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效率日记-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astrolxy 2012-2-5 23:35
mark一下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1、郁闷。 上大学后学到的第一个词汇:“郁闷”。“郁闷”这个词儿一般情况下代表一种自己也搞不明白的愁绪。后来回忆,当时郁闷很多的原因是对未来的迷茫。其实现在,经常郁闷的也是发展问题。但是与其对未来的渺茫不定而烦心,不如抓紧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没有思路 和郁闷类似,但是性质不一样。没有思路的时候,就是感觉被阻滞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又不想停下,觉得再熬一下,思路就通畅了。不知道这样钻牛角尖到底好还是不好。 及时转换思路,或者将任务分解,从最简单做起。 3、毫无目的地上网 上网看新闻其实是一种挺浪费时间的事,尤其是自己也不知道想看着啥就任由着思路发散一路追踪下去,看了很多,但是什么都没有印象。有时候还会看的心烦意乱。 累的时候索性睡觉,或者出去走走。 4、轻易转换方法、软件、工具等 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转换所用的工具。这一点我体会太深刻了!从endnote到mendeley,再从mendeley到endnote再到mendeley,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优化算法也是。 调研很重要,调研清楚了再决定。其他事情也一样。 5、情绪化 情绪化是很难克服的,但一定要克服。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排解。不要完全依赖美剧或者电影,这些只能让你忘了一时的情绪,但是没有平复情绪。 静心,做好自己。这个最重要!
个人分类: 杂家杂谈|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的效率!
热度 1 jsnjjlj 2012-1-20 11:14
儿时,在我们家属大院覆盖范围内, 只有一家剃头店。 因为社会节奏慢 居住的人群相对稳定 所以大家剃头的时间也很融洽 要剃头的都会在经过剃头店时告诉一下剃头的张师傅 而张师傅也会告知那天方便、合适。 这样,每天到张师傅这剃头的不算多,也不算少 而张师傅也不会太忙或者太闲 一个社会分工下的工作人员 既不至于太忙而损害了身体 也不至于太闲而荒废了技艺或者精神恍惚。 而顾客也不至于因等待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这对于人力资源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效率。 而三十年后,我这个居住的小区附近,美发店鳞次栉比 而高强度的社会节奏及朝夕可变的人流 使得三十年前的因 稳定、熟识而建立的商业节奏不复存在 而这些理发店,在闲的的时候,美发师们就差出来门口晒太阳,抓虱子(当然也没有虱子了) 在节假日忙的时候,美发师或者老板们恨不得都变成千手观音, 而顾客们则等的心焦。 一个社会发展的节奏,因该内和生命的节奏 以生命的节奏为核心而快或者慢 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效率。
个人分类: 人力资源开发|27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作时间工作,休息时间休息
热度 1 liuxianxiang 2011-9-22 19:18
今天中午,和一个刚从芬兰留学回来师弟聊天, 他说在芬兰那边他感觉特别舒服,他们博士上班时间准时到实验室,下班时间准时离开, 晚上和周六周日都是自己的休息时间,然后去参加各种活动,和朋友聚会、交流。 每天生活都非常的丰富多彩,结果是工作也做好了,玩也玩好了,生活很轻松。 联想到自己工作,别人都说我好忙,我自己也觉得很累,可是又不知道忙出了什么,累出了什么, 结果是自己的身体和身心都不如以前健康快乐了,每天有空余的休息时间都是睡觉和想着生活的压力。 今天聊到这个工作时间问题,我结合自己回顾了一下,发现自己的事情都没安排在合适的时间, 比如上班时间有时就上网聊天,看新闻博客,或者有朋友来访就聊天没个时候, 所以就经常把工作时间该做的事情拖到休息时间,有时晚上还在办公室看文献,改文章…… 回去就睡觉。 想来想去,时间分配方式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影响极大。 我们很多人,尤其是搞科研的,整天可能就在实验室瞎忙,而忽略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忽略了应该陪伴家人的时间,忽略了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休息时间休息,其实你发现,你的时间不会比加班的人少哪去了, 只要你提高工作效率,你会感觉你的工作时间已经绰绰有余了。
45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timbre 2011-7-1 20:15
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回顾自己度过的一周时感到消沉,因为你未能完成自身所期望的那么多工作。当你在打造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或你自己的事业时,时间或许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支配你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的收入。你无法购买你 自身拥有之外 的时间,而时钟却永不停息地滴答作响。 几年前,我发现了一个能让我把效率提高近三倍的简单方法,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你可以马上着手进行的非常实用的观念,并且你不必为之付出比现在更多的努力。 使用一 个详细 的日程表 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找出你现在支配时间的方式。使用一个日程表是完成此步骤最有效的方法。仅需尝试一天,你会立即对你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有了不可思议的洞察。该测量的举动通常足以把你的无意识习惯提升到意识层面,如此你才有机会仔细检视并改变它们。 此 处是使用日程表的方法。一整天当你开始或完成某个活动时都把时间纪录下来,可考虑使用秒表来记录每个活动的时间间隔。你可以仅在工作时间使用这个方法,或 是一整天都用。一天结束时,把这些时间段分类记录到综合类别中,然后找出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时间的百分比。假如想把这事做彻底,可以持续做上一周,再计算 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要尽可能地详尽:记下你在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组、网上冲浪、打电话、就餐、洗澡等等事情上分别花费了多少 时间。当你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可能就表示你该在日程表里添上一笔了。我通常每天结束时会有 50 ~ 100 个日程记录。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花在那些自认为是实质性工作的活动上只占了工作总时间的一小部分。有研究发现上班族每天在实质性工作上平均花费的时间为 1.5 小时。其余时间都耗在了社交、工间休息、就餐、与工作无关的交流、把文件挪来挪去,及其它许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全职上班族平均开始工作的时间是上午 11 点,而下午 3 点半左右就开始懈怠了。 分析你的结果 我第一次使用日程表时,我一周在办公室花费了约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即使在技术上看来我的效率已是上班族均值的两倍,我仍为这个结果懊恼。另外 45 小时到哪去了?我的日程表清楚地显示出时间在我无意识的状态中流失——过分频繁地检查邮件、在那些实际上没有必要的事情上苛求完美、通读新闻、就餐时间过长、被其实可预防的干扰打断等等。 计算你的个人效率比 当我察觉自己在办公室里耗了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时,我开始自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我的收入和成就感仅仅来自那 15 个小时,而不是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所有时间。因此我决定开始记录我的每日效率比,也即我在实质性工作上耗费的时间除以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总时间。当我发现自己仅利用了 25 %的时间时这确实令我感觉糟透了。我同时认识到,仅仅延长工作时间是极其愚蠢的。 效率比=实际工作时间 / 总的“工作时间” 用减少总时间推动效率提升 假如你曾经尝试过约束自己去做那些你并不真正有动力去做的事情,你失败的机率很大。这是当我试着约束自己去更努力地工作时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试图更努力只会降低我的动力并让我的效率比更低。因此我很不情愿地决定尝试相反的方法。第二天我只允许自己在办公室待上 5 个小时,而那天剩下的时间我不准自己再工作。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肯定你能想象得到。我的大脑把工作时间当成了稀罕物,因为我持续工作了几乎整整 5 个小时且效率比超过了 90 %。我在一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这个实验,于是这周在办公室度过的 30 个小时当中,我完成了 25 小时的工作,效率比超过 80 %。因此我在把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到 30 小时的同时还多出了 10 小 时来做实质性工作。假如你的日程表显示你的效率比十分低下,那就试着在一天中严格限制你的工作总时间,看看成果如何。一旦你的大脑认识到工作时间很紧迫, 你突然间就会变得极有效率,因为你必须如此。当你有紧迫的时间限制时,你通常总能找出完成工作的办法。而当你有充裕时间时,很容易就变得效率低下。 保持最高效率的同时逐渐增加工作总时间 在几周的时间里,我能在保持自己的效率超过 80 %的同时逐渐增加我的每周工作时间。迄今为止我保持这个习惯已有多年,一般每周约有 40 小时用来干实质性工作,同时只需在办公室待上 45 小时。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太棒了。假如我试图在办公室待上更长时间,我的生产率就会飞速下降。最妙的是这个方法能让我在最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我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得到极大的平衡。我使用这个方法使事业成效提升了三倍,并且仍有大量时间来追求个人爱好。 使用日程表是确保生产率最佳而不必增加工作时间的明智选择。不过,日程表必须定期使用,才能产生这些优势。我每 3 ~ 6 个 月用一次日程表,多年来它让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总是让我有新的杰出表现。假如太长时间不用日程表,我的生产率就会逐渐下降——因为我又恢复了那些无意识的 浪费时间的习惯。你将如我一般,发觉你对生产率的感受与你完成了多少实质性工作密切相关。当你感到自己的生产率比想达到的要低时,就利用日程表来提升你的 意识和测量你的效率比,而后优化你的效率,直至生产率恢复如初。 记录日程是一种高效且无需什么努力就能做到的方法,而它的长期回报却是惊人的!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4276b010008xi.html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我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
热度 35 lgb2008 2011-6-12 10:11
让我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
前几天读到一篇名为 《 Triple Your Personal Productivity 》 即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的文章。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文章 , 其主要介绍了日程表的使用及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个人效率翻三倍”让我感到有些吃惊,因为这说明我们之前的个人效率应该很低,但是否像作者说的那样低得惊人,我不敢确定。我带着好奇与怀疑的心理尝试着使用了一天日程表,最后的结果表明我的个人效率虽然没有像原文作者说的那么糟糕,但也值得深思,同时也让我明白自己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 2011 年 6 月 8 日星期 三,这是普通的一天,下表是我当天的详细日程表: 主要数据统计 数据处理: 1 、 在实验室里总时间占全天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1) 不去图书馆情况:( 611 +135 ) ÷945×100%= 78 . 94 % (2) 去图书馆情况: 611÷945×100%= 64.66% 2 、 全天活动的总效率比 : (学习时间+实验占用时间+在图书馆时间) ÷ 白天活动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220+135 ) ÷945×100%× 0.8 = 49.27% 3 、 在实验室的效率比: (学习时间+实验占用时间) ÷ 在实验室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220 ) ÷611×100%×0.8 = 58.53% 4 、 全天学习的效率比: (学习时间+在图书馆时间) ÷ 白天活动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135 ) ÷945×100%×0.8 = 30.65% 5 、在实验室完全浪费的时间比率 : 上网浪费的总时间 ÷ 在实验室里总时间 ×100% =138÷611×100% = 22.59% 结论: 1、 全天中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占全天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为 78.94% ,在去图书馆的情况下则为 64.66% ; 2、 全天活动的总效率比,即有实质性工作耗费的时间所占比率仅为 49.27% ; 3、 在实验室的效率比为 58.53% ; 4、 白天学习的效率比仅为 30.65% ; 5、 在实验室完全浪费的时间比率达 22.59%. 说明: 本文得出的结论好于我原来预想的,远好于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一文中作者提到的其个人效率仅为 25% 的论断。综合分析得出上述结论其可能的原因如下: 1、 意识使然。 当天我在使用日程表的时候有意识地克制了自己的行为活动,浏览网页的时间大为缩短,使得自己的个人效率有所提升; 2、 做事的计划性。 每天之间所做事项的 重复率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该天也不例外,这使得做事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了个人效率; 3、 外界干扰少。 当天没有他人找我谈话、做事等,全天的时间基本都是自己支配,这无疑提高了个人效率; 4、 拒绝网游。 玩一回游戏怎么也要花费个把小时吧,不玩游戏是提高个人效率的重要原因,否则, 其必将大打折扣; 5、 娱乐性活动较少。 锻炼在操场、看《 Friends 》在宿舍,在实验室期间仅跟他人网上聊天十几分钟,并无其他娱乐性活动,这大大提高了我在实验室的个人效率; 6、 事件的偶然性。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实的确如此,当天实验仪器的清理起来较为繁琐,占用了大量时间,又碰巧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制备酒精棉”事件,因此,与实验相关事项占用的时间较往常增加不少,使得我在实验室里的个人效率大增。 总之,以上几种原因大大提高了我的个人 效率。但即便如此, 在全天活动中,有实质性工作耗费的时间所占比率仅为 49.27% ,也就是说自己每天有一半多的时间其实都是在浪费生命; 全天学习的效率比仅为 30.65% ,作为以学习为天职的学生来讲,这个数值低得惊人;在实验室期间上网,即那些 可以利用而完全浪费掉的时间比率高达 22.59% ,由此可见在平时不加克制情况下,其比率必定远大于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数值。 最后,让我的亲身体验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不信你试试!!!!!! 推荐阅览: 《 Triple Your Personal Productivity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0640do=blogid=453169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0640do=blogid=453163 《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255do=blogid=450421
29607 次阅读|81 个评论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热度 1 lgb2008 2011-6-9 08:33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回顾自己度过的一周时感到消沉,因为你未能完成自身所期望的那么多工作。当你在打造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或你自己的事业时,时间或许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支配你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的收入。你无法购买你 自身拥有之外 的时间,而时钟却永不停息地滴答作响。 几年前,我发现了一个能让我把效率提高近三倍的简单方法,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你可以马上着手进行的非常实用的观念,并且你不必为之付出比现在更多的努力。 使用一 个详细 的日程表 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找出你现在支配时间的方式。使用一个日程表是完成此步骤最有效的方法。仅需尝试一天,你会立即对你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有了不可思议的洞察。该测量的举动通常足以把你的无意识习惯提升到意识层面,如此你才有机会仔细检视并改变它们。 此处是使用日程表的方法。一整天当你开始或完成某个活动时都把时间纪录下来,可考虑使用秒表来记录每个活动的时间间隔。你可以仅在工作时间使用这个方法,或是一整天都用。一天结束时,把这些时间段分类记录到综合类别中,然后找出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时间的百分比。假如想把这事做彻底,可以持续做上一周,再计算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要尽可能地详尽:记下你在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组、网上冲浪、打电话、就餐、洗澡等等事情上分别花费了多少时间。当你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可能就表示你该在日程表里添上一笔了。我通常每天结束时会有 50 ~ 100 个日程记录。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花在那些自认为是实质性工作的活动上只占了工作总时间的一小部分。有研究发现上班族每天在实质性工作上平均花费的时间为 1.5 小时。其余时间都耗在了社交、工间休息、就餐、与工作无关的交流、把文件挪来挪去,及其它许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全职上班族平均开始工作的时间是上午 11 点,而下午 3 点半左右就开始懈怠了。 分析你的结果 我第一次使用日程表时,我一周在办公室花费了约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即使在技术上看来我的效率已是上班族均值的两倍,我仍为这个结果懊恼。另外 45 小时到哪去了?我的日程表清楚地显示出时间在我无意识的状态中流失——过分频繁地检查邮件、在那些实际上没有必要的事情上苛求完美、通读新闻、就餐时间过长、被其实可预防的干扰打断等等。 计算你的个人效率比 当我察觉自己在办公室里耗了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时,我开始自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我的收入和成就感仅仅来自那 15 个小时,而不是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所有时间。因此我决定开始记录我的每日效率比,也即我在实质性工作上耗费的时间除以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总时间。当我发现自己仅利用了 25 %的时间时这确实令我感觉糟透了。我同时认识到,仅仅延长工作时间是极其愚蠢的。 效率比=实际工作时间 / 总的“工作时间” 用减少总时间推动效率提升 假如你曾经尝试过约束自己去做那些你并不真正有动力去做的事情,你失败的机率很大。这是当我试着约束自己去更努力地工作时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试图更努力只会降低我的动力并让我的效率比更低。因此我很不情愿地决定尝试相反的方法。第二天我只允许自己在办公室待上 5 个小时,而那天剩下的时间我不准自己再工作。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肯定你能想象得到。我的大脑把工作时间当成了稀罕物,因为我持续工作了几乎整整 5 个小时且效率比超过了 90 %。我在一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这个实验,于是这周在办公室度过的 30 个小时当中,我完成了 25 小时的工作,效率比超过 80 %。因此我在把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到 30 小时的同时还多出了 10 小时来做实质性工作。假如你的日程表显示你的效率比十分低下,那就试着在一天中严格限制你的工作总时间,看看成果如何。一旦你的大脑认识到工作时间很紧迫,你突然间就会变得极有效率,因为你必须如此。当你有紧迫的时间限制时,你通常总能找出完成工作的办法。而当你有充裕时间时,很容易就变得效率低下。 保持最高效率的同时逐渐增加工作总时间 在几周的时间里,我能在保持自己的效率超过 80 %的同时逐渐增加我的每周工作时间。迄今为止我保持这个习惯已有多年,一般每周约有 40 小时用来干实质性工作,同时只需在办公室待上 45 小时。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太棒了。假如我试图在办公室待上更长时间,我的生产率就会飞速下降。最妙的是这个方法能让我在最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我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得到极大的平衡。我使用这个方法使事业成效提升了三倍,并且仍有大量时间来追求个人爱好。 使用日程表是确保生产率最佳而不必增加工作时间的明智选择。不过,日程表必须定期使用,才能产生这些优势。我每 3 ~ 6 个月用一次日程表,多年来它让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总是让我有新的杰出表现。假如太长时间不用日程表,我的生产率就会逐渐下降——因为我又恢复了那些无意识的浪费时间的习惯。你将如我一般,发觉你对生产率的感受与你完成了多少实质性工作密切相关。当你感到自己的生产率比想达到的要低时,就利用日程表来提升你的意识和测量你的效率比,而后优化你的效率,直至生产率恢复如初。 记录日程是一种高效且无需什么努力就能做到的方法,而它的长期回报却是惊人的!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4276b010008xi.html
495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五)
热度 1 ywan 2011-6-4 00:12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五)
前面提到的(云计算的能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主要是靠物理手段提高效率。而要取得显著效果,需要从数据中心的整体架构入手。我们先来看看谷歌是如何做的。谷歌的数据中心设计人员发现,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的实际消耗能源的效率,减少空调的能源损耗是一个重要有效措施。而要提高空调使用效率,可以从两个地方切入,首先就是尽量让冷热空气隔离。 传统的数据中心是将冷气直接打入房间,使得服务器产生的热空气与空调降温后注入的冷空气混合,取得降温效果。这样做事倍功半,效率很低。如果要提高效率,需要将冷热空气尽量隔离。谷歌的办法是将其数据中心的地面高架,将冷空气从地面下采取间隔方式注入(见下图)。比如下图中有四排服务器通过三个间隔走廊将其分开,谷歌将冷气从左边和右边的间隔走廊的开缝地板注入。而中间走廊的地板全封闭。这样红色箭头所代表的热气只有通过上升到天花板再被两侧靠墙的空调器吸走。而注入冷空气的间隔走廊因为冷空气比重较重一些的缘故,可以一直保持低温,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第二个提高效率的办法是用蒸发吸热降温。 一般来讲,空调器都需要用冷却器将循环出来的冷却剂中的热量吸收掉,冷却器消耗的电能大概占整个能耗的30% 到50%。于是一个可能节省能源的方法就是将电冷却改成自然冷却 – 比如,将数据中心设置在干燥和低温的地方,通过自然蒸发来带走热量。谷歌的所有数据中心都采用了水循环与冷却器互补的制冷技术。水循环是指将高温的冷却剂与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却剂降温到12到14摄氏度,再循环回数据中心,将空调吸入的热空气降温到16到20摄氏度。让后将降温的冷空气再注入到数据中心,这样可以保持数据中心的冷间隔走廊的温度在18到22摄氏度左右。 而吸收了热量的热水被抽到冷却塔。然后通过冷却塔的水分自然散发蒸发热量,使热水自然降温,再循环回空调内部与冷却剂进行热交换。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数据中心可以自动转回原来的冷却器制冷。 这个办法看来是行之有效的。谷歌设在比利时的欧洲数据中心干脆取消了冷却器,直接利用了无冷却器的水循环降温设计,完全依靠蒸发来散热 (见下图)。 有时候,如果遇到服务器负载过重,温度偏高时,单纯依靠水循环可能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该数据中心会让一些服务器停止运行,将运算任务转到其他数据中心。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公司有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的话,它可以将运算任务在全球数据中心中进行不断的即时分配,使得处在夜间时间段的数据中心处理主要的计算任务,从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降温。
个人分类: 互联网|35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四)
热度 5 ywan 2011-6-2 07:05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四)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电影系列“骇客帝国”。尽管跌宕起伏的剧情围绕着 Neo 以及他所代表的起义军和 Matrix 的斗争展开,,其大前提之一却是一个能源问题 -- Matrix 作为一个超级电脑,需要能量才能运行。而由于大气层的破坏,这个超级电脑无法获取太阳能,所以人体的生物能成了这个超级电脑得以运行的唯一能量来源。于是, Matrix 不得不一方面为了防范人类的再次崛起而不断镇压起义军,另一方面又因为能源需求不得不让人类得以延续。 我们不知道目前提供云计算的超级计算机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 Matrix 或者 Sky Net ,但能源问题却是这些数据中心现在就面临的问题。前面提到谷歌采取数据集装箱技术来节省能源。事实上,在这方面,许多公司都在摸索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要想节省能源,就要提高效率。要想提高效率,就要有有效的测量方法来估算和比较能源的利用效率。 云计算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方面是数据中心的实际消耗能源与计算设备能源消耗的比率。大概有 85% 的数据中心的比率大于 3 。也就是说这些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中非计算部分(包括空调或其他降温系统,电流转换等)是计算部分(服务器)的两倍甚至更多。而只有 5% 的数据中心可以将这个比率降低到 2 。而理想的数据中心应该让这一比率小于 2 ,当然越小越好。 第二个方面是服务器的总能源消耗与实际用于计算的能源消耗(中央处理器的计算,内存存取等等)的比率。一般来说,计算机的能源消耗除了用于计算外,还包括电流转换,风扇散热,等非计算损耗。对一两台计算机来说可能这不算什么,可以对上千台服务器来说,哪怕稍微降低一下这个比率,都意味着大量的能源被节省下来。目前绝大多数服务器的这一比率是 1.6 到 1.8 。 也就是说,服务器所消耗的能源中,只有 60% 左右被实际计算所利用。 第三个方面是最难测量的,但却是最关键的,这就是在用于计算的能源消耗中,有多少是用于有效计算的。目前比较流行的测量方法是首先估算一个标准的计算任务的理想能源消耗量,然后让不同的服务器系统运行这一计算任务,从而可以得出理想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比率。
个人分类: 互联网|431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找到一片蓝色的海洋——内燃机技术
热度 4 scientister 2011-5-30 09:34
我是刚刚开始研究内燃机的,哈,开始学习内燃机的吧。 但是我发现了许多可以创新的地方,我很兴奋,对于我来说,内燃机行业好像一块没有得到完全开垦的宝地,一片可以畅游的蓝色的海洋。 年初的时候,我买了好几本内燃机专业的书,有《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等,我发现教材中也有不少地方是不完善的,我想,如果证实这些地方是真的可以修改的,那么我也是对内燃机行业有贡献的。我现在要花很多时间去证实它们。 我在这里预发布一个目标,要努力让汽油发动机的热功转换效率达到40%。现在汽油机的热功转换效率大约在25-30%。 在内燃机行业,我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我很开心很充实很快乐! 希望大家支持我鼓励我,分享我的快乐!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4 次阅读|4 个评论
2009年上海市社会科学年会与会有感(旧文)
热度 1 hj58 2011-4-18 21:01
2009年上海市社会科学年会与会有感   因为投了稿,于是收到通知,于是参加了12月4日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法律学科专场。 关于大会的形式,有一些想法。   现在的大会形式是 1.0 版本的,其顺序是:   领导致辞。主办方或承办方领导致欢迎辞或感谢辞(一共就开六七个小时的会,这两个环节可以花掉一个小时。)   预先指定的学术权威发言(实际上就是读自己写的论文,而且十四个发言者中九个人的同题论文已经被印在大会文集里了,每个与会者已经人手一册了。而且大多数发言者不能有效利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发言时间,往往在客套话和场面话上浪费不少时间,有的还花很多时间说课题的背景或前人的研究情况,结果刚开始说核心内容,时间就差不多到了。以后,大会的组织者应该要求发言者预先提交发言提纲,删除其中不重要的部分,指导他们主要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发言者自己也应该不断吸取教训,对发言稿进行提炼,并预作彩排,控制好发言时间。)   全部发言结束后,由同样是预先指定的学术权威进行点评(都是说好话,没有批评。)   听众提问(时间很短,顶多提五六个问题。如果前面的发言人拖沓,那么提问环节还可能被取消。)   吃饭(大家各顾各埋头进食,和其他陌生与会者没有任何交流。)   休息(聊天或午睡一会。)   下午会议继续……   散会(提着礼品各自回家。)   这种大会模式失去了学术交流的功能,完全成了一种应景的游戏。虽然承办单位规定自己的研究生必须到会听讲,但我周围的研究生都戴着耳机,手捧一本“英语高级口译”教材,相互之间还议论着,为学校没有规定必须写心得报告而庆幸。   这样的会议热闹有余,但价值有限;开销很大,但意义不大;不会让领导烦心,但也不会让领导开心。我相信党政官员们也希望学术界能够开展独立的研究,为他们提供各种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做事后诸葛亮,只会诠释和歌颂领导的讲话,写一些不痛不痒的官样文章,挖掘领导报告中的微言大义。   对民众的宣传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但学术界内部开会完全可以活泼一些,尖锐一些,直指问题的要害。现在的情况却恰好相反,普通报刊已经在越来越多地揭露黑暗面,观点也越来越鲜明,网上更是到处都能看到犀利的言论,甚至连中央电视台都开始犀利起来了,但学术界内部却还是一片四平八稳、莺歌燕舞之声。   “怕苦就不要搞自然科学,怕死就不要搞社会科学。”实际上,在中国搞社会科学现在已经不会受到对肉身的惩罚了,顶多就是拿不到课题经费、正规刊物不发自己的文章、职称升不上去而已。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还不能独立思考、大胆研究,是不应该的。如果怕未来某一天再次收紧、“反右”、“反精神污染”,那就干脆别搞社会科学,干脆改行去做生意或者去做官。   建议上海社联明年至少尝试一下 1.5 版本的会议模式:除了往常的程序和内容,在大会会场外开辟一块区域,张贴论文的摘要。论文作者可以站在摘要前,回答感兴趣者的提问,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可以和大会重合,也可以在大会结束之后进行(承办单位不必提供晚饭,只需要提供场地、茶水和小卖部),至少可以在午饭期间的两个小时里这样做。   理想的会议模式是革命性的 2.0 版本:组委会预先选定一批文章,全文发布在社联的网站里,让大家阅读,准备问题。或把预先选定的文章印成文集,让与会者现场阅读,准备提问。大会时,这些文章的作者分批上台就座,接受与会读者的提问。不能来开会的或外地的读者,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提问。整个大会完全是互动的,不再浪费时间把文章朗读一遍。现场互动,肯定既热闹,也有趣,最重要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家的思想火花。这样,大家在百忙之中,放下手里的工作,克服拥挤的交通,长途奔波,相聚在一起才有意义。社联花那么多钱开会,才值得。研究生们参加这样的大会,才会有收获,才不会去读外语课本。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社联还可以尝试 3.0 版本,即把整个大会常年化:社联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发布在自己的网站里,读者随时可以提问,作者可以随时回答或集中回答。对于没有学术价值,只是宣泄情绪,或存心添乱的提问或跟帖,可以立即删除。   如果怕一些内部的、前卫性的探讨流传到社会上影响安定团结与稳定和谐,可以要求上社联网的人全部实名,而且必须是社联所属学术单位的正式成员,并承诺不外传仅供内部讨论的文章。外界人士则可以一律禁止其参与。如果想允许外界的业余研究者参加,可以让他们先实名申请参加社联组织,并提交论文,经过审定后,授予社联成员的资格,才能上网看帖和发言。……   思想交流是推动科研的重要方式。写出正规的论文,发表在正规的刊物上,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但这种交流形式周期太长,频率不高,速度很慢,篇幅也很有限。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或思想片段也难以写成正规论文,甚至思想者本人自己一转身也忘记了。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该改变自己的交流方式了。   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走在党和政府的前面,成为党和政府的智囊、智库,并为整个社会提供思想,成为党政官员和民众的导师。上海的社会科学界应该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根标杆,而且应该努力成为世界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高地,能够输出自己的思想。   人类发展到现在,资源和环境已经被利用到极限了,人类下一步如何走,需要学术界给出思想。这次莫非仍然是西方学术界站出来为全世界开药方?希望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能够改变这种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局面。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5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鼠的生物信息实验操作总结--调侃效率
热度 2 chenhao392 2011-3-8 15:07
最近我被老板的绝招打败了,心服口服。 有感之余,决定总结一把自己在用的,一级刚刚学到手的各类效率秘籍,算是个总结笔记吧。如果对其他人有帮助,那本鼠就更开心了。同时欢迎各位来本博客做做,磕磕瓜子,交流交流生物信息的各种心得,事实证明:生物信息跟拿基因枪一样,都是手艺活嘛. 我只臭屁的希望若有哥们觉得有点用,然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即科学网本鼠的博问链接,哦哈哈哈. 1. hash的搜索效率 先说说老板如何搞定我的吧,就是这个hash.. 其实早在N年前(本科)啃小骆驼的时候,就读到过hash的搜索是经过优化的,本质类似于一个二维数组。潜意识里,这就给了我一个误区,还是个二维数组嘛,快也就是50%效率之类的吧。事实证明我想当然了。前几日需要整理一个project的结果,就写了类似如下的perl脚本(摘录)。 #re_structure the FKPM file my @fkpm; for(my $i=0;$iscalar(@array);$i++){ my @line=split(/\s+/,$array ); $fkpm =$line ;#id $fkpm =$line ;#FKPM $fkpm =$line ;#cover rate } my $id; foreach $a(@name){ #第一个loop if($a =~ /(Th.*?)\s+(.*?)$/){ $id=$1; } my $mark=0; for(my $i=0;$iscalar(@fkpm);$i++){ #第二个loop if($id eq $fkpm ){ print "$a\t$fkpm \t$fkpm \n"; $mark=1; last; } } if($mark == 0){ print "$a\t\-\t\-\n"; } } 写完后估计了一下时间,于是跟老板说,估计得跑个把小时,吃饭去了。老板说,用hash最多就是一分钟的事儿,我还不服气的辩解了几句,找了几个借口(此处省略),在老板提高嗓门后觉得:呃,应该是自己错了。 吃饭大概半小时,回来后果然:这段脚本只处理了三成的数据。于是乎修改成了hash,又跑了一遍,用了15秒左右.....程序就完成了...15秒左右!!我囧了...以下是我修改的代码: #re_structure the FKPM file my %fkpm; for(my $i=0;$iscalar(@array);$i++){ my @line=split(/\s+/,$array ); $fkpm{$line }="$line \t$line "; #print "$fkpm $fkpm $fkpm \n";die; } my $id; foreach $a(@name){ #第一个loop if($a =~ /(Th.*?)\s+(.*?)$/){ $id=$1; } if(!$fkpm{$id}){ print "$a\t\-\t\-\n"; } else{ print "$a\t$fkpm{$id}\n"; #hash } } 还是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吧。我再也不敢像原来那样囫囵吞枣了... hash是如何做到快速搜索定位的呢?查查定义。 若结构中存在关键字和 K 相等的记录,则必定在 f ( K )的存储位置上。由此,不需比较便可直接取得所查记录。称这个对应关系 f 为 散列函数 (Hash function),按这个思想建立的表为 散列表。 好嘛,人家压根就不找存储地址,直接根据key把地址算出来,怪不得。 2。善用shell命令 我一度做东西有误区,就是一到文本操作就用perl,哗啦哗啦写一大堆,耽误时间,效率低下。 不久前才改过来。以下是个例子。 我需要把一个fasta文件的部分信息提出来,其文件格式如下: Th0000001 old_id=63_1_CFGU_CFGW_CFHG_CFHH_CFHI CAAACAACATGCTAAGATCTGACCTTGTTCATCTCCACATCTTTTCAACGACAGATTAAA ACTGAAAA..... Th0000001 old_id=..... .... .... 想要获得的信息为: Th0000001 63_1_CFGU_CFGW_CFHG_CFHH_CFHI Th0000002 半年前我会写个perl,估计十几分钟就没了,再出个小错,说不定半个小时就搭进去了. 其实只需要在shell里打了一行命令而已,耗时可以用秒计算吧: grep "" Th_unigene_assembled_ESTs.fasta |cut -c 2-|sed "s/\told_id\=/\t/" name_list # Th_unigene_assembled_ESTs.fasta 源文件 # name_list 输出文件 第二个例子 有时候一个程序要对不同的数据集都跑一遍,这些命令行有一个特点:非常相似! 难道就为了这,在perl里面加个loop,那也太...那..那怎么办? 唉,我曾经不胜其烦的按着上下键(调出历史命令)修改一点儿,运行。 一遍还好,有时候上下游的数据出了问题,需要程序重跑就无语了,以下YY情节: 某同学:耗子兄,你这个EST放错行了嘛,我们没法用。 本鼠:哦,好,就改一行代码嘛,容易。 一刻钟后.... 某同学:那个,改好了么?我们老板要看呢 本鼠:.... 旁白:一只耗子正在电脑前勤奋的按着上下键和回车.... 其实嘛,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个shell脚本就好了。不过请注意,这个脚本是 可以不用手写的 ,是可以再写段代码生成的..某些大侠一眼就能看出下文可以用for loop生成... #!/usr/bin/bash perl add_FRAG_hash.pl est.list 0_best_blast/ 1.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1.2.frag.count 1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1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2.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2.2.frag.count 2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2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3.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3.2.frag.count 3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3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4.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4.2.frag.count 4_added_frag perl add_FRAG_hash.pl 4_added_frag 0_best_blast/ 5 .blastn 5_count_frag_for_each_dataset/ 5.2.frag.count frag_added.list rm -f ?_added_frag #删除中间文件 什么什么?才几行还不如直接敲命令?重跑也认了?! 那要是,几百行呢? 此处罗列一个本鼠用来生成shell脚本的命令,不解释了..只是说一下,这个 run_header_remove.sh一共882行.. ls all_out/ | sed 's/^.*$/perl header_remove.pl \all_out\/ clean_header_psl\//' run_header_remove.sh 3. $$的妙用 感谢现在发达的科技,包括我们实验室在内的大多数服务器升级到了N核(N = 2)..不怀好意的想占用多个CPU的同学远不止本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用perl的多线程包的,有喜欢shell下直接一个 “&” 省事儿的,爽啊,原来需要1个CPU跑7天的工作,现在就7个CPU跑1天好了..美哉,美哉.. 然而这对于本鼠有1个bug,那就是:要是写的程序早在运行中存取临时文件怎么办... 7个CPU,7个线程,跑的是不同的数据,要是线程1拿了线程2的中间文件,线程2找不到,顺手牵走了线程5的,导致线程7找不到文件报错...这个...呃... 小A说,那就创建7个工作文件夹,在里面分别把程序跑一遍。 小C说,不就是中间文件的文件名嘛,我把程序修改下,弄个程序1,程序2... 这两种想法直观,却不符合生物信息的精神,小A和小C勤奋的跑出结果,牛了,也只是NA和NC...什么什么,我说大了,好吧,至少不符合perl的编程精神。那perl的编程精神是什么呢?七个字:随心所欲的懒人.....囧 懒人们只需要在文件名后面加上$$就好了,它有个响当当的大名: Perl解释器的进程ID(PID). $$是perl内置变量,只要运行perl就自动赋值,那么中间文件temp就会变成temp12345, temp44857...一般的服务器的PID至少要一天才能转一圈吧(99999个呢)基本保险了. 照例再贴出本鼠的一个小脚本做个例子: my $input_file=$ARGV ; `grep "" $input_file |sed "s/\//" temp$$`; #$$ open FILE, "temp$$" or die"hell:$!"; #读入临时文件$$ my @array=FILE; close FILE; chomp @array; `rm temp$$`; #$$哥们你可以功成身退了(删除) my %frag_count; foreach $a(@array){ my @line = split(/\./,$a); $frag_count{$line }=$line ; } my @array2=keys(%frag_count); for(my $i=0;$iscalar(@array2);$i++){ print "$array2 \t$frag_count{$array2 }\n"; } PS: 如果同时服务器上有个程序不断放出子线程,几个小时把PID用一圈的话..呃,相信同学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友情提示:换个系统时间变量用用吧,看100年内它能转一圈不? 4.注意多loop下的代码行数 事实证明一个细节会被大量重复来放大,良好的编程习惯很重要. 这个就直接上例子了,结果是提升了约4倍的效率. #get the line numbers for calculation my $num1=scalar(@native_one); my $num2=scalar(@native_two); my @residue=residue(\@native_one,\@native_two,$num1,$num2,$range); return @residue; } #calculate the distance and find the residues sub residue{ my($first,$second,$num1,$num2,$range)=@_; my $distance; my @result_first; my @result_second; for(my $i=0;$i$num1;$i++){ for(my $j=0;$j$num2;$j++){ #双loop $distance=distance($$first ,$$first ,$$first ,$$second ,$$second ,$$second ); if($distance = $range){ my $temp="$$first "; push @result_first,$temp; my $temp2="$$second "; push @result_second,$temp2; } } } #delete the reduntant residues my %hash=(); my @result1 = grep{$hash{$_}++ 1} @result_first; my %hash2=(); my @result2 = grep{$hash2{$_}++ 1} @result_second; my @result_final=(@result1,"divide",@result2); return @result_final; } #Function for distance sub distance{ #双loop下调用的子函数 1 my($x1,$y1,$z1,$x2,$y2,$z2)=@_; my $square=($x1-$x2)**2+($y1-$y2)**2+($z1-$z2)**2; my $result=sqrt($square); return $result; } 修改子函数为: sub distance{ #双loop下调用的子函数 2 my $result=sqrt( ($_ - $_ )**2 + $_ - $_ )**2 + $_ - $_ )**2 ); } 行了,就到这儿吧,天色已晚,本鼠该回窝了..各位看官,来磕瓜子啊..
个人分类: 学习|5717 次阅读|2 个评论
87-1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1987
tengyi1960 2011-2-21 13:56
87-1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1987(1-2).pdf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0 个评论
从田是圆的说开去
热度 1 lxchencn 2011-2-9 16:19
从小在农村生活,家里的自留地是长方形的,多数农田也是方形或大体方形的,当然也有很多菜地、农田是不规则形状的,到北方看到的麦田也是成片的长方形地,这几天看到北方大旱,使我回忆起看到不同形状农田的事情,也许对抗旱救灾、农业现代化有启发。 2007年到美国西部旅游,西部牛仔的传奇早已经耳熟能详,有一天坐车正路过一片大草场,美丽的草原风光吸引了游人的目光,但一个农业设施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地上架了一个长长的横杠,下面的地却被整成圆形的,横杠就像圆的半径,印象当中田是方的,怎么这里的田是圆的?还有一根横杠?让人百思不解,导游做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田是种植牧草的,横杠是自动灌水系统,横杠做圆周运动画出来就是圆形的田了,做一个简单的圆周运动,一丘田很快就灌溉好了,即使是周边还有剩余土地也不种植了,这样高效率的灌溉系统一个人控制开关就可以耕种管理一大片农田了,这样的设施农业即使碰到干旱也容易管理的,成本也许不太高,在北方南方推广起来也许是可行的,也能够把人从大量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农作物漫灌也节水一些吧,尽管我国的田多数是方的,地是充分利用起来了,可是后期的劳作效率就低下,也难以自动化和节能,这一个简单的生产方式是否值得借鉴呢?在农田、菜地、草地、花地甚至是沙漠植被的灌溉等等,这种以效率优先的方式对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是否也有启发呢?
3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每个小时在做什么
zls111 2011-1-17 19:43
有的时候抱怨社会的荒唐,有的时候自己荒唐也不知道。 数数自己一天每小时在做什么,可能就发现自己的荒唐,就会发现电脑真不是好东西。大部分时间花在电脑上(正紧事除外)你说你对得住谁呢? 突然问旁边师妹,你每天每个小时在做什么,她很快反应出来,就说“我今天试验做的很顺,早做完了,所以....”.哎,确实我也是看她在电脑上时间挺多的。其实自己也心虚,在电脑上浪费的时间不少。但是今天试验做的顺,所以。。。这不是借口,你不是跟自己竞争,而是一代人,80后加90后。时间是优秀的前提,何况别人的条件还有比你好的,早就跑在前面了,清华的本科生就能发CNS了,当然这是另外,但至少是压力。 还有这种想法本身就不怎么对,竟然选择了科研就当喜欢科研,最理想的是把职业变成兴趣。有了空余时间应该是去看看文献,而不是校内,天涯什么的,等这个习惯了才是成长的第一步。 哎,说别人挺会的,我自己也没做到这种水平(说别人自己也明白不少,哈哈),共勉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使用计算机
douglee1986 2011-1-7 14:02
要提高电脑操作的效率,也就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浪费的时间。 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效率呢? A.shun 在这里总结出六个有效的方法与你分享。 1. 选择合适的软件 选择一个有自己需要功能,并且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软件 。这正是所谓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选软件的原则是:不必选功能最多的,而选最适合自己的。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兼容性、易用性、资源占用、服务支持等等。 2.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3.使用快捷操作方式 快捷键既然有快捷之名,毫无疑问就是为了提高操作效率而产生的。通过减少鼠标定位过程和两手协同作业,可以更迅速的进行各项操作。 4.管理好你的文件和文件夹 5.自定义设置 但是根据调查表明, 有很多人安装完软件甚至使用好几年都从来没打开过设置菜单。 别怕麻烦,为了以后的方便;别怕不懂,多尝试多搜索,对你计算机上的程序进行设置吧。 本文只是罗列了重点内容,详细信息请浏览其原文: 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计算机操作效率的方法
个人分类: 想法|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困惑
oyster08 2010-12-27 18:40
今天也算是有博客的人了,感谢科学网给了这个机会! 转眼间,从事科研工作已经10个年头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最近几年赶觉大家都很忙,从大学者到研究生,各有各的忙点,一年到头,算一下竟然没有效率,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啊! 2010年只剩下最后的几天了,回忆一下过去的十年,理顺思路,迎接下一个十年!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科研效率的五个软件
热度 5 lingfeng 2010-12-21 13:24
1. 百度硬盘搜索 如果电脑里存了许多的PDF文档和Word文档,虽然可以层层分类建立目录,但是难免出现找不到所需要的文档的情况。百度硬盘搜索可以对硬盘中的文件进行索引,对PDF\Word\txt等各种文档、IE临时文件、影音文件等多种文件进行搜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PDF全文进行索引,非常方便检索。如果遇到忘记了某一个文件保存位置的情况,只需要打开百度硬盘搜索(其界面和百度一样),输入关键字,即可找到文档及其保存位置。 安装后软件即随机启动,可以随时记录文档的改动,并对其进行索引。据我感觉,系统资源的耗费不大。现在,它是我必备软件之一。 该软件的缺点是只能索引一个文档的前五千字,如果文档过长,后面的即不能索引。 与百度硬盘搜索具有类似功能的是谷歌桌面搜索。我试用后感觉索引速度太慢,然后就没有进一步使用了。据说和百度硬盘搜索相比,谷歌桌面搜索对中文的支持稍差。 windows自带搜索程序,但我使用后感觉该功能形同虚设:速度非常慢,而且常常检索不到,与百度硬盘搜索相比差得太远。 该软件为免费软件,下载地址:http://disk.baidu.com/ 2. FileGee个人文件同步备份系统 电脑里面最值钱的就是数据。如果因为电脑丢失、硬盘损坏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却没有对数据进行备份,那时真是欲哭无泪。所以定期对电脑数据备份非常重要!我以前曾经把数据复制黏贴到移动硬盘上,但是这样做速度很慢,而且常常出错终止拷贝,必须重新再来,非常麻烦。后来发现一个软件:FileGee个人文件同步备份系统,用来同步备份文件到移动硬盘上非常方面。我现在每周备份文件一次。我把重要资料放到D盘,每次把D盘全部资料备份一次大约耗时半个小时。不过如果是第一次就需要时间更久,后面只要备份有改动的或者新建、删除的文件了。 该软件提供多种备份方式,例如镜像备份是把源文件夹下的所有改动都备份到目标文件夹,使得目标文件夹和源文件夹完全一样,这是我采用的备份方式。也可以把改动过的文件、新建文件备份到目标文件夹的同时保留改动前的文件和已经在源文件夹里面删除的文件。 目前,个人版是免费的(我不能保证以后不收费),企业版收费。但是对于一般科研人员来说,个人版就够用了。 3. Endnote 大名鼎鼎的Endnote,我想应该不需要详细介绍了。没听说过的可以去这里看看介绍的文章:http://wenku.baidu.com/view/2aaea245b307e87101f6968a.html 主要用途一是写文章的时候插入参考文献,可以自动按照需要投稿期刊的格式插入,二是自动下载全文,三是作为文献管理工具。我现在同时用它来作为电子书管理工具,为每一本重要的电子书建立一个记录,并把看后的读后感和总结也放到下面。 4. 新编全医药学大辞典 这个软件主要对生物医学研究人员有用,号称收录词汇30万个。看文献的时候,其鼠标取词的功能非常有用,可以从PDF文档中取词。也可以把查的生词,或者取的词加入到生词本,方便以后复习,这个功能很好。生词本可以建立多个。 软件缺点是有些生词的解释不够准确,单词收录还是有些不全,发音有些不准确。 5. 福昕阅览器 几乎所有的文献格式都是PDF的,所以,PDF阅览器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不可或缺。Acrobat reader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PDF阅览器,可惜不能做标记。不做标记,看过一遍很快就会忘记,等于没看。Acrobat professional是可以做标记了,但是软件太大,几百兆,占用系统资源较多。福昕阅览器(Foxit reader)的优点就是软件小,只有几兆,占用系统资源少,可以做多种标记,用起来很方便。 新编全医药学大辞典和福昕阅览器都是收费软件。来美国后,我买了它们的正版,居然发现正版的不如绿色版好用,只好重新用绿色版。所以诡异的是,我花了正版的钱,却还在用着盗版软件。
个人分类: 电脑与网络|12192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如何成为一个时间管理专家
zhanglin9099 2010-12-16 18:09
最近很忙,却效率不高,很多时间被无情无意的浪费掉了,还是要认真管理自己有限的时间,抓紧抓紧。这篇文章是我从新浪爱问中下载下来的。 ~~~~~~~~~~~~~~~~~~~~~~~~~~~~~~~~~~~~~~~~~~~~~~~~~~~~~~~~~~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行动。同时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就跟他时间管理的能力成正比。   很多人时间管理做不好,因为他不够忙。时间管理好的人,第一个现象就是忙,整个人开始忙碌起来,不是瞎忙,而是很有效率的忙。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要达成你的目标,所以假设一开始目标没有设定好,计划没有拟定详细,事实上时间管理的效率已经不理想了。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 1% 。当你每天学习一点,行动一些,把计划做得越来越详细,不断地做检讨,你就会每天进步一点,慢慢步入成功。   时间就是生命,掌握时间就是掌握生命 !   一个人的成就决定于他 24 小时做了哪些事情。时间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分配时间,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最有生产力的事情,在更短的时间达成更多的目标。书中同样用大量实践的心得分享了最棒的时间管理的十个关键。   现在,我们来学习做好时间管理的十个关键:    1 、第一关键:要有明确的目标   上次我们演习时,已经明确过每个人的目标。现在还是请你拿出纸和笔,在这张纸上,写出你明确的目标。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标,那时间是无法管理的。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让你在更短的时间达成更多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成功等于目标,所以你愈能够把目标明确地设立好,依照我之前所分享的方法,你的时间管理就会愈好。    2 、第二关键:你必须要有一张 个人清单   也就是你必须要把今年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列出来。现在就把你要完成的每一件目标列出来,不光是主要的目标,还有一些小的目标要达成,也要把它列出来。   当你有 个人清单 之后,下一个你要做的是把目标切割。譬如为了达成今年的每一个目标,我上半年必须完成哪些事情 ? 下一步就是把它切割成季目标。我这一季需要做哪些事情,全部列出来,如此再推出每一个月需要做哪些事情。   假设你没有办法有一个全年的 个人清单 ,你至少从现在开始必须要有每个月的 月清单 。当然我们都知道一日之计不是在于晨,而是在于昨夜,所以在前一天晚上要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记住,你永远没有时间做每一件事情,但你永远有时间做对你最重要的事情。   当你列出来之后,把优先顺序排好,并且设定完成期限,这时你就已经迈向成功之路了。    3 、第三关键: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二十、八十定律,或八十、二十定律   你要把时间管理好,一定要知道哪些事情对你是最重要的,它赋予你最高的生产力。假如这些事情你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那你的时间管理永远不会很好。所以每一天必须花最多时间做那一件事情。   我个人一定会列出第二天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同时我会把这些事情分成小小的时段,这样我就可以百分之百地掌握我的时间了。   还有一点,就是运用视觉的力量。导致时间管理不好的原因通常就是拖延。当 马上行动 摆在你前面,你很明确地看着它,它就会刺激你的潜意识,进入你的脑海里,迫使你马上行动。所以你应该在你的书桌前面贴一个 马上行动 四个大字。   时间管理要做好,你就必须有一个明确而且详细的计划。计划愈详细愈容易管理,你也愈容易成功。    4 、第四关键: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 1 小时的 不被干扰的时间   假如你能有 1 小时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扰,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开始思考一些事情,或是做一些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这 1 个小时可以抵过你 1 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候这 1 小时比你 3 天工作的效率还要好。所以记住,不被干扰的时间至少要 30 分钟,最好的时间差不多是 60 分钟,也就是 1 个小时。   一般来讲,需要花 20 分钟才能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心定下来。假设只有 30 分钟,效率并不会太好。所以给自己 1 个小时的不被干扰的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设定不被打扰的时间在早上,最好是起床的时候, 5 点到 6 点,这个时候,你一个人思考,尤其是你的头脑非常清楚,你会发挥非常非常大的力量。假如你这个时段没有办法做到,还有一个时间你可以试试,就是在中午吃饭的时间。或是在下午 3 点到 4 点的时候。我自己设立的时间则是在晚上回家之后。    5 、第五关键:你的目标和你的价值观要吻合,不可以相互矛盾。   你一定要确立你个人的价值观,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当价值观不明确的时候,你时间的分配一定不好。所以你一定要找一个时间把自己的价值观确定一下,什么对你才是最重要的 ? 是健康、是事业、是家庭、是朋友,把它分配好。   记住, 时间管理 的重点不在于管理时间,而在于如何分配时间。    6 、第六关键:每天静坐一小时   你可以找一张椅子,就坐在那里,记住,一定要完全不受干扰,没有任何的音乐,没有任何的杂音,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你一定很想要动,那时候你就要鞭策自己不准动,直到满一小时。假设你每天能够静坐一小时,你工作的效率一定会提升。    7 、第七关键:所有的事情开始就把它做对   开始就把它做到完美,就把它做到最好,这样你就不需要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    8 、第八关键:你必须控制你的电话时间   善于管理时间的人通常是由他的秘书帮他查询到底是谁打电话来,或是请他留言。留言时必须记住什么时间回电是最好的时机,不然你打电话过去,他又不在,徒劳无功。一般来讲,把电话积累到某一个时间,一次把它全部打完。    9 、第九关键:同一类的事情最好一次把它做完   当你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你会熟能生巧,因此你的效率一定会增加。    10 、第十关键:做 时间日志   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做那些事情,把它详细记录下来,每天做了什么,一一记录下来。你会发现,哎呀 ! 浪费那么多时间。当你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你才有办法改变。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做好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四个秘诀:    1 、 第一秘诀: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我把这句话 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贴在我的书房里,我发现我的时间管理的确有进步,同时也因为这句话的影响,我在 27 岁时,也成了亿万富翁。所以,请你也和我一样,把这句话贴出来,时刻提醒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2 、第二秘诀: 时间大于金钱   用你的金钱去换取别人的成功经验,这是比较快的方式。    3 、第三秘诀:花最多时间做最重要可是不紧急的事情   我们常谈到时间管理,有所谓紧急的事情、重要的事情,然而到底应该先做哪些事情 ? 当然第一个要做的一定是紧急又重要的事情。通常这些都是一些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当你天天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表示你的时间管理并不是那么的理想。   成功者花最多的时间在做最重要、可是不紧急的事情,这些都是所谓的高生产力的事情。然而一般人是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你必须学会如何把重要的事情变得很紧急,这时你就会立刻开始做高生产力的事情了。    4 、第四秘诀:你一定要跟顶尖的人士学习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跟之前成功的人士学习,这几乎没有什么例外。你跟什么人接触,你的想法就会跟他接近,所以千万要仔细选择你所接触的对象,因为这会节省你很多时间。   假如你跟一个成功者在一起,他花了 40 年成功,你跟 10 个这样的人在一起,你是不是就浓缩了 400 年的经验 ? 这不是时间管理,那什么才叫做时间管理呢 ?   一旦掌握了时间管理的秘诀,你会发现自己做事的效率竟然会这么好,你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美好的一切都来自于你彻底的实践学到的每一个方法,从今天开始你将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时间管理专家。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提高(图书资料)分类工作的效率 1987年
热度 1 tengyi1960 2010-12-14 10:07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 养成工作总结,思考的习惯,能够促进学习,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图书馆工作来说,过去有:“一分类二编目三流通”之说,这说明分类是一种方法,值得研究。实践证明:扩大知识面和熟悉分类法(编排规则)会使您终身得益。 怎样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介绍提高效率的三个方法 1987 年 效率是一切工作的生命。 对图书馆工作来说也应该提高效率。 分类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就意味着: 1 省出了分类的时间和人力; 2 缩短了新书从进馆到与读者见面的时间。 提高分类工作的效率就是指在相同的人, 物条件保证下, 在相同的质量要求下, 提高分书量 A ,或减少分书时间 t 。 Q (效率) =A/t 。工作实践证明:总结经验——做好笔记;改进工作方法——避免重复劳动; 练好基本功——熟悉分类法是提高分类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分类疑难图书效率的方法——总结经验——做好笔记 有总结, 才会有提高。 我们都知道未经总结的知识, 是零散的, 不易指导实践的, 只有反复总结, 才能加深记忆和提高。 对于类分图书中遇到的个别疑难图书, 总结尤其重要。 例如: 第四批书中有几本疑难图书, 你经过认真考虑, 分析, 类分对了, 但没有总结。 几天后,第六批书中又有几个类似的疑难图书,你就很难分对了。也许你记得前批的事,类分对了;也许类分错了; 也许又花了许多时间才类分对。 不管怎样这都不太合算。 总结经验——做好笔记, 就能有据可查, 触类旁通, 就能利用“外脑” 补充内脑的不足。 我们的做法是: 1 将疑难图书的形式,内容特征,查考的工具书,及易混淆的分类号和正确的归类号记录下来。2 半年为一个阶段,将这些书的书名主题词按汉语拼音排列成图书分类索引的补充本。 3 及时将总结出的经验, 补充在本馆分类细则上。 这样的做法, 既使同行之间讨论了问题, 又使类分疑难图书的时间相对减少了,效果较好。 二,改进工作方法——避免重复劳动 以先进的工作方法代替落后的工作方法使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 用打字机或刻蜡纸油印代替手抄著录; 用卡片复印机或自制一个油印卡片机代替手印等。 这些是前人的经验,对提高效率固然是有效和可取的,但有些经过改良后将更为完善。我们的做法是: 1将著者号码表(以字顺查检) 改良成汉语拼音查检号码(一次性标出著者号), 以一次性数笔画代替次次数笔画。 2 类分时, 先依经验粗分图书, 再逐一查对分类表, 省去将分类表来回翻查的时间。 3 将常用的复分“附表”抄出,压在玻璃板下,记的又多,又不容易出错。这样,我们提高了 3-4 倍的工作效率。 三,练好基本功——熟悉分类法,扩大知识面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效率的又一个有效手段。 它包括: 思想提高和业务提高两个方面。 从业务提高上讲, 主要是扩大知识面和熟悉分类法。 扩大知识面, 从人员素质上保证了辩类, 而熟悉分类法从人员素质上保证了归类, 这两方面都有了保证, 那么犹豫, 徘徊时间就能相对减少, 效率就能相应提高。 例如: 通过线性记忆, 特征(每一级区分标准) 记忆和网型记忆后,熟悉了分类法,不仅减少差错,而且大大提高分类效率。 (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 技术上不断钻研, 包括分类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效率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3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