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北战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往事:悲剧英雄 - 罗伯特·E·李(Robert Edward Lee)
LaoQian09 2019-6-15 04:13
“丢弃你的仇恨,让你的儿子成为美国人。” —— 罗伯特·E·李 “成者王侯,败者寇”是中国的传统,到了西方就不一定了。尤其在美国,很多成名英雄是不以成败而论的,论的是他们的业绩人格。美国历史上就有不少这样的人物。其中,最让人扼腕叹息的就是本文的主角: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 一九七零年代,我在上海上小学。红色专制下的中国,除了一册册的宣传品外,几乎没有其他书籍。当时有家出版社出过一本世界历史名人传,它以马克思的历史观解释历史和人物。不过我还是读的津津有味。其中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和美国内战名将李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大学四年,对面寝室住的是历史系同学,其中一位对英美史了如指掌。上学时就和一位教授出了一本英国首相传记集。他告诉我,尽管美国内战南方输了,但现在因内战而产生的官方节日只有一个,就是南军降将李的诞辰。这一来,我对李就更感兴趣了。到了美国才知道,大名鼎鼎的李不但出身显赫,而且是国父华盛顿的曾孙女婿,首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曾是他家的庄院,内战时被林肯用逃税(九十多美元)为借口强占的。那么,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李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显赫的姓氏之一。李氏家族最早来北美的是托马斯·李,他和伦道夫家族一起创立了俄亥俄公司。托马斯是英国贵族,曾任殖民地最高会议议员和弗杰尼亚州长。托马斯拥有一万六千英亩的种植园,是北美最大的奴隶主。一七五零年,托马斯去世,留下了大批财富和八个孩子。十八世纪下半叶,美国闹独立,李氏家族成了独立派。托马斯的儿子理查德·亨利·李作为弗吉尼亚大陆会议代表团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初稿《李决议》,签署了《宣言》,另一个儿子弗朗西斯·李也是《宣言》的签署人。托马斯的侄子和大女婿亨利·李,参加了大陆军,外号“轻骑”,是华盛顿手下最好的骑兵军官,追随华盛顿南征北战,战后被称为“国家英雄”。一七九零年,亨利的妻子,托马斯的大女儿,因伤寒去世,留给亨利位于弗杰尼亚的斯特拉福庄园。战后亨利被选为议员,担任过三年弗吉尼亚州长。一七九三年,亨利再婚,娶了弗吉尼亚首富卡特的女儿安妮·希尔·卡特。婚后,两人搬进了斯特拉福大厦,当时美国少有的豪宅。 一八零七年一月十九日,亨利的幼子罗伯特·爱德华·李出生。罗伯特出生不久,亨利就在一次投资活动中被人骗的血本无归,连妻子的嫁妆都被卖了还债。斯特拉福大厦中的家具也卖了,大厦的门必须用铁链锁住,以免被债主拿走。罗伯特两岁时,亨利被债主投入监狱,“国家英雄”沦为阶下囚,一年后出狱。这时,一家人已无法回斯特拉福大厦了,该大厦是亨利前妻的,按遗嘱给了小亨利,小亨利十八岁时,老亨利就得搬走。一八一零年夏,一家人在华盛顿边上的亚历山大市租了一座房子。一八一二年,亨利在西印度群岛漫游了几年后,死在了回家的路上,罗伯特五岁。这一切给童年的罗伯特造成了巨大的阴影,让他懂得了现实的无情,昔日的英雄父亲,竟落得如此下场。罗伯特变的沉默寡言了。罗伯特的母亲安妮,担负起了家庭重担。虽然出身名门望族,罗伯特其实是个穷小子。但罗伯特在亚历山大的日子很安稳,安妮有很多亲戚在此。李军团的很多老兵也在此,他们对昔日上司的幼子十分照顾,亚历山大对罗伯特来说很温暖,培养了他温和的秉性。 安妮很重视李的教育,亲自教他读书认字,九岁时,李进入卡特家族的家庭学校,十三岁进入亚历山大学院学习古典文字和数学。因为母亲的身体很差,李的两个哥哥又不在她身边,姐姐身体也不好,妹妹太小,家务就落在了李的肩上。少年的李相当早熟。十八岁时,李考取了耶鲁。因家中无力支付学费。李放弃了耶鲁,向不收费的西点提出了申请。在安德鲁·杰克逊和八名国会议员的推荐下,李于一八二五年六月,顺利进入西点。 在西点,李是一名出色的学生。他人缘好,又好助人,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所有功课中,李的数学最好,是月薪十元的数学助教。高年级的李,是西点的最高荣誉生 —— 军训长。李以一八二九届的第二名毕业。李在西点的纪录,至今没人打破。 西点毕业后,李成为一名工程兵领少尉衔。他先在乔治亚考克斯珀岛的普拉斯基堡驻防。一八三一年,李来到弗杰尼亚的门罗堡,任助理工程师。这期间,李与青梅竹马的玛丽·卡斯迪斯成婚,她是国父华盛顿的曾外孙女。玛丽是华盛顿家族的唯一继承人。李就成了华盛顿家族的发言人,继承并掌管了华盛顿家族在弗杰尼亚州的阿灵顿庄园,庄园与首都华盛顿仅隔一条波托马克河。李和玛丽育有三男三女。 一八三六年,李升为中尉,两年后升为上尉。墨西哥战争前,李负责了很多棘手的军事和民用设施的建设,获得一致好评。 美墨战争 期间,李表现卓越超群。在美军由 韦拉克鲁斯 向墨西哥城的进军中,是 温菲尔德·司各特 将军的主要助手之一。李的侦查是美军多场胜仗的关键。一八四七年四月的 塞罗戈多战役 后,李升为 少校 。他曾参与 康阙拉斯 、 楚鲁巴斯科 、及 夏布尔特佩克 战役。他在 夏布尔特佩克 战役中负伤。战后升为 中校 ,在 巴尔的摩 港的 卡洛堡 驻防三年。一八五二年,李成为 西点军校 校长。在西点的三年,李改善了校园建筑和课程,长子乔治·华盛顿·卡斯迪斯·李于其任内入学西点,一八五四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一八五五年,李被调至第二骑兵旅开赴 德州 ,协助保护当地移民免受 印地安人 的攻击。不久,妻子玛丽因严重关节炎卧床,李回弗吉尼亚照顾。一八五九年,在家中照顾妻子的李,遇到了约翰·布朗的叛乱。激进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及其追随者占领了哈珀斯渡口的国家军火库,扣押了很多人质。人质中的刘易斯·华盛顿上校是乔治·华盛顿的后代,李的亲戚。尚在休假中的李被战争部紧急召回负责平息叛乱。李在西点的高足斯图尔特正在他家作客,要求与老师同去平叛。于是,两人带领一小队海军陆战队员,策马赶往事发地。李和斯图尔特到达哈珀斯渡口后,接管了当地民兵。第二天一早,李的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对方的武装。整个行动仅历时十分钟,没有一个人质伤亡,海军陆战队员死亡一人,布朗的两个儿子被打死,本人受伤被俘。事后,李和斯图尔特受到嘉奖。 一八六零年初,李回德克萨斯任德州军事部长,负责整个西南的防务。同年底,林肯当选总统,南方七州退出联邦。李反对南方诸州脱离联邦,尤其希望弗吉尼亚能留在联邦。但当时美国人的国家概念很弱,谈起美国时,人们用的是复数,内战后人们才改用单数。南方诸州很多人认为脱离联邦很正常。人们不相信脱离联邦会引起内战,一名南方议员打赌说,要是开战的话,他就吃掉所有战死士兵的尸体。 但是,局势越来越严峻。一八六一年二月,美军司令司各特从德州召回了李,希望他留在联邦。司各特是弗吉尼亚人,但效忠联邦。四月十二日,萨姆特要塞开战,两天后,联邦军队投降。四月十五日,林肯宣布南方叛乱,同时征召七万五千志愿军平叛,内战正式开始。国会重大军事行动委员会主席布莱尔把李请到办公室,告诉李,林肯总统请李出任联邦军队总司令。李平静地答到:“感谢总统先生对我的信任,在这一时刻,我不能接受。我的家乡,弗吉尼亚的议员们正在里士满开会,讨论是否脱离联邦。我祈祷上帝别让弗吉尼亚脱离联邦,但是无论怎样,我必须为我的家乡服务,我永远是弗吉尼亚人。” 四月十七日,李接到司各特的命令,但李再次拒绝了联邦军队总司令的任命。四月十九日,弗吉尼亚有条件地脱离联邦加入南方邦联。当天夜里,李决定南下。第二天,李永远离开了阿灵顿庄院,举家南下里士满。美国因为李的选择遍体鳞伤。美国内战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李。如果李没有加入邦联,内战会在一八六二年夏结束,六十多万士兵就不会丧生。南方在内战中能坚持四年,就是因为有李。李执掌南军的三年中,一直处于劣势,但南方靠着他不但走出了绝境,而且几乎让林肯低头。南方的失败是必然的,李之所以是名将就在于他坚持了这么久。 李的内心非常痛苦。一个反对联邦分裂憎恶奴隶制的人,要在联邦和分裂的家乡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北方决心攻打南方的态度,使弗吉尼亚脱离了联邦,也促使李下决心离开了联邦军队。对当时许多弗吉尼亚人来说,因为南方的脱离,北方就以武力威胁,对于美国立国精神来说,这样作,既没有宪法基础,也没有道德基础。 其实,战争的刺激也是弗吉尼亚脱离的一个主要原因。弗吉尼亚虽属南方,但位于南北交界。南方蓄奴州中,它是主张废奴最强烈的一个。弗吉尼亚的一半,西弗吉尼亚,已自行废奴加入了北方。弗吉尼亚是南方最智慧最具有理性传统的一个州。独立战争时,弗吉尼亚和马塞诸塞是创建美国和它的立国原则的主要力量。弗吉尼亚有一大批开国先贤。从华盛顿到杰弗逊,都是弗吉尼亚人。弗吉尼亚是南方对联邦感情最深,最不愿意脱离的一个州。当南方诸州宣布脱离时,弗吉尼亚州议会中反对的人占绝大多数。但是议员们都同意,如果联邦军队武力侵犯南方诸州的话,弗吉尼亚也将脱离。对弗吉尼亚来说,他们不赞成南方的脱离,但他们认为一个州有脱离联邦的宪法权利。北方动武的话,意味着北方违背了美国的立国精神,他们将站到南方一边以示抗议。他们确信,林肯和联邦国会都没有这样的宪法权利。不幸的是,弗吉尼亚无法避免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北方决定进攻南方的时候,弗吉尼亚和另外三个南方州,脱离了联邦。由于弗吉尼亚的地理位置和它的政治地位,它成了首当其冲的战场,厮杀惨烈。这是一个惨痛的选择:弗吉尼亚极不情愿地脱离了联邦,因为他们尊重美国的立国原则;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它一贯坚持的理性传统。 内战中,南北双方都称自己爱国。其焦点是分离。林肯的原则是,美国这个自愿联合在一起的联邦,神圣不可分割。因此,北方把维护联邦的完整,阻止分离,视为爱国。在南方,最早一批宣布脱离的南方诸州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然而,在建立了邦联以及在北方攻击下,他们面临的被讨伐的问题与奴隶制无关。南方诸州保卫的是分离的权利,对于南方诸州,尤其象德州等新入联邦的州来说“只准加入联邦不准分离”是很荒唐的。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于是,分离的权利,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爱邦联。更何况当时的美国,人们从来就认为自己的州和家乡才是自己的“祖国”。 李,当他离开联邦军队回到家乡的时候,他面临的选择,不是废奴问题,他从未赞同过奴隶制;也不是联邦分裂的问题,他也从未支持过联邦分裂。李面临的是一场内战,作为军人,他必须选择。在这一时刻,李的内心一定有过难以想象的痛苦挣扎,一面是自己和祖辈为之奋斗过的联邦和自己为之效忠的宪法和军队;一面是自己的家乡、亲人、和祖辈们生活过的土地。两者之间的取舍,对李这样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来说,一定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一八六一年四月二十日,李给姐姐和联邦军队总司令斯各特每人留了一封信。给姐姐的信中,他写道:“南方已处于革命之中,弗吉尼亚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后已卷入其中,我认为这一切没有必要,但我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选择:是否加入联邦反对我的本州。虽然我是联邦政府的军人,忠于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责任,但我还是无法下决心反对我的亲戚、孩子、和家庭。因此,我辞去了联邦军职。除了为我本州服务外,我真心希望永远不会有这种需要,我希望弗吉尼亚永远不要召我从军。我知道你将责备我,但我希望你能尽量谅解我,并相信我是在力求做我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在给斯各特的信中,李写道:“四月十八日承蒙召见以来,自以为不应继续在军队供职,谨呈辞呈,望照准。本应尽早表示辞意,但因联邦军队是我以我最好年华和最大能力为之服务的对象,今欲离去,不胜惆怅,犹豫再三,拖至今日。在为联邦服务的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承蒙阁下和上级及同僚的关爱。我受到的所有恩惠和爱护中,以将军阁下的为最。我一直力求不辜负阁下的期望。我至死不忘阁下的大恩大德。我将永远铭记阁下的威名和荣光。除了保卫本州之外,我决不再动枪械。请接受我诚恳的祝愿。” 斯各特得知李的决定后,说:“这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一次错误。” 以弗吉尼亚为代表的理性温和的南方诸州选择了邦联,这一行动最终成了他们的历史悲剧。一开始,他们并没想脱离联邦。弗吉尼亚是为了分离的权力站到了南方一边。弗吉尼亚议会认为宪法的原则是保障公民自由,每个州的公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无论一个州是否应该脱离联邦,选择自己的去留是该州公民的权利;同时,无论一个州是否应该脱离联邦,联邦都无权因此对该州动武。他们心中,州与联邦的关系及分治原则,是宪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反对联邦以武力胁迫的方式,强行维持联邦统一。内战逼近时,他们加入南方,是对地方分离权力的支持及对联邦入侵的反对。他们要的是自愿分合的原则。可是,一旦他们加入了邦联,就被卷入了在战火之中,再也无法与极端南方分割开了。后来的人们很难把他们从南方分离开,考察他们思维的合理性。战争把他们和南方连在了一起,他们的诉求在当时超前于历史。其实,美国的立国原则也超前于历史。很多美国人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的开国先贤是一群多么不可思议的人。他们站在最贴近地面最朴素的人性基础上,但他们的立国理念却远远地走在了历史的前面。 四月二十三日,李接受了邦联的要求,掌管弗吉尼亚防务。八月三十一日,李晋升为上将。但李热爱他合众国上校的名誉,只佩带上校军衔。李的西点好友邦联总统戴维斯任南军总司令,李任他的军事顾问。内战初期,李负责南卡罗莱那和乔治亚的海防工程。一八六二年三月,李回到南方首都里士满。五月,北军总司令麦克莱伦率十万北军从华府沿詹姆斯河南下,在半岛登陆,里士满危在旦夕。南军东部战场总司令约翰斯顿的六万人根本抵档不住北军。这时李想出了一条妙计:在里士满与麦克莱伦相持,同时击败其他三路北军,再与麦克莱伦在半岛决战。李派出了一万二千人增援杉安道河谷的“石墙”杰克逊。杰克逊不愧是一代名将,一个月内,不但解了里士满之围,还让华盛顿城内的林肯一夜数惊。 一八六二年六月一日,里士满郊外的七棵松之战中,约翰斯顿受重伤,李接任南军东部战场总司令。五十五岁的李面临着灾难性的局面,新败的南军约六万五千人,缺乏经验也缺少供应,兵临里士满的北军有十万以上,装备精良。李将南军东部军团改名为北弗杰尼亚军团,下属两个军。军长是“石墙”杰克逊和朗斯特里特。日后这两人成了李的左膀右臂。随后的“七天战役”中,李以凌厉的攻势猛击麦克莱伦的右翼,北军手足无措,李成功地瓦解了北军的围困。接着,他以一万人的伤亡将北军赶出了里士满,麦克莱伦靠着海军的掩护仓皇撤退。李挥师北进,在第二次奔牛河战役中,李再败北军。麦克莱伦被林肯解除了波特马克军团司令的职务。 “七天战役”改变了内战的性质。此前,林肯已经意识到了北方无法速胜,必须出奇制胜。一八六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林肯召集内阁会议,建议废奴。内阁反对,因为这是失败者的作为,林肯同意等打完一场胜仗后再签署《废奴宣言》。 李上任后的最初三个月内,以少胜多,击败了北军的三面合围,把里士满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并几次来到波特马克河南岸对北岸的华盛顿耀武扬威。但剑锋直指华府的南军有很多问题,主要是南方的经济实力很难长期供应一支大军。最好的办法是杀进北方领土,到北方解决供应问题。李决定入侵马里兰。没想到在蓄奴州马里兰,南军并不受欢迎,供应还是没着落,李只得继续北上。在李继续前进之时,一份军事命令落在了麦克莱伦手中,李只得在安特提姆与北军背水一战。 一八六二年九月十七日,北军孤注一掷投入大批部队阻击节节进逼的李。北军有绝对优势,但他们分成四个兵团先后投入战斗,这就使李有了机会。李以坚强的防御顶住了北军疯狂的进攻。战至下午,李亲上火线,鼓舞士气。一次反突击中,李的右臂被流弹击伤。千钧一发之际,援军 AP希尔赶到战场,李最终击退了北军。但因为损失太大,从此以后南军再也无力进入北方了。这一天双方共有二万八千名士兵倒在了战场上,是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 随后,李又以劣势兵力击败了北军将领伯恩塞德。林肯任命胡克为波多马克军团司令。一八六三年五月,钱瑟勒斯维尔战役打响。胡克被李和杰克逊击败。南军以伤亡一万三千人对一万七千人惨胜。但代价沉重:杰克逊伤重不治。李闻讯道:“我右臂已断。” 南部对钱瑟勒斯维尔大捷的欢欣气氛,掩盖了邦联日益严重的问题。封锁在加强,通货恶性膨胀;格兰特紧紧围住了维克斯堡;班克斯在逼近哈得孙港;罗斯克兰斯已做好准备,要把布雷格赶出田纳西;北军准备对查尔斯顿实行水陆联合进攻;波托马克军团在拉帕哈诺克河北岸处于临战状态。南军在各条战线上都为数量上居优势的敌军所包围。 邦联政府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在当年五月举行了几次会议,以制定对付这种形势的战略。朗斯特里特提议,由他率两个师西进,增援布雷格,向罗斯克兰斯发动攻势。此举如获成功,将解田纳西之急,还将使格兰特放松对维克斯堡的包围。但李反对。他说,铁路太差,大军无法西运;即将到来的夏天会迫使维克斯堡水土不服的北军撤退;最重要的战场是弗吉尼亚,北弗吉尼亚军团不能削弱,应予加强,以便再次进攻北方。这样可以解除里士满受到的威胁,部队还能从宾夕法尼亚得到补给;迫使北军增援东部以减轻西部南军的压力;通过南军战无不胜的力量加强北方的民主党主和派;再提出欧洲承认邦联的问题;还有可能占领华盛顿及其他北方城市。李以其崇高威信力排众议。邦联批准了李的计划。 李对弗吉尼亚战场存有狭隘的偏见。作为一个为保卫他所在的州而参战的弗吉尼亚人,李缺乏把南方作为整体的全局观。南军虽然在弗吉尼亚取得胜利,但在西线输掉了内战。李认为,进攻宾夕法尼亚会使格兰特和罗斯克兰斯放松对西线的控制,这只是一厢情愿。不过,要不是李在弗吉尼亚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胜利,南方会更早输掉。如果南军赢了葛底斯堡战役,就不会有人议论李的战略眼光的不足了。 五月底,朗斯特里特的几个师回到了李身边,李的实力大增,达七万五千人。六月初,李开始行动。 北军方面,林肯批准了胡克的辞职,于六月二十八日任命乔治·戈登·米德继任司令官。米德接过指挥权那天,李的三个军有两个在钱伯斯堡;尤厄尔军一部分在约克城,其余的在哈里斯堡。斯图尔特的骑兵已纵深直入去袭击北军殿后部队。因斯图尔特不在身边,使李对北军的行动一无所知。当侦察员报告说,北军已渡过波托马克河时,李才派传令兵,召集分散的各师。李打算在葛底斯堡以西八英里的卡什镇集结兵力。米德已部署好部队,把守着通往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关口要道。双方都无意在葛底斯堡交战。七月一日清晨,前往葛底斯堡抢鞋的南军一个步兵旅在途中与城西的北军两个骑兵旅交火。有十几条道路在葛底斯堡汇合,北军骑兵指挥官约翰·布福德知道它的战略意义。布福德命骑兵下马,击退南军;同时,双方的传令兵急忙去通知援军前来增援。于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一仗打响了。 南军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斯图尔特的骑兵自作主张离开大部队迂回到了敌后,使李对北军的行动丧失了耳目。六月三十日下午,希尔军到了镇外,但希尔不相信镇中会有敌人。下令第二天进镇。这是南军的第二个错误。要是希尔军先进入葛底斯堡的话,第二天南军就是防守的一方,会占尽优势。 七月一日,南军调来了二万五千人与一万九千北军开战。北军在撤离前,打退了南军一次次进攻。下午三点,李到达葛底斯堡。因斯图尔特不在,李不知道北军其他部队的综迹,他仍不愿主动挑起一场大战。但是,胜利改变了李的想法。他命令尤厄尔酌情决定攻占公墓岭。尤厄尔举棋不定,最后决定不进攻。这是南军的第三个错误。要是杰克逊的话,这一命令就是一次全力以赴的进攻。 经过第一天的战斗,南军以伤亡五千人的代价拿下了葛底斯堡,但是,敌军并没有撤退而是居高防守。第二天上午十点,李决定从三个方向进攻墓地高地。他命令朗斯特里特立即行动,但直到中午,朗斯特里特还没行动。这是南军的第四个错误。 北军的防线稳固。黄昏时,南军精疲力竭,放弃了进攻。 葛底斯堡之役的第三天 第三天上午,北军进攻,要夺回失守的堑壕。六小时的鏖战中,北军占领了堑壕,把大部分南军赶下了山。下午一时许,两发信号弹打破了葛底斯堡的沉寂。南军炮弹铺天盖地而来。下午三点,南军停止了炮击。皮克特师的七千人,开始了冲锋。当南军接近北军战线时,北军大炮突然猛射,把南军切成数段。接着,北军步兵向南军打出阵阵排枪。只有少量南军冲过石墙,但不是被射倒就是被俘。皮克特师,三个旅长两个阵亡,一个重伤。十三个上校,非伤即亡,无一幸免。其余几个旅,军官伤亡也这么多。这是内战中最有名的一次冲锋,进攻部队伤亡六千四百多人。李骑马来到他们中间,说:“都是我的错。”这是南军犯的最大一次错误。 李和朗斯特里特忙着修补防线,迎接北军反攻。然而,北军并未反攻,负伤的汉考克要求米德进攻。但是,谨慎的米德,只当了六天总司令,就有三天在为部队的生死存亡而战斗,现在却没有利用机会。米德怕部队伤亡惨重和精疲力竭而丧失战斗力,不能发起攻击。不错,北军损失惨重,三千一百五十五人阵亡,一万四千五百二十九人负伤,五千三百六十五人失踪,为作战部队的四分之一。 战场上尸陈狼藉,数千匹死亡和奄奄待毙的战马与死亡和奄奄待毙的士兵交错枕藉。但是,米德尚有二万人的预备队,他们在三天的战斗中,没有参战。要是米德乘胜进攻的话,内战很可能在葛底斯堡就结束了。其实,南军比北军的伤亡更为惨重。伤亡为作战部队的三分之一。 七月四日,李的部队在战壕里待了一天。接着,在满怀希望地北进一个月后,这支部队冒着暴风雨撤回了弗吉尼亚。在林肯的敦促下,陆军总司令哈勒克一再指示米德,“向前推进,在李渡过波托马克河前发动进攻。”北军骑兵击毁了波托马克河上的浮桥。因多雨,水位太高,无法涉水,李陷入困境。掉队和开小差使李的部队减员至四万二千人,而米德则得到了增援,兵力达八万五千人。米德尾随着李,对是否进攻南军犹豫不决。此时,南军在拼命架桥。七月十三日夜间,南军从这架桥上逃之夭夭,仅损失了几百名殿后部队。 林肯得知消息后极为懊恼。海军部长韦尔斯写道:“我只见过一、两次总统如此烦躁,如此垂头丧气。”林肯说:“我们胜利在望,只要伸出手,胜利就是我们的。但无论我怎么说或怎么做,都无法使军队前进。” 哈勒克函告米德,总统很不满,米德递上辞呈。哈勒克再次向米德保证,政府对他很信任,并拒绝接受辞呈。 葛底斯堡是内战中最关键的战役,南军从此再无能力挥师北上,李也再没有机会指挥这么多部队。南北双方在战役中,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南军统帅李固执己见,北军的米德则毫无主见,在战役指挥上漏洞百出。南军军长一级的指挥官尤厄尔、希尔、朗斯特里特、和斯图尔特一起出错。北军则全靠汉考克的临场发挥。不过,双方士兵和下级军官仍是一如既往地英勇无畏。 李的错误是不该在葛底斯堡决战,因为南方的人力物力的限制,李一直在寻找决战的机会,这是李失败的最大原因。战役中,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官正常发挥,后人评说此战时,认为只要南军中有一个高级指挥官发挥正常,胜利是南方的。要是“石墙”杰克逊还在的话,葛底斯堡就是北军的葬身之地。 李的这次失败是惨痛的,但没有动摇李在南军中的威望。里士满拒绝了他的处分要求。后来的战争中,李只有六万人,他面对的是格兰特的十二万北军。格兰特的目标是里士满。李以弱势兵力与格兰特交战,同时严重的心脏病困扰着他。在荒原战役、斯巴萨维利亚战役、北安娜战役、冷港战役中,李凭着远弱于对手的兵力和装备,在缺衣少食的情况击败了格兰特,把强大的北军挡在了里士满之外,这一系列的战斗中,格兰特损失了近六万人。李牢牢地守住了彼得斯堡和里士满一线。 一八六五年初,李提议招募黑人士兵,同时给予黑人士兵自由。因为,南军兵源奇缺,邦联国会通过了招募黑人士兵法案,但给予黑人士兵自由的法案被否决了。李写道,“我们最低限度也可以像北方人那样去对待奴隶。” 一八六五年三月,彼特斯堡被围。格兰特兵力达十五万,而且在不断增加,李只有三万五千人。格兰特稳步推进,李知道守不住了,决定放弃彼特斯堡,南下北卡和约翰斯顿合兵,击败谢尔曼后再回师弗吉尼亚。于是,他下令戈登进攻格兰特。 三月二十五日凌晨,戈登发起进攻,格兰特不为所动,戈登损失五千人后撤退。格兰特意识到李要突围,下令谢尔登攻击南边的铁路线,谢尔登大胜,生擒五千人。 四月二日,格兰特发起总攻,北军的炮火狂轰南军, AP希尔中弹身亡,李电告里士满,守不住了,天黑前必须放弃里士满。里士满闻讯大乱。 四月三日,北军骑兵开进里士满,全城大火。北军进城后,先到李的住处,扑灭了周围的大火,并派人严加保护,每天给李的家人送食品,以表达对李的尊敬。四月四日,林肯抵达里士满,在戴维斯的“白宫”庆祝胜利。 此时,李在西撤。四月六日,谢尔登抓住了南军后卫的三个师,一场战斗下来,南军八千人被俘,包括李的长子和尤厄尔。四月七日,李收到格兰特的劝降书。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李只有投降。李 的一位炮兵军官 建议,让南军深入山区打游击。被李回绝: “战争是我们军人的职业,这样做,是把战争责任推给人民,带来的将是无休止的争斗和屠杀。我不是一个好军人,但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要是我的死,可以换取人民和这片土地的安宁,就让他们把我当作战争罪犯绞死吧。” 四月九日,李来到弗吉尼亚的阿波马克斯镇,迈克林家的二层红砖房内签署投降协议。看着一身戎装的美墨战争同僚、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军人默默地站在那里,作为胜利者的格兰特心情并不好过,战胜这种对手对真正的军人来说是莫大的悲哀。李提出,北军必须保证南军将士的人格和尊严不受侵犯。格兰特的助手奥特将军提醒上司,允许所有受降军官随身携带手枪和佩剑。格兰特同意了。谈判中,李希望他的骑兵和炮兵能保留他们自己的马匹。格兰特说:“这些士兵没有马匹的帮助,很难收获下一季的庄稼,养活家中老小,我会这样安排的。”那些马匹曾是战争工具,但格兰特和李没有忘记,美国需要的是和解。四点,签字结束,败军之将李起身告辞。格兰特亲率随从相送。当李一身戎装,如一尊雕像般地含泪离去时,在场的北军全体肃立,脱帽致敬,目送一个悲剧英雄离去。 李骑马回到了南军营地,到达南军阵地时,南军士兵开始欢呼,但他们看到李痛苦悲伤的神情时,欢呼声随即消失。眼泪从老将军的眼中流出,他什么也没说。士兵们脱下帽子,默默地望着李从身边走过。一群士兵在李的指挥部等着和他握手。这时,李开口了:“孩子们,我为你们争取到了最好的条件,回家吧,你们都是好战士,你们也一定能成为好公民。我过去一向为你们骄傲,今后也一样。再见了,孩子们,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都哭了起来。 对面的北军士兵开始庆祝胜利。炮兵们点燃大炮,让它们在南军上空爆炸,以示庆祝。格兰特听到炮声,立即禁止了打炮。他说:“他们曾经是叛军,现在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停止对他们失败的庆祝,才是我们对胜利的最好表达。” 四月十日,李发表告别演说,南军投降。第一支放下武器的队伍是著名的“石墙旅”,尽管当年“石墙”手下的军官已全部阵亡,但部队仍然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当天有二万七千八百零五名南军放下武器。 四月十五日,李回到里士满。北军和百姓们象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夹道迎接李,李回到家中,闭门不出,因为林肯在前一天晚上遇刺。 五月二十九日,约翰逊总统发布特赦,南方领导人可以向总统申请特赦。北方报纸和政客反对这个决定,他们要清算南方领导人的战争罪行。六月三日,联邦大陪审团判决李犯有叛国罪,该判决在南方引起了巨大恐慌。李致函格兰特,询问为什么投降协议没被遵守。在格兰特的反对下,对李的审判不了了之。李于六月十三日申请特赦,毫无音讯,李成了没有国籍的人。一百零五年后,李的申请在国家档案馆被找到,据说当年放错了地方。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二日,经福特总统批准,李恢复了美国公民的身份。 由于不是公民,李无法竞选公职。如能竞选的话,以李的声望可以轻易当选。南方战后正需要李这样的领导人带领南方走出困境。不少南方领导人战后继续从政,朗斯特里特和李的侄子都出任过弗州州长,在美西战争中成为联邦军队少将。但李对政治心灰意冷。李认为内战结束了,国家应该恢复团结,他不参加集会,呼吁南方效忠美国。虽然是败军之将,但因他的巨大声望,纽约一家交易所以年薪五万美元请他任主席,另有一家保险公司出一万美元用他的名字,都被李拒绝了。 一八六五年八月,李被被选为华盛顿学院院长,该学院位于弗州军校旁边,内战中和军校一起被毁,希望通过李重建该学院。李接受了提名,年薪仅五千美元,外加百分之二十的学费。 李对华盛顿学院进行了改革。入学人数从他上任第一年的八十七人,增加到四年后的三百四十八人,华盛顿学院成了南方最好的学校之一。李不仅关心办学,还关心学生。他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华盛顿学院没有校规,李的唯一要求是学生要成为绅士。在华盛顿学院的那几年是李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李的三个从军的儿子和他一样成为内战的幸存者,出身西点的长子卡斯迪斯一直在军中直到内战结束,父亲死后他担任了二十六年的华盛顿学院的院长。次子亨利哈佛毕业后从军,内战前退役,内战开始后重新入伍,内战结束后回乡务农。一八八七年,亨利以民主党人的身份当选为众议员,四年后死在任上。幼子罗伯特在内战中由列兵升为上尉,战后出任参议员。李的三个女儿终身未嫁。 李的心脏一直不好,一八七零年九月二十八日,工作一天后,出现了中风的症状。医生对此无能为力,以后的两周内,李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临终前,李再次回到战场,指挥北弗吉尼亚军团。十月十二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李下达了最后命令:“拆掉营帐”,然后静静离去。第二年夏天,李的那匹著名的战马“旅伴”,踩到了一个生锈的铁钉,患了破伤风,无药可治被射杀,安葬在李的墓地附近。 李和夫人再没回过阿灵顿庄园,据他岳父的遗嘱,庄园的产权归女儿,女儿去世后归她的长子。李去世后,他的长子卡斯迪斯将联邦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归还祖产。一八八二年底,最高法院以五比四的多数判卡斯迪斯胜诉。次年,国会以十五万美元这个当时的天价买下了庄园,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军人墓地。 李是内战和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队统帅,也是品格最受人崇敬的将领。内战前,他在不同兵种服过役,这使他在内战中能充分协调各兵种作战。李的战略即为“进攻”两字,甚至逆境也要进攻,他善于捕捉对手的弱点和漏洞,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手。李对局势的观察特别敏锐,从不轻易放过对方的错误。李也有缺点,最致命的是他不善于向部下解释他的计划,常造成下属的误解。葛底斯堡就是一个例子,战役中他的部下没人能贯彻他的命令。内战中,李的每场战役都要面对人数上远远多于他的北军。安特提姆之役,李遭到重大损失,葛底斯堡之役,他遭到了惨败,但李的部队从未失去秩序也从未崩溃。李始终坚守在阵地上直到最后一刻。李的北弗杰尼亚军团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支军队。 相对于李的军事才能,他高尚的品格更让人们怀念。时至今日,李仍是美国最受人崇敬的军人。李的生日是南方各州的法定节日。以李命名的大中小学遍布美国。每到李的忌日,他墓前就会堆满鲜花。如今的美国人早已把李当作了美国的象征,一种理想的体现。当福特总统签署恢复李美国公民的文件时,感言道:“李是一个真正的美国英雄,受到了南方和北方的共同尊敬。” 在美国军人心中,李的地位更是无法替代的。一战时,美军欧洲统帅潘兴处处模仿李。李手下一名上校的孙子、二战名将巴顿的坦克战术脱胎于李的步骑混合进攻。李的对手,北军“娃娃将军”的儿子、二战名将麦克阿瑟刚会讲话就立志以李为榜样。在美国军人心中,李不是叛匪,是这个国家的英雄。 2010年11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虎胆将军 - 威廉·T·谢尔曼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LaoQian09 2019-6-7 21:53
“战争就是地狱”。 ——威廉·谢尔曼 一八二零年二月八日,威廉 ·特康姆赛·谢尔曼,出生于俄亥俄州的兰开斯特。威廉的父亲查尔斯·谢尔曼是一名成功的律师,并成为俄亥俄州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谢尔曼的先祖是国父罗杰·谢尔曼。罗杰·谢尔曼是国父中唯一一位签署过所有开国文件的人,对美国的宪政贡献极大。一八二九年,威廉的父亲查尔斯死于任上,他没有多少财产留给妻子和孩子。于是小谢尔曼被邻居和父亲的好友汤马斯·尤英收养,尤英是辉格党人,曾任联邦参议员和第一任内政部长。 十六岁的谢尔曼报考了美国最高军事学院 —— 西点军校,被低龄破格录取。谢尔曼离开家乡,远赴纽约。谢尔曼在西点并不受欢迎,但军校生活还是让谢尔曼大开眼界,让他见识了外界的新鲜事物。在西点,谢尔曼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知欲。可能是童年的阴影造成了他沉默寡言的个性。在外人看来他极不合群,喜欢独处,安静地看书。这只是谢尔曼性格的一面,一旦被激怒,他会变成愤怒的猛兽,不惜一切代价地报复打击。西点的同学把他当作“怪物”。但是,在老师眼里,谢尔曼是一位标准的优等生。一八四零年七月,谢尔曼以全班第六的成绩毕业。毕业后,谢尔曼被授予少尉军衔,在炮兵服役。墨西哥战争期间,谢尔曼驻守在加州,是内战高级将领中少数几位没参加过墨西哥战争的人。后来,谢尔曼驻扎过乔治亚和南卡罗莱纳州,由于家世和养父的原因,很快就进入了南方上流社会。 一八四八年,谢尔曼参与了加州的黄金探险活动,并被晋升为上尉,由于没有战斗经验,他没有接受。一八五零年,谢尔曼娶了养父的女儿爱兰为妻。同年,谢尔曼从加州来到华盛顿,向政府报告:发现黄金。全美为之轰动,无数的人涌向加州,加州顿时成为无政府世界。 一八五三年,谢尔曼从骑兵退役,转而从商,成为旧金山卢卡斯银行经理和股东。银行规模不大,被谢尔曼打理得井井有条,业务增长迅速。这时一位默默无闻的陆军上尉尤利西斯 ·格兰特,因为酗酒被发配到了旧金山,他住的酒店离谢尔曼的银行只有六个街区。 一八五六年,加州组建民兵,谢尔曼的军旅生涯让他当上了民兵师长。谢尔曼上午处理银行业务。下午赶到练兵场。一八五七年,谢尔曼的银行遇上了周转危机,谢尔曼辞去了经理,卖掉了股份,离开了加州,来到堪萨斯当上了律师,依旧很不成功。一八五九年,谢尔曼出任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校长,成了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一八六一年,林肯当选总统,南北局势骤然紧张。南方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路易斯安纳也不例外。学生们群情激昂,纷纷扯下合众国国旗换上邦联十字旗。虽然作为南方上流社会一员的谢尔曼,对奴隶制并不反感,但他反对分裂。因为谢尔曼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在南方被视为异类。一八六一年二月,谢尔曼带着家眷离开了路易斯安纳州,返回家乡俄亥俄州。谢尔曼在家乡逗留了一个月后,举家来到了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出任圣路易斯铁路公司总裁。谢尔曼只作了几个月的总裁,因为国家在召唤,他在等待。在给弗杰尼亚的一位朋友的信中,谢尔曼精确地预言了内战的结局:南方会因为资源的缺乏而失败。很快,内战之火如燎原之势蔓延到了美国各地。作为民兵预备役,谢尔曼至少要为联邦服役三个月。然而,谢尔曼出人意料地写信给战争部长,主动要求把服役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三年。在他看来,要么不回到军队,要回军队,就要战斗到底。一八六一年六月二十日,谢尔曼正式重返军营,被授予上校军衔,成为密苏里第十三步兵团团长。很快,又被提拔为麦克莱伦军第一师的代理旅长。 内战的第一年,满怀壮志的谢尔曼并不得志。谢尔曼参加了第一次马那萨斯战役。战斗中,谢尔曼旅遭到了南军火炮的猛烈轰击,损失惨重。他的部队被布署在一个裸露的山脊上。当做活靶子被炮击了两个小时,造成三分之二的人员伤亡。 一八六一年十月,谢尔曼被授予准将军衔负责肯塔基州的防务。来到西部后,谢尔曼没能摆脱首战失利的阴影,时常陷入被南军击垮的幻觉中,终日忧心忡忡,以至于有报纸称谢尔曼是个疯子,他的军事生涯似乎到了日暮途穷。在此期间,谢尔曼写信给战争部部长说,给他六万人,他能把南军赶出肯塔基;给他二十万人,他能结束内战。这封信落到了记者手里,登在了报纸上。结果,谢尔曼又被舆论指责为狂妄自大和痴心妄想。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尤利西斯 ·格兰特被任命为西部战区总司令。同时组建田纳西军团,谢尔曼成为了田纳西军团第一师师长。 一八六二年初,谢尔曼为格兰特制定了进攻亨利要塞和唐纳尔逊要塞的作战计划,并在实战中获得了成功,北军一举攻破田纳西河和坎伯兰河上的这两大要塞,并顺势拿下田纳西首府纳什维尔。这是内战中北军第一场大胜仗,鼓舞了北方的士气。此战让谢尔曼与格兰特英雄相惜,结下了友谊,之后两人联手横扫西部战场。 一八六二年四月,田纳西军团在夏伊洛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战役。第一天,北军无法适应南军的迅猛打击,结果大败。这时,谢尔曼的部队来到了战场,当南军迅速向溃退的北军追击的时候,谢尔曼出其不意地从侧面杀出,猛击对方的侧翼。南军遭到了出其不意的打击,乱作一团,败退中的北军又掩杀了回来,将南军击溃。 一八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谢尔曼来到维克斯堡上游,向维克斯堡发起攻击。南军守将彭伯顿打退了谢尔曼。南面的班克斯部也被南军挡住了。一八六三年一月二十九日,格兰特来到维克斯堡担任指挥。在春天的大雨和洪水平息之前,格兰特的部队不能有效地行动。于是,格兰特决定绕过维克斯堡。一八六三年四月三十日,格兰特渡河。 维克斯堡的南军为三万七千人。格兰特与谢尔曼的北军有七万人。北军在格兰特与谢尔曼的率领下,把维克斯堡围的水泄不通。同时不停地对维克斯堡进行炮击,南军守将彭伯顿在七月四日投降。七月九日,哈德逊港的守军投降。维克斯堡战役结束。不久,谢尔曼晋升为少将。 一八六四年三月,林肯任命四十二岁的格兰特为北军总司令、四十四岁的谢尔曼为西部战区司令。他们成了林肯砍向南方的两把战刀 。 同年五月,谢尔曼率领十万大军向南方佐治亚州亚特兰大进军,摧毁南方的战争机器。这是美国历史上极有名的一次进军,沿途山高沟深,防线密布。但谢尔曼声东击西、穿插迂回,大破南军,于九月攻陷亚特兰大。这座南方最繁华的城市落入谢尔曼之手,谢尔曼一声令下,北军放火焚城,不少南方老人和妇女拒绝离开亚特兰大,以为有他们待在城里,北军就不敢放火,结果这些可怜的南方平民葬身火海,亚特兰大被烧成废墟。 毁掉了亚特兰大后,谢尔曼开始了有名的“向海洋进军”。谢尔曼的大军摧毁了沿途所有的车站和铁路,扫荡了所有的庄园和农场,烧杀抢掠,鸡犬不留。谢尔曼深入敌境后竟有两个星期与外界失去联系。为此,林肯一连几天坐卧不安,格兰特知道后对总统说:“我向您保证,有谢尔曼指挥,万无一失!”果然,在圣诞节前,谢尔曼大获全胜,攻克了南方沿海重镇萨凡纳。谢尔曼给林肯的信中说,把萨凡纳作为圣诞礼物献给总统。 谢尔曼的“向海洋进军”是美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但是,谢尔曼大军所到之处,毁坏了所有看得见的东西。此次行军共收缴价值一亿二千万美元的财物,只有二千万的物资被用作军需,其余全部毁掉。此外,还破坏了三百英里铁路,缴获了五千多匹马,毁掉了九百五十万磅棉花、一千多万磅草料,毁掉的农田棉花田工厂不计其数,使富饶的乔治亚至今仍是美国最落后的地区。谢尔曼的行为彻底地打破了旧时代的战争界限,他把战争扩大到了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武装力量。 一八六五年,谢尔曼离开萨凡纳,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远征 —— 扫荡南北卡罗来纳,与格兰特在弗吉尼亚会师,彻底消灭南军。虽然天气很差,道路不好,但天生虎胆的谢尔曼指挥远征军,不畏艰难,一路猛冲猛打、所向无敌。打得南军名将约翰斯顿毫无还手之力。同时,谢尔曼继续拆毁铁路、破坏桥梁、焚烧工厂、砸烂仓库、夷平庄园、卷走财产,拿不走的就留给黑人。一八六五年二月,谢尔曼占领了南卡的哥伦比亚城和查尔斯顿。三月杀进北卡罗来纳,首府罗利落入谢尔曼之手。 第三次远征成功后,北军开始了总攻。被北军折磨得形同乞丐的南军全线崩溃,格兰特与谢尔曼胜利汇合,南方首都里士满陷落,李向格兰特投降,约翰斯顿向谢尔曼投降,内战终于结束,美国重获统一。 谢尔曼以其残酷的战争手段成为内战中仅次于格兰特的英雄。战后,谢尔曼被升为陆军中将。三年后又升为上将。作为格兰特的嫡系,谢尔曼一直伴其左右。谢尔曼曾接任格兰特成为美国西部军管区总司令。一八七零年代,谢尔曼发动了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清剿,彻底消灭了印第安人势力。后来,谢尔曼又接任了格兰特的陆军总司令之职达十四年之久,其间曾对美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他对从政不感兴趣,拒绝竞选总统。谢尔曼一八八四年退役,一八九一年去世。 作为北军名将,谢尔曼在内战中相当坚决,在西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为卓越的军事才能,被誉为 “第一位现代将军”。谢尔曼爱兵如子,尽量不打无准备之仗。但谢尔曼决不会因为怜悯而不对敌军发动攻击。谢尔曼带兵的原则是粮草第一,健康第二。在整个内战期间,谢尔曼的十万大军因病减员只有百分之二,在十九世纪的医疗条件下,是难得的奇迹。谢尔曼深谙现代战争的真谛,在内战后期,他采用了现代战争的手段,以摧毁南方的战争机器为目的,彻底摧毁了南方的战争能力,最终使南方无力再战,只好投降。谢尔曼在作战时所实施的摧毁南方经济的措施长期受到南方人的指责,小说《飘》中就有他的“恶行”。不过,谢尔曼最终因其在内战中的卓越表现而名垂青史。 -2010年12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内战英雄 - 尤利西斯·S·格兰特(Ulysses S. Grant)
LaoQian09 2019-5-31 22:51
“让我们拥有和平吧。” ——尤利西斯·S·格兰特 美国内战在开战之初,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它会是一场漫长的战争。这几个少数人中包括联邦军队总司令温菲尔德 ·司各特和南军主将罗伯特·李。就胜负而言,从双方的力量对比上来看,南方终究是要败给北方。但是,南方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错:把邦联首都定在了离北方首都华盛顿不到二百公里的里士满。这是南方战败的原因之一。于是,从定都里士满那天起,弗杰尼亚州就成了内战的主战场。南方是分离的一方,希望维持现状,北方要求统一,注定要进攻南方。以里士满为首都,南方就毫无回旋余地,必须和北方硬拼。但是,从整个美国来看,西部更重要。要是南方从北到南掌控了密西西比河一线,再由西向东进军,同时由西部沿密西西比河北上,北方就会三面受敌,最终战败。北方也一样,司各特在内战开战之初制定的“蟒蛇”计划,就是要占领密西西比河,再从西南北三面合围南军,最终消灭南军。但是,南军的几位名将为了保卫邦联首都全在东线作战。从而让北军在西部战场大显身手,最终按司各特的“蟒蛇”计划击败了南军。而北军的西部统帅尤利西斯·S·格兰特在其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格兰特的祖先来自英格兰。他的七世祖马修 ·格兰特于一六三零年从英格兰移居马萨诸塞的罗切斯特。独立战争期间,他的祖父诺亚·格兰特上尉参加了大陆军。格兰特的父亲杰西·格兰特是个制革商,出生于宾夕法尼亚的威斯特摩兰县。他在俄亥俄、肯塔基、伊利诺伊州拥有制革厂。杰西粗鲁、暴躁、自负与他害羞、敏感的儿子完全不同。杰西受少年时期的朋友,约翰·布朗的影响,是废奴主义者,政治上支持辉格党人。杰西担任过俄亥俄贝塞市市长和肯塔基卡文顿市邮政局长。一八六六年,杰西将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子女,尤利西斯没有接受,他的理由是,他没有帮助挣得这笔钱,就无权接收。杰西没能出席儿子的总统就职典礼,但他常去白宫探望儿子。杰西在格兰特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去世。 格兰特的母亲,汉娜 ·辛普森·格兰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的蒙哥马利,一八二一年与杰西成亲。格兰特和他的母亲很亲,他在西点的岁月里因远离母亲而伤心。她也没能出席儿子的总统就职典礼,从来没去过白宫。格兰特是第一个双亲都在世的美国总统。 一八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格兰特出生于俄亥俄州的农村,是六个孩子中的老大,他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格兰特对自己的家庭非常自豪。汉娜一点也不惯孩子。三岁时,格兰特就四处跑了。格兰特是个天生的骑手,任何烈马在他面前都很听话。在会走路之前,他好象就会骑马了。邻居们说,只要是四条腿的东西,格兰特都能骑着走。五岁的格兰特就负责洗马了。九岁时,格兰特就能靠训马挣钱了,是远近闻名的训马师。和别的孩子一样,格兰特夏天游泳钓鱼,冬天滑冰滑雪。格兰特从来不曾在别人面前裸体,参军后,他从未在军营里露天洗过澡。格兰特对音乐异常敏感,大声的音乐对他的耳朵是一种伤害。 格兰特在俄亥俄州乔治城的一所小学学习基础课程。一八三六年到一八三七年,格兰特来到肯塔基的梅斯维尔高中学习,是该校辩论队队员。后来,格兰特又转到了俄亥俄州里普利的长老会中学学习。格兰特是一个平庸的学生,除了数学外,其它功课均在平均以下,但他的自学能力极强。一八三八年,格兰特父亲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让众议员托马斯 ·哈默推荐他上西点。格兰特得知后吃了一惊,并不爱好戎马生涯的格兰特只得听从父亲的安排。 一八三九年五月,格兰特入学西点。格兰特的数学和马术成绩优良,其他学科上较困难。格兰特因各种小错而被记过多次,其中包括周日未上教堂、行动拖拉、着装太慢等等。格兰特说“军队生活对我没有吸引力,即使能毕业,我也不想留在军队中,而我对毕业根本不抱希望。” 格兰特身材瘦小,体格并不健壮,但肌肉发达。格兰特有一双温和的蓝眼睛。格兰特终生受周期性偏头疼的折磨。四年西点的生活中,格兰特从未参加有名的西点舞会。格兰特除了骑马之外,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因为出色的骑术,格兰特很受同学爱戴。格兰特曾把西点最粗壮的同学打翻在地,因此成了领袖人物。 一八四三年,格兰特以三十九人中第二十一名的成绩,从西点毕业。他要求去骑兵部队,但未被批准,只能去步兵部队,领少尉衔。格兰特的西点同学,有很多是后来内战中的重量级人物,其中有谢尔曼、朗斯特里特、巴克纳、托马斯和尤厄尔。格兰特和他们是好朋友,谁都没料到,二十多年后,他们会打得头破血流。 格兰特与他未来最大的对手罗伯特 ·李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两人都喜欢数学。毕业后,格兰特的理想是在一个小学院教数学,而李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将军。格兰特最没想过的就是成为一名将军。是内战成就了格兰特。 一八四三年,格兰特被分配到驻扎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的第四步兵团。在那里,格兰特遇到了西点同学登特的妹妹朱莉娅。朱莉娅是位出色的骑手,很快格兰特和朱莉娅就堕入了爱河。在格兰特向双方家长提出与朱莉娅的结婚请求时,双方的父亲都反对他们的婚姻。朱莉娅的父亲反对的理由是职业军人前途黯淡;格兰特的父亲反对,是因为登特夫妇是奴隶主。 一八四六年,美墨战争爆发。格兰特先在泰勒手下,后来又来到司各特手下,参加了一系列战役。因战功,格兰特晋升为中尉。但私下里,格兰特反对这场战争,认为美国是侵略者。 一八四八年八月二十二日,二十六岁的格兰特和二十二岁的朱莉娅结婚。婚后,两人的生活很清贫,但两人非常相爱。育有三子一女,长子从军,以上校衔退役。 格兰特曾在纽约的萨基茨港、底特律、旧金山等地驻扎。一八五三年,格兰特与他的上司闹翻,在一次大醉之后以上尉军衔离开了部队。一八六零年,格兰特不得不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来到了父亲和弟弟的商店谋生。 一八六零年底,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诸州纷纷脱离联邦。一八六一年二月,南方七州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成立邦联。推举戴维斯为总统,制定了临时宪法。在得知林肯要招募七万五千人服役期为三个月的一支军队后,又有四个蓄奴州脱离联邦。其中,以盛产军人出名的弗杰尼亚州的脱离给联邦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为弗州的李和杰克逊,内战变的血腥而漫长。 一八六一年,格兰特给陆军部写信,要求入伍。六月,格兰特被认命为密苏里州的联邦第二十一步兵团上校。懒散的二十一团官兵根本看不上他们的团长,但格兰特很快就让他们知道谁是团长了。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二十一团成了北军最守纪律的一支部队。七月,格兰特的二十一团在密苏里打了几个胜仗。八月,因战绩突出,被林肯授予准将军衔。 内战第一阶段的联邦东部战场总司令麦克莱伦,军事上保守、行动上迟缓,被南军的李和杰克逊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而西部战场,北军节节胜利。其中格兰特的部队战绩最佳。 格兰特利用不久前建立的北军西部舰队,把海陆军结合起来,以攻击水上要塞。一八六一年下半年,格兰特攻占了南军的两个重要据点 —— 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交汇处的凯罗及俄亥俄河上的巴杜卡,控制了俄亥俄河一线。 一八六二年二月,格兰特率水陆两路大军,占领了田纳西州内的许多据点。又在海军的协助下,以锐不可挡之势轻取田纳西州的亨利要塞。南军逃到唐纳尔森要塞,格兰特乘胜追击,直抵唐纳尔森城下。这时,天气骤然变冷,下起了鹅毛大雪。格兰特不顾天寒地冻,以陆军三面围困唐纳尔森城,海军封锁坎伯兰河。唐纳尔森的南军给养全部被切断。此时唐纳尔森的南军将领格兰特的同学巴克纳派人出城商讨投降条件。格兰特答到:“没有条件可讲,只有无条件投降,否则马上进攻!”从此 US·格兰特的外号Uncle Sam,山姆大叔,就成了Unconditional Srrender,无条件投降。 巴克纳当年曾在纽约接济过格兰特,一听要无条件投降,怒火中烧。但没有其它办法只得投降。格兰特下令释放所有南军,军官还可以携带武器和黑奴。只有黑人劳工被做为敌产没收,他们没获得自由,而是成了带薪工人。处理完战俘,格兰特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巴克纳,巴克纳没收,两个人的友谊保持了一生。 唐纳尔森堡之战是内战以来北方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北方一举收复了肯塔基州。接着北方炮舰沿密西西比河而下,乘胜占领了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 一八六二年四月,格兰特在田纳西州的夏伊洛与北军的阿 ·约翰斯顿遭遇。格兰特故计重演,陆路三面包围,水路海军封锁,最终取得了胜利。战役中,北军猛将谢尔曼负伤,南军主将约翰斯顿战死。夏伊洛之役是当时美洲大陆上发生过的最大的战役。尽管格兰特取得了胜利,但伤亡惨重。有人说是格兰特喝醉了,才与南军发生了遭遇。但是,林肯放出话来:“格兰特这个酒鬼能打胜仗,应该让所有联邦将领都喝上格兰特喜欢的威士忌。” 一八六二年夏,格兰特任西部战区副司令,驻扎孟菲斯。他对以往的战役作了分析总结,格兰特认为唐纳尔森堡之战是经过周密部署的一战,在一开始就有了胜算。而夏伊洛之战则有侥幸,若是约翰斯顿负伤而谢尔曼战死,则胜负难断。而且,夏伊洛之战没有追歼残敌。格兰特研究了西部战场后,认为第一要打歼灭战;第二要尽早拿下密西西比河下游的维克斯堡;第三要把南方沿密西西比河一分为二,这样就能及早地结束战争。这其实就是司各特的“蟒蛇”计划。 一八六三年四月三十日,格兰特的部队来到了维克斯堡以南。南军在维克斯堡有三万多人,在杰克逊有四万多人,格兰特没有任何优势,他决定先解决杰克逊。 驻守杰克逊的是南军西部主力,统帅是乔 ·约翰斯顿,他曾在七棵松战役中负伤。当格兰特大军上来时,约翰斯顿只会防守,又不让维克斯堡守军两面夹击北军,结果五战五败,把杰克逊丢了。 维克斯堡战役行动路线,红色为南军行动路线,兰色为北军行动路线 拿下了杰克逊,格兰特立即挥师围困维克斯堡。这时,南军东部战线统帅李的副手朗斯特里建议,入侵田纳西,以解维克斯堡之围。这一正确决策被李否决。李不但没有援手维克斯堡的南军,而且挥师北上入侵北方的宾夕法尼亚。这是李和南方邦联的最大的一次战略性失误。 维克斯堡的情况越来越糟,食品越来越少。六月二十八日,连耗子都吃完了,一封著明“许多士兵”的纸条塞进了守将彭伯顿的房门。彭伯顿打开纸条上面写着:我们该投降了。这次,格兰特没有要求无条件投降。三万多南军就地释放,唯一的条件是要在七月四日进城。一八六三年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北军进入维克斯堡。被北军炮火蹂躏的体无完肤的维克斯堡人对格兰特恨之入骨,直到二战结束后,才重新庆祝独立日。 拿下维克斯堡后,格兰特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直到新奥尔良。从此,南方被截成了东西两半。南方再无可能在内战中获胜。 一八六三年十一月,格兰特在田纳西州的卢考特山和教士领之役获胜。格兰特已成了北方军人中的第一人了。 一八六四年三月,格兰特被任命为联邦军队总司令。格兰特制定了东西战区协调一致的打击计划。格兰特亲率波托马克军团对李的北弗杰尼亚军团进行了歼灭性的打击。而联邦西部总司令谢尔曼则率军在南方邦联的大后方进行纵深打击。 一八六五年初,格兰特的军队超过了李军团一倍以上。此时的李军团只剩下不到六万人,但李才是真正的对手。荒原战役、斯巴萨维利亚战役、诺斯—安娜战役和冷港战役中,格兰特都被弱于自己的李击败。李把强大的北军挡在里士满城外,几个月中格兰特损失了六万人。一八六五年初,李在格兰特不屈不挠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里士满南撤,试图与约翰斯顿的部队会合,但终究不敌强大的北军。 一八六五年四月七日,李和格兰特在阿托克马斯遭遇,李面临被围歼的处境。在资历和经历上,格兰特远不及李。靠着北方的人力物力资源及巨大伤亡,格兰特终于把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军人和他的无敌军团逼上了绝路。格兰特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时只要一个命令,就可以彻底消灭李和他的部队。格兰特,这位一度因为酗酒而被迫离开军队,内战中从团长成长为北军统帅的军人就会达到荣誉的顶峰。傍晚,格兰特作出了一个大多数人不会作的决定。不远处的李,尽管暂时走到了尽头,但南方还有十几万疲惫但依然坚毅不拔的部队。李知道,手下的二万八千名健儿会和自己一样慷慨赴死,在阿波马克斯走完军人的一生。只要李的一个命令,他就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位永恒的悲剧英雄。在这一历史时刻,两位截然不同的军人都作出了一个高于个人荣辱的伟大决定。 格兰特的信被送到了李的手上,为了避免无谓的流血,格兰特在信中希望弗杰尼亚军团投降。第二天,李又一次试图冲破北军的封锁线,但没成功。于是,李给格兰特回信,问投降的条件。格兰特回信说:只要解除武装,其他条件可以面谈。 四月九日上午,双方又有短暂的交火。几小时后,李和助手马歇尔上校敲开了迈克林家客厅的门。四年前,马纳萨斯退休杂货商迈克林在家里接待了一名南军军官,他的家就成了南军指挥所。内战在他的农场里打响了第一枪。内战开始后,迈克林搬到了阿波马克斯,不想再看见战火。但还是无法躲开,内战之火最后还是在他家熄灭了。有人不择手段地想留名青史,也有人拼命想从历史中逃避,但都无法逃脱历史的宿命,迈克林的遭遇就是一例。 看着一身戎装的李,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军人默默地站在那里,作为胜利者的格兰特心情并不好,战胜这种对手对真正的军人来说是莫大的悲哀。四十三岁,身装不整的格兰特,和五十九岁贵族气质的李开始叙旧,从西点到墨西哥战争,只是没人提起内战。格兰特忘了见面的目的,李提醒他进入正题,建议把投降的条件写下来。 李提出,北军必须保证南军将士的人格和尊严不受侵犯。格兰特的助手提醒他,允许受降军官随身携带手枪和佩剑。格兰特同意了。谈判中,李希望他的骑兵和炮兵能保留自己的马匹。格兰特说:“这些士兵没有马匹的帮助,很难收获下一季的庄稼,养活家中老小,我会这样安排的。”那些马匹曾是战争工具,格兰特和李没有忘记,美国需要的是和解。四点,签字结束,李起身告辞。格兰特亲率随从相送。当李如一尊雕像般地含泪离去时,在场的全体北军肃立,脱帽致敬,目送一个悲剧英雄离去。 北军士兵开始庆祝胜利。炮兵们点燃大炮,让它们在南军上空爆炸,以示庆祝。格兰特听到炮声,立即禁止。他说:“他们曾是叛军,现在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停止对他们失败的庆祝,才是我们对胜利的最好表达。”整个受降过程中,格兰特始终未提无条件投降。这是格兰特一生中最伟大的一刻。 美国从内战中学到了怎样防止内战,美国人做到了这一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胜利的一刻,格兰特的宽容,他牺牲了个人荣誉,赢得了一个国家的永久和平。格兰特的父亲杰西闻讯悲喜交集,他心目中为最不争气的儿子竟然完成了他少年好友约翰 ·布朗的遗愿,消灭了美国的奴隶制。 李的失败在于他没有一个能赢得战争的总体战略,尽管他在内战中打了很多胜仗,而格兰特则两者兼而有之。李受到戴维斯和本人的原望限制,所作的都是为了保卫首都和弗杰尼亚,而格兰特则能放眼全国。李的指挥艺术是传统的,而格兰特则有一个高效的现代化参谋系统。格兰特能准确地判断他所有的对手,而李只了解他的部分对手。格兰特的最终最有效的力量是北方的人力物力资源。格兰特利用这些资源不屈不挠地取得了胜利。 格兰特成了国家英雄。四月十四日,林肯遇刺。遇刺前林肯给了返回华府的格兰特另一项任务:解散军队。李投降后,约翰斯顿向谢尔曼投降。六月二十三日,南军全部投降。解散军队很艰巨,但格兰特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格兰特顶住了各方面压力,坚持他和李在阿波马克斯达成的条件,使李未受战争罪审判。 一八六六年,格兰特成了美国第一位四星将军。两年后,共和党推举格兰特竞选总统,获胜,为美国第十八任总统,一八七三年连任。格兰特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两位总统之一,政府贪污腐化盛行。 一八七七年,格兰特卸任,他曾做过环球旅行,是第一位到过中国的美国总统。一八八零年竞选第三任总统,未果。之后,格兰特搬到纽约,做生意受骗,一八八四年时的内战英雄,变得一无所有。成了穷人的格兰特,终于有时间写回忆录了。一年后完成。回忆录于格兰特去世前出版,是内战最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书之一,它给格兰特夫人留下了五十万美元。 一八八五年七月二十三日,格兰特因喉癌不治去世。八月八日,格兰特的葬礼在纽约举行,谢尔曼、谢尔登、约翰斯顿、巴克纳等朋友和敌人出席了葬礼。格兰特被葬在纽约的临时墓地。一八九七年,麦金莱总统为格兰特修建了墓园。坐落在哈得逊河畔的格兰特墓园是格兰特最后的安息之地。 南北战争是美国唯一的内战,也许是永远的一次内战,真正的美国从这场血腥的内战中诞生。几代人因命运赶上了内战,他们中的很多人为此丧生,没有内战,他们的生命会美好得多。也有少数人,因为内战使他们原本平凡、枯燥、灰暗的生命变得光彩夺目。战争造成苦难也成就英雄,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要有战争,他就注定是英雄。有人需要机遇。格兰特就是因为身为北军西部统帅而名扬天下。如果没有内战,格兰特的后半生会是在贫苦潦倒中度过;林肯会是一位平凡的总统;李会是优秀的职业军人;杰克逊则会是一位令学生讨厌的军校教授。杰克逊和格兰特出身贫寒,都是因为内战而成就了辉煌的人生。两人都很冷静,杰克逊的冷静后面是冷酷,一种古今罕见的名将气质,他为战争而生,在战场上,他可以天马行空。格兰特的冷静是害羞,格兰特的害羞后面是无畏,他忍让,但不妥协;他承受失败,但不退缩;在战场上,他坚强无比。内战成就了格兰特,格兰特改变了内战。 - 2010年12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悲剧英雄 - 罗伯特·李 (一)
LaoQian09 2019-5-11 01:30
美国往事:悲剧英雄 - 罗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 (一) “丢弃你的仇恨,让你的儿子成为美国人。” —罗伯特·李 “成者王侯,败者寇”是中国的传统,到了西方就不一定了。尤其在美国,很多成名英雄是不以成败而论的,论的是他们的业绩人格。美国历史上就有不少这样的人物。其中,最让人扼腕叹息的就是本文的主角: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 一九七零年代,我还在上海上小学。红色专制下的中国,除了一册册的宣传品外,几乎没有其他书籍。当时有家出版社出过一本世界历史名人传,它以马克思的历史观解释历史和人物。不过我还是读的津津有味。其中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和美国内战名将李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大学四年,对面寝室住的是历史系同学,其中一位对英美史了如指掌。上学时就和一位教授出了一本英国首相传记集。他告诉我,尽管美国内战南方输了,但现在因内战而产生的官方节日只有一个,就是南军降将李的诞辰。这一来,我对李就更感兴趣了。到了美国才知道,大名鼎鼎李不但出身显赫,而且是国父华盛顿的曾孙女婿,首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曾是他家的庄院,内战时被林肯用逃税(九十多美元)为借口强占的。那么,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李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显赫的姓氏之一。李氏家族最早来北美的是托马斯·李,他和伦道夫家族一起创立了俄亥俄公司。托马斯是英国贵族,曾任殖民地最高会议议员和弗杰尼亚州长。托马斯拥有一万六千英亩的种植园,是北美最大的奴隶主。一七五零年,托马斯去世,留下了大批财富和八个孩子。十八世纪下半叶,美国闹独立,李氏家族成了独立派。托马斯的儿子理查德·亨利·李作为弗吉尼亚大陆会议代表团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初稿《李决议》,签署了《宣言》,另一个儿子弗朗西斯·李也是《宣言》的签署人。托马斯的侄子和大女婿亨利·李,参加了大陆军,外号“轻骑”,是华盛顿手下最好的骑兵军官,追随华盛顿南征北战,战后被称为“国家英雄”。一七九零年,亨利的妻子,托马斯的大女儿,因伤寒去世,留给亨利位于弗杰尼亚的斯特拉福庄园。战后亨利被选为议员,担任过三年弗吉尼亚州长。一七九三年,亨利再婚,娶了弗吉尼亚首富卡特的女儿安妮·希尔·卡特。婚后,两人搬进了斯特拉福大厦,当时美国少有的豪宅。 一八零七年一月十九日,亨利的幼子罗伯特·爱德华·李出生。罗伯特出生不久,亨利就在一次投资活动中被人骗的血本无归,连妻子的嫁妆都被卖了还债。斯特拉福大厦中的家具也卖了,大厦的门必须用铁链锁住,以免被债主拿走。罗伯特两岁时,亨利被债主投入监狱,“国家英雄”沦为阶下囚,一年后出狱。这时,一家人已无法回斯特拉福大厦了,该大厦是亨利前妻的,按遗嘱给了小亨利,小亨利十八岁时,老亨利就得搬走。一八一零年夏,一家人在华盛顿边上的亚历山大市租了一座房子。一八一二年,亨利在西印度群岛漫游了几年后,死在了回家的路上,罗伯特五岁。这一切给童年的罗伯特造成了巨大的阴影,让他懂得了现实的无情,昔日的英雄父亲,竟落得如此下场。罗伯特变的沉默寡言了。罗伯特的母亲安妮,担负起了家庭重担。虽然出身名门望族,罗伯特其实是个穷小子。但罗伯特在亚历山大的日子很安稳,安妮有很多亲戚在此。李军团的很多老兵也在此,他们对昔日上司的幼子十分照顾,亚历山大对罗伯特来说很温暖,培养了他温和的秉性。 安妮很重视李的教育,亲自教他读书认字,九岁时,李进入卡特家族的家庭学校,十三岁进入亚历山大学院学习古典文字和数学。因为母亲的身体很差,李的两个哥哥又不在她身边,姐姐身体也不好,妹妹太小,家务就落在了李的肩上。少年的李相当早熟。十八岁时,李考取了耶鲁。因家中无力支付学费。李放弃了耶鲁,向不收费的西点提出了申请。在安德鲁·杰克逊和八名国会议员的推荐下,李于一八二五年六月,顺利进入西点。 在西点,李是一名出色的学生。他人缘好,又好助人,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所有功课中,李的数学最好,是月薪十元的数学助教。高年级的李,是西点的最高荣誉生——军训长。李以一八二九届的第二名毕业。李在西点的纪录,至今没人打破。 西点毕业后,李成为一名工程兵领少尉衔。他先在乔治亚考克斯珀岛的普拉斯基堡驻防。一八三一年,李来到弗杰尼亚的门罗堡,任助理工程师。这期间,李与青梅竹马的玛丽·卡斯迪斯成婚,她是国父华盛顿的曾外孙女。玛丽是华盛顿家族的唯一继承人。李就成了华盛顿家族的发言人,继承并掌管了华盛顿家族在弗杰尼亚州的阿灵顿庄园,庄园与首都华盛顿仅隔一条波托马克河。李和玛丽育有三男三女。 一八三六年,李升为中尉,两年后升为上尉。墨西哥战争前,李负责了很多棘手的军事和民用设施的建设,获得一致好评。美墨战争期间,李表现卓越超群。在美军由韦拉克鲁斯向墨西哥城的进军中,是温菲尔德·司各特将军的主要助手之一。李的侦查是美军多场胜仗的关键。一八四七年四月的塞罗戈多战役后,李升为少校。他曾参与康阙拉斯、楚鲁巴斯科、及夏布尔特佩克战役。他在夏布尔特佩克战役中负伤。战后升为中校,在巴尔的摩港的卡洛堡驻防三年。一八五二年,李成为西点军校校长。在西点的三年,李改善了校园建筑和课程,长子乔治·华盛顿·卡斯迪斯·李于其任内入学西点,一八五四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一八五五年,李被调至第二骑兵旅开赴德州,协助保护当地移民免受印地安人的攻击。不久,妻子玛丽因严重关节炎卧床,李回弗吉尼亚照顾。一八五九年,在家中照顾妻子的李,遇到了约翰·布朗的叛乱。激进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及其追随者占领了哈珀斯渡口的国家军火库,扣押了很多人质。人质中的刘易斯·华盛顿上校是乔治·华盛顿的后代,李的亲戚。尚在休假中的李被战争部紧急召回负责平息叛乱。李在西点的高足斯图尔特正在他家作客,要求与老师同去平叛。于是,两人带领一小队海军陆战队员,策马赶往事发地。李和斯图尔特到达哈珀斯渡口后,接管了当地民兵。第二天一早,李的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对方的武装。整个行动仅历时十分钟,没有一个人质伤亡,海军陆战队员死亡一人,布朗的两个儿子被打死,本人受伤被俘。事后,李和斯图尔特受到嘉奖。 一八六零年初,李回德克萨斯任德州军事部长,负责整个西南的防务。同年底,林肯当选总统,南方七州退出联邦。李反对南方诸州脱离联邦,尤其希望弗吉尼亚能留在联邦。但当时美国人的国家概念很弱,谈起美国时,人们用的是复数,内战后人们才改用单数。南方诸州很多人认为脱离联邦很正常。人们不相信脱离联邦会引起内战,一名南方议员打赌说,要是开战的话,他就吃掉所有战死士兵的尸体。 但是,局势越来越严峻。一八六一年二月,美军司令司各特从德州召回了李,希望他留在联邦。司各特是弗吉尼亚人,但效忠联邦。四月十二日,萨姆特要塞开战,两天后,联邦军队投降。四月十五日,林肯宣布南方叛乱,同时征召七万五千志愿军平叛,内战正式开始。国会重大军事行动委员会主席布莱尔把李请到办公室,告诉李,林肯总统请李出任联邦军队总司令。李平静地答到:“感谢总统先生对我的信任,在这一时刻,我不能接受。我的家乡,弗吉尼亚的议员们正在里士满开会,讨论是否脱离联邦。我祈祷上帝别让弗吉尼亚脱离联邦,但是无论怎样,我必须为我的家乡服务,我永远是弗吉尼亚人。” 四月十七日,李接到司各特的命令,但李再次拒绝了联邦军队总司令的任命。四月十九日,弗吉尼亚有条件地脱离联邦加入南方邦联。当天夜里,李决定南下。第二天,李永远离开了阿灵顿庄院,举家南下里士满。美国因为李的选择遍体鳞伤。美国内战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李。如果李没有加入邦联,内战会在一八六二年夏结束,六十多万士兵就不会丧生。南方在内战中能坚持四年,就是因为有李。李执掌南军的三年中,一直处于劣势,但南方靠着他不但走出了绝境,而且几乎让林肯低头。南方的失败是必然的,李之所以是名将就在于他坚持了这么久。 李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一个反对联邦分裂憎恶奴隶制的人,要在联邦和分裂的家乡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北方决心攻打南方的态度,促使李下决心离开了联邦军队。对当时许多弗吉尼亚精英来说,因为南方的脱离,北方就以武力威胁,对于美国立国精神来说,这样作,既没有法律基础,也没有道德基础。 其实,战争的刺激也是弗吉尼亚脱离的一个主要原因。弗吉尼亚虽属南方,但位于南北交界。南方蓄奴州中,它是主张废奴最强烈的一个。弗吉尼亚的一半,西弗吉尼亚,已自行废奴加入了北方。弗吉尼亚是南方最智慧最具有理性传统的一个州。独立战争时,弗吉尼亚是创建美国和它的立国原则的最主要力量之一。弗吉尼亚有一大批开国先贤。从华盛顿到杰弗逊,都是弗吉尼亚人。弗吉尼亚是南方对联邦感情最深,最不愿意脱离的一个州。当南方诸州宣布脱离时,弗吉尼亚州议会中反对的人占绝大多数。但是,议员们都同意,如果联邦军队武力侵犯南方诸州的话,弗吉尼亚也将脱离联邦。对弗吉尼亚来说,他们不赞成南方的脱离,但他们认为一个州有脱离联邦的合法权利。北方动武的话,意味着北方违背了美国的立国精神,他们将站到南方一边以示抗议。他们确信,林肯和联邦国会都没有这样的合法权利。不幸的是,弗吉尼亚始终无法避免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北方决定进攻南方的时候,弗吉尼亚和另外三个南方州,脱离了联邦。由于弗吉尼亚的地理位置和它的政治地位,它成了首当其冲的战场,厮杀惨烈。这是一个惨痛的选择:弗吉尼亚以极不情愿地脱离联邦,来表示他们对于美国立国原则的尊重;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它一贯的坚持理性传统。 李,当他离开联邦军队回到家乡的时候,他面临的选择,不是废奴问题,他从未赞同过奴隶制;也不是联邦分裂的问题,他也从未支持过联邦分裂。李面临的是一场内战,作为军人,他要站在正义的一方。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和许多弗吉尼亚人认为,无论一个州是否应该脱离联邦,选择自己的去留是一个公民的权利;同时,无论一个州是否应该脱离联邦,联邦都无权因此对该州动武。就内战而言,李认为正义不在联邦。于是,李站到了南方一边,这是李的悲剧,也是弗吉尼亚的悲剧。 内战中,南北双方称自己是爱国的。其焦点是分离。林肯的原则是,美国这个自愿联合在一起的联邦,神圣不可分割。因此,北方把维护联邦的完整,阻止南方的分离,视为爱国。在南方,最早一批宣布脱离的南方诸州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然而,在建立了邦联以及在北方攻击下,他们面临的被讨伐的问题与奴隶制无关。南方诸州保卫的是分离的权利,对于南方诸州,尤其象德州等新入联邦的州来说“只准加入联邦不准分离”是很荒唐的。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于是,分离的权利,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爱邦联。更何况当时的美国,人们从来就认为自己的州和家乡才是自己的“祖国”。 以李为代表的理性温和的南方人最终成了历史的悲剧。他们从未要脱离联邦。他们认为宪法原则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每个州的公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心中,州与联邦的关系及分治原则,是宪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反对联邦以武力胁迫的方式,强行维持联邦统一。内战逼近时,他们加入南方,是对地方分离权利的支持及对联邦入侵的反对。他们要的是自愿分合的原则。可是,一旦他们加入了邦联,就被卷入了在血与火之中,再也无法把理性的诉求与极端南方的诉求分割开了。后来的人们也很难把他们从南方分离开,考察他们的悲剧和思维的合理性。因为,战争把他们和南方连在了一起。因为,他们的诉求在当时是超前于历史的。其实,美国的立国原则也超前于历史。很多美国人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的开国先贤是一群多么不可思议的人。他们站在最贴近地面最朴素的人性基础上,但他们的立国理念却远远地走在了历史的前面。 四月二十三日,李接受了邦联的要求,掌管弗吉尼亚防务。八月三十一日,李晋升为上将。但李热爱他合众国上校的名誉,只佩带上校军衔。李的西点好友邦联总统戴维斯任南军总司令,李任他的军事顾问。内战初期,李负责南卡罗莱那和乔治亚的海防工程。一八六二年三月,李回到南方首都里士满。五月,北军总司令麦克莱伦率十万北军从华府沿詹姆斯河南下,在半岛登陆,里士满危在旦夕。南军东部战场总司令约翰斯顿的六万人根本抵档不住北军。这时李想出了一条妙计:在里士满与麦克莱伦相持,同时击败其他三路北军,再与麦克莱伦在半岛决战。李派出了一万二千人增援杉安道河谷的“石墙”杰克逊。杰克逊不愧是一代名将,一个月内,不但解了里士满之围,还让华盛顿城内的林肯一夜数惊。 一八六二年六月一日,里士满郊外的七棵松之战中,约翰斯顿受重伤,李接任南军东部战场总司令。五十五岁的李面临着灾难性的局面,新败的南军约六万五千人,缺乏经验也缺少供应,兵临里士满的北军有十万以上,装备精良。李将南军东部军团改名为北弗杰尼亚军团,下属两个军。军长是“石墙”杰克逊和朗斯特里特。日后这两人成了李的左膀右臂。随后的“七天战役”中,李以凌厉的攻势猛击麦克莱伦的右翼,北军手足无措,李成功地瓦解了北军的围困。接着,他以一万人的伤亡将北军赶出了里士满,麦克莱伦靠着海军的掩护仓皇撤退。李挥师北进,在第二次奔牛河战役中,李再败北军。麦克莱伦被林肯解除了波特马克军团司令的职务。 “七天战役”改变了内战的性质。此前,林肯已经意识到了北方无法速胜,必须出奇制胜。一八六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林肯召集内阁会议,建议废奴。内阁反对,因为这是失败者的作为,林肯同意等打完一场胜仗后再签署《废奴宣言》。 李上任后的最初三个月内,以少胜多,击败了北军的三面合围,把里士满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并几次来到波特马克河南岸对北岸的华盛顿耀武扬威。但剑锋直指华府的南军有很多问题,主要是南方的经济实力很难长期供应一支大军。最好的办法是杀进北方领土,到北方解决供应问题。李决定入侵马里兰。没想到在蓄奴州马里兰,南军并不受欢迎,供应还是没着落,李只得继续北上。在李继续前进之时,一份军事命令落在了麦克莱伦手中,李只得在安特提姆与北军背水一战。 一八六二年九月十七日,北军孤注一掷投入大批部队阻击节节进逼的李。北军有绝对优势,但他们分成四个兵团先后投入战斗,这就使李有了机会。李以坚强的防御顶住了北军疯狂的进攻。战至下午,李亲上火线,鼓舞士气。一次反突击中,李的右臂被流弹击伤。千钧一发之际,援军AP希尔赶到战场,李最终击退了北军。但因为损失太大,从此以后南军再也无力进入北方了。这一天双方共有二万八千名士兵倒在了战场上,是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 随后,李又以劣势兵力击败了北军将领伯恩塞德。林肯任命胡克为波多马克军团司令。一八六三年五月,钱瑟勒斯维尔战役打响。胡克被李和杰克逊击败。南军以伤亡一万三千人对一万七千人惨胜。但代价沉重:杰克逊伤重不治。李闻讯道:“我右臂已断。” 南部对钱瑟勒斯维尔大捷的欢欣气氛,掩盖了邦联日益严重的问题。封锁在加强,通货恶性膨胀;格兰特紧紧围住了维克斯堡;班克斯在逼近哈得孙港;罗斯克兰斯已做好准备,要把布雷格赶出田纳西;北军准备对查尔斯顿实行水陆联合进攻;波托马克军团在拉帕哈诺克河北岸处于临战状态。南军在各条战线上都为数量上居优势的敌军所包围。 邦联政府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在当年五月举行了几次会议,以制定对付这种形势的战略。朗斯特里特提议,由他率两个师西进,增援布雷格,向罗斯克兰斯发动攻势。此举如获成功,将解田纳西之急,还将使格兰特放松对维克斯堡的包围。但李反对。他说,铁路太差,大军无法西运;即将到来的夏天会迫使维克斯堡水土不服的北军撤退;最重要的战场是弗吉尼亚,北弗吉尼亚军团不能削弱,应予加强,以便再次进攻北方。这样可以解除里士满受到的威胁,部队还能从宾夕法尼亚得到补给;迫使北军增援东部以减轻西部南军的压力;通过南军战无不胜的力量加强北方的民主党主和派;再提出欧洲承认邦联的问题;还有可能占领华盛顿及其他北方城市。李以其崇高威信力排众议。邦联批准了李的计划。 李对弗吉尼亚战场存有狭隘的偏见。作为一个为保卫他所在的州而参战的弗吉尼亚人,李缺乏把南方作为整体的全局观。南军虽然在弗吉尼亚取得胜利,但在西线输掉了内战。李认为,进攻宾夕法尼亚会使格兰特和罗斯克兰斯放松对西线的控制,这只是一厢情愿。不过,要不是李在弗吉尼亚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胜利,南方会更早输掉。如果南军赢了葛底斯堡战役,就不会有人议论李的战略眼光的不足了。 2010年11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石墙”将军 - 托马斯·杰克逊
LaoQian09 2019-5-4 05:06
“战争是所有罪恶的总和”。 ——托马斯·乔纳森·杰克逊 美国内战对美国来说极为重要,美国内战在战争史上同样极为重要。那是因为从战争的形态上来说,美国内战是现代战争的开端。现代战争中的阵地战、运动战、陆海军协同作战等现代战争中的基本战术始于美国内战。内战中对武器的改良、用火车运送军队的作法都是现代战争的特征。内战中广泛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电报、装甲列车、卡宾枪、开花弹、照相侦察、高空气球、装甲舰、水雷、潜水艇、扫雷装置等。战争面貌从此大为改观,后勤供应也更为复杂。但最为重要的是,内战的胜负不再仅仅是依靠军队的顽强勇敢和将领们的指挥艺术;内战的胜负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整体实力,也就是说双方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工业化程度、国家机器的效率决定了内战的胜负。尽管如此,军队将领的指挥艺术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内战中出现了很多名垂青史的名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南方军队名将辈出,在他们的指挥下,南军打出了很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几次陷北军于绝境。很多历史学家指出,若不是南方总统杰弗逊·戴维斯经常不顾具体战局,对南方军队遥控指挥的话,南方独立的可能性极大。而代表进步势力的北方军队,在战略战术上则没有多大创新,若不是北方有着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及高度发展的工业的话,内战的结果很可能是划地而治。后人回顾当年内战的种种战事和那些驰骋疆场的将军们的作为时,不由自主地会对那些人那些事发出深深的感叹。南方能有这样的战绩,是因为南方的两位将军。大名鼎鼎的罗伯特·李将军,和本文要介绍的,外号“石墙”的托马斯·乔纳森·杰克逊将军。 托马斯·乔纳森·杰克逊是美国内战期间南方最著名的南军将领之一。若以战绩为评估标准的话,杰克逊是美国内战,也可能是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将军。 一八二四年一月二十日,托马斯·乔纳森·杰克逊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克拉克堡的一个苏格兰移民家中。杰克逊两岁丧父,七岁丧母,由叔父抚养成人。童年的杰克逊在叔父的农场中,放牧牛羊、收获庄稼。因为常在户外活动,少年杰克逊身体很强壮。由于家境不好,杰克逊只接受了四年的小学教育。靠着顽强的毅力,青年杰克逊自学成才,还兼任过几年小学教师。 十八岁的杰克逊在克拉克堡县保安队当了两年警官。在警队里,他表现优异,二十岁的杰克逊得到议员推荐,报考西点军校。杰克逊笔试不佳,但面试中,给战争部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入学。在西点杰克逊穿着土气,举止粗鲁古怪,是典型的乡下人。刚入学时,杰克逊成了被人捉弄的对象,后来,同学们发现这个山区青年虽然为人谦和土气,但性格坚毅勇气过人,很快大家就对他另眼相看了。入学之初,杰克逊的成绩全班垫底,数学最差。凭着顽强的毅力,以勤补拙。一八四六年毕业时,杰克逊的成绩全班五十九人中列十七。后来的北军主将麦克莱伦,是杰克逊的同班同学。 西点毕业以后,杰克逊成了炮兵少尉。不久前往墨西哥战场。美墨战争期间,杰克逊作战勇敢,战争结束时升为少校。杰克逊的个性顽强,一次战斗中曾拒绝执行上级的撤退命令。事后证明杰克逊是正确的,他不但没受惩罚,还因此得到上级的表扬。战争中,杰克逊结识了同乡罗伯特·李,十几年后两人联手,成了林肯和北军的噩梦。战争结束后,杰克逊曾驻扎纽约和佛罗里达。一八五一年春,杰克逊辞去了联邦军职,出任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自然哲学教授和炮兵战术教官。 位于列克星顿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成立于一八三九年,有“南方西点”之称,是美国第一所州立军事学院。内战期间为南军提供了大批军官,使南方很快完成了战争动员。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杰克逊编写了一本炮兵教材,它基于实战经验,简洁实用,至今仍被使用。杰克逊的个性刻板严厉,举止古怪,对宗教极为虔诚,是一位不受欢迎的教授。但是,到了战场上,杰克逊的刻板就成了坚毅,严厉就成了要求部下绝对服从。杰克逊的部下对他从怨恨到崇拜,一直到跟着他百战百胜。杰克逊很关心自己的健康,他不吃辣、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为了帮助消化,嘴里总是嚼着柠檬,甚至要求部下等他嚼完柠檬后再发出作战命令。 杰克逊于一八五三年成婚,一年后妻子死于难产。三年后再婚,婚后生活幸福。这时的杰克逊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军事教员,谁也不知道他会在内战中成为一代名将。一八五七年,杰克逊携新婚妻子造访加拿大魁北克的亚伯拉罕平原战役遗址,瞻仰了英军统帅沃尔夫将军纪念碑。九十八年前,沃尔夫在此击败了法军,使法国割让了整个魁北克,沃尔夫在战役中阵亡。杰克逊在纪念碑前驻足神往,大声朗读碑着沃尔夫的遗言,难以自制:“能象他这样死得其所,生而无憾”。从此,沃尔夫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几年后的内战,给了杰克逊施展才华的机会。内战的头两年,杰克逊成了军事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然后又骤然坠落。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七州先后脱离联邦(南卡罗莱那、密西西比、佛罗里达、阿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娜、德克萨斯)。一八六一年初,南方邦联成立;四月十二日,萨穆特堡打响了内战的第一炮;十三日,萨穆特要塞投降;十五日,林肯宣布南方七州叛乱,下战争动员令,以确保联邦统一。此举激怒了四个摇摆中的蓄奴州。四月十七日,弗吉尼亚州议会投票决定有条件地脱离联邦。阿肯色、北卡罗莱那、田纳西也相继独立。两天后,林肯总统下令对南方分裂进行经济封锁,南北战争正式爆发。 杰克逊对战争极为反感,也反对奴隶制。在军校时,杰克逊就对黑人脱帽还礼,这在南方白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一天,一位黑奴恳求杰克逊从主人那里卖下自己。杰克逊卖下了他,并让他去一家旅馆工作,挣钱赎回自由。杰克逊反对南方各州脱离联邦,但他认为各州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前途,战争还是和平,是联邦的选择。让杰克逊震惊的是联邦对各州的武力威胁,他说:“看到他们轻描淡写地谈论战争并以此相威胁,实在让人心痛。他们不知道战争的恐怖。因为经历过战争,我知道战争是所有罪恶的总和,对此我深怀惧意”。尽管杰克逊对战争十分厌恶,也反对奴隶制,杰克逊也很清楚南北双方的实力,战事拖下去,南方会失败。但杰克逊还是选择了南方,那是出于对家乡的忠诚、对州权的捍卫、和他对自由的理解。 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七日,按弗尼亚州长莱彻的命令,杰克逊率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级士官生来到邦联首都里士满训练新兵。二十七日,杰克逊被授予上校军衔,几星期后升任准将,任弗吉尼亚第一步兵旅旅长,该旅由四个团组成。杰克逊用铁的纪律和严格的训练将一群农民打造成了一支精英部队,同时赢得了部下的拥戴。七月初,杰克逊率部参加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表现出色。战斗中毕将军的一声“看哪,杰克逊象石墙一样屹立在那里”,使杰克逊获“石墙”美称,弗吉尼亚第一步兵旅从此被称为“石墙”旅。一八六一年秋,杰克逊晋升为少将师长;次年夏,晋升为中将军长。“石墙”旅一直是杰克逊的核心部队,随他南征北战。杰克逊临终时说:“第一旅的官兵将来会骄傲地告诉他们的子孙,我曾是“石墙”旅的一员。‘石墙’不属于我个人,属于该旅的全体官兵”。杰克逊死后,邦联政府正式命名弗吉尼亚第一步兵旅为“石墙”旅,这是内战中唯一得到官方认可的部队别称。以后的战斗中,“石墙”旅屡当重任,伤亡惨重但斗志依然。“石墙”旅曾参加过三十九次会战,内战结束时只剩下了二百来人,上尉以上军官伤亡殆尽。 一八六一年十月,邦联将弗吉尼亚前线划为三个战区,杰克逊出任杉安道河谷战区司令,麾下除了“石墙”旅外,还有洛林准将的一个旅和艾什比中校的骑兵团,共一万余人。冬天,部队因气候恶劣吃尽苦头。因为对营地分配的不满,洛林和杰克逊爆发冲突。洛林比杰克逊大六岁,是资深军官,早年毕业于乔治城法学院,出任过佛罗里达州议员。美墨战争中,洛林投笔从戎,作战勇敢,在墨西哥失去了一条胳膊,战后升至中校。和杰克逊不同,洛林从未离开过军队,他镇守西部,同印第安人作战,一八五九年曾去欧洲考察军事,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都很丰富。洛林三十八岁时成为美军中最年轻的上校。一八六一年五月,洛林辞去圣塔菲要塞指挥官的职务,加盟南军,被升为准将。 从一开始,杰克逊就对洛林的部队大失所望,他们纪律散漫,经常抱怨,许多官兵开了小差。而旅长洛林非但不加强管理,还暗地里煽风点火。入冬后,杰克逊安排“石墙”旅在温彻斯特宿营,让洛林旅镇守小城罗姆尼。洛林旅的十几名军官联名上书里士满,抗义书在参院传阅。事情很快被邦联总统戴维斯知道了。戴维斯让战争部长电告杰克逊,令他将洛林旅撤回温彻斯特,还提升洛林为少将。杰克逊对此勃然大怒,遵命召回洛林旅后,随即向战争部长本杰明和上司约翰斯顿递上辞呈,信中说“我的指挥权遭到如此干扰,已无法有效执行命令,谨在此请求回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待命。若本申请不被认可,我请求总统阁下让我辞去军职”。约翰斯顿马上将信转呈州长莱彻,同时背书到:“若此人辞职,将无人替代。”莱彻接信后深感震惊,立刻向本杰明和戴维斯提出抗议,若开这个极恶劣的先例,恐怕以后南军将领将很难有效地指挥自己的部队。戴维斯虽然对杰克逊很不满,但他也不敢开罪弗吉尼亚州,只得将洛林调到佐治亚州,杰克逊也收回了辞职信。杰克逊在事件中表现出了宁折不弯的个性,也体现了杰克逊对部下超乎寻常的高标准。 一八六二年春,北方以主力麦克莱伦军团十万人合围南方首都里士满。四月,北军在海军的协助下沿詹姆斯河进攻里士满,与南军在半岛对峙。六万南军在主帅约翰斯顿的指挥下,退回里士满。北军则在离城十公里处扎营。林肯又纠集了十万多人的三支军队,由他亲自指挥。其中,三万五千人的麦克道尔军团负责保护首都,同时从北面进军里士满。三万八千人的班克斯军团从哈伯斯渡口进入杉安道河谷,从西北面进军里士满。三万人的弗里蒙特兵团,从西面进军里士满。 杉安道河谷是弗吉尼亚的粮仓,也是进出弗吉尼亚的通道,一旦河谷被占,敌军就能长驱直入里士满。麦克莱伦部加上林肯的三支部队的紧逼,里士满的处境极为险峻,约翰斯顿的六万人根本无法抵档。里士满的总统军事顾问李想出了一个妙计:在里士满与麦克莱伦相持,同时击败其他三路北军,再与麦克莱伦半岛决战。李派出了一万二千人增援杉安道河谷,击败北军的关键落在了杰克逊身上。 被十万大军三面合围的杉安道河谷位于弗吉尼亚州西北部,长约二百公里,河谷西侧是阿勒格尼山脉,东侧是蓝岭山脉,平均宽三十五公里。中央被绵延七十公里的孟萨纳腾山脉分为两条河谷。河谷东北走向,南军沿河谷顺流而下,可以逼近华盛顿;逆流而上的北军则离里士满越来越远,它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蓝岭的斯尼克山口离华盛顿只有八十公里,南军若控制了河谷,随时可以挥师北上华盛顿。狭长的河谷几乎没有迂回的空间,大军一旦进入,守军只能与其决战,没有势均力敌的兵力必败无疑。南军在河谷的守军只有五千人,加上援兵,不过一万七千人。以一万七千人对十万北军,李的计划被南军诸将认为是异想天开。李哪来的信心,让他有悖常理,制定出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河谷司令“石墙”。因为对杰克逊指挥才能的绝对信任,李才敢下这样的决心。 一八六二年二月二十六日,麦克莱伦派三万八千人的班克斯军团进入河谷,企图将杰克逊军团逐出河谷。此时杰克逊麾下只有五千二百人,六百名骑兵和二十四门大炮。邦联东区总司令约翰斯顿给杰克逊的命令是,避免决战保存实力,拖住北军,使其无法南下里士满。 面对优势敌军,杰克逊放弃了温彻斯特南撤。班克斯军团进展顺利,麦克莱伦认为南军要放弃河谷,于是下令谢尔兹师驻守温彻斯特,余部越过蓝岭进入马纳萨斯南下。杰克逊探得敌军主力动向,不顾兵力悬殊,在克恩城向谢尔兹师发起进攻。三月二十三日,河谷首战打响。北军师长谢尔兹战前受伤,由金保上校指挥,参战部队有步兵六千人,骑兵七百五十人,大炮二十四门。杰克逊部为步兵三千人,骑兵二百四十人,大炮二十七门。北军首先发动进攻,杰克逊亲率南军右翼占据了制高点,击退了北军一次一次的进攻。关键时刻金保投入预备队,全力进攻加奈特准将的南军左翼,加奈特三面受敌,顽强抵抗两个小时后不敌后撤,导致战役失败。战后,杰克逊为此把加奈特送上了军事法庭。稍后,李以战事紧急为由释放了加奈特,让他重返战场。一年后杰克逊重伤不治去世,加奈特嚎啕大哭,在葬礼上和尤厄尔、朗斯特里特等将领一起为杰克逊抬棺。此战,南军阵亡八十人,伤三百四十人,被俘二百六十人;北军一百零三人阵亡,四百四十一人受伤,二十四人失踪。尽管此战南军败退,但获得了巨大的战略成果。麦克莱伦认为杰克逊以悬殊兵力进攻温彻斯特,后面必有部队增援,于是下令班克斯军团返回河谷待命。胆大包天的杰克逊让林肯心惊肉跳,他命令麦克道尔军团推迟南下,拱卫华府。这时,华府周围共有七万五千北军、一百零九门大炮,整整三个星期不敢轻举妄动。 四月初,林肯将弗吉尼亚北部前线分为三个战区,亲自指挥弗雷蒙特、班克斯、和麦克道尔三个军团共十万人。四月十七日,林肯令北军三管齐下,弗雷蒙特沿阿勒格尼山麓向南进军,由侧翼威胁河谷南军;班克斯从温彻斯特出发,沿着河谷向南军攻击;麦克道尔从华盛顿南进至弗雷德里克堡,隔着蓝岭与班克斯遥相呼应。北军潮水般地涌来,杰克逊五千人的部队象汪洋中的一艘小船,危在旦夕。 四月底,杉安道河谷战区南北双方的态势是:北军弗雷蒙特的三万人占据了阿勒格尼山麓上的城镇,二万主力盘踞在弗兰克林,米罗依准将率领先头部队四千人南进至麦克道尔,威胁弗吉尼亚田纳西铁路线上的重镇斯汤顿;班克斯的二万人,于四月二十二日进入哈里森堡;麦克道尔的三万四千人在弗雷德里克堡以西,随时可以越过蓝岭驰援班克斯。南军则有尤厄尔师九千人从斯威夫郎山口进入河谷同杰克逊汇合,另有在斯汤顿西面野牛山口的约翰逊少将的三千人,与北军米罗依旅对峙。杰克逊在河谷只有一万七人的可用之兵。 杰克逊大踏步后撤到河谷东南的共和港,同时让艾什比上校的骑兵化整为零,游击河谷北军的供应线,并侦察敌情。河谷的北军虽有绝对优势,但兵力分散,由三个将领统帅。杰克逊唯一的机会是趁敌军尚未汇合之前将其各个击破。五月一日,杰克逊部从共和港南下,越过蓝岭到铁路线上的米昌河小站。一时间,人们都以为杰克逊要放弃河谷。杰克逊的作战计划严格保密,连尤厄尔也蒙在鼓里。四日,杰克逊的五千南军登上专列,当天下午,开进了斯汤顿,与约翰逊的三千人汇合。休整两天以后,杰克逊率部向西穿越野牛山口,急行军三十二公里,八日下午,逼近米罗依旅。米罗依趁其立足未稳率先进攻,麦克道尔战斗打响,北军部队不足三千,南军六千。四个小时后,北军寡不敌众,放弃麦克道尔,向弗兰克林撤退。战斗中北军阵亡二十八人,伤二百二十五人;南军阵亡七十一人,伤三百九十人,南军赢得了河谷战役的第一个胜利。杰克逊命令骑兵团急追,不让北军喘息,同时留下一个骑兵连在弗兰克林以南监视北军,主力挥师向东,进到河谷,与班克斯决战。 得到杰克逊撤离河谷的消息后,林肯下命谢尔兹师一万人离开河谷,到马纳萨斯同麦克道尔军团汇合,南下里士满。班克斯余部九千人从哈里森堡撤退到斯特拉斯堡设防,还有一千人扼守东面三十公里的福壤特瑞尔。 麦克道尔的动向让约翰斯顿忧心忡忡,他那不足七万人的南军在里士满与城外十万北军对峙,若麦克道尔的四万大军如期而至,里士满肯定守不住。约翰斯顿下命狂奔山口的尤厄尔师离开河谷骚扰麦克道尔,以迟滞北军南下。对于杰克逊来说这是釜底抽薪。杰克逊致电约翰斯顿强烈反对,在李的劝说下,约翰斯顿回心转意。五月下旬,杰克逊成了南方的救星,河谷战役的成败决定着邦联的生死存亡。 五月二十一日,杰克逊到达新集市,与尤厄尔汇合。此时,班克斯已得知南军的动向,误认为南军将对斯特拉斯堡正面进攻,于是就原地固守。杰克逊避实就虚,率军越过孟萨纳腾山脉,沿着卢雷河谷迅速北上。两天内急行军一百多公里,二十三日清晨,向福壤特瑞尔的一千守军发动突袭,南军以伤亡二十六人的代价,毙伤俘虏北军九百多人。从这里,杰克逊继续北进,次日占领米德尔顿,截断了班克斯的退路。此时,固守斯特拉斯堡的班克斯绝望地发现,花了两个多月修建的工事已毫无用处,现在只能撤往温彻斯特。班克斯军团八千余人绕道北撤,行至纽顿附近时右翼遭到“石墙”旅突袭,损失惨重。南军俘虏了一千北军和大量物资,其中有九千支崭新的春田式步枪。五月二十五日,第一次温彻斯特战斗打响,北军参战部队六千四百人,南军一万五千人。有着优势兵力的杰克逊,命“石墙”旅正面强攻,路易斯安娜“老虎”旅迂回北军右侧,尤厄尔师迂回北军左侧,四个小时激战后,班克斯军团全线撤退,溃不成军。要不是冲入温彻斯特的南军忙于掳掠物资,班克斯的部队很可能全军覆没。五月二十六日清晨,班克斯率残部五千余人渡过波托马克河。杰克逊的骑兵团一直追到波托马克河边,然后检阅部队,向北岸耀武扬威。此时班克斯军团已丧失战斗力,在杰克逊和华盛顿之间只有一条波托马克河,和哈伯渡口的七千北军。林肯大惊失措,向北方各州发出紧急呼救,要求尽快派兵前来保卫首都,同时联邦政府征用全国的铁路,用来运送部队。在林肯发出呼救的二十四小时内,北方各州集结了五十万军队,从各地向华盛顿进发。 林肯和战争部长斯坦顿认为解除首都危险是当务之急,他命令麦克道尔停止南下,派谢尔兹率二万北军回河谷,同时要求屯兵里士满城下的麦克莱伦,“您要么立刻对里士满发动总攻,要么放弃战役计划回来保卫首都。”麦克莱伦提出质疑,认为麦克道尔距离河谷太远,前去拦截杰克逊会劳而无功,林肯对此不予理睬。事实上林肯是对的,饮马波托马克河的杰克逊踌躇满志,发电给约翰斯顿,有四万军队就能拿下华盛顿。只可惜约翰斯顿此时是一兵一卒也派不出来了。 接下来,杰克逊火速撤退,把散于各地的部队集中到温彻斯特,准备后撤至斯特拉斯堡。其主力部队在查尔斯镇,距离斯特拉斯堡七十公里;北军弗雷蒙特的主力位于莫菲尔德,距斯特拉斯堡五十三公里。谢尔兹已越过蓝岭,前锋于三十日下午进入距斯特拉斯堡三十公里的福壤特瑞尔。杰克逊的部下忧心忡忡。 五月三十一日清晨,杰克逊的大军南撤,先是骑兵,接着是战俘,然后是物资,主力最后。此时,尾随的弗里蒙特相距仅三十多公里。杰克逊的部队急行军八十公里,于六月一日通过北军的缺口。几小时后,弗里蒙特兵临斯特拉斯堡,但杰克逊已消失了,北军失去了合围杰克逊的最佳时机。弗里蒙特在斯特拉斯堡西郊同尤厄尔交火,谢尔兹从福壤特瑞尔出发后走错了路,未能按时与弗里蒙特会师。弗里蒙特不敢单独与杰克逊决战,只得后撤。这就让杰克逊安然撤到河谷南端。 斯特拉斯堡以南是孟萨纳腾山脉,北军两路人马会师后,沿着东西两条河谷南下追击,企图会师孟萨纳腾山脉南端,合击杰克逊。六月七日,杰克逊撤回共和港。弗里蒙特尾随杰克逊,谢尔兹沿河谷南下。卢雷河谷只有一条小路,桥梁被毁,谢尔兹进展缓慢,无法与另一侧的弗里蒙特齐头并进,只得让卡罗上校的前锋兼程南下,主力落在后面。同一天,弗里蒙特已逼近距共和港西北五公里的十字匙镇,挑战杰克逊的后卫尤厄尔。弗里蒙特有二十二个步兵团、五个骑兵团、十个炮兵连,总兵力一万一千五百人,五十门火炮。尤厄尔只有十六个步兵团、四个炮兵连,兵力约七千人和二十门火炮。与此同时,谢尔兹部前锋卡罗率领一千步兵和一百五十骑兵,到达共和港东北八公里河东岸的路易斯顿,泰勒的二千五百名增援部队于次日抵达。共和港的杰克逊部只有三个旅共十一个步兵团和六个炮兵连,约五千人。此时谢尔兹依然在五十公里以外的卢雷镇。 六月八日,两路北军同时向杰克逊进攻。卡罗正要出发,一位居民来报:杰克逊的专列停在共和港,部队在镇外,卫队人很少。卡罗亲率一百五十名骑兵偷袭。卡罗驱散卫队,冲入车站。杰克逊正准备去视察尤厄尔部,听到枪响策马逃跑,两名参谋被俘。脱险后,杰克逊马上调军反击,卡罗不敌,撤回路易斯顿与泰勒汇合。 卡罗偷袭时,弗里蒙特向尤厄尔进攻。尤厄尔对战场地形的利用明显然高于对手,北军斯塔尔旅前进途中毫无知觉地进入尤厄尔的埋伏圈,南军击溃进攻的北军后向纵深发展。弗里蒙特见战局不利,下令撤退。十字匙之战双方损失都不大。杰克逊看出了弗里蒙特的本事,决定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路易斯顿。当天夜里,杰克逊命令一个旅断后,全军东进渡河。温德准将率领“石墙”旅于六月九日清晨五点率先过河,进入攻击位置。其他部队因浮桥被毁,未能按时到达战场。路易斯顿的北军由泰勒指挥,共八个团三千五百人、十六门火炮。该战场狭窄,易守难攻,北军占据了地利。温德不等其他部队到达,率先发起进攻。但遭遇北军密集的炮火,伤亡惨重,败下阵来。泰勒发现南军兵力不足,立刻对“石墙”旅发动反击,将其逼退。幸好其余南军陆续到达战场,挡住了北军的反击。 杰克逊看到烧炭高地北军的炮火完全覆盖了南军的进攻路线,立刻命令对高地发动强攻。勇敢的南军士兵冒着北军的炮火,前仆后继,冲上高地。泰勒马上发动了反冲锋,高地几度易手。最后北军寡不敌众,被赶出高地。南军增援部队陆续到来,路易斯顿战场南军参战部队有十九个团。上午十一点半,泰勒下令撤退,南军追击了五公里,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共和港激战时,弗里蒙特距泰勒仅七公里,但弗里蒙特同南军阻击部队纠缠了一上午,中午才到杉安道河北岸,这时南军已将桥梁烧毁。弗雷蒙特只得坐视南岸的北军战败。共和港战斗北军损失共一千余人,是参战北军的三分之一,南军伤亡八百余人。共和港之战结束后,杰克逊在杉安道河南岸严阵以待,但此时无论弗雷蒙特还是谢尔兹都已经无斗志,各自领军北撤。 休整了几天后,杰克逊留下数千部队,自己率主力南下里士满,和李合兵进行七天战役。杉安道河谷战役到此落下帷幕。极度失望的林肯召回了弗里蒙特和谢尔兹,河谷不再有北军。 河谷战役非常有名。杰克逊在战役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用时间和速度赢得空间,将优势之敌各个击破。尤其是集中优势兵力击溃班克斯部,行动大胆果断。杰克逊的对手,从林肯到战地指挥官表现极差。杰克逊是运动战的先驱,他在战役中的灵活机动、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开了运动战的先河,为杰克逊在军事史上赢得了不朽名声。 军事院校至今仍在研究杰克逊的河谷战役,那是一支利用地形和机动性的小部队如何获得战场优势而战胜人多但分散的敌军的一个范例。一个月内(五月八日至六月九日),杰克逊的一万七人的部队挺进了三百五十英里,五战五胜,以伤亡二千人对七千人的代价,将八万人的三支敌军各个击破,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不仅将敌人从河谷清扫一空,而且饮马波托马克河,鞭指华府。还三次使林肯搁置调遣麦克道尔驰援麦克莱伦的计划。不但达到了李和戴维斯的全部预期目的,还扩大了邦联军队在弗吉尼亚的一系列胜利,使南军取得对敌军的心理优势。 杰克逊在河谷战役中的胜利,除了他敏锐的临战眼光和超常的发挥外,对地形和敌情的了解也是致胜的武器。战前在河谷休整时,他就派工兵仔细地了解了河谷的情况,因此在开战后对各地的地形了如指掌。其次,靠的是河谷居民的大力支持,及时提供军情,骑兵日夜监视敌人。最后,是间谍的作用。 河谷战役后,弗里蒙特和谢尔兹离开了军界。弗里蒙特一八六四年作为独立候选人竞选总统失败,后出任亚利桑那州长。谢尔兹后来入选参议院。 在接下来的七棵松战役中,约翰斯顿在第一天就负了伤。接替他的是罗伯特·李。李早期在弗吉尼亚西部表现并不突出。他的任职未能使南军振奋起来。麦克莱伦这样评论李:“肩负重责,谨小慎微,意志薄弱,缺少精神上的坚定性,怯懦,优柔寡断。”但熟识李的军官说,他举止文雅,有贵族仪态,但骨子里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他会采取更多的冒险行动。 七天战役中,杰克逊居然没有按期赶到战场,在随后的役中表现得一无是处,和在河谷战役中判若两人。几次错失战机,几乎陷李于死地。后人认为杰克逊和他部队在河谷战役中筋疲力尽,未经休整就参战,是表现不佳的原因。还有杰克逊是巧战型将军,他对李的力战很不适应。 七天战役中,李的指挥成就非凡,但让他失望的是,麦克莱伦未遭到更严重的损失便逃走了。李一反常态,大发雷霆,认为这是“因为我不能使我的命令得以贯彻执行”。李把八个步兵师改编成两个军,由朗斯特里特和杰克逊指挥,纠正了参谋部和指挥机构的弱点。 第二次布尔河战役中,杰克逊兵不血刃拿下了哈伯斯渡口,生擒北军一万二千人。在安特提姆河,李倡促迎战北军,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靠着杰克逊的顽强防守,李逃脱了全军覆灭的危机,但是失去了赢得战争的可能。 一八六三年前五个月,东部战场无战事。五月,钱塞欧维尔战役打响。在一倍于己的敌人面前,李大胆分兵,再次依仗“石墙”。杰克逊胸有成竹地开始了他最后一战。在战场上,杰克逊不幸被自己的士兵误作北军骑兵,遭近距离的步枪齐射。几名副官中弹身亡,杰克逊左臂连中三弹,截肢后被送往后方,部队由希尔指挥,不久希尔受伤。再由骑兵司令斯图尔特指挥。南军胜利后,里士满再一次为奇迹而欢呼。钱塞欧维尔战役,南军惨胜。北军伤亡一万七千人,南军伤亡一万三千多人。 截肢后的杰克逊情况稳定,重返前线应该不是问题,李在通知他胜利消息的信中写到:“希望你尽快回到我身边,你失去了左臂可我失去了右臂”。没料到几天后杰克逊患肺炎,五月十日星期天,医生已无力回天。昏迷中醒来的杰克逊,知道自己的情况后不肯相信。他认为上帝会给他时间,南方独立需要他。南军总部,李率全军为杰克逊祈祷,希望出现奇迹。生命的最后几小时中,杰克逊一直昏迷,他的思绪来到战场,从马纳萨斯,到河谷、里士满、再到马纳萨斯、安特提姆、费雷德里克堡,最后是钱塞欧维尔,战斗并未结束。杰克逊下令:“令AP希尔准备行动,让步兵上去”。一八六三年五月十日下午三点十五分,杰克逊去世。 杰克逊在南军最需要他的时刻死去。东部战场除七天战役外,没有一仗少得了杰克逊。葛底斯堡会战若有杰克逊,南军必胜。和出身名门的李不同,杰克逊成为名将实出偶然,没有内战,杰克逊只是一个不讨学生喜欢的教授。内战使杰克逊赢得了盖世英名,是南方最为倚重的将军。这一时期,李和杰克逊配合得亲密无间,两人中一人表现不佳时,另一个就超常发挥,是为互补。李在战役计划和执行上无人可比,但收官马虎,多次让对手逃走,而杰克逊则有完胜的能力,钱塞欧维尔很可能是东部战场北军的坟墓。杰克逊也是双方军人中的完人,虔诚的基督教徒,自律极严,靠的是个人才干和指挥艺术赢得了南方的信任和崇敬,也让敌人由衷敬佩。 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南军投降,走在北弗吉尼亚军团最前面的是“石墙”旅,尽管随“石墙”出征的军官早已伤亡殆尽,但“石墙”旅仍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在放下武器的一刻,老兵们相信,要是杰克逊在,南方必胜。 一八九一年七月,杰克逊的雕像在列克星顿公墓落成,三万多人参加落成仪式,其中数百“石墙”旅老兵晚上失踪,后来发现他们在杰克逊雕像四周露宿。他们说:“过去我们跟老杰克一起睡在战场上,今晚我们最后一次和他一起露宿。” 前南军总司令李将军在石墙墓前 内战结束到现在,很多南方人相信,杰克逊不死,南方定能独立。杰克逊的遗孀安娜在他身后又活了守半个世纪。和戴维斯、李不同,杰克逊出身寒苦,家无恒产。北卡政府给安娜每月一百美元的养老金,被她拒绝。许多年后,她接受了联邦给与墨西哥战争遗孀每月二十美元的补助,在贫困中度过了后半生。 - 2010年11月7日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邦联总统 - 杰弗逊·戴维斯(Jefferson Finis Davis)
LaoQian09 2019-4-27 01:07
邦联总统:杰弗逊·戴维斯( Jefferson Finis Davis ) 几千年来,世界上一直有奴隶制存在。大多数奴隶制,在政治和道义上是被社会接受的。但在美国,从一开始,对奴隶制就有激烈的争论。一些殖民地曾立法禁止奴隶制,但被英国政府废弃。美国奴隶制的特点是:奴隶是黑人,奴隶制问题就是种族问题。其它奴隶制没有种族问题,奴隶制的终结,相关的社会关系随之瓦解。美国不同,美国奴隶是黑人。即便解放了奴隶,种族关系仍存在。目光远大的杰弗逊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主张迁移黑人,要把黑人从美洲大陆迁往别处。美国的欧洲移民,对奴隶的态度也不同。有人认为黑奴与白人差别太大,他们智力低下,感情缺乏,以致于美国的立国原则和理想不适合他们。这是种族主义理论,但人们感到,废除奴隶制本身,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这种观点,让林肯这样反对奴隶制的人,对解放奴隶的后果十分担心。也有人认为黑人是人,也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认为奴隶制有悖基督教教义。从英国把蓄奴在北美制度化的那天起,每一代美国人都面临一个问题:奴隶制。 美国的奴隶制主要在南方,这和南方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十九世纪初,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南方的大规模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力,黑奴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由此产生了南方特有的价值观,南方人尚武且具有骑士精神。北方则以工业为主,由于工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南方黑奴是自由劳动力的最好来源。从基督教教义出发,北方人也极力反对奴隶制。 建国后,美国的政治靠的是主张州权的民主党和主张联邦权力的辉格党间的平衡来维持的。一八五六年共和党诞生,这个平衡打破了,伊利诺斯州的亚伯拉罕·林肯是其在国会的声音。林肯认为奴隶制是合众国所有问题的根源,必须废除。但共和党和林肯不想改变现状,只要求新入联邦的州为自由州。一八五六年大选,宾夕法尼亚州的民主党人詹姆斯·布坎南当选总统,国会中共和党仍占多数。 面对强大的共和党,南方人知道,若不让奴隶制进入新州,他们就无法在联邦内与共和党抗衡。他们建议征服古巴和中美州,使其成为畜奴州,来维持南北平衡。北方人则认为,不彻底废除奴隶制,奴隶制就会向新入联邦的州蔓延。一八六零年大选成了关键,若是民主党人尤其是北方民主党人当选,内战有可能延缓。但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为总统。于是,内战无法避免。尽管林肯反对奴隶制,但他希望慢慢地废除奴隶制。林肯的废奴思想出于自由理念,他极端歧视黑人。林肯当选后,南方诸州相继脱离联邦,成立邦联,美国分裂。在北方是叛乱,在南方是二次独立。 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一日,有两个人分别离家远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是从伊利诺伊州春田市向合众国首都华盛顿进发的林肯,和从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前往刚刚成立的美利坚邦联国首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杰弗逊·菲尼斯·戴维斯。两人深知前面是一条极为艰巨的道路。但是,两人没有在眼前的困境下屈服。他们离开家乡两个月后,一场极为血腥的战争在两人分别担任总统的“国家”之间爆发了,是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联邦花费了一百十六亿美元,双方共死了一百多万人,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有六十二万士兵。而美国所有战争的死亡军人总数只有六十四万八千人。战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在哀悼战争中丧生的亲戚朋友。 只要梢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一定知道林肯是谁。我想知道戴维斯的人就不多了。这里要介绍的是被称为有着钢铁意志的人杰弗逊·菲尼斯·戴维斯。戴维斯是一位美国政治家,内战前历任密西西比州议会、合众国众议院及参议院议员。美墨战争中,戴维斯以上校的身份领军作战,在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的内阁中,任战争部长。内战期间,戴维斯担任美利坚邦联国首任,也是唯一的一任总统。 一八零八年六月三日,戴维斯出生于肯塔基州基督郡的一个农场中,是山缪尔·撒母·爱莫瑞·戴维斯和简的第十个孩子。戴维斯家族在美国历史中源远流长,他祖父来自威尔士,早先在弗吉尼亚与马里兰州任公务员。其父及其叔伯在独立战争中为联邦而战,是步兵军官。一八一二年战争中,他的三个哥哥与英军作战,两个在安德鲁·杰克逊麾下,新奥良之役中因作战英勇获杰克逊本人的表扬。 年幼的戴维斯,随全家数度搬迁。一八一二年来到密西西比州的威尔金森县。第二年,戴维斯开始上学。两年后,进入圣托玛斯·阿肯纳斯天主教学校,为校内唯一新教徒学生。一八一八年,进入密西西比州杰弗逊学院。一八二一年,进入肯塔基州的特伦西尔凡尼亚大学。一八二四年,进入西点军校,和罗伯特·李同学。一八二八年六月毕业后,戴维斯加入联邦军队,领少尉衔。 戴维斯任职的美国第一步兵团,驻扎在克劳福特堡。他的第一个任务是于红杉河沿岸监督伐木以修补并扩建堡垒。后来,又来到威斯康辛州的温尼巴苟堡。一八三一年,戴维斯在监管当地锯木厂时染上肺炎,只好回到克劳福特堡。次年,戴维斯又来到了伊利诺州。黑鹰战争期间,戴维斯受扎卡里·泰勒上校之命,押送黑鹰本人入狱。据说黑鹰在途中受宽待而喜欢戴维斯。一八三一年,戴维斯升任美国第一骑兵团中尉,团部参谋。第二年,调至吉布森堡。同时,戴维斯与泰勒上校十六岁的女儿莎拉·诺克斯·泰勒相爱。因女方父亲不同意,戴维斯辞职与泰勒小姐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他姐姐家结婚。 婚后,新婚夫妇两人都染上了疟疾。三个月后,戴维斯夫人死于他姐姐家。戴维斯幸得康复。一八三六年,戴维斯退隐至密西西比州华伦县的棘原农场。其后数年,他的生活很平静。在农场里,戴维斯开始研读政治学。一八四三年,戴维斯决定投身政界,以民主党身份竞选密西西比州众议员,落选。一八四四年大选,戴维斯为詹姆斯·波尔克助选。同年,戴维斯当选为联邦众议员。 一八四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戴维斯与名媛瓦琳娜·豪威尔结婚。 戴维斯支持一八四六年美墨战争,他知道战争会让美国取得密苏里协议界线以南的土地。一八四六年六月,戴维斯辞去议员,组织了志愿军——密西西比步兵团,任上校。六月二十一日,从新奥良出发,向德州海岸进军。同年九月,戴维斯和其部队成功地合围了墨西哥的蒙特雷。一八四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在布耶那维斯达战役中,因作战英勇腿部中弹。据说司令泰勒赞道:“先生,我女儿比我有眼力。” 战后,波尔克总统任命戴维斯为陆军准将,统率民兵旅,遭拒绝。戴维斯认为,按宪法,任命军官之权在各州,而非总统。为表彰其战功,密西西比州长委任戴维斯替补杰西·史皮特的联邦参议员任期。一八四七年,戴维斯成为史密森学会董事。 在参院,戴维斯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主席。任期届满后,戴维斯由密西西比州议会依当时宪法规定选回同一职位。一年后的一八五一年九月,戴维斯因反对一八五零年协议案,和竞选密西西比州长而辞职。戴维斯以九百九十九票之差败选。 离开公职后,戴维斯仍在从事政治活动。一八五二年一月,他参加了密西西比州在杰克逊举行的州权会议。一八五二年总统大选中,他为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皮尔斯在南方诸州助选。皮尔斯胜选后任命戴维斯为战争部长。在任期间,戴维斯提交给国会四份年度报告及一份详尽的横贯美洲铁路提案。皮尔斯于一八五七年的民主党预选中输给了詹姆斯·布坎南。戴维斯退出内阁,当选为参议员。戴维斯的参议员任期因一场几乎使他失去左眼的重病而中断,一八五八年整个夏天他都在缅因州的波特兰养病。当年七月四日,戴维斯在一艘停靠在波士顿的船上发表反对脱离联邦的演说。其后又于十月十一日,在波士顿的凡尼尔大厅敦促保持联邦,不久戴维斯又回参议院任职。一八六零年二月二日,分离主义者在南方的大肆叫嚣。戴维斯提出六项维护州权的解决方案,并表明了自己反对脱离的立场。十一月,反奴隶制的林肯赢得总统大选,南卡罗莱那州宣布脱离联邦。戴维斯虽然在政策上反对分离,但在一八六一年一月十日他给予了分离实质上的支持。一月二十一日,戴维斯宣布密西西比脱离联邦,并发表告别演说辞去联邦参议员职务。 戴维斯辞职后的第四天,被委任为密西西比部队少将。一八六一年二月一日,七个南方州脱离了联邦,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美利坚邦联国。二月九日,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举行的邦联制宪会议,提名戴维斯为邦联临时总统。二月十一日,戴维斯离开密西西比前往蒙哥马利。二月十八日,戴维斯就任邦联临时总统。戴维斯随即成立了和平委员会以解决与联邦的分歧。然而戴维斯并不寄希望和平解决,他同时任命博瑞加德将军统率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一带的邦联军队。 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林肯正式担任合众国总统。南方的军队已经把联邦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港的萨姆特堡围困了起来。四月十日,戴维斯下令给邦联驻守在查尔斯顿的指挥官博瑞加德将军,让萨姆特堡投降;要是守将安德森少校拒绝的话,就摧毁它。安德森拒绝了南方的要求。博瑞加德向邦联政府报告说,安德森少校拒绝投降,还说,萨姆特堡的粮食只够维持几天了。邦联政府要求联邦军队撤离萨姆特堡。安德森答复说,只要南军不对萨姆特堡及合众国国旗采取敌对行动的话,联邦军队将于四月十五日撤离。如果此前他们得到了新的命令或给养的话,那么他们将不会撤离。这一答复并没让博瑞加德和邦联的官员们满意,他们给了安德森一张纸条:“我们很荣幸地通知你,博瑞加德将军将在一个小时后,即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早晨四点三十分,下令向萨姆特堡开火。”博瑞加德的代表与安德森握手后,离开了萨姆特堡。安德森叫醒了士兵,要他们准备战斗。查尔斯顿港对面的约翰逊堡内,南军的大炮做好了准备。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早晨四点三十分,南军的大炮向要塞开火,联邦运送给养的舰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于指挥失误,舰队中最具威力的一艘转头向皮肯斯要塞驶去,公海上的其它军舰来不及支援要塞。三十四小时的炮击后,联邦军队寡不敌众而投降。南军发射了四千发炮弹,联邦军队只打了一千发,炮火摧毁了大部分要塞。南北双方第一次交战中无一人伤亡,但一场血腥的内战由此开始。 四月十四日,邦联降下了美国国旗,将邦联国旗插上了萨姆特要塞。内战开始。它开始的方式应验了一位政治家的预言:一场反进步的运动竟如此有效地对一场它要避免的进步取得了胜利,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事情。 内战之初,南方仗着他们传统的尚武精神,和优秀的指挥人才,节节胜利。在这个大形势下,戴维斯于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六日,正式当选为任期六年的邦联总统。前此,戴维斯从未任满任何公职,这一次亦未能例外。一八六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戴维斯就任邦联总统,六月一日任命罗伯特·李为北弗吉尼亚军团司令。一八六二年十二月,戴维斯来到西部战场检阅南军。这时的南军,已把林肯逼的走头无路。 第一次奔牛河之战,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但是,北方仗着他们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渐渐地在战场上站据上风。尤其在南军名将“石墙”杰克逊战死和盖底斯堡之役战败后,南军在战场上每况愈下。 一八六三年八月,戴维斯驳回了李的辞呈。一八六四年,戴维斯巡视佐治亚州以鼓舞士气。 这时,南方已成了一座孤堡,最后一条通往欧洲中立国的海路被切断后,南方没有一个船长敢冒险冲破海上封锁线。这使得南方所有物品,粮食、衣服、弹药都严重匮乏。食盐保证不了,冬天缺煤,夏天没冰。没有皮革,只能用木头做鞋。病人的情况更糟,他们平时连顿饭都吃不上,更别提什么药品了,整个南方的人民食不果腹。由于缺乏给养,士兵人数越来越少。戴维斯不得不使用专制和铁腕来压制南方的暴动。十七至五十岁的男子被征入伍。尽管如此,仍有人出钱找人代服兵役。有人说:这是富人的战争,穷人的战斗。言论报道受到严格监控,稍不留意就会大祸临头。到了战争后期,要是说南方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南方人自始至终的激情。和北方反战者到处煽风点火、造谣生事相比,南方几乎听不到反对派的吵嚷。 戴维斯对邦联的军事指挥一直受到批评。在战争末期任命陆军统帅前,该职务基本上由戴维斯亲自署理。李于一八六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担任此职,但为时过晚,李已不可能建立取胜的整体战略。戴维斯的不放弃南方每一寸土地的战略,稀释了南方有限的资源,导致了邦联无法抵御北军对西线战场的全面进攻。戴维斯还两次于西线部队丧师失地的紧要关头,允许李进攻北方。戴维斯在节制与管理战场诸将上任人为亲。在遭到重大挫败而丧失了手下的信任之后,戴维斯将谨慎干练的乔·约翰斯顿解职,换上了鲁莽的胡德,最终导致亚特兰大失陷。 戴维斯政府的批评者将其内阁形容为一群“滑稽可笑而一钱不值的人物”。这些说法虽有欠公允,但内阁与国会一样始终是平庸的机构,在解决邦联的当务之急方面没有什么作为。戴维斯政府的人员调动过于频繁,不利于政府发挥效率。六个内阁职位,先后有十六人任职。先后有五人担任陆军部长和三人担任国务卿。 作为一个领袖,戴维斯有严重缺点。他很严肃、缺乏幽默感,随着战时的压力越来越大,他的神经痛和消化不良日益严重,使得他情绪很坏。他还时常冷言冷语地冒犯别人,树敌成癖。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琐事末节上。与林肯不同,戴维斯最关心的是证明自己正确,而不关心结果如何。他从不承认错误;他缺乏林肯具有的与批评者和与那些仅在方法不同而大目标一致的人们共事的能力;他亦缺乏林肯那种政治上的敏锐,那种平易近人的特征,那种与各阶级的人交往对话的天才和那种讲明战争的目的和意义的口才。 一八六五年四月三日,尤里西斯·格兰特的北军著手攻下里士满前,戴维斯与邦联政府由铁路,逃往弗吉尼亚的丹维尔市。在威廉·舒瑟林少校家中,戴维斯以邦联总统的身份发布了最后一个公告。逃往丹维尔市后六天,戴维斯到达了北卡罗莱那州的葛林斯波罗。五月十日在佐治亚州的俄文维尔与邮政部长里根及前德州州长拉勃克一起被逮捕。 一八六五年五月十九日,戴维斯被监禁于弗吉尼亚州的门罗堡的炮台内。炮台内又湿又冷,条件极差,许多人相信抓他的人企图让他死于狱中。二十三日,戴维斯被戴上镣铐,二十六日在医生建议下镣铐被卸掉。一八六六年五月,戴维斯被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萨蒙·蔡斯以叛国罪起诉。 监禁期间,戴维斯将其密西西比的房产售予他的一名奴隶,班·蒙哥马利。一八六七年,美国南北双方公民认为戴维斯未受到公平对待,在很多人的呼吁下,戴维斯获假释。假释后,戴维斯访问了加拿大,经古巴的哈瓦那回到新奥尔良。一八六八年,戴维斯访问欧洲。检方于一八六九年放弃起诉。 一八六九年,戴维斯任田纳西州的孟斐斯市卡罗莱那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一八七零年,李去世后,戴维斯于里士满主持追思仪式。一八七五年,戴维斯被选为联邦参议员,因拒绝任命,被依法禁止担任任何公职。一八七六年,戴维斯推动成立了促进与南美贸易的社团。一八七七年,戴维斯访英,一八七八年回到密西西州。后来的三年里,戴维斯撰写了“邦联政府的兴衰”一书。完稿后再度出访欧洲。一八八九年十月,戴维斯完成了“美利坚邦联国短促的历史”一书。戴维斯以八十一岁高龄逝于新奥尔良。戴维斯的丧礼为南方所举行过之葬礼中规模最大的。戴维斯葬于里士满的好莱坞公墓。 美国是一个新型国家。在这里,一群勇敢的人们摆脱了欧洲的束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哲学家们的理想、思想家的愿望作为建国理念。在美国,在这个以人权为立国之本的国家里。从她建国伊始,就存在着一块阴影,开国先贤都无法动用他们当年打破欧洲统治的改革手段冲破这块阴影。他们为这个阴影,良心十分不安。在南方人心中“人人生而平等”仅适用于白种人。十九世纪中期,一个新时代降临了。当它的技术使白人也成为了机器的奴隶时。商品变得廉价而普及。阶级间的区别在不断地缩小。但是,南方人认为自己是贵族的后代,有着英国上议院的风俗礼仪。到林肯为止,合众国十五位总统中,有十二位南方人。南方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此外,南部还产生了比北方多一至两倍的部长及高级法官。南方人认为“自己生来就是统治者”享有高贵的尊严。无论在战争或是和平时期都是合众国的当然领袖。 内战是两种力量的撞击,这两种力量都认为自己代表正义,并决心去维护正义。但其中之一代表着希望,另一种只存在于过去的阴影中。这种信念之战在利益、野心和金钱的迷雾下展开。是尘世里的战士们难以查觉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力量的撞击及信念之战看做是一种悲剧的话,那么这场美国兄弟之间的战争便有了古代悲剧的性质。内战同古代悲剧一样,开始时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和恐惧,结束时让人们有一种暴风雨后的平静。戴维斯的悲剧在于,在这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被历史推上了必败的一方。当后人为“自由战胜奴役”而欢呼的时侯,其实并没有人有权谴责失败的一方。要是后人鄙视南方奴隶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建立在奴役那些无辜的人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正视人类曾经有过的生活方式。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 亚伯拉罕·林肯 (6)
LaoQian09 2019-4-21 10:33
Mount Rushmore上的林肯雕像 一八六四年的夏天极为炎热,东部战场,大军顿于彼得斯堡;西部战场,大军顿于亚特兰大,北方反战情绪高涨到了极点。 一八六四年,是大选年。林肯犹豫了几个月,是否要举行大选?有人建议他以战争为借口推迟大选,以避免国家的进一步分裂,对声望跌到谷底的林肯来说,这是个把总统选举推迟到战争结束后的可行的借口。 按宪法四年一次大选,但是战争期间,宪法一定要遵守吗?在林肯心中,内战是民主之战,民主就是让人民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林肯冒着不能连任和国家分裂的风险坚持按期大选。在这一艰难时刻,林肯捍卫了宪法和民主体制。 林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除了捍卫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外,还因为他在非常时期捍卫了宪法和民主体制。林肯一定要连任,只有他能结束战争。但是他连任的希望很渺茫,在过去三十年里,没有一届总统连任过。 但林肯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一八六四年大选中,双方无所不用其极。林肯用政府职务换取地方重量级人物的支持,下令联邦工作人员必须支持共和党,否则失业。纽约海军基地的工人因为支持民主党被解雇了,他还对各部员工强征百分之五的战争税作为竞选经费。 军队是林肯最大的支柱,要是民主党上台的话,战争就结束了,三年多的血战就白费了,因此军队把票投给了林肯。 秋天,北方赢得了一场对林肯的总统大选至关重要的胜利,北军占领了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 一八六四年十一月的投票,是在林肯和麦克莱伦之间进行的。选林肯意味着继续内战,直至胜利,国家统一。选麦克莱伦意味着停止内战,国家分裂。普选票中,林肯比麦克莱伦多了五十多万张选票,选举人票中,林肯获得了二百一十二票,麦克莱伦只获得二十票。 由威廉·谢尔曼率领的北军在西部战场已推进到南方的纵深。谢尔曼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占领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另一个是消灭乔·约翰斯顿的南军。 谢尔曼的北军要比约翰斯顿的军队强大的多。没多久,谢尔曼就拿下了亚特兰大。亚特兰大拿下后,谢尔曼开始向海洋进军。一路采取三光政策,把能吃的都吃了,能带走的都带走了,不能带走的就烧掉。因为谢尔曼的作为,至今,乔治亚人还记恨他。 一八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谢尔曼到达了大西洋的萨凡纳市,他给林肯总统带去一封信说“我将萨凡纳市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您。”谢尔曼向海洋进军给南方的心脏地带带来了巨大伤害,邦联剩下的只有南、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谢尔曼向海洋进军对南方人的士气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休整一个月后,谢尔曼于一八六二年二月一日北上,他要与在里士满外围的格兰特会合。当谢尔曼军队通过南卡时,摧毁了他们能见到的一切。南卡是第一个发动叛乱脱离联邦的州,内战的第一枪也是在南卡打响的。现在,北军摧毁了他们的一切。南军根本挡不住他们。 一八六五年三月四日,林肯在他的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四年前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在关注一场即将来临的内战。大家害怕它,想尽了方法避免它。双方都称反对战争,可是有一方宁愿打仗而不愿让国家生存,另一方宁可接受这场战争,而不愿让国家灭亡,于是战争来临了。我们满怀希望地祈祷,希望这场可怕的战争能很快过去。但是上帝的愿望也许并非如此,假使上帝要让战争再继续下去,直到二百五十年来奴隶无偿劳动所积聚的财富化为乌有,直到鞭笞奴隶流出的每一滴血,都被刀剑之下流出的每一滴血所抵消,对此,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我们对任何人都抱好感,上帝让我们看到正确的事,我们就坚定地信那正确的事,让我们继续奋斗,以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为国家疗伤,尽力实现并维护在我们之间和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公正持久的和平。” 美国的著名诗人瓦尔特·惠特曼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见到了林肯,他一身黑衣,双手在颤抖,…,看来很悲伤,…,好象正在将一切交给别人似的。” 当战争接近尾声时,议会大厦的脚下响起了一百响礼炮。鸣炮并不是为了庆祝前线的胜利,而是因为议会通过了《宪法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将林肯战时临时法规《废奴宣言》变成了宪法修正案。最后的表决结果是:一百一十九票赞同对五十六票反对。由于需要三分之二的赞同票,因此只有三票之差。 三月二十三日,林肯夫妇乘船来到格兰特的后勤中心。这一天早上,李对格兰特发起进攻,想冲开一条血路,向南先击败谢尔曼,然后再和格兰特决战。格兰特再次把李击退。格兰特和他的部队已胜券在握。当晚,格兰特请林肯参观战场,血腥的战场让林肯大发慈悲。 三月二十七日,格兰特、谢尔曼和海军上将波特登船和林肯讨论战局,他们一致认为战争会在一个月内结束。交谈中,林肯问是否能避免血腥的最后一战。将军们反复摇头,因为李是不会投降的。林肯则说,只要南方放下武器,就不做其他惩罚,包括南方的领导人。 三月二十九日,北军万事俱备,格兰特与林肯告别,林肯再次表示对南方的宽恕。 四月一日,谢尔登和皮克特交手,轻易获胜。第二天,格兰特发起总攻,李撤退,里士满大乱。 四月三日八点十五分,北军一个黑人骑兵部队进入里士满。北方陷入狂欢,林肯在就寝前说:“感谢上帝让我活着看到这一天。” 四月四日,林肯进入里士满,刚被解放的黑奴跪在地上亲吻他的双脚。林肯很快来到了邦联的白宫。坐在了戴维斯的椅子上,不一会儿,林肯起身去看老朋友南军将领皮克特了。 对于李来说,投降的时刻终于到了。李是一个伟大的战士,正由于李的卓越军事天才,才使南方得以存在了这么久。尽管邦联有李这样的军事天才,仍然无法挽救邦联。 李给格兰特送去一封信,要求与他会面商谈投降条件。几小时后,格兰特和李在一所民居见面了。格兰特走进房间时,李站了起来。格兰特一点也不像是一位军事领导人,北军总司令,他穿着士兵的军服,靴子和裤子都很脏,只是他的肩膀上扛着北军最高军衔三颗星。李穿着一件漂亮的灰外套,系着鲜红的腰带,佩带一把镶着象牙的佩剑。格兰特的条件很宽大,李很快就答应了。 致此,内战正式结束。美国人从内战中学会了如何防止内战再度爆发。美国人做到了这一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胜利时林肯和格兰特的慈悲,他们牺牲了个人的荣誉,换来了一个国家永久的和平。 林肯在李投降几天后发表了人生最后一次演说,人们期待着他的这次胜利演说。但是,林肯在此次演说中说的却是,如何将因内战而断裂的纽带重新系上,如何重建国家。 四月十一日,林肯在白宫外面,对人们讲到:“同胞们!今天晚上,我们并不是以一种悲伤的心情而是以一种非常高兴的心情在这里集会,南方最重要的一支部队投降了,这给我们带来了正义和迅速走向和平的希望。这种快乐不会消失。通过最近一系列的胜利,我感觉到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建国家。” 林肯接着说到:“我们都知道,脱离联邦的各个州都已经结束了与合众国的正常关系,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政府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恢复与这些脱离的州的关系。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事实上,无论是这些州脱离合众国是否存在法律问题,要恢复上这种正常关系都很容易。让他们安全地回家,至于他们是否离开过家,已经不重要了。” 林肯希望他能够让这个国家明白这样一件事:在内战后随之而来的重建中,人们忘却憎恨与痛苦。在此后的几天里,林肯继续在不同场合讲述他的重建思想。 早在一八六二年,林肯就颁布了一项对内战后的建设和西部开发有着极大影响的《宅地法》。该法规定,一家之长或年满二十一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十美元费用后,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一百六十英亩的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五年,即可获得土地执照并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宅地法》满足了西部人民的土地要求,为美国西部的农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当时,它对西部人民反对南方奴隶制,遏制奴隶制向西扩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内战中,西部人民为联邦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还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对北方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宅地法》还减小了美国的东西差异。内战后,西部因为《宅地法》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个美国人刚到西部时,他面对的是荒凉的大自然。但是,因为脚下的土地是自己的,他很快就学会了垦荒、播种、挖渠、修路、造房……。尽管,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他清楚地知道他将会有一个美满的明天。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作下,渺无人烟的西部,很快就拥有了城市、公路、桥梁……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一个又一个地在西部出现。这一切都离不开林肯和《宅地法》。 四月十四日星期五,林肯同意将他的工作暂时放一放。晚上,他要带妻子玛丽将一起去看戏。格兰特和他妻子也在被邀请之列,但因她与玛丽不睦,未去看戏。 晚上,林肯来到福特剧院,在他的位子上坐下来看戏,一个人来到包厢的门外,他一手拿枪,一手拿刀,悄悄走进包厢,举起手中的枪,对准林肯的后脑开了枪,随后他从包厢跳到舞台上。这个人是名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斯。布斯从包厢里跳下来时,摔断了腿,他还是站了起来喊到:“一切暴君都是这个下场!”然后他跑出了剧院,骑马跑了。 暗杀来得太突然,观众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林肯倒在了他的座位前面,不省人事。很快,林肯被送往福特剧院对面的房子里。一位医生试图把子弹取出来,但没成功。几个小时后,一切都结束了。 刺杀林肯 四月十五日清晨,林肯去逝。林肯去逝的消息立刻传遍了美国,人们得知消息后,无法相信是真的。对于多数人来说,林肯去逝是他们的个人损失,他们不仅把他看作总统,还把他当作挚友。 在南方,以前的敌人,也在悼念林肯。南军上将乔·约翰斯顿说:“林肯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的死对于南方来说是最糟糕的事情。” 美国为这个人民的儿子举行了国葬。长途跋涉之后,棺木被运回了家乡。成千上万人来到春田市的小公墓,在棺木入土前,人们都默默地从他身边走过。然后,看着他在泥土中消失。他身边躺着他的两个儿子。当林肯的灵柩被带回故乡时,朋友和对手们都来为他送行。 全国上下布下了天罗地网,追缉刺客。人们按照一个医生提供的线索,把布斯围在一个粮仓里。布斯放火烧了粮仓,自己被人开枪打死了。他的同伙中三个被处绞刑,一个逃到了欧洲。这时,南方也意识到他们失去的是个什么样的领袖了。有人称这次谋杀是“弑父”。 后来,李成了大学校长。戴维斯写起了回忆录,又活了二十五年。格兰特最后成了总统。玛丽神经错乱,住进疯人院,最后死在了她和林肯结婚的那所房子里。 对这位解放者之死最为悲痛的是黑人,他们是惟一在林肯活着的时候一直祝福他的人。他们为林肯唱起歌谣,说,他们的救世主进了天堂。林肯之后,再没有一个无罪的人被戴上脚镣,宪法中“人人生来自由”成了上帝的赐福。 当后人为“自由战胜奴役”而欢呼的时侯,他们其实无权谴责失败的一方。要是后人鄙视南方奴隶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建立在奴役那些无辜的人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正视人类曾经有过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无法正确评价这位北方领袖。 在就任总统的一千五百天里,在每一个捷报频传和士气低落的日子里,他既没有失去冷静,也没有失去信念;既没有丢掉幽默也没失去睿智。面对困难,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他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他的理想。只有真正理解南方的激情、尊严和坚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林肯。 内战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联邦作为各主权州的自愿同盟的概念被永远埋葬了。“联邦”被“国家”的概念所代替。“合众国”不再是一个复数名词。内战以牺牲各州为代价使中央政府得到了大大加强。 一八六一年之前,联邦的办事机构中只有邮局直接同美国人民的生活发生关系。公民们只向地方或州政府纳税,在州法院解决他们的纠纷,他们使用的是经由州立银行发行的纸币。 内战中,联邦政府制定了大量直接征收的赋税,成立了联邦税务局征收税金。联邦还建立了全国性的银行体系发行纸币,用征税的方法使州立银行的纸币绝迹。联邦没收了南方人的财产解放了他们的奴隶,建立了一个社会福利机构——解放奴隶管理局,废除了各州管理解放奴隶的州法。 宪法的最初十一个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及以后的六个修正案中,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了。林肯本人,在战争以外的事务上对国会极为尊重。林肯对《独立宣言》中所保证的平等观念的理解是保守的。内战的改革受到这个国家长久坚持的私人财产、有限政府和分权思想的严格制约。 林肯的功绩是建立了这样的一个理念:联邦政府有责任保证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正如他在国会上说过的:“联邦政府的斗争是维护政府的形式和实质,而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减轻所有人肩上的人为负担 — 消除人们追求美好幸福道路上的障碍 — 使所有人能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开端,并在生活的竞争中保证有一个公平的机会。” 内战对南方的影响极大。解放奴隶改善了社会秩序。这种变化势不可挡,当时的人们用《启示录》中的语言和革命来描述这种变化。北卡罗来纳的自由黑人相信:这便是先知所预言的“一个国家将在一天之内诞生”。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 亚伯拉罕·林肯(4)
LaoQian09 2019-4-21 01:28
石墙将军杰克逊 如果把美国当成风雨飘摇中的一艘船的话,在踏上甲板的一瞬间,林肯,这位船长从夜色中向窗外望去,他能看到什么呢?他能看到那些善良的人民在忧心忡忡吗?他能感觉到人民正在揣摩新任总统的能力吗? 远处,波托马克河就像是海岸线,林肯站在窗前就能感到,对岸的敌人已有了规模,他们有堡垒、金钱、军队、和激情。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在几星期之后他们就要动手了。林肯也许在想,我到底是白宫的主人还是白宫的囚徒呢? 林肯必须保住首都,联邦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内战全面暴发的前几个星期里,把一万人的部队开进了华府。为了首都的安全,马里兰州实行了军管,林肯给予军官逮捕他们认为可能对联邦有潜在危险的平民,还授权军官有权未经审判拘留嫌疑犯。 这项命令违背了公民的两项宪法权利:一是侵犯了公民未经正式指控之前的自由;再就是一旦受指控要立即接受审判的权力。最高法院大法官给林肯去了一封信说,宪法从未授予总统暂停公民行使这两项权利的权力。对此,林肯说,为了不让合众国继续分裂,他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否则马里兰州就会脱离联邦。 另外还有三个蓄奴州留在了联邦,它们是肯塔基、德拉维尔和密苏里州。肯塔基和密苏里州内有人支持南方。林肯要求肯塔基站在联邦一边。林肯为此派人到肯塔基州组织民众支持联邦,要求报纸发表声明支持联邦,联邦发给民兵发武器和给养。在当时,林肯希望这些努力会赢得肯塔基人民支持他所领导的战争。肯塔基最终留在了联邦。 密苏里的情况更为严重,州长想尽办法让该州脱离联邦,在讨论这一问题的会议上。大多数人反对脱离联邦。州长组建了军队,联邦政府则组建了民兵,双方多次发生冲突。最后,联邦军队占领了州政府,才使密苏里留在了联邦。 只有极少数人真正懂得这场战争的严酷前景,林肯也不清楚。这少数几个人中有李和联邦军队总司令司各特。司各特为联邦军队制定了一个完整而且有效可行的战略计划,“蟒蛇行动”:占领里士满;封锁南方港口;进入密西西比河,将南方一分而二,然后击败南军。 蟒蛇行动 司各特认为内战是一场持久战,他打算用一年时间做准备。只有司各特知道,尽管北方人力物力资源充分,但未经训练的军队,根本不是南军的对手。司各特还要建立补给系统,为部队提供枪枝弹药。 但绝大多数北方人觉得司各特老了,怯战了。大多数北方人认为,南军不堪一击,只要从华盛顿向里士满来一次强行军就可以打败南方了。 内战爆发几个星期后,邦联就把首都迁到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在戴维斯启程去里士满的前两天,联邦军队进入弗吉尼亚。一个月内,又有大量联邦军队进入弗吉尼亚州,准备在马纳萨斯(又叫奔牛河)会合与南军进行会战。 联邦弗吉尼亚战区统帅欧文·麦克道尔将军,西点一八三八年毕业生,炮兵出身,战前刚升为少将。麦克道尔很清楚,他手下的三万五千名将士毫无作战经验,为此他一直在抓训练。但林肯等不得。七月九日,麦克道尔向马纳萨斯进军。 南方此时也在加紧备战。一八六一年五月,戴维斯封了邦联五虎上将:库伯、阿尔伯特·约翰斯顿、李、乔·约翰斯顿和博瑞加德。库伯负责军队的管理。阿·约翰斯顿为西部战区统帅,博瑞加德和乔·约翰斯顿在东部各带一支部队。李是戴维斯西点的同学,很受戴维斯的信任,戴维斯把他留在了身边。 和同学麦克道尔一样,博瑞加德的南军同样缺乏训练。但南军手中有一个可以致北军于死命的秘密武器:女间谍罗斯·奥尼尔·格林豪太太。 七月初,罗斯给南军送来了北方军队将要进攻的消息,罗斯还送出了一张参院军事委员会用的地图,图上标出了北军将怎样到达马纳萨斯。 七月十六日,罗斯送出了一张纸条。当晚,博瑞加德将军收到了这张字条:“麦克道尔得到的命令是今晚进攻马纳萨斯。” 军中宿将乔·约翰斯顿,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他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车运送部队。约翰斯顿手下的四个旅中的一个,花了一天时间,于十九日晚,到达马纳萨斯。 第二天,博瑞加德将该旅放在左后方,作为预备队。该旅旅长是一位冷酷的弗吉尼亚人,三十七岁的托马斯·杰克逊,他的部队是双方军队中最守纪律的。 七月二十一日,内战的第一场战役打响。因为是星期天,从华府来了很多人观战。但战场被树林挡住,在山上观战的人只能隐约看到一点战斗场面。一开始,北军进攻顺利,麦克道尔的主力推进到南军的一侧,并利用炮击迫使南军后撤,南军的防线就要被突破了,士兵们开始后退。南军除了哈瑞高地上顽强坚持的杰克逊旅外,乱成一团。这时,南军乔治亚旅的毕将军向他的部队喊道:“看,杰克逊象石墙一样站在那里!让我们象弗吉尼亚人一样坚守阵地!”由于杰克逊旅的顽强抵抗,南军不再后退了。战斗异常惨烈。 约翰斯顿的最后一个旅于中午赶到,力量对比的变化,让北军失去了战斗力,开始后撤。麦克道尔和军官们无法阻止退却。溃退的北军,扔下手中的枪械,只顾逃跑,有些士兵一气跑到了华盛顿。这是一次大溃败,这次失败让北方和林肯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支经过训练和装备良好的军队。 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林肯把重建部队并训练士兵的重任交给年仅三十四岁的乔治·麦克莱伦将军。麦克莱伦掌军后,很快就组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短暂的平静后,北军发起了向南方首都里士满的进攻。这是一个对北方极有利的作战计划,可惜因麦克莱伦的怯敌和李及杰克逊的应对而功亏一篑。“石墙”·杰克逊在杉安道河谷用不到三万人的南军,击溃了十万北军。此役至今仍是各国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案,此役是如何向最需要的地方进攻的最优秀案例。 此后,七棵松一战,南军统帅乔·约翰斯顿重伤。南军五上将中,除了李之外已无人可用。一直碌碌无为的李临危受命,在七天战役中以连续进攻的方式,以少胜多,打得老部下麦克莱伦毫无还手之力,只得退守海岸。此战李打出了名将风范。 多次失利后,林肯意识到遥控部队的弊端。于是,放弃了军事统帅之梦,任命约翰·波普将军为弗吉尼亚部队的统帅。 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中,波普的北军再次败给李和杰克逊。李接手南军几个月后,南方面临首都旦夕可下的困境消失了。不仅如此,李和杰克逊还击败了两支强大的北军,这些奇迹来自两个弗吉尼亚人。作战计划产生于李的出类拔萃的头脑,弗吉尼亚战场上,李已没有对手了。 一八六二年九月四日,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结束仅四天,李就渡过了波托马克河,进入了马里兰。 九月十七日,在安特提姆河展开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一天内,南军战死一千五人,伤八千人,失踪一千人。北军战死二千一百人,伤九千五百人。双方伤亡总数达二万二千七百人,是美军战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天。比十九世纪美国其他战争的伤亡总数还要多,诺曼底登陆美军的伤亡跟这一天根本无法相比,这个记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安特提姆河之战结束后,林肯再次撤了麦克莱伦的军权,也让林肯下决心,在九月二十二日签署了《废奴宣言》:如果在一八六三年一月一日之前南方各州不回联邦的话,他们的奴隶将永获自由。从这一天起,这场战争由内战变成了为自由而战。从此,北方站到了道德的高度,欧洲列强无法公然干涉,南方得到国际援助的希望永远破灭了。 南北双方从此彻底决裂,没有了讲和的可能。从《废奴宣言》生效的那天起到内战结束,二十二万黑人加入北军,占北军总数的百分之十,主要在西部战场,死伤近七万。海军主要靠的是黑人。《废奴宣言》为联邦换来了二十多万铁血战士。内战不是废除奴隶制的战争,但《废奴宣言》是联邦胜利的关健。 一八六三年元旦,北军的失利,让林肯疲惫不堪,灰心丧气。上午,林肯忙于接待来访的客人。下午,林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对等他在宣言上签字的国务卿西华德的儿子说:“有生以来,我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到那么安全。不过,我刚和那么多人握手,握得胳膊又酸又麻,有些不听使唤。将来会有人仔细看我的签名,如果他们看出我在签字时手有些发抖,他们一定会说,原来林肯当时还有顾虑啊。不过,无论如何,字我是签定了。” 在签署宣言的最后一刻,林肯仍在怀疑这一决定的正确性。但林肯很清楚,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预见到,这个战时措施不久会成为一种新理论。《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的基本思想会因此得以光大。林肯知道,宣言将使那些受到不公正奴役的人们获得自由。所有黑奴都将甩掉锁链,成为自由人。也包括林肯在南方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女黑奴。于是,他坚定地握住笔,慢慢地写下了:亚伯拉罕·林肯。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 亚伯拉罕·林肯(3)
LaoQian09 2019-4-21 01:15
最初的邦联国旗 林肯在国会的南方朋友斯蒂文斯,在一次演讲中为南方的独立作了解释:“新宪法永远排除了由奴隶制产生的骚乱。它是我们脱离联邦的原因。新政府基于黑人与白人无法平等,这一伟大真理之上。我们的政府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建立在生理、哲学和习俗真理之上的政府。北方拒绝承认这一伟大真理,我们只好分道扬镳”。当自身和家乡的利益超越了国家利益时,这种力量迅速地战胜了理智。 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一日,那是一个阴冷的早晨,一百多人在春田市火车站为林肯送行。车上有林肯的老友:法官杰德和戴维斯、新任秘书和两位州长。头天晚上,林肯还在自己打行李。玛丽也在为林肯送行,几天后,她去华盛顿和林肯一起去进行就职旅行。今天,林肯先行离开春田市。 林肯在车厢门口,即兴讲了几句话:“亲爱的朋友们。没人能想像分别时,我内心的忧伤,我的所有成绩,都归功于这里。我在这里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从青年长成为老人。这里有我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已长眠于这此。现在我要走了,不知何时,也不知会不会回来。我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可能比自华盛顿以来任何一位总统的任务都要艰巨。没有上帝的帮助,华盛顿不可能成功!我事业的成败也在上帝手中!让我们相信上帝,相信上帝与我同在,与你们同在,与善同在!让我们希望一切圆满,再次祝大家生活幸福”。 雪花飘落在林肯和送行人群的身上。讲话时,林肯忧郁的声音和目光,他关于死去的儿子及对前途的忧虑,打动了每个人。火车在晨雾中渐渐消失,大家都知道,林肯的前面荆棘遍布,凶多吉少。 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一日,还有一个人也离家远行。密西西比州的前任联邦参议员、战争部长杰弗森·戴维斯离开了自己的庄园,前往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就任第一任邦联总统。 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在上任前,面临着比林肯更坚巨的任务了。在林肯就任总统前美国就已分裂成两个国家了。 林肯和戴维斯离开家乡后两个月,一场极为血腥的战争在两人分别担任总统的“国家”之间爆发了,是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仅联邦政府就花费了一百十六亿美元,双方有一百多万人死亡,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包括六十二万士兵。而美国从独立战争到越战,死亡军人总数只有六十四万八千人。当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在哀悼战争中丧生的亲戚和朋友。 从英国独立出来后,美国人的国家概念仍很淡薄。对于美国人来说,对自己家乡的忠诚远高于对国家的忠诚。内战中,多数来自南方的联邦军队军官,选择了为家乡而战。其中最有名的是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他们反对奴隶制更反对分裂,但他们都选择了为家乡而战,杰克逊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司各特将军是李十五年的上司和朋友,在墨西哥战争期间司各特就指定李为继承人了,司各特对李的劝告也毫无用处。林肯当选总统后的第一件事是就是任命李为联邦总司令,可是李还是义无反顾地南下了。在李的心中,家乡弗吉尼亚永远是第一位的。就象他父亲、华盛顿的骑兵统帅“轻骑”亨利·李说过的:“弗吉尼亚是我的祖国。” 林肯的就任之旅是历届总统最凄惨的,沿途没有欢呼,只有哀求。原定十五天的行程,要在十个城市过夜。 二月十六日,列车在纽约州府阿伯尼过夜时,传来了戴维斯就任邦联总统的消息,南方各地开始焚烧美国国旗。 二月二十一日,在费城停留时,传来了两个黑社会帮派,第二天凌晨在巴尔地摩暗杀林肯的消息。大家建议林肯直接去首都,林肯拒绝了,这会是对他政治生命的致命打击,但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林肯同意了。午夜,在两个人的陪同下,林肯上了费城到华府的列车。 二月二十三日凌晨,林肯抵达华府。不出林肯所料,这次夜行让民主党大肆渲染。林肯发誓再也不害怕了,为了显示勇敢,他不顾劝告,抛头露面,最终付出了生命。 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总统就职大典,司各特布置的现场戒备森严,林肯拘谨地走上台,到处找地方放帽子,这时老对手道格拉斯走上来接过帽子说:“虽然我当不了总统,但我还能为总统拿帽子”。 就职演说中,林肯强调他不会改变现行的奴隶制,并向南方表示友好。演说结尾处,林肯再次呼吁和平:“就地缘而言,我们不可能分离。我们无法各自走开,我们之间无法建立高墙。夫妻可以离婚,不再见面来往,但我们国家不能这样。他们不只是要面对面,他们要交往,要不停地交往。交往在分裂后会比分裂前更容易吗?与外国人订约会比在朋友间制定法律容易吗?陌生人之间的协议会比朋友间的法律更为忠实地被执行吗?同胞们,请大家冷静、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没有价值的东西会随时间而消失。那些心怀不满的同胞们,在内战这个问题上,选择权在你们手里不在我这儿。政府不会攻击你们,你们不会受到攻击,除非你们自己挑衅。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绝不能成为敌人。情绪也许会威胁我们的关系,但绝对无法割断我们之间的爱。” 南方对林肯的和平呼吁置之不理,次日清晨,林肯迎来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危机。联邦在南卡的萨穆特要塞被南方叛军围困,守军司令安德森请求投降。 林肯召开紧急会议,内阁成员只有一人认为能守住。为解决萨穆特要塞被围困事件,联邦和邦联多次接触,但均告失败。 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美国内战的第一枪打响了。一门迫击炮向萨穆特要塞发射了一棵炮弹。炮弹的爆炸声,向所有围困该基地的邦联军队发出了信号,它们一起向要塞开火。爆炸声惊醒了查尔斯顿人,他们冲向港口,当炮弹的火焰划破夜空时,他们欢呼雀跃。 这次进攻是从萨穆特要塞对面的詹森要塞开始的。弗吉尼亚州的联邦议员罗杰·普赖尔,正在视察詹森要塞。詹森要塞的长官问,是否能请普赖尔点燃这次进攻的第一炮?普赖尔声音颤抖地说:“不!我不会点燃美国内战的第一炮。” 四月十三日,萨穆特要塞投降。 十五日,林肯宣布南方七州叛乱,同时组建七万五千人三个月服役期的一支军队。这一仓促举动,导致弗吉尼亚等四州倒向邦联。也让很多南方人毅然拿起武器保卫家乡,他们中很多人并不赞成奴隶制,但他们必须服从家乡的召唤。这中间的两个人——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的离去,给联邦造成的损失无论怎样估价都不算高,因为这两人,使内战变的漫长而残酷。但他们必须服从家乡的召唤,必须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家乡。南方不打算征服,只想保卫自己的家园,北方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必须用武力征服南方。 南方人是贵族后裔,有着英国上议院的风俗礼仪。迄今为止,合众国的十五位总统中,十二位来自南方。南方还产生了比北方多一到两倍的部长以及法官。南方人认为自己是“天生的统治者”有着高贵的尊严,无论在战争或和平时期都是合众国毫无疑问的领袖。 南方的优越感通过法律和经济被合法化了。联邦不过是各个主权州签定的一个协议,哪个州感到这个协议受到了伤害,便可以退出联邦。南卡罗莱纳州的一位参议员道出了南方人的心声:“任何人都无权反对蓄奴州,骚动可能还要持续一些时日。但是,棉花、烟草和小麦依然统治着世界。没有我们,北方佬就像是没有母亲的嗷嗷待哺的小牛犊,只有饿死”。 气焰高涨的南方全民皆兵,连妇女们也被要求进入防御状态。此时,北方并没有准备好。南方有着盛产军人的弗吉尼亚,他们对内战渴望已久,想通过内战而独立。南方害怕的是持久战,因为,北方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林肯为了得到北方民主党对他的支持,与北方民主党元老、参议员道格拉斯会晤。会晤后,道格拉斯通过报纸发表声明。他说,他仍然反对政府的政策,但他完全支持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 道格拉斯只能活几个月了,他把这些时间都用在了致力于国家统一上,他到各州发表演讲,让各地的民主党人支持共和党的政府,他说:“内战中,没有中立可言,除了爱国者,就是叛国者。”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2)
LaoQian09 2019-4-21 00:28
二十三岁的林肯,在他生平首次竞选演讲的结尾时说:“我主张建立州立银行。征保护性税收,要是我能当选,我将衷心感谢大家,如果我未能选上,也不太坏”。这个结尾,体现了林肯的性格特点,必要的放弃使他能免受野心的污染。这些优点源于林肯贫穷、艰苦的童年,这让他成为一个坚定不移、有主见的人。 谁也没想到竞选刚开始,就被印第安黑鹰打断了。三十年前,联邦政府承诺用现金和物资换取印第安索克和福克斯部落迁出伊州,但联邦政府毁约了。于是,索克和福克斯部落头领黑鹰领着族人回到了伊州自己的领地。 联邦政府调来了军队,同时在伊州征召民兵。纽萨利姆组建了一个民兵连,林肯任连长,很快民兵就解散了。林肯在黑鹰战争中三次服役,一共不到一百天,是他仅有的军事经历。 印第安人很快被击败。选战又开始了,林肯得到了纽萨利姆二百零八票中的二百零五票,但还是落选了。不过,林肯得到了他最需要的东西——自信,他知道,只要有下一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就能赢。 竞选州议员失败后,林肯和人合伙经营了一家商店,以破产告终。欠下的债,林肯在很长时间里才还清,但给林肯带来了“诚实的亚伯”的名声。 商店关门后,林肯当上了邮政局长,四年邮政局长的生涯中,他能最先读到各类报纸。一天,林肯好心买下了一位旅客的多余行李,从中他发现了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评论》,一本当时有名的法律书。林肯从中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一八三四年,林肯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他顺利当选。竞选中,林肯和一位竞选对手,律师约翰·斯图尔特交上了朋友。斯图尔特建议他去当律师。林肯借来了法律书籍自学。两年后,林肯获得了律师执照并和斯图尔特合办了一家事务所。 一八三七年四月十五日,林肯离开纽萨利姆,来到州府春田市上任州议员。 进入州议会后,林肯的政治生涯一帆风顺,连任了八年的州议员,是辉格党的一颗政治新星。 一八三九年底,在前州长儿子爱德华斯家的舞会上,林肯和民主党政治新星史缔文·道格拉斯被主人的妻妹玛丽·托德所吸引。 托德家族来自于苏格兰,当时生活在肯塔基。独立战争中,托德家族曾立下战功,玛丽的曾祖父是位将军,她的父辈们都是政府要员,这是一个显赫的家族。玛丽的父亲曾任少校,退伍后,在列克星敦经营银行和磨坊,他的孩子们接受的是当时美国最好的教育。 玛丽·托德也注意到了这两个有志于政治的年轻人。玛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女人,有可能的话,她一定会成为女总统。道格拉斯已被视为未来的总统人选之一,但玛丽拒绝了他的求婚,她说:我将是总统夫人,不是道格拉斯夫人。 玛丽觉得,林肯是能把自己带入白宫的人。玛丽和林肯相爱了。一八四零底,两人订婚,遭到女方家庭的反对,但玛丽铁了心。 一八四二年十一月四日,两人成亲。 婚后的生活很清苦,第二年八月,玛丽生下长子。玛丽从爷爷那里得到了一千五百美元,他们用这笔钱买下了自己的房子,后来玛丽又生了两男一女,次子三岁去世。 一八四四年,林肯有了自己的事务所,成了名律师。 一八五十年代,林肯的年收入五千美元。 一八六一年,林肯年收入为一万五千美元,是当时的富人。 一八四六年,林肯被选为联邦众议员,他反对墨西哥战争,为此得罪了本州选民。议员改选时,辉格党另外推出了侯选人。 林肯支持墨西哥战争英雄泰勒将军竞选总统。泰勒当选后,林肯希望能出任土地管理局长,但泰勒让他去俄勒冈工作,玛丽不想去,林肯谢绝了任命。 林肯的政治生命好象已经结束。就在这时侯,一场持久的争论到了关键时刻,它使美国人的良心不堪重负,同时严酷地压抑着一个基督教国家的伦理。 在几十年无效的和解尝试之后,最后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双方是应遵循同样的道义准则呢?还是应当彼此分开? 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全民平等的法律之下的新型国家。在美国,一群勇敢的人们摆脱了欧洲的束缚,有史以来首次将哲学家的理想和思想家的愿望作为立国原则。但是,在这个国度里,在这个以人权为立国之本的国度里,却仍然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这时侯,败在林肯手下的情敌道格拉斯,在奴隶制争论燃起的仇恨之火上浇了一桶油。道格拉斯现在是伊州民主党领袖,联邦参议员,参院准州委员会主席。 一八五四年,道格拉斯提出了《肯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让新入联邦的州的居民自己选择畜奴或自由。这一法案最终导致了内战。 林肯痛恨奴隶制,但他不是废奴主义者,他从人权和宪法的角度反对奴隶制,他以反奴隶制作为历次竞选的纲领。林肯认为《肯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会促使奴隶制蔓延,他要尽一切可能阻止它,为此,林肯决定再度出山。 一八五五年,林肯作为辉格党人竞选参议员失败。 一八五六年,林肯加入共和党,因为他公开批评道格拉斯,共和党推举他和道格拉斯竞选联邦参议员。两人竞争的很激烈,是美国式民主的范例。 竞选中,林肯在著名演讲《裂开的房子不可能久立不倒》中说:“我不认为这座房子会倒塌——联邦会解体,但我衷心希望它停止分裂,它要么全部成这种东西,要么全部成另一种东西。这个国家不能继续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这一掷地有声的演说,把听众的激情点燃了。 不久,这篇演讲传遍了全美国。林肯很清楚它的价值,他说:“如果我得一笔划掉一生所做的演说,只保留一篇的话,那就是这篇演讲”。就连道格拉斯也知道这次演讲的历史意义。当时联邦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选举结果,民主党以五十四对四十六占胜选,道格拉斯连任。选举失败对林肯打击很大,这次选举后,林肯成了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越挫越坚,没选上参议员,索性就去竞选总统。 一八五六年十月,约翰·布郎在哈伯斯渡口的反奴隶制起义失败,布郎被判处死刑。布郎并不相信他能成功,他想做的就是点燃战火。为此当有人协助他越狱时,他拒绝了。布郎之死让北方愤怒、南方恐惧。内战一触即发。 在这种形势下,一八六零年的大选极为火爆。道格拉斯是民主党总统侯选人。共和党则提名林肯为总统候选人。 这又是一场林肯与道格拉斯的对决,南北方矛盾造成了民主党的分裂,道格拉斯是北方民主党的总统侯选人,现任副总统约翰·贝瑞肯是南方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由辉格党改组的联合党推举了约翰·贝尔为总统候选人,大选是四人之争。两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削弱了民主党的力量。 林肯很难,南方各州把他从选票上除了名,他只有靠北方各州的选票。不过,布郎之死让所有北方人站到了林肯一边。大选中,林肯承诺不会废除奴隶制,但不会让它蔓延到新入联邦的州。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六日,大选揭晓:林肯一百九十万票,道格拉斯一百四十万票,另外两名对手一共一百多万票。林肯当选,南部各州没一个选民投他的票。三百零三张选举人票中,林肯得到了十五个州,一百八十张选举人票,和不到百分之四十的普选票,是历史上得票最少的总统。 第二天凌晨,得知选举结果后,林肯回到家里,把当选总统的消息告诉了妻子玛丽。玛丽喜极而泣。 战争真的无法避免了吗?林肯日夜思考着这个问题,联邦会赢吗?国家会分裂还是会统一?一切都是变数,他真想知道命运之神会把他引向何处。林肯知道,他决不能让祖辈的事业分崩离析,这位刚刚当选的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心情极为沉重。 南卡罗莱纳州得到林肯当选的消息后,群情激奋。对南卡人来说,林肯的胜利就是该州脱离联邦的信号。也是南方各州独立的信号。 两名南卡的联邦参议员辞职,联邦政府和法院的南卡官员也相继辞职。星条旗降了下来,只有南卡州旗在飘扬。脱离联邦和奴隶制一样,分裂了美国。南方各州称他们有权脱离联邦,北方坚持脱离联邦是叛国,结果将是内战。 布坎南总统试图解决困境,他先采取了强硬态度,但宣战权在国会手中,他得不到国会批准;布坎南又建议国会通过一项有关奴隶制的宪法修正案,修正案将视奴隶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 南方各州反对总统关于脱离联邦是违宪的声明。总统的建议对局势于事无补。该建议在国会宣读后不久,南卡开会,决定脱离联邦。一个委员会起草了脱离联邦的决议。该委员会于一八六零年十二月二十日,向大会提交了决议。代表们一致通过南卡脱离联邦。 一八六一年二月初,南方七州领袖齐集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成立了邦联,他们制定了一部与联邦宪法类似的宪法。选举了密西西比的联邦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 戴维斯并不想打内战,但他也不怕内战。他说:“我们与联邦的分裂是彻底的,妥协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我们决定的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实现,他们将闻到我们南方枪炮的火药味,他们将感觉到我们南方人刀剑的寒气。”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墓地
热度 2 QuanDong 2018-6-18 14:54
墓地 董全 1. 清明时节,想念远去的父母。但是,也只能是在心里默默地想念。在这传统的节日里,无法去墓地给他们献花烧香,因为,他们没有墓地。 他们各有遗嘱,不开追悼会,把遗体捐给医学机构。他们是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之前和之中,就把自己奉献给了共产党领导的救国事业。对于革命和生死,他们有着自己的理念。 作为子女,我们遵嘱。心中却有一丝遗憾,因为没有一个特定的地方去表达我们的思念。而这思念几十年也不曾消失,时时还会更加强烈起来。 2. 过去十来年,我若干次地到了墓地。往往不是葬礼,也不是去祭奠,只是因缘际会,只是到访。无意中跟朋友说起,朋友便问,去墓地干什么?我一时语塞,只是说,“去看看”,然后又很矫情地补上一句,“墓地可以说是一种博物馆。” 是的,去墓地干什么呢?亲人们是去祭奠。而外人呢? 清明节前的两三个星期,我去了两个墓地。 背倚雪山,面朝荒漠草原,雪水形成的小溪在旁边流过,这些墓地里歇息着此地近代农业的开拓者,是科罗拉多比较早期的墓地。我读读墓碑,眺望雪山大漠,怀想当年的艰辛,凭吊、慎终追远。 3. 当然, 我也曾经去墓地打扫祭奠。两三年前,我第一次地去了祖籍道士洑,到邻近的莲花泾祭扫曾祖父曾祖母的墓。后来,又去祭拜了位于福田公墓的祖父祖母的墓地。 去福田公墓,是在一个暮秋的下午。墓园很静,几乎了无人迹。祭拜之后,就在墓园里走了走,漫读着名人以及不太出名的人们的墓碑;在这里歇息的名人很多。墓园诺大,墓碑紧挨着墓碑,看上去有些拥挤。只在少数几个墓前,有花篮锦簇,走到其中一个面前,碑上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李云鹤”。 曾几何时,李云鹤的另外一个名字——江青,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是在文革时代,她是”伟大旗手”。 亲眼地,我见到过她,在大会上。她在台上讲话、发指示,声嘶力竭,鼓动着人们进行猛烈的大革命和大批判。而这猛烈的大革命大批判给无数的人们带来了深痛的折磨与苦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文革后,江青从云端跌下,由神变成了鬼,遭到千百万人的啐骂,名字臭了一街;后来又判刑入狱。她对自己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和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没有忏悔,未曾道歉,最终在软禁中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几十年过去了,江青也躺进了这座拥挤的墓园。当年,她积极推动的猛烈革命曾经使这个墓园中的许多墓碑被砸,包括我祖父母的,还有些墓棺被掘挖开,抛骨扬灰。而现如今,就在这同一座墓园,绝大多数名人或者普通人,墓前清清冷冷,而常年陪伴江青的,竟然是鲜花! 我有些惊讶。我没有也无意对这鲜花进行解读,不知道这是显示了当今社会的宽容,还是代表了左倾思想的回泛。我只是浮想联翩,记忆起了那大癫大狂、罪恶疯释的血红岁月。 潮起潮落,对于江青,官方曾几捧之,曾几毁之;社会上有人誉之,有人恶之。一方面,受害者对其依然是万夫所指;另一方面,江青当年钟爱的革命小将们,虽然许多也在造反之后很快就倒了霉,又在改革后发了财,他们对她照旧是一往情深。 看着璀璨艳丽的鲜花,我当时只是想,李云鹤、宋庆龄、还有宋美龄,她们的夫婿各自住在宽阔空旷的建筑里,没有她们的陪伴,可否孤独清冷?国人从那远去的文革悲剧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选择性地和无意识地健忘的都是历史中的哪些? Conquest_of_Paradise.mp3 4. Here brothers fought for their principles. Here heroes died for their country and a united people will forever cherish the precious legacy of their noble manhood. The inscription on the Pennsylvania Monument 这段话的中文意思是: “ 在这里,兄弟们为各自的理念而厮杀。在这里,英雄为国家献身。他们崇高的男子汉气概是一种宝贵遗产,合众一统的人民将永远珍视。 ” 我第一次来到维克斯堡国家战事公园(Vicksburg National Military Park)的时候,在宾夕法尼亚纪念碑上读到了这段话。当时只是觉得这段话非同凡响,它给了我一种冲击,也说不出是什么样的冲击,就掏笔抄了下来。 在这段话中,兄弟们指的是那一场战争的双方。因此,为国捐躯的英雄和崇高的男子汉气概讲的也是厮杀双方,既是讲战胜者,也是说战败者。我读的时候,两个问题不由得冒了出来:失败者也高尚勇敢,也是英雄,也值得歌颂记念吗?人们总说,战争理念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非正义的落后的理念也值得为之牺牲吗? 维克斯堡国家战事公园也是一处烈士墓地。美国国家公园系统辖有四百多处地方,其中近百处与战事有关,包括25处古战场,9个国家战事公园。 另外,美国国家公园也管理着14个国家级战争墓地。而维克斯堡国家战事公园既是9个国家战事公园之一,也包括一个国家战争墓地,用以纪念1863年在这里发生的维克斯堡战役,和在此战役中消失的几万亡灵。 公园与维克斯堡市紧挨着,交错包绕。里面,战壕绵延曲绕,长长短短;上千的纪念碑亭参差错落,各式各样;还有一处处的墓地群,大大小小,沿山随形。纪念雕塑,有骑马的、冲锋的、全身的,半身的;许多就坐落在献身之处,在坡头上、壕沟边。而墓碑,大多是无名的,有的只是小小的一块石头。人们在公园里骑车、跑步、约会、步行。 之后,我也一次次地来过这里,走走、跑跑、陪陪朋友、同公园管理人员聊聊天,读读碑文、战斗记录和场景说明,从现场的处处细节感受了解那场战争。 那场在这里发生的战斗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北军计划打通密西西比河,而小镇维克斯堡是南方邦联在密西西比河畔驻守的最后坚垒。Grant将军统帅的北军围住了小镇,从陆上水上发动了持续的猛攻。Pemberton将军指挥南军,依仗 地形和的 军械优势顽强据守。两军在犬牙交错的战壕上惨烈的恶战,反复厮杀争夺。近七个星期后,南军弹尽粮绝,援兵无望,决定投降。随后,小镇陷落,战役结束。 北军夺占了维克斯堡后,完全地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将南方地盘一分为二,使其战争物质无法流通,与同时结束的盖梯斯堡战役一起,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势。之后,北军节节胜利,赢得了南北战争。 在这场异常惨烈的战役中,双方共有近两万将士阵亡,留下的一万七千多具遗骨,埋在了这里。因此,这里也是最大的南北战争烈士陵园。陵园里,许多阵亡将士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只有一个个无名的墓碑陪伴他们的遗骨。 读读碑文,看看那些有名和无名的墓碑,我思绪时起:为什么一定要有战争?战争能够避免吗?兄弟相争,是不是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战争的各方,特别是战争的始动者,总是宣称秉承正义。那么什么是正义?正义由谁来定义? 通常,历史是述说者的历史,是由有话语权的人述说的历史。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场合,赢者通吃,是流行的规则。“赢者成侯败者贼”,亦是中国的古训和对历史记录的观察。人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但是,这样通常的做法真是应该的吗?是文明发展的必然吗?人们能不能问一问这样的问题:失败者能有尊严吗?应该有尊严吗? 在维克斯堡国家战事公园,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向失败者的致敬。战败者也是兄弟,也是男子汉英雄,也得到了尊重! 我感到了震撼!这致敬显示了战胜者的谦卑、自信和宽容。有这样一种说法,林肯总统的伟大不在于发动了南北战争,而在于战争胜利后为南北和解做出的巨大的努力。 多少年代以来,人类总在争斗。对于被年代践踏的大量卑微亡灵、苟活的家人及其后代,能有几声轻轻的叹息、几丝思念、和几许安慰,没有完全忘却那些有关的故事和惨痛的战争经历,给人些许慰籍和几点尊严体面,这样社会不就增加了几缕阳光、几丝温暖、几许文明吗? 离开维克斯堡前,最后一次来到国家战事公园。故垒西边,此时夕阳残红,密西西比河水滔滔滚滚。踱步在这古战场,就难以让人不联想到在长江边苏轼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的一句是:“…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心念及此,不由一声轻叹。于是,赶紧下山,来到江边的小酒馆 的 阳台上。找张桌子坐下,放松全身,沉心静气。再缓缓抬目。渺白鹭临波,望明月东升,领水上清风 , 驱思绪飘散。 然后, 注 一尊薄酒,略酹江月 。 5. 板凳形墓碑, 可供人坐着休息。在美国时有见到。 坐在上面的时候,如果能对逝者说说话,哪怕几个字,就就成了对逝者的陪伴。 照片拍摄于科罗拉多州圣路易谷地和柯林斯堡、北京福田公墓、和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
个人分类: 瞎侃|8456 次阅读|6 个评论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mikletonsen 2016-4-18 11:22
记得某一天在网络上游荡, 看到一篇关于音乐的文字,好像是说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记得在孩子没有出生时,经常听一段很优美很优美的旋律。孩子出生后的一个下雨的午后,又播放那段很优美很优美的旋律。小宝贝瞪着乌溜溜的眼睛,寻找声音的方向,他掩饰不住的开心和熟悉,让我感叹生命的神奇和美好。下面两首优美的旋律:两小无猜(Melody Fair)和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 说明:科学网插入音乐时候,提供一个搜索框。我20m的网络,一根烟的时间都没有找到想要的歌曲,只好贴一个链接喽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Melody Fair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识破UK的政治宣传——苏格兰独立公投的特殊历史背景及不可复制性
热度 9 AlecXu 2014-9-23 03:43
本文在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寒竹 的文章《寒竹谈苏格兰独立公投:非常不列颠的非常逻辑》的基础上有做删改,原文链接: http://www.guancha.cn/han-zhu/2014_09_21_269216.shtml 最近在UK进行的苏格兰独立公投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苏格兰人选择留在UK,而UK允许苏格兰进行独立公投被看作是普世价值的典范,许多对历史背景并不了解的网民们自甘为UK做免费的政治宣传,宣称“每个地方的全体人民都有能力自治,任何政府都无权将某种群体身份认同,强加于不愿共享此认同的人民身上。”,因此UK在价值观上引领世界!这让卡梅伦政府好不快活! 要识破这不过是UK的政治宣传(propaganda),需要基于UK的历史谈三个问题,方才能够能够理解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本来意义。 第一个问题:苏格兰与联合王国的关系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吗? 相当多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在谈到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时候,都不言而喻地把苏格兰看做是联合王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苏格兰跟联合王国政府的关系似乎就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对苏格兰的法律地位作这种界定在是符合某一段历史现实的。但细观1706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订《合并条约》 (Treaty of Union),细观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后的国家政治构架,我们可以看出,苏格兰与联合王国的关系其实并不完全是,至少不应当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根据1706年的《合并条约》 (Treaty of Union),英格兰和苏格兰这两个独立王国合并而成共主邦联式国家。所以,这个合并直接导致了旧国家结构解体,旧国家名称废止,新国家结构和新国家名称形成。英格兰和苏格兰在1706年合并后,不仅苏格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不复存在,“英国”(英格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也寿终正寝,一个新的不列颠联合王国由此产生。 严格讲来,中文今天仍在使用的英国这个国名是不准确的,因为当今世界并无“英国”这样一个国家。 英国(英吉利)这个国家名称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时的翻译是准确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英国就是英格兰。但英格兰作为一个国家,在1706后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组成的联合王国。但中国仍将联合王国称为英国,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今天中国人把联合王国称为英国彼此之间都能理解。但在官方文件上,只有联合王国,而无英国。 按照《合并条约》,在联合王国内,苏格兰与英格兰共同作为联合王国的基石。显而易见,苏格兰跟联合王国的关系跟一般意义上的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根本不一样。在一个国家内部,地方行政区发生变动,无论是退出还是加入,都不会引起国家结构和名称发生变动。中国在19世纪因鸦片战争战败在1842年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997年后又收回,中国还是中国,并一直保持着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但凡能够引起国家结构和名称发生变化的,通常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比如当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退出苏维埃联盟时,苏联这个国家就不复存在。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组成一个新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叙利亚于1961年9月宣布退出阿联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就不复存在。同样,如果苏格兰、北爱尔兰获得独立,联合王国的名称就无法存在,英格兰这个古老的国名将再度使用。 联合王国的国家结构从国旗也可以清晰看出。英国的国旗是由英格兰(白地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的旗帜标志重叠组成。如果苏格兰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根本不可能把代表自己的徽章放在国旗上,这正如中国的广东省,美国的纽约州不可能把自己的徽章放在国家的国旗上一样。 联合王国的国旗说明了其国家结构。 毫无疑问,在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联合王国后,由于经济实力上的巨大差异,联合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原英格兰地区,当初决定的共主邦联并未真正成为现实,苏格兰应当有的自治地位并未得到实现。而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伦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的权力。但是,苏格兰在事实上丧失了独立自主权力并不意味着这种现实就是合理的。根据苏格兰加入联合王国的法律文件,苏格兰理应获得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 所以,一些人把苏格兰独立公投看作是世界各地独立运动的榜样是非常荒唐的。 苏格兰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独立运动毫无任何借鉴意义。库塔纳把苏格兰独立公投跟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分裂运动、加拿大魁北克的独立运动相比根本是不论不类的。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家结构和法律,国家内部的一个地区根本不具有单方面的权利进行独立公投。 第二个问题:维护国家统一的武力能够离开法律依据和历史合法性吗? UK的政治宣传吹鼓手们认为,联合王国政府本可使用武力来制止苏格兰的独立公投行为,因为英军中的现役苏格兰士兵大多属于“统派”,效忠于不列颠。联合王国政府之所以没有使用武力,是因为信奉民族自决的价值观和尊重人民的民主选择。然而问题真的是这样冠冕堂皇吗? 其实,只要了解了上面陈述的苏格兰在联合王国中的历史地位,就会明白,联合王国政府在苏格兰独立公投问题上的步步退让实属迫不得已,因为它根本没有强力压制苏格兰公投诉求的政治合法性。从联合王国的立国过程可以看出,苏格兰并不是在索要自己从未有过的东西。而只是要求伦敦归还本来属于苏格兰的东西。卡梅伦政府后来的步步退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事实上,除了尽快让苏格兰进行独立公投以防独立势力进一步坐大之外,伦敦没有其他的选择。 尽管伦敦确实有制止苏格兰独立的军事力量,但却忘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联合王国政府并无使用这些军队去制止苏格兰独立的合法性和道德力量。与其说联合王国政府没有使用武力去制止苏格兰独立是因为信奉民族自决的价值观,不如说是伦敦政客精于现实的计算,知道武力镇压的结果将会是适得其反,独立力量返回加速增长。 有人说,真理是在大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只要军队打得赢,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和片面。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很难有一个单一的因素可以决定一切,武力也不例外。当今世界各国疆域边界都在复杂的历史中形成,离开了历史传承,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构架和领土疆域都不可能维系。只相信大炮的射程,每一个国家都可能陷入战争。更为重要的是 ,离开了历史疆界和历史合法性,世界上的战争就没有侵略和反侵略,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当中国人说抗日战争是用武装力量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时,就已经包含了历史合法性的前提,这就是日本人用武力侵占了在历史中形成并被世界公认的中国领土。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即使拥有最强大的武力也很难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公开占领他国领土。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就是因为忘了这一点而导致国破人亡。 同理,对于面对国家的分裂,中央政府是否使用武力完全取决于这个地区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政府为了制止分裂,哪怕付出再大的流血牺牲代价也要维护国家的统一,这并非迷信武力,而是因为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合法性凝聚了巨大民意要求政府不惜用武力来维护统一,没有这个民意,大炮的射程再远也无法发射炮弹。 苏格兰在独立问题上采取单方面公投的是一个特例,因为苏格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联合王国政府根本没有政治合法性使用武力去制止苏格兰要求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因为苏格兰人在三百年前签署《合并条约》时就拥有这个权利。后来,这个而权利被位于伦敦的联合王国政府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剥夺,尤其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伦敦大权独揽,激起了苏格兰的强烈不满和自主要求。所以,苏格兰人要求独立公投的权利正是因为苏格兰人的权利长期遭到剥夺。联合王国政府本来就因为过去行为不端而心虚,何来有底气使用武力制止镇压苏格兰的独立公投要求? 联合王国政府其实很清楚,军队的力量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一个是物质的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军备力量,另一个是精神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军队为谁而战的信念。库塔纳在文中偷换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苏格兰籍的大多数军人反对苏格兰独立跟苏格兰希望拥有自己是否独立的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百年前,苏格兰人放弃国家的独立而加入联合王国时就拥有决定自己是否独立的权利,尽管他们当时选择了放弃独立。今天,苏格兰人仅仅是要索回当初拥有的这个选择权,这个选择权后来在现实中不明不白丧失了,联合王国政府有什么理由不归还呢? 至于选择权归还给苏格兰后,苏格兰人是选择留在联合王国内部还是独立,那是另一个问题。 要而言之,联合王国政府近十几年来把苏格兰的自治权一点一点归还给苏格兰是迫不得已,但又同时把无奈当高尚。 这次苏格兰的独立公投虽然失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联合王国政府将会不断在苏格兰的自治问题上继续让步,苏格兰的自主权将会越来越大。 第三个问题:苏格兰独立公投是民主选择的唯一模式吗? 为UK做政治宣传的吹鼓手是把苏格兰独立公投得以进行视为民主和人权的胜利。这些人的逻辑是,苏格兰人用公投的方式来解决苏格兰是否留在联合王国内,而不是用武力,因而是民主和人权的胜利。问题真是这样的吗?公投就一定意味着民主吗? 简单和抽象地看,投票当然比战争和流血好。但笔者反复强调,国家追求统一的理由都是相似的,而追求独立的运动则各有各的理由,与此相应,各国政府也各有各的对付独立诉求的态度和方法。一个国家什么时候需要投票,什么时候需要法律的强制,什么时候需要战争,完全取决于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的条件。简单地把法律强制和战争看成是民主和人权的对立面既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在逻辑上也说不通。有人把苏格兰独立公投跟加拿大用法律的力量来防止魁北克的独立作了对比,认为联合王国政府的做法比加拿大政府的做法更尊重民族自决和人权,更符合民主。这个对比根本站不住脚。从主观上看,无论是加拿大政府还是联合王国政府,都不希望自己国家内部的独立运动成为事实,两个国家政府在这一点上没有区别。区别仅在于这两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联合王国放权让苏格兰自己公投,而加拿大政府则通过向最高法院提出在魁北克独立问题上的释法要求,并在国会通过《清晰法案》以阻止独立公投之路。这两个模式显然各自有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根本无法说孰优孰劣。请最高法院释法,国会以多数表决的方式通过《清晰法案》难道不是最好地体现了法治和民主?有什么理由说大众的公投就是民主,国会的表决就不是民主?现代民主政治难道不是建立在代议制基础上的吗? 其实, 跟苏格兰公投最不一样的例证,这就是USA以75万人死亡,40万人伤残为代价来捍卫国家统一的南北战争。 按照为UK做政治宣传的吹鼓手的逻辑,苏格兰独立公投是尊重民族自决和个人选择,那么USA的南北战争死了那么多人的,是不是就应当是反民主、反人权的呢?为什么当初的林肯总统不能像今天的卡梅伦首相一样,让南方各州自己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呢?美国政府有必要打一场这么残酷的战争来维系国家的统一吗?联邦军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分裂国家的南方军队进行了一场血战,但 我们不能因为这样重大伤亡就否认这场战争在促进黑奴解放上的进步意义 。 世界上出现的任何独立运动都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本质上看,每一个地方的独立运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决不能把所有的独立运动一概而论。在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应当独立的问题上,世界并无统一模式和标准,各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法律框架。在有的国家,比如苏格兰在联合王国中的去留可以通过公投来解决;但在有的国家,中央面对地方的独立却有可能要采取武力行动来制止,比如当年的美国联邦政府;在有的国家,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强化宪法的权威和制定新的法律来的制止独立公投的诉求,比如加拿大。 在谈论一个地区是否应当独立的问题上,切忌把把公投当作普世模式来宣扬,没有法理依据的公投有可能是在挑战民主,引发叛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理解各界各地独立运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个基本原则。 ---------------- 由于文中提到在历史上非常具有争议性的USA的内战,我在这里推荐一篇讨论USA内战引出的政治理论问题(作者是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甘阳 ),非常值得国人一读: 甘阳:美国内战引出的四大政治理论难题
个人分类: 时事|5001 次阅读|53 个评论
看了一部美国南北战争前2年时关于买卖黑奴的电影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3-10-5 21:56
   124分钟,题目是《被解救的姜戈》,说实在的,我起初都没太注意电影名。    里面就一条主线,一个喜欢帮助政府寻找罪犯并杀掉(所谓“赏金猎人”)的医生为了寻找赏金很高的三兄弟而购买了一个可能帮他获取酬金的黑人姜戈,使之成为自由民,然后这黑哥儿们帮他赚钱的同时,也为寻找自己失散的妻子而不屑努力,且得到了“赏金猎人”出于责任的帮助。    俺们看的时候稍微有点困,所以有一搭无一搭的,而且只看了字幕,没听声音。    对其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深刻:    1,白人庄园主(莱昂纳多-迪奥普里欧饰演)的黑人仆役(半个管家?)斯蒂芬看出了来访客人的真实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能够带走自己失散的黑老婆,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和赏金猎人舒尔茨大夫不断地加以掩饰和欺骗,以求一击得手,不花什么钱就带走人。    然后,黑人仆役很恶毒地把这个自己看到并分析来的结果告知了他的白人主子。面对着同是黑人的受难者,他觉得自己能有机会折磨他们很过瘾。    ——————————    2,黑人分为家里的黑人和田里的黑人,这个俺在看《 Gone with the Wind》的时候早就知道,不稀罕,只是又从电影上看到类型的情节,好像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对人类的“分类分级管理”的做法再次被多个渠道验证,反正俺心里一见这类情节很不落忍。    黑奴制的时代,一个黑人骑马都会被其他黑人认为是忤逆不道,必须得不断解释“这个黑人其实是自由人,不是奴隶”。    难道是因为黑奴时代的政策里对“人类”分级太多太细致,所以影片竟然最开始被大陆拒绝上映?!    ——————————    3,为了使得自己妻子更符合逻辑地离开当前主人家,来营救的黑人丈夫要故意装作自己是对黑人更狠(比白人还狠)的人。而且要看着黑人们自相残杀而表现出极度厌恶又特别冷酷的模样。    ——————————    看来,没有那场南北战争,黑人们自觉自愿地成为奴隶制度的反抗者是件困难的事,或者说至少要延长很久。林肯伟大也就在这里了,尽管当时的黑奴不少还积极上前线去反对北佬呢。而地位稍高的“家里的黑人”看到更为低贱的“田里的黑人”也同时被解放,觉得很不愤呢。
个人分类: 艺论|252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医学家与医学史 3月11日
xupeiyang 2013-3-11 07:44
1918年3月11日“西班牙流感”爆发流行 1. 1913年3月11日 ,美国外科医生John Shaw Billings(1838.4.12-1913.3.11)去世,他在南北战争期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多例踝关节切除术。但是作为一个图书馆学家他的贡献更大,他是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创办者及纽约公共图书馆的首任馆长。Billings对于医院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多研究,他设计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位于巴尔地摩的拥有通风设备的新医院,代表了同时代工业卫生学最高水平。 2. 1918年3月11日 ,美国堪萨斯州的Fort Riley军人医院报道了首例“西班牙流感”患者,到中午该医院接收了100多个类似病例,一周内这个数字上升到500。这是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的流行性疾病,约60万人因此死亡,全世界多达4000万人死于1918年这次流感大流行。 3. 1955年3月11日 ,苏格兰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Alexander Fleming(1881.8.6-1955.3.11)去世。Fleming是一户农民家庭里8个孩子中的最小一个。他7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由于意外地得到亲戚的一笔遗产(250英镑),进入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St. Marys Hospital)学习,1909年起他加入著名的Almroth Wright的研究团队参与细菌学研究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着手抗菌药物的研究。 1928 年Alexander Fleming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任职时注意到实验室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p.)生长现象被一种青绿色的细菌(Penicillium notatum)所抑制,因此推测 Penicillium notatum的分泌物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并将观察到所得的现象发表在1929年的英国实验病理学期刊(Brit. J. Expt. Path., Vol.10, p.226)。Fleming认为这种青绿色的细菌可能含有抗菌物质,因此他将Penicillium notatum做成含有青酶素的粗培养液(crude penicillin broth)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培养液能够明显地杀死试管中细菌,但喂食被细菌感染的兔子和老鼠却无抑菌效果。 由于Fleming 的专长在细菌学,因此他并未尝试提炼粗培养液中的抗菌物质;且当时的纯化技术也无法有效地纯化出足够质量的抗菌物质来进行相关试验。使得Fleming认为这些粗培养液中所含的抗菌物质无法作为治疗病菌感染的药物,而使得penicillin的研究胎死腹中。之后Fleming在1930年代曾用粗培养液治愈了几位眼睛感染患者;但直到1930年代末期,澳洲的研究人员 Howard Walter Florey 至伦敦进行研究及1940年初期败血症的盛行,才使得抗生素的研究起死回生。   实验中,Florey 和 英国的Ernst Boris Chain 先将八支老鼠注入致死剂量的细菌,其中四支追加可能含有抗菌的物质,其中包括Fleming的粗培养液。结果发现,只有注射粗培养液的老鼠存活。另外,Florey和Chain成功地从粗培养液中纯化出penicillin。之后,又进行实验证实penicillin能保护动物体免于细菌感染的威胁;紧接着Florey和Chain将penicillin顺利量产。最后Fleming、 Florey及Chain三人因为发现penicillin及其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功效,而在1945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4. 1978年3月11日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批示指出,新法接生是关系到广大妇女儿童健康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各级革命委员会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采取措施,认真抓好,力争短期内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 5. 1998年3月11日 ,朱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将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情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其中医疗制度改革是“五项改革”的第四项,即将进行的医疗制度改革,实行医院和药房收入分开管理、分别核算的新机制。 “以药养医”最初叫“以药补医”,它是我国建国初期国家对医疗领域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无力对医疗领域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而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又是头等大事,为了维持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实施了以药补医的特殊政策,以期使医疗机构的财政收入能够尽可能地“自给自足”。改来改去,如果国家不增加投入,医院不依靠“药”来养医,依靠什么? 6. 2011年3月11日 ,一场9级地震撼动日本列岛;特大海啸横扫日本东北海岸;福岛核泄漏事故重创日本社会。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踪,占日本国土面积约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会财富损失难以估算。
个人分类: 医学史家|2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三)
热度 2 techne 2012-8-11 01:39
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三) (草稿,请勿引用) 王键   笔者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幕,在读大学时,有这样一位戴眼镜的讲授中国革命史的年轻老师,每次课上慷慨陈词激动万分。若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表述,那就是“愤青”。当时并没有这个词,而且这位老师并不完全是激情四射,他的讲课也还是很有道理的。无论如何,他当时显然对所谓的“左派”思潮感到非常厌恶,很反感计划经济模式和空谈意识形态的自我封闭集权道路。在一节课的最后,他这样形象地表述了中国左派的尴尬地位:“整天在那里说资本主义行将就木,结果人家就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你们自己在家里喊口号吧,生闷气吧,结果人家在那边过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喊口号什么用都没有”。   然而,倘若说这一图景是对中国鼓吹计划经济和封闭市场的极左思潮的嘲讽,更具讽刺意味的却是,在全球化走到了一个阶段性的范围之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却在西方信奉自由市场的国家引发了巨大的信任危机。以上那些讽刺极左思潮的表述,似乎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套在今天西方喋喋不休的反华政客或中国华而不实的自由民主派头上。“整天在那里说中国模式行将就木,结果人家就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而最后得出的类似结论则是:意识形态无用——空喊自由民主的口号,“什么用都没有”。那么,这个极具嘲讽的重演和类比,到底说明了什么?   让我们先从南北战争说起。大家都知道,南北战争的结果是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北方获胜,而代表农奴制的南方农场式生产方式遭到了失败。但其实这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这不光是说北方的获胜一波三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实,传统教科书中对南方失败的必然性表述,具有很大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粉饰形式。若从当时美国南北双方的经济实力对比来看,北方未必比南方更先进。这其中缘由在于,说北方先进用的是后来成为统治形式的工业和制造业的度量标准。但从当时美国的贸易结构来看,南方的棉花生产显然更具有比较优势,反而代表了美国最先进的生产力。至于北方的工业,公路,铁路,自由工人,这些要素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竞争力,其价值和地位是在事后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得到确认和巩固的。不光看这些指标,尽管由于北方在面积和人口因素上都具有优势,因而在经济总量上也具有优势,然而在人均产值的计算上,按照南方自由民(不包括奴隶的白人,且将奴隶记为财产纳入自由民产值)人数计算而出的人均产值,和北方持平。而当时美国最富裕的人,则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从这些指标来看,南方经济相对于北方并不落后。北方的胜利不是因为制度多么先进,反倒像是因为北方地域更大人口更多经济总量大,因而它的抗击打能力更强,能够赢得持久战。   当然,美国北方最后幸运地获胜了。然而,北方的获胜却未必能够说明自由资本主义一定比奴隶制更优越,这只是个历史的偶然,也许只能说明这个世界恰好走到了一条以自由资本主义为标尺来进行度量的状态之中。至于除了自由资本主义之外,是不是还存在着成功的奴隶制,这件事情却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我们甚至同样可以设想,假如在南北战争中侥幸获胜的是推崇奴隶制的美国南方地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奴隶制仍然是一种具有优势、被多数地区采纳的合法社会结构,那么最终由美国所打造出的那个世界模式,就有可能是一种基于奴隶制的社会模式。   在真实的历史中,美国南方失败了。而且,即使假设美国南方侥幸获胜,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那么美国南方最终也难以有效协调和解决美国宪法中的奴隶制问题。美国南方的千百万黑人,始终像掩埋的定时炸弹,也许终有一天会再次引爆那个侥幸获胜的美国南方的合法性危机。然而,上述所有这一切表述,它所依托的根源都在于这样一点:奴隶制已经在这个世界失败了,它在根源上是缺乏合法性的,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社会形式。但是,假如存在着某种方式可以让美国南方有效地将奴隶制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理由,支持一种更具效率的奴隶制的存在。   这一逻辑,在秦晖先生著名的“昂纳克语言”中得以表现。如果存在着一种可以依托于低人权优势的有效利用自由资本的方式,那么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某种奴隶制(或低人权优势),一定可以在经济的发展中输给自由民主模式(高人权优势)。而这个疑问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也许一个自由的世界中,低人权优势会遭到淘汰,但在一个不那么自由的世界中,却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总之,我们这个世界的具体属性,将会影响制度博弈的形式和结局。而单就这一属性而言,似乎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孤立于我们之外的标准,可以告诉我们,作为人,我们究竟是什么,或者能够成为什么?   因此,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可能已经遭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难怪乎某些西方学者开始惊呼“中国在毁灭资本主义”,不同于二次大战中的武力扩张威胁,也不同于苏联引而不发的军事威慑,在事实上,中国所谓的“和平崛起”以及整合政府和市场的新模式,确实已经让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些最基本假设以及核心价值开始趋向于摇摆不定。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已经被一只“看得见的手”所动摇。在这只尘世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的政府之手的强烈干预和操控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而这一成就对西方自由市场制度的挑战,是非常深刻的。这让自认为具备道德高地的西方人很不适应,也成为他们担心中国经济和政治威胁的缘由。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国内在20世纪上半叶中的分歧,以及中国和美国的冲突,重演了19世纪美国南北内战中所纠结的那些类似问题,只是中国和美国取得了完全相反的认知和结果。在美国,自由赢得了胜利,尊严得到了更新。然而,在传统、地缘和民情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一幕却得到了改写。与美国相比,中国更像是个自由的坟墓和尊严的终结之地。而无论如何,中国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尤其在21世纪,已经显得越来越成功。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475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南北战争:到底是为了统一还是废奴?
热度 4 fouyang 2011-9-28 08:24
今年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 150 周年。南北战争可以说是美国对于人民和社会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 今年四月七日的《时代》杂志刊登了编辑 Drehle 的文章《 150 Years After Fort Sumter: Why We're Still Fighting the Civil War 》( 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2063679,00.html ),讲述一百五十年来人们对于南北战争起因的认知。按照作者的观点,在当时,南北双方都认为黑人奴隶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原因。但战争结束后,人们逐渐接受了南方邦联前总统戴维斯的立场,即南北战争是关于州的权利问题。今天,虽然美国历史界的主流(作者提到流行的 James McPerson 所著的历史教科书与耶鲁大学的权威 David Blight )仍然认为蓄奴问题是关键问题,但大众和文艺描写中,越来越把奴隶问题淡化了。作者认为,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态度反映了民众希望回避和遗忘种族和蓄奴问题的“群体潜意识”。 虽然作者提供了不少历史事实来证明他的立场(主要是战争正式爆发前,有很多南北双方因蓄奴问题而产生的暴力冲突),但显然这篇文章是有偏向的评论文章而非公正的报道或研究。所以对于南北战争的真实起因,不能以这篇文章为准。 但是这个话题却让我想起了 1999 年我在《枫华园》上与一孙先生的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则讨论。其中的政治背景今天已经意义不大了。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讨论和对待历史问题的不同态度或许还值得记录。一孙先生是历史方面的专家。虽然我不同意他的结论,但他介绍的许多历史知识对我还是很有价值,我觉得也值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枫华园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出版】 林肯,美国内战及其联想 -一孙-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被美国人称为“伟大的(奴隶制 ) 废除者” (Great Emancipator) 。 1997 年 10 月江泽民访美前期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的采访时说了句:美国的内战便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而不是因为人权。这句话立即召来了美国舆论与政坛的猛烈抨击与反弹。台湾上下以及中外人权斗士们一见美国人如是说,马上也是一哄而上。哪容江泽民往林肯这位”人权与自由之父“脸上抹黑。于是大家尽情地把江泽民围剿了一般。时光飞转, 1999 年 4 月朱镕基又来访美。在台湾问题上又引用了林肯的例子,并说到:在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林肯学习。这下又不对了。一些人又借题发挥。因为平时想找朱镕基的毛病实在是不易。 那么林肯所领导的美国内战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打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还是为了解放黑奴(黑奴的自由与人权 ) ? 笔者教授过美国历史,认为有义务把林肯与这一段历史向各位简略介绍一下。并与各位同仁共勉。 林肯 1860 年当选为总统刚一年,南方十一州便脱离了联邦,随后组成了南方邦联。南方当然是要扩充奴隶制,而北方早在 1830 年就有人不懈地为废除奴隶制而奔走呼号。这些人在北方诸州被称为“激进主义者” (Radicals) 但是直到内战开始,即使在北方“激进主义者”也没有“保守主义者” (Conservatives) 为数众多。而“保守主义者”是指那些主张维护联邦统一完整,与“激进主义者”在黑奴制上持不同见解的人士。林肯本人是不喜欢奴隶制的。他前任的好几位总统都拥有黑奴,林肯没有。他的名言是:“就像我不愿当奴隶一样,我也是不愿意当奴隶主”。但是他主张维持现状。稍后又指出逐渐过渡论。想先以巨资贴赏奴隶主,然后把自由了的黑奴发配到海外的殖民地。他不允许奴隶制北扩,但同时也坚决否定“激进主义者”的立即废除奴隶制的主张。林肯向南方各州表明了如果他们不把奴隶制扩充到北方,那么为了保持国家的完整,他们可以维持现行的奴隶制。有点象当今的“一国两制”但当南方对此不予理会之后,林肯选择了战争。就是在美国内战暴发之后,林肯仍然拒绝了“激进主义者”所要求的“为废除奴隶制而战”的战争口号。事实上,当著名的约翰·辅尔蒙特 (John Fremont) 将军发布了解放密苏里 (Missouri) 州的起义黑奴的军令后,林肯严厉地训斥了该将军并立即撤销了该军令。 当 1862 年“激进主义者”在纽约公开发表了著名的致林肯总统的“祈祷书 (Prayer) 后,林肯在他的公开信上是这样答复的:“如果有人认为除非他们能同时维护奴隶制,否则他们将不维护联邦的统一和完整。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如果有人认为除非他们能同时废除奴隶制,否则他们将不维护联邦的统一和完整。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在这一斗争中最首要的目的是维护联邦的统一与完整,而不是维护或废除奴隶制。如果不需要解放任何奴隶就能够维护联邦的统一与完整,我会去做的。如果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才能够维护联邦的统一与完整,我会去做的。如果我能够通过解放一些奴隶但保留另一些奴隶而维护联邦的统一与完整,我也会去做的。我对于奴隶制以及有色人种所采取的一切行动均是由于我相信这些行动有助于维护联邦的统一与完整。我所不采取的任何行动也均是由于我不相信它们有助于维护联邦的统一与完整。当我认为我所要做的事会伤害这一事业时,我就会去少做。当我认为我所要做的事会有益于这一事业时,我就会去多做……。 . “ ( 注 ) 。 随着美国内战的持续,林肯逐渐认识到在军事上南方邦联的军队在杰出将领的指挥下实在是难以击败。北方急需外国的援助,而一个崇高的如“为解放黑奴而战”的战争口号会赢得欧洲列强的尊敬和支持。在政治上,北方那些“激进主义者”随然人数不如”保守主义者”为数众多,但他们已令人不可相信地在联邦中占有优势的政治影响力。要相维护联邦的统一必需取得他们的支持。可以冷淡他们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 1863 年 1 月 1 日,林肯终于开始发布了他的“废除奴隶宣言”。美国内战这才开始有了为了自由而战的成份。 因此,笔者认为就林肯而言,美国内战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解放黑奴是他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所以可以说是内战的产物。 那么美国那些历史专家和学者,教师们为什么没有站出来纠正人们对于林肯的错误理解和舆论导向呢?笔者认为他们可能是对此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没有必要。历史上记得清清楚楚,自己去看嘛。再有一点,笔者认为有必要提一下。那就是美国是一个十分成熟和完善的社会。美国自称为“世界民主的楷模和冠军”大众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力。各种媒体也是不受政府控制。表面上看乱哄哄,但实际上美国社会已发展到令许多人羡慕的程度。那就是,表面上你感到民主自由,实际上你那些东西随时都可以被剥夺或是变得一钱不值。凭什么?凭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美国利益”。这个“美国利益”大得很。包罗万象。主流社会各党派,各阶层人士都自觉地紧密地团结在“美国利益”周围。一旦涉及“美国利益”,该说的可以不说,不该说的就更不用说了。这种观念已深深地扎在他们的心中。对于那些少数人众,因为权力,财富和机会的分配已在主流社会的控制之中,他们很少有说话的机会的。而且说了也是不会被重识。 林肯是伟大的。因为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完整。虽然把他称为”伟大的(奴隶制 ) 废除者“有些牵强附会,但如果因此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人权与自由之父”那不是锦上添花,而且当美国教训别国的时候不是可以更理直气壮吗!这不是更附和“美国利益”吗! ( 注 ) 见《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by Richard Heffner 本文作者是在美国从事高等教育的学者( 1999 年 5 月 8 日于美国) 【枫华园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文史政经副刊 ) 】 关于南北战争--与一孙先生商榷 -欧阳峰- 一孙先生在《林肯,美国内战及其联想》一文(《枫华园》9905C)中,提出“就林肯而言,美国内战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解放黑奴…。可以说是内战的产物.”他并说把林肯称为“伟大的废奴者”是“美国利益”的需要。一孙先生自我介绍是教美国历史的,并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在下不是历史专家,算不上是“同仁”。只因对这段历史稍有涉猎,想向一孙先生请教几个问题。 一孙先生关于内战性质的观点是有根据的。许多美国历史学家也有此论。有人甚至说内战前美国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只是一些州的“自愿组合”。林肯创造了一个国家(NATION)。我的疑惑是,那些认为内战是为了废奴(或人权)的观点,是否也有一些道理,还是完全是为了“美国利益”而制造的谎言? 据我所知,内战的直接起因,当然是南方诸州“闹独立”。但这一事件实际上是十九世纪以来围绕蓄奴问题长期角力的结果。以蓄奴问题为中心的南北之争,从美国立宪以来就存在。但各方都深知分裂必导致内战的事实,因而每每达成妥协。比如在国会通过密苏里妥协后,所有支持该案的北方议员都提到担心内战的理由。然而,到十九世纪中叶,双方的立场越来越难调和,“一国两制”越来越难以维持。当时的焦点并非是否维持南方蓄奴现状,而是新疆界是否允许蓄奴。共和党的基本纲领是国会应立法阻止新疆界蓄奴。(根据美国宪法,在新疆界变成州之前,国会有权为其立法。)民主党内占上风的北方派则主张“大众自治”(PUPULAR SOVERENTY),即由当地投票来决定是否允许蓄奴。而这些都不为南方接受,因为除非预先保障了拥奴者的权益,他们不会移居到新疆界,也就不可能在那里成为多数。而若新疆界都成了非蓄奴州,则不仅相邻的蓄奴州会受影响,联邦的政治力量对比也会变得非常不利。当时双方的“共识”是:奴隶制不扩张,就会灭亡。所以南方将共和党视为莫大威胁。而在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后,更有可能改变最高法院的组成,从而威胁到南方的最后一块联邦领地。这样,南方在“体制内”就几乎没有保持蓄奴的途径。而当时的南方决策人,如邦联总统戴维斯,都清楚地知道分离几乎肯定要导致内战,并早已开始备战。所以南方的选择与其说是退出联邦,还不如说是战争。而共和党当政的北方也并不肯在蓄奴问题上接受南方所要求的妥协。这样一场内战就终于打起来了。 如果我以上的了解是对的话,蓄奴问题从开始就是内战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只讲解放黑奴,而不提“统独问题”呢?我的猜测是,他们讲的不是战争的原因,而是其正义性。据我观察,西方文化在评判正义性时,并不以统一或分裂为标准。如美国独立战争,可以被看成是一场分裂战争。这是“同文同种”的英人后裔与母国分离,而不是象二战后殖民地原住民的民族独立运动。而西方大多数人,包括英国人,如今都认为美国是正义的一方。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分裂诉求,而是因为他们“人人生来平等”的信念(尽管当时只是指白人)。又如当今北爱尔兰解放军,通常被认为是非正义的。这不是因为他们想脱离英国,而是因为他们的恐怖主义手段。北爱尔兰分离运动中的合法成份,甚至能进入英国国会。至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分离运动,因为它主要地是合法运动,也就没有正义性的问题。是否可以由此推断,当人们说美国内战中北方是正义的一方时,他们通常是指废奴和解放黑奴这方面?事实上,我看到过一些为南方邦联(CSA)张目的网页。他们花很大篇幅论证内战不是关于蓄奴和种族(如北方当时也有蓄奴,及黑人也有奴隶主等)。这是否也反证了以上推断。 再说对于林肯的评价。一孙先生认为林肯之伟大在于维护了国家统一,而说他是“伟大的废奴者”则有些牵强附会。一孙先生的主要根据是林肯致格利力(GREELEY)的信,其中林肯说到他认为维护联邦统一是第一优先。然而,就在同一封信中,林肯还特地声明:“这里说的是我对(作为总统的)职责的看法。而我并不改变我个人对所有人,在所有地方都得到自由的愿望。”我认为,并不能由此断定林肯并不立志废奴。林肯作为共和党的领袖,从未放弃过该党由联邦干涉新疆界蓄奴问题的立场,尽管南方绝不可能接受这一立场。事实上1860年林肯还专门在纽约作演讲为这一立场的合宪性辩护。在林肯就职前夕(1861年二月),南方退出联邦已成定局。林肯在费城的演说中,明确表示“能否在(独立宣言)的精神下挽救这个国家?如果能,我将以帮助挽救为最大幸福。如果不能在此原则下挽救,那就非常糟糕。如真如此,我将宁可被暗杀于此地,也不会把(这个国家)拱手交出。”而按照共和党的立场,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是与蓄奴不相容的。在1858年著名的“HOUSE DIVIDED”演讲中,林肯更作了如下宣言:“我相信这个政府不可能在一半蓄奴,一半自由的状况下永久生存…或者是反奴者制止蓄奴的散布,而使得公众相信它正走向最后灭亡,或者是拥奴者使其扩张,而在新老北部和南部一样合法化。”在我看,林肯的“保守主义”态度和“一国两制”的主张仍是以废奴为最后宗旨的。似乎没有证据说林肯愿意为了统一而在蓄奴问题上作根本让步。 在林肯发表致格利力的信时,他正准备发表另两个文件。一个是提议修宪案,其中联邦政府允诺废奴后给奴隶主补偿,并将自由后的黑人移民到海外殖民地。另一个是解放黑奴宣言,其中允诺黑奴完全永久的自由,但只限于当时被南方占领的地区。比较这三份内容各异的文件,我同意一孙先生的观点,即这些都出于当时的战争需要。然而,我认为并不能据此否定林肯的废奴立场。就象中共曾因抗战需要实行减租减息,允许地主存在。直到后来内战爆发后才进行土改。这并不等于中共不是始终以消灭地主阶级为目标。(这里我并不作正义性的判断。)诚然,美国解放黑奴和废除奴隶制的特定时间和方式是与内战密切相关的。但林肯作为一个一贯反对蓄奴的领袖,领导美国走过了这段历史路程。我想,称他为“伟大的废奴者”还是有道理的吧。 林肯在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时,并未表现很大的兴奋。这只是战争的需要。但此举当时即被赞为“新时代的曙光”。甚至有人把林肯比作黑奴的摩西。连远在欧洲的卡尔·马克思都说:解放黑奴宣言是“美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历史文件,它与美国旧宪法分道扬镳…。新大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因为它显示了由于其政治社会组织,普通人民只要有好的意愿,就能完成在旧大陆需要英雄才能完成的事业。”(转引自《Lincoln,the War President》,第88页)恐怕很难说这些评论都是为美国干涉别国人权服务的“舆论导向”吧。 以上种种,还请一孙先生指教。 【枫华园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出版】 林肯,美国内战及其联想之二 -一孙- 最近笔者了解到有位欧阳锋先生在《枫华园》9907副刊上写了篇文章对本人数月前写的“林肯,美国内战及其联想”一文(见枫华园9905C)中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表示了质疑。在此笔者想再简要谈谈这些话题。借以在回答欧阳锋先生的提问时澄清一些事实。 笔者写的“林肯,美国内战及其联想”中列出了以下三个主要观点: 1·林肯伟大主要是因为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不是因为他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2·林肯所领导的美国内战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为了废奴或是为黑奴的人权而战)。3·把林肯说成是“伟大的废奴者”有些牵强附会(尽管有人愿意这么说)。 笔者就是这样教授学生的,而且这些观点并不是笔者个人的观点,而是美国学术界早有的共识和定论。美国政府出资出版的有关这段历史的文献以及美国各高等院校的主要历史教材都对以上观点有相同的论述。笔者也不想在这里再引古论典对这些论点加以论证了。笔者想要谈的是欧阳锋先生文章中所“猜测”与“推断”的大前题。即美国内战的起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美国内战? 欧阳锋先生为了证明那些认为美国内战是为了废奴或是为黑奴的人权而战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追逆到内战的起因并提到:“据我所知,内战的直接起因当然是南方诸州闹独立。但这一事件实际上是十九世纪以来围绕蓄奴问题长期角力的结果。以蓄奴问题为中心的南北之争。……” 笔者这里想说,把美国内战的直接起因归纳于南方诸州闹独立,而且把南北之争说成是以蓄奴问题为中心是片面的而且是错误的。 当今美国学术界对内战的直接起因总体归纳为以下五点: 1·南北方对联邦的组成与性质所持的观点不同 南北方对联邦(Union)的理解和看法截然不同。北方认为联邦是全体人民创建的。因此是不可分裂的。各个州须要遵守联邦法律且不能与联邦分离。南方诸州认为联邦是各个州自由达成的协议。各个州是自由加入的。如果哪个州不赞成某一联邦法律,那个州当然有权不执行或者可以选择退出联邦。北方在联邦的政治力量大于南方。既使南方不喜欢的法律,北方还是可以通过。因此南方只有选择不执行或者退出联邦。 2·南北方经济上的差别 南方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中心的。特别是棉花生产须要大批劳力。而黑奴为南方的经济提供了免费的劳动力。北方的经济是以工业为主。当时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是不能共存的。因为对北方有利的必然对南方不利。南北方对于那些有利于北方工业发展而伤害南方经济出口的保护性关税水火不相容。南方是靠向欧洲和北方出口农产品挣钱的。而他们又必须付高税从欧洲进口货物或从北方买高价的工业品。南方认为他们是在为北方的工业发展流血和出钱。北方的人口比南方多得多。因此实实在在地控制着众议院。随着北方不断地试图控制新州并阻挠奴隶制的发展。南方便得更加愤怒。他们认为北方在想尽办法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而不给南方任何生存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正因为南北方经济上的对立才导致了南北方在奴隶制和保护性关税上的对立观点。 3·南北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南方诸州认为奴隶制是他们维持本身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前题。经济要发展奴隶制就必须维持并扩展。大部份南方人也不认为奴隶制是道德的。其实南方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拥有奴隶。但南方人认为奴隶制的存在是他们那种生活方式赖以生存的条件。大部份北方人认为奴隶制不道德。但对南方维持奴隶制与否也并不在乎。当时的情况是,既使在北方,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也只是少部份人。 4·南北方争夺控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斗争 南北方经济体制上的不同导致了双方关于奴隶问题的不同立场。而政治上的权力斗争又使奴隶问题激化。从而使它成为内战中最令人伤感的问题。本来,联邦中有11个州是蓄奴州,11个是自由州。尽管因人口原因南方比北方在众议院的席位少,大家在政治上还算均势力敌。但后来新州要求加入联邦,这个均衡收到了挑战。当密苏里州被作为蓄奴州纳入联邦时,他们又同时允许缅因州(Maine)作为自由州加入。等到1850年加利佛尼亚申请加入时,美国已有15个蓄奴州和15个自由州。但加利佛尼亚州的加入给北方带来了永久的优势。而南方发现自己已没有地方再建立新州并使之以蓄奴的身份加入联邦了。尽管如此,为了保持均衡,相关的公投法(Popular Sovereignty)和追捕逃亡黑奴法(Fugitive Slave Law)也获通过。但1854年主张废奴的人组成了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虽然在北方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也是少数,但做为一个新的刚成立的小党的共和党却在短短两年内成为众议院最有影响力的党。而当后来联邦最高法院裁决黑奴是私有财产而不是公民,而且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各个州是否决定奴隶可在新界(Territories)里流动时,共和党共然宣布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裁决无法律效力。并主张北方诸州抵制这一裁决和“追捕逃亡黑奴法”。至此,南北方的政治斗争已不可调解。 5·林肯的当选总统 林肯1860年的当选令南方十分灰心。因为林肯是个北方人而且是个共和党。林肯做为个人是反对奴隶制的,但做为总统他认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是至上的。为此他反对废除奴隶制。林肯的立场受到了共和党重重的批判和指责。其实南方人也认为林肯为了国家完整确实不想废除奴隶制。但他们担心北方人最终是要夺取南方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而林肯毕竟是北方人。因此,在林肯当选后仅4天,南卡罗来纳州(SouthCarolina)便脱离了联邦。随后南方诸州先后加入这一行列并组成了邦联(ConfederateStatesofAmerica)。选出了自己的总统。当内战结束后南方被北方岐视和不公平对待时,南方人想起当初林肯是多么的公正。因而对他也有了敬意,这是后话。 笔者还要指出的是,黑奴的解放是当时社会的一大重要进步和发展。从历史角度看,“解放奴隶宣言”是反映这段历史的一份重要文件也是黑人获得自由的开端。但是“解放奴隶宣言”是林肯为了赢得内战的胜利而颁布的。只是内战的产物。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美国黑人以及其它有色人至今仍然在不断地为了自己的公平权益而斗争。世界各国的人们也都在为自己的公平权益而努力,更为自己国家的繁荣和完整而奋斗。对于那些因为政治或其它原因有心非要把林肯领导的内战说成是为了人权而战的人,笔者认为他们的觉悟是比林肯的觉悟高出许多。他们是否比林肯更伟大呢? 下面谈一谈欧阳锋先生为有人把南北战争说成是为解放黑奴而战所作的“猜测”,“推断”以及其所说的西方文化的“正义性”理论。笔者实在不能同意其所举的例子及其论述和结论。因篇幅所限,笔者这里只想提一点。南北内战时期,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都是站在南方的一边并在各方面予以南方大力支持。欧阳锋先生所说的西方文化的“正义性”理论大概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吧?现实和历史还告诉我们,所谓“正义”通常是相对的。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和时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而“正义”又不断被人用来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借口。眼前的例子就不用提了,举一个稍远点的。就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吧。当时的战争口号是围绕着解放科维特人民于水火,为科维特人民的自由而战,为科维特人民恢复家园(伊拉克的口号是收复故土)。然而,几乎所有参与该战争或对它感兴趣的美国人都知道,这次战争是为石油而战的。那么怎么没听道或看到当时美国那个自由媒体或什么人为真理和事实捅破那张窗户纸呢?不是因为美国利益吗? 以上文字写作仓促,仅与欧阳锋先生交流并与各位同仁共勉。同时,笔者对欧阳锋先生花在涉猎这段历史上的时间表示敬佩。 1999年暑假于美国 【枫华园一九九九年十月十日出版】 关于南北战争及其他,答一孙先生 -欧阳峰- 首先感谢一孙先生的回应,并向我们介绍了更多南北战争的历史(枫华园9909C)。 我想先重引一段拙文(枫华园9907副)上的话:“一孙先生关于内战性质的观点是有根据的.许多美国历史学家也有此论....我的疑惑是,那些认为内战是为了废奴(或人权)的观点,是否也有一些道理,还是完全是为了“美国利益”而制造的谎言?” 在我看来,从一孙先生作论的角度而言,要论证一个观点是为一个政治目的而造的谎言,光说这观点是错误的是不够的.还需要说明这观点是如此毫无根据,以至除了有意说谎外无法解释,而所涉的政治目的又是说这个谎的最可能的动机.这次一孙先生只重申了他的三个学术观点,对此我并无异议.所以就此打住.一孙先生在谈到他对正义的看法时,说了这一段话:“就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吧。当时的战争口号是围绕着解放科维特人民于水火,为科维特人民的自由而战,为科维特人民恢复家园(伊拉克的口号是收复故土)。然而,几乎所有参与该战争或对它感兴趣的美国人都知道,这次战争是为石油而战的。那么怎么没听道或看到当时美国那个自由媒体或什么人为真理和事实捅破那张窗户纸呢?不是因为美国利益吗?” 限于篇幅,在此我不讨论一孙先生的正义观。但以上的例子与我所了解的事实不符。基于一孙先生“尊重历史”的精神,我想再说几句。回忆九零年底美国舆论对是否应出兵科维特的讨论,关于战争目的的讨论的确不多。但“捅破窗户纸”的人肯定是有的。印象最深的是国务卿贝克,在十一月中旬宣称“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生命线源于海湾。我们不能允许这样一个独裁者驾驭这条生命线。…一言一蔽之,这是为了美国就业机会。”(大意如此)这在当时是广泛报导的。另外,《洛杉矶时报》在十一月也报导过,关于海湾冲突的读者来信中,约有四分之一是讨论石油和能源问题的。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样的理性讨论。再次感谢一孙先生的交流。
个人分类: 历史纵横|11288 次阅读|5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4月12日
xupeiyang 2011-4-12 07:49
4月12日是公历年中的第102天(闰年的第10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3天。 1861年,美国 南北战争 正式爆发 1898年,康有为等成立 保国会 1924年, 泰戈尔 开始访华之旅 1955年, 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被最终攻克 1981年,第一架 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首次上天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重大纪念活动特别多
xupeiyang 2011-2-1 16:33
2011年世界与中国以十为尾数的重要政治事件纪念日非常之多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220周年 拿坡仑逝世190周年 太平天国起义160周年 美国的南北战争150周年 巴黎公社140周年 辛丑和约签订110周年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九一八事变80周年 莫斯科保卫战70周年 珍珠港事变70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古巴建国50周年 基辛格访华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40周年 林彪坠机身亡40周年 苏联解体20周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 美国911事件10周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蒋科学的创举:两岸共同隆重悼念内战阵亡的将士
热度 5 iwesun 2011-1-31 23:19
   蒋科学的创举:两岸共同隆重悼念内战阵亡的将士      繁体字一贯以大局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奴隶除外)。   继前几日,繁体字团结左派右派,反毛派,挺毛派,搞了一个祭孔大典之后,这厮又有了新点子。   海峡两岸隆重纪念内战阵亡的将士。   这厮还真会出难题。   不过,这厮确实是出了难题,中华民族如何修补内战的裂痕。   不得不服气,美国佬这点确实比较优秀。   南北战争之后,谁都没有可以渲染胜利者和失败者,大家都忙着捞钱去了,这才是正事儿。    你还可以继续以人类优秀道德的继承者——破落贵族,继续骂北佬是乡巴佬,北佬只要有钱赚,你骂你的,无所谓,好玩。      繁体字出的题,还真是一个考验,悼念是无条件的,你别提啥条件,你一提条件,心就不诚了,就没效果了。   看看心怀鬼胎的中国老九们,到底会如何应对?   中国人玩阴的是一流,表面啥啥条件头没有,也是可能,但操作起来,你看着吧,抬高自己,打压对手,花样多了去了,而且还都是谦谦君子,都很谦卑。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