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政策导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说中国的科技创新
ywl6304 2009-10-3 11:40
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重要的国力因素,具备科学和技术原创能力的国家才称得上强国。这一点任何人都会同意。 在中国,这几年的改革开放导致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财力聚集于一体而在国际上算得上一个阔佬国家--我们可以大量地买美国国债(弱国为强国买单--天经地义),我们可以大方地为国际基金注入海量资金,我们还可以在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起来后出手拯救经济......。 在科学技术领域,近几年的不断增长的投入也是明显的,科学研究作为事业,国内从业者几百万人不为过。论文数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府应该保护民族科技期刊业的发展
mhaozhang 2008-11-19 22:17
我们的一些朋友在国外待久了,往往思维就会洋人化,洋人的思维就是弱肉强食,谁强大就谁好。当然中国的科技期刊和洋人的那些期刊来比,就好比一个3岁小孩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站在同一舞台上进行拳击赛,如果政府不管这场比赛,那结果是什么我们猜也不用猜的。就好比我们的很多产业,如果在他们没有完全站起来之前就把狼放进来,无疑是一场屠杀。只有这个产业站起来了,如家电业,到时机成熟了,放心的全面放开不管才行,不然只能是让自己永远弱势群体下去。科技出版业也是产业,如果政府不扶持不管,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现在的情况是非但不扶持不说,而且还是反向的来操作。就好比自己院子里面急需要肥料浇土,政策还鼓励自己人把肥料往隔壁邻居的院子里面倒,你说这是不是中国现在这段时间经常有的一种现象呢?记得时寒冰先生曾经一语中的的道出中国是一个施行逆向种族主义的民族,现在看来在科技期刊事业上,也有很明显的例证,这也更应证了中国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轻视和骨子里面的崇洋媚外。 时寒冰先生的文章里面指出到: 昔日,希特勒对外民族(犹太民族)实行种族灭绝,而对国民厚爱有加。而中国这个民族,则是逆向种族主义,即对本民族轻贱与戕害。 三鹿奶粉事件,看似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但是,联系到中国近年来一系列类似的恶性事件,就绝非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所能涵盖、所能解释得通。三鹿奶粉事件,其实是国人自贱、自戕、自绝的结果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民族中的强势者或者败类在制度漏洞的庇护下,对弱势者的戕害与绝杀。 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没有波及到国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企业,知道国外法律对国民的保护是非常严格而系统的,他们会自觉地对出口产品高标准严要求,也因此,在国内,出口产品被视为是质量最有保障的上等品。人们对这种自贱之举,几乎已经习以为常。某些官员表现出同样的自贱态度,面对洋人,他们在骨子里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点头哈腰,彬彬有礼,同样的一张面孔,一旦面对同胞,立即骤变,展现出冷酷和无耻的一面。 因为这种自贱,国外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就是这样从中国赚取了足可以弥补其全部次债损失还有节余的利润。 因为这种自贱,中石油在美国上市仅融资29亿美元,但四年中向美国股东分红达119亿美元,而在A股融资668亿人民币(相当于95.4亿美元),向A股股东分红却不到6亿人民币。 因为这种自贱,与外国人有关的刑事案件,总是以国人的眼泪与屈辱而告终。如今年4月涉及三个韩国人的谭静案,警方结论中的逻辑矛盾至今遭到质疑,媒体报道时用的题目就是《谭静之死拷问真相》。令人悲哀的是,关心真相的只有媒体和网络日渐微弱的声音。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本国领土上尚且不能有安全感,在哪里会有安全感呢? 因为这种自贱,我们严格把关,把最安全的食品送给外国人吃,而让自己的同胞食用有毒有害的。 自贱导致自戕,而自戕的结果就是自绝。 由于水、食物问题重重,加之生活压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了男性健康,导致了精子质量下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39个市县、256份文献共11726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40%以上。这还是过去的数据,而近年来的污染更加严重,结果恐怕也更令人触目惊心。 钟南山院士也曾经说过:现在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2007年1月11日《新快报》。 从时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科技期刊界何尝不是这样呢?最优秀的学校,最好的实验室,国家给经费最多的地方,出来的成果是不会来支持自己国内的期刊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骨子里面有种崇洋媚外的根,骨子里面就和别的种族不同,骨子里面就是逆向种族主义,即对本民族轻贱,对洋人的崇拜。 国歌唱的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
个人分类: 期刊|318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王志明主编探讨国外华人科研工作者对于中文期刊认知度
mhaozhang 2008-11-17 21:14
看了王总编披星戴月给我和何学锋编辑专门写的一篇文章,万分感动,王主编的思路很对,我现在觉得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是要搞好祖国的期刊事业,所以我想是不是王主编和广大在国外的朋友们也帮忙在国外的华人科学家之间进行一下调查,调查的目的是OA出海的可行性,大家看我下面这几个问卷的问题怎样?需要怎样修改?谢谢。 1。您所在的大学图书馆有没有订阅中文的科技期刊数据库(如CNKI)? 2。您在做研究的时候,获取中文期刊的不方便是否影响到您去中文的科技期刊数据库查中文期刊资料的积极性? 3。您在离开大陆之后写过几篇文章,其中投回国内科技期刊的有几篇?没有投国内刊物的情况,有没有刊物影响因子过低的原因?如果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高了是否会投回来? 4。您写过的这几篇文章中是否引用过国内的期刊,有几篇?没有引用中文期刊文献的情况,有没有查中文文献过分麻烦的原因?有没有觉得引用国内期刊的文章是否会使你的文章掉价? 5。如有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议麻烦您补充,谢谢。 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们,帮忙留言啦,谢谢了,需要你们的热情参与,欢迎讨论这样的问卷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请推荐到科学网首页,让大家都来做这个调查,好让我们做科技期刊编辑的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刚收到王主编的回复,贴在下面 博主回复:我先回答一下: 1. 应该没订阅,我自己都不知道CNKI是什么。 2. 我做研究时,没想到要去看中文期刊,所以没考虑查看中文期刊是不是方便。 3. 我离开大陆后,参入发表过100多篇文章,自己没投稿国内期刊,国内合作者大概投过一两篇吧。期刊影响因子是有一定影响,但关键是没人引用没人看,发那干嘛! 4. 我没查过中文期刊文献,也没引用过。因为我的科研论文不是只针对国内读者的。这和我在这开博目的不同。 5. 我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议,都写过N篇博文了... 你也不用调查其他国外的华人科学家,大家的回答和我的也会是八九不离十.OA出海,不是简单地免费放网上就行了。我说过,要有大师的眼光... 看来我的问卷很没有针对性,不知道应该怎样改进,是该调查一下意愿度还是怎么的? 请王主编明示,怎样才能即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又能了解到我们服务的对象的意愿,呵呵,客户是上帝吗对吗?科研工作者是服务的对象,我们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太不了解了。要了解了,才能搞好现有的工作,不是吗?
个人分类: 期刊|3654 次阅读|9 个评论
和王主编探讨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mhaozhang 2008-11-16 21:23
王主编办的期刊是我们中国期刊界学习的榜样,他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够得到我们国内办期刊的同仁们的深思,我想国内科技期刊的编辑们都很想也很愿意和王主编成为朋友,向他学习,向他讨教很多关于期刊方面的问题,毕竟我们都是同行,有很多我们共同的语言,只不过我们处在不同的国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差异,不过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也有了这篇和王主编的探讨之文。 我很觉得王主编这篇博文: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97 ),的确讲出了科学工作者眼中的期刊是怎样的。也难怪因此我们国内的期刊遭受了那么多埋怨和指责。或许是正因为像李小文院士所说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因,我们坐在国内科技编辑这个位置上,只能以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可能真的我们应该如科研工作者所愿那样: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王主编文章中的几大论点我都赞同,特别是最后一条,关于开放获取的,我及其赞同就是白送也要把国内的期刊送出去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最根本的一点是基于我们有高质量的文章在我们的期刊上面,如果说这是一箩筐垃圾,我看就是白送到国外的图书馆也没有人要。 关于要提高期刊文章质量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王母娘娘来也没有没有办法解决现在中国科技期刊这个局。 做好一个品牌,做好一个期刊,使它有国际影响力,使它有很高的影响因子,关键在于它上面的文章值得不值得人们去阅读。如果没有则很难有人去读去看,也会很少优秀的科研成果会去投。 现在国内的人都不想投中国期刊,我们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呢?处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上当然只有一个字急。 国歌写的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当然你要问是不是我们的吼声是被迫发出的,你可以去问问何学锋,赵大良等等人。 另外为什么 像日本人,他们就做的很好呢? 他们就把重要的配方,实验过程投到JJAP(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上, 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到JJAP上去找需要的东西。等待在日本的人员,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那里的最新经验,或许这种经验能够不找骂。
个人分类: 期刊|3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海南1400多名教师为评职称被“克隆”期刊所骗”事件
热度 2 mhaozhang 2008-11-16 16:21
这是一起有相当中国特色的事件,这种离谱的事情也只可能发生在中国,我想中国的期刊的CN刊号不能随便放开,很多就是因为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吧,或许这些上当受骗的老师们可以找我们的王志明老师发文章,他有很多美国的刊号(不知道管不管用),善意的调侃,呵呵。 转贴:海南 1400 多名教师为评职称被克隆期刊所骗 近日,海南教育期刊社向海南省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报送的一份名单在全省引起轩然大波。该社旗下杂志《新教育》 2008 年第 2 期被克隆,克隆期刊上的论文被认定为发表无效。这就意味着这份被认定发表论文有效的名单外,有 1400 多名受骗教师今年可能与职称评审无缘。 震惊: 为评职称 1400 多名教师被克隆期刊所骗 据了解,按照海南省规定,中学高级、一级和小学高级的职称评选除工作业绩、资历、学历等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反映到论文发表上面就是,至少有一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 (CN 国内统一刊号 ) 上发表的论文。而《新教育》杂志正是海南省具有该条件的教育专业刊物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教育》杂志一年有 12 期,其中有两期是专门发表论文的厚刊,而今年的第 2 期正是厚刊。正版第 2 期杂志共 4 本,发表 1500 多篇论文,而该杂志编辑部主任董某伙同他人克隆的 4 本假杂志,封皮与正版一模一样,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共收录论文 1400 多篇。克隆杂志每篇论文收取教师几百到一千多元不等,按此计算,涉案金额达 100 多万元。 海南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处长黄守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受骗教师反应强烈,引起了省政府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省教育厅立即进行调查处理。经省教育厅调查,《新教育》克隆杂志骗取 1400 多名教师情况属实,目前公安部门已立案侦查,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认定。 补救: 组织专家鉴定 合格论文可参加今年评审 黄守超表示,由于涉案人员是杂志社内部主管人员,很多老师不明真相,交了论文交了钱,拿到的却是假杂志,论文不被认可,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年的职称评定。 他说,从保护不明真相教师合法权益角度考虑,海南省教育厅根据省人劳厅、省教育厅去年下发的有关通知中关于申报高、中级职称至少有 1 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 (CN 刊号 ) 上发表的论文,或获 1 篇省职称论文专家鉴定 B 、 C 级以上证书的规定,将启动省职称论文专家鉴定程序,对被克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专家鉴定,经鉴定质量达到相应等级要求的论文,可列为今年职称评审条件。 注意: 鉴定范围有限 论文须出自作者本人之手 黄守超强调,这只是一种补救措施,鉴定范围仅限于已发表在《新教育》杂志 2008 年第 2 期上的论文,而且这些论文必须是出自作者本人之手,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经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汇总,报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专家只对论文质量作出鉴定,不直接与职称评审挂钩。 黄守超表示,这次事件为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执行部门,海南省教育厅师管处将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评审程序,计划对发表论文的硬要求作一些调整和尝试。而《新教育》杂志社也要吸取教训,进一步端正办刊思想,加强内部管理。对广大教师而言,要自尊自爱、求真务实、提高识别能力。 作者:周元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08-6-30
个人分类: 期刊|3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为什么很多编辑部办不了英文期刊
mhaozhang 2008-11-16 15:54
关于期刊国际化的提议,很多科学网上的朋友们都提到了最好是办成英文的期刊。但是办英文期刊在国内除了几个很能弄到钱的编辑部有能力外,对于其他编辑部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 据我所知 中文编辑工资不高,而 英文编辑的工资高,一般编辑部 养得起英文编辑的少, 特别是外国人,很多单位是 养不起的,也不会去养。 试想一下有一些国内的作者用中文写作时就有很多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如果换成是英文的呢?如果自己的母语都需要编辑润色,能说用英文写的文章直接发表就能让人看得懂吗?事实上国内高校的英文投稿稿件,外国人是不是能看懂,我不知道,中国本土的审稿人很多都要求我们这些学校的作者把英文的稿子发过来的时候,顺便附一个中文版让他也看看,这个事情就很能说明现在英文稿源的情况了。 现在的情况是,期刊 如果全面改成英文的话, 必须找科技英文专业毕业的人,或者海归, 或者外国人做编辑,为英文文章进行 文字方面的把关, 不然没有把关的文章发出去,就只能是自己给自己丢脸! 但是英文专业毕业的,或者外国人,会来做这个国人都觉得待遇低,并且遭人看不起的编辑岗位吗?你凭什么让人家好端端一个英文专业的,一个海归,可以赚大钱的人,或者一个外国人,来像我们广大编辑同仁这样不计报酬的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默默的奉献自己的青春呢? 那为什么编辑待遇低呢?为什么社会地位低呢?这是不是国家的问题,是不是体制的问题呢?????? 为什么 整个单位里面没有第二个这么低待遇的部门了?是因为。。。。。告诉你,这个部门不能像实验室一样取得几十万上百万的自然科学基金,这个部门只能是单位无限的贴钱办下去!所以你们能够省就省一点吧!就不要指望聘请外国人了!这个就是现状,中国的现状。还有让编辑部不收版面费的人,基本上是对编辑部艰苦情况忽视的朋友。。。。。
个人分类: 期刊|3837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为什么我国不能放开新刊申请
mhaozhang 2008-11-16 11:52
从王志明老师的建议中看到一条,说中国的新刊的申请没有放开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现在有好多好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内刊等着刊号的审批,如果刊号一放开,就不是5000种科技期刊了,及有可能是50000种了。 到那时候我国就是世界第一了。。。。。。。 现在5000种期刊,都有人建议着要赶快死掉一批呢,到有50000种的时候,该如何操作呢? 另外我已经说过,在国外的人可能不了解,国内还有很多小单位,他们的要求不高,就只要公开发表刊物发表文章就行,所以很多单位自己办的内刊并不能解决自己单位工作人员,评职称之类的诸多问题,有些单位办的刊物基本就是自己单位和关系单位的自留地,这个是中国的国情,所以现有的5000个刊物中的某些质量低劣的刊物要等他们死是何其之难,而刊号的放开必然造成又一批永远死不掉的期刊,希望了解中国国情的人能够理解新闻出版局限制刊号的初衷。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324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谢郑怡嘉研究员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支持
热度 1 mhaozhang 2008-11-16 10:27
郑怡嘉研究员昨天在看到我的博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之后,专程写一篇博文读张旻浩先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有感 地址: http://159.226.26.14/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65 他所提到的那几篇文章我都仔细的看了,作为一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看到国内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期刊有如此之多的抱怨,心里真的很不舒服。 可是作为所里面最没有地位,收入最差的部门,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们都是在默默无闻的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着,因为编制原因,编辑部大多数缺少人手,工作量满负荷的对付着不计其数的来稿,要认真处理每一份来稿基本却是编辑部每个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在大部分单位里面,科技期刊编辑部作为一个即不算科研实验室(意味着没有科研经费),又不算机关(意味着享受不到机关编制带来的种种好处)的部门,是否能够吸引到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要求的科学家是个很大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不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现在中国科技期刊所面对的种种学术上的问题的, 这个是上级主管部门不重视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需要有智慧的人来解决
mhaozhang 2008-11-15 18:08
记得有一句话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确在中国科技期刊界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用现有的国外的经验,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分析,必须用中国特色的方式来拯救,除此之外别无它方,政府不扶持,不支持,不引导,必然造成现有中国的科技期刊的道路越来越崎岖,最终会是一个怎样悲惨的结局,我个人是及其悲观的。 还好,在科学网看到了那么多科技期刊的编辑,让我们积聚大家的力量,联合起来吧,也许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声音会传到决策部门领导的耳朵里。。。。。。。。。。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763 次阅读|2 个评论
优胜劣汰真能搞好我国的科技期刊吗?
mhaozhang 2008-11-15 17:44
科学网上很多科研工作者都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太差,政府不用管,应该让市场规则让其中的一些期刊自动消亡,留下一些适者生存的期刊,但我说这只是大部分的一厢情愿。 现在科技期刊基本都由研究所,大学,等实体主办,编辑部人员安排,工资,开销往往也都由主办单位包办。在主办单位眼里,编辑部只是一个不产生任何效益而只懂花钱的地方。当然为什么不直接关了它呢?那是因为主办单位自己还有有很多关系单位的学生要毕业,人员要评职称。所以一个单位是万万不能没有一本由自己直接控制和主办的期刊的。更何况现在的刊号已经是奇货可居的时代,把自己办的刊物嫌花钱费掉后,想要再弄回来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23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