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出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谁该主动表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出路
热度 2 lxchencn 2011-5-5 11:10
月亮之下,林荫道上,离别前夕,顾往瞻前,依依惜别,没有未来,冬去春来,几经坎坷,重聚首,忆往昔,悔当初,只缺表白,错失良机,无复矣!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成果涌出,然养于深闺者多矣,养者叹何人识君?伯乐何在?只能明珠暗藏了,公司、工厂、市场人士也正苦不堪言,成果何在?无果可用,谁人供我技术、成果、产品?怪你无成果耶?非也!怪你不要成果耶,非也!没有主动送耶?没有主动找耶?只缺一句表白,请谁先说?时机不等人,请向你的目标表白!趁早呀!
2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烟草行业的出路
pingcn 2011-3-8 22:57
题记: 烟草曾经在国家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公共场合全面“禁烟”了,这个夕阳产业,出路何在? 闲暇之时,思考,记录在此—— 1.减少卷烟中有害物质的含量,降低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特别说明:仅靠降低焦油含量肯定是不够的。有不少烟民反映,抽低焦油的烟“没劲儿”,会抽得更多! 2.充分利用烟叶,开发卷烟外的其他产品,转型。 例如,a.以烟叶、下脚料为原料,提取杀虫剂。 b.以烟叶、烟草的种子为原料,提取油脂。(据研究,转基因的烟草,叶子中油脂含量提高20倍!) c.以烟叶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各种蛋白(包含工业用的、医用的甚至是食用的)。 未完,待续。
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禁烧秸秆须找对出路
热度 1 蒋高明 2010-12-25 21:25
蒋高明 国庆长假,正是北方农村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时节,也是中国农田狼烟四起的时节。在山东农村,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亲自参加了三秋生产实践,体验了秋收 的劳动场面,更目睹了以往被农民不配合、科学家无奈、政府头疼的秸秆焚烧问题被合理化解的全部过程。 在山东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我们建立了350吨的大型秸秆青贮池,用以储备100头肉牛全年的饲料。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办法,让农场所在地的部分村庄从此告别了农田里的狼 烟。同时,这些饲料将换回约30吨牛肉和500吨不含激素、重金属、转基因成分的优质有机肥。 以前被农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现在每吨可直接卖出70元的现金,亩可增收70~100元。对这样一点小钱,农民能够看上眼吗?我们起先对此心中并没有底。想不到农场收秸秆的消息 一经传出,周围近十个村里的农民都来送秸秆,运输距离从0.2公里到4公里。送秸秆的拖拉机, 在农场外排起了长龙。原来,一向勤劳的中国农民原本是不愿意焚烧秸秆的,只是 由于农民大都进城去打工,留给农忙的时间太少了,且秸秆留在地里影响耕种,只好一把火焚烧了事。如果秸秆能够卖钱,那自然是白捡了便宜。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 ,每亩增加几十元的收入很多人都会愿意干的。 令人感动的是一些老人和妇女,他们用最简单的运输工具,用小推车或三轮车来送秸秆。虽然一次只收入几元钱,但他们说年轻人都进城了,闲着也是闲着,从地头捡秸秆卖钱可 以增加一些收入,好让亲人早日从城里回家。至于那些有力气和运输车辆的年轻人,则将送秸秆变成了短期生意。运秸秆多的大户,每天收入在300~400元之间。一周下来,在家门 口比到城里打工一个月都挣得多。 对生态农场来说,由于有了大量青贮饲料,减少了生产成本,养牛利润可提高40%左右。如果没有农民配合,农场主自己到地里雇人收秸秆,则养牛利润就少多了。由于秸秆有了用 途,农民不再焚烧秸秆,农场可以用来赚钱,国家头疼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迎刃而解。这样,农民、农场主和国家三方受益,这些好处是牛带来的。 其实,好处远不止这些。中国7亿吨秸秆其实就是巨大的粮食仓、肥料厂和能源库。根据实测数据估算,我国7亿吨秸秆可换回1亿吨牛肉。1斤肉相当于5斤粮的热量, 扣除养殖过程中的粮食和精料损耗,约相当于增加了3亿吨粮。2008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要求,力争到2015年,中国秸秆实现80% 的综合利用。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就相当于增加了8000万吨牛肉,或相当于粮食增产40%。没有一种现代农业技术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增产。 牛是名副其实的造粪机器。每生产1吨牛肉约生产16.7吨牛粪,我国18亿农田可出产近17亿吨的有机肥。我们的前期实验还表明,仅利用常规化肥量的25%和50%,其余亏损的氮 以牛粪补充,在中产田上实现了小麦和玉米总产量959公斤和943公斤,比传统纯化肥农业模式(904公斤)增产6.1%和4.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即使利用常规化肥用量的四分之一 ,北方玉米小麦的产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反而略有增加。这样的话,中国一半以上的化肥厂可以关闭,也能够保证粮食安全。 另外,有机肥连年还田,耕地变黑,可埋葬巨量温室气体;牛粪中的能源通过沼气等措施,可为国家保存大量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 。这样,工业革命惹的麻烦,可通过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部分化解。其实,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宜小不宜大,大型养殖场造成的粪便污染,就是没有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的一个教训。 可见,找对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子,实际就是找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生态循环农业,既可增加人类的可食热量,又增加了大量有机肥,还增加了新能源。在没有国家补贴 的前提下,山东平邑县农民将废弃秸秆卖钱,农场用秸秆养牛赚钱,农民买回牛粪用来肥田,这样的良性循环产生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比之工业化消耗秸秆来得更快,农民 参与更积极。中国有365万个的村庄,假设有50%的村庄利用秸秆发展畜牧业,中国的大粮食产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 建议中央政府从秸秆综合利用入手,对农民焚烧秸秆做法宜疏不宜堵,为秸秆利用找出路。在资金、政策上鼓励农民秸秆养殖、造肥、养地。中国生态循环农业,要紧紧围绕 秸秆综合利用突破口,调动农民、农场、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循环路子。 图1 送秸秆的长龙 图2 大型分室遮雨式青贮池 图3 农村妇女参与青贮饲料加工 图4 青贮饲料加工 图5 农民用电动车送秸秆 图6 汽车运送秸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9203 次阅读|3 个评论
出路
xiongbaobei 2010-11-30 16:43
来单位之前,觉得做好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不难,尤其是我们这种研究所办的刊物,只要按期出版了,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压力也不会很大 现在逐渐意识到,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首先,我们的刊物只是普通的刊物,那么稿源的质量就一直上不来。这个很能理解,作者辛苦写出来的文章,谁都想得到认可。而目前期刊又分为核心不核心的,能投核心的,作者不会想到我们这样的普通期刊。要改变这个现状,凭我这个刚刚毕业的小姑娘,挺难。如何得到高质量的文章,如何提高刊物的影响力一些列的问题,头痛 其次,编委会的成员问题暂且不在这里说。也是我无能为力的一方面。 第三,刊名。一个期刊没有一个好的刊名,如何能得到认可?!!这个事情还是我一个小编辑无能为力的事情。 第四,版本问题。版面已经小的过失了,不大气。 有时候经常会很迷茫,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情,而且是你终生想做的事情,做了之后,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这种感觉会失落,会迷茫不知道我的出路在哪里,我不想就这么混混的,我需要为工作付出点什么,但是现在看来却这么无能为力,没有支持,周围似乎都是一种嘲讽,觉得我太年轻气盛,时间久了就会磨平我现在的菱角。 难道就这么平平淡淡的,每年按期出版就可以了吗?不要变化吗?那若干年后会不会被淘汰??
个人分类: 工作感言|7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路
xiongbaobei 2010-11-30 16:43
来单位之前,觉得做好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不难,尤其是我们这种研究所办的刊物,只要按期出版了,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压力也不会很大 现在逐渐意识到,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首先,我们的刊物只是普通的刊物,那么稿源的质量就一直上不来。这个很能理解,作者辛苦写出来的文章,谁都想得到认可。而目前期刊又分为核心不核心的,能投核心的,作者不会想到我们这样的普通期刊。要改变这个现状,凭我这个刚刚毕业的小姑娘,挺难。如何得到高质量的文章,如何提高刊物的影响力一些列的问题,头痛 其次,编委会的成员问题暂且不在这里说。也是我无能为力的一方面。 第三,刊名。一个期刊没有一个好的刊名,如何能得到认可?!!这个事情还是我一个小编辑无能为力的事情。 第四,版本问题。版面已经小的过失了,不大气。 有时候经常会很迷茫,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情,而且是你终生想做的事情,做了之后,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这种感觉会失落,会迷茫不知道我的出路在哪里,我不想就这么混混的,我需要为工作付出点什么,但是现在看来却这么无能为力,没有支持,周围似乎都是一种嘲讽,觉得我太年轻气盛,时间久了就会磨平我现在的菱角。 难道就这么平平淡淡的,每年按期出版就可以了吗?不要变化吗?那若干年后会不会被淘汰??
个人分类: 工作感言|3857 次阅读|1 个评论
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出路——本科毕业论文
热度 1 peterlian 2010-11-13 10:22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的广泛议论。很多学者及专家认为俄罗斯正在崛起为世界强国,同时俄罗斯人民也充满自信,宣称俄罗斯必定成为世界强国。无论如何,这都反映一个事实:俄罗斯经济正在迅速增长。种种迹象也表明俄罗斯经济正在迅速崛起。 一、俄罗斯经济现状 描述俄罗斯的经济现状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我们对俄罗斯的经济现状的描述,主要从俄罗斯的经济规模、投资环境、外汇储备、人民生活水平、俄罗斯的金融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的。 (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并没有保持住这个地位,经济规模迅速衰退。但是 1999 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却保持了连续的增长态势,增长势头强劲。从 1999 年至 2005 年,俄罗斯 GDP 总量分别增长 6.4% 、 10% 、 5.1% 、 4.7% 、 7.3% 、 7.2% 、和 6.4% ,其中工业分别增长了 10.2% 、 11.1% 、 4.9% 、 4.0% 、 7.5% 、 6.1% 和 4.0% ,农业分别增长了 17.1% 、 12.7% 、 11.4% 、 2.9% 、 5.7% 、 2.9% 和 2.0% 。 2005 年,俄罗斯的 GDP 总量已经达到 21.665 万亿卢布,约合 7700 亿美元,人均 GDP 超过了 5300 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 2006 年一月的 GDP 增长了 6.4% ,工业增长了 4.4% ,农业增长了 1.4% 。 俄罗斯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俄罗斯在经济增长排名中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与印度。 (二)、投资环境大为改 俄罗斯成立之初,投资环境极其恶化,不仅外国资本很少进入,就连本国的资本都大举外逃。仅 1992 年至 1997 年的五年中,俄罗斯外逃资本就将近两千亿美元,堪称世界经济的输血者。九十年代末,俄罗斯进行经济改革,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举招商引资。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而且原来逃离的本国资本也相继返回本国。截至 2005 年年底,俄罗斯吸引外国投资总额达 536.51 亿美元,其在世界投资吸引力排名榜中的位次也从 2001 年的第 32 位上升到 2005 年的第六位。 (三)、外汇储备及贸易大量增加 苏联时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虽然也进行相互的贸易交往,但是对外汇储备看得不是太重要,同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很少甚至不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很少。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加速融入西方社会,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外汇储备,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外来方面就很困难。九十年代末,俄罗斯进行经济改革,不断积累外汇储备,使得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至 2006 年 10 月 1 日 ,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已达 2660 亿美元。 1 月至 9 月黄金外汇储备就增加了 837.57 亿美元。 同样俄罗斯的贸易也迅速增加。 2005 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总值达到 3317 亿美元,其中出口 2206 亿美元,进口 1111 亿美元,贸易顺差 1092 亿美元,比 2004 年分别增长了 34% 、 34.6% 和 28.9% 。 2006 年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也出现迅速增长,截至 2006 年 9 月,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位 3378.2 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 28.8% 。 (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经济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近年来俄罗斯不断进行经济改革,使得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俄罗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俄罗斯的失业率的降低、俄罗斯银行的个人存款额的增加,人们追求高档消费品等等。 2005 年 12 月俄罗斯失业人数为 568.1 万人比 2004 年同期下降 7% , 2005 年全年月均失业人数为 562.9 万人,比 2004 年降低 6% 。 根据俄罗斯中央银行数据, 2005 年 1 月至 9 月俄罗斯个人银行存款总额达到 2.46 万亿卢布,比 2004 年同期增长了 24% ,一年以上的长期存款的增加幅度为 30% ,占全部存款的 61% 。 (五)、俄罗斯的金融体制不断完善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前苏联时期单一银行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以至于无法满足俄罗斯当前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政府对金融体制进行了改革。在经历了 1998 年金融危机以后,俄罗斯银行部门的结构及其在转型经济体制下的功能得到了重新优化。到 2000 年末,俄罗斯银行体制又获得了稳定体制的特性,二级银行体制的主要特征得以确立,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普京执政以后加快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在健全相关立法,整肃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2000 年初国家杜马开始审议对《俄罗斯中央银行法》、《银行与银行业务法》等的修改与补充,主要目的是预防问题银行和破产银行的资产流失,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破立程序,扩大国家和监督机构的权限,追究问题银行创办人和经理的责任。 2001 年末,普京最终同意由中央银行拟定的渐进式改革方案 ---- 《俄罗斯银行部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的完善,俄罗斯金融体制已经逐渐地完善起来。 二、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经济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俄罗斯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经济结构问题突现 所谓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 1 )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 )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等。( 3 )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 )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 我们研究俄罗斯的经济结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来考察。前苏联时期,为了与美国争霸抗争等,苏联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忽视发展农业,导致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出现严重的畸形。俄罗斯成立之初,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由 1991 年的 13.4% 下降到 2004 年的 6% 。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从 1991 年至 2004 年处于 40% 至 49% 之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一 1991 年的 35.9% 增长到 2004 年的 55% 。 目前俄罗斯三大产业的比重看似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稳定,第三产业比重偏高,是典型的现代化经济国家,但是这里面却有很多问题,农业比重所占的份额下降,并不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发展了现代农业,而是由于长期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而导致的结果。第三产业所占份额的增长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存在,它不是由于俄罗斯经济正常的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而是由于前苏联经济体制的崩溃,原来长期受到压抑的产业在俄罗斯成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从俄罗斯能源在俄罗斯经济中的贡献来考察。俄罗斯是世界油气大国,能源产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能源出口一直占俄罗斯 GDP 的 20% 以上和外汇收入的 50 %至 60 %。在俄罗斯的出口能源中,最主要的是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目前国内生产总值 (CDP) 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据有关资料表明,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俄重要的税收来源 (60% 的联邦收入 ) 。最近三年,俄罗斯能源出口增长了 18% ,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俄官方统计数据, 2005 年上半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达 33% ,比 2004 年同期增长 2.1 个百分点。 2005 年上半年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让俄罗斯赚到了更多的石油美元。预计 2005 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大约为 900 亿美元。截至 2005 年 9 月 18 日 ,俄不仅提前偿还了欠巴黎债权人俱乐部的巨额外债,而且将黄金和外汇储备提高到了 1497.54 亿美元。 俄 罗斯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能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出口。作为一个大国的俄罗斯要想实现崛起就必须改变这种依靠初级生产要素的方式。近期国际能源价格走高,俄罗斯利用丰富的能源实现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但是一旦能源价格走低那么会严重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 (二)、经济体制问题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 通常为一个国家 ) 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就它的直接含义来说,是一定的经济(包括生产、分配、流通)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的整个体系。而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 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探讨俄罗斯的经济体制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苏联时期为了维护国家政权,与美国争霸,苏联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经济生活由国家按照需求,根据一定的计划组织进行。苏联解体后,成立初期的俄罗斯对经济进行改革,采用休克疗法,实行市场经济,即经济生活由市场调节,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经济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1 、计划经济体制的毒瘤依然存在。苏联成立以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后来的俄罗斯影响深远, 1992 年 1 月 2 日 ,俄罗斯正式实施休克疗法,实行经济自由化,转换经济运行体制,最大限度的取消经济管制;实行私有化,完成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些方法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是误将经济体制、经济调节手段和社会制度混为一谈,造成了经济改革过程中体制与制度的混乱,使得经济体制中很多不合理的计划性因素依然存在。俄罗斯官僚体制中的计划性特征依然比较明显。虽然实行休克疗法,但是并没有消除不合理因素。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国家对经济的某些领域的管制比较严厉,经济制度混乱等等。此外,苏联时期计划经济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深远,以至于在俄罗斯实行经济改革走市场经济时,俄罗斯人民还不能忘记计划经济而很快接受市场经济。相反,计划经济思想却对俄罗斯人民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还倾向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没有政府的安排,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经济生活。 2 、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实行休克疗法,实现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使俄罗斯完成了从生产者市场向消费者市场的转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瓦解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政府在某些领域过分依赖市场,采取撒手不管的做法,将企业一概推入市场,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各种形形色色的非法经济活动应运而生,搞乱了经济秩序,扰乱了政府规划。经济自由化必然要求实行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和对外贸易活动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但是相关的体制、制度和法制没有完善,导致物价波动较大,影响社会和市场的稳定;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害;金融自由化更是导致经济危机危害经济秩序,造成社会混乱, 1998 年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在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经济体制问题就是如何有效调节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三)、俄罗斯的民族特性 俄罗斯的民族特性是民族思维跳跃,易走极端。这种民族特性的形成有着其历史渊源,也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俄罗斯的民族特性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俄罗斯是一个地处亚欧之间的国家,从文化整体形态上包括文字、建筑、宗教以及王族婚姻更倾向于欧洲,但是又有很浓的亚细亚色彩。十九世纪以后,俄国思想界为发展道路争论不休,俄形成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以及随后盛行的欧亚主义,二月革命的欧洲道路与十月革命的东方社会主义的较量都反映出斯拉夫这个民族在地缘政治、社会制度和文化选择上的困境。从地理环境上俄国地处欧亚结合部,为诸种文明所环绕,西南是拜占庭文明的中心地带,南方是以穆斯林为主题的各草原山地民族所构成的伊斯兰文化的边缘,北边是诺曼人的海盗驰骋的疆场。有史以来的几次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欧俄尤其是南俄草原部都是这些过客的匆匆走廊。每一次大的民族征服都给它带来强烈的震荡,也令各种文明的影响混杂于其中,东西文明的交替使它历史上经历几次重大转折:基辅罗斯时它经历了带有希腊化城邦色彩古典时代,鞑靼人二百四十年的统治又经历了脱欧入亚的东方化改造,以后又经历了数次东方化和西方化的交替。也就是这样,斯拉夫民族在摇摆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特性:民族思维跳跃,易走极端。 俄罗斯的民族特性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正是这种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喜欢像中国人那样先搞试验再进行普遍推广,更缺少中国人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习惯,这对俄罗斯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就吃过大亏:实行西方提出的休克疗法,这种方法不仅没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发展,反而导致俄罗斯经济社会动荡,造成严重的破坏。普京时期虽然赞赏中国渐进式的改革,但是行动中也总要求一步到位。 2005 年初出台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即因为过于激进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弹。同样,最近出台的清理市场上外国人的决定也属于此类情况。 (四)、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方面的问题 苏联时期为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苏联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苏联的军事技术极其过硬,但是民用技术却相对落后,这种状况同样也被俄罗斯所继承。由于技术缺乏,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出口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初级产品,技术含量极其低。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谁拥有技术谁就占领市场的最高权。在经济全球化迅速蔓延的今天,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要想实现崛起就必须拥有雄厚的技术。此外,单极世界很多国家都是优先发展军事技术,然后再转化为民用技术,而且西方国家的转化率还非常高,但是俄罗斯在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及难度,其转化率也相对较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缺乏资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用于技术转换的资金很少。虽然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出现好转,但是在技术转换方面提供的资金还是有限。从俄罗斯成立到现在俄罗斯在技术转换方面投入的资金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五分之一。二是缺乏人才。苏联解体时很多技术专家尤其是军事技术专家流失到国外,给俄罗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俄大乌拉尔协会发展计划经济委员会主席谢尔盖 - 瓦兹特维仁斯基日前评论说,近十年内人才流失给俄罗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用美元来估算,数额高达 500 亿。 三是缺乏健全的人才机制。 苏联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很少与国际社会有经济往来,外汇收入极其少,此外财政收入又大量的投入到军事等重工业领域,使得国内经济建设资金相对缺乏。这种情况对后来的俄罗斯依然有影响。虽然俄罗斯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依然不能解决俄罗 斯经济建设资金匮乏的状况。这种状况表现在多个方面:外资对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很小,外资在俄罗斯国内长期投资总量中的比重没有超过 15% : 1993 年 2% , 1995 年 6% , 1996 年 10% , 1997 年 15% ;外资在俄罗斯固定资本投资中的比重较低;外资在俄罗斯对外出口中的影响也很小等等。 1992 年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国有化迅速向私有化转变,一方面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 , 大量国有资产被廉价出售。 12.5 万家企业均以每家 1300 美元的价格被私有化,如:乌拉尔机械制造厂(有 34000 名职工)卖了 372 万美元,车里亚宾斯克钢铁厂(有 35000 名职工)卖了 373 万美元等等。 另一方面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究其原因,除了相应的制度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外,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管理经验。长期以来俄罗斯的企业都在政府的严厉管制下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对计划存在严重的依赖。现在又突然间把企业推向市场,让其自主经营,使得很多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而大量倒闭。 三、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出路 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及困境,俄罗斯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崛起呢? (一)、进行经济改革 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俄罗斯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改革,只不过它走了一条与中国恰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经济改革,其后才是进行政治改革;而俄罗斯不同,它先进行的是政治改革,其后才是经济改革。不管选择什么道路和方式,只有进行改革,俄罗斯的经济社会才有发展的可能性,固守原有模式只能制约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不管采用什么道路和方式,俄罗斯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都必须明确一点:首先明确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探讨如何进行改革。 从表面上看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是改变经济制度和体制中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从实质上看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崛起、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至于如何进行经济改革呢?那当然是从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入手,对症下药。面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加快经济结构改革。针对俄罗斯经济结构的问题,普京在 2006 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也强调要采取具体措施改革俄罗斯的经济结构,要让经济具备崭新素质,并且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国家增加改变经济结构的投资,并明确了投资的项目与重点;加快发展制造业,提高其质量与竞争力;制定了《 20062008 年轻工业发展措施计划草案》;大力扶持高薪技术产品出口等。二是调整经济体制。究竟是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各国具体的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也就不同。俄罗斯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不仅仅要考虑到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还要认真研究本国内部各个区域、各个部门的不同。俄罗斯要理清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关系,采取合理的步骤与措施清除经济体制中不利于经济有效发展的一些因素,同时对待市场经济要慎重考虑,逐步进行调整,不能急于求成。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俄罗斯国家杜马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及时进行相应的立法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法可依,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此外,在协调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分配制度等其它经济体制方面的调整,使之适应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技术、资金及人才。普京执政以后也不断的改善着俄罗斯的投资环境,但是做的还不够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 在现代社会,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制度的存在及作用,也时刻受到制度的影响。良好的社会制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是好几个世纪。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探讨俄罗斯的制度建设。 1 、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建设。乍看起来,我们探讨政治制度可能令人感到惊奇,因为我们一直在探讨经济问题。事实上,政治和经济是密切联系的,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俄罗斯成立之初就进行了政治改革,但是当时的改革与制度建设只是适应当时俄罗斯经济的发展。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中有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加快制度建设。俄罗斯加强制度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是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理清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与职责,改变传统的官僚主义作风。( 2 )是加强执政理念的建设,不断提升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树立正确执政价值取向。( 3 )是加强法制建设,树立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理念与价值取向。 2 、俄罗斯的金融制度建设。金融制度只是俄罗斯经济制度建设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又十分的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俄罗斯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就要融入到全球市场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俄罗斯要保证国内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吸引外资进入,就要建立健全金融制度,俄罗斯应该从 1997 年亚洲经济危机和 1998 年俄罗斯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事实上俄罗斯也对本国金融市场进行了有效的改革,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诸如加快建立健全金融体制,使俄罗斯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实现接轨;加快金融立法,确保银行依法运行、依法管理;确立俄罗斯中央银行的独立体系等等。 (三)、发展新经济 所谓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经济是由美国引领的,并且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了新经济的浪潮。 面对经济全球化,俄罗斯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发展新经济。加快发展新经济,俄罗斯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 、加快信息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用在俄罗斯一样管用。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俄罗斯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俄罗斯可以通过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直接投入来开发新技术,也可以对军事技术进行转化,使之用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尤其是新经济的发展。总之,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没有新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基础。 2 、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以教育为基础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决定于教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俄罗斯发展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必然的,而俄罗斯又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外国人才来发展本国的新经济,虽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已经实现全球流动。 3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新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经济发展中握有主动权。所以俄罗斯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整合民族文化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即是文明;从狭义角度讲它是指社会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总意识的各种形式。 首先我们认为俄罗斯应当定位俄罗斯文化是属于西方文化,俄罗斯文明是属于西方文明。俄罗斯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不纯粹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它也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的问题。俄罗斯是属于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文化是属于什么文化。前面我们说过俄罗斯地处亚欧结合部,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文明状况是周边高于中央,俄罗斯被诸种文明所包围:西南是拜占廷文明的中心地带,南方是伊斯兰文明,东南是存在五千年的儒家文明。俄罗斯究竟是属于东方还是属于西方,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很明确的指出:俄罗斯是属于西方国家。有人指出俄罗斯的这种归位是为了赢得西方国家的好感,获取西方国家各种援助所采取的策略。不管怎样,普京的这种西方站队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俄罗斯做出了文化定位,使得斯拉夫这个民族在文化认同上不再徘徊。其次我们认为俄罗斯要不断加强个民族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定位俄罗斯为西方国家是为了使得俄罗斯这个国家在国际上拥有文明认同感,那么俄罗斯不仅仅要做到这些,俄罗斯还要整合国内文化。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所以俄罗斯是一个存在着各种亚文化的国家。如何整合国内各种亚文化关系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俄罗斯要不断加强个民族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民族之间相互尊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才能化解各民族、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 四、总结 总之,我认为俄罗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境,同样这些问题也是相当复杂的,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忽视不管。俄罗斯要想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崛起,就必须探讨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 寻找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出路,无论是进行经济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发展新经济还是整合民族文化,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一个变字。经济改革、结构调整需要变,制度建设需要变,发展新经济需要变,整合民族文化还是需要变。只有不断进行革新,不断的变,俄罗斯经济才有出路。变 !俄罗斯要改变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因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peterlian 2010-11-3 15:14
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之中。这种转型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也体现在企业文化上。而且,企业文化方面的转型和创新,对于整个企业的转型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的重要指导意义。 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方面应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经营、管理举措,以实干来落实宏伟目标;另一方面应在企业内部培育能够极大地激发、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效凝聚职工智慧与力量的思想舆论和文化氛围。这就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 一、中国建材工程企业文化发展状况 (一)中国建材工程的经营理念 中国建材工程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秉承着 诚信、创新, To Be The Best 、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时代共进步的经营理念,整合了玻璃、水泥、建筑 三大主业 ,打造了凯盛工程、凯盛机电、凯盛矿产、凯盛环保节能四大品牌;构建了东部上海,南部深圳、海南,西部成都,北部北京、大连,中部蚌埠、南京 五大网络 。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企业文化,是中国建材工程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价值判断、评估、选择、追求和创新而逐渐形成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建材工程企业精神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建材工程形成了 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时代共进步 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公司全体员工认同的思想境界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企业精神成为凝聚员工的无形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企业精神推动和激励公司员工在产品开发中追求新颖,在扩大生产规模上追求超越,在市场开发上追求份额,在深化内部改革中追求高效,在加强企业管理上追求创新,公司生产经营连续几年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 三 ) 在中国建材工程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与管理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文化,是在管理过程中影响管理效果的一种文化因素。实践证明,文化因素是客观存在于管理过程中,随时随地影响着领导行为、管理行为和整个企业行为的一种非经济非技术因素。人才、技术、资金是可以引进的,但管理与创新是引不进来的,必须靠自己去 悟 、去 闯 ,凯盛领导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文化的导向激励功能给企业带来了无形的资产和财富。?   把创一流的产品、创一流的管理、创一流的企业作为中国建材工程始终不渝的追求,把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把企业文化作为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部,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最高的价值目标,使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润滑了公司内部各种关系,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前两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国建材工程顽强地顶住了市场的压力和冲击,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公司不仅没有垮掉,反而快速扩张、高速增长,令同行刮目相看。 二、中国建材工程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所共享并在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和经营管理实践起着统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不良的企业文化,则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中国建材工程 诚信、创新, To Be The Best 、 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时代共进步 的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建材工程的发展,诚信、创新, To Be The Best 、 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时代共进步 的企业文化理念能否继续引领着中国建材工程的发展,决定着中国建材工程百年老店、百亿集团的梦想能否实现。中国建材工程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着国有企业文化发展的一般问题,诸如:企业文化的政治化;企业文化雷同化;企业文化孤立化;企业文化形式化;华而不实,貌合神离;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修改频繁,随心所欲等问题。同时,中国建材工程的企业文化自身还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 (一)忽视企业文化的个性 诚信、创新。诚实守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的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中国建材工程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理念引领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思想。我们的要求就这么低?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著名央企,仅仅要求员工遵守国家法律就行了?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与智力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支柱,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环境,该企业是做不大也做不强的。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我们不仅仅要求员工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我们要求员工正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的更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创新,企业将会是一潭死水;没有创新,企业将会停滞不前。谁不知道创新对于一个组织甚至对于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需要经常提醒吗?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仅仅提出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而是要提出如何创新的理念。 (二)文化整合力不足 中国建材工程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秉承着 诚信、创新, To Be The Best , 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时代共进步 理念,整合了玻璃、水泥、建筑 三大主业 ,打造了凯盛工程、凯盛机电、凯盛矿产、凯盛环保节能 四大品牌 ;构建了东部上海,南部深圳、海南,西部成都,北部北京、大连,中部蚌埠、南京 五大网络 。合并、收购了大量的相关企业,诸如:蚌埠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华光玻璃集团、勘察设计院等等。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中国建材工程最近几年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有人说,我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够把我的企业管理理念带来,就能使这个企业像我一样优秀。我认为这句话中的企业管理理念指的不仅仅是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更指的是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不断的改造着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思想与意识,使得所收购的企业能够和母公司一样拥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母公司在企业文化上引领的作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中国建材工程虽然在规模上得到了扩大,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多少规模经济效应。规模上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创造出规模的经济效应,这是每一个经济人都明白的道理。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是一样的道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很优秀并不代表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一样优秀,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并不能简单直接的作用于子公司。有时候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造成不良的影响。同工不同酬、牺牲部分子公司以壮大母公司、歧视弱小子公司等一系列行为,使得中国建材工程收购的部分子公司的员工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中国建材工程的一份子,总是感觉到自己徘徊在总公司的边缘,缺乏对总公司的认同感。这些都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整合力不足这一问题。 (三)文化观念僵化 中国建材工程原名中国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企事业合并运营,作为一个老国有企业,中国建材工程和很多老国有企业一样企业文化僵化,企业文化政治化的态势比较明显。在中国建材工程内,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话:我们是老国有企业,这一问题是以前遗留的问题,这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相关的制度依据,解决的方法也只能按照以前的惯例。这些话反映了中国建材工程企业文化发展僵化,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怎么了?难道国有企业就不是企业了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不管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他们的经营与发展都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国有企业不是社会福利机构,国有企业已经通过税收向社会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国有企业是企业,它的核心是利润,只有盈利才能保证它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壮大,不断的提高员工待遇、福利说平,员工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如果仅仅因为我们是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制度、习惯、思想和观念不加以破除,那么这些陈旧的观念最终将制约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注定被取代。 三、中国建材企业文化发展的出路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随着这些问题不断的解决,才使得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建材工程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很正常的,这是企业不断发展而必然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以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不断的破解企业文化发展困境,以促进中国建材工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加强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由于产生于企业,其存在表现为显在性和隐含性两种形式。譬如产品名称、形象设计、厂容厂貌、员工着装等,它是外在的、表象的东西,是其由机理而溢于形体上的表现形式,属于企业文化的显在性;而产品质量,经营方针目标、经营理念、综合素质、员工的价值观和情趣爱好等等,则是其隐存的内涵,只可感知,较难视听触摸,它应是企业文化的隐含性范畴。企业文化的隐含性才是其核心部分,企业如能都充分发掘并驾驭了它,那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企业都只能形成自己的独有的企业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文化,一个企业创建的企业文化,应当有别于其他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否则就是雷同,有相互临摹之嫌,这是就企业文化个性而言的。 中国建材工程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不仅仅要注重加强显在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还要大力加强隐含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比如,根据中国建材工程属于企事业合并运营性质,可以建立两种企业文化运行模式。在企业范围内可以建设一种适合企业运行的企业文化模式,在研究性单位内,建立一种机关模式的企业文化。当然,两种企业文化模式必须处在一框架内。 (二)整合企业文化,提高体实力 面对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 2009 年中国建材工程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布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柱石,同时在全面布局的同时,中国建材工程要加强企业文化的整合力度。中国建材工程近年来合并收购了不少企业,中国建材工程要抓住企业整合的同时,整合企业文化。新收购企业的文化和中国建材工程的企业文化是不相吻合的,甚至是相背离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去改变这状况。一项制度、一个领导人甚至是一种行为、一件事情都能引领着新合并、并购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在企业文化得到充分整合以后,规模经济效应才会出现,新合并、并购的企业才能够适应中国建材工程的发展,才能够为中国建材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认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文化渊源,以 量体裁衣 的方法来孕育企业文化 企业可以造就文化,文化是企业的一个反应形式。但每个企业的形式不同,则采用的企业文化内容也不同。我们要善于发现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将这种因素加以酝酿,使之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譬如, 三洋公司提出 热爱地球和人类 的企业口号,将人类生活的 舒适 、 温暖 、 美好 作为企业发展的远大理想,基于这种理想,公司启动了以 存在舒适空间 为主题的无污染能源事业和以 度过丰富多彩的人生 为主题的多媒体事业,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基本理念,把 共存 作为 21 世纪企业发展的核心。他们的 共存 包括 经济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共存 、 与世界各国的共存 、 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存 。 因此,中国建材工程必须认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文化渊源,以 量体裁衣 的方法来孕育企业文化,不高虚无的企业文化理念,打破原有的僵化了企业文化。 (四)全面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大层次构成。所以,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面面具到,不可疏漏。否则,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这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容易忽视的问题。有的企业就认为搞搞文化标语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了,这是十分片面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了的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企业风貌的建设,还包括企业的目标、生产环境、企业的广告、企业包装设计、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它们之间是精密联系、互为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员工的需求并不单一,同样也参差不齐。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中国建材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以实现企业文化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企业文化企业的支柱》,《中国建材工程》, 2009 年,第 9 期。 2. 编著者周小明 : 《实用企业文化营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版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凤凰涅槃”现象:嘉兴经济的出路与天路 20100531
pikeliu 2010-10-1 21:44
凤凰涅槃现象:嘉兴经济的出路与天路 发布日期:2010-05-31 16:03:38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现象概述    凤凰涅槃,源于神话传说:凤凰每隔五百年会在烈火中重生一次,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如此周而复始,以至永生,故凤凰又称不死鸟。    曾经以零资源为出发点的嘉兴,在甘当配角的务实中,用蒲公英般的草根生命力,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不产一张皮,却建成了全球闻名的海宁皮革城;没有羊毛资源,却有了全国最大的毛衫批发市场濮院毛衫城改革开放30年来,嘉兴经济正是以这样的草莽开拓之气,孕育出勃勃生机。    尽管如此,2002年以来,面对不断加剧的要素资源瓶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区域竞争格局,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嘉兴经济的一道难题。是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嘉兴选择了后者,用凤凰涅槃的勇气,换得了新一轮发展的良机,同时也是对浙江省在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份的最好回应。    涅槃之路在何方?这是勇气之后的自问。    用大平台营造发展新空间,以产业为核心走转型和提升之路,用大项目、大企业发挥转型升级的示范作用,这是自问以后的自答。在这自答中,嘉兴经济实现了从腾笼换鸟到凤凰涅槃的跨越;而在跨越背后,是涅槃之路的大智慧。    涅槃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出路,更是一条自我升华的崎岖天路。    □新闻助读    排污权交易:涅槃之路的大智慧    5月11日,秀洲区王江泾镇宇泗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减排方案确定,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生活污水排放40万吨、COD减排约100吨、氨氮减排约6万吨。秀洲区环保局副局长杨小生告诉记者,此项目是农村分散型水污染物减排工作的试点之一,相比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而此项目的意义远不止此,项目的350万元资金全部来自排污权交易所得。秀洲区环保局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将排污权交易所得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减排工程,将减出的指标再投入市场进行交易。如此循环,实现减排的持续效应。    2009年,嘉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了7746美元,但作为江南水乡的嘉兴,却面临着水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尴尬。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良性平衡,排污权交易即是涅槃路径的大智慧之一。    2007年11月10日,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挂牌,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成立。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排污权交易1066笔,交易额达1.78亿元。    排污权交易只是嘉兴涅槃智慧的一个体现。2009年12月25日,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与嘉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约:在原中宝碳纤维退出地块中的30亩土地上,投资5亿元研发和生产红外热像仪,保守估计5年内产值将超10亿元。这是盘活土地存量,做足空间置换的涅槃智慧。开发区收回784亩表现不佳的土地,予以空间置换,放大土地产出效益。    其实早在2006年,嘉兴就在省内率先出台了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以最小资源占用、最低能源消耗、最小污染排放、实现最好经济效益和最大社会效益为原则,对企业和各级政府进行评优考核。    曾经以弄稻侍桑闻名的嘉兴,正是以这样的涅槃智慧跻身全国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承载创新发展的探路使命。如今,在这块已具先发优势的江南大地上,一场更具规模的创新探索正在进行: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地级市,以两分两换和两新工程作为转型发展的抓手,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地,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大的新空间。    国字号的历程:涅槃后的发展新空间    涅槃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求得永生,但前提是涅槃之后能找到发展的新空间,找到发展的新兴奋点。嘉兴经济的涅槃也正如此,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空间,用大平台来承接和融合新兴产业和新型经济业态成长。    5月11日上午,嘉兴经济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授牌仪式举行。18年前,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片乡村田野中起步,如今全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汽车零部件、化纤纺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食品加工等五大制造业主导产业正是凭借着这张漂亮的成绩单,嘉兴经济开发区经历4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迈入了国家队的行列。    在嘉善电子信息产业园,今年将投入7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嘉兴出口加工区B区建设,3月份完成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4月份力争通过海关验收,5月份实现封关运作。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园内的富士康项目加快了建设进度,而被列为园区首个项目的富鼎电子则有望5月份投产。    在嘉兴港区化工园区,投入30亿元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气和污水处理;投资660万元建立空气自动监测站,投资4600万元成立港区应急中心和环境监控中心;20多家化工企业在园区内实现了循环经济的规模化,三废基本实现零排放。2008年7月3日,全国首个中国化工新材料园区在嘉兴港区挂牌。    如今,在园区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包括英荷壳牌、日本帝人、日本德山、新加坡美福等在内的一批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外资总投资已超过18亿美元;三江化工、合盛化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也陆续投产,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50亿元。       这些不断推进的大平台建设,为嘉兴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10年来,市级国有资产总量增长了17倍,目前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5400家企业落户嘉兴,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嘉兴投资。    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嘉兴经济的涅槃之路同样是这两部历史的叠加和交互发展。传统的皮革产业借力于海宁皮城的上市,将专业市场的成功模式向东北、中原复制输出;平湖市的箱包企业开始走品牌之路,产品定位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而一批引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在不断发展壮大:浙江嘉福玻璃有限公司生产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专用超白玻璃,嘉兴大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事LED蓝绿光芯片和SMD器件的生产,生辉照明电器(浙江)有限公司制造光电器件、照明电器等目前,嘉兴市已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700多家,成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三大基地之一;以昱辉阳光为代表的嘉兴光伏制造能力快速提升,主要产品硅片生产规模不仅在浙江处于龙头地位,在全国也具有领先优势,预计3至5年后光伏产业有望成为嘉兴第一大产业集群。    丝绸之府再出发:涅槃之路上的探索者    有了涅槃的大智慧,有了涅槃后的新空间,还必得有先行探路的示范和引领者。大项目和大企业的龙头示范效应,就是这条没有退路的出路上的先行者,也是这条崎岖天路上的探路者。    5月11日,被誉为国内纺织业第一纯丝绸股的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002404)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嘉兴板块上市企业的第16家。上市是为了给几千年的丝绸产业找寻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嘉欣丝绸集团董事长周国建将3年的艰辛上市历程看作是古老丝绸产业的一次涅槃。    借助于20多年来在丝绸行业的浸润,周国建对丝绸这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前景充满信心。上市募集的7.37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丝绸主业的产能扩大与提升,并将着力提升品牌建设。    同样是在5月,对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朱张金而言,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上千吨成熟饱满的大豆,正从位于巴西南大河洲的阳光农场装箱起航,运往一个中国小村庄华丰村。村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两新工程建设,为那些集聚后的农户的就业与增收问题,同时担任华丰村村支书的朱张金又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在村里办豆腐厂,用高品质的大豆做高品质的豆腐,将这条农业产业链从巴西农场延伸到海宁华丰,从大豆种植延伸到豆制品生产。    20多年前,朱张金从皮革产业起步,发展出百亿产值企业并成功在香港上市。如今他却主动选择转型,退出皮革产业,转而发展农业,甚至走出国门办起了农场。看似匪夷所思的转型,却是一个企业家自我涅槃的勇气与智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张金坦言:成功的企业不外乎两条,转型要比别人早一点,看得要比别人准一些。    千年之前,嘉兴是丝绸之府;千年之后,嘉兴被誉为当代的中国绸都。借助于凤凰涅槃的勇气与智慧,嘉兴这座丝绸之府有了再出发的动力与实力:2003年以来,嘉兴经济总量呈现强劲的赶超之势,农民人均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招商引资连续8年名列浙江省前三甲,GDP总量达到1917.96亿元。    □专家点评:    决定未来的是比较劣势,而非比较优势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评委委员,欧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黄卫平教授    在世人津津乐道于浙江速度之时,浙江人却并没有满足,而是开始为浙江瓶颈思考良多。嘉兴更是如此,这点难能可贵。    如何找到能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能够带来长远利益的转型的方向、升级的方式,才是凤凰涅槃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政府和企业都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题。    企业本身追逐利润的本质,给了民企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所以很多精明的企业家都会有未雨绸缪的准备,这点民企历来都有自发性和自觉性。所以在政府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之外,政策应该是转型升级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剩下更多的应交给市场去调控。政府正确地引导、企业积极地响应,方能促进企业敢于承受转型之痛,能够度过烈火煎熬,从而真正实现凤凰涅槃。无论是转型抑或升级,嘉兴乃至浙江的民企真正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企业的比较劣势,而非比较优势,这就犹如木桶上的短板,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程度。    总体来说,转型升级之路的前景是明晰的,只是路途上荆棘坎坷很多,所以解决这些存在的短板、看清楚自己的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除了上大学的其他出路
wsunchunxiao 2010-6-20 09:01
除了上大学,现在对年轻人的其他出路,还有哪些呢?这是我一直比较苦恼的事情。 去年我弟弟妹妹没考上本科,结果双双上了专科,颇为难以后的出路。 今年我对象的妹妹又考,虽不知成绩,但想为其先谋出路。 现在的一个年轻人,上普通的二本大学或专科好,还是找其他法子自谋发展的好? 希望大家踊跃讨论,多多给我指教;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除了上大学的其他出路
wsunchunxiao 2010-6-20 09:01
除了上大学,现在对年轻人的其他出路,还有哪些呢?这是我一直比较苦恼的事情。 去年我弟弟妹妹没考上本科,结果双双上了专科,颇为难以后的出路。 今年我对象的妹妹又考,虽不知成绩,但想为其先谋出路。 现在的一个年轻人,上普通的二本大学或专科好,还是找其他法子自谋发展的好? 希望大家踊跃讨论,多多给我指教;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出路
paradoxfx 2010-5-5 22:11
跟在别人后面,现实状况决定了我们永远难超越。还不如强调我们的特色,开辟我们自己的领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教授研究员的出路
热度 2 zoumouyan 2009-11-23 13:03
也谈教授研究员的出路 邹谋炎 1. 最近读到科学网上王鸿飞的博客,谈教授研究员的出路。该文语言真切,令人感慨。忧心出路本是年轻人的事,我等退休老朽已是局外人。但这臭脾气忍不住偏要唠叨点世道经历,只当饭后谈资,不足为笑。 2. 如果你有时从科学院南路经过,偶尔会发现不止一两个熟悉的面孔。他们是颇有名声的学人,白发苍苍,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穿梭于人流、车流之间。他们恐怕不是为了锻炼,因为七、八十岁已不适合车技;也不是为了环保,因为开车本来和他们无关,并且有时可以见到自行车上挂着菜兜。六、七年前,当中关村东科学院宿舍区面临拆迁改建时,当时年已百岁的贝时璋老人被告知须迁新楼,面积无增,但拆旧换新要交几十万。此事顿时难倒了老人一家。听说属同样情况的还有何泽慧等知名学人十余家。好在后来拆迁计划停止,困难自动解除。这些学人楷模,国人骄傲,遇住房拆旧换新就会有经济困难。在现代化高楼林立的中关村,这些场景是不是时下议论的教授研究员的出路和将来的终极版? 3. 想想出路这个词,好像一下子变得深不可测。比如说当院士是出路吗?好像没有那样简单。加之现在院士官化,质量受置疑,这样演化下去还不知如何。看来当官的出路要好得多。听说时下无官不富,大批精英涌入官场,可辅证这一说法。而且学而优则仕又有新解:入仕才是学优的明证,不能入仕还谈什么学优!问题是官位有限,又高位希缺,要走这条路也须特别的本事。像王仁兄那样的书生,有点心事就藏不住,当官怕是困难。 4. 有人如果一时对出路想不清楚,其实也无跳楼之必要,因为你周围的人可能都有类似问题,而你的日子肯定不是最差的。我们的先贤孔老夫子和他许多代以后的学生们创立和发展的中庸学说中,定能找到化解头脑中疙瘩的良方。既然你选择了儒教,该认命的就得认命。记得文革后期,我们的伟大领袖与斯诺先生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说,知识分子属于哪个阶级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中国的哲学中,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的附属品,从孔夫子到而今都是如此。正是这种哲学,从五、六十年代起,中国的知识分子享受着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待遇,并要不断接受工人、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免出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后来出现了劳动知识分子的提法,就有许多人感激涕零,如得解放。对这些背景,年纪尚轻的 王教授 大概没有体会,所以期望有些过高。现在而今眼目下,官员们如何看待教授研究员呢?没有作过调查。在网络上看到一段描述,可能不能概全,只供参考如下: 教授只不过是29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的一种高级职务而已,没有什么特殊高尚之处。就好比医科大学的教授与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等价一样。如果教授们不懂这一点,可以向本单位的人事员请教(不耻下问)。至于国家公务员到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担任领导职务,那是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所必需,不是本话题讨论的范畴。发牢骚的教授们应当懂得这一基本常识,不该由我说吧。希望以后不再听到发牢骚的教授们天真幼稚的意见。免得被社会各界横眉或者胃酸。 因此,在考虑出路的时候,别忘了皮和毛的基本属性没有变。认清属性,摆对位置,才能心平气和,消融心理反差。 5. 王教授考虑自己出路的时候,考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处理起来有多困难、多复杂?王教授想的应该是指做学问、教学生的教授研究员。然而真正考虑起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中国2002年教授数量已过5万,2009年更是达到7万之众,这里面有几%是做学问、教学生的? 即便国家每年拿出70亿(平均每教授10万元)给你们加工资,能落到王仁兄这类教授头上能有几何?说不定只是一些人又开辟了一条发大财之路。所以,即使政府想处理这个问题也是难上加难。想想吧,涉及到的问题有多少: 教授队伍如此混乱; 收入分配制度如此混乱; 官本位的社会基础如此坚不可摧; 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早被历史地定格得如此牢固; 教育科研系统仍然完全按官员们的意志来管理; 我们可以期待进步。但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清理之前, 王 教授希望达到的出路只好等等再说。 6. 既然王鸿飞学弟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不妨开放一下思想,看看我们的先辈知识分子中有没有留给我们一些思路。求名求利虽然一度受到强烈批判,在今天看来还须理性分析。前面提到的那个与斯诺先生的对话中,伟大领袖谈到了求名的问题,坦言如果你写的书没有人愿意读,你高兴吗?所以,著书立说而得名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两个知识分子是未见争议的楷模,一个是海归陈玄奘,另一个是土憋李时珍,两人都是高尚信念的坚守者。陈玄奘为取经偷越国境,他历尽磨难,在国外取得高度名望后,才回国被朝廷尊为圣僧。李时珍曾一度进太医院,发现那里官场浊气完全不适合他。他回到行脚医的老本行上,遍历高山大川,以艰辛劳动和科学智慧,完成了举世名著。在他们面前,我们这些后生真是不禁汗颜。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看来平凡。如果我们仅仅将这些当作故事,中国知识分子的信念就成问题了。李时珍所处的社会环境好吗?然而在历史苍桑以后,你知道那时太医院的主事是谁?甚至那时的皇帝叫什么不也得查一查吗?历史的玄机真是太深奥了,我们这些后辈或许可悟到点什么。 7. 教授研究员还有求利或创业的路子可走。求利而守道就好,若能想到兼济天下更好。这里所谓守道是指别忘了教授研究员本来的职责包括社会责任。知识分子成功创业的例子古今皆有,不妨学习。迫使晚清状元张謇办实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天张謇奉召入宫,天下着雨。见一群大臣跪在殿前雨中,其中有老者也然。忽见一群人打着黄盖,拥着慈禧从跪者紧旁走过,视跪者为无物。这个场景让张謇太刺激了,让他彻底认清了自己将来的出路。后来孙中山对张謇的实业道路高度赞誉,可见知识分子创业绝非不可为之事。今天要求一个大学生甚至博士生毕业后就去创业,一般说不是很现实。但要说一个应用学科领域的教授研究员缺乏能力创业,多少就得自审一下,或自我努力一下。我知道德国和美国的不少理工科教授和企业联系密切,他们通常从企业或政府机构搞来项目,也有自办公司,又不误教学科研。当然也能举出置疑的例子。但作为理工科教授研究员,如果研究中完全缺乏产业或应用目标,不仅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研究工作的真实意义,还要审视一下是否会误人子弟。 8.立说和创业或许是教授研究员们可以考虑的出路。但这些路子绝不好走。特别是立说,按中国特色,可能要等你见马克思以后才能见分晓。只要你有不错的成效,在那个时候再夸耀你,是可以不惜工本的。如果想眼目下好过些,考虑一下创业也许实际。要等到政府解决教授研究员们的出路,只怕需要时日。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 2009 年 11 月 23 日) 23日版中包含一个数字错,谢谢网友提醒,现已改正。 (2009年11月24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46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网的出路:改革推荐规则
lvnaiji 2009-9-5 16:40
吕乃基 推荐,编辑部推荐,或是网友推荐,还是自我推荐,是科学网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目前科学网种种不尽人意之处的根本缘由。网友强烈建议废除所谓的推荐,正是这个破玩意把科学网弄得越来越差( kasa )。弄得越来越差的典型方法是,有人在科学网上传授秘笈:你推荐别人越多,你自己被推荐的可能也就越大。这就是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长此以往,必然越来越差。然而,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推荐本身,而是推荐者对于推荐的价值判断及由此衍生的推荐规则。 推荐一篇文章,对于被推荐者无疑是增加点击率,提高在科学网上的声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得到提升。都说不要在意点击率,然而博主总不至于自说自话。大多数博主 都是 老师,或者至少在某种公共场合如会议上做过讲演,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众全神贯注,讲演者便思绪如潮,灵感和联想不断;若是听众各行其事,对讲演者不闻不问,讲演者还有心情讲下去吗?在科学网上,听众的反映主要就表现在点击率和评论上。博主没有经济收入,点击率和评论就是鼓励和回报。博主对此的期望理所应当。点击率和评论还有留言等,是博主写作博文,特别是优秀博文的动力。 对于网友来说,上科学网,得以阅读美文,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由各种途经推荐到主页上的文章,可以大大缩小网友搜索的时间成本。如果看到被推荐的文章名副其实,就会增加对作者和科学网的信任,增加上网。作者和科学网也就获得了信用,后者,正是当今社会运行最缺乏的要素。反之,则会有上当受骗之感,并最终败坏被推荐者和科学网的声誉 对于科学网而言,让博主积极写稿,让网友留连忘返,让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者良性互动,提供一个公共、公平、高效,以及不断提升的知识共享的平台。 最终是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方的共同提升,并将此影响扩展到更大范围。这是 推荐的三条基本原则 。 然而,眼下的推荐规则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反复被推荐若干博主的文章,明星的风范固然凸现,但上述第二条原则没有实现,网友未必看到最好或至少较好的文章。 杨 老师认为,真正的好文肯定都是沉底的,意义深广的文章能理解的人一定不多,反而一般的文章(不太好、不太差)会进入大家的视线。第三条原则,科学网的公允和作为科学网最重要的一点:科学性受损。在上述三方中,只有屡次被推荐的博主一方获益。正如中国当下的 GDP ,国企获益,垄断行业获利,出口企业获益;代价是,民企、中小型企业,进口企业,以及最终是国民受损。这样的 GDP 于国于民大打折扣。 杨 老师对此感到悲观,博主的愿望恐怕时间再倒退 5000 年都不能实现。博主以为,如果作为社会精英的科技工作者都做不到,如果在虚拟的没有多大利害冲突的科学网上都做不到,那么中国真的是没有希望了。博主响 应梁 老师还是当飞蛾扑火推一把的意愿,再推一把。 解决问题的钥匙依然是推荐。 一、 限定被推荐数。 同一博主的文章,不论发表多少,也不论由编辑部还是网友推荐,一周内在科学网首页至多只能出现 2 次(此处及以下的数据均待定)。从而为新人的涌现提供可能。 二、 限定推荐数。 同一推荐者,不论是登记的博主还是游客,一周内的推荐总数不超过 10 次。编辑部的推荐数另议,譬如 100 次或更多。这是对各方推荐权的限定,在行使推荐权时更为慎重,把有限的推荐权投给在内容上确实值得推荐的文章,以杜绝投桃报李之类事情的发生。 三、 鼓励评论,增加评论数量的权重。 评论,是交流的有效途径。博主以为比推荐数更为重要。学生尽管课堂上全神贯注,但下课后一哄而散,笔者依然感到失落。相应于点击率,笔者更欢迎评论,尤其是批判、否定的评论,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在网友的一方,点击、推荐,一个按钮即可。但评论,则需要较为深入的阅读,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发生碰撞。评论,是对知识的消费,而知识的消费就是创造。说实话,博主怀疑,那些点击甚至推荐者,是否仔细看过所点击或推荐的文章,在进行推荐交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颇感羞愧的是,笔者在一些场合也属此列。 四、 被推荐者有谢绝推荐的权利 ,这是肖老师提出的建议。 此外,科学网何去何从一文上载后不少网友发表评论,博主深表谢意!补充说明两点。其一,称兄道弟一说,本人只是不太习惯。待到网上都是兄弟姐妹之时,可能也就是贝多芬《欢乐颂》、圣经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实现之日,这本来是大家共同期待的一天。说到底,本人可能在大多数时间充任吕兄,有何不可! 其二,科学网作为社会之映射。我以为,科学网既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家园,是公共的平台,同时又可以有形形色色的社群,如物理圈、育儿圈等,也就是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圈子,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在小圈子或自留地里说话可以更加随意、惬意,而不是老师长同志短。用我的学术语言来说,就是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因而,家长里短适用于特定的语境,不适合推荐到首页,不便放在公共平台上。仅此而已。至于高雅还是通俗,科学还是娱乐,大可宽容。只有一点:推荐的文章,面向全体,应具有更多普遍性。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230 次阅读|20 个评论
高密度城市的交通问题与出路
weberfrank 2009-4-23 20:39
高密度城市的交通问题与出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120660100cufw.html#comment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经费不足与版面费之争: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
夫子 2009-2-5 16:33
经费不足与版面费之争: 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 游苏宁/文 作者单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原 载 光明日报 时间: 2009-02-02       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一直是期刊管理部门、科学界和期刊界不懈探究的问题。由于各自立场的不同及看问题的角度各异,社会各界对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莫衷一是。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科技期刊工作的编者,我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分散、重复 办刊,集团化运作困难   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期刊目前的主要特点为数量多、规模小、条块分割、资源垂直配置,多数杂志是单个编辑部运作。据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我国的期刊数为12759种,尽管拥有近5000种科技期刊,但出版单位平均每家出版期刊仅1.6种。作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最大的航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也只拥有118种科技期刊;而美国有500多家集团出版3种以上期刊,英国Blackwell出版公司出版600多种期刊。   重复办刊为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另一大弊病。尽管当今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科技期刊的发展远远难以满足及时报道先进科技成果的需要。在刊号奇货可居的情况下,重复办刊所导致的学术期刊资源浪费令人瞠目。就医学领域而言,目前国内拥有正式刊号的期刊就高达1148种,其中报道内科学有关的期刊超过百种。由于高质量的稿件有限,导致期刊论文的整体质量下滑,低品位学术期刊过剩。    国外期刊企图垄断国内市场   当中国政府对研究的投入日益增加、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界的作用日益增大时,国际性的名刊和跨国出版集团大举进军中国。他们不仅将中国看作出售期刊的市场,更看成研究成果和优秀论文的重要来源地,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努力吸引中国研究人员将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他们的期刊上,再将期刊销售到世界市场,获得高额利润。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通过挤垮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期刊垄断这一市场,导致全球性期刊提价。2008年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被迫接受了爱思唯尔年均15%的提价方案,爱思唯尔每年在我国高校销售的数字出版产品已达1800万美元。基于奖励以及晋升的考虑,中国顶尖的研究者经常选择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为了重新得到自己研究论文有限的阅读权,国人却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订阅费。    重视专业数据库指标   学术期刊国际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被当今本行业国际上最著名的专业数据库收录。对医学期刊而言,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科学价值丝毫不逊色于被 SC I 收录。PubM ed 数据库是全球医药领域最著名的专业数据库,良好的界面和无偿使用使其成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专业数据库。在最近进行的118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评比中,我们将期刊被PubMed数据库收录与被SCI收录同等对待,这无疑是值得倡导的明智之举。   不仅如此,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据库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切肤之痛。近年来,我们通过科技部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建言,希望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数据库。令人欣慰的是,科技部即将公布首批收录有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国家数据库。    SCI不是唯一尺度   当今中国,SCI成了科学界最时髦的词语,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奖金、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无不与SCI挂钩,SCI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这种现状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论文审稿和发表费用、中文版权回购以及国外重要数据库的使用等,不仅要耗费巨额国有资源,而且势必使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为中国同行首先获悉,也使得国内的科技期刊在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方面面临极大困境。   发表SCI论文不只是让别人看,更重要的是它介绍的方法、数据、结论对推进科学研究有帮助,这才是一篇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    办刊经费不足与版面费之争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的转制对期刊生存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使期刊的主体缺失,加上网络信息化开始动摇学术期刊的生存基础,纸版期刊的发行量平均每年下降10%,学术期刊版面费收入的合法性面临质疑,开展多种经营业务困难重重,导致办刊经费的严重不足。   我们的研究显示:发表论文收取费用是一个背景复杂、涉及部门众多、社会影响因素庞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在于是否收费本身,还牵涉到我国学术人才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评比标准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模式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原则、方式等问题。我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多数期刊编辑部、作者、读者、公众认为科技期刊为公益事业,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无法进行相关支持的情况下,应当有过渡性办法;2.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与学术腐败没有必然联系,学术腐败因素众多,更多根植于制度不健全以及缺乏正确的学术评价机制等;同时,规范的期刊运作流程可以杜绝一部分学术腐败;3.期刊业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家出版管理机构应在理念、职能、行为上有所转变,由主观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将为读者服务放在首位   对科技期刊而言,稿源就是资源,但作为办刊人,我们一直坚信读者是学术期刊生存的基础和核心资源。为此,办刊人应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读者调查,加强与读者互动,真正依靠读者办刊。目前许多科技期刊与读者的交流是单向的,读者、作者缺少参与感及主人翁意识,导致期刊丧失了最重要的资源。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是作者的期刊,更多地在思考如何为作者服务,而很少考虑读者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与读者的交流、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刊物内容的确定和选择已成为可能。为此,笔者提出科技期刊编辑的最高追求不仅将期刊办成社会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还要使其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3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我要做一颗螺丝钉”说起
shw 2008-11-13 16:25
我要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是曾经非常流行的一句话。 这几天突然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其实也是我最近思考人生出路的一点感悟吧 硕士毕业后有很多出路:就业,工作,考博,出国等等等等。而就业工作又有很多。 大体问类:上学,上班。 那么到底是上学还是上班呢?It's a BIG PROBLEM。 1 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估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本科毕业时就没有想清楚的问题现在还是出现了:职业规划。或者说,人生规划。 有的人会说,你怎么会知道你这一辈子怎么样啊,You are not GOD 但是有个问题绝对你可以回答: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2 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醒自己: what Ur CV informed or How to whiteUrbiography CV (curriculum Vitae)有很多。最近接触了一个海外留学项目,要求写这个东东。发现原来CV这么有趣。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而在检索学习如何写一份优秀CV的过程中发现,它不但可以理清你的思路,总结你这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再和自己的Want比较一下,不就知道你下一步的计划了吗~~~ Biography 有点沉重。我忘记在哪里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建议设想你自己已经入暮年,回首往事,哪些成败,哪些幸福,哪些遗憾,哪些经验,哪些自己想做又没时间做的事情,等等等等。然后想想,What you want to do right now! 3 心灵功课 Report 太多的人,包括现在的我,都很浮躁。想这样,想那样。如果最后事与愿违,又愤愤于自己可怜的身世。抱怨不得志的境况。祥林嫂般的过了一辈子,最后呢。发现自己其实很蠢,根本配不上当年自己指点江山的那份激情。 导师让我们定期交report,详细说明自己最近一点时间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想法、思路、体会。我体会到定期总结对科研的重要性了。突然在想,你给自己交过这样的一份report么?悲哀啊。 4 心态 螺丝钉 可以想入非非,但更要脚踏实地。你说你能力很强,OK。tell me your story,and show me your work! story 你可以随便想,海阔天空。那work呢?那可是实在东西。科学网的牛人多了。文字可不都是ctrl+C/V出来的。那可都是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里的出来的results。 做一个螺丝钉,就是脚踏实地。用一份份刚刚的results告诉别人:我很强,不忽悠! 关于自己出路的问题还在思考,不过,给自己的作业已经布置下来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