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岷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烟雨两江 2013-02-09 17:02
taodeng 2014-2-25 11:10
四川 宜宾 合江门 岷江在宜宾与金沙江汇合,从合江门之下直到吴淞口就是传统意义的长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大概李之仪写的是宜宾人吧?冬季的四川不是雾霭沉沉就是细雨沥沥,在烟雨之中天空与江水都混为一色,只有现代的桥梁才涂上浓抹的一笔。广场上的中华鲟鱼雕塑提醒人们这里曾是它们的家乡,但重重大坝早已割断了生命的洄游之路。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岷峨秀色 2008-08-27 08:58
taodeng 2014-2-7 13:25
清音阁 苍苍林壑下,双涧远传音。 掬水甘甜饮,冰凉注到心。 乐山大佛 正襟危坐历沧桑,俯看滔滔过大江。 乡众不知灵验否,虔诚伏地一支香。 夹江千佛崖 波光渡口夹青衣,佛像崖头所见稀。 鬼斧神工绝顶上,隋唐巧匠有天梯?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线调水,南北两利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2-21 22:20
反对南水北调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发泄。情绪化的人往往忽略了事实和逻辑。 西线工程根本不涉及岷沱江的水源区,因此不会影响四川盆地的用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川西三江河的源头调水近200亿立方米,不足宜宾川江水量的1/10,而且主要是汛期水量,非汛期流量并没有少多少。 川江水位太低,盆地内部都用不上。 相反,西线工程还可以作为川中的应急水源。因为我国旱涝灾害有“跷跷板”移动的规律, 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交替出现的格局。 四川盆地干旱时候,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中游的降水一般会增加,北调南水的数量也相应减少, 西线工程则可以 借道岷江、嘉陵江为四川抗旱提供水源。 西线调水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高屋建瓴,南北两利”。 西线工程的末端在若尔盖湿地, 调水路线位于长江、黄河之间的分水岭 ,不仅可以向黄河补水。而且还可以直接经过有限的沟通工程,还可以向南——大渡河、岷江(引大入岷)、嘉陵江(经白龙江),东——汉江(经白龙江-西汉水-嘉陵江)供水,其供水范围包括整个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北部的川、渝、鄂诸省市。因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誉为全国水网的战略中枢,若尔盖湿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直接可以向大渡河放水,并由“引大入岷”和都江堰工程,向川西平原和成都供水。 如果打通若尔盖湿地与嘉陵江支流白龙江的联系,当黄河流域发生洪水,出现“南旱北涝”格局时,可以将长江上游以及澜、怒二江(甚至黄河上游)的一部分径流引入嘉陵江流域,或南下为川中旱区供水,或向东进入汉江流域。 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源头已经靠近黄河上游的松潘草地,即红军长征经过的巴西、包座等地,距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入黄口门不远,且之间没有高山大川阻隔,只需要几十公里的渠道和隧洞就可以与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相连。从舟曲以下、白龙江与岷江(不是四川的岷江)汇合处的两河口,打几十公里的隧洞可以向嘉陵江另一条支流——西汉水补水。 嘉陵江上游及其支流西汉水历史上曾是汉江流域的一部分,后为古嘉陵江袭夺。但今汉江源头距嘉陵江不远,在陕西省西南部略阳、宁强境内,嘉陵江与汉江之间还有1公里左右宽的谷地,分水岭之上还有河相卵石沉积层,即汉江古道也。沿汉江故道,并不需要太大的工程,就可以实现从嘉陵江上游及其西汉水向汉江上游的跨流域调水。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岷江春色
sqzhang 2012-3-26 21:14
岷江春色
1 2 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画江山】:《大渡河畔》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11-2-9 09:51
这几天央视科教频道播《乐山大佛》,想起当年在585所学习的日子,翻出这篇旧文: 大 渡 河 畔 翠园的南边有一条河。 在冬日的晨曦中,河水静静地流着,像条白白亮亮的绢带,轻轻地铺展在一片沙滩上。她流得那么安详、宁静,如同一个文文秀秀的小姑娘,缓缓地梳理着她的长发。 她离得好近,从翠园南楼的窗口就可以看得到。她又显得那么遥远,在薄薄的晨雾中若隐若现。 这么美的蜀江碧水,一定有着一个梦一样的名字!可问过之后,我却在一阵惊喜之余,感到一点点失望。 她就是闻名中外的大渡河。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大渡河曾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滔天巨浪。她的怒涛,曾无情地卷走了驰骋天下的翼王劲旅;又差一点吞没了万里远征的红军雄师。在我少年时的梦中,大渡河水总是激浪翻滚,与安顺场、泸定桥勇士的英雄气概联系在一起。可谁曾想到,当她真正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却是那样温柔、文静。 沿着翠园后墙外的山坡下去,走过一方绿绿的甸子,穿过一片密密的芦苇,登上一条长长的沙坝,便到了大渡河边。 河床很宽,对面的河岸远在数里之外。但河流只是河床中心处窄窄的一条。大概是在崇山峻岭,峭壁峡谷中耗尽了她的力量吧。也或许是走完了千里长程,将到终点的一种踌躇满志。再向东去几里水路,她就要会合岷江,一路南去,入长江,奔大海。想必是她贪恋岷山的奇峻,蜀地的丰饶,想在这天府之国多盘桓几时。尽管刚刚汇合了峨嵋河和青衣江,大渡河水仍是流得那么安闲自在,从容不迫。 我走过河滩,脱去鞋子,沿着河边在水中慢慢上行。河水悄悄地抚过脚背,在脚后轻轻地打一个小漩,又向东流去。宁静的原野中,水声渐渐清晰可辨。像在慢声细语地诉说着她的故事。 **************************************************************** 循水声西去,上游里许之地,便是青衣江流入大渡河的汇合口。 青衣江,好诗意的名字!江如其名,好似一条青青的衣带,环绕着峨嵋山。李白咏峨嵋皎月的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一句,说的就是这条江了。 当地人又称大渡河为沫水,青衣江为若水。两水交汇之处,是一片滚石滩。若水由北向南,在石滩上分成几十条清清的溪流,形成一个小小的 “ 三角洲 ” 。在 “ 三角洲 ” 的边缘,可以看到江水的主流,在石滩上切出一条大约有十几米宽的深深的河槽。水势湍急,不时卷起雪白的浪花。浪花的白沫漂浮到大渡河中,在一个大大的旋涡中卷了一下,便折向东去。恬静的 “ 若 ” 水就这样变成 “ 沫 ” 水,走出巴山蜀岭,走向东洋大海。 几十年前,亦曾有一位文人,随着沫、若两水,走出了家乡的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在两水交汇处上游十几里的二娥山(又称绥山)下,有一个叫沙湾的小镇。那就是郭沫若的故乡。 沙湾座落在大渡河畔。河水在这里弯了一弯,显得格外的平、格外的静。二娥山的倩影映在水面上,好似一位酣睡的少女:微仰的下颏,起伏的胸廓,苗条的腰肢 …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郭沫若的诗中把这座山称为 “ 神女峰 ” 吧。 或许得自绥峰、沫水的山川钟秀,郭沫若早年的诗文充满了华美的文采和清丽的灵气。可惜几十载的背井离乡,终于使他得自家乡山水的才华耗尽。在其晚年的应景之作中,再也找不到绥山沫水的灵秀。 **************************************************************** 若天气晴朗,站在翠园山下的大渡河堤上,西顾可见峨嵋秀色,东望便是驰名海内的乐山大佛。 大佛宝像劈凌云山而成,坐东向西,俯瞰岷江沫水,面对大小峨山。滔滔大渡东流水,挟青衣江之余势,在大佛脚下汇入南去的岷江,所以素称 “ 三江汇合 ” 。江河呈 “ 丁 ” 字交汇,激流盘旋成涡,水象险恶。当年开山造佛,便是为镇住水势。佛像之上曾建 “ 大佛寺 ” ,今已不存。仅余凌云寺一座,仍袭 “ 大佛寺 ” 名。寺在山顶,北坡有石级盘桓而上。山门洞穿而成,书有 “ 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 一联。不知写于何年。但传说苏东坡常来此处把酒临风,观景联句,有 “ 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 之诗传世。后人为之建 “ 东坡亭 ” ,岩壁上刻有 “ 苏东坡载酒时游处 ” 。可惜今日亭中并无酒卖,唯有茶饮。依亭远眺,可见峨嵋钟秀,微隐烟雾之中;大渡东来,直奔凌山之下。凭栏下看,沫水清而岷水浊。漩涡暗流,清晰可辨。船行江中,如风漂败叶,仅随波逐流而已。听艄公呼号,满江回响,又教人豪气顿生。当此险峻之所,唯烈酒可壮 “ 凌云 ” 之志。一杯淡茶,怎添豪情?! 若好香茗,则辞凌云山而南行,自有上好去处。 凌云之南,又有一山,号 “ 离堆 ” 。此山亦称乌尤,以树木葱茏,山色青黛而得名。 乌尤山实为江中之岛。因大渡河挟沫、若两水之势,几成直角入岷江,水势汹涌,航道多险,故古人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凿衢道以分水势。所分之江水绕乌尤山而南,再入岷江。此所以乌尤山又称 “ 离堆 ” 者也。山上古木参天,一片苍绿,如被青衣。后人有 “ 绿影一堆漂不去 ” 之诗句。故又有 “ 青衣别岛 ” 之称。此山亦有寺院,寺以山名。临江一带有茶亭。江水经离堆分流之后,到此其势已渐平缓。水映山色,漫江碧透。行船冲过凌云山下江河交汇的激流之后,顺水放舟,去势如箭。船尾舟子,稳操舵把,放歌江中,其声悠扬。与凌云山下一段水路相比,一张一弛,几有天渊之别。此时可于茶亭栏外,绿荫之中,择一山石,席地而坐。聆听渔歌,细品香茗,忘情于山水之间。比诸把酒凌云,又别是一番意境。 **************************************************************** 来年盛夏,又访翠园。风尘未洗,便重登大渡河堤。然而此时再见沫水,却绝非惊讶二字所能道尽。 冬日沫水的平静、从容,已为夏日洪流的奔腾咆哮所吞没。水漫河床,浪拍大堤。河面宽达数里,波涛汹涌,水流湍急。昔日清澈的河水,今已浑浊不堪。因两岸多赤褐岩层,河水呈暗红色。在夕阳余辉之下,看赤水翻滚,听江涛拍堤,愈添悲壮之气。 这,才无愧大渡河之英名! 常见文文静静的川妹子上来辣劲儿时,性烈如火,不让须眉。大概便是如这川江之水吧?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389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