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月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月球还是火星
chenzhao 2010-1-28 12:14
从政策制订者的角度来看,选择月球作为长期、可持续性的地球轨道外载人航天探索的起点有很多优点: 1.低风险性,不仅有先驱者做过,而且往返航程短,对飞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统没有再生性要求。 2.成效快,立杆见影,投资比火星计划节省。 3.月球背面是建设天基射电望远镜最理想的地址。 带来的问题是: 月球地质研究已经很充分,进一步科学研究价值有限,而且月貌非常古老,几十万年没有什么大改变。月球严重的缺乏水,缺乏风化作用,月尘很尖锐。几乎没有任何大气层,最微小的陨星也可以到达月球表面。月球南北极永久黑暗陨坑内的水冰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火星的特点是资源富集,不但极地确凿的有水冰,根据MRO最近赤道地带的地下也很可能有水冰。存在赤铁矿等类似于地球的矿物,冶炼相对容易。火星的环境有可能允许基因改造后地衣之类低等植物放养,地球化(Terraforming)也并非是妄想。总之,如果我们不仅仅希望建设几个考察站,而是希望真正在地球以外有供人类长期生存的基地,火星是内太阳系内我们唯一的选择,也是根据现在人类的航天能力,有可能实现的唯一选择。 有人火星基地计划代价高昂,因为火星航程对于现有航天技术过于遥远。自循环的生命维持系统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实验的考验。太阳活动造成的高能粒子抛射事件对于航行中的宇航员安全是极大的威胁。且物资运输往火星的代价远超月球,发射窗口也非常有限。 月球与火星的目标选择争议由来以久,今后也会继续争议下去,缘于有几个基本的,没有明确普适答案的问题,评估的困难特别大。 1. 可行性驱动,还是 目标驱动? 2. 短期利益优先, 还是 长远利益优先? 3.社会成本约束 还是 社会价值约束? 4. 风险回避策略 还是 收益最大化策略 ? 上面这些问题都没有绝对肯定的答案,读者需要谨防自己的判断过于受情绪左右出现偏差。   但从文化观察的角度上说,我个人有种感觉,自从70年代以来,人类的基础科学也好、道德水准也好,慢慢的在走下坡路。冷战结束后特征特别明显。一个缺乏本质上挑战的社会,慢慢进入消极保安全的文化氛围中。环境气候问题也好,恐怖主义也好,金融危机也好,都没有响亮的回应。长此以往,社会会过于注重安全而丧失活力,是危险的。   后现代是危险的东西,因为人们开始丧失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科技首先怀疑其效用,继而怀疑其后果。   在基础科学难以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行星际的探索与开拓可能将承担类似于大航海在当时的时代中一样的使命。
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1959:月之远端
chenzhao 2010-1-26 16:03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以摄影方法创作的,1959年12月31日以前首次发表的作品,已进入公有领域。) 由于潮汐锁定,月球永远以一面朝向地球,千百年以来,没有人看过月球的背面。望远镜的发明虽然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帮助是极其微小的。 图:月球2号携带的苏联国徽 由于月球是沿椭圆轨道围绕地球公转,因此在远地点附近转得慢些,而月球自转速度几乎是等速的,因此存在着所谓月球天平动现象,因此可以看到少量月球背面的边缘。因此,地基望远镜观测只覆盖了55%的月球表面。 如果不是航天术的发明,想看一看月球背面有什么的这个并不奢侈的愿望,只能停留在痴心梦想上。 既然观测不到的地方,难免想象力就开始填补人类认知的饥渴,其中关于月球背面的最夸张的理论是:那里和月球的正面截然不同,有冰川,甚至有森林,还有的认为有高等智慧生物。(最近出了本书《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1957年10月,第一个航天器飞出大气层,不久后,人们就开始考虑使用初试啼声的航天术来解决这个千古难题。 在1959年,月球三号之前,苏联已经发射了2颗月球探测器(当然也命名为月球1,2号),第一个与月球相距约6000千米飞越,没能击中月球,第二个是硬着陆器,在月球正面撞得粉碎之前,她携带的磁强计和离子探测包发回了关于月球磁场和辐射带的信息。结果证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也没有像地球一样的辐射带。同时,月球二号还把几枚特殊合金制成的苏联镀金国徽带上,一并撞向月球,成为历史上首次到达另一个天体的人造制品。60年代初,赫鲁晓夫曾经在后续的会议上,把那些徽章的复制品赠送给美国领导人,以此炫耀苏联科学技术的成就。(当然,若干年后,美国人把阿波罗计划采集的月岩样品作为国礼回敬给了苏联人) 图:月球2号(Image credit: www.mentallandscape.com ) 到了1959年的10月,这一轮太空竞赛中苏联人的领先势头达到了高潮,月球3号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星探测器鼻祖,它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获取前人从未看到过的月球背面的照片。 那个时代,间谍卫星尚处于襁褓中,根本还没有CCD等成像器件,基于光电倍增管技术的电视-无线电摄影系统分辨率和帧数也很低,在飞越月球背面时有限的时间里拍不了几张照片。磁记录设备庞大、笨重,容量奇小,计算机至少远未小型化,根本无法由卫星搭载。不知道是怎么完成行星际探测任务的。 他们采用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很原始的设计,照片由机械相机拍摄,拍摄后记录在银盐胶卷上,然后卫星上搭载了一套胶卷自动冲洗设备(!),照片拍摄完成后自动完成显影-定影操作。当卫星飞过月球后,一套设计好的偏心率很大的轨道保证它又逐渐飞向地球,在那几天时间里,基于光电倍增管的扫描-电视设备将可以把照片逐幅扫描,同时发回地面模拟的电子信号,地面接收下来就可以再现照片。 图:月球3号(Image credit: www.mentallandscape.com ) 1959年10月4日,改进型的SS-6洲际导弹把月球3号送上太空,发射的弹道飞越北极,载荷被加速到进入奔月轨道的入口速度,随后,Blok-E逃逸级由无线电信号遥控关闭。开始的无线电遥测数据表面,月球3号的无线电信号强度只及设计的一半大小,而内部的温度在缓慢升高。于是这个卫星的自旋轴被调整了角度(这是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并有部分仪器被关闭,温度终于又降了下来,从40℃降低到大概30℃.在距离月球60000~70000千米的时候,由喷气喷嘴构成执行部件的姿态控制系统打开,卫星的自旋停止。这个卫星的屁股装有一个太阳敏感器,根据它的引导,姿态控制系统把卫星的屁股正对着太阳。这样,由于当时正好是月朔,月球和太阳的相位角差不多正好为180度。卫星的头就能大体上正确的指向月球,这也为照相机指明了方向。 图:月球3号传回的月背照片 10月6日14:16(世界时,以下均同),月球3号从月球南极附近6200千米左右飞过,月球和地球共同的引力作用下,探测器轨迹向北,在这段飞行过程中,10月7日,探测器头部的太阳能电池感应到了月球背面反射的太阳光,此时照相机开始工作,第一张照片是10月7日03:30拍摄的,此时距离月球表面63500千米,最后一张照片是40分钟后拍摄的,距月球为66700千米。照片拍摄完成后,探测器又恢复到自旋工作状态,在地球和月球共同的引力作用下,探测器飞越月球北极并折返向地球。实际上此时它已经成为一个大椭圆轨道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 图:月球3号传回的月背照片 直到10月18日,即月球3号第二次绕地球一圈,来到地球近地点附近时,照片的无线电传输才告完成。卫星拍摄了月球的29张照片,实际上传输成功回地球的只有17张,多半无线电干扰严重,噪音很多,分辨率很差。但是,这些照片覆盖了月球背面70%的区域,一级地形还是清晰可辨的,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俄罗斯Pulkovo天文台据此制作了月球背面的地质图,并满怀信心地给月球背面的一连串地名标记上苏联式的名字:莫斯科海、理想海、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 图:月球3号传回的月背照片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月球背面没有什么外星人,没有巨大冰海洋,冰川,跟月球正面一样,到处是陨坑接着陨坑。尽管这样,人类第一次的行星际探测(月球既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地月系公共质心不位于地核,而位于地幔中,可称得上是一个准双行星系统)大获成功。人类不仅可以小心翼翼的穿过大气层,而且可以探索整个太阳系。那几张模糊的照片,作为时代的见证,理当保存在人类历史的记忆中。 后记,航天竞赛的另一方。 苏联在航天方面部署早,投入大,又有科罗廖夫那样的天才,初期占据了比美国更大的优势,不仅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拍回了第一幅月球背面照片,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还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而从1958年起美国人就想探测月球,先锋0,1,2,P1,P3五个探测器先后发射,但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 不过,美国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大量的人才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一旦动员起来,往往能后来居上,这部分的要归功于美国文化中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和务实求真的精神。1961年5月,在苏联又取得首次载人航天的空间竞赛胜利的背景下,肯尼迪发表了著名的演说,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hich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正是这段讲话捶响了阿波罗计划的战鼓,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往往是这样的情况,美国落后了,美国栽倒了,这样的讯息反倒更激发了美国人抛弃平时的内部纷争,团结一心,付出巨大的努力把领先优势夺过来。阿波罗计划直接耗资255亿美元(1961~1972),相当于现在的3000多亿美元,据称参与的包括2万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机构,参与研制工作的总人数超过40万。最终一举成功,谁是航天老大,世界顶尖科技国,只要望望天上的月亮,到目前为止,就再没有争议。
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观察]日月引潮力变化激发强震问题
blueyye 2010-1-20 11:52
本博曾从天文地震学角度提议关注上、下弦月和朔、望点前后的 危险月相区间 引发强震问题,从近年的灾害性强震记录可见一斑: 2001 年 1 月 26 日 (中国农历正月初三),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发生 7.9 级地震,约 2.5 万人遇难; 2003 年 12 月 26 日 (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四) ,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 6.8 级地震, 2.6 万人遇难; 2004 年 12 月 26 日 (中国农历十一月十五)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 7.9 级强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多个国家,导致 20 多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5 年 10 月 8 日 (中国农历九月初六 ,东半球日环食后五天 ) ,南亚次大陆发生 7.6 级地震,巴基斯坦大约 7.3 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2006 年 5 月 27 日 (中国农历五月初一) ,印尼日惹地区和爪哇省中部部分地区发生 5.9 级地震,至少 6234 人死亡;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农历四月初八) ,中国四川汶川 发生 8.0 级地震,约 8 万人遇难; 2009 年 9 月 30 日 (中国农历八月十二),萨摩亚群岛地区发生 8.0 级强震,致死 100 多人;同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发生 7.7 级地震, 1000 多人遇难。 2010 年 1 月 12 日 (中国农历十二月廿九,东半球日环食前两天),位于西半球的海地在当地时间 16 时 53 分(北京时间 13 日 5 时 53 分)发生 7.3 级地震,估计死亡人数约 10 万人。 当日月引潮力发生收紧或松弛变化时(尤以月球为甚),地壳的受力相应改变导致易发地震,结合地震构造带分布考虑,可能可以改善强震预报的技术方法并提高临震预报水平 Ref.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 杨学祥 .htm
个人分类: 技术观察|3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中月,月中水
songshuhui 2009-11-25 20:15
Shea 发表于 2009-11-25 10:57 (本文已刊载于《中国国家天文》杂志2009年第11期)   什么地方有海却没有水?月球。从静海到风暴洋,从阿丽阿黛溪再到虹湾,月球上到处都是和水有关的地名。但上个世纪60-70年代阿波罗计划采集回来的岩石却是异常的干燥。这颗在太阳系极早期由火星大小的天体和地球撞击而形成的卫星比地球上最干燥的沙漠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除了地名之外月球表面和水似乎再无瓜葛。   这一直接后果就是在月球上建立长期甚至永久基地的计划将变成水中月。因为对于未来的月球基地来说,就地取材远比使用来自地球引力场深处的物资来得廉价。水是一种非常高效、易于使用和储存的氢、氧载体,它可以用来生产火箭的推进剂、维持人类的日常需要、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输系统提供燃料。   但也许先前那个谜语的答案并不是十分准确。2009年的秋天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月中水正在从水中月中慢慢涌现 垂直极限暗藏水机   与地球近23.5的自转轴倾角不同,月球的只有大约1.5。这一自转轴几乎和黄道面垂直的构形使得月球两极的一些地区可能永远处于阳光的照射之下,而其他一些地方则会处于无尽的黑暗之中。根据日本月亮女神对月球两极的观测,月球上的永久光照区并不存在。南、北两极最高的日照率也仅为86%和89%,但是确实存在永久阴影区。在那些永远照不到阳光的地方,温度会保持在大约50开(-223℃),被形象地称为低温陷阱。其结果是,由陨星撞击带到月球上的挥发性物质,例如氢,就会在低温陷阱中积累并被永久保存。   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之前天文学家们就开始争论,月球上可能有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有了些许眉目,而它缘起的地点则出人意料地是比月球环境更为严酷的水星。当时天文学家使用雷达来探测水星的地貌,在这个过程中接收到了来自水星两极环形山中永久阴影区的回波。这一回波从电磁学上来看似乎是被一个厚冰层反射回来的。   受这一利好消息的影响,1994年科学家在最后关头为克莱芒蒂娜月球轨道飞行器安装了一个雷达。当它经过月球南极上空的时候,反射回来的信号也预示有冰存在的痕迹。但很多人对此留有疑义,随后地面雷达的观测并没有证实这一结果。这也许是由于月球上的水冰颗粒太小造成的,而月球两极能否存积大量的冰仍备受怀疑。   为了寻找这些水冰颗粒,1998年月球勘探者探测器专门携带了中子谱仪来测量宇宙线轰击月球表面所产生的中子的能量。如果这些中子在飞向探测器的过程中与月球土壤上层的氢原子发生碰撞的话,它们的速度就会大为降低。通过测量快中子和慢中子的比列,月球勘探者令人信服地证明月亮的两极地区富含氢而这些氢则极有可能来自混合在月球土壤中的冰。后续的研究也试图搞清楚这些氢和永久阴影区之间的关联。但是有氢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有水,因为这些氢也可能来自太阳风。   十年前,有科学家在研究伽利略木星探测器的数据时发现,在红外波段下月球南极附近存在一些亮点。对小行星而言,这些信号意味着有页硅酸盐的存在。而页硅酸盐的形成需要两大要素:热和水。这是否也说明月球南极的环形山中暗藏有水呢?当时人们对此的反对声不绝于耳。 新一轮探月热潮中的新发现   十年后,月球迎来了新一轮的探测热潮。欧洲空间局的SMART-1、中国的嫦娥、日本的月亮女神、印度的月船1号、美国宇航局(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和月球环形山观测和传感卫星(LCROSS)都已经或者正在对月球进行探测。这些装备有先进的第二代传感器的探测器为我们带来了对月球地形、组成以及环境的最新认识。   得益于距离月球表面仅50千米的轨道,2009年9月17日LRO公布了它自6月发射以来的首批高分辨率科学结果。LRO上的月球辐射实验(Diviner)发现月球极地环形山永久阴影区的温度仅有33开(-240℃)。这一温度不仅可以储存水冰或者氢达数十亿年,还使得这些永久阴影区成为了太阳系中最寒冷的地方。 :月球辐射实验(Diviner)探测到的月球南极白天(左图)和夜晚(右图)温度。图中紫色地区温度最低(大约40开),红白色温度最高(400开)。版权:NASA/UCLA。   此外,LRO上和月球勘探者中子谱仪类似、但分辨率更高的月球探测中子探测器(LEND)发现,月球上的氢并不仅仅局限在永久阴影区中。虽然由于高温它们无法驻留于月球表面,但氢却可以以由彗星撞击带来的水、甲烷或者氨的形式存在于月球的地表之下。同时,LRO上即使只对表面水冰敏感的莱曼-探测器(LAMP)也在南极附近的环形山中探测到了水的信号,且灵敏度也比预期的要高。 :月球探测中子探测器(LEND)在月球南极周围探测到的中子流量。左图空间分辨率90千米,右图空间分辨率30千米。红色代表中子流量变化最大。版权:NASA/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Moscow)。   一周之后,NASA的科学家宣布搭载在印度月船1号上的月球矿物探测器(M 3 )在月球的极区发现了水分子。NASA的卡西尼探测器和太阳系外行星观测与深度撞击扩展研究探测器(EPOXI)证实了这一发现。在月球轨道上M 3 精良的分光仪会在红外波段测量月球表面的反射光,由此可以揭示出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在分析有关的数据时,科学家发现光线在某些波长下的吸收和由水分子以及氢氧根所造成的吸收模式相同。 :搭载在印度月船1号上的月球矿物探测器(M 3 )探测的一个位于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左图显示的是其在红外波段下的图像,右侧显示的是其周围富水矿物(蓝色)的分布。版权:ISRO/NASA/JPL-Caltech/USGS/Brown Univ.。   虽然这些水仅仅存在于月球表面最上层的1-2毫米之中,但它的分布却十分广泛,且纬度越高,水分子的信号越强。同时这些信号的强弱还会随时间周期性地变化。白天太阳风中的氢离子会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相互作用形成氢氧根和水分子。到中午时分,由于高温水分子开始流失。到了晚上,温度下降之后水分子又会再度聚集。   即便如此,月球两极环形山永久阴影区中是否存在水冰依然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证据。不过LRCOSS会给我们一个说法。 一波三折的撞月寻水   美国东部夏令时间2009年6月18日17时32分,LCROSS和LRO一起使用同一枚宇宙神5型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它们殊途同归的月球之旅。为了探明月球南极的冰,LCROSS会自杀性地撞向月球。   LCROSS是一个D级的NASA任务,这就意味着其具有最高的失败风险。只此一次以及载人的任务都被定为A级,它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确保任务的成功。额外的测试、特制的工具和仪器都会使得成本上涨。LCROSS的成本大约为7900万美元,这在宇航领域算是非常便宜的了。工程师改造了一些已有的航天器部件,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它们拼凑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月球轰炸系统。有一些风险是值得去冒的,LCROSS就在其列。   LCROSS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占据绝大部分的其实是宇宙神5型火箭的二级火箭半人马座,另一部分则是牧羊人探测器。后者是LCROSS的大脑、眼睛和机动推进器。2009年6月23日,在月球的引力助推下仍然联接在一起的LCROSS进入一条围绕地球的极轨道。   一切看上去都正在按部就班得进行,但今年夏天对于LCROSS来说着实不易。在8月的几周中,LCROSS上的导航控制软件出了问题,造成它消耗了过多的燃料。在进入应急模式之后两周,9月初LCROSS重新正常运转。但接下去,LCROSS则经历了临阵换场。   2009年9月11日NASA公布了LCROSS将要撞击月亮用以寻找水的地点为卡比奥A环形山。之所以选择卡比奥A环形山的原因是撞击时它的光照条件非常有利于从地球进行观测。另外,其底部平坦、坡度较小以及没有大的岩石也是重要的原因。但9月28日LCROSS的官方网站又宣布,NASA的科学家已经根据最新以及过去的观测数据将撞击的地点改为了卡比奥环形山。卡比奥环形山距离卡比奥A环形山不远,其底部也终年不见阳光。 :牧羊人上的中红外热照相机捕捉到的半人马座撞击闪光。版权:NASA。   科学家对LRO和十多年前月球勘探者的数据分析显示,在月球南极卡比奥环形山的氢丰度最高且置信度也最大。此外,LRO和月亮女神的地形数据显示,沿着卡比奥环形山的边缘有一个小型的山谷。这将有利于阳光照射到撞击产生的喷出物。   美国东部夏令时间2009年10月8日21点50分左右,半人马座和牧羊人在距离月球表面约87,000千米的地方分离。以超过每秒2.4千米速度运动的半人马座在美国东部夏令时间2009年10月9日7点31分后不久击中了卡比奥环形山。牧羊人对此进行了大约4分钟的观测,随后它在7点36分也撞上了月球表面。   虽然翘首以待月球礼花的人们并没有看到激动人心的闪光,但LCROSS官方宣布观测到了撞击以及由此产生的陨击坑,同时搜集了可以说明是否有冰存在的大量数据。在半人马座撞击之后90秒LRO即在距其80千米远的地方飞过,LRO上的Diviner在随后绕月飞行的8圈轨道中对撞击地点进行了红外观测。 :在4个通道上,LRO上的月球辐射实验在LCROSS撞击前2小时(上排)和撞击后90秒(下排)拍摄的撞击地点(下排照片中的白点)照片。版权:NASA/GSFC/UCLA。 LCROSS证实月球永久阴影区中有水   2009年11月13日NASA公布了LCROSS的初步结果,证实在月球环形山永久阴影区中存在水。   这次撞击在卡比奥环形山中形成了一个超过20米的撞击坑。牧羊人上的近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分光计对撞击抛射物进行了探测。当原子和分子被激发的时候,它们就会释放出能被分光计探测到的特定波长的辐射。红外分光计探测到了水和其他物质的信号,而紫外分光计则探测到了氢氧根。此外,探测共发现了95升水。这一数字仅仅是环形山中总储水量的下限,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其中还有更多的水冰。   除了水之外,LCROSS还撞出了其他令人感兴趣的物质。这是因为月球环形山就像一个低温陷阱,可以保存几十亿年来掉入其中的不同物质。对LCROSS数据的完全认识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退亦忧,进亦忧?   月球上存在水,这些水并不仅位于两极环形山的阴影中,而且到处都是。意料之外的发现总是让人感兴趣的,但这对于空间探测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就载人探测而言,在月球上开采水的可能性经常被重返月球的计划提及。尽管有存在大量冰的可能性,但是开采的效率始终被怀疑会非常低下以致于无法实用。根据前面的发现,地质学家估计每一吨月球土壤含水大约900克。这就意味着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但也只能得到少量的水,即便有了机器人的帮助也是如此。   另外,这些发现会被如何用于政治博弈?小布什在任期间,其提出的星座计划允诺20年内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月球基地。星座计划(至少在理论上)的最终目标是火星。但实际上,月球很快就成了其主要的目标。就此NASA一直受到了质询,而去月球开采水总是其中重要的理由之一。无论这一做法的可行性如何,水的发现无疑鼓舞了这一计划的推动者。Space.com上的一篇文章写道水使得月亮突然成为了一个别具吸引力的地方。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也采用了相同的论调:如果能有效地开采,月球上新发现的水将帮助维持月球宇航员的活动,甚至推进去往火星的计划。   虽然月球计划可能会有助于为更漫长、更困难的火星计划做好准备,但是它也有可能很容易地演变成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坦率地说,在火星上发现生命的可能性始终让它比死寂的月亮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如果水真的是人们想要的,那么火星上会有更多。   在LCROSS的撞击尘埃落定之后,月球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水中月看上去仍然遥不可及,而月中水似乎也还离我们十分遥远。月球,去还是不去?是摆在所有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扩展阅读 重返月球 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月球便渐渐淡出了行星科学家的视线。但最近它又开始卷土重来   阿波罗坠地的梦想 自从震惊世界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以来已经过去了40年。但登陆月球标示的并不是太空梦想的开始,而是终结     真假登月十宗罪 反方:照片中的星条旗在风中飘荡,这在没有大气的月球上是不可能的     实拍阿波罗登月地点 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发送回了第一批它所拍摄的阿波罗登月地点照片。在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阿波罗计划留在月球表面的登月舱底部支架,以及在低角度阳光照射下所投下的长长的影子   撞向月亮上的冰 近半个世纪之前,天文学家们就开始争论,月球上可能有冰。后来的月球探测器在它的两极附近发现了冰的线索,但是这些远距离的探测始终无法让人信服   24个人曾经造访过的地方 2004年,小布什总统告诉美国宇航局,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  
个人分类: 航天|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美国航天局宣称在月球发现大量水”的思考
sheep021 2009-11-14 19:56
美国航天局宣称在 月球发现 大量水(图)_网易新闻中心 2009年11月14日 ... 核心提示:美国航天局上月实施撞月计划获取的信息显示, 月球 上存在水。美国航天局负责改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真真切切,我们 发现 了水 .. 本博思考: 1.为什么刚刚发现月球有水?美国宇航员登月已经四十年了,若有大量的水,当时似乎不应该没发现 2.这个消息会对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带来什么新变化? 新能源、碳经济之后,全球需要新的技术增长点。 3.这个消息会对国际形势、大国关系带来什么变化? 4.这个消息能为美国带来什么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美国是个善于制造神话的国度。登月、星球大战计划,甚至包括华尔街。 这次是神话吗?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8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吴刚”、“玉兔”且慢宣传,名称有待批准
chenzhao 2009-11-13 10:55
最近,中国航天报、人民网等媒体发表了 平劲松等人的研究成果,称嫦娥1号绕月探测器的数据,在月表发现了新的地形特征,报道是这样说的: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许多关于月亮的动人神话故事。我国天文学家通过对2008年公布的嫦娥一号探测器高精度月球地形模型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发现了月球正面的玉兔火山、吴刚撞击坑以及月球背面的撞击盆地。 然而,天体地名的命名并非像地名那样随心所欲,既然中国加入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公约》,不声明对地外天体拥有主权,那么也就不可能像给地名换个名字那样,随心所欲的命名月球上的地名。 目前,只有国际天文协会负责掌管行星地形特征的命名,中国是国际天文协会的会员国,我不清楚为什么不遵守相关的规定,将拟订的地名命名上报行星系统命名学工作组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得到批准,被世界所公认后,再公布这些地形特征的名称。当然,在命名前,还需要得到国际同行对这些地形是否真实的严格的检验和再次证认。 月球上发现了新的地形特征,将促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但是我希望这是件严肃的科学工作,而不是为了为了关起门来提供爱国主义素材,我们希望是得到世界承认的名称,而不是仅仅在本土有效的名称。我觉得在国际承认前就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如果未来这两处地形,由于命名规范的原因,不能被叫做玉兔、吴刚,那么谁在补偿被误导了的公众呢?
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10月27日晚木星合月上演“星月童话”
kingstar 2009-10-27 19:21
今晚太阳系的大个子木星将与月亮上演星月童话。刚才无奈云儿作梗,无法欣赏到两者在夜空相依相伴的美景。 行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这一天象叫行星合月。一年中行星合月的现象会发生几十次,除金星合月之外,木星合月是观赏效果最好的。 原本今夜正逢木星合月,月亮处在木星的上方,两者相距只有3左右。随着天色渐黑,夜幕降临,二者的清晰度越来越高。木星簇拥着明月在苍穹闲庭信步,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把深秋的夜晚装点得分外妖娆且富有诗意。而公众抬头仰望则会发现,木星与明月相依相伴,犹如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在窃窃私语,煞是好看。 在宁波地区,它们的地平高度有40余度,是喜欢天体摄影的公众拍摄的最佳时机。 天文专家表示,木星是太阳系行星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它有着最大的体积、质量,还拥有最多的卫星,素有巨人行星之称。 它的质量是其他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是地球的318倍。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排,木星位列第五。同时,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来引领“世界大趋势”
qyu111 2009-10-12 20:43
今天 Boston 天空碧蓝,太阳灿烂,空气清爽。坐在院子里沐浴着秋天的阳光继续读“中国大趋势”,想着“美国撞月球”,终于把“中国大趋势”读完了。不对,只能说是“翻”,不是“读”。 翻完了之后觉得应该有点自豪感,为中国自豪,为祖国自豪。可是脖子挺了两下却自豪的不爽。总感觉这个“势”味道哪里有点不对。想来想去觉得这个“势”目前好像是姓“美”,不是姓“中”。我们是在“趋”美国人引领的“势”,只是“趋”法不同。 纵观历史横视世界,我们必须承认,现在是美国人在引领世界的趋势。 这个趋势是什么?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个“势”自从英国人发明蒸汽机和洋枪洋炮以来就势如破竹,排山倒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个“势”曾经姓“英”,现在姓“美”了。 可是这个“势”的老祖宗是谁,是谁创造了这个“势”? 它不姓“英”,也不姓“美”,它是自然,或者说是上帝。它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生”物必须竞争,不竞争便成“死”物。 生物依赖资源生长,资源却是有限的,无限的生命在有限的资源中生长繁殖,那就必须竞争了,而且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自然界的竞争历来是残杀。体现在人类便是战争。从前是非文明的肉体的战争,现在是文明的经济的战争、科学技术的战争、和武器的战争。当然,现在文明了,不再叫“战争”,应该是叫“竞争”。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竞争的最佳武器,当时是“势”无疑,全世界都得趋这个“势”。 可是,人类生活在竞争中愉快吗?我们能不能不竞争?我们是喜欢赛跑还是喜欢散步?文明的发展能不能让我们进入“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能够思维和创造的人类有没有能力引领一个反地球自然法则的趋势? “共产主义大同世界”的前提是无限的资源。 宇宙,应该是无限的吧。那里的资源,是无限的吧。 当我们人类能够联手合作开发月球的那一天,“英特纳雄奈尔”也许就会实现。 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是竞争的趋势。 和平合作,是另一个大趋势,是文明和谐的趋势。 中国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国家,中国正在倡导文明和谐,中国能引领这个大趋势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月球找水意义重大
xupeiyang 2009-10-10 10:41
http://news.qq.com/a/20091010/000704.htm 欧阳自远关注撞月 称在月球找水意义重大 http://news.QQ.com   2009年10月10日09:35   中国广播网    我要评论( 0 ) LCROSS撞月探测器逼近月球过程中发回的照片 LCROSS撞月探测器逼近月球过程中发回的照片 中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03分报道,美国东部时间9号上午7点31分,也就是北京时间昨晚7点31分,来自地球的叩门声再次在月球响起,美国发射的运载火箭和卫星连续上演撞月大戏,以探知月球表面下是否有水冰存在。 北京时间昨晚19点31分左右,半人马座火箭首先以9000多公里的时速,也就是相当于7倍多的音速,正面撞击了月球表面;4分钟后,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也如约向月球表面发起了第二波撞击。美国宇航局向世界转播了两次撞击的瞬间。 这是飞船在撞上月球前最后一分钟的画面了,是飞船最后的一分钟了。我们正在注视着LCROSS任务的最后几秒,我们正在迅速接近撞击中心凯布斯月球坑; 飞船准备撞击; 这确实是跟随飞船生命的最后几秒了,其轨道正在进入月球表面,我们看到飞船正在变得非常小; 摄像机确认发现飞船的热成像; 站台报告,飞船撞击月球; 地面站台刚刚向我们报告,飞船刚刚撞上月球,这标志着LCROSS任务的结束。 之前人们曾预测昨天的这两次撞击,对地球上的许多天文爱好者来说将是一次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因为美国宇航局曾表示,重约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撞击月球后,应该激起万米高的尘土和长约30秒的闪光现象,但是昨天撞击后,人们发现,不仅闪光现象没有如期出现,探测器也没有能够实时传回图像。 根据美国宇航局提供的直播图像,人们只看到了火箭逐渐接近月球表面的画面,接着屏幕上就一片模糊。地面科学家没有观测到半人马座火箭撞月后大量尘埃被掀起的迹象,地面望远镜也没有观测到卫星撞月后的碎片云。一些一大早就起来欣赏这次撞月的天文爱好者感到失望,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人甚至评价说,这次撞月有些虎头蛇尾。 昨天美国的撞月探水有没有如期获得数据?为什么实时图像没有能够传回?我们连线记者王姗姗。 主持人:之前曾有消息说,撞击后不到1小时,科学家们就能探知遭撞击部分的月表下是否有水存在;但是昨晚,美国宇航局宣布,本月撞月探索结果将会在12月正式公布。为什么会在2个月之后才宣布结果?昨天的连环撞月算不算成功? 记者:可能各个消息的途径来源不同,根据我在美国宇航局的网站上看到他们之前发布的是,科学家将会花几天时间分析数据,并且有可能在几个星期之内得出结果,目前来看他们的日程跟之前发布的是吻合的。这次撞月行动,美国宇航局的官员说是成功的,他们认为这对于科学和探索来说是个伟大的日子,因为这次撞月行动的成本是7900万美元,所以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小成本上的大突破。因为如果真的能够证实月球上存在水的话,那么这次的撞月行动就会立下一大功劳,对于美国下一步的探月计划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如果证实了月球上有水,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生存问题,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制造出燃料和动力,为人类走向浩瀚的宇宙提供中转站。所以美国宇航局认为,这次撞月行动是成功的,美国媒体也认为,当天的撞月计划,基本上比较成功。 主持人:可能有什么原因呢? 记者:这次确实是让一些天文爱好者感到失望,事后航空航天局解释说,尽管仪器正常,但是一些现场的画面却丢失了。他们认为光线不足有可能是图片模糊的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观测者的遗憾,航空航天局也发布了一些经过选择的撞击照片,但是对于前往天文台观测的爱好者来说,想象中的场面没有出现,还是非常遗憾。比如一个10岁的观测者等了很长时间,遗憾地说,我本来指望着能够看到月球上的灰尘飞起来,但是现在影像不是那么清楚,所以这次撞月对爱好者来说,观测上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昨天第一时间在电脑前观看了美国撞月探水的整个过程。昨晚,他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纵横》采访时评价说,美国此次行动从设计上来说应该算很精巧,准备充分、设施齐全,可以说志在必得。 欧阳自远:我觉得美国这次设计非常精巧,两次撞击,另外在卫星上装了9台仪器,有5台是可见光、静红外、中红外的摄像仪,还有四台光谱方面的光度计,只要有溅出来的尘埃中有水蒸汽的成分,立即就可以抓到,所以我们期待着他们数据的公布,以确证是不是有水。 不过,即使这次证实月球上有水,说到今后的开采、利用问题,欧阳自远院士认为,并不乐观,因为很多问题现在还根本无法解决。 欧阳自远:永远照不到太阳的地方零下240度,你什么机械能在零下240度干活?这挖掘机你怎么到那底下去?几公里深的一个坑。你把那个土刮起来,你要加热,你怎么加热?把那个冰化成水,再化成水蒸汽,你才能收集起来,收集起来你再把它冷成蒸馏水。在那种黑暗的地方,你哪来的能量?你怎么去提取?有一系列工程上的问题。它那个水是混杂在土壤里头,最好的是0.3%,个别的地方有1%,就说土和冰的比例,最高最高1%已经了不起了,我估计即使是美国做出来也是1%左右。 欧阳自远同时表示:在月球上找到水不仅有重大的科研 意义 ,而且对于以后建立空间站后,提供人员的引用水,制备火箭燃料等必不可少,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在月球上建立工厂制造水,这样成本也并不高。 欧阳自远: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利用那边的某些矿石通过工厂的办法,比如一吨钛铁矿可以产生168公斤的水,在工厂里面是生产可能还是一个快的办法。在月球上很多人作过实验,在月球上你在月球表面是可以操作的,在土壤里的冰不到1%,你去开采的话,将会比工厂生产成本要高多了。这个工厂是很容易做到的,在工厂生产极其简单,而且化学式也很简单,也用不着那么复杂。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意乱拍的月球
chenzhao 2009-9-13 16:47
普通相机手持目镜后摄影,,别太苛求。
1068 次阅读|5 个评论
给月亮拍个照
kingstar 2009-9-4 09:10
前天晚上是农历七月十四,也正值前两天一直下雨,夜空很是纯净,黑黝黝的,月相明显,3日是木星和月的日子,所以2日晚,木星和月亮走得很近了,所以我兴冲冲的支起三脚架,天望就算了吧,整个暑假一直躺在书房里,也不想劳师动众了,心里想着第二天晚上再弄也不迟,结果当然是重大失误,第二天晚上下雨,然后有云雾,条件差多了,木星也看不到了,遗憾。不过小白出马,给月亮拍个照应该也能够凑合的,那就试试看吧。 曝光有点过,像夜天星空照,自动曝光系统是极不可靠的。木星在左下方。 稍微调整一下,呵呵,月亮的真实效果就出来了,只是这样木星就不甚明显了,淡淡的大致还能辨认。 1200W像素就是好,稍微裁剪一下,虽然没有天文望远镜上场,也能够得到一张月相图,而且城市中心灯火阑珊的夜空下,呵呵。这样,也就更加期待我的TV102了。。。
个人分类: 天文观察|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乘”嫦娥一号探秘月球 3名大学生摘特等奖(长江日报)
jlpemail 2009-6-19 20:23
汉网 www.cnhan.com 2009-06-17 07:52:51 稿件来源: 长江日报 汉网消息(记者李佳实习生邓翠平)3名本科生用近1年时间,完成对月球表面部分数据的推演。他们依托的,正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传回的数据。6月初,凭借这项成果,他们摘得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昨日,记者采访了获奖团队、中国地 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大四学生杜劲松、周聪和吴静。杜劲松和周聪被保送至本校读研,吴静将进入北京大学深造。 借美国数据不如找中国嫦娥 杜劲松介绍,去年7月报名挑战杯后,他们在陈超教授指导下,着手分析月球重力场,试图进一步揭秘月球内部构造。通过国内外地球物理数据库,他们找到了美国宇航局当年探月的部分数据,以此为依托进行推演。 近半年时间里,3个人泡在网上各种权威数据库里,每人看过的中英文论文不下200篇。 去年12月,陈超教授带来好消息,他提供了月球重力场的球谐系数,这在演算中至关重要;而该系数由嫦娥一号传回的数据计算而来。嫦娥一号带上天的激光高度计,用红外激光获取了约300多万个有效激光测高数据点,给月球表面地形来了一次测身高。 这期间,他们比对《科学》发表的日本月亮女神测高数据,并综合三方数据发现,中国探月激光眼传回的数据精度真不赖。 3人发表2篇核心期刊论文 借助嫦娥一号的数据,2个月内,3人设计了编程及算法。花了近半年查资料、找算法,最后一步用时最短。杜劲松说,输入算法后,3人守在24小时运行的电脑旁。3天后,没歇气的电脑终于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记者连线正在北京参加地球空间物理会议的陈超。他高度评价学生们的球冠域地形校正法,月球重力场的一项重要指标布格异常,运用这种算法后,重力场数据将更精确可信,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5月和6月,他们的成果分别被中国科学院核心期刊《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采用。6月6日,他们从全省398件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特等奖。 详情请看: 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9-06/17/content_1018511.htm 转载附记: 三个在校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使用嫦娥数据进行了月球重力场的研究,值得嘉许.月壳质量分布情况,可以由重力 数据进行反演运算.这项工作,以前有人做过,但使用的不是中国的月球卫星的数据.中国,日本,以及将要发射的NASA 的月球探测器获取的数据,将加热月球大地测量,包括月球重力场的研究.期待更多的高质量论文出现.
个人分类: 学术现场|4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外奇想之一:探月
sheep021 2009-6-11 10:52
日本绕月卫星 月亮女神 凌晨成功撞月 日本成为继苏联、美国、欧盟、印度、中国之后,第6个骚扰月球的国家和地区。 回顾人类的探月历史: 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 在近50年的月球探测史上,人类为了这个执著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成功率不到50%。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美国进行的56次探月试验,失败43次,俄罗斯(苏联)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 在早期探月活动中,高发的火箭故障率是导致探测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探月活动的大部分故障主要集中在探测器上。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5年以后,美国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 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在那个年代,美国和前苏联都在这场狂热的登月竞赛中,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和设备。当狂热开始降温以后,随即而来的,是长达20多年的沉寂。 直到1994年,美国宇航局再次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重新启动探月计划。 我感兴趣的是,人类登月之后,月球真的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沉寂吗? 有没有偷偷上去建立基地的可能呢?不要相信经费短缺什么的理由,美国可是不差钱哦 花费天文数字的费用,研究出的成果能白白浪费,似乎不合情理。 中国刚刚探月完毕,就雄心勃勃地宣布: 2030年将实现载人登月并建月球基地 ,美国人的野心能比中国小?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月球起源的一种新假说
zyfnew 2009-3-3 23:10
关于月球起源的一种新假说 赵常德 摘要:月球是月球太阳系的类地行星。月球太阳和太阳是双星,太阳是被月球太阳俘获的。月球太阳在演化成白矮星时,烧蚀了月球的半个球面,并将月球推向太阳系,成了太阳系的行星。然后又被地球俘获,俘获时的绕地规道是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形规道。现在的近圆形规道不过是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变化的一个中间过程。因此月球是一个比地球更古老的天体,同源说母子分离说以及外星人的宇宙飞船的说法都是应该被否定的。 关键词:月球太阳系 月球 太阳 地球 椭圆形轨道 1、月球太阳系的毁灭 大约75亿年前,银河系在现在天鹅臂及其支臂猎户臂附近诞生了一批后几代金属丰度大的恒星,在70亿年前它们相继产生了自己的行星系。其中的一颗恒星所形成的行星系中就有月球,月球是这个行星系类地行星中靠外圈的个,它以缓慢的自转,快速的公转绕中心恒星运行。这颗恒星就是月球的母星,我们称它为月球太阳。月球太阳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17倍,属太阳型恒星。月球太阳及其行星系统我们称为月球太阳系。 大约50亿年前,在靠近银河系的小块尘埃云中诞生了若干恒星,形成了个小的星系云,太阳就是这个小星系中的一颗恒星。46亿年前,太阳产生了它的行星系,地球是其中的一员。由于银河系的强大引力作用,这个小星系逐渐被银河系拉长而后吞没,从而使银河系形成了天鹅旋臂的支臂猎户臂。在吞没的过程中,银河天鹅臂及其支臂猎户臂中的恒星,绝大部份形成了双星或多星系统。月球太阳也俘获了太阳,成了双星,它们共同绕质心在偏心率极小的轨道上相互绕行,轨道半径约为1万天文单位。这时月球、地球各绕自己的母星运行,成为堂兄弟,月球是堂兄,地球是堂弟。 由于月球太阳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17倍,因此它的氢核反应阶段只有大约68亿年,即约7亿年前月球太阳进入了氦热核反应的红巨星阶段,这使月球太阳系陷入了灾难之中。月球太阳在演化为热不稳定的红巨星后,其首次热脉冲就抛山了速率超过1000Km/s的大量气体和物质,表面局部温度超过100万度。处于类地行星外圈的月球,在极强的热辐射作用下,它面向月球太阳的一面被迅速蒸发掉几百公里厚的岩石,一直烧到月幔,表面残留下大量玻璃状物质。同时。月球在很大的光压和抛射物质的撞击下,迅速地离开了轨道,以相对于太阳每秒几百米的速度,飞向太阳系。 月球太阳在彻底毁灭了它的行星系之后,又经过氦热核反应的红巨星阶段,抛出大量物质后质量逐渐减少,几百万年后月球太阳的质量只剩下约为太阳质量的0.65倍,并塌缩成半径只有几千公里的氧-碳白矮星。而且它还绕太阳-月球太阳系统的质心运行,其轨道的偏心率增大到0.95以上,近日点约4000天文单位,远日点约10万天文单位,周期增大为2670万年,运行的规道面在银道面附近,半长轴在银心的反方向。目前它离开近日点已有1300多万年,正在远日点附近运行。从此以后月球太阳成了太阳系出现周期性灾难的根源,也成了地球生物25次出现周期性大灭绝的祸根。 2、月球成了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当初月球距月球太阳大约4个天文单位,表面温度约为200K。当月球太阳发生灾变时,在其热脉冲期间发出1036焦耳的能量,表面局部地区的闪光温度高达100多万度,这使月球获得1030焦耳以上的能量,月球表面温度也升高到三万三千多度,这个温度已足以使任何岩石汽化。如果月球岩石的汽化热以每摩尔20千卡计,则汽化1立方米的岩石需要1012焦耳的能量,21030焦耳的能量就可以至少蒸发掉月球岩石21018立方米。这样月球向阳的半球面将被烧成椭球形,最深处距原球面约250公里,即不仅将100公里厚的月壳烧掉,还将150公里厚的月幔烧掉,并使上月幔和部分下月幔物质熔融。 月球就带着这样大的伤痕远离了月球太阳。在奔向太阳系的几万年中,月球由于辐射而开始整体降温,月壳收缩,在烧蚀了的那半个球壳下,强大的气体压力和离心力迫使月幔中的高温熔融岩浆冲破月壳的最薄处来充填被烧蚀的半球。经过多次降温,月壳收缩,岩浆充填过程,月球又几乎恢复了球形,使现在已经冷却了的半球下面,不仅有巨大的喷射岩浆柱(由深层带有放射性的月幔物质构成),而且还有着占月球体积10%左右的空洞,其中封闭着大约2109立方公里的各种气体(不时还会向月面泄漏)。这样,月球的半个球面真成了一口大钟。 月球离开月球太阳时虽有几百米每秒的相对于太阳的速率,但它对于太阳一月球太阳系统来讲总能量仍然是负值,这就决定了月球必然被太阳俘获,并进入一条绕太阳运行的椭园形轨道,成为太阳系的又一颗行星。如果月球以300米/秒的速率在100个天文单位处进入轨道的远日点,偏心率为0.98,则轨道的近日点就在距太阳1个天文单位附近即地球距太阳的平均距离附近,这时月球的速率大约为30Km/s即比地球绕太阳的平均速率稍大一点,而月球绕太阳的周期约为360个地球年,绕行方向与地球一致。就这样月球成了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3、地球俘获了月球 地球月球系统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假说,即同源说、母子分离说、俘获说。但是从阿波罗登月探测计划所获得的资料和前苏联无人月球探测器所获得的资料都表明了以下事实: 1)月球上的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大于41亿年,还有大于53亿年的岩石;月球上的有些土壤和陨石的年龄甚至比月岩还要久远10亿年 。 2)构成半球表观面积近37%的22个月海中的玄武岩有极高的强度,它是由富含钛、铁、铬、钇、铍、锆等耐高温、耐腐蚀的重金属构成;发现六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比如纯铁和由钚244核裂变形成的同位素;发现组成月球的元素丰度与地球完全不一样;还发现只有在极高温度下才能化合的钛等金属与汞的合金化合物。 3)发现月壳下还有一层含金属质更多的硬层内壳,以及大多数月海下都存在重力质量瘤。 4)发现月震与地震完全不一样,月震不仅具有周期性而且月震振动持续时间特别长,就像一口钟一样等等。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月球的地表结构、地下结构、化学元素丰度,岩龄与太阳系各大行星和卫星都是完全不同的,它的起源远在太阳系诞生之前。因此,月球不可能原来就是太阳系的成员,更不可能与地球是母子关系。从而彻底否定了同源说和母子分离说。 只剩下俘获说了。然而,长久以来困惑天体物理学家的问题是:月球要进入现在这样一条偏心率很小e=0.0549的近园形轨道,是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月球进入这个轨道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①月球绕太阳运行的方向必须与地球一致;②月球的轨道在黄道面附近而且必须与地球轨道相交或相切;③月球在与地球相会时的速度大小应与地球的速度相差不多;④更重要的是,月球进入地球卫星轨道时的速度方向与轨道间的夹角,是确定的,而且还只能在很小的一个误差范围内变化,否则就只能擦肩而过或者与地球相撞。 有幸,当月球成为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时,就已经满足了前三个条件。当时,月球绕太阳的周期约为360年,地球绕太阳的周期约为510天(相当于1.4年),它们大约每隔12600年相会一次。如果有1千9百万年的时间,它们就有1500多次的相会机会。 然而,进入角不到1度的误差范围,使天文学家感到极其渺茫了,非常困难了。那么,月球为什么非要采取这样一种根本不可能的轨道呢?很显然,人们把现在的轨道看成亿万年不变的轨道了。事实上,当初月球进入的是一条椭圆形的轨道,现在的近圆形轨道不过是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变化的一个中间过程。这样,由于进入椭圆形轨道的进入角的误差范围可以很大,大到几度的范围,这样,入轨就容易得多了。月球在经过1千5百多次与地球相会后,终于在6亿8千1百万年前,成功的成了地球的卫星。 月球入轨时在远地点,与地球的距离可以在60R地到500R地之间,其相对于地球的速率在0.42Km/s到1.0Km/s之间。如果月球在远地点入轨速率为0.5Km/s左右,距离地球300R地(约为190多万公里)轨道偏心率为0.81,那么月球近地点就为31.5R地(约为20万公里处,(就在这里月面炽热的岩浆被地磁的磁层磁尾所磁化),速率为1.9Km/s,周期为1250天。 月球的到来所产生的强大的月潮使地球和地球生物进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地球从此获得了新生。 参考文献 1 庄得新 聂清香 《天文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第264页~280页 第306页 2 吴鑫基 温学诗 《现代天文学15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第286页~291页 3 库特纳 《天文学-物理新视野》萧耐国 胡方浩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11月 第165页~167页第442页~448页 4 阿弗雷特 主编《天体物理学前沿》 李致森 等译黄磷 校 科学出版社 1982年7月 第139页~145页第36页~37页 5 王彤贤 刘晓梅 编著 《宇宙之谜》 京华出版社 2005年5月 第118页~120页 第113页~114页 6 约翰逊 《扑朔迷离的月球之谜》 沈英甲 译 7《飞碟探索》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第61期~74期 (1991年1月~1993年2月) 8 胡中为 王尔康 编著 《行星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 第57页~60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的新生
zyfnew 2009-3-3 22:18
地球的新生 赵常德 【摘要】7亿年前地球生物的进化愈来愈缓变。由于月球的到来使地球生物获得飞跃的发展,同时月球太阳的周期性也给地球生物造成了周期性的灾难。在最近一次月球太阳近日点之后,人类进化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12.5万年前人类进入了现代人时代,文中还以月球太阳的近日点周期数,重新划分了地质年代。 【关键词】生命起源 月球 月球太阳 人类进化 地质年代 1.生命的起源 大约43亿年前,地球表面开始冷却,一片汪洋,陆地还未出现。大气中的氢已经几乎都散逸到宇宙空间,留下大量的氦和少量的氨、甲烷、氧、氩、氖气,再加上大量岩石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由于缓慢而持续的宇宙射线的作用而引起的化学反应,特别是雷电的高温放电作用,在地球表面已经形成的大洋中,产生了极少的有机化合物,但这些生命汤缺乏继续发展的条件,对地球生命的出现没有什么贡献。 大约在39亿年前,地球固体内核已经增大,它足以在太阳引力潮的作用下压迫液体外核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外核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地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海底出现火山并大规模爆发,开始出现大片的陆地,而且使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频繁的发生。在地幔上升处形成了向外扩张的大洋中脊裂谷和陆地的大峡谷,地幔下降处使大陆和洋底消失。当时,固体内核虽还不太大,但外地核的液体深厚,流动性大,温度高,从而产生了比现在多得多的高温裂谷。在大洋深处的中脊裂谷中,含有非金属元素碳、硫、磷、氮、碘、硼和金属元素锌、铜、锰、铁、镁、钼的高温岩浆大量涌出,它们和水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反应的生成物之间又发生数以亿万计的反应,这些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物不仅充满中脊裂谷,而且跟随着水的上升,形成几亿亿亿朵蘑菇云。在这些蘑菇云中,产生着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各种氨基酸和进行接肽反应所必须的缩合剂(当时的地磁决定了它们主要是左手型);产生着构成生物最基本物质核酸的原料:戊糖、含氮杂环、碱基和溶于水的聚磷脂;产生着使生命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成千上万种酶生物催化剂以及形成细胞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还产生着极其大量的微气泡和疏水分子键端形成的泡囊。在这些诞生生命的蘑菇云中,金属正离子吸引着众多的有机分子前来相互作用。终于合成了分子量不太大,分子链还较短的RNA分子以及由碱基、磷脂、脱氧核糖构成的蛋白质。其中有的RNA分子在和蛋白质结合后就能不断的进行复制,这是一些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生命之蛋。复制出的RNA在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有机物环境里,在放射线(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的作用下,逐步进化为更多种更复杂、分子量更大、链更长的RNA分子。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终于又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地球的海洋中出现了真正的生命原核细菌和细胞,继而产生了单细胞蓝绿藻类,它们占领了地球上的大洋。它们还使大气中的氧增加,这是它进行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结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固体内核逐渐增大,地球逐步降温的结果使地幔扩大并分成了上、下两层,使外核范围缩小,还使地壳增厚,这时日潮已不能使外核大规模流动,从而使大陆漂移减缓。同时由于产生的臭氧不多,还不足以对地球形成一层有效的防止宇宙射线的保护层,还由于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增加仍然有限,这样,在漫长的约32亿年里,地球海洋生物随着环境的缓慢变化而缓慢进化,直到7亿年前海洋中才出现菌类植物和进行有性生殖的原生动物。地球生命的发展遇到了强有力的阻碍,而且大陆上还仍然是一片生命的空白区。 7亿年前确切的说是6亿8千1百万年前月球的来到使地球生物进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地球获得了新生。这是因为月球当时的近地点只有约20多万公里,在近地点月球对地球所引起的月潮是日潮的8倍以上。地球上的海洋在强大的频繁的月潮作用下,产生的巨大海潮涌向大陆内地,将各种菌类、藻类和原生动物带上了陆地。也由于月潮的作用,地核压迫外核的力增加,引起了外核的剧烈的运动,大陆漂移重新加剧,全球的火山重新猛烈的喷发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变暖。海洋中脊的增多和更加活跃的结果,产生了更多的有机物质,并使海洋原生动物迅速进化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就这样,随着地球地质活动的活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增多以及臭氧层对宇宙射线的屏避,地球上无论海洋中的或是刚刚上陆的生物开始了飞跃的进化,这正是地质年代的晚前寒武纪时期。 2.生存与毁灭的较量 在月球成为地球的卫星之后的几亿年里,地球生物经过20多次的大发展时期也经历了20多次的生物大灭绝的年代,这真是生存与毁灭的较量。而每一次较量的结果都是生存战胜了毁灭,生物物种的部分灭绝引发着更大规模的进化和生机勃勃的发展,生命是不可战胜的。在这几亿年里有奥陶纪的海生脊椎动物的大发展;有志留纪和泥盆纪陆上动物和植物树木的大批出现;有石炭纪和二迭纪的爬行动物和造煤森林以及泛古大陆的分裂;有三迭纪和侏罗纪哺乳动物的开始发展和恐龙称霸世界的时代;更有第四纪更新世以来的人类的进化和智人、现代人的出现,生命出现了它的顶盛的产物智彗,生命开始了它的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新阶段。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地球生物面临周期性毁灭的灾难、继之又使其大发展呢?是月球太阳。月球太阳在它那绕太阳的周期2670万年中,有前后达200万年在近日点附近,是它引起了地球生物每隔2670万年的物种灭绝和继之而来的生物大发展(详见月球太阳影响年表)。在表中我们以月球太阳的近日点周期的年代为界线,重新划分了地质年代,并将近日点周期数和在近日点前后两百万年间灭绝的物种或灭绝的物种百分比列出,最后栏我们列出了当时的纪、世开始以后地球生物和地球状况的变化。 我们以迄今6700万年前月球太阳的第廿三次近日点为例,说明月球太阳的影响。这一次月球太阳的到来,引发了奥尔特云和柯衣带的彗星。大量的彗星和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了巨大的海啸,引发了许多火山的爆发,造成了烧毁占陆地四分之一以上的森林植被的大火。地磁场受到严重干扰,臭氧层被大部分破坏,大量尘埃和烟气将地球笼罩,由于温室效应及跟着而来的反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先是变热而后长时期的变冷,南北两极的冰川扩展到了低纬度。大片的陆地和海洋被封冻。持续了一百多万年的这场灾难,使70%以上的地球生物物种灭绝。当时已称霸地球达1.5亿年左右的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由于海啸、大火和宇宙射线的照射,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极度短缺,气候变热而后又长期的变冷等多重灾害下,在6500万年前完全绝灭了。只剩下其中的体型特别小的小鸟龙,后来才得以生存,最后发展进化成为鸟类的一支。这一次全球大灾难以后,由于恐龙和若干大型动物的灭绝,使现代植物和高等哺乳动物在十分良好的环境里再一次得到迅速进化。 3.人类的进化 从表中可见,月球太阳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有相隔1.6亿年左右的大周期,6700万年那一次灾难就是一次大的灾难。这一次大灾难以后,使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的进化进入了高级阶段,虽然有4千万年前和1千3百多万年前的两次小灾变,使物种灭绝了不少,但是高等哺乳动物终于在1300多万年前进入了人类发展与进化的轨道。1300多万年前由5000多万年前的孤猿属半猿猴进化而来的渐新古猿的后裔埃及古猿很快进化为腊玛古猿和禄丰古猿(中国云南有化石)。进入了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在迄今400万年到800万年期间山现了过渡时期高级阶段的保山古猿,在迄今200万年到400万年间山现了半直立的纤细型阿法种南猿,很快这些类人猿被迫在大洋中生活了近100万年,迄今40万年到100万年间出现了直立能人,它们的化石在中国云南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分别称为元谋猿人和爪哇猿人。大约40万年前能人进化为智人,在中国和德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称为丁村人和尼安德特人。大约12.5万年前后出现了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可见人类真是月球大阳、月球送给太阳和地球的礼物,也是人类自身在1300多万年的时间内,通过与自然变化的生存抗争和适应,通过进化与淘汰,屹立在地球上。从此物质在我们的宇宙中在银河系的太阳系中认识了自己,发展成了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人类。人类自我意识清晰,并力求更好的理解自然,探索和揭示宇宙的奥秘,为了进军宇宙,人类踏上了月球,人类的信使也踏上了访问附近恒星的旅途,人类正在为开发太阳系而努力着。 然而地球文明还能持续多久呢?乐观的科学家们估计有1000万年,然而我们还要面对并克服众多的天灾和人祸。这将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 4.月球太阳影响年表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消费能源的演替看未来的交通工具
moxj 2008-11-20 21:20
  注:内容为作者酒精中毒后的一点想法,用搜索到的照片表达,但照片链接里的内容作者未浏览,不代表写作时意图.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4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首幅月球全图发布
刘玉平 2008-11-12 17:29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官方十二日下午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拍摄制作的月球全图。   嫦娥一号利用星载CCD立体相机获得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地面应用系统据此已成功绘制出中国第一幅月球全图。评审专家表示,中国首幅月球全图图像数据完整、信息丰富、信噪比高、质量良好,其图像质量和影像制作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嫦娥一号原定目标是获取月球南北纬七十度以内月球全图,由于其CCD相机状态极佳,实际工作时还拍摄到月球南北极高质量图像数据。 原文URL: 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国首幅月球全图发布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11-12/1446938.shtml * * * * * * 月球的地貌 月球的地貌,可以分为月海和月陆两大部分。 月海,并非月球上面的海洋,而是指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其实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广阔平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在月球上发现液态的水。因为早期的观察者,发现到月面有部分地区较暗。而在当时无法清晰观察到月球表面的情况下,他们按照其对地球的认识,猜测该地区为海洋。 整个月球上共有 32 个海,其中向着地球的这一面有 19 个。最大的海是风暴洋,面积约 500 万平方千米。较大的还有静海、冷海、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这些名字是古代 天文学 家 定的。大多数月海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周围是山脉。但有些月海相互之间是连接着的。月海海面一般比月陆要低 1 -2 千米 ,最低的是雨海东南部比周围低 6000 多米。 较多人认为月海是约 41 亿年前小天体撞击月球时,撞破月壳,使月幔溢出,玄武岩岩浆覆盖了低地,形成了月海。但也有科学家根据对月球各类岩石成份、构造与形成年龄的研究,认为月海的形成经历了 41 亿年前小天体的剧烈撞击事件、即雨海事件,和 39 ~ 31.5 亿年前玄武岩喷发事件、即月海泛滥事件。两个观点的分别在于,前一观点则认为是同时发生的,而后一观点认为小天体的撞击和玄武岩的喷发是发生在两个年代的。 相对地,其他比较光亮的地方也就被称之为月陆,主要是层峦叠嶂的山脉,并以星罗棋布的 环形山为特色 。 环形山( crater )通常指月面上的碗状凹坑结构。 月 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其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为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 295 公里 。小的月坑直径仅几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径大于 1000 米 的月坑总数达 33000 个以上。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 环形山的构造十分复杂,种类也多。但是按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基本上可分为古老型与年轻型两类。古老的环形山很不规则,大多已经坍塌,而在它的上面重叠着圆形的小环形山。月面上较高的环形山都比较年轻。   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    其一, 熔岩喷发。 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内部的高热熔岩与气体冲破表层,喷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它们起初威力较强,熔岩喷出又高又远,堆积喷口外部,形成环形山。后来喷射威力减小,喷射堆积只在中央底部,堆成小山峰,就是环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喷射熄灭较早,或没有再次喷射,就没有中央峰。 其二, 小行星 撞击月球。 1972 年 5 月 13 日 有一颗大的陨星在月面上撞成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的陨石坑。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 30 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 许多环形山的周围都呈现放射状斑纹结构,多数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或者大的陨星体撞击月球表面时,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被抛向四周。后来,这些物质逐渐回落到月面而成为辐射纹。由于它们的反照率比较大,所以看上去显得格外明亮。 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空间探测结果表明,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而环形山更多。 主要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月球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htm 百度百科月海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94.htm 百度百科环形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52708.html 百度百科月陆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196.htm
个人分类: 转载空间|651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关于月球起源的几种假说
moxj 2008-11-6 17:48
               ( 图片来源http://www.shxb.net/html/20071017/20071017_69540_3.shtml ) 近百年来,人们提出多种有关月球起源的假说,其中最著名的三种分别是共振潮汐分裂说、同源说、捕获说.但这这三种假说只能解释部分观测事实,不能令人满意 。比如,捕获模型无法解释地球与月球的化学性质的类似,同样,同源说也无法解释地球与月球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传统的分裂模型又面临着两大主要障碍:角动量不足和地球与月球的不同的铁内核. 因此不断有科学家另辟蹊径,提出新的假说。其中,最新提出的撞击成因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能解释更多的观测事实,是当前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说。下面对这四种假说逐一介绍.另外我国学者提出的星胎说也比较系统,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以后可以继续讨论.同时盼望有对此有研究的老师提供指导. 一、分裂说 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 1898 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 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 阿波罗 12 号 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 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 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 哥哥 。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 阿波罗 12 号 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 70 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 (图片来源: http://hxtc.china.cn/tech/zhuanti/tygc/2007-10/12/content_9039884.htm ) 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 1986 年 3 月 20 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 星子 ,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 0.14 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 5 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 0.85:0.15 。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 4 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资料来源:1、百度网络资源      2、 周瑶琪等 月球的起源与地球内部结构极早期演化        地学前缘  2002 年 9 月 第 9 卷第 3 期      3、 未标注图片来自青岛新闻网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8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魅力月球-多彩行星
moxj 2008-11-4 21:00
记得前两天写了篇关于探月卫星的日记.今天本来想做点有关行星及太空的学习,但鉴于月球对我们的重要意义――除了我们关心的科研外,关于能源和军事的意义被更多的人关注.所以这篇日记先从月球开始做点学习笔记.如果大家喜欢,今后几天将继续对相关话题在此做介绍. 美国已经制定了在 2008 年前将无人驾驶的探测器送上月球的规划。在 2015 年至 2020 年之间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太空基地。并以此为跳板, 2030 年后: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 (也许将来在月球工作的人比现在在煤矿的还要多) 美军方人士认为,虽然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进行太空探索完全出于和平目的,但美国人对中国发展太空技术仍表示担忧,害怕中国将太空技术用于军事目的。中国一旦实现登月,就能更有效地侦察与监视地面目标,协助指挥控制地面军事力量,维修轨道卫星和组装大型空间军事设施,而且可以拦截与摧毁卫星和导弹。这将动摇美国的军事大国地位,对美国的军事力量构成现实威胁。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说过一句名言: 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 他们最近提出: 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太空; 德国《科学》周刊认为,美国急于再次实施登月计划,是为了月球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在地球资源越来越枯竭的今天,月球和其他星球已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关注的目标。 如果我们能够垄断这种能源,我们就不必担心沙特阿拉伯人了,并基本上可以控制能源的价格。   (月球上丰富的氦3很引人关注) 此外,月球含有 60 多种丰富的矿藏,极具开发价值,现在美国再次准备登月,也是想抢在中国之前在外太空的行动中占得先机。 2006 年 10 月,美国新版《国家太空政策》出台。该政策称: 国家空间政策的目标是加强国家在太空的领先地位 如有必要,美国有权不让任何 敌视美国利益 的国家或个人进入太空。 月球对我们人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它的关注也非常之多.有关月球起源的假说就非常之多.比喻主流的分裂说、俘获说等. 然而我们最关注的莫过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现在兴起的比较行星学不止在于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帮助我们研究自己的过去.然而由于 我们的星球随太阳系而形成,地球和其他行星之间有类比的地方,更多还有由于演化分异而造成的不同.同样对于银河中的小小太阳系,它和别的恒星系有类比的地方,但也像地球一样可能是不同演化序列中的独特一支.如此无穷,也许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和我们极其一样的伙伴.但在这众多的演化序列中可能会有相交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家园――另一个地球.        有关行星、月球及其它介绍,在网络和书店能找到的最近先不做介绍了.如果您感兴趣,欢迎留言.以后我会和大家继续讨论.博主更盼望相关专业的同学给一点指导.(个人学习笔记,相关资料没有找到原始资料标注,请勿转载)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5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报告,月球表面山口没有冰
shareworld 2008-10-25 11:16
长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关注月球表面到底有没有冰的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学术兴趣,因为如果确实有冰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产生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用来呼吸,氢气可以为宇宙飞船提供燃料。 由于月球几乎全部暴露在日光之下,因此冰块可能在极少的永久阴影区靠近两极的火山口内壁或者表面上存在。其中之一就是Shackleton 山口,它直径大约有13英里,深达2.5英里。 日本的科学家曾经一度怀疑这个山口内有水,但是经过日本空间探测局科学家Junichi Haruyama 根据《科学》公布的照片分析得出结论:那些永久阴影区的确很冷,足够保存冰层,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那里只有岩石,如果有冰的话,也只能是非常少,而且和岩石结合的了。 (信息来源: http://www.nytimes.com/2008/10/28/science/space/28obmoon.html?r=1ref=scienceoref=slogin ) For years, scientists have wondered whether there might be water ice on the Moons surface. The question is of more than academic interest, because ice could be used by a future Moon base to produce oxygen to breathe and hydrogen to fuel spacecraft. Since almost all of the Moon is exposed to sunlight, ice could exist only in the few areas that are in permanent shadow the inside walls and floors of certain craters near the poles. One candidate is Shackleton crater, which is about 13 miles in diameter and 2.5 miles deep. But images taken by a Japanese spacecraft throw hot water on the idea that Shackleton might have surface ice. Since parts of the crater are in permanent shadow, the images relied for illumination on sunlight glancing off the walls on the opposite side. In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published in Science, Junichi Haruyama of th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and colleagues report that the area is certainly cold enough to harbor ice, but that the reflectance indicates there is only soil on the surface. If ice does exist there, they say, it is probably mixed in small concentrations with the soil. 上一篇:钱永健获奖,真正的奠基人却在科学之外  http://www.scijour.net/m/user_content.aspx?id=203484 下一篇:所谓中国人权斗士获欧洲萨哈罗夫奖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575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