈妈抱抱的孩子,自己却因为内疚和茫然嚎啕大哭。但是孩子的存在,也让我不甘居于平庸,促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过,现在博士培养对学制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工科差不到4年内一定要毕业,否则直接清退处理。像我这样处于规则边缘打擦边球的延期博士,马上就绝种了。可以想象,顺利四年内毕业已属不易,还想顺便生个孩子? 因此,时至今日,女博士们,我仍旧不知道是否应该劝你博士期间生育。 不过,我是不肯再生第二个了。
个人分类: 柴米油盐|30305 次阅读|72 个评论
男科可穿戴设备发明求合作,求投资
zhj71626 2017-6-4 10:35
男科可穿戴设备发明求合作,求投资 男科可穿戴设备发明 - 性 - 生育分析系统 赵宏杰 13944630676 hyltzhhj@126.com 用医疗级技术打造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套环,融合其它医疗检测,对男子性能力和生育能力进行检测和评估,预测。 项目亮点 1 ,医疗级技术 PPG 光电容积描记; 2 ,实时检测真实性交状态的阴茎血流,世界首创,专利保护; 3 ,成本大幅降低; 4 便利性极大提高; 5 ,市场巨大,全世界 7% 的男性不育, 1/3 的男性早泄。 目标人群 1 巨大的市场,中国开放二胎,头胎优生管理,新婚性管理,全球 1/3 男性早泄,全世界 7% 的不育, 2 各种干预方法的监测,杜蕾斯,伟哥,监测不孕不肓治疗, 3 中老年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引发性功能下降 盈利模式 1 ,销售智能套环, 2 , APP 连接的监测数据存储,管理, 3 ,对生育能力高峰的预测,优生优育 4 ,社交功能, 竞争对手 1 ,男科的检测设备 2 ,情趣用品的智能化, 与 1 比,检测成本巨大降低,便利性巨大提高, 与 2 比,技术级别是医疗级的,可靠性可信性远远高于它 优势资源 技术的先进性,便利性,人性化,低成本, 现有技术不足, 1 ,使用的便利性差, 2 ,技术级别低, 3 ,对真实情况不能实时监测, 二,新的技术体系对之改进, 1. 与 VISER 勃起功能障碍分析仪比,因为采用小型化的 PPG 传感器,可以检测真实性交状态下的,阴茎血流动态过程, 2. 与 Lovely 智能情趣用品比,采用了日常应用于 ICU 临床监测,光电容积描记技术,医疗级技术。 3 ,与亨特莱公司的 DopplerAssistRange8 血管检测仪 ( 此器械同时兼有 Doppler 检查 ,D.PPG, 容量描记检查 ) 比,可以检测真实性交状态下阴茎血流动态过程,极大便利性。 发展趋势 1 ,不孕育人口激增 , 生育意愿低迷 , 国家开放二胎 , 莆田系布局不孕不育 2 ,相关女性,孕育 APP ,网站排行居前,估值以十亿计, ① 2015 年医疗健康类 APP 排行榜 ②, 2016 年医疗健康类 APP 排行榜, 缺男性类强 APP , 关键的原因 ~~~~ 缺少便利的检测技术, 3 ,二胎生育, 对男性精子质量有更高要求 4. 中老年男性 高血压、糖尿病的性功能损害预警 未来规划 1. 研发内容包括, ①软硬件设计研发, ②网络系统研发, ③临床数据采集及建模, 套环设计及户模具、样品生产, 20 万以内可以完成 2. 产品及 APP 推广 让客户参与到产品开发中 ( 学小米 ?) 京东 / 淘宝众筹测试市场反应, 20 万以内可以完成 3 ,善乐生健康 APP 支持数据管理 合作的可能性 1 与女性网站合作 2 ,与国家卫计委 ~~~ 计划生育部门合作 用技术预警频繁手淫的年轻男性,对优生意义巨大 利国利民 3 ,寻求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中国性学会的支持, 4 ,合作申报基金,医疗器械创新, 融资 100 万,出让 10% 股份 我找合伙人相当困难, 最好帮助找创业团队或职业经理人,
个人分类: 技术转化|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子宫中原来这么多微生物,会影响生育不?
hongkuan15 2017-4-17 09:15
在人体的体表和体内分布有大量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生殖道、眼睛等和外界相通的器官。其中,人们对生殖道和子宫中的微生物了解较少。人类的繁衍依赖于这个系统,从受精卵到胎儿都会受到其中的微生物的影响。 子宫内膜中有什么菌? 近期的一篇文章 采用 宏基因组样品的分析技术, 对 子宫中的微生物进行了 分析,不仅发现人体生殖道并非是过去认为的那样是无菌的,并且鉴定出了正常及异常的阴道与子宫内膜菌群。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液中含有多达191个OTU的微生物,以乳杆菌为主( 90%是乳杆菌属),其它的为非乳杆菌属的细菌。子宫内膜中非乳酸杆菌会随着 怀孕,生产 等显着减少相关。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微生物群处于高度稳定,并受外环境影响。 胎盘里也有多种微生物,组成与口腔接近 2012年, 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妇产科学系 Kjersti Aagaard教授发现孕妇阴道内的微生物组成与未怀孕女性阴道内微生物组成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同时,这种微生物组成又与胎儿粪便中的成分有很大的不同。 她们还发现 胎盘中竟然也存在微生物 。胎盘的微生物组成与产道微生物不同,与口腔最为接近。估计胎盘微生物的数量在数千到十万级。 产道和子宫中的微生物可能影响生育 阴道和子宫中的微生物群可能会对生育产生影响,在从受精卵发育成胎儿到出生的过程中,微生物会通过其代谢产物或直接参与发育过程。虽然,我们对其中的机制并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这些部位的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这些部位的病理改变会影响受精过程,影响生殖。 这些发现为生殖过程增添了一个新颖的微生物学维度。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人体生殖道菌群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更好地理解生殖道菌群失调对生育健康宝宝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1,Franasiak J M, Scott R T. Endometrial microbiome . Current Opinion in Obstetrics Gynecology, 2017. 2,Moreno I, Codoñer F M, Vilella F, et al. Evidence that the endometrial microbiota has an effect on implantation success or failure .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2016, 215(6):684. 3,Pelzer E, Gomez-Arango L F, Barrett H L, et al. Maternal health and the placental microbiome . 2016. 4,Cao B, Stout M J, Lee I, et al. Placental Microbiome and Its Role in Preterm Birth. . Neoreviews, 2014, 15(12):e537-e545. 5,Prince A L, Ma J, Kannan P S, et al. The Placental Microbiome is Altered Among Subjects with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with and without Chorioamnionitis. .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2016, 214(5):627.e1–627.e16. 6,Ayala S, Freeman L. The Placental Microbiome: A New Site for Policing Women's Bodies . Ijfa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eminist Approaches to Bioethics, 2016, 9. 扫一扫,关注本公众号! 肠菌与健康 microbiota health 带你了解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奥秘!
6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28)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7-1-10 08:40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28) 二十八 美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 蒋继平 2017年1月9日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一份报告,美国四口之家的中产阶级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7周岁的全国平均费用是$233610。平均每年每个孩子的费用是$12350-14000。 在这个费用中, 房子是第一大支出, 占29%。因为有孩子, 父母必须选择较大的房子,增加卧房和厕所。 食品是第二大支出。 幼儿园和孩子的保姆是第三大开销。 全国平均每个小孩$37378. 养育孩子的费用与家庭收入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养育一个孩子,高收入家庭平均花费 $372210, 低收入家庭是$174690. 以上是根据全国的统计而得到的全国平均数。 不同的地区在养育孩子上的开销也有明显的区别。东北部大城市最高,平均是 $253770, 西部大都市次之,乡村小镇最低, 只有$193020。 以上根据每家两个孩子计算的。 报告还说, 家庭孩子越多, 平均养育费越低。 大家都懂得其中的原因和道理。 比如说,4个孩子的家庭, 很可能让两个孩子共享一个房间,孩子们的玩具和衣服鞋子等可以互用。 这里的数据是平均数, 不是个别家庭的数字。 每个家庭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平均数显示的是大众的消费水平。是一个总体的概况。 这个数据不包含孩子上大学的费用。 大家可以很容易看到,在美国养育两个孩子到17岁,要花费46万多美金。这还是平均花销。 要是想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费用一定还要比这个数字大。 这也许是美国人不很愿意生孩子的一个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15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可借鉴新加坡人口政策
热度 7 fealock 2016-9-6 10:08
发表于9月5日的《联合早报》。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去年确定的全面放开二胎的人口新政,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失独”(独生子女离世)事件的发生、出现较为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13年单独二孩实施以来,效果不如人意,生育率不增反降。这些都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背后的主要促进因素。 然而,全面放开二胎就能解决以上问题吗?让主要承担生育责任的女性做出生育决定,需要扫清一系列障碍,需要一整套社会政策的支持。但从现有的政策及相关的修订来看,笔者认为新政的效果会非常有限。在以华人居多的新加坡,对于鼓励婚育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但是生育率仍然不断走低,在去年的世界生育率排名中甚至成为世界倒数第一(美国中情局《世界概況》)。或许,考察新加坡的相关政策体系,辨析其优势和不足,可以为中国在推进人口新政过程中提供借鉴。 新加坡在人口政策方面出现过两次大调整。第一次在1970年代。当时,政府推出了类似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第二次人口政策的调整发生在1980年代后期。当政府发现随着单身和晚婚者的增多,人口出生率极速下降、人口结构老年化趋势加强后,开始调整政策,鼓励人们积极生育。直到现在,政府还在不断调整补充各种鼓励政策,以期提高生育率。 新加坡在减少单身或迟婚、鼓励结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即住房和媒介平台。因为大概80%的国民住在政府组屋,组屋政策对国民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的组屋分配是与鼓励婚育相呼应的,单身人士在申请组屋时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必须年满35岁才能提出购买申请),而已婚或计划结婚的人士则能得到优先照顾。另外,政府还通过设立“社交发展网”,为单身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鼓励多社交和参加活动。 对于已婚夫妇来说,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主要包含在创立于1987年的“结婚与生育配套”内,涉及生育医疗费用、育儿教育费用、工作—生活支持等三大方面。这份配套从创立至今调整过多次,激励措施不断增多加强,其中女性的法定产假不断延长,从最初的8周延长至12周和目前的16周,给职业女性的津贴也在不断增加,雇主解雇孕期女性将面临更大成本的惩罚。更值得注意的是,从2000年开始,政策也开始导向鼓励男性对于育儿的参与。另外,从明年开始,更多对母亲的照顾性措施将生效,例如父亲可享受两周的带薪陪产假,未婚妈妈生产也可以享有16周的带薪产假等。 托儿设施建设方面,新加坡也在不断加强。不但托儿中心的数量在增加,还有越来越多的托儿中心建在工作区域。根据幼儿培育署的信息,现有390个托儿中心设立在工作区域,占全部托儿中心的31%,比201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新加坡政府铆足了劲鼓励婚育,不仅措施多,还根据时代和家庭概念的变迁不断进行调整。但从目前的生育率数据来看,效果也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社会期望与社会结构,同女性现有生活模式的不兼容。 同所有其他国家一样,新加坡的公共职场领域也存在明显的性别鸿沟,无论横向(产业之间)还是纵向(职位之间),女性都集中于劣势地位。但另外一个现实是,女性的教育程度已大幅提高,也因此会拥有更多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如果不考虑女性群体的这个改变,整个社会仍然抱持女性生养子女、男性赚钱养家的传统观念,对雇主而言,处于育龄阶段的女性则意味着风险与成本。雇主的观念和选择会加大现有职场男女的差距,让婚育男性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婚育女性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父亲红利”(Fatherhood Bonus)和“母亲惩罚”(Motherhood Penalty)。 正如2013年就父亲身份的感知调查所揭示的,新加坡社会仍然将女性的角色定位于家庭之内,期盼她们担当好贤妻良母。没有考虑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和选择,并将其整合到婚育政策配套中,所期望的生育目标定然无法达成。 对此笔者建议,通过改变劳动条件,推动更多职场人员(无论男女)积极参与家庭照顾活动和社区照顾活动,在打破公私领域对立的同时,让人们(特别是雇主)认识到家庭和工作的协调,可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更有利于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瓦解,促进全面性别平等的实现。在这个基础上,职场的歧视和障碍能得以不断清除,男性会积极参与家庭照顾活动,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在感受到支持友好的环境后,才会愿意选择生育更多的孩子。 中国的人口新政自今年生效以来,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开始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但所修订的内容非常单一,仅仅是延长了产假和设立了男方的陪产假。这些修订还远不成系统。鉴于中国与新加坡在文化和人口结构及政策方面的诸多相似,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相关配套政策,同时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将促进全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建立纳入配套政策中,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个人分类: 政策分析文章|5510 次阅读|9 个评论
二孩政策下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生育和离婚两个小高峰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5-11-16 10:23
二孩政策下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生育和离婚两个小高峰 蒋继平 2015年11月16日 刚刚结束的18届五中全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二孩化政策。 这个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是顺应民意的举措, 所以, 我认为这个决策是利国利民的。 我虽然身在海外, 但是,对中国社会的动态还是相当关注的。我对这个政策可能造成的社会效应进行了个人的分析评估。 我的分析评估的结论是: 在二孩化政策正式生效后, 中国社会可能会出现一个生育小高峰, 并且伴随着一个离婚小高峰。 虽然国内媒体有大量的文章宣称现代年轻人生二胎的愿望很低, 但是, 我的本能和直觉告许我, 中国在二孩化政策正式生效后, 还是会出现一个生育小高峰的。 这个生育小高峰会发生在2016年的下半年和2017年的上半年。 我得出这样的预测是根据国内社会的现状的分析推理。 虽然国内目前生孩子的代价很高, 许多城市年轻人都不太愿意生二胎, 可是,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 尤其在农村,决定了他们的生育取向。 要是一对年轻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 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会选择生第二胎。 即使他们本身不太愿意, 来自他们双方父母的压力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选择。我粗略地估计, 育龄夫妇中第一胎生女儿的家庭, 其中的80%可能会选择生第二胎,而保守地估计,育龄夫妇中第一胎是男孩的,其中的50%可能会选择生第二胎。 由于中国社会的庞大人口数量,育龄夫妇的数目相当大,这就必然造成一个生育高峰。 不过, 这个高峰是非常短时的。 所以, 我说是一个生育小高峰。 那么为什么会伴随着一个离婚小高峰呢? 我的分析推理是: 有的育龄夫妇在要不要生第二胎上可能出现明显的不同意见。 一方强烈要求生第二胎, 另一方坚决反对生第二胎。 由于这样的分岐, 双方经常激烈争吵, 但是, 相互都不能说服对方。 结果造成家庭感情的破裂, 从而导致离婚的结局。 我的这篇博文的中心意思有两个:第一提醒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尽力提前做好各项社会服务系统, 以便胸有成竹的迎接即将到来的婴儿潮; 第二是提醒处在育龄阶段的家庭,夫妻间在对待是否应该生二胎的问题上一定要理智冷清, 要共同协商, 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想法, 不要固执己见, 一意孤行, 应该尽量避免伤害夫妻感情的决定。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4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应尽快出台鼓励生育第二胎的配套政策
热度 21 bioxncai 2015-10-29 21:29
十八届五中全会终于出台全面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了,虽然晚了,但毕竟是一个巨大进步! 从前面的单独二胎实施效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符合条件的夫妇只有极少数真正实施生育二胎。其原因一是因为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使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势,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需要下很大的力气;二是生育二胎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同比明显下降,第二胎的出生将导致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妻子养育第二个孩子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会牺牲更多的工资收入,女性还可能因为工资收入降低而在家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出台鼓励生育第二胎的配套政策, 在经济上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在社会财产分配体系方面要考虑到生育二胎的女性的重大贡献,经济补偿的份额大部分补给女性 。据说西方某些国家妇女生育小孩后甚至靠国家给小孩的经济补助就可以不用上班,中国的女性为人口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对她们作出力所能及的奖励总是可以做到的吧?否则,妇女们凭什么为国家生育呢? 参考阅读: 仅放开二孩还远远不够 http://news.sohu.com/s2015/dianji-1733/index.shtml 我国进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 人口预测报告呈递决策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5383do=blogid=927524 评论:应尽快出台鼓励生育第二胎的配套政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295-931985.html
4251 次阅读|49 个评论
晒一下家谱
热度 3 rongqiaohe 2015-3-13 16:54
家有四兄弟,膝下均有一独生子,最小的也快到而立之年。四兄弟加上亲家有10人(已有2位去世);再加上5个独生子,共计15人。目前,家族15人只有1个孙女 。 大侄女说:“婚姻,我早就看透了。我一个人过得很好。” 二侄子说:“谈朋友太累了,谁劝我,谁自己找气受。我一个人不是很好吗?” 三侄子说:“结婚,着什么急,我才有35岁!一个人的日子很好。”(唉!你父母都病世了,他们已经不跟你急了!) 已婚的老四说:“只生一胎,两个太累!” 二十年之后,家族完全有可能只剩下6人。再过四五十年,如果孙女能够结婚生子,则家族可能剩下两三个人;如果她也独身或不生子,则家族最终会断后。 在中国大地上,如果人口只有4亿左右,那是最幸福的。如果只有4亿人口,就会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加清新,人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 我们家最终为中国的人口调整,也算做出了一点一滴的贡献。只要华夏的后人能够幸福,就是断后也没什么。 最后一句,我们以实际行动,支持计划生育政策!
个人分类: 浅谈|2507 次阅读|7 个评论
手机与健康:杀精伤后代证据呈现
热度 21 qpzeng 2014-6-10 13:06
关于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的传言不绝于耳,但经常会有权威专家出来辟谣,基本上是一个调子:手机发出的辐射剂量甚微,使用手机对大脑结构和功能没有显著影响,没有证据表明手机辐射可以引起脑肿瘤。 手机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害?昨天的一则最新报道得出肯定结论:手机可以杀死精子,降低男性生育力。只不过手机杀精并不发生在打电话或接电话过程中,而是把手机揣在裤腰口袋里,因为那里离生精器官最近。 这项研究发表在《环境国际》(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杂志上,共有1492人参加了手机影响精子质量的评价试验,评价指标包括精子的运动功能(精子正常游向卵子的能力)、精子活性(活精子的比例)和精子浓度(单位体积精液中的精子数目)等。 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中58%-85%的精子表现正常的运动功能,而将手机挎在腰间者的精子运动功能平均下降8%。精子活性的评价结果大致类似,但对精子浓度的影响尚不明朗。 本文作者还爆出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尽管一个手机带来的影响较小,但全球如此多人同时使用手机造成的辐射危害就不容忽视了!有人可能会说:男人的精子数以亿计,死伤一些无妨。但是,假如某君的精子健康指标刚好处于临界点上,而不正当使用手机可能足以让他失去原本微弱的生育能力。 此前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曾有报道指出,雌鼠在怀孕期间经常接触手机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会影响 后代神经系统发育, 导致行为异常或紊乱(如多动症),但目前尚无人体试验证据。以下是两篇有关手机对生育力及后代行为有影响的详细报道,供有生育打算的夫妇参考。 Cell phones negatively affect male fertility, new study suggests Date: June 9, 2014 Source: University of Exeter Summary: Men who keep a cell phone in their pant pocket could be inadvertently damaging their chances of becoming a father,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RF-EMR) emitted by the devices can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male fertility. Most of the global adult population own mobile phones, and around 14% of couples in high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have difficulty conceiving. Men who keep a mobile phone in their trouser pocket could be inadvertently damaging their chances of becoming a father,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led by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RF-EMR) emitted by the devices can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male fertility. Most of the global adult population own mobile phones, and around 14% of couples in high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have difficulty conceiving. A team led by Dr Fiona Mathews, of Bio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findings from ten studies, including 1,492 samples, with the aim of clarifying the potential role of this environmental exposure.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ies were from fertility clinics and research centres, and sperm quality was measured in three different ways: motility (the ability of sperm to move properly towards an egg), viability (the proportion of sperm that were alive) and concentration (the number of sperm per unit of semen). In control groups, 50-85% of sperm have normal movement.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is proportion fell by an average of 8 percentage points when there was exposure to mobile phones. Similar effects were seen for sperm viability. The effects on sperm concentration were less clear. Dr Mathews said: Given the enormous scale of mobile phone use around the world, the potential role of this environmental exposure needs to be clarified. This study strongly suggests that being exposed to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rom carrying mobiles in trouser pockets negatively affects sperm quality. This could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men already on the borderline of infertility,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full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across in vitro studies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nd observational in vivo studies conducted on me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Effect of mobile telephones on sperm qu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y Fiona Mathews et al is published today in the journal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 Story Source: The above story is based on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Exeter . Note: Materials may be edited for content and length. Men who keep a mobile phone in their trouser pocket could be inadvertently damaging their chances of becoming a father. Credit: © artworks-photo / Fotolia Cell phone use in pregnancy may cause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offspring, mouse study suggests Date: March 15, 2012 Source: Yale University Summary: Exposure to radiation from cell phones during pregnancy affects the brain development of offspring, potentially leading to hyperactivity, researchers have determined. Exposure to radiation from cell phones during pregnancy affects the brain development of offspring, potentially leading to hyperactivity,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researchers hav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based on studies in mice, are published in the March 15 issue of Scientific Reports, a Nature publication. This i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fetal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from cellular telephones does in fact affect adult behavior, said senior author Dr. Hugh S. Taylor, professor and chief of the 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and Infertil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Reproductive Sciences. Taylor and co-authors exposed pregnant mice to radiation from a muted and silenced cell phone positioned above the cage and placed on an active phone call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trial. A control group of mice was kep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but with the phone deactivated. The team measured the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of adult mice that were exposed to radiation as fetuses, and conducted a battery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ests. They found that the mice that were exposed to radiation tended to be more hyperactive and had reduced memory capacity. Taylor attributed the behavioral changes to an effect during pregnan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n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region of the bra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a developmental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neuropathology localized primarily to the same brain regio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nattention and hyperactivity. We have shown that behavioral problems in mice that resemble ADHD are caused by cell phone exposure in the womb, said Taylor. The rise in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human children may be in part due to fetal cellular telephone irradiation exposure. Taylor said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in human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findings and to establish safe exposure limits during pregnancy. Nevertheless, he said, limiting exposure of the fetus seems warranted. First author Tamir Aldad added that rodent pregnancies last only 19 days and offspring are born with a less-developed brain than human babies, so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if the potential risks of exposure to radiation during human pregnancy are similar. Cell phone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mimic potential human exposure but future research will instead use standard electromagnetic field generators to more precisely define the level of exposure, said Aldad. Other Yale authors on the study include Geliang Gan and Xiao-Bing Gao. The study was funded by grants from the 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Hum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Inc. Story Source: The above story is based on materials provided by Yale University . The original article was written by Karen N. Peart. Note: Materials may be edited for content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 Tamir S. Aldad, Geliang Gan, Xiao-Bing Gao, Hugh S. Taylor. Fetal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800-1900 Mhz-Rated Cellular Telephones Affects Neuro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in Mice . Scientific Reports , 2012; 2 DOI: 10.1038/srep00312 Exposure to radiation from cell phones during pregnancy affects the brain development of offspring, potentially leading to hyperactivity, a new study suggests. Credit: © Poulsons Photography / Fotolia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10230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解开转基因致人不育原理!
热度 2 pzh1945 2014-3-8 22:14
科学家解开转基因致人不育原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qwt.html johnyalepha 表观遗传学的专家谈:转基因致人不育原理! 作为一名业内学者,请允许我发表一下对转基因的看法:和一位美国学者聊过:非转基因食品又叫做heirloom 食品,翻译成传家宝食品或者祖传食品,从这个词就能看出非转基因食品的可贵。为什么当今世界上研究一个基因的功能选用的是基因敲除模型而不是基因插入模型???就是因为要评价一个基因的功能要在整个基因组中除掉这个基因才能看出来。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把基因插进去了,这种插入式的改造模式是很难知道对整个基因组的影响的,危害暂时没有表现出来就是无害吗?你吃完黄曲霉毒素,亚硝氨马上就能得肿瘤吗???需要时间!甚至是观察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得出结论。 比如转基因的食品对维生素E-----生育酚有很大影响,对人类的生育功能有影响。说无害这是国内方舟子这些文盲,和一些不求甚解的科学家的误导!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传统作物不同,因此转基因作物影响生态环境是毫无疑问的!表观遗传学完全不同于传统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控制人类性状稳定最最重要的系统!!! 五六十年代,科学家们认为,肿瘤是染色体失常造成的,后来人们发现很多肿瘤患者根本没有染色体异常,只有基因突变,于是几十年前人们修改了理论:肿瘤是基因突变造成的。最近这十几年来,人们发现很多肿瘤患者根本就没有基因突变,但是也得了肿瘤,于是人们终于认识到表观遗传学是人类基因表达的钥匙!!! 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日常谷物中维生素E的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上有五个甲基化修饰位点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生育的基因是正常表达的,所以精子卵子都正常,人类正常。而转基因食品造成维生素e的修饰位点减少到三个,这时候人长期吃转基因食品后有关生育的基因的表达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这些改变不造成精子卵子异常,但由于这些改变是在表观基因组中的改变,就会遗传给下一代的人类!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到了某一代,这种改变就会造成精子卵子的异常,于是人类必须要靠维生素药物才能正常生育,而由于这是表观遗传的改变,很难通过药物治愈,这就成了人类固有的遗传病! 三苯氧胺的结构象雌激素但与人体乳腺癌细胞结合后不象雌激素一样刺激细胞增值,转基因食品中的维生素类大分子很大可能就象三苯氧胺一样,类似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结构,但不一样,这就是表观遗传学影响。这是很危险的!)----本人同为美国学者 坚决反对没有研究就直接上马 不管美国中国!这是全人类的安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样生孩子符合伦理学要求吗?
热度 2 zdqiao 2014-1-22 11:19
最近,大导演张艺谋因为超生被罚748万的社会抚养费,在民间引起一片哗然。对张艺谋被罚有人认为应该,谁叫他违反计划生育法来着,当然也有为他喊冤叫屈的,更有人直指张艺谋曾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对计划生育法有无意见只字不提,只是私下悄悄地生了3个孩子。 计划生育法作为国家的一项法律,对不对,合适不合适,作为一个公民都得遵守,除非你能够将它修改了,或者废除了。张艺谋对法律有发言权的时候不说话,反而悄悄地违法,所以被罚,他其实不冤。 江西卫视有个节目叫《金飞说故事》,或者叫《传奇故事》的,也讲了一个超生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对夫妇,生了第一个孩子是地中海贫血,有人就建议说,假如第二个孩子是正常的话,就可以给这个孩子进行骨髓移植了。结果第二个孩子仍然是地中海贫血。为了缓解这两个孩子的病情,给他们输血。为了治好孩子的病,他们一次次怀孕,一次次产前检查,结果胎儿都是有病的,又一次次流产。直到医生说孩子的妈妈不能再流产了。到这个时候,这对夫妇已经倾家荡产,一名不文了。在这困难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外国人,给孩子提供了继续输血的赞助,使孩子们能够继续活下去。有一天,这个孩子的妈妈又意外怀孕了,因为不能再流产,他们就冒险把孩子生了下来,这次他们幸运了,孩子是健康的。据金飞讲,最小的孩子要大一些就可以给他的哥哥姐姐捐献骨髓了。 看了这个节目以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同情吗?当然,面对患病的孩子,我当然同情。但是,对他们的两个较小的孩子,我感到是更多的悲哀,因为他们的父母生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他们的哥哥或者姐姐治病的!是药引子!而第二个孩子更悲哀,他仍然患有和他的哥哥或者姐姐相同的疾病!看了这个节目以后,我在想,凭啥张艺谋就要缴纳社会抚养金,而这对夫妇不缴纳呢?他们才更加加重了社会的负担! 在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东北有一家的兄弟俩,哥哥智力严重障碍,但身体很健康,弟弟非常聪明,却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父母决定给弟弟换肾。供体当然是那个傻瓜哥哥了。在做完所有的检查后,医生们才发现哥哥根本不知道是否要给弟弟提供肾脏!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以不符合伦理为由,拒绝将哥哥的器官换到弟弟身上。我为医生们的正确决定较好,因为他们坚持了伦理学的基本理念 医学伦理需要注意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不伤害、个体自主、平等和行善。我一直在想,我们作为父母的,有权利让他们的被监护人,在自己不知道情况下捐献器官吗?而这对夫妇的第三个孩子,就像《逃离克隆岛》中的林肯们一样,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给宿主提供健康的器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疑惑了。 所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反对以生殖为目的的克隆人,但是都不反对以治疗为目的的克隆人或者器官的企图。这种以治疗为目的的生育或克隆符合伦理学原则吗? 附录: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20140109 生下一个孩子可以救活两个孩子: http://www.letv.com/ptv/vplay/2234443.html
4384 次阅读|5 个评论
必须高度关注草甘膦对生态健康的危害
蒋高明 2013-10-28 23:16
蒋高明 草甘膦就在我们身边。中国生产了全世界最多的草甘膦除草剂,2011年中国生产了全球37%的草甘膦,在国内外大量使用。10元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这样的好事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可能就是健康与生育问题。 以下信息摘录“冷眼向洋看世界” 的博客: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ehui/2013/10/307935.html 关于草甘膦生产与贸易情况,可参见: http://news.chemnet.com/tag/t--%B2%DD%B8%CA%EC%A2------------.html 国内外科学研究均证明草甘膦具有影响生育和致畸作用   事实上,国外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独立研究结果:   1995年,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环境研究系科学家发现,草甘膦造成实验兔体重、性欲、射精量、精子浓度等指标下降,危害精子质量。   2000年,加拿大安大略圭尔夫大学科学家使用FETAX分析,观察到草甘膦对非洲爪蟾蜍晶胚致畸形作用,提示接近农业中允许使用的“安全浓度”的草甘膦可能致畸。   2001年,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孕前接触草甘膦除草剂提高流产的风险,孕后接触草甘膦除草剂通常与晚期自然流产相关。   2003年,巴西国立南里奥格兰德州(Rio Grande do Sul)大学的研究揭示,老鼠怀孕后第6-15天接触高剂量草甘膦造成胎儿毒性,试验中近一半新生鼠出生时有骨骼发育失调症。   2004年,法国科学家发现,草甘膦除草剂对海胆胎晶具有影响,观察到细胞周期控制失败。   2004年,巴西联邦圣卡塔琳娜州大学报告,草甘膦降低老鼠肝中的转氨酶活性,损害其淋巴球,导致肝组织损伤。   2004年,孟山都公司证实,喷洒草甘膦除草剂的当天,60%的男性农民尿中检测到草甘膦;他们的配偶中4%的女性尿中检测到草甘膦;他们的孩子中12%的孩子检测到草甘膦!   2005年,科学实验证实,草甘膦对蝌蚪(nasicus Scinax)存在影响,2-4天接触3mg/L草甘膦,造成超过一半实验动物发生畸形。   2009年,阿根廷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老鼠注射或服用草甘膦后,观察到血液、肝脏与睾丸中氧化应激状态衰变,可能与繁殖性毒性关联。   2009年,印度科学家研究表明,草甘膦致小鼠骨髓致染色体断裂与细胞毒性。   2010年, 巴西圣保罗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配方的草甘膦除草剂在体内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内分泌干扰剂,青春期接触时对老鼠的生育系统发育造成干扰。   2010年的另一项研究证明,用1ppm浓度草甘膦对沙漏树蛙蝌蚪处理后,近60%发育失调。   2010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稀释5000倍的草甘膦除草剂,造成非洲爪蟾蜍晶胚高度异常,头盖与神经嵴明显改变,前后轴缩短。草甘膦在鸡晶胚中显示类似的影响,结论是草甘膦除对胚胎致畸。   201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科学教授瑞克·利莱伊,演示了亚致死量与环境中存在浓度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造成两种脊椎动物改变形态,证明草甘膦除草剂可以诱发脊椎动物形态改变。   ......   以上介绍了国外科学家的发现。在中国,独立于转基因利益集团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草甘膦损害生殖健康和胚胎发育的诸多证据:   1996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毒理学研究室科学家在《卫生毒理学杂志》上报告了研究结果:草甘膦与试验鼠“肝微粒体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减少可能与肝细胞受损致使合成蛋白能力下降有关”。   2000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除草剂农达对黄鳝致突变性研究》,证明 草甘膦对黄鳝具有明显的遗传学损伤作用。   2001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除草剂“草甘膦”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证明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蟾蜍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8年,《癌变.畸变.突变》第3期发表《草甘膦对小鼠的致突变作用研究》,证明 草甘膦对小鼠具有生殖毒性并具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   2010年,中南大学硕士论文《农达对雄性生殖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证明,农达剂量组可引起小鼠精子数目减少、精子畸形率增加,以及附睾和睾丸重量及其系数下降,提示 农达对雄性小鼠具有明显的生殖毒性作用。   2010年,《生态毒理学报》发表《8种常见农药对海胆胚胎各发育期的急性毒性》,证明 草甘膦对海胆胚胎各发育期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   2011年,《毒理学杂志》发表《草甘膦致小鼠机体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证明草甘膦能降低小鼠的总抗氧化能力,损伤蛋白质和脂质,造成机体的氧化损伤,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12年,《蚌埠医学院学报》发表《草甘膦毒性作用研究进展》,证明 草甘膦对小鼠具有生殖毒性并具有致突变作用。   百度百科对草甘膦毒性的介绍: 毒性 草甘膦属低毒除草剂,原粉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300毫克/公斤,兔急性经皮LD505000毫克/公斤。对兔眼睛和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对豚鼠皮肤无过敏和刺激作用。草甘膦在动物体内不蓄积。在试验条件下对动物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对鱼和水生生物毒性较低;对蜜蜂和鸟类无毒害;对天敌及有益生物较安全。纯品为白色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25摄氏度时)。对人畜毒性低。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4320毫克/公斤,家兔经皮LD507940毫克/公斤。对鱼低毒。对于人类误服的情况,草甘膦一般在口服后15分钟内便可能产生呕吐及喉部疼痛现象,另外接着可能产生腹痛及腹泻症状。病征通常在服用量超过100毫升较明显。中毒者不能透过催吐来解毒,而只能透过解除各种病征来舒缓病况。 历史:草甘膦的除草性质是1971年由美国D.D.贝尔德等发现的,由 孟山都公司 开发生产的,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除草剂的重要品种。草甘膦的水溶性差,难以直接使用,因开发初期技术有限,没能做得出可令草甘膦可直接溶解于水的农药产品,当时要将草甘膦加工配制成异丙胺盐、钾盐或钠盐等草甘膦盐类才能溶解于水使用,才能做出在农业、林业上可以使用的除草剂产品。在1997年, 南通飞天化学实业有限公司 开发制成草甘膦直接溶解于水的产品,成功发明了“混和直溶法”,利用该公司独立开发的植物源助剂(SD、SDP)与草甘膦原药物理混合成粉剂、粒剂,即可溶于水使用。 根据Global Research的消息,有新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孟山都公司( MON )的Roundup产品存在毒性,威胁人体和动物的机体。最近美国和德国方面的研究指出,草甘膦具有明显的毒性,体现在:使小牛的骨骼异常老化、影响猪和牛肠道正常益生菌但对有害肠道菌落无影响从而造成人畜肉毒杆菌中毒(参考论文Glyphosate linked to botulism and other animal health problems)、使猪的胃部畸形、使猪的子宫异常增大、造成猪牛羊流产率明显提高等。国内有研究认为,06年之后国内异常频繁的不明原因的“猪瘟”很可能是转基因玉米和用转基因玉米制造的饲料内含有大量草除草剂甘膦造成的。已经 有研究指出草甘膦本身是致癌物质,对人体有害,所以欧盟对食水中的残留草甘膦含量有严格的规定。根据德国莱比锡大学于2011年12月进行的一项研究,在受验的一批柏林市区居民的尿液样本内,所有样本均发现其残留草甘膦含量比欧盟食水内的残留标准高出5到20倍,足以证明草甘膦在人类的整条食物链内不断残留积累。 所以现时有建议完全禁用草甘膦。美国环保署EPA也准备发布公告,以计划在2015年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这个产品,或者采取部分使用限制,目前它正在和加拿大当局进行合作,拟对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EPA在书面声明中也指出,将对这个除草剂的危害进行全面重新评估,包括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抗草甘膦(Glyphosate)转基因植物是由于转入了用含草甘膦培养基筛选培养的抗草甘膦的EPSP合成酶(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的大肠杆菌基因,该酶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代谢酶,而且,转基因植物也具有更高浓度的酶,能耐受更高浓度的草甘膦。 在美国,草甘膦滥用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超级杂草”,截止目前,在美国共出现130种耐草甘膦害草,在40多个州均出现了它们的身影,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专家估计,这些害草的侵袭面积高达1100万英亩(合450万公顷),严重威胁了美国农业产出。2011年1月,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在致农业部秘书处的一封信中警告称,一些测试表明,草甘膦的使用和一些如猪,牛等家畜的自然流产和不育现象有关。2010年,阿根廷的科学家在进行在一项研究结果中也指出,草甘膦会引起蛙类和小鸡胚胎畸形。一些来自民间和官方的其它研究者也发现,这个产品会损害土生生物,植物和一部分动物。2008年环保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也就草甘膦伤害加州红腿蛙一事提出诉讼,而美国环保署EPA随后也承认“这个产品很有可能对这些蛙类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一些组织也向美国环保署EPA出具了一些毒性数据,包括致畸等证据,以期在全球禁用这个产品。 中国生产草甘膦情况详见下面的报道: http://wenku.baidu.com/view/dc09a9cc9ec3d5bbfd0a7413.html 尽管我国对草甘膦的需求相对较少, 但是随着草甘膦产业向我国转移, 最近几年我国草 甘膦的产量和出口量急剧增长,草甘膦行业的产值越来越大。 2009 年我国草甘膦行业销售 产值达到了 69 亿元, 2010 年我国草甘膦行业销售产值达到了 83.9 亿元, 同比增长了 21.6% , 2011 年我国草甘膦行业销售产值达到了 94.2 亿元,同比增长 12.3%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界的生育法则和制衡机理
fanxiaoyingz 2013-10-21 22:39
自然界的生育法则和制衡机理 在自然界中,总体来说存在一个物种数量平衡,这个平衡就象一个物种数量的“配额”一样,各个物种的数量在各个地区是大概一定的,也许有一个范围,但是这个数量范围距离平均值并不远。如果每一个物种都遵守这个配额,那么各个物种都能够存活,从而实现生态平衡,物种平衡,从而大家都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后代,但是如果有一个物种并不遵守这个规定,大量繁殖后代,那么这个物种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引起生物界的大混乱,大倾轧,大清洗,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生物物种数量的绝对减少,进而引起生物大灭绝,而在生物大灭绝之后该物种由于缺乏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缺乏食物,从而引起自身的数量大削减,甚至引起灭绝,至少要引起生存危机(疾病危机和粮食危机),引起自身大变化。我们可以称这种自然界的制衡法则叫“上帝的秘密”,这种数量定额我们叫“上帝配额”。 在生物界中,维持这种数量平衡的一个链条是“食物链”,而食物链仅仅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生态系统”则是“生物圈”的一个链条,而“生物圈”则是“地球圈”的一个子系统。在食物链中,动物数量按照百分之十法则递减,假如食草动物的数量是 100% ,那么一级肉食动物的数量一般而言是它的 10% ,那么二级肉食动物的数量只有草食动物的 1% ( 10%*10% ),那么更高级的肉食动物只有千分之一( 10%*10%*10% ),从种群最小要求上来讲,这个已经是最小数量级了,所以肉食动物一般不会超过三级。 人类也毫不例外地是这个食物链的一个环节,不仅在纯自然时代是的,而且在“人造自然”时代也是,所以人的自然数量存在一个定额,人类处在草食性和肉食性动物间,表示其实人类是一级肉食动物,其数量本来就允许较多。然而由于人类的智慧,揭示了“上帝的秘密”,打破了“上帝配额”制衡法则,人类成为“通吃型动物”,它基本上是草也吃,肉也吃,最高层次食物链的肉也吃,从而打破了生物链和食物链,引起了物种的大变动,生物大灭绝,自从人类从上帝手中夺过权力,统治世界一来,世界物种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着,这似乎也敲响了人类的丧钟! 在自然界中,种群之间的数量配额之间一直存在残酷的竞争,每一个物种都企图在数量上获得优势,所以就一直存在一个种群内的生育膨胀法则,这个法则促使每一个物种改变它的生育策略,多繁育其数量。假如某个生物仅仅按照“上帝配额”来繁育后代,那么最后成活到能够生育的一定远远小于上帝配额,引起的是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灭绝。另外,由于自然界生物互相为食物,加上生病死亡,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等非正常死亡,所以每一个物种必须生育远远比其“上帝配额”更多的后代才能最后保存“上帝配额”。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各个种群都有一个“多生育后代的机理”,而这个多生育后代的机理所生育的后代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祭品”来生产的,而不是为了其公平的生存权。 上帝配额之所以能够存在,本质上是“自然生产力”决定的,是太阳能在不同纬度上不同海拔上的分布决定的,这个决定因素包括了“太阳常数”,具体指标有“全年日照时数”,“全年积温”,“全年大于十摄氏度的有效积温”等指标。 为了获得“上帝配额”,甚至超越“上帝配额”,各种生物展开了生育方式的大竞争。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各种生殖方式,残酷而又激烈。例如蜘蛛,一般情况下雄蜘蛛分两次把一千个精子送到雌性蜘蛛的精囊中,然后把自己饲喂给雌蜘蛛作为产生后代的能量。企鹅的生殖很有意思,成千上万企鹅聚集在一起寻找配偶,找到后雌企鹅生下一只蛋,然后交给雄企鹅孵化,自己到大海寻找食物补充能量,而雄企鹅则可以不吃不喝长达四个月,最终孵化出小企鹅。有一种海洋动物叫鹦鹉螺,在交配完成后一周内会死亡,为自己后代留下生存空间。鲑鱼到了秋季繁殖期,必须游出海洋,沿一条河湾逆流而上,在河流上游的静水区繁殖,在耗尽生命的精力繁殖之后,鲑鱼会集体死亡。 从繁殖方式上,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一直在改进。单细胞动物和低等动物(包括部分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只是简单的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复制生殖、出牙生殖、包子生殖、营养生殖。昆虫一般采取体内受精,变态发育,或者采取孤雌生殖;而脊索动物就已经开始了较为先进的生殖方式,例如鱼类鸟类采取的体内卵生方式,两栖类采取的是体外卵生,受精卵损失很大;而爬行类则采用卵生或卵胎生;而哺乳类则实现了胎生,虽然剩余数量减少,但是育成百分比大幅度提升。卵生比孤雌生殖先进,而体内受精的卵生比体外受精的卵生先进,胎生又比卵生先进。在胎生方式产生后进一步进化,最后形成了具有明显种内部淘汰的一公多母的群居生殖方式。 我们发现在食物链顶端的高级肉食动物,例如老虎、苍鹰等少数选择一公一母的小群体生存和生活方式。但是杂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和相当一部分二级肉食性动物选择的是大群体群居方式,但是往往选择雄性淘汰机制。例如牛、羊、犀牛等草食性动物,例如秃鹫、狼、狮子等二级肉食性动物,例如人类、猿猴、猩猩、长臂猿等杂食性动物等都选择大群体群居方式。这些哺乳脊椎动物都选择胎生、雄性淘汰、大群体群居等生存生殖方式。目的很明显,就是取得物种竞争的生存优势,取得更多的数量。所以人类自从诞生一来就存在多生育多繁殖的欲望。这种欲望从寒带到温带到热带逐渐加强,寒带的人由于生存成本高,所以生育热情低,而热带的人生育热情高,生育率高,而温带的人则也有较高的生育能力。这种机理导致目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南北问题突出。 雄性淘汰成为一种生存策略被哺乳动物广泛采取,而这种方式的引用导致了疾病和衰弱者不能获得后代,因而保证了后代的健壮,强大的免疫能力,高超的竞争能力,还有种群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保证了种群数量的稳定甚至缓慢增长。所以经过几百万年时间,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已经远远处于优势地位。尽管哺乳动物种类不多,但是其数量和生物量占有绝对优势,其个体的平均体重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地球的新霸主。但是尽管如此,哺乳动物内部依然有一个数量平衡的制衡机理。这个机理其实就是劣种淘汰的雄性竞争机理。在哺乳动物内部,雄性之间为了争夺配偶会产生残暴的战争,而雌性动物对此往往缺乏同情心。人类也一样。 所以,人类婚姻自古就是不公平的,人类在本质上、在种性上不是一夫一妻的,而是“乱性”的。从人的本性上来讲,男人喜欢美丽的健康的女人,其它女人很难获得生育权;女人喜欢强壮的男人,性欲强烈的男人,温顺的男人惨遭女人淘汰;而在氏族内部,允许男人为了女人展开争斗和嫉恨,通过争斗产生对外敌有强烈的牺牲精神的头领,对内有产生更多后代能力的雄性。所以往往种群内的英雄往往是繁育后代的能手,从动物生殖生存角度讲领袖型人物往往是有强烈征服女人的心理的,在历史上周文王、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等都是集领袖和公牛为一体的人物。但是由于人类的复杂性,许许多多的领袖并不是雄性人物。而人类也不完全是雄性竞争很残酷的种群,在竞争中有妥协,在分异中有公平。 我们讲雄性竞争是种群数量制衡的一个方法,也是保持种族强盛的一个方法。但是人类的数量制衡还有其它内生生理。例如我们发现,如果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儿子,那么这四个儿子中老大的生育热情最高,生育儿女一般也较多,但是往往老四有“反生育心理”,而老四的生殖能力也最弱,从而出现一个家族中老大老二的孩子众多。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老四对自己是最小的很嫉恨,他可能受到父母的宠爱,但是他往往受到弟兄们的欺凌,从而产生厌恶子女多的心理。另外由于人类受到粮食环境气候的压迫,迫使一部分人选择完全放弃生育,出现了所谓的反生育的理论和群体,例如中国佛教就禁止“色”,不准生育;多数道教教徒也不能生育;在欧洲,“修女”就不准生育。这些都是人类社会自发的减少生育,应对人口膨胀的方法。 自然界中则采取的是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的机制。例如,人类的自然生育率几千年都保持在千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但是死亡率也保持在千分之千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保持数量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个高淘汰的机制中,包括了地方病、夭折、生理缺陷、野生动物吃食、疾病死亡、战争死亡和父母主动弄死等不正常死亡手段。自从这些死亡方式成为非法的以后,实际上就保证了人类的膨胀趋势的持续,也保证了人类对环境破坏的持续。所以人类把自身推到了危险的境地。 但是很显然,人类不能也不可能退回到那种不能保证人类正常生活的,人类必须寻找一种即符合人类本性,又能够抑制人口膨胀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似乎已经有了端倪。我以为抑制生育但是又不违反人性的方法是放开性自由,搞好避孕科技。尤其是中国人,应该放弃谴责有性自由欲望的人。 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口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人的幸福感是要符合人类本性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苍天注定的,是几亿年演化的结果,人类无节制的生育和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高育成率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因而是危险的。 此文作为对人类人口问题的反思,和上篇博文《中国的人口问题杂论》是姊妹篇。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男生女母亲定
热度 34 qpzeng 2013-8-14 08:13
以往认为,婴儿的性别由父亲决定。 遗传学知识也证明, 精子的性染色体 若 是 X 染色体就生女孩 ,若 是 Y 染色体就生男孩。因此, “ 生不出男孩是女人肚子不争气 ” 的说法 历来 被认为是荒谬的 无稽之谈 。 然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在哺乳动物中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幼仔性别居然在动物母亲的全权掌控之中,它会根据生活环境、营养条件和动物父亲健康状况的好坏做出选择,而它选择生男生女的唯一考量是:生雄仔意味着更多后代,但要冒风险,而生雌仔的后代要少得多,却很安全。 换句话说,假如动物母亲认为即将生下的幼仔身体倍棒,足以为它带来更多的后代,那么它就会选择生下雄仔,表明它能主动挑选“雄性”精子。据说雌雄精子的外形不同,在黏性生殖道中的移动速度便有差别,动物母亲可以据此主动令其加速或减速。早在 1973 年就有人提出假说:动物自私的本性决定它们总是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种群数量。动物母亲在富足条件下通常选择生雄仔,因为这样不用考虑后代的生计问题,而生活在贫困条件下的动物母亲多半选择生雌仔,以避免让更多的后代忍饥挨饿。 1984 年的一项发现对上述假说提供支持:在野生马鹿中,地位高贵的母鹿总是生雄仔,而地位卑微的母鹿总是生雌仔。这意味着生雄仔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要么成者为王(传宗接代),要么败者为寇(无子嗣)。以非洲狮为例,一群小雄狮中只有一只能成为狮王,并与 10-15 只雌狮组成一个狮群,而绝大多数小雄狮恐怕终生都没有繁殖机会。狒狒中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一个狒狒群中只有一只成年公狒狒。 原文出处: Mammals Can 'Choose' Sex of Offspring, Study Finds 全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前沿拾趣”栏目 2013 年 8 月14 日第 5865 期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13391 次阅读|35 个评论
生育的最佳年龄
xiaorui1987905 2013-5-5 21:16
一直听别人说女人最好在30岁以前生育是最好的,但是今天看到一篇文献推翻了我内心的想法。 文章主要对19-44岁生育者进行研究,研究表明30-35和>35岁年龄生育的女性,其后代的身高高于<30女性生育的孩子,其后代的腹部脂肪也少于 <30女性生育的孩子,并且也提高了女孩的胰岛素敏感性。 随着避孕的提倡,更多女性以工作为主、接受更高的教育、生活的压力以及一些丁克家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育。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是,大龄产妇也避免不了会遇到许多问题,青年期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压,产妇也会出现胎儿损失、子痫前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等。同时大龄产妇的卵母细胞质量下将也会使后代得一些缺陷性疾病。研究表明卵母细胞质量和数量在35岁以后下降最大。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李建新驳通过增加生育冲淡老龄化是饮鸩止渴谬论
热度 1 cgxing 2013-3-12 19:3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6184880101gbz9.html
165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生孩子的提案
热度 1 zw373737 2013-3-5 10:58
政协提案:立即停止一胎化政策放开二胎 2013年3月5日09:48 新浪网  王名第12届全国政协001号提案:关于全面放开生育的人口政策调整建议 (此提案由王名委员和刘大钧委员联名提交) 我们自2010年已连续三年提出放开二胎的提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年来,我们与诸多专家和学者对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谨慎评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郑重提出本提案。我们认为: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以“城市一胎和农村一至两胎”为目标的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已经给中国各个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问题,危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尽快加以全面调整。根据新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发出进一步的呼吁:立即全面放开生育,对中国人口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一.人口形势的变化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此为标志,中国启动了以严格控制生育为中心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中国人口从9.9亿增至13.5亿,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从22.1%降至19.3%,中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⑴ 生育率已远低于替代水平。 根据目前的男女性别比和女性年龄别死亡率,中国生育率的替代水平在2.2以上,即每对夫妻平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维持总人口最终不衰减。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70年代末约为2.5,自1990年代初就一直处在替代水平以下,目前更是远低于替代水平。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长表,原始抽样的生育率仅有1.18,即使考虑到15%的漏报率,生育率也只有1.4,而国家统计局2011年抽样调查的生育率更是仅有1.04。生育率即使处于1.4也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将减少至少36%。在此生育率下,只要两到三代人的时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就将少于美国。 ⑵ 生育意愿面临多重压力。 中国的生育意愿面临现代化、东亚文化共同因素及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三重压力。现代化过程中,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会进一步挤压生育率。目前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在东亚,尤其是华人社会。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的数据,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泰国、越南、缅甸和朝鲜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53、 1.75、 1.94和1.99,相当或低于经济更发达的俄罗斯、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是1.53、1.87、1.99和2.08)。严格控制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中国的生育观念已发生极大改变。城市已经把一胎当成正常,农村在向城市看齐。数据显示,80后女性的累积生育孩子数远低于70后,而70后则远低于60后,尽管她们处在相同政策环境下。 ⑶ 中国或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无论从生育意愿调查、“双独”放开二胎的实施效果,还是对低生育率下生育行为的分析来看,中国的生育意愿已处于极低水平,而且难以回升。当父母只有一个孩子时,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会不惜代价为孩子付出,同时少子化会降低养育的家庭和社会规模效应,两者共同推高单个孩子的平均养育费用,让愿意多生的父母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对养育压力的感受来自对平均费用的判断。长期低生育率把一种极不正常的生育状态变成了常态。因此生育率越低,对生育意愿的抑制越强。另外,长期低生育率会导致未来社会极度老龄化,养老负担沉重,让育龄家庭不堪重负,这反过来也会抑制生育意愿,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高生育率时,降低生育率马上能缓解压力;但低生育率时,提升生育率短期内却会加大压力,缓解的效果要20年以后才能体现。因此,低生育率的惯性会比高生育率惯性更强劲,更持久,也更难应对。 ⑷ 人口快速老化和未来人口急剧衰减。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8.8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更比发展中国家超前了20年(2030年不含中国的发展中国该比例为8.1%)。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到17.4%;2050年更将上升到27.8%。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国家。由于1960至1980年代出生人口较多,中国人口在未来十几年还会小幅增加,在达到顶峰后,逐步由缓慢的衰减进入持续性的急剧萎缩。即使现在完全放开,若不鼓励生育,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口每年仍将减少1000万以上,其衰减速度和幅度在人类历史上都将是空前的。从2030年到2070年,中国人口的下降幅度将达40%。相比之下,遭受所谓人口衰减灾难的俄罗斯在过去20年人口下降幅度不过3.4%,扣除移民的自然下降也只有7.8%。 二.全方位的负面效应 尽管中国社会在过去30年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并不断恶化,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负面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各个方面: ㈠ 拖累经济发展。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早年高生育率下积累的人口资源。生育率从高到低,积蓄的能量得到释放,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但长时间维持低生育率则是在不断地低效释放能量,更是在耗费发展的后劲。随着人口的加速老化和未来人口的急剧衰减,消费和生产将同步萎缩,大部分行业会成为夕阳行业,投资意愿低迷,基础设施更新的动力和财力弱化,现有设施面临日益老化甚至废弃,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将大幅度减缓,经济可能陷入长期停滞甚至萎缩,国力衰退。过去30年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中国可能将退化成一个老气横秋,萎靡不振的社会。 ㈡ 弱化规模优势。 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基础性优势。因为人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核心,无论一国内部还是世界范围,发达的地方都是人口中心地。无论是电视、汽车、房屋等物品,还是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其总价值中人所创造的比例远高于来自自然资源的比例,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的价值越来越高。人口少、工业规模小的资源型国家向中国出卖自然资源是经济合理性的体现,说明中国人口的规模和集聚优势能够弥补甚至超越进口自然资源的价值。中国控制生育的后果是人口老化和萎缩,经济衰微,市场规模效应降低,政治影响和军事潜力下降,最后需要用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国际市场的资源。这实际上是以减少本民族后代的代价把资源留给其他国家使用,并使自己的后代处于未来资源市场上的劣势。在信息时代,人口的规模优势更加突显,因为通讯和交通的便利使得任何不同个体之间可以直接交流和来往,人口越多,交流和来往增长得更快,社会复杂程度更高,唯有语言、文化和政治框架才是边界。如果中国能够维持现有的人口规模优势,中国的最终崛起和全面复兴必将把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并非梦想,而是人类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长期低生育率使中国的发展被釜底抽薪,中国的崛起将如昙花一现之后就迅速成为昨日黄花,中国世纪还未真正开始就将落幕。 ㈢ 危害家庭幸福。 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这对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家庭关系、社会形态和民族心理造成的长远后果难以估量。家庭幸福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一胎化”让家庭风险成几何级数增加。任何社会都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夭折,但在二三胎家庭里,所有孩子都夭折的可能性很小。只要还有存活的孩子,父母就有希望和责任继续生活下去,但独生子女一旦失去则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彻底毁灭。根据中国的生命表和生育年龄分布,母亲在40至65岁之间孩子夭亡的概率是1/100左右,这样二胎家庭孩子都夭亡的概率就只有万分之一。相对于二胎家庭,“一胎化”把这个比例提高了一百倍,达到1/100左右。在这个概率下,几乎每个人周围都会出现“失独”家庭的悲剧。有学者估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已逾百万,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安。“失独”的心理冲击会让人们从最基本的道义层面来质疑“一胎化”政策,从而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家庭的风险不仅体现于生命的无常,也体现在婚姻、事业、财力和健康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上。面对这类难关时,兄弟姐妹可以相互提携、共同分担,但独生子女则只能独自承担。这种现实反过来又会降低家庭对风险的容忍度,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此外,性别比失衡所导致的数以千万计的“剩男”也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㈣ 损害社会公平。 由于现行人口政策的局限性,当前的生育控制难以避免地要根据民族、地区和家庭状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这种区别对待滋长了社会的不满情绪,引起民众质疑中国社会公平性,不利于党和国家的声誉。当前人口政策最大的不公平体现在对“超生”者征收社会抚养费。传统家庭养老中,父母既是养育孩子的付出者,也是将来享受孩子赡养的受益者。在社会养老下,父母仅是养育孩子的付出者,但孩子将来支撑的却是整个养老体系,受益者是全社会。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工作人口创造的物品和服务来支撑老年人的生活,只是社会养老下,养老积蓄和支付方式的社会化在微观上模糊了这种关系。对“超生”者征收社会抚养费既违背经济规律,也违反基本的道义原则,因为不生或者少生者,年轻时付出少,年老后部分却靠别人的孩子的劳动来养老,而“超生”的父母以自己的付出给社会贡献了更多的养老体系的支撑者,但却因此受到惩罚。 ㈤ 削弱国防力量。 人口规模的减少,人口结构的老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不仅导致适龄兵源数量急剧减少,更重要的是引起兵源质量的下降。大量独生子女不得不参军入伍,他们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自主生活能力方面都有其特点,对军队的军事训练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估计,我军现役兵员的独生子女率已不低于70%,作战部队甚至超过80%。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军队,一旦走上战场,怎么能要求他们真正做到冲锋陷阵、前仆后继?而站在这些独生子女后面的,更会是一个个风险不断增大的“失独”家庭所面临的悲剧。 ㈥ 降低人口质量。 受教育人口的数量越多,越容易出现更优秀的人才。严格生育控制导致适龄人口减少,大量小学甚至中学关闭,大学报考人数逐年下降,让中国优秀人才的备选基数不断萎缩。中国的生育控制政策对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加严厉,人为减少了那些成长条件更好的孩子的比例,因而又延缓了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在相同的人口规模下,一个老态龙钟的社会在知识更新能力、创造力和向上的动力及活力上都无法与年轻人较多的社会相提并论。长期低生育率会加深老龄化,最终会导致平均人口素质快速下降。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生育率目前只有0.7左右。这些城市集中了中国各行各业许多最出色的人才,但在0.7的生育率下,他们的后代以每代人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的速度在消失。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和沉淀下来的许多最优秀的基因只要两代人就会消减得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 ㈦ 滋生错误观念。 人在成年前是财富的消耗者,工作后是财富的创造者,年老后又成为消耗者。总体来说,人的贡献要大于消耗,否则人类社会不可能进步。但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一味强调人口作为负担的一面,倾向于把中国各种问题都归咎于人口过多,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症结,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比如,人们常把大城市的拥挤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但实际上,城市的拥挤与全国人口总量关系不大,而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更大。贫穷的国家,哪怕地广人稀,其大城市也很拥挤。数据的分析以及俄罗斯等实例都预示,中国人口大幅减少的后果是大量城镇甚至小城市会衰败,人们会更加涌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后人们可选择居住的城市大幅减少。 ㈧ 危及中华文明。 人口是文明传承的基础。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13亿中国人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根基在于保持必要的人口规模与合理的人口结构,这是文明得以传承并始终保持生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保证。在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下,不仅中国的人口结构将加速老化,人口规模也将急剧衰减。中国目前占世界人口比例19%多,但每年出生人口不到世界的13%。我们目前的生育率仅有世界一半左右。生育率维持在这一水平意味着,每隔一代,我国年出生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将下降一半,这样到本世纪末,中国在世界上的份量将一落千丈,中华文明将彻底衰微。 三.人口政策调整 1980年的《公开信》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我们认为:过去30多年执行的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特殊政策。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履行党中央的战略设想和对人民的政治承诺,适时调整人口政策。近年来,针对现行人口政策所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大批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论证,提出了许多调整中国人口政策的积极建议。结合这些思考和建议,我们提出调整中国人口政策基本方向如下: 第一,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人口政策的最高原则应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人口政策直接关乎人和人的生命,应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尊重生命,要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作为人口政策的最高宗旨。人口政策的调整必须坚持这一根本立场,尊重并捍卫人的生命,包括对未出生的胎儿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也包括对生育权的尊重与保护。要坚决反对和杜绝用堕胎等非人道手段强制执行计划生育的做法。 第二,放开生育,保护家庭。 立即停止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无条件放开生育,把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作为民族复兴最根本的战略基础,在税收、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孩子,保护家庭。现代社会中,养育孩子非常艰辛,付出是家庭的,最终受益的却是全社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中国多个地区的试点,以及可靠的科学研究都已经充分证明,“全面放开生育”带来的生育反弹幅度非常有限,真正值得担心的是:即使完全放开后,也无法避免长期生育率的滑坡。“放开二胎”的倡议早在九年前就由18位人口学家联名上书中央提出,迄今仍未执行,致使我们错过了放开二胎的最佳时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大声疾呼:立即行动起来,无条件地全面放开生育! 第三,稳定规模,优化结构。 生育率最终处于替代水平或之上,是维持民族繁衍的必要前提。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数已经远低于与人口总量相对应的水平,即使完全放开也难以避免在可预见的将来每年出生人口的雪崩式滑坡。中国人口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是稳步提升生育率至替代水平,最终确保每年出生人数基本稳定,维持中华民族的正常繁衍和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如果说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持续下降无法避免,那也不应该让其降得太快。至少,中国应该在人口规模上保持对西方的优势,确保中华民族拥有能够取得并维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的人口基数,最有效地维护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第四,集思广益,全面推进。 应尽快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各方面专家就放开生育和调整人口政策举行专题会议。决定人口政策方向的是人口结构和规模对经济、社会、国防、环境等的影响,因此人口政策的调整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建议由国务院统一协调相关部委和各领域的专家组成人口政策调整攻关课题组,研究形成人口政策调整的总体方案。同时,要尽快修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有关内容,对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对于因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失独”家庭,应建立国家基金进行公益救助和社会支持。要及时调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能,改革现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建立与新的人口政策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实施与管理体制。 人口政策的调整刻不容缓!为了维系和延续中华文明,为了避免中华民族的衰亡,我们必须恢复到正常的生育状态。今天的不作为也许会让我们失去逆转颓势的最后一次机会。我们恳切希望中央能够尽快研究并做出决断。 (责任编辑:张金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亟须摒弃“稳定低生育水平”之理念
cgxing 2013-1-19 11: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ecb28d01015viq.html?tj=1
1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安:选性别堕胎者遗弃虐待子女者不得生二胎
xuxiaxx 2012-7-16 15:00
西安发文规定   选性别堕胎者不得生二胎   据《西安晚报》报道近日,西安市计生委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生育证办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即使符合再生育的政策,但如果曾经发生过遗弃虐待子女等四种行为,也不得发给生育证。   通知明确,新建居民小区在未正式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前,生育证管理工作,由居民小区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即使符合规定可再生育,但有下列四种行为之一的,不得发给生育证,已发的予以收回,其中包括:弃婴、溺婴或者遗弃、虐待、拒绝抚养子女的;因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规避法律、法规将自己所生育的子女送别人抚养的;有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 来源:健康报网
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王英安“中国人口问题扫盲贴”
热度 1 Amsel 2012-6-26 23:01
  哈哈,你这帖子绝对是人口砖家水平,几乎没一条道理能说服人。   第一条,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计生指的是什么:是birth control,而不是family plan. 中国计生=强制计生。   第二条,杨支柱被开除公职、征收几十万人民币,直接根源就是计生暴政。   第三条,大家反对的就是这个恶法暴政。计生委即使自己不享受征收的抚养费,但是它是靠给地方政策而完成自己的目标。   第四条,好,既然没有科学根据,为什么还要搞几十年计生?   第五条,计生委的观点是,生育率要维持在1.8,但是现在早都低于1.5了,为什么还坚持计生?   第六条,如果不相信人口统计数据,那么计生决策理由何在?   第七条,跟你至少讨论过两次了。超低生育率带来的是年轻劳力缺乏,外加中年劳力过剩。   第八条,如果中国有像样的听证会,就应该调查计生委为什么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调查翟振武等人的背景。   最后的总结更离谱了,“自由生育权”角度论证当然必要——甚至不需要论证,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有几个中国人听的进去(几十年洗脑的结果,无论左右派普遍不知道自由为何物)?   “其他诸如生育率、人口红利、老龄化、出生性别比、适度人口等都很难从学术角度证明要普遍放开二胎的正确性”——正确的说法是,都不能证明计生的合理性,计生当初都不应该搞。而现在恶果趋势早都昭然若揭,恶果现在开始慢慢品尝就是了。   王英安原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586146
个人分类: 人口|4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板上钉钉的“六普”人口数据
热度 33 Amsel 2012-6-24 14:22
  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再次证实了十年前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超低的生育率(五普:平均每名妇女只生育1.22个孩子;六普:每名妇女1.18个)以及畸高的出生性别比(0-4岁性别比:五普120男孩比100女孩,六普119比100)。十年前的“五普”数据已经揭示出中国人口的悲观前景:老龄化、年轻劳力不足、男女比例失衡、几千万光棍。这一原本清晰的危险图景却由于计生委(以及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篡改生育率数字而变得扑朔迷离。   现在六普数字出来了,在预测中国人口前景的时候,我们甚至不需要重新计算,因为根据五普结果而计算的悲观趋势完全得到六普的验证(包括 易富贤《大国空巢》里面的总结 )。 下面展示几张图,是根据“五普”结果计算的严重老龄化前景。   上图来自《世界银行经济评论》2009年的文章“ 中国失去女孩的后果 ”,这幅图是根据五普结果计算的中国未来老龄化走势。现在的老龄化痛苦才是初现端倪,未来三十年老龄化程度会持续加深,到2040年老龄人口会维持在30%以上。   上面几幅图是上述文章中国美国2000年和2050年人口结构的对比(实线为男性、虚线为女性;由于年龄结构图一般把年龄作为纵坐标,故将原图旋转)。可以看到,到2050年时,美国预期仍然能够维持比较健康的人口结构,而中国的人口结构则是头重脚轻(老人多、年轻人少),危如累卵。   下面是我2009年计算的结果(是为了验证说明《大国空巢》的结论),结果大同小异。    “六普”的人口数字已经给30年计划生育“愿景”的棺材上钉了最后一颗钉子。
个人分类: 人口|17104 次阅读|47 个评论
总和生育率如何计算
热度 2 Amsel 2012-6-23 10:26
  总和生育率(TFR)是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最重要指标,它大致相当于平均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多少孩子。   其计算方法是(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区别):   1. 把育龄妇女(15岁到49岁)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统计,每个年龄段覆盖五年,即,划分成15-19岁、20-24岁、直到44-49岁等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的妇女人数,以及普查之前一年内 每一年龄段妇女生育的子女总数。这样就得到每一年龄段的妇女的出生率(注意, 出生 率都是以每年每千人为单位)。这个出生率叫做分年龄出生率(Age-specific birth rate,简写是ASBR)。   2. 将各个年龄段的ASBR累加,再乘以5年,就得到总和生育率 (公式见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75.2573rep=rep1type=pdf ) 。注意这时是以每千名妇女为单位。中国所采用的总和生育率是以每名妇女为单位,所以应该再除以1000 。   按照最新发布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查表6-3“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9.11.1-2010.10.31) ”,可以计算出总和生育率在这一年已经降低到   (5.93 + 69.47+ 84.08 + 45.84 + 18.71 + 7.51 + 4.68)× 5 / 1000 = 1.18   这样一个远低于更替水平(中国的更替生育率是每名妇女一生生育2.3个孩子)的极低的生育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均衡、政治制度不健全的多民族国家,预示着未来几十年必然陷入由人口结构而导致的严重的社会危机。
个人分类: 人口|20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航天员太空飞行对生育的影响
xupeiyang 2012-6-19 15:25
国际女航天员的统计来看,国外一共选出90多名女航天员,其中55名上过天,而她们之中,80%的人都没有生育过,怀孕后40%的人出现了流产,9%的人出现了死产。但是,她们在30-35岁被选拔出来作为航天员,经过几年训练、执行任务、休养一段时间之后变成了高龄产妇。流产、死产、畸形儿,主要是因为她们都是高龄产妇。刘洋处在这个年龄段,最终有可能遇到高龄问题。 航天员刘洋还没有生育,外界担心这是否会有一些风险?世界第一位太空行走的俄罗斯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至少太空飞行不会影响生育,这是很早就被证明了的。 女宇航员的太空私秘空间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06/19/c_123301653.htm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女”未曾生育,生子会是神童?
热度 1 tarimriver 2012-6-13 11:37
神五神六都成过去时了,现在都神酒了!神州九号马上择日发射。刘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首位神女颇受关注。 神女的要求条件苛刻,首先是身体条件毫无瑕疵,比如牙齿洁白无瑕,没有任何身体异味。另外, 还要经历过自然分娩的痛苦,确保她们身体和心理素质更成熟。 不过据刘洋的婆婆说,年龄 34 岁的她还没有生育,这位婆婆急着当奶奶。当然,上过太空后回来生育自然会增加许多神话成分,迥异于地球的太空的洗礼会对女性生育产生什么影响还不得知,经过太空的洗礼,以后能不能生个神童?从逻辑上说,神女自然应该生个神童,但真实情况需要时间来检验,需要实践的检验,是不是有个方面想做这方面的实验?
34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政府资助在印度进行强制绝育
热度 5 Amsel 2012-5-1 12:34
  我们知道,中国的强制计生政策多年一直受到国外资金的支持(包括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发达国家出资的联合国人口基金)。而现在终于轮到了印度。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的国际开发署近年资助在印度进行的一个项目,由非政府组织(NGO)引诱“穷人”进行绝育手术,资助金额达到1.66亿英镑。这种手术进行得极为粗劣,例如,在四月初,印度最高法院进行了听证,调查比哈尔邦某个地区的手术情况:53名妇女在两小时之内进行了这种手术,那些妇女躺在稻草垫子上,手术人员并无相应资格,而且没有消毒设备、术后没有消毒药。   这个项目已经造成多人术后感染、大出血和死亡。   这个项目,是英国国际开发署打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旗号资助的, 所以在邪恶之上又添加了一笔虚伪:印度的人均碳排放只有英国的六分之一,英国人要用绝育手术来“应对气候变化”,为什么不先拿英国人自己开刀?   这个事件再次提醒人们,无论多么不“人道”,中国的强制计生政策在 国际社会得到的 推动力远远大于阻力。 对印度人来说,庆幸的是,印度的民主制度能够避免这种暴行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卫报》新闻地址: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2/apr/15/uk-aid-forced-sterilisation-india
个人分类: 人口|3161 次阅读|9 个评论
维护计生政策已经成为一场必败的豪赌
热度 1 Amsel 2012-4-30 13:31
   计生政策除了已经奠下未来10年之内必然爆发的人口、经济、社会危机的基础, 自然还会带来天价 的 维稳 成本。现在是压下去的多,爆出来的少(博白、临沂),但是将来水落石出压不下去的那一天呢? 维护计生政策就是一场赌博,赌注极高而且必输无疑,而且各方都能看出当事者必败的结果,所以 利益相关者 乐得押宝。 只有当事者还在击鼓传花——就是不知道传到谁手里会炸,还是谁有本事能把引信拆除。   刚才在傅新元教授那里的评论连同博文被删了,在此再写两句。
个人分类: 人口|1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制造“贪官微博”的孟立联为什么不合群
热度 2 Amsel 2012-4-21 13:08
  《南方周末》对假冒同事、制造“贪官微博”的孟立联这样介绍 :   提起孟立联,大家都觉得他很有才气。王波说:“我还在达州工作时,就知道他是个很能写的人。”孟立联1964年升任,是计生系统的“老人”。他曾调到广安地区计生委,后又调入四川省计生委,最后又调到成都市计生委,“业务能力还可以”。“有才气”,不仅是单位同事评价,孟还有能拿得出手的“干货”——他同时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兼职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像孟立联这样在政府任职同时兼职教授的,整个中心共有5人。   ……   在王波看来,孟立联的为人处世是有问题的,两次民主测评未能通过就是证明之一。“他比较清高,难打交道。”在单位中孟立联不太跟王波等人接触,就算是中午在机关食堂吃饭,也很少与人坐在一起。 ( http://news.xkb.com.cn/zhongguo/2012/0420/196716_2.html )   我们知道,中国计生系统的工作人员包括官、学、吏三种成分,“官”包括国家和地方(省市县)计生委的官员,“学”则是社科院、中央和地方各学校拿计生委基金的“研究人员”,“吏”则是地方直接针对老百姓的计生政策执行者。“官”负责政策保障,“学”提供理论依据,而“吏”则是具体负责抓人 打胎 抄家扒房这些脏活。按上面的介绍, 孟立联 在计生系统的中层部门,却跨了官学两界。   我查了 孟立联“能拿的出手的‘干货’”,发现他最近的一篇文章是2008年《人口研究》上面的“ 人口安全与人口政策 ”,全文含蓄地列出了计生政策造成的灾难后果:“ 年龄结构引发的人口安全问题 ”、“ 性别结构引发的人口安全问题 ”、“ 民族构成变动引发的人口安全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在计生系统讳莫如深,第二个问题也是迁延多年之后才被计生系统承认。 孟立联作为计生干部,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确实是有想法的。而一旦对计生“国策”有想法,就很难认同中国计生部门的使命(mission),也就自然而然地难于和寄生于这个系统的浑浑噩噩的同侪打交道。   孟立联这篇文章内容在此: http://www.huaxiarenkou.com/a/renkouwenhua/hunyuxinfeng/renkouanquan/2011/0119/53.html   检索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似乎后来有人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抄袭过,不过这不是我关心的方面。
个人分类: 人口|26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山东临沂计生部门对九个月婴儿强行引产
热度 1 Amsel 2012-3-30 10:39
  国外争论的是母亲有没有流产 胎儿婴儿 的权利,而国内看来首先还要回答政府有没有流产胎儿婴儿的权力。   转载: “【网曝临沂磨山镇计生委强迫孕妇流掉9个月身孕】网友在百度贴吧发帖称,山东临沂磨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强制孕妇流掉9个月身孕。网帖称,孩子刚生下的时候还哭了两声,家人听见哭声过去看,到了门前孩子没有了哭声,医生说孩子已经死了。通过多方联系,磨山镇干部基本确定此事属实,更多详情还在确认中。 ”
个人分类: 人口|444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袁隆平:转基因食品或影响生育 人民不是小白鼠(图)
zhao1198 2012-3-13 19:33
袁隆平:转基因食品或影响生育 人民不是小白鼠(图)       袁隆平 资料图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不是小白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两会现场报道   82岁高龄的袁隆平,自称是“80后”。他说,等自己成了“90后”时,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3月4日晚,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袁隆平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在铺着地毯的套间里,“80后”袁隆平光着脚,扑在一桌子的文件和资料里,手舞足蹈地讲起了超级稻、粮价和转基因问题。   直言不讳的袁隆平并不担心自己的言语会“得罪人”,“我怕什么,我这么大把年纪了,还不能说几句实话?憋死人咯!”   补石油不如补农民   今年两会,袁隆平的提案是《关于粮价的建议》。提案上说,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1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除去国家的粮食补贴,纯收益只有7.5元。   “七块五啊!太少了,农民多穷啊,农民多可怜啊!”袁隆平激动地说,“种地拿不到钱,农民就不种了,抛弃耕地到城里打工去了,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从哪里来呢?”   从2010年起,袁隆平走访了湖南的多个县乡和农村,他发现,大量耕地被荒废,甚至被用来作为建筑用地和垃圾场。“耕地多宝贵啊,现在全国的耕地越来越少,以后粮食不够了可怎么办呢?到哪里去种呢?”   袁隆平担心,18亿亩的耕地红线有被突破的可能。“现在的耕地面积已经很少了,如果得不到好的保护,耕地面积一年年减少,我们就没有退路了。”   最让袁隆平担心的还是粮价问题。“粮食是宝中之宝,粮价是百价之基。”一方面,粮食价格一旦上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会引 起社会动乱。“所以大家都说粮价涨不得。”但另一方面,“粮价偏低则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袁隆平建议,政府要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收入,保住农民的基本利益,保住耕地。”然后再以平价出售粮食, “保障民生,保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水平,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和价格的平稳。”如果由政府来补贴其中的差价,就能“两头兼顾”了。   在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小组讨论会上,袁隆平第二个发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100斤提高16元,这非常好,但我觉得还不够,应该每100斤提高50元,我们的政府现在有这个财力。”   虽然自1982年起,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11个“一号文件”,力求“惠农利农”,扶持和完善农业发展,但袁隆平认为,“力度还不够大,种粮农民的收入 依然相当微薄。”根据现行的种粮补贴政策,“按田亩算补贴,是很不合理的,高产田与低产田没有差别,不种粮的田地也能得到补贴,甚至抛荒田也能得到补贴, 这样会影响农民积极性,大家都不好好种粮食了。”   “国家每年拿上亿的钱来补贴石油企业更不合理。”袁隆平对此很不解,“石油那么贵,都是高价、高利润的垄断企业,做石油的人都是有钱人,都是开小车的 人,哪里还需要国家的补助呢?国家补贴他们干什么?为什么不拿这个钱来补贴农民呢?农民辛辛苦苦种一亩地得了100块钱,就是很多有钱人的两包烟钱。”   有人提醒袁隆平,为农民争取补贴可以,但是不要“抨击”别人,但袁隆平还是直言不讳,“我怕什么,我那么大把年纪了,还不能说几句实话?憋死人咯!”   “90后”的1000公斤目标   2011年,袁隆平在湖南隆回的超级稻百亩试验田里交出了新的成绩单亩产926.6公斤。“这不算啥子,等我变成了"90后",亩产1000公斤一定能实现。”他使劲地挥挥手,并不满足于这个数字。   袁隆平的目标很清晰,“希望今年达到940公斤至950公斤,明年970公斤至980公斤,再有一年,力争达到1000公斤,从科学上讲,杂交水稻还是有这个潜力的。”   “安徽省六安市很重视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现在已经选定了3个百亩千公斤攻关片。前两天我派了几个助手、也是专家选了几个品种过去,帮他们策划,肯定能搞出来。”袁隆平说。   袁隆平笑称自己是“80后”,尚且年轻,等再过几年到了“90后”,“那家伙更厉害。”“我管这叫"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大家一齐努力。”   2011年初,袁隆平就与黑龙江农垦集团开展合作攻关,计划在2015年培育出比当地祖代品种单产高15%左右的寒地杂交粳稻品种。“我们计划是通过 2011年到2015年的联合攻关,建立一个技术体系平台,培育出来强优势杂交粳稻品种,如果研究出来了,"北大仓"就又屯上粮了,我们的国家储备就不愁 了。”袁隆平高兴地说,“我们在加劲儿呢,这一天一定会早点来到。”   人民不是小白鼠   2月21日,两会前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二条特别提出,“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这次表态被视为“转基因争议”的一次里程碑事件。自2009年11月,中国政府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之后,关于转基因所涉及的食品安全、种子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利益之争等系列问题就引发了持久性的大讨论。   作为举足轻重的农业专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转基因有两派,一个是反对派,一个是赞成派,我是中间派,因为反对派和赞成派都很有道理。”他分 析说,“反对派的道理在于转基因抗病抗虫的功能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吃了是要死的,人吃了怎么办?会不会威胁健康?”赞成派也有站得住的理由,“他们解释 说,昆虫的死亡是因为气孔闭塞了,但这跟人的消化道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但他仍认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他们赞成转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实验,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样吗?他们有人类食用转基因的实验结果吗?”   袁隆平坦言,“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来冒险。”他说,“我愿意吃转基因食品,来亲自做这个实验,但是问题是我 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转基因对性能力和遗传性的影响是需要实验证明的,如果有年轻人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在两年以上,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那才 安全。”   即使袁隆平对转基因的普及仍存有疑虑,但他也表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袁隆平一直笃信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亲自实验过,也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测和推论,要用事实说话。”   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   两会前,厉以宁、钟南山、袁隆平等国内著名的院士曾集体发出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两会期间,这一倡议又出现在他们的提案议案之中。   据了解,“中国生命科学学会”是一个汇聚了众多领域顶级专家的“智库”,主要目标是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智力支撑,被称为“混搭型高级智囊团”。   “我是一个研究农业的人,农业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袁隆平介绍说,他的倡议与中国“吃饱饭的问题”紧密相关。“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了,但潜在的危机仍然严重。”   按照袁隆平的估算,“我们这样的一个13亿人的国家,不久将变成14、15、16亿,而国家的土地却不会再增加,按目前的发展水平,人口压力越大,农业供给的压力越大,因此,人要吃饭,只能依靠进口粮食。”   一旦依靠进口,中国便丧失了粮食安全上的主动立场。“小国依靠进口粮食还没什么大问题,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始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没有足够粮食,别人就会掐住我们的脖子。”袁隆平对此很担忧。   因此,袁隆平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对粮食问题进行战略层面的研究,比如,如何加大国家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如何提高我们的农业技术和科 技水平,如何提高我们的粮食产量,保证供给,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等,都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有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的考虑。”   最重要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增加产量,农药与化肥被广泛使用,甚至是滥用,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袁隆平看来,这种滥用“简直就是给耕地下毒药”。   另外,家禽、家畜的传染病,如禽流感、SARS等,已经变成了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传染病。“怎么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怎么控制人口的增长?怎么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多领域的专家好好坐在一起商量出个对策,并且递交给中央,为国家出力。”   袁隆平期望着,“中国生命科学学会”能尽早获批成立,成为他“大器晚成”的重要一步
个人分类: 中国_农业|1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袁隆平:转基因或影响生育 人民不是小白
热度 1 bmzy 2012-3-13 09:10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不是小白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两会现场报道   82岁高龄的袁隆平,自称是“80后”。他说,等自己成了“90后”时,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3月4日晚,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袁隆平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在铺着地毯的套间里,“80后”袁隆平光着脚,扑在一桌子的文件和资料里,手舞足蹈地讲起了超级稻、粮价和转基因问题。   直言不讳的袁隆平并不担心自己的言语会“得罪人”,“我怕什么,我这么大把年纪了,还不能说几句实话?憋死人咯!” .........................     人民不是小白鼠   2月21日,两会前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二条特别提出,“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这次表态被视为“转基因争议”的一次里程碑事件。自2009年11月,中国政府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之后,关于转基因所涉及的食品安全、种子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利益之争等系列问题就引发了持久性的大讨论。   作为举足轻重的农业专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转基因有两派,一个是反对派,一个是赞成派,我是中间派,因为反对派和赞成派都很有道理。”他分析说,“反对派的道理在于转基因抗病抗虫的功能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吃了是要死的,人吃了怎么办?会不会威胁健康?”赞成派也有站得住的理由,“他们解释说,昆虫的死亡是因为气孔闭塞了,但这跟人的消化道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但他仍认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他们赞成转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实验,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样吗?他们有人类食用转基因的实验结果吗?”   袁隆平坦言,“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来冒险。”他说,“我愿意吃转基因食品,来亲自做这个实验,但是问题是我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转基因对性能力和遗传性的影响是需要实验证明的,如果有年轻人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在两年以上,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那才安全。”   即使袁隆平对转基因的普及仍存有疑虑,但他也表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袁隆平一直笃信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亲自实验过,也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测和推论,要用事实说话。”    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   两会前,厉以宁、钟南山、袁隆平等国内著名的院士曾集体发出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两会期间,这一倡议又出现在他们的提案议案之中。   据了解,“中国生命科学学会”是一个汇聚了众多领域顶级专家的“智库”,主要目标是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智力支撑,被称为“混搭型高级智囊团”。   “我是一个研究农业的人,农业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袁隆平介绍说,他的倡议与中国“吃饱饭的问题”紧密相关。“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了,但潜在的危机仍然严重。”   按照袁隆平的估算,“我们这样的一个13亿人的国家,不久将变成14、15、16亿,而国家的土地却不会再增加,按目前的发展水平,人口压力越大,农业供给的压力越大,因此,人要吃饭,只能依靠进口粮食。”   一旦依靠进口,中国便丧失了粮食安全上的主动立场。“小国依靠进口粮食还没什么大问题,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始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没有足够粮食,别人就会掐住我们的脖子。”袁隆平对此很担忧。   因此,袁隆平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对粮食问题进行战略层面的研究,比如,如何加大国家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如何提高我们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水平,如何提高我们的粮食产量,保证供给,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等,都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有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的考虑。”   最重要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增加产量,农药与化肥被广泛使用,甚至是滥用,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袁隆平看来,这种滥用“简直就是给耕地下毒药”。   另外,家禽、家畜的传染病,如禽流感、SARS等,已经变成了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传染病。“怎么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怎么控制人口的增长?怎么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多领域的专家好好坐在一起商量出个对策,并且递交给中央,为国家出力。”   袁隆平期望着,“中国生命科学学会”能尽早获批成立,成为他“大器晚成”的重要一步。 原文 http://wei.sohu.com/20120313/n337537833.shtml?pvid=tc_newsa=23b=%E8%A2%81%E9%9A%86%E5%B9%B3%3A%E8%BD%AC%E5%9F%BA%E5%9B%A0%E9%A3%9F%E5%93%81%E6%88%96%E5%BD%B1%E5%93%8D%E7%94%9F%E8%82%B2%20%E4%BA%BA%E6%B0%91%E9%9D%9E%E7%99%BD%E9%BC%A0
1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袁隆平:转基因或影响生育 人民不是小白鼠
热度 1 maokebiao 2012-3-13 07:54
  http://business.sohu.com/20120313/n337509339.shtml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不是小白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两会现场报道   82岁高龄的袁隆平,自称是“80后”。他说,等自己成了“90后”时,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3月4日晚,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袁隆平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在铺着地毯的套间里,“80后”袁隆平光着脚,扑在一桌子的文件和资料里,手舞足蹈地讲起了超级稻、粮价和转基因问题。   直言不讳的袁隆平并不担心自己的言语会“得罪人”,“我怕什么,我这么大把年纪了,还不能说几句实话?憋死人咯!”    补石油不如补农民   今年两会,袁隆平的提案是《关于粮价的建议》。提案上说,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1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除去国家的粮食补贴,纯收益只有7.5元。   “七块五啊!太少了,农民多穷啊,农民多可怜啊!”袁隆平激动地说,“种地拿不到钱,农民就不种了,抛弃耕地到城里打工去了,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从哪里来呢?”   从2010年起,袁隆平走访了湖南的多个县乡和农村,他发现,大量耕地被荒废,甚至被用来作为建筑用地和垃圾场。“耕地多宝贵啊,现在全国的耕地越来越少,以后粮食不够了可怎么办呢?到哪里去种呢?”   袁隆平担心,18亿亩的耕地红线有被突破的可能。“现在的耕地面积已经很少了,如果得不到好的保护,耕地面积一年年减少,我们就没有退路了。”   最让袁隆平担心的还是粮价问题。“粮食是宝中之宝,粮价是百价之基。”一方面,粮食价格一旦上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会引起社会动乱。“所以大家都说粮价涨不得。”但另一方面,“粮价偏低则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袁隆平建议,政府要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收入,保住农民的基本利益,保住耕地。”然后再以平价出售粮食,“保障民生,保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水平,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和价格的平稳。”如果由政府来补贴其中的差价,就能“两头兼顾”了。   在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小组讨论会上,袁隆平第二个发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100斤提高16元,这非常好,但我觉得还不够,应该每100斤提高50元,我们的政府现在有这个财力。”   虽然自1982年起,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11个“一号文件”,力求“惠农利农”,扶持和完善农业发展,但袁隆平认为,“力度还不够大,种粮农民的收入依然相当微薄。”根据现行的种粮补贴政策,“按田亩算补贴,是很不合理的,高产田与低产田没有差别,不种粮的田地也能得到补贴,甚至抛荒田也能得到补贴,这样会影响农民积极性,大家都不好好种粮食了。”   “国家每年拿上亿的钱来补贴石油企业更不合理。”袁隆平对此很不解,“石油那么贵,都是高价、高利润的垄断企业,做石油的人都是有钱人,都是开小车的人,哪里还需要国家的补助呢?国家补贴他们干什么?为什么不拿这个钱来补贴农民呢?农民辛辛苦苦种一亩地得了100块钱,就是很多有钱人的两包烟钱。”   有人提醒袁隆平,为农民争取补贴可以,但是不要“抨击”别人,但袁隆平还是直言不讳,“我怕什么,我那么大把年纪了,还不能说几句实话?憋死人咯!”    “90后”的1000公斤目标   2011年,袁隆平在湖南隆回的超级稻百亩试验田里交出了新的成绩单——亩产926.6公斤。“这不算啥子,等我变成了‘90后’,亩产1000公斤一定能实现。”他使劲地挥挥手,并不满足于这个数字。   袁隆平的目标很清晰,“希望今年达到940公斤至950公斤,明年970公斤至980公斤,再有一年,力争达到1000公斤,从科学上讲,杂交水稻还是有这个潜力的。”   “安徽省六安市很重视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现在已经选定了3个百亩千公斤攻关片。前两天我派了几个助手、也是专家选了几个品种过去,帮他们策划,肯定能搞出来。”袁隆平说。   袁隆平笑称自己是“80后”,尚且年轻,等再过几年到了“90后”,“那家伙更厉害。”“我管这叫‘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大家一齐努力。”   2011年初,袁隆平就与黑龙江农垦集团开展合作攻关,计划在2015年培育出比当地祖代品种单产高15%左右的寒地杂交粳稻品种。“我们计划是通过2011年到2015年的联合攻关,建立一个技术体系平台,培育出来强优势杂交粳稻品种,如果研究出来了,‘北大仓’就又屯上粮了,我们的国家储备就不愁了。”袁隆平高兴地说,“我们在加劲儿呢,这一天一定会早点来到。”    人民不是小白鼠   2月21日,两会前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二条特别提出,“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这次表态被视为“转基因争议”的一次里程碑事件。自2009年11月,中国政府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之后,关于转基因所涉及的食品安全、种子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利益之争等系列问题就引发了持久性的大讨论。   作为举足轻重的农业专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转基因有两派,一个是反对派,一个是赞成派,我是中间派,因为反对派和赞成派都很有道理。”他分析说,“反对派的道理在于转基因抗病抗虫的功能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吃了是要死的,人吃了怎么办?会不会威胁健康?”赞成派也有站得住的理由,“他们解释说,昆虫的死亡是因为气孔闭塞了,但这跟人的消化道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但他仍认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他们赞成转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实验,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样吗?他们有人类食用转基因的实验结果吗?”   袁隆平坦言,“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来冒险。”他说,“我愿意吃转基因食品,来亲自做这个实验,但是问题是我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转基因对性能力和遗传性的影响是需要实验证明的,如果有年轻人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在两年以上,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那才安全。”   即使袁隆平对转基因的普及仍存有疑虑,但他也表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袁隆平一直笃信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亲自实验过,也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测和推论,要用事实说话。”    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   两会前,厉以宁、钟南山、袁隆平等国内著名的院士曾集体发出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两会期间,这一倡议又出现在他们的提案议案之中。   据了解,“中国生命科学学会”是一个汇聚了众多领域顶级专家的“智库”,主要目标是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智力支撑,被称为“混搭型高级智囊团”。   “我是一个研究农业的人,农业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袁隆平介绍说,他的倡议与中国“吃饱饭的问题”紧密相关。“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了,但潜在的危机仍然严重。”   按照袁隆平的估算,“我们这样的一个13亿人的国家,不久将变成14、15、16亿,而国家的土地却不会再增加,按目前的发展水平,人口压力越大,农业供给的压力越大,因此,人要吃饭,只能依靠进口粮食。”   一旦依靠进口,中国便丧失了粮食安全上的主动立场。“小国依靠进口粮食还没什么大问题,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始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没有足够粮食,别人就会掐住我们的脖子。”袁隆平对此很担忧。   因此,袁隆平倡议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对粮食问题进行战略层面的研究,比如,如何加大国家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如何提高我们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水平,如何提高我们的粮食产量,保证供给,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等,都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有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的考虑。”   最重要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增加产量,农药与化肥被广泛使用,甚至是滥用,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袁隆平看来,这种滥用“简直就是给耕地下毒药”。   另外,家禽、家畜的传染病,如禽流感、SARS等,已经变成了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传染病。“怎么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怎么控制人口的增长?怎么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多领域的专家好好坐在一起商量出个对策,并且递交给中央,为国家出力。”   袁隆平期望着,“中国生命科学学会”能尽早获批成立,成为他“大器晚成”的重要一步。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年龄结构导致的高失业”
热度 2 Amsel 2012-3-12 11:30
  前文讲养老金缺口,提到“年龄结构导致的高失业”,王英安博士就此质疑。这个问题似乎值得单写一点。   就业市场从一个企业、到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存在不同年龄的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降低成本。我们打个比方,整个国家的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劳动者的合适比例是一比一,但是实际劳动年龄人口中这个比例只有一比二,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整个国家缺乏40岁以下的劳力,而40岁以上的失业率达到50%、全部年龄劳动力的失业率达到33%。究其原因,就是年轻人口不足。这就是“年龄结构导致高失业”的例子。   实际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有些行业更需要熟练的、有经验的劳动者,而有些行业可能更需要体力精力旺盛的劳动者。但是一个社会应该是后者为主,哪怕是科研行业,也是做实验的要比教授多。   对人口问题稍有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点——缺乏年轻劳力会导致高失业率; 计划生育会造成中国长期的高失业率 。易富贤很早就提到过。这个论题如果愿意看定量的讨论,可以读这篇论文:   Age Effects on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http://www.rostockerzentrum.de/publikationen/rz_diskussionpapier_1.pdf
个人分类: 人口|2931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二胎生育指标可以转让?
热度 2 xuxiaxx 2012-3-3 12:43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志高集团控股董事局主席李兴浩建议,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公民有条件转赠二胎指标。并且建议国家部委牵头设立转赠平台、受赠须负担转赠者基本福利保障。这个建议一出现引起了许多讨论。 请链接: http://news.sohu.com/20120303/n336571691.shtml 了解详情
24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逐条驳斥人口学家的谬论--建议以“故意谋杀罪”起诉翟振武等
热度 3 Amsel 2011-9-27 10:00
逐条驳斥人口学家的谬论--建议以“故意谋杀罪”起诉翟振武等 易富贤   十二五规划之前,我应有关部门的邀请提交了停止计划生育的建议资料。并耗费一大把银子给几乎所有副省级以上官员(一千多人)和几乎所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近五千人)邮寄了彩色印刷幻灯片和文字资料,呼吁在十二五果断停止计划生育。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一次 lobbying 活动(政治游说活动)。但是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迷信科学”、“迷信权威”的国度里,我的建议遭到主流人口学界残酷围剿,如“十一五”一样,我的努力在“十二五”再遭惨败。   主流人口学家算是“完胜”,最近他们很活跃,尤其是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联合国 人口基金中国项目专家组副组长翟振武自从 4 月份给政治局领导上课之后,可谓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更加肆无忌惮地推销他的错误理论,最近几个月一直以人口政策官方代言人自居(媒体将翟振武等人的二胎过渡方案称为“二胎的官方路线图”),通过新华社的媒体呼风唤雨。 而在国际上,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主导下,美国权威《科学》杂志在 2011 年 7 月 29 日做了一期人口专题,该专题虽然也收录了一些人口乐观论的文章以示公允,但中心思想是发达国家需要鼓励生育,而发展国家需要继续控制人口(目前人口增长主要在非洲和亚洲)。该专题宣传说年轻人口是暴力的原因,而 65 岁以上老年妇女增加有利于社会稳定。专题恐吓说到 2100 年依照中方案,全球人口会增加到 100 亿以上;而依照高方案,则会增加到 158 亿(并且还将继续增加)。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长 Babatunde Osotimehin 亲自发表序文,认为人口增加会给资源、环境、能源、粮食、淡水等带来压力,呼吁“关爱女孩”,通过提高妇女地位以减少生育;与之相呼应是一篇文章,还专门用图表说明通过提高妇女的教育水平和降低贫困率(每天生活在 2 美元以下人口比例)可有效降低生育率,相当于给联合国人口基金做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广告,那些有志于减少全球人口的富豪们将纷纷解囊,用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教育水平和降低贫困率。联合国人口基金一直善于利用“科学”做广告,几十年来从一个很小的信托基金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控制人口的机构。 《科学》该期人口专题也发了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彭希哲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虽然面临劳动力减少,但劳动力总量仍然充足。文章认为中国人口增长导致粮食、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中国的耕地在不断减少,目前已经接近控制底线,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冲击全球粮食市场和全球粮食平衡;中国是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碳排放引起气候危机,老年化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文章说计划生育虽然导致养老金短缺和性别比失衡,人口快速减少虽然是灾难性的,但综合考虑(水、粮食、气候),中国理想的方式是让人口平稳有序地减少,让生育率上升的 1.8 。彭希哲引用国家计生委的资料,认为 2010 年生育率有 1.63 ,稍低于他认为理想的 1.8 。他引用了很多学者对中国未来的预测,预测选项是“继续一胎化”、“各种放开二胎方案”。其中国家计生委的“单独生二胎方案”能让中国人口增长一段时间后稍微减少,到 2050 年仍然为 14 亿;而计生委的“全面放开二胎方案”下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到 15 亿,到 2050 年仍然还有 15 亿。而文章引用美国高盛研究所的预测方案,认为废除一胎化后中国人口到 2050 年会增加到近 17 亿,并将继续增加。彭希哲认为中国理想方案是让人口适度减少,潜台词是中国应该实行“单独生二胎方案”或其他二胎过渡方案;而全面放开二胎不是政策选项。而停止计划生育连提都没有提。 这篇文章用“科学”的人口学术语,又发表《科学》,影响很大,误导性很强,给国际社会的印象是,中国的人口政策选项只在“维持现行独生子女政策”和“逐渐放开二胎”之间,如果停止计划生育,人口将会大幅增加。我的美国同事看了这篇文章,说中国人口政策是两难呀,计划生育是侵犯人权,但如果停止计划生育,人口会猛增,对世界的粮食、环境、资源、气候造成威胁。 我看了彭希哲的文章,肺都要气炸了。《科学》杂志真不科学!这篇文章的真正价值,就是为今后严惩彭希哲等人口学家留下了“科学”铁证!去年我在南京旁听了人口学年会,开幕式就有彭希哲的演说,他大力宣传老年化是中国的福音。以前我只看到李小平这样说,我还以为李小平这种傻蛋只是少数派,后面才知道这种荒谬观点竟然是人口学的主流观点。彭希哲比李小平还要荒谬! 翟振武对《嘹望》( 2011 年 09 月 10 日)也持彭希哲同样的观点,他说:“未来在实现人口零增长、达到 15 亿人口峰值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应逐步、缓慢下降,以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更为有利。”“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在持续稳定的基础上,如果人口数量每年略有减少,实现‘缓慢的负增长’,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 翟振武、彭希哲在在国内、国际舞台上一唱一和,里外夹击,企图将中国人口政策套入他们预定的笼子里(单独生二胎、二胎晚育软着陆,也是他们 2004 年、 2009 年两度向中央提交的建议)。翟振武、彭希哲等希望中国“缓慢负增长”,短短的 5 个字背后是每年损失数百万人命! 谁赋予翟振武、彭希哲减少中国人口、草菅人命的权力? 现在人口学界在努力制造一种舆论:“是国家领导人太昏庸,不想停止计划生育,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容易的二胎过渡方案来推动政策调整。”彭希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决策者视野所能看到的,还是一个拥挤的中国:城市里拥挤的交通,农民工春节返乡的艰辛,大量难以就业的大学生,能源的大量进口,种种数据显示,庞大的人口总量仍然是一个现实的压力。”如果其他学科的人这么说,还情有可原,但人口学家有资格这么说吗?人口学者的本职工作是告知真相,但翟振武、彭希哲等人口学家们如此用虚假信息“科学”地恐吓民众和国家领导人,让领导如何决策?如果没有人口学家们的忽悠,那么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后,再昏庸的领导,也会停止计划生育的。 美联社消息,因未能对 2009 年拉奎拉地震做出科学预警, 2011 年 20 日 7 名意大利科学家因谋杀罪指控出庭受审。 翟振武、彭希哲、田雪原等主流人口学家不但不能预警人口危机,反而篡改生育率数据,并故意用虚假数据误导人口政策, 应该被控“故意谋杀罪”! 很多人只认为基层计生干部恶贯满盈。其实人口学家们更可恨。《伊索寓言》:“从前,有个号兵,正当他吹集合号时,被敌人抓获了,他大声叫道:‘各位,请不要无缘无故地杀我。因为我没有杀害你方任何人,我仅有这把铜号,没有任何武器。’敌人却对他说道:‘正因为这样,你就更应当被杀死,你自己虽没打仗,可你召集所有士兵来攻打我们。’”人口学家就是计划生育的理论号手、理论刽子手,死在他们白手套下的婴儿远远比基层计生干部要多。翟振武等人被判一百万次死刑都不为过,因为他们的理论损失了上亿人命! 我在这里一一驳斥人口学界的三篇重要文章。 1 、新华社《嘹望》 2011 年 09 月 10 日专访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的文章《专家:老龄化无法逆转 调整计生政策时间点已到》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10/c_122017675.htm 2 、《中国新闻周刊》 2011 年 9 月 22 日的《二胎的官方路线图》 http://news.sohu.com/20110922/n320230659.shtml 3 、美国《科学》杂志 2011 年发表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彭希哲的文章。 1 、关于生育率的判断 彭希哲在《科学》说中国 2010 年生育率仍然有 1.63 。翟振武在《中国新闻周刊》也说现在的总和生育率为 1.63 。某国家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生育率的分歧,就在 1.4 ~ 1.8 之间,这不影响对人口形势做出大的判断,”“对于国家经过修正公布的 1.65 左右的总和生育率,学术圈也大体上能够接受。” 易富贤评:所有客观数据都表明 1996 年之后生育率只有 1.4 左右,而 2000 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 1.22 , 200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只有 1.33 。但是以翟振武为首的主流人口学家却通过种种数学游戏将生育率篡改为 1.8 ,受他们的误导,十一五规划没有调整人口政策。 2010 年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对这次人口普查给予很高的期望,因为人口普查组组长由常务副总理李克强亲自担任,我想主流人口学家这次总不至于像上次人口普查那样既虚报人口总数,又用 1.8 的生育率否定普查生育率结果。但我得知学术宦官翟振武是第六次人口普查顾问之后,我非常担忧,我在《人口政策御驾亲征,不能只拎回几只野兔》( http://guancha.gmw.cn/2010-12/15/content_1471070.htm )提出要防止翟振武等人成为第二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现在看来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翟振武等人比上次更加肆无忌惮,这次普查虚报的人口总数(六千万)比上次(两千万)还要多。并将生育率再次修正成 1.63 。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郭志刚认为公布的生育率是人为调高的, “以前修正的比例高达 25% ~ 30% ,现在幅度有所下降,也有 10% 左右。”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口统计的张为民副局长也是受联合国人口基金影响,并且也是中国人口学会的副会长(会长是国家计生委主任),两次人口普查都是被他们“修正”的,张为民如何向历史交代?人口普查之后,翟振武更是被国家计生委安排给政治局上课,灌输“实行计划生育不动摇”的观点。可见,翟振武不但敢糊弄李克强,甚至敢当面糊弄包括胡锦涛、温家宝在内的所有政治局委员,可谓胆大包天!在古代的话这种欺君之罪是要灭九族的。 如果 10 年之后,翟振武的脑袋还在脖子上,那真是人口学的第二大奇迹 (第一大奇迹是 1.8 的生育率竟然“稳定”了二十多年)! 虽然第六次人口普查有大约 4.7% 的重报率(我有一篇三万字的详细分析文章),但即便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仍然可以推算出 1996-2010 年平均生育率只有 1.4 左右。王广州依据“六普”的原始数据,推算过去 10 年的生育率,得出的结果是 1.4 多。“最高的是 2000 年, 1.49 ;最低的是 2001 年和 2003 年, 1.37 ; 2010 年是 1.41 。” 我推算的结果与王广州的有细微的差别。我根据标准化的 2000 年、 2005 年的年龄别生育率估算生育率。比如, 2000 年总和生育率为 1.22 ,其中 24 岁年龄别生育率为 145.7 ‰ ; 将总和生育率标准化为 1.0 ,那么 24 岁年龄别生育率为 119.4‰ ,以此方法依次标准化 15-49 岁各年龄组的生育率。以标准化的各年龄别生育率乘以相应年龄别育龄妇女人数,计算出总和生育率为 1.0 的情况下 15-49 岁妇女应出生的孩子数( A ),然后以当年实际出生人数除以 A ,便是当年实际总和生育率。最近国家统计局出版了《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虽然没有详细的每个年龄的男女数据,但有分一年的人口结构图,可以用高清晰扫描仪扫描,然后用软件大致测算每个年龄的男女人数,比如 2010 年 0 岁人口为 1409 万(男性 763 万,女性 646 万)。根据从统计局的那张图获得的每年男女人口数,采用标准化的 2005 年年龄别生育率,我估算出 1996-2010 年平均总和生育率为 1.43 , 1996-2000 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 1.38 ; 2010 年总和生育率为 1.30 。采用标准化 2000 年年龄别生育率,我估算出 1996-2010 年平均总和生育率为 1.44 , 1996-2000 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 1.38 ; 2010 年总和生育率为 1.29 。 2000 年人口普查显示 1996-2000 年平均总和生育率为 1.286 ,只比 2010 年普查的 1.38 少 7% ,说明 2000 年人口普查低年龄组漏报并不严重。 我推算 2010 年生育率为 1.29-1.30 ,比王广州的 1.41 稍低。我不知道翟振武和彭希哲凭什么认为 2010 年生育率为 1.63 (需要出生 1700 多万人口才行),国家计生委凭什么将生育率修正为 1.65 ?如果“学术圈大体上能够接受”这个 1.65 的生育率(甚至有人认为还有 1.8 ),那么这个“学术圈”就丝毫没有“学术”,该解散了! 人口普查结果都已经出来了,人口学界还这么明目张胆地将生育率篡改为 1.63 、 1.65 ,然后以此来阻止停止计划生育,我真是出离愤怒了! 彭希哲在《科学》说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的生育率从 1970 年的 5.8 下降到 1979 年的 2.8 ,减少了 50% 。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不得已的选择。 易富贤评: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即便不实行计划生育, 1970 年代的生育率也会快速下滑。事实上中国是在 1973 年 12 月才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在全国推行“晚、稀、少”政策。就是说生育率从 1970 年的 5.8 下降到 1973 年的 4.54 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假如中国当初不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会下降,根本就没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 彭希哲在《科学》仍然说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是 2.1 。 易富贤评:根据联合国的资料 2005-2010 年中国女婴死亡率为 2.68% ,而日本只有 0.25% ,发达国家平均只有 0.57% ;中国 5 岁以下女童死亡率 3.1% ,而日本只有 0.3% ,发达国家平均只有 0.7% 。尤其是中国从 1980 年代开始就出现严重的出生性别失调, 2000 年人口普查显示 0-4 岁性别比超过 120 ;第六次人口普查虽然公布 2010 年为 118% ,但其实是做了技术处理的,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结构图看, 2010 年 0-4 岁性别比超过 120 ,而 5-9 岁超过 124 。而发达国家出生性别比只有 105 左右。中国如此高的女婴和女童死亡率,如此高的出生性别比,难道中国世代更替水平竟然与发达国家一样是 2.1 ? 彭希哲在《科学》的文章为否定中国是一胎化,他说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是允许生 2 个孩子的,少数民族有更灵活的政策。 易富贤评:彭希哲这是在胡说八道。我在《质疑计划生育的三个关键数据 》中质疑了这种观点: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06/content_885224.htm 。在《再质疑政策生育率》从城市化等角度又驳斥了这个观点: http://yi.fuxian.blog.163.com/blog/static/10900580220109721529244/ 2 、中国未来人口高峰 翟振武在《嘹望》说中国人口高峰会达到 15 亿才会零增长。彭希哲在《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杂志( http://finance.qq.com/a/20101103/003466.htm )说:“中国人口大概要到 2035 年是 15 亿人”。彭希哲在《科学》有选择性地引用不同方案预测中国人口,他分为两组:第一组是保持现有政策和生育率水平不变,第二组是各种二胎方案。第一组方案包括联合国、美国高盛集团、中国国家计生委、曾毅、王丰的预测。其中高盛集团的预测最为荒谬,认为继续现行政策,到 2050 年中国人口会增加到 15.2 亿,并将继续增加。国家计生委和曾毅认为继续现行政策,生育率会维持在 1.6-1.7 之间(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方案也是认为中国生育率稳定在 1.64 ),总人口会在 2025 年达到 14.1 亿的顶峰,然后有所下降,联合国和国家计生委预测到 2050 年中国人口仍然在 13 亿左右,曾毅则认为 2050 年中国人口稍低于 13 亿。王丰的方案最保守,认为中国人口会在 2023 年达到 13.5 亿顶峰,然后下降到 2050 年的 11.8 亿左右的水平。 彭希哲引用的第二组方案包括高盛集团、联合国人口基金(中方案)、曾毅的二胎晚育软着陆、国家计生委单独生二胎、国家计生委全面放开二胎。最夸张的是高盛集团的方案,认为中国废止一胎化后人口将快速增加,到 2050 年将接近 16.7 亿,并将继续迅猛增加。最保守的是联合国中方案,认为中国人口将在 2027 年达到 13.98 亿的顶峰,然后下降到 2050 年的 12.96 亿、 2100 年的 9.41 亿。曾毅的二胎晚育软着陆方案认为中国人口将在 2038 年达到 14.8 亿人口高峰,然后基本保持平稳。国家计生委的单独生二胎方案则认为中国人口会在 2030 年达到 14.5 亿的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到 2050 年的 14 亿。国家计生委的全面放开二胎方案认为中国人口会在 2030 年达到 15 亿顶峰,然后一直稳定在 15 亿。 易富贤评:王丰教授的方案在彭希哲眼里是最保守的。但我认为王丰教授仍然过于乐观,因为他的预测前提是认同国家计生委的数据,认为 2000 年中国人口为 12.658 亿,生育率为 1.6 ( 2010 年人口普查显然证明王丰教授的观点误差很大)。王丰教授并且认为中国的政策生育率为 1.47 (我曾两次反驳过这个数据: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06/content_885224.htm , http://yi.fuxian.blog.163.com/blog/static/10900580220109721529244/ ),然后假定中国今后生育率一直为稳定在 1.47 。其实随着社会发展,生育率会不断下降,台湾、韩国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 20 年左右,但现在在鼓励生育的前提下,台湾生育率不到 0.9 ,韩国只有 1.0 左右。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后,假如未能成功鼓励生育,那么今后生育率比现在台湾和韩国还要低,怎么可能稳定在 1.47 ?继续现行独生子女政策,生育率竟然还能稳定在 1.47 ?因此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后的人口实际走势将比王丰教授的方案还要低。我想王丰教授本意倒并不一定是说维持现行独生子女政策生育率能维持在 1.47 ,只是提供一种参考,但被彭希哲纳入“维持现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方案了。 彭希哲引用的其他方案就更加会导致人口灾难性地快速减少,根本不可能如彭希哲和翟振武所期望的“平稳地减少”(其实他们心知肚明)。我在《大国空巢》和后面多篇文章中驳斥过曾毅的方案。计生委的方案更加不值一驳。 彭希哲所引用的所有方案都认为 2010 年中国人口为 13.4 亿。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是 13.4 亿为标准修正普查结果的。我 在《中国人口究竟有多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508 )分析指出中国 2010 年实际人口在 12.7 亿到 12.9 亿之间。 我最近用一种“新武器”回推过去的人口,发现 1982 年人口普查与 1990 年人口普查的结果非常吻合,说明普查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以 1990 年普查结果为基础,用同样方法推算 2010 年的人口,发现 2010 年 20 岁及以上人口为 97235 万人,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却显示为 101828 万人,说明这次普查重报了 4.72% ( 101828 ÷ 97235=1.0472 )。 32144 万 0-19 岁人口也以 4.72% 的重报率回推,那么 0-19 岁实际人口就只有 30695 万人, 2010 年总人口就只有 12.7930 亿( 97235 万 +30695 万 =127930 万)。 联合国 2011 年 5 月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 2010 年修订版》认为中国 2010 年 20 岁及以上人口为 97503 万,与我的方法的计算结果只相差 268 万( 97503 万 -97235 万 =268 万),误差只有 0.27% ,说明我的这种“新武器”估算人口的方法非常可靠。 联合国数据的不准确(认为中国 2010 年人口为 13.41 亿,与人口普查结果一致)体现在 2010 年 20 岁以下人口(中国各界分歧很大),联合国推测中国 2010 年 0-14 岁、 0-19 岁人口分别为 26096 万人、 36631 万人,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认为分别只有 22246 万人、 32144 万人。即便人口普查不存在重报,也说明联合国资料的 0-19 岁人口存在四千多万的水分,中国 2010 年总人口根本就没有 13 亿。而如上所述,人口普查的 32144 万 0-19 岁人口还存在 4.72% 的重报,那么联合国资料中的 13.41 亿人口中存在 5936 万水分,中国 2010 年底实际人口只有 12.8 亿。 我的方法与人口学界通用方法有一些差异,人口学界是用生命表的死亡概率、存活概率。其实我大学的时候学过《卫生统计学》,里面专门有一章《寿命表》,我也曾编制过生命表。生命表是以某一年的年龄别死亡率来推测今后各年龄组的存活率,因此需要计算出 nqx , lx , ndx nLx Tx 等各项参数,然后根据 Lx+1/Lx 来计算存活率。 我最近用我的“新武器”预测了中国人口走势(近三万字的文章,暂时不公开)。结果与人口学界的截然不同。我的方法不符合人口学的“规范”,如果投稿人口学杂志,会被枪毙的。但其实现在人口预测从战术方法上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在已知年龄结构后,人口预测需要知道三个关键参数:年龄别死亡率(预期寿命)、年龄别生育率、出生性别比,预测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难点在于在战略角度对参数的准确把握。人口学家们在战术上是掌握了一些科班方法,但战略上每次都出错(主流人口学家的预测从来就没有准确过),并且是大错。比如 2006 年以前预测中国人口高峰会超过 16 亿; 2006 年预测 2010 年人口会达到 13.7 亿, 2033 年会达到 15 亿高峰; 2010 年还预测 2015 年人口会达到 13.9 亿,总人口高峰仍然会达到 15 亿。 我完全采纳联合国中方案的人口结构、平均预期寿命、生育率、出生性别比、年龄别生育率,然后用我的“新武器”的方法进行预测 2011-2040 年的人口。验证我的方法的可靠性。从总人口来看,联合国中方案 2040 年中国总人口为 136091 万人,我的方法结果为 136080 万人,只误差 11 万人,误差率只有 0.008% 。从出生人口看,联合国方案认为 2011-2040 年共出生 41277 万人,我的方案认为出生 41265 万人,只误差 12 万人。从增加人口看,联合国认为 2011-2040 年累计增加 1957 万人,我的方案认为累计增加 1948 万人,只误差 9 万人。对 2010 年 20 岁以上人口的计算,我的方法与联合国的数据只误差 0.27% 。就是说,我的方法是非常准确的。但从实际角度看,人口预测都只能叫做“粗估”,人口预测没有数十年可信度的实例,我的预测也仅供参考。 3 、关于老年化 翟振武、邬沧萍等主流人口学家认为如果停止计划生育,出生的人口也会老去,增加今后老人数,“用放宽生育率的方法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过是 ' 扬汤止沸 ' ” 以此为理由反对停止计划生育。 2011 年 9 月 10 日翟振武在《嘹望》仍然认为“解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靠 ‘ 多生孩子’”,“ 无论中国是否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方向都已无法逆转。即使现在实行‘单独二胎’,甚至全面放开二胎,对未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这个作用大概是 2 ~ 3 个百分点的降低,比如老龄化率从 28 %下降到 25 %或 26 %。”他还说: “ 到 2040 年左右,中国达到 4 亿多老龄人口的高峰值后,老龄人口会逐步下降,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也可以说, 40 年之后的人口结构,要比现在和近期的人口结构好,这是肯定的。” 南开大学教授原新也说,“如果政策放开后,生育率能够达到 1.8 的话,未来 50 年(中国的老龄化)最多降一个百分点多一些。但是有什么意义?还是个高度老龄化。”根据他的预测,到 2050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 34% 。 易富贤评:翟振武混淆不同的数据,并用虚假数据误导决策。翟振武的“老龄人口”一下子是 60 岁及以上人口,一下子又是 65 岁及以上人口。即便停止计划生育(但不努力鼓励生育的话),中国 2050 年的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也超过 30% ,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 40% 。翟振武凭什么说现行政策下今后老龄化率只有 28% ,原新凭什么说 2050 年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只有 34% ? 翟振武说 2040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达到 4 亿高峰,然后会逐步减少。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糊弄出来的。根据我的计算,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人要到 2047 年后才超过 4 亿, 2051 年达到 4.13 亿的顶峰,然后逐渐下降。但是由于年轻人口下降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比例却在继续上升。如果用二胎晚育软着陆过渡几年,再停止计划生育,那么 60 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将从 2051 年的 41% 上升到 2076 年的 50% 。翟振武凭什么说“ 40 年之后的人口结构,要比现在和近期的人口结构好,这是肯定的”? 今后无论什么样的人口政策都不可能改变 2076 年之前的 65 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但不同的人口政策却由于改变了出生人口而改变今后老人比例。如果用二胎晚育软着陆过渡几年,再停止计划生育,那么 2076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将超过 40% (如果坚持现行独生子女政策,那么老年化比例更高);而如果现在果断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的话,可将 2076 年的 65 岁及以上老人比例降低到 20%-25% 左右。 也就是说果断停止计划生育是有助于缓解今后老年化危机的。 4 、关于人口红利和产业升级 翟振武:“人口红利”指人口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时间段。有人口红利的时候,我们要利用;人口红利消失后,反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升级的换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倒逼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使社会更加和谐。拼人口数量的时代已经远去了。美国人口才 3 亿,但却是超级大国。西方发达国家总共 7.7 亿劳动人口一年创造 36 万亿美元的社会财富,而中国 9.3 亿劳动人口 2010 年 GDP 为 6 万亿美元。我们不能靠“多生孩子”来发展经济、支撑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现有人口数量基础上,要靠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比较优势。 易富贤评:看来翟振武与蔡昉、胡鞍钢一样,认为计划生育降低总抚养比是人口红利,认为“两头小中间大”的阶段是人口红利。我已经反复指出,总抚养比过低并非好事(比如: http://www.eeo.com.cn/2011/0902/210510.shtml )。中国目前总抚养比只有 34% ,导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太多,是中国目前社会不稳定的人口学基础。 1950 年代的日本、 1980 年代的中国、现在的印度的人口结构都是正三角,人口结构年龄,经济充满活力; 1980 年代的日本、现在的美国人口结构是柱状形,能够稳定经济繁荣; 1990 年代后的日本、现在的中国,人口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意味着经济即将由繁荣走向衰落。翟振武竟然认为这种人口结构是人口红利! 人口学家强调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提高,其实升级的主要是第二产业,而中国第二产业只占总劳动力的 28% ,与发达国家一致。第二产业升级之后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如果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降低到 25% 以下,那么中国很多配套的产业链将断链,而中国大量中老年劳动力根本无法转向从事第三产业,中国膨大的劳动力(也就是翟振武所说的“中间大”的那群人)如何就业? 劳动力短缺是会“倒逼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但在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下,不会“使社会更加和谐”,而会将中国陷入动乱之中(现在各级政府耗费巨资用来“维稳”就是明证)。人口学本来就只是一门战术学科,但中国人口学连战术都做不好(预测每次都破产),哪里有能力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如果听信翟振武等人口学家的话,那么中国将会大乱! 人口从来都是第一资源。美国能够成为第一超级大国,就是因为是全球第三人口大国,是发达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人口第一的中国和印度比美国落后上百年,暂时还无法与美国竞争。但中国度正是因为拥有了人口优势,才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而印度的年轻人口资源比中国更多,因此今后经济还将超过美国。 196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防范中国、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的人口增长。联合国人口基金培养翟振武等人口学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中国的人口优势。 5 、停止计划生育的后的补偿性生育高峰 翟振武得意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十二五”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描述中,他贡献了关键的一个词。“现在的说法是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原来说的是‘调整’,这是我给改的。‘调整’含有对原来否定的意思,‘完善’是说让政策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  “这个‘完善’主要说的是放开。”翟振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决定将这一说法写入“十二五”规划时起,人口政策的调整就已经进入中央层面的考量。“基于风险控制和逐步推进的一贯逻辑,完全放开的方案从来没有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易富贤评:翟振武认为十二五规划将“调整”改为“完善”是他的“贡献”。其实十一五也提出“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但五年过去了,生育政策没有获得任何“完善”因此光从字面上来看,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并没有什么不同。人口政策调整进入中央层面的考量,并不是因为翟振武的“完善”,而是人口危机倒逼,连民众也觉醒了,难道决策层能够独睡? 但是翟振武的表白也反映出他们的“努力”,他们千方百计要阻止人口政策“调整”,因为害怕对过去错误政策的否定(同时也是否定他们毕生的“事业”和中国人口学整个学科体系)。从宋健开始,计划生育的历史就是人口学者绑架决策的历史。几十年来,计划生育和主流人口学家以及联合国人口基金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利益集团,他们是 城狐社鼠。他们判断即便全国都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人口学家是胡说八道,但政府还是照样要听人口学家的话,因为政府不肯承认“皇帝不穿衣服”。翟振武等人根据中国政治的“逐步推进的一贯逻辑”,判断决策层没有政治勇气,会投鼠忌器,人口学家即便骑在领导头上拉屎,国家领导人也不会吭声,不敢否定计划生育, “完全放开的方案从来没有进入决策者的视野。”于是他们紧紧地揪住这个政治“七寸”。如果决策层真的没有停止计划生育的政治勇气,如果顾宝昌、翟振武、彭希哲、曾毅等人的“二胎过渡方案”(单独生二胎、二孩晚育软着陆)真是官方的路线图,那么说明人口学界已经再次牢牢地绑架了官方,亡党亡国之日不远了! 原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有人说,未来 50 年,人口的结构矛盾将替代数量矛盾,我不同意。到 2050 年中国的人口还将在 14 亿上下。数量问题始终伴随着我们。”“数量与结构之间,不存在‘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可能性,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易富贤评:原新等主流人口学家认为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两害相权”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人口是负担,认为“人口数量是问题”。如果认为人口是资源,那么停止计划生育既改善人口结构,又稳定人口数量,有什么难以决断的?中国人口学是联合国人口基金帮助建立的, 主流人口学家都是人口负担论的顽固维护者,要让他们提出“停止计划生育”是不可能的,因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韩国就是一个教训,韩国人口政策一直是由人口学家主导下进行的, 1995 年开明派也只提出“最佳生育率是 1.6 ”,现在仍然将 1.6 的生育率作为追求目标,结果导致生育率降低到1.0的超低水平。如果中国人口政策由人口学家主导,中国肯定会走韩国的老路,但生育率将比韩国还要低。 这次政策调整,正好赶上中国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如何错峰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翟振武说,这次高峰会在 2011 年到 2012 年达到顶峰。 易富贤评:目前确实是育龄妇女高峰,但是由于生育率的持续低迷,这个育龄妇女高峰却不能带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尽管 2010 年是育龄妇女高峰的顶峰,但出生人口只有 1400 万,差不多只相当于 1990 年的一半。而 2011 年育龄妇女开始快速减少,到 2025 年将下降接近一半,生育意愿不断降低,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每年出生人口将快速下降。现在再不停止计划生育,那么中国人口真的要成了“死蛇”了! 翟振武说,经济的发展造成生育意愿的下降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等于就下降到很多人想象的程度。“如果按照国际的标准,按中国现在的经济、教育等影响生育水平因素的考量,中国目前的生育意愿起码是 2.4 个。而现在的生育率只有 1.63 个。” 易富贤评:多年来中国的生育意愿一直低于 1.8 ,实际生育率也只有 1.4 。按照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中国的生育意愿确实不应该只有 1.8 ,但是考虑到中国人口学家对民众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洗脑这一事实,中国生育意愿低于 1.8 ,生育率只有 1.4 又有什么感到意外的?洗脑的越彻底,生意愿意越低。比如其他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到国外之后,都想办法生二胎,但中国人口学的留学生由于受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洗脑,即便出国也不生二胎的。人口学是中国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最低的学科。翟振武、顾宝昌、彭希哲这些人都是留学海外的人口学家,对学科内生育意愿和超生应该很清楚。几十年来人口学家们在竭尽全力打压民众的生育意愿,现在翟振武竟然对低生育意愿感到很惊讶! 翟振武说,以年龄作为生育的门槛,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容易造成拥挤效应。“谁到了这个年龄,谁就会抢着生,拥挤在所难免。” 相比之下,“单独”就没有明显的缺陷。“‘单独’是一个婚姻的类别。不管你多少岁,只要属于这个类别,就可以生。所以你不着急,不用在那儿抢。”翟振武说,这也能保持一种政策的连续性。“以前有个‘双独’,放了一部分人,但是极少;现在‘单独’放了,覆盖了前一个类别;以后全面放开时,就剩下一部分人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后一类要覆盖前一类,我们把这个叫‘浸润式’的过程,是个‘无缝链接’。” 易富贤评:翟振武等主流人口学家认为人口是负担,当然恐怕人口政策调整后的补偿性出生高峰。但是人类历史上什么时候人口出生是平稳的?每次出生高峰都带来此后的经济繁荣。大跃进出生低谷后, 1962 年后的那个出生高峰是中国现在经济繁荣的人口学基础。法国 1915 年到 1919 年生育率与中国目前相当, 1915 年生育率为 1.52 , 1916 年为 1.23 , 1917 年为 1.34 , 1918 年为 1.56 , 1919 年为 1.59 。如果依照翟振武的思路,要平稳过渡的话,那么法国应该逐步调整人口政策。但是当时法国的政治家们却有高度的政治勇气,果断鼓励生育,生育率突然提升到 1920 年的 2.69 、 2021 年的 2.6 ,出生人口由 1919 年的 51 万提升到 1920 年的 84 万。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对法国的人口发展政策高度评价。 1941 年法国生育率再次下降到 1.85 ,出生人口也下降到 52 万人。法国政府再次出手,出生人口回升到 1947 年的 87 万(是 1941 年的 1.67 倍)。依照中国的一些人口学家的观点,这是不利于人口平稳发展的,但是却让法国恢复了人口持续发展的能力。假如法国出生人口没有 1920 年代、 1940 年代这两次跳跃性上升,那么法国早已经因为老年化而崩溃了。两次跳跃挽救了法国!法国两次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法国的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 1970 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现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生育率只有 1.3 左右;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生育率却能在 1990 年代止跌回升,近年已经回升到 2.0 左右。 德国 1917 年只出生 91 万人口,但 1920 年出生人口增加到 160 万,是 1917 年的 1.75 倍。德国的出生高峰又有什么问题? 1946 年日本只出生 157.6 万人, 1947 年、 1948 年、 1949 年出现了三年出生高峰,每年分别出生 262.3 万(是 1946 年的 1.7 倍)、 270.3 万、 269.4 万人。战后这三年的出生高峰“团块世代”奠定了几十年的繁荣。 大萧条时期的 1933 年,美国只出生 230.7 万人。罗斯福实行新政之后,经济得以恢复,出现了一次大的出生高峰,年出生人口增加到 1943 年的 310.4 万、 1947 年的万 381.7 万、 1957 年的 430 万(是 1933 年的 1.86 倍)。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与欧洲一样出现生育率下降,在 1976 年美国生育率降低到 1.74 ; 1980 年代里根总统执政后,传统的生育文化得以恢复,并在经济政策上进行了有利于生育的改革, 1990 年生育率上升到 2.08 ,年出生人口上升到 416 万(是 1976 年的 1.31 倍)。而欧洲和日本 1980 年代之后却没有出现出生高峰,现在经济也走向衰退了。 如果当年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也采纳翟振武这种“浸润式”、“无缝链接”、“分步骤的、有过渡”的人口政策,没有出现出生高峰,那么这些国家早已因老年化而崩溃! 翟振武说,“单独”方案的论证,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过程。“要考虑政治、行政能力、全国地域差异、政策的衔接、拥挤效应、目标总量等,很多东西要考虑。还要去测算,左一方案右一方案。” “ 该方案的第一步,大体就是目前待产的‘单独二胎’方案的雏形;但方案的第二步,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易富贤评:人口政策迟迟没有调整,是因为“左一个方案右一个方案”,个个方案都很复杂,忽悠得决策层云里雾里。但是为什么要钻进人口学家的圈套里去呢? 公元前 333 年的冬天,马其顿将军亚历山大率领军队进入亚洲一个城市扎营。在这里,传说着一个非常著名的神谕:谁能解开城中那个复杂的“哥顿神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王。亚历山大听说后,雄心大起,决定驱马前去尝试。一连几个星期,他思来想去都没有解开,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有一天,亚历山大突然顿悟,拔出长剑,一下将那个神秘莫测的“哥顿神结”劈成两半。于是,这个流传千年的“哥顿神结”就此被解开了。后来,亚历山大如愿以偿成为亚细亚王。 国将亡,必多制。人口政策是国家的大政策,不能今年一个政策,几年后又一个政策。 应该拿出亚历山大的政治勇气出来,果断停止计划生育!
个人分类: 人口|1706 次阅读|6 个评论
性生活越来越少,白籽瓜越来越多
热度 9 sheep021 2011-5-27 10:21
据说,童子鸡翻译成英文时,变成了“没有性生活的鸡”。俺干脆把没有经过授粉的白籽西瓜,称为“没有性生活的瓜”。遗憾的是,童子鸡营养价值极高,而童子瓜则隐藏着巨大的忧患。 看来,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男人都无所谓, 是男人的冒个泡,中国还有没有男人了 只要有坐果灵,啥都好说。 本来嘛,植物开花,昆虫(或风)授粉,然后能结果,天经地义。 现代人搞了个大棚种植,隔绝了昆虫和植物,没有了媒婆,植物也就只开花不能结果了,没办法,只好人工授粉了——用一把毛笔,在雌花上刷刷,在雄花上刷刷,人做媒婆,替植物完成性生活,但是,人除了劳累之外,没有一点快感,于是想了个更简单的办法,用“坐果灵”,其实也就是一种不过性生活就能怀孕的药物,一喷就行,省时省力,效果还好。 专家说:给西瓜用“坐果灵”至少有4大好处 1.高效。人工授粉工作量远远大于使用“坐果灵”,而且不能保证100%结果。   2 简便。“人工授粉,要在西瓜开花后,把雄花雌花一朵朵找出来,用毛笔逐朵授粉,时间和温度都有限制,通常是上午7时至10时,温度27℃-28℃左右,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而使用坐果灵,只要对每朵花都喷一下就行了,一般的瓜农当然选择方便简单的做法。”   3 经济。人工授粉的成本是30元/亩,而坐果灵的成本是1元/亩。   4 早熟。“坐果灵”还有一个效果,即可以使瓜果提早成熟,一般西瓜在授粉后45天完全成熟,使用“坐果灵”,35天即可摘下来卖,对那些想抢早上市赚个高价钱的瓜农来说,更有吸引力。   那么,除了瓜的口感会差些,“坐果灵”对人体有危害吗?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专家羊杏平说,“坐果灵”的成分来源于植物,本身对人体没有危害,但并不主张农民大量使用,更不能超剂量使用。” 本博觉得专家这几句话纯属瞎说,坐果灵”的成分来源于植物,并不意味着对人体没有危害。自然界能毒死人植物何止千百种哦。再说了,既然无害,为啥又“不主张农民大量使用,更不能超剂量使用”,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还有一个问题,“坐果灵”使用后,西瓜不结籽,人吃了会不会…… 另外,如果是 外地瓜,考虑到运输路途遥远,一般刚长到六成熟就摘下来,等到过分成熟再摘下来运到上海,可能就会烂掉。还有些外地瓜农急功近利,为了提早上市卖个高价钱,就采取了一些催熟手段,如在大棚里加温、给西瓜打催熟剂等。用了催熟剂,瓜能提前十几天上市,但损失的是西瓜的口感。这名业内人士说:“自然成熟的瓜肉质鲜美,但催熟的西瓜吃起来有点酸酸的感觉。”   那么,外地瓜进上海时有没有“体检”呢?他告诉记者,现在对外地瓜的检验只有检查是否有农药残留,而对催熟剂尚无检验要求。“催熟剂对人体无害,但是用多了肯定不好。进入上海的外地瓜使用催熟剂的现象肯定有,但量都不会大,用得太多瓜就会爆掉。” 参考资料: 1 市场上白籽瓜为啥越来越多?(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2 台湾青少年最爱饮料多含塑化剂 家长忧孩子恐无后 2011年05月25日 08: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5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本来以为让孩子喝运动饮料比较健康,哪知道竟然是喝进毒素!”台湾黑心业者违法添加塑化剂,岛内多家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都沦陷,引发民众忧心。因为,13至18岁正值发育期的青少年是最爱喝运动等饮料的族群,有人一天甚至喝好几瓶,有的小男生担心自己会不会变“娘”,更多的家长则担心孩子以后无法传宗接代。   台“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强调,据海外研究推论,成人每天喝浓度15ppm的问题饮料,即一天喝10公升(约29瓶)才会出现睾丸萎缩等症状;学者也指出,DEHP代谢快,一两天即排出体外,民众无需过度恐慌。   “卫生署”24日接获一堆询问电话,一位萧太太担心的说,她读初中的儿子不喝开水,只爱喝奶茶、果汁等饮料,她觉得运动饮料比较“健康”,就一箱箱买来取代奶茶、果汁。24日看到新闻报道,她简直快昏倒,因为儿子一天喝好几瓶,长年下来已喝掉好几箱,她现在很后悔,也担心儿子以后会不会不孕?   海外研究发现,大量摄取塑化剂会致肝癌、精子活动降低、型态异常、数量减少及性早熟等雌性反应。妇产科医学会秘书长黄闵照说,长期接触塑化剂对身体就像“温水煮青蛙”,未来罹患癌症和不孕的机率增加。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太早熟,例如小女生8岁以前就乳房发育、小男生9岁就有第二性征,都要注意是性早熟的危机。   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教授李俊璋表示,依民众营养调查发现,岛内13至18岁青少年饮用运动果汁等饮料的比率最高,但塑化剂一到二天就能透过汗水、尿液、粪便排出体外,民众只要停止吃问题食品,体内浓度就会快速下降,不必过于紧张。   林口长庚临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梁表示,美国环保署将DEHP列为动物确定致癌物,动物研究发现,一旦停用,睾丸萎缩等雌性化的情形会逐渐回复为正常。但人类长期服用是否致癌,仍无定论。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1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轻轻松松“造人”
andrologist 2010-9-21 12:44
问﹕ 我今年35岁,在2007年12月结婚后即想尽快生育。平时,我和丈夫会在我的排卵期(以28日来月经一次,排卵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日子,故推算为来经日起的第13日或14日)进行性行为,但未能成功,请问是否跟压力有关?他的阴茎进入我的阴道后,很快便会软下来,每次都无法射精,但在其它日子却能成功射精。我们做过婚前检查,双方身体状态均正常。至今仍未能怀孕,请帮忙提供解决方法。 答﹕ 夫妻双方婚后渴望尽快生育,故有计划地在排卵日跟丈夫努力造人,然而丈夫未能很好的配合,因而导致频频劳而无功。 首先要关注的是她丈夫的表现,在非排卵日可以成功射精,但在关键的排卵期却变成了哑炮,这说明生育大计令他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须知道,我们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影响生理表现。性生活本应是一项发自内心且两情相悦的活动,假如男方在性生活前背负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生育重任,便可能形成沉重心理压力,自然会影响性生活中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在外在和内在压力的影响下,经常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如性欲下降、勃起困难,勃起维持困难、早泄或不射精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往往会直接影响造人计划的落实。 其次,若女性的经期规律,每隔28日来经一次,按照推断排卵日方法选择时机增加性生活次数,确实可以增加怀孕机会。但是,工作压力、生病或精神状态欠佳等都会影响女性排卵,或早到或迟来,而且有些女性习惯通过检测体温变化来预测排卵,同样也存在不准确性。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某件事情,反而不易成功,倒不如以平常心处之,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个人分类: 科学奇观|4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个小孩儿怎么这么难
songshuhui 2010-8-9 21:17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 2010-08-04 8:56 有个孩子向前走, 他遇到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个时候, 或者继续许多年,一个个世纪连绵不断。 这是惠特曼一首诗的开头,意思是说,小孩子来到世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和事情。这些经历与感受被他带上身,成为他的一部分,伴随一生,直到永远。如此说来,也就无怪乎人生艰难挨挤、遭蹂躏,没退路,硬了头皮往前进。因为人来到世上所带上的第一段记忆,便是这个境况的缩影。不知是命运的玩笑还是警告,让人哭笑不得。 在自然界,人降生的过程是少见的艰辛,接生婆、助产士,种种和生有关的职业都有悠久的历史,即使这样,母亲仍旧疼得死去活来,旁人心惊肉跳结果还是生也生不下来。如果你见过小虫或小兽的出生就会明白我的意思。单说和人一样爬到演化树顶端的猴子:情急之中猴子婴儿能自己从母体扒出来,好让妈妈腾出手脚飞奔逃命那些物种的命可真贱啊,四周潜伏的危险,是比生育本身更大的挑战。因此,所有其他的动物都不乐意在生小孩的时候遭围观,反而找个隐蔽的地方自行解决。 如果人类的妈妈也如此,像《茉莉花开》里那样,就让人觉得惊心动魄。凭什么人容易难产?灵长类婴儿降生,头最大,且首当其冲,所以我们先看头。 下图画的不是日环食白色的圆圈代表母亲骨盆入口的横截面,对于出生来讲,入口在上,出口在下,在入口的位置,意思就是头正预备好了往外钻。图的左右方向即身体左右。猴子和黑猩猩的骨盆入口都是身体前后方向较长,唯有人向身体左右拉长;黑色的圈是婴儿头,上下较宽,所以你可以宽慰了,脸再宽,也总比额头到后脑勺的距离窄 猴子的头不小,幸而比骨盆小;黑猩猩和大猩猩变聪明了,比猴子多长了点脑子,万幸的是骨盆更加魁梧粗大,冒出个头来也不成问题;只有人类,婴儿的头竟活生生地大过了出口,想要出生,除了受压榨没别的办法。 光挤压也就罢了,谁料前途曲折。下边的图由上至下画出了黑猩猩和人头走出母体的三个步骤。同上图一样,外边的一圈是骨盆横截面,也就是说显示的是医生看婴儿出生的视角,妈妈平躺。中间带虚线的鸭蛋是婴儿脑袋。别看人类妈妈的骨盆入口处左右宽于前后(图中右上角),可到了出口,又变成前后方向宽于左右(右下角)。婴儿刚削尖了脑袋侧过脸去挤进入口(右上角中婴儿脸是朝左的),却在半途卡住,不转向出不去。所以等冒出头的时候,婴儿的脸对着母亲的骶骨,后脑勺对着耻骨,脸的方向就和妈妈恰好相反。而黑猩猩出生就容易多了,它的脸一直和妈妈看向同样的方向,整个过程顺溜溜的。 看见头了! 还没完。猴子的肩膀瘦小而柔软,人类终于不用整日在树上荡秋千,肩膀就固定了。麻烦就麻烦在肩的方向,偏又和头最宽的方向垂直。没法子,还得扭一次。 局部分析完毕,看整套动作。下图画的是猴子生小孩的样子,看着蛮像某种功法的分解图。第一幅已经看到一丁点的头探出来,婴儿脸朝下,同妈妈一样。说时迟那时快,妈妈突然一撅屁股一甩尾,从下边捞住婴儿的背拖至胸前动作连贯,完成得干净利落(鼓掌)。 在有些异常情况下,婴儿出生的方向反了,妈妈想掏,可无处下手,如果继续蛮横操作,也许会好心干坏事,捂住婴儿的耳鼻憋死了它。如果不掏,又没有接生猴过来帮助接住婴儿,只能任其坠地身亡。这种难以自行操作的异常方向,恰恰是人的正常情况。 人自诩是演化的绝妙产品,可就连生命起始的第一步都漏洞百出,难道神通广大的自然选择,这次失手了么? 回答演化的问题,最惯用的方法是挖化石。不幸的是,出生这个东西没法变作化石,因此罪魁祸首画下这笔败笔也就真的没证据可循了。不过,这倒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和亲缘物种相比,人类从演化的手里占了不少便宜。猿猴前行晃晃悠悠,滑稽可笑;而我们能用两条腿平稳而灵活地走路。这都是骨盆的功劳。它相对狭窄,而自身又是左右走向。这才使人在前后移动的时候,还能保持稳定的重心。恐怕人和猿猴的祖先,骨盆都是前后方向更长,直到人的祖先这一分支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才另辟蹊径地长出横向发展的骨盆。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增加了稳定性的同时,却给聪明的大脑出了难题。我们有特别有容的大脑出生的时候还只是达到了成人四分之一的脑体积。这样看来,难产似乎是人向演化妥协后的折中方案。 或许还有更积极的解释!没错,从生物体的角度考量,生小孩过程中的疼痛、焦虑和费力,是对生育这个过程本身的干扰;可是,不管一个母亲有多么独立,毕竟有人陪伴的生育,是胜算最大的,如果个体的痛苦换来了同伴的关注,使一个群体内的个体密不可分,那或许人生育吃苦头,还有对整个种群的意义。 不管是不是妥协,不管这种妥协是不是最明智,人类至少该算是自然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实验品。你看,出到世上多不容易,降生的时候尚且能忍辱负重,这是多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地平线的边缘, 飞绕的海鸥, 盐沼和海岸泥土的馥郁, 这些都变成那孩子的一部分, 那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他正在走,他将永远天天向前去。 惠特曼
个人分类: 医学|1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度老翁90岁得女儿
xupeiyang 2010-5-19 16:24
印度老翁90岁得女称秘诀在于喝骆驼奶(图)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609447.html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拉贾斯坦邦老汉那努拉姆约吉现已93岁高龄,他共娶过4位妻子并育有12个儿子、9个女儿。2007年,妻子为时年90岁的他生下了他的21个孩子小女儿吉里加拉吉库马里,约吉由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健在的最年长新生儿父亲,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90岁高龄有了第21个子女   约吉 来自 印度拉贾斯坦邦偏远的旁奇伊姆里村,是一名农夫。他先后娶过4位妻子。约吉的生育力旺盛,在长达6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4位妻子先后为他生了21个孩子。其中年龄最大的大女儿西塔德维生于1943年, 已经 67岁;而家中最小的孩子、小女儿吉里加拉吉库马里则生于2007年8月1日,还不满3岁。   由于男子在90岁高龄还能得子实属生育奇迹,印度医疗部门曾对吉里加进 行 过 DNA 亲子鉴定,结果证实她的确是由约吉和第4任妻子所生。    儿孙绕膝还想一直生到100岁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约吉现任第4任妻子、现年53岁的萨布里居然是他长子的遗孀。13年前,约吉的长子西夫拉尔因病去世,萨布里变成寡妇。公公约吉对她关怀备至,令萨布里深受感动,并最终决定改嫁比她大40岁的公公。1997年,时年40岁的萨布里改嫁给时年80岁的约吉后,先后在10年内为他生了7个孩子。   约吉表示,未来几年里还将让妻子多生几个孩子,一直生到他满100岁。   约吉和4个妻子目前居 住 在村里一幢两层的老宅子里,而他的子女和孙辈则住在旁边的6套房子里。    常喝骆驼奶坚持锻炼   年过9旬的约吉是如何保持旺盛精力的?约吉表示,自己每天喝骆驼奶、吃大量肉类,还坚持锻炼。他说:我喜欢吃各种肉类。我每天都外出打猎,不管捕到什么猎物我都能吃。我的健康秘诀就是,每天摄入大量 食 物,这样我才能再多活十年,照顾我的孩子们。   据悉,约吉是目前健在的世界最年长的新生儿父亲。而此前该纪录保持者是一名叫做莱斯克雷的澳大利亚男子。1990年当莱斯92岁高龄时,妻子为他生下了第9个孩子。但1998年莱斯在他100岁生日前夕去世。(朗天)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1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女性生育将不受年龄限制 美国一冷冻卵子婴儿出生
xupeiyang 2010-5-7 16:28
新华网洛杉矶5月6日电(记者高原)美国一家生殖公司6日宣布,该公司成功使冷冻卵子受精,婴儿已出生。 总部设在洛杉矶的PRC/SIRM公司称,这名婴儿于本月3日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出生。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确认冷冻卵子的染色体正常,并通过试管受精的方法让冷冻卵子受精。 负责这项研究的医生贝拉克对媒体说,这意味着今后女性生育将不受年龄限制,她们可以根据需要推迟生孩子的时间。他说,女性拥有的卵子数量有限,随着年龄增长,卵子会逐渐减少。如果女性想推迟生育,她们可以先将卵子进行染色体测试,然后将它们冷冻起来。 (来源:新华网)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性越娇小丰满生育能力越强
xupeiyang 2010-5-4 20:32
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教授斯蒂芬-斯特恩斯表示,尽管医学进步让现代人的寿命不再取决于人体基因,但生育能力仍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想知道,女性能够生育出更多孩子这样一种特征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为了找到答案,斯特恩斯和同事研究了美国联邦政府福明翰心脏研究计划的数据,该计划记录了马塞诸塞州福明翰镇1.4万名居民自1948年以来的医疗记录,在此期间,很多家庭都跨越了3代。 研究结果证明,相比高挑、纤细的妇女,更娇小、更丰满的女性的生育能力通常更强,子女更多;血压更低、胆固醇更低的妇女也会拥有更多的孩子;在更年轻时生出第一个孩子的妇女以及绝经期更晚到来的妇女的子女也更多。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特征也传给了她们的女儿,她们的女儿的子女也更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个人分类: 女性健康|1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用挖祖坟了,断其后,祖坟自灭
sheep021 2010-2-2 20:38
科学网上,睁着眼尿床。 一文指出,有人正企图挖中国的祖坟,够狠。却又发现有比这个更狠的:不用挖祖坟了,断其后,祖坟自灭。 广西大学男生性健康:过半抽检男生精液不合格 我们对广西19所高校的217例大学生志愿者的精液进行了质量分析,竟有56.7%的大学男生精液质量异常,这个结果连我都吓了一跳。昨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主任梁季鸿博士告诉记者,精液质量是男性生殖健康的睛雨表,56.7%男生精液异常,这是相当惊人的数据。   这一数据来自《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该报告源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参加世界银行卫生九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这应该是广西首份针对在校大学生性健康的权威调查。梁季鸿表示,这份报告,除对217例广西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精液质量进行了分析,还对1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性健康问卷,对广西1640名在校男大学生外生殖器进行了查体结果分析,较全面反映了广西在校大学生的性健康状况。 转基因玉米俏然入主中国 迪卡 007 是由孟山都开发的种子。你们还记不记得,就是孟山都当年从中国偷走了一颗大豆造成今天中国大豆的灾难?   现在,他们开发了迪卡007号转基因玉米,又是孟山都在广西种植的。要干嘛呢?培养北伐的力量!从广西开始北伐,因为他的价格最便宜,已经不需要再靠进口了,全面推广孟山都的迪卡008号玉米。在我们的农科院还没有研究出迪卡008的基因之前,我们就敢推广,你晓不晓得问题是什么?   你晓不晓得转基因玉米它的特性是什么?现在是成本低,产量大。   更可怕的是,他们在广西竟然不收取种子的专利费,种子便宜卖给你,专利费都不要,比中国的还要便宜,等于是送给你。你们农民用其复种也可以。你们当地农科院要复制,无所谓,反正我不收专利费,我只要你大力推广。你觉得可能吗? 本博评论: 这些阴招狠是狠了点,但遇到中华龙,肯定不能得逞:你有伤天害理,我有女娲补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欢迎实行“一独生二”的生育政策
xupeiyang 2009-12-5 21:1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4日17: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其一,全国不分城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这一条现在即可实施。因为,当前已婚育龄妇女独生子女领证率城镇远高于农村,实行双独结婚生育两个孩子,农村生育率升高极其有限。 其二,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农村现在可以实施,城镇可从十二五开始实施。在农村,由于独生子女率较低,一独生二影响有限;在城镇,由于独生子女率普遍很高,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比例不会很高,对生育率影响也不会很大。特别是到十二五,城镇30岁以下育龄妇女将进一步减少,影响要更小一些。实行一独生二的生育政策,对于一独方的父母家庭养老和改变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普遍允许生育两个孩子。目前,农村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仍在2.0上下,实行限三生二政策,生育率可大体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不会造成大幅度反弹,也不会影响2030年人口零增长目标的实现。普遍实行限三生二,改变目前农村只有独女户才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对于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具有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女性健康|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女性更矮小丰满 生育能力更强
xupeiyang 2009-11-15 20:33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未来女性将变得身材更矮小、更丰满,拥有更健康的心脏和更长的生殖周期。这一预测性变化有力地证实了人类仍处于进化之中。   随着医学技术手段的提升,使得人类的寿命逐渐延长,这让人们认为人类的自然进化将不再对人体产生作用,我们人类很可能已停止进化。美国耶鲁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斯特恩斯(Stephen Stearns)说:事实上这是彻底错误的!虽然由于各种医疗手段使得部分现代人的寿命不再取决于人体基因,但人体生殖状况仍存在着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女性能够生育更多的后代,她们的基因是否延续下来。   为了进行深入研究,斯特恩斯和他的同事们求助于弗兰明汉姆心脏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记录了马萨诸塞州弗兰明汉姆镇1.4万位居民自1948年的医疗记录,期间跨越了3代人。   该研究小组研究了2238位已度过更年期、结束生殖周期的女性,他们统计了这些女性的身高、体重、血压、胆固醇和她们曾生育过多少子女等特征。他们进行的这项统计是为了证实自然选择是如何强有力地形成人类的一些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身材更矮小、更丰满的女性比较高、较苗条的女性更容易生育较多的子女。具有低血压和低胆固醇水平的女性更容易生育较多的子女,同时,她们生育第一个孩子的时间更早,进入更年期的时间更晚。令人关注的是,她们的这些特征可以遗传至自己的女儿,她们也能够生育更多的子女。   如果这一特征遗传10代子女,斯特恩斯计算称,统计的2409位女性的女性后代身高会增加2厘米,体重会增加1公斤。她们生育第一个孩子的时间会比前辈早5个月,进入更年期的时间晚10个月。 http://news.39.net/kyfx/0910/21/1034220.html
个人分类: 女性健康|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特勒后裔不愿生育后代 “亲戚”隐姓埋名
xupeiyang 2009-9-25 09:04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106838.html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15日报道,比利时的两名专家宣称,他们已经破译出德国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的DNA,并追查出39名仍然健在的希特勒亲戚。自1945年希特勒自杀后,其后裔均改名换姓低调 生活 。    侄孙永不生儿育女   让保罗穆德斯是一名比利时记者,马克维尔米伦是一名比利时历史学家和海关官员。几年前,二人开始着手 研究 希特勒的家族史,并 成功 地追寻到希特勒家族后裔的下落。   路易斯、布赖恩和亚历山大三人为亲兄弟,是居住在美国纽约长岛的三个普通人,且至今都未婚。在长岛东帕奇古地区的一座小木屋里,路易斯和布赖恩两兄弟相依为命,每天他们做着修剪花草的 工作 ,而60岁的亚历山大则是一个心理学家,现在已经退休。   几年前,穆德斯和维尔米伦来到长岛,对这3个人进行了7天7夜的跟踪监视。在一家快餐店,亚历山大吃过鸡块后,将擦完嘴的餐巾纸丢在托盘里随后离开。两个比利时记者眼疾手快地将那张沾上亚历山大唾液的纸巾放入手提袋。几天后,根据DNA检测结果,穆德斯和维尔米伦证实,亚历山大与希特勒具有血缘关系。   亚历山大兄弟三人的父亲名叫威廉帕特里克希特勒,是希特勒的亲侄子。1939年3月,威廉从德国移民到了美国纽约。1944年,已经33岁的威廉加入了美国海军,并成为海军一等兵。退役后,威廉与一个德裔女子菲丽丝结婚,然后居家迁往长岛。1987年,威廉去世,2002年,菲丽丝也随他而去。威廉原本有4个孩子,除了亚历山大三兄弟外,还有一个孩子叫霍华德,不幸于1989年死于车祸。   威廉在死前曾多次告诫家人,死后的骨灰千万不能运回德国,并且在墓碑上也不能刻有希特勒的姓氏。与其父亲相比,希特勒带给亚历山大兄弟的阴影充斥着他们的一生。霍华德还在世时,四兄弟就发了毒誓要今生不娶,且永不生儿育女,为的就是不能让希特勒罪恶灵魂延续下去。   威廉一家都说德语,他们的怪异行为也成为记者造访的理由。在穆德斯和维尔米伦之前,美国《纽约人》杂志记者梯摩西瑞巴克也曾对亚历山大兄弟进行过跟踪采访。据瑞巴克回忆,当时他打电话跟兄弟三人联系时,他们未作任何回应。后来,瑞巴克来到他们长岛的家。看到瑞巴克,他神情紧张,说在没有与其他家族成员商量前,他不能谈论任何有关威廉的事,随后便把门关上了。后来,瑞巴克又给第三个兄弟打电话,但对方一听说瑞巴克的自我介绍后,就挂断了电话。    36名后裔改名换姓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几年前,穆德斯和维尔米伦来到奥地利的瓦德维尔特尔地区,在这里他们有了更多发现。他们通过收集希特勒后裔扔掉的烟蒂提取的DNA,以及几封30年前从法国北部寄出的信件证实,在这里有36位奥地利村民是希特勒的后裔。   研究中两名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这些希特勒后裔全部改名换姓。不过他们改换的新姓氏的发音都和希特勒相似。   瑞巴克也曾在奥地利与捷克接壤的一个叫林茨的边境工业城市里,对希特勒后裔进行过跟踪调查。据他发现,这些希特勒后裔都是其同父异母姐姐安吉拉的后代,也是希特勒的侄孙。他们居住的地点距离埋葬希特勒双亲的墓地不远。    儿子身份尚存疑点   近50年来,在历史学家们写的多部有关希特勒的传记里,很少提到他的家人。在阿根廷拉普拉塔市远郊,有一座简陋的住宅,马尔丁希亚拉是它的主人。50多岁的马尔丁孤身一人经营着一个农场。马尔丁就是那个被认为是希特勒儿子的人。   原来,当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和情妇爱娃在地下室双双自杀后,几个纳粹分子救走了二人的儿子,他被认为是延续纳粹的力量。经过周密筹划,这个男孩被送到阿根廷,并从此定居下来。为了万无一失,纳粹将孩子送养到一对阿根廷老夫妇家,并给孩子起名为马尔丁希亚拉。   发现这个秘密的,是一个叫卡尔福特的人。多年前,喜欢历史的卡尔曾经偶然发现了一张希特勒抱着小孩的照片。为了证实此人就是希特勒的血脉,卡尔还在德国机密档案馆里发现了希特勒儿子的手脚指纹。消息传出后,据说有科学家运用高科技已经证实,马尔丁的指纹与档案管里的一致,不过,这个论点还未得到广泛认可。    最出名的亲侄子   2006年8月,一部关于威廉的戏剧被搬上了美国的舞台。戏剧是依据威廉生前的真实生活而改编。通过戏剧,更多人了解了这样一位被希特勒称为害群之马的亲属。   上世纪30年代初,正值希特勒得意之时,一心想往政坛发展的威廉,借着希特勒侄子的名声,在社交圈里抖起了威风。他留着和希特勒一样的小胡子,梳着右偏分的发型,逢人便吹嘘自己是希特勒家族的惟一合法后裔。   来到美国后,威廉开始借助希特勒的名号到处演讲,据说听众最多的一次来了1500人。他喜欢将希特勒家族内部的故事,将什么乱伦、皮鞭以及统治世界的计划等内容都说了出来。如果观众有提问,他也会照单全给解答。   威廉的嚣张令希特勒也看不下去了,他公然说威廉是他最不想见到的亲戚,并多次警告威廉,不要打着自己的旗号招摇撞骗,抖搂家族事情。年轻气盛的威廉认为,这是叔叔对自己的轻视。于是,一气之下去了美国,并直接上书罗斯福总统,恳请成为一名美国兵。退役后,他到曼哈顿给一位泌尿科医生当助手。   那部描写威廉的戏剧在伦敦西区上演时,据说得到了观众及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链接希特勒家族智障者多   2007年11月,德国著名家谱专家、科学博士拉尔夫扬博士,出版了一本书。书中不但编制出一份希特勒家谱,还披露了希特勒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经过走访,扬博士找到了从1571年至今的641名希特勒亲属的履历,他们延伸出3300个与希特勒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人。除了希特勒的父亲外,他的祖先中任何人都不曾离开过奥地利偏远林区50平方公里的地区,而且家族中还有遗传病史。据说,希特勒曾密令专门调查过此事,结果表明,他家族中的许多人都是智障人士,其中一个堂兄为自杀,另外一人为神经错乱,还有两人有智力障碍。   关于希特勒后裔的问题,扬博士认为,希特勒母系家族中自己表妹家有后人,父系家族中只有威廉有4个孩子,就是路易斯、布赖恩、亚历山大和霍华德。(谭丽)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2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育的袪魅
zff 2009-8-1 19:32
生育的袪魅似乎是个很耸人听闻的题目。 第一,人类生育能力自然性的退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各种污染使人类的环境和食品每况愈下。种种压力使人类生育能力逐步退化。 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质量衰退。据国外学者调查,21个国家的男性精液,精子数量只有50年前的一半。
个人分类: 科研|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人员在什么年龄结婚生孩子最好?
eminor 2009-7-8 23:00
找对象、结婚、生孩子是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虽然不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却是生命延续和家庭幸福的必要条件。如果单是结婚生孩子还比较简单,但是要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问题就复杂了。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家长同样是高知,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却不太好?这就和结婚生育的年龄有关。 从个体发育和生理状况的角度看,女性在 20 岁到 35 岁之间生孩子是最合适的年龄段,而男性宽松得多,大概从 20 岁开始可以延续到 50 岁左右吧。尽管现在有 60 多岁的女性生孩子的报道,男性 70 多岁的也不少(如季羡林的儿子季承)。从杨振宁新婚后没有生育的结果来看, 82 岁以后的男性应该没有生育能力了。所以为了保证优生,必须在最合适的年龄段生孩子。这样的话,女性就应该在 35 岁以前生育,加上至少 1 年的提前量,应该在 34 岁以前结婚。男性应该在 50 岁以前生育, 49 岁以前结婚(陈章良应该抓紧了)。 从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即心理发展或心理成熟程度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要早一些,所以女性应该在 22 岁以后,男性 25 岁以后结婚生育。 从经济承受能力的角度看,结婚后的二人世界所需要的开销相对要小一些,而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增加很多。所以为了负起家庭的责任,必须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要孩子,也就是应该在完成学业正式就业以后生孩子。 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来说,因为孩子不是往学校一扔就可以解决教育问题了,除非孩子是天才。大部分情况是孩子放学后,家长还要督促辅导孩子的功课,才能使孩子在班级里有个好的排名,才能进入重点中学,然后上重点大学。有些家庭父母都是高知,但是忽略了对孩子的监督辅导,所以高考成绩很差。辅导孩子的功课基本上是依赖中学以前的学到的知识,而经过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洗脑,再经过工作阶段的专业洗脑,时间越长,脑子里残留的中学以前的知识就越少了。所以年纪越大越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我在这方面体会很深)。常言道四十以后不学艺,即人过了四十岁以后头脑基本上没有塑性了,数理逻辑智力开始退化了。所以能够胜任监督辅导孩子功课的年龄是四十岁以前。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概在初二以后形成,女生早一些,此后的辅导监督力度可以逐渐减少。这样算来,男女都应该在三十岁以前生孩子。当然,如果很有钱的话,可以请高级家教,就不会受这个年龄的限制。但是要有钱到这个程度必须成为所谓的精英和大腕级人物,一般来说人数不多。 如果从 7 周岁开始上小学, 6 年小学, 6 年中学, 4 年大学, 3 年硕士, 3 年博士,如果再来个博士后,还要加两年。所以,对于女性来说,按正常情况拿下硕士学位时 26 岁,是最佳的生育年龄。如果读完博士 29 岁,还不算晚,但应该抓紧了。但也可以先生孩子,再去读博士,如果很想要学位的话。对于男性可以稍微晚一些,但是 29 岁读完博士就该考虑了,而 31 岁做完博士后就该抓紧了。由于年轻人忙于学业、然后又忙于事业,工作压力很大,所以有些人会把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这个部分忽略或耽误了。作为过来人,在此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个人分类: 娱民正册|1666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别了,宝贝儿
eloa 2009-1-24 23:15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1-15 3:30 译者 Robot 悲惨(或者幸运)的女人为什么不能永远生baby?这要怪你的儿媳妇~ 有一条对全人类都适用的准则似乎并不符合自然选择的规律,那就是,正常的健康妇女们刚过了半辈子,在五十岁左右就会丧失生育能力。实际上,女性的整个生殖系统在彻底罢工之前的十年,就开始慢慢萎缩了。 就好像女人们本来用双光眼睛看得好好的,(译者注:一种由两种折射率的玻璃粘合或熔合而成的眼镜,一般主片可看远影,而镜片下一半部分可看近景。)之后,突然有一天就瞎掉了。 绝经到现在还是个谜。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它似乎浪费了女人20、30,乃至50年的生命,在这么多年里,基因无法被传递给下一代。然而,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要过这一关,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某种强大的压力使人类选择了它。所有的证据都显示,绝经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尽管人类的寿命增长了,生活的方式改变了,但女性出现绝经的年纪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无论你是原始渔猎部落的野蛮人,还是纽约街头的时尚女郎,它几乎在同一时间悄然登场。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有人类学家认为绝经使得女性可以看到最小的孩子长大成人,或者让她们有机会抚养孙儿孙女。这两种观点就进化而言似乎都说得通,因为这会让母亲可以将更多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然而,当我们坐下来仔细分析数据之后就会发现,这些观点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何女性会放弃生更多的小孩。传递给后代的基因总量并没有增加,绝经所带来的益处并不足以让女人们停止生育,一定还有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Michael Cant这样认为。这位研究非洲獴和胡蜂的动物学家似乎找到了这个漏掉的原因,简单的说,要怪你的儿媳妇。 是改变,而不是凋谢 对自然界的其它动物而言,生殖系统的老化意味着身体其他器官的恶化。而人是不同的,进入更年期的女性,衰老的脚步并没有加快,她们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自然地变老:心脏没有年轻时候那么有力,听力慢慢变得迟钝,皮肤的弹性开始渐渐减退,只有生育能力是完全消失了。世界上发达地区的女性平均寿命大约是80岁,即使在现代狩猎采集部落中,女性预期寿命也能达到65岁到70岁,而在那些不采取避孕措施的人群中,女性生育最后一胎的平均年纪是在38岁。到了51岁,半数的女性已经绝经,停止排卵,不再大量分泌与生育相关的雌性激素;而到了60岁的时候,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女性都完成了这个转变过程。 科学家们提出了两种假说来解释女性的绝经现象。母亲假说认为,到了一定的时候,避免生育更多小孩带来的风险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抚养现有的孩子们身上,从遗传学上说是一个母亲更好的选择。这种观点指出,对人类而言,抚养幼儿是一件特别费时费力的事情。相比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可以以更短的间隙生育后代,同时我们的后代又更加需要照顾:让一位孩子独立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毫无疑问,失去母亲的幼儿更难以存活,而分娩本身又是高风险的。这样,如果一位母亲在生产中死去,那么就可能减低她另外两三个尚未独立的孩子们的生存机会;因此,生殖系统的提早衰老使每位女性少生了两三个小孩。尽管母亲假说能对绝经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我们依然奇怪为什么它来的如此之早。要知道,从古至今,大部分的女性不仅活着看到了最小的孩子长大成人,而且看到了孙辈的成长过程。 这种疑问引出了第二套理论:祖母假说。这种观点认为,一位没有儿女拖累的健康祖母,能够通过照顾她的孙辈来保护她自身基因的延续。有证据显示祖母的照顾确实能够提高孙辈的存活率(参见《自然》),但这是否足以让她们放弃为自己生育更多子女的能力呢?要知道,女性能将自己百分之五十的基因传给子女,而孙辈们只能得到百分之二十五,她们本来能更多地传递自己的基因。做祖母还是继续生育?针对这两种可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im Hill和新墨西哥大学的Magdalena Hurtado对巴拉圭Ache部落(译者注:一个生活在巴拉圭东部的印第安狩猎采集部落)的年长妇女们作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做祖母而带来的基因上的收益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女性这么早就停止生育(参见《Human nature》)。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老年病学家Thomas Kirkwood认为(参见《BioEssays》),即便是母亲和祖母所得到的收益总和,也不足以解释女性如此早就绝育的现象。这也正是Cant理论的由来(参见《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受到整个绝经起因辩论的启发,Cant和他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的同事Rufus Johnstone觉察到一个惊人的疏忽:以往的研究者们只停留在关心女性自身绝经后的利弊得失,而没有考虑到这一事件对同一群体中的其他女性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动物学家,Cant留意到在一个妇女们合作抚养小孩的群体里,所有女人的利弊得失都应该考虑进去。在这样的群体里,食物是共享的,没有做母亲的女性也会帮着照顾小孩,而所有的女人们都在尽量争夺这稀缺的资源。Cant说,在有关人类的研究中,繁衍竞争被忽视了,而这也许能让我们了解为什么女性在还能继续生育的情况下却自动停止了。 当Cant和Johnstone将几代人的生育时间段排列出来之后,他们发现了第一条线索。惊人的模式Cant说,虽然母亲在女儿的绝大部分生命时间段里都会活着,但在女儿的生育时间段里,母亲继续生育的时间最多占很小一部分。这将人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区分开来(参见图表),不过这种分别繁殖的情况在其他哺乳动物里也存在,例如狐獴和裸鼹鼠的母女们也不会同时繁殖后代,但是和人类恰恰相反,它们中年轻的雌性会放弃生育以顺从长辈。 Cant和Johnstone相信人类这种生育时间段的不重叠性使得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生育矛盾减到了最小。接下来他们开始研究人类的迁移模式,这决定了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女性之间的竞争关系。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年轻的雄性会离开他们的出生群,加入其他群体,而雌性会留下来和母亲待在一起。这样,当这些雌性发育成熟之后,她们同所在的群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会促使她们去帮助母亲或阿姨来抚养(表)弟妹而不是只顾着自身繁衍后代。然而人类似乎发展出了一套不同的模式。 根据Cant和Johnstone的研究,数种证据,包括分析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以及观察现代狩猎采集部落,都显示出在人类的远古时期,通常是由女性来扮演迁移的角色。这样一来,一个群体中年长的女性必定要与从别的地方新加入来的年轻女性争夺资源。Cant指出,当一个年轻的女性离开自己的出生群,加入一个新的群体时,她与新群中的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关联,因此不会意识到自己生育后代会给群体中年长的女性带来负担。而当时间渐渐过去,她与这个群体更加息息相关,关照和供给更年轻的一代则变得得大于失。 绝经现象的出现是否正因为这些年长的女性认为让儿媳们去繁衍后代可以使进化成本更低?Cant说,如果一个系统中女性与整个群体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那么绝经现象是可预见的。他将绝经称作远古繁衍竞争留下的证据。 绝经开关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Wendy Saltzman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启发。在她研究狨猴时,她发现处在从属地位的雌性不会进行排卵或交配,她认为这正是它们在回应来自于领导地位的个体发出的杀婴威胁。然而这种现象跟绝经有本质上的区别:对狨猴而言,排卵与否是它们自己的决定,只要愿意,它可以在两种状态间来回切换;而人类却别无选择。让Saltzman好奇的是,为什么女性的生育能力只能一停到底,不能反复变化呢? 另外,Saltzman还质疑女性之间竞争的强度究竟有多大。她说,我需要确定女性之间的竞争确实是非常激烈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家Sarah Blaffer Hrdy也抱有同样的怀疑,她说,并没有证据证明生殖抑制的存在,相反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小群体中的妇女可以从另一个共同抚养孩子的女性那里得到帮助。 女性迁移模式也引起了不少疑问。其中之一就是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外两种灵长类动物中,却并没有导致绝经现象的出现。作为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迁移模式与我们的老祖宗完全一样,但是它们中雌性的生殖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退化的。对这个问题,Cant指出它们并不像人类一样合力抚养后代,因此不能用同样的竞争理论来解释。 另一个异议就没这么容易驳回了。犹他大学的Kristen Hawkes对人类迁移模式是否真像Cant描述的那样倾向女性离开提出了质疑。Cant曲解了他引用的数据,她说,现代狩猎采集部落的研究表明很多年轻女性只有在有了一两个孩子之后才会离开她们的出生群体,这些细节并不太吻合Cant和Johnstone提出的模型。Hrdy也对此提出了反对的评论:狩猎采集部落的居留模式是出了名的灵活多变。 更糟的是自然界里还有一个反例:虎鲸,这也许是除人之外,唯一能够在彻底绝经之后还能活好些年的动物了。虎鲸群中并没有雌性出走的现象,相反的,雌虎鲸和雄虎鲸都会留在它们的出生群里,同它们遇到的其他虎鲸群中的个体交配。不过Cant还是对此作出了解释:随着年龄的增加,雌虎鲸与群体的关系在进一步增强,这就更大程度地鼓励了更年迈的雌虎鲸停止生育。 面对各种批评,Cant和Johnstone非常坚定。cant说,女性迁移导致的失衡引发了生殖竞争,但也许这并不是绝经现象唯一或主要的驱动力。即使女性迁移论不成立,生殖竞争应该还是对的。 绝经之谜 当一个女孩还在母亲子宫里时,她便有着远比她需要的多上成百万的卵子,然而,在她出生之前,它们就开始脱落。等到她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还剩下大约四十万个卵子。在她的生育年龄段里,大约有400个卵子会经由排卵而释放。当她进入更年期的时候,一般来说体内还留有大约1100个卵子。为何这些剩余的卵子不能用于繁衍后代,至今还是一个迷。 没人知道为何如此多的卵子被白白浪费掉。我们知道的是,从女人奔四十开始,排卵速度就开始增加,直至翻倍。至今还不清楚这种变化的起因,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加速,女性的生育期将很可能会延长至70岁左右。 到底是什么触发了绝经还有待争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由卵巢引起的。根据这种观点,体内剩余卵泡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绝经的时间点,或许因为库容量的减少,身体不得不更努力去补充卵子。这种过度的激励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卵泡刺激素,从而加快了排卵的速度。 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这并不只是一个供给的问题,也许和脑部有关。维持经期依赖于脑部和卵巢之间精心安排好的对话。如果脑部脉冲发动器,这个控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主导着整个生殖系统)的机关出了一点故障的话,就有可能产生过多的卵泡刺激素从而排出更多的卵子。 - 时钟滴答地有多块? 荷兰一项针对来自118个家庭的243个姊妹的调查显示:预测一位女性的绝经年纪主要需要看她家族中其他女性的情况,这个时间点百分之八十五是由基因决定的。 意大利一项针对3000人的调查显示:春天出生的女性常常比秋天出生的女性更早一年地绝经。研究者们还不能达成一致的解释。 挪威一项针对2123名妇女的调查显示:吸烟者在四十五岁前绝经的可能性比非吸烟者高出百分之五十九。 意大利一项针对31000名女性的调查显示:低身体质量指数,较早的初潮,稳定的经期,没有生育以及低教育水平,这些因素都与较早的绝经有一定的关系。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棍节,话男女
eloa 2008-11-12 15:47
段玉 发表于2008-11-12 星期三 0:06 《圣经》之《创世纪》中将女性定义为男性的一根肋骨,建构了当时甚为壮观的男权社会;琼 . 格雷博士把男人和女人分别定义为来自火星和金星的个体,写红了一本畅销书; 08 美国大选辩论席上的贝拉克 奥巴马( Barack Obama )和希拉里 克林顿( Hillary Clinton )唇枪射箭,互揭老底儿,黑白高矮瘦胖男女分明。无论是民间酸男辣女说着顺嘴儿的悠悠传说,还是 B 超间为医院创汇的高高数字都表明:男人和女人是这个人类主宰的世界的永恒关注热点。 在严复还没有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编译成《天演论》而让中国开眼看世界之前,旧中国对生物学、现代医学的认识还很浅薄。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娃娃从女性身体上产生,就将自己对于后代的期望寄托在母亲身上,或者说是强加在母亲身上。孤陋寡闻造就了无数对母体大不敬的名词,当时落后的文化对于女性的责难,在现在来看实在是可笑可气可恨。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存在于人体细胞核内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 X 、 Y 。这两种染色体的两种组合方式将绝大多数人划分为男女两个群体 XX 决定女性, XY 决定男性(图 1 )。 图 1 左为男性性染色体,右为女性性染色体 和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一样,所有进行有性生殖(即通过雌雄配子结合才能产生新后代的生殖方式)的生物在产生后代的时候,首先都要通过减数分裂形成自己特定的配子。让我们来看上面的图 1 ,图中显示的 XX 是一位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这对染色体从来源上来讲一条来自于她的父亲,另一条则来自于她的母亲。因为它们从起源上有相同性,所以彼此互称为同源染色体。而另一对 XY 染色体则是决定着男性别。从什么时候可以判断你的宝宝是男性还是女性呢?我们首先要从生产宝宝合作者父亲开始谈起: 在男性的睾丸中有精原细胞,它们在 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彼此分开( XY 要彼此分开),最终结果就会导致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精子),每一种中含有原来同源染色体的一半,即要么有 X 要么有 Y 。因为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两条减少到了一条,所以这种分裂叫做减数分裂。 面对两个权衡起来大体相当的选择时,我们往往选择抛硬币决定。如果你并不急于得到答案的话,可以尝试着抛 100 次看哪一方更有优势。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佩服你的耐力之外还要同情你的郁闷结果:基本上是 50 次数字对 50 次 图案你抛得次数越多,两者之比越接近 1 : 1 ,越得不到最后更佳答案 。一个道理,在男性一次正常射精产生的 4 亿个精子中,含 X 和含 Y 的精子数量大体相当。再来看看我们生产宝宝合作者母亲: 女性产生生殖细胞(卵子)的过程大同小异,因为正常女性有且仅有两条 X 染色体,所以从决定卵子种类来讲,每个卵子都只含有一条 X 染色体,这样的卵子会随着每次月经排出。 当各为 50% 几率含 X 的精子或含 Y 的精子与母亲产生的只含有 X 染色体的卵子相结合时,其比例接近 1 : 1 。如果没有人为干涉,大群体的男女比例统计结果应该都为 1:1 (图 2 ) 。 图 2 生男生女比例为 1 : 1 受精的过程中,让原来分别在父亲和母亲体内都减少一半染色体的生殖细胞们(精子和卵子)胜利会师,进行整编,合成为一个正常的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受精卵。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XY 为男宝宝, XX 为女宝宝。 准妈妈们对于判断自己将要拥有的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有着极大的兴趣。打开谷歌搜索,键入生男孩出现 4,150,000 个搜索结果;键入生女孩出现 670,000 个搜索结果历史的漫漫长河会扭曲人们心中对于性别的看法,但是进化却恪守职责让男女个顶半边天。也许有人告诉过你:想要男孩儿吗?多吃含碱性的食物 种种所谓的生男生女秘诀,对于人类男女新生儿比例的影响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增加任何一个性别新生儿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吃什么祖传秘方,而是再生第二胎,那样你有一个男孩儿的概率就会增加到 75% 。如果生三胎,你就可以将男孩拥有率上升为 87.5% ,以此类推,不断增加。 五朵金花那种现象是比较罕见的。在计划生育实行之后,现在的小孩儿们省却了好多上几代人辨识姑、姨、叔、舅的麻烦。 生男还是生女?现在,你可以在怀孕 20 周左右用 B 超来提前知晓宝宝的性别。以后,等到能通过科学手段检测到精子和卵子受精的一刹那,携带的是 Y 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 时,就可以更早地给你一个明确的判断结果了。 真正重要的还是当宝宝出生以后,帮助他 / 她保持一个适合本身性别的习惯和心理状态。如果真的太挑剔性别了,现在这个自由的世界,你只消动一个外科手术,从外到内都可以转化角色。有一个符合其生理性别的心理性别,真的挺重要的。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988.html
个人分类: 生物|190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