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我的母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许倬云:我的母亲
胡业生 2012-8-14 16:09
许倬云:我的母亲 进入专题 : 母亲 ● 许倬云 ( 进入专栏 )      似乎每一个小学生都可能在四年级时碰到这一个题目,似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还觉得这是最可写的题目之一。不过这一个题目并不是容易写的,因为这对于执笔人具有无限温馨的题材,往往对别人却无非是些平凡小事。我在这里又挑上这一个题目来写一些琐碎的事,并不因为我妄想能突破这一难以避免的景况,只是因为这些别人心目中的小事,在我的生命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一般的传记笔法说,娘没有什么值得记下的事件,仔细算算她的过去,她似乎根本没有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她的生活就是爹和我们兄弟姊妹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哪一位“立志”为别人服务的圣哲贤人曾经做到同样的地步。   娘是典型的中国妇女,讲究把感情深藏,但是我们尽可从她平凡的日常举止中觉察到她对子女的挚爱,无须乎用洋人的办法把感情流露尽致。然而,在危难时,她能有超越体力可能的行动,使人惊讶她究竟有多少潜能可以为了子女而发挥出来。   我们——我的孪生弟与我——是她最小的孩子,因此我们对她早年的生活及兄姊们的遭遇都只能得之长辈及兄姊们的口述。至少在我们懂事以后,我很少见娘有安乐的日子。在战时,她经常要携带着大小十余口奔波各地——往往由她一个人主持全局,爹多半时候留在相当接近前线的地方。一切似乎有了公式:我们在接近前线的地方与爹同住;日本人发动秋季攻势了,我们几个较幼的兄弟姊妹由娘率领着向安全地带撤退:日本人退了,我们又由娘率领着去找爹,迁回他的任所。抗战时期的交通情况之糟是众所周知的,每隔一两年举行一次大迁徙,她的艰苦就可想见了。   有一回,我们又撤退了,在一艘长江轮船的边上,我们搭了一只小木划转驳上大船,日本飞机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啸着扫射甲板上的平民及四周蚁附着的小划子。到现在,我还记得她在江风中披散了头发,把小孩一个个由小划子推进大船的船舱。大船正在行驶,小划子和大船之间唯一的联系只是一杆竹篙,她那时大概只想着把子女送到比较安全的大船上。她刚登轮,竟发现凌弟不见了,即刻又冲进人群,船头船尾寻找,把哭泣着的弟弟从另一层甲板找回来。大家坐定了,她又找来一壶开水,让每个人都喝一口,但是她自己竟没有分到一些余润。   万县的住处遭了炸弹,我们全家迁移到郊外山上的董家岩。全家安顿在半座茅屋里。下雨时,全屋只有一个角落是干燥的,她把小孩和祖母安置在干燥的地方睡,我还记得电光中只有她兀坐在床沿上。   表面上看去,她似乎不大过问我们的功课,也从不过问我们该学什么进什么系。事实上,她主张让我们各尽自己的能力,在兴趣范围内发展。她的方针是在密切注意下自由发展。大纲大目不差,小节是不计较的。这些大纲目中有最不能侵犯的一条——诚实;最必须注意培养的一条——对别人宽厚。至于馋一点,脏一点,都在容忍之列。为此,我们家的兄弟姊妹都有胖胖的体型,几分邋遢,爱躺着看书,但是快快活活,笑口常开,不大会发愁,更不会善感。我一直认为狂狷比乡愿可取,然而天幸我没有转变到浇薄的极端,大概还仰仗母教中“宽厚”二字的恕道。另一方面,我不肯说迁就现实的昧心话,也还仰赖母教中“诚实”二字的忠道。   爹与娘在总角时订的亲;男方二十岁,女方十九岁,娘就嫁过许家来了。据说,抗战前他们有过颇宽裕的生活。不过在我的记忆中,我家卖东两的时候多于买东两的时候。不止一次,爹在床上为家用长吁短叹,哼得一家愁云惨雾,娘只是委婉地安慰他。等到爹鼾声大作了,我们醒来还看见她正张着眼呢。女子大约比男子更为坚毅,有时我觉得“弱者”二字应改为“强者”作女性的称号。   爹不爱为杂志写文章,可是在他过世前一年多,他破例秘密地向《自由谈》投了一篇稿,纪念他们四十年的婚姻。发表后,我们才知道爹除了严整的论说文之外,还会写抒情文呢。文中他记述四十年来夫妇之间共享的欢乐和同熬过的艰辛。现在,爹去世已经九年,我知道娘的确常在梦中与爹聚会的。爹一辈子为沉重的家累牺牲了自己的志愿。两位老人家为了子女辛苦了一生,子女可是怎么报答呢。   五年前我离国渡洋,娘没有说一个“不”字。在基隆码头上,娘却不再送进去了,她是为了不愿让我在离别时有任何难过的机会。在行李里面,她替我塞进去许多小物件,其中包括一个针线盒。到了我要缝一两个扣子时,我才发现这盒子内容的丰富:剪刀,各种扣子,大小不等的针,以及各种颜色的线球。除了她替我补的衬衫上有密密的线痕外,她又把无限亲情,千丝万缕,都寄托在这些扯不尽的线团上了。因此在美国时,我最怕缝扣子和补破洞,一开针线盒定是弄得“闹情绪”。在异地做客,没事时神气充盈,一旦病倒,第一个进入脑筋的必定是娘。回来之后,每逢邮班,总发现她在等候在美的弟弟和姊姊来信,才知道自己在美时,偶尔脱一两天信期,该是犯了多大的罪!寄语在海外的朋友们,假如家有老母,别让她依阊久等,眼望着邮差过去。   娘不单为海外的子女寄东西,纵然那些东西在华埠都很容易找到:她也为在台南的姊姊寄些台北的东西去,纵然台北和台南的货品都出自一个厂家。我有时觉得好笑,但是等我看着她细细地挑选、细细地包扎,我领悟到:邮包寄去的不是一件一件实物,而是一片似海亲情。我才领悟到:自己在国外收到邮包时,复信所说“这些都可以买得到”,该是多残酷的话。   娘今年七十二岁了,幸而精神还好。家中大大小小的事仍旧非她老人家主持不可。我希望她有一些休息的时间,不要太忙。可是我也希望她还继续忙碌,有足够的精力忙碌。      心路历程      这里记述的不是邦国兴亡的大事,也不是社会变革的经过。在这里,我只是记述一些个人生命经历中足以回忆的片段,对别人也许没有意义;不过,假如有人不存着读掌故的心情读本文时,他也许会愿意看一看另一个人心灵经历的路程。   禅宗说教时,不重说理,而在点破禅机。就因为外面的一些感受往往可以使内心蓄积的水库开放闸门,造成水到渠成的局面。这也许就是所谓顿悟吧?记得十一二岁时,我读过一本名叫《文心》的书,其中有一段解释所谓“触发”的经验,也不外乎指出因外在感受触动内心的经验。在这里,我只想把几桩触发自己的事件叙述一下。   每一个孩子都曾经过浑浑噩噩的阶段,不过未必每一个人都曾经注意过在那一刹那他忽然发现自己面临不能再浑噩的情况。我在这里记下的片段回忆,也未必是促成我“顿悟”的因子,甚至未必是触发的机捩,但是至少在我的记忆中,这几个片段确实和自己的发展过程相联结,构成比较鲜明的印象。   在战争中长大的孩子大概比升平盛世的小孩较早接触到死亡。祖母去世时我第一次经验到亲人的死亡;但是她的弥留状态是在安详的气氛下慢慢转变,因此留给我的印象也不是剧烈激动的。在重庆遭遇大轰炸时,我们正在万县。记得万县第一次遭轰炸的晚上,我们一听见空袭警报就躲进洞去,进洞时在路上遇见二楼邻居家的一个大孩子,正在跑回家里去取一些东西。等到警报解除后,我们却发现了他的尸体。上午,他还和我们一起玩过;晚上,他已变成一堆模糊难认的残骸。这是第一次,我忽然发觉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如此之易于跨过去,又如此的难以跨回来。这是第一次,我忽然发觉人是如此的没有保障。这也是第一次,我面对着一大堆尸体和烟尘弥漫的瓦砾场,心里不存一丝恐惧,却充满了迷惘。我曾经苦苦求索,那天一夜未曾阖眼;到后来,我似乎完全掉进了黑松林,不但找不着问题的答案,甚至找不出问题的线索了。   这一种困惑,此后经常侵入我的思想。在豫鄂边界的公路上,日本飞机用机枪扫射缓慢移动的难民群;轧轧的机声和哒哒的枪声交织成我脑子中一连串的问号。在青滩之滨岸时,目击过抢滩的木船突然断缆;那浩荡江声中的一片惊呼,也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次列入我的脑中。   在老河口,我们住的院子隔壁有一营工兵;他们豢养着不少骡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发现马群中添了一头小小的淡黄马驹,它逐渐长成,变成一匹很帅的小马,遍体淡金,不夹一根杂毛。但是它的脾气猛而且劣,除去经常和它一起玩,喂它吃些东两的小孩子外,它不让别人靠近身边。我们和它一起玩,直到它太高了,我们还可以站在磨盘石上拍它的头颈,抓它的鬃毛。终于,有一天,工兵要捉住它,替它钉蹄铁和施阉,它挣扎着踢伤了好几个人。它自己也在终日带伤奔驰下,失血过多,倒毙在池塘边,离那一块磨盘石不过几步而已。这一具淡金色的巨大胴体,依然保持着想再站起来的半跪姿势,似乎还在向死亡作倔强的抗争。不知怎的,我看着它时,万县的那堆残肢又浮现在眼前。大约从这次以后,我不再把生与死的问题限于人类。那个经常出现的问号变得更大,更扰人了。   几年以后,我们又在大巴山脉的河谷中回环盘旋。有好几天,我们直对着一座大山前进,山顶那里似乎有一个巨大的洞穴,天天作为嘹望的目标。好不容易到了山脚,又花了一天工夫,我们走到半山,才看见那个洞穴实在是一大片悬岩,下面覆盖着一长条稍微收进去的山路。走到山顶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山顶冰雪未消,矮矮的树上尽是冰琅雪圩,劲风袭人,轻微的睁琮敲击声里,树枝微晃,幻出闪动的点点彩色。四面一看,群山俯首,向阳的一面只有峰巅反射出夕阳;背阳的一面已是一片黑的丘陵,衬着一个红红的落日。当时几十个佚子都不期然驻足峰顶,但是谁也没有开一句腔,似乎都被这片真幻难分的奇丽镇慑住了。这是几天来日日祈盼的界牌垭,似乎下面的一个站头不足一提了。前几天蓄积了精力,似乎在一刹那间竟再也提不起劲来;再度出发时,大家都一语不发,蛮有些草草了事似的,赶到站头算数。   此后,我读了亚历山大东征时在印度河边痛哭的故事;此后,我读了阮籍猖狂穷途痛哭的故事。我逐渐明白界牌垭峰顶上众人的无名惆怅。这是一种经验,经验到一时可以有感触,但是必须在日后才逐渐了解其意义。   可是在那次以后,这种惆怅经常出现。出现在自己完成一篇稿子以后,出现在学期结束时,出现在学校结业时,出现在旅行归采时,出现在席终人散时。   我身带残疾,那时又不曾正式进过学校,这种种的感触造成我有一个时期相当抑郁的心情。   抗战末期,家里在重庆南岸的南山安定了好几年。兄姊们都在外求学,双亲又在重庆城里办公,我常常是独自在山上,与绕屋青松及百数鸽子为伍。父亲自己公余雅好阅读乙部及舆地,尤其喜欢读传记,因此家里多的是中外各式各样人物的传记。这些书籍成了我喂鸽子、看山光岚色之外的唯一消遣。当时我的国文水平不过小学程度,阅读文言的典籍颇有些困难。经过几度生吞活剥式的硬读,居然也渐能通其句读。大凡入传记的人物总有些可传之处,而他们共通之点大约往往可归纳为“历尽艰难,锲而不舍”八个大字。三年沉浸在这类的读物中,我的抑郁多多少少得到些调节,在自己心日中构建了一套做人的基本标准。   抗战胜利了,我也得到了正式入高中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由自己面对真实的社会,面对竞争,面对考验。这些幸而与我在离群索居时期建立起的一套做人标准并不完全扦格不通,我得以逐渐获得信心。学校中竞争的空气又挑动了我争强好胜的脾气,每做一事都认认真真地用尽全力。我逐渐把自卑克服,逐渐测知了自己能力的极限;有一个时期,我相当的自满,觉得自己颇有从心所欲的乐趣。   这一个自满的时期,幸而为时很短暂。高三上学期,战乱逐渐逼近家乡,城脚下满是南来难民的草棚。我们学校响应了难民救济运动。一次一次难民区的访问,把我又拉回真实的人生。一具一具只有皮包骨头的活动骷髅,又唤回了抗战时留下的死亡印象。京沪车上像沙丁鱼似的人群也使我时时疑问到人的价值。   离开家乡前不久,学校中有过一次去乡下为难民工作。我编入一组充前哨的小组,搭了一艘快艇,在大队的几艘木船前面开路。驶出运河后,快艇如脱弦般驶离大队,直驶入三万六干顷的太湖。不到许久,茫茫水域,似乎只剩了这一只小船。在运河早卜卜作响的马达似乎忽然哑了,船后面的浪花似乎也不再翻滚得那么有劲了。刚出口时,同学们一个个披襟当风,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时,大家又都静下来了。马达忽然停止,小船随波沉浮,四顾一片水光,方向莫辨。波光粼粼,寂然无声,界牌垭峰巅的惆怅突然又充塞在水天之间。   从那次以后,我做事仍旧尽力以赴,但是从来没有享到任何成就的快乐。任何小事告一段落时,惆怅往往把看到成果的喜悦冲淡,甚至完全取代。“尽力以赴”变成仅是习惯而已,我竟找不着可以支持这个习惯的理论基础。这一个时期,我尝试着从宗教中得到解答,但是我得到了吗?我还在继续追寻呢。   在美国读书时,由于住在神学院的宿舍,我颇得到些参“禅”说“理”的朋友。有一回在邻室书架上取了一本加缪的作品,竟花了一夜工夫读完那本书。这位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喜欢引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的故事,作为人生的比喻。西西弗得罪了神,神罚他受永恒的责罚。每次他必须把石头推向山顶,而石头又会自动滚下来。但是倔强的西西弗每次又再走下山来,把巨石往山上推。加缪认为,当西西弗懊丧地在山顶坐下休息时,他已经承认了宿命的力量,但是,当西西弗再度站起举步向山下走去时,西西弗几乎已经与神平等,至少他在向神挑战。没有想到,这次偶然拾来的读物,竟解决了我心理上的矛盾。
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荣耀》(译文连载 三十二)
liweiyin2009 2012-7-18 09:56
第二天早上,我的母亲,坐在厨房的一张桌子旁边,草拟一张委托购物的清单,也就是说,那是一些要父亲到村子里去采买的东西。 “野小子,”父亲对我说:“拿上你的袋子,你得和我一起去。清单很长,我拿不了!不是因为重,是体积太大。我想带上枪;我发现有一只鹰总在托费夫人的饲养场上方转悠。要是我们今天上看见这只鹰,我们在经过时得和它说上两句话!” 清单列完了,父亲大声念了一遍。可是母亲在从储物间里取出山鹑,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时,父亲紧张地问了: “你想干什么?” “我要拔毛,清洗内脏,晚上我们烤着吃。” “太糟糕了!这不是飞鸟,这是 猎物 !是多特别的猎物啊!我们明天吃,今天吃是犯罪!再说,”他说:“我有个想法。我非常想把它们带去给蒙德巴贝龙看看。再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请教了,他是个老猎手,知道得比自然工作者知道的还多。” 他把两只鸟用他的皮带拴上,再背上他的枪。 我们高高兴兴地出发了。我提着三个空袋子,他在我的前面迈着大步,一边用目光考察着路边呈阶梯状的橄榄树园地。我们看见了一群麻雀,可是猎杀者看不上这些小鸟。 我很高兴跟着他,对他的每个行动都怀着巨大的热情,不过我竭力控制不显露这种虚荣心,我害怕挨骂。 在那个时代,一张照片是一件了不起的物证,给童年,参军,结婚或出国旅游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可是,在一张类似明信片之类的卡片上,我们看见了阿奴先生,他微笑着,挺着胸膛,左手里握着钓竿,右手高高举起,提着一条带刺的鱼的尾巴。 吃饭时,我的父亲描述着那张得意洋洋的卡片,结论是: “他似乎对这样一张杰作非常满意,我倒愿意接受这点,可是这是一张 和鱼一起 照的照片!尊严何在!从各个方面来说,虚荣心是最最无聊的!” 他没有攻击,而是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微笑,破坏了我对阿奴先生的赏识: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去拜访蒙德巴贝龙是为了科学求知。 我们到了一个低矮的小农场,著名的蒙在那里居住。农场是一片没有种上庄稼的田野,长着 24 棵橄榄树,自由疯长,就像一对巨大的灌木丛,因为蒙从来不进行修剪。 在他的门前,一颗桑树下面,他骑坐在一条长凳上,在一个胶桶里,浸泡着一些细木棍。他抬起了头:他的蓬乱的浓密的白发垂下来,和长胡子混在了一起,胡子的一侧是白的,另一侧在嘴边,被烟蒂烧成了黄色。 他的黑眼睛灼灼逼人,多毛的手上黄斑点点。 他看见了山鹑,站起身,走过来,嘴巴张着。 “圣母玛利亚!”他喊道:“谁卖给你的这东西?” 父亲露出微微一笑: “这玩意儿就花了我两声枪响。” “一对儿?”蒙怀疑地问:“两只山鹑?” “是啊,”父亲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捋了一下他的黑胡须。 “在哪儿?” “在 Lancelot 山谷,就在山崖下面,在 Passe-Temps 那一侧。” 蒙拿起了山鹑,掂量着。 “最让人吃惊的是”他说:“您居然找到了它们。” “为什么怎么说?” “因为这些动物,就是在空中死了,还能继续飞行五六百米” “这个小子在山崖上,是他看见它们掉下来的。” “太棒了,神小子,”蒙对我说:“找一天,我带你一起去打猎。” 他宣称,就像是一条规则: “人在没有狗的时候,必须有孩子。” 接着,父亲就山鹑提出了上千个问题,他们的起源,他们的习性,接近它们的难度,它们的飞行速度。 从这些问题和蒙老头的回答中,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一次射下两个山鹑不说不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极难得的。那是一个特别的《大枪》。 这些问题都得到解答后,我们离开了蒙(他开始向我们讲述他的辉煌成就,他的自豪感,这让我们想起了阿奴先生),下坡走向村子。 父亲把清单递给杂货店老板。小店里已经有了大约 5 , 6 名顾客。老板手里拿着清单,眼睛就盯着飞禽,喊着:“松鸡!” 父亲让他回过神来,对他说了些关于山鹑的存在和习性的话。老板建议称一下重量:父亲很高兴地采纳了。称重就在全体顾客眼前进行。 老板要求非常精确,最大的一只重有 1530 克,另一只 1260 克,。一位穿着干干净净的老太太(神甫先生的女佣)建议在把山鹑上烤串和放到火上之前,先在山鹑里面塞上三趾树懒肉丁:旋转烤肉串必须一步步来,至少转三次。对于这样宝贵的建议,她开价要求允许给她一根尾巴上的羽毛,这根羽毛可以装饰一位邦尼首脑的帽子,而所有后来的顾客都带着敬意望着这位猎杀了如此美丽猎物的猎手。 我们把清单留给了老板,老板会把所有的东西准备好和包装好。我的父亲对我说:“应该去打听一下凡桑先生。” 凡桑先生是政府的档案管理员,也是于勒姨夫的一个朋友:他在这里出生,他正在村子里度假,。 可是在街上我们遇到了邮差,他本人在 Allauch 大地打猎。他把我们截住了,我看见他用大拇指和食指抚摸山鹑的脖子,觉得非常惊讶。 “就咱们之间说话,”他压低声音说:“您设了个陷阱?” “一辈子没有干过!”我父亲说:“这不过是双枪,我幸运地成功完成了《王牌射击》。” 可是那位邮差对这样的打猎感到妒忌,他一直在摸飞禽的脖子,找寻伤口。于是,我的父亲把羽毛翻起,给他展示了致命的伤口,对方以一种质疑的态度审视着。之后,父亲对他说了抢号,子弹好,距离,时间和地点。最后,他消除了他的妒忌心,认可了这件壮举。 “先生,”他说“我向您敬礼。对这种动物,我追寻两年了:我向它们射击了五次,可是我只收获了四根羽毛!请允许我握握您的手!” 可是村子里的孩子们聚在了一起,大声地赞美着。 到了小广场,我们碰见了神甫先生。他在喷泉旁边读他的祈祷书,一边听着他的水罐里的声音,等着罐子里水满。 等我们这一群人到了之后,他抬起了头,像对所有的人都友好一样,他对着父亲微笑,用一种快乐的嗓音说: “先生,如果这些山鹑不是从市场买来的,请允许我向您道喜!” 这是第一次,我看见父亲面对他的隐蔽的敌人。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父亲极有礼貌地回答: “这些鸟来自 Lancelot 山谷,神甫先生。” “我极少见到如此美丽的,”神甫先生说:“我倾向于这样想,是圣·于贝与您同在!” “伟大的圣·于贝,还有我的 12 号枪!” “还有您的 机灵 ! ”神甫先生说:“您在那里有一个老男人,一个两年的小鸡 ------ 我的父亲曾经是一位伟大的猎手,这就是为什么我对这些很了解。这类松鸡不是 CaccabisRuffa ,它们的个头儿要小得多。这些是 CaccabisSaxatilis 也就是石岩松鸡,换言之,是希腊松鸡,在普罗旺斯,人们称他为山鹑。 ” “这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父亲问。 “好吧,”神父说:“我对您仿佛很有学问,其实我应该向您坦白,我的这点浅知是刚学来的。出于好奇,我翻阅了我的词源学。我十分高兴,因为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兴趣。我的字典告诉我,这个法文字, bartavelle ( 中文译名山鹑 -- 译者注 )来自一个古老的普罗旺斯的词( bartavelo ),含义是一把大锁。这种鸟还因为它的叫声而得名,它的叫声,听上去有点刺耳。不过,根据我的卑微的观点,这个解释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我准备去向市政府的议事司督先生请教,明天他将在本堂神甫家参加午餐讨论会,如果他说了什么有用的东西,我会十分高兴地转告您。对不起,我的罐子满了,时钟在召唤我了。” 他彬彬有礼地起身,掀了掀他戴的教士黑帽,我的父亲也起身,掀了掀他的鸭舌帽。神甫先生拿起他的水罐,走了。 孩子们一直跟在我们后面,我们去到凡桑先生家:我们被告知,他在城里,第二天才回来。可是,父亲还是满村子地找他,为了问他玩滚球的事,他甚至去了俱乐部,问大家有没有看见他,而大家就看着山鹑,毫不掩饰他们的好奇,不惜打断了他们的聚会,赞美,掂分量,,问这问那。父亲回答了足有两百个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涉及到是 CaccabisRuffa 还是 CaccabisSaxatilis 。 最后,他表示非常愿意,作为普遍的要求,他愿意表演一下《王牌射击》,特别提到要注意为第二枪顶住枪身的《反击》。这种技术性的解释幸亏被教堂的钟声截住,说明已到中午时刻,否则会拖到晚上。 当我们到杂货店去取购物袋时,又遇到了神甫先生。他带来了一个照相机,照相机的外形,尺寸和华丽的外表都和铺设的道路相配。 他走过来,总是带着微笑,开口说: “如果不觉得打扰的话,我愿意为这样一次伟大的成就留个永久的纪念。” “那不过就是一次碰巧,”父亲谦虚地回答:“值不得这样的荣耀。” “值得,值得!我非常高兴能摄取这张照片,这将是今年大假期中一个愉快的留念。” 父亲顺从地应对了这个要求:他向我表示他不很情愿,但是不敢太无礼。于是,他把枪斜支在地上,左手握着枪身,右臂围住我的肩膀。神甫先生望了我们一眼,眼睛眯起:然后走过来,转动山鹑(它们一直挂在腰带上),让它们腹部的花纹见证更明显。 最后,他往后倒退了四步,大照相机放在腰带上,低下头,喊着: “别动!” 我听见了一声像开锁一样的一声响,神甫先生数着: “一,二,三,谢谢!” “我们住在 Bellons ,”父亲说,:“在新巴斯缇特。” “我知道,我知道!”神甫先生说。 然后接着说: “因为我没有机会经常去拜访你们,我会委托您的姐夫先生把照片给你们带去,他经常来和我们对话。再见,再一次表示我的祝贺!” 他,有礼地,友好地,微笑着,带着我一辈子都想学的情感,走了,这也让我明白了这种虚伪的社交表现有多危险。 当我们转出小广场,父亲对我说: “我们这是在一个小村子里:拒绝是很不好的:就算这或许是他的希望,为了指控我们,还有,也许是出于宗教的派性。可是我们比他更虚伪来着!”
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芍药花儿:献给我的母亲、Myson的母亲以及博友母亲
liuli66 2012-5-10 19:51
芍药花儿:献给我的母亲、Myson的母亲以及博友母亲
个人分类: 杂感|1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我的母亲
热度 2 lbxian 2012-4-4 21:04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一转眼,母亲大人已经离开我们兄妹已经三年半了,第一年,梦中多次梦到我的母亲,第二年也就几次,第三年一次也没有!时间真能流逝走亲情吗?难道我不想母亲吗?非也,在第三年里我心里想过无数次,可在梦中却一次也没有,所以今天只能通过文字的形式来纪念一下母亲大人了。 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很柔弱,打我们兄弟也相当的狠。兄弟们长大后,大约是在大家都上完小学后,母亲也就没再打过我们了。用他的话说,长大了,打不动了。而父亲却依然动武。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兄弟只想读书,走出家门。可现在兄弟们却说,如果有来生,还是当农民,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亲。我也一直怀疑这话的真实性,包括我自己也说过同样的话,可这话水份有多少?于是兄弟四人中,三人读完了大学,在读大学前,家里的经济是相当不景气的。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是1997年,父亲与小弟拉了三百多斤家里的烟叶去卖,结果没有关系,只卖了三百多块钱。一路上父亲哭着回家。也就是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二弟上了高中,三弟四弟上了初中,打电话问父亲要钱,父亲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自食其力了,开始在大学里找些工作做,在学生会下面的一个小部开始了勤工助学,在每星期的一三五,我就在校园里捡垃圾,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挣到150元;大二后,在报社校检部工作了一年的兼职;大三在云大科技书店做了半年兼职;大三下学期认识了大学食堂里的人,走进了食堂,每天帮助他们收垃圾及打菜,可以解决肚皮问题。就这样,拿着家里给的2000元,上完了大学,在这四年里,我非常自卑,一度也想过死,大学里我最怕的是过周未,因为只有我很孤独,经常是我一个人。可最后我还是战胜了我自己,学会接受现实,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生活。毕业在即,我决定考研,考了一次失败了,2000年过年时,我没有回家,在过年的那一晚,我在世博园后面的山上,看着漂亮的烟花,我哭了半小时。过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现在的单位。记得当时我把推荐表送到一个领导手中时,边上的一个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我答到:税收学。领导边上的一位说:我们单位特殊,不收税。当时我也回了一句:但你们也花纳税人的钱啊!看看许多背景比我好的同学,本想走了,但看到他们在那说了很久,也没有水喝,我就到我熟悉的教务处去倒了几杯给他,然后我就走了。没想到一星期后,同学告诉我明天早上七点到一个地方体检,我想怕是错了吧!第二天早上,我踏着我的旧自行车,到达目的地时,一看,那个领导在,不仅叫出了我的名字,还与我说了几句话,过去的经历告诉我,机会来了,我得把握。然后就进行体检,体检完了,我一看那个领导一个人在那,我就走过去,诚恳的与他说了我的一些事。结果第二天我又去找他们了,那个领导说:你陪我们这位去办办事,还有把你的也签了。(从这事中我也体会到有些机会就在自己手中,看你是如何把握的,抱怨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有勇气接受现实,更要有勇气却面对,挫折是一笔不少的财富,特别是年少时)。 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整整一年没有回家,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我到了一个非人的地方,在那里我的肉体被首先催垮,接着是精神,但我生存下来了。一年后,我们哭着离开了那个地方,可现在回头想,那是我工作后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因为,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我都能生存,生活质量太差也不会比那差,学会了珍惜生活。回到单位后,开始了新的工作,可没工作多久,家里出现了变故,我一直好强的二弟出事了,当知道二弟出事时,母亲大人昏了过去,因为她太了解我二弟了,如果出事一定是出大事。那时母亲天天哭,最后想办法联系到我了,我也立即回家处理,把二弟的事处理好了。可这次对母亲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回家时,看到母亲已经有很多白发了。腰也弯下去了,为了我们兄弟,他们实在是太苦了。而回到家,母亲还是一样微笑,一样的做肉给我们吃。并且与我们讲如何做人? 工作的第三年,我的爷爷不在了,回家时真不敢相信,那可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爷爷在时,对我这个大孙子可是关怀有加,并且多次教导我,教育我。怎么一转眼就不在了,到家看到母亲们都在哭,再看到爷爷真的躺在那时,我接受现实了。然后就着手办事,在这一次事中,母亲大人昏倒了一次,腰也弯得更低了。是我背着母亲从爷爷的家到我们家,我给母校揉了揉,喂了他点水,然后慢慢的苏醒过来,然后对我说:儿子,你要争气啊!这话我永远记在心里,原因在于我母亲体弱,做事慢,接受了初中教育(原因在于我的外公当年在我们那教学)不过她经常说:不怕慢,就怕站。但自从嫁到我们家,我的那些婶婶们一直看不起我的母亲,所以他说要我们争气!其实回想起来,这一次我应该有所警惕了,母亲的身体经过多年的辛劳,应该是出问题了! 可我还是疏忽了,过了这一次,我回到单位,我也结婚了,就在妻子怀上我的孩子时,我叫我的母亲来陪她,可她才到昆明20天,就经常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回家,我的老父亲在家没有饭吃!做不熟!后来又打了十几次,最后我投降了,让他回家。这一个多月是他57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休息。不然在家时,他是家里睡得最晚,那怕是晚到二点多,第二天他6点半一定起来做家务,坚持了36年,没懂前父亲看着是这样,懂事后是我们看着这样。 2007年6月25日晚上八点多,我打了个电话给老父亲,家里一切都还可以,就是我母亲最近老是犯困,精神也不太好!我说与母亲说,明天你到昆明检查一下行不?他也答应了,家里的农活也做完了,可以!可到晚上十点,我回来一看,手机有一个未接电话,一看是家里,我想出事了。结果父亲说,母亲炒菜时,手麻,突然就昏过去了。同学们立即与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结果脑溢血,一看吓着我了!马上找车送他到医院,可是家在农村,到城里全是山路,得要五小时。但还是送到了医院。第二天中午二点,我从长沙已经到达宣威,看到母亲大人只有出的气了,医生也让我拉回家吧,没有办法了!可我心不甘啊!要了救护车拉到更大的医院,无论如何,我得堵一把,结果成功了。看着推出手术室的母亲,我在走廊里哭了,我哭我的无用,粗心!就这样,我在她病床边的地上,一睡就60天,前一个月,我得每一小时就得醒过来给他翻身,也就是在那一天,30年没抽过一支烟的我抽了。60天后,母亲恢复得还可以,手脚不能动了,我也傻了,但是毕竟人还在。医生也建议回家了,母亲也很想回家了。这60天,是我做儿子的真正的为母亲大人做了点事,照顾过的60天,可母亲大人养育了我多少年,却只得到60天的回报。出院后,我也回学校,准备毕业!毕业后我回到单位,这其中也回家看了几次母亲,也把母亲接到昆明来,可他在了三天,检查完后,她就要回家,我也只好叫我三弟送他回家了! 时间到了2009年大年时,母亲突然病加重了,我打电话去他也说不清楚了,并且叫我回家看他,可我这时却不敢回家了,我怕一回家,他会立即死去,直觉告诉我,不能回,无论如何等过完年后,看情况再回!年刚过完,母亲也越来越重了,这其中昏了好几次,但我还是不敢回。果然年初8的那晚上,我一夜睡不着,天快亮时,看到了母亲在床边上走来走去。我吓着了,到了8点多,坐机响了,接电话的是其他人,电话里传来了一个男人悲痛的哭声,说是找我。接过电话,爸爸告诉我,我妈不在了,那一分钟我当着40多人哭了,哭自己的无用更是无能。然后我就请假回家办事,看了母亲最后一眼,但已经没气了。 写到此,我已经无法写下去了!母亲,你在天堂还好吗?想我们兄弟没有?抱抱我好吗?像你小时候抱我们那样?   珍惜亲情,珍惜自己的父母。父母在真幸福,有空常回家看看,看看自己的父母亲,微笑着回家。。。。。。。
11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母亲父亲(4)
热度 8 dxk990720 2012-4-4 19:05
今天我把一整天的时间都用来追忆我对母亲的思念上,因此,我在第四部分将题目稍作改动,请各位朋友理解我的一片苦心: 坚强的母亲在昏迷中与病魔搏斗了整整十一天。在这期间,母亲用这种方式把我们所有的亲人都召到了她的身边,我们每个人半小时轮流一次为她捏动皮囊式呼吸器,时而帮助她呼吸,时而帮助她吸痰,这种生命接力活动一直陪伴她走到生命终点的那一刻,尽管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是每个人都很想多捏一会,因为这种为母亲尽孝的方式和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已经很短很短了。 我的大侄子(他小时候,我哥嫂离婚了,是我母亲一手带大的,爷爷奶奶最疼他,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奶奶特别挂念她的婚事),他似乎知道母亲的心意,趴在奶奶耳边说了一句,“奶奶,您可别走啊,我明天就把您的孙子媳妇领给您看”,奇迹又出现了,母亲居然又微笑了,还留下了热泪,这是我们都亲眼看到的。 母亲走的前一天,她的小便开始变得像米汤一样浑浊,母亲的全身各处再也找不到可以打点滴的血管了,即使找到了,也很快就堵塞了。这时我们都知道母亲已拒绝了所有的努力,她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种强烈的悲哀,那天夜里,我们家乡下了一场多年罕见的暴雪,我想这是上帝召唤我母亲回天国的征兆吧。 从晚上 11 点多开始,我母亲的喉咙里开始有痰鸣的声音,父亲告诉我,那是母亲要走的征兆(我是学中医中药的,中医讲“人死一口痰”就是这个道理),我的心头一下子揪紧了,尽管之前这些天脑子里无数次想象过这个结果,但我还是不能接受! 那天晚上天气是如此的冷,尽管屋子里生了两个大炭炉子,可我还是感觉冷气浸入了我的骨髓,那是一种从牙缝里都感觉到的冷!看着母亲静悄悄地安详地躺在那里,我在想:她冷吗?累吗?渴吗?饿吗?孤独吗?可母亲什么都不回答,只是安静地躺在那里,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看着弟弟他们极度疲惫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就让他们在旁边的床上休息一会,我和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就这么一边给母亲吸痰,一边捏着呼吸器,爷俩互相鼓励,互相支撑,与母亲一道进行着与死神的斗争。 到了天快亮也就是鸡叫第二遍的时候,我看着母亲的呼吸还算平静,就把妻子喊了起来,让她替我了一会,(我实在撑不住了)。此时,姐姐、妹妹和弟弟们也都起来了,我说:“今天的情况还算平稳,你们观察着母亲的病情,如有变化随时叫醒我”,可谁知我刚躺下没有 10 分钟,迷迷糊湖中就听到妻子喊我“妈妈已经走了”,没有亲眼看到母亲走的那一刻,实在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也是我至今的痛!但我想也可能是母亲怕我那一刻承受不了打击,才趁我休息的时候离开我的,正如我本来打算春节哪里不去,专门陪妈妈,谁知妈妈竟不给我这个机会! 看到姐姐、妹妹她们伤心欲绝的样子,我感觉我居然平静了下来,很平静,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狂躁和恐惧。弟弟和父亲也一样,我们三个都没哭,尽管眼睛都是红红的,我把我的手搭在母亲的手上,除了感觉体温越来越冷,再也感觉不到任何的脉动,这是我才意识到母亲已经确实离我而去了,望着母亲那种安详的神态,我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与死神抗争了 11 个昼夜的母亲?那么安详而看不到一丝痛苦,那个时候我们都确认母亲已经被天使接走了,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告诉他们都不要再哭了,大家都有了圣灵降临的愉悦,我们都感觉母亲已经在天堂里慈祥地看着我们呢。 第二天,当我们把母亲送往殡仪馆的时候,我们发现母亲的四肢关节都很灵活,皮肤肌肉还有弹性,如果不是看到母亲的脸部颜色和冰冷的身体,谁都以为母亲是在安静地睡着了,这可能也是一个奇迹吧,这一点更加使我们确认母亲已经得救了,已经和上帝、天使在一起了。 接下来,在整个出殡仪式中,我没有掉一滴眼泪,以至于遭到了一些亲人和朋友的误解。现在想来真是不解,细细想来也许那时我们的眼泪早已经流干,也许是我们感觉母亲已经到了天国为她喜悦,也许是母亲已经住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不再悲伤。。。。。。 回到武汉后,我大病一场,三天又吐又拉,头晕目眩,感觉真要随母亲去了,直到一个月以后才恢复过来,我想可能是我精神紧张,身体透支(每天睡觉不超过 4 个小时,连续半个月)的缘故吧 现在每每打开我贴在胸口上的那张母亲照片时,我就有一种感慨万千的感觉瞬间涌上我的心头,母亲慈祥地望着我,我感觉我母亲和父亲对我的爱和照顾无微不至:试想如果我母亲一直不那么坚强,瘫在床上,我这个做儿子的该怎么办?患癌症的老父亲如果身体也不行,那我该怎么办?如果老父亲不能及时帮我承担照顾母亲的任务,我又该怎么办?如果二老对我有那么一丝丝的抱怨,我又该怎么办?如果不是我的兄弟姐妹替我承担孝顺二老的责任,那我又该怎么办?如果母亲在我回到家前走了而没给我尽孝的机会,我岂不是懊悔众生?。。。。。。 我是有福的!主把这一切全解决了,我想大声地感谢背后那位最最疼我们的阿爸父,没有您恩赐,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赞美主,一切荣耀全归于您!您当受赞美,永生永世! 对母亲,我尤应感激,不管生我养我的大恩大德我无以回报,即使在她辞世的这个具体事情中也体现了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首先,感谢母亲给了我亲自孝顺您老人家几天的机会,让我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您的慈祥的面容,您的白发,体验您的呼吸和心跳。。。。。。了却我心中无尽的遗憾。以至于才能如此平静地接受您离开我的残酷现实。您没有耽误我一天的工作,把您安顿在墓园之后的第三天,我就回到了武汉,虽然病了,但还是没耽误公家的事情,所以,您在天国也应该放心了吧,还有,老父亲现在一切都好,他还在您的墓园亲自给您建了一个小花园,苍松翠竹,菊花百合都是您所喜爱的,每天他老人家都来这儿陪您聊聊天,所以,您也并不寂寞。 母亲,您也是有福的,上帝给了您特恩,在您发病前,您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一家(虽然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在您走前,主派遣了神父赦免了您的罪过(你那天也诧异,神父住在咱们隔壁,这也是咱们村子10多年都没有的事情),洁净了您的灵魂(自您领了圣体后就再也没主动吃什么东西,再也没说什么错话,您是干干净净去天国的);在您昏迷期间,我们又请了神父为您终傅,洁净了您的墓园,出殡那天,有那么多的神职人员和教友为您祝福,在您走的时候,所有的亲人都围拢在您的身边,祝福您到达天国;所有信徒该得到的您都得到了,这是天主对您一生最大的奖赏!我很羡慕您啊,深深为您祝福,感谢主!一切荣耀全归于主! 尽管如此,每当我深夜一个人时,我就忍不住拿出您的相片,看着您的慈祥的微笑,幸福的往事又一幕一幕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当我想拥抱您的时候,张开双手我却发现,那不过是一种虚像在我眼前晃动,每当此时,我常常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尽管我知道您此时在天堂,但我还是千万声地呼唤您:妈妈,我想您啊 补记:写完以后感觉身上轻松不少,因为这种对母亲负疚的感觉这两年把我压得好苦,不说出来,真的很难受!母亲您也不希望儿子这样吧,还希望您在天国继续保佑您的子孙以及天下做儿孙的能够平平安安,尽享主恩!
2588 次阅读|18 个评论
怀念岳母----您在天堂还好吗?
热度 1 qinzm1997 2012-3-29 21:25
写罢我的母亲,却不能忘却另外一个给我母爱的人,那就是我的岳母!在清明来临之际,同样的,我心怀崇敬,以此纪念我的另外一位胶东母亲----我的“娘”(当地人都叫娘)。 我的岳母年纪并不大,掐指算起来现在不过62岁,去世时才54岁,如今8年过去了!仔细想想,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感冒,引起复合感染,再加上缺医少药,光想着给我们省钱,却没想到,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妈妈,想起来至今都让我内心不安! 我的岳母很年轻,我们结婚时,不过47岁。学问不高,却明达事理,待人接物,十分真诚,热情豪爽。第一次去胶东,那是1993年,岳父大人不幸海难,我心怀不安,前去探望。岳母大人没有因为悲伤而慢待我,倒是格外热情,盛情照顾我,给我的印象是十分坚强。听我爱人讲,母亲一贯好强,再大的苦,再大的累,都是自己承担。岳父的突然去世,家里的担子毫无疑问地落在她的身上,加上内弟的身体不太好,她老人家要操很多心!倒是她安慰我们,别挂念家里,在外面好好干!临走时,给我们带了很多东西,又安排我爱人照顾好我!真的让我十分感动! 结婚后,岳母来过几次济南,每次小住几天,来了就闲不住,干这弄那,每次下班回去,岳母已经把饭做好,因为我是河南人,岳母做饭时特别注重我的胃口,衣服、被褥等,每次都帮我们清理,每次请她出去吃饭,都不愿意,怕给我们花钱,还三番五次叫我们学会过日子,每次吃饭都给我夹菜。说实话,自从我妈妈得了老年病后,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关心我,我再次体会到母爱的光辉!更为可贵的,岳母从来都向着我说话。有一次,我和爱人拌嘴,爱人向母亲诉苦,结果挨了母亲一顿臭骂!正因为如此,我更加敬重岳母! 过多的操劳,积劳成疾,岳母得上了糖尿病,每次催她看,她都是找理由,我们心里明白,她怕给我们增加负担,好不容易检查一次,她坚持要食疗,少吃甜食,少吃面粉等,骨子里还是心痛我们花钱。这也难怪,我们工作晚,工资低,双方的父母都在农村,挣钱不容易!可是,哪有患病不花钱的,不治疗哪来的健康!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岳母的病逐渐加重,可她总是隐瞒,终于在2000年春节前,在完成了给外孙女和外孙的衣服后,因感冒病倒了,那时正赶上春节,内弟把岳母送到县城医院。那一年初二,天降大雪,我和爱人冒雪赶到即墨,已是黄昏,岳母还一个劲的怪他们为什么告诉我们,可那里的医疗条件实在让人难以恭维,再加上春节放假,医院里连个主治医师也没有,岳母得的是感冒,略有常识的人,知道必须控制血酮的浓度,防止酮中毒,医院里检测的结果一直很好,直到第二天,岳母突然昏迷,医院里才说手指检测的结果不准确,应该抽血检测。可此时,母亲已经昏迷,转院吧,危险,不转吧,更危险,我此时才知道为什么庸医害人!就这样,岳母永远告别了我们!经历了两次亲人的生离死别,我知道死去亲人的痛苦,更何况是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母亲! 我诅咒那该死的糖尿病病魔,诅咒那该死的节日(都放假了,没有主治医生值班),诅咒那落后的医疗设施,诅咒那些高唱以人为本却唯利是图的医院,诅咒那些缺德的忘记自己责任,忘记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生!诅咒社会缺乏应有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一直在想,不管我们的党如何学习三个代表,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只要你没有解决好群众的医疗,真正把劳动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只要你没有让人回归理性,真正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政府与封建王朝一样,头脑中只有特权和利益,与封建帝王没有区别! 8年过去了,我们日子逐渐好起来,不差钱了,可我们尊爱的母亲永远告别了我们.......人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若为缺钱故,痛苦何人晓? 我知道失去母爱的痛苦,我知道亲人离别的悲伤,母亲如若在天有灵,请原谅我们的不孝吧!如果时光倒流,如果阴阳通界,花多少钱我们都愿意买回母亲的命! 想想母亲,您知道吗?你的离去让我们知道到了多少人间冷暖?您的离去,让我们再富有也觉得孤单;每次和爱人回去,我们都会看看您的坟头,我们怀念您在的日子,怀念您的亲情,怀念您的饭菜,怀念您的音容笑貌,多少次,我们仰天长叹,上帝为何这么不公?为什么好人短寿? 亲爱的岳母,我不知道天上是否是仙界,我恳请您换一种思维,为了您的孩子,为了那割舍不断的亲情,多多的爱惜自己,别再苦了自己,要知道:您的健康就是我们永远的幸福,愿您在天堂快乐每一天!
27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悼念母亲的文章:《超凡的母亲、妻子,脱俗的女中隽秀》
热度 63 Wuyishan 2012-2-20 15:58
博主按:我的母亲武一青(我随母姓)于 2012 年 1 月 18 日去世,享年 85 岁。下面是我父亲陈辽悼念母亲的文章,遵其意在此贴出。 超凡的母亲、妻子,脱俗的女中隽秀 ——记我的永远的一青 和我结婚六十年的一青,身患重病,医治无效,不幸于 2012 年 1 月 18 日下午 3 时 05 分辞世。这是我一生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送走一青以后,深深忆念我和一青结婚后六十年风雨同舟、沉浮与共的岁月;想起我和她相识、相爱的日子;多年来她与病魔斗争的时刻……? (一) 我和一青婚后育有二子、二女。我和她都是知识分子党员。在上世纪政治风云变幻、风浪不断的时日里,一青使我钦佩、感念不已的,是她头脑清醒,世事洞明,识大局,知风险,保护了我们全家,称得上是超凡的母亲、妻子。? 一青出身于经济宽裕的回族家庭。父亲是回族爱国民主人士武铁肩。新四军一东进,他就在 1939 年参加了革命。先后任来(安)六(合)边区竹镇市市长,来六边区参议长。他组织、动员当地乡亲为新四军、抗日政府献钱、献粮、献枪。他在民主政府中任职,不但不取分文报酬,反而掏个人腰包。他积极支持亲友干革命,后来他们在革命队伍里多有成就。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冒险掩护干部和战士。当时淮南根据地的领导人常住在他家里。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同志曾对新四军二师罗炳辉师长说过:“武铁肩先生虽然是商人,但他毫无商人习气;他虽不是共产党人,但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处处和我们合拍。……”就是这么一位对党、对革命做过很多好事的民主人士,“肃反”中却遭人诬陷,被遣返回家。后查清是冤案,武铁肩再任六合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南京市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等职。 1957 年“反右”前,一青所在单位南京市某工会派人动员一青鸣放。当时,一青不知道有“钓鱼”之说,也不知道是什么“阳谋”,但她从动员她鸣放的同志在鸣放会上一言不发的反常行动中敏感地意识到其中必有蹊跷,因此她三缄其口。这样,一青逃过了“反右”这一劫。后来才得知,只要一青在鸣放会上对“肃反”流露不满,立即将她划为“右派”。而如果她被划为“右派”,我在“反右”时也正在被斗争,难免成为“右派”夫妻。反“右”结束,我问一青:你怎能沉得住气,在鸣放会上一言不发呢?她说:我的“第六感觉”觉得来人动员我鸣放,其意不善,我何必招惹是非呢?对此,我对她的超凡行为只有折服。? “文化大革命”一来,社会上各单位都分为两派,斗争激烈。党组织生活已被迫停止。这时,中层干部以下的干部和群众,不是参加这一派,就是参加那一派。“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绝少。一青恰恰是“唯我独醒”中的超凡者。她对“文革”一开始就有想法:好端端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怎么一下子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他们都打倒了呢?其时,某研究所的两派组织的头头,都因为一青在工人中威信高、影响大,来动员她参加自己一派的组织。一青分别对他们说:工会组织本来就是革命群众组织。现在工会会员分为两派,我作为工会负责人,希望你们两派联合起来,抓革命促生产,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如果我参加一派组织,那就支一派压一派了,我不能这样做。无论两派组织的头头怎么劝说她参加,她都不答应。如此,一青成了南京市里绝少不参加任何派别组织的中层干部。? 1971 年,林彪摔死,五七干校解散。凡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都被下放劳动。时在江苏省五七干校的我,在干校头头作过动员后,也报名下放。省五七干校的做法是:全家下放;夫妇有一方下放,另一方也要下放。我回到家里告知她我已报名下放农村,并劝说她随我一起下放。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她,冷静地回答我:“毛主席说,干部下放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你是省级机关干部,下放农村,可以一个人去。我原是工会主席,要下放,该下放到车间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不跟你去。”其后,干校派人到她的单位动员她下放,她也是这样回答。干校来人说不过她。结果,我下放到一所农村中学,她下放到了车间,先是当工人,后当党支部书记。下放运动过去后,我问她,你当时怎么回答得这么好?她说,我是考虑到,如全家下放到农村,孩子们都得在农村上学。农村的教育质量不如城里,如在农村读书,势必影响到孩子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前途。她想得这么深远,敢于并善于“顶”下放运动这股“风”,是我万万想不到的。实践证明,一青的决定是对的。我有不少战友、同事,夫妻一起下放到农村,后来他们上调回城,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钱财不说,他们的孩子确实受到影响。恢复高考后,不少战友、同事的孩子没考上大学。而我的四个子女,后来都进了大学,两个还读了研究生。如今大女儿是国家某机关司级干部,大儿子是国家某研究所的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导;小儿子是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小女儿是某高校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果四个孩子随我俩下放苏北农村,就是另一种前途了。所以,我一再对孩子们说,你们有今天的小小成就,一大部分是靠党的改革开放,一小部分靠你们妈妈那时目光远大,作出了正确的决定。? (二) 一青把文艺事业视为人民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对我 1946-1950 年间搞的文艺创作,还是对自 1951 年至今的文学研究和评论,都是采取全力支持的态度。? 1957 年,《人民日报》 3 月 1 日发表了《我对陈其通等同志<意见>的意见》,批评了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陈其通等同志的文艺教条主义。此文被毛泽东同志看到,在三月份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对我提名表扬。 4 月 10 日《人民日报》又在社论中指名肯定了这篇文章。我一下子在文艺界有了点小名气。那时,一青就告诫我:“不要翘尾巴!” 1957 年 6 月,风云突变,“反右”运动展开,我那篇文章从“香花”突然变成“毒草”,被批为“右派”言论。单是身为大尉的我,竟敢批评少将部长,就成了一条罪状。“反右”结束,我受到错误处理,转业到了地方。这时,一青却鼓励我:“要正确对待,不能一批就倒,今后你要站起来!” 1961-1962 年,文艺界贯彻“文艺十条”、“文艺八条”,文艺环境有所宽松。 1962 年 5 月,我发表了《革命的美学,美学的革命》,批评了姚文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观点;发表了《论无产阶级的艺术标准》,第一个提出无产阶级的艺术标准有哪几条;发表了《我对<娄山关>一词的理解——与郭老(沫若)商榷》。一个月内发表三篇有一定影响的文章,使我又从艺海上浮起。这时,一青又叮嘱我接受 1957 年的教训,做好“文艺有反复”的思想准备。果然,没多久,“以阶级斗争为纲”,文艺界批《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批《海瑞罢官》,搞“文艺整风”。终于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戴上了“修正主义文艺路线黑干将”、“阎王殿里的黑秀才”、“漏网右派”三项帽子;那篇批姚文元的文章也被上纲为“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其实 1962 年姚文元是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的指导员,我是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指导员,他还不是“文革小组成员”,何来“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之有?我在五七干校劳动了一段时间之后,下放到一个农村中学工作。十年“文革”期间,一青从没有说过一句埋怨我的话,也从没有说过“将来不要搞文艺研究和评论,以免再吃苦头”的话,而是支持我在“文革”和下放农村中学工作期间读马列原著,读廿四史及《清史稿》,为今后继续从事文艺研究和评论做准备。新时期到来后,我也不是一帆风顺。 1979-1982 年间,江苏评论界思想比较解放。 1982 年夏,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许家屯比较“左”倾,把我、董健、包忠文、甘竞存四人说成是江苏的“四条汉子”,下达了一个“四人三不准”的禁令,就是我们四个人一不准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二不准在文艺界的各种聚会上露面;三不准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中出现。总之,在媒体上对我们四人全面封杀。对此,一青对我说:“许家屯这样做是违反宪法的。你文章照写。江苏不能发表,到外地发表。”事实上,江苏报刊也没有执行许家屯的“四人三不准”。后来,许家屯调离江苏,“四人三不准”一风吹。 1983 年,因为我发表了一篇《马克思恩格斯的异化观和文艺创作》,讲到了“异化”,批评了林彪、“四人帮”搞“异化”,竟也成为“清污”(清除精神污染)对象。这时,上面要我“检讨”。一青认为我的文章没有错,要坚持真理,无须“检讨”。我本来对那篇文章有自信,又得到一青的支持,始终没有作“检讨”。“批判会”变成了对我的“表彰会”。没多久,胡耀邦同志说,“精神污染”的界限说不清,不要再搞“清污”了。我才得到解脱。在“清污”运动中,曾有一些同志被迫作“检讨”,我算是其中不肯作“检讨”的人中的一个。当时我有这股精神力量,也是因为一青在后面支持着我。 1986 年,国家人事部向我颁发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 1990 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我是首批获得者之一。到一青辞世前为止,我出版了专著、论著、论文集 48 种(其中独著 29 种,合著 4 种,主编并参与撰写的 15 种)。在每一部著作里,都有一青的支持在内。她在《我和陈辽》一文(载《陈辽文存》第七卷《附录》)中说,陈辽之所以有这些科研成果,“原因有四”:“一是因为他厚积薄发,十分勤奋”;“二是因为他搞科研,有一股韧劲”;“三是因为他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四是因为陈辽思想中有穿透力”。这是她在与我共同生活五十六年后对我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的理解和总结。其中第四条有过誉处,前三条基本上符合我的实际情况。著名作家、《柳堡的故事》作者石言有一首自慰诗,其中云:“多有愚夫不及我,更无玉女可如卿。”表示了他对夫人于金芬同志的尊敬和挚爱。我想在这里借用这句诗来形容一青对我文学研究和评论的理解和支持,也许是恰当的。? (三) 一青不只是超凡的母亲、妻子,也是脱俗的女中隽秀。? 1945 年,她在淮南中学学习期间就接受了党组织的教育,当年7月,她摆脱传统习俗的束缚,毅然参加了革命。 1946 年 7 月,内战爆发,家乡即将被顽军占领,组织上通知她撤退。她二话不说,抗起背包,随军北撤。过淮河时,国民党飞机扫射,淮河激浪汹涌,她并无畏惧之心。撤到了淮阴,她进了华中建设大学。 1946 年冬,华中建设大学北撤到山东竹庭县。我在 1945 年日本投降前参加革命, 1946 年 4 月,考进了华中建大,这时和她同在四班(相当于一个连队,有一百多人)学习。在我印象里,她是一个清纯、秀丽的姑娘。那时她脚跟患有严重冻疮,不能下地。听报告,全班集合,她有人搀扶着,这才引起我的注意,知道她叫武一青。 1947 年 2 月,华中建设大学大部分学员支援前线,四班也有十多人分配到医院工作,我当护理员,照顾伤员、病号。她分到伙房,当“上士”(相当于会计、保管员,协助事务长工作),管理伙食,并带过支持前线的民夫。有次,她对民夫以清脆的嗓音讲话:“我们要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抢救重伤员,不能开小差,战士们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连命都舍了,难道大家吃点苦都不行吗?如发现是敌军的伤员,也要抬着他们送到医疗站,不能把他们扔到河里去,因为他们也是受苦的弟兄。”我恰好给伤员打饭菜经过,听了她的讲话后,觉得武一青还挺能做思想工作哩。她除了管理好食堂的经济帐目外,每隔三两天,就要和事务长一起赶集买菜。事务长在后面推独轮车,她在前面用背带使劲拉。这种场面,我也看到过不止一次。因为她在支前工作中,表现突出,政治觉悟高, 1947 年 8 月,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 年 9 月,华东野战军第十四医院成立文工队,把我和一青都调去当了队员。她能歌善舞,成了文工队的骨干。我俩的情缘可能是从演出《小放牛》开始的。她演村姑,我演牧童,经常在一起对台词、背台词、走场、排练。多次演出,接触较多。起初是朦胧的感情,后来渐渐产生了爱情。那时的政治思想工作活跃,文工团内有个别谈话的制度。有次在晚饭后的个别谈话中,她单刀直入,坦率地对我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会学会抽烟呢?”我回答:“这有什么关系,抽烟的人多着呢!”她说:“当然有关系。”接着她就讲述抽烟带来的几大危害,特别强调了抽烟时形象不好看,无论是叼在嘴角,或者夹在手指中,都不高雅,“有一种痞性。”我听完她的话,考虑很久,从口袋里掏出剩下的三、四支烟, 以及一包可用报纸卷起来的烟叶,毅然地把它们扔在地上,对她表达:“不抽了,坚决不抽,永远不抽了。”她当时不怎么相信,问我:“你能真正做到不抽吗?”我回答说:“你看吧,今后如果我再吸一口烟,就是对你爱情的不忠。”从此以后,我确实戒了烟,再没有染指过香烟。不久,我和她正式确定了恋人的关系。 1952 年 7 月 1 日,组织上批准我们结婚。从此我们生活在一起近六十年。除 1955 年因为她父亲受审查,我俩被隔离; 1968 年 10 月,我随机关下放到江苏金坛劳动外,再也没有长期分离过。? (四) 一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了不同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1949 年冬,她从战勤剧团调到华东军区后勤政治部文化部工作,对文艺创作有了兴趣。她收集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厚厚的一大本。她到被服三厂深入生活,去工人陈兴康家进行访问。素材记录,积累了不少。我在清理她的遗物时才发现,她有这么一个笔记本。文化部的武彤夫同志是作曲家。她写词、武彤夫作曲的歌子有许多首。其中以《医务模范何永福》、《强盗头子杜鲁门》较为有名。《医务模范何永福》的歌词是:“北风吹,刺骨寒,鬼子围抄沂蒙山。知道山上藏八路,藏的是三十多个重伤员。那土顽特务带领着路,杀气凛凛搜山岗。谁知道,翻遍石头踏遍草,半个伤员也没有搜到。”“鬼子兵空忙一场,咱们的伤员很安康。要问归功哪一个,我们的看护员何永福。他漫山窝里挖暗洞,伤员和家具密密藏。直等到天昏地黑人声静,他拿出药品来治疗忙。……”“何永福,何永福,伤员称你是母亲,同志们拿你当好榜样。你像一面大旗红又红,飘扬在医务的战线上!” 1995 年,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南京大学离休老干部孙稚如偶然唱起了这支歌。孙稚如同志住在我家楼上,一青问她:“你怎么会唱这支歌”?孙稚如同志说:“那支歌五十年代很流行啊!”这时,一青才说:“这支歌的歌词是我写的。”两人十分高兴,于是一青弹风琴,稚如唱歌,邻居们都聚拢过来倾听。《强盗头子杜鲁门》则揭露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反动本质,在当时华东军区连队里也很流行。此外,她还写了《学习模范夏文祥》、《仓库工作模范曹方臣》等小报告文学。在审读下面送来的剧作时,她又写了评论《漫谈连队剧本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等评论文章,表现了她的评论才能。假如她在文化部门一直工作下去,一直从事创作或专门从事评论,那么,她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是很可观的。? 1952 年秋,她调到后勤速成小学(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2 速成中学)任俱乐部主任。她又把后勤速小的俱乐部工作搞得生气勃勃,有声有色。各(教学)队都有黑板报、墙报;都有歌咏队;各队之间开展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比赛;校部的文娱联欢会经常举行。后勤速小的邹志道校长称赞她的组织工作才能:“武一青到哪里,俱乐部工作就红火到哪里!”强将手下无弱兵。她手下的汪若柏、黎秋鸣等同志,后来成了摄影专家和舞台美术专家。 1997 年,已经是著名摄影专家的汪若柏特地来看望我俩并为我俩拍摄了合影。? 1954 年,部队女同志绝大多数转业到地方,她先是在某部门工会工作,后调到某研究所工会,起初任宣传委员,后任工会主席。那时某研究所及试制工厂共有数千人。她深入各研究室及工厂车间,与工人和研究人员个别交谈,了解情况。她的记忆力特好,竟能叫出一半以上人的姓名。谁家工人生活有困难,还未待本人提出,她已经主动给予解决。工人们亲切地叫她“武主席”,说她“做工作做到工人的家里、心里”。工会组织了男女篮球队,虽然一青不会打篮球,但她善于聆听球队队员的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结果两支球队都夺得南京市的冠军。有位工人去世后,留有四个子女,上不起学。一青提议创办一个工人子弟小学,得到党委的同意。经过一青的精心筹办, 1960 年开始招生。这个子弟小学后来发展为古平岗小学。? 新时期到来后,一青先是任某研究所办公室负责人,后任所党委宣传科(处级)科长。当办公室负责人时,所属单位有上百人,事多、事杂、事繁,但她统筹兼顾,区分缓急,各负其责,忙而不乱,同志们心情都很舒畅。她主管全所宣传工作,尽管她的学历不如大学毕业的部下高,但他们却全都肯定一青对他们起草的材料修改得妥当、贴切,有水平。由她自己起草的材料,则为所领导赞许,几乎一字不改地被采用。 1981 年,建党 60 周年,党委书记要一青写个材料,供他在全所纪念大会上讲话时用。一青以十天时间收集资料,确定主题,三易其稿,写成了讲话。党委书记据此发言,深受到会人员的好评。难得的是,一青起草的讲话精神,竟和《人民日报》纪念建党六十周年发表的社论主题基本一致,党委书记大为惊讶。党委书记说她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现实情况的了解,今后任务的提出,都吃透了中央近年来的文件精神,又具体结合了研究所的实际,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她确实是脱俗的女中隽秀,在不同的岗位上,一青都留下了一定的可圈可点的业绩。? (五) 一青富有现代意识,但她又是典型的传统意义上教子(女)相夫的贤妻良母。? 1958 年前,我在部队,回家机会较少; 1958 年我转业到地方后,因忙于工作和学习,也是一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家里子女们的学习,都是她一手抓。她工作忙,晚上回家时已很迟,但也要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发现错误,一一订正。老师在作业本上的批语、评语,更是她作为对孩子们教育的材料。她不仅抓孩子们的“智”,更着重抓孩子们的“德”。有次,我小儿子拿饭票买馒头,食堂里多给了一个。回来发现多了一个馒头,她就让小儿子送回去,无论如何不能沾公家的小便宜。那天下雨,路上泥泞,外婆说等天好了再送还,一青坚持立即送回。食堂同志很惊讶我小儿子这么认真,给予表扬。姐妹兄弟们从这件事上也受到深刻教育,四个子女长大后从不干揩公家油、占小便宜的事。一青的一位亲戚有次来我家,香烟抽了一半放在烟盘上,一个孩子 ( 现已记不清哪个 ) 出于好奇,悄悄地拿起半截香烟叼在嘴上。被一青看见后,从来不对孩子们体罚的她给了他一个“毛栗子”,示意他立即放下香烟。亲戚走后,她告诉孩子们吸烟的危害何在。从此,我家孩子们没有一个抽烟的。我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分在一个工厂里当工人。她谆谆教育女儿要搞好本职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向师傅好好学习。进厂第五个年头,北京某大学到南京招生,大女儿因表现较好而受到车间、厂部的推荐,经面试合格后被该校院录取。人们常说,“公婆喜欢头生子,爹妈喜爱奶末头”,但一青并不放松对小女儿思想和品德方面的要求。她除了勉励小女儿在文化知识上抓紧学习外,更教育她以立身为本,谦虚诚信,培养她不骄矜、不张扬的品性。小女儿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其后她被评为副教授、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部省级奖六顶,还被评为“江苏十佳青年”之一。她讲授的课程被授予“国家精品课程”,她都没有主动向我和一青讲,是我们看了报纸和刊物上的报导后才知道的。? 一青在我转业到地方后鼓励、支持我做学问。她的具体行动是,让我摆脱一切家务事,由她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使我专心致志地读书、写作、搞研究、著书立说。? 讲到理家,一青确是有一套。我在部队工作时月薪 145 元,自 1958 年转业,至 1980 年代的二十多年中,我的工资始终是 97 元。其中我要拿出三分之二的工资支持三弟、大妹上大学,小妹、小弟上中学,还要给母亲寄生活费。作为嫂嫂,她又义无反顾地支持,从未说过半句闲话,因此,我的弟妹们都视嫂如母。由此,家中的一切开支主要靠的是一青的每月 83 元的工资收入。但她把伙食调剂得好好的,虽然基本吃素,却品种多样,有滋有味。孩子们回忆起童年来都说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即使在生活上也不曾吃过苦。? (六)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一个人年老了总免不了得病,一青也不例外。 1990 年,她患肿瘤,动了手术。手术后化验,结果是已扩散到淋巴结。医生说要“照光”。但一青自有主见。她说我手术中、手术后已作了化疗。如搞照光,就像丢了一颗原子弹,虽能杀伤癌细胞,却也伤害了免疫系统,还是让我自己调动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细胞吧。于是,她服用中药,做气功,充满信心地与癌症作斗争。三年,第一关过去了;五年,第二关过去了;八年,第三关也平安无事。医生说是奇迹,我则认为是她对治病自有主见,而又持乐观主义的结果。 2001 年,建党八十周年,她参加了原单位的老干部合唱队,还为合唱队教唱了其中的某些歌曲。 2006 年以后,她又因肝硬化而得了肝性脑病,脑梗、胃部大出血而由医院两次发出病危通知书。结果她都挺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她对生死的态度是: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坚持活下去,为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尽我晚年绵薄之力。? 事实上,除住院时间外,她在家一天也没有闲着,除操劳家务、参加离休干部集体活动外,她认真撰写革命回忆录。其中有《战争教育我走向抗日》、《令人眷恋的大家庭》、《高风亮节的一生》(写她的父亲)、《我对大姑父达浦老的亲切回忆》(按:达浦老即达浦生,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国际知名的大阿訇,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时,特请他为高级顾问,在飞机上让床位给他)、《人生杂忆》、《永远的痛》(怀念她死去的哥哥武道鸿)等。这些回忆录在报刊上发表后,受到普遍好评,认为史料珍贵,史实详瞻,感情真切,文笔老到,给后人留下了真实、可靠、有用的资讯,是不可多得的老干部革命回忆录。? 这样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同志,她不仅永远活在我和家人的心里;一切了解和熟悉她的人也会长久地忆念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70 次阅读|130 个评论
回忆我的母亲
热度 4 lbxian 2012-2-8 19:35
到今天止,世上最疼我的人走了整整三年,过年时回到家,感觉家少了一个人,少了一种气氛,更少了母亲的味道,感觉母亲就在家里,他的灵魂还在这个家里,可人却永远看不到了,留下的只有回忆与后悔。 坐在家里,仿佛看到过去的母亲,每次回家,母亲说得每一句话就是:小党,吃饭没有?然后就是张罗着给我们做饭。到处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可现在再也看不到母亲大人了,想吃饭也得自己做了! 妈,你走了,带走了我的灵魂,特别是最近,好多个夜晚我都起你! 在天堂里,你有没有车来人往,你有没有驾着我们烧给你的车,在人来人往的天堂有没有迷路,你一定不会迷路的,因为在你上天堂时,儿子与大姐给你指过路---------左手拔金销子,右手推开月牙门,我娘梳头洗脸上路行,东方发白儿指引,我娘句句要听清,南方有路你末走,山高路险水又深.............西方有路你只管行。我与大姐还特意交待过你所有路上的危险,娘啊,你可要记得,不过就你得记性,我们是相信的。还记得吧?得了脑溢血的你,做过开颅手术后,四肢不能动,话说不清,但在你要死时,却清楚得交待爸爸,我们兄妹五人的生日,什么时候出生,你还叫爸爸用本子记住,因为你怕爸爸忘记了! 妈,你走了,世上最疼我的人走了,在以后的日子,儿子有什么事,少了一个说真心话的人,没有一个真正理解我的人,担心我的人,回家的路上再没有人等我,返家的时候再也看不到,一个瘦弱的身影,一双牵挂的眼目送我离开,离家时再也没有一个人早早起来做好饭让我吃了!爸爸打我们时骂我们,再也没有一个拼命的帮助我们的人了,大年初一时再也没有一个人早早的就起来煮好面让我们吃,发糖给我们吃!所有的一切,都被你带走,留下给我们无尽的思念,以后的日子只有我们自己做了,但也许再也无心吃这个世上的糖,那怕有再多口味,再多的品种,都赶不上你发给我们的水果糖,因为这世上再也没有带着你体温的糖。妈,你走了,就这样走了。 妈,你走了,睡在地下的你,只有在每年的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才回那个遥远的地方来看看你,每想起这些,如果真有来生,你送儿子读书,儿都不想远行,那怕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都赶不上家,因为家里有最疼我们的你,有你做的最好吃的肉。但这一切回得去吗!也许现在给你最大的安慰是,我们平平安安,过上好日子才是你最放心得事。 妈,天堂里有没有车来人往,在那边你冷吧?我们在你不在的第三天给你盖上的被子,我们处理过了,那一定是属于你的,还有七月半时给你的衣服收到了吧!如果没有钱没有衣服,打电话给我们是不可能的了,只有托梦给我们了,我们会给你很多,还有10月招,儿子们都回来看你,那时我们会烧很多给你,妈,你是不是在那边,也像从前一样很节约,连我们买给你的衣服都不舍穿,在那边有没有你最爱的人疼你! 妈,天堂里有没有人来车往?
102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最感人的博士论文致谢!你能说些什么?2011-06-13
热度 1 xianlaoguo 2012-1-23 21:38
很偶然读到这篇博士论文致谢。或许是网上写手PS后的版本吧。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受触动! 我读博士是在德国奖学金德国老板DFG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当时也未多想,自认为完成了些工作,应该有收入。回想起来还是很幸福,一家人在德国生活还算是小康(每年度假、生活无忧)。谢谢我的导师Karl Leo,也谢谢自己五年的努力! 转帖如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出生的时候是一个下雪的深夜,我的父亲在床边生了一堆柴火,我的母亲躺在四周漏风的那间破屋角落的床上,咬紧牙关,生下了我。27年后,也是在一个下雪的深夜,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站起来,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白天还吵吵闹闹、喧嚣的世界变成一片洁白,让人顿感清净。       我从进入大学到博士毕业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过得浑浑愕额。十年前,我身高170cm,十年后,我身高还是170cm;十年前,我体重60kg,十年后,我体重还是60kg;十年前,我一无所有,十年后,我还是一无所有。十年前,我眼睛明亮、有神,十年后,摘掉眼镜,我已看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手指了;十年前,我声音洪亮、清澈,十年后,已经是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十年前,我踌躇满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十年后,我心如止水,只求温饱;当然,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十年前,我还是个农民的儿子,十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博士;十年前,我只懂得砍柴、种田、割草、放牛,十年后,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懂机械、金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如果您问我这十年最大的长进是什么,我将告诉您:十年前,我十七,十年后,我二十七。       这十年中,我最渴望、最追求的是什么?是知识?不是。是美女?不是。而是钱。在我的脑海里,钱就是那种一块、一毛的硬币,我曾无数次翻天覆地的把它们找出来,目的就是去买一包方便面,吃一顿晚餐,而且找的时候不能太仔细了,太仔细了,下次就没有了。有时候,当我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的时候,我想要是天上能掉下点钱就好了,我抬起头,只看到发黄的树叶正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我想要是能在地上捡点钱就好了,我低下头,只看见一些面包的包装纸以及一些插羊肉串的竹签。我从没见过天上掉过钱,也从没在地上捡过钱,所以我不相信有神的存在,因此我没有信仰。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我博士三年里,他给予了我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也许是我十年大学生活里,唯一知道我名字的老师,也感谢他在承担100多个学生的指导任务下还能给我精心的指导。恩师对我的指导和影响之大,怎样言说都表达不尽,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无不凝聚着恩师的心血。恩师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都让我永志不忘,深刻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      衷心感谢学院其他老师给予我的帮助。      衷心感谢各位同门师兄弟姐妹,感谢我们一起度过的苦难岁月。      衷心感谢我年迈的父母,我在这十年之中不忠不孝,没有让他们过上一天幸福的生活。他们还不停的支持我,关心我,鼓励我。经常问我“缺钱吗?”所以我相信亲情。我从不要他们的钱,我不想看到一百块钱,就想起几百个鸡蛋,几百担猪草,几千个红砖。          衷心感谢我的五个姐姐,是她们陪我度过快乐的童年。她们美丽纯真的少女时代唤起了我对异性的尊重与渴求。她们在我求学的十年中,不停的给我打电话,询问我的身体,生活,要我多吃点,给我寄钱,我也一直拒绝她们。这十年里,她们在广东的毛织厂、制衣厂过着非人的岁月。我不想看到那种用血、肉、生命、青春换来的东西。十年前,她们还是花一般的容颜,十年后,当她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已经不相信她们就是我的姐姐了。          最后,我要感谢与我相茹以沫的女友×××博士,我们以总共不到600元的月收入,在上海和杭州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生活了5年。这5年里,我没有给她买过像样的礼物,而她却无数次在我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给我寄来她省吃俭用的钱,我才得以完成学业,所以我相信爱情。我无法明白她以275元的月收入,居然还可以救济我,或许她那纤细、苗条的身材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谨以此文献给千千万万的苦难中的学子们!!!!
2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永难磨灭的“残雪”——影片《残雪》拍摄纪实
热度 7 hcrm 2011-12-20 14:08
很多年前,我的母亲给我讲过一件事,与那事相关的人她也不知是否还活着?不过,那事确实真切地发生过,或许现在别的地方仍在继续…… 就是根据这件事,十二年前,我写了小说《残雪》。我难以想像,它会影响到我的人生。一位名叫 塞上幽兰 的读者,曾经评论说:“ 标题 ‘ 残雪 ’ 大有深意,结尾意味深长,那些残留的东西早晚会被新生事物所取代的,观念思想也是如此。 ” 没想到的是,小说诞生后的十一年,我有机会可以将它拍成电影,让那“ 路旁田间犄角处残留着一撮晶莹的雪块 ”再现人间。那是一些大型视频网站吹响的集结号,在全国范围内征选“我爱拍电影”的导演。多年来,对于视觉方面的研读与审视,使我有了跃然一试的想法。于是,我很快将自己的小说《残雪》改写成了剧本,这个剧本显然是很简陋的,因为举办方对片长是有要求的。 怎么拍?找谁来拍?起先,我想找个熟悉摄像的朋友帮忙,然而最终因种种原因未果。我只得自己借来摄像机,准备开拍了。 在改编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出场的人物不宜过多,原因是合适的演员难找。选择哪些人来演这部戏,是颇费了一些周折的。从故事本身出发,主要演员定位在学生,而且他们大都对此很有热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第一拨备选的演员,都是黄石理工学院的学生,帮闲者帮着召来了一大批。 要说拍片的热情,这些学生不亚于电影学院的科班们,只是他们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与我的想像的确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带着他们在球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把剧本的内容从头到尾反复演绎着,但是结果还是不太令人满意。 然而,活动的终止时间将近,我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正在我准备周末开拍时,主要的备选演员又临时有事,不得不重新寻找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算找齐了片中的那些演员。说实话,起初我对他们是没有多大信心的。直到我的镜头瞄准他们时,一切似乎都超乎了想像。 片子正式开拍是在一个晴好的日子,我们选的场景我也是第一次去,全凭一位朋友的帮助与导航。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村民得知我们拍电影,既感到好奇,又鼎力相助,譬如演员的服饰和道具,大都是从村民那儿暂借的。记得张静静换上村姑的衣服,挑起水桶时,旁边的老农连夸“像”。 我们差不多是用两天的时间,拍完了全部剧情。片中的“我”和“涓”的扮演者王越洋、周梦晨,其实表演得都很到位,甚至让我感觉,没有选专业演员是对的,因为剧中的戏大都是他们的本色生活。扮演“玉凤”的陈童,从未与表演沾过边,她与王越洋、周梦晨不同,基本没参加过什么活动,而她穿上借来的戏服后,俨然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村姑。她临场表现出的泼辣性情,据说与她本人的性格完全不搭边,这或许便是表演的魅力所在吧? 至于张静静扮演的“四婶”,更与这位上海女孩的生活经历不相干,或者说还“丑化”了她的个人形象。为了使其肤色更接近于角色,我们既给她脸上抹过田泥,又往她面上涂过眼影等,只是仍未完全掩饰住她的青春气息。所以,我采取了仰拍、侧拍的方式,企图淡化年龄和生活的差距。作为一名非职业学生演员,张静静还主唱了片中的主题歌,片尾的音乐也是她依此哼唱的,给整个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完成之后,我和谈斌同学花了两个多星期,边学边干,最终完成了影片的剪辑和制作。其间,片中的演员给各自的角色重新配了音,尤其是周梦晨在湖边的最后一段配音,让我忽然找到了专业演员曾经给我带来的美的享受,恍然隔世一般。 影片很快入围了暴风影音全国二十强,在优酷网的点播率迅速达到了二万多,如土豆网等其他视频网站也在线播放,还有很多其他网站进行了转载,好评与批评兼有,直至今年发在科学网上推荐。 其实,小说《残雪》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影片《残雪》不仅作了些许改动,更重要的是它很简约,而且采取“现实与过去相互切换”的方式叙述故事,没有认真或者反复观看的人,是不能完全了解其意的。 我曾经告诉一位朋友,我内心深处有“残雪”的情结,我于《残雪》赋予了太多生命感受与希冀,它在我心中确乎永远都难以磨灭。 2011年12月20日 午 小说《残雪》: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3-9-3/220888.shtml 影片《残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518787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956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父亲的纪念日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10 07:46
1991年10月10日,我的父亲70岁去世。 国庆节,我们全家为父亲做了去世二十周年纪念。 我的母亲今年9月2日去世,享年88岁。 10月6日,我们全家为母亲做了五七祭日。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4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伟大母亲在天堂放心您儿
热度 4 wanglang 2011-9-13 16:30
母亲,您轻轻地走了,狠下心来离开了我和父亲,您儿还没来得及赶来见上最后一面。 家里的每一个家当都可以回忆起来您的一言一行——躺椅是您生前躺所睡,晚上依靠安眠药才可以勉强休息几小时,断断续续折磨着我的母亲;牙刷牙膏,每天父亲在母亲起来之前先准备好,我在家的时候我准备着,母亲坚强地自己刷牙自己洗脸;扫帚是扫地的,母亲无法行走,在我在家的时候总是教导我如何保持地面整洁,我很多时候只是点头答应却是马马虎虎扫地;枕头是母亲睡觉的必备物,睡觉要垫上3个,最近几年要坐着睡觉了;椅子里应该坐的是母亲,应该是母亲被儿子想法设法惹开心的画面;衣架上收下的衣服应该是母亲使唤着您儿才收下的,母亲总是亲自要一件一件地叠好,当我在家的时候总是教导我要如何如何叠衣服;锅是烧菜的,母亲总是要看着儿子一步一步的烧菜,放多少盐,多少糖……不错过一个步骤的教导我;筷使我们一家共用的,妈妈夹菜不方便,我却很少夹菜给母亲,有时母亲夹她要吃的肥肉,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母亲还是坚强而又很不方便的捡起,我却喊起母亲不要捡责怪母亲,您儿真是不孝啊;电脑这个东西母亲总是叫我不要玩的太久,每次回家真是很少有时间陪陪母亲,母亲坐在我旁边,我在电脑旁边,我却不在母亲旁边多聊聊;母亲说话不方便,有时说一句话要重复十多遍,您总是急着表达,您的每句话都是真理啊,您的一生没有走过多少远,却有着无穷的智慧,母亲不喜欢多说一些废话,您和父亲一样,喜欢多做,多说不如多做。 母亲在我高中的时候,那时已经不好骑车了,所以送饭一般都是父亲送的,那天父亲有些事情没能来,我已经在食堂吃过午饭,正准备整理整理站离饭桌,母亲一排一排的对着饭桌寻找她的儿子,终于她的儿子看到了,“妈妈,你怎么来了”,“我给你送来了鸡肉,今天刚刚杀的鸡,快点吃。”那时的儿子真是不懂事,“我吃好了,你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吧。”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要骂我又不想在同学面前失我面子,我和母亲走出食堂,看到母亲是骑着那辆老的大自行车来的,我不是滋味,到今天我都感到遗憾,明明母亲不能骑自行车了,上次还摔过,母亲您却为了让您儿子可以吃上喜欢的鸡肉补补身体不管自己的生命,您儿子今天将无以回报。 母亲一生过得很苦,不但是病魔折磨着她,而且十几年内她从来没有买过新衣服,她舍不得,但却愿意为她儿子无条件舍得,我和母亲去镇上买鞋子,母亲总是要我挑最好最喜欢的,不巧那天哪个缺德家伙卖给我们的是次货,才开开心心地穿上几天就坏了,我去上学了,母亲告诉我说:“放心,我帮你换去,你去好好上学。”第二天母亲就拎着2双跑鞋来了,“那双鞋换了2双跑鞋,哈哈,你穿穿啊,”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妈妈就是这样的。 妈妈,活了48年,您的一生却没有活过开心的日子,20岁刚刚正是妙龄之季,却还要悉心照顾外婆;在工厂里出了意外,脸上划到伤痕;本来出生大家庭,身材长相又好,最后却不嫌弃贫穷的父亲嫁了过来,同甘共苦,奋斗数年终于从茅房搬到了新房,又搬到了楼房,最后原因种种,事业终至母亲的疾病;倾家荡产,数年以来指望着您的儿子的事业兴起,儿子不孝,不能及时在母亲生前展现更加光明的路途,让母亲放心。 您儿子愚钝,不知道如何说,我向母亲发誓,在我的年轻时期,我要继续奋斗,做有意义的事业,做诚实的人,帮助和你一样痛苦的人。 妈,爸爸很伤心,我会好好照顾他的。 妈,放心您儿。 您儿:亮亮 2011/9/13
个人分类: 情感|3648 次阅读|3 个评论
写在母亲节
zm0410398 2011-5-8 12:55
今天是母亲节,我的母亲虽然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但是能够在我经历过的每一个关键抉择处给予我很大的指导,我的母亲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是她却在我的学业道路上一直点亮明灯。 妈妈能做您的女儿,我很幸福,祝您每天都快乐幸福安康! 也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快乐
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母亲的感激
热度 2 gl6866 2011-5-8 11:26
母亲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今天是母亲节,所以我要写篇博文对我的母亲表达我对她老人家的感激。我的母亲是位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但对我们兄弟三人似乎格外宠爱有加。在文革时期,我们都在农村劳动,那时没有书读,没有政治地位,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就在这样困苦的状况下,母亲还是对我们的教育尽心尽力,而且说将来你们三个孩子一定是有出息的。果不其然,我们后来先后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相应的成绩。文革之后,大家都回城里。我们一家也回来了,当时我已经成年,不能随母亲一同回城,她就想尽天方,设尽地发,把我也随她一起办理了病退而一起回城。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事情可能对人也没什么了,但文革时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在农村得了重病,母亲也是带我四处奔波,为我寻医问药。我终于没有死在农村,这的确要感谢我的母亲。我记得她找到一个有偏方的大夫,便带我跑了很远的路到他那里去看病。我后来才知道,我的病是用那种办法无法治好的。但母亲还是辛辛苦苦为我找到了大夫,大夫用烧红了铁针扎到我的手上的诸关节上,目的是医治我的风湿性关节炎。我现在手上还留有当年的“烙印”,所有这些都是母亲对我的关怀的见证。 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是望六的人。现在也知道母亲对我们的意义,所以在母亲节我要祝愿母亲健康长寿。家有一老,犹如一宝。母亲健在,我们兄弟三人就能团聚在母亲这颗大树之下,母亲不在了,三个儿子恐怕就要各奔东西了。但愿这种日子来得越晚越好。
25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来读硕士是错还是对?请各位老师同学明智!
热度 10 Amymee 2011-4-25 19:52
研一就要结束了,专业里的十个人有两个正在退学。他们的离去让我们也产生了恐慌。想想这大半年里所见所闻,我心中有很多疑问。 考研之前,我的目标就是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也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一直都未改变过。为这个虚无的梦想坚持到如今。流过多少泪,受过多少苦也只有自己知道。从懵懵懂懂的单纯到初入社会的惊诧,我学会一点点适应。每当我想到放弃的时候,我都会反问自己,以前的努力就这样放弃了,会后悔么?然后就是说服自己从困难中走出。因为我还相信,这个世界还有一方净土在等待着我。还有一群和我们一样有梦想的人在等待着我的加入。我还怀揣着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只做科研,不求名利。 想成为科学家的更深一层原因是我的母亲。母亲常年患有关节炎,小的时候家里穷,她不愿意花钱治疗。她终是把钱留着给我们姐弟上学。疼痛的时候她自己独自忍着,不告诉任何人。后来我上了大学,选了生物。我特别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让妈妈在每个阴天来临的时候远离疼痛,可以轻松自如的上下楼梯;可以不必再炎热的初夏穿很厚的毛裤,可以放下心中的这个压力------ 不管如今我遭遇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要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我相信这个世界里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在努力着-----
个人分类: 日志|31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广告)
热度 2 yindazhong 2011-2-17 03:12
今天是阴历正月十五,是我们祖国的节日,也是我母亲的85岁生日,笔者将在今天节选登出新年期间埋头苦干写就的关于梦境中灵感产生的生物学机理的文章《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献给我的祖国,我的母亲!希望祖国的科学事业腾飞,希望中华科学大师辈出,希望中国创新如春雨漫天无边而来,如春笋满山遍野而起! 也希望有子牙前来开开牙,伯乐参与来乐一乐。
360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两代人的遭遇
grc7636 2011-2-15 10:26
两代人的遭遇 一九六二年,我才16岁,我的母亲病倒了。当时我和我的父母外出做短期旅行,参观密执安阅兵式。当我们停下来吃午餐时,我发现母亲走路蹒姗不稳,几乎要摔倒的样子。我们重新回到车上。问她怎么了,她耸耸肩,说她的腿不听使唤,可能是睡觉姿势不对引起的。她并不在意,好象经常发生似的。 两天以后,她不得不去镇上看医生,被诊断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母亲表现的安静随和。我们全家对这复杂搭疾病名称十分陌生,一无所知。我的父亲除了象我们一样一无所知,还有担心害怕。由于对疾病、对将要发生什么事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做些什么。作为逃避,我的父亲外出打猎去了。 我的母亲变得越来越虚弱,左手逐渐失去功能,精神消沉,无精打彩,视力也开始下降,写字越来越吃力,看书越来越困难。躺在床上,整天无所事事,担心、烦燥,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却从不抱怨。但不知为什么,一段时间后,我母亲的病逐渐变好。只是她的腿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她曾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生性活泼好动。我知道,疾病在深深地折磨着她。 大约一年以后,我的父母决定寻找其他治疗,去了一家专门治疗该病的医疗中心。在那里我的母亲被告知得的是叫作脱髓鞘综合症的疾病。同上次一样,这名称对我也是一窍不通。医生告诉我们,虽然诊断明确,但治疗却无能为力。此后,我的母亲不得不开始学习一些适应在疾病条件下生活的本领。对她来说,精神上的折磨更甚于疾病的折磨。 几年以后,我的父亲要从他的公司退休,保险公司却不再给予我的父母健康保险,且没有说明拒绝给予健康保险的原因。我的父母大惑不解,因为他们都是健康强壮的中西部人。终于,他们明白了,可能与我母亲的疾病有关。 那时,我是我母亲初次就诊那家医院的实习医生。我父亲问我能否查阅一下我母亲当年的病历,从中找出保险公司不在给予健康保险的原因。在病案室很容易就找到了我母亲的病历。我迅速浏览着我母亲的病历,当年一窍不通、现在经常见到的医学术语对我母亲病情的描述跃然纸上,我瞪大眼睛,迫不及待地看下去:“患者,诱人女性,因神经疾患来院就诊。”诱人女性?我从未考虑我母亲是否诱人,当然也未想到她有神经疾患。接着常规体检写到,“眼球横向震颤,右腿张力减弱,腱反射增强,局部感觉消失,罗珊伯格(+),巴淋斯奇反射(+)……多发性弥漫性神经疾患。”另外还有些实验室检验报告,最后一页记录着诊断结果:多发性硬化症。简直难以相信,自从进入医院实习,我就经常忆起我母亲的病,现在看到这样的诊断,有些吃惊。显然不是感染性神经炎。是医生的疏忽,还是担心患者惧怕诊断结果?神经医生为什么不告诉她呢? 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对我母亲谈起这事。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病历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说。我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她不相信。医生曾经告诉她诊断结果是感染性神经炎。如果是多发性硬化症,医生会告诉她。她认为医生应该是这样的。 1985年,是那次密执安旅行后的20年,我与丈夫、孩子一起到海滩渡假。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腿在不由自主地发颤,行走困难,足下垂,与我母亲当年的症状一样。我没在意,也没对任何人提起这事,其他人也没注意到。几个月后,病情加重,我不得不去看医生。检查后医生告诉我,大概没什么问题,为保险起见,建议我去看神经科医生。 拒绝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我并不担心什么,只是对这些稀奇古怪、变化无常的症状难以理解。以前我曾得过其他一些小病,但都找到了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从没认为有再提起的必要。神经科医生的检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不能用脚尖走路,闭上眼睛便很容易跌倒,我听不到翻转的音叉声,感觉不到针的刺痛……多发性硬化症,神经疾病。是的,我同二十年前母亲一样,得了多发性硬化症。但正是从这里开始,我与我母亲的故事开始不一样起来。 检查结束,神经医生回到座位上,看着我说:“实在抱歉,我无能为力,只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最好的办法是告诉你真相,你的病是多发性硬化症。”磁共振和腰椎穿刺证实了他的诊断。 与我母亲不同的是,我不但得到了明确的诊断,同时也与我的丈夫一起,得到了有关这种疾病的详细解释。这位神经科医生假设我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多发性硬化症,尽管我们夫妇都是医生。我们对疾病所带来的压力和情绪变化没有被医生忽视,医生告诉我们能进一步证实这种疾病的机构的名称、地址和有关资料,并建议我们去咨询或去接受治疗。十分难能可贵,我们可以和医生谈论我们的担心,恐惧,共同面对至少具有名称的疾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的丈夫如同当年我的父亲一样,也外出打猎,不同的是,是对恐惧和困境的暂时逃避。 神经医生再次帮助了我。如果我同意,他说他可以直接与我的系主任打电话通告我的病情。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同时做出了另一个更神圣的决定:对朋友和同事不隐瞒真相。我告诉了我周围的实习医生,反应令人吃惊,“谢天谢地,只不过如此。你脸色苍白,近来又如此紧张不安,我们断定发生了什么,还担心你得了白血病呢”。人们对此保持沉默,心照不宣,猜测包绕者每一个人,相互感染,从而生出更多的恐惧和不安,甚至多于疾病本身所引起的。 我没有卧床,而是鼓足勇气参加锻炼,参加各种活动,但效果不佳,我的病情逐渐加重。这时,我接受了我母亲曾经接受过的药物治疗。短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后,我在一个早晨醒来惊奇地发现我的脚趾能够扭动。几天后,我的腿变得可以屈伸,肌肉力量逐渐增加。一个月后,我竟丢掉了双拐,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用过。 我母亲曾为我也得了这种病而十分伤心,因为她因此而不再为健全的人。而我,可以骑车,可以溜冰。她,我的母亲,虽能打高尔夫球,但必须借助双拐才能行走。从起居室到厨房,几乎是挣扎而行。我又为她伤心,为了我得到的而她没得到的机会。如果她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她如此,将会怎样呢?如果她也接受康复治疗或物理治疗又如何呢?现在的她又能有那些额外的功能呢?咨询机构能够帮助我的父母如何面对恐惧和她的疾病,但没有,她得到的只是失望,而我则获得了新生。 正如我所祈求的,我母亲的治疗幸亏是过去,而十分庆幸我自己。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像我一样幸运,得到了良好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有内行的、通情达理的同事。药物治疗是最简单的,而如何保持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却是困难的。病人如何与朋友、家庭、同事打交道,如何获得他们的支持是可能的,当然,需要时间,需要努力,需要人情味。 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如何。我只不过遇到了这样一桩原因相近、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的事。无容置疑,我的生活质量要比我母亲高。我遇到了一位不仅仅给我一粒药丸的医生,他能把我看作人,不只是一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尽管我已说过许多次,我仍想再说一次:请治疗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疾病可能难以治愈,但病人是可以治愈的。
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母亲
热度 1 qujiangwen 2011-2-6 21:44
人们会穷一生之精力追求世上的名与利,努力为另一半与子女寻求幸福,但对一生全然奉献给你父母的东西又有多少呢?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为何每位父母都要为其子女忧心至终老,而子女们就只懂要求这要求那?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乃劝为人之子女者,应当及时事亲尽孝,则不致思欲孝养父母,而父母已亡,追忏已晚矣。 希望天下所有的儿女尽最大的努力来报答和感恩于自己的父母。 -------题记 多少年来,我忽略了一个细节:到目前为止,我都不知道母亲的生日,因此,我从来没有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问候过她一声。但是每逢我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母亲总是提前几天就准备,而且我生日那天早上她总是起得很早,中午一定做她得拿手饭--手擀面,手擀面在我生日那天有一个特殊的名字-长寿面。至于母亲节,我更是没有打过一次电话,现在想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感。 母亲从12岁就开始当家。因为她从那时开始就没有了母亲,是她把我的两个舅舅亲手拉扯大的,其中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这次五一节回家,无意中谈起母亲以前的生活。她告诉我说,在吃大锅饭的年代,由于家庭条件本身很差,加上当时经常闹饥荒,她经常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她的爷爷和我的舅舅。那个年代她们一个家庭一年分到的花生油还不到5斤,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舍得放一点点,玉米面和馒头吃得更少了。特别是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她经常连地瓜干都吃不上,去外面摘槐树的叶子和花回来吃,吃的肚子又胀又疼,下肢经常是水肿的。 母亲很爱我。我每次从外地回家,她都把我最喜欢吃的东西拿出一大堆,吃饭专做我喜欢吃的,冬天晚上睡觉生怕我冻着。有一次母亲把炕烧的火热,我的皮肤一贴在炕上,就立刻要抬起来,最后在我好不容易贴着墙边迷迷糊糊刚要睡着的时候,从褥子到被子那么厚一层竟然着火了。我一个高从炕上跳起来,拿起水瓶的水就往上浇,火才没继续着下去。看着被烧坏的褥子和被子,她很心疼,但是嘴里却说:“人没烧着就好”。我提醒母亲说下次不用烧那么热时,她满口答应。下次回去,仍然烧的很热,我跟她开玩笑说:“妈,非要把人烧坏了你才会记住啊?”她笑着说:“我原本不打算烧的很热的”。没办法,我在炕下边用大木板支撑着才睡了一个晚上。 可能是由于特殊得生活经历吧,母亲到现在生活一直很节俭,平时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舍得改善一下生活,她要把省下来得钱用来我读书。有一次暑假回家,我在火车上吃的香蕉还剩下一个,被挤的很烂。母亲在收拾我的书包时,发现了那个香蕉,她就拿出来在自来水边上洗了洗就吃了。当时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让我每次吃香蕉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件事。后来到了寒假,我专门带了香蕉回家给她,她却说不要我乱花钱,而且把香蕉送给了爷爷奶奶,她是很懂得孝道的人。 母亲是个很好学和上进的人,当时她退学时实属无奈,一个家庭连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上学了,她跟我说只念了4年书,读书期间成绩一直很优秀。辍学的时候,她很不甘心。她说她经常做梦去学校读书,梦见小时候读书的情景,醒来很失落。她从小教育我和姐姐要好好读书,她说读书的时光是最宝贵的,她也希望我们给她争口气。中学的时候,我读书不是太好,母亲又伤心又憔悴,她每天像有很多心思似的,而且患上了抑郁症,经常失眠,吃安眠药也不怎么管用。后来,进了大学以后,我读书入了门,成绩才逐渐好转。04年我考上研究生,后来她告诉我,就在那天我告诉她研究生面试通过的时候,她才安安稳稳的睡了一个好觉,从此再没有失眠过,直到现在。 母亲不懂琴棋书画,但是她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我好好做人。她对我管教很严格,我从小到大取得的任何成绩她从不表扬我,该疼爱我的地方疼爱,不该疼爱的地方坚决不客气。如果做错了事情一定要指出来,有时甚至惩罚我。所以我在家经常挨”批斗“,有时一句话说错了或者一件小事做不好可能就要开我一个晚上的“批斗会”,说朴实的道理,举简单的例子等等,直到我深刻反省。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经常有点小脾气,但是不敢反抗。现在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而且觉得很感激她。母亲的伟大之处在于把我教育成了一个普通人。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没有成为一个很任性的孩子,没有成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她把我教育成一个懂得做人基本道理的普通人,一个懂得从最低起点做起的实在人,一个具备做人基本素质的平凡人,这正是母亲朴实而伟大的地方。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为我操劳,患上了几种疾病,也老了许多。随着自己愈长愈大,看着母亲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很是心疼!母亲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留给我,像蜡烛不停的燃烧自己,照亮自己的孩子!而我呢?有没有腾出一个空间给我的母亲,或者只是在当我需要停泊岸时,才会想起她。人们会穷一生之精力追求世上的名与利,努力为另一半与子女寻求幸福,但对一生全然奉献给你父母的东西又有多少呢?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为何每位父母都要为其子女忧心至终老,而子女们就只懂要求这要求那? “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 ,上次去一个老师那里,她反复给我讲这个道理。她还反复强调说,今年就要毕业了,到了单位上第一个月赚的钱要全部寄回家里,这不仅仅是给他们寄钱的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心里感到欣慰。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问起几个朋友,他们都打算打电话回家问候自己的妈妈。对于我来说,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这个习惯,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这份心意,今年打算改变一下“老传统”,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母亲,或许能给她一个惊喜。 谨以此文章献给生我养我的伟大母亲! 2007年5月12日 于湖北武汉母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4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