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如何用 Roam Research 备课?
热度 1 wshuyi 2020-9-9 10:2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师备课来说,这句话也成立。 题图: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需求 作为老师,备课是一件日常工作。 有人可能觉得准备一门新课,确实需要花很多时间。一旦内容成型,讲了一轮之后,下次讲课就可以“按下重播键”,把 PPT 重新念一遍,根本费不了多少力气。 作为懒人,我着实很羡慕那种理想状态。如果有这种一劳永逸的课程,请告诉我。可惜我自己的课,却从来不是那么讲的。 我教的是技术类内容。2009 年开始给本科生上课,到现在 11 年了。09 年时候的前沿技术,到了今天已司空见惯。如果把当年的讲义直接拷贝来使用,我反正是不敢上讲台的——丢不起那个人。 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也在发生变化。2012 年的时候,我讲信息系统开发,很多例子还可以用电脑硬件打比方。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们熟悉电脑,至少大概了解自己的电脑有多大的内存和硬盘。今天很多学生,每天只是抱着个智能手机搞定一切。你问他电脑的内存有多大?他告诉你说 512G 。不了解内情的,还以为他是专门从事数字货币挖矿业务的土豪呢。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就得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备课这事儿,是不能偷懒的。在面对每一届学生的时候,都得不断调整。 这谈何容易? 痛点 《我爱我家》里面,傅明老人提到自己对电脑的需求,说要把一家人犯的错误都记下来,等到批评教育的时候,可以打开电脑信手拈来。从而避免想批评晚辈,却想不起来具体事例的尴尬。 这虽然是个喜剧里面的桥段,但是却有现实的意义。就是我们想要论证某个观点的时候,例子并不一定是现成的。 老师讲课也是一样。在现场,你发现学生对于某个概念不是很理解,于是试图打个比方,来帮助他。结果搜肠刮肚,就是找不出来合适的比方。有的时候类比的结果,是学生更加茫然。 那么下一轮备课的时候,你肯定是希望找到更合适的比方,以便破除尴尬,让你的讲解更为生动流畅。可是你明明记得自己曾经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曾经想起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恰当比方,却就是想不起来了。 另外注意我上面这段话,其实包含了一个隐含条件,就是你下一轮备课(也许相隔了整整一年),你还能记得起来一年前自己课上遭遇的问题,并且着手去应对。 能有如此准确记忆的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人,都是到了课堂上,幻灯翻到了那一页,才发现“船到江心补漏迟”。 分析 问题出在哪儿呢? 其实教师备课的时候,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上下文”的错位。 你积累内容的时候,可能并不需要这些内容。等到你需要使用这些内容的时候,却根本找不到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形成一张网络紧密连接,让你可以通过上下文有效联想到它们。它们是零散的,满地都是,你慢慢找好了。运气好的话,总会效率低下地最终找到。 而你准备讲义和幻灯的时候,面对的只是一篇文稿,或者一份 PPT,之前课程讲解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思考等等,全都不在这里。你想要透过幻灯上的寥寥数语,试图回忆起来学生当时的反馈。这任务难度确实有点儿太高了。 所以,看似讲课的时候,教师只是非常潇洒地拿着一个 U 盘拷个 PPT,然后就侃侃而谈。实则这背后,应该是一套系统在发挥作用。 包括但不限于: 资料采集 资料整理 撰写文稿 设计大纲 幻灯制作 反馈记录 项目管理 尝试 从教这些年里,我也曾尝试过用不少工具来完成备课中的上述任务。 例如,从系统自带的资源管理器(或者 macOS 下面的 Finder)一直用到 DevonThink,用来采集图片、文本片段、视频、文档等资料。 用印象笔记, Bear, Milanote 等来整理笔记项目。 使用 Word, Scrivener, Ulysses 来撰写文稿。 利用幕布、workflowy, dynalist 来制作大纲。 用 Powerpoint, Keynote, Prezi, iMindmap……直到 Markdown 文档,来制作幻灯。 用 org-mode, Bear, Notion 来做反馈记录。 用滴答清单和 Trello 来做项目管理。 但是,实话实说,这些工具用来备课,效果总是不大好。 这里所谓的效果不好,并不是指这些工具本身不好用。恰恰相反,上述工具列表中,许多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优秀应用。 按照 UNIX 系统的设计思路。每个应用,应该在某个方向上做到极致,然后把不同的应用配合起来, 形成1+12的效果。 从道理上讲,这没有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不容易实现。 因为工具的切换,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当你完成某个任务,需要连续通过若干个工具配合时,成本其实很高。 例如后一个工具不一定支持前一个工具的导出内容,那就会使得配合无从谈起。 这直接导致了,我本来就是想轻松写文章和备课,却把格式的转换和自动化脚本钻研得颇为深入。 这算是收获了一种副产品吧,不过代价实在太高了。 而即便通过 Markdown 这样的通用格式,把工具间配合能力打通。你依然有可能因为需要打开额外的工具而产生怠惰,结果该干的事情,被拖延,或者干脆忽略。 例如我课后本来是应该认真记录反馈的。但是我真的懒得记。我记录的时候,怎么描述“第 28 页幻灯这个位置图片换一张”,或者“第 40 页这里,视频太长需要剪短”?如果用页码,那么一旦我对幻灯进行修改,页码就都无效了;可如果采用的是上下文的详细描述,那就得写不少字了。 而且这种反馈,即便是能够记录下来,真正动手去做,恐怕真得拖到下一轮教学(毕竟这一轮已经过去,人得往前看啊)。到那时候,想把散落在不同工具里面的内容链接起来,并不容易。而且你到时还能否记得,当时是否进行了修改?各种版本该以哪个为准继续改动?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让你无所适从。能深入钻进去重新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情况很罕见。即便做了,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问题真的无解吗? 不。 因为 Roam Research 出现了。 新方法 Roam Research 的主要特点,我在《 Roam Reserach 到底好在哪儿? 》一文中,已经为你介绍过了。咱们简单归纳一下要点: 双向链接。 可以链接到 block 单位。 开放便捷的汇入和导出。 Web 界面,跨平台。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特点可以怎样帮助你更轻松高效地完成备课任务。 首先是资料的采集。 Roam Research 支持 Markdown 与 JSON 格式数据的导入。因此许多第三方平台都能自动导出到 Roam Research ,并且保持同步。 例如我最常用的 Readwise 。 Readwise 支持的导入内容渠道非常多。至今为止,我也没能开发使用全部的功能。但是对我来说,这些已经足够用了。 在 Kindle 电子书, Instapaper, Pocket, Medium,甚至是网页上面做标注(利用 Hypothes.is),Readwise 都可以把它们同步汇入到我的 Roam Research 里面。 而且汇入的每一则高亮或者笔记,都有完整的元数据信息。例如采集渠道、原始网址、获取时间、资源类型等等。 由于信息的完整性,你整理起来就可以特别轻松,按照 Tiago Forte 提出的“渐进式总结”方法,可以从中抽取重点,添加标记,并且可以利用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将其与笔记盒里面已有内容建立关联。 这里我圈画出 zettelkasten 这个单词,然后这则笔记就立即与 8 月 3 日的一则笔记当中的段落建立了链接。这可以算成是一种惊喜的意外发现(serendipity)。 实话实说,尽管才过去一个多月,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自己写过这样一段话了。 想想看,如果你平时积累资料能够这样被钩沉和发现,是不是很能提升你记录内容的意愿?并且提升效率呢? 对于文稿的撰写,完全不需要离开 Roam Research 的环境。而且有意思的是你可以选择把某份材料的链接或者是内容嵌入摆放,然后利用大纲工具的特点,方便排布。 至于大纲,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因为 Roam Research 本身就是基于大纲的。 而有意思的是,因为 Roam Research 的导出内容是 Markdown,所以我原先为你介绍过的《 如何用 Markdown 做幻灯? 》在这里完全适用。靠着用Keyboard Maestro编写的脚本,你甚至可以一键把当前的大纲转换成为漂亮的 Reveal.js 幻灯,就像这个样子。 对于课堂的反馈,我可以用另一个 Page 作为索引,把每次课的幻灯,课后的反馈都放在一起。而且利用链接,直接把需要改进的地方标示出来。 从图中,你可以看到,这开学第一课,原本可能多么狼狈。Reveal.js 幻灯无法正常本地播放,教室机器又没有联网,而且病毒还把我的优盘数据都给弄没了。 可是我为什么非常明智地带着一台刚好同步了数据笔记本电脑去了教室呢? 因为在我的课前准备模板中,有个任务列表,是这样的: 我平时不可能自己记住这么多琐碎的事项。但是没关系, Roam Research 的任务管理功能都能帮我记住。每完成一项就挑勾,那么许多可能发生的问题就被消弭于无形了。 这里,是我第二课课前准备部分完成后的效果: 这里的链接,都是可以直达大纲形式幻灯的具体对应位置的,找起来非常方便。 而且 Roam Research 的双向链接,使你可以在后面浏览和修改幻灯源文件(大纲模式)的过程中,看到引用次数标记。 点击就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课前准备或者课后回顾上下文,使得你立即就明白后面该如何更好地迭代修改。 而且在索引页面上选择对应的标记,就可以只显示未完成的任务。这样就可以让你更轻松地聚焦,降低焦虑感。 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只看已完成的任务。总结经验,顺便增加一些 成就感 。 小结 以上是我使用 Roam Research 进行备课的心得。 简单回顾一下, Roam Research 可以一站式帮助我们完成以下备课中的资料采集和整理、文稿撰写、大纲设计、幻灯制作、反馈记录和项目管理任务。 我把上述经验,分享给同样热爱教学工作的你。希望对你的备课效率提升,能有一些帮助。 顺祝节日快乐! 喜欢别忘了 点赞 ,并及时写下你的感受与 评论 。 也欢迎你 转发 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加入咱们的讨论中来。 别忘了 关注 我的专栏“玉树芝兰”,以免错过更多的更新推送。 延伸阅读 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 如何交互可视化 Roam Research 局部笔记网络? 如何判定本科毕业生的靠谱程度? 如何用 LiquidText 高效阅读分析文献?
7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用 liquidtext 高效阅读分析文献?
wshuyi 2020-5-27 21:57
题图:Photo by Alina Grubnyak on Unsplash 读文献,最忌讳的就是线性阅读。要想把文献读出层次,构建成网络,从而提升理解和吸收效率,你就需要一款合适的工具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 如何高效读论文? 》,很受读者欢迎。 回顾一下,在那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要想提高论文阅读的效率,一定要 避免线性阅读 的传统方法。 你要学会抓住重点,不断探索自己是否愿意读,以及衡量文章的质量。 当然,如果文章价值很高,却实在读不懂,我在 另一篇文章里 ,也给你提供了应对的方法。 相信你从那儿以后,也尝试了利用 Peter W. Carr 教授提供的这种思路,阅读论文更加灵活。 但是你也会体会到 理论和实践中的差距 。 如果工具不给力,总还是觉得有些麻烦和挫折感的。 例如说如果你喜欢 电子阅读 的方式,在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上面读文献、做笔记,你会发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阅读工具,还依然都是线性的。 这种线性无关乎浏览。毕竟只要有翻页功能,你跳过去阅读都没问题。 关键问题,在于 链接 。 如果你不能把前后文里面的重点有效链接起来,那么其实你很难「跳」得动,「跳」得勤,「跳」得远。 因为你这一跳动,上下文就全都丢了。 好不容易形成的心流体验,好不容易碰触的思想火花,就因为「跳」不回去,中断了,熄灭了。 有人因此不得不退化到纸笔模式。所有论文都打印出来,然后用各种颜色的水笔甚至是便利贴来进行标注。有必要的时候拿出剪刀把论文大卸八块,然后再贴起来…… 这样虽然灵活性好了许多,似乎也能够很好地联系关键点和上下文。 可问题是,你积累的东西越多,后面重新整理成电子版的成本就越高。 当然,如果你能做到毫不拖延,每次都可以把一堆浆糊粘好的材料条分缕析加以录入整理……我只能表达对你强劲执行力的钦佩了。 一般人,会拖延,然后干脆放弃整理。那你所有记的东西都白费了。后面难以有效检索调用,甚至会不知道扔在了哪里。 所以,我不建议普通人,尤其是懒人(例如我自己),去做这种 高难度挑战 。 你还是尝试一下现代化的阅读和笔记工具吧,效果会好一些。 好的工具,可以让你在非线性阅读的同时,帮助你勾连各种要点,并且完整保管好上下文,让你在调用的时候如鱼得水,整理的时候游刃有余吗。 有这样的好工具吗? 当然有。 我今天给你介绍的这款应用,叫做 LiquidText。 它曾经获得过苹果应用商店的编辑选择奖,以及被评为年度最具创新 iPad 应用。 你可能会好奇,在文献阅读和笔记应用领域,有这么多的产品,早已是一片红海了。什么功能没有被开发出来过?怎么还会给新来者一个足够的容身之地呢? 为了解答你的这些疑问,我专门为你录制了一期视频教程,用实际的例子,给你介绍 LiquidText 的使用方式和突出特色。 顺便,我还提到了如何把它和 Roam Research 等工具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应用「第二大脑」,帮你进行高效思考和卡片式网络链接。 当然,和咱们前面介绍过的「 文献回顾工具篇 」联系起来,你从「文献阅读」到「分析整合」,再到「整理输出」的链条,就算是 完全打通了 。 视频 地址在这里 。 欢迎你看后把感受和问题写在留言区,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喜欢别忘了 点赞 ,并及时写下你的感受与 评论 。 也欢迎你 转发 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加入咱们的讨论中来。 别忘了 关注 我的专栏“玉树芝兰”,以免错过更多的更新推送。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如何快速写作论文初稿? 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找论文? 如何选研究题目?
4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泵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wusaite 2019-10-24 19:12
工业泵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伍赛特 1 工业泵及其应用概述 泵是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或液体和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流体的机械装置。通常把用来抽吸、输送液体和使液体增加压力的机器统称为泵。从能量观点来说,泵是一种转换能量的机器,它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被输送液体的能量,使液体的流速和压力增加。 2 泵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泵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能够对压力、流量、温度和振动等参数进行监测,能够对泵的轴、轴承和密封的状况进行评估,能够对故障的原因进行诊断等。泵行业的技术发展将集中体现在设计电子调节系统、改善驱动装置和寻求新的材料等方面。同时,提高效率、节约能源是十分重要的追求目标。 2.1 向机、电、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泵产品不论是小型的家用泵、建筑用泵等通用泵,还是大型的石化、电力等工业装置用的流程泵,都在向机、电、仪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使泵产品更加高效、节能,使用维护更加方便,提高可靠性,延长寿命,为用户带来更大的收益。 2.2 向大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电站、石化装置和水利工程等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泵作为其配套产品必然朝着大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 2.3 向多品种和多用途方向发展 为满足不同工况和用途的需求,泵产品势必向扩大品种规格、拓展性能范围方向发展。目前国内泵产品在规格、品种和用途广泛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例如,在高压小流量用泵、混合酸用泵和腐蚀性极强的化工浆料用泵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开发新品种。 2.4 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科学化 加强泵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互渗透。理论研究的重点是 : 泵内部流动的测量、数值模拟及性能预测,一元黏性流动的数值计算,多相流动的理论与应用,泵的优化设计及设计的多样化。 2.5 CAD 、CAM、CIM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技术,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而且缩短了设计周期,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能力,实现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同时,计算机制造集成系统( CMs )和虚拟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缩短了泵产品的生产周期,保证了产品的性能。 2.6 无密封泵技术 无密封泵主要包括磁力驱动泵和屏蔽泵。这些泵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由于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环保与节能意识的日益增强。目前,越来越多的泵制造厂认识到了在其产品系列中需要增添无密封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密封泵的需求量将呈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 2.7 模块化和个性化 模块化泵技术是泵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模块化泵系列中,只需要少数几个零件就可以构成整个泵系列,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减少零部件和备件的库存,而个性化的发展则要求产品逐渐趋向于朝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 2.8 新材料的应用 近年来,各种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推动泵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泵的零部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延长了泵在腐蚀性介质中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并扩展了泵的使用范围。同时,涂覆技术和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在改善泵的流动特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方面变得日益重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泵节能降耗概述 3.1 降低泵的能耗途径 3.1.1 泵的节能 实现途径可以从泵的选型、匹配、运行、设计、加工、维护等多方面、多角度来实现。 ( 1 )选型要正确,根据准确的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性能参数和合适的生产商,对于不合理的选型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切割、更换新泵等。 ( 2 )合理的匹配,合理的配套使用各种离心泵,充分发挥每一台泵的最佳能,将是一种最优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不仅节能,而且设备的运行费用将大大降低。 ( 3 )采用合适的调速装置,可以使泵的配套组合运行更方便,节能效果也比较显著, ( 4 )对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对效率低、淘汰的老产品进行及时更新换代,以提高运行效率。 ( 5 )对设计者而言要用凭进的科技于段,对泵进行优化设计计算 ; 要保证泵的加工、制作精度,以提 高 泵的本身综合性能。 ( 6 )对用户来讲,要选择设计水平、测试水平、加工水平较高的生产商。 3.1.2 节能运行的基本要求 泵运行实践表明,现有泵的品种不可能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运行需要。因此,在使用中会出现泵的性能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会使泵长期处于远离设计工况运行,其结果是加速了泵的损坏和增加了泵的耗电量,同时也降低了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合理地拟订泵运行原则,就要求从现实条件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方法,从整体和长远考虑来改进系统。在此以火电厂给水泵为例,介绍泵运行节能降耗的基本要求。 ( 1 )合理确定泵的出力。首先是摸清给水系统的阻力,并消除阻力过大的异常现象 ; 然后,根据运行上的要求确定出安全而经济的系统压力 ; 再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全厂的最大给水量 ; 最后,根据总给水量对各台泵改造后的出力进行配置,使达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系统处于低水压下运行和运行工况与泵的最佳工况(高效区)相吻合。 ( 2 )用好型线。采用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密切配合的方法,选用可靠的高效型线,并保证在可能低的进水压力下,无汽蚀现象 ( 3 )合理选用材料。在能够维持 4 年以上的运行寿命下,尽量选用低价易铸的铸铁。实践证明,对于两极电动机拖动的给水泵,叶轮外径不超过 28mm 时,可以选用耐磨铸铁。外径再大就必须选用不锈钢材料。从国产泵的结构特点和多数单位维修和运行水平来分析,水封部件(如叶轮口环和导叶心环)选用高号铸铁( HT3054 )是合理的。 ( 4 )尽量发挥电动机的潜力。在电动机出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发挥电动机的潜力。为了确保电动机的寿命,一般情况下要求电动机的出力限制在 95% 的额定容量以下。只有在特别需要而又有可靠的试验数据下,才允许电动机超出力运行。 3.1.3 提高泵本身的效率 降低泵的能耗实际上是减少各类损失,提高泵的效率。泵是一种流体机械,由于流动阻力泄漏、机械摩擦等原因,泵在动力转换与传输过程中必然产生压力损失、流量损失、机械磨损等,导致谷积效率与机械效率下降。提 高 效率就是要采取得力措施,将压力损失、流量损失、机械磨损等降到最低。 ( 1 )减小水力损失。尽可能减少整个流道的摩擦损失、撞击损失、扩散损失和其他局部损失。 ( 2 )减少机械和摩擦损失 1 )轴承、填料引起的机械摩擦损失一般很小,刈效率影响不大。填料密封的机械摩擦损失比机械密封大,若能采用机械密封则更好。 2 )降低叶轮、导叶流道表而粗糙度值。若可能,最好用手持砂轮等工具对流道表面进行打磨,这样,水力摩擦损失会明显减少 3 )叶轮的前后盖板表面与液体产生的圆盘摩擦损失,与叶轮外径 5 次方成正比。选取较大的叶片出口角可减小叶轮外径,从而减小圆盘摩擦损失。圆盘摩擦损失与表面粗糙度值大有关系,叶轮盖板外壁应尽量光滑。适当减小叶轮盖板与导叶之间间隙,也可以降低圆盘摩擦损失。 ( 3 )减少泄漏。适当缩小各部分间隙或加长密封间隙以及采用迷宫密封等,增加泄漏阻力以减少容积损失。泵内的泄漏部位发生在叶轮与密封环处、多级泵级间、轴向力平衡装置等。 3.1.4 提高泵系统的效率 改进管路系统,减少阻力。管线长度应尽叮能缩短和保持直线,降低流速以减少沿程水头损失 ; 减少闸阀、底阀、弯头、孔板等部件的数量,以减少局部水头损失。降低泵出水压力的富裕量,恰如其分地满足管路系统对出水压力的要求。如果水泵压力的富裕量过大,泵的出水压力高于系统需要的压力,这就势必要采取关小阌门等节流方法来降压,造成功率浪费。这时必须对泵采取改造措施,可根据系统要求的压力拆除一、二级叶轮 ; 若过剩压力不太大,可采取车削叶轮方法来减压。使系统(管路)装置屮的泵尽量工作在泉的最佳效率点,避免在大流量或小流量下(效率较低点)工作。泵的输出流量应接近实际需求量。 3.1.5 泵节能的发展趋势 ( 1 )节能决策的科学化。并不是所有的泵都有改造的价值,只有通过科学的计算预测泵节能的空间,企业在泵的改造过程中才更合理、更科学 ( 2 )节能产品的国产化。目前,在泵节能产品市场国内生产厂家又小又缺乏国际竞争力,大部分仍依靠进口。因此,加强泵节能装置的研制开发,既是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也是节能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要有助于提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综合实力,这种研制开发工作可以自主研发、合作、合资及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 ( 3 )节能手段的多样化。泵节能工作的传统内容是指提高泵的效率,提高泵机组运行效率。但是,泵节能的含义很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传统的节能理念只是狭义上的,广义的节能还包括节约耗材,提高泵机组的可靠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黄志坚,袁周 . 工业泵节能实用技术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07.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俗解读沙袋灭火
dfedhw 2019-9-28 12:23
半自动灭火袋性能改良 在向网友们介绍这一技术时,总会有人提出一些相同的疑问,这也代表着普通人对火灾的理解和看法,故就此解答并释疑。 1.为什么要用沙子? 火灾实为一种极小概率事件,灭火剂的长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用塑料袋包装的沙子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其灭火效能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即使受潮也不会。 沙子及塑料袋,成本近似忽略不计,在凡是可能出现火灾的部位,都可以提前适量存放(包括但不限于灭火器现有存放点),分布变得更为稠密。 沙子并不是像水一样要临时远距离调运,更不是像水一样要通过管道动力输送,而是提前袋装分布于建筑的各个角落,存放位置自由灵活,更无需专门的储水箱或气瓶间以及复杂的管路系统。 因起火点无法提前预测,故此举无形中 缩短了与随机起火点的距离 (同样得益于成本优势),一旦意外火起,大量沙袋可以通过人力快速向起火部位迅速“集结”,从而抢得先机,一方有难,可获八方支援。 建筑用沙日益短缺,唯有河沙与机制砂质硬有棱角,才可用于建筑工程,而灭火完全可用海沙以及沙漠里的沙子,其外形圆滑,流动性更好,反倒更适合灭火,甚至可以少量掺杂泥土,所以在灭火剂原料来源上并不与河沙等紧缺资源有任何冲突,且取之不竭。 2.使用沙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环顾四周,唾手可得,尽可能地利用沙袋对初起火势进行控制,一方面可以弥补消防水的“缺位”,另一方面,可为消防队的抵达争取到宝贵时间,有效避免火势恶化,使后续扑救变得相对更容易。 沙子对起火部位的覆盖一般不过几十厘米,完全不必担心会将人员埋压,更何况也不会有人驻足于起火区域内。沙子灭火尽管其过程看起来满目狼藉,但也远胜过由于未及时扑救,火场失控所造成的更大范围的残垣断壁。 之所以过去不采用沙子,而现在采用沙子,根本在于借助塑料袋的包装,以及老少皆宜的抛投使用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对零散的固体颗粒物灭火剂的投送效率,充分利用现场的时间与人力 , 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初期灭火效果。(类似于在局部空间范围内,通过人的感知、判断、决策、执行,开展一次“微缩版”定向“集装箱”运输) 沙袋作为一种公用灭火设施,不怕日晒雨淋,不必担心人为破坏及偷盗,不会产生其它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平时无需刻意培训操作技能,对人员体能要求也不算高。 如果凭空想象不便于理解的话,结合以往的案例视频,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如露天或地下停车场、公路隧道等,设若自己身处火场一线,则一目了然。 关于使用沙子的其它综合优势,如:完全免维护、使用安全性、便利性、可靠性、灵活性、带电状态下灭火、 油类火灾以及爆炸性场所 等,在以往的文章里均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火灾并不常见,一般人也少有机会置身其间,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想象理解中的“问题”与实际情况难免有一定偏差,未亲眼所见自然心生疑虑。然而,经得起全方位质疑的技术才算是实用性技术。 【阅读】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技术 转自微信公众号 河南交通投资
4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底隧道的风险与效率
dfedhw 2019-9-19 08:10
海洋探秘|关于英吉利海峡的15件事 转自微信公众号 海洋探秘 海底隧道分为公路或铁路两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如隧道距离短),通常倾向于采用公路;在风险评估之后不受控的情况下,优先采用铁路隧道,既可用于专线客运,也可用于专线货运,兼具汽车背负式运输(以下简称:背负式)。 除去纯粹的自然灾害,海 底隧道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火灾,因为火灾留给人员发现并处置的时间极短,而且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这不同于其它灾害,多少会有一些预见和评估的时间,有机会便于采取相应的管控应急措施。以公路隧道为例,每天大量随机涌入的车辆状况、货物种类及人员操作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小不可预测,且一旦发生事故,控制能力及实际效果也无法确保。 公路隧道越长,出现火灾的概率更大,受困车辆更多,救援距离也更长,信息传递困难,火灾风险因此变得难以承受,或者说控制能力相对显得更弱,于是较为保险的做法是采用铁路运输及背负式,然而反过来又必将影响到效率:一台汽车无论“上”火车或“下”火车都各算作一个“节点”,假如一天内从隧道一端的A点去另一端的B点,然后再返回A点, 那么就会经历4次这样的“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浪费的时间不容小觑,不仅影响了单车通行效率,如果遇到大客流同时出行, 更有可能影响到总体效率 。 外出旅游都有过坐索道的经历,一些著名的风景区,一来一回在站台排队等候的时间动辄就超过两三个小时,而乘坐缆车本身的时间不过几十分钟。这也就可以解释之所以集装箱运输方式被广泛采用,只为避免散件在码头上多“耽搁”装卸与滞留的时间。 火车背负式与车辆轮渡的方式相比,看起来似乎在运输途中“节约”了时间,然而在几个节点上“浪费”的时间并没有减少,乘以车辆总数,加上整个配套系统的指挥协调,大量时间耗费于此,完全可以想见:在整个交通链条上,任何一个意外都有可能导致“梗阻”,尤其是当遇到“峰值时段”,等待与延迟问题将暴露得更为突出,所以, 尽管看似避开了车辆“上船”的环节,但同样又增加了车辆“上火车”的环节 ,但凡这种带有“节点”限制的交通方式明显不如全线自由“敞跑”的公路,问题可能会不时“聚焦”于节点。系统越复杂,程序环节越多,依赖条件越多,出错的几率也更大,如果再遇上恶劣天气、运输费用等问题,其运营效率以及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上述一切尚未包括复杂配套系统的相关投入、占地面积、建设周期及过程优化。 同样是由于峰值时段,相比于铁路,公路隧道所面临的的火灾风险更大:更多人机物的“不安全因素”同时涌入隧道,发生火灾的概率更大,应对起来更加艰难。只要不出现“峰值”,火灾实际上没那么可怕,所以, 对公路隧道方式担忧最多的还是源自于火灾所带来的“峰值风险” 。地面上的火灾看似“小”问题,一旦“进入”特殊的海底隧道,几种不利因素同时叠加,就足以变成令人生畏的“大”问题。 假如把公路隧道可预见的火灾风险分为1~10级(当然还存在10+的可能性),假设现有的技术管理手段只能控制到6级,那么采用公路直通的方式自然是“不安全”的,除非具备控制8~9级风险的能力,才会考虑公路,皆因顾忌到重大风险, 然而“放弃”公路的同时无疑也放弃了整个大系统的“效率” 。隧道修建的初衷是变“迂”为“直”,变天堑为通途,但如何才能够“直”得更彻底,也是始终需要考虑的问题。 欲速则不达,效率与风险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风险控制”原则不可动摇,“效率优先”是永恒追求的主题,要想双赢,只能被迫通过技术手段去提升并确保风险控制能力,否则低效的运输方式并不会带来任何改变。 英吉利海峡隧道:它为什么是一个失败项目? 转自微信公众号 思想库报告
6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产权的应用价值在于节约人类劳动
jiangming800403 2019-6-1 11:55
知识产权 不具有权力的非排他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权形式, 科技成果与其他私有物不同,不具有权力的非排他性 ,不是你用了别人就不能用,而恰恰相反,只有尽量广泛的传播,知识产权才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计划经济使更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其一是因为其反对个别企业的技术垄断,有助于技术进步的低成本扩散,如北大徐光宪教授和中国的稀土产业。第二,过于强调知识产权的私有性,不利于科研合作,如果不搞大兵团协作,而是单打独斗,袁隆平院士和李振声院士也不会在杂交水稻和小麦育种上取得辉煌的成功。如果科技创新完全是个人或企业行为,那么作为一种私有物,其产权受到保护无可厚非,就如研究镭的 提炼方法,几乎完全是居里夫妇个人行为的成果,放弃了专利权,正凸显他们品德的高尚 。但是,现代科技工作者更多的是“公共”,而不是私人知识分子,他们是拿着政府的工资,依靠政府基金资助从事科学活动。那么他们的成果理应是全社会共有的财富,而不应该作为一己之私。 由于涉及到商业秘密,专利申请无法通过同行评议,而专利局人手有限,难以对专利成果本身的质量进行全面审查,因此专利一般 只能 “文责自负”,专利局只是负责审核其原创性。 很多专利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不能变现的专利 ,不能再市场上实现交易的专利就是无用的专利。还有一些害人的专利,特别是一些医疗保健品,打着专利的幌子,利用社会上对知识产权的崇拜,欺骗消费者,其实都是些没有什么效果、骗钱的东西,治不好病,当然也治不死病人。虽然不至于是谋财害命,但很可能延误患者病情。很多时候过度保护,已经使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成为了资本和个人牟利的工具,而背离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节约人类劳动 知识产权存在的价值是避免重复劳动 , 或者说搭便车 , 但滥用知识产权保护 , 形成行业垄断 , 或者要求高昂的转让费 , 必然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并阻碍技术进步。 专利、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数据库最基本的功能是检索(实际上网络搜索引擎已经超过了一切数据库检索)。通过检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前人已经做出来的科学成果,而不需要自己重头再搞一遍,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类劳动,用于更重要的探索性活动,也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时间投入。如海尔在提出双动力洗衣机方案时候,需要一种电动机同时提供两个相反的力偶矩,当时海尔自己并不能生产这样的电动机。通过专利检索,海尔发现韩国某家公司有过这方面的专利,从而解决了双动力洗衣机研发的难题。而且 , 海尔的需求也使这项略显另类的韩国发明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为什么喜欢 搭便车,是因为便宜 。因为任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其实都是坐在巨人肩头,并不需要我们一切从头做起。但是如果打车费用已经超过了自己造一辆车,那么还不如自己去造车。一方面不让别人搭车,另一方面又不让造车,这就是霸权。 美国的技术优势很多时候建立在市场垄断和 知识产权壁垒基础上 的。 国内 民用芯片产业发展不起来,一是华为、中兴这些大厂不采购。二是在民品市场高通、德州仪器这些大厂,设置了非常多的知识产权陷井。 实际上,高通们也不生产芯片,只是一个画电路图的。 相似的电路图高通 们 画得,其他设计商去画很容易遭遇侵权官司。为了避免麻烦,下游厂商不仅自己不搞设计,而且倾向于从高通们采购。 这相当于一位建筑师画了一栋楼房的图纸,就不容许其他建筑师画类似的图纸,这在建筑业简直匪夷所思。实际上很多建筑物的图纸都是很相似的,芯片的线路图也一样,因为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电路设计,不同的工程师所采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实际上是一样的。电路设计理论也不是高通们的私有物,而是全世界共同的财产。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一, 10 进制阿拉伯数字,也不是西方人发明的,印度人可从来没收过数字税。或许有些人认为知识产权就是波音飞机有两个翅膀,其他国家的飞机就只能有三个翅膀,福特汽车有四个车轮,其他国家的车就不能有偶数的车轮。当然不论是歼 10 还是歼 20 ,都不仅只有两个翅膀,而是采用了 + 鸭翼和边条翼的设计。国产车中三轮和五轮也都很多。 近 20 年来,一直有国人对进口芯片的冲击, “ 龙芯 ” 一直难以民用化耿耿于怀。但是由于不能从美国进口,在超算、军品和通信导航卫星等领域,龙芯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同等功能的美国芯片。实际上国产芯片其实很多,百家争鸣。包括用于国防科大银河 / 天河超算的飞腾芯片,以及有军方北京的神威超算和申威芯片。 包括 DSP 、 FPGA (特别是军品级)等等也都有多家公司、研究所在搞。比如 DSP 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搞的华睿、魂芯系列。在被赛灵思等巨头高度垄断的 FPGA 领域,国内也有紫光国芯、复旦微电子、京微齐力(京微雅格)、西安智多晶、上海安路科技、广州高云半导体、成都华微电子,以及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北京、西安微电子所百舸争流。当然,这种百舸争流的竞争实际上可能分散了有限的资金与技术投入,不利于尽快培养行业竞争力。 虽然包括宇航级芯片的军品可能只有民品市场的百分之一,但是军品领域积累了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基本力量, 4G 通信对于中国电子工业已经没有太大的挑战,中国军品芯片和宇航级核心芯片不仅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宇航级芯片成批量进入和俄罗斯和欧航局市场。甚至美国军队的供应商也曾经采购过来自中国的三无半导体,从而酿出了丑闻。 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都相当于在空中的基站,而且稳定性要求比民品高得多,只是军品和民品相比,太贵。从 50-100nm 到 28nm 还有一代摩尔周期,但是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工程师和资本储备去研制、生产 10-20nm 的核心芯片,只要有明确的下游市场,即使不是很快,不用多长时间也能做得出。 创新 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和社会发展需要 创新 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和社会需要 。恩格斯说过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16-19世纪的欧洲战争,很可能是欧洲两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助产士。现代很多科技成果也都源于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军事需求。 由于长期落后,中国的发展至少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仍然会以追赶型的 “后发”战略为主,只要追赶没有结束,在需求与设计方面就不大会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而是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低成本的将最新产品在民众中普及,提高最广大人民包括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山寨”的魅力。 二十多年前,如果没有 “东方巨龙大中华”,中国乃至世界的通信价格将会比现在高很多。华为、中兴的横空出世使得电信设备价格下降了一个数量级,按流量计算降低得更多。 山寨或者技术转移也需要技术含量 ,即使设计图纸可以反向测绘,但工艺与材料都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直接模仿的,都需要工业化的长期积累。否则,怎不见印度的 “山寨”呢。 美国搞 “两弹一星” 也都是 “ 山寨 ”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结果,不仅技术是山寨的,连科学家都是偷或者抢来的。曼哈顿工程用了不少欧洲人和欧洲技术,美国的喷气推进和火箭控制技术其实都来自德国。韦纳 . 冯 . 布劳恩( 1912 年 -1977 年)实际上既是纳粹德国,也是美国的导弹技术之父;不论是冯 . 布劳恩,还是冯 . 卡门,都是一代流体力学宗师 ——德国人普朗特的学生,而苏联只在德国东部占领区搜罗了一些普朗特徒孙级的科学家。或者说 ,钱学森也相当于普朗特的徒孙,和苏军从德国东部收罗的那些人才大约是同一辈分。 技术转让是市场行为 现在有人攻击中国的 “市场换技术”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最主要的技术引进是 30 多年前买西方,特别是日本和欧洲的家电技术和生产线,以及 2000年前后引进70万KW级发电机组和高铁技术,但是这和美国的关系真不大 。 实际上,当时我们能买到的家电生产线也不是最先进的,但是今天美国的家电厂商基本消亡,欧系厂商如西门子、飞利浦等在苟延残喘,日系的如东芝、日立、松下、夏普也从模拟电路时代的王者跌下神坛,试看今日只消费电器市场是中国制造与韩国制造的天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价格更低。 国外企业向中国转让技术都是市场行为 ,如果说有 “不公平”,这也是大客户的特权。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五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对我们的无私的技术援助。三峡和金沙江水电站是2000年前后世界上最大一宗水电技术采购,实际上凡是没有从三峡获取订单的公司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大型电站设备生产。 三峡水电站电气设备国际招标中,法国阿尔斯通中标左岸 8 台( 4-6 号和 10-14 号机组)水轮机、瑞士 ABB 中标 8 台发电机,合计 4.2 亿美元,采用挪威克瓦纳( Kvaerner )能源公司的水力模型,与哈尔滨电机厂合作制造; VGS (德国 Voith 、西门子,加拿大 GE ) 联合体中标另外 6 台( 1-3 号和 7-9 号)机组,总额 3.2 亿美元,采用该联合体开发的水力模型,与东方电机厂合作制造。 14 台机组总金额 7.4 亿美元,约合 60 亿元人民币,三峡总公司聘请 BV/EDF 监造。中方分包份额为总价的 31% ,约 2.3 亿美元。左岸电站高压电气设备,德国西门子中标 15 台 550kV 主变压器,瑞士 ABB 中标 39 台间隔 GIS 高压开关及相关附属设备,合同总额总计 2.056 亿美元;保定天威、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高压开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等企业分包和进行技术合作;与左岸机组配套的控制设备德国西门子中标 14 套励磁系统由,与东电合作;法国阿尔斯通中标 14 套调速系统,与哈电合作。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由瑞士 ABB 提供,北京水电科学研究院分包,三峡总公司和南瑞公司参与联合开发。 三峡工程右岸电站 12台70 万千瓦机组,哈电、东电和阿尔斯通各中标 4 台机组,国产机组平均每台价格约 3.75 亿元,比外商价格低 4450 万元。三峡右岸地下电站 6 台 70 万机组,哈电、东电和天津阿尔斯通又各中标 2 。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 26 台 77-80 万千瓦水电机组进,总金额达 110 多亿元,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一宗水电机组采购活动,也是世界最大水轮发电设备;最终哈电、东电、天津阿尔斯通、上海福伊特西门子分别中标 10 台、 9 台、 4 台、 3 台。 通过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水电开发,在国际化竞争中,我国企业不仅掌握了 70万 +kW 水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完成了从分包商到主承包商的地位转换,在一些原先落后的关键技术领域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站上了世界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十年时间走完了国际巨头过去 100 年的道路,毕竟早在 1980 年代,我们已经自主掌握了 30 万 kW 级水电设备的全部技术,这是我们实现赶超的基础。如果外国企业不同意技术转让,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采购他们的产品。即使没有国际合作,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多的投入、经历足够的失败,相信哈电和东电也会从 30万、到50万,一步步最终 完全自主的研制出 70 万 +kW 级的水电设备。而三峡和后面的金沙江水电站几百亿的电站项目大单,是关系者大型电站装备企业在市场中生死存亡的大单。 高铁列车的技术采购也是如此,由于全球铁路机车市场整体低迷,绝大多数高铁设备采购都来自中国,客观上形成了铁道部大买主的市场垄断地位,从而使日、德、加三家供应商相互竞争,铁道部因此能货比三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技术引进,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最终使中车集团依靠国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三家之和。 但是,如果没有世纪初中国高铁的大单,日、德、加的三家公司,即使拥有先进技术,很可能不会全部生存到现在。况且,铁道部认为如果你们不卖给我们技术,我们就自己搞。你们看,旁边就是中华之星,再搞个十年、八年,不说 250,350的动车组也可以搞出来,那时候你们在市场上更是一无所有。对外开放 中国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市场优势 ,而不是被动的让海外资本从中国市场赚大钱 。正如同虽然国足不行,但是恒大俱乐部还是要踢到亚洲第一,并隐然有豪门之气。 实际上,最近 30 几年来,中国不论引进的家电、电站还是高铁技术,主要是欧洲和日本技术,和美国公司真没有啥关系。西门子们如果后悔,只能怨他们低谷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学习能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80190.html  中集集团进军高档集装箱领域实际上也是利用了自身寡头垄断的市场优势。经过十几年的低成本扩张,中集已经在普通集装箱市场取得了霸主地位,但是进军冷藏箱、罐式集装箱、折叠箱等高档箱市场时候却遇到了许多专利壁垒,如果自己研发的话,不仅费钱费时间,而且在国际市场中还会遇到很多知识产权纠纷。当时在冷箱市场中主要有日式和德式两种技术,中集出于非常复杂和难以表述的商业原因,采用了当时非主流的德式“三明治”发泡钢箱技术,并改造了设备和升级了生产流程,一台德国产发泡机售价高达 150 万马克,中集最终降低到了 40 万人民币以下,同时,每台集装箱在生产线上的切换时间由 20 分钟减少到 5 分钟以内,效率提高 3 倍,成本大大降低。随着中集钢箱的成功,短短数年内铝箱和日韩生产厂都从冷箱市场消失了。当然,转让给中集技术的那家德国公司退场的更早,当已经意识到已经无法和中集竞争后,干脆转产了,并把专利打包卖给了中集。折叠箱的关键技术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铰链,铰链专利主要掌握在一家英国公司手里面,为了在谈判中占有优势,就像铁道部研制中华之星一样,中集也花了很长时间自己开发了一种铰链;并且表示“或者你们卖给我技术,或者我就用自己的技术,虽然我的技术没有你的好,但是全生产链成本控制你肯定比不过我,所以最后市场上还是我的铰链”,最终那家英国公司把自己的大部分股份卖给了中集,成为了中集的子公司。 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把国内市场让给国际资本赚大钱,这是新中国区别于过去的买办的根本不同。很多人其实对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饮料和日化行业美国两乐、法国达能、美国宝洁等占据了大半江山,以及杜蕾斯、冈本等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愤愤不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08832.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父母,孩子都该读的好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jiangxun 2019-4-28 10:37
作者: 羽衣飞飞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非常欣赏的一本书,这是一个系列,把七个习惯应用在工作关系上,家庭关系上,还给小孩子们和青少年各出了一本书。 我儿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高效能孩子的七个习惯》,他挺喜欢的,读了好几遍。他当时学的比较好的是揹elay gratification敽蛽be responsible for your fun (being proactive)�,书很简单,有趣,他自己读的,悟也是自己悟的。 其中里面的一个关于人际关系他是这么阐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三个阶段:dependent --〉independent--〉interdependent. 从依赖,到独立,到最后学会跟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在那之前,我一直致力于培养独立的风范,学完那本书之后才开始转向学习怎么跟周围建立和谐的关系,据他说,能够学会有效处理矛盾和冲突,能够处理好各项关系才是人真正强大的开始。 记得我当时是这么慨叹的:我刚刚爬出依赖的大坑,努力迈进独立的领域,您就让我再游回去,还有没有天理啊。。。。。 游回去并且还游刃有余的人,请一定站出来,接受我的大礼。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Families The 7 Habits of Happy Kids The concept of the Seven Habits is based on Stephen Covey and has been utiliz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young and old alike, to make life more rewarding and productive. Highly proactive students recognize that their behavior is a product of their conscious choices.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even Habits: Habit 1: Be Proactive- Take the initiativ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things happen. Habit 2: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Start with a clear destination so as to understand where you are now, where you're going and what you value most. Habit 3: Put First Things First- Manage yourself. Organize and execute around priorities. Habit 4: Think Win/Win: See life as a cooperative, not competitive, arena where success is not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exclusion of others. Habit 5: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Be Understood- Build the skills of empathetic listening that inspires openness and trust. Habit 6: Synergize-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ve creativity and value differences. Habit 7: Sharpen The Saw- Preserve and enhance your greatest asset-yourself- by renewing the physical, spiritual, mental, and so/cial-emotional dimensions of your nature.
个人分类: 杂谈|4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设计在下列情况下不需要正对照
jiangjiping 2019-4-26 09:01
科研设计在下列情况下不需要正对照 蒋继平 2019年4月26日 我在以前的许多博文中一直强调正常的科学实验一定要有正负参照系。不过, 这样的说法只是针对已经定型了的正常实验程序, 对于还在测试阶段的实验设计有例外。 我本人的科研经历说明在下列情况下实验设计可以不用正对照。 我用自己从事的植物病理抗性接种为例来具体地说明这种情况。 经过多次实验测试, 我们已经找到了对某种病毒的抗病和感病的蕃茄品种。 现在的问题是, 病毒接种的可靠性很低,有时接种后感病品种也不发病, 这就给抗性鉴定带来严重的问题, 或者说, 这样的接种程序还是不成熟的技术。 所以, 现在的实验设计的重点是找到使感病品种获得100%的发病率的因素。 在这样的情景下, 实验设计只要有感病品种就行了, 有没有抗病品种在内对实验结果的解读毫无影响。 当然, 这样的实验设计必须有感病品种的空白对照。 换句话说, 就是在实验设计中对一部分感病品种不接种, 让其正常生长。在实验设计的标记上称为【 uninoculated control (空白对照)】。 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正对照。 这是因为正对照本身就是抗病的, 即使接种了也不发病。 所以, 有它没它对实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要找的是使感病品种发病的条件因子, 只要能够使感病品种出现100%的发病率就证明实验成功了。 有空白对照可以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意外伤害, 因而, 用不着正对照。 省去正对照可以节省一些人工和资源, 使实验效益较好一些。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92)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3-11 08:22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92) (九十二)美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比较高 蒋继平 2019年3月11日 自从1986年初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 我从一个交流学者成为美国公民的33年的历程中, 经历了从J1, H1, 绿卡到公民的身份转换, 还有几次因变换公司, 长途迁移,这些都要与政府部门打交道。 总的来说, 作为一个个体, 在美国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机会不多, 像我这样的外国人属于例外。 这个主要是因为身份的问题。 一旦成了美国公民, 平时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主要是异地迁移, 每年的报税, 以及车辆和房产登记。 在所有这些交往中, 我感到美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相当不错。通常情况下, 公民要到政府部门办事有两种选择, 第一是请提前预约, 第二是直接登门拜访。 不管在那种处境下, 政府部门的接待人员一般都是非常热情友好, 会尽心尽力地为来访者按条例办理各种事项。 在我的33年经历中, 除了办理身份外, 有三次异地迁移。 这些异地迁移的手续很简单, 就是到了新的城市, 到这座城市的车辆管理所登记自己拥有的车辆就等于办好了所有的入籍手续。还有, 每年都要对车辆征收管理费, 这个可以到车辆管理局直接缴费, 也可以在家中开发票寄到车辆管理局。 不管是那种方式, 车辆管理局的办事效率是很高的, 几乎从来没有差错和拖延的问题。 在我记忆中, 自从成了美国公民后, 每年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主要是两件事: 一是车辆管理费, 二是报税。 这两个部门的办事效率比较高。 我现在一般在家里就可以把这两件事办好, 而且相当方便快捷。 举个例子来说, 我上周通过电脑软件报税,填报完成后提交给税务局, 结果文件发出去不到一分钟就被税务局批准接受, 税务局将根据我的报税内容按时将我的超交税款退还到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 这样的办事效率实在使我感到心服口服。 在我的感觉中, 美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很好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采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 这套监督措施就是在办事的柜台上放着来访者对办事员的业绩评介的表格。 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受到的待遇在表格上给办事员打分。 这份表格可以在现场填好, 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填写。 即使在办事的柜台上没有这样的表格, 一般情况下, 在大门的两侧很可能有这样的表格。 所以, 只要来访者有不满意的地方, 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表格来反映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 还会有任何办事员不尽心尽力地为来访者解决问题吗?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613 次阅读|7 个评论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提升学习效率?
Rainbowcn2018 2019-2-23 10:18
上周末受负向力影响,原本高速运转的大脑突然来了一个紧急刹车,任凭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看着时间飞逝而呆坐在电脑前。 本周开始的前三天,是在挣扎着前行,几乎是蜗牛似的速度。虽说在努力保持内心宁静,但时间紧,任务重,时而还是会心急如焚。 值得庆幸的是,小小的进步也可以稍稍提升情绪。如此这般地坚持着,一直坚持到周四下午,终于再次进入心流状态——心情愉悦,思如泉涌,大踏步前行,继而又兴奋不已,继续提升情绪,开启了良性循环。 于是,美其名曰“进步原理”,即小进步——稍微提升情绪——稍大一点儿进步——稍大幅度提升情绪……直至心情愉悦,思如泉涌,大踏步前进,继而兴奋不已,进一步提升情绪,如此进入进步与积极情绪的良性循环。 当然,万事开头难,第一个“小进步”极其不容易,好多放弃与被放弃也许就源于它吧。 由此想到,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是否也应该遵循进步原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智商只是被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只代表一个人当前的认知水平,而正向鼓励是智商提升的关键因素。所以,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只能代表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正向鼓励孩子应该才是提升学习成绩的正道。 如果家长把关注点从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孩子的情绪状态,先设法让孩子心情愉悦,然后用小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如此使其渐渐进入心流状态,那么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会不会提高呢? 如果再让孩子看到一个个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孩子的兴趣兴许就会逐渐增加,孩子的内驱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像小船儿扬起一张帆,像小鸟长出一对翅膀,孩子不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在知识海洋里畅游、在蓝天上自由翱翔了吗? 此为学习和工作感悟,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赐教和斧正!谢谢! 本文首发于 彩虹桃源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4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灭火过程中的“有功”与“无功”
dfedhw 2019-1-18 21:18
在灭火行动中,凡是直接灭火的行为可以称之为 “有用功”;凡是与灭火操作不直接相关的行为,如信息传递、人员组织、管线架设、阀门开启、灭火剂搜寻运输、相关准备工作等,均可称之为“无用功”。 所谓“无用功”,并非真的“无用” ,而是指在火场中某些所必须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等并没有直接体现于灭火,然而这些工作又是必须要做的,否则“有用功”根本无从发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或者说“无用功”是能够释放“有用功”的基础。 举一些最简单的例子,搬运灭火器金属壳体所耗费的体力可视为“无用功”,单纯就灭火而言,这属于一种“浪费”,而 体力 消耗于搬运灭火剂则为“有用功”;临时搭建供水“管道”所花费的功夫当然也属于必不可少的“无用功”。 如图所示,火场中用于灭火所有可供调用的“力量”可看作是斜边的这条“视在功率”,三者数量关系为S 2 =P 2 +Q 2 ,紧急时刻,有限的视在功率“不得不”分出去一部分去用于提供无功功率,自然就会影响到有功功率的输出,故而影响到实际灭火效率,无用功通常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存在,却又在客观上消耗着视在功率,无用功与有用功几乎可以看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分离。 图中的这个cosΦ夹角越小越完美,意味着必须要做的无用功越少,“斜边”与“底边”也越接近重合,更多的视在功率则会“分配”给有功功率,灭火的实际效率就会变得更高。 “无用功”的大小是由某一项具体的灭火技术本身所决定的,越复杂的技术实施起来必然就要消耗掉更多的“无用功”,从而严重影响到灭火效率。当然,一定程度的“无用功”永远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能够越小越好,无用功减小则有用功增加,这就好比电力系统中理想功率因数值规定为0.95。 灭火行动甚至还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在“斜坡”上推箱子,如果因为“无用功”造成“角度”过大,不仅推动速度明显变缓,甚至可能由于“坡度”过大而“推不动”,有效的灭火行动迟迟难以展开,足量灭火剂始终难以抵达起火部位,以往火灾案例中当事人的一些具体表现或许可通过这一视角予以阐释,包括火灾初期周围人员的围观都属于有用功的“浪费”。 初期灭火讲求时效性,如果技术复杂程度过高,具体实施起来“门槛”过高,牵扯环节及配合交流过多,造成较多的“无用功”损耗,对于灭火实际效果而言未必有益。 什么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你真的搞明白了么? 如何理解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
2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百年大势(四)——分配为要
热度 1 jiasf 2018-12-20 00:55
技术在进步,人类的财富在增长,可是为什么国际社会更趋动荡?尤其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对社会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原来是财富分配出现了问题! 一、世界财富狂飙猛进 随着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程度的加深,世界财富用狂飙猛进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根据瑞士信贷集团研究院10月份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进入21世纪,除了2008年全球家庭财富因为金融危机而萎缩,其他年份家庭财富总量都在增长(Figure 2),在过去18年中,全球家庭财富总量翻了一番多,尤其是途中绿色代表的中国增长更快;而且,按成人计算的人均财富也在增长(FIgure 4),在18年中翻了一番,图中的Net Worth表示的是人均财富均值,在2000年只有人均3万美金出头,到2018年超过了6万美金。 实际上除了家庭财富之外,还有公司财富和政府财富等其他主体拥有的财富。不过,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家庭财富。所以,家庭财富状况可以很好反应实际的人民生活状况。 二、全球化有赢家也有输家 古来就有丝绸之路把欧亚非联系起来,但只有在新大陆发现后全球人口才在洲际尺度大规模迁徙,只有在工业革命后全球贸易才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组织,只有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全球经济格局才发生了革命性重组。 全球化虽然是历史大势,对全人类有好处,但全球化并不是对谁都有好处,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互利共赢。有赢家就必然存在输家。 根据李稻葵团队的研究,在160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的38%,之后因为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潮流,经济占世界的份额一路下滑,一直下滑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只有2%。中国显然是1600年以来,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输家。 (李稻葵,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22386) 但改革开放后,短短40年时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就恢复到了15%,而且增长势头仍很强劲!显然这段时间里中国是全球化的赢家。 从国家层面而言,过去的400年,早工业化的国家有350年时间是赢家,但近50年则成了输家。伴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原来的发达国家所占的世界经济的份额在不断萎缩。英国从高峰期的4%萎缩到3%,美国更惨,从二战后60%高峰跌落到目前的24%。 从国家内部而言,也有赢家和输家。我们原来老说发达国家把低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已升级转向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知识产业,并羡慕得不得了!固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因为确实金融寡头、技术大亨积累了很多财富。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现经济危机,蓝领工人薪资几十年不涨,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夕阳产业为支柱的底特律等城市倒闭,高福利难以为继,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失业者、对现实不满的人,纷纷走向街头,恐怖袭击时有发生,社会陷入动荡。显然,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也充满了痛苦!人数众多的、难以从事高科技、大金融行业的普通劳动者,是全球化的牺牲品!早些年,对世贸年会会场年年被反对人群包围、抗议,很不理解!因为那时候认为全球化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全人类的生产效率会更高,每个国家都从事自己有优势的产业、每个人都从事适合自己才干的工作,大家都应该获得更多的好处,至于被负面影响的人群应该调整改变自己!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中都能获得好处,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调整能力,不是个人不努力,而是结构性的变迁使得很多个人无能为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而对于在全球化格局中找不到位置、停留在经济末端的穷国,则连输家都谈不上,因为没有可输的。 三、技术革命革了人类自己的命 我们本能地欢迎技术革命。因为我们相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技术革命已经到了挑战人类命运的水准。 人类生产的原子弹已经足以毁灭地球几次。万一哪天原子弹落到疯子手里,怎么办? 原子弹有点极端,但更多的技术,也已经在慢慢革人类自己的命!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原来由人承担的工作,慢慢都由机器替代了,人干嘛去呢? 四、如果既得利益者不顾失意者社会就会动荡 尽管社会总财富在狂飙猛进,人均财富也在不断上升,但有些人的收入却增长很少甚至下降。主要原因是财富分配极不均匀。从下图可见:底层63.9%的成人只有1.9%的财富,而顶层0.8%的成人拥有44.8%的财富! 尽管2000年以来世界最富的人拥有的财富比例在下降,但2008年以后又在上上升(Figure6)。2018年,世界1%的成人拥有47%的财富;5%的成人拥有74%的财富。 虽然富人们的日子很好过,但穷人的日子仍很难过。世界底层10%的人,没有脱离贫困,温饱依然是问题! 即便在美国, 1978 年 -2015 年,美国各收入层级中最底层 50% 收入年均增长率为零,而顶层1%阶层收入年均增长了3%,贫富分化更为严重。 五、古老命题的全新处境——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效率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全球一体化和技术狂虐人力的全新环境下再度凸显。 全球一体化肯定代表了人类进步的大方向。技术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全球化、技术智能化,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都有促进财富两极分化的倾向——更偏爱资本、偏爱天才! 普通人的活路在哪里呢? 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激励才有效率,原则上不能吃大锅饭!所以吃大锅饭的制度安排都会失败!但在经济组织全球化、生产智能化的时代,普通人失去了凭劳动生存的条件,怎么办?如何给他们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 看来对这些找不到活干的人,也得给他们分配生活的资源。 但如此以来,对投资者、劳动者的激励就大大弱化,还有人愿意投资、出力吗?如果大家都不愿意使劲,养活这些人的资源也就不会有着落。 平衡点是关键。 六、共产主义的曙光就在前头 似乎马克思预测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前段时间参观一个超大型水电站,数百万千瓦装机只要两个人值班就可以安全平稳运行。可以相信,人类的大部分工作,在不久的将来,都要被机器替代。所以,人类从繁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时间,眼看就不远了。 按照马克思的预测,一旦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类就可以进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真有那么一天,人去干嘛呢? 是不是都去防备机器造反?我总担心,机器一旦比人聪明强大,保不准会滋生出主体意识,就要造人类的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公平、平等与效率:吊诡与常识
热度 4 liyou1983 2018-10-28 11:02
一 今年夏天去山东济南,转了转山东大学的洪家楼校区和中心校区,看到洪家楼校区的 “ 宪法 ” 、 “ 自由 ” 、 “ 公平 ” 、 “ 正义 ” 等路名,得知为徐校长 2010 年主政时期所拟定。以宪法路名统领自由,学理上没有问题,但自由、公平、正义并列,似乎不妥,校方似乎并没有真正厘清、准确使用自由、公平、正义等词语。 事实上,这几个概念的含混、纠结不只体现在山东大学路名上,而且长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术研究中和政策制定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即是频频遭遇的 “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这个恼人的虽新却旧的老大难问题。 呵呵,不好意思,公平、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似乎太陈旧,太正经,太抽象,太枯燥。但是,这个问题,自上而下,提纲挈领,我们回避不了,也离开不了。 按照国内传统的说法或解释(可参见教科书或媒体),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也可以娓娓道来。不过,这些说法或解释总和常识和实践,以及域外的理解轩轾不一。 关于效率,经过 1978 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讨论和 40 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学界或社会大概没有太多的争议,是指产出与投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最小投入最大产出当然最好了。当然,这儿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不应当是最近半个世纪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个人的主观评价结果,而应当是指人类客观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 应当是从全面的、长期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反映和计算,是全员、全要素的效率,包括可以用货币指标计算和难以用货币指标计算的,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概念。由此,诸如污染、诈骗等损人的外部负效应,损人者或社会最终要承担责任,而搭车、助人等利人的外部正效应,利人者或社会最终也要获得收益。当然,最好是排污者、损人者最终负责,助人者、利人者最终获益,这才能全面、持续地激励每个人做利己利人、长治久安的事,而不作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时代精神。 麻烦的是关于公平、正义、平等这些 概念的定义,这些概念实质上都是关于人们在资源的占有、生产、交换、分配上的标准和结果问题。 国内主流理论却长期从收入、财产的分配结果的角度来解释公平等概念,认为财产、收入在人们之间的分配结果大致均等或差距不大就是公平。不过,这种从结果定义的公平,不仅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定义,而且是一种张冠李戴的定义,其实质是平均、均等或平均主义的概念,而不应该称之为公平、正义。显然,如果是 从分配结果均等的角度来定义公平, 而 不是从如何才能够推动知识创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或猫抓老鼠、三个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角度,不是从什么才是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手段和方法、知识和技术、观念和制度的角度,不是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 效率性角度而定义公平,脱离了个人投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而定义平等, 不懂得做大蛋糕是分配蛋糕的前提条件、分配蛋糕是为了做出更大的蛋糕的道理, 那么这种 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必然陷入矛盾或困境。 比较而言,国外学界,特别是近现代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经过长期的争鸣和发展,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大致形成了共识,很少发生争论。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学界在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首先要确立几条必备的规则: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界定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程序和方法,在语言、逻辑、方法、过程等方面统一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规则。这样,研究和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前提、对象和平台、规则,而不是鸡同鸭讲,不是你讲法律平等他讲道德优先,你讲结果好他讲动机坏,不是逻辑和中国式逻辑之间的对抗。 第二,学界所说的公平和平等是容易混淆,但内涵并不相同的两个不同概念。下面对公平、平等从理论到实践上稍加展开,具体讨论。 二 先谈 公平 。在国外学术文献如在英语文献中, “ justice ” 常常被翻译为汉语中的公平、公正、正义、正当等概念,英语中与 “justice” 涵义相近的概念还有 “ fairness” 、 “equity ” ,罗尔斯还提出了 “ 公平的正义 ” ( justice as fairness )思想。 具体而言,公平首先是指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利(或前提、条件、环境、资格)的充分且平等,即所谓的社会自由、起点平等,前程为所有人、每个人开放。公平其次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遵循统一的行为标准、规则,即所谓的均等起点、平等机会、公平竞争、法定程序和统一标准,在经济活动中就是遵循自由、开放、统一、平等的交易和竞争规则,这也是改革开放、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应有含义。第三,公平是指能够按照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真实贡献,即按照每个人的投入,按照每个人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按照每个人投入产生的结果或效果,分配给相应的报酬或收入,分配上的个人贡献和收入差别是统一的。由于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即经济活动是人们其他的知识(文化、精神)活动、政治活动的基础,对经济活动成果的分配被称为初次分配。 如果这样,公平就是每个人、全体人能够从起点、过程到结果的长期的、普遍的自由发展行为,而且是理性的发展行为,就能够形成并保障了个人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各尽所能,全面创新,公平竞争,最终按照投入、贡献分配资源,制度、政策上的公平成为社会经济有效运行发展、个人合理分配成果的前提条件或制度基础。 对于公平的进一步思考是:哪种文明或制度是公平且有效的制度?从社会经济活动上看,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的思想、知识和手脚活动或行为的规定,所谓的人身权利问题。由此,社会运行是每个人的自主决策、自我约束的自由行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分工、竞争和合作,还是个体服从领导、权威、集体的统一、计划行为,即大一统、计划化、螺丝钉的体制?二是对人的行为的环境、条件或资源的规定,主要是经济或财产权利(所有制)、政治权利的问题。由此,在财产权利和社会经济体制上,是单一的私有制、 混合的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还是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是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是民主政治、威权政治还是君主政治? 这两方面的内容或问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首先表现在 1840 年《中英南京条约》上:“第一条,自今以往大不列颠 • 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 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 。”即“ ARTICLEI. There shall henceforward be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and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nd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who shall enjoy ful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for their persons and property within the dominions of the other. ”在我国的宪法上就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和国家机构的权力,在民法上就表现为人身权和财产权,在物权法或财产法上就表现为有关公私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制度。概言之, 公平、正义、公正等概念与自由、权利、人权等概念,在本质或内涵上是等价的、同一的概念 。当然,自由除了指公民权利或社会实践的自由概念, 还指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概念,思想自由是独立思维、自主探讨,是怀疑、探索和批评精神,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经过长期的实践,特别是前 30 年和后 40 年的实践,理论上的答案正如宪法所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公民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句话,建立在充分且平等权利的、开放竞争基础上的个人、市场的方式应当是资源配置、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方式。或者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定的: 自由为本,法治保障,一切齐活! 更一般地, 个人是其利益进而也是人类利益的基本、直接、敏感的判断者即最佳判断者 , 构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唯一真实本位或基础就是个体的人, 个体的利益之和就是社会、国家和人类利益,公共利益只是一种特殊的、集合的个体利益 , 每一个人都自愿、自主、持续、最大化地追求其利益就导致了人类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从实践上看,公平的实现或效率的提高,正是我们 人民中心、人民本位、人民主体 、人民参与和创造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放权让利、权利平等、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公平则是改革开放不力、权力不约束、权利不平等、市场不竞争的结果。 三 再谈平等。英语“ equality ”被译为 平等、均等、平均 ,主要是指居民的财产占有、收入分配的一种标准和状态,平等是指在财产占有、收入分配上的人人结果均等、无差别状态。在衡量分配结果的基尼系数这一统计指标上,基尼系数为 0 意味着人人均等无差别,基尼系数为 1 意味着极度不均等,绝大多数人赤贫而极少数人巨富。从理论和实践上看, 平等即分配结果上的均等,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状况,或两种涵义的概念。 第一,平等是指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人人相同,是指全体公民平均占用资源、平均分享利益的绝对平均主义。具体而言,对所有人不加区分,特别地是指对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自不同的投入、贡献不加区分,在经济领域、初次分配中坚持或强调绝对平等,不考虑人们的劳动、资本、知识等投入和使用上的差别,而一味要求和实现分配结果上的均等,比如古代社会的均贫富、等贵贱,比如打土豪、吃大户,比如要官兵、干群平等,比如要缩小以至消灭各种差别。这种涵义上的 绝对平等,这种小农平均主义的、空想共产主义的平等 ,在资源极其稀缺的灾难、危机、战争等极端情况下,在短时期内对于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如果能够公平使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或公平性。 但是,资源是稀缺的,劳动是辛苦的,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当期的收入和累积的财产归根结底是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劳动)创造的,是在一定时期的一部分人创造的,是一部分人各尽其能、贡献不一地创造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如果不顾投入、贡献,而长期、普遍地推行分配结果的平等,这种人人平等是事实上、实质上的不平等,是奖懒罚勤,是损人利己, 这种平等与效率之间显然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显然不利于激励投入、贡献和创新,最终必然降低效率,阻碍发展。奥肯、弗里德曼、黄有光等人对这一涵义的平等(不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性已经做出清晰、有力的解释。奥肯 1975 年出版的书名就是《平等与效率 — 重大的抉择》( equality and efficinency,the big tradeoff ) ,即每个人的投入、贡献不同,分配的收入也不同,与个人的投入、贡献相应的收入差距或收入不平等正是激励有效、经济发展的正常的、公平的现象, 社会是在 平等 (而 不是公平)与效率 之间面临着重大而艰难的抉择。这第一种涵义的平等,可称为不公平、无效率的平等。 第二,人人平等不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分配原则, 不是指对全体人口不分投入产出、不分勤劳掠夺,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均等分配,而是根据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的分类管理,在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即价值创造领域坚持效率原则,在非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即再分配领域坚持平等原则。 对具有社会经济活动能力、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实行我国宪法所规定的 多种所有制 + 市场经济 + 开放经济 + 民主政治 的效率性性原则和制度,包括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制度,包括家庭养育、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制度,这实际上就是前述的从起点、过程到结果的公平概念和公平制度,我们把这一现象归并到公平的范围,不视为平等。 对于丧失或没有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人口,建立政府主导的、全覆盖、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个人自愿的社会慈善制度,将一部分经济成果向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的无收入、低收入人口提供必要的、人道主义的救助和保障;对于全体人口,除了通过私人的、竞争的市场提供充分的私人消费品,通过社会保障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还要通过公共治理而对全体人口提供基础的、必要的、平等无差别(非歧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立法、行政管理(包括治安和国防)和司法上的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服务,包括不收费的中小学、大学、科学院、公路、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公共医疗等公共服务。显然,这种平等主要是在人们经济活动之外的知识、政治等领域的分配平等,是对经济成果的再分配、二次分配,这种平等是对公平的扩展和救济,是从长期、整体上保证社会经济稳定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政府合法性。如果使用平等的概念,那么社会保障、社会慈善等公共、公益行为是第二种涵义的分配结果的平等,这种平等是基于人的 同理恻隐心 、 边际效用递减 (土豪的钱多到、花到一定程度,就带不来幸福了) 和 人类利益共同体 原则,那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投入、贡献、收入较多的人口,将其一部分收入和财产通过税收、捐赠等主动的或被动的 劫富济贫 的方式,提供公共、公益服务。这 第二种涵义的平等,可称为公平的、有效率的平等。 从理论上看,公平(自由、权利)的概念、平等的第二种涵义的概念,大致对应于罗尔斯、诺齐克的公平( justice )第一、第二两个原则。或者说,广义的公平,应当既包括作为自由、权利的公平概念,即每个人、所有人的充分且平等的权利,又包括第二种的平等概念;而第一种的平等概念,实际上是不公平、反效率的平等。显而易见, 国人长期、普遍使用的 “ 公平 ” , 实际上往往是指 “ 平等 ” ( equality ),特别是指平等的第一种概念,却 既不是真正的 “ 公平 ” ( justice ),也不是 公平的平等 。如果这样误用公平,将公平等同于第一种平等即结果均等,国人在所谓的 “ 公平与效率关系 ” 上肯定纠缠不清,无所适从,政策和宣传上只好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了,只好在 “ 公平与效率兼顾 ” 、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 “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 上颠三倒四、混乱不清了,其结果只好是政府政策多变、人们无所适从、行动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了。反之,如果在罗尔斯、诺齐克的意义上使用公平概念,那么公平与效率之间就不存在重大的冲突或抉择了。 简言之,公平是指每个人的充分且平等的权利,是指每个人自由、平等地参与分工、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以及知识、政治、社会等其他活动, 以及通过社会保障、慈善、公共服务等平等措施而对公平的扩展和救济,公平且只有公平才是实现和保障知识创新、分工扩展、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条件和基础,而效率是公平的实践目标和归宿。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 公平是效率的条件,效率是公平的实现, 公平是人类的权利本位和效率取向的制度安排及其实现过程, 公平与效率之间呈现共生互动的统一关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1848 年的宣言中就明确提出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确如马克思所说,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自由主义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山东大学的路,愚以为,宪法大道、自由(或者改为权利)路很好,正义、公平似可改为切实可行的自强、创新、诚实等名。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102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创新疫苗监管机制的建议
热度 6 自我源于思考 2018-8-1 09:04
创新疫苗监管机制的建议 彭雷 2016 年山东疫苗事件中的“庞氏母女案”,引起全国关注。今天,作为一个重大民生事件,“长生疫苗案”再次引爆舆论热点。 舆论普遍把矛头对准了监管制度。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规中明确规定了疫苗生产、冷链储存、运输和冷链监测的要求。关键问题在于监管的机制不够灵活,且成本过高导致监管乏力。这必须要靠监管机制的创新来解决。 一、鼓励员工对企业不合规问题举报 2006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药品 GMP 飞行检查暂行规定》,建立了飞行检查制度,即事先不通知被检查企业而对其实施快速的现场检查。但实际执行中,飞行检查成本高,且易于成为形式。特别是地方药监部门对待当地的疫苗企业,检查的时候很容易懈怠。 在监管成本高的时候,可以鼓励企业员工对疫苗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不合规问题举报,并对举报人进行保护。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降低监管的成本。 二、建立第三方的流动性抽检制度 药监部门于 2003 年就发布《关于印发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的通知》。目前的疫苗产品检验,虽然也有抽检的规定,但多由企业提供检测样品。所以这种抽检意义有限。 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实验室流动性抽检制度,到厂家、经营机构、医疗机构,随机抽取待用产品。并把抽检的重点,放在使用单位(医疗机构)环节。有针对性地检测疫苗质量、效价。检测结果准时向有关部门上报,并可以由民众申请公开。 这种监管机制,可行性高,非常有效,并且成本可控。 三、建立疫苗商业保险制度,并覆盖疫苗不良反应诊断、救济、赔偿环节 在 2016 年重新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也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建立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的机制”。 目前疫苗不良反应,是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一般由县级主管医疗卫生部门处理的。由于疫苗质量问题较多,不少受害家庭与地方政府纠纷不断,成为地方维稳的一个关注点。 在建立疫苗商业保险制度后,商业保险覆盖诊断、救济、赔偿环节,将改善这一状况。至于保险费用,建议由厂家、受种方各出一半的方式完成。 四、处罚形式应多样化 目前对问题疫苗厂家,主要有停产、吊销许可执照、罚款、召回产品、立案调查等几种办法。 2018 年 7 月 19 日,长生生物公告称,全资子公司被吉林药监处罚,原因是其生产的百白破经检验为“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罚没款 344.29 万元。这被媒体普遍认为处罚太轻。 但是,我们不能对造假、违规企业一棒子打死,如简单地吊销 GMP 、吊销营业执照等。而应当把企业责任人、质量责任人与企业分开来处理。 对于影响恶劣的案件,可以采取强制接管企业的办法,并且在处理中,可以强制解散企业现有的管理层、董事会,强制没收、拍卖企业控制人的股份。这样,既处理了责任人,也对企业一般员工造成较小影响。 目前,监管层面的法规已经相当完备,但具体的机制,仍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低行政成本、高监管效率为目标,创新监管机制,把监管与市场结合起来,有效地防范企业“过度逐利”的倾向,并且在较小影响行业稳定、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完成问题事件的处理,才真正符合国民的利益。
个人分类: 医药|11843 次阅读|20 个评论
NREL:新颖的遗传学方法提高酶的效率
mhchx 2018-6-20 17:59
2018 年 6 月 19 日,美国能源部( DOE )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NREL )发布新闻稿,它和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工程技术,以显着提高酶分解生物量的能力。 新的方法 - 扩增和合成生物学进化( EASy )使科学家能够加速微生物理想特性的进化。这种技术导致了来自两种不同细菌种类的酶的不寻常的融合,并促成了微生物将植物生物质的主要组分木质素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的新兴应用。 图 1 照片显示 Gregg Beckham (左)、 Christopher Johnson 和 Jeffery Linger 站在实验室里摄影: Dennis Schroeder / NREL 他们是一篇新研究论文的合著者,他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提高酶在分解生物质方面的效率。 EASy 方法可以将数百个包含特定酶代码的基因拷贝背对背合并到一个细胞中。这个重复的 DNA 区域为细胞提供了一种加速进化该基因的手段。这最终可以导致产生性能优异的酶。 NREL 国家生物能源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新文章的合着者克里斯托弗约翰逊说:“我们可以做许多很多随机的变化,并用进化来鉴定那些感兴趣的变化。”通过增加基因剂量加速通路进化的染色体片段。 这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由 NREL 的格雷厄姆多米尼克、 Emily Fulk 、 Paval Khanna 、 Jeffrey Linger 和 Gregg Beckham 以及佐治亚大学的 Melissa Tumen- Velasquez 、 Alaa Ahmed 、 Sarah Lee 、 Alicia Schmidt 、 Mark Eiteman 和 Ellen Neidle 共同完成。 研究人员将来自细菌 Amycolatopsis 的酶 GcoA 的 DNA 编码插入到另一种细菌 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中,使其与编码 CatA 酶的基因相邻。 EASy 技术导致两种基因异常融合成为编码嵌合酶的单一基因。 这种嵌合酶提供的特征是能够更有效地将木质素的一种组分(植物生物质的特别有弹性的部分)转化成燃料,并且塑料的前体如尼龙木质素包含约 30 %的生物质。 “这是转换效率的问题,”灵格说。“如果你不使用这 30 %,那么你就把它扔掉了。我们正试图抓住这 30 %。” 研究经费来自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技术办公室。 NREL 是美国能源部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研究和开发方面的主要国家实验室。 NREL 由可持续能源联盟有限责任公司为 DOE 运营。 文献来源:https://www.nrel.gov/news/press/2018/novel-genetic-method-improves-efficiency-of-enzyme.html \0
个人分类: 生物质能|4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就像是健康为硬件和心态为软件的一台计算机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6-14 07:50
人体就像是健康为硬件和心态为软件的一台计算机 蒋继平 2018年6月14日 假如把我们的身体当成一台计算机来看待的话, 那么我们的健康就等于计算机的硬件, 心态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包括:主板,硬盆, 内存,CPU, 显长, 光驱,电源和机箱。 人体的健康包括:骨架, 皮肤, 内脏器官, 血液,五官, 神经系统,营养代谢和毛发。 由此, 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硬件部分看成对应于人体健康的因素。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指计算机的程序和支撑, 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与硬件一起配套的程序和支撑。 应用软件是添加的, 是随用户的个人需要而安装的。 计算机的软件有许多版本, 主要是看用户的个人需要而定。 人的心态指的是人的性格和素养, 包括兴趣志向和知识经历。兴趣志向是与生俱来的, 知识和学历是每个人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添加积累的。人的心态多种多样。 由此, 我们可以把人的心态对应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大家一定知道, 一台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它的硬件的质量和软件的先进性。没有高质量的硬件, 最先进的软件也不起作用。反过来, 没有先进的软件系统,或者没有适合用户需要的特殊软件系统, 最高级的计算机也不能做到高效率运作。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能够理解。因而,要使一台计算机高效运作, 必须既有高质量的硬件, 又有先进的软件配套系统。 只有两者的密切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结果。 人体也是一样,只有健康的身体, 没有良好的心态, 一定不会有如意的人生, 不会有高效率的成就。反过来, 虽然有良好的心态, 但是, 身体健康不佳, 体弱多病, 也是不会有如意人生的。试想一台缺乏零部件或者某个部件失去功能的计算机能高效地运作吗? 简言之,要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高效率, 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需要营养平衡,代谢正常,肌骨强健, 血脉通畅, 耳聪目明,内脏无病。良好的心态需要心灵的操练, 不断的学习, 多多实践, 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683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斯克:美国S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
热度 3 lvnaiji 2018-5-5 09:36
日前,马斯克的重型猎鹰成功发射,曾一度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随即被中国在各领域的“厉害了”,乃至对美国的全面赶超(清华教授)所淹没。不过长远来看,马斯克正在从事的事业,有可能助推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开启 S 形发展的新周期。 一、 人类总体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巨大的 S 形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公元前 800 年之前,人类的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求生存,农业畜牧业基本满足人的生存需求,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缓慢增长的人口及其生存需求相适应。 图一 董洁林团队研究成果 :世界人口增长与创新积累 S 形曲线 (其余部分和“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为本文作者所作) 人类在提升 “ 效率 ” 方面的科技成就从公元前 800 年开始缓慢上升,在 1500 年之后,效率类科技创新加速发展,近代科学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启动了 “ 效率革命 ” ,于二十世纪初达到顶峰,之后效率类创新的比例开始下降。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开始摆脱这一路径。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人类的优先度似乎从追逐 “ 效率 ” 转变为 “ 效率 / 利用 ” 、 “ 机动 / 可控 ” 、 “ 求知 / 探索 ” 、 “ 安全 / 健康 ” 和 “ 交流 / 娱乐 ” 等多类科技并驾齐驱,而为满足需求层次中 “ 生存 ” 类的科技创新比例缩小(董洁林)。 以生物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高科技不断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还不到 1% ,远低于 1870 年至 1970 年美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期间所取得的 2% 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 由远古至 14 、 5 世纪,人类的创新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甚至停滞不前,这是 S 的底段;随后的几个世纪陡然上升,这是 S 的中段,大致相当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20 世纪下半叶至今,就“效率”而言再次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这是 S 的顶段,“当代资本主义”。“人类也许会在这个新平衡态上呆很长的时间”。 在类似的意义上,有研究认为 ,互联网没有成为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原因在于,互联网带来的是人人相连,信息的加速流动创造的更多是个人感受层面的快乐,而不是经济收入和效益。 1970 年,美国 30 岁左右的年轻人当中,有 90% 比他们父辈 30 岁时的生活质量要好。到了 2010 年,这一数字仅有 50% 。也就是说,互联网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日本, 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 。 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的任向实认为,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并非决定于诸如能否提高产量或更快捷高效的完成某些任务等传统指标,而是激发人类潜能的能力,而是旨在考虑身心健康、创造力、情感、道德观、自我实现等因素。 上世纪 70 年代,罗马俱乐部从资源与生态的角度提出“增长的极限”,要求不以生产率为目标,揭示人类发展受制于外部约束的“天花板”,大致相应于上述 S 的上缘。上述观点出于各自的视角,结果不谋而合。 二、马斯克或将成为美国 S 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 董洁林所揭示的人类 S 形发展富有启迪,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一系列研究。其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 S 的背景下横向比较,展现出一派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的景象 。其二,就人类整体而言,可能不是一个 S 便一劳永逸。本文即涉及这一点。 1. 效率回归 在 MIT 《技术评论》( Technology Review )公布的“ 2015 年全球最具智慧公司 50 强”榜单中,马斯克的三家公司特斯拉、 SolarCity 和 SpaceX 分别排名第 1 位,第 9 位和第 22 位。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的目标是车的时速逾千公里的隧道公司。从这 4 家公司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其一,效率。在效率靠边半个多世纪之后,重新走近舞台的中央。可再生能源、火箭回收,以及更快的时速千公里的列车。这正是当年 S 陡然升起时的作为和理念。自上世纪 60 年代人类登月以来,航天技术的革新速度减缓,成本越来越高,创造一个公司去减少人类去太空的成本,是马斯克创办 SpaceX 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旗下的几家公司都是货真价实的实业,既非纯粹玩弄资本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亦非只是做平台的互联网精英。更重要的是,这几家公司的业务都需要有,以及可以带动相当长度、广度与厚度的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经济和社会有影响力的辐射效应。太空旅行甚至是小行星采矿也是有潜力的行业。 马斯克和他的投资者们的目标远不是只做一个火箭制造商,他们想做更具挑战的事业:构造一个高效的太空经济产业,在真空中大幅提高人类生产力,虽然 “ 现在还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 ” 。 有人认为 ,未来十年内,这位生于南非的科技狂人将为美国带来世界上最现代的交通系统:由上千座太阳能电站、无数电动车、隧道组成的高速通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可能每天都会发射火箭升空,更多人将抵达不同的太空基地,为移民火星准备…… 其二,同样是效率,不同于两次工业革命,马斯克的实业有了新的高度。 首先看得见的是,结合当代新的科技成果,人工智能等渗透到马斯克旗下公司的各个环节,其典型是特斯拉自动驾驶,当然还有 SpaceX 和隧道公司。太阳城可以利用大型电脑设备,从中央位置远程管理数百万的太阳能板,并大幅削减太阳能使用中与技术不相关的费用。 马斯克在 2015 年就计划 Space X 涉足卫星互联网业务,为未来的火星城市作准备: Space X 希望创建一个“全球通信系统”,与在太空重建一个传统的互联网相比,这 样的效率要 高得多。从 2019 年到 2020 年中期, SpaceX 会利用猎鹰 9 号可回收火箭,将 12,000 颗卫星送到轨道平面,然后组成卫星通信群,为全球网民提供高速宽带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提供地球任何地点的宽带覆盖。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卫星总和的 3 倍!预计到 2025 年该服务的用户将超过 4000 万,当年收入就会达到 300 亿美元。 当前全球仍有 57% 人口( 42 亿)未实现互联网连接。而且一旦 Starlink 计划打通,上网费用、上网速度,都会实现大幅改善。 到时候人手一个 “ 平板 ”( 类似卫星电视的锅 ) ,直接使用 Starlink 提供的服务,不再有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赚中间差价。 其次是理念更新。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没有考虑“绿色”,甚至将“绿色”踩在脚下。太阳城、特斯拉,以及可重复发射的火箭等,都融入了绿色的理念。 最后,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类的命运。马斯克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在火星上为人类做个“备份”,这是他成立 SpaceX 公司的初衷。“我始终相信,如果我们能解决再生能源的问题,并一步步把人类打造成跨星球的物种,在另一个星球上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文明,防止可能发生的人类灭绝危险,人类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样就太棒了。”在送上太空的特斯拉的引擎上刻了这样一行字: ‘made on earth by humans’ ,人类制造,产地地球,而不是 ‘made in America’ 。马斯克的“全球通信系统”同样“有福祉全人类的大情怀” 。 Space X 的空天互联网计划亦然。此前的空天通讯因技术和成本限制,其服务仅面向高端和小众的特定业务的集团,与普罗大众无涉,也就无关个人自由的增进。 Space X 的空天互联网计划主要服务于普罗大众,对个人自由的增进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 2. 不仅在科技和经济领域 对应于 S 的上缘,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和乐观情绪逐渐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灰色的、不确定性和伤感的判断。科幻作品也从曾经的高歌猛进逐渐进入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时代。今天,资本虽然日渐丰裕,但真正具有开创精神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似乎越来越少了。 马斯克唤醒大家对过去那个 “ 太空年代 ” 的记忆, SpaceX 的火箭发射成了全人类的盛事,已不再是埃隆 · 马斯克的个人成功,而是一场集体性的冒险主义和乐观主义怀旧宴席。马斯克,还有已故的乔布斯,将老派企业家精神与新的科技互联网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企业家魅力 。 2012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典礼上,马斯克称赞台下 500 多名毕业生为“ 21 世纪的魔法师”,大声疾呼:“别让任何事阻碍你前进,去创造奇迹!”乔布斯的教诲则是,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 “然而,这件事在刚开始是成功概率最多 10% ”。面对风险,马斯克笃定地谈到:“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个事情,人们不去改进火箭技术,人类永远也上不了火星”。至于载人航天的成本问题,马斯克表示,“通过改进火箭推进器的成本,利用可反复使用的火箭,把成本降低至民用航空的成本,这是 SpaceX 的目标”。马斯克多次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如果 “ 必须穿越地狱,那就走下去吧。 ” “失败只是一个选项,假如你从未失败,只能说明你不够创新”。 马斯克所推崇的 “ 第一性原理 ” ,也与近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工业革命的实践有相通之处。马斯克赞同从事物最基本的公理出发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  凡事先看本质,再层层往回反推。马斯克认为,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失去信心,不会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不会被既定的思维框架以及前人经验所 “ 绑架 ” ,更不会患得患失。 马斯克说, “ 科学方法 ” 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证据,接着基于证据归纳原理并尝试给出原理的真实概率,随后得出结论,之后尝试反驳结论,最后,如果没人能否定你的结论,那么你可能就是对的。无论特斯拉还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都得益于这种思维方式。马斯克通常会先弄清楚状况和问题的基本架构,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将其拆分,把成本尽可能降低,最后将所有工作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封闭系统,然后不断优化完善,最终颠覆传统。 3. 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马斯克 “ 选择了壁垒最高的航天技术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了美国的资本和政商资源,成就了他的商业大厦 ” 。 2012 年,马斯克旗下公司 SpaceX 的 “ 龙 ” 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美国随即意识到,由此或将开启太空运载与开发的商业运营时代。 2015 年 11 月 10 日 ,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 25 日奥巴马签字同意,法案正式生效。深厚的资本主义土壤和商人的兴趣,让美国在太空商业中先人一步。 法案规定,未来 8 年将陆续给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派发执照,允许私营航天企业进入外太空探索,以便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开发新能源,空间矿工对自己带回来的矿物质将保留所有权和使用权。提出很多“重商”措施,如增加保护私人太空公司“免受有害干扰”的原则,保护他们的探测行动免于美国政府、其他国家或其他竞争对手的监控或恶性干扰等。 美国在 21 世纪的此举令人想到,在几个世纪前, S 的中段起步之初,各国对资源的争夺,英国甚至为海盗封爵。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美国企业在太空领域如虎添翼,正是这些民营企业家,让美国跑赢了航空竞赛,跑在了宇宙探索的最前线 。更有甚者是,美计划将国际空间站“私有化”。 有人类的大 S ,有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小 S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会“死在沙滩上”。不仅是发达国家年逾百岁旨在“效率”的基础设施有待更新,譬如特朗普 1.5 亿美元的基建计划, 而且老树吐新芽,以再上一层楼。 如果说,马斯克是美国 S 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那么美国的建国理念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就是火箭升空的坚实平台。 正是美国的土壤,为无数的小 S ,为大 S 的新周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以及由自组织筛选出正确的方向(一个典型事例是当年日本的模拟与美国数字高清晰电视之争)。 最后,再引用媒体上的一段话 : 中国的企业家缺少马斯克这样的初衷精神,更擅长收割人口红利。是模式创新,而不是科技创新。以被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为例,凭借数亿用户,成就了巨无霸企业,但是对于世界的价值,却比不上第一辆特斯拉,第一台苹果电脑,只能制造一个又一个资本盛宴。即使中国成为全宇宙唯一不用带现金的国度,也不会对国力提升有太大帮助。真正的科技创新,是能够增加人类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对自然的掌控力。 中国正在全力赶超 (文献 5 ) 之际,美国正在酝酿新的腾飞。 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文献 4 的第一部分。可以保留或删除。 董洁林,创新与未来:大繁荣还是大停滞?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991?full=y 刘俏,思维泡沫,祸害了多少中国人 2018-02-21 http://mp.weixin.qq.com/s/8f3EjyrYmBtsDl-IVzKEng 涂子沛,美国大停滞与中国机遇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708 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不婚、不生、不买房。 http://mini.eastday.com/a/170624105327452-3.html 吕乃基,发展阶段不同与同——中国赶超的路径分析 . 系统科学学报 2018 , 1 http://news.sina.com.cn/o/2018-02-14/doc-ifyrrhct7855825.shtml http://news.sina.com.cn/w/zx/2018-02-07/doc-ifyreyvz9861406.shtml http://tech.ifeng.com/a/20180219/44882588_0.shtml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445#s=w https://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626809boardid=1 https://www.douban.com/note/490234482/ http://mp.weixin.qq.com/s/NZ-ZlzYsRWQcvsxvhNtdvA http://www.sohu.com/a/221556239_460358
个人分类: 科技|3398 次阅读|7 个评论
钾溶液提升钙钛矿基太阳能电池效率
mhchx 2018-3-27 10:42
据Solar Daily2018年3月26日报道, 简单的钾溶液可以提高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阳光转换为电力。 图1显示了形成('自组装')钙钛矿晶体结构的原子尺度视图 剑桥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碘化钾的加入'治愈'了缺陷及固定化离子运动,迄今为止这些限制了廉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这些下一代太阳能电池可以用作现有硅基太阳能电池顶部的效率提升层,或者可以制成独立的太阳能电池或彩色LED。研究结果在“自然”杂志上进行了报道。 该研究中的太阳能电池基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 - 一种有前途的离子半导体材料,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它们在将阳光转换为电力方面的效率而言,就与商业化的薄膜光伏技术相竞争。 钙钛矿价格便宜,易于在低温下生产,这使得它们对下一代太阳能电池和照明具有吸引力。 文献来源: http://www.solardaily.com/reports/Potassium_gives_perovskite_based_solar_cells_an_efficiency_boost_999.html
个人分类: 太阳能|2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问题?还是分配问题?
cloud2 2017-12-16 23:01
经济问题?还是分配问题? ——《21世纪资本论》读书笔记之一 朱云云 一、资本的回顾 今天,经济学家们把 经济增长的问题归结为资本的积累,并且资本的概念已经不限于最初认为的物质资本,随着对经济增长规律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经济增长论认为资本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国际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目的在于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自然决定论的观点。 生产力主要决定于技术水平,而科学技术主要决定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也就是说随着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那么相应的生产关系就会发生改变,进而社会关系发生改变。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是朝着好的还是不好的方向发展呢? 《21世纪资本论》中, 皮凯蒂 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作者认为资本和劳动力是两种性质不一样经济增长要素。资本可以买入、卖出、拥有,而且理论上可以无限积累。而劳动力是对个人能力的使用,可以按照劳动合同使用部分劳动时间,并发给工资,但不能被拥有,这里面还有委托-代理问题需要处理,而且劳动力的性能是理论上是不可以积累的,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学习。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劳动力在与资本的较量中居于下风。 二、资本初始分配 皮凯蒂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这恰恰解释了世界上南北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贫富差距问题。1750年到1950年是欧洲列强全球殖民的时期,虽然它客观上推动了全球化,但是列强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获取全球的资源,把资源转化为资本,通过这么多年的累积,最终造成世界国家间的人均财富的巨大差距。 在奉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内部,从全球抢夺来的资本也不均匀地分配在国民手中,如同上节讨论的资本与劳动力在生产中性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内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把生产效率推向最大化,但是不能兼顾分配的公平性。
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把思维导图秒变成幻灯?
热度 2 wshuyi 2017-9-15 21:06
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你的思维导图变成漂亮的幻灯?本文一步步为你展示。希望可以让你的幻灯准备工作充满乐趣。 场景 有一天给研究生上课,几个学生分别上讲台展示仿真建模作业。 我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边开着仿真工具验证他们的代码,一边用思维导图软件记录他们讲解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过多的时候,我示意学生下来。走上讲台,插上优盘,打开了一个幻灯。幻灯图文并茂,针对刚才模型解释和展示中的问题一一作了反馈。 学生们看得目瞪口呆。 倒不是因为我的幻灯做得有多么漂亮,而是他们心里有个大大的疑惑: “老师,这个幻灯您是刚刚现场做的?” “对啊。” “啊?!……这么快?” 面对学生将信将疑,我把他们叫到了我的座位那里,打开笔记本,给他们看了我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结构很清晰,我把他们讲解中用到的代码做了截图,连同一些搜索到的关联材料一起放在了思维导图中。 看到这里,他们很淡定。因为现场做个记录关键点的思维导图,他们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之后,他们就不淡定了。因为我给他们展示了如何 一键 把这个思维导图变成了漂亮的幻灯片。 痛点 其实不光是老师,各种知识工作者总会遇到需要做幻灯的场景。 许多人都学会了秘笈——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思路。这是做幻灯之前准备材料的一种 高效 方式。 但是传统软件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你画好了思维导图,等到制作幻灯的时候还得重新把导图里出现的结构和内容填入幻灯工具中。 你做了 两遍 工作,效率当然不够高。 优秀的思维导图软件早就看到了用户这一痛点,因此iMindmap等少数专业思维导图工具都有一个重要功能——把思维导图用幻灯形式展示。 但是一来这样的工具都很贵,二来你只能在思维导图软件内播放幻灯。 这就给你带来了很大限制——你无法像携带ppt文件一样,一个优盘带着随处走随处展示。这样的结果有时很糟糕。想想一下,如果你兴冲冲带着Macbook和HDMI转换插头跑到会场做准备,却发现人家只提供VGA接口…… 你莫非还要当场下单买个iMindmap的新许可证不成? 这个痛点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有些思维导图工具开始支持一种格式——文本包(textbundle)。于是我立即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本文我先给你介绍如何一键把思维导图转换成幻灯。咱们从配置开始,然后做个实际样例展示。 如果你对原理感兴趣,再往后看相关的知识介绍。 好了,我们开始做配置准备工作吧。 配置 请注意,因为思维导图工具MindNode仅支持macOS和iOS,不支持Linux和Windows,所以本文仅展示macOS系统下的操作流程。如果后续发现支持其他操作系统,且可以生成文本包的思维导图应用,我们会迭代更新本文。 我们一共需要安装4款软件。 MindNode 首先,你需要下载安装MindNode。地址在 这里 。 点击页面上的“Buy”按钮即可转到App Store购买应用。 比起iMindmap来 ,价格还是 便宜 许多的。 唯一需要交费的软件,你已经拥有了。后面的工具统统都是 免费 的了。 Anaconda 请到 这个网址 下载最新版的Anaconda。下拉页面,找到下载位置。根据你目前使用的系统,网站会自动推荐给你适合的版本下载。 请注意,下载页面区隔出左右两栏,分别对应套件不同的Python语言版本。左侧是3.6版,右侧是2.7版。请 务必选择 2.7版本,不然后面的流程可能会出现报错。 下载下来的文件是个以pkg作为扩展名的包裹,双击它,然后根据提示一步步安装就好了。全中文界面,非常友好。 Pandoc 请到 这个网址 下载Pandoc工具。 下载其中的 pkg扩展名安装包 。 下载好后双击pkg文件安装,方式与Anaconda大同小异,此处就不重复了。 mindnode2slide 这是我自己编写的Python和Automator脚本程序,请到 这个网址 下载。 下载之前,别忘了点击上方的“Star”按钮,鼓励我一下。 点击绿色的“Clone or Download”按钮。 选择其中的Download Zip选项。 浏览器会帮助你下载“mindmap2slide-master.zip”文件。 下载后,请把它解压到系统的“下载”(Downloads)目录。请一定要存储到指定的位置,并且不要修改目录名称。否则后面会报错。 可以看到,目录下面有一个mindemap2slide文件,在我这里图标是个小机器人。把小机器人拖动到macOS的dock上面,成为一个快捷按钮。 到此为止,准备工作完全就绪了。 尝试 配置好环境后,我们来动手实际做一张思维导图,并且转换为幻灯。 我们打开MindNode,做一个测试样例。 注意这里的层级,是有讲究的。 思维导图的 根节点 是大标题。 一级分支是节名称。一般幻灯内容比较多的时候,分成几个节(部分)来讲,会比较清晰。也容易让听众明白当前的进度。 二级分支,是幻灯页面的标题。 三级分支,是幻灯里依次出现的每一条目。 插图可以放在三级分支上,就会和文字条目一起依次出现。而如果像我这样放在二级分支上,就会被单独做成一张全屏图片幻灯出现。我比较喜欢后一种方式,因为这样图片展示可以更全面和美观。 思维导图做好之后,选择菜单栏里的“导出至”按钮。 子菜单中选择“标记”。 这时会出现导出菜单。 注意勾选“包括图片”,然后选择“导出”。 对话框里面,默认保存到文稿,名称和思维导图根节点名称一致。我们就按照默认的设置确认即可。 于是“测试幻灯.textbundle”文件就出现在了我们的文稿目录下。 好,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我们把它拖拽到dock中那个小机器人图标上。请参看以下gif动图。 如果提示权限错误,那是因为你的macOS安全设置级别比较高。请打开系统设置-安全性与隐私,里面会有提示,mindmap2slide来自于“来源不明的开发者”。设置为允许运行即可。 可以看到,浏览器自动开启,把转换好之后的幻灯打开了。 点击F键,进入全屏播放模式,可以用键盘上的左右方向键来控制播放。 幻灯第二部分播放的例子请见下面的动图。 很激动吧?以后你就可以这样做幻灯了。 内容修改全部都可以在思维导图里完成,改好后重新导出并拖拽,一个更新迭代的幻灯版本就搞好了。 如果你打算把幻灯携带出去,怎么办? 很简单,回到你的mindmap2slide-master文件夹下面,你会看到比原先多出来了2个文件夹。 其中的export文件夹就是你的幻灯了。把它整个儿拷到优盘上,带走就好。 到了别的电脑上,只要打开支持HTML5的浏览器,把export目录下的slide.html文件拖入浏览器,就可以正常播放了。 浏览器我推荐Google Chrome。Firefox和Safari可以作为备选项。其他的浏览器我没有测试过,欢迎你把测试结果告诉我。 魔法 如果你对实现的技术细节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本节,直接看“讨论”章节。 这么有求知欲?好吧,那咱们讲讲这个“秒变幻灯”的效果是怎么来的。 刚刚我们提到,MindNode支持了文本包(textbundle)。说白了,文本包就是打包了的Markdown。 这个名字,就不那么陌生了吧? 对,如今使用Markdown来写作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但如果你用Markdown写作,可能也会遭遇过痛点——图片。 你在甲工具里编辑Markdown,想全文拷贝到乙软件做个备份,图没了。 你写好了一篇文章,兴冲冲发布到网上,图没了。 你把写好的文章共享拷贝给朋友,图又没了…… Markdown的插图,是用语句指定了图片的位置。如果指定的是本地位置,远程就无法正常显示。如果指定的是相对位置,哪怕Markdown文件在本机一挪动,图片位置也会失效。 面对这一痛点,有聪明人于是想出来一个招数——打包。就是把图片和Markdown文本文件捆绑在一起,打成一个包,形成一种通用格式。这样,把文章带走,或者在不同应用间转移,只需要拷贝或者共享这样一个包,就可以了。 这个文本包,英文名称叫做TextBundle。人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 网站 ,说明目前哪些工具支持该格式。 思维导图软件MindNode支持文本包,就意味着你在思维导图里面插入的各种图片,都可以转移到其他软件中去。 可是我要做幻灯啊?Markdown插图倒来倒去有什么用? 用处大了。 因为本文中展示的幻灯,不是PPT,而是漂亮的HTML5文件。没错,你刚才做了个静态网页出来。 我们利用的幻灯工具,叫做 Reveal.js 。它可以渲染HTML5文件,把它们用幻灯片的方式一页页播放。 你可以随心所欲更换自己喜欢的主题。只需要修改一个字符串,幻灯的样子就大不相同。 可以是这样。 也可以是这样。 可是你会发现,从Markdown到HTML5,中间好像有个缺失链条啊! 没错,把Markdown文件转变成HTML5格式,我们使用了格式转换界的瑞士军刀了——Pandoc。 它可以在数不清的文件格式之间,轻易转换。 看不清?那就对了,它支持的格式太多了! 有了Pandoc,我们的转换链就补齐了: MindNode - textbundle (Markdown) - Pandoc - HTML5 - Reveal.js幻灯 看着都头晕吧?每次要是都让你这样做一遍…… 换做是我,恐怕也跑回去用PPT了。 我们使用电脑,就是要让它替我们做自己 懒得做 的事情。否则要它干嘛? 而电脑最善于处理的,恰巧就是这种程序化的琐碎事务。 将思维导图到幻灯的转换流程自动化串接起来,我们用到了Python。 Python如今很火。大家都知道它可以用来做爬虫、做数据分析,甚至是做网站。但是不要忘了,作为脚本语言,它从来都是一种非常好的 胶水 工具,可以连接各个环节,帮我们把流程自动化完成。 只是即便一行命令就可以完成自动化过程,许多人恐怕还是不愿意跑到命令行下面敲字儿。所以我又在Python脚本上面,包装了macOS自带的Automator脚本。 其实,它里面只有一句话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在安装的时候选择其他的目录。否则傻乎乎的Automator小机器人根本就找不到Python脚本了。 如果你对实现的技术细节感兴趣,可以查看源代码。这个脚本陆续写了很长时间,其中Markdown到幻灯的转换还是我刚学Python的时候写的。如果你发现其中有很多蹩脚的代码,那很正常。我这个懒人实在懒得改了,能凑合着用就好。欢迎你帮我改进。 如果你愿意把它开发成为更好用的Web服务,欢迎在留言区或者私信跟我联系。 讨论 读过本文之后,你有什么心得要分享给大家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欢迎留言,记录下你的思考,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点赞,并且关注我的专栏,以便收到后续作品更新通知。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身边的亲友有帮助,也欢迎你把本文通过微博或朋友圈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10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六年已过,一些下决心要改善的东西仍需努力
wangshilei 2017-6-18 16:19
六年已过,一些下决心要改善的东西仍需努力。 当体力与精力不能玩命时候,思维方式与改进效率还有健身日益重要。
个人分类: 学术素养|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期灭火,沙袋何以另辟蹊径?
热度 1 dfedhw 2017-6-11 13:01
虽然许多易燃易爆场所,至今仍储备有消防沙箱,但实际中用到的机会 非常 少,原因 很 简单:沙子过于笨重,输送速度太慢,运输距离过长,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搬运方式,为此,人们往往更热衷于使用一些“看起来”输送效率更高的灭火剂。 火灾破坏力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关系,为了灭火,在具体的时间段里,无论投送哪种类型的灭火剂,都需要有相应的数量来支撑和控制。 起火 时间 (分) 火灾破坏力 (倍数) 所需灭火剂 重量(kg) 人力抛投 灭火剂重量 沙子kg/人) 延迟发现后 抛投灭火剂 沙子kg/人) 1 1 1 10 - 2 4 4 20 - 3 9 9 30 - 4 16 16 40 10 5 25 25 50 20 6 36 36 60 30 … … … … … 在一个随机的起火点附近,在人员处于恐慌的状态下,要立刻搜集到与时间相对应的灭火剂数量并投送至起火区域,实际都是困难的,加之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还会“浪费”时间;倘若未能及时发现火情,越往后则会越困难,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鉴于灭火剂无法快速到位,火势极易失控,日常所见到的事故案例大抵如此。 取出沙箱内的沙子,用塑料膜包装成一个个的沙袋,提前放置于潜在的起火点附近,其效果就会大不同:因为沙袋价格低廉,分布密度尽可能得以保证,现成的灭火剂数量不再是问题,综合考虑到可能会有短距离 的 搜寻和搬运,一个人在1分钟内 至少 可以抛出10只沙袋(1kg/只),因此在起火后的很长时间里,即使火灾也在不断发展,对火场局面仍具备相当的控制能力,如果现场有2人、3人……,控制力相应 翻倍 ,在不影响抛投速度的前提下,如果再略微增加单只沙袋的沙量,控制能力无疑会 更强 。 因此,沙子在塑料膜的“帮助”下,可以第一时间“出现”在任何一起建筑灭火救援当中,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流体灭火剂,在起火初期可以省掉一切准备工作,适用于各类人群,即刻开始灭火,投送速率大为提高,可控的时间区间长,由此可以避免更多的小火转化成大火,即使发现火情时间延迟,由于全过程的简洁高效,“追”火能力更强,也就明显比采用其它灭火剂更容易控制住火势。 灭火的关键在于灭掉每一起初始火灾,从而缩短火灾持续时间,而扑灭初始火灾的关键则在于 灭火流程的迅速启动以及灭火剂的初期投送速率 ,错过这个黄金时段,即使后面运抵现场的灭火剂数量再多,投送速率再快,由于火灾破坏力已陡增至几十倍或几百倍,火场环境风险的错综复杂,“翻盘”的机会依然很小,一旦有能力“尽早 ” 控制住更多不同类型的初始火情,也就等于避免了世上更多的火灾。 火灾控制力与破坏力的博弈
3430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慢跑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热度 14 张海霞 2017-2-25 11:40
早上起来跑步,很高兴娃也被带动起来,现在每天母女两人一起晨跑。吃早餐的时候,看到微信上的好文《人生,唯有锻炼与读书不能辜负》,正合我意,217天每天五公里的跑步锻炼,让我获得了新生,就如同我转发微信时写的:早上,跑步,读书,油条,豆浆,倍儿爽!这已经是我每天早上的心情,然后是一天快乐地工作。接着这篇微信的思路,我也来整理一下200多天跑步带给我的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改变: 1、 工作效率提升 毫不夸张地说,长期以来我一直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也算是效率比较高的那种,可是自从跑步以后,我自我感觉效率更高了,因为跑步让我可以利用的时间更多了:之前我大概每天12个小时就会感觉疲惫不堪,现在我基本每天15个小时以上也不会感觉到累,因为锻炼让我不仅是身体机能提高,而且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以前睡懒觉的时间现在用来跑步,早餐则是不用人督促地规律起来,一天的精神都非常好,注意力很集中,晚上和往常一样十二点以后才会准备休息,但是不会很累,是因为睡眠的质量更高了,做梦的时间比之前少了很多。(以前我是梦境很活跃的人,早上往往能够清醒地记得那些奇怪的梦,可是现在很久都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梦)。而且早起跑步的时间,常常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和逻辑关系基本想清楚了,一天做事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2、 抗压能力增强 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是人到中年的基本特征,尤其在现在这样快节奏、威压的氛围之下,没有谁可以挣脱,我一直也是在高压下高负荷工作的那种类型,没有例外,只是更疯狂而已,因为我自己还给自己很多压力。说实话,去年7月份开始跑步也是因为压力太大,一个人像陀螺一样坚持高速运转很多年实在是太累了, 感觉自己要坚持不住了,开始跑步锻炼身体,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健康工作长一点。没想到,这坚持下来,身体强壮倒成了其次,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强了,困惑迷惑的时候就去跑步,跑步的时候放空自己,放下的是烦恼,带来的是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正面的因素在跑步的过程中会主动涌现出来,所以,压力自然就消失了。原本很冲动和火爆的脾气,也在这坚持不懈的跑步锻炼中逐渐变得平和,看到事情积极一面的时间大大增加,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办法也就大大增加了。 3、 增加人格魅力 人到中年,再谈魅力似乎很无聊,可是这运动带来的积极因素确实体现在你的气色里,大家都看得到,就像我妈那天跟我说的那样:“张海霞,青春焕发啊!这是你自从生了孩子以后最好的时候。”这是我妈啊,她从我怀孕后期就来北京跟我生活在一起,十几年不离不弃的老妈,竟然那天在我跑步回家的时候冲我说的话,让我真的感到很诧异!我真的有这么大的变化吗?!真的有,因为我现在去每个地方,凡是认识我的朋友都会主动地上来说:你好精神啊!与之前那个疲于奔命的拼命三郎式的我不一样的是,现在这种从内到外的充满了运动生机与活力的精神焕发!也带动了不少人开始行动起来:孩子已经开始早起跑步,先生也开始自觉计步,身边很多朋友也开始在微信运动互相点赞和鼓励!一个小伙子跟我一起出差36小时,看我始终坚持锻炼和工作,回来的时候跟我说:跟您在一起,真励志!真好,我也要开始锻炼,甩掉这一身赘肉!要知道,他第一天跟我说的话是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了,根本没时间锻炼。看看这36小时后的变化!真让我感觉到开心,这样的幸福指数是别的物质奖励都不能给的。 人到中年,我们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合更加剧烈的运动,我们的神经也已经不再适合疯狂的冒险运动,慢跑,不挑场地,不挑对手,不挑时间,是我们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始、而且可控可调的自我救赎,亲爱的朋友,希望你从今天开始,在慢跑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4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破解 “ 政策 执行 走样” 困境
热度 2 张能立 2016-10-29 10:17
在 中国 生活 久了 就会 发现 一个 普遍 现象:上面的 政策 即使 制定 很好,到了 下面 执行的 时候,往往 走样。对于 这种 客观 情况,国人 形象地 描述:“经 是 好 经,但 被 歪嘴 和尚 念 歪了”。 就 “歪嘴 和尚 念经 ” 这个 事情 而言,从 人性 角度 出发,首先,香客 不乐意。本来 香客 花钱 敬香,肯定 是 想 学习 真经。可是,真经 经过 歪嘴 和尚 一念,就失真了,变成 伪经。其次,方丈 不乐意。歪嘴 和尚 念经,时间 一长,肯定 穿帮。于是,香客 就慢慢 不会 再来,直接 断了 神庙的 香火,最终 寺庙 就会 衰败,方丈 也会 失去 位置。显然,“歪嘴 和尚 念经”的 后果,直接 伤害了 香客 和 方丈的 利益。 再看 中国的 现实 生活,上面 制定的 好的 政策,到了 执行 层面,几乎 都要 走样,这类 事情 可以说 是 比比皆是。例如,前不久,“山西省 长治市 屯留县 一中 高二 年级组 24名 教师,在放假后 到 酒店 AA制 聚餐 且 饮酒,花费 1390元,被中共 屯留县 纪律 检查 委员会 全县 通报 批评”。此事 引起 全国 热议。中央 反腐败,反对 公款 吃吃喝喝,显然 是 对的,但是,也没有 说 同事,亲朋好友 不能 自费 聚餐。为什么,到了 基层 反腐败 和 反公款 吃喝的 政策 执行 起来 走样了呢? 如果 仅仅 是 从 道德 层面 进行 谴责 “政策 执行 走样” 这个 问题,而不是 采用 实现 和 科学 思维,找出 如此 普遍的 现象 背会的 原因,然后 基于 这个 基层,采用 有针对性的 措施 的话,那么, “政策 执行 走样” 这个 牛皮癣式 老问题 将会 永远 无解。 在 讨论 人的 “政策 执行 走样” 之前,我们 不妨 看看 计算机的 指令 执行 问题。例如,双击 windows 桌面上的 “我的 电脑”,计算机 就会 将 “我的 电脑” 窗口 打开。如 图1 所示: 图1 电脑 指令 执行 不走样 为什么 计算机 指令 执行 不走样。而 人的 政策 执行 往往 走样? 其中,奥秘 就是 计算机 是 没有 意识的 非 生命体,而 人 是 有意识的 生命体。计算机 执行 不走样,是 因为 采用 科学 手段 可以 确保 指令(信息) 传输 过程 不失真; 计算机 是 没有 意识的 非 生命体,可以 确保 指令(信息) 执行 过程 不失真。如 图2 所示: 图2 计算机 指令 执行 示意图 因为,人 是 有意识的 生命体,在 意识的 作用(干扰) 下,人 与 人 之间 传递 信息 容易 失真;同样的 原因,也会 导致 人 在 执行 指令(信息)的 过程中 也容易 失真,从而 导致 执行 走样。如 图3 所示: 图3 人的 政策 执行 示意图 从 图3 可以 看出,因为 人的 意识的 干扰,导致 上级 下达的 政策(指令),容易 被下级 所误读。同样 也是 因为 意识的 干扰 作用,人的 执行 机构(嘴、手、脚)的 动作 也会 与 政策(指令)的 要求 存在 差异。 由于 人 是 生命体,存在 意识 和 意识的 干扰(对 信息的 误读,对 信息的 执行), 因此,“政策 执行 走样” 是 一种 科学 现象,必然会 发生 。意识 对于 信息的 误读 干扰,是 信息 接收者 解读 能力 差 或者 是 传递的 信息 本身 存在 歧义 导致的。意识 对 信息的 执行 干扰,是 信息的 执行者 出于 某种 考虑 导致的。这种 考虑,有可能 出于 私利,有可能 出于 文化(潜规则,攀比 等) 等各种 原因 导致的。 从 政策的 发源地 到 政策的 执行地,其中的 层级 越多,这种 “政策 执行 走样” 效应 越明显。这是 为什么 农民 常说:“中南海 制定的 政策 都是 好的,到了 下面的 执行 完全 变样了”的 原因 所在。 例如,为了 弘扬 中国 文化的 优秀 部分,教育部 向 下级 教育 机构 下达了 政策--《完善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 指导 纲要》。《纲要》明确 规定:“小学 高年级,诵读 古代 诗文 经典 篇目,理解 作品 大意,体会 其 意境 和 情感。” 可是,到了 最基层的 小学, 语文 老师的 执行,将 教育部 规定的 “诵读” 变成了 “背诵” 和 “背会”,且采用 “人人 过关” :凡是 不会 背诵 《大学》、《中庸》的 孩子,下午 放学 之后,都要 被留在 教室,继续 背诵。 多少 孩子 因 语文 老师 这个 “政策 执行 走样” ,导致 自信心 受到 打击? 如何 破解 “政策 执行 走样” 困境? 这里 还是 回到 “方丈--和尚--香客” 这个 典型 模型 来讨论。显然,方丈 和 香客的 利益 是 一致的,要想 破解 和尚的 “政策 执行 走样”,必须 要建立 “信息 反馈” 、“工作 奖惩” 和 “自我 辩护” 三个 平台。方丈 从 “信息 反馈” 平台,得到 香客 提供的 政策 执行的 效果(走样/不走样) 信息,然后 启动 “工作 奖惩” 平台,对 和尚的 工作 进行 褒扬 或 惩罚。为了 防止 香客 因 意识的 干扰,对 和尚的 工作 进行 恶意 差评,和尚 可以 启动 “自我 辩护” 平台,对 自己 念经的 工作 进行 解释。如图4 和 图5 所示: 图4 方丈-和尚-香客 模型 - 1 图5 方丈-和尚-香客 模型 - 2 回到 社会 现实 问题,“方丈-和尚-香客” 模型 就是 变成了 “中央 政府--地方 政府 官员-- 人民” 模型。从 理论 上说,中央 政府 这个 “方丈” 和 人民 这个 “香客” 两种的 利益 是 一致的,这是 政治 伦理 规定的。现实 生活 告诉 我们 地方 政府 官员 这个 “和尚” 常常 将 中央 政府 制定的 好政策(好经) 念 歪了。其中 原因 前文 已经 采用 科学 思维 及 方法 给予了 分析。就是 地方 政府 官员(“和尚”) 是 有意识的 生命体,因为 意识的 干扰 作用,一方面 导致 地方 政府 官员 对 中央 政府 制定的 政策 误读,另外 一方面 地方 政府 官员 被 各种 私心 和 文化(潜规则、攀比 等)的 左右,导致 他们 将 中央 政府的 好政策 念 歪了,也就是 “政策 执行 走样” 。 当下 解决 “政策 执行 走样” 的 思维,仍然 是 传统的 经验 思维,而非 数学 和 科学 思维,从而 解决 这个 问题的 办法,还是 停留在 数千年 封建 王朝的 办法:上访 和 巡视 。从 多年的 实践 效果 来看,虽然 局部上 解决了 一些 问题,但是,整体上 解决 问题的 效果,特别 是 效率 方面 很不如 人意。随着 中国 现代化 建设 向着 深度 和 广度 两个 方面 不断地 推进,各种 问题 不会 减少,相反 会 越来 越多;各种 问题 不会 简单,相反 会 越来 越复杂。采用 传统的 经验 方法,面对 如此 错综复杂的 现实 问题,肯定 越来越 力不从心。 对于 “政策 执行 走样” 这个 长期 困扰 执政党的 问题,可以 尝试 采用 数学 和 科学 思维 及 方法 来加以 解决 。特别 是 可以 凭借 互联网 及 云平台,解决 信息 反馈 问题。如图7 所示: 图7 信息 反馈 平台 示意图 就拿 教育部 制定的 “诵读 经典” 这个 问题 来说,如果 学生 或 学生的 家长,能够 通过 上述的 信息 反馈 平台,将 “政策 执行 走样”(基层 语文 老师 要求 孩子 背会 经典,且 人人过关) 反馈到 教育部,那么,教育部 认可 基层 语文 老师的 做法,就要 修改 自己 制定的 文件,将 其中的 “诵读 经典”,该为 “背会 经典,且 人人过关”;要么 发文 明令 基层 语文 老师 改正 “政策 执行 走样” 问题。 其实,还可以 考虑 设计 “政策 纠偏局” 这样的 行政 机构 和 “政策 纠偏 律师” 这样的 专业 从业 人员。因为,普通 百姓 文化 程度 有限,对于 “政策 执行 走样” 问题 虽然 是 感同身受,但是,很难 准确 描述 清晰。老百姓 可以 先将 “政策 执行 走样” 情况,反映到 “ 政策 执行 律师 ” 专业 人员 那里,由 “ 政策 纠偏 律师 ” 写出 清晰的 文字 报告,再 上传到 “政策 纠偏局”,由 “政策 纠偏 局” 进行 相关 纠偏,且将 落实 情况 回馈到 “ 政策 纠偏 律师 ”,最后 传递了 老百姓(当事人)。现在 政府 官员 数量 不是 显得 很臃肿 的么?如果 设立 “政策 纠偏 局” 这样的 行政 单位 和 “ 政策 纠偏 律师 ” 这样的 从业 人员,那么,不仅 可以 转移 安置 一些 富余的 政府 官员,而且 将会 极大 提升 行政 效率 和 效果,最为 重要是 可以 实现 老百姓 满意。当然,上述 整个 过程,老百姓 不应该 出 任何 费用,“政策 纠偏 律师”的 费用,可以 考虑 从 财政 支出 支付。 总之,客观 形势 要求 执政党 不能 仅仅 停留在 初心 和 革命 精神 及 经验上,而是 要 采用 数学 和 科学 思维 及 方法,武装 全党,特别 是 武装 领导 干部。只要 能够 做到 这点,执政党 将 不仅仅 是 带领 中华 民族 崛起,而且 将会 率领 全人类 实现 新的 人类 文明!
个人分类: 教育|17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规则与效率
creator 2016-10-14 10:36
宇宙万物运行都有规律,社会事物运转也都有规律,人们按照这些规律和方法约定俗成或成文的形式来体现的可以解释为规则。遵循规则沿着时间移动而作用就是行为或做事。做事可以是科学探索试验,可以是上班打字,可以是下地耕田。依照规则在单位时间内对事物的改变程度就是效率。个人在单位时间完成某项工作就是对该工作的完成效率。群体推动社会改变就是社会效率。做事可以有不同方法,不同方法具有不同效率。 定理一:效率具有加和性。 总效率= (N表示总的可同时执行的方法。) f表示单个可执行方法的效率。f 与方法的属性相关,具体到人因知识和经验差异,可以乘上相应系数(系数为小于等于1的正实数)。 N表示可选择的方法数量,当人类没有发现新的规律而无法使用方法时或方法未被发现时,N处于自然限制状态,当已经发现可作用于相应事物但未被使用时,N处于人为限制状态。规则确定则N确定,人为规则限定N的取值。 定理二:方法具有排他性。 比如砍一棵树,可以用斧头,可以用锯子,可以一起使用在不同位置,但不能作用于相同空间和时间,就是不能同时砍一棵树的一个位置。 再打个比方,让你写一篇文章,可以用笔写在纸上,也可以打印在纸上,但你不能对一张纸的同一位置同时打印和写上文字。 如果从公式上解释就是: 总效率=f 斧头 或总效率=f 锯子 或者总效率=a*f 斧头 +b*f 锯子 (其中 a+b=1) 即如果斧子砍完这棵树要10秒,锯子只要5秒,合力砍树同时开工属于组合的新方法,不属于斧子和锯子方法本身。很显然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种方法的组合,因为不同的人(abcdef…)掌握的方法和运用效率是不一样的,在合作完成一个规则下的任务时,简化处理就是当上面a和b取不同值时,总效率是变化的,且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相对就是组合新方法的效率。具体到人因掌握技巧的熟练程度不一,乘以相应的系数即可。 劳动分工是为了追求ab取值的最优,而工具和新方法的使用则是为了追求最大化高效率方法。个人练习方法则是为了使系数更接近1,学习新方法则是为了向更高效方法转变,改变ab的取值。 当我要使用斧子或锯子或者斧子和锯子的组合时,这三种情况是无法同时存在的,因此说方法具有排他性。生活中往往解决一个问题有无数种方法,组合起来数量更是巨大,但为了简化模型,我们认为一个人无法同时使用锯子和斧子,因此当使用其中一种方式时,对另一种就是排他性的。 推论: 1,科学探索的本质是为了发现更多规律和方法。 2,规则限制了方法的使用(N被限制),就会降低总效率。 3,规则对方法的包容性体现规则的地位和性质。 4,最大化效率必然要求最大化规则及最优方法。 5,由于排他性的存在,必然存在最优方法。 6,任何个体的效率降低将降低总效率。 应用解释 推论1的举例,比如牛顿定律的发现,揭示了更多的规律,使得已有的方法可以被改进,从而形成新方法,促成了新方法的发明。 推论2举例,如果为了复制出100份论语,可用的方法有毛笔抄,钢笔抄,复印机复印等。复印机技术未被发现,就出现自然限制,降低效率,如果已经发现,但未被使用,属于规则限制效率。同时注意,如果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手抄论语并复制100份,那么复印机复印就不属于可以用的方法范畴。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下滑,社会效率低下,很有可能是规则造成的,也就是法律法规造成的,其他的经济因素,人力因素,技术因素可能是其次的。 推论3举例,针对不同的问题或事物,需要不同的规则和方法,是否能够吸纳使用新方法,体现该规则的地位,某些法规的限定性所促进的不是效率而是保护低效的方法和相应掌握的该方法的利益群体。 推论4举例,任何行业的工作开展都有其法律法规,行业规则,公司规则或潜规则,这些都是规则,而不同个体知识水平不同,掌握的方法和执行的效率不同,那么就形成了这个行业的总效率。当行业效率低下时,有可能是法律法规限制了方法的使用,也可能是行业中方法使用效率的低下,即高效方法的系数值低,比如信息化率低就是一种具体表现。 推论5举例,所有事物,或者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必然有最优的解决办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能提高效率。比如找关键的人,找高效的工具,编辑批处理文件,用牛犁地等,都是在规则范围内可能存在的最优方法。 推论6,既然效率可以加和,那么个人效率低下就会降低总体的社会效率,社会的效率提高是靠每个人共同来实现的。 结语: 发现规律,发明方法是为了提高效率,规则限定方法就会降低效率,但不讲规则只追求效率可能会破坏其他规则。人类始终在发现自然规律,制造新工具,开创新方法,不断提升效率才有了今天的科技社会的发展,任何规则的制定或形成请不要想尽办法约束,那是退步。认为规则就是规范、限定的行为准则的思路去制定与提高效率相关的事务规则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规则与效率.pdf
个人分类: 经济生活|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变世界
热度 3 dfedhw 2016-8-14 16:17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形形色色的技术所构成,技术致力于持续创新人与自然资源的连接方式,使人不断获得功能上的延伸,进而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改变着世界,层出不穷的创新似乎因此被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是否技术本身的科技含量越高,就意味着其改变生产力的能力越大?答案未必,反倒是那些看起来简单低成本、甚至显得有些“弱智”的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究竟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变世界?笔者认为:应该是那类 能够以较低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完成对物质、能量、信息最大化传输的技术。 随着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以及使用平均成本的降低,这类技术最终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面貌。 工业社会中,蒸汽机和电网技术首先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和远距离传输;随之带动汽车、火车、飞行器、航运技术构成了完备的物资运输体系;信息时代,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技术除了完成大量信息跨越时空的传送之外,又从更大程度上带动了物资和人流的移动。其它类似技术包括高速路、高架桥、地铁、电梯、监控、物联网 …… 以及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巴铁技术”,无一不是围绕着“传输”二字。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技术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集装箱:一个铝制或钢制的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缝和铆钉,底部铺着木板,其中一端有两扇巨大的门,整个外形就像一只马口铁罐头盒,这件本身看起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却通过产品标准化建立起一整套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运输体系,从而在海洋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甚至航空运输之间,轻盈地带着货物流转,进而改善和优化了工业制造的传统模式和流程。故此,集装箱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如何在一个系统中被使用。 沿着这样的思路探索下去,如果仍能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类似的输送需求或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需求,并能够以技术实现低成本的转移和输送,自然会极大地改变这一技术领域的面貌。 技术从来就是需求和现象的产物:一种是先有需求,再结合偶然观察到的现象提炼总结出技术;另一种则是先注意到异常现象,由此提出并满足一种原本较为模糊的需求。 参考视频:罗辑思维《改变世界的箱子 84 》
32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技术随笔(一)提高空调制冷效率
热度 1 qianlivan 2016-8-8 11:02
所谓技术,并不是我做了什么技术,而是我在学习中的一些和技术有关的感悟。 我之前思考过水和空调的问题(比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31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265193.html )。最近的某天早上醒来,忽然想到一种提高空调冷却效率的方法——在空调的散热器上加一个水冷槽,把空调的冷凝水引进去,这样可以降低散热器温度,也就提供了空调的制冷效率。这个想法很简单,应该早有人想到过。问了王舒怎么查专利,然后去佰腾上查了一下,果然有( http://so.baiten.cn/results?q=%25u4E00%25u79CD%25u8282%25u80FD%25u578B%25u7A7A%25u8C03%25u6563%25u70ED%25u88C5%25u7F6Etype=63 ),而且早在1993年就有人获得了专利。 或许现在就已经有这种空调了,只是我读书少,没见过吧。这种空调需要室内机安装得比室外机高,加一个水槽是不是也会增高成本?不知道了。
个人分类: 思考|39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懒人”也曾勤快过
热度 2 dfedhw 2016-5-22 23:32
懒是人之天性,然而懒人终究不会讨人喜欢。当然生活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懒人”,总是设法以最少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财力,“投机取巧”地去完成一项原本繁杂的任务,历史上很多技术发明者或推动者,实则都是勤快人当中的“懒人”: 1. 毕升原为印刷铺工人,在长期的手工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之艰难:一字刻错,推翻重来,为了避免类似这样的返工,通过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效地减少了废品数量,从而免去之前看似不得不做的“无用功”。 2. 集装箱运输之父 —— 美国货车司机马尔科姆 · 麦克莱恩( 1915—2001 ),他在 1946 年研制发明集装箱运输方式获得成功,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轮船和飞机运输,仅凭一个大”铁盒子“,就撇去了以往物流环节中各个节点上的“无用功”,使全球运输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生产流程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 3. 美国商人赛勒斯 · 菲尔德以及他的团队决心用已经形成的技术接通跨越大西洋的桥梁,连接 旧世界和新世界。数十年的努力,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几百万美元的投资,九死一生的海上历险,对无数个不可预见技术难题的攻克,惊心动魄 、波澜起伏,敷设大西 洋海底电缆的这一壮举,使得远距离有线通讯的信息 传输 方式由此拉开序幕,世界从此不再遥远,天涯若比邻。 先驱们的“勤快”始终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新技术未付诸实施之前,对原有技术实践领域的艰辛和复杂深有体会,感同身受;二是在为了推动新技术应 用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超凡想象的努力以及不屈不挠的坚持。 洗衣机的出现是为了解放双手,电视机可以实现在家中看戏,微波炉可以不用生火那么麻烦,吸尘器让马路工人不再挥汗如雨,刷磁卡省去了掏钱和找零的麻烦,用吸管喝水的人估计连杯子都懒得拿 …… 现如今的工厂里,各种传感器技术让一个人坐在那里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各种先进工程机械和工具已无需再对体力进行考量。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更多的“懒人”技术应运而生:网上购物、订餐足不出户;网上订票、银行不用再去辛苦地排队;网上打车让司机和乘客的行为都变得井然有序,不再浪费时间;微信聊天开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甚至连一家公司的工作任务都可以隔空进行布置安排,并随时根据现场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很多过去事必躬亲、人与人只有面对面沟通才能完成的日常琐事现在都变得既省事又省心,由此节约出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深刻地影响着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包括集体的思维模式,这些技术的发明人难以一一考证,但想必都是曾经在既有行为模式中深受其累,才会灵光一闪,打造出如此简约完美的“懒人技术”来,“懒人”通过效率提升达成的效果最终 往往 让人瞠目结舌。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勤快人,但结果却是一帮十足的“懒人”们在悄然地推动着社会进步。 世界不断前行,懒人层出不穷。
3463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教育模式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效率几何?
jiangming800403 2016-4-28 18:5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16575-973024.html 武夷山先生的文章中曾经说过:移民及移民的第二代做出重大突破的概率大概是本土美国人的 7 倍,目前每年新当选的美国院士中,有超过十分之一是亚裔,其中很多是华裔,他们大部分是在中国大陆接受的教育。 博主回复(2016-4-27 21:12) : 谢谢!原来武夷山老师还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确实是美国10%的教职员是亚裔,主要是印度裔与华裔,亚裔占美国人口只有5%而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49160do=blogid=961356 赵建民 2016-3-9 10:02 五十年后美国可能是一个大号的墨西哥 博主回复(2016-3-9 10:06) : 比如欧洲的难民问题,欧洲一些国家现在开始了严格的控制。斯洛文尼亚表示完全不接受难民。 博主回复(2016-3-9 10:04) : 理论上有这个可能性,但是从较长的历史的角度。估计美国可以克服这个难题。let us wait and see. 赵建民 2016-3-9 10:27 武夷山老师说过:移民是美国创新的源泉,移民和移民的第二代占美国创新总量的40%以上,移民创新的可能性是本土美国人的7倍。 博主回复(2016-3-9 10:52) : 博主回复(2016-3-9 10:47) : 重要靠欧裔移民+ 犹太 赵建民 2016-3-9 11:14 近些年新当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有十分之一以上是亚裔,其中一大部分是华裔 博主回复(2016-3-9 11:20):但是美国很多著名学者不追求做美国科学院院士 的。 美国科学院也没有什么‘权力’。 概念与中国不一样的。 博主回复(2016-3-9 11:18):我不太知道 美国的事。 赵建民 2016-3-9 11:22 美国科学院院士大概是不需要竞选的,大概是某一天突然掉在某个人头上的。 博主回复(2016-3-9 11:27) : 另外是要看工业界的水平;这是真正的水平。 博主回复(2016-3-9 11:25) : 我的理解是美国很多著名学者不做美国科学院院士 的。 你可以查查看, 是否诺贝尔奖或得者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还有比尔盖兹 / facebook 、 Google 、 Musk 。 另外是听说一个系可以有很多美国科学院院士。请不要用这个说事。 赵建民 2016-3-9 11:40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科学奖也是第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本土的诺贝尔奖科学奖得主,既不是科学院院士,也不是工程院院士,当然以屠老太太的成就做工程院院士可能更合适,美国院士大概不需要竞选,只要学术界认为你的水平达到了院士的水平,就会选你做院士,这和个人意愿没有什么关系。 美国有facebook 、 google 、 musk,中国也有BAT(当然您可能不用) 航天少帅张庆伟也没选过什么院士,他的目标更可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为的任正非也不是院士,但是他开创的华为不仅世界500强,也是世界第一的集体经济 体 (合作制)。 还有三一重工的 梁稳根 、比亚迪的王传福。 中国种业三巨头——南袁北李,大李(李振声,最高科技奖得主,曾任中科院副院长)是科学院院士,袁是工程院院士,小李(李登海)什么都不是,但是登海种业是与美国先锋 齐名 的玉米种业巨头。 博主回复(2016-3-9 11:50) : 好像 跑题 了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提升灭火效率“开启外挂”
热度 2 dfedhw 2016-3-20 17:37
技术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得到持续的提高,经济社会得以长足的发展。 1.交通:轮子、马路、桥梁、隧洞、立交桥、高速路、集装箱、交通工具; 2.通讯:烽火台、信鸽、书信、电报电话、传呼机、手机、电脑、互联网; 3.工程:工具、水车、风车、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各类工程机械; 4.兵器:石戈、弓弩、十八般兵器、枪炮、攻击机、导弹、航母、核弹。 生产型的技术创新,带来的是单位时间内产品种类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明显提高,又或者是单位成本的降低,始终体现的是一种多和少的关系,以交通为例,具体表现为运送速度更快,运输距离更远,货物输送量更大,中间环节更为简化,或者是单位输送成本更低。 而如果将效率提升放到灭火技术上来看,则不仅仅是解决火灾损失多与少的问题,而将进一步涉及到有或无的问题:简单来说,一栋建筑,如果灭火效率足够高,初期时就能迅速灭掉;反过来,如果一开始效率就无法满足要求,任其蔓延下去,几乎就会演变成为一场灭顶之灾,因此,效率在这里甚至决定的是“有”或“无”。 再举个例子,玩电脑射击类游戏时,一边要瞄准射击,一边还要及时补充弹药,战斗激烈时,往往会牺牲在加弹药的途中;而另一种情况下,如果能耍点手段(开启外挂),让自己始终保持满血,不用耗时间加弹药,则会摇身一变,神勇无比,闯关就会变得很容易。在这里,并非个人射击精度有所提高,而是由于弹药充足,射击效率得到提高,原先游戏规则设定的难度相对降低,所以很容易就控制住敌方的所有火力,进而保全了自己,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火灾扑救中,如果也能通过技术“开启外挂”,实现“加速器”的功能,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面对火灾,由于效率的提升,有望在十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而如果由于效率不佳,可能会持续一两个小时,直至毁灭性的损失,二者的差别不再是损失的多少,而是最终财产的有无。 在渐进式创新和破坏式创新交替上演的技术洪流中,技术帮助人类在各个领域实现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延伸和突破,千里眼、顺风耳之流早已不在话下,整个生产生活过程变得更快、更强、更经济,生产型与安全型技术相比,看似都为追求效率的提高,而安全型技术通过“量”的改善优化却可能带来根本的“质”的突破,凸显出这类技术创新与众不同的特点。 因此,对灭火效率的提升,对响应速度的提高,对灭火技术的改良,所呈现出来的意义自然非比寻常。 大自然的游戏规则客观存在,要想赢只有另辟蹊径。 火灾是各类灾害事故中为数不多的最终损失与时间呈直接关联的一种变量,而效率又往往与时间密切相关,这便为提升灭火效率提供了无限可能 。
2370 次阅读|4 个评论
也谈“云的归属”
热度 5 xuxfyuwp 2015-11-2 21:28
乔岳教授在《云的归属》(经济学茶座-2015-1)一文中,将人工降雨过程中云的物权界定问题划归为经典的法律经济学问题,并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拓宽了人工影响天气研究领域的视角,从自然科学转移到了社会科学。 教授谈到两个经典案例,一是2004年曾在中国被广泛传播的河南为了人工降雨而争抢一片云的新闻,二是1958年发生在美国德州的一起因人工消雨而引发的官司。因在两起事件中都涉及到了云的产权,从而引出了对云的归属问题讨论。 美国官司的结论是云不属于任何个人,但若因采取了某些措施的后果影响到他人,就会受到限制,只有让大自然来决定云在哪里下雨,这样才不会有争议。这一案例裁决的结果使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美国实施遇到困难,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实质性负面影响。 中国的案例是一篇新闻报道,描述了事件的过程,五个地市炮火轰鸣,为了增雨而争抢一片云,有的地方喜降暴雨,有的则仅轰下了一点毛毛雨。记者的渲染显然有夸张、过头之处,记得我曾在探讨媒体传播问题时引用过这篇报道,但不是谈人工增雨效果或云的归属,而是强调新闻报道要尊重科学规律。不管怎样,云的归属及相邻区域的作业影响问题确实是现实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易引起争议。 要想谈清楚这一问题有相当难度,原因在于无论是空中云水资源还是人工作业效果都具有相当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大气环流驱动下,云系可生可消,不断变换。按照乔岳教授的界定,云属于自然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应归为国有资产。虽然从法律上给出了明确界定,但在现实中还应清楚地看到,这类资产是会随时发生显著变化,可再生也会流失。这一特点意味着如果在一个区域不及时消费头顶上的云,相邻区域也未必能够享受到,云在移动中是增强还是减弱也具有相当不确定性。 那么当对一片云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后,是否意味着这片云中的水资源就会减少或被消耗掉了呢?也是难以确定的。一个理由是云水的形成和降落需要时间,在云移动的上游进行作业,雨落在下游的可能性显然也是存在的。这倒是比较符合美国案例的判决,相邻区域有可能造成相互影响,但难以判断是正面还是负面,索性禁止也算是一种选择。 另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是促成云得以形成和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这才最终决定着云的命运。相对于人的影响,大自然的力量要强大许多。因此,云系的增强或减弱,决定性因素往往并不取决于人的影响,而要看自然条件。只要水汽资源够,环流条件合适,云是可以再生发展的,反之也会消失减弱。将某地人工作业效果不好,仅降了些毛毛雨,归结为是因相邻地区人影作业将雨水消耗尽了,有些过高地估计了人的能力。而那些所谓发炮轰下了暴雨的描绘,也未必可信,根据目前对人工增雨效率的统计分析,平均大约在10%左右,这还需要在作业设计科学、时机把握到位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那种炮打雨落的神奇描绘多少有些贪天之功了。 谈了这些情况后,在回过头来看乔岳教授对“云的归属”问题的讨论,无论是先占原则,还是连带所有权原则,在现实条件下的操作都并非那么简单,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外部性。是否存在外部性难以确定,外部性为正还是为负也难以确定,在这种条件下,使所依据的法律条文对应的现实仅是一种假定或可能性。美国法官的判定在法律上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科学上看则难说严谨,是在无法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至于云的分配效率问题,无论是帕累托效率还是卡多尔-希克斯效率,在后果不确定的条件下,都难以给出清晰的解释。但乔岳教授的结论是有道理的,在我国自然资源归属国有的情况下,由国家统一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较利于实现卡多尔-希克斯效率,对于事后证实受到负面影响的地区,通过国家的适当补偿予以平衡也是可行的,只是证实过程仍难免引起争议,关键因素还是不确定性,这是在与复杂系统打交道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能在一定概率范围内下结论。
个人分类: 文章|4105 次阅读|7 个评论
“老红军” 走进大学课堂纪实-- 谈谈 如何 最有效率地 学习(2)
热度 11 张能立 2015-9-13 10:27
2. 胸怀(bosom) 最有 效率 学习 与 胸怀 有 关系。以 我们 先人 发现的 勾股定理 与 古希腊 先贤 发现的 毕达哥拉斯 定理 为例,解释 这个 问题。 2.1 勾股定理 “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中国 古代 称短的 直角边 为勾,长的 直角边 为股,斜边 为弦。据 我国 西汉 时期 算书 《周髀算经》 记载,约公元前 1100年,人们 已经 知道 如果勾 是 三,股 是 四,那么 弦 就是 五。 图8 勾股 定理 2.2 毕达哥拉斯 定理 毕达哥拉斯 是 古希腊 杰出的 数学家,大约 生活在 公元前580 ~ 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 定理的 内容 是:直角 三角形 两 直角边的 平方和 等于 斜边的 平方。如果 直角 三角形 两直角边 为 a 和 b,斜边 为 c,那么 a 2 + b 2 = c2,(a, b, c) 叫做 勾股 数组。 图9 毕达哥拉斯 定理 “老红军”:“勾股 定理 与 毕达哥拉斯 定理 等价吗?” 某学生:“不等价。勾股 定理 只是 (3,4,5) 这样的 一个 特例,毕达哥拉斯 定理 描述的 是 普遍性。” “老红军” 带着 其他 学生 一道 用 掌声 送给了 这个 学生,紧接着,又抛出 一个 问题:“是 什么 factors 阻碍 我们的 祖先,从 勾股 定理 到 毕达哥拉斯 定理 的呢?” “ 胸怀(bosom)! ” “我们的 先人 和 后人的 thinking style,对 普遍性 不关心,只关心 特殊性。这也是 为什么 马克思的 共产主义 理论,诞生在 欧洲,而非 中国的 原因 所在。勾股 定理 是 特殊性(specialization),毕达哥拉斯 定理 是 普遍性(generalization)。” “ 有效 学习的 过程,就是 从 特殊性(specialization),归纳(induce) 到 普遍性(generalization),然后,又从 普遍性(generalization 演绎(deduce) 到 特殊性(specialization)的 过程。不断 重复(repeat) 这个 过程,人的 智性(intelligence) 就能 不断地 发展。 ” “因此,我们 要想 将 自己的 智性(intelligence) 发展到 极致,我们 将不得不 优先 发展 我们的 胸怀(bosom)。放下 嫉妒、仇恨等 影响 智性 发展的 factors,修炼 自己的 宽容 之心。” “我们的 社会,一直 未能 很好地 平衡 个人 主义 和 集体 主义。过去 是 只要 集体 主义,不要 个人 主义。现在的 趋势 是 只要 个人 主义,不要 集体 主义。不要 个人 主义,个人(民族) 没有 创造性(invention);不要 集体 主义,个人(民族) 没有 胸怀(bosom)。这两种 做法,都是 极大地 妨碍 智性(intelligence) 发展的。” 3. 精神(spirit) 最有 效率 学习 与 精神 有关系。学习 肯定 会 遇到 各种 困难,这些 困难 就像 擂台上的 拳击手,你 不战胜 困难,必定 被 困难 所战胜。战胜 艰巨的 困难,除了 intelligence 之外,还需要 一股 强大的 spirit。 “张老师 为什么 上课 要穿 红军服的 呢?除了 前面 说的 原因 之外,张老师 要用 ‘红军 精神’(Red Army Spirit),矢志不渝地 追求 Intelligence(Reasons,Truth)。” 什么 是 “ 红军 精神? ” 不怕 苦,不怕 累,不怕 牺牲,就是 “红军 精神”! 图10 红军 过 雪山 图11 红军 抢夺 大渡河 图12 北航 学生 学习 情况 “张老师 40岁 之后,重新 成长。现在 正在 学习 ‘红军 精神’,每天 清晨 坚持 在操场 跑 7~8km。下雨 也没有 间断,且 下大雨的 时候,还要 比 平时 多 跑1圈,直到 实现 跑1万米 这个 目标。张老师 这样 做,就是 要用 跑步 与 风雨 作 斗争!” 图13 张老师 向 红军 学习 说完,学生 用 热烈 掌声 对 “老红军” 进行了 鼓励..... “老红军”:“ 我 要追逐 乌云 背后的 太阳!因为,我 知道 太阳 就在 那儿! ” 这次 学生 用 更热烈,更长时间的 掌声 对 “老红军” 进行了 肯定...... “老红军”:前面 谈到 最有效率的 学习 涉及 哪些 方面? 某学生 在 旁边 同学的 提醒 之下,回答:学习 方法、胸怀、精神。“老红军” 趁机 将上述 学习 理念 提升 为 智性 发展 坐标系: 图14 智性 发展 坐标系 考察 一个人的 智性的 发展,可以从 其 学习 方法(study methods)、胸怀(bosom)、精神(spirit) 三个 方面 来 观察。 再次 强调 学习 方法(study methods)的 重要性: 图15 最有效率的 学习 方法 下课 铃声 响起 之前的 刹那,“老红军” 向 学生 说:“今天的 课程 就到 这里,下周见!”。学生们 以 热情的 掌声 再次 鼓励 和 鞭策了 “老红军”...... 花絮1:督导 也对 “老红军” 一阵 猛拍,课后,我 主动 与 督导 打招呼,督导 没有 对本课程 进行 任何 点评。 花絮2:有一位 女生 下课后,主动 上前 纠正了 PPT的 一个 bug,“老红军” 对 该学生 进行了 感谢。 花絮3:有一位 重修的 学生,告诉 “老红军”:“上个 学期,选修了 ‘老红军’ 开设的 《解决问题的 思维 与 策略》(注:惹风波 课程),这个 学期 上课,开始 真正 认真。” 花絮4:下课后, “老红军” 特意 去 食堂 就餐,食堂内 数百学生 看到 “老红军” 走过来,纷纷 投射 好奇的 目光。其中,有一位 瘦高 小伙子,主动 与 “老红军” 打招呼:“首长好”, “老红军” 热情地 回应:“小伙子好!” ........
个人分类: 教育|2701 次阅读|38 个评论
“老红军” 走进大学课堂纪实-- 谈谈 如何 最有效率地 学习(1)
热度 9 张能立 2015-9-12 20:14
对于 我 和 我的 学生 来说,9月11日 是 一个 有着 特别 意义的 日子。在这一天的 上午,我的 学生 接受了 一位 “老红军” 谈 最有效率 学习 这个 问题的 教育。 事情 是 这样的。9月11日 上午 3~4节课 是 应化 14级 C语言 程序 设计的 第一次课。按照 学校的 统一 部署,督导 也 早早 来到 教室。当 我 穿着 红军服 走进 教室的 时候,教室 里面的 学生,纷纷 露出 好奇 和 兴奋的 目光。上课 铃声 一响,“老红军” 就 开始 上课了。 图1 “老红军”-1 图2 “老红军”-2 图2 “老红军”-3 “老红军”:大学生 在大学 期间,最重要的 事情 是 什么? 某学生:学习。 “老红军” 在肯定了 学生的 回答 之后,为了 活跃 课堂的 气氛 说道:“有的 人 也许 会 认为,大学 期间 最重要的 事情 是 谈一场 轰轰烈烈的 恋爱。”学生 不约而同地 笑了 起来。 “老红军”: “这个 说法 很错吗?也许 不能 这样 说,但是 学习 是 大学生 在 大学 期间 最重要的 事情,无疑 是 绝大多数人的 看法。”“这自然 引出 一个问题:如何 最有效率地 学习?”“今天 张老师 就来 谈谈 这个 问题” 首先,认识 一下 张老师--计算机 学院的 张能立。 “老红军”:“你们 有 哪位 同学 认识 张能立 老师吗?” 教室 开始 蠕动 起来了。我 请 第一排的 一位 女生 回答 这个 问题。她 回答:“认识,看过 相关的 媒体 报道”。女生 回答 完毕后,我 用 PPT 显示了 一张 图片: 图4 “卧倒” 这个 时候,教室 响起了 第一次 热烈的 掌声。 “老红军”:“最有效率的 学习 方法,涉及 哪些 方面?” 某学生:“上课 认真 听讲,跟着 老师的 思路 走,下课 认真 复习。” 我 一方面 对 该学生的 回答 表示 肯定,另外 一方面 半开玩笑地说:“我们 中国的 教育 从小学 到 大学,老师 都是 这样 说的,这位 同学 是 老师 眼中的 好学生”。然后,话锋一转,“张老师 今天 谈的,肯定 要 超越 这些 看法。” “老红军”:“最有效率的 学习 涉及 三个 方面:学习 方法(study methods)、胸怀(bosom)、精神(spirit)” 1. 学习 方法(study methods)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道:“人的 认识 是从 感觉 开始,再从 感觉 上升到 概念 ,最后形成 思想 ”(Thus all human cognition begins with intuitions , proceeds from thence to conceptions , and ends with ideas .) 图5 德国 著名的 思想家:康德、黑格尔、马克思 张老师 在向 人类 思想家 学习的 基础上,提出的 学习 方法论: “人的 智性 是从 技能 开始,再从 技能 到(数学、科学、艺术、哲学等) 概念 ,最后形成 思想 ”(Thus all human intelligence begins with skills , proceeds from thence to (mathematics, science, art, philosophy etc.) conceptions , and ends with ideas . 图6 最有效率的 学习 方法论 老红军:“会做 杆秤,会使用 杆秤,这是 skills 层次;能够 知悉 重力(gravity)、力臂(arm),这是 concepts 层次;能够 洞察 杆秤 后面 蕴藏着 杠杆定律(lever law),这是 ideas 层次。”“现在 中国 刮起 一股 快乐 学习 之风,如果 学习 通道 不是 沿着 skills -- concepts -- ideas的 话,学习 即使 是 儿童般 这样 快乐,那么,我们 不可能 有 阿基米德 那样 成熟的 思想。” 问题:C语言学习如何体现张氏学习方法论? For example:1 + 2 + …… + 100 = ? Skills :能够编程实现1+2+……+100的求和 Concepts :Main(),printf();#include,int, =, for(){ }; Ideas :解决问题的方法--化繁为简、顺序执行、循环执行 图7 如何 最有效率地 学习 C语言 我们的 生活,哪些 地方 是 “顺序 执行”?我们的 生活,哪些 地方 是 “循环 执行”?我们的 生活,哪些 地方 是 “化繁 为简”? 按照 每天的 课表 上课,这是 “顺序 执行”,每周的 课表 不断 重复,这是 “循环 执行”,包括 解决 恋爱 这样的 人生 难题,都 需要 “化繁 为简”。大自然,白天 黑夜 交替,春夏秋冬 四季 变换,这些 都是 “循环 执行”...... 思想(ideas) 既高深,也普通,蕴藏 在我们 生活 和 工作 之中,同样 也蕴藏 在 大自然中。 学习 要是 不能 实现:Skill -- Concepts -- Ideas,学习 不可能 有发自内心的 持久的 兴趣,很容易 饱和:要么 有兴趣,但学不动;要么 了无兴趣。 让 我们 热爱 和 欣赏 思想(Thought)吧! 延伸 阅读: “老红军” 走进大学课堂纪实-- 谈谈 如何 最有效率地 学习(2)
个人分类: 教育|251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怒放的生命-做实验如何更高效率地工作
oaiwqiyao 2015-7-23 14:58
是集中注意力还是平衡更多的事情慢慢做好自己的事情?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13 次阅读|0 个评论
R中在subset函数中不要串联执行过多的判断条件
zhangdong 2015-4-17 19:47
pass_fun1 - function(transfer,gps){ nrow_transfer - nrow(transfer) for(i in 1:nrow_transfer){ gps_temp - subset(gps, LINE == transfer $b_line gps_time = transfer $alight_time gps_time = (transfer $b_ic_time+30) ln_stop_id == transfer $b_board_stop) transfer $pass - length(unique(gps_temp$vehicleID)) } return(transfer) } pass_fun2 - function(transfer,gps){ nrow_transfer - nrow(transfer) for(i in 1:nrow_transfer){ gps_temp1 - subset(gps,LINE == transfer $b_line) gps_temp2 - subset(gps_temp1, gps_time = transfer $alight_time) gps_temp3 - subset(gps_temp2, gps_time = (transfer $b_ic_time+30)) gps_temp4 - subset(gps_temp3, ln_stop_id == transfer $b_board_stop) transfer $pass - length(unique(gps_temp4$vehicleID)) } return(transfer) } 上面两个函数执行的是同样的功能,但是pass_fun2的效率要比pass_fun1高很多,因为前者拆分成了4次判断,而后面的每次判断都是在前一次判断结果基础上做出的,也就是说是在全体样本的越来越小的子集上进行的,效率相对更高。
4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谈:违心话、效率、学术报告和专家
热度 16 wangdh 2014-11-25 17:25
杂谈:违心话、效率、学术报告和专家 (王德华) 违心话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有权有势的人喜欢听违心的话,这样也就极大地鼓舞产生了一批喜欢说违心话的人。违心话,往往听起来是好话,奉承话,巴结话,献媚话。说违心话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一路绿灯,八面玲珑,也会招来一些对他说违心话的人。这是一个违心话产生的链条。他们都以为相互是很亲密的朋友。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捅黑刀、落井下石的,也往往是昔日那些所谓最亲密的朋友。不出事,一直有权有势,也就一直还是朋友。一旦出事,这些朋友就都迅速消失了。这是朋友吗? 什么是朋友呢?有时候说实话,会得罪朋友,也会失去朋友。不少人以为结识朋友,就是好办事,相互利用,相互帮忙。我倒是觉得,好朋友间往往是最难开口的。一旦有事情,朋友间也是最着急的。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一旦无权无势,仍登门看望的,那是朋友。一旦落难,能去探监的,那是朋友。最难的时候,伸过手来扶一把的,那是朋友。 可大家都喜欢听违心话。所以,实事求是太难了。也就明白鲁迅先生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了。 效率 效率,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事儿。提高做事效率,会给生活增添很多内容。拖拖拉拉,没有效率。工作努力就有效率吗?也不是。我们会经常看到那些勤勤恳恳的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一天到晚很忙很累,但问他们一天下来、一周下来、一个月下来、一年下来有哪些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他自己也不满意。问题出在哪儿呢?效率不是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成正比的,里面还有一个智慧问题。蛮干,毫无目标地干,不假思索地干,一般不会有效率的。要巧干,目标明确,善于思索,善于总结,这样日积月累,才会有效率,有成绩。有的人在生活中,分不清轻重缓急,分不清哪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哪是可以拖延、甚至可以不做的事,芝麻和西瓜分不清楚。活得明白,不容易。懒惰,是人最大的本性之一。不喜欢思考,也是一种懒惰。毫无效率的人,不善于思考的人,他们越勤快,做事情越多,造成的麻烦会越大。难道多做事也错了吗?那要看看做什么事了,怎么做事了。 学术报告 这些年来,参加学术会议,我都坚持做学术报告。无论讲课,还是做学术报告,自己都会思考如何布局讲课和报告内容,如何准备材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想讲的事情讲清楚。准备的过程,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创意,新的尝试。有些方面在他人看来,轻车熟路,在自己则需要认真和细心,这就是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讲课和做学术报告,都需要保证质量,让听众有所收获。当有人问为什么我的讲课和报告的PPT还自己亲自准备的时候,我很吃惊这样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自年轻人之口的时候,心里就有点沉重了。我80岁的老师都亲自做PPT,恰逢老伴身体不适,由于我的疏忽我都自责了一阵子了。老师做完PPT,还发给我,让我提出修改建议。在对待学问上,我比老师差得太远了。 经常看到一些很一般很一般的学术报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会得到一些年轻人的热捧、狂捧,开口闭口都是超赞,还会分析出很多优点来,说自己受益匪浅。我则除了纳闷,就更加吃惊了,甚至有些悲哀。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见识太少了,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年轻人多些经历,多见识一些人和事,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些益处的。找机会听一堂名师的课,听一场真正科学家的学术报告,找机会与有智慧的人、有修养的人、有思想的人在一起工作一段时间。经历了,有些想法就会发生改变。 专家 会议上,说话声音大,打电话声音大,影响听众和报告人的事情,见过很多次了。很多次,只是见怪不怪,但还是不能适应。说话的人,打电话的人,都很自信,很牛,似乎他是有资格在这种场合说话的,有资格打电话的。曾在一讨论会上,见识一专家。几乎从会议开始,就开始打电话,声音逐渐大了起来,大得坐他周边的人听不清报告人讲得什么,只听见他嘟嘟囔囔说个不停。由于是专家,没有人敢惹,更没有人敢提醒。以前见过官员这么牛的,还很少见到专家也这么牛的。打完电话,他还要发表专家意见,大家还得洗耳恭听。也许正是由于大家的容忍,才助长了这些官员和专家们的匪气,助长了他们的无礼和无素养。实际上,这些官员和专家们的表现,除了让人感到没素养,重要的是失去了人们的尊重,丢掉的可能是一个群体的信誉。地位越高,危害越大。我的问题是,他们凭什么有这么深厚的底气呢?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6226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与拖延症做朋友
热度 1 xin 2014-8-17 15:33
平时工作生活常觉得很多事情必须做,但总是不想去做,拖延很久,到最后时刻草草做完,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成果品质。比如我有好多论文一直拖着,写不完、修不完。这种拖拉让我长期遭受焦虑感和负罪感,近来更加严重,让我内心倍感折磨。现在是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为此我通过广泛地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网站下大量相关材料,粗读和精读期刊网上的大量论文,同时,先前还阅读过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对拖延症这个事情总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现总结在此,与诸位分享。以期我们能避免这种坏习惯,过一个高效、积极、上进快乐的幸福生活和成功人生。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早在16世纪就有这个概念。是指做事能拖则拖,不能拖也拖,知道后果不妙,却明知故犯,最终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行为或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倦怠、不安甚至烦躁等反常现象。拖延症的实质在于,人们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造成人们有更重的精神负担。拖延症会夺走我们的财富、健康和幸福,侵蚀我们人生的品质,是我们烦恼痛苦的重要来源,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拖延症是否是病,存在很大的争议。拖延症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它长期影响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日子过的混乱糟糕,从其造成的危害来说,应该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病。拖延症的人并非懒惰和责任心不足,更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人性的弱点,它或多或少地占据着我们的心灵。拖延的过程不是愉快的过程,不管自己在做什么,都会时时想起还没有完成的工作,因此产生焦躁、痛苦等各种心理问题。拖延症常让我们遭受着种种外在损失,同时也因自责、焦躁、担忧,内心备受煎熬,搅乱了我们内心的平静,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成就感。我们常将这种坏情绪隐藏起来,并不停地重蹈覆辙,阴魂不散。 拖延的心理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拖延症是非理性的推迟行为,明知道事情拖下去会变得更糟糕,但是还是不由自主或心甘情愿地拖拉。容易发生在内心不够强大,思想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的群体。当然也与对成功的自信心不足,逆反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容易冲动以及酬劳兑现过于遥远有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劳动分工细化和社会节奏加快,拖延症的人群越来越大。拖延症的重要特征是注意受非重要事情的吸引,而眼球经济的时代营造的就是注意,现在人遭受的干扰因素史无前例。比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片、网络、手机等,都产生了足够多的吸引注意力的兴奋点。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相互配合去做工作,因此,很多事情都受到承上启下的约束。我们时常感觉被这个组织结构绑架了,感到压迫感,因此,容易逆反不做而拖延。当前人们普遍具有拖延这种心理特征,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大学生、研究生、教师等搞科研的以及作家、艺术家等与创意有关的人群是拖延症多发群体。 很多人将拖延症理解为时间管理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解决拖延问题就如减肥一样,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别人只能给一些建议,外在只能起到一些无关痛痒的作用,最终解决还是依靠自己。大量的书籍、文章提供的解决拖延症的办法,事实证明,大多都不实用、不靠谱。但本文还是不免俗套,根据对多家观点的综合,结合个人体会,提出一些或许可能减缓的方法或建议。在提出具体建议之前,首先要明白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自己没有永不衰竭的意志力去执行理性的规划,意志力会衰减,但同时意志力也如肌肉一样可以越锻炼越强壮。训练多了意志力会增强,但我们一定要清楚意志力的自我损耗现象,因此,对强迫自己做事情的建议,不要过于相信能实现。解决拖延症的整体思路是:时间管理是战胜拖延症的利器,抑制冲动是关键。具体如下: (1)经常心理暗示。也就是说多自我反省,多做思想工作,但这样可能增加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用于心理暗示的内容包括:今日事,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机会不会等你,要主动做事。晚做不如早作。不要完美主义,尽力尽责就行了。不要为自己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而找借口。做完必须要做事情后的好处有哪些,不做的坏处有哪些。这些暗示只是常规的思想教育,通常意义不大,但是我们中国人有每日三省吾身的功课。 (2)一些常规技巧。 ①屏蔽干扰事物。拖延症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注意力受到分散,因此,屏蔽干扰事物是最直接的办法。比如娱乐空间和工作空间分离,比如电脑上工作系统与娱乐系统分离等。工作时关掉QQ、音乐、电视、浏览器等干扰源。 ②罗列待办事项。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时间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容易定量化。事项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不具体,难操作。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天罗列事情一定要短小精悍,立竿见影。 ③事件合理拆分。这是时间管理的核心技术。事情太大、太难、太复杂,容易让人有为难情绪。因此,大事化小,将一个事情拆分成若干容易完成的小事情,并有机的将其组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每次完成一个小事情,都有成就感,会鼓舞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对工作的掌控能力。拆分后的每件小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操作性好,而且所用时间不长,都有相应的最后期限,并严格去完成它。拆分事件的 重要的技巧是,将很多创造性工作分割成若干机械性的工作。比如写篇科研论文,分割成取多少样品,阅读多少篇论文,写多少字的读书报告。 ④集中一段时间。如果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你想做的事情很难,那么就采用番茄工作法。即集中工作25分钟,休息一会儿,再集中工作25分钟。逐一积累训练,进而提高集中精力做事情的能力,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⑤时间管理工具。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时间管理工作很多,它的基本功能和事项本差不多,但更加系统和综合。采用时间管理软件等相对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客观上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缓拖延症。但重要的还是从心理上戒掉,靠软件强制都是治标不治本,这也是问题症结所在。 ⑥相互监督方法。通常一个人做事情容易拖拉,而两个人相互监督,就能有效地减少拖拉。我们要是能融入团队,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激励,那样就可以进入不拖拉的模式。比如开会就是一个很好地办法,会上说好的事情,规定好时间考核,是防止拖拉的有效方法。截止时间一定要科学设计,如果给的时间太长,效果就不理想。如果你缺乏团队,就找个你身边的人监督你。 ⑦莫要完美主义。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尽心尽责,努力尽量做好即可,通常不需做到极致。完美主义让自己有强迫症,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太大,徒增烦恼,甚至适得其反,干脆不去做了。要平和面对,注重时间效率的同时,注意质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反映了自己的真实的能力,可以问心无愧即可。 (3)说做就做最好。冲动是拖延症的重要原因,易冲动的人容易分心,更容易受各种吸引物的吸引,而消极回避自己的重要工作。这些人情绪往往无法控制、由着性子来,做事情拖拉。但是,如果我们要是很冲动地做最重要的事情,就将冲动变废为宝、化敌为友了。人很容易自己逆反自己,很多时候,你想的越多、分析的越多,越是不会去做。所以,遇到重要的事情,权且什么都不想,感觉这个事情重要,有意义,早晚都需要做完,那么,什么都不要想,立刻就做,做完再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4)逐步预热方法。如果有件事情你实在是畏难,那么就从与它有关的做起,或者从它的准备工作做起。甚至可以用几分钟先了解这个工作的大概,这个事情能拆分成几个部分,完成需要的大致哪些步骤。做一些概要的理解,做些热身工作。它会在我们脑海中埋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种子,在拖延、回避的过程中,大脑会在潜意识中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很多事情看似很难,但是要动手做起来,也未必,主要是预热起来,然后慢慢地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如果感觉太难了,就先开始着手做10分钟后再说。 (5)结构化拖延法。美国哲学家约翰·佩里新书《拖拉一点也无妨》,认为,面对拖延,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人们拖延的欲望,倒不如学着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与其对抗,不如利用拖延的过程去做你喜欢的、有价值的事情。随着时间的积累,也可以是个很高效、很有成就感的人。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绝非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而是通过做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心情变好,行动执行力上增强,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如果你有拖延症的顽疾,只需要给自己几个有意义的事情放在面前,不管做什么都是积极的、有效的,不用考虑拖拉不拖拉,只要自己时间不用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就可以。 (6)坦然面对拖拉。拖延症的问题是给自己带来负面的情绪,伤害了自己快乐心情,带来思想负担。既然如此难以改掉,那么就坦然接受,接纳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这样还可以减少自己的内心折磨,让心情稍微缓口气,不至于那么纠结和煎熬。拖延症是个普遍的心理问题,不仅普通老百姓,达芬奇、富兰克林等名人也长期受拖延症的影响,我们又为何难为自己。拖延症是自己心理特征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现,这可能是贯穿一生的一个问题。慢慢改掉自己拖延的习惯,这也是我们心理成熟的必经之路。 希望我们能严肃地对待拖延症,尽力的去减缓它对我们工作的侵蚀和对心情的伤害。如果我们实在是无能为力,希望我们能平和地面对拖延症,与拖延症做一生一世的朋友。这是我们的宿命,虽然是缺陷,但这是我们人生的真实的一部分。虽然一生没有摆脱,但我们尽力而为了。
51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与效率评价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7-1 08:29
“ 历史的记忆决定着我们的演进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审视农村农地产权制度的发展,从而为研究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相应的研究背景。本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阐述制度变迁的过程,并使用布坎南的同意一致性理论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效率进行评价。 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和经济发展,几乎都与农地产权制度,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的矛盾或变迁有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农地产权制度。原始社会时期出现了土地共有共用,奴隶社会时期土地归国王所有并实行土地分封制,封建社会时期先后出现了井田制、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千步方田法、公田法和土地租佃等各种形式的农地产权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仍然是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进行了四次较为显著的改革。第一次是1949~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在这一时期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建立了土地的农民所有制。第二次是1953~1955年经过合作组以及初级社等一系列的合作化运动,农民的土地私有权不断虚化,集体所有权不断加强,土地已经成为集体共同经营的资源。第三次是1956~1978年,其中1956~1957年合作化运动从初级社上升到了高级社,土地所有权也随之从农民私有转变为了集体所有,而且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也完全归高级社集体所有;1958~1962年,合作化运动达到了最高峰,建立起了人民公社,原属高级社的土地以及农民的自留地都完全地无偿划归人民公社所有,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变为了农业工人。第四次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通过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土地使用权由农户通过承包的方式而获得。 回顾六十多年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是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相互变化为核心而发生的,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的私有私用→私有共用→共有共用→共有私用的转变。 在阶段Ⅰ土地改革的实施建立起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到了阶段Ⅱ,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开展,经过合作组和初级社的变革,农民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使用权已经归初级社集体所有。阶段Ⅲ是随着合作化运动由初级社上升到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农民不仅失去土地的使用权,也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阶段Ⅳ是改革开放后,土地所有权虽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民通过土地承包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地的所有权从私有变为了共有,而土地的使用权则经历了从私用到共用再到私用的一个过程。 ‍ ‍ ‍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示意图 ‍ ‍ 通过使用布坎南的同意一致性理论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初级社的变迁过程中,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大体上是正确的,该制度本身是有效率的,因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在农业初级社→农业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完全是国家所主导的制度设计,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制度设计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其制度的效率是所有产权制度中最低的。 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由农民自发产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国家也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进行了相应的制度改革,从而建立了具有较高效率的共有私用的农地产权制度。 摘编自盛继川、施国庆著《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 ‍ ‍ ‍ ‍ ‍ ‍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立一个高效科研团队的一点个人浅见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4-6-10 04:28
建立一个高效科研团队的一点个人浅见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10 日 假如你是一个科研团队的主要负责人, 或者是负责人之一, 你也许希望将自己的团队建设成一个高效率的队伍, 从而提高自己团队的竞争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我始终是抱着这种心态走过来的。今天借此博文来谈谈我对建立一个高效科研团队的个人浅见, 以起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把好招聘关。 作为一个科研团队的负责人, 首先面临的一个任务是招聘团队成员。 这是一个相当费心的事。 首先招聘广告要写得很得体, 然后在筛选候选人的申请材料时很费精力和时间。 即使这样, 也应该细心和认真对待, 绝对不能马虎。最关键的是将人品作为第一要素来考量。 人品素养主要要通过推荐信的内容来确定。 在考量一个候选人的时候, 应该客观公正地按照这个职位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决不能按照个人的喜好来选择, 更不能通过人情关系来招聘。 非常实事求是地说,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的几十次招聘中, 我只有一次是看在人情关系上招聘的。 这个雇员后来对我的工作和职业生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使我有切肤之痛, 几乎终生难忘。其他的所有雇员都是很好的。 知人善任, 注重特长。 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只是表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已。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特性来利用每个人的特长, 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比如说, 有的人内向, 喜欢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而有的人比较外向, 喜好交际, 社交能力较强。 针对这样的特点, 前者应该较适合做一些实验室的具体工作, 给于一些重要的任务, 而后者在接待来访者和出外办事方面可以有所帮助。 适当的人才比例。 搞科研主要是两个层面, 一个是试验设计, 另一个是实际试验操作。 试验设计是最关键的, 一般需要有较高科学基础和素养的人才能担任这样的任务。 可是, 试验设计好了后的实际操作只需要一般受到一些基本试验训练的人就行了。 当年我在担任 Syngenta 北美洲植物病害抗性筛选项目负责人的时候, 要负责在两个国家好几个试验站的科研任务,要对 6 种蔬菜的四大类病害(真菌, 细菌, 病毒和线虫)进行抗性筛选, 要与 10 位育种家一起合作。 我的团队一共只有两位博士, 一位硕士, 其他的都是学士, 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学位。 这样的团队构成非常有效。 既有具体的分工又提倡严密的合作。 假如你的团队同时担任几个重要的课题,要与许多单位合作, 那么你一定要在团队内部进行具体的分工。 我将我的团队分成两个主要的分队, 一个负责蕃茄,西瓜和玉米的具体工作, 另一个对付辣椒, 西葫芦和甜瓜的具体任务。 第一组为 6 位育种家提供合作, 第二组与 4 位育种家共同研发新产品。 我要求两个团队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时, 遇到另一个组需要特殊帮助的时候, 一定要全力以赴, 不分你我。 在我的带领下, 我的团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精神, 工作效率非常高。 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 。 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科研团队, 一定会有不同身份职称 的人, 在专业职称和工资待遇上一定会有不同的层次。 虽然在工作中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的差异, 但是, 在具体的事务中, 我始终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 我注意到, 绝大多数雇员对老板的态度比对工资待遇还要在意。 所以, 学会相互尊重, 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非常有益。 一个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科研环境对科研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所以, 作为领导, 主动放低身段, 平易近人, 经常与下级一起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遇事用商量的语气, 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态度, 让下级感到一种平等的待遇。在下属雇员的生日时, 为其举行生日庆祝活动, 即使是自己掏腰包也要这样做。 这些举措和行为对养成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有帮助的。 以身作则。 作为一个科研团队的主要负责人, 你当然必须是这个领域的一流专家, 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一旦遇到问题, 能够立即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 并且能够尽快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略和措施, 要做到这点, 你必须经常与团队人员一起做一些具体的事务, 从而可以了解不同雇员的办事风格。 在日常事务中, 一定要以身作则, 认真严谨, 苦累的活自己带头干, 遇到问题自己主动承担责任, 以丰富的科学知识, 以高尚的品行来感染你的下属。 可以这么说, 我的科研团队一直是高效率的, 这也是我的团队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一个原因。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2663 次阅读|25 个评论
安全培训,需要效率
热度 1 Greg66 2014-5-22 13:28
安全培训,需要效率 20140522 安全培训可以使用安全训练装备,通过体感、听觉、视觉。。。培训,无论啥觉,安全知识要密集,也就是要有增加安全知识的效率。 安全培训可以使用案例培训,但是安全知识要结构化、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固化! 安全培训不同于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培训一项工作的做法,安全培训则是不出事故,而事故不一定出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或者不出现在这项工作的核心环节中。。。当然技能培训有助于安全。
个人分类: 5|2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二编 宏观调控观察 第六章 效率VS公平:一个伪问题
热度 2 王中宇 2014-5-13 09:33
第六章 效率VS公平:一个伪问题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是经济管理当局长期的指导思想。1986年,当时中央党校的年轻学者韩康,在完成国务院民政机构委托的课题《中国市场经济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设计》时,首次提出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0年后,韩康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就值得重新研究了。 ”主张“ 两者并重、相互兼容、统筹发展。 ” 社会上对此存在尖锐对立的意见,一部分人主张“ 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效率优先没过时 ”,另一部分人却主张“ 旗帜鲜明地反对效率优先 ”。读着两派你来我往、洋洋洒洒的大文,却越读越糊涂。甚至连专家权威们所说的“效率”到底为何物,都成了一头雾水。 在下自知愚钝,只好先从到底什么是效率,是什么效率、谁的效率琢磨起。 6.1 资本使用效率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型的人口大国,在劳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中,资本是严重稀缺的。因此,“效率优先”理应首先包含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我们不妨以“产出/固定资产”表示资本使用效率。第一编第一章1.4节中我们估算了历年的固定资产存量(1952年价),再用GDP(1952年价)表示产出,就可以观察资本使用效率的演化了(图2.26) 图2.26:资本使用效率的演化 数据表明,从1970年起,我国的资本使用效率总体上是在下降,1994年后更是连年下降,而这二十来年,正是“效率优先”成为基本国策的时期。 “效率优先”的国策未能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本使用效率,那它总提高了别的什么效率吧。 6.2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 主流经济学里有一个“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on),用来表现整个经济系统使用各种投入要素的综合效率。它的计算很复杂,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用劳力、资本等要素投入量的变化来解释产出的变化,不能用要素投入量变化解释的部分,就解释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即经济系统在技术、组织、活力方面的变化。 国内外许多学者测算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测算对象、时间范围、所用方法的差异,结果各不相同。 而主流的认识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的投入,尤其依赖资本的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有时甚至是负的。在大讲“效率优先”的这20多年,我们经济体系的“全要素生产率”居然提升很慢。 更奇怪的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变化源于技术、组织、社会制度等各方面演变的积累,本应是个平缓的演变过程。但在许多论文中,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年度间上窜下跳,不可理喻。 为此,有必要观察主流经济学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来历。 “全要素生产率”来自生产函数理论。这个理论研究生产力,其中心任务是研究要素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主流学界通常从一些先验的假设出发,选择某种生产函数(如著名的Cobb-Doglass 生产函数)来描述其间的关系,再用统计数据拟合出函数的待定参数,并进而对生产力进行定量评估。 这一思路有个隐含的假设:产出由所选择的要素投入完全决定。但这却不符合事实。 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往往选择不同的要素组合,这表明倒底是那种要素组合决定了产出,即使在学者中也难有共识;而且要素与产出的逻辑关系由选择的生产函数决定,如在Cobb-Doglass 生产函数中,隐含地假定:产出对数为各要素对数的线性组合,这未必经得起数据的检验。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要素组合来解释产出,这是生产力研究的思路。而现实中的产出不仅受制于要素投入,还受制于因生产关系乃至政治关系导致的经济波动。将这些不同层面的问题都一锅煮,只能导致混乱的结论。 以下以中国1952-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对生产函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数据 产出选择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在时间上可比较,均按1952年价换算。 要素投入按通常的方法选两项:固定资产存量和就业人数。 历年固定资产存量按“永续存盘”法估算。起始年1952年的固定资产存量按张军、章元的测算,取800亿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张军 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年第07期 ),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价格换算1952—1978年用国民收入平减指数,1979—1991年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1991年后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旧率仿照宋海岩等的方法,取法定折旧率3.8%加上当年经济增长率。 就业人数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就业人数数据,它在1990年有一个非正常的阶跃(见图2.27),这一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7.03%,不可理解。笔者寻找相关论文,仅岳希明的我国现行劳动统计的问题一文有所涉及,但岳文主要分析两个不同统计来源(人口普查和“三合一”劳动统计)间的出入,并未正面讨论1990年的数据异常。 图2.27:就业人数的数据异常 事实上,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1990年的经济相当低迷,不可能大规模扩展就业量。最可能的解释是,1990年后,就业人数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所以一年间就业人数居然增加了9,420万人。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笔者将此前每年的增长率都增加某个比例,将这9,420万人的增量分散地配赋到各年中。这样得到的数据当然不精确,但至少不比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离现实更远。 单个要素限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由某个要素与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绘出散点图。观察图中诸点的分布可大致了解该要素与国内生产总值间可能的函数关系。进而可确定其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样做没有引入时间变量,相当于假设决定单个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仅为要素的规模。由此可根据数据判定:规模报酬究竟是递增、不变还是递减。而不是由先验选择的公式决定。 固定资产存量: 图2.28为固定资产存量-国内生产总值散点图。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数据大体按直线排列,这提示我们,固定资产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极可能是幂函数关系。由于固定资产存量不能唯一决定产出,因而它能决定的只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即固定资产存量这单一要素限定的产出上限。故可拟合出一个不低于统计数据,但均方差最小的幂函数,作为固定资产存量限定的产出边界。各年份统计数据与产出边界值差距,即用于评估该年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图2.28:固定资产存量-国内生产总值散点图 计算出的幂函数,其幂为0.7412755731,故固定资产存量运用的规模效应递减。这意味着随着固定资产的积累,固定资产增量导致的产能增量在下降。 就业人数: 图3是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散点图,在对数坐标系中,数据大体排列为两条折线。这提示我们,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极可能是指数函数关系,但1989-1990年前后,经济体的运行机制发生了突变。因此应分别计算相应的“就业人数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2.29: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散点图 图2.29的折线显示:1990年后,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此前。与之并行的,是固定资产存量的规模效应下降,两者共同反应了“机器替代劳力”的过程。 要素运用效率观察 固定资产存量: “固定资产存量产能边界/固定资产存量”表征生产系统利用固定资产存量这一要素的理论效率,而“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存量” 表征生产系统利用固定资产存量这一要素的实际效率。图4显示了两者自1952年至2009年的演化过程。数据显示,理论效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观察实际效率与理论效率的差距,不难看出时政事件的明显影响。 图2.30:固定资产存量的运用效率 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产能边界/就业人数”表征生产系统利用劳力这一要素的理论效率,而“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表征生产系统利用劳力这一要素的实际效率。图5显示了两者自1952年至2009年的演化过程。数据显示,整个1952-2009年间,理论效率一直在提高,而1990年后效率提升加速。观察实际效率与理论效率的差距,同样不难看出时政事件的明显影响。 图2.31:劳力运用效率 两要素运用效率演化:“机器替代人” 图2.30和图2.31分别显示了固定资产存量和就业人数两个要素的理论效率和实际效率。比较两者,一个明显的动态是:固定资产存量的运用效率持续下降,而劳力运用效率持续且加速上升。这演化的背后是人均固定资产存量的上升(见图2.32)。数据显示1970年前,人均固定资产存量在波动中大体维持在原水平上,此后人均固定资产存量大体呈指数函数增长。换而言之,1970年前,固定资产积累速度与就业人数增速大体一致。此后人均固定资产存量大体呈指数函数增长,固定资产存量积累速度远超过就业人数的增速。到2009年人均固定资产存量为1970年的60.85倍。正是资本的高速积累,导致了固定资产存量和就业人数两个要素运用效率的反向演化,这在社会上就表现为“机器替代人”。 图2.32:人均固定资产存量的演化。 综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固定资产存量和就业人数给出了两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实际的产出则位于这两个边界之下,因而,两边界的下沿即两要素综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2.33显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在对数坐标系上它大体分呈直线分布,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按时间的指数函数增长。 图2.33:生产可能性边界与国内生产总值 图2.33从生产力的角度显示,1952—2009年间,大体可分解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90: 这个阶段中国本质上是一个农业国,而工业主要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虽然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但直到1990年学界还在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工业大规模转向市场化是在1990年之后,基本完成市场化是在1994-1998年间 )。这样的基本国情带来了两个特征: 其一,劳力是生产的制约性因素,所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更接近就业人数限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阶段的初期中国刚走出近百年的战乱,面临的任务是恢复、重建社会秩序,形成生产体系。战乱不仅造成人口的死伤,还因局势动荡,严重限制了人口的繁衍。因而劳动力不足,从而成为生产的制约性因素。建国初批判马寅初、鼓励生育、解放妇女、直到大跃进时代的“公共食堂”,都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反应。数据显示,1990年前,总体上实施的是“充分就业”政策,对此,毛泽东称之为“ 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 ”。从生产函数的视角看,就业者的生产效率低下。 其二,在一个农业国的背景下,用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工业,其各层决策者多来自农业社会,计划体系本身必然要经历学习、探索阶段。尤其在1970年前,这种学习、探索过程导致的效率波动十分明显。1970年后,这波动逐渐收敛,表明了学习、探索过程的成效。从整体上看,80年代固定资产存量和就业人数两者分别限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当接近,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相当接近。 第二阶段,1990-2009年: 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最显著的差别是:固定资产存量替代就业人数成了制约性因素,用固定资产存量更能解释国内生产总值。这期间学界讨论的热点是内需、出口、投资“三驾马车”如何拉动增长。数据显示,固定资产存量限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制约着产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阶段经济增长的特征。 图2.34为两要素的实际效率/理论效率。注意,“实际效率/理论效率”的峰、谷点均对应着重大的时事事件。时事事件反映的是经济关系甚至社会系统的波动,可见单靠要素投入量不足以解释实际产出。 图2.34:两要素的实际效率/理论效率 “技术进步”之惑 主流经济学热衷的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on),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用劳力、资本等要素投入量的变化来解释产出的变化,不能用要素投入量变化解释的部分,就解释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即经济系统在技术、组织、活力方面的变化。 李京文在《中、美、日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中指出:1953——1978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1979——1990年TFP大约以2.53%的速度增长,在平均8.35%的经济增长率中,仅占30.3%。而资本投入的贡献占到了50.97%。 Chow 发现1952-1978年,TFP保持不变,即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提高。1978年以后TFP大约以2.7%的速度增长,在平均9.5%的经济增长率中,仅占28%。而资本投入的贡献占到了62%。 胡鞍钢、郑京海则发现:1978-1984年TFP增长率最高,为7.65%,1996-2001年期间最低。1995-2001年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低下,无论是资本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下降,在1996-2001年期间技术进步减缓,技术效率下降。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热情,来自对“技术进步”的厚望。视技术进步为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用技术水平的差距解释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倾向来自马克思和韦伯,并被学界普遍接受。罗斯托就认为:现代经济完全是借助于科学革命而从现代欧洲起步的。研究西方技术史的林思•小怀特则论断:“ 欧洲之所以在1500年前后能够跃居全球支配地位,是因为向亚洲挑战的欧洲拥有任何亚洲文明都望尘莫及的工业能力和技术。 ”( 转引自贡德•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 然而,贡德•弗兰克引证大量事实证明:1500年前,中国、印度、伊斯兰世界的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都高于欧洲;欧洲超过东方是在18世纪之后的事。可见用技术水平的差异,不足以解释东西方强弱地位的转换。 尴尬的“全要素生产率” 王英伟、成邦文的测算发现:1992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持续下滑。 “效率优先”长期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而计量经济学家们却做出了“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甚小,甚至下降的判断,原因何在? 由于固定资产存量和就业人数两个要素的效率反向演化,使“全要素生产率”处境尴尬。所谓“全要素生产率”在逻辑上是个说不清道不白的概念,具体计算上它只能是单个要素生产率的某种组合,且组合中偏向谁,它就更可能显示谁的演化特征。 所以不同的研究者无法达成共识,也没有客观的准则判断结果可信与否。质而言之,“全要素生产率”将生产过程中两类有本质区别的“要素”一锅煮,“全”则全矣,却掩盖了生产力演化过程中最根本的特征――资本与劳动间关系的演化。 再者,用投入解释产出,是生产力研究的思路。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演化过程,故生产率变化亦应是一个相对平缓的演化过程。但实际上众多论文中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年度间上窜下跳,不可理喻。图2.33、图2.34显示,实际产出中不能用两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与经济波动乃至政治波动高度吻合。主流学界却将它们归之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这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上窜下跳的根源。 由此我们看到了生产函数研究领域的另一个误区:将生产关系领域的现象与生产力领域的现象一锅煮。由此不可能对生产力得出任何客观的认识,但许多论文却据此提出所谓的政策建议,岂非庸医误国? 由生产力研究能看出,我们走的道路一个鲜明的特征是:高强度积累资本,而资本使用效率长期、持续、高速下降。这条道路是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果:资本利润极大化要求在初次分配中加大资本利润的分额,而这资本利润源源不断地补充逐利资金,使固定资产投资充裕,固定资产存量加速增长,而受到抑制的工资总额,限制了社会有效需求,从而限制了产出。 走上这条道路的根源在于,握有政、经权势的集团,在张扬自身诉求时,几无边界;而因此受损的集团,无力制衡之。一个长期在企业内部培训中流传的口号,形象地诠释了这一点:“ 不是工作需要你,是你需要工作! ” 将图2.30的时间轴延长,通过趋势线观察“固定资产存量边界/固定资产存量”的走向(图2.35),发现若照既有趋势运行,到2027年资本产出率将降为0。由此唯一能作的判断是:或者在此之前扭转现行趋势,稳定资本产出率,或者整个系统崩溃。 图2.35:固定资产存量运用效率的惯性趋势 6.3 分配效率 效率问题,既然从整体上找不到答案,不防转向个体;从生产上找不到答案,不防转向分配。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告诉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在政府、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资本拥有者间的分配(见图2.36) 图2.36: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 数据告诉我们,农村居民的分额从1978年的30.20%降至2009年的8.74%;而资本所得分额从197年的38.10%升至2009年的49.84%。可见从分配的视角,资本拥有者获得了最大的“效率”。城市居民“效率”次之,为之付出代价的,则是农村居民。 资产存量的拥有者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优先了谁的“效率”?第一编第一章1.3节图1.6展示出全国固定资产存量主体构成的演化,显示出30多年来分额增长最大的是“其他”经济体,包括: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其他等主体。2009年已占到全国固定资产存量的43.12%,位居第一。 从1993年开始,“其他经济”开始大发展,德隆系、柯林格尔系之类的上市公司的案例展示,这类主体主要靠侵蚀“国有经济”的份额而发展。在这一阶段获得最高“效率”的是些什么人,举世皆知。 看看脱缰的野马般的公款消费,看看远高于全球各地的奢侈品消费增长速度,到底谁的“效率”优先还不清楚吗? 一定会有智者站出来,指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说:“这样明显的事实还不能证明效率的优先吗?” 请记住, 如果资本利用效率在下降,一个地方的繁荣一定以更多地方的萧条为代价;财务指标的增长一定是以生态、人文指标的衰落为代价;一个群体的志得意满一定以更大群体的潦倒困顿为代价;歌舞升平的盛世一定以危机四伏的社会矛盾为代价。 我们还需要争论“效率”与“公平”孰应优先吗?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31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好厉害的钓者 ---- 一杆5-6条
热度 3 Nancyback 2014-5-12 13:5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26 次阅读|8 个评论
最具活力的医疗体
youhegao 2014-4-10 08:24
哪种医疗体最具活力呢? 应该没有补贴,应该不靠卖高价药,应该不靠昂贵的检查,应该节约成本有效率,应该靠提供医疗服务收费,当然应该有顾客。 街边上的小诊所居然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最具活力的医疗体。 原因是他们没有政府和保险公司的第三方介入。当人们感觉是花别人的钱的时候,就不可能节约,全社会都不节约,很快就崩溃,无论这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多高,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多高。自私是一个更本质的特性,刻在了现在活着的每一个生物体内。没有自私基因的生物都已经被淘汰了。病人没有保险,花自己的钱,找最有效率的医疗解决方案,这是小诊所生存下来的独有位置。 虽然有活力,可这样的小诊所并得不到重视。没人在医改时想到它们。原因是它们医疗水平比大医院低。大家看不上。连挂号都不排队,谁会在意。其实绝大多数的常见病在小诊所是完全有可能解决的。这也是这些小诊所的生命力。 怎么才能帮助这些小诊所解决水平低的问题呢?靠重新培训明显来不及。靠以小诊所为据点的远程会诊公司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由小诊所负医疗和经济责任,他们负责收病人的诊疗费,负责选会诊的大夫和给会诊的大大夫会诊费。数量完全市场化,因人而异。如果再能帮助他们把药品和设备的质量控制一下就更好了。 现在的小诊所能够在现在这种扭曲的医疗市场下生存,非常不易,应该很好地保护。如果将来真能做到小病比大医院效率高,大病不耽误,这可能就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医疗体了。 期待有见识的政策制定者和投资家沿着这个思路改善医疗。靠政府靠保险所导致的浪费全球都无法解决,因为它有悖于人类自私的本质。该换个思路了。公费医疗的路子我们走过了。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那一抽屉的过期药。 小病不用保险,大病大灾自己要花开始的一部分,超过的由国家补助,甚至可以节约归己。这样才是符合人性的有效率的医疗改革方向。
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觉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交流的效率在下降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4-4-5 22:50
现在qq群和微信群发达之后,大家似乎都不喜欢用论坛、网站进行交流了。在我看来,貌似便捷,其实效率低下。因为无论是qq群还是微信群,开放度都远不及公开的网站和论坛,社交性的群都是熟人人脉的扩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相关的文字不容易保留,越来越碎片化了。同样的内容现在要多个群中反复粘贴,每个群可以容纳的人数都不多,每个人要参与N多个群,浪费时间严重。但是,这好像是趋势,不解困惑中~ 微信的确很方便,尤其是许多时候,你不用写字,口说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反过来,如果很多条微信都是口述的声音,一条条听过来是很浪费时间的。因为你不能一目十行地决定,是否需要认真地读?我觉得,技术的应用上,未必是进步的,常常会退步。 这种效率下降的原因在于社交网络的压力,只要你的小伙伴们都在用微博或者用微信,他们就对你构成了某种现实的压力,逼着你迟早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中去。这种社交压力大概可以解释我们大家为什么会最终使用这种效率较低的交流方式。 问题是:为什么那些小伙伴们要选择使用起来貌似很便捷,其实沟通效率很低的交流手段呢?我想还是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碎片化的沟通,大多数人没有严肃思考的习惯。这本来一直都是如此,但是,过去这种习惯没有像今天这样社交网络的压迫绑架能力。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这种习惯的压迫绑架能力愈来愈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愈来愈民粹化。 既然思想交流的成本愈来愈低,人们往往觉得思想交流这件事也不值得很认真地对待,自己那些很廉价很简陋的思想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来交流,思想深度也就越来越浅薄了。一个常见的现象是:网上和你交流的人,往往不觉得有义务认真读你的文字,这种做派对于那些交流时字斟句酌惜墨如金的人是非常严重地伤害……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417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共和国长子的光荣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3-29 12:20
在能源、人力成本增加了许多倍的条件下,中国零售电价和铁路运价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不变,这才是共和国长子的光荣。 这一荣光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跑赢了成本增长。 人总是会留下什么的, 是非成败转头空,刘张功罪任评说。但是,不到十年时间, 1 万公里 的高速铁路已经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是无言的丰碑。 同时,与航空、航天部门国家大手笔的研发投入不同,高铁没有花国家多少钱,是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发展起来的。 中国制造 优势地位的确立,是技术、市场、资本、成本四轮驱动的结果。只有资本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辅之以成本综合控制能力的优势,技术之剑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否则协和式飞机也不会惨淡收场。 中国制造成功有两点无法抗拒的市场优势 —— 无有伦比广阔又足够细化的市场空间,只要立足中国市场,就足以争霸天下,这是其他中小经济体所无法具有的优势,同时足够细化的市场,从低端到高端各种产品与服务都有存在空间,也便于企业从门槛较低的低端市场进入,逐步完成积累,最终进入高附加值的高端市场(如华为成长的道路);以及总成本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和欧美工人生产率不相上下但只有对方 10% 几的人力成本,虽然某些亚非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但基础设施和市场整合能力(包括资本、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劳动力优势的发挥,综合生产成本反倒高于中国,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即使中国的工资水平增加一倍,对西方国家仍然会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况且中国制造的技术储备并非羸弱,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亚洲“四小龙”,更绝非其他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可比。今日中国资本储备也比较雄厚,如果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三星未必不会变成一家在中国上市的股份公司。 大客户在市场商战面前是拥有特权的。 正是由于绝大多数高铁设备采购都来自中国,全球高铁市场整体低迷,铁道部利用了大买主的市场垄断地位,使日、德、加三家供应商相互竞争,从而货比三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技术引进,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即使某些高铁部件现在还不能国产化,我们完全可以把外国的生产企业买下来。就像虽然,国足不行,但是恒大俱乐部还是要踢到亚洲第一,并隐然有豪门之气。 中国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市场优势 。 不论是日立、西门子,庞巴迪,也不是小到每一颗螺丝钉都自己生产,都有庞大的海外采购,即使波音一半的零部件也是海外采购,这是国际化水平分工的必然结果。而且如果没有高速动车组,很多东西在国内也没有必要生产,铁道部不要,卖给谁?现在,马钢也把火车轮子给鼓捣出来了。 实际上,买船和造船之争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中华之星”和“和谐号”也并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们虽然有了 “ 中华之星 ” ,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引进速度更快的 “ 动车组 ” 技术一样。因为不论是搞“中华之星”还是“动车组”,干活的还都是南车与北车两个机车车辆集团,动车组的利润甚至还要更大,没有人傻到会抱着“中华之星”不放,而不用动车组。同时研制“中华之星”也是为“和谐号”做技术积累和储备,不是经过几次大提速,也不可能在每小时几十公里运行速度的基础上一下子跨越到 250/350 水平的高铁,要不怎么不见曾经的亚洲第一铁路大国——印度的高铁呢?你爱也罢、恨也罢,中国的铁道部无论如何都比几十年一贯制抱着英国殖民者留下的摊子不放的印度铁路好。而且“中华之星”的技术也促进普通铁路的提速。现在高速电力机车拖动的特快旅客列车也都已经实现了每小时 160km 以上的最高时速,在其他国家这也是准高铁的水平。 三峡电站以前,国产电站水轮机最大功率是 30 万 kW ,当时只有苏联和少数欧美厂商生产过 70kW 级的产品,因此,中国政府对三峡电站机组采取国际招标的方式采购。三峡水轮机组是 90 年代国际市场上少有的大单,由于西方水电建设的高潮已经谢幕,西门子、阿尔斯通、 GE 、 ABB 等国际巨头在水电设备市场都严重吃不饱,被迫接受了中国政府的要求,采取“饮鸩止渴”式的方式,在输出产品的同时,与哈电、东电的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许是他们太低估了中国制造的根基和学习能力)。 1996 年 6 月 24 日 ,三峡左岸厂房 14 台 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进行国际招标外商和中方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以外商为责任方,前 12 台以外商为主,中方参与制造;后 2 台机组以中方为主。中标企业必须向中方全面转让核心技术,为配合技术转让,三峡总公司将支付 1635 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至 12 月 18 日 截标日,符合竞标条件的企业组成六家联合体参与投标。分别是: 1 、 GANP 联合体(法国 GEC 、阿尔斯通、 Neyrpic 和巴西圣保罗金属公司组成); 2 、 VGS 联合体(德国 Voith 、加拿大 GE 、德国西门子组成); 3 、瑞士 ABB 和挪威克瓦纳( Kvaerner )能源公司联合体; 4 、三峡日本水轮机联合体(由伊藤忠、日立、东芝、三菱重工、三井物产、三菱商社组成); 5 、 IMPSA (银萨)(代理乌克兰 TURBOATOM 科技工业公司和美国伍德沃德公司); 6 、俄德联合体(由俄罗斯动力机械出口公司、列宁金属加工厂和德国苏尔寿组成)。 1997 年 8 月 8 日 ,三峡建委第 25 次会议决定法国阿尔斯通中标 8 台( 4-6 号和 10-14 号机组)水轮机、瑞士 ABB 中标 8 台发电机,合计 4.2 亿美元,采用挪威克瓦纳( Kvaerner )能源公司开发的水力模型,与哈尔滨电机厂合作制造。另外 6 台( 1-3 号和 7-9 号机组)由 VGS 联合体中标,总额 3.2 亿美元,采用该联合体开发的水力模型,与东方电机厂合作制造。三峡总公司聘请 BV/EDF 监造。 14 台机组总金额 7.4 亿美元,约合 60 亿元人民币,单台造价约 4.3 亿元人民币。中方分包份额为总价的 31% ,约 2.3 亿美元。 1999 年 9 月,三峡工程左岸电站高压电气设备采购合同招标,合同总额达 2.056 亿美元,德国西门子中标 15 台 550kV 主变压器,瑞士 ABB 中标 39 台间隔 GIS 高压开关及相关附属设备,并向保定天威、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高压开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等分包企业转让技术。 2000 年 5 月,与左岸机组配套的控制设备国际招标,同样转让技术并分包制造。 14 套励磁系统由德国西门子中标,与东电合作; 14 套调速系统由法国阿尔斯通中标,与哈电合作。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由瑞士 ABB 提供,北京水电科学研究院分包,三峡总公司和南瑞公司参与联合开发。 左岸电站 14 台水轮机设计制造合同分别授予了两个制造集团,因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水力和结构设计。为了有利于机组安装维护,在投标前曾商讨几家中标企业采用一套图纸的可能性,但最终未能实现;另一方面,两套设计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可使国内分包厂商通过技术转让,更全面地学习和了解国际先进技术,对国内发电设备技术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7 年后, 2004 年 3 月,三峡工程右岸电站 12 台 70 万千瓦机组采购再次开标, 7 年跨越了 30 年,在特大型水电设备领域中国制造已经可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哈电、东电和阿尔斯通各获得 4 台机组的制造合同,国产机组平均每台价格约 3.75 亿元,比外商价格低 4450 万元, 2:1 ,特大型水电设备国产化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功。 2007 年 9 月,三峡右岸地下电站 6 台 70 万机组签订采购合同,哈电、东电和天津阿尔斯通又获得各承建 2 台的合同。 2008 年 8 月,三峡总公司对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 26 台水轮发电机组进行招标采购合同,总金额达 110 多亿元。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一宗水电机组采购活动,包括溪洛渡电站 18 台单机容量 77 万千瓦机组,和向家坝电站 8 台单机容量 80 万千瓦机组。它们将取代三峡 70 万千瓦机组,成为世界最大水轮发电设备;最终哈尔滨电机厂中标 10 台,包括溪洛渡电站左岸 6 台 77 万千瓦机组和向家坝电站左岸 4 台 80 万千瓦机组,合同金额达 44.27 亿元。东方电气中标溪洛渡电站右岸 9 台 77 万千瓦机组。天津阿尔斯通中标向家坝电站右岸 4 台 80 万千瓦机组。上海福伊特西门子中标溪洛渡左岸电站 3 台 77 万千瓦机组。 19 : 7 ,十年时间,在特大型水电设备领域哈电、东电已经从给外商打下手的马仔实现了完美“逆袭”。 通过三峡工程,在国际化竞争中,我国企业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完成了从分包商到主承包商的地位转换,在一些原先落后的关键技术领域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站上了世界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制高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十年时间走完了国际巨头过去 100 年的道路,毕竟早在 1980 年代,我们已经自主掌握了 30 万 kW 级水电设备的全部技术,这是我们实现赶超的基础。即使没有国际合作,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多的投入、经历足够的失败,相信哈电和东电也会完全自主的研制出 70 万 +kW 级的水电设备。 当然,在西南水电开发的高潮中,还将会出现一些世界级的工程技术难题,如超高水头大流量水轮机机组等,这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去解决,因为已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了 由于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很多欧洲机床厂活得都不好,中国的国有机床企业就买了许多欧洲工厂,特别是德国工厂,因为拥抱了中国市场,这些德国企业现在活得也很好。 基于对中国资本和中国市场的需要,欧洲老牌独立汽车生产商——沃尔沃,还是选择把自己卖给了一家中国民营公司。 即使某些高铁部件现在还不能国产化,我们完全可以把外国的生产企业买下来。就像虽然,国足不行,但是恒大俱乐部还是要踢到亚洲第一,并隐然有豪门之气。 中国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市场优势 。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481 次阅读|5 个评论
交通法规应该体现效率和安全的统一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4-2-19 01:36
交通法规应该体现效率和安全的统一 我国的交通法规越来越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一来大家都会遵守交通规则,事故的发生会大幅度减少。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只有完全科学的合理的具体规定才能体现出安全性,而在体现安全性的同时交通法规规定的具体的路标 / 地标 / 交通信号 / 道路限制等 必须考虑合理性 / 高效性和科学性,一个交通法规只有既体现出安全性,又体现出高效性才会是合理的,大家才会自觉遵守。反之而言,大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遵守的交规说明它的规定本身不科学,不能体现出效率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进行改变。 我国目前的交通法规总体而言仅仅体现了安全性,而没有体现出合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因此还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 第一点,关于红绿灯的合理性质疑 在交叉路口设置红绿灯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应该考虑到以下情况:第一平时的车流量,第二平时的车流方向,第三司机自身的机动灵活主观能动性,第四徒步行人的数量。平时车流量左拐的多,那么就应该给左拐的多给配车道,而把其它车道合理合并到左车道中;平时车流方向是左拐,那么右拐和直行可以合并为一个车道,使用同时间开合的红绿灯。此外还要掌握司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左拐和直行绿灯同时出现,那么一般左拐(直行)的给直行(左拐)的会主动让道,有了空闲才通过,有的人在行进中会采取大拐弯的形式互相避让。 总的来说,红绿灯的设置必须考虑以下几个矛盾: 第一,两个车道和三个红绿灯的矛盾。 现在的城市许多道路都是双向四车道,单向两车道。但是许多警察设置红绿灯的时候却设置左拐、直行、右拐三个红绿灯,而且三个红绿灯都不同时开合,而是单独开合。结果是右拐灯亮起的时候直行的挡住了右拐的车,然后直行灯亮起的时候右拐的车挡住了直行的车,导致通行效率大大减小。 很显然两个车道安装三个红绿灯是很不科学的,两个车道就安装两个红绿灯即可。只需要直行和左拐,右拐车辆一律和直行车辆同步放行,同步停止。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拥堵。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照顾人行道上横穿马路的人。 第二个,直行和左拐的矛盾 经常会发现,有些路口只有一个红绿灯,没有左转红绿灯,结果左拐车辆和直行车辆出现交叉,必须互相避让,有时候一大串左拐车辆挡住了十字路口,出现大拥堵。很显然,左拐信号灯和直行信号灯不能同时开启,因为左拐是大转弯;而右拐和直行可以同时开启,因为右拐是小转弯,不影响别的车辆通行。 第三个,人行和车行的矛盾 有的城市为了给行人以安全通行时间,专门在红绿灯上给行人预留了时间。我认为预留时间是合理的,但是应该分清楚车流来想和去向两个方向,在来向和去向之间的隔离带上设置滞留区更加好。当东西向红灯闪亮的时候向西的车辆全部是停止的,这时候横穿一半马路最保险;当南北直行绿灯亮而向左拐的红灯亮的时候横穿另外一半马路时是安全的。同理东西横穿马路也一样。所以人行道的横穿马路的灯应该分两步走,穿过一半再穿越另一半。实际上由于行人具有能动性,所以大多数行人并不按照信号灯横穿马路,而是按照我描述的方法来走路。这就表明了设计的安全性和科学性的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行人的选择是违规。 第四,考虑周围道路情况对此路口的通行影响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十字路口很有趣,从东向西基本没有左转的车辆(向南),多达 90% 的车辆选择右转(向北);而从西向东左转的车辆多达百分之 90% (向北),基本没有右转车辆(向南)。原因是向南的车辆有多个路口,已经分流;而向北是一个大桥,大家的必经之路。但是两个方向的左转都是两车道,很显然这种设计很不合理,很显然应该把向北的道路改成两个车道,避免不应有的道路浪费和车辆耗时。 第五,左转和直行冲突的时候应该设置灵活拐弯躲避区。例如一个交叉路口比较小,左拐的插了过来排成队,但是直行的不让道,那么只有直行车走完才能开始左拐车通行。如果把左拐区域放宽阔,直行车可以选择向右拐一下然后返回直行,向左的车辆可以选择向直行走得远一些走到直行车车尾再左拐,交叉通行,这样的通行效率应该可以大幅度提高。这个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必须在交通法上许可执行,并且这个要求有较大的十字路口地域。 第六,可以考虑建设专用的右转车道,右转车道是单行道,不受红绿灯的约束。这个东西已经有好些地方在做,效果很好。 第二点,关于合理的行车速度的质疑 实际上安全行车速度是和车辆性能紧密联系的,现在的车辆刹车全部采用更加高级的形式碟刹系统,同时具有“ 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 Anti — lock Braking System )。能够在很短的距离内安全地停车。所以行车限行速度应该跟着汽车技术的提高而提高。过去的刹车系统在时速是 40 的时候才算安全,遇到紧急情况车辆没有 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车辆往往出现跑偏和轮胎抱死,所以速度设置高很危险。但是现在的刹车系统可以保证在车速 70 公里的时候在十米内安全停止。所以车辆限速应该相应提高。 车辆的速度还应该考虑环保节能。现在的车辆省油行车速度一般在 70 —— 90 公里之间。而限速 50 公里以下很显然不环保。应该在安全和环保之间取一个中间的大家都能接受的限速。 另外限速过低也很不安全。例如高速公路或者城市道路上,限速很低,这时候会出现一个很奇怪很壮观的现象,全部车辆都在最高速度行走,每一个车辆后面都紧紧跟着其它车辆,相距只有十米,一旦前面发生紧急情况,一个车辆紧急刹车,后面车辆连续追尾,造成连续撞车事故。这种情况几乎在雨雪天和节假日在高速路上比比皆是。连环追尾事故频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速公路上面的车道太少,中国目前的高速公路一般都是两车道,车辆多了躲避不及时,甚至无法躲避;第二,高速公路的限速太低,好车不敢加速,导致全部车辆拥挤到一起,不能拉开安全距离。这是典型的车速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第三,车速限制缺乏弹性,导致司机在很单调的驾车环境下开车,单调的驾车环境由于缺乏有效刺激所以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瞌睡,导致不安全因素。所以,高速公路上必须放宽限速,应该鼓励车辆拉开距离,保持距离。另外对于不同路段的限速应该调整,例如上坡路的速度,下坡路的速度,平坦道的速度都设置出现差异性,这样开车司机就会警觉,不再打瞌睡,安全性就会提高。四车道的速度限制应该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够有效拉开距离,体现出车辆性能的差异性。例如西宝高速上的限速,左车道是 80 — 100 ,左中道的限速是 70 — 90 ,右中道的限速是 60 — 80 ,右道的限速是 60 — 80 ,很显然这种限速很不合理,因为不能体现出速度的差异性,也不能满足相同速度的车辆在方向上互相避让的要求。我以为合理的限速为左车道是 80 — 120 ,左中道的限速是 80 — 100 ,右中道的限速是 70 — 100 ,右道的限速是 60 — 100 ,所有车道都容许车速达到一百,而最低限速则保证了慢速车不穿越到快速道上,而快车则可以穿越到慢车道上,避免拥挤到一个车道上,这样的通行效率会大幅度提高,而同速度的车辆由于车道不同互相碰撞的概率也大幅度减小。第四,高速公路不应该根据车辆种类规定车道,而应该根据车速规定车道。在两车道的高速公路上事实上无法根据车辆种类规定车道,如果要超速大货车照样可以上快车道,但是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大货车一般很自觉地靠右行驶。那么在四车道上大货车也会有这类安全做法。所以这种规定没有必要,相反它限制了小汽车的行动,许多小汽车不敢在大货车专用道上跑。第五,应该容许在超车的时候的瞬时加速的速度超过最高限速。在城市道路和高速路上面,拉开安全距离非常重要。但是拉开安全距离的做法往往会违反最高限速的限制。但是不拉开安全距离就会有更大的危险,甚至大多数车辆会被迫慢速行驶,缺乏效率,也容易发生追尾事故。所以,我以为对于瞬时超速,目的为了超车后拉开安全距离的行为不应当视为违法。在法律上应该容许瞬时超速。西安市为了避免车辆跟得太近,为了拉开安全距离许多城市道路的限速上限很高,有的是 60 公里,有的冷落地段或者宽阔路段是 70 公里,这个就比较合理科学。 对于超速违法的界定我们也有怀疑。例如交管部门给某人的超速罚单是当时时速 63 公里,而该道路限速 60 公里,超过 3 公里,罚款 100 ,计罚 3 分。那么这个合理科学吗?不合理不科学。凭什么认为违法者的速度就一定是 63 公里,也许驾驶者自己测速是 58 公里也有可能。因为在科学上有一个“容许误差”的概念,这个容许误差在粗糙的地方容许在 5% 以内,有的甚至达到了 10% 。那么按照误差理论,该司机没有超速。难道说交管部门的速度测量仪器准确到没有误差?完全不可能,世界上没有没有误差的测量,何况是动态事物。所以交管部门依据过于准确的,在没有经过误差修正的情况下处罚司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而也是违法的。何况超速 10% 对于安全不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没有影响,也就是说超速并不会直接导致车祸,那么为什么要严厉处罚呢?根据超速不经过误差矫正的处罚不合理不合法,群众不能接受。 第三,对于车道的设置合理性的质疑 许多交通机关把车道机械地设置为右转直行左转,而不考虑哪个方向上行走的车辆多,哪个方向应该直行和左转结合,哪个方向应该直行和右转结合,哪个方向应该设置双车道,哪个方向应该设置单车道。导致的结果是有些车道拥挤不堪,有些相邻车道长期没有几个车辆通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周围十字路口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周围群众居住情况,也没有考虑关键路段和相邻桥梁的情况。这个真的在考研交警的水平。有的交警是专门惹群众骂的。 第四,对喝酒喝抽烟的质疑 现在的交规规定驾车时候严格不能喝酒抽烟,否则重罚。但是喝酒喝抽烟具有双重作用。对于驾驶时间过于长,出现疲劳症状但是又必须赶时间的人来说,喝酒抽烟不但没有危害,而且可以醒脑提神,刺激神经,从而保证头脑清醒,行动敏捷,驾驶安全。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起码应该容许司机半夜喝酒抽烟。 第五,对限速路段多变性的质疑 我们观察到,在同一个道路上,不同的路段的限速很多并不一样,没有明确的原因,只有限定,而且许多路段的限速没有起止标志,让司机很难把握。从而导致同一个路段上多出限速,而且每一个路段限速不同,司机往往把握不准确,导致超速罚款。我们认为,限速应该有统一的,明文可查的设置标准。这样大家都明白在什时候必须减速,什么时候容许加速。目前在许多地方标准混乱。例如同样是省二级道路,有的县限速是 70 ,有的县限速是 50 ,同样是通过村庄,有的县限速是 40 ,有的限速 50 ,有的还限速 20 ,很不相同,也不尽合理。限速应该根据道路宽窄,上下坡,人口多少,是否有涵洞等情况,明文规定,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才比较合理科学。 第六,对违规停车的质疑 在这一方面,可以质疑的地方实在太多,水分实在太大。为什么除过交警大队的人以外,综合执法大队也可以对违规停车罚款?为什么交警要跑到背街小巷来罚款?为什么在应该建立停靠点的地方不设立停靠点?为什么在不应该设置停靠点的地方设立停靠点?目前许许多多的城市居民夜晚停车都停在大路上,因为小区内没有停车位。但是这样一来,警察就故意找事,每个车都罚款。 我个人认为凡是违规停车都应该取消罚款。对于在关键道路口故意堵车的车主,应该通过舆论谴责来处罚。尤其是夜晚不能够容许警察处罚违规停放车辆。夜晚是睡觉的时候,大多数车辆都需要停放,随便罚款难道不让他们停止吗?只要能够留出通道,就应该容许停放。但是一般人们都很自觉,能够自发实现通道畅通,不需要警察参与。 以上六点是我对交通法规的效率性和科学性的想法,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补充!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3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时代经济最大的失误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2-9 17:08
新中国前30年经济发展最大的失误莫过于把大量的劳动力固结在人民公社低效的劳动上,虽然建成了超过5亿亩的灌溉面积,中国的农业水利化程度达到非干旱地区的世界第一,但这是为了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毛时代农民一个积累工就是几斤粮食,干的好的社队一个工值才顶一斤猪肉。现在看来不仅是对农民深重的“剥削”,而且也是“不懂经济”,是对中国最宝贵资源的浪费。靠人民公社、上山下乡、五七干校消除三大差别,就是把大量的劳力固结在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劳动上。但是,但是,这也没有办法,在当时也不具备建立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条件,和东西方的关系都破裂了,你既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工业化,生产出的东西也卖不掉,就像现在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样,朝鲜并不是不想改革开放,朝鲜战争讹诈政策的目的也是使美国做下来,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 锁国政策对中国最大的危害就是使中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遭到了极大的浪费。前30年经济最大的失误也莫过如此,因此,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应该是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大的悲剧之一。苏联是缺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一直是苏联经济中的短腿之一,如果中苏不搞意识形态论战,而是搞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市场,中苏的发展都会更好,也许就不会有19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了。但是中苏分裂也是必然的,因为一山难容二虎。 1978年以来大包干的成效也主要是在于把农村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公社体制下给释放出来,转移到非农产业,而不是对农业的直接作用。 但是,现在农村的先进集体大多数还是集体化时的老典型,是集体化时期打下的基础。1980年代全国有大约5%的社队是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的,虽然9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垮掉了一大批,但是全国还是有大约1%的农村集体经济坚持了下来,有的还以公社为单位统一核算。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014 次阅读|14 个评论
信息化和效率——美行(九)
热度 1 jlxt33 2014-1-7 10:46
UTA图书馆正面及国旗、州旗、校旗 图书馆前的具有历史感的条椅 图书馆前的地砖上刻着很多名字,不清楚镌刻的标准 借着图书馆的东风,说说今天感受到的信息化和效率吧。 (一) 上周五伊朗女生带我去UC拍ID card的照片,当时因信息还没上传,没办成。今天一早就去,前面一个人在咨询完后,我就交表、拍照。那位拍照的办事员说:请在门口等一下,三四分钟后,拿给我。我怀疑自己听错了,但还是在椅子上坐下了。没几分钟还真的送出来给我了,好感叹这样的速度!对比在学校换个校园卡,要两周还算快的速度来看,可谓火箭速度了。有了卡,既可以开门又可以用电脑了,一切就正常了,挺高兴。 (二) 输入用户名、密码就可以用电脑,第一次使用就必须改密码。然后似乎一切正常了,门禁密码是个五位数,不好记,但改密码有个必须接收的条款,收费$25,什么道理?那么就不改了,去试着开门吧。不好使,找人求救。被告知必须激活,在电脑上鼓捣了一阵子“激活”,也没法激活。最后问老师啦,要到系办登记,由系统管理员激活。好吧,穿过两栋楼,到了系办,很快就登记好了。但没看到秘书操作电脑,疑惑地问何时可用来开门,答曰:周四。我晕!这又是一个速度了。咱们用钥匙就不用说啦,那是最高效的;在北大办门禁卡是即时办好的。 (三) 不管怎么说,电脑能用了,windows系统,很多需要用的网站可以进入了,这是令人高兴的。自己带的U盘、移动硬盘、相机、手机都能用,而且速度很快,终于把那些一周来不能见光的照片导出来了。上网速度也很快,没遇到卡壳、不动的时候。做事效率就是高,心情也好了。想到临行前的两天,在网上填报、提交一些资料,那个蜗牛速度啊,砸了电脑的心都有,但这又不是电脑的错,只好忍了。明天就能把那些材料提交了。不过制约速度的因素是输入法,办公室的电脑没有中文输入,好像又不能安装,只能在自己的手提电脑中做好文档,再粘贴过去。 (四) Wi-Fi遍地,只要有电脑和手机,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网,而且速度很快。专门尝试着用手机在线播放电影,居然没有一次缓冲!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呢。 (五) 电视中的新闻,都是直播,不断地连线,传送各地的信息。比如,席卷整个美国的寒冷,三分之二的地方创历史低温,新闻中不断地连线各地的记者报告情况,比如今天最冷的-1F,最热的82F;在室外冻的可以打破头的匹萨饼;还请气象专家分析原因和预测天气会更冷。再比如,Rodman担任朝鲜的篮球教练,从美国跟到中国再到朝鲜,一路连线直播。关于脑死亡的女孩“Life or Death”的讨论,各路观点,不断地争吵,真的是在吵哦。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3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window效率软件汇总
热度 1 laplace 2013-8-18 10:0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一个好的软件,初期可能会有陌生感,但是只要踏出第一步,用上之,慢慢习惯之,价值和效率就会慢慢体现。所谓最高价值的产品,就在于买了它,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价值,而不是像一根馒头,只能带来一次性的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一个不熟悉但是介绍上说很有价值的软件,还是很有必要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去尝试一下,才会发现新的天地。 1、知识管理软件——evernote 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有一篇专门的博文,而且笔记软件或者知识管理软件的应用手法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方法,只可个人不断积累经验。 2、知识管理软件——wiz(为知笔记) 官网: http://www.wiz.cn/index.html 3、文献管理软件——mendeley 官网: http://www.mendeley.com/ 抛弃了endnote转到该软件有一年多了,软件更新后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功能,目前他被 Elsevier收购,有了干爹,用该软件更踏实了。 pdf全文检索,doi快速添加文献,云同步,网页快速导入文献,应用内可以直接检索mendeley文献数据库,用户之间协同处理文献,等等,优点多多,值得尝试。 对于刚进组的同学来说,尤其值得尝试。而对于老师来说,用这个软件作为公共的实验室文献管理平台,估计是最棒的了。 4、速度最快的文件搜索软件——search everything 推荐指数:五颗星! 官网: http://www.voidtools.com/ 善用佳软: Everything:速度最快的文件名搜索工具 强调两点(1)设置快捷键,tools——options——keys——new wi ndow hotkey——按F4,将F4设为快捷键,这样就任何使用都可以一键F4呼出搜索框,直接输入要搜索的关键词/文件类型等等,(可选 键盘流 操作:点击TAB找到相应文件,enter即可直达了)。(2)在search中有几个match,如果大家用这个软件发现没有搜到本应该出来的,注意是不是这儿筛选所致。 (3)用习惯这个软件之后,就会潜移默化的注意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的规范性,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文件了,至于存放位置就无所谓了。(4)只支持NFFS格式磁盘,如果某一个磁盘不能被检索,注意格式是否正确。(5)当然只要用上手了,相信大家都会自然而然的把各个设置摸索一遍的。 5、剪切板增强软件——CLCL 推荐指数:五颗星! 善用佳软: 剪贴板增强软件综述:CLCL,ClipX,Ditto等 虽然有各种剪切板增强软件,但是我还是最爱CLCL,平时随便ctrl+c和ctrl+v,需要粘贴之前的记录时,用alt+v呼出CLCL的复制记录,然后上下箭头找到记录按enter即可,又是流畅的鼠标流。 提醒一点:用CLCL复制非最新记录,可以将文字的格式除去,这样可以省好多麻烦。 6、截屏软件——FastStone Capture 你还在用qq截图吗?用这个软件,就能体会所谓的软件精细分工的意义,多少软件都自带截图功能,但是都没有这个只专注截屏的软件做得好。 7、同步盘——金山快盘,坚果云和dropbox 金山快盘:毫无疑问,它可能是目前用的最普遍的,我也在使用,将不需要过分安全储存的软件/图片等保存到快盘中,将其定位为“存储盘”。 坚果云:最推荐坚果云,增量同步功能会减少流量,只限制每月流量而不限制总容量的策略意味着无限的空间,可以同步电脑中的多个文件夹,更重要的是他的安全性绝对要甩开金山快盘好几条街,对安全的重视 甚至 要高过dropbox,后者只有危机之后才开始两步验证,前者早就实现了。我将该软件定位为“同步盘”。 dropbox速度慢,但是他的api连接了很多软件,所以,还是必须要用的。 8、浏览器——chrome 推荐指数:五颗星! 我该用何种赞美的语言去夸奖chrome,或许这么说,能够对得起他给我的价值:“有了chrome浏览器,我心情舒畅了,活得更长了”。因为软件赋予我们的效率,就相当于给予了我们时间。 使用chrome浏览器,一个重要的感悟就如同科研idea的启发“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任何的一个需要的功能,我们都可以早浩瀚的插件和应用市场中找到。 9、快速启动程序的软件:FARR(fast and run robot) 需求:快速启动程序。 看似不起眼的功能,却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尤其是软件较多,寻找不遍的时候。当年每次都要在桌面上翻一阵,或者在开始-程序中浏览半天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软件的时候,那就要想想,这个软件的存在必要性了。 启动方式:ctrl+space(自己可以设置)快速呼出对话框,如下图所示,然后直接输入ever,wiz,qq,dr,360等软件的前几个字母,即可回车打开该软件, 又是流畅的键盘流。 历史记录自动更新。 高级设置:(1)可以设置扫描的文件夹及其优先级,例如可以加入存放绿色软件的文件夹(2)可以将常用的软件放在对话框的右边,如下图所示的wiz图标和飞信图标,不过这个没啥必要,因为这样就需要用到鼠标了。。。(3)只是用来启动软件,就有点小看这个软件了,虽然我确实只是用来启动软件的。使用大量的扩展,很多功能,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 PS:(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纠结再三,还是发了这个博文吧,或许我在软件上有点过分的追求,就像前几天遇到的一个追星族的狂热一样让人感觉可笑,所谓生活过度的工具化,只会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这个还是需要谨记的。 但求对看过这个博文的人有点价值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私企提高研发人员效率的一个举措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3-7-25 07:56
美国私企提高研发人员效率的一个举措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24 日 美国是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因而, 市场的生存主要依靠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靠的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所以,美国的私企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般都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和推广部门。 产品研发和推广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因而, 为了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公司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我到现在为至的职业生涯几乎全部是在美国的私企中度过。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我一直被不同的雇主高效率地利用着。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下面是他们采用的一个举措。 我的雇主对我十分信任,他们为我在研究方面提供一切可能做到的物质上的保障,总是为我大开绿灯, 一路通行。 他们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为他们贡献知识和才能。具体的做法是, 他们让我拥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自主采购任何课题需要的仪器设备。 所以,一般情况下, 我可以直接在网上到几家重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公司采购仪器设备和各种实验用品。这种采购不用审批, 也不要经过公司财务处。这个过程省去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除此之外,他们为我提供一切方便。 比如说, 他们给我一个公司的汽车加油卡。这个卡在全美国任何加油站都可使用。 所以,我每次在美国境内的出差, 一下飞机就去租车,自己开车到公司的实验基地, 这样的安排真是方便快截,大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他们给我一个国际电话卡,这个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使用。 不过,这个卡对我好像用处不大, 因为我几乎不能用电话交流,只是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会用电话。当然,现在公司给我的是手机, 功能涵盖各个方面。他们给我一个大型综合商场的采购卡,凭这个卡我可以在这家商场采购任何物品,采购时不需公司的同意和审批。他们还给我一个现金支付卡。 我可以在急需现金的情况下用这个卡支付开支。这样一来, 我身上带有公司的四个卡, 几乎包含生活必须的各个方面,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全和有保障, 因而, 用不着为这些琐事操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 公司还为我提供三辆公用的车,只要工作需要, 任何时候都可以开这三辆车。 最为重要的是,实验站所有的大门和重要的仪器设备的钥匙都让我亲自有一套,因而, 在任何情况下, 我可以自由进出和使用这些仪器设备,不用找专门管理员等。 方便吧? 当然,要公司对你如此信任, 你必须做出使公司信任你的实际成效,也就是个人信誉。 在这些职业生涯中, 我为不同的公司出差几百次以上,从来没有在报销差旅费时有一分钱的差错,也没有在采购各种仪器设备时私得一分钱的回扣,更没有用公司的卡为自己购买和支付一分钱的物品。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330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太阳能电池效率
jonney 2013-6-4 09:34
个人分类: 科研杂记|8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How to achieve effectiveness: western perspective
热度 10 harveyzjq 2013-5-29 04:11
How to achieve effectiveness:western perspective 富有实效地做事( tobe effective )是任何组织与个人致力于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ineffectiveness 却到处可见。我们的博士培养人数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全球第一,但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依然不高;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然而却没有涌现出日本经济起飞时的世界级的企业。在个人领域,很多时候,人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认真努力的做事,但却成效不大。 How to be effective 应当成为组织和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西方的做法来看,有以下感想,值得我们借鉴: 1.Ask the right questions. 国外的教育强调 askthe right questions ,看看国外学者写的书,在论述某个观点之前,通常会问一系列的问题,问对了问题,就找到了方向。方向正确是 effective 的前提。如果方向错了或反了,再多的努力成效也不大。方向正确,即便在路径选择上走点弯路,至少在趋近于目标。 2.Discussthe questions thoroughly before making decisions. 与中国 Top-down 的决策模式不同,西方的决策强调 discussion 。这边决策方式渗透到生活、经济、政治中的各个方面。小孩子在决定玩什么游戏时,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干脆放弃这个游戏。在公司决策和政治生活中,这种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应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仅犯错的几率会大大降低,更形成了共识,参与者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在 top-down 的决策体制下,尽管决策者比大多数人聪明、勤奋,但并见得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没有人永远是正确的。而更重要的是,如果参与者没有与决策者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参与者执行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即便迫于威权去执行,心气也不会顺畅,势必会影响做事的成效。 3.Approach the issues with frameworks and process 。也许有人认为,什么事情讨论来讨论去降低了决策效率。 Westerners 解决效率问题的方法是结构化和流程化。老外做事特别强调结构和流程,看看管理类的书籍就可以发现。一个流程中有哪些要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形成一定的顺序和框架。看看国外的论文,看看国外的教材,都是结构化和流程化的典型。有了这些框架架构,就相当于解决问题的工具,会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05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公平与效率
热度 5 heitiedan2012 2013-4-13 15:41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原来以为不那么复杂,现在想来,也确实不那么简单。不过,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基本是不真实的。当时有人提出这个口号,其实本意就在于,暂时不要考虑公平的问题,把效率搞上去就是第一位的。这种说法和这样的做法今天已经证明实在不妥。 在 80 年代初期,即当时在搞计划与市场的协调过程时,提出了一个价格双轨制的政策。计划内是原来的价格,计划外的市场是另外一个价格。由于当时整个生产资料的状态都是紧缺的,所以计划外的市场价格一路飞升。而当时能把产品从计划内搞到计划外市场的,都是与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有关系的。后来即被群众称为“官倒”一伙。这帮人利用关系,搞到各类批条,把计划内的产品倒到计划外,膀不动、身不摇,就赚了大笔的钱。这是效率优先吗?显然不是,这是最初进行市场化尝试的一种漏洞,而制度上的缺失就使得一些人能够钻这样的漏洞。正是在这种漏洞的警示下,后来才下决心全面进行市场化,这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双轨制所带来的漏洞和不公平。 1992 年,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建设,很多人纷纷下海经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时候倒是相对公平的。因为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下海。各种政策对此提供了很多便利。你只要有胆,你就可以辞职下海。有些人就想下海试试水,有些人就比较有顾虑。所以,这个时候有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一说。当然,这里所谓的“胆大”,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敢于下海,勇于经商,一种是敢于寻找各种法律上的空子,钻制度上的漏洞,以便从中来赚取大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种做法也不好说就是违法,因为没有法律的严格规定。所以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就等于是允许可以做的。 但是,当到了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候,情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正值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刻。当时,有些持有新自由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产权不清晰,所以要搞产权清晰化。所谓产权清晰,无非就是要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通过所谓国企改制,搞所谓“减员增效”,解聘大量工人,造成失业率骤然升高,社会上一片怨声载道,几乎到哀鸿遍野的程度。这种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而且并没有达到什么效率优先的结果。大量所谓改制的企业,最后几乎都被搞垮了。因为接手的私人,并没有认真搞什么生产,更谈不上什么增效,而是大量变卖国有资产,把出卖的钱财装入私人腰包。他们个人是暴富了,但是企业垮了,工人失业了,要靠国家救助。但是当时不少地方政府对此不闻不问,根本不顾这些工人群众的死活,结果闹得有不少地方工人静坐示威,抗议这种错误的做法。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它打着提高效率的幌子,却在干着扼杀效率的事情。试想,没有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大多数劳动者对生产的热情投入,哪来的效率?怎么可能有效率?光靠着几个人在幕后搞什么资产重组,就能生成效率来,就能产生出财富来,那不是活见鬼吗? 如果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看,在大多数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公平不是只从分配意义上来看的。现在有人一提公平,就说分配上存在不公平,要从分配角度来解决问题。分配上的确存在着不公平,但是如果仅从分配的角度来解决,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不解决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只能数量上强行进行所谓公平分配,平均分配,对生产发展是有害的。所以如果要讲公平,必须从起点来讲公平,从起跑线上来说公平。如果起跑线上就不公平,后面再怎么进行公平的所谓补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真正的公平,是给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提供同等的机会。至少在制度上,要限制那些有可能得到特权的人,要能够阻止特权的产生。当然,毕竟人与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公平并不等于搞平均主义。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公平,幻想实现绝对的公平,其结果却只能是不公平。如过去所谓“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并不是什么公平,那是在损害了大多数劳动者积极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这种损害就是极大的不公平。 从某种意义上,要想让劳动者在起跑线上就得到真正的公平,最好的方式就是逐渐扩大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但对于公平的实现来说,这的确是千真万确的。 这是上初中时学的第一支分声部合唱的歌曲,据说温家宝前总理也喜欢唱这支歌。 地质队员之歌.mp3
22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慢下来的四部曲
热度 24 何裕民 2013-3-15 09:42
我们必须慢下来!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慢下来? 其实,我觉得:以我自己为例,我30多岁获得了劳模,然后40岁检查出全身有很多问题,我自己是搞健康的,我就觉得这样下去还能长命吗?所以,我开始慢了下来。从慢下来到现在,有20年过去了,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吧,我的效率没有降低,身体上也还算可以!因此,现身说法,完全可以适度慢下来!适度享受慢生活完全做得到! 这里,有几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第一,其实今天所谓“快”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多!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但你毕竟是个普通的人!所以,只能挤干了时间,快步走!因此,外界诱惑太多,你的选择目标迷散,是导致太快的一个重要原因。鉴此,我想奉劝大家:有一个“二八定律”,身边各种东西都很好,但你要选择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去努力抓取;哪些是不那么重要的,可以有所放弃!很多人这也想抓,那也想抓,结果就只能是24小时拼命跑!弄到最后,代价往往令他惊愕万分的!甚至是生命的付出…… 所以,面对外界的诱惑太多,首先理清哪些是重要的,有所聚焦。套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要学会“舍得”。我们减慢节奏第一要义,就是要意识到减慢节奏的重要性!不仅要获得你的确切需要,而且要增加自我的生活情趣,并考虑要拥有健康生活与身体。 正确的作法是有所放弃,聚焦于你最有兴趣的!适当参与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对一些你没太大兴趣的(或者暂时不急迫的),则可以有所丢弃。 二就是别越界,不要超过边界。我有个学生,年龄比我年轻得多了,看起来已经是老态龙钟的,又是肥胖,又是高血压。他是一家小企业的老板!在陪着我从机场到公司的路上,两只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事情吗?我问他,那些琐碎的事情,少管一点,行不行?他说不行,我不管他们就做不了。其实,我觉得这是越界了,超越你的边界了。我上次写了个“学会裸退”,也就是这个道理!明明你已经到了一定年纪,却还要去管孙子婚姻的事情;我们今天很多家庭主妇为什么会生肿瘤?就是什么都想管,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自己去干预才好,就像诸葛亮,“事必躬亲”,所以他50多一点就死了!壮志未酬!像他这样高智商的,50多岁,只能说是巨大的遗憾!什么都想管,那你就是超越边界了!超越边界后,不仅被管的人不舒服,你自己也很疲惫,而且绝对是低效率的。这时候,我们能不能分一分,该谁的事情扔给谁,该撒手时就撒手。你也轻松,他又高兴,效率也高!何乐不为呢!就像前面说的那一位学生,放手让员工管一些事,员工就会成长起来! 所以,第二件事就是:我们要学会别越界!要学会分权,要学会分享。包括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别越界。 第三,就是合理安排时间。这方面,很多人确实很忙,就像我本人也涉及了很多方面,既要看大量的临床,又要写书,搞课题,还要带学生,还要主管很多事情!所以,首先我就意识到,慢不是懒,而是适当放松一点,让我们该快的时候,工作节奏很有效率;慢不是不做事情,慢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就像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因此,我觉得,前面讲的“舍得”是讲放弃一部分东西。然后,同时还要学会适当的安排。比如,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里可以做一些大的事情,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见缝插针地看看悠闲的书,先对自己的时间做个安排。然后,一定要学会过段时间让自己轻松轻松。包括有空散散步,有空喝杯清茶,看看闲书。我们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闲暇时,看看书!让脑子放松放松,一则效率会提高!第二,生活情趣会增加!第三,也达到了慢生活的要求。 还有些人会说,我工作很忙,实在不行!教大家简单一招,现在大家都离不开电脑,电脑用了二三十分钟后,一定站起来走一走!伸伸懒腰。我在家里写作的时候,写了二三个小时之后,我一定要出去散散步,看似浪费了二三十分钟,但换来的却是头脑清醒,身体松弛,效率更高。我也规劝很多生了病的患者,重新恢复岗位以后,我一定给他建议,“你工作二三十分钟,一定自我放松一下,不要做过于激烈的活动,只悠悠闲闲,走走看看,也是种慢下来的方法。” 第四,学会“慢”有很多种技巧。我原来性子很急,经常会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什么事都讲求效率。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我自己敦促自己,平均一周工作84个小时,还不包括路上的时间。但是,我也没觉得效率很好,后来我觉得应该有张有弛。比如,我经常坐飞机,这时我一定会带本书。飞机晚点是家常便饭,这时候,别人都很焦虑地去问,我就优哉游哉地躲个角落里去看书,既是欣赏,又是充电,同时还是心灵放松。因此,必须认识到,在今天越来越快的节奏当中,我们要抓紧机会,让自己慢下来!这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而且是效率更高的需要,也是生活情趣的需要,慢下来如果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的话,也许就不再是件可望不可及的难事了!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634 次阅读|25 个评论
做事要首先划定时间
热度 33 fkyk16 2013-3-8 10:01
从小到大,对时间一直都不是很敏感。凡事随性,全身心的投入,认真地做事以求最好的结果 —— 这就是我 —— 无数次被朋友、同事、学生表扬的我的个人特点!好像不无不好! 是的,是 ” 好像 “ 很好。 初为人师,凡事认真,固然正确。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评作业认真,连和学生下课聊天、课后谈心都认真。说到自己的科学研究,读文献认真、写东西认真、指导学生开题和评阅他们的论文都认真!!平时看个电视、唱个歌、玩个游戏,哪怕陪小朋友或老年人呆会儿都认真用心用情! 的确,这些表面听来或看来都很好!至少我给人留的印象很好!但实质上,这个习惯真不好!我说的 “ 不好 ” ,不是 ” 认真 “ 这一态度不好,而是认真得没有时间概念 —— 这不好。凡事随性,没有时间概念,做事不能以最少的时间做最高效的事情,问题可就大了!这一问题,竟然困扰了我大约十几年竟然无解! 因为从来没自我反思过为什么自己认真努力反而做工作还总也做不完,现在想来,很容易给出简单的答案:效率低!可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出于良心而努力呢,方法基本也是恰当的,是那种 ” 慢工出细活 “ 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 “ 效率低 ” 能解释的吗?我并不完全认同。相反,我认为 “ 细活 ” 就应该这样精雕细刻啊!如果这种状况不叫效率低,那自己怎么有时就会感觉特别累,且总有一种 “ 赶 ” 的感觉呢? 昨日终于顿悟。原来我做的活都是 “ 良心 ” 活,比如判学生作文,细读慢品是判,粗略一看也是判,而我常常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地选择前者;备课,备一遍还是备两遍,查找辅助教学资料要找哪些、找多少、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这些都是问题,而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 “ 更好更优 ” 的准备方式,而不会计较我在其中花了多少时间;再说读书,读专业的、读自己感兴趣且与专业有关的、读与专业无关且自己应该读的等等要读想读的书,不管是买的还是借的还是复印的,总之,想读的要读读、该读的要读读、书要还要甩之前要读读、儿子感兴趣推荐我的要读读、友人偶尔也要推荐一些书目读读,于是我就开读了 —— 因为需要啊 —— 可是,却从来没有时间限制,什么时候读完 —— 随性啦。前两天读有关蔡元培思想的书,还不胜感概呢。只要一有空闲就来读这本书,但从没想过我该用多少时间把它读完。给学生修改开题报告和论文反馈工作,一页一页地看是正确的应该的 —— 那是几年前,每年只有两三个研究生的时候,可是现在扩招了,研究生今年就有七个要毕业、本科生要指导五个、成人教育还有四个学生,假如每个同学都认真写论文,都能按时提交开题报告、提纲和论文等,且一稿二稿定稿从不耽误 —— 我还能看过来了吗?如果以我这种 “ 认真 ” 和 “ 精雕细刻 ” 的方式来阅读和反馈,外加和研究生的定期研讨和辅导 , 我的 “ 快乐 慢 ” 生活工作方式要是不用时间 “ 隔断 ” 或 “ 加以界定 ” 的话,我将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且总觉得做的不够好 —— 原来被同事和朋友戏称为 “ 完美主义 ” ,还自觉得是一个有品质的追求! 但,现在恍然大悟了!!那叫啥 “ 品质追求 ” 啊,我所做的这些事情,都如母爱一样,只要给予和投入,总是有投入和改进的空间的 —— 如果不对我所做的事情,进行提前的时间限定,那么以此 ” 爱 “ 绵绵无绝期的现实来指导我的话,我的工作状态也一定是 ” 无绝期 “ 的 —— 烦恼焦虑一定也就不请自来了! 想想,人文社科的内容,哪有最好啊?效果和质量都是相对的 —— 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就如评判高考作文,真想细读每一篇文章,也好不辜负考生的辛苦和家长的期盼,可是,如果按我的方式 —— 找出语言点、仔细考查作文质量、甚至前面评判完的对比一下,到底应该是该高些还是应该低些、有时还为已经给的分太高或低了点有些自责 —— 尽管作文分是有合理区间度的,没有所谓真正的公平合理 —— 再说,还有第三方检查,不合格的话,会有人来找的。可是,我还是不忍大笔一挥加快速度,即便加快,也不过是为了别拖大家的后退,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会更细致地判的,决不忍留下遗憾! 还是,这种做法,看似可取,实际上不可取。因为公平了一些考生,到后来,就有考生因为 “ 被催促 ” 而 “ 被不公平 ”——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应该做的是平均而言,标准基本一致,速度也符合基本要求,不至于总是被催促。 想来自己明白一世,竟然在这件事上糊涂不仅一时 —— 原来我这样所谓的 “ 认真 ” 是不可取的。真正可取的是对所做的事情有直觉的时间意识,知道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能符合标准地完成任务 —— 而并不总是尽可能的高质量。这样,针对个体项目来说可能有 “ 打折 ” 之嫌,但对所有项目整体来说,对工作的量所对应的平均质量来说,还是可取的!对个人工作风格、工作习惯的养成更是可取的! 原来读过很多关于 “ 执行力 ” 的文章,曾怀疑过自己执行力有问题:热情有余,行动不足!但始终没解决如何能提高 “ 执行力 ” 的关键所在。原来其关键就在于:先划定完成指定任务的时间框架,而不是在追求质量和完美的过程中 “ 迷失 ” 了终点。
个人分类: 反思随感|10055 次阅读|82 个评论
2013,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热度 4 zls111 2013-2-10 11:01
2012,特别喜欢12,我是12号出生,早上卯时出生,差不多是6点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是12岁那个时候。 恰恰这一年,是我人生中转折的一年,角色的转换:学生时代结束,开始职业时代。 毕业是自然的事情,并没有很多人想象博士是那样的艰辛,应该是相对比较轻松的经历而已。把念书当主业,多惦记论文的事情,出几篇文章不难。 毕业了,自然就在总结博士期间,感觉效率不高,文章出少了,虽然有两篇文章加起来十分多点。想想,如果多努力些,效率提高些应该不只有2篇,应该是4~5篇。 这是博士毕业后一个重要的觉醒,效率。做科研有很多技巧,和规则,多多少少有些经验了,不过这点经验很少,还需要不断的积累,所以需要更加职业化,在专业方面继续深挖。 毕业后,就来到美国。庆幸自己过来看了下,更自信了些。美国并不是大家宣传的那样,普通的实验室很多,普通的教授很多。想想,很多时候,我们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是很不错的。把阳光放在羡慕别人的身上,还不如自己更加普通些。 这大半年来,尽管角色转换了,效率并没有提高起来,还是拖拖拉拉的。这是个问题,得想办法解决。 专业方向的转换,在这一年的年末,终于开始从之前的偏植物基因组和基因家族的研究,慢慢转换到癌症基因组和表观遗传组的研究。 对这个领域是早就预谋好了,自认为是 有必要花我余生的精力在这个方面奋斗,在我们国家是尤其需要在人类疾病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展应用。科研的本身是一个过程,最终是需要转向应用,而癌症的研究是相对容易些,这些科研问题本身与实际比较密切。当做的问题达到一定深度之后,向应用转化应该是比较容易。 毕业那会听到,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结婚证,这大半年来,总算意识到这个方面的缺失。 以前太简单了,根本就没想这个方面的事情,现在是体会到其苦楚,原来生活感情是需要时间经营的。 2013应该是个好的开始,开始生活,开始新的方向,开始提高效率,慢慢走进职业化。 于Penn state University阴历大年初一
33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热度 22 jiangjiping 2013-2-2 08:33
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蒋继平 2013 年 2 月 1 日 我这里说的人文工作环境指的是在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 而不是自然环境条件。 这种人际关系包含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是属于社会群体性的一种高级动物, 我们在生活中必须参与集体活动。 这些集体活动就是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属于团队中的一员, 是集体中的一份子。 我们的一言一行构成了这个集体的人文环境。 在这个人文环境中, 首先碰到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然后是同事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的人文环境气氛。 这个人文环境气氛反过来影响到这个集体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心态情绪。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 我觉得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确保工作高效率和心情舒畅的基础。 我觉得西方国家的公司高层管理也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因而, 他们在公司的相关条例中总是非常注重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 他们本人的行为也为这个目标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现在工作的人文环境是属于良好的一类。 从总公司的最高领导, 到底层的普通员工, 大家都互相尊重, 平等相待, 互相体贴。 比如说, 公司的最高领导来我的实验站检查工作, 第一把手总是在见面时先给我一个鞠躬, 第二把手会给我一个真诚的拥抱, 他们都是典型的美国人。当我因为身体健康原因需要住院时, 我的上司自己在国外出差, 就委托他的夫人来医院陪我。 我的所有同事和下级对我都十分友好。 她们在下班回家前总是会到我的办公室门前道别。当然, 我平时对这些同事和下级也是很体贴和关爱的。 至少是尊重和关心的。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工作, 心情一定会觉得很舒畅。 心情舒畅干起活来就会更有效率。 正因为如此, 我们大家都非常愿意为公司卖力。 在我看来, 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一个单位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 除了公司有一套合情合理的规定和条例外, 大家还需要从自己做起,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体贴, 互相尊重, 和睦相处。 你的无私付出, 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6704 次阅读|44 个评论
研究生国奖要宁缺毋滥——兼谈效率与公平
热度 1 liruzi 2012-12-21 19:50
随着科网关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讨论告一段落,我想,大多数单位的评审工作也应该结束了。这次与以往奖励不同,对于研究生来讲,荣誉与财富,都极具有吸引力。毕竟是第一次,在“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大家都想试一下!至于满足什么要求,大家之前都讨论过,比较复杂,就不多说了。 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谈国奖准入门槛——效率、公平与宁缺毋滥! 教育部与财政部在综合各院校研究生培养水平基础上,制定名额分配方案,是为初次分配;各院校拿到名额,制定各院系(研究所)名额分配方案,是为再次分配;各院系拿到名额之后,制定院系内部分配方案,是为三次分配。大家都知道,初次分配主要靠市场调节,注重效率,但要兼顾公平,这是我们国家实行的路线;而二次分配与三次分配,则更要注重公平。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凭各院校实力,虽然这个实力有不公平的体现,但还算是近似完全竞争市场啦),依靠市场进行分配,是完全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的,即实现效益最大化(科研成果);而一旦政府开始干预,朝着公平的方向努力,就不可避免的对效率产生伤害(公平自然重要,但要看我们追求的是啥)。 这样,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当名额分到各院校时,就像是到嘴边的肉,没有人愿意不理吧 ?但当名额一旦由院校分配到各院系(研究所),再分配到个人时,就变成了到嘴里的肉了,谁都不想吐出来 ,并且,上级也没有指令吐出来! 由于是按照研究生培养质量来进行初次分配的,所以, 各院校的研究生整体水平可以看作“同质”的 。但当名额具体到各院系(研究所)时, 研究生还是表现出较大“差异”的 ,毕竟存在比较强的学科与弱势学科。由于要做到公平,就难免在强系与弱系之间进行多多少少的权衡,也算是可以的,毕竟各院系的实力大家还算认可。可是,当名额在院系所内部进行分配时,由于有的老师多带研究生非常优秀,而另外老师多带研究生次优秀,但同时又要更多考虑公平,就不可避免出现评选结果参差不齐(就不用良莠不齐了!),这样无疑是对优秀者的伤害,更是对次优秀者的包庇,也是 对资源的浪费——市场失灵,政府也失灵 。 毕竟我们追求的是科研质量的提升。 研究生国奖是为鼓励研究生,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而设立的,出现这种情况,无疑是很消极的,那么如何规避这种情况呢?我想,可以制定一个原则—— 宁缺毋滥原则, 在考虑到效率、公平的同时,要坚决宁缺毋滥。那么怎样来进行设计呢?我想了一个,大家来看: 首先,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各院校每年的名额初次分配是可以浮动变化的,如果从上一年的评审结果看到研究生科研成果有提高(高于以往平均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给予名额奖励,但不会太多(根据情况最好在 10 个左右) ; 如果从上一年的评审结果看到研究生科研成果还可以,但根据宁缺毋滥原则,没有将全部名额用掉,那么,可以将此名额自动滚入下一年的名额中累积(类似于体育彩票奖池),但该累积不可以连续超过两年 ; 若在上一年的评审结果中,看到研究生成果差异很大,有“滥竽充数”之嫌疑,要警告,并且坚决减少下一年分配名额,初犯可以减的少一些,再犯重罚 ! 但是,要想上面的设计能够实行,还要靠最重要的第一关,就是准入门槛的制定。我想,具体可以将成果质量(例如 sci 、 ssci 、中文核心、科研项目等等)准入详细到二级学科,甚至以下。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数量取优。当然,更细则的问题(如影响因子等等)就可以按照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我只是抛砖引玉,或许教育部与财政部早就想到这个问题。还请各位科网专家来提建议。我想,研究生国奖是为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而设的,不能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要做到宁缺毋滥!这不仅仅是花掉纳税人的钱,更是伤了纳税人的心呐! 当然,研究生国奖,到底能不能真正提升科研水平不谈,但论文所在期刊质量与论文数量肯定会有所提高。 PS:不知道是我这里的网速慢,还是科学网的服务器问题,刚才第一遍没保存上,又默写了一遍 !
个人分类: |28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产学研合作:莫只建平台罔顾效率
热度 9 lgjszy 2012-12-18 09:51
作者:周熙檀(中国科学报记者) ( 林耕接受采访并审稿) 《中国科学报》 (2012-12-17 第4版 综合) 来源:中国科学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12/267226.shtm 发布时间:2012-12-17 近年来,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层出不穷,促进了科技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很多产学研平台重复建设,严重制约了合作效率。在专家看来,比起建平台,如何实现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链接更为重要。 最近,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在反复思索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如何更好地推进成都分院与成都科技、产业实现更紧密结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赵永涛。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成为各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组织也层出不穷。然而,一些专家已开始注意到产学研合作的效率问题。 “现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太多了,存在明显的重复建设问题。比起建平台,如何实现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链接更为重要。”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林耕说。 牵头企业至关重要 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宋震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肩负着推进几个和存储技术相关的产业联盟的合作工作。这几个联盟的实际运行,让宋震对产学研合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中一个联盟在行业龙头企业的牵头下,顺利成为第一批科技部试点联盟,并成功申报了科技支撑项目;而另一个联盟几年来虽经成员共同推进,但至今未给成员单位带来实际收益。 宋震认为,在产学研合作组织中,牵头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牵头企业是‘老虎’(实力很强),那么各协作单位可以是‘羊’,竭尽全力配合企业和项目就够了;如果牵头单位只是‘狼’,单个个体较弱,那就需要这家企业能不计小得失,凝聚各方力量。” 但在实际运行中,“狼”型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凝聚联盟单位。尤其是,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项目申报要求,使财政支持会落实到企业的账户中去,为“有进无出”埋下了隐患。而且,这种隐患一旦成为事实,那么立即就会使联盟丧失今后合作的基础,导致合作名存实亡。 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联盟秘书长姚景平对产学研合作同样深有感触。他认为,有些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存在矛盾,虽然特别强调产学研合作,但相关支持经费只打入企业账户。 “钱一旦打入企业的账户,再向外拿就困难了。”姚景平为此非常头疼。 利益诉求有待理清 “通过组织安排,实现多主体合作,降低单纯借助市场交易所产生的费用,增加达成某个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锐认为,这是产学研合作的动因,但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诉求不同一直是制约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很多科研实体由于纵向课题较多,不愁吃喝,并不着急参与合作。”有科研人员告诉记者。 宋震则认为:“参与产学研合作组织,能增加承接大项目、做大事的机会。但有时候,机会太多,各种平台和组织太多,反而使各方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心存旁骛。” “不能否认,各类产学研合作组织在整体上促进了技术转移,推进了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但目前缺乏使组织安排更加有效率的经验和方法。”杨锐说。 而更无效率可言的,是产学研合作的“面子工程”。 林耕说:“很多新领导一上任,就热衷于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此来标明政绩。这样所谓的平台,其实就是建了一个网站,实际运行效果很差。” 这导致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协议签订了很多,但是没有计划,没有约束,更别提效率。 制度保障亟待完善 美国有30多部法律来保障技术转移、推动产学研合作,而我国目前只有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林耕认为,中国产学研合作缺乏动力,研究机构承接的纵向课题越来越多,“养肥的母鸡不下蛋。科研机构宁肯接纵向课题100万元,也不接横向课题500万元”。 没有立法和专项资金计划,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没有法律制约,就会导致产学研合作停留在口号上。”林耕说。 林耕建议,国家给予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大量研发资金,应明确规定将一定比例应用于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环节。这样的投入方式,能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同时解决一些产学研合作平台运作资金不足的尴尬,推进共性技术的研发。 对于解决合作各方利益和风险问题,武汉大学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李燕萍认为,应通过契约方式,实现投入方资源所有权与运行方资源使用权相结合、平台集中建设与分布运行相结合、成果共享与风险共担相结合。 本人相关博文:关注中关村产学研合作难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3911do=blogid=643477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964 次阅读|18 个评论
给“夜猫子”和自己的建议!
gjcnefu 2012-12-10 22:12
感觉这几天晚上无论是看文献,还是写论文,都有了感觉,发现很长时间以来自己都没有这样的状态了。为什么? 因为我能够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宁静以致远,真是有道理啊! 我发现,要想有一个平静的心情,就是不要分散自己的精力(写博客也分散精力,呵呵),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一些不良的习惯,应该尽量改正,好的习惯,就要慢慢养成,可能有人已经总结过了,在这里再唠叨一遍: 1、晚上给自己定好一个作息时间。别人可能会说,晚上还工作啊?没办法,白天在办公室,只适合办公事,想自己看看文章,总是杂事缠身,没办法集中精力。所以,吃过晚饭至睡觉前的时间很宝贵。对我而言,吃过饭,要陪小孩玩会,一般到了八点以后,才可以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到了11点,最多11点半,就必须睡觉。无因为我发现11点半以后睡,第二天上班就效率低下了,身体也吃不消;不过这个作息时间可因人而异。 2、晚上休息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但最好不要上网,歇歇眼睛吧,他们都累了一天了。 3、开始工作后,尽量不要再上网休闲了,如果想看,白天再看也不迟。 4、关闭QQ等聊天工具吧,一闪一闪的头像,会影响你的思路。 5、只要不是情况紧急,最好别把白天没干完的工作带回家。晚上是你的私人时间,这个时候需要充充电,无论体力还是精力,还是能力上,都要有助于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提高,办公室的工作,还是回办公室做吧。 6、工作1个小时左右,站起来走走,活动一下筋骨,放松放松。 7、别和太多水,容易有眼袋,这点尤其对女生重要,呵呵。 啰嗦这些吧,还得看论文呢。。。。。
个人分类: 感悟生活|3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科学网博客的改进喝彩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2-12-6 23:33
为科学网博客的改进喝彩 蒋继平 2012 年 12 月 6 日 我发现最近科学网博客板块首页的内容变化比以前快了一些, 尤其是置顶博文, 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三大类更是如此。 以前这三个版面的博文通常会被保留 24 小时以上。 这样的话, 由于版面所限, 时间跨度大, 能够在这三大类版面出现的文章数量很有限。 现在编辑们把它们缩短了一些, 好像是 12 小时的间隔。 这样的话, 就等于将容量增加了一倍, 使更多的好博文被精选。 在科学网写博客的人一定心里清楚, 同样的博文, 是否被精选直接关系到博文的击点率,而击点率就代表着博文的影响力。 因而,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博主还是比较在意博文的击点率的,所以,他们对是否被精选也稍有微词。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科学网的编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采取了改进的策略,他们加快了精选博文的节律, 从原来的 24 小时变成现在的 12 小时, 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这样做,必然要增加编辑们的工作量。 所以,科学网的编辑们一定比以前更辛苦,工作量更大,压力也更大。很明显, 他们这样做对他们本身是不利的, 可是, 对绝大多数博主是有利的。 换句话说, 他们这样做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 是一种职业奉献。 因而,我为这种改进而喝彩, 对科学网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了这个改进外, 我还注意到最近科学网博客的主流内容已经比以前有一些改进。 具体地来说, 相互攻击的博文很少见了,人身攻击的评论也几乎没有任何市场。 绝大多数博主的博文内容已经比较专业化和理性化。 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好趋势。 我相信在科学网和广大博主的共同努力下, 科学网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 备注:将近年底, 又是冬季, 工作上的压力没有以前大,把全年节省下来假期用上, 在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博客。 哈哈。
个人分类: 万花镜|3569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一身数职害人害己
热度 55 jiangjiping 2012-11-11 08:48
一身数职害人害己 蒋继平 2012 年 11 月 11 日 当今社会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一些人身兼数职。 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才能的人。可是, 由于一些莫名奇妙的潜规则,他们的命运不济。 那些身兼数职的人, 一般是身居要位的人。 他们有的是有名望的学者, 有的是握有权力的官员。 在网上查了一下, 有的政府官员也是企业的主管, 或者在企业兼职。 有的学者既在大学当教授, 又在研究机构做研究员, 还要做一些期刊杂志的编辑等。 细数一些人的职称,有的多达十几项。 我想这些人跟神一样厉害, 他们已经学会了分身术。 他们既可以在一个大学中教学生, 与此同时, 也可在另一个研究所搞研究, 还可以给杂志期刊社审阅文件。 不过, 我有一点弄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难道他们不吃饭, 不睡觉? 他们的工作要求起码也要 8 小时。 要是他们在上班的时候为另一个单位做事,是不是不称职的行为, 是不是欺骗单位? 我的逻辑思维是, 一个负责任的人, 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全心身地投入到他的工作任务中, 而一个人负责某一个任务,把它做好就是最重要的事。身兼数职, 必然做不到这一点。 道理很简单,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常数, 在同一个时间做一件事, 是 100% 的效率, 做两件事, 是 50% 的效率, 做三件事, 是 33% 的效率。 依此类推, 大家都懂这个公式和道理的。 要是一个人身兼四职, 那么他在这四个单位的效率只有 25% 。 这是不是害了那些单位,使那些单位的效率低下。 因而,在我看来, 这是害人的举动。 身兼数职, 不但害人, 占了别人的位子不干活, 效率低下, 而且对本人也没有任何好处。 还是同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常数, 某人身兼数职, 必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职业上, 由此推论, 这个人一定会觉得很累, 也没有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这样一来, 一是对身体健康不利, 二是对不起家人, 也没有任何幸福快乐可言。这是不是害己? 要是身兼数职, 但是仅是挂个名而已, 并不去做任何实际的工作, 更没有任何真实的贡献, 那这种人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 或者是名利薰心的人。 鉴于这种想法, 在我的人生中,我一概拒绝任何的兼职, 不管是国际期刊, 还是国内期刊杂志社, 不管是非营利机构名义上的职务, 还是私人企业实质上有丰厚报酬的职位, 我都断然拒绝。 我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我的工作上, 为我的聘任公司尽 100% 的努力。 有人可能会说, 那是人的能力问题, 你蒋继平能力不够。 我不同意这点,我在以往的岁月中收到过很多这种邀请和获得过许多这样的机会。进一步来说, 已经接近耳顺之年的我, 碰到 20 几岁的年轻人, 总是希望扳个手腕, 几乎很少碰到对手。 除了飞机外, 世界上的各种汽车,船艇, 农具, 轻型武器, 实验室的大多数高精设备都能应用如流, 专业知识上更是精益求精。 所以, 不兼职,不是因为能力问题, 而是心态问题。 我的理念是:尽全力做好份内的事, 给别人一些机会, 给自己一些宽容。 最后我要说的是, 要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尤其是党政要员, 主动地放弃一身多职, 那么社会上的失业率就会下降, 官员的腐败现象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最后受惠的必定是其本人, 身体健康得到保证, 家庭亲情得到改善。 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我博文的人, 假如已经是一身数职, 请尽快放弃一些兼职。 这样的话, 必然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8297 次阅读|140 个评论
[转载]如何花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
liruijiao 2012-11-5 06:10
花时间学习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学习。 因为你的学习方法一开始就是错的话,那么花再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你得看看这篇文章,如何花少量的时间却仍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知识整合法 聪明人不仅是学习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有独到的学习方法。不像大多数学生凭记忆来求取好成绩,聪明的学生追求的是把知识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大的画面。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知识整合法。 知识整合法与机械式学习截然相反,它讲究的是思想的连接而不是死记硬背每个知识点。比起让几何,代数和历史这些知识点在脑子里各据一处,你应该有意识的将这些知识联系到一起,从而构成一幅大的知识图。 额外的学习表明你没有用到知识整合法,而且不理解初学的知识。如果你能恰到好处的将知识点连接起来,那么学习就只是一次简短的对知识的更新罢了。 优化你的学习习惯 知识整合法不同于brainstorming或mind-mapping的技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你对学习过程和吸收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没我们不能依靠以往简单的十步骤来精通这种学习方法。 但是有一些工具能助你一臂之力,使你的学习习惯向具有整体性发展: 1. 让知识鲜活起来 你可能已经听过这种方法了。它指的是动员身体上所有的感官,知觉,用它们来传导知识。研究显示,当人们处在情绪饱满的状态下时,能接收更多鲜活、生动的信息。将知觉与想象灌入平淡的知识能让它们显得更加真实,从而方便我们理解接纳。还记得小时候用掰指头的方法来记数字吗?不妨在现在的学习中也试试这种方法吧。 2. 托物陈喻 知识整合法的核心就是将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喻本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联系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个体到一起。这与知识整合法的核心不谋而合。用比喻将复杂的知识简化,以达到言简义丰的效用。 3. 十岁法则 用你对10岁小孩讲解知识的方式对自己解释知识。当然了,这种方法可能在你学医或者学习如何将神经系统运用到电脑智能中并不适用。不过重点是你要试着剥去那层复杂的外壳,让知识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4. “回到过去” 把课本拿开,开始随意的想一个概念,然后由它联想到之前学的某个概念,将这种思维方式持续下去直到你把很多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古普塔王朝让你想到了古希腊,进而联想到苏格拉底,再进一步想到孔夫子…… 5. 漏洞扫描 仔细浏览课本,如果在某处发生记忆漏洞或对内容的不确定,一定要特别留意。立刻通过感官和比喻的方法将这个知识联系到之前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如果这种情况在一章节里出现多次,则表明你没有彻底理解这些知识。 6. 压缩信息 知识整合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信息。一个典型的事例便是在我学医第一年里学习解剖学时。学习解剖学,你需要记住身体上几百个不同部位的拉丁名称。这些名称通常没有清晰可辨的规律和构造,只是一个枯燥的列表。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尽量压缩这些信息,通过图片或记忆法来把它们划分成小块,方便记忆。 7. 准备动笔吧 拿出一张纸,把你想到的知识间的关联写在纸上。再重组这些知识以得到不同的。记住,关键是写的过程,亦是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成品。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美化你的思维图,只需用潦草的涂写和缩写构图就好了。 原文: How to Learn More and Study Less – Scott Young 阅读 褪墨 上的《 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学习者 》系列——不再为自己的学习烦扰!
个人分类: 时评|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够---事故预防的效率
热度 1 Greg66 2012-10-29 10:34
事故的原因,从低到高、从个体到整体,分为四个层面,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状态,习惯,程序,文化。 煤矿事故,仅能提出各种体制的企业的安全状况(用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来描述,下同)如何,各省各地区的安全状况分别如何,八大类事故各有多少,不安全行为(四个层面)和不安全在状态各引起多少事故,设备和操作各引起多少事故,各种工艺引起多少事故,对于预防来说都是不够的,都太宏观而不易操作。不过目前的研究大概处于这种状况,再具体的研究成果较少。 事故预防办法越是在上述四个层面的高层,效率越高,适用范围越大,方法策略看起来也越抽象,越难于理解。但是处在高层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就是这样。
个人分类: 4|3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决定做实验的顺序
热度 6 lingfeng 2012-9-22 03:59
怎样决定做实验的顺序 一个课题有一个核心假说或问题,它又可以分为几个 “ 分假说 ” 或 “ 分问题 ” 。为了检验假说、回答问题,需要设计一系列实验。这许多实验,到底哪些先做,哪些后做,是一个影响进度的重要问题。 一. 先做决定成败的实验 对核心假说或问题的直接检验或回答,可称为核心实验。核心实验一旦得到阴性结果,就可以推翻假说,其它实验无需再做或者必须重新设计;或者一旦得到阳性结果,基本上就证实了假说。所以,这样的实验要先做。 二. 先做重要的实验 是对分假说或分问题的直接检验或回答。它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分假说是否成立,或者回答了一个分问题。 三. 先做容易的实验 在重要性相同的情况下,应该先做容易的实验。 四. 先做耗时长但量不多的实验 有些实验周期长,但需要的时间不多。为了防止延误进度,应该及早抽出时间做起来。 五. 不要只做卡壳的实验 当遇到总是做不出来的实验时,不要把全部时间花在这个实验上。否则总是失败,会极大地打击信心。而同时做容易的实验,就会有一些成就感。其次,有时当其它实验结果出来后可能发现这个实验不是必须的了。再次,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自然做出来了或者发现了问题。 总之,要先做性价比高的实验。性,指的是能增加假说可行度的概率;价,指的是投入的时间和经费。当得到关键实验结果之后,再补充多方验证性的实验,增强结果可靠性。 说明: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2年第15期“读者之声”栏目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KJDB201215031.htm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82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美科研立项审批效率之比较 (个例)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2-9-6 07:33
中美科研立项审批效率之比较(个例)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5 日 最近读了饶毅教授的 ( 1 )一文,文中提到年度经费据说 5000 万的脑先导专项评审, --- 生物医学处强调脑先导专项经过首席科学家、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近两年十几次会议的讨论这样的内容。 读后我感到很吃惊。 使我吃惊的地方是一个年度经费只有五千万人民币的国家研究项目, 竟然要首席科学家, 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近两年十几次会议的讨论。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 这样的科研立项和审批效率如何在国际上展开有力的竞争? 2004 年的下半年, 我现在的老板 Mark 与公司讨论建立一个研究站, 这个研究站的年度经费是公司年度毛产值的 10% 左右。 这个公司当时的年度毛产值是五亿美元左右, 那么,这个研究站的年度研究经费就是五千万美元左右。 老板和公司最多也只有三次的讨论, 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同意并立即执行这项计划。 2005 年, 这个研究站从规划立项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 在 Mark 的建议下, 我从先正达( Syngenta )来到了利普曼( Lipman Produce ,那时的名字是 Six L’s )产品公司, 与 Mark 一起共建一个崭新的研究站。 这个研究站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验室和其中的一些重要设备, 而这个部分正是我的责任范围。从实验室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购置, 公司派来了首席经济主管(公司的第二号人物),公司采购部主任, 和科研部主任 Mark, 与我一起讨论有关经费需求。我们只用了三个小时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而且我们的讨论是在一个可以移动的简易房子里进行的。 这个项目从 2004 年年底开始立项审批论证, 到 2005 年三月正式通过, 从 2005 年四月开始, 进入实施阶段,是从一片草地上开始的。 我是 2005 年四月一号报到的。上任后的一个任务就是实验室的科研经费预算。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 到 6 月份完成,三个小时就获得通过。从六月份开始建造实验室主体工程, 到 2006 年 10 份正式完工,那时候我的第一批实验已经获得结果。 因而,这个年度经费五千万美元的项目从开始立项到第一批试验的完成, 用了几乎不到两年的时间。 对于我来说, 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固然需要严肃认真的规划论证, 但是动用许多科学家, 花费很长时间讨论来讨论去, 那是一种不明智的举措, 说得难听一点, 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行为。 连老百姓都知道, 人多嘴杂,人多主意多。 这个特点用在其他方面是很好的, 可是科研是很专注的事, 人多反而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进一步来说, 一个科研项目的设想, 多数属于某个人的灵感, 他 / 她的思路最重要, 其他人只要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就行了, 哪用得着这么多讨论。 所以,假如不是我的理解错误, 我认为花两年时间, 动用许多科学家讨论一个科研立项,这样的工作效率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国际上进行对等的竞争。 鉴于此, 我深刻感到中国科研的低效率, 不是中国科学家的能力所致, 也不是中国科学家的态度所致, 更不是中国科学家的意愿, 而是体制上的因素。 好像行政干预太多太强。 这种行政程序大大地阻碍了许多优秀科学家才能的发挥,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充分地利用和展示开来。 为此, 我深深地为广大奋战在中国科技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感到委屈。 如果我理解错了原文内容, 敬请原谅我的无知。还有, 这仅是一个个例, 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国和美国的情况, 希望大家理解这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08816.html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5370 次阅读|17 个评论
复诊记
热度 2 Mech 2012-8-30 22:40
妻子已经能借助助行器晃晃悠悠能在家里走了,运动稳定性还是比较差。她要找主刀大夫复诊,但网上预约不到。与大夫联系,大夫说复诊的挂不上号可以直接去找他。 我们想还是早些去,尽量不麻烦大夫。上午不到11 点就出发去挂下午的号。挂号的说要预约。到预约处,说没有号了。求建议,被告知找大夫本人要个加号。 大夫一点半门诊。先来的像是研究生助手。许多人求加号,多数是复诊,个别也有初诊。助手说把病历留下。我照办了。后来大夫驾到,大家一拥而上。只有我把病历放在那里,根本没有人理。我只好自己收了病历,也去请大夫加号,结果拿到倒数第二个号。大夫其实很好,有求必应,而且初诊的也给号了。 挂了号我们就耐心地等喊号。等到快三点。在门口发现先看过的,拍片回来,都插在我们前面。再等下去,就来不及拍片了。我只好闯进去说,我们还没有拍片。大夫和助手都很吃惊,大概少见这么淡定的。助手赶紧开了拍片单。 我们半年前第一次复诊,是出院时大夫给的预约单,排在比较前面。因此,不知道要先开拍片单的窍门。 好在缴款的人很少,拍片的人也很少,基本没有等候。但拍片后 90 分钟拿报告,当时已经三点三刻了。我估计医生能从电脑系统中看到结果,让她先去看医生,我等报告。也许是人少之故,不到半小时报告就出来了。 同时妻子也复诊结束。骨折愈合比三个月前片子对照有进步,只是还有一处没有完全愈合好。大夫建议不要过于用力,可以负担50%的体重,但要拄拐。 她是最后的患者,还与大夫聊了一阵。医生说记得她,很坚强。其实当时大夫亲自动手帮她手术后功能恢复非常疼,喊叫声全楼都能听见。后来我来做就下不了手,大夫直埋怨我动作不到位以后会影响功能。妻子回忆说,不用严刑拷打,掰关节这招最灵,她肯定把知道的全都招了。大夫和两位助手都认真地围观了妻子的手术伤疤,她乘机告诉他们当时缝的不整齐,愈合后伤疤就大。他们说,可以再手术割去疤痕重新缝合。 大夫让 3 个月后再复诊。下次有经验了。一点半前到诊室,问大夫要加号,早去没有用。然后让助手开拍片单,接着就等见大夫了。不过,那样付费要排队,拍片要排队,结果出的慢。大概也要弄到四点左右。这次我们不争最先不耻最后,四点左右也看完病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67 次阅读|6 个评论
论“和谐”作为唯一的普世价值是否是矛盾的
热度 3 liuchao666 2012-7-13 00:19
论“和谐”作为唯一的普世价值是否是矛盾的 前文提到,和谐是一种对于个体多样性的偏好维护。 既然如此,为什么和谐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唯一”的普世价值呢?是不是和谐自身限制了多样性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任何一个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最初的动力来源,而这个来源则一定是系统之外的,既然是系统之外的,那自然就不能用系统内的原理来解释。就好比说,“人类是上帝造的,那么上帝是谁造的呢?” 显然,上帝不在人类这个系统之内,因此,自然就没有“造”的说法。 其他一些类似的例子是这样的: 一句或许可以称为绝对正确的话: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一句无法辩驳的话:我说的是错的。 一个可以称之为道德的行为法则:没有什么行为规则应该被称之为道德。 一个可以称之为最先进的团体:承认自己是最落后的,因而一直需要学习的团队。 …… 这就是说,我们需要一种系统外的评价准则来作为系统自身优劣的评价标准。 一旦我们使用“和谐”作为社会普世价值的判断准则,那么就必须在系统内部彻底地执行和谐原则。比如关于团体制度的多样性问题——大意是这样的: 既然允许存在制度的多样性,那么,是否意味着,可以让“允许贪污腐败”与“禁止贪污腐败”的集体制度同时存在呢? 答案是这样的: “允许贪污腐败”的集体制度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这种制度的团体必须仅仅由那些喜欢“贪腐腐败”的人士组成,而不能由是“一些人喜欢贪污腐败(比如领导),一些人不喜欢(比如群众)”的团体组成。 而一个更加本质的回答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根本就不会有贪污腐败。因为真正的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没有权利制度的社会,而没有权利的社会自然就不会有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实,真正的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没有贪污腐败的社会,而且是一个最有效率(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效率)的社会。
2150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为什么在办公室就效率低呢??
lieyingyihao 2012-6-20 14:56
研一马上就要过去了,按照老板的安排,研二就要在他的办公室度过了,可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办公室我的效率反而很低呢?这几天在办公室呆着,总是发发呆,之类的,效率低的一米啊。 个人总结的话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项目不急,自己有一种可以缓一缓的感觉,所以就漫无目的的耗时间,当有一个很急的事情要做的时候,效率才会高。但是这种情况毕竟少。所以。。。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在办公室没有那种学习的气氛,虽然老板说在“办公室效率高”“能指导,随时交流”等,个人觉得很扯。我在办公室的效率和在同学实验室的效率对比了一下,果断觉得还是在实验室好啊,可以跟同学一块学习,可以交流一下,不想学的时候,看看他们都在认真的科研,自己就会情不自禁的继续学习;看看他们在网上冲浪玩游戏时,自己就会微微一下(你懂得),继续学习。这种感觉真是。。。 可是一切原因都是借口,都改变不了我要在办公室混的结果,所以只能自我调整了,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实际动作上都应该努力去调整, 还请科学界的过来人给一点建议,本人刚刚出道,如能改善,不胜感激。
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放梯子:效率-安全-责任
热度 23 boxcar 2012-6-12 07:41
放梯子:效率 - 安全 - 责任 最近忙着改学生们的“作文”,所以没时间写自己的“作文”和评论博友们的“作文”。趁着这几天硕士生们的“作文”修改工作基本完成、本科生的“作文”还没收到的间隙,“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写写今年的高考作文。不过必须事先声明,俺写的所谓“高考作文”,多半可能是篇“高烤”作文,是存在被筒靴们和喷友们严重地“烤焖踏”( comment )的风险的,高中的小童鞋小盆友们千万不要随便模仿。 套四句常见的免责声明的格式就是——本文内容,纯属自娱,如要模仿,请自重安全。 今天写的这篇“高烤作文”,是选用的安徽省的题目,据说原题是酱紫(这样子)的: “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 看到这个故事,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梯子为啥要这么放?然后想到的是——梯子为何会倒掉?接着想到的是——梯子倒掉是个什么后果?最后想到的是——“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问啥梯子要以可能倒下伤人的姿态被竖着放置在车间的角落里?最简单的答案是工人们图省事儿,所以干完活儿往角落里一放就走人了,稍微复杂一点儿的考虑,可能是因为地面上没有那么宽敞的地方横放梯子,再复杂点儿的考虑,是为了找梯子方便——高高地竖立在墙脚,离老远就看得到,而且不必担心以后有人在梯子前方放别的杂物遮蔽住梯子的“高大形象”。。。总之,基于上述很直接的、基于现场操作人员考虑,梯子竖着靠在墙脚,应该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放置方法。 梯子为何会倒掉?这是一个物理问题(提示:注意静摩擦力),也可能是一个地理问题(在稳妥靠放的状态下,地震可以使梯子倒掉),更多时候可能是一个管理问题(一下子管住物理和地理)。物理学的解决方案是加固,例如在地面方个东西挡住避免滑倒,在中间或上方拦一道围箍避免侧翻等等,不再依靠不大可靠的静摩擦力;管理学的解决方案是靠传说中的 SOP (标准操作规程)【 1 】,直接写一条标语告诉使用者:“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其实“横放”也有两种——平趴在地上和横靠在墙边。横放的梯子因为重心大大地降低所以其潜在“杀伤力”显然远不及竖靠的梯子,然而却也并非完全没有“隐患”。横靠在墙边,照样有倒下的风险,也可能砸到人的脚面;平趴在地上的梯子,则有可能绊倒走过的人。 梯子倒掉是个什么后果?最基本的一个刚才已经分析过了——可能砸到人。延伸的后果,是砸到人之后赔偿的医药费、误工费甚至伤葬费由谁来出的问题,用句更时髦点儿的话来说,就是“问责”。如果在放梯子的地方写了一句简洁明快的“注意安全”的标语,似乎告诉不幸因为梯子倒下而受伤的人——责任自负,该提醒的我们已经在那四个到处都有、但很少有人在意的字里面提醒您了,你自己把梯子弄倒了,责任应该自己负担。不过在咱中国谁都清楚,如果有人因为梯子的倒掉而受伤,竖靠梯子的人一般都难辞其咎,挨批评那基本是必然的,相关机构出钱给人治伤也是必须的;而弄倒了梯子自己却受伤的人作为一个受到伤害的弱者,一般是会被同情和关心的。如果有了“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的 SOP ,操作人员依旧把梯子竖放,则是公然违反 SOP ,没出事儿也要受批评,出了事情则可能由其自己承担完全的责任,管理层就要轻松多了。 “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可能带来什么问题?毫无疑问,横放的梯子可以大大降低梯子倒下伤人的风险和可能的伤害程度。带来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及——占地面积或沿墙长度都会变大,还可能不便于找寻和取放(还是管理问题,如果其他操作没有严格执行 SOP 的话)。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带来的潜在的问题,就是 SOP 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 SOP 的制订者们只注意从如何才能便于管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制订 SOP 时几乎不考虑 SOP 执行者的操作是否便利、利益是否受损等问题,则二者之间不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有些 SOP 中的 S ,也难免会被从 Standard 和 Science 戏谑为 Stupid 。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梯子 ” 会越来越高,而 SOP 也必然会越来越多。梯子高了,安全就显得更加重要; SOP 多了,其合理性和效率自然也很重要,然而,当我看到曹俊老师博文中提到的 “ 结果发展成,基本上,一个人在 DB 想走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每次抬多高,每步花多长时间,都可以在 SOP 里查到依据” 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的那个拧螺丝工的形象。。。。。。 本文写作共用了大约 75 分钟,字数约 1400 字,其间按照俺自己的 SOP 做了个烧茄子。 参考: 【1】 曹俊:海归梯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183-580868.html
个人分类: 社会|5893 次阅读|58 个评论
中国金融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率研究
yuliping 2012-5-26 18:40
按:本文发表于2012.5《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经济系统分为传统金融时期、金融转型初期、金融转型中期三个阶段,然后选取资本存量、劳动力、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来源、 M2 、贷款余额作为投入变量, GDP 作为产出变量,采用非径向超效率分析模型测度中国金融效率。研究表明,中国的金融——经济系统存在结构变化,金融的绝对效率较低,但相对效率水平较高,中国已经顺利完成了金融体系的转型。 201111----中国金融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率研究OK统计与信息论坛.pdf 2012.5.26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技术经济|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效率和公平
热度 13 heitiedan2012 2012-5-12 17:26
多年前,有人提出一个口号,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对这个口号一直持怀疑态度。所谓“兼顾”的结果,在实际上就是不顾,就是放弃。或者说,在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口号差不多是一直在实行的。过去的皇上当然先得给自己捞钱,能捞多狠就捞多狠,当然,也不能太狠了,也不能让农民一点活路都没有,于是也适当地给农民留下一点东西。不知道这算不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了。资本主义社会差不多也同样是这样。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也是能下多大的狠手,就下多大的狠手。然后,给工人留点残羹剩饭,够他们凑合活着,也就这样了。也许说,这样做怎么能说是公平呢?这根本就是不公平。可是在那样的经济社会制度下,人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又能有什么改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平也不是绝对的一点没有。比如,在封建的中国,人人都有权利参加科举考试,只要你考上了,就能有功名。然后就可能入朝为仕,然后就可能飞黄腾达。这算不算一种公平呢?看上去也不能不算。但是,真正从底层走出来,彻底改变自身家族命运的又有多少,基本也就是寥寥无几,人们在历史上看到更多的都是所谓名门望族,那就是几代、十几代、几十代都是处在社会的上层。 在资本主义,这类的公平也好像是有的:人人都可以发财挣钱,人人都可以做老板。如果你做成了老板,就说明你成功了。另外,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也都规定,只要你具有这个国家的公民身份,你就可以参加竞选,既可以地方议员,也可以竞选国会议员,还可以竞选总统。你能说这里没有公平吗?可是话又说回来,从穷小子上来当上国会议员的也有,但是能有多少?布什家族有两代人都担任了美国总统,你可以说人家这是选上来的,不是世袭的。可是为什么就单独他们家那么牛呢?这两位布什总统都是那么绝对的优秀和出类拔萃吗?至少从小布什的表现来看,并非如此。 从以上两类例证中,是不是可以判断,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也在实施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呢?统治者积累财富就叫“效率优先”,让底层的人们有点希望,有点不太宽敞的通道就叫做“兼顾公平”。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社会制度,有人把“大锅饭”理解为“公平”,这是不太符合事实的。真正的大锅饭是在文革中,或者连带着文革前的那么一两年,或者也沾染上一点,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的1953年,一直到文革前的1965年,我们的经济制度基本是是根据“按劳分配”来进行分配的。按劳分配不是大锅饭,大锅饭是与按劳分配背道而驰的。从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来说,按劳分配是公平的,大锅饭是不公平的。把大锅饭理解为公平是不适当的。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国有工矿企业开始恢复奖金分配制度,这有点要改变大锅饭的意思了。但是这个大锅饭改得并不怎么彻底,结果则是,新的奖金就成了新的大锅饭中的一部分。后来在对工矿企业进行“承包制”改革中,又想进一步打破这种新大锅饭,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在农村中曾经有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复杂的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中也来搞这一套,则显得有点太粗糙了。 在我们这里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候,也正是让我们的国有企业大批面临破产和垮台的时候,与其说是效率优先,不如说是资本优先。大量国有资产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渠道,流入到少数私人手中,广大工人被迫下岗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唱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高调,实际上是在放弃任何公平,让下岗失业工人自生自灭。 在这种思路下发展的经济,看上去,GDP的速度上来了,但是贫富的差距增大了。这就涉及到什么是效率的概念问题。如果只是GDP的速度提高了,经济总量也增加了,但是各方面的成本也提高了,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效率算不算高效率?以社会的稳固秩序为代价,这种高速度的发展会带来社会各个方面的不稳定甚至动荡,这样的效率算不算高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看到对公平的兼顾,而是对公平的罔顾。而且,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的劳动热情没有得到积极的鼓励,这是不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在这种浪费的情况下,还能谈什么效率或者高效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恰恰不是效率优先,方能兼顾公平,而是公平优先,方有效率。这种公平,并不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是分配意义上的大锅饭,而是个人发展机会的公平与平等。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之后,劳动者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也成为企业的主人,那个时候的劳动者,有着无穷无尽的劳动热情,这就是真正的公平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这就是公平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效率。虽然在那个时代,有些具体做法尚嫌粗糙,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的看来,那时的一些做法,在今天看来,还是合理的。 今天,在资本的控制与把持下,对于劳动者多数的个人,实际上不存在机会的平等,也就不存在这种机会上的公平。往往是少数占有资本的个人占据了一切先机,抓住了各种捞钱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对于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又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虽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效率,但绝不是高效率,而且付出惨重社会代价的效率。而所付出的代价,恰恰就是公平。 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从分配上来解决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要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还是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产领域的公有化比例,才有可能使劳动者得到真正的平等,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公平,同时也能真正提高劳动的效率。
4827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研利器:evernote
热度 4 laplace 2012-4-14 00:34
科研利器:evernote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管理软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了。虽然在evernote之外,也有很多知识管理软件可供选择,例如国内的wiz、mybase,后期出来的有道云笔记、麦库笔记等等,但国外的evernote却以一种易用、简洁和支持多平台等清晰的优势,成为知识管理软件中的翘楚。 evernote可以记录任何你想记录的思想,例如文字、声音、信手涂鸦;保存网络上的任何资料,从而逐渐成为你的大脑的记忆补充,让evernote帮你记住更多你大脑记不住和不必要记忆的事情。 而evernote在科研上的应用,我认为却和普通的记录、搜索有很大不同,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 不知道有多少人将evernote用在了科研上,我相信真正用evernote软件来协助科研工作的人,都会得出结论:“evernote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绝对超过我们初期的想象,它会不断提高科研的效率”。如同evernote CEO所期望的那样,让evernote成为用户的第二个大脑,我想如果你使用一段时间,绝对会对此话有深刻的体会。 人的大脑是进行记忆和处理信息的,处理能力惊人,主要体现在逻辑上和思维上,而不是记忆上,这也就是为何大部分人很自然的坚信,机器终究无法取代人的大脑的原因。有一句比较有意思的话“ 上帝 在造人时给了 人类 很强的 CPU ,给了 人类 无限的 HardDisk空间,只是给的 RAM不够大 ”,因此可以形象的说,evernote帮助我们扩充大脑的RAM,可以让我们快速的读取我们的记忆。 但如果我们使用evernote仅仅作为记忆来使用,绝对是大材小用了,而且很容易陷入知识管理软件使用中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将收集的资料当作自己的知识,实际上,任何资料没有做加工处理,都没有真正的属于我们,都不能算作我们的知识。 按照我的理解,evernote在科研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和扩充知识点 科研的第一步,永远都是先要知道别人做了什么,行业发展情况等基本信息,然后在全面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否则,想出来的good idea,做了一半甚至全部做完了,发现早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岂不悲哉(有不少的切肤之痛)。 因此,从开始选题,我们在evernote中建立的课题知识点就会随着我们的文献阅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我们对该课题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入。 而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知识点,从初期只有大框架的知识点,逐渐细化成小的知识点,前期的一个知识点,可能逐渐被切分成三个知识点甚至更多,就是我们知识越来越丰富的证明。 补充:当然,以上说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实现,但是我却没有发现哪个能够真正承担其这个重任,因为文献管理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像一些非文献的材料无法很好的管理等问题,而且我认为从文献管理软件中复制一下citation放在evernote中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2、建立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用evernote作为知识存储,只是第一个层次;更高层次的运用,是体现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中的逻辑关系的阐述。使用evernote提供的“笔记链接”功能,可以轻松的实现笔记之间的指向关系,也可以让我们轻松的建立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的整理。 3、 随时记录科研灵感 科研灵感的产生,就是一种知识的碰撞和逻辑的体现,“由此及彼”等升华,都是最简单的科研灵感诞生的驱动力。而good idea的出现,很多时候是灵光一现,不快速记录,就有可能会重新被大量的知识覆盖,从而让我们丧失绝好的机会。 这个时候,evernote就是最好的“灵感收集器”,灵感出现,快速在evernote中新建笔记,打字、绘图、语音,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用来快递记录灵感。 补充:记得之前有一个院士来做报告,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导师每天都会问他“今天有什么good idea了?”,我觉得很好的一个指导方式,因为idea的产生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才能够成为可行的idea。所以,我就在evernote中专门新建了一个笔记本,叫做“每日灵感”,争取做到每日一个idea,虽然有时一个没有,有时冒出好几个,都督促自己记录下来,等以后再想起来的时候,再找到相应的笔记再做详细的补充和升级思考,idea就这么越来越有可行性了,至少我感觉,后期很多实验设计,都是很早想出的幼稚的idea的优化结果,而当要为了一个idea而去想idea的时候,估计就难办了。 4、其他功能 软件还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各有自己的喜好,只要有价值就好。因此,相信有很多比我厉害的evernote高手,会常用其他的功能,比如共享笔记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整合(这个要导师推动了,而且是要花银子的)。 囿于知识管理繁杂,我的水平有限,可能有很多没有说到的地方,本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从软件的角度提高科研效率的,都请尝试一下吧,或许,你会有更棒的发现。相信我,没错的。 备注1:2013年5月18日做补充和文字修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1 次阅读|5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在乎时间,但效率更应该是第一位
热度 25 zhaoming159 2012-3-19 02:06
最近, 中国农大拟把研究生的学制统一改成两年,在科学网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人支持两年,有人支持三年,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我注意到科学网的主页上有一个: ” 你认为硕士研究生学制几年合适? ” 的投票。我观察了几天,赞同两年制和三年制的人一直不相上下,但是支持弹性制的人一直都是最多的。 其实我很早之前就想与大家讨论一下研究生应该怎样度过他有限的学习生涯的。 我觉得研究生的学习期间,效率比时间更重要。所以我们当然要支持弹性制! 接下来,就来说道说道。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曾经在梅园(中国农大的西校区)呆过三四周,我当时报考的专业那时候就已经是两年制了。老师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们这是不允许做与课题以外的其他事的比如考外语、兼职等都不允许。 什么感觉?你就认认真真帮我做事,不许想别的,不许干别的,两年之后走人——但是我是来接受科研操作训练还有科研思维培养的呀...... 诚如 陈儒军老师 及其他博主所说的那样,在中国研究生推行两年制,确实是照搬美国,没有充分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比如本科教育的粗糙和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没有打下较好的科研基础;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和政治等;很多实验室也很难达到 王修慧老师 的实验室那样的培养学生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如果要推行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但由于各个专业不同,就业所面向的对象也有所差别,所以也不能全盘否定两年制。比如说那些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在校学习两年就已经足够了,第三年本来就在实习或者工作了;即使是基础科研,有的学生,特别是兴趣浓厚又有独立思维的同学,(可能是由于受父母的教育和见识的影响,而且这种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多)大二、大三就来到实验室开始接受科研训练,肯定可以更早地完成硕士学业,三年确实有点长(我们实验室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早几天还碰到一个大二的小姑娘,大一下学期就来实验了。她说她高中就决定以后要做细胞凋亡了)。 但是可以肯定是像中国农大的这种做法,直接大一统、一刀切地把全校所有的专业都改成两年制,很大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如果一直这样讨论下去,两年制、三年制哪个更好。好像都各有优势又都存在不少问题,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原因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效率。 研究生生活无论时间多长,两年还是三年,都应该是高效而适度紧张的。但是据我所知,在我们广大的研究生群体中因为自己的不自觉,也因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松散和不到位,每天在实验室里游走于 QQ 和个大社交网络,看视频、打游戏的,整日“放羊”无所事事的人大有人在。 之前,我们邀请了一个 Cornell 的“师伯”来实验室访问。一天晚上我陪他吃饭的时候,我们聊到了为什么现在国内的硬件条件一点都不比外国差却出不了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工作的问题。他说了一句让我很无语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研究生培养的最大问题。 他说他刚进我们自习室的时候,一开始还以为是个网吧 。(师伯就是敢说真话 )在他们那里上网、打游戏、看视频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除非你不想干了,每天工作的时间绝对保持 100% 的专注。 其实效率真的很重要,像欧洲的很多国家,每天工作的时间很短,而就那么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还要喝个上午茶、下午茶的——非常的有讲究。但是人家经常就时不时地能冒出一个改变很多人思维的原创性工作。 造成我们这种效率底下的原因有很 多,体制的、个人的、其实我觉得也有老师的原因—— 缺乏引导。 有的老师会抱怨说,很多学生其实都只是想混个毕业证,考研的目的也不是很纯粹;动机并不是为了学术和科研云云。我觉得这样想是不合适的,至少单方面的这样认为是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没有一个人会白白的花费自己的几年青春过来偷懒,急功近利的人更不会这么傻。绝对不可否认他们的动机或多或少还是比较正当的。 我之前跟我导师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给我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说,学生只要基础一般、勤奋一点就都是好学生。因为他们毕竟是求学阶段,思维和想法都还不成熟,到了我们实验室还存在一个引导的过程。即使有的学生刚开始对科研和学术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她还没有入门,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如果引导得好可能就会让他/她慢慢的感兴趣,越来越喜欢(其实这就是 王修慧老师 所说的平台很重要)。同时,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对科研表现的很渴望、很积极,也有可能是一时头脑发热,也许他/她哪一天就累了,坚持不下去了。所以这种学生也不能忽视去引导,让他/她保持一种理性的热情,发现让自己更沉得下心坚持下去的理由,才能越走越远。总之,无论是哪一种学生,都应该负责任地去引导他 / 她,在让他/她知道了很多情况之后,自己做出一个理性的抉择,这才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综合以上原因,我觉得我们如果要进行研究生体制改革就应该推行弹性制。 1.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开始确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弹性制——更注重于人的差异为基础的考量,促进个人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因材施技的原则的确立。高等教育,因为人越来越少、越来越精,所以应该要加入更多的这种考量。 2. 弹性制,能让老师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从行政领导那里抢过来的。这种变化是进步的。像耶鲁大学就是教授治校原则,他们培养了世界上最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博士)。 但是我们也要在这里引入一种制衡机制。 小沈阳说得好,林子大了有许多的鸟。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会只是为了把学生培养得更好。他可以缩短你的年限,更可以找到原因延长你的毕业年限,让你帮他多做点事。并不是说一定会有这种老师,只是政策层面的东西就要要考虑得更周全,感情上和事实上,谁都不愿意出现这种不愉快的情况。 3. 政策层面就应该考虑更多的情况——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发挥其所长,立足于社会。 所以在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弹性制,既可以照顾到更多的情况,又能促使人发现和实现的价值——应当要支持和赞同弹性制。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也是白说。这种体制的改革,只有博导们才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吧! 至于我小硕们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提高效率、抓紧时间。——至少,无论怎么看起来总不会是坏事吧! 看了我写的这么多废话,最后,改动一句“雷锋同志”的名言,然后再贴一首诗,稍微提升一下我啰嗦的说辞,好让读者诸君,也感觉到不虚此行呀 。我觉得恰到好处、不可错过: 研究生的学年是有限的,可是,提高效率可以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高效学习和科研之中去。 如此,当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不会留下如此遗憾: 当我老了, 龙钟缓行, 回到我年轻时去过的地方, 当时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我卷起衣袖, 叉腰长叹, 对年轻时的我说, 当时你为什么不认真对待, 你应该做的事?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2354 次阅读|75 个评论
变化与执着
热度 15 SmileyCat 2012-3-11 02:50
变化与执着
变化与执着 很久没有写博客了。本来并不把写写博客什么的当成一件耗费时间的事儿,有的说了,花上十分钟半小时写几句就是了。去年底的某一日,无意中看了下自己的个人资料,这不到一年的在线时间居然有四百多小时。如果换成标准的工作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居然贡献了超过十个星期的工作日在看博和写博上!其实我花掉的时间一定更多,因为写的时候并不一定处在在线登录状态。这让我目瞪口呆,因为我常常抱怨没有时间做一些更重要的事。原来我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么忙。 不论是做什么事,人一旦上了瘾,便成了自觉自愿的奴隶。 于是过了新年便痛下决心,故意离开一段时间,看看自己能多长时间不去登录。希望戒掉这个瘾,去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曾经以忙为理由而搁置一边的事情,去换一个角度安排自己的生活,更高效率地工作,并多花些精力去关注一些原来没有太在意的生活的方面。 我喜欢旅游,并练了多年摄影。摄影训练一个人观察生活的眼睛,去发现并捕捉转瞬即逝的美好。玩过一段时间摄影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摆弄相机的最初的一段新奇过去后,再看自己的照片,就会发现到了一个瓶颈--身边值得照的好象都已经照过了,照来照去找不到什么新意。这时候如果继续去照同样的东西,心中的挫折感便会逐渐掩盖了当初的新奇。而我喜欢旅游的一个原因是每到一个陌生的新地方,就会很容易地找回新鲜好奇的感觉,连原来已经熟视无睹的行人,马路,一花一木,因为换了个环境,就又变得新鲜有趣。 人们对于失去视觉上的新鲜感大概大多会比较敏感,而对思维和生活习惯带给人的惯性和惰性却不易察觉。人在初学一种新的知识和技能,初到一种新的生活环境中时,人的大脑观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会比在已经习惯的环境里更加敏锐和高效。人的头脑天生就会偷懒儿,或者用更好听的语言说,是优化。就像想减肥的人去跳健身操,总是刚学的时候跳得满身大汗,减肥效果最好;而一旦跳得顺手了,一个小时下来反倒不会出多少汗。 在一个地方生活得过久,从事同一种职业多年,坚持某种生活习惯多年不变。。。以至于我们生活的地方,从事的工作,还有生活的习惯已经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定义了我是谁,让我们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和能量做一个生手要花加倍的时间和能量才能做到的事情,多年的经验和大脑优化让我们成了专家。可是,思维的惯性也让我们对周围熟视无睹,变成按部就班的机器人或梦游者。如果写博客成了出于习惯而完成任务,变成生活中的一件事儿,却少了好奇,热情,对交流的渴望和创造性的推动,这时候大概就得歇歇了。 时常觉得生活就像在一条河里泛舟。逆流而上时要花加倍的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可能是会到达其他人没有到过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当一切太顺利时可能就得提醒自己是不是在随波逐流,被惯性和惰性而左右。而生活无法用河流比喻的是,人生需要用时间和空间两类变量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在空间方面每个人都不同,可以周游世界,可以研究各种学问,可以结交各种朋友。。。可在时间方面却是人人都一样:无论你想活得怎样精彩,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让你在想要做,能够做,或必须做的千万种事情中取舍。过长,过久地局限在同样的环境里做同样的事情,虽然可能会让人成为在这个特定环境里做这个特定事情的专家,可同时也让她失去尝试新的环境,做新的事情,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在专精与广泛之间寻找平衡,在形成习惯和探寻新意之间活出人生的精彩。。。这大概是我们每一个不想庸庸碌碌地花掉每天的24小时的人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了。 上来说声嗨,顺便对那些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给我留言的朋友们说声谢谢,勿念。这段时间我确实很忙,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频繁地更新博客。等偶得闲暇,再泡上一壶龙井,上来慢慢同你分享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晨光中的玫瑰 每个角度都有它独特的美 遵循传统易于找到共识 要达到新的境界,还是要打破常规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14052 次阅读|32 个评论
择才而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一个有效措施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2-3-5 06:18
择才而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一个有效措施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5 日 科学领域是一个充满竞争气氛的场所,也是让人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运用知识和策略的场所。因为每个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想象力, 和所掌握的知识不一样,换句话说, 每个科研人员的专长不一样。 因而,一个研究团队的科研效率必定取决于对每个科研人员的合理利用。 对科研人员的合理利用就是择才而用,是任人唯贤, 而不是任人唯亲, 更不是论资排辈。在这一点上, 大家一定有共识。 可是, 在社会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还是需要体制上的开明和领导者的英明果断。在我本人的科研生涯中, 我觉得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就做得比较公正。本文以我自己的事例作一些简单的说明,目的是让科技界的同行们对西方的科技人事安排和科研环境有一个粗略的认知。 1992 年 1 月初,我从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植物病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来到位于加州中部的一家私人种子公司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合同期是一年。 到达公司的第二天, 老板就给了我一个研究课题,要我对青椒茎腐病建立一个可靠的温室抗性筛选方法。我接到老板的任务后, 夜以继日地设计和实验,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就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个项目原来是一位资深研究员做过的。这位资深研究员已经在公司做了 10 多年,他是一位硕士毕业生。 不管从那方面来讲,他应该是我的师长。他在这个项目上一无进展。 大约一年多前, 老板把他的这个课题转到了一位新来的博士身上。那位博士是我在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早一级的同班同学。因而, 他比我早一年多就毕业了。 毕业后就来到了这个公司作研究员。所以, 这位博士可算是我的师兄。 他做了一年多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我来公司做博士后的时候, 他到澳大利亚去进修和培训去了。这也是我到这个公司做博士后的主要原因。这个博士后实际上是弥补这位研究员一年的空缺。 在我的实验获得成功后,老板立即给我一个新课题。 那是 1992 年的四月底。他要我在温室内建立一个蕃茄早疫病的抗性筛选方法。他告许我, 他和那位资深研究员做了几年都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在实验室的培养基上生产足够多的孢子。我接到任务后, 立即查找相关资料,很快从一些相关报道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借鉴和灵活应用相结合,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在实验室培养基上生产大量孢子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不言而喻, 有了这个突破性进展,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容易了。因而, 我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又为公司解决了一个难题。我的老板, 公司的育种家们, 和公司主管科研的一把手看到了我的科研潜能,主动地为我办理了从博士后转为正式研究员的身份(本来博士后的合同期是一年,没有延长的余地。 因为我的师兄回来后, 就没有这个岗位了)。我当时对公司主管说, 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我师兄的职位。 公司大老板叫我千万不要担心这方面的事,那是他的职责范围, 他只希望我全心全意地做好我的科研,他愿意为我提供最佳的科研环境。 在完成了两个课题后,老板立即给我一个新的课题。 他要我建立一个在温室内进行蕃茄白粉病的抗性筛选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时加州大学的一些农业院系和位于加州的许多蔬菜种子公司的研究机构都在全力以赴地攻克这个难题。其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获得了加州蕃茄农场主们给的五百万美元研究经费后,已经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整整五年的研究,到那时仍然一无进展。我所在的公司和其他在加州的蔬菜种子公司都在从事这个课题的研究,但是, 都是一筹莫展。 我接到这个课题后,像以往一样, 查资料, 搞设计,反复试验,用了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重要的课题。从此以后, 我在业界的声望显著地提高了很多。从那以后, 公司重新调正植病部门的科员人员的安排。公司把那位资深研究员配给我作副手。 说得具体些,就是我专门从事研发, 他把我的研发成果拿去进行实际应用。 后来,我的那位师兄也从澳大利亚回来啦。 他刚回来的时候,公司让我负责葫芦科的研发项目,他负责茄科作物的研发项目。一年多下来, 我完成了所有交给我的研发课题,取得了几个重要的成果, 而他很少有成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又重新调正人事安排, 让我的师兄也作我的副手。这样一来,我是真菌方面的研发项目的负责人, 师兄和师长都成了我的副手。 当然,人总是有私心的, 尤其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时候,更是如此。 在这一点上, 老美也不例外, 虽然他们修养稍微好一些,但是,在一些环境下, 他们还是会显露出他们的本性的。公司的这种人事安排, 涉及到那个资深研究员的切身利益和面子的问题,因而,他在某些时候心情不好时会给我的工作制造一些负面的影响。鉴于此, 公司为了使我有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科学创造力的环境,毅然地将那位资深研究员调离研发总部,让他到一个分站去做一些相关的事。 与此同时,公司让我找两个新助手。我自己按照我的标准招聘。我找了一个美籍韩国人和一个美国人。韩国人是个年轻小伙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 美国人是一位年轻的女孩,也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还有,只要是我工作上的需要,公司的技工团队的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给予及时的支持。这些技工平时都是为育种家们服务的, 换句话说,属于育种家的助手。 以上的事例说明,西方的私人研究机构在择才而用方面做得非常好。这种做法又反过来鼓励科学家们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论资排辈, 任人唯亲在这种机构是没有市场的。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6430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室没有固定编制的实验员?
热度 109 zhaoming159 2012-2-24 01:53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室没有固定编制的实验员?
最近我们实验室要招两个人做科研助理,老师说看我认不认识合适的人可以介绍过来。我当时认为这是件好事啊,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员应该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来的吧。我满口应了他,说我去找找看。 然后,我去学校的网站上看了一下,招聘的条件和薪酬待遇: 只有大的课题组才有招聘科研助理的资格,也就是你的工作环境一般都是“ 863 ”、“ 97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课题组。 招聘对象必须是具有全日制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工作岗位分为:项目研究岗位、实验(工程)技术岗位、基地管理岗位、科研辅助岗位四种。 工作环境还不错,再往下看就不懂了: 1. 服务期限不超过 3 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不再续聘。 2. 科研助理的社会保险参保方式按武汉市规定执行。户口、档案根据其意愿,可放在学校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或生源地人才交流中心。 3. 我再看了一下住房条件,跟研究生、博士一样住寝室。 至此,我终于看懂了,原来这个工作是没有固定职位编制的,其实就是个流动岗。关键是福利待遇加起来比去社会上找工作相差甚远。 然后,我去找到老师说,这样很难有人来的呀!除非本科毕业考研没考上,一边复习一边准备考研或者研究生、博士毕业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暂时在这里做一段时间,一边找工作找到了就离开差不多。谁也不可能长期这样做下去的,工资很少,基本上没有福利。而且学生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也要开始成家立业了,谁还住在几个人一间的寝室里面呀?最大的问题是,他在这里工作完全没有期待——如果你是在这里读书至少你还有个硕士、博士文凭的期待——完全不可能有谁能安心呆得住嘛... 老师说,学校的政策就是这样。 是的,学校发了个政策,文件第一句话就是: 通过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是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高校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推进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 后来跟我导师聊到这个问题,他说国内的实验室一般的实验员都是没有固定职位的,有也非常少。 我很是不解,我们在实验室做工作的就是靠技术吃饭的,专门搞技术的还能没饭碗?实验室发展和建立一个平台非常困难,一旦建立起来,让其工作稳定,就肯定需要专业的人员来维护的呀。 现在我们一般实验室平台的维护都是靠一届研究生教下一届研究生,一届一届往下传。每个学生做自己的课题,需要用到哪项技术了,就重新开始学习。 好像挺合理的,节省了资源,而且每个学生还能学到更多的技术。但是仔细想想却并非如此,而且在实际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实验平台不稳定 。做实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绝对是有天赋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快的从头把一个东西很快学得很好。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得差,使得这个平台出来的结果的好坏完全依靠所招学生的好坏。所以一直就摇摇摆摆,时好时坏。而且在这种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模式下,只要出现一个不好的,后面的肯定就只会越来越差了,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整个课题组都在自我怀疑与摸索中一直这样持续着——裹足不前,迈不开大步子。 效率也低下 。研究生、博士在这里学习做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有东西都得从头学起,很多时间就都花在了技术的学习上了,很难去在某一领域做出前沿性的探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最多是个合格的技术员而不是称职的科研人才。 实验室有固定的实验员肯定是非常必要的。 仪器有时候也是认人的,用熟悉了就能很好地懂得它,很细微的控制你也能够精确地体会到。就跟我们打羽毛球、乒乓球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型号的拍子,自己的拍子用起来就会顺手很多。 实验室的各个平台有了非常专业的人来维护,就能大大地能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效率。做科研,稳中求进最重要,不断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累计量变形成质变,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即使你读研期间对技术很感兴趣,有专业的人士的指导学起来也比较快,很快就能得到比较稳定可靠的结果。 其实,我也注意到国外实验室的一般比较完整的组成包括,领衔科学家( group leader )、科研人员( scientist )、研究生 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 ( graduate student ) 、技术助理( technical assistant )、实验室管理人员( lab manager )和秘书( secretary )。而且很多的实验室 scientist 和 technical assistant 人数还差不多。 而我们国内大多的实验室的人员组成中好像都其他职位都可以是固定的,唯独没有固定编制的 technical assistant ,技术助理这个职位就由学生来兼职充当了。 这样的人员组成很不合理。 你可以想象一下:研究生、博士读书期间也就三年、五年,各项技术都要从头学起。研究本来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实验室连稳定的技术平台都提供不了,完全飘忽不定的几年,没有基础谁敢大步的往前踏步子,挑战困难啊?都知难而退了,只希望早点毕业。 加上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公司反正觉得找个人过来都得重新培养起,专科、本科、硕士都差不多。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刀俎鱼肉式的补助制度,二十五六、二十七八了,有的对象也找好了、有的对象都还没找到,大多数还得靠家里资助读书。而那些毕业找了工作的同学一个个都自由潇洒,而且似乎期待还不差。而我们在这里二十几岁,人生最青春的年华都献给了实验室,自我价值却还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不爽。 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可想而知了。难怪有人说,中国几十年来全国搞生命科学的每年的成果全部加起来也顶不上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或者哈佛大学等几个研究所和学校一年的成果。 这真的不能怪我们研究生啊!我们大多数都很努力,而且我们披星戴月复习考研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实验室,每个人都是想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花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的,肯定是不想过来偷懒的。至少我看到我们学校,每天八点起床、十一点回寝室,周末从来不休息的人大有人在。晚上十点以后突然活跃起来的路上,提个热水瓶走着讨论的全都是研究生和博士。 听我们一些从国外回来的师兄师姐说,美国的研究生大多数周末都是不去实验室的,而且很多连晚上都不去的。更何况,很多的华人学生在国外的实验室里面工作不一样做得非常漂亮吗? 我问我导师,那么为什么不给实验室的实验技术员固定职位,让他/她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他的一辈子呢?(我这里用的是“奉献”,肯定是奉献了,甚至可以说是牺牲,因为他为了让大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放弃了自己本可能更好的前途,停留在了这个技术活上,帮助大家。) 导师说,这是国家的政策,机构设置就是这样的,他也想像国外一样招几个专业的技术人员,让课题组有个稳定的实验平台,稳步前进。但是,这是他个人改变不了的。 那我们就应该问问,国家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这样的架构了。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原因那时候是最合理的,但是现在明显不适应科研的发展了,是不是应该考虑改革了呢? 我们的国家现在每天在倡导自主创新,每次出国访问都想要外国卖给我们他们的核心技术。然后就谈,结果就是各种妥协。这里买一个那里买一个,回来一拼装,再换个外壳就说是自主创新了。但是总有露陷的时候,比如去年打雷的时候 … … 国家真想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得从高等教育做起。 高校、研究所和公司的实验室才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应该推动改革,给各个实验室、研究所设置一个为探究真理的合理架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把真正负责任地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才当成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各个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福利和补助,让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最青春年华最有干劲的时候也让他们有一点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初体验,或者至少要有个好的期待。 每个研究生、博士,安安心心做好他们小领域里面的工作,让他们敢于开拓,乐于创新。然后国家整体上设计好,通过基金发放等方式,让各个领域内的相应的课题组,实验室的进展都在相应架构之内通力合作,整体上在各个方向上稳步前进,才有望做出有影响的工作和取得大的进步。不然永远是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博导们带这一大批老师和学生天天花着纳税人的钱,天知道他做的事什么时候能在哪个细枝末节上起到毫末的作用。 纳税人很多时候也想表达一下他们的心声,只是他们的声音往往非常小,也没有地方能常说。所以憋急了有时候就只好用一点比较简单粗暴的词汇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了,比如:“砖家”、“叫兽”等。其实他们并不是想来说老师、教授们一些什么坏话,因为他们的孩子还都在老师们底下学习呢。 他们很想表达一个意愿: 我们辛苦工作,纳税,你们才能申请到更多的基金。我们勤俭节约攒点钱,然后把独生子女也送到学校去学习。我们还会努力挣钱送他们上研究生、博士。但是我们希望你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带着我们的孩子们所做的工作, 不上书架,最好就能上货架——上货架,利当代,上书架利千秋万代。 不说了,来看看德国 MDC 一个课题组的效率,看他们的工作够我们全中国所有的相关课题组全部加起来做上多少年吧! 课题组人员组成:研究生很少,还有一个华人(裔)学生 最近发表的文章:从09年至今,全是cell 系列,还有两篇第一作者都是华人(裔)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0081 次阅读|226 个评论
效率日记-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astrolxy 2012-2-5 23:35
mark一下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1、郁闷。 上大学后学到的第一个词汇:“郁闷”。“郁闷”这个词儿一般情况下代表一种自己也搞不明白的愁绪。后来回忆,当时郁闷很多的原因是对未来的迷茫。其实现在,经常郁闷的也是发展问题。但是与其对未来的渺茫不定而烦心,不如抓紧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没有思路 和郁闷类似,但是性质不一样。没有思路的时候,就是感觉被阻滞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又不想停下,觉得再熬一下,思路就通畅了。不知道这样钻牛角尖到底好还是不好。 及时转换思路,或者将任务分解,从最简单做起。 3、毫无目的地上网 上网看新闻其实是一种挺浪费时间的事,尤其是自己也不知道想看着啥就任由着思路发散一路追踪下去,看了很多,但是什么都没有印象。有时候还会看的心烦意乱。 累的时候索性睡觉,或者出去走走。 4、轻易转换方法、软件、工具等 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转换所用的工具。这一点我体会太深刻了!从endnote到mendeley,再从mendeley到endnote再到mendeley,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优化算法也是。 调研很重要,调研清楚了再决定。其他事情也一样。 5、情绪化 情绪化是很难克服的,但一定要克服。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排解。不要完全依赖美剧或者电影,这些只能让你忘了一时的情绪,但是没有平复情绪。 静心,做好自己。这个最重要!
个人分类: 杂家杂谈|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的效率!
热度 1 jsnjjlj 2012-1-20 11:14
儿时,在我们家属大院覆盖范围内, 只有一家剃头店。 因为社会节奏慢 居住的人群相对稳定 所以大家剃头的时间也很融洽 要剃头的都会在经过剃头店时告诉一下剃头的张师傅 而张师傅也会告知那天方便、合适。 这样,每天到张师傅这剃头的不算多,也不算少 而张师傅也不会太忙或者太闲 一个社会分工下的工作人员 既不至于太忙而损害了身体 也不至于太闲而荒废了技艺或者精神恍惚。 而顾客也不至于因等待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这对于人力资源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效率。 而三十年后,我这个居住的小区附近,美发店鳞次栉比 而高强度的社会节奏及朝夕可变的人流 使得三十年前的因 稳定、熟识而建立的商业节奏不复存在 而这些理发店,在闲的的时候,美发师们就差出来门口晒太阳,抓虱子(当然也没有虱子了) 在节假日忙的时候,美发师或者老板们恨不得都变成千手观音, 而顾客们则等的心焦。 一个社会发展的节奏,因该内和生命的节奏 以生命的节奏为核心而快或者慢 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效率。
个人分类: 人力资源开发|2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作时间工作,休息时间休息
热度 1 liuxianxiang 2011-9-22 19:18
今天中午,和一个刚从芬兰留学回来师弟聊天, 他说在芬兰那边他感觉特别舒服,他们博士上班时间准时到实验室,下班时间准时离开, 晚上和周六周日都是自己的休息时间,然后去参加各种活动,和朋友聚会、交流。 每天生活都非常的丰富多彩,结果是工作也做好了,玩也玩好了,生活很轻松。 联想到自己工作,别人都说我好忙,我自己也觉得很累,可是又不知道忙出了什么,累出了什么, 结果是自己的身体和身心都不如以前健康快乐了,每天有空余的休息时间都是睡觉和想着生活的压力。 今天聊到这个工作时间问题,我结合自己回顾了一下,发现自己的事情都没安排在合适的时间, 比如上班时间有时就上网聊天,看新闻博客,或者有朋友来访就聊天没个时候, 所以就经常把工作时间该做的事情拖到休息时间,有时晚上还在办公室看文献,改文章…… 回去就睡觉。 想来想去,时间分配方式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影响极大。 我们很多人,尤其是搞科研的,整天可能就在实验室瞎忙,而忽略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忽略了应该陪伴家人的时间,忽略了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休息时间休息,其实你发现,你的时间不会比加班的人少哪去了, 只要你提高工作效率,你会感觉你的工作时间已经绰绰有余了。
4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timbre 2011-7-1 20:15
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回顾自己度过的一周时感到消沉,因为你未能完成自身所期望的那么多工作。当你在打造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或你自己的事业时,时间或许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支配你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的收入。你无法购买你 自身拥有之外 的时间,而时钟却永不停息地滴答作响。 几年前,我发现了一个能让我把效率提高近三倍的简单方法,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你可以马上着手进行的非常实用的观念,并且你不必为之付出比现在更多的努力。 使用一 个详细 的日程表 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找出你现在支配时间的方式。使用一个日程表是完成此步骤最有效的方法。仅需尝试一天,你会立即对你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有了不可思议的洞察。该测量的举动通常足以把你的无意识习惯提升到意识层面,如此你才有机会仔细检视并改变它们。 此 处是使用日程表的方法。一整天当你开始或完成某个活动时都把时间纪录下来,可考虑使用秒表来记录每个活动的时间间隔。你可以仅在工作时间使用这个方法,或 是一整天都用。一天结束时,把这些时间段分类记录到综合类别中,然后找出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时间的百分比。假如想把这事做彻底,可以持续做上一周,再计算 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要尽可能地详尽:记下你在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组、网上冲浪、打电话、就餐、洗澡等等事情上分别花费了多少 时间。当你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可能就表示你该在日程表里添上一笔了。我通常每天结束时会有 50 ~ 100 个日程记录。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花在那些自认为是实质性工作的活动上只占了工作总时间的一小部分。有研究发现上班族每天在实质性工作上平均花费的时间为 1.5 小时。其余时间都耗在了社交、工间休息、就餐、与工作无关的交流、把文件挪来挪去,及其它许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全职上班族平均开始工作的时间是上午 11 点,而下午 3 点半左右就开始懈怠了。 分析你的结果 我第一次使用日程表时,我一周在办公室花费了约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即使在技术上看来我的效率已是上班族均值的两倍,我仍为这个结果懊恼。另外 45 小时到哪去了?我的日程表清楚地显示出时间在我无意识的状态中流失——过分频繁地检查邮件、在那些实际上没有必要的事情上苛求完美、通读新闻、就餐时间过长、被其实可预防的干扰打断等等。 计算你的个人效率比 当我察觉自己在办公室里耗了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时,我开始自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我的收入和成就感仅仅来自那 15 个小时,而不是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所有时间。因此我决定开始记录我的每日效率比,也即我在实质性工作上耗费的时间除以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总时间。当我发现自己仅利用了 25 %的时间时这确实令我感觉糟透了。我同时认识到,仅仅延长工作时间是极其愚蠢的。 效率比=实际工作时间 / 总的“工作时间” 用减少总时间推动效率提升 假如你曾经尝试过约束自己去做那些你并不真正有动力去做的事情,你失败的机率很大。这是当我试着约束自己去更努力地工作时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试图更努力只会降低我的动力并让我的效率比更低。因此我很不情愿地决定尝试相反的方法。第二天我只允许自己在办公室待上 5 个小时,而那天剩下的时间我不准自己再工作。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肯定你能想象得到。我的大脑把工作时间当成了稀罕物,因为我持续工作了几乎整整 5 个小时且效率比超过了 90 %。我在一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这个实验,于是这周在办公室度过的 30 个小时当中,我完成了 25 小时的工作,效率比超过 80 %。因此我在把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到 30 小时的同时还多出了 10 小 时来做实质性工作。假如你的日程表显示你的效率比十分低下,那就试着在一天中严格限制你的工作总时间,看看成果如何。一旦你的大脑认识到工作时间很紧迫, 你突然间就会变得极有效率,因为你必须如此。当你有紧迫的时间限制时,你通常总能找出完成工作的办法。而当你有充裕时间时,很容易就变得效率低下。 保持最高效率的同时逐渐增加工作总时间 在几周的时间里,我能在保持自己的效率超过 80 %的同时逐渐增加我的每周工作时间。迄今为止我保持这个习惯已有多年,一般每周约有 40 小时用来干实质性工作,同时只需在办公室待上 45 小时。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太棒了。假如我试图在办公室待上更长时间,我的生产率就会飞速下降。最妙的是这个方法能让我在最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我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得到极大的平衡。我使用这个方法使事业成效提升了三倍,并且仍有大量时间来追求个人爱好。 使用日程表是确保生产率最佳而不必增加工作时间的明智选择。不过,日程表必须定期使用,才能产生这些优势。我每 3 ~ 6 个 月用一次日程表,多年来它让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总是让我有新的杰出表现。假如太长时间不用日程表,我的生产率就会逐渐下降——因为我又恢复了那些无意识的 浪费时间的习惯。你将如我一般,发觉你对生产率的感受与你完成了多少实质性工作密切相关。当你感到自己的生产率比想达到的要低时,就利用日程表来提升你的 意识和测量你的效率比,而后优化你的效率,直至生产率恢复如初。 记录日程是一种高效且无需什么努力就能做到的方法,而它的长期回报却是惊人的!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4276b010008xi.html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我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
热度 35 lgb2008 2011-6-12 10:11
让我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
前几天读到一篇名为 《 Triple Your Personal Productivity 》 即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的文章。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文章 , 其主要介绍了日程表的使用及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个人效率翻三倍”让我感到有些吃惊,因为这说明我们之前的个人效率应该很低,但是否像作者说的那样低得惊人,我不敢确定。我带着好奇与怀疑的心理尝试着使用了一天日程表,最后的结果表明我的个人效率虽然没有像原文作者说的那么糟糕,但也值得深思,同时也让我明白自己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 2011 年 6 月 8 日星期 三,这是普通的一天,下表是我当天的详细日程表: 主要数据统计 数据处理: 1 、 在实验室里总时间占全天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1) 不去图书馆情况:( 611 +135 ) ÷945×100%= 78 . 94 % (2) 去图书馆情况: 611÷945×100%= 64.66% 2 、 全天活动的总效率比 : (学习时间+实验占用时间+在图书馆时间) ÷ 白天活动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220+135 ) ÷945×100%× 0.8 = 49.27% 3 、 在实验室的效率比: (学习时间+实验占用时间) ÷ 在实验室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220 ) ÷611×100%×0.8 = 58.53% 4 、 全天学习的效率比: (学习时间+在图书馆时间) ÷ 白天活动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135 ) ÷945×100%×0.8 = 30.65% 5 、在实验室完全浪费的时间比率 : 上网浪费的总时间 ÷ 在实验室里总时间 ×100% =138÷611×100% = 22.59% 结论: 1、 全天中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占全天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为 78.94% ,在去图书馆的情况下则为 64.66% ; 2、 全天活动的总效率比,即有实质性工作耗费的时间所占比率仅为 49.27% ; 3、 在实验室的效率比为 58.53% ; 4、 白天学习的效率比仅为 30.65% ; 5、 在实验室完全浪费的时间比率达 22.59%. 说明: 本文得出的结论好于我原来预想的,远好于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一文中作者提到的其个人效率仅为 25% 的论断。综合分析得出上述结论其可能的原因如下: 1、 意识使然。 当天我在使用日程表的时候有意识地克制了自己的行为活动,浏览网页的时间大为缩短,使得自己的个人效率有所提升; 2、 做事的计划性。 每天之间所做事项的 重复率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该天也不例外,这使得做事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了个人效率; 3、 外界干扰少。 当天没有他人找我谈话、做事等,全天的时间基本都是自己支配,这无疑提高了个人效率; 4、 拒绝网游。 玩一回游戏怎么也要花费个把小时吧,不玩游戏是提高个人效率的重要原因,否则, 其必将大打折扣; 5、 娱乐性活动较少。 锻炼在操场、看《 Friends 》在宿舍,在实验室期间仅跟他人网上聊天十几分钟,并无其他娱乐性活动,这大大提高了我在实验室的个人效率; 6、 事件的偶然性。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实的确如此,当天实验仪器的清理起来较为繁琐,占用了大量时间,又碰巧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制备酒精棉”事件,因此,与实验相关事项占用的时间较往常增加不少,使得我在实验室里的个人效率大增。 总之,以上几种原因大大提高了我的个人 效率。但即便如此, 在全天活动中,有实质性工作耗费的时间所占比率仅为 49.27% ,也就是说自己每天有一半多的时间其实都是在浪费生命; 全天学习的效率比仅为 30.65% ,作为以学习为天职的学生来讲,这个数值低得惊人;在实验室期间上网,即那些 可以利用而完全浪费掉的时间比率高达 22.59% ,由此可见在平时不加克制情况下,其比率必定远大于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数值。 最后,让我的亲身体验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不信你试试!!!!!! 推荐阅览: 《 Triple Your Personal Productivity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0640do=blogid=453169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0640do=blogid=453163 《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255do=blogid=450421
29607 次阅读|81 个评论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热度 1 lgb2008 2011-6-9 08:33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回顾自己度过的一周时感到消沉,因为你未能完成自身所期望的那么多工作。当你在打造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或你自己的事业时,时间或许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支配你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的收入。你无法购买你 自身拥有之外 的时间,而时钟却永不停息地滴答作响。 几年前,我发现了一个能让我把效率提高近三倍的简单方法,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你可以马上着手进行的非常实用的观念,并且你不必为之付出比现在更多的努力。 使用一 个详细 的日程表 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找出你现在支配时间的方式。使用一个日程表是完成此步骤最有效的方法。仅需尝试一天,你会立即对你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有了不可思议的洞察。该测量的举动通常足以把你的无意识习惯提升到意识层面,如此你才有机会仔细检视并改变它们。 此处是使用日程表的方法。一整天当你开始或完成某个活动时都把时间纪录下来,可考虑使用秒表来记录每个活动的时间间隔。你可以仅在工作时间使用这个方法,或是一整天都用。一天结束时,把这些时间段分类记录到综合类别中,然后找出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时间的百分比。假如想把这事做彻底,可以持续做上一周,再计算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要尽可能地详尽:记下你在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组、网上冲浪、打电话、就餐、洗澡等等事情上分别花费了多少时间。当你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可能就表示你该在日程表里添上一笔了。我通常每天结束时会有 50 ~ 100 个日程记录。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花在那些自认为是实质性工作的活动上只占了工作总时间的一小部分。有研究发现上班族每天在实质性工作上平均花费的时间为 1.5 小时。其余时间都耗在了社交、工间休息、就餐、与工作无关的交流、把文件挪来挪去,及其它许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全职上班族平均开始工作的时间是上午 11 点,而下午 3 点半左右就开始懈怠了。 分析你的结果 我第一次使用日程表时,我一周在办公室花费了约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即使在技术上看来我的效率已是上班族均值的两倍,我仍为这个结果懊恼。另外 45 小时到哪去了?我的日程表清楚地显示出时间在我无意识的状态中流失——过分频繁地检查邮件、在那些实际上没有必要的事情上苛求完美、通读新闻、就餐时间过长、被其实可预防的干扰打断等等。 计算你的个人效率比 当我察觉自己在办公室里耗了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时,我开始自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我的收入和成就感仅仅来自那 15 个小时,而不是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所有时间。因此我决定开始记录我的每日效率比,也即我在实质性工作上耗费的时间除以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总时间。当我发现自己仅利用了 25 %的时间时这确实令我感觉糟透了。我同时认识到,仅仅延长工作时间是极其愚蠢的。 效率比=实际工作时间 / 总的“工作时间” 用减少总时间推动效率提升 假如你曾经尝试过约束自己去做那些你并不真正有动力去做的事情,你失败的机率很大。这是当我试着约束自己去更努力地工作时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试图更努力只会降低我的动力并让我的效率比更低。因此我很不情愿地决定尝试相反的方法。第二天我只允许自己在办公室待上 5 个小时,而那天剩下的时间我不准自己再工作。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肯定你能想象得到。我的大脑把工作时间当成了稀罕物,因为我持续工作了几乎整整 5 个小时且效率比超过了 90 %。我在一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这个实验,于是这周在办公室度过的 30 个小时当中,我完成了 25 小时的工作,效率比超过 80 %。因此我在把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到 30 小时的同时还多出了 10 小时来做实质性工作。假如你的日程表显示你的效率比十分低下,那就试着在一天中严格限制你的工作总时间,看看成果如何。一旦你的大脑认识到工作时间很紧迫,你突然间就会变得极有效率,因为你必须如此。当你有紧迫的时间限制时,你通常总能找出完成工作的办法。而当你有充裕时间时,很容易就变得效率低下。 保持最高效率的同时逐渐增加工作总时间 在几周的时间里,我能在保持自己的效率超过 80 %的同时逐渐增加我的每周工作时间。迄今为止我保持这个习惯已有多年,一般每周约有 40 小时用来干实质性工作,同时只需在办公室待上 45 小时。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太棒了。假如我试图在办公室待上更长时间,我的生产率就会飞速下降。最妙的是这个方法能让我在最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我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得到极大的平衡。我使用这个方法使事业成效提升了三倍,并且仍有大量时间来追求个人爱好。 使用日程表是确保生产率最佳而不必增加工作时间的明智选择。不过,日程表必须定期使用,才能产生这些优势。我每 3 ~ 6 个月用一次日程表,多年来它让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总是让我有新的杰出表现。假如太长时间不用日程表,我的生产率就会逐渐下降——因为我又恢复了那些无意识的浪费时间的习惯。你将如我一般,发觉你对生产率的感受与你完成了多少实质性工作密切相关。当你感到自己的生产率比想达到的要低时,就利用日程表来提升你的意识和测量你的效率比,而后优化你的效率,直至生产率恢复如初。 记录日程是一种高效且无需什么努力就能做到的方法,而它的长期回报却是惊人的!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4276b010008xi.html
495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五)
热度 1 ywan 2011-6-4 00:12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五)
前面提到的(云计算的能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主要是靠物理手段提高效率。而要取得显著效果,需要从数据中心的整体架构入手。我们先来看看谷歌是如何做的。谷歌的数据中心设计人员发现,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的实际消耗能源的效率,减少空调的能源损耗是一个重要有效措施。而要提高空调使用效率,可以从两个地方切入,首先就是尽量让冷热空气隔离。 传统的数据中心是将冷气直接打入房间,使得服务器产生的热空气与空调降温后注入的冷空气混合,取得降温效果。这样做事倍功半,效率很低。如果要提高效率,需要将冷热空气尽量隔离。谷歌的办法是将其数据中心的地面高架,将冷空气从地面下采取间隔方式注入(见下图)。比如下图中有四排服务器通过三个间隔走廊将其分开,谷歌将冷气从左边和右边的间隔走廊的开缝地板注入。而中间走廊的地板全封闭。这样红色箭头所代表的热气只有通过上升到天花板再被两侧靠墙的空调器吸走。而注入冷空气的间隔走廊因为冷空气比重较重一些的缘故,可以一直保持低温,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第二个提高效率的办法是用蒸发吸热降温。 一般来讲,空调器都需要用冷却器将循环出来的冷却剂中的热量吸收掉,冷却器消耗的电能大概占整个能耗的30% 到50%。于是一个可能节省能源的方法就是将电冷却改成自然冷却 – 比如,将数据中心设置在干燥和低温的地方,通过自然蒸发来带走热量。谷歌的所有数据中心都采用了水循环与冷却器互补的制冷技术。水循环是指将高温的冷却剂与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却剂降温到12到14摄氏度,再循环回数据中心,将空调吸入的热空气降温到16到20摄氏度。让后将降温的冷空气再注入到数据中心,这样可以保持数据中心的冷间隔走廊的温度在18到22摄氏度左右。 而吸收了热量的热水被抽到冷却塔。然后通过冷却塔的水分自然散发蒸发热量,使热水自然降温,再循环回空调内部与冷却剂进行热交换。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数据中心可以自动转回原来的冷却器制冷。 这个办法看来是行之有效的。谷歌设在比利时的欧洲数据中心干脆取消了冷却器,直接利用了无冷却器的水循环降温设计,完全依靠蒸发来散热 (见下图)。 有时候,如果遇到服务器负载过重,温度偏高时,单纯依靠水循环可能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该数据中心会让一些服务器停止运行,将运算任务转到其他数据中心。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公司有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的话,它可以将运算任务在全球数据中心中进行不断的即时分配,使得处在夜间时间段的数据中心处理主要的计算任务,从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降温。
个人分类: 互联网|35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四)
热度 5 ywan 2011-6-2 07:05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四)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电影系列“骇客帝国”。尽管跌宕起伏的剧情围绕着 Neo 以及他所代表的起义军和 Matrix 的斗争展开,,其大前提之一却是一个能源问题 -- Matrix 作为一个超级电脑,需要能量才能运行。而由于大气层的破坏,这个超级电脑无法获取太阳能,所以人体的生物能成了这个超级电脑得以运行的唯一能量来源。于是, Matrix 不得不一方面为了防范人类的再次崛起而不断镇压起义军,另一方面又因为能源需求不得不让人类得以延续。 我们不知道目前提供云计算的超级计算机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 Matrix 或者 Sky Net ,但能源问题却是这些数据中心现在就面临的问题。前面提到谷歌采取数据集装箱技术来节省能源。事实上,在这方面,许多公司都在摸索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要想节省能源,就要提高效率。要想提高效率,就要有有效的测量方法来估算和比较能源的利用效率。 云计算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方面是数据中心的实际消耗能源与计算设备能源消耗的比率。大概有 85% 的数据中心的比率大于 3 。也就是说这些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中非计算部分(包括空调或其他降温系统,电流转换等)是计算部分(服务器)的两倍甚至更多。而只有 5% 的数据中心可以将这个比率降低到 2 。而理想的数据中心应该让这一比率小于 2 ,当然越小越好。 第二个方面是服务器的总能源消耗与实际用于计算的能源消耗(中央处理器的计算,内存存取等等)的比率。一般来说,计算机的能源消耗除了用于计算外,还包括电流转换,风扇散热,等非计算损耗。对一两台计算机来说可能这不算什么,可以对上千台服务器来说,哪怕稍微降低一下这个比率,都意味着大量的能源被节省下来。目前绝大多数服务器的这一比率是 1.6 到 1.8 。 也就是说,服务器所消耗的能源中,只有 60% 左右被实际计算所利用。 第三个方面是最难测量的,但却是最关键的,这就是在用于计算的能源消耗中,有多少是用于有效计算的。目前比较流行的测量方法是首先估算一个标准的计算任务的理想能源消耗量,然后让不同的服务器系统运行这一计算任务,从而可以得出理想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比率。
个人分类: 互联网|431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找到一片蓝色的海洋——内燃机技术
热度 4 scientister 2011-5-30 09:34
我是刚刚开始研究内燃机的,哈,开始学习内燃机的吧。 但是我发现了许多可以创新的地方,我很兴奋,对于我来说,内燃机行业好像一块没有得到完全开垦的宝地,一片可以畅游的蓝色的海洋。 年初的时候,我买了好几本内燃机专业的书,有《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等,我发现教材中也有不少地方是不完善的,我想,如果证实这些地方是真的可以修改的,那么我也是对内燃机行业有贡献的。我现在要花很多时间去证实它们。 我在这里预发布一个目标,要努力让汽油发动机的热功转换效率达到40%。现在汽油机的热功转换效率大约在25-30%。 在内燃机行业,我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我很开心很充实很快乐! 希望大家支持我鼓励我,分享我的快乐!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4 次阅读|4 个评论
2009年上海市社会科学年会与会有感(旧文)
热度 1 hj58 2011-4-18 21:01
2009年上海市社会科学年会与会有感   因为投了稿,于是收到通知,于是参加了12月4日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法律学科专场。 关于大会的形式,有一些想法。   现在的大会形式是 1.0 版本的,其顺序是:   领导致辞。主办方或承办方领导致欢迎辞或感谢辞(一共就开六七个小时的会,这两个环节可以花掉一个小时。)   预先指定的学术权威发言(实际上就是读自己写的论文,而且十四个发言者中九个人的同题论文已经被印在大会文集里了,每个与会者已经人手一册了。而且大多数发言者不能有效利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发言时间,往往在客套话和场面话上浪费不少时间,有的还花很多时间说课题的背景或前人的研究情况,结果刚开始说核心内容,时间就差不多到了。以后,大会的组织者应该要求发言者预先提交发言提纲,删除其中不重要的部分,指导他们主要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发言者自己也应该不断吸取教训,对发言稿进行提炼,并预作彩排,控制好发言时间。)   全部发言结束后,由同样是预先指定的学术权威进行点评(都是说好话,没有批评。)   听众提问(时间很短,顶多提五六个问题。如果前面的发言人拖沓,那么提问环节还可能被取消。)   吃饭(大家各顾各埋头进食,和其他陌生与会者没有任何交流。)   休息(聊天或午睡一会。)   下午会议继续……   散会(提着礼品各自回家。)   这种大会模式失去了学术交流的功能,完全成了一种应景的游戏。虽然承办单位规定自己的研究生必须到会听讲,但我周围的研究生都戴着耳机,手捧一本“英语高级口译”教材,相互之间还议论着,为学校没有规定必须写心得报告而庆幸。   这样的会议热闹有余,但价值有限;开销很大,但意义不大;不会让领导烦心,但也不会让领导开心。我相信党政官员们也希望学术界能够开展独立的研究,为他们提供各种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做事后诸葛亮,只会诠释和歌颂领导的讲话,写一些不痛不痒的官样文章,挖掘领导报告中的微言大义。   对民众的宣传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但学术界内部开会完全可以活泼一些,尖锐一些,直指问题的要害。现在的情况却恰好相反,普通报刊已经在越来越多地揭露黑暗面,观点也越来越鲜明,网上更是到处都能看到犀利的言论,甚至连中央电视台都开始犀利起来了,但学术界内部却还是一片四平八稳、莺歌燕舞之声。   “怕苦就不要搞自然科学,怕死就不要搞社会科学。”实际上,在中国搞社会科学现在已经不会受到对肉身的惩罚了,顶多就是拿不到课题经费、正规刊物不发自己的文章、职称升不上去而已。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还不能独立思考、大胆研究,是不应该的。如果怕未来某一天再次收紧、“反右”、“反精神污染”,那就干脆别搞社会科学,干脆改行去做生意或者去做官。   建议上海社联明年至少尝试一下 1.5 版本的会议模式:除了往常的程序和内容,在大会会场外开辟一块区域,张贴论文的摘要。论文作者可以站在摘要前,回答感兴趣者的提问,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可以和大会重合,也可以在大会结束之后进行(承办单位不必提供晚饭,只需要提供场地、茶水和小卖部),至少可以在午饭期间的两个小时里这样做。   理想的会议模式是革命性的 2.0 版本:组委会预先选定一批文章,全文发布在社联的网站里,让大家阅读,准备问题。或把预先选定的文章印成文集,让与会者现场阅读,准备提问。大会时,这些文章的作者分批上台就座,接受与会读者的提问。不能来开会的或外地的读者,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提问。整个大会完全是互动的,不再浪费时间把文章朗读一遍。现场互动,肯定既热闹,也有趣,最重要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家的思想火花。这样,大家在百忙之中,放下手里的工作,克服拥挤的交通,长途奔波,相聚在一起才有意义。社联花那么多钱开会,才值得。研究生们参加这样的大会,才会有收获,才不会去读外语课本。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社联还可以尝试 3.0 版本,即把整个大会常年化:社联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发布在自己的网站里,读者随时可以提问,作者可以随时回答或集中回答。对于没有学术价值,只是宣泄情绪,或存心添乱的提问或跟帖,可以立即删除。   如果怕一些内部的、前卫性的探讨流传到社会上影响安定团结与稳定和谐,可以要求上社联网的人全部实名,而且必须是社联所属学术单位的正式成员,并承诺不外传仅供内部讨论的文章。外界人士则可以一律禁止其参与。如果想允许外界的业余研究者参加,可以让他们先实名申请参加社联组织,并提交论文,经过审定后,授予社联成员的资格,才能上网看帖和发言。……   思想交流是推动科研的重要方式。写出正规的论文,发表在正规的刊物上,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但这种交流形式周期太长,频率不高,速度很慢,篇幅也很有限。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或思想片段也难以写成正规论文,甚至思想者本人自己一转身也忘记了。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该改变自己的交流方式了。   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走在党和政府的前面,成为党和政府的智囊、智库,并为整个社会提供思想,成为党政官员和民众的导师。上海的社会科学界应该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根标杆,而且应该努力成为世界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高地,能够输出自己的思想。   人类发展到现在,资源和环境已经被利用到极限了,人类下一步如何走,需要学术界给出思想。这次莫非仍然是西方学术界站出来为全世界开药方?希望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能够改变这种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局面。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5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鼠的生物信息实验操作总结--调侃效率
热度 2 chenhao392 2011-3-8 15:07
最近我被老板的绝招打败了,心服口服。 有感之余,决定总结一把自己在用的,一级刚刚学到手的各类效率秘籍,算是个总结笔记吧。如果对其他人有帮助,那本鼠就更开心了。同时欢迎各位来本博客做做,磕磕瓜子,交流交流生物信息的各种心得,事实证明:生物信息跟拿基因枪一样,都是手艺活嘛. 我只臭屁的希望若有哥们觉得有点用,然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即科学网本鼠的博问链接,哦哈哈哈. 1. hash的搜索效率 先说说老板如何搞定我的吧,就是这个hash.. 其实早在N年前(本科)啃小骆驼的时候,就读到过hash的搜索是经过优化的,本质类似于一个二维数组。潜意识里,这就给了我一个误区,还是个二维数组嘛,快也就是50%效率之类的吧。事实证明我想当然了。前几日需要整理一个project的结果,就写了类似如下的perl脚本(摘录)。 #re_structure the FKPM file my @fkpm; for(my $i=0;$iscalar(@array);$i++){ my @line=split(/\s+/,$array ); $fkpm =$line ;#id $fkpm =$line ;#FKPM $fkpm =$line ;#cover rate } my $id; foreach $a(@name){ #第一个loop if($a =~ /(Th.*?)\s+(.*?)$/){ $id=$1; } my $mark=0; for(my $i=0;$iscalar(@fkpm);$i++){ #第二个loop if($id eq $fkpm ){ print "$a\t$fkpm \t$fkpm \n"; $mark=1; last; } } if($mark == 0){ print "$a\t\-\t\-\n"; } } 写完后估计了一下时间,于是跟老板说,估计得跑个把小时,吃饭去了。老板说,用hash最多就是一分钟的事儿,我还不服气的辩解了几句,找了几个借口(此处省略),在老板提高嗓门后觉得:呃,应该是自己错了。 吃饭大概半小时,回来后果然:这段脚本只处理了三成的数据。于是乎修改成了hash,又跑了一遍,用了15秒左右.....程序就完成了...15秒左右!!我囧了...以下是我修改的代码: #re_structure the FKPM file my %fkpm; for(my $i=0;$iscalar(@array);$i++){ my @line=split(/\s+/,$array ); $fkpm{$line }="$line \t$line "; #print "$fkpm $fkpm $fkpm \n";die; } my $id; foreach $a(@name){ #第一个loop if($a =~ /(Th.*?)\s+(.*?)$/){ $id=$1; } if(!$fkpm{$id}){ print "$a\t\-\t\-\n"; } else{ print "$a\t$fkpm{$id}\n"; #hash } } 还是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吧。我再也不敢像原来那样囫囵吞枣了... hash是如何做到快速搜索定位的呢?查查定义。 若结构中存在关键字和 K 相等的记录,则必定在 f ( K )的存储位置上。由此,不需比较便可直接取得所查记录。称这个对应关系 f 为 散列函数 (Hash function),按这个思想建立的表为 散列表。 好嘛,人家压根就不找存储地址,直接根据key把地址算出来,怪不得。 2。善用shell命令 我一度做东西有误区,就是一到文本操作就用perl,哗啦哗啦写一大堆,耽误时间,效率低下。 不久前才改过来。以下是个例子。 我需要把一个fasta文件的部分信息提出来,其文件格式如下: Th0000001 old_id=63_1_CFGU_CFGW_CFHG_CFHH_CFHI CAAACAACATGCTAAGATCTGACCTTGTTCATCTCCACATCTTTTCAACGACAGATTAAA ACTGAAAA..... Th0000001 old_id=..... .... .... 想要获得的信息为: Th0000001 63_1_CFGU_CFGW_CFHG_CFHH_CFHI Th0000002 半年前我会写个perl,估计十几分钟就没了,再出个小错,说不定半个小时就搭进去了. 其实只需要在shell里打了一行命令而已,耗时可以用秒计算吧: grep "" Th_unigene_assembled_ESTs.fasta |cut -c 2-|sed "s/\told_id\=/\t/" name_list # Th_unigene_assembled_ESTs.fasta 源文件 # name_list 输出文件 第二个例子 有时候一个程序要对不同的数据集都跑一遍,这些命令行有一个特点:非常相似! 难道就为了这,在perl里面加个loop,那也太...那..那怎么办? 唉,我曾经不胜其烦的按着上下键(调出历史命令)修改一点儿,运行。 一遍还好,有时候上下游的数据出了问题,需要程序重跑就无语了,以下YY情节: 某同学:耗子兄,你这个EST放错行了嘛,我们没法用。 本鼠:哦,好,就改一行代码嘛,容易。 一刻钟后.... 某同学:那个,改好了么?我们老板要看呢 本鼠:.... 旁白:一只耗子正在电脑前勤奋的按着上下键和回车.... 其实嘛,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个shell脚本就好了。不过请注意,这个脚本是 可以不用手写的 ,是可以再写段代码生成的..某些大侠一眼就能看出下文可以用for loop生成... #!/usr/bin/bash perl add_FRAG_hash.pl est.list 0_best_blast/ 1.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1.2.frag.count 1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1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2.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2.2.frag.count 2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2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3.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3.2.frag.count 3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3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4.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4.2.frag.count 4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4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5 .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5.2.frag.count frag_added.list rm -f ?_added_frag #删除中间文件 什么什么?才几行还不如直接敲命令?重跑也认了?! 那要是,几百行呢? 此处罗列一个本鼠用来生成shell脚本的命令,不解释了..只是说一下,这个 run_header_remove.sh一共882行.. ls all_out/ | sed 's/^.*$/perl header_remove.pl \all_out\/ clean_header_psl\//' run_header_remove.sh 3. $$的妙用 感谢现在发达的科技,包括我们实验室在内的大多数服务器升级到了N核(N = 2)..不怀好意的想占用多个CPU的同学远不止本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用perl的多线程包的,有喜欢shell下直接一个 “&” 省事儿的,爽啊,原来需要1个CPU跑7天的工作,现在就7个CPU跑1天好了..美哉,美哉.. 然而这对于本鼠有1个bug,那就是:要是写的程序早在运行中存取临时文件怎么办... 7个CPU,7个线程,跑的是不同的数据,要是线程1拿了线程2的中间文件,线程2找不到,顺手牵走了线程5的,导致线程7找不到文件报错...这个...呃... 小A说,那就创建7个工作文件夹,在里面分别把程序跑一遍。 小C说,不就是中间文件的文件名嘛,我把程序修改下,弄个程序1,程序2... 这两种想法直观,却不符合生物信息的精神,小A和小C勤奋的跑出结果,牛了,也只是NA和NC...什么什么,我说大了,好吧,至少不符合perl的编程精神。那perl的编程精神是什么呢?七个字:随心所欲的懒人.....囧 懒人们只需要在文件名后面加上$$就好了,它有个响当当的大名: Perl解释器的进程ID(PID). $$是perl内置变量,只要运行perl就自动赋值,那么中间文件temp就会变成temp12345, temp44857...一般的服务器的PID至少要一天才能转一圈吧(99999个呢)基本保险了. 照例再贴出本鼠的一个小脚本做个例子: my $input_file=$ARGV ; `grep "" $input_file |sed "s/\//" temp$$`; #$$ open FILE, "temp$$" or die"hell:$!"; #读入临时文件$$ my @array=FILE; close FILE; chomp @array; `rm temp$$`; #$$哥们你可以功成身退了(删除) my %frag_count; foreach $a(@array){ my @line = split(/\./,$a); $frag_count{$line }=$line ; } my @array2=keys(%frag_count); for(my $i=0;$iscalar(@array2);$i++){ print "$array2 \t$frag_count{$array2 }\n"; } PS: 如果同时服务器上有个程序不断放出子线程,几个小时把PID用一圈的话..呃,相信同学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友情提示:换个系统时间变量用用吧,看100年内它能转一圈不? 4.注意多loop下的代码行数 事实证明一个细节会被大量重复来放大,良好的编程习惯很重要. 这个就直接上例子了,结果是提升了约4倍的效率. #get the line numbers for calculation my $num1=scalar(@native_one); my $num2=scalar(@native_two); my @residue=residue(\@native_one,\@native_two,$num1,$num2,$range); return @residue; } #calculate the distance and find the residues sub residue{ my($first,$second,$num1,$num2,$range)=@_; my $distance; my @result_first; my @result_second; for(my $i=0;$i$num1;$i++){ for(my $j=0;$j$num2;$j++){ #双loop $distance=distance($$first ,$$first ,$$first ,$$second ,$$second ,$$second ); if($distance = $range){ my $temp="$$first "; push @result_first,$temp; my $temp2="$$second "; push @result_second,$temp2; } } } #delete the reduntant residues my %hash=(); my @result1 = grep{$hash{$_}++ 1} @result_first; my %hash2=(); my @result2 = grep{$hash2{$_}++ 1} @result_second; my @result_final=(@result1,"divide",@result2); return @result_final; } #Function for distance sub distance{ #双loop下调用的子函数 1 my($x1,$y1,$z1,$x2,$y2,$z2)=@_; my $square=($x1-$x2)**2+($y1-$y2)**2+($z1-$z2)**2; my $result=sqrt($square); return $result; } 修改子函数为: sub distance{ #双loop下调用的子函数 2 my $result=sqrt( ($_ - $_ )**2 + $_ - $_ )**2 + $_ - $_ )**2 ); } 行了,就到这儿吧,天色已晚,本鼠该回窝了..各位看官,来磕瓜子啊..
个人分类: 学习|5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87-1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1987
tengyi1960 2011-2-21 13:56
87-1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1987(1-2).pdf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0 个评论
从田是圆的说开去
热度 1 lxchencn 2011-2-9 16:19
从小在农村生活,家里的自留地是长方形的,多数农田也是方形或大体方形的,当然也有很多菜地、农田是不规则形状的,到北方看到的麦田也是成片的长方形地,这几天看到北方大旱,使我回忆起看到不同形状农田的事情,也许对抗旱救灾、农业现代化有启发。 2007年到美国西部旅游,西部牛仔的传奇早已经耳熟能详,有一天坐车正路过一片大草场,美丽的草原风光吸引了游人的目光,但一个农业设施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地上架了一个长长的横杠,下面的地却被整成圆形的,横杠就像圆的半径,印象当中田是方的,怎么这里的田是圆的?还有一根横杠?让人百思不解,导游做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田是种植牧草的,横杠是自动灌水系统,横杠做圆周运动画出来就是圆形的田了,做一个简单的圆周运动,一丘田很快就灌溉好了,即使是周边还有剩余土地也不种植了,这样高效率的灌溉系统一个人控制开关就可以耕种管理一大片农田了,这样的设施农业即使碰到干旱也容易管理的,成本也许不太高,在北方南方推广起来也许是可行的,也能够把人从大量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农作物漫灌也节水一些吧,尽管我国的田多数是方的,地是充分利用起来了,可是后期的劳作效率就低下,也难以自动化和节能,这一个简单的生产方式是否值得借鉴呢?在农田、菜地、草地、花地甚至是沙漠植被的灌溉等等,这种以效率优先的方式对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是否也有启发呢?
3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每个小时在做什么
zls111 2011-1-17 19:43
有的时候抱怨社会的荒唐,有的时候自己荒唐也不知道。 数数自己一天每小时在做什么,可能就发现自己的荒唐,就会发现电脑真不是好东西。大部分时间花在电脑上(正紧事除外)你说你对得住谁呢? 突然问旁边师妹,你每天每个小时在做什么,她很快反应出来,就说“我今天试验做的很顺,早做完了,所以....”.哎,确实我也是看她在电脑上时间挺多的。其实自己也心虚,在电脑上浪费的时间不少。但是今天试验做的顺,所以。。。这不是借口,你不是跟自己竞争,而是一代人,80后加90后。时间是优秀的前提,何况别人的条件还有比你好的,早就跑在前面了,清华的本科生就能发CNS了,当然这是另外,但至少是压力。 还有这种想法本身就不怎么对,竟然选择了科研就当喜欢科研,最理想的是把职业变成兴趣。有了空余时间应该是去看看文献,而不是校内,天涯什么的,等这个习惯了才是成长的第一步。 哎,说别人挺会的,我自己也没做到这种水平(说别人自己也明白不少,哈哈),共勉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使用计算机
douglee1986 2011-1-7 14:02
要提高电脑操作的效率,也就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浪费的时间。 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效率呢? A.shun 在这里总结出六个有效的方法与你分享。 1. 选择合适的软件 选择一个有自己需要功能,并且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软件 。这正是所谓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选软件的原则是:不必选功能最多的,而选最适合自己的。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兼容性、易用性、资源占用、服务支持等等。 2.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3.使用快捷操作方式 快捷键既然有快捷之名,毫无疑问就是为了提高操作效率而产生的。通过减少鼠标定位过程和两手协同作业,可以更迅速的进行各项操作。 4.管理好你的文件和文件夹 5.自定义设置 但是根据调查表明, 有很多人安装完软件甚至使用好几年都从来没打开过设置菜单。 别怕麻烦,为了以后的方便;别怕不懂,多尝试多搜索,对你计算机上的程序进行设置吧。 本文只是罗列了重点内容,详细信息请浏览其原文: 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计算机操作效率的方法
个人分类: 想法|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困惑
oyster08 2010-12-27 18:40
今天也算是有博客的人了,感谢科学网给了这个机会! 转眼间,从事科研工作已经10个年头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最近几年赶觉大家都很忙,从大学者到研究生,各有各的忙点,一年到头,算一下竟然没有效率,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啊! 2010年只剩下最后的几天了,回忆一下过去的十年,理顺思路,迎接下一个十年!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科研效率的五个软件
热度 5 lingfeng 2010-12-21 13:24
1. 百度硬盘搜索 如果电脑里存了许多的PDF文档和Word文档,虽然可以层层分类建立目录,但是难免出现找不到所需要的文档的情况。百度硬盘搜索可以对硬盘中的文件进行索引,对PDF\Word\txt等各种文档、IE临时文件、影音文件等多种文件进行搜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PDF全文进行索引,非常方便检索。如果遇到忘记了某一个文件保存位置的情况,只需要打开百度硬盘搜索(其界面和百度一样),输入关键字,即可找到文档及其保存位置。 安装后软件即随机启动,可以随时记录文档的改动,并对其进行索引。据我感觉,系统资源的耗费不大。现在,它是我必备软件之一。 该软件的缺点是只能索引一个文档的前五千字,如果文档过长,后面的即不能索引。 与百度硬盘搜索具有类似功能的是谷歌桌面搜索。我试用后感觉索引速度太慢,然后就没有进一步使用了。据说和百度硬盘搜索相比,谷歌桌面搜索对中文的支持稍差。 windows自带搜索程序,但我使用后感觉该功能形同虚设:速度非常慢,而且常常检索不到,与百度硬盘搜索相比差得太远。 该软件为免费软件,下载地址:http://disk.baidu.com/ 2. FileGee个人文件同步备份系统 电脑里面最值钱的就是数据。如果因为电脑丢失、硬盘损坏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却没有对数据进行备份,那时真是欲哭无泪。所以定期对电脑数据备份非常重要!我以前曾经把数据复制黏贴到移动硬盘上,但是这样做速度很慢,而且常常出错终止拷贝,必须重新再来,非常麻烦。后来发现一个软件:FileGee个人文件同步备份系统,用来同步备份文件到移动硬盘上非常方面。我现在每周备份文件一次。我把重要资料放到D盘,每次把D盘全部资料备份一次大约耗时半个小时。不过如果是第一次就需要时间更久,后面只要备份有改动的或者新建、删除的文件了。 该软件提供多种备份方式,例如镜像备份是把源文件夹下的所有改动都备份到目标文件夹,使得目标文件夹和源文件夹完全一样,这是我采用的备份方式。也可以把改动过的文件、新建文件备份到目标文件夹的同时保留改动前的文件和已经在源文件夹里面删除的文件。 目前,个人版是免费的(我不能保证以后不收费),企业版收费。但是对于一般科研人员来说,个人版就够用了。 3. Endnote 大名鼎鼎的Endnote,我想应该不需要详细介绍了。没听说过的可以去这里看看介绍的文章:http://wenku.baidu.com/view/2aaea245b307e87101f6968a.html 主要用途一是写文章的时候插入参考文献,可以自动按照需要投稿期刊的格式插入,二是自动下载全文,三是作为文献管理工具。我现在同时用它来作为电子书管理工具,为每一本重要的电子书建立一个记录,并把看后的读后感和总结也放到下面。 4. 新编全医药学大辞典 这个软件主要对生物医学研究人员有用,号称收录词汇30万个。看文献的时候,其鼠标取词的功能非常有用,可以从PDF文档中取词。也可以把查的生词,或者取的词加入到生词本,方便以后复习,这个功能很好。生词本可以建立多个。 软件缺点是有些生词的解释不够准确,单词收录还是有些不全,发音有些不准确。 5. 福昕阅览器 几乎所有的文献格式都是PDF的,所以,PDF阅览器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不可或缺。Acrobat reader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PDF阅览器,可惜不能做标记。不做标记,看过一遍很快就会忘记,等于没看。Acrobat professional是可以做标记了,但是软件太大,几百兆,占用系统资源较多。福昕阅览器(Foxit reader)的优点就是软件小,只有几兆,占用系统资源少,可以做多种标记,用起来很方便。 新编全医药学大辞典和福昕阅览器都是收费软件。来美国后,我买了它们的正版,居然发现正版的不如绿色版好用,只好重新用绿色版。所以诡异的是,我花了正版的钱,却还在用着盗版软件。
个人分类: 电脑与网络|12165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如何成为一个时间管理专家
zhanglin9099 2010-12-16 18:09
最近很忙,却效率不高,很多时间被无情无意的浪费掉了,还是要认真管理自己有限的时间,抓紧抓紧。这篇文章是我从新浪爱问中下载下来的。 ~~~~~~~~~~~~~~~~~~~~~~~~~~~~~~~~~~~~~~~~~~~~~~~~~~~~~~~~~~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行动。同时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就跟他时间管理的能力成正比。   很多人时间管理做不好,因为他不够忙。时间管理好的人,第一个现象就是忙,整个人开始忙碌起来,不是瞎忙,而是很有效率的忙。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要达成你的目标,所以假设一开始目标没有设定好,计划没有拟定详细,事实上时间管理的效率已经不理想了。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 1% 。当你每天学习一点,行动一些,把计划做得越来越详细,不断地做检讨,你就会每天进步一点,慢慢步入成功。   时间就是生命,掌握时间就是掌握生命 !   一个人的成就决定于他 24 小时做了哪些事情。时间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分配时间,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最有生产力的事情,在更短的时间达成更多的目标。书中同样用大量实践的心得分享了最棒的时间管理的十个关键。   现在,我们来学习做好时间管理的十个关键:    1 、第一关键:要有明确的目标   上次我们演习时,已经明确过每个人的目标。现在还是请你拿出纸和笔,在这张纸上,写出你明确的目标。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标,那时间是无法管理的。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让你在更短的时间达成更多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成功等于目标,所以你愈能够把目标明确地设立好,依照我之前所分享的方法,你的时间管理就会愈好。    2 、第二关键:你必须要有一张 个人清单   也就是你必须要把今年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列出来。现在就把你要完成的每一件目标列出来,不光是主要的目标,还有一些小的目标要达成,也要把它列出来。   当你有 个人清单 之后,下一个你要做的是把目标切割。譬如为了达成今年的每一个目标,我上半年必须完成哪些事情 ? 下一步就是把它切割成季目标。我这一季需要做哪些事情,全部列出来,如此再推出每一个月需要做哪些事情。   假设你没有办法有一个全年的 个人清单 ,你至少从现在开始必须要有每个月的 月清单 。当然我们都知道一日之计不是在于晨,而是在于昨夜,所以在前一天晚上要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记住,你永远没有时间做每一件事情,但你永远有时间做对你最重要的事情。   当你列出来之后,把优先顺序排好,并且设定完成期限,这时你就已经迈向成功之路了。    3 、第三关键: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二十、八十定律,或八十、二十定律   你要把时间管理好,一定要知道哪些事情对你是最重要的,它赋予你最高的生产力。假如这些事情你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那你的时间管理永远不会很好。所以每一天必须花最多时间做那一件事情。   我个人一定会列出第二天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同时我会把这些事情分成小小的时段,这样我就可以百分之百地掌握我的时间了。   还有一点,就是运用视觉的力量。导致时间管理不好的原因通常就是拖延。当 马上行动 摆在你前面,你很明确地看着它,它就会刺激你的潜意识,进入你的脑海里,迫使你马上行动。所以你应该在你的书桌前面贴一个 马上行动 四个大字。   时间管理要做好,你就必须有一个明确而且详细的计划。计划愈详细愈容易管理,你也愈容易成功。    4 、第四关键: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 1 小时的 不被干扰的时间   假如你能有 1 小时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扰,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开始思考一些事情,或是做一些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这 1 个小时可以抵过你 1 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候这 1 小时比你 3 天工作的效率还要好。所以记住,不被干扰的时间至少要 30 分钟,最好的时间差不多是 60 分钟,也就是 1 个小时。   一般来讲,需要花 20 分钟才能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心定下来。假设只有 30 分钟,效率并不会太好。所以给自己 1 个小时的不被干扰的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设定不被打扰的时间在早上,最好是起床的时候, 5 点到 6 点,这个时候,你一个人思考,尤其是你的头脑非常清楚,你会发挥非常非常大的力量。假如你这个时段没有办法做到,还有一个时间你可以试试,就是在中午吃饭的时间。或是在下午 3 点到 4 点的时候。我自己设立的时间则是在晚上回家之后。    5 、第五关键:你的目标和你的价值观要吻合,不可以相互矛盾。   你一定要确立你个人的价值观,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当价值观不明确的时候,你时间的分配一定不好。所以你一定要找一个时间把自己的价值观确定一下,什么对你才是最重要的 ? 是健康、是事业、是家庭、是朋友,把它分配好。   记住, 时间管理 的重点不在于管理时间,而在于如何分配时间。    6 、第六关键:每天静坐一小时   你可以找一张椅子,就坐在那里,记住,一定要完全不受干扰,没有任何的音乐,没有任何的杂音,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你一定很想要动,那时候你就要鞭策自己不准动,直到满一小时。假设你每天能够静坐一小时,你工作的效率一定会提升。    7 、第七关键:所有的事情开始就把它做对   开始就把它做到完美,就把它做到最好,这样你就不需要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    8 、第八关键:你必须控制你的电话时间   善于管理时间的人通常是由他的秘书帮他查询到底是谁打电话来,或是请他留言。留言时必须记住什么时间回电是最好的时机,不然你打电话过去,他又不在,徒劳无功。一般来讲,把电话积累到某一个时间,一次把它全部打完。    9 、第九关键:同一类的事情最好一次把它做完   当你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你会熟能生巧,因此你的效率一定会增加。    10 、第十关键:做 时间日志   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做那些事情,把它详细记录下来,每天做了什么,一一记录下来。你会发现,哎呀 ! 浪费那么多时间。当你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你才有办法改变。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做好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四个秘诀:    1 、 第一秘诀: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我把这句话 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贴在我的书房里,我发现我的时间管理的确有进步,同时也因为这句话的影响,我在 27 岁时,也成了亿万富翁。所以,请你也和我一样,把这句话贴出来,时刻提醒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2 、第二秘诀: 时间大于金钱   用你的金钱去换取别人的成功经验,这是比较快的方式。    3 、第三秘诀:花最多时间做最重要可是不紧急的事情   我们常谈到时间管理,有所谓紧急的事情、重要的事情,然而到底应该先做哪些事情 ? 当然第一个要做的一定是紧急又重要的事情。通常这些都是一些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当你天天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表示你的时间管理并不是那么的理想。   成功者花最多的时间在做最重要、可是不紧急的事情,这些都是所谓的高生产力的事情。然而一般人是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你必须学会如何把重要的事情变得很紧急,这时你就会立刻开始做高生产力的事情了。    4 、第四秘诀:你一定要跟顶尖的人士学习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跟之前成功的人士学习,这几乎没有什么例外。你跟什么人接触,你的想法就会跟他接近,所以千万要仔细选择你所接触的对象,因为这会节省你很多时间。   假如你跟一个成功者在一起,他花了 40 年成功,你跟 10 个这样的人在一起,你是不是就浓缩了 400 年的经验 ? 这不是时间管理,那什么才叫做时间管理呢 ?   一旦掌握了时间管理的秘诀,你会发现自己做事的效率竟然会这么好,你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美好的一切都来自于你彻底的实践学到的每一个方法,从今天开始你将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时间管理专家。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提高(图书资料)分类工作的效率 1987年
热度 1 tengyi1960 2010-12-14 10:07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 养成工作总结,思考的习惯,能够促进学习,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图书馆工作来说,过去有:“一分类二编目三流通”之说,这说明分类是一种方法,值得研究。实践证明:扩大知识面和熟悉分类法(编排规则)会使您终身得益。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介绍提高效率的三个方法 1987 年 效率是一切工作的生命。 对图书馆工作来说也应该提高效率。 分类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就意味着: 1 省出了分类的时间和人力; 2 缩短了新书从进馆到与读者见面的时间。 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就是指在相同的人, 物条件保证下, 在相同的质量要求下, 提高分书量 A ,或减少分书时间 t 。 Q (效率) =A/t 。工作实践证明:总结经验——做好笔记;改进工作方法——避免重复劳动; 练好基本功——熟悉分类法是提高分类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分类疑难图书效率的方法——总结经验——做好笔记 有总结, 才会有提高。 我们都知道未经总结的知识, 是零散的, 不易指导实践的, 只有反复总结, 才能加深记忆和提高。 对于类分图书中遇到的个别疑难图书, 总结尤其重要。 例如: 第四批书中有几本疑难图书, 你经过认真考虑, 分析, 类分对了, 但没有总结。 几天后,第六批书中又有几个类似的疑难图书,你就很难分对了。也许你记得前批的事,类分对了;也许类分错了; 也许又花了许多时间才类分对。 不管怎样这都不太合算。 总结经验——做好笔记, 就能有据可查, 触类旁通, 就能利用“外脑” 补充内脑的不足。 我们的做法是: 1 将疑难图书的形式,内容特征,查考的工具书,及易混淆的分类号和正确的归类号记录下来。2 半年为一个阶段,将这些书的书名主题词按汉语拼音排列成图书分类索引的补充本。 3 及时将总结出的经验, 补充在本馆分类细则上。 这样的做法, 既使同行之间讨论了问题, 又使类分疑难图书的时间相对减少了,效果较好。 二,改进工作方法——避免重复劳动 以先进的工作方法代替落后的工作方法使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 用打字机或刻蜡纸油印代替手抄著录; 用卡片复印机或自制一个油印卡片机代替手印等。 这些是前人的经验,对提高效率固然是有效和可取的,但有些经过改良后将更为完善。我们的做法是: 1将著者号码表(以字顺查检) 改良成汉语拼音查检号码(一次性标出著者号), 以一次性数笔画代替次次数笔画。 2 类分时, 先依经验粗分图书, 再逐一查对分类表, 省去将分类表来回翻查的时间。 3 将常用的复分“附表”抄出,压在玻璃板下,记的又多,又不容易出错。这样,我们提高了 3-4 倍的工作效率。 三,练好基本功——熟悉分类法,扩大知识面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效率的又一个有效手段。 它包括: 思想提高和业务提高两个方面。 从业务提高上讲, 主要是扩大知识面和熟悉分类法。 扩大知识面, 从人员素质上保证了辩类, 而熟悉分类法从人员素质上保证了归类, 这两方面都有了保证, 那么犹豫, 徘徊时间就能相对减少, 效率就能相应提高。 例如: 通过线性记忆, 特征(每一级区分标准) 记忆和网型记忆后,熟悉了分类法,不仅减少差错,而且大大提高分类效率。 (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 技术上不断钻研, 包括分类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效率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3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效率频率
yanghualei 2010-11-18 08:47
1.效率频率 符号说明:W代表系统所拥有的总资源量,V把W单位资源全部导入系统生成的总价值,w为单位时间内导入系统的资源量,v单位时间内w单位的资源转化的价值量, 单位时间内资源的利用效率,M一订单活动所需要的价值,T完成一订单活动的时间周期,k= W/w把资源按每单位时间w导入所耗费的时间。 价值是资源的转化形式,而资源在转化过程中只有一部分转化为价值称为有用资源,另一部分耗散了,一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个体,以及不扩增个体本身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转化的价值越多则需要导入的资源也就越多且转化效率越低。 一般情况下v= (v) w(0 1, '0,v , ) ,则可以变为其他形式表现为w=v/ (v),为简单化不妨设(v)其为 线性的函数,其形式可以写为 -sup= /(sup-inf),完成此单次订单M的周期T=1/ 1 = M/ 。 若单位时间内的导入资源和转化资源对于系统来说对时间是稳定的即匀速的,则W单位资源可以生成V= (v)W单位价值,定义(v)W/M为生产活动的效率频率记住=(v)W/M,对=k(v) w /M用T=M/ 变形可表示=k/T。 2. 价格和资源量 前提条件:物质和精神消费的量和种类的速度的日益增加,资源的补给速度远低于资源的消耗速度. 推论: 如果在长期内所有物品价格有普遍上涨的趋势,则是由于人类欲望增加引致的资源稀缺造成的,进而促发自然要素投入的增量日趋减少 ,不妨设一时点和下一时点的价格指数分别为pi,pi+1;在i时点和下一时点资源的速度增量分别为ai和ai+1,有pi+1-pi=k(ai-ai+1)(k0)成立,微分形式表现为p'=-kQ''(Q地球资源存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率的测度模型
yuliping 2010-10-30 17:55
该文发表于2010.5《科技与经济》。 摘要:文章分析了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探讨了信息技术给信息资源及知识带来的影响,认为知识与信息资源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用生产函数推导出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效率测度公式。 论文全文 2010.10.30 俞立平 于江北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3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设电动车道路网,发展交直流两用电动车
热度 1 zbouyang 2010-10-20 11:58
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已经使人类遭受到空前的身体危害,80年代的城市每年中有80%的天数空气品质是优,而现在一年当中已经很少有空气品质为优的日子了,几乎天天是阴霾天气。因此发展电动车是解决城市污染的必然选择。电动车虽然并不一定节省能源,但是它不会导致有害气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聚集,从而保证全球几十亿城市人口身体不受伤害。而发电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可以集中处理,使其毒性大大下降,同时发电厂通常建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对人类的毒害会大大减轻。 目前一谈到发展电动车,就基本上是发展电池型电动车。但是,电池型电动车除了充电速度慢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利用率并不高,例如铝空气电池,消耗1KG铝可以发3~4度电,但是要还原出1KG铝,却要消耗12度以上的电,可见能效只有20~30%。鉴于此问题,应该发展蓄电池与交流电并用的电动车。与此配套,需要在国道和所有市内主要道路上架设交流供电线路(类似于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有几个车道则架设几条供电线)。(这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这是基础建设,就长远来看是划得来的。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好后可以长期收益;另一方面投资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再一方面中国目前是有钱无处投,使得大家只能去炒房地产;又一方面,城市空气变好后会减少大量的疾病,从而会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 有了交直流两用电动车,则在城市中,车子可以大部分时间使用交流电,在使用交流电行驶时还可以给直流电池充电,只是在少数道路上行驶时才开启蓄电池,因此,蓄电池充一次电可以用半个月到数个月,在城里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单独给蓄电池充电。就是跑长途的,在离国道50公里以内的距离范围内,也不用担心电池没电,因为跑长途时,一路上会把蓄电池充得满满的,目前的蓄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美控股之争背后可以学习的东西
windlight 2010-10-8 11:37
赵凤光 热闹的国美控股事件过去了一段时间,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实际上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 一个是 委托代理 机制 一个是 公司治理 机制 还有一个是概念即 恶意收购(敌意收购) 。 这些问题如果上升到哲学问题,可能就是一个 接班人问题。 道德探讨和契约理论 也会给出一些答案。 实际最终还是 效率 与 公平 问题。 在网上找了一篇文章,此文给出了另外一个思路, 如何能更有效的让有效率的管理团队来接管公司 ,各个国家的机制和文化也有所差别。 z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2cd8c0100lse2.html 公司治理机制的国家间差异 在美国和英国,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银行业控制了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我们分别称之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 相应地,在英国和美国,由于广泛的分散持股,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依赖于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公司控制权市场。银行被禁止进入股市。这种市场基础型的治理模式要求公司完全公平、及时和全面地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投资等重大管理资料,制定严密的审计和会计准则,实施严格的市场监管(例如内部交易法,禁止凭借内部相关信息从事股票交易以牟利)。Manne(1965)论证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对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性。通过代理权竞争、善意的兼并和敌意的接管,这一市场允许有能力的管理团体在较短时间了取代那些无效的管理者,因而提供了一种隐性的管理激励。Prowse(1995)指出,在美国,几乎10%位列于1980年财富500强的公司曾在敌意或属于敌意的交易中被收购。FranksMayer(1992)也发现,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35起成功的敌意接管。相比之下,德国在19451994年间只发生了3起,这在法国和日本的大公司间则几乎从没发生过。 在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公司的股权主要由机构股东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集中持有,这些机构投资者之间又进行复杂的交叉持股;同时,主银行既拥有公司的大量股权,还持有公司的大量债权。因此,这种银行基础型治理模式更强调大股东和大债权人的监管作用。。。
个人分类: 公平|3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牛津大学通过对1050名在校大学生最新调查研究结果,后附英文原版!!超值分享!!)
wchao612 2010-9-29 17:06
与通常所列举的应该培养的有益习惯不同,本文在此举出的是我们最好避免的7种习惯。   就像寻找对你有益的习惯一样,寻找妨碍你的习惯同样重要。这7种习惯中大多数都可能会轻易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你难以察觉它的存在(或者它如何影响到你)。我曾经略微尝试了这些习惯,结果毫无疑问,那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几个可以完成。同时我也要添加说明的是,这只是在生活中你可能形成的影响效率的主要的7个习惯,我很确定绝不仅仅是这些。 1 、缺席。 也许你曾经听过伍迪艾伦所说的这句话: 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来自于出席。 更多的出席这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更多成功所做的最大也是最简单的事情之一,无论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业上还是你的健康方面。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事情就是在每次你该出席时出现在健身房里。 也许天气会不好,也许你会不想出门,也许你有一大堆其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即使你在积极性不高时仍然继续出现在健身房里,那将比你呆在家里的沙发上放松要有效的多。 我想这个也可以推及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如果你每天都坚持写作或绘画,你就会快速的得到提高。如果你更多的出门你就可以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如果你参加更多的约会,你遇到心上人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仅仅只是更多出席就会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而缺席却会使你毫无收获。 2 、拖拖拉拉。 为了简化,我将最喜欢的3种摆脱拖拉情况的方法列举如下: -吞食青蛙。也就是说在一天的最开始就完成那些最艰难最重要的工作。早上良好的开始会让你一天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动力。这通常会使你这一天都十分高效。 -你如何吃掉一头大象呢?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这会使你感到过多负担以至于产生拖延的念头。把一项工作分为若干可付诸于行动的小步骤,然后仅仅关注第一步直到把它完成,接下来再继续下一步。 -说服自己。我发现这种向导型调整十分有效。就在我花了20分钟躺在床上反复默念在这几天里我都十分高效之后,我就不再会陷入拖拉的情况或者浏览1至5个我喜爱的网站寻找更新信息的必要。 3 、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除了拖拖拉拉以外,你最容易陷入的不良习惯之一就是忙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之中。 为了提高效率你也许需要某种时间管理方法。它可能会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比如在一天的开始使用80/20法则。80/20法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帕累托法则认为, 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所以为求高效你应该将你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那些极少数重要的事情上。 当使用这个法则时你只需按优先顺序写下这一天你需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头做起。即使你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也许你也会偏爱其他诸如GTD等方法。但是无论你如何组织工作,最关键的还是寻找那些最重要的工作,这样你就不必花费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忙于那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这些事情无关紧要,那么即使你快速的完成它们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4 、多虑。 因为多虑而很少采取行动。陷于无穷的分析之中只会使你虚度光阴。行动之前加以思考是没有错的。做一些调查研究,制定一个计划,探究可能存在的积极以及不利因素。 但是强制性的反复思考就会成为另外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了。在尝试之前你没有必要去从每一个角度检查每一件事情。而且你也不可以等到一个最完美的时间再去做事,因为这样的时间从来不会出现。如果你继续这样思考就只会使自己陷的越来越深,从而使采取行动变得越来越难。相反,虽然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你有所帮助,但你现在需要做的就只是停止思考,然后去做那些你应该做的事情。 5 、凡事过于消极。 当你凡事都从消极方面考虑时,你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打击。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和错误,而这些问题是本不存在的。你抓住细节不放。如果你想要寻找一个不做某事的理由,这当然没有问题。而当你从一个消极角度看问题时,每次你都可能找出十个借口。 因此你几乎一事无成。你向任何愿意倾听的人诉苦(也许很多人并不想听),抱怨你的工作,生活和领导有多么的差劲。你的生活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已经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预测。 对此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了解消极方面的限度,认识到你的消极思考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然后不妨尝试一些其他的角度。举例来说,你可以尝试着培养一下凡事从更为积极和乐观的角度思考的习惯,这会对你大有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你也许就会开始尝试这种积极性的挑战。这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接受了这种挑战,连续7天都只从积极方面思考,你就会突然意识到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对世界的理解和你所得到的成果。 6 、固执己见,与世隔绝。 人们很难去承认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选择,因此你越来越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变得闭目塞听。这会让你很难取得进步,比如说效率就会很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认真思考改变人生的可能性都会变得很难。 显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开心胸。开阔视野,从他人和自己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从书籍等资源中获取知识。与任何事一样,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如前面所说,对此我的建议就是认识到你的知识领域毕竟是有限的,而你做事的方式也会存在不足。那么不妨就尝试一下新事物吧。 而我的另一条建议就是,阅读一下埃克哈特托利的《新天地》,特别是有关Ego的章节。正如托利所建议的,如果你不再像Ego那样思考,你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抛弃那些已经无用的旧思想。另外我想要补充说明的就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信息,否则你就会成为一个沉迷于自我帮助的人。在行动中运用那些新信息和你学到的事情,然后加以尝试。 7 、持续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并不是说你过多的阅读,我所指的是所有输入信息的过剩。如果你让所有的信息都涌进大脑,这当然会导致难于清晰思考,因为刺激源太多了。以下就是这种习惯可能会存在的弊端: -你所接受的一些信息也许会是消极的。媒体和周围环境会因种种原因提供一种消极的信息。如果你没有根据需要对信息加以选择,也许你就会陷入消极之中,从而影响到你的所思,所感,所为。 -这会使你急于追赶当今发生的事情,然而每时每刻都有十几件事同时发生,想要追赶上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生活会因此充满压力。 -如果你持续被信息轰炸,并且还试图将所有信息分类,那么你将很难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得到过多的信息,就会造成某种形式上的瘫痪,一事无成。或者你会被这种习惯所困,终日急于忙碌在一些非重要的事情上。 为了可以集中精力,清晰思考并付诸行动,你就需要在吸取信息时更有选择性。当你工作时尽可能的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关掉电话,断开网络,关上大门。你就会不可思议的发现,当你没有每隔五分钟就被打扰一次,没有机会因浏览RSS-feeds或喜爱的网站而拖延时,居然可以完成这么多的事情。 现在并不是说我建议你们停止阅读所有的博客或报纸。但是一定要清楚哪些是你真正想要阅读的,哪些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同时你也可以查看其他开阔性信息的领域。 比如说,你没有必要陷入所有来自周围环境的消极情绪。如果周围的所有人都在拖延或者焦急的忙于各种非重要的事情时,你会很容易被这种情绪所影响。如果你有一扇心灵之门,关上它而去关注更为重要的事情,这会是个不错的主意。 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 By Henrik Edberg With a twist to the common list of habits that are useful to establish, here are 7 habits that you do best to avoid. Just like finding habits that can be useful for you its important to find habit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Most of these 7 habits can easily become such a normal, everyday part of life that you hardly notice it (or how its affecting you). Ive dabbled with all of them quite a bit. Not surprisingly I didnt get much of the important stuff done. Id also like to add that these are just 7 broad habits you can establish to become highly ineffective in most parts of your life. I pretty sure there are several more. 1. Not showing up. Maybe youve heard this quote by Woody Allen: Eighty percent of success is showing up One of the biggest and simplest thing you can do to ensure more success in your life whether it be in your social life, your career or with your health is simply to show up more.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health th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things you can do is just to show up at the gym every time you should be there. The weather might be bad, you might not feel like going and you find yourself having all these other things you just must do. If you still go, if you show up at the gym when motivation is low you will improve a whole lot faster than if you just stayed at home relaxing on the sofa. I think this applies to most areas of life. If you write or paint more, each day perhaps, you will improve quickly. If you get out more you can meet more new friends. If you go on more dates you chances of meeting someone special increases. Just showing up more can really make a big difference. Not showing up will not get you anywhere. 2. Procrastinating half the day. To keep it short, my 3 favourite ways to get out of a procrastinating state are: - Swallow that frog. Whats this means is simply to do the hardest and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day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A good start in the morning lifts your spirits and creates a positive momentum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That often creates a pretty productive day. - How do you eat an elephant? Dont try to take it all in one big bite. It becomes overwhelming which leads to procrastination. Split a task into small actionable steps. Then just focus on the first step and nothing else. Just do that one until its done. Then move on to the next step. - The Get around to It Paraliminal. I find this guided mediation to be very useful. After 20 minutes of mostly just lying on my bed and listening Im far more productive for a few days. I dont feel the urge to sink into that procrastinating state or the need to find out whats new over at one or five of my favourite websites. 3. When actually doing something, doing something that is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right now. One of the easiest habits to get stuck in, besides procrastinating, is to keep yourself busy with unimportant tasks. To be effective you probably need some kind of time management-system. It might be something really simple, like using the 80/20-rul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day. The 80/20 rule, or the Pareto Principle as its also known, says that youll get 80 percent of your results from only 20 percent of your tasks and activities. So you need to focus most of your energy on those few important tasks to be effective. When you have prioritized using this rule just write down the top 3 most important things you need to do that day. Then, from the top, start doing them. Even if you just get one of the things done, you have still don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could do today. You may perhaps prefer some other system, such as GTD. But however you organise your work its still of highest priority to find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so you dont spend days, weeks or months doing busywork that isnt that essential anyway. Just getting things done faster isnt that useful if the things you get done are unimportant to you. 4. Thinking too much. And thereby seldom taking action. Paralysis by analysis can waste years of your lif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nking before you do something. Do some research, make a plan, explore potential upsides and problems. But compulsively thinking and thinking and thinking is just another way to waste your time. You dont have to examine everything from every angle before you try it. And you cant wait for the perfect time to do something. That time never comes. And if you keep thinking youll just dig yourself down deeper and deeper and taking action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Instead you just need to stop thinking. Shut of your mind it just helps you up to a point and go do whatever you need to do. 5. Seeing the negative and downsides in just about anything. When you see everything from a negative perspective you quickly punch a hole in your own motivation. You find faults everywhere and problems where there are really none. You cling to details. If you want to find a reason to not do something then thats no problem. From a negative viewpoint you can find ten reasons every time. And so very little gets done, you whine to anyone who wants to hear and many who dont about how crappy your job, life and boss is. Which become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s you create the life that is appropriate considering how think and see your world. A solution is to realise the limits of a negative perspective. And that your perspective isnt some kind of 100% true picture of the world. Then try other perspectives. For instance, trying to establish a habit of seeing things in a mor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light can be quite useful. In that vein, you may want to try the Positivity Challenge. Its not easy, but if you do the challenge and try to only think positive thoughts for 7 days it can give you an insight in how much your perspective and beliefs changes how you interpret your world. And what results you get. 6. Clinging to your own thoughts and being closed to outside influences. It can be hard to admit that what you thought or believed was not the best alternative. So you cling to your thoughts harder and harder and keep your mind closed. This makes it hard to improve and for instance to become more effective. Even really consider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 can be difficult in this position. One solution, obviously, is to open up more. To open up and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of others, from your own mistakes and from other sources like books. This is easy to say though. It can, as almost anything, be harder to do. One suggestion I have is to, like I said about the previous habit, realise the limits of what you know and the way you going about things. And then just try something new. Another tip is to read A New Earth by Eckhart Tolle and especially look at the chapters about the Ego. If you stop identifying so much with your thoughts and your Ego, as Tolle prescribes, it becomes a whole a lot easier to let new ideas and thoughts come into your life. And to let go of old thoughts that arent useful to you anymore. On the other hand Id like to add and counter-balance with these tips: dont get stuck in reading, in just taking in new information either or you might become a self-help junkie. Use the new information, put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to action and try it out. 7. Constantly on information overload. With information overload I dont just mean that you read a lot. I pretty much mean an overload in all input. If you just let all information flow into your mind it will be hard to think clearly. Its just too much stimulation. A few more potential downsides to this habit are: - Some of the input you receive will be negative. The media and your surroundings often put a negative spin on things for various reasons. If you arent selective in what input you want in your life then youll be dragged into this negativity too. This affects how you think, feel and act. - It creates an urge to keep up with whats happening but there are always ten more things happening so you cant keep up. This makes life stressful. - It becomes hard to make decisions and take action if your mind is constantly bombarded with information or trying to sort through it all. Personally I find that if I get too much information it leads to a sort of paralysis. Not much gets done. Or you get stuck in habit #3 and keep busy, busy, busy at high speed with low priority activities. To be able to focus, think more clearly and take action its useful to be more selective in what you let into your mind. When you work shut out as much distractions as possible. Shut off the phone, internet and shut the door. It is strange how much you can get done when you arent interrupted every fifth minute or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ocrastinate by checking your RSS-feeds or favourite websites. Now Im not suggesting that you should stop reading all blogs or newspapers. But think about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read and what you read just read to fill your time. And have a look at other areas of input where the doors are wide-open. For instance, you dont have to let in all the negative emotions from your surroundings. If everyone else are procrastinating or are anxiously keeping themselves busy by doing low-priority tasks at warp speed its easy to be influenced by that mood. If you have a door, then it might be good idea to shut it and focus on doing more important things.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55032174owner=239965800
个人分类: 好文分享|4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效阅读枯糙学术论文的小窍门
热度 1 sunx0053 2010-9-12 11:41
做有新意的科研, 必需先熟悉相关的文献。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而不是盲目跟从别人的研究。 我从攻读博士到带领一个实验室,一直会经历学习新东西的挑战 (不管是横向或是纵向的研究)。 时常会有些重要但十分干涩难懂的文章或书要读。 除了耐心反复阅读以达到最终的理解外,也有些方法可以帮助有效地攻克这些难关。其中一个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 绝对专心,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当然最适合攻克那些难关。 但是,当有更容易或更有意思的事可以选择时,要做到专心研读实在太难了。所以,虽然图书馆一般情况是个下供学习的好环境(知识的海洋),却不是攻克枯涩难懂文章最有效的环境。 虽说图书馆很安静,毕竟身边有人来回走动,又有些别的书或杂志可以看。当想溜小车时,随时可以找个借口心安理得地去做。 那需要攻克的挑战就暂时放了下来。因类似的原因,教室, 书房, 办公室也都不是理想的地方。 而且,不管在那个地方,若有电脑,电视,iPod,电话,杂志等可以消遣娱乐或于外界有联系的东西。 一般讲,最有效的环境是当自己处于一个极为无聊的状态,且除了那篇论文再没有其它信息来源, 也没有任何人打搅。 这样以来,原本枯燥的文章也相对而言变得有趣起来。注意力自然会集中。 如此,攻克那些难关常常如探囊取物。可以考虑把最难懂的文章放在洗手间,当坐马桶时。 别人自然不会干扰你的事。自己有没有别的选择, 专心研读会容易很多。 (只是,要控制好时间,切不可养成久坐的习惯。 不然,于健康有害 !) 对于常出差要坐飞机或火车的学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在机场候机(车)及空中飞行(车中旅行)的时间。 若自己独身外出,可以随身带着最难读的文章。途中遇见熟人的几率较小。除非你主动和人聊天,别人大多数不会烦你。 这样,虽说途中较为噪杂,自己仍能开辟出一个世外桃源,专心研读。 总结下来,要把最难读的文章放在最枯燥的环境,可以做到随时可以阅读。 通常,问题都能出乎意料地解决。 我也有在类似环境中构思新的科研方向,考虑试验中碰到的难题, 或构思斟酌文章的习惯。 常常获得灵感,事半功倍,很有效。
个人分类: 研读心得|592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提高写科研论文效率之“化整为零法 (Modular approach)”
tchaoke 2010-8-30 10:42
最近几个月刚和我的学生和博后分别共写了四篇论文,两篇刚被接受,两篇刚投出不久。 这个新经历对我是个学习的过程。之前很多年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见写好科研论文的要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133)。现在初稿是让学生或博后写, 再由我来改。 但后来基本上都要我重新写。好在年底别的事情不多。我可以花时间完成这些文章。 不过从数据收集好到定稿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 (第一稿最辛苦)。总的讲写作效率较低。 我的学生和博后都很优秀, 又很努力。 但因之前写作经验不多, 又不熟悉我写作的风格, 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很多导师面临的问题。 当然学生写作能力也是导师要花时间培训的项目之一。不过,这个过程的效率低。文章出的慢。 当学生绞尽脑汁认真写作时, 是不太可能有心思去做新的研究。 若每个人都这样, 整个组的科研效率会相应地降低。事实上, 我目前已面临很多研究成果没时间写的困境。 除了效率的考虑,个人情感也很重要。 这种写作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不过对学生或博后最多不过是几篇文章和几年的经历。不管怎样,咬咬牙就过来了。 但导师却要一辈子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要同时和多人合作。 若不能改进这种情况, 生活工作的质量会打很多折扣, 苦不堪言。所以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近期, 我提出了一个化整为零写作的方法 * 。理论上应能对以上问题又帮助。学生和博后也很喜欢。 不过能否成功尚需时间的检验。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把写文章这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模块。 每一块都不大。我要求学生以每组数据为基础造小的模块,或作图,或列表, 并加以详细解释。他们在每次组内讨论或和我讨论后都不断改进对数据的解释或提出假设并要指出验证假设的所需信息。 这样写作过程实际上从数据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了。平时 读书或文章时有什么想法也都及时写下来, 到最后可以用在文章的介绍部分。 这些工作穿插在每日的生活中, 不压人。 导师也可以在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情况下给出及时的指导。 指点研究进展的方向。学生有学到东西又不会走太多无谓的弯路。试验做完时, 文章的一半也已经有了着落。 最后只是把几近完工的模块凑在一块, 稍加串联和修改, 第一稿(最耗时,最痛苦的一步)就出来了。 开始的时候, 文章的框架有我来搭。 等到他们很熟悉课题时, 这也不需要导师操心。 没有好的框架, 再多模块的堆积也只是垃圾工程。 所以, 我也要求每人在写作前要以组内报告 (pre-writing presentations) 的形式把故事讲清楚。由大家挑刺, 规整每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虽不能引人入胜, 至少要合情合理。 如此积少成多并循序渐进的做法,会更有效地利用人力和时间的资源。 虽然不奢求写作会快乐化,但希望可以让其去痛苦化。 *注: 我是先给此法取了英文名(modular approach), 再译成中文。 开始所译的模板法不能准确表达此法的要旨。 后改译为化整为零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556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科研效率方法的几点体会
热度 7 sunx0053 2010-8-30 10:09
引子 我实验室的资格最老的成员(一个博后和一个博士生)的科研效率都很高。今年除了已被接受的六篇论文,我们做的工作够再发6-7 篇较好的论文。新的发现一个接一个。我们越做越兴奋。不过他们科研的效率高了,写作就变成了瓶颈。当然这是个良性的问题。以前和大家分享过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的心得。 这次先把写作的事放在一边。 以后摸索出了更好的办法再和大家分享。 我科研小组的效率除了自己运气较好找到好的组员外,与我使用促进科研效率的一些方法也是分不开的。 现就谈谈自己提升整个科研小组效率的一些体会。这里的假设是每个组员都是很认真做,有个积极进取的认真做科研的态度。如果碰到只想混混日子的组员,以下方法不一定灵。 1. 给每个人注入大局观。 我和每个人在一开始都坐下详细谈自己实验室的科研方向。 每一块都讲清楚,并且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 每个人都专攻一个方向。 每个人所做的研究在整个实验室的位置是一清二楚的。 这样,做起来就更有方向感和动力。 2. 组员间互助。 我要求每个组员都有团队精神, 而非单打独斗。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 要把所有重要的试验技巧或设备都精通需要花很多时间。 若培训好了但长期不用,所学的很快又还给老师。若是等需要了再考虑临时培训, 一定会耽误课题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很难达到高水平,精通的标准。 做出来的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我就从一开始分配每个人专攻1-2项技术,做到精通。 若某个组员的课题需要做他并不精通的实验,我就安排组内的专家帮忙做。 此组员在跟着做的过程中慢慢掌握该项技术,以至于最终自己也变成了该项实验的专家。这样以整个组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 课题进展速度大增。此策略成功的前提是我自己要深入第一线,要对每个重要的实验技巧心知肚明。 如此每个实验技巧才能在整个科研组稳定地连续下去。 3. 保证试验设备跟的上。 有些好的想法,放久了也就失去了要去验证的激情。设计实验时就考虑到是否有仪器可以使用。一旦实验设计好,就全力找到所需仪器开展工作。数据拿到后,整个课题不需要在猜测疑虑中摸着前行。 4. 给每个组员指出明确的方向。 当任何人迷茫的时候, 科研也就常常停顿不前。要么是没有章法地作一通试验。 要么就在痛苦中度日, 不知要做什么。所以目标一定要清楚。 我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每做一个试验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的实验就不应该做。 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5. 激发每人内心的兴趣。 当他们自己有兴趣要找到答案时,一定会立马去做。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和每个人谈课题的进展。把我对每个课题的未来和方向结合已有的数据再阐述清楚。 这样对我和对组员都是很大的帮助。有了兴趣,他们自己也会钻研,把课题做的更深,更好。 6. 下第一线。 我经常到实验室里转。 问他们问题,帮着分析数据, 并提下一步试验的建议。有问题当场解决。 这样, 我就不会脱离实验室太远。所谓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成长, 也可以从我这儿学习。 我在做的是尽量帮他们避免我有过的失败。 我带孩子学走路时,他们很少在我面前摔倒过。 我或是用手搀着叫他们一步一步地走, 或是用心保护他们, 快要倒下时,出手援助。他们少了些许苦难。 但我却多了很多辛苦。 因为爱孩子的缘故辛苦一点并不在乎。 当然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也许永远不会体会到我的心思意念。但我心甘情愿。对学生和博后,我也是同样对待。这也是团队精神的一部分。 我是这个团队的中心。 自己不对这个团队负责,有怎能期待组员会呢? 7. 自己要不停地学习新东西。 要想维持自己团队科研的活力, 必须要有创新。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评审文章,做学术报告,到公司做顾问等活动,我是组里和外界接触最频繁的核心。学生和博后加入这个团队几年后又离开,只有我是固守阵地的。 所以,我对自己实验室里总体的研究比其他人都更清楚。开发新的科研方向和领域也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依靠有专项技能的博后有时也可以开发出新的研究。 但当自己碌碌无为,却依靠博后一人去发掘新东西的效率必定大打折扣。 另一点是,我实验室做的应该都是我有兴趣的科研。 否则即使再新的研究, 做起来也没有乐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083 次阅读|22 个评论
理论的普适性和效率
yanghualei 2010-8-28 09:55
理论一般具有普适性和抽象性,通俗点是同类的共性,类间的差异性;效率性是理论在解释、预测以及调控现象的能力大小,现在做一个猜想1:是否高度普适的理论即普适度趋近于无穷大时的理论,此理论在解决一体问题时,相对其它低普适度的理论效率是最低? 暂且不理会命题正确与否,做简要分析下: 如果普适性为无穷,则它能解决所有问题,说明理论是高度 抽象 概括 的, 是所有问题共性的 提炼 ,不 偏袒 于任何一具体问题,不带有任何具体问题的差异性 ; 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因为其都是共性(参照问题)与差异性(未知问题)的集合体,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但要 明白它在一个系统内所具有的共性,同时还 的了解其 自身与其他问题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出 最 有效率的方案 ,总之高度普适度的理论是差异性(效率)严重贫瘠的理论,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效率最差即不具备实用性;难怪有人不喜欢哲学,原来是因为不实用,距离生产力太远,光说大实话,瞎想不办事,以牺牲效率换来普适度,惨痛啊! 说到这在继续做猜想 2 :理论的的普适度和效率度之和是个常量?即普适度和效率度等效?说的太多了,在想下 简单的符号描述: 取一个理论vi , 普适度函数 为 p, 此 理论 普适度 p i =p(vi) ( i=1,2....n), 然后取一个效率度函数X,vi为理 论的效率度 X i =x(vi) 猜想 1:若 p i 则X i 0 ? 猜想2: p i+ X i=k(i=1,2....n)?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4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平是谁的责任,考试的利益分析
windlight 2010-7-2 16:21
赵凤光的博客 高考与科举学有些类似, 刘海峰 科举学 研究很深入。其中的公平已经研究了很多。 但看到 怎样的视角看交通 ,还是想到这个话题,又到高考季,考试,报志愿,招生,身边不少的人分别为其而忙碌。还是略记录一下思考。 高考以及任何考试都是一个双向功能,一个是参加考试的人员,对学生而言有个出头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个是举办者提供一个舞台,供学生竞争,以及考试成绩的利用者,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不是。人们经常对考试的公平感到担忧,但很少人去关注到考试的另一面,利用考试成绩的利益体关心的是什么,这就是效率问题。 公平与效率 对于高校或者用人单位等,期望从考试成绩中取得这样的信息,高分者将能比低分者更能完成自己的选人和招生工作。这时就是一个相对选拔的过程,参考者和举办者都不对的绝对成绩关心,而是关心谁是top 1还是top 5,而不是关心中间有多少人能答满分,另外一个角度是能淘汰谁,比如世界杯等。现在很多考试根据此采用了相对分值,而不是原始分值来排榜。 而另外一种公平为主,可以说考老师而不是学生的是会考类的考试,不是看淘汰谁,而是看基本知识是否掌握。比如驾校理论考试,题库是稳定的,合格标准不是60分万岁,中位数即可。这时的几分可是代表着后续的人命关天。这时的效率也可以体现在是否真的学习了相关法规。 通观这些考试,都有对考生的公平问题,但公平绝对不仅与此,还有与其他利益体的公平问题,比如驾驶理论考试如果作弊,各个学校之间竞争通过率,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取得好的成绩时,这时的公平不仅仅是考生之间的公平,还有之后这些可能的马路杀手与公路上其他可能的受害者之间的公平。这个公平怎么维护。 对考试举办者和成绩利用者的公平也意义重大,如果以作弊手段或内定手段,将精英放弃而用其弊者,实际是以牺牲长期利益作为代价的。 从这角度来说,公平不仅仅是参考者之间的公平,也是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公平。质量将是超脱公平和效率的更重要的选择。
个人分类: 思辨|4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千元一斤的青菜--科研效益
lin602 2010-6-23 17:47
如果青菜卖一千元一斤,大家肯定不会相信,会说太贵太贵了,也绝对不会买。 但中国的科研经费的使用,许多大佬们的科研经费与所得到的实际成果或效益,就相当于一千元买一斤青菜。 我所知道的,许多专家手头几千万元甚至亿元的经费,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有多大创新性,有多少成果真正投产了?有多少产生了经济效益?许多文章也都是没有多少创新价值的,也经常是出数量不出质量的。 应该呼吁将专家们实际得到的所有科研经费与所有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进行效益分析,这才对纳税人有个交待,也才是公正的。 这些大佬们还在源源不断地来钱!!!而许多小人物还在为温饱与生存而挣扎。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1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但是壓力鍋。
jiangjinsong 2010-6-1 20:50
鴻海前顧問:有泳池沒空游有啥用 【中央社╱台北1日電】 2010.06.01 05:04 pm 深圳富士康員工最近頻頻爆發自殺,鴻海集團前執行顧問信懷南指出,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但是壓力鍋。他說,「在郭台銘的血液裏,有軍事管理的基因」,員工的壓力頗大。 信懷南接受加拿大「星島日報」專訪時表示,「郭台銘絕對不是一個經營血汗工廠的人。」但他說,「但這裏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公司的設備再好,例如有游泳池,但沒有時間去游,那有甚麼用。第二個,雖然不是血汗工廠,但絕對是一個壓力鍋,在鴻海或富士康做事,絕對不會感覺不到極大的壓力,絕對不會嘻嘻哈哈的。」 信懷南強調,這只是代表了個人的意見。如果他講了一些郭台銘或鴻海的好話,不是因為要拍馬屁;如果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也不是出於惡意,因為彼此之間已經沒有利害關係了。 他說,「(深圳)龍華廠原來是郭台銘的弟弟當廠長,就是後來去世的弟弟。那時候龍華還沒有這麼大,不過龍華也好,昆山也好,絕對是軍事化。在郭台銘的血液裏,有軍事管理的基因,例如他曾經跟我說過,他說management這個詞,翻譯成管理不好,應該翻譯成管控。而且,還把他的客戶,分為一軍、二軍、三軍,所以絕對是軍事管理的作風。」 信懷南指出,雖然是同樣的管理方式,不過在台灣沒有出現自殺等問題,這是因為台灣員工背後有家庭支持。 「發生這樣的事情,絕對與郭台銘的管理方式和富士康的公司文化有關,鴻海的文化就是如何在競爭力上高人一等,任何一個公司或產品,要的就是三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產品要好」、「生產產品的時間要快」、「成本要便宜」。鴻海算是三個都能達到的,郭台銘要求他的員工三個都要做到。 信懷南舉例說明在鴻海或富士康工作的職員受到的壓力。「有人站了半個鐘頭,郭台銘問他『你站在那裏幹甚麼』,他說『董事長,你沒有叫我坐下來』。」 回想起來,信懷南覺得郭台銘就像中國的法家,很講究策略,他不是真的要侮辱這個人,而是要利用這個機會樹立權威,「我覺得在他眼裏,我可能是婦人之仁,他很厲害的,與日本人開會,故意半個鐘頭遲到,然後穿拖鞋進去,他就是要給你一個下馬威。」 信懷南曾經晚上在鴻海的飯廳就餐,發現飯廳坐得滿滿的,就問身邊年輕員工是不是不想做飯,所以吃完飯回家去,他們回答吃完飯要去加班。 「郭台銘的公司為甚麼要加班那麼多,變成一個常態,後來我發現原因是他不走,他晚上十點前不離開辦公室,他不離開,他的部下就不敢離開,部下的部下就不敢離開。」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工作效率与大环境及管理
whitesun 2010-5-18 22:52
我仿佛做什么也慢,总是思前想后,很多不重要的事情做的也很慢,不用说科研了。就拿今天的为本科生的课准备考卷来说,发现弄的也很慢,1个小时才准备好10个填空题,要把一份卷子全弄好,估计最少也得连续的弄5、6个小时。曾听到别人说一位老师半个小时就能判好一个班的卷子,让我很诧异,按照我的经验,通常一份卷子需要12分钟才能判完,2个班,每个30多个人,我判完这些卷子至少也得7-8个小时,加上印卷子、考试、联系教室、写好教学大纲、试卷分析等时间,一门课下来光考试开销的时间也在30个小时左右,怪不得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小课时的课。同样的课,课时越少,越不值得。就拿我这门可来说吧,2个班,代课费或说成奖金是(32*1.3+1.5*8)*(20-1)=1018.6元,现在我一年只能带上一门课,除了基本工资,也就这么点奖金了,而岗位工资也会因没完成教学工作量,而扣掉大部分,到手的也就1000多。与周围横向的比,觉得上这样的课很不划算,还不如索性不上,免得招惹教学事故等。但是不上还不行,但上遇到的问题很多,例如实验室安的都是试用软件,而且大多过期,学生不能用,能说什么呢,说实验室管的不够好,得罪领导,而且具体管事的人也会得罪,上实验,让我觉得很是头痛,不是我没教学能力,实在是觉得大家习惯了糊弄学生的做法,让我无法面对,总憋不住想说点实话,昨天下午上实验课回来,就一直头疼,只想趟着休息,6点半下课,7点多就开始趟下,真觉得累,勉强吃点饭,10点不到就在沙发上睡着了。这就是我实际工作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我工作效率的情况。 另外,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其实我及周围的很多人天天做无用的事,做没有意义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拿科研来说,很多导师就是不断地学点新名词,了解一下别人的工作,自己压着学生胡乱的去干,研究生毕业后也没培养下什么能力,找个相比本科生找到的工作稍微好点的工作,学生觉得浪费精力,学不到东西,导师抱怨学生不能干;拿教学来说,本科生开的课大多30-40个学时,上Web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需求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C、C++、Java,可谓学的不少,但其实什么也没学到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具备的能力的地步,就拿C来说,没80-100个学时,怎么能讲到学生掌握好呢,不实践上200-300个学时,学生能会调试程序和记住常用函数吗?难道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我就奇怪了,学会走两步就不让走了,这不都学成拐子了吗?这样的一种工作氛围,认真科研、教学和做事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工作效率低了。由此我想到日本人做事,我看他们干什么也很麻烦,感觉很傻,但后来发现,人家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其实总的来算工作效率极高。与此相比,我周围大部分人是对付一件算一件,努力争取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就行,才不管其他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哪个都不看过你以前教学的效果,只看你上课的课时有多少,哪个都不看你论文质量,实际意义,只看你有没有,EI了没?SCI了没?核心了没?即使是篇篇是弄虚作假的也无妨,答辩等等都那么急促,相关人员挣了钱就是,查出问题谁有好处。事情就是这样,一环一件的做下去,总的工作效率上不去,一流大学没见到,真正的一流成果也没见到。显然这不只是工作效率问题了,依我看,大环境和管理的作用更大。 我个人工作效率低,影响我个人发展,这不会影响大局,但是人人都工作效率低下,整个学校的工作效率低下,想必这个学校、甚至社会也很难发展好了。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ganchunmei 2010-5-8 20:45
有效的时间管理很重要。自己是深切体会到了。 1 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把它记下来。 2 思考自己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要达到的目标有哪些?记下来。 3 当你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或者说在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感到烦躁的时候,问问自己: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4 高效者思维:我选择做而非我不得不做;我什么时候开始而非我必须完成;我能走出一小步而非这个项目大且重要;我完全是一个凡人而非我必须做到十全十美;我必须花时间玩而非我没时间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印象——城市运行成本
estudy 2010-4-21 14:13
北京的交通太拥堵、太恐怖。我一个星期三的下午5点半从西客站出发,7点多钟才到中关村,公交车一路走走停停、踉踉跄跄。到站后我看到站台周围人山人海,车还没到站人群就往车门口涌,好在乘车的人都比较文明,司机和乘务员也比较有耐心,没发生什么混乱。最后每一辆都被塞到勉强能够关上门的地步才缓缓驶出站台。 这样的情景是我想到由于人口密集度过高,北京这座城市的运行负荷太重了,就像载得满满的公交车一样,这样的状况势必会影响这座城市的运行效率啊。在资源的上拥挤显然提高了每个人生活的成本,降低了人们在这座城市生活所获得的福利。 为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和改善人们的福利,政府不得不不断地增加投入,采取诸如广修地铁、南水北调等措施,这样一来城市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不知道有没有测算过,我想北京市的运行成本,较其他城市,一定是高出很多。同时可以考察一下以如此高昂的成本运行一座这样的大都市,其收益高在哪,高多少。进而可以看出我们以如此巨大的代价来维持这座城市运行的效益如何。要是有人考虑到北京自建国以来即为我国的首都这一因素,为什么不考虑迁都他地呢?或许这么做更有利于全国的发展。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变工作方式真不容易
yuliping 2010-4-20 23:35
除了上课和日常事务以外,最近事情较多,学生顶岗实习有很多事情要联系、安排;马上期中教学检查要到了,又有很多事情要做。本来这也没啥,都是应该做的事情。问题是除了寒假和开学初做了一段学问外,好长时间没有干活了,心里空荡荡的,如果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一种病,那就是吧。 昨天晚上在网上看到中国科协一个调研课题的申报通知,看看和自己做的方向相近,也比较感兴趣,于是准备申报一个。今天上午在办公室大致确定了一下选题,然后开始下载文献。网络慢,人又多,心静不下来。但是课题申报时间紧,必须要抓紧时间做,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做。关于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断断续续宏观上感觉了一下,上午下载了大概 60 篇论文,算完成了第一步工作。 下午上课,课后处理了一些邮件,然后开始填写课题申报表,先填写不要动脑筋的课题申报人信息。下班到家后开始干活,还是不在状态,干脆看了会电视,然后继续填写申报表中研究基础部分,即以往的相关论文和课题等信息。 晚饭后继续坐下来往下写,似乎工作状态好一些了,边看文献边总结填表, 2 个小时后文献综述部分写完了,收工,本周将课题申请报告写完应该问题不大了。 总结一下,今天之所以状态不佳的根本原因是这段时间工作性质不一样,日常事务似乎忙,但真的不要动脑筋。而写课题申请,查资料,写论文等事情是要动脑筋的。不是有时间就能做研究的,做事务性的事情和做研究是不一样的,改变工作方式真不容易,人不是神仙啊! 其实做学问时,如果将工作进行分解,也有一些事务性的事情,如果状态不好,不妨先做简单的不要动脑筋的事情,等状态好的时候再做研究,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2010.4.20 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45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阶段如何学习(10)时间与精力效率学
fgzengtyut 2010-4-18 12:18
郭敏泰教授经常和我谈起科研工作中的时间与精力效率学的问题,他的意思是选题要做重大问题,不要选虽然能很快出成果,但是成果的意义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样你就不需要在选题、写申报书、发论文等等这样一些问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你的研究进展。在选题上,我很赞同他的观点,而其他的我觉得可以商榷。 首先说选题,我觉得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应用目标明确、能带动产业发展的课题来做,而对于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则是选择那些应用背景明确,能推动产业发展的课题来做,而对于从事纯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则是应该选择那些能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的课题来做。因此,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应该和国家的科技战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而基础研究则应该是学科的前沿。相对来说,基础研究的选题要复杂些,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学科前沿的问题,别人做得热门的就是学科前沿?应该不是,只能说是过去的前沿,等到人家的paper发出来了,你看到,则应该是过去时了,只有人家现在正在做的才是前沿,但是,你很难知道。就是你知道了,沿着人家的思路去做,也只不过是跟踪前沿而已。因此,真正的学科前沿是你自己从前人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而别人还没有做的,等着你去开拓的课题。也许选择这样的课题有点难,这就需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了。 关于申报各类基金的问题,这是科研工作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环节,但是,在现在的科研体制下,也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各类资助,没钱做实验、野外调查,也没钱给研究生发补助,可能最终是一事无成。因此,剩下的问题就是花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写这样的申报书的问题。假如你的选题方向是重大问题,你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好解决。首先,你关注着国内外同行的进展,不需要特别多的时间来阅读文献,第二,你在不断的进行工作,你的工作结果也就成了支撑你申报书的一部分内容,第三,随着你的工作进展,你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系统,因此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比较容易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申报书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占用太多。 再就是一个发paper的问题,一篇好的paper,出数据获得意外,没有三个月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写paper是研究工作中最花费时间的。但是,这种paper也不能不发,你的结果需要其他同行来验证,从而修正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选题是提高研究工作时间与效率的关键,而paper的完成与发表则能为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
felonwan 2010-4-17 13:33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效率和创造力的两难
bearmountain 2010-3-26 11:37
从科学管理说起。 德鲁克说,美国对西方思想界的两大有持久影响的贡献,一是联邦宪法,二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何方神圣?泰勒( 18561915 )说,科学管理的意义在于,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如果 诸 君还记得社会主义的定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很容易看出来,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泰勒就指引美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过,科学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反技能:把需要复杂技能的工作,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工作。 最早把科学管理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是福特汽车的流水线。老福特本人是天才工程师,开始时一年敲敲打打也只能造几十辆汽车。后来老福特把造车工艺分解成上千个步骤,招聘工人,只需要几天的培训就能上岗。 T 型车不断降价, 1908-1927 年 20 年间共售出 1500 多万辆,最低达到了 260 美元,把美国搞成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福特也因为成功而败给了通用:车太便宜了,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买高档一点的。 工人的工作变成了《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大师那个样子,简单机械,导致工人的流失率一度达到了每年 380% ,一年换三、四茬,严重影响生产。老福特发狠把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一倍有余(日工资 5 美元),才把工人队伍稳定下来。对外宣称是要让每个工人都买得起车,虽然有点虚伪,但工人的高生产率使福特付得起这个工资,这不是虚的。 像老福特这种做法,美国工业体系几十年改造下来,再逐渐机械化、自动化,就物质极大丰富了。到六、七十年代,连钢琴都成了生活必需品,找政府要救济金的人,家里可以有钢琴。就业人口大量被机器排挤到第三产业。 不过,科学管理最初受到了有技能的工人的强烈抵制,谁愿意让自己积累了多年的技能失效,跟生手挣一样的工资呢。 兜了一个圈子,再回到德鲁克。德鲁克说:知识生产领域,也有提高生产率是需要,就目前来讲,思路也无非是科学管理,即把需要复杂技能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工作。 科研机构做课题,要省钱高效,就会尽量把课题分解成简单、低要求工作,而不是尽量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简单分工,有天赋、有抱负人是难以忍受的。结果自然是逆淘汰:最有天分、有奋斗精神的人被淘汰到国外去了,留下听话干活儿的。 对于公司来说,科学管理造成的这种逆淘汰是正常的。虽然有弊:创新能力下降;也有利:工资成本降低,且不会因为少数关键员工的变动,造成对公司业务的大的冲击。下降的创新能力,也可以由收购新的、有创造力的高科技小企业来弥补。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下降的创新能力,只能由引进国外人才来弥补。引进到诺贝尔奖潜力股的可能性有多大?恐怕没多少想象空间。 省钱高效和创造力的两难,难说有什么办法能解开。国内的科研机构,如果是课题导向、公司化管理,很自然会走上反技能的路子。所以对于那些想做学问的学生,要解除郁闷,抗争是没前途的,只有用脚投票一途。 不过科研机构的公司化管理、提高效率也是正经工作。最坏的选择可能是夹在中间,什么都想要,就像布里丹的驴子,什么都做不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历中国的“软环境”在变
wangyk 2010-3-21 00:52
王 应 宽 2010-03-20 Beijing, China 亲历中国的软环境在变 去年赴美国访学,见证了西方工业化的发达,也感受到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差距。其中听很多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中国的软环境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而且有些东西,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本改观。因为中国大中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已经在赶英超美,甚至独领风骚了,但除此之外的东西就相差甚远了。所谓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在现有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又集中体现在体制机制上。 大的方面暂不去谈,仅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情,来说明中国的软环境在变,而且我深信会越来越好。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三年前,时间大约是 2006 年 9 月的某天。为迎接那个国庆长假,也终于要实现买车的梦想了。正巧商家竞相让价,挑来选去,最后目标锁定福特蒙迪欧自动挡黑色小轿车。于是倾家所有,还从亲友告借,交完款项提车,就与 4S 店的伙计们兴高采烈的去朝阳车辆管理所上牌照。当时那个人多哟,耐心排队等候是必须的。大厅里环境脏乱差,没有凳子,没有空调,闷热难捱,但工作人员里间冷气十足,环境卫生舒适,也配有饮水机等设施。我们从下午两点开始排队等候,等待了 3 个多小时,终于在我们忍受酷暑、精疲力竭但马上看到希望的时候,只听见,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抬高嗓门极不耐烦的扔出一句下班了,明天再来,于是啪的一声把窗门关上了。后面排着队的十几人气得半死,有的脾气火爆的就双脚离地的跳起来骂娘,但很快被保安和警察驱逐出去了。我们这些斯文人不会骂人,只好无可奈何的撤回,次日再去。次日很早就起床赶去排队办车牌号,也排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的规则是一拍五,就是在计算机上选号,一次可拍 5 个号,五选一。我的运气不错,拍出的 5 个号都还不错,就取了一个 03158 的号,因为前一天排在京 J 到次日就转到京 K 了,还算一个不错的号,也就消了心中的闷气。毕竟,太好的号没有,因为早让他们那些龟儿子提前拿出来搞关系送人或高价卖出赚钱了。但他们又不把那些特差的号 等剔除。听说杭州的交管部门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好号不单独拿出,还把很差或听着不吉利的号全部剔除,供车主们公平拍选。 因为此前没有见过别的国家政府或管理部门是怎么办事的,还以为大都如此,于是也就习惯于这种方式。在美国我曾去明尼苏达州政府服务机构办理一个停车证,当然是办给研究组里的同事们用,因为办一个 Permit 几乎可以在我租房周围免费停车(停车费很低),但在一路之隔的校园内停车按小时计价停车费就很贵。我去办证的地方环境很好,很干净,也排队,但人不多。有一位负责接待的金发女郎,笑容甜美,发给我一个排队的号,并耐心的指导我填表办理,完后让我们坐沙发上等待。大厅里有报刊旅游册子等可免费取阅,还有饮水机可喝水。大厅的暖气 / 空调使工作人员和去办事的人都感觉很舒适。服务很周到,办事效率高,只要手续资料齐全,很快就办理。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好像也不存在找关系的现象。 第二件事,就发生在前几天,这次是去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办因私护照。 2010 年 3 月 11 日上午,我大约 10 点钟才赶到位于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 1 号的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分局办公楼,朝阳公安分局出入境接待大厅就在该办公楼的一层办公。此前想当然的以为在红领巾桥附近的朝阳公安局内,结果白跑了一趟。该楼的办公条件与 3 年前的京朝车管所的截然不同。办事接待大厅里宽敞明亮,干净卫生,有很多带靠背的椅子供人们休息或等待,还有专门为填表设置的书写台,签字笔、表格、胶水等一应俱全。组织安排也很有序,填表、照相、复印、交表审核、交费等流水线作业,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人多排队是肯定的,这是中国特色,外出办事几乎没有不排队的,也几乎没有不插队的。但这次办事还比较顺利,感觉明显好于 3 年前。我本来只打算办一本因私护照,但看到表格也有办港澳通行证的,觉得好奇,也想捎带着办一个。也想找机会去港澳看看,自英国鬼子和葡萄牙海盗分别把香港和澳门还给我们已经好些年了,也应该去慰问一下,看看曾经受列强们欺负的港澳同胞现在生活的咋样!因为多添两个表格,加之照相,时间就晚了。大厅里标示的时间是上午 8:30-11:30 ,下午 1:30-4:30 。眼看时间已经过 11:30 了,我的证件还没有复印,只能准备好后才能去排队交表。填表、照相和证件复印期间,一直有工作人员给大家指导,服务态度较好。照相的地方也不错,技术娴熟,几秒钟就照完,每次都还征求意见,不满意可以重照,而且照过的照片打印后保存,同时就共享到办证窗口的计算机里,非常方便快捷。我因后来临时决定加办港澳通行证,还需要照片和条形码,我再回照相室,也没有为难我,就调用我刚才拍摄的照片。当我一切就绪排队交表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看着还有二十余人在排队,几位工作人员仍在耐心的接待我们。因为此前有二位同志填表没带笔,我主动借给笔用,他们填完表就排队去了,排在比较靠前,等我过去排队时,就喊我过去还给我笔,并让我排在他们前面,说已经帮我排着队呢,于是我就跃升至队伍的前三分之一。等着快轮到我的时候,先前外出午餐的工作人员回来了两位,于是马上开始工作,就叫我去了刚开的窗口。资料审核通过后就转去下一个窗口交费,很快办完,并告知我 3 月 19 日自带身份证去领取。办完时我看时间已经是 12 : 58 。工作人员并没有在 11 : 30 停止办公,让我们等到下午 1 : 30 再办。 3 月 19 日上午,我上班路过时赶早就去取证。到跟前才发现身份证没在身上,放在包里其他地方一时找不出来,但手里的收据、医疗社保卡(与身份证很类似,上有身份证号和照片)、工作证等足以证明我的身份。于是解释了一下,工作人员也给予宽容,让我写上本人取走并签名,就把所办的护照和港澳通行证取走了。 此次办证的经历与 3 年前在京朝车管所办理车牌照的经历截然不同。切身感受到政府机构的办事能力、效率、服务态度等明显提高。虽然这只是我经历的两个事件点,不具有统计学规律,但以一管之见,从时隔三年,在类似机构办类似事情的经历,可以感觉到中国的软环境在变。而且,我相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思想观念在转变,服务意识在提高,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李侠老师颈椎病的参考建议
ljry8044 2010-3-5 13:25
我不喜欢作无用功,如提议,则喜提能产生实质性作用的有用之“议”,这就得首先听其言,观其行,顺势而为。因为影响一个人很难,有些一两个小时就能发生作用,有些则需要成年累月,有些则一辈子难起效。一般的,我善于影响与我思维风格相近的人,一两个小时就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风格不一致,那么,只有持续交往下去,才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很清楚,在这个浮躁年代,冒然给人提建议多是徒劳之举。不过,还是想知傻犯傻一次。我确信,我的建议会对颈椎病患者能到实质性作用,但我不确信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否被接受,我的思维方式不易被偏文者所接纳,为此,我尽可能从多角度来阐述问题。 研究表明:前趴一寸,颈椎压力增一倍 颈椎在正常屈伸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也就有一个脑袋的重量,如果往前倾,超过了正常的屈伸角度,其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大。英国有研究指出,身体向前趴一寸,颈椎压力增一倍(另一侧则处在低负荷的萎缩中)。时间一长,颈椎就容易疲劳,长期如此,会出现颈椎疼痛,导致颈椎病,身体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如生活方式不改进,颈椎病就是不治之症,再好的医疗措施都不能根治。 那么如何改进生活方式呢?虚领上顶! 虚领上顶 与静坐时相比,我们就会发现,行走时有一种头部向上顶的感觉。 头往上顶促成了一条更加稳定的躯干的中轴线,促进整个身体在行走过程中围绕这条中轴线旋转,增加了行走过程中身体的平衡稳定性。 但是头部上顶又不能过于僵硬,颈部得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头颈部还得用来调节身体平衡。我时常沿着马路边的人行道行走,而人行道常常是高低不平的,大体上来说是靠马路一侧较靠住宅一侧更低。在每天的行走过程中我开始渐渐发现我头颈总是略偏向路面更高的一侧,如果路面左高右低,我头部则略向左偏,反之则略向右偏。总之,头颈会自动偏转调节身体平衡。 对我来说,走路时头往上顶是优化行走姿势自然而成的结果。但是我很快就又发现,有意加强头颈动作也会反过来进一步提高行走时的动作质量。 而且一旦头往上顶后,则自然会有种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 太极拳拳谱中的用“虚领上顶”来形容,其意为,头部要顶,项部要直,同时项部要灵活,可随意转动调节平衡,微收下颏。切忌:低头、昂头、歪头、晃头。 领——即提起,引领的意思。意为,头作为一身之首,在行走中起着引领全局的作用。 虚——就是要保持心灵的空寂,也就是要排除其它杂念,以便将意念集中至运动中来。同时也可以让你远离各种杂念的烦扰,让心情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调节。 也有人用“顶头悬”来形象地形容“虚领上顶”。 意思是既要保持头部的上顶姿势,又要保持头颈的灵活自如,如同悬浮在水中一样,能随意转动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虚领上顶”对日常生活同样管用,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虚领上顶”,只是不要刻意保持头颈的竖直状态即可。“虚领上顶”可以防止颈椎病,可以振奋精神、防止萎靡不振,提高工作效率。总之,若想保持身心健康,就请 “虚领上顶”。做到“虚领上顶”,好过任何防止颈椎病的健身操。 也许会有人说,“虚领上顶”的作用有这么夸张吗?我可以告诉你,“虚领上顶”的实际意义比这还夸张,我们人类的进化从一定程度上就是拜“虚领上顶”所赐。 在进化之前,古猿的头骨还是同肩膀连在一起的,而我们聪明的先祖却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坚持“虚领上顶”,终于进化出今天这样利于直立运动和思考的结构。所以强烈建议读者,不要总是低头缩颈,重返古猿人之路。 如果你觉得要想一下子做到“虚领上顶”比较困难,那就多走,快走,多跑吧,自然促进“虚领上顶”习惯的形成。 下面的练习或许有助于强化 “虚领上顶”意识: 1、 在空闲之际,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试着多去比较头颈放松时的感觉和虚领上顶的感觉,充分感受虚领上顶的提神和怡心作用。比较多了以后,自然就会抛弃原来的放松状态转而习惯虚领上顶了。 2、 练习从事提水等适量的负重活动,一旦手里负重,对人体的生物力学姿势要求自然会提高,虚领上顶的意识从而会跟着增强。 关于“虚领上顶”,太极拳论里还有以下同样适合走路的有趣论断: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自始自终,顶劲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领起,精神提得起,无滞重之虞” “提顶拔背,则神清志明” 更简单的自然调理方法 如果您觉得虚领上顶太麻烦,那就忘了它吧。增强走跑或者含有走跑类的体育锻炼,自然能保持在虚领上顶状态,从而塑造相应身材,比如, 运动,得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 曾指出: “走跑等活动可塑造更加高挑、挺拔、苗条的身材【事实上,对着镜子也能发现这个道理,实际上,很多朋友都做到了,参加 一橙 (点击可链接) 8 楼回复, yaoyao 34 楼回复】 , 使人更加优雅、更有气质!人类身材之所以一直朝着高挑、挺拔、优雅方向进化即出于此故。” 另外,我有一位朋友是企业经理,原来有颈椎病,虚胖,且有脂肪肝,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开始扔掉自己的车子,每天步行上下班,几个月下来后,颈椎病再无复发过,体质也增强了很多。所以,他在 运动,得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 14楼回复: 逐渐喜欢上快走!谢谢! 改善颈椎病的又一案例 我有一电力部门的朋友,工作繁忙,用电脑时间特长,所以才30多岁就有了颈椎病,而且脊柱侧曲,走路时,右肩明显低于左肩。 有两个月我与他一起从事技术公关工作,发现他工作时有打持久战的习惯(亦或是工作繁重不得以之故),时间久了就容易疲劳,低头,侧歪在椅子上。 于是,我引导他改变工作习惯: 1、 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双手又急又快地打字。然后他就发现,自己此时会本能地将躯干保持在挺拔状态,而且还很兴奋,逐渐喜欢上这种感觉。 2、 尽可能地用双手操作电脑,复制、粘贴、显示桌面、打开“我的电脑”等等全部以左手键盘操作完成,如此,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人也会本能地保持在虚领上顶的挺拔状态。 另外,我每天与其打篮球或者羽毛球,大概半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原有痔疮,每天打球之后大大缓解了,他还告诉我,活到三十多岁后才知道打球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身体充分拉伸开,尤其是冲刺、跳跃等激励之际,躯干被拉伸得特别开,极其兴奋。 这位朋友颈椎也缓解了好多。 矫正颈椎的又一案例 我有一朋友,为美国驻华企业CEO,由于工作辛劳,也有低头弯腰的症状,背略显驼。可由于常出国的缘故,与人聊天时习惯接近欧美人,面部表情丰富,并且喜欢打手势,此时躯干也特别挺拔,与平常伏案工作的风貌姿势截然不同,而且,他很享受与人聊天时的感觉。 我引导他快走、跑步,并引导他将聊天时的兴奋感迁移至走、跑以及工作中去,如此,不仅生活、工作更加幸福了,而且,脊柱也在不知觉间更加挺拔了,而且,还在数月内,减了13斤体重。他原来曾想,如果能用钱解决问题,他愿意付出5万元一斤的代价。 总之,增强生活节奏,使之更具激情,更加安谧充实,颈椎病自然逐渐消解。当然,因此而收获的还有更加年轻、健康的身体,更加高挑挺拔的身材,更加清醒锐利的大脑。
个人分类: 健身养生|41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效率源自正确的判断与正确的方法
caoyesi 2010-1-11 19:02
凡事须讲究效率,但并非快快地做事就是高效。有时,一个人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在很短时间内做完一件事,却得到他人的全盘否定,这算不上真正地有效率。效率不是不经思考地草率行动,效率也不是不交流地埋头做事。总结下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判断与正确的方法结合。 正确的判断是通过外界环境发现内含的本质规律。平时我们在工作中常出现过与未及的情况,致使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这可能还是由于我们没能对一件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不会想又怎能会做呢。正确的判断主要在于: 其一,要领会客户的需求。孔子曾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和信的建立源自客户需求的恰好满足,如果是自己欲做之事,那就是满足自我心理的期望值;如果是他人托付之事,就是要满足他人的需求。只有目标明确并合理制定,才能提高一矢中的的概率。 其二,要明白自身的责任。责任缺失或缺位导致我们不能竭尽全力去想问题,自然也就不能得其解。判断的过程也是明晰个人角色责任的重要度和紧急度的过程,正如《致加西亚的信》中的信使,因为这封信至关重要,他的责任就是确保这封信送到对方的手里。如果信使没有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可能在中途就会因艰难险阻而停止,反之则是另一种情形。 正确的判断只是事之始端,还须与正确的方法结合。而这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其一,做好沟通交流。虽然行动伊始,我们已做好充分判断,但变化始终存在,我们不能保证自始至终就只有一种想法在起导向作用,新想法与新思路在行动过程之中产生是经常碰到的情况。因此,做事要有节奏地进行,一张一弛须平衡有度,对于明确不已的部分抓紧时间快速完成,对于模糊不定的部分不可自作主张,与他人进行沟通协商,以达到对此部分的理解。 其二,利用可用资源。虽然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可以体现个人能力,但有时候还是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有时候某一件事的某一环节对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不擅长,而别人是举手之劳,也许我们可以借用他人资源,节省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主义能够减轻个人的一些负担和不必要麻烦。 其三,有序开展行动。做事不可一团乱麻,不知东西。事情有轻重、缓急与大小之分,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什么事情是逐步推进的,这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有序的工作开展。同时,很多时候事情并不能如期进行,会因许多其他突发事件而受到阻碍,这时我们还须立刻进行时间调配和转换情境。这也是一个由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 生活简单而不杂乱是我们大多数人希望达到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方法。平时生活虽然忙忙碌碌,但我们还是需要经常性地反省和总结,不可成了别人所说的穷忙之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会议的偏见
liguoshuai 2009-10-24 11:11
今天我代表我母校去参加了某某大学的某某学院 55 周年庆,由此想到现在会议的味道是否太流于形式了?交流必不可少,可是如果只是做做门面或者说显摆下。那还有什么意思呢?现在国人对学术的限制性很强,老害怕别的学者超过自己,一点开放性的东西,可见学术的发展受的限制是多么大。 我倒也不是崇洋媚外,象其他的一些国家好多学术成果或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可是我们国家呢,数据流通渠道和学术交流程度都太曲折反复了。谁都害怕谁,谁都想尽一切办法比别人强。其实有时,很纳闷,为什么学术就没有合作和团队精神呢?当然不是小规模的原因。或许是学术界的体制问题吗?我们中国已经多少年没有拿过诺贝尔奖了,这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啊。 现在的会议铺张浪费倒不说,可是哪个会议能够开出真正的效率和期望呢。恐怕好多人都说不现实,不可能。为什么有的国家就可以,我们就不行呢?效率、速度、质量、期望为什么不能兼具呢?公司为了利润可以发展成那样子的,那会议的动力在哪里呢?我是对大多数会议有偏见的。不知道你们有何感想?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556 次阅读|2 个评论
付出--习惯--效率--成功
麦立强 2009-10-3 00:00
要成功,就马上准备有所付出吧!这就是每天你应该养成的习惯。 1、不说不可能; 2、凡事第一反应: 找方法,不找借口; 3、遇到挫折对自己说声:太好了,机会来了! 4、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的情绪,一旦发生立即正面处理; 5、凡事先订立目标; 6、行动前,预先做计划; 7、工作时间,每一分、每一秒做有利于生产的事情; 8、随时用零碎的时间做零碎的事情; 9、守时; 10、写点日记,不要太依靠记忆; 11、随时记录想到的灵感; 12、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随时提示自己; 13、走路比平时快30%,肢体语言健康有力,不懒散、萎靡; 14、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15、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每天坚持一次运动; 17、听心跳一分钟,在做重要的事情,疲劳时,紧张时,烦躁时。。。。 18、开会坐前排; 19、微笑; 20、用心倾听,不打断对方的话; 21、说话有力,感觉自己的声音能产生感染力的磁场; 22、说话之前,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觉; 23、每天有意识赞美别人三次以上; 24、及时表示感谢,如果别人帮助了你的话; 25、控制住不要让自己做出出为自己辩护的第一反应; 26、不用训斥、指责的口吻与别人说话; 27、每天做一件分外事; 28、不关任何方面,每天必须至少做一次进步一点点,并且有意识的提高; 29、每天提前15分上班,推迟30分下班; 30、每天下班前5分钟做一下今天的整理工作; 31、定期存钱; 32、节俭; 33、时常运用头脑风暴,利用脑力激荡提升自己创新能力; 34、恪守诚信; 35、学会原谅 引自 http://bookmark.hexun.com/xiaomila/detail.aspx?bid=5994091type=rss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大绝招让你大脑更聪慧
麦立强 2009-8-23 10:32
大脑产生观念,观念产生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又改变大脑,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道出了大脑塑造的循环规律。台湾《康健》杂志4月刊就撰文称,大脑是不是能发光发热,关键在于你自己。现在就教你6个让大脑不生锈的方法。 一、大脑越开心,学得越好。 带来快乐感觉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是提升学习效率的要素之一。东京工业大学教授茂木健一郎认为,模仿是大脑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模仿自己欣赏的人,能激励自己。 二、爱运动,头脑更聪明。 《大脑当家》的作者麦迪纳指出,运动会使脑细胞得到更多氧气和养分,还能增加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浓度,帮助神经元生长。常做运动的青少年,能运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做作业,保持良好的成绩。建议利用午休时间散散步,在学习和工作间隙,做做肢体活动。 三、努力、好奇、放松有助创意。 大脑想不出新东西时,不要再钻牛角尖,做做别的事,出去走走,睡一觉都可以,或找一个单独放松的场所,比如浴室。 四、提高大脑注意力。 一是分段落,在接触某个信息时,最好从基本概念开始理解内容,循序渐进地学习,不要囫囵吞枣似的学习。 二是不能一心多用,如果一个人作业过程中一直被打断,错误率会提高50%。 三是用情绪刺激别人,当你说话时,大约每10分钟左右,发现别人眼神涣散时,可以用和主题有关的故事或能引发情绪的事件,重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五、理解、图像有助记忆力。 一是分散比集中记得牢,时常把以前的东西拿出来复习一下,再加入新的相关资料一起思考,就能将新旧知识都记住了。 二是搞清楚信息的意义,多结合真实的经验和例子来理解主题,就容易记忆了。 三是利用图片优势,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视觉化,或让他们彼此产生联系,就更容易记忆了。四是多练习。 六、 睡得够才能学得会。 午休半小时,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作息习惯自己感觉每天睡几小时舒服,就睡几小时,但不要熬夜。 摘自 http://bookmark.hexun.com/leejianbo/detail.aspx?bid=5834057type=rss
个人分类: 健康保健|35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澳大利亚国会大厦:时钟和预算
suqing1961 2009-8-13 11:27
(一) 参观澳大利亚国会大厦,你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大厦里面到处都悬挂有统一大小、统一规格的白色时钟。我觉得奇怪,这不有点太浪费了吗?陪同的朋友告诉我,参议院和众议院定期要开会,这一方面是为了守时;另一方面,会议中间有休会,此时参会人员有的到卫生间上厕所,有的去咖啡厅喝咖啡,还有的在大厅里溜达,为了提醒他们按时进入会场,设计者在凡是有可能呆人的地方,都安装了时钟。 看来,只有惜时如金,充分讲究效率,才会有这样的思维和设计。 国会大厦到处可见这种统一规格的时钟 众议院、参议院会议室四面的墙上都挂有这样的时钟 各处的走廊也不例外 各处的休息地也如此 (二) 国会大厦大厅里立满了高大的柱子。柱子外面都包裹了一层装饰用的大理石面,很漂亮。奇怪的是,这些装饰面没有从上到下把立柱全部包裹,而只是包裹了柱子下方约三分之二的部分,顶上的一小部分完全是原生态的石灰面,显得很不协调。朋友解释道,国会大厦在设计时,整个立柱原本都要包裹这样的装饰面的,施工时发现钱不够了,要把整个柱子全用这种漂亮的大理石包裹,就要超预算。没办法,包了一半,就此打住吧。 我不知道,我们修建人民大会堂或类似重大国家工程项目时,如果也遇到类似超预算问题,又会怎样解决呢? (三) 我这段时间写了几篇澳大利亚掠影,并老讲人家值得学习的地方,心里也觉得别扭。这段时期,这个国家对中国确实不友好,力拓事件还没完,又邀请疆独分子热比娅窜访。不过,政治毕竟是政治,那更多地是级别更高的人关心的事情,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人家的长处。想到这,再放一些澳大利亚国会大厦的照片供大家一乐。 建筑设计很有特色 处处不忘自己是英联邦成员 和我们一样,也非常重视妇女参政 巨大的毛毯,作用类似于我们人民大会堂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历届政要画像。假如也像我们那样犯了路线错误,还会挂在这吗?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4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效的课题组运作模式讨论
luoweijun 2009-5-17 18:00
当今之中国,一个导师招数十个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已不是新鲜事,而一般这种导师又身兼数职,自然,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社会上诱惑太多,如游戏和其他各种玩乐的东西,很多年轻人(80后)管不住自己,从而玩物丧志,这将导致学生的科研开展难以顺利,最终影响到导师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以至于影响到国家的科技攻关。基于此,二老板(一般是导师的大弟子)们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在此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怎么有效管理师弟师妹们,使整个课题组高效运转?因为不是直接的老板,部分学生不一定听二老板们的安排。 因此,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总体协商讨论,明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思路 这部分工作由导师提出具体问题(对硕士生)或方向(硕博连读生),根据要求寻找或理解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查阅文献追踪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比较各自的优缺点,结合自己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最佳研究思路,形成书面报告提交各方向二老板,逐级汇报,最后以各种形 式(如答辩、小组讨论、书面反馈等)对研究思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若可行则开 展下一步工作,不可行则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阶段硕士和硕博士(硕博连读)一般分别需半年和1年时间; 问题的任务细化和时间节点布置 针对可行的研究思路,首先对研究内容进行分割,确定出部分内容预期目标,整体安排 时间,时间节点的设置以半年至一年为宜,针对具体情况可以缩短,时间节点的设 置应包括具体的可考核指标,如完成某一方面的分析测试,得到初步结论,论文发 表等等,最终研究方案提交二老板。且定期课题组成员轮流在课题组内开展学术报告; 督促和考核 参照研究方案时间节点对研究进度进行定期考核,对连续两个时间节点都未能达成目标 者提出警告,对连续三个节点都不能达成者由二老板向导师汇报 。此外,每年年底需向二老板 提交进展报告,由各二老板汇总各方向进展集中安排时间向导师每年进行 一次汇报,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 希望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在课题组内形成一个好的学术研究风气,促进课题组的团队 建设,能更快更好地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由于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诸多问题,尤其是监督和考核部分。因此,请有相应经验的高人们指教,同时希望大家参与讨论,为我出谋划策!小生在此先感谢大家!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4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电脑使用效率的方法
lingfeng 2009-3-26 22:4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例如我现在每天就花十个小时坐在电脑旁。所以,学习一点提高电脑使用效率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以下就是我所学到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1, 提高电脑运行速度 。电脑速度越快,当然效率越高。决定电脑速度快慢的首先是配置,在配置一定的情况下,适当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提高电脑的运行速度,可以参考前一篇博文《 提高电脑运行速度的方法 》。 2, 建立桌面快捷方式。 对于常用的文档和文件夹,可以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方法是右击图标,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例如我常用的一个文件夹“读书笔记”目录是在D盘,就在桌面上建立了一个快捷方式,还有在D盘建立了一个word文档“记事本”,用来随时记录一些容易忘记的事情例如突然的灵感、重要的事情等,也把它的快捷方式发送到了桌面上。 3, 善用快捷键。 对于自己最常用的一些程序、文件夹、文档,可以建立快捷键。建立的方法是右击图标,属性,快捷方式,快捷键,输入快捷键后点击确定即可。前面提到的“读书笔记”和“记事本”,我都为它们建立了快捷键,打开很方便。 4, 不要将有用的文件存在C 盘(包括桌面和我的文档) 。一旦系统崩溃、中毒,需要还原或重组系统时,C盘上的数据就会丢失,所以重要资料都要存在D盘或E盘。 5, 使用休眠代替待机或关机。 这是我最近发现的一个方法,感觉非常有用。开机不仅速度慢,而且多次开机对电脑有损害作用。待机比较快,但是待机时电源没有断开(内存供电,其余的供电已经断开),仍然耗电,大约相当于五六十瓦的功率,而且待机后再开机往往速度比较慢,至少我的就是这样的。而休眠具有多个优点:完全断开电源所以节能,速度快,大概是开机速度的两三倍,重新开机后不需要重新打开很多程序。例如我用电脑时常常打开两三个word文档,三四个PDF文件,五六个网页,几个文件夹,两个电子词典等。如果关机后再开机,光打开这些程序就需要好几分钟的时间,而采用休眠后再开机,十几秒中就搞定。休眠的具体方法是:1.在桌面上单击右键。 2.从弹出菜单中选择“新建|快捷方式”。 3.在“创建快捷方式”对话框中输入“ rundll32.exe powrprof.dll,SetSuspendState ” , 4.单击“下一步”。 5.在“选择程序标题”对话框中输入“休单击“完成”。这样在桌面上就有了一个名为“休眠”快捷方式。(方法转自 http://blog.ixpub.net/html/19/13151619-89469.html )然后按照第3点为其建立快捷键,例如F4。当你暂时不用电脑时,按下F4电脑就自动进入休眠,再要用电脑时,按正常开机的方法开机即可。 6, 记住常用的快捷键 。常用软件中都带有许多快捷键,没有必要都记住。但是记住一些常用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使用电脑的效率。常用的一些快捷键如下: Ctrl + A 全选 Ctrl + C 复制 Ctrl + X 剪切 Ctrl + V 粘贴 Ctrl + F 查找 Ctrl + S 保存 Ctrl + L 左对齐 Ctrl + R 右对齐 Ctrl + B 粗体 Ctrl+Y 重复上一操作  Ctrl+B 应用加粗格式 F2  重命名项目 Ctrl + W关闭当前窗口 CTRL+O  打开“打开文件”对话框 ALT+TAB 切换当前程序 Ctrl+Z 撤消上一操作 ALT+ F4关闭当前窗口或退出程序 WINDOWS+ D最小化或还原所有窗口 BACKSPACE 查看上一级文件夹 格式刷的快捷键是:源格式上:Ctrl+shift+C目标格式上:Ctrl+shift+V Ctrl+N 创建与当前或最近使用过的文档类型相同的新文档 DELETE 删除被选择的选择项目,如果是文件,将被放入回收站 SHIFT+DELETE 直接删除被选择的选择项目 7, 使用绿色软件。 很多软件都有绿色版本,绿色软件免安装,在重装系统时可以提高效率。 8, 记录下常见电脑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用电脑时间并不太长,但是同学们遇到问题喜欢问我,因为我每次遇到问题都是先从网上查找到解决方案,然后用word保存在一个文件夹“电脑问题”下,这个解决方案是我验证过确实可行(网上许多复制的答案往往不可行)并且精简为短短的几句话。这样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如果我忘记怎么办了,直接找到这个文件及可以方便地解决,免去了重新上网搜索方法并一一尝试的时间。 9, 整理收藏夹。 把经常要用的网址放到收藏夹里面并按类别整理好,定位到D盘。收藏夹的路径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Owner,打开该路径,选中收藏夹,按住shift键把收藏夹拖到想定位的地方例如D盘,以后原来路径下的收藏夹消失,以后对于收藏夹所做的任何更改都保存在D盘。方法转自: http://bbs.xunlei.com/thread-625037-1-1.html 10, 使用系统还原功能。 不是指XP自带的系统还原,该功能极不可靠。建议安装“一键还原精灵”,重装好系统、打好补丁、杀毒、优化之后备份,以后如果遇到问题花五分钟左右还原一次即可,免去了重装系统的时间。 11 ,其它: 文献管理用EndnoteX2,可以方便地在论文写作时插入参考文献、自动下载全文、做笔记等。Word使用时注意经常保存,按快捷键“ctrl+S”即可;选中某一文字,双击格式刷可以多次复制该格式。同时打开多个文件,可以按ctrl+A全选再回车,或者选择其中几个(利用ctrl或shift键)再回车。
个人分类: 电脑与网络|8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有效的制度
胡业生 2009-3-21 22:08
发表日期:2009年3月13日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作者:罗小芳 卢现祥 编辑:fjskyfass 阅读:30 【字体: 大 中 小 】 摘 要:有效制度有四大构成要素,一是效率,由于受政治制度、利益集团、路径依赖、人类认知能力及国家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人们选择的制度并不总是最有效率的。二是自由和竞争,在自由或不自由的条件下,人类社会选择的制度是不一样的,同时,有效率的制度来自于竞争。三是民主与全体一致性,民主参与对制度性质和制度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四是交易成本最小化,一个经济制度必须寻找一个与节省交易费用的生产和交换组织相一致的制度框架。 有效率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形成有效率的制度而有的国家难以形成有效率的制度?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如诺思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率的制度,而不能建立有效率制度的原因又在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缺乏进入法治化社会的机会。阿兰斯密德认为,所谓好的制度或有效率的制度需要四个构成要素,1、效率。2、自由。3、民主与全体一致性。4、交易成本最小化。[1][2]本文以阿兰斯密德所说的有效率的制度的四大构成要素为基础,探讨一个社会建立有效率制度的条件或环境。本文认为在阿兰斯密德所说的四个要素中,自由和民主与全体一致性这两个条件是极其重要的。 一、效率 制度选择是一个客观性的过程。我们能否根据哪一个更有效率来检验制度选择?绝对不行。效率是制度选择的产物,而不是反过来。那么,这就涉及到哪些因素决定选择一个好的制度。按照预期的收益和成本来确定制度的选择是制度分析的一种思路,但是制度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计算太复杂了,更重要的是,还有些事项是根本无法量化的。这就提出了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制度是不是有效率的高低的问题?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人类社会总是可以选择到有效率的制度。但诺思通过大量的经济史研究发现,在人类历史上,人们选择的制度并不总是最有效率的。那么这两种观点谁正确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选择的制度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全取决于成本-收益的计算,还要受政治制度的制约,而政治市场按照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往往是低效的。许多制度基于公平的考虑,不得不牺牲效率。制度不是一般的经济活动,也不能够简单地按照成本收益进行计算。政治对制度选择的制约是我们探讨有效率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的关系来看,诺思认为,有效的市场经济模型是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而且从长期来看,可以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演化,不断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应用,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动态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一个交易成本较低的有效的经济市场;其次需要一个有效的政治市场来界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的产权安排;第三需要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之间的协调(诺思,1998)。 第二,利益集团对制度的选择及制度的变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引入利益集团因素,那么制度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诺思(North,1994)说:制度并不一定是,甚至经常不是按社会效率来设计的,相反,它们(至少正规规则)是为了服务于那些具有创造新规则谈判能力的利益集团而创造的。[3]经济政策(包括制度设计)的制定是一个动态博弈,它的条件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其规则在形成过程中至少有一部分由参与者制定。每个参与者都想竭力控制随后的博弈,以尽量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4]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小利益集团在制度选择方面往往处于主导或有利地位,现假设小利益集团决定着制度的选择,如果小利益集团与大利益集团的利益的选择是相容的,那么制度是有效率的,如果这两者的利益是不相容的,那么有利于小利益集团有利的制度,从整个社会来看,那么就不是最有效的。 制度的产生反映的是利益集团之间建立在实力原则基础上冲突与妥协的结果。但这并不等于就是说制度的确立,都会满足效率原则。因为制度设计本身,最初可能就不是以增进普遍或社会福利、而是以集团利益为目标的。此外,制度与效率结果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必须要经过人的活动或选择。制度设计并非必然地导致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使我们有完善的制度形成程序,但由于集体决策中形成一致规则(或制度)的成本太高,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在制度上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三,路径依赖所引起的制度低效。西蒙指出,任何演进都是路径依赖的,从而通常只有能力达到局部最优,而完备理性条件下的选择,则有能力达到整体最优。诺思与主流经济学家发生了极大的争论。那就是关于一个社会经济是否可能在长期内停滞于低收入陷阱的问题。生存竞争总是迫使人们改进生存条件,所以主流经济学否认长期停滞于低收入陷阱的可能性。然而诺思引征了大量经济史的例子来说明确实存在的停滞经济。诺思之与主流经济学家不同,关键在于他相信,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这类非经济因素在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是否会锁入陷阱时起了决定作用。 制度演进过程充满了路径依赖和创新。一旦一个特殊的(制度的或生物的)系统被建立起来.它就趋于自我维持。系统中的变迁很可能是从一个大的外在冲击开始,这种外在冲击引发了内在变化,这种变化是累积性的或新的,而不是连续地、逐步地发生的。在关键的转折时刻,被选取的选择规则的基本特征很可能对未来产生约束作用(路径依赖)。然而在另一方面,从最初的非均衡状态向所出现的制度的转型是否是惟一可行的轨迹,这一点尚不能确定。脱离均衡,沿着多种路径的发展也有可能。因此,制度演进过程充满了路径依赖和创新。[5]近来制度分析的进展表明,每一个经济均可视作相互依存的制度共同组合在一起的系统,不存在单一的、最为有效的经济体制,也不应要求所有经济都向理想化的瓦尔拉均衡靠拢。实际上存在着从不同历史条件发展而来的多样化的经济体制。[6]我们对路径依赖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更不知道它怎样约束我们改造社会的能力[7]。 第四,受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我们的制度选择集及构造制度的能力是有限的,制度的完善也是一个试错过程。在人类的制度体系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强外在约束是人类集体思考和行动的结果。这样,在制度和组织强外在约束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人类心理起根本作用。对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外部结构的作用和渐进发展。并且我们看到了相关线索,即个人认知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例如,不同类型的人际交流)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结果[8]。个人认知的差异如何影响制度及制度结构,是新制度经济学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人类如何学习,如何把信念和偏好结合起来,以做出选择,这个选择是经济理论的基础;再者,在面对纯粹的不确定性时,他们如何和为何发展理论(并据此行事)[9]。 正如诺斯认为的,在经济变革的长期趋势中,制度或认知模式的变化往往起源于不同个人群体面临的初始条件的改变。正如不同群落因其所处物质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不同语言,并用不同思维模式来解释周围世界。语言和心智模式形成非正式约束力,它们限制了该群体的制度框架,并被当做习俗、禁忌或是神话,世代传承下去,产生了我们所谓的文明,从而形成了路径依赖的关键部分。随着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群落演化出不同政治与经济形式。随着在解决稀缺性这一根本经济问题上取得各种不同程度的成功,经验和学习的多样化逐渐产生出差异日益扩大的社会和文明。随着人类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为了从交易中获得潜在收益,就需要更加复杂的制度结构。[10] 第五,如诺思所说,国家将会制定使统治者及其集团收入最大化的规则,并以此为前提,设定降低交易费用的规则。如果对统治者有利,自愿的组织形式就会存在,如非自愿奴隶制。如果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从内部或外部威胁到了统治者的生存,则相对低效率的组织形式将会生存下来(例如,古代雅典的粮食贸易组织)。并且对统治者的征税来说,度量费用较低的组织形式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尽管它们相当地缺乏效率(例如在法国考尔伯特时期的垄断权的授予)。[11] 二、自由与竞争 制度可以在有个人选择自由的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没有个人选择自由的条件下形成。如阿马蒂亚森所说,人们在机构和制度组成的世界中生活和行动。我们的机会和前途依赖于存在哪些机构和制度以及它们如何运作。机构和制度不仅对我们的自由做出贡献,它们发挥的作用还可以按照它们对我们的自由所做的贡献来进行合理的评价。以自由来看待发展提供了一个对机构和制度进行系统评判的视角[12]。 只要个人有选择自由,制度就会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演化和变革。在经济自由遭到剥夺的地方,既有的集团会运用其权势来巩固为其特殊利益服务的制度。那些权势集团为了巩固其特殊地位,都竭力否定法律面前的平等和自由。在相当多的时期里,他们往往获得成功。当一个受权势集团支配的系统向自发的或强力的外部挑战开放时,制度系统会感受到改革的压力。那时,改革的成功就取决于是行动自由能得到保障,从而所有个人都能表达其偏好,还是权势集团能获得特权,从而削减个人的经济自由。[13]康芒斯强调,重要的是确保个人或集体的权力不被不合理地用于对他人行为的控制。而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创立新形式的集体行动及运行规则,以平分权力,规定利益代表,并使正处于强制、束缚或不公平竞争之下的人获得自由。[14] 在制度的选择中,为什么自由很重要?第一,建立在自由及私有财产保护较好的开放社会里,效率更高。格莱尔德斯库利在研究中发现:制度结构的选择对经济效率和增长有深远的影响。与法律条例、个人财产、资源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开放社会,与那些自由被限制和剥夺的社会相比,其增长率是后者的3倍,其效率是后者的2.5倍。[15]第二,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制度决定和制度选择是最符合人性的。或者说,自由本应该是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森所说,扩展自由是发展的(1)首要目的和(2)主要手段。它们可以分别称做自由在发展中所起的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16]。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个只讲效率而没有人的自由的制度其实也不是一个好制度。福格尔的研究发现,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度是有效率的,但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以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为前提的。第三,自由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之上的。弗兰克指出,作为社会政策目标的自由最大化的效用学说的致命性缺陷在于混淆了自由与权力,它的鼓吹者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实:除非主体行动所必须的手段为其所有,否则采取行动的自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实际问题是权力,而不是正式的自由。 有效率的制度来自于竞争。没有竞争,一个社会很难形成有效的制度,同时,竞争也是有效制度不断扩散的一个条件。经济停滞和负增长是与封闭经济、国内和国际冲突、巨大的经济体制变革、对私人创造性和私有制的严重限制(缺乏自由)联系在一起的;而迅速的、可持续的增长则是与可靠的产权、竞争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17]。 为什么欧洲大多数国家能选择有效率的制度?客观地讲,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影响欧洲社会史的基本因素是欧洲在地理上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有利于形成许多具有独立统治者的小国家。这些统治者不仅通过战争相互争夺,而且还越来越通过吸引生产资本和有技能、有知识的人才的跨政区竞争而相互争夺。欧洲经济的小规模和开放性使跨政区的要素流动成为可能,它为一个以两种方式起作用的演化过程创造了条件。竞争迫使地方不断地改进制度,完善投资环境。 首先,面对规则系统上的地区间差异,那些资本、知识和企业的所有者总是决定迁往那能使他们获得较好的回报、并能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安全和自由的地方。 其次,欧洲经济的小规模和开放性还对响应和进入政治竞争的政治系统发出了挑战。政治植根于制度发展的运动过程中。面对可移动资本和技术人员的退出选择,统治者受到限制,无法采取机会主义的任意行动(退出的控制功能)。他们懂得,培育某些制度,如安全的产权、个人自主和无需特许的投资,以及普通自由,是完全值得的。那些统治者的目标是保持和扩大权力,但这种努力的副产品却是使他们懂得了要按公民们的利益行事。同时,那些国家里的居民们则学会了适应有益于贸易和创新活动的规则。这样,源于物质性成败的反馈启动了重塑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学习过程。[18]同时,制度也会在不断的竞争中优化。竞争可以保证制度形成的开放性并为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动力。 三、民主与全体一致性 为了个人偏好可以累加而又不违反诸如非独裁等广泛同意的原则,是否可以设计制定规则的规则呢?阿罗在他的不可能定理中已经正式表述了其他制度经济学家已经直觉认识到的事情,也就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宪法与政治制度。但是在一国的制度选择中,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是否存在民主及全体一致性,对制度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我们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民主参与对制度性质的影响,二是民主参入对制度选择过程的影响。 我们先看民主参与对制度性质的影响。我们认为,民主的参与更有利于社会选择私有财产制度或有利于发展的制度。而非民主体制下,社会则容易选择掠夺型制度。我们把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把良好的社会组织理解为一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制度,它可以确保社会各阶层获得有效的财产权利,这组制度称为私有财产制度(institutions of private property)。另一种则是掠夺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该制度将使大多数人民面临被政府、统治阶层及其代理人剥削和控制的危险。制度很重要,这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是在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并不是所有制度都有利于全体人民或大多数人民。其实,所谓掠夺型制度就是少数人的利益通过制度的形式最大化。掠夺型制度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如体制内腐败就是一些基层执政者打着改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文件等形式公开从事的腐败行为。体制内腐败比体制外的腐败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也有更大的破坏性。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本身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性和公开性,往往不被视为腐败行为,其危险性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时还把它当作所谓的改革经验加以推广。政治家或利益集团的所追求的个人利益可以通过社会产出的最大化来实现,这往往会形成一种发展型制度;也可以通过租金最大化来实现,这往往会形成一种掠夺型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一个包括思想、社会、政治等条件在内的各种条件成熟后的自然过程,而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后发展国家的工业化则始于对西方殖民势力东渐的回应,在制度、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仅仅依赖市场机制是难以最终完成的。市场机制及增长的结果并不必然会惠及到所有人。有利于穷人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共享型增长,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如何使用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一定阶段发展后,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及民主制度的缺失,经济增长后并没有建立一种使大多数人受益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宪政秩序的建立在一国经济从不平等向平等转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收入分配趋势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尽管如此,后发展国家在经历工业化初期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上升后,在已经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有效的制度设计和积极的制度创新将有可能重建收入分配格局并实现收入的相对平等。宪政是一种决定其他次级制度的元制度,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即宪政转轨,决定了后发展国家的制度变迁方向,从而对后发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建收入分配格局、实现收入分配由不平等向平等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王春萍,2005)。宪政秩序建立的滞后成为发展中国家较普遍的现象。在经济增长与政治体制的不平衡中产生了制度悖论:一方面,制度决定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安排高效的制度;另一方面,统治者或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安排低效的制度。经济增长成了统治者偏好与社会偏好偶然巧合的产物,制度悖论的存在使发展中国家走出均衡陷阱的希望一片渺茫。 我们再看民主参入对制度选择过程的影响。民主与制度选择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政治家竞选行为可以用完全或不完全政治民主的框架来分析。在完全的政治民主中,他的当选只取决于他要符合其选区中大多数投票者的意愿,但在不完全的政治民主中,这种依赖程度不甚清楚。当选的可能性当然仍取决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过,人们对他们自己的利益并不熟知,也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尽管如此,竞选胜利还是依赖于某候选人或其政党投入多少人力和财力。这些资源用于使其选区的广大选民相信他及其正当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19]。我们可以从三个前提出发来寻找判别标准:(1)政治人(不仅包括政治家、官僚,而且包括政治领域中的普通公民)是自利的;(2)如果没有足够的限制性因素存在,政治家和官僚采用掠夺方式谋利的效益比采用交易方式的效益高;(3)自利的普通公民难以组成集体行动来反对政治家和官僚对其所作的掠夺[20]。从政治体制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民主制度,政府官员的权力缺乏制约,这就使得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失出了制约,掠夺之手可以表现到各个方面。从市场体制来看,掠夺之手与坏的市场经济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掠夺之手存在的情况下,实际的市场运作充满权钱交易、垄断、寻租以及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扩大等等。掠夺之手与坏的市场经济的互动会导致政策决定中的利益集团和制度改革中的路径依赖。这种掠夺之手在缺乏民主制度制约的情况下更会表现得无法无天。 民主体制尽管不能保证选择到好最有效率的制度,但是民主及民众的广泛参与却可以决定社会可以选择更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制度(即私有财产制度或发展型制度),这是民主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在制度选择中民主的重要性的原因。 四、交易费用最小化 有人认为交易费用是制度存在的惟一原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制度就没有必要存在。[21]一个经济制度必须寻找一个与节省交易费用的生产和交换组织相一致的制度框架。 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关注是交易费用对制度的影响。Dahlman认为应该使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来探寻资源分配的不同组织方式的经济后果:因此,这种分析就将注意力转向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制度的功能是用来减少交易费用的,因此交易费用应该被看作是在经济制度内被决定的变量。于是,问题最终变为:经济组织如何通过内生的组织重组得以改善?[22]最优的制度就是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之所以优于计划经济制度,关键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低于计划经济的行动费用。 在制度与交易费用关系的研究上,科斯关心的是决定企业存在与否的交易费用,而诺思关心的是决定整个经济绩效的交易费用。乔治施蒂格勒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组织的效率可能和技术变迁同等重要。交易费用为我们考察经济组织的成本提供了一种工具。科斯的另一重要成果,即《社会成本问题》把新古典理论和制度分析联系起来。该文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当交易费用为正时,制度发挥作用并且最终决定市场结构。[23] 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新古典研究模式的新范式。市场和价格竞争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看法。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理想的。干扰价格竞争的效率的最为常见的因素是正的交易费用、私有产权的残缺和非货币收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世界里,交易费用为零,私有产权是健全的,非货币收入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制度、产权、法律、规范等可有可无。一旦交易费用为正,那么这些变量在经济运行中就至关重要了。交易成本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它们影响着市场上生产什么和什么样的交换会发生;它们影响着何种组织得以生存以及何种游戏规则能够持续。在经济学中,关于交易成本的各种特定假设构成了大多数模型无论是古典、凯恩斯、新凯恩斯或者新古典的基础。那些涉及垄断、垂直一体化、外部效应、战略行为、工资和价格粘性,以及不完美市场的各种模型都要求关于这些费用的特定假设。[24]交易费用为零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而交易费用为正是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科斯是从为什么存在企业提出交易费用问题的,在他看来,交易费用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阿罗分析了制度运行的费用,巴泽尔研究了产权,这些经济学家从不同层面用交易费用解释了为什么存在企业,存在制度,存在产权,存在意识形态,总之,在新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的领域大多可以用交易费用去分析与解释。不同制度的比较实际上是交易费用的比较。制度的演进及变迁最终也与成本-收益有关。 无论能否准确测度,交易费用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事实上,交易费用概念是任何可被接受的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际运行方式的解释的关键。威廉姆森认为,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制度的主要目标和作用都在于节省交易费用。[25]为理解这一论断的合理性,我们只需考虑一个交易费用(包括获得和处理信息的成本)为零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无磨擦世界中,甚至基本的制度如货币、企业和公共管制等都已无关紧要。抽象的新古典模型可能有它的用途,但是,只要它忽略了交易费用,它也就忽略了一个根本的现实特征。所以说,如果不重视交易费用,无论是经济行为还是制度安排都无法得到正确理解。[26]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交易费用是解释经济绩效的关键。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绩效差?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存在高昂的交易费用。诺思指出,事实上,这些国家的社会交往及其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高昂成本是产生低水平绩效和贫困等等问题的根源。交易费用的存在表明,制度框架为生产效率提供了激励机制。[27] 五、结论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有效的制度构成要素问题。重视制度的效率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价值观。但是忽视制度的其他构成要素也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不可能都量化的,这就决定了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制度的选择是不够的。个人自由和民主既是有效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现代制度的基本特点。个人自由可以不断地淘汰低效的制度,淘汰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而民主尽管不能保证我们选择到最有效的制度,但是它至少可以保证我们选择到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制度。 在我国转型过程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加上民主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不少制度的设计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利益集团的烙印。尤其在我国分配领域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尽管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济的繁荣,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财富增长,随着国内民众利益越来越分化,不仅一个又一个的既得利益集团涌现,而且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正在利用中国转轨经济制度缺陷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利用国内民众知识与信息的不足,利用大多数人话语权弱势与利益受损时的情绪化反映,利用其既有的各种资源上的优势,正在逐渐地将其侵占或掠夺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行为制度化、合法化(易宪容,2006)。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2006)在北京也提醒国人,中国要把利益集团对经济的影响限制在最小程度。从有效制度构成要素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生成机制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制度的效率,而且还关系到制度的公正性的问题。我们前面分析的效率及交易费用问题有利于我们思考制度的效率,而我们对自由与竞争以及民主与全体一致性的分析则有利于我们探讨制度的公正性问题。在我国转型时期,制度的公正性更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注释: [1][21]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16页。 [2][22][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且特著:《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2,88页。 [3][4]转引自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著:《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1页。 [5][24]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26-434页。 [6][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7]诺思:《对制度的理解》见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8][23]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15页。 [9]诺思《经济学和认知科学》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8-23页。 [10]诺思:《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载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版,第7~8页。 [11]道格拉斯诺思:《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载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00页。 [12][1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35,30页 [13][17][18][德]柯武刚、史慢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95,15,465页。 [14][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15][美]詹姆斯.A.道等:《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10页。 [19]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6263页。 [20]参见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5][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页。 [26][27]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49页。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自经济的考虑使教育发展陷入矛盾状态
panfq 2009-1-17 11:11
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思考效率和效益、节约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将有利于辩证地认识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出自经济的考虑使教育发展陷入矛盾状态 作者潘发勤 转载 光明观察 剑虹评 论 网 随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工业界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新经济迫切需要教育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新的教育学,需要小班额、活动教学、照顾个别差异,这要花费许多资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大班额、量化管理、统一考试、追求标准化的旧教育学可减少开支和管理成本,国家可以少投资,同样是一种经济的考虑。 政府决策者也开始在两种政策之间进退,一方面为即将出现的全球知识经济培育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寻求效率和节约成本。两者都与经济成就有关:前者受到人力资本理论的启发,认为教育和经济必须在功能上整合;后者认为应该降低公共开支,把较低的企业所得税和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相联系。 同样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但教育、教学由此陷入矛盾的状态 , 这种考虑和矛盾在一些力求尽快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国家的表现也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英国,工党政府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的竞争力,试图把教育和经济整合起来,为此它像保守党政府一样在小学坚持直接地面向全班的教学,保留教育标准办公室,提高读写算的成绩标准。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部门和人士认为,传统教育学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特别注重创造性的知识经济。如果政府仍然保持对面向全班的传统教育学的偏好,那么可降低成本、可以使教师变得顺从、可以提高测验分数、可以使程序标准化,但从长久来看将无益于经济收益。于是政府面临两难选择,它既不情愿放松对初等教育的控制,又意识必需变革教学法。新教育学并非缺乏学术基础,而是引入进步主义的教育学需要较高的师生比,需要较高的财政投入,且更加“激进的”教育学要冒政治风险。(为何说还有政治风险,我的理解是,因为大班灌输式的教学培养的从小听话驯服的公民,小班讨论式的民主化的教学势必从小培养起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与此相应,教师的变化也有两种可能,要么变得顺从,要么思维灵活,更富有开拓精神。) 由于全球化和新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两个发展,它影响到各国的战略决策,自然也波及到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在我国,类似的问题也很明显: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政府和业界都要求学校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此教育专家也在提倡小班额、活动教学等等;而实践中,班额大、量化管理、统一考试、追求标准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很流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多花钱和少花钱的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可以看见近十年来一些城市中学、县办中学的班额过于庞大;如果再把视线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看看如今大学里越来越大的教室和班额,就能发现我们也在从事着自相矛盾的事情。君不见,如今一些大学(或大学城)里为小班讨论式的小教室难以找到,更多的是大厅式的好像只为学术讲座和报告用的合堂教室。在此种环境下,教师教学能采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呢?所谓的启发式也只不过是教师自问自答罢了,环境不允许(这当然与中国人口众多也有一定关系)。大学中无视学科文化差异的简单化的量化管理,又何尝不是为了节约管理成本。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思考效率和效益、节约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将有利于辩证地认识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关资料 新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作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wage1007 2008-12-18 23:08
最近,我发现我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博士生来说是要不得的,总的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睡觉睡得不想起来,不知道怎么的 ,我比较喜欢在床上思考,但没有记录的思考很可能只是天马行空。 凡是都是万事俱备才做,有些小事情特别是有多解的时候其实不一定非要考虑最优解,最后达到目标就可以。 信息过剩,每天QQ,MSN,邮箱呀,都不知道是开着干嘛,实际很多都是无用信息。 与人交流少了,新的思维少了,人变得比较沉默寡言,思维缓慢,动作也变慢了。 后来又在豆瓣上看到如下文章,原文如下:出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172556/ ------------------------------------------------ 与通常所列举的应该培养的有益习惯不同,本文在此举出的是我们最好避免的7种习惯。              就像寻找对你有益的习惯一样,寻找妨碍你的习惯同样重要。这7种习惯中大多数都可能会轻易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你难以察觉它的存在 (或者它如何影响到你)。我曾经略微尝试了这些习惯,结果毫无疑问,那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几个可以完成。同时我也要添加说明的是,这只是在生活中你可能形成 的影响效率的主要的7个习惯,我很确定绝不仅仅是这些。             1、缺席。             也许你曾经听过伍迪艾伦所说的这句话:       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来自于出席。             更多的出席这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更多成功所做的最大也是最简单的事情之一,无论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业上还是你的健康方面。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事情就是在每次你该出席时出现在健身房里。             也许天气会不好,也许你会不想出门,也许你有一大堆其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即使你在积极性不高时仍然继续出现在健身房里,那将比你呆在家里的沙发上放松要有效的多。             我想这个也可以推及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如果你每天都坚持写作或绘画,你就会快速的得到提高。如果你更多的出门你就可以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如果你参加更多的 约会,你遇到心上人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仅仅只是更多出席就会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而缺席却会使你毫无收获。             2、拖拖拉拉。             为了简化,我将最喜欢的3种摆脱拖拉情况的方法列举如下:             -吞食青蛙。也就是说在一天的最开始就完成那些最艰难最重要的工作。早上良好的开始会让你一天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动力。这通常会使你这一天都十分高效。             -你如何吃掉一头大象呢?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这会使你感到过多负担以至于产生拖延的念头。把一项工作分为若干可付诸于行动的小步骤,然后仅仅关注第一步直到把它完成,接下来再继续下一步。             -说服自己。我发现这种向导型调整十分有效。就在我花了20分钟躺在床上反复默念在这几天里我都十分高效之后,我就不再会陷入拖拉的情况或者浏览1至5个我喜爱的网站寻找更新信息的必要。             3、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除了拖拖拉拉以外,你最容易陷入的不良习惯之一就是忙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之中。             为了提高效率你也许需要某种时间管理方法。它可能会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比如在一天的开始使用80/20法则。80/20法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 帕累托法则认为, 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所以为求高效你应该将你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那些极少数重要的事情上。             当使用这个法则时你只需按优先顺序写下这一天你需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头做起。即使你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也 许你也会偏爱其他诸如GTD等方法。但是无论你如何组织工作,最关键的还是寻找那些最重要的工作,这样你就不必花费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忙于 那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这些事情无关紧要,那么即使你快速的完成它们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4、多虑。             因为多虑而很少采取行动。陷于无穷的分析之中只会使你虚度光阴。 行动之前加以思考是没有错的。做一些调查研究,制定一个计划,探究可能存在的积极以及不利因素。             但是强制性的反复思考就会成为另外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了。 在尝试之前你没有必要去从每一个角度检查每一件事情。而且你也不可以等到一个最完美的时间再去做 事,因为这样的时间从来不会出现。 如果你继续这样思考就只会使自己陷的越来越深,从而使采取行动变得越来越难。相反,虽然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你有所帮助, 但你现在需要做的就只是停止思考,然后去做那些你应该做的事情。             5、凡事过于消极。             当你凡事都从消极方面考虑时,你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打击。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和错误,而这些问题是本不存在的。你抓住细节不放。如果你想要寻找一个不做某事的理由,这当然没有问题。而当你从一个消极角度看问题时,每次你都可能找出十个借口。             因此你几乎一事无成。你向任何愿意倾听的人诉苦(也许很多人并不想听),抱怨你的工作,生活和领导有多么的差劲。你的生活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已经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预测。             对此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了解消极方面的限度,认识到你的消极思考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然后不妨尝试一些其他的角度。举例来说,你可以尝试着培养一下 凡事从更为积极和乐观的角度思考的习惯,这会对你大有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你也许就会开始尝试这种积极性的挑战。这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接受了这种挑战, 连续7天都只从积极方面思考,你就会突然意识到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对世界的理解和你所得到的成果。             6、固执己见,与世隔绝。             人们很难去承认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选择,因此你越来越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变得闭目塞听。这会让你很难取得进步,比如说效率就会很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认真思考改变人生的可能性都会变得很难。             显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开心胸。开阔视野,从他人和自己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从书籍等资源中获取知识。与任何事一样,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如前面所 说,对此我的建议就是认识到你的知识领域毕竟是有限的,而你做事的方式也会存在不足。那么不妨就尝试一下新事物吧。             而我的另一条建议就是,阅读一下埃克哈特托利的《新天地》,特别是有关Ego的章节。正如托利所建议的,如果你不再像Ego那样思考,你就会更加容易接 受新思想,抛弃那些已经无用的旧思想。另外我想要补充说明的就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信息,否则你就会成为一个沉迷于自我帮助的人。在行动 中运用那些新信息和你学到的事情,然后加以尝试。             7、持续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并不是说你过多的阅读,我所指的是所有输入信息的过剩。如果你让所有的信息都涌进大脑,这当然会导致难于清晰思考,因为刺激源太多了。以下就是这种习惯可能会存在的弊端:             -你所接受的一些信息也许会是消极的。媒体和周围环境会因种种原因提供一种消极的信息。如果你没有根据需要对信息加以选择,也许你就会陷入消极之中,从而影响到你的所思,所感,所为。             -这会使你急于追赶当今发生的事情,然而每时每刻都有十几件事同时发生,想要追赶上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生活会因此充满压力。             -如果你持续被信息轰炸,并且还试图将所有信息分类,那么你将很难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得到过多的信息,就会造成某种形式上的瘫痪,一事无成。或者你会被这种习惯所困,终日急于忙碌在一些非重要的事情上。             为了可以集中精力,清晰思考并付诸行动,你就需要在吸取信息时更有选择性。当你工作时尽可能的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关掉电话,断开网络,关上大门。 你就会不可思议的发现,当你没有每隔五分钟就被打扰一次,没有机会因浏览RSS-feeds或喜爱的网站而拖延时,居然可以完成这么多的事情。             现在并不是说我建议你们停止阅读所有的博客或报纸。但是一定要清楚哪些是你真正想要阅读的,哪些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同时你也可以查看其他开阔性信息的领域。             比如说,你没有必要陷入所有来自周围环境的消极情绪。如果周围的所有人都在拖延或者焦急的忙于各种非重要的事情时,你会很容易被这种情绪所影响。如果你有一扇心灵之门,关上它而去关注更为重要的事情,这会是个不错的主意。               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      By Henrik Edberg      With a twist to the common list of habits that are useful to establish, here are 7 habits that you do best to avoid.      Just like finding habits that can be useful for you its important to find habit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Most of these 7 habits can easily become such a normal, everyday part of life that you hardly notice it (or how its affecting you). Ive dabbled with all of them quite a bit. Not surprisingly I didnt get much of the important stuff done. Id also like to add that these are just 7 broad habits you can establish to become highly ineffective in most parts of your life. I pretty sure there are several more.            1. Not showing up.      Maybe youve heard this quote by Woody Allen:      Eighty percent of success is showing up      One of the biggest and simplest thing you can do to ensure more success in your life whether it be in your social life, your career or with your health is simply to show up more.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health th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things you can do is just to show up at the gym every time you should be there.      The weather might be bad, you might not feel like going and you find yourself having all these other things you just must do. If you still go, if you show up at the gym when motivation is low you will improve a whole lot faster than if you just stayed at home relaxing on the sofa.      I think this applies to most areas of life. If you write or paint more, each day perhaps, you will improve quickly. If you get out more you can meet more new friends. If you go on more dates you chances of meeting someone special increases. Just showing up more can really make a big difference. Not showing up will not get you anywhere.            2. Procrastinating half the day. To keep it short, my 3 favourite ways to get out of a procrastinating state are:      - Swallow that frog. Whats this means is simply to do the hardest and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day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A good start in the morning lifts your spirits and creates a positive momentum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That often creates a pretty productive day.      - How do you eat an elephant? Dont try to take it all in one big bite. It becomes overwhelming which leads to procrastination. Split a task into small actionable steps. Then just focus on the first step and nothing else. Just do that one until its done. Then move on to the next step.      - The Get around to It Paraliminal. I find this guided mediation to be very useful. After 20 minutes of mostly just lying on my bed and listening Im far more productive for a few days. I dont feel the urge to sink into that procrastinating state or the need to find out whats new over at one or five of my favourite websites.            3. When actually doing something, doing something that is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right now.      One of the easiest habits to get stuck in, besides procrastinating, is to keep yourself busy with unimportant tasks.      To be effective you probably need some kind of time management-system. It might be something really simple, like using the 80/20-rul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day. The 80/20 rule, or the Pareto Principle as its also known, says that youll get 80 percent of your results from only 20 percent of your tasks and activities. So you need to focus most of your energy on those few important tasks to be effective.      When you have prioritized using this rule just write down the top 3 most important things you need to do that day. Then, from the top, start doing them. Even if you just get one of the things done, you have still don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could do today. You may perhaps prefer some other system, such as GTD. But however you organise your work its still of highest priority to find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so you dont spend days, weeks or months doing busywork that isnt that essential anyway. Just getting things done faster isnt that useful if the things you get done are unimportant to you.            4. Thinking too much.      And thereby seldom taking action. Paralysis by analysis can waste years of your lif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nking before you do something. Do some research, make a plan, explore potential upsides and problems.      But compulsively thinking and thinking and thinking is just another way to waste your time. You dont have to examine everything from every angle before you try it. And you cant wait for the perfect time to do something. That time never comes. And if you keep thinking youll just dig yourself down deeper and deeper and taking action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Instead you just need to stop thinking. Shut of your mind it just helps you up to a point and go do whatever you need to do.            5. Seeing the negative and downsides in just about anything.      When you see everything from a negative perspective you quickly punch a hole in your own motivation. You find faults everywhere and problems where there are really none. You cling to details. If you want to find a reason to not do something then thats no problem. From a negative viewpoint you can find ten reasons every time.      And so very little gets done, you whine to anyone who wants to hear and many who dont about how crappy your job, life and boss is. Which become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s you create the life that is appropriate considering how think and see your world.      A solution is to realise the limits of a negative perspective. And that your perspective isnt some kind of 100% true picture of the world. Then try other perspectives. For instance, trying to establish a habit of seeing things in a mor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light can be quite useful. In that vein, you may want to try the Positivity Challenge. Its not easy, but if you do the challenge and try to only think positive thoughts for 7 days it can give you an insight in how much your perspective and beliefs changes how you interpret your world. And what results you get.            6. Clinging to your own thoughts and being closed to outside influences.      It can be hard to admit that what you thought or believed was not the best alternative. So you cling to your thoughts harder and harder and keep your mind closed. This makes it hard to improve and for instance to become more effective. Even really consider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 can be difficult in this position.      One solution, obviously, is to open up more. To open up and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of others, from your own mistakes and from other sources like books. This is easy to say though. It can, as almost anything, be harder to do. One suggestion I have is to, like I said about the previous habit, realise the limits of what you know and the way you going about things. And then just try something new.      Another tip is to read A New Earth by Eckhart Tolle and especially look at the chapters about the Ego. If you stop identifying so much with your thoughts and your Ego, as Tolle prescribes, it becomes a whole a lot easier to let new ideas and thoughts come into your life. And to let go of old thoughts that arent useful to you anymore. On the other hand Id like to add and counter-balance with these tips: dont get stuck in reading, in just taking in new information either or you might become a self-help junkie. Use the new information, put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to action and try it out.            7. Constantly on information overload.      With information overload I dont just mean that you read a lot. I pretty much mean an overload in all input. If you just let all information flow into your mind it will be hard to think clearly. Its just too much stimulation. A few more potential downsides to this habit are:      - Some of the input you receive will be negative. The media and your surroundings often put a negative spin on things for various reasons. If you arent selective in what input you want in your life then youll be dragged into this negativity too. This affects how you think, feel and act.      - It creates an urge to keep up with whats happening but there are always ten more things happening so you cant keep up. This makes life stressful.      - It becomes hard to make decisions and take action if your mind is constantly bombarded with information or trying to sort through it all. Personally I find that if I get too much information it leads to a sort of paralysis. Not much gets done. Or you get stuck in habit #3 and keep busy, busy, busy at high speed with low priority activities.      To be able to focus, think more clearly and take action its useful to be more selective in what you let into your mind. When you work shut out as much distractions as possible. Shut off the phone, internet and shut the door. It is strange how much you can get done when you arent interrupted every fifth minute or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ocrastinate by checking your RSS-feeds or favourite websites.      Now Im not suggesting that you should stop reading all blogs or newspapers. But think about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read and what you read just read to fill your time. And have a look at other areas of input where the doors are wide-open.      For instance, you dont have to let in all the negative emotions from your surroundings. If everyone else are procrastinating or are anxiously keeping themselves busy by doing low-priority tasks at warp speed its easy to be influenced by that mood. If you have a door, then it might be good idea to shut it and focus on doing more important things.    ---------------------------------- 蓝色字体代表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个人分类: 论文笔记|13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进入机械化时代感觉真好
liym 2008-11-21 21:03
在黑暗的手工时代,就连抽空上网写博客也成了一种奢侈的梦想,但是这种日子在昨天就成为了历史,因为咱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晚上也有了时间上网,更可以在博客上写几句了! 回首前段痛苦不堪的手工磨样时代,一个人钻在冰冷而又尘土飞扬的实验室里,天天拿个铁锤在一个铁研钵里拼命的研啊磨啊,两只手上全磨起了泡,然后又被磨了下去,最后只要抓起研棒手就疼,两手颤颤,几欲先走,甚至连做梦都在磨样。就这样近一个月时间也不过磨了七八十个,效率之低令人唏嘘不已。 现在这种手工操作终于被抛到了太平洋深处,本人也感受了一把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率。昨天一位贵人(对我来说)来向老板请教问题,闲谈中得知他那边的实验室里有碎样机,兴奋的我迫不及待拉着他去看他们的仪器,考察后我就知道自己的苦日子算是熬到头了。这种碎样机原理其实挺简单,就是利用震动,让铁盘里的铁块快速撞击样品达到研磨的目的,并且易于清洗,基本不存在样品互相污染。一个样品 5 分钟内就可以研碎,加上清洗仪器、分选筛和干燥的时间,基本在 15 分钟内就可以搞定一个样。下午 2 小时我就做了 8 个样,晚饭后忍不住加班到 11 点,真想一口气把所有的样品都一次处理完,这样我就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做后续的试验以及做我喜欢做的事,更加有时间来看看科学网的博客了。想必看过我前面的博文《 让人手疼的试验前处理 》的朋友都知道,我手工磨样每天最多就 10 个。机械的高效率让我可以节省几乎 20 倍的时间,让我忍不住再次感慨机械化的感觉真是太爽了! 感谢您的关注 请点此投票 谢谢
4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麻烦”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率
moxj 2008-10-10 09:31
(图片来源 http://www.ddclm.com/viewthread.php?tid=1792 ) 你还记得我们小学自然课上的那些知识吗?也许因为很多现在看来是那么的简单,所以你还能说出其中的不少.说起自然课里介绍到我们地球上有不同的生态系统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也许你马上就能想起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这些名词来.那你一定应该还记得森林生态系统是其中最复杂也是最稳定和能能承受破坏力的那个系统吧.那你有没有思考我们人类产生以来逐步建立的这个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他是在往森林方向发展呢?还是正在变的更像一个承受破坏力极弱的荒漠生态系统呢?也许说到这里你已经闻到了这个题目的味道. 自从我们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后就不断的在构建自己特有的系统。我们构建的系统不断的完善,以至于发展到了城市群落的间段。也许我们一直在试图让我们的这个系统更加便捷有效,然而事情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吗?现在的有些城市好像变的越来越拥挤,垃圾遍地,汽车堵塞为什么呢?也许很乐观的你觉得这正是我们的城市向森林进化的表现. 然而问题还是要解决的.那我们之中的那些最有远见卓识的人在做什么呢? 看看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精英你就明白了.最先发言的人也许会说精英们不愿意和杂乱的社会为伍,他们居住在了比我们更高级的系统里,不在挤公交了,自己买了豪华车.显然这个想法是很幼稚的,那怎么能算是精英呢?难道不是他们的车让大家的路更拥挤了吗?难道精英是一些可以象猴子一样脱离这个社会生活的人吗?更何况猴子也是群居的动物.另外一些人的见解好像更合理些.在他们眼里那些有素养的人才是社会的精英.这些精英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清理自己的垃圾,不为社会带来负担.他们这么思考大概是受了可怕的热力学第二定理的诅咒.时刻在想不断的向更加混乱方向演化的宇宙只有获得更多的能量才能构建自己的秩序.所以他们用吃下去的食物让自己做一个自组织的人.多么荒缪和孤独的世界啊.谁会相信社会只是这个样子. 即使我们这样思考了,很多人也认真的把自己的垃圾扔到路边的垃圾桶里了.那怎么除了环卫工人垃圾堆边的拾荒者还是有增无减呢?是我们的思考有了漏洞还呢?还是面对自然我们我们往前走必须路过这里呢? 如果我们的社会因为获得了能量正在向森林方向演化.那无疑它将变的更加复杂,不但要加长自己的食物链,还要完善自己的食物网.城市发展到了今天带来了清洁者这个组分,也许他和你家鱼缸里的那条清洁工一样.不管你怎么有自组织性,没有它是不行的.你能做的只是让他成为一条更合时宜的清洁工. 看来我们积极的去构建这些新的分支系统似乎更合理.你不是已经看到社会化的生产已经让我们的分工协作在各个行业极具规模了吗。难道今天的生产不是更专业化,更有质量了吗。当然监督系统的发展太慢也许是假货出没的最好理由.新的东西一定还会出现的.难道你没有看到现在的人获得一样东西不再是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去交换了吗,更有人不去商店现金购物了,也许你觉得网上购物的程序些烦琐,但当你看到那些购物者是如何轻松获得那些商品就不会这么想了。支付宝就是独立在买卖人中间分化出来的一个系统。看来多出它们来并不是什么坏事情. 那你对现在的物流行业怎么看呢?我看它的发展还只是起步的不久.如果它还不能有突破性的发展那一定是有什么桎梏了我们的想法.当凯恩斯面对经济萧条想到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时,别的人都在为些什么一筹莫展呢?当你听到让政府出钱雇一千个人去挖坑,再有另一千个人去填坑这样一个解决就业和危机的故事时,你又作何感想呢?再谈到物流的时候,你是不是马上又联想到那些川流不息的车,船和飞机了呢?或许你也想到了那些运输工具里的货物了.那你想到这些运输工具里的人了吗? 如果让物流公司做你们货物的运送工作能更节约成本的话,我看把你们单位的运人专车也让他们托管吧,为了上下班和领导的活动整天让你们的车子停在院子里,没有人觉得很占空间吗?如果你们有的是地方,那大家一起下班了路上的空间也足够吗?我看把政府大院里的车全部没收了建立专业的运输公司是个不错的想法.也许不到一半的车足够把这项工作做的很好,更不用谈相关的人员了. 不建立和大系统有效联系的组分,搞特权,搞独立效率就真的高了吗?今年国家好象在精简机构了,怎么减,我看我们外行就不要评说了.但确实那个多余增加的部分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率了. 一个部门更独立可能它的运作更有效率,一个社会更复杂可能它的运作更有效率.无疑部门和社会的联系更紧密多元,整个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独立的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让你的行为脱离服务社会的原则."麻烦"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效率.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3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本关于克服人的惰性的书的体会
cutefay 2008-10-7 20:55
看了一本克服人的惰性的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帮助别人的事情要尽早做 每天早上如果能够说说话的话心情会好(例如朗读英语,和别人交谈) 每天早上上班做正事之前先看看新闻之类的会使心情很好 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完成一些琐事和休息,例如听报告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打个盹儿(15min) 通常人在上午的时候思维最活跃,可以把写作之类的重要事情放在上午;下午的时候人的精神有些疲劳,但这个时候最容易和人沟通交流。 一天呆在电脑前闷头苦干的效率并不会很高,一天安排很多不同的事情有助于提高效率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421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