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幸福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我和北大有个约定
热度 1 张海霞 2019-11-22 04:13
【题记】这个学期我们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创新工程实践》,结课已经两周了,上课的过程还历历在目,课上的点点滴滴依然鲜活如初,下周就要交作业了,在此之前,特别制作了这一辑整个课程的内容与精彩瞬间回顾(来自吕帆老师每一周在语言抱力公众号上的课程报道),希望同学们时时记得我们的最美约定:努力,在北大成为最好的自己! 语言抱力 | 中秋前夜,请先与自己 “ 团圆 ” 2019 年 9 月 12 日 经过多年酝酿和大半年磨合 今天由八位老师联袂主讲的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式开课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堂小课 认知自我、温暖他人 不惧挑战、智珠在握 做自由而负责的北大人 本公号会记录下课程内容和精彩语录 每周四下课后都会整理好笔记 分享于你 助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程主持人 张海霞教授 张海霞: 千打算万打算不如上天的安排,经过多次讨论、精心准备,这学期策划的《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上课了。第一课啊,没想到正好赶上是中秋前夜,而且明天全校停课放假!下午看到很多同学都拉着行李回家了,不禁为晚上的课多了一份担心:同学们 “ 心不在堂 ” 怎么办? 但是一想起前两天来找我谈话的两位大三学生,我的心情马上就激动起来,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我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出了严重问题,第一次期中考试直接被打晕,导致 GPA 偏低,后来的学业和精气神受到很大影响,过了这么久都没有缓过劲儿来!要是我们大一入学有这门课该多好啊! 是呀,大一萌新,第一个学期,第一周,大学生涯的起点,有太多的事我们都不知道,有太多的新环境和新事物需要适应,那颗稚嫩的小心脏真的是不知所措甚至是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我是谁? 学啥的? 谁管我? 跟谁学? 跟谁玩? 跟谁聊? 为谁学? 成为谁? 我们的课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的。 第一课,我们想与你聊这样一个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是谁?我们是家长的掌中宝,我们是学校的优等生,我们是周围亲戚朋友和邻居眼中 “ 别人家的孩子 ” ,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的成绩总是出类拔萃,我们习惯了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我们更是习惯了各种表扬,可是到了大学,突然发现:世界太大了,牛人太多了,曾经那么骄傲的我,那个无比自信的我,现在午夜梦回,总在问自己:我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我们一生都在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还有人专门研究它:发展心理学,这就是我们第一课请来的专家 -- 北大优秀教师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的研究方向,苏老师要跟同学分享的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认识自我》。 # 第一课:我是谁 # 课程分享 苏彦捷教授 “ 我是谁 ” 是 “ 人生三问 ” 之一,但少有人真正用心地探查这个问题。 同学们可以做一个测试:用手机照照镜子,然后想一个问题:怎么证明孩子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照镜子,因为自我觉知( self-awareness )是个体能认识到自己拥有独立的身体、思想和行动,所以,儿童能认识自己是发育的重要一步。但,之后呢? 各位同学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很怎么样?尽量从多个角度来描述自己。这时你就会发现了, “ 自我 ” 其实是在不断发展的。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大一新生一般处在青少年晚期,即将进入成年早期。所以, 对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要认清一般的 “ 自我 ” 概念其实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可分为四大范畴,分别是 “ 生理自我 ” 、 “ 学业自我 ” 、 “ 社会自我 ” 和 “ 情绪自我 ” 。 生理自我 相对简单,比如我是男生还是女生?为什么小孩在 2 岁左右就能给自己和周围人贴上性别标签?你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为何?为什么父亲在假想即将出世的孩子时,如果别人问是女孩怎么样,他就会说可爱、柔软;再问如果是男孩呢?他就往往用到强壮、哭声嘹亮一类的形容? 这就和 “ 性别角色 ” 有关。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做一下 Bem 性别角色量表,看看自己是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还是未分化。 学业自我 ,同学们在报志愿时多多少少能感受到,你擅长什么专业?你的人格适合什么工作?你喜欢做什么?我就遇过一个同学跟我说他高数学不好,但是想去数学学院,我当时很不能理解,后来他跟我说,因为他妈妈认为 “ 学不好数学就是不孝 ”…… 这挺荒唐的,因为能否学好一个专业,你应综合去考量,建议你可以从 能力 (智力、创造力、执行功能、社会认知) 、特质 (人格、心理弹性) 、兴趣 这三个维度来评测自己。 为你介绍一个工具: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 社会自我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自我概念,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众多社会关系,人总会生活在关系之中。你要开始考虑自己的另一半什么样?想要什么类型的爱情?遇到问题,你可以向谁求助? 像我们心理学院有一门课,《爱的心理学》,就是专门讲亲密关系的,如果以后有需要,建议你可以去听听。 请同学们注意,社会支持也是社会自我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遇到问题、想不明白时,你要学会用好关系、找到支持。比如如何维护自尊?怎样减少孤独感?如何建立社会关系?怎样找到真正朋友和社团?这一块的内容,之后有老师讲 “ 跟谁聊 ” 和 “ 跟谁玩 ” 两个专题,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 情绪自我 可能是同学们比较在意的部分了。你刚刚进入北大,会焦虑吗?你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吗?情绪不好,又该如何调节呢? 大家知道,前额叶皮层是负责理智的脑区,为什么有人很容易被激怒?有人却能三思后行?你可以用情绪调节( emotion regulation )理论来调整自己的反应,用心理学给你的方法,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 希望同学们能在社会比较( social comparison )中客观、理性地评判自己。 要知道,自尊往往基于自己于他人多方面的社会比较而产生,大家觉得你是书呆子,你可以化解吗?又如何面对呢?请注意下面这两个 “ 循环模型 ” ,你是成功的那一种,还是往往就陷入了失败的轮回呢? 开头我们说 “ 我是谁 ” 是 “ 人生三问 ” 之一,听完这节课,你可以问自己另外三个问题: 1. 你的理想是什么? 2. 你觉得目前自己在生理、学业、社会、情绪等方面具备哪些可以支持自己一步步实现理想的优势? 3. 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目标,你将如何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呢?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学的知识,回答这三个问题。因为我相信,你学到了如何做父母的心理学知识,就更容易成为一个更好的子女;你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学特征,也就更容易当一个好父母。所以也期待并祝愿大家,在北大学有所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谢谢各位,祝中秋节快乐。 张海霞: 下周的课,我也很期待,因为要回答一个从报志愿开始就困惑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问题: 我的大学专业和人生发展是什么关系?到底学啥好?该怎么学?怎么处理兴趣爱好和专业之间的关系? 两位北大师姐陈清和胡敏教授准备了充分的实例,下周见! 语言抱力 | 专业、职业、事业:大学之初,学啥好? 2019 年 9 月 19 日 来到大学,一切似乎都是新的 但是当新鲜感逐渐褪去 学业的压力、研究的方向 选什么课、修哪些分 干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成为了大学中最重要的选择项 对专业和未来 你可能既坚定又迷茫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二课 就帮助你拨开选择的迷雾 看清未来的方向 请记住 你的未来,由你定义 # 第二课:学什么 # 课程分享 陈清教授 陈清: 我们提前做了一个问卷,课前请同学们做过了,看过以后几位老师很开心,因为同学们基本上都是自己选的专业。当然还有很多蛮值得讲一讲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得出来,北大的同学们还是很独立的,有自己的想法,这非常好。但是我也希望同学们了解,你现在的专业不是一辈子的专业,未来是非常广阔的。以我个人为例,我的专业方向就发生过多次转向,但从人生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实每个 “ 转弯 ” 都是很有价值的。 那么,专业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究竟是在做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三张图来看看其中的区别: 通过这几张图,你可以发现,本科是基础,而拥有一个强项专业非常重要。现在有些同学选了不少专业的课程,但每门课都是最简单的,最后你很难说自己是 “ 学这个 ” 的。强项专业就像一个支点,让你拥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刚刚来到北大,那这个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向你介绍一下燕京大学的校训: 因真理 , 得自由 , 以服务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 北大虽然没有校训,但鲁迅先生说: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所以,北大不培养技术员,并不以毕业后就能找到工作为目标。北大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论未来科技和社会如何发展,都能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有独立思考,有独立人格 。 那么,你真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吗?你对自己的专业有独立的思考和认知吗?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方法。比如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工具;物理的模型要追求简单,抓主要矛盾,严格求证;化学是不同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化学家说自己就是在炒菜 …… 另外还有很多交叉学科,比如分子物理、物理化学 …… 每个专业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想是不是这个专业没意思,而要意识到 “ 这山望着那山高 ” 往往是因为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 其实,很多北大校友也和你们现在一样经历着相同的选择:我要学什么?比如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院士、从物理到生物再到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丹扬教授、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卢新宁是中文系毕业的;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本科是图书馆系 …… 所以同学们,你们真的拥有很多选择。就算目前学习的专业真的不是你的热爱,你也可以通过选修、双学位、转专业、本科生科研等等机制和项目,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学科中更多的精彩。 下面,有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敏教授为大家讲解大学教育和理念。 课程分享 胡敏教授 胡敏: 刚听了陈老师的讲解,我发现我们俩也有共同点,我本科是学应用化学的,硕士进入了环境科学,博士研究海洋排放二甲基硫,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大气颗粒物来源、二次转化及其环境影响和控制对策。所以当时我也经历过对专业的懵懂和选择,我也很同意陈老师的观点: 大学专业不等于人生专业。 但是我还想问大家另一个问题:你是在选大学、选专业,其实大学也是在选你。那么,大学对你有什么要求呢?从各类名校的申请要求来看, 大学选择的是具有相投兴趣的学生。 所以,你来大学做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曾任耶鲁大学校长 20 年之久的理查德 · 莱文说: “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 其实,很多大学的理念和校训都是相通的,我也将这些非常有智慧的思想推荐给大家。 最后,我想用《哈利波特》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课程: “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 张海霞: 两位老师的经历都很有意思。确实,专业是很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北大。前两天我认识了一位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我才知道人家不是总是挖墓什么的,手段非常先进,表达也很好,做出来的事情很有意思。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了解专业魅力的时候,专业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希望你们能利用好在大学的资源,去发现、去实践。下一周,我们要讲 如何在大学做好自我管理, 沙丽曼老师准备了充分的实例,下周见! 语言抱力 | 大学萌新进击指南 2019 年 9 月 26 日 从高中进入大学 你可能会从 “ 好多人管我 ” 直接进入 “ 好像没人管我 ” 所以 自我管理是大学不开的必修课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三课 谁管我? 大一的萌新,请务必收下这份进击指南 助你快速进入大学状态 加油!萌新 ~ # 第三课:谁管我 # 课程分享 沙丽曼老师 沙丽曼: 在上大学之前,其实是有很多人托着你们走过来的,尤其是在座的北大学生,很多老师都在管你们,包括最熟悉的做题,都有很多人在帮你们掰碎了、揉烂了,变成卷子给你们做。家长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大学是这样的吗?所以这节课,我最想讲的是 “ 自我管理 ” 。 你们刚刚从军训回来,可能很不适应,但是现在真正进入大学生活,一定要开始适应它,并做好规划了。我认为,大学虽然看似有四年(也有临床 8 年和城规 5 年的),但我建议你们把大学看做三年,用五个学期做规划才是合适的。 大一上学期,建议你完成这张图中所涉及的内容: 这里我说几个点:像大一上来就开始的英语分级考试,我一般都建议学生在暑假好好准备一番。英语在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在大一,你也要看文献对不对?何况你可能还要考虑发核心期刊。对于文科生,英语成绩是越高越好,理科生要够用,但是也要综合考虑。 对于选课,我的建议是 “ 有把握地挑战高阶课 ” 。一个学期 16 周,等这次国庆放假回来,过不了多久你们就要进入期中了。当然有的课程没有期中,我要建议你更加注意,这种期末一锤定音的,务必要注意。说回期中,有些学生可能会面对 “ 人生最低分 ” ,但你要分清这是相对分还是绝对分?大家都考 40 分,你考 45 ,那很不错了。 至于 专业选择,应该要和你的未来规划有牵引性的考虑 。比如兴趣,你们可能当年因为你是全省唯一一个数学满分的人,就选了数学专业,但高中的数学跟大学的专业不是一个概念,建议你还是要用兴趣的加持来为未来多考虑。 “ 学 ” 和 “ 考 ” 是 “ 两层皮 ” ,你要做好提前量,比如提前自学主干核心课 ,不光要自学内容,还要在单位时间内把题做对,也就是说你要在提前自习时就具备期末考试的能力。你可能会说,那还要老师干嘛?老师不光传授的是知识,也许有一句话影响到你,这课就值得了。当然,有的学生会抱怨老师的教学水平,但我想问,为什么总有一些人是各个课堂的 1% ?提前预习了呀。 竞赛生确实很厉害,希望同学们大一要抗住,确实,他们因为之前学过,你可能在大一很难超过他。但是进入大二,大家都是小白,如果你习题量够大,就有机会。 另外,双学位要慎重选择,比如经双,可能绩点要 3.5+ ,你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综合考虑。 到了大二,你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如果在大二你的绩点已经有 3.5 ,仍学有余力,那你可以考虑科研了。大二下,辅修双学位还有机会,包括基金和交流的申请,比如国际合作部的国际交流项目,是申请一次管一年的,大二申请,大三有机会可以出去看看,会很有帮助的。 大三你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大三上要注意企业的实习了,一般去实习是大三暑假,是一个比较大的机会。但是为了一个大实习的落地,我一般建议你提前铺垫两到三个小实习。下学期你就要开始进行保研的工作了。 大四,进入本科的收尾阶段: 保研收尾阶段,要仔细看一下学院的要求,比如有的学院体育课挂科也不要哦。出国、就业 , 按部就班。另外,还有课程审核,大家务必要注意一下,有的同学没发现秋季学期的课程少了,那毕不了业的。 沙丽曼: 下面讲一下大学的阶段性迁移重心。首先,当然是以学为本,社团再好玩也要以学业为本。从大一到大四,你要注意这些方面: 各种适应、学会选择、发掘优势、科研和社会实践、激励创新、生涯规划、职业定向、社会适应 。 另外,教学计划、教育教学管理规定一定要清楚,作弊是非常严重的,没有两证,你毕不了业的。所以,宁愿重修也不要作弊!出勤率也是很重要的事,缺勤三分之一课程那就直接不合格了,就算跟老师求情也是没用的,大家务必要注意。 所以, 在大学,优势最大化就是成功 ,而不是高中差什么补什么, 喜欢 + 能够做好,才是好的选择 。希望你们都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海霞: 不要等到迈进地狱才想到自救,一些学生没有做好自我管理,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不希望大家最终走入这一步。之后,我们要做第一次实践活动了,我们会组织 11 位教授、专家和你们聊聊天,你可以从以下问题中挑选提问: 学业规划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导师成长故事 ,也可以从你感兴趣的角度去问,期中做成海报展示即可。 语言抱力 | 你会聊天吗? 2019 年 10 月 10 日 进入大学 自由扑面而来 人群的聚合、观念的碰撞、合作的需求 使人际交往成为了必修课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四课 跟谁玩? 如何避开人际交往沟通的五大 “ 雷区 ” ? 这节课程统统分享于你 # 第四课:跟谁玩 # 课程分享 吕帆老师 吕帆: 来到大学,自由迎面而来,但你可能听过一句话:不是所有人都配享有自由。因为 自由是把双刃剑,给你自由,你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教育总在教你做 “ 有限选择 ” ,但人生哪止 ABCD 四个选项?甚至很多事情是没有选项的,比如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件事:人际交往。 那么,你有过人际交往中的 “ 至暗时刻 ” 吗?在我看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有四句常见话语: “ 你竟然会这么想 ” 、 “ 我控制不住自己 ” 、 “ 我怎么跟你讲不明白 ” 、 “ 全世界都是我的敌人 ” 。按心理学理论,这分别代表四种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认知误差、情绪不稳、能力不足、人格缺陷。你可能曾在这些问题中挣扎、呼救过,但请注意一个人际交往的核心原则: 谁痛苦,谁改变。 比如你和男朋友正在冷战,如果你觉得痛苦,请你先开始做改变,而不是任由它发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改变。 我常说,不踩地雷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入雷区, 所以今天的题目是《人际交往的 “ 五雷区 ” 》,期待能帮助各位同学排雷、除障。 雷区一:和自己玩 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和自己玩挺好,尤其是我们做科研的,爱因斯坦、屠呦呦 、于敏、 陈景润,哪个不是和自己玩得 high ,板凳一坐十年冷?他们要是天天出去 social ,科研搞得好吗?确实,学会独处、享受孤独是很美妙的一件事,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发生在关系之中的。梁漱溟先生有一本访谈录:《这个世界会好吗?》,里面谈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之前胡敏老师、陈清老师讲的专业选择属于第一个问题,第一节课苏老师讲 “ 自我认知 ” 是第三个问题,今天讲的人际交往恰好是第二个问题。那么,你真的避得开人际交往吗?你能只和自己玩儿吗?我从近到远地讲四个原因: 第一,决定你人生走向的关键时刻,你一般都不会在场,人际交往是 “ 前置 ” 的,别等到别人评价你时才想起这件事的重要;第二,现在的企业治理结构越来越偏向于扁平化,人际交往随时随地会发生;第三,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大分工、大协作,拥有复合学科背景和多元文化底蕴的人才一定是最需要的,那么,能与人顺畅地交往沟通、讲清楚自己的观念不重要吗;第四,人工智能已有能力取代人类的部分表达甚至沟通,难道我们反而固步自封?所以,第一个雷区是只和自己玩,我建议大家走向人群,拥抱未知,因为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雷区二:把天聊死 这个问题太常见了,但多少同学仔细想过为什么?我认为有三个核心原因:有我没你、只说不听、肆意评价。所以,你真的会聊天吗?来听听 PAPI 酱的案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看似好笑,实则严重的问题?我推荐给大家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它的核心观点就一句话:亲密关系中的大部分不满不是源于没有爱,而是因为没有按对方的需求给予爱。你可以把每个人对爱的需求想象成不同的容器,容器被爱填满就快乐,不满就抱怨,但你要按照对方的 “ 形制 ” 来付出,不然就很容易发生 “ 爱很多,却都洒在外面了 ” 。 所以,要避开这第二个雷区务必就要注意 “ 沟通 ” 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 “ 沟 ” 是建立同一渠道, “ 通 ” 是互通信息情感 ,把天聊死,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雷区三:缺乏目标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 “ 透明度错觉 ” ,指的是 “ 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 ” 比如,你觉得老师布置的实验思路有问题,你怎么和 TA 讲清楚这个问题呢?你怎么开场呢?你的目标是什么呢?如果你讲着讲着跑题了、老师也蒙圈了,或者讲着讲着变成赞扬老师的教学效果好,能不能以后报考个研究生?那你的沟通目标就是跑偏了嘛。 雷区四:即兴表达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 “ 自动驾驶 ” 模式,就是常说的 “ 不过脑子 ” ,其实我们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也常在使用。你想想,在和人沟通时,你会三思而后言吗?你会提前设计表达吗?你会在重要的沟通场合打腹稿吗?尤其是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我们真的是在 “ 沟通 ” 吗? 孔夫子讲过两个字:色难,说的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习惯于做即兴表达,这会产生很大问题。我建议同学们学习一些表达和沟通的思维模板,我介绍三个:上堆下切、 “ 事实 — 意见 — 情感 ” 和 “Feel—Felt—Found” 。总之,同情力、共情力,才是沟通的核心能力。 雷区五:滥用情商 最后一件希望大家注意的事,就是 “ 情商 ” 这个概念被我们泛用、滥用了,如果你看过《情商》这套书就知道它不是指八面玲珑、逢人就笑,更不是指单方面地让对方舒服。人,有没有觉察自身情绪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一生去修炼的课题。 如果你能经常性地 “ 向内看 ” ,其实很多人际交往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迎刃而解。还记得开头我们说 “ 谁痛苦,谁改变 ” 么?交往中有问题,这似乎很让人纠结;但发现交往中的问题,其实是件好事,这也是为什么 “ 我是谁 ” 是咱们这学期的第一课。 具体到人际交往的 “ 向内看 ” ,我建议大家仔细想想 “ 舒适区 ” 这个概念,它并不是指人待的舒服的地方,而是人待的习惯的地方。如果你在交往沟通中遇到了问题却似乎挪不开脚,无法进步,那很有可能是你太留恋 “ 舒适区 ” 了,建议大家可以做一个表格,左边写你在某件事(比如饭局社交中不喜欢讲话)中得到的好处,右边写坏处,然后自己判断一下,这好处真的是好处吗?相信你就慢慢有答案,也就走上进步的道路了。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它不分年级更不分学科背景,今天只是打开一扇窗,希望同学们能在 “ 往后余生 ” 自修这门重要的课程。所以最后,我想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作为总结: “ 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 。我们不会做随波逐流的野兽,也不能做全知无畏的上帝,但我们可以做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张海霞: 不要等到迈进地狱才想到自救,一些学生没有做好自我管理,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不希望大家最终走入这一步。之后,我们要做第一次实践活动了,我们会组织 11 位教授、专家和你们聊聊天,你可以从以下问题中挑选提问: 学业规划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导师成长故事 ,也可以从你感兴趣的角度去问,期中做成海报展示即可。 语言抱力 | 11 位北大老师的人生箴言 2019 年 10 月 17 日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经历了老师访谈、团队讨论、表达呈现后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期中展示 让老师的经验与同学的体验融为一体 # 期中展示:跟谁学访谈分享 # 课程主持人:著名的呆呆老师,陈江。 陈清老师组: 孙傲 刘孟琪 廖焱堃 齐子强 黄天亮 冉欣怡 张海霞老师组: 王淮蓉 张海鹏 黄旭安 薛万杰 吴宏宇 杨立 许雅君老师组: 王璐 唐煜川 左蒙 余凤 李亦佳 沙丽曼老师组 :张钰曼 苏立同 王璟鹏 尹泽楷 王浩 谭依杨 邢云昊 胡敏老师组: 何晟豪 何天佑 阿娅古兹 谢杰 刘周洲 郭畅 穆良柱老师组: 陈德铭 张云峰 娄宇 沈可 宋兆瑞 陈江老师组 :王玉龙 欧阳烨 张子硕 石亿 刘俊琦 王柯 方璇、张卫光老师组: 刘晓艺 尤伟 管云帆 肖成杰 郭昕然 张卫光、方璇老师组: 赵昊博 王思哲 王佳璇 许芳迪 刘嘉斌 齐飞扬 苏彦捷老师组: 薛诗琪 王圣阳 邓睿哲 薛晋璠 黄泳棋 龚诚欣 吕帆老师组: 史睿 林坤展 孔纯 郑墨涵 廖文怡 语言抱力 | 求助是一种能力 2019-10-24 进入大学你可能会出现很多疑惑 甚至遇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障碍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六课 沙丽曼老师将结合十余年学生管理经验 为你讲解遇到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 从学会 “ 跟谁聊 ” 到做 “ 更好的自己 ” # 第六课:跟谁聊 # 课程分享 沙丽曼老师 沙丽曼: 先来说共性问题。大部分新入学的同学并不太清楚怎么选好课程,有些同学会在大一上学期就修 25 学分,这没必要,平均下来每学期 16 学分就够了。在这个原则下,你应该有把握地挑战高阶课,同时低成本运行到好的可能性,以后再变也有可能。另外,马上进入期中,如果你学这门课真有障碍,可以退课。 关于转专业,除了 “ 强转 ” 之外,其实还有很多选择,北大提供了很多机会,你不必太执拗。但在大一你务必要把课程安排好,比如社团,来到北大的同学应该都是兴趣比较广泛,有同学问我 “ 可不可以选 9 个社团 ” ?我说可以, GPA3.9 你选多少个我都同意,但请务必注意,大一一定是以学习为主的。 当然,另外一面是:大学生有一个通病,因为你们都是当地学校的光荣,进入大学也总等着别人来 “ 哈 ” 你,你不理我我就不理你,结果可能就是你抬着高贵的头,没人理你。大一其实是一个 “ 抱团 ” 的时期,有同学就跟我说过,到了大三突然发现 “ 抱团 ” 结束了,自己没有小伙伴,痛苦地想自杀。我认为,过命交情的小伙伴是一定要有的,大一在社团中,你可以多多去发现同道中人。 再来说共性问题之二, 包括游戏和网络沉迷、宿舍问题、宗教传播和迷茫、学习动力不足这四个方面 。 学生打游戏动机不同,有的是逃避现实,其实是没用的,你真的能打到世界第一吗?太难了。打游戏和网络沉迷还不太一样,时间太容易溜走了,下节课海霞老师会讲时间管理并给大家一些工具。有人说文科生时间很多,确实课程安排会较少,但要知道大学课程是课上一小时,课下可能需要十小时,文科功力当然在课外,你要看很多书,这本书你真正看进去多少,自己心里知道。 宿舍问题和大学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你们都是独生子女,可能很不习惯。卫生问题、性格问题、作息问题,这都很常见。 宗教传播在学校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很多路边都有散播宗教信息的人。有些人会进到学校甚至宿舍,一开始让你填填问卷,之后可能就会跟你聊聊信仰,尤其很多宗教都是强调 “ 爱 ” ,你有可能会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但是大家要认清一点,中国是信仰自由,但不能传教,请大家要分辨清楚。 迷茫这件事,应该每个人都有吧。我上节课讲过人生应是曲线的,这很正常,单调增长的人生应该是奇迹吧,你站在这个点去预想未来,很有可能不准确,但正是因为未来不确定,你努力过会有多精彩?不想看看吗? 共性问题之三:时间管理、压力化解、感情问题和绩点。 时间管理大家都会遇到,很重要。你们可能知道紧急 / 重要的四个象限,紧急且重要的那个象限一定要注意。 压力化解一定会在,有很多方法:吃、购物、聚会、聊天都可以。但你要分得清楚你的压力源在哪里,并且能找到直接解决压力的方式。课程难你去玩游戏,压力是化解了,课程还在那里啊。 感情问题要认真对待,要有好的开始,也要学会好好地告别。但是感情问题也会带来一些心理障碍,比如被分手可能就抑郁、酗酒了,真的要好好对待。 绩点上节课说过,现在绩点最好的人不一定是以后最有出息的,但成绩好的人在下一步选择时确实会更多机会。 共性问题之四:情绪管理、关系问题、生涯规划和拖延症。 生涯规划是帮你找到通往愿望的路,要在其中找到关键点,也许可能会有变化,但也是值得的。我女儿 15 岁去了英国,因为不喜欢填鸭式的教育,加上当时有一个英国研学活动,她就准备去英国读书。但是她当时跟我谈这件事的时候,我让她去找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选择,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三个月,她就去了。但一年后她又告诉我,她以后大学想去美国读,但考过英语以后她又决定要去日本读书,好在两个学校都过了,现在在日本的大学读大二,现在在专业选择上又有了新的想法。所以你看这就是人生的发展。我认为,人只要是认真地变,就是成长。 谁没有拖延症?你们总说 DDL 是第一生产力 对吧?但拖延症是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希望你们能把任务前置一点点,加油! 特异性的问题我今天主要讲心理障碍。我的想法是:带病健康生活,我还特别希望上过我们这节课的同学还可以帮助他人。 强迫症比例差不多 1%—3% ;社交焦虑也比较常见,甚至有可能产生身体上的问题;进食障碍严重的话也需要入院治疗,而且伴随着其他障碍的概率比较大,要重视;边缘性人格障碍也不少见,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是两极化的,不能自控。 抑郁症不是难过,典型反应有会瘦、嗜睡、反应迟缓;躁狂症会走向抑郁的反面,会亢进;精神分裂就像《指环王》中的咕噜,我遇见过这样的同学,父亲希望能保留学籍,但我说了一句话: “ 生存大于成长 ” ;性心理障碍在大学里也会有一些,包括同性恋等等我也遇到过。 沙丽曼: 最后我们讲讲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不求助,不帮助 。如果你不想被人知晓你的心理问题,那你就要自助。第二件事就是求助, 求助是一种能力,尤其男生,不要觉得不行自己硬要行 。你挖一个大坑把自己埋进去,谁看得到?有问题一定要说出来。第三件事是帮助,我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过:好的人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惠及他人。 最后,你可以找哪些人来聊呢?我们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找到对的人去谈谈,是一种能力。教授、辅导员、专业人士、父母、亲朋好友同学故交,你都可以去聊聊。 我们的愿望是: 了解自己、厘清目标、获取资源、懂得取舍。在方法上,希望大家互相帮助、克服困难、不屈不挠、全力以赴。希望大家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语言抱力 | 为谁学?中国创新之路参访纪实 2019-11-0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实践课程 同学们实地参访中国创新之路 只因 知行合一,知易行难 # 实践课程:为了谁 # 为了谁?这是《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课程 “ 大一八问 ” 的重要一问,安排的形式是参观,本来设想的很好:带同学们去不同的地方看看了解现在社会的发展和问题,可惜,因为上课冲突时间难以协调最后只在两个周五安排了两个地方: 10.25 日(周五)下午参访创业家们聚集的艺术俱乐部 — 马奈草地,感受了艺术的气息和成功企业家的人文追求。 11.1 日(周五)下午参观 “ 中国创新之路 ” 的中关村核心区域内与中国创新创业关系密切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第一站是中科院力学所,这是一个必须知道的地方:因为这里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开启两弹一星中国自主创新起步的,我们心情比较激动,去的比预定的时间早了一刻钟,正好利用这 15 分钟带着同学们给两弹一星烈士 — 郭永怀先生的雕像献花,这里埋葬着郭先生和他的夫人李佩先生以及他的警卫员的骨灰,再次讲起郭先生和李佩先生的故事(参考《国家脊梁》),不觉得又是声音哽咽:这些为国捐躯的真正的国家脊梁,你们的名字永远不朽! 接着由力学所党办任庆帅老师带着大家参观了钱学森( 304 )的办公室,任老师深情回顾了钱老先生回国以后创办力学所为两弹一星和我国科研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他光辉的一生,还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将来和钱先生用自己的创造报效祖国。 钱先生的办公室隔壁就是郭永怀( 305 )先生的办公室,郭先生是钱先生在加州理工大学的师弟,也是威斯康星大学航空系的创始人,但是他在接到钱先生的邀请后义无反顾地带着全家回国,在两弹一星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幸在 1968 年飞机失事中牺牲,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办公室展出了郭先生夫人李佩先生捐赠的珍贵遗物,包括他在飞机失事后唯一留下的手表,还有钱先生跟郭先生通信的手稿等等。 站在两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办公室门前,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合影。 紧接着大家来到了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创客总部,这是北大校友创办的孵化器,孵化出了很多著名的企业,也得到很多嘉奖,负责人李建军先生跟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介绍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北大创业团队,并且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创新创业和科研学习等问题,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了创业团队,感受创业氛围。 参访的最后一站是创业大街,大家出南门过天桥就到了这个全国闻名的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的中心,碰巧赶上正在这里举办的中法大企业社会公益项目大赛,见到了来自中法的企业家,感受到了火热的创新气氛。 一个下午的参访紧紧张张,从钱学森 - 郭永怀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到正在孵化创业团队的创客总部,再到中国创新创业的窗口 — 创业大街,可以说,这是一条贯穿新中国发展的创新创业之路,也是一条正在突飞猛进影响世界的未来创新创业之路! 至此, “ 为谁学 ” 的社会实践环节顺利结束,期待更多的同学抓紧自己在北大的青春年华,好好学习,将来走上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和世界的美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言抱力 | 大学生涯的 “ 人生舞步 ” 2019-10-31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八课 张海霞教授将就 “ 大学生涯规划 ” 为你提供方法论 因为我们相信 有规划和目的的人 一定会比漂流的人走得更远更好 # 第八课:成为谁 # 课程分享 张海霞教授 张海霞: 今天由我主讲《成为谁》。首先我要说: 没有规划和要求的人生就像没有指南针的船随波逐流。 如何追求并度过有意义的人生?我认为有四个层面:哲学层面,思考人生的意义;战略层面,如何构建生涯;战术层面,如何建立计划;实操层面,如何落实行动? 大家都用过 GPS 导航,但你们真的想过它是怎么运作的吗?首先,你得有个目的地,然后你要选择出行方式,于是你进行了路线选择,并得到了反馈控。结合今天我们讲的内容,就是 明确目标、战略途径、实施计划并在实践中修正优化完善。 所以,大学生涯需要规划,大致目标要明确,你当然还会出错,但能帮你走得顺一点。所以今天我们要讲以下这人生五步: 先说第一步:设定目标。这个方法是 “ 给 10 年后的自己写封信 ” 。 哈佛大学曾针对一个班的学生做过调查, 3% 的同学表示自己有目标并写了计划, 10% 的同学说目标在心里, 87% 表示自己没目标。但入学十年后再跟踪调查同一批学生,结果却是大大出人意料: 那 3% 有目标有计划的同学的平均收入是 87% 没有目标学生的 10 倍。 所以,写下你的目标和计划很重要。 第二步:选择路径。 对同学们来说,可能目前面对的前路是出国、保研、就业、创业或者待业 …… 这些都可以有,但你要选择一个基本的目标。之前沙丽曼老师讲过从大一到大四的基本路径规划,可以点击 这里 查看。 第三步:制定计划,为影响规划的主要因素建立考核账户。 我们把影响因素考虑出来,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其实在之前的课中我们均有所提及: 大家注意一下中间这个圆环,请记住, 最重要的一定是你自己 。有学生都读到博士了,我问 ta 人生规划,人家说还没有跟妈妈讨论好,仍在 “ 斗争 ” 中,这可不行,你的人生你自己要负责。家人、爱好、学业是在第二圈的。 那么,如何来判断每个影响因素的现状呢?你可以试着填写下表: 第四步:实操方案,方法就是填写每个账户的具体计划。 这里有七个步骤:账户名称、名言激励、目标声明、未来设想、现状评估、短期目标、具体行动。推荐给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 SMART 方法, specific 、 measurable 、 attainable 、 relevant 、 time-based 。 德鲁克 1954 年的《管理实践》中提出: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是为了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了管理者将来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以我为例,健康、教育、科研、爱好、家庭是我特别关注的领域,我就给自己做了考核账户和具体目标。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五步:辅助工具和监督落实方案。 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我平时用的辅助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时间板块的管理,比如手机日历。尤其要标记出 DDL ,因为 DDL 是第一生产力 ; 2. 理想的一周计划,建议在课程表基础上丰富具体到每小时。而且,制作计划有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勇于对好事、有价值的事说 “ 不 ” ,才能对最重要的事说 “ 是 ” 。 在监督落实上,要定期检查回顾规划,最好包括每周回顾(半小时)、每学期调整目标(半天)、每年修正规划(一整天)。 张海霞: 每个人都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从现在开始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并积极努力,将有机会把我和塑造我们的未来。 做规划的人,一定会比漂流的人走得更远、更好。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这五步规划,走好你大学生涯的人生舞步。 最后,这堂课的期末报告就是请你写一份《我的大学生涯规划》,截止时间是 11 月 30 日 23 : 59 ,提交给自己的导师并抄送至邮箱: xuke_1717@163.com 。 语言抱力 | 最后一课 2019-11-07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最后一课,张海霞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这个半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和要点: 第一节《我是谁》由心理学院苏彦捷老师讲授人生最重要的一问; 第二节《学啥好》由陈清老师和胡敏老师讲解了如何面对专业; 第三节《谁管我》是沙丽曼老师多年学工经验的精彩分享; 第四节《跟谁玩》由吕帆老师拆解人际沟通问题,怎样交朋友、懂社交; 第五节《跟谁学》由陈江和许可老师组织汇报展示,大家和 11 位老师进行了沟通和访谈; 第六节《跟谁聊》沙丽曼老师用实际案例讲了很多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第七节《为了谁》,张海霞老师和沙丽曼老师参观了马奈草地、创客总部、创业大街,并参观钱学森、郭永怀老师的办公室。 第八节《成为谁》,张海霞老师教大家如何做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 最后,张海霞老师把八次课和两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总结在了一张思维导图里: 课程最后的惊喜是每人一个专门为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课程的精美水杯! 八位授课老师,共同祝愿同学们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提醒: 别忘了那句话:DDL就是生产力! 亲爱的同学,作业你交了吗?!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84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幸福,因为我幸福
xxxy2011 2015-11-22 22:19
我幸福,因为我幸福 FAN CJ 我幸福吗,我快乐吗? 哈佛大学幸福课公开课,讲者 Tal 一开始也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但是他觉得他自己不快乐,他决定找出不快乐的原因,变得快乐以及如何变得更快乐。于是他转向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积极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特征。 总结一下,整个 23 堂课主要讲的是环境、心态、方法、个人品质。有句话说: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却有各自的不幸。那么,幸福的人相似在哪呢, 用 Tal 的话来讲就是有积极的环境,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有良好的习惯,懂得感激,享受,运动,幽默,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等。 幸福是一个很广义的词,然而它又很小很小,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幸福的左闭右开区间内。当我们出生,我们内心的幸福都是相等的一个值,在成长与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向幸福的开区间努力,特别想达到闭区间的那个值,然而没有人真正能达到,他们只是极度接近而已。 我们感到不幸福,因为当我们认为自己达到了幸福的区间最大值时,总有人的区间最大值比我们的大,于是,我们对于幸福的期望又在无形的攀比中增大,我们一直努力,然而总有人比你大,于是,我们的幸福就陷入了死循环,我们用前半生去制造这个死循环,用下半生去寻找这个死循环的解法。 我们该如何去解这个循环,其实这不是个死循环,只要你在某一个时间点,顿悟到自己原来是那么幸福,跳出这个区间最大值的桎梏,你不再想着自己离幸福的开区间还有多远,而是珍视你已经拥有的超过闭区间的东西,也就是当下的东西。你要明白,你不用也不能达到幸福的最大值,这就好比你做完了某个项目,给出你两种薪酬方案:一种是一次性付给你 20 万元,另一种是付给你 30 万元,但是要分 10 年付完,你选哪一种 ? 我相信很多人会选第一种,因为第二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谁知道十年内会发生多少变数,老板还在不在,项目有没有垮掉, 10 年后的钱还值不值钱。 是的,现在的钱比未来的钱值钱,现在的幸福也比未来的幸福更值钱,当下的幸福才是幸福,就算你现在的幸福值 20 万,但也比未来的 30 万来得更实实在在 ---- (《读者》) 我们有时喜欢攀比,总认为别人那里有自己的幸福,但其实别人那里也有自己的痛苦,是快乐场,也是埋葬地。我们痛苦的根源,来源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通常说某个人很完美主义,我们都渴望完美,但是正如 Tal 所讲,每年他要讲关于完美的主题,就总要发生一些不完美的事。是的,当你竭力去追求你眼中的完美时,总是会有相应的不完美来使之更完美。这时,你会觉得不开心,是么,我想大多数人是的,但是当你能享受这种不完美时,你就又能收获一份幸福,额外的幸福。 当我们感到不幸福时,我们可以冥想,冥想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浮华的沉淀,去年上瑜伽课时,每天开始练习前必备的一项就是冥想,当时一直觉得这只是一种形式罢了,但是随着冥想的提升,我才发现,这是一种身心疗法,我所冥想的,是一切积极的东西,我头脑中的,就是我此刻的全世界。 幸福不一定要拥有很多钱,父母健在,没有疾病,各有所安,当下幸福,就是幸福 你无法改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个事实,但你可以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我幸福,因为我幸福。 (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585494271/blog/1446383767)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告诉我们的
huihuishiwo 2011-12-12 21:30
我常常反思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值得。人活这一遭,过眼云烟。 像是静茹歌里唱的那样, 我坚持的 都值得坚持吗 我所相信的 就是真的吗 如果我赶追求 我就敢拥有吗 而如果都算了 不要呢? 曾经看到一段感动良久的文字,依稀记得说是我们学会的面对生活的技巧并不是生活的本身,而是我们用来对付周遭种种的盾牌,从而可以保护好心中的小女孩。 今天在教室里安安地睡了一觉,醒来后,觉得心情很舒展,像那种湛蓝的海面,广阔得无边无际。给自己写了一个小条子,大抵是些假装大彻大悟的话语,看着倒是挺安心,像是一个疼我的人特意写给我的一样。 浏览校内的时候看到如下一篇转载的文章,细细看完,觉得和一直以来自己苦思冥想的东西吻合得很好,想来对大家或多或少也有帮助,自己着实喜欢,就挪为己用了。 你为什么不快乐? 以下(转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节选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 最终目标 。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资料图片: 哈佛大学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 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 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 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 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 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 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 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 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这段有些诡异,但也许这就是教会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本因吧)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 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 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 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 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 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 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 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 表达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2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大学幸福课(Positive Psychology)学习笔记(汇总)
Btree 2011-8-22 16:33
由于之前在博客上面放了两三篇幸福课的学习笔记,经常有人通过搜索进来,因此把新浪博客的学习笔记汇总也放到这上面来。 以下链接都是到新浪博客,慎入哦! ------------- 幸福课学习笔记是博客寒假更新最多的内容了,一方面是因为寒假在家比较无聊;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学习笔记能够更好整理每一节课的内容。 所有的学习笔记都是边看视频边随手用Onenote笔记本记录下来后,每一节课结束,结合课程的PPT整理出来,所以采用英语记录,而且显得很乱。后来我觉得这些学习笔记除了我之外,其他人看了应该不会有什么收获,对不起不慎点击链接进来或者通过搜索进来的同志们,因此在每一篇学习笔记前面用中文加上了简单的课程内容摘要。 如果问我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个课程,其实并没有教授什么新的知识,而只是remind我们一些可能都会知道的事情,而这些我们会不知不觉忘记。 (1):Introduction 学术期刊上面每篇期刊平均被 7 个人阅读。 对学习知识的全新阐释,在学习中人可以比如为一个容器,学习则是往容器里面装东西。 Information ,在容器中注入东西,容器装满即毕业; transformation ,对容器的转变形状,然后再接受东西,装满这个容器。 信息虽然一样,对信息接收理解不一样,很多时候解读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本课程目的只是反复提醒大家都懂的一些道理。 (2):Why Positive Psychology? 我们对积极和消极方面研究比例为 1:21 在对消极研究的同时,我们应该增加对积极的研究,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我们提出的问难题决定了关注的重点,当我们经常问“为什么不好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好的一面。 (3):The basic premises 五个最基本前提:必须把我们的研究跟实际结合起来;改变是有可能的;决定幸福往往是来自人内在因素;不能违背人的自然属性;幸福应该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4):Beliefs 怎么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自己喜欢的图片、纪念品、艺术品、名言等挂在经常看到的地方;看书、听音乐、观看电影等等。 高的期望并不会导致失望。这里教授指出幸福是有一个基准线的,当碰到开心的事情或者不开心事情,幸福会上升或者降低,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回来基准线。基准线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而最重要的是去面对现实。 怎么变得更加乐观:首先是行动;其次是想象胜利;最后是认知疗法。 (5):Focus 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有两种不同的关注点,积极和消极。乐观者总能从每一件事情看到其好的一方面,无论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多么悲伤的,而消极者刚好相反。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减少理所当然发生的心理,提高我们的幸福感。教授建议每天晚上都保持记录每天应该感谢的事情。 (6):Change 变化有两种类型:逐渐变化与突变。无论那一个变化,都需要时间。 ABC 理论:情感,行为与认知。教授分别从这三方面去讨论逐渐变化与突变。 (7):Goals 制定目标能很好提高我们的 performance ,其中很重要一个就是让我们 focus ;同时,目标的制定还能提高我们的幸福感,这并不是说当实现目标时带给我们的快乐,而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生活中,压力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休息( recovery )。 克服拖延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坚持做五分钟。 (8):Perfectionism 在失败中成长,我们只有这种成长方式。 战胜完美主义: 1 、正视存在的问题; 2 、 focus 对于努力的奖励,而不是只奖励好的结果; 3 、积极地接受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接受别人的评价; 4 、冥思以及想象; 5 、设定一个目标, liberate ; 6 、 The platinum rule. " Treat others in the way they like to be treated. " 对自己要有同样的同情心! (9): Relationships 教授认为完美爱情是不存在的,但是真爱存在;很多离婚的发生或者爱情的破裂主要是无法抵达新事物的冲击,新的事物给我们更大的吸引力,让我们会认为之前并没有找到真正 right 一半。 在传统处理 relationship 问题时,我们关注太多负面的东西,我们过多去分析破裂的原因,我们没有 ask the right question; 实际上,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关注点,去学习成功的爱情。 (10): Meditation 教授传授了一种冥想的方法(具体看英文部分,逐句记录下来了),大概意思是:首先以一种最舒适的方式坐下来;其次把关注点放在呼吸上面,深呼吸,轻轻的,慢慢的,如果思想不集中,及时转移到呼吸上面;再次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并找出身上最紧张的那个部位,接受它,再把呼吸集中在这个部位,此时不要试图改变这种紧张,只是去接受它;最后把注意力再转移到全身,再回归到呼吸上面,深呼吸,以这种深呼吸去“冲洗”身体每一个部位。 (11): Healthy body, healthy mind 身体和思想有很大的关联,教授讲述了幸福的秘诀: 1 )每周保持四次以上运动,每次 30 分钟; 2 )每周做 6 到 7 次 15 分钟的冥想; 3 )每天保持 8 小时的睡眠; 4 )一天 12 个拥抱。 (12):Self-esteem 如何培养自主型和无条件的自尊: 1 )更加镇静( calm ),这是有这两种自尊人经常表现出来的; 2 )找出我们最想做的事情,去应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3 )谦虚的行为; 4 ) 正直,这一点最重要,我们会因为不正直而付出太多的代价,因为其使言行一致,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语言和行动都很重要,而不需要通过欺骗去获得他人的好感; 5 )这都是需要时间的。 (13):Final, Top Eleven Tips 1 、你所提出的问题(关注点),问题放映你关注的重点; 2 、要有信念,无论对自己或他人; 3 、成长中必然有失败,在失败中成长 4 、给自己作为人的权利,我们必然会体会到人那些消极的情绪; 5 、积极和日子或者他人交流 (open up) ; 6 、做一个乐观者,发现事情积极一面; 7 、简单,不可能同时拥有很多好的事情,数量影响质量; 8 、培养感情和友情; 9 、思想和身体的联系(这里重点指身体影响思想,追求一致性,锻炼、深呼吸、接触、睡眠等等; 10 、被认知,而不是被认可,你会生活得更加轻松; 11 、马上寻求改变,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幸福的基线。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6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泰勒:幸福在哪里
热度 3 hjf306 2011-5-7 22:29
[转载]泰勒:幸福在哪里
泰勒博士 2002 年,以色列人泰勒 · 本 — 沙哈尔第一次在哈佛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选修课, “ 只有 8 个学生报名,中途还有两个退出了。 ” 第二年,泰勒的老师 —— 菲利普 · 斯通,哈佛大学第一位积极心理学教授,建议他为这门课办一个说明性质的讲座, “ 这个办法看起来很有效,那个学期我的学生增加到了三百多。 ” 到了第三年,泰勒的教室里涌进了 850 人,超过了 “ 哈佛王牌课程 ” 曼昆的 “ 经济学导论 ” 。 2011 年初,随着网络公开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学习世界名校的课程。泰勒和他教授的积极心理学 ( 网友们昵称其为 “ 幸福课 ”) 成为网络热词,他的授课视频风靡中国。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那些在机场书店门口的电视里声嘶力竭鼓吹成功学的可疑男子,泰勒和他的 “ 幸福学 ” 恰当其时地走进了中国,日前,他在中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幸福超越完美》。 幸福不等于完美 泰勒 1992 年到哈佛求学,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科学。彼时他成绩优异,擅长体育运动(他曾是以色列全国壁球冠军),在社交方面也游刃有余。大二期间,他突然觉得无论自己拥有什么都不快乐,而且不明白为什么。于是他将专业从计算机科学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 “ 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 ” 当他接触并开始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把一些理念运用到生活中之后,从中得益了。他决定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些经验,许多学生通过他的引导重建了自己的情感系统和 “ 幸福观 ” 。 “ 幸福课 ” 开课头一年,他在吃午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名叫马特的大四学生, “ 我听说你在教一门有关幸福的课。 ” “ 是的,是有关积极心理学的。 ” 泰勒准备热切地向他介绍这门课程,马特打断了他, “ 你知道吗,我的室友斯蒂夫就在上你的课,所以你最好当心点。 ” “ 当心?为什么? ” “ 如果我看到你不幸福的话,我会立刻跑去告诉他。 ” 泰勒明白了马特的意思, “ 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幸福的生活是由无数完美的积极情绪体验所组成的,而任何经历过负面情绪,无论是嫉妒或者愤怒、失望或者悲伤、恐惧或者焦虑的人,都算不上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 “ 这种想法彻头彻尾地错了,是人,就会体验到负面情绪。 ” 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说, “ 世上惟一不会体验这些正常的负面情绪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精神病患者,另一类则是死人。 ” 台下笑声一片。但当自己被嫉妒或者焦虑困扰,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责怪自己,渴望快速解脱出来。 “ 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体验痛苦情绪,反而会限制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所有的感受其实流过同一条情绪通道,当我们阻止痛苦情绪时,其实就是在间接阻挡快乐情绪。而当这些痛苦情绪长期不能释放出来的时候,他们会膨胀并且变得更强烈。到了它们最终自己爆发的时候,往往会彻底击垮我们。 ” 过去 10 年,在教学中,以及在世界各地的讲座中接触了很多压力很大的学生、父母和职场人士后,泰勒发现,绝大多数人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完美, “ 对完美的过分执着,正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所在。 ” 泰勒主张以 “ 最优主义 ” 来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和不幸福。 “ 对完美主义者来说,通往他们心之所向的地方只有一条路,并且是笔直的。他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他人都非常苛刻,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犯错或失败。而最优主义者也会替自己设定有雄心的目标,但和完美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会将自己束缚在这些目标上。在遭遇失败时他们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并从错误中学习,同时乐意接受犯错误和体验不可避免的失败。 ” “ 如果我们在早上醒来,不用去担心自己会失败,不用去担心自己会难过、失望或者孤独,或者有各种各样负面的情绪,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改善? ” “ 我真的建议大家去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因为这种感觉带来的幸福感真的是非常非常大的。我们不给自己机会去接受失败或者是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实就像是把自己关进了一个心的囚笼。 ” 泰勒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过去的他,追求完美却陷入痛苦, “ 现在,我还是常常会不快乐,但是比过去,实在要好许多了。 ” 在哈佛,很多学生在上完泰勒的课之后,给他的反馈就是在这门课程中他们都学到了允许自己失败,全然活出生命中所有的部分。 而允许自己失败, “ 准许自己做一个完全人,像小孩子一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 ,恰好是泰勒定义的这门幸福课的核心。 “ 我们比父辈们更富足,但我们没有更快乐 ” 泰勒从线上火到了线下。 3 月 31 日晚,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爆满,主办方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在演讲开始后用粗粗的铁链紧锁住大门,以防更多的学生强行涌入。次日,他又出现在一个研讨会上,台下坐着世界 500 强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国企掌门人,会议主题是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 这么多人追捧你,说明不幸福的人太多了。等到大家都幸福了,你岂不是该失业了? ” 接受本刊专访时,我们的摄影师同他打趣。 泰勒笑起来, “ 嗯,我失业了就去当摄影师。 ” 事实上,他认为自己和同行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幸福课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幸福,而对于那些已经幸福的人则希望能够更加幸福。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不会停止的。 ” 泰勒在给很多企业做咨询和顾问的时候,通常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成功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觉得成功和财富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但是泰勒用实例与调查数据证明成功者往往与幸福背道而驰。 他援引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EdDiener 的研究结果:财富对幸福水平的影响很小。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有食物,有住所,有基础教育,这些都满足之后,收入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就会变得微小。 “ 我们比我们的父辈更富有,但是我们没有比他们更快乐,这是全球现象。不论在中国、英国或者澳大利亚和美国,幸福水平几乎都是静止的,但是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却明显上升。 ” 一项统计表明:在美国,今天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 20 世纪 60 年代高出 10 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 60 年代的 29.5 岁下降到今天的 14.5 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 1957 年,英国有 52 %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 2005 年,只剩下 36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 3 倍。 幸福的门槛有多高 幸福课在中国还没能像在美国一样,在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开展。泰勒在中国的幸福课首先是从企业家和企业开始的。 2007 年 1 月 20 日,泰勒第一次在中国开课,听课者是近百位中国心理学专家和 130 多位在京外企人力资源总监和主管。随后,泰勒分别在 2007 年的 4 月、 7 月和 11 月给中国企业家开设了 3 次课程。 在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清华大学的 MBA 课程中有这门幸福课,由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倪子君女士教授。 4 月 1 日的论坛上,企业高管纷纷向泰勒提问,他们的问题集中在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预算、实际效果,甚至有一家企业代表询问,如果员工的幸福指数确实与企业绩效是正向关联,与其在企业内部投入资本去提升员工的幸福值,不如在招聘时就侧重选择那些自身幸福值就比较高的应聘者,那样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还有企业代表问, “ 如何能让员工幸福快乐地去工作,有没有具体的小方法,立竿见影,投资小见效大? ” 在泰勒的理论里,幸福本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非功利的积极心理体验,而在一些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幸福俨然成了创造更好的企业效益的实用手段。 “ 幸福课 ” 的火爆,曾引发美国主流媒体的普遍关注,泰勒一度成为各类访问节目的常客。 每当采访结束,制片人或者主持人都会来一句, “ 嗨,你跟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哎! ” 他们想象中的泰勒外向、开朗、好交际、不害羞,甚至, “ 更高一点儿 ” 。 “ 我的自尊心算是被打击惨了! ” 不开口的时候,泰勒看上去有几分拘谨,他自己也坦陈, “ 每次公开演讲之前,心里都感到恐惧 ” 。 回归以色列 在泰勒眼中,他的祖母是他见过的最幸福的人。 泰勒的祖母沙瑞尔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和 5 个哥哥被纳粹杀害,她和姐姐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当奥斯维辛被解放时,随军医生凭借目测判断幸存者的生命体征,有希望活下来的就带走,送进医院。 那时,沙瑞尔瘦得只剩下 27 公斤,躺在她旁边的姐姐 36 公斤。医生判断她姐姐能活下来,认定她必死无疑。但当士兵去抬沙瑞尔的姐姐时,沙瑞尔的姐姐死活不肯走,死死抓住妹妹的手腕,不会说英文的她反复重复着一个单词 “sister” ,任凭士兵怎么掰都掰不开。医生没有办法,只好让士兵把两个女子都带走。 带到医院之后,医生们预言沙瑞尔活不过半年,但是半年之后,沙瑞尔的体重从 27 公斤变成了 45 公斤。 “ 她的坚强和乐观,对生命的强烈渴望,让她活了下来,并且还生养了子女,这才有了我们。 ” 泰勒崇拜祖母身上顽强的生命活力,当他的女儿出生,他让小家伙承袭了他祖母的名字。 泰勒在事业达到巅峰时,辞掉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带着妻子、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回到了以色列。 “ 做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人对我说,这家伙一定是疯了!或许我真的疯了,但是我觉得回到我的国家,看到我的孩子跟我的父母在一起,在有祖父祖母的环境下成长,而我自己可以跟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对我来说这一切要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荣耀都更加珍贵。 ” 幸福是什么? 泰勒的回答真简单, “ 拿出时间,与你珍惜的人好好相处。 ”
2504 次阅读|8 个评论
哈佛大学幸福课学习笔记(4):Beliefs
热度 2 Btree 2011-2-7 17:01
哈佛大学幸福课学习笔记(4):Beliefs
本课几个重要内容: 观念或者说想法能够改变现实,当然也不只是单独的观念就可以创造,观念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怎么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自己喜欢的图片、纪念品、艺术品、名言等挂在经常看到的地方;看书、听音乐、观看电影等等。 高的期望并不会导致失望。这里教授指出幸福是有一个基准线的,当碰到开心的事情或者不开心事情,幸福会上升或者降低,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回来基准线。基准线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而最重要的是去面对现实。 怎么变得更加乐观:首先是行动;其次是想象胜利;最后是认知疗法。 1.Beliefs shape reality "We are what we think. All that we are arises with our thoughts.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our world." ----The Buddha "Treat a man as a he is and he will remain as he is. Treat a man as he can and should be and he shall become as he can and should be."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Running the mile in 4 minutes are the limitation of human, which is proved by doctors and scientists. Roger Bannister does it. From that on many other atheists did it too. 2.Create a positive circumstance. Create a powerful and positive circumstance, can we? The answer is yes. Priming is something can be done in the conscious and subconscious level. It means planting a seed, planting a belief, planting a word, or a picture in our mind, consciously or subconsciously. And how that really influence our behavior. How to create? Have pictures of people you love or places you love, even if you didn't see them, you see them. Have pleasant object, whether it's memorabilia, whether it’s flowers or arts. Remind us everyday. Quotes, a list of quotes. Have your favorite books next to you. Listen to music. Mindfully listen to it. Watch films that inspire you. 3. The Self-Help Movement 《think grow rich》 By Napoleon Hill “Whatever your mind can conceive and believe it can achieve” ----Napoleon Hill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By Norman Vincent Peale “Have great hopes and dare to go all out for them. Have great dreams and dare to live them. Have tremendous expectations and believe in them.” ----Norman Vincent Peale Our mind create reality, part of true. Mi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Co-create reality. Rely on many other things. 4.How does beliefs work? 5.The brain does not like inconsistency When the things that we think inside and the things happen Outside are not consistent, what we do? Update schema. Ignore/discard information Actively seek confirmation. Create new reality 6.The secret of success Optimism, passion, hard work. “I am a great believer in luck, and I find that the harder I work, the luckier I get.” ----Thomas Jefferson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hard work.” ----Thomas Edison 7.Do high expectations lead to disappointment? The answer is not! Imagine first of all, our happiness has a basic line. When we meet something good, happiness will rise up, but it will go to the basic line after some time. The same will happen to bad thing, go down, and back to basic line. This is not only a good news but also a bad news to us, whatever good thing or bad thing we meet, we will recover. But in fact, we can rise the basic level of happiness. 8.How to rise the basic line? To cope, to put ourselves on the line. We derive certain conclusions about ourselves, I must be brave, I must be a person who has high self-esteem; I must be a person who has a strong desire to succeed, and then we derive conclusions about ourselves in the same way, that we derive conclusion about others, that is self-perception theory. Fail more often, will feel it is not that bad. Fail the way to success. 9.How to be optimistic: 1)Take action, just do it. Actually work hard, Lead to success, more success than before. Start to believe ourselves. When we fail more, we will also have immune to it. "To dare is to lose one's footing momentarily. Not to dare is to lose oneself." ----Soren Kierkegaard 2)Imagine success, Visualization. Prepare, prepare, prepare, and then be spontaneous. When brain sees something, some neurons are firing; when we close eyes and just imagine the same thing, the exact same neurons are firing. Brain did not know the exact thing and imagine one. So the visualization, is to Fool the mind to believe this is the real thing. We have known the mind does not like inconsistency, when we imagine something, we will also change the reality to make inside and outside consistent. Imagine the journey and destination, more success. 3)Cognitive therapy The basic premise: Though drive emotion. Event - Evaluation(though) - Emotion Restoring rationality. Stop the absurd though in your mind. Where do I distort the reality? "3M" Magnifying, exaggerate something that happen. Minimizing. Tunnel vision. Making up or fabricating, mak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Be real: Is my conclusion tied to reality? Is it rational? They are interconnected. Am I ignoring something important? Go well, or not go well. What other important evidence that I have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42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哈佛大学幸福课学习笔记(3):The basic premises
Btree 2011-1-29 13:30
1.bridge building “The careful shielding of a university from the activities of the world around us is the best way to chill interest and to defeat progress. Celibacy does not suit a university. It must mate itself with action.” ----Alfred North Whitehead Pure world is dirty, impure, profane versus academia, which is lofty, idealistic, sacred. This distinction hurts, we should mak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e should go out to the outside world, make itself with action. We take the research and apply it. Idealism and good intention is not enough. We should take the research seriously, it may not work, and it may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 2.Change is possible If not, what do we sit here for? The Minnesota twin studies gave a famous research result, "It may be that trying to be happier is as futile as trying to be taller and is therefore counterproductive." many people feel depressed by this result, because they think change is almost impossible. People change up and down in their happiness, which is a counter evidence. If the twin studies is true, it just give a average result, which is called the error of average by the professor. We have exception from the average. In the psychology research, the exception is more interesting, maybe is more useful, it proves the rule. We can study the exception, to know why someone can make a change almost in the same circumstances. Which we can call it study the best, or Growing-Tip Statistics. “What this kind of research design means is a change in our conception of statistics, and especially of sampling theory. What I am frankly espousing here is what I have been calling ‘growing-tip statistics,' taking my title from the fact that it is at the growing tip of a plant that the greatest genetic action takes place...” ----Abraham Maslow “If we want to know how fast a human being can run, then it is no use to average out the speed of a ‘good sample’ of the population; it is far better to collect Olympic gold medal winners and see how well they can do. If we want to know the possibilities for spiritual growth, value growth, or moral development in human beings, then I maintain that we can learn most by studying our most moral, ethical, or saintly people. On the whole I think it is fair to say that human history is a record of the ways in which human nature has been sold short. The highest possibilities of human nature have practically always been underrated.... Certainly it seems more and more clear that what we call ‘normal’ in psychology is really a psychopathology of the average, so undramatic and so widely spread that we don’t even notice it ordinarily.” To talk more about why study the best, the professor gives two reasons: Do not exclude studying the average; The most important is everyone benefit from study from the best. apply what we learn from the best to the average. 3.Internal factors primarily determine happiness A research about people who apply for the tenure. How did they feel when they get the tenure or they do not get the tenure, how long do their feeling will last. The research show that when the teachers succeed in being tenure, they will feel very happy. Of course, it will be very sad for the people who fail in applying tenure. So from the research we can know that the happiness will come back to the basic level after six months, now matter they get the tenure or not. When the basic needs are meet, income make a litter difference in the happiness. Beyond the extremes, the outside make a little influence But we can do something to be happier. It is about Transformation, how to treat outside. 4.Human nature must be obeyed Human nature are constrained, but we can channel it toward good. Painful emotions is as much as part of human nature, as the law of gravity is part of physical nature. In our culture, most of time, We do not 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the freedom to experience these painful emotions as well. We pay a very high price for this. We need a space. To cry, to joy. With our closed friend, with our family, and with ourselves. When we try to suppress a natural phenomenon, such as having a visual of the word when we say it, that thing just intensifies. The same applies to the painful emotion that are natural. When we try to suppress them, they strength. 5.happiness is and ought to be our ultimate end “Happiness is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life, the whole aim and end of human existence.” ----Aristotle “If we were to ask the question: ‘What is human life's chief concern?’ one of the answers we should receive would be: ‘It is happiness.’ How to gain, how to keep, how to recover happiness, is in fact for most men at all times the secret motive of all they do, and of all they are willing to endure.” ----William James “Whether one believes in religion or not, whether one believes in this religion or that religion, the very purpose of our life is happiness, the very motion of our life is towards happiness.” ----Dalai Lama What is good about positive emotion? It feels good to feel good, why not feel good when we can feel good. Borden our thinking, building capacity. Good for us and society. Overcome our negative emotion, Happy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because they have more energy and work harder. Pursue something rather than running away from something. Physical health. Their immune system is stronger. How about others when we are happy? Not a zero sum game, but a positive sum game. When you feel happy, you will contribute to other people's happy. Better relationship. More generous, more accepting to others. Help ourselves and help others. “Thousands of candles can be lighted from a single candle, and the life of the candle will not be shortened. Happiness never decreases by being shared.” ----Buddha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Gandhi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3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大学幸福课学习笔记(2):Why Positive Psychology?
Btree 2011-1-26 14:12
1. Ratio: 21/1 A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from 1967 to 2000 to find out how many abstracts on each aspects, the result shows below: Anger: 5,584 Anxiety: 41,416 Depression: 54,040 Joy: 415 Happiness: 1,710 Life satisfaction: 2,582 The ratio between positive aspect and the negative is 21/1.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has been far more successful on the negative than on the positive side; it has revealed to us much about man’s shortcomings, his illnesses, his sins, but little about his potentialities, his virtues, his achievable aspirations, or his psychological height. It is as if psychology had voluntarily restricted itself to only half its rightful jurisdiction, and that the darker, meaner half.” ----Abraham Maslow “The aim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o catalyze a change in psychology from a preoccupation only with repairing the worst things in life to also building the best qualities in life.” ----Martin Seligman 21/1 ratio is unhealthy but it reflects reality. depression 10 times higher today than 1960 mean age for depression today is 14.5 (compared to 29.5 in 1960) 2. why more positive research? Psychology as creative rather than merely reactive Happiness is not the negation of unhappiness Prevention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positive 3. Question create reality. “Human systems grow in the direction of what they persistently ask questions about.” ----Cooperrider and Whitney The professor plays a game in the classroom. He gives a picture 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count how many geometric shapes on the screen in 30 seconds, when the time is up, the teacher not only wants the students to give the number, but also asks some other questions, for example, what is the time on the clock, what is color of the left-most geometric shape. Because the students focus on the question of the number of shapes, most of them can not answer other questions correctly. So this game try to tell us that when we focus on one question, we probably ignore others. We focus on one part, and will forget others. If only asking negative question, Good things do not exist. If we appreciate the good, the good grows. This is also true on the relationship. We always ask what do we need to improve, if this is the only question to ask, and this will be the only question that they will see. 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weakness and the things need to improvement, but they do not see many good things, which leads to break the relationship. 4. Passive Victim Vs. Active Agent (被动受害与主动接受) self pity confidence Blame responsibility Frustration hope and optimism Anger forgive/forget “The message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 is to remind our field that it has been deformed. Psychology is not just the study of disease, weakness, and damage; it also is the study of strength and virtue. Treatment is not just fixing what is wrong; it also is building what is right. Psychology is not just about illness or health; it is about work, education, insight, love, growth, and play. And in this quest for what is best, Positive Psychology does not rely on wishful thinking, self-deception or hand-waving; instead it tries to adapt what is best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the unique problems that human behavior presents in all its complexity.” -----Martin Seligman 5. Happiness is n' t the Negation of Unhappiness Getting rid of the negative does not make positive. Happiness don't spontaneously emerge once the painful experience goes away. Seeking pleasure. Running away of unhappiness. Thinking about the ability of enjoying food. If we have indigestion,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njoy food. However, getting rid of indigestion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we can enjoy food. 6. Prevention through cultivating positive Two model: H ealth as the absence of illness . Taking away illness, we become healthy. Deal with the negative. Ill ness as the absence of health . You are sick because you do not have enough health in your life. Cultivate the positive, we are essentially focusing on preven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human strengths that act as buffers against mental illness: courage, future-mindedness, optimism, interpersonal skill, faith, work ethic, hope, honesty, perseverance, the capacity for flow and insight, to name several... We have shown that learning optimism preven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roughly halving their incidence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Similarly, I believe, that if we wish to prevent drug abuse in teenagers who grow up in a neighborhood that puts them at risk, that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is not remedial. Rather it consists of identifying and amplifying the strengths that these teens already have.” ----- Martin Seligman Positive psychology do not mean "to the exclusion of" the negative, it tells us not only focus on the negative, but also put resource on the strength, advantage, and so on. And sometimes focusing on the positive makes a big difference.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4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大学幸福课学习笔记(1):Introduction
热度 1 Btree 2011-1-25 17:19
1 、为什么开这门课? 学术期刊上面每篇期刊平均被 7 个人阅读。 2 、安静时刻 再课堂上面安静时刻,回想课程讲的知识,或者回答问题。 安静时刻的重要性,享受安静,进行自省,有可能是这节课收获最大的时刻。 老鼠在迷宫中的研究,分清楚什么是最重要往往是在安静时刻之后。 3 、信息接收 Information VS transformation 对学习知识的全新阐释,在学习中人可以比如为一个容器,学习则是往容器里面装东西。 Information ,在容器中注入东西,容器装满即毕业; transformation ,对容器的转变形状,然后再接受东西,装满这个容器。 信息虽然一样,对信息接收理解不一样,很多时候解读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4 、目的 Fulfilling our potential, chipping the excess stone . 《大卫》巨作的形成就是通过去掉多余的石头,而这也是这门课的目的,教授反复讲到的 chipping the excess stone The soul grows by subtraction, not addition.——Thoreau 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 In pursuit of knowledge, every day something is acquired; in pursuit of wisdom, every day something is dropped ----- Lao Tzu What is wrong is not 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science—information is always better than ignorance, no matter what information or what ignorance. What is wrong is the belief behind the information, the belief that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the world. It won’t ------ Archibald MaCleish Common sense is not that common, make common sense more common. Teach you something you already know 最好能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学完会说: Thank you for reminding me 5 、 Asking question The biggest mistake is not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It is not about providing definitive answers concerning the good life , It is about identifying the right questions .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le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 Bishop Creighton 哈佛毕业中非常成功与成功人士的区别: Really believe in themselves; always asking question. 6 、关于幸福 幸福是连贯的,不是 1 和 0 之间做选择。 How can I become happier? Look inside myself, study myself. What is you doing differently? 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 7 、 Backgroun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product and grandchild 心理学上的 three Force s: First: Reaction to behaviorism Second: Reaction to psychoanalysis Third: humanistic psychology , reaction to Behaviorism and Psychoanalysis. 行为主义认为人是一个行为集合,像一个被击打的球一样; 精神分析学主要通过潜意思的分析,去改变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对以上两种心理学的异议和批评中产生。 不只是学术研究,关注有用的东西,善良,美德、乐观,快乐。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4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