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环境污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环境污染

相关日志

[转载]深度揭秘中国自来水含有避孕药的奥妙,兼评近日网络传闻
热度 2 bmzy 2012-5-24 08:38
5 月 17 日,微博认证为 “ 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董良杰 ” 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 “ 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不仅人吃,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 23 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另外,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 ; 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 此条微博一出,立即在网上被疯传。   那么你是否知道:    ★ 35 年前美国科学家就提出要在自来水和主食里面添加绝育剂    ★ 提出这个构想的人已经成为美国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参与者    ★ 美国自来水处于军方严格控制之下    ★ 中国自来水早已经向外资敞开大门    ★ 谁来担保外国人不会在我们的自来水里面 “ 错误 ” 地加入某种生化物质,或者诱导中国人使自己的自来水里面被加入某些生化物质?   其实这些问题,早在一年多前出版的《生化超限战》里面均有论及,现将相关内容列出,仅供有兴趣者参考。   人口控制寡头在寻求新的技术手段 【远大目标呼唤新型技术】   对于如何消灭人口,麦克纳马拉先生有着十分明确的论述。    1970 年 10 月 2 日,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 ( 曾任美国国防部长 ) 对各国银行家表示,他确信,人口增长是未来一些年世界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100 亿人口的世界,不是我们任何人想要居住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是不是可避免的 ? 这还不能确定, 但有两个可能途径。或者是当前的出生率更快地下降,或者是目前的死亡率上升。没有其他办法。 ”   一般而言,能够大规模减少人口的事件不外乎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 ( 如地震、水旱灾害、海啸、自然瘟疫、火山喷发 ) 等等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社会灾害包括战争、动乱、骚乱、屠杀、饥饿、人为制造的瘟疫等,尤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危害为大,如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   上述社会灾害,在很大程度是由帝国主义和人口控制寡头所推行的全球政策造成的,诸多局部战争,几乎都有帝国主义大国插手。插手的方法,既包括直接策动战争与动乱,也包括在需要制止暴行时候的不作为。   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 ( 尽管这一授权本身也是强盗逻辑的产物,鲜有什么正义的成分 ) 的情况下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狂轰滥炸,数十万平民死于非命。这个时候,美国和北约在媒体上的出镜率极高。   而卢旺达部族屠杀之前和过程中,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山姆大叔则不知道在哪里乘凉。   那么,技术上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什么么 ? 早在六十多年前的 1947 年,美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决议草案,其中 把大规模杀伤武器界定为 :“ 原子炸药、放射性物质、致命化学和生物武器,以及在未来研制的任何在杀伤力方面可与原子弹或上述其他武器相比的武器。 ”   大规模消灭第三世界人口是人口控制寡头长期坚持奋斗不懈的宏伟目标。对于该宏伟目标的具体指标,看起来也有多种说法,比如,麦克纳马拉先生认为 100 亿的世界人口是不可接受的,盖茨先生认为 90 亿人口是不理想的,甚至目前的 67 亿也是不理想的。    30 年前竖立的佐治亚石碑提出的全球人口是 5 亿人,这与传媒巨头特纳 1996 年接受采访时提出的 2.5-3 亿人口倒是一个数量级。当然,特纳后来将这一数字调整为 22 亿,这仍然意味着地球上存在 40 多亿的多余人口。   最新的阶段性目标由比尔盖茨先生于 2010 年 2 月提出,他的奋斗目标是把 90 亿人口减低 10-15% 。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 也就是 9-13.5 亿人。相对于这样一个雄伟目标,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都显得不够有效。   以盖茨先生所提奋斗目标的下限,也就是减少 9 亿人口来看,这个数目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 17 倍,相当于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 3000 倍,相当于卢旺达部族屠杀死亡人数的 900 倍。   显然,减少 9 亿人口的目标在呼唤新的技术手段 ! 只有从这个角度,才容易理解盖茨先生对 “ 新型疫苗 ” 的关注并投入数百亿美元推进这一伟大 “ 慈善事业 ” ,以及盖茨先生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种子的支持与推广。   比尔盖茨先生公开提出了把新型疫苗作为降低世界人口的办法。但是他并不是这一 “ 创新思维 ” 的首创者。从实践上看,疫苗绝育和转基因玉米绝育已经有了技术 “ 成果 ” ,盖茨的贡献只是在于提供资金推广这些成果 ! 从理论上看,更是有人早在 33 年前就提出在 “ 饮用水和主食里添加绝育剂 ” 的大胆构想!   【在饮用水和主食里面添加绝育剂 ! 】   什么 ? 在饮用水和主食里面添加绝育剂 ? 是的 !   提出这个想法的,可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无名之辈,而是三个知名的美国科学家,其中包括代表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 (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的大科学家霍尔德伦,此公现任奥巴马政府的白宫科技与政策办公厅主任。    1977 年,霍尔德伦 (John P Holdren) 与另外两位作者合著了《生态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在该书中,作者不仅论述了生态学,也论述了人口问题,还论述了世界政府和新国际秩序。   当然, 书中还对在 “ 饮用水和主食里面添加绝育剂 ” 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在该书的第 787-788 页这样写到:    “ 在饮水或主食里面添加绝育剂,这似乎是一种其他比强制生育控制手段更加吓人的提议。事实上,这确实会带来一些非常麻烦的政治、法律和社会问题,更不用提技术上的难度。目前尚未见到这样的绝育剂,也未见有这样的绝育剂正在开发中。为了让这种绝育剂被接受,它必须满足一些苛刻的要求:对于不同的摄入量和不同受孕敏感度的个体,它必须是一致有效的 ; 它必须排除各种危险或副作用 ; 而且必须不影响男性、儿童、老人、宠物或牲畜。 ”   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如下想法:    ¨ 可以不顾妇女的意愿对其进行堕胎 ;    ¨ 可以通过在饮用水或食物里面故意放入绝育剂对国家的庞大人口进行绝育 ;    ¨ 单身母亲和未成年母亲的孩子应该交给其他夫妇收养 ;    ¨ 对 “ 促进社会的恶化 ” 的人,可以通过法律被强制堕胎或绝育 ;    ¨ 一个 “ 世界政府 ” 应承担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并可以使用武装的国际警察部队。   约翰 · 霍尔德伦是一名物理学家,也是公共政策专家,在能源政策、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公共政策理论方面取得公认的杰出成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于 1995 年作为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 (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的主要成员之一获诺贝尔和平奖。在克林顿执政时期,霍尔德伦曾担任总统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 2009 年 4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组建了一个新科技委员会 , 以为其提供科技相关的建议 . 在此委员会中 , 谷歌首席执行官艾里克 - 施密特也位列其中,施密特一直是奥巴马竞选运动的强力支持者和重要捐助者。微软首席研发与战略官克莱格 - 穆迪亚 (Craig Mundie) 也榜上有名。上述委员会将由三人负责 , 他们分别是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厅主任约翰 - 霍尔德伦 (John Holdren) 、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合学院主任艾里克 - 兰德 (Eric Lander) 、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斯隆 - 凯德琳癌症研究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 主任兼 CEO 的霍尔努德 - 瓦默斯 (Harold Varmus) 等。    可以看到,那个参与提出在 “ 饮用水和主食里面添加绝育剂 ” 的大科学家霍尔德伦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科技政策顾问,他的想法确实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他的想法会实现么?   从霍尔德伦的代表作 《 Ecoscience : Population , Resources , Environment 》第 737 页局部影印, “Mao Tse Tung” 是 “ 毛泽东 ” 的旧式英语音译。   不管怎样,霍尔德伦对水和主食的重视与关心,值得我们学习 !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深远的战略 ? 】   从《生态科学》提出在水和主食里添加绝育剂的想法开始, 33 年过去了。今天,外国公司已经开始入股中国的自来水公司了。当然,此前转基因作物也早已隐身进入中国,而转基因粮食里面早已有让男性绝育的品种了。   法国苏伊士集团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拥有 22 家合资企业,供水人口达到了 1400 万。而具有 153 年水务领域专业经营历史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国掀起了收购狂潮。迄今为止,威立雅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兰州等近 19 个城市的 21 个合资项目,供水人口达到了 3000 万。这些外资水务公司的经营期限一般在 30 年左右,也有 50 年的,而其占股权份额都接近或等于绝对控股的 50% 。 仅这两家法国公司,竟然插手了 4400 万中国人口的饮水渠道!   如果控制中国自来水公司的外国公司所图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呢 ?   如果,外国公司在我们的自来水里面 “ 错误 ” 地加入了某种生化物质呢 ?    中国人尤其不应该忘记被 “ 误炸 ” 的惨痛教训!       苏伊士集团咨询委员会的卡特利 · 卡尔森同时任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董事局主席,该信托基金掌管着神秘的斯瓦尔巴德种子库,本书第五章还有进一步介绍。   总之, 人口控制寡头 很可能在寻求各种技术手段来达到消灭世界人口的目的。这些手段,除了战争,还包括和平时期隐蔽的双重疫苗技术 ( 明处是防治传染病,暗处是避孕和绝育 ) ,以及转基因种子技术 ( 包括终结者种子以及杀精玉米等,当然也包括利用转基因种子彻底控制目标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 ,后文会详细说明。   【水和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自然物质条件是阳光、空气、水、食物。随着市场化的深化,食物和水已经成为商品,空气也存在所谓碳排放问题,很可能以后也需要购买使用空气的指标,国内甚至有专家提出呼吸税的。还好,目前阳光还没有成为商品,还没有人提出从阳光里面榨取利润的。   水与食物 ( 主要是粮食,尤其是主粮 ) 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生物武器》作者珍妮 · 吉耶曼指出: “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社会就很少再出现那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突然的瘟疫暴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有了改进, 水和食物供给由国家监督 …… ”   同一本书第 153 页介绍: “1961 年的一次电视讲话中,肯尼迪总统告诫说,美国正处于与苏联进行核战争的边缘。为了让公众放心,他许诺说, 每一个美国 家庭将得到一个小册子,告诉他们如何储存食物和水 ,如何躲避放射性尘埃。 ”   前面也提到过,南非 “ 海岸计划 ” 的研究项目就包括 “ 如何通过供水系统传播霍乱 ” 。   中国的自来水公司,居然让外国公司插手,实在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 ! 不知道还有什么利益比民族安全更加重要 !   以上内容摘自《生化超限战 —— 转基因食品和疫苗的阴谋》,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年 1 月第 1 版, ISBN 978-7-80234-606-2    附录:关于我国自来水含有避孕药的新闻 +++++++++++++++++++++++   网传自来水含 “ 避孕药 ” 专家称含量极低可忽略   【 http://news.qq.com/a/20120518/000056.htm 】    2012 年 05 月 18 日 03:30 人民网   自来水中含有避孕药 ? 昨天微博认证为 “ 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董良杰 ” 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 “ 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不仅人吃,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 23 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另外,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 ; 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 此条微博一出,立即在网上被疯传,到晚上 6 点,这条微博被转发了 7800 多次,评论也达 1300 多条。喝水就会导致 “ 不孕不育 ”? 这让很多网友感到有些可怕。   昨天,现代快报 ( 微博 ) 采访了医学和环保毒理学的专家。专家们则表示,水环境中的雌激素含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还没有任何研究证明,水中雌激素进入到人体后会对健康产生负面效应。 【这和转基因专家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的说法如出一辙。】   现代快报记者 鲍铭东 安莹   【研究】   国内六大水系雌激素污染比其他国家高   记者通过查询得知,董良杰微博中的结论出自于中国《环境科学学报》 ( 英文核心期刊 )2 月份的一篇名为《对于雌激素干扰中国水源污染问题的评估》的文章。文章提到,调查了中国六个主要水系的 23 个水源样本,所有提取的样本都包括重要的环境雌激素。文章还比较了中国和德国、希腊、葡萄牙、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的水环境,发现中国六大水系中所含的主要雌激素都比其他国家要高。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孙成教授告诉记者,目前雌激素主要有六七种,其他一些浓度低效应小的有上百种。   水中的雌激素让鱼儿都 “ 女性化 ” 了   南京环保专家告诉记者 “ 自来水中的避孕药 ” 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专业说法应该称作 “ 环境雌激素 ” ,统称为内分泌干扰素。   河海大学一位环境学博士表示,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证明,生活在这些 “ 环境雌激素 ” 中的鱼类调节机制紊乱,并扰乱生育、生殖系统。这些鱼类如果长期生活在雌激素环境下,会导致 “ 雌性化 ” 。比如性别比率的改变,鱼类和水中的其他野生生物生育能力和受精率都降低等。   【南京】    109 项长江水 “ 体检 ” 不含雌激素监测   长江水是南京市民饮用水的最大来源,南京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环保部门都要对长江水进行 “ 体检 ” 。    “ 主要的监测项目有 24 项常规指标。从监测结果看,基本上长江能够稳定达到三类标准,而集中式水源地的水质更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 除了常规的 24 项 “ 体检 ” ,对于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更是严格,检查项目多达 109 项。记者发现,其中包括了富营养化指标,汞、砷、铅、镉等重金属指标以及甲醛、苯、酚等化学物质,不过雌激素监测不在内。工作人员说,水环境雌激素情况较复杂,目前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不能作为官方评价水环境的指标。从这 109 项长江饮用水 “ 体检 ” 指标看,饮用水是安全的。   供水部门:雌激素干扰物目前他们没法检测   记者昨天联系到了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相关负责人,他表示,水源含有雌激素干扰物的说法由来已久,不过对此并无定论。   目前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检测还无法检测这一项目,从设备到技术上也都达不到检测这一项的要求。   供水专家坦言,通过一般水处理技术确实去不掉这一类激素。   环境雌激素对健康有无危害 ?   要看含量有多少 !   南京大学环境专家告诉记者,环境雌激素的确存在,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但水中的雌激素含量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对于人体健康效应有多大影响还没有定论。 “ 环境激素 ” 是否对人有伤害,要看含量有多少。    2010 年,国际上一家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在对取自重庆、武汉、南京、马鞍山 4 个城市的鲤鱼和鲶鱼做检测时,均测出被称为 “ 环境激素 ” 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而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当时现代快报记者也采访了相关环境专家,他们都纷纷作出回应,部分野生鱼确实存在激素情况,但激素含量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   喝水就会导致不孕不育 ?   没到那个程度 !   在董良杰的微博出来之后,很多网友感到恐慌。一位网友说, “ 在未来是不是男女生殖能力会因为喝水就被弄垮了 ?”   对此,东南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彭丹红告诉记者,避孕药中主要避孕的成分为乙炔雌二醇,每颗药的含量在 20~30 微克。而且需要每天服用才能达到避孕的效果。而水中的雌激素含量低到可忽略不计,根本没有避孕效果。彭丹红解释,目前医学界也在考虑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不孕不育的风险,但没有证据证明环境中的雌激素会导致不孕不育。   在发了第一条微博之后,董良杰为了避免网友们的误会,也补发了一条微博解释: “ 尽管含量很高,但还没有达到喝自来水避孕的程度。 ”   水烧开能去掉这些污染物吗 ?   恐怕比较困难 !   环境中的雌激素真的很难处理掉吗 ? 南京大学环境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水处理主要是针对氮、磷等有机物污染物。对于雌激素这类新型污染物,处理效率很低。一般情况,将水烧开能够将一些挥发性有机物给降解掉,但对于雌激素而言,较困难。雌激素是一种亲水的化学物质,溶解在水中。就像盐溶解在水中,水烧开了之后并不能消除,除非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 转自 http://www.wyzxsd.com/article.php?id=516
3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不仅是环保局长的事
热度 1 陈龙珠 2012-5-6 17:02
温州人也够逗的,市委书记要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一句话,还真让不少市民兴奋不已,以至于据说已有人在找局长该下水游泳的地方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05/06/content_1266137.htm 一党执政就是好,对老百姓即使发生了坏得不能再坏的事,所在地的党委书记只要批示严查以示特别重视和去慰问死伤家属以表亲切即可,担责和受罚便是人民政府首长或局长的义务了。 我之所以对现状经常感到恶心,主要在于一些官员尽想着法子忽悠老百姓。就说城市河道治理吧,河道是怎么污染的?为什么会这么污染的?要是环保局长管不了这些污染的根源,你书记大人凭什么让他背治不了污染这个标的黑锅而下河游泳?而将舆情成功地转移到环保局后,造成河道污染根源的问题又可拖延一段日子不必打理了。 在本博看来,因果不顾,标本不分,可作为辨识混官的一个标志。 围观: “站在河边”说话的市委书记 2012-05-05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0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笔者研究组在生态循环农业及农村节能减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热度 2 蒋高明 2012-4-28 18:23
笔者研究组在生态循环农业及农村节能减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蒋高明 2012年4月27日,中科院植物所简报报道了下面的消息: 全球变化和能源危机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我国农村每年作物秸秆产量约7亿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作物秸秆脱离生活能源,在田间 地头被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中国农民生活能源主体。由于我国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潜力一旦潜力释放出来,必将对我国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巨大的障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2005年起,植物所蒋高明研究组以山东省沂蒙山区某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了“秸秆—肉牛—沼气—农田”生态循环模式,在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农民增收等方面取 得了重要突破:①采用新式作物秸秆青储发酵技术,延长了饲料青储期,提高了秸秆利用效率;②利用沼气池覆盖温室大棚、增加保温材料等解决了冬季产气量不足难题;③大量 有机肥还田,对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固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认为发展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和生物质能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 措。该成果是植物所专家提出的“畜南下、禽北上”解决草原退化与提高农田生产力大型实验的一部分。在内蒙古正蓝旗,蒋高明课题组还同期开展了恢复草原生态、提高牧民收 入的大型草原养禽实验(禽北上)。 “畜南下”研究阶段成果分别被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于2010年5月 (14: 3132-3139)和2012年4月(Doi:10.1016/j.rser.2012.03.061)接受发表。课题组副 研究员郑延海博士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德国驻华大使馆和植物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的支持。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1 2005-2010年山东沂蒙山区某村“畜南下”实验期间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变化。 图2 蒋高明课题组设计的适合温带农区的厕所-沼气池-大棚联合体示意图 图3 中科院植物所简报报道截图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7194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力发展电力驱动机动车乃当务之急!!!
热度 1 zbouyang 2012-4-24 11:11
大力发展电力驱动机动车乃当务之急!!! 请先看一组数字: 60年代以前深圳无灰霾记录; 80年代出现灰霾的天数为58天; 90年代10年间灰霾天数824天,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的275倍,是上世纪80年代的14倍; 21世纪的头5年深圳的灰霾天数已经高达615天,直逼上世纪90年代10年的总数量;   因空气污染,2000-2010年,深圳常住人口的肺癌新发数增加了3.5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   机动车尾气污染是深圳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污染“贡献率”高达70%; 全深圳市车主每年因机动车向大气中排放1200万吨尾气,人们已经被毒气重重包围。其它大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有更严重的。 机动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从长期来看,因为健康受损,人们用于治疗疾病的开支将远超出人们创造的财富!如此,疯狂生产GDP还有何意义? 当务之急是牺牲一点经济利益,大力扶持电动车企业,给予其政策性补偿,同时对于购买电动车的个人给予经济补偿。作为政府主导的公交车,要立即全面采用电动车。这些措施看起来要耗费不少的金钱,但是换来的是人们的健康,是减少疾病所需要的巨额治疗费,对于整个社会是利远大于弊。 有人说,电动车也要消耗能源,也会带来污染。表面上看,使用电动车对于环保似乎并无帮助。但是,事实上,使用电动车是大大利于大气的改善的。这是,因为,电动车消耗的能源来自于发电厂,而发电厂的废气排放是集中排放,对其净化处理比较容易,且由于是集中处理,其处理成本要远低于每台汽车分散净化处理废气的成本。另外,由于发电厂一般建在比较偏的位置,而比较偏的位置人口少,其造成的危害要小得多。 由于气体的扩散速度比较慢,大量的汽车尾气长年累月集中在城市里。根据报道,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而事实上,另外50%中的人中有60%在城市打工居住,如此,则有超过80%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中,而城市只占国土面积的一小部分。因此,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正在损害80%以上中国人的人身健康安全! 大声疾呼:政府主导,在大城市中全面强制推广使用电动车! 大声疾呼:全民总动员,尽量少用汽车,能不用车的要一律步行或用人力车!
个人分类: 建议|3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虫大战”百年之反思
热度 4 蒋高明 2012-4-15 23:13
蒋高明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发表《谁来养活中国?》文章, 引起了全球巨大反响,中国政府和学术界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布朗提出上述命题的假 设是,中国在1990-2030年期间将进行持续而快速的工业化。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历来看,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因人均占有耕地很少,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耕地 的大量流失和粮食的大量进口。布朗根据中国和国际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未来30-40年间人口、人均消费水平、耕地、复种指数、水资源、化肥投入、单产和生态环境的动 态趋势,得出了“未来中国将面临粮食危机”的结论。 对布朗的这一言论笔者是非常熟悉的。当时中国科学院接到任务,要求科学家提出应对方案。记得笔者供职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还专门召开科研人员会议,为解答布朗 之问寻找生态学的答案。然而,人们很快就被粮食不断增产的信息,包括中国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的好消息所鼓舞,布朗的预言再也没有人提起了。过后不久,我们听到的是 这样自豪的声音:“中国人用7%土地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仿佛中国科学家给了布朗怪论一个有力的回击。 中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代价,是消耗了越来越多的石化物质,是动用了全球约35%的氮肥。由于地力下降,我国粮食单产最近8年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40%,每公 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 中国每年使用农药130万吨,为世界之最。人们使用了这么的农药有没有控制住害虫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类自己导演的“人虫大战”,已经历了100多年,甚至到今天为止,科学 家依然不思改悔,动用了转基因高科技技术继续与害虫对抗,他们成功了吗?他们能够成功吗? 1874年,一个名叫席德勒的德国学生像往常一样走进实验室。不知什么原因,内心烦躁的他竟合成了一种油脂性淡乳白色的粉粒,还有一丝芳香气味。他哪里知道,就是这些小粉 粒60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由此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害虫防治史。1939年,瑞士某化学公司的缪勒(Paul Muller)博士,偶然发现席德勒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虫性能。他在 马铃薯甲虫上试验,取得前所未有的防治效果——杀虫率达100%!这种“神药”全称叫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简称DDT,是拉丁文“二二三”各第一个数字的缩写。 DDT在害虫防治方面功不可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少帮助5亿人从疟疾中死里逃生。其发现者缪勒博士,也因此荣获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战结束后,DDT作为杀虫剂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人们看到了有机合成杀虫药剂的巨大潜力。继DDT之后,又相继开发了 “六六六”、“毒杀芬”、“灭蚁灵”等高效有机氯杀虫 剂;“敌敌畏”、“辛硫磷”、“乐果”等速效有机磷杀虫剂;“西维因”、“巴丹”、“杀虫脒”等有机氮杀虫剂;“代森锌”、“敌克松”、“灭菌丹”等有机硫灭菌剂;“ 田安”、“退菌特”等有机砷灭菌剂;“灭多威”等所谓高效低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还有众多的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杀菌剂等等,化学农药几乎覆盖了病虫 草害防治的所有领域。 在化学农药问世之初,毫无准备的害虫被杀的“溃不成军”。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害虫对农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1980年,全球报导的抗性昆虫有432种 ,1989年这一数据更新为589种,其中392种为农业害虫。农药大量使用,益虫、益鸟、蛙类、蛇类跟着遭殃。生活在农田附近的雉鸡、野鸽、鹌鹑、草原云雀、家雀等大量消失, 秃鹫、红尾鹰等大型鸟类也因捕食中毒鸟后,引起二次中毒。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三分之二的鸟类繁殖力下降。成蛙因吞食有毒昆虫而中毒身亡,就是小小的蝌蚪也难逃厄运。 农田益虫对农药的反应,往往比害虫更敏感,受到的伤害也更大。同样命运的还有稻田里的蜘蛛,当多次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后,先消灭的不是飞虱而是飞虱的天敌蜘蛛,因 而造成后期稻飞虱暴发。草丛中的野兔、树上的松鼠、水里的鱼虾、土壤中的蚯蚓、花朵旁的蜜蜂、养殖房内的家蚕也都无一逃脱农药的毒手,甚至连远在南极,足不出洲的企鹅 也没能躲过DDT的侵害。 农田里大量使用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严重打乱了农田生态平衡。化肥使用量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升高了一百多倍。施肥长期强调氮磷 钾等矿质元素,而不重视有机质还田,碳氮比严重失衡,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地力下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虫害,过分依赖农药灭杀,连天敌一起杀掉了;害虫不断 产生抗药性与人类竞争,人们被迫使用更毒的农药。应用除草剂灭杀杂草,虽可暂时控制草害,但来年杂草又卷土重来,令除草剂用量也高居不下。农膜到处都是,农田充满了“ 白色恐怖”。昔日空气、水、食物新鲜的乡村,如今到处充满了杀机。其后果是:害虫杂草越来越多;农民因长期接触农药,患各种疾病尤其癌症的越来越多;食品中农药、除草 剂与生长激素残留量越来越高,进而影响了城市人群健康。这些严重的教训,都是人类狂妄自大,打乱生态平衡酿成的苦果。 更另人担忧的是,人们不从生态失衡的源头找原因,而在害虫杂草大量出现后继续采取对抗的做法。将杀虫的Bt基因转移到作物中,使作物细胞成为“农药制药厂”,再配合专门 的农药,内外夹击害虫;对于杂草,则采取更致命的草甘膦除草剂,仅保护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对其它绿色生命统统杀死。进入到生态环境、粮食甚至人体中的草甘膦,其危 害根本不对公众说明。 孰不知,转基因是在农田生态平衡打乱后,采取的更加雪上加霜的做法。转基因作物种植十年后,美国农田里出现了难以对付的“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在转基因作物种植 最多的美国,农业区域已发现水系、空气受到转基因成分的规模污染。由于转基因功能失效,农药用量和种地成本剧增,美国农民饱受其害。最近,美国30万农民上诉联邦法庭, 抗议转基因巨头侵占了他们种植传统作物的权利,危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 有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公告:让农业回归自然。联合国专家预测,生态循环农业可以使粮食供应十年翻番、完全可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食品需要。转基因食品在欧洲被终结 ;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强化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及贸易;美国第一夫人在白宫带头种植有机蔬菜。遗憾的是,被发达国家视为垃圾技术的转基因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尤其中 国大规模转移。 人类要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下去,必须搞好与大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同时也是第一破坏力。没有了生态系统的呵护,人类社会也必将崩溃无疑。我们要接受玛 雅文明消失的教训,接受最近几十年来“重发展、轻保护”造成各种生态失衡的教训,重新回到生态平衡的正确轨道上来。中国有没有粮食危机?如果我们不能正视中国农田严重 生态失衡的严酷现实,不能正视农民纷纷弃耕进城去打工的残酷现实,不能正视大量依靠进口转基因粮食来满足“八连增”虚荣心的冷酷现实,那么中国人今后肯定要在吃饭问题 上栽跟头。 当我们咀嚼着残留了农药、化肥、除草剂、转基因成分的食物时,是否 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追赶英美的农业之路,是不是可持续的。我也希望那些有良心的农业科学家尤其是转基因科学家,能够放下高傲的头颅,读一读书中的文字,在找到更好的回答 布朗之问和“蒋氏之忧”之前,再来嘲笑我的“无知”。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3337 次阅读|5 个评论
贺广东PM2.5指数先发布,相关新闻倒读
热度 1 xyysh2008 2012-3-9 12:54
美使馆公布环境指数是阴谋,还是推进 社会进步的 契机? 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来分类的,粒径小于 100 微米的称为 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le) ,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 10 微米的称为 PM10(P M 为 Particulate Matter 缩写 ) ,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 2. 5 微米的称为 PM2.5 ,即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 。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 10 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 2.5 微米至 10 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 2.5 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 (PM2.5) ,不易被阻挡;与 PM10 相比, PM2.5 更具危险性,因为当吸入之后, PM2.5 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环境空气质量现行标准已有 11 年未作修改。近年来,由于公布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与公众的主观感受不一致, 1982 年制订发布、经过 1996 年修订更名和 2000 年修改的现行标准一再受到质疑。按此标准考核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日益增多,而公众的感受却是空气质量每况愈下。从去年 11 月 1 日开始,《环境空气 PM10 和 PM2.5 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 PM2.5 测定在技术层面作出了规范。 12 月 30 日环保部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PM2.5 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广东 省于 2012 年 3 月 8 日在全国率先 公布 PM2.5 小时值 。 以下是相关新闻倒读,从中大家或许可以看出一些东西。 美使馆公布环境指数是阴谋,还是推进 社会进步的 契机?我国某些官员发言的真实性到底如何? 新闻 倒 读 1 、 2012 年 03 月 07 日环保部长的致歉:氮氧化物明年要实现零增长,北京早在奥运会期间就已制订 PM2.5 标准 2 、 2012 年 3 月 5 日中国气象局局长说: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得到国际认可,北京现有 7 个 PM2.5 观测点 3 、 2012 年 3 月 2 日环保部副部长发言 : 我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不达标, 北京市环保局一处长说 : 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难度很大 4 、 2011 年 12 月 21 日环保部部长表态:应避免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 “ 两张皮 ” 问题的出现, 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说: 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监测 PM2.5 技术上没有问题 5 、 2011 年 11 月 15 日 中科院研究员说:北京监测 PM2.5 技术上没问题,十几个站已对 PM2.5 监测;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说:政府应有勇气面对真实情况 6 、 2011 年 11 月 03 日北京市副市长说: 国际上不乏指手画脚者,将 进一步改善 首都 空气质量;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说: 美使馆公布环境指数像炒作, 大石头没搬完就不要先急着打扫灰尘 参考文献 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2-03-08/023724077127.shtml) 转发《北京晨报》记者 2012 年 03 月 08 日报道《环保部长就未完成控制氮氧化物任务致歉》 2012 年 3 月 6 日文汇报第 9 版《新闻点击》 专栏,据新华社北京 3 月 5 日电《观测数据得到国际认可 —— 我国空气质量观测站已形成完整体系》 2012 年 3 月 6 日文汇报第 9 版《新闻点击》 专栏,据新华社北京 3 月 5 日电《 20 亿元,能否换来清新? —— 网民与代表委员追问 “PM2.5 被写进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细节》 : 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kongqizhiliang/content-3 /detail_2011_ 12/22/11483679_0.shtml )转发《京华时报》记者王硕 2011 年 12 月 22 日报道《环保部:明年起直辖市及省会监测发布 PM2.5 数据》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17/3465814.shtml) 转发《京华时报》记者王硕 2011 年 11 月 17 日报道《专家谈 PM2.5 入国标 北京监测 PM2.5 技术上没问题》 腾讯新闻( http://news.qq.com/a/20111104/000096.htm )转发《京华时报》 2011 年 11 月 04 日记者王硕的报道《北京市环保局称美驻华使馆炒作 PM2.5 指数》 更详细新闻摘要: 1 、 2012 年 03 月 07 日环保部长的致歉:氮氧化物明年要实现零增长,北京早在奥运会期间就已制订 PM2.5 标准 “ 在控制氮氧化物的时候,去年没有完成任务,总理承担了责任。我今天也想利用这个机 会,通过北京团,向两会代表表达愧疚的心情,并进行检讨。 ”   2012 年 03 月 07 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列席旁听北京团全体会议,听完代表们的发言后,他表态说,氮氧化物明年要实现零增长。对于公众关注的 PM2.5 排放,国务院已同意由环保部来牵头,北京、天津、河北等六省市将实施联防联控机制。从去年底 PM2.5 进入公众视野后,有人评说,现在进入了 “ 3P ” 时代: GDP 、 CPI 、 PM2.5 。周生贤说,别小看 PM2.5 ,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环境总量的控制逐步转向既控制环境总量又控制环境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同时标志着污染防治从一次污染进入到既防治一次污染又防治二次污染的新阶段,任务非常艰巨。   周生贤还透露,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 PM2.5 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 8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奥运会期间, PM2.5 的 24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一级 48 微克 / 立方米,二级 75 微克 / 立方米。而按照新标准, PM2.5 的 24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一级 35 微克 / 立方米,二级为 75 微克 / 立方米。也就是说,新标准实施后,北京的空气质量将达到奥运会期间的标准,甚至会好于奥运标准。 2 、 2012 年 3 月 5 日中国气象局局长说: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得到国际认可,北京现有 7 个 PM2.5 观测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2012 年 3 月 5 日表示,各级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在环境气象预报上有着密切合作, 在空气质量观测与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观测数据是得到国际认可的。 针对此前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北京市 PM2.5 观测数据与中国发布的不一样, 郑国光说, PM2.5 在不同的地方其观测结果是有变化的。北京现有 7 个 PM2.5 观测点,其观测数据的差别是很大的。北京市正通过新增观测站点的办法,尽可能全面掌握 PM2.5 的整体情况。 ” 3 、 2012 年 3 月 2 日环保部副部长发言 : 我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不达标, 北京市环保局一处长说 : 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难度很大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2012 年 3 月 2 日表示, “ 十二五 ” 期间,国内要建设近 1500 多个 PM2.5 监测点位,前期投入将超过 20 亿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仅仅与世界 “ 低轨 ” 相接。 新国标实施后,我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要求。 “ 青山依旧在 ” 等网民说 “ 中国的 PM2.5 与世界 ‘ 高轨 ’ 相接到底有多难 ?” “ 就目前看,想与世界 ‘ 高轨 ’ 相接难度相当大。 ”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于建华说,以北京为例,自 1998 年至今, 已先后关停搬迁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厂等 200 多家重污染企业。 “ 该上的污染防控措施都上了,继续加大措施的空间变小,也就意味着明显改善的难度更大。 4 、 2011 年 12 月 21 日环保部部长表态:应避免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 “ 两张皮 ” 问题的出现, 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说: 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监测 PM2.5 技术上没有问题 明年,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开展 PM2.5 和臭氧监测。 2011 年 12 月 21 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 PM2.5 和臭氧监测时间表, PM2.5 监测全国将分 “ 四步走 ” 。 周生贤把讲话的重点放在了公众关注的空气质量上。他说,环保部门必须避免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 “ 两张皮 ” 问题的出现,不能让人民群众遭受污染之害,而监测数据自说自话。 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在会后表示,将按照环保部部署积极实施。此前,市环保局曾表示,已经开始进行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工作。 对话 ·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 记者:明年起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监测 PM2.5 和臭氧,实施起来有难度吗? 朱建平:从技术上说,没什么难度, PM2.5 是 PM10 里的一部分,监测原理和 PM10 没差别。而且监测点位也是在测 PM10 的点位上同时开展,不需要重新布点。我们在 “ 十二五 ” 前已经对布点做了调整,只要在原来测 PM10 的点上再增加一套监测 PM2.5 的设备即可,不需要另外选点,臭氧的监测每个城市设两个点就可以。 记者:公众反映监测数据和直观感受有很大差距,这是为什么? 朱建平:这和监测的指标有关,因为缺少对一些指标的监测,所以评价就是不全面的。空气里有很多种污染物,监测所有污染物当然是最好的,但实际上做不到,只能选择对公众危害比较大、在空气里分布比较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记者:环保部曾披露,个别地方出现环境质量数据造假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朱建平:地方政府要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但是环境质量的改善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大量投入。受不正确的政绩观驱使,个别地方一些主政者,不是把精力放在改善环境质量上,而是放在改善环境数据上,这种个别情况是存在的,但只是少数。 5 、 2011 年 11 月 15 日 中科院研究员说:北京监测 PM2.5 技术上没问题,十几个站已对 PM2.5 监测;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说:政府应有勇气面对真实情况 2011 年 11 月 16 日 北京再陷雾霾之中。这种灰蒙蒙的天气自 10 月以来经常出现。与此同时,公众对将 PM2.5 纳入国标的呼声越叫越高。    15 日 ,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京华时报:您觉得哪些城市具备监测 PM2.5 的条件?   王跃思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的经济基础好,并且经过多年治理,粗颗粒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以北京为例,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建筑扬尘、地面扬尘、柴油车、燃煤的减少,使粗粒子大幅下降,但随着机动车的增多,细粒子 PM2.5 的问题反倒越来越突出, PM2.5 在 PM10 中的比重已超过 50% ,并且仍在逐年增加。   京华时报:如果现在让北京监测 PM2.5 ,从技术上讲,实施起来难吗?   王跃思:技术上应该没问题。在北京的 27 个自动监测站中,有十几个站都有对 PM2.5 的监测。   京华时报:有人担心,以目前环保部给出的 PM2.5 的浓度限值,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很难达标,这会不会对公众造成打击?   马军 (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 :对于公众来说,真正的打击是天天看这灰霾的天空,听到的却是蓝天越来越多。我想公众、政府应该有勇气面对真实的情况。 回音: 此前,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会接受国家统一部署,并努力提前实施。 15 日 ,杜少中未接听记者电话。他在微博中评价新国标称“好事,谁不高兴啊”。 6 、 2011 年 11 月 03 日北京市副市长说: 国际上不乏指手画脚者,将 进一步改善 首都 空气质量;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说: 美使馆公布环境指数像炒作, 大石头没搬完就不要先急着打扫灰尘 “ 不管外界对北京空气质量怎么议论,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改善北京空气质量。 ”2011 年 11 月 03 日上午,在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等人陪同下,北京市副市长洪峰来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调研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工作。 洪峰提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要从三个方面发力:加大煤改电、煤改气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大老旧机动车更新力度;抓好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和管理。 洪峰说,近期北京雾霾天较多,国内各方面对首都空气质量都很关注,国际上也不乏指手画脚者,但这些都不论,重点还是要进一步改善北京空气质量,创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体现 “ 绿色北京 ” 的概念。 对话 京华时报:这段时间市民对北京空气质量很关注,很多人想知道,北京的 PM2.5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指数是一个什么状况?北京对此是否有监测? 杜少中:有监测,但目前还是研究性的,我不知道媒体报道的北京有 40 多个 PM2.5 监测站的说法是从哪儿来的。我们目前监测的颗粒物是 10 微米及以下的( PM10 )。通常 PM2.5 要占 PM10 的 50% 左右。 京华时报:目前北京只公布 PM10 指数,为什么不公布 PM2.5 指数? 杜少中:我们要听从国家的部署,现在国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通俗来讲,我打个比方,打扫庭院,大石头没搬完,就不要先急着打扫灰尘。公布 PM2.5 指数是件有意义的事儿,它影响市民健康,公布后治理起来会更有针对性,但目前北京 PM10 指数年均依然超标 20% 。 京华时报:有人质疑奥运会后北京空气质量是否有所滑坡? 杜少中:对比空气质量,应该是拿一年比一年,拿奥运会那十几天和现在相比不科学。拿奥运之年的空气质量和现在比,还是逐年在提高的,只是幅度小一些,年均值在 1%-2% 之间。 京华时报:你怎么看待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北京空气质量指数? 杜少中: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数据和我们了解的数据比,(污染指数)普遍要高一些。我不清楚他们的监测手段和方法,如何保证准确性。但我觉得他们公布的方式更像是炒作,不是很严谨的做研究的态度。
2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环境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女人手里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2-2-12 18:37
高等动物进化的阀门是由雌性直接掌握着的,进化的本能,使得雌性高等动物越来越挑剔。人是哺乳动物,女人的喜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男性行为和社会进化的方向,因此我们的生态环境如何变化很大程度掌握在女人手里,特别是女孩子手里。 没有非房不嫁,也就不会有每年20亿的基建面积,7亿吨钢材、20亿吨水泥、30亿吨煤炭的资源消耗,和车满为患的交通拥堵,以及相应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女性消费往往是感性的,特别是衣服方面。她们与其说是需要衣服,不如说是买衣服的感觉,购买欲满足后的幸福感。 纺织-印染-服装行业属于典型的轻工不轻,尤其是在水资源消耗方面,仅次于住户和造纸工业,是城市与工业用水的第三大户,纺织尤其是印染污废水浓度高、成分复杂、毒性强、难降解,是水体环境的重要杀手。爱美的姑娘们,我亲爱的小布尔乔亚,你们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时候,却使大片的水体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女性的感性消费,买了许多没有太多使用价值,用不了多少次就束之高阁的商品,从而使资源的边际利用价值极大的降低,但同时发生的环境污染却无法避免。 但是,也不能怨女孩子,她们也不是自觉成为小布尔乔亚的。 我爱小布尔乔亚,对于小布尔乔亚不能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只有通过事实才能教育小布尔乔亚。
个人分类: 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358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盐碱化土壤和含铬酸性废水治理的新思路
kejidaobao 2012-1-31 14:45
盐碱化土壤是指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的土壤,不能作为正常的耕种土壤。土壤盐碱化问题是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耕地盐碱化面积为76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盐碱化土壤的治理工程对于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于盐碱土的治理主要有物理改良、水利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几种技术方法,均以单一或复合的方式用于盐碱化土壤的治理。 含铬酸性废水是工业污染废水的一大类,主要是来自于电镀行业的镀件清洗水。含铬酸性废水被公认为是危害环境最严重的公害之一,其随意排放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健康造成极大隐患。目前处理含铬酸性废水主要有传统的化学法、物理法、膜分离法以及新兴的生物法等。传统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高、用时长等缺点,新兴的生物法虽然克服了部分传统方法的缺陷,但目前技术并未成熟,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目前对于各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双赢”和“变废为宝”,是环境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从盐碱化土壤治理的灌溉淋渗方法得到启示,科研人员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即直接使用酸性废水对盐碱化土壤进行淋渗处理。既改良了盐碱化土壤,又处理了酸性废水,是一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新方法。 《科技导报》2011年第33期20—25页刊登了李绪谦等“盐碱化土壤处理含铬酸性废水研究”一文,为研究含铬酸性废水和盐碱化土壤综合利用时土壤改良情况以及铬的形态变化,采用土柱充压渗透装置模拟酸性污水渗透通过不同pH值的盐碱土进行实验,对pH值、ORP值(氧化还原电位)、ESP(碱化度)及土柱中钙镁离子之和,铬的不同形态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含铬酸性废水渗透通过盐碱土,使盐碱地趋于中性土壤,酸性污水渗透过盐碱土不会降低土壤本身有机质和钙镁的含量;酸性污水中的铬在通过盐碱土后,迁移能力总体较弱,说明盐碱地对含铬酸性废水处理具有明显效果,同时也能够改良盐碱土。本期封面图片由郭丽莉提供,封面由金功博设计。(本刊记者 马骁骁)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十)(Brief 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
自我源于思考 2011-12-20 11:59
13 、除虫剂 约翰逊 · 扎彻尔 (1814 – 1888 年 ) 是奥地利制药工业家。他在慕尼黑完成了学业,并经常去第比利斯旅行。在那里,他发现当地居民把一种除虫菊属植物的花朵做成粉末,作为除虫剂,经过考察后,他于 1842 年开始进行这一用品的贸易活动。 1855 年,他与儿子在维也纳成立了企业,他们把除虫菊属植物的花朵和叶子晒干,用乙醚提取出有效成分,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精馏酒,就生产出除虫粉喷剂,商品名Zacherlin 。世界各地还有其它的除虫剂,但当时所有除虫剂的效果均有限,没能产生世界知名的品牌。 奥地利科学家 Othmer Zeidler 曾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博士,他的导师就是阿道夫 · 凡 ·拜耳( Adolf von Baeyer )。在这里,他于 1874 年用水合氯醛( chloralhydrate )和氯苯( chlorobenzene ) 合成了 DDT (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二氯二苯二氯乙烷)。这是一种无色的亲脂性晶体粉末,极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但DDT的医学作用直到 1939 年,才被瑞士的科学家保罗·穆勒( 1899 –1965 年)发现。 1943 年,意大利那不勒斯有斑疹伤寒的流行征兆,于是整个城市都被喷洒了 DDT ,结果成功地清除了疾病传播媒介虱子,从而预防了一次疾病流行。 DDT 还在希腊和锡兰用于杀蚊而预防疟疾流行。 DDT 的效果如此显著,它被当时许多大城市大规模用于控制虱、蚊等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世卫组织 WHO 预测,大约 2500 万人因 DDT 获救。 1945 年以后,人们开始在农田里大量喷洒 DDT 。 由于发现 DDT 的杀虫作用,穆勒于 1948 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附:1950 年代, DDT 以惊人的数量应用于人类生活、农业的各个环节。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 1962 年,瑞秋 · 卡森( Rachel Carson )出版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引发了社会对于 DDT 污染环境的担心。环保科研人员经过调查,认定 DDT 对环境和人体有毒性作用。于是自 1970 年,西方国家以挪威、瑞典为首,开始禁用 DDT 。但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成本 - 效益的角度,仍然使用这一除虫剂,并且南非也取消了使用 DDT 的禁令,把它用于预防疟疾。
个人分类: 医药|5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闲话-10:何时云开雾散?
热度 5 sqdai 2011-12-17 12:07
近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居民正饱受雾霾天气之苦。这种天气导致交通拥堵加剧、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等严重问题,已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传媒也多有报道。 应该说,雾霾施虐是一种 “ 城市病 ” (见链接)。雾霾天气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气象条件有关,然而其更重要的根源是工业生产和交通所造成的污染。记得我初中上地理课,老师在描述伦敦风貌时,将伦敦称为 “ 雾都 ” ,后来又读了狄更斯写的《雾都孤儿》,对伦敦的雾霾有了深刻印象,并且知道,伦敦之所以成为 “ 雾都 ” 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最近了解伦敦的近况,知道它早已摘掉了 “ 雾都 ” 的帽子。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北京和上海正在走伦敦走过的路? 据报道,我们的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设法减少城市雾霾天气的发生。也许我们可以期待 “ 云开雾散 ” 之日的到来。 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每到潮湿季节,下雾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雾霾的生成还需要大气中的细微颗粒,只要废气颗粒污染没有大幅度地减少,雾霾频仍的现状就难以改变。近来报章上不断谈及 PM2.5 细颗粒问题,并有意修改环保法。然而,不从源头上根治污染,问题还是不能彻底解决。 近年来我在研究交通科学问题,知道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在严重污染的产业从市区转移出去之后,机动车废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比重大为增长。而这些年我们正经历着机动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期。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已拥有机动车 500 万辆;北京的机动车从 1 辆增加到 100 万辆用去了 100 年时间;而从 400 万辆增至 500 万辆,仅仅用了一年。如此增长下去,情何以堪? 随着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上升,交通拥堵日益加剧,每天马路上有多少机动车在 “ 鹅行鸭步 ” ?而我们知道,处于 “ 怠车 ” 状态的机动车,与正常速度行驶的机动车相比,其废气排放量成倍地增加。于是乎雾霾天数也日见增多,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从源头上减少雾霾天气,必须更加严格地控制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为此,应该做到: —— 控制汽车工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大力减少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的出笼,生产更多的环保型机动车,并为其运行创造足够好的条件; —— 大力贯彻 “ 公交优先 ” 原则,鼓励出行者运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城市机动车出行的平均公里数; —— 加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大力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盼着在城市里人人能多多享受云淡风清的好日子! 写于 2011 年 12 月 17 日 【链接】关于雾霾天气的知识 霾 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00 米 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Haze) 或灰霾( Dust-haze ),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Haze)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 ( 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 100 %就可能出现饱和 )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 8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 9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 80-90% 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 1 - 3 公里 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 0.001 微米到 10 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 1 - 2 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000 米 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 Fog );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 1000 - 10000 米 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 Mist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 ( 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 100 %就可能出现饱和 ) 。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 100 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 10-20 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 “ 雾霾天气 ” 。 雾霾区别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速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 “ 雾霾天气 ”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 “∞” 。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7204.htm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441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四十八:寂静的乡村
蒋高明 2011-12-10 21:48
蒋高明 自从2005年以来,我经常回山东沂蒙老家,目睹了乡村很大的变化。与三十年前相比,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明显地提高了:小时候吃不上的白面馒头,现在普通农民家里的餐桌上都能见到;小时候不愿意吃的烤红薯、煮玉米棒子,现在成了稀罕物;老百姓家里用上了电风扇、电话、彩色电视机、甚至空调。原来破旧的草房,现都换成了清一色的瓦房,还有一些农民搬进了县城,当上了城里人。 然而,这个可喜的变化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这次返乡之旅给我感觉最强烈的是,暑天应当是知了唱歌的季节,这次却几乎听不到了。小时候在树下乘凉,甚至坐在教室里,听到的都是知了的歌声,尽管有些聒噪,可那是自然的音乐,习惯了也就感觉非常亲切。 白天听不到知了的歌声,我感觉不自在。人们生活提高了,可是生活环境质量却明显地下降了。知了不见了,那么我去找蜻蜓吧,遗憾得很,我也没有见到成群飞着的蜻蜓,见不到落在篱笆墙上的蜻蜓——金黄身子的蜻蜓,有着晶莹透明翅膀的蜻蜓,你们在哪里和我捉“迷藏”呢?燕子还好吧?“燕子低飞蛇过道”,这个民谚是说天要快下雨了,而今天燕子也明显地少了,因为它们找不到搭窝的地方——过梁改用天花板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的燕子,你是否伤心地飞向了另一个世界? 我不服气,继续寻找陪伴我长大的小精灵们,不幸的消息还是接踵而至:喜鹊服“毒”(农药)自杀了,小黄雀的家被毁灭了(多样化的森林变成了杨树林);青蛙们的家变干了(乡村大量湿地消失),河里的鱼虾因为污染而夭折了;即使让人生畏的蛇,也因为误食了吃了耗子药的老鼠(蛇是老鼠的天敌)而命归西天了;野兔被天罗地网包围了——农村没收了猎枪后,人们发明了用网打兔子!知了是被人捉去做了人家的下酒菜的。蝉的幼虫,老家人叫它姐儿鬼子的,值三毛钱一个呢,挖地三尺也要把它们请出来,然后喂进食客的肚子。“最毒不过蝎子心”,但也毒不过人的狠心肠,那浑身有毒的蝎子也逃脱不了人们的嘴巴。在县城几天,每顿酒席上,都有油炸姐儿鬼子和炸全蝎,让人吃了浑身不舒服。 乡村消失的不仅仅是知了、蜻蜓、燕子,喜鹊、小黄雀、青蛙、蛇、野兔,消失的是我们的自然生态。我幼时的乡村,充满了野性与童趣的乡村,那是儿童的天堂,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成了记忆。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不知道什么是蜻蜓和知了,当我们向他们描述的时候,孩子们以为他们的父亲或爷爷在讲天书。 相对于儿时的记忆,现在我感觉到中国乡村景观越来越不受看了。北方基本上以杨树为主,村子里没有了“老槐树”,原来老百姓喜欢种的榆树、国槐、洋槐、白蜡树、楸树、泡桐、梧桐、枫杨、柳树、柏树、松树等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大半个天下的树木几乎都姓了“杨”。而南方乡村,则以杉木、马尾松为主,近来有被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占山为王”的趋势。 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兜里的钱包开始鼓了起来,于是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外出旅游,北山一下子火了起来。这里原来是偏僻的山村,不通公路,以前山外的人笑话他们是“山杠子”,笑话他们将洋车(自行车)当成火车。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山绿起来了,奔腾的小河流被截断成了蓄水库,造出了人工湖。于是山外的城里人亦或农民来这里看山景、吃野味。可不幸的事还是被我发现了,一条小溪上,四十多家的家庭饭店旅馆的污水竟然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到了清澈见底的溪流,我担心这里的青山绿水还能够绿多久?同行的朋友觉得我大惊小怪,说连县城里都没有一家污水处理厂,污水就直接排到大河里去了,那又怎么样? 我们的富裕换来的是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生活还能够充满阳光么?我思考着答案,却找不到答案。“人们穷怕了,有了钱还管什么环境”,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声音。 财富啊,你真是坑脏极了:你是用动物们的生命,植物的风姿,甚至人们的心灵换来的。对于这样的财富我望而生畏。当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听说邻县一个花九百亿的大型火电厂在马不停蹄地建设中,我不免又担忧起来:下风向的空气,下游的水又要遭殃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制造和环境污染
热度 2 zhangxp 2011-12-7 23:56
  中国的环境污染是很严重,中国制造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廉价劳动为代价换取GDP,这也都是事实,但现实的难处是:有时候你必须做选择题。你必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承受后果。   老外们怎么看中国制造呢?   在《乔布斯传》中有一点点关于这个问题的内容,乔布斯告诉奥巴马总统:“我们在中国的工厂雇佣了70万工人,还有3万名工程师进行管理,我在美国雇不到这么多工程师,如果你能培养出这些工程师,我就把工厂搬回来。”   奥巴马记住了,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并多次提醒他的人“要想办法解决工程师的问题”。   所以老外实际上很想留住一些制造业,解决国内的就业和经济问题,但留不住。   环境污染是要解决,但贫穷问题也要解决,在几十年前的中国,自然环境是很好,但是人们活得并不好,很多疾病,很多流行病,有病也没钱治,就寄生虫都不知道多少种。   如果让人选择是愿意生活在过去还是现在,可能很少有人会选择过去。当然你必须现实地想,不能幻想。
个人分类: 短博|18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环境污染与性选择
热度 2 smallland 2011-12-7 17:35
环境污染与性选择
德班气候大会仍在进行,自然是争吵的大会,谈判的大会,斡旋的大会,讨价还价的大会,充满指责、承诺、欺骗、出尔反尔,等等。这样的盛会与性选择有关系?与这个很原始的问题有关系?毫无疑问,是有关系的。可以说,环境污染是性选择直接驱动的。 《非 诚勿扰》相亲节目曾有一个英国的帅小伙,喜欢捡垃圾,不开车,因为这样“对地球好”。可想而知,他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他的碳排放不达标。“宁可坐在宝马里 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是若干雌性的选择,只是许多人不愿这么难听地说出来。这其中的碳排放相差多少倍?应该能大概算出来。为了“对地球好”而牺 牲自己的追求和利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譬如那些坐着专机去开气候大会的冒号,他们想到一次专机要排放多少碳?如果他们搭乘普通的航班(当然容易掉下 来),能省多少“碳”?这些去开会的人,其平时的碳排放是国内人均的多少倍? 如果做一个“碳排放”与交配关系的调查,毫无疑问是“相关”的。这,就是性选择。人类性选择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雄性之间竞争资源,雌性之间竞争优秀的(碳消耗大的)雄性。 如果雌性都喜欢碳排放低的雄性,世界气候大会根本就从来不会召开。现实问题是,雌性自然喜欢拥有私人游艇或喷气飞机的雄性。即使喷出的气体有害,“我”也只忍受其危害的N亿分之一。 当然,人类的工业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得益于其智慧,而这智慧的进化,我在《丑陋的孔雀》中讨论过,也与性选择有关。
2722 次阅读|4 个评论
《长歌当空》-------令人痛心的“中国制造”
热度 8 freefloating 2011-12-7 02:08
在国外看到“中国制造”是什么感觉,是自豪吗?反正我不是,我是痛心,中国人污染自己的环境,出卖自己的劳动,维持着 整个西方国家的几乎所以产品。为什么我们就非要这样? 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繁荣?什么样的大国呢? 我不懂经济,我也不痛惜体力和脑力的付出,但我很在意很在意我们的环境。 在加拿大的感受是,其实很多方面并不比中国好,但是环境的确好。 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是最刺激我的。不论根源,别的我可以忍受,这个很难忍受。
个人分类: 生命驱动|361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京城大雾.空气污染.发展观反思
热度 1 panfq 2011-12-6 23:58
这几天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深切体会到京城大雾的危害。科学网上的一些科学家们,在抱怨空气污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我想,当科学家们开始为空气污染头疼的时候,环境污染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 平心而论,这几年中国的环境污染有所改善。在过去的十几年,同中国的许多人一样,我一直向往着流向一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山青水秀的地方,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因为凡是发达一点的城市,基本上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曾 经有那么几年,每当看到窗外的空气污染,我的心境就被扰乱,不时 写下一些愤懑的东西,反思我们的发展观。 时间从 2004 年到 2008 年 ,现在也把它们汇集在一处,真是往日不堪回首,觉得这些东西像狂人日记似的 。 跟空气污染叫劲,势必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心理学家往往告诉人们“你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你对环境的态度” 。可是我这教心理学的,一直也没有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态度。现摘录 如下 : 2004 年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2 005 年 “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006 年 别让环境问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口实 2008 年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2010 年 绿色美国,绿色中国 2004 年 -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片面的经济发展并不能给人以幸福 原载 光明网 2004-9-5 无论国家、个人,努力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的幸福,幸福源于良好的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由此引起的心境。这一点对于环境污染重灾区的人们都有深切的体会。设想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冬日清晨烟雾笼罩,夏日热闷的空气中带着难闻的气味,当你看见昔日的小河流变成了臭水沟,沟里淌的不是黑水就是污水,还眼睁睁地看到那污水竟然淌到蔬菜和麦苗地里,你能有好的心境吗?  当然人们的感觉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也许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吧,在某个城市呆久了,可能也会习惯了空气中的怪味。可是当你到适于人居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后,你才意识到我们的产值( GDP )上去了,生活质量下降了。 然而感觉适应时有极限的,否则,如果人们麻木到底,生命就无法存在。被称为“中国皮都”的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因猪皮革加工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也把原山青水秀的地方污染得不堪入目,并且严重威胁着当地和下游百姓的生命安全。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原先是个美丽的村庄,可是大约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村庄就逐渐开始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 100 多人死于地下水的污染。看来,我们已到了杞人忧天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改变着自己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中目前发展中的要害。 目前,环境污染污染在一些地方正在逐步得到治理,但治理的代价肯定是很大的。别的费用不说,单企业的关停就意味着下岗职工的增多。 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没有放之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皆准的一劳永逸的决策。“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违背了它所处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纠正作用。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经又让一些地方念弯了,他们在建设中只注重 GDP 之类的经济指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以牺牲后代的幸福为代价。实际上,如果一切都以经济的字眼来解释,那么,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也是重要的资本之一。 不过请注意,我们坚持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观念,“科学发展观”不是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在肯定这一决策之上的新的发展。    2005 年 “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5-8-17 光明观察 对于和谐发展观,如今已出现泛化的可能。一旦说到和谐,这也需要和谐,那也需要和谐。一片“和谐”之声。这或许要怪“和谐”一词本身,它代表着方方面面,代表一个系统,好像忽视任何一面都与发展不利。 但任何事物在某一发展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想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主要是看到目前发展中的某些问题已经危及到人们的生存,不得不认真解决的时候了。就像当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了,我们不得不改弦更张,“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今天是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太突出,让我们普通的老百姓都感到这样下去“可能不行”呢?是什么问题刺激我们提出科学和谐的发展观呢?也就是说,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呢?我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目前,某些问题是局部性的,温饱是部分,教育不平等是部分,失业是部分,收入差别使某些人不满,而自然环境,是所有人存在的根本,是危及子孙能否良好生活的大事。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老板,地位显赫的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下岗工人,莘莘学子,都不能不要喝水、呼吸空气、享受明丽的阳光吧?那好,每天给你受过或可能受过污染的水喝,每天早晨半死不活的阳光去看和烟雾蒙蒙的空气去呼吸吧(不好的水、空气、阳光没法像垃圾一样搬运到郊区去)。至于慢性疾病的养成,比如呼吸道感染、鼻炎咽喉炎,甚至各种癌症之类,那是一时看不见的东西,跟我们眼前的经济无关,都怨你身体素质不好,免疫力不强所致。都说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外面的空气不好,在室内锻炼吧,眼不见心不烦!自欺欺人! 是不是有人说我在“杞人忧天”呢?我说,该杞人忧天了。是不是说我得了“环境恐怖症”呢?我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环境恐怖症才怪!我真想参加什么绿色组织,上街游行呐喊一番,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不是我们的政府不努力,而是环境问题一旦造就,非一日所能解决,政府也可能一时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解决本身又带有可持续性。既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 同我一样患“环境恐怖症”的不是我一个人,如今我们都在谈论全球化,以下是一位台湾学者论述到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化无限制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与环境。跨国企业将产业移往某些国家,除了考虑人力成本之外,也考虑环境成本。开发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往往较为宽松,成为吸引高污染产业外移的主因。此外,跨国企业在掠夺穷国的森林资源、矿产、渔业资源时,常忽略这样的掠夺会造成资源生产国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以中国为例,全球化似乎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其代价却是却是十分惊人。根据 E. O. Wilson 的叙述,中国境内 80% 的河川已不适合鱼类生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Wilson 预言即使中国能安然度过危机,也与大灾难只有一线之隔”。 听听这危言耸听对于我们只有好处。这也许和资本主义及其作为手段的市场有关,需要我们政府的高度警惕:“中国以 13 亿之人口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一场不可能的梦(这句话有待事实检验,本文作者注)。问题不在于中国人智能不足和文化不良,而是地球的资源不足以支持这么多的人口享受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依赖无限制的消费主义。一旦消费走下坡,产能就会过剩,工厂就要关闭,工人就失业。当消费强劲时,产能就能扩充,工厂要扩建,工人需求量增加,各行各业都会兴旺,大家都获利,转而再刺激消费,刺激投资,一直循环下去。……至于消费内容的价值或意义就不是那么重要,有消费就可以。市场上许多强劲的消费品对生活品质或人类文明的意义其实可有可无,甚至毫无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上却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堆不必存在的商品,却因为有人买而大量制造。这些商品的制造可能要破坏森林或污染河川,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这些问题是盲目的”。 和谐的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区分发展的目的和手段,重视消费的内容与人的精神生活。谈论经济也要从政治经济出发,不能只有计量经济学。市场只能是手段,目的则需要政府调控。我想这就是我们不能直接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而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原因。 我不会像经济学家一样谈论经济发展的大道理,只是谈谈心理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如今却相反,寻找一个适于人居的环境、能健康地生活转化成了最高追求,成了自我实现的象征。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谈论才刚刚开始,一些人就开始宏论对环境问题是不是强调的过头了,会不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然而现实情况是,带有污染的生产比环境问题在决策中更具优势,环境问题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除非到了恶性污染致出人命的时候,如淮河边的河南一村庄的癌症频发。 我本来就为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忧心忡忡,忽然听到有的地方评选宜居城市,而本地电台却报道谁谁死于癌症,说本地的癌症这么多皆因环境之故。这不是明摆着刺激我吗?我从一个污染都市移居到另一个污染都市,容易吗我?难道你要让我移居国外不成?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2006 年 别让环境问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口实  发布时间: 2006-04-24   来源:光明网 先从最低层的老百姓的感受说起。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到农村听到这样一则笑谈。父子俩在争论两代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儿子说:“没有邓爷,你哪能吃上白馒头!” 老父大为不满,说:“没有毛爷,你爹哪能活下来,哪里又有你!” 说这则笑话的意思是,普通老百姓凭直觉,往往直接把自己的生活满意与否与党的领导、中央政府的功过联系起来,说到这点,我们马上会想起建国之初人们一旦有感恩心理,马上会说出那几年流行的感恩话语“感谢党中央,感谢毛主席!”同样,一旦某个党员行为不正,人们会说他“给党的脸上抹黑”。 民间的这种太过于直接的思维方式,想必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某些启示,即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如不能有效的解决身边的问题,不能及时化解矛盾,老百姓的积怨及时找不到出路,可能会凭意气直接归咎于党、归咎于中央政府。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能理智地看待眼前的问题。 关键是,事情解决不好,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口实。 以环境问题为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有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矛盾。例如环保“十五”计划未能完成,在于科学发展观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账较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环保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等等。 这几年我也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而愤愤不平,怨天尤人,但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是否在自寻烦恼。不是人们没有环境意识,不是政府不努力,而是环境破坏既成事实,改变需要过程。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增大,环境的破环成为瞬间的事情,而环境的恢复却需要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样一想,就对政府多了一层理解,不再那么大发牢骚了。还是这句话大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再说了,你说的问题谁没有注意到,不用你向中央建议什么,近几天的沙尘已把相关建议沙尘刮到了北京,带给了中央。因为北京也创有史以来污染最重。 应该说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处于理智的状态。 但是以下发生的事情就有点不大对头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媒体动辄以环境问题玷污中国,例如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有毒的中国汞污染物正向美国传播”的报道,尽管美国自己也在污染环境。更有甚者,以此为借口诬蔑我党。今天打开邮箱,突然收到一份邮件,仔细一看,原来是法轮功之流的退党宣传,他们也在利用环境等问题说事,什么“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空气、水、食品的污染,使我再也无处可藏”,还说一些读书人,硕士博士的,可知识的增多并未唤起作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样的责任感,等等。 显然,这些人是别有用心,利用我上述的普通人的过于直接的思维达到其反动的目的。但是他们说的环境问题确实存在,于是我也从“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样的责任感出发,建议相关部门从速解决有关问题,免得给这些人以玷污党政的口实。我们在批驳了国外的谣言和反动分子的不良用心后,要赶快解决我们面对的具体问题。近来广州市通过领导坐阵“民声热线”来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效果不错。 2008 年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因吸入污染物过多,广州人一旦超过 50 岁,肺部就变成了黑色。尽管这一说在一些人看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中国的污染严重,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恐怕许多人都有体验。一网友对此留言,连南方花城广州都如此严重,那北方城市,例如天津市,就更没法生活了。 …… 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正在倡导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个有效办法。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少生产一些,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对能源的浪费也就少一些。这种呼吁不仅是为了应对电力紧张之类的能源危机,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曾几何时,仅仅为了生产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在某些方面也曾鼓励大量的消费。今天,观念又倒转了过来。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某些大城市提出的“家家有小汽车”的目标是否合适,有待环境容量的考验。例如济南市要求 全体干部职工每周五上下班时间不使用私家车和公务车。连省长也率先垂范,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 看来我眼前不买车也是为环境保护作了一点贡献。 本来,无论是汉语的“经济”,还是英语中“ economy ” , 都有节约的意思。 2010年 绿色美国,绿色中国 发布时间 2010-9-5 最近国内某地出现用绿漆刷山的现象,以使采石场看起来有更多的绿色。据说这还是“国内最先进的经验”。 中国人对绿色的向往是迫切的。 许多从国外回来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家美好的自然环境。 到了美国,才知道地球是绿色的,我们裸露的黄土地太多;到了美国,才知道 Windows XP 桌面上的自然风光是真的(没出国之前以为是人为设计的),美国不乏这样的风光。坐车出行,一路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 有人揶揄道,到国外等于“清洗了一次肺”。不言自明,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差的就是空气。 个别在国内发了大财的老板们,放着国内的好日子不过,却要移民国外,据他们称,其中的两个原因就是,享受自然环境和为了孩子的教育,虽然他们也要面临文化、社会心理上的适应。 小时候被灌输的概念是——“中国地大物博”,感受了美国的“地大物博”后,才知道我们有点“坐井观天”。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大片的森林和绿地。徒步行走在山林溪水边,随处可见倒伏的大树,任其自然腐烂,那古木上自然长出许多蘑菇来。倘若是在中国,那可是一块绝好的木料,做家具或什么的,腐烂掉太可惜了。中国众多人口需要吃饭,所以有点地块就立即开辟为庄稼地,而在美国东部,所到之处,尽是草地、树林,开始有点奇怪,庄稼地哪去了? 美国资源丰富,消费起来也显得大方,甚至有点浪费。电线杆仍有许多是树干;室内家具多是实木(中国的实木家具已日渐稀少)。公共场所和大巴内的空调温度很低,不小心的中国人可能要得感冒(我在美国的唯一一次感冒就是因为他们教室内空调温度太低,美国的气温,在我这个夏天住在国内闷热地区的人来说,几乎可以不用空调)。在节能方面,老实说,美国还得向中国学习,须承担起自己的一份全球责任来。美国家庭的庭院门前,停几辆各式小轿车是很正常的。可这要耗费多少能源?我们的商场开始实行塑料方便袋的有偿使用,美国的商场仍然大量提供、使用塑料袋。 把美国的“地大” 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除了纽约市内有点拥挤外,其它许多城市都留有大片空地和绿地、洼地,公共设施前多有大的停车场。这看起来有点浪费,但到下大雨的时候,就看出它的合理性来了。一阵暴雨过后,居然路上、停车场,很少有积水,原来水都流向附近的一块围起来的低洼湿地。我说这一点主要是想起今年中国各地的城市内涝。我们许多城市的楼房都建设得像纽约一样密集,舍不得流出一点空地草地、湿地,没有给雨水以出路。 美国虽地大物博,可地面很少见开采的痕迹,那日用商品来自何处?到了商场仔细一看商品的产地,你就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许多商品的产地都是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 。于是你明白了中国的环境为什么被破坏的那么严重,不仅要承受国内拥挤的人口及其消费,还要供发达国家消费。中国国内一件像样的衣服要好几百乃至上千元人民币,但在美国仅几十美元,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太便宜了。中国人在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血汗支撑着美国人的优裕生活。 虽然中国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要享受到人家的自然环境,恐怕还要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要五六十年吧。人口众多和资源有限,是我们面对的困境。 不过从美国的日见增多的来自越南等国的商品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开始改变自己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才使得一些国外厂家把商品生产移向周边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是的,我们要从“红色中国”、“灰色中国”变为“绿色中国”。这个任务是有些艰巨,因为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要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需求。这中间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仅靠绿漆刷山是刷不出“绿色中国”的。别让曾有过的商品生产中的造假之风蔓延到绿色中国的建设中,否则来自自然的报复更为无情。 北京大雾专题 http://news.163.com/special/2011fog/ 北京半月以来空气质量对比图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N0001/19094.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曲靖滨河公园留影
zhaodl 2011-12-6 21:31
曲靖滨河公园留影
在昆明待了两天,凑空去了趟曲靖。许多人都以为我去罗平,而对于我逛曲靖市不理解:那有什么好看的。风景如何,看我的摄影作品,也算是我给曲靖做个广告。说实在的,给我的印象还不错。不错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曲靖的人。在昆明头一天碰到2个司机,一个抱怨修地铁,抱怨电动自行车上牌照,一个抱怨社会管理,抱怨环境污染。可是我走出曲靖火车站,随便上了一辆出租车,感受到的是一位曲靖的广告员——一个劲地吹捧曲靖的好处!我在曲靖总共带了5个小时,从市内公园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得出来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下面是滨河公园的景色。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环境污染想到的幼儿园的塑胶垫
热度 2 iwisher 2011-12-6 14:20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几乎所有的幼儿园的院子里都铺上了塑胶垫,这种塑胶垫颜色鲜艳,比较柔软,适合孩子们在上面玩耍! 但这种塑胶垫有一致命的弱点:味道特别大,在寒冷的冬天都能闻到刺鼻的味道,更不用说在夏天了!先天温度升高,势必会加速味道的扩散! 我没有研究过这种气味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但我相信他一定会对人体有不好的影响!也许就像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515155 中说的那样,这种空气污染带来的影响不好界定,不容易察觉,但他确实存在! 强烈呼吁幼儿园的管理者们能从孩子们的健康出发,还孩子们尽可能清新的空气!
个人分类: Research|35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有资格抱怨吗?
热度 32 wangdh 2011-12-6 13:16
我们有资格抱怨吗? 北京环境污染严重,全国环境污染严重。 北京有食品安全问题,全国都有食品安全问题。 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 … …北京有,全国都有。 能够有点话语权的人,包括科学网的各位大侠,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与了这些破坏环境、毁坏环境的行动。我们即是GDP的受益者,也是环境恶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助纣为虐者。当每个人在吐着唾沫星子数票子的时候,估计想不到环境污染,当每个人抱怨待遇低、不择手段开财源的时候,估计想不到食品安全和文化颓废。 农民心黑?大众缺德?谁都不敢下这个结论。你数数你的钱袋子,再去看看农民家里的钱柜子;看看你的孩子上学是什么条件,再去看看农村的孩子上学时什么条件?政治家们都说农民是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敢担负这个荣誉和责任吗?谁眼里把他们当作中流砥柱?没有粮食吃了,没有猪肉吃了,想起农民来了。看看农产品的价格,看看农民的起早贪黑的辛苦,你再到农村去走一走,看看那些往日山清水秀的环境在有吗?看看小时候河沟里还有小鱼吗?谁让他们干的?谁的责任?2011年才把每天6.3元人民币的标准作为农民的贫困线,要是你,你会干什么? 每年国家都报喜人的 GDP ,高喊着我们又有多大的进步和发展,谁知道这背后有多大的代价吗?我们享受着,我们谩骂着,谁在哭?谁在笑呢?谁知道我们的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衰退呢?有钱就富足吗?这个社会除了钱,还有什么? 一个连老人倒地都不敢扶的社会,一个孩子被车压都没人管的社会,一个只向钱看的社会,一个缺少良知的社会,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一个腐败泛滥的社会,都会觉得没有什么指望。可是,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啊,我们都为当今的社会做出过“贡献”啊,我们都是社会恶劣现象的推手啊。官员黑,老板黑,不法商贩黑,谁允许他们的?谁接纳了他们? 我们的导师在抱怨研究生质量下滑,谁的责任?哪个导师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研究生都“合格”?质量高?去看看那些答辩会就知道了。答辩委员会是谁组成的?教授、博导,有土鳖,有海龟。 我们的专家们在抱怨基金评审不公平,你敢拍着胸脯说你的每个评审都是凭良心?都公平?评审专家是谁?院士、教授、博导、官员。 我们的社会在抱怨当今的大学生是一盘散沙,挂科成为常事,上课睡觉、翘课更是常事,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物质第一,谁的错?管理大学生的是谁?教授大学生的是谁?教授、博导、院长、校长。 我们的科学家和管理者都在抱怨 SCI, 写 SCI 的是哪些人?研究生、博士、博后、研究员、教授、百人、千人、长江学者 ….. 要求SCI的是哪些人? 还有那些耀眼的奖项的评选,那些荣誉光环的评审,那些利益的分成.... 都是谁在参与? 我们都在参与这些大家抱怨、痛恨的事情之中,我们自己都做过,有些事情也正在做着。你们做过,他们也做过。 学生在抱怨,老师在抱怨,家长在抱怨,校长在抱怨; 研究生在抱怨,导师在抱怨,校长、院长在抱怨; 青年学者在抱怨,中年学者在抱怨,国内学者在抱怨,海归学者也在抱怨; 我们都是当今这些恶劣文化的贡献者和推手,我们都有责任。 只有农民知道自己的身份卑微、低贱,靠自己的双手种地吃饭,国家想怎么整治就怎么整治。他们没有话语权,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他们不知道抱怨,对自己的孩子不抱怨,对社会不抱怨,对国家也不抱怨。看看媒体,谁在替他们呼吁?谁在替他们说话? 我们,你们,他们,是受益者,是受害者,是助纣为虐者,是呼喊不公平者,也是恶劣文化的推手。我们、你们、他们的角色都很复杂、很多重性。 我们、你们、他们,都该清醒,该忏悔,该行动。 我们、你们、他们,都需要公平,需要良知,需要责任,需要奉献,需要爱心,需要正义。 一个社会需要健康的文化,需要积极向上的文化。 文化建设很重要,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贡献。 动物都知道保护和爱护自己的家园,我们人类不懂? 动物都知道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存,我们人类不懂? 如果你不懂,我可真不是在骂你。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244 次阅读|34 个评论
环境污染与节能
热度 28 fpe 2011-12-6 12:07
环境污染与节能 看了今天的对施老师博文的回应,只觉得大家没有谈到点子上。污染问题,其实就是能源问题,也是节能减排问题,最后还是政治问题。 我第一次注意到国内的空气的质量,是1997年,初春,从欧洲飞回来,看到德国的绿草,变成北京机场的黄草,心中就觉得压抑,然后就是中国上空漂浮的尘埃(俗称霾)的污染物,这些都是燃烧造成的。我的本行是热能工程,就是到处把煤变成热量和污染物。为什么中国污染那么严重呢?因为太心急了,需要把失去的30年赶回来,所以到处上火电。火电,中国最多的就是燃煤,于是污染问题如同恶瘤,到处蔓延。因为一处减排是没有效果,必须到处都减排才有效果。由于国内的政绩考量并没有环境因素,所以污染物排放漫无边际。有没有好办法减排?有,成本太高,牺牲好几个百分点的效率,没有政治压力,谁也不愿真正减排。我国排放标准太低,也是因为没有压力造成的。 现在我们的政治家们正在德班的讨价还价,还是想对外来的政治压力作出规避。 通过保护,避免冒进,也对,也不对。现在少投入,将来还是要付出的,因为你享用别人的专利时需要付钱啊。现在的节省,间接造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所以我对保护政策是有看法的,当然也不能说全错,只能说 战略要保护,战术要进取 ,不能因为保护而避免投入。 煤作为燃料,虽然历史悠久(宋代就广泛利用了),成本低廉,但那是没有计算环境成本造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储量在美国,尤其是西弗吉尼亚和蒙大拿,优质煤矿,地表开采,质优价廉,天下罕有,中国和俄国(第二大煤炭储量国)的煤炭全部加起来,才能和美国相比。但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出于种种考量,不愿上煤电,宁愿矿工失业,也不愿开发 煤电 ,主要是环保考量,也有其他电力行业的制约。美国坐拥世界最大的 煤炭资源 ,却为了青山绿水,不作开发,完全是政治经济和技术的考量。我曾经在经济危机爆发前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因此对煤炭经济和节能减排有一定的想法,发现其中的政治性因素太大,不愿意继续从事燃烧研究,就是对前景感到悲观造成的。世界上,俄国以油气为主的火电,因为需要供热;美国核电、水电、燃气等综合利用;欧洲主要是俄国送来的管道煤气,只有印度和中国对煤炭依赖严重。印度缺乏煤炭,所以优先发展软件工业,因为软件不需要锅炉,也因为印度对西方语言文化不设防带来的语言优势;中国对西方思想防范较多, 视外语如猛虎野兽 ,所以软件人才的培养显著不足,只好发展制造加工业,加工业不需要大学生,所以造成了大学就业难。 我看过不少对新能源技术的Business Review,总体对前景感到失望,新技术都有成本的问题,老技术主要是政治问题,如果政治问题解决,剩下来的还是成本问题。 所以,能源工业是夕阳产业,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改行了。 虽然看到当前的能源产业风风火火,我心如止水,因为那是政治推出来的,没有背后的政治,立马销声匿迹。 看那么多人指责施老师驾车,我觉得没有必要。大方向出问题,靠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你当然可以用不用能来说这是节能,其实这是更浪费的举措,因为你浪费了个人的时间和他人的机会。社会要发展,怎么可以用鼓励不用能的方法来节能呢? 能源总是要用的,用的越多,产值越高,就越有钱去开发新能源,形成良性循环,否则永远是保护,引进,再保护,再引进的老路。 您个人的节省,对国家来说是浪费;对家庭账单的节省,对发电机来说是浪费,因为发电机并没有因为你不用电而停机。 乔布斯不愿施舍,因为他觉得努力工作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超过对个人的施舍。 所以, 能源政策总有一个Priority问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政治考量,不能认识其中的战略考量,导致各种意见内耗,结果就是污染严重的后果了 。因此国内污染问题严重,就有战略认识不足,意见不统一的因素。比如,我们为了照顾民生,把民用电价压得很低,导致人们拼命用电,就是不减排的措施,有谁能看出其中的关联?比如我们鼓励随手关灯,导致发电机空转,降低发电效率,也是浪费的举措。能源经济很复杂,不是你我一两篇博文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 金盆洗手,改行消防,灭火比烧火容易得多,因为无火是常态,有火是异态, 大多数人看不出来,所以有种种的失火行为。对于消防工作者来说,有很多环节可以防止失火,只不过人们并不放在心上。大家大多看不起消防。请问,有几位博友在小学阶段亲自聆听过消防队员的科普? 以上胡言乱语,都是从社会广义层面的思考,是看过几部能源经济的科普之后的反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逮到鸡毛说孔雀,只有大家踏踏实实地倾听别人的看法,才有可能认识当前认识的不足。如果光想着别人的不足,那你啥也得不到了。 有道是,能源大战略,污染有考量,节能靠政策,用能是人本。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7127 次阅读|5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