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fir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热度 3 majian 2014-10-15 10:27
CALL FOR PAPERS DEADLINE 31st December 2014 ​ REGISTRATION WILL OPEN IN MARCH 2015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is the study of human response when exposed to fire and other similar emergencies in buildings, structure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 includes an understanding of people’s awareness, beliefs, attitudes, motivations, decisions, behaviou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is highly multidisciplinary, involving practitioners from the fields of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computer science, law, sociology, psychology, human factors, communications and ergonomics. The primary aim of huma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practice is to minimise the risk to people from fire. This is achieved by generating and collec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and information on human responses which can be used to develop human fire response theory for use in performance based regulatory systems, computational models,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design, fire safe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6th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Symposium will facilitate the dissemination, open discussion and debate on diverse issues related to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through a varied programme of research presentations, seminar discussions and interactive workshops. . All papers related to the field of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are welcome, however the Programme Committee invites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this broad research area to join colleagues in Cambridge this autumn to exchange views and ideas in the stunning collegiate setting of Downing College. Committee Members : Karen Boyce, Univ of Ulster, UK - Chair Jason Averill, NIST, USA Dorothy Bruck, Victoria Univ of Tech, Australia Rita Fahy, NFPA, USA Carole Franks, Interscience Communications, UK Hakan Frantzich, Lund Univ, Sweden Edwin Galea, Univ of Greenwich, UK Steve Gwynne, NRCC, Canada Glenn Hedman, Univ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SA Morgan Hurley, SFPE, USA Erica Kuligowski, NIST, USA Brian Meachem,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 USA Daniel Nilsson, Lund Univ, Sweden Rosaria Ono, Univ of Sao Paulo, Brazil Amanda Robbins, Sereca Fire Consulting, Canada Ai Sekizawa, Tokyo Univ of Science, Japan Jim Shields, Univ of Ulster, UK Tomonori Sano, Waseda Univ, Japan Ian Thomas, Victoria Univ of Technology, Austra lia ​
个人分类: 百家|423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Burning Question -Why are wildfires defying long-standing co
hongyuhuang2011 2012-10-12 11:35
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2/09/burning-question/309057/ Burning Question Why are wildfires defying long-standing computer models? in Share 0 By Michael Behar Marc Piscotty/Reuters Clint Dawson’s bloodshot eyes evince his 14th straight day at the High Park fire’s Inci­dent Command Post, in Fort Collins, Colorado. It is late June, and the fire has already charred 70,000 acres. Dawson’s job is to guess what it will do next. As a fire-behavior analyst, or FBAN , he runs modeling software that predicts where a fire might be headed. When fires behave themselves, such models work well. But wildfires are getting bigger: their average size has tripled since the 1980s. And bigger fires are more complex than smaller ones, presenting more challenges for forecasting software. “We are definitely tweaking our models more on this fire than usual,” Dawson tells me. Since the 1970s, modeling programs such as Farsite, FlamMap, and FSPro have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fighting wildfires. The models, which are calibrated against how past fires have typically progressed, consider vegetation type; to­pog­raphy (flames prefer to travel uphill); a fire’s perimeter; and air temperature, wind, and humidity. They then predict where a fire will go, and when. The problem is that nowadays, wildfires are increasingly atypical. For one thing, wildlands aren’t what they once were, thanks in part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croaching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Dawson’s model doesn’t factor in mountain pine beetles. Milder temperatures have led to a beetle onslaught throughout the West, leaving trees desiccated and highly flammable. More generally, extreme weather—for example, droughts that leave forests dry as tinder—­means more-extreme fires. What’s more, the historical data informing the models are often many years old. The data omit recent landscape changes that radically alter a fire’s dynamics. Nor are the models sophisticated enough to factor in the presence of today’s slow-burning multi-thousand-square-foot exurban homes, which can smolder like charcoal briquettes and ignite neighboring structures. Suppression of smaller wildfire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as changed forests in fundamental ways. “We’ve been so success­ful at excluding fire that forests are nearly continuous,” says Mark Finney, a researcher at the Missoula Fire Sciences Laboratory, who develops modeling software. Previously, when most fires were allowed to burn, wildlands were a patchwork of burned and non-burned areas. Without these natural breaks, fires can now grow much larger than they used to. All of these factors combine to spawn what F BAN s call “extreme fire behavior.” Behind Dawson, I see orange smoke mushrooming from a ridgeline high into the sky. Dawson tells me that this indicates a “megafire”—a capricious, un­tamable beast that frustrates F BAN s. (Colorado saw two megafire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2 alone.) A megafire can create severe weather of its own, befuddling models. Gusty outbursts blow counter to prevailing winds, goading flames downhill when the models predict an upslope burn. Blistering heat flash-dries foliage. In High Park, Dawson told me, “we’ve got mixed conifer up there, but in places it’s burning fast, like chaparral.” Timber stands that models say will burn slowly erupt as if doused with kerosene. Rob Seli, also based at the Missoula lab, explains that many megafires are plume-dominated. And a plume-dominated fire, he says, is “like an atom bomb going off. It can expand rapidly, in any direction. It’s the same thing that happens in a thunderstorm. And models can’t account for this behavior.” Some years from now, improved computing power will surely catch up to today’s fires, yielding models that crunch more variables with more elaborate characteristics—the flammability of different building materials, say, or the complex atmospheric physics involved in plume-dominated fires. (Even the fastest supercomputers we have now would take days to do this.) In the meantime, some experts worry that younger fire analysts lean a bit too heavily on their data-crunching skills, and have little field experience. Dawson is thankful to have spent his early career fighting fires with an ax and a shovel. While working the High Park fire, he trekked into the field every morning to supplement his digital prognosis with some analog intuition. Tim Sexton, who is a strategic planner from the National Interagency Fire Center and worked alongside Dawson, also made a point of visiting the blaze. “The model gives you a place to start. But then go out and look at the fire,” Sexton says. “Because in nature, nothing is ever exact.” Michael Behar is a writer in Boulder, Colorado.
个人分类: forest fire|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观测到的六月中旬中国的秸秆燃烧现象
热度 1 hongyuhuang2011 2012-6-18 16:43
卫星观测到的六月中旬中国的秸秆燃烧现象
前几天在特区开会, 手机没信号, 每天只能上网15分钟. 看到了这篇文章, 不知道是否已经有人转过来了。 Anyway I will just leave a mark here. From: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IOTD/view.php?id=78256 Wheat Fires in China In mid-June, agricultural fires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combined to leave a thick pall of haze over central China.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on NASA’s Terra satellite captured these true-color (top) and false-color (bottom) images of the fires and haze. Both images were acquired at 10:55 a.m. local time (02:55 UTC) on June 13, 2012. Smoke and actively burning fires (shown with red outlines) are visible in the true-color image, as well as a large burn scar. The false-color image reveals details of the burn scar that aren’t readily apparent in the true-color view. Although the burn scar looks uniform, the false-color view indicates that numerous fields with unburned vegetation (shown as green) are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area. The cities of Bozhou, Huaibei, and Suzhou, which appear as gray patches, were the closest cities to actively-burning fires when Terra acquired the images. This area falls with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 fertile and densely-populated region that’s home to about a quarter of China's cultivated land and 35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yields. The area’s staple crops are wheat and maize, and the two crops are generally grown in rotation. Farmers sow winter wheat in mid-October and harvest it at the end of May. In June, farmers burn the remaining plant residue to fertilize the soil for the upcoming maize crop. About 75 percent of all fir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occur in June. A second peak in fire activity occurs in October after the maize harvest. Smoke from agricultural burning contains a number of substances that pose a hazard to human health, notably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Fires also emit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ogen oxides (NOx), volatile precursor gases that react to form ground-level ozone. The World Bank estimated in 2007 that about 350,00 to 400,000 people die prematurely each year in China because of outdoor air pollution. Since the 1990s,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fires in the country has decreased because the government began enacting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aimed at prohibiting field burning. However, the practice remains common. References BBC. (2007, July 3). China 'Buried Smog Death finding' . Accessed June 13, 2012. Huang, X. (2012, Jan. 5) A High-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of Crop Burning in Fields in China Based on MODIS Thermal Anomalies/Fire Produc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Li, H. (2010). Agricultural Fire Impacts on the Air Quality of Shanghai During Summer Harvesttime. Aerosols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Zhang, H (2008). A Laboratory Study of Agricultural Crop Residue Combustion in China: Emission Factors and Emission Inventor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农业用火和工业污染共同造成了华中的雾霾天气。 Terra 卫星上的 MODIS 于六月 13 日当地时间上午 10 : 55 拍摄、观测到的真彩色(上图)和伪彩色(下图)影像。 文中介绍说该区域位于华北平原, 主要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十月中旬播种冬小麦, 来年五月底收割。 六月农民焚烧秸秆积肥,为种植玉米做准备。华北平原约 75% 的用火发生在六月;十月玉米收割完后用火数量又会显著增加。自 90 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管理, 农业用火已有减少, 但秸秆焚烧现象仍很普遍。 几个问题。 1. 卫星影像上能观测到多大范围内的秸秆焚烧现象? 2. 当时附近区域的大气环流情况如何, 污染物如何输送运移到南京 , 甚至武汉? 真彩色影像中, 红色斑点为正在燃烧的火点; 烟雾和黑褐色的过火迹地清晰可见。标出的三个城市为安徽亳州、淮北 和宿州。 伪彩色影像中, 可以看到过火迹地内部还有未燃烧的植被(显绿色)。
个人分类: RS Images|4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齐秦烧伤之我见 -- 兼谈火场烧伤
热度 14 fpe 2011-9-6 12:17
齐秦烧伤之我见 -- 兼谈火场烧伤 前一篇博文是我花功夫的,代表了个人的专业水平,不过读者不多,大概没有新鲜感,就没有接受科普的动力了。我们必须等待比较完备的资讯,才可以动手科普,否则容易被人笑话。两者的时间差,导致科普的效果不彰。这里借齐秦的烧伤来科普吧,希望小哥不会介意。 看齐秦的受伤过程,首先觉得他的燃料很奇怪,通常酒精的热值不高,火焰温度不高。医用酒精的浓度只有 70% ,即使是纯酒精,由于酒精燃烧的氧化过程彻底,没有烟黑生成,所以(醇类)火焰温度也不高。过去一些高杂耍、卖噱头的江湖魔术师,就是用酒精在手上烧、或口喷酒精水雾,形成火柱,造成骇人的效果。虽然那些艺人的拿捏非常准,但酒精是比较安全的燃料,所以不会受伤。这里我怀疑当时的燃料有问题,没有稀释,不是酒精,或用量过度。 其次看他的受伤结果,也觉得奇怪。通常酒精燃烧在燃料烧尽之前,下面的皮肤是不会感到温度的,因为液体的挥发过程就是很好的绝缘材料,只要燃料继续挥发,就不会对下面的皮肤产生影响。邱少云被焚的过程,相当缓慢,因为点火源不够强烈,也因为燃料很不干燥(当地下过雪),所以邱少云可以在最初保持不动(因为没有感到热量)。等烛芯效应开始之后,已经晚了,不能有效灭火了。所以,齐秦的受伤,是应对过程不当造成的,很可能与他的长发有关。光是皮肤,没有其他燃料的帮助,是不足以造成报道中的伤害的。美国物理界牛人费因曼教授少年时曾经拿酒精在手上烧,一点问题都没有。等他长大再做相同的试验,不行了,因为汗毛太长,相当于烛芯,一下子就烧到根部,叫苦不迭。 第三,齐秦受伤,凸显中医疗法的经验性有余而可重复性不足的问题。这一次,虽然偶然,仍然说明中医的程序性不足,缺乏预防手段。西医讲究定量,凡事都有安全剂量和预防措施。 西医中的麻醉师待遇很高,有一条关键因素是导致麻醉的剂量和导致死亡的剂量,有可能相差不大,需要麻醉师来精确控制。华佗的麻沸散没有传下来,大概就是一种剧毒,只有他能用,而其他人都不敢用了。中医大胆动用明火,却没有进行消防培训,足以说明认识的不足了。虽然拔罐的能量很小,但燎原大火从来都是起于星星之火,所以这是认识不足造成的安全困境。 通常火场 70% ~ 80% 的受害者是中毒,而不是烧伤。克拉玛依大火 75% 的受害者中毒致死, 9% 的受害者烧死, 16% 的受害者被踩死。齐秦的烧伤,事出偶然,却凸显了火场自救的必要。不能及时果断正确地反应,我们就成为逃生常识的牺牲品,岂不可惜? 有道是,都说北方一匹狼,狼毛太长当烛芯;应对不当酒成灾,中医纵火不会防。 另,昨晚关机之后,突然想到了 齐秦的应对失误 ,那就是他不应该在沙发上打滚灭火,而是应该在地上打滚。根据火灾三角形,我们在没有灭火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能量来灭火,具体说来,就是利用地面导热系数大的优势,利用地表温度把火焰熄灭,这是灭火机理中的Wall-quenching,而沙发的导热系数小,意味着沙发的壁面冷却效果很差,所以齐秦利用沙发灭火(点着了沙发,却点不着地面,这是灭火效果不彰的表现),是不当的选择,间接导致伤害的扩大。看来台湾的校园消防科普水平也有不足,需要请我们的同行专家来宣传宣传。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554 次阅读|26 个评论
医院火灾之我见 -- 看上海宝钢医院火灾的火场调查
热度 4 fpe 2011-9-5 02:24
医院火灾之我见 -- 看上海宝钢医院火灾的火场调查 最近网上登出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 院(即宝钢医院) 的火场调查结果,你会发现主要问题没有了,错误变成了人祸,处理变成了撤职,消防问题依旧,病人安全 SoSo 。 我看这一事故,似乎和国内病房原来不是按照节能方式设计有关, 所以通风和采光的面积很大。但是现在又是夏季,需要使用空调,需要空间封闭,于是火场通风显得不足,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而这些烟气又无处可排,最终引发病人窒息的局面。美国医院全封闭,这也是最节能的考量,所以必须得考虑排烟,因此可以较好的控制火场情况。这是中美医院在设计上的内在差别,也是导致这一灾难的具体原因之一。 从手术室的照片上看,入口大门是阻火隔烟的,那么为什么火势蔓延入内呢?说明医生没有关门,或者烟气随着烟道蔓延进入这个空间。对此报道略过不提,显然水平不足。对防火门常闭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国内高层建筑安全的主要隐患。随时关门,就是给自己增加逃生的时间,不能关门,就再也关不上了。 这次奇怪的大火,过火面积不大,但刚刚好烧到病人的呼吸器就被消防队员扑灭了。病人和着火区有两道门,在不到 10 分钟的时间内都被火焰攻陷了。病人的病床位置一般不会很高,而烟气总是从天花板上慢慢积聚下来,这个烟气积聚的过程,似乎太快了一点,说明室内有大量的燃料(公开的照片上没有,床单是崭新的)。谁给手术室堆放了燃料?火灾是如何蔓延到病床上的?这一点,在国内的火场调查非常不重视。克拉玛依大火是如何蔓延的,没有任何解释,这是火场调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之表现。火场调查仅确认失火原因,消防工程师确认火场失控(蔓延)原因,没有消防工程师的参与,是国内火场调查水平不足的原因之一。 显然,病人不是被外来的烟气,经过室内沉降的过程逐步中毒的,而是被呼吸软管着火,局部产生的烟气窒息的。那么,这些软管的阻燃处理就是问题了。 阻燃处理的材料,燃烧不完全,火场毒性大,这是现代人工合成燃料的困境。而呼吸器使用的氧气,可以增加任何阻燃材料的可燃性。很多在普通空气条件下不能点燃的材料,在氧气下可以剧烈燃烧。从死者的面部烧伤后果来看,这是一次增氧燃烧的特殊火灾,虽然死者的直接死因是中毒,这可能和呼吸管路有关。氧气促进燃烧是很可怕的一种结果,阻燃材料在纯氧环境中失去阻燃性能,这可以追踪到美国阿波罗 1 号的火灾事故,是航天消防的最大难题。 医生撤离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烟气和火灾,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停电(动力电和照明电没有区分),让人感到恐慌,为了担心被困,医生(包括任何有行动能力却没有防护的人)当然要撤离,这是人群(群体)心理学问题,也涉及我国的火场逃生的程序问题。我国火场没有要求备用的应急电源,反而要求人们立即停电,于是造成了无数的恐慌和逃生困境。从克拉玛依大火、吉林新百大火、辽源医院大火、洛阳东都大火、辽宁阜新大火、深圳舞王大火、辽宁商场大火、上海高层大火,我国对火场管理的停电要求,导致了数不胜数的逃生困境,这却是我们合理要求的消防规定,导致不合理的逃生伤亡。这是对国外消防规定消化不良的结果,因为不懂得火场逃生的群体心理学。光知道要停电,却不知道给逃生的人群以照明和安慰,因此火场损失惨重。 停电是国内火场的普遍现象,每一次重大损失,人群反应的错误,往往是停电造成的。 关键是,我国缺乏有效的机制来更新和弥补这些消防规定的缺陷。 我国消防队伍火场反应慢,培训不足,这是非职业化消防的主要弊端,也是舆论讨论的禁区,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从火场发展的时间上不难判断救火的延误问题。有人指出停车造成的延误,但社会的停车(或消防意识),仍然是消防部门的工作内容(科普和培训)。自己没有管理好,怎么能怪别人呢?社会中的安全问题,都会在消防制度中找到缺陷,国内消防工作正在改进,但与国外的以人为本的消防管理还有很大的距离。 医院和其他场合消防设计的最大不同在于 Defend-in-place 的防火和逃生策略。 所以,医院消防重视被动设计,即隔离措施和阻火设计。国内医院的安全设计水平,还停留在美国 1967 年更新《生命安全规定》之前的水平上。关键是我们不承认有问题,总是有无数的替罪羊可以抓,人祸论导致我们无法深入认识,纵有高成本的设备(!),高素质的人才(?),却没有高水平的制度(!?),我们也没有办法。对付医院的安全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去医院,把医生请到家里看病,恢复过去的私人医生制度。这样也解决了医院过于拥挤和病房紧张的局面。 有报道提到消防车道被占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两方面:是否设计了消防车通道和停放位置?该位置是否是违法占用?如果是后者,保险公司会从对方的车保险中索取赔偿。如果是前者,就需要看待我们的消防认识了。现在私家车那么多,当然不能占用影响公共安全的车位。可是我们是否合理规定并正确惩罚呢? 看国内的事故处理,总是在渲染消防部门多么英勇救人,火场救人若干,从来没有指出消防部门的失误,而消防部门是火场安全的最后保障,不论出了什么火灾问题,消防部门的失误要占 50% 以上的过错。这一点,你在中国特色的消防处理中是永远也发现不了的,因为消防部门没有监督,深究下去又会发现投入不足,专业水平不够的制度性问题。读者没有专业知识看出消防部门的失误,能看出消防部门的专业人士又被消防部门所垄断(我如果在国内,也不会发言的),所以那些没有科普价值的新闻到处流传,谣言也无法根除了。科普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读者的信任,如果报道光追究道德,靠道德来减少伤亡(其实是增加了火场伤亡),读者怎么会信任报道呢? 医院失火的通风设备显然不是必要的(应当是整体的通风系统,而不是部分的臭氧发生器或空气调节器,对此我们有认识的误区。节能不是不用能,对此中国科技部也用随手关灯来鼓励节能,这是错误的认识。灯是照明的,也是保障安全的,不用灯,那么装灯就是浪费。),也没有通过正常的消防检查来发现消防隐患。这是我国产品安全的常态,这一次暴露得比较明显罢了。消防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知识化程度很高的过程,没有进过火场,自然不能理解消防队员的行动;没有点过火(与农业社会相比,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自然不能理解火场蔓延速度的差异。我们也不过是根据火灾动力学的理论来判断火场的失误情况,对此,消防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才能保持对社会燃料的了解和安全形势的了解,可是国内的制度不能保证他们终身学习,这就不是我等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如果不学习,谁能看出临屋的火灾风险对自己的危害?不通过火场建模,我们也不能评估临屋的火场危害。这都需要学习和投入才可以做到,美国正在进行的过程,国内似乎还没有开始,说到底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消防管理制度落后的问题。 显然,这次宝钢医院的失火原因,是医疗产品不合格造成的,这又是国内的消防制度缺陷造成的结果。美国的产品质量监督机构 UL 是私立的,市场淘汰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公平(虽然抱怨也不少,但人家没有国营背景,作假的可能性小);国内总是无法树立公平公正的质量检查机构(比如牙防组就是成功的例子,却不能容纳于现有的制度),国营?有人卖国营的牌子,可以混水摸鱼。私营?没有国家的监督,私人也是胡作非为,关键是没有建立合理的监督与惩罚制度。 国内医疗保险制度的扭曲,导致医疗产品突发性的增长,医院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收入,带来了医疗产品的安全隐患。给产品做质检,好处大,所以政府不放手,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垄断、腐败、抹杀创造性。为此,需要学习美国的民主改进标准的制度和过程,从我的博文点击率来看,读者对制度改进兴趣不大(全社会希望革命,却不希望改进),这是阻碍中国崛起的思想障碍。靠马上打天下,还靠马上去治理,就是当今的消防管理困境。 权力是个好东西,有谁愿意放手呢? 所以,宝钢医院大火,有其内在的突发性和必然性。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管理这些危险燃料的,国内报道中似乎认识不足。 上海高层大火,舆论一边倒地支持阻燃材料,却忘记了阻燃材料增加火场烟气毒性的事实,于是美国曾经发生的逃生困境,必须要在中国再发生一遍,民众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后发劣势。因为后发,我们没有机制来保证吸收其他社会的先进经验,所以损失巨大。宝钢医院的问题,辽源医院大火中都有发生,问责不少,教训不清,有谁在乎呢?在乎又如何呢?这就是制度的困境了。 灾难不是一个错,而是系列错。笔者随手写一点认识,仍然距离专业的消防咨询水平相差很远。美国消防咨询业的老大 Hughes 合伙人公司还是不肯进入中国,原因只有一句话:知识廉价,无钱可赚。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要胡乱指责了,而是认认真真地,为了提高公众的安全水平而努力。制度建设,需要博采众长,民主公平,对此民众的科学素质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科普的困境了。没有科学素质,对科普不感兴趣;没有科普兴趣,就没有科学素质。制度改进,任重道远;科学普及,山高水长。 有道是,集体为本赞英雄,以人为本谅逃生;火场过程深入析,制度过错环环扣。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935 次阅读|5 个评论
当逃生遭遇道德 -- 评“医跑跑”事件中的消防认识
热度 19 fpe 2011-8-27 04:38
当逃生遭遇道德  -- 评“医跑跑”事件中的消防认识
当逃生遭遇道德 -- 评“医跑跑”事件中的消防认识 昨晚看到上海医院发生的病人牺牲之悲剧,当时就想写一份关于医院消防的科普博文,可以指出医院逃生的特殊因素,并深入认识上海医院导致伤亡原因的制度性认识。今天看到对道德的议论,我想,坏了,舆论的伪道德观(或者说是以集体为本的道德观)又要主导群众的认识了,我们消防工作者需要站出来,指出其中的认识误区和消防不足,遂有此文。 1. 生命道德本两难 当舆论把这一事件定性为“医跑跑”事件的时候,很自然是拿“范跑跑”事件作对比。后者的潜在含意是,老师命贱,地震该死;前者的未明说的前提是,医生该死,病人价高。两者都涉及一个危机时刻,谁更应该逃生的问题。以集体为本的认识是,老师该死,让学生逃生。以人为本的认识是,都应当逃生,允许有人犯错误。 我国人民是深受集体为本文化熏陶的一代人,从“草原英雄小姐妹”到“火场英雄小赖宁”,都是牺牲个人,成全集体,所以这是以集体为本的逃生观,以个体的牺牲换取群体的安全。但是群体未必有相当的认识,人人都帮助别人,造成火场伤亡率高,火场英雄比例高。因为人人都关注救人,而不是逃生,所以我国牺牲补偿一直提不上去,因为牺牲太多了,都忙着救人呢,反误了卿卿性命。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缓解这个逃生困局,所以我一直在攻击以集体为本的伪善道德,因为这种道德观看上去好听,听起来舒服,但是其后果是火场伤亡高,危机牺牲大,没有以人为本。您怎么知道那些火场牺牲者是救人还是逃生?我国民众,“善良”得可怕,因为他们都是基于迷思和想像来看待逃生问题,认识有偏差而不自知,这是科普不足造成的后果。 2. 医院逃生有特殊 在消防领域,医院的逃生设计和监狱的逃生设计一样,都是针对“ Mobility-impaired ”(行动能力受限)的一群人,因此他们不能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按照先逃生后灭火的原则来处理。对此,一般采取的策略是“ Defend-in-place” (就地保命)的逃生策略,为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消防设计。我看上海医院的逃生设计,和普通场合下的逃生设计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上海医院的这一事故,是消防认识不足,逃生手段落后造成的,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之后,消防管理水平严重落后、生命价格不足的困境。 首先从报警说起。看美剧中的医院场合下,报警既不是警铃,也不是让人明白的通知,而是“ Dr. Red ”,这一提法,是 70 年代几位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他们比较了几种说法对病人的刺激程度之后,发现“红医生”对病人的影响最平和,也就是说,病人发生恐慌的可能性最低,所以得到普及。联想到国内辽源医院大火中,众多病人的跳楼牺牲,你也许会明白报警方式不当对病人产生的扰动和刺激,要远远超过正常人,因为他们的行动能力有限,而求生欲望并未减少,所以反应剧烈。 其次,美国医院的设计复杂,防火门特别多,这是为了阻挡火势蔓延,防止烟气伤害的被动防火措施。联想到辽源医院导致火灾迅速扩大的联通的病房走廊,这在美国绝对是不允许的。病房设计的第一原则,是隔离和分区,防止病菌和烟气顺利蔓延。门多了,就需要经常开关,所以培养了医生的彬彬有礼。再大的(人体)火气,通过几道防火门,都被消灭了,何况是一点烟气呢。 第三,美国的医生和护士,经常进行消防逃生演习,因此知道如何应急处理。他们的收入高,其中的一部分是责任,就是报警、自救、和转移。后者通常很少发生,因为病房的设计导致了火势发展不畅,所以可以就地待援。我说自救,很多人以为是逃生,其实,是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包括关上门窗、电话报警、防护手段、组织逃生等行动,都可以看作是自救行动的一部分。而我国民众,都把逃生当自救了,这是认识和科普的不足。 第四,美国的医院设计,充分考虑了病床的可移动性,电梯纵深较长,这是为了活动病床的方便;等电梯的空间极为宽大,而且密封,那是逃生的 Area of Refuge (避难区),也是防止烟气沿着电梯通道蔓延的隔离环节。老子云“无用之用”,如果你到美国医院,发现这样的“无用”空间,其功能,大抵与消防安全规定有关,是用“无用”,保安全。 第五,医院的收费高,闲杂人等,被高额的收费拒之门外。生个孩子,保险公司通常只付三天的住院费。如果医院没有那么多的“闲人”,那么人流管理就显得相当简单而方便了。从电影《教父》上的医院来看,美国 50 年代的医院和现在国内的医院设计差不多,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这是 Life Safety Code 《生命安全规定》得到充实和普及的结果,也是消防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与时俱进的结果。 3. 火场对策有讲究 一般而言,火场伤亡有三道关可以防止:被动阻火设计、主动控火措施和外来救援措施。当三个环节都没有发挥原有的作用时,伤亡才有发生的可能。从报道中的医院表现来看,至少有下列环节的问题。 1. 没有应急照明,手术室停电,没有应急灯; 2. 没有隔离措施,烟气到处蔓延; 3. 医护人员缺乏培训,不知道用灭火器控制火源; 4. 缺乏喷淋设备,没有早期控制火源; 5. 缺乏报警设备,病人逃生是人工通知来完成的; 6. 病人在病床上,还有 30 分钟的氧气,而 30 分钟之内,没有救援; 7. 火势并不大,可是救援工作相当延误。 8. 医院就没有转移病人的计划,缺乏应急管理的准备。 4. 命价不足伪道德 不管有多少人嘲笑我的消防经济学,我还是坚信,消防是有代价的,你没有付出相当的代价,带来的成本更高。比如,美国的消防来源于地税,所以人们看得见收支过程;中国的消防来源于国防,你的税收经过无数的管理环节,才返回到你的消防服务环节中,这是代价高昂的过程,不能因为你看不见就认为没有。 因为命价不足,所以我们谴责当事人;因为谴责当事人,我们忽视了导致灾难的背景原因和制度因素。因为投入低,所以伤亡率高,因为伤亡率高,所以损失大,因为损失大,所以赔偿低;因为赔偿低,所以鼓励人们当英雄;因为人们想当英雄,所以火场伤亡率高;因为伤亡率高,所以人们要问责。因为人们要问责,所以没有真相,且不敢调查。因为调查不足,所以大家都义愤填膺,对道德问题穷追不舍。因为过于关注道德,我们忘记了消防的本来目的:救人。道德走到了救人过程的对立面,因为缺乏对火场伤亡的正确认识,也因为投入不足。 所有上述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复杂的死循环,符合当前的消防现状,却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当我们关注以集体为本的道德观之时,让我们消防工作者无可奈何。你要救人,我要逃生?本来是不矛盾的,当经济没有理顺之时,就是道德冲突最严重的时候。“医跑跑”事件中,舆论的道德观是反对逃生的,医生逃不了,病人更逃不了,最后谁得到好处了?增加舆论的点击率和报纸的曝光率而已。 有道是,集体为本看道德,以人为本说逃生,老师该死医该死,只有集体难逃生。 一次普通的火灾,因为逃生争议而扑朔迷离。打开道德的谜团,破解消防的误区,逃生其实很简单。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13466 次阅读|50 个评论
点评明故宫之灾
热度 2 fpe 2011-6-15 08:29
点评明故宫之灾 故宫又称 “ 紫禁城 ” ,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 72 万平方米(长 960 米,宽 750 米),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建筑群内,历史上曾屡次发生火灾,火灾次数最多的地方,当属故宫。故宫始建于公元 1406 年,到 1420 年始告建成。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 年)正月十三日,明成祖命人在午门前搭起高台,扎起蟾宫月殿般的彩阁,称作“鳌山灯火”,自己做午门之上看焰火,不料大量的焰火引起火灾,殃及午门城楼,烧毁城楼并烧死多人,连当时指挥救火的最高军事长官马旺也被烧死。【这一场火灾,性质与沈阳高层建筑火灾多有相似之处,都是焰火,都是高层建筑,都是热薄型材料,都是寒冬腊月,风高物燥的季节。故宫午门之灾,不过是皇帝领导不懂火灾的一次意外罢了。然而,领导者不懂火,导致的火灾问题还少吗?这个社会需要专业化管理,需要消防工程师来拦住领导的肆意妄为。】 永乐十九年(公元 1421 年)四月八日,故宫三大殿因遭雷击引起火灾,大火熊熊,势不可挡。学府秘阁邻近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即今之太和殿)亦被殃及,其时,大学士杨荣率领 300 名勇士将御书、图籍抢运至东华门外,幸未被毁。而明成祖朱棣却十分惶恐,认为这场大火是老天对他的惩罚,起火当天就到太庙和社稷坛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但是上天和祖宗并未保佑朱棣的一片 “ 忠心 ” ,在这场大火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宫内几乎年年失火,所以,故宫三大殿直到 19 年之后才重新修复。【 1421 年,是全球变冷,火灾高发的年份,由于干旱和干风,形成了火灾危险的时段。 Amsterdam 大火,即发生在该年。虽然是雷击,如果是任意一次小火,都有可能失控,这是气候的威力。】 这次修复之后才过了 3 年,也就是公元 1443 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奉天殿又一次遭雷击起火。幸亏这次大雨倾盆,遂将大火浇灭。【古代不懂避雷技术,当故宫建筑是北京最高建筑之时,奉天殿的 鸱吻就成了避雷针。通常鸱吻是木制,导电性和导热性都不良,因此不能发挥避雷的果效,失火是不可避免的。古代建筑,如果能够长期保存,内在一定有避雷的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又过了两年,即公元 1445 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看花匠用火不慎,烧毁御花房两座,大火既而蔓延至御器库,烧毁御器一大宗。皇帝当时十分生气,本来按当时的律条应当判看花匠拘禁,但皇帝命吏立马斩之。【皇帝老儿一生气,花匠就倒霉,这也是问责制不负责任的表现。 1993 年福州大火后董扬玲被迅速处决,也是如此。火灾之中没有人祸,只有系统和制度的缺陷和气候的影响。当事人有错,管事者更有错,怎么能以处决代替调查呢?这又是一次气候便于火灾蔓延的案例,秋高气爽,风干物燥,一次小火足以成灾。第二次 Amsterdam 大火,发生在 1452 年,时间性质相近。】 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 年)是皇宫火灾频发的一年,这一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连续三次宫内起火,而每次起火都有数个地方燃烧。孝宗皇帝不去追查人为纵火的嫌疑犯,反而怨天尤人,罢止了次年的元宵灯会。倒是有一个算命先生非常聪明,他发现一个姓李的太监十分可恶,就在皇太后面前以算命为由,说李太监动土犯岁忌招致灾祸,太监畏罪自杀。【根据竺可桢的说法, 1470 年到 1520 年,是我国气候变冷的一段时间,徽州经历的大量的火灾,广东来的太守何昕鼓动当地人高树防火墙,被记录在 1506 年的《德政碑》上。所以, 1498 年是有可能是当地(北京)极端气候高发的年份,因此故宫之灾是可以理解的。】 明正德九年(公元 1514 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武宗皇帝派人入宫中悬挂彩灯,彩灯一个挨一个,辉煌如白昼。武宗十分喜欢玩鞭炮,宫中放着大量的鞭炮。一个鞭炮引燃了其它鞭炮和彩灯,随即酿成冲天大火。这次大火从傍晚烧到次日天明,烧毁宫殿 6 座 ( 玉德、安喜、景福殿 ) ,连皇帝的玉玺也烧没了。【 1508 年,王阳明在江西庐陵(吉安)被火灾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只好让所有的建筑后避三尺(或两尺),增加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达到避免火灾蔓延的效果。 1514 年,水城威尼斯发生城市大火, 1518 年德国马车匠改造消防泵,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灭火需要,因此这一次故宫之灾不是偶然,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在故宫的回响。】 嘉靖十年( 1531 年)正月二十六日,宫内东偏房又起大火,延烧房屋 14 间,世宗皇帝告诫大学士张聪说: “ 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今所毁者,不须依旧式,未毁者量为规划,务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简,勿令相近。门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灾。【故宫多木料,少隔离,冬季太干,夏季降水不足,是导致故宫多灾的关键。针对这一灾难,故宫采取的措施是隔离,即每隔几间有用的房子空出一间用于隔离,完全摆脱燃料负荷,降低火灾的蔓延风险。】 这次火灾之后,平均每三两年皇宫内就发生一次火灾。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 年),皇宫内因太监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灾七八次。【毕竟中国古代建筑使用了太多的木料,风干后的木料,热值高,温度高,难以灭火。韩国崇礼门之灾,就体现了木材老化干燥之后的异常风险。新鲜木材水分多,老化木材纯燃料,水分吸热常阻燃,缺水燃料火特热。】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 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故宫内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文武二楼,午门,朝天门,又一次燃起冲天大火。这次火灾的原因仍是雷击所致。火灾损失惨重,三殿二楼十五门俱焚。火灾起时,皇帝命奴仆、士卒抢运《永乐大典》,幸使大典未焚。【这一次是全球温度变暖期间的灾后回响, 1556 年 10 月 15 日,杭州大火,延烧数千家,这一场大火与杭州大火同一个周期,是 1556 年夏季高温之后带来的极端气候引发的火灾(“孟秋之月行夏令,则冬季多火灾”)。】 明隆庆二年(公元 1568 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乾清宫、坤宁宫遭火灾俱焚。刚刚过了半个月,皇宫内存放皇帝宝物的承运库又遭火灾,将累朝历代所藏宝物尽皆焚毁。隆庆六年(公元 1572 年 11 月 22 日)十月和万历元年(公元 1573 年 12 月 16 日)十二月,慈庆宫内厕所和慈宁宫厨房分别起火一次,幸亏扑救及时,未酿成大祸。【这是典型的人为过失,由于发现及时而没有成灾。期间气候的不配合,也很关键。如果有大风,则火焰蔓延迅速,凭那些太监的救火技术,根本救不了。】 有道是,南人北迁不谙火,极端气候易成灾,气候变化常起伏,太监灭火多烂额。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50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农村消防接着谈
热度 3 fpe 2011-6-8 08:28
农村消防接着谈 最近,我在研究《中国火灾大典》中的火灾案例,目的是从中提取气候的火灾贡献。规律性的东西没有找到,却看到了很多倾城之灾的多次重复发生,让我感到诧异,这里谈一谈目前最时髦的农村消防问题(因为 国家标准《农村防火规范》( GB50039-2010 )于今年 6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 《中国火灾大典》洋洋洒洒, 4 万条案例,包括三种火灾:室内火灾(或单建筑火灾,也就是古建筑损失,似乎没有罗列的必要,因为偶然性很大),战争带来的纵火现象(即兵灾,古代兵灾写作‘哉’字的口替换成火,是‘灾’字的三种来源之一)和大规模火灾蔓延现象(即 Conflagrations ,有时称作城市大火,由于我国的城市大火主要发生在农村,所以这里译作倾城之灾,突出其蔓延特征。通常倾城之灾超出当地的灭火能力,需要通过拆房来隔离火焰和没有着火的建筑,所以往往和气候有关,是消防管理的重要关注对象)。由于倾城之灾主要发生在农村,所以我在研究这些火灾问题时,对农村消防问题产生一点独特的看法,这里分享。 为了找到一次倾城之灾,我需要采取如下的定义: 1. 除了电气短路引发的失火,倾城之灾没有非传统的点火源,如炸药,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最常见的倾城之灾点火源是明火烤尿布,这是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还会保留一段时间。也就是说,点火原因非常微小,不足道,而失控却是环境和气候造成的。 2. 倾城之灾一定发生在居民区,以便扣除现代仓库的燃料堆积方式带来的特殊风险。也就是说,所有的燃料都是常规的, 没有汽油或其他纵火剂的参与,所以火灾失控是气候造成,而不是现代燃料的特殊危险造成的。 3. 很多情况下,常规灭火手段(洒水),不足以扑灭倾城之灾,所以非常规的灭火手段是拆房。通过拆房来隔离燃料,当然这是使用了 2500 年的常规手段(至少公元前 524 年宋国卫喜就已经采用了,所谓的断火道),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采用罢了。 4. 没有现代燃料、工业过程参与的火灾失控,至少 50 间房烧毁,一般 300 间房烧毁,最多 2000 间房烧毁。不要以为现代社会发生 2000 间房损失的火灾不可能(中国古代的记录,大概是比 1201 年临安大火(损失 58000 家,烧过 30 里)的损失还要大 60% 的 1231 临安大火,烧过的距离有 50 多里,具体损失没有数字)。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新闻没有告诉我们,而不是没有发生过。 根据上述原则,我在 1950 年到 1994 年末之间的上万火灾案例中,找到 1027 件倾城之灾,平均每年 23 次。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 一般情况是半个村子灰飞烟灭,只因为有人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烤了尿布, 点了蜡烛,或儿童玩火 。倾城之灾是因为燃料没有隔离,而燃料隔离,这是起码的火灾常识,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如果这个人是业余从事安全工作,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么?这就是当前非职业化消防制度的困境。 为什么农村的火灾问题很严重呢?历史上,我国虽然一直是官办消防,但官办消防从来没有深入农村(代价太高,没有哪个政府可以做到),因此我国古代农村的消防安全是那些乡绅们所维持的。乡绅出钱,百姓出力,大家共同把消防安全维持下来。后来,农村再也没有那个财力来维持消防安全投入,所以从消防意识和觉悟上说,今天的农民不如解放前(包括解放初年)。最知名的例子,是徽州的农村在 1957 年拿唐伯虎的四幅真迹画来换取一台消防泵(原物保存在最近刚刚开张的北京消防博物馆里), 今天看来很搞笑,当时确实是农村没钱的写照 。 为什么这么说呢? 1954 年前后,是国内纵火案件发生的高潮。通常纵火是为了换取保险的赔偿,而 1954 年没有保险,为什么有人热衷纵火呢?扣除“美蒋特务”的因素,纵火是因为财产被没收的不甘心。我国宪法到 1997 年才承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那么,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农村火灾问题严重呢?人口膨胀导致居住密集,火灾容易蔓延,而消防车却进不来。集体生产导致全村的壮劳力全部出动,一旦发生火灾,来不及回头救援。儿童没有看护,经常因为玩火而自焚。除了水桶,农民没有任何自救的专业工具。既不能本地解决火灾问题,又不能从远处得到帮助,所以农村的火灾问题,一直维持高水平,直到 1989 年后才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包括报警手段的改进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还有一条就是全球变暖,环境湿度增加。 所以,农村消防问题,其实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问题。记得美国燃烧领域的大牛,威廉姆斯( Forman A Williams )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住房的风险,决定于你住房与消防部门的直线距离。我国的官办消防,最大的问题是太集中,距离农村太远。所以,农村消防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采取地方自治,让当地人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消防队员是你的邻居,当你失火的时候,他会延误么?他会迷路么?他会不知道你的房屋结构么? 灭火的关键,是拼速度,而不是拼设备。 毕竟, 绝大部分火灾,都是从一泡尿可以浇灭的水平上发展起来的 。再先进的设备,没有消防队员的积极性参与,都是聋子的耳朵而已。 农村消防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反应速度,而提高反应速度,需要消防自治 ;如果消防自治,需要解决兵役制消防与职业消防、职业消防与义务消防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牵涉比较广,这里点到为止。 有道是,唐寅真迹换泵浦,只因乡绅都无产;烤完尿布烧村庄,只因人们缺常识。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3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消防何处去?
热度 4 fpe 2011-6-7 08:20
农村消防何处去?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消防工作基础薄弱的题目已日渐突出,火灾事故频发,火灾形势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农村均匀每年发生火灾6.7万起,死亡1500余人,受伤2200余人,直接财产损失6.7亿元;每年受灾住户达4.4万户,至少有15万农民受灾,相当于一个中小规模县的人口;每年的火灾总量约占城乡火灾总量的60%左右。为了配合党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今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国家标准《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我们需要认识农村消防的困境和来自美国的对策。 1. 农村防火之困境 大家知道,燃料的危险性,从固体,到液体,到气体,是不断增加的。新型燃料的推广使用和进入农村,是农村火灾问题突出的关键。比如燃气灶的安全问题,油料的私自储藏问题,和可燃物的堆放问题, 对农村的建筑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中国火灾大典》,在缺乏燃气和燃油的情况下,中国(主要是农村)在1949年到1994年间,发生倾城之灾(焚烧50间到2000间住房)1027次,平均每年23次,这是可燃物胡乱堆放的必然结果。随着燃气和燃油进入农村,其燃料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农村建房的改善减少了蔓延的危险(降低倾城之灾的概率),但危险品的私藏乱放导致火灾的单次损失增加,发生概率增加。当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安全问题就会更加显现。所以农村消防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符合“仓廪实”而知安全(马斯洛认为,安全是更高层次的人类基本需要,满足饮食男女之后的需要)的社会发展趋势。 农村消防问题的另一个趋势是,劳工短缺和儿童监管缺乏。大集体的时代,全村劳动力下地劳动,一旦火灾发生,赶回不及,导致了多次的倾城之灾。缺乏监管的儿童,两三个儿童玩火,往往能够导致全村被焚的结果。现在的打工趋势,仍然延续了劳动力缺乏的趋势。如何组织培训现有的劳工资源,是成功消防管理的关键。 2. 乡村消防看美国 说起乡村消防,美国还是有一点先发经验的。由于选举的需要,安全问题向来是引导选票的话题之一,所以美国乡村政府中,最有实力的人物是消防工作者,他们待遇高,权力大,当然人们的监督也多,所以素质高,水平高,这是制度的设计结果。 农村消防与城市消防相比,关键是缺钱,没有工业的收入,不能维持一支与城市消防队相当实力的队伍,所以对领军人物的选择相当重要。 通常一个乡镇,至少有一名职业消防工作者(即职业消防制度),保证知识传承的稳定性。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干一件事,他们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职业工作者的核心内容是培训,包括校园安全教育和组织志愿消防工作者的培训。 为节省经费,其他队伍都是志愿的,满足一定训练需求以后,那些自由职业工作者(如水暖工,服务人员,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提供灵活的社区服务)可以参加义务消防,除了按小时得到的待遇,还有全家医疗保险的好处(让全家高枕无忧,这是自由职业者最希望的好处,也是乡政府最容易办到的),所以候选者很多,位置不能满足需求。虽然义务消防的培训不足,经验不够丰富,但是他们地形熟,位置就近,容易发挥就近灭火的效果,可以弥补设备和经验的不足。所有的火灾都是从小火发展起来的,如果能够及时反应,代价最小。所有火灾的扑灭关键,不是设备,而是速度,与火灾发展速度赛跑,是灭火行动的核心。 农村灭火的主要困境在于面积大,资源调动不便,对此,需要完善通信环节,保证信息和资源的顺利流动。这一点,国内也是重视的,沟通能够弥补资源的不足,从来如此。 美国政府认为消防是地方的事,与联邦政府无关。所以,美国的地税,直接用于当地的医疗消防和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有效率。由于没有中央机构的协调(或干涉),专业协会发挥了中央协调作用。美国消防协会专门有负责消防教育的分会和消防队长的分会,沟通有无,协调专业,保证各地的消防水平差不多。 关于美国乡村消防,可以看我的博文 《小镇消防有特色 》 ,中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的乡村消防安全,如果能够达到美国麻州小镇Holliston的水平,就不错了。这是我的看法,也是美国100多年对乡镇消防制度不断改革尝试的结果。 3. 消防安全靠人才 Fire Marshall,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词汇,消防队长?消防督察?消防元帅?消防总理?都可以,又都不确切。FM出身于消防队员,但又从事管理工作,相当于负责安全的镇长秘书或副镇长,总揽一切与安全相关的事务,位高权重,待遇优厚,否则容易被收买。一般美国公务员的年收入5万,FM可以达到7万或8万(和当地的图书馆长差不多,奇怪不?美国的图书馆长也是一个肥缺,而且每一乡镇至少有一个,这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中国崛起的标志,是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达,而不是航母的下水。一家之言。),因为他们培养过程非常复杂,一旦选定,终身不易,所以高收入是必然的。 首先,FM是一个服务乡梓,委身消防的人。如果不能委身,三心二意,是不可能在职场成功的。服务乡梓,意味着其人熟悉乡镇的地理和人事,参加所有的公益活动,保障全面的安全。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全面,任何活动,如果有疏漏,最终会反映到安全工作中来,一定有FM的责任,所以FM必须全程跟踪,保证万无一失。国内也有人负责,但负责人懂消防么? 消防是一种表达安全的语言,不懂消防的人,很难理解安全水平的程度。 其次,FM对外联络, 对内管理,主要是人事活动,对于情商的要求非常高。 乡政府验收一栋建筑,FM代表政府去验收,即所谓的AHJ(Authority Having Jurisdiction),大概是政府法人的技术代表吧。所以,FM要懂技术,懂人事,并懂管理。拿一个公司作比喻,如果镇长是CEO, FM是负责EHS(环境健康与安全)的VP。国内政府机构臃肿,权力分散,所以环境和安全问题总是搞不好,因为大家负责就是无人负责。权力集中的政府也是权力分散的政府?看一看中国的大部制不能推行,你就明白这句话了。符合地方长远利益的政策,在集中体制下很难办到,精英也是人,是人就有小九九(算盘)。 第三,深入学校,联系厂矿。一个称职的职业消防工作者,认为防火是他的工作核心,所以他必须亲自下学校,指导每一个本地学生的消防安全。如果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那些学生的家长难道不知道他么?学生和他的家长,是小镇选举的中坚力量。日后,他的权威,也来自于他深入学校的早期工作。人人都买他的帐,只因他曾经深耕广种搞科普。如果说美国公民也有一张人事网,那么FM的人事网张得最大,所以也最能干。镇长需要经常选举,定时换届,而FM几乎都是终身制的(当然续合同时需要评估,不过很难找到替补,所以一般干25年退休,之后从事教育事业发挥余热)。 最后,FM的工作还包括事前评审和事后(失火后)调查工作。调查工作比较简单,是技术员工作,评审工作比较复杂,是工程师工作。如果小镇没有专职的消防工程师,那么FM代表小镇从事规划和验收,并火场调查工作,这一点,国内国外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国内大多没有专业教育(以前消防教育太集中垄断,所以在小镇很难找到专职的受过相当消防教育的安全员),以今天每年500万大学毕业生的教育规模,很快就会消灭这个差别。关键是,小镇愿意为这些专职安全人员付高薪么?对领导负责的政府:不会。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会。因为岗位性质决定了高薪养廉的必要性。忠诚是有价格的,中国用道德来规范忠诚,美国用价格来收买忠诚。爱国爱家不是廉价的口号。 美国最有名的义务消防队员,叫做乔治华盛顿,所以消防工作比较受重视。 最后,回到题目上来:农村消防何处去?向美国看齐, 以人为本,地方自治,专业治火,人才第一 。这样做,也是最经济的选择。至于如何与国内目前的消防制度(即兵役制消防)相接轨,就不是一篇博文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有道是,集权制度难集权,精英体制难长远,农村消防需委身,德才兼备靠养廉。专业防火保安全,志愿灭火多勇力,防靠知识灭靠速,取长补短最经济。 真情求助:气象学家帮帮忙 最近我正在研究火灾与气候的关联问题,遇到下列难题,望懂中国气象的学者同仁指点迷津。 1, 如何理解“孟秋之月行夏令,则冬多火灾”(《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夏天如果持续炎热,就会冬天火灾多,那么炎热夏季会导致冬季低温?干旱?季风?寒流?是什么原因导致火灾多发?火灾多发是因为导热系数低,是因为干燥,是因为低温,是因为某种气象条件? 2, 研究中国火灾历史,1955年和1988年的火灾特别多,也就是说,这两年的火灾特别难控制。请问这两年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比如干旱,寒流或者政治运动)?这一点似乎不合国际火灾气候的趋势,其中一定有中国气象特色的贡献。故有此问。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38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美军脱叶剂
热度 5 fpe 2011-5-22 10:40
说说美军脱叶剂
说说美军脱叶剂 早上看到新闻,韩国某空军基地发现美军 33 年前掩埋的脱叶剂 200 桶云云,钩起我过去对燃烧战的认识和看法,这里胡扯一二。 虽然《孙子兵法》被认为是火攻的鼻祖文献,掌握火攻技术的却是拜占庭人(或希腊人),当时的拜占庭王朝,完全靠某种轻烃混合物的秘方,打退了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多次进攻,尤其是海战中,拜占庭的秘密武器(希腊火),打得鬼子(阿拉伯人)望风而逃,可以说,倚天一出, 谁与争锋?只不过,这项技术或秘方被拜占庭人保守得太机密了,以至于失传,导致人们对此产生各种传说和神往,也间接导致美军对燃烧战的研究和关注。 二战,是一场超限战(包括原子弹和燃烧弹),英美为了保存实力,把燃烧弹通过飞机运到德占区,而德军通过飞弹 V2 把火药送到伦敦上空。双方避免直接接触,也就避免了一战中的阵地战(俗称绞肉机,成千上万的士兵倒在战壕里,被对方的炮火所覆盖)的局面。 为了扩大燃烧弹的使用效果,美国的消防工程师被派往前线,研究德国城市住宅的防火墙走势,引导轰炸机的投弹位置,目的是为了通过燃烧弹引发局部大火,形成一种“火暴”的现象,可以成倍增加燃烧弹的使用效果。汉堡之灾,德累斯顿大火,东京大火和神户之灾,是燃烧弹战术的主要实验场。 以后有机会,我可以根据当地的气象和燃料条件来认识为何当地可以产生“火暴”,而其他城市不能。如果不能有环境的配合,再多的燃料也不能带来“火暴”的致命效果,所以英美联军在二战中制造的“火暴”,屈指可数,这是对大火发生的环境认识不足造成的结果。 韩战,是美军燃烧弹战术达到高潮的地方。由于朝鲜地处北方,气候寒冷,空气含水量低,植被很差,适合燃烧弹作战,所以美军长驱直入,发挥了很大的攻击效果,最著名的受害者,对中国几十年后的政局改变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对此网上有一些分析文章,可以看出朝鲜战场的艰巨性和悲剧性。 越战,是美军燃烧弹战术不能成功的地方。因为越南炎热,空气含水量大,植被很密集,不适合燃烧弹作战,所以美军对付游击战束手无策,只好动用脱叶剂,破坏植被,破坏空气的局部含水量,可以增加燃烧弹的使用效果。脱叶剂,美军口语俗称“橙剂( Orange )”, 是一种农药,可以脱叶,但这也是一种神经类的化学剂,有很大的环境副作用,并对新生儿产生明显的致残效果。越战以后,美国为治疗退伍老兵的化学战后遗症,花费了上千亿美元,而且还没有穷尽,简直是无底洞。所以,美国越战的失败,是应对游击战不利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因为当地气候条件不利于发挥燃烧弹的使用效果,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造成的。 1968 年,驻韩国美军在三八线附近散布脱叶剂,是为了避免游击战的发生,所以有了 10 年后驻韩美军掩埋 200 桶脱叶剂的传说,到底是否真实,还需要多方的调查。 自从越战以后,燃烧弹的臭名昭著导致联合国通过法案,禁止在战场使用燃烧弹,美国口头同意,但没有签署文件,不受条约限制,中国也没有签署文件,保持对等的威慑力量。 消防工程师认为,不火是常态, 火灾是异态,需要环境的配合,才能够发生。燃烧弹需要当地燃料的配合,才能够扩大使用效果,带来比普通火药更大的伤亡,所以有脱叶剂的需要。燃烧弹和脱叶剂的使用,令战争超越了人道的范围,进入所谓的超限战的范围,是不得人心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消防工程师还不是一无是处的。现在没有用,那是时机未到而已。 有道是,孙子火攻开榜样,希腊之火难争锋,二战大火收奇效,韩战越战有门道。 照片中的女孩,长大后被越南政府派出到古巴留学,后叛逃到加拿大,是著名的反战人物,背上仍然有凝固汽油弹附着燃烧的痕迹。每一个鼓吹战争的人,都当看一看她的后背,体会一下麻省理工教授研制的凝固汽油弹的使用效果。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10127 次阅读|8 个评论
说说华沙仓库火
热度 1 fpe 2011-5-13 15:24
说说华沙仓库火 看到华沙 中国商城仓库的火灾,让知道一点美国仓库火灾应对历史的笔者一点也不吃惊。国内从小商品市场的火灾开始(德汇大火,中百大火),到上海 施耐德电气上海分公司的物流仓库大火, 到罗马尼亚的红龙仓库大火( 2010 年 5 月 26 日) ,到今天的华沙仓库大火( 2011 年 5 月 10 日),反映的事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在扩大;现有的仓库消防安全标准不足以保障大型仓库的安全需求。 笔者主要教授两门课:消防水力学和喷淋系统设计。因为水是最廉价、易获得、无污染、后续处理简单的一种灭火剂,已经使用了上千年。因此到目前为止, 80% 的灭火剂市场仍然是靠水来完成的。所以需要设计出符合燃料种类和风险的灭火系统,供水的喷淋密度是关键,对此需要保证供水的容量和压力, 这是仓库喷淋系统设计的核心参数。 上个世纪 70 年代是美国化学制品大发展的年代,大量的石油制品带来异常的火灾风险。在异常的仓库火灾风险面前,主要为财富 500 大公司提供保险服务的 Factory Mutual Global 公司,开始研究如何改进喷淋头的反应时间和供水效果,结果导致了一系列非常规的喷淋头的出现和产生,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大的水流(即喷淋头出口的直径,用 K 系数来表征),或提供较快的反应时间(即敏感性,用 RTI 指数来代表。 RTI 是当地流速和换热系数的综合,可以不受流速(即火灾大小)的干扰)。所以,市场上的那些非标准的喷淋头设计,大部分是为了保证特殊的需求(流量和反应速度)的仓库火灾。 仓库火灾的特殊风险在于,大量燃料集中存放,垂直火灾蔓延迅速,天花板过高导致喷淋头动作延迟,货物存放空间缺乏分割,货物包装和存放方式也会带来特殊的火灾风险。 用水灭火的困境在于,我们无法从最基础的理论推导出需要灭火的喷水密度,因此美国标准中充满了大量经验性的,无法验证的设计参数,有可能是那些老家伙们拍脑袋想出来的,也有可能是各个相关方面妥协折中的结果。但是,为了保证经济性,喷淋标准 NFPA13 中有 1/3 以上的篇幅是仓库火灾,具体对燃料类型、存放方式、储存架的间距、天花板的高度、货物的高度等参数建立一个查询表格,根据仓库的具体内容和存放方式来选用喷水密度。一旦喷水密度(以及喷淋头的选型)得以确认,其喷淋系统的计算和设计与标准喷淋系统(民用或商业)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回到华沙仓库火灾的问题上来,华沙地处北方,意味着如果有喷淋系统,一定是干式喷淋系统,即喷淋系统内平时只有高压气体,只有当火灾发生之后,喷淋水才进入系统,为此干式系统的供水需要比普通湿式系统高 30% ,因为其反应慢,需要对付的火灾规模大。其次,国内货物主要是衣物和鞋类,前者是热薄型材料,容易点火。后者带来大量的毒烟和视觉障碍,导致灭火的困境。这是新疆德汇大火失控的原因,罗马尼亚红龙仓库大火也是如此。第三,对于易燃物品,外包装很重要,没有照片,我看不出具体的货架保存方式,但从国内不太重视外包装这一点来看,货物的散装方式或许对火灾的蔓延有很大的贡献。第四,仓库安全,保险公司最关心,一旦发生火灾,只要烟气到达地方的货物,一律算报销,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这是保险公司推动火场排烟系统的关键性因素。从火场的外观来看,当地没有特殊的排烟措施。第五,和普通火灾不同,仓库火灾对外来救助的依赖不大,主要依赖自身的灭火措施。因为燃料集中,当外来救助到达之时,通常早已错过了最佳控制时间,因此失控是难以避免的,对此需要安装特殊的喷淋头,进行强化设计,保证最初的有效控制。第六,从德汇大火的处理结果来看,政府是火灾损失的保险公司(因为消防投入不足),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推广到国外,令笔者表示怀疑。我们需要找到对方的过失,然后有理有据地索赔,所以需要消防工程师的参与。 有道是,规模扩大险剧增,特种安全有规定,千年消防难离水,用水讲究靠规范。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5034 次阅读|8 个评论
北京大火看制度
热度 8 fpe 2011-4-26 00:00
北京大火看制度 大兴区旧宫镇南街三村一服装厂 25 日凌晨发生火灾,已造成 17 人死亡, 25 人受伤。笔者又看到一大堆制度性的问题,看到了习惯性灾难处理的制度性障碍,随便分析几条,看看大家是否赞同。 1. 逃生门没有冗余,这是 1942 年美国一次舞厅大火的主要伤亡原因。当时一群非裔美国人在集会,门口发生烧烤引发的火灾,唯一的入口就在火灾的背后,而窗户有防盗窗,导致死了几百人。 2. 工人睡在仓库里,与燃料同眠,与死神共枕,这是 1993 年导致 福州大火烧死 61 人的主因。 3. 平房改造,是造成深圳舞王大火的主因,因为使用者和使用目的的改变,安全标准得到牺牲和妥协。 4. 消防车难以靠近,这是衡阳大火伤亡的主因,也是德汇大火的失控原因。 5. 现场使用卷帘门,卷帘门掉电后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关闭,把人憋死,这是 1994 年克拉玛依大火的主要教训,对 325 人的死亡负责。 6. 众多领导现场指导,所以真相永远搞不清,谁敢拿出对某一领导不利的证据?这是“让领导先走”带来的恶劣影响,领导们就怕被人用灾难来攻击,导致真相被隐藏。领导与灾难无关,没有这一认识,就不可能有系统、公正、深入、详细的专业调查。我们总是要看人,所以永远也看不到真相。 7. 服装厂大火,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 1911 年 3 月 25 日的美国纽约,导致 146 人因烧死或跳楼而死亡,主要是犹太移民少女,距今 100 年整。自此以后美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灾难,这是《生命安全规定》( Life Safety Code , 或称 NFPA101 )的功劳。我曾经以为中国相当的工厂灾难发生在 1993 年的广东,现在看来,工作场合的安全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保险部门的失职,而保险工业是根据生命价格来运作的。 8. 中国和美国的最大不同是人治,出事就判刑,忽视背后的制度性贡献和火灾动力学原因,导致真相不清不楚,常识似是而非。目的嘛?减少赔偿,把经济问题转化为刑事问题。生命价格低,人命不如狗命,就是大家要严惩药家鑫的背后原因了。中国律师竟敢抛出辩护状来影响民意,试图影响法律,缺乏职业道德,这是社会缺乏法制的悲哀。 9. 导致纽约三角牌铁衬衫(当时妇女的标准着装配件)工厂大火的厂主,刑事诉讼结果无罪(无人被判刑),民事赔偿达到了每人 400 美元,而当时美国工资最高的福特汽车厂,为了鼓励员工买车,周薪 5 美元。灾难看经济(赔偿),我国看人祸(惩罚)。在以人为本这一点观念认识上,中国落后美国至少 100 年。 10. 商住楼的火灾问题,国内国外比比皆是,到处都有。武汉汉正街刚刚发生过死亡的类似悲剧,而教训永远是流传不广,关键是专业协会的作用。美国的消防协会需要自立自传自养,所以需要积极行动,把所有的教训都分析贯彻下去。我们的专家,自己就瞧不起专业知识,更看不起别人的经验,这是专业协会的失职。 杨小凯提出的后发劣势,在消防和安全领域甚为明显。我们总是要等出现了发达国家的曾经发生的灾难之后,才恍然大悟,哦,中国人也受不了火烧,在火场和美国人一样脆弱,原来逃生中没有中外差别,没有中国特色啊。 有道是,舆论多仇恨,人心难宽容,灾难有人祸,真相难寻觅。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430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为何大火冒白烟?
热度 6 fpe 2011-4-10 00:26
为何大火冒白烟?
为何大火冒白烟? 最近因为我触了道德的雷区,被赤膊上阵,‘批林批孔’,声势浩大,我一笑了之。还是说说消防吧,这是我的本行。 刚才看青海西宁纺织品大楼火灾, 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高楼大火冒白烟,而普通高层大火如新疆德汇大火、上海高层大火冒黑烟?冒黑烟说明是燃烧不完全,冒白烟通常是燃烧完全的标志,因为缺乏不完全燃烧产物,水蒸汽凝结看上去是白色的。 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燃烧旺盛,因为纺织品作燃料,热薄型材料容易点燃,容易产生旺盛的燃烧,导致火焰温度高,把烟黑烧掉了。还有一种是纺织品阻燃材料的贡献,阻燃物本身并不能减少能量的释放,可是由于燃烧困难,燃料多分解,形成有毒烟雾,造成室内环境的恶化。从照片看,没有明焰,却有人中毒,因此后一种说法更合理一点。我看这次火灾很奇怪,可能是独特燃料的贡献吧。这次火灾为什么控制那么难?因为消防队员看不见。现在的电缆有一项指标叫做少烟性能,就是 1988 年美国纽约州一场程控交换机房的大火的影响。消防队员看不见火苗,不知如何下手。所以阻燃不是万灵药,阻燃会烟气更毒,产量更多,伤亡率增加,火场更危险。 为什么会死人?从近处看,是缺乏逃生自救常识,不能在火场造成的烟气中生存。从远处看,是生命价格低廉,保险公司没有推广自救常识,消防队长没有深入推广逃生科普, 老百姓根本缺乏自救常识,只知道谴责肇事人。我看国内群体灾难,人群的内在问题很多,但我们的消防制度没有以人为本,我也是不敢说,不能说啊。 有道是,高层大火冒白烟,消防队员看不见;未来事故多风险,民众自救需常识。 每一种危险的出现都是有苗头的,需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135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说说氢气大爆炸
热度 10 fpe 2011-3-15 05:46
说说氢气大爆炸
说说氢气大爆炸 日本福岛核电站 1 号机组发生的氢气爆炸和 3 号机组发生的氢气爆炸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冷却用氢气,后者是高温分解冷却用海水之后产生的氢气;前者冒白烟,白烟是水蒸汽,后者冒黑烟,黑烟意味着大量的不完全燃烧行为,估计是引燃了周围的燃料产生了大量的烟黑,所以是黑烟。国内老式蒸汽机火车头,稳定燃烧时冒白烟,加力燃烧时冒黑烟;民航班机平稳航行时没有烟(看不见,很快稀释),起飞之时加力燃烧,冒黑烟,性质类似。 福岛 1 号机组氢气爆炸的性质类似于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都是冷却用氢气的爆炸。氢气本来就是可燃性范围宽(氢气的爆炸浓度范围是 4% ~ 75% ,普通燃料爆炸的浓度范围是 1% ~ 20% ),而且氢气极度活泼,可以在 900K 即发生反应。与此可以类比的是一氧化碳, 1300K 才燃烧,而其他的燃料,基本都是需要 1600K 才能够维持燃烧反应进行的。因此,从化学反应的活性上看来,氢气是最活泼的气体,因此最危险。 那么为什么要用氢气作冷却气体呢?氢气有一项优异的物理性能,就是氢气分子极小,扩散能力极强。因此只要在燃料中添加一点氢气,就可以稳定燃烧,防止火焰熄灭,这种稳定燃烧的行为,对于提高燃烧器的安全性有好处,因此称作“ Hydrogen Doping ”。这种扩散能力用在传热上,就是换热系数极高,可以设计出紧凑的换热器来。与此相比可以类似的气体是氦气,不过氦气是大自然核分裂反应的产物,全世界的产量主要在美国,因此极度昂贵,非科研无法大规模使用。有时用氦气作高压气瓶的探伤检漏,这时氢气的安全性又是其主要的障碍了。无论是氢气还是氦气,都是利用了其小分子的物理特征,这是其他气体无法比拟的。孙学军老师研究氢气的治病效果,还是利用了其分子小,安全性高(与氦气相比)的特征。扩散系数大的分子,可以发挥其易扩散的优势,帮助其他物质或气体发挥效果,导致一种协同效应( Synergistic Effect ),这是难以定量,却可以显著观察到的特征。氢气应该是最无毒的一种气体,无孔不入是其最显著的物理特征。 人们又在比较核爆炸与氢气爆炸的区别。核燃料,如果不经过提纯,是不可能直接用于核弹的,因为浓度不够,点不着。朝鲜伊朗被美国卡脖子,造不成原子弹,就是关键部件高速离心提纯设备无法进口,因此核弹效果有限。 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也不是核爆炸,而是因为试验的程序有误,导致核反应加速进行,导致反应堆中短时间内产生了 10 倍最大负荷的热量,这些非正常发生的热量烧毁了换热蒸汽管路,蒸汽进入核岛内部而引发的爆炸,紧接着 2 ~ 3 秒之后又发生第二次爆炸,很可能是蒸汽分解(水煤气反应)导致的氢气爆炸。第二次爆炸导致核燃料和石墨材料(限速吸收材料)的抛出反应堆,而石墨的成分是碳,高温石墨接触氧气即燃烧,由于燃烧产生的羽流携带了大量的放射性核燃料物质,切尔诺贝利事故终于成为人类历史最严重的悲剧。原因经常小,过程很复杂,火灾或爆炸,都因系列错。事故发生之后,苏联的独家设计都遭到唾弃,从此没有类似的设计了,因此福岛核电危机,重复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可能性是相当低的。 福岛机组早已停机,现在就是冷却速度问题,如果程序正常(如美国三哩岛事故那样),危机消除是很快的。关键还是民众不放心,惊弓之鸟难信任,这是需要科普工作者动笔解释的,我这里不过是翻译一点维基百科,以飨读者。 有道是,氢气活泼常危险,物理特征可利用,机组人体相类似,协同合作可增效。 奄奄一息的福岛核电厂用海水作冷却,节约水源,却又设备腐蚀性问题。 福岛核电厂3号机组氢气爆炸的场面。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14529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上海大火再回首
热度 4 fpe 2011-3-15 02:55
上海大火再回首
上海大火再回首 上海大火过去 4 个月,除了第一周刊登的一些调查新闻之外,还没有任何正式的说法出现。这里把新闻中的信息汇总一下,可以看出很多官方和舆论都忽视的东西,这也是专业消防工作者最重视的环节。确定点火原因,那是技术员的工作,筛啊,找啊,拍照啊,问询啊,失火仅仅是火灾失控成灾的很小一部分原因。火灾蔓延,才是火场失控的主要原因,才是需要消防工程师参与的工作,通过模拟火势的蔓延和烟气的流动,确定建筑的设计缺陷,找到标准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栋消防安全的建筑,是不需要消防队员就能够控制自身的火灾的。如果火灾失控,一定设计有内在的缺陷和问题。如果有人死亡,一定是受害者的逃生常识有问题。 深入追究建筑的设计,有助于改进标准,提高社会的安全水平; 深入追究死者的过失,有助于帮助生者认识常识的价值,善待火场逃生科普工作。逃生工作,依赖行动与常识。 失火方的失误 1. 使用了易燃保温材料,包括竹制脚手架和尼龙织网;(这是国内传统的做法,放大到高层建筑就出问题,关键是没有人经过认真的消防计算和咨询,平衡各种火灾的风险因子,对此美国的咨询业非常发达,就是干这种任务---替业主调研,分担一部分风险。 风险复杂专家担,社会发达靠分工。 ) 2. 没有配备防火措施 (如果有防火观念就不敢动火了,这是科普的不足) 3. 没有使用合格的工人(持证上岗)(这是法制的落后和协会的不足,考试和持证制度是协会的收入来源,美国从来都是 开源有道,赚钱有方,社会附带得到更高的安全保障 )。 4. 没有获得批准(转移和分担风险)(业主没有风险意识,独自承担任何风险,这是科普的不足。 灾难,从本质上说,是经济问题,不是刑事问题,因为没有动机 。) 控火方的失误 1. 到场延误(延误 18 分钟)(舆情最关注,也是最不清楚的地方,也是克拉玛依大火、洛阳大火等主要火灾损失的关键。 消防部门的参与是保证火灾安全的最后保障 ,如果成灾,就是这道城墙出问题了,无一例外。) 2. 最初出动到场的消防力量不足(认识不足,消防指挥问题。美国的Fire Marshall应当熟悉现场(他是主要的施工批准者),因此对火情的判断可能会更准确一点) 3. 城市消防水压不足(维护不善,但消防泵可以弥补,因此这一次问题不大,还是调拨的资源不足,是管理问题) 4. 高架云梯和高层水枪是下午 3 时 30 分左右到达,延误 75 分钟;其实,高层建筑大火需要入室灭火,光在外面洒水,效果有限。对此国内的灭火策略整体不足,这就是非职业化消防工作带来的体制性不足。等燃料烧光了,还算是灭火么?当然防止火灾蔓延的功劳还是有的(保护了相邻建筑的安全)。 设计方的失误 1. 建筑标准落后,保温条件不足意味着隔离不足,密封不足,后者是火灾蔓延的主要原因;韩寒注意到几分钟内火焰就出现在顶楼,那是安全拦网(热薄型材料)的燃烧结果。问题在于,放热高峰过去之后,火势是如何进入高层建筑的,这是消防工程师关注的地方。目前尚无明确的说法。 2. 应当使用防火门,完全隔离建筑的各个分区。 防火靠隔离,安全赖封闭;防火不关门,大家都玩完。 3. 高层建筑应当统一安装喷淋设备,这是香港嘉利大厦火灾( 1996 年, 41 死)的影响;国内高层建筑都应该安装;喷淋设备不能保证灭火,但可以通过冷却燃料缓解火势蔓延,等候消防队员到达灭火。 喷淋难灭火,冷却助止燃;控火早动作,灭火靠外援。 4. 楼梯间应当封闭(这是防火门常闭的基本要求之目的),如果人们不能使用楼梯间,就违反了安全逃生的基本原则,对此设计者和使用者都有责任维持楼梯间的密封性和逃生功用。 共享当封闭,隔离阻蔓延,楼梯避难所,进入即安全。 这是高层建筑准备楼梯间的逃生设计,本来的功能。 受害方的失误 1. 听到报警,立即行动。我对火场受害者没有好印象,他们大多数不是无辜的,至少对自己的逃生延误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大部分是自己耽误了宝贵的可以安全利用的逃生时间,这是显而易见,却又经常发生的憾事。火灾的发展总是有过程的,每一个人的逃生过程都会有一个临界点, 之前行动就安全,之后行动就杯具 (洛阳东都大火)。逃生行动的成败与否,在于把握及时行动的临界点。 2. 不辞劳苦,随手关门。看上去,随手关门仅仅是礼貌,但对于逃生来说,就是减缓烟气流动,增加逃生时间的功效。没有防火门的阻拦,光靠人力是跑不过烟气流动速度的。而且,不能随便开门,一旦打开通往火场的防火门,一般人是没有再能力关上的,因此 开门就是永诀(上海商学院大火),火场屡见不鲜 。 3. 保护口鼻,防烟避火。很多人怕烟,面对烟气不敢冲过去;还有很多人不知深浅,没有防护就往烟气深处冲,两者都不是可取的逃生办法(吉林商场大火)。正确的做法是用湿毛巾包好口鼻,低头弯腰猛冲。 火场行动需勇敢,逃生过程护口鼻。 4. 家中蓄积的燃料太多,没有注意与邻居燃料的空间隔离,引火上门(重庆高层大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需要通过科普教育加以避免的结果。 城门失火殃池鱼,是常理;城门失火我偏安,靠常识。 根据上述分析,每一方各有一条致命的缺陷,共同造成了 58 人死亡的结果: 1. 大量使用易燃材料 2. 到场延误 3.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不足 4. 个人安全常识不足,死于轻视和怠慢火警。 官方重视第一条,舆论重视第二条,对消防工程师来说,两者都没有第三条和第四条重要。如果高层建筑的设计合理,火灾蔓延没有那么快(高层建筑内部应该自动控制火灾的蔓延),消防部门的延误就不是主要问题了,这正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关键之处(不能太依赖外援)。如果大家都认真看待火警,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命的损失了。 财产损失保险赔,生命损失指望谁? 舆论集中针对政府部门的失误,可能是为了从中多得到一点赔偿,政府不得不报销所有的损失,只因为制度暂时不好改变(维稳)。谁也不敢从制度角度来看待这一大火,因此火灾的发生是此起彼伏的。正因为所有损失政府承担,所以个人逃生常识的科普局面也无法得到改善,从长远看,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人人都能从政府得到赔偿(如深圳舞王大火),人人还会关心逃生常识么?政府老是不公布调查原因,只好次次充大头包揽包办,另一方面,人民也逐渐堕落成愚民了。事事靠政府,生命也当靠政府么?这样做,是以人为本么? 什么时候,国内把各种关系理顺了,就可以公开真相了。高层建筑的安全防灾问题,不是一般的重要和琐碎,应当可以通过教育民众来自发防火和主动逃生。问题在于,舆论气势汹汹地要问责,那些相关的单位会放心公布真相么?问责制,是国内安全科普的主要敌人。不能抓经济问责,放刑事责任,就是国内防灾工作无法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关键之处了。科普的敌人,存在于我们的观念和思想之中。 对比 1996 年香港嘉利大厦火灾之后香港政府对灾难的处理态度和经验,上海市政府还山高水长,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真心希望上海高层大火的调查能够在公开性和科普性方面,成为中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标杆。谁都可以不在乎,只有那些日夜生活中高层建筑上的人们不能不在乎。谁都知道门的用途,只有消防工作者更看重门的防火和逃生功能。阿凡提说,能不能看好你的门,就是安全努力的关键了。 常识嘛,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任何道理,都是如此。 有道是,防火靠设计,逃生赖常识,燃料当谨慎,专业看速度。 脚手架逃生,从来都不是高层建筑逃生的备选逃生方案。如此逃生,实为侥幸,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可能性了。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10064 次阅读|9 个评论
电梯逃生有困境
热度 3 fpe 2011-3-9 05:27
电梯逃生有困境
电梯逃生有困境 2007 年 12 日上午 8 时 20 分许,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路温富大厦突发火灾, 21 人丧生。住在 21 楼的高永松看着儿媳走进了电梯。他知道发生火灾后走电梯的危险,但是,一个已经几个月的孕妇独自走下 21 楼肯定是不可能的。儿媳刚进电梯,电梯就关掉了(这是按照消防规定,故意停掉的电,对此也有很大的争议)。怀孕的儿媳被困在电梯里,不停敲打电梯的门,公公无奈向下扔求救信。 几乎所有的逃生常识或消防常识都提到火警时不得使用电梯,这是广泛宣传的结果。禁止电梯逃生,有其内在的缺点,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在的观念有所改变,态度有所松动。 为什么禁止电梯逃生? 关于使用电梯逃生,现在的反对意见观点主要有 5 点: 1 ,电梯没有防高温设计,因此不能抵抗火灾。受火焰的袭击时,有可能变形,停电和触电的危险,这样有可能把使用者扣押在电梯车厢里,束手待毙; 2 ,电梯使用中会形成活塞效应,如果电梯井没有使用风机加压(高层建筑烟气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把某些区域设计成正压区,防止烟气进入 ) , 造成烟气的扩散,影响其他楼层的烟气蔓延。这是高层建筑的额外危险,通常可以通过使用额外空间隔离的方法来防止烟气的蔓延。 3 ,火灾时,电源有可能失控,导致故障停机,造成二次伤害。这是很关键的,火灾没有死人,而电梯的故障导致车厢下坠,这是早期电梯的毛病,现在有很多防范措施。 4 ,电梯的使用者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不小心把电梯停止着火的部位,门一开,烟一进,当场毙命,这是 1996 年德国杜塞尔多夫机场大火的特例,影响非常深远。 5 , 电梯通行容量和能力有限,没有合适的人指挥管理,容易在等待电梯的部位形成壅塞,造成逃生延误。由于等待电梯的场所通常不能隔离烟气,因等待电梯而造成的逃生延误也是屡见不鲜的。 所以国际上对火场中使用电梯逃生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 为什么需要讨论电梯逃生? 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其他国家相比,使用高层建筑作家居的可能性大。由于社会上火警的误报,人们对真实火警经常多持怀疑的态度,造成对禁止电梯逃生的抱怨也多。 其次,民众的接受安全教育不够,对法规的重视不够。 “你不让,我偏干。”的思想很有市场,这是无法用简单的教育加以克服的 ( 这是一个文化问题 ) 。某些国家(如新西兰), 如果报警器响了,仍然在建筑内停留是违法的。大家都这样不辞劳苦地执行,就没有任何疑义和异议了。在中国作不到这种令行禁止,所以需要从消防理论入手,探讨如何利用电梯逃生的办法。再次,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让高层逃生成为很大的挑战,台北 101 在试运行期间的逃生演习表明,如果不利用电梯,是不可能在 2 小时内疏散完毕的。 1993 年,世贸大厦地下室被炸,有人花了 6.5 个小时从楼梯上下来,这种速度是不能保证全部疏散的效果。最后, 在某些特殊场合, 例如医院病房,行动不方便的人必须依赖电梯进行逃生。 所以,电梯逃生时时作为逃生的辅助手段提出,但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因此 不鼓励,也不反对使用 。为此需要了解这紧急时刻使用电梯的危险,并预先的逃生安排。 使用电梯逃生的前提是什么? 笔者多年所受的消防教育,基本是不赞成使用电梯逃生的。但 911 事件以后,美国消防界也在讨论如何使用电梯逃生问题,《生命安全规定 NFPA101 》的附件里有允许电梯逃生的内容。这里笔者可以尝试提出几个前提,只有做到下列几点,电梯逃生才有可能得到法规的允许。 1 。电梯的使用者必须是熟悉环境,最好是受过消防演习的训练,懂得意外发生时如何去做的人。交通场所的电梯一律要停,因为使用者不熟悉环境, 不懂意外情况的处理(如杜塞尔多夫机场的电梯停在火场附近,导致多人死亡,这是笔者所知的,机场火灾伤亡的仅有之例,但业界讨论很多,因为太知名了,耳熟能详)。现在预期中的逃生用电梯,关键就是在失火楼层不停留,为此需要感烟探头,对此国内上海消防所好像在推广这方面的工作,但阻力很大,关键还是观念问题。人命关天,谁也不敢承担后果,这是人性的弱点。 2 。电梯必须有第二套电源,就像消防电梯一样。但是,不能使用消防电梯,因为不能影响救火的工作进展;因此没有冗余电梯的场合,需要保证电梯的优先使用。看那些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爬楼梯,实在是很可惜的事。虽然火场逃生优先,但如果没有那么紧急,应当是设备优先,毕竟设备可以保护逃生。紧急时刻,优先权很重要,为此美国制定了严密的制度,保证火场行动政(令)出一门,上下服从统一。 3 。火灾发生时,必须有明确的指示报告火灾的地点、性质和程度。这一点对建筑的报警系统要求很高。从技术层面上说,只要要求明确,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以前的 PA (公共广播)系统与消防报警系统是分开的,目前有合并的趋势,因为性质相同,所以可以共享,但对于工业界有阻力,因为这是市场分割问题,用严格的消防标准意味着某些不具备资质的人不能干,当然他们要反对了。但大规模逃生的趋势在那里,所以虽然缓慢,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政治决定经济的表现之一。 消防的核心是政治。 4 。现在对高层建筑逃生的对策是建立分区,一段一段的人采取不同的逃生策略,为此需要有人监控;如 15 楼着火,则电梯调拨给 14 ~ 16 楼的人使用,余众待命,待火势发展之后再行动。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全局逃生是很困难的,一旦发动,很难恢复正常,因此需要分楼层分区片地逃生,以增加逃生设备的利用效率。 5 。不能所有的人都利用电梯,有必要将老弱病残和青壮年区分,只有分工,才有效率。对此,需要形成自觉自愿的社会风气,让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这是需要新闻舆论的自觉监督的。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的规范得到修改之前,不要指导别人从电梯逃生,这是法律责任问题。如果是在美国,律师专门找不遵守规范而又有赔偿能力的人,法庭是不论对错,只有输赢的地方。所以没有人(除了消防界的学者专家们在学术会议上)敢和标准对着干(建议使用电梯逃生)。 电梯逃生的未来前景 会有那么一天,电梯逃生和正常的楼梯逃生一样,是一种尽快逃生的手段,一种选择。 法律法规是人制定的,制定一套法规,需要对社会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对当前的技术水平有所把握,对逃生现象有一定的调查,对逃生行为的心理学,社会学影响有所研究。 只有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才有可能制定出为各方所接受的法规和逃生程序。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喜欢老老实实地从楼梯逃生, 因为笔者深知,这是当初消防工程师所设计的最安全的逃生通道,火场险恶,一切还是靠自己的好 。逃生的原则是相信常识,不要因为省力就依赖外物进行逃生。由于过程紧迫,容易产生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忽视过程的风险,这样有可能因为外物的故障而导致意外(二次)伤害,如摔死、淹死、踩死、中毒等。 靠自己,这是逃生的第一原则 。进入电梯,就是把自己交给外力,希望电源没有故障,希望其他楼层没有呼叫,希望电梯不在火场停留,希望设备工作正常,根据墨菲定律,这不一定是合理的期望,甚至是奢望。另外,有限的便利应当让给有行动障碍的人,他们更需要仰赖电梯的逃生。 还有一点是消防法规的不足。我国的消防培训是一定要断电灭火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消防设备落后,怕触电),因此火场拉电造成了很多不应有的伤亡。没有死于烟毒,也没有死于烧伤,却死于救火者的救火行为,冤不冤?所以火场逃生,一定要靠自己,自己是逃生过程中唯一靠得住的力量。 有道是,上上下下多享受,紧急时刻增危险;相信自己用楼梯,依赖他人靠电梯。 照片取自上海大火,韩寒摄 另, 本文曾发表于《知识就是力量》2010年12期,发表有删节。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6411 次阅读|9 个评论
少见多怪丽江火
热度 3 fpe 2011-3-6 02:18
少见多怪丽江火
少见多怪丽江火 最近,《南方周末》对丽江大火发表了一通议论,典型的中式逻辑思维,出问题了,一定是森林防火体系落后造成的。如果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认识这场火灾,真相还是非常简单的。 虽然大火烧了 24 个小时,过火面积只有 25 公顷,对于常见森林火灾的上千乃至百万公顷的火灾来说,实在不是大火,甚至中型规模也算不上(当然可能国内定义比较狭窄,这取决于定义,而不是估算的说法)。燃料是天然的毁林之后的次生林,因为是天然产生,因此也没有什么经济损失。由于当地在去年的林火战斗中损失了 12 条人命,因此这次火场战斗非常谨慎,没有拼命,也就没有生命损失,因此丽江大火非常普通,根本不值得深入反思和大张旗鼓。那么,为什么要如此声张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旅游资源需要经常性地宣传,没有知名度,就没有游客。就此而论,为丽江宣传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机票上涨了。 丽江大火的原因,虽然仍在调查,但一条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冬季干旱( 2010 年冬季 , 丽江市玉龙县等西部地区的降水量都较正常年同期偏少 61% 。)。因为缺水,燃料的导热系数下降,原来是热厚型的燃料变成了热薄型的燃料,点火速度加快(在同等的火灾蔓延危险之下),因此容易失控。 这是固体燃料失火的主要因素,闭着眼睛也可以这么说。 一般而言气候寒冷会导致风干物燥,导致火灾多发的局面。但是如果气候温暖而空气干燥的话,仍然是火灾多发的局面。所以历史上的大型火灾大多发生在秋冬,夏天也有一些,但往往是气候反常的结果(如前年夏天的澳大利亚,去年夏天发生在俄国的大规模火灾)。 柳宗元的永州之夏(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和王阳明的庐陵之夏(公元 1509 年)都是后一种情况,与天气的反常干旱有关,也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自从我看了竺可桢的气候变化理论之后,心中有一条温度变化曲线,看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用气候变化的温度曲线来比照,原来如此,屡试屡验。 如果认识了野火的不可避免性,我对国内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的森林火灾应对体系是表示怀疑的。不错,“早发现”确实可以带来“早控制”,“早扑灭”的效果,但是,扑灭了火灾以后的燃料还在那里,今年不燃,明年燃,今年不大,明年大。所以“早发现”之后应该是“早评估”,该灭的灭火,不该灭的火灾,就让它烧光吧,为此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及早针对历史和气候原因作出合理的判断,在损失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让它烧光(如今年丽江大火基本上是放手让它烧光的,为什么?因为无利无命,没有失控的危险,还是放手吧。)对此,国内认识不够,烧掉的林木是国家的,但你能够收获这些林木么?在你兑现股票之前,股票只有账面价值,而没有实际价值,林木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问题。 想当年,不问青红皂白,有火就灭,造成了大兴安岭大火 200 多条人命的损失,这是有户籍的统计结果,真实伤亡是无从查考的,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损失,为此我们需要有全面的认识。 由于资金充沛,美国对野火问题也是积极应对的,美国当前的灭火制度是 100 年前老罗斯福当政时建立的。但灭火投入越大,灭火效果越好,却造成了火灾规模越来越大,和有人故意纵火,以期参与救火行动的局面,这是很值得深思的。森林警察投入大,收效低,却不是常常有活干。按照国内特有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考逻辑,建立大规模的森林警察队伍,投入大,收效低,对于森林的长远发展不利。一次火灾发生之后,需要几十年恢复到原来的燃料负荷水平,而国内这时却是增加投入,收效当然不彰,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森林火灾问题的解决,在于隔离人类与森林的接触,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在火场的被动损失,而原始森林的损失,本来就是大自然代谢的一部分,干涉其自然的代谢过程,只会造成火场损失越来越大。 我的背景是室内火灾,对森林火灾只有一点基于火灾动力学的认识,但我看所有的报道,都缺乏基于火灾理论的认识,因此发生对灭火哲学和认识上的偏差。阅读国内报道之后,我有以下的想法。 1. 加强长期防火工作,把气候变化趋势和燃料负荷的增长结合起来,作出合理的火情预报。今年进入防火期一个月,云南省已经发出 7 次预报,这种报警频率,谁都受不了。报警太多,等于没有报,这就是“狼来了”综合症。通过教育,让人人都知道风干物燥的危害,自觉控火防火,是消防科普的重大挑战。 2. 综合认识林火工作,改变“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的模式,而是“早发现、早评估、早应对”,一切以减少损失,优化过程为考虑,既救人又省钱是所有火场行动的目标。 3. 火灾是社会的损失,信息当全社会分享。美国责权利分清,所以大家都积极分析火场伤亡原因,不必有种种的顾虑。国内的信息很不透明,公开的信息总是往人祸上引导,所以火场伤亡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这是很浪费的一件事。我看道孚大火,立马看出其中的导致伤亡的常识性问题,只因为我看到了比较详细的信息而已。不能公开信息,我们的科普事业永远是编造和硬凑,不能贴近民众的认识,因为不能有效利用民众的兴趣和关注点。 4. 因为认识不清,国内灭火工作是相当粗放的。领导对预报的认识,不如到火场瞎指挥。问责制的推广,导致领导没有长远眼光,唯火场表现是问,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当然不是应急管理的最佳选择。应急在于计划,在于提前准备资源,而不在于火场凑热闹,瞎指挥,浪费资源。要求领导(一把手)上阵指挥,没有经过培训的领导,往往在救灾问题上乱发言,救灾本来是相当专业的一件事,不能赶鸭子上架。救灾也是相当耗费资源的一件事,汶川地震中有很好的例子。 5. 人定胜天,有火必灭,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认识,干涉了大自然的调整过程,没有顺应气候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投入大而收效微。对此应当深入研究,评估整体的好处,而不是一时的好处。很不幸的是,我们的官员评价体系与人民的长远福祉有矛盾,这不是我个人能够指责的。 有道是,丽江大火旺人气,林火投入看效率,自然代谢靠林火,林火失控因气候。 丽江大火看上去很危险 丽江大火损失其实不大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3419 次阅读|5 个评论
说说汉正街大火
fpe 2011-1-24 11:07
说说汉正街大火 有人在我的板块留言,让我注意一下汉正街大火问题,没有这一提醒,我还真不知道这一灾难,这里刚开学两周,忙得很。 我看汉正街大火,第一看法是这是气候造成的城市大火;其次,由于国内消防制度的业余水平,不能及时灭火也是可以预料的。第三,城市大火问题的解决,必须仰赖保险制度的跟进。 对于气候造成的火灾问题,我已经在去年 11 月初就注意到了,分别写了 3 篇博文( 《重庆为何难成都?》 , 《第一场城市大火》 , 《拆哪烧哪话防火》 ) ,提出今冬明春的异常火灾风险的警报。不过这年头,喜欢报警的人太多了,所谓的 Cry-wolf (“狼来了”)综合症,就是社会上总是有因报警过频问题而产生的心理懈怠现象,因此谁也没有在意我的博文。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大火提醒我们,寒冬来了,注意消防。 温度与火灾的关系,英国早有研究,一篇 80 年代初的论文注意到,苏格兰地区的温度越低,火灾的发生概率越高。这是有两点因素造成的,首先温度低,所以空气的湿度低,木材的物性干燥,因此火灾中的能量损失小(导热系数低,因此向木材内部传热减少,能量蓄积表明的结果,就是点燃过程的加速进行),火焰蔓延快,容易失控;这是所谓的“风高物燥,小心火源”的理论依据;其次,由于环境温度低,取暖的需求增加,因为取暖而失火的概率也增加,于是秋冬之际的火灾高发季节,就是可以预料的结果了。 所谓的城市大火( Urban Conflagration ),是历史上曾经困扰欧洲和美洲城市发展的大规模火灾问题,通常发生在全球温度变化剧烈的年代,如 1871 年和 1904 年前后。一般认为, 1906 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引发的城市大火,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大火,因此当前的关注比较少。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当美国各大城市担心大规模城市大火之时,我国缺乏工业生产(以及相应的燃料堆积),因此避开了困扰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大火问题,导致国内在消防制度建设上,要落后世界水平 50 到 100 年。我说国内的城市大火开始蔓延,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有那么先进的消防设备,还会有城市大火么? 不要忘了,设备的使用者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而我国的非职业的消防制度,保证了所有的消防队员的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因为培训需要投入,投入不足必然带来培训不足的问题。美国社会目前正在讨论的政府破产问题,是因为消防队员的退休待遇,快要压垮了各个州政府的现金储备,美国的消防队员待遇真是好,因为这是重视安全,以人为本的结果。国内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投入不足,这是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这里不便深入讨论。 如何克服城市大火问题,当然依靠城市规划和消防规范。不过,国内没有保险公司的监督,不可能仰赖消防部门执行这些规范(因为很容易被收买),从事防火、控火、火调、赔偿、监督的都是同一批人(或都是圈内人),这是国内消防制度的最大弊端。当然,这不关我的事,随便说说罢了。 关于国内发生的城市大火,我的观察是,湖南常德桥南市场大火是最大的一次,湖南衡阳大火是最著名的一次,福州拆迁区大火是最近的一次。我们的规范和相关部门对此没有特别注意,因此汉正街大火重复了前人的陷阱,也是很自然的结果。在安全问题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偶然,或意外。如果有意外,一定是我们制度的缺陷和系统的过失,都是可以改进和提高的。消防问题,其本质还是社会问题、管理问题、认识问题和人事问题。 有道是,安全无意外,制度多缺陷,设备虽先进,培训保果效。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3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