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曼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哈佛经济学系主任曼昆与杨安泽(Andrew Yang)
baidawei 2019-10-22 20:10
中国人学经济的,大多听说过“曼昆经济学”,因为这本教科书,风靡美国甚至全世界,更何况在咱最爱赶时髦的中国呢。如果没读过,也许会让人瞧不起,所以言必称曼昆。 那这曼昆是谁呢? 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格雷戈”·曼昆(英语:Nicholas Gregory Greg Mankiw,1958年2月3日-)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1980年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8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从2003年到2005年,他担任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7年,他签约成为米特·罗姆尼参与总统竞选的经济顾问。2012年罗姆尼再次参选,曼昆继续作为他的经济顾问。2012年至2015年,曼昆担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 曼昆的教科书到底有多畅销呢? 曼昆写过两本很受欢迎的大学教科书:中级《宏观经济学》(目前已经再版到第9版,英文版由Worth Publishers出版,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更出名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目前英文版已经再版到第8版,由Cengage Learning出版,简体中文版已经再版到第7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一本书英文版分为“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明宏观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基础”四册出售(而此书简体中文版则被分为两册,书题分别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 这本书的预付稿酬十分高昂,创下记录。纽约时报曾在1995年报道,“位于沃思堡的哈考特•布雷斯(Harcourt Brace)教育出版公司预付给曼昆140万美元来写一本经济学入门教材。在当时的教育出版业,这一数字是其他任一大学教材出版公司稿酬总额的3倍,相当于除少数著名作者以外其他所有作者稿酬的总和。” 1997年《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版书出版后,经济学人杂志这样写道: 曼昆先生写了一些早就应该有人写的东西: 一本易得的现代经济学入门书。 曼昆用一种更像是杂志文章,而不是古板教科书的写作风格,用既合直觉而又简洁的方式解释很复杂的观点,解决了多数学生的困惑,又不致使他们感到无聊……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还能对各种经济学流派雨露均沾,不偏不倚。 曼昆本人似乎很乐于阐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思想如何影响当前经济学家的共识。 自此以后,这本书尽管定价达280美元一本,销量仍逾越百万,而曼昆本人也因此拿到4200万美元左右的版税收入。 那么曼昆与民主党候选人Andrew杨有什么关系呢?有,因为他即将成为杨总统的经济顾问,我猜的,哈。为什么呢。2019年9月27日,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不都是署名的吗?为什么中文里总这么说呢?)来为Andrew 杨的全民最低收入政策站台,对打目前人气最高的“伊丽莎白”沃伦。 原文在: https://www.nytimes.com/2019/09/27/business/yang-warren-taxes-mankiw.html?campaignId=7JFJX 我用机器翻译简单润色一下: 杨和沃伦,谁的税收计划更好? Nicholas Gregory Mankiw(曼昆) 在争取民主党总统提名的竞选赛中,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和前科技主管兼企业家安德鲁·杨都提出了重新分配经济资源的大胆计划。 他们的计划极其不同。只有杨先生的才是实际可行的。 让我们从一些不可否认的预备背景开始。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不平等的时代。经济学家从技术,贸易和公共政策各种角度解释这一现象,颇有争论。但毫无疑问,今天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远远大于半个世纪前。 第二,人们可能会不同意政府在解决这种不平等方面应发挥何等作用。这个问题不仅涉及经济学,也涉及政治哲学。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有我的意见,但我不会在这里尝试解决这所有问题。 相反,让我们考虑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假设政府将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推行新的政策,以提高经济成果的平等性。在这种假设下,最佳方法是什么? 沃伦参议员提议对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征收新税。每年,对超过5千万美元的财富的家庭征收2%的税,对超过10亿美元的财富征收3%的税。沃伦参议员说,这笔收入将用于资助普及儿童保育和公共高等教育学费等计划。 这个计划的政治吸引力是很明显的。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将从这项新的公共支出中受益,而只有一小部分人承担这笔费用。根据加州大学的一份新论文,伯克利的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萨伊斯(Emmanuel Saez)和加布里埃尔·祖克曼(Gabriel Zucman)帮助设计了沃伦计划,只有不到0.1%的家庭需要缴纳这项税。 但是,确定这些家庭的资产及他们应该交多少税将非常困难。这是因为,许多财富没有市场价值。 以著名歌手蕾哈娜(Rihanna)为例。她非常富有,但要把她的财富计算成数字,联邦税局必须估算她的歌曲的现值及其未来可能的版税。虽然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曾经购买过甲壳虫乐队歌曲的版权,但有时,这种无形资产在市场上可以出售但通常没有特定价格。 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年里,她的歌曲会多么流行,它们能给她带来多少收入?任何估计最多只能是有根据的猜测,但必须进行估计。 许多家族企业也有类似情况。出售企业时,会计师通常将重要的价值归功于一种称为“善意的无形资产”。要评估财富税,国税局必须估计所有尚未出售的家族企业的“善意无形资产“。 ”善意无形资产“是什么呢?它包括诸如企业的品牌名称,声誉,技术及其客户和联系人网络之类的东西。联邦税局的简单公式可能会用来计算,但因为善意资产很难衡量,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甚至诉讼。 更重要的是,参议员沃伦(Warren)征收的税款可能会带来比其支持者所认为能收到的少的可怜的税收,因为富人会采取行动避免这种税收。 例如,沃伦税可能会刺激高薪夫妇离婚。一对已婚夫妇可以免税5千万美元的财富,而两个未婚伴侣也可以各自免税5千万美元,总计1亿美元。考虑到2%的税率,已婚夫妇通过离婚可以避免每年1百万美元的税款。 给成年子女捐款也可以减少家庭的应纳税额。一对有三个成年子女的已婚夫妇可以通过离婚和给孩子送礼物,免除沃伦税2.5亿美元。 此外,有钱人计划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遗赠给慈善机构,将有动机在他们的一生中加快捐赠速度,从而缩小受沃伦税影响的财富基础。我可以继续举例,说明有大量资源的人可以有各种办法避免这种复杂的税收。 简而言之,沃伦参议员的提议在政治上具有吸引力,但缺乏可操作性。 杨先生的做法截然不同。他提议实施增值税,并利用该收入为每个美国成年人提供每月1000美元的普遍基本收入,他称之为“自由红利”。 很容易看出杨提案是可行的。增值税实际上是销售税,在许多欧洲国家/地区已证明非常有效。而且这个税简单又没有偏爱将使其易于管理。 杨的提议不仅比沃伦计划更可行,而且还正好针对那些挥霍无度的人。 考虑两个假设的首席执行官,每个人的年收入为1000万美元。其中一位是挥霍鬼山姆花他所有的钱过高尚的生活。他喝着昂贵的葡萄酒,开着法拉利(Ferraris)并乘坐私人飞机去度假。另一位是勤俭者富兰克·弗兰克(Frugal Frank),他生活谦虚,节省了大部分收入,并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他计划将其中的一部分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其余部分留给慈善机构。 你们问问自己:谁应该缴纳更高的税款? 沃伦的提议重击了那个节俭的高管,但鼓励那个挥霍无度的人。杨的提议重创了那个挥霍鬼,从那个节俭人的身上只咬了一小口。如果您像我一样,认为社会可以从更少的挥霍鬼和更多的勤俭者中受益,那么杨先生的建议比沃伦参议员的建议更有意义。 而且,如果目标是从富裕的纳税人那里获得可观的收入,以加强社会安全网,那么杨安泽的计划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但是,说服选民接受杨安泽的想法绝非易事。根据他的计划,低收入家庭可以收入大于支出(UBI是收入,销售税是支出),但是每个人都会觉得他们的销售税增加。而更高的税收总是很难卖的。 杨先生的计划更有可能奏效。它能否赢得舆论仍有待观察。
个人分类: 思想|5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32不妨学学曼昆(2002)
ggjjhh 2016-2-19 05:46
不妨学学曼昆 高金华 “见贤思齐”(《论语·里仁》)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学术研究领域,古今中外的贤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近日整理资料,翻出几位学者介绍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其人其书的文章。(详见《光明日报》1999年9月3日第11版) 樊纲、王一江等经济学家曾经是曼昆的学生,他们以流畅的笔墨勾勒出这位哈佛大学教授的鲜明形象。时隔两年再次阅读这些文章,笔者感到: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中,曼昆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在不足30岁时就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德赖登出版社悬赏 140万美元征求最佳经济学教科书文稿,曼昆一举中标。1998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出版,当年销售20万册。该书享誉全球,被 300多所名牌大学采用为教科书。著作本身的畅销和学术界的赞誉表明,曼昆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经济思想和简明的叙述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对于从事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曼昆的创新意识和治学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曼昆具有明确的创新意识。“他上课时反复公开讲,读书不重要,考试更不重要,作研究,写文章,发文章最重要。”曼昆强调学生要“作研究”,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君不见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学都在倡导“研究式”教学法。但曼昆说“写文章,发文章最重要”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他注重名利。在哈佛大学的圣诞晚会上,学生们在表演小品时曾经模仿曼昆的语调说:“什么都不重要,只有评终身教授重要。”其实,曼昆是在强调理论创新最重要。曼昆也研究前人的思想,并与他人合编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书,但曼昆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有自己的新思想,他的另一本书《宏观经济学》也因此而畅销。(另见《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4月11日第5版)相反,近些年来我国的学术界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某某人的某某思想研究”之类的文章充斥报刊。有不少学者发表的文章大都属于“读书笔记”,却自我解嘲说自己的专业方向是“研究思想史”。学者应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那些不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而只是连篇累牍地赞美别人观点“重大意义”的文章,对评职称和当教授可能有意义,但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没有多大意义。 曼昆具有严肃的治学态度。圣诞节晚会后第二天上课时,曼昆声明自己对昨晚的小品并不介意。但他强调:“我们必须清楚,对我们经济学家,并不是什么都不重要,相反,我们研究的问题太重要了”,“如果我们的研究能搞清楚怎样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那么,我们可以改善上百万人的生活。”曼昆的这番话令他的学生们难以忘怀。从曼昆的肺腑之言,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西方经济学家的职业良心。相反,我们的一些学者恰恰缺乏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的学术人格。在中央提出十五期间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之后,马上就有人主张国有企业必须从第二产业现有的196个行业中退出146个行业。这一方案涉及39231家国有工业企业重组或改制、1376.3万职工下岗、转岗或失业、7507.9亿元净资产出卖、转让。这个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的“课题组”提出,变现的资金除用来安置上述职工(每人5.5万元)外,还可以用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而细心的读者简单地一算就发现了问题:即使这些国有资产在出卖中不流失,全部用来安置职工尚缺61.75亿元。(参见《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3期第15~17页)有人为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不会乘法和减法”而感到可笑,笔者则建议我们的专家、学者以曼昆的箴言为镜子,审视一番自己的职业道德。 当然,作为资本主义大国的一名经济学家,曼昆也有令人可笑的一面,我们亦应“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有一天他对王一江说:“我很想请你吃饭,可惜哈佛给我的工资太低。”于是,几位中国留学生和曼昆一起去吃了顿午饭,然后各自掏腰包付钱。1988年王一江在一次会议上又遇见曼昆,这位老师已经收到上百万美元的稿费。曼昆理应请自己的学生吃顿饭,但却他耍赖说:“哈佛给我的工资还是太低。”对这名为“改善上百万人的生活”而勤奋耕耘的经济学家,我们能否因他不愿请客吃饭而断言其“吝啬”呢? 原载:《中国改革报》2002年5月27日B1版(理论周刊)。(编辑:王淼) 备注:此处为作者原稿,发表时文字有所改动,引用时请查阅原报。
个人分类: 已发论文|1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西方经济学的误导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huangwd99 2008-11-15 16:54
评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http://hwd.caogen.com/ 摘要:本文论证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简要阐述在这个理论的误导下,我国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和出口政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建议国家提高劳资分配比例,实行进出口平衡和零外汇储备政策。 关键词:政府,货币,物价,外汇,收入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先生所著《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有名的大学教材,国内也大量发行,广泛使用。这条原则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所提十大原则中的第九条原则(上册,中文 99 年版,第 12 页)。所谓原则,应是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但是这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成立。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都到了穷人手里,都变成了有效需求,而市场供应能力低于增加的有效需求,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供需平衡。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去投资,不仅不会导致物价上升,反而会使生产能力上升,导致产品积压,物价下降,产生通货紧缩和开工率下降现象。   在投资的建设期,特别是短期内大量增加投资,确实会增加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并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但是通过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必定大于增加的消费能力,否则,在供需平衡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导致供不应求,产生通货膨胀的荒谬结果。因此,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不调整分配,越投资,产能过剩越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外汇顺差很大,说明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如果投资能够提供较多需求,过去那些投资怎么没有产生过多需求,导致产能不足?国家最近又增加退税,加大出口,说明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还在继续增加。这一方面是过去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在延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受阻,出口财富换美元部分的劳动收入消失,使收入和消费降低,从而增加了产能过剩。最近十年,我国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速缓慢,远远低于投资导致的生产能力增加速度,使产能过剩越来越大,其具体表现就是外汇顺差不断加大。不改变当前的劳资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者收入,就不可能增加消费能力,从而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曼昆先生举了两个例子论证这条原则,一个是 1921 年德国,当时一战结束,德国国内消费品匮乏,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另一个例子是 70 年代,当时是中东产油国抵制西方支持以色列,集体石油涨价,同时美国将黄金和美元脱钩,过量发行美元夺取财富支持越南战争导致的。近十年来,美元发行量增加很快,但是,由于中国通过压低土地、资源和人工等各种成本,大量生产供应全世界,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实际物价降低。国内货币发行量同样增加较快,但是,在今年之前,物价仍然很稳定。今年全世界物价上涨,主要来源于西方资本的炒作,例如石油价格最高时达到 140 美元 / 桶,现在正在逐步回落。伦敦市场 11 月 13 日已下降到 52 美元 / 桶( http://www.oilprice.cn/news/deal.aspx )。林毅夫当时认为:随着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 3 年到 5 年后从现在的价格降到每桶 104 至 108 美元 ( 2008-06-12 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 )。我在九月 14 日写的文章里指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03 )石油价格受美国控制,美国为了对付近期主要敌人,俄罗斯,会在 3 年以内,甚至 1 年内降价,打击俄罗斯经济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blyb.html ) 。因为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较大,美国抬高石油价格,等俄罗斯人上开采设施,然后降价,使这些投资无法收回,从而打击俄罗斯经济。 10 月 16 日我进一步指出,石油价格很可能会回到正常的每桶 20 - 30 美元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897 )德意志银行首席能源分析师亚当 西敏斯基( Adam Sieminski ) 10 月 27 日在华盛顿的一个智囊团对听众表示 , 原油价格可能跌至 40 美元 / 桶低位。 ( http://resource.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81030,00000408columnid=2449 ) 作者曼昆举例论证一条普遍成立的原则,这种论证方法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的论证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只要找到一个不符合理论的现象,就推翻了理论或缩小了理论的应用范围。从需求供应长期内应平衡这条基本原理出发,这条原则应限定到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所增加的有效需求,大于市场供应能力,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这条西方经济学原则是用来误导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学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它是人们提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有阶级性和国家性的。西方经济学是为西方资本家服务的。曼昆在谈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时,说原因之一是价值观不同,就是指人们的利益不同,从而采用不同观点。 这种误导的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不敢根据需要增加货币发行量。我国政府显然也被误导了。我国外汇储备 2 万亿美元,一部分是企业出口产品到国外得到美元,由中国银行用人民币换取,另一部分是国外资本家直接拿美元到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因此,国家是凭空增发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资本家,国内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质财富。国家敢于增发 14 - 16 万人民币,仅仅因为这 14 - 16 万亿人民币有对应的 2 万亿美元,可以用来进口物资到国内。然而,在我国目前收入普遍偏低,物价很低的情况下,是无法使用这 2 万亿美元换取物质财富的(这两万亿美元实际属于资本家,他们不可能进口国外高价商品到国内低价出售,国内高价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凭空增发的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了资本家,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这在近期物价上涨之前的 2006 年底更明显,当时中国外汇储备达到 1 万亿美元,就是国内增发超过 8 万亿元人民币,而当时整个国内零售商品销售额也就是 8 万亿。 国家不敢在需要时增发货币,货币供应不足,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缺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我国这些年来,被误导缺钱,大量引进外资, 30 年来实际引进的外资总量不过 7000 亿美元,远远低于我国现有 2 万亿外汇储备。国家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引进外资,使外资在我国大量获取利润,另一方面,自己的外汇资金不使用,在西方国家投资金融市场等,不断损失。每年不断增加外汇,是拿自己的物质财富换取美元白条。这些新增外汇和已有外汇储备,在执行出口导向政策下,每年始终外贸顺差,没有使用的机会,储存在手里,其价值等同废纸。国家长期执行如此荒谬的政策,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所致。此外,我国国内虽然凭空增发了大量货币,但是,这些资金都到了资本家手里,用于投资增加本已过剩的产能。由于分配不均,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还通过股市楼市吸取老百姓财富,使消费市场始终增长缓慢,对西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市场波动,导致境内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失业工人增加,收入减少,进一步降低消费,使产能过剩更加突出。仅仅因为失业工人以民工为主,不是一无所有的工人,才没有酿成更大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生产过剩越来越严重,经济硬着陆的危险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流经济学家应尽快反思,尽快改变这种荒谬的引资和出口导向政策,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国内市场容量,适应国内过剩产能需要,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发展,不仅是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也要配套消费能力,否则产品就要积压,工厂就要倒闭,生产能力的增长就受到限制。当产能过剩时,我们应当增加货币供应,用于工资增长,以适应产能需要,而不是让工厂倒闭,让产能适应较低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减速或停滞。如果整个国家是一个家庭,没有货币,采取直接分配的政策,不可能出现生产了大量衣服食物等产品,家庭成员却缺衣少食的情况。现实中,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利用货币来进行分配,我们就必须在产能过剩时,增加劳动者收入,使老百姓能够购买获得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产能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也应同步增加。长期以来,我们的产能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这是导致产能过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当前,我们应大幅度增加劳动者收入,弥补长期以来在劳动者收入方面的亏空,达到生产和消费平衡。今后,我们应保持产能增加速度和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同步,从而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应当储备多少外汇?由于外汇储备实质是我们拿财富换来国外政府用纸印刷出来的欠条,存在手里是财富损失。我们应当减少外汇储备。我们国家进出口总量年超过 2 万亿美元,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五十亿外汇现金在流进流出。进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必须消费品,如奢侈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大部分进口),即使我们不预先储备外汇,也可以通过临时措施,如提高奢侈品等非必须货物的进口关税,同时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等措施,短时间增加外汇现金,增加外汇支付能力。所以,在没有外债情况下,不用保持外汇储备和外汇顺差。在有外债情况下,需要为还债储备外汇。当然,现在有大量外汇储备,和过剩产能导致的每年大量外汇顺差,我们即使从现在开始调整,在短时期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外汇 0 储备和进出口平衡。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良好的金融管理。从现在开始,国家改变政策,估计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才能完成转变:首先要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增加国内消费能力,消化剩余产能,同时出口工厂要转向内需市场。这年 3 千亿美元出口能力的工厂的市场转向就需要很长时间,没有 3 - 5 年是不可能的。现有外汇储备应首先置换国内外资企业股本,估计会去掉一半。剩下可能会有 1.5 万亿美元,需要先调整到每年外贸逆差,减少外汇储备,再逐步减少逆差,调整到进出口平衡状态。从现在开始实行,仅仅考虑美元贬值,中国从现在开始计算美元损失,估计不会低于 5 千亿美元。 补充:西方国家政府从来不相信这一点,美国债务高达53万亿美元,超过全世界年GDP。最近央行美联储根据政府要求注资商业银行。日本政府最近就宣布向日本央行大举借贷,用于拯救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经济|2791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济学大师曼昆谈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shareworld 2008-10-21 22:40
N格雷戈里曼昆,是一位具有奇才的年轻学者。不足30岁的曼昆已成为了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教授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需知,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非各个领域前三名的学术带头人莫属。菜单成本理论是他的成名作。 这段英语,是经济学家曼昆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的,后面是我大致的翻译,可能有和原文出入的地方,仅供参考。我很认同其关于学习深度与广度的选择,特向大家推荐! Rule No.3: Have Broad Interests 第三条经验:培养广泛的兴趣 Throughout my life, I have been blessed with broad interests. (Or, perhaps, I have been cursed with a short attention span.) As a child, I had numerous hobbies. I collected coins, stamps, shells, rocks, marbles, baseball cards, and campaign buttons. For pets, I had turtles, snakes, mice, fish, salamanders, chameleons, ducks, and, finally, a cocker spaniel. In high school, I spent my time playing chess, fencing, and sailing. I have long since given up all these activities (although I do have a border terrier named Keynes.) 纵观我的生活,我得益于广泛的兴趣。(也许,我曾经被指责在某一个方面持续的热情太短)孩提时期,我的嗜好层出不穷。我搜集硬币、邮票、弹壳、石子儿、大理石、棒球卡片和战役按钮。还有宠物, 我养海龟,蛇,老鼠,鱼,火蜥蜴,变色龙,鸭子 最后,还有 可卡犬。高中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用来玩象棋、击剑和帆船。很久以前,我就放弃了这些东西了(虽然,直到现在我还养着一条叫 Keynes 的小狗)。 As a college student, I committed myself to a new major several times each semester, alternating most often among physics, philosophy, statistics,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After college my path was indirect and largely unplann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I spent a summer working at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a year studying at the MIT   economics department, a year studying at Harvard Law School, a summer working at a law firm, a year working at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a second year at MIT finishing my PhD, another semester studying at Harvard Law School, and then another semester at MIT, this time as an instructor teaching statistics and microeconomics. In 1985, I gave up my studies in law and became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economics department, where in my first year I taught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nd graduate macroeconomics. 上大学的时候,每个学期我都会让自己一次次地专注于新的专业,在物理、哲学、统计、数学和经济学之间频繁地转换兴趣。大学结束以后我的生活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规划。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话,我先后在国会预算办公室里干了一个夏天,在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学习了一年,在哈佛大学法律学院学习了一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干了一个夏天,在经济规划局工作了一年,又用第二年的时间拿到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又在哈佛大学法律学院学习一个学期,然后又回到麻省理工学了一个学期,这次是当教师,教统计数学和微观经济学。85年,我放弃了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研究,成为哈佛大学经济系的一个助教,在这里的第一年,我教经济学原理,还有毕业生的宏观经济学。 Remarkably, I have been at Harvard now for about a decade.Harvard is a wonderful place to work. Yet I often get the itch to leave, just for the sake of doing something different. One thing that keeps me at Harvard is the proximit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Every year the NBER holds dozens of conferences on various topics with prominent   econom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aving an office at the NBER is a bit like moving to a new university every few days. My broad interests (short attention span) help to explain my diverse (incoherent) body of work. My research spans across much of economics. Within macroeconomics, I have published papers on price adjustment, consumer behavior, asset pricing,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 have even ventured outside of macroeconomics and published papers on fertility with imperfect birth control, the taxation of fringe benefits, entry into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s, and the   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housing demand. None of this is part of a grand plan. At any moment, I work on whatever then interests me most.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哈佛呆了将近十年。哈佛是一个非常适合工作的地方,但是我却常常渴望离开,不为别的,就是想干点不一样的工作。有一件事情,它把我留在了哈佛,那就是我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亲近国际经济研究局。每年,国际经济研究局组织几十次内容各异的国际会议,世界上杰出的经济学家都会参与其中。在国际经济研究局有一间办公室,简直就等于每隔几天换一所大学。我的广泛的爱好(还有三分钟的热情)正好帮我如同分身一般应对各种工作。我的研究范围覆盖了很多的经济领域。在宏观经济方面,我在价格调整、消费行为、资产定价、财政政策、垄断政策以及经济增长这几个领域都发表了论文。在宏观经济之外,我也发表了论文,比如,不完全生育控制条件下的生产力、边际效应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进入、以及根据房产需求进行人口统计。这些,都不是我的什么宏伟计划。任何时候,我都是率性而为,做哪些最吸引我的工作。 Coming up with ideas is the hardest and least controllable part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It is somewhat easier if you have broad interests. Most obviously, broad interests give you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 A miner is more likely to strike gold if he looks over a large field than over the same field over and over again. More important, thinking about one topic can generate ideas about other topics.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menu costs and macroeconomic price adjustment, for instance, as I sat in a law school seminar that was discussing monopoly pricing   and antitrust policy. Research ideas pop up in unexpected places. 灵光闪现是研究过程中最难、也最不能控制的过程。如果你有广泛的爱好,那么这个过程就会相对容易一些。显而易见,广泛地兴趣为你的成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个寻找黄金的掘矿者,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很可能更容易成功,比在一个区域内反复敲打要强一些。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一个话题会引起另外一个话题的灵感。举个例子,当我坐在一个法律学院的研讨班,讨论垄断价格和反托拉斯政策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菜单花费和宏观经济价格调整。研究的灵感,常常在无法预料的地点闪出火光。   Of course, breadth has its costs. One is that it makes writing grant proposals more difficult. I am always tempted to write, I want to spend the next few years doing whatever I feel like doing. Please send me money so I can do so. Yet, in most cases, those giving out grant money want at least the pretense of a long-term research plan. 当然,宽泛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之一就是写项目申请十分困难。我常常有这样写的冲动:我想在未来几年内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请拿钱来,以遂我愿。但是,很多时候,那些掏钱的,总是希望至少能够看到一个长期的研究计划。 The greatest cost of breadth, however, is lack of depth. I sometimes fear that because I work in so many different areas, each line of work is more superficial than it otherwise would be. Careful choice of co-authors can solve this problem to some extent, but not completely. I am always certain that whatever topic I am working on at that moment, someone else has spent many more hours thinking about it than I have. There is something to be said for devoting a lifetime to mastering a single subject. 但是,宽泛最大的代价,是缺乏深度。我有时会担心,我在这么多的领域内工作,而每一个领域主要我投入更多的精力,都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小心翼翼地挑选合作伙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不能彻底。我几乎可以断言:在任何一个我工作的领域,总有一些人花费了比我多得多的时间,思考专业领域的东西。据说,有为一个领域奉献终生的。 But it wont be my lifetime. I just don't have the temperament for it. 但是,那不是我的生活,我不是那块料。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