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事部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Google 人事部门发现,GPA 和考试成绩对于招聘几乎毫无用处
热度 1 liwei999 2013-6-21 23:33
只对刚毕业的人稍微有点指针作用。一般而言,考试成绩与事业成功没有因果关系。 LinkedIn Today 昨天推荐的一片值得一看 作者: 立委 日期: 06/21/2013 10:25:17 Google 人事部门承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 Quote The ability to hire well is random. “Years ago, we did a study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one at Google is particularly good at hiring,” Bock said. “We looked at tens of thousands of interviews, and everyone who had done the interviews and what they scored the candidate, and how that person ultimately performed in their job. We found zero relationship. It’s a complete random mess, except for one guy who was highly predictive because he only interviewed people for a very specialized area, where he happened to be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 New Insights From Google On Recruiting and Hiring http://www.linkedin.com/today/post/article/20130620142512-35894743-on-gpas-and-brain-teasers-new-insights-from-google-on-recruiting-and-hiring?trk=cha-hero-art-title Another fnding is GPA and testing are not useful either in hiring: Quote GPAs don’t predict anything about who is going to be a successful employee. “One of the things we’ve seen from all our data crunching is that G.P.A.’s are worthless as a criteria for hiring, and test scores are worthless — no correlation at all except for brand-new college grads, where there’s a slight correlation,” Bock said. “Google famously used to ask everyone for a transcript and G.P.A.’s and test scores, but we don’t anymore, unless you’re just a few years out of school. We found that they don’t predict anything. What’s interesting is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without any college education at Google has increased over time as well. So we have teams where you have 14 percent of the team made up of people who’ve never gone to college.” 大数据的一个用处就是对人的“跟踪”了。古狗这样做,也属于预料之中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21/2013 03:55:09 千里马与伯乐是一对。好还是不好,往往是在于匹配的问题上。如果溯源到头,恐怕要推到为何要两性繁殖、两性交配的思考上去呢。 为 什么要两性交配?克隆不好么?克隆不好。因为生命就是从无到有变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稳定的。基因的突变是经常发生的。据说黑猩猩与人就差着一对染色体。黑猩猩是24对,而人是23对。黑猩猩的第12、13合在一起,便是人的第二染色体。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黑猩猩的第12、13合在一起了,由此诞生了人类的祖先。 如果没有机会修正,基因上的错误就会越积越多,到做后出畸形。有性繁殖是为了修正这样的错误。奥妙就在于减数分裂。两个独立的n链的相同位置同时错的几率比较小。雌雄各出一半,合在一起变成2n的时候,就自动修订好了。从这个原理上看男女结婚,可以说是为了彼此“少犯错误”。通过有性繁殖,可以达到 既能保持相对稳定,又能有机会纠正错误 的和谐状态。因此研究个体的长寿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靠药物维持的长寿更是如此。 立委所说的 很窄很深的专业 不知到是什么,大概是数学一类的专业吧。在这个专业里,就如同选美女一样,谁美谁不美,基本上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这个职业毕竟养不了许多人。到了生物领域,因为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人的档次也就拉不开了,聪明笨就不那么容易分得清了。因此,一个人有没有才只是问题的一半儿。问题的另一半儿是要这个人去做什么。所谓匹配的道理就在于此。人要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批人,有能力对付预料不到的事态。对于已经知道的具体工作,有技校级别训练也就可以了。 一个人如何能知道自己干什么合适呢?这也是个难题。只能是干着看看,趁着还年轻的时候。这时期接触的人很重要,包括同龄人和大人。所谓伯乐,并不是非要有慧眼的人,能做到知人善用就是了。知人善用也不难, 办不到的事情 不求就是了。但是这样做大家都会不满意。所以就都吆喝着“创新”, 把希望寄托在未知上 。殊不知,这就是男人耍钱的心态呢!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6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Google 人事部门承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
热度 11 liwei999 2013-6-21 15:11
今天看到 Google 人事部门的一个研究,发现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几乎没有。 作为人才驱动成长的超级技术公司,Google 招员时最重视发现人才。最近他们做了这么一项研究,他们把当年招员经理对候选人的评价找出来,然后对应那些招聘成功的雇员今日的贡献和成功, 想看看评价高的与后来的成功程度是否成正比。结果发现,评价高低与后来的表现好坏几乎没有任何有统计意义的关联,说明后来成为千里马的明星雇员,当年并没有伯乐赏识。据说只找到一个例外,就是有一位高级经理似乎真是慧眼伯乐,他手上招聘进来的人后来个个出类拔萃。原来这位老兄专业很窄很深,是世界著名的该领域专家。他招进来的员工也都是这个专业的人。 给个链子吧 LinkedIn Today 昨天推荐的一片 日期: 06/21/2013 10:25:17 Quote The ability to hire well is random. “Years ago, we did a study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one at Google is particularly good at hiring,” Bock said. “We looked at tens of thousands of interviews, and everyone who had done the interviews and what they scored the candidate, and how that person ultimately performed in their job. We found zero relationship. It’s a complete random mess, except for one guy who was highly predictive because he only interviewed people for a very specialized area, where he happened to be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 New Insights From Google On Recruiting and Hiring http://www.linkedin.com/today/post/article/20130620142512-35894743-on-gpas-and-brain-teasers-new-insights-from-google-on-recruiting-and-hiring?trk=cha-hero-art-title Another fnding is GPA and testing are not useful either in hiring: Quote GPAs don’t predict anything about who is going to be a successful employee. “One of the things we’ve seen from all our data crunching is that G.P.A.’s are worthless as a criteria for hiring, and test scores are worthless — no correlation at all except for brand-new college grads, where there’s a slight correlation,” Bock said. “Google famously used to ask everyone for a transcript and G.P.A.’s and test scores, but we don’t anymore, unless you’re just a few years out of school. We found that they don’t predict anything. What’s interesting is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without any college education at Google has increased over time as well. So we have teams where you have 14 percent of the team made up of people who’ve never gone to college.”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690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注册消防工程师
热度 1 majian 2012-11-1 14:11
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2〕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安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管理的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规定,为提高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化管理水平,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服务质量,我们制定了《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消防工程相关专业新旧对照表 2.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3.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 2012年9月27日 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第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委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承担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具体考务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共同负责本地区的考试工作,具体职责分工由各地协商确定。 第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本办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 第三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设《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3个科目。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设《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2个科目。 第四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分3个半天进行。《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和《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成绩实行3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在连续的3个考试年度内参加应试科目的考试并合格,方可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五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分2个半天进行。《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间为2.5小时,《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在连续的2个考试年度内参加应试科目的考试并合格,方可取得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六条 符合《暂行规定》中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并具备下列一项条件的,可免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科目,只参加《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2个科目的考试。 (一)2011年12月31日前,评聘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的; (二)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或者勘察设计各专业注册工程师资格证书的。 在连续的2个考试年度内参加上述科目考试并合格,可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七条 参加考试由本人提出申请,按规定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考试管理机构按规定的程序和报名条件审核合格后,核发准考证。参加考试人员凭准考证和有效证件在指定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单位、中央管理企业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第八条 考点原则上设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大、中专院校或者高考定点学校,如确需在其他城市设置考点,须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公安部批准。考试日期原则上为每年第四季度。 第九条 坚持考试与培训分开的原则。凡参与考试工作(包括命题、审题与组织管理等)的人员,不得参加考试,也不得参加或者举办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培训工作,不得强迫应试人员参加与考试相关的培训。 第十条 考试管理部门和考务实施机构,应当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考试工作纪律,切实做好试卷命制、印刷、发送和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严防泄密。 第十一条 对违反考试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的人员,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2号)处理。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 一、考核认定申报条件 长期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岗位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遵守国家各项 法律法规 ,恪守职业道德,身体健康,2011年12月31日前评聘高级工 程师技术职务,年龄在65周岁(含)以下,并符合下列条件(一)、条件(二)和条件(三)中各一项条件的在职(在编)在岗人员,可申请参加一级注册消防工 程师资格的考核认定。 (一)学历与工作经历: 1.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5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见附件1,下同)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7年。 2.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8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10年。 3.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10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12年。 4.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15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17年。 5. 取得其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相应再增加5年。 (二)技术能力与业绩成果: 1. 获得与消防技术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层级技术发明等奖项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排名前5名); 2. 依法获得有关消防技术专利权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3.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县级以上区域消防安全或者火灾风险评估项目不少于2个。 4.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面积10万平方米及以上建筑的消防安全咨询、评估项目不少于5个; 5.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单体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建筑的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项目不少于15个。 (三)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 1. 作为主要起草人(排名前8位),编写已颁布实施的行业及以上层级消防技术标准1项; 2. 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统一书号(ISBN)的消防技术相关专业著作(译著),本人独立撰写不少于2万字;或者参与编写已投入使用的消防技术相关专业书籍,本人独立撰写不少于6万字(对未注明作者撰写章节的不能作为研究成果); 3. 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核心类期刊上,或者在有国际统一书号(ISSN)的国外期刊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相关论文不少于3篇(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 4. 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非核心类期刊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相关论文不少于5篇; 5. 在省部级内部刊物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咨询与评估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不少于7篇;或者在地市级消防技术刊物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咨询与评估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不少于10篇。 二、考核认定组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成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2),全面负责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部消防局。 三、考核认定申报材料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及其中央管理的企业(以简称中央单位)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函。 (二)《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一式两份(样式见附件3); (三)学历或者学位证书、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聘书、技术(项目)负责人聘书、消防安全管理负责人任命文件、获奖证书、专利权文件、消防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消防技术类专著(内容说明与首页)、消防技术论文、咨询报告与研究成果证明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四)获奖者应附奖状、个人证书或者正式公布的获奖人名单等有效证明。对奖项未颁发证书或者未正式公布获奖人员名单的,应提供符合国家规定人数的单位申报奖项的人员名单、获奖主要文件的复印件,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五)所在单位出具的职业道德证明、获奖单位出具的主要项目(技术)负责人证明、已颁布实施的相应级别消防技术规范或者技术标准主要完成人证明。 四、考核认定程序 (一)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的消防安全技术工作人员,可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单位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向单位所在地(聘用单位属于企业的向本单位工商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推荐。 中央单位的人员,由本部门、本企业人事部门统一向公安部消防局推荐。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中央单位消防业务管理机构,对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申请人员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经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部门复审合格后,提出推荐人员名单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推荐人员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和拟认定人员材料,报领导小组复核。 (四)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审核意见和申请人员材料进行复核。对复核合格的人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为期10个工作日的 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人员的名单。 对未通过考核认定的申请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其说明不通过的理由。 五、考核认定申报日期及要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中央单位的消防业务管理机构及人事部门,应当对推荐人员材料 进行认真审查和复审。于2013年5月31日前,完成审查和复审工作,签署审查和复审意见,并在《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相应栏目中加盖 印章后,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在审查、复审申报人员材料时,须核查各类证书及相关材料的原件。报送的各类证书等相关材料复印件,应当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对其真实性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印章。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应当优先推荐符合申报条件、能力业绩突出、业内认可,且仍在消防安全技术一线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本办法印发前,已通过特许或者考核认定的方式取得其他专业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现在公务员岗位或者现役军人岗位工作、正在申报其他专业职业(执业)资格的考核认定和已办理离休、退休手续的人员,均不在申报范围。 因在消防安全技术工作中违法违纪或发生重大失误,受到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的人员,一律不得申报。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标准,严格要求,认真按程序做好申报、审查、复查等各环节工作。凡不认真把关 或者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停止该地区或者单位的申报权和取消个人申报的资格,并依据相应法律和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 理。
个人分类: 百家|8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交通费
jjmm26 2011-11-11 15:38
关于调整本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标准的通知 各区(县)人事局、财政局,各委、办、局人事(干部)部门,各有关单位人事部门: 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决定适当调整本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实施范围 上下班交通费补贴的实施范围是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乘坐工作单位公务车上下班,以及实行公车改革补贴的人员,不列入范围。 二、 补贴标准 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标准,每人每天 20 元。 三、 发放办法 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根据实际出勤天数计算,按月发放,月平均工作天数按 22 天计算。 乘坐工作单位交通车上下班的,应当按有关规定缴费。 四、 经费来源 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所需经费,按原渠道解决。 五、 执行时间 上下班交通费补贴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 本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标准调整后,各级机关不得再出台公车改革补贴项目,不得提高原公车改革补贴标准。违反本通知规定的,将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特此通知。 上海市人事局 上海市财政局 二 00 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找工作的经历
热度 6 kejidaobao 2011-10-31 15:11
文/张 涛 2011年我找工作的过程较曲折。刚开始就把找工作的目标定在北京,去年11月份开始海投简历,曾有些面试机会,主要是公司和一些博士后的职位,由于希望拿到北京户口,所以面试了几次都没有签协议。后来北京某大医院下属的研究所给我一个面试机会,这个机会其实是我争取来的:他们要求必须有海归背景,而我是国产博士,便给对方人事部门打电话毛遂自荐,并给负责招聘的G教授发电子邮件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劣势。G教授让我在1周内写1篇他们研究领域的科研综述。我下载了该领域文献的摘要,看了些重要论文,写完后将格式编排了一下,发了过去。那位教授可能觉得写得还凑合,答应面谈。面谈时,他问了我的经历、博士期间的科研和对未来工作的想法,我回答了一下,他还算满意,答应进一步面试。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由于找工作都是多方寻找,我问我的导师,能否留在读博士所在的研究所。我的导师便把我推荐给了所领导,领导也还不错,答应考察我一段时间看能否留下来。后来我的导师私下和我说了几次,希望我能留在我们研究所,暗示我不要再到其他单位找工作了,让我安心实习,好好表现就行了。现在回过头来客观地想想,我在考察期间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转眼间,过了春节,G教授让我去他们医院参加正式的第一轮面试。我非常纠结:一方面答应我的导师不去其他单位面试,并且我非常尊敬自己的导师,他无论学术还是人品绝对是楷模;另一方面感到G教授人品、学术、脾气各方面都和我很合得来,在他手下工作应该能够得到赏识。 考虑了2天,还是决定去试一试。没有买到硬座和卧铺票,在火车上站了1夜,第2天早上直接去面试,然后向G教授表示了感谢,同时也向他说明了自己可能不会进行第2轮的面试,然后坐火车回去等我们研究所的消息。 转眼过了半个月,我们研究所的人事处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问我工作找得如何,让我抓紧找工作。事后我想想自己当时太傻,对这么明显的暗示都没有反应过来!我当时的回答是工作可能差不多了,可能会留在自己的研究所。当时还是天真地想他们是不是担心我已经找了其他的工作,可能会去其他地方。后来又打来一次电话,告诉我今年研究所没有指标,留不下来。我感觉有点蒙,因为我的导师曾对我说肯定能留下来,而我已经拒了好几家非常合适的单位的面试。时间已经到了3月中旬,很多地方的面试都已经开始了,找工作的局面更加被动了。 在经过盲目的投简历和几次电话沟通之后,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重新定位:不出国,工作定位在北京和东北。这样简历的投递也有了非常明确的针对性,按照这个方向投了不少简历…… 东北有几所高校都给了我面试的机会,其中有吉林、黑龙江最好的医科大学。当时自己最心仪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轮面试时人事处老师和教研室的主任对我比较满意,希望我能去那里。但是我心里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对于外校的毕业生来说非常难进,而且当时这个教研室只有1个名额。虽然说主任希望我能去那里,但是由于高校的正式面试都比较晚,并且由于我在这方面有过惨痛教训,所以对于真正能否得到这个名额没有底。主任告诉我,她为了让我比较保险,辞掉了一个连读生的留校名额,让给了我,需要我确定能不能去。我非常感激,向主任保证一定会去。但一个人在找工作时,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没有签正式协议,保证和许诺可能很难兑现,没有书面协议就没有安全感,尤其在双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最后,我没有去哈尔滨医科大学,辜负了主任,对这一点我都不知道怎么和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和她道歉,这是自己第一次答应别人,又辜负了别人。 当时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感觉只要北京有机会就去北京工作。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面试之前,我在北京也参加了几个高校和研究所的面试,有2个单位对我比较满意,但是最后由于没有申请下来留京的指标,也就没有进去。后来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面试,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差别有一点大,当时也没有把握,但我做了比较充分的面试准备。后来才听说这个位置只有1个名额,30多人参加了面试,感到自己非常幸运,也感激动物研究所的老师的信任。面试完,很快得到回复,能够提供职位,让我尽快确定能否入职。 后来想想,能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首先是有机会,其次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管科学院还是高校一般都倾向留本课题组毕业的优秀学生,但随着国家近年高级人才的引进,一些导师刚开始组建团队时需要从外面招聘研究人员,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只要和自己的专业稍微对口,感觉自己能力还行,都可以毛遂自荐。如果能让导师推荐一下,效果会更好。其次,光有机会是不行的,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简历是你的第一块敲门砖,当别人没有看到你的时候,只能通过你的简历判断你的大概情况。不建议将网上的简历模板稍微改改,然后就进行投递,这样可以说效果甚微。不管博士还是硕士,简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要用心斟酌每一个词,让用人单位看到每一个词都是有“价值”的。面试前一定要做准备。我应聘的几个单位要求用PPT进行汇报,我认为该方式和传统的面谈相比,更能考察出应聘者的能力。其实不管是用PPT汇报还是面谈,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你在上学期间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技术,而是你的理解和体会及以后的想法和打算,我在和几位导师的交流中也感受到了这一点。(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5290 次阅读|8 个评论
实习和求职的经历
热度 4 kejidaobao 2011-10-26 09:31
文/王华锋 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着急。在北京读研究生,无亲无故的,我毕业后会漂往何方?加之我所学的植物分类学专业较冷门,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职位较少,心里愈发着急。后来转而一想,为什么不换个思路,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找找其它工作?我的父亲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他教我做人又教我用“心”去写作,在他的影响下,写作成为我的爱好和特长。当时我就想: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去做做文字方面的工作也行,毕竟在这方面有爱好和特长。 2007年底,一家报社贴出了招聘启事,我发现自己的各项条件都满足基本要求,便迅速按照要求投简历。为保险起见,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我又投了一次简历。没过多久,报社就给出参加笔试的通知。我十分高兴,以为基本上可以到报社工作了。后来才了解到,人事部门让求职者来面试可能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很多满足招聘启事要求的人都可能进入下一环节,所以大家在通过第一关后千万别大意,真正的“硬骨头”还在后面——笔试和面试。笔试完了等最终结果,一般求职者就着急打电话问人事部门,人事部门一般回答“再等等吧”或者“不知道”。这是因为简历筛选和笔试都是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统一组织的,而最终用人的面试环节在于用人单位的各个分部门根据需求来确定最终候选人。 总之,我最终成功地进入该报社的一个双周刊实习。主编是一所大学的教授,还有2位“采编合一”的女记者,外加我和另外一名实习生就是它的所有成员。该刊每单周一发刊,所有的成员在这一天都要到报社开会,一般是主编先总结一下上一期的优点和缺点,再确定下期的大选题,然后各人将自己本周内的选题和行动计划大体和主编说说,主编给出一些意见或者建议。选题确定后大家分头行动,如果中途采访不成功或者有突发事件就要和主编商量改做其他选题。采访和写稿要在一周内完成,同时还要关注同行的工作,发掘新闻线索,为自己的下期工作做准备。 在报社实习,虽然压力很大也很辛苦,但收获却不小。写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找到“由头”,就是写新闻的背景。此外,你如果能采访到“大牛”,你的稿子就容易“出彩”。作为一个学习理科的学生,我白天在外面跑采访,别人同意采访还好说,不同意就是磨破嘴皮子都不行,晚上还要整理采访笔记认真写稿,第二天文章就要见报!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常常让我吃不消,但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现在很多朋友说我写文章很快,其实这些都是在报社的那种高压环境下“逼”出来的,所以说“苦是一副灵丹妙药”,辨证地看待吃苦和压力,那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那时,我看到另外一个工作机会——科普研究所招收工作人员,我抽时间把简历投了出去。原因是我在报社实习的时候就感觉工作并不稳定,跟领导谈谈,他们也是含糊其辞,因为他们既想稳住人心,让实习生能为他们多干活,但又不能保证什么,而我当时心里却并不完全了解这一点,还真以为做好了就可以留下来。所以,建议毕业生找工作时如果感觉工作初期不是很稳定就要找找其它出路,如果机会合适,可以找找其他工作。 记忆深刻的是,一天上午我刚刚忙完一个采访,中午就近草草吃了个盖浇饭,然后挤上公交车往面试单位(科普研究所)赶。在又挤又热的公交车上晃荡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面试单位,人几乎都要睡着了,但一想起自己毕业后的着落问题,又不得不强打精神。下午回到宿舍,浑身酸痛,精疲力竭。晚上还不得不在灯下完成主编的任务,因为第二天报社还有其它的采访和写任务。 到了2008年4月,3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但该刊却因经费缺乏而不得不停刊。耗费我十二分努力和百倍热情的报社工作,因此未能成行。而现实要求我不能一味唏嘘不已,因为生活还得继续。就在那一天,我也得到了科普研究所的最终招聘结果——我没有被录用。那真是一个万念俱灰的一天,尤其对于那些满怀信心为之折腾了好几阵子的职位,这种不忍回顾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但是最终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也许这就是命运,也许这就是生活! 到了5月份下旬,我回到自己所在的研究所,补做一些实验和撰写论文,一切显得那么沉寂。然而,机会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偷偷降临了:我看到了另外一家科研院所招聘我这个专业的学生,当时我的激情再次燃烧起来,迅速投完简历后三翻五次打电话给那边的人事部门。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结果,我赶紧打电话联系人事部门,人事部门说决定权不在他们,让我等等再联系。大约又过了一个星期,该研究所分部门的领导让我过去谈谈。当时进入初试的有3个人,领导分别和每个人谈话,谈话的内容涉及到工作的性质、工作的内容等,当时没有谈薪酬。我回答很镇定,不知道也没有多问,这些都是前两次面试经验告诉我的,只感觉当时领导还比较满意。果然,很快就接到通知参加所里统一举办的面试,所长、书记、各个分部门的研究员共同参加,要求参加者用8分钟做自我介绍,再用5分钟回答问题。我从自己的基本情况说起,谈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做了哪些工作,发表了哪些文章和获得了哪些奖励等,参与了哪些学生兼职活动等。到了回答问题环节,他们倒没有怎么为难我。最后签署了三方协议,办理档案转移等,我在这个研究所找到了一个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回想起自己找工作的各种经历,觉得也挺值!有时候失败并非是一件坏事,别人没有选择你可能也是有原因的,即使你侥幸去了可能也并非你想象的那么完美,你还可以从失败中体会到世间百态,这将有助于你更加审慎稳妥地对待未来。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3950 次阅读|4 个评论
Troubles
热度 2 pingcn 2011-7-25 11:51
看新闻看得有点晕—— 动车到底是追尾了?还是掉到桥下了?还是因为追尾,然后被撞到桥下了? 一向认为火车是很安全的,看来,要think it again了。 PS:动车出了事儿,竟然简简单单地说是因为司机“过劳”,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 PPS:犯难了——以后出门选什么交通工具呢?? 单位通知,入职前需要体检。很不情愿地去了。 (今年检了3次了,一想X射线,心里就发毛啊,本来好好的人,照来照去,多危险~) 想:能不能把个人的健康状况录入一个数据库里,就像身份信息一样, 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领导有权限调用查看,这样就不用劳民伤财每次都检了,还低碳,多好! 今天拿到了体检报告,去邮寄,工作人员说,EMS要3-4天! 于是,打电话问顺丰,他们说,第二天就能送达。很happy地请他们派人过来。 可是,我回来了,人家打电话说,下雨不来,雨停了才来,囧…… 电脑莫名其妙中了毒“w32.wapomi!html” 赛门铁克只是把它隔离了,还没研究好怎样杀,挠头啊…… 今天发现,移动硬盘插在电脑上后,识别不了。工作指示灯都不亮... 希望只是USB接口接触不良,不然就算买新的,数据也都没了…… 空气湿度太大,宿舍潮得很,睡觉很不舒服。 不知道室内除湿该怎么做…… 此外,潮,于是就容易有虫豸。前两天,左右眼都被虫咬,肿了,囧。 昨天喷了杀虫剂,并且把湿乎乎的床垫取掉,呵呵呵,终于睡了个好觉。
2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教师招聘怪象:是基于出身还是基于能力?
yangyingguo 2011-4-3 11:20
每年3月份开始,各地教育局就会联合人事部门和学校,陆续开展下个学年的新教师招聘工作。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近年来我省规范了教师招聘工作,实行“逢进必考”的政策,统一笔试面试,有效地减少了教师滥招滥用的现象。但是,现在各地教师招聘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是学历崇拜。现在中小学教师招聘中,学历要求普遍都在本科以上,甚至有些岗位明确提出要求拥有 研究生 ( 论坛 ) 学历。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专业学科素养外,还得有专业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所以,一味追求高学历是不科学的。小学的岗位,专科毕业完全可以胜任;中学的岗位,本科生就能胜任。过分要求高学历实际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成本,不利于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二是名校崇拜。不少地区的招聘,不但要求高学历,而且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是“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即便是研究生,也要求其本科阶段必须是“211”工程院校毕业。这样的条件带有出身歧视的意味。就读不同的学校,只是过去某些方面的差异,不一定就是能力的差异。教师的招聘工作,是基于出身还是基于能力? 以上现象的最大危害在于影响社会风气。唯高学历唯名校是从,会造成人们普遍的身份焦虑,为了克服这种焦虑,学生拼命往名校挤,拼命提高学历,而不是从自己的志趣出发,这样,我们的教育彻底功利化了。而能够进名校和获得高学历的只是少数人,这样事实上不利于社会公平,会造成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人、少数地区集中。教育畸形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健康的。 新农村建设岂能乱摊派资金? 笔者近日回乡,听村民说起这样一件苦事:村里计划实现村道硬底化,政府扶持的资金已到位,但资金缺口仍很大,所缺资金将向村民摊派筹集,每位村民须缴300元,十口之家就得缴3000元。不按时按数额缴款者,不得享受村中福利,不得参加村中活动。结果,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产生了矛盾。因为每人300元,对不少村民特别是困难户村民来说,是不轻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村道硬底化建设如火如荼,平坦坚固的村道利于村民出行,令人欣喜。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村庄在村道硬底化建设中屡屡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有些干部急于求政绩,甚至盲目攀比,于是随意向村民摊派建设资金,导致村中出现不和谐局面,好心却办了坏事。在我看来,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听取民意。否则,如果不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动辄就向村民要钱,结果只会苦了村民,误了新农村建设。 一场大火烧出的是什么教训? 一年前的3月26日,佛山禅城城北华南五金电器城27家五金店火光冲天;一年后的同一天,南海罗村旺边村“火烧连营”。记者回访发现,这惊人巧合的背后,隐藏着相同的火灾隐患:消防通道窄小,救助水源缺失,消防演练欠缺…… “一家起火,众邻遭殃”,不同的地点,相似的情况,如此困局再次发生,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思。俗话说:水火无情。只有在事到临头时,才会知道平时做好防灾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平时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防灾工作,隐患是可以泯灭在萌芽状态的。比如,注意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舍得花钱建设实体墙以阻隔火势;经常检查水栓水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企业重视组织消防演练,真有火情时能够准确处置,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行动上做好防灾工作,才能避免更多灾情的发生。除此之外,恐怕是没有其他捷径可走的。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1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引进的最有用人才(转自蔡天新)
热度 7 sivaxin 2011-2-23 19:31
我们国家正在花几十亿甚或几百亿元人民币引进人才。我所知道的两项引进计划是这样进行的: 清华大学花200万引进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浙江大学花200万引进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 ,结果这两个人得到400万,人事部门完成两项业绩。 至于总体效益多大,大家都很明白了 。这让我想起冯·诺伊曼,20世纪美国所引进的最有用的人才。 他本是东欧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公子,放浪不羁喜欢逛夜总会,却成了20世纪举足轻重的人物。二战以前他是一位 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批聘请的五位终身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29岁,最年长的爱因斯坦54岁)。二战期间盟军离不开他,无论陆军还是海军,美国还是英国,因为他是最好的爆炸理论专家,也是 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师和助推人 。二战以后,他创立的博弈论极大地开拓了数理经济学的研究, 至少影响了1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工作 。而他贡献最大的则可能是在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方面,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犹太人约翰·冯·诺伊曼。 冯· 诺伊曼身材敦实,有一双明亮的棕色眼睛和一张随时可以咧嘴一笑的脸。这些都寻常可见,可是,要取得如此丰富伟大的成就, 必然有一颗奇异的大脑 。首先,他对自己专注的事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够整页背诵15年前读过的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和《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启示性的条目。至于数学常数和公式,更是塞满他的大脑,且随时可以提取出来。其次,他的阅读速度和计算能力也同样惊人。据说在少年时代,上厕所时他有时也要带着两本书,成名后他的助手或研究生经常会觉得自己像是在“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追赶载着冯·诺伊曼博士的快速列车。”当他做计算时,样子有些古怪,往往眼睛盯着天花板,面无表情,此时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着。 如果是在快速运行的火车上,他的思想和计算速度也会加快 。 如果说上述几种能力显示了他神奇的一面,那么下面一种能力并非那么高不可攀, 那就是不断学习新事物的愿望和行动 。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一个暑假,化学系本科生冯·诺伊曼返回布达佩斯家中,结识了一位准备去剑桥读经济学的小老乡,立刻向他咨询并要求推荐经济学的入门书籍,从此开始牵挂这门对他来说全新的学科。还有一次,他被邀请到伦敦,指导英国海军如何引爆德国人布下的水雷,却在那里学到了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同时对计算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者使他成为研究斜冲击波的先驱,后者让他开数值分析研究的先河。而他对电子计算机的直接介入,则起因于月台上的一次邂逅,他在旅行途中尤其多产。让人惊叹的是, 他的所有成就都是在他主要从事别的工作时取得的 。 当然,冯·诺伊曼天才的大脑 也存在着不足 。最主要的是,他不像同事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有独创性。但他却能抓住别人原创的思想火花或概念,迅速进行深入细致的拓展,使其丰满、可操作,并为学术界和人类所利用。爱因斯坦来到美国之后, 只是个象征性甚或装饰性的人物,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而冯·诺伊曼的所作所为却是无可替代的。鹰派成员、海军上将斯特劳斯认为,“他有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把它分解开来,最困难的问题也会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 我们都奇怪怎么自己没能如此清晰地看穿问题得到答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格纳在被问及冯·诺伊曼对美国政府制定科学和核政策的影响力时也曾谈到,“一旦冯·诺伊曼博士分析了一个问题,该怎么办就一清二楚了。” 当所有这些素质都加在一起,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他的优势便显得非常突出了 。维格纳从小与冯·诺伊曼在布达佩斯一起长大,他承认在这位比自己低一届的中学校友面前怀有自卑情结,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接受了著名的科学史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作者库恩的采访。“您的记忆力很好,是吗?”“没有冯·诺伊曼好。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和他一起长大就一定有挫折感。”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德裔美国物理学家贝特和维格纳一样,都是冯·诺伊曼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老同事,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冯·诺伊曼这样的大脑是否意味着存在比人类更高一级的生物物种?”在人类历史上, 他属于那种在黑板上写几个公式就能改变世界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法国数学家、布尔巴基成员迪厄多内甚至相信,冯·诺伊曼是“最后一个伟大的数学家”。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25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果人事部门招来的领军教授10年后无法满意,枪毙他们效果会如何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1-1-28 20:13
  突发奇想。   如果给人事部门下达这样的任务:   1,招未来10年会在学术界声名大噪的潜质人士   2,不能找马上就要过气的已成功人士   3,5年考核一次人事部门的工作成效,10年最终考核   4,如果发现招到大学来的竟然是些就为了养老或骗钱的过气学者,或者没希望的学者,则立刻枪毙人事部门的全体人员。      那么,中国各大学的招聘会有本质性的改变吗?   当然,您说枪毙校长院长也行(意思大差不差),如果学校董事会或者上级有这规定和决心的话。   这个假设很有意思,其实是逼着招聘者有眼光,他们是不是因此就会具备长远眼光了呢?   俺们觉得人才政策大变样的可能性会很大。
个人分类: 人论|3585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