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约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惊悚】【思维空间 Mindscape (2013)】【美国】
lcj2212916 2014-7-15 06:56
导演 : Jorge Dorado 编剧 : Guy Holmes 主演 : 马克·斯特朗 / 泰莎·法米加 / Indira Varma / 诺亚·泰勒 / 阿尔贝托·阿曼 / Clare Calbraith 类型: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西班牙 / 法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10-13(锡切斯电影节) / 2014-01-24(西班牙) 片长: 99分钟 又名: 深深脑海里 / 安娜 / Anna IMDb链接: tt1715336 约翰有能看到别人记忆的特殊能力,他的新案子调查对象是个聪颖却有精神问题的十六岁少女安娜。约翰必须解开谜团:安娜究竟是反社会还是神秘精神创伤的受害人……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8487339
2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苑轶闻-15:细致调研 求真务实——记医学家约翰•斯诺
热度 4 sqdai 2014-4-25 06:57
我国的中学教材中述及科学家事迹的内容不多,著名医学家约翰 · 斯诺有幸出现在高中英语课教材中(译文见链接)。科学史称,约翰 · 斯诺是一位麻醉学家、流行病学专家, 是麻醉医学和公共卫生医学的开拓者。他的 最大贡献是在流行病学方面,他是人类战胜霍乱的第一功臣,课文描述了他的这一功绩,本文做一些补充,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位科学家的工作和成就,并从中得到启示。 约翰 · 斯诺( John Snow , 1813.3.15-1858.6.16 )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北街的贫民窟,父亲在煤矿工作。他 14 岁成为 WilliamHardcastle 医生的徒弟, 20 岁开始到几家煤矿当实习医生, 24 岁进入伦敦亨特医科学校,而后进入伦敦大学医学院, 1844 年 12 月获博士学位, 1950 年成为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成员。 1846 年后,他积极推进了麻醉剂乙醚和氯仿的临床使用,确定了它们的使用剂量,并先后于1853年和1857年,把氯仿用于维多利亚女皇的分娩过程。 约翰 · 斯诺从 1931 年起就对霍乱的传播过程感兴趣, 1848-1854 年伦敦霍乱流行期间,全力进行了实地研究。所引述的课文对此做了具体描述,这里仅叙述约翰 · 斯诺的研究工作给予我们的启示: 1 ) 贴近民众,倾心奉献。 作为一位来自平民、一辈子服务于平民的医生,约翰 · 斯诺有极好的医德,对当时霍乱肆虐的情况感到痛心疾首,尽其全力展开探索和分析,终有所成。 2 ) 百折不回,坚持真理。 当时,许多医生相信:霍乱是由弥漫于伦敦城的“瘴气”引起的,而斯诺通过初步调查证明:霍乱是由被粪便污染的水传播的,并认为霍乱是由一种能在水中繁殖的活细胞所致(见 )。此种看法属于少数派,赞成者寥寥无几,连主持伦敦下水道工程的巴泽尔杰特也不相信。然而, 约翰 · 斯诺认定他的调查结论是正确的,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决心采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最后获得成功。 3 ) 脚踏实地,科学调查。 约翰 · 斯诺发现霍乱疫情主要发生在贫民区(索霍区),就把调查精力集中在那里,尤其是宽街( Broad Street ,又译成“布劳德街”,今“布劳维克街”)。他绘制了一张特别的地图,把罹患霍乱死亡者的住处一一标出。很快就注意到,在宽街的一个抽水机周围这种民居最集中,那里的居民就饮用该抽水机从泰晤士河抽上来的水。如课文中所说,他还发现了两个特殊案例:已移住富人区但仍饮用那个抽水机所供应的水的一对母女,进一步坐实了他的猜测。按现代科学的观点说来, 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空间统计学来查找传染源,并以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的价值。如今,绘制地图已成为医学地理学及传染病学中一项基本的研究方法。“斯诺的霍乱地图”成了一个经典案例。 约翰 · 斯诺 1849 年发表论文——《霍乱传递方式研究》(“ 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Cholera ”)宣传他的理论,并于 1855 年出版了第二版,其中详细介绍了 1854 年英国伦敦霍乱爆发时水源在病菌传播中所起的媒介作用。 1858 年6月16日, 约翰 · 斯诺病逝在工作中,只活了 45 岁。在他逝世 8 年之后,他提出的霍乱传播过程的理论才得到公认。然而,后人记住了他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资料: 1 、殚精竭虑 造福一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86933 2 、约翰 · 斯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96%AF%E8%AF%BA_(%E5%8C%BB%E5%AD%A6%E5%AE%B6) 写于 2014 年 4 月 25 日晨 【链接】 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教材(课文译文) 约翰 · 斯诺击败“霍乱王” 约翰 · 斯诺曾经是伦敦一名著名的医生——他的确医术精湛,以至于维多利亚女王请他当私人医生。但当他一想到要帮助得了霍乱的普通老百姓时,他就会感到振奋。霍乱在当时是致命的疾病,人们既不知道它的病源,也不了解它的治疗方法。因此每次爆发霍乱时就有数千个惊恐的人死去。约翰 · 斯诺想要面对挑战并解决这个问题。他知道,在找到病源之前,霍乱是无法控制的。 霍乱之所以能致人死亡,当时有两种看法,斯诺对这两种推测都很感兴趣。第一种看法是霍乱病毒在空气中繁殖着,它像一股危险的气体到处漂浮,直到找到病毒的受害者为止。第二种看法是人们在吃饭的时候把这种病毒引入体内。病毒从胃里发作而迅速殃及全身,患者就会很快死去。 约翰 · 斯诺推测第二种说法是正确的,但他需要证据。因此,在1854年伦敦再次爆发霍乱的时候,他就着手准备他的调查。当霍乱在贫民区迅速蔓延的时候,他就开始收集资料。在两条特定的街道上。霍乱流行得很严重,以致在10天之内就死去了500多人。他决心要查明其原因。 首先他在一张地图上标明了所有死者居住的确切地方。这给他提供了一条说明霍乱起因的很有价值的线索。许多死者是在宽街的水泵附近(特别是这条街上的16、37、38和40号)。约翰.斯诺还注意到有些住户(如宽街上的20号和21号以及剑桥街上的8号和9号)却无人死亡。他没有预料到这一点,于是他做了进一步调查。他发现,这些人都在剑桥街7号的酒馆里打工,而酒馆为他们提供免费啤酒喝,因此他们没有喝水泵抽上来的水。看来霍乱的流行要归罪于饮用水了。 其次,约翰.斯诺调查了这两条街的水源情况。他发现,水是从河里打来的,而河水被伦敦排出的脏水污染了。约翰.斯诺马上叫宽街上惊慌失措的老百姓拆掉水泵的把手。这样,水泵就用不成了。不久,疫情就得到了缓解。约翰.斯诺在此之前就曾经表明,霍乱是由病菌而不是由气团传播的。 在伦敦市另一个地方,他从两个与宽街爆发的霍乱有关联的死亡病例中找到了证据。有一位妇女是从宽街搬来的,她特别喜欢那里的水,每天都要派人从水泵打水运到家里来。她和她的女儿喝了这种水,都得了霍乱而死去。有了这个额外的证据,约翰.斯诺就能够肯定的宣布这种被污染了的水携带有病菌。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度发生,约翰 · 斯诺建议所有水源都要经过检验。自来水公司接到指令,不能再让人们接触被污染的水了。最后,“霍乱王”终于被击败了。 附注:译文质量不高,但意思基本上没走样,因此除了改掉错别字以外,原文照录。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VnENXWoHt5EXCS_amLHVvBw_ASo-WG3pBx5FLPgc3jkpT324sU9h-Bb9UHgXCgclR10uvNcveVIU5-xrfUMG_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868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恐怖】【最后约翰死了 John Dies at the End (2012)】【美国】
lcj2212916 2014-2-5 20:24
导演 : 丹·卡斯卡拉里 编剧 : 丹·卡斯卡拉里 / David Wong 主演 : 蔡斯·威廉逊 / 罗勃·梅耶斯 / 保罗·吉亚玛提 / 克兰西·布朗 / 格林·特鲁曼 / 道格·琼斯 / 丹尼尔·洛巴克 类型: 喜剧 / 恐怖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01-25(美国) 片长: 99分钟 又名: 死亡尽头 / 约翰最后死了 IMDb链接: tt1783732 故事围绕着一种在街头被称作“Soy Sauce”的毒品展开,传说,此种毒品的使用者可以获得极其美好的迷幻体验,但相应的,它也会让沉迷者变得“非人类化”。此时,一个无声世界的入侵也在悄悄的进行,人类需要一个新的英雄。而责任似乎落在了John和David,这对仅有个糊口工作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能够阻止恐怖的降临并拯救人类么?不,不,他们不能。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6199715
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旧史20】辛亥塔夫特
usbbi 2013-12-8 05:42
一九一一年 清宣统三年,清华学堂建立,大清帝国倒闭 美国第二十七任总统威廉•塔夫特第二年,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被迫解散,IBM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清政府签署了《庚子赔款》协定。赔偿的白银总量加上利息折合3,33亿美元,其中美国约有2444万美元。清政府感到无力偿还,遂指示驻美大使梁诚和美国进行谈判。1901年12月5日,梁诚与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会面进行商搓,约翰•海伊提议将美国得到的多余赔款归还中国。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批准将赔款减为1366万美元,剩余的款项自1909年1月开始逐渐归还中国,用于中国的教育,以及鼓励留学美国的项目。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就此成立,清华大学校园内的“罗斯福纪念体育馆”就是为了纪念西奥多•罗斯福的。 1911: 清政府倒闭 20世纪初,风雨摇曳中的清政府实施一些列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及修改国家法律,但这些都太少,太迟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清朝这最后一艘飘摇时代汪洋大海中的古旧大船彻底击沉。 1911年,是美国第27任总统塔夫特就任第二年,美国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大跃进时代。塔夫特政府继承罗斯福的政策,大力扩张美国的对外贸易。他推行“美元外交”政策,鼓励美国企业到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和远东地区投资。 1905年,美国调停日俄战争后,冀图增加出口更多剩余商品到中国和满洲国,同时攫取亚洲1的经济主导地位。当时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塔夫特意图将美国变成太平洋霸权。美国政府通过大银行向中国政府贷款修建铁路,进行币制改革,发展教育等,与日本,俄国和英国的在华利益抗衡。为了打破日本在中国投资的垄断局面,塔夫特要求日本让美国加入中﹑日在满洲的矿产开发项目,以及英,法,德国修建湖广铁路的贷款项目。 1905年至1910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从5800万美元下降到1550万美元,美国开始用“大棒政策”寻求对华贸易渗透,引发俄国,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反弹。随着下任总统威尔逊政府的逼近,塔夫特放弃了在华利益的争夺,继续保持了罗斯福的对外政策,1911年与日本签署《日美协定》续约。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及其继任者塔夫特,被看作是“把美国带入现代”的人。
个人分类: 中美早期史|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约翰和我
热度 8 gl6866 2013-10-5 15:35
今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又将有一场有约翰·范本特姆(Johan van Benthem)教授参加的会议,届时我们可能还会相遇。约翰与我也算是有10年交情的老相识了。这话还要从我从事信息哲学研究开始说起。大约是2003年年底的样子,我收到于2005年在瑞典召开的欧洲计算与哲学(ECAP 2005)会议的邀请。我曾把我的参会论文,“通向信息哲学的东方进路”(An Oriental Approach to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发给他,请他提意见。他对我文章中关于莱布尼茨与中国的联系印象很深,认为是值得开掘的地方。所以我又加强了这部分的研究,颇有收获。而恰恰是这部分内容,吸引了2005年6月4日在瑞典Västerö会议的眼球。我的PPT还被大名鼎鼎的蔡廷(George Chaitin)要了去。今年10月份要在西安召开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将要与会的一位罗马尼亚的女学者也曾听过我2005年的大会报告,希望在这次会议上与我直接建立学术联系。这些学术反响似乎都与约翰的意见有一定关系,仅凭这一点我就要感谢他。 2004年4月21日我刚刚动完手术,在恢复期间,便开始组织国内相关学者翻译旅英意大利著名学者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主编的《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那时约翰正与他的同事Pieter Adriaans等人共同编写《信息哲学手册》(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那本《手册》于2008年出版,我曾找Elsevier讨要一部,希望能为该书写篇评论,但Elsevier很小气。想想也是,近180美元的书,怎么能随便给呢?2008年10月21日,我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听约翰的题为“揭示逻辑中信息的观念” (Uncovering the Notions of Information in Logic)的报告。我向他抱怨出版商的小气。不过还好,他很大方,答应送给我一部。作为中国逻辑学界的好友,约翰已多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当天下午,参加报告会的除北京大学逻辑与认知中心的全体师生外,还有清华大学的刘奋荣。刘奋荣曾在哲学所逻辑室工作,是我的同事。后来到荷兰师从约翰,并获博士学位。之后又从哲学所调到清华大学哲学系,现在已是教授了。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周北海教授主持并致辞,对约翰这位良师益友的再次到来表示欢迎。 这次,约翰除做报告外还以即将出版的《手册》的主编身份,对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他认为从传统而言,关于信息的概念我们可从三个方向进行区分:物理学的,关于复杂性理论的,以及逻辑或者语言学的。而从逻辑角度的看信息,可将其分为三类:作为编码的推理信息(inferential information as code),作为范围的语义信息(semantic information as range)和作为相互关联的信息(information as correlation)。第一种从信息的传递和推理的角度,将信息看成一种编码;第二种从知识信息系统和信念更新,以及动态认知逻辑的角度出发;第三种则是针对情景语义学理论。从这三种全新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问题。如如何去定义、更新和组合这些命题;如何统一这些命题等等。对于信息更新的方式,约翰提出了“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和“硬信息” (hard information)的概念。面对这些问题,他还提出动态逻辑的发展前景的问题。 2009年4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和逻辑学研究室,共同邀请约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做了一场报告。主题是“ 信息的 逻辑动态学”(The Information of Logic Dynamics)。这就是上次在北大他所倡导的主题之一。就是这次报告会,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送给了我一部由他亲笔签名的《手册》。我很高兴,这是世界上惟一的一部,所以颇有收藏价值。中午在长安大戏院吃完饭,来到卖京剧光碟的柜台旁,问他是否喜欢京戏。他说听过但不懂。我又问他,是否喜欢音乐。他告诉我喜欢古典音乐,尤其是瓦格纳。这才对,瓦格纳的“女武神”、“帕西法尔”等作品那种恢宏的气势也非一般西方作曲家所能比拟的。 约翰1949年出生在荷兰,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出任过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的Henry Waldgrave Stuart教授。他也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与荷兰皇家文理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士。他还是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研究所的创立者和首任主任,也是欧洲语言、逻辑和信息协会的首任主席和首位荣誉会员。他主要研究模态逻辑、时态逻辑、自然语言的逻辑语义学和语法,以及计算、交流和博弈的动态逻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逻辑、计算机科学和博弈论的结合基础上的智能互动问题。1996年至2001年间,他获得荷兰最高科学奖斯宾诺莎奖的资助。 他不仅在国际上是著名专家,对中国似乎也是情有独钟。他多年在中国各个大学教书育人,2011年他被授予教育部“海外名师”的称号,2008-2009年任清华大学伟伦特聘教授,2010-2012年又成为清华大学“海外名师”特聘教授。证书颁发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有关报道是这样说的:“2011年6月16日,我院在新斋104室为范本特姆教授举行了教育部“海外名师“荣誉证书颁发仪式。李强院长主持仪式,国际处处长罗立胜教授代表学校为范本特姆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介绍了范本特姆教授在哲学系逻辑学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姚期智院士出席仪式并致贺辞。最后范本特姆教授发表了获得“海外名师”称号的感想及今后继续与我校合作的计划。” 2012年他又被中国教育部指定为首位“卓越国际专家” (Distinguished International Expert)。我想清华大学之所以如此重视他,与他的学生刘奋荣有很大关系。刘奋荣曾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他的著作,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11月,科学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了《逻辑之门——约翰·范本特姆经典著作丛书》首发式。约翰的这套丛书共有四部:《卷I、逻辑、信息和互动》;《卷II、逻辑、语言和认知》;《卷III、模态对应理论》和《卷IV: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约翰平时为人随和,穿戴也很朴素。但那天却让我见到了约翰的另一面,我恰好和他差不多同时到达宾馆,在半路上碰到了,这次他虽然还是骑着自行车可却是西装革履。首发式终归还是专门为他举办的,正装出席是必须的。我们边走边聊,问他在清华的生活如何,是中餐还是西餐。中国的奶酪如何,这家伙可把他的话茬子勾起来了。他愤愤地说:“那也叫奶酪!还每天给我放在冰箱里。”看来约翰也时有不爽,估计还是有些生活上的不习惯。我在网上可以买到荷兰的皇冠牌红波和黄波奶酪,味道的确不错。那么清华为什么不试一下呢?那次首发式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胡胜华代表科学出版社讲了话,接下来就是研讨会。我也做了一个题为“从楚泽论题到模态信息论”(From Zuse’s Thesis to the Theory of Modal Information)的报告。他在评论我的报告时说了一句:“哦,楚泽 原来 是个德国人。”不知是什么意思,蔑视我还是楚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以及关于信息的技术已逐渐充满整个社会。然而,究竟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的基本规律?这一直是让人困扰的问题。无论是数学、计算机科学,还是信息与社会科学,围绕这些思考,都有一系列问题待人们解决和探索。 约翰在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简单介绍《信息哲学手册》的情况 约翰在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准备做“揭示逻辑中信息的观念”演讲 约翰与我 约翰与周北海在报告开始前 约翰与他的女弟子刘奋荣 有约翰亲笔签名的珍贵的《信息哲学手册》
个人分类: 我的记录|581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美国第一位宇航员到联邦参议员 ─ 约翰·格伦
热度 9 jiangxun 2013-9-23 06:36
作者:蒋迅 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 ( John Glenn ) Source: 中国数字科技馆 在我的【 航天梦-美国梦 】系列里,我今天决定用一位少年的作文来介绍 约翰·格伦 ( John Glenn ) 这位从美国第一位环绕地球的宇航员到联邦参议员,又以76岁的高龄重回太空的传奇人物。这篇作文是老师布置的一个读传记后的读书笔记。老师要求学生们自己到图书馆去挑选一本传记,做出读书卡片,然后用自己的话写成文字,最后制作幻灯并在全班演讲。他选的是 Paul Kupperberg 写的传记“John Glenn”。文中没有提到的重要事件有:格伦是被称作“水星7雄”的宇航员之一,是全世界第三位进入轨道的人,是被选出出任国家职位的第一位美国宇航员,也是迄今为止年龄最大的航天员。他前后两次时隔36年进入太空中说了同一句话:“地球引力为零,我感觉良好。”他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为自己的梦想做好准备,机会时刻可能到来,你必须抓住机会。我把他这篇作文翻译成中文,并另配了一些相关图片。希望读者能有所收益。 “约翰·格伦”这个名字使人想起第一位环绕地球轨道的美国人。其实他的成就比这一点要多的多。他还是一位驾驶员,一位美国参议员,一位商人,甚至参加过美国总统竞选。约翰·格伦是成就的象征。 美国空军飞机驾驶员 Source: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约翰·格伦有一个充满情趣的童年。他于1921年7月18日出生在克拉拉和约翰·格伦家庭 (他的父亲也叫约翰·格伦)。他的父亲是一位一战的士兵,然后是消防员,又改做木匠。他的母亲是一位教师。当约翰·格伦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父亲想办法让他与一位驾驶员做了一次飞行。这完全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次短短的飞行使他产生了当一个驾驶员的愿望。在1929年股市暴跌之后,飞行课非常昂贵。他的家庭相对幸运,可以用联邦贷款计划来保住他们的住房。他们必须种庄稼来精简副食的账单。约翰·格伦仍然很忙:与安妮·卡斯特约会,打球,给报社写稿,并在一个军乐队吹奏小号。 在二战开始时,约翰·格伦得到了一个上飞行课的机会。美国还没有参战,但美国启动了一个民间航空计划。它给参与者免费飞行课,但当美国参战以后,他必须帮助美国打仗。格伦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并且干得非常出色。美国宣战以后,格伦得到了更高级的训练并成为了一个战斗机驾驶员。战后,他进而改为试飞员。他是第一位超音速跨洲飞行的驾驶员。后来他参加了韩战。 Source: Ohio History Central 载人舱 Source: Tag Archives: Friendship 7 受到夹道欢迎 (1962年) Source: 译言网 受到夹道欢迎 (1998年) Source: CNN 冷战开始后,又一次机会来了,约翰·格伦成为了一名宇航员。他很自信他会被选上。他确实被选上了,但他失望地发现,他将是第三个飞行的美国人。在这段过程中,他为了准备飞行而帮助设计载人舱,他得到了很多小时的训练。宇航员必须对任何可能的情况做好准备。在倒计时结束之后,约翰·格伦于1962年2月20日升入太空。很快麻烦出现了。在飞行中,他发现高度控制仪没有正常工作。这导致载人舱浪费了很多燃料。为了不浪费更多的燃料而导致任务失败,约翰·格伦不得不停止自动驾驶。后来,他收到了飞行控制中心的信息。他被告知,把反向火箭一直保持在关机的状况下。飞行中心认为隔热板可能松动了,它上面的反向火箭包可能能让它稳定住。约翰·格伦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尽管是在极大的压力之下,更何况,他不得不手动操作一切。隔热板的受热只是一场虚惊。当他回来之后,他被当成了全国的英雄,受到了夹道欢迎。 对肯尼迪总统和他弟弟罗伯特的暗杀让约翰·格伦确信要参与到政治中,在公共生活中起带头作用。约翰·格伦打败他的共和党政治对手赢得了俄亥俄州参议员的职位。当他在审阅关于国际空间站(ISS)的材料时,格伦参议员决定重返空间。约翰·格伦以身体接受挑战并且很健康。1998年1月16日,NASA宣布76岁的约翰·格伦将重返空间。他乘坐“发现者号”航天飞机执行了STS-95任务。航天飞机于1998年10月29日发射。他测试了可能与人的年龄有关的在太空中的生理反应。他飞行了九天,航程三百六十八万英里,绕地球134圈。 约翰·格伦完成了许多事情。许多道路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母校穆斯静冈学院用他的名子命名了一个体育馆。他是少数一生受到多次夹道欢迎的人之一。他是两个仍然健在的“水星7号”成员之一。约翰·格伦是成就的象征。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06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在Wiley出版书籍常见问题
WileyChina 2013-1-11 15:09
JohnWileySonsInc.( 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 ) 创建于 1807 年,如今已拥有约 5000 名员工,分布于世界各地。全球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 Hoboken ,国际业务横跨美国、欧洲、亚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自 1901 年以来, JohnWiley( 约翰威立 ) 已为 400 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出版了著作,他们所获诺奖的类别包括文学、经济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化学与和平奖等。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wiley.com 或 www.wileychina.com Q :在 Wiley 出版书籍是怎样一个流程? A :大致分 5 个步骤: Q :书的内容是 Wiley 指定的吗? A : Wiley 编辑会向作者建议选题的方向,再由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来提议可行的题目。 Q : Wiley 出版哪些种类的书籍? A :目前,我们主要出版研究生教材及面向研究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的科研专著类图书。 Q : Wiley 怎样决定是否出版与否? A :主要依据同行评审的结果以及编辑、市场部门的意见决定是否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 Q :作者自己可以推荐 reviewer 给 Wiley 吗? A :可以,但作者应当回避过去 5 年中与自己有过共同署名发表文章书籍的人和其他可能与作者有利益冲突的人。 Q :作者需要提交样章 (samplechapter) 吗? A :教科书通常需要作者提交一个样章,但如果是研究专著的话,如果提交一个样章是最理想的,但并非必须的。另外在提交 proposal 的同时,请附带作者简历。 Q :需要作者支付出版费用、包销书籍吗? A : Wiley 负责所有的出版、营销等所有费用,作者无须包销书籍。 Q :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作者的语言问题如何处理? A : Wiley 有母语为英语的专业 copyeditor 来润色作者的稿件。 Q : Wiley 向作者提供写稿的模版吗? A :有模版但此模版并不是必须的,作者可以提交 Word 或 LaTex 文档, Wiley 将做排版工作。 Q :作者写稿时间一般规定多久? A :通常为一年,但如果作者时间按无法保障的话,可最多延长半年,对于时效性比较强的题目,希望作者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Q :如果到了交稿时间作者没能完成,会怎么来处理? A :为了不影响书的上市和营销计划,希望作者按照约定时间交稿,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适当延长交稿时间。 Q : Wiley 出版的图书都有哪些形式? A :目前纸本书还是 Wiley 图书最主要的形式,我们会在第一次印刷的时候印制足够数量的纸本书以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另外我们还同时出版该书的在线图书 (onlinebook) 及适用于各种载体的电子图书 (e-book) 。 Q :书的篇幅有限制吗? A :根据市场经验,通常我门希望书的篇幅在 300 页以上,最好不要超过 600 页 (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主要视内容而定 ) Q :作者的权益有那些? A :作为 Wiley 作者,可以按一定比例从书的销售收入里抽成版税,有一定数额的免费成书及享有购买 Wiley 其它产品的折扣优惠。 Q :已经出版的中文书籍可以在 Wiley 出版英文版吗? A :可以,但需要作者 ( 或中文版本所属出版社 ) 提供英文稿,通常通过版权贸易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出版。目前 Wiley 已与数家国内顶尖出版社有合作出版的书籍。 Q :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在书中吗? A :在取得拥有版权的出版机构的允许的前提下,已经发表过的材料可以在书中再次使用。作者应向相应机构申请使用这些材料的许可, Wiley 的编辑会对此进行指导和帮助。 Q :相比其它出版社, Wiley 的优势有哪些? A :长久以来一直坚持的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使 Wiley 出版的书籍具有优秀的品质及良好的口碑;目前 Wiley 与多家世界顶级学会进行合作,出版高品质的书籍,如: IEE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s),OSA(TheOpticalSociety),IST(TheSocietyforImagingScienceandTechnology),SID(TheSocietyforInformationDisplay),SPIE(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OpticsandPhotonics),AIAA (TheAmericanInstitute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 ;整个工程领域, Wiley 书籍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 2 ,而在电气电子工程领域, Wiley 是世界第一的出版社。 如果您有出版书籍的计划,请写邮件给: JamesMurphy 莫子杰 MingxinHou 侯明新 jmurphy@wiley.com mhou@wiley.com
个人分类: All Sub|7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第四类接触][720P-1080P高清-中英双字][经典惊悚科幻大片
lcj2212916 2012-12-28 19:22
◎译  名 第四类接触 ◎片  名 The Fourth Kind ◎年  代  2010 ◎国  家  美国 ◎类  别 惊悚/科幻/神秘/恐怖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IMDB评分 6.2/10 5,457 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98 Min ◎导  演 奥拉顿德·奥逊山米 Olatunde Osunsanmi ◎主  演 米拉· 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Abbey       克里· 约翰 逊 Corey Johnson....Tommy       伊莱亚斯·科泰斯 Elias Koteas       威尔·帕顿 Will Patton       Hakeem Kae-Kazim       Enzo Cilenti....Scott Stracinsky       Daphne Alexander....Theresa       Alisha Seaton....Cindy Stracinsky       Mia McKenna-Bruce....Ashley       Tyne Rafaeli....Sarah Fisher       Eric Loren....Deputy Ryan       Raphael Coleman....Ronnie Tyler       Pavel Stefanov....Timothy Fisher       Kiera McMaster....Joe Fisher       Sarah Houghton....Jessica       Julian Vergov....Will Tyler       Yoan Karamfilov....Ralph       奥拉顿德·奥逊山米 Olatunde Osunsanmi....Interviewer / Himself ◎简  介    1972年的美国,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UFO的热潮。在那一段时间里,各地不断地涌现出各种目击UFO的事件。能看见UFO,并且能被不同的人所证实,这种 外星人 的入侵叫做第一类接触;如果能有一些照片或者是视频、音频的证据,则被称作第二类接触;如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和沟通,则为第三类接触;那么第四类呢?又是什么样的的呢?   其实早在人类知晓以前,外星人就已经和人类进行了"第四类接触"。在阿拉斯加的诺姆--那里是一个偏僻的小镇。每一年都会有人报警说家里有人失踪。因为警力有限,而且没有发现尸体和凶杀的证据,这些失踪的人口都被当做外出工作来处理。时间一长,也就没有人在意这些事情,FBI也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把事情掩埋了过去。直到有一天,一个教授来到了这里。   这个教授名为阿比盖尔·泰勒(米拉·乔沃维奇),她采访了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当她开始整理这些录音带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无论从宗教、医学、巫术还是习惯上都无法解释。这些东西让她陷入了困境--因为没有任何人见过这种东西,也没有任何人能理解它们,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外星人和人类的"第四类接触"?随着泰勒调查的深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谜底即将揭开…… 幕后制作   混搭的"伪" 纪录片   其实伪纪录片由来已久,不过,在当下,伪纪录片有了自己新的美学内涵:一些导演选择了将 故事 片拍成一部纪录片,比如在2008年大红特红的《科洛弗档案》和在2009年暑期档成为票房黑马的《第九区》;还有的导演选择了将"纪录片"和"故事片"交叉地剪辑在一起,比如同样是票房黑马的《灵动:鬼影实录》,比如本片。   虽然说,在目前,这样拍摄电影是一种流行的处理方法,可是导演奥拉顿德·奥逊山米却有着自己的缘由。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之所以要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目的就是迫使观众相信自己看到的都是真的。毕竟这个故事改编自一个教授的调查报告,不管教授是否伪造了这些文字、数据、图片和视频,我都要把它们当成是真实的材料来处理。加之我们手上还拥有一些录像带,我就更加确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于是我便使用了以前的视频和片场实地设置的镜头像结合的做法。其实那些看起来老旧的录影资料并不是全是原版的档案。有一部分乡村 爱情 故事是我们自己拍摄的。里面的那些所谓的当事人,很多都是演员。看上去像是40年前拍出来的视频的东西,是我们特意制作出来的。我们这么做,就是希望在影片里增添更加浓重的真实感,让所有的观众都信以为真。对于一部小投资的恐怖片而言,我不能使用CG动画做一个外星人、也不能使用过多的特效和化妆。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故事渲染成一个事实,让恐怖的气氛自己流淌出来。那种生硬地制作出来的恐怖片,我觉得它们并不吓人。"   恐怖片女王   如果说娜奥米·沃茨是"惊悚片女王"的话,那么在2009年和即将到来的2010年里大作不断的米拉·乔沃维奇则能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片女王"了。虽说乔沃维奇在欧洲是以文艺片起家的,但是来到好莱坞之后的她却接连出演了几部恐怖片大作:《生化危机》、《魔鬼交锋》、《致命紫罗兰》和《一次完美的逃亡》都将她定型在了"恐怖片"上。对于恐怖片,乔沃维奇表露出了复杂的感情。她说:"我本人并不是那么钟爱恐怖片,有些电影拍摄出来、做完后期之后,我会不敢去看它。尤其是我现在有了孩子,我担心他们和我一起看了恐怖片会在心理上造成不好的影响。不过拍摄恐怖片远没有看到的那么恐怖。其实拍电影和看电影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拍摄《第四类》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应该是一部挺好玩的电影,电影和资料剪辑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在这个电影里我扮演的是一个叫做泰勒的教授,来到一个小镇做一点调查。可能这是我拍摄过的最轻松的电影了。没有打斗、没有奔跑、没有什么特技镜头。我甚至不用做身体上的训练,要知道我刚刚拍摄的《一次完美的逃亡》真是让我吃尽了苦头。扮演起知识女性的感觉真的是很不一样,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尝试一下律师或者是OL的武林英雄角色。不过,我现在最想扮演的还是母亲。"导演奥拉顿德·奥逊山米是一个新导演,他只拍过一部相当不出名的长片《穴内惊魂》, 主演 也是名不见经传的西贝尔·汤臣。这次能请到乔沃维奇这样的淘宝皇冠店名角,奥逊山米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他说:"能找到乔沃维奇,这绝对是我的幸运。有这样的大牌来参演,对影片的票房是一个良好的保证。影迷不会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导演,但是肯定知道她会是个什么样的演员,她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我也希望能借这部影片打出我自己的知名度,这样我今后的电影才可能越拍越顺。" 花絮 ·"第四类"这个片名是对著名学者J·艾伦·海尼克(J.Allen Hynek)理论的延展。海尼克把人类和外星人的接触分成了三类,并没有第四类。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曾经按照海尼克的分类拍摄过《第三类接触》。 ·本片改编自一位名叫泰勒的教授的一次人类学试验之后留下来的素材。但是阿拉斯加当地的档案馆里并没有泰勒当年留下的资料,当地的居民和医生也不记得曾经有一个名叫泰勒的人,当地的警局里也没有当年发给泰勒采访证的副本。 ·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泰勒教授当年的录影资料,据说这些资料全被保存在环球影业公司的资料库里。 下载地址 : http://www.ctdisk.com/file/14444887 http://www.ctdisk.com/file/14444884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1099-1-1.html
1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怖][九死][BT种子][BD-R/745.53M][中英/双字][美国2010超火爆
lcj2212916 2012-12-15 21:07
◎译  名 九死 ◎片  名 Nine Dead ◎年  代 2010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恐怖/惊悚/犯罪/神秘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IMDB评分 5.2/10 (1,329 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86 Mins ◎导  演 Chris Shadley ◎主  演 梅利莎·琼·哈特 Melissa Joan Hart....Kelley       约翰·泰瑞 John Terry....Shooter       Chip Bent....Sully       Lawrence Turner....Coogan       Edrick Browne....Leon       John Cates.... Christian       Marc Macaulay....Father Francis       Lucille Soong....Chan       James C. Victor....Eddie Vigoda       丹尼尔·鲍德温 Daniel Baldwin....Det. Seager       威廉姆·李·斯科特 William Lee Scott....Jackson       Emily Hart....York       Ritchie Montgomery....Vincent Perez       Rebecca Newman....Stripper #1       Gina St. John....Newscaster        Michael Wozniak....Detective       Andrew Sensenig....Det. Parks       Heather Clark....Officer Lawson (as Heather Clark)       Garrett Hines....Bouncer (voice)       Jeremy Evan Kerr....Sheriff       Jon Eyez....Mark       Lydia Laine....Officer Sloan       Joe Fredo....Wade Greeley   剧情简介   一名蒙面枪手毫不犹豫的绑架了9个人,这几个受害者看上去并无关联,首先,拉斯维加斯俱乐部老板,然后是好莱坞演员,然后是洛杉矶地区检察官,警方对此案件毫无线索,在这场死亡游戏中,9个人里谁能生存下来呢? 下载地址 : http://www.ctdisk.com/file/13600795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1027-1-1.html
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1971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麦卡锡
shanbowei 2012-4-30 05:52
1971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麦卡锡
----“人工智能之父”和LISP语言的发明人。2011年的去世,更使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1971年的图灵奖授予了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使之成为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 麦卡锡1927年9月4日生于波士顿。他的父亲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做过木匠和渔夫,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和工会积极分子,拥有专利。麦卡锡的母亲是来自立陶宛的犹太人,热心于女权运动,当过记者。麦卡锡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还在上初中时,他就弄了一份加州理工学院的课程目录,按目录自学了大学低年级的高等数学教材,做了教材上的所有练习题。这使他1944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以后可以免修头两年的数学,并使他虽然因战时环境要在军队中充任一个小职员,占去了部分时间,仍得以在1948年按时完成学业。然后到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于1951年取得数学博士学位。麦卡锡留校工作两年之后转至斯坦福大学,也只呆了两年就去达特茅斯学院任教。在那里,他发起了并成功举办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达特茅斯会议”。1958年麦卡锡到MIT任教,与明斯基(L. Minsky)一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并第一个提出了将计算机的批处理方式改造成为能同时允许数十甚至上百用户使用的分时方式(time-sharing)的建议,并推动MIT成立组织开展研究。其结果就是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分时系统--基于IBM 7094的CTSS和气候的MULTICS。麦卡锡虽然因与主持该课题的负责人产生矛盾而于1962年离开了MIT重返斯坦福,未能将此项目坚持到底,但学术界仍公认他是分时概念的创始人。麦卡锡到斯坦福后参加了一个基于DEC PDP-1的分时系统的开发,并在那里组建了第二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麦卡锡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始于他当研究生的时候。1948年9月,他参加了一个“脑行为机制”的专题讨论会,会上,冯·诺依曼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复制自动机的论文,提出了可以复制自身的机器的设想,这激起了麦卡锡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心,自此就开始尝试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的智能。1949年他向冯·诺依曼谈了自己的想法,后者极为赞成和支持,鼓励他搞下去。在达特茅斯会议前后,麦卡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下棋。下棋程序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减少计算机需要考虑的棋步。麦卡锡经过艰苦探索,终于发明了著名的alpha-beta搜索法,使搜索能够有效进行。在alpha-beta搜索法中,麦卡锡将节点的产生与求评价函数值(或称返上值或倒退值)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使某些子树结点根本不必产生与搜索(称为“剪枝”cut off)。之所以称为alpha-beta搜索法,是因为将处于取最大值级的结点返上值或候选返上值PBV(Provisional Back-up Value)称为该节点的alpha值,而将处于最小值级的结点的候选返上值或返上值称为该结点的beta值。这样,在求得某节点的alpha值时,就可以与其先辈结点的beta值相比较,若alpha=beta,则可终止该结点一下的搜索,即从该结点处加以修剪,这叫beta修剪;而在求得某节点的beta值时,就可与其先辈结点的alpha值相比较,若beta=alpha,则可以终止该结点一下的搜索,即从该结点处加以修剪,这叫alpha修剪。alpha-beta搜索法至今仍是解决人工智能问题中一个常用的高效方法。 至于达特茅斯会议,当东道主的麦卡锡是主要发起人,另外3个发起人是当时在哈佛大学的明斯基,IBM公式的罗杰斯特,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麦卡锡发起这个会议的目标非常宏伟,是想通过10来个人2个月的共同努力设计出一台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会议的经费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包括每个代表1200美元加上外地代表的往返车票。会议的原始目标虽然由于不切实际而不可能实现,但由于麦卡锡在下棋程序尤其是alpha-beta搜索法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H.A.Simon)和纽厄尔(A. Newell)带来了已能证明数学名著《数学原理》一书第二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的启发式程序“逻辑理论家”LT(Logic Theorist),明斯基带来的名为Snarc的学习机的雏形(主要学习如何通过迷宫),这使会议参加者仍能充满信心的宣布“人工智能”这一崭新学科的诞生。 1959年,麦卡锡基于邱奇(Alonzo Church)的lamda-演算和西蒙、纽厄尔首创的“表结构”,开发了著名的LISP语言(LISt Processing Language),成为人工智能界第一个最广泛流行的语言。LISP是一种函数式的符号处理语言,其程序由一些函数子程序组成。在函数的构造上,和数学上递归函数的构造方法十分类似,即从几个基本函数出发,通过一定的手段构成新的函数。LISP语言还具有自编译能力。具体说来,LISP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计算用的是符号表达式而不是数; 2.具有表处理能力,即用链表形式表示所有的数据; 3.控制结构基于函数复合,以形式更复杂的函数; 4.用递归作为描述问题和过程的方法; 5.用LISP语言书写的EVAL函数既可作为LISP语言的解释程序,又可作为语言本身的形式定义; 6.程序本身也同所有其他数据一样用表结构形式表示。 已经证明,LISP的这些特点是解决人工智能核心问题的关键。此外,精巧的表机制也是进一步简化LISP程序设计的方便而有力的工具,因此,LISP自发明以来,已经被广泛用于数学中的符号微积分计算,定理证明,谓词演算,博弈论等领域。它和后来由英国伦敦大学的青年学生柯瓦连斯基(R.Kowaliski)提出、由法国马赛大学的考尔麦劳厄(A.Colmerauer)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73年首先实现的逻辑式语言PROLOG(PROgramming in LOGic)并称为人工智能的两大语言,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了十分深远的影响。LISP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意义也吸引了负责设计Algol语言的国际委员会,麦卡锡因此被吸收为该委员会的成员。Algol中后来采纳了LISP关于递归和条件表达式的这些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后,麦卡锡又开始研究非单调逻辑。在经典逻辑中,由已知事实推出的结论,绝不会再已知事实增加时反而丧失其有效性,因此是“单调的”(monotonic)。但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认识的局限性,常常有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原有结论被否定和取消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所谓“非单调逻辑”(nonmonotonic logic)。非单调逻辑中有一类是基于最小化语义的最小化非单调逻辑。1980年,麦卡锡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限制逻辑”或称“限界逻辑”,成为这类非单调逻辑中比较成功的一个体系(见J.McCarthy: Circumscription--a form of nonmonotonic reason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Vol. 13, 1980, 27~39页)。 麦卡锡的主要著作有: 《自动机的研究》(Automata Studies, Princeton Uni, Pr., 1956, 与香农合编) 《信息学:科学美国人之书》(Information: A Scientific American Book, Freeman, 1966) 《形式化的常识:麦卡锡论文选集》(Formalizing Common Sense: Papers by John McCarthy, Ablex Pub. Co., 1990, 由 V. Lifschitz编辑) 除了获得图灵奖外,麦卡锡在1988年获得了日本的INAMORI基金会所设立的KYOTO奖,这个奖主要奖励在高科技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麦卡锡是这个奖项的第5位获得者。1990年麦卡锡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麦卡锡的图灵奖演说题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现状”(The Pres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延伸阅读--http://amturing.acm.org/award_winners/mccarthy_0239596.cfm
7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克服恐惧的装备 -- 圣经中关于惧怕的金句
aaa0 2012-4-22 07:41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约翰一书 4:18 因为主的眼看顾义人,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 彼得前书 3:12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 彼得前书 3:13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的威吓或作所怕的)。 彼得前书 3:14 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提摩太后书 1:7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希伯来书 13:6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 以赛亚书 41:10 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必搀扶你的右手,对你说,不要害怕,我必帮助你。 以赛亚书 41:13 惟有我,是安慰你们的。你是谁?竟怕那必死的人,怕那要变如草的世人。 以赛亚书 51:12 你必因公义得坚立。必远离欺压,不至害怕。你必远离惊吓,惊吓必不临近你。 以赛亚书 54:14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约翰福音 1:12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约翰福音 14:27 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你们。 路加福音 12:32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马可福音 4:40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马太福音 10:28 惟有听从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 箴言 1:33 你躺下,必不惧怕。你躺卧,睡得香甜。 箴言 3:24 忽然来的惊恐,不要害怕。恶人遭毁灭,也不要恐惧。 箴言 3:25 因为耶和华是你所倚靠的。他必保守你的脚不陷入网罗。 箴言 3:26 惧怕人的陷入网罗。惟有倚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 箴言 29:25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诗篇 23:4 (大卫的诗。)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保障或作力量),我还惧谁呢? 诗篇 27:1 (可拉后裔的诗歌,交与伶长,调用女音。)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诗篇 46:1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罗马书 8:15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罗马书 8:37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 罗马书 8:38 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罗马书 8:39
2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随时的安慰和鼓励 -- 圣经中关于焦虑,担忧的金句
aaa0 2012-4-22 07:30
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 彼得前书 5:6 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 彼得前书 5:7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 以赛亚书 41:10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约翰福音 1:12 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马太福音 6:31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马太福音 6:32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马太福音 6:34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 腓立比书 4:6 (大卫的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诗篇 23:1 (可拉后裔的诗歌,交与伶长,调用女音。)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诗篇 46:1 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慈爱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当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 诗篇 143:8
2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 圣经中关于安慰的金句
aaa0 2012-4-22 07:25
所以弟兄们,我们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因着你们的信心就得了安慰。 帖撒罗尼迦前书 3:7 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哥林多后书 1:5 疲乏的,他赐能力。软弱的,他加力量。 以赛亚书 40:29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 以赛亚书 41:10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约翰福音 1:12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约翰福音 16:33 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 耶利米哀歌 3:31 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 耶利米哀歌 3:32 因他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 耶利米哀歌 3:33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有古卷作喜悦归与人)。 路加福音 2:14 主阿,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 路加福音 2:29 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路加福音 7:50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马太福音 11:28 耶和华本为善,在患难的日子为人的保障。并且认得那些投靠他的人。 那鸿书 1:7 耶和华又要给受欺压的人作高台,在患难的时候作高台。 诗篇 9:9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诗篇 18:2 因为他没有藐视憎恶受苦的人。也没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吁的时候,他就垂听。 诗篇 22:24 (大卫的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诗篇 23:1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诗篇 23:4 要等候耶和华。当壮胆,坚固你的心。我再说,要等候耶和华。 诗篇 27:14 他虽失脚,也不至全身仆倒。因为耶和华用手搀扶他。(或作搀扶他的手) 诗篇 37:24 但义人得救,是由于耶和华。他在患难时作他们的营寨。 诗篇 37:39 (可拉后裔的诗歌,交与伶长,调用女音。)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诗篇 46:1 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抚养你,他永不叫义人动摇。 诗篇 55:22 因为耶和华神是日头,是盾牌,要赐下恩惠和荣耀。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 诗篇 84:11 我虽行在患难中,你必将我救活。我的仇敌发怒,你必伸手抵挡他们。你的右手也必救我。 诗篇 138:7
2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3H果然是压在科院人头上的三座大山
热度 3 sincos 2012-2-14 14:59
发信人: xiaofu (约翰乔), 信区: CAS 标 题: 3H果然是压在科院人头上的三座大山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Feb 14 10:04:04 2012), 站内 房子是买不起了,小学在哪里上都不知道。行政管理局又搞创收,上个幼儿园还要亲子班加 赞助费,哎,搞科研的苦逼还是不生孩子的好啊,更好的投身到科研工作中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
1620 次阅读|4 个评论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libing 2011-12-13 12:43
今天CSC2011的Panel上有位演讲者将“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JohnMaccarthy)和乔布斯比较,谈到差不多时间离去的两个人去世的反响之大,令人唏嘘。 2011逝去的中外名人:http://story.dbw.cn/system/2011/12/06/053563863.shtml
个人分类: 人文关怀|3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
热度 1 josh 2011-11-11 10:58
转自 沈诞琦 的人人网日志: http://blog.renren.com/blog/229489235/72238904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教授约翰·纳什是当今最著名的几个疯子之一,他疯狂离奇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后,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约翰·纳什共入过两次精神病院,1959年在波士顿附近的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1961年在普林斯顿附近的特伦顿精神病院(Trenton Psychiatric Hospital)。两次入院之间他异想天开地从麻省理工辞了职,提取了所有养老金,宣布他要去欧洲旅行。1959年七月,纳什的航班在巴黎着陆,他看到整座城市充斥着抗议核军备竞赛的游行、罢工、爆炸。直到他终于被遣送回美国前,有九个月的时间,纳什在欧洲各大城市游荡,到处都像巴黎那样满是冷战意识下的喧嚣与骚动,北约与华约的黑影不分伯仲地徘徊在欧洲大陆。这九个月极富隐喻的游荡不禁让人联想起虚构世界里流浪四方的英雄们:杜拉斯念念不忘的恒河边上的女乞丐,乔伊斯笔下用一天游历都柏林的布鲁姆先生,当然还有荷马歌咏的花十年时间返家的奥德修斯。这些虚构的英雄和纳什一样,用漫无终点的肢体的游荡企图达到某种精神目标。纳什在欧洲目睹的种种疯狂世景让我好奇:一个刚出精神病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去面对一个比精神病院更加疯狂的的宏观世界,尤其是这个宏观世界言之凿凿地标榜自己是“正常”的、“理性”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措手不及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究竟让人类变得更理性冷酷还是更激烈狂热?现代人究竟还有没有资格将一部分同类隔离起来,宣判道:“你疯了,你不要靠近我们”,即使疯与不疯的界限已经成为了强权的体现?约翰·纳什的一生或许能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必须写写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可我难以下笔。一个开头就是一个定义、一个基调,而约翰·纳什恰恰是难以定义的。在普林斯顿的四年我有多次机缘认识他,“认识”,却不“了解”,每一次认识总是推翻前次刚形成的定见。事到如今,这些复杂的事实和感触,层层重叠在一起,我只能指着他叹息:“看啊,这人……”所有的赞美、怜悯、嘲讽,看啊。 一 那就看吧,看看这人。不过他老了,我入学那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不常在校园里走动了。我是在大一的尾声才第一次见到了约翰·纳什,在那之前倒是经常见到他的儿子。大一时我在工科图书馆找了个闲职,清晨和半夜在图书馆里坐上两三小时,扫扫借书者的条形码。这种时段的图书馆总是很冷清,同学们要么还未起床要么已经休息,倒是几个住在附近的疯子和傻子,雷打不动,图书馆一开门就来,捣鼓些疯疯癫癫的事情,直到半夜你在他耳边三请五请才走。我记得其中一个总穿着宽松的毛衣、一脸络腮胡子的胖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他大概得了某种极严重的癫痫,每过几十分钟会突然克制不住地呻吟起来,鼻子翕动着,脚扭动着,这么大声发作约半分钟,他又像没事人似的全好了。他的体内养着一头难以控制的野兽,隔段时间就得大声嚷嚷自己的存在。我开始觉得很恐怖,直到某天,同在图书馆工作的学长告诉我,那个疯胖子是维基百科的正式编辑,每天在电脑前审订无数词条,我才对他肃然起敬起来。时间一长,对经常光顾图书馆的疯子的种种狂状熟视无睹,渐渐少了害怕,多了亲近,在深夜听见癫痫病人梦呓般的呻吟,恍惚像母亲口中的摇篮曲。 这些图书馆疯子中有一个,四五十岁了,头发胡子又长又脏,坑坑洼洼。他总是穿一件普林斯顿的套头衫,两腿大开地躺倒在椅子上,手里一本厚厚的书,经常是不打开的,就放在手上,醒着的时候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睡着的时候就仰着头像死去了一样。其他的疯子我还常常看见他们清醒时正常的表情,只有这个疯子,他虽然很安静,但总是陷在极端迷茫烦扰的状态。他经常呆若木鸡地坐上好久,然后蓦然剧烈地摆动脖子和臂膀,眉毛鼻子紧紧拧在一起,嘴里大口大口喘气,像是正在经历极大的苦痛。某一天,他正如此发作着,学长指着他说,“喏,这是约翰·纳什的儿子。”“什么!”我大吃一惊,“他儿子不是哈佛毕业生么?”“那是《美丽心灵》编出来的。精神病是遗传病。”学长冷笑着说。 那次残酷的邂逅是我第一次得以把《美丽心灵》与真实的约翰·纳什区分开。后来我还有几次从数学系的同学那儿听说约翰·纳什儿子的疯狂事迹。据说,他儿子常常呆在数学楼的公共休息室,在黑板上写满离奇疯癫的公式,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公式是这样的: 1 = 水星 1+1 = 金星 1+1+1 = 木星 如此种种,直到他把自己所知的星星都写完,甚至连“英仙座”、“大熊座”都有。 得知他儿子真实情况不久,我终于见到了约翰·纳什本人。大一末的某天偶尔在路上走,迎面走过来两个老人,男的高大而干枯,女的矮胖而臃肿,他们穿着正装,大约要参加什么仪式。我认出了男人是纳什,很兴奋地推推边上同行的朋友。他说,“早看到啦。”我又问边上的女人是谁,“还有谁?当然是他老婆。”我心里又吃了一惊,这形象与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美丽妻子实在相差太大。朋友看我怔怔的,便半是劝慰半是嘲讽,“年轻的时候大约挺漂亮的,现在老了嘛。说起来,《美丽心灵》里讲得他们如何神仙眷侣,其实他疯了不久后她就要要求离婚,这么多年他们住在一幢房子里,只是同住人的关系,直到2001年拍了电影,他们才又复婚。”两位老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步履蹒跚,一声不吭,他们间是那么疏离,既像是陌生人的疏离,又像是熟识无睹太多年的疏离。《美丽心灵》在我心中营造的那个关于爱的奇迹的泡沫就这么被戳破了,我只看到一个寻常老人的卑琐晚境。 二 所幸大部分普通人还是被电影的泡沫鼓舞着,一提起纳什总想到《美丽心灵》;就像许多学者被博弈论的泡沫鼓舞着,想方设法在自己的研究里加点博弈论赶时髦。这些年博弈论在各类学科前沿炙手可热,我在普林斯顿的许多课堂上听到纳什的名字,越是那些像是离博弈论差之千里的领域,譬如生物、比较文学、历史,越是有学者绞尽脑汁想和博弈论攀上些亲戚。在那些讲座里,纳什的名字总是和“纳什均衡”等同起来。只有一次,我在截然不同的语境中听教授说起纳什。那是一节异常心理学讲座,“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个有趣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病例的主人公是著名的纳什教授。”心理学教授搬出一座庞大的老式录像带播放器,在投影仪上给我们放了一段访谈,我还清楚地记得访谈中旁白的第一句话:“约翰·纳什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坚称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愈的。” 约翰·纳什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坚称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愈的,他痛恨精神病院、痛恨药物,至今说起他妻子将他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情形,他都一脸心悸。他共有两次入院经历,第一次入院在专治上层阶级的麦克林医院,那里的医生把精神分裂症当作心理疾病,成天做心理咨询,询问童年经历。他的同事唐纳德·纽曼(Donald Newman)去看他,纳什说:“唐纳德,如果我不变得正常,他们是不会让我出去的。可是,我从来没有正常过啊……”第二次入院在特伦顿精神病院。访谈人和他故地重访,纳什站在草坪上,凝视着巍巍耸立的暗淡的建筑,拒绝再靠近半步。“他们给你打针,让你变得像动物一样,好让他们像动物一样待你。”在这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而病人清醒时,也状如行尸走肉。他开始只吃素食,以此抗议医院的治疗,当然没人把这当回事情。在长时间胰岛素昏迷治疗后,他终于“变正常”了,他生平从没有如此谦逊有礼。同事妻子回忆说:“他看起来乖得就像刚被人打了一顿。” 半年后,谦逊有礼的约翰·纳什终于从特伦敦精神病院出院。他换下肮脏的病患服,交出自己的号码(半年来他没有名字,只有这个数字标识),他踉跄地走出医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童年好友,“和我讲讲我们一起玩的事情吧。那个治疗把我的童年记忆给抹掉了。” 如果回归理性仅意味着对社会标准的驯服、意味着丧失记忆,治愈还有多少价值?尤其是对于纳什这样一个把数学视作“唯一重要的事情”的天才。纳什教授心中最纯粹的数学不是理智,而是灵感。理智不过是沟通这种灵感的手段,而若重获理智也意味着灵感丧失,他情愿放弃理智。一个朋友在他住院时去看望他:“你发疯的时候声称外星人和你说话。可是你这样一个理性的数学家,怎么可能相信外星人这种无稽之谈?”纳什回答说,“数学的创见同外星人一样进到我的脑子里,我相信外星人存在,就像我相信数学。”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理性的思维阻隔了人与宇宙的亲近。( Rational thoughts impose a limit on a person’s relation to the cosmos.) ” 从特伦敦精神病院出院不久,纳什拒绝接受任何药物治疗,因为治疗让他感觉迟钝,不能想数学。他过去的同事在普林斯顿大学给他安排了一个研究员的闲职。于是学生们常常看到一个穿着红跑鞋的中年人形容枯槁地在校园里游荡,在整块黑板上写下不合逻辑的公式,拿着几百张前夜刚演算好的数学公式出现在某教授的办公室,他有了个绰号,“数学楼幽灵”,很少人知道这个疯子到底是谁。 而在七八十年代,他周围的亲友开始注意到,纳什渐渐不疯了。他的眼神变清澈了,他的行为有了逻辑。“那么,不靠治疗,你是如何康复的呢?”访谈人问他。“只要我想。有一天,我开始想变得理性起来。”从那天起,他和他幻听到的声音开始辩论,驳倒那些声音,“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识分辨错觉。(I reasoned myself out of the unreasonable; I became disillusioned of my illusions.)” “只要我想。”在纳什这个个案里,疯狂与理智似乎变成了一个自由意志的选择。我甚至不再相信他真正疯过;或许,他理性地选择了疯癫,又疯癫地回归了理性。如此看来,《美丽心灵》是A Beautiful Mind的严重误译,应作《美丽的头脑》或《美丽的智性》更符合真实。Mind固然有头脑和心灵的两重释义,而在纳什从疯癫重获理智的历程,我们看到的是过人的意志和理性压制着疯狂的心灵。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从七八十年代的某一天起,他有意识地选择将一部分的疯狂运用在数学的灵感上,而将剩余的疯狂用理性囚禁起来。 访谈的录像带放完了,异常心理学的教授说:“纳什不借助药物治疗而康复的案例引起了许多精神病学家的兴趣。他们研究他的生活起居和周边环境,希望他的病例有推广价值。不过在我看来,真正治好纳什的也许不是他过人的智力和意志力,而是荣誉。七八十年代,博弈论在经济学上飞速发展,纳什声名渐隆。1994年他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一夜间开朗了许多,简直变了一个人。领奖后他在街上散步,常常有陌生人向他致敬,‘纳什教授,祝贺你。’” 心理学教授的这番评论并非无稽之谈。纳什发疯之时,自恃甚高的他正苦苦追求数学界最高的菲尔兹奖而不得。倘若他能及时得到菲尔兹奖,也许就不会在失落和压力下发狂了。更进一步讲:荣誉降低了社会标准的尺度,在荣誉的光环下什么都变美了、变正义了。狂乱的行为在正常人身上被贬斥为“发疯”,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便被赞美成“特立独行”。那么,有没有可能纳什教授的疯癫并没有被治愈,倒是普罗大众治愈了他们审定疯癫的标准呢? 三 那就讲讲我所经历的一则纳什和普罗大众间的故事,讲讲学术声誉在这座慢条斯理的大学城里扮演着什么角色。大二春天我阴差阳错地当选了普林斯顿数学俱乐部的主席,从此和一帮超级古怪的数学天才成了朋友。这个俱乐部除了定期请教授讲话、周末玩玩需要耗费过多智力的桌面游戏,一年也就搞三次大活动:夏天派队去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秋天组织面向高中生的普林斯顿数学竞赛、春天组织数学教授和本科学生同乐的正式聚餐。我新官上任没几天,就要搞正式聚餐,怕来的人少场面不好看,就向前任主席请教。他说:“请教授是很容易的,你电子邮件群发所有数学教授,便完事了。至于请学生,你就在海报上写,‘想见见约翰·纳什的真身吗?来参加数学俱乐部的聚餐吧!’保准无数人跑过来看热闹。”我照办了,果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报名,也有不少教授表示会参加,只是从未收到约翰·纳什的回复。 聚餐那天是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我们包下了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放上十几个圆桌。赴宴的学生还一个未到,我们正在摆放器皿和食物,就看到电梯门一开,出来三个人,正是约翰·纳什还有他的妻儿。我慌慌张张地去迎接他,“纳什教授,你来大家会很高兴的,聚餐还没正式开始,你不如先坐这桌。” “你是发邮件的沈小姐?”他这么问道。 “是,是我发的邮件,我叫Lily。”我这么答道。 “沈小姐,你好。”他仿佛没听见我的答话,“ 约翰·康威 会来吗?我听说他会来。” “康威教授的确回复说会来,他还说他要为聚餐致辞呢。” 聚餐不久就开始了,康威教授没有到,我打电话去他家,他妻子说,“太不好意思了,他彻底把这事忘了。”于是康威教授不会来了,更别指望他致辞。那些回复说一定会来的教授,也有一大半没有出席。“沈小姐,约翰·康威会来吗?聚餐已经开始半小时了。”纳什教授又问我。我说,不会了,他忘记了这事。“是吗。”纳什有些失落,于是我也有些失落,不过同学们倒都不怎么在乎,个个欢欣万分,“不是有纳什在嘛!”大家的眼睛都向着纳什坐的那桌张望,有不少人在去拿吃食时故意走远路,从纳什身边经过,腼腆地打个招呼:“纳什教授好。”高年级的学生向一年级新生介绍,“那是纳什,那是他老婆,那是他儿子。”炫耀着自己见多识广。只是没有一个人,敢在纳什一家坐的一桌坐下来。相比之下,其他教授身边围着学生和同事,大家言笑晏晏。我动员我认识的朋友,“你们情愿这么多人挤在这桌,去纳什那桌不是更好么?想想看,以后可以跟人吹,我和纳什吃过饭……”朋友们有些跃跃欲试,却都开玩笑似地互相抬杠,你推我我推你,谁都没有换位子。这么拖拉了几次,聚餐快结束了,纳什那桌仍然只坐着他和他的家人,剩下七个位子孤零零地空着。他的儿子趴在桌子上,机械地捶着自己的脑袋,他的妻子一言不发地板着脸,叉着手端坐在那里,而纳什默默地极缓慢的吃着一片肉。我看着这番孤独凄凉的景象,自责却无计可施。 正在这时候,一个大一的女孩子走到纳什面前,结结巴巴地说:“纳什教授,我能和你合影吗?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纳什愣了愣,点点头。她站在约翰·纳什身后,甜甜地合了影,然后拿着相机,奔向自己的朋友,又是笑呀又是嚷呀,像是刚做了件顶了不起的事情。大家受了感召,纷纷站起来,走向约翰·纳什,自觉排起了队,有的手里拿着相机,“教授,能和您合影吗?”有的手上什么都没有,那是真正对数学有激情的孩子,想听纳什讲讲博弈论和纳什嵌入定理。突然,和我同桌的大四数学系毕业生也站了起来,他平日里总一副愤世嫉俗、据傲不羁的姿态,这时他手里竟然也有个照相机,他自嘲似地为自己辩解,“他妈的我在数学系混了四年,天天被恶心证明题虐,到头来连张他妈的纳什合影都没有,说出去不要他妈的笑死人了?” 我想告诉你,那个晚春的傍晚所有男生都穿着衬衫和西裤,所有女生都穿着花裙子。我想告诉你,数学楼是全校最高的建筑,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360度都是没有间隔的观景玻璃。透过玻璃看出校园美如画:卡耐基湖畔荡独木舟的游人正在悠悠地往回划,研究生院的塔楼下几只大肥鹅笨头笨脑地在聊天,教堂和美术馆前还有很多人在拍照,而布莱尔拱门下晒日光浴的孩子们恐怕已经觉得凉了,收起毯子准备回家,至于那些遍布校园角角落落的几千只灰色和黑色的松鼠们呢,他们恐怕又在忙活着筹备寒冬的一场盛宴,或许能从这个食堂偷一只甜甜圈,从那个寝室偷一块巧克力……我们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拍照,顺便透过观景玻璃张望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而夕阳也张望着我们,大家的脸上身上都覆盖着玫瑰色的光晕。我想告诉你,《美丽心灵》里那让人动容的授笔仪式完全是导演的杜撰,可是,那个傍晚,在数学楼顶层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教授合影或谈话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结结巴巴、推三搡四,难道不比那个子虚乌有的授笔仪式更让人感慨?“纳什教授,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纳什教授已经从疯癫康复了;或者说,自诺贝尔奖和《美丽心灵》后,不再有人觉得他的不正常是件非纠正不可的事情。而他还是孤独的,学生们不敢和他讲话,更别提和他一桌吃饭。但是,那个晚春时节为纳什排起的长长队伍,还有诸多类似于这样的温暖的轶事,大概就足够支撑着他保持淡泊平和,度过自己的晚年。 四 最后,我还想讲讲纳什教授疯癫的起源。纳什生来便是个古怪傲慢的人,数学天才多如此,这本不足为奇。那么,一个本性古怪的人如何突然被亲友认为“在发疯”呢?三十岁的某天起,他突然声称共产主义者和反共主义者是一伙的,他们全是“阴谋家”;他称艾森豪威尔和梵蒂冈教皇对他没有丝毫同情;中东的动乱让他深感不安,他打匿名电话给亲友,说世界末日到了。“这些想法在表面上不是理性的,但它们有可能发生。(These thoughts on the surface are not rational, but there could be a situation.)”他后来解释道。 1959年在欧洲游荡的九个月里,他数次去当地政府求助,希望放弃美国国籍;他到了日内瓦,因为这座城市以对难民友好著称,他向瑞士人说,“美国的体制是根本上错误的”,没人相信他。他被送上飞机遣返回国,事后他自称:他被送上了一艘船,像奴隶一样被链条锁着。 冷战的铁幕终于落下了,纳什被亲友们认定的疯言乱语如今看来几乎是先知的预言。纳什的恐惧不单单是个体的体验,而是那个时代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而纳什被斥责为疯癫,被强行打胰岛素进入昏迷状态,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极权主义对于个人良知的迫害吗?我注视着纳什像奴隶一样被锁链束缚着的船只。当这艘愚人船在汪洋上恣意漂泊,米歇尔·福柯正在自己的毕业论文《疯癫与文明》中为它赋予深刻的哲学意义。如果疯子不仅仅是疯子,而是揭露了这个社会根本弊病的智者,他们只能被送上愚人船,顺水漂向不可知的远方。古老的河流赋予了愚人船神秘性,疯子被神圣化地隔离起来,作为社会制度的祭品杀一儆百。我想我恐怕已经扯得太远了,虽然我不得不说,1962年起至今,约翰·纳什教授定居在普林斯顿附近,每天到学校上班。如果普林斯顿这所大学对纳什教授的康复有何功劳,那就是它固有的包容和自由拒绝把疯子送进愚人船。疯子们像鬼魂一样地游荡在校园里,而人们仍然尊重体谅。他们自由进出公共图书馆,发病时喊出骇人的响声,却还有人告诉你:“别打扰他,这个疯子是维基百科的编辑……” 上周二,约翰·纳什教授在我所选的博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我想讲讲纳什均衡的历史。”四十分钟里,他一直在讲他所写的几篇论文,太深奥了,恐怕学生中没一个能听懂。可是这不妨碍整个教室坐满了听众,不但有选这门课的学生,还有闻讯而来的旁听者。 向约翰·纳什教授致敬。 约翰•纳什在4月12日的博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
个人分类: Engineering Cybernetics|13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走出浅薄(转载自中外对话)
zhaohaijun 2011-3-16 17:38
个人认为,思维的片段化是一个无疑是未来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走出浅薄 约翰•艾尔金顿 2011年3月15日 约翰•艾尔金顿指出,互联网正在使我们丧失专注能力,这个信息海洋很可能也会削弱企业的可持续议程。商界领袖们是否要冒“无所不往又无所往”的风险呢?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迄今的进展只相当于珠峰登顶途中的第一大本营。” 对于还有不到一年就到来的2012年,我并不是非常期待。撇开别的不说,这一年是1992年 里约环发大会 20周年,也是1987年 布伦特兰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发表25周年,正是这一报告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成为主流。毫无疑问,商界和政界领袖届时都会出席。去年墨西哥坎昆会议上许多问题导致了一个 差强人意的结果 ,但估计这次同样悲剧还会重演。 这些问题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媒体的严密关注,关注的对象既有那些认为根本不存在可持续性挑战的人,也有那些认为一切尽在掌握的人。但事实却是我们面对着一个系统性的挑战,所谓的一切尽在掌握不过是个遥远的梦想,随着 世界人口 日益接近90亿到100亿,形势将变得愈加严峻。 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热潮或许已经在一些地区受到衷心的欢迎,提高了产业界对日益扩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的敏感度。但是,打个比方来说,我们迄今的进展只相当于珠峰登顶途中的第一大本营。 正如我们在“飞鱼星”公司的报告《 透明经济 》中指出的:“将可持续性的概念与转型变革联系在一起可能显得有点奇怪,特别是当很多参与了被其称为‘可持续性旅程’的业界领袖们把可持续性的主要目标看作保护某些东西的时候——不管保护的是生态系统、水域和渔业等自然资源,还是原住民文化。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就是,目前的经济秩序不仅存在社会性的不公,在环境上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无论业界领袖认为他们参与可持续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可持续性似乎正在日益变成一个转型(常常是颠覆性的)变革的议程。” 上面的一切都是我在读一本书时想到的,这本引人入胜的新书就是《 浅薄 》,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该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曾经担任《 哈佛商业领袖 》的执行主编,他在书中将互联网与 古登堡印刷出版术 进行了比较,后者曾经对我们的思考、阅读和记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互联网正在让这个过程重演。 卡尔在书中写道,有了互联网,关键的变化之一就是每件事情都提速了:“我们希望随着眼睛和手指的移动,迅速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匆匆浏览各个网站,常常顶多看上一两页就跳出或者打开新网页。这样做的“净效应”就是我们越来越多地同时关注多个不同的话题,“但关注的层次更加肤浅,结果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深入地阅读或者思考”。 关于这一点,好的一面是人们的信息扫描、浏览和一心多用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由于我们被迫应对操作环境中日益提高的复杂性,这个变化还是很有用的。但不好的一面是我们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在不断下降,对此,卡尔说:“我曾经是一个文字海洋中的深潜者,现在却只能像一个喷气式滑雪板爱好者一样在表面徘徊。” 卡尔总结说,在这一进程中,一种新的“以屏幕为基础的阅读行为正在出现”。其特征就是“浏览与扫描,关键词检索,一次性阅读和非线性阅读”。互联网可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但这只是在以互联网自身的标准来定义“聪明”的前提下。 由此,我一直在思考目前的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议程是否正在把我们的思维变得千人一面,让我们安于浅薄的温柔乡,而不是向着更深刻的真正可持续性努力。 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似乎就是那种 “深入处理”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支持了“用心的知识获取,归纳性分析,批判思维,想象力和反思”。卡尔引用2000年前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 的话说:“无所不往即无所往。” 沿着这条思路,被削弱的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议程就会让业界领袖及其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且他们必须把这些问题放在优先地位并采取行动。他们是否也要冒着“无所不往又无所往”的风险呢?假设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都在使用以电脑为基础的工具来对特定的环境、社会或者治理危险的“重要性”,或者说经济上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但是,这些足以抵御未来向我们席卷而来的信息和关注的浪潮吗? 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工具来应对这些挑战。在这个漩涡翻滚的信息海洋里,最好的企业和最杰出的业界领袖会知道如何乘风破浪。一个强有力的办法就是把工作的时间范围放宽,这对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必须采取一个代际时标。但是请注意,我在这里说的决不是微处理器或者MP3播放器的代际时标,而是我们人类的。 在我的经验里,能有这样思想和行动的业界领袖凤毛麟角。今年和我共过事的有 雀巢 和 联合利华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其(或者其子公司)的历史都在100年以上。我发现的其它能够有长远思考的企业都是家族性的。 但它们大多数都是非常成熟的企业,反感那种颠覆性、转型性的变化。这也正是我近来我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与处于当前经济体系边缘的人们一起工作的原因,这些人包括创制可持续产品、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者、企业家和投资者。2011年和以后我们的挑战就是如何确保这一群体的意见能够在 里约20周年峰会 上或者其他场合得到应有的听取,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我们摆脱浅薄。 约翰·艾尔金顿, 飞鱼星 公司执行主席, SustainAbility 组织非执行理事。 图片来自 Andrey Burmakin
1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约翰霍普金斯最新之癌症研究报导
热度 2 readnet 2011-2-20 19:1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6190do=blogid=409504 新年真正的大礼―― 约翰霍普金斯最新之癌症研究报导 按语:此文值得一读,谢谢朋友转发来, 我再转送给各位网友. 祝大家兔年安康! 各位:转给大家我的好友梅先生发给我的最有意义的文章,请大家分享!我在日内瓦的一位朋友是日内瓦大学的医学教授 ―― 黄又彭,他是同盟会黄兴的孙子。十多年前他就告诉我,他解剖了一百多具尸体,发现它们体内都有癌细胞,但又都不是死于癌症。他的结论:癌症病人 60% 是吓死的, 20% 是乱用药而死, 20% 有好的心态和科学治疗而生存。望大家无论遇到什么病都不要恐惧,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祝福大家健康长寿! 约翰霍普金斯最新之癌症研究报导 : 一,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癌细胞,除非癌细胞扩增至几十亿个数量时癌细胞是无法在一般检查时被检查出来的。所以每当病患治疗到一个阶段后医生会告诉病患其体内已无癌细胞时,医生所指的是其体内癌细胞数量已缩小到仪器无法侦测出来的数量。 二,在每个人的生命期里,癌细胞都会出现 6 至 10 次。 三,当人体免疫系统强时,癌细胞是会被摧灭的,同时免疫系统强是能抑制肿瘤形成及扩增。 四,当人被发现有癌症时,它意味这个病患是有大量营养缺乏;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环境、食物及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的。 五,如何克服营养缺乏,那就是要改变饮食及多进用增强免疫系统之食物 六,化疗不能毒杀快速增长 之癌细胞,亦会一并消灭骨髓及胃肠道内之健康细胞 , 同时造成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心脏及肺脏等等 。 七,放射治疗在摧毁癌细胞时, 亦会灼伤健康细胞、组织及器官 八,初期化疗及放射线治疗是很容易将肿瘤面积缩小到某一程度,然再延长上述疗法并不能造成肿瘤完全消除。 九,化疗及放射线治疗会让体内存有大量毒素而危及或摧毁免疫系统,因而导致病患易于感染及病发症 十,化疗及放射线治疗会造成病患癌细胞突变及产生抗体而变得难以摧毁,而手术则易使癌细胞扩散至其它部位 十一,一个有效的击溃癌细胞之方式是不供给癌细胞繁殖所需之食物,即是饿死癌细胞 十二,癌细胞以何为食物: 1 , 糖是癌的食物 ,若不食糖即删除癌细胞很重要的一项食物供给。代糖如 Nutra sweet, Equal spoonful 等均是由 Aspartame 组合而成的,是有害的。较好之天然代糖是 Manuka 糖浆或 Molasses 糖蜜,但能取用少许。食盐为使颜色变白而掺有化学添加物,较妥之选择是海盐。 2 , 牛奶 会使人体产生黏液,尤其是在胃肠道内,而黏液正是癌症之食物。因而 阻绝牛奶及采用不甜之豆浆作替代,癌症就会在无食物情况下萎缩的。 3 ,癌细胞是在酸性环境中繁衍的,以肉为基本饮食的体质是酸性的, 因而食用鱼类及少量鸡肉是较食用牛、猪为妥的。 且肉品均含有家畜抗生素、生长荷尔蒙及寄生虫等,而这些均是对人体的有害物质,尤其是对癌症病患。 4 , 以 80% 新鲜蔬菜及青菜汁之饮食;含全谷类、种子、坚果及少量的水果是有益于体质转变为碱性的,剩余 20% 可进食煮熟的豆类。新鲜蔬菜汁可提供活性酵素,活性酵素极易在 15 分钟内被细胞组织吸收进而滋养增强健康细胞,为取得活性酵素强壮健康细胞应多饮用新鲜果菜汁(多样蔬菜含豆芽),同时每天进食生青菜(未煮过之)两至三次,按活性酵素在 40 度 C 时会被摧毁。 5 , 饮料必须避免饮用咖啡、茶、巧克力因上述饮料含咖啡因, 绿茶是较佳之选择因为其有抗癌特性 。而 平常应饮用净化水或过滤水 ,然应避免饮用有毒的或重金属的水。 十三,肉类的蛋白质是不易消化的,因为肉类的蛋白质需要大量消化酵素消化,未消化的肉质会留残在肠内净化,而引发有毒物质形成。 癌细胞壁有很硬之蛋白质包 裹, 因而节制食用肉类可让多出之酵素去攻击癌细胞之蛋白质,而体内杀手细胞则有空间摧毁癌细胞 十四,部份营养品是能增强免疫系统(如抗氧化剂、 维他命、矿物质等等) 去驱使自体杀手细胞去摧毁癌细胞,其它营养品如维他命 E 会使细胞萎缩,或渐使细胞死亡,而非原体内一般处置损坏、无用及不需要细胞之模式。 十五,癌症是一种心态、肉体和心灵上之疾病,因而能有前卫及积极的心灵是可造就癌症战士变为胜利天使,怨尤和苦痛会让体质变为紧张及酸性,所以 必须学习爱与宽恕,同时学习放松及爱惜生命 。 十六,癌细胞是无法在充满氧气的环境中繁衍的, 所以每日必须运动,同时多作深呼吸以利氧氣进入细胞层,氧气疗法是另一种击溃癌细胞之工具。 约翰霍普金斯已将这篇研究报告用新闻稿方式发布,同时 Walter Reed 陆军医学中心亦将这篇报告传播 。 另外 注意 1 ,不要将塑料盒放入微波炉加热 2 ,不要将塑料水瓶放入冷藏室 3 ,不要将塑料袋放入微波炉加热 因戴奥辛(二恶英)之化学物质会导致癌症,尤其是乳癌。按戴奥辛(二恶英)对体内细胞具很高之毒性,因而千万别将装有水之塑料罐放入冰箱,因为它亦会将戴奥辛释出。 前不久 Dr. Edward Fujimoto 在电视节目中谈到健康之风险,他就强调戴奥辛(二恶英)对健康是多么有害,因而 请千万不要用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炉加热食物 。 这尤其是指含有脂肪之食物,当脂肪与高温与塑料结合时,塑料即会释放出戴奥辛(二恶英)并进入食物中,最终就进入体内之细胞。因而他建议使用玻璃器皿作为加热食物用,因为它一样可使食物变热,然却少了戴奥辛(二恶英)。 纸是不错的容器,然你无法了解纸里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因而较安全之容器是冶炼过的玻璃器皿,如康宁器皿等等。他提醒为何前不久快餐店将泡 沫塑料容器改为纸容器,其中戴奥辛(二恶英)就是问题之一 同时他亦指出塑料袋;如 Saran 耐热塑料袋用于包装食物,在微波炉加热时亦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食物用微波炉加热时,高温会让毒素由塑料袋溶解出来进入食物内,所以应用纸包裹食物作替代。 因而请将这份文件传送给任何你认为对你是很重要的朋友 . 举报 htrmt 2011-2-20 22:06 “戴奥辛” - Dioxin - 二恶英 IP: 218.19.163.* 举报 匿名 2011-2-1 17:45 这篇文章包含了许多不实之词,误导了公众。约翰霍普金斯官方早已否认。 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kimmel_cancer_center/news_events/featured/cancer_update_email_it_is_a_hoax.html 博主回复(2011-2-2 09:32) : 大家可以批判地看,其中有的观点我也不同意。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29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新年真正的大礼—— 约翰霍普金斯最新之癌症研究报导
热度 2 Fangjinqin 2011-2-1 09:27
新年真正的大礼—— 约翰霍普金斯最新之癌症研究报导 按语:此文值得一读,谢谢朋友转发来, 我再转送给各位网友. 祝大家兔年安康! 各位:转给大家我的好友梅先生发给我的最有意义的文章,请大家分享!我在日内瓦的一位朋友是日内瓦大学的医学教授 —— 黄又彭,他是同盟会黄兴的孙子。十多年前他就告诉我,他解剖了一百多具尸体,发现它们体内都有癌细胞,但又都不是死于癌症。他的结论:癌症病人 60% 是吓死的, 20% 是乱用药而死, 20% 有好的心态和科学治疗而生存。望大家无论遇到什么病都不要恐惧,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祝福大家健康长寿! 约翰霍普金斯最新之癌症研究报导 : 一,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癌细胞,除非癌细胞扩增至几十亿个数量时癌细胞是无法在一般检查时被检查出来的。所以每当病患治疗到一个阶段后医生会告诉病患其体内已无癌细胞时,医生所指的是其体内癌细胞数量已缩小到仪器无法侦测出来的数量。 二,在每个人的生命期里,癌细胞都会出现 6 至 10 次。 三,当人体免疫系统强时,癌细胞是会被摧灭的,同时免疫系统强是能抑制肿瘤形成及扩增。 四,当人被发现有癌症时,它意味这个病患是有大量营养缺乏;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环境、食物及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的。 五,如何克服营养缺乏,那就是要改变饮食及多进用增强免疫系统之食物 六,化疗不祇能毒杀快速增长之癌细胞,亦会一并消灭骨髓及胃肠道内之健康细胞 , 同时造成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心脏及肺脏等等 。 七,放射治疗在摧毁癌细胞时,亦会灼伤健康细胞、组织及器官 八,初期化疗及放射线治疗是很容易将肿瘤面积缩小到某一程度,然再延长上述疗法并不能造成肿瘤完全消除。 九,化疗及放射线治疗会让体内存有大量毒素而危及或摧毁免疫系统,因而导致病患易于感染及病发症 十,化疗及放射线治疗会造成病患癌细胞突变及产生抗体而变得难以摧毁,而手术则易使癌细胞扩散至其它部位 十一,一个有效的击溃癌细胞之方式是不供给癌细胞繁殖所需之食物,即是饿死癌细胞 十二,癌细胞以何为食物: 1 , 糖是癌的食物 ,若不食糖即删除癌细胞很重要的一项食物供给。代糖如 Nutra sweet, Equal spoonful 等均是由 Aspartame 组合而成的,是有害的。较好之天然代糖是 Manuka 糖浆或 Molasses 糖蜜,但祇能取用少许。食盐为使颜色变白而掺有化学添加物,较妥之选择是海盐。 2 , 牛奶 会使人体产生黏液,尤其是在胃肠道内,而黏液正是癌症之食物。因而 阻绝牛奶及采用不甜之豆浆作替代,癌症就会在无食物情况下萎缩的。 3 ,癌细胞是在酸性环境中繁衍的,以肉为基本饮食的体质是酸性的, 因而食用鱼类及少量鸡肉是较食用牛、猪为妥的。 且肉品均含有家畜抗生素、生长荷尔蒙及寄生虫等,而这些均是对人体的有害物质,尤其是对癌症病患。 4 , 以 80% 新鲜蔬菜及青菜汁之饮食;含全谷类、种子、坚果及少量的水果是有益于体质转变为碱性的,剩余 20% 可进食煮熟的豆类。新鲜蔬菜汁可提供活性酵素,活性酵素极易在 15 分钟内被细胞组织吸收进而滋养增强健康细胞,为取得活性酵素强壮健康细胞应多饮用新鲜果菜汁(多样蔬菜含豆芽),同时每天进食生青菜(未煮过之)两至三次,按活性酵素在 40 度 C 时会被摧毁。 5 , 饮料必须避免饮用咖啡、茶、巧克力因上述饮料含咖啡因, 绿茶是较佳之选择因为其有抗癌特性 。而 平常应饮用净化水或过滤水 ,然应避免饮用有毒的或重金属的水。 十三,肉类的蛋白质是不易消化的,因为肉类的蛋白质需要大量消化酵素消化,未消化的肉质会留残在肠内净化,而引发有毒物质形成。 癌细胞壁有很硬之蛋白质包裹, 因而节制食用肉类可让多出之酵素去攻击癌细胞之蛋白质,而体内杀手细胞则有空间摧毁癌细胞 十四,部份营养品是能增强免疫系统(如抗氧化剂、 维他命、矿物质等等) 去驱使自体杀手细胞去摧毁癌细胞,其它营养品如维他命 E 会使细胞萎缩,或渐使细胞死亡,而非原体内一般处置损坏、无用及不需要细胞之模式。 十五,癌症是一种心态、肉体和心灵上之疾病,因而能有前卫及积极的心灵是可造就癌症战士变为胜利天使,怨尤和苦痛会让体质变为紧张及酸性,所以 必须学习爱与宽恕,同时学习放松及爱惜生命 。 十六,癌细胞是无法在充满氧气的环境中繁衍的, 所以每日必须运动,同时多作深呼吸以利氧氣进入细胞层,氧气疗法是另一种击溃癌细胞之工具。 约翰霍普金斯已将这篇研究报告用新闻稿方式发布,同时 Walter Reed 陆军医学中心亦将这篇报告传播 。 另外 請注意 1 ,不要将塑料盒放入微波炉加热 2 ,不要将塑料水瓶放入冷藏室 3 ,不要将塑料袋放入微波炉加热 因戴奥辛之化学物质会导致癌症,尤其是乳癌。按戴奥辛对体内细胞具很高之毒性,因而千万别将装有水之塑料罐放入冰箱,因为它亦会将戴奥辛释出。 前不久 Dr. Edward Fujimoto 在电视节目中谈到健康之风险,他就强调戴奥辛对健康是多么有害,因而 请千万不要用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炉加热食物 。 这尤其是指含有脂肪之食物,当脂肪与高温与塑料结合时,塑料即会释放出戴奥辛并进入食物中,最终就进入体内之细胞。因而他 建议使用玻璃器皿作为加热食物用 ,因为它一样可使食物变热,然却少了戴奥辛。 纸是不错的容器,然你无法了解纸里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因而较安全之容器是冶炼过的玻璃器皿,如康宁器皿等等。他提醒为何前不久快餐店将泡沫塑料容器改为纸容器,其中戴奥辛就是问题之一 同时他亦指出塑料袋;如 Saran 耐热塑料袋用于包装食物,在微波炉加热时亦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食物用微波炉加热时,高温会让毒素由塑料袋溶解出来进入食物内,所以应用纸包裹食物作替代。 因而请将这份文件传送给任何你认为对你是很重要的朋友 .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