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环境污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环境污染

相关日志

生命时报:农田里用了多少化学品(独家报道)
蒋高明 2011-6-19 00:08
农田里用了多少化学品(独家报道)化肥60年增了100倍,薄膜焚烧产生的致癌物要影响几代人 ●本报记者 张静 《 生命时报 》( 2011年06月17日 第01 版) 本文出处: 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1-06/17/content_846958.htm?div=-1   2006年8月28日,宁波,带有残液的各种农药瓶散落在农田。 2011年5月,“爆炸西瓜”、“绝育黄瓜”、“激素韭菜”,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掀起了一轮新的波澜。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让大多城里人把目光投向了他们久违的农田。尽管专家一再解释,膨大剂、催熟剂等植物激素的运用,在现代农业中早已普及多年,但不少人还是震惊于,今天的农田与我们印象里“锄禾日当午”的传统农田已相去甚远。   在多年关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的眼里,今日的农田真的成了一个被各种各样“化学品”武装起来的地方。这些“武器”包括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它们在不断提高产量、让农业日益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着被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种违背植物生长自然规律的行为,已经开始让人类吞下一颗颗自己种下的“苦果”。   土地里的“毒”最终会回到人体   “没干过农活的人,很少知道除草剂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6月2日,蒋高明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在他位于山东的弘毅生态农场外,一个农民在给种植的西瓜地喷洒除草剂,这些弥漫在空中的药物随风飘扬,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毒死了不少与它们仅仅一墙之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小麦和菜豆。   2010年,海南发生的“毒豇豆”事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其使用的是国家禁用的剧毒农药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造成了残留,但蒋高明认为,即使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在用量上也不应忽视。1990年,我国农药的施用总量还只有70万吨,但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飞速发展到173万吨,不到20年,增长了100万吨,平均每亩土地要施加农药1.92斤。有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药使用第一大国,但农药残留对蔬果、土壤、空气,甚至水源的污染和危害至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还有化肥的施用量,蒋高明说,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每公顷225千克,而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平均施用量比安全上限高了1.93倍。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年间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8斤多增长到了868斤,足足增加了100倍。   “你可能见过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但你见过农田、山坡被白色农膜成片成片覆盖的壮观景象吗?”在蒋高明看来,这种白色塑料膜是现代农业最“垃圾”的发明。庄稼种下后,喷上药,盖上农膜,不用施肥浇水,就能起到保温、保水、除草、杀虫的作用,就像我们吃快餐一样方便迅捷,但40%的残膜率导致每年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才是最严重的“白色污染”。其实更危险的在于,农民在焚烧农膜时产生的致癌物二恶英大概经历7代人、140多年都难以消失。即使农民不在地头焚烧,农膜回收制作再生塑料、再生桶,同样会产生二恶英。   “所有有毒物质绕了一个圈,最后都会在人体中安营扎寨。”蒋高明认为,与其说我们破坏的是农田,不如说破坏的是人类的健康。   中国有近百个“癌症村”   过度使用的农药、化肥,首先对土壤造成了无法忽视的伤害。有研究显示,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10。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陈春秀认为,土壤板结、盐碱化程度高,都和过度使用化肥有一定的关系。而土壤质量越差,使用的化肥就越多,就会恶性循环。“实际上,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没用完的,都变成了污染物。”蒋高明说,比如大家熟知的致癌物亚硝酸盐,最早来自硝酸盐,硝酸盐就是化肥中一种重要的成分。亚硝酸盐残留在土地中,对土壤、地下水都造成严重污染。磷肥、钾肥等从矿石中提炼出的化肥,不可避免地含有镉、铁、铜等重金属。这些残留在土壤中的致癌物、重金属最终会回到植物中。美国农业部专家研究表明,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谷类作物,只需几年的时间,就会使人出现肾功能损坏、骨骼病变等镉中毒症状。   水稻中的镉不仅来自化肥残留所带来的直接污染,还来自于工业污水排放对农田造成的间接重金属污染。据国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受重金属污染。从湖南湘江的衡阳到长沙段沿岸,由于大量工业废水被排放到江中,导致蔬菜中的砷、镉、镍、铅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这些“农作物”不仅被当地农户每天食用,还被运送到更多的乡镇和城市。在蒋高明的新书《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中,用了整整4页,列出了全国各地被媒体报道过的近百个“癌症村”。比如,“江西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璜溪垦殖场:从化工厂里外漏的污水流进水稻田,将田里的水稻苗全部染黑。2004年,80户人家近20人患癌,以喉癌、肺癌为主。”工业污染越来越多地侵犯到农田中,成为新的“化学杀手”。   “传统农业是随着日升日落、季节变换,满足植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但现代农业却是掠夺性的,尽量缩短植物的生长时间,提高植物产量,必然对其营养、安全性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这样对记者说。比如现在的谷类等粮食作物中,除碳水化合物外,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过去都有所下降。国外一项调查显示,现在西红柿的酸甜度值是2.77,比过去损失了近15%;维生素C含量比30年前下降了17毫克。   少吃反季、外地蔬果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田松在为《中国生态环境危急》所写的序言《最后时刻的呼喊》中,代替所有人发出刻骨铭心的提问:“我们曾经真诚地相信,科学及其技术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事情却诡异地走向了反面……什么叫进步?这样的生活进步了吗?”反思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蒋高明认为,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我们不需要盲目地追求粮食产量,目前即使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少一半,也不影响解决全国百姓的温饱问题。“土地不喜欢农药和化肥。”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一个生态学家的眼中,土地是有情感、有意志的主体,是活着的生命。   越发达的国家,对农药和化肥等“化学武器”的使用越谨慎。蒋高明说,美国一般都使用飞机喷洒农药,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由于土地众多,一块地在大量使用化肥后,一般会休耕一段时间,让它恢复元气。   其实,老百姓也可以尝试一些保护自己的重要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首先,别买不到成熟期的水果,“如果一种水果离成熟期还差半个月,但又长得很好看,那很可能是用了催熟剂。”其次,闻气味。“自然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果香味;催熟的水果不仅没有果香,甚至还有股发酵味”。最后,如果冬天想吃反季蔬菜,也最好多买些洋葱、胡萝卜、茄子等,因为其中农药残留物较少。   蒋高明最后提醒,长距离运送的蔬果,也会喷洒“防腐剂”,比如抗菌灵、除菌清等,来抑制细菌生长,保持蔬果新鲜。多吃本地产的蔬果,可以避免健康受到危害。▲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摘下转基因大豆的“美丽”光环
热度 3 蒋高明 2011-6-13 23:29
蒋高明 转基因作物真的像专家们宣传的那样,能提高产量,减少农药和除草剂污染,少用化肥吗?还是让我们从转基因大豆说起。2009年4月27日,《黑龙江日报》发表记者张桂英文章《 摘下转基因大豆光环》,文章通过第一现场,向人们报道了转基因大豆的真实表现。 文章指出,给国产大豆带来致命冲击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竟然不增产!它转入的只是一种对除草剂有超强耐性的基因,可以使大豆在种植过程中放心使用灭杀性的除草剂,从而降低 管理成本。造成的环境污染,转基因种子公司根本不管。可见,转基因大豆是只方便除草的。可就是这个方便除草,我们引进了转基因种子,造成中国种业的半壁江山尽被人家占 有。 “转基因大豆是个非常大的帽子,凡是把其它物种或品种的基因转到大豆中,都是转基因大豆。目前对我们造成冲击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它是把对草甘膦除草剂耐性 非常强的基因转到大豆中,大豆其它的遗传性状并未改变。这种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药性强、杀灭范围广的灭生性除草剂,而不必担心把大豆苗杀死。” 著名大豆专家刘忠 堂教授非常肯定地说。 大豆生产过程中,草害是威胁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外,大豆生产基本都是大规模生产,控制杂草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减少人工,他们多采用灭杀性除草剂,但它易造成严 重药害,连大豆都一起杀灭了,所以才有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但在中国,由于大豆种植规模相对国外要小很多,人力又多,除草并不是大问题,所以根本没必要种植这种对 环境和健康充满风险的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作物鼓吹者声称,转基因作物可以少打农药、保护生态环境,这其实完全是个经不住实践检验的骗局。据美国生物技术信息网2004年10月报道,三大转基因作物,即玉米、 大豆、棉花,在1996~1998年3年间,减少了农药使用量0.206亿磅,但从1999~2004年6年间,种植这些作物农药用量却增加了1.43亿磅。也就是说,9年之间,转基因作物的农药用 量净增1.22亿磅。事实说明,转基因不仅不能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反而增加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造成的严重后果。生存是物种最基本的权利,人类想要灭杀杂草和害虫,杂草和害虫就迅速进化与人类抗争。更有意思的是 ,杂草从转基因作物那里“缴获”了武器——人类转移进去的抗除草剂或抗虫基因,武装了自己,自己变成刀枪不入的“超级杂草”。 美国广播公司电视新闻曾报道,“超级杂草”是由于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被“逼上梁山”的。电视新闻画面上展示了这样的镜头:2009年10月阿肯色州收获季节,表情严峻的 农民和科学家正在布满巨藜的田间交谈,这种巨藜即使喷洒再多的草甘膦除草剂也死不了。一位农民在3个月内花了50万美元试图清除“超级杂草”,仍然徒劳;联合收割机和手工 工具对这些杂草都无能为力。据估计,在阿肯色州,有100万英亩的大豆和棉花田中已大量滋生“超级杂草”。长芒苋和巨藜是最可怕的杂草,它们可长至7~8英尺高,耐高温,也 耐长期干旱,产生海量种子,其发达根系可从农作物中抢夺养分。如果任其发展,一年内就将占领整个农田。 2004年底,抗草甘膦的帕默藜首次出现在佐治亚州梅肯县,并蔓延到佐治亚州其他地区,以及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阿肯色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和密苏里州。根据佐 治亚大学杂草专家斯坦利•卡尔佩珀估计,佐治亚州有10万英亩农田严重布满了帕默藜,有29个县现已证实这种藜是抗草甘膦的。2007年,梅肯县1万英亩农田因抗草甘膦帕默藜大 量繁殖而被抛荒。 因此,为了保护转基因大豆,不但农药要打,而且还要打得更多;除草剂也不能少用,否则,转基因的优势就没有办法体现出来。这样的转基因作物其实是温室里的弱苗。 然而,转基因大豆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在除草剂、农药、化肥上要吃小灶,更令人吃惊的内幕是——转基因大豆并不增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黑龙江日报》记者,转基因不但不会提高大豆产量,相反,转基因会导致产量降低5~10%,大豆含油率也不会因为采用了转基因技术而发生改变。转基因大豆降 低除草成本的周期只能维持3年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害虫和杂草也会产生抗性,增加农产品农药残毒。 实现转基因大豆高产的是科学的耕种方式,而非完全依赖于品种。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生产既要规模化,还要机械化。大机械深松整地作业,为大豆高产奠定了坚实 基础。大豆是深根作物,最深能扎到地下1米,只有深松深翻,才能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实现高产。而在中国农村,多是用小四轮子种地,耕层浅严重制约了大豆潜力的发挥,所 以产量不如国外;相比之下,同样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黑龙江省垦区,非转基因大豆单产并不比国外低。目前,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每亩175公斤左右,南美单产每亩可以 达到180~190公斤左右,而在黑龙江省垦区,本土大豆平均亩产在170公斤以上。 据了解,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比例大约在81%左右,巴西约50%左右,阿根廷则全部为转基因大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当今世界大豆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生产的非 转基因大豆与出口到我国的转基因大豆,价格竟差到一倍左右!令人费解的是,同是非转基因的大豆,我国产的不但卖不上高价,却要与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在同一价格平台上竞争 。 转基因大豆是吃小灶长大的,看美国补贴就知道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储备系统,显然与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格格不入,中国是其战略布局的重大障碍。为了轰开中 国农产品大门,美国采取的是高额补贴本国农产品政策,鼓励转基因巨头垄断中国种子市场。2007年,美国平均向农业提供的补贴就高达572亿美元。正是美国对商品化农产品实施 补贴政策且不断加大扶植力度,直接造成大豆国际贸易的不公平竞争,也导致许多国家大豆种植业的萎缩。 美国政府年年巨额赤字,为什么还要大幅补贴农民呢?这是美国从战略角度考虑的。这样做,第一,可以保证本国农民生产积极性,即使农产品出现较大波动时,也不至于损伤农 民的利益,从而保证本国粮食产量;第二,降低美国粮食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敲开其他国家农产品市场大门,迫使那些国家放弃本国粮食生产,转而购买美国廉价粮食, 进而从农业上依附于美国,增加美国支配世界的能力,最后,控制整个世界。将来如果你不听话,就提高粮价。吃饭看人家脸色,那才是标准的“寄人篱下”。    1993年,中国大豆市场敞开国门,大豆成为最早开放的农产品。由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等原因,大豆榨油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美国ADM公司、新加坡WILMAR等一些外来资本, 捕捉到这一契机进军中国。境外公司对中国大豆领域的突破,带来了食用油市场和饲料养殖市场的变革,传统豆油弱势消费地区的烹饪习惯遭到冲击,传统养殖方式被迫转型,规 模化饲料养殖行业兴旺发达。一系列变化作用到大豆行业,其严重后果是国内大豆供需严重失衡,也为外资后续大举扩张埋下了伏笔。90年代末,国内大豆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 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转基因大豆冠冕堂皇地进入中国,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中国市场。现在,我们吃的豆腐、大豆油、养殖用的豆粕,已经很难摆脱转基因的影子。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转基因大豆并不神秘,它是牺牲了生态环境,牺牲了其他物种,牺牲了小户农民利益,并得到政府高额补贴才具有许多“光环”的,剥掉转基因大豆的美 丽光环,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掠夺和杀气腾腾的凶相。这个噩梦,东北豆农已经经历过了。那么,下一步是不是我们南方的稻农呢?我想,他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转基因 ,尽管“狼”已经到了家门口。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6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试谈发展太阳能的用地解决策略
热度 3 zbouyang 2011-6-12 23:43
试谈发展太阳能的用地解决策略 时下,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发展环保、低碳排放的太阳能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发展太阳能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当今社会,寸土寸金,土地资源十分匮乏,自然人们想到去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建设太阳能电站,但是沙漠地区气候恶劣,常会有沙尘暴,有可能花费大量金钱建设起来的太阳能电站被风沙一夜之间毁掉,有一定的风险;此外沙漠地区远离人口密集的东南沿海城市,电力从沙漠地区传输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也会消耗掉不少的电能。因此,不能将所有太阳能电站建设在沙漠地区。 这里建议: (一)将全国的公路和铁路利用起来作为太阳能的收集地 其好处是:(1)不需要征用土地,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2)公路遍布全国,均匀分布,其收集到的太阳能产生的电力相当一部分可以就地使用,不必远距离传输,只有一部分会调节到大城市使用;(3)公路面积大,有充足的太阳能收集和发电潜力。【据百度资料,目前全国公路总里程为180.98万公里,等级公路里程143.8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9.5%。其中高速公路29745公里、一级公路29903公里、二级公路211929公路、三级公路324788公里、四级公路842373公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路基宽带分别以34米、25米、10米、5米计算,则公路面积为10688364000平方米;又据统计目前全国铁路总长度75000公里,以路基宽度10米计算,则铁路占地750000000平方米;据此公路和铁路总占地1143836400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发电1.35千瓦计算,则总公路和铁路总发电能力为154.417914亿千瓦,是目前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8亿千瓦)的19.3倍。假说只有1/4的时间有太阳(其中一半为黑夜),则其总发电能力也是目前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825倍,只需要20%的效率,则可以满足目前的所有用电需求。采用热电式太阳能发电的话,效率可以超过20%】 太阳能收集器建在公路的上面,不影响交通,也不影响白天的路面行车,因为从侧面可以有足够的太阳光照射在公路上。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可以结合公路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建设,在公路上面建设人力和电力自行车道理。这种道路建成后,人力和电力自行车与汽车完全分离,还可以使交通事故大幅度降低。 (二)将所有的屋顶变为太阳能的收集场 对于5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来说,考虑到每天的主要用电时间只有几小时,其屋顶安装上太阳能装置后,所发出的电能基本就能满足居民用电所需了。 (三)利用沿海滩涂地建设太阳能发电站 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设海边500米宽度范围内可以用于收集太阳能,则可用地面积为9000000000平方米,其发电容量为12150000000千瓦,同样扣除黑夜,并假设只有一半的天数有太阳,则有效发电能力为30.375亿千瓦,再假设太阳能到电力的转换效率为20%,则实际发电能力为6.075亿千瓦,相对于目前全国总发电能力的75.9%. (四)利用荒废的黄土高原建设太阳能电站 许多黄土高原不生长植物,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可以将它们变成太阳能发电基地。其好处是,没有沙漠中的流沙,发电站的安全度高,维护方便,离内地城市比较近,传输损耗小,传输成本低。 当然,提出以上四个建议并不是要排除利用沙漠建设太阳能电站方案。流沙比较少,气候相对稳定的沙漠地区还是可以用来建设太阳能电站的。 综上所述,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土地需求完全可以通过以上四个措施基本不需要花费征地费就可以得到圆满解决。 解决了太阳能电站的土地需求这个问题后,主要的就是资金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国家扶持,另一方面要利用资本市场,组建超大型股份制公司,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事业。事实上中国现在的游资达约有数万亿之多,苦于找不到投资的地方,完全可以将这些游资吸引到太阳能电站建设上来。 能源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而太阳能不但能满足国家的发展和安全需要,也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之。
3460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居民消费角度探讨节能环保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6-2 15:46
文/焦 兵,秦 飞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低碳发展,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所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根据IEA(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刚刚过去,世界各国都处于缓慢的经济复苏阶段。我国虽然受到冲击较小,但以往大量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已难以实现。因此,我国制定了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通过刺激居民消费,以实现我国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发展。然而,在居民所消费的产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会增加碳排放量,加大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本文以居民消费为视角,以西部省份为样本,研究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估算 居民的消费结构中,主要包括食品、衣着、交通、居住、医疗、家庭耐用消费品以及各项服务等支出。据统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主要是交通、住房、医疗以及教育方面的支出。有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最大根源,已经占到整个污染源的85%。同时,房地产市场这几年也在迅速发展,据估计,建筑能耗目前已经占到中国全社会总能耗的20%—30%。传统理论认为,家用电冰箱、空调等耐用消费品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于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居民的交通支出、住房支出以及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面。 目前主流的计算碳排放量的方法是由IPCC提供的,但这种办法有一定不足:仅依靠每种能源固定的碳排放系数,难以体现技术进步的影响;传统的方法在计算碳排放量时,难以具体确定各地区的减排责任。因此,按国民收入计算碳排放的方法,通过陕西省的总消费与总投资来确定碳排放总量。 按支出法计算陕西地区的国民收入: Y=C+I+NX(1) 式中,Y代表陕西地区的国民收入;C代表总消费支出;I代表总投资支出;NX代表净出口。陕西省的净出口为负,即从国外进口产品用来消费和投资。虽然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对陕西省造成碳排放,但由于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从总体来看,陕西省最终也会对外出口产品,从长期考虑,进出口的影响会相互抵消。因此,■NXt=0(t代表时间)。那么,在计算碳排放时就只考虑消费与投资两个部门。得: E=(C+I)×T×f(2) (2)式表示了陕西省最终的碳排放量。E表示碳排放总量;T表示单位GDP能耗;f表示的单位GDP能耗的碳排放系数。 图1是估算出的1994—2008年的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在计算碳排放量的过程中,所用的陕西省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的相关数据以及单位GDP能耗,均来自《陕西省统计年鉴》(1995—2009年)。而碳排放系数主要是根据IPCC提供的3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然后根据能源消费结构,经过加权平均计算所得。 从图1可看出,陕西省1994—2008年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尤其是2000年到2008年,碳排放量增涨近3倍,陕西省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严峻。 2 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检验 以1995—2008年陕西省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支出、住房支出以及耐用消费品支出与碳排放的关系,根据传统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法,并且通过各项检验表明:从各变量的系数中,可得知陕西省居民消费中交通支出和住房支出对碳排放有正向效应,居民交通支出影响较大,住房支出影响较小。居民交通支出每增长一个单位,碳排放就会增长0.26个单位;住房支出每增长一个单位,碳排放会增长0.068个单位。而耐用消费品支出与碳排放是负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大,耐用消费品支出增加一个单位,碳排放会下降0.025个单位。 3 对策建议 以陕西省为例,居民交通支出每增长一个单位,碳排放就会增长0.257385个单位;住房支出每增长一个单位,碳排放会增长0.068105个单位。而耐用消费品支出与碳排放是负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大,耐用消费品支出增加一个单位,碳排放会下降0.025458个单位。在现阶段的中国仅仅依靠生产的调整实现碳减排,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建议,要实现碳减排,单纯依靠生产的调整很难完成,还需要从居民的最终消费入手,通过引导居民更加合理的消费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不仅生产方式会影响生态环境,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也会极大地危害环境。为了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我们不仅需要改变生产方式,还需要调整消费结构,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由高能耗消费向低能耗消费转变。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摘下转基因大豆的美丽光环
热度 2 蒋高明 2011-5-29 23:37
蒋高明 转基因作物真的像专家们宣传的那样,能提高产量,减少农药和除草剂污染,少用化肥吗?还是让我们从转基因大豆说起。2009年4月27日,《黑龙江日报》发表记者张桂英文章《 摘下转基因大豆光环》,文章通过第一现场,向人们报道了转基因大豆的真实表现。 文章指出,给国产大豆带来致命冲击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竟然不增产!它转入的只是一种对除草剂有超强耐性的基因,可以使大豆在种植过程中放心使用灭杀性的除草剂,从而降低 管理成本。造成的环境污染,转基因种子公司根本不管。可见,转基因大豆是只方便除草的。可就是这个方便除草,我们引进了转基因种子,造成中国种业的半壁江山尽被人家占 有。 “转基因大豆是个非常大的帽子,凡是把其它物种或品种的基因转到大豆中,都是转基因大豆。目前对我们造成冲击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它是把对草甘膦除草剂耐性 非常强的基因转到大豆中,大豆其它的遗传性状并未改变。这种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药性强、杀灭范围广的灭生性除草剂,而不必担心把大豆苗杀死。” 著名大豆专家刘忠 堂教授非常肯定地说。 大豆生产过程中,草害是威胁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外,大豆生产基本都是大规模生产,控制杂草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减少人工,他们多采用灭杀性除草剂,但它易造成严 重药害,连大豆都一起杀灭了,所以才有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但在中国,由于大豆种植规模相对国外要小很多,人力又多,除草并不是大问题,所以根本没必要种植这种对 环境和健康充满风险的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作物鼓吹者声称,转基因作物可以少打农药、保护生态环境,这其实完全是个经不住实践检验的骗局。据美国生物技术信息网2004年10月报道,三大转基因作物,即玉米、 大豆、棉花,在1996~1998年3年间,减少了农药使用量0.206亿磅,但从1999~2004年6年间,种植这些作物农药用量却增加了1.43亿磅。也就是说,9年之间,转基因作物的农药用 量净增1.22亿磅。事实说明,转基因不仅不能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反而增加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造成的严重后果。生存是物种最基本的权利,人类想要灭杀杂草和害虫,杂草和害虫就迅速进化与人类抗争。更有意思的是 ,杂草从转基因作物那里“缴获”了武器——人类转移进去的抗除草剂或抗虫基因,武装了自己,自己变成刀枪不入的“超级杂草”。 美国广播公司电视新闻曾报道,“超级杂草”是由于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被“逼上梁山”的。电视新闻画面上展示了这样的镜头:2009年10月阿肯色州收获季节,表情严峻的 农民和科学家正在布满巨藜的田间交谈,这种巨藜即使喷洒再多的草甘膦除草剂也死不了。一位农民在3个月内花了50万美元试图清除“超级杂草”,仍然徒劳;联合收割机和手工 工具对这些杂草都无能为力。据估计,在阿肯色州,有100万英亩的大豆和棉花田中已大量滋生“超级杂草”。长芒苋和巨藜是最可怕的杂草,它们可长至7~8英尺高,耐高温,也 耐长期干旱,产生海量种子,其发达根系可从农作物中抢夺养分。如果任其发展,一年内就将占领整个农田。 2004年底,抗草甘膦的帕默藜首次出现在佐治亚州梅肯县,并蔓延到佐治亚州其他地区,以及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阿肯色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和密苏里州。根据佐 治亚大学杂草专家斯坦利•卡尔佩珀估计,佐治亚州有10万英亩农田严重布满了帕默藜,有29个县现已证实这种藜是抗草甘膦的。2007年,梅肯县1万英亩农田因抗草甘膦帕默藜大 量繁殖而被抛荒。 因此,为了保护转基因大豆,不但农药要打,而且还要打得更多;除草剂也不能少用,否则,转基因的优势就没有办法体现出来。这样的转基因作物其实是温室里的弱苗。 然而,转基因大豆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在除草剂、农药、化肥上要吃小灶,更令人吃惊的内幕是——转基因大豆并不增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黑龙江日报》记者,转基因不但不会提高大豆产量,相反,转基因会导致产量降低5~10%,大豆含油率也不会因为采用了转基因技术而发生改变。转基因大豆降 低除草成本的周期只能维持3年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害虫和杂草也会产生抗性,增加农产品农药残毒。 实现转基因大豆高产的是科学的耕种方式,而非完全依赖于品种。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生产既要规模化,还要机械化。大机械深松整地作业,为大豆高产奠定了坚实 基础。大豆是深根作物,最深能扎到地下1米,只有深松深翻,才能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实现高产。而在中国农村,多是用小四轮子种地,耕层浅严重制约了大豆潜力的发挥,所 以产量不如国外;相比之下,同样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黑龙江省垦区,非转基因大豆单产并不比国外低。目前,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每亩175公斤左右,南美单产每亩可以 达到180~190公斤左右,而在黑龙江省垦区,本土大豆平均亩产在170公斤以上。 据了解,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比例大约在81%左右,巴西约50%左右,阿根廷则全部为转基因大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当今世界大豆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生产的非 转基因大豆与出口到我国的转基因大豆,价格竟差到一倍左右!令人费解的是,同是非转基因的大豆,我国产的不但卖不上高价,却要与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在同一价格平台上竞争 。 转基因大豆是吃小灶长大的,看美国补贴就知道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储备系统,显然与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格格不入,中国是其战略布局的重大障碍。为了轰开中 国农产品大门,美国采取的是高额补贴本国农产品政策,鼓励转基因巨头垄断中国种子市场。2007年,美国平均向农业提供的补贴就高达572亿美元。正是美国对商品化农产品实施 补贴政策且不断加大扶植力度,直接造成大豆国际贸易的不公平竞争,也导致许多国家大豆种植业的萎缩。 美国政府年年巨额赤字,为什么还要大幅补贴农民呢?这是美国从战略角度考虑的。这样做,第一,可以保证本国农民生产积极性,即使农产品出现较大波动时,也不至于损伤农 民的利益,从而保证本国粮食产量;第二,降低美国粮食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敲开其他国家农产品市场大门,迫使那些国家放弃本国粮食生产,转而购买美国廉价粮食, 进而从农业上依附于美国,增加美国支配世界的能力,最后,控制整个世界。将来如果你不听话,就提高粮价。吃饭看人家脸色,那才是标准的“寄人篱下”。    1993年,中国大豆市场敞开国门,大豆成为最早开放的农产品。由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等原因,大豆榨油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美国ADM公司、新加坡WILMAR等一些外来资本, 捕捉到这一契机进军中国。境外公司对中国大豆领域的突破,带来了食用油市场和饲料养殖市场的变革,传统豆油弱势消费地区的烹饪习惯遭到冲击,传统养殖方式被迫转型,规 模化饲料养殖行业兴旺发达。一系列变化作用到大豆行业,其严重后果是国内大豆供需严重失衡,也为外资后续大举扩张埋下了伏笔。90年代末,国内大豆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 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转基因大豆冠冕堂皇地进入中国,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中国市场。现在,我们吃的豆腐、大豆油、养殖用的豆粕,已经很难摆脱转基因的影子。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转基因大豆并不神秘,它是牺牲了生态环境,牺牲了其他物种,牺牲了小户农民利益,并得到政府高额补贴才具有许多“光环”的,剥掉转基因大豆的美 丽光环,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掠夺和杀气腾腾的凶相。这个噩梦,东北豆农已经经历过了。那么,下一步是不是我们南方的稻农呢?我想,他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转基因 ,尽管“狼”已经到了家门口。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华网:60年间化肥施用量增长百倍, 农业生产被大量化学品裹挟
热度 2 蒋高明 2011-5-27 23:34
2011-05-27 09:39:08 来源: 新华网【 大字 中字 小字 】【 打印预览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27/c_121464823.htm 图为农村中一家极普通的农药商店。蒋高明摄    ● 我国化肥平均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    ● 我国每年约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被指“白色恐怖”    ● 我国每亩农田需用近两斤农药且60%~70%残留土壤中   “科学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规范使用无害健康”、“已纳入农药严格监管”……   无论专家如何解释和安抚,近日“裂瓜”事件中的“膨大剂”三个字,已让不少消费者今夏吃西瓜“望大生畏”。但令人不安的又何止一个什么“剂”?   “不管有没有害,为什么要用它?”这句颇有代表性的疑问,实际上是在指向一个根本性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   记者近日获悉,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   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   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   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   不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就成功地保持了土壤肥力和健康。这是一百年前西方农学家发现的中国农业最令人称奇之处。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正在工业化之路上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裹挟着一路狂奔。   如今我们已深陷食品安全困境不得自拔。专家提醒,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年约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   对“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往往较关注城市中一次性塑料餐盒及购物袋等的使用与回收。但记者获悉,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而并不考虑其降解问题,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加速了耕地的“死亡”。   “我实地考察过几十个国家,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大张旗鼓地推广、应用农膜,弄得全国山河一片‘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如是说。   长期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与退化农田修复的蒋高明,日前对记者讲起他在一些农村看到的几乎被清一白色塑料膜覆盖的农田、山坡的景象时,用“白色恐怖”来形容。   据蒋高明介绍,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在15-20厘米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最关键的是它没办法降解。有人研究了其寿命后得出结论:大概要7代人、140多年还降解不掉。   令人担忧的还有,在降解农膜的过程中,会有致癌物二恶英排放到空气中。比如有些勤快的农民将农膜从田里拣出来后就地焚烧,看似干净了,实际上低温燃烧排放的剧毒二恶英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污染物。   在蒋高明看来,农膜是现代农业最垃圾的发明。人们利用它得到一部分增产后产生依赖。在脱离了传统锄地做法,不用有机肥、秸秆等养地,覆盖一层农膜就实现了保温、保水、除草、杀虫等目的,表面看是再好不过的事,但实际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在加速耕地“死亡”,无异于“杀鸡取卵”。    60年间化肥施用量增长100倍   记者被告知,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蒋高明介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从其提供的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变化图上看出,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现在是868斤。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没用完,都变成了污染。”蒋高明说。   还有一个数字让蒋高明耿耿于怀: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但因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等原因,这些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应该用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两者都因趋利,受害的是耕地与消费者。蒋高明说。   关于农药,蒋高明掌握的数据是: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2008年我国农药总产量173万吨,平均每亩施加1.92斤农药。   蒋高明的农药年施用总量动态变化图显示,1990年农药施用总量约为70万吨,2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70多万吨。   其实,即使没有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直接污染,工矿企业废水污灌等对耕地的间接污染已经使之不堪重负。有关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3250万亩。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受到严重污染。   官方也承认目前我国土地尤其是耕地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有识之士呼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仅是守住其数量,还要守住其健康、洁净之“红线”。    工业化农业危及食品安全   在蒋高明看来,农业依赖大量化学物质投入堪称所谓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危害甚多,不可持续。它不仅需要开采大量矿山、石油等,使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大量化学品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后,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但危害绝不仅于此,耕地污染还严重威胁到食品、粮食安全。”   蒋高明说,“绕一个圈子,耕地中的有毒物质最终要回到人体安营扎寨。”因为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继续在人体内聚集。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前不久报道的“镉米”就是例子。   当“锄禾日当午”式的传统耕作方式被取代,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成为现代农业的“常规武器”时,蒋高明认为“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严重问题”。“工业化农业已经大大动摇了我们的农业之本。”   当引起西瓜“爆炸”的膨大剂被公众知晓后,人们困惑的是“为什么要用它”,因为很显然,此举是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   但类似的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比比皆是,正像蒋高明所列举: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的生命周期缩短至28-45天,猪缩短至2.5-4个月。“这些严重违背生物学规律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大量泛滥,令各种农药、激素和添加剂充斥城乡食品。”   有种说法,不如此我们就要挨饿,我们的粮食安全会出问题。蒋高明认为,保持目前粮食产量,就农药化肥而言,施用量减半足矣。   人们困惑:我们的食品之源——初级农产品,已经在生产中经受了如此化学化、工业化的“洗礼”,怎敢再在食品加工、运输或保存中不加节制地添加各种化学制剂甚至是非食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引自蒋高明刚刚出版的《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一书及公开报告《困境与出路:食品消费信心不断下降之时展望生态农业》)本报记者韩乐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2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环境污染
热度 1 alexchu 2011-5-23 20:26
也说环境污染
先看两张图片。 在日本上空 大连机场 这两张图片是笔者从日本留学回国在飞机上连续照的两张照片,其中第一张是在日本上空的最后一张,第二张是在大连国际机场照的第一张。看上去对比非常强烈。也许有人说我没有放上在日本机场起飞前的照片,这样的对比有点不公平。但是我说原因是刚好下雨,机场乌云密布,可是大连是晴天,却也没有彼方阴雨天能见度高。这几年往来中日有几次,感觉两个国家的环境差别太大了。往往从北京机场起飞,差不多半个小时都是在雾蒙蒙的大气中摸索,直到海上面,才开始蔚蓝透亮。最糟糕的一次是冬天从北京到郑州,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万米高空,竟然全是雾蒙蒙的,可见空气污染到了何种程度。 现在国内稳定起来工作了,也体会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西安,如果不下雨,能见度估计不到两公里,天上很少能够看到蓝天和白云。下雨之后马上好很多,但是持续不了多久,我感觉这就是活生生的工业污染和汽车污染造成的,也难怪随地吐痰的人多,空气中漂浮物太多了。南方雨水多,应该好一点吧?可是我在深圳的一个星期,感觉天气也是灰蒙蒙的,连对面的香港都看不清楚。广州也是如此。 抛开大气污染,水污染也是非常严重,新闻上报道的造纸厂、矿场、重工业工厂直接向大江大河排污,造成沿岸居民普遍得病,鱼类遭殃,真的触目惊心。那些没有报道的又有多少呢?我记忆中的小时候鱼米之乡的故乡,也早就不复存在,现在的孩童根本就体会不到当时的乐趣了。话说太湖治理已经花了800亿,也没有太大效果。我在想,治理因中国经济毁灭性发展带来的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又要花多少钱呢?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还有,业已造成的人的健康破坏又该怎么补偿呢?难道真的是牺牲了之?这怎能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最先进的政府、最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府的抉择?
33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七:夭折的绿色GDP
蒋高明 2011-5-16 08:55
蒋高明 一、曾为绿色GDP叫好 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等10个省市率先启动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同时宣布,与绿色GDP相对应,我国有望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环保因素。这是个很令人鼓舞的消息。笔者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撰文,为这个绿色GDP叫好。 2003年11月,当笔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那里听到绿色GDP的概念时,还深深怀疑这个理念的可操作性,因为毕竟当时社会上到处都在宣传“发展是硬道理”。时隔仅一年三个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即现在的环保部)开始在全国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这说明我国在走“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上,前进了一大步。当时,我隐约感觉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冲突的时候,“环境保护再也不是软道理了”。 我曾经乐观地认为,绿色GDP的实施,将预示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由浮躁走向成熟。在理论上,西人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在经济发展这一主流下,环境成本在许多场合下被“忽略不计”了。虽然,环保部门也在收罚款,但是所收到的费用比起来治理污染的费用来讲真是“凤毛麟角”;且在很多场合下,污染企业交完罚款又心安理得地继续排放了,而环保部门也多“睁只眼、闭只眼”,遭殃的是普通大众。污染物是水泊梁山上的“地煞星”,不让它们出工厂是有办法的,关键的是成本问题;而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再治理,其费用要高出几十倍至百倍。企业之所以选择交少量罚款不愿意治理,是因为治理是国家的事情,他们认为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了排放污染物的“准排证”。实际上,这样做已将治理的难度大大地提高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GDP增长了,而环境却污染了”的根本道理。现在,如果国家提倡绿色GDP,且上升到合法的地位,那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自然失去了发展的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将环境保护列在重要的地位,宁愿经济发展慢些,也要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绿色GDP考核领导政绩“功莫大焉”。目前,中国的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被迫追赶,但由于人才、交通与基础条件的限制,西部不可能赶上东部。中国1000个著名制造业的89%在东部,而西部仅占11%;仅一个江苏省(13.7%)就超过了西部十几个省的总和。因此,西部无论怎样追赶,经济的不平衡这条鸿沟是很难逾越的。在实际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工作中,那些西部落后地区的领导总以要发展GDP、解决行政人员的的吃饭问题为理由推辞下去。在经济落后的一些乡镇领导那里,贫穷是他们最怕的,一旦有人来投资建企业,不管污染与否,都兴奋地投入十二分的精力去推动,甚至在公开场合下宣布“谁污染得多我就支持谁”。这样发展下去是异常危险的,如果今后将绿色GDP考核这些领导,那么他们就可能将工作的重点用于环境保护,否则就会丢掉“乌纱帽”。 我们曾幻想过,绿色GDP可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得到一缕阳光。过去十几年中,我们的GDP以8-15%的速度在增加,这个速度是令全世界人感到震惊的。但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西部的土壤在减少,东部的污染在增加,黄河经常断流,长江将变黄河;每年国家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高达数千亿。我们的领导今后应坚信这样的理念:将自己所管辖的地盘保护好、建设好就是对国家做了重大贡献。一是可以节省下来巨额的治理费用,二可通过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远来的观光客;三可为子孙后代保留下完美的生态系统。绿色GDP,从理论上到实际操作上,都对举步维艰的环境保护工作增加推动力。我们有理由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将因扭转了过去那种一味强调GDP而逐步得到改善。如果绿色GDP能够实施,这当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 二、绿色GDP 未老先衰 人们对绿色GDP的期望很快就破灭了。2007年07月25日,新华网发表记者舒圣祥这样的消息:从2007年初起媒体就在等待的“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将被无限期推迟发布。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GDP是媒体、社会为了简明而用的一个名词,真正的绿色GDP核算制度目前并不存在。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中国还不能够公布所谓绿色GDP核算的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国家统计局的三言两语,就将环保部的绿色GDP设想给否定了。 然而,上述调子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就在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还联合公布“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该报告指出,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当时两部门都表示,正在研究的2005年的数据会很快向公众发布。课题组成员也透露,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已经完成,当年环境污染损失要高于2004年,报告并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损失GDP扣减情况,这份统计表是绿色GDP核算的“最大突破点”。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份早已完成的报告却依然紧锁在抽屉里。 2005年度的绿色GDP核算报告,在官员口中从“春节后发布”到“两会后发布”,再到“搁浅”“不能够公布”,如此一波三折,不难想象其间充满的各种激烈的利益博弈。不论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巨大分歧,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敏感(个别试点省市甚至正式发函要求不公布核算结果),抑或利益集团的拼力阻挠,最终的结果指向只有一个:环境污染损失被“包庇”,公众知情权被漠视。 以绿色GDP没有“国际惯例”来否定绿色GDP,而且是在已经公布过一次之后再来否定,显然缺乏说服力。任何一种研究也不可能一出生就十分完备,相反,它必须勇敢地接受实践和公众的检验。因此,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绿色GDP数字的科学性,而在于相关部门究竟有没有冲破利益集团阻挠让公众知道真相的决心和魄力,究竟愿不愿意以大胆揭露问题的方式来落实科学发展观。 “绿色GDP”的夭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环保部门与统计部门如何体制化合作、绿色GDP如何刚性地与人事制度挂钩、如何通过提升官员道德与调整法律机制遏制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与GDP崇拜等等。也许正是因为在核算绿色GDP之前,我们这些“账单”就没有算清楚,所以才导致算清楚了的数字也得“无限期推迟”。于是,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用带血的GDP,或者黑色GDP来考量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国环境保护形式依然异常严峻。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次发布:低辛烷值汽油概念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1-5-10 14:27
今天收到两院院士、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来信。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所以,我发布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低辛烷值汽油:一种高效、清洁、环保的新型汽车燃料 将汽油中低辛烷值的组分提取出来,这些组分可以被压燃,效率超过了柴油(台架试验的结果哦)。 众所周知,柴油的效率超过汽油30%。 所以,低辛烷值汽油的效率将超过普通汽油约40%,替代普通汽油之后,全年全球可节约汽油4亿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2亿吨/年以上。 低辛烷值汽油可以不含芳烃(芳烃是高辛烷值组分),所以清洁; 低辛烷值汽油采用压燃点火方式,发动机的压缩比可以达到16、17、18,甚至19-22,发动机效率比普通汽油机高很多; 低辛烷值汽油被喷射进入气缸后,其分散性和与空气的混合性优于柴油,燃烧比柴油完全,所以不但尾气没有碳黑,而且比油耗指标(相同的功率输出所对应的燃料质量消耗)比柴油还低; 低辛烷值汽油不含抗爆剂(抗爆剂:抗爆震添加剂,可以提高汽油辛烷值),可以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癌症阴影笼罩下的中国乡村
热度 4 蒋高明 2011-5-9 00:26
蒋高明 一、财富的代价不应是生命 我在2004年写文章,总结全球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用的都是发生在国外的污染事件。这“十大污染事件”分别是: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水本县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 糠油事件;1984年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这个列表,今天在百度百科上可以查到。其实,该说法的最早出处是笔者于1994年在林金安主编的《植物科学综论 》上,撰写的文章《植物对大气污染生物指示与监测研究-回顾、进展与展望》,该书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介绍全球污染事件,是写文章的引子,写那篇文章的目的是重 点介绍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是一篇综述性学术论文。当然,我也是在文献中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够找到的污染事件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将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列入 “全 球十大污染事件”之一,过去的文献中很少这样写,我是第一个这么介绍的,因为前苏联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传统的全球“十大污染事件”,基本发生在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今,在这些国家已经见不到类似的环境污染事件了。“十大污染事件”都成为了历 史,这次该轮到我们了。中国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退化,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上。许多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已超过教科书上提到了全球“十大污 染事件”,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盐城饮用水污染事件、陕西凤翔儿童血铅事件,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癌症百强村”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只是中国的 学者没有勇气将这些材料写在教科书里去。 当年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时候,也是疯狂地掠夺资源,先污染、后治理,出现了全球十大污染事件,但全球十大污染事件出现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而今在中国,短短 30多年的经济发展,盲目追求GDP,我们就出现了“癌症百强村”这样的悲剧。发展的代价难道是无辜的生命吗? 就在我写出上面的文字的同时,我在山东沂蒙山区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的邻村了解到,该村两名年龄仅40多岁的妇女几乎同时被癌症夺取了生命。30年前,这一带的村庄很少有人知 道癌症是怎么回事,可现在癌症早已司空见惯。有些人家辛苦一辈子积攒的财富因癌症全部交给了医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些贫困的农民家庭,一旦有人得 了绝症,干脆不治,慢慢等死。 除了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再来看看我们身边尤其食品中的致癌物质吧。最近,笔者连续审理了大量环境科学类稿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中了解到以前鲜为人知的事实,初识 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学名词。目前,除了牛奶、鸡肉、鸡蛋中有三聚氰胺,连肥料(化肥、有机肥)中也含有该类物质;室内空气可能充斥着甲醛;树木年轮里积累了三致物 质(致病、致癌、致突变);冬瓜里最易被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脂(DEHP)污染;莲藕里可能含有手性多氯联苯;香蕉中多残留有含溴农药。那些化学家的发明,许多就 是追人命来的,甚至让人断子绝孙(DEHP可令睾丸损伤)。在食品生产和销售上,以前遵守的底线是“图财不害命”,不能丧良心,而今利欲熏心的人早已干起了“谋财害命”的 勾当了。 二、癌症村: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和谐现象 2009年7月,我收到某环保组织对华北某“癌症村”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该村东、西、北三面临河断面,正处在污染物包围之中:河水乌黑,散发着令人 窒息的恶臭;卫生巾、塑料袋丢得到处都是;狗、猫、牛等动物毫无生息地趴在那里;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息。在不到10年时间内,该村已有30位村民死于癌症或白血 病,死者年龄大约在55至60岁之间。 癌症村不仅出现在大都市所在的远郊区县,全国上下有案可查的就有近百家。由于生存环境严重遭到污染,那些村庄已不适应人类居住。当有钱的企业将财富掠夺殆尽后,留给弱 势群体的是难以呼吁的空气和不能饮用的水,各种怪病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众多城市城郊接合部,因为交通便利和劳动力便宜,逐步发展成了工业园区,同时引进了化工、制造等污染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 污染等问题。“癌症村”、“怪病村”现象在中国各地频频被曝光,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癌症村”更多,它们集中分布在工业区周边或城市下游, 形成对城市的一种可怖的包围圈。近些年来,“癌症村”出现了明显的“北上西进”趋势。 中国处理1吨污水的处理费用1.2~2.0元,工厂1天排放污水十几万吨,治理费用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如果该企业偷排私放,即使被发现,在2008年以前最多罚20万元。加 之中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一事不能两罚”,偷排私放往往被认定是同一个行为,企业只需要罚款1次,但按潜规则办事,则可排放1年,“节省”费用300多倍。在达标排放和交 罚款排放之间,企业多选择后者。至于那些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无辜生命,则难以划到他们的赔偿范围之内。如果环保部门盯得严,那些污染企业还有跟地方政府叫板的权利:“ 你不欢迎我,有的是地方欢迎我”。 为什么工业污染造成如此众多的“癌症村”出现?那些打着造福地方的企业不是已经建立的污水处理设施了么?为什么他们不用呢?看了上面的数据就很清楚了。 下面是记者列举的中国“癌症村”名单。因为类似事情异常敏感,记者出具了报告癌症村的文章出处。这些出处均为官方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这样的权威媒 体,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再也不容我们藏着掖着。 江苏盐城市阜宁县古河镇洋桥村 :因为靠近一家农药厂、两家化工厂,该村于2001—2004年有20多人死于癌症(以肺癌、食道癌为主)。因空气和水污染,村民睡觉时以湿毛巾捂 口鼻,鸭子不在水边而在猪圈里放养(《江南时报》2004年报道)。 江苏盐城市阜宁县杨集镇东进村 :受巨龙化工厂严重污染,2001—2006年5年间死于癌症(以食道癌、肺癌为主)的村民近100人,村民每天吃护肝片。化工厂曾被村民起诉,只开 出每人70块钱的补助条件(《中国经营报》2008年报道)。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新岗村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最近的七八年,新岗村初步调查有57个癌症患者,死亡年龄都在50岁到60岁之间(《中国青年报》2009年报道)。 江苏无锡市广益镇广丰村 :村子被液化气公司、化工厂包围,1999至2003年间患癌死亡24人,超过该村总死亡人数1/3。毒气、粉末铺满小巷,村口怪味甚至熏跑前来拜年的亲戚( 《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报道)。 江苏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高桥村、黄墟镇土门村等): 因水系污染,仅在区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从1997年起呈显著上升趋势,71%是来自本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乡镇。 (《中国环境报》2004年报道) 江西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璜溪垦殖场 :从化工厂里外漏的污水流进水稻田,将田里的水稻苗全部染黑。2004年,80户人家近20人患癌,以喉癌、肺癌为主(《江南都市报》2004年 报道)。 江西玉山县岩瑞镇关山桥村 : 村子附近的6个石灰窑常年外喷灰粉末、煤烟,导致关山桥村100多亩粮田减产,即使在下雨天,菜叶上也一层白灰。近年60余户的小组有10多人死于 癌症(《人民日报》2006年报道)。 江西余干县新生乡柏叶房村 :饮用水含汞量超标3倍以上,10多年来夺去45条生命,另有20多人因此痴呆变残,是全国有名的“癌症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报道) 四川简阳市简城镇民旺村 :因化工厂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生活废水大量流入沱江,导致水中亚硝氨的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排放的30倍,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近年每年平均 有5人死于癌症。(《民主与法制》2004年报道) 四川德阳什邡市双盛镇亭江村 :该村躲过了地震却难逃污染,至2008年,癌症致死者达五六十人。该村在汶川地震中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杨佳,其母于3年前因患口腔癌而喝下农药 自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报道)。 河南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等21个村庄): 沈丘黄孟营村14年(1990-2004)间因癌死亡逾百人,占死亡总人数近半。癌症源于沙颍河上游工业、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所造成的严 重水污染。沈丘全县21个乡镇全部被污染,村民只得赊账买纯净水(《西安晚报》2004年报道)。 河南浚县北老观嘴村 :上世纪80年代起迅速成长的小造纸厂所排工业废水,导致数百公里长卫河污水墨汁一般,4年多79人死于癌症(《南方周末》2002年报道)。 河南长垣县常村镇前孙东村 :严重的水体污染导致5年内数十人死于癌症,河中鱼虾绝迹,河水无法灌溉农田(《广州日报》2007年报道)。 广东韶关翁源县新江镇 (上坝村等5个村庄):矿山开采产生的大量废水流入上坝村、小镇村,曾为“鱼米之乡”的小村,耕地变成了棕红色。至报道时,该村皮肤病、肝病、癌症 患者越来越多,鸭子下水后,最快四五个小时就会死掉,最慢三四天也会死掉。(《法制日报》2001年报道) 湖北襄樊市朱集镇翟湾村 :3年内3000人的村庄里100多人死于癌症,其中大多是30到50岁的青壮年劳力。村民认为这些是因为流经村旁的那条他们赖以生存的小河受到了严重污染 (《长江商报》2006年报道)。 河北涉县(固新村等至少6、7个村庄): 沿太行山南麓、漳河水系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辖内癌症患癌者明显增多。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字显示,这一地域的食管癌 、胃癌发病率为全国平均发病率的20多倍。(《新民晚报》2004年报道) 河北磁河两岸诸多村庄(西南留村等8个村庄): 磁河两岸的8个自然村,因污水渗漏,近两万多村民的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地下水已有臭味。有的村患癌死亡 人数占死亡人数近半。(《法律与生活》2007年报道) 河北唐山市迁西县吴庄村 :近5年来,不足700人的小村陆续发现10位癌症患者,这10户人家比邻而居,两户之间最远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原因疑为炼铁厂污染(《科学新闻》 2009年报道)。 安徽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刘庄 :著名的“癌症村”。近年有66人死于癌症,当地的水“黄得像牛尿”,被称为“致命水”。(《人民网》2001年报道) 湖南益阳市南县厂窖镇全固村 :水质出现问题,井里压出来的水竟然可以用打火机点燃。是当年日军投弹地点,数十年寸草不生,被疑是毒气弹在作孽。(中国新闻网2008年报道 ) 湖南隆回县金湖村 :20年间,这个总人口285人的村落里竟有29人接连暴病而亡,主要是胆癌、肺癌患者。村民怀疑井水被农药污染。(长沙政法频道(F•TV)2006年报道) 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新村 :10年内118人因癌死亡,引起省卫生厅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度重视。(《海南日报》2008年报道) 海南万宁市新群村 :该村的肺癌死亡率是全国肺癌高发地区的9倍。当地村民使用的生活饮用水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海南经济报》2008年报道) 陕西华县瓜坡镇龙岭村 :1974年以来,该村民小组共死亡58人,死于癌症的29人,死于肺心病、脑血管病的2人,仅1人属于自然死亡。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林景星等专家根据环保 志愿人士采回的样本,得出惊人发现:该村的土壤、所产面粉和蔬菜均受到剧毒元素的污染。(《北京青年周刊》报道) 陕西商洛市贺嘴头村 :从1991年到2003年的12年间,全村共有46人得癌症死亡,高峰期几乎一月一个。在1991年各个工厂未建之前,全村两三年才有一两个得癌症的。(《西安晚 报》2003年报道) 浙江萧山区南阳镇(坞里村、赭山街村): 死于癌症的人数占了村里死亡人口的80%。26家化工厂的日污水排放量保守估计在2000吨以上(《每日商报》2004年报道)。 山东肥城市肖家店村 :2006年,该镇死亡90多人,三分之一是因为癌症。死者平均年龄48.2岁,年龄最小的仅4岁。专门负责记录死者名单的王医生称,这些癌症都经过县以上医院 核实,如此多的癌症患者,肯定与水污染有关(《重庆晨报》、央视经济半小时2007年报道)。 内蒙古包头打拉亥 :经医院确诊,癌症死亡率为70.9%。公开资料显示,该地区地下水溶解性固体、硫酸盐、总硬度、氯化物依次超标3.8、9.9、4.9、0.8倍,属于劣五类水。调 查发现,癌症源于包头钢铁放射性毒水污染。尾矿坝水泄漏,还令周围村子土地种不出庄稼,10余年间77人死于癌症(《新民周刊》2006年报道)。 云南宣威市来宾镇虎头村 :上世纪70年代起,肺癌发病率高达6.5%,是世界平均发病率的近1000倍。(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报道) 天津市西堤头镇西堤头村和刘快庄村 :5年间200多人患癌,从曾经的“鱼米之乡”沦为恐怖的“癌症村”。据调查,村子四周近百家大小化工企业昼夜生产,黑烟污水随意排放, 臭气噪声处处弥漫(《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年报道)。 重庆市梁平县碧山镇黄桥村 :这里的村民过年时以钟馗像驱“病魔”。从2003年起,500多村民中就有近20人相继死于癌症,可病因无人能知(《重庆日报》2006年报道)。 从上面一系列的沉重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的GDP是用环境污染和老百姓的健康换来的。在那些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打工或者失去土 地换来的钞票,最终因环境污染,致使各种怪病增加,将辛苦一生的财富拱手交给了医院,有些甚至过早夭折。我们绝对不能无视“癌症村”的存在。建议在考核政府官员一项中 ,将其所管辖范围内癌症病人的数量作为“劣迹工程”重要“考核”指标。人命关天,谁以牺牲生命换财富,就让他丢乌纱帽,必要时采取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15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技术性强制节减排五十亿吨的深层次研究
xushui 2011-5-7 17:48
技术性强制节减排五十亿吨的深层次研究   潘晓晓     摘要: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但与水资源严重短缺相对应的却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污染严重。因此,节水减排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号召人们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却忽略了节水技术的作用。因此,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从经济层面、法律层面以及纯工程技术层面去研究节水。那些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往往都是徒劳的。而纯工程技术层面,又受制于错误的节水理念。而所有这些才彻底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   本文在前人所总结出的水危机的背景基础上,一方面确立了“节水就等于节能减排,减排就是更大的节水”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变号召人们增强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为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的‘‘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说’’。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节水理念.以及一套真正的科学的节水方式。也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有节水意识,无论人们是否愿意节水,都会由于技术的“强制”采用而被动节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即全民普遍节水。特别是本文基于节水减排又从技术层面进行了节水器具的研究,以实现年节水减排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   关键词:技术性、节水、减排、被动节水说   一背景与目的   2006年8月,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在经过三年的研究之后,发表了一份淡水资源匮乏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报告,其中预测到2010年,中国600个大型城市当中将有550个缺水,水资源匮乏将迫使中国限制日常用水、灌溉、工业和能源工业用水,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下降,以及公共卫生状况告急。   《中国经济报告》2007年第一期登载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如何破解生态环境制约”。这篇文章揭示长三角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2005年GDP占全国总量的23.9%。但是这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由小流域向跨行政区、跨流域快速发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农村迅速蔓延。太湖平原地表径流已难以找到直接可供生活与工业生产安全使用的水源,杭嘉湖平原地区86.5%以上的地表水为不能饮用的Ⅲ至劣Ⅴ类水。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最新统计   表明,流域省界断面水质劣于三类水的比例,由上世纪末的两成上升到目前的接近一半,省界断面水体水质呈现不断恶化趋势,导致全长江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上游污染中游,中游污染下游,下游污染河口,河口污染海洋,形成了转嫁污染的连锁反应。(《新华社》12月)而说到长江污染,触目惊心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沿岸90%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直排江中,1秒钟污水排放量达3吨,年均污水排放量256亿吨;长江干流60%水体遭遇不同程度污染,危及沿江500多座城市的饮用水;1985年,长江口观测到126种底栖动物,2002年,只剩下52种;长江生态寿命只剩十年。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和一切器官正常运转的必须物质,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必须保障,研究表明,80%人类疾病与水有关。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依赖,还是我们生活情趣的体现,人要维持生命就得饮水,人要延年益寿就得饮用无污染和有健康作用的水。不仅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工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所以,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人类面临缺水的严峻情况下,解决水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联合国早在1977年召开的水问题大会,就向全世界发出了“水不久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的郑重警告。   近30年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解决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保证人们正常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危机”困扰大江南北。尽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依然奔流不息,尽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建了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能力达5000亿立方米,加上无数引水、抽水设施,使全国供水规模从1000亿立方米增长到5800亿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的现实。(我国水资源总量号称达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但对于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只有214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10位,并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然而,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用水量将达到7000到80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还将从现在的人均近2200立下降到1700立,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些不可回避的挑战摆在我们的面前,迫使我们反思。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2003年全国79个城市缺水,超过2300万人口、130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水危机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风动飞沙扬”的黄土高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北方城市,世称“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近些年来也大喊“缺水”。   由于城市是工业和人口密集区,缺乏完整的自然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水资源的消耗占主导地位,水资源制约更加突出。相应的是,造成水资源问题的原因也在城市得以更为集中的体现: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用水量的4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倍至10倍;每一立方米的水能生   出的工业生产总值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们一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概是6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5%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的节水余地还是很大的。此外,我们国家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利用、雨洪资源的利用方面水平也比较低。   人们不仅浪费着正在用的水,还在无形中破坏着那些尚未使用的水资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计,近20年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增加了2倍多,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排,江河湖海遭受严重污染。水中COD及氨氮指标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赤潮时有发生。而根据“节水就等于减排,减排就是更大的节水”的原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当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旱情严重缺水城市增加   “十五”期间,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0万吨,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600多个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随着人口膨胀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由于防污和排污技术的落后,水资源的污染所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十分严重,到1997年全国城市的水资源已有90%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全国118个大城市中,约2/3的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1999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水排放量高达400多亿吨,2002年为631亿吨。2004年为680亿吨。80%左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许多河流的污染已达到V类(V类以上的水已经失去水的功能,不但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连人类自身都已受到严重的威胁)。而目前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8万平方公里,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因此,缺水城市还会不断增加。   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节水才是我们唯一出路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国水利部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   汪恕诚说:“目前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必须从政府到社会,从单位到个人,从你,从我,从现在做起,一个也不能少。’’由此可见,只有节水才是我们唯一出路。   节水减排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的广告语,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从此节约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计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汪恕诚在很多场合反复提到这样的观点。这足以应该引起政府部门以及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了。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人们(特别是有些科技工作者)的潜意识里,似乎对节水减排极为藐视,就如杂交水稻之初一样。倒是对什么科技含量,甚至形式、背景感兴趣。   地球毫无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但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导致了虽然每年各方对水问题的热切关注,各种与水有关的话题被无数次地反复提及。但公众的节水意识仍然不高,但这还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于节水技术以及节水产品的重视不够。特别是科技界不屑于节水技术的研究,甚至小视此类研究。所有这些才彻底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   建设节水型社会刻不容缓   以“节”字为先的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机制。比如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三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四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五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六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然而,所有这些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节水几亿.几十亿吨的,几乎没有。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号召人们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可这在许多家庭.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是不屑去做的。特别是一提节水,人们就会认为,无非是拧紧水龙头.淘米洗菜等水冲厕而已。大多数消费者都表示,在选择家庭用水器具时,很少有考虑到节水方面,并未考虑到长远利益,而是只注重眼前的个人利益。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家庭用水的多少与他人无关,   对国家提倡的节水措施也不予以重视,缺少资源紧迫感。调查显示80%的市民是边刷牙边开水龙头,只有30%的市民常记得刷牙时关紧水龙头。60%的市民在洗脸时常不关水龙头。而绝大多数企业,不要说节水,他们甚至以牺牲环境   来换取利益。而污染性缺水则是更为巨大的浪费。也就是说,我们的节水理念不够正确,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务虚,而非务实。这也就导致许多与节水有关的工作往往都是徒劳的。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节水理念.节水方式势在必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有一套真正的科学的节水方式才行。   所以,我郑重提出:变号召人们增强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为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以实现年节水减排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也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有节水意识,无论人们是否愿意节水,都会由于技术的“强制”采用而被动节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二.技术性强制节水的实现方式   什么叫技术性强制节水   目前,节水技术及节水的技术方案数不胜数,其中许多都是可以普及使用的。然而许多节水技术及节水技术方案都未能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因此,这些技术以及技术方案也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连局部都未能影响到。而这其中不乏有特别好的(或者最好的),也被人为埋没了。因此,才有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却浪费水十分严重。   而所谓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简单说,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们不必刻意去主动节水,而是依靠节水技术就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节水目地。而其中所谓技术,是指在己有的节水技术及节水技术方案中(甚至以后的),所选出来的最好、最优秀的节水技术以及节水技术方案。所谓强制,事实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们能够看到节水的直接效益,而接受国家所推荐及倡导的节水产品及节水技术,即所谓的技术性强制。另一方面,是指行政干预、经济制约等,所形成的非技术性强制,但它必须以技术为基础。即有技术的强制(没有技术,强制也只能做在意识形态领域)。   技术性强制包括:技术选择、形成生产规模、市场投放等几个方面   1技术选择   在中国专利局以及各种设计发明大赛中,关于节水的技术以及节水的技术方   案有很多,这其中不乏有潜力可挖的。选出其中最优秀又最适合(甚至容易)普及的技术(比较而言,必然有最好的),这实际并不难。无非是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商业人士、企业家、社会各阶层人士等,来看设计发明人的演示讲   解,从而选出最优秀的节水技术。   2必须形成规模生产   一般说来,既使是最优秀的专利产品、专利技术,政府主动资助或政府贷款似乎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节水减排器具以及技术来说,却应该是一例外。因为缺水已经是世界性的问题,缺水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以及节水措施,都有相关的立法以及相应的对策。特别是利用水价来促进节水已不胜枚举。应该说这在一定阶层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节水技术以及节水器具的不能应用,却是使节水大大的打了折扣。究其原因,就是没能有效地使新技术、新产品尽快走向生产生活。而这生产环节未能实现则是主要原因。因此,能否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则是能否形成普及,能否实现年节水减排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的根本。事实上,这也是对节水减排重视程度的体现,更是对各国政府、甚至参政议政者以及科技界的考验。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以三峡水库为例,前后投资需2000亿元,也出现过解决不了重庆的干旱问题。而几个小小的专利技术,却能形成全民性普遍节水,而使全世界普遍受益。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节水就能减排,减排又增加了可利用水资源的比例。另一方面节水也是在节约能源,特别是电力资源。而这也是必须形成规模生产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3推广使用   我们讲技术性强制,实际上就是让技术来说话。一方面技术先进而成本要低,使人们愿意使用。另一方面技术适用性强,人们由此获得收益,甚至于巨大的收益。比如以家庭为例的年节水20-50吨,比如以生产单位为例的年节水几万几十万吨,甚至几百万吨。即技术效益性推广使用。   此外就是政府行政性推广使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从水价以及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来促进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就是从节水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中,来奖励甚至投资推广使用。(据有效分析:中国每年由缺水以及污染所造成的   GDP损失约为10%(近两万亿元),仅赤潮一项年直接损失就在10亿以之。税收损失可想而知。以政府一年投资,换取几十年、上百年的收益,这用不着列表显示。再者,就是在新建企业、新建住宅中强制使用节水技术以及节水器具,这可以同审批以及验收结合起来。以全国每年新建的城市住宅为例。到2020   年,全国城镇人口要增加到总人口的60%,净增三亿左右,近一亿家庭。如果建设部能够把使用节水器具写入(强制性)建筑验收标准中(如节水的便器),那么,每年城市新建的一两千万套住宅,就可每年增加节水几亿吨。十年后就是几十亿吨了。   三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五十亿吨的可行性研究   技术性可行性研究   就全球经济而言,缺水(特别是清水)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及和平稳定的战略核心问题.世界各国都对有效利用水资源极为重视.而能够让人们不经意间就节约用水,并且由使用就能获得直接经济利益。就需要有真正的节水技术甚至节水产品。   而别的产品不说,2006年,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下,我确定了研究“双节水的坐便器”的主题。现就研究结果罗列于下。   双节水的坐便器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水器具。特别是一种每次只需一升至两升水即可冲净的、而且能够直接使用其它生活废水的节水型坐便器。   2技术背景   据了解,传统的坐便器、蹲便器,都是利用反水弯(虹吸原理)阻断气味、抽出便溺的。然而,这种沿用了一百多年的抽水马桶,除了近几年,在冲水量上有所减少以外,对水资源的浪费还是十分严重的。下面就已有坐便器、蹲便器的缺点陈述如下:   现有的坐便器、蹲便器、无论是按钮式,还是拉线式。首先,给水的时间并不能确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二秒还是三秒、五秒是八秒是不一定的)。也就是说,在没有看到冲净之前,人们是不会松手的。因此,额定的给水量就会大大超过设定的范围。其次,由于坐便器在使用前,内壁是干燥的,大解的便溺物就会粘附于内壁上,而少量或轻缓的冲洗,就很难冲净。这除了需要多冲水(二次或三次)以外,还需要人们动手来刷洗。因此,设定的每次冲水量,也就失去了   意义,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再者,就目前的坐便器、蹲便器而言,虽然从最初的每次十几升的冲水量,到目前最省水的每次六升(大解)、四升(小解),再加上每次如厕的净手用水等,每人每天耗水也会在三十升(在家)左右。水资源的浪费还是十分严重的。(有关数据显示,在居民生活中马桶的用水量占到日常用水总量的40-50%――40至50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的便器,冲水都是用洁净的自来水,许多可以二次使用的其它生活用水,都不能自觉利用(许多家庭都是不屑去做的),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中国学术期刊网(1994-2006)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9-2006)   中国专利信息网(985-2006)   以及百度.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相关检索   目前,坐便器节水技术的研究有很多,然而,所有的节水便器(包括蹲.坐.移动等),总体来说,他们都没有解决"便溺物的粘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不是在冲净的前提下的节水,只是在无物的前提下的试验而已.这种情况与实际使用的差距太大.所谓的节水,往往是以多次(或延时)冲水,特别是动手刷洗来解决.这反而造成了水的浪费.此其一.   其二,有些节水技术,只是在旧有坐便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废水接入管.一方面,它不是坐便器的创新,另一方面,积攒的一箱水却只能用一次.还是避免不了要使用大量清水.   其三,是关于标准问题.怎样才是节水?国家标准是:把每次出水量小于8升(目前改为6升)的就定为节水型,而无论它每回冲几次以及是否延时.这样就形成一种错觉(可以说是误导),坐便器改小水箱就全节水了.不客气地说,标准若是定在1000升,999升也是节水便器了.   其四,是无水的流动公厕及循环降解的坐便器.这种需要把便溺物收积起来,再人工处理(运送.掩埋)的方式,根本不适合于固定的便器.而.其耗电.人工等费用,又造成了新的浪费.所以也不会成为市场,特别是家庭需求的产品.   其五,目前的便器都免不了要用清水.而标榜300毫升(最少的),不要说其粘附及反味问题没能解决,300毫升根本就不可能把便溺物送出去.可以这么说,通过下水道,完全不用水,或者用水极少的坐便器,从理论上讲都是不存在的.但完全不用清水,只用一定量废水的坐便器,不仅理论上立得住脚,事实也是如此.就如同节油产品一样,理论上必须要有节油的根据。(当然用手拎出去除外,可任何家庭都不会去使用,如何普及?)。   其六,是一些动辙几千上万的高档便器和高科技便器.一方面,这些便器并不省水(有调查报道).另一方面,   产品的后顾之忧,也使高端顾客群望而却步。因为一旦出现毛病,这拆修的情形,没买之前就让人恐惧.而堵和反味.散味更是高端顾客会特别反感的。   3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水器具,特别是一种每次如厕只需一升水即可冲净的、而且能够直接使用其它生活废水的节水型坐便器。   一种双节水的坐便器,它包括传统坐便器形状的盆体及与便盆腔体内连通的装水用的水箱,其特征在于:它是在盆体的空腔结构的中间装有可闭合开启的   阻断阻流装置。   水箱为一种带有浅手盆形上盖的流线体水箱;水箱分为贮水室和给水室两个空腔,两腔的间隔壁的上部有溢水孔,下部装有自动进水装置。   所述的水箱贮水室中,上部装有活动的起支承作用的箅子,以及起过滤作用的过滤层,下部装有自来水自动进水装置。   所述水箱的外侧装有开启手柄,手柄轴置于水箱内,手柄轴上固定有两个拉杆。   所述的阻断阻流装置是一种由环形基座、上下胶垫、螺帽和带有活动支承臂、固定支承臂的圆塞片构成的阻断阻流装置。   所述的起阻流作用的圆塞片上带有封闭胶圈。   它为一个内置阻断阻流装置的坐便器,和一个后连接的内置过滤装置以及组合性进给水装置,且带有浅手盆上盖的流线体水箱,两部分组合而成的。使用它进行如厕时,具有省水,甚至完全不用洁净的自来水、使用方便,无气味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整套装置的组合构成示意图(正中切面)。   图2为阻断阻流装置的启闭状态示意图(切面)。   图3为整个水箱的构成示意图(切面)。   图4为给水室装置示意图(切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方便及节水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它为:一个内置阻断阻流装置的坐便器,和一个后连接的内置过滤装置以及组合性进给水装置、且带有浅手盆式上盖及外接中水口的流线体水箱,两部分组合而成的。   坐便器部分:   它为一个近乎传统坐便器形状的空腔结构,见图1。   空腔结构的下部围有椭圆形盆状基座1有空腔结构的后上部为安装室2,安装室2与空腔结构前上部的坐盆3,以及可与下水道相连的反水弯(注:改进后为去掉反水弯的直排)4相通。空腔结构的中间,即坐盆的底部内装有可以闭合、开启的阻断阻流装置5。用于阻断下水道的气味以及留住清水,保持坐盆底部有足够面积的清水,从而使下一如厕人的便溺物,不至于沾附于坐盆壁上。使冲洗更省水、更容易。阻断阻流装置见图2,它是由环形底座21和上下胶垫22以及固定罗帽23、与带有配重24的活动支承臂25、固定支承臂26的圆塞片27构成的。其中圆塞片上有封闭胶圈28、活动支承臂的尾部有传动杆29。传动杆穿过水箱6内的传动杆及溢水通道7与开启柄轴8上的拉杆9相连,以实现开启与给水连动,以及保证便溺物不会压开塞片(手柄旁设有一磁吸)。   水箱部分:   它为一个带有浅手盆形上盖10的水箱6。图3所示,水箱分为贮水室31和很小的给水室32两部分。贮水室的上部装有活动的起支承作用的箅子33及起过滤作用的过滤体34,如海绵体等。用来过滤无油的其它生活废水。下部装有自来水定量进水装置35。如图4所示,给水室装有手动的给水装置41,它是由拉线42与启动手柄轴8上的拉杆二43相连,以实现开启给水,给水室的后部装有自贮水室进水的自动进水装置44,水箱中的间隔壁36上部有溢水管37与坐盆给水装置41上的溢水管相通,以保证贮水室的水不会溢出水箱。   使用它进行如厕时,坐在坐盆上就可直接扳转水箱外的手柄(手柄旁设有一磁吸,以保证便溺物不会压开塞片),手柄轴就会带动给水拉杆和阻断阻流装置的拉杆,通过拉线使给水装置放水,同时阻断阻流装置也被传动杆拉起呈开启状态,人的便溺物会随着原有的积水以及尿液,被塞片托着向下倾斜下移,并流下去,当完全开启后,给水也通过水道流出,冲净盆壁并冲向底部,在惯性作用下冲净底口后,再集中冲净塞片。从而达到了冲洗的目的。而关闭手柄后自动回位,此时阻断阻流装置在传动杆作用下(下压)自动关闭,但水道里的剩水还会继续流出,从而使坐盆底部又形成足够面积(不深)的积水,也就保证了下一位如厕人的便溺物,不会沾附于坐盆壁上,加上如厕人的尿液,就足以在刚开启时,把便溺物送出底口(改为直排)处。由于底腔的狭窄,冲盆的多半升水,就足以使便溺物被送入主下水道。而人们如厕后净手的水又会贮在贮水室内,留给下一位使用者。从而达到不用饮用自来水的目的,由此也就达到了双节水的目的。因此,每人每天(在家的)近二十升的冲厕所耗自来水,就完全节省下来。   产品优势分析   由上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工艺成熟,目前已获实用新型国家专利的专利产品.而本专利产品也独具五种优势.   首先,这是一种不堵塞的坐便器.因为它一改S型弯的阻味方式,采用直通封闭式.(改进后)   其次,这是一种不反味的坐便器.因为它是以类似塞子塞住的方式,完全阻断了气味的通道.就其防粘附的存水,也是无便溺物液体残留的.而采用S型弯的则不同,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忍受一次除垢的难闻气味.   其三,这是一种不粘附的坐便器.因此,它不仅省水,而且完全不必动手刷洗.这是其他坐便器无法做到的.由此一改便后就得动手刷洗这恶心过程,不再"洗刷刷".   其四,这种坐便器坐着时就冲水(站起来反而不方便),这要比站起来等一会冲水,就少了许多的气味散发.   其五,这是一种能赚钱(省钱就等于赚钱)的坐便器.三口之家,每年.可省20吨水钱.   可以这么说,我们把顾客潜在的,希望企业产品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顾客也很容易了解他们所获得的好处.特别是"赚钱.不堵塞.不粘免   刷洗.无味等",必然会使高中低所有的顾客群,都把兴趣发生在我们的产品上.因此,再大的利润率,顾客都会买我们的产品.而本产品一方面受专利保护,有其独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不需要售后服务的,即完全无债。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种容易普及的坐便器。而只有容易普及才能真正节水,才能节水几十亿吨、上百亿吨。   4市场需求分析   缺水已是世界性问题,而广告也说,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节水环保是政府鼓励的项目,也是政府支持的产品.那么市场需求有多大?市场前景又如何呢?   4.1市场现状综述   目前,一百年前的抽水马桶(虽略有改进)仍然充斥市场.而高档进口产品以及出口产品,除价格较高以外,比较而言也是一无是处.可以这么说,除了他们占着市场以外,就算降价,都不能于本产品竟争.这应该是结论性的东西.   4.2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   通常一个产品都要确定一定的顾客群.或确定每一步的目标市场.而本产品则是无论高端.中端,还是低端顾客群.我们都让其兴趣发生在我们的产品上.而目标市场,我们不仅锁定整个国内市场.更要进军国际市场,甚至把工厂建到世界去。   4.3.市场需要   前面说缺水是世界性问题,现只就国内市场分析如下。   (1).据报导2005年全国新增人口是768万。可以推断,全国每年结婚人数是1000万对以上。那么市场婚房装修每年都要有400万左右。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就近亿人已进入婚育期,因此婚育高峰要持续十几年。而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婚房装修将更多。   (2).城市改造。每年动迁居民以及住房改善的新装修户也在1000万户以上。   (3).到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要增加到总人口的60%(达到近9亿),每年新增城镇居民必然在1000万户以上。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城镇化。每年抽水马桶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前所述的政府免费更换(就比如2004年上海市政府,就为市民免费更换十三升的抽水马桶,今年苏州市政府也为市民免费更换九升的抽水马桶),以及高觉悟.高水价导致的更换等。   可以这么说,每年2000万套的需求,是绝对不会少的,这还不算国际市场的需求.政府采购等。   今年,我又确定了“三节浴缸”的研究。这是一种节水、节能、节省浴液又节省空间的新型多功能洗浴设备。它的用水量约为普通浴缸的三分之一左右。其节省程度可想而知。而其所附带的淋浴喷头,节水效果更在80%以上,且具有按摩功能。特别是其美肤保健功能,更会受到广大女性所青睐。(只有容易普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如果说能在20年内完成60%的普及,其节水效果也不亚于“双节水的坐便器”。   以上只不过是我个人的设计发明,就全国而言,选出各类最优秀的设计发明,普及生产,从而实现每年节水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而由减排所形成的环境效果,又可能是几百亿吨、上千亿吨。三是全面推广节水技术,依靠科技   进步节水。科研成果表明,漫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为20%,而利用喷灌技术可使水利用效率达到62%,利用滴灌和渗灌技术可使水利用效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要大力发展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因此,技术性问题,是完全可行的。更何况国务院最近又确定了,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并阐述了今后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措施)   经济性可行性研究   事实上,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的经济性是十分明显的。简单说,从国家到企业。以至于个人,都是十分有利的。   前面所提到的,全国每年因缺水以及污染而损失的GDP约为10%,其中因缺水及水污染而减少的税收不下千亿,而这估且不论。仅据国家环保局所显示的数字,从今年起到2010年,用于水方面的投资就是6400亿元。上海市今年5000亿的投资,60%与水有关。辽宁省2006年投资103亿用于大伙房水库供水改造,而所增加的供水量,还不够全省可节约的零头。北京市人大代表沈梦培提议,建议北京联合天津(威海)、山东烟台,联手开发海水淡化产业,以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荒问题。不要说每吨10元(海冰7元)的淡化成本(政府每吨要补贴9元,可以这么说,淡化越多,补贴越多。)仅四五百公里的管线及提升站,政府投资就得200亿元。可每天送水最多也就几万吨,而仅采用节水的便器(一项),每天北京市区就可节水30至40万吨。   以上只是从节水而言,而50亿吨污水,就是建设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也要340座。以7800万元一座计算,需投资260亿元。以每吨污水的处理费0、8元(实际是3元)计算,每年就是40亿元或150亿元,浪费之巨可想而知。可所处理过的污水,只不过也就是可以排放而已,并非清水。而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可以直接计算的,其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要知道,只要坐便器的国家标准多定高一升(1L),每年国家损失就得数以百亿计。何况还有其它节水器具,以及企业节水这一块呢。因此,在全国严重缺水的30个城市,由政府免费更换(只一次),其经济性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全国80%的污水未处理的情况而言,普遍性节水减排则更具经济意义。   据网上消息,2008年,中国严重缺水城市的水价将高达8元。这对于集中在此的企业而言,节水就等于减排,而节水减排就等于是在省钱,省钱就等于赚钱。所以企业节水减排改造,也能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就个人而言,节水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更加舒适,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以省钱就是赚钱来看,每年每户节水20至50吨,仅水费、排污费一项每年就是100至200元,以30年计算,就可节省5000至8000元(水价上涨).而一只坐便器的投资不超过三百元,这还不包括日常工作、学习所处环境中所形成的节约。而这只是节水器具的一种。由此可见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的经济性之一斑。   政策性可行性研究   当然,提高行业节水标准,势必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陶瓷生产企业(但也不是没有解决之道,一方面可以行业性购买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由国家征用,实行低价准入)。而市场经济必定是适者生存。特别是在水危机迫在眉睫的今天,提高企业审批的环保标准,以及提高新建住宅的节水验收标准,已经在有些省市实行开来,只不过标准定的低些,因为他们也确实找不到能够实现更高标准的产品了。加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民生问题,又不得不网开一面。如果说国家确实能在标准之前先行一步,把技术开发做细做透,而且确实能让企业和个人,由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个人就是贷款(借钱)也会做。所以,能否节水,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是政策问题、决策问题。   至于部分缺水城市的政府性免费更换,也可以只针对低保及低收入者,而对中高收入者只实行价格补贴。而这也是对居民用水取消补贴的有利契机。   所以,就政策性而言,也是可行的。   四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炼钢 150kg 生产水泥 200kg   发电 2500度 生产食用油 250kg   炼油 2000kg 生产电视机 11台   造纸 100kg 生产红砖 2000块   染布 95米 生产化肥 500kg   织布 220米 生产肥皂 1122条   磨面粉 34袋 生产胶鞋 100双   生产粮食 0.9kg 均创工业产值 55元   一吨水的作用有多大   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一方面它只是建立一种新的科学节水方式,另一方面它只是政府各部门有机协调的结果(出台新的政府决策)。并非由政府投资而产生效益。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投入产出的比较,也就用不着对经济效益进行所谓的经济分析。而节水减排五十亿吨、上百亿吨,以及由减排而增加的可利用水资源(几百亿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它就是一种结果。简单说,年节水五十亿吨,如果按平均水价5元/吨计算,每年节约水费就高达250亿元.而节水效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节水效果,还在于包含了由节水而产生的更大的间接效益、外部效益及长远效益,这些效益在缺水地区更为明显。就比如五十亿吨水,生产粮食   只是几百万吨,也不过养活千万人。然而,若是五十亿吨水用于干旱时节(节水即节能――节电),就有可能使农业生产少损失粮食几千万吨(我国年均旱灾面积3.85亿亩,我国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0万吨,)。那就是养活上亿人了。而由节水产生的外部间接效益、长远效益更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可以计量,有的不可计量,甚至是无形的。可计量的外部间接效益,主要表现为由节水而增加的GDP所产生的社会纯收入(或国民收入)以及由减少排水量而节省的相应排水系统和其他市政设施的投资(供水系统等)与运行管理费用。以年节水五十亿吨计,由节水而产生的社会纯收入在上千亿元以上,节省的排水工程投资约上千亿元(据《金融时报》8月25日消息,中国水污染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呈恶化趋势,虽然政府投巨资用于水污染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建设部的公布的统计资料,中国城市废水处里率从2000年的34%上升到去年的52%。中国政府预计在未来5年投资1万亿人民币(约合980亿欧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其中3300亿人民币用于建立城市废水处理厂,3200亿人民币用于建设2条南水北调的输水管道。政府还将加强对新建耗水、重污染工业工厂立项审批的监督力度,吸引外资用于水污染防治和治理。)。此外,还有较大的节电效益。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节水即节能”,被节省的电能进而还可产生其他一些外部效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节水而减少对水资源的占有所产生的效益。从长远观点分析,由于浪费水资源,而过早过多地占有现有的水资源是一种“欠债”(用了子孙后代的水),这样,不仅提前使用和消耗了不应该使用的水资源和资金,而且会使缺水地区,将来为获取新的水资源付出更大的代价(一吨自来水100元离谱吗?)。据有关部门估计,每节省10%的用水量,即相当于每年减少供水系统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不要说其长期累计数值,就是每年的数值也是很可观的(如中水入户等)。节水还有很多难以估量的外部间接效益,主要表现为由于减少排水量、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而避免的各种损失(包括因水质恶化而产生的水处理费用和生产损失等。如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等),以及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应特别指出的是,节约用水,即不断地促进对有限水资   源的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是保证和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意义已远非“效益”、“效果”通常的含义所能包容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与其说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还不如说是政策问题、决策问题(社会问题)。因此,能否实现年节水五十亿吨、上百亿吨,甚至几百亿吨。还是要看政府的决策是否正确,以及能否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节水之路任重而道远,甚至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停留在节水只靠宣传的旧理念、旧模式中了。正因为如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节水减排的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说。只有强制被动节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参考文献    陈梦熊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地质通报2003,(8):551-557    周怀东保护与改善我国水环境的战略思考 水利水电技术1998,(10):56-59    何大伟陈静生我国水环境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环境科学进展1998,(10):20-28    徐晓鹏武春友论城市水环境管理 水利水电技术2003,(6):11-14    新华网(记者李柯勇、许雪毅、黄会清)水!水!水!——政协委员迫切呼吁保护水资源    钱易水资源管理需要新思路新策略 水利水电技术2003,(1):9-13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不尽思绪为水忧——写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来临之际    宋新山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环境问题 科技导报2004,(2):29-32
个人分类: 水利|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一:招商引资的环境代价
热度 5 蒋高明 2011-4-23 00:27
蒋高明 从即日起,笔者将采取不定期连载的形式,在这里陆续发表新书《中国生态环境危急》(海南出版社, 2011)的主要内容,该书已正式出版,主要书店将陆续上架。希望笔者这些有关环 境保护的呐喊声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共同关心中国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退化问题,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这里发表第一篇。 (一)污染被纵容 中国经济的正式腾飞始于“招商引资”盛行的年代。招商引资一词源于中国,旨在集中吸收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带动本土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沿海开发区的招商引资 ,引起了很大的示范效应,这一效应被各地政府官员发现,随后中国各级政府成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利用人家的品牌、资金、技术、销售网络,利 用本土的资源,人力、电力、实现“共同繁荣”。在招商引资“超国民”待遇下,外资可以不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即使出现了污染,环保部门在“上面”关照下,也是“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的,这样的待遇在外资所在国是永远不会有的。有了这样的优惠,二三十年下来,几乎全球所有的著名企业均在中国投资建厂。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学家自 豪地称中国为世界“加工厂”。 然而,人家在你的国家生产产品,又控制着市场与定价权,且不负担环境污染代价,自然是人家赚了钱,将污染留给了你。因为你不好意思管他们,人家索性连生产原料也在中国 搞,于是乎,中国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农药厂、化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遍地开花,每年世界上几乎50%的资源在中国被消耗掉了。在毛泽东时代,我们想在钢铁产量上 超英赶美,结果损失惨重,现在不用赶我们也是世界绝对第一了,因为人家嫌污染不搞这些原料生产了。招商引资,引进了资本,也引进了环境污染,这是中国“带血的GDP”的开 始。 1900年是庚子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年。为掠夺中国财富,资本主义国家以军事行动入侵中国,当时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八国联合军队侵略中国,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两作为战争赔款。而今,进军中国经济主战场的还是这些 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前苏联除外),那个时候他们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今天我们是以“招商引资”的“超国民”待遇,张开双臂,欢迎人家,人家照样将“白银”赚走, 却将一个污染的环境永久地留给了中国。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国人辛辛苦苦积攒的外汇,政府却又借给西方国家,而它们又采取各种手段,比如调整汇率等,使得很大一部分借款 永远地蒸发掉,这个数量远远超过当年中国向八国联军的战争赔偿。 (二) 廉价的“中国制造” 因为我们没有品牌,没有定价权,没有市场,仅赚了产业链最末端的这点小钱,而最末端的环节恰恰是高污染的环节。20年前,我在英国就感觉到来自中国的东西太便宜了,便宜 到你不能相信。50只国际信封只卖人家的5毛钱,合1分钱一个。因为便宜,国外超市的货架上几乎都是中国货,服装、大小文具、儿童玩具、宠物用品、鞋帽、小家电,等等,几 乎都是中国人生产的。买卷笔刀,应该按“只”计,或按“打”计的,可在国外市场,对中国的卷笔刀是按公斤计的,我们卖到国外的卷笔刀居然便宜到“论斤要”的地步!卷笔 刀很轻,1公斤得装一口袋呀!    便宜的不光是卷笔刀。中国企业向某些国家出口服装时,是按“包”计的;外国海关对中国商品征税时;则按“车厢”计;企业向非洲出口生活日用品时,则按“集装箱”计 。想想看,我们真是够“大方”的。一时间,来自“世界加工厂”的商品,遍及地球每一个角落,“Made in China”成了便宜货的代名词。外国人说中国商品物美价廉,这个价廉 是没有将环境的价值计算在内的。我们赚的是廉价农民工的血汗钱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钱。 中国是世界电视机第一出口大国,然而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价格却有增无减。中国电视机厂是靠什么来维持生产的?企业老总的回答很简单,除了科技进步,主要是一线工 人的平均工资下降了。听了这话,谁还能高兴得起来。中国经济以每年两位数左右的速度增长,一线工人的工资却在下降。应当说,中国经济的神话是中国的农民工创造的,是以 牺牲中国环境为代价的。 招商引资,起先是在沿海搞,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后来,连污染企业也引进来了;沿海提高了环保台阶后,就向中国的内地和北方草原纵深发展;以前招商引资是国家、 省的行为,现在是市、县、乡镇的任务。全国几十万个乡镇的一二把手的头号任务就是招商引资,至于是否引来的污染,没有人管。领导有硬任务,完不成招商引资指标是要摘乌 纱帽的。 以“八国联军”为主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有如此多的优惠政策,地方企业更是“待遇从优,环保从宽”,不少都有“超省民待遇”、“超市民待遇”和“超县民待遇”金牌 ,由此留下的种种环境隐患可想而知。一些地方招商心切,对投资商简直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乃至形成了“相让资源、承受污染、拱送税费”的非理性发展格局。环境遭到破坏 ,当地人民群众也直接受害,而且危害的时间可以延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但没有人理会这些。 当老百姓失去清洁的饮用水,呼吸着污浊的空气,连生命安全都岌岌可危时,GDP的增长、工业产值的飙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发展的确是硬道理,但是如果发展破坏了生存环境 ,那就没有道理了。中国必须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不能再继续牺牲环境和健康换美元。否则,我们就是对子孙后代犯罪。 (三) 出力不讨好 财富是中低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在中国就是农民,也有人称农民工,是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生物界里,是没有财富这个概念的,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水分与空间资源就是 生物的财富;只有人类才会在衣食住行之外,有过多的奢侈追求;奢侈消费必须开发利用资源,而开发利用资源必然有人干;人要有力气,必须得填饱肚子,因此,食物是最初的 财富源泉。从历史上看,从事农业的人口是最受人尊重的,而今,中国的农民除了种地外,几乎干了城里人所有的话计,即使如此,农民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从城里人对农民的称 谓中就可以看出。由上世纪50年代称呼农民为”农民爷爷”,80年代初称“农民伯”伯,现在则直接喊“农民兄弟”了。50年来,辈分连降三级。 过去30多年来,城市里的各行各业都以农民工为主力,甚至连印钞厂里也有民工的影子。正因为中国农民工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的巨大贡献,2009年,中国农民工上了美国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在这之前,吴佩孚、毛泽东、汪精卫、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曾上过该杂志的封面,那都是些明星人物 ,可见中国农民工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之高。中 国人在短期内创造巨大的 财富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生态环境、农民工的生命健康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然而,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是,中国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美元有些永久成了废纸。“招商引 资“、“出口换汇”风光不在。    大量出口廉价工业品的直接后果,是中国进口资源和能源大幅增加。对国外资源和能源的严重依赖,使一些资源出口国在价格上不断要挟我们,铁矿石就是其中一例。一些国家一 方面享受着向中国出口或从中国进口带来的巨大好处,另一方面又在说风凉话,炒作“中国威胁论”,说中国扰乱了别国的市场,抢走了别国的就业,掠夺了别国的资源,制造了 大量的温室效应。以低价方式获取市场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大量生活日用品和工业品难以保持稳定的质量。一些企业为了保持低价,不得不在质量上“下功夫”。于是,在世界的 许多地方,中国商品成了穷国和穷人消费的对象,成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企业形象,也给有能力打进中高档消费市场的中国企业制造了重重 障碍。    中国成了世界的加工厂,当国际上一些人在责怪中国能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时,有谁会说句公道话——中国消耗的许多能源、排放的许多污染都是在为别的国家服 务,并非真的都是为了中国人自己。中国在为全世界做出牺牲,却还要背上一个骂名。我们得到了许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靠招商引资建立的“世界加工厂”带来的环境污染 ,将使我们无颜面对子孙后代。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3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癌發率”與GDP同行的悲哀
热度 3 LEOLAND 2011-4-18 18:00
曲津華 今天有個比較可怕的新聞,說是深圳的癌症發病量近年來都以 10% 的速率在增長! http://news.sohu.com/20070415/n249442925.shtml 馬上就聯想到了另外一個宏觀數字——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崛起的平均速率也是 10% ! 二者竟然同行! 於是就聯想到,近年知道的熟人中,就真有接二連三地被癌症裹挾而去的情況。 經濟好了,癌症多了 ——這是我們要的嗎?命都沒了,要經濟何用? 也許這樣的聯想有點偏激,但願是偏激 而 事實並非那麼可怕。 其實,正如筆者牢牢記住的另一個數字——中國人當今的癌症總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數不到五分之一)——那樣,這是真的。 環境,食品,就是倒楣的 中國人被癌癥威脅的主要原因? 2011-04-18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18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氟化学品的污染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热度 3 zhpd55 2011-4-16 12:56
全氟化学品的污染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在其网站2011年3月11日公布了Jennifer G. Sepulvado, Andrea C. Blaine, Lakhwinder S. Hundal, et al关于市政污泥作为农作物肥料使用,可能会使多氟化合物( polyfluoroalkyl chemicals ,简称PFCs)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研究报告: Occurrence and Fate of Perfluorochemicals in Soil Following the Land Application of Municipal Biosolids. 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对其也进行了简要介绍,但是一个月后,CEN又介绍另外一篇关于美国1999-2008年之间PFCs的污染研究,即Trends in Exposure to Polyfluoroalkyl Chemicals in the U.S. Population: 1999−2008。同样是关于多氟化合物(PFCs)的污染问题,CEN介绍的标题为:People's Exposure To Perfluorochemicals Fluctuated Over Time,这些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关注,因为我们也有以市政污泥作为农作物肥源使用的现象。 织物防污或者除垢去污的化学品、商品的包装材料等都有可能将其中含有的PFCs,转移到生活污水中,污泥有可能就是其富集、吸附的最好载体,将这些含有PFCs的污泥应用于农作物肥料使用,不仅会使土壤造成二次污染,虽然施于地面,但是随着水(雨水、灌溉)淋浸,短链的PFCs可下渗到地面下120cm处,久而久之,有可能对地下水也造成污染。美国科学家对人体血浆中全氟化合物的测定结果显示如下图。其中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perfluorooctanoate (PFOA), perfluorohexane sulfonate (PFHxS)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pubs.acs.org/cen/news/89/i16/8916scene2.html 或者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1043613
个人分类: 新观察|4234 次阅读|5 个评论
加快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3-18 15:48
文/易 斌,朱忠军,刘 平,于云江,孙 鹏,张天柱,周宜开,徐顺清,彭良斌 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环境污染健康损害问题日益增多,环境污染健康赔偿或补偿难题成为导致社会群体性事件暴发的诱因,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在环境污染损害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加快建立环境(生态)损害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生态)损害评估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1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的现状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尚属空白。在司法系统内,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5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不包含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至今没有一家经司法部授权的专门的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在环保系统内,环境事件处理处置中的鉴定评估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也没有专门的鉴定评估机构,更没有针对鉴定评估活动的监管措施。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基础能力亟待加强。从损害判定方面看,不少特殊损害领域的辨别标准和鉴定方法尚属空白。从鉴定评估技术规范方面看,没有统一性的程序与技术体系,鉴定评估结论的可比性差、公信力不足。从专业队伍及能力方面看,专业鉴定队伍严重匾乏,多数鉴定评估任务找不到合适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从管理方面看,由于缺乏监管,无法对相应从业机构和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参与鉴定评估的机构和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强,错鉴、误检、以及由此引发的重鉴现象屡屡发生。 2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的需求迫切 是健全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需要。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环境司法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相关技术能力和评估机构的发展是适应国家法制建设、推动环境司法工作深入开展的重点领域。 是转变环境管理思路、推行环境经济政策的需要。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我国环境管理手段正由主要针对常规污染物的达标、减排为目标的排放控制管理,向以损害为出发点的风险控制管理转变,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社会等多种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动环境污染风险与损害评估管理,深入开展相关基础能力建设及科研工作。 是环境维权的需要。明确污染责任、量化损失大小,是处理赔偿或补偿问题、维护环境权益的前提。随着人们环境权益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争议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规范化管理投以了极大的关注,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客观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和机制。 3 建议 我国在渔业水污染事故鉴定管理、医疗事故鉴定管理和司法鉴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成熟的管理制度体系,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根据已有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现有政策条件,对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1) 遵循的原则。一是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由环保部门逐步健全损害鉴定评估相关工作机制、相关技术体系,对鉴定评估活动进行技术监督,由司法部门对鉴定评估机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备案管理,并做好两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二是采取鉴定评佑机构与监测、检测单位和机构分离的模式。鉴定评估机构可以将监测、化学分析、损害诊断等技术活动委托给其他专门性实验室或技术单位完成,充分利用已有相关行业专业机构。同时,应重点要求环保系统内符合一定条件的监测单位、科研院所必须接受环境监测、检测委托任务。三是鉴定结论实行专家合议制。环境污染损害的综合评估,需要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化学、医学、农业、林业、畜牧兽医、环境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参与,应采取专家组作出鉴定评估结论的工作模式,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同时,加盖鉴定机构的鉴定评估用章、由鉴定机构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法律法规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建设提供保障。在加快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办法,明确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主体及其职能定位,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并协调处理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与现行司法鉴定管理的关系。 3) 加快制订发布相关技术规范。加快相关技术规范的研究和论证,制定专门性的技术规程,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适用范围、评估方式、认定原则等内容进行规定。 4) 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全面建设。现阶段以环保系统内部的监测机构、科研单位等为依托,联合组建专门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接受各级环保部门临时性移交的鉴定评估任务,也可接受人民法院、以及社会性委托,从事鉴定评估业务(开展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评估工作时应依照司法鉴定的已有规定进行)。在条件成熟时,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实施统一的司法鉴定资质管理。 5) 开展试点示范、培训、交流和宣传活动。鼓励具有条件和基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摘自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调研动态》2010年第17期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9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放松心态,快乐每天
高铁杠 2011-3-17 14:33
3.15 让人看到了真相,也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疯狂;但是真正令人生畏的是那些3.15外无法曝光的东西,这些可能是远胜核辐射的环境污染,也可能是我们必须享用的一日三餐。 房子结实不结实,谁能给出答案?空气达标是否,靠谁给出真言?如果吃饭就是慢性自杀,那也未必就是耸听危言! 因此,在这个有些东西无法给出答案的时代,应该是放松心态,快乐享受,欢欢喜喜每一天。
个人分类: 心灵絮语|2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灿发的永不妥协
wido 2011-1-6 14:47
这篇文章来自南都周刊。 原来我不曾知晓的是环境污染的诉讼竟会是如此艰难,我们国家的环境法制进程还有待加强,并且,要解决好环境和钱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瓜葛。 很幸运还有这样的斗士存在,即便是苦苦战斗。 以下是原文。 每年四月,沙尘暴照例都会拜访北京。大气污染、水污染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 我希望能通过环境污染案件的诉讼,特别是公害病案件的诉讼,呼唤起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通过诉讼来推动和改善我国的环境法治。 口述_王灿发 整理_记者 徐卓君 摄影_邵欣 我做环境污染诉讼的法律帮助已经12个年头了,最大的感触还是难,虽然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想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环境司法审判的环境,还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代理过的环境污染案件短则三四年,长的要8至10年,从立案、搜集证据到开庭、胜诉都很难,每一个步骤都是一场拉锯战。 判我们败诉,我们就撤资 2010年7月份发生的大连漏油,受害的渔民来我们中心寻求法律途径的帮助,我们的律师也想帮助他们,但这些渔民去海事法院起诉,法院不受理,不能立案,去做污染鉴定,也被拒绝,最后导致了这些渔民的上访。这些直接利害关系人去提起诉讼,法院都不受理,更别说生态损失的公益诉讼了。从我们办的这些案子看,越是事件大,媒体报道得多,到法院去进入诉讼程序,就越难。 除了这些影响很大的案件立案困难,还有一些公害病的案件,就是因污染而得病这样的案件。大多数法院都不愿意受理。比如黑龙江穆棱市有一个酒厂,用氟哌酸把透明玻璃的瓶子腐蚀,就变成毛玻璃了,但是废水没经处理就渗入地下了,周围老百姓喝到这个含氟哌酸的水,骨头和肝就受害,当地的百姓6年前就开始了起诉,当地的法院到现在都没有受理。每一次我们律师去起诉,法院就说我们当不了家,问谁不让受理,他们就说不能说,就是不受理。 就算法院受理了案件之后,要收集污染的证据,也不是件容易事,有没有污染,工厂有没有排放污染物,排放了什么样的污染物,浓度是多大,受害的老百姓不了解这些,要有机构的检测,现在的检测机构属于环保部门,如果地方政府保护污染企业,环保部门就不可能给你提供污染证据。我们办理过的福建屏南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案件,原告人拿着污染过的水到当地的省环境检测站化验,化验结果污染特别严重,简直是触目惊心,但化验报告就不给你。 有的时候,在证据充足、事实清楚的环境污染案件中,受害者仍然可能败诉,我们刚刚打的一个官司,在河北沧州有一家生产化妆用品的韩资企业,排出的废气不经处理外排,含有强致癌物苯系列的化合物,导致附近的居民得了癌症,大多是肺癌。一个已经去世女士的丈夫起诉了这家公司,在一审的时候判决受害者死亡与排污之间有因果关系,赔偿八万元,原告觉得赔得太少,被告也不服,提起上诉之后,中级法院把这个案子发回县法院重审。在重申期间,韩国企业在当地的商会,就向县政府施加压力,说你们要判我们败诉,我们就撤资。法院与当事人协调,说给你八万元,撤诉行不行?法院不想认定是有污染,这就是判决难,情愿给你钱,也不能让你判决说这个企业有污染,因为判决有污染就会有其他的人起诉,这种情况下问当事人接不接受,可以给八到十万元,当事人没有接受,就要一个说法,就是要判这个企业有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又作出了一个让原告人败诉的判决,刚刚判完,我们现在正在帮他上诉,上诉到沧州市中院。 以上种种难处,其实都和地方政府有关,这些污染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多多少少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咱们国家的环保法律是很严的,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样的企业是很难存在的。出了事之后,地方政府不愿意当地的经济受到影响,就拼命阻止案件的审理。 向污染者施压 如果说2011年有愿望,我有三个愿望,第一是,环境公益诉讼上有所突破,像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有可能在人大通过,希望里面能规定环保社团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现在的法律是规定环保局和检察院可以提起诉讼,没有规定环保社团和个人能够提起,这个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是类似的,就只能海洋渔业部门可以提起诉讼,刚刚修改过的水污染防治法也只是规定NGO组织,或者关心公益的个人只能是支持诉讼,还不能提起诉讼。 我们的环境公益诉讼是刚刚起步,已有实验性的案例,比如在昆明、无锡、贵阳等地都规定了环保组织、环保社团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但是没有法律的根据,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个愿望就是,2011年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有一些能够接受环境损害评估的机构建立起来,并且纳入到司法鉴定体系中。现在环保部已经批准,在环境规划院下面建立一个环境风险和环境损害鉴定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要认定一些规范,来认定一些有资格的鉴定研究机构,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中立的第三方,但是目前试点建立的还都是在各个环保局下面的,还不能达到中立的目的,应该让全社会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建立,就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为社会服务那样的可能就好一点。 第三个愿望,就是大的污染事件,尤其是因污染导致疾病的案件,能够让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并且有媒体广泛的报道,引起各级领导和公众对环境污染的重视。 日本的环境保护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受到重视,就是从水俣病等四大公害案件的审判开始的。这四个案件都是对人体造成损害的案件,要比经济损失的案件在社会上有更大的影响,更能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所以日本审理了四大公害案件以后,让公众了解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促使上上下下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发展,日本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而反观我们国家,企业造成了损失,该赔偿的不赔偿,而行政罚款都是有限额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没有遵守法律、治理污染的压力和动力,也就会肆无忌惮的污染环境。如果切实地执行损害赔偿制度,通过诉讼让污染者付出代价,像紫金矿业,如果把对汀江造成的生态破坏恢复费用也让其支付,就会让它付出很大代价。在这样情况下,就必然能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 我们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之所以要免费帮助污染受害者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环境权益,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法律的有序途径对污染者施加压力。由于各个地方政府都有增加GDP的强烈愿望,很能指望其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利税大户施加压力,治理污染,而且当一个地方政府为增加GDP不顾环境保护的时候,就连当地的环保部门都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通过民事的手段,让受污染的人起诉这些污染企业,让肇事企业付出足够大的代价,才能迫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 虽然这12年走来很难,曲折很多,但我总有一种使命感,希望能通过环境污染案件的诉讼,特别是公害病案件的诉讼,呼唤起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通过诉讼来推动和改善我国的环境法治。 王灿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12年前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无偿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他带领着他的团队行走在一条孤独的路上,他希望通过法律诉讼的途径,唤醒企业的良知和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中国环境法的执行和遵守。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3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离干洗店
chemicalbond 2010-12-27 11:58
最近从11月30日出版的《美国化学与工程杂志》上看到这么一条短讯:费城市限制干洗溶剂的使用。 具体是在2013年底之前,费城市的任何干洗店,只要它的干洗设施和居住用房(学校或者健康设施)共用墙壁或者楼板,必须禁止使用四氯乙烯做为干洗溶剂。享受相似待遇的另一个干洗溶剂是溴代正丙烷。费城市的环境污染控制局认为在干洗店附近检查到那些化学品,而长期接触对身体有害。 干洗,指的是使用有机溶剂清除衣服等纺织品上的脏物。很多有机溶剂对身体都有害。网上这方面资料比较多,很抱歉我没有时间细读。有些资料显示其毒害性并不是很大,以至于它们仍旧在使用。不过,正如上面新闻提及的,需要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的长期影响。由于普通民众所了解的知识有限,对国内在这方面的监管也不一定有信心,如果是住在干洗店附近,或者在里面工作,那就需要注意了。 1. 百度百科:四氯乙烯的危害性 【仅供参考,下同】 2. 英文维基百科 3. 环博网:穿干洗后衣服中毒头疼恶心全身痒 孕妇儿童慎穿 4. http://www.natclo.com/1012/perc.htm 5. http://cfpub.epa.gov/ncea/cfm/recordisplay.cfm?deid=192423 6. http://books.nap.edu/openbook.php?booksearch=1term=toxrecord_id=12863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