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新兴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新兴

相关日志

[转载]未来12大新兴技术
weiqun1107 2017-5-24 15:38
以下为转载内容,供大家参考了解。 未来 12大新兴技术分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次世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术、非常规油气勘采、资源再利用 。 谈起日本,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 “没落的发达国家”,或者“经济停止发展”的印象,可是,日本真的举步维艰了吗? 一起来看一篇文章,看看闷声发大财的日本,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 一、日本在创新领域 先来个总体概况: 2015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汤森路透》 发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汤森路透还是国家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科学院的合作伙伴,可见其权威性。 全球创新企业 TOP100: 日本 40家 美国 35家 法国 10家 德国 4家 瑞士 3家 在 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 从这几年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创新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日本其实早就抛弃已经沦为低端制造业的家电之类产业,转变为全力投入 BtoB,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新能源,物联网,机器人,高科技硬件,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等新兴领域。 新技术领域,美日两国瓜分了全球 80%…… 《 Economist》发表2015国家创新质量(Innovation Quality)报告,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创新质量的意思,就是你的创新到底有没有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 创新实力 : 麦肯锡 2013发布研究报告,罗列了有望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12大新兴颠覆技术—— 未来 12大新兴技术分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次世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术、非常规油气勘采、资源再利用。 对,目前日本就是全力投入上面这十二个方面,而且百分之 90已经做到了世界前三。 某些科研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比如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资源再利用,能源存储、机器人等。 目前的日本是蓄力期,等到发力期,其技术储备有机会让日本在下个 100年又领先一步。 日本是个务实主义国家,面子什么的都是小事,对于日本韬光养晦才是真谛。 (二) 日本在技术领域分析 2016-10-19 来源: 评论: 0 点击:77 未来 12大新兴技术分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次世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术、非常规油气勘采、资源再利用。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 4个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一是研发经费占 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 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 80%以上; 四是日本的专利授权率竟然高达 80%,可见其专利申请的质量。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 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 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 ……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关键 ——云计算,2014年10月起由日本富士通、NEC、NTT、KDDI等联合设计开发的云计算安全规则将成为云网络服务的全球安全标准。 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组织 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BSA-美国商业软件联盟)连续第2年将日本评为云计算技术与云应用环境的世界第一国。 下图是 BSA通过对各国云计算技术综合评分后的考核报告。 云计算技术越发达越接近绿色 (good),  反之则越接近红色 (problematic), 而最终能获得深绿色资格的只有日本一家。  我们经常听说中国互联网技术很强大,甚至把云计算能力也归类到了互联网技术里,那么,走在国内云计算领域最前排的阿里云是怎么说的呢? 看阿里云官方介绍 —— 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和法国分列第一至第五 ——在云计算领域,日本稳坐世界第一。 关于新技术,再举两个例子。 1、日本安川电机推出的一款生物医疗机器人。估计不出30年,这就是日本各行各业的样子—— 2、发那科的自动化生产线,这个已经是8年前的东西,现在更先进了。最近看网友惊叹 特斯拉高度自动化电动车生产线 ——但很少有人知道,特斯拉只不过是买的丰田的二手生产线。 展望 2025: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 麦肯锡发布了一项报告,里面研究了技术对未来经济影响程度。研究的对象是一些正在取得飞速发展、具有宽泛影响,且对经济影响显著的技术。相反,那些过于遥远的,仅能影响 1、2个行业的,以及2025年之前不大可能实用化的技术(如混合动力),或者是虽然即将成熟但不够大众化的技术(如私人太空飞行)等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麦肯锡发布了一项报告,里面研究了技术对未来经济影响程度。研究的对象是一些正在取得飞速发展、具有宽泛影响,且对经济影响显著的技术。相反,那些过于遥远的,仅能影响 1、2个行业的,以及2025年之前不大可能实用化的技术(如混合动力),或者是虽然即将成熟但不够大众化的技术(如私人太空飞行)等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以下就是麦肯锡列举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程度(含消费者盈余在内,即消费者并未支付的因创新而获得的价值),当然,这种影响评估只是粗略的,不会像 GDP数字那么具体。 未来 12大新兴技术分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次世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术、非常规油气勘采、资源再利用 。 如上表所示,麦肯锡认为,未来 10多年最具经济影响性的技术应该是那些已经取得良好进展的技术—如已经在发达国家普及并在新兴国家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比方说用计算机语音来处理大部分的客户电话;物联网,比方说将传感器嵌入物理实体中用来监控产品在工厂的流动;以及云计算。按照麦肯锡的估算,到2025年,这些技术每一个对全球经济的价值贡献均超过1万亿美元(即便是预测的下限)。 不过麦肯锡的报告中令人感兴趣的预测是,一些比较性感的新潮技术,如无人驾驶汽车、 3D打印、可再生能源等的经济影响相对较低。
个人分类: 博文|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 NIH Roadmap医学科技新兴前沿领域
jiaxf 2014-9-14 09:20
NIH Roadmap 计划定位引用 Science 的评述 “The NIH Roadmap is a set of bold initiatives aimed ataccelerating medical research. These initiatives will address challenges that no single NIH institute could tackle alone, but the agency as a whole must undertake. The Roadmap identifies the most compelling opportunities in three arenas: new pathways to discovery, research teams of the future, and reengineering the clinical research enterprise. ”(Zerhouni E. Medicine. The NIH Roadmap. Science. 2003 Oct3;302(5642):63-72.). 2014 年 NIH Roadmap 引入新的领域值得我们关注,将代表医学前沿研究的发展方向: 1. Glycoscience (糖科学) is the study of howthe addition of sugar modifications to proteins change the way the proteins function in important ways. The complexity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 makes theanalysis of these sugar modifications inaccessible to most biomedicalresearchers. The Glycoscience program will develop methodologies and resourcesto make the study of sugar modifications more accessible to the broadbiomedical research community. 2. The 4D Nucleome program ( 4D 核小体) will develop technologies to enable the study of how DNA is arranged within cells in spaceand time (the fourth dimension) and how this affects cellular function inhealth and disease. Recent scientific advances, coupled with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tools and method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catalyze thisemerging field of research. 4D nucleome science aims to understand theprinciples behi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nucleus in space and time, the rolethat the arrangement of DNA plays in gene expression and cellular function, andhow changes in nuclear organization affect health and disease. 3. The 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 (SPARC) program (外周神经刺激治疗) will develop high resolution neural circuit maps and next generation neural modulation devices –implants that can stimulate nerves – and will demonstrate the use of these t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ll organs arestimulated by nerves, which send signals that affect the organ’s function.Modulation of nerve signals to control organ function has therefore beenrecognized as a potentially powerful way to treat many diseases and conditions,such as hypertension, heart failure,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type II diabetes, and inflammatory disorders. 信息来源: http://commonfund.nih.gov/ 附: NIH Roadmap CommonFund Programs Common Fund Programs CURRENT PROGRAMS 中文对照 4D Nucleome 四维核小体 Big Data to Knowledge 从大数据到知识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生物学 Bridging Interventional Development Gaps (BrIDGs) 缩小干预发展差距计划 Building Blocks, Biological Pathways and Networks 创建技术模块、生物学通路及网络 Enhanc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NIH-Funded Workforce 加强 NIH 资金提供、人员配置的多样性 Epigenomics 表观基因组学 Extracellular RNA Communication 细胞外 RNA 通信机制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GTEx) 基因型组织的表达 Global Health 全球卫生 Glycoscience 糖科学 Gulf Oil Spill 海湾石油泄漏 HCS Research Collaboratory 医疗系统研究合作实验室 Health Economics 卫生经济学 HIGH-RISK RESEARCH: 高风险性研究: NIH Director's Early Independence Award (EIA) NIH 早期独立奖 NIH Director's New Innovator Award NIH 新创新者奖 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 NIH 先锋奖 NIH Director's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Awards NIH 研究转化奖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Illuminating the Druggable Genome 药用基因组计划 Knock out Mouse Phenotyping (KOMP2) 小鼠表现型分析 Library of Integrated Network-Based Cellular Signatures (LINCS) 基于综合网络的细胞特征库 Metabolomics 代谢组学 Molecular Libraries and Imaging 分子库和成像 Nanomedicine 纳米医学 NIH Center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NIH CRM) NIH 再生医学中心 NIH Medical Research Scholars Program 医学研究学者计划 PROMIS: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患者结局报告计量信息系统 Protein Capture Reagents 蛋白质分离跟踪研究 Regulatory Science 法规科学 Science of Behavior Change 行为变化科学 Single Cell Analysis 单细胞分析 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 (SPARC) 外周神经刺激疗法 Strengthening the Biomedical Research Workforce 加强生物医学研究队伍 Structural Biology 结构生物学 Undiagnosed Diseases 未明机理疾病的研究 EXPORTED PROGRAMS Clinical Research Policy Analysis and Coordination (CRPac) 临床研究政策分析与协调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s (CTSAs) 临床和转化科学奖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R) 跨学科研究 National Electronics Clinical Trials and Research (NECTAR) 国家电子临床试验研究 (文 / 严舒 贾晓峰)
4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
热度 1 dengyh123 2014-6-13 14:04
51 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pdf 本文来自The 3rd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是笔者多年的教研成果,请同行批评! 丽水学院邓永和 2014-6-13 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 邓永和 丽水学院工学院,丽水市,中国,323000 Email: lsxydengyonghe@sina.com 摘 要: 分析了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的障碍,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新兴本科院校;教师;科研成果;教学;障碍 1 引言 新兴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数量较多,涉及的教师也多,培养的学生也多,它们的教学质量好坏,影响面大。新兴本科院校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即重教学轻科研,笔者认为这既体现了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并提出新兴本科院校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引导本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的障碍,然后提出了解决办法,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的障碍 2.1 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识别问题 新兴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较弱,他们对自己科研成果中提出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等,常常也会产生不自信,也不免受到老牌大学教师及权威的怀疑甚至嘲笑打击,因而,新成果的及时判定是很重要的。要鉴定科研成果,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可以求助学术权威,可常常是缺少经费邀请权威来研究和认定,因而,成果的正确性无法得到及时的判定,进而,科研成果常常不能及时地受到公正对待。在教学中,新兴本科院校教师由于无法承担“用错误的知识误导学生”的严重后果,常常不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有些胆子大一些的教师,一般在引入自己的成果后,会补充说“这是我的研究成果,还有待检验,或大家自行推导思考。”,或“你们做题或参加工作时,还是按书上的;你们只是要知道有不同的见解,而且我这样做,至少会培养大家的质疑和创新意识。”之类的话。笔者在讲授测量学的相对误差公式时,根据自己的论文 提出了新的见解,但怕受到权威的打击,也怕自己误导学生,基本就是那样给学生交代的。 2.2 学生兴趣不大 现在高校的学风问题,不容乐观,有人甚至列出了大学生的十大恶习(上课玩手机,等等)。在这样的学风下,学生学习教材已有的知识都不太乐意,要学习教师增加的新东西一般不会有好结果的。或许,他们认为这些新东西不是考试范围的东西,就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或许,他们认为新东西若没有被权威认定,就不应让他们冒着被“误导”的风险;或许,他们认为教材的内容已经够多了,不要再塞新东西了;或许,他们认为教师拿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在狂妄地自吹自擂,一点也不谦虚;或许,他们就是在埋头玩手机,而你恰恰是在对牛弹琴。其实,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明显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生动地示范和引领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并以自己的成功去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的奥秘,比起教材中那些死的知识,这些东西是学生更应该吸收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2.3 基层不支持 新兴本科院校多是从专科或高职升格而来,教师的科研水平整体较差,科研成果较少,创新性少,没有多少自己的材料可以引入教学,因此,大家对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没有足够的底气。但是,对于那些科研成果较多,并热情引入课堂的教师,基层大部分人不是支持和赞赏,而是冷嘲热讽,或说“不谦虚”,或说“一个本科院校的教师能有什么好成果”,等等。如果说那些话的人是教学督导组的成员,或是基层实权领导,那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教师就更会倒霉了。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他们的教学业绩考核不可能有新的增长点,反而因为妒忌和非议而给自己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得不偿失。那么,谁还会愿意费力不讨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2.4 重教学轻科研 新兴本科院校认为自己属于教学型院校,教学是重点,科研是可有可无的。 新兴本科院校在教学业绩考核中,是教学一票否定,是教学定A、B、C、D、E等级;而在科研业绩考核中,没有科研一票否定之说,也没有科研定A、B、C、D、E等级之分,即使某教授连续几年科研工作量为零,他的教授职称也照当不误,更不要说副教授和讲师了。教学业绩考核中,虽然有科研的要求,但操作中,科研成果的作用几乎为零,一般看你是否在课堂引入新东西,而不管这个新东西是你的研究成果还是别人的研究成果,更有甚者,大家常常是不看这一条,存在“都没有研究成果却都拿高分”,这就架空并否定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作用。 新兴本科院校主要是靠教学工作量拿报酬,而不是靠科研工作量拿报酬。某高校,独作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一般来说,核心期刊的发表,对新兴本科院校的教师,也是不容易的。)奖励1200元,上课一个课时大约20元以上,这样, 独作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相当于上课大约30到50节。事实上,独作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远大于上课30到50节。若再扣除不能报销的版面费(核心期刊一般是1000元左右),独作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贡献量相当于白干,而上一节课就是实实在在的大约20多元钱,这体现了新兴本科院校重教学轻科研,而不是人们通常所抨击的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3 解决 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的障碍 3.1 针对 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识别问题的措施 由于存在着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识别问题,导致教师不敢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学校应创造条件,从经费上和智力上支持本校教师科研成果的鉴定,特别是支持推翻现有权威结论的科研成果的鉴定。这种成果鉴定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成果真伪及正确成果的传播,也是有利于学校的影响力。目前,新兴本科院校教师即使在国内或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也会被国内权威专家质疑,因此,这种成果鉴定是很有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当然,学校也可以创造条件,定期组织论坛。在论坛上,教师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论坛上宣读,针对他人的学术质疑,进行学术答辩,这样,真理就会越辩越明,谬误也会得到证明。 3.2 针对 学生兴趣不大的措施 由于学生兴趣不大,教师不敢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实行考教分离、严查毕业论文、严格执行纪律。 加强学风建设。如果说,由于个别教师的教学水平差,以及个别高校的教学差,导致该教师或该高校受教育大学生的十大恶习出现,是合理的;那么,全国许多教师以及许多高校受教育的大学生都出现十大恶习,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笔者认为这个板子应该主要打在学生身上。古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教师作为该门课程的过来人,水平和经验还是比学生要高些。因此,学生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瞎胡闹,不能随便污蔑教师,自己要有好的学风。 实行考教分离。学生必须刻苦学习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这样才可能理解教师引入课堂的、自己的科研成果。目前,高校教师考试划范围泄题,仍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们学习书本上已有的知识都搞应付,那里还想接受教师们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应搞好考教分离 ,打好学生的专业修养基础。 严查毕业论文。如果说,实行考教分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达到较高的水平,那么,严查毕业论文,可以逼着学生拥有创新性思维,可以逼着学生开展创新性工作。而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正好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训练和支持,利于他们以后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这必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严格执行纪律。如果学生考试作弊,不能受到严格处理;如果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也不能受到严格处理,那么,学风就没有制度的强力保证,考教分离也没有意义,严查毕业论文也没有意义,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空话。 3.3 针对 基层不支持的措施 基层不支持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其实是基层教师和领导自私的表现。教师的地位与报酬应与水平和贡献相一致,但事实并非都是如此。一些教师不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争取地位与报酬,而是巧取豪夺,就必然轻视或诋毁他人的智慧和劳动。因此,应教育全体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正气,要形成奋发向上的气氛。 3.4 针对 重教学轻科研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中国大学教学》发表的论文《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 中指出,“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是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背景。如果没有扎实的研究,课堂教学就变成人云亦云,或者机械的填鸭式教育。”。可见,新兴本科院校重教学轻科研是没有道理的。按照郭英德教授的观点可以推知,新兴本科院校重教学轻科研,显示了它们现在的教学水平不高,也不利于它们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新兴本科院校重教学轻科研,显示了它的科研不行,而它引以自豪的教学也是不行的,那它还剩下什么?因此,新兴本科院校必须抛弃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而应教学科研并重,并抱定“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的信念。 References ( 参考文献 ) Yonghe Deng. Studying relative error formulae of surveying textbooks of Chinese colleges .IEEE SoSE 2012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 ,Genoa,Italy,2012:P140-142. Yonghe Deng. Improv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Based on Separation of Examination and Teaching . 2012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 Shanghai,2012: P1020-1023. 邓永和.基于考教分离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届创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上海 , 2012: P1020-1023. Guo Yinde.Interaction Fun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Studying,and Science Research , Teaching and Studying of Chinese Universityty , 2011,(11),P58-62 (Ch). 郭英德.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 .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1),P58-62 .
1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兴的所有权革命
热度 2 Wuyishan 2013-7-24 06:54
新兴的所有权革命 武夷山 The Futurist(未来学家) 杂志 2012 年 11 / 12 月号发表了 Rick Docksai 的书评,题目为 The Economy of, By, and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的经济),评论的是 Marjorie Kelly 的 Owning Our Future : The Emerging OwnershipRevolution (《把握我们的未来:新兴的所有权革命》。博主注:题目是一语双关的,另一层含义是:通过改变所有权关系来创造未来)。书评说: 一系列共产党国家的垮台,使得某些评论者声称,资本主义是唯一可玩的游戏了。本书反映了在社会基层发生的许多情况,表明资本主义并非是唯一出路。有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正在扬弃两种意识型态当中最坏的那些东西,构建新的财产拥有方式,创造出既肯定个人价值又有益于集体的利润。 该书目录如下(由于没有原著,只能按照标题字面意思大致翻译一下,仅供参考): TABLE OF CONTENTS Foreword by DavidKorten ,前言 Prologue: TheJourney Ahead ,序:未来之路 Part One: TheOverbuilt House of Claims ,造得过大的索取之屋 Chapter 1: Debt, Inc.:Extractive Design ,债务公司:消耗式的设计 Chapter 2: The CommunityBank: Generative Design ,社区银行:生成式的设计 Chapter 3: Wall Street:Capital Markets on Autopilot ,华尔街:自动驾驶仪的资本市场 Chapter 4: Overload: TheExpanding House of Claims ,过载:索取之屋越来越大 Chapter 5: Collapse: TheEroding Middle-Class Base ,崩溃:中产阶级基础正在分崩离析 Part Two:Returning to Earth (回归现实) Chapter 6: Waking Up: FromMaximizing Profits to Sustaining Life ,觉醒:从利润最大化到维系生命 Chapter 7: The Island: FromGrowth to Sufficiency ,岛屿:从不断增长到自给自足 Chapter 8: Bringing Forth aWorld: From Individualism to Community ,开创新世界:从个人主义到社区 Part Three:Creating Living Companies (创立活的公司) Chapter 9: Living Purpose: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Life ,活生生的使命:为生活创造条件 Chapter 10: Rooted Membership:Ownership in Living Hands ,根深蒂固的成员关系:掌握在“活”人手中的所有权 Chapter 11: Mission-ControlledGovernance: Humans at the Helm ,使命控制的治理:人类掌舵 Chapter 12: StakeholderFinance: Capital as Friend ,利益相关者金融:作为朋友的资本 Chapter 13: Ethical Networks:Reinforcing Shared Values ,伦理网络:强化共享的价值观 Epilogue: Next ,跋:下一步 《未来学家》杂志发表的书评原文如下( http://www.wfs.org/futurist/november-december-2012-vol-46-no-6/economy-and-for-people ): An Economy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OwningOur Future: The Emerging Ownership Revolution Author(s): Marjorie Kelly Publisher: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12) Binding: Paperback, 288 pages ListPrice: $19.95 Order thisbook on Amazon.com. By Rick Docksai In Owning Our Future, business ethicistMarjorie Kelly envisions commerce that makes human well-being, not wealth, itsgoal. Although economic stagflation may be everywhere welook, seeds of a new, healthy,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economy that serves themany appear to be sprouting. Marjorie Kelly, director of ownership strategy atCutting Edge Capital, calls this new mode the generative economy. Itencompasses many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but they have a common trait:private own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 Generative design creates stability by avoidingexcess, Kelly explains. These schemes generate wealth for their owners, but notto the extreme degree of today’s institutions. They are set up expressly sothat too much wealth does not end up concentrated in a select few hands. Moreimportantly, these businesses operate under clearly stated ethical frameworksand societal missions. Their founders direct them to serve community needs, notto maximize profit. “They know it’s possible to have plenty and recognizethat enough is enough,” Kelly writes. “There are other things they value morehighly, like being happy, living authentically, feeling alive. Living well incommunity. Leav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Examples are emerging everywhere. The “solidarityeconomy”—cooperatives and nonprofits—is catching on in Latin America andCanada. Quebec has formally recognized it as an economic sector and nowregularly funds it. Other examples: · TheUnited Kingdom’s building societies are member-owned banking organizations.Because the customers are the owners, the banks exist to serve their needs, notto enrich shareholders. They have far lower-than-average rates of foreclosuresand loan defaults to show for it, since borrowers obtain loans under fair termsand can work out reasonable payment arrangements. · ABritish supermarket company, John Lewis Partnership, states its mission ascommitment to the happiness of its employees. Each employee has partialownership in the company, and between 40% and 60% of every year’s after-taxprofits go directly to the employees as bonuses and salary increases. And onone occasion, when one of its warehouses had to shut down, the managementhelped the displaced employees to write résumés and find new jobs elsewhere. · Minnesota’senergy cooperative Minwind operates the first farmer-owned wind-power turbines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shareholders live in Minnesota, and 85% of theinvestors come from rural communities. The company is a sharp departure from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under which farmers build wind turbines on theirland but lease away the rights to absentee developers; the farmers themselvesget to claim the wealth. Society today wrongly believes that wealth creation isa virtually limitless process, according to Kelly. She argues that growthalways has limits, and every economy eventually reaches them. She sharplydistinguishes the real economy versus the financial economy, which consists ofclaims on the actual money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financial economy is now four times as big as thereal economy, which means that the world’s financial system rests upon amultitude of claims to money that no one has the money to actually pay! Itsoutcome is already obvious: financial crashes, like the one that swept theworld in 2008. Kelly places hope in such generative design models asthe building societies, John Lewis, and Minwind. With their commitments totheir communities and to their rank-and-file employees, they are examples ofthe responsible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practices that the global economy socritically needs. “As we make the painful turn into a newera—characterized by climate change, water shortages, species extinction, vastunemployment, stagnant wages, staggering differentials in health, and bloateddebt loads—the industrial-age model of ownership is beginning to make lesssense,” she writes. “It’s time to move beyond growth, to recognize that theeconomy as we once knew it will never return. Nor should it.” The twentieth century saw a worldwide clash of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and communism’s collapse left commentatorsproclaiming that capitalism is the only game in town. Marjorie Kelly’sground-level reporting proves that it is not: Forward-thinking entrepreneursare renouncing the worst aspects of both ideologies and constructing new waysof owning property and creating profits that affirm the individual while alsobenefiting the collective. Readers who long for a more just economic order willfind an abundance of provocative ideas in Owning Our Future. About the Reviewer Rick Docksai is associate editor for THE FUTURIST and WorldFuture Review. Email rdocksai@wfs.org.
个人分类: 书评书介|3748 次阅读|3 个评论
11个新兴科学领域
ljxue 2013-5-17 22:36
http://io9.com/5987296/11-emerging-scientific-fields-that-everyone-should-know-about 11 Emerging Scientific Fields That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1. Neuroparasitology 2. Quantum Biology 3. Exo-meteorology 4. Nutrigenomics 5. Cliodynamics 6. Synthetic Biology 7. Recombinant Memetics 9. Cognitive Economics 10. Organic Electronics 11. Quantitative Biology 1。Neuroparasitology 2。量子生物学 3。 EXO - 气象 4。营养基因组学 5。 Cliodynamics 6。合成生物学 7。重组模因论 9。认知经济学 10。有机电子 11。定量生物学
4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型超原子及其纳米组装材料的理论设计与物性调控—选题报告(1)
热度 1 kxwzfliu 2013-4-8 19:00
文献综述(一) 摘要: 近年来,在团簇物理学中出现了超原子这一新兴研究方向。本文结合超原子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简单介绍了超原子概念及其发展历程,论述了超原子研究的范畴、目的和意义,分析了超原子及其组装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潜在研究课题。 关键词 : 团簇,超原子,超原子组装材料 1. 超原子概念及其发展 1.1 超原子概念 随着团簇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某些特定尺寸的团簇可以模拟元素周期表中单个原子的性质,如原子中电子状态的幻数特征 ( 即壳层结构 ) 、 spd... 原子轨道以及氧化还原特性等。这种团簇被称为“超原子 (Superatoms) ”,它是由若干原子组成的具有类似于原子特性的稳定结构单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所含原子的数目、结构和组分而变化。 超原子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与其他原子或团簇化合时能保持自身结构和性质的完整性。因此,利用超原子代替普通原子来重新组装出新的多功能材料是超原子概念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目前已发现的超原子主要是全金属超原子,在物理上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电子壳模型即 Jellium 金属模型 来描述其电子结构的全局特征。在这一模型中,原子核和内层电子形成带有正电荷的超原子核,来自单个原子的价电子受到这种超原子核的势场制约,在核外排布形成近自由电子 (Nearlyfree-electron)—— 超原子价电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壳层排布 (2 , 10 , 18...) 类似,按照 Jellium 模型金属超原子核外价电子也具有稳定的壳层电子排布 (2 , 8 , 18 , 20...) 。事实上“超原子”的基本思想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价电子光谱性质及团簇作为整体所具有的化学价态要与相应的原子相似。 1.2 超原子研究的发展历程 1992 年 ,Khanna 和 Jena 在铝团簇组装晶体材料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利用术语“超原子”替代以往的“统一原子 (unifiedatoms) ” 以及通过改变团簇尺寸、组分和带电状态来模拟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设想。 1994 年, Khanna 等人预测出一种类似于卤素盐的离子型超原子复合物 Al l3 K ,他指出具有不同尺寸和组分的金属原子团簇可以用来模拟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 因此这种团簇能够拓展当前元素周期表的界限,从而用原子团簇而不是原子作为结构单元合成新型材料。 2004,Castleman 和 Khanna 研究组在 Science 上合作报道了金属团簇 Al 13 的超卤素特性,首次从实验上证实超原子的存在,并采取第一原理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他们认为超原子将成为组装特殊纳米材料的重要建筑基元。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建立“元素周期表第三维的设想”。 次年,他们又在 Science 上报道了超原子 Al 13 - 和 Al 14 ,且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它们分别具有惰性元素和碱金属元素的特性。 自此超原子概念逐步清晰化,研究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即建立“三维元素周期表”,超原子研究开始成为团簇科学中新的研究热点。 2006 年,理论和实验同时证明离子团簇 Al 7 - 具有超原子特性。研究表明它具有 22 个价电子的壳层结构 1S 2 1P 6 1D 10 2S 2 1F 2 ,表现出类似于 C 或 Si 原子的 2 价和 4 价。 这种超原子多价特性的发现使得超原子基本属性进一步丰富。从此,人们更加坚信通过团簇尺寸、结构、带电状态以及组分的调节完全有可能模拟出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 2007 年 ,Jadzinsky 研究组在 Science 上报道了 102 个原子组成的金团簇“超原子”。 这一研究掀起了配体金属团簇超原子的研究热潮。 2008 年, PetekHrvoje 研究小组从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上证实了 C 60 的超原子态, 其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 上。此后的三年里,有关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超原子态研究也相继收到人们的关注。 2009 年, Khanna 等人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预言了磁性超原子 CsNa 8 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该超原子的磁性和电子性质类似于单个 Mn 原子。此外,他们认为在过渡金属掺杂的金属超原子中同时存在局域 d 轨道和近自由电子轨道,其中的 d 轨道电子是超原子磁矩的主要贡献者而其他近自由电子则按 Jellium 壳层模型填充轨道使超原子具有高稳定性。 这一预言标志着磁性超原子研究的开始。次年,他们利用相似的理论模型,猜测了 TiNa 9 磁性超原子的存在,随后被第一性原理计算所证实。 2011 年,兼具磁性和导电性的 FeMg 8 超原子被发现。 研究者表示此类超原子有望代替硅基半导体晶体管等固体电子学元件,在分子电子设备领域“大展拳脚”。 2. 超原子及其组装材料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与普通原子相比,超原子除了具有类似原子的电子结构及化学性质外,它还具有现有单个原子不具有的物化特性。例如 VCs 8 磁性超原子,除了具有类似 Mn 原子的磁性特征外,还兼有导电性。 这种兼具磁性和导电性的超原子将有可能代替硅基半导体晶体管等固体电子学元件来组装逻辑电路,乃至组装完整的分子计算机 。 再如 Al 13 超卤素原子与碘形成的化合物,既有金属(铝)的性质,也有非金属(碘)的性质。使用 Al 13 来代替碘,可以研制出导电性能更好的导体。此外, Al 13 还能产生不氧化的铝的颗粒,用做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可以解决现在使用铝做燃料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因为铝燃烧而出现的难题。这将使 Al 13 超原子在宇宙飞行中获得很大应用。 鉴于超原子特殊的物化特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人们提出了“三维元素周期表”的新概念。因此,设计和发现新的超原子以填补元素周期表的第三维度,最终建立完整的三维元素周期表成了超原子研究最主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使人们根据扩大了的元素周期表 “ 按图索骥 ” ,寻找特定的新物质,意义深远。另外,深入研究超原子组装材料的物化特性及形成机制,探明超原子 - 超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超原子最终走向实际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3. 超原子及其组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关超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富勒烯团簇的超原子态研究。 2008 年 PetekHrvoje 研究小组在 Scince 上发表了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们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 (STM) 和密度泛函理论 (DFT) 研究了铜表面 C 60 的球形结构与未占据电子态之间的关系,发现 C 60 在 Femin 能级 3.5eV 以上的未占据分子轨道中有类似于原子的轨道 ( 超原子态 ) 出现。 基于 C 60 超原子态的发现,该组随后又采用 DFT 研究了 C 60 分子固体中的成键特性, 此外为了得到应用意义上的类似金属导电的分子固体,他们还深入研究了超原子态的一些影响因素,如 : 富勒烯团簇的尺寸,富勒烯组装分子材料的维度 (1D~3D) 、金属原子的内外掺杂等。 随后, S.W.Robey 研究小组在 Ag(111) 面上也发现 C 60 具有超原子轨道。 另外,研究表明当碳纳米管 / 氮化硼纳米管轴对称的近自由电子键投影到垂直于轴的平面时,同样可以观察到与原子轨道相似的超原子态。 (2) 有机配体金属超原子研究。金纳米颗粒由于其稳定性和独特的光学、电子、电气化学和生物标记特性而广泛引用于各个领域。尽管如此,金颗粒在纳米尺寸下的结构信息却很难获得。 2007 年斯坦福大学的 Jadzinsky 研究组就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在 Science 上报道了具有硫醇基“保护性外壳”的金纳米颗粒的结构,分辨率达到 0.11 纳米。研究表明,这一金纳米颗粒包含 102 个金原子,每个金原子贡献一个价电子,其中 44 个电子中被固定在金原子与硫醇基之间的化合键中,剩下的 58 个填充在“超原子”的电子壳层上。 此后,有关配体金属团簇的结构和性质研究被陆续开展。如 H.Hkkinen 研究小组基于超原子的电子壳层模型,就 8, 20, 58, 138 个电子的配体金属团簇热稳定、电子性质和光学特性进行了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又如 De-enJiang 研究组采用 DFT 方法优化得到了 2 个电子的最小硫醇基配体金超原子化合物。 此外,配体掺杂金属超原子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上述研究普遍认为“超原子的闭壳层结构模型”能很好解释配体团簇的结构和稳定性。 然而, Young-KyuHan 研究组则对此提出疑义,研究表明“超原子的闭壳层结构模型”并不能解释 Al 团簇氢化物 / 卤化物的超原子化学特性。 (3) 超卤素 / 超碱金属原子研究。 超卤素是超原子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原子由于具有 s 2 p 5 的价电子结构而具有极高的电子亲和能 EA(3.0~3.6eV) ,其中 Cl 原子的 EA 值最大。然而,在团簇研究中人们发现某些团簇由于幻数效应其 EA 值可能超出 3.6eV 的极限,从而表现出“超卤素”的特征。 早期 Gutsev 和 Boldyrev 提出一类可以用公式 MX k+1 - 来表示的化合物具有超卤素特性。这里 M 代表一个主族 ( 包含氢原子 ) 或过渡金属原子, X 代表一个卤素原子, k 代表 M 原子的最正价 。 1999 年 ,Wang 等人第一次实验上证实了 MX 2 - (M=Li , Na;X=Cl , Br , I) 体系的超卤素特征,并结合理论计算进行了阐述。 自此以后人们以 MX k+1 - 团簇为研究主线,对大量阴离子团簇的垂直电子分离能 (VDE) 进行了理论和实验预测。 研究发现,配体 X 的电负性对超卤素阴离子的 VDE 值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用亲电子基、类卤基和酸性基团替代卤素配体组装出一系列新型超卤素阴离子,也都具有很高的 VDE 值。 近些年来,以过渡金属为中心卤素原子为配体的超卤素也得到了很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在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具有最低的电离势 (3.9~5.4eV) 。“超碱金属”团簇通常具有比 3.9eV 更低的电离势,表现出超强的还原特性。早期 Wu 等人在实验中发现了 Li 3 O 分子,并观测到 Li 3 O 的电离能为 3.54 士 0.30eV, 首次在实验中证实了超碱金属的存在。 1982 年, Gutsev 和 Bold 提出一类超碱金属,可以用公式 YM k+l 来表示,其中 Y 代表一个主族或过渡属原子, M 代表一个碱金属原子, k 代表 Y 原子的最高负价 。随后 Schieyer 和 Wurthwein 证实了这种团簇在离解或者失去一个电子时是热力学稳定的 。自此以后,很多这种类型的单核超碱金属在理论与实验上得到证实,如 :XLi 2 (X=F , CI , Br , I), OM 3 (M=Li , Na , K), NLi 4 , BLi 6 。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非金属为中心,电负性原子为配体的单核超碱金属。 最近, Anusiewicz 研究组在这些基础之上利用给电子基团取代中心原子周围的碱金属配体设计出一种新型超碱金属 Na 2 X(X=SH , SCH3 , OCH3 , CN , N3) , 证实了他们都具有很低的电离势,这为设计出更多的超碱金属提供了新思路。自此我国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志儒研究小组也在理论上预言了类似双核超碱金属 B 2 Li 11 和 M 2 Li 2k+1 + 的存在。 由于超卤素 / 超碱金属团簇特殊的氧化 / 还原特性,因此具有合成新颖复合物的潜在价值。最近两年人们对超卤素 - 碱金属 / 超碱金属、卤素 - 超碱金属的相互作用机制产生了极大兴趣。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志儒研究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并首次提出“ supermolecule 超原子间形成的分子”的概念。 (4) 幻数团簇及三维元素周期表研究。在团簇的质谱研究中人们发现某些含有特殊数目的团簇,其强度呈峰值,表明这些团簇特别稳定,所含原子的数目称为“幻数”。早期 Knight 等人用超声速膨胀 Na 蒸气获得了团簇 Na n 的幻数序列, 随后人们利用简单球形 Jellium 模型研究金属团簇 ( 尤其是碱金属和贵金属 ) 的幻数特征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如, Castleman 研究组在团簇的实验研究中结合 Jellium 模型证实了 Al 13 、 Al 13 - 、 Al 14 、 Al 7 - 、 Al 5 Bi 团簇具有超原子特性。 Khanna 研究组则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结合 Jellium 模型从理论上预言了 VCs 8 、 MnAu 24 (SH) 18 、 FeMg 8 、 TiNa 9 、 ScCs 12 等磁性超原子存在。这些实验和理论工作的成功使得类似于原子中电子幻数特征 ( 即壳层结构 1s 2 2s 2 2p 6 3s 2 3p 6 4s 2 3d 10 4p 6 5s 2 4d 10 5p 6 ) 的金属团簇壳层模型 ( 即 1S 2 1P 6 1D 10 2S 2 1F 14 2P 6 1G 10 1H 22 3S 2 2F 14 3P 6 1I 26 ) 成为判断团簇超原子特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超原子团簇与一般原子具有相似的电子壳层结构和化学性质, Castleman 和 Khanna 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第三维度的建立。从以往研究来看,他们主要从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单电子能级结构以及化学性质 ( 化合价态 ) 等方面论证其超原子特性。 (5) 超原子组装材料研究。通过超原子的组装来“裁剪”出具有特定性能的纳米材料,是超原子研究的基本目标。早在超原子概念提出之前,在团簇科学领域就有多种团簇的组装材料被发现。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人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组装团簇:一、利用有机配位体使团簇表面化学活性发生钝化,从而确保团簇在组装过程中保持自身结构与特有属性的完整性。二、将团簇嵌入到沸石的介孔当中,以隔离团簇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团簇的有序阵列。例如, J.Bartolom é研究组将非磁性的 Pt 13 团簇有序的嵌入到 NaY 沸石的介孔中得到了平均每个团簇拥有 3.7 ± 0.4μ B 磁矩的磁性材料 。三、团簇在衬底表面自由沉积 / 自组装。不少研究组对此做了大量工作, 如 Khanna 研究组利用超原子团簇得到的多聚体 (Al 13 K 3 O) n 和 (Al 13 Na 3 O) n ( n =1-6) 、 2- 组成的螺旋链和线型链 , As 7 K 3 、 (As 7 K 2 ) 6 6- 超原子组装的固体材料。通过组装方式的调控得到了具有不同能隙的半导体材料 (K 1.5 (KCry) 1.5 As 7 ) n (Gap=2.60eV) 、 (Cs 2 (KCry)As 7 ) n (Gap=1.81eV) 、 (K 3 As 7 ) n (Gap=1.35eV) 等。 总之,超原子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寸团簇的产生、质谱分析和化学反应上,而理论研究则主要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拟。从超原子的组分来看,以往的研究重点在金属超原子。目前富勒烯超原子和磁性超原子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超原子的组装材料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模拟,实验研究还很薄弱。 4. 潜在的研究课题 超原子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能真正纳入到三维元素周期表的超原子数目还很有限。从超原子深入研究和开拓应用的角度看,该领域可能存在以下急需探讨的问题: (1) 进一步发现不同团簇体系中的新型超原子,澄清其几何结构、稳定性、力学、磁学和光学等性质。 (2) 超原子的电子轨道虽然在形式上与单个原子的很相似,但它毕竟盖晗了多个原子,因此电子的填充往往 受 Jahn-Teller 、 Hund 定则等多种物理效应所影响。研究不同类型超原子价电子填充轨道原则,探索不同物化特性的内在机制将成为超原子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3) 磁性超原子中存在的局域d轨道和非局域近自由电子轨道,其价电子的填充机理是什么?与超原子的结构、组分以及电荷状态有着怎样的关系? (4) 在非碳元素富勒烯笼状体系中是否存在类似C 60 的超原子态?结构和组分对其影响如何? (5) 内核团簇及其有机配体的价键结构和方式如何影响配体超原子的性质?能否通过对内核团簇及有机配体的调控得到人们想要的特殊超原子? (6) 超原子与超原子之间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自组装?超原子组装材料的性质与超原子结构、组分以及超原子组装方式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7) 能否通过超原子的组装的得到兼具磁性和半导体性质的纳米材料?如何实现组装材料的物性调控? 参考文献 ShelleyA.Claridge,A.W.Castleman,Jr.,ShivN.Khanna,ChristopherB.Murray,AyusmanSenandPaulS.Weiss.Cluster-AssembledMaterials. ACS.NANO. 2009, 3:244. KnightW.D ,Clemenger.K,deHeerW.A,SaundersW.A,ChouM.YandCohenM.L.ElectronicShellStructureandAbundancesofSodiumClusters. Phys.Rev.Lett. 1984 ,52:2141. LeuehinerR.E , HarmsA.C,CastlemanA.W.Jr.,Thermalmetalclusteranionreactions:Behaviorofaluminumclusterswithoxygen. J.Chem.Phys , 1989 ,91:2753. S.N.KhannaandP.Jena.AssemblingCrystalsfromClusters. Phys.Rev.Lett , 1992 ,69:1664. KhannaS.NandJenaP.Designingionicsolidsfrommetallieclusters. Chem.Phys.Lett . 1994 ,219:479. DenisE.Bergeron,A.WelfordCastlemanJr.,TsuguoMorisatoandShivN.Khanna.FormationofAl 13 I – :EvidencefortheSuperhalogenCharacterofAl 13 , Science . 2004 ,84:304. D.E.Bergeron,P.J.Roach,A.W.CastlemanJr.,N.O.JonesandS.N.Khanna.AlClusterSuperatomsasHalogensinPolyhalidesandasAlkalineEarthsinIodideSalts., Science, 2005 ,231:307. J.U.Reveles,S.N.Khanna,P.J.Roach,andA.W.CastlemanJr. MultipleValenceSuperatoms , Proc.Nat.Acad.Sci. 2006 ,103:18405. PabloD.Jadzinsky,GuillermoCalero,ChristopherJ.Ackerson,DavidA.BushnellandRogerD.Kornberg.StructureofaThiolMonolayer-ProtectedGoldNanoparticleat1.1Resolution. Science. 2007 ,318:430. MinFeng,JinZhao,HrvojePetek. Science, 2008 ,320:359. RevelesJ.U,ClayborneP.A,ReberA.C,KhannaS.N,PradhanK,SenPandPedersonM.R.Designermagneticsuperatoms. NatureChem . 2009 ,1:310. RevelesJ.U,SenP,PradhanK,RoyD.RandKhannaS.N.EffectofElectronicandGeometricShellClosuresontheStabilityofNeutralandAnionicTiNa n ( n =1~13)Clusters. J.Phys.Chem.C. 2010 ,114:10739. MedelV.M,RevelesaJ.U,KhannaS.N,ChauhanbV,SenbPandCastlemanA.W.Hund'sruleinsuperatomswithtransitionmetalimpurities. Proc.Nat.Acad.Sci. 2011 ,108:1026. JinZhao,MinFeng,JinlongYang,andHrvojePetek.TheSuperatomStatesofFullerenesandTheirHybridizationintotheNearlyFreeElectronBandsofFullerites. ACS.NANO. 2009, 3:853. Huang,T.;Zhao,J.;Feng,M.;Petek,H.;Yang,S.;Dunsch,L.SuperatomOrbitalsofSc 3 N@C 80 andTheirIntermolecularHybridizationontheCu(110)-(2×1)-O. Phys.Rev.B 2010 ,81:085434. G.J.Dutton,D.B.Dougherty,W.Jin,J.E.Reutt-RobeyandS.W.Robey,SuperatomorbitalsofC 60 onAg(111):Two-photonphotoemissionandscanningtunnelingspectroscopy. Phys.Rev.B. 2011 ,84:195435. ShuanglinHu,JinZhao,YingdiJin,JinlongYang,HrvojePetekandJ.G.Hou.NearlyFreeElectronSuperatomStatesofCarbonandBoronNitrideNanotubes. NanoLett . 2010 ,10:4830. PabloD.Jadzinsky,GuillermoCalero,ChristopherJ.Ackerson,DavidA.BushnellandRogerD.Kornberg.StructureofaThiolMonolayer-ProtectedGoldNanoparticleat1.1Resolution. Science. 2007,318:430. JaakkoAkola,MichaelWalter,RobertL.Whetten,HannuHkkinenandHenrik Grnbeck.OntheStructureofThiolate-ProtectedAu 25 . J.Am.Chem.Soc . 2008 , 130:3756. P.AndreClayborne,OlgaLopez-Acevedo,RobertL.Whetten,HenrikGrnbeck,andHannuHkkinen.Evidenceofsuperatomelectronicshellsinligand-stabilizedaluminumclusters. J.Chem.Phys . 2011, 135,09470. EeroHulkko,OlgaLopez-Acevedo,JaakkoKoivisto,YaelLevi-Kalisman,RogerD.Kornberg,MikaPettersson,andHannuHkkinen.ElectronicandVibrationalSignaturesoftheAu 102 (p-MBA) 44 Cluster. J.Am.Chem.Soc. 2011 ,133:3752. MichaelWalter,MichaelMoseler,RobertLWhettendeandHannuHkkinen.A58-electronsuperatom-complexmodelforthemagicphosphine-protectedgoldclusters(Schmid-gold,Nanogold)of1.4-nmdimension. Chem.Sci ., 2011 ,2:1583. PeneéA.Clayborne,OlgaLopez-Acevedo,RobertL.Whetten,HenrikGrnbeckandHannuHkkinen.TheAl 50 Cp*ClusterA138-ElectronClosedShell(L=6)Superatom. Eur.J.Inorg.Chem . 2011 ,2649-2652. O.Lopez-Acevedo,P.A.Clayborne,andHannuHkkinen.Electronicstructureofgold,aluminum,andgalliumsuperatomcomplexes.Phys.Rev.B, 2011 ,84:035434. De-enJiang,RobertL.Whetten,WeidongLuoandShengDai.TheSmallestThiolatedGoldSuperatomComplexes. J.Phys.Chem.C. 2009 ,113,17291. De-enJiangandShengDai.FromSuperatomicAu 25 (SR) 18 toSuperatomicM@Au 24 (SR) 18 CoreShellClusters.InorganicChemistry, 2009 ,48:2720. MichaelWalterandMichaelMoseler.Ligand-ProtectedGoldAlloyClusters:DopingtheSuperatom. J.Phys.Chem.C, 2009 ,113:15834. MichaelWalter,JaakkoAkola,OlgaLopez-Acevedo,PabloD.Jadzinsky,GuillermoCalero,ChristopherJ.Ackerson,RobertL.Whetten,HenrikGrnbeckandHannuHkkinen.Aunifiedviewofligand-protectedgoldclustersassuperatomcomplexes. Proc.Nat.Acad.Sci. 2008 ,105:9157. JaehoonJung,HyemiKimandYoung-KyuHan.CananElectron-ShellClosingModelExplaintheStructureandStabilityofLigand-StabilizedMetalClusters? J.Am.Chem.Soc. 2011 ,133:6090. Young-KyuHanandJaehoonJung.DoestheSuperatomExistinHalogenatedAluminumClusters?J.Am.Chem.Soc. 2008 ,130:2. GutsevGL,BoldyrevAI.DVM-X α caculationsontheionizationPotentialsofMX k+1 - complexanionsandtheeleetronaffinitiesofMX k+l superhalogens. Chem.Phys, 1981, 56:277. WangX.B,DingC.F,WangL.S.Firstexperimentalphotoelectronspectraofsuperhalogensandtheirtheoreticalinterpretations. J.Chem.Phys , 1999 ,110:4763. Anusiewiez.I,Sobezyk.M,Dabkowska.IandSkurski.P.An abinitio studyonMgX 3 - andCaX 3 - superhalogenanions(X=F , CI , Br). Chem.Phys . 2003 ,291:171. Anusiewiez.I,SkurskiP.UnusualstructuresofMg 2 F 5 - superhalogenanion. ChemPhys.Lett . 2007 , 440:41. Smuczyniska.SandSkurski.P.IshydrogenecapableofPlayingacentralatomroleinsuperhalogenanions? ChemPhys.Lett . 2007 ,443:190. Anusiewicz.I.Mg 2 Cl 5 - andMg 3 Cl 7 - superhalogenanions. Aust.J.Chem , 2008 , 61:712. Sikorska.C,Smuezynska.S,Skurski.PandAnusiewicz.I.BX 4 - andAIX 4 - superhalogenanions(X=F , Cl , Br):An abinitio study. Inorg.Chem. 2008 ,47:7348. Anusiewiez.I.Electrophilicsubstituentsasligandsinsuperhalogenanions. J.Phys.Chem.A , 2009 ,113:6511. Anusiewiez.I.Superhalogenanionsutilizingacidicfunctionalgroupsasligands. J.Phys.Chem.A , 2009 ,113:11429. Smuezynska.SandSkurski.P.Halogenoidsasligandsinsuperhalogenanions. Inorg.Chem. 2009 ,48:10231. Sikorska.C,Freza.S,Skurski.PandAnusiewicz.I.Theoreticalsearchforalternativenine-electronligandssuitableforsuperhalogenanions. J.Phys.Chem.A 2011 ,115:2077. Paduani.C,Wu.M.M,Willis.MandJena.P.TheoreticalStudyoftheStabilityandElectronicStructureofAl(BH 4 ) n =1~4 andAl(BF 4 ) n =1~4 andTheirHyperhalogenBehavior. J.Phys.Chem.A. 2011 ,115:10237. Swierszcz.IandAnusiewicz.I.Neutralandanionicsuperhalogenhydroxides. Chem.Phys . 2011 ,383:93. Yang.J,Wang.X.B,XingX.PandWangL.S.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ofanionsat118.2nm:ObservationofhighelectronbindingenergiesinsuperhalogensMCl 4 - (M=Sc,Y,La). J.Chem.Phys. 2008 ,128:201102. JosephJ,BeheraSandJenaP.Electronaffinitiesof d 1 transitionmetalchlorideclustersandonsetofsuperhalogenbehavior. Chem.Phys.Lett , 2010 ,498:56. Pradhan.K,GutsevG.LandJena.P.Negativeionsoftransitionmetalhalogenclusters. J.Chem.Phys . 2010 ,133:144301. WangQ,SunQandJenaP.SuperhalogenpropertiesofCu n Fclusters. J.Chem.Phys , 2009 ,131:124301. KoiralaP,WillisM,KiranB,KandalamA.KandJenaP.Supethalogenpropertiesoffluorinatedcoinagemetalclusters. J.Phys.Chem.C , 2010 ,114:16018. WuC.H,KudoaH,IhleH.R.ThermochemiealPropertiesofgaseousLi 3 OandLi 2 O 2 . J.Chem.Phys. 1979 ,70:1815. GutsevG.LandBoldyrevA.I.DVMX α calculationsontheelectronicstructures“superalkali”cations. J.Chem.Phys.Lett. 1982 ,92:262. SehieyerP.R , WuerthweinE.UandPopleJ.A.Effectivelyhypervalentfirst-rowmolecules.1.OctetruleviolationsbyOLi 3 andOLi 4 . J.Am.Chem.Soc. 1982 ,104:5839. BengtssonL,Holmberg.BandUlvenlundS.Fluorodilithium(l+)andhydroxodilithium(1+)inmoltenalkali-metalnitrate. Inorg.Chem , 1990 ,29:3615. YokoyamaK,HaketaN , TanakaH.IonizationenergiesofhyperlithiatedLi 2 FmoleculeandLi n F n - ( n =3,4)clusters. Chem.Phys.Lett. 2000 ,330:339. NeskovieO.M,VeljkovicM.V,VeliekovieS,R.IonizationenergiesofhypervalentLi 2 F,Li 2 ClandNa 2 Clmoleculesobtainedbysurfaceionizationelectronimpactneutralizationmassspectrometry. RapidCommunMassSp . 2003 ,17:212. VeliekovieS,DjordjevieVandCvetieaninJ.IonizationenergiesofLi n X( n =2 , 3;X=CI,Br,I)molecules. RapidCommunMassSp. 2006 ,20:3151. DaoP.D,PetersonK.IandCastlemanJr.A.W.ThePhotoionizationofoxidizedmetalclusters. J.Chem.Phys. 1984 ,80:563. GoldbaehA,HenselFandRademanK.Formationofpotassiumoxideclustersseededsupersonicexpansion. Int.J.Mass.Spectrom , 1995 ,148:L5. RehmE , BoldyrevA.IandSehleyerP.R. Abinitio studyofsuperalkalis:Firstionizationpotentialsandthermodynamiestability. Inorg.Chem. 1992 ,31:4834. LiY,WuD , LiZ.R.Structuralandelectronicpropertiesofboron-dopedlithiumclusters: Abinitio andDFTstudies. J.Comput.Chem , 2007 ,28:1677. AnusiewiczI.TheNa 2 Xsuperalkalispecies(X=SH , SCH3 , OCH3 , CN , Ns)asbuildingblocksintheNa 2 XYSalts(Y=MgC1 3 ,Cl,NO 2 ).An abinitio studyoftheelectricpropertiesoftheNa 2 XYsalts. Aust.J.Chem. 2010 ,63:1573. TongJ,WuD,LiZ.RandHuangX.R.LowionizationPotentialsofbinuclearsuperalkaliB 2 Li 11 . J.Chem.Phys . 2009 ,131:164307. TongJ,WuD,LiZ.RandHuangX.R. Abinitio investigationonanewclassofbinuelearsuperalkalicationsM 2 Li 2k+1 + (k=3,5,7,M=F,O,N,C,respeetively) J.Phys.Chem.A . 2011 ,115:204. Sikorska.CandSkurskiP.ModeratelyReactiveMoleculesFormingStableIonicCompoundswithSuperhalogens. Inorg.Chem. 2011 ,50:6384. ReberA.C.KhannaS.NandCastlemanJr.A.W.SuperatomCompounds,Clusters,andAssemblies:UltraAlkaliMotifsandArchitectures. J.Am.Chem.Soc . 2007 ,129:10189. WangF.F,LiZ.R,Wu.D,SunX.Y,ChenW,Li.YandSunC.C. Novelsuperalkalisuperhalogencompounds(Li 3 ) + (SH) - (SH=LiF 2 ,BeF 3 andBF 4 )witharomaticity:Newelectridesandalkalides. Chem.Phys.Chem . 2006 ,7:1136. TongJ,LiY,WuD,CuiS.H,LiZ.RandHuangX.R.Dipole-boundstatesofthealkali-superhalogenanions:LiBeX 3 (X=F,Cl,Br). Chem.Phys.Lett . 2010, 496:20. LiY,WuDandLiZ.Ru.CompoundsofSuperatomClusters:PreferredStructuresandSignificantNonlinearOpticalPropertiesoftheBLi6-X(X=F,LiF 2 ,BeF 3 ,BF 4 ). Inorg.Chem. 2008 ,47,9773. KnightW.D ,Clemenger.K,deHeerW.A,SaundersW.A,ChouM.YandCohenM.L.ElectronicShellStructureandAbundancesofSodiumClusters. Phys.Rev.Lett. 1984 ,52:2141. CharlesE.Jones,Jr,PeneeA.Clayborne,J.UlisesReveles,JoshuaJ.Melko,UjjwalGupta,ShivN.KhannaandA.W.Castleman,Jr.Al n BiClusters:TransitionsBetweenAromaticandJelliumStability. J.Phys.Chem.A . 2008 ,112:13316. RevelesJ.U,ClayborneP.A,ReberA.C,KhannaS.N,PradhanK,SenPandPedersonM.R.Designermagneticsuperatoms. NatureChem . 2009 ,1:310. MedelV.M,RevelesaJ.U,KhannaS.N,ChauhanbV,SenbPandCastlemanA.W.Hund'sruleinsuperatomswithtransitionmetalimpurities. Proc.Nat.Acad.Sci. 2011 ,108:1026. RevelesJ.U,SenP,PradhanK,RoyD.RandKhannaS.N.EffectofElectronicandGeometricShellClosuresontheStabilityofNeutralandAnionicTiNa n ( n =1~13)Clusters. J.Phys.Chem.C. 2010 ,114:10739. KalpataruPradhan,J.UlisesReveles,PrasenjitSenandS.N.Khanna.EnhancedmagneticmomentsofalkalimetalcoatedScclusters:Newmagneticsuperatoms. J.Chem.Phys. 2010, 132:124302. CastlemanJrA.W.FromElementstoClusters:ThePeriodicTableRevisited.J. Phys.Chem.Lett. 2011 ,2:1062. http://research.chem.psu.edu/awcgroup/Castleman%20Homepage.html Bartolom é J,Bartolom é F,Garc í aL.M,Roduner,AkdoganY,WilhelmFandRogalevA. Phys.Rev.B . 2009 ,80:014404. ShelleyA.Claridge,A.W.Castleman,Jr.,ShivN.Khanna,ChristopherB.Murray,AyusmanSenandPaulS.Weiss.Cluster-AssembledMaterials. ACS.NANO . 2009 ,3:244.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Gartner2012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
lixiangdong 2012-12-12 10:41
一个完整的技术成熟周期包括: 技术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期望膨胀顶峰(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谷底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ment)、实质生产的高峰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从图中可以看出, 托管虚拟桌面、媒体平板电脑、想法管理、预测分析等技术有望在两年内形成生产力;大数据、无线供电、硅阳极电池、云计算、手势控制、活动流、OTA支付、文本分析、生物鉴权、语音识别的等则可能在2-5年内成熟;其他一些技术虽然炒作得厉害,但规模运用仍有待时日。 大数据、3D打印、活动流、互联网电视、 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支付、 云计算、媒体平板电脑……,这些都是Gartner2012新兴技术炒作周期( Hype Cycle)报告中的热门词汇。 Gartner的分析师称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跟2011年的预测的吻合度 令人关注,只是消费化达到生产力成熟期的时间预期将会加快,从2011年的10年缩短到2-5年内。而自带设备(BYOD)、3D打印和社会化分析等技术今年将会到达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这份报告涵括的前沿技术种类多达1900种 ,分布在92个领域。本年度炒作周期的新晋成员包括大数据、物联网、内存计算以及战略业务能力。 Gartner注意到,伴随着每一次的新技术和创新出现而来还有过分热情、幻灭感及最后的现实主义,自1995年以来这家公司就开始关注其间的共同模式。炒作周期报告每年都会发布一次,用以跟踪技术沿着周期的发展趋势,同时为各类组织何时在哪里进行技术部署提供指南。 今年炒作周期报告的主题是“引爆点”。 许多过去一直在热议的技术场景即将变为现实的引爆点时刻马上就要到来。比方说智能手机更加智能就是一个例子。用户只需盯住智能手机,后者通过脸部识别就能自动解锁,用户还可以跟智能手机进行对话,让后者查找最近的取款机。当然,虽然具备了这样的技术能力,但是在应用上还存在不少的障碍,如用户戴上眼镜会妨碍识别,智能手机语音识别也不是100%的正确,而定位技术在搜索我们位置时偶尔会存在困难等。 虽然炒作周期中列举的技术都是独立的,但Gartner建议其更好的理解方式是将其归类分组,因为许多新能力和趋势均涉及到多种技术的混合运用。只要其中有一项技术发展不够成熟或存在限制都会影响到潜能的发挥。这些短板技术就是所谓的“引爆点”,只要它们获得突破,设想中的应用场景就会变成现实。 以下是Gartner列举的一部分引爆点技术: 任何管道、任何设备、任何地方—自带设备逍遥游 技术界一直以来都期盼着一件事,那就是任何服务或功能均可随时随地呈现在任何设备上。消费化趋势为这一场景的出现提供了动力,现在企业开始逐步允许员工将自己的设备带到工作场所了。出现在炒作周期的相关的技术包括BYOD(自带设备)、托管虚拟桌面、 HTML5、各种形式的云计算、硅阳极电池和媒体平板电脑。尽管其中的许多技术及趋势仍有待成熟方能将这种场景推向常态,但HTML5、托管虚拟网络及硅阳极电池这几个技术是引爆点的强有力候选者。 更智能的事物 物联网世界的构建工作已经持续了10多年了。更智能的东西互联在一起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当然,把这一场景变成现实需要许多使能技术。包括自动汽车、移动机器人、 物联网、大数据、无线供电、复杂事件处理、互联网电视、活动流、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服务、传感器网状网络、家庭健康监视及消费者远程通信处理等。其中的引爆点技术包括机器通信服务、传感器网状网络、大数据、复杂事件处理及活动流。 大数据和全球化的可伸缩计算更低廉 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技术图景:洞察分析和计算能力近乎无限,且规模的伸缩具备成本效益。一旦企业能够访问到这些资源,很多能力都有可能得到改善,包括更好地理解客户或者更好地避免欺诈的发生等。这一领域的使能技术包括量子计算、各种形式的云计算、大数据、复杂事件处理、社会化分析、内存数据库管理系统、内存分析、文本分析及预测性分析。其中的引爆点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内存数据库管理系统。 技术交互人性化 这个场景描述的是一个人类以更自然的方式与技术进行交互的世界。今年报告中提到的技术包括人类技能增进(human augmentation)、三维立体显示与全息显示、自动内容识别、自然语言问答、语言翻译、大数据、游戏化、增强现实、云计算、NFC、手势控制、生物认证方法、语音识别。其中有许多技术已经诞生了好几年,开始走进平常百姓家,但是只有少数几个能够脱颖而出,有可能成为引爆点技术,它们是自然语言问答和NFC。 支付的未来也许很酷 这一场景构想的是一个没有现金的世界,因为大家的交易都是用电子的方式完成的。这会给企业带来效率和可追溯性,而对于客户而言而带来了便利和安全。这一领域的技术包括 NFC支付、无线方式(OTA)支付以及生物信息验证方式等。其他一些相关技术虽然没有那么直接,但也会影响支付版图。这些技术包括物联网、移动应用商店、自动内容识别。其引爆点技术是NFC支付和手机OTA支付。 客户语音将被存档 人类天生就是社会化的,因此分享是必须的。这会打造出一个“客户声音”被完整保留的未来,这些语音记录会被存放到云端,可以被存取、分析以便更好地剖析。本年度的相关使能技术包括:自动内容识别、众包、大数据、社会化分析、活动流、云计算、音频挖掘/语音分析以及文本分析。Gartner认为,其引爆点应该是对隐私抵制及大数据的突破。 在家中进行3D打印 在这个场景中, 3D打印允许客户在家里面打印物理实体,比如玩具、房子什么的,其方式跟我们现在打印数字相片无异。若再结合3D扫描技术,就有可能通过智能手机扫描特定对象然后打印出相近的复制品。分析师预测3D打印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走向成熟。 Via: Gartner read more: http://www.gartner.com/it/page.jsp?id=2124315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18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穿心莲:一种新兴的抗肿瘤天然药
热度 2 medshengjie520 2012-11-16 01:01
摘要: 从植物中分离出的天然产物在癌症化疗领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比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紫杉醇,喜树碱衍生物,表鬼臼毒素等分子,这些天然药物对现代药物作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去寻找新的治疗癌症的化合物是一项长期的投入,要坚持不懈的从不同植物物种中寻找未来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物。在这方面,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印度传统医药体系一种植物药穿心莲,近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在全球的研究表明穿心莲是一种可靠的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在体外的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具有诱导多种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的能力。穿心莲内酯表现了强大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活动。合成的穿心莲内酯类似物经过研究分析也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尽管,预测未来癌症化疗药物有点早,但是在未来的癌症化疗的序幕下,强烈建议进一步研究这种分子,以评价其潜在的抗癌活性。 关键词: 穿心莲;细胞凋亡;细胞毒;二萜内酯;免疫调节 引言: 抗肿瘤植物药效化疗的新纪元,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氮芥和叶酸药物【1】的第一次使用。此后,癌症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一直是全球主要的努力研究的方向。在多样性的自然界,尤其是从植物中寻找新的化疗药物已成为科研人员主要的兴趣。从植物资源中寻找抗癌药物真正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开发了长春花生物碱,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以及分离出了细胞毒素 鬼臼毒 素【2】。长春花生物碱(是一种来自装配癌细胞微管蛋白生物碱和歪曲微管的抗有丝分裂物质), 通常用在联合治疗的合成药物 (3-5)。最近,这类半合成类似物比如 长春瑞滨和长春地辛。其他类型的植物性抗癌药物包括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都是半合成衍生物鬼臼毒素(异构体鬼臼毒素)从 盾叶鬼臼 (足叶草林奈和鬼臼瓦里茨) 的根茎 中分离得到 。 最近又新增一种从植物中分离出的衍生抗癌药物紫杉烷类和喜树碱。紫杉醇和其半合成的紫杉萜,目前正在用于对大多数的癌症治疗中( 6 )。虽然在药物发现过程中发现的很早( 7 ),但是其发展为根据临床需要的的活性物质,只是近 20-30 年研究的结果。其他在临床使用的植物药物还有尖杉酯碱,是一种从中国三尖杉中分离得到的;夹竹桃碱一种玫瑰树碱衍生物,是从夹竹桃属植物中分离出的,其中还包括 BleekeriavitensisA.C.Sm 。 ,aFijianmedicinalplantwithreputedanti- cancerproperties(2). 除了在临床使用这些植物药,有一些具有较强抗癌潜力的、有前途的化合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黄酮类抗肿瘤药物、 combretastatins 、 4- 甘薯苦醇、秋水仙素,染料木素,拉帕醇,姜黄素等运黄酮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在合成黄酮结构的基础上找到 AmoorarohitukaandDysoxylumbinectariferum(Maliaceae). 这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植物基础化合物,因为它是第一个作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CDK )抑制剂进入临床的植物药物( 4 )。 Combretastatins 是一种二苯乙烯类,作为抗血管生成剂,导致肿瘤血管关闭以致肿瘤坏死( 2 )这些化合物年销售额反映,现在对抗癌化合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喜树碱衍生物每年的销售额高达 10 亿美元,紫杉醇及其衍生物销售额 20 亿美元并且每年都在增加( 8,9 )。 有趣的是可以注意到,几乎所有上述药物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植物学背景,这突出了一个事实,即在探索民俗知识时,一些新的化合物有可能被发现。传统医药一直为药物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体化合物( 10-12 )最新的研究,发现新型的抗癌药物细胞素 -531 的天然产物库源自于传统中医药( 13 )。然而,正是这种现象,植物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来说是癌症研究的重点领域。虽然许多植物性分子表现出奇迹般的化疗效果,但是有许多化合物还需要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具有抗癌潜力的穿心莲内酯,它是穿心莲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一种在印度草药和中药中众所周知的植物生物活性成分。 穿心莲 Andrographispaniculata (Burm.F.)Nees , 爵床科。生长在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泰国和斯里兰卡( 14 )。在中医和印度有较长的治疗使用和悠久历史( 15 、 16 )。穿心莲是印度官方药典( 17 )至少有 26 个草药配方中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用于治疗肝损伤。是一种草药,曾用于治疗肺肿瘤记载于印度古代医学文献中( 18 )。据有关报道,穿心莲在中医中用于清热解毒。这是一种味极苦的植物,传统用于治疗感冒,痢疾,发烧,扁桃体炎,腹泻,肝病,炎症,疱疹等( 19-21 )。在近期广泛的调查发现,传统的使用和穿心莲药理学方面的证据比较充分( 22 )。一些研究表明穿心莲,主要包括二萜内酯,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成分( 23,24 )。不过,治疗功效主要归功于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二萜内酯穿心莲内酯( C 20 H 30 O 5 )是穿心莲中的化合物,主要集中在叶,并可以很容易从天然植物提取物中分离出结晶固体( 25,26 )。该化合物的结构已经澄清,通过 X 射线晶体分析分子立体,键长,键角等,都已确定( 27 )。化学命名为 (3- ethylidene]dihydro-4-hydroxy-2(3H)-furanone) 穿心莲内酯(图 1 )。 显示出了一系列很强大的生物活性 (28-33) 。近期,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抗艾滋病和保护心脏的功效( 15,34-39 )。然而,它具有微弱的抗细菌和病毒的生物活性。 穿心莲内酯的抗癌潜力 现代医学中多数抗癌药物的目的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坏死,细胞周期阻滞或细胞的分化,有的可能涉及免疫活动,通过触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抗癌细胞来抑制癌症扩散。这些化合物在抑制多种癌细胞的过程中取强大潜在的抗肿瘤活性,作为双重抗肿瘤活性呈现出来对癌细胞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42 )。将详细讨论这篇文章。 细胞毒活性对肿瘤细胞 穿心莲的甲醇提取物,表现出了很强的毒性的对 KB (人表皮细胞白血病)和 P388 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 (43) 。在生物活性的指导下用色谱分离出了纯的穿心莲内酯,它也对上述细胞系有很高的毒性。这是穿心莲内酯第一次细胞毒性潜力的的表现。 Potentcytotoxicityinadosedependentmannertowardsvariouskindsofcancercelllinesincludingdrugresistantcancercellshasalsobeenreportedinanotherexcellentwork(37). 细胞毒归功于穿心莲内酯的抑制增殖能力和诱导癌细胞凋亡。 诱导细胞周期阻滞 不同的研究已经表明穿心莲内酯有效的诱导癌细胞细胞周期 G0/G1 期阻断( 44 )。人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HL-60 细胞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治疗( 12mg/ml ) 36 小时后, G0/G1 期细胞增加了 27% , S 期和 G2/M 期细胞显著减少。穿心莲内酯通过调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周期进程。诱导细胞周期在 G0/G1 期阻断主要由于诱导细胞周期抑制蛋白 p16,p21,p27 ,与减少细胞周期蛋白 A ,细胞周期蛋白 D , CDK4 及 CDK2 表达相关,这些蛋白是细胞周期由 G1 期向 S 期过渡所需的 (37,46) 。 Shietal.(46) 已经证明了用穿心莲内酯治疗( 10-30mM )几乎完全抑制了人类的结肠癌细胞。这里穿心莲内酯治疗( 3.75 倍)后 p21 增加的程度很特别,因为在很多癌症中 p21 表达的减少与侵略性表型相关。穿心莲内酯阻断 G1 期的分子目标仍待确定。 诱导细胞凋亡 穿心莲内酯激活外在死亡受体通路(包括的半胱天冬酶 -3 和 半胱天冬酶-8 )和诱导人类某些类型的癌症细胞凋亡( 47 )。一些细胞类型( 1 型),对激活 半胱天冬酶-8 足以激活效应半胱氨酸蛋白酶(半胱天冬酶 3/7 ),而在多数细胞类型(类型 2 ),这种效应激活半胱天冬酶需要通过线粒体放大信号,这是由周等人通过对三种不同的人细胞株的研究(包括子宫颈癌,乳腺癌和肝癌细胞系)阐明的( 48 ),其中经过穿心莲内酯 (50mM / 6h) 治疗后观察发现半胱天冬酶 3/7 的活性约 8 倍的增长。亲细胞凋亡 Bcl-2 家族成员( bidandbax )在细胞死亡信号传达是关键的中间物,穿心莲内酯从半胱天冬酶到线粒体然后到下游凋亡效应 -3 ,最终导致细胞色素 C 的释放和细胞凋亡( 48 、 49 )。最近的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 TNF-a )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RAIL-1 外在凋亡的重要成员,凋亡通路)在通过穿心莲内酯的治疗之后在多种人类癌症细胞株中明显增强( 50 )。 TRAIL是一个重要的抗癌药物,因为它可以优先杀死肿瘤细胞之间正常细胞,因此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 51 )。一些癌细胞对 TRAIL 产生了抗药性,这就是 TRAIL 介导细胞凋亡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通过化合物增强 TRAIL 表达或能够重新认识耐药性癌细胞对 TRAIL 诱导细胞凋亡是极为宝贵的( 52,53 )。在这方面,穿心莲内酯是一种有潜力的分子,因为它可以提高通过了 TRAIL 表达来调节死亡受体( DR-4 )并能重新认识耐药性癌细胞对 TRAIL 诱导细胞凋亡( 50 )。在这种研究趋势帮助下,将穿心莲内酯发展成为一种诱导凋亡多种多样的肿瘤细胞药物。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在综合治疗中也是很有效果的。当于其他的抗肿瘤药物比如 5- 氟尿嘧啶 , 阿霉素和顺铂,穿心莲内酯增强了多药耐药癌症细胞的细胞凋亡率 (54). 穿心莲内酯单独或者与 5- 氟尿嘧啶在评价治疗人类肝癌细胞,它可以增强细胞凋亡( 55 )除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该化合物也能诱导正在扩散癌细胞的分化。特别关注是在穿心莲内酯的治疗之后,小鼠髓细胞白血病( M1 )定向分化成巨噬细胞。这种特殊的活性,在植物性抗癌药物研究中很少发现( 56 )。 免疫调节属性 众所周知,穿心莲发挥了有力的免疫调节效应。已经注意到其醇提物及分离的穿心莲内酯都能够对小鼠引起显著的刺激,即特异性抗原及非特异性抗原两种型态的免疫应答,显示了反抗感染性及致癌性物质的效果( 57 , 58 )。 TNF-a , IL-2 , IFN-g 及 NK 在反抗致瘤因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穿心莲内酯在调节这些因子的产生中发挥作用,从而间接的影响着癌细胞。穿心莲内酯可导致生成的 TNF-a 及 CD 标记的增加,甚至增强淋巴球抗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37 )。观察到穿心莲内酯治疗( 48 小时 1mM )后人类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增殖,这是因为加强了 IL-2 的生成及最终抗癌细胞的免疫应答( 59 )。体内试验表明用正常与恶性上皮肿瘤的穿心莲内酯治疗,依赖性抗体细胞毒性、分裂素诱导骨髓细胞的增殖及 IL-2 , IFN-g 的生成得到提高( 60 )。穿心莲内酯刺激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的生成,从而抑制动物肿瘤生长( 61 )。当与其他 neutraceuticals 联合应用时,穿心莲内酯可导致 NK 及 TNF-a 功能的增强,从而改善对不同类型的晚期癌症的临床结果( 62 )。因此,药物除了对癌细胞有直接毒性,还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抗炎和抗血管生成活性 穿心莲提取物和穿心莲内酯都是已知的有抗炎潜力的( 63 , 64 )在肿瘤的发病进程中炎症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因为炎症策划了肿瘤细胞的微环境。在一些研究中已经被阐明( 65 ),这也强调了抗炎症对癌症的治疗。沈等人,研究表明抑制活性氧( ROS )的生产,可能作为穿心莲内酯作为抗炎作用的机制。穿心莲内酯的治疗作用是抑制内核因子 kappa-B ( NF-KB )于 DNA 结合和减少前炎症蛋白表达如环氧合酶 -2 ( COX-2 )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 )( 66-69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破译穿心莲内酯的作用机制,发现穿心莲内酯降低半胱氨酸 62,P50 (一大亚基的 NF-kB 的转录因子),从而阻止他们与靶基因的结合( 39,68 )。化疗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不同的化疗药物通过激活 NF-kB 促进细胞存活使癌细胞获得抗药性( 70 )。因此,穿心莲内酯作为一核因子抑制剂 NF-kB ,也可能用来提高癌细胞去克服这种阻力。穿心莲也抑制调控激酶½和 Akt 信号,从而抑制化疗策略对炎症的位点巨噬细胞迁移( 71-73 )。对 ERK 信号抑制也导致 V-Src 的蛋白介导的转化的抑制,这与癌症的开始与发展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癌细胞诱导血管的生成是为增殖细胞持续提供养分的。由于血管生成触发引起了慢性炎症,在炎症、癌变与血管生成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穿心莲内酯进行了抗血管生成的潜力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穿心莲内酯能够成功的抑制肿瘤特异性毛细血管的萌发不破坏原先存在的血管。穿心莲内酯降低了血管生成的各种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一氧化氮( NO )和前炎性细胞因子以及提高抑制血管生成水平的因子如 IL-2 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TIMP-1 )以及在生物体内体外( 74 )。穿心莲内酯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抑制能力已经被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体上是被癌细胞使用( 34 )。图表 2 显示了穿心莲内酯潜在的多靶向。 化学保护潜能 如先前在这篇文章里描述的,穿心莲内酯表现出选择性的细胞毒性攻击不同的癌细胞。然而,在一些研究中,这种药物也已经显示出对正常细胞的化学保护潜能。抗化学毒性及致癌性的植物提取物的化学保护潜能很早就有描述( 75 )。剂量依赖性的穿心莲内酯通过刀豆球蛋白 A 诱导,抑制鼠科动物胸腺细胞 IFN-g 及 IL-2 的生成。还可以通过像氢化可的松的药物诱导,阻止细胞凋亡( 76 )。穿心莲内酯的保护效应抵抗环磷酰胺诱导的 urothelial 毒性( 77 )及六氯环己烷诱导的氧化损伤( 78 )已有报道。穿心莲内酯可以有效的抵抗很多肝毒素,大量的肝毒素可能是因为其在严重肝损伤中激活抗氧化酶的催化反应。通过体内外测试,发现保肝药的效果的可比得上水飞蓟索( 79 , 80 )。这些研究都支持穿心莲以 Ayurvedic 剂型治疗肝疾病。因此,除了直接或间接的对癌细胞诱导细胞毒性,穿心莲内酯还可以通过不同基团的诱导,为正常细胞阻止细胞毒性。 Chenetal.(81) 已经描述了穿心莲内酯对人类脐带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防止通过增强 PI3K (磷酸肌醇 3 激酶) -Akt 活性, GF 丧失诱导细胞凋亡。这里,穿心莲内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 C 释放细胞溶质,抑制线粒体调解细胞凋亡。在另一项发现中 , 人类的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保护,防止因穿心莲内酯阻止 E- 选择蛋白表达而导致胃癌细胞的粘附( 82 )。 E- 选择蛋白是由 NF-kB (核因子)调节,从而显示了穿心莲内酯的治疗效果。然而,穿心莲内酯的治疗也可以诱导细胞色素 P450 家族酶的亚科 CYP1A 的表达,它涉及到外源性物质过剩的新陈代谢,因此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对临床有重大意义( 83 )。因此,进一步研究确定药物对细胞色素 P450 酶的作用势在必行。 穿心莲内酯类似物 除了自然发现穿心莲内酯,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合成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同样显示了抗肿瘤活性( 84 )。通过平行液相合成, Mang 等人,从穿心莲内酯开始已经形成了有 360 个分子组成的天然产物库。穿心莲内酯自然的产生 ,包括: (i)ana-alkylidene-c-butyrolactonemoiety,(ii)twodouble bondsd 8(17)andd12(13)and(iii)threehydroxylsatC-3, C-19andC-14.Ofthethreehydroxyls,theoneatC-14is allylic,whileothersatC-3andC-19aresecondaryand primary,respectively(86). ). 在完整的丁内酯环之间, C 双键 c-12 和 C-13 , C-8 和 C-17 以及 C-14 的羟基,主要是负责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修饰穿心莲内酯的主要骨架,可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36,87 )。 Jada 等人合成了三类类似物 (3,19-isopropylideneandrographolide;14-acetyl-3,19-isopropylideneandrographolide and14-acetylandrographolide) ( 36 )。以穿心莲内酯作为原材料,合成的 14- 14-acetylandrographolide 相比其他的母体化合物对很对癌细胞株系有显著的活性。然而,与穿心莲内酯诱导细胞周期的机制是不同的。该研究小组已成功开发出新穿心莲内酯亚苄基衍生物 , 其多细胞毒性和药效比穿心莲内酯强( 88 )另一,半合成穿心莲内酯类似物,舒张因子 3188 被发现有更好的抗癌活性对 MCF-7 乳腺癌细胞周期其作用机制类似于穿心莲内酯( 87 )。在体外和体内其疗效两种化合物几乎差不多。穿心莲内酯作为母核合成了具有特殊疗效的一族 a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新型化合物( 86 )。这些化合物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发展。这一结果已被不同的发现证实,认为穿心莲内酯显著的抑制了前提加工酶,从而显现出抗病毒,抗 HIV-1 和 HIV – 2 的活性( 89 )。这些结果强调,一些穿心莲内酯衍生物有可能有更好的药效是其母体化合物本身,证实他们潜在的生物活性需要有专门的科学研究。 现状与展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穿心莲内酯在抗肿瘤活性机制的破译研究报道不断增加。但是,大多数的数据是基于对体外细胞毒性检验。根据资料显示,小鼠癌症模型缺乏并且缺乏临床证据。虽然穿心莲内酯一直用于临床试验,防治艾滋病毒和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8,90 )就其临床资料防癌活性仍没有并利用。还需要更多的综合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工作。药物疗效反映其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和水中溶解度差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最近,一种新的技术已经改善修改穿心莲内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防止其在胃肠道的中性和碱性环境中水解 (91) 。但是,当采取的摘录(张侃)的形式,穿心莲内酯很容易在血液中吸收(口服 1.5-2 小时后达到最大血药浓度)( 92 )。研究表明, p- 糖蛋白参与了穿心莲内酯在肠道 内的吸收( 93 )。现有关于穿心莲内酯的代谢资料显示,口服穿心莲内酯后可能涉及到人类代谢反应的磺酸反应 (94) 。口服穿心莲内酯后显示,其 Structuralillucidation 代谢产物的结果是硫酸盐化合物和磺酸加合物( 95 )。现有的资料大多是零零碎碎的,这需要经行收集和整理,为未来更合理的研究穿心莲内酯的抗肿瘤活性做准备。穿心莲内酯具有广泛的抗增殖活性在各种肿瘤细胞株中,其中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肝癌,宫颈癌,白血病,前列腺癌症等。研究发现最对结肠癌细胞株( 36,37,44,46,59 )有效,其次是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在各种乳腺癌细胞株中,发现对 MCF-7 细胞系最敏感。大肠癌和大肠癌细胞对穿心莲内酯的治疗也很敏感,这将是穿心莲内酯作为未来治疗结肠癌值得进行更多的研究。根据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解密穿心莲内酯的作用机制成为了可能。 结论 寻找新的潜在在治疗癌症的药物在癌症研究领域是长期持久的过程,穿心莲,其抗肿瘤活性在南亚传统医药的研究中近期备受关注。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的有效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活性。众所周知这样一个事实,癌症的治疗需要综合疗法,通过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影响多重与癌症发生有关化疗起作用的通路。在印度医学中,把药物协同调节,滋养身体作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几个器官组织受到影响。穿心莲是被应用于印度医药的一种抗肿瘤植物药。很容易就能判定穿心莲内酯也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这种化合物能够诱导在各种癌细胞,细胞周期的 G0/G1 期阻滞,激活死亡受体途径,诱导 TRAIL 导致细胞凋亡,通过激活 p53 增强磷酸化和 NF-kB 转录因子的抑制以及各种血管生成因子。它还产生强烈的免疫调节作用对癌细胞除了其细胞毒作用,这一属性是其他抗癌药物包括阿霉素,丝裂霉素,顺铂等相同。除了作用于各种信号道路消灭癌细胞的方法,它也产生了保护和拯救正常细胞的毒性,相比,对癌细胞有相反的效果。这些特性使穿心莲内酯成为有前景的分子作进一步的研究。除了自然发现穿心莲内酯,半合成类似物的化合物已经合成,其中一些还显示出强大的抗癌特性。 然而,在确立它作为一种未来化疗药之前需要做很多调查。例如,穿心莲内酯确切的作用机制有待确定,药物对于高等动物及人类的毒性需要确立。我们必须记住,一些天然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但由于缺乏功效,主要是又不能接受的毒性而被终止。传统上 , 化合物筛选是通过已经选择的、有前途的,向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进行的化合物对一些肿瘤细胞系进行体外生物测定。在此基础上,穿心莲内酯及其半合成衍生物是有趣的前景,为新型抗癌药物的合成起带头作用。
1231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能源行业的新亮点之新兴电池技术的运用
ylyao 2012-9-3 14:23
  锂离子电池技术再度成为年度“可再生能源节”(renewable energy festival)中最受瞩目的关键。锂电池正逐渐从电子装置的电力来源,转而成为混合动力车所采用的一项储能技术。   事实上,在这场“中西部可再生能源协会”(Midwest 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的专家们齐聚的活动中,专家们表示,储存技术已然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过程中的“圣杯”。虽然大部分的重点都集中在锂离子电池技术最新的工程技术创新上,但能源顾问暨 RightHand Engineering 创办人Randy Richmond指出,现在,藉由这类展会,让消费者了解还有什么要做,以及他们能够做什么,已经开始激荡出草根型的“个人电源”开发运动了。   “对一般使用者和工程师来说,创新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Richmond说。因此,最大的创新或许会来自于像中国制造的锂电池一样的可用产品。“这也是一种创新,因为我可以同时获得电池,以及很便宜的价格。”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磷酸锂铁化学电池这类产品,“但这些设备必须应用在目前还不普及的家用可再生能源系统中,”Richmond说。 “我认为家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必然会到来,但包括我和厂商在内,现在才刚刚开始去构思这类产品。”   专家预测,针对混合动力车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锂电池技术,仍需要几年时间来推动商业化。最主要原因是目前铅酸电池仍居市场主流,以及投资锂电池技术所需的高昂前期投资成本。   “可能要到三年后,我们才会看到真正能应用到这些新兴电池技术的设备出现,”Richmond说。“当然,从现在起,未来三年内电池技术仍将不断提升,届时我们可能会看到比现在更加先进的技术。”   目前主要的新兴技术包括锂气(lithium air)和碳奈米管技术。后者可以结合使用不同的化学电池。“它可能会将今天的锂离子电池容量提升三倍,”Richmond预测,但新的问题也可能随之产生,像是需要新的充电控制设备等。   Richmond 的小型公司展示了将2001年份GMC卡车改装成电动车以后,能够从投资在新兴电池技术上所获得的潜在回报。他拿掉了卡车的铅酸电池,换上了由48个 3.3V磷酸锂铁(lithium iron phosphate)电池组成的电池包,放置在卡车底部。他大约投资了12,000美元,但卡车的可行驶距离和速度都倍增。   但对所有电池来说,充电都是一大问题。因此,Richmond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额外投资了3,200美元,以避免电池过度使用或处在未充电状态。   而像是从内燃机引擎转换到电动车等应用,则为新兴电池技术展现出更可行的商业化前景,然而,可再生能源能否满足未来美国的能源需求?上周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公布一项调查,该调查预测,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来源在结合更多弹性的电力网格后,将可望在2050年为美国提供80%的所需电力。   该调查指出,达到此一目标的关键技术,就在于改善“网格储存”(grid storage)。
1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调研]有一个新兴城市,叫鄂尔多斯
热度 6 liuli66 2012-8-20 22:36
[调研]有一个新兴城市,叫鄂尔多斯
01 02 03 04 05 06
8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新兴国家的崛起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whyhoo 2012-6-25 15:02
  一、“新兴国家”概念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局势处于深刻的大变化、大调整之中。直接反映国际局势走向的国际格局,也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在推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诸多要素中,新兴国家成为重要的力量。“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地位突显,引人瞩目。但是,究竟哪些为“新兴国家”,其标准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的定论。   “新兴国家”所描述的是国际社会中正在兴起的、所走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历史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非西方的国家(或地区)。“新兴”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也是一个发展中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不仅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定国家的发展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这一概念,是从工业化的角度,指发展中国家中已实现工业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由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或地区)。这一概念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工业化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未达到先进工业国家的水平,经济处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过渡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先提出。具体指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和智利;亚洲的“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工业化迈进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快速工业化的道路。如果说“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道路,那么,经济“全球化”要求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这一过程中必须适应“全球化”所产生的“市场全球化”要求。于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就从工业化生产,更多地转向了消费、投资、贸易等要素的流通市场上。于是,“新兴市场”概念随之出现。   “新兴市场”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Antoine van Agtmael)在1980年的研究报告中最先提出,他以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影响作为分析视角,提出了该概念。其后,美国前负责国际贸易的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腾提出了新兴大市场概念。1997年加腾出版了《十大新兴市场》一书,指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新兴大市场将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它们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波兰、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韩国。”[1](P14)他提出的五大标准是: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是所在地区的超级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动摇了现存的国际格局;是世界上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关键参与者;是世界上扩展速度最快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贸易的增长;致力于开放国内经济。[1](P25、26)   加腾从国际经济政治变化的战略高度,以一国人口、资源、市场规模、经济发展、贸易地位、政治社会参与等方面为考察标准,提出了“新兴市场国家”概念,大大扩展了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概念内涵,而“新兴经济体”、“新兴国家”,其内涵与新兴市场国家相近,常常交替使用。   最能反映或代表“新兴国家”的是“金砖国家”、“金钻国家”。2001年11月20日,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中,提出了“金砖四国”概念,专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发展中大国。2011年4月南非参加金砖四国峰会,“金砖四国”发展为“金砖国家”。2005年11月高盛证券公司再度推出《下一个11国》的报告,把墨西哥、尼日利亚、埃及、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菲律宾、伊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11个经济潜力仅次于金砖四国的国家称为“金钻11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发展中国家虽也受到影响,但经济表现出较为强大的劲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地位突显,泛称“新兴国家”并广为流行。可见,“新兴国家”指的是:正在快速崛起的世界性大国或地区性大国,属于非西方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大,经济发展迅速且发展潜力巨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在所在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中日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力求改革现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追求政治参与的平等和相互关系的民主。   那么,哪些国家可以看作是“新兴国家”呢?借鉴加腾提出的“十大新兴市场国家”以及高盛公司提出的“金砖四国”“金钻11国”,可以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等,看作新兴国家,大体包括了G20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但这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数字,上述国家只是表明它们是这一类国家的代表,反映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群”。    二、新兴国家改变国际格局的结构样式   国际格局由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样式等要素构成。行为主体在相互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结构样式,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制约。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它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处于国际舞台中心位置的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是特定的结构样式,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后者指行为主体基于对国际环境以及本国利益的认识和判断所作出的对外战略选择。在国际格局的发展中,曾经出现的结构样式有多极、两极、单极,或单极—多极的混合形式。而在国际格局结构的转换中,历史上大多是以一个或者两个新兴大国的强势崛起,与现存大国强国的对抗甚至战争,最终使权力从现存强国转移到新兴强国手中实现的。   历史上出现的国际格局结构样式中,大多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强国,它们处于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其他国家则处于依附或服从的地位。例如,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欧洲多极格局,由欧洲强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及法国构成,不同的利益追求以及不同的对外战略选择,促使这些国家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两大集团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多极格局,欧洲的英法处于第一层级,不断崛起的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挤进其中,构成第二层级,德国则通过重新武装,由战败国转而再度挤进强国之列,通过十月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苏联,在反对西方国家的干涉中日益强大,与德国构成第三层级。不同的对外战略导致上述国家力量重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法西斯集团和反法西斯阵营。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强国或被打败,或遭到严重削弱,国际政治的中心从欧洲位移,远离欧洲的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强国,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并在世界范围形成美苏为首领的两大集团的对抗。在两极格局下,一方面,美苏关系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局势的走向,其关系的紧张与否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   选择,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又在两极对抗的大环境下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在半个世纪的“冷和平”环境中稳步发展。   因此,以传统的国际政治视野观察国际格局的力量转变,可能只会关注那些颇具世界大国潜质的国家。这是由历史上强国与弱国的巨大差距和一定时代条件下国际政治现状所决定的。但是,今天新兴国家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国际格局转换的新兴力量参与模式。美国的政治评论家法里德·扎卡利亚认为,这是继美国在20世纪崛起之后,现代世界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大转移。[2]这次权力转换模式,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崛起,不是一两个或两三个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崛起群”。理查德·哈斯认为,在21世纪,权力将会分散而不是集中,没有单极统治性的领导国家,将会出现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6个主要力量,各地区会出现地区性的主要力量,如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非洲的南非;中东地区的埃及、以色列、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等;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组织也将拥有重要的国际政治权力。[3]   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必将改变国际格局的结构样式,导致国际权力的分配更加均衡。如果用“金字塔型”或“伞状”描绘历史上国际格局的结构,那么,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将使国际格局结构表现为“立体网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极化”思维模式。“极”是观察国际格局的基本理论工具,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体现着国际体系的结构。[4](P129)作为西方学者的概念,“极”反映了西方列强主宰世界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取向,即便是 “多极”提法,也不是中国人的发明,197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论,被认为是“多极化”的权威界定。作为一个产生于欧洲政治土壤的概念,“极”毫无疑问更多地反映和代表着西方列强主宰世界的政治企图和炫耀实力的政策追求。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观察,“极”突出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强国,忽略了中小国家;“极”突出大国强国之间的激烈对抗性,忽视了对话与合作;“极”突出自我利益的需求,忽视了其他利益的需求与协调,“极”过于关注“极”之间的制约,忽略了“极”之外的制衡;“极”表现的是单个力量,即便是“多极”也难以概括“群体”,在新兴国家“群体”不断崛起的今天,很难用“极”来分析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了。未来国际格局的结构样式,用单极、两极或多极,都恐难以概括了。    三、新兴国家推动国际格局处于变革的关键点   自17世纪欧洲30年战争开创近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以来,几个世纪国际政治的历史发展表明,大危机或大事变一定会引起国际政治、国际格局的大变革和大调整。因为大危机或大事变一定会引起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升降变化,而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一定会导致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而对外战略的调整必然导致国际格局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   国际格局的变动一为战争方式,一为和平方式。战争方式作用下的国际格局变动表现为突变,战争打破了旧的格局,战胜国依据实力对比对战后世界进行重新安排,新的格局形成,而国际政治则又处于新一轮变化之中。历史上,战争方式是新崛起的强国挑战现有强国、国际权力从现有强国转移到新兴强国手中的主要途径。和平方式作用下的国际格局的变动表现为渐变,在渐变的过程中,实力对比和突发事件将加速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般认为,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笼标志美苏战时联盟破裂,美苏形成两极对抗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处于二战后以来最深刻的调整变革之中。在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美国的一超地位特别耀眼,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前所未有,是当今唯一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的军事势力范围伸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的政治和文化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多数国际机构都体现美国的利益。凭借这种超强力量,美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单独行动来实现目的。”[5]   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沉重打击了美国人,促使美国把反恐提到了重要日程,接连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美国以此向全世界展现了它的硬实力,可却丢掉了它的软实力。[6]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仅9月就有“两房”(房地美、房利美)、美林证券、雷曼兄弟、AIG(美国国际集团)等,或被政府收购、或被出卖或宣布破产,这场金融领域的“9·11”,宣告了华尔街神话的破灭,严重削弱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和美国经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美国情报机构评估“危机破坏了美国的领导能力”。   这次源于美国的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冲击,而且对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相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危机,G7或G8集团,或G8加5国集团(中国、南非、印度、巴西、墨西哥)都已难以应对,G20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运而生,作用突显。该集团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法、美、德、日、英、意、加拿大等七个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新兴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占据了半壁江山,涵盖了全世界的主要大国。2009年匹兹堡峰会在《领导人声明》中首次确定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以此为平台,新兴国家开始积极参与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扩大了在国际金融与经济领域中的发言权,改变了过去西方国家垄断国际金融与经济事务的局面。例如,2010年4月,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投票权提高了3.13个百分点,从44.06%升至47.19%;在国际金融公司发展中国 家 和 转 轨 国 家 的 投 票 权 提 高6.07个 百 分 点,从33.41%升至39.48%,其中,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升至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国。[7]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配额体制进行改革,发达国家配额从57%降低到52%,发展中国家则提高5%,2010年11月5日,该组织宣布完成这一份额改革方案,依 据 这 一 方 案,中 国 的 投 票 权 从3.65%提 升 至6.07%,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排世界第三位。不仅如此,中国人开始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担任要职,2010年2月,原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任命为总裁特别顾问,2011年7月又被任命为副总裁,成为历史上首位进入该组织高层的中国人。2012年3月,该组织总裁又宣布任命中国籍雇员林建海担任该组织秘书长,[9]反映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话语权和地位的提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经济治理权力开始逐步向东位移。   投票权改革反映了新兴国家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则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金融和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提高,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对国际格局而言,2008年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代,如果说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那么,2008年的这场世界大危机则加速了后冷战时代的终结,也即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调整的第一时期的基本结束而进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期。而新兴国家正是变“危机”为“契机”,以群体的力量将国际格局的变革推进到新的关键阶段。   四、新兴国家促进国际格局的发展多元化国际格局形成及其变动的物质基础,是一定历史时期构成国际格局的重要行为主体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状况及其变化。传统观点认为,在综合国力中,军事实力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或深深影响着国际事务。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权力赖以产生的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国际格局的发展也显示出多元化。   如何认识2008年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以扎卡里亚为代表的“转移说”和以哈斯为代表的“分散说”,前者认为世界权力的中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位移,后者认为世界权力正在从西方向新兴力量扩散。中国有学者也认同世界权力正在从西向东转移,[10]也有学者认为国际权力多极化已成为基本事实。[11]总的结论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衰落,非西方的国家正在崛起,权力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不论是“转移论”、“分散论”还是“多极论”,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现实主义理论视角来观察国际格局的变化,把它看作是一种权力的此消彼长,而当前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实力发展均衡化基础上的分散化与多元化。   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导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南升北降,促进了全球经济实力分布的均衡化。从经济增长态势看,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向新兴国家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后陷入衰退,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从经济总量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将达到52%,首次超过经合组织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国家在全球GDP的比重2013年将达到50.2%,[12]据估计,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2050年将超过西方七国。[13]金砖国家是目前全球发展动力最强劲的国家。2000年至2008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而在金融危机重挫西方发达国家的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50%左右。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 口的42%,国土总面积约占世界的3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18%,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外汇储备占全球的75%,这一切成为金砖国家影响力及期待值空前提升的重要基础。   2009年6月,中印巴俄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峰会,探讨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至此,此前一直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金砖四国”发展为一个有形的多边外交模式。2010年4月15日,“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2011年4月,第三次峰会在中国三亚举行,南非参加此次会议,“金砖四国”发展为“金砖国家”。今年3月第四次峰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与会领导人倡仪成立金砖国家共同开发银行,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这一新型多边外交合作模式反映了国际权力分散化的基本走向。   实力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使长期在国际事务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非西方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不断得以保障,从实力的对比看,如扎卡利亚所认为的那样,与其说是美国衰落了,不如说是其他国家纷纷崛起了。[2]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次危机中的确受到沉重打击,不管扎卡利亚承认与否,在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等西方大国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软硬实力相对下降,而美国事实上一直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中。新兴国家群体的加快崛起,促使国际格局朝着多元化发展。   国际格局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从全球格局看,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14]金融危机对美国的一超大国地位是一个沉重打击,从趋势上看,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上的优势地位正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特别是美国发展模式对非西方国家的吸引力下降,美国的软性示范力量减弱。但是,美国仍是当今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大国,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无可匹敌,军费开支几乎是世界其他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随着奥巴马入主白宫,美国的软实力又得到彰显。所有这些都不假,但是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15]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已难再发号施令,崛起的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共同对美国塑造世界秩序的能力构成限制,如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印度和巴西与中国站在一起,在联合国,土耳其和巴西都投票反对美国制裁伊朗的提案。美国的确不可能主宰一切了。   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的崛起,表现为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代表性和话语权与过去比有了明显提高。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层面,新兴国家通过20国平台参与其中,在全球气候问题上,通过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基础四国”方式让世界看到新兴国家应该拥有的话语权,在联合国,无论是关于制裁伊朗或叙利亚,或是其他重大国际问题,新兴国家都以特有的方式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影响。   在地区问题上,新兴国家的崛起推动着世界各个地区蓬勃发展。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南非、尼日利亚,等等,这些国家不仅在地区事务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合力”推动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如果说新兴国家的代表是金砖国家的话,那么中国则是金砖国家中“含金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崛起是在促进世界和平中实现崛起,是在促进全球稳定中实现崛起,是在坚持不称霸、不谋霸中实现崛起,[16]中国的和平崛起方式及其既合作又不称霸的国际事务参与方式,中国在全球格局和地区格局中的特有地位和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1世纪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1]杰弗里·加腾.十大新兴市场[M].吕大良译,王金斌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Fareed Zakaria.The Rise of the Rest[N].Newsweek,May 12,2008.   [3]Richard N Haass.The Age of Nonpolarity WhatWill Follow US Dominance[J].Foreign Affairs,May/June,2008.   [4]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Ivo H.Daalder,James M.Llidsay.The Globali-zation of Politics:American Foreign Police for aNew Century[J].Brookings Review,Winter 2003.   [6]Joseph S.Nye Jr.Power and Strategy AfterIraq[J].Foreign Affairs,July/Agust,2003.   [7]谢旭人.世行投票权改革具有示范效应[Z].http://www.chinanews.com/cj/cj- gncj/news/2010/04-26/2246197.shtml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现中国面孔[Z].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3/09/content_13156263.htm   [10]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0,(4).   [11]金灿荣,刘世强.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9,(12).   [12]高祖贵,魏宗雷,刘钰.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及其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2009,(8).   [13]乐玉成.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一些看法和思考[J].外交评论,2010,(6).   [14]胡锦涛时代观的五大主张[J].瞭望新闻周刊,2009-11-24.   [15]吉迪恩·拉赫曼.美国的衰落———这次是真的[J].汪仲启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1,(4).   [16]林利民.对“奥运后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9)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gj/gjsdfx/201206/t20120625_165763.htm
个人分类: 经济|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值得关注的2012三大新兴技术
热度 2 郭崇慧 2012-6-24 11:28
每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都会精选出过去12个月最重要的技术进展,这些技术据信将对未来几年的创新形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此种影响将会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如为移动设备和电动车找到更好电池材料的方法,及企业家对新兴技术商业化进行投资的新方式等,这些技术都具有改变世界的巨大潜能。 科技日报 2012年5月22日以“新兴技术引领创新未来——《技术评论》杂志评出2012年十大新兴技术”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2012年的十大新兴技术中(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我比较关注其中的三项技术: (1) 更快的傅里叶变换;(2)公众集资;(3)“脸谱”时间轴。 (1)更快的傅里叶变换 一个数学方法的更新将带来一个更快的数字世界( Spa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 2012年1月,4名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计算机科学中最重要算法的替代品。Haitham Hassanieh, Piotr Indyk, Dina Katabi, 和Eric Price创建出一种进行傅里叶变换的更快方法。傅里叶变换是一种数据流信息处理技术,其已成为Wi-Fi路由器、数字医疗影像和4G蜂窝网络的运行基础。 傅里叶变换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其原理是,任何信号,如录音信号,可表示为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和余弦波的集合总和。对波的集合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例如,可对录音信号进行压缩或对噪音进行抑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对计算机友好的算法。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你只需比较一下MP3文件及其未压缩格式的大小即可。 麻省创建的新算法,称为稀疏傅里叶变换(SFT),其对数据流的处理要比快速傅里叶变换快上10倍至100倍。这种加速的达成,是基于我们最为关注的是信息的有意义部分:音乐不是随机噪声。这些有意义的信号通常只是一个信号可采值的一小部分,用技术术语来说,这个信息是“稀疏”的。因为稀疏傅里叶变换算法无意处理所有可能的数据流,它采集的是某些“捷径”(最有意义)部分,而非其他可用部分。从理论上讲,一个仅处理稀疏信号的算法,要比快速傅里叶变换更具局限性。但是,新算法的共同发明人、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Dina Katabi指出,“稀疏无处不在,它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视频信号中,也存在于音频信号中”。 更快的变换意味着处理一定量的信息只需更少的电力,这对于对电力要求苛刻的智能手机等移动多媒体设备来说,不啻为一种福音。或者说,使用相同的电量,工程师们可考虑做更多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不可能达成的计算需求。例如,今天的互联网骨干网和路由器实际上只能读取或处理穿越其间的数字河流中的涓涓细流,而稀疏傅里叶变换可使研究人员以每秒数十亿次的速度更为详细地研究数据洪流。 (2)公众集资 Kickstarter 网站创新了新技术商业化集资方式。 Kickstarter是一家基于纽约的网站,最初的成立目的是支持和激励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新项目,目前已成为科技创业融资的一股重要力量。其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集资,让有创造力的人可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使他们的梦想有可能实现。企业家们已利用该网站一次性筹集了数十万美元,开发和生产出了包括家庭网络传感系统和三维物体打印工具在内的新产品。 kickstarter平台的运作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有效:该平台的用户一方是有创新意愿、渴望进行创作和创造的人,另一方则是愿意为他们出资金的人,然后见证新发明、新创作、新产品的出现。kickstarter的创意性项目包括:音乐、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动画以及所有有能力创造以及影响他人的项目。该种公众集资模型为先创公司启动时的传统融资手段提供了一种补充。 虽然大多数项目要求的融资额相对较少,但也有一部分项目的融资已超出100万美元大关。最值得注意的是,《野性传奇》的东家就筹得了逾300万美元来开发这款视频游戏。这也远远超出了一般最高融资不超出60万美元的极限,实质上已进入典型的风险资本注入的领域。 总体而言,Kickstarter的用户在去年为各种项目承诺了近993万美元的融资额,大约相当于美国所有种子投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估计达9200万美元)的10%。 人们为一个项目寻求融资时,往往会设定一个集资目标并征求认捐。如果一个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2011年为54%左右),支持者就不会掏一分钱。如果项目最终达成了目标,捐资者将获得各种奖励,如感谢信、新产品甚至是邀请参观创作者的工作场所等。Kickstarter从中收取5%的佣金。该网站自推出以来派发的资金已超过1500万美元。 随着美国从2012年4月开始解除私营公司不得向小投资者出售股份的禁令,Kickstarter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会开始改变。如果公众集资网站开始提供权益股份,它定会使几十个风险投资公司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3)“脸谱”时间轴 社交网络公司正在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搜集和分析客户数据。 “脸谱”(Facebook)最近向其8.5亿每月活跃用户推出了时间轴(Timeline)接口。接口设计将使浏览社交网络为每个客户聚合的巨量信息变得更为容易,并促使他们以便于分析的方式添加和共享更多的东西。 “脸谱”的动机当然是为了对广告进行更好的定位,广告业务已占据其85%的盈利。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的定位就是一个数字游戏。如果媒体报道的趋势保持平稳,“脸谱”的数据库自2011年1月以来每日增加625000TB(兆兆字节)的压缩数据。时间轴的新功能必将大大提高这一数字,用户提供给“脸谱”的个人数据可能要比其他在线广告销售商所能访问的数据多得多。 在过去,用户贡献给“脸谱”的很多数据都是以松散状态的形式进行更新,除了“喜欢”按钮多少提供了些可能被用于广告定位的较精细信息。而时间轴的作用要大得多,其可激励用户将大量的元数据添加到他们的更新中,这使得数据价值的挖掘更为容易。而且经过精心设计,其鼓励用户重新审视和添加更多信息至过去的更新中,或追溯添加全新的履历资料。 时间轴让用户增加“适销对路”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要求他们对“生活事件”类下的更新进行分类,其中包括像买房、买车等标签。一个通告买了车的用户会被提示描述以下细节:车型、装饰、车型年份、购买时间和地点及购置时的登记姓名等。“脸谱”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后,就可确定用户的性别、收入阶层、教育程度及职业。 这种不断增长的隐含数据是一个营销富矿,但这对“脸谱”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其必须保证不被数据的洪流淹没。“脸谱”将营收的约10%投入到研发中,包括极力提高速度、效率和基础设施的可扩展性。如果维持这样的开支模式,该公司2012年分配于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资本开支将超过16亿美元。 时间轴以一种计算机辅助自传(多媒体日记)的方式,使“永恒记录”的概念成为了现实,从此人们可在“云”中搜索生活的过往片段。但是,时间轴接口无意中也可能会带来反效应,那就是用户已开始关注“脸谱”到底掌握了自己多少隐私。通常情况下,当人们分享关于自己的信息时,他们看到的只是某个片段;但当人们看到时间轴时,他们会意识到,所有这些点点滴滴所包含的信息要比各部分的简单相加多得多,他们突然就会明白自己的数据事关重大。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27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朱民: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新兴经济的新挑战
whyhoo 2012-6-7 18:33
作者简介 : 朱民,经济学博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副总裁    一、全球经济结构变局   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的格局。危机后全球经济恢复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 “ 双速复苏 ” ,发达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第一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发达经济体先是受到在美国发生的以 “ 雷曼兄弟公司 ” 倒闭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随即又受由希腊、爱尔兰等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经济的财政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影响。金融体系尚未修复,政府债务又持续攀升,极大地约束了政府动用财政资源刺激经济的空间,失业高企不下,消费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本身金融体系没有根本性的损伤,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下外部需求急剧下跌的影响,导致经济下滑。在迅速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后需求回升,经济增长强劲。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统计和预测, 2009 年全球经济增速为 -0.6% ,其中发达经济体为 -3.7%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 2.8% ,南部撒哈拉非洲经济体也增长 2.8% 。 2010 年全球经济反弹增速达 5.1%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 7.3% ,增速为发达经济体 3.1% 的两倍多。预计 2011 年、 2012 年全球经济仍将持续这一 “ 双速恢复 ” 的增长格局。          当前正在发展的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约束了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 2010 年全球平均当年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为 -5.7% ,其中发达经济体为 -7.7%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为 -3.8% 。 2007-2010 年,全球平均政府债务从 GDP 的 57.6% 增加到 71.2% ,增加了 13.6 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从 73% 增加到 96% ,增加了 23 个百分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从 36% 增加到 36.1% ,几乎持平。预计到 2015 年,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会继续增加到 GDP 的 106% ,再增加 10 个百分点,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债务会下降到 30% ,下降 6 个百分点。 2010 年发达经济体平均失业率 8.2%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为 4%( 见表 3) 。       全球经济重心正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转移。危机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在 30% 左右。 2010 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 70% ,在过去两年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产出的总增长中占了将近 2/3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国际贸易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且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增速几乎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新增消费总量也超过发达经济,从而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1 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用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预计将比去年增长 1.7 万亿美元。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快速增长自然会提高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2010 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比达到 47.8% ,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我们预计,目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 “ 双速复苏 ” ,很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发展为 “ 双速增长 ” ,进一步巩固新兴经济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 ( 见图 1)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宏观经济情况比较乐观:财政赤字相对较低、公共债务在可管控范围内、银行系统稳定、周期性失业人数不多、增长动力强劲。相反,许多发达经济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财政赤字严重、公共债务庞大、银行系统问题严重、失业率高、增长乏力等。此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近期的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增长的三个关键动力:劳动力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投资随着充足的外国资本流入而不断增加,生产率随着产业链升级得以提高。如果当前势头能够继续保持,未来 20 年,全球产出将从 78 万亿美元增长到 176 万亿美元 ( 按现价计算 ) ,其中 61 万亿美元的增长将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而发达经济体将仅贡献约 37 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危机中的 “ 双速复苏 ” 到目前的 “ 双速增长 ” 以及未来很可能的 “ 双速发展 ” 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    单位:占世界 GDP 百分比 ( 基于购买力平价 )       资料来源: IMF ,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图 1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二、全球经济运行的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在对全球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结构性影响。   ( 一 ) 新兴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需求的主导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需求的主导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在过去的 20 年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发达经济,但由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整体规模较小,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占主导。当两者在规模上趋于相等时,新兴和发展中经济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并成为全球需求的主导力量。    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的变迁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人口基础。发达经济体的总人口是 10 亿,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人口近 50 亿,其中新兴经济的总人口为 30 亿。当经济增长转到新兴经济时,产生了以 30 亿总人口为基础的高经济增长和高消费需求增长,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其影响和以往 10 亿人口基础的低速经济增长和低速消费需求迥异。人口规模变化,以及伴随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质量提高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调整的结构性变化。新兴经济 30 亿总人口不断增长的人均收入和不断提升的消费结构,将主导未来全球经济的需求增长和结构,将对未来全球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 二 ) 全球资源需求总量和结构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    新兴经济体居民在改善住房、交通和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需求,转化为对诸如石油、金属等非再生性资源的巨大需求,在整体上改变了全球资源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其中,结构变化大于总量变化,全球资源需求正日益被新兴经济主导。在过去 10 年中,全球原油消费增长了 13.5% ,而新兴经济增长了 39%—— 其在全球原油消费中的份额从 1/3 增长至 1/2 。预计 2015 年全球对石油的消费为 346 亿桶,其中发达经济体消费为 162 亿桶,新兴经济体消费为 178 亿桶。从 2000 年到 2015 的 15 年间,石油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发达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下降了 5.3% ,新兴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上升了 61.8%( 见表 4) 。       此外,过去几年几乎全球所有增加的对铜、铅、镍、锡、锌等金属的需求都来自新兴经济体。例如,对铜的消费, 2000 年全球消费为 15.8 百万吨,其中发达经济体消费为 10.4 百万吨,新兴经济体消费为 4.7 百万吨。 2010 年全球对铜的消费比 2000 年增长了 23.4% ,新兴经济体消费增加了 153% 。预计 2015 年全球对铜的消费为 33.8 百万吨,比 2010 年增长了 73% ,其中发达经济体消费为 8.3 百万吨,略微增长 9% ,新兴经济体消费为 25.4 百万吨,增加 113% 。在 2000-2015 年的 15 年间,全球对铜的消费增长了一倍多,新兴经济对全球铜消费的占比从 2000 年的不足 1/3 ,将发展到 2015 年的 3/4( 见表 5) 。       全球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的消费结构变化由三重因素推动。第一重因素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在过去的 15 年里,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从发达经济转向新兴经济,由此引起了新兴经济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的上升。这些表现在新兴经济的需求,是制造业全球化的结果,其导致的变化指向需求的区域结构,相对于原有的产出总量,新增或额外增加的需求总量并不大。第二重因素,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从发达经济转向新兴经济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也相应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加之增长强劲,新兴经济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产生了 “ 内生 ” 的需求上升。相对于原有的产出总量,新增或额外增加的需求总量开始变化,表现为原有需求曲线向外侧移动。第三重因素,全球经济增长的人口基数变化和新兴经济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规模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的升级换代需求,新一轮消费推动了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的上升。    过去 10 ~ 15 年,全球对资源的需求主要源自于第一和第二重因素,即制造业的全球化和新兴经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目前全球开始进入由新兴经济居民消费提高主导的需求增加阶段,即第三重因素推动,这一转变将在未来大规模地展开。   ( 三 ) 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面临规模和结构性调整    随着新兴经济体大量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们有能力消费更多的食品和购买更有营养的食品,从而推动对全球农产品和食品需求总量的大幅提升和结构变化。具体而言,包括基本食品需求增加、高价值食品需求增加,以及对高附加值加工食品的需求增加。在过去的 10 年里,新兴经济体居民对谷物的消费普遍提升,对肉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消费更是强劲增长。而肉类和蛋类的消费又推动了对大豆等动物饲料的需求上升,食品的需求结构因之而变。而这一切又催生出对农药、农业机械、农用柴油和电力的需求,并推动了大规模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出现。食品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将引领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新一轮结构调整。    和以往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不同,在本次经济金融危机中,全球资源商品 ( 矿产品、金属、能源和食品 ) 价格并未因危机大幅下降后持续低迷,而是迅速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全球经济重心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较小,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危机后全球流动性十分宽裕,投机活动增多, 2010 年是过去 50 年来全球资源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最强劲的一年,其中全球食品价格上涨 28% ,已经达到危机前 2008 年最高水平。 2010 年下半年到 2011 年第一季度的 3 个季度内,食品价格指数继续上升了 44% 。食品中的谷物价格在过去 3 个季度中上涨了 85% ,已经超过了 2008 年食品危机时的价格水平。    过去几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已经显示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新趋势的端倪,而全球经济重心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将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   ( 四 ) 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重新定位    全球的制造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转变。经过 20 年的制造业全球化,全球基本形成了以下分工模式:发达经济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成套机床设备、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新兴经济则进口这些成套机床设备,生产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或者进口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组装附加值较高的的产品。这一制造业全球化的模式以发达经济为主要增长动力和消费源基础, 10 亿人口的发达经济体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产品以及高端电子核心零部件,和 30 亿人口的新兴经济体交换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    当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时,由于人口基数的大大增加,以及新兴经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原来由发达经济主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成套机床设备,以及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的生产链,已经不足以支持以新兴经济为主要增长动力和消费源基础的全球总需求。由此,新兴经济将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成套机床设备领域,并利用市场优势研发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积极向制造业的高端价值链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在新兴经济体内的 “ 自我完成 ” ,同时将技术含量低的低技术制造业向低收入经济体转移。在过去 3 年里,这一现象已经在部分新兴经济体内发生,这一进程也将推动发达经济体向更高端的科技和创新服务业转移,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更高端的精密电子业、制造业以及高科技创新的服务业已经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出现。   ( 五 ) 南 — 南主导的新全球贸易结构显现    由于增长的人口基数和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新兴经济的国内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净需求方。 2010 年,亚洲的新兴经济体的总需求增长超过总生产的增长,而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整体总需求增长低于总生产的增长。逐渐地,新兴经济将成为全球需求的主导者和主要的进口方。全球目前的经常账户盈亏格局也会发生根本的方向性变化:新兴经济体会成为未来全球主要的进口和出口方,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导力量,推动全球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将由此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改革和重塑。    国际贸易的流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在生产和国内消费两方面的强劲增长,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间的贸易将持续增长,同时与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也将扩大。过去 15 年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不足。情况在过去 5 年开始发生变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内部,特别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与低收入国家之间贸易发展大大提速,新兴经济体已经日益成为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例如, 2010 年 “ 金砖四国 ” 对低收入国家的出口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对低收入国家出口总额的 50% 。在 WTO 的框架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关税水平已经降到较低的国际认可水平,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关税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未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过去 15 年以南 — 北主导的贸易模式正向以南 — 北和南 — 南贸易并重的模式转变。   ( 六 ) 全球资本大流动和金融结构深刻变化    在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全球资本大流动和金融结构剧变。当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各占全球经济一半 (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 时,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实力仍然大大落后。 2010 年,新兴经济体只拥有全球金融资产的 19% 。由于资本的本性在于追逐经济增长与回报机遇,全球资本会流向新兴经济体,并导致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    这次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一个新现象是新兴经济不但在经济增长上表现强劲,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上也更为稳健。从当前的宏观条件看,在近代经济史上第一次,发达经济体面临较高的金融负债,较高的财政赤字,较高的政府债务,较高的失业率,和较弱的经济增长。与此相对应,新兴经济体则面临较低的金融负债,较低的财政赤字,较低的政府债务,较低的失业率,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还面临较低的利率水平,而新兴经济体有较高的利率水平。同时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信用评级也将出现根本变化,今天,一些新兴经济体的主权评级已经高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主权评级。这一些都是资本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有利宏观条件。    在新一轮的全球资本流动中,长期性的金融性投资资本将成为主导。过去 15 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加速在全球流动,先是伴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大规模 FDI 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后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流动性资金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的资本中,私人资本流动开始超过官方的资本流动,迄今已经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流。预计未来,金融组合投资将以更大的规模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比如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基金和私募基金等。这些基金是发达经济主要金融资产的投资和持有者,规模巨大,如果现有发达经济体金融资产的 1% 流向新兴经济体,就相当于目前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体一年的 FDI 总量。例如,我们已经观察到,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的资金由 2006-2007 年的平均 3000 亿美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5500 亿美元,而流向发达经济体的资金从 2006-2007 年的 9000 亿美元降至 2010 年的 6000 亿美元, 2010 年流向巴西的外资高达 1000 亿美元。当资本以较大规模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时,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机构也会利用其规模、全球网络和交易平台以及产品技术优势,再一次较大规模地进入新兴经济体。    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和改革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转移,这有利新兴经济在总量和人均收入方面逐渐向发达经济的水平趋同,帮助成千上万的低收入人口脱贫,提高整体世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发展。维持新兴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同时对新兴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挑战。虽然目前新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历史经验表明,新兴经济正面临根本性的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并不会自动发生。新兴经济体只有在增长模式、政策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才能化解其面临的短期和中长期挑战。   ( 一 ) 改变增长模式,从外部需求拉动到内部供给推动    当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时,依赖发达经济体需求的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需要了。新兴经济应将其发展重点从外向型增长转向依靠国内供给拉动的经济增长。相关政策也应该跟上,并对供给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增长模式的改变将是新兴经济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挑战。    过去 15 年,新兴经济基本上沿用了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发达经济主导的外部需求对新兴经济的增长起着总需求拉动和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双重作用。新兴经济的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经济结构变化主要跟随外部需求变化而变化,先是不断地把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非贸易部门转移到贸易部门。然后根据外部产品需求的升级而调整国内工业结构。现在,由于发达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加之发达经济作为成熟经济本身经济结构变化较小,以往十多年来发达经济对新兴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拉动作用在下降,对新兴经济内部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力也大幅减弱。    危机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讨论关注新兴经济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到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的变化,主要强调用内部消费需求替代外部出口需求。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新兴经济也直接感受到从发达经济而来的外部需求的减少。因此政府都推行了较大规模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社会文化建设和直接的居民补助等政策,拉动国内总需求替代下滑的外部需求。这一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是在政府积极的财政开支刺激下,新兴经济的经济强劲复苏,经济增长得以维持。但是,进一步分析表明,过去几年新兴经济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国内投资需求替代下滑的外部需求,而不是居民消费需求上升替代了下滑的外部需求。历史经验表明,单靠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持久,同样,主要是由政府的应对危机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推动的国内需求也不可能持久。目前新兴经济在危机前积累的财政空间也已经基本用尽。进一步以政府财政刺激为主的国内总需求拉动也不能有效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显现。继续政府财政刺激为主的国内投资需求为主的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遇到压力。    单纯的内需拉动增长,讨论的仍然是总需求的概念,而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角度看,核心问题是内部总需求从何处产生。发展经济学的经验表明,内部总需求的提高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相连,和收入结构的调整相关,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关。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政策推动总需求从来自外部转移到来自内部,更需要研究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整体经济不断地向高价值链的产业端移升、增加产出的附加值、提高人均创造的价值和增加人均收入等问题。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新兴经济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并不会自动生成,需要政府积极主动地制定产业政策予以引导。但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同时也立即面临政策错误的风险,借鉴国际和历史经验,立足本国实践,探索符合本国的供给调整政策是当前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最为主要的挑战。就是需要创建着眼于供给方面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自身不断升级变化的创新和发展机制,建立推动经济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的供给推动的增长模式。我们将在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展开。   ( 二 ) 在全球制造业变局中形成战略优势    如前所述,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引发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资源压力和成本上升。这不但会导致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重新布局,也必然会引发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由此引发新一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需求。一场争夺全球产业高端战略优势和制造业重新定位的全球竞争正在静悄悄地展开。发达经济在向更高科技的领域发展,一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包括新能源,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更环保、减少污染和排放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二是医疗和健康,包括以基因和器官为主的新型医疗、健康产业和保健也得发展。三是 IT 业随着云计算的产生和搜索技术的突破对整个移动通讯、传媒和服务的推广和未来发展。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对高级机器人的规模开发和使用对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变革。五是高级高科技的服务型创新产品。所有这些将推动未来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并驱动新兴行业。    新兴经济体正在大规模地向制造业的价值链高端发展,包括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高端成套机械设备,如开矿、采掘、建筑、修路等;如高端成套铁路和水路运输交通设备,高端成套石化设备等。同时进入发达经济以高科技和创新为主的以下领域:新能源;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更环保、减少污染和排放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由云计算产生的新 IT 行业、整个移动通讯和传媒业;以及高科技的服务型创新产品服务业。并把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加工制造业逐步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低技术制造业在低收入经济体发展很快,低收入经济体开始在规模意义上成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者。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大变局的时代,向高端制造业迈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成战略优势,同时通过提升产业链,扩大价值空间,及时向低收入经济体转移低技术制造业,是新兴经济迎接新一轮全球竞争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工业战略转型、提高国民收入、实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也是缩小收入差距、改进收入分配的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 三 ) 努力增加农业产出,不断提高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劳动生产率    由全球经济增长重心转移所推动的农产品和食品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世界具有支持现有人口和经济增长需求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能力和空间,但是,农产品供给调整时间较长,时滞明显,受气候影响产生的波动也较大,加之近年金融业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很快,农产品正在日益成为金融产品,成为一个可以 24 小时在全球交易的金融产品,加大了农产品供应的波动。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 (CPI) 指数中,食品比重都比较高,例如食品占印度 CPI 的比重为 58% ,占菲律宾 CPI 的比重为 48% ,占印尼 CPI 的比重为 46% 。由于农产品和食品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持续和快速变化,供给调整的时滞,农产品金融化引发的波动加大,和食品占 CPI 比重较高,管理好农产品和食品的供给和需求已经日益成为新兴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兴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期经济增长环境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兴经济对农业的投资落后于对制造业的投资,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推出支持农业的投资政策,还要鼓励农业研究和技术进步,以提高农业部门的创新和生产率的增长。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过去 20 年的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提高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缓慢,因此,当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人口结构改变时,农产品价格开始飙升。而农产品价格飙升已经开始成为经济继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风险之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也推动食品加工业成为重要的工农业产业支柱,对提高食品加工链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食品加工的价值链提出了要求。在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人口结构变化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成为新兴经济的战略行业,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 四 ) 对服务业给予特别关注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发展服务业是提高人均收入、减少收入差距、实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环节。服务业能够稳步增加就业,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特别是服务业的劳动力就业系数较高,有助于低收入居民增加收入。只有服务业发展了,居民才会有收入和消费。由于贸易部门在全球化中最先受益,新兴经济非贸易服务业发展已经落后,需要政府加大发展的力度。发展服务业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政策,首先是开放服务业市场,不再以消费者为代价过度保护各类小企业,也要积极采取措施拆分垄断企业,使想进入市场的人都能进入,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压力。其次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公开、公平和透明的监管标准,有力的监督实施,以维护公平竞争和服务质量;公平和透明的税收政策;以个人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和退休制度等。对新兴经济而言,挑战在于同时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和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以及创新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由此才能成为真正发展良好的经济体。    这对政府来说还意味着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尤其是交通和能源;保证所有市场都能自由进入和退出,这样公司企业就能抓住商业机遇。同时,这还意味着加大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人提供培训,以提高资本的有效使用率,提高家庭收入。增加对已有和新技术应用的投资也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 五 ) 加快财政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在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大多数新兴经济的社会养老金体系和医疗体系尚不健全,这给下一代带来了沉重负担。新兴经济体需要立即构建可行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体系,也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拓宽高品质医疗渠道。目前,新兴经济体整体政府债务负担不重,经济增长较快,居民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正是建立、改革和发展社会养老和医疗体系的窗口机遇。通过建立养老和医疗体系,进一步透明化政府潜在债务,也有利于当前的整体宏观经济和财政管理。从现有统计数据看,新兴经济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很快,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也很快,而人均财富积累的速度相对缓慢。立即着手建立和发展社会养老和医疗体系,是新兴经济体针对未来长期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的国别经验表明,发达经济体在养老与医疗体系改革方面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情形,新兴市场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利用当前经济发展强劲、财政相对宽裕的环境,及时设计和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 六 ) 加快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改变,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大量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既是新兴经济的机遇也是挑战。整体而言,外资金融资本流入可以提高传统制造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大和加快新兴经济亟需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推动对教育、医疗等亟需资金的社会部门的投入,有助于建立长期融资的金融市场,有利扩大和加深经济金融市场,等等。另一方面,外资金融资本流入也会推高消费品以及资产价格,尤其助长房地产泡沫,也会加大金融领域风险的积聚。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尚在发展之中,规模和深度都很有限,大规模的波动性外资金融资本流入也很容易对本地资本市场形成冲击,尤其在剧烈的资金波动、停顿和回流期间,容易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甚至危机。    大量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正在发生,未来规模还会持续扩大,立即改革金融体系是新兴市场目前最为紧要的任务。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它将本国储蓄转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时,金融机构在引导国外资本流向国内有效部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兴经济富于有利的经济增长机遇,很多长期资金大量流入,在合理引导下,会有利实体经济发展,也会有利于金融部门发展。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新兴经济需要广泛的金融改革:不但包括遵循市场原则,加强市场竞争,明确市场准入和撤出;也包括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和监督体系,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强化公司治理机制和增加透明度;还包括建立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如清算支付系统,以及破产清算退出机制。危机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改革金融体系要确保金融部门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同时和全球金融改革相衔接。   ( 七 ) 建立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框架,确保宏观稳定    新兴经济主导的全球经济增长也给宏观经济金融调控带来新的挑战。经验表明,新兴经济的增长和贸易增长的波动较大,新兴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主导力量也会扩大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的波动,降低收入和就业的稳定性。新兴经济本身面临根本性的结构性调整,改变增长模式不是容易的过程。随着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发达经济和新兴经济的矛盾会加大,贸易摩擦增多。所以,新兴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建立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框架,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包括有效金融监管体系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协调;包括在财政、金融以及外部保持强势缓冲,并贯彻执行良好的宏观金融政策。当前,新兴经济体需要特别注意经济过热和早期泡沫预警,控制通货膨胀,以及防止资本市场的波动和流动性等宏观调控方面。同时,新兴市场必须不断完善机制,增强更优设计和执行相关政策的能力。   ( 八 ) 平衡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稳定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过去多年中全球在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集中在一些部门,就业,特别是青年就业恶化,教育和实际需求脱节,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而且这一切正日益成为全球普遍现象。效率和公平历来是市场和政府作用的焦点,在全球化下这一矛盾出现了新的特征。经济金融全球化扩大了市场,传递了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使劳动生产率在和全球化有关的部门提升较快,在未及全球化的部门提升较慢。由此,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收入分配向贸易部门倾斜,而就业却相反,因为贸易部门国际化竞争,劳动生产率高,就业向非贸易部门渗透,由此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传统的理论和经验是先发展贸易部门,等贸易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社会财富,再回过头来发展非贸易部门。然而全球化下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化作用下,贸易部门的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比以前大大加强,等贸易部门发展了再回过头来发展非贸易部门时,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已经形成鸿沟,矛盾不易解决。因此,在全球化下,政府协调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分配的作用尤为重要。在贸易部门增长较快,特别是成为经济增长主导行业时,政府要提前实施相关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确保劳动力充分流动,加大对非贸易部门的政策扶植,努力提高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使得学生毕业后能达到贸易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使其能较快适应贸易部门的需要,从非贸易部门流到贸易部门工作;也包括对社会最弱群体提供救济保障;等等。   ( 九 ) 探寻新的生活模式    新兴市场的重要挑战还包括,引导人们在生活方式上更加尊重地球以及有限的资源,形成新的生活模式。在增长结构变化下, 30 亿人生活的新兴经济已经难以维持目前约 10 亿人在发达经济体的生活方式。经济危机已经告诉我们,一些发达国家以借贷支持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久。新兴经济和全世界都有责任通过共同努力寻找适合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子孙后代考虑。我们需要通盘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发展模式带动着发展,而生活方式带动着发展模式的形成。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生活模式需要更节约资源,更环保,保持人类和自然以及人们之间更和谐地生存。而政府能够通过对碳合理定价,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涵盖环境成本,以及将生态系统的真实价值计入国民财富中,来创造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多生产清洁能源,更加关注消费的产品以及消费方式,改变消费行为,形成新的生活模式。   ( 十 )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制定新的国际准则    新兴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是本世纪人类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由于全球人口结构、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的改变,由于生活模式的改变,新兴经济在推动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也将推动全球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有国际规则的大部分是以发达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构建的,现有国际治理机制的架构大部分是以发达经济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格局的上述重大变化一定要求出现新的国际规则。例如:在新兴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重心下新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规律的探讨和确认;对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的探寻和阐述;全球化下各国经济金融相互依赖大大加强,各国独立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外溢性和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的理念;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框架;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传统市场理论、传统监管和政府理论的失败,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开始催生对新的宏观经济金融理论框架的探讨;等等。世界需要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这些国际事务,带来新兴经济体的新鲜经验,贡献新的国际规则和制度。新兴经济体也需要新的国际规则保护自己,在新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可持续发展。    世界正在变化,变局尚未成形,未来仍不明朗。对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过去两年情况良好,未来也颇为乐观。但是无法保证这样美好的时光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事实上,如果上述挑战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合理解决,对未来美好的展望很可能会成为泡影。现代历史中充满了因政策瘫痪而失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令人反思的例子。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工作机构的意见。 原文见 http://www.cssn.cn/news/479079.htm
个人分类: 经济|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国青发言整理2:新兴技术特征与管理挑战
zlhua 2012-5-8 21:14
五个主流技术特征,这五个特征在四五年前还是现象和趋势,现在成为了主流 移动性,我们手机跟瑞士军刀是一样的,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打电话、购物,支付,娱乐等 虚拟体验,年轻人一天会花很多时间在网上,可以在虚拟世界上游戏,比如做物理社会不能做的超车,暴力等,当物理的事情相对越来越少时,个人行为和心理有什么变化,同时商机就来了,做虚拟世界产品的人越来越多,管理问题也更复杂了 个性化,比如你在网上买个东西,通过网络搜集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就会被相关网站进行历史数据聚类分析,进行产品个性化推荐。 社会性:出现电子商务中重要的社会商务问题 富媒体:又叫大数据,这也是我们学习数据库时会思考,什么是好数据库呢?简单的,干净的,平的,不能嵌套的,这是我们期望的最规范的,但另一方面,现实出现了非常多的复杂数据,也就是富媒体数据,在后台我们可以用关系数据库,但前台呢?我们学科是否要进行创新,是否关注点会发生变化呢,前台后台怎么进行分野,这些都是应该思考的。 这五个特征就导致了一系列应用,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 1. 长尾盈利:长尾理论不仅关注传统精英,盈利多的,大头的。还要关注草根喜欢的,个性的。电子阅读又两种模式,比如很多人喜欢用 IPAD 进行阅读,而另一部分人喜欢用手机读。我们不仅要关注 IPAD 用户群,还要关心手机群,他们就是长尾的部分 2. 社会网络,比如六六分割,基于社会网络的商务出现,对社会网络的集中度进行测度。的分析,社会商务现在是一个重点。 3. 企业 2.0 ,把 WEB2.0 这种模式引入企业后,企业公民意识,领导成员交互这种组织行为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交流模式的改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何? 4. 关键词营销,利用关键词查资料,关键词成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产品,通过关键词竞价,把企业推到前面去,比如输入某学校,然后立即跳出来负面信息,这肯定是不期望的,而期望出现该校的正面信息,比如评估得优了。举例来说,我们输入毛泽东这个关键词,就会出现相关扩展,比如毛泽东文选,毛泽东思想,而不会出现毛润之,而后者就是语义问题。关键词竞价高的可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比如,输入鸡蛋,会出现鸡蛋炒西红柿,如何选择鸡蛋,如何养鸡等一系列信息,这就是一个语义传递问题。比如 3D 与阿凡达,这是一个重要趋势,搜索经济。关键词看起来是一个技术的事情,现在却成了一个商务的问题。通过关键词搜索服务获得相关利润。 5. 云计算,中国人对云其实并不正面,比如风云变幻,感觉并不可靠,但外国人喜欢,感觉很灵动,我对云形容是云雾缭绕,云计算其实现在已经在我们身边了,比如产品即服务,也就是你的所有计算,都可以由别人来帮你完成,由别人给你提供服务。云计算的理想模式就是期望计算和能源一样,比如不用关心电从哪里来,只需要一插就能用。现在很多关于云的操作系统,云的 BI 都成了企业关心的问题。云计算带来了哪些挑战?可变成本,服务计件。谁能提供云呢?谁提供的云更可靠呢?提供更为标准的云呢?只有大公司,那么,中小软件企业怎么发展,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安全可靠? 这些都是我们信管必须在将来注意的,无论是大数据分析,数据集中分析,富媒体数据分析等,信息产品营销等,都应该关注。 我们的信管教师该如何应对?我们该如何做研究?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个是方法论,另一个是对象。其中方法论关注技术和行为两个发力点,而对象维度关心用户和服务两个点。技术关注造,行为关注用,用户关注受,服务关注给予。技术关注造,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系统开发,关心模型,算法。而行为则关心造出来的东西怎么应用,对个人和组织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行为发生了什么改变,用户更多要研究用户的人文特征,行为习惯怎么样,而服务则关心我该提供什么内容,可以提供计算,也可以提供存储等,给用户提供的体验也不同。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新兴”资本家“资助科研的是如此之少!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12-5 04:16
  俺虽然一直都在做科研,和社会交往的不太多,不过也还见过一些大公司的老板或二老板或N老板。   他们不时地会捐助一些钱出来,有时候是上千万,甚至上亿。这样的数字让俺这样的科学穷人咋舌。   不过,他们的捐赠或者是面对灾难时响应国家有关部门呼吁而掏钱,或者是直接面向一些贫困群体或具体项目而进行捐赠,极少有面向科研的捐助。   而其实,对科研机构进行捐赠俺知道在发达的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常事,比尔盖茨这样的大学退学生也不时地向一些前沿的科研进行捐赠,甚至还征集一些所谓的新鲜的科学创意并进行捐赠。   还知道有一些私立的科研机构,也作出了很大的科学贡献,他们的资金来源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资本家们的兴趣所向。   而中国,据我耳闻,除了一些与实际的经济生活非常相关的科研机构,会引来一些资本家的资金支持,更多的还是来自大规模的国家资金,包括大型国企的项目资金。   另外,我们所知道的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有自身的科研机构,而且这样的科研机构并不直接创造利润,比如IBM和贝尔实验室所支持的科研,就和大学的科研是很相似的,不以为企业创造更多机会和利润而存在。   与此同类的是,我国很多大型企业也有所谓“研究院”,理论上或字面上也说是要做科研,而不是单纯为企业做项目或开发,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呢,都成了企业的另外一个事业部,我所知中国著名企业联想的研究院,海尔的研究院,什么神州数码的研究院,都与研究毫无关系,全是做项目的,甚至连创新思想都不允许存在。   “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肯定都是脱不了的。而卖狗肉纯粹是为了数钱那一刻的快乐也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并不是中国的资本家们都如此没有眼光,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的,否则那么多的所谓企业研究院也不会一个一个都挂名成立了。但是他们干着干着就奔了利润了,就如中国政府的科研资助机构,说是资助创新,结果弄弄就弄成资助SCI论文了,那与创新的关系着实不多密切。君不见,多少的973和重大研究计划,都是要许诺SCI论文数的,甚至连发表在哪个期刊的名字都事先填好了,只能努力逼迫下属的研究生开始写作了。   一个国家的短视直接影响到企业,影响到资本家的目光,而资本家们的选择,另外一个方向又继续恶化国家的政策取向。   中国难有资本家去支持单纯的科研,我们也就可想而知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   俺们在见有些老板的时候,也含沙射影地提过“难道不想支持一把应急管理的研究”,当然,随后会说应急管理的研究与他的企业一点关系都没有,既不会给他带来捐赠的荣光,也不会带来政策上免税的优惠。探讨的过程里,人家也很遗憾,说这个渠道没听说过。   是啊,俺也十分理解,按照当下的这种管理模式,如果人家捐助,对于机构的管理部门来说,往往理解为项目支持,那就得立个项啥的,而这个企业与这个项目并无关系,所以,也就两张皮很别扭。这年头,有了钱,谁愿意花钱还给自己找别扭呀,于是最后就不可能成功。   我们常见香港的各类资助大陆科学家的举动,比如李嘉诚的长江学者计划,比如四位富翁的何梁何利奖励,邵姨夫的那个亚洲最高奖,都是如此,他们对于香港多所大学的科研的资助也还是听说过的,虽然大家听说更多的可能是捐助一座楼、一个图书馆这样的事情。可是,惯常的,用于正在做科研的那一部分科学家的资助却很少,也就是说,连香港这个大商人大资本家众多的地方,都在大陆找不到一个资助科研的路子,大陆的资本家对此感到迷茫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当下我国科研资助机构偏向于资助不该资助的人的状态下,我们有期待我国的企业家有所作为,但是,看现状(他们自己企业里没有科研机构或者只有伪科研机构),再看环境(没有这方面的渠道和政策),都让人无法乐观,这怕也是我国很多科学小子浑身是劲,但是却投告无门,只能指望那有限的资助比例很低的国家基金给一点支持,而无法利用中国企业家这一更为丰富资源的尴尬吧。   而破除这一尴尬,我知道有尝试者,但是怕距离成事还很遥远。
个人分类: 事论|453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评审专家
zhudingju 2011-10-11 07:33
评审专家 朱定局2011-10-11 我出差期间在外校旁听了一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讲师讲到“知识可视化”, 评审专家C威严地说“知识怎么可能可视化?知识不可能可视化!” 我想“知识可视化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为何他还如此不容置疑地说不可能?” 讲师又讲到“利用药材近红外光谱鉴定产地获得知识” 评审专家C语重心长地说“这哪有知识?是数据!” 我想“讲师提出的难道不是知识四大类中的一类:知道是什么” 讲师又讲到“将电和灯结合是一种创新” 评审专家C高瞻远瞩地说“将电和灯结合是很自然的事!没有创新!” 我想“爱迪生听见了做何感想?” 讲师又讲到“知人善任是种智慧” 评审专家C睿智地说“知人善任靠的是下属的反馈,这算不上智慧!” 我想“那他的意思是中医没有智慧,因为中医望闻问切时要问病人,那病人对牛说病情,牛能开出药方吗?” 有一个内行的评审专家A听了专家C的高谈阔论也就沉默了 其他几个评审专家因为是其他研究方向,实事求是,没有太多发言 我听完,也无语了。 世界如此地小, 今天碰到的人明天可能还会碰到, 但如此小的世界中总有我们未知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权威, 被世人公认为权威的人都会认为自己不是权威, 因为只有到了这种境界, 才可能成为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权威。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云计算让每个单位以及个人都能以低成本接触到顶尖 IT 技术
geneculture 2011-6-28 10:28
[转载]云计算让每个单位以及个人都能以低成本接触到顶尖 IT 技术
云计算这一新兴趋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不但抹平了企业规模所导致的优劣差距,而且极有可能让优劣之势易主 。 简单地说,当今世上最强大最具革新意义的技术已不再为大型企业所独有。云计算让每个普通企业以及普通人都能以极低的成本接触到顶尖的 IT 技术。 from: 云计算:下一百年的商业平台 http://www-935.ibm.com/services/cn/gts/shouxi/five/case5.html
个人分类: 管理学|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最有资格谈-南方科大能走多远?
冯用军 2011-6-25 00:17
科学网24日9时30分举行“南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 随着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社会各界舆论一直关注着这个体制外的新兴大学。科学网将邀请南科大学生家长与一直关注南科大筹建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与公众一同探讨南科大的发展与未来。欢迎您的参与! http://talk.sciencenet.cn/?id=37 因要评审一个重要的科技项目,因故未能应邀参加。 其实,谈南方科大,我认为,还有比较有资格谈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那些不痛不痒的...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讨论中的认知-物理经济的唯象层次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6-15 23:06
对物理经济的界定主要基于方法上的一致,国内对其的定义:“利用统计物理、非线性复杂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研究金融领域的自组织生成秩序的一门新兴交叉的应用型学科”。近代随着对自然中微观、宏观以及大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世界是复杂的 :“外在的随机(随机),内在的交互(非线),简单(复杂)机制的复杂(简单)现象(复杂),确定系统中的不确定(混沌),以小见大或者大中见小(自相似的分形),在整体中研究个体(统计和网络)”。 并在对这些自然系统研究中发现一种不同于经典的复杂科学以及技术处理手段,同时人们发现这种复杂系统和社会系统在表观上存在诸多相似,就促使人们去想:“能否用复杂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经济系统”。 当拿着复杂科学去研究社会时,结果证明还不错,如根据自然方程建立的社会方程预测还算吻合,具体为什么能用,其并没有说明。故现在物理经济还处在观察和猜想拟合的阶段,还没有给出逻辑论证和数理推导,进而提升法则建立规范的演绎基础。科学史上很多的发现,一般是猜想和发现走在前面,即先提出猜想,然后进行论证,甚至当时给出的论证是错误的,而数理推导和证明一般是后来补上的,这在特别在数学史上是最明显的 。感觉如今物理经济处在这个阶段:“如根据现象构造一个方程,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为什么这种办法(方程)能解决这种问题,其还没有论证”。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2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届国际化学生物学学会会议即将召开
热度 1 hxgwzu 2011-5-20 22:44
第一届国际化学生物学学会会议即将召开
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是近十年来萌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指利用化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包括通过合成化学制备出的化合物,来研究与调控生物系统,尤其是人类的疾病。 第一届国际化学生物学学会(the Chemical Biology Society)会议将于2011年10月11日至12日在美国堪萨斯城召开。会议网址是: http://www.selectbiosciences.com/conferences/CB2011/index.aspx 本次会议的主题包括: (1)靶标鉴定与确认;药物化学及天然产物(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Natural Products) (2)HTS技术及用于先导发现的创新性试验(HTS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Assays for Lead Discovery) (3)利用化学工具探测生物学及疾病(Probing Biology and Diseases with Chemical Tools) (4)学术界—工业界—政府伙伴关系(Academia-Industry-Government Partnerships) 近期相关事件: Event 1 : Challenges in Chemical Biology (ISACS5) Event 2 :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11 国际上有关化学生物学的出版物: ACS Chemical Biology - The new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 The Tetrahedron Journal for Research at the Interface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 ChemBioChem – A European Journal of Chemical Biology Chemical Biology - A point of access to chemical biology news and research from across RSC Publishing Chemistry Biology -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that publishes papers of exceptional interest in all area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chemistry and biology. Journal of Chemical Biology - A new journal publishing novel work and review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biology and the physical sciences, published by Springer.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 A cross-disciplinary publication promoting research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life sciences Molecular BioSystems -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chemistry and the -omic sciences and systems biology.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A monthly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providing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timely publication of significant new research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chemistry and biology.
个人分类: 分享|36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广东云浮新兴古村
windlight 2011-5-13 14:31
新兴县据说是汉朝开埠。 路上坐在车里拍了几张,不知古到什么时候的村子。 现代的房子都是小楼,但远看就是不如老房子色彩和结构舒服。
个人分类: 吃行天下|5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兴藏佛坑翠青蛇
热度 5 windlight 2011-5-11 12:22
赵凤光 上周末到新兴县游玩所见,一条通体碧绿的蛇,颜色非常鲜艳。伪装色非常好看。 确认不是竹叶青,而是翠青蛇。 小蜥蜴还是壁虎? 翠青蛇 翠青蛇(eurypholis major),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翠青蛇属,别名:小青龙、青蛇。    分布 :分布于我国南方中低海拔地区靠近山区的地方,包括 广东 、广西、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台湾、 河南 、湖北、湖南、 甘肃 、贵州、 云南 、四川等省。    特征 :身体细长,体型中等,成蛇体长为80~110厘米。头呈椭圆形,略尖,头部鳞片大,和竹叶青的细小鳞片有明显的区别。全身平滑有光泽,体色为深绿、黄绿或翠绿色,头部腹面及躯干部的前端腹面为淡黄微呈绿色。尾细长。眼大,黑色。    习性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山区、丘陵和平地,常于草木茂盛或荫蔽潮湿的环境中活动。不论白天晚上都会活动,但白天较常出现。动作迅速而敏捷,性情温和,不攻击人。在野外见到不明物体时会迅速逃走。    其他 :野生个体以蚯蚓、蛙类及小昆虫为食。卵生,每产5—12枚。 竹叶青蛇 俗名: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刁竹青、焦尾巴。   分类: 蛇目 - 蝰科 - 竹叶青蛇属,SERPENTES - Viperidae - Trimeresur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Zhao,1977。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西部,向北可达北纬33°(甘肃文县),在吉林省长白山也曾发现其踪迹。    栖息地:半树栖性。常发现于近水边的灌木丛,山间溪流边。   成体体型:全身可达60—90厘米。   适合温度:22—32度。   活动时间:喜居树上,多夜间活动。   外型特征: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    食物: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   食欲:视亚种与个体情况而定。   性情:神经质,具攻击性。但也视亚种与个体情况而定。   毒性: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   繁殖:卵胎生,产幼蛇10—25条。 生存状况:较常见。   咬伤症状: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约30毫克。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2个(偶尔可能只有一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竹叶青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个人分类: 吃行天下|83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珠江学者计划
kejidaobao 2011-2-9 09:15
1999年,广东省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粤和人才强省战略,启动了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 为吸引和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不断带动广东省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更名为珠江学者计划,并做了3项重要调整:拓宽了岗位设置的范围,在原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基础上,新增“重点建设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望实现重大突破的新兴交叉学科”;增加了岗位的类型,除原有特聘教授外,增设讲座教授类型;加大了支持力度,珠江学者岗位津贴由每年10万元增至12万元,讲座教授则按每月1.5万元给予岗位津贴。 此外,为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的专业领军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2009年启动高等职业院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上岗的特聘教授在聘期内,每年将获得10万元的岗位津贴,按照择优支持的原则,还可获得一定的项目经费支持。 珠江学者计划已成为具有广东特色、被学界认可、具有广泛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工程。 2010年,共有5所高等学校18个学科设立珠江学者岗位,其中,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分别占据6席和7席。目前广东全省高校已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60人。 2010年12月开始,珠江学者讲坛正式启动,讲坛的主讲人是珠江学者或者其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论坛一般每月举办2期,1年为一周期。 (责任编辑 朱崇开(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共同体介绍|4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