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如何用 Roam Research 备课?
热度 1 wshuyi 2020-9-9 10:2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师备课来说,这句话也成立。 题图: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需求 作为老师,备课是一件日常工作。 有人可能觉得准备一门新课,确实需要花很多时间。一旦内容成型,讲了一轮之后,下次讲课就可以“按下重播键”,把 PPT 重新念一遍,根本费不了多少力气。 作为懒人,我着实很羡慕那种理想状态。如果有这种一劳永逸的课程,请告诉我。可惜我自己的课,却从来不是那么讲的。 我教的是技术类内容。2009 年开始给本科生上课,到现在 11 年了。09 年时候的前沿技术,到了今天已司空见惯。如果把当年的讲义直接拷贝来使用,我反正是不敢上讲台的——丢不起那个人。 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也在发生变化。2012 年的时候,我讲信息系统开发,很多例子还可以用电脑硬件打比方。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们熟悉电脑,至少大概了解自己的电脑有多大的内存和硬盘。今天很多学生,每天只是抱着个智能手机搞定一切。你问他电脑的内存有多大?他告诉你说 512G 。不了解内情的,还以为他是专门从事数字货币挖矿业务的土豪呢。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就得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备课这事儿,是不能偷懒的。在面对每一届学生的时候,都得不断调整。 这谈何容易? 痛点 《我爱我家》里面,傅明老人提到自己对电脑的需求,说要把一家人犯的错误都记下来,等到批评教育的时候,可以打开电脑信手拈来。从而避免想批评晚辈,却想不起来具体事例的尴尬。 这虽然是个喜剧里面的桥段,但是却有现实的意义。就是我们想要论证某个观点的时候,例子并不一定是现成的。 老师讲课也是一样。在现场,你发现学生对于某个概念不是很理解,于是试图打个比方,来帮助他。结果搜肠刮肚,就是找不出来合适的比方。有的时候类比的结果,是学生更加茫然。 那么下一轮备课的时候,你肯定是希望找到更合适的比方,以便破除尴尬,让你的讲解更为生动流畅。可是你明明记得自己曾经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曾经想起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恰当比方,却就是想不起来了。 另外注意我上面这段话,其实包含了一个隐含条件,就是你下一轮备课(也许相隔了整整一年),你还能记得起来一年前自己课上遭遇的问题,并且着手去应对。 能有如此准确记忆的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人,都是到了课堂上,幻灯翻到了那一页,才发现“船到江心补漏迟”。 分析 问题出在哪儿呢? 其实教师备课的时候,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上下文”的错位。 你积累内容的时候,可能并不需要这些内容。等到你需要使用这些内容的时候,却根本找不到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形成一张网络紧密连接,让你可以通过上下文有效联想到它们。它们是零散的,满地都是,你慢慢找好了。运气好的话,总会效率低下地最终找到。 而你准备讲义和幻灯的时候,面对的只是一篇文稿,或者一份 PPT,之前课程讲解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思考等等,全都不在这里。你想要透过幻灯上的寥寥数语,试图回忆起来学生当时的反馈。这任务难度确实有点儿太高了。 所以,看似讲课的时候,教师只是非常潇洒地拿着一个 U 盘拷个 PPT,然后就侃侃而谈。实则这背后,应该是一套系统在发挥作用。 包括但不限于: 资料采集 资料整理 撰写文稿 设计大纲 幻灯制作 反馈记录 项目管理 尝试 从教这些年里,我也曾尝试过用不少工具来完成备课中的上述任务。 例如,从系统自带的资源管理器(或者 macOS 下面的 Finder)一直用到 DevonThink,用来采集图片、文本片段、视频、文档等资料。 用印象笔记, Bear, Milanote 等来整理笔记项目。 使用 Word, Scrivener, Ulysses 来撰写文稿。 利用幕布、workflowy, dynalist 来制作大纲。 用 Powerpoint, Keynote, Prezi, iMindmap……直到 Markdown 文档,来制作幻灯。 用 org-mode, Bear, Notion 来做反馈记录。 用滴答清单和 Trello 来做项目管理。 但是,实话实说,这些工具用来备课,效果总是不大好。 这里所谓的效果不好,并不是指这些工具本身不好用。恰恰相反,上述工具列表中,许多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优秀应用。 按照 UNIX 系统的设计思路。每个应用,应该在某个方向上做到极致,然后把不同的应用配合起来, 形成1+12的效果。 从道理上讲,这没有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不容易实现。 因为工具的切换,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当你完成某个任务,需要连续通过若干个工具配合时,成本其实很高。 例如后一个工具不一定支持前一个工具的导出内容,那就会使得配合无从谈起。 这直接导致了,我本来就是想轻松写文章和备课,却把格式的转换和自动化脚本钻研得颇为深入。 这算是收获了一种副产品吧,不过代价实在太高了。 而即便通过 Markdown 这样的通用格式,把工具间配合能力打通。你依然有可能因为需要打开额外的工具而产生怠惰,结果该干的事情,被拖延,或者干脆忽略。 例如我课后本来是应该认真记录反馈的。但是我真的懒得记。我记录的时候,怎么描述“第 28 页幻灯这个位置图片换一张”,或者“第 40 页这里,视频太长需要剪短”?如果用页码,那么一旦我对幻灯进行修改,页码就都无效了;可如果采用的是上下文的详细描述,那就得写不少字了。 而且这种反馈,即便是能够记录下来,真正动手去做,恐怕真得拖到下一轮教学(毕竟这一轮已经过去,人得往前看啊)。到那时候,想把散落在不同工具里面的内容链接起来,并不容易。而且你到时还能否记得,当时是否进行了修改?各种版本该以哪个为准继续改动?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让你无所适从。能深入钻进去重新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情况很罕见。即便做了,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问题真的无解吗? 不。 因为 Roam Research 出现了。 新方法 Roam Research 的主要特点,我在《 Roam Reserach 到底好在哪儿? 》一文中,已经为你介绍过了。咱们简单归纳一下要点: 双向链接。 可以链接到 block 单位。 开放便捷的汇入和导出。 Web 界面,跨平台。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特点可以怎样帮助你更轻松高效地完成备课任务。 首先是资料的采集。 Roam Research 支持 Markdown 与 JSON 格式数据的导入。因此许多第三方平台都能自动导出到 Roam Research ,并且保持同步。 例如我最常用的 Readwise 。 Readwise 支持的导入内容渠道非常多。至今为止,我也没能开发使用全部的功能。但是对我来说,这些已经足够用了。 在 Kindle 电子书, Instapaper, Pocket, Medium,甚至是网页上面做标注(利用 Hypothes.is),Readwise 都可以把它们同步汇入到我的 Roam Research 里面。 而且汇入的每一则高亮或者笔记,都有完整的元数据信息。例如采集渠道、原始网址、获取时间、资源类型等等。 由于信息的完整性,你整理起来就可以特别轻松,按照 Tiago Forte 提出的“渐进式总结”方法,可以从中抽取重点,添加标记,并且可以利用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将其与笔记盒里面已有内容建立关联。 这里我圈画出 zettelkasten 这个单词,然后这则笔记就立即与 8 月 3 日的一则笔记当中的段落建立了链接。这可以算成是一种惊喜的意外发现(serendipity)。 实话实说,尽管才过去一个多月,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自己写过这样一段话了。 想想看,如果你平时积累资料能够这样被钩沉和发现,是不是很能提升你记录内容的意愿?并且提升效率呢? 对于文稿的撰写,完全不需要离开 Roam Research 的环境。而且有意思的是你可以选择把某份材料的链接或者是内容嵌入摆放,然后利用大纲工具的特点,方便排布。 至于大纲,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因为 Roam Research 本身就是基于大纲的。 而有意思的是,因为 Roam Research 的导出内容是 Markdown,所以我原先为你介绍过的《 如何用 Markdown 做幻灯? 》在这里完全适用。靠着用Keyboard Maestro编写的脚本,你甚至可以一键把当前的大纲转换成为漂亮的 Reveal.js 幻灯,就像这个样子。 对于课堂的反馈,我可以用另一个 Page 作为索引,把每次课的幻灯,课后的反馈都放在一起。而且利用链接,直接把需要改进的地方标示出来。 从图中,你可以看到,这开学第一课,原本可能多么狼狈。Reveal.js 幻灯无法正常本地播放,教室机器又没有联网,而且病毒还把我的优盘数据都给弄没了。 可是我为什么非常明智地带着一台刚好同步了数据笔记本电脑去了教室呢? 因为在我的课前准备模板中,有个任务列表,是这样的: 我平时不可能自己记住这么多琐碎的事项。但是没关系, Roam Research 的任务管理功能都能帮我记住。每完成一项就挑勾,那么许多可能发生的问题就被消弭于无形了。 这里,是我第二课课前准备部分完成后的效果: 这里的链接,都是可以直达大纲形式幻灯的具体对应位置的,找起来非常方便。 而且 Roam Research 的双向链接,使你可以在后面浏览和修改幻灯源文件(大纲模式)的过程中,看到引用次数标记。 点击就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课前准备或者课后回顾上下文,使得你立即就明白后面该如何更好地迭代修改。 而且在索引页面上选择对应的标记,就可以只显示未完成的任务。这样就可以让你更轻松地聚焦,降低焦虑感。 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只看已完成的任务。总结经验,顺便增加一些 成就感 。 小结 以上是我使用 Roam Research 进行备课的心得。 简单回顾一下, Roam Research 可以一站式帮助我们完成以下备课中的资料采集和整理、文稿撰写、大纲设计、幻灯制作、反馈记录和项目管理任务。 我把上述经验,分享给同样热爱教学工作的你。希望对你的备课效率提升,能有一些帮助。 顺祝节日快乐! 喜欢别忘了 点赞 ,并及时写下你的感受与 评论 。 也欢迎你 转发 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加入咱们的讨论中来。 别忘了 关注 我的专栏“玉树芝兰”,以免错过更多的更新推送。 延伸阅读 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 如何交互可视化 Roam Research 局部笔记网络? 如何判定本科毕业生的靠谱程度? 如何用 LiquidText 高效阅读分析文献?
7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用 liquidtext 高效阅读分析文献?
wshuyi 2020-5-27 21:57
题图:Photo by Alina Grubnyak on Unsplash 读文献,最忌讳的就是线性阅读。要想把文献读出层次,构建成网络,从而提升理解和吸收效率,你就需要一款合适的工具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 如何高效读论文? 》,很受读者欢迎。 回顾一下,在那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要想提高论文阅读的效率,一定要 避免线性阅读 的传统方法。 你要学会抓住重点,不断探索自己是否愿意读,以及衡量文章的质量。 当然,如果文章价值很高,却实在读不懂,我在 另一篇文章里 ,也给你提供了应对的方法。 相信你从那儿以后,也尝试了利用 Peter W. Carr 教授提供的这种思路,阅读论文更加灵活。 但是你也会体会到 理论和实践中的差距 。 如果工具不给力,总还是觉得有些麻烦和挫折感的。 例如说如果你喜欢 电子阅读 的方式,在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上面读文献、做笔记,你会发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阅读工具,还依然都是线性的。 这种线性无关乎浏览。毕竟只要有翻页功能,你跳过去阅读都没问题。 关键问题,在于 链接 。 如果你不能把前后文里面的重点有效链接起来,那么其实你很难「跳」得动,「跳」得勤,「跳」得远。 因为你这一跳动,上下文就全都丢了。 好不容易形成的心流体验,好不容易碰触的思想火花,就因为「跳」不回去,中断了,熄灭了。 有人因此不得不退化到纸笔模式。所有论文都打印出来,然后用各种颜色的水笔甚至是便利贴来进行标注。有必要的时候拿出剪刀把论文大卸八块,然后再贴起来…… 这样虽然灵活性好了许多,似乎也能够很好地联系关键点和上下文。 可问题是,你积累的东西越多,后面重新整理成电子版的成本就越高。 当然,如果你能做到毫不拖延,每次都可以把一堆浆糊粘好的材料条分缕析加以录入整理……我只能表达对你强劲执行力的钦佩了。 一般人,会拖延,然后干脆放弃整理。那你所有记的东西都白费了。后面难以有效检索调用,甚至会不知道扔在了哪里。 所以,我不建议普通人,尤其是懒人(例如我自己),去做这种 高难度挑战 。 你还是尝试一下现代化的阅读和笔记工具吧,效果会好一些。 好的工具,可以让你在非线性阅读的同时,帮助你勾连各种要点,并且完整保管好上下文,让你在调用的时候如鱼得水,整理的时候游刃有余吗。 有这样的好工具吗? 当然有。 我今天给你介绍的这款应用,叫做 LiquidText。 它曾经获得过苹果应用商店的编辑选择奖,以及被评为年度最具创新 iPad 应用。 你可能会好奇,在文献阅读和笔记应用领域,有这么多的产品,早已是一片红海了。什么功能没有被开发出来过?怎么还会给新来者一个足够的容身之地呢? 为了解答你的这些疑问,我专门为你录制了一期视频教程,用实际的例子,给你介绍 LiquidText 的使用方式和突出特色。 顺便,我还提到了如何把它和 Roam Research 等工具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应用「第二大脑」,帮你进行高效思考和卡片式网络链接。 当然,和咱们前面介绍过的「 文献回顾工具篇 」联系起来,你从「文献阅读」到「分析整合」,再到「整理输出」的链条,就算是 完全打通了 。 视频 地址在这里 。 欢迎你看后把感受和问题写在留言区,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喜欢别忘了 点赞 ,并及时写下你的感受与 评论 。 也欢迎你 转发 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加入咱们的讨论中来。 别忘了 关注 我的专栏“玉树芝兰”,以免错过更多的更新推送。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如何快速写作论文初稿? 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找论文? 如何选研究题目?
4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泵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wusaite 2019-10-24 19:12
工业泵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伍赛特 1 工业泵及其应用概述 泵是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或液体和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流体的机械装置。通常把用来抽吸、输送液体和使液体增加压力的机器统称为泵。从能量观点来说,泵是一种转换能量的机器,它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被输送液体的能量,使液体的流速和压力增加。 2 泵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泵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能够对压力、流量、温度和振动等参数进行监测,能够对泵的轴、轴承和密封的状况进行评估,能够对故障的原因进行诊断等。泵行业的技术发展将集中体现在设计电子调节系统、改善驱动装置和寻求新的材料等方面。同时,提高效率、节约能源是十分重要的追求目标。 2.1 向机、电、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泵产品不论是小型的家用泵、建筑用泵等通用泵,还是大型的石化、电力等工业装置用的流程泵,都在向机、电、仪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使泵产品更加高效、节能,使用维护更加方便,提高可靠性,延长寿命,为用户带来更大的收益。 2.2 向大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电站、石化装置和水利工程等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泵作为其配套产品必然朝着大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 2.3 向多品种和多用途方向发展 为满足不同工况和用途的需求,泵产品势必向扩大品种规格、拓展性能范围方向发展。目前国内泵产品在规格、品种和用途广泛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例如,在高压小流量用泵、混合酸用泵和腐蚀性极强的化工浆料用泵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开发新品种。 2.4 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科学化 加强泵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互渗透。理论研究的重点是 : 泵内部流动的测量、数值模拟及性能预测,一元黏性流动的数值计算,多相流动的理论与应用,泵的优化设计及设计的多样化。 2.5 CAD 、CAM、CIM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技术,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而且缩短了设计周期,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能力,实现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同时,计算机制造集成系统( CMs )和虚拟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缩短了泵产品的生产周期,保证了产品的性能。 2.6 无密封泵技术 无密封泵主要包括磁力驱动泵和屏蔽泵。这些泵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由于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环保与节能意识的日益增强。目前,越来越多的泵制造厂认识到了在其产品系列中需要增添无密封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密封泵的需求量将呈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 2.7 模块化和个性化 模块化泵技术是泵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模块化泵系列中,只需要少数几个零件就可以构成整个泵系列,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减少零部件和备件的库存,而个性化的发展则要求产品逐渐趋向于朝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 2.8 新材料的应用 近年来,各种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推动泵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泵的零部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延长了泵在腐蚀性介质中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并扩展了泵的使用范围。同时,涂覆技术和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在改善泵的流动特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方面变得日益重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泵节能降耗概述 3.1 降低泵的能耗途径 3.1.1 泵的节能 实现途径可以从泵的选型、匹配、运行、设计、加工、维护等多方面、多角度来实现。 ( 1 )选型要正确,根据准确的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性能参数和合适的生产商,对于不合理的选型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切割、更换新泵等。 ( 2 )合理的匹配,合理的配套使用各种离心泵,充分发挥每一台泵的最佳能,将是一种最优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不仅节能,而且设备的运行费用将大大降低。 ( 3 )采用合适的调速装置,可以使泵的配套组合运行更方便,节能效果也比较显著, ( 4 )对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对效率低、淘汰的老产品进行及时更新换代,以提高运行效率。 ( 5 )对设计者而言要用凭进的科技于段,对泵进行优化设计计算 ; 要保证泵的加工、制作精度,以提 高 泵的本身综合性能。 ( 6 )对用户来讲,要选择设计水平、测试水平、加工水平较高的生产商。 3.1.2 节能运行的基本要求 泵运行实践表明,现有泵的品种不可能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运行需要。因此,在使用中会出现泵的性能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会使泵长期处于远离设计工况运行,其结果是加速了泵的损坏和增加了泵的耗电量,同时也降低了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合理地拟订泵运行原则,就要求从现实条件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方法,从整体和长远考虑来改进系统。在此以火电厂给水泵为例,介绍泵运行节能降耗的基本要求。 ( 1 )合理确定泵的出力。首先是摸清给水系统的阻力,并消除阻力过大的异常现象 ; 然后,根据运行上的要求确定出安全而经济的系统压力 ; 再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全厂的最大给水量 ; 最后,根据总给水量对各台泵改造后的出力进行配置,使达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系统处于低水压下运行和运行工况与泵的最佳工况(高效区)相吻合。 ( 2 )用好型线。采用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密切配合的方法,选用可靠的高效型线,并保证在可能低的进水压力下,无汽蚀现象 ( 3 )合理选用材料。在能够维持 4 年以上的运行寿命下,尽量选用低价易铸的铸铁。实践证明,对于两极电动机拖动的给水泵,叶轮外径不超过 28mm 时,可以选用耐磨铸铁。外径再大就必须选用不锈钢材料。从国产泵的结构特点和多数单位维修和运行水平来分析,水封部件(如叶轮口环和导叶心环)选用高号铸铁( HT3054 )是合理的。 ( 4 )尽量发挥电动机的潜力。在电动机出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发挥电动机的潜力。为了确保电动机的寿命,一般情况下要求电动机的出力限制在 95% 的额定容量以下。只有在特别需要而又有可靠的试验数据下,才允许电动机超出力运行。 3.1.3 提高泵本身的效率 降低泵的能耗实际上是减少各类损失,提高泵的效率。泵是一种流体机械,由于流动阻力泄漏、机械摩擦等原因,泵在动力转换与传输过程中必然产生压力损失、流量损失、机械磨损等,导致谷积效率与机械效率下降。提 高 效率就是要采取得力措施,将压力损失、流量损失、机械磨损等降到最低。 ( 1 )减小水力损失。尽可能减少整个流道的摩擦损失、撞击损失、扩散损失和其他局部损失。 ( 2 )减少机械和摩擦损失 1 )轴承、填料引起的机械摩擦损失一般很小,刈效率影响不大。填料密封的机械摩擦损失比机械密封大,若能采用机械密封则更好。 2 )降低叶轮、导叶流道表而粗糙度值。若可能,最好用手持砂轮等工具对流道表面进行打磨,这样,水力摩擦损失会明显减少 3 )叶轮的前后盖板表面与液体产生的圆盘摩擦损失,与叶轮外径 5 次方成正比。选取较大的叶片出口角可减小叶轮外径,从而减小圆盘摩擦损失。圆盘摩擦损失与表面粗糙度值大有关系,叶轮盖板外壁应尽量光滑。适当减小叶轮盖板与导叶之间间隙,也可以降低圆盘摩擦损失。 ( 3 )减少泄漏。适当缩小各部分间隙或加长密封间隙以及采用迷宫密封等,增加泄漏阻力以减少容积损失。泵内的泄漏部位发生在叶轮与密封环处、多级泵级间、轴向力平衡装置等。 3.1.4 提高泵系统的效率 改进管路系统,减少阻力。管线长度应尽叮能缩短和保持直线,降低流速以减少沿程水头损失 ; 减少闸阀、底阀、弯头、孔板等部件的数量,以减少局部水头损失。降低泵出水压力的富裕量,恰如其分地满足管路系统对出水压力的要求。如果水泵压力的富裕量过大,泵的出水压力高于系统需要的压力,这就势必要采取关小阌门等节流方法来降压,造成功率浪费。这时必须对泵采取改造措施,可根据系统要求的压力拆除一、二级叶轮 ; 若过剩压力不太大,可采取车削叶轮方法来减压。使系统(管路)装置屮的泵尽量工作在泉的最佳效率点,避免在大流量或小流量下(效率较低点)工作。泵的输出流量应接近实际需求量。 3.1.5 泵节能的发展趋势 ( 1 )节能决策的科学化。并不是所有的泵都有改造的价值,只有通过科学的计算预测泵节能的空间,企业在泵的改造过程中才更合理、更科学 ( 2 )节能产品的国产化。目前,在泵节能产品市场国内生产厂家又小又缺乏国际竞争力,大部分仍依靠进口。因此,加强泵节能装置的研制开发,既是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也是节能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要有助于提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综合实力,这种研制开发工作可以自主研发、合作、合资及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 ( 3 )节能手段的多样化。泵节能工作的传统内容是指提高泵的效率,提高泵机组运行效率。但是,泵节能的含义很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传统的节能理念只是狭义上的,广义的节能还包括节约耗材,提高泵机组的可靠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黄志坚,袁周 . 工业泵节能实用技术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07.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俗解读沙袋灭火
dfedhw 2019-9-28 12:23
半自动灭火袋性能改良 在向网友们介绍这一技术时,总会有人提出一些相同的疑问,这也代表着普通人对火灾的理解和看法,故就此解答并释疑。 1.为什么要用沙子? 火灾实为一种极小概率事件,灭火剂的长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用塑料袋包装的沙子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其灭火效能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即使受潮也不会。 沙子及塑料袋,成本近似忽略不计,在凡是可能出现火灾的部位,都可以提前适量存放(包括但不限于灭火器现有存放点),分布变得更为稠密。 沙子并不是像水一样要临时远距离调运,更不是像水一样要通过管道动力输送,而是提前袋装分布于建筑的各个角落,存放位置自由灵活,更无需专门的储水箱或气瓶间以及复杂的管路系统。 因起火点无法提前预测,故此举无形中 缩短了与随机起火点的距离 (同样得益于成本优势),一旦意外火起,大量沙袋可以通过人力快速向起火部位迅速“集结”,从而抢得先机,一方有难,可获八方支援。 建筑用沙日益短缺,唯有河沙与机制砂质硬有棱角,才可用于建筑工程,而灭火完全可用海沙以及沙漠里的沙子,其外形圆滑,流动性更好,反倒更适合灭火,甚至可以少量掺杂泥土,所以在灭火剂原料来源上并不与河沙等紧缺资源有任何冲突,且取之不竭。 2.使用沙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环顾四周,唾手可得,尽可能地利用沙袋对初起火势进行控制,一方面可以弥补消防水的“缺位”,另一方面,可为消防队的抵达争取到宝贵时间,有效避免火势恶化,使后续扑救变得相对更容易。 沙子对起火部位的覆盖一般不过几十厘米,完全不必担心会将人员埋压,更何况也不会有人驻足于起火区域内。沙子灭火尽管其过程看起来满目狼藉,但也远胜过由于未及时扑救,火场失控所造成的更大范围的残垣断壁。 之所以过去不采用沙子,而现在采用沙子,根本在于借助塑料袋的包装,以及老少皆宜的抛投使用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对零散的固体颗粒物灭火剂的投送效率,充分利用现场的时间与人力 , 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初期灭火效果。(类似于在局部空间范围内,通过人的感知、判断、决策、执行,开展一次“微缩版”定向“集装箱”运输) 沙袋作为一种公用灭火设施,不怕日晒雨淋,不必担心人为破坏及偷盗,不会产生其它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平时无需刻意培训操作技能,对人员体能要求也不算高。 如果凭空想象不便于理解的话,结合以往的案例视频,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如露天或地下停车场、公路隧道等,设若自己身处火场一线,则一目了然。 关于使用沙子的其它综合优势,如:完全免维护、使用安全性、便利性、可靠性、灵活性、带电状态下灭火、 油类火灾以及爆炸性场所 等,在以往的文章里均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火灾并不常见,一般人也少有机会置身其间,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想象理解中的“问题”与实际情况难免有一定偏差,未亲眼所见自然心生疑虑。然而,经得起全方位质疑的技术才算是实用性技术。 【阅读】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技术 转自微信公众号 河南交通投资
4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底隧道的风险与效率
dfedhw 2019-9-19 08:10
海洋探秘|关于英吉利海峡的15件事 转自微信公众号 海洋探秘 海底隧道分为公路或铁路两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如隧道距离短),通常倾向于采用公路;在风险评估之后不受控的情况下,优先采用铁路隧道,既可用于专线客运,也可用于专线货运,兼具汽车背负式运输(以下简称:背负式)。 除去纯粹的自然灾害,海 底隧道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火灾,因为火灾留给人员发现并处置的时间极短,而且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这不同于其它灾害,多少会有一些预见和评估的时间,有机会便于采取相应的管控应急措施。以公路隧道为例,每天大量随机涌入的车辆状况、货物种类及人员操作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小不可预测,且一旦发生事故,控制能力及实际效果也无法确保。 公路隧道越长,出现火灾的概率更大,受困车辆更多,救援距离也更长,信息传递困难,火灾风险因此变得难以承受,或者说控制能力相对显得更弱,于是较为保险的做法是采用铁路运输及背负式,然而反过来又必将影响到效率:一台汽车无论“上”火车或“下”火车都各算作一个“节点”,假如一天内从隧道一端的A点去另一端的B点,然后再返回A点, 那么就会经历4次这样的“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浪费的时间不容小觑,不仅影响了单车通行效率,如果遇到大客流同时出行, 更有可能影响到总体效率 。 外出旅游都有过坐索道的经历,一些著名的风景区,一来一回在站台排队等候的时间动辄就超过两三个小时,而乘坐缆车本身的时间不过几十分钟。这也就可以解释之所以集装箱运输方式被广泛采用,只为避免散件在码头上多“耽搁”装卸与滞留的时间。 火车背负式与车辆轮渡的方式相比,看起来似乎在运输途中“节约”了时间,然而在几个节点上“浪费”的时间并没有减少,乘以车辆总数,加上整个配套系统的指挥协调,大量时间耗费于此,完全可以想见:在整个交通链条上,任何一个意外都有可能导致“梗阻”,尤其是当遇到“峰值时段”,等待与延迟问题将暴露得更为突出,所以, 尽管看似避开了车辆“上船”的环节,但同样又增加了车辆“上火车”的环节 ,但凡这种带有“节点”限制的交通方式明显不如全线自由“敞跑”的公路,问题可能会不时“聚焦”于节点。系统越复杂,程序环节越多,依赖条件越多,出错的几率也更大,如果再遇上恶劣天气、运输费用等问题,其运营效率以及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上述一切尚未包括复杂配套系统的相关投入、占地面积、建设周期及过程优化。 同样是由于峰值时段,相比于铁路,公路隧道所面临的的火灾风险更大:更多人机物的“不安全因素”同时涌入隧道,发生火灾的概率更大,应对起来更加艰难。只要不出现“峰值”,火灾实际上没那么可怕,所以, 对公路隧道方式担忧最多的还是源自于火灾所带来的“峰值风险” 。地面上的火灾看似“小”问题,一旦“进入”特殊的海底隧道,几种不利因素同时叠加,就足以变成令人生畏的“大”问题。 假如把公路隧道可预见的火灾风险分为1~10级(当然还存在10+的可能性),假设现有的技术管理手段只能控制到6级,那么采用公路直通的方式自然是“不安全”的,除非具备控制8~9级风险的能力,才会考虑公路,皆因顾忌到重大风险, 然而“放弃”公路的同时无疑也放弃了整个大系统的“效率” 。隧道修建的初衷是变“迂”为“直”,变天堑为通途,但如何才能够“直”得更彻底,也是始终需要考虑的问题。 欲速则不达,效率与风险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风险控制”原则不可动摇,“效率优先”是永恒追求的主题,要想双赢,只能被迫通过技术手段去提升并确保风险控制能力,否则低效的运输方式并不会带来任何改变。 英吉利海峡隧道:它为什么是一个失败项目? 转自微信公众号 思想库报告
6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产权的应用价值在于节约人类劳动
jiangming800403 2019-6-1 11:55
知识产权 不具有权力的非排他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权形式, 科技成果与其他私有物不同,不具有权力的非排他性 ,不是你用了别人就不能用,而恰恰相反,只有尽量广泛的传播,知识产权才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计划经济使更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其一是因为其反对个别企业的技术垄断,有助于技术进步的低成本扩散,如北大徐光宪教授和中国的稀土产业。第二,过于强调知识产权的私有性,不利于科研合作,如果不搞大兵团协作,而是单打独斗,袁隆平院士和李振声院士也不会在杂交水稻和小麦育种上取得辉煌的成功。如果科技创新完全是个人或企业行为,那么作为一种私有物,其产权受到保护无可厚非,就如研究镭的 提炼方法,几乎完全是居里夫妇个人行为的成果,放弃了专利权,正凸显他们品德的高尚 。但是,现代科技工作者更多的是“公共”,而不是私人知识分子,他们是拿着政府的工资,依靠政府基金资助从事科学活动。那么他们的成果理应是全社会共有的财富,而不应该作为一己之私。 由于涉及到商业秘密,专利申请无法通过同行评议,而专利局人手有限,难以对专利成果本身的质量进行全面审查,因此专利一般 只能 “文责自负”,专利局只是负责审核其原创性。 很多专利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不能变现的专利 ,不能再市场上实现交易的专利就是无用的专利。还有一些害人的专利,特别是一些医疗保健品,打着专利的幌子,利用社会上对知识产权的崇拜,欺骗消费者,其实都是些没有什么效果、骗钱的东西,治不好病,当然也治不死病人。虽然不至于是谋财害命,但很可能延误患者病情。很多时候过度保护,已经使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成为了资本和个人牟利的工具,而背离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节约人类劳动 知识产权存在的价值是避免重复劳动 , 或者说搭便车 , 但滥用知识产权保护 , 形成行业垄断 , 或者要求高昂的转让费 , 必然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并阻碍技术进步。 专利、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数据库最基本的功能是检索(实际上网络搜索引擎已经超过了一切数据库检索)。通过检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前人已经做出来的科学成果,而不需要自己重头再搞一遍,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类劳动,用于更重要的探索性活动,也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时间投入。如海尔在提出双动力洗衣机方案时候,需要一种电动机同时提供两个相反的力偶矩,当时海尔自己并不能生产这样的电动机。通过专利检索,海尔发现韩国某家公司有过这方面的专利,从而解决了双动力洗衣机研发的难题。而且 , 海尔的需求也使这项略显另类的韩国发明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为什么喜欢 搭便车,是因为便宜 。因为任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其实都是坐在巨人肩头,并不需要我们一切从头做起。但是如果打车费用已经超过了自己造一辆车,那么还不如自己去造车。一方面不让别人搭车,另一方面又不让造车,这就是霸权。 美国的技术优势很多时候建立在市场垄断和 知识产权壁垒基础上 的。 国内 民用芯片产业发展不起来,一是华为、中兴这些大厂不采购。二是在民品市场高通、德州仪器这些大厂,设置了非常多的知识产权陷井。 实际上,高通们也不生产芯片,只是一个画电路图的。 相似的电路图高通 们 画得,其他设计商去画很容易遭遇侵权官司。为了避免麻烦,下游厂商不仅自己不搞设计,而且倾向于从高通们采购。 这相当于一位建筑师画了一栋楼房的图纸,就不容许其他建筑师画类似的图纸,这在建筑业简直匪夷所思。实际上很多建筑物的图纸都是很相似的,芯片的线路图也一样,因为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电路设计,不同的工程师所采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实际上是一样的。电路设计理论也不是高通们的私有物,而是全世界共同的财产。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一, 10 进制阿拉伯数字,也不是西方人发明的,印度人可从来没收过数字税。或许有些人认为知识产权就是波音飞机有两个翅膀,其他国家的飞机就只能有三个翅膀,福特汽车有四个车轮,其他国家的车就不能有偶数的车轮。当然不论是歼 10 还是歼 20 ,都不仅只有两个翅膀,而是采用了 + 鸭翼和边条翼的设计。国产车中三轮和五轮也都很多。 近 20 年来,一直有国人对进口芯片的冲击, “ 龙芯 ” 一直难以民用化耿耿于怀。但是由于不能从美国进口,在超算、军品和通信导航卫星等领域,龙芯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同等功能的美国芯片。实际上国产芯片其实很多,百家争鸣。包括用于国防科大银河 / 天河超算的飞腾芯片,以及有军方北京的神威超算和申威芯片。 包括 DSP 、 FPGA (特别是军品级)等等也都有多家公司、研究所在搞。比如 DSP 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搞的华睿、魂芯系列。在被赛灵思等巨头高度垄断的 FPGA 领域,国内也有紫光国芯、复旦微电子、京微齐力(京微雅格)、西安智多晶、上海安路科技、广州高云半导体、成都华微电子,以及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北京、西安微电子所百舸争流。当然,这种百舸争流的竞争实际上可能分散了有限的资金与技术投入,不利于尽快培养行业竞争力。 虽然包括宇航级芯片的军品可能只有民品市场的百分之一,但是军品领域积累了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基本力量, 4G 通信对于中国电子工业已经没有太大的挑战,中国军品芯片和宇航级核心芯片不仅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宇航级芯片成批量进入和俄罗斯和欧航局市场。甚至美国军队的供应商也曾经采购过来自中国的三无半导体,从而酿出了丑闻。 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都相当于在空中的基站,而且稳定性要求比民品高得多,只是军品和民品相比,太贵。从 50-100nm 到 28nm 还有一代摩尔周期,但是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工程师和资本储备去研制、生产 10-20nm 的核心芯片,只要有明确的下游市场,即使不是很快,不用多长时间也能做得出。 创新 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和社会发展需要 创新 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和社会需要 。恩格斯说过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16-19世纪的欧洲战争,很可能是欧洲两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助产士。现代很多科技成果也都源于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军事需求。 由于长期落后,中国的发展至少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仍然会以追赶型的 “后发”战略为主,只要追赶没有结束,在需求与设计方面就不大会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而是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低成本的将最新产品在民众中普及,提高最广大人民包括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山寨”的魅力。 二十多年前,如果没有 “东方巨龙大中华”,中国乃至世界的通信价格将会比现在高很多。华为、中兴的横空出世使得电信设备价格下降了一个数量级,按流量计算降低得更多。 山寨或者技术转移也需要技术含量 ,即使设计图纸可以反向测绘,但工艺与材料都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直接模仿的,都需要工业化的长期积累。否则,怎不见印度的 “山寨”呢。 美国搞 “两弹一星” 也都是 “ 山寨 ”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结果,不仅技术是山寨的,连科学家都是偷或者抢来的。曼哈顿工程用了不少欧洲人和欧洲技术,美国的喷气推进和火箭控制技术其实都来自德国。韦纳 . 冯 . 布劳恩( 1912 年 -1977 年)实际上既是纳粹德国,也是美国的导弹技术之父;不论是冯 . 布劳恩,还是冯 . 卡门,都是一代流体力学宗师 ——德国人普朗特的学生,而苏联只在德国东部占领区搜罗了一些普朗特徒孙级的科学家。或者说 ,钱学森也相当于普朗特的徒孙,和苏军从德国东部收罗的那些人才大约是同一辈分。 技术转让是市场行为 现在有人攻击中国的 “市场换技术”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最主要的技术引进是 30 多年前买西方,特别是日本和欧洲的家电技术和生产线,以及 2000年前后引进70万KW级发电机组和高铁技术,但是这和美国的关系真不大 。 实际上,当时我们能买到的家电生产线也不是最先进的,但是今天美国的家电厂商基本消亡,欧系厂商如西门子、飞利浦等在苟延残喘,日系的如东芝、日立、松下、夏普也从模拟电路时代的王者跌下神坛,试看今日只消费电器市场是中国制造与韩国制造的天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价格更低。 国外企业向中国转让技术都是市场行为 ,如果说有 “不公平”,这也是大客户的特权。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五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对我们的无私的技术援助。三峡和金沙江水电站是2000年前后世界上最大一宗水电技术采购,实际上凡是没有从三峡获取订单的公司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大型电站设备生产。 三峡水电站电气设备国际招标中,法国阿尔斯通中标左岸 8 台( 4-6 号和 10-14 号机组)水轮机、瑞士 ABB 中标 8 台发电机,合计 4.2 亿美元,采用挪威克瓦纳( Kvaerner )能源公司的水力模型,与哈尔滨电机厂合作制造; VGS (德国 Voith 、西门子,加拿大 GE ) 联合体中标另外 6 台( 1-3 号和 7-9 号)机组,总额 3.2 亿美元,采用该联合体开发的水力模型,与东方电机厂合作制造。 14 台机组总金额 7.4 亿美元,约合 60 亿元人民币,三峡总公司聘请 BV/EDF 监造。中方分包份额为总价的 31% ,约 2.3 亿美元。左岸电站高压电气设备,德国西门子中标 15 台 550kV 主变压器,瑞士 ABB 中标 39 台间隔 GIS 高压开关及相关附属设备,合同总额总计 2.056 亿美元;保定天威、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高压开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等企业分包和进行技术合作;与左岸机组配套的控制设备德国西门子中标 14 套励磁系统由,与东电合作;法国阿尔斯通中标 14 套调速系统,与哈电合作。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由瑞士 ABB 提供,北京水电科学研究院分包,三峡总公司和南瑞公司参与联合开发。 三峡工程右岸电站 12台70 万千瓦机组,哈电、东电和阿尔斯通各中标 4 台机组,国产机组平均每台价格约 3.75 亿元,比外商价格低 4450 万元。三峡右岸地下电站 6 台 70 万机组,哈电、东电和天津阿尔斯通又各中标 2 。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 26 台 77-80 万千瓦水电机组进,总金额达 110 多亿元,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一宗水电机组采购活动,也是世界最大水轮发电设备;最终哈电、东电、天津阿尔斯通、上海福伊特西门子分别中标 10 台、 9 台、 4 台、 3 台。 通过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水电开发,在国际化竞争中,我国企业不仅掌握了 70万 +kW 水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完成了从分包商到主承包商的地位转换,在一些原先落后的关键技术领域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站上了世界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十年时间走完了国际巨头过去 100 年的道路,毕竟早在 1980 年代,我们已经自主掌握了 30 万 kW 级水电设备的全部技术,这是我们实现赶超的基础。如果外国企业不同意技术转让,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采购他们的产品。即使没有国际合作,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多的投入、经历足够的失败,相信哈电和东电也会从 30万、到50万,一步步最终 完全自主的研制出 70 万 +kW 级的水电设备。而三峡和后面的金沙江水电站几百亿的电站项目大单,是关系者大型电站装备企业在市场中生死存亡的大单。 高铁列车的技术采购也是如此,由于全球铁路机车市场整体低迷,绝大多数高铁设备采购都来自中国,客观上形成了铁道部大买主的市场垄断地位,从而使日、德、加三家供应商相互竞争,铁道部因此能货比三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技术引进,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最终使中车集团依靠国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三家之和。 但是,如果没有世纪初中国高铁的大单,日、德、加的三家公司,即使拥有先进技术,很可能不会全部生存到现在。况且,铁道部认为如果你们不卖给我们技术,我们就自己搞。你们看,旁边就是中华之星,再搞个十年、八年,不说 250,350的动车组也可以搞出来,那时候你们在市场上更是一无所有。对外开放 中国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市场优势 ,而不是被动的让海外资本从中国市场赚大钱 。正如同虽然国足不行,但是恒大俱乐部还是要踢到亚洲第一,并隐然有豪门之气。 实际上,最近 30 几年来,中国不论引进的家电、电站还是高铁技术,主要是欧洲和日本技术,和美国公司真没有啥关系。西门子们如果后悔,只能怨他们低谷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学习能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80190.html  中集集团进军高档集装箱领域实际上也是利用了自身寡头垄断的市场优势。经过十几年的低成本扩张,中集已经在普通集装箱市场取得了霸主地位,但是进军冷藏箱、罐式集装箱、折叠箱等高档箱市场时候却遇到了许多专利壁垒,如果自己研发的话,不仅费钱费时间,而且在国际市场中还会遇到很多知识产权纠纷。当时在冷箱市场中主要有日式和德式两种技术,中集出于非常复杂和难以表述的商业原因,采用了当时非主流的德式“三明治”发泡钢箱技术,并改造了设备和升级了生产流程,一台德国产发泡机售价高达 150 万马克,中集最终降低到了 40 万人民币以下,同时,每台集装箱在生产线上的切换时间由 20 分钟减少到 5 分钟以内,效率提高 3 倍,成本大大降低。随着中集钢箱的成功,短短数年内铝箱和日韩生产厂都从冷箱市场消失了。当然,转让给中集技术的那家德国公司退场的更早,当已经意识到已经无法和中集竞争后,干脆转产了,并把专利打包卖给了中集。折叠箱的关键技术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铰链,铰链专利主要掌握在一家英国公司手里面,为了在谈判中占有优势,就像铁道部研制中华之星一样,中集也花了很长时间自己开发了一种铰链;并且表示“或者你们卖给我技术,或者我就用自己的技术,虽然我的技术没有你的好,但是全生产链成本控制你肯定比不过我,所以最后市场上还是我的铰链”,最终那家英国公司把自己的大部分股份卖给了中集,成为了中集的子公司。 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把国内市场让给国际资本赚大钱,这是新中国区别于过去的买办的根本不同。很多人其实对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饮料和日化行业美国两乐、法国达能、美国宝洁等占据了大半江山,以及杜蕾斯、冈本等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愤愤不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08832.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父母,孩子都该读的好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jiangxun 2019-4-28 10:37
作者: 羽衣飞飞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非常欣赏的一本书,这是一个系列,把七个习惯应用在工作关系上,家庭关系上,还给小孩子们和青少年各出了一本书。 我儿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高效能孩子的七个习惯》,他挺喜欢的,读了好几遍。他当时学的比较好的是揹elay gratification敽蛽be responsible for your fun (being proactive)�,书很简单,有趣,他自己读的,悟也是自己悟的。 其中里面的一个关于人际关系他是这么阐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三个阶段:dependent --〉independent--〉interdependent. 从依赖,到独立,到最后学会跟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在那之前,我一直致力于培养独立的风范,学完那本书之后才开始转向学习怎么跟周围建立和谐的关系,据他说,能够学会有效处理矛盾和冲突,能够处理好各项关系才是人真正强大的开始。 记得我当时是这么慨叹的:我刚刚爬出依赖的大坑,努力迈进独立的领域,您就让我再游回去,还有没有天理啊。。。。。 游回去并且还游刃有余的人,请一定站出来,接受我的大礼。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Families The 7 Habits of Happy Kids The concept of the Seven Habits is based on Stephen Covey and has been utiliz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young and old alike, to make life more rewarding and productive. Highly proactive students recognize that their behavior is a product of their conscious choices.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even Habits: Habit 1: Be Proactive- Take the initiativ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things happen. Habit 2: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Start with a clear destination so as to understand where you are now, where you're going and what you value most. Habit 3: Put First Things First- Manage yourself. Organize and execute around priorities. Habit 4: Think Win/Win: See life as a cooperative, not competitive, arena where success is not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exclusion of others. Habit 5: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Be Understood- Build the skills of empathetic listening that inspires openness and trust. Habit 6: Synergize-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ve creativity and value differences. Habit 7: Sharpen The Saw- Preserve and enhance your greatest asset-yourself- by renewing the physical, spiritual, mental, and so/cial-emotional dimensions of your nature.
个人分类: 杂谈|4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设计在下列情况下不需要正对照
jiangjiping 2019-4-26 09:01
科研设计在下列情况下不需要正对照 蒋继平 2019年4月26日 我在以前的许多博文中一直强调正常的科学实验一定要有正负参照系。不过, 这样的说法只是针对已经定型了的正常实验程序, 对于还在测试阶段的实验设计有例外。 我本人的科研经历说明在下列情况下实验设计可以不用正对照。 我用自己从事的植物病理抗性接种为例来具体地说明这种情况。 经过多次实验测试, 我们已经找到了对某种病毒的抗病和感病的蕃茄品种。 现在的问题是, 病毒接种的可靠性很低,有时接种后感病品种也不发病, 这就给抗性鉴定带来严重的问题, 或者说, 这样的接种程序还是不成熟的技术。 所以, 现在的实验设计的重点是找到使感病品种获得100%的发病率的因素。 在这样的情景下, 实验设计只要有感病品种就行了, 有没有抗病品种在内对实验结果的解读毫无影响。 当然, 这样的实验设计必须有感病品种的空白对照。 换句话说, 就是在实验设计中对一部分感病品种不接种, 让其正常生长。在实验设计的标记上称为【 uninoculated control (空白对照)】。 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正对照。 这是因为正对照本身就是抗病的, 即使接种了也不发病。 所以, 有它没它对实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要找的是使感病品种发病的条件因子, 只要能够使感病品种出现100%的发病率就证明实验成功了。 有空白对照可以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意外伤害, 因而, 用不着正对照。 省去正对照可以节省一些人工和资源, 使实验效益较好一些。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1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92)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3-11 08:22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92) (九十二)美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比较高 蒋继平 2019年3月11日 自从1986年初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 我从一个交流学者成为美国公民的33年的历程中, 经历了从J1, H1, 绿卡到公民的身份转换, 还有几次因变换公司, 长途迁移,这些都要与政府部门打交道。 总的来说, 作为一个个体, 在美国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机会不多, 像我这样的外国人属于例外。 这个主要是因为身份的问题。 一旦成了美国公民, 平时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主要是异地迁移, 每年的报税, 以及车辆和房产登记。 在所有这些交往中, 我感到美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相当不错。通常情况下, 公民要到政府部门办事有两种选择, 第一是请提前预约, 第二是直接登门拜访。 不管在那种处境下, 政府部门的接待人员一般都是非常热情友好, 会尽心尽力地为来访者按条例办理各种事项。 在我的33年经历中, 除了办理身份外, 有三次异地迁移。 这些异地迁移的手续很简单, 就是到了新的城市, 到这座城市的车辆管理所登记自己拥有的车辆就等于办好了所有的入籍手续。还有, 每年都要对车辆征收管理费, 这个可以到车辆管理局直接缴费, 也可以在家中开发票寄到车辆管理局。 不管是那种方式, 车辆管理局的办事效率是很高的, 几乎从来没有差错和拖延的问题。 在我记忆中, 自从成了美国公民后, 每年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主要是两件事: 一是车辆管理费, 二是报税。 这两个部门的办事效率比较高。 我现在一般在家里就可以把这两件事办好, 而且相当方便快捷。 举个例子来说, 我上周通过电脑软件报税,填报完成后提交给税务局, 结果文件发出去不到一分钟就被税务局批准接受, 税务局将根据我的报税内容按时将我的超交税款退还到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 这样的办事效率实在使我感到心服口服。 在我的感觉中, 美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很好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采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 这套监督措施就是在办事的柜台上放着来访者对办事员的业绩评介的表格。 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受到的待遇在表格上给办事员打分。 这份表格可以在现场填好, 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填写。 即使在办事的柜台上没有这样的表格, 一般情况下, 在大门的两侧很可能有这样的表格。 所以, 只要来访者有不满意的地方, 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表格来反映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 还会有任何办事员不尽心尽力地为来访者解决问题吗?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6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提升学习效率?
Rainbowcn2018 2019-2-23 10:18
上周末受负向力影响,原本高速运转的大脑突然来了一个紧急刹车,任凭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看着时间飞逝而呆坐在电脑前。 本周开始的前三天,是在挣扎着前行,几乎是蜗牛似的速度。虽说在努力保持内心宁静,但时间紧,任务重,时而还是会心急如焚。 值得庆幸的是,小小的进步也可以稍稍提升情绪。如此这般地坚持着,一直坚持到周四下午,终于再次进入心流状态——心情愉悦,思如泉涌,大踏步前行,继而又兴奋不已,继续提升情绪,开启了良性循环。 于是,美其名曰“进步原理”,即小进步——稍微提升情绪——稍大一点儿进步——稍大幅度提升情绪……直至心情愉悦,思如泉涌,大踏步前进,继而兴奋不已,进一步提升情绪,如此进入进步与积极情绪的良性循环。 当然,万事开头难,第一个“小进步”极其不容易,好多放弃与被放弃也许就源于它吧。 由此想到,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是否也应该遵循进步原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智商只是被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只代表一个人当前的认知水平,而正向鼓励是智商提升的关键因素。所以,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只能代表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正向鼓励孩子应该才是提升学习成绩的正道。 如果家长把关注点从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孩子的情绪状态,先设法让孩子心情愉悦,然后用小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如此使其渐渐进入心流状态,那么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会不会提高呢? 如果再让孩子看到一个个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孩子的兴趣兴许就会逐渐增加,孩子的内驱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像小船儿扬起一张帆,像小鸟长出一对翅膀,孩子不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在知识海洋里畅游、在蓝天上自由翱翔了吗? 此为学习和工作感悟,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赐教和斧正!谢谢! 本文首发于 彩虹桃源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4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