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效率频率
yanghualei 2010-11-18 08:47
1.效率频率 符号说明:W代表系统所拥有的总资源量,V把W单位资源全部导入系统生成的总价值,w为单位时间内导入系统的资源量,v单位时间内w单位的资源转化的价值量, 单位时间内资源的利用效率,M一订单活动所需要的价值,T完成一订单活动的时间周期,k= W/w把资源按每单位时间w导入所耗费的时间。 价值是资源的转化形式,而资源在转化过程中只有一部分转化为价值称为有用资源,另一部分耗散了,一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个体,以及不扩增个体本身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转化的价值越多则需要导入的资源也就越多且转化效率越低。 一般情况下v= (v) w(0 1, '0,v , ) ,则可以变为其他形式表现为w=v/ (v),为简单化不妨设(v)其为 线性的函数,其形式可以写为 -sup= /(sup-inf),完成此单次订单M的周期T=1/ 1 = M/ 。 若单位时间内的导入资源和转化资源对于系统来说对时间是稳定的即匀速的,则W单位资源可以生成V= (v)W单位价值,定义(v)W/M为生产活动的效率频率记住=(v)W/M,对=k(v) w /M用T=M/ 变形可表示=k/T。 2. 价格和资源量 前提条件:物质和精神消费的量和种类的速度的日益增加,资源的补给速度远低于资源的消耗速度. 推论: 如果在长期内所有物品价格有普遍上涨的趋势,则是由于人类欲望增加引致的资源稀缺造成的,进而促发自然要素投入的增量日趋减少 ,不妨设一时点和下一时点的价格指数分别为pi,pi+1;在i时点和下一时点资源的速度增量分别为ai和ai+1,有pi+1-pi=k(ai-ai+1)(k0)成立,微分形式表现为p'=-kQ''(Q地球资源存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率的测度模型
yuliping 2010-10-30 17:55
该文发表于2010.5《科技与经济》。 摘要:文章分析了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探讨了信息技术给信息资源及知识带来的影响,认为知识与信息资源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用生产函数推导出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效率测度公式。 论文全文 2010.10.30 俞立平 于江北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3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设电动车道路网,发展交直流两用电动车
热度 1 zbouyang 2010-10-20 11:58
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已经使人类遭受到空前的身体危害,80年代的城市每年中有80%的天数空气品质是优,而现在一年当中已经很少有空气品质为优的日子了,几乎天天是阴霾天气。因此发展电动车是解决城市污染的必然选择。电动车虽然并不一定节省能源,但是它不会导致有害气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聚集,从而保证全球几十亿城市人口身体不受伤害。而发电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可以集中处理,使其毒性大大下降,同时发电厂通常建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对人类的毒害会大大减轻。 目前一谈到发展电动车,就基本上是发展电池型电动车。但是,电池型电动车除了充电速度慢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利用率并不高,例如铝空气电池,消耗1KG铝可以发3~4度电,但是要还原出1KG铝,却要消耗12度以上的电,可见能效只有20~30%。鉴于此问题,应该发展蓄电池与交流电并用的电动车。与此配套,需要在国道和所有市内主要道路上架设交流供电线路(类似于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有几个车道则架设几条供电线)。(这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这是基础建设,就长远来看是划得来的。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好后可以长期收益;另一方面投资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再一方面中国目前是有钱无处投,使得大家只能去炒房地产;又一方面,城市空气变好后会减少大量的疾病,从而会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 有了交直流两用电动车,则在城市中,车子可以大部分时间使用交流电,在使用交流电行驶时还可以给直流电池充电,只是在少数道路上行驶时才开启蓄电池,因此,蓄电池充一次电可以用半个月到数个月,在城里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单独给蓄电池充电。就是跑长途的,在离国道50公里以内的距离范围内,也不用担心电池没电,因为跑长途时,一路上会把蓄电池充得满满的,目前的蓄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美控股之争背后可以学习的东西
windlight 2010-10-8 11:37
赵凤光 热闹的国美控股事件过去了一段时间,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实际上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 一个是 委托代理 机制 一个是 公司治理 机制 还有一个是概念即 恶意收购(敌意收购) 。 这些问题如果上升到哲学问题,可能就是一个 接班人问题。 道德探讨和契约理论 也会给出一些答案。 实际最终还是 效率 与 公平 问题。 在网上找了一篇文章,此文给出了另外一个思路, 如何能更有效的让有效率的管理团队来接管公司 ,各个国家的机制和文化也有所差别。 z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2cd8c0100lse2.html 公司治理机制的国家间差异 在美国和英国,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银行业控制了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我们分别称之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 相应地,在英国和美国,由于广泛的分散持股,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依赖于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公司控制权市场。银行被禁止进入股市。这种市场基础型的治理模式要求公司完全公平、及时和全面地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投资等重大管理资料,制定严密的审计和会计准则,实施严格的市场监管(例如内部交易法,禁止凭借内部相关信息从事股票交易以牟利)。Manne(1965)论证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对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性。通过代理权竞争、善意的兼并和敌意的接管,这一市场允许有能力的管理团体在较短时间了取代那些无效的管理者,因而提供了一种隐性的管理激励。Prowse(1995)指出,在美国,几乎10%位列于1980年财富500强的公司曾在敌意或属于敌意的交易中被收购。FranksMayer(1992)也发现,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35起成功的敌意接管。相比之下,德国在19451994年间只发生了3起,这在法国和日本的大公司间则几乎从没发生过。 在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公司的股权主要由机构股东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集中持有,这些机构投资者之间又进行复杂的交叉持股;同时,主银行既拥有公司的大量股权,还持有公司的大量债权。因此,这种银行基础型治理模式更强调大股东和大债权人的监管作用。。。
个人分类: 公平|37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牛津大学通过对1050名在校大学生最新调查研究结果,后附英文原版!!超值分享!!)
wchao612 2010-9-29 17:06
与通常所列举的应该培养的有益习惯不同,本文在此举出的是我们最好避免的7种习惯。   就像寻找对你有益的习惯一样,寻找妨碍你的习惯同样重要。这7种习惯中大多数都可能会轻易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你难以察觉它的存在(或者它如何影响到你)。我曾经略微尝试了这些习惯,结果毫无疑问,那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几个可以完成。同时我也要添加说明的是,这只是在生活中你可能形成的影响效率的主要的7个习惯,我很确定绝不仅仅是这些。 1 、缺席。 也许你曾经听过伍迪艾伦所说的这句话: 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来自于出席。 更多的出席这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更多成功所做的最大也是最简单的事情之一,无论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业上还是你的健康方面。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事情就是在每次你该出席时出现在健身房里。 也许天气会不好,也许你会不想出门,也许你有一大堆其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即使你在积极性不高时仍然继续出现在健身房里,那将比你呆在家里的沙发上放松要有效的多。 我想这个也可以推及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如果你每天都坚持写作或绘画,你就会快速的得到提高。如果你更多的出门你就可以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如果你参加更多的约会,你遇到心上人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仅仅只是更多出席就会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而缺席却会使你毫无收获。 2 、拖拖拉拉。 为了简化,我将最喜欢的3种摆脱拖拉情况的方法列举如下: -吞食青蛙。也就是说在一天的最开始就完成那些最艰难最重要的工作。早上良好的开始会让你一天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动力。这通常会使你这一天都十分高效。 -你如何吃掉一头大象呢?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这会使你感到过多负担以至于产生拖延的念头。把一项工作分为若干可付诸于行动的小步骤,然后仅仅关注第一步直到把它完成,接下来再继续下一步。 -说服自己。我发现这种向导型调整十分有效。就在我花了20分钟躺在床上反复默念在这几天里我都十分高效之后,我就不再会陷入拖拉的情况或者浏览1至5个我喜爱的网站寻找更新信息的必要。 3 、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除了拖拖拉拉以外,你最容易陷入的不良习惯之一就是忙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之中。 为了提高效率你也许需要某种时间管理方法。它可能会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比如在一天的开始使用80/20法则。80/20法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帕累托法则认为, 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所以为求高效你应该将你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那些极少数重要的事情上。 当使用这个法则时你只需按优先顺序写下这一天你需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头做起。即使你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也许你也会偏爱其他诸如GTD等方法。但是无论你如何组织工作,最关键的还是寻找那些最重要的工作,这样你就不必花费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忙于那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这些事情无关紧要,那么即使你快速的完成它们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4 、多虑。 因为多虑而很少采取行动。陷于无穷的分析之中只会使你虚度光阴。行动之前加以思考是没有错的。做一些调查研究,制定一个计划,探究可能存在的积极以及不利因素。 但是强制性的反复思考就会成为另外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了。在尝试之前你没有必要去从每一个角度检查每一件事情。而且你也不可以等到一个最完美的时间再去做事,因为这样的时间从来不会出现。如果你继续这样思考就只会使自己陷的越来越深,从而使采取行动变得越来越难。相反,虽然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你有所帮助,但你现在需要做的就只是停止思考,然后去做那些你应该做的事情。 5 、凡事过于消极。 当你凡事都从消极方面考虑时,你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打击。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和错误,而这些问题是本不存在的。你抓住细节不放。如果你想要寻找一个不做某事的理由,这当然没有问题。而当你从一个消极角度看问题时,每次你都可能找出十个借口。 因此你几乎一事无成。你向任何愿意倾听的人诉苦(也许很多人并不想听),抱怨你的工作,生活和领导有多么的差劲。你的生活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已经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预测。 对此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了解消极方面的限度,认识到你的消极思考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然后不妨尝试一些其他的角度。举例来说,你可以尝试着培养一下凡事从更为积极和乐观的角度思考的习惯,这会对你大有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你也许就会开始尝试这种积极性的挑战。这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接受了这种挑战,连续7天都只从积极方面思考,你就会突然意识到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对世界的理解和你所得到的成果。 6 、固执己见,与世隔绝。 人们很难去承认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选择,因此你越来越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变得闭目塞听。这会让你很难取得进步,比如说效率就会很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认真思考改变人生的可能性都会变得很难。 显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开心胸。开阔视野,从他人和自己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从书籍等资源中获取知识。与任何事一样,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如前面所说,对此我的建议就是认识到你的知识领域毕竟是有限的,而你做事的方式也会存在不足。那么不妨就尝试一下新事物吧。 而我的另一条建议就是,阅读一下埃克哈特托利的《新天地》,特别是有关Ego的章节。正如托利所建议的,如果你不再像Ego那样思考,你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抛弃那些已经无用的旧思想。另外我想要补充说明的就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信息,否则你就会成为一个沉迷于自我帮助的人。在行动中运用那些新信息和你学到的事情,然后加以尝试。 7 、持续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并不是说你过多的阅读,我所指的是所有输入信息的过剩。如果你让所有的信息都涌进大脑,这当然会导致难于清晰思考,因为刺激源太多了。以下就是这种习惯可能会存在的弊端: -你所接受的一些信息也许会是消极的。媒体和周围环境会因种种原因提供一种消极的信息。如果你没有根据需要对信息加以选择,也许你就会陷入消极之中,从而影响到你的所思,所感,所为。 -这会使你急于追赶当今发生的事情,然而每时每刻都有十几件事同时发生,想要追赶上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生活会因此充满压力。 -如果你持续被信息轰炸,并且还试图将所有信息分类,那么你将很难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得到过多的信息,就会造成某种形式上的瘫痪,一事无成。或者你会被这种习惯所困,终日急于忙碌在一些非重要的事情上。 为了可以集中精力,清晰思考并付诸行动,你就需要在吸取信息时更有选择性。当你工作时尽可能的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关掉电话,断开网络,关上大门。你就会不可思议的发现,当你没有每隔五分钟就被打扰一次,没有机会因浏览RSS-feeds或喜爱的网站而拖延时,居然可以完成这么多的事情。 现在并不是说我建议你们停止阅读所有的博客或报纸。但是一定要清楚哪些是你真正想要阅读的,哪些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同时你也可以查看其他开阔性信息的领域。 比如说,你没有必要陷入所有来自周围环境的消极情绪。如果周围的所有人都在拖延或者焦急的忙于各种非重要的事情时,你会很容易被这种情绪所影响。如果你有一扇心灵之门,关上它而去关注更为重要的事情,这会是个不错的主意。 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 By Henrik Edberg With a twist to the common list of habits that are useful to establish, here are 7 habits that you do best to avoid. Just like finding habits that can be useful for you its important to find habit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Most of these 7 habits can easily become such a normal, everyday part of life that you hardly notice it (or how its affecting you). Ive dabbled with all of them quite a bit. Not surprisingly I didnt get much of the important stuff done. Id also like to add that these are just 7 broad habits you can establish to become highly ineffective in most parts of your life. I pretty sure there are several more. 1. Not showing up. Maybe youve heard this quote by Woody Allen: Eighty percent of success is showing up One of the biggest and simplest thing you can do to ensure more success in your life whether it be in your social life, your career or with your health is simply to show up more.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health th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things you can do is just to show up at the gym every time you should be there. The weather might be bad, you might not feel like going and you find yourself having all these other things you just must do. If you still go, if you show up at the gym when motivation is low you will improve a whole lot faster than if you just stayed at home relaxing on the sofa. I think this applies to most areas of life. If you write or paint more, each day perhaps, you will improve quickly. If you get out more you can meet more new friends. If you go on more dates you chances of meeting someone special increases. Just showing up more can really make a big difference. Not showing up will not get you anywhere. 2. Procrastinating half the day. To keep it short, my 3 favourite ways to get out of a procrastinating state are: - Swallow that frog. Whats this means is simply to do the hardest and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day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A good start in the morning lifts your spirits and creates a positive momentum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That often creates a pretty productive day. - How do you eat an elephant? Dont try to take it all in one big bite. It becomes overwhelming which leads to procrastination. Split a task into small actionable steps. Then just focus on the first step and nothing else. Just do that one until its done. Then move on to the next step. - The Get around to It Paraliminal. I find this guided mediation to be very useful. After 20 minutes of mostly just lying on my bed and listening Im far more productive for a few days. I dont feel the urge to sink into that procrastinating state or the need to find out whats new over at one or five of my favourite websites. 3. When actually doing something, doing something that is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right now. One of the easiest habits to get stuck in, besides procrastinating, is to keep yourself busy with unimportant tasks. To be effective you probably need some kind of time management-system. It might be something really simple, like using the 80/20-rul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day. The 80/20 rule, or the Pareto Principle as its also known, says that youll get 80 percent of your results from only 20 percent of your tasks and activities. So you need to focus most of your energy on those few important tasks to be effective. When you have prioritized using this rule just write down the top 3 most important things you need to do that day. Then, from the top, start doing them. Even if you just get one of the things done, you have still don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could do today. You may perhaps prefer some other system, such as GTD. But however you organise your work its still of highest priority to find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so you dont spend days, weeks or months doing busywork that isnt that essential anyway. Just getting things done faster isnt that useful if the things you get done are unimportant to you. 4. Thinking too much. And thereby seldom taking action. Paralysis by analysis can waste years of your lif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nking before you do something. Do some research, make a plan, explore potential upsides and problems. But compulsively thinking and thinking and thinking is just another way to waste your time. You dont have to examine everything from every angle before you try it. And you cant wait for the perfect time to do something. That time never comes. And if you keep thinking youll just dig yourself down deeper and deeper and taking action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Instead you just need to stop thinking. Shut of your mind it just helps you up to a point and go do whatever you need to do. 5. Seeing the negative and downsides in just about anything. When you see everything from a negative perspective you quickly punch a hole in your own motivation. You find faults everywhere and problems where there are really none. You cling to details. If you want to find a reason to not do something then thats no problem. From a negative viewpoint you can find ten reasons every time. And so very little gets done, you whine to anyone who wants to hear and many who dont about how crappy your job, life and boss is. Which become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s you create the life that is appropriate considering how think and see your world. A solution is to realise the limits of a negative perspective. And that your perspective isnt some kind of 100% true picture of the world. Then try other perspectives. For instance, trying to establish a habit of seeing things in a mor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light can be quite useful. In that vein, you may want to try the Positivity Challenge. Its not easy, but if you do the challenge and try to only think positive thoughts for 7 days it can give you an insight in how much your perspective and beliefs changes how you interpret your world. And what results you get. 6. Clinging to your own thoughts and being closed to outside influences. It can be hard to admit that what you thought or believed was not the best alternative. So you cling to your thoughts harder and harder and keep your mind closed. This makes it hard to improve and for instance to become more effective. Even really consider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 can be difficult in this position. One solution, obviously, is to open up more. To open up and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of others, from your own mistakes and from other sources like books. This is easy to say though. It can, as almost anything, be harder to do. One suggestion I have is to, like I said about the previous habit, realise the limits of what you know and the way you going about things. And then just try something new. Another tip is to read A New Earth by Eckhart Tolle and especially look at the chapters about the Ego. If you stop identifying so much with your thoughts and your Ego, as Tolle prescribes, it becomes a whole a lot easier to let new ideas and thoughts come into your life. And to let go of old thoughts that arent useful to you anymore. On the other hand Id like to add and counter-balance with these tips: dont get stuck in reading, in just taking in new information either or you might become a self-help junkie. Use the new information, put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to action and try it out. 7. Constantly on information overload. With information overload I dont just mean that you read a lot. I pretty much mean an overload in all input. If you just let all information flow into your mind it will be hard to think clearly. Its just too much stimulation. A few more potential downsides to this habit are: - Some of the input you receive will be negative. The media and your surroundings often put a negative spin on things for various reasons. If you arent selective in what input you want in your life then youll be dragged into this negativity too. This affects how you think, feel and act. - It creates an urge to keep up with whats happening but there are always ten more things happening so you cant keep up. This makes life stressful. - It becomes hard to make decisions and take action if your mind is constantly bombarded with information or trying to sort through it all. Personally I find that if I get too much information it leads to a sort of paralysis. Not much gets done. Or you get stuck in habit #3 and keep busy, busy, busy at high speed with low priority activities. To be able to focus, think more clearly and take action its useful to be more selective in what you let into your mind. When you work shut out as much distractions as possible. Shut off the phone, internet and shut the door. It is strange how much you can get done when you arent interrupted every fifth minute or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ocrastinate by checking your RSS-feeds or favourite websites. Now Im not suggesting that you should stop reading all blogs or newspapers. But think about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read and what you read just read to fill your time. And have a look at other areas of input where the doors are wide-open. For instance, you dont have to let in all the negative emotions from your surroundings. If everyone else are procrastinating or are anxiously keeping themselves busy by doing low-priority tasks at warp speed its easy to be influenced by that mood. If you have a door, then it might be good idea to shut it and focus on doing more important things.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55032174owner=239965800
个人分类: 好文分享|4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效阅读枯糙学术论文的小窍门
热度 1 sunx0053 2010-9-12 11:41
做有新意的科研, 必需先熟悉相关的文献。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而不是盲目跟从别人的研究。 我从攻读博士到带领一个实验室,一直会经历学习新东西的挑战 (不管是横向或是纵向的研究)。 时常会有些重要但十分干涩难懂的文章或书要读。 除了耐心反复阅读以达到最终的理解外,也有些方法可以帮助有效地攻克这些难关。其中一个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 绝对专心,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当然最适合攻克那些难关。 但是,当有更容易或更有意思的事可以选择时,要做到专心研读实在太难了。所以,虽然图书馆一般情况是个下供学习的好环境(知识的海洋),却不是攻克枯涩难懂文章最有效的环境。 虽说图书馆很安静,毕竟身边有人来回走动,又有些别的书或杂志可以看。当想溜小车时,随时可以找个借口心安理得地去做。 那需要攻克的挑战就暂时放了下来。因类似的原因,教室, 书房, 办公室也都不是理想的地方。 而且,不管在那个地方,若有电脑,电视,iPod,电话,杂志等可以消遣娱乐或于外界有联系的东西。 一般讲,最有效的环境是当自己处于一个极为无聊的状态,且除了那篇论文再没有其它信息来源, 也没有任何人打搅。 这样以来,原本枯燥的文章也相对而言变得有趣起来。注意力自然会集中。 如此,攻克那些难关常常如探囊取物。可以考虑把最难懂的文章放在洗手间,当坐马桶时。 别人自然不会干扰你的事。自己有没有别的选择, 专心研读会容易很多。 (只是,要控制好时间,切不可养成久坐的习惯。 不然,于健康有害 !) 对于常出差要坐飞机或火车的学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在机场候机(车)及空中飞行(车中旅行)的时间。 若自己独身外出,可以随身带着最难读的文章。途中遇见熟人的几率较小。除非你主动和人聊天,别人大多数不会烦你。 这样,虽说途中较为噪杂,自己仍能开辟出一个世外桃源,专心研读。 总结下来,要把最难读的文章放在最枯燥的环境,可以做到随时可以阅读。 通常,问题都能出乎意料地解决。 我也有在类似环境中构思新的科研方向,考虑试验中碰到的难题, 或构思斟酌文章的习惯。 常常获得灵感,事半功倍,很有效。
个人分类: 研读心得|595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提高写科研论文效率之“化整为零法 (Modular approach)”
tchaoke 2010-8-30 10:42
最近几个月刚和我的学生和博后分别共写了四篇论文,两篇刚被接受,两篇刚投出不久。 这个新经历对我是个学习的过程。之前很多年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见写好科研论文的要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133)。现在初稿是让学生或博后写, 再由我来改。 但后来基本上都要我重新写。好在年底别的事情不多。我可以花时间完成这些文章。 不过从数据收集好到定稿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 (第一稿最辛苦)。总的讲写作效率较低。 我的学生和博后都很优秀, 又很努力。 但因之前写作经验不多, 又不熟悉我写作的风格, 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很多导师面临的问题。 当然学生写作能力也是导师要花时间培训的项目之一。不过,这个过程的效率低。文章出的慢。 当学生绞尽脑汁认真写作时, 是不太可能有心思去做新的研究。 若每个人都这样, 整个组的科研效率会相应地降低。事实上, 我目前已面临很多研究成果没时间写的困境。 除了效率的考虑,个人情感也很重要。 这种写作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不过对学生或博后最多不过是几篇文章和几年的经历。不管怎样,咬咬牙就过来了。 但导师却要一辈子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要同时和多人合作。 若不能改进这种情况, 生活工作的质量会打很多折扣, 苦不堪言。所以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近期, 我提出了一个化整为零写作的方法 * 。理论上应能对以上问题又帮助。学生和博后也很喜欢。 不过能否成功尚需时间的检验。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把写文章这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模块。 每一块都不大。我要求学生以每组数据为基础造小的模块,或作图,或列表, 并加以详细解释。他们在每次组内讨论或和我讨论后都不断改进对数据的解释或提出假设并要指出验证假设的所需信息。 这样写作过程实际上从数据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了。平时 读书或文章时有什么想法也都及时写下来, 到最后可以用在文章的介绍部分。 这些工作穿插在每日的生活中, 不压人。 导师也可以在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情况下给出及时的指导。 指点研究进展的方向。学生有学到东西又不会走太多无谓的弯路。试验做完时, 文章的一半也已经有了着落。 最后只是把几近完工的模块凑在一块, 稍加串联和修改, 第一稿(最耗时,最痛苦的一步)就出来了。 开始的时候, 文章的框架有我来搭。 等到他们很熟悉课题时, 这也不需要导师操心。 没有好的框架, 再多模块的堆积也只是垃圾工程。 所以, 我也要求每人在写作前要以组内报告 (pre-writing presentations) 的形式把故事讲清楚。由大家挑刺, 规整每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虽不能引人入胜, 至少要合情合理。 如此积少成多并循序渐进的做法,会更有效地利用人力和时间的资源。 虽然不奢求写作会快乐化,但希望可以让其去痛苦化。 *注: 我是先给此法取了英文名(modular approach), 再译成中文。 开始所译的模板法不能准确表达此法的要旨。 后改译为化整为零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556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科研效率方法的几点体会
热度 7 sunx0053 2010-8-30 10:09
引子 我实验室的资格最老的成员(一个博后和一个博士生)的科研效率都很高。今年除了已被接受的六篇论文,我们做的工作够再发6-7 篇较好的论文。新的发现一个接一个。我们越做越兴奋。不过他们科研的效率高了,写作就变成了瓶颈。当然这是个良性的问题。以前和大家分享过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的心得。 这次先把写作的事放在一边。 以后摸索出了更好的办法再和大家分享。 我科研小组的效率除了自己运气较好找到好的组员外,与我使用促进科研效率的一些方法也是分不开的。 现就谈谈自己提升整个科研小组效率的一些体会。这里的假设是每个组员都是很认真做,有个积极进取的认真做科研的态度。如果碰到只想混混日子的组员,以下方法不一定灵。 1. 给每个人注入大局观。 我和每个人在一开始都坐下详细谈自己实验室的科研方向。 每一块都讲清楚,并且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 每个人都专攻一个方向。 每个人所做的研究在整个实验室的位置是一清二楚的。 这样,做起来就更有方向感和动力。 2. 组员间互助。 我要求每个组员都有团队精神, 而非单打独斗。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 要把所有重要的试验技巧或设备都精通需要花很多时间。 若培训好了但长期不用,所学的很快又还给老师。若是等需要了再考虑临时培训, 一定会耽误课题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很难达到高水平,精通的标准。 做出来的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我就从一开始分配每个人专攻1-2项技术,做到精通。 若某个组员的课题需要做他并不精通的实验,我就安排组内的专家帮忙做。 此组员在跟着做的过程中慢慢掌握该项技术,以至于最终自己也变成了该项实验的专家。这样以整个组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 课题进展速度大增。此策略成功的前提是我自己要深入第一线,要对每个重要的实验技巧心知肚明。 如此每个实验技巧才能在整个科研组稳定地连续下去。 3. 保证试验设备跟的上。 有些好的想法,放久了也就失去了要去验证的激情。设计实验时就考虑到是否有仪器可以使用。一旦实验设计好,就全力找到所需仪器开展工作。数据拿到后,整个课题不需要在猜测疑虑中摸着前行。 4. 给每个组员指出明确的方向。 当任何人迷茫的时候, 科研也就常常停顿不前。要么是没有章法地作一通试验。 要么就在痛苦中度日, 不知要做什么。所以目标一定要清楚。 我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每做一个试验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的实验就不应该做。 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5. 激发每人内心的兴趣。 当他们自己有兴趣要找到答案时,一定会立马去做。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和每个人谈课题的进展。把我对每个课题的未来和方向结合已有的数据再阐述清楚。 这样对我和对组员都是很大的帮助。有了兴趣,他们自己也会钻研,把课题做的更深,更好。 6. 下第一线。 我经常到实验室里转。 问他们问题,帮着分析数据, 并提下一步试验的建议。有问题当场解决。 这样, 我就不会脱离实验室太远。所谓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成长, 也可以从我这儿学习。 我在做的是尽量帮他们避免我有过的失败。 我带孩子学走路时,他们很少在我面前摔倒过。 我或是用手搀着叫他们一步一步地走, 或是用心保护他们, 快要倒下时,出手援助。他们少了些许苦难。 但我却多了很多辛苦。 因为爱孩子的缘故辛苦一点并不在乎。 当然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也许永远不会体会到我的心思意念。但我心甘情愿。对学生和博后,我也是同样对待。这也是团队精神的一部分。 我是这个团队的中心。 自己不对这个团队负责,有怎能期待组员会呢? 7. 自己要不停地学习新东西。 要想维持自己团队科研的活力, 必须要有创新。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评审文章,做学术报告,到公司做顾问等活动,我是组里和外界接触最频繁的核心。学生和博后加入这个团队几年后又离开,只有我是固守阵地的。 所以,我对自己实验室里总体的研究比其他人都更清楚。开发新的科研方向和领域也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依靠有专项技能的博后有时也可以开发出新的研究。 但当自己碌碌无为,却依靠博后一人去发掘新东西的效率必定大打折扣。 另一点是,我实验室做的应该都是我有兴趣的科研。 否则即使再新的研究, 做起来也没有乐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109 次阅读|22 个评论
理论的普适性和效率
yanghualei 2010-8-28 09:55
理论一般具有普适性和抽象性,通俗点是同类的共性,类间的差异性;效率性是理论在解释、预测以及调控现象的能力大小,现在做一个猜想1:是否高度普适的理论即普适度趋近于无穷大时的理论,此理论在解决一体问题时,相对其它低普适度的理论效率是最低? 暂且不理会命题正确与否,做简要分析下: 如果普适性为无穷,则它能解决所有问题,说明理论是高度 抽象 概括 的, 是所有问题共性的 提炼 ,不 偏袒 于任何一具体问题,不带有任何具体问题的差异性 ; 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因为其都是共性(参照问题)与差异性(未知问题)的集合体,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但要 明白它在一个系统内所具有的共性,同时还 的了解其 自身与其他问题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出 最 有效率的方案 ,总之高度普适度的理论是差异性(效率)严重贫瘠的理论,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效率最差即不具备实用性;难怪有人不喜欢哲学,原来是因为不实用,距离生产力太远,光说大实话,瞎想不办事,以牺牲效率换来普适度,惨痛啊! 说到这在继续做猜想 2 :理论的的普适度和效率度之和是个常量?即普适度和效率度等效?说的太多了,在想下 简单的符号描述: 取一个理论vi , 普适度函数 为 p, 此 理论 普适度 p i =p(vi) ( i=1,2....n), 然后取一个效率度函数X,vi为理 论的效率度 X i =x(vi) 猜想 1:若 p i 则X i 0 ? 猜想2: p i+ X i=k(i=1,2....n)?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4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平是谁的责任,考试的利益分析
windlight 2010-7-2 16:21
赵凤光的博客 高考与科举学有些类似, 刘海峰 科举学 研究很深入。其中的公平已经研究了很多。 但看到 怎样的视角看交通 ,还是想到这个话题,又到高考季,考试,报志愿,招生,身边不少的人分别为其而忙碌。还是略记录一下思考。 高考以及任何考试都是一个双向功能,一个是参加考试的人员,对学生而言有个出头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个是举办者提供一个舞台,供学生竞争,以及考试成绩的利用者,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不是。人们经常对考试的公平感到担忧,但很少人去关注到考试的另一面,利用考试成绩的利益体关心的是什么,这就是效率问题。 公平与效率 对于高校或者用人单位等,期望从考试成绩中取得这样的信息,高分者将能比低分者更能完成自己的选人和招生工作。这时就是一个相对选拔的过程,参考者和举办者都不对的绝对成绩关心,而是关心谁是top 1还是top 5,而不是关心中间有多少人能答满分,另外一个角度是能淘汰谁,比如世界杯等。现在很多考试根据此采用了相对分值,而不是原始分值来排榜。 而另外一种公平为主,可以说考老师而不是学生的是会考类的考试,不是看淘汰谁,而是看基本知识是否掌握。比如驾校理论考试,题库是稳定的,合格标准不是60分万岁,中位数即可。这时的几分可是代表着后续的人命关天。这时的效率也可以体现在是否真的学习了相关法规。 通观这些考试,都有对考生的公平问题,但公平绝对不仅与此,还有与其他利益体的公平问题,比如驾驶理论考试如果作弊,各个学校之间竞争通过率,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取得好的成绩时,这时的公平不仅仅是考生之间的公平,还有之后这些可能的马路杀手与公路上其他可能的受害者之间的公平。这个公平怎么维护。 对考试举办者和成绩利用者的公平也意义重大,如果以作弊手段或内定手段,将精英放弃而用其弊者,实际是以牺牲长期利益作为代价的。 从这角度来说,公平不仅仅是参考者之间的公平,也是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公平。质量将是超脱公平和效率的更重要的选择。
个人分类: 思辨|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千元一斤的青菜--科研效益
lin602 2010-6-23 17:47
如果青菜卖一千元一斤,大家肯定不会相信,会说太贵太贵了,也绝对不会买。 但中国的科研经费的使用,许多大佬们的科研经费与所得到的实际成果或效益,就相当于一千元买一斤青菜。 我所知道的,许多专家手头几千万元甚至亿元的经费,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有多大创新性,有多少成果真正投产了?有多少产生了经济效益?许多文章也都是没有多少创新价值的,也经常是出数量不出质量的。 应该呼吁将专家们实际得到的所有科研经费与所有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进行效益分析,这才对纳税人有个交待,也才是公正的。 这些大佬们还在源源不断地来钱!!!而许多小人物还在为温饱与生存而挣扎。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但是壓力鍋。
jiangjinsong 2010-6-1 20:50
鴻海前顧問:有泳池沒空游有啥用 【中央社╱台北1日電】 2010.06.01 05:04 pm 深圳富士康員工最近頻頻爆發自殺,鴻海集團前執行顧問信懷南指出,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但是壓力鍋。他說,「在郭台銘的血液裏,有軍事管理的基因」,員工的壓力頗大。 信懷南接受加拿大「星島日報」專訪時表示,「郭台銘絕對不是一個經營血汗工廠的人。」但他說,「但這裏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公司的設備再好,例如有游泳池,但沒有時間去游,那有甚麼用。第二個,雖然不是血汗工廠,但絕對是一個壓力鍋,在鴻海或富士康做事,絕對不會感覺不到極大的壓力,絕對不會嘻嘻哈哈的。」 信懷南強調,這只是代表了個人的意見。如果他講了一些郭台銘或鴻海的好話,不是因為要拍馬屁;如果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也不是出於惡意,因為彼此之間已經沒有利害關係了。 他說,「(深圳)龍華廠原來是郭台銘的弟弟當廠長,就是後來去世的弟弟。那時候龍華還沒有這麼大,不過龍華也好,昆山也好,絕對是軍事化。在郭台銘的血液裏,有軍事管理的基因,例如他曾經跟我說過,他說management這個詞,翻譯成管理不好,應該翻譯成管控。而且,還把他的客戶,分為一軍、二軍、三軍,所以絕對是軍事管理的作風。」 信懷南指出,雖然是同樣的管理方式,不過在台灣沒有出現自殺等問題,這是因為台灣員工背後有家庭支持。 「發生這樣的事情,絕對與郭台銘的管理方式和富士康的公司文化有關,鴻海的文化就是如何在競爭力上高人一等,任何一個公司或產品,要的就是三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產品要好」、「生產產品的時間要快」、「成本要便宜」。鴻海算是三個都能達到的,郭台銘要求他的員工三個都要做到。 信懷南舉例說明在鴻海或富士康工作的職員受到的壓力。「有人站了半個鐘頭,郭台銘問他『你站在那裏幹甚麼』,他說『董事長,你沒有叫我坐下來』。」 回想起來,信懷南覺得郭台銘就像中國的法家,很講究策略,他不是真的要侮辱這個人,而是要利用這個機會樹立權威,「我覺得在他眼裏,我可能是婦人之仁,他很厲害的,與日本人開會,故意半個鐘頭遲到,然後穿拖鞋進去,他就是要給你一個下馬威。」 信懷南曾經晚上在鴻海的飯廳就餐,發現飯廳坐得滿滿的,就問身邊年輕員工是不是不想做飯,所以吃完飯回家去,他們回答吃完飯要去加班。 「郭台銘的公司為甚麼要加班那麼多,變成一個常態,後來我發現原因是他不走,他晚上十點前不離開辦公室,他不離開,他的部下就不敢離開,部下的部下就不敢離開。」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工作效率与大环境及管理
whitesun 2010-5-18 22:52
我仿佛做什么也慢,总是思前想后,很多不重要的事情做的也很慢,不用说科研了。就拿今天的为本科生的课准备考卷来说,发现弄的也很慢,1个小时才准备好10个填空题,要把一份卷子全弄好,估计最少也得连续的弄5、6个小时。曾听到别人说一位老师半个小时就能判好一个班的卷子,让我很诧异,按照我的经验,通常一份卷子需要12分钟才能判完,2个班,每个30多个人,我判完这些卷子至少也得7-8个小时,加上印卷子、考试、联系教室、写好教学大纲、试卷分析等时间,一门课下来光考试开销的时间也在30个小时左右,怪不得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小课时的课。同样的课,课时越少,越不值得。就拿我这门可来说吧,2个班,代课费或说成奖金是(32*1.3+1.5*8)*(20-1)=1018.6元,现在我一年只能带上一门课,除了基本工资,也就这么点奖金了,而岗位工资也会因没完成教学工作量,而扣掉大部分,到手的也就1000多。与周围横向的比,觉得上这样的课很不划算,还不如索性不上,免得招惹教学事故等。但是不上还不行,但上遇到的问题很多,例如实验室安的都是试用软件,而且大多过期,学生不能用,能说什么呢,说实验室管的不够好,得罪领导,而且具体管事的人也会得罪,上实验,让我觉得很是头痛,不是我没教学能力,实在是觉得大家习惯了糊弄学生的做法,让我无法面对,总憋不住想说点实话,昨天下午上实验课回来,就一直头疼,只想趟着休息,6点半下课,7点多就开始趟下,真觉得累,勉强吃点饭,10点不到就在沙发上睡着了。这就是我实际工作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我工作效率的情况。 另外,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其实我及周围的很多人天天做无用的事,做没有意义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拿科研来说,很多导师就是不断地学点新名词,了解一下别人的工作,自己压着学生胡乱的去干,研究生毕业后也没培养下什么能力,找个相比本科生找到的工作稍微好点的工作,学生觉得浪费精力,学不到东西,导师抱怨学生不能干;拿教学来说,本科生开的课大多30-40个学时,上Web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需求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C、C++、Java,可谓学的不少,但其实什么也没学到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具备的能力的地步,就拿C来说,没80-100个学时,怎么能讲到学生掌握好呢,不实践上200-300个学时,学生能会调试程序和记住常用函数吗?难道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我就奇怪了,学会走两步就不让走了,这不都学成拐子了吗?这样的一种工作氛围,认真科研、教学和做事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工作效率低了。由此我想到日本人做事,我看他们干什么也很麻烦,感觉很傻,但后来发现,人家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其实总的来算工作效率极高。与此相比,我周围大部分人是对付一件算一件,努力争取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就行,才不管其他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哪个都不看过你以前教学的效果,只看你上课的课时有多少,哪个都不看你论文质量,实际意义,只看你有没有,EI了没?SCI了没?核心了没?即使是篇篇是弄虚作假的也无妨,答辩等等都那么急促,相关人员挣了钱就是,查出问题谁有好处。事情就是这样,一环一件的做下去,总的工作效率上不去,一流大学没见到,真正的一流成果也没见到。显然这不只是工作效率问题了,依我看,大环境和管理的作用更大。 我个人工作效率低,影响我个人发展,这不会影响大局,但是人人都工作效率低下,整个学校的工作效率低下,想必这个学校、甚至社会也很难发展好了。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ganchunmei 2010-5-8 20:45
有效的时间管理很重要。自己是深切体会到了。 1 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把它记下来。 2 思考自己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要达到的目标有哪些?记下来。 3 当你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或者说在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感到烦躁的时候,问问自己: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4 高效者思维:我选择做而非我不得不做;我什么时候开始而非我必须完成;我能走出一小步而非这个项目大且重要;我完全是一个凡人而非我必须做到十全十美;我必须花时间玩而非我没时间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印象——城市运行成本
estudy 2010-4-21 14:13
北京的交通太拥堵、太恐怖。我一个星期三的下午5点半从西客站出发,7点多钟才到中关村,公交车一路走走停停、踉踉跄跄。到站后我看到站台周围人山人海,车还没到站人群就往车门口涌,好在乘车的人都比较文明,司机和乘务员也比较有耐心,没发生什么混乱。最后每一辆都被塞到勉强能够关上门的地步才缓缓驶出站台。 这样的情景是我想到由于人口密集度过高,北京这座城市的运行负荷太重了,就像载得满满的公交车一样,这样的状况势必会影响这座城市的运行效率啊。在资源的上拥挤显然提高了每个人生活的成本,降低了人们在这座城市生活所获得的福利。 为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和改善人们的福利,政府不得不不断地增加投入,采取诸如广修地铁、南水北调等措施,这样一来城市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不知道有没有测算过,我想北京市的运行成本,较其他城市,一定是高出很多。同时可以考察一下以如此高昂的成本运行一座这样的大都市,其收益高在哪,高多少。进而可以看出我们以如此巨大的代价来维持这座城市运行的效益如何。要是有人考虑到北京自建国以来即为我国的首都这一因素,为什么不考虑迁都他地呢?或许这么做更有利于全国的发展。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3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变工作方式真不容易
yuliping 2010-4-20 23:35
除了上课和日常事务以外,最近事情较多,学生顶岗实习有很多事情要联系、安排;马上期中教学检查要到了,又有很多事情要做。本来这也没啥,都是应该做的事情。问题是除了寒假和开学初做了一段学问外,好长时间没有干活了,心里空荡荡的,如果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一种病,那就是吧。 昨天晚上在网上看到中国科协一个调研课题的申报通知,看看和自己做的方向相近,也比较感兴趣,于是准备申报一个。今天上午在办公室大致确定了一下选题,然后开始下载文献。网络慢,人又多,心静不下来。但是课题申报时间紧,必须要抓紧时间做,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做。关于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断断续续宏观上感觉了一下,上午下载了大概 60 篇论文,算完成了第一步工作。 下午上课,课后处理了一些邮件,然后开始填写课题申报表,先填写不要动脑筋的课题申报人信息。下班到家后开始干活,还是不在状态,干脆看了会电视,然后继续填写申报表中研究基础部分,即以往的相关论文和课题等信息。 晚饭后继续坐下来往下写,似乎工作状态好一些了,边看文献边总结填表, 2 个小时后文献综述部分写完了,收工,本周将课题申请报告写完应该问题不大了。 总结一下,今天之所以状态不佳的根本原因是这段时间工作性质不一样,日常事务似乎忙,但真的不要动脑筋。而写课题申请,查资料,写论文等事情是要动脑筋的。不是有时间就能做研究的,做事务性的事情和做研究是不一样的,改变工作方式真不容易,人不是神仙啊! 其实做学问时,如果将工作进行分解,也有一些事务性的事情,如果状态不好,不妨先做简单的不要动脑筋的事情,等状态好的时候再做研究,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2010.4.20 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54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阶段如何学习(10)时间与精力效率学
fgzengtyut 2010-4-18 12:18
郭敏泰教授经常和我谈起科研工作中的时间与精力效率学的问题,他的意思是选题要做重大问题,不要选虽然能很快出成果,但是成果的意义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样你就不需要在选题、写申报书、发论文等等这样一些问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你的研究进展。在选题上,我很赞同他的观点,而其他的我觉得可以商榷。 首先说选题,我觉得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应用目标明确、能带动产业发展的课题来做,而对于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则是选择那些应用背景明确,能推动产业发展的课题来做,而对于从事纯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则是应该选择那些能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的课题来做。因此,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应该和国家的科技战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而基础研究则应该是学科的前沿。相对来说,基础研究的选题要复杂些,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学科前沿的问题,别人做得热门的就是学科前沿?应该不是,只能说是过去的前沿,等到人家的paper发出来了,你看到,则应该是过去时了,只有人家现在正在做的才是前沿,但是,你很难知道。就是你知道了,沿着人家的思路去做,也只不过是跟踪前沿而已。因此,真正的学科前沿是你自己从前人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而别人还没有做的,等着你去开拓的课题。也许选择这样的课题有点难,这就需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了。 关于申报各类基金的问题,这是科研工作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环节,但是,在现在的科研体制下,也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各类资助,没钱做实验、野外调查,也没钱给研究生发补助,可能最终是一事无成。因此,剩下的问题就是花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写这样的申报书的问题。假如你的选题方向是重大问题,你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好解决。首先,你关注着国内外同行的进展,不需要特别多的时间来阅读文献,第二,你在不断的进行工作,你的工作结果也就成了支撑你申报书的一部分内容,第三,随着你的工作进展,你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系统,因此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比较容易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申报书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占用太多。 再就是一个发paper的问题,一篇好的paper,出数据获得意外,没有三个月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写paper是研究工作中最花费时间的。但是,这种paper也不能不发,你的结果需要其他同行来验证,从而修正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选题是提高研究工作时间与效率的关键,而paper的完成与发表则能为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
felonwan 2010-4-17 13:33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